如何传承孝文化范文

时间:2023-11-23 17:51:3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如何传承孝文化,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如何传承孝文化

篇1

【中图分类号】G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6)37-0077-01

近年来,名校办分校,已成为我国基础教育发展的一种趋势,其形式多样,有分校,有集团、联盟,有托管兼并等多种类型。它适应了我国社会经济水平的提升和城市化发展趋势,满足了老百姓日益增长的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择校热”,促进了基础教育的高位均衡。

但是有些名校的分校,办学定位不准,办学目标不明确,简单地模仿总校,或者自行其是,完全没有总校的味道,徒有名校的虚名,长此以往,既不能让老百姓满意,又影响总校的声誉,还有欺诈之虞,危及整个教育的社会信誉,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

分校最重要的就是要传承和发展总校的文化。把本部的文化基因“根植”到分校内部。实际上,这些文化理念在本部是不需要提的,每个人都已是这种状态,但在分校完全不同。分校没有之前的文化历史基础,需要在日常继承中挖掘出隐性的东西。所谓的基因,就是学校教育最普遍和最本质的规律,激发出每一名学生的潜力。校园文化基因在“根植”后,需要的是传承与融合。

总校成为名校必有其独特的文化,学校文化是学校长期办学过程中积淀和创造出来的,大体上可以分为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行为文化三部分。

物质文化从学校建筑风格、校园的文化设施、环境布置来体现,它是显现的且易于模仿。

精神文化体现在学校的校史、校训、校徽、校歌、校服、办学理念、规章制度等方面。以文本的形式为主,也是易于模仿的。

行为文化,则是学校文化的核心,是学校精神文化的具体化。从校风、教风、学风,从学校的人际关系中体现出来,展示学校的个性特色,是办学者追求的目标。形成与总校文化一致的同时又具有自己特色的行为文化,是分校办学者的主要任务。行为文化的培植应当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进行。

首先,要认同,这是基础。要通过介绍总校的校史和办学传统,宣传总校优秀教师和著名校友的事迹,讲解校训的含义和要求,让全体师生知晓认同总校的精神文化。发动全校师生一起制定分校的办学理念、规章制度,并作为行为准则,共同遵守。

第二,要践行,这是关键。将学校确定的办学理念具体化,内化为自觉的行为。明确工作重心,全校以教学为中心,以师生的发展为根本,一切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服务;积极开发、科学设置课程,推行素质教育,形成办学特色;引导教师敬德修业、学生文明好学,端正教风学风;营造良好和谐的人际关系,学校领导与教师、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教师与家长、学校与社会相互尊重,相互关心。分校虽然继承了本部的文化精髓,但还需结合所在区域家长和学生的实际。倘若很多教育措施与现实脱节,整个传递就会出现问题。分校在模仿总校的理念、教育教学活动、学生文化、管理理念等过程中,其实都是一种文化的移植。对于名校本部的优点,分校在办学中一定都会始终朝着这个方向在靠拢。本部派出骨干师资,与分校之间建立教育教学合作制度固然十分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文化基因的移植。前者是途径与手段,而后者才是真正的目的。当然,如果师资派出与合作行为并不能够带来文化基因的落地与生长,那么这些教育行为就也只能说明是表象,注定是行之不远的。

篇2

【关键词】激发兴趣;加强训练;点拨方法;梳理知识;走进生活

【中图分类号】G630

很长时间以来,我们现在教学文言文时遇到了很大的问题:学生怕文言文,中学生为什么怕学文言文?因为文言文和我们的时代隔了太久,与现代汉语的差异太大,不经必要的语言训练,已经很难读懂、看懂和理解,更重要的原因是文言文的作用被广大中学生漠视。大部分中学生除了阅读课文中的文言文篇目,为了应试需要,一般不读其他的文言文作品。教师也怕文言文,这是因为教师备课时花大量时间弄清每个字词,然后在课堂上很费力地逐字逐句讲给学生听,然而除了少数学生在拼命的记笔记以外,多数学生却昏昏欲睡,反应冷淡,课堂气氛很沉闷。课后的检测结果也很糟糕。久而久之,老师也开始怵怕教文言文,总有对牛弹琴的孤独寂寞感。

那么,怎样改变这样尴尬与无奈的局面呢?

探索一、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高中文言文教学在当下处境之艰难,大多数一线老师基本都有体会,推究起来,"学生不喜欢"是导致困境的主要因素。据一些老师在高中生中做的相关调查,结果表明80%的学生对文言文不感兴趣。学生不感兴趣,怎样学得好?所以要激发学生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呢?问及学生对文言文不感兴趣的原因,一是不好理解,二是不实用。那么,要让学生对学习文言文有兴趣,就要让学生认识到学习文言文的作用。学习文言文,一是高考要考,高考关系到我们的前途和命运,我们必须学好文言文;二是可以提高我们的修养和道德境界,对我们的生活,以后的工作、事业大有裨益。学习文言文可以学习古人的经验,吸收曾经的教训,有的甚至可以跨越时空界限直接拿来,全盘化用,用于管家理财,济世治国。譬如《孙子兵法》《三国演义》等古典名著广为日本人喜爱和推崇,成为他们经商和管理的必读书数目。另外,学习文言文,还可以提高自身的修养,提升道德境界。譬如,读了《论语》中的"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你会懂得一条基本的做人准则;读了《伶官传序》中的"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你又明白了生活的奋斗哲学......这些东西,也许我们都能悟出来,也并非只有古人才能悟出来,但是,这都需要以时间和经历为代价,很多时候,这种代价可能是非常巨大和惨痛的。如果我们每个人到硬要通过直接体验去获得这些理性的认识,而弃置前人的生命结晶不用,不但做了大量无谓的牺牲,还根本违背了社会发展的规律。牛顿说:"如果说我能看得比别人远些,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那么,从文言文中领会先贤的精神世界,不正是站在巨人的肩上吗?我们学习文言文,耳濡目染,感悟熏陶,吸取前人的智慧,就能超越前人的视野,创生出崭新辉煌。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可以把文言文背后的故事呈现给学生,可将故事性较强的文言文编成课本剧,利用多媒体制作课件,给课文配插图等手段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但各种方式的结合使用要有度。

探索二、加强朗读和背诵的训练。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反复诵读自古以来就是学习文言文的主要途径。文言文音韵和谐,意蕴悠久,篇幅短小,便于记诵。而记诵的结果,不仅可以拿到高考默写的满分,还可以提高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语言能力的核心是语感。所谓语感,包括对记诵名篇的形式、内容、意境的整体感受。只有具备了这样的整体感受,才能举一反三,运用所学来解决问题。教材是我们的"源头活水",如果我们熟读或背诵课文,试题或课外阅读中出现的一些实词解释,只要课文中已出现过,我们就可联系课文相应迁移,这样阅读能力就提高了。文言文的章法、修辞、思想等通过诵读可以深入学生的骨髓,这样他们提笔写作时,便会自觉不自觉地向这些佳作借词、借意、借境、借法,融入自己的作品,从而大大提高自己作品的表达效果。诵读还可以提高文化品味和审美情趣。诵读和背诵是文言文教学成功的先决条件,也是提高学生文言文阅读水平的根本途径。

探索三、适当地教给学生一些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学生不喜欢文言文,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感到文言文难学,读不懂,不好理解。老师可以教给学生一些方法。训诂学解释文献语义的方法,如以形说义,因声求义,据文证义等,在文言文教学中大有用处。比如形训法,我们汉字属于表意体系的文字,且形声字占80%以上,"偏旁"与字义联系密切,给我们推断词义带来有利的条件。可以根据"偏旁"圈定出该字的意义范围,为进一步猜测词义提供依据。结合上下文语境进行推断,就有可能较为准确的把握词义。

从文言文失分的情况来看,考生缺乏文言文翻译的技巧,尤其是对关键词的翻译没有到位。这样在平时教学中,老师就要强调文言文的翻译不能泛泛而答,要把关键词翻译清楚,必须注意句子的语气,有倒置的,要调整为符合现代汉语的语序后再翻译,省略句要把省略的部分补出来,等等。也就是应以直译为主、以意译为辅,争取做到"字字有对应,句式有体现,句意不改变,不出现语病"。常见的翻译技巧也要教给学生一些。文言文以单音词为主,而现代汉语以双音节词为主,我们可以用加字法,在单音节词前或后加含这个语素的双音节词或短语。比如:"天下事有难易乎?"(《为学》)可译为"天下的事情有困难和容易之分吗?"对于那些在古书里常用,但在现代汉语里已不用或不常用,或者有些词所表达的意思古今说法不一样的词,就要用今天的说法去置换古代的说法。例如:"将兵与备并力逆操"(《赤壁之战》)句中"将"换成"率领","并"换成"合","逆"换成"迎战"。对于古文中的专名如人名、地名、年号、国名、官职名、朝代名等一律照抄,不必翻译。对于有些词在文言文中使用,在现代汉语中也使用,但词义已发生变化,有的扩大缩小了,有的已发生了转移的词,这时翻译的时候就要使用拆分法。例如"率妻子儿女来此绝境。"(《桃花源记》)"妻子"在这里就要拆分成"妻子儿女"。掌握了这些方法,再加上平时实词、虚词的积累,学生的翻译能力一定会大有提高。

探索四、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句式。

传统的文言文教法是教师字字落实,学生记忆,可惜效果不佳。为此,我针对文言文的字词教学进行了大胆的尝试,通过引入竞争机制,用小组竞赛的方法,引导学生质疑、解疑,开拓学生的思维,变过去的教师讲深讲透为学生的学深学透,将知识学习和能力培养结合起来,建立起新的课堂教学结构,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我的一般做法是:从情境创设开始,我先利用网络搜索古代作家生平介绍、名家点评、作品背景,激发学生情感,促使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在自主探究中建构,就是让学生充分利用《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中学生文言文翻译》等工具书及网络资源,自主解决生字词的认知,养成良好的文言文自主学习习惯。我把课文中的重点文言实词,虚词划给大家,去到课文中找意思,还可以结合过去学过的文章来拓展。让学生在翻译全文意思的基础上总结课文中的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的活用,特殊句式的情况。找几个自己喜欢的句子,翻译几个我指定的句子。然后分小组,一般是四人一个小组,分工合作,完成规定的任务。然后把成果展示在黑板上,一起来讨论质疑。当然,目前这样的探究合作课无形中延长了课时,我还没有更好的解决办法。

探索五、让文言文走进中学生的生活。

古代文化博大精深,在对学生进行励志、惜时、读书、节约、尽孝等思想教育时,我多从古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既言简意赅,又显出厚重的历史感,能引起学生深深的思索。我在开学之初就要求每个学生都从古文中找出一句话,作为自己的座右铭,并在每节语文课前,选一位学生到讲台上为同学讲自己的座右铭,在学习《鸿门宴》《廉颇蔺相如列传》时,让学生分组来演绎这个故事,都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此外,我还尝试如何让作文教学更好地与文言文教学结合起来。既使作文出新出奇,又使学生阅读文言文的兴趣更浓。有时候我设计文题,引导学生课外自主阅读古代经典作品。如《我与某位历史名人的对话》。有时候我还精选文言文片断,让学生在精读的基础上,有感而发。例如《滕王阁序》中的名段"嗟乎!时运不齐,命途多舛。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所赖君子见机,达人知命。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而犹欢。北海虽赊,扶摇可接;东隅已逝,桑榆非晚。孟尝高洁,空怀报国之情;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每当读到此处时,人们都会为其中的奋发精神所震撼,青少年学生更能受到精神上的鼓舞。这样的文段,学生在写作文时不仅可以借鉴引用,而且能够引起心灵上的共鸣,激发创作的灵感。

篇3

【关键词】 德育孝心孝行“孝星”实践

“孝”是中国传统美德之一,继承并弘扬中国传统孝文化,是我们作为炎黄子孙的一份责任和光荣。何为“孝”?从字形上看,“孝”字上老下子,写的就是老人与子女的关系。“孝”就是对父母尽心侍奉并顺从。

现在的孩子,独生子女占大多数,他们在父母亲百般呵护下无忧无虑地成长。大多孩子接受了爱却视为理所当然,习惯了索取,不懂感恩,不知回报。在独生子女普遍存在“以自我为中心”的的今天,如何对学生进行孝敬长辈的亲情教育?我们开展“孝行养成”教育,即以“孝”的活动为载体,让学生在学习中认识孝道,唤醒学生的孝敬之心,并引导学生把孝心体现在日常的行为举止中,养成孝敬父母,孝敬长辈,孝敬老人的德行习惯。

一、由源及流:在亲子共读中传承“孝慈”美德

1.共读国学经典,感知“孝心”

国学经典是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是最具价值的国之瑰宝。它可以规范我们立身行事的准则,其中蕴含着丰富的德育资源。如《孝经》、《弟子规》等书籍,我们精选部分内容,利用早读时间诵读并讲解古人是如何行孝的。同时,要求家长配合,亲子共读“二十四孝”故事,如“亲尝汤药”、“鹿乳奉亲”、“扇枕温衾”、“哭竹生笋”等。再搭建交流平台,让学生和家长畅谈共读国学经典《孝经》和《弟子规》的体会,抒发他们内心的孝心情感。

2.共读绘本故事,种植“孝心”

育人先育心。针对低年级学生特点,我们制定了“感恩”主题阅读与实践活动。通过共读绘本《温情的狮子》、《爱心树》、《猜猜我有多爱你》等书籍,讲讲孝心故事等活动,让学生爱父母,孝敬父母的种子能生根发芽。

有位家长说,孩子读了这些故事,做了一件让她深有感触的事。有一天,他爸爸上班回家,双手捶打着自己的腰和背。孩子看到了说:“爸爸,我帮你捶捶背,你太辛苦了。”孩子一句关心的话语,一个贴心的动作都体现绘本故事的魅力。家长感言,孩子虽然年龄小,但是这些经典绘本让孩子幼小的心灵得到孝文化的熏陶,在心中深深地烙下感恩父母的印记。

通过亲子共读,不但让学生了解“孝”的内涵,领略古代孝子的风采,品味名人行孝的感人事迹,而且加强了亲子间的双向沟通,建立温馨和谐、积极向上的亲子关系,更重要的是增进了学生的孝心感知,让孝心植根于学生幼小心田,让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得以世代传承。

二、活化路径:在德育活动中弘扬“孝道”文化

1.学校活动营造“孝”的氛围

“百善孝为先”。将“孝”的教育融入学校的德育之中,既是民族的传统又是时代的要求。然而,当前在学校德育过程中往往忽视对学生进行“孝”的教育,这使有些学生不懂得如何孝敬自己的父母,更不用说去尊敬别人的父母。本年段问卷调查显示,60%的小学生没有听说过任何关于孝亲敬老的传统故事,90%从没给父母盛过饭。在关于尊敬长者的调查显示,仅仅只有12%的小学生会在公共汽车上给老人让座。这和整个社会孝文化教育的缺失,孝意识的淡薄有关,也和当今社会大部分家庭是独生子女更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因此,学校德育在提升学生道德素质方面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从这个角度来说,学校德育应加强对学生的“孝”的教育。

自我校低段展开《小学低段孝行养成教育的行动研究》课题研究以来,我们就有意识地整合“孝的资源”,开设德育课堂,大力营造“孝”的教育氛围。以双周三的班会课为主阵地,学习《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弟子规》和《名人故事》等书籍,先后开展了“文明之花”、“五心教育”等一系列活动,收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

2.家庭教育注重“言传身教”

家庭是学生接受人生的第一个教育历程,学生的人格、观念的养成是在家庭中奠定基础。家长要培养孩子爱戴父母、礼敬长辈的观念,应转变“只要你学习好,就是为我好”的错误观念和非爱心理,用自身的榜样进行“言传身教。”“言传身教”是中国家庭的优秀传统,家长应以身作则,给孩子树立一个好榜样。比如给年迈的父母盛饭、陪老人聊天,说话的语气恭敬,经常嘘寒问暖等。长年累月耳闻目睹,家长的孝行都会在无形中影响着孩子的行为,给孩子的孝心培养起着导向作用。

3.公益活动加强“孝”的体验

人的教育离不开学校、家庭、社会,单靠学校和家庭的力量不足以教育好学生,社会的力量也相当重要。学校教育应当与社会教育紧密联系、互相配合,全面渗透孝文化教育。去年春夏之交,平阳县轰轰烈烈地开展了“三心四德”活动,我们抓住这一契机,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平阳县“三心四德”系列公益活动之一――“弟子规”夏令营和冬令营,进一步深化“孝”的教育。

三、激励机制:创生新载体,呵护“孝文化”

1.培育孝心:“孝心”小银行

为奖励和促进学生孝老爱亲,长久关爱父母,每个学生人手一本“孝心存折”。班级还设有“孝心银行”,该银行为学生存放“孝行”服务,每个学期初,学生可凭积满孝行的“孝心存折”到班级的“孝心银行”升级,并领取第二本“孝心存折”。“小孝星”还有孝心宣言:“我坚信:孝,在我心,在于行;我坚持:一周一孝行,表达我孝心;我努力:争‘孝心奖章’、做‘文雅少年’。”

2.褒扬“孝行”:“孝行”足迹卡

我们认为,“孝”的教育最终应用行动体现在日常行为中,“孝行养成”要通过操作、体验才深刻,才能成为习惯。因此,为了把“孝”的教育落到实处,我们为学生设计“体验亲情――孝行足迹卡”,促使学生在日常行为中落实孝行。

3.传颂“孝星”:孝星小讲坛

篇4

作为浙商,潘锦海在新疆商场上可谓叱咤风云。2000年进驻新疆,成立新疆汇嘉时代百货股份有限公司。打造“新疆最具影响力的商业百货”,这是潘锦海和团队发出的豪言壮语。开业后,新疆汇嘉时代百货股份有限公司就在乌鲁木齐市百货零售业掀起了全新的营销风暴。精准的市场定位,专业的管理团队,新颖的营销理念,为新疆零售业注入了新鲜的活力。

“生活无限精彩尽在汇嘉时代”,汇嘉时代百货的这一口号在当时家喻户晓,由此奠定了新疆汇嘉时代百货股份有限公司在新疆百货领头羊的地位。不到十年时间,随着汇嘉时代库尔勒、喀什、昌吉分店的开业,标志着新疆汇嘉时代百货股份有限公司已经将市场延伸到新疆各地州,“汇嘉”品牌这个无形资产价值已经达到1亿元人民币。

事业上的巨大成功,激发了潘锦海感恩社会、孝敬人民的善念。在多次参与救灾捐赠和其他慈善活动之后,潘锦海总想做一伺:有组织的、长期性的慈善工作。借着国学文化盛行而形成一股热潮,他决心在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方面作出一点贡献,“新疆汇嘉十分孝心基金会”由此诞生。

2010年6月23日,经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民政厅核准,由新疆汇嘉时代百货股份有限公刮发起并注册200万元成立的“新疆汇嘉十分孝心基金会”正式启动。这是新疆第一个专门服务于孝爱慈善事业的民间组织,以传承中华民族的孝道,敬老、爱老,传授、弘扬孝道文化,帮助他人行孝为宗旨,致力于面向全社会进行传统孝道的传承。新疆汇嘉时代百货股份有限公司还计划每年拿出300万~500万元用于该基金会活动。

“取名‘十分孝心’,含义是我们新疆汇嘉时代百货股份公司每销售100元,就会拿出10分钱注入基金会,同时也是希望人人都能在行孝时十分用心。”潘锦海这样解释。

谁都知道,“十分钱”就是一毛钱,这里不说“一毛”而说“十分”,这就重点突出了这个双关语的深层意义――完全彻底、诚心减意。这个解释让人们充分理解了他发起成立基金会的良苦用心和殷切期望。

孔夫子有一句话:“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孝为仁之本,百善孝为先。个人的品德修养从一点一滴开始积累,而这种积累最先就是从家庭关系开始的。孝道可以说是最原始、最根本、最简单的人格修养,它由血统关系而引发,以养育成长的反哺为最基本形式出现,衍生出敬老爱幼、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的家庭美德。家庭是一个小社会,懂得了孝道,就可以推而广之,到了社会上就知道如何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对上级服从尊敬,对平级友好互助,对下级爱护谦和;由此还可以扩大到遵纪守法、克已奉公、助人为乐、团结合作等等许多做人的良好品德,成为在社会上受人尊敬,在事业上有作为的人。

社会是由一个个家庭、一个个人组成的,所以提倡孝道、弘扬孝文化,有助于民族素质的提升,有助于社会风气的醇化,有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潘锦海发起成立“新疆汇嘉十分孝心基余会”就是从根本人手,为促进精神文明建设、维护新疆稳定、共建和谐社会而做出的一项实实在在的举措。

就在“新疆汇嘉十分孝心基金会”正式启动的当天,新疆汇嘉时代百货股份有限公司在新疆人民会堂主办了一场以“弘扬中华孝道,温润和谐社会”为题的大型公益性讲座,邀请香港东方智慧开发研究院院长、资深国学大师南柏先生为主讲嘉宾。这场面向广大市民,并可领取免费门票的讲座,一下子吸引了3000多名各界群众,空前的盛况出乎潘锦海的预料。

讲座中,南柏先生语言生动、深入浅出,听众无论年龄大小、文化层次高低,都听得出神忘形、时悲时喜,从心底里折服大师的讲演。讲座后,人们在家中、在单位、在公共场所,还有在报刊上评说纷纭,大谈感受,这场讲座在乌鲁木齐市引起了一阵轰动,不仅让人们体会到了国学的博大精深,还记住了汇嘉十分孝心基金会。

除了安排讲座,在潘锦海的大力倡导下,“新疆汇嘉十分孝心基金会”正按计划开始实施一系列的“弘扬孝道”公益性活动:如与《晨报》联手推出“爱满首府――百名孝子评选活动”,同时招募了5位讲师赴上海培训,学习孝文化;向市民免费发放《孝经》、《孝立人生》光碟;在户外张贴孝爱名言警句,组织志愿者进社区举办少儿孝爱文化学习班等。

宣扬知孝,激励行孝,促进家庭和睦。潘锦海说:“我们的国家已经进入了老龄社会,许多老人面临着有没有人赡养、有没有人关心、有没有人引导如何安度晚年的问题。‘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提倡事亲行孝,有利于家庭和睦、社会安定、民族团结,也关系到优秀民族传统美德是否能够传承下去的大事。过去在这方面丢失了许多东西,现在再不补救就危险了。我们这一代人做好了,下一代才有希望传下去。我们每一个人每一天都在生活和工作,精神状态非常重要。拿工作来说,开心和不开心工作效率差别就很大。家庭里有了孝文化,就有了和睦的基因。如果我看见一个员工笑得灿烂、笑得阳光,就知道他的家庭是幸福的,心情是好的,工作也一定能干好。”

篇5

【关键词】 孝文化 载体 研究

1、孝与孝文化

孝是中国传统伦理价值的核心体系之一,所谓“百善孝为先,百德孝为首,百教孝为始”,可见孝的地位和价值。孝是人类美德的一部分,是人类得以延续的文化精髓。在现代社会,孝还是城市文明的个性象征,是提升城市形象的文化基石。

孝文化是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文化。中国传统孝文化是在华夏数千年历史中孕育发展起来的,它起源于殷国商时期,形成于周代,随着社会生产力、生产关系的变化和人类文明的进步,孝作为上层意识形态领域的重要内容之一也随之发展变化。孝文化既寄生于社会也跟随着时代的脚步。对当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实践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孝感应董永孝行感天而命名,是唯一一座以孝命名,体现孝文化的城市,有着独一无二的历史涵义和巨大的发展潜力。2006年孝感市委提出建设中华孝文化名城的城市定位。2002年十月,国家邮政部在孝感举办了董永和七仙女邮票首发式;同年进行了新时代十大孝子评选活动;2007年召开了中国孝感建设中华孝文化名城国际学术研讨会;2009年召开了中国孝感孝文化与科学发展观国际研讨会。孝感作为华夏孝乡,如何传承并创新宣扬新时期孝道,增强民族凝聚力,如何开发和利用孝文化资源,打造孝文化名城任务艰巨。

2、建设原则

2.1 应明确文化定位,坚持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的观念。

十七大报告指出:“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不仅源于中国古代之孝爱与仁爱精神,更是人类道德的必由之路。延续至今更是弘扬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内容。剔除传统孝文化的糟粕思想,完善发展新时代的孝文化,赋予新的内涵。将现代人文精神与传统孝文化融合,延伸孝文化的社会意义,通过特定的载体得以呈现和展示,是使孝文化焕发生机和活力的核心内容之一。

2.2 因地制宜,结合孝感地域特色,传承孝文化,弘扬感恩精神。

建立湖北省孝文化研究基地,设立中华孝文化研究网,举办形式多样的孝文化艺术节,打造孝文化特色品牌。挖掘孝感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将孝感雕花剪纸、云梦皮影、大悟织锦带、应城膏雕、孝感麻糖、马口窑手工制陶等民间工艺,汉川善书、大悟北路子花鼓戏、安陆麒狮舞、三节龙跳鼓等民间说唱和董永传说、孟宗的故事、黄香孝行故事等民间传说与孝文化主题紧密结合,弘扬以孝为起点和核心的人文精神,是建设当代社会文明,振奋民族精神的重要文化资源之一。以人文为精髓,丰富孝感市内涵,传承孝道,形成强大的孝文化氛围。

2.3 注重孝文化的系统性、关联性和总体性。

文化是一种抽象事物,需要一定的载体呈现和展示。孝感境内用于呈现和展示孝文化的主要是董永公园等较为稀少和零散的载体,而孝文化实物、物质载体、文化资源载体建设不足,景点之间缺乏有机联系和组合的系统性。应有点到面,区域发展,逐步修缮恢复和挖掘与孝道相关的主题公园均匀辐射整个城区。比如具有当地特色以卖身葬父而孝感动天的董永公园,以此为中心增设孝道典故“扇枕温龛”的黄香公园,宋代王应麟编《三字经》写到“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以及“哭竹生笋”的孟宗公园。并以三大主题公园为中心,由点而面建设二十四孝主题园,遍布整个城市。城市街道的小品都以孝为主题的民间故事形象进行创作,可以是雕像、喷绘历史传说或以新时代十大孝子为题材的的景墙、浮雕和牌坊,也可以是代表吉祥喜庆、团圆寓意的小品设施,或者是各种歌颂人们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的诗词石刻、碑林。结合丰富多样的孝文化主题建设新的文化载体,创造性的发扬中华传统孝文化,促进代际和谐,提升孝感市的城市品位。

2.4 增加孝文化的功用性,将教育性、娱乐性与实用性相结合。

开发有孝文化特色的旅游点、旅游路线和旅游片区,集观光、旅游、教育、娱乐与休闲于一体的具有地方特色的孝文化产业链,形成孝文化旅游景点网络。在城市各处街头绿地开展娱乐活动,搭建戏台与广大戏曲爱好者共同演绎以孝道为题材,反应董永与七仙女故事的的“天仙配”、“槐荫树”和“百日缘”等经典曲目。以及“灵芝篇”、“搜神记”和“织锦记”等说书活动,融入市民的日常生活。大力宣传开发和利用具有孝文化特色的产品,挖掘多渠道多形式的孝文化产业,促进孝文化资源有效可持续发展,促进孝感产业结构与优化,繁荣地方经济。

3、孝文化载体建设

建设文化载体,对已存的标志性景观、非物质文化及建筑遗产进行保护,使历史的厚重感与时代气息相结合。创造新的形式多样的文化载体,既可以是遗址、建筑景观,也可以是戏曲、音乐、美术等艺术形式和历史传说等文学形式。

3.1 建设孝景、孝址,修复以弘扬孝文化为主旨的遗迹、标志性建筑和公益性设施。

孝感市政府有计划又步骤的投入资金兴建了槐荫公园、改建了董永公园等一批基础性孝文化设施。开展文化招商活动,已完工黄香文化街业及全国德育基地“中华敬老园”。可进一步增设历史典故景点,也可增设孝文化公园休闲场所、孝文化活动中心等娱乐场所及孝文化博物馆等教育场所,还可进一步修缮在孝感城关北门外董永故里碑及“董墓春云”遗址。位于城关东南五公里董家湖附近的汤家老屋北面,左墓为“汉孝子董公永先代墓”,右墓为“汉孝子董永公墓”,两碑同立于道光十六年十一月,是古孝感八景之一。修缮理丝桥、金梭洞及复原距城东北四公里的孝子祠。原祠正堂立有董永塑像,堂后是个幽静竹园,竹园深处修有董永墓,毁于明末。清顺治十七年重建于小东门内侧,立匾为‘孝子董公永祠’,咸丰年间复修,后毁。孝感市有关董永传说的遗址、遗迹、遗物比比皆是,修复遗址,增建孝景旨在弘扬孝道文化,展现孝感深厚历史文化底蕴,为孝感旅游产业打造的一道亮丽的人文景观。

3.2 繁荣孝艺,促进孝文化传播弘扬,产生社会教育作用。

近几年,孝感市积极创作了一批富有时代气息的新剧目,赞颂爱家庭、爱家乡、爱国家的新时期孝子。先后组织创作了《董永与七仙女传说》、《千古孝子黄香》、《孟宗的故事》等文艺作品。融入孝文化情结的孝感雕花剪纸等手工工艺,内容大多取自三孝的传说故事及其风景人物,雕镂民俗,彰显孝心。将文艺与伦理道德的教育、娱乐相结合,将孝做成文化产业。

3.3 增加孝文化的宣传力度和手段,扩大这一特色文化的社会影响,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和社会进步。

孝感最具代表性的标志景点为董永公园,董永公园位于孝感市槐荫大道东段,1984年建成,占地75亩,以仿古建筑为主,相传为董永卖身的付员外的家址。公园内按董永卖身葬父、孝行感天、仙女下凡、百日姻缘等情节为线索,建造有孝子祠、瑶池仙境、槐荫古树、鸳鸯楼、理丝桥、涤丝亭、白步梯和升仙台等景点,以优美的园林艺术再现了董永感天动地的行孝故事 ,歌颂了孝感人民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成为了孝感对外展示孝文化魅力的新名片。

2006年12月,孝感市委提出了建设中华孝文化名城的城市定位,其内涵包括:人居环境优越、社会治安良好、人际关系和谐、敬老之风蔚然。在城市发展中结合孝文化载体建设,改善市容市貌,以促进城市建设和代际和谐,进一步提升城市的品牌效益,打造“孝子故乡”。

参考文献

[1] 中国老年学学会.中国孝文化专辑 [M].北京:五洲文明出版社.2004

篇6

【论文摘要】孝道是中华民族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传承孝道对于弘扬中华民族的文化遗产有着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在孔子所创立的儒家学说中,孝道思想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它是儒 家以“仁”为核心,以“礼”为形式的道德规 范体系的最重要 的内容之一 ,是儒家用以规范父母与子女 关系的最重要、最基本的原则之一。

孝道是中华民族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传承孝道对于弘扬中华民族文化遗产有着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在孔子所创立的儒家学说中,孝道思想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它是儒家以“仁”为核心,以“礼”为形式的道德规范体系的最重要的内容之一,是儒家用以规范父母与子女关系的最重要、最基本的原则之一。家、国、天下是密不可分的统一整体,“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我们应该立足于最小的一点——家,从自我做起,弘扬孝道,孝敬父母。弘扬孝道是每个人应尽的义务,也是响应创建和谐社会、贡献自己的微薄之力的具体做法。

孝就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一种晚辈对长辈的伦理道德。《书》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尚书》上对孝的解释就是孝敬父母,友爱兄弟。孑L子说过“弟子入则孝,出则弟”,就是说年轻人在父母身边就要孝敬父母,离开家里就要敬爱兄长。“养可能也,敬为难;敬可能也,安为难;安可能也,卒为难。”圆可见孝的内容很多,主要包括的内容有:一为养,即赡养父母。二为敬,即孝敬父母。三为安亲,四为终身孝敬。此外《论语>中多次提及的丧葬及其丧葬的礼节问题也被孔子认为是孝敬父母的延伸。

“仓廪实而知荣辱”,物质是基础,所以尽孝道的首要条件是赡养父母。子夏问孝,子日:“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喔说子女侍奉父母能经常和颜悦色是件难事。遇到有事,子女去操劳;有好吃好喝的,让父母享用,仅这样就可以认为是孝了吗?从孔子的疑问中就可以知道 ,孔子认为仅仅有这些是不够的,要孝敬父母肯定要做更多,那么更多的是什么呢?《论语》中对这个问题又做了进一步的阎释,即“敬”。

子游问孝,子日:“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孔子说了,现在称作的孝,是仅仅能供养父母就行了。然而就是狗、马也能得到人的饲养;如果没有对父母的一片孝敬之情,那赡养父母和饲养狗马有什么区别呢?孔子驳斥了那个时代普遍存在的“孝”的概念,认为孝不仅仅是能够供养父母,还必须要敬,要对父母有一片孝敬之情,孔子在这里着重强调了“敬”。羊羔跪乳,乌鸦反哺,那是一般动物的本能,而人类如果只停留在这种初级阶段,把妥善安置父母的衣食住行问题作为孝顺的最高境界,就未免愧对于“宇宙之精华,万物之灵长”的称谓了。孑L子认为在养父母的同时必须对父母“敬”。子日:“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ft恃 奉父母,(如果发现他们有不对的地方,应该婉转地规劝,如果父母没有听从的意思,仍然应当恭敬的侍奉,不要冒犯他们,尽管内心忧虑,对父母却不怨恨。

在孔子及儒家看来,孝敬父母不仅要“养亲”、“敬亲”,还要提倡“安亲”。所谓“安亲”.就是说子女在父母生时立身行道,不犯刑律,不做冒险的事,不做不义的事,以免父母为自己的过错和安全担惊受怕。《论语·里仁》提到的“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也是孔子提及的安亲的重要内容。131(p17)

子日:“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父亲在世时,因为儿子不能享有独立行动的权力,所以只观察他的志向,父亲去世之后就要看他的行为,如果他能长时间地遵照父亲生前的道德规范而没有改变的话,就可以称他是孝子了。孔子总结性的指出:“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孑L子构架了一个生命的轮回的框架,子女不改变父母生前奉行的准则,继续继承他们的事业或者是遗愿。“三年无改于父之道”,“三”是虚指.指很长的时间,甚至是一生。因此这是一个自觉性太强、时间又长的过程,是需要很多毅力的,所以笔者觉得这是孔子所认为的敬父母的最高标准了。这也是终身孝敬的难能可贵之处。

子日:“(父母)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孔子不但重视对父母的养、敬、安和终生尽孝,还特别重视对父母的丧葬极其礼记。孔子说“丧事不敢不勉”即说办丧事不敢不尽礼。但他又提倡丧礼的朴素节俭,他明确指出更应该做好的是在父母生前尽的孝道,孝敬父母。这在《论语·八佾》中体现出来,林放问礼之本。子日:“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孔子指出,就一般礼节仪式而言,与其过分奢侈,宁可朴素节俭;就办丧事而言与其在仪式上大操大办,不如内心真正悲哀。

孔子的学生曾子在孝道问题上又有了进一步的研究,他曾经写过《孝经》。曾子日:“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曾子主张父母的葬礼要谨慎对待,祭奠祖先要敬重、真诚,这样做就能够使社会道德风尚日渐淳厚。曾子将孝道与社会的道德风尚结合起来,高瞻远瞩,把对孝道的认识提高到一个更高的水平。

自古就有“忠孝不能两全”的说法,那么《论语》是如何从政治的角度来看尽孝道的问题呢? 有人问孔子说:“子奚不为政?”子日:“《书》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当有人问孔子为什么不参与政治时,孔子说道,《尚书》上说“孝呀!就是孝敬父母,友爱兄弟”,只要把这种品德应用到政治上去,那就是参与了政治,为什么只有做官才算参与了政治呢?看来孔子认为不一定只有做官才算是参与了政治,将孝的品德应用到政治也是参与了政治。孔子以德治国的主张从这里也可略见一斑。

尽管孔子认为将孝的品德运用到政治上就是参与了政治,但是现实社会中必有很多人是在朝廷做官的,就不能日夜陪伴在父母的身边了。那么怎样处理这个忠和孝的关系问题呢?古人眼里的孝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孝指的就是在家侍奉父母,听取父母的心声,即小孝;广义的孝指的是在在朝廷里忠于君主,没有贰心,即大孝。孝道在政治范围内延伸成了忠君爱国。孔子以“出则事公卿,入则事父兄”,以小孝和大孝的关系巧妙的处理了忠和孝的关系。

有子日:“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有子认为一个孝顺父母、尊敬兄长的人,而喜欢冒犯长辈和上司的情况是很少有的;不喜欢犯上却喜欢作乱的情况是从来没有过的。这一点给封建帝王“以孝治天下”、“求忠臣于孝子之门”以很充分的理论根据,孝道在政治范围的延伸就是忠君爱国。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宗法制在孝道的基础上得到了最为广阔的延伸,“父父子子”最终演变成了“父父子子,君君臣臣”,统治阶级要求臣下忠于君主的目的在倡导孝道的光鲜外表下达到了。不过作为迎合统治阶级统治的孝道也是得到了提倡的,孝道在主观意愿之外开花结果,枝繁叶茂起来。

《论语》从物质上赡养父母、精神上尊敬父母、终身孝敬、对父母生前身后事之以礼、如何处理“忠”和“孝”的问题上都做了精深的阐释。对古代传统文化中的孝道问题作了一个概括,涉及了如何孝敬父母的方方面面,也解决了在孝敬父母过程中不可回避的各种矛盾问题。例如:尽礼与节俭的问题、传统社会中“忠孝不能两全的问题”等。

参考文献

[1]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0.

篇7

【关键词】 孝道;人口老龄化;家庭养老;回归

一、引言

传统的孝文化里有很多东西已不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需求,如“父母在,不远游”、“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等愚孝观念,无疑是与当代社会进步潮流相背离的,已渐渐地被人们所抛弃。孝道作为中华民族最重要的传统美德之一,近几年也慢慢地被人们淡化。在农村,年轻人根本没有孝亲敬老的意识,将辛辛苦苦劳累了一辈子的父母视为累赘,经常指桑骂槐,甚至遗弃不管。在城市,有些对父母漠不关心,事事依赖父母、时时向父母要钱花的啃老一族也不在少数。如果任这种风气一代一代蔓延下去,后果将不堪设想。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进一步加剧,养老问题将是一个非常严峻的现实问题。根据国家统计局2010年2月25日的《中华人民共和国200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09年末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已超过1.67亿,占全国总人口的12.5%。目前我国已进入了快速老龄化阶段,重度人口老龄化和高龄化将日益突出。因此,如何应对人口老龄化已是目前一个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

二、应对我国人口老龄化策略

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挑战,一方面需加快老年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另一方面要大力发展老龄产业,让老年人享受到更多的经济保障和社会化养老服务。从我国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社会经济还不够发达,在短期内政府和社会还很难承担起照料老人的全部责任,家庭养老仍是我国较长一段时期内的主要养老方式。即使将来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福利水平越来越高,老年人会得到更多的社会保障,但离开了孝道伦理观念的支撑,老年人就难以享受到来自子女亲情的精神慰藉,这种对家庭子女亲情的渴求却是老年人最需要的,是任何政府都难以解决的。因此,不论经济怎样发展,社会保障制度如何健全,传统的孝道意识都是必不可少的。目前必须高度重视孝文化的重塑工作,去其糟粕,取其精华,让孝道这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精髓尽快地回归社会,回归到每个家庭中去,这不仅是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的迫切需要,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三、传承我国孝文化

1.要高度重视家庭中孝道意识的培养。在中国的传统观念影响之下,每一个人都希望在老年时得到子女爱心的回报,能否得到这种回报并不只取决于对儿女有多么地关心和爱护,更多的时候取决于对待老人的态度。身教重于言教,父母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必须以身作则,从物质和精神两方面去关心老人、孝敬老人,给孩子做好孝亲敬老的表率。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培养孩子的孝道意识,在关心孩子的同时不要对孩子过于溺爱,教育孩子学会感恩,学会分享,让孩子从小懂得尊敬老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主动去关心、尊重身边的每一位老人。

篇8

论文摘要:中华上下五千年文明源远流长,而孝却是五千年文明的精神核心和根源,若中华文明没有孝,那称不上文明。中国孝文化之根本就是子女那自然流露出的由衷的对父母的“爱敬之心”,是所有相亲相爱和睦相处的保证,是为人德之根本,“百善孝为先”这是一句流传了千年的做人标语。但是,在当今这个物竟天择,适者生存的社会里,孝道早已被人忘之脑后,人们为了金钱利益和权欲而麻木不仁,我们大学生是民族之希望,国家之栋梁,我们应该将这种绵延了几千年的精神文化传承下去,推己及人,让人人行孝之道,让每个人学会感动,学会例行孝道,学会孝道重生。

泱泱华夏,历史悠久,传承了几千年的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而“孝”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占有至关重要的地位,它是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华文明的精神支柱,精神根源。中国传统文化若是缺少了孝,那么就称不得中国文化,更称不得中国文明。所以历史学家钱穆先生称中国文化是“孝”的文化,梁漱溟先生也说,如果不认识中国人的孝文化,那么便永远也不能了解中国传统文化。

孝道文化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根源,更是整个世界,乃至全人类的精神支柱,是他们进步的原动力,为了让绵延了五千年的中国传统文化继续传承下去,让中国人的孝文化走进每个人的心中,让我们的世界更加和谐美好,我们在当代大学生中开展“百善孝为先”的教育活动,对中国孝道进行探究和思考。

一、何为孝,中国“孝”的真正涵义

盘古开天,女娲造人,人类由此在地球上繁衍开来,于是孝道便产生了。【中国的孝道产生于原始社会末期,最初的意义是指尊敬祖宗,报本返初,生儿育女,延续生命。最早的汉字“孝”则出现在距今约3千余年前的殷商时代,不过当时“孝”字仅见于卜辞一处,用于地名。商代金文中有一例用于人名,在博物馆的青铜器上刻着“孝”的象形图形,古文字学家解释为“孝”的篆体,因为人老了,弯腰弓背,手柱拐杖,一副老态龙钟的样子。根据现有资料,较早的见于《尚书·酒诰》篇,其中有言日:“肇牵牛车,远服贾,用孝养厥父母。”意思是说,人们于农事完毕之后,赶着车出外做些生意,用以孝敬奉养自己的父母。

《辞海》中是这样解释孝的。孝①古代的道德规范。儒家指养亲、尊;②指居丧;如:守孝;戴孝;孝服。 在《现代汉语字典》中孝的涵义:①祭,祭祀;②孝顺,善事父母;③对尊亲敬老等善德的通称;④居丧;⑤指孝服、丧服。《孝经》中载到:“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用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谨身节用,以养父母,此庶人之孝也”。在《围炉夜话》中:“孝子忠臣,是天地正气所钟,鬼神也为之呵护。孝乃是天地之正气的凝结,是一种高尚的道德。(引用)

二、为什么要行孝道,为什么在大学生中开展孝文化教育

孝作为传统文化的精神根源,中华民族绵延的几千年的文化精髓,两千多年前的万圣之师孔子说:“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有生也”。孔子认为孝是一切道德的根本,对于所有人民的教化都应从孝道开始。“孝悌也者,其为人之本欤”,意思是说,仁是众德之根源,而孝又是众德之根本。他说“天地之性,人为贵。人之行,莫大于孝”孔子强调天地间万事万物人是最宝贵的,而人的行为中没有比行孝更重要的。“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行孝道是天经地义的事情,是我们作为一个人,作为人之子女所必须要做的一件事。“五刑之属三千,而罪莫大于不孝”,孝是一个人最起码的精神品质,不孝之人罪大恶极,人人得而唾之,无论是天子将相还是布衣百姓,都要行孝道,孝无国界,无种族,无等级之分,人人得而行之。

《诗经 ·蓼莪》中说“哀哀父母 ,生我劬劳……父兮生我 ,母兮鞠我 ,拊我畜我,长我育我 ,顾我复我,出入腹我,欲报之德,吴天罔极”父母生我养我育我,含辛茹苦的把我们养育成人,在把我们送入大学接受高等教育。他们那是用自己的青春来换取子女的成长成才,“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父母无微不至的疼爱自己的子女,为了我们无怨无悔的付出,“欲报之德,吴天罔极”,为人之子女,我们必须懂得孝道,必须学会感恩,回报我们的父母。

三、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应该如何行孝

《大学》中说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学习孝道是我们每一个人修身的第一步,我们只有学会了如何行孝,才能齐家,只有拥有孝心才能治国,接而才能平定天下。

1、行孝于父母

(1)珍爱自己。 《孝经》中说“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我们的生命是父母给予的,为人子女,我们没有权利去糟蹋自己的身体,没有权利不爱惜自己的身体,我们唯有珍惜生命,修养身心,建功立业,把有限的生命作出无限的贡献,取得无限的成功,赢得生前身后名,让我们的父母收获慰藉和荣耀,这才是孝的最终归宿。所以作为大学生的我们虽身在他乡,不能侍奉父母于左右,但是我们照顾好自己也是在行孝道,珍爱自己,在学校好好的学习知识,为以后进入社会奠定坚实的基础。

(2)善待关心父母。 孔子说“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他告诉我们,如果为人子女仅仅在于养活父母,那么与养活狗马无区别,所以孔子说:“意者身不敬!辞不逊与!色不顺与!古之人日:农与缪与,不女聊。”孝敬父母不仅要态度恭敬,还要和颜悦色,并不仅仅供其吃穿,父母需要的不单单是物质,更需要的是精神上的安慰,作为真的孝子,我们必须做到“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我们怀着梦想与父母的希望外出求学,我们应该常回家看看,不要因为学习忙就忘记孝,要经常发发短信慰问关心一下我们的父母,因为父母真正所需要的是他们那远方的子女最切实的精神上的关爱。

(3)为父母解忧。 《诗经 ·蓼莪》中说“哀哀父母 ,生我劬劳……父兮生我 ,母兮鞠我 ,拊我畜我,长我育我 ,顾我复我,出入腹我,欲报之德,吴天罔极”,父母为我们付出了这么多,我们又该那什么回报我们的父母呢?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母苦儿未见,儿苦母不安,我们已经是大学生,我们已经长大了,我们应该学会感恩,应该学会帮父母解忧。儿行千里母担忧,无论我们身在何方,我们的父母的那颗心永远为我们牵挂,所以我们要谨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不要让我们的父母为我们牵挂操劳。爱子心无价,归家喜及辰。寒衣针线密,家信墨痕新。见面怜清瘦,呼儿问苦辛。低徊愧人子,不敢叹风尘。无论我们在学校或在外面受了多大的委屈,我们带给父母的只能是快乐和幸福,因为那些苦和委屈只会让父母更加痛苦,更加难过。

(4)跨越代沟,了解帮助父母。 近些年来,“代沟”一词常用来形容子女与父母之间的隔阂,为人子女应该越过这些所谓的“代沟”,走进父母的内心深处,去感知父母,去想父母之所想。“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为人子女,知道自己父母生辰是最起码的,而我们的大学生又有多少人真正的知道自己父母的生日的呢?家有一老,如有一宝,我们因为父母长寿而高兴,但是更要珍惜与父母相处的时间,不要等到子欲养而亲不在,我们不但要了解父母,我们更要帮助我们的父母,我们要“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

2.行孝于天下

《大学》中说:“爱人者,人必爱之;敬人者,人必敬之”。孔子也说: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爱者,不敢慢于人。一个人倘若真的爱自己的父母,那么他也会爱天下人的父母。“故不亲其亲,而爱他人者谓之悖德;不敬其享,而敬他人者,谓之悖礼。”反之,如果一个人连自己的父母都不爱的话,他还能爱谁?何以平天下?我们唯有怀抱一颗博爱之心,去爱天下人,行孝道于天下,才能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我们要不独人之亲为亲,博爱天下,然后用我们的博爱和孝道去感召身边的所有人,让每个人心中充满爱和孝,让我们的大学充满爱和孝。一家仁,一国兴仁,我们相信,一人行孝,满国行孝,世界行孝。

四、“百善孝为先”思想给我们的反思和启示

1.端正心态,调整思想,重拾孝道

中国自古就是礼仪之邦,尊老爱幼是我们的传统美德,孝文化已经在我们中国绵延了几千年,它集天地之正气和精华于一身,让我们所有的生灵感到幸福快乐。当今社会物竟天择,适者生存,在社会激烈的竞争中,在金钱和权欲的种种诱惑下,人们利欲熏心,人们之间的关系逐渐金钱化利益化,人们的那颗心已经麻木,已经不懂得感恩和行孝。我们中国和许多西方国家一样,都在面临着人口老龄化的威胁,明天的老人可能拥有万千财富,但是他们内心深处却是寂寞的,因为他们缺少了子女的爱。未来的世界是我们的,我们的使命任重而道远,所以我们要端正心态,调整思想,重拾孝道,推己及人,感召身边所有人。

2.教育应从娃娃抓起

“人之初,性本善”,每个孩子刚生下来就像一张白纸,父母就是染料。教育应从娃娃抓起,古时候,家长在孩子幼年就让他们学习《孝经》,学会例行孝道,因为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也是孩子一生中最重要的一位老师,家庭是孩子第一所学校,也是最重要的学校,我们想教育出什么样的孩子,我们就染什么颜色。我们必须想到这些,因为当我们为人父母的时候,我们也想自己的孩子能够孝敬自己,所以教育应从娃娃抓起。

3.倡导教育革新,将孝道贯穿于每一个学习阶段

在封建社会中,《孝经》是每位读书人所必读的书,是他们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所必需的第一步。然而再看看我们现在的读书人,我们的读书人有多少人知道《孝经》,有多少人看过《孝经》,又有多少人能够背诵《孝经》。这些都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国粹,我们不能遗忘,我们必须例行教育革新,将中华孝文化贯穿于每个学习阶段,不但启蒙学要学,我们大学生也要学,我们要学习的不仅仅是专业科技知识,还要学中国孝文化。

4.呼吁社会践行孝道,宣传孝文化

如果我们众人例行孝道,那么我们的社会,我们的国家,我们的世界都将会行孝道,那么我们的世界就真的和谐了。所以我们应该呼吁社会践行孝道,宣传孝文化知识,对那些不孝之人进行曝光、谴责和鞭挞,让孝文化走进千万寻常百姓家,让全世界都流淌着孝的气息,让所有有生命的生灵都学会例行孝到,让他们收获慰藉,在我们这个星球上幸福生活。

我们每个人都有父母,所以不必羡慕别人怎样,我们要的是倾毕生精力回报我们的父母,因为孝敬父母是天经地义的事。作为大学生,我们更要率先垂范,例行孝道,学习中国孝文化,做一个好的社会主义建设者,中国文化的传承者,我们要用我们的双手托起孝道的文化天空,践行孝道,将孝道发扬光大。要用我们的实际行动去证明自己,去孝敬我们的父母,我们要时时刻刻谨记自己的责任,我们要牢记我们的一切的一切都是来自我们的父母,饮水思源,我们要用自己的一生去尽一个为人子女应做的事情,让我们的父母收获慰藉。

参考文献

[1]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2]辞海编辑为运会编纂.辞海(1999年普及本中册)[ K ].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9.

[3]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字典编辑室编.现代汉语字典(第5版)[ K ].陕西:商务印书馆出版,2005.

[4]禾火.三字经·弟子规·千字文·孝经(注音版)[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5.9.

[5]王永彬.围炉夜话[M].山西:山西古籍出版社,1999.9.

[6]于丹.于丹论语心得[M].北京:中华书局,2006.11.

[7]孔子.论语[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9.

[8]李一冉.大学[M] .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8.11.

[9]任义.关于孔子孝道思想初探[J] .易起,2010.25.

篇9

关键词:学校德育 孝文化 孝观念

一、孝文化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

孝文化是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生成的基础,也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数千年以来,无论身份地位的差别,中国人都深深地受到以孔子为代表,以“孝”为核心的儒家礼教的熏陶和影响,而以孝为核心的儒家伦理文化构成了中华文化的主体部分。黑格尔曾说:“中国纯粹建立在这一道德的结合上,国家的特征便是客观的家庭孝敬。”[1]

以孝的伦理观念为根基的孝文化极大地影响了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的方方面面,以至于我国很早就有“以孝治天下”及“百善孝为先”的说法。孝文化在政治及社会中的影响是如此之大,以至于有人说:“自三千五百年前之古代以迄今日……孝道实为中国人的国民道德,如有一言攻击孝道,那即将成为战斗信号。中国国民将举国一致为复仇而奋起,手执干戈,虽妇亦将为此项战斗而牺牲其生命。”[2]

孝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值得继承并发扬光大。对此,曾说:“我们还要提倡父慈子孝……我们主张家庭和睦,父慈子孝,兄爱弟敬,双方互相靠拢,和和气气过光景。”

二、孝文化在当今学生中的断层

如今社会,生活方式急速改变,社会发展日新月异,在广大学生中孝文化出现了严重断层。

(一)许多学生对传统孝文化的内容一无所知。

在新的生存环境中,旧有的孝道文化中的许多东西荡然无存。

如“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这个观念基本上不再存在,不仅如些,许多年轻人还把头发搞得奇形怪状,完全没有古人所讲的对发肤的敬意,没有意识到这是孝文化的重要标志而大加推崇。

又如,在如今社会中“父母在,不远游”这个信条也由于社会的发展、交通的发达和求职的需要等原因被许多人抛弃。父母想念孩子、担心孩子,打电话过去,却以“我现在很忙”推脱,可怜天下父母心。

再如,按传统孝文化要求,父母死后子女要辞掉工作,在父母墓旁守丧三年,这个习俗很多人不知道,也不再为人们实行。不要说守孝三年,就连戴三周小小的“孝章”,表达对父母的敬意和思念,有些人都觉得影响美观而不戴。

(二)在如何对父母尽孝的问题上,许多学生的理解往往比较肤浅。

随着近代以来中国政治由伦理政治向民主政治转变,孝文化被视为封建专制制度的护身符而受到激烈的批判。在严厉的批判运动冲击下,孝文化地位在人们心目中大大降低,在学校教育中儒家伦理思想受到极大的忽视甚至蔑视。这种情况导致传统孝道文化传承中的断层。孝文化一度在荒芜中靠着历史的惯性而运行着。

在学校教育中,当问起学生如何对父母尽孝,以及是否为父母尽过孝道时,许多学生回答不上来或者回答得比较肤浅。许多学生对孝的认识仅仅理解为“‘听话’、‘从命’,以及长大以后,给年老的父母好好地吃饭”罢了。[3]

(三)许多学生不仅对孝的观念一无所知,而且变成家里的“小皇帝”。

在否定传统孝文化的缺点的同时,人们往往忽视孝文化的合理内涵,使孝文化的养老本位受到极大的破坏,孝文化中的优良传统得不到很好的继承。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子女与父母关系的恶化甚至颠倒,特别是现在许多家庭只有一个孩子,不少家长对孩子娇生惯养,视为家里的“小皇帝”。这样,传统伦理社会中的与孝道有关的“父为子纲”,“君父”、“子民”的关系在家庭中便有了奇妙的转变,随之出现了不少任性、刁蛮、缺乏生活自主能力、严重依赖父母的子女,许多子女不知道遵守孝道,感恩父母,有的成年之后仍不自立,成了“啃老”一族。甚至在家庭关系中出现了许多极为不和谐的镜头,有的子女连赡养父母最基本的义务都不愿意尽到。

三、在德育工作中要积极培养学生孝的观念

学校教育中孝文化的缺失,非常不利于传统孝文化的继承与发扬。孝文化的断层与错位是学校教育的一大缺失,在学校的德育工作中必须积极培养学生“孝”的观念。因为孝文化仍处于一个比较重要的社会地位。

(一)孝文化的推广有利于和谐社会的建设。

“家和万事兴”,我国古代也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说法。在学校德育教育中推行“孝”文化,培养学生孝的观念,促进他们学会善待父母、回报父母,有利于家庭关系的和谐,推进和谐社会建设。

(二)教化的推广有利于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

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社会上出现了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不良思潮。这些思潮给学生的心理造成不良影响,对其心理健康非常不利。如有些学生在学校比吃比穿,不把学习放在中心位置,形成好逸恶劳的不良风气。在这种情况下,加强孝文化教育,让学生体谅父母在家的辛苦劳动是非常重要的。孝文化的推行可以让学生有一种感恩意识,向父母期待的方向发展,形成一种健康的心理。

(三)教化的推广有利于学校管理。

在现实社会中,许多学校的管理者都有一个共同的感慨,即学生的管理工作越来越难做。一方面,学生出现了与“八荣八耻”严重违背的情况。一些学生沉迷于不良社会风气之中,经常旷课。另一方面,学校缺乏有效的管理手段。许多学生对管理者的批评劝告置若罔闻,我行我素,经常出现顶撞老师,不服从学校管理的不良行为。而学校却缺乏有效的管理手段来警诫学生的行为,甚至许多学生连家长也管不住。在这种情况下推行孝文化教育,让学生养成尊敬师长、好好学习的习惯是非常重要的。

(四)教化的推广有利于学生的就业及前途。

孝文化在中国历史悠久,根深蒂固。传统孝文化中的许多习惯,如避讳及守三年丧中的部分习俗在民间仍然延续着,而“万恶为首,百善孝为先”、“忠臣孝子人人敬”等名言也仍然耳熟能详。在经济生活中,许多企业,特别是东方社会的许多企业,仍然有着深厚的孝文化色彩,从要求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出发,鼓励员工对父母孝顺,认为孝敬父母的员工才会对企业忠诚。在这种情况下,推行孝文化,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非常重要。

参考文献:

[1][德]黑格尔.历史哲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232.

篇10

关键词:孝文化;新农村建设;调查研究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按照新时代的要求,对农村进行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方面的建设。其中精神文明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继承中华传统文化精华,创新、弘扬孝文化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客观要求。孝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内涵最深、包容最广、绵延最长、最有渗透融通力的文化系统。以孝文化作用于新农村建设,一方面能有效地提高新农村居民的素质,有利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另一方面通过中国传统孝文化的传承,可以帮助构建和谐家庭,能有效促进社会的稳定。

一、研究综述

孝文化的冷遇与中国社会的高速老龄化激烈碰撞,中国社会养老问题的严重性和紧迫性凸显,引起了社会的反思。如何对孝文化进行重新建构并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服务成为一个重要的社会课题。在进行孝文化内涵研究的基础上,针对现实社会的发展需求,学者们对于孝文化的构建也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丁成际《论传统孝道的当代建构》中认为新孝道要注意处理好四个原则性关系;陈建华在《传统养老困境下的新型养老文化建设》指出道德与法律并重、物质与精神兼顾、自助与互助并举是建设新型养老文化的内在要求;潘剑锋的《建设农村新型孝文化》强调要构建农村孝德培养的社会机制,加强个体自律,提高农民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质,加强农村现代家庭道德建设,建立农村养老管理机制;李忠香的《弘扬新型孝文化构建和谐新农村》则强调在农村新型孝文化的构建上强调提倡“厚养薄葬”,物质赡养与精神赡养并重、摒弃愚孝,同时指出要加大对孝文化的宣传教育力度,建立孝文化的长效机制和奖惩机制。哈尔滨市专顾委社会法制专家组在《倡导新孝道及运作实施的建议》中则强调在新型孝文化的构建上要着重处理好关系,即孝与忠、社会政治化的孝与家庭伦理化的孝、孝心与爱心、孝精神与孝样式、家庭孝与社会孝、孝慈互动与代际和谐、尽孝与尽量、一般孝与特殊孝。关于“孝文化”和“新农村建设”二者关系的期刊论文还有:张晓琼和牛磊在《论我国传统孝文化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一文中,发现在历史上曾发挥举足轻重作用的我国传统孝文化在现今新农村建设中仍具有值得挖掘与发挥的积极作用和功效(2009.12);赵艳粉在《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孝文化建设的几点思考》指出,在当今农村“孝文化危机”的情况下,应当积极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孝文化,使其成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2011.1);姜雪和何顺畅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孝文化建设研究》中指出必须加强农村孝文化源流、优质资源、新农村建设中弘扬孝文化的必要性以及践行孝文化的策略、举措与基本形式等方面的研究(2012.6)。关于“孝文化”和“新农村建设”二者关系的研究硕士论文有:山东农业大学杨力新《孝文化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影响研究——以鱼台县为例》(2009.6);华中师范大学胡德新《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弘扬孝文化的关系》(2012.6);河南理工大学赵艳粉《社会主义新农村孝文化建设研究》(2012.6);大连交通大学邹方枚《新农村建设中的孝文化作用研究》(2013.6)。这几篇硕士论文对于孝文化和新农村建设的研究涉及的专业领域较广,涉及基本原理、科学发展观理论与实践、农业推广等学科领域及专业,分别从不同专业角度提出了对二者关系的看法。通过近几年关于孝文化和新农村建设的文章发现,我国的学者对于二者之间的关系已经有了比较深入的研究,尤其是孝文化的内涵、孝文化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等。但是,研究角度偏重理论,实践性不强。首先研究角度偏重对孝文化传承与新农村建设的意义研究,或是分析孝文化对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作用。其次当前国内外同类研究内涵与认识的方面居多,没有从实际出发,没有真正结合当地的新农村建设情况。这类课题往往结束在理论成立即可,提出孝文化传承与新农村建设策略的颇为少见。

二、调查对象与调查量表

在寿光市纪台镇李家村随机发放问卷100份,回收100份,其中有效问卷92份,其中男性40人,女性52人,平均年龄38.2岁。《孝道认知量表(FC)》,分为尊亲恳亲、抑己顺亲、奉养祭念、护亲荣亲四个因素。共有52个项目,采用并不应该(0分)、有点应该(1分)、相当应该(2分)、非常应该(3分)四级评分标准,得分越高,孝道认知越好。《孝道行为量表(FB)》[2],分为尊亲恳亲、抑己顺亲、奉养祭念、护亲荣亲四个因素。共有52个项目,采用并未做到(0分)、有点做到(1分)、相当做到(2分)、非常做到(3分)、情况不合(9分)四级评分标准,其中有情况不合被试需剔除,剔除的标准为回答“情况不合”的次数多于15次,除此以外,得分越高,孝道认知越好。

三、调查结果

(一)子辈对孝的认知各成分的平均数(M)与标准差(SD)

将被试根据性别分为两组,发现在孝道认知层次的四个维度上,男性子辈的平均分皆高于女性子辈的平均分。同一性别在不同维度上,平均分亦差别较大,其中抑己顺亲维度得分较低。奉养祭念维度得分较高,接近全选非常应该(30分)。

(二)子辈对孝的行为各成分的平均数(M)与标准差(SD)

将被试根据性别分为两组,发现在孝道行为层次的四个维度上,男性子辈的平均分皆高于女性子辈的平均分。同一性别在不同维度上,平均分差别较大。另外子辈对孝道的行为平均分要远低于对孝道认知的平均分。

四、调查结果分析

根据表一,子辈对孝道的认知与常模相比,女性子辈在尊亲恳亲、奉养祭念维度均高于常模,在抑亲顺亲维度低于常模,护亲荣亲维度接近常模;男性子辈在四个维度均高于常模。这一结果表明,我们在新农村建设中传统的孝道文化仍然深深扎根于我们现在的精神文明建设中,至于女性子辈的抑亲顺亲维度低于常模主要是因为农村女性出嫁后不再和父母一起居住的原因导致。根据表二,子辈对孝道的行为与常模相比,女性子辈在抑亲顺亲和护亲荣亲维度低于常模,奉养祭念维度高于常模,尊亲恳亲维度接近;男性子辈在尊亲恳亲、奉养祭念维度高于常模,抑亲顺亲维度接近,护亲荣亲维度接近常模。这一结果表明,“奉养祭念”在农村无论是从认知还是实践的角度都是“厚死”的重要一部分,农村的大环境中仍然对于祭祀过世父母看的十分重要,另外,护亲荣亲维度男性和女性子辈得分均不高,因没有进一步对其自我效能感进行研究,但可以推测农村种棚的男性和女性对其职业认同和自我效能感较低,认为没有很好地“光宗耀祖”。对于纪台镇李家村来说,最近刚刚经历了一场新农村房屋改造,由原来的砖瓦房改为楼房,经过调查研究发现,楼房在分配的过程中均以家中的儿子数为主,不以宅基地为主。例如,家中有两个儿子,只有一个宅基地的可分配得两套房子,而家中没有儿子,有一个宅基地的(父母去世,女儿嫁人),只有经济补偿,无房屋补偿。通过楼房的改造分配方案,我们也不难看出,村庄的社会生态环境仍然是以父权为主,家中的男性子辈负担老年长辈的住宿问题,而女性子辈不再负担。所以通过数据我们也可以看出在孝道认知的抑己顺亲维度,女性得分仅为9.36分,而男性得分为18.22分。无论是孝道认知还是行为层面,男性子辈的得分均高于女性子辈,这一差异的意义虽不明确,但有主要促成因素分析如下:李家村虽然经历了村庄改造,但村庄里大部分劳动力仍以种棚卫生,属于从父辈种棚,传给男性子辈,男性子辈结婚后仍然种棚这样一种模式,所以男性子辈承担了更多的传宗接代、奉养父母、依顺父母以及和父母住在一起的“任务”。而女性子辈结婚后进入到了“新家族”,更多地和新家族的男性子辈一起承担起赡养公婆的任务。通过对表一和表二两个表比较可以发现,子辈的孝道认知得分普遍高于孝道行为,说明很多方面是子辈认为应该做的,但现实生活中却没有做到的,所以在预测个人的孝行时只靠孝道认知是不够的,在现实生活中,想有效预测孝道行为,还需结合环境因素、子辈性格、父母性格等。另外,还有一个发现就是子辈的护亲荣亲维度得分普遍不高,应该注意提高农村年轻人的自我效能感,在农村种棚或者种地的过程中获得成就感,而不一定像古代“高中状元”才能光耀门楣。

五、结语

由问卷调查结果可以看出,人们在孝道认知方面普遍觉悟比较高,说明传统孝文化在人们生活中能起良好正向的作用;孝道实践方面比孝道认知方面差强人意,这需要倡导新农村孝文化践行主体自律,并构筑新农村孝文化的培养机制,完善新农村孝文化的保障体系等方措施来重建孝道,使其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叶光辉,杨国枢.中国人的孝道———心理学的分析[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9(4):359-361.

[2]潘剑锋.建设农村新型孝文化.湖南社会科学[J].2006,6:143-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