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工业化设计范文

时间:2023-11-23 17:51:1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建筑工业化设计,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建筑工业化设计

篇1

关键词:建筑;工业化;标准化设计;装配式

引言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以及建筑行业的迅猛发展,尽快实现建筑工业化已成为广大建筑工作者的一项重要工作任务。标准化设计是建筑工业化的核心,为了达到系列化、规模化生产的目的,必须重视准化设计手法的推广与完善。

1建筑工业化

建筑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被称为国民经济的先行。但是长期以来,分散的建筑手工业生产模式无法跟上大规模的经济建设步伐,要想改变目前这种相对落后的状况,必须明确工业化生产是建筑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加快建筑产业发展步伐的关键所在。

1.1建筑工业化的特点

建筑工业化从根本上来说属于是一种新的生产方式和技术手段,即充分利用现代工业手段、现代工业组织、先进科学技术手段对建筑工业化生产中的全部过程的生产要素进行集成和系统性的整合,进而实现建筑设计的标准化、构件生产工业化、住宅部品系列化、现场施工装配化、土建装修一体化以及生产经营社会化,形成有序的工厂流水作业,从而不断的提高建筑施工质量和效率,同时还能降低成本和能耗。建筑工业化与以往的建筑设计和生产方式完全不同,相较传统的建筑生产方式,其主要特点和突出特征就是实现设计阶段和施工阶段的一体化。

1.2建筑工业化的内容

(如图1所示)建筑工业化主要包括四个方面:建筑设计标准化、构配件生产工厂化、施工机械化和管理科学化。(1)设计标准化是实现建筑工业化目标的前提,指的是从同一设计配件入手,对配件类型进行尽可能的减少,进而形成单元或者整个房屋的标准设计。(2)构配件生产工厂化是建筑工业化的手段,指的是构配件生产集中在共产进行,不断的实现商品化。(3)施工机械化是建筑工业化的核心,指的是利用机械代替传统的繁重的体力劳动,利用机械在施工现场进行构件和配件的安装。(4)管理科学化是建筑工业化的保证,指的是采用科学的方法和手段进行建筑工程项目管理,避免因为主观臆断或者仅凭经验对其进行管理。

2建筑设计标准化

建筑设计标准化,是将建筑构件的类型、规格、质量、材料、尺度等统一标准,将其中建造量大、使用面积广、共性多、通用性强的建筑构配件及零部件、设备装置或建筑单元,经过综合研究编制成配套的标准设计图,进而汇编成建筑设计标准图集。标准化设计的基础是采用统一的建筑模数,减少建筑构配件的类型和规格,提高通用性。建筑设计标准化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①建筑设计的标准,包括制定各种法规、规范、标准、定额与指标。②建筑的标准设计,根据建筑设计的标准,设计通用的构件和配件、单元和房屋。标准化设计可借助国家或地区通用的标准构配件图集来实现,设计者根据工程的具体情况选择标准的构配件,避免重复劳动,构配件生产厂家和施工单位也可针对标准构配件的应用情况组织生产和施工,形成规模效益。建筑设计标准化是为了促进最佳的全面经济管理,为有序地推行建筑工业化而制定的一套统一措施和规定。建筑设计标准化的目的是合理利用原材料,促进构配件的通用性和互换性,实现建筑工业化,以取得最佳经济效果。建筑设计标准化要求建立完善的标准化体系,其中包括建筑构配件、零部件、制品、材料、工程和卫生技术设备以及建筑物和它的各部位的统一参数,从而实现产品的通用化、系列化。建筑设计标准化工作还要求提高建筑多样化的水平,以满足各种功能的要求。

2.1标准构件、配件设计

由国家或地区编制一般建筑常用的构件和配件图供设计单位选用,以减少不必要的重复劳动。

2.2整个房屋或单元的标准设计

由国家或地方编制整个房屋或单元的的设计图供设计单位选用。整个房屋的设计图,经地基验算后可据以建造房屋。单元标准设计,经过设计单位用若干单元拼成一个符合要求的组合体,成为一栋房屋的设计图。图2为某住宅以一户为定型单元的布置。

2.3外墙标准化设计

外墙标准化设计,设置统一的建筑外圈构件梁高;设置形状及其宽度相近的外墙;采用统一的窗户大小。对端头外墙构件进行合理的使用,有效的减少构件的类别。在实际操作中尽可能的利用二维外墙构件,尽量避免采用三维外墙构件,二维外墙构件不管是在模具成本还是在运输成本上都优于三维构件。如果确实需要采用三维构件,应该尽可能的选用二维构件分解或者简单的三维构件代替。

2.4预制楼板设计

预制楼板设计,根据结构的特征,采用统一的尺寸对房间的开间和进深进行设计。平面布置时尽可能的将降板的功能区集中布置,楼板等构件形状布置应该尽量的方正,并且应该有一边低于2.5m。根据实际工程的要求选择合理的项目应用,比如跨度相等、柱网规整的住宅公寓、商务公寓或者酒店项目最适合大规模使用预制叠合楼板。建筑设计标准化的作用是对工程项目规模、内容、建造标准进行控制;保证项目的安全性和预期的使用功能;提供设计所必要的指标、定额、计算方法和构造措施;为降低工程造价、控制工程投资提供方法和依据;减少设计工作量、提高设计效率;促进建筑工业化、装配化,加快建设速度。

3案例分析

3.1工程概况

某保障性住房总建筑面积为21万m2,住宅地上为6~21层,最高的建筑高度为58.6m,结合实际情况,研究决定该项目住宅楼地上部分全部采用建筑标准化设计,构配件生产工厂化的建造方式,对各住宅楼加强区以上采用装配式剪力墙结构体系,四预制一叠合方式,对外墙板、阳台板、空调板和楼梯板进行预制,对楼板进行叠合。

3.2建筑标准化设计

建筑工业化必须充分的进行标准化设计,才能够保证在生产和安装过程中对成本进行有效的控制。建筑标准化设计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3.2.1户型标准化

该保障性住房全部采用小户型,一居室建筑面积为40m2左右,两居室建筑面积为60m2左右。经分析和研究,一居室设计为一种户型,一共2316套;两居室设计为三种户型,一共684套。户型的标准化设计能够进一步保证预制构件模具的重复利用率,有效的降低预制构件的生产成本,为该项目的工业化建造打下坚实的基础。

3.2.2厨卫标准化

厨房和卫生间高度标准化,总户数中90%的厨房和卫生间采用同一种模块。厨房分成三种,见图3,厨房的开间统一为1.6m,为橱柜的标准化提供了条件。卫生间分成四种,见图4。

3.2.3管井标准化

为了确保住户的私密性,管井设计借鉴酒店设计,将管井布置在户外走廊中,利用房间凹口统一设置,经过管井标准化设计归纳成一种尺寸,不但方便且经济,能够对设备管道的安装效率进行有效的提高,实现了户内无立管,为户内楼板的工业化提供便利。

3.2.4预制构件标准化

结合建筑单体平面和立面进行预制构件的拆分和优化,以实际情况为依据,合理确定预制率和预制构件范围。预制构件的设计必须关注以下三点:①预制构件吊点的数量、位置和起吊方式必须合理,确保在制作和吊装阶段能够满足受力要求;②做好预制构件的设计验算;③预制构件上必须预留好机电设备预埋管线和线盒、预留孔洞,要求预留位置精确,如果构件性能存在削弱的情况,必须采取针对性的强化措施。只有保证方案阶段预制构件标准化设计工作到位,才能够保证预制构件的少规格和多组合。

4结语

建筑设计标准化是建筑工业化重要的基础和前提,对整个建筑工程的建设效率和经济效益进行提升,从而加快建设速度,降低劳动强度,减少人工消耗,提高施工质量和劳动生产率,大大改善国内人居面积小的现状,满足现代城市的发展需要。

参考文献

[1]龙玉峰,丁宏,焦杨.建筑工业化的标准化设计研究[J].混凝土世界,2012(4):48~52.

[2]刘东卫,奥茂谦仁,张密,等.公共租赁住房标准化设计与部品化建造的技术研究———北京公共租赁住房示范工程•众美光合原著项目的建设实践[J].中国住宅设施,2012(5):15~21.

[3]孙英.标准化设计工业化建造:优质高效建设保障房[J].中国建设信息化,2012(19):98~100.

篇2

1.1工业建筑结构设计优化的目的在现代工业建筑结构设计优化中,根据优化需求可以将其目的分为两类。一类是传统意义上的建筑结构设计优化目的,其包括了结构成本设计优化、提高设计质量、保障结构设计科学性、满足低碳环保需求等。而另一类建筑结构设计优化目的是以企业工业生产环节为核心,对结构布局、设备布局、工艺流程等进行分析,以此为基础提高生产工作效率、降低企业生产成本。1.2工业建筑结构设计优化开展的基础———团队建设受建筑结构设计优化人员专业性因素影响,工业建筑结构设计优化需要企业以科学的优化团队为基础开展优化工作。工业建筑结构设计优化团队中应具备建筑专业工程师对结构主体设计进行分析优化,同时具备工业生产相应工艺技术人员对工艺布局、工艺流程需求进行分析,提出建筑结构布局要求,并分析建筑结构设计的实用性、科学性。另外,优化团队中还需要加入机械设备工程,对设备的安装、布局等进行分析,保障设备运行安全性及运行成本。以基础团队建设为中心,可以确保工业建筑结构设计优化工作的科学开展。1.3工业建筑结构设计优化中的常见问题在现代建筑结构设计优化的经验总结及经验分享中,多数优化团队及个人提出了常见的问题。首先,钢结构应用日益增加,对概念性设计及空间美学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另外,许多工业建筑结构设计优化项目中,设计人员缺乏对结构布局的认识,缺乏对工艺的深入了解与探讨,造成了优化项目效果不明显,造成了多数企业对工业建筑结构设计优化工作的不认可问题。在一系列的问题中,土建工程含钢量问题也是设计优化的重点。工业建筑土建项目中的成本70%以上为材料费,其中钢材价格高达几千元每吨。科学的减少含钢量能够有效降低工程造价。因此在工业建筑结构设计优化中应在保障工程设计要求前提下,合理优化含钢量,实现减低造价的目标。在目前的工业建筑物结构设计优化中,由于概念性设计缺乏具体量化标准,因此设计优化存在较大的差异,影响了建筑物的设计与施工。针对这一问题,现代工业建筑物结构设计优化中应灵活运用结构设计优化方法,以数值为参考依据,提高优化效果。在工业建筑物结构设计优化中,虽然考虑了管理工作需求以及数字化办公对管理工作的影响,但是在实际的工作中仍需要各岗位人员不断出入各工序,因此结构设计优化中还需要考虑结构布局。根据质检工作、工艺管理等工作的实际行进路线,根据各岗位沟通及管理工作需求,对工业建筑物结构设计进行布局优化,实现高效率管理、提高工作效率,促进企业综合成本的降低的目的,借以提高工业企业综合市场竞争力。1.4工业建筑结构设计优化注意事项的分析现代工业建筑结构设计优化理论指出,设计优化的主要目标是在保障建筑安全、技术可行、配合并促进建筑设计的前提下,通过优化工作实现最经济的工业建筑投资预期效果。根据工业建筑物的使用特点及设计特点,优化工作需要从每一个环节及步骤的分析入手,深入挖掘。但是,在优化过程中不能以牺牲结构安全度及抗震性能实现经济效益。设计师需要通过对工业建筑投资建设的目的进行深入掌握,以实质内涵的理解及灵活的优化方法为基础,实现优化目的。优秀的工业建筑结构设计优化是美观与实用、经济与质量相结合的系统工作,以满足工业建筑结构安全性能、设备布局及人员通路需求为基础的活动。工业建筑结构设计优化活动以设计方案为基础,以工艺需求及设备布局为重点,实现工业建筑物内部生产及管理活动的需求。1.5建立工业建筑结构设计优化模型,提高优化质量为了实现科学的工业建筑结构设计优化工作,在优化工作开展前应建立结构设计优化模型。从诸多变量参数中选出重点参数,并建立函数模型,以此为基础实现最佳优化方案。在这一过程中,应首先确定各种变量是重点,针对影响工业建筑结构设计的重点确定模型中参数内容。其次,选定函数模型及优化方向,以此使各类约束性条件符合既定标准,满足优化工作需求。

2建立完善的优化管理体系,保障工业建筑结构设计优化质量

在目前的工业建筑结构设计优化中,由于优化活动缺乏统一的指导、缺乏具体的管理,常会造成优化质量效果不明显的问题。因此,现代工业建筑结构设计优化必须建立相应的管理体系,且该体系具有动态完善性。通过对管理体系的实时评测,及时掌握管理体系中存在的问题,并采取针对性措施对管理体系进行完善,以此实现管理目标。另外,对相关的岗位工作人员也应采取相应的管理方式,以岗位职责的不断完善,指导设计优化人员的具体工作,实现对工业建筑结构设计优化质量管理目标。

3结束语

篇3

一、管理会计的内涵

当前大部分企业推行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具有很大差异。建筑施工企业要充分了解到财务会计的任务是对企业的经营与决算负责,而管理会计的构建需要根据企业决策与价值进行。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区别在于:

财务会计的目的:提供财务数据与资料;职能:反映、记账与监督;原则:将公认的会计制度作为统一原则,例如折旧等;方法:对已经发生的事件进行反应,资产为权益与负债的和;报告:编制具有定期性,具有一定法律效力;人员素质要求:操作型的专业人才。

管理会计的目的:迎合企业管理者的需求;职能:规划、控制、决策与考核;原则:使用会计、数学建模、统计学、控制论等;方法:对过去进行评价,对现在进行控制,对未来进行规划;报告:不定期进行,并且不具有法律效力;人员素质:复合型的高级人才。

建筑施工企业的管理会计建设需要有计划、分步骤进行。对企业现状进行分析,制定出适用的发展规划,包括销售、成本、利润等规划,短期与长期的投资决策以及预算指标,在整体规划与信息化的建设中融入管理会计;制定、完善企业的各项管理制度,将管理会计的建设与企业的制度建设同步进行。对于建筑施工企业而言,在日常经营与管理中,梳理与调度物流、进行现场作业、维护客户关系、用财务数据进行业务推进、无缝衔接业务进程与管理决策,将企业自身、客户、市场等各项资源进行优化配置具有战略性意义。现阶段,建筑施工企业针对管理会计建设的工作尚不完善,如何在对其进行推进与发展的过程中,连接战略规划与业务工作、决策,需要进一步研究。

二、建筑施工企业强化管理会计建设的意义

1.提高建筑施工企业管理项目的能力

经济高速发展的大背景下,建筑市场也取得了一定进步,对施工企业的综合水平提出了更新的要求。在这种情况下,只有制定科学实用的发展战略,并将其进行落实,才能保证企业能够健康稳定发展,能够获得越来越多的项目施工机会。所以,企业需要培养更多的管理人才与专业人才适应这种要求。建筑施工单位的管理人才需要具备多方面的能力,不仅能够从容面对各种情况,还要对企业的资金流动情况进行了解,对项目中有可能影响企业经济收益的因素进行深入分析与防控。但是,在实际工作中,该部分人员并不能对财务信息进行准确把握,需要他人提供台账资料等,这些资料包含企业盈利、偿付能力等信息,能够帮助管理者更深入了解企业情况,从而对其中的不利因素进行重视,提高项目管理的能力。

2.改善建筑施工企业缺少信息产品的劣势

会计的主要工作之一就是生产信息产品。管理会计处于财务管理与财务会计之前,表面上不是很重要,在进行施工管理时,管理会计没有自己的组成与系统结构、线索,所以有些管理着对管理会计是抱以轻视态度的。实际上,管理会计是能够起到重要作用的管理工具之一,它服务于建筑施工企业的内部管理,提升管理水平的整体层次。

3.及时提供有效信息

对施工企业的实际经营情况进行分析,管理会计能够对其进行汇编,形成多种报表,能够清晰地展示企业的财务数据。这些报表对管理者的会计专业水准要求并不高,管理者能够通过这些报表对企业的管理、业务拓展进行了解,及时了解经营与工程情况,针对其中问题及时采取措施,降低企业经营中产生的风险,保持健康发展。

4.适应大数据时代的改革

在当前的经济与社会环境下,为了适应当前的大数据时代,建筑施工作为重要行业,必须与之紧密结合。强化管理会计的建设,将报表进一步细化,不仅能够改善传统管理会计报表中设置的繁琐与数据资源的浪费,还能进一步提高数据的安全性。

三、建筑施工企业强化管理会计建设的策略

1.加强管理会计在在建施工项目中的应用

建筑施工企业中包含许多工程项目,这些项目的安全、稳定运行不仅是企业能够健康发展的基础,还是企业整体管理水平的体现。在强化管理会计建设的过程中,需要进一步加强项目的管理,将项目合同作为目标,保证工程质量作为前提,对项目成本进行严格控制,并进行工序的确定,对投资与收益进行实时核算,促进信息化系统与施工业务的进一步融合,保证企业价值的实现,不仅能够提升企业信誉,还能进一步拓展发展空间。

2.加强未来施工项目的管理

针对企业以后发展中的施工项目,需要进行可行性研究,重点分析、评价环境对项目的影响,以及社会与经济效益、项目抵抗风险的能力。强化管理会计建设的进程中,将指?颂逑到?一步量化,企业在做投资决策时能够根据这些透明、科学的指标依据进行。在施工企业向银行获取贷款、与合作者签订合同、设计工程方案、控制建设进程中,将数据进行量化是管理会计的关键所在。

3.加强建筑规模与限额设计的一体化

在管理会计建设过程中,要促进建筑规模、限额设计的一体化管理。限额设计即为将项目可行性报告、投资估算等作为依据进行总概算的设计,并且对投资额、工程量分解、工程流程等进行设定,然后研究、筛选方案,合理控制总投资额。限额设计从横向与纵向两个方面对工程投资进行控制。纵向即为将工程过程与限额设计的工作过程作为主线,从前至后控制工程投资;横向即为考核企业内部的设计人员,对其中优秀人员进行奖励,对工作不到位的人员进行处罚,提高设计质量。管理会计在整个过程中能够起到很大作用,不仅能够进一步完善、优化管理结构,还能使设计水平得到提高,保证投入与产出的比例能够科学、合理。

4.将管理会计应用到质量管理中

项目质量是企业安身立命的基础。在对质量进行管理与控制的过程中,管理会计在其中的应用主要为分析内部与外部的质量成本。发挥管理会计具有的监控作用,对成本进行预防、鉴定,并且控制内部、外部的质量损失,建立工程质量与工程进度之间的函数关系,保证工程能够稳步进行。建设管理会计体系,不仅能够为工程质量与成本提供保障,还能避免主体的孤立。

5.将管理会计应用到招投标管理中

上文中已经提到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之间具有本质上的差异,建筑施工企业要将这种差异进行合理利用,对实际工作形成指导作用。比如,在施工企业的招投标工作中,首先需要计算标底,然后结合施工企业的具体情况,将管理会计应用其中,实现预先测算。值得注意的是,测算的内容并不是一成不变的,需要根据市场的变化进行,使用科学的管理会计手段分析成本。针对招投标中项目,要预测建设成本与取得的经济效益,使用有关实际数据将其表现在工程经济资料的反应中,保证分析成果的有效性与科学性,避免招投标工作盲目进行。

6.使用新型材料与部件

强化管理会计的建设中,需要加强新型材料与结构件、零部件的使用。现代社会科技发展十分迅速,建筑施工企业中需要用到很多施工材料与各种零部件,加快该部分的更新与发展能够有效提高工程质量与施工效率,并且能够降低工程后期维修与管理的费用。虽然应用新型材料有可能会使资金投入增加,但是从长远来看,优秀的工程质量与合规的工程进度能够提高施工企业的声誉,增强市场综合竞争力,促进长远发展。

篇4

工业建筑是用于工业生产的建筑物,其不仅包括生产车间及仓储空间,同时还包括宿舍、食堂、办公楼等配套建筑。在现代管理理论及实践经验日渐丰富的今天,企业对生产效率、管理效率的重视日渐增强。如果工业建筑结构设计不合理,不仅增加了生产、储运环节的成本,同时还造成了人力、物力的浪费。针对现代企业生产管理需求,企业的建筑结构设计中必须引入优化理念。通过对管理流程、生产流程、生产设备、生产工艺等内容的分析与掌握,可以实现科学的工业建筑结构优化设计,促进企业生产环节成本最优化目标的实现。根据厂房的层数与建筑高度,工业建筑可分为单层、多层以及高层,比较常见的结构类型有门式刚架,框架结构等,其需要根据企业产品的生产特点进行选择,并以优化的设计实现科学的管理流程。

1 工业建筑结构设计优化基本概念分析

传统的结构设计优化是对结构进行分析、校核及设计优化。现代意义上的工业建筑结构设计优化是从工业生产工艺、流程、设备放置等角度出发,对工业建筑结构的使用性能、成本、结构等进行分析与评价,确定结构设计科学性。利用工业建筑结构设计优化能够最大限度的为投资建设单位提供最为科学的工业建筑结构,并满足现代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生产效率、管理效率及综合成本控制的目的。

2 工业建筑结构设计优化的探讨

2.1 工业建筑结构设计优化的目的

在现代工业建筑结构设计优化中,根据优化需求可以将其目的分为两类。一类是传统意义上的建筑结构设计优化目的,其包括了结构成本设计优化、提高设计质量、保障结构设计科学性、满足低碳环保需求等。而另一类建筑结构设计优化目的是以企业工业生产环节为核心,对结构布局、设备布局、工艺流程等进行分析,以此为基础提高生产工作效率、降低企业生产成本。

2.2 工业建筑结构设计优化开展的基础――团队建设

受建筑结构设计优化人员专业性因素影响,工业建筑结构设计优化需要企业以科学的优化团队为基础开展优化工作。工业建筑结构设计优化团队中应具备建筑专业工程师对结构主体设计进行分析优化,同时具备工业生产相应工艺技术人员对工艺布局、工艺流程需求进行分析,提出建筑结构布局要求,并分析建筑结构设计的实用性、科学性。另外,优化团队中还需要加入机械设备工程,对设备的安装、布局等进行分析,保障设备运行安全性及运行成本。以基础团队建设为中心,可以确保工业建筑结构设计优化工作的科学开展。

2.3 工业建筑结构设计优化中的常见问题

在现代建筑结构设计优化的经验总结及经验分享中,多数优化团队及个人提出了常见的问题。首先,钢结构应用日益增加,对概念性设计及空间美学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另外,许多工业建筑结构设计优化项目中,设计人员缺乏对结构布局的认识,缺乏对工艺的深入了解与探讨,造成了优化项目效果不明显,造成了多数企业对工业建筑结构设计优化工作的不认可问题。在一系列的问题中,土建工程含钢量问题也是设计优化的重点。工业建筑土建项目中的成本70%以上为材料费,其中钢材价格高达几千元每吨。科学的减少含钢量能够有效降低工程造价。因此在工业建筑结构设计优化中应在保障工程设计要求前提下,合理优化含钢量,实现减低造价的目标。

在目前的工业建筑物结构设计优化中,由于概念性设计缺乏具体量化标准,因此设计优化存在较大的差异,影响了建筑物的设计与施工。针对这一问题,现代工业建筑物结构设计优化中应灵活运用结构设计优化方法,以数值为参考依据,提高优化效果。

在工业建筑物结构设计优化中,虽然考虑了管理工作需求以及数字化办公对管理工作的影响,但是在实际的工作中仍需要各岗位人员不断出入各工序,因此结构设计优化中还需要考虑结构布局。根据质检工作、工艺管理等工作的实际行进路线,根据各岗位沟通及管理工作需求,对工业建筑物结构设计进行布局优化,实现高效率管理、提高工作效率,促进企业综合成本的降低的目的,借以提高工业企业综合市场竞争力。

2.4 工业建筑结构设计优化注意事项的分析

现代工业建筑结构设计优化理论指出,设计优化的主要目标是在保障建筑安全、技术可行、配合并促进建筑设计的前提下,通过优化工作实现最经济的工业建筑投资预期效果。根据工业建筑物的使用特点及设计特点,优化工作需要从每一个环节及步骤的分析入手,深入挖掘。但是,在优化过程中不能以牺牲结构安全度及抗震性能实现经济效益。设计师需要通过对工业建筑投资建设的目的进行深入掌握,以实质内涵的理解及灵活的优化方法为基础,实现优化目的。

优秀的工业建筑结构设计优化是美观与实用、经济与质量相结合的系统工作,以满足工业建筑结构安全性能、设备布局及人员通路需求为基础的活动。工业建筑结构设计优化活动以设计方案为基础,以工艺需求及设备布局为重点,实现工业建筑物内部生产及管理活动的需求。

2.5 建立工业建筑结构设计优化模型,提高优化质量

为了实现科学的工业建筑结构设计优化工作,在优化工作开展前应建立结构设计优化模型。从诸多变量参数中选出重点参数,并建立函数模型,以此为基础实现最佳优化方案。在这一过程中,应首先确定各种变量是重点,针对影响工业建筑结构设计的重点确定模型中参数内容。其次,选定函数模型及优化方向,以此使各类约束性条件符合既定标准,满足优化工作需求。

3 建立完善的优化管理体系,保障工业建筑结构设计优化质量

在目前的工业建筑结构设计优化中,由于优化活动缺乏统一的指导、缺乏具体的管理,常会造成优化质量效果不明显的问题。因此,现代工业建筑结构设计优化必须建立相应的管理体系,且该体系具有动态完善性。通过对管理体系的实时评测,及时掌握管理体系中存在的问题,并采取针对性措施对管理体系进行完善,以此实现管理目标。另外,对相关的岗位工作人员也应采取相应的管理方式,以岗位职责的不断完善,指导设计优化人员的具体工作,实现对工业建筑结构设计优化质量管理目标。

4 结束语

随着我国现代工业的不断发展,行业领军企业的规模不断加大,新建工业园区过程中企业对工业建筑的要求也不断提高。针对工业建筑的特殊性,工业企业加强了对建筑结构设计的关注。利用工业建筑结构设计优化方法、优化技巧,降低工程总体投资。同时,满足工业建筑结构使用功能需求。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企业的管理成本成为了影响企业发展的关键因素。工业建筑结构设计优化能够通过优化活动,缩短管理过程中人员、物料移动距离,提高工作效率、减低综合成本。

参考文献

[1]宋辉.工业建筑结构设计优化方法及模型应用[J].工业建筑资讯,2013,9.

篇5

[关键词]现代工业体系;工业建筑;结构设计;优化设计

工业建筑是维持工业生产安全平稳进行的重要保障,工业建筑的结构设计对于企业来说至关重要。工业建筑结构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企业的生产、管理效率。工业建筑结构的合理性缺失必将导致企业增加生产运营成本,无法有效的利用人力物力,使企业发展陷入困境。好的工业建筑结构应该综合企业的生产模式、工艺流程、设备选型、管理方式等,针对企业自身的特点进行结构性优化,实现生产环节的最优化设计,从而降低企业生产运营成本,提高企业利润率。

1工业建筑结构设计

工业建筑结构设计应秉承安全性强、建设成本合理、结构质量高三个基本原则,并严格按照国家的规范标准,结合企业自身生产模式、工艺流程、设备选型、管理方式等进行系统化设计。首先,根据企业对建筑强度的要求,合理选择钢材型号。选用钢材必须通过国家质量检测体系的认证,确保钢结构的强度与质量。在合理选用钢材型号的同时,对钢结构进行防腐防锈处理也是保障其刚度及强度的重要措施。根据所选的钢材型号,对建筑结构进行系统的应力分析,选择对应的焊条,保证其焊缝的结构强度。同时也不能忽视结构附件的性能要求,应按照实际需求及相关规范进行选型配备。此外,还应格外注意对地基的处理,根据建筑结构进行针对性的地基处理,确保工业建筑结构的稳定性与抗震等级要求。

2工业建筑结构设计的优化

2.1工业建筑结构设计优化概念

现代工业建筑结构设计优化概念较之以往有很大不同。与传统工业建筑结构设计优化只重视建筑结构的分析、设计相比,现代工业建筑结构设计优化更加注重对生产模式、工艺流程、设备选型、管理方式等进行多方面多角度综合评价、分析,权衡性能、成本、结构、舒适度等多方因素,确立科学、合理的工业建筑结构设计方案。通过对工业建筑结构设计进行最大程度优化的方式,达到有效提高企业生产效率、管理效率,降低企业生产运营成本,提高企业利润率的目的。

2.2工业建筑结构设计优化中存在的问题

结构优化与建筑美学的矛盾在当前工业建筑结构设计优化过程中尤为突出。通常在结构设计中很难做到对结构强度、建筑性能、实用性与现代设计理念、建筑美学兼顾。过多关注设计理念与建筑美学的优化,会造成设计方案对结构布局、工艺流程的考虑不足,使得优化方案缺少实用性,对工业生产的提升效果不明显,很难得到企业的认可。另一个主要问题是工业建筑结构设计方案中工程造价优化与结构强度优化的矛盾。钢结构的设计除了要保障刚度、强度的同时还要做到兼顾经济合理性。如何在保证设计要求的情况下尽可能优化结构工程造价、减少钢材使用量,也是设计人员在工业建筑结构设计优化中主要考虑的问题。

3工业建筑结构设计优化的探讨

3.1建立工业建筑结构设计优化模型

科学、合理的开展工业建筑设计优化工作离不开一个好的结构设计优化模型。在工业建筑设计优化过程中,针对重点变量进行函数模型的建立,对多种结构参数进行模拟、分析。函数模型的建立与运用有助于实现设计参数的最优化,从而根据实际需要,找出最科学的优化方案。在工业建筑结构优化模型的建立中,针对工程的基础结构、屋盖系统、围护结构三个重要方面进行重点优化,对其进行选型分析、受力分析、工艺分析、造价分析等全面评价,确保优化方案的有效性。工业建筑结构设计优化模型构建的重点在于确定参数变量,根据约束性条件与结构设计的主要影响因素确定模型中的参数内容。参数内容确定后,应根据企业对工业建筑结构设计的优化目的与优化方向选定合适的函数模型,确定最终的优化方案。

3.2完善工业建筑结构设计管理体系

在工业建筑结构设计优化中,常因为缺乏指导性的优化理念与量化标准,使得结构优化方案有很大的变动性,并对设计管理与施工管理造成不利影响。为了保障工业建筑结构设计优化工作的有效进行,满足现代工业建筑结构设计优化的需要,必须完善与之相匹配的管理体系,建立专业的指导思想与量化标准。对工业建筑结构设计的优化活动进行有效的管理与评估,采取针对性措施对优化进行规范管理,根据相关标准规范与思想理念对设计人员的工作进行指导和考核,实现对工业建筑结构设计优化的质量控制。

4结语

工业建筑的结构设计是一项专业性强、内容复杂的工作,对设计人员的专业素养与综合能力都有着很高的要求。必须充分结合企业自身特点,综合考虑生产模式、工艺流程、设备选型、管理方式等进行多种因素,对设计方案的性能、成本、结构、舒适度、建筑美学等多方面进行科学合理的取舍,选择合适的参数变量,根据优化方向针对性选择函数模型,确立科学合理的参数内容,做出最佳的工业建筑结构设计优化方案,实现设计的最优化。

作者:李雷 单位:山东省冶金设计院股份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姚大园.建筑结构设计优化方法及应用[J].江西建材,2012,(03).

篇6

关键词:钢结构;工业建筑;优化

中图分类号:TU391文献标识码: A

一、钢结构工业建筑简介

(1)钢结构工业建筑概念

我们都知道,钢结构因为具有非常优越的性能,所以在工业建筑工程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与作用。与通常传统工业建筑比如钢筋混凝土工业建筑、砖木结构不一样的是钢结构工业建筑主要是以H型钢梁、钢柱(型钢、钢管、钢板等制成)为承重骨架,选用焊缝、铆钉或螺栓等连接方法,并以隔热和保温墙体材料当作围护结构的新型工业建筑结构样式。

(2)钢结构工业建筑的特点

当前钢结构工业建筑在实践的设计工作当中有着多方面的特点,不仅整体的施工进度较快、造价成本较低。同时还可以获取更强的抗震性能和更强的承载力,在外形的美观性和移动的灵活性等方面,钢结构也有着非常突出的优势。

造价低廉并且施工进度快是现代化钢结构工业建筑的基本特征。采用钢结构进行设计与施工,安装过程非常的方便快捷,而采用大规模的生产加工工艺与先进技术,还可以使得钢结构的安装造价进一步降低,使得施工企业以及工业建筑开发商可以获取更大的经济利润。而钢结构在通常的情况之下不会受到施工季节因素和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整个流程可以迅速的开展。而通常在施工设计合同签订的几个月之内,整个工业建筑的安装工作就可以顺利完成,施工工期仅仅是钢筋混凝土施工工期的一半。另外,采用钢结构的现代化工业建筑在实践的施工当中还具有抗震性强以及承载力优秀等特征,由于钢结构和相关施工材料自身具有极强的强度和组织均匀性,并且实际的强度和密度比砖石和混凝土更大,所以,在承受同等的外部作用力情况之下时,采用钢结构可以得到更小的结构自重,进而增强了整个工业建筑的设计承载力,与传统的钢筋混凝土以及砖石结构相比,具有非常突出的优势。而对于一些跨度较大以及设计高度较高的工业建筑项目,采用钢结构可以得到更好的设计水准。另外由于钢结构自身的自重较轻,加上力学方面存在的特征,所以相比较于传统的工业建筑项目将有着更强的抗震性能。而钢结构在受到破坏之前会产生非常大的变形,所以有利于人们及时的发现并且及时的加以改进和调整。

最后,采用钢结构设计的现代化工业建筑在外形的美观性方面也有着突出的优势。采用钢结构设计的工业建筑,可以使用螺栓等来进行固件和构件之间的连接,所以更加方便进行拆散以及转移等工作,移动性较强。另外,钢结构的设计类型还可以有更多的外形变化形式,在整体工业建筑的美感和艺术性方面优势明显,与传统的钢筋混凝土房屋工业建筑相比,在变化性方面有着较大的提升,避免整个工业建筑的形式过于呆板,所以,在造型和艺术设计方面也可以使得设计人员充分的发挥出想象力,设计出更加美观和多变的造型。

二、钢结构在工业建筑中的设计措施

(1)钢结构选型和结构布置

首先,应当合理的判断整个工业建筑的结构能否采用钢材料。应当结合工业建筑的设计类型和工业建筑的规模、使用功能等来加以分析,另外,还应分析工业建筑的荷载情况、工业建筑层数、工业建筑的高度、监督跨度和振动等等。另外一个方面,在现代化钢结构工业建筑设计之中还应当加强工业建筑的选型和结构方面的布置,当前概念化的设计在整个钢结构的工作当中有着巨大的价值和意义,尤其设施在针对工业建筑的选型阶段和结构布置阶段,其重要性更加明显,对于一些尚未确定的设计规范和设计的准则,应当加强对钢结构力学和破坏机理的分析,并且结合工业建筑的整体结构性能、抗震设计的指标和设计的经验等,来加以判断。从整体的角度着手,对局部进行研究,进而确保整个工业建筑的平面布置和选型可以满足基本要求。另外,通过概念性的设计理念可以在设计的早期快速的、有效的、精准的确定出基本的设计思路,对不同的设计模型进行比较,保障了后续工作的顺畅。

(2)技术表现与结构设计

钢结构工业建筑设计创作的难点不少,工业建筑形象的构思是其中之一。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现代科学思维逐渐融入工业建筑设计中,使景观、工业建筑设计方法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它对人类长期形成的传统工业建筑观产生了较大影响,由此,人们以往对工业建筑设计方式的认识发生根本改变,追求问题的合理解决,成为当代工业建筑设计的宗旨,而从前是追求单纯的形体美观。例如,高技派工业建筑就是其典型代表,它提倡以精细、高超的工艺水平来设计、创造工业建筑。由于细部设计将决定一个地方的质量及最终确认性,所以钢结构工业建筑设计过程中,精致度、复杂化要求越高,细部设计的要求相应也越高。现代钢结构工业建筑中,桁架、钢柱等结构构件及连接这些金属构件的节点细部,常常暴露在大庭广众之下,从中不仅展现出设计者的能力、智慧,而且体现出技术之美。因而,保持较高细部质量的设计对钢结构工业建筑而言是十分重要的,理应受到格外的重视。

(3)有效防护工业建筑钢结构

对工业建筑钢结构进行必要的防护工作也是确保工业建筑工程顺利进行的重要环节之一。对钢结构进行防护主要有两种情况,第一种是防止工业建筑钢结构被腐蚀,第二是防止工业建筑钢结构出现火灾等恶劣现象。钢结构由于材质的特殊性很容易被腐蚀,因此可以在其表面喷射一定的涂料,并明确除锈的等级,去肉包涂料的材质和涂层厚度,使得能够对钢结构进行彻底的除锈,提高钢结构的使用寿命。如果钢结构处于埋在地下的位置,则应该通过使用混凝土对其进行包裹,以便在侵蚀的情况下并不会将柱脚深埋与地下,对钢结构造成进一步的侵蚀。另一方面,还必须做好钢结构的防火工作,严格按照耐火等级以及工业建筑不同构件的耐火极限对钢结构进行设计,并且对钢结构采取隔热防护措施也是十分必要的。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极大的起到防火的作用。另外,在对钢结构进行设计的过程中,还应该提高钢结构的抗震能力。与传统的混凝土工业建筑相比,钢结构工业建筑并没有对抗震等级进行划分,而是按照设防烈度对钢结构进行科学而合理的设计,充分重视板件的宽厚比是否符合一定的比例,只有这样,才能使得工业建筑工程的安全性和稳定性得到保障,为人们提供舒适的住宅环境,提高工业建筑工程的质量。

三、优化工业建筑施工过程中的钢结构

在实际工作中,为了有效地提高工业建筑中钢结构的稳定性。首先需要我们确保脚螺栓的稳定与坚固,保证在脚螺栓使用过程中控制得当,且可以保证钢结构的应用合理有效。对脚螺栓的安装与埋设,需要重视其精度问题,以保证其他环节的有序稳定运行。其次,要在地脚螺栓的安装中,注意钢柱的准备,有效地协调平面控制网全系统的每个环节,进而更好地保证螺栓的安装精度,使钢结构稳定性增加。第三,要注意顺利弹出柱脚底板十字线、地脚螺栓的中心线,并将柱脚剪力孔做好积极的清理工作,在钢柱就位后,要将标高调整好,并坚固螺母。第四,对钢结构的施工需要注意梁柱安装,并控制梁柱之间的柱间支撑精度,使空间单元的稳定性提高,以保证其他安装工作有效进行。第五,要注意合理有效地应用垫板,确保垫板定位线精准,以对后续钢结构施工整体运作起到优化的作用。

此外,在安装结构构件中,要健全构件储备,并能够充分地利用构件设备,更好地满足实际钢结构工作需要。堆放要合理规范,管理科学。每个存放场地均要有专人管理,根据供货需要携带清单取货,适时清点。

四、结语

总而言之,要提升钢结构的综合应用效益,离不开钢结构内部设计过程和施工过程的优化。相关人员在钢结构的工业建筑设计时,要严格遵守相关规定和设计标准。设计师的设计理念也要跟进时代潮流,让钢结构在使用中展示其最大的优点,更加的适用于当前工业建筑的要求,这样才能使设计出的工业建筑的结构合理并且环保经济,能够达到经济建设的需求。

参考文献

[1]王东云.钢结构在工业建筑的应用与发展探析[J].科技创业家,2013,02:81.

[2]汪少中.浅谈钢结构在工业建筑设计施工环节中的优化[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3,20:235.

篇7

随着建筑业生产成本不断上升,劳动力与技工日渐短缺,客观上促使越来越多施工企业积极投身建筑工业化中,把推进建筑工业化作为促进企业转型升级、降低成本、提高劳动生产率、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建筑工业化是捐通过现代化的制造、运输、安装、科学管理的大工业生产方式,取代传统建筑业中分散、低水平、低效率的手工业方式。它的重要标志是建筑设计标准化、构配件生产工厂化、施工机械化和组织管理科学化。我国实现建筑工业化是实现企业转型升级的需求,是缓解行业劳务紧缺的需求,也是促进全衬会资源节约的需求。我国建筑工业化发展历程和现状

1993年制定的《中国21世纪人居报告》中提到“住宅产业”,这是建筑工业化在我国最早的体现。1995年,国家启动重大科技产业工程项目:“2000年小康型城乡住宅科技产业工程”,标志着住宅产业开始受到国家关注。同年,原建设部下发了《建筑工业化发展纲要》,加快了我国建筑工业化发展步伐。1999年,国家在总结“2000年小康型城乡住宅科技产业工程”成果的基础上,开始推广康居示范工程,并将其作为住宅产业化的载体和发展方向。自此,我国的住宅产业化进入一个快速发展阶段。

2006年原建设部下发《国家住宅产业化基地试行办法》,目前在全国已经先后建立了27个国家住宅产业化基地,有近300多个国家示范T程项目正在实施。2011年住建部制定的《建筑业“十二五”发展规划》、2012年的《关于加快推动我国绿色建筑发展的实施意见》、2013年发改委和住建部联合下发的《绿色建筑行动方案》等文件中都明确指出要大力发展和推动建筑工业化。

上述表明我国的建筑工业化工作正在积极有效地向前推进。近年来,在三个方面取得较大进展。

一是工业化整体技术水平得到了较大提升。通过大力推进建筑工业化,一方面推动了我国工程建设的技术进步,同时也促进了新技术、新材料、新产品、新设备在工程建设中的广泛应用。

二是建筑工业化尤其是住宅产业化工作的组织框架基本形成。全国各主要省市都成立了住宅产业化工作机构,并将住宅产业化工作列入到日常工作中。近年来,北京、上海、河北、江苏、深圳、沈阳、济南、合肥等省市相继出台了《关于推进住宅产业化的指导意见》以及相应的鼓励政策,有些城市已经在实践中取得了较好成绩,在全国产生了积极影响。

三是推动建筑工业化的市场动力逐步增强。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建筑业生产成本不断上升,劳动力与技工日渐短缺,这从容观上促使越来越多的开发企业、设计单位、施工企业积极投身到建筑工业化工作中,把推进建筑工业化作为促进企业转型升级、降低成本、提高劳动生产率、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我国建筑工业化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014年5月至6月,中施企协派专人对我国建筑工业化现状进行调研,调研组先后到天津市住宅集团、江苏中南建设集团、沈阳万融建设集团、赤峰宏基建筑集团、积水置业(沈阳)公司、万科集团等多家建筑工业化企业进行实地走访,对目前建筑工业化推进情况有了深入了解,同时也发现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激励和引导建筑工业化创新发展的整体机制没有形成。首先, 些地方行业行政主管部门对推进建筑工业化工作还缺乏深刻的认识。建筑工业化主要通过市场力量来推动,但也需要政府积极地引导。其次,支持建筑工业化的政策还没完全到位。现有建筑工业化政策还不是强制性的,缺乏必要的鼓励措施。

建筑工业化标准体系不够完善。建筑工业化标准体系的建立是企业实现建筑产品大批量、社会化、商品化生产的前提。目前,除了各个工业化试点企业自定标准外,国家没有出台行业强制性标准,工业化的设计、生产、安装和验收等各环节的标准都有缺失,造成工业化标准体系建设不够完善,并且滞后于整个行业发展的现状。

现行税收制度增加了企业负担。目前,大多数建筑工业化企业在生产过程和现场组装施工时都要缴纳税款,这样明显存在重复征税现象。据测算,重复收税会造成建筑工业化企业的成本上升10%左右,增大了企业负担。

地域差异制约建筑工业化发展。各地方政府对工业化项目的容积率、预制装配率等指标要求不同,造成工业化企业要根据不同地域的要求去被动适应,否则不能通过审批、施工许可和竣工验收,严重制约了建筑工业化的发展。

对加快推进建筑工业化工作的建议

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建筑工业化的推进机制。建筑工业化关联度大,涉及行业多。因此,推进建筑工业化,需要建立一套完善的组织实施体系,从体制、机制、技术、政策上共同推进。各地方政府和行政主管部门根据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和工业化现状,确定推进建筑工业化的目标和工作步骤,统筹规划、明确重点、有序推进。要从建筑工业化生产方式入手,从产业链各环节、各生产要素的技术与管理层面上全面推进建筑工业化。

2010年以来,北京、上海、安徽和浙江等地均出台相关政策推动建筑产业化工作。2010年北京市出台《关于推进本市住宅产业化的指导意见》.2011年上海市《关于加快推进本市住宅产业化的若干意见》,2012年安徽省制定《安徽省住宅产业现代化“十二五”发展规划》,2012年浙江省实施《关于推进新型建筑工业化的意见》。这些《意见》和《规划》有效地推进了建筑工业化工作,对全国其他省市也起到了示范引领作用。

加快建筑工业化技术标准的制定。加快建筑工业化技术标准的制定,形成一套包括构配件设计和生产、施工装配的审批、施工过程质量控制以及竣工验收等各个环节的标准体系,并逐步实现建筑工业化技术标准与现行技术规范的兼容和统一。有了技术标准体系,才能够实现部品的规模化生产,进一步带动通用建筑部品的研发和生产。同时可以减少不必要的资源消耗,提高生产效率,实现建筑工业化的可持续发展。

尽早出台建筑工业化产业扶持政策。目前,涉足建筑工业化的企业还比较少,未形成规模化发展。作为建筑行业未来发展趋势之一,当前产业扶持政策的制定与落地对于建筑工业化的推进尤为关键。

具体的扶持政策和优惠制度,包括研发经费的补贴、合理的税收或税收优惠、贷款扶持等财政金融政策,确定预制装配率、容积率等非财政政策的优惠,以及项目审批周期的缩短等方式。例如,上海市《关于加快推进本市住宅产业化的若干意见》中指出,2015年整体式住宅当年装配面积占全市住宅开工总量的20%左右,单体住宅结构的预制装配率达30%以上。通过这些措施,可以促进企业发展建筑工业化技术的积极性,一定程度缓解因生产方式变革带来的成本增加。随着工业化产业的发展壮大,逐步形成规模化效应,产业逐步发展至良性发展阶段。

打破地区壁垒,为全面推进建筑工业化提供条件。为了全面推进建筑工业化工作,建议统一各地对建筑工业化工程项目的审批、施工过程监管、竣工验收等环节的规定,改变各地方政府规定差异较大的现状。同时,各地应逐步统 建筑工业化企业的市场准入条件,打破地区限制,为建筑工业化的进一步发展提供条件。

充分利用资源,构建顺畅的建筑工业化产业链。在调研过程中,企业建议在住宅建设中将结构施工和后期装修相结合,构建完整的工业化产业链,以达到充分利用资源、缩短工期、降低建造成本的效果。

篇8

关键词:建筑工业化;必要性;工厂化生产;新技术新工艺

中图分类号:TU318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我国在建筑工业化发展的道路上,已经迈出了一大步,建筑体系成套技术日益成熟和完善,预制构配件生产能力、建筑机械化水平不断提高,商品混凝土生产逐渐形成独立的行业。但是,在朝着工业化方向发展的同时,仍然存在着很多问题。现阶段我国建筑工业化的发展还不平衡,大多数企业施工技术比较落后,施工效率还比较低,劳动强度比较大,安全事故居高不下,工程质量通病屡见不鲜,建设成本不断增大。

就目前发展的趋势来看,在未来很长一段时期内,中国经济仍将以较快的速度发展,高速的经济发展必然会对建筑产品产生持续的和大量的需求。而且,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和人们生活质量的提升,对建筑的品质要求不断提高。面对这一拥有巨大的、持续的需求、日益成熟开放的建筑市场,我国建筑业机遇和挑战并存。逐步实现建筑工业化,是抓住机遇、迎接挑战的必要途径。

1、对建筑工业化的理解

建筑工业化,是改变原来手工操作、效率低下的小生产方式逐步过渡到社会化大生产方式,利用大工业的生产方式来建造工业和民用建筑的过程。就是指要把不同类型的建筑工程作为工业产品,分别采用统一的结构形式和成套的标准构配件,利用先进的工艺,按专业分工集中在工厂进行大批量生产,然后在现场进行机械化的施工安装。建筑工业化就是要做到建筑工程标准化和体系化、建筑构配件生产工厂化、施工机械化和建筑管理科学化。

2我国建筑工业化发展现状

在20世纪50年代,我国开始在建筑行业推行标准化、工厂化、机械化,大力发展预制构件和预制装配建筑,提出了建筑工业化发展之路。从20世纪70年代初到80年代中期,预制混凝土构件生产经历了大发展时期,商品混凝土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同时,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和国产化,我国的建筑机械行业得到了巨大的发展。

然而,当前国内的建筑业基本上仍然是以粗放型为主,浪费严重,没有形成规模效益。传统陈旧的技术还在大量使用,科技进步贡献率依然低下;节电、节能、节水等先进的环保技术尚不能推广使用,资源浪费严重;部件标准化程度低,施工机械化和合理化程度也不高,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建筑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我国建筑业的发展现状已经和当初提出的建筑工业化的要求发生了一定的偏离。提出工业化的要求是希望我国的建筑业能够像制造业一样能够做到标准化、系统化。但是,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中国建筑行业的发展还存在很多问题,建筑工业化还要面对重重阻力,要实现建筑工业化我们还要走很长一段路!

3我国推行建筑工业化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首先,我国推行建筑工业化高瞻远瞩,相较其他国家存在较大差距。主要表现在:一是劳动生产率低。同样一栋18层的住宅,国内以毛坯房交付,需要13~14个月的建造时间,类似日本等发达国家以精装修房交付,仅需要9~10个月时间。二是行业整体质量水平偏低。技术落后、机械化程度低,无标准化、流程化作业。三是质量稳定性差。传统施工方式容易受气候、人力、环境等诸多不可控因素影响。四是劳动力紧缺。民工荒已成为建筑行业的普遍现象,且劳动力素质及专业性不高,缺乏专业培训。五是现场安全文明得不到保证。大部分施工都需在现场完成,交叉施工时有发生,加工区、生活区、办公区条件简陋。

其次,经济的迅猛发展,为建筑工业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社会化分工对专业分工的要求越来越细,专业技术人员的素质和能力也越来越高;建筑机械得到长足进步,为建筑构件场外加工、场内运输拼装提供了便利条件;生产的材料向轻质、节能、环保等方向发展,更适合于现代化的作业方式;BIM等新技术的运用,在一定程度上促使建筑行业的变革;新材料迅猛发展,管理思想、管理方法不断创新,基于网络的信息交流平台等等为建筑工业化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再次,当前建筑行业的发展存在着一系列问题。伴随着我国城镇化和城市现代化进程的快速发展,能源与资源不足的矛盾越发突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形势日益严峻。传统的建造方式给社会带来高能耗和高消耗的问题,给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压力,严重阻碍了经济的循环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原来建立在劳动力价格相对低廉基础之上的建筑行业,正在面临劳动力成本不断上升的问题,逐渐成为制约我国建筑业进一步发展的瓶颈。我国推行建筑工业化将大大提高建筑业的生产效率,显著降低生产和使用过程中能耗和资源的浪费。

4、对我国建筑推行工业化的建议

首先,从结构设计入手,改变传统设计方式,构建建筑设计模块体系。不仅减少设计单位大量的反复计算、重复设计的工作量,还可以建筑构配件、成品工业化的制作为主,实现对大多数产品进行工厂化生产,减少现场施工作业。对于施工技术也应实施相应的技术更新,主要针对模板、支撑等机械方面的建筑创新,改变传统施工中现场作业手工操作的模式,既能保证工程实体质量,又能加快施工进度。此外,对于新技术、新工艺要加大推广力度,利用现代工业化来替代传统的施工现场的手工作业。同时注重科技应用,充分利用科学技术。目前,建筑业的整体科技水平较低,这几乎成了建筑业走向工业化、国际化的“瓶颈”。不断应用和开发新的科技成果是推动建筑业企业新型工业化进程的不竭动力。

其次,施工工艺的转变。鉴于施工现场狭小,受自然条件、社会环境等因素影响明显,施工周期长,工程质量大打折扣等一系列问题,这种大部分工作在现场完成的作业方式已不再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了,场外加工、场内拼装的作业方式就可以解决这一难题。

目前,大部分地区,尤其有设防要求的地区,基本为全现浇结构体系。反观装配式钢筋混凝土体系,主体结构的柱、梁、板均可完全在工厂预制,实现完全的工业化大生产,只要在现场将其拼装起来即可。工厂化的加工,不但在客观上可以保证结构构件的质量、提升施工进度,还能利用先进的现代技术,进行工厂化生产和计算机控制及管理。大量的准备工作在工厂完成,现场只需拼装,因此需要工人数量也较少。由于工序简单,监督管理相对容易,拼装质量易得到保证。同时,工程的工期可以大大缩短,使项目可以及早发挥经济效益。工程成本由于大规模生产且受外界条件制约少,也相对易于控制。另外,长期困扰市民的工地噪音、粉尘污染等问题迎刃而解,工地更易实现文明施工。

再次,在管理方面,建立科学管理机制,提升网络管理水平。建筑施工企业的工业化目标可以向“模块化”的生产组织形式转变,以有效提高生产效率和效益。即把项目管理分解为实施、管理、保障等几个模块,在企业内部有意识地培养、组建一些管理班子和作业班组,在组建新项目部时把这些“模块”组合起来,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管理成员间沟通的障碍,减少工作磨合的时间,以最短的时间有效组织生产。

加快管理信息化、网络化的步伐是推进建筑业工业化的根本途径。由于建筑产品的特殊性,目前无法完全实现其生产过程的信息化。而充分应用当今IT技术的新成果,改进我们传统的管理方式,实现管理信息化将是推进建筑企业新型工业化的最佳途径。

5、结束语

建筑业是我国的基础产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我国的建筑工业化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同时,在建筑工业化发展的道路上,还会遇到很多难题,笔者坚信,借鉴多方面的经验,整合各种资源,在我国建筑人才的努力下,会很快走上一条“又好又快”的建筑工业化之路。

参考文献:

[1] 吴良镛 . 吴良镛城市研究论文集(迎接新世纪的来临)[M].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6.

[2]纪颖波.建筑工业化发展研究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

[3]潘志宏,李爱群.住宅建筑工业化新型住宅结构体系[J].施工技术,2008(2).

[4] 温可. 浅谈建筑工业化与工业化建筑[J]. 今日科苑2010年08期.

篇9

【关键词】建筑工业化 发展趋势 措施

一、建筑工业化的根本内容

建筑工业化是指用现代工业生产方式来建造房屋,即将现代工业生产的成熟经验应用于建筑业,象生产其他工业产品一样,用机械化手段生产建筑定型产品。其基本特征为设计标准化、生产工厂化、施工机械化、组织管理科学化。其根本内容是:采用适用、先进的装备、工艺以及技术,合理科学地进行施工组织,发展提高施工专业化与机械化水平,减少复杂、繁重的湿作业与手工劳动;制定重要的基础标准(公差与配合、连接、合理建筑参数、模数协调等)与统一的建筑模数,将多样化与标准化的关系进行合理的解决,建立和完善工法、企业管理标准、工艺标准、产品标准等,不断将设计标准化水平提高;发展建筑构配件、制品、设备生产并形成适度规模经营,为建筑市场提供各类建筑使用的系列化的通用建筑构配件和制品;采用现代管理的手段与方法,优化资源配置,科学的进行组织与管理,培养并发展信息管理系统和技术市场,适应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

二、建筑工业化的范畴

建筑工业化通过对现代的制造、安装、运输和科学管理的大工业的生产方式,进而来取代传统建筑业中水平低下的、效率不高的、分散的手工业等方式。是建筑业的一个历史性的进步。具体范畴如下:

第一,建筑工业化是手工业趋于现代化的一个生产方式的过渡,是对传统建筑业中以手工为主的生产方式的一个替代表现,也是建筑业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发展的必然趋势。建筑工业化以先进的设备、高科技以及技术为其先驱,同时在建筑标准化的基础上,向外拓展到制品、设备以及配件的生产与运用,使得建筑业无论在生产方面还是在经营方面都逐渐趋于社会化、科学化、专业化。

第二,相对于传统的建筑业,其机械化水平有了比较大的提高,减少了其步骤的繁琐以及重复,摒弃了传统手工业程序的复杂;此外,建筑工业化还扩展其建筑的应用范畴,逐渐构建成为一种以配件、设备等生产运用的市场经营模式,从而使得系列化的建筑市场成规模的设立起来,并且对其建筑设备做出相对准确的描述,凸显出建筑工业化的多样化,标准化,科学化等方面的特点,遵循企业管理制度,工商相关制度,提高并且完善建筑产品的标准,其管理模式采取现代管理手段以及方法,确保其资源的优化配置,实施科学的管理,进而培养和发展建筑市场,以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求。

三、建筑工业化的发展

社会的迅猛发展,决定了建筑工业化是我国建筑业的发展方向。多年来,在建筑规模的持续扩大和建筑业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下,我国的物质技术基础表现为显著增强,建筑业发展比较快,但是从整体角度看,质量问题还很多,劳动生产率增长幅度也不大,整体的技术进步表现为缓慢。为保证各类建筑其最终产品尤其是住宅建筑的功能与质量,改善劳动条件,加快建设速度,优化产业结构,大幅度提高劳动生产率,使建筑业尽快走上高质量高效益的道路,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所以,要综合考虑我国建筑业地区间的差距、技术发展现状,以及劳动力资源丰富的特点;尽快继续深化建筑业体制改革和适应建筑市场发展的要求,汲取我国几十年来建筑工业化发展的历史经验以及国外有益的做法和经验;重点针对房屋建筑,特别是对提高人民居住水平直接相关的、量大面广的住宅建筑实施建筑工业化。

四、实现建筑工业化的措施

建筑工业化,第一步从结构设计入手,构建建筑新型结构规模体系,改变传统的砖混结构模式,取而代之实施预制框架模式,包括预制装配式结构体系、钢结构体系,要让多数建筑构件包括半成品、成品实行工厂化,建立新型结构体系并减少施工现场作业。建筑构件、成品、半成品以后场化、工厂化生产制作为主;施工上应从现场浇筑向预制构件、装配式方向发展;高层、小高层建筑应由框架向剪力墙或钢结构方向发展;多层建筑应由传统的砖混结构向预制框架结构发展。第二方面是要加强用新技术施工的研发力度,主要是在支撑、模板及脚手架施工方向有所创新,减少施工现场湿作业,在悬挑脚手架、新型模板支撑与清水混凝土施工方面有所突破;在新型围护结构体系方面,大力应用并发展新型墙体材料。

其次,新型结构体系方面,对钢结构体系也因更尽快加大推广的步伐,研发复合木结构建筑,应用预制混凝土装配式结构建筑。现如今在我国,进行钢结构建设的时机相对已经比较成熟,我国已连续8年在世界钢产量上荣获第一,相应的施工质量验收规范、设计标准已出台,一批钢结构建筑已陆续建成;与此同时,钢结构以其抗震性能好、结构安全度高、施工速度快等优点,在建筑业中应用的优势与日俱增;钢结构工期大大缩短,其使用面积比钢筋混凝土结构增加面积4%以上。

再次,应积极提倡预制装配式结构。目前,大量的混凝土结构都是现场浇筑的,不仅制造噪声、造成环境污染,还增加了工人的劳动强度,并且工程质量很难保证。通过钢筋混凝土后浇筑部分将梁、板、柱及节点连接成为整体的框架结构体系,具有减轻结构自重、减少构件截面、施工速度快、便于工厂化作业等优点,是替代砖混结构的一种新型多层装配式结构体系。

结语

伴随着我国国民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与发展,科学技术领域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新建筑方法和新型材料将应用到建筑施工中,而我国建筑的工业化也将得到极大的发展,越来越能更好的满足人民生活和生产的需求。

参考文献:

[1]刘建荣,翁季.建筑构造[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

[2]袁中金,王勇.小城镇发展规划[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1.

篇10

工程机械装备是企业实力的体现,是建筑企业生产、经营、发展重要的物质基础。面对严酷的市场竞争.大多数建筑企业采用低价竞标的做法.使得本来就处于微利状态的生产建筑企业更加困难,降低生产成本的压力更大。生产设备费是构成生产成本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其中占了较大的比重,因而通过加强生产设备管理,降低生产成本来提高生产设备经济效益,是生产企业生存、发展的必由之路。

一、从生存发展的高度去认识和重视工程机械设备的管理工作

工程机械设备的技术状况、装备效能直接影响企业的发展,甚至建筑企业的兴衰存亡。对此,公司领导有清醒的认识,从生存发展的高度去认识和重视工程机械设备的管理工作。公司工程机械设备的保值增值率、机械设备装备规划等重要机械管理指标列入经理任期目标:工程机械完好率、利用率、机械事故频率等年度经济技术指标目标,列入公司年度工作目标。建筑企业对工程机械设备管理机构设置、管理网络建设、现代化管理设备及管理手段的应用,以及资金投入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保证机械管理工作顺利开展。

二、建立健全管理制度,规范制度管理行为

建筑企业取得ISO质量体系认证证书,有多项工程机械设备管理制度列为质量管理体系受控文件,工程机械设备的管理逐步纳入规范化管理的轨道,逐步修订完善了多项工程机械设备管理制度,管理制度得到了进一步细化。建筑企业根据自身特点,总结多年来的工程机械管理经验,对质量管理体系文件再次进行修订。工程机械设备的供、用、管、养、修直至报废的全过程管理,均有制度可依。建筑企业实行了公司建立了较完善的工程机械设备管理网络,并落实各级管理责任制。工程机械管理专职机构各岗位建立了较细致的工作程序,并明确各岗位间的工作接口关系,工程机械管理的兼职机构及人员,业务上受专职机构领导。工程机械管理网络的有效运转,各级管理责任的落实,使工程机械设备管理行为进一步规范。公司装备有100多台微机,公司总部及规模较大的建筑项目工地均建立了局域网,为工程机械设备现代化管理手段的实施提供了物质基础,目前,工程机械设备的资产台帐管理、机械费用计提、调度管理、统计管理、单机核算、工程机械配件管理均实现了计算机管理。公司的工程机械设计运用了有限元电算、三维技术、CAD绘图等先进手段。

三、强化工程机械设备的现场监督检查力度,确保工程机械设备安全运行

建筑企业的机械化作业水平很高,作业连续性又很强,实施大规模的机械化交叉作业,工程机械设备的技术状况、安全运行状况的优劣,对建筑企业经济效益影响极大。加强工程机械设备的现场监督检查,及时发现和消除隐患,是保证工程机械设备安全运行,提高工程机械完好率,降低事故频率行之有效的手段。建筑企业致力于实现工程机械设备监督检查的“计划―实施―检查―整改―复验―关闭”的闭环管理,逐步积累了一些经验,形成了建筑企业内部的工程机械设备监督检查评分标准。按照“标准统一,分级组织”的原则进行,各单位级的检查相结合,普查与专项检查相结合,定期检查与不定期的重点抽查及各工程项目管理部的互查相结合,对查出的问题开具限期整改通知单,责任部门限期整改,并书面反馈整改情况,资产管理部门对整改结果进行验证关闭。工程机械设备的现场监督检查力度的强化,使大量的工程机械设备隐患消除在萌芽状态,有效的保证了工程机械设备安全运行。

四、推行工程机械设备的计划保养、计划维修,保证工程机械设备良好的技术状况

工程机械设备的及时保养与合理维修,是保证工程机械设备良好技术状况的基础工作,建筑企业正确引导和监督机械使用部门处理好用、养关系,推行强制性的计划保养及预防性计划维修,《工程机械设备保养制度》、《工程机械设备修理制度》明确了各级保养及维修的范围、责任部门,计划编制、计划实施及相应的监督程序,工程机械使用部门的专职设备员根据点检规程及工程机械的使用计划、已作台时,明确点建项目,具体内容及相应的技术要求,由相应的管理人员对保养计划完成情况进行验证。

五、实施工程机械设备的达标管理,充分挖掘工程机械的潜力,提高工程机械的装备效能,推进工程机械设备综合管理水平不断提高

建筑企业已全面推向市场,且受建筑市场萎缩的大环境影响,建筑市场的竞争更加严酷,使得本来就处于微利状态的建筑企业更加困难,靠投人大量资金购置新设备,满足生产需要的做法,绝大部分建筑企业很难承受,如何充分挖掘现有工程机械的潜力,提高现有工程机械的装备效能,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经过认真的分析、研究和技术准备,企业开始推行工程机械设备达标管理,该办法的宗旨是:客观评价现有工程机械的实际技术状况,分析工程机械的投入产出效益,合理投入资金、人力、物力,统一标准,统一行动,较大幅度的提高工程机械设备的平均技术水平,实现以相对较低的投入去充分挖掘现有工程机械的效能的目的。

推行工程机械设备的达标管理,首先要建立一套科学的、可操作性强的标准。对工程机械设备技术及管理状况进行检查评定,以保持设备的高效运作。

提高工程机械设备管理水平,人是关键因素,对工程机械设备的技术状况的检查考核结果,受工程机械的新度系数、作业环境、突击保养等因素的影响,难以客观反映机械设备管理的综合水平,企业制定了工程机械设备管理达标检查评分标准,人、机考核相结合,对工程机械使用部门的工程机械管理网络建设、管理责任制的落实情况、机械管理制度建设及制度贯彻执行情况、工程机械操作维修人员的培训、“三定制度”的落实,工程机械操作特殊工种持证上岗、工程机械设备经济技术指标的完成情况及综合管理状况进行检查考核,提高对工程机械使用部门考核评价的科学性,促进综合管理水平的提高。

六、重视工程机械资产技术管理与经济管理的有机结合,努力提高工程机械资产的经营效益

加强工程机械资产管理的最终目的是发挥工程机械的最大经济效益,因而,必须重视和加强资产的经营管理工作,必须从“管家”看家守财的模式中走出来,把工作重点放在技术管理与经济管理的结合上,放在资产的经营运作上。建筑企业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了工程机械资产的经营管理:

1、调整资产结构,改善装备素质。结合建筑企业面临的市场形势,对建筑企业的工程机械资产结构进行了认真分析、研究,制定中、长期的资产结构调整计划,按照“科学分析现有工程机械设备的技术状况及对建筑市场的适应性,对部分性能落后、工程机械费用成本高以及长期闲置的工程机械进行合法出让,回收资金置换新装备,对部分可以以较少投入改善性能的工程机械进行技术改造,逐步调整现有工程机械资产结构”的原则,实施资产结构的调整,改善装备素质。

2、加强工程机械设备的前期管理,提高选型科学性。工程机械设备选型适应如何,将直接影响工程机械的远期经济效益,建筑企业非常重视工程机械设备的前期管理工作,对大中型机械的选型进行经济、技术论证,多方搜资、分析,比较其价格、运行、维修、转移成本,对远期经济效益进行分析预测,提高选型的科学性。

3、优化建筑企业的工程机械配置方案,合理控制工程机械配置规模,降低机械费用成本。工程机械设备的调配改变以往“满足供应”的原则为“满足使用”,对新开发产品工程机械配置规模进行合理控制,促使提高利用率,减少机械占用,并对设备的各项费用进行预算、比较,优选最经济的配置方案,减少工程机械转场、安拆、设施费用支出,控制工程机械费用。

4、积极推进工程机械资产经营管理模式的专项改革。前些年,企业受计划经济的影响较深,工程机械设备管理以满足生产为主,淡化了对工程机械投入的控制。近几年,公司十分重视工程机械资产的经营管理,分别从改革工程机械费用核算体系、工程机械维修及原料消耗成本控制、非生产性设备的规模压缩及成本控制等方面进行工程机械资产经营管理的改革,取得了良好效果。

加强工程机械设备管理,提高设备经营效益,探讨科学的工程机械管理方法,是机械设备管理人员义不容辞的责任,谨以此抛砖引玉,与大家共同探讨,以期达到共同提高工程机械管理水平的目的。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