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学习技巧范文

时间:2023-11-23 17:51:2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化学学习技巧,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化学学习技巧

篇1

【关键词】高中化学学习;学生;技巧

高中化学之中蕴含很多生活常识,化学也是一个在实际生活之中运用较多的科目,所以化学对于同学们日后的学习和发展都是十分有用。在实际生活之中,如果同学们能够懂得化学知识,原理等,生活也就会更加安全和舒适。比如说化学会为同学们解释现实生活之中为什么加油站不能打手机,或者为大家介绍石油的成分,这都是同学们日后的生活之中不可缺少的知识。

我作为一名高中化学老师,已经在高中化学的讲台上面耕耘了多个年头了。在这个讲台上面我付出了很多很多的汗水,同样我也收获了很多很多。对于每年的高中化学知识竞赛,为了让我的学生们能够获得好成绩,我也是做出了很多的努力,尤其是在学习化学的方法和技巧上面,我会经常总结,合理的规划同学们的学习时间,就是为了让同学们能够在竞赛之中获胜,而在多次的反思总结之后,我总结出了一套化学的学习技巧。希望对于正在学习化学或是将要学习化学的同学们有些帮助。

一、注重知识的积累,奠定化学基础

同学们在进入高中之中一定会发现一个问题,就是化学的学习非常的杂乱,可以说是毫无规律可言。而且需要同学们记忆的东西也特别多,所以同学们对于化学的记忆还是有些恐惧和头痛。其实这并不奇怪,同学们从小到大就开始接触语文,数学,英语这些科目,这些科目要记的知识和内容实际上比高中化学的知识多很多。因为高中的课程非常的紧迫,学习时间非常的少,所以同学们学习化学的时间也相对的比较少,觉得化学的知识很多,记忆起来十分困难。

高中课程的特点就是知识点多,杂。对于同学们来说,高中化学的知识量和难度系数突然增大了,所以很多同学在刚开始学习的时候就会觉得非常的不适应,总是感觉自己分身乏术,根本学不过来这么多的知识。其实同学们大可以不必紧张,着急的。同学们在升入高中之后学习成绩多少都会有些波动,但是在坚持不懈的努力之后,同学们的成绩一定会只升不降的,同学们要懂得取舍,学习的时候,一定要能够抓住效率,平时的时候也要注重化学知识点的积累,奠定化学学习的基础,这样就一定能够取得好成绩。另外作为一名高中化学老师,我在授课的时候也会加重学习方法的讲解,对于记忆化学知识,我也做过一些总结。

1.物理性质的记忆

所谓的物理性质就是物体的颜色,形状,大小,是固体,还是液体,什么味道等等,在记忆物质的物理性质的时候,不要死记硬背,应该要理解记忆,而且最好是能够根据实物去记忆,同学们在看到这种东西的时候,分析它的物理性质,然后进行总结就很容易的将性质记住,比如说硫酸。同学们在看到硫酸的时候,会知道它是无色油状液体,一瓶硫酸在那里不会挥发,将浓硫酸和水互溶就会发现,分不出水和硫酸,所以可以推测硫酸是易溶于水的,另外摸摸装硫酸的杯子会感受到热量的放出,所以硫酸溶解的时候会放热,因此同学们就可以抓住重点总结硫酸的物理性质。无色油状液体,难挥发,无气味,易溶于水,溶解放热。

2.化学性质的记忆

一般物质的化学性质就是酸碱性,氧化性和还原性,对热稳定性等。在研究物质的化学性质的时候,同学们最好能够亲自进行操作。在实际操作之中进行归纳总结,推测物质的化学性质。而在学习了元素周期表之后,在研究一个物质的化学性质的时候,也要根据元素周期表之中的元素特性进行总结和归纳。记忆物质的化学性质要从元素周期表开始,元素周期表就是化学学习之中的百科全书,如果同学们能够将元素周期表背熟,弄会,就一定能够获得好成绩。元素周期表的记忆也是需要有技巧性的。在学习某一个物质的时候,可以先结合元素周期表分析元素的性质。

比如说在研究氧气的性质的时候。首先结合元素周期表分析氧元素,氧元素是在第二周期第ⅥA族,是活泼的非金属元素,因此可以分析氧气是一种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的气体。是化学之中常用的氧化剂。另外氧气可以助燃,但是自己不能够燃烧。如果氧气遇到火就会燃烧的话,地球的每一个地方就会无时无刻都在爆炸了。结合生活可以知道,水中只溶解了少量的氧气,所以可以得到氧气在水中的溶解性很弱。化学性质的分析是需要实验来验证的,同学们通过实验还可以锻炼动手能力,对于同学们化学兴趣的培养都是很有帮助。

3.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

关于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的记忆,同学们需要做到足够的理解。而且将原理和实际相结合,将原理进行解剖,做到理解记忆,这样在考试之中,同学们通过实验现象还可以推出原理或是概念,做到永久记忆。

二、时刻都在思考,抱着怀疑的思想去学习

学习是一个不断思考和研究的过程,而化学作为一个理科,更需要同学们能够具有严谨的思想,根据科学的方法进行研究,不断的提出问题,解答问题,善于提出疑问,是学习之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是同学们积极学习,积极思考的表现。而且凡事多问为什么的话,也有利于同学们了解事物的本质,了解学习的本质。在化学实验之中,更需要同学们具有这样的精神。科学家们都是从实验之中总结出真理。而且一直以来世界都流传一句话,实践出真知。

做化学实验的步骤可分为,操作步骤,实验现象,结论,实验原理或是反应原理,现象解释,误差分析等。在做化学实验的时候,同学们一定要能够尊重科学现象,严谨的执行每一个步骤,同学们在做实验的时候,有可能因为手轻轻的抖了一下,结果导致实验的失败,需要从头再来。所以在做实验的时候,同学们一定要认真,并且做好实验数据的记录和分析,而且最终要能够掌握实验原理,每一个实验现象之所以能够出现的理论依据就是实验原理。而且同学们通过实验所一定要掌握的也就是实验原理。

三、归纳总结,将知识串联

篇2

关键词:高中化学;非金属单质;氧化物

虽然高中化学的非金属单质及其氧化物这一节极为重要,但是这一节的困难程度确实也不小,我们大多数学生在进行这部分内容学习的时候,总是有很大困难,掌握不住技巧,导致学习质量、效率的下降,最终也就造成了在做题以及考试上的压力[1]。为了能够节省时间,在短时间内实现化学学习的效率迅速提升,其最有效的解决方法就是对化学的学习规律以及技巧进行深刻的探讨与研究[2]。在非金属单质及其氧化物的学习中,同样重视规律和技巧的探讨,那么这一部分的学习内容也就没有什么问题了。

1重视分类总结,简化学习难度

我们首先要做到分类总结,将学习中遇到的复杂东西简化,降低难度,重新分类总结,从而也就做到了对学习难度的降低。分类总结是学习非金属单质及其氧化物学习的重要技巧。分类总结指的是,对非金属单质以及氧化物根据其特征进行分类并总结。非金属单质是一个大的统一的分类,在这个分类层次中,通过特征的不同的原理,在划分出不同的小类别,而这些小类之间不论是在反应条件方面还是在反应物方面,必将会有一方面具有共同特征[3]。因此小类别的精确划分,有利于我们学生更加清楚的了解非金属单质的学习方法。同时这种分类划分方法,可以很好的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帮助学生开展由此及彼的推导学习,最主要的是大大的提高了学习效率。

2强化反应条件的认知

我们在学习化学非金属单质及氧化物这一章节还有一个不得不说的重要技巧,那就是对强化反应条件的认知。在任何的化学学习中,反应条件都是一个重要的因素,因为在化学学习中某些物质的反应进行仅仅需要接触到就行,但是还有一些物质对反应条件的要求很高,例如有些需要高温高压,还有些物质在需要高温高压的同时还需要催化剂的催化作用,所以对强化反应条件的认知需要全面,才能够更加清楚的认识化学的学习。在非金属单质及氧化物的学习中,在对强化反应条件清楚认知的前提下。还需要对反应条件进行详细明确的分类,根据反应条件的不同对单质的特征进行进一步的掌握,这样不但更详细的了解了所学单质,还再次强化了学习的效果。通过这样的方式,相信我们学生对于化学单质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同时加大我们的学习兴趣,让我们的化学学习的效率更上一层楼。

3重视实验的总结

详细的对实验进行总结与分析,是化学非金属单质及其氧化物学习中另一个需要掌握的技巧。针对化学学习而言,我们学生亲自动手实验操作学习,更有利于的锻炼自身的注意力、动手能力以及思维能力。所以在化学实验当中,学生认真的做好实验步骤和实验观察总结具有重要意义。总体来说,化学实验的总结主要分为三个方面:第一是实验仪器的充分准备。比如玻璃棒、试剂、锥形瓶、烧杯等等。充分的对实验仪器准备是保障实验顺利完成的前提,同时对这些进行总结可以更好的分析实验的特点。第二是对反应过程的总结,对反应过程有清楚的总结后,使我们每个学生能够认识到实验原理,并且可以从中发现每个实验的差异之处,这样学生们对于实验的清晰划分便没有丝毫问题了。第三就是进行实验时对反应物的分析和总结[4]。从反应物方面来看,实验也可以进行分类。简而言之,化学的学习离不开实验的总结,对化学实验的高度重视有利于整个化学学习的具体化。另外,还可以将学生自己操作得到的实验现象同教材中描述的进行对比,看看是否一致,让实验更加的具体、形象,我们的学习全面性也会得到更加显著的提升。综上所述,高中的理科学科中化学有着不可取代的位置,因此在化学学习的过程中清楚的对物质分类总结,详细的对强化反应条件认知,积极的动手实验并总结,这样从学习中可以获得一定的学习规律和技巧,那么提升学习效率和质量就不是问题了。在学习中不能盲目的效仿别人,要在探究的过程中找到属于我们自己的,最重要的是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非金属单质及其氧化物作为高中化学学习中的一个小部分,从分类到反应条件再到化学实验进行学习技巧的总结,这样做出了演示,对于其他的化学学习也可以使用此种方法,可以帮助我们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提高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1]苏瑾文.高中化学非金属单质及其氧化物学习技巧探究[J].都市家教月刊,2016,2(11):117-120.

[2]孙铭君.高中化学非金属单质及其氧化物学习技巧探究[J].中华少年:科学家,2017,7(9):138-139.

[3]冒秀凤.高中化学非金属单质及其氧化物学习技巧浅谈[J].中学生数理化:学习研版,2017,11(3):19-19.

篇3

一、构建有机物质网络,明晰物质类别特征

1.基础物质的网络构建

物质名称 结构特点 对应官能团

2.多重官能团物质的网络构建

物质名称 结构特点 对应官能团

碳碳双键与碳碳双键…………二烯烃共轭二烯烃CH3CH=CHCH=CHCH3累积二烯烃CH3CH=C=C-CH2-CH3孤立二烯烃CH3CH=CHCH2CH=CH2

二、概括有机化合物的命名规则,巧写有机化合物的结构简式

1.有机化合物的命名规则

有机物质的命名大体归为三类:一是无官能团的有机化合物命名(如烷烃),二是有一个官能团的有机物命名,三是有两个或两个以上官能团的有机物命名。三类有机物的命名都要以烷烃的命名原则为基础,都要遵循六点命名规则,吃透这六点规则,才能为复杂的结构进行命名。选主链—给主链编号—相同取代基要合并—不同取代基小在前大在后—等长原则—等近原则。对于只有一个官能团的有机物命名只需将烷烃命名原则稍作改动便可完成,改动如下:

(1)在选主链时,将选择“最长”碳链为主链当中的“最长”二字改为“含官能团在内的最长”即可。

(2)在主链编号时,从靠近“取代基”的一端开始,把主链碳原子编号中的“取代基”三字改为“官能团”即可。

(3)最后一个字要看官能团对应的物质类别,属于哪一类别,最后一个字就落谁。

注意:有两个或多个官能团,以哪个官能团为主,名称的最后一个字就落谁,同时还要兼顾非主要官能团在名称中的位置要求。

2.通过名称书写有机化合物的结构简式

(1)写出主链碳原子,从左到右给主链碳原子编号;

(2)将取代基及官能团连到主链相应的位置上;

(3)按碳原子四个共价键的要求,补上氢原子。

三、通过建图建表来理解有机物的化学性质

1.通过构建反应网络来进行反应类型的总体复习

例如:■

上图中函盖的反应类型就有加成反应、氧化反应、还原反应,脱水反应等,学生通过这样的反应网络,易于从总体上把握有机反应的类型。

2.熟练掌握“拆分”与“结合”,完成有机方程式的书写

有机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归纳总结无非就是五个字——“拆分”与“结合”。为什么会这么说呢?下面通过两种类型的方程式书写来理解这五个字。例如:

上述两种反应中的虚线均为拆分线,将结构“拆分”成两部分,然后与另一反应物的两部分重新“结合”后生成了新的化合物,这就是所谓的“拆分”与“结合”。

3.通过构建性质图表来理解化学性质的综合运用

检验醛、酮性质中常用的试剂表

篇4

一、课前巧妙预习,汲取更多新知识

预习是学好知识的关键,是学习者掌握、理解新知识的前提,也是提高学生学习质量的重要途径。因为,对学习者而言,在自主学习中,通过预习能发现很多问题和学习乐趣,如以前未接触过的问题、新奇现象、疑点问题、难点问题等,或学到一些新知识。同时,预习能有效促进学习者带着问题继续探索未知问题,会集中注意力,全身心投入探究问题,深刻透彻地理解知识。所以,我们在化学课堂教学中要根据教学内容、学生年龄特点,引导学生预习课堂上所讲内容,让同学们把预习中遇到的众多问题带到课堂上,再聆听老师的讲解,那种境界是无法用语言表达的,学生的探究热情会逐步升级,听课兴趣会更高,同学们的学习效率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另外,培养学生预习习惯,还能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更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质量,汲取更多新知识。

例如:引导学生预习物质的分类及转化内容时,为了让同学们汲取更多新知识,笔者首先引导学生通读教材,搞清楚物质的分类及转化一节讲了哪些内容,如常见物质进行分类、单质、氧化物、酸、碱、盐等物质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要解决哪些问题。通读之后,要掩卷而思,思考哪些问题已清楚、基本清楚,哪些内容不懂、模糊,哪些是重点等,要对这部分内容有所了解,并做简单的记录。其次,引导学生在通读基础上,进行精读(细读),挖掘教材中深层次的知识,如氧化还原反应,应举出典型的钙和氧气的反应,这里钙的化合价升高作还原剂,氧气的化合价降低作氧化剂,同时找到一个划分化学反应类型的方法。另外,在细读中要做一个有心人,既要思考教材中讲了什么,又要知道“为什么”,对问题进行比较和分析,对重要结论、关键词、存在问题或不懂要做好标记和记录,这样一边读、一边思、一边记、一边注,多问几个为什么,有利于优化阅读效果,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当然,预习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注意分析、归纳知识点或方法,以及新旧知识的联系,这样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课上巧妙听讲,善于动手动脑

在课堂上学生听老师讲解最关键,是掌握知识的核心。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应高度重视,首先学生带着预习中遇到的问题走进课堂,促使同学们的思维紧跟老师的思路,逐步探究问题。其次,学生对预习中存在的问题,聆听教师是怎样分析的,如何突破问题的难点,从而探索当时自己为什么没弄清楚的原因所在。这样,同学们不但可以有效理解这部分知识,而且可以提高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汲取知识,学习目标更明确,理解问题透彻,全神贯注。最后,教师要引导学生巧妙听课,让学生手脑并用,做好演示实验,并认真记好笔记。还要让同学们亲自动手实践,探索问题的过程。另外,还应提醒他们注意小组里同学之间的分工协作,尽量让同学们在融洽的气氛中进行科学探索,享受动手动脑的乐趣。

例如:在探索物质的分类及转化教学时,为了让同学们听讲,提高听课效率,笔者首先要求学生预习,让他们带着问题听课,促进学生动手动脑。如同学们预习时对化学反应类型不甚理解,他们在老师分析化学反应类型时,会全神贯注听讲解,氧化还原反应实质是元素化合价发生改变的反应,如在钠和氧气的反应中,钠的化合价升高,氧气的化合价降低,那么化合价升高的物质是还原剂,化合价降低的物质是氧化剂,这样同学们很容易理解该问题,学习信心逐步提高。

三、遇到疑难问题,引导善于联想

新课程教学理念一直倡导我们注重学习方法渗透,积极引导学生参与整个教学过程,指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索学习,在自主探索学习遇到不懂问题或疑难问题时要退一步思考,运用科学思想方法分析问题,探索问题解题途径,以便更好地突破解决问题策略。为此,在化学教学过程中,我们根据教学内容,学生现有知识水平,设计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学习或合作学习,不断给学生创造新的环境,“刺激”他们刻苦学习,同时,在自主学习中引导他们不畏艰难险阻,敢于克服一切困难,尤其是运用科学思想方法探索解决问题,如运用类比思想、化归思想、联想思想、方程思想,等等。让同学们逐步尝试到成功解决问题的喜悦,从而激发他们学习兴趣,达到强化学习效果。

篇5

【文献编码】 doi:10.3969/j.issn.0450-9889(A).2011.11.019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因学生思维的具体形象性与概念抽象性之间的固有矛盾,概念教学成了数学课堂教学中的一大难题。为突破这一难题,巧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以其独特的“图、文、声、像”来创设教学情境,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清晰化,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给概念教学增添无穷的乐趣。

一、 巧用信息技术,鲜活地引入概念

运用多媒体课件解决抽象的定义,通过观察事物的“变化”,得出数学结论,是概念教学的重要手段,已被广大数学教育工作者所认同。而通过观察事物变化的轨迹,得到事物的本质属性,是概念教学引入的重要方法。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联系学生熟悉的事物,鲜活形象地引入概念,为学生后续学习中形成鲜明、准确的概念奠定基础。

例如,在教学四年级《垂线》时,我们可以这样引入垂线的概念:首先,多媒体课件出示校园平面图,让学生观察学校周围的道路,哪些路是相交成直角的。然后,选取其中的一个垂直点,课件演示红蓝两条直角边,蓝线闪烁,告诉学生蓝线垂直于红线;红线闪烁,红线垂直于蓝线,这样让学生直观地感知两条线段互相垂直。接着,课件演示红线无限延长后成为直线,我们就说蓝线垂直于红线;同理,蓝线无限延长后成为直线,我们就说红线垂直于蓝线,再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述。

上述教学,通过多媒体课件从学校周围的道路引入概念,符合小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认知规律,借助多媒体课件的层层演示,让学生经历了一系列的观察活动,把生活化经验和感性材料抽象出概念,为学生建立垂直的概念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 巧用信息技术,形象地讲解概念

在数学概念教学中,传统的 “粉笔加黑板”的教学方法,在某些概念的理解上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而将信息技术引入课堂,尤其是在二维或三维空间的教学中,通过计算机的动态演示,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传统教学方式在直观感、立体感和动态感等方面的不足,从而实现精讲,讲清概念,理解概念。

例如,在《三角形的面积》教学时,可以利用已有的《求三角形的面积》课件,用PPT动画的形式通过“变色”“闪烁”“移动”等连续的动态过程,让学生清楚地观察出拼成的平行四边形是由两个三角形组成的,每个三角形的面积是平行四边形面积的[12],使学生弄清了平行四边形与三角形的关系,理解了为什么能化三角形为平行四边形的道理,从而切实掌握了三角形面积公式的知识。

这样恰到好处的动画演示,对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空间观念,弄清正方体、长方体、圆柱体的特点及其表面积公式的由来起到了传统教学方式所不能替代的作用,使学生顺利地理解概念,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培养了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三、 巧用信息技术,深入地巩固、辨析概念

在小学数学概念中,有些概念比较相似或接近,学生常常因为没有理解概念的本质而混淆。此时如果我们能够通过多媒体设计一些对比的教学活动,通过直观的观察和启发思考,就可以使学生认识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从而巩固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如,在教学“直线”和“线段”这一对概念时,我们可以运用多媒体课件首先显示一条直线,用flas的形式进行延长演示,学生就有了更直观深入的理解,然后再利用变色、闪烁的效果在直线的某一部分上点上两点,并指出两点间的一段就是线段,它的长度可以度量,从而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对比和分析,深刻理解“直线”和“线段”的概念及其联系和区别。

四、 巧用信息技术,恰当地拓展、深化概念

学生掌握某一概念后,并不等于概念教学的结束。作为数学教师,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概念的教与学,适当地拓展、深化概念。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信息技术打破时空的局限,利用丰富的学习资源,有意识地让学生自己去查阅相关资料,不仅能丰富学生对概念的了解,拓展、深化概念,而且能提高学生自主探求知识的能力及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例如,在《轴对称图形》教学中,学生理解了“轴对称图形”的概念和特征后,教师可以启发学生,要求学生绘出一个或几个轴对称图形。学生根据所学概念的特征,利用信息技术,在“几何画板”中自由创作。有的学生直接用鼠标拖出一个三角形,然后对其进行复制、旋转,再移到一起;有的学生拖出一个长方形,再拖出一个等腰三角形,把它们按轴对称的要求进行组合;有的学生甚至画出颇有创意的复杂的轴对称图形。

篇6

2、踏步,在踏步前行前,最好花几分钟时间热身,例如可以做15次原地高抬腿,为开始滑行做准备。然后双脚由T字变成外八字向前踏步,重心移至左腿右腿稍抬起、放下。再把重心移至右腿,左腿稍抬起、放下。反复进行练习,逐渐加快速度。

3、滑行,在练习一段时间的踏步前行后,可以开始学习滑行。滑行动作的要领是左脚在前成弓步,右脚向侧蹬出,上身向前微倾斜,两臂平伸与肩同高,重心放在左脚上。然后右脚收回到左脚内侧,右脚向前滑出,左脚向后外侧蹬出,同时重心由左脚移动到右脚,收脚到右脚内侧。

4、停止,停止的方法分:正中切法、A字停刀、T字停刀、转弯急停。建议用正中切法,这是很容易掌握的一种方法,就是双脚平行,把有煞车器的那一脚向前推出,脚尖微向上,让煞车器磨到地面就可以了,将煞车器愈用力的压向地面,就可以愈快停下来了。

5、安全跌倒,身体前倾,膝盖跪下,身体趴下,以护掌触地向前滑出,并让身体同时伸展出去,然后完全扑倒在地,经过这一连串的动作后,跌倒时的撞击力会被完全分散出去,不致于使单一部位承受太多、太重的伤害。

篇7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兴趣是人的一种带有趋向性的心理特征。学生对所学内容感兴趣,学习积极性就会明显提高,学生们才能乐于接受,此所谓“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在小学语文课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能使教学过程呈现出情景交融、形声并茂、生动活泼的美景,使学生的思维向深层发展,也给我们的小学语文课堂注入了新的活力。

二、突破重难点,训练思维

在课堂教学中,一切教学活动都应紧紧围绕教学目标进行。只有认真研究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选取最能体现该目标的教学媒体,才能达到解决重、难点的目的。缩短学生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发展,达到开发学生智能,培养学生能力,提高单位时间的教学效率的目的。

如《鹅》这首唐诗包含了丰富的信息:有鹅的叫声、鹅的形象以及鹅的动作等。传统的教学方法、手段难以将这丰富的信息表达清楚,而多媒体教学却正好适合表现这些丰富的信息。教学的具体步骤:(1)“曲项”利用动画展现一只白鹅浮在水面上不断伸曲脖子。(2)“曲项向天歌”在前一个动画的基础上,合成鹅叫的声音效果。(3)“白毛”利用一幅静止的大白鹅浮在水面上的图片,突出其白色的羽毛。(4)“白毛浮绿水”展现一只大白鹅浮在碧波荡漾的水面上,突出其“浮”的悠闲的神态。教师在此引导学生观察水、鹅毛的颜色对比以及鹅的悠然动作。(5)“红掌”出示白鹅挥动红色的脚掌向前划水的动作和划水的“哗哗”声。(6)整体讲解这首诗时,出示一幅动画:亭台楼榭,杨柳依依,一个小孩在不断向湖里那群欢叫着的鹅抛撒谷粒。整个教学过程文图并举,声情并茂,视听结合,渲染了气氛,创造出了原诗的意境,不仅调动了学生参与的主动性,而且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最重要的是降低了学生学习的难度,又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从而使学生得以在一种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了知识,理解了诗意,同时强化了记忆。

三、感知语言,培养语感

语言文字的训练最重要的是训练语感。训练语感的关键在于将文字转化为生动可感的形象。现代信息技术的恰当运用,便可激活学生的形象思维,使概括的东西变成具体形象的东西,将作者的语言转化为活脱脱的生活、人物,在头脑中活动起来,引发学生产生联想和想象,理解内容的深层意蕴,从而把握字里行间的点点情丝,使读者与作者在思想感情上相互交流、形成共鸣。小学语文《狼和小羊》一课讲的是狼为了要吃小羊,找出种种借口,小羊据理申辩的故事。在这里学生没有感性认识。为了帮助学生读出狼凶恶、蛮横、无理的语气,小羊温和、有礼貌的语气,教师此时可用课件,通过画面的拉近、拉远、更迭、定格和录音,让学生比较、观察、体会、了解狼和小羊的特点,体会狼和小羊的不同语气。在视觉记忆和听觉记忆活动中,不仅使学生减少了学习的盲目性,还使学生在学习中进一步认清了狼凶残的本性和小羊天真的特点。

四、激发美感,渗透美育

审美感知是人对于能够引起愉悦的事物完整形象的反映,感受美是审美过程的起点。学生对于艳丽的色彩、和谐的声音有一种天然喜爱的倾向。根据这一点,把语文课文中美的形象、事物通过录像、投影、计算机展现出来,创设一定的意境,让学生感知审美对象,产生美的情感,陶冶其情操,直至使学生拥有鉴赏美的大脑和创造美的双手。小学语文课文中有许多优秀文章,如《桂林山水》、《火烧云》、《美丽的小兴安岭》等展现自然美的课文,还有许多生动丰富的语句,诗情画意是一大特色。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把优美的大自然景观展现在学生们面前,使他们深刻体会到林海一碧千里的壮观,五彩池奇异缤纷的美妙,再加上优美的乐曲,教师声情并茂地讲解,将观察、阅读、思维、审美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不仅学到了知识,激发了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还受到了美的情感的熏陶。可见,加强多媒体教学,运用画面、音乐等媒介将课文中抽象的文字,转变为具体可感的审美形象,这也是增强审美感知力的重要途径。当前,随着电脑网络的普及,多媒体教学已被越来越多的教师采用,那鲜活的画面,优美的音乐,恰到好处的色彩运用,确实使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了更难忘的印象,有时甚至能起到“以一抵十”的作用。

五、启发想象,培养创造

篇8

关键词 信息技术;数学;多媒体教室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3)04-0129-02

迁安市大崔庄镇擂鼓台中心完全小学地处偏远,经济较为落后,是新农村建设的春风带来了生机。2005年配置了一个多媒体教室和一个计算机网络教室,令人欢欣鼓舞。农村小学教学资源的匮乏,毋庸置疑,课堂教具缺东少西。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如果插上信息技术的翅膀,必然会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运用信息技术,能够开发并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主动地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的数学活动中。

作为新课程改革实施的主要渠道,研究课堂教学如何用信息技术提高教学效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用信息技术,提高学生的有意注意效率

农村小学生活泼好动,自身的学习环境较经济发达的城区差,教学资源相对缺乏。同时,数学是比较抽象的学科,如果教师不讲策略,一味地让学生有意注意,学生的兴趣就会降低。如果为了感兴趣,全部都是多媒体,那么就会丧失学习数学的本质的东西——数学知识的生活化。课堂上为了提高学生的有意注意,利用信息技术可创建情境、渲染气氛,使学生犹如身临其境,激发学习兴趣,集中全身心的能量来投入到学习当中。

1.1 利用信息技术,丰富教材内容

教学中,教师可利用信息技术,丰富并开发课本中的图片资源。小学数学课本是许多高深的教育专家集体智慧的结晶,里面的图片资源形象直观。为了锦上添花,可化静为动,使学生犹如身临其境。

比如,冀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找规律”一课,笔者把教材中商场开业图用Flash做成一个简短的动画,人物能够说话,彩旗、花篮、灯笼用鼠标单击可以一闪一闪地引人注意,这样就减少了学生的无意注意,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观察和思考。

师:同学们从图中能发现什么?

生:彩旗、花篮、灯笼、盆花。

师:这些彩旗、花篮、灯笼、盆花是不是乱摆放的?

生:不是。

然后教师用鼠标一一单击,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

1.2 利用信息技术,创设生动活泼的教学情境

数学教学中,结合学生已经掌握的经验和知识技能,针对某些知识点,运用多媒体教学,创设生动活波的教学情境,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加法交换律”教学片段】

教(用多媒体大屏幕演示):从前有个吝啬的地主雇佣一个长工,这个长工很老实。地主一天只给长工两顿饭:为了让长工多干活,早上给4碗粥;到了晚上由于休息,只给3碗粥。长工很满意。可是时间不久,长工觉得待遇不公平,对地主说:“不公平,给的粥怎么越来越少了?”要求增加。结果第二天,地主早上给长工3碗粥,晚上给4碗粥,并念念有词说:“好好干,你的待遇提高了。”

师:同学们,长工待遇真提高了吗?

生:地主偷换概念,长工的待遇并没提高。

师:为什么?

生:3+4=7,4+3=7,待遇没变。

师:这其中有个数学规律:加法交换律(板书)。

小学生有意注意坚持的时间短,缺乏抽象能力,以形象为主。通过多媒体创设的故事,生动形象,趣味十足,加深学生的有意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主动参与到问题探究中去。

1.3 利用信息技术,营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亲近学生

课堂的教学气氛和师生关系应是民主、友善、善意的。亲近学生,宽松和谐的氛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信其师”,从而“亲其道”。上课前的师生互动虽然短暂,但如果利用好,能调剂学生的状态,有助于活跃课堂,特别在公开时能拉近师生彼此的距离,消除紧张感。

小学生比较喜欢有趣味性的歌曲,比如用多媒体播放《如果感到幸福你就拍拍手》:“如果感到幸福你就拍拍手,啪啪!如果感到幸福你就拍拍手,啪啪!……”学生对这首儿歌耳熟能详,音乐一响,他们手舞足蹈地唱着,全身都是幸福的节拍在跳动,一张张童真美丽的笑脸像花一样绽放,课堂气氛自然就活跃快乐。他们对教师的信任、亲近和依赖同样也会感染教师,激发教师对教学的热情。

2 用信息技术,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为学生自主探索数学学习提供有利条件

多媒体网络教室系统是一种先进的教学控制平台,是一种崭新的信息技术教学方式,为各个学科搭载信息技术提供了宽广的条件。在现有的计算机网络设备上,教师可以通过教师机对学生机实施广播、监控、转播、语音教学、发放教学资源。另一方面,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积极性,引导他们主动探究。

在农村教学的教师都知道,学生上数学课,少几节无所谓,可如果是信息技术课,他们会追着你,不上会有很大意见的。笔者利用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的浓厚兴趣,乐意操作电脑、乐此不疲的劲头,利用清华同方多媒体网络教室,给学生上了一节信息技术和数学的整合课,课堂上气氛民主、活跃。

【案例】下面是河北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四年级《数学》下册第93页第6题,题目要求为按要求在方格纸上画图(每个小格的边长表示1厘米):

底边是3厘米的等腰三角形;

两组对边的长度分别是8厘米和5厘米的平行四边形;

底是6厘米,高是4厘米的平行四边形;

上底为2厘米,下底为4厘米,高为3厘米的梯形。

这题是练习课当中的,所以留作了作业。可令人烦恼的是学生画的方格不规范,结果也错得五花八门。在黑板上示范画方格,讲解透彻也不是很容易,再加上学生对此题受挫,有了抵触情绪,很茫然。笔者得知该班的学生已经接触一年半的电脑,对上信息技术课兴趣很浓厚,就想何不请信息技术来帮助呢?在信息技术教师的帮助下,用Flash做了一个简易画图程序,如图1所示。

【教学片段】

师:教师机演示。

生:通过学生机观察、思考(个个跃跃欲试)。

师:把程序发放到每台学生机,且放到监视学生机状态。

生:打开教师机发放的简易画图程序,开始探究画图,如有问题可通过电子举手求助。

师:监视学生机状态,如有个别问题,单独给予处理。

生:汇报结果 总结评价。

3 利用信息技术,向学生渗透数学转化思想,使学生领悟数学的奥妙

转化是学习数学的一种重要的思维方法,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基本途径。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转化思想无处不在,生疏问题转化成熟悉问题,复杂化简单,抽象化具体,一般化成特殊,一个综合问题转化成几个基本问题……学生学会数学的转化,有利于实现知识的迁移,提高数学的能力和兴趣。信息技术直观便捷,“四两拨千斤”,可让学生领悟转化的思维方法。

【教学片段:推导“圆的面积计算公式”】

师:引导学生分小组,把圆分成4等份、8等份的扇形。

生:分组活动,结果把圆拼接转化成的是近似的平行四边行。

这和最后的结论拼接转化成一个长方形距离较远。为了使生更为直观,“请”来了信息技术,短时间内,学生一目了然。

师:用多媒体课件,如图2所示,演示把圆分成4、8、16、32份。

生:对拼的过程和结果,短时间一目了然,自然而然得出“平均分得的份数越多,越接近长方形”的结论,即:圆可转化成长方形。

4 结语

总之,让信息技术来辅助农村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能使农村小学的数学课堂教学资源得到充分的开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参与到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主动学习,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为农村教育的辉煌助力。

参考文献

篇9

第一环节:自主学习(预习、自习)

上课之始教师用大约3分钟来检查自学情况,这部分由每个小组长来执行并作相应的总结。教师在这3分钟里要重点巡视中差生的自主学习情况,及时表扬自学速度快、自学效果好的学生。为了确保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刚进行课改实验的前期要安排小组长对自学情况进行严格监督,在相应的表格上填写每个组员学习单词认读、练习、课文的情况。发现有组员没有完成任务或不懂,小组长有责任教会组员。

学生英语基础薄弱,不懂得如何下手自学,所以教师安排好自学内容可以达到很好的引导效果。学生大部分为留守儿童,缺乏自觉性,从小养成了随性的学习态度,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所以根据教师提纲要求自主学习,由小组长跟踪监督十分必要。有了明确的目标引导和有效的监督,经过半个学期,学生基本能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初步实现学习动机内化。据我们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自主预习的学生人数由原来的22.76%提高到78.23%,课堂上积极发言的学生人数由原来的40.65%提高到89.88%,在主动朗读方面的进步最为明显。

第二环节:合作探究(讨论交流、展示成果)

此时教师用小黑板展示本课要重点解决的问题或者学生在自主学习中不能解决的问题,启发学生思考,合作探究。时间一般在15-20分钟。小组合作时,老师是管理者、引导者,不是旁观者、参与者,要把时间和精力用于关注“弱势群体”。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关注学生的“集中度”“学习态”。

学生讨论的问题,一定是学生通过自学仍难以解决的共性问题,或者是教师在巡视中发现的带有普遍指导意义、易错易混的问题。展示的目的是展示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成果,进行知识的迁移运用,提炼提升感悟。学生展示时,教师要引导展示生提问、其他学生回答;提醒其他学生认真聆听或观察,随时准备补充、评判和纠错或向展示生提问;教师要认真倾听,及时对展示生引导、点拨。可以让学生轮流做展示生,人人都有展示的机会,培养学生的能力,大胆讲话的勇气,让学生会“写”会“讲”。

第三环节:精讲释疑

教师的精讲要根据教学实际,每节课都选取一到两个典型的或本土的案例(素材)进行精讲点拨。精讲不是不讲或缩讲,而是提取精华的讲,语言精练,内容精当,话题精巧,落实“三讲三不讲”。“三讲”即讲学生自学和讨论后还不理解的问题,讲知识缺陷和易混易错的问题,讲学生质疑后其它学生仍解决不了的问题,“三不讲”即学生不探究不讲,学生会的不讲,学生讲之前不讲。精讲时间控制在10-15分钟内。

第四环节:训练检测

训练检测是自主学习、展示交流效果的检测,是本节学习的反思和总结,检测时要突出“弱势群体”。训练检测的时间一般是15分钟。教师可以直接利用学生教辅书中的习题进行检测(要求教师要提前筛选题目);还可自出测试题,小试卷;也可以用PPT显示题目,学生写在作业本上上交。需要注意的是,题目必须是针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让学生感受学以致用的成就感,增加学生学习英语的自信心。教师可引导学生竞争,如先完成前十名的加分,进行展评。老师可当堂批改。优生达标时可提高标准。

教学两要求

“让学生快乐和赏识学生”这两个要求要贯穿于整个课堂。学生的自信很大程度上来源于教师的肯定和赏识,要使学生保持积极的学习行为,教师必须要及时适当地给予评价。教师的课堂评价要遵循两个原则:一要及时,二要真诚。评价要明确具体点到位,例如,学生朗诵时,可以指出他的发音、语调、声音、流畅度等方面具体评价,而不是简单的“Very good!”“Well done!”“Good job!”

篇10

摘要:现代信息技术辅助教学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手段,它给教育教学改革带来了新鲜的空气。现代信息技术在数学课堂中的运用也正呈蓬勃之势,现代信息技术作为重要的教学手段进入课堂,显示了它明显的优势,它集文字、声音、动画、图形于一体,图形清晰、动态感强、速度快、信息量大、信息传输质量高、交互性强,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效果,有利于学生对数学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弥补了传统教学方式的直观性、立体感和动态感等方面的不足。使一些抽象、难懂的内容变得易于理解和掌握,能取得传统教学方法无法取得的效果,起到了教师用语言难以替代的作用。现代信息技术教学手段的运用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信息技术 初中数学 优化 课堂

新的《课程标准》规定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对初中数学教育的价值、目标、内容以及学与教的方式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初中数学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应重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特别要充分考虑计算器、计算机对初中数学学习内容和方式的影响,大力开发并向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初中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学习活动中去。现代信息技术运用于数学课堂是初中数学课堂发展的必然趋势,是现在初中数学课堂的必然要求。下面就现代信息技术运用于数学课堂的意义,方法和效果谈一下我的几点思考。

一、巧借信息技术的交互性,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1、人机交互是多媒体计算机的显著特点,多媒体计算机可以产生出一种新的图文声色并茂的、感染力强的人机交互方式,而且可以立即反馈。这种交互方式对于数学教学过程具有重要意义,它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因而形成学习动机。

题组训练是数学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传统的方法是点几位学生(或自愿)到黑板上演板,完毕后教师再讲评强调。人机交互则会出现另一片天地。用Authorware制成题组训练课件,学生笔算后,选择正确答案。若答对了,窗口立即弹出激励性文字:“你答对了,真了不起!”若答错了,窗口马上显示“你答错了,请再试一次!”只至出现正确结果,万一三次尝试失败,则显示解题步骤。这样处理,学生学习兴趣浓,效率高。若在网络教室上课,每个学生都有参入机会,老师也能从服务器上迅速查出答题的正误率,借此调整自己的教学方式。

2、人机交互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有利于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传统的数学教学,教师是主宰,学生是配角,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甚至练习作业都是教师事先安排好的,学生只能被动参入这个过程。而优秀的多媒体课件所提供的交互式学习环境中,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学习基础,学习兴趣来选择所学的内容的深浅,来选择适合自己水平的练习作业。

初中数学复习课或习题课,特别适合人机交互的学习环境,因为初中数学教师完全有能力制作这类课件,从前置知识复习,精选例题讲解,到巩固练习作业,每一教学环节都可以设置成不同的层次,学生根据自身情况,选择性地进入相应层次,当然还有机会进入高一层次。这种交互性所提供多种的主动参与活动,就为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的发挥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从而使学生能真正体现出学习主体作用。

二、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直观展示数学知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由于多媒体形象具体、动静结合、声色兼备,并且具有一定的可控性和交互性,所以如能加以适当应用,可以变抽象为具体,把死知识变活,使得在教学中一些说不清、道不明的难点就迎刃而解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经常会遇到一些重点难点问题,它们有的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有的是纯理论的,在现实生活中找不到这样理想的条件。对于这些问题,应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很难突破,而多媒体恰恰能弥补这一缺陷。如在现实生活中,由于存在着空气阻力,抛出的物体的轨迹并不是数学中所说的抛物线,在展示抛物线(二次函数图像)的形成的过程,用传统方法难以胜任。而通过Flash、几何画板或Authorware等制作软件,则可利用其函数功能,轻松实现各种函数的图像演示。再如,研究一枚硬币的正反面出现的机率与抛掷次数之间的关系,如果用人工来投的话,由于时间的限制,投掷的次数往往不够大,其结果的可信度相对差一些。而利用抛掷硬币的课件,可实现较多次数的投掷,从而更能揭示其正反面的出现机率所固有的规律。在演示的过程中,可利用课件的可控性和交互性,积极引导学生参与试验,由学生来设定其抛掷速度和次数,由此得出相对合理、可信度高的试验结果。这样,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学习的热情,提高学生的感性认识,并使之上升为理性认识。

三、巧用现代信息技术,刺激学生感官,加深理解

1、化无形为有形。初中数学理性知识成分太重,传统的教学只片面强调逻辑思维训练,缺乏充分的图形支持,缺乏供学生探索的环境,于是只能靠学生的死记和教师的说教了。比如,初三几何“点的轨迹”,学生最终会知识“轨迹”是一些直线或射线,但学生对“轨迹”是毫无想象力的。《几何画板》能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它显示的“点”一步步地动态有形地组成直线或射线,旁边还能显示轨迹中“点”的条件,这种动态的有形的图形是十分完整的,清晰的,它远远超出老师“把轨迹比喻成流星的尾巴”。

2、化抽象为直观。初中数学的概念教学是教学中的难点,学生几乎被动地从教师那里接受数学概念,只有靠强化记忆知道概念的共性和本质特征。初三代数“函数”,就是一个典型的概念教学,关键是让学生对“对于x的每一个值,y都有唯一值与它对应”,有一个明晰直观的印象。运用多媒体的直观特性,分别显示解析式y=x+1,中的平方表,天气昼夜变化图象,用声音、动画等形式直观地显示“对于x的每一个值,y都有唯一值与它对应”,最后播放三峡大坝一期蓄水时的录相,引导学生把水位设为y,时间设为x,就形成了y与x的函数关系。不仅引起学生的自豪感,而且对函数概念理解非常透彻。

3、化静止为运动。运动的几何图形更加有效地刺激大脑视觉神经元,产生强烈的印象。初中几何《圆》这一章,各知识点都是动态链接的,许多图形的位置发生变化,图形间蕴藏的规律和结论是不变的。熟悉《几何画板》的教师,无一例外会用《几何画板》来演示“圆幂定理”,即相交弦定理割线定理切割线定理切线长定理,鼠标一动,结论立现,效果相当好。其实象“垂经定理”、“圆心角、弧、弦、弦的弦心距关系定理”等等,需要用“翻折”“旋转”“平移”等知识证明的定理,都可用《几何画板》动态揭示知识的形成过程。有些题目,不经意用鼠标移动一个点,图形变化了,结论仍然成立,比如:图形中移动C点或E点始终有CE∥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