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的方向范文

时间:2023-11-23 17:51:3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科技创新的方向,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科技创新的方向

篇1

关键词:科技查新 表象 科技创新 方向 引导对策

中图分类号:F27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2)06—223—02

一、我国查新服务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我国科技查新工作最早可追溯到1985年,从萌芽、诞生、发展至今已历经20多年。目前我国查新机构已超过300家,已形成一个较为完善的查新机构网络。我国查新机构大致可分为综合性查新机构、专业性查新机构和高校机构三大系统。综合性查新机构受理的查新项目专业范围广,数量多,有较高的文献保障率。专业性查新机构对本行业的信息资源搜集较全,对本专业的查新项目具有优势,但仅限于本专业,查新范围受限制。高校查新机构承担的查新项目多为本校内部的查新课题。

目前新疆的科技查新机构有13家,综合性查新机构2家,其余分别为专业性查新机构和高校机构。新疆科技情报研究所国际信息检索咨询中心(以下简称为中心)作为综合性查新机构,始于上世纪80年代末,经过20多年的探索和总结,中心的查新工作水平不断提高,已形成了一整套查新咨询管理办法,从根本上保证了查新报告的质量。迄今已经完成1万多项查新,总体质量较好,客观性较强,可信度较高,并已成为为新疆各类机构、专业领域及不同地区科技创新活动和各科研管理部门提供决策咨询服务的品牌机构,但与发达省份先进查新机构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

二、统计分析2005年1月—2010年12月中心查新项目的情况

1.统计资料与方法。以2005年1月—2010年12月期间新疆科技情报研究所存档的查新报告、查新合同及查新项目登记本等为原始资料,从科技查新项目的数量、查新目的、行业分布、用户类别及区域、检索范围的角度,进行统计分析。

2.统计结果与分析。

(1)查新项目数量统计分析。由图1可以看出,2005年—2010年查新用户数量总体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6年间的平均增长率为13.43%。2005年、2006年、2007年三年的查新用户数量呈稳步增长趋势,2008年的查新用户数量较前三年的增长趋于平缓,并以此为拐点,2009年、2010年的查新用户数量呈快速增长趋势。

由上述查新项目数量统计分析结果表明,查新报告数量的持续增长与我区“十一五”期间科技队伍素质的提高以及科技经费投入的持续增长呈正比。2010年,全区研究与试验发展人力为14367人年,是2005年的2.1倍;2010年,全区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26.65亿元,是2005年的4.2倍;自治区财政科技拨款20.19亿元,是2005年的3.1倍。2010年,查新用户数量为996个,是2005年的2.1倍。

(2)查新用途统计分析。由图2可以看出,在2005年—2010年间,科研立项类和成果鉴定类查新是新疆科技查新工作的主体,分别占查新总量的35.34%和29.93%,报奖、新产品、专利及其它用途类查新分别占查新总量的11.80%、8.42%、3.25%及11.25%。在2005年—2010年间,增幅明显的是专利类查新,其平均增长率为40.68%;其次为科研立项类查新,其平均增长率为21.64%;再者为其它成果鉴定、报奖及新产品类查新,其平均增长率分别为19.96%、6.02%、1.91%及1.60%。

由上述查新用途统计情况表结果表明,科研立项和成果鉴定是科技查新的主要来源;新产品类查新的数量应有进一步增长的空间。

(3)查新项目行业分布统计分析。由图3可以看出,在2005年—2010年间,新疆科技查新项目的行业主要涉及石油勘探及开采、化工、农林牧渔、电子机械、软件开发、生物医学、食品、建设建材及其它领域。其中,化工类和电子机械类查新占查新总量的比例较高,分别为22.28%、16.42%;其次为农林牧渔、生物医学、石油勘探及开采类查新,分别占查新总量的12.89%、11.01%、10.20%;再者为软件开发、食品及建设建材查新,分别占查新总量的6.56%、4.94%、2.85%。2005年—2010年,在上述行业分布中,生物医学类查新的增幅较为明显,其平均增长率为27.47%;其次为电子机械、食品、其它类查新,其平均增长率分别为16.88%、16.50%、15.63%;再者为化工、石油勘探及开采类查新,其平均增长率分别为12.71%、11.00%,最后为建设建材、软件开发、农林牧渔类查新,其平均增长率分别为8.70%、8.48%、5.51%。

由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各专业领域类的查新份额与新疆2005年—2010年间各专业领域的科技发展水平息息相关。石油勘探及开采类查新主要涉及塔里木、克拉玛依、鄯善、哈密等油田作业区的石油勘探及开采技术。农林牧渔类查新主要涉及农作物的品种选育、高效栽培、施肥、节水灌溉、疾病防治以及畜牧养殖、林果栽培等技术。上述两个领域均为新疆的特色优势产业,其技术发展带动了化工、电子机械、软件开发、食品等领域的发展。化工类查新主要集中在石油化工、肥料类领域,电子机械类查新中主要集中在石油开采机械、农业机械、输电设备、风电装备类领域。生物医药类查新主要集中在生物制药、医学治疗等领域。

(4)查新用户类别统计分析。由有关资料可以看出,在2005年—2010年间,企业类用户是新疆科技查新的主要服务对象,占查新总量的68.65%;其次为科研院所类、高校用户,分别占查新总量的19.89%、7.65%;再者为兵团类用户,占查新总量的3.8%。其中增幅较为明显的为高校类用户,其平均增长率为21.95%;其次为科研院所、企业类用户,其平均增长率分别为17.11%、12.25%;再者为兵团类用户,其平均增长率为5.51%。

由统计分析结果表明,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越来越重视自主技术的开发,查新需求也逐步增加,递增势头较猛,成为科技查新的最大需求方。综合实力较强的国有大中型企业及上市公司将是查新的重要服务对象,如:中石化、中石油驻新疆的企业和特变电、众和股份、金风科技等上市公司等。中小企业的创新能力近年来表现活跃。科研院所和高校在重大科技问题、实现技术转移和成果转化方面正在逐步发挥着潜力。尤其是新疆大学、新疆师范大学、石河子大学、塔里木大学等高校的研发创新能力提高较快。兵团单位作为新疆特色机构,主要在农业科技研发与示范推广、农业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等方面的科技进步发挥着重要作用,主要涉及了良种选育、高效种养、疾病防治、农业节水、设施农业、农产品深加工等领域。

(5)查新用户区域分布统计分析。在2005年—2010年间,新疆的查新用户主要集中在乌昌地区(乌鲁木齐、昌吉)、油田地区(克拉玛依、独山子、哈密、鄯善、阜康等)、巴州地区、伊犁、石河子、奎屯、乌苏及其它地区等。其中乌昌地区的用户数量较多,其所占查新总量的46.63%,其次为油田地区,其比例为26.83%,再者为其它地区、石河子、奎屯、乌苏,其比例分别为10.22%、8.23%;最后为巴州地区、伊犁,其比例分别为5.15%、2.94%。2005年—2010年,查新数量增长较快的地区为伊犁,其平均增长率为31.75%;其次为石河子、奎屯、乌苏,其平均增长率为26.00%;再者为巴州、其它地区、油田地区,其平均增长率分别为17.04%、16.66%、16.65%;最后为乌昌地区,其平均增长率为8.15%。

由统计分析结果表明,查新项目数量与当地经济实力与科研管理需求有紧密联系,经济实力越强,技术创新活动越多,科研管理需求越高,查新项目数在该地区也相对集中。

三、新疆科技情报研究所查新中心查新工作面临的主要问题

1.查新业务的增长方式仍以粗放式的简单数字增长为主,在未来查新数量增长的一定规模基础上,难以保持持续增长的势头。查新业务的服务内容一直保持在传统查新业务水平,深层次信息挖掘服务的水平发展缓慢,未能满足技术创新能力、表现活跃的用户对信息服务的需求。此种发展态势不符合国内查新发展的趋势。

2.在查新项目委托密集时期,为了保证查新质量,需要给出相应的应对措施。

3.科技查新涉及行业范围广,需要合理化查新队伍的专业设置和提高查新人员的素质。

4.查新员和查新委托方的接触较少,仅限于对查新项目和内容的初步了解,在委托项目的查新过程完成后,查新员基本和该委托单位失去了联系。此外,对于查新报告的使用方,也就是项目评审专家对查新报告的意见和建议,查新员以及查新机构都无从知晓。

5.应摆脱狭隘竞争型思维,与同行机构建立广泛的业务联系,实现信息机构之间的双赢。

6.国外文献信息资源不足,本中心国外查新类业务增长缓慢。

7.科技查新档案管理仍处于纸化管理水平,不利于对客户、课题、财务等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和决策。

四、针对查新工作面临的主要问题,结合实际工作和新疆科技发展现状,提出以下建议

1.严把查新报告质量关。

2.保持并推出品牌服务,拓展查新服务渠道,努力提高核心竞争力。

3.建立专职兼职相结合的查新人员队伍,保证在查新委托高峰期保质保量地完成工作。

4.加大对科技查新人员的培训力度,提高查新人员在查新层次乃至深层次情报服务的水平。

5.创新管理体制,加强与查新用户和科研管理部门的交流,促进提高查新质量,挖掘潜在用户群。

6.与同行机构建立广泛的业务联系,实现信息机构之间的双赢。

7.加强对国外文献信息资源的建设,提高查新人员的外语水平,逐步提高国外查新类业务水平。

8.建立数字化科技查新档案管理系统,进一步提高和完善查新管理服务水平。

总之,要抓住机遇,巩固与完善查新服务质量,提升和拓展查新业务,最重要的就是要营造查新机构的创新文化,鼓励查新工作人员创新观念。在以自主创新为主体的市场环境下,只要因势而为,适时转变观念,在服务模式、增长方式、服务内容、管理机制上有所创新,查新工作就能够永远保持健康的可持续发展。

篇2

一、结合主题,善用问题

在实践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家乡》课而设计教学活动,在此过程中,学生可以在学习活动掌握知识,并且也体现本课程所具有的特色。那么,教师该如何处理设计?第一,根据教学主题而善用问题,进而推进学生在思考问题中不断提升学习的效率;第二,教师还需要重视学生对问题的思考角度以及分析过程,并适时点拨导引、扼要简化、巧设路标以及归纳完整,即教师对学生分析以及回答情况而做出评价,从而使得学生能够直观化掌握复杂的问题,进而促进学生拓展思考问题的思考;第三,强化学生对文本理解的意识,教师通过提问的方式可以直接扩展学生思路,并积极寻找答案[3]。而这一过程学生就能够主动加深对文本的理解,这对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带来积极作用。如教师讲授《家乡》中关于河流这节知识中,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说说他们所知道的河流,并思考河流的作用。如为人们提供水资源、供水中生物活动等,进而可以引入保护环境的知识。

二、适当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多媒体运用在教学中,具有直观性以及演示性的效果,进而使得学生可以更加直观感知所学习的内容。这种方式也比较符合人对知识的认知方式,同时也和儿童认识以及掌握事物的特点,所以教师在课堂中可以适当运用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这可以有效弥补传统课堂教学中所出现的问题,如学生难以集中注意力等。 除此之外,运用这种教学方法,还可以针对教材中所存在的缺陷做出弥补,即将静态的知识转变为具有动态效果的知识。运用多媒体技术和《家乡》这套课程相结合,能够便于学生通过形象以及直观的方式而更好地掌握知识,而在认识方面,学生通过感性材料而将形象思维转化为抽象思维[4],进而实现认识飞跃的目标。如教师讲授家乡地理位置知识中,就可以运用多媒体展示出来,即东经跨度是122至131度、而维度是41至46度以及面积等,让学生能够直观认识家乡的地理情况。

三、结合学生的差异性而实施因材施教的策略

教师开展实际教育过程中所面对的学生较多,但是学生在接受知识方面、发展水平以及个性等都存在差异性,由此教师在开展教育教学工作中首先需要承认这种差异性的存在,然后采用因材施教的方式开展教学工作。此时,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实际的情况而在教学中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式实施有差异性的教学[5],例如在班级授课中,可以根据学生的差异性而实施分层教学,即对学生解答问题的能力进行评估,并有计划性提出问题,进而更好地引导学生进行思考,此时学生就可以逐渐提升学习的积极性。

除此之外,教师要掌握好问题的难易程度,并在提问过程中做到面对学生已具备的水平,进而谨慎选择问题以及回答对象。采用分层教学的方式正式回归教学本义,同时也充分尊重学生的学习进度,让学生在感受成功中提升学生的积极性。

四、坚持寓教于乐的原则

在教学中,寓教于乐主旨就是让学生在一个轻松以及愉快的环境中掌握知识技能,同时还可以将其知识技能运用在实践生活中。采用这种教学方式还有助于培养和谐的师生关系,进而实现师善教以及生乐学的目标。这就需要教师拥有十分广博的知识储备,并且通过科学设计的方式将知识传授给学生。例如讲授家乡饮食相关内容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日常饮食情况,然后教师可以将东北三省产粮食的相关知識传授给学生,如东三省作为我国重要的粮食产区,其中又以吉林所在的东北平原为最大,肥沃黑土所生产出的粮食为全国人们提供饮食资源。然后教师可以让学生说说家乡吉林的一些著名食物,如锅包肉、小鸡炖蘑菇、猪肉炖粉条等等。一方面这些知识与学生的日常生活有十分密切的联系,他们比较容易参与到课堂讨论中,进而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另一方面,教师还可以结合学生的回答讲述饮食所蕴藏的文化知识,进而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

篇3

关键词 现代SoC设计课程;实践教学;实验案例;互动式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5)08-0143-02

Practice Oriented Teaching Exploration for Modern SoC Design Course//SHEN Jianliang, ZHANF Fan, SONG Ke, LYU Ping, ZHANG Li

Abstract Modern SoC Design is one of basic core courses in integrated circuit design and related majors. It has teaching theory and practicetwo aspects. In order to make students better understand the teaching content and improve the practical ability, this paper do some deep research andexploration on practical teaching, that through interactive teaching by team, setting progressive traction experimental and project teaching method. The implementation of many years has achieved remarkable success to stimulate the learning enthusiasm while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practical ability of students, so as to promote the improvement in the teaching quality.

Key words modern SoC design course; practical teaching; experimental case; interactive teaching

1 前言

现代SoC设计是电子科学与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通信与信号系统等相关专业的一门核心基础课程。它的先行课程包括数字集成电路设计、数字逻辑和硬件描述语言,后续课程有微处理器设计、高级计算机体系结构、可重构SoC设计方法学等,在一系列硬件课程教学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对学生理解SoC系统的软硬件设计思想将产生深刻的影响。由于该课程理论性较强、知识面较宽、信息量较大,存在教师难教、学生难学等问题,容易造成学生被动地学习,难以真正理解SoC设计的精髓,也无法调动学习积极性,致使教学效果不理想[1-2]。本课程以SoC设计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流程为教学内容,教学过程中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并对实践教学方法进行探索,以满足未来对教学及科研工作的要求。

2 以往SoC设计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教材理论性强,缺乏与实践教学的联系 目前国内SoC设计技术相关教材种类很多,但大多数理论性强,不够形象生动,基本只是对设计流程简单罗列,所举示例不够直观,很少或者没有配套的实验,和实践教学存在脱节,不能直接与SoC系统设计相对应,从而达不到理想的教学效果[3]。现代SoC设计课程多数为高年级本科生和低年级研究生选修,这个阶段学生对于SoC系统有一定的理解,但对于具体的设计方法和涉及的工具链还没有清晰的认识,对部件的功能和结构分析的能力也还比较弱,急需通过一定的工程实践来提升设计能力。在实践过程中可以巩固所学的理论知识,同时对理论知识更好地理解又会进一步指导实践[2,4]。

涉及的知识面广,横向和纵向存在很强的关联性 SoC设计是集成电路设计领域一门重要的课程,涵盖的知识面很广。从底层的半导体物理器件,到芯片封装测试及其应用都有涉及,横向与纵向的知识关联性强。一方面,该课程先修课程本身难度就较大,与数字集成电路设计、数字逻辑和硬件描述语言等先修课程有纵向的密切关联。如果学生没有很好地掌握这些知识,势必影响到现代SoC设计课程的学习。这种纵向联系增加了教师的讲授难度,制约课程教学的立体化展开,从而也制约了实践教学的开展[5]。此外,该课程与同期开设的高速PCB设计、高级计算机体系结构、微处理器设计等课程也有较为重要的联系。多年的教学经验表明,SoC设计等硬件类课程间缺乏统一规划和协调,教学存在内容大量重复或缺失、课程之间内容脱节严重等问题[2]。

另一方面,该课程各个知识点之间横向联系密切,这些关联使得现代SoC设计的教学不同于其他课程,对各知识点的介绍不能一步到位,而是逐步深化、层层递进,无形中增加了理解和教学的难度[2]。

实践环节过分单一化,不能与理论教学有效结合 现代SoC设计配有专门的实验课程,拥有专用实验平台,但往往受限于EDA工具的选择、厂家定制硬件的配套实验,不能有效结合课堂教学内容。由于硬件课程本身上手比较难,学生初学时往往不知道从何下手,同时实践教学与理论授课也不能很好地直接对应,特别是较为复杂的实验系统很难彻底完成,需要学生课后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消化。

3 教学改革与实践环节设计

针对现代SoC设计教学中存在的上述问题,自2010年起,本单位逐步进行现代SoC设计课程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改革,强化实践环节,取得一定的实践教学经验。

团队互动式教学 SoC课程涵盖了当前ASIC设计的整个设计流程,包含芯片前后端设计、可测试性设计、低功耗设计等内容,一位教师难以透彻地讲解到所有的知识点。本单位结合承担的科研项目实际,参考国家级精品课程教材,以研究生入学考试大纲为指导,根据每位授课教师在科研项目中的特长,对教学内容进行调整,并创新式地采用团队式互动教学方法,由多位教师共同讲授一门课程,从而全方位多角度传授课程的知识要点[2]。

1)团队式互动教学方法是指由多位知识互补的教师组成教学团队完成一门课程的讲授。每位教师直接参与先行理论授课与后继课程的实践教学环节,实现理论授课和实践教学的统一。同时,由授课团队共同完成课程内容修订、课程体系讲座、实践环节设计和指导,并亲身在相关课程中主讲若干学时或讲座,介绍课程之间的关系,实现课程体系的贯通式教学。例如,为了更好得与计算机系统结构课程衔接,“现代SoC设计”主讲教师要为“计算机系统结构”课程开设“指令集设计”“流水线技术”等讲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明确计算机系统 结构课程在现代SoC设计教学中的地位和联系[2]。

2)增加对硬件设计的综合分析。在团队教师协助下,增加对基于ESL的SoC设计、基于平台的SoC设计等的介绍和学习,为后继课程做好技术铺垫,积极引导学生思考,重新认识硬件基础对于专业学习的重要性,改变“重软偏硬”的思想,而深化“软硬结合,相得益彰”的认识[2]。

开展递进式的教学实践项目 在实践教学过程中需要遵循“由浅入深、由简到难”的原则,同一个知识点可以安排多个实验,递进式地让学生掌握相应的知识点。比如在涉及RTL级代码综合优化的实验时,可以分Step、Hold时序分析与讲解、静态时序分析、综合优化策略等内容进行,形成从基础到高阶的递进,让学生遵循自然学习规律完成知识点的掌握。同时,实践教学内容一定要按照设计流程层层递进,从最初的RTL级代码编写规范开始,然后进行设计综合、布局布线、时序分析、物理实现与验证等步骤,在理解工具脚本的基础上层层推进,最后实现对全流程的掌握[6]。

以项目为牵引,实现动手能力的再提高 实践教学只能将学生领进门,个人的造诣必须在实践中演练。否则,实验做得再好,也只能是纸上谈兵。以“项目”为引导,可以从根本上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提高学生的设计和实践能力。实践教学实验的设计往往只包括最基础的操作和应用,难以覆盖工程实现的方方面面,必须在实践项目的锻炼中才能不断地提高科研能力,实现实验教学的最终目的[4]。

4 实践教学改革效果

多年来通过上述教学内容和实践环节的改革探索,SoC设计课程体系建设得到进一步完善,教学质量也提升了,成效显著,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紧密衔接课程,奠定扎实的理论基础 俗话说得好,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在进行SoC设计课程讲授前,对前导课程的知识点进行回顾与梳理,可以帮助学生快速地进入角色,部分与SoC设计课程衔接紧密的课程需要提前进行预习。根据学生调查显示,在巩固学习模拟与数字电路等先导课程后,现代SoC设计课程中所涉及的基本原理更容易被理解,实践内容也更容易被掌握,更容易接受;同时,学好现代SoC设计课程后,对微处理器设计、可重构SoC学习有很大促进作用[2]。

提高SoC设计技术,为项目研发培养生力军 通过本课程学习,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学生也更愿意投入到硬件设计、嵌入式系统设计中来。在研究生开题时,很多学生基于对SoC设计的热情选择类似的课题开展研究,积极投身到SoC设计中来,有些甚至成为项目研究的主力,能独立完成一个功能IP从前端到后端设计的所有设计流程,在项目研发中发挥了重要作用[2]。

5 结束语

现代SoC设计是电子科学与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通信与信号系统等相关专业的一门核心基础课程。随着对实践教育质量的不断重视,强化实践育人环节,本文分析了以往该课程在教学环节中存在的问题,阐述了面向实践的教学改革与实践环节设计实施方案,通过团队互动式教学、递进式实验设置、项目牵引等实践教学方法,实现对学生SoC设计技术的有效锻炼,培养学生ASIC芯片设计能力[2]。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 科技情报 科技创新

党的十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强调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里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这标志着我国科技工作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作为国家科技创新体系中重要组成部分的科技情报工作,在面对新形式、新任务发展的要求时,如何抓住机遇,利用自身优势更好地服务于科技创新,对科技情报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 科技情报与科技创新的关系

科技情报是指通过公开渠道和合法手段获得的信息进行分析而得到的知识,其功能是为战略决策和战术选择提供信息支撑服务,主要应用于科技管理、科学研究、技术创新和企业经营等社会发展各领域,是科学技术转换为现实生产力的重要环节,在国家科技进步与创新中起着基础性作用。

科技创新离不开科技情报。科技创新可以用三个破解来诠释其重大意义,科技创新是破解结构不合理和增长方式粗放等国民经济重大瓶颈难题的必然战略选择,是破解关键技术受制于人难题的战略安排,是破解提升国家竞争力难题的重大部署。创新是一种新探索,这就决定了它的不可预测性和风险性,而降低风险、减少损失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要获取及时、全面、准确的科技情报。

在当今这个信息过载而情报稀缺的时代,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程度、使信息变为有价值的情报的能力,已成为区域竞争力提高的决定性因素。科技情报工作在科技创新中的支撑和引导作用越来越凸显,谁占有情报资源,谁就掌握主动权,谁就能抢占科技竞争的制高点。充分发挥科技情报工作对科技创新的基础性作用,必将在更大程度上和更广范围内产生影响。

2 科技情报工作对科技创新的作用

科技情报是科研活动过程中不可或缺的资源和财富,是进行科学预测、科学决策和科学活动的基础和前提。科技情报对科技创新的作用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科技情报保障科技创新信息需求。一流的科学研究需要一流的科技信息支撑,科技创新与发展离不开高水平、高效率的信息服务。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人们获取信息的途径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但海量信息与信息的无序化令人无所适从。而科技情报工作正是通过对纷繁复杂的信息进行搜集、加工、整理为科学研究提供准确而全面的信息,因而它有效保障科技创新对信息资源的需求。

(2)科技情报指引科技创新方向。科技检索查新、科技评估等业务工作无一不为科技创新与发展指引方向。利用科技查新与检索,不但可以降低创新风险,防止低水平重复建设,减少人力、物力、财力的浪费和损失,而且通过查新能掌握竞争对手的核心技术研发动态、专利战略和市场行为动态,把握全球科技发展动态,预测未来科技发展方向,引导科研人员发现科技发展的热点领域和空白领域,引领科技创新。因而充分利用科技情报和占有科技情报,就能做到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发展,取得真正高质量的创新性科研成果。

(3)科技情报支撑科技创新战略决策。科技情报调研等基础工作是最能体现科技情报研究所的“研究”业务,这项业务主要应用情报学理论与方法揭示研究对象的发展规律与发展态势,预测研究对象的未来前景,从而为科技创新战略决策以及为领导者、管理者正确决策、科学决策提供依据和论证。同时科技情报工作者也担负着直接参与咨询决策和间接辅助决策的双重角色,既能为科技创新会诊把脉,指引创新方向,又能为加强宏观科技决策和管理建言献策,因而无论是对科技人员创造性的开展工作、启迪思维来说,还是对政府部门制定战略决策和企业创新发展决策来讲都离不开情报工作的支撑。

3 科技情报服务科技创新的思路

“科技创新,情报先行”是创新体系赋予情报工作的特殊使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迫切需要广大科技情报工作者紧紧抓住“自主创新”这个核心和关键,找准突破口,才能充分发挥科技情报工作支撑和服务科技创新驱动发展的作用。

(1)以实现科技资源共享为目的,强化协同创新能力。科技资源的开放共享已成为时代的主题,也是国家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重要任务。因此要按照“整合、共享、服务、创新”的要求,打破行业信息壁垒,全面整合现有科技创新服务平台、重点实验室和科研院所等的科技资源,打造科技资源共享的绿色通道,才能形成协同创新的整体合力。

(2)以科技条件平台建设为切入点,搭建创新服务桥梁。科技条件平台是国家创新体系重要组成部分,是服务于全社会科技进步与技术创新的基础支撑体系,也是科技情报服务工作开展的基础和实现工作目标的关键因素,意义重大。因此既要按照科学性、系统性、实用性、前瞻性相结合的原则完善科技条件平台建设,搭建协同创新服务桥梁,又要探索建立支撑行业、产业发展的特色平台和各平台有效对接的运行机制和管理体系,切实做好平台建设的统筹与协调工作,不断提高服务能力和水平,才能形成支撑科技创新发展的优势。

(3)以信息分析、数据处理应用为切入点,提升创新服务能力。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巨量信息成为信息化时代最为宝贵的资源,然而由于大数据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前所未有,致使传统情报研究方法和处理技术与之不相适应。因此要应用云技术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积极研究开发互联、智能的信息服务系统,加强数据和信息的集成,加快数字分析处理,使其更及时、更准确地服务于国家决策、企业创新乃至个人生活,从而不断提升科技创新服务能力。

4 结语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国家在新形势下的重大战略抉择,从根本上赋予了科技创新在科学发展中的历史责任和重大使命。科技情报工作作为创新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支撑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中,必须找准定位,选准突破口,才能充分发挥其作用。

参考文献:

[1]胡景荣.科技情报的创新服务体系建设与思考.科技管理研究,2010(12).

篇5

关键词高等院校科技创新创新主体

高等院校是我国科技创新的核心力量之一,但与企业以及独立的研究机构相比,其科技创新主体存在着较为显著的差异,其内在结构是由“教学组织(院系)——科研组织(所、中心、研究室、实验室…)——教师”三者构成,而且只有在教学组织的基础上,科研组织才能有效组建,而各研究者往往隶属于某一专业,其组织基石是以学科方向为纽带而构成,而企业与独立研究机构的组织架构则是以项目为核心构成。高等院校往往特别强调“学科方向”,注重教学与科研并重,而企业与独立研究机构则要突出“项目方向”。基于高等院校组织结构与其职能上的独特性,要将我国传统上以教学为主的高等院校塑造成教学与科研并重的机构,就必须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扬长避短,充分发挥高等院校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独特作用。

1调整与凝练目标,充分发挥高校科技创新主体的特色与优势

科技创新包括原创性创新、引进技术的消化创新和集成创新三个层次。高等院校应将自身创新目标重点放在原创性创新和集成创新上,而非技术消化吸收之后的再创新。从高等院校之所以要将科技创新的目标定位在原创性创新和集成创新上,是因为这两个层次的创新既能有效规避高等院校科技创新主体的弱点,又能充分将其特点和优势发挥出来。首先,高等院校拥有极为丰富的,具有明显异质性的人才资源,极为有利于理论和技术的原创性创新。其次,高等院校的学术氛围宽松,学术空气浓厚,文化氛围比较自由,谋取短期利益的市场压力相对较小,这使高等院校的科技创新主体能较好地从事具有长远价值的原创性创新。再次,高等院校文献资源极为齐全而丰富,这为原创性科技创新提供了必备的条件。最后,高等院校是科研力量比较集中的机构,由于学科门类齐全,易于形成学科交叉,创造出新的知识及知识体系,形成了强大的集成创新优势。

而消化吸收之后的再创新则往往是企业内部研究机构的专长,由于企业不断进行的技术引进,使其内部研究机构有较多机会接触到新技术、新设备,给消化吸收之后形成再创新能力提供了良好的平台。但由于核心技术往往无法进行引进,所以这种创新的局限性也很明显,就是往往缺乏原创性创新,是一种持续的小修小改,是在别人划定的藩篱内的创新,而集成创新由于企业缺乏足够异质性研究人才往往难以有效展开。高等院校应充分认识自身的特色与优势,在科技创新目标定位上与企业优势互补,各展其长。

2着眼基础,不断完善有利于创新的制度环境

任何创新活动都离不开制度的保障,合理的制度安排是培育科技创新优势的关键,能够使科技创新尤其是原创性创新的价值得到尽可能的体现、尊重和激励,从而使原创性科技创新的供给不断增加,使其可以得到快速发展甚至实现跨越式发展。高等院校应该针对原创性科技创性和集成创新的特点,构建并不断完善有利于此类创新的制度环境,其核心是需要完善学术评价机制与构建合理的激励体制。

高校的科技创新主体肩负着双重任务,一是教学,二是科研,高校在建立科技创新主体的评价机制时既要区别对待这两种任务又要力争将其有机融合,使二者能互为促进,要尽力避免使二者出现相互割裂的倾向。在教学评价机制方面,应该从教与学这两个方面入手,既看教师的授课方法是否得当、内容是否有新意、手段是否多样化等;又要看学生是否掌握了该课程的核心知识、是否得到了课本以外的但与本课程有关的知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否高涨等。针对科研的评价机制,高校应当将学术评价制度的改进作为推动科技创新的核心,引导科研人员将学术研究的重心放在科技创新成果的质量与效益之上,切实转变目前学术评价方面唯数量是从,忽视质量与效益的浮噪气氛。

制度构建要充分关注人的心理需求,使制度真正建立在以人为本的基础上。根据人的行为动机的起源可以把科研主体的科研动机分为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内在动机是指人们对活动本身感兴趣,活动能使人们获得满足,活动是对自己的一种奖励与报酬,无需外力的推动;外在动机是指不是由对活动本身产生兴趣而产生动力,而是由活动以外的刺激对人们诱发出来的推动力。从这两种动机的定义可以看出,激励的切入点主要是激发行为主体的内外部动机,尤其是内部动机,以达到组织的要求。高等院校科研主体可分为两类:一是社会科学类的科研主体;二是自然科学类的科研主体。不同类别的科研主体其科研动机是不同的,因此激励模式也应该不同。社会科学类的科研主体进行科研,一方面是兴趣使然,另一方面是社会责任感和获得声誉的愿望。自然科学类的科研主体的科研动机,除了内部动机即自身的兴趣外,则是获得声誉、利益和发展空间的愿望。高等院校应该制定出合理的激励模式,有针对性地对科研主体的科研活动进行激励。要相信大部分教师的科研自觉性和高级知识分子的社会责任感及自我实现动机的功能,对一部分高层次研究人员的年度科研业绩考核,应逐渐倾向于以定性为主的考核指标,并试行年薪制,改变急功近利,过分强调成果数量,单一按科研成果数量分配资源的考核政策。

3凝聚高素质人才,优化学术组织建设

确定具有前瞻性的研究方向,构建和谐的研究梯队以及培养能够激发灵感的学术气氛,是科研创新的三大要素。高校的科研主体除了以教师个体为表现形式外,一般是以学术组织的形式存在,如课题组、研究室、项目组、研究所、实验室等等。高校的学术组织应该为科研主体营造有利于科研创新的团队组织因素,构建和谐的研究团队。优化学术组织,应关注以下要素:①充分的自由度。指学术组织的科研个体有足够的权利决定自己做什么和如何做,以及科研个体能控制自己工作主观感觉,不能因外在压力扭曲其研究行为。②富有挑战性。指学术组织的科研目标应该具有前瞻性、重要性,同时又有一定艰难性。③充足的资源。这里的资源主要是指科研主体为了科研创新所需要的人力资助以及信息等资源。④优秀的领导风格。学术组织的领导能够平等地与成员进行学术交流,能根据科研个体的具体情况为组织成员设置适当的工作目标,并积极地支持科研个体的工作,重视科研人员的贡献并能够成为充满智慧和热情的工作榜样。⑤发扬合作风格。协调的团队合作是组织活动成功的重要因素,学术组织也是如此,要鼓励组织内的科研人员彼此信任,互帮互助,互相竞争,杜绝反对分歧的现象,形成知识和技能的互补,以增强学术组织的凝聚力。⑥合理的奖励认可方式。对科研人员的评价不能论资排辈,不能存在对工作的完全否定或威胁性的评价体系。⑦构建具有宽容和支持奇思妙想与异想天开的组织氛围和机制。

4注重创新质量与效益,切实扭转“唯论文是从”的导向

高校对科技创新主体的培育,目的是为科技创新提供良好的条件,排除因制度不完善、管理不合理等阻碍科技创新的因素,让科技创新主体在良好的科研环境下进行科研活动,并能拿出高质量的科技创新成果。然而目前存在着一种普遍现象,高校虽然出了大量的科技创新成果,但拿到市场上时,发现许多都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成果仅仅满足了科研主体评职称的需求,这就造成了人力、财力、时间上的极大浪费。综观其原因,大多是由于高校的科研人员固守科研模式,认为搞科研只是为了提高自己的学术水平、写论文、评职称,不注重挖掘科技成果转化的价值,缺乏市场意识,仅仅“唯论文是从”,因此高等院校在培育科技创新主体时应该高度注重科技创新的质量与效益。一方面,要从根本上改变科研人员的思想观念:认为搞科技创新的成果是其写论文、搞鉴定、评奖金的依据,应该引导科研人员树立科研质量、市场意识,尽快扭转过去在高校形成的科研与市场经济两张皮的现象,高度关注市场需求,避免科技成果与市场需求脱节现象的产生。另一方面,高等院校应该建立以市场为导向的科技立项机制。作为科技成果产出方的高校,要想产生出高质量的科技创新成果,从而顺利实现科技成果的转化,就必须把市场需求和社会需求放在首位,改变过去科研体制下高校只注重科研立项数量,忽视其研究成果效益的状况,做到科研选题以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求为出发点,使科技成果自立项研究、中试、直到产业化都同经济效益以及社会效益紧密结合,从而提高科技成果的效益,在制度层面上防止科研人员出现研究的方向性偏差。

5衔接技术创新与产业化,促进成果转化

与企业不同的是,高等院校的科技创新主体由于距离市场较远,其成果的产业化远比企业困难。而科技创新的真正价值在于科技成果转化为推动社会进步的现实生产力,促进经济增长。

当科技创新成果具备市场价值时,高等院校应该为科技成果转化搭建平台。一方面,应积极创办大学科技园,高校创办科技园的优势是:①解决大学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的中试基地问题,使科技成果顺利找到转化平台。②大学科技园作为技术开发平台、创业孵化平台,为大学的科技人员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可以大大激发科技人员的发明创造直至成果转化的积极性。③扩大学校的科技规模,开辟科技成果的转化经费筹措渠道,从而进一步激活高校的科技资源,使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步入良性循环的轨道。另一方面,大力推进产、学、研合作。加强高校与企业的联合,也是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有效途径。作为高校,具有知识密集、人才荟萃的优势。而企业特别是大中型企业面临着产品更新换代、技术改造等多方面的挑战。在这种情况下,找准产、学、研结合的需求点,逐步形成一个紧密的结合体,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合作。合作的形式可以采取:①由企业、大公司、集团为高校提供资金,资助研究,高校的科技成果无偿供其使用。②由企业、集团根据自身发展中急需解决的难题提出来,与高校联合组织科研力量进行攻关。③高校的科研人员带科研成果、技术进入企业、集团。除以上两个措施之外,高校还可以通过获得政府支持,增加政府对高校科技创新的投入,同时,还可以吸引风险投资,解决科研资金不足的问题。

参考文献

1侯自新.抓原始性创新开好高校科技创新的活源头[J].中国高等教育,2005(10)

2赵菊扬,戴志敏.高校科研管理创新的思考[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2005(1)

3侯自新.抓原始性创新开好高校科技创新的活源头[J].中国高等教育,2005(10)

篇6

科技创新是促进国家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各个国家都将加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科学技术发展的主要方向。政府采购是一项市场经济国家约束政府机关和公共机构运用市场竞争机制采购货物、工程和服务以实现公共职能的基本制度。政府采购具有公共政策的功能,要求政府在采购活动中调节宏观经济的供求关系,承担起实现社会公共利益的责任。由于政府采购的巨大金额是任何企业无法比拟的,所以政府往往是市场上最大的单一消费者,它对新产品初期市场的培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西方发达国家通过建立较为完善的政府采购制度,开展促进自主创新的政府采购活动,有力地推动了自主创新。20世纪90年代,日本也已将政府采购作为科技创新立国十大措施中的第三项措施。

国外关于政府采购和科技创新关系的研究很多,如Scherer、Schmookler、Mayers和Brouwer等人。由于我国开展政府采购的时间较晚,尤其缺乏技术采购的实践经验,国内关于政府采购和科技创新之间关系的理论研究不够深入,仍然停留在对发达国家先进经验的借鉴层面上,如张鹏以美国、日本、加拿大和印度为例,列举了各国政府采购促进科技创新的成功做法,高昌林通过美国和欧盟等发达国家技术采购政策的比较分析,认为技术采购对创新活动的促进作用更加突出。

本文在分析政府采购和科技创新关系的基础之上,又加入了GDP、研发经费投入和研发人员全时当量投入,作为影响科技创新的因素,力求实证检验结果更具客观性和合理性。

二 、政府采购促进科技创新的理论分析

无论市场经济体制如何完善发达,市场仍存在时滞问题,新技术、新产品的推出总是面临较大的风险,特别是高新技术产品的风险更大,这就使得一些领域的技术研发甚至是社会急需的技术研发相对滞后。特别是在科技创新复杂化的今天,某些社会效益极大的创新项目,投资强度大、风险高,导致民间投资犹豫观望。在上述市场失灵的情况下,政府有必要采取一定措施支持科技创新。经过学者的一系列研究得出的结论是,政府影响创新最重要的途径是通过政府采购。政府采购对科技创新的积极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政府采购对科技创新产生需求拉动作用。

市场需求是推动科技创新的最重要的因素,利用政府采购创造市场空间,激励科技创新,对本国科技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发育起到了极好的需求拉动作用。这种需求拉动作用,具体体现在四个方面:降低科技创新的市场风险,降低科技创新的技术风险,定向扶持中小企业,推动跨国联盟与技术转移。

第二,政府采购可以减少科技创新过程中的不确定性,分担创新企业的风险。

技术创新过程的每一个环节都存在不确定性,使得科技创新的成功率降低,企业承担着巨大的风险,降低了企业对科技创新投入的积极性,同时,科技成果从发明到大规模的商业化应用之间存在的时滞,导致创新过程的反复、资源的浪费等无效率的产生。然而,政府采购可以对拟采购的技术产品提出明确的技术标准和性能要求,可以给科技创新产品创造一个稳定的市场,使科技创新的私人收益接近于社会收益。从某种意义上说,这种不确定性很大程度上已经变成了确定性。

第三,政府采购可以发挥导向作用,引导整个社会对科技创新的投入。

政府采购作为一定区域内最大的消费者,客观上对不同产业和行业有一定的选择余地,据此可以体现政府不同的政策倾向。有政策倾向的促进科技创新的政府采购,能够引导国际国内的投资规模和方向,提高投资者对这一技术成长的信心,从而有效地引导科技创新沿着政府所鼓励的方向进行。

三、模型构建

本文从宏观经济层面考察政府采购对科技创新的作用,把科技创新的影响因素分为需求和供给两大类。其中,需求方面包括一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和政府采购额度,前者反映了市场需求规模对创新活动的整体促进效果,后者为政府采购定向支出对科技创新的驱动效应;供给因素主要指研发经费投入和研发人员数量,分别从资金和人力资本角度衡量了要素投入对创新的推动作用,以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为基础,并对其取对数后,可以得到如下模型:

lnIA=lnTDit+lnGPit+lnRDit

+lnRHit (1)

其中,IA代表科技创新能力,由于专利数量作为国家、产业和企业科技创新能力的衡量指标被学者们广泛采用,尤其是在宏观经济层面,所以,本文也用我国年度专利数量来衡量科技创新能力。专利数量又分为专利授权数和申请数,一般情况下,后者大于前者,本文采用专利授权数来衡量经过审批授权的专利水平。TD为年度政府采购总额,GP为年度GDP,RD和RH分别代表研发部门经费投入和就业人员全时当量。样本选择方面,采用我国1992-2008年的时间序列数据,为了避免异方差的出现,所有数据都经过对数化处理。

四、实证分析

根据本文构建的模型,通过Eviews6.0软件检验,可以得到如下估计结果:

如上表所示,模型的拟合优度为0.945,而且所有参数的系数都通过了显著性水平检验,说明估计结果对模型有很强的解释力。DW值为2.044,说明变量之间并不存在多重共线性。在1%的置信水平上,政府采购对科技创新能力具有显著的正效应,弹性为2.773,说明政府采购总额提高一个百分比,专利授权数将提高2.773%。从我们的实证结果可以看出,我国政府采购对科技创新确实存在促进作用,而且这个促进作用还产生了乘数效应,政府采购增加1%,给科技创新带来的提高程度将远远大于1%,因此,针对我国目前政府采购制度尚不完善、创新项目针对性不强等局限性,我国应大力发展促进科技创新的政府采购,从而更有利于刺激经济增长。

在10%的置信水平上,科技创新对国内生产总值的弹性为0.084,表明GDP对科技创新的促进作用并不明显,只有更具指向性的政府采购才能促进科技创新;然而不能据此就断言两者没有紧密的联系,实际上很多研究证明,科技创新水平高的地区往往可以推进本地区经济速度的增长,也就是说科技创新可以促进经济增长,但反过来,经济发展水平对科技创新的作用甚微。研发经费支出和就业人员分别在5%和1%的显著性水平上和科技创新正相关,而且二者对科技创新的促进作用也很大,分别为1.377和1.585,表明增加1%的研发经费投入和人员投入,科技创新将增加大于一个百分比。研发人员全时当量的产出弹性大于经费投入的产出弹性,这可能是由于在研发经费投入中,即使企业研发活动的经费产出效率较高,但高校和科研机构的研发活动严重与市场脱节,研发成果多以论文等来衡量,其不能或不能及时有效地转化为经济效益或新产品,结果导致总体上研发经费的产出效率不及研发人员的产出效率。另外,研发活动的人力和经费投入是研发产出的投入因素,但相比政府采购,研发支出和就业人员对科技创新的积极作用并没有预期中的那么大,反而是更具针对性和指向性的政府采购对科技创新的促进作用一直以来都被低估了。

五、结论

本文利用我国1992-2008年间的时间序列数据,对政府采购与科技创新活动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检验,得到如下结论:政府采购能够促进科技创新,但是,由于目前我国政府采购制度和体系并不完善,这种促进作用也受到了很大程度的限制。

政府采购对科技创新的局限性,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由于政府采购要同时面对扶持新的甚至是刚萌芽的技术,常常不易找到更多的有一定实力的竞争对手,因此政府采购常常在发挥扶持、拉动功能时不愿顾及太多技术竞争问题,而导致政府采购与技术供给者之间事实上可能缺乏足够的竞争。竞争不足可能降低技术供给者发挥积极性加速技术进步的必要刺激和动力。(2)由于政府缺乏市场权力,因而在没有其他支持性措施的情况下,它不能有效地影响高新技术产业发展。(3)可能增加“寻租”空间。尽管政府采购被称为“阳光下的交易”,但在发挥它对重大技术发展的扶持功能时,也容易因技术的复杂性和技术发展路径的某些问题为技术供应者留下“寻租”空间,而这类“寻租”空间常常不易迅速杜绝。

对于现阶段仍不完善的我国政府采购体系而言,以提高企业科技创新能力为目标,在进一步扩大政府采购力度的同时,应着力加强政府采购对科技创新的额度,提高技术采购效率,并制定更具针对性的配套措施;由专门机构组织专业采购人员在国内相关产业中进行试点,规定科技创新成果采购的品种和数量;建立政府技术采购的财政专款制度,明确规定政府各部门应优先购买本国高新技术产品,为本土高新技术企业创造足够的市场空间;保证政府采购对某一创新项目支持的连续性,根据科技产品市场化程度调整政府采购的支持力度,针对体现国家意志的重大技术,在政府采购中设计出较大的竞争空间,促进供应商、承包商或服务提供者之间的有效竞争。

篇7

竞赛是学生实战检验,通过竞赛不仅培养学生科技创新能力,而且还可以培养大学生团队合作精神、磨练意志品质和心理素质。现在90 后大学生普遍是独生子女,以自我为中心。在竞赛过程中,坚持数天废寝忘食、夜以继日地工作,通过题目分析、资料查阅、方案论证选择、作品的组装调试、论文的撰写等一系列过程,队友讨论,分工合作,相互磨合和指导教师的指导,磨练了学生的意志品质、增强了心理抗压能力。学生通过竞赛过程的体验尝试,感受着指导教师日夜坚守的无私奉献行为,对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扎实学风、科研能力、团队合作精神、意志品质的提高都是一次质的飞越。

二、教师教学过程的启发引导

作为老师要更新教育思想,树立创新性人才培养意识,打破传统观念的束缚,弄清要培养什么样的人,创新性人才应具有什么样的综合素质,才能够真正地把创新人才培养落实到工作实际,才能够追求教学内容,课程体系的创新,提高自己对科技创新的认识,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指导,可以把学生创新的成功实例引入课堂教学更加具有实际说服力,充分调动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创新的潜能,同时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让学生参与到科研工作中,锻炼学生的科研能力,指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指导学生撰写大学生科技创新基金项目,指导学生撰写研究报告,撰写科研论文,撰写发明专利等。使学生参与其中,通过各个环节,体会创新的乐趣,分享成功的喜悦。实施本科生导师制,从大学二年级开始,根据老师的研究方向,结合学生的意愿、专业特点和学生技能特长,为每队或每组学生配备一个相对固定的科研指导教师。指导教师把所带的学生吸纳到自己的团队中,走进实验室,参与导师的课题研究,培养学生从事科学研究的基本能力,使学生在教师的教学研究过程中培养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三、创新实践基地的示范

(一)建立功能完善的校内创新实践基地

创新基地是学生初试科技创新的阵地,通过项目探究式的学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为了完成该项目,而主动学习新知识,新技能,真正地实现了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教师只是做好导演,指导学生如何做,把握好方向,激发斗志。

(二)建立相对稳定的校外实践基地

学校每年都利用假期组织学生科技“三下乡”活动,参加社会实践,接触社会,了解社会生产实际,了解社会需求,一方面可以利用自己所学知识服务社会,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另一方面不能解决的问题带回到实验室中进行研究,同时通过接触实际,从所学知识中总结提炼,产生许多灵感,激发学生的创造热情。

四、加强制度建设,做好政策保障

强化科研创新活动的奖励机制,增强师生创新的原动力。从广大教师和学生的切身实际出发,制定完善的大学生科技创新制度,对学生开展科研创新活动给予必要的物质和精神奖励,学校出台了《吉林农业大学大学生科技创新竞赛奖励办法》、《吉林农业大学大学生科技创新学分管理办法》,明确规定,对于在省级、国家级比赛中获奖的学生给予 400~10000 元不等的奖励,获奖学生在具备基本条件的情况下可以优先考虑评选“三好学生”、优先推荐保送研究生,优先向用人单位推荐等。而所有获奖作品的指导教师将享有与获奖学生同样的奖励,并且作为评优选先、评职晋级的标准。由于学生科技创新奖励机制使得一部分学生为了捞点资本而混进来,就要对于前期参加多少的实践、积累了多少相关知识和技能的学生才能进入严格把关,同时把好结题关,杜绝浮躁。为了使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可持续发展,学校每年设置吉林农业大学大学生科技创新专项基金100万元,支持大学生从事科技创新活动。同时积极争取企业的冠名赞助资金。

五、结语

篇8

>> 现代农业科技在耕地资源集约利用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设施农业: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 农业科技在金昌现代农业发展中的作用 湖北省现代农业科技发展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 现代农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引领现代农业发展方向的鹤壁探索 现代农业科技服务体系的特征及发展建议 沿海地区现代农业科技发展的路径与对策研究 我国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及机制选择 我国现代农业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发展方向 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推进现代农业发展 农业科技保障现代农业持续发展 加强农业科技创新 支撑现代农业发展 浅谈加强农业设施园艺发展的措施及其发展方向 “互联网+”在现代农业中的应用现状及发展对策 柞蚕业的研究现状及发展方向 河北农业科技信息资源共享的现状及举措 生态农业科技,现代农业发展的选择 农业科技传播在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中的应用 浅析农业科技实用技术在现代农业建设中的作用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11] 薇,韩振海,王德槟.改革开放中的中国园艺科技[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05,10(4):51-54.

[12] 胡红文.农业技术创新与农业技术扩散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3(5):73-75.

篇9

业产业升级和产品创新。

【关键词】创新驱动;科技创新;资源;市场

党的十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着力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为创新驱动发展指明了方向和明确了任务。创新驱动发展的关键,是确立企业在科技创新的主体地位,努力营造有利于企业创新的良好环境,引导激励科技资源以市场化方式向企业聚集,以知识和技术创新驱动企业产业升级和产品创新,促进企业从以资源和廉价劳动力为主的粗放型发展到以技术、资本和管理为主的精细型转变,从技术含量低到技术含量高转变,从高消耗高污染低效能到低消耗低污染高效能转变,从低附加值处于产业链末端到高附加值处于产业链高端转变,以创新驱动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一、确立企业在科技创新的主体地位是符合现代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必然选择

科技创新的主体既有企业,也有大学、科研院所和个人等,确立企业在科技创新的主体地位,就是要形成以企业为龙头,大学、科研院所和科技中介机构为之服务的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这既是由于企业在市场经济的基础地位所决定的,也是破解经济与科技紧密结合的有效途径。

一方面,企业在市场经济的基础地位,决定了只有确立企业科技创新的主体地位,才能确保科技创新的内在动力和良性循环。一切科技创新最终都是为了应用,也只有有应用的创新才有价值。企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单元,处于与市场结合最紧密、最前沿的地位,对市场的需要最敏锐,为满足市场需求需要研发新产品,为提高市场竞争力需要研发新技术,为改进产品降低成本需要研发新工艺,企业的科技创新是最适合市场需要、最具有应用价值、也是最能产生社会经济价值的创新。而不论是大学还是科研院所,与市场的结合不够紧密,科技创新更具有基础性、知识性和计划性,其创新成果的应用价值还需市场进一步检验。因此,科学技术进步的源头动力在企业。企业只有在自主开发新产品的过程中,才会产生破解技术难题的需要,才会有技术进步的需求;同时企业研制的新产品经社会确认后,其价值才能得到放大回报,企业才有动力和资金实施新的技术创新,从而形成科技创新的良性循环。不仅如此,企业在产品开发过程中所遇到的共性技术难题和重大技术瓶颈,也将为大学和科研院所研究指明方向。

另一方面,确立企业科技创新的主体地位,是破解经济与科技结合不紧的有效途径。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我国经济和科技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率不断上升,但由于各种原因,科技与经济结合不够紧密的问题没有从根本上解决。企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最基本、最活跃、最直接的单元,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只有确立企业在科技创新的主体地位,才能促进科技要素和资源向企业聚集,确保科技资源发挥最大价值,才能促使科技与经济紧密给合,促使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二、确立企业科技创新的主体地位,需要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

企业是以盈利为目的,企业是否愿意创新取决于创新能否给企业带来效益,只有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让企业认为创新的成本和风险较低而利润较大时,企业才会自愿进行创新,创新才能成为企业发展的内生动力,才能形成科技创新的良性循环。

(一)营造浓厚的舆论氛围

党的十指出:“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这是党首次把科技创新提升到国家发展全局的战略核心位置,是对科技创新新的科学的定位。要借助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精神之际,利用各种媒体和方式,大力宣传科技创新的意义、目的、内容和要求,在全国上下营造鼓励、提倡科技创新的舆论氛围,让科技创新深入人心。

(二)创造公平的市场环境

企业创新的动力来自于市场竞争的压力、市场需求推动和对未来盈利的预期,只有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充分发挥市场的优胜劣汰机制,科技创新才能成为企业发展的内在动力。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关键是要更加尊重规律,转变政府职能,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经济领域要更多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把应该由市场发挥作用的交给市场,进一步减少对市场的行政干涉,除了关系国计民生需要政府掌控的领域外,其他领域要逐步减少政府的审批;进一步建立健全市场机制,保证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同时,要大力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严格知识产权执法,加大打击侵犯知识产权行为的力度。

(三)建立明确的激励导向

通过实施人才引进和创业工程,鼓励各种高端人才到企业创业,以人才带动科技创新;通过股权和分红激励,引导和鼓励企业、高等学校、科研机构及其他组织建立有利于自主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的激励分配机制,进一步调动科技人员的积极性与创造性,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通过明确企业技术创新的认定标准,严格高新企业和技术创新认定,加大税收优惠力度,通过税收优惠激励企业创新;实施技术创新奖励、技术交易和设备共享奖励、知识产权专利奖励和重大科技成果奖励,通过奖励促进企业技术创新;实施重大科技专项,通过项目带动企业创新。

(四)解决出现的创新难题

针对企业创新中普遍出现的难点问题,加大政策协调力度,及时采取措施解决。如针对中小科技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开展科技与金融合作,通过科技金融贷款风险补偿机制和奖励机制,促使金融机构、风投机构开展科技企业贷款和投资,解决企业创新资金问题。又如针对新兴产业在形成的初始阶段,技术到市场还有一定的距离,生产、购买和使用成本较高,消费尚未形成,极易形成供给型过剩,通过政府采购引导创新产品需求,通过政府法规淘汰限制高能耗、高污染产品,政企联合启动消费市场,促进新产品进入市场,从而推动新兴产业的发展。

三、确立企业科技创新的主体地位,重点是促使科技资源以市场化方式向企业聚集

确立企业科技创新的主体地位,重点是要按照市场化原则,使各项科技要素和资源能够根据市场需求向企业流动聚集,使企业成为科技要素和资源的主要载体。

(一)搭建创新平台

通过设立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和创新基地,从土地、税收、融资等方面给予政策优惠,建立公共基础设施和产业设备平台,减少企业入驻成本,吸引高新企业和人才入驻,形成高新技术产业集群效应。通过鼓励规模以上企业设立研发中心,科技中小企业建立产业技术联盟等创新平台促进企业技术创新。

(二)联通创新通道

针对我国科技资源很大一部分集中在科研院所和大学院校的实际,盘活和统筹这部分科技资源,引导和鼓励其向企业有序流动聚集,是确立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的有效途径。鼓励企业和科研院校建立科技战略合作关系,达到科技人才、信息、成果共享;建立企业与科研院校技术创新对接机制,创建对接平台,开展技术开发需求与成果转化双向对接活动,建立创新共赢机制;制定激励政策,鼓励科研院校人才到企业任职创业,通过人才引进促进企业技术创新。大力发展科技企业孵化器等科技中介和服务机构,充分发挥桥梁和连接作用,促进企业和科研院校形成合力。

(三)重建评价体系

科技成果和人才评价体系具有明确的导向作用,建立面向企业科学明析的应用科技成果和人才评价体系,改变片面将论文、项目和经费、专利数量等与科技人员评价、晋升直接挂钩的做法,更加注重科技创新质量和实际贡献,是确立企业科技创新的主体地位的重要方面。一方面,企业内部科技成果和人才的评价,通过面向产品设立课题,以实用效果检验和评价创新成果;在课题承担上,唯‘能力’而不唯‘职称’,在奖励上,不以工作量为导向,而是以创新水平和自主知识产权为导向;另一方面,科研院校应用型科技成果和人才的评价,也应把科技成果的市场价值和社会效应作为重要内容,把企业或用户评价和专家评价结合起来,形成明确的效能导向。

篇10

关键词:团队建设,创新科技,创新团队

一、高绩效科技创新团队管理特征

在以往的研究中,高绩效科技团队的管理特征主要包括:清晰且有价值的目标、高效的领导、合作的价值理念、团队导向的激励系统。通过对国内72个高绩效科技团队360名科技人员的开放式问卷调查,发现科技创新团队的管理与培育具有类似的特征(见表1和表2)。

(一)科技创新团队的典型管理特征

从表1可见,科技创新团队主要管理特征包括:首先必须要拥有一个合适的学术带头人,这对于团队工作的顺利开展和团队目标的实现是至关重要的。其次,作为一个创新组织,拥有规范的创新机制和良好的创新文化对于团队的创新行为和创新成败将产生非常重要的影响。第三,优秀的科技创新团队还必定拥有一个团队成员共同认可的目标,这对为团队成员提供前进的动力,及时对团队及其成员实施有效的评价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最后,良好的沟通机制、科学的激励和评价考核体系等因素对科技创新团队的成长也将产生非常重要的影响。

表1科技创新团队的典型管理特征开放式问卷调查结果

表2科技创新团队成员的典型特征的开放式问卷调查结果

(二)科技创新团队成员的典型特征

从表2可见,科技创新团队成员的主要特征包括:首先是“强烈的探索欲望”和“执着坚持”是最重要的性格特征。从事科学研究特别是基础研究,是一项漫长而枯燥的工作,需要科研人员具备积极探索的态度和坚持不懈的精神。其次,在行为特征方面,出现频次最高的是“善于与人合作”。在大科学时代,与他人进行合作是必不可少的研究方式,不管是现在还是将来,善于合作都是科技创新团队成员必须具备的最重要的特质之一。此外,“敏锐的洞察力和想象力”与“创新性思维”是科技创新人才最重要的两个能力特征。

二、培育科技创新团队的原则

培育科技创新团队的原则大体可以分为宏观和微观两个层次,前者涉及到社会宏观系统对科技创新团队的影响,后者则涉及科技创新团队内部管理机制。

(一)宏观层面的培育原则

1.营造环境、激发潜能的原则。良好的创新环境,可以使科技创新团队快速成长,创新潜能得以最大可能的被激发。科技创新环境是科技创新团队借以在其中进行科技创新活动的各种条件的总和,其中政策环境、法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优化尤其重要,政策环境是导向;法制环境是保障;而社会环境对于科技创新团队的组建,又具有重要的激励作用。这几方面的相互影响、相互渗透,构成了影响科技创新团队培育的外在因素和成长环境。

2.因势利导、逐步培育的原则。一方面需要在发现有前景、有希望的科技创新团队雏形时,对其跟踪关注,因势利导,逐步培育,并在信息、资金、政策等方面给予及时的扶持和帮助,不断提高其科技创新能力。另一方面也应该认识到科技创新团队成熟度的差别,尊重科技创新团队的成长规律,不能急于求成,也不能放任不管。只有这样,才能使科技创新团队的建设健康而有序地进行,扬长避短,克服不利因素,取得突破性进展。

(二)微观层面的培育原则

1.智力整合,知识共享的原则。科技创新团队的绩效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团队成员智力整合,知识共享的程度。充分的智力整合,应该使团队成员配合默契,相互激励,使创造性得到超常发挥。充分的知识共享,应该使团队成员能及时交流各自的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使个人知识与集体智慧有机地结合起来。

2.合理评价、适度激励的原则。科技创新团队的评价和激励机制有很多种,但是无论采用哪种方式,协调好对团队产出和个人产出的关注程度,强调竞争与合作的均衡都是至关重要的。应认真了解每个团队成员的个人才能与专长,使每个人都能从事自己所感兴趣的工作,并能在工作中充分展现自我才能;同时,重视以团队为整体的奖励,强调团队整体上的学术声誉和社会影响,使团队成员产生团队的责任心、自豪感、向心力和依附感。当然,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内部激励和外部激励之间适当的平衡也是非常必要的。

三、科技创新团队的培育思路

科技创新团队运作效率的潜在水平及创新能力的提升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科技创新团队设计及培育思路。其中科技创新团队的目标、学术带头人以及团队的梯队结构等因素是最常见的影响因素(见表3)。

本着营造环境与激发潜能、因势利导与逐步培育、智力整合与知识共享、合理评价与适度激励等原则,积极培育高效的科技创新团队。宏观层面,政府应该根据国家科技发展战略和市场需要,一要出台相关政策和管理办法,强化长期性科技创新团队建设和评估;二要整合各方资源,加大对绩优科技创新团队投入;三要通过联合科技攻关尝试跨部门、跨学科科技创新团队建设。微观层面,结合我国科技创新团队建设现状,尊重科技创新团队的特征、内部运行规律,从以下几方面推动科技创新团队建设。

表3“如何提高团队的创新能力”的开放式问卷调查结果

(一)明确科技创新团队的目标

提出一个清晰的、有吸引力的奋斗方向是关乎一个团队组建和成长的关键。科技创新团队的目标可以是经过多年研究形成的,具有显著的优势。也可以围绕重大目标,结合原有优势开拓出的新方向,无论怎样,团队成员都应该人人对其承诺和负责。科技创新团队的目标必须现实而合理、明确而可量化、富于意义并具有挑战性。科技创新团队核心的研究方向必须相对稳定,至少应该呈现出阶段的稳定性。同时,科技创新团队的目标也必须随着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的发展而进行适当调整。

(二)选拔与培养一流的学术带头人

成功的团队始于自信和有效的领导。在科技创新团队中,学术带头人是扮演团队领导角色的最佳人选之一。学术带头人的选择应主要关注拔尖的学术水平、高尚的人格魅力、良好的领导能力、活跃的学术交流能力。学术带头人的培养:一是做好早期跟踪考察,扩大可供选择的面,二是大胆放手使用,给予他们展现才华的机会。具体操作上:一要通过科技创新团队建设规划,确定培养方向,建立合理的人才梯队,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逐步培养出高水平的学科带头人;二要用发展的眼光,注意发现那些尚未出名,但是已露锋芒并形成有特色科研主攻方向,确有潜在学术才华和创新气质,有希望成长为新的学术带头人的年轻人。无论采用何种培养方式,文明、开放、自由、健康、和谐、民主的团队氛围和培养、鼓励与扶持新人的制度环境,通过对学术追求的价值肯定来表达群体发自内心的对知识和学术的尊崇,让精神的支撑与硬件的投入一同来为学术带头人的成长创造条件也是非常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