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量管理基础培训范文
时间:2023-11-23 17:51:2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质量管理基础培训,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STCW公约 船员教育和培训质量 体系 改革
1.引言
国际海事组织(IMO)《1978年国际海员培训、发证和值班标准公约》(简称《STCW公约》)缔约国大会于2010年6月21日~25日在菲律宾首都马尼拉举行。会议审议并通过了国际海员培训、发证和值班标准公约以及附属规则的一系列修正案,从而确保了必要的全球化标准被应用于海员教育、培训和发证,以期在今后一段时间能技术化地操控先进船舶。
这次修正被命名为《STCW公约马尼拉修正案》,已于2012年1月1日正式生效。新修正案的通过和施行为我国航海教育和培训创造了新的机遇,同时也面临着严峻挑战。应认清形势,顺应市场发展需要,及时做好相关的软件和硬件各项准备工作,勇于承担新使命,对航海院校适应未来航运的发展,探索可持续发展之路,与时俱进地培养国际化合格船员有着重要的作用。
航海历史的发展离不开航海科学技术的进步。通过《STCW公约马尼拉修正案》我们可以发现:公约的修订与航海科学技术的新发展方向是紧密结合的,“船员教育与培训质量管理体系”(以下简称“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和完善也应与新公约的技术要求和设施设备的更新换代相适应。
2012年2月29日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船员教育和培训质量管理规则》(海船员[2012]257号,以下简称《规则》)要求:经修订的新《规则》自2012年3月1日起施行,将按照新《规则》对船员培训机构的“质量管理体系”实施审核。因此,培训机构要根据《STCW公约马尼拉修正案》和新《规则》的变化和要求,对“质量管理体系”进行改革研究。
2.《STCW公约马尼拉修正案》的修订原则
通过对比分析,《STCW公约马尼拉修正案》的基本修订原则和主要解决的问题可归纳为如下表1所示。
3.“质量管理体系”的综合分析研究
3 . 1“质量管理体系”现状和对策
3.1.1“质量管理体系”现状
我国许多院校和培训机构借鉴《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标准》在全球范围内成功运用的经验建立并实施了“质量管理体系”,有些还通过了《ISO9000标准》的认证。从实践过程和效果来看,“质量管理体系”与其他各方面因素的相互配合,有效地促进了船员教育和培训管理的科学规范和教学质量的提高。按照国家海事局的要求和布置,我国的航海教育和培训机构建立和实施“质量管理体系”,至今已走过了15个年头。
九十年代末期,把原来主要针对工业、制造业和服务业建立并实施的《ISO9000标准》移植到教育和培训领域,对于我国来说是一个新鲜事物,当时尚处在培育和发展阶段,在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方面都有很多需要探索、研究与总结的地方。在当前我国高校进一步全面实施“质量工程”、努力提高教学质量的背景下,应以实施“质量工程”和建设“航运强国”为契机,结合建立和实施“质量管理体系”的实际状况,对航海院校和培训机构如何更好地推进实施“质量管理体系”问题开展深入思考和研究,具有积极意义。应针对目前正在施行的“质量管理体系”工作中出现的主要问题进行分析、研究,提出对策建议,制定切合实际、行之有效的相应措施,并建立与之相配套的保障机制来进一步保证和促进“质量管理体系”持续有效运行。3.1.2必须加强“质量管理体系”的宣贯工作
加强“质量管理体系”的学习和宣贯工作,使质量管理理念成为推进各项工作的思想先导,把质量管理变为人们的自觉行动。事实上,除了内审员和外审员,不少教师和教学管理人员对“质量管理体系”缺乏必要的学习和理解,没有真正认识其重要性,没有真正了解“质量管理体系”的内涵、作用和意义,工作积极性不高,只做表面文章,停留在应付检查的层次,对反馈的整改意见落实不到位,工作缺少主动性。因此,应加强对“质量管理体系”内、外审员以及相关人员的教育和培训工作,提升教职工的素质和能力,使他们真正理解体系的科学内涵、基本要求和实践意义,从而变被动接受检查为积极主动做好有关工作、配合检查。
还有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是:从社会环境看,重外审,轻内审。由于外审约束力大于内审,因此不重视内审监督,不关注内审发展,内审地位得不到充分肯定,其作用的发挥受到限制;另外,通过外审可获得相应证书和资质、减免学生的考试科目等,其重要性显而易见。然而,施行“质量管理体系”,最终目的是使这一体系能够长期地服务于日常的教学管理工作,完善和促进内部质量管理,规范工作程序,提高工作效率和整体教学质量,而这些往往都靠平时的内审工作来实现。因此,对内审和外审工作都要同样重视并举。
3.1.3采取积极措施保障“质量管理体系”的改进与持续运行
在实际工作中,“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和运行需要教育和培训机构相关教学和管理人员的支持和配合。然而实际上因为角色不同、重视程度不同,常发生对“质量管理体系”的工作和要求不理解,导致对检查和审核工作缺乏主动性,甚至出现漠视检查、敷衍塞责的现象;对检查和审核过程中所反馈的意见和建议,也不认真进行整改、跟踪落实。对此,要使自身管理制度与质量管理标准有机融合,一方面要强化“质量管理体系”的宣贯工作,使质量意识深入人心,因为质量意识表现在每一位员工的岗位工作中,也表现在最高决策层的岗位工作中;另一方面,领导决策层和相关院系负责人对“质量管理体系”工作的认识、理解和支持起着极其重要的影响和制约作用。举世公认的现代质量管理领军人物朱兰博士“8020原则”指出:质量问题百分之八十出自领导者的责任。因此,领导决策层对“质量管理体系”工作的介入和重视是其持续运行并得以有效贯施的基本条件,领导决策层在“质量管理体系”工作中切实做到了身体力行、率先垂范,带头开展学习调研,带头履行职责,将会产生积极的示范与表率作用。
此外,应适当加大“质量管理体系”的监督、检查和奖惩的执行力度,出台相应的行之有效而又切合实际的奖惩制度,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对积极施行“质量管理体系”的受控部门和个人,要结合工作实效进行适当奖励;而对无视“质量管理体系”规定和要求,对监督、检查的整改建议和意见置之不理者,则采取必要的惩处措施。奖惩方法除了物质形式外,还可与“评先推优”、“创先争优”等活动结合起来,进而更好地增强质量意识、推动质量发展,进一步调动受控部门和人员实施和持续改进“质量管理体系”的积极性,使大家都建立良好的质量意识。
3.1.4建立和实施“质量管理体系”的目的要明确
在我国航海教育和培训领域施行“质量管理体系”的质量管理模式,尽管经历了一个探索、尝试的过程,经历了由单一化向系统化不断改进的过程,而且在当时是迫于国际组织和海事主管机关的要求,因此也就难免产生波折,但在今天我们应充分认识到它是质量管理方式上的一种变革和创新,是与教育机构质量管理的内在需要相一致的,因为我们必须驱动管理方式不断地向创新、科学的管理方式变革。
3 . 2“质量管理体系”改革设想(以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学院自1998年4月始筹建质量体系,并于1998年12月16日试运行。1999年12月通过了国家海事局审核专家组的首次审核。
根据国际海事组织要求,国家海事主管机关需定期向国际海事组织通报我国船员教育和培训机构的“质量管理体系”运行情况和存在的主要问题。为此,随着《STCW公约马尼拉修正案》的正式生效,我国海事主管机关重新修订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船员教育和培训质量管理规则、船员管理质量管理规则》(海船员[2012]257号)。由于建立船员教育和培训质量管理体系是国际公约和国家法规的一项强制性要求,所以航海院校和培训机构也必须按有关规则相应地对“质量管理体系”进行修改和完善,因此,有必要研究和探索切合实际而又行之有效“质量管理体系”的新模式,加快我国船员教育和培训的履约步伐,促进船员教育和培训更好地开展,推动中国航运业与国际的接轨。
结合实际情况,基于《STCW公约马尼拉修正案》的“质量管理体系”新模式的主要特点,如表2所示。
建立并实施基于《STCW公约马尼拉修正案》的“质量管理体系”创新模式,不断改进和完善质量管理体系,有利于促进我国船员教育和培训质量的提高,有利于加快我国实现从船员大国到船员强国的目标。
截止2012年,我国船员总数已近160万人,船员总量一直稳居世界第一位;我国的航运业担负着93%的对外贸易和46%的货物周转量运输任务。因此,我国是世界公认的船员大国和航运大国。交通运输部副部长高宏峰说:“船员为发展国民经济、保障公共安全和扩大对外开放做出了巨大贡献。”船员是航运业的重要骨干支撑,然而,面对新的机遇和挑战,我国船员的培养和发展依然存在着一些突出问题,主要表现在:①船员的数量偏少;②船员综合素质偏低;③船员的队伍结构不够合理。尤其表现在国际海员劳务市场占有份额上,人口第一的中国仅排名世界第4位,约仅占市场份额1/25左右。研究分析表明,船员强国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如图1所示。通过建立基于《STCW公约马尼拉修正案》的“质量管理体系”新模式,以更好、更快地达到上述三个方面要求。
4.“质量管理体系”改革的意义
近些年来,随着经济渐趋回暖,海运物流、海上保险、货运等服务产业蓬勃开展,大大推进了现代港口和综合物流的发展,为航运经济注入新的活力。国际航运业正处在增速发展的时期,国际、国内航运市场对高素质复合型航海类人才的需求持续增加。经过权威机构――国际海运联合会和波罗的海航运公会的调查研究,结果表明:国际船员劳务市场对高素质航海人才的需求量将长期稳定地增长。为了加快航海类人才培养,我国航海院校必须把握国际船员市场的脉搏,不断探索、创新教育模式,拓宽培养渠道,提高培养质量,以适应市场需求。航海院校必须采取与国际规范接轨的更为先进、更为有效的培养途径和管理方法。在航海院校管理工作中建立并施行“质量管理体系”,能否对航海教育和培训质量管理工作产生积极的作用,能否有效解决航海人才国际化培养的问题,根据十多年来“质量管理体系”在航海院校中运行的实际效果和经验,对“质量管理体系”改革的意义进行分析、研究。
4 . 1通过“质量管理体系”,对航海院校的教学工作起监督作用
“质量管理体系”的定义、内容、宗旨、特点、要求和作用体现在航海院校培养船员的过程中,为了保证培养出理解国际航海规则、符合国际航海需要的船员,使培养出的毕业生能顺利进入世界船员劳务市场,航海相关的教学管理工作必须引入“质量管理体系”,采用质量管理体系和信息化是航海高校管理国际化的重要途径。《中华人民共和国船员教育和培训质量管理规则、船员管理质量管理规则》中明确规定:开展船员教育和培训的机构必须依据本规则建立、实施船员教育和培训质量管理体系,并通过审核机构组织的质量管理体系审核。
通过建立和实施“质量管理体系”,能实现对航海院校的教学组织、教学活动、教风学风状况及教学效果等方面工作进行有效监督,对不符合项及时采取整改措施,找出存在的主要问题,制定行之有效的改进、预防措施,并付诸实施。做到事先监控准备过程,事中监控实施过程,事后监控整改过程和整改效果,从而使日常教学过程和管理工作达到预期的目的和要求,使之处于动态协调之中,在动态的环境中不断发展、不断完善。在《规则》中明确规定了“质量管理体系”应包含12项基本要素。这些基本要素全面地涵盖了航海教育和培训的全部过程,更好地规范了教学管理过程,强化了教学监控机制。
4 . 2通过“质量管理体系”,对航海院校的管理工作起促进作用
我们实施的“质量管理体系”是依据《ISO9001标准》模式建立起来的,尽管只是一种质量管理方式,然而它是一种动态的、有效的质量管理方法,它的创新和改革、提升内涵、提高质量的管理理念正是我们的船员教育和培训机构质量管理真正需要的。
围绕航海教学工作的开展,教育和培训机构相关部门按照“质量管理体系”的要求被纳入受控范围,教学和管理工作得到了监督和规范,充分调动相关人员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形成稳定协调的教学秩序。在“质量管理体系”的监控和推动下,教育和培训机构明确制定各受控部门和相关人员的岗位职责和工作流程,以及部门的质量分目标,理顺了各部门间的工作关系和职责关系,并按要求开展“质量管理体系”的内部审核和接受审核机构组织的外部审核,从而确保各受控部门和人员的工作有章可遵、流程优化、运转顺畅、有条不紊、衔接紧密,使各项工作职责更加明晰。而且,对审核工作中发现的不符合项要求必须制定整改措施和实施计划,限期进行整改,并由内审员对整改效果进行跟踪验证。使每一项工作都得到程序化、规范化管理,真正做到“凡事有章可循、凡事有人负责、凡事有据可查、凡事有人监督、凡事都有结果”,从而使教育和培训机构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得到进一步提高。
5.结语
“质量管理体系”在教育和培训机构中的实施是一种发展创新的管理模式,它通过建立起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积极采取预防和纠正措施,按P(plan)D(do)C(check)A(action)步骤不断循环,确保教育和培训机构的质量管理持续改进,并以阶梯式或螺旋式不停顿地前进和提升,从而进一步促进教育和培训管理工作走上制度化、科学化、程序化和规范化轨道,并日趋完善,以更好地提高教学质量、管理水平和办学效益,保证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规格的实现,必将有利于我国航海教育和船员培训工作的可持续性发展,充分发挥教育和培训机构为社会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素质航运人才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蒋祖星.基于《STCW公约马尼拉修正案》的高职轮机工程技术专业教学改革[J].航海教育研究,2012,(1):29-32.
[2]孟祥武.《STCW公约马尼拉修正案》对中国船员教育与培训的影响和对策[J].航海教育研究,2010(3):3-5.
[3]刘正江,鲍君忠.STCW78/10修正案背景、特点、影响及履约对策[C]海峡两岸海上安全交流论文集,2009.
[4]崔向东.山东省航海教育的相遇与挑战[J].航海教育研究,2010(2):11-14.
[5]李恩洪.《STCW公约马尼拉修正案》解读[J].世界海运,2011(1):20-24.
[6]潘文荣.浅谈新形势下海事部门的船员管理[J].南通航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9(1):43-45.
篇2
关键词:环境监测; 质量管理; 管理能力
环境监测作为环境保护工作中最重要的一环,目的是准确、全面反映环境质量和污染源现状及发展趋势,为环境管理、污染防治提供依据。同时环境保护部为加强环境监测质量管理,推进环境监测质量制度建设,提升环境监测技术水平,制定了《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三年行动计划(2009-2011年)》,对于进一步加强环境监测质量管理,推进环境监测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加强环境监测质量管理重要性的认识
环境监测是环境管理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是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基础。环境监测信息是否准确,分析结论是否客观,将直接影响到环境决策的正误,而环境监测数据是判断环境问题最基本的前提,获取真实有效的监测数据和信息是环境监测的直接目的。数据和信息的有效性包括监测样品的时空代表性,实验数据的科学准确性和监测行为的合法有效性,因此,提高对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重要性的认识,重视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是各级环保部门做好环境监测工作的前提,各级环保部门要营造一种重视环境监测质量管理,重视监测全过程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的工作氛围,将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抓紧抓实。
二、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中存在主要问题的分析
1、质量管理制度有待完善
经历长期的工作实践,环境监测实验室部分的质控方法得到了有效的完善,其主要采取密码样、平行样、加标样、全程序空白样、标准样控制、能力验证、实验室比对、质控图控制等方式,但影响环境监测的因素较多,牵涉面广,与快速发展的监测技术和不断扩展的监测领域相比,质量管理制度的发展不够完备,管理工作存在漏洞,阻碍着数据准确性提高。因此要不断加强环境监测标准、技术规范和质控技术的完善。
2、质量管理的重要性意识有待加强
环境监测站在通过计量认证认可后,往往容易出现放松管理的状况。认为资质已经取得,承检能力已经具备,质量管理工作和质量管理体系的持续有效运行不再作为重点工作来抓。从而使得质量管理体系被动运行,质量管理工作成为形式。各管理阶层人员对质量管理工作的重要性意识不够,不能主动的发现问题,失去了自我监督的作用,增加了弄虚作假的思想意识。
3、培训机制、人员业务能力有待提升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环境监测技术的不断提升,对监测技术人员的素质、能力都有了更高的要求,由于培训机制不健全,没有专门的培训机构监测人员进行质量管理培训,质量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和监测能力得不到提高,思想好、作风正、懂业务、会管理的综合分析人才、复合型人才较缺乏,致使环境监测工作效率不高,难以适应快速发展的质量管理的需要。
4、信息化应用程度有待提高
随着科技信息的发展,计算机管理技术日新月异,但把信息化技术的应用到质量管理工作中的情况却不多。质控人员忙于人手汇总统计各类监测质控数据,判别质控数据的准确性和合理性,计算质控数据的合格率,在处理质控数据这方面就占用了质量管理工作的大部分时间,致使其他方面的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工作不能有效地实施应用起来。导致管理工作效率不高,反馈问题不及时。
三、提高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的对策
1、 加强监测能力建设及监测人才培养
环境监测工作具有:技术性、综合性和复杂性等主要特点,随着环境监测对象的日益复杂化,环境监测技术的不断现代化,对监测技术人员的敬业精神和业务能力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作为监测质量管理的基础,监测能力建设包括:人员素质、仪器装备和管理水平。一方面要按照国家环境监测标准化建设的规定,积极争取地方政府支持,在政策、资金、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争取有利条件,充实各类环境监测仪器设备和物资,切实加强环境监测基础能力和专项能力建设,以适应不断发展的环境监测工作的需要;另一方面要通过岗前培训、技能培训、专题进修等渠道做好全员培训,使监测人员全面掌握监测知识、熟悉各种标准、规范、技术方法,更好地搞好全面质量管理工作。
2、充分发挥质管的监督作用
确立监督员制度。对质量监督员进行考核和竞争上岗,合格者给予任命。优先给予质量监督员更多的专业培训,充分发挥监督员主观能动性,调动其工作积极性,关注和监督各项监测工作中的每个技术细节,提高质量监督工作实效,保障监测工作质量,加强质量监督工作的管理,促进整体监测质量的提高。
3、加强对质量管理工作的重视,提升质量管理意识
提高管理层质量管理意识,发挥领导者的作用,保证人、财、物各方面资源的配备,切实将质量管理工作纳入环境监测和环境管理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强化全员参与意识,加强质量管理理念、管理技能和方法的培训。
4、依靠信息科技加强质量管理工作
紧跟信息时代的步伐,以先进的计算机管理技术和互联网技术为依托,完善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和运行机制,逐步开展环境监测全过程的质量控制自动化和网络化管理,确保监测全过程受控,提高监测数据的可靠程度,提升实验室质量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
5、提高监测数据的稳定性,保证监测结果的准确性。
a.使用质控图来观察数据的稳定性,直观地反映测定结果的数据分布规律,展示分析过程是否处于统计控制状态,显示数据的有效性,对被控过程特性作出判断。
b.是通过与历史数据对照,探索监测数据的稳定性。通过对监测数据进行时空分布统计整理、综合分析,进而分析出环境质量、污染物排放和增减的变化规律。通过现时监测数据与历史数据的联系对照,观察其变化规律,保障数据的准确性。
篇3
关键词:测绘工程;质量管理;措施;系统控制
Abstract: The work of surveying and mapping is a complicated and large workload of the project, how to ensure the quality of surveying and mapping engineering is very important.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competitiveness of the industry of Surveying and mapping, surveying and mapping engineering must continue to strengthen the quality management and control system. This paper briefly introduces the surveying and mapping engineering quality management and control system, and puts forward some improving measures.
Key words: surveying and mapping engineering; quality management; measure; system control
中图分类号:P25
1 测绘工作实行质量管理的重要性
根据,近年全国测绘工程的调查结果显示,全国重点测绘工程的质量合格率高达93.1%,不可否认,测绘工程在质量管理方面的工作成绩斐然。但是,随着国内经济改革的深化及开放程度的加深,测绘行业面临的竞争压力将越来越严重,所以测绘行业只有不断提高运营效率和质量管理水平,只有这样才能为测绘行业竞争力的提高提供强大的动力支持。
2 测绘工程的质量管理与系统控制
2.1 测绘工程质量保证体系
质量保证体系的系统功能,在于沿着科学的工作程序和管理程序,及时地获取各种应有的质量信息,进行判断、加工、储存、传送,最后以指令信息作为反馈加以输出,通过改善体系的要素,实现体系应有的控制状态,求得需要的质量保证。质量保证体系的构成要素有目标值系统,程序标准,工作标准,组织系统,管理点,信息管理,体系评价。
2.2 测绘工程质量管理系统要素
质量管理系统的基本组成单元称为质量管理系统要素。根据国家相关标准提供的质量管理系统和质量保证的通用模式可以看到,质量管理系统包含四大过程要素,即管理职责,资源管理,产品实现,测量、分析和改进。
2.3 质量的系统控制
质量管理是由一系列系统的特定的概念组成的一个合乎逻辑的理论的概念体系,它包括质量、质量环、质量方针、质量计划、质量控制、质量保证、质量审核、质量成本及质量体系等。
2.3.1 测绘工程的质量管理点
测绘工程的质量管理点应分别设定在人员、设备和数据采集过程上。人员的质量管理点主要是人员的能力水平能够胜任工作岗位,应达到一定的学历、职称、工龄、业绩、培训等。设备的质量管理点是年检和使用前的检校,以确保设备工作正常,满足工程使用。
2.3.2 测绘工程的数据检查
测绘工程数据的质量检查,是保证地形建模和数据库数据正确性的基础,这里的检查包括图形数据、属性数据、风格检查、拓扑检查这几个方面。
2.3.3 测绘工程的过程控制
测量是测量人员进行的一组操作。测绘工程中的各项任务都是一个过程,所以测绘工程的质量管理关键是对测绘过程的控制。每个过程有三个阶段:输入、操作、输出。因此一个合理的质量管理就是输入无误、操作正确、输出合格。所有《测绘记录》均应按照表格栏目规定执行。
2.3.4 记录和标识
测绘工程质量管理与系统控制有关的记录应进行控制并编制相应的记录控制程序文件,确保记录的标识、贮存、保护、检索、保存期和处置。所有记录表格,包括操作记录、检查一记录、质量管理记录、测量设备的测量能力和测量结果的记录均按统一规定的系统进行统一编号。与质量管理有关的记录应由一记录的部门或个人保存,特别是书面记录应确保记录不丢失、不受潮、不损坏,保证记录的完整和清晰。计算机硬盘和光盘贮存的记录在备份好的同时应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通过采用科学分类的统一编号或编码或计算机软件储存,确保在需要时能够迅速及时查找到所需要的记录。根据记录的用途,规定各类记录的保存期并由文件作出规定。
3 如何加强对测绘工程的质量管理
3.1 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做好制度保障
加强对测绘工程的质量管理,首先就是有关部门要根据目前的形式要求,制定测绘质量的专项法规,以法律为根本准绳,并不断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形成制度保障。其次,行政测绘的主管部门要严格依法办事,加大执法力度,依法惩处严重违反质量管理法规的单位及项目;第三,加强行政测绘部门的监管工作。设立测绘质监部门,不断增强各级测绘质监部门的地位,做好监管工作。
3.2 加强领导及员工的质量意识
领导重视,是质量管理水平提高的主要动力。质量管理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以此提高员工的质量意识,做好测绘产品质量提高的的基础工作。要提高领导和员工的质量意识,就要不断加强领导与员工的理论学习和业务培训,通过学习,不断加强员工的质量意识教育,同时,也可以通过各种经验交流会、业务培训班等方法,增强员工的爱岗敬业精神,让质量意识深入人心。
3.3 重视测绘工程的质量管理点
测绘工程的质量管理点应分别设定在人员、设备和数据采集过程上。人员的质量管理点主要是人员的能力水平能够胜任工作岗位,应达到一定的学历、职称、工龄、业绩、培训等。设备的质量管理点是年检和使用前的检校,以确保设备工作正常,满足工程使用。测绘工程数据采集过程的质量管理建立三个固定管理点:第一,己知数据的检查;第二,控制数据的检查;第三,地形要素,图形,碎部数据的检查。另外在控制网的布设,观测,平差和地形要素的采集,图形编辑等过程中根据需要建立临时管理点。
3.4 通过培训提高质量管理水平
测绘单位要做好人员的技术质量培训工作,不间断的组织员工系统地学习国家测绘局颁发的《测绘生产质量管理规定》和《测绘产品质量监督管理办法》等文件;在学习过程中,要努力加强优秀技术总结、设计等技术资料的学习,把测绘技术管理、质量管理、计量管理作为培训的重要内容之一,同时还要特别强调测绘行政管理部门的质量监督管理职能,维护测绘持证单位的合法权益,提高测绘单位的工作积极性。
3.5 加大经费与人力的投入力度
基础测绘工作的公益性较强,单靠市场机制进行自发调节,很难满足企业的发展需要,势必造成测绘的基础产品的价格与价值出现严重背离。虽然,每年国家都加大了基础性测绘事业的经费投入,但是增加的费用仍然不能与生产成本增加的费用持平。按目前投入水平可安排的基础测绘工作量已呈逐年下降趋势,而且我国还只有为数不多的测绘生产单位具有先进的测绘技术手段。对此,我们必须加大对测绘工作经费的投入力度,让测绘生产单位能够更新设备并进行技术改造,提高测绘的科技水平和生产能力,保障测绘成果的精准度。测绘单位的经费投入要遵循以下三点进行:一是国家基础地理信息的更新计划,当列入国家和省一级年度经济计划,在预算中列有专项,安排适当的经费额度,由测绘主管部门按计划实施。二是基础测绘实行分级管理,改变多年来我国大比例尺基础测绘都由国家测绘局包下来的状况。其三,还应注意采取多种方式,通过多种渠道筹措资金,比如通过建立测绘成果的有偿使用制度等方法,建立各种经费补偿机制。
3.6 文件化质量体系要实施动态管理
测绘质量体系文件要在原有的基础上不断加以改进完善,使其可操作性逐步增强,确保测绘产品实物质量稳步提高,这就要求质量体系文件必须实施动态管理,不断提高测绘质量体系的有效性。在质量体系运行过程中,出现文件规定不明确、规定与实际不符或文件未规定以及采取纠正措施而引起文件更改的情况,要按照文件规定的修改程序及时修改完善,使文件更加严格,达到质量体系运行更加系统、更加有效的目的。文件修改程序要根据测绘单位的实际情况规定合理,进行有效控制,便于文件的控制和修改的渠道畅通,这样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和提高效率的目的。
篇4
【关键词】测绘工程;质量管理;措施;系统控制
中图分类号:P2文献标识码: A
1 测绘工作实行质量管理的重要性
根据,近年全国测绘工程的调查结果显示,全国重点测绘工程的质量合格率高达93.1%,不可否认,测绘工程在质量管理方面的工作成绩斐然。但是,随着国内经济改革的深化及开放程度的加深,测绘行业面临的竞争压力将越来越严重,所以测绘行业只有不断提高运营效率和质量管理水平,只有这样才能为测绘行业竞争力的提高提供强大的动力支持。
2 测绘工程的质量管理与系统控制
2.1 测绘工程质量保证体系
质量保证体系的系统功能,在于沿着科学的工作程序和管理程序,及时地获取各种应有的质量信息,进行判断、加工、储存、传送,最后以指令信息作为反馈加以输出,通过改善体系的要素,实现体系应有的控制状态,求得需要的质量保证。质量保证体系的构成要素有目标值系统,程序标准,工作标准,组织系统,管理点,信息管理,体系评价。
2.2 测绘工程质量管理系统要素
质量管理系统的基本组成单元称为质量管理系统要素。根据国家相关标准提供的质量管理系统和质量保证的通用模式可以看到,质量管理系统包含四大过程要素,即管理职责,资源管理,产品实现,测量、分析和改进。
2.3 质量的系统控制
质量管理是由一系列系统的特定的概念组成的一个合乎逻辑的理论的概念体系,它包括质量、质量环、质量方针、质量计划、质量控制、质量保证、质量审核、质量成本及质量体系等。
2.3.1 测绘工程的质量管理点
测绘工程的质量管理点应分别设定在人员、设备和数据采集过程上。人员的质量管理点主要是人员的能力水平能够胜任工作岗位,应达到一定的学历、职称、工龄、业绩、培训等。设备的质量管理点是年检和使用前的检校,以确保设备工作正常,满足工程使用。
2.3.2 测绘工程的数据检查
测绘工程数据的质量检查,是保证地形建模和数据库数据正确性的基础,这里的检查包括图形数据、属性数据、风格检查、拓扑检查这几个方面。
2.3.3 测绘工程的过程控制
测量是测量人员进行的一组操作。测绘工程中的各项任务都是一个过程,所以测绘工程的质量管理关键是对测绘过程的控制。每个过程有三个阶段:输入、操作、输出。因此一个合理的质量管理就是输入无误、操作正确、输出合格。所有《测绘记录》均应按照表格栏目规定执行。
2.3.4 记录和标识
测绘工程质量管理与系统控制有关的记录应进行控制并编制相应的记录控制程序文件,确保记录的标识、贮存、保护、检索、保存期和处置。所有记录表格,包括操作记录、检查一记录、质量管理记录、测量设备的测量能力和测量结果的记录均按统一规定的系统进行统一编号。与质量管理有关的记录应由一记录的部门或个人保存,特别是书面记录应确保记录不丢失、不受潮、不损坏,保证记录的完整和清晰。计算机硬盘和光盘贮存的记录在备份好的同时应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通过采用科学分类的统一编号或编码或计算机软件储存,确保在需要时能够迅速及时查找到所需要的记录。根据记录的用途,规定各类记录的保存期并由文件作出规定。
3 如何加强对测绘工程的质量管理
3.1 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做好制度保障
加强对测绘工程的质量管理,首先就是有关部门要根据目前的形式要求,制定测绘质量的专项法规,以法律为根本准绳,并不断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形成制度保障。其次,行政测绘的主管部门要严格依法办事,加大执法力度,依法惩处严重违反质量管理法规的单位及项目;第三,加强行政测绘部门的监管工作。设立测绘质监部门,不断增强各级测绘质监部门的地位,做好监管工作。
3.2 加强领导及员工的质量意识
领导重视,是质量管理水平提高的主要动力。质量管理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以此提高员工的质量意识,做好测绘产品质量提高的的基础工作。要提高领导和员工的质量意识,就要不断加强领导与员工的理论学习和业务培训,通过学习,不断加强员工的质量意识教育,同时,也可以通过各种经验交流会、业务培训班等方法,增强员工的爱岗敬业精神,让质量意识深入人心。
3.3 重视测绘工程的质量管理点
测绘工程的质量管理点应分别设定在人员、设备和数据采集过程上。人员的质量管理点主要是人员的能力水平能够胜任工作岗位,应达到一定的学历、职称、工龄、业绩、培训等。设备的质量管理点是年检和使用前的检校,以确保设备工作正常,满足工程使用。测绘工程数据采集过程的质量管理建立三个固定管理点:第一,己知数据的检查;第二,控制数据的检查;第三,地形要素,图形,碎部数据的检查。另外在控制网的布设,观测,平差和地形要素的采集,图形编辑等过程中根据需要建立临时管理点。
3.4 通过培训提高质量管理水平
测绘单位要做好人员的技术质量培训工作,不间断的组织员工系统地学习国家测绘局颁发的《测绘生产质量管理规定》和《测绘产品质量监督管理办法》等文件;在学习过程中,要努力加强优秀技术总结、设计等技术资料的学习,把测绘技术管理、质量管理、计量管理作为培训的重要内容之一,同时还要特别强调测绘行政管理部门的质量监督管理职能,维护测绘持证单位的合法权益,提高测绘单位的工作积极性。
3.5 加大经费与人力的投入力度
基础测绘工作的公益性较强,单靠市场机制进行自发调节,很难满足企业的发展需要,势必造成测绘的基础产品的价格与价值出现严重背离。虽然,每年国家都加大了基础性测绘事业的经费投入,但是增加的费用仍然不能与生产成本增加的费用持平。按目前投入水平可安排的基础测绘工作量已呈逐年下降趋势,而且我国还只有为数不多的测绘生产单位具有先进的测绘技术手段。对此,我们必须加大对测绘工作经费的投入力度,让测绘生产单位能够更新设备并进行技术改造,提高测绘的科技水平和生产能力,保障测绘成果的精准度。测绘单位的经费投入要遵循以下三点进行:一是国家基础地理信息的更新计划,当列入国家和省一级年度经济计划,在预算中列有专项,安排适当的经费额度,由测绘主管部门按计划实施。二是基础测绘实行分级管理,改变多年来我国大比例尺基础测绘都由国家测绘局包下来的状况。其三,还应注意采取多种方式,通过多种渠道筹措资金,比如通过建立测绘成果的有偿使用制度等方法,建立各种经费补偿机
3.6 文件化质量体系要实施动态管理
测绘质量体系文件要在原有的基础上不断加以改进完善,使其可操作性逐步增强,确保测绘产品实物质量稳步提高,这就要求质量体系文件必须实施动态管理,不断提高测绘质量体系的有效性。在质量体系运行过程中,出现文件规定不明确、规定与实际不符或文件未规定以及采取纠正措施而引起文件更改的情况,要按照文件规定的修改程序及时修改完善,使文件更加严格,达到质量体系运行更加系统、更加有效的目的。文件修改程序要根据测绘单位的实际情况规定合理,进行有效控制,便于文件的控制和修改的渠道畅通,这样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和提高效率的目的。
参考文献:
[1]王景文. 建筑检测试验[M].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2009.
[2]赵向方.浅谈测绘工程监理的质量控制[J].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2010(1)
[3]王丛香. 对工程测量中数字化测绘技术的研究[J]. 民营科技.2010.(1)
[4]文雪中.深度探讨测量工程质量控制管理思路[J].科技创新导报.2010(3)
篇5
【关键词】质量管理 企业管理体系 ISO9001
一、构建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
对于企业来说,建构质量管理体系的过程应该是复杂但系统的,总的标准应在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的标准基础上,制定具体的、可行的、有效的方案,对整个过程要进行全面而系统的规划,从而确保所建立的质量管理体系能够有助于企业实现其预期目的。通常建立企业的质量管理体系包含以下几个阶段:
首先,组织制作团队来制定具体的企业质量管理体系方案文件。主要应该包括制定方案文件、编排组织计划、标识实施方法以及方案的审阅、评估、批准及等系列环节。其中,制定科学的、实效的文件方案计划是基础,企业需要依据自身情况制定的质量管理体系方案文件要包含质量管理体系手册、质量管理体系程序文件、质量管理体系操作指导文件、实施计划及具体的记录表等。
其次,要保证企业质量管理体系的总体设计和策划编排。构建企业质量管理体系关系到企业管理全局。需要进行企业全面的宣传教育工作,并且应该进行相应的考核和评估,以考量是否达到了进行企业质量管理活动的能力要求;除此之外,制定相关的质量方案和质量标准是企业质量管理体系整个策划阶段最为重要工作,首先必须得到企业领导的充分重视,其次领导层应该领导组织团队进行策划。
再次,要有一定的可行性方案来保证企业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效实施和运行。企业的质量管理部门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管理人员应该承担重要的组织协调及监督管理的职责,要严格地对各项方案、程序、人员、资源、服务等进行有效的、连续的、严密的监控,一旦发现存在偏离相关管理标准、质量标准及技术标准的信息时,要及时反馈给相关部门并采取一定措施。企业管理者也应通过周期的、定期的质量管理体系评审机制来不断改进、完善具有企业自身特色的质量管理体系,通过对企业质量管理体系的调整、修正和改善,来提升产品质量,从而增强企业竞争力和影响力。
二、加强员工培训,提升质量意识
企业上到领导层,下到每一位员工,都要有注重产品质量的强烈意识,也要从上到下贯彻落实整个质量管理体系的实施。一方面,企业应该首先对员工进行不断的质量观的灌输,塑造良好的、融洽的工作氛围,增强员工的积极性及工作成就感,在凝聚的、统一的、和谐的工作环境中为确保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效开展和实施打下基础。另一方面,加强员工的培训这一环节必不可少。具体的做法除了要将企业的质量管理体系标准告知每一位员工,还要对员工进行周期性的、有成效的、针对性的培训,让员工了解内在的必要性及其意义。在培训中给员工贯彻质量意识,并不断进行技术层面的培训,提升员工的生产技术水平,在每个层面都将质量观念深入员工内心。具体的实施应该是先要针对员工在不同领域和不同阶段,来制定具体的、合理的、可行的及全面的培训方案,然后采用不同层次的培训措施,周期性地进行培训,并要具体依据员工的掌握情况,改进培训方案和措施。
三、监控生产过程,严控质量标准
在整个的质量管理中,关键的是要监控整个生产过程,严把质量关。质量是企业的灵魂和生命,一个企业想要在这个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保持不败之地,必须严把质量关,所以强化生产过程的质量监管就尤为重要,检验和监管便是整个生产过程必不可缺少的核心要素。监控整个产品的生产过程,包括始终监管整个的生产和技术过程,涵概产品方案的设计过程,产品的制造控制过程以及最终的检验过程。其中生产制造过程是产品最终形成的主要过程,因此,做好整个生产过程的监控和把关,就显得尤为重要。产品是否符合质量标准会直接取决于对生产过程的有效的、合理的控制和检测,因此,监控过程必须要严格、严谨,保证不符合标准的产品不流通到市场,也才能减少人为失误给企业带来的损失和影响。
四、结合实际情况,完善质量管理体系
企业制定质量管理体系的方案应该从自身实际情况和需求出发,结合企业目前的切身状况和发展方向,制定并不断修改完善体系方案,并结合有效的资源利用,来加强质量管理体系的可行性和时效性。企业应该适应市场情形和时代趋势,适应整个社会市场环境和需求的变化,与时俱进,实事求是,优化设计及提升其质量管理水平,来不断增强产品的市场竞争力。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作为目前一个优秀的质量管理措施,已被市场验证了其先进性和有效性,然而在实施过程中,却是良莠不齐的。究其根本在于有的企业只注重形式,而不具体根据自身情况来制定方案并贯彻落实,因而非但不能提高企业自身整体的质量管理水平,反而成为一种负担和误导。
总而言之,企业要始终严守产品质量关,制定并落实质量管理体系,坚决贯彻以顾客为中心,建立科学的、有效可行的质量管理体系。但是通过质量认证并不代表企业就可能够就此一劳永逸了。现代质量管理的理论在不断发展,市场环境在不断变化,而且ISO9001 质量标准体系也在不断修正完善,企业要做到真正维持并完善质量管理体系,要不断的进行自我改进,完善企业质量管理体系,提升质量管理水平,才能在竞争日益加剧的市场环境中利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宋其玉.关于质量管理的几点思考[J].核标准计量与质量,2001,1.
篇6
关键词:建筑工程项目;质量管理;问题;对策
一、建筑工程项目质量管理的基本内容
(1)工程项目质量管理的基础工作建筑工程的质量管理基础工作通过各个参与方做好质量策划、编制质量计划、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等工作。
质量培训教育,可以增强质量意识和基本的管理知识,针对不同的培训对象,将培训内容侧向不同的重点, 对于管理者还要侧重基本理论和技术业务方面的培训,生产活动的职工,则加强技术的基础教育, 使其掌握基本的技能和质量管理知识。
质量责任制,参与工程建设的各部门和个人都要在生产活动中承担相应的责任,明确各自相应的权利,这样就能形成一个质量管理的责任网络, 一旦发现质量问题就能很快的找到责任人, 查清产生原因。
标准化工作,按照标准化的原理,将在生产经营活动中经常出现的程序,用统一的形式约束,作为指导性依据。
计量管理工作,计量管理是技术和管理的相互统一,通过计量工作能够使量值统一,使各项工作都建立在可靠的数据分析之上,提高质量,降低成本。
质量信息管理工作,质量信息是质量控制的基础,包括收集、整理、分析、反馈、建档等几项工作,质量信息具有价值性、适用性、正确性以及可加工性、可追踪性。
(2)建筑工程项目质量管理的方法。通常工程项目质量管理是以质量检验为主,采用严格把关的手段进行,是一种落后的管理模式,在科学技术和基础建设飞速发展的今天,要以全面质量管理的方式取代原有的管理方法。
全面质量管理以全员参加为基础,将和建筑有关的行政管理、生产管理、成本管理、技术管理以及统计方法结合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质量体系,对全过程、全因素进行分析,建造适用、经济、可靠、安全的工程产品。全面质量管理采用主动的管理方式,不再仅仅依靠事后检验,发动全员参与,将生产经营活动处于受控制状态,以协调为主,使整个企业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全面质量管理是全过程、全员和全企业的质量管理,从项目立项、设计、施工、竣工验收的全过程,让每道工序涉及到的每一位职工都有质量意识,企业管理中每一个管理层次都要有质量管理活动。
二、建筑工程项目质量管理的要求
(1)项目管理就是为了实现项目目标,而进行的一系列的组织、筹划、激励、沟通、检查、控制活动。项目管理所涵盖的知识范围很广泛,几乎包括了管理学的所有知识,本科学来于国外,目前在国内各行中应用广泛,在我们的生产活动和社会进步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建筑工程项目中项目管理的应用更多,本科学的运用为工程质量的提高,有效的利用资源发挥了巨大作用。在建筑工程项目进行质量管理时必须满足以下要求:
(2)项目质量管理要有明确的管理主体。项目质量的管理主体是项目经理部,为了实施项目质量管理,项目经理部应根据工程具体情况组织起质量管理小组或专职质量检查管理人员,负责项目质量的监督、检查、指导和验收。将专职质检管理人员设在项目经理部,正是项目管理的基本要求。
(3)项目质量管理要按预定的计划和技术标准实施。控制活动其实质就是检查施工中实际发生的情况与预定的计划、技术标准相比较是否存在偏差,偏差是否在允许范围内,是否采取有力的整改措施,所以没有计划和标准,就无法进行管理。项目质量管理就是要将人们的质量管理活动纳入到按计划和技术标准进行中来,变不自觉的行动为自觉的行动。
(4)项目质量管理要求在时间和空间上是一种连续的,全面的管理。管理应对被控对象的所有要素和投入产生的全过程进行全面的管理。因此,项目质量管理必须从分析项目对象的基本特点着手,找出影响工程质量的规律性的东西和其主要矛盾,进行全面的和有重点的管理。质量管理应随着施工的延续而延续,并随着交叉施工的展开而扩大,在全过程管理中,特别需要重视对工序质量的管理。
三、建筑工程项目质量管理对策
(1)加强对影响质量因素的控制。第一,对直接参与项目的组织者、指挥者和操作者的有效管理和使用。人,作为控制对象能避免产生失误,作为控制动力能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和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要加强纪律教育、职业道德、专业技术培训、健全岗位责任制、改善劳动条件等等。第二,材料是工程施工的物质条件,没有材料就无法施工,而材料质量是工程质量的基础,没有高质地的材料,一切建筑施工质量都不会有保证。加强材料的质量控制,是提高工程质量的重要保证。具体要做到材料进场验收。基础环节是对材料外观、尺寸、性状、数量等进行检查。其次要检查材料的证明文件和供应商的供应资质,以及相关技术标准。还要做好材料的抽样送检。对部分重要材料试验的取样、送检过程,应由监理工程师或建设单位的代表到场见证,确认取样符合有关规定,同时将试样封存,直至送达试验单位。第三,制定机械化施工方案,应充分发挥机械的效能,力求获得较好的综合经济效益。从保证项目施工质量角度出发,应着重从机械设备的选型、机型设备的主要性能参数和机械设备的使用操作要求等三方面予以控制。第四,在项目实施方案审批时,必须结合项目实际,从技术、组织、管理、经济等方面进行全面分析、综合考虑,确保方案在技术上可行,在经济上合理,以确保工程质量。第五,施工环境与施工工序控制。施工工序是形成施工质量的必要因素,为了把工程质量从事后检查转向事前控制,达到“以预防为主”的目的,必须加强对施工工序的质量控制。工序质量的控制应采用数理统计方法,通过对工序部分检验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来判断整个工序的质量是否稳定、正常。
(2)加强建筑项目施工质量管理。要针对影响工程质量品质的一些关键问题,从技术、人事制度上建立更有效的、更加科学的管理体制,明确每一个施工人员的目标责任;作为技术管理人员,要善于不断地总结工作中的经验教训,做好协调工作。施工中协调部分的常见问题包括:电气部分与土建的协调;给排水与建筑结构的协调;建筑的外表、功能与结构的关系;各种预制件、预埋件、装饰与结构的关系、施工的特点、要求;各辅助专业之间的协调等。要不断提高专业管理人员、施工人员业务水平、综合素质。产品质量的好坏与从业人员的水平素质不可分。在搞好管理的同时,应加强施工管理人员的技术培训和专业水平的提高,以及对新技术产品的了解掌握。培养施工人员的敬业精神与细致的工作作风,施工中不遗琐碎,不留后患。
(3)加强建筑项目施工质量监督。建筑施工项目质量控制体系在运行过程中,各项活动及其结果不可避免地会有发生偏离标准的可能。为此必须实施质量监督。质量监督有组织内部监督和外部监督,其中需方或第三方对组织进行的监督是外部质量监督。质量监督是复合性监督,任务是对项目进行连续性的监视和验证。发现偏离质量管理标准和技术标准的情况时及时反馈,要求组织采取纠正措施,从而促使组织的质量活动和施工项目质量符合标准所规定的要求。实施质量监督是保证建筑施工项目控制体系正常运行的手段。外部质量监督应与组织本身的质量监督考核工作相结合,杜绝重大质量事故的发生,促进组织各部门认真贯彻各项规定。
篇7
[关键词]持续质量改进;护理管理;实施
质量是医院管理的主题,作为质量世纪的今天,没有质量就没有医院的生存和发展。我院从质量抓起,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作为护理管理者,如何更有效地进行管理,赢得病人、赢得市场,同时,保证质量的持续改进,成为工作的主题。我院对护理管理工作进行了改革,并取得了初步成效。
一、将护理质量内涵管理贯穿于质量管理过程的始终
内涵管理是运用系统理论,对被管理对象(人、财、物、时间、信息)实施连续、动态、全程的共性管理,达到放大管理功能倍率的目的。“以人为本”的护理模式,突出了“以病人为中心”的护理管理新内涵。根据质量理论,质量是由要素质量、环节质量、终末质量组成的。护理管理者应将护理内涵管理贯穿于整个质量过程,不仅要对护理工作的要素质量、过程质量、终末质量进行控制,而且应对护理人员的素质质量、行为质量和结果质量进行全面控制和调节。
(一)要素质量管理
要素质量控制是建立在护理服务组织结构和计划上的重要内容,重点在执行护理工作的背景方面,包括护理人员和护理工作两个方面,是实际护理质量管理工作中常被忽略的方面。
1、护理人员管理
包括护理人员的数量和质量。护理人员编制方面,我们综合考虑收治病人的数量、病种、床位的使用率和周转率等,病房床位与护士比至少达到1:0.4。同时,制订紧急状态下护理人力资源调配方案,确保等级护理实施质量与护理安全的需要。在保证护理人员编制的前提下,重视对每一位护士服务理念、业务技术、服务技巧等方面进行培训,制订各级、各类护理人员培训计划和分级培训目标,对不同需求的护理人员分别进行培训,使每一位护理人员的基本素质得到明显提高。人员安排方面,考虑各岗位对技术力量、护士资质要求的同时,注重每一位护理人员基本条件、基本素质、个人能力的不同,如护士的积极性、坚定性、首创精神、道德修养、心理素质、工作态度等,充分调动并利用其积极的一面进行合理组织调配,做到护理人员知识面、工作热情、服务技巧等方面的互补,使每一个护理单元形成积极、团结、向上的整体,为提高护理工作质量奠定基础。
2、基础护理工作质量管理
基础护理质量直接影响护理工作质量,其对保证护理质量起重要作用。为了保证基础护理工作的的实施,我们注重病房结构、布局的安全性和合理性,对器械设备制订了严格的维护保养制度,成立医疗服务组,保证药品物资的及时供应和科室与辅助科室之间的相互协作;制订和规范各项规章制度、质量标准、岗位标准、质量监控制度、各科室疾病护理常规、专科和基础护理技术操作规程、各科室风险应急预案、流程、告知标准体系等,使护士有更多的时间去病人身边实施优质的基础护理工作,如口腔护理、会阴护理、翻身擦身、洗头等,保证了基础护理工作质量,促进了护理质量的提高,提高了病人的满意度。
(二)过程质量管理
对各项护理活动和护理人员的各种行为实施过程质量管理,即护理质量是通过护理工作过程形成的。其依靠于要素质量的完善,更依靠于日常工作的监督、检查和指导,是护理质量管理的关键。我院健全护理质量管理组织体系,成立三级质量控制网,制订并完善了护理质量考核标准、考核办法,建立、健全质量可追溯机制,定期对护理质量标准进行效果评价。同时,对全过程关键质量控制项目进行重点监控,如急危重病人、新入院病人、围手术期病人的管理、专科质量管理、特殊科室的质量管理等,建立全院护理会诊和护理查房制度,注重护士自我质量控制能力的培养。通过纵向质量管理体系控制和横向科室之间的联合控制体系,完成质量控制过程的信息反馈,及时发现错误和偏差,采取改进措施。
(三)终末质量管理
终末质量管理是病人对护理服务的最终评价,也是护理服务的最终结果。终末质量管理有赖于要素质量及环节质量管理的完善与控制,是要素质量通过环节质量转化的结果。我们重点将病人对护理服务的满意率、各项护理质量指标完成的合格率、护理人员日常工作的考核结果等逐月进行汇总、分析。护理部每季度召开1次护理质量管理分析讨论会,每月一次近似错误分析讨论会,科室每月1次,对发生的近似错误和不良事件作出正确评价并提出改进措施。通过终末质量管理,对要素质量和过程质量进行反馈,从而实现质量的持续改进。
(四)质量管理过程中应避免的问题
质量管理的标准是零缺陷,要求每个人第1次就把事情做好。提高质量的良方是事先预防,不是事后检验,在实际工作中管理者常有一个误区,只重视结果(终末质量),而忽略过程(要素质量和环节质量),做不到全过程质量管理。
1、管理标准滞后易与临床实际脱节
随着医学科学的不断发展,新技术、新理论在临床中的不断应用,有些质量管理标准、技术操作规程与临床实际操作产生差别,容易造成护士有章不循,如不能及时进行修改和规范,导致护士对不规范流程、操作、行为等习以为常,使其质量意识逐渐淡薄。因此,质量管理标准、操作规程等应与新技术、新知识的应用相结合,及时修改和制定科学、合理的标准、规程,使整个工作过程做到量化管理。明确目标,细分每一个阶段,制定每一个环节、每一个程序、每一个人的行为标准,保证实际工作与标准要求相一致。
2、观念保守,不适应医学模式的转变
功能制护理模式下的护理观念和管理经验,已不能适应新医学模式对护理学科发展的需求。仅从管理者的角度评价护理质量,而忽视病人的需求,常常违背“以病人为中心”的原则。强调制度落实,忽视病人感受;强调统一规范,忽视个体发展、照搬质量标准,忽略具体情况,忽视病人需求等均不能适应以人为本的护理模式。因此,制定护理质量管理标准,在保证护理质量、防止差错事故、提高工作效率的基础上,一定要从病人角度、临床工作角度进行完善,根据病人的实际需求,充分体现一切为了病人的服务宗旨。根据护理工作的发展、病人的需求以及病人对护理工作的反馈意见,修改、完善管理制度。
3、缺乏全局意识
当护士或某个环节出现差错,应分析其发生的根本原因,而现实工作中往往出现就事论事,简单处罚,甚至对护理活动过程中因人力资源、病人数量及质量、工作强度等因素未能及时调整所造成的工作偏差和意外事件也做简单处罚,如人为错误、仪器缺陷或操作失误,仅局限于表面原因的追究,常易导致相关人员之间相互指责或推卸责任,不利于解决问题。80%的意外事件是由于系统或流程的原因造成的,因此,护理管理者应该具有全局观念,发现管理系统或流程的不足,及时改进,持续提高护理质量。
4、护理工作缺乏规范性
护理工作中出现的问题不能得到及时关注和解决,导致护理人员和病人不满意而影响护理质量。对不规范的流程、操作、行为等习以为常,使护理工作缺乏规范性、严肃性、连续性,界定不清的事无人管,对某个环节潜在的危险没有警惕等,是导致护理缺陷发生的根本原因。
5、质量控制手段流于形式
为检查而检查,为评价而评价,发现的问题得不到解决,潜在的问题不能发现,缺乏质量控制氛围,使护士的质量意识逐渐淡化,质量控制手段流于形式,护理质量得不到保证。护理过程中质量管理如果缺乏理性的思考与实施,会导致护理质量的终末结果与目标定位差距加大。
二、宏观管理与微观质量控制相结合,坚持持续质量改进
持续质量改进即实现一个新水准运作的程序,而且质量是超前水平的。质量持续改进是质量持续发展、提高、增强,满足要求能力的循环活动。在当今质量挑战的新时期,实施全方位、多层次的质量管理成为质量管理发展的总趋势。借鉴国内、外的管理经验,结合我院实际情况,在加强护理质量内涵全程管理的同时,重视宏观管理与微观质量控制相结合的多层次质量管理,使我院的护理质量管理取得初步成效。
(一)医院管理者为医院质量做决策
医院院长的质量决策决定医院质量管理水平,我院建立独立的质量管理组织,成立了完整的质量改进委员会体系,由院长直接领导,为医院质量改进活动提供总体指导方针,并监督改进活动的进展,每季度对全院各质量控制改进小组(医、护、技、后勤小组)的活动情况进行总结分析,提出改进意见并在全院进行公布,确定下一步需要重点关注的质量改进领域,指导改进小组活动,使医院质量管理步入良性循环的轨道。
(二)护理部充分发挥护理质量管理职能作用
1、加强护理人员质量意识和工作流程培训
护理部根据医院质量改进活动的总体指导方针,按季度、分层次培训所有护理人员有关质量改进方面的概念和方法,提出重点关注的质量改进领域及工作要点。同时,注重规范工作流程,对每一项工作均设计合理流程,实施前对护士进行培训,关注流程,对实施过程中的信息反馈进行及时改进、补充和完善,保证了每项工作流程规范、可行,增强了全体职工的质量意识和参与质量活动的积极性。
2、注重健全护理信息体系
护理部设有专门的护理质量控制改进小组,每月对活动情况进行归纳、总结和分析,同时,注意对各项实际工作进行及时、准确、全面、规范的收集、记录、传递、汇总和整理。在保证常规资料收集的同时,建立开放交流的文化氛围,鼓励护理人员自觉上报各类意外事件,关注质量方面存在的隐患,每月在护士长例会上进行护理信息通报,并登载在医院护理网上。将医院护理质量控制改进小组的活动情况、各科室上报的信息资料进行汇总、分析,针对各类问题进行协调或提出对策,制订改进方案,提出下一步的工作重点,从而促进护理质量的持续改进。
3、发挥质量管理动态过程的主导作用
护理部对质量管理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帮助下级正确认识、分析,发现和挖掘其根源,并及时、创造性地处理和解决问题,避免掩盖问题,杜绝就事论事,应看到问题的本质,使每个问题都得到彻底解决。同时,倡导勇于提出问题的氛围,使护理人员认识到敢于发现错误和纠正错误是质量提高的重要标志,使每一位护理人员都有危机感,并善于分析和解决问题。
(三)临床护理单元把好质量管理第一关
护理单元是护理技术质量控制、服务质量管理、护理安全防范和医疗成本控制的第一线。科室是微观质量控制的关键所在,护士长的技术水平、质量意识和质量管理能力,代表和决定着整个科室的质量水平和管理水平,依靠其实现科室组织管理严密性、规章制度严肃性、技术操作规程严格性和临床思维严谨性,加强科室基础质量、环节质量和终末质量管理,使每个科室都建立完整的质量体系。
1、充分调动和发挥护士长、科室质量控制组织的能动作用
护士长根据护理部的统一安排,按照质量控制活动周期安排,每日检查1项重点项目,每周全面检查1次护理工作。科室成立质量控制小组,每月进行1次质量控制活动,对护理质量各指标的完成情况进行总结、分析、评价。月末护士长组织全科护士会,将日常工作考核、周期检查情况、质量控制小组活动和护理满意度测评结果进行通报,分析问题存在的原因,经过研究提出改进措施,为下个月的工作计划做出安排,同时,将科室护士会的情况上报护理部。
2、注重护士自我质量控制能力的培养
制定新的质量控制网,即由护理部、科护士长、护士长三级质量控制转变为护士自我质量控制、科室质量控制和护理部质量控制新三级质量控制网,改变质量控制过程中重视他控行为,忽视护士自我控制能力培养的质量控制方法,充分体现护士的质量控制意识,提高护士参与质量控制活动的积极性,每月科护士会为护士创造一个表现自己和互相沟通的机会,充分发挥护士之间相互质量控制的作用,揭示科室的不安全隐患和不规范行为,制订切实可行、合乎实际需求的改进方法,使每位护理人员感受到自己在质量控制中的重要地位,并积极主动地参与,使科室的质量水平和质量意识得到明显提高。
(四)垂直控制与横向控制相结合是质量持续提高的保证
制定医护之间、病房与药房、医技部门和后勤部门等对护理质量的联合控制方案,注重横向关系之间的质量控制,护理部每月定时收集上述部门对护理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对垂直控制与横向控制的结果,分析工作的执行结果,并与控制标准相比较,针对已出现的问题,分析其原因和可能产生的影响,并及时纠正,防止同类问题再次发生。在护士长例会和医院内部网上通报,促进了护理活动的规范和护理质量的提高。
经过1年的实施和不断改进,护理人员的服务意识和质量意识不断提高,在管理方面齐抓共管,技术质量和服务质量方面有了明显提高,各项护理质量指标,如基础护理合格率、特级及一级护理合格率、急救物品完好率、技术操作合格率、健康教育知晓率等9项技术指标,全院各个护理组均按标准完成。重视病人对护理效果的评价,建立病人满意度调查项目库,不断增设最能代表病人需求和体现服务质量的项目。1年来,病人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不断提高,住院病人数量增加。总之,病人的评价是对服务最客观、最公正的评价,病人满意就是最好的质量,病人满意就有效益、就可发展。
参考文献:
[1]成翼娟,岳树锦,谷波,等.护理质量标准及评价体系的研究现状和趋势[J].护理管理杂志,2005,5(5):18~22.
篇8
关键词:房屋测绘;质量管理;重要性;作用措施
Abstract: Housing is a necessary place for people to live, production. Housing mapping is a very characteristic of the branches of professional surveying and mapping. Through the technology of Surveying and mapping, surveying instruments and mapping methods, determination of land, housing and real estate ownership status, natural condition, quantity, quality, location and using status of professional surveying and mapping. Housing quality management of Surveying and mapping in the housing mapping as the lifeblood of the housing mapping is more important, its purpose is to ensure the information related to housing and land fair, fair, accurate, complete, and can effectively regulate the housing market transactions, to protect the legitimate rights and interests of trading parties.
Key words: Housing mapping; quality control; importance; The role of measure
中图分类号:[P258]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104(2013)
房屋测绘质量是测绘土建发挥作用的基础和前提,它促使房地产市场的交易行为更加有效规范,对提高房屋产权产籍管理的科学性和准确性具有重要作用。房屋测绘是根据房产产权确权的需要,用测量的手段,以权属为核心,权属单元界限为基础,房产的平面位置、形状、面积为重点,绘制房产图,并以房屋和房屋用地调查表补充配合图面信息显示的专业测绘。为了有效加强房屋测绘的质量管理,对房屋测绘工作者需要全面掌握房屋测绘的相关知识并充分认识房屋测绘中对质量的要求及其重要性的意义。
一、房屋测绘质量管理的重要性
在城市建设飞速发展,寸土寸金的现实状况下,由于涉及到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房屋测绘必然会随着测绘活动的深入而引发越来越多的房产测绘纠纷。如何最大限度地减少测绘单位的风险,尽量避免由于房屋面积测绘失实引起的纠纷甚至诉讼,已成为整个房屋测绘行业面临的最大问题挑战。而解决问题的关键就是大力提高房屋测绘成果质量,以加强测绘质量管理。
二、房屋测绘质量管理的意义
1、房屋测绘质量管理对城市的规划建设起到促进作用。
房地产可以说是城市建设主体,因而城市群中房地产规划建设的水平能够综合反映城市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和精神文明程度。城市建设应当了解相关房屋的分布、数量、用途、结构等。房屋测绘质量成果,经过分类、整理、统计等一系列的程序之后,可以派生出很多数据资料。这些信息资料可以为城市规划,市政工程、环境保护、绿化工程等提供材料支持。
2、房屋测绘质量作为房屋测绘的基础可以为房地产管理提供信息服务。
房屋测绘是根据城镇建立的平面控制网系统,以绘制房地产基础图纸、房地产分布平面图,形成标准的坐标系统,为房地产管理部门提供房屋的地域分布、房屋的数量和房屋的利用状况等资料。同时在绘制房地产分布图的基础上,进一步精密测量和细化,绘制房地产分户、分层和分区平面图,可以整体、直观表现每一处房地产的状况,为管理部门提供正确的决策,并且为房地产登记部门提供相关房屋的具置、占地面积,房屋状况、地址等信息。
3、房屋测绘质量直接影响房地产登记公信力。
房屋登记的内容主要包括:所有权人、所在地点、所在建筑物的部位、平面形状、建筑面积、建筑年代、房屋结构和用途、占地面积、土地使用年限等自然状况和权利状况。而房地产测绘成果中房屋建筑面积,是《房地产权证》要求记载的一项最重要内容。房地产登记在很大程度上实行的是实质性审查制度,这就要求登记机构在进行房屋登记时,房屋建筑面积等各种要素要准确无误,以确保房地产登记的公信力。对因登记错误给权利人造成经济损失的,登记部门要承担相应的法律和经济赔偿责任。在实行以房屋建筑面积作为房产登记面积条件下,一旦出现面积登记错误,会给权利人利益造成损失,并且这种错误将长期存在,难以发现。因此提高房屋测绘质量,保证房产面积测算等各种数据的准确、真实、可靠,不仅是对权利人利益的保障,也是对房地产登记公信力的保证。
三、房屋测绘质量管理的措施
1 、加强质量管理意识教育。
房屋测绘的质量管理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需要各部门尽其责任、协同管理。技术管理部门要依据房地产测绘技术的发展和房地产测绘手段的变化及时修订相应操作规程;质量检验部门要制定相应的检查验收和质量评定的实施细则,为作业员和检查员提供管理制度上的支持。不仅如此,提高房地产测绘单位的质量水平,还要大力对干部和职工进行质量教育,提高质量意识,树立“质量第一”的观念。在进度与质量相冲突时,要将质量放在首要位置,处理好房屋测绘质量与进度之间的关系。在考核房屋测绘成果时,应把质量作为考核中最重要的指标。对房屋测绘的质量可实施责任追究制,进而加强企业各部门和各员工的责任感,维护企业利益。
2、完善房屋测绘的质量管理制度。
在实际房屋测绘中,通过加强对房屋测绘过程中的质量管理,在测绘前,进行研究分析委托人提供的建房资料,预测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并制定相关措施;在房屋测绘的过程中,确保测绘仪器性能和精度与相应的标准相符合,对比测绘中记录的数据与测量草图中标注的数据,检查是否存在技术误差;同时还要建立逐级的质量检查制度,以避免因计算量大引起的误差,这样有利于确保测绘成果的准确性,进而使测绘质量得到提高。
3、加强测绘工作人员的业务素质培训。
测绘工作人员业务素质的高低是决定单位竞争力的关键。只有加强对房屋测绘工作人员的技术培训。才能提高其业务素质,从而促进房屋测绘单位的持续发展。对房屋测绘工作人员的培训要按不同类型的员工分层次制定科学合理的培训计划,使培训内容满足不同类型工作的需要。随着房屋测绘市场化的不断加深,房地产测绘行业只有不断完善测绘成果质量、提高测绘成果含金量,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站稳脚跟、立足长远。要增强市场竞争力,就要不断创新,利用新技术和新手段提高成果质量并缩短作业周期;要增强市场竞争力,还要充分利用计算机信息技术开发适用于房地产测绘生产的软件,以减少人工计算的随意性与差错率,以有效地提高测绘成果的质量;要增强市场竞争力,更要针对市场对房地产测绘产品的需求进行客观分析,并根据市场供求关系,结合实际生产情况,提出技术创新的目标和措施,大力扶持新技术的应用,鼓励员工进行技术创新。
四、结束语
总之,房屋测绘质量管理在房屋测绘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所以科学、合理、系统的分析研究目前房屋测绘的质量管理问题,并通过加强房屋质量管理意识教育,完善房屋测绘管理法规、提高房屋测绘的质量管理意识、及对测绘人员的素质培训,从而有利于提高房屋测绘的质量管理水平,以保证其测绘质量,并促进房屋测绘健康的可持续发展,进而对整个房地产市场带来良好的经济效应和社会效应都具有积极而现实意义。
参 考 文 献:
[1]赵津生,陈建明,牛庆祥-城市建筑工程测量的质量控制[J].-《科技风》;2010
年02 期.
[2]赵丽芳.房产测绘的质量管理[J].企业导报,2011(01).
篇9
上半年的工作
一、完善制度建设,夯实基础管理
车间刚刚组建就及时组织人员制定了车间的各项管理制度,以“三标一体”标准体系的建立工作为契机,依照厂级文件的规定和要求,对车间制定的管理制度进行了认真梳理和进一步完善,制定了个车间管理制度。并在此基础上协助人事劳资科完成了车间的定员、定岗工作,编制了各岗位《工作标准》,明确了各岗位的要求、职责,健全了各级管理组织体系以及各项工作的管理规章制度。通过健全科学全面规范的管理制度,使车间的各项工作步入正轨,车间的综合管理水平明显提高。
二、加强教育培训,提高职工综合素质
上半年,车间在全新的组织架构下开展工作,对车间的安全教育、业务培训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车间按照要求,制订了车间的年度培训计划,涵盖了车间质量管理、安全生产、设备保养、消防知识、体系管理等方方面面的内容。并结合车间实际,按照车间计划,有组织、有步骤地开展了车间培训工作。
1、消防知识、安全生产培训
月份,车间组织全体职工在进行了安全知识培训,整个培训过程轻松有序,培训内容通俗易懂。通过此次培训活动的开展,进一步增强了机组人员的安全生产意识和安全消防知识。消防宣传挂图的张贴悬挂工作是提高职工消防安全意识的重要手段,车间将《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宣传挂图贴在了车间一进门最为醒目的地方。通过组织培训和挂图宣传的形式,使车间全体职工牢固树立了“安全第一”的意识,为今后车间的安全管理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加强内退返岗职工的培训
今年有新员工职工分配至车间工作,车间领导高度重视,采取了由班组长牵头,机长具体负责的方式,对新员工的工作业务技能、安全生产知识等进行实际岗位操作培训。在2009年月日起至 月 日期间的试用期内,新员工对待工作积极负责,认真向学习上岗操作技能,通过两个月的岗位实际操作,已经能胜任车间安排的岗位工作,得到了同事和上级领导的一致肯定和好评。
3、设备保养知识培训
为了保证生产的顺利进行,使生产的产品质量得到有效保障,让车间机台人员更好地了解改造后的设备,对生产设备进行切实有效的维护保养,在生产任务较为繁重的情况下,车间依然组织专人编写了相关培训材料,分班组、分时段由各班组长带领本班人员进行培训,为车间按计划顺利完成各品牌的生产任务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4、质量知识培训
质量是企业的生命,车间自成立之日起便将产品质量作为车间最为重要的管理工作来抓。为了使机组人员的质量意识得到进一步提高,有效保证车间产品质量,车间组织生产管理员、修理工和电工等在开展了“质量体系”文件培训。通过车间的几次质量事故,结合体系[本文 来源 于我 的学习 网 WWW.GZU521.COM )文件的要求,向参会人员阐明了体系文件培训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要求车间全体员工,特别是机台人员要严格按照车间制定的质量方面的文件要求和质控方法对产品质量进行严格控制,使车间的质量管理水平再上一个台阶。
5、标准化知识培训
为了跟上工厂“三标一体”标准化体系管理工作的进度,在车间领导的高度重视下,组织人员完成了车间“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标准体系文件的建立工作。因此,车间各班组根据本班上班时间,组织本班员工在活动分别对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文件进行了深入学习,就有关三标一体理论知识及相关体系文件要求等,向参会人员做了深刻详细的讲解,并针对在线产品的质量控制、安全和设备保养三方面围绕车间实际,对与车间生产息息相关的重要体系文件进行了认真的学习。
三、加强车间产品质量管理工作,确保品牌生产质量
为确保工厂改革顺利进行、车间正常运行,确保保质保量地完成生产计划,车间确定了一切工作围绕“提质、降耗、增效”的工作方针,质量管理工作主要做了:
1、车间制定了质量管理和质控方法方面的规定和制度,并对品牌质量标准做了宣贯。
2、产品质量只有依靠全员质量管理才能得到有效保证,车间通过强制管理制度和组织学习加强全员在线产品质量控制,促进“人人都是质检员”得以逐步落实。
3、本着“设备是基础”的原则,加强设备维护保养,确保在用设备完好,以高效的设备保障在线产品质量。
4、实行质量缺陷分析整改制度和限期整改制度,通过对质量缺陷的分析不断查找生产过程中质量控制存在的不足,提出整改措施,有效促进了全员质量管理。
篇10
【关键词】施工质量;管理;策略
一、施工质量管理在房屋建筑工程中的重要性
房屋建筑工程施工质量是保证建筑安全的基础,建筑质量安全关系到施工单位的信誉,在当前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房屋建筑施工质量是建筑单位获得市场地位的根本保障,施工质量管理对房屋建筑安全有着重要的影响。
当今我国建筑行业迅猛发展,建筑技术也在提高,房屋建筑工程都有着各自的特色。为了使房屋建筑更具个性,设计师在房屋建筑结构设计上往往会加入多项技术,追求房屋建筑外形的差异化。对于这些应用了多项施工技术且工序复杂的建筑工程来说,安全质量最为重要,在保障房屋建筑工程质量安全的基础上,才能进一步追求房屋建筑结构或外观的个性化。因此,施工质量管理是实现建筑特殊性的基础。当今我国房产竞争激烈,建筑企业所建造的建筑质量关系到企业的经济效益和市场满意度。对建筑工程进行施工质量管理能够在工程建设实施前、实施中和完工后对建筑工程的质量进行全程管理和监督,保障建筑工程的安全可靠,提升建筑企业的信誉和社会影响力[1]。另外,新技术、新材料等不断应用在建筑工程中,这使得建筑工程在结构设计和实际施工过程中更为复杂,为了提高生产技术的提高和适应能力,实施施工管理对建筑企业来说十分必要。
二、加强房屋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管理的策略
(一)设立管理制度
进行房屋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管理的前提是建立完善的施工质量管理制度。制定施工质量管理制度应对施工过程进行全局把握,以我国工程施工质量相关规范作为管理制度的建立基础。在确立制度基础后,要将工程施工的实际情况与施工管理制度相结合,对各个施工部门的职责任务进行明确划分。为了确保各个部门在施工能够遵循管理制度,施工单位要保证管理制度深入到实际施工中,建立完善的质量考核和奖惩制度,对施工质量设立不同的评判等级。建立工程质量检查制度,定期对工程施工进行实时检查,在检查的过程中发现质量问题后要立即进行汇报,并迅速处理。在质量问题的处理上,施工单位要组织专业技术人员或专家对问题进行分析,并尽快制定质量问题处理方案,防止质量问题在施工过程中的进一步扩大。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管理制度的制定只能对工程质量管理工作进行指导和规范,要真正的使工程质量管理得到实施,还需要施工管理人员将制度落实在实际工作中。
(二)保证施工材料质量安全
建筑工程质量安全的物质基础保障是施工材料的安全。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迅速,急功近利的思想对人们的价值观产生了不良的影响,部分产品质量差的原料供应企业会使用违法销售手段,一些采购员在原料采购工作中无法抵御物质的诱惑,使用质量低劣的材料对建筑质量安全造成威胁[2]。作为建筑单位,要选择诚实可靠,富有正义感的人员担任采购员的职位,并对采购员进行培训提升他们的职业道德素养,采购员购置成本低、质量合格的材料不但能够保障建筑工程质量安全,还能够为建筑企业节约成本。另外,企业要对建筑材料进行严格的检查,保障材料质量安全,在施工过程中不达标的材料或是损坏的材料严格禁止其进入施工现场。企业对施工人员进行培训,施工人员在施工中合理使用材料能够避免成本浪费。在施工后,要对剩余材料进行回收,这不但利于建设成本的节约,还起到了保护周边环境的作用。
(三)提升施工人员能力素养
目前,我国大多数建筑工程施工从业人员的职业素养都较低,没有接受过专业的培训。由于施工人员缺乏相关的职业能力和素养,在施工的过程中不但建筑工程质量难以得到保障,施工人员的人身安全也受到了威胁。因此,企业一定要定期对基层施工人员进行培训,另外企业在技术人员的招聘方面要进行严格的选拔,技术要求高的施工岗位对员工技术要求高,从业人员必须要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3]。
(四)施工方式的选择
施工方式对建筑施工质量有着重要的影响,建筑企业要选用科学、实用、成本较低的施工模式。施工方案的选择不但要从成本角度进行考虑,还要考虑到企业自身的特点,确立最佳施工方案。建筑企业要对施工方式进行优化,选取科学的施工方案,建立严格专业的质量标准和施工规程。施工方案的选择应以质量安全为第一准则,不能为了节约企业成本而使用影响安全的施工方案,施工方案的合理选择能够保证建筑质量安全,提升企业影响力。
结论:
为了适应当今建筑工程的发展,建筑单位在施工过程中应使用科学的施工质量管理手段。制度科学的管理制度、采购合格安全的施工材料、提升施工人员的能力素养并使用科学的施工方式。将施工管理措施落实到位,工程质量是建筑工程成败的关键,重视施工质量管理是提升建筑单位市场竞争能力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施招宏.房屋建筑工程施工的质量管理与控制措施研究[J].江西建材,2014,08:59.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7质量征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