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信息行业研究范文

时间:2023-11-23 17:51:2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地理信息行业研究,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地理信息行业研究

篇1

关键词:测绘;地理信息;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P2 文献标识码: A

引言:要搞好城市建设,离不开规划与设计,要搞好规划、征地、设计、建设,不能没有基本比例尺的地形图和测量数据。而这种测量数据和基本比例尺的地形图必须是准确、详实、现势性强的数据和图件。这种测量数据和地形图,就是最基本的基础地理信息,也是城市建设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基础环节。

1、测绘地理信息的工作流程

1.1数据的采集

在测绘的初期,需要对现实世界客观对象进行不同的抽象,离散,以连续对象实体在GIS中分别以栅格以及矢量两种方式存储在GIS系统数据库中。栅格数据由存放唯一值的存储单元的行以及列组成,栅格数据集的分辨率依赖于地面单位的网格宽度,矢量存储方式则是利用几何图形中的点线面来表示客观存在的对象。

1.2数据的转换与处理

数据的处理依赖于各公司提供的数据处理软件,通过输入到GIS系统的数据进行编辑实现数据预处理,对数据进行拓扑建模,将通过其他方式获取的测量图形与GIS图层中相同的区域进行图层的叠加分析。

1.3GIS系统的空间分析

前两个阶段做好数据处理的预处理工作之后,GIS便可以利用得到的数据来进行空间分析,对图形数据进行分析计算,从空间物体的空间位置以及相互关联去对空间事物进行研究以及定量描述。

2、当前我国地理测绘工作存在的问题

2.1缺乏国家扶持政策

目前,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地理信息产业只是处于初期阶段,急需国家的扶持政策,这一点至关重要。目前,我国的遥感技术产品主要来源于美国、欧洲等发达国家,我国在引进他们遥感数据产品的同时,也得接受他们的相关技术标准,导致我国在标准制订方面没有自,受制于人,发展滞后,急需国家出台相应的扶持政策,以支持行业发展。

2.2缺乏优秀的专业测绘人才

人才是地理测绘行业发展的关键,是保障地理测绘质量的重要因素,也是进行地理测绘科技创新的基础。近年来,随着各大高校的扩招,我国高校培养的专业测绘技术人才逐渐增多,但是高素质优秀的专业测绘人才不多,能熟练掌握和应用现代测绘高新技术,如地理信息系统、遥感影像技术的人才是少之又少。新形势下,测绘事业单位的职责和服务对象、范围都与以前有很大不同,其编制和职责应与时俱进,合理调整,才能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需要。

2.3测绘设备设施老化,急需更新换代

地理测绘是了解灾情、救灾决策的重要手段,是一个技术密集型行业,仪器装备更新换代快。我国目前的基础地理信息数据滞后,更新慢,技术手段落后,不适应时展的要求。我国是一个测绘地理信息大国,然而在先进的装备和技术创新力这两方面还比较欠缺,与测绘强国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主要表现在,缺乏专业先进的高、精、尖测绘仪器装备,测绘核心技术缺乏竞争力,测绘自主创新能力有待提高,重点测绘领域的技术对外技术依赖性强。

2.4测绘技术的创新有待提高

多年来,我国地理信息技术处于对发达国家技术的追赶状态,缺乏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我国卫星导航的应用系统远远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至少95%以上的技术,是步美国GPS卫星系统的后尘,这种情况长期存在。我国严重缺乏自主的核心遥感数据处理技术,测绘技术的创新有待提高。企业同质化现象严重,在国际市场上,我国缺乏高端的地理信息产品。自主创新技术不足的问题,严重制约了我国地理信息产业的发展。

3、对策

3.1完善产业发展扶持政策

为了推进地理测绘的发展,需要国家的政策支持,加快出台促进地理信息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并根据我国的具体国情,制定地理信息产业发展规划,对地理测绘产业进行明确定位,并落实各项保障措施。要加快推进地理信息产业发展规划,制定促进地理信息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完善支持和鼓励地理信息企业“走出去”发展壮大的相关优惠政策。

3.2提高测量人员的综合素质

要加强地理测绘队伍建设,提高测量人员的综合素质。为此,必须做好以下工作:首先,要重视人才,大力引进高层次的专业测绘人才;其次,加强人员培训提升工作,定期对人员进行培训,提高测绘人才的知识技能和专业水平,整合人员梯度,构建以大专为基础、本科为主力、研究生为骨干的测绘人才队伍;再次,重视领头军的影响和作用,培养一批测绘行业科技带头人和专家型人才,并充分考虑他们的需求,创造有利条件便于他们充分发挥应有的作用;最后,做好测绘行业特有工种职业技能鉴定工作,培养一支高水平的地理测绘队伍。

3.3加强先进技术和设备的推广及应用

要加强先进技术和设备推广、应用,逐步更新升级现有设备的功能与技术,引进和推广应用国内外先进的测绘装备与技术。争取配套的设备专项,实现队伍的设备、设施升级换代,切实推进现代化测绘装备建设向信息化测绘体系发展的建设进程。建立完善的应急测绘保障体系,加快推广普及先进测绘设备与技术的应用。

3.4加大地理信息技术创新,促进成果转化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很多先进测绘软件设备得到了引进,地理测绘行业的自主创新与研发的方向将向测绘生产智能化、网络化应用等高新技术领域延伸。为此,在新形势下,要加强地理信息核心技术的自主创新,极推进国产高分辨率卫星遥感数据获取技术研发。

4、加强基础研究和软科学研究

跟踪国际测绘学科前沿,发展测绘科学技术理论和方法,积极开展现代大地测量理论和地球动力学、新型数字摄影测量和遥感机理、地理信息科学、地理空间信息网格理论与技术等研究,提高原始创新能力,增强测绘科技持续发展的后劲。结合测绘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开展测绘软科学研究,用以指导测绘管理实践,重点加强测绘发展战略、测绘管理理论、测绘管理体制、测绘法律法规、测绘统计指标体系、测绘工程设计管理以及地理信息产业发展政策等方面的研究。

结语:综上所述,在当前信息化社会,地理测绘也进入了信息化,逐步实现了由传统测绘向数字化测绘的转化,正朝着信息化测绘的方向发展。为促进新时期地理测绘制图工作的发展,我国需要出台地理产业相关的优惠政策,加强对地理测绘行业的信息化建设,整合科技人才分配,提升专业技术水平,优化地理测绘行业的创新环境,促进新时期地理测绘行业的发展进步。

参考文献:

[1]张秋义,王春卿,郭建坤.建立测绘地理信息企业标准体系的思考[J].测绘标准化,2012,01:1-3.

[2]龚晨.我国地理信息产业发展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2,13:66-69.

[3]姜正芳.浅议如何提升上海测绘地理信息管理水平[J].上海城市规划,2012,04:98-101.

篇2

关键词:数字重庆;数字城市;地理信息平台

1“数字重庆”产生背景

随着“数字地球”、“数字城市”[1-2]建设逐渐成为世界各国信息化发展焦点和新战略,信息化建设也将对区域社会经济的发展起巨大的推动作用。我国不少城市紧跟步伐,开始大力开展数字城市建设。重庆市人民政府于1999年开始提出“数字重庆”概念并积极开展投入建设,现已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2“数字重庆”地理信息平台建设现状

2.1总体架构

“数字重庆”地理信息平台建设是数字重庆建设的主要内容,主要包括数据体系、软件体系、应用体系、保障体系等四大部分[3]。

2.2数据体系建设

该数据体系建设主要包括基础和专题地理空间数据库两部分。基础地理空间数据库主要进行基础地形、遥感影像数据获取、处理与更新、地下空间普查、三维建模等工作。建立了包括城乡规划、综合交通、环保、公安警用、医疗、人口[3]等专题空间数据库。

2.3软件体系建设

现已建成基础地理信息、政务地理信息和社会服务地理信息三大软件体系平台[4],以满足行业部门、政务管理和社会公众的各自发展需求。

(1)基础地理信息平台。该平台主要包含测绘产品质量检查、地理空间数据管理和地理空间数据等系统,形成了数据质量检查―数据建库管理―数据分发服务的软件体系[3]。

(2)政务地理信息平台。基于统一建成的全市地理信息数据库,整合基础地理信息与政府部门专业地理空间信息资源搭建了政务应用软件平台。

(3)社会服务地理信息平台。该平台包括公共地理信息数据库系统、地理信息服务系统和以电子政务网为依托的网络系统,有效实现了重庆市地理信息资源“一站式”网络服务和“全市一张图”的概念。

2.4应用体系建设

“数字重庆”基于多源数据、多软件平台的构架,构建了面向基础、政务、公众三位一体的应用服务体系,针对不同领域行业特点建立应用系统并得到合理运用。

(1)区域应用。与湖北省合作开展数字区域建设,构建了大范围、跨行政区的“三峡库区综合信息空间集成平台”[5]。同时向外推广,实现了“湖北两圈一带”、“数字德阳”等国内五十多个城市的示范应用。

(2)数字区县。现已建设完成并运行“数字长寿”、“数字永川”、“数字黔江”地理空间框架建设试点项目。推动了当地城市信息化进程,实现区县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有效满足区县政府部门、社会公众对地理信息的应用需求[6]。

(3)应急应用。基于重庆市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电子地图,构建重庆市“应急一张图”[7-8]。此外还建立了市政府、卫生、环保、安全交通管理、水上等应急应用系统[9]。

(4)行业应用。为了满足不同行业的应用与发展需求,“数字重庆”已在政府、公安、国土资源、交通建设环境保护等29个部门得到广泛应用,服务于重庆市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2.5保障体系建设

重庆市数字城市管理工作实行市级和区县级分级建设原则,建立了基础地理信息“谁生产、谁维护、谁更新”和专题地理信息“权威部门维护权威数据”的原则,确保信息的时效性、实用性和一致性,以及建设工作平稳性和有序性。同时制定了《重庆市地理信息公共服务管理办法》、《重庆市管线工程管理办法》等一系列配套政策和行业规范,以保障“数字重庆”建设工作规范化进行。

3“数字重庆”特色

“数字重庆”建设至今,全面整合了重庆地理信息数据资源,搭建了数字重庆地理信息平台,构建了良好的支撑环境和保障机制,推动了成果在国民经济各行业的应用,实现了省域地理信息空间继承和共享应用,服务于重庆经济社会全面发展。作为全国第一个省级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该平台在建设技术、成果应用方面居于国内领先水平,具有较强的特色,现已成为中国数字城市建设模式典范。

(1)率先编制省域架构的共享地理信息分类、编码、建库等系列技术规范和标准,解决了多尺度、多类型、分布式基础地理信息与专题信息集成问题。

(2)构建了分布式多源、多尺度数据平台、多类软件平台、多种应用系统的集成架构,实现了分布式异构系统互操作与在线共享服务。

(3)突破了航天、航空与地面多源数据精细建模,地上、地下一体化数据管理与高效可视化技术,实现了多尺度、二维与三维、地上地下一体化三维空间数据可视化。

(4)提出了可伸缩的地名地址模型和智能匹配服务技术,建立了规范化的地名地址数据库和高精度的空间位置匹配模型,实现了分布式海量专题数据的实时动态集成。

(5)提出了基础、政务和社会三大信息平台和面向基础、政务和公众应用系统,建立了完善的政策措施和数据维护等保障措施,确保信息服务的广泛性、共享性和稳定性。

4结语与展望

经过十多年的建设,“数字重庆”建设取得了明显进展。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完善和成熟,地理空间信息将更加有利于促进国民经济的建设和发展。展望未来,“数字重庆”建设仍需不断努力和改进。

(1)信息化时展速度越来越快,“数字重庆”建设涉及到广泛而综合的地理信息数据以及多领域大量的专题信息数据,需要进一步加强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建设、强化信息安全技术创新,防止遭遇网络攻击或信息泄露,确保数据信息的安全保密。

(2)在自动化、智能化的发展趋势下,以云计算、大数据的应用为基础,引进物联网、BIM等新型信息技术,对不同系统数据进行采集处理、优化配置等智能化改造,形成更具决策辨析能力、程序优化能力的信息资源,对社会需求做出智能、高效、便捷、人性化响应,逐步推进“智慧重庆”建造。

参考文献

[1]宋礼德. “数字重庆”建设与发展初探[J]. 北京测绘,2007,01:57-59.

[2]李丽琴. 中国数字城市发展研究[D].重庆大学,2007.

[3]罗灵军,袁超. “数字重庆”地理信息平台建设实践与认识[J]. 地理信息世界,2013,01:74-80.

[4]罗灵军,李静,李胜,丁忆. 数字重庆地理信息三大平台建设与应用进展[J]. 测绘科学,2009,S2:11-13.

[5]记者 丁全利. 三峡库区综合信息空间集成平台开通运行[N]. 中国国土资源报,2010-07-06001.

[6]重庆测绘地理信息网.数字城市建设[EB/OL]. [2012-6]. http:///cqupb/cehui/content.aspx?id=467.

[7]李莉,丁忆,张红文. “应急一张图”与应急信息资源整合框架研究――以重庆市为例[J]. 测绘科学,2011,01:125-127.

篇3

【关键词】 大数据;测绘档案;管理

一、大数据时代背景

麦肯锡全球研究机构对于“大数据(Big data)”给出的定义是:“一种规模大到在获取、存储、管理、分析方面大大超出了传统数据库软件工具能力范围的数据集合,具有海量的数据规模、快速的数据流转、多样的数据类型和价值密度低四大特征。”大数据技术的战略意义不在于掌握庞大的数据信息,而在于对这些含有意义的数据进行专业化处理。

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为测绘地理信息的创新发展带来了新的挑战与机遇。当前,海量的地理信息数据还远远没有被充分利用起来,只有充分挖掘数据,加大对地理信息数据的开发应用研究,才能更好地提供多元化的地理信息服务。

二、测绘地理信息数据的大数据特征

测绘地理信息档案是指在测绘生产、科学研究、基本建设等活动中形成的应当归档保存的各种技术文件、技术标准、原始记录、计算资料、成果、成图、航空照片、卫星照片、磁带、磁盘、图纸、图表等。大数据的基本特征可以用4个V来总结,即国际数据公司(IDC)提出的海量的数据规模(Volume)、快速的数据流转和动态的数据体系(Velocity)、多样的数据类型(Variety)、数据价值密度低(Value)。

大数据的技术路径和分析方法为测绘地理信息档案资源的规划、整合、管理和利用提供了更有效的方式,测绘地理信息档案与大数据同样具有数据体量大、数据种类多、数据价值有待挖掘等特点:

(一)数据体量大。人类的社会活动与地理空间位置密不可分,地理信息是整合集成社会经济和自然人文信息的公共基底,随着测绘技术、传感器技术的发展,测绘数据的获取能力快速提高,随之而来的便是档案数据的快速增长。这些测绘地理信息数据不仅可以有效揭示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的内在关系和演变规律,还可以综合反映人地关系的协调程度。

(二)数据种类多。档案包含了文字、数据、图件、图表、声像等多样化数据,还有数据库、三维地理信息产品等类型的数据。按照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与国家档案局在2015年联合下发的《测绘地理信息档案业务管理规定》,测绘地理信息档案共分为14类:⑴航空、航天遥感影像获取;⑵大地测量;⑶测绘地理信息采集与更新;⑷地理信息数据库建库与维护;⑸地理国情监测(普查);⑹应急测绘保障服务;⑺测绘成果与地理信息应用;⑻工程测量;⑼海洋测绘与江河湖水下测量;⑽界线测绘;⑾不动产测绘;⑿地图制作;⒀测绘科学技术研究;⒁其他。

(三)数据价值有待挖掘。近年来,测绘地理信息数据在辅助政府决策、公共应急救急、规划管理、基础设施建设等多个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技术成果类档案的利用率较高。但是在地理信息数据量和数据类型上还有巨大的拓展潜力,地理信息数据尤其是历史档案数据的价值并未充分发挥,这就需要密切结合实际发展需要,研究测绘地理信息档案资源的建设和应用,充分挖掘档案资源的数据价值,才能更好地为国民经济发展服务。

三、大数据条件下的测绘档案管理

(一)构建时空地理信息数据。大数据进行数据挖掘分析的基础是数据,目前,测绘地理信息档案还有相当数量的纸质文档,要应对大数据时代的快速变革,迅速完成档案资料的数字化势在必行。在数字化的同时,实现信息化,也就是添加测绘地理信息自身的属性信息,除了常规的元数据信息,还要注意采集其历史档案的时空属性,包括档案产生及入库的相关时间、多年来的档案利用情况、用户信息等,形成时空地理信息数据。通过分析各类地理要素时间维度的变化情况,能够极大地丰富地理信息的数据量,这不是简单意义上的加减法,而是指数级的变化,所形成的庞大数据源,将有助于对地理要素的变化规律做出质变分析和科学判断。

(二)丰富和扩展测绘地理信息档案资源。通过收集历年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气候以及政府的各种统计信息,与时空地理信息数据进行融合处理,可以统计出基于地理信息诸如农作物产量和品种变化、城乡边界变化、城镇人口密度变化、生产力布局变化等,在统计数据的基础上采用科学的方法建立数学模型,探寻发展规律,为政府的决策、各行业的智慧发展提供有价值的信息和参考。

(三)深入挖掘测绘地理信息档案的信息价值。在时空地理信息数据基础上利用大数据技术,对海量的数据资源进行聚类、分类、相关性分析,找到数据之间的关系,建立各种数据模型,将“死档案”变为“活信息”,把档案资源转化为有价值的生产力。在分析统计地理信息的利用情况时,如各区域利用率和用户行业分布,对测绘地理信息的社会需求情况做出精确的判断,对于指导测绘地理信息生产、地理信息数据的充分利用、扩大社会服务面等有极大的帮助。而在结合了其他行业统计数据后,深入分析这些数据与地理信息数据的关系,找出规律,建立联系,就能基于地理空间分析功能提炼出各种高价值含量的信息和知识,促进各领域、各方面的智慧发展。

【参考文献】

[1]阎晓峰.大数据与档案资源开发利用[J].中国档案,2015(11):16-19.

篇4

[关键词] 基础地理;信息系统;安全;风险评估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5 . 21. 082

[中图分类号] TP31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5)21- 0155- 03

1 引 言

风险是以一定的发生概率的潜在危机形式存在的可能性,而不是已经存在的客观结果或既定事实。风险管理是通过对风险的识别、衡量和控制,以最小的成本将风险导致的各种损失结果减少到最小的管理方法。随着信息化向纵深发展,基础地理信息系统被广泛应用,但信息安全方面的威胁也大大增加,具体到市县级基础地理信息系统中存在各类风险,这些风险有着自身的特点,对系统的影响也随着不同阶段而不同。其中信息安全风险是指系统本身的脆弱性在来自环境的威胁下而产生的风险,这些风险会对信息系统核心资产的安全性、完整性和可用性造成破坏。对测绘行业信息安全风险的评估是进行有效风险管理的基础,是对风险计划和风险控制过程的有力支撑,而如何识别和度量风险成为一个难题,目前测绘地理信息行业没有一个行业性安全评估类或者安全管理类规范标准,通用安全评估规范在很多方面对于测绘地理信息系统复杂性和行业特点缺乏适用性,往往较难落地,为此提出市县级国土资源基础地理信息系统安全风险评估规范研究。

2 国内外信息安全风险评估的研究现状

信息安全风险评估经历了很长一段的发展时期。风险评估的重点也由最初简单的漏洞扫描、人工审计、渗透性测试这种类型的纯技术操作,逐渐过渡到技术与管理相结合的科学方法。由于信息安全问题的突出重要性,以及发生安全问题的后果严重性,目前评估工作已经得到重视和开展。国内外很多学者都在积极投身于信息安全的研究,期望找到保护信息安全的盔甲。美国在信息安全风险管理领域的研究与应用独占鳌头,政府控管体制健全,己经形成了较为完整的风险分析、评估、监督、检查问责的工作机制。DOD作为风险评估的领路者,1970年就已对当时的大型机、远程终端作了第一次比较大规模的风险评估; 1999年,美国总审计局在总结实践的基础上,出版了相关文档,指导美国组织进行风险评估;2001年美国国家标准和技术协会(NIST)推出SP800系列的特别报告中也涉及到风险评估的内容;欧洲各国对信息安全风险一直采取“趋利避害”的安全策略,于2001-2003年完成了安全关键系统的风险分析平台项目CORAS,被誉为欧洲经典。我国信息安全评估起步较晚,2003年7月,国信办信息安全风险评估课题组启动了信息安全风险评估相关标准的编制工作;8月,信息安全评估课题组对我国信息安全工作的现状进行了调研,完成了相关的评估报告,总结了风险评估是信息安全的基础性工作;2004年3月国家《信息安全风险评估指南》与《信息安全风险管理指南》的征求意见稿;2005年2月至9月,开始了国家基础信息网络和重要信息系统的信息安全风险评估试点工作;2007年7月我国颁布了《信息安全技术信息安全风险评估规范》(GB/T 20984一2007)并于2007年11月1日实施;2008年4月22日,在国家信息中心召开了《信息系统风险评估实施指南》预制标准第二次研讨会,此次会议主要就标准工作组制定的《实施指南》目录框架进行了详细研究与讨论,《信息系统风险评估实施指南》作为GB/T 20984-2007《信息安全风险评估规范》和《信息安全风险管理规范》之后又一技术性研究课题,将充实信息安全风险评估和风险管理具体实施工作。

3 市县级基础地理信息系统安全风险评估规范研究方法和手段

3.1 市县级基础地理信息系统安全风险评估规范研究方法

市县级基础地理信息系统安全风险评估规范研究通过综合分析评估后的资产信息、威胁信息、脆弱性信息,最终生成风险信息。资产的评估主要从保密性、完整性、可用性三方面的安全属性进行影响分析,从资产的相对价值中体现了威胁的严重程度;威胁评估是对资产所受威胁发生可能性的评估;脆弱性的评估是对资产脆弱程度的评估;具体如下:

(1)资产评估。资产评估的主要工作就是对市、县、乡三级基础地理信息系统风险评估范围内的资产进行识别,确定所有的评估对象,然后根据评估的资产在业务和应用流程中的作用对资产进行分析,识别出其关键资产并进行重要程度赋值。根据资产评估报告的结果,可以清晰的分析出市、县、乡三级基础地理信息系统中各主要业务的重要性,以及各业务中各种类别的物理资产、软件资产和数据资产的重要程度,从而得出信息系统的安全等级。同时,可以明确各业务系统的关键资产,确定安全评估和保护的重点对象。

在此基础上,建立针对市、县、乡三级基础地理信息系统中的资产配置库,对资产的名称、类型、属性以及相互关系、安全级别、责任主体等信息进行描述。

(2)威胁评估。威胁是指可能对资产或组织造成损害事故的潜在原因。威胁识别的任务主要是识别可能的威胁主体(威胁源)、威胁途径和威胁方式,威胁主体是指可能会对信息资产造成威胁的主体对象,威胁方式是指威胁主体利用脆弱性的威胁形式,威胁主体会采用威胁方法利用资产存在的脆弱性对资产进行破坏。

在此基础上,充分调研,分析现有记录、安全事件、日志及各类告警信息,整理本行业信息系统在物理、网络、主机、应用和数据及管理方面面临的安全威胁,形成风险点列表。

(3)脆弱性评估。脆弱性是指资产或资产组中能被威胁所利用的弱点,它包括物理环境、组织机构、业务流程、人员、管理、硬件、软件及通讯设施等各个方面,这些都可能被各种安全威胁利用来侵害一个组织机构内的有关资产及这些资产所支持的业务系统。

通过研究,将建立本行业的涉及主要终端、服务器、网络设备、安全设备、数据库及应用等主要系统的基线库,从而为脆弱性检测在“安全配置”方面提供指标支撑。

(4)综合风险评估及计算方法。风险是指特定的威胁利用资产的一种或一组脆弱性,导致资产的丢失或损害的潜在可能性,即特定威胁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与后果的结合。在风险评估模型中,主要包含信息资产、脆弱性、威胁和风险四个要素。每个要素有各自的属性,信息资产的属性是资产价值,脆弱性的属性是脆弱性被威胁利用后对资产带来的影响的严重程度,威胁的属性是威胁发生的可能性,风险的属性是风险发生的后果。

综合风险计算方法:根据风险计算公式R= f(A,V,T)=f(Ia,L(Va,T)),即:风险值=资产价值×威胁可能性×弱点严重性,下表是综合风险分析的举例:

注:R表示风险;A表示资产;V表示脆弱性;T表示威胁;Ia表示资产发生安全事件后对组织业务的影响(也称为资产的重要程度);Va表示某一资产本身的脆弱性,L表示威胁利用资产的脆弱性造成安全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风险的级别划分为5级(见表1),等级越高,风险越高。

各信息系统风险值计算及总体风险计算则按照风险的不同级别和各级别风险的个数进行加权计算,具体的加权计算方法如下。

风险级别权重分配:

极高风险 30%

高风险 25%

中风险 20%

低风险 15%

很低风险 10%

各级别风险个数对应关系(即各级别风险相对于很低风险的个数换算):

极高风险 16

高风险 8

中风险 4

低风险 2

很低风险 1

风险计算公式R’=K(av,p,n)=av×p×n,其中,av代表各级别风险求平均后总和,p代表相应的风险级别权重,n代表相应的风险个数权重。

总体风险值=R’(极高)+ R’(高) + R’(中) + R’(低) + R’(很低)

3.2 市县级基础地理信息系统安全风险评估规范研究的手段

(1)专家分析。对于已有的安全管理制度和策略,由经验丰富的安全专家进行管理方面的风险分析,结合江苏省基础地理信息系统安全建设现状,指出当前安全规划和安全管理制度存在的不足,并给出安全建议。

(2)工具检测。采用成熟的扫描或检测工具,对于网络中的服务器、数据库系统、网络设备等进行扫描评估;为了充分了解各业务系统当前的网络安全现状及其安全威胁,因此需要利用基于各种评估侧面的评估工具对评估对象进行扫描评估,对象包括各类主机系统、网络设备等,扫描评估的结果将作为整个评估内容的一个重要参考依据。

(3)基线评估。采用基线风险评估,根据本行业的实际情况,对信息系统进行安全基线检查,拿现有的安全措施与安全基线规定的措施进行比较,找出其中的差距,得出基本的安全需求,通过选择并实施标准的安全措施来消减和控制风险。所谓的安全基线,是在诸多标准规范中规定的一组安全控制措施或者惯例,这些措施和惯例适用于特定环境下的所有系统,可以满足基本的安全需求,能使系统达到一定的安全防护水平。

(4)人工评估。工具扫描因为其固定的模板,适用的范围,特定的运行环境,以及它的缺乏智能性等诸多因素,因而有着很大的局限性;而人工评估与工具扫描相结合,可以完成许多工具所无法完成的事情,从而得出全面的、客观的评估结果。人工检测评估主要是依靠具有丰富经验的安全专家在各服务项目中通过针对不同的评估对象采用顾问访谈,业务流程了解等方式,对评估对象进行全面的评估。

(5)渗透测试。在整个风险评估的过程中,结合外部渗透测试的方式发现系统中可能面临的安全威胁和已经存在的系统脆弱性。

篇5

关键词:地理信息技术;农业地理信息系统;公共服务系统;数据共享;上海市

上海市农业地理信息系统建设起步较早[1],在市级层面,有“上海农业布局规划动态管理系统”和“上海市农用地综合管理平台”两个系统;在区级层面,浦东新区和金山区均开发了相关的农业地理信息系统(其中,浦东新区的农用地管理系统将农业地理信息技术与种植业补贴相结合,做到补贴与农用地一一对应;金山区的农业用地综合管理系统实现了对金山区农用地资源的数量、分布空间以及利用情况等进行动态监测和管理,形成了农用地空间数据资源中心)。近年来,上海市市区两级分建的农业地理信息系统,积累了大量的地理信息基础数据,例如,不同年份现状用地、规划用地、永久基本农田、粮食蔬菜功能区、畜禽渔业养殖用地、特色农产品基地、土壤环境等,但市区两级分建的农业地理信息系统存在着信息数据并不互通、数据采集和更新也不同步等问题。因此,整合现有相关数据资源,构建上海市统一的农业地理信息公共服务系统就显得十分必要[2]。在此背景下,上海市农业农村委员会信息中心开发建设了上海农业地理信息公共服务系统平台,且取得了显著的成效[3]。为了使相关人员更好地了解上海农业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笔者拟对该平台的搭建与应用情况进行系统总结介绍,以供其他地区进行类似数据整合时参考借鉴。

1上海农业地理信息公共服务系统平台的构建

1.1体系架构

为了满足上海市农业农村委各职能部门的业务需求以及各委办决策人员的管理需求,上海市农业农村委员会信息中心在保障信息安全和符合标准规范体系的前提下,利用已有的基础设施构建了上海农业地理信息公共服务系统平台。该平台由运维管理子系统和公共服务子系统两个部分组成,其中,运维管理子系统具有数据的审核、入库、和授权访问等功能,公共服务子系统具有地图浏览、数据查询、监控管理、申请服务等功能[4]。

1.2数据共享交换标准

上海农业地理信息公共服务系统平台通过政务网和互联网两个服务渠道,以标准的Web服务接口形式提供数据服务,且平台中的相关数据也是上海市农用地数据库建设和农业数据资源共享服务的依据,故应满足一定的数据共享交换标准。具体的技术标准为:(1)数据共享服务方式。数据共享服务方式为符合OGC规范的WMTS、WMS、WFS、REST和地理编码服务。(2)数据交换结构。采用服务架构(SOA)技术,将基础GIS应用服务和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包装成网络服务,使之符合OGC标准,能在统一的地理信息平台中实现应用服务和数据的交换与共享。(3)空间参考系。平面采用上海城市坐标系统(政务网)和“天地图•上海”(互联网),高程采用吴淞高程系统[5]。

1.3平台构成

平台包含公共服务子系统(含门户网站)、运维管理子系统。

1.3.1公共服务子系统

该子系统搭建了上海农业地理信息公共服务系统的门户网站,该门户网站不仅是信息共享与服务系统给用户在线提供数据和服务的出口,还是用户在线获取数据和服务的入口,更是在线服务系统的集中表现,可为用户提供一站式信息服务。该门户网站的功能模块包括首页、电子地图、资源目录、行业应用、监控管理、标准规范等,见图1。具体功能模块如下:(1)电子地图模块,包含服务列表、底图切换(含卫片和高分遥感影像)、图层管理、地图工具等[6],其中服务列表包括上海农业现状数据、上海农业规划数据、土壤普查数据等。(2)资源目录模块,包含服务资源申请、农业规划、农用地现状、生产管理等。(3)行业应用模块,汇聚了各行业的专题应用,提供统一的应用入口并进行统一展示。(4)监控管理模块,可供不同角色的用户登录,从而查看到不同层级范围的监控统计信息。(5)标准规范模块,介绍了平台所遵循的国际国内行业标准以及制定的平台规范;同时,门户系统通过分类组织树的形式,列出了平台中所有的标准规范文档,不仅可预览相关内容,也可下载保存到本地。

1.3.2运维管理子系统

该子系统是保障平台稳定、安全运行的后台支撑系统,通过设备监控、网络监控、流量监控等技术手段,对平台服务和用户体系进行管理,并可对信息资源访问、业务功能调用、系统管理等活动进行记录,以及时发现系统隐患、快速恢复系统故障和优化系统管理。

2上海农业地理信息公共服务系统平台的应用

上海农业地理信息公共服务系统平台自建成以来,为上海市相关业务部门的相关项目建设提供了地理基础信息技术支撑。例如,在市级层面,为上海市农业农村委质量监管处创建了农产品安全监管场景,为上海市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创建了农产品绿色认证场景,为上海市农业农村委农机化处创建了农机物联网场景,为上海市农业农村委创建了涉农补贴场景,为上海市农业农村委农田建设处创建了高标准农田分析场景,为上海市数字农业云平台、上海数字三农(三园工程)平台等项目提供了有力支持;在区级层面,为浦东新区、崇明区、嘉定区、青浦区、闵行区、宝山区、金山区提供了农用地现状地理信息系统基础数据服务(永久基本农田、高标准农田、三区划定等数据),并与上海市各区共享数据、交换数据,确保基础数据的准确性、完整性和一致性,也为尚未建成地理信息系统的涉农区提供了可扩展的地理信息服务功能接入。见图2。

3结论与讨论

上海农业地理信息公共服务系统平台的建成,解决了目前上海市市区两级分建的农业地理信息系统存在的信息互相割裂、不对称和不一致的问题,形成了上海农业地理信息资源“一数一源,一源多用”的良好局面[7]。同时,平台建成后,通过对数据质量进行管理和对数据进行整合,实现了部门之间数据的安全、可靠交换和共享,也为相关决策部门提供了标准化、规范化、能及时更新的农业地理信息服务。此外,平台的建成,让市区各相关部门之间的数据协同成为可能,这为相关部门开展数据采集、查询分析、辅助生产管理决策、提供可视化信息和报表服务等工作提供了有力支撑。总之,该平台的搭建与应用,为全市农业地理信息系统建设提供了统一的基础框架、基础底图、技术标准、业务标准,从而实现了市区两级系统的分建共享以及相关基础业务的数据交换与协作协同,最终形成了上海市农业地理信息“一张图”。今后,上海农业地理信息公共服务系统平台将进一步完善农业地理信息资源的共享交换机制,并将通过建立长效的管理方法来保障地理信息服务的及时性和基础数据的准确性、完整性和一致性。

参考文献

[1]陈旭,李治洪,张向飞.上海农业“一张图”探索与思考[J].农业网络信息,2018(3):8-12.

[2]曹维,张向飞,戴俊,等.上海农业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应用探析[J].现代农业科技,2020(22):247-249.

[3]赵峰.上海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及在智慧城市中的应用[J].上海国土资源,2013,34(3):63-65.

[4]李治洪,吴永兴,茅国芳.上海“数字农业”进一步发展的内容与对策研究[J].上海农业学报,2004,20(4):139-143.

[5]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中华人民共和国测绘行业标准地理信息公共平台基本规定:CH/T9004-2009[S].北京:测绘出版社,2009.

[6]路志越,毛炜青.上海市海量遥感影像管理与共享服务云平台建设与应用研究[J].上海国土资源,2016,37(2):96-99.

篇6

关键词:GPS;GPRS;GIS;MIS;手持PDA系统;电力营销地理综合平台系统

中图分类号:TM7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2013)03-0047-03

1 电力营销地理信息综合平台系统现状分析

随着地区用电规模的扩大和管理力度的加大,传统的抄表、用电管理、电力抢修的工作方式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也暴露了多种问题,如电力营销信息管理不能如实获取生产管理中的主配网设备位置、参数、状态信息,也没有地理信息作为参考依据,在进行现场抢修、现场勘察时,不能快速准确地确定供电设备位置;在对用电设备实时监控方面缺乏统一的管理手段和展示平台,对于配电网的实时运行状态和用户的异常用电情况无法做到全面监控,无法及时发现异常并及时处理;缺乏基于地理信息的分析工具,在用电侧异常、故障密度、负荷密度分析等方面无法为资源的合理安排提供辅助决策支持。

2 电力营销地理信息综合平台系统应用分析

为了加强电力营销的现场管理,安徽省电力公司庐江供电公司建设了电力营销地理信息综合平台系统。该系统将可以随时监控出勤人员,有紧急抢修任务的时候,可以方便快速地就近指挥调度相关人员赶赴现场,并且还可以进行远程指导,极大地提高了外勤的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

电力营销地理信息综合平台系统包括主站系统、手持PDA系统两大部分组成,如图1所示:

2.1 主站系统

主站系统是整个电力营销地理信息综合平台的基础,主站系统各部分按照一定的通信条件、实现手段、集成要求等,统一标准、规划,实现系统集成,并达到完成与现有“电力营销地理信息”的无缝连接,系统应用拓扑如图2所示:

指挥平台主要实现了指挥调度对象管理、指挥调度任务管理、实时监控、指挥导航、与PDA接收发送数据,其中指挥调度对象包括手持终端、车载终端、主站。指挥平台可以实施监控指挥调度对象的历史通信信息和历史轨迹,在出现现场生产抢修任务时,通过指挥平台可以实时查看到离任务地点最近的业务人员,并发送消息执行调度命令。

主站提供地图编辑功能,可对电子地图增加电力设备图元信息,如表箱、杆塔、配变,可绘制抢修施工人员的出勤线路信息。强大的地图编辑功能,可以快速准确地构建出电力营销地理信息的基础地图数据。

通讯服务主要是提供了主站和手持PDA终端、车载终端间,通过GPRS/CDMA移动数据专网进行数据通信。综合业务实现了定位管理、用电检查、补抄催费、现场勘察、现场稽查、现场抢修,通过同步工具可将相应业务数据下载到移动终端中,业务人员可使用PDA到现场开展相应业务。

2.2 手持PDA系统

手持PDA系统实现了设备定位、现场勘察、现场抢修、用电稽查、用电检查、补抄催费。

设备定位是通过PDA上的GPS定位系统采集表箱的地理坐标信息(经度和纬度)。将采集回来的表箱信息上传到“综合业务平台”,经过管理、编辑,生成更新的PDA地图,再通过“综合业务平台”到PDA上供使用。

手持PDA提供了补抄催费功能,我们可以先从“综合业务平台”下载这些用户的数据,然后依次进行补抄,同时还可以查看这些用户当中的欠费信息。对下载的所有用户进行补抄完之后,可上传到“综合业务平台”进行管理。

通过手持PDA,业务人员可以进行以下电力业务,如现场勘察、现场抢修、用电稽查、用电检查。可以使用手持PDA记录业务处理情况,拍摄现场照片和影像资料,返回后,可通过“综合业务平台”进行管理归档。

手持PDA系统结合地理信息平台,实现了现场管理工作的平台化、信息化,所有电力设备信息,在PDA设备上可快速查询定位,使现场勘察、现场抢修、现场稽查、用电检查等业务办理快速、高效,提高了业务人员的业务处理效率,现场管理工作客户满意度更高。

3 电力营销地理信息综合平台系统特点

3.1 电力行业设施采集的地理坐标经验定位法

电力行业设施采集的地理坐标经验定位法是业务人员根据相关电子地图的图层、相关电力设施数据,并结合多年的现场工作经验进行手工非现场定位方式进行数据采集,解决了某些地段数据采集困难的问题。

通过电力行业设施采集的地理坐标经验定位法的运用,全面实现了电力设施数据的采集、定位,完成庐江城区全面电力设备的定位管理工作,为电力营销地理信息综合平台的地图定位建立了完善的基础数据。

3.2 电力业务的临近提醒功能

电力营销地理信息平台主站系统可随时监控出勤人员,在有紧急任务的时候,可以快速就近指挥调度相关人员赶赴现场,可远程指导和提醒出勤人员完成任务。

电力业务的临近提醒功能在电力营销地理信息平台的应用,实现了系统管理人员与业务出勤人员的二级联动,使电力营销地理信息平台主站系统指挥平台调度更及时、业务处理速度更快、客户满意度更高。

3.3 电力网络拓扑结构专题图层的自动编辑

电力网络拓扑结构专题图层的自动编辑是系统合理地规划了业务流程,编辑子系统会抽取工作记录中的相关信息对电子专题图层的自动对比编辑和更新,优化于传统的手工编辑模式。电力网络拓扑结构专题图层的自动编辑功能的运用,使电力网络拓扑结构专题图层编辑更加容易,减少了人工编辑出错的概率。

4 应用实例

传统的电力营销业务在处理用电检查、故障报修等问题上由于缺乏电网设备运行信息、地理信息等资源的支持,庐江供电公司采用了电力营销地理信息综合平台系统。通过系统中GPS和GIS的应用,为电力设备以及现场作业提供了直观形象的作业向导。通过PDA移动终端应用,使得现场作业人员的现场作业与电力中心的指挥保持一致,对于指挥调度、信息资料查询、出勤考核提供了有效的保障。PDA终端的摄相和照相功能的应用,结合现场业务,丰富了现场作业资料,对于现场取证等提供了很好的辅助。

5 结语

电力营销地理信息综合平台系统实现了电力设施采集的经营定位法,工作人员可以依据电力设施的拓扑结构专题图层、相关电力设施数据,并结合多年的现场工作经验进行手工非现场定位方式采集数据,解决了某些地段数据采集难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王徽.基于MapInfo的环境质量评价系统的构建和应用[D].西北工业大学,2006.

篇7

关键词群体性事件 社会基础 发生特征

不同产权主体的地理信息在进入地理信息空间时所需提供的数据内容、提供方式、采用的服务模式是影响地理信息有效供给的重要因素,因此本文就着重对此进行了思考,以期对这方面的研究有所帮助。

一、 公共信息空间构建及其对地理信息的需求

信息空间是信息存在或发生的地点,可以指某个相关领域的信息的总和。而公共信息是指政府部门宏观调控下有效传播的社会信息资源。地理信息也是一种重要的公共信息,对于地理公共信息空间构建的相关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不同产权性质的地理信息进入公共信息空间的机会

依据地理信息资源产权主体的不同,可以分为国家所有的地理信息资源和民营企业与公司制企业所拥有的地理信息资源。

(1)国家所有的地理信息资源。此类地理信息资源按照地理信息资源本身的特征又可分为三种类型,分别为国家专控地理信息资源、基础公益性地理信息资源、商业性地理信息资源。

对国家专控地理信息资源,实行保密政策,这是满足国家安全的需要。此类地理信息资源不宜对普通公众以及企业开放。对于基础公益性地理信息资源而言,无论是中央或地方政府财政投入产生的基础测绘数据或有关国土、水利、林业、气象、等公益性地理信息资源,还是高校与科研单位承担的国家课题取得的地理信息资源,其产权均属国家所有。我国商业性地理信息资源,基本上是在基础性、公益性地理信息资源基础上进行加工增值产生的。必须执行行政管理与企业经营活动相分离,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的政策。

(2)民营企业与公司制企业所拥有的地理信息资源。国家并不是地理信息唯一的产权主体,民营企业与公司制企业均可作为地理信息资源所有权主体。此类地理信息资源只有商业性地理信息资源一种,实行商业化运作政策。

由上述内容可知,除国家专控的地理信息实行保密政策,无法进入公共领域以外,其他地理信息包括国家所有的基础公益性地理信息、商业性地理信息和企业所有的地理信息都可以进入共享利用的范围。

三、地理信息进入公共信息空间的政策设计

(一)国家所有的地理信息资源的相关政策探讨。

笔者进一步研究了国有地理信息资源的公共信息空间构建的路径和内容,并从数据内容、提供方式和和服务方式三个方面进行了具体阐述。

1、从数据内容来看,宜以基础性和公益性的地理信息数据为主。应该包括地理空间框架数据、专业空间信息、非空间信息这三个方面。

地理空间框架数据是在同一区域内,使用频率最高、最公共、最基础、具有权威性空间数据资源,我国的框架数据主要包括交通、水系、政府机关、公共服务、文化教育等实体所在的位置及名称。

专业空间信息是相对于框架地理空间信息而言的,是由专业部门获取的、局限于本专业或少数行业使用的空间信息,包括土地、房产、地下管网、市政设施等专业信息。

非空间信息主要包括:基本属性信息,即专业测绘部门制作的国家基本比例尺地形图上的各种地名、注记和描述性信息;政府信息化部门的公共信息以及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的综合性信息。

2、从提供方式来看,宜根据不同的使用单位和使用目的分别采用无偿提供,价格优惠和有偿提供的不同方式。在《国家基础地理信息数据使用许可管理规定》中,就根据地理信息数据的使用单位和使用目的的不同,对提供方式进行了区分。其中,对中央、国家机关、省级政府等用于宏观决策和社会公益事业的地理信息实行无偿提供的政策;对非企业单位、个人为教学或者科学研究、规划管理等目的在本单位内部或者个人使用,或者将研究成果向中央国家机关、省级政府等部门提供于宏观决策和社会公益事业的地理信息给予价格优惠;对企业单位、或者非企业单位用于商业目的、营利或者直接为建设工程项目服务的地理信息实行有偿使用的政策。

3、从服务方式来看,宜提供能满足共性需求的基础地理信息服务以及二次开发接口。笔者借鉴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的服务类型,总结了地理公共信息空间宜提供的服务方式:①查询、下载、订制地理信息产品以及通过网络获得空间数据服务。②地理目标的浏览查询③空间分析④移动定位⑤信息⑥二次开发接口。具体包括2维地图服务、三维地图服务、空间数据服务、地理编码服务、数据应用分析服务等五类标准接口。专业用户可通过调用二次开发接口,快速构建业务应用。

(二)民营企业与公司制企业所拥有的地理信息资源的相关政策探讨

民营企业与公司制企业所拥有的地理信息资源的公共信息空间的构建不宜采用同样的路径和政策,无论是提供的数据内容、提供方式还是服务方式都应有差异。

1、从数据内容来看,宜以个性化、增值地理信息数据为主。

2、从提供方式来看,应按照市场方式进行商业化运作。

3、从服务方式来看,应提供能满足个性需求的高技术含量的服务。

国家所有的地理信息更需注重基础性、公益性地理信息内容和服务的提供,并注意为企业的增值开发创造良好的环境。而企业所有的地理信息则需要在基础性、公益性地理信息的基础上进行进一步面向市场的个性化增值开发。本文尚存在诸多问题和不足,希望专家和同行批评指正。

参考文献:

篇8

关键词国家空间基础设施(NSDI)、"数字广西"、地理空间基础框架

1.前言

1.1背景

随着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人类已进入以信息化为主要特征的新经济时代,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趋势。发达国家在加快信息基础设施和空间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1998年1月,当时的美国副总统戈尔提出"数字地球"的概念。引发了继"信息高速公路"、"知识经济"以后的第三次信息浪潮。1998年6月,总书记在两院院士会上提出了关于中国发展"数字地球"的思路,指明了发展信息技术,加快建设国家信息基础设施,早日实现中国的"数字地球",是我国争先抢占世界科技、产业和经济制高点,走向21世纪的知识经济的发展战略。十五期间,许多地区和部门相继制定了数字省区和覆盖本领域的数字工程项目发展规划,如北京市已拟?quot;数字北京"总体框架和发展规划,"数字海南"、"数字山西"、"数字福建"、"数字浙江"、"数字陕西"等规划也在制定之中;国土资源部计划用12年时间实施"数字国土工程",交通部提出实施"智能交通",国家海洋局提出"数字海洋",国家测绘局提出建立"数字中国"地理空间基础框架。2001年10月,继53号文后,国家计委、国家地理空间信息协调委员会召开了"国家空间信息基础设施发展战略研讨会",指出"必须将国家空间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应用作为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重要内容,应加快发展,以带动地理空间信息技术的应用和相关产业的发展,并进一步推动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更引发全国十几个省、直辖市拉开建设"数字省区"地理空间基础框架的序幕。

1.2目的和意义:

联合国的一份报告表明,人类社会经济生活中80%以上的信息与地理信息有关,地理信息技术大大改变人类观测和认识地球的方式,已广泛应用于资源调查、灾害、环境检测、规划、电力、商业等领域,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社会效益。成为21世纪国际竞争的制高点之一,其发展水平直接关系到国家的综合国力和国防安全。"数字广西"地理空间基础框架的建设,将为广西政府部门和各市县的社会和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规划、设计和决策支持的基础地理框架信息,为电子政务的实施提供统一标准的基础地理信息支撑平台和环境。

1.3主要内容:

"数字广西"地理空间基础框架的建设就是通称国家空间基础设施(NSDI)在广西的具体表述。也是以3S(GIS-地理信息系统、GPS-全球定位系统、RS-遥感)技术为基础,基础测绘数据的生产和成果存档、管理、分发服务系统在信息时代的具体表现形式和发展。

"数字广西"地理空间基础框架建设的主要任务包括:大地测量基准建设、广西省级地理信息数据库建设、基础地理信息采集体系的建设、政策法规与标准体系的建设、技术支持体系的建设、地理空间信息交换网络体系建设、组织机构的建设等,实现覆盖整个广西的多尺度、多分辨率、现势性好的基础地理信息数据。

1.4"数字广西"地理空间基础框架在各行业中的应用:

2.广西实施该项工程已具备的条件

2.1区内环境:

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是我国的战略目标,作为经济欠发达的广西,其信息化建设起步并不晚,20世纪90年代,南宁、柳州、桂林、北海等城市的土地、规划、环保等部门相继完成了本行业的地理信息系统的建设。21世纪的今天,南宁、柳州、桂林列入国家级信息化试点城市,在这三个试点城市的带动下,全区社会信息化建设全面展开,围绕政府网的建设,各地根据实际情况懈骶咛厣男畔⒒ㄉ琛H绫焙J械?quot;数字北海"项目,百色地区的"农业信息化示范项目"、防城港市的"港口信息化项目"、玉林市的"有线电视宽带网工程"等,以及全国第一套应急联动系统――南宁市社嵊绷低常?11)的初步建成,都为广西的社会、经济发展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预计到2005年,全广西将铺设光纤约4.8万公里,每千人拥有计算机50台,互联网普及率达8%以上,信息产业增加值将达到250亿元,占广西国民生产总值的8%以上.

2.2广西测绘局内环境:

国家测绘部门投资2.56亿启动"国家基础测绘设施项目"建设,简称"大专项"建设。

广西测绘局在国家测绘局和区政府的支持下,于2000年8月正式立项(总投资2700万元),目前已完成基础地理信息数据生产技术体系、基础地理信息数据传输网络体系的建设,基础地理信息管理服务体系、空间定位综合服务体系、广西数字化基地大楼的建设正在如火如荼的进行中。广西测绘局已建成主干千兆,百兆交换到桌面的局域网,装备了若干台企业级服务器、海量的磁盘阵列、磁带库、图形工作站、高档微机、大型彩色扫描仪、大幅面绘图仪等硬件设备,以及数据库软件ORACLE,GIS软件ARCGIS、Geostar、MapInfo、ERDAS、数字摄影测量系统、扫描矢量化系统等软件。通过大专项的建设,还锻炼出一批精通3S技术、计算机与网络技术、测绘技术的综合型人才。

1.基础地理信息生产技术体系已初步建成:

目前,广西测绘局已具备的1:1万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年生产规模如下表所示:

数据类型

年生产能力(幅)

数据库存储(GB)

1:1万DOM(数字正射影像图)

1600

1600幅×45MB/幅=72

1:1万DEM(数字高程模型)

1600

1600幅×5MB/幅=8

1:1万DLG(数字线划地图)

880

880幅×4.5MB/幅=4

1:1万DRG(数字栅格地图)

1000

1000幅×5MB/幅=5

遥感影像数据

按1米分辨率计算,500幅×100MB/幅=50GB

注:按广西"十五"计划,需8~10年才能更新测绘完成全广西1:1万地图。

3.建设原则和关键技术

3.1建设原则

"数字广西"地理空间基础框架的建设要贯彻"需求牵引、统筹规划、统一标准、阶段发展、面向应用、共建共享"的方针,坚持市场引导与政府调控相结合,引进和自主创新相结合,重点开发和普及应用相结合,调动各方面的积极因素,以应用促进发展。

3.2关键技术

海量数据库存储技术:目前,单是按覆盖广西的4D(DLG、DEM、DOM、DRG)测绘产品的数据量计算,就达到了TB级,如何采用关系数据库(如ORACLE)管理海量空间数据,将是今后几年内的研究热点。

菘焖倩袢∈侄危喝绾纬浞掷?S技术及其集成,快速获取信息也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

宽带网络:利用高速网络实现信息共享和互操作。

虚拟现实技术:虚拟现实和三维模型是数字城市表现的主要形式。

知识产权问题:模拟测绘产品版权问题较好解决。受法律不健全、法制观念淡薄等客观条件的影响,数字化测绘产品的版权问题亟待解决,因为数字化产品一经提供,可以轻而易举地进行复制。要解决这个问题,除了法律、制度外,还需在技术上研究加密手段。

空间数据库更新与版本管理:为满足国民经济建设的需要,必须定期更新数据,保持基础数据的现势性。数据更新后,历史数据仍须保存。因此必须建立一套有效的数据版本管理机制,确保有效数据能长期保存,又避免不必要的数据冗余。

4.现阶段的主要任务

4.1数据标准和规范的制定。

数据标准是急待解决的问题。很多标准国家尚未出台,必须加快基础地理信息各类标准的制定,完善各种数据库的建设标准、质量控制标准和安全保密标准,加快制定基础地理信息的产品标准、信息交换标准和应用标准等。

4.2广西省级基础地理数据库的建设

按基础测绘分级管理的原则,国家负责1:100万、1:25万和1:5万尺度的基础地理信息生产、管理、服务和更新。省级政府部门负责1:1万、1:5000比例尺甚至更大尺度的基础地理信息生产、管理、服务和更新工作。其中1:1万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的建设将是"数字广西"地理空间基础框架的核心和基础。省级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的组成如图所示:

4.3实施一批地理空间信息重点应用示范工程的建设

当前,人口、资源、环境等可持续发展是国家和地方政府最为关注的领域,为共享"数字广西"地理空间基础框架资源,应当把应用开发的重点放在人口地理信息系统、资源(国土、海洋、地矿等)地理信息系统、环境地理信息系统的开发研究中。同时作为广西测绘局与区政府部门的合作项目――广西综合区情地理信息系统(9202工程)建设的延伸扩展,更要充分利用"数字广西"地理空间基础框架资源,结合西部大开发政府急于掌握的信息,急政府之所急,想政府之所想,积极与政府部门联系、沟通,进一步完善综合区情地理信息系统,注重反映广西自然资源、经济两方面的信息。

4.4积极创造条件推进地理空间信息共建共享机制的建立

测绘部门多年来生产了大量的地理信息资料,它们在广西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发挥了公益性、基础性的作用,但要在更深层次和更广的领域应用,需要政府及各行业的通力合作。共建共享是避免重复建设、维护国家利益的必要措施,是"数字广西"地理空间基础框架建设中必须坚持的原则。这方面的教训是屡见不鲜的,如广西各地方土地部门有独立的一套地籍图,规划部门有地形图,房产部门有房产图,每个部门都是投入巨资测绘、数字化,标准都不统一。实际上只要政府牵头协调,各地测绘一套基础地形图,每个部门在其基础上再采集各行业关注的要素(称之为三图合一)。这样的结果是大大节约了经费,却实现了各取所需,同时由于数据标准的统一,各行业能共享、交换成果。

要实现共建共享,一方面要积极推动地理空间信息政府协调机制的建立,充分发挥测绘部门的作用,加强与政府相关部门的合作,按照互惠互利的原则交换数据;二要研究制定共建共享的法规政策,明确规定知识产权的保护、用户的权利和义务、有偿使用等问题;三是测绘部门要在信息共建共享中发挥带头作用,进一步强化"四个主动服务"意识:主动为领导宏观决策服务,主动为国家重大战略、方针提供服务,主动为广西重大基础设施提供服务,主动为提高人民生活质量提供服务。为推进共建共享机制的建立作出应有的贡献。

4.5建设基于WEBGIS的地理空间信息交换网络体系。

"数字广西"网站()作为广西测绘局的宣传阵地及元数据窗口,应加强地理空间信息网站建设和网上地图的开发,探索地理信息网络服务模式,以适应网络快速发展和广大人民群众对网上地图的迫切需求。

5.极待解决的问题:

5.1政策方面的问题

去年广西制定的《广西广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信息化重点专项规划》中并没有完整地将"数字广西"地理空间基础框架列入其中。广西的信息产业在2000年全年的总产值为28.6亿元,仅占全区GDP的千分之二,在全国排22位,在西部地区排第5位。可以看出,广西的信息化总量还较低。基于"数字广西"地理空间基础框架的重要性和其能推动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跨越式发展。建议由区计委统一协调,广西测绘局负责具体实施,各部门共同组成广西地理空间信息协调委员会,加快制定"数字广西"地理空间基础框架的建设规划工作。

5.2人才缺乏、财力支撑不足的问题:

测绘滞后于国民经济建设的步伐,这是目前的尴尬现状。主要的原因是财力投入的不足。

"数据是血液",没有了数据的"数字广西"地理空间基础框架,就是个空架子,其他行业的信息化也就没有了与地理空间相对应的承载体。

"数字广西"地理空间基础框架的建设是多种高新技术的集成,需要一大批高素质的人才。目前,人才缺乏的问题还是比较突出。

6.结束语

广西壮族自治区基础地理信息中心作为广西测绘局向社会提供基础地理信息分发服务、应用开发的窗口和国家空间信息交换网络的省级主节点,基本具备?quot;数字广西"地理空间基础框架建设的理论和实践基础。应发挥"数字广西"地理空间基础框架建设的主力军作用,为我区信息化建设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罗满建《国家空间信息基础设施发展战略研讨会情况报告》

2、广西区测绘局《国家基础测绘设施项目广西单位工程方案设计》

3、刘金长《建设广西省级基础地理信息系统》

4、广西区基础地理信息中心《广西省级基础地理信息系统可行性研究报告》

篇9

关键词:地理信息系统;水利;防汛;水文;水资源

1地理信息系统的基本概述

地理信息系统是一种特定的空间信息系统,是一门介于地球科学与信息科学之间的交叉学科。它是在计算机硬件和软件系统支持下,对整个或部分地球表层(包括大气层)空间中的地理分布数据进行采集、储存、管理、运算、模拟、分析、显示和描述的技术系统。它是一门为区域和工程规划、设计、管理决策服务的信息加工与管理技术,是一种综合性强、适用性广的工具[1]。

对GIS的定义有不同的说法,通常泛指用于获取、储存、查询、综合、处理、分析和显示地理空间数据及相关信息的计算机系统。它反映的是人们赖以生存的现实世界与变迁的各类空间数据及描述这些空间数据特征的各种属性,是一个在计算机软件和硬件支持下,把各种信息与地理位置和有关的视图结合起来,并把地理学、几何学、计算机科学及各种应用对象、CAD技术、遥感、GPS技术、Internet、多媒体技术及虚拟现实技术等融为一体,利用计算机图形与数据库技术来采集、存储、编辑、显示、转换、分析和输出地理图形及其属性数据。是以一定的格式输人、存储、检索、显示和综合分析应用的技术系统。它通过空间地理信息与属性信息的有机结合,根据实际需要向用户提供图文并茂的真实信息,满足城市建设,政府、企业管理决策,居民日常生活的需要。

2地理信息系统(GIS)在水利行业的应用

2.1地理信息系统在水利行业中的应用特点

总的看来,GIS技术在水利行业中的应用大致有七个特点:一是应用面广,基本上可以说是“无孔不人”;二是应用已进人了管理与决策层面;三是作为基础技术支撑之一,进人了数字流域的框架;四是与遥感、全球定位系统、网络等技术的结合已越来越紧密;五是以WEBGIS、3D或4D-GIS以及GIS在仿真虚拟中的应用为代表的新发展势头十分迅猛,已成为一些系统开发中的基本要求;六是从底层开发GIS与水利专业技术模型紧密结合的软件已初见端倪;七是建设了一批富有水利行业特色的基础数据库,如空间展布式社会经济数据库、堤防等工情数据库、水土保持和水环境动态监测数据库等[2]。

2.2地理信息系统在水利行业的应用领域

2.2.1在水文方面的应用

与流域水文模型在技术上有很多相似之处,可以相互补充。GIS中的栅格或矢量数据格式与分布式流域水文模型有相似性,都以一定的空间分辨率划分研究区以简化计算和减少数据量。GIS有一个很强的功能,就是能在原有信息基础上,通过对属性数据和空间数据的分析计算得到新的信息。带有时间维的四维GIS可以确定我们在现实世界的“时空位置”,因而非常有助于研究流域特征的空间分布以及对产流、汇流的影响,并且有利于了解和掌握土壤湿度、降雨、蒸发和产流面积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变化,从而可以进一步加深对产汇流等水文物理过程的认识。

2.2.2在防汛方面的运用

借助于GIS等现代科学技术,在洪灾发生前,可以不断提供关于洪水发生背景和发生条件的大量信息,有助于圈定洪水灾害可能发生的范围、时段及危险程度,便于事先采取必要的预防措施,减轻灾害损失,如建立长江洪水紧急预警系统。在灾害发生过程中,可以实时监测灾害的蔓延进程和态势,及时把相关信息传输到各级抗灾指挥机关,帮助他们有效地组织抗灾活动。在成灾以后,可以在大范围内迅速、准确地查明受损情况,包括受灾省份,影响到哪些城市和村镇、土地甚至道路等,以便及时组织救灾,恢复生产,重建家园。

2.2.3在水资源领域的应用

GIS在水资源领域的应用主要包括:(1)建立水资源数据库;(2)数据的规范、更新和维护;(3)信息的分析处理;(4)模拟水资源状况及变化规律等。

目前编制的水资源综合规划,就是一个巨大的数据库集成体,可对现状数据进行整理、储存,利用GIS技术,对水资源分布进行分析,结合经济发展需求,确定区域水资源承载力,提出科学合理的水资源调度方案,为水资源综合规划的编制提供依据。

2.2.4 GIS在水利工程施工管理中的应用

GIS在水利工程施工管理中的应用潜力是巨大的,水利枢纽的规划可以储存在GIS软件中,有关施工组织程序、施工进度、材料消耗和费用概(预)算等信息资料也可以储存到相关数据库中,通过使用特定的软件系统,可以对每一施工过程进行模拟,监测其过程,达到控制整个施工过程的目的[3]。由此建成的地理信息系统,通过调用水利枢纽规划图,即能得到整个工程项目中各个工程和扩大单位工程的施工信息,为优化施工提供依据。

2.2.5 GIS在水环境监测方面的应用

利用常规监测技术或其他遥感监测,以GIS为信息处理平台,可实现对水域分布变化和水体沼泽化、水体富营养化、泥沙污染等进行监测。如对河流水质、水量的监测,包括对污染河流的各种污染源的监测,对河流断流、洪水泛滥等进行监测;对由水环境恶化引起的各种灾害进行监测,对水土流失、地下水降落漏斗、土地沙化和盐碱化、森林和草场的退化与消失等进行监测,对由于对量开采地下水导致的地面沉降进行实时监测[4]。

3我国地理信息系统(GIS)在水利行业的发展前景

3.1地理信息系统在我国水利行业应用所存在的问题

尽管GIS的迅速发展和日趋成熟为我们水利数据及信息管理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但是由于我国水利数据量的不断增长,而国内拥有独立知识产权的数据库软件在面对海量数据的同时又显得力不从心。尚处于发展阶段的水利信息化建设对于国外“价优质高”和国内“价廉质低”的产品往往难以取舍,因此该技术在实际应用中尚有一定的局限性[5],需要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

概括地讲,目前GIS技术在我国水利行业的应用存在的一些局限性,包括:(1)GIS在表示水利行业中某些复杂的地理要素、时空模型及综合空间分析方法等方面还有难度;(2)水利信息化程度薄弱(譬如信息资源不足、信息共享程度低、应用基础较差等)造成GIS应用受限[6]。

3.2GIS在水利建设中的应用前景

GIS作为储存和分析空间资料的强有力的工具,针对于水利信息系统的独有特点,因此在水利行业具有广阔的前景。

水利行业正在不断加快信息化进程,加强水利基础数据库建设,为GIS的应用提供支持,以及相关领域的不断发展为相互结合与促进提供契机,都使得GIS技术在水利建设应用中的局限性逐渐缩小。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进步、基础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模型技术专业化的不断发展,将为水利信息化建设提供完备的技术和充足的资金支持,GIS技术在水利建设中的应用将更加广泛,为我国的水利事业建设提供更加广阔的技术平台。(作者单位:郑州大学)



参考文献:

[1] 边馥苓.地理信息系统原理和方法[C].地理信息系统原理和实用工程技术丛书[A].1996.

[2] 赵凯,王丛香,韩振明.GIS与水利工程[J].水利天地.2004(06).

[3] 刘艳林,文恒.地理信息系统及其在水利中的应用[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7.

[4] 房颖.地理信息系统(GIS)在水利信息化建设中的应用综述[J].吉林水利.2005(06).

篇10

【关键词】大数据时代 测绘 地理信息服务 机遇 挑战

中图分类号:P2文献标识码: A

现阶段,在大数据时代的影响下,我国测绘地理信息服务得到了明显的改善。但是,就当前我国测绘地理信息服务工作现状来看,其中还有着很多的不足指出,这也严重制约了测绘地理信息业的持续稳定发展,尤其是当下人们对于测绘地理信息服务要求越来越高,各种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这就导致大数据时代测绘地理信息服务在面临新的发展机遇的同时,也存在着巨大的挑战,需要引起测绘业的高度重视。下面,本文就以大数据时代测绘地理信息服务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为主要的探讨课题,总而总结出一些自身的看法与建议。

一、测绘地理信息服务呈现出新的特点

如今,伴随着信息通信技术与互联网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大数据时代测绘地理信息服务体系在面临当前新的机遇和挑战的同时,也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改变,逐渐成为人们日常生活及办公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这也为我国测绘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地理信息的价值空前提升

可以说,在世界空间中所产生的大部分信息都是与地理位置有着紧密的联系,而所谓的地理信息主要指的是通过将自然人文信息与社会经济整合在一起,以此展示资源环境与社会经济的发展规律,从而促进人、自然、社会的和谐统一发展。

2.科技进步催生全民测绘时代

在大数据时代的推动下,测绘地理信息服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革,越来越多先进的测绘工具出现在我们视线中,这些现代的测绘工具正在逐步取代以往落后的测绘仪器,并且,人们通过利用互联网可以快速获取制图所需的资源和工具软件,现在的地图制图工作已经不再配有专门的技术人员和设备,从而提高了测绘地理信息服务的效率与质量。

3.地理信息服务呈现普世化趋势。

想要实现移动互联时代的管理和服务,就必定要依靠于地理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地理信息数据的准确性。并且,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地理信息技术水平也得到了提高,地理信息产业的发展前景一片光明,让每一个人都能够真正使用和享受到地理信息服务。

二、测绘地理信息服务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通常情况下,大数据时代对于信息整合、信息共享等方面有着较为严格的要求,尤其是对地理评估和地理分析的设计价值也越来越突出,这也势必会对传统的测绘地理信息服务造成一定的冲击,反而会对大数据时代测绘地理信息服务起到明显的促进作用。以下,笔者就具体归纳了我国当前测绘地理信息服务主要面临的机遇。

第一,政府作为正确的引导者,必须从根本观念上真正意识到大数据时代测绘地理信息服务的重要性,并根据经济社会的发展特点,紧抓大数据时代测绘地理信息服务发展过程中 所带来的机遇,从而制定出完善合理的战略对策,以此来提高信息消费水平,进一步增强我国整体的竞争实力。

第二,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逐渐提高,对于大数据时代测绘地理信息服务的需求量也越来越多,这也就间接的推动了其发展的机遇。那么,在这种情况下,无论是我国相关政府工作需要,还是社会群众日常生活的需求,都将会促进大数据时代测绘地理信息服务的蓬勃发展。

第三,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高科、先进的科学技术出现在现代市场发展中,这也给大数据时代测绘地理信息服务带来了新的机遇。尤其是近几年通过技术人员坚持不懈的努力研发,已经对原有的测绘地理信息服务结构进行了不断的创新与变革,使其真正满足了社会未来的发展需求,这样不仅能够建立起更加完善的测绘地理信息服务体系,还进一步提高了我国测绘地理信息服务水平。

第四,由于大数据时代测绘地理信息服务的发展机遇呈现了多样性的状态,其不仅与人们的生活、工作有着密切的关系,更是与企业生产和政府管理是息息相关的联系。与此同似乎,大数据时代测绘地理信息服务的可持续发展,也有效的带动了其他测绘地理信息服务的迅速兴起。目前,我国已经有部分通信企业也已经开始认知到地理信息服务的必要性和经济价值,纷纷开始涉足这一领域中。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大数据时代测绘地理信息服务具有非常广阔的发展前景,势必会成为我国测绘地理领域未来主要的发展趋势。

当然,机遇总是与挑战并存。当前,测绘地理信息服务发展也面临着新的考验,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我国目前的测绘成果已经又早期的静态模式向着动态模式而发展,从独立朝着融合的方向而转变,这样导致测绘地理信息产业边际变得越来越模糊,从而加大了测绘地理信息服务管理工作的难度。

第二是管理对象普世化带来的挑战。在这样一个产业跨界发展、全民测绘的时代,管理对象空前庞大但又极具不确定性,无疑考验着行政管理者的智慧。

第三是技术方法通用化带来的挑战。测绘工具和方法的便捷化、测绘基础数据的易于获得,使得测绘行为变得更加便捷和隐蔽,极大地增加了对非法测绘行为和地理信息安全保密等的监管难度。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了解到,人类正在逐步进入到大数据时代中,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数据必定会成为人们所关注的焦点,也为测绘地理信息服务提供了很好的发展平台。因此,在大数据时代前景下,对测绘地理信息服务工作进行不断的创新与变革,使其能够充分适应于大数据时代市场中的需求,建立完善的测绘地理信息服务工作体系,不断提高信息地理技术水平,从而促进测绘地理信息服务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周星,桂德竹.大数据时代测绘地理信息服务面临的机遇和挑战[J]. 地理信息世界. 201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