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教室文化设计范文

时间:2023-11-23 17:51:2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初中教室文化设计,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初中教室文化设计

篇1

例如,在讲“金属的防护和回收”时,教材中是通过几组实验证实得出铁生锈的条件.在备课时,铁的生锈条件是一个重点,为了完成这个教学目标,教师可以设置几个问题围绕主题展开实验.第一,从生活中找原因.人类在生产生活中对于钢铁的使用是很广泛的,钢铁的生锈也是很常见的,那么通过多媒体展示某些铁制物品生锈前后的对比图片,让学生直观地认识到这是生活中的生锈现象后,教师提出问题:铁制品为什么会生锈,与什么有关?学生会投入积极的思考和讨论中,根据已有的知识去猜测生锈的原因或条件,大多数学生能猜出一两种可能,一些学生若想不到的话,教师可以帮助学生设置几个情境,对比得出猜想.如,你们有没有见过铁锅生锈?家中的铁锅洗干净后,还需怎样?这说明生锈会与一种物质有关.学生很快想到条件之一———水.接着追问:是不是只要有水,铁就能生锈?将学生由一个生活中的经验升华到化学中的另一关键物质———氧气.第二,课堂实验验证.学生不容易想到氧气,教师此时可以通过实验来验证.必须强调一下,实验用水为蒸馏水,将打磨过的铁钉完全浸没在水中,将其塞紧,另一个铁钉,一半浸入水中敞口放置,这些药品和操作都可由学生完成,一起放置在教室里一星期,由学生观察并记录现象.第三,交流讨论归纳总结.通过对比发现,水不是生锈的唯一条件,还必须有另一个重要条件———空气中的氧气.

二、换位思考,设计问题

现代教育学认为,学生在学习某一知识之前,头脑里并不是一片空白,他们通过日常生活的各种渠道和途径,在无意中形成了对某些事物特定的看法和思维方式,且在头脑中沉淀下来.这些看法和思维与正确的科学概念并无冲突,但有时与正确的科学概念和思维方式大相径庭.由于在学生头脑中已有一些前概念的内容,教师应该在准备教案时,从学生的角度去分析形成前概念的原因,错误之处,再将正确的概念加以适时呈现,可通过提出几个问题去解释、疏通,从而使学生形成正确的概念认识.例如,学生认为合金就是几种不同金属的混合物,而事实上合金不仅是金属与金属的混合物,甚至还可以是金属与非金属的混合物.这时,教师可以提出问题:合金是不是由金属混合而成的?将大多数学生的认识在课堂上讨论.在讨论中发现还有其他可能时,学生会有一种强烈的求知心理迫使自己找出正确答案.此时学生容易接受新的、正确的化学概念.通过表格列出几种常见合金的名称、组成、性能、用途.展示时,发现生铁和钢中有碳这种非金属的成分,自然而然伪概念被否定,正确的概念浮出水面.

三、理论与实验结合,设计问题

当问题用语言无法解释清楚时,教师还有一种最好的工具———实验.通过实实在在的现象,将抽象的、不易理解的知识具体化、真实化.当学生形成“盐”的正确概念时,教师是利用中和反应引出盐这类物质.学生对盐的认识是酸、碱反应后的一种生成物.酸为酸性、碱为碱性,而盐呢?这个问题提出后,学生根据对NaCl的认识类推盐应该为中性.实验室的药品,学生无法用品尝来判断,但可通过酸碱指示剂来判断.教师提供的盐,既是常用的,又要具有代表性.通过分组实验,观察记录现象,交流讨论后,总结出答案.整个过程在纠正错误观念之余,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动手能力,符合新课标下对学生实验能力的要求.

四、知识迁移,设计问题

在课堂处理方面,复习课是较难把握的.复习课往往既要注意知识的重点、难点,又要注重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如何将知识点较好地串联起来,问题的设计是至关重要的.学生在接受复习内容时,知识之间的跳度不能太大,应该以循序渐进、逐层深入的方式,既要有横向的联系,又要有纵向的比较,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建立对所学知识深层次的联系,形成对化学学科整体的认识和体会.例如,在复习“碳及碳的化合物”时,前后联系非常密切,可以由二氧化碳作为发散源,先让学生回忆二氧化碳的性质,而涉及化学性质时,学生会想到能与水、碱发生反应.这时顺便提及一些水、碱的相关知识.由性质决定用途时引到二氧化碳的灭火,又可与燃烧和灭火结合.而提到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时,学生回忆药品及装置.教师提出:这套装置还可用于制取其他哪些气体?可将氧气和氢气的制备方法全部联系起来,这个知识点是中考中重要内容.类似的知识迁移还有很多.在每一个点、线、面的连接中,问题的巧妙设计,能使知识流畅衔接,学生复习也会轻松,即使复习课也兴趣不减,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篇2

一、在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中实施拓展性问题设计的重要性

众所周知,化学实验在实际的初中化学教学中占据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它是进行科学探究的主要手段,同时也是充分开发初中学生智力、潜能以及创新能力的必要途径.在初中化学的学习中,学生通过对化学实验的学习,不仅可以充分的感受到化学的“魅力”,激发学习兴趣,从而获取更多的化学知识,而且也可以培养学生在日常的生活中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与科学的学习态度.而“拓展性问题”的设计,其实就是在探究式学习理论的基础上而形成的一种教学方法,主要是“以学生为主体,以科学探究为手段”,促进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动参与,亲身体验,最终达到有效提高其对化学实验解题能力的功效.在“拓展性问题”的设计中,其核心的思想就是“拓展”,在拓展中,学生培养创新能力,获得发展与提升.因此,在初中化学的实验教学中,有效的开展“拓展性问题”的设计,积极引导学生体会通过实验自主探究知识的方法,并培养其科学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初步形成良好的化学学习习惯,提高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初中化学实践教学中有关拓展性问题的具体设计

1.在实验操作方面展开拓展性问题设计

在进行化学实验的过程中,实验的操作是其中的一个关键部分,始终贯穿在化学实验教学过程中.因此,在这一环节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在结合各个实验的操作要点的基础上,适当的设计一些拓展性的问题,进一步的丰富学生有关化学知识的结构,强化知识间的联系,引导学生展开有效思考.例如:在对沪教版初中化学中,有关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中,常用实验仪器就有试管、烧杯、烧瓶、酒精灯、试管夹等,而在所有的化学实验中,对教师最基本要求就是教会学生正确使用酒精灯对物质进行加热处理,从而有利于后期更多化学实验教学的展开.因此,在对这一实验进行有效教学的时候,教师在实验操作前一般都需要准备一些实验的器材,然后根据实验所需组装各个器材,最后再进行具体的实验操作.因此,在实验器材准备的时候,教师就可以设计一些拓展性的问题,如:为什么加热得用酒精灯,是否可以用其它一些装置对物质进行加热呢?酒精灯有哪些特点,且在使用过程中又需要哪些注意事项呢?通过类似问题的设计与谈论,让学生对酒精灯形成初步的认识;然后,教师还可以进一步的设计一些相关的拓展性问题,让学生充分的了解并利用酒精灯实施具体的操作.如:通过将酒精灯点燃并熄灭,在这个过程中,有哪些发现?若是不小心将酒精洒出来了,该怎么办?学生在对这些问题进行有效思考的时候,就可进一步的了解到熄灭酒精灯的原理,拓宽了自己的知识面;最后,在对物质进行具体的加热操作时,教师还还可以设计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如:怎样才能对试管中的物质进行有效的加热呢?在加热的过程中,人应该站在哪个位置,是否可直接面对试管口?试管内液体沸腾后,是否可立即采用冷水冲洗?通过这些拓展性问题的设计,不仅将一个简单的实验过程变得有趣,充分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而且让学生充分体验到化学实验的“魅力”.

2.强化实验对比间的拓展性问题的设计

在初中的化学实验中,大量的实验都是具有一定的相似性与可比性的,因此,教师若是在这个环节有效的设置一些具有拓展性问题,将能有效的强化学生相关化学知识的结构.例如:

在对于沪教版初中化学“基本实验2”中有关“二氧化碳的制取与性质”展开教学时,就需要通过教师演示实验步骤、方法的形式加深学生对于二氧化碳这一气体性质的认识.因此,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就可以通过先复习各种可以制取二氧化碳的实验方法,并引导学生了解有关气体的实验室制法的内容,然后让学生对比不同的气体,如氧气与二氧化碳等,其制法有何不同?存在着哪些异同点?同时,这两种实验操作在实验装置上是否一致?在实验的过程中,应该注意些什么问题呢?在实验结束以后,采用何种方法来检验这两次实验操作所获得的气体就是氧气或二氧化碳呢?通过这些极富有启发性的问题的设计,积极拓展学生有关化学知识方面的思维,培养学生对科学实验探究的兴趣,进一步强化学生对相关化学知识的理解.

综上所述,在初中化学实验教学的课堂中,积极的展开一些拓展性问题的设计,从问题入手,有效的培养了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科学探究的学习能力,极大的提高了化学实验教学的效率.然而,教师在设计一些拓展性问题的时候,也应注意几个问题:不可将“对话”变成简单的“问答”;避免问题探究过程流于形式,教师需在充分了解学生学习状况的基础上,设计一些拓展性的问题,以进一步的强化学生对相关知识的了解,进而提高学习效率.

有些概念学生不能较快理解和抓住概念中的主旨,教学时可以通过概念对比的方法由学生从区别中掌握概念主旨.例如原子和元素概念的对比,分子和原子概念的对比.

在概念教学中,既要使用正例,有时也要使用反例.反例虽然不具有概念的关键特征,但在无关特征方面却可能和正例有许多相同点.例如在学习了“置换反应”的概念后出示下列化学方程式:

(1)2CuO+C2Cu+CO2;

(2)CuO+COCu+CO2;

(3)Zn+ HClZnCl2+H2

(4)CH4+O2点燃H2O+CO2

篇3

论文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艺术表现形式;中国式抽象;非实体性

论文摘要:(1)民族传统文化是中国现代设计与绘画艺术基础教学成长的最佳土壤。(2)现代设计与绘画教学中,我们不仅要努力求发展.求现代。更要溯源。(3)由西画表现形式出发,重启中国文化传统未来发展的价值取向。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历经千载,魅力依然,在世界艺术之林永放灿烂夺目的光辉。其中中国画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一块瑰宝,是祖先留给我们极为珍贵的文化遗产,它是我们艺术创作中最为常见的艺术表现形式之一,也为我们现代绘画艺术与设计教学及创作的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尤其在“民族性”方面为我们提供了极其丰富的表现内容与形式。现代设计与绘画基础教学是现代设计与绘画的训练基础,是培养设计师美术家形象思维和表现能力的有效方法,是认识形态和创造新物象的重要基础学科。民族传统文化是这门设计与绘画艺术基础教学成长的最佳土壤。作为一门艺术,把民族传统文化融人其中,是其不断创新的动力源泉与实践基础,同时设计艺术与绘画艺术也可以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中不断得到滋养与有益的补充。在设计与绘画基础教学中,文化的民族性是其内核与灵魂的最终展现,是以本民族文化为支撑的设计与绘画基础教学的主流。随着当代科技的不断发展。设计与绘画基础教学再次面临严峻的挑战。国外教学体系在中国年轻一代人心目中及生活中的渗透力和影响力是不容回避的社会现实;然而纵观中国设计与绘画基础教学的发展方向,20世纪60至80年代出现的当代绘画艺术及设计发展史上最辉煌的历史时期以后,至今一片沉寂,再也找不到明确的发展方向。

现今传统中国画已渐行渐远,不知怎的,这些画让人想起赵无极。我们天天对“现代”的努力已倾向于将传统连根拔起。可若是失去了根,那就是再“现代”也不是中国的“现代化”,而是“同化’。在现代设计与绘画教学中我们不仅要努力求发展、求现代,更要溯源。否则,无根无源,便是毁灭,是用“现代”在消蚀我们的传统。中国画即“近”而“远”。很“近”的物体塑造却获得一种悠远沧桑的感受;“实”而没有放弃空灵、自由,同时又在超逸的味道中获得一种隽永的境界。我们不应为观念所迷惑,停留在形式层面,而是向纵深走去;这个“纵深’就是中国的“像”与“境界”。境:境界是中国文人曾在山水中遥望的“彼岸”,是中国文化的形而上之境。对于中国文化模式,她的手段是“象”,而“彼岸”是空灵的“境”。如果说确有“接近抽象式的表现”(或日“中国式抽象”)存在的话,那它的目的不是导向“绝对理念”,而是指向生气氰显的“境”。我们之所以如此选择是因为宋元山水画不仅代表了“中国古典文艺繁荣”时代的“高峰体验”,更集中体现了中国传统的形而上世界—-宇宙生命流变的空灵之境。象:为我们展现中国文化本真之源的只能是中国画的“象”,而不太可能是西式的“X X抽象主义”。作为传统的灵魂之所在,是中国艺术“现代化”的结点。“象”是一个世界,它代表宇宙与人的禅机,寓于境界之中的表征,不是实体的因素。因而不能太“写实”,也不能取消形象。以往“民族化”的经验让我们相信,只有实证化的探索才能确证,在现代绘画与设计中从内里真正建立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与“当代”的沟通与跨越;这不仅指理论学术,也是指创作探索本身,更重要的是当代绘画与设计教学基础如何发展的走向。

我们传统的绘画根源实际上是从宋元山水人手打开古代文化的精神空间。借助西画表现的结构化的形式创新之所长,在个人绘画与设计的语言中找到了发展的空间维度。由此出发,或者我们可以重建某种主体意识重启中国文化传统未来发展的价值取向。“中国文化的境界:属于不同的文化体系,方式、概念内涵不尽相同”,以心象静观字宙之气韵流变,以山水遥望体悟人格与自然一体的彼岸之境;这无疑在重视中国山水美学乃至古代文化精神的脉搏。而在深层意义上,它对我们当代艺术教学对民族文化的反思与觉醒,主要表现在两个层面:如前所述,作为“象”与“境”的世界,其意义不仅仅是激活我们民族原有的流变、生生不息的宇宙意识,激活一种求新求变的精神动力;更是在这种“宇宙之境”上与现代思维的同步与超越。如果说我们现代绘画与设计在基础教学中再不把我们老祖宗留给我们的文化宝藏更好的发展起来,我们的现在艺术教学将会成为历史的罪人。当今国际上站在最前沿的现代物理学家们已识到了这种宇宙本质的“非实体性”,他们的论证已证明中国传统“象”的范畴所具的深远的世界意义,中国的文化将会引领世界文化。最后无论是从画家和设计师,还是从民族文化考量:这是一条摆脱世俗浮躁氛围,秉持超越信念,又发扬中国精神文脉的“当代”之路。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我们要按照我们自己的国情出发,把我们传统文化切切实实的融入到当代绘画与设计教学中。

篇4

关键词:中小学校设计原则总体规划交通流线

中图分类号: TU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引言

中小学校是培育青少年健康成长,进行教学活动的场所。从儿童跨入小学起, 到初中或高中毕业,人的一生要经历十多年的校园生活,学校必然成为人生命中非常重要的场所。所以校园建设不仅要为学生提供一个学习掌握文化知识的场所,更应为学生提供一个休息、交流的健康成长环境。苍南民族中学的建设为我提供了一个学校设计实践的机会。

1、项目概况

1.1建设背景与工程概述

1)苍南县民族中学创办于1986年,是目前浙江省苍南县唯一一所少数民族学校。近两年学校发展迅速,从原来的12个班级发展到现在的高中18个班,初中30个班的规模,原来的老校址已经远远不能满足教学功能。

2)新校址坐落于苍南县县城新区5-17-1地块内,地块东面为锦绣路、南面紧靠江滨路,隔路为横阳支江、西面为渎浦路、北边为惠达路。工程总用地57600平米,地理位置优越,交通方便,地势平坦开阔,环境优美,拟建成27567m2的全日制公办完全中学。

3)本地气候特征:浙江省苍南县属典型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7.9°C,最高气温38.9°C,最低气温-4.5°C;常年平均降雨量1695mm,7月至9月,强热带风暴及台风影响较大。常年主导风向为东风,年平均风速为3.5m/s,极端风速36m/s.

1.2学校规模及配置

拟建建筑共设30个初中普通教室,18个高中普通教室,23个包括实验室在内的各类专业教室,可容纳263名学生的合班教室一个,每层设置教师休息室和办公室。在教室的空间布置上,严格依据《中小学建筑设计规范》和《九年义务教育普通学校建设标准》进行设计。

2、设计原则

1)功能布局合理。根据学校的使用功能,中小学校用地由建筑用地、体育活动场地、绿化用地等组成。各部分内容布置应满足功能使用要求,既要联系方便, 又要避免相互干扰的要求。

2)交通流线简便。学校内部流线的特点是: 人流活动集中,有规律性,静与动有间歇性。如何有效地疏散人流是设计的重点。同时考虑遇到如火灾、地震等突发事件时,学生的安全疏散问题。

3)结合教育模式,满足师生交往需求。在信息化时代,信息交流与人际交往是十分必要的。一方面学生需要舒适的环境,另一方面也渴望沟通与交流。因此,本方案将突出各种交往空间的创造。

3、设计理念

1)科技以人为本,校园建筑围绕“教书育人,全面发展”的主旨展开。

2)校园建筑的空间布局以及硬件设施体现丰富性,开放性和可持续发展的特征。

3)整体建筑风格以传达苍南少数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内涵为目标。

4)展现苍南少数民族的办学水平、展露少数民族学生风采,促进民族和睦团结。

4、总体规划设计

4.1校园总体空间布局

1)基地分析

基地南面东面均为24米的城市主要干道交通便捷,但也会产生较多噪声和空气粉尘。南面江滨路紧邻横阳支江,视线开阔,适合布置主入口。东边繁华的锦绣路则适合设置校园次入口以及后勤入口。西面为一条25米宽河道,环境优雅视线良好。地块北边为安置小区以及公共卫生医疗中心。整个地块占据了两处主要的城市干道转角,对城市道路视线景观产生较大影响。

2)布局比较分析

校园的功能布局围绕着学生的“学习、运动、饮食、住宿、娱乐”五大方面展开。

经过基地分析,从动静分区来看很容易发现需要安静的教学区和生活区比较适合放在环境噪音相对较小的西片区,而将喧闹的操场放置在靠近城市主干道锦绣路一侧。这样的布局也使得教学和宿舍楼获得了较好的景观视线,生活和学习也能在较为安静的、空气相对洁净的环境下进行。而400米运动场布置在基地较长的一边,也使得整体布局获得了一些腾挪的余地。

学校的食堂布局要尽量靠近道路出入口,要便利于住宿生的使用,又需要临近教学楼,使午餐的学生行程更加短捷。因此,将食堂布置于学校的东北角成为最佳选择,既便利就餐,又使得货物的进出运输变得更加方便,也避免了污物通道对学校内部的干扰。与食堂作为一个整体设计的风雨操场也被设置在基地东北角,紧临操场和校园次入口,这样既方便平时上课使用,又可以在节假日期间对外进行使用。

礼堂是学校用于大型文艺演出、会议以及毕业典礼的重要公建,将其设置于学校的主入口,利用了前区主广场作为人员的集散广场,使用非常便利,而其独特的造型也彰显了民族中学建筑的特殊魅力,成为江滨路上一个重要地标。

此外在渎浦路和江滨路的转角设置了低矮的图书室和行政办公室,减轻了对城市道路的压迫,其错落优美的造型也成为街头一道亮丽景象。

3)布局特色

以观演礼堂为视觉中心,四个区域各自分明的的功能布局模式。

一片沿河景观带,三条空间主轴线,四个特色庭院组成的周边渗透型空间布局模式。

观演礼堂位于整个用地的中心位置,无论从江滨路还是校园内部任何一个角度都会成为视觉的焦点,单体在建筑造型,结构形式,以及外饰面做法上都将其进行适当夸张,凸显出其作为学校观演类建筑的重要地位。

围绕其展开的四个功能区各司其职,分类明确又结合紧密。首先是包括一个风雨操场,一个400米运动场,一个685平米看台,以及包括八个运动场在内的运动区。占据了整个学校大部分用地的运动区,布局舒展,场地配置合理,并为校园各建筑单体提供了开阔的视野。教学区是校园的第二大片区,包括初高中部各一栋教学楼、一栋实验楼以及一个椭圆形的图书室。教学区和运动区以中轴线为界,既互不干扰又联系紧密。入口处行政办公区通过民族文化园和教学区联系在了一起,流线互不交叉,交通异常便捷。生活区是相对安静的区域,设置在地块西北端,包括一个拥有644床的学生宿舍以及可容纳1200人同时就餐的校园餐厅,整个区域相对独立,但又和运动区以及教学区直接相连。

学校的四大功能区都通过校园的主要轴线进行串联和分隔,首先是南北走向的校园入口主轴线,入口主轴线由层层错开的教学楼形成递进式的空间形态,从主入口往内,多层次的空间布局加强了校园的纵深感,赋予了每个广场空间独特的景观特质。对应于入口主轴线的是礼堂和民族文化园之间的次轴线,次轴线上庭院、圆洞门、条形的景观绿化以及重檐的礼堂建筑形成一个完整的视觉序列。位于次入口的第三条轴线,是一条东西向轴线,轴线一侧为视野开阔的运动场区,另一侧为食堂建筑构建成的百米架空长廊,轴线尽端为宿舍前区花坛,轴线空间简洁大气,富于引导性。

校园的庭院是学生课间休憩放松的场所,建筑单体通过不同的组合方式形成三种不同类型的四个庭院空间。各个庭院空间上独具特色,内容形式上各不相同,位于教学楼内部的庭院布局规则,空间稳定,适合课间看书,休憩;宿舍前区庭院布局活泼多变,适合平时休息时间聊天玩耍;教学楼和行政楼之间形成相对封闭的民族文化园景观布局自然,以人文景观为景观主题,展现民族文化风貌。各个庭院空间通过架空的底层、花格窗墙、圆洞门,将沿河景观休闲带以及广场绿化相连一体,形成相互渗透的景观体系。

4.2 交通流线

校园交通流线首要考虑的就是学生流线,便利性和通畅性是设计的主要方面。学生流线分别从南面主入口和东面次入口进入校园,对应两股人流分别在主入口西侧以及食堂北侧设置自行车停放场所,学生则从架空的底层门厅进入各自教室,教学楼内部相连一体,四通八达,不用经由室外通行。住校生自行车停在宿舍后院,上课人流可以直接通过教学楼北入口进入,非常便捷。通往操场的入口分为两处,西边的林荫道便于课间操的学生便利进入,北侧的入口便于就餐完毕的学生以及住宿生进入。

教职员工办公区位于入口处,近邻设置停车场,避免进入校内导致干扰。进入行政办公楼必经过民族文化园,这样的设置提高了教工办公环境的文化氛围,也有效阻隔了外界的干扰,通过民族文化园教工也可以方便到达各个教室。行政办公楼同图书室用连廊相连,可以便捷进入图书室阅览。

为避免汽车进入校园,又考虑到家长接送的问题,在学校的两个出入口均设置了临时停车场。校园内留出一条主要车行通道,用于消防车通行。

另外在东北角设置了后勤口以及风雨操场对外使用入口。

5、建筑单体设计

1)教学楼

教学楼采用南方学校传统的南面外廊的形式,三栋外廊式的教学楼相互错开并通过中间连接体相一体,错开的布局模式使教学楼获得了更多的日照和沿河景观。三栋教学楼分别为高中部,实验楼,初中部,共设30个初中普通教室,18个高中普通教室,23个包括实验室在内的各类专业教室,可容纳263名学生的合班教室一个,每层设置教师休息室和办公室。在教室的空间布置上,严格依据《中小学建筑设计规范》和《九年义务教育普通学校建设标准》进行设计。

除了严格按照标准设计教室之外,在设计中也把公共空间的设计放在了很重要的位置上。上课之余,学生课间的休憩、活动、交流都发生在教学楼的各个角落。首先是设计上考虑了四通八达的底层门厅,通过景墙、漏窗、矮凳将庭院空间引入门厅之中;在各个楼层局部扩大走廊空间和楼梯平台空间,提供了给学生远眺、冥思的场所;从三层屋面开始,每层设置退台屋面,层层退进的屋面平台使河边景观尽收眼底,提供给学生课间绝佳的休息活动场所。

2)宿舍楼

宿舍楼共设40间女生宿舍,40间男生宿舍,以每间八床配置,单间均设卫生间,南向阳台,底层设残疾人宿舍,男女生各一间,共计644床位。宿舍区位于校园较安静的西北角,学生通过入口门厅进行男女分流,上部宿舍视线相通但交通分离。每间宿舍均朝南布置,日照时间冬至日均到达两个小时以上。宿舍楼内设男女活动室各一个,底层设有小卖部,洗衣房以及银行网点。

3)食堂及风雨操场

食堂和风雨操场作为一个统一的建筑单体进行设计,建筑物位于校园东北角,南面为操场,拥有绝佳的视野和采光。食堂和风雨操场分层错开设置,由于校园食堂人流量大且集中的特征,在建筑的一层及二层设置餐厅和厨房,二层餐厅经由9米宽的大台阶直接进入,交通便捷,人流通畅,餐厅内共可容纳1200人同时就餐。风雨操场在东边设置入口门厅,主要使用功能区布置在二层和三层,共包括一个篮球场,两个蹴球场,两个羽毛球场,乒乓球台若干。

4)礼堂

观演礼堂位于主入口显要位置,利用入口主广场作为礼堂的前区集散广场,礼堂内共可容纳565人同时观演,座位采用短排法,隔排升起。

6、造型设计

苍南县少数民族主要是畲族,畲族清代以前的住房主要是竹子打成的“悬草寮”,清代才出现土墙厝,土木结构,四周砌墙,屋架直接搭在山墙上,屋顶呈“人字形”,近代以来畲家建筑与汉族建筑(浙南民居)格局形式大致相同,朴实少装饰。

而做为苍南县唯一一所民族中学,整体上应传达出当代民族学校独有的风貌与文化底蕴。方案沿袭了浙南民居轻灵空透的特点,采用了坡顶,空廊,架空山墙,以及砖饰面+白墙的方式来营造出一所典雅端庄富有内涵的校园形象。

校园的整体造型上主要运用了重复,韵律和变异的手法,三栋层层推进的教学楼采用重复的方式强化了整体印象,而面上空廊的有规律的变化在光影的影响下产生了韵律的美感。坡屋顶的变异处理是整个校园造型的亮点,在所有的山墙处屋檐顶端采用局部突出的处理方法,给普通的出檐式屋顶注入活力,这一设计灵感来自畲族服饰帽子前沿的突起。山墙的架空凹进处理强化了屋顶的形态,而现代式的构成手法又给传统的坡屋顶模式带了全新的视觉冲击。

在细节的处理上,局部运用云墙,圆洞门,花格窗,漏窗,处处显示出别具一格的民族学校的独特风貌,在节点构造上独具匠心的使用砖雕作为砖饰面的压顶图案,这些细节的做法将把苍南民族中学打造成经典的精致的传统校区。

结语

学校建筑功能繁杂,因此要安排好功能分区,组织好交通流线,更重要的是结合当前的教学模式,思考未来教育的发展,营造出让学生快乐,健康学习生活的环境。

参考文献

[1]张宗尧.托幼中小学校建筑设计手册[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

篇5

关键词:建筑设计;中学设计;以人为本;单体设计

1 项目概况

某中学设计规模为42班,可容纳在校生2100人,学校占地51635平方米,约合77.5亩。总建筑面积约38100平方米。该中学是新城区的一个重要工程,规划与建筑设计要有时代气息,高起点、高品位,同时充分体现当地街道以高档住宅区和高品位商务区为主的特点。

2 设计理念

规划设计始终贯彻“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规划设计要做到尊重城市文脉,因地制宜,功能齐备,布局合理,路网清晰,交通便捷,充分体现教育建筑的特色。既要借自然之景,又创人文之景,综合运用各种设计手法,创造一个为广大师生所喜闻乐见的优美环境。

同时在设计思路上,对学校的建筑设计力求造型美观,功能齐全,设施完整,并符合教育信息化、智能化、现代化的标准。优化和深化建筑群设计并将景观园林设计,建筑室内设计等专业融为一体考虑,创造一个人性的建筑环境。要充分考虑现代学校的建筑特点,始终贯彻“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体现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如在建筑内的部分区域,设置书吧、琴吧、棋吧、休息吧等,让每个角落、每道墙都会“说话”,体现浓浓的校园文化气息和人文关怀精神。既要体现建筑的时代性、美观性,更要注重学校建筑的实用性、耐用性。如不要过多的运用维护、保养、清洁不易的材料。在教室内要预留装修时摆放每生一个的储物柜的空间,走廊上要有专门摆放雨具的空间等。

3 学校建筑规划思路

根据该项目道路和场地现状和中学功能,规划设计上力求各个区域的位置各得其所。学校的设计以人为中心,初中是以普通教学楼为中心,布置学校的三大功能区:教学区,后勤区和体育运动区。教学区靠近南入口,是学校地的主体形象,且靠近大江,景色优美,最南面的入口靠近行政楼,方便对外的联系,大阶梯教室的大块实墙面也使学校有厚重的对外形象。校前广场西侧是结合沿河绿化的广场,东侧为对外停车场,使校园和马路有安全的缓冲地带,也使家长有停车的地方,体育运动区对环境的要求最低,所以靠近城市主干道,运动场也无需退界,使用地的效率更高。生活区的食堂在东北角,当地风向西北风和东南风使废气对校区的影响最小,宿舍在东边,也有相对安静的环境。三大区域功能明确,风雨廊将三大区有机连接,成为学校性质和江南气候特点的结合,打造了校园完善的步行系统,平时上下两层便捷联系教学区和生活区、运动区,同时雨季可以在地面层躲避风雨,大热天还可以避免日晒。沿九曲江设置自行车专用道,可以直达各普通教学楼,基地东侧设置机动车道,连接南北两个入口,这样整个基地做到机动车、自行车和步行人流的各自分流,将互相干扰降到最低。整个校园布局合理,交通清晰,充分体现教育建筑群的人文特色和环境之美。

4 建筑单体设计

本项目的教学楼是学校的中心位置,是学生的基本学习活动单元,教学楼靠近九曲江,有天然的优美环境,隔离了城市马路的喧嚣,打造宜学的氛围,教学楼结合地形,设计成活泼的体形,三幢教学楼沿河流扇形布置,教室的朝向控制在正南向15°之内,教学楼的走廊设柱子,加强结构的整体性,也是学生的活动场地更能保证安全,让初中生在努力学习的同时,在校园留下美好的记忆。沿江做观景平台,是课间休息交流最好的场所,逐层退台的做法对教室的采光通风影响很小,使得走廊上也可以看到水景,营造——江景走廊。敞开的南走廊通常会受到雨水的侵袭,我们用廊外的花池来解决问题,可以挡雨遮日,也避免上层坠物的危险。每个教室都有一个北阳台,北阳台包括三个功能:洗涤水槽,可以方便老师课后的洗手,也使卫生工具有合适的安放地点,还是学生最合适的雨具放置处。

(1)教学楼南边是大阶梯教室,大阶梯教室可以容纳650人,一个年级可以同时使用,也可以临时作为学校的小剧场,尽可能的满足多功能。1#教学楼与2#教学楼之间的小阶梯教室可以容纳个两个班级。行政楼和大阶梯教室之间的大楼梯是风雨廊的起点,也暗示学习就是登台阶,需要不断地攀登。

(2)公共教学楼和实验楼通过东侧连廊相连,两楼底层作为机动车库,平时作为教工停车场地,二层平台即可成为休憩平台,享受课余的无尽乐趣。实验楼顶西侧设置了天文台,培养学生兴趣爱好的同时作为整个校区的制高点,也可看作校园的中心点。

(3)体艺中心比较有趣:东西两头连接看台和风雨廊,所以自然就设计成了两层,二层是室内篮球场,一层是另一些体育活动室,还有是有顶地活动场地,可以在下雨天上体育课。

(4)食堂为三层,一层为教工餐厅和浴室、设备用房,考虑采光要求,在餐厅厨房与浴室和设备用房之间做了一个L形的架空廊,满足所有房间的采光,也分隔开不同功能的影响。二层三层均为独立的学生餐厅及配套厨房。一~三层的厨房既分隔又通过垂直交通相联系。各餐厅按层数分开,可以满足今后学校后勤餐饮部分的灵活操作,满足各种需求。

(5)两幢学生宿舍各为5层,其中2#宿舍底层设置了小卖部和课余活动场地,满足住校生的课余活动和生活服务需求。2#宿舍东侧毗邻设置了10套教师宿舍,专门用于单身教师或外地教师的住宿安置,为教师提供更好的生活条件。两幢宿舍均设置了北廊和南阳台,每间宿舍有独立的卫生间,走廊中心位置还设了公共盥洗室,为学生更好地休息创造优良环境。

(6)运动区位于基地的西北侧,沿城市道路侧设置了300米的田径运动场,在体艺中心的南北两侧分别设置了三个篮球场和三个排球场,球场边上空地为运动器械场地,为学生创造最佳的运动锻炼场所。

5 无障碍设计

本项目的无障碍设计遵照《城市道路和建筑物无障碍设计规范》JGJ50-2001,建筑首层楼面设1:12的残疾人坡道,坡道面做防滑处理,使得人流从场地能够平缓顺畅的进入到建筑内部。在一层门厅设有无障碍专用厕位男女各一个。在踏步起始点前,铺设有触感提示的地面材料,为视觉残疾者提供方便。基地内人行线路设置盲道,连接市政道路的盲道,所有盲道直接通往各建筑入口。

6 结论

文章通过结合某中学建筑设计实例,采取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在建筑的细节设计中,适当设置精巧空间,灵动感让每个角落都充满情趣,激发师生学习的兴趣,体现浓郁的校园文化气息,营造人性化的教书育人环境。

参考文献

[1]叶天士.浅谈学校建筑设计实例[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06,27(02):74-75

篇6

一、用心设计,开好主题班会

在班级的管理中,采取多种手段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解决班级问题是作为一个智慧型班主任必备的基本技能。经常开展主题班会能锻炼学生的交流能力,是调动他们的积极主动性的好办法。让学生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这个班集体中来,会让班级更具有凝聚力。

“感恩父母”主题班会上,我设计了如下几个环节:主持人念开场白;班主任播放有关主题的视频;展示一些关于亲情的令人感动的照片;同学自由发言。开场白就说明了一节课的主题是感恩,在班会中,利用多媒体穿许多令人感动的图片、歌曲、小视频等,以至于孩子们能用心去体会。中间的环节,也可以让同学们自由发言,让他们讲讲自己在现实生活中感动的一些事情,毕竟孩子们一直跟父母生活在一起,有的可能会跟爷爷奶奶在一起。班主任也要充分相信孩子们的能力,对于他们的想法,只要跟主题没有太大出入不要随意更改他们的想法。这样可以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让他们都主动参与到其中来。

班会的主题内容不应过于随意,内容老旧的话题也不容易走进孩子们的内心,孩子们也会因此讨厌班会甚至是班主任。因此,设计既有教育意义又能走进孩子内心的主题班会是很必要的。

二、精心渲染,营造班级文化

班级文化对孩子们一直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班级文化展现了一个班级的独特的精神面貌,孩子们有什么样的学习环境当然会有什么样的心态去迎接学习以及在初中的生活。

从最简单的教室桌椅的摆放,卫生打扫开始。班主任应该制定属于这个班的独特的规章制度,要求孩子们每天将自己的座椅摆放整齐,并让卫生委员安排值日,还有保洁的同学,这样就能使教室保持干净舒服,这样的环境之下才能让孩子们好好的学习。还可以建设班级文化墙,先将文化墙交给孩子们,让他们去布置,也给孩子们一些意见,让教室更加漂亮优雅。文化墙内可以粘贴比较有意义的画作,一些有哲理的文章,比如写得标准的英语作文就可以粘贴上去,让孩子们相互学习,这样也可以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更加去努力学习。为了孩子们有方向,有理想有目标,可以在一个特定的地方,让孩子们用小卡片写下自己的理想,并贴上自己的照片,粘贴在墙上,以便孩子们清楚自己的目标。

班风建设也是很重要的事情,它关系到一个的以后的整个班级的风气走向。班级文化包括软文化与硬文化,只有两者平衡发展,孩子们既有干净舒适的环境,又有富有文化素养的班级软文化,才能有理想有目标的朝着正确方向去好好学习,班级才能拥有凝聚力,让孩子们更加开心快乐。

三、交心日记,拉近师生距离

想要真正地了解自己班级的孩子们,就得跟他们拉近距离,走进他们的内心去,与他们为友,不要让他们觉得老师永远是高高在上的,不可接近的。这样孩子们也不会把老师当作朋友,也不可能去敞开心扉地交流。通过日记去了解他们就是一种很好的方法。记日记是很好的习惯,初中生都会要求学生写日记,并交给老师去审阅,在日记中就会有学生们的一些烦恼、困惑等问题。

记得一个同学的日记中写到:我的爸爸妈妈一直在外地打工,一直说过年了就回家看她,可是几年了都没有回来,我非常想他们,想想其他孩子一样有爸妈的陪伴,我每天的不开心,我不要赚钱,不要学习,只要爸妈能在我身边……这与这样类似的日记,就可以了解到孩子除了思念,怨恨他的父母,还有很多思想问题,班主任就应该找这个孩子,跟他交流,帮他疏导心理问题,让他好好学习,不要辜负父母在外边打拼的目的。班主任可以让同学们每个周都交日记,班主任应该认真阅读孩子们的日记。

篇7

【关键词】场所精神;传统建筑;中学校园;

从古到今中国人都生长在一个具有花园包裹的环境氛围中,塑造了中国礼乐相成的独特文化精神,这种精神应该在各个领域得到强化和延续。随着全球对教育的重视度提高,中学校园的建设如火如荼。然而放眼望去一大片机械式布局的校园拔地而起,单一的走廊、乏味的空间,随意栽种的绿化。这样的设计无视场所精神,缺乏归属感,毫不利于学生的心里发展。面对当今中学校园的现状我们不得不反思,校园是什么?我们只看到了“校”而未见“园”。如何体现“园”? 我们究竟需要一个什么样的校园场所和空间?学校只关注升学率,却未注重学生的身心发展。建筑师是具有社会责任的,应通过建筑设计来解决社会问题,我们不能只关注单体的立面造型,更应该关注人与自然,注重场所精神与人文情节,注重中学生的心理身心发展,对古代教育场所中传达场所精神的重塑,创造出具有强烈民族特色、民族精神、个性化的中学校园。

一、项目介绍――打造具有古城特色的高品质校园

西安高新一中是“首批陕西省高中示范学校”,坚持国际合作、升学率稳居陕西省前茅。面对生源剧增、校舍紧张情况,原小学初中部进行扩建。该项目总用地83亩(约为55408.8平方米)。方案设计的总建筑面积49005平方米,学生总人数4500人,共设置90个普通班。其中教学楼及实验楼35348平方米,图书办公楼12844.3平方米,报告厅812.7平方米。操场为6道标准200米跑道,容积率0. 88,人均用地面积12.3平米,人均建筑面积10.9平米。基地位于西安市高新区地势平坦,周围名校荟萃,意图首先通过校园建设上为学生提供一个高品质的教学氛围,进一步达到教学水平上的脱颖而出。致力打造一个富有古城特色的,高品质的新型中学校园。

二、设计思路――以规划、建筑、景观、三位一体为目标形成新型校园

以规划、建筑、景观三位一体的整体校园设计为目标,同时吸收了传统院落式整体布局概念。以更具中国传统特色的庭院式布局取代传统教学楼的线性布置,将中国传统书院中的门、壁、堂、厅、院的手法,通过现代建筑语言的诠释,应用到学校创作中。建筑布局紧凑,交通流线合理、便捷,既形成了良好的动静分区,又丰富了空间变化和层次。通过创造物质层面的院落来表现出其精神层面的家园感,从建筑之外到建筑之间到建筑之内三个层级体现园与建筑的交融,创造出“三园叠翠”的欣欣向荣景象。

三、空间布局――吸取传统建筑院落精髓塑造三园叠翠

高新一中初中校区扩建项目塑造三种不同层级的园形成“三园叠翠”的景象,并通过改变教室布局形成家园感,传承古代教育建筑中的氛围感和场所精神。

3.1大园・共享庭院,位于建筑之外

主入口广场庭院,形成了序列感和秩序感,教学区建筑之间的园采用了地下庭院,不但为教学楼提供了地下空间作为预留教室,并且更好的形成功能分区,避免了车行对学生活动造成不安全因素的影响,形成家园感。

3.2中园・景观中庭,位于建筑之内

高新一中扩建项目教学楼内部采用小尺度的9m见方的庭院组织教室形成风车状的教学楼布局。不但使学生更有围合感,从根本上时刻感受到园林氛围,而且使教室之间形成错落布置减缓相邻教室间的噪音干扰。考虑到北方地区夏热冬冷,这样的布局冬天可加玻璃顶形成中庭,夏启冬闭有效节能。增加冬季室外活动空间,有利于中学生的身心发展。

3.3小园・立体绿化,位于建筑之上

我们将传统意义上的花园解构为细小的单位,编织成建筑的表皮肌理,每个窗户前形成小绿化空间,外立面成为了花园的载体。采用屋顶种植学生可以在课余时间去营造自己的绿色空间,既美化环境又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花园的设计从平面上升到立体渗透到建筑的每个细部。外立面上的植物与地面的各主题庭院呼应,形成一个巨大的花园系统,整个系统立体而丰满,使得花园无处不在并触手可及。

四、建筑风格――回归关中传统建筑场所精神

在建筑风格上,整个校区以中国传统教育建筑的古典元素为蓝本,结合西安地域性文化元素,以现代的建筑材料及建筑语言重新诠释出校园建筑。采用简洁的几何形体,在多视角上采用形体穿插,虚实结合,空间渗透,形成不同材质,不同体块的相互嵌入。充分彰显当代校园建筑的大气,含蓄且不失地域特色。而丰富的建筑天际线,不仅加强了校园建筑的趣味性,更显出校园建筑自由性的一面。建筑外立面采用蜂窝穿孔铝板为主要材料,既起到遮阳作用同时也丰富了外立面,远远看去,整个建筑仿佛掩映在一片绿色的丛林之中,也象征着莘莘学子在大树的庇荫下茁壮成长。

五、结语

中学的校园生活是基础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中学校园设计更宜提倡在解决教学功能需求的前提下,考虑素质教育发展,学生心理需求,研究怎样贯彻环境育人的理念,营造了多层次的室内外空间,并且考虑到地域性因素,探索中国传统教育布局模式及场所精神,传承其人文氛围。通过校园建设激发学生灵感,引导学生积极向上,塑造中学校园精神。因而打破线性空间塑造新型中学校园是当代建筑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参考文献:

[1](日)芦原义信,尹培桐译.外部空间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8.

[2]严湘琦、郑辉、魏春雨.传统书院的现代演绎―析舟山新城中学规划设计创作.[J].中外建筑.2006-05

篇8

【关键词】 显性文化;建设;探索;实践

【中图分类号】G62.2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9-0-01

班级文化是班级灵魂之所在。班级文化既包括显性班级文化,如环境文化、教室布置、规章制度、行为准则等;也包括隐性班级文化,如师生的精神面貌、学生的态度、价值观等。

显性班级文化是班级文化建设的第一阶段。特别对新学校、新班级而言,是班级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对学生的健康成长起着潜在的、深远的影响,是班级发展的动力和班集体建设成功的关键。

显性文化中的环境文化建设具有陶冶功能,对学生具有潜移默化的浸染作用。学生长时间生活在班级环境之中,良好的环境及其所蕴含的意思,会感染和影响学生,给予学生一种美的感受,让置身其中的学生油然而生一种积极向上、奋发图强的情感,而这种情感在学生之间互相感染,就会蔚然成风,形成班级良好的文化氛围。

显性文化中的班级制度文化建设具有规范功能,尤其是班级公约,能有效地规范学生的言行举止。班规班纪、班级立法是班级成员价值取向的反映,符合社会发展对学生的期望和要求,代表了大多数班级成员的观点,为多数学生所认同,因而对班级成员具有一定的调节和约束作用。班级制度文化不但规范着学生的学习行为、纪律行为,甚至还会影响学生的校外行为,乃至对学生今后在人生道路上、在社会生活中对各种问题的态度倾向、行为方式产生深刻的影响。

显性班级文化建设除具有上述陶冶功能和规范功能外,还具有审美功能和同化功能。审美功能是指班级文化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同化功能是指通过班级文化的创建,班级成员的思想意识、价值取向、兴趣爱好等互相影响、互相感染中逐渐发展成为班级的共同倾向。

基于以上认识,遵循以人为本、和谐统一的原则,把班级显性文化建设作为有效载体,积极探索班级环境文化、制度文化建设的新途径,极大发挥了显性班级文化建设的陶冶功能、规范功能、审美功能和固化功能,收到了显著的教育效果。

具体做法是:

一、设立班级形象标志,凝聚班级誓词

班级是学生长时间学习的场所,初中生从初一至初三,在这三年的学习时间内,其团体凝聚力如何打造?电视剧《亮剑》给了我们有益的启示,就是任何一个团队就要有一个核心灵魂所在,班集体内所有成员都围绕这一核心去努力。为此,我们一改传统的班别标志,而赋予一个班级以新的形象标志,即在班主任的引导下,由班级全体成员经过充分酝酿、思考、讨论,给班集体命名,这个名字集中了全班每一位同学的智慧,既是班集体的奋斗目标也是班级精气神所在,起到一种感召、激励的强烈的驱动力。

如:

琢玉书苑:取自《三字经》:玉不琢,不成器;子不学,非所宜。就是把班级每个成员意喻为尚未雕琢的玉石,在这个班级中通过教师的精心“雕琢”。让每个学生都成为一块精美无暇的“美玉”,成为优秀的人才!

星海起航:代表了每个学生从这里起航,去自己的青春,创造最美好的学习生活。

Newlvy:意思是常春藤,是美国东北部著名大学的中心,表明了这个班的学生向往世界著名大学,并为之努力奋斗!

书香乐园:既富有诗书文化气息,又有班集体是大家共同生活学习的乐园,名字浅显易懂,韵味深长。

忠信学堂:教育每个学生忠于祖国,报效祖国,做人讲诚信。体现了教育最终的教学目标。

弘毅书屋:取自《论语》:“士不可以不弘毅”强调了做人要刚强勇毅,自强不息。

学思书苑:取自《论语》:“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强调学生对待学习的态度要端正,学习和思考相结合的重要性。

二、创建高雅的班级环境文化

优美的教室环境能给学生增添生活和学习的乐趣,更重要的是,优美的学习环境有助于激发学生热爱班级、热爱学校的情感,促进学生奋发向上。因此,设计班级环境文化的基本原则就是追求一种高雅的情调,融艺术性、教育性于一体,让每一个教室都富含人文情趣。

比如我校充分借鉴中国古代传统的文化元素,在教室南北两面墙壁,设计了四幅条屏,两幅山水、梅兰、竹菊等图画,两幅意蕴深远的楹联,以古色古香的红木条框作装饰,营造一种古林、高雅的班级格调。每个班级条幅具体内容的选用,由全班同学讨论商定。

比如:初三四班的教室内悬挂的两幅具有传统特色的中国画,一幅是《竹子――润物细无声》,另一幅是《兰花――幽境飘香》。两幅楹联是:愿望不是行动的彩虹,行动才是果实的汗水。

三、营造和谐的班级制度文化

班级制度文化建设是形成良好班风的必要条件。学校的班级制度文化体现在“班级公约”的制定上,我们以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学校的相关制度为依据,充分体现自己学校的办学理念,大力弘扬思想道德教育,全面培育君子、淑女型优秀学生。

以此为基点,针对当前初中生普通存在的不懂得珍惜、不懂得感恩、不懂得规范的现状,首先,学校在开学之初倡议各班深入开展“如何做一名优秀的中学生”大型讨论活动,组织演讲。其次,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尊重学生的意见,每个班级经过充分酝酿,制定出各切合班情班风的“班级公约”。因为每个班级的班级公约都是由学生参与制定出来的,不是冷冰冰的条文规定,因此得到学生的充分认可,生命力强,时效性强。

举例:

四、实践证明班级文化建设,卓有成效

首先班级文化成为张扬班级个性挥洒班级魅力的舞台。从目前各班教室的布置来看,在按照“朴素、简洁、美观”的前提下,每班又各有亮点。班级奋斗目标、班规、班训为同学们指明了努力的方向,“班级名称”成了同学们的精神灵魂。这几个版块设计充分体现了班级文化建设的特色。

篇9

【关键词】英语教学 贴近生活 走进生活 融入生活

语言源于生活,脱离实际生活的语言是不真实的。一个语言枯燥的课堂是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的,只有将语言融入生活,它才会绽放魅力,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我们教师应巧妙地将授课内容与实际生活相联系,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言和运用语言。让英语走进生活,让生活再现英语,让我们的英语教学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那么如何根据学生的生活需要更新教学内容、形成生活化的英语课堂教学以达到高效的英语学习呢?我们需要积极有效地探索英语生活化教学的新途径,让课堂教学贴近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真正让英语课堂教学成为学生喜爱的一种生活,提高学生的英语学习质量。

一、使教学内容生活化,让英语贴近生活

新一轮的英语课程改革也着重强调了英语生活化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把英语课程定位在一个开放的体系上,让其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时代,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思想,提倡学生参加、体验、亲身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从而实现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转变。现行的牛津英语教材所提供的内容贴近生活、贴近时代、贴近学生实际,处处关注学生的“生活体验”,为我们的“生活化教学”提供了很好的教学依据。叶圣陶先生曾指出:“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我们应该把生活中鲜活的事实引入课堂,创设一个个真实的情境,使学生的生活经历成为课堂教学的主题,让学生觉得在生活中完成某一件事情。其中的英语内容只不过是在完成这件事情所必须使用的语言,而且使用这些语言是自然而然的。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发挥语言的交际功能,才能真正实现英语教育素质化。

要优化英语课堂教学,就要把教学过程生活化,把教学情景还原为生活情景,把教学活动还原为学生的生命活动。初中学生学习的内容刚开始还是比较简单的,而且也充满了趣味性,因此在备课时,尽可能把这些材料放入各种能听、能看、能触模的情景中去。在如何购物时,我就利用教室的讲台作为商店的“柜台”,用学生的笔、尺、刀、衣物等当“货物”分别介绍“This is my shop. The re is /are…”借助于写有open / close的招牌,挂在“商店”门口,介绍句子“The shop is open/closed”,同时让学生分别扮演“售货员”和“顾客”,进行“购物”情景对话。并要“买”“卖”双方都要尽量用学过的各种购物用语和礼貌用语。如:Can I help you? Would you like to …,How much is it? How many do you want? Here you are…在这宽松愉快的听、说、看、演环境中,既巩固了新学的知识,又活跃了课堂气氛,丰富并巩固了本课的语言材料,不但传授了知识,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又如:Birthday Party这一主题具有鲜明的异国文化特点,它涉及了英美人民过生日的风俗习惯与文化特点,与中国人的传统习俗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它是初中生乃至每个英语学习者都必须了解掌握的。例如:英美人开生日晚会的时间、地点,请哪些人,活动的具体经过,怎么做主人,怎么做客人,送什么礼,西餐礼仪,会出现哪些肢体语言等等,都是和学生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内容,我们可举办一个同学的“Birthday Party”,创设一个简约、生活化的课堂情景,将教材内容活化为实际生活的一部分,这将更能有助于学生掌握语言知识,提高学生语言综合运用能力。

二、组织多样化的课堂教学,让英语走进生活

课堂45分钟是学生获得知识的主渠道。当今英语教学普遍强调的是“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的教学原则,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动起来,从而使他们乐学、和谐、主动地发展。我们教师应在《新课标》指引下,在课堂上尽量创设生活化的语言环境,提供生活化的语言材料,让学生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中逐渐形成学习英语的兴趣和爱好,形成在动态真实环境中使用英语进行活动的积极性,让生活走进英语课堂。

1.创设情境,模拟生活

英语是一门语言,是一种交际工具,学习英语的目的是为了运用。因此在英语教学中,教师要擅于发现或创设生活情景,使学生在真实的情景中运用语言,从而达到激发兴趣,提高学生实际运用能力的目的。如:牛津英语:Seeing the doctor,于是我带来医生的白大褂、听诊器、体温表和一些药品,把讲台当成是医务室,真实地创设了一个病人看医生的生活场景。轮到扮演医生的同学穿上白大褂,带上听诊器,会耐心地询问病情;扮演病人的同学则愁眉苦脸,语气微弱。由于看医生是同学们生活中的事,他们觉得很容易进入角色,兴致也就特别高,同时又很好地巩固了看病的日常用语。

2.让课堂活动成为生活实践的舞台

人如果脱离了生活,就学不会语言。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我根据课堂“剧情”的需要,给每个学生都搭建一个活动的平台,并采取多种组织方式,如:个体活动、同桌活动、四人小组活动、分组活动等,让学生在活动中尽情发挥,努力尝试,使英语课堂真正成为生活实践的舞台。如:问路、看病、购物、郊游、俱乐部活动等等,无一不是课堂活动的内容。只要教师把活动置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中,无形之中便淡化了学生意识、学习意识,强化了主体意识和生活意识,从而使学生在轻松愉快之中步入英语学习。

3.布置优美的生活化英语教室环境

教室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场所,让教室的每一面墙壁、每一个角落和每一个物品都会“说”英语,这种“拟人”的教室环境会激发每个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强学习的氛围。为了缩小课堂与实际生活的距离,将真实的生活引进课堂,应在班级中努力创设英语学习的氛围,多给学生习得语言的机会。我们可在教室的墙壁上布置形式各样的英语卡片、英语格言等,在教室中营造一个良好的、活泼的、轻松的语言环境,使教室成为一个五彩缤纷的英语文化小岛。还可在每期黑板报上特设一个英语角,增添英语歌曲、英语谚语和英语文化知识等,可让学生去找内容,使每一位学生都有参与的机会。确实让学生感觉到教室是一个学习的地方,在这里学生可以时刻感觉到英语的存在,时刻有英语映入眼帘,让学生感觉到生活中英语无处不在。

三、精心设计课外作业,让英语融入生活

英语作为世界通用语言,已经进入了我们生活的各个角落。电话、网络、广告牌、食品包装等,处处可以看到英语。因此,为了给学生创造更多的学习机会,我们要树立“大课堂”的教学观,设计一些精彩有趣的课外作业,使之成为课堂教学的补充和延续,使英语运用于生活实际。如学习My name's Gina.这一单元时,可让学生用英语设计一张school ID card(学生证),写上自己的姓名、年龄、学校、地址、电话号码、E-mail地址等,并能在接下来的几堂课中反复使用;学习This is my sister.这一内容时,可布置“带家庭照并向全班同学介绍你的家人”这样的口语作业;学了比较好的语段、课文等,可通过“看谁说得好”的比赛方式,以录音带的形式交作业;学了有关迪斯尼乐园的文章时,还可以让学生从网络上查找有关迪斯尼乐园的其它信息;另外还可以让学生收集英语名言和谚语、制作英语书签、根据班级英语程度,让学生编辑班级英语墙报和各类英语小报等等。这些生活化的作业,学生特别感兴趣,因而会全身心投入,想方设法查资料、绘图、设计策划,乐此不疲。这样的作业,既培养了学生的创作精神和独立思考的能力,也使英语与生活真正融为一体。

1.从生活经验中选取教学内容

从生活经验中选取教学内容,使学生感到亲切、自然,充满人情味,能使学生适应生活、获得经验、得到发展,学生们容易接受。教师应在《英语课程标准》指引下,努力创设生动和真实的语言环境,让学生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中逐渐形成学习英语的兴趣和爱好,形成在动态真实环境中使用英语进行活动的积极性,让生活走近课堂。有人说过:“成功的外语课堂教学应该是创造更多的情景,让学生有机会用自己已学到的语言材料”。如:How much are the pants?笔者事先精心准备了一些有关clothes的挂图并要求课前让学生准备带一些其它生活用品。上课时要求学生把坐位分开,把教室布置成商品展销会,一部分扮演卖衣服,一部分扮演卖鞋子,一部分扮演卖水果,一部分扮演卖学习用品等。学生在真实的语境中完成了英语学习,激发了学习兴趣,提高了语言交际能力。这样学生在期待这些日子的到来的同时,对英语学习充满了兴趣和可望。

2.创设生活化的语言交际情境

根据语言交际的功能要求,我们要使英语课堂交际变成语言交际,从而创造出一种语言交际环境,也就是给学生营造一个生活化的氛围。在这样的氛围里,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究学习掌握语言的运用。教师可在教学中把课堂设置成一定的情境,让学生拥有一定的身份或角色,去完成某个任务,来达到一定的教学目的。为了在学习内容与学生生活体验间建立联系,教师要根据各阶段课堂教学的实际,设计各种类型的课堂活动,把话题、功能、结构和任务结合在一起,开展以生活为中心的交际活动。例如,在学了人物介绍后,布置作业让学生回家后就其家庭成员进行介绍:This is my sister. Her name is… This is my brother. His name is… 新的教材给我们带来了许多比较贴近生活的教学内容,我们应充分地利用其优点,让学生尽量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轻松愉快的掌握知识。为了学生能开口说,我们应从他们一开始进入这个新环境、新的大家庭起,就要求他们开始做起。这样坚持下来,学生就会慢慢地养成习惯。

总之,美国教育家毕特指出:“生活的世界就是教育的世界,生活的范围就是课程的范围。”新课程背景下,关键任务是做好英语教学的“生活化”,要将教学活动置于现实的生活背景中,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语言环境和提供大量的语言实践机会,要尽可能多地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语言材料和语境,将学生家庭、学校、社会的生活经历与课堂教学活动联系起来,给学生生活与学习是一体的感觉。使他们能说感兴趣的话题,描述喜欢的事物,运用所学知识交流传递真实的生活信息,讲述生活中真实的经历等,从而把注意力集中在语言的运用上,达到交际的目的。也只有这样,才能避免英语教学脱离生活实际,才能圆满完成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任务。

【参考文献】

[1] 牟永女. 初中英语教学不妨追求“生活化”,《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2005.

[2] 陈凤云. 生活化英语课堂教学,《小学教学研究》,2001.

篇10

【关键词】初中英语教学;听说能力;有效训练

英语听说能力是初中生进行社会交往的重要基础,不是简单意义上的听与说。英语听说能力要求初中生在与他人交谈的过程中,有效抓住谈话要点,并敏捷地做出反应,要能清楚、有效、准确地把自己的思想感情传达给别人,以说服或感动对方。这些能力,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而需要科学、有效的训练。

教学实践证明,有效地训练初中生的听说能力,对培养他们的思考能力,锻炼他们思维的敏捷性,培养良好的社会交际能力等具有重要作用。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英语听说能力,就必须从初中英语教学实际出发,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和认知需要,进行有针对性、有计划和有重点的训练;还必须遵循由浅入深、循循善诱的原则。应该说初中生已具备了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在一般性的听说能力训练中,他们听的训练机会不少,但说的训练机会相比就不多了,尤其在公众场合进行比较正式的口头表达的机会就更少了。下面,我结合近几年的初中英语教学实践,谈谈初中英语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

一、转变陈旧传统的教学观

1.教师必须从传统的教学观念中挣脱出来,深入挖掘学生潜能,全面提高学生的英语素养。初中英语不仅是一门技能,更是一种文化的积淀,具有深层次的语言精神积淀。以往传统教育下的初中英语教学,过多强调课堂教学环节的统一性和一致性,同样的教师、教科书、教室,以及同样的标准答案,这就抹杀了初中英语学科人文性的特征。初中英语新课程改革要求课堂教学以人为本,目标是实现学生的现代化。为实现这一教学目标,我们必须打破陈旧的、单一的教学模式,探究形式多样、充满活力的教学模式,以体现新课程改革的特征。

2.充分发挥初中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作用。我们要树立与新课改理念相适应的学生观,充分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采取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促进学生英语能力的提高,进而提升他们的英语素养。要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研究教学与提高的关系,把课堂立足点转向学生,不能死套一个教学模式。要通过课堂主体本身的活动和实践,培养学生的语言素质和人文素养,不在我们的指挥下、家长的大棒下机械进行英语学习,做应付考试的机器。

3.必须改变陈旧的教学方法。积极采用多种方式,营造探究性的学习环境;创设情境,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积累知识、合作探究、不断创新的舞台。多媒体教学设施的应用,使枯燥、单一、死板的情境转化为有趣、多样、生动的情境,进而给学生以多角度的视听冲击和强烈的心灵震撼,使整个课堂成为学生学习的一个巨大磁场,有效激发他们浓厚的学习兴趣,极大地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二、创设良好的语言学习环境

学生只有置身于良好的学习环境中,时刻感受到英语的气息,才能更好地进行学习。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营造浓郁的英语学习环境。一是布置教室,让学生时刻感受到英语的存在。教师可带领学生对教室进行一番布置,在墙壁上粘贴一些英语格言,Interest is the best teacher all roads lead to Rome等,并定期更换;在黑板上开辟英语专栏,介绍一些西方国家的风土人情、经济文化、幽默笑话等内容,这样可以使学生一步入教室就深刻感受到浓郁的英语气息。二是尽量用英语教学。中国学生学习英语最大的障碍就是母语的干扰。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尽量用英语教学,为学生营造全英的学习氛围,这可以培养学生用英语思维的良好习惯,使学生在英语与具体含义间建立直接联系,避免以汉语为中介进行翻译式学习。

三、立足课堂,积极提供表达的机会

培养初中生英语听说能力的途径多种多样,我们要立足课堂,创造时机,训练初中生的听说能力。

1.组织课前演讲。课前的演讲,并非要求学生鸿篇大论。可以每周安排一、两次,每次安排四到五人。让学生自由选取英语演讲的题目,写成材料,积极准备。同时明确学生不能背稿子,尽量做到熟记演讲的提纲,利用提纲组织演讲的内容。在演讲中,每个学生演讲完,下一个演讲者要先对前面同学的演讲进行简单评述,然后自己演讲;同时每次演讲完,我们要进行归纳和总结,肯定优点,指出不足。经过课前演讲,既可使学生说的能力得以培养,又能使听的能力得到锻炼与提高。这里要强调的是,对学生演讲能力的训练,不能急于求成,要循序渐进。

2.利用教材,找准训练初中生听说能力的契机。新版初中英语教科书加强了听说训练,并且内容广泛,形式多样,如有复述故事、看图说话、口头作文、演讲,等等。比如在讲一些对话性课文时,可让学生扮演不同角色,表演课文对话,要求他们课前做好充分准备,并注意记忆关键词。

3.结合初中生的特点,进行场景定制表达训练。如同“谢天谢地,你来啦!”等电视节目一样,可由学生自编、自排、自导,进行模拟听说训练,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提高他们思维的敏捷性。

四、对症下药,帮助初中生克服心理障碍

1.教会初中生自我调控。例如:上台说话,一开始要求学生目不转睛,把注意力全部集中在他们说话的内容上,不要怕同学会怎么想。这样,能够帮助学生逐步克服胆怯的心理,使他们能够大胆说话。

2.要求初中生满怀自信地说。给他们以自信,不要在说话时总担心自己说不好,说得太快或太慢,表情是不是很自然等,这样越想得多,其实就越说不好,应该想同学们能说好,我也一定能说好。通过这一转变,学生就会满怀自信地说。

3.多褒少贬,提高初中生说话的积极性。每次表达训练时,对表达得好的合作,给予积极赞扬;说得不好的,也不要严厉斥责,而是要看到他们的点滴进步,予以相应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