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创新意识和能力范文

时间:2023-11-23 17:51:2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提高创新意识和能力,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提高创新意识和能力

篇1

学校美术教育要想吸引学生广泛参与,必须要营造教育大环境,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创新美术教育教学方法,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把美术欣赏教学落到细处,提升学生的艺术素质,让学生自觉不自觉地接受艺术熏陶。

一、营造良好氛围

传统美术欣赏课停留在对美术作品平面欣赏之上,多媒体的普及,可以将美术作品立体化,高科技和艺术作品融为一体,可以更好地提高学生审美文化素质。多媒体教学融欣赏、讲授、示范为一体,声画同步,图文并茂、生动直观、绚烂多彩,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美的享受中潜移默化的理解和掌握相关美术知识。如讲授《中国陶瓷艺术》和《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等章节时,信息量之大,传统课堂教学无法一一展示,学生只能摘取片面了解,而多媒体将课堂四十五分钟作了最大限度的利用,把中国古代工艺美术中最富民族特色,在世界美术史上竞放异彩的陶瓷器、玉器、青铜器、丝织品和在世界建筑史上自成系统、独树一帜的中国古代宫殿、坛庙、佛塔、园林等建筑生动地呈现出来。大量的信息,吸引了学生的眼球,学生兴趣盎然,精神极度亢奋,学习效率及学习效果达到最佳。同时让学生充分感受到了我国古代美术的辉煌成就。

学生对美术知识的认识的深浅程度与课堂教学手段相关,多媒体的应用,使得美术教学手段越来越丰富,适应了时代的需求,适应了学生的需求。学生对艺术的认识就越容易深入,促进了学生对美术欣赏的兴趣,提高他们的审美理解能力

二、巧妙利用乡土教材

中华文化历史悠久,幅员广阔,在历史的长河中逐渐形成了富有乡土特色的地方艺术文化。新课标要求,基础教育阶段要为弘扬民族文化,培养学生热爱家乡、振兴家乡、造福家乡的情感。在实际教学中,我对教材进行了适当补充,增加了不少乡土美术作品的赏析。“中国山水画的意境”一课中,我根据鲁山自然风光优美的的地理特点,补充了“尧山是故乡,我手画我家”这一内容。不少学生如同写作文一样,再次对家乡仔细观察,产生了亲切感。每年的牛郎织女文化节,我便抓住机会,带领学生参观露峰山牛郎故里,要求每位同学设计一幅以牛郎织女文化节为主题的招帖画。由于许多同学常去露峰山,对这一文化主题非常熟悉,巧施丹青,便出现了许多构思独特的好作品,有的还在市里获过奖。在高中美术教学中,因地制宜,适当补充乡土内容,既能拓宽教材的外延,又能使学生产生亲切感,激发了爱乡之情。

三、重视活化载体

传统美术课程内容比较单调,仅仅局限于美术这一门学科内容。新课改后,教材内容体现了综合要求,也要求教师施教时运用综合手段进行综合性内容教学,立足学生的整体人格发展,强调建立多学科之间的横向联系。

我在高中美术欣赏教学中,结合新课标理念,启发、引导为主,设置“提出丰富问题所需的和谐、宽松、自由、愉快的学习氛围”,收到很好的效果。讲授中国古建筑――《故宫》时,我先播放2008北京奥运会会歌《北京欢迎你》,渲染气氛,调动学生积极性,歌声一了,我就切入主题,由欣赏音乐延伸到欣赏美术,让学生将激情转移,把审美享受延续下去,使得美术这一凝固的音乐――空间艺术与音乐这一流动的画面――时间艺术融为一体。再如讲授《圆明园》时,先前的讲授过于沉重,学生沉浸在对历史的悲哀之中,我在最后一个环节切入歌曲《龙的传人》,师生同唱,“巨龙巨龙你擦亮眼,永永远远地擦亮眼”,将爱国主义情感在欣赏那个美术作品和欣赏音乐作品的过程中延续,把课堂教学的气氛推至。

四、创新课堂教学模式

传统的高中美术欣赏课,教师一言堂,忽略了学生这一主体的存在,教师夸夸其谈,学生被动参与,甚至强颜欢笑。过于依赖教师和课本,主体意识淡薄,缺乏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导致学生不喜欢上美术欣赏课。

课堂教学是一个独立的认知系统,其中充满了师生的鲜活的生命力,既是通过学生的认知、实践、发展以及不断循环上升的认知过程,又是一个师生、生生之间构建和谐人际关系的交流过程。激发学生兴趣,吸引学生主动参与,光靠教师讲赏是远远不够的,师生互动就解决了这一难题。如讲授《美术欣赏导言》时,我鼓励动员学生自己先谈谈美术有哪些功能,不论对错。学生往往结合他们的生活实际来谈:装饰家居,点缀房间,欣赏画作,陶冶情操等等。精致的工艺品、漂亮的衣服、别致的发夹、美丽的窗帘等均需要美术设计。这些都是学生对美术的直觉感受。此时需要教师及时引导,讲述一些美术小知识,小故事,激发学生兴趣,条分缕析、拨雾见山,突出并强调美术的三大作用:审美作用、教育作用和认识作用,此外还可以达到丰富知识、拓宽视野、提高素质的目的。

篇2

【关键词】 实践;创新;应用;问题意识

小学数学教学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把数学教学与现实社会生活紧密联系起来,使数学问题生活化,生活问题数学化;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培养数学意识,体验生活,认识社会.

1. 小学数学实践活动是数学学科内的综合实践活动

数学实践活动不是脱离学生所学教材的实践活动,要使得数学实践活动能促进学生的发展,就要使数学实践活动与平时的数学教学进行整合,服务于学生所学习的内容. 纵观整个小学数学教材,数学实践活动存在于“与教材密切联系的数与运算和其他概念的发现,空间与图形部分的几何形体的认识,与学习内容密切联系的生活中数学信息的收集、整理和分析等”;存在于由生活引发的,用所学知识来解决的生活中的问题,说明生活中的某些现象.

数学综合实践活动不同于一般的数学活动教学,它是以解决问题为抓手,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综合运用数学思想方法分析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和数学精神.

2. 科学选择内容,注重实践应用

数学综合实践活动是丰富多彩的,要有效地开展实践活动,就要注重应用,内容开口要小,紧密结合学生学习的数学现实和教材的进度,易于学生操作. 这就要求教师要合理地选择内容和时机,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切实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明确了小学实践活动“做数学”的内涵,我们确定了实践活动的内容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围绕学生所学的课本知识,结合所学内容开展实践活动. 这样的内容有书本上提供的,如在教完“人民币的认识”之后进行的实践活动“我去买东西”,让学生通过活动了解人民币在生活中的应用. 不管是书上的,还是师生自行设计的,这样的实践活动的特点是时间短、见效快、紧密结合教材;重点是解决单一课堂教学知识点在生活中的应用. 这一类的活动一般安排在某一部分教学内容之后,起到巩固知识、加深理解的作用. 如二年级下册的“统计”,学生统计20分钟马路上行驶的各种车辆这样的实践活动,有助于加强学生对统计的认识,同时更重要的是使学生认识到学习数学知识在生活中有用,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3. 精心组织活动,提出问题,焕发主体活力

数学实践活动的主要学习方式是研究性学习. 在活动过程中,我逐步摸索出一般性的研究性学习的步骤:一是创设情境,提供背景;二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三是探索研究,解决问题;四是汇报交流,启发深究;五是评价激励,收获成果.

首先做好准备工作,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 实践中我们发现一部分学生习惯于老师讲、学生练的学习模式,一开始接触实践活动,显得不知怎么办. 这时老师首先要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转变学生的学习观念,就所研究的课题对学生进行合理的分组,教给学生合作的方法,防止出现小组内的单干户.

其次,注重发现,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是活动的灵魂,是学生主体的第一次体现,也是革新学生学习方式的重要一环. 问题由学生始,才能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学生有一双数学的眼睛,一颗数学的大脑;才能使学生摆脱过去依赖思想和模仿、记忆的学习方式,使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真正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

第三,合作交流,展示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进行实践活动的过程中,离不开合作交流,在师生、生生、小组与小组、小组与大组等的交流中,学生对知识或活动内容的理解更丰富,更全面. 所以在合作交流中要让学生想说、敢说、乐说,畅所欲言. 在活动之后让学生把自己的所思所想用数学小论文的形式表达出来,进行交流. 在交流的过程中学生的思想在撞击,知识在整合,在相互启发的过程中思维会实现质的飞跃.

4. 活动是张扬个性、体现创新的媒体

现代教学理论认为,每名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个体的张扬不可能完全相同,由此便产生了不同的特点,这便是个性. 活动便是使个性外显的一种方式,有个性才可能有创造. 就这点来说,在数学实践活动中,教师应将“钥匙”交给学生,创造性地教,要解放儿童,让儿童创造性地学. 让数学课堂真正成为学生表现自我的课堂,使学生在这样的课堂里学会学习、学会发展、学会创造. 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 ”因此在活动中,我打破了传统的教育模式,为学生提供拓展思维的空间和思维发散的可能性,为学生创设自然放松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多维度地思考问题,同中求异,异中求优. 在活动过程中还要注重学生对数学问题的探索性、创造性,鼓励学生不拘泥于书本,敢于标新立异,提出新思想、新观点、新思路、新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聪明才智去解决教学中的问题,只有联系生活实际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才是真实的科学、生活的科学.

篇3

关键词:第三产业;自主创新能力;对策

中图分类号: F127;F273.1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7)012-0-01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经济结构也随之不断调整,第三产业在经济中做出的贡献也越来越突出。第三产业的发展影响地区整体发展水平,我市决定大力发展第三产业,这已经成为我市长期发展的战略之一。本文拟从铜仁市第三产业的发展现状分析的基础上,对第三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探讨,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建设性意见。

一、铜仁市第三产业的发展现状

自从国家对第三产业越来越重视以来,铜仁市对第三产业的发展也越来越关注,但是由于铜仁市在经济发展中有历史包袱,第三产业的的发展还需进一步提高,铜仁市第三产业发展现状如下:

1.第三产业增长态势稳定

改革开放以来,第三产业的发展速度突飞猛进,保持了很强的发展势头,第三产业在经济的总量中所占比例由数据得知,2014-2016年铜仁市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分别304.70亿元、358.59亿元、410.83亿元,每年分别增长47.0%、46.5%与47.9%,增长的总量和速度呈现稳步增长的趋势,这将有利于第三产业的发展。

2.依赖于第一二产业

尽管产业结构在不断调整,仍存在第三产业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第一二产业,并没有形成完全独立的产业模式。借鉴先进地区的发展模式,铜仁市第三产业经历了由低级到高级的演变过程,但新兴的产业占据份额仍需要提高。

3.整体优势不明显

经济全球化是一个大趋势,对于第三产业来说,经济的全球化、资本的国际化等等都是一个机遇,也是一个挑战。第三产业整体优势不明显,特色不突出,在提高服务质量上需要进一步提高。

二、提高铜仁市第三产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对策和建议

1.促进第三产业的信息化

处于信息化时代,信息技术在人类社会中已经产生了很大影响,从区域经济来看,如果淘汰了信息技术就等于放弃了新经济时代。结合实际情况我市需要加大力度在金融、服务等行业应用软件,通过数据平台对行业数据进行统计并分析,调整发展的脚步,让科技提高效率。以市场的需求为导向,根我市现在的基础情况,积极开发信息技术产品,加快产业的进程。

2.加快第三产业发展步伐,促进产业结构升级

发展第三产业,从制度建设、运行机制、体系完善等方面逐步加强推进,加大力度改革,为第三产业的发展提供支持,逐步完善第三产业结构,形成一个良好的有机整体。加快第三产业的发展,调整结构升级,对于铜仁市经济的快速发展有很重要的推动作用,坚持市场为导向,做到粗中有细,重点发展。铜仁市政府可以出台相关的法律法规,鼓励第三产业中的企业进行改革和完善,打破原有的传统产业模式,保证产业的结构的调整升级。积极引导有竞争力的企业进入市场中来,吸引国内外的企业来我市投资,鼓励企业以多种模式来支撑所需的资金。当前铜仁市第三产业处于一个关键时期,规模需要整合,速度需要提升,需要配套的设施来促进产业的结构调整升级,加强各企业、各市场之间的合作,为符合第三产业的发展提供政策与资金支持。

3.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大力支持第三产业创新

第三产业的企业数量众多,是吸纳劳动力的渠道之一,要大力推进改革,充分发挥第三产业在市场中的地位,用简政放权和体制改革的方法,消除市场壁垒,增加创新创业的可能性,逐渐形成一个健康的市场环境,保障公开透明、管理规范、标准统一的制度,让所有想要创业、能够创新的人才都得到机会,真正展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气象,为第三产业的发展增加新动力。

三、结语

总体看来,铜仁市的第三产业发展势头良好,但是占据经济产量仍需提高,这就要求第三产业的各个企业积极开展自主创新,争取形成一个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局面,另外,对于政府来讲,要出台相应的政策,对企业加大扶持力度,不仅包括政策的优惠,也包括资金的支持等。我市的第三产业发展前景光明,这个过程是循序渐进的,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积累的过程,形成第三产业服务于第一二产业,第一二产业为第三产业做支撑的良性循环。

参考文献:

[1]杨玉.安徽省高新技术产业自主创新能力评价研究[D].安徽大学,2014.

[2]刘雯.开放条件下中国高技术产业自主创新格局与创新效率分析[D].上海社会科学院,2014.

[3]陶敏.外商直接投资对浙江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影响研究[D].浙江财经学院,2011.

[4]许贵舫,闫道锦.三大国家级自主创新示范区创新驱动比较研究[J].区域经济评论,2017.

作者简介:方朝庆(1962-),讲师,农经专业本科,主要从事农业经济管理研究。

张 阳(1987-),实验师,企业管理,主要从事人力资源管理、经济学理论研究。

篇4

关键词:初中思想品德教学 创新意识 创新能力 思维能力 培养方法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9(c)-0019-01

当前,经济和社会的不断发展,为了令学生能够具备一定的创新意识和能力,以适应当前社会的要求,因此,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应成为当今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的重中之重,使学生能够成为未来的创新型人才。在过往的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通常都是由教师为主导灌输知识给学生,这种教学方式使课堂变得枯燥无味,让学生动脑筋的机会往往不多,十分不利于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因此,如何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提高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效果就成为了当今初中教师需要解决的问题。本文就对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重要性进行分析,继而提出一些初中思想品德教学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有效方法。

1 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重要性

创新是推动社会、科技进步的根本动力,拥有创新才能的人才就能在这个社会上站稳脚跟。因此,对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培养应该受到学校所重视,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的新课标中,更是强调了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必要性。在初中思想品德的教学中,只有通过对学生的创新意识进行培养,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初中思想品德教学的质量,使学生的发展道路更加顺利通畅。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对学生的创新意识进行培养,需要从多方面下手,利用各种科学手段,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设定合理的创新意识的培养方式,才能使培养效果事半功倍。

2 初中思想品德教学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有效方法

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教师需要同时兼顾学生的成绩和能力意识的培养,因此在选取合适的教学方法时应注意采取传授知识与培养创新能力并行的方式,既能使学生在有趣的环境中掌握知识,又能在打好知识基础的前提下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得到提高,这才是学生最需要的教学方式。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前提。教师在设计教学方案时应该以教学内容为基础尽量多加入丰富多样、生动有趣的教学手段,同时也要注意留给学生更多的独立思考和尽情发挥的机会,使学生对学习兴趣得到提高的同时,思维就变得越来越活跃,对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十分有利。以下就阐述一些有效的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方法。

2.1 善于引入例子,做到事理结合

在初中思想品德的教材中,多数知识都是以空洞的理论为主,如果教师在课堂上还是照本宣科的话,这对学生的学习兴趣肯定有所打击。因此,教师在传授空洞的理论的同时应该善于引入一些有意思的历史事件或者生活实例与理论相结合,还可以让学生对例子进行补充,这样不仅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可以开拓学生的思维和知识面,对创新意识的发展很有帮助,事理结合可以令抽象的知识具体化,使学生在理解的时候更加易懂和深刻,从而提高学习的质量。例如,在“多民族国家”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选取一些我国历史上能体现多民族特色的例子引入到课堂上,比如像张骞出使西域、孝文帝迁都洛阳、文成公主入藏等历史实例都可以用到,然后可以让学生跟大家分享一下自己所知道的有关的历史事件或者生活经验。有了实例,学生就能更好地理解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和睦共处、相互交融的国家,激发学生深入学习的主动性,通过引导学生分享和讨论,锻炼学生的扩散性思维。

2.2 合理设置问题,给学生更多思维的空间

在过往的初中思想品德课堂上,基本都是以老师为主导,教师讲,学生负责听,这种被动的学习方式不利于学生的创新意识的发展。因此,教师应该在每讲完一个理论点后设置几个相关的问题留给学生思考,有了疑问,自然就会有解开问题的动力,每个学生的思考方式和给出的答案肯定也不一样,通过这样可以促使师生互相交流和学习,留给学生更大的思维空间,让学生发掘更多的可能性,充分激发学生的思维,而创新的前提就是拥有灵活的思维。例如,在“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向学生提问如“一个中心和两个基本点分别指什么?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之类的基础问题,以巩固学生的知识,除此之外,还可以提出像“党的基本路线的核心内容还有哪些?”之类的发散性问题,提供更大的思考空间给他们自由发挥,提升他们的创新意识。

2.3 营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

相比起单调、沉闷的课堂气氛,显然轻松、有趣的教学氛围更受学生们欢迎,课堂气氛往往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学习积极性。在一个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中,在不违反课堂纪律的前提下,学生可以自由地提出自己的见解,然后通过教师和学生的讨论后对学生的见解作出点评,观点正确的话学生的自信心就能得到加强,如果观点有误的话,大家一起来分析错误的原因共同解决,这样一来,学生就能感受到自己的意见被重视的感觉,然后就会变得更加积极地提出自己的观点,在这过程中,学生的积极性和思维能力自然就会得到提升,从而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

3 结语

总而言之,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是社会的进步导致对人才要求提升的体现,也是新课标的要求,因此,教师在初中思想品德的教学中,要尽自己所能通过设计和借鉴得出最合理的方案,从而使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工作取得更显著的成效。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是势在必行,但绝不能操之过急,教师应懂得循序渐进,否则很容易会取得物极必反的结果。而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训方案,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在不断提高,教学方案也应该随之不断改进,做到因材施教。

参考文献

[1] 张爱华.初中政治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09(25):79.

[2] 张平福.初中政治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学问(现代教学研究),2011(3):37.

篇5

关键词:创新意识 培养

DOI:

10.16657/ki.issn1673-9132.2016.01.052

一、创新意识培养及目前小学教育模式中存在的不足

创新是指以现有的思维模式提出有别于常规或常人思路的见解为导向,利用现有的知识和物质,在特定的环境中,本着理想化需要或为满足社会需求,而改进或创造新的事物、方法、元素、路径、环境,并能获得一定有益效果的行为。创新是现阶段科技发展驱动的核心因素。创新意识的培养是学校教育实践中的重要工作之一,而创新意识的培养应该从小学教育开始,因此小学教育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具有重要的作用。

目前,我国小学教育普遍存在着重知识学习,轻创新能力培养的不足,教学考核也主要以学生文化知识的学习效果为主,对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不够重视。

二、小学教育中创新意识的培养方法

小学教育中创新意识的培养应该从教学内容设置、教学模式创新、教师意识转变和学生评价方式改革等四个方面开展工作。

(一)小学教育中,课堂环节应增加探索性内容

目前,我国小学教育的教学内容一般都是经典自然科学或人文社科知识,其正确性已经过了长时间的实践检验。这种设置主要考虑到青少年的认知特点,青少年辨别是非的能力较弱,因此一般教学内容选择没有争议的权威性内容,有利于学生知识体系的构建,对于学生社会认知能力和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但这种内容同时桎梏了学生的思维模式,学生习惯于被动地接受教学内容,缺乏怀疑精神,不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因此,小学教学内容在坚持以经典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知识为主的基础上,应适当增加具有一定探索性的研究内容,可以调研、统计类内容为主,要求学生针对某一问题开展调研、统计,根据调查结果发表自己的意见,从而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这样的内容设置可以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也可以帮助学生树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

(二)创新教学模式,开展讨论性和实践性教学

目前,小学的教学模式以课堂教学为主,教师是教学的主体,占支配地位。这种教学模式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学效率,保障教学秩序。这种教学模式不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其主要原因在于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缺乏参与性,不利于调动学生思维积极性。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小学教育应该更加注重实践教学和讨论性教学,让学生更多地参与到教学环节,活跃学生思维。针对专门设置的探索性教学内容,允许学生在课堂上发表不同意见,鼓励学生对不同的观点进行质疑、讨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怀疑精神。

(三)转变教师意识,强调学生在教学实践中的主体地位

在小学教育中,教师占课堂的支配地位,而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往往被忽视。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往往不善于发表自己的观点及对教学活动中的问题进行质疑。虽然这种教学模型更容易确立教师的权威地位,保障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但这种教学模式不利于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小学教育中,应该强调教师与学生的平等地位,真理是判断是非的唯一标准,鼓励学生与教师展开讨论,让学生在讨论中获得知识,同时也收获创新意识。

(四)改革考核方式,肯定学生的创新和实践活动

目前的小学教学考核以考试考核为主,注重知识学习效果的考核,而对于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等方面的考核较少。在今后的工作中,应该更加注重知识教学以外的能力考核。以考核促发展,用考核引导学生在课外实践和创新方面投入更多的经历,用考核确立创新意识教育在小学教育中的重要地位,从而引导教师、学生、家长重视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三、讨论与总结

篇6

【关键词】数学课堂 创新意识 培养

我就数学课堂,浅谈一下怎样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一、教师的创新意识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根本

学生的许多意识和能力的形成,相当大的部分来自学校里的学习活动,而这些学习活动是教师组织和指导的。在当今知识科技日新月异的时代,教学的着力点必须由单向的文化传承转移到激发创新上来。而实现这一转移的根本在教师,因为教师是直接使学生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因素。因此,教师要顺应时代潮流,特别是数学教师要摒弃“数学学科最难实现对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思想,增强创新意识,大胆改革。

二、课堂教学的创新设计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前提(一)钻研教村,挖掘教材的实质。

教是课堂教学中实施创新能力培养的原材料,教材本身虽是死的东西,但是,教学方法并不是死的东西.关键在于教师要善于去寻找创新能力培养的切人点,这就是要挖掘教材的实质,激发了学生动脑思维,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二)在教学中充分了解学生。

了解学生是非常必要的,也只有充分了解学生,才能促进教学的和谐,提高学习的有效性,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激情,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培养。

(三)巧妙设计教法。

根据学生实际和教学内容的特点,教法以突出创新为价值取向,把培养学生学习热情,探究欲望和创新精神放在首位,设计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为课堂教学活动中对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创造良好前提。

三、课堂教学中的探究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常常具体表现为敢于质疑,质疑是创新的起点。更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应当在课堂教学中有目的地引导学生质疑问难,充分调动学生探究创新的激情。我们在教学《圆的内接四边形》时,对于内接四边形的性质,我们不要照本宣科直接写出,可以先让学生自己动手画一个任意内接四边形,然后让他们量出各内角度数。猜想下一圆内接四边形对角的关系,再延长四边形一边,量一下这个外角的度数,猜一下这个外角的度数,猜一下,这个外角与内对角的关系,最后再证明猜想,让学生得出圆内接四边形的性质定理,圆内接四边形对角互补,并且任何一个外角等于它的内对角。

这样通过让学生动手画一画,量一量的方式,使学生自己去发现结论,并用命题的形式表达结论,引导学生证明猜想,并做进一步完善。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带来的愉悦。培养学生的数学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记忆水平。

四、教学中灵活设计问题,激发创新思维

创新思维是指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在创新想象的参与下,通过思维不断提示事物的本质,产生某种新疑,独特成果的过程,在教学《正方形》时可以在学习四边形、平行四边形、菱形、矩形的基础上,多角度理解正方形概念。

设计问题:1.四边形ABCD在 时为平行四边形?2.平行形ABCD在 时为矩形?在 时为菱形?3.四边形ABCD在 时为矩形?在 时为菱形?4.矩形ABCD 时为正方形?菱形ABCD在 时为正方形?

5.平行四边形ABCD在 时为正方形?

6.四边形ABCD在 时为正方形?

让学生自行探究,引导学生从边、角、对角线等不同角度。全方位探求满足新的特殊四边形的条件。由一般到特殊,让学生独立思考,拾阶而上,使整个学习过程成为再发现,再创造过程,实现创新思维。

五、引入教学开放题,强化创新意识

传统的、单一的题型已经严重除非了学生数学创新能力的培养,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引入开放问题,提高学生高层次思维,强化学生创新意识是十分有益的。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可以把一些题改造一下,加大题的广度和深度。通过对例题的改选,使例题功能更充分发挥。在潜移默化中,强化学生的创新意识。

篇7

关键词:自主性;游戏;儿童;创新意识

幼儿自主性游戏指的是儿童对自身所进行的游戏拥有支配和控制的权利,游戏的进行不是在教师引领支配下进行的,儿童拥有对某些游戏的决定权和参与权。自主性游戏对培养幼儿的创新意识有着极大的帮助,起到了极其重要的辅助作用,幼儿对未知的新世界充满着期待,而每个人的童年都是在玩耍中学习成长的,儿童的天性就是在各种游戏中玩耍。所以让儿童进行一些自主性的游戏对培养幼儿创新能力是很有帮助的。

一、儿童自主性游戏和儿童创新意识的特征

“自主性游戏”的主要意义在于自主性,而“自主性”指的是根据自我的想法进行各种行为,能力“自主性”就是在自我引导下进行或者参与的游戏。德国古典哲学创始人伊曼努尔・康德认为,“应该蕴含能够”,作为一个能够独立思考的人,理性的人,想要成为一名拥有道德的人,他本身的意识必须能够很好地做出选择。统而述之,自主性游戏就是儿童能够对自己所进行的游戏拥有绝对的控制权和参与权。“创新意识”是一个没有确切含义而又被人频繁使用的名词,而当谈到“创新意识”的时候,必须将这个词汇分为“创新”和“意识”来进行描述。“创新”指的是幼儿自身用所拥有的知识和周边事物进行创新和改造,创新涵盖了新颖性、历史性、差异性。创新的主要动力是创造动机,创造动机就能促进并激励幼儿进行创造性活动;而创造动机的前提是创造兴趣,当幼儿对身边的游戏感兴趣并且不满足于所进行的游戏时,他们会产生对游戏的兴趣,从而促进创造或者改进游戏的动力。“意识”这一词是诞生时间比较晚的一个名词,十九世纪末之前,人们普遍使用“灵魂”“心灵”的概念来表示如今的“意识”,而在十九世纪末的时候,德国心理学的泰斗――威廉・冯特第一次使用“意识”一词来取代这两个词语。结合来说“创新意识”就是对周边所接触的事物产生创造改进的想法。

二、儿童进行自主性游戏和儿童创新意识的关系

当儿童在进行自主性游戏的时候,他们对游戏规则的理解,和进行游戏的方法都会促进他们对自我主观看法的提升,从而进一步提高自我的想法,自我意识将会得到提高,当儿童的自我意识得到提升的时候,儿童的创新意识也就相应得到提高。当他们对某些游戏失去兴趣时,他们会重新发掘或者改造某一种游戏,体现出儿童的创新意识。由此可以看出自主性游戏是儿童创新意识得到提升的前提,而创新意识同样也是儿童进行自主性游戏的前提,对于提高儿童的创新意识来说,自主性游戏也是唯一的途径,所以儿童的自主性游戏与儿童创新意识是相辅相成的。

三、幼师在儿童自主性游戏中的作用

幼师在儿童自主性游戏起到的是引导和辅助作用,在儿童进行自主性游戏时,幼师主要使用语言和行动来指导儿童进行游戏。首先,在儿童进行自主性游戏前,教师可与儿童进行交流,通过交流得知儿童对游戏的构想,从而在儿童进行游戏前,为儿童拟定计划,准备好相应的材料、时间和场地等。其次,在儿童进行游戏时,幼师必须从旁观察游戏的进度和发展,并且保护好儿童的人身安全和一些儿童之间意见不合的摩擦和冲突。在观察的同时,幼师也可以尝试性地参与儿童的游戏,并通过自身的经验推动游戏的进度和发展,让儿童对游戏的创新意识进一步提高。最后,幼师必须给予儿童奖励和夸奖,让儿童认为其自主性游戏行为得到幼师的认可和褒奖,从而进一步提高自主性游戏在儿童心中的地位,从而提升他们的创新意识,在褒奖的同时也要提出游戏的不足,从而激发儿童的创新意识,让儿童进一步精化自主性游戏。当然,幼师在儿童进行自主性游戏的同时除了保护学生的身体不受伤害之外还必须保证儿童所进行的游戏是正确健康的,当儿童做错误、危险的游戏时,幼师必须从旁纠正,耐心教导。

孩子的天性是无忧无虑的,儿童拥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因为他们的创新意识不完善,有很大的塑造空间。幼教工作人员的责任是十分重要的,给予什么样的引导和教导决定儿童未来的性格,所以在他们对世界的主观性和自身的自主性尚未完善的时候,在他们游戏中学习、提升自主能力的时候,幼师要极其耐心地教导并给予足够的爱心与宽容,因为在孩童时代,游戏是儿童认识世界非常重要的一种方式。

参考文献:

篇8

关键词:数学教学;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改革需要创新,创新促进发展。“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时代呼唤着教育教学的改革,国家呼唤着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人才靠教育培养一代人的创新意识应从基础教育抓起。小学数学是一门基础教育的主要学科,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是教师施教、学生求知的主阵地,理所当然地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主渠道了。那么,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呢?

一、通过情境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引入情境式的教学模式对于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思维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在课堂教学活动中通过不同的情境来讲授知识能够激发和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意识,由情境可认启发学生对解题思路的独特的想法与思路,这一过程既是形成数学构思的过程,也是展开合理解题思路的思维过程。在情境教学模式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展开创新思维,并积极主动地发表对解题思路的见解,从积极参与教学的实践中,学生的创新思维也就培养起来了。此外,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还要注意数学语言的使用要与课程内容以及学生的理解能力相适应,循序渐进地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更加积极地参与到情境教学模式中,不断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例如,在教学“圆柱和圆锥的体积”这一章节时,教师可以准备各种圆柱形的实验品,如圆柱的玻璃器皿、圆柱木块等,分发给学生要求其动手量出长、宽、高等所需数据,并通过实践来求得体积。通过实验启发学生自己总结出计算圆柱体的体积公式,并引导学生是否可以用切割、计算体积差等方式求得体积。

二、通过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小学生具有活泼好动,稳定性差的特点,在数学教学中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是非常重要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在兴趣的驱使下,小学生才能积极主动地学习数学课程,才能在兴趣的驱使下展开更多的创造性思维,萌生创新意识。数学教学本身具有理论性强的特点,理论的讲解枯燥乏味,难以吸引小学生的兴趣,也有很多小学生对数学课程有着厌学情绪,这时教师就要注意采用新鲜多样的方式来吸引小学生的兴趣。例如,利用多媒体、幻灯片等形式,以形象生动的方式展现数学的乐趣,提高学生在学习数学上的兴趣。数学课上教师还要注重将数学与实践紧密结合起来,拉近数学与小学生之间的距离,激发他们学习数学、应用数学的兴趣,从而提高小学数学的教学效率。例如,在学习“认识左右、上下、前后”这一内容时,教师可以通过座位编号的方式,利用学生的座位编号并进行确认练习,学生在相互认识的互动中对左右、前后、上下形成认识,这样能够有效提高他们对学习数学的兴趣。如果没有兴趣,岂能产生创新意识?

三、通过交互合作的方式来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意识

在小学数学课程教学中开展学生之间的交互式合作能够形成学生之间思想的交流,对其创新意识培养具有很好的促进作用。在交互式的合作中学生通过交流可以对所讨论的问题产生不同角度的认识和思考,有利于拓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其创新意识。通过交互式的合作,在学生之间能够对问题进行广泛讨论,也能找到更多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例如,在实践活动中教师带领学生走曲径小路,观赏美景时就可以假设问题:对于曲折的小路,如何计算出它的长度?并号召学生展开讨论,学生有的说用尺子,有的说用步测……通过学生之间交互式的合作讨论的方式,能够对学生的思维产生启发,这对创新思维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创新型的思维方式对于创新意识的培养是至关重要的,在创新思维的引导下,小学生对学习数学的兴趣势必会增强。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创新思维的培养可以通过一些有效的训练方法来实现,例如逆向思维的训练,有时会对数学问题的解答产生更为简便高效的作用;联想思维的训练,能够帮助学生从多角度来思考问题,对全面思考问题具有很好的效果,联想能够拓展思维的广度和深度,是创新意识培养的基础。

四、通过实践活动的方式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意识

小学数学课程中要更多地加入实践课,让学生在实践中形成对数学知识的认识,在实践中创造并感知,从而激发小学生创新意识的养成。实践能够在小学生的头脑中形成更为稳定的知识,因为从具体形象的事中才能强化人们对知识内容的感知和记忆。例如,“100以内数的认识”这一章节的教学,教师就可以组织学生通过数一些玩具木棒、数花生等方式来加强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强化知识内容。实践活动的方式还包括课下练习内容,安排练习题时可以设计一些具有乐趣的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自身的探索活动加强对知识的感知和认识,小学生在自己的实践探索过程中不但会加强知识的认识,还会形成自己动手的成就感,也会提高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篇9

关键词:初中物理 创新意识 创新能力 培养方法

近年来,随着我国构建创新型国家战略的实施,创新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体现在各级各类教育工作之中。因此,广大初中物理教师与其他教师一样高度重视学生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的培养,在教学实践中进行了多种形式的探索与尝试,如根据教科书所设计的教学实验及教学内容,因地制宜,因人而异,进行了一些改进,既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又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了发展。事实证明在物理课堂教学与实验教学中取得了许多引人注目的成果。笔者认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与知识的学习和传承,二者之间的关系并不是互相矛盾的,而是互相依赖、相辅相成的。只有使学生获得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才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的培养。正因为如此,要把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寓于学科知识的教学之中,如果离开基础知识的学习和掌握,进行一些不切实际的“创新”,就会造成本末倒置,得不偿失。那么,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应该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培养学生能力呢?我结合教学实际,谈谈自己的思考与尝试,同仁交流分享,并提出宝贵意见。

一、结合物理学史,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

在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中,通过各种教学手段与多种媒体,让学生了解中外物理科学家的发明创造过程。比如,伽利略通过观察和研究吊灯的摆动,发现了单摆的等时性:奥斯特通过观察实验中的每一个细节,发现了电流周围存在磁场:鲁班受到带齿草叶的启发,发明了伐木用的锯……这些中外事例不仅能培养学生实事求是、尊重客观规律的科学态度,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而且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培养他们科学探究的精神,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丰富其想象力,使其敢于大胆质疑,不惧权威,敢于挑战,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二、充分挖掘初中物理课程资源。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

新课程物理教材蕴含丰富的教学资源,在教学中如果学生遇到新的问题要讨论解决时,教师就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按照科学探究的方法思考问题,以此培养创造型人才所需要的基本素质。新课改实施以后,物理教材也进行了改革,不仅为我们提供了科学探究分时间和空间,而且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探究素材。我们要充分挖掘课程资源,注重与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在尊重教材、利用好教材资源的基础上,对教材进行合理拓展。比如,“平面镜”来源于生活,当学生学习了平面镜成像原理和成像规律后,教师要引导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存在的一些现象。如水中倒影、月亮在水中形成的光柱等,使学生知道一块平面镜可以使一个物体成一个像,一个物体可以在多个平面镜中形成多个像,使学生发现水中光柱形成的原因,引起学生的疑问与好奇,使其产生科学探究欲望,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心理学家认为,对未知世界的好奇是人生本来就有的可贵品质,是创新意识的一种先天本能。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加强学生对科学知识求知欲望的引导,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科学道理,勇于探究日常用品或用具中的科学原理,培养学生的发明创造能力。

三、运用激励性评价。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们常常会发现有的学生实验操作一丝不苟、严肃认真;有的善于发现问题;有的善于小制作、小“发明”;有的乐于发现和解释生活中的物理现象,等等。对于这些学生,教师一定要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即使有的学生实验操作得不够规范:解释得不够全面或不完全正确,教师要在肯定、鼓励的同时予以纠正,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培养其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切忌对学生横加指责,伤害学生的自尊心,造成不良后果,甚至影响学生的一生。

四、充分运用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

物理学是一门实验科学,实验技能的培养是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重要基础。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演示实验和分组实验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使学生在实验中通过观察、操作、制作等提高自身综合素质,为培养创造能力打下坚实基础。

篇10

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主阵地。我教研组成员通过查阅大量资料和认真研究近五年的中考命题的特点和规律,结合新课标对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考查要求,逐步归纳提炼出自己的一整套思路:以学生为行为主体,让每个学生亲身参与实践,在自主探索的基础上,小组合作交流,成果展示,通过开放课堂把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让其大胆的发表不同的见解,质疑、解疑、讨论、争辩,通过这样一种过程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有所提高。基于我校少儿班学生的特点,通过对他们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的研究,他们较普通学校的学生表现欲更强,思维更活跃,实践和创新意识更强,针对这种情况,我们更大胆的放手,让学生占领课堂,教师少讲而学生多讲,多动手,多实践,甚至采用“兵教兵”的形式,让每一位学生都真正参与课堂,而不再只是旁观者。

通过对近五年的中考数学试题和考试大纲的认真研究和分析,感觉到中考命题越来越着眼于学生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查。所以对这些能力的训练和提高都要融入到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如在教授几何初步这部分知识时,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制作教具,从而自然而主动地参与到课堂中来,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在不知不觉中得到了锻炼和提高。而在教授课题学习等内容时,则可以增加一些有意义的实践活动,如通过让学生在母亲节卖花的活动来研究利润问题,同时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

作业和练习是数学教学环节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对学生各方面的发展以及知识的巩固和提高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传统的作业和练习一刀切,根本不利于各层次学生的健康发展,更阻碍了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提高。我教研组对其进行了一些改革,除了有针对各层次学生设计的A、B、C档题目,另设计选做题,这种题目不是以往定位的难题,而是能体现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开放性题目,或是结论开放,答案不唯一;或是一题多解,可以用不同方案、不同策略解决的问题。这样更加有效地锻炼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