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声诊断学的临床应用范文
时间:2023-11-23 17:51:1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超声诊断学的临床应用,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方法:对98例疑似颈动脉狭窄的患者均行血管造影及超声检查,并对结果进行比较。
结果:血管造影和超声检查在颈动脉狭窄的诊断方面具有很高的一致性,特别是对闭塞动脉和颈动脉高度狭窄的诊断过程中;多普勒血管超声的动脉斑块检查阳性率明显高于血管造影检查,特别是对位于颈动脉交叉出的斑块。
结论:多普勒血管超声和血管造影对于颈动脉狭窄的诊断作用较一致,在动脉斑块的检查方面超声检查具有优势。
关键词:多普勒超声血管造影DSA颈动脉狭窄
【中图分类号】R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8801(2012)11-0074-02
脑卒中已成为严重威胁人类生存的因素之一,颈动脉狭窄与多种脑血管病变的发生发展具有重要联系,也是心脏手术在围手术期出现脑部并发症的重要原因,早期准确诊断对于患者的治疗及预后都具有重要作用,多普勒超声和血管造影检查都是临床工作中常用的无创性血管检查技术,联合应用于颈动脉狭窄的诊断中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本研究通过对血管造影和血管超声检查的作用对比,评价两种检查的临床应用价值。
1材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从2010年3月至2011年3月期间就诊于我院的疑似颈动脉狭窄患者中随机选取98例,其中男女患者分别为71例和27例;年龄为34至82岁之间,平均年龄为71.8±3.5岁;对上述患者均进行颈部血管超声及血管造影检查,两次检查的间隔时间小于一周。
1.2研究方法。
1.2.1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检查应用配备有数字减影功能的飞利浦2300型颈动脉造影机进行,患者采取平卧,经局部麻醉后,采用Seldinger法行股动脉穿刺,置入6F导管行左右冠脉造影,部分患者行心室造影,主动脉弓部在导丝引导下使用6F猪尾导管进行非选择性多角度颈动脉造影,观察主动脉头臂干的分支情况;在此检查基础上,在选择5F导管对颈内动脉和颈总动脉行选择性造影,以正前位、侧位为主,观察是否有狭窄以及狭窄的性质和严重程度。
1.2.2超声检查。检查使用美国通用公司生产的LORIE11多普勒检查仪,由超声技师独立操作完成,结果采用双盲评定。嘱患者呈头切侧位,完全暴露颈部,经胸锁乳突肌检查颈动脉,探头频率设置为10至15MHz,经纵横切面自下而上分别检查颈总动脉,分叉部以及颈内外动脉的内膜厚度和血流动力学情况。记录阻力指数以及最大流速、末期流速等指标;对于观察到的动脉内斑块,记录下数量、位置以及回声特性等指标;用颈内动脉狭窄度评定观察到的颈内动脉狭窄情况。
1.3诊断标准。
1.3.1数字减影血管造影诊断标准。采用北美症状性颈动脉狭窄的计算标准,将颈动脉狭窄分为四个标准,分别是:一度狭窄(1%~49%)、二度狭窄(50%~69%)、三度狭窄(70%~99%)、完全闭塞(100%)。狭窄度的计算方法为:(1-狭窄处的直径/正常远端直径)×100%。鉴于目前对颈动脉内斑块无统一诊断标准,本研究只采用颈内动脉血流信号的局限缺损为依据。
1.3.2超声检查诊断标准。颈动脉狭窄的诊断参考了北美放射年会2005年制定的检测标准[2];对于颈动脉内斑块的诊断,采用全国第五届脑血管病会议制定的诊断标准,将内膜厚度大于等于1.4mm并有管腔的局部隆起和向内突出视为有内膜斑块存在。
1.4统计学方法。各组数据经SPSS10.0统计分析软件包进行处理,采用Kappa检验比较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和超声检查在狭窄度诊断上的一致性。小于0定为无联系,0~0.2定为弱一致性,0.21~0.40定为轻度一致性,0.41~0.60定为中度一致性,0.61~0.80定为高度一致性,0.81~1为一致性强最强。采用X2检验对颈动脉不同部位的斑块检出率进行比较。
2结果
对98例患者的350条血管进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和多普勒超声检查,阳性一致率高达88.9%,具体结果参见表1。多普勒超声诊断动脉斑块的特异性、敏感性、阳性及阴性预测值结果参见表2。
3讨论
本组结果提示血管超声对颈动脉狭窄诊断的敏感率高但特异度低,对于轻中度狭窄的敏感性较低,容易产生漏诊,与相关文献报道一致。多普勒超声可以实时显示狭窄部位的流速流量波谱,无创,直观且费用低廉,与DSA相比较具有明显优势,因此适用于颈动脉狭窄的筛选。本组研究采用kappa检验两种检查手段的相关性,结果显示两种手段具有高度一致性,特别是在中重度狭窄的情况下,K值分别为0.75和0.83。综上所述,随着超声设备及医学技术的快速发展,血管减影数字造影与超声对于诊断颈动脉狭窄已有很高的一致性,将DSA与超声技术相结合具有很高的临床价值。
参考文献
篇2
【关键词】 临床病例讨论法; 教学; 超声影像
中图分类号 R445.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6)11-0146-02
doi:10.14033/ki.cfmr.2016.11.083
临床病例讨论是培养学生临床诊断、治疗、预后估计等决策思维的重要教学活动之一,是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临床问题能力的重要方法。主要内容包括典型误诊病例、漏诊病例、疑难病例、死亡病例讨论等。临床病例讨论实施通常以启发讨论式教学方法为主,体现教师与学生的互动性。笔者以超声影像临床工作中诊治的溃疡性胃癌并幽门梗阻病例作为教学素材,阐述临床病例讨论法在医学影像临床教学的实施过程及应用体会。
1 病例资料
以湘雅医学院2013级临床医学专业本科带教见习学生30人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三组,选择溃疡性胃癌并幽门梗阻患者1例作为病例讨论素材,课前安排各组学生查阅临床病例相关资料及文献,做好准备工作,讨论分析该病例影像诊断依据、误诊漏诊原因以及经验教训等内容,教师在课程结束时予以总结。医学生对这一教学方法的效果予以评估,评估效果以四个等级(优、良、一般、差)予以评定。
临床讨论资料:患者,女,44岁,于6 d前无明显诱因出现上腹胀痛不适,伴恶心、呕吐,呕吐物为胃液样胃内容物,伴反酸,精神体力欠佳,大便3 d未解,排气少。常规抑制胃酸等治疗效果不佳。中上腹见12 cm手术瘢痕,患者自述6个月前因胃穿孔在外院行穿孔修补术。常规胃肠超声扫查:幽门部胃壁局限性增厚约13 mm,边界不规则,幽门管腔狭窄,横切为“靶环征”;胃腔显著扩张,内可见大量液性无回声中食物残渣形成的杂乱点絮状高回声;改变时,混乱的内容物随之移动。胃幽门部胃壁僵硬,与正常胃壁分界模糊,蠕动波消失;彩色多普勒超声显示幽门部胃壁血流丰富。超声诊断为幽门梗阻,一周后经手术病理证实为溃疡性胃癌并幽门梗阻。
2 结果
临床病例讨论的医学生共计30人,其中26人评定为优,2人为良,2人评定一般。多数医学生认为病例讨论法能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医学生可以较早的熟悉临床超声影像学,增加感性认识,加强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对临床思维提高有较大的帮助。
3 讨论
影像医学临床病例讨论法直观、生动,只要老师稍加点拨,学生即可理解,节约课堂时间,事半功倍,容易为医学生接受,很大程度提高学生兴趣,因此得到较好效果。如何合理有效的实施这一教学过程,笔者体会如下。
3.1 病例讨论资料的准备
资料准备要充分,内容有一定的难度和深度,与本专业密切相关。临床病例讨论前必须选择合适的病例及影像资料。将病例和相关问题印发给学生,让其查阅教材、参考书和文献,做好讨论准备。本教学选择幽门梗阻的患者作为讨论病例,首先是因为幽门梗阻是消化系统的常见并发症,但临床影像诊断有其复杂性。由于幽门附近容易发生溃疡或炎性病变,当溃疡愈合后形成瘢痕组织,或胃部手术后发生粘连牵拉,或因癌瘤侵犯时,多种原因均可造成幽门区狭窄而出现梗阻,影像诊断常存在同病异图,同图异病等,难以早期确诊。其次,在本例患者中,超声影像诊断幽门梗阻具有优越性。与其他常用的诊断幽门梗阻的技术如胃镜、X线钡餐造影、磁共振成像、CT等比较,彩超具有无创伤、无痛苦、重复性好、经济、可实时观察的优点,且可判定胃壁运动的变化和胃内有无潴留,是幽门梗阻临床上首选的影像检查方法,尤其对此例体弱、不宜胃镜检查者[1]。因此,选择该病例讨论,紧密与超声影像专业相结合,有助于医学生了解认识超声影像医学技术在临床的重要价值。
3.2 病例讨论过程中注意将特殊声像表现和临床密切结合
临床病例教学时,当发现疾病的超声影像病征时,必须告诉学生将特殊声像表现和临床密切结合,如该特殊病征所提示的疾病不能解释患者全部主要症状时,需考虑同时存在其他疾病的可能[2]。本例患者由于受到胃穿孔但无胃癌病史等干扰,且胃周及肝内未发现肿大淋巴结及转移病灶,因此超声诊断时考虑术后炎症引起的幽门梗阻,未能早期诊断发现胃癌侵犯幽门窦。回顾临床诊治过去病史,发现该患者常规胃病治疗效果不佳,结合超声影像发现胃壁具有不规则增厚且血流丰富,胃壁活动僵硬,幽门部病变区与正常胃壁分界处模糊,高频超声显示胃壁全层受累等肿瘤侵袭特征。此例患者在诊治过程中由于受到局部特征的干扰,没有与临床诊治特殊声像表现及疗效等情况相结合进行综合分析,从而漏诊。通过病例讨论过程中的回顾性分析,能让医学生吸收经验教训,在以后的临床工作中保持高度警惕,时刻重视影像医学与临床特征密切结合,综合分析,全面准确的诊治每一个患者。
3.3 多方面、多角度分析问题与多学科知识融会贯通
临床病例教学时,必须多方面、多角度分析问题,集中大家的思维来明确诊断。勇于提出自己对疾病的看法,调动医学生的积极性。将病理、生理、内科、外科等多个学科的知识融会贯通。本例病例讨论教学过程中涉及内科、外科、病理、影像等多个学科,丰富了教学内容,并与临床紧密结合。避免在临床诊治过程中仅仅依靠影像图像主观做出诊断,脱离临床其他学科,造成误诊、漏诊[3]。
3.4 病例讨论教学的归纳总结
对医学生的课堂表现进行考核,合理评估学生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检测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我国教育目前存在的事实是教师通过考试来评价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因此出题考核形式也是引导学生学习的重要环节[4-6]。兼形态和机能于一体的影像学学科,是一门应用性较强的临床医学重要课程。要想在临床工作实践中真正发挥其价值,作为影像医学的带教教师,必须改进教学方法,重视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必须改革影像考试题型,适当增加应用性试题的比重,重视病例讨论分析内容的考查,以便检测学生对整个疾病诊断过程把握度,有利于学生重视把基础知识与临床知识相结合,为以后走上临床工作打下良好基础,这也是促进学科教学质量不断提高的重要途径。
总而言之,临床病例讨论是一种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有利于提高临床医学生的学习效果,使他们能学到更多的临床知识,拓宽临床思维,值得临床教学应用推广。
参考文献
[1]周永昌,郭万学.超声医学[M].第6版.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15:995.
[2]蔡雷鸣,赵海涛.实时超声显像对幽门梗阻的诊断价值[J].中国超声医学杂志,2001,17(5):392-393.
[3]徐艳.二维超声显像对幽门梗阻诊断意义比较分析[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2,10(18):98.
[4]赵涌.加强临床病理讨论课提高病理教学质量[J].基础医学教育,2001,3(3):181,186.
[5]刘育艳.浅谈如何提高病理实验课教学质量[J].基础医学教育,2000,2(1):51.
篇3
关键词:超声医学;临床实验;研究;应用。
超声医学是指声学、医学、光学和电子学相结合的一个学科,包括超声诊断学、超声治疗学和生物医学超声工程,它具有医、理、工相结合的特点。超声波在密度均匀的介质中匀速传播,当通过不同密度的介质时,就会出现反射、折射、散射、衍射以及多普勒效应。多普勒效应是指在描述光源和接收器之间的相对运动时光波频率出现升高或者降低变化的一种现象。超声波频率越高,介入的介质吸收的越多。临床医生就是通过人体组织形态和结构的不同,利用其反射和折射程度的差异形成具有不同特点的图像、波形和曲线来进行鉴别诊断,结合所学专业的医学知识进行准确的临床诊断,并制定针对性的治疗方案进行合理治疗,提高临床治疗效果。超声医学涉及范围广、直观、安全、无痛等优点,成为现在临床诊断疾病重要的一种技术。我院1年间应用超声进行临床诊断和治疗,能够准确的鉴别诊断疾病,降低了临床误诊率,在疾病治疗中,位置直观,患者手术时间缩短,安全而且无痛,医疗费用降低,痛苦减轻,恢复较快,临床诊断和治疗效果显著。现将2014年6月~2015年6月间来我院应用超声进行诊断和治疗的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6月~2015年6月间来我院应用超声进行诊断和治疗的患者临床资料,整个就诊过程中使用超声的设备和基本原理以及整理后的完整就诊资料。
1.2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6月~2015年6月间来我院应用超声进行诊断和治疗的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探讨超声技术在临床中的应用价值。
1.2.1设备和基本原理:超声波就是一种频率大于20KHZ的声波,人耳感觉不到,它属于纵波,可以在气体、液体和固体中进行传播,它不但具有和声波相同的物理性质,同时还具有自身特性,包括束射性、反射、折射、散射、衍射以及超声波的衰减[[]]。超声波检查的工作原理就是利用超声波发射进入人体发生反射、折射后在正常组织和病变组织上表现出来的差异进行分析和鉴别。医生结合超声结果以及生理和病理的基础临床医学知识进行判断,得出临床结论,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以期达到最好的临床治疗效果。
1.2.2超声诊断仪分类:超声诊断仪种类多,根据空间和回波方式的不同分为6种类型,分别为A型超声、B型超声、M型超声、D型超声、三维超声和超声显微镜[[]]。A型超声是以波形来显示不同组织的特征,用于测量器官径线,判定大小。B型超声使用平面图形显示,具有重复性强,直观性好的特点,复查时可以对比。M型超声适合用来检查心脏功能,观察心脏结构以及活动状态,主要用于心血管疾病的诊断。D型超声主要用于检测器官活动状态和血液循环流动情况。
1.2.3超声诊断与临床应用:超声诊断主要是应用超声的指向性和反射、散射以及超声波的衰减和多普勒效应,使用不同的检查方法将超声顺利的发射进入人体组织内进行传播,当患者患有疾病时,正常组织或者病变组织的声阻抗就会出现差异,组成界面上出现反射和散射,接收回波信号和检波处理后,显示出相应的波形、曲线或者图形。专业的医生结合生理和病理解剖知识,对其进行观察、分析,可以对患病的部位、性质以及严重程度做出相应的判断。超声在临床中的应用范围十分广泛,例如超声诊疗、超声雾化吸入以及白内障超声乳化术等,为临床医生的正确诊断和有效的治疗提供了一个重要的手段。超声在临床使用治疗疾病的原理是机械效应,即超声进入人体中前进时产生的正常反应。超声通过振动的方式引起细胞内物质发生运动产生细胞的按摩作用,以此改变细胞膜的通透性,从而加速新陈代谢和血液循环,细胞缺血、缺氧状态得到改善,提高了机体的再生能力达到治疗的目的。
2结果
我院1年间应用超声进行临床诊断,降低了临床误诊率,在疾病治疗中,患者手术时间缩短,医疗费用降低,痛苦减轻,恢复较快,临床诊断和治疗效果显著。
3讨论
近年来,超声医学诊断技术发生了革命性的飞跃,在临床医学领域所占地位越来越重要,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不断提高,因此发展我国的超声医学是必然的趋势。目前已经成为临床疾病诊断的首选手段。超声应用不仅扩大了临床疾病诊断的范围,也提高了临床诊断的准确率,随着超声应用的逐渐普及,它已经成为了一种非常重要的多中国参数的系列诊断技术。它可以用来测速、测距、焊接、碎石和杀菌等等,在军事、工业和医学领域均有应用。医学超声应用的工作原理和声波传播相同,超声医学在临床中主要应用在妇产科、外科、眼科等科室,快速对患者的疾病做出临床诊断,节省了时间,为医生更好的开展临床工作提供了帮助。超声医学技术在医学界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大大的提高了临床疾病诊断的准确率,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超声技术也会不断完善,造福于全人类。我院1年间应用超声进行临床诊断,降低了临床误诊率,在疾病治疗中,患者手术时间缩短,医疗费用降低,痛苦减轻,恢复较快,临床诊断和治疗效果显著,值得临床医生和实验人员借鉴和进一步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 商|,李少梅,林红,申红,超声医学的实验研究和临床应用综述[J],中国现代医生,2007,45(20):145~147;
[2]张万蕾,李建国,周庆环,陈丽君,超声医学的发展趋势及超声医学教学的探讨[J],中国医学装备,2008,5(3):13~15;
[3]徐金锋,刘慧玉,临床超声医学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重庆医学,2008,37(9):998~999;
[4]伊立雪,超声医学高新技术现状和发展趋势[J],中国医疗器械信息,2010,29(5):4~8;
篇4
【关键词】比较影像学;医学影像学;教学
影像诊断学目的在于让医学生了解影像诊断中各项检查方法的基本原理,掌握常见疾病的影像学表现特点及在临床工作中的正确应用。近年来影像诊断技术飞速发展,新技术、新序列不断推出,但每种检查方法都有各自的优势与不足。在临床实践过程中,大多疾病诊断是通过多种影像手段协同完成的,这种多元化的影像诊断模式,形成了一种新的影像学教学方法——比较影像学(comparativeimageology,CI)。比较影像学是将同一疾病不同检查方法的影像特征相比较、将不同疾病间影像图像的异同之处相比较、将形态影像与功能影像相比较、将不同影像诊断方法的时间-经济效价比相比较,同时,将疾病的影像表现与临床、解剖、病理相结合,进而综合比较,它是一种能使学生了解各种影像学检查手段合理组合与使用的新型教学模式[1]。笔者在临床专业本科生的理论授课及带教实习过程中,运用了比较影像学教学法,现将应用体会总结如下:
1我国医学教育的教学模式
当今世界通用的医学教育体系大致分为“学科型”、“问题型”、“器官系统型”三种模式[2]。以学科为主的课程体系仍是我国主要的教学模式,将教学分为医学基础课、临床专业课和见习实习三个阶段。此类教学法优势在于兼顾了医学教育的基础性、应用性和系统性,方便教学的实施和管理;劣势在于各学科间缺乏横向对比、纵向联系,教与学易脱节,学生被动接收、被动记忆,虽然培养出来的学生成绩优异,但常常出现临床思维锻炼不足,在实际工作中因缺乏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无法胜任工作。在全球医学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我国也在积极地进行探索及改革,以问题式学习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标准化病人临床教学等国际流行的教学方法在部分院校实施了探索性的开展,依据具体的教学内容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影像诊断学教学中,引入比较思维模式,以期学生的知识储备、整合能力能尽快跟上对临床医生要求日益增高的社会发展需要,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加深学生思维的深度,以利于提高学生思考推断、综合分析能力,为今后开展临床工作打下良好基础。
2比较影像学在医学影像学教学中的可行性
图像存储与传输系统(picturesarchivingandcommunicationssystem,PACS)的临床应用,为比较影像学教学法提供了方便条件。以数字信息对影像学图像进行保存、管理、传送、读取,同时医院信息管理系统(HIS)的联网为每位就诊患者建立了唯一的身份标识号码(ID号),患者的全部资料信息,包括影像学图像及报告、血液学检查结果、临床资料等,影像科医生可以随时调阅参考。PACS系统具有图像质量高、信息完整、传送迅捷、实时共享的优点,辅助实现了影像学各分支间的横向联系。
3比较影像学在医学影像学教学中的作用
3.1学生更全面系统的掌握影像学知识
影像技术的不断进步使影像诊断从早期单一的X线成像发展为计算机X线断层扫描(CT)、磁共振成像(MRI)、彩色多普勒超声成像、核医学成像等多元化的影像技术手段,放射诊断学也随之演变成为医学影像学[3]。目前医学影像学的教学主要是按照各组织系统介绍成像方法、正常及异常影像学表现,讲授过程中辅以示教典型病例影像图像,但较少涉及其他相关影像学表现,此类教学法不利于学生对不同影像手段进行系统了解。医学生是未来工作在一线的临床医生,对各类检查方法的全面掌握关系到日后是否能够正确选择并应用最有效合理的疾病诊断检查方法。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比较教学法的应用,向学生详细介绍各种诊断方法的利弊。比如在腹部消化系统疾病的授课中,对于肝脏疾病,超声检查安全无创、费用低廉,具有可重复性,是肝脏疾病的首选检查方法,特别是对肝脏囊性病变具有较高的价值;而在肝脏实性占位性病变如肝癌的诊断及鉴别中,多排螺旋CT是临床上最常用的检查手段,其多方位重建模式及CT血管造影(CTA)检查在肝癌的定位定性方面具有重要价值;MRI是通过利用磁共振现象从人体中获得电磁信号,并重建信息的一种成像方式,对肝脏疾病也可很好的显示,特别是在超声、CT对疾病鉴别困难时,MRI可提供更多有价值的病变信息。又如冠状动脉造影(CAG)是目前诊断冠状动脉狭窄闭塞性病变的金标准,但其不能反映心肌局部的血流灌注与心肌细胞的活性,而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成像术(SPECT)心肌灌注显像不仅可以诊断有无心肌缺血,而且还能判定缺血是否可逆以及冠状动脉的贮备功能,部分冠心病患者CAG结果正常,而心肌灌注显像却显示异常[4];冠状动脉CTA检查是一种无创的检查手段,可以较准确的判断病变有无及程度,需要进一步确诊或治疗者再进行冠脉造影检查,从而避免过度使用价格昂贵、有创性的冠脉造影检查。因此每种影像学检查手段在疾病的诊断中都有各自的优势及不足,在教学中比较一种疾病的不同成像技术及检查方法的优劣有利于学生全面认识、掌握疾病诊断。
3.2学生更准确地进行诊断和鉴别诊断
疾病的影像学表现具有多样性,临床诊断过程中,经常会遇到异病同影或同病异影的情况,学生学习困难,往往对这种现象不知所措。应用比较影像学的方法,将影像学表现相似的不同疾病图像进行比较,列出它们的异同点,同时介绍每个疾病的特征性表现,引导学生运用比较性思维,系统认识图像所反映的疾病的病理改变,增加学生疾病诊断能力及鉴别能力。因此在医学影像教学中介绍疾病的某种影像学表现时,同时适当介绍该疾病的其他影像学表现,归纳同一疾病在不同影像表现间相同及相异,从解剖、病理等基础医学角度,分析各影像出现的原理,此类教学法即满足了深度又兼顾了广度,有利于提高学生整体学习能力、知识水平及举一反三的能力,从而增强教学效果。
3.3学生更合理地选择影像检查方法
影像检查的基本原理相对枯燥、抽象,授课难度较大,学生不易理解,难以引起学习兴趣。教师讲解过程中如果采用比较教学法可使学生了解不同影像检查方法在行业领域中的地位及价值;相对容易掌握不同影像设备的成像原理、应用范围、优势及局限性;引导他们思考临床工作中对不同疾病首选和配伍的影像检查方法[5]。放射学前辈们从实践中积累经验,总结出了一些针对特定疾病首选的影像学检查方法[6],如骨关节外伤性病变首选普通X线平片,必要时行CT进一步检查;颅脑外伤,出血性脑卒中患者首选CT检查;脊柱脊髓病变首选MRI检查;胆管、尿路梗阻先考虑磁共振胆胰管造影(MRCP)检查;而超声检查无创、价廉,在实质脏器病变、软组织、小器官病变、妇科病变、胎儿健康筛查方面诊断准确率高,是首选检查方式。各种影像检查价格、特点各异,X线、超声、CT价格相对低廉,特别是在进行疾病的初步筛查及急诊患者广泛应用,并被广大患者及临床医生所接受;MRI序列齐全,可兼顾形态学及功能检查,但价格略显昂贵;正电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显像(PET)可检查全身骨骼、软组织病变,尤其近年来PET/CT、PET/MRI一体化检查的推进,在神经系统病变等方面较传统影像检查手段优势更为明显,但价格昂贵且具有放射药物辐射风险。因此,比较影像学不仅是要学生们了解各类影像检查在诊断疾病中的不同价值,更重要的是帮助他们在今后的临床工作中能为患者选择更准确的影像检查方法打下坚实基础。
4应用比较影像学教学法时教师应注意的问题
医学影像学是一门发展迅速的应用性学科,在实际教学中引入比较影像学方法会给从事影像学教学的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首先,作为影像医学授课教师不但要具备全面的影像医学专业知识,包括X线、CT、MRI、超声、核医学,还必须具备较丰富的临床及病理等相关知识,并将这些知识融会贯通。其次,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要明确进行比较的目的和意义,有计划地准备相关影像学资料,重点突出。受课时所限,对于在临床上应用价值不大或已被证实不适用于当今诊断要求的技术内容,教师授课时只做简单介绍,这样既可以减轻学生学习压力又能突出教学重点[7]。最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全面的比较分析各种影像检查手段的特点、优势与不足,根据疾病特点总结不同疾病首选的影像诊断方法,使学生加深对疾病的认识,培养综合分析能力,从而达到提高医学影像学科教学质量的目的。综上所述,将比较影像学应用到医学影像学教学工作中,利用其比较性、综合性等特点,将有助于学生更全面系统的掌握影像学知识,更准确地诊断和鉴别诊断疾病,同时也有助于学生成为临床医生后,更合理地选择影像检查方法。希望我们的教学经验对各医学院附属医院、教学医院更新教学观念,建立适应时展要求的医学生培养机制做出绵薄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吕富荣,吕发金,肖智博,等.医学影像学教学中比较影像学的重要性[J].医学教育探索,2009,8(2):177-178.
[2]张传标,路学一.当前国内外医学教学改革的现状比较分析[J].医学教育管理,2015,1(3):174-178.
[3]关泓.比较影像学在医学影像学教学中的应用[J].包头医学院学报,2011,27(3):111-113.
[4]谭天秩.临床核医学[M].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324-452.
[5]倪雪君,成建萍,谢阳桂,等.比较影像学在超声诊断临床教学中的应用[J].交通医学,2012,26(5):513-514.
[6]高艳,李坤成,杜祥颖,等.医学影像学教学中比较影像学的重要性[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1(11):79-80.
篇5
【关键词】 产前超声;评估;胎儿生长发育
随着医学水平的不断提高,降低了其他原因的围产儿死亡率,先天性畸形和发育异常则成为胎婴儿死亡的主要原因,现尚缺乏有效的预防方法,但随着超声仪器分辨率的不断提高,以及对胎儿畸形的认知的深化,使产前检查可获得更多胎儿器官及发育情况的信息。超声检查在筛查胎儿畸形中占有非常重要的诊断地位,具有操作简便、准确率高、无放射性、可重复性强,观察胎儿的器官发育情况及解剖形态,以评估胎儿发育是否正常,是产科筛选缺陷儿的首选检查手段。本文观察探讨产前超声评估胎儿生长发育状况的方法及结果,总结其临床诊断价值如下: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0年1月-2011年9月2024例孕妇,均进行产前超声检查,对其胎儿的超声检查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孕妇检出胎儿畸形的孕周在13-39周,年龄在22-38岁,平均年龄为31.2±1.4岁。
1.2 仪器与方法 采用GE Voluson E8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二维凸阵探头,频率3.5 MHz。孕妇取仰卧位,经腹对胎儿进行多方位、多切面扫查,首先常规观察胎儿生长发育情况:测量胎儿双顶径、头围、腹围、股骨长度,必要时肱骨长度;其次多切面按顺序扫查胎儿头颅、唇面部、脊柱、胸腔(重点是心脏四腔心切面,流出道切面及三血管切面)、腹腔、双肾、四肢有无发育异常,发现异常病例,则多切面扫查或动态观察胎儿发育异常部位,诊断胎儿畸形的器官或系统,并注意是否有胎儿复合畸形的存在。2 结 果
2024例孕妇胎儿中有71例胎儿发育异常,其中包括,胎儿唇腭裂4例,胎儿颈部囊性淋巴管瘤2例,胎儿全身水肿并颈部囊性淋巴管瘤4例,胎儿全身水肿综合征4例,胎死宫内5例,胎儿颅脑畸形5例,脊柱裂4例,脐疝1例,腹壁裂3例,肾脏发育异常7例,肢体发育异常2例,单脐动脉4例,心脏异常10例,巨大儿10例,胎儿宫内生长发育受限6例。跟踪随访,2024例孕妇胎儿经分娩及引产证实共有74例异常,漏诊的3例,包括心血管系统(主动脉缩窄)1例,消化系统(膈疝)1例,骨骼系统(并趾和多趾)1例,超声检出率达95.9%。3 讨 论
本文统计发现,74例胎儿发育异常在同期孕检的孕妇中,发生率为3.7%。缺陷儿的出生会为家庭及社会带来十分沉重的负担,因此,临床上建议应在孕期进行胎儿生长发育状况的筛查,务求早期发现,尽可能地减少缺陷儿的出生。本文中采用的是常用超声切面的检查方法对2024例孕妇胎儿,进行胎儿生长发育状况常规检查。其中71例胎儿常用超声检查的声像图显示出直接或间接的异常情况,后经跟踪随访,2024例孕妇胎儿共有74例异常,超声检出率达95.9%。表明采取常用超声切面检查具有准确率高,是早期筛查胎儿畸形的首选筛查方法。
本文中统计发现,本文超声筛查中漏诊3例,其中包括有心血管系统1例(主动脉缩窄),消化系统1例(膈疝),骨骼系统1例(并趾和多趾),显示出应用超声切面检查对胎儿生长发育状况进行评估,在心血管、消化及骨骼系统方面存在一定的难度,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胎儿的限制、孕妇腹壁过厚会一定程度上对胎儿心脏缺陷的检查准确率造成影响,因此对于先天性心脏病通常较难在产前进行准确诊断,通过胎儿心血管的超声声像图特征也往往难以完全显示[3],还有一个原因是由于胎儿出现心脏畸形一般在宫内具有一个发展的过程,而非孕早期明显表现出来,通常在孕中晚期方有迹可循,以左心发育不良或者主动脉狭窄等发育异常为常见,其次是心肌病、心脏横纹肌瘤等心脏疾病,常在孕晚期甚至出生后方被显示。针对此情况,临床上认为需要对胎儿心脏进行系统化检查,同时要随访至新生儿期。另外,文献中也有相关报道[4],除了文中漏诊的情况,一般还常见外耳畸形、闭锁、外生殖器发育不良、尿道下裂、缺指(趾)、无眼球等发生漏诊,主要是由于组织畸形较小,其形态解剖学的改变并不明显,同时也会因胎儿、胎龄、孕妇腹壁过厚、羊水过少等限制的影响使胎儿的某些脏器或者部位被遮掩,无法清晰显示,容易引起漏诊,因此,早期应用超声筛查胎儿的结构畸形,最为合理的时间应在20-24周,这一时期的羊水量较为充分,可以协助医师更好地清楚观察胎儿的内脏结构,由于疾病本身的特点在中孕期声像图可能不够典型,一次检查会出现漏诊或误诊,则建议晚孕期(28周-32周)再进行一次系统检查,动态观察,提高超声诊断准确率。
综上所述,产前超声对评估胎儿生长发育状况具有很高的准确性,能够协助临床早期发现胎儿畸形及发育异常,以及时选择合理的处理方式,降低胎儿出生缺陷的发生率,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 杨玉英,常洪晶,秦王燕,等.彩色多普勒超声在胎儿畸形产前筛查中的诊断价值[J].疑难病杂志,2008,7(5):285.
[2] 李胜利.胎儿畸形产前超声诊断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4:96.
篇6
治学精神:刻苦钻研、善于总结
刘玉清的为人、做事、治学,一贯以“认真”著称。无论是在校的求学阶段,还是在漫长的工作生涯中,他总是认真学习理论知识,并注重在实践中加以验证和不断总结,发现问题后再查阅文献以提高认识。这种学习、实践、查证、总结的循环治学方法贯穿于刘玉清的一生,形成了他独特而又严谨的治学精神。
读片是放射科医生的基本工作,刘玉清强调:每一次的读片分析,都要认真、细致,稍有疑问就要追根究底,力求诊断意见清楚、全面,决不能有半点粗心和怠慢。因为这关系到对患者的全面诊断,还将影响对治疗和预后的判断。他认为,要做出正确、全面的影像诊断,不能仅局限于影像学征象的分析,还要客观地探讨其内在生理、病理学基础,并结合患者的临床表现,尽量作出全面的诊断分析。因此,放射科医生除了掌握放射学的知识、技能外,还应不断学习、了解有关的临床及基础医学知识,必要时可直接检查病人。刘玉清经常告诫自己和同事:“放射科医生不是‘读片员’,也不是‘操作员’,而是医生!”他还总是引用一位国外学者所说的话:放射科医生不仅是患者的医生,也是医生的“医生”。
刘玉清在理论知识学习和实践经验摸索中,注重分析实践材料和经验,并加以总结提高,这对丰富和发展其专业学术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自1957年至今,刘玉清、评论及学术演讲等280余篇,主编专著8部,参编17部,作为负责人和主要参加者获卫生科技进步成果奖8项(国家级2项,部级5项,医科院级1项)。这些成就的取得,与他坚持不懈的努力和钻研精神,以及勤于总结、善于总结的学术研究个性是分不开的。
医德风范:爱岗敬业、真诚相待
刘玉清对待每一项工作都认真负责,持之以恒。他长期担任过放射科主任职务,在他的带动下,科室多次被评为先进集体,他本人也数次荣获先进工作者称号。1959年,他出席了北京群英会;1978年,获全国医药卫生科学大会先进个人奖;1985年,出席北京市劳模大会……
在长期的工作实践中,刘玉清认真仔细地完成读片和诊疗等基本任务,他始终保持对患者的热情与真诚,态度和蔼可亲。全国各地慕名前来求诊、求教者络绎不绝,刘玉清对他们均一视同仁,从不计较个人得失地真诚相待。当患者以各种“方式”要感谢他时,都被他婉言谢绝。他经常说,医生的天职就是为患者服务。
刘玉清还非常重视人才培养,为指导青年医师、研究生和进修医师等竭尽心力,言传身教,从实践中培养、锻炼了青年医师们的各种临床能力,也促进了学科的人才建设。他对教学工作严格要求,特别重视对影像学发展新趋向的把握,亲自审核研究生和青年医师们研究课题的各项进展。对于课题实践的各个步骤,任何一个微小细节、错误,他都不会放过。刘玉清同时也以自己严谨的治学精神感染着青年一代,这包含着他培养青年医师的良苦用心。1986年,刘玉清被评为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和中国医学科学院“教书育人先进工作者”。
学科建树:开拓进取、不断求新
20世纪50年代中期,刘玉清倡导与病理科合作,在国内率先开展了X线与手术切除肺、食管标本的“X线-病理对照”研究,并逐步形成制度,建立了对照记录,定期进行分析总结,该合作一直坚持至今。这对深化多种胸肺、食管疾患病理基础的认识和提高X线诊断水平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积累了宝贵的教研资料,推进了科室学术建设,填补了当时国内此项空白。
20世纪60年代,为提高心脏X线诊断水平,刘玉清一方面将“X线-病理对照”转变为“X线-手术对照”;另一方面,他根据自己多年的经验意识到,对于心血管疾病的诊断,临床、心电图和X线各有其作用和限度,于是他逐步创建了以X线为基础的“X线-临床-心电图”三结合的心脏X线诊断方法。这使放射科医师能够发现一些临床医师没有注意到的诊断问题,纠正了某些不当的临床印象,明显提高了临床诊断水平。这些以X线为主的全面分析方法,为创建心血管放射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为后来放射科开展介入治疗工作做好了铺垫。
20世纪70年代,随着CT的问世,刘玉清敏锐地注意到,这是放射学向影像学发展的新动向。1974年前后,他在国内首先提出了“医学影像学”的学科新概念。1977年,他发表文章较全面地向国内评价了CT及其临床应用的概况。
20世纪80年代中期,在国际上,影像诊断学和介入放射学相结合,共同形成了诊治兼备的现代医学影像学。刘玉清于1985年率先向国内介绍了这一新概念,并在国内首次提出“介入诊疗已成为同内科、外科治疗并列的三大诊疗技术之一”。同时,“介入诊疗技术及相关器械、器具的应用研究”被列为国家“九五”医学攻关项目,并与防治重大疾病以及我国相关器械、器具现状相结合,制定了15个攻关专题。刘玉清作为专家组组长,主持了专题的评审、中期评估和项目的总结、验收工作。这一工作对推动和提高我国介入诊疗技术及相关器械、器具研制具有重要意义。
20世纪90年代,随着影像学新技术的发展和传统X线诊断及其各种造影检查的成熟,逐步形成了具有多种成像技术的影像诊断学。与此同时,介入放射学的迅速发展也促使我国的现代医学影像学演进成为诊治兼备的学科体系。刘玉清自90年代初即倡导、推动这一新学科体系的建设和发展,并多次撰文或在全国性学术会议上演讲,有力地推动了我国介入放射学的发展。刘玉清当时提出,应加强影像科室介入专业人员的培训以及主要介入治疗技术的规范化问题。他强调,介入放射学应为医学影像科的组成部分,实现与影像诊断优势互补,这将更有利于其发展。他还提倡开展影像学综合诊断优选应用研究,即“各种技术综合分析,优选应用”。针对心血管疾病,他提出“三主轴”(超声、CT、磁共振)和“两翼”(X线平片及相应造影和核医学)的主要诊断进程,并应以患者诊治的“实际需要”为原则。临床和影像学医师应综合分析研究多种影像技术(新技术和普通X线检查)的诊断性能(优势及不足),从中优选出合理的检查技术,向患者提供优质的影像诊断服务,以最小的代价取得最大的诊治效益。1996年,卫生部医院管理研究所组织开展大型诊疗设备临床应用规范化研究,由刘玉清负责医学影像组,他将他的这一思路落实其中,促进了影像学及相关专业的发展。
本世纪初,刘玉清组织放射学(含介入)、超声、核医学有代表性的专家,主持召开了“医学影像学前沿学术讨论会”,着重探讨了新世纪现代医学影像学的发展和我国的战略对策,并于2001年出版了专著《医学影像学展望及发展战略》,受到行业内人士的普遍重视。刘玉清提出,现代医学影像学科作为一个科室必须诊治兼备,由影像诊断(含CT和MRI)、超声、核医学和介入治疗(含超声、核素治疗)等分支学科组成。同时对专业人员的培养又应划分为神经、心胸、腹部和骨关节影像学等亚专业,各有分工,协调发展,以适应临床学科如大内科及其呼吸、心脏、消化等分支学科的对等发展。因此,医学影像住院医师必须进行诊、治兼顾的全面培训,高年医师则应有所侧重、各有专长。他积极呼吁、推动组建“大影像”概念的新世纪现代医学影像学科,进而探讨向“宏观(即生态环境、心理等)和“微观”(即分子、基因水平等)方向发展的新趋势。
绸缪为国:学科统筹、协调发展
1981年至1983年,刘玉清历任阜外医院、心血管病研究所副院长、所长;1987年至1992年,任该院、所三届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1984年至1993年,任两届中华医学会常务理事、放射学会主任委员;1993年,被授予“中国医科院、协和医大名医”称号;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刘玉清院士不仅在学术研究上勤耕不辍,多年来对心胸放射-影像学医、研、教工作作出了重大贡献,还为我国的医学影像学学科结构建设呕心沥血。
关于如何组建我国现代医学影像学学科,刘玉清认为,根据我国国情并借鉴国外经验,可采取“两步走”的策略:一是先组建“独联体式”的医学影像学部,开展联合性学术活动;二是逐步组建统一的医学影像学学科。
在看到我国临床应用研究与国外相比并无明显差距,但是医学基础和实验研究领域却与国外水平相差甚远的状况后,刘玉清大力呼吁各个医疗单位和医学院校、科研机构等积极创建、开展基础和实验研究基地,积极推进相应研究的发展。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大国,各地区、各单位的专业、学术水平发展颇不平衡,设备条件也有较大差异。因此,刘玉清极力提倡:向广大城乡基层居民提供有效且优质的影像学服务。尽管影像学新技术的应用率不断提高,但普通X线检查仍是影像诊断的基础,在某些方面如胃肠道、骨骼和胸肺疾病的检查方面仍占有重要地位。多年来,X线设备在我国乡镇单位已基本普及,因此,若能坚持提高与普及并重,针对影像学不同亚专业开展多中心的“影像学综合诊断优选应用研究”,制定出适当的“规范”,减少不必要的、高昂的、重复的检查,必将提高诊断效果和效率,直接造福于人民群众,尤其是广大乡镇居民。
国际交流:互动双赢、学术“外交”
1978年至1984年,刘玉清担任世界卫生组织(WHO)专家咨询委员;1984年,受聘为美国哈佛大学放射学客座教授;1991年,当选为日本医学放射学会名誉会员;1970年,担任阿尔巴尼亚国立第二医院放射学中心顾问。多年来,他致力于拓展国际学术交流,为使我国放射学跻身于世界放射学之林做了大量的、卓有成效的工作,也为国际放射学的发展作出了一定贡献。
自1978以来,刘玉清先后40余次出访美、日、澳、德、法、印、新、韩、马等国,进行考察、学术交流、参加会议和讲学,增进了与国外同行间的交流和相互理解。
篇7
关键词:影像新技术;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摇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0-0242-02
现如今,如何使学生在掌握必要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的同时,提高对影像的独立分析与判断能力,为今后更好地胜任临床工作打下扎实的基础,是我们面临的重要课题。医学影像学是一门以影像为主的实践性很强的医学学科,是介于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之间的桥梁,从形态学到功能、分子影像学,从静态到动态,从二维到三维,从定性诊断到定量诊断,从单纯诊断到诊断治疗并重,现代医学影像与传统医学影像学相比,有许多新特点、新领域。近几年来,随着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医学影像学成为临床医学中发展较快的一门学科,在临床工作中的地位也越来越重要。近20年来,从传统X线诊断学到现代医学影像诊断学经历了巨大的发展和变化,该课程的教学不再是一本教材一支笔就可以完成的,传统的教学模式已不能满足21世纪教学的需要。因此,医学影像学的教学改革势在必行,如何高质量地完成现代医学影像学的教学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艰巨的任务。
一、教学内容与教学重点
学习现代医学影像学不仅要掌握丰富的专业内容,而且要具备一定的物理、数学、计算机知识,有扎实的解剖、病理、生理、生化甚至分子生物学基础,同时也要了解和掌握内、外、妇、儿等临床相关学科知识与技能。现代医学影像学借助普通放射、CT、MRI、DSA、USG和ECT等不同的成像原理与方法,使人体内部解剖和器官成像,以了解人体解剖、生理功能状况及病理变化,在影像监视下采集标本或对某些疾病进行治疗,达到活体诊断和介入治疗的目的。其获取影像、处理影像、分析与利用影像的深度和广度都是传统放射学科无法比较的。随着计算机技术在医学影像学中的广泛应用,医学影像诊断已从显示宏观结构发展到反应分子、生化水平的变化;从显示形态改变到反映功能变化;从单纯诊断向治疗方面发展。尤其超声医学在现代医学四大影像诊断技术(CT、MRI、同位素扫描和超声医学)中发展更为迅速,在各种影像诊断学中,以其仪器体积小、便于移动、价格相对便宜、对人体无创伤以及可以重复检查等优点,受到医学界的高度重视。仅靠四五年系统学习与实习很难系统掌握全部内容。在现有学制的情况下,强调专业知识的培养,必然影响基础理论和相关临床知识的学习,使学生知识面过窄,影响学生的发展空间和发展潜力。反之,会造成学生专业知识少,一时难以适应影像科工作,又会影响学校和学生的声誉,甚至影响学生就业。因此,基础理论、专业知识、临床相关学科知识,及专业本身各内容如何合理安排和突出重点,需要组织医学影像学专家、老师、有相当工作经验的影像毕业生及在校学生进行深入讨论,改变医学影像学专业学生的学制与培养方法。随着影像诊断技术不断提高,目前医学影像学在临床应用日趋广泛,且临床地位日趋重要,专职从事医学影像学诊断的医务工作者和工程技术人员队伍也日益壮大。
二、医学影像学发展与教学内容更新
自伦琴1895年发现X线,放射学形成到现在,影像专业虽然只有百年历史,但其发展着实令人惊叹。不仅CT、MRI软硬件的更新令人目不暇接,数字影像给普放、介入崭新的发展机遇,现在几乎人体每个系统都与影像有着密切的关系;DSA、CT、MRI、USG等导向下的治疗更使介入治疗“无孔不如、无孔也入”,各种微创治疗在国内外开展得如火如荼;现代影像学已不再单纯是反映人体解剖和病理改变的经验学科。它不单可提供质的诊断,还可区分量的差别,已深入到活体功能研究(脑、心、肝、肾等功能成像)、反映活体生化代谢及分子生物学改变等领域,分子影像学已经悄然兴起。现在世界上每年都会涌现许多新的影像成果和专著。而我们的影像学教材,尽管不断改版与更新内容,仍然明显落后于医学影像学的发展。一些内容没掌握已经过时,一些内容学了临床已不再应用,一些临床常用的内容反而没学的现象经常遇到。因此,医学影像学教师加强学习与交流十分重要,这样既利于及时补充学术界公认的重要内容、删除过时内容,也利于启发学生探索学习新知识的兴趣。
三、基础理论学习与学习能力培养
现代医学影像学横跨诸多学科,在知识时代不仅本身随影像设备和检查技术不断发展,相关学科的进步也在有力地推动着影像学学科的发展。学生时代再长、学生再用功,掌握的内容仍然是有限的。这就使得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尤为重要;这就使解剖、病理、生理、生化等专业基础学科显得尤为重要,它们不仅是影像的基石,而且知识更新相对较慢。只有医学基础扎实,自学与终生学习能力较强者,才能最终成为医学影像学科的佼佼者。
四、讲授式教学与启发式教学
随着计算机软硬件的飞速发展,多媒体教学已逐渐为各大院校采纳。教学模式概括起来可分为讲授式教学与启发式教学两种,前者教师先讲授基本原理、概念、定义,如龛影、充盈缺损的定义及影像征象,附以图像、文字说明加深基本知识的理解,以使学生有效地学习。后者教师先提出问题,由学生通过计算机网络的影像教学系统及手头资料,进行检索、学习,教师可及时回答个别问题,也可通过投影仪呈现共同存在的问题,进行归纳和总结。讲授式教学教师主动、学生被动,学时易控制,适合基本原理、概念和定义等内容的学习。启发式教学应学生主动、教师引导,注重学习过程,利于提高学生对影像知识的分析能力、自学能力及运用能力。实际教学过程中哪些内容适合讲授式教学,哪些内容适合启发式教学,两种方法如何相互结合,达到相得益彰的效果尚需在影像多媒体教学中不断探索提高。
五、知识考核与能力考核
传统的考核多注重考核学生掌握知识的多少,而不是学习知识能力的大小;注重考核学生技能掌握的多少,而不是学习技能能力的高低。学校以此判定教师工作的好坏,医院以此评价学生的优劣。这种考核只能反映一定时期的教、学结果,不能反映学生学习新知识、新技能的本领,难以适应医学影像快速发展的需要,这不仅使教师的教学方法陷于陈旧古板,而且使一些再学习能力、发展潜力大、动手能力强的学生长期得不到有效的锻炼和培养。因此,如何将传统的考核知识与技能与考核学生掌握新知识、新技能的本领相结合,也已成为学校和医院教学中关注的问题之一。总之,现代医学影像学涵盖学科领域广、知识更新速度快、学生学习任务重,目前确实有必要站在发展的角度,从学校培养学生的近期和远期效果综合审视现代医学影像学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教学目的与考核机制。
六、加强医学影像学学科建设与课程体系的改革,促使优化课程群的形成
21世纪医学影像学专业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的修订必然涉及到教学内容的更新。为了适应我国目前各影像学科或从事这些学科的技术人员专业独立性的特点,应该加强医学影像学科建设和课程体系的改革,以满足培养新世纪高级医学影像学专业人才的需要。通过整合优化课程体系,更新教学内容,在放射诊断学课程建设的基础上形成医学影像学课程群,并形成以放射诊断学为核心、以多媒体教学为主要教学手段的医学影像学课程体系。
实践证明,多媒体教学是一种顺应现代教学发展潮流的有效的教学模式。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教学经验的进一步的积累,多媒体教学必将更好地促进医学各学科教学改革的深入开展,加速医学教育现代化进程。
总之,医学影像学的发展日新月异,医学影像学教育也面临更大的挑战,旧的教学内容和模式已不能适应新的要求,面对21世纪医学影像的发展,我们要顺应时代,推陈出新,总结经验,不断地探索一些好的教学手段和方法,用新的内容与知识充实学生,以培养更多的医学影像学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吕发金,谢鹏,罗天友.分子影像学及其对医学影像学的影响[J].重庆医学,2005,34(5):775.
[2]刘璐,刘扬,王宇,等.多媒体教学促进核医学教学改革的探讨[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03,17(2):92?鄄94.
篇8
关键词:静脉血栓栓塞症;医学生;临床带教
静脉血栓栓塞症(venousthromboembolism,VTE)包括了肺动脉栓(pulmonaryembolism,PE)和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ve-nousthrombosis,DVT)两种临床表现形式。VTE是住院患者常见的疾病,是医院内非预期死亡的重要原因,也是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重要医疗保健问题[1]。深静脉血栓形成除与患者年龄、血液粘稠、衰竭性疾病等因素有关外[2],与患者所接受的治疗也密切相关。骨科作为临床VTE高发的临床专科,对于VTE的治疗及教学承担着重要的角色。我们从平时理论教学及临床带教工作中发现,许多临床实习生感到VTE疾病相对隐匿,很难掌握,不少实习生对VTE疾病相当陌生。由于该类症候群相关授课学时少,难以全面深化,加之临床病例相对较少,集中的实习专科主要为骨科等手术科室及呼吸内科等相关科室,因此临床实习机会相对偏少,学生难以全面掌握。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最大限度地提高该类疾病的临床学习效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以后的临床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是我们应该认真思考的问题。笔者在多年的骨科学带教实习中不断总结经验,对VTE疾病教学进行了有效的探索,现总结如下。
一、以典型病例为中心,通过“导入式教学法”巩固疾病相关基础知识
我们在临床教学工作中发现,很多的临床医学生对于书本知识的记忆停留在理论背诵阶段,对于典型病例的临床实习并不能很快地与相关理论知识进行融会贯通。举例而言,尽管学生在静脉血栓理论大课的教学中学习到了静脉血栓相关三种因素:①血管壁的改变;②血液成分质量的改变;③血流的改变等[3]。在理论大课的授课中反复强调这些病理生理学及解剖学相关知识,但是,进入临床后,这些知识便成为书本上的“豆腐块”,很难在脑海中建立起三维的理论构架,从而进行临床应用。因此,在VTE疾病的实习课中必须以病例为中心,在病例中发现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这种病例导入式教学法(casebasedstudy,CBS)在很多的教学论文中被反复提及[4-5]。CBS是根据PBL教学法原理设计以病例为引导的教学方式,其基础在于病例的引入。研究表明,以病例为中心的教学法较传统方法能够提高学生的病例分析水平。我们在2009级临床硕士研究生带教过程中应用CBS教学方法进行了VTE疾病的教学,以临床关节置换术后VTE患者为例进行了教学方法的验证,通过实习生对患者病史、临床症状、体征的全面评估,参照书本理论,提出初步诊断、诊断依据及鉴别诊断,然后提出自己的相关辅助检查,并进行相应治疗方法的设计。最终,较之前的临床教学效果得到了明显的提高。
二、以多元化科室诊治为依托,通过临床多科室协同“三维教学法”培养临床思维能力
VTE疾病的临床发病具有隐匿性、复杂性、个体化等特征,要求临床医生具有扎实的医学基础知识,缜密的临床思维能力[6]。VTE包括了PE和DVT两种临床表现形式。这两种临床疾病又是逐步发展的临床过程。临床中很多患者首先出现下肢症状,主要表现为下肢肿胀及疼痛。为了排除DVT可能,需要下肢静脉超声诊断的介入。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会提前与超声医学科带教老师沟通,设计教学方案、教学内容以及实践观摩,组织实习生利用部分学时进行超声影像诊断实践,实际操作中理解血栓的解剖学位置、形态,更好地理解超声影像学诊断对于DVT诊断的必要性,提高实习生疾病诊断临床思维能力。临床还有一部分患者对于DVT疾病需要放射介入治疗,包括静脉滤网植入、静脉血栓取出等手术,这些临床实践课则由放射影像科带教老师进行临床实习带教。但是,毕竟这类患者临床少见,治疗期与实习期不能很好地吻合,我们则通过手术录像和视频教学相结合的方法进行讲解,也能够让实习生更为真实地掌握放射介入治疗方法。部分患者除了发生DVT外,会出现致死性的PE。各临床相关科室都会将这类患者转入呼吸科或重症医学科进一步救治。因此,学生在这两个科室实习期间,我们安排了相应带教老师对PE的相关临床知识及治疗原则进行带教实习,补充并全面完成VTE疾病多元化的诊治方案学习,综合性地培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我们将这种由临床多学科协同参与的带教模式称为“临床三维教学”法,即治疗中心(临床科室)、诊断中心(影像科室)及培养对象(实习生)三维互动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要求在统一的带教方案下各带教单元制定各自的带教模式、流程、时间与考核方法,以实习对象为中心进行全方位的诊疗临床思维培养,让学生不局限于单一实习单位的生产实习,全面的提升实习生的实习兴趣,同时潜移默化地提高实习生的临床思维能力。在2009级临床型硕士研究生带教过程中,我们就应用三维教学防范对VTE疾病的教学,以临床关节置换术后VTE患者为例进行了教学方法的验证。骨科承担主要的临床实习平台,超声医学科及影响医学科提供诊疗技术平台,呼吸科及重症医学科提供再次的临床知识讲授,实习生对临床出现的VTE患者从基础到临床,从诊断到处置,全面地接受了相关基础知识及诊治原则培训,最终,我们发现实习生对VTE疾病诊治有了深刻的理解,掌握了什么样的患者需要警惕、考虑VTE患者需要进行什么样的检查、如何提供治疗方案原则等知识,较之前的临床教学效果得到了明显的提高。
三、以复杂的疾病转归特点为切入点,通过典型临床案例培养学生医德医风,同时提高规避临床医疗风险能力
现代医学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7-8]对临床实习医生的医德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阶段,我国的医患矛盾比较突出[9],而医学生对人文社会科学的学习及人文情操的培养不足。因此,我们在VTE疾病的带教中有意地利用临床失败案例所积累的经验教训来启发学生,让他们认识临床不光是对疾病的诊疗,更是对人文的关怀,一定要以医德为重心,倡导道德素质与技术素质并重,这样才能让实习生在今后的工作中展现医学人文情操,更好地利用自身医学知识服务于人民群众。另一方面,我们通过对典型临床失败案例的病例讨论,将临床失误及治疗差错的相关背景介绍给学生,通过与学生的互动交流让他们从内心中体会到临床治疗的缜密性,逐步培养临床思维能力。让他们认识到医疗无小事,再小的医疗忽视都可能会造成难以挽回的结局。通过带教老师的示范,从日常查房到风险谈话告知,学生可以在实习过程中学习如何完善诊疗细节、规避诊疗风险,提高临床工作中规避医疗差错及风险的能力。
四、以临床问题为导向,通过“研究式教学法”培养科研思维及创新意识
医学生必须注重临床与科研两方面的培养才能符合创造型、开拓型、实用型的培养目标。培养研究型、复合型医学人才是我国医学生培养的方向。杨炼红等[10]在八年制的神经病学见习中提出了研究式教学法的概念,并发现该模式不仅能提高学员的理论考核成绩,还提升了学生对见习的满意度。我们借用了“研究式教学法”这一概念,在日常的生产实习中将VTE疾病近年来所提出的诊疗指南进行讲解,将目前临床遇见的新问题进行提问,以发散式的教学方法鼓励学生进行文献查阅,引导学生发现一些具有研究价值的问题并进行小课讨论。最后由带教老师将问题凝炼后指导学生搜集相关资料,形成具有一定研究价值的科研材料。在此过程中,实习学生的科研思维得到一定程度的锻炼,有些甚至写出了具有临床研究意义的临床论著。我们在以往的带教实习中,在VTE疾病B超诊断方法的教学过程中,有同学结合血栓的病理学基础提出是否能够通过利用血栓的软硬程度进行血栓的诊断。受这个思路启发,我们进行了临床资料收集,最后与超声医学科合作完成了《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联合超声弹性成像对初次全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分期诊断价值》临床研究论文[11]。由此我们认为,研究式教学法对于医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十分重要。
五、结语
临床实习是临床医学生向临床医师转变的关键环节,是医学临床工作与科研工作的基础。我们在临床医学生VTE疾病的带教过程中,以典型病例为中心,通过导入式教学法巩固疾病相关基础知识,以多元化科室诊治为依托,通过临床多科室协同“三维教学法”培养临床思维能力,以复杂的疾病转归特点为切入点,通过典型临床案例培养学生医德医风,同时提高规避临床医疗风险能力,以临床问题为导向,通过“研究式教学法”培养科研思维及创新意识,克服临床实习期短、教学难度大的困难,在有限的时间内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对VTE疾病的临床学习效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取得较好的临床实习效果。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中国骨科大手术静脉血栓栓塞症预防指南[J].中华关节外科杂志(电子版),2009,3(3):602-604.
[2]关振鹏,陈彦章,宋弈宁,等.体重指数年龄对人工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J].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2006,20(6):611-615.
[3]马骊,王欣,蒋丽华.人工髋关节置换后的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因素及其预防策略[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10,14(9):1677-1680.
[4]孙丽丽,吴凤霞,李玉宏,等.PBL与CBS教学法在超声诊断学实践教学中的综合应用[J].解剖科学进展,2014,20(5):485-488.
[5]宋高臣,申梅淑,崔荣军,等.PBL与CBS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在生物化学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J].实验室科学,2014,17(2):110-112.
[6]王海平,林常清.加强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J].医学教育探索,2006,5(9):869-870.
[7]梁渊,田怀谷,卢祖洵.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理论构成[J].中国社会医学杂志,2006,23(1):13-15.
[8]杜治政.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实践与医学整合[J].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09,30(9):1-5.
[9]颜婕,田清华,李咏.对当前医患矛盾关系的思考[J].西部医学,2011,23(8):1619-1620.
[10]杨炼红,刘淑琼,吕瑞妍,等.研究式教学法在神经病学八年制临床见习中的应用及评价[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1,1(11):111-113.
篇9
关键词:医院;超声影像;人才梯队;培养
超声影像已成为临床医学中不可缺少的诊断和治疗手段,它运用现代高新的医学超声影像技术综合分析各种医学图像,提供辅助诊断和治疗疾病的方法和手段。在计生服务中心超声影像室发展中人才起着关键作用,要加快超声影像室的发展,就必须加强超声影像专业人才的梯队培养,搞好超声影像学科建设。
1建立超声影像人才规划
医学超声影像专业人才的成长规律和素质要求与其他学科不一样,因此有必要科学认识和把握他们不同成长阶段的知识结构、心理特征、实际技能以及素质要求等。领导应密切关注后备人才的继续深造、临床诊疗实践、医学研究和创新提高等,对今后一定时期内的人才引进、培养、使用制订周密的培养计划,让他们尽快成长起来。对医学专业知识扎实、临床诊治能力强的年轻医师,应安排到能充分发挥他们才能的岗位工作[1]。
2建立良好的人才梯队运行机制
人才梯队是在骨干人才还在发挥作用的同时做好后备人才的储备,当有骨干人才离开时,能及时将储备人才补充上去,保证人力资源的延续性。建立人才梯队管理机制,提高各类人才的积极性。在保留骨干人才的基础上,有计划、有步骤地加快对后备人才的培养,确保人才的持续供给,从而不断提升科室的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①人才区分机制。人才区分机制来源于任职资格体系和绩效管理体系。只有具备某个类别、某个级别(或胜任力要求)的任职资格且达到一定业绩的人员才能够进入人才资源池。人才梯队资源池是一个宽进严出的系统,人才在这里要么进步、要么被淘汰。不进则退是这个系统的出发点。同时也是一个开放、包容的系统,这一轮被淘汰的人,改进后还可以再进来,进来了仍然有可能被再淘汰。通过人才梯队资源池不断地培养、筛选后备人才,从而不断提高后备人才的专业技能;②人才选拔机制。资源池建立后,后备人才的"入池"、培养和筛选淘汰是一个长期的、例行化的工作。经过任职资格体系的建立和从资源池中选拔人才两个逆向的过程,基于工作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与基于能力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之间就建立起有机的联系,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人与岗位的动态匹配;③人才激励机制。为了激励骨干人才和后备人才早日脱颖而出,可以设定一些单项奖,对优秀人才进行奖励。对于在工作中有很大贡献的人才可以在晋职晋级中优先选拔[2]。
3重视超声影像专业人员的开发和利用
超声影像专业人员必须具有高尚的医德医风、扎实的专业技能和良好的服务意识。学科人才梯队建设必须具备组织框架,采取滚动发展的形式,避免断层现象,采取计生服务中心培养和中心外培训相结合的办法。重视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把基本知识、基础理论学习与技术培训结合起来,形成浓厚的学术风气,点面结合,造成一种人人有奔头、个个有奋斗目标的局面, 促进人才结构的合理发展。
超声影像医师要全面掌握本学科范畴内相关知识,其知识结构应融合医学各领域的相关技术和知识,具备以医学专业划分的"横向知识结构",主动创造和发掘新知识。因此,现代超声影像医学知识广泛、学科跨度大、设备技术发展迅速,管理者应明确人才建设的目的是培养和造就医教研全面发展的复合型人才,确保学科的全面、协调发展;把教学和科研工作有机地融人医疗实践中,不断推动知识更新;积极创造条件建立健全超声影像医学基础实验研究基地,把临床应用及基础研究工作结合起来,从创新的高度致力于人才培养[3]。
4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
超声影像人才培养需要良好的学术环境, 不断改善学术氛围,努力提高创新能力。可以组织各种宣讲、交流会和学习研讨,进行专业外语的听说训练, 尽快了解本专业最新前沿研究动态。结合文献和相关病例的收集加深对疾病的认识,做好病例收集、影像分析等工作,提高工作人员的临床思维能力。阅读外文专业书刊,追踪本专业学术前沿,努力缩短与世界先进水平的距离。参加新业务、新技术讲座,病例讨论、国际学术讲座来开拓视野。积极鼓励人才参加国内外高水平的学术交流,与知名专家教授进行交流探讨,了解本学科最新的发展动态,开拓学术视野,提高创新能力。建立广泛的国内外交流渠道。鼓励向国内外高水平学术期刊投稿,不断提高学术水平。
5加强医院文化建设,创建和谐医院
在现代医院管理中,医院文化建设的核心是创建医院精神,它是影响医院生存与发展的重要因素。医院精神是医院全体员工一致认同、彼此共鸣的精神世界和思想境界,是整个医院的精神支柱。其内容是促进医院的全面发展,创建和谐医院,督促医务人员爱岗敬业,精诚团结,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计生服务中心文化建设的不断发展会提升超声影像人员的道德情操和价值取向,不断改善工作态度和工作方式,提高工作水平。在辛勤的工作中,超声影像人员能够找到自身的价值,患者也能得到优质满意的服务,最终使计生服务中心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同时,也促进了社会对计生服务中心的了解与理解,只有增强医患之间的信任感,才能做到全方位地促进超声影像室的和谐发展[4]。
6改革教学模式,构建医学影像网络教学中心
医学超声影像诊断学教学多数是图谱分析,为保证学生有机会大量接触各系统常见病、多发病的超声影像图谱资料。科室可与高校合作以校园网为依托构建医学超声影像网络教学资源中心。中心建成后,学生可以在校园网内任一终端上使用相关资源。为节约教学时间,保证学生充分实践,要大力提倡医学超声影像技术专业课程的一体化教学,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医超声学影像网络教学资源中心的资源,贯彻多媒体视图直观教学、多图纵横对比、理论与实践高度统一、精讲多练、调动学生参与等教学原则[5]。
7人才培养及梯队建设
超声影像室学科建设,人才是关键,必须有一个较高学术水平、远见卓识和较强组织能力的学科带头人,其次要建设一支梯次结构合理的学术队伍。采用多途径培养人才,大胆使用人才,发挥人才效益。采用请进来和送出去、长期进修和短期学习以及科内培训和科外学习相结合的方法。除加强业务培训外,注重继续教育。计生服务中心出资购买医学数据库使用权,保证临床医生最快时间知晓医学前沿知识,提高他们的信息能力,为计生服务中心医学科研发展奠定基础。大胆使用中青年技术骨干,定任务加担子,使他们有压力、有干劲,促使他们早日成才。对不适应学科发展的人员进行内部调整。形成有效的人才梯队培育机制和完备的专业人才体系,促进科室的迅速发展[6]。
总之,面对新时期的挑战和机遇,超声影像人员要更新观念,不断开拓创新,全面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应用科学的思维方法,为临床医师提供有效的诊断依据,提高诊断符合率,降低误诊率,减轻患者的病痛和经济负担,努力成为全面发展的、合格的、适应新时代医学发展需要的复合型医学人才,加强人才梯队培养,全方位地为患者提供良好的医疗服务,促进计生服务中心和超声影像室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才智.医院超声影像人才梯队培养[J].医学信息,2009,22(4):510-511,505.
[2]王香芬.如何有效进行人才梯队建设[J].人力资源管理,2013,(12):146-148.
[3]宋梅.超声影像专业队伍培养的探讨[J].医学与社会,2012,25(1):74-75.
[4]张才智,吴建琼.如何提高超声影像人员素质全方位为患者服务[J].医学信息,2009,22(5): 664-665.
篇10
实践技能考试和综合笔试为执业医师考试内容的两部分,内科学教学涉及面渐广且内容丰富。但是,内科学是临床医学各科的基础课程,具有整合不同基础学科的作用。同时,如何将内科学教学与国家执业医师技能考试接轨,培养出实用型、高素质的医学人才,也是内科学教学改革的重点课题之一。
一、执业医师考试内科学的内容
国家医师资格考试有医学实践技能及医学综合理论两部分组成,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办法规定,只有通过医学实践技能操作考试者,才能参加医学综合理论考试。医学实践技能考试分在部分站:病史采集和病例分析为第一部分,体格检查和基本技能操作为第二部分,辅助检查结果判读为第三部分[1]。而在医学家的综合笔试考试中,从内容的分类上看,主要的考点是:解决和处理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如疾病的诊断、鉴别诊断、治疗和预防等的试题约占总考题的60%,从考试题型看,考核临床思维和解决临床问题的试题约占40%。临床医师资格考试中妇产科、儿科、外科及内科分别占专业科目的14%、14%、30%及42%。医师资格考试内科学的主要内容是内科学各篇中的常见的疾病以及医学诊断学中常见的体征在病历书写中的应用。同时,还包括了神经病学、精神病学、中毒及传染病学等最基本的内容。
二、执业医师考试内科学中常见的问题
1.考试中辅助检查中的问题。辅助检查有相关疾病的X线、心电图检查的判断及心肺腹听诊是临床重点、难点,而心电图检查、X线检查都医学检查中是常规检查项目,这些基本技能是执业医师必需要掌握的。如肺部听诊中的正常呼吸音及干湿性罗音没能听出,对心脏听诊的心率、心律变化、第一二心音、心音改变、额外心音出现、收缩及舒张心脏杂音及心包摩擦音等内容不熟悉,在X线影像诊断中,如胸腔积液、肺癌、肺炎、浸润型肺结核、气胸及心脏增大等改变失分也较多。在心电图检查的诊断中,不能正确区分正常或异常心电图,如房、室及结性期前收缩,心动过速与过缓,心房颤动、扑动及其他心律失常。
2.基本操作技中的问题。部分考生由于在日常工作中对仪器操作较少或者根本就没有操作过,有的根本就没有见?^除颤器、呼吸机的操作。对于如何做腰穿理论与操作上都一知半解,在实际的考试操作中错误百出,故而失分较多。在穿脱隔离衣的考试中,表现为取衣、开衣、穿衣错误;结领扣及腰带程序错误;洗手操作不正确;衣服叠折不正确。由于这一项考试的失败,使有的考生无缘执业医师笔试部分。又如在考试中有因铁钉扎伤脚,换药的考题,换了半天药的考生,关键点上却漏掉了污染性伤口换药基本原则。在治疗车上取物时不注意物品是否齐全,如棉签、胶带、棉球等小的物件;腹腔穿刺包和胸腔穿刺包开完两层后,拿无菌洞巾时却没有看清胶管所在,或带出胶管或让胶管跳出。电除颤时,没有注意电极位置,没用湿的生理盐水纱去布包电极,且不注意安全。在简易呼吸器的使用过程中,没注意放置位置、加压的周期和频率,也是考试过程中失分原因之一。换药时忘了前期的准备工作,敷料盖上后用胶带的正确粘法;不了解感染性创口与新鲜肉芽的鉴别。诸如此类问题的发生,说明考生在临床上的基本技能操作和临床应用方面有较大差距。
3.病例分析中的问题。病例分析是一个诊断过程,是把患者的症临床状、体征及辅助检查归纳的一个思维过程。对考生来讲要有一定的知识积累,相对病史采集的考试难度稍大,病例分析中关键是要有清晰的临床思维过程,如何对患者进行诊断、诊断的依据、鉴别诊断与进一步检查。还有问题是诊断写的不全,分不清主次,鉴别诊断没有围绕病变的部位及特征而写,没有写出应鉴别的主要疾病。如头痛的鉴别诊断中,颅内疾病就要考虑到脑的炎症性病变、脑和血管性病变、脑的占位性病变、颅脑的外伤、偏头痛及丛集性头痛等,进一步则需要头颅CT及MR或经颅多普勒检查。在这部分容易漏项失分。治疗中要注意主次分明,不要忘记支持治疗、中医中药及健康教育等。
三、内科学教学的策略与改革
1.内科学教学与执业医师考试的辅助检查。临床医生临床技能中很重要的环节是正确地选择辅助检查项目,在临床执业医师考试中,相关的辅助检查是非常重要的一环。这对于临床诊断、鉴别诊断及其治疗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临床意义。对于心血管系统疾病的讲解中,基本的心电图的讲解对于临床有重要的地位,及时地补充相关的辅助检查如心肌酶学的检查及正确地阅读心电图,能帮助医学生培养临床思维与综合判断能力。在肺部疾病的讲解辅助检查中,要着重讲解胸部片及胸部CT的检查;消化系统疾病的辅助检查讲解中要着重胃镜、肠镜及超声波的检查;颅脑疾病的辅助检查讲解中,要着重讲解头颅CT、TCD及MR的相关的检查[2]。只有这样才能使得学生充分理解临床执业医师考试教学大纲的重要意义。
2.内科学教学执业医师考试的基本操作。在内科学执业医师考试的基本操作中应结合标准化病人、内科学教学平台及CAI课件。网络课堂教学也是教学改革的重要方法和手段。由学生主动参与的双向模式来代替传统的单向教学模式,这样有助于培养学生临床基本技能与动手能力。在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同进,观摩临床教学中基本操作,如胸穿、腰穿、骨穿腹穿等,使操作手法规范化。临床实践教学,床边教学,理论结合实践,早期接触临床实践,学习与患者沟通的技巧,树立以患者服务为中心的思想,从一般检查、头颅五官检查、心肺腹神经系统检查到胸穿、腹穿、骨穿等。在临床教学中,观摩及学习基本技能操作及穿、脱隔离衣无菌操作技术[3]。
- 上一篇:预见性护理的临床意义
- 下一篇:医学伦理学的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