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见性护理的临床意义范文
时间:2023-11-23 17:51:1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预见性护理的临床意义,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中图分类号] R47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4)03(c)-0028-02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clinical effect of predictive nursing mode applied to the nursing of patients with unstable angina pectoris, so as to provide a practical guidance for carrying out new ideas of nursing in our hospital. Methods 76 cases of unstable angina pectoris patients admitted in our hospital from August, 2010 to October, 2012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he study group and the control group with 38 cases in each. The control group was given the conventional nursing measures of Cardiovascular Department, and the study group was given predictive nursing. Results The clinical curative effect of the study group was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Key words] Predictive nursing; Clinical nursing; Nursing satisfaction; Unstable angina pectoris
不稳定心绞痛患者的病情较为特殊,由于该病具有两个不同的转归,所以科学、合理的治疗方案显得意义重大[1]。若治疗得当,可使其转化成稳定性心绞痛,缓解其临床症状;若治疗不及时或者不当,可导致病情恶化引发心肌梗死[2]。而护士作为医嘱的执行者,与患者的接触最为频繁,所以提供精心、细致的护理服务对于患者的病情预后无疑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笔者查阅国内万方数据库多篇文献后,发现预见性护理在心内科的应用深受护理专家的青睐[2]。该项调研,分析了2010年8月―2012年10月间该院收治的7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旨在了解预见性护理与常规护理治疗的效果差异,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该院收治的76例不稳定心绞痛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48例,女性28例,年龄为38~73岁,平均年龄为(41.9±1.3)岁。所有患者均经常规心电图、心肌酶谱及心脏彩超检查后确诊为不稳定心绞痛,其诊断符合第7版人卫版《内科学》教材中关于不稳定心绞痛诊断标准。该次调研纳入标准为:患者不存在其它严重肝、肾等重要脏器疾患;不存在精神、心理疾患;能够配合该次调研的全部内容并签署知情同意书。利用随机数字表法进行分组,分别设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38例。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该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措施,包括疾病护理、药物护理、饮食护理及健康宣教等内容。
1.2.2 研究组 该组患者给予预见性护理措施。①预防诱发因素:情绪受刺激,突然改变、饮食变化、运动睡眠变化,天气变化,排泄方式改变,饮食过甜过咸等都是诱发因素,护士应帮助患者了解其发病的危险因素以及诱发因素,做好防范措施,合理起居,适时增减衣服,避免一切不良刺激。②个性化心理干预:由于剧烈的心前区疼痛,会导致出现抑郁、焦虑、恐惧等负性情绪。所以,护士需把握每次与患者沟通交流的机会,在全面了解患者的性格特征及文化层次后,制定个性化心理干预方案。护士采取通俗易懂的言语向患者介绍疾病的发生、发展、预后及转归,帮助患者形成正确的认知期待以减轻心理焦虑。另外,护士采取诱导式发问的方法试图走入患者的内心,鼓励患者诉说心中不快,在交流过程中,护士与患者一同探究不良情绪的溯源事件,并提高解决方案。在交流全程,护士始终以换位思考作为沟通准则,采取安慰、鼓励、支持等多种心理学技巧并重的方法提高患者对疾病的心理耐受性。③全身放松训练:护士指导患者取平卧位,将左手置于腹部,右手置于胸部,并让患者用力吸气,感受腹部上抬至最高点处,屏气3 s,再缓慢呼气。其中呼气与吸气的时间比为1∶1,每次腹式呼吸频率以4~6次为宜,每次训练时间为10 min,早晚各训练1次,可达到身心放松的理想状态。同时,患者可取平卧位,从面部、颈部、背部、胸部、腹部、上肢及下肢肌肉依次收缩及舒张,每次持续时间为10 min,早晚各训练一次,可使紧张的肌肉得以松弛,缓解不良情绪。④社会支持力度的协调:护士还需成为一名合格的协调员,在取得患者同意的前提下,将患者内心的想法告知患者家属,并指导家属给予患者更多地关心及鼓励,以提高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另外,护士还可邀请家属一同参与到患者的日常护理实践中,通过家属与患者之间多次的互动,可增进彼此情谊。⑤答疑座谈会召开:护士每周召开1次病友座谈会,邀请所有患者参与。患者根据这周来所遇到的医疗问题提出疑惑,护士一方面鼓励所有与会患者给予自己的见解与想法,另一方面护士给予通俗易懂的解答。借助这一互动,即可以提高患者的社会功能,促进他们早日回归社会,还能提高患者对疾病的认知力度,内化相关知识内容。⑥预见性健康教育,避免过度劳累,告知患者适时的体育锻炼有利于建立侧支循环,但不能过度疲劳,可以选择适合自己身体状况的体育运动,如打太极、散步等静运动,修身养性,平衡心态;鼓励患者积极面对疾病,并向患者及其家属宣教正确的急救知识,消除患者内心的焦虑。此外,还要叮嘱患者按时服药,遵医嘱,戒烟戒酒。此外,饱餐、用力排便等都可以导致患者心率加快、心脏负荷急剧增加,导致心肌缺血,心绞痛患者应少食多餐,平时多食用香蕉和蜂蜜水,避免便秘的发生。如有便秘发生,可以食用缓泻剂,避免因用力排便诱发的心绞痛患者应保证充足的睡眠,生活环境要相对安静,避免噪音刺激等。
1.3 观察项目
待两组患者出院当天,向其发放自行制作的护理满意度问卷调查表,采取封闭式答案,包括非常满意、一般满意及不满意。同时根据两组患者临床症状改善情况和心电图结果进行临床疗效评价,共划分为3个级别:显效:患者临床症状和体征消失,心电图恢复正常;有效:患者临床症状和体征有所好转,但尚未达到显效程度,心电图相较于治疗前有所改善;无效:患者经治疗无好转,甚至病情出现恶化加重。总有效率计算公式为:总有效率(%)=(显效+有效)例数/该组调研全部例数×100%。
1.4 统计方法
采取SPSS19.0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情况对比
研究组临床疗效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 两组护理满意度对比
研究组患者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不稳定心绞痛的发病机理是由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导致管腔狭窄,进而引发心肌暂时缺血、缺氧,其形成的代谢性产物会刺激冠脉壁,然后通过神经传导通路上传至大脑痛觉中枢,引起心前区出现剧烈疼痛感[3]。疼痛感是心绞痛患者最常见的主管感受,若长期经历这种体验,会影响患者正常作息、工作及生活,使生存质量大大下降。而不稳定心绞痛患者若治疗不及时,可导致急性心肌梗塞的出现,更有甚者可出现心脏猝死[4]。由于该病发病性质较为凶险,病情进展迅速,所以能够预见性地发现问题,并提出策略性的解决方案在不稳定心绞痛的治疗中显得意义重大。
篇2
关键词:预见性护理干预;自然分娩初产妇;功能恢复
妊娠期是一个集生理变化和心理变化于一体的极为敏感过程[1],特别是对于初次分娩的孕妇来说,由于缺乏孕期及产后的哺乳经验、加上喂养小儿、担心小儿健康等问题,初产妇们极易产生产后抑郁症,严重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及生活质量。产后抑郁是指产妇在分娩后出现抑郁、内疚、悲伤、哭泣、烦躁、沮丧及焦躁易怒等情绪,严重者甚至出现自杀或杀婴倾向,属于心理障碍的一种[2]。本次研究为探讨预见性护理干预对自然分娩初产妇妇女产后抑郁及功能恢复情况的影响,特进行了相关研究,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5月~2016年4月我院妇产科初产妇130例为本次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入院后均行相关检查,并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严重合并症及其他高危因素患者,患者均为自然分娩。采用随机信封的形式将其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患者65例,年龄16~35岁,平均年龄为(27.4±1.5)岁,平均孕周为(39.1±1.8)w;φ兆榛颊65例,年龄17~36岁,平均年龄为(28.0±1.6)岁,平均孕周为(39.2±1.6)w;两组患者在年龄、孕周等临床资料方面差异性小,P>0.05,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给予对照组患者常规护理方式,试验组在此基础上行预见性护理干预,具体护理内容如下:
1.2.1 产前心理护理干预 患者分娩前身体往往处于极度紧张、疲倦状态,因此我们应以诚恳的态度迎接患者,鼓励患者,以体贴温暖的语气告诉患者孕期、分娩、自身护理及育婴等基本医学知识,可能产生的疼痛及原因,需要注意的事项等,嘱咐患者身心放松,从精神上给予慰藉,稳定患者情绪,使产妇保持一种良好的心理状态。
1.2.2产后饮食护理 产妇在生产完后进食应以清淡、易消化、易吸收为主,在乳腺管还没有通畅之前不能急于发奶喂乳,以免发生乳腺管堵塞。待肠道蠕动恢复后,即可适当增加高蛋白的食物,如牛奶、鱼肉、鸡及豆制品等,可多喝鲫鱼汤、猪蹄汤、海带汤等补充身体所需要的矿物质和维生素,适量进食新鲜的蔬菜水果,可有效促进分泌乳汁,并缓解的胀痛。
1.2.3母乳喂养护理 婴儿出生后需要及时开奶,尽早让婴儿接触,当产妇有母乳喂养婴儿的想法时即可开始与婴儿进行及早皮肤接触和吮吸,这样不仅能够有效地刺激产妇分泌乳汁,而且可以促进胎盘在体内及早排出体外,使婴儿获得母乳增强抵抗力。在婴儿感到饥饿时应及时进行母乳喂养,婴儿出生3 w之内,每2~3 h需喂养一次[3],这样也可以有效减少产妇发生的胀痛。
1.3观察指标 产后抑郁程度采用EPDS评分对所有分娩产妇进行评测[3],总分为30分,
1.4统计学分析 本次研究使用SPSS18.0对两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用x±s表示,t检验,计数资料则采用χ2检验,以P
2结果
2.1两组抑郁症发生率比较 经比较发现试验组65例产妇产后无重度抑郁,轻度抑郁4例,抑郁症发生率为6.2%;对照组65例产妇产后重度抑郁3例,轻度抑郁11例,抑郁症发生率为21.5%,两组比较差异性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
2.2产后功能恢复情况比较 试验组产妇产后出血少,胃肠道功能、子宫复旧均恢复较对照组快,比较有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结论
本次研究为分析探讨预见性护理干预在自然分娩初产妇妇女产后抑郁情况及功能恢复的影响,特进行了相关研究,结果表明预见性护理能有效降低自然生产初产妇产后发生抑郁症的概率,且可有效促进胃肠道及子宫机体功能的恢复,提高母乳喂养率,临床意义突出,值得进一步推广和使用。
参考文献:
[1]宋卓玲.心理护理对自然分娩初产妇产后抑郁和功能恢复的影响[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4,17(5):98-100.
[2]王婷.心理护理对自然分娩初产妇产后抑郁和功能恢复的影响分析[J].中外女性健康月刊,2014(8):35-36.
篇3
[中图分类号] R4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7)06(a)-0159-04
Predictive care and outcomes in patients with early hairstyle severe preeclampsia and the influence of the quality of life
ZHU Hong MENG Tao LIU Peiyan
Department of Obstetrics, the First Hospital of China Medical University, Liaoning Province, Shenyang 110001,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and analyze the influence about the life quality and mother and fetus outcome of the predictive care treated in patients with early onset severe pre-eclampsia. Methods From June 2014 to June 2016, 90 cases with early onset severe pre-eclampsia treated in the First Hospital of China Medical University were selected. All the patients divided into the observational group and the control group according to the random number table, with 45 cases in each group. The control group was given to routine care,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implemented predictive care based on the control group. The maternal and infant outcomes and life quality of two groups were compared. Results The incidence rates 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 postpartum hemorrhage, liver and kidney function damage, heart failure, placental abruption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decreased than those of the control group, with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 (P < 0.05). The eutocia rate and 1 min neonatal Apgar score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increased, the cesarean delivery rate, delivery time and neonatal asphyxia incidence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decreased, compared with the control group (P < 0.05). The overall health, physiological function, physiological function, the body pain, vitality, social function, emotional function and emotional health score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higher than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 with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 (P < 0.05). Conclusion The predictive care applied to early hairstyle severe preeclampsia patients can promote outcomes and improve the quality of survival.
[Key words] Predictive nursing; Early hairstyle severe preeclampsia; Mother-infant prognosis; Quality of life
子痫前期作为临床上一类发病率较高的妊娠期疾病,多伴随发生严重的母婴并发症及妊娠结局,对患者的生命健康及生活质量带来了诸多影响[1]。据调查资料指出,子痫前期的发病较早且预后差,围生儿的死亡率可达13%以上[2]。因此,采取积极有效的方法改善早发型重度子痫前期患者母婴结局,提高生存质量至关重要。以往临床工作中所实施的常规护理仅可满足一般需求,现随着医疗服务的不断进步,预见性护理作为一种新型的护理方式在临床范围内得到了广泛的应用,通过明显提高护理服务质量,获得了更好的治疗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以下简称“我院”)2014年6月~2016年6月收治的90例早发型重度子痫前期患者,诊断标准符合第8版《妇产科学》[3]。纳入及排除标准:孕周≤34周;收缩压≥160 mmHg和/或舒张压≥110 mmHg;排除肝肾功能衰竭者、精神类疾病者、传染性疾病者、胎盘早剥者、糖尿病者。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各45例。对照组年龄为25~34岁,平均(28.9±2.4)岁;经产妇10例,初产妇35例;平均收缩压为(181.23±2.69)mmHg,平均舒张压(114.29±1.97)mmHg。观察组年龄为23~36岁,平均(29.5±2.6)岁;经产妇11例,初产妇34例;平均收缩压为(181.23±2.69)mmHg,平均舒张压(114.29±1.97)mmHg。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具有可比性。全部患者均签署了关于本次试验的知情权同意书,试验通过我院医学伦理会审核批准。
1.2 护理方法
对照组仅给予常规护理,保持病房内环境安静舒适,减少不必要的人员走动,治疗与护理集中进行,让患者得到充分的休息;给予容易进食、清淡、易消化的食物;指导患者适当的活动,避免发生深静脉血栓;嘱患者左侧卧位休息;期间对患者的生命体征进行测量,并对患者的生命体征进行监测,期间严密对胎心及胎动进行监护[4]。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预见性护理,方法如下:①建立护理讨论小组,并指派具有多年护理工作经验的护士长作为负责人,对组内护理人员的工作任务合理分配,实施责任到个人。在进行护理前,由护理小组负责人对组内护理人员进行健康教育指导,组织探讨病情,根据患者的病情对其潜在的风险给予判断,并做好记录同时制订有效解决对策,结合以往临床护理经验,制订最佳的护理方案,在护理期间针对患者个体情况对护理方案进行调整。②采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患者讲解早发型重度子痫的发病原因、治疗、护理及转归等情况,可通过利用健康教育手册、视频、走廊宣传栏等途径进一步给予健康宣教,请妊娠结局较好的患者现身说法,鼓励患者与患者之间的交流[5]。③护理人员与患者的家属取得联系,共同给予患者情感以及信息方面的支持,加强与患者之间的沟与交流,尽可能地满足患者合理所需。④每日给予患者2次音乐氧疗,定时给予吸氧,期间播放舒缓的音乐,每次持续30 min,护理人员指导患者每日进行呼吸放松训练,并给予演示,纠正患者错误的动作,每日3次,每次15 min,循序渐进。⑤护理人员用药期间对患者的不良反应给予监测,对膝反射、呼吸情况给予监测,根据患者情况对用药剂量进行调整,一旦出现不良反应立即联系医生进行处理。
1.3 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母婴结局及生存质量。①母婴结局指标包括弥漫性血管内凝血、产后大出血、肝肾功能损害、心功能衰竭、胎盘早剥、1 min新生儿Apgar评分、出生体重、新生儿窒息、死胎。②采用SF-36量表对患者的生存质量进行评价,满分为100分,观察指标包括总体健康、生理功能、生理职能、躯体疼痛、活力、社会功能、情感职能及情感健康,评分越高说明生存质量越好[6]。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8.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数据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母体结局对比
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弥漫性血管内凝血、产后大出血、肝肾功能损害、心功能衰竭、胎盘早剥发生率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2.2 两组围生儿结局对比
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顺产率高、剖宫产率低、分娩时间短、1 min新生儿Apgar评分高、新生儿窒息发生率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两组围生儿出生体重及死胎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2。
2.3 两组患者生存质量评分对比
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总体健康、生理功能、生理职能、躯体疼痛、活力、社会功能、情感职能及情感健康评分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3 讨论
子痫前期是一类妊娠期特有的疾病类型,发病率可达8%以上,通常伴随着较为严重的母婴并发症,其中早发型重度子痫前期通常可表现为复杂的病情,且?M展速度较快,并发症发生率较高,对母婴健康均会带来伤害,围生儿的死亡率甚至可达13%以上,因此采取积极有效的方法进行治疗至关重要[7]。有调查研究资料显示,早发型重度子痫前期患者相比于晚发型重度子痫前期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2倍以上,其中围生儿的病死率要高达4倍以上[8],若能够采取积极有效的方法终止妊娠,尽早的促进胎儿、胎盘以及其附属物的娩出,则能够有效的避免发生严重的并发症,安全性也得到保障。但由于此时孕周较小,胎儿尚未发育成熟,新生儿合并发生呼吸窘迫综合征、坏死性小肠炎、病理性黄疸的概率也较高,这就使得围生儿的病死率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有研究报道指出,具有子痫前期病史的妇女再次妊娠时合并发生子痫的概率明显升高,并认为发病越早,所患疾病的程度就越重,对围生儿造成的不良影响就越大。因此,对于重度子痫前期患者需采取积极有效的方法治疗,不可以轻易就做出终止妊娠的相关决定,避免对母体的身心健康造成影响。目前临床工作中针对此类患者仍将对症治疗为主,同时适当的延长妊娠周数,尽可能的达到降低产妇并发症,提高新生儿存活率的目的。注意在实施保守治疗期间,需要对母体的病情变化给予密切观察,对病情进行有效控制,争取在产妇及胎儿之间取得足够的平衡,若病情得到有效的控制,期间未发生明显的并发症,则可继续进行观察,一旦出现明显的病情恶化或产科并发症等情况,则需立即终止妊娠,以确保母体的安全。结合大量研究发现,保守治疗方法虽可取得一定效果,但在此期间仍易发生不同的并发症,对母婴的生命健康造成威胁[9]。为此,在实施对症治疗期间配合积极有效的护理,以有效预防并发症的发生至关重要[10-11]。
结合国内外临床经验,围绕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进行研究,发现目前临床护理工作已经从单纯的医疗处理逐渐发展成为生理、心理以及社会方面的全面支持,越来越多的患者对心理以及社会因素引起了更多的重视,发现二者在疾病的治疗预后及转归中可发挥巨大的作用[12-14]。预见性护理作为一类新型的护理服务理念,通过对患者进行合理的风险评估而来,通过加强与患者之间的沟通,了解其内心所需,促进患者心理平衡系统的调节功能,从而有效提高患者对紧张情绪的承受能力,帮助患者快速摆脱不良的心理状态,以辅助发挥更好的治疗效果,从而改善妊娠结局,达到保障患者生存质量的目的[15-17]。另外,预见性护理能够帮助将医疗与护理紧密的结合起来,有效避免发生严重的并发症,相比于常规护理更具有突出的先进性以及科学性,极大程度的改善了母婴结局,并显著提高了产科的护理服务质量。由于早发型重度子痫患者具有发病较早、病情重、并发症发生率较高等特点,多伴随着出现胎死宫内及新生儿窒息等情况,对孕产妇及胎儿的安全性造成了较大的威胁。因此,为母亲及其家属造成了不小的心理负担。预见性护理相比于常规护理更容易取得母亲及其家属的信任,树立面对妊娠及生产的勇气,取得了支持与配合,提高了护理满意度。
篇4
【关键词】持续质量改进;住院患者;跌倒;坠床
持续质量改进(continuous quality improvement CQI)是在全面质量管理基础上发展的,是以系统化的理论为基础强化持续的全程的质量管理,持续质量改进的新模式则是不断地定位更高的标准,使护理质量管理永远处于一个良性的发展轨道,注重终末质量的基础上通过持续质量改进方法的实施与效果的评价,提高住院患者的自我防跌倒意识和生活质量,跌倒坠床是住院患者常见的意外之一,更是老年患者常见的问题,跌倒坠床增加了患者的经济负担,延长住院时间,同时也影响我院的医疗质量,因此,对住院患者防跌倒坠床的管理具有很重要的临床意义。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回顾性的分析我院2008年1月――2009年3月收治疗的1069例患者,其中男性患者642例,女性患者427例,年龄(18-90)采用传统的方法进行评估,预防跌倒坠床,2009年6月到2010年8月住院患者为观察组,观察组1179例患者,其中男性患者665例,女性患者514例,年龄(18-94),观察组在传统的对照组评估基础上采用了质量持续改进方法,按照患者年龄和性别,两组患者一般情况接近。
1.2护理
1.2.1对照组根据安徽省护理中心制定的危险因素评估表,对病人进行评估,主要评估项目有:迷糊―迷失方向―幻觉得1分,步态不稳,体质虚弱得1分,使用利尿剂镇静剂得1分,年龄大于70岁得1分,听力视力下降得1分,有精神异常活动障碍的得1分,分值大于等于4分,评估患者有跌倒坠床的风险,分值越高风险越大,患者在住院期间,病情变化的,有值班护士重新评估,建立风险机制,改善硬件环境,加大监测。
1.2.2观察组这组是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了持续质量改进方法,针对以往的不足进行新的修改落实,采用动态的模式:①落实风险评估,风险评估表只是单方面的评估患者的物理性因素,对其社会因素、心理变化关心较少,持续质量改进方法,全面了解患者性格,生活,有针对地预防。②鼓励患者家属陪护人员参与,对存在跌倒坠床的患者,分析其可能发生的诱发因素,提出相应的预防措施,医院的护理人员,家属明确护理目标,防止患者在住院期间跌倒坠床,三方面共同提出跌倒坠床措施,同时,也能得到家属的谅解配合。③强调准确细微的护理服务,针对患者的年龄,性别,用药,提出预见性的护理服务,做到精细,到位,患者床头有警示标示,采用预见性的防护,可减少跌倒坠床发生率。④动态的评估患者病情变化,在治疗的过程中,随着病情的逐渐康复,患者的心理状态也有所改变,风险值也开始降低,护理人员要动态地评估患者,过分的关注对于一些需要功能锻炼的患者,反而是一种约束。⑤创造安全的生活环境,走廊,浴室设置把手,以防滑倒,简化病房设施,物品摆放整齐,床与床之间设置合适的床间距,室内灯光线适宜,将床头灯放在患者可触及的地方。⑥发生的跌倒、坠件及时上报,采取积极补救措施,将患者的损失降到最低。同时进行护理不良事件分析讨论,提出整改措施。⑦加强护理人员的业务学习,系统地学习跌倒原因,危险因素,预防措施,加强岗位制的落实和完善,及时去除不利因素,提高全科护士对跌倒坠床知识的掌握和实际防备能力。
1.3统计学处理统计两组病人住院期间坠床和跌倒率,用spss2.0软件对相关数据进行处理,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P
2结果
观察组:坠床2例(1.3%),跌倒3例(2.0%),对照组:坠床10例(6.7%),跌倒13例(8.7%)观察组坠床和跌倒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24,6.60,P
3讨论
采用持续质量的改进方法,预防措施的落实,宣教的完善,及时去除危险因素,患者及病人家属对跌倒坠床知识的了解,积极参与,共同重视,认识问题的严重性,动态的评估患者的病情变化,给予相应的护理措施和功能锻炼,对患者早日康复起到重要的作用,通过临床资料的统计,观察组的跌倒坠床明显低于对照组,对风险因素进行客观、准确、全面、动态的评估,因此开展持续质量改进,对降低心内科住院患者跌倒、坠床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盛洁华,叶志弘.跌倒与坠床因素的分析及预防对策[J].中华医学管理杂志,2008,24(9):646-647.
[2]夏美杏,金捷,方晶晶,等.持续质量在预防住院病人跌倒或坠床中的应用.中国乡村医生,2012,19(9).
篇5
【摘要】下肢深静脉血栓已经被公认为是当前临床难诊治的疾病,在围手术期对下肢深静脉血栓的评估,针对疾病的不同阶段,选择不同的护理方法,对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有着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护理预防 下肢深静脉血栓
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发病率有逐年增高的趋势,为预防DVT的形成,护理人员针对疾病的不同阶段,选择不同的护理方法,应用于28例患者,取得了满意效果,现介绍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28例,男19例,女9例;年龄20-82岁,平均年龄50岁。
2 护理
2.1 术前护理重视病人的心理护理,与病人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2.1.1 术前评估 术前增加对DVT的评估及高危人群的评估,有助于及时了解病情变化,做好术前宣教,尤其是易引起DVT的高危人群(长期卧床、肥胖、高龄、下肢外伤史、合并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由责任护士向病人详细介绍术后易发生DVT的原因、症状及后果,促使病人主动配合治疗及预见性护理,预防术后发生DVT.
2.1.2 预防措施由于不易及时发现,治疗效果不理想,且花费大,引起肺栓塞后病死率高。DVT的干预策略应把重心放在预防上,使用低分子肝素预防血栓形成,严密观察生命体征变化及伤口渗血引流情况,发现异常及时通知医生处理。
2.1.3 保护下肢静脉血管壁损伤和破坏,血液凝固性升高,血流缓慢和血液粘稠度增高是血栓形成的三大因素,因避免下肢静脉输液,特别是反复穿刺,尽量缩短扎止血带的时间,严格掌握药物的性质,对血管壁有刺激的药物给予稀释至等渗溶液,PH在正常范围。除非必要,不宜加压输液,溶液输入不畅时,不可挤压,以免损伤静脉内膜,保护血管壁的完整性。
2.2 术后护理
2.2.1 术后及保暖抬高患者20-30度,增加血液回流,减轻患者肿胀,防止足下垂。适当保暖,可改善局部血流。切忌直接给予热敷和冷敷,温度太高会增加组织代谢致肢体耗氧量增加,冷刺激加重组织缺氧,促进肢体发生坏死。
2.2.2 生命体征的观察多数意外情况出现在术后早期,尤其是术后30分钟至24小时。本组病历术后均使用心电监护仪监护,直到生命体征平稳。
2.2.3 熟练掌握栓塞发生的症状和体征术后严密观察病情变化时早期发现栓塞的唯一途径,对病人腿部进行评估:有无腿部疼痛、苍白、麻醉、变冷、感觉异常、无脉搏。这些症状提示DVT形成,及时采取措施,拦截脱落的栓子。当病人出现呼吸困难、胸痛、血压下降、血氧饱和度下降,说明栓子脱落,形成肺栓塞,尽快实行溶栓治疗。
2.2.4 保持引流管通畅术后严密观察引流液的颜色、性质、量并做好记录,发现异常及时通知医生处理。本组病历引流正常。
2.2.5 术后饮食和皮肤护理多食新鲜蔬菜和水果,进食低脂肪,含丰富纤维素的食物,保持大便通畅,避免大便干结,用力排便致腹压增高,影响下肢静脉回流。防止患者发生压疮,保持皮肤及床单位清洁,促进舒适。同时要绝对禁烟。
2.2.6 制定功能锻炼计划 根据不同的手术、不同的人群,制定术后活动计划。术后早期训练能促进静脉回流,减轻患肢肿胀,防止DVT形成。鼓励早期床上活动、深呼吸、被动及主动活动。
总之,深静脉血栓已经被公认 为是当前临床难诊治的疾病之一,围手术期深静脉血栓诊断尤难。术后病人常将注意力集中于手术部位及原发病.从而缺乏下肢深静脉血栓主诉,即使病人有下肢不适主诉 ,也常被忽视,特别是腿部手术病人,往往被认为是手术创伤反应 所以增加在围手术期对下肢深静脉血栓的评估,强化风险意识教育,做到 早发现、早诊晰、早预防、早治疗 ,对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有着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 糖尿病;临床护理;治疗结果;并发症
糖尿病是由于患者体内分泌的胰岛素量不足而引起的以糖代谢紊乱为主的全身性疾病,患者常表现为多饮、多食、多尿、身体消瘦等三多一少症状,且糖尿病患者的并发症多而且广泛,如患者常可出现眼底、肾脏、末梢神经病变等。大量研究数据表明,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节奏的加快,糖尿病患者越来越多,因此,加强对糖尿病患者的临床护理及治疗分析,对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有着重要意义。临床上将糖尿病分为:1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妊娠糖尿病以及其他类型的糖尿病。其中2型糖尿病患者约占糖尿病患者总数的95%。因此,本文重点对2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护理及临床治疗分析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 本文所观察的100例糖尿病患者均被依据2007版《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明确诊断为2型糖尿病的患者,患者的年龄在41-86岁,其中男性患者有54例,女性患者为46例;患者均为本地区常住居民,生活环境、文化程度等相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2 方法
1.2.1 对糖尿病患者的运动指导 临床研究发现,运动能够促进人体的糖代谢、改善患者的血液循环状况,提高胰岛细胞的敏感性。但是糖尿病患者应避免做能引起患者其他病症的运动,如:有心脑血管疾病的患者应谨慎选择活动项目。护理人员应定期对患者的健康状况进行评估,指导其进行合理的体育运动,同时告诫患者身边常被糖果、饼干等食品,以防止低血糖的发生。
1.2.2 定时监控患者的血糖 血糖水平是判断糖尿病患者的病情的重要依据,因此定期测试患者血糖水平是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同时告知患者血糖测试的重要性及时间规律,最大限度的取得患者的配合。同时睡着医疗器械的不断推广使用,越来越多的患者拥有自己的血糖监测仪,因此在给患者进行血糖测试的同时,指导患者正确使用血糖仪十分必要。如:指导患者测试血糖的时间段的选取如餐前、餐后、空腹等时间点的确定。患者测试血糖最常选择的部位为手指外侧,护理人员可在日常的护理工作中为患者示范,并将患者血糖测试结果按照具体的时间准确记录。
1.2.3 糖尿病患者的用药指导 现阶段,糖尿病患者的临床用药种例繁多,不同降糖药的给药时间、给药途径等各不相同。如临床上常使用的胰岛素可分为:长效、中效与速效等;口服降糖药也可分为磺脲类、双胍类、胰岛素增敏剂、胰岛素促泌剂等。因此,护理人员应做好患者科学用药的知识宣讲,指导患者合理用药。有效控制血糖同时避免低血糖的发生。指导患者科学用药的同时,强调其药物治疗作用,同时也要关注药物的负效应,如当患者因使用降糖药后发生了低血糖时,应即可给予进食、补液等急救处理。帮助患者分析导致低血糖的原因,通常导致患者发生低血糖的原因归结如下:(1)胰岛素或其他降糖药剂量过大;(2)患者进食量较小;(3)患者运动量加大,糖代谢加大;(4)患者的肝肾功能不全导致胰岛素清除率下降。当患者一旦出现低血糖症状时,即可进行治疗,如对低血糖患者未进行及时采取治疗措施,患者的血糖水平继续下降,可导致患者意识缺失甚至昏迷死亡等。因此护理人员应指导患者及其家属辨别低血糖,并指导患者及家属提供含糖食品,并观察患者症状是否缓解,对于血糖低于3.9mmol/L的患者,应再次服用含糖食品。
1.2.4 糖尿病患者并发症的预防护理措施 糖尿病患者常见的并发症有:心血管、肾脏、视网膜、神经等病变,对糖尿病患者并发症的预防及护理,除做好一般护理及饮食护理外,还应做好患者的健康教育指导,帮助患者及家属掌握糖尿病并发症治疗及护理的相关知识,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教育患者注意皮肤卫生的,尤其是口腔、足等皮肤皱褶处的清洁卫生,预防皮肤破损、感染。嘱托患者定期进行复查,及时了解病情的进展,以便采取有效治疗措施。
2 结果
在对此100例患者进行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对患者进行上述护理,患者的血糖、并发症等均得到较好的控制,其结果统计如表1:
3 结论
糖尿病及其并发症对人体的伤害极其严重,因此,在对糖尿病患者治疗的基础上,还应加强临床护理,从而提高患者临床疗效,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梁国华. 糖尿病的基本临床表现与护理[J]. 当代护士(专科版), 2011, (S1)
[2] 谭丽,范丽凤. 糖尿病患者对药物治疗遵医行为状况的调查[J]现代护理, 2006, (06) .
[3] 周凤艳,严姝霞. 2型糖尿病健康教育的研究进展[J]家庭护士, 2007, (32) .
篇7
【关键词】 深静脉留置透析导管;深静脉;护理;临床路径
血液透析是临床常见的一种肾脏替代方式,而随着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日趋提高,深静脉的使用率也在逐年提高。帮助患者更好地消除深静脉置管带来的影响[1],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是临床护理的重要内容。我院在此类患者护理中采用临床路径式护理,效果显著,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实验对象为我院2009年10月-2011年10月收治长期深静脉留置透析导管患者,共68例。为避免组间护理方法渗透,按照入院先后顺序将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34例中,男性18例,女性16例,年龄最大为78岁,最小36岁,平均年龄为(56.62±5.77)岁;深静脉置管部位包括:股静脉12例,颈内静脉22例。实验组34例中,男性19例,女性15例,年龄最大为80岁,最小35岁,平均年龄为(56.99±5.04)岁;深静脉置管部位包括:股静脉14例,颈内静脉20例。经统计学分析,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置管部位等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护士在患者置管期间给予健康指导和心理护理,并观察患者留置导管的情况。实验组患者采用临床路径护理,护理方法为:
1.2.1 置管前2天 告知患者血液透析建立血管通路的必要性和优势及注意事项,让患者明白置管后能避免每次透析时反复穿刺动静脉的痛苦,同时也让其明白置管只是作为过渡性使用的导管,虽然具有优点,但因易发生感染与血栓而不宜长期使用。并讲解置管后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和护理方法。让患者做到心中有数,并能够较好地接纳。
1.2.2 置管当天 为患者讲解留置导管的具体步骤和配合的方式,并告知患者如果有不适及时告知。在置管期间护士要多与患者交流和沟通,减轻其紧张情绪。颈内静脉置管时取去枕头后仰位,肩部垫高,头偏向对侧,指导患者穿刺时避免咳嗽,如有心悸、气急等不适及时告知护士,换针筒时嘱患者暂时屏气,送管时指导患者放松,如作深呼吸。股静脉置管时取仰卧位,臀部垫高,大腿外旋外展,膝关节稍屈曲。
1.2.3 置管后1-5天 让患者能够认识到导管已经固定在皮肤内,并可以在生活中随时注意,避免搔抓等。指导患者日常生活中需要注意的事项,嘱其避免负重和剧烈运动,穿衣动作轻柔,衣物宽松。注意个人卫生,股静脉置管患者要勤换内裤[2]。睡觉时选择平卧位或未放置导管侧卧位,放置导管受压[3]。一旦导管脱出,要立即入院处理。
1.2.4 每次血液透析时 护士每次都要加强指导,并重视心理疏导,对颈静脉置管患者可以使用丝巾等美化。对导管进行维护,并测量体温。与患者沟通交流,了解其在置管期间的疑问和不足,并耐心给予解答。如在院外出现导管口渗血应局部压迫止血或用冰袋冷敷指压20-30分钟,此时不能剧烈运动,要静卧休息后回院就诊或就近到附近医院就诊[4]。
1.3 观察指标 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深静脉置管期间的舒适度,统计患者置管1个月内并发症发生率。舒适度采用模糊数字评分法,由患者本人进行评价,10分为非常舒适,0分为非常不舒适。
1.4 数据处理 将我院的实验数据均录入SPSS18.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检验水准ɑ=0.05。当p<0.05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舒适度比较采用均数±标准差(χ±s)表示,各组间对比方法为t检验。并发症比较采用例数(n)、百分数(%)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2 结 果
实验组患者舒适度更高,与对照组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实验组患者并发症更少,与对照组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详细结果,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置管期间舒适度和并发症比较
组别 例数 舒适度 导管感染 导管脱出 导管堵塞 并发症合计
实验组 34 9.44±0.21 0 0 1 1
对照组 34 8.21±0.33 5 2 4 11
3 讨 论
临床路径护理是一种新型的护理干预措施,其具有目标性、系统性、组织性和计划性。
从患者角度:通过这种护理干预措施,护士能够更自觉地改变生活中的不良行为,提高自我护理能力,以有效提高生活质量。患者更清晰地认识到导管留置的必要性,避免了过度重视、过度忽视等情况[5],并可以在留置导管期间选择对自己有利的活动,提高自身舒适度。此外,这种护理方法还可以使患者明确自我护理的目标,自觉地与护士一起进行护理工作。
从护士角度:护士可以明确各个时间段对患者护理工作的内容,并重视个性化护理措施,避免护理工作中有漏洞。护士做到心中有数,护理具有预见性,并可以满足患者需要。尤其在临床工作中,护士的能力参差不齐,新护士对患者的护理不够。而使用临床路径护理,使能力较差的护士的健康教育与技能均能够通过这种方法得以提高。
从本次实验结果中也可以看出,实验组患者经过临床路径护理,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低,舒适度提高,与对照组患者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综上所述,对长期深静脉留置透析导管患者给予临床路径护理具有积极的临床意义,可以降低各种并发症的发生,使患者导管留置期间更加舒适。
参考文献
[1] 高萍,刘永梅.长期颈内静脉留置导管在血液透析中的护理体会[J].中国美容医学,2010,19(z2):345-345.
[2] 鄢建军,夏丹,童辉等.长期深静脉留置透析导管的并发症及护理[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0,16(30):3629-3631.
[3] 刘日光,李剑文,傅君舟,等.影响长期留置双腔导管使用寿命的相关因素分析[J].实用医学杂志,2008,24(11):1960-1962.
篇8
【关键词】鼻窦炎;鼻息肉;鼻内镜术;围手术期;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7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6-1959(2009)08-0175-02
微创鼻内窥镜手术在鼻科的应用,于20世纪80年代末引入我国,使鼻窦炎鼻息肉的治愈率高达80%~90%[1]。进入21世纪鼻内窥镜手术在我国已处于持续发展的阶段[2]。鼻内镜手术是治疗鼻窦炎、鼻息肉等疾病的重要手段,围术期患者护理是提高治愈率的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3]。我科自2004年1月~2008年12月对鼻部病人实施鼻内镜手术治疗412例,男311例,女101例,病史1~30年,年龄12~70岁。由于加强了围手术期的整体护理,无一例发生并发症。现将围术期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1 心理护理[4]
鼻内镜鼻窦手术是治疗慢性鼻窦炎鼻息肉最有效的方法,多数病人对手术了解甚少,担心治疗效果不佳和对手术产生的恐惧、焦虑情绪,我们实施了心理护理。根据病人不同民族、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心理状态用和蔼的态度,通俗的语言与病人亲切交谈、认真倾听、耐心解答他们提出的各种疑虑和问题,尽可能使病人了解此项治疗开展的新情况以及取得的良好效果,消除病人顾虑,稳定病人的情绪,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用我们所掌握的理论和知识向病人仔细讲解手术的目的、步骤以及手术的必要性、安全性和术前、术中、术后直至康复出院可能出现的情况及注意事项,以取得病人合作,以最佳心理状态积极配合治疗与护理。
2 术前护理
熟悉解剖关系、手术方法及并发症,制定有预见性护理措施。鼻内镜术虽具有视野清晰、病变清除彻底、损伤小、比较安全可靠的特点,但手术并发症的发生率仍为2%~17%[5],常见并发症有:脑脊液鼻漏、眶内血肿、视神经损伤、鼻出血[6]。
2.1 做好术前查体:查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血型、血凝4项、肝功、肝炎7项、胸部透视、心电图和鼻窦CT等,排除手术禁忌证。
2.2 观察眼睛:注意观察眼睛视力、视野、眼压、眼球运动及瞳孔情况,以便做术前术后比较,防止并发症发生。
2.3 术前应用抗生素和止血药:术前1~2d全身应用抗生素和止血药物,以减少术中和术后出血,告知病人勿受凉感冒,以免延误手术治疗。
2.4 常规准备:剪鼻毛、剃胡须。
2.5 禁食:术前禁食6h,术前半小时肌内注射阿托品、鲁米那。
3 术后护理[7]
3.1 局部刀口出血的观察和护理:病人取半卧位,以减轻头部压力,减少出血。密切观察鼻部出血及渗血情况,告知病人将咽部分泌物随时吐出,切勿咽下。如有少量血性分泌物经口腔及鼻腔中流出,属正现象,不必紧张。如有鲜血或血凝块自前鼻孔流出或经口腔吐出,表明有出血现象发生,应立即通知医生,进行有效的止血处理。恶心、呕吐者,注意观察呕吐物的颜色及量的多少,如为咖啡色呕吐物,可能是术中出血;如有新鲜出血,应立即检查刀口有无出血,有出血者,应采取积极有效的止血措施。告知病人勿自拔纱条,避免打喷嚏,以免纱条松动导致出血。
3.2 饮食及口腔护理:术后半流质饮食3~5d,以后改为软食,避免吃干硬食物。鼓励病人进食、进水,可少食多餐,同时要注意饮食的合理搭配,给予高蛋白、高维生素无刺激性食物,以满足机体需要,还可抑制细菌生长,防止刀口感染。
3.3 注意观察眼部并发症:注意观察有无纸样板损伤所致的眶内血肿、眶周皮下气肿、复视、眶内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观察眼球运动是否自如,眼睑有无充血或水肿,特别是下眼睑的淤血青紫情况,如果有淤血,证明有纸样板损伤,通知医生尽早抽出鼻内凡士林纱条,减轻眼压,告知病人20~30d可恢复。注意视力是否下降等都应与术前检查相比较,如有异常及时汇报给医生,进行处理。
3.4 脑脊液鼻漏的观察和护理:纱条抽出后注意观察鼻腔有无水样分泌物流出,如有持续不断水样分泌物流出,应考虑有脑脊液鼻漏发生的可能,应立即通知医生进行检查处理。另外还应注意观察有无高热、头痛不适等症状,以协助判断有无颅底损伤。
3.5 术后应用抗生素:术后连续应用抗生素5~7d,预防刀口感染。
3.6 术后局部刀口的护理:术后24、48和72h分3次抽出鼻腔内填塞纱条,当鼻内凡士林纱条全部抽出后,每天用1%麻黄素或氯麻液点鼻,使鼻腔水肿黏膜收敛,有利于窦腔内分泌物的排出,防止术后鼻腔粘连。
4 出院指导及健康教育[8]
病人出院时要进行出院指导及健康教育,告知病人注意休息、预防感冒,进食营养丰富无刺激性软食1周,保持鼻腔卫生,勿挖鼻,勿自作主张往鼻腔内堵塞棉花类物品;定期复诊,分别在1、3、5周随访复查,在内窥镜下清理积血、分泌物及结痂,必要时增加清理次数,直至术腔完全上皮化。
5 小结
慢性鼻窦炎息肉是耳鼻咽喉科的常见病、多发病,它严重危害着人类的身心健康。鼻内镜手术以直观、高效、彻底和创伤小的特点,清除病灶、恢复鼻腔鼻窦功能[9]。在病人住院治疗的整个过程中,我们根据病人的个体特性和基本需要,做好个体化整体护理服务,使病人以良好的心态、稳定的情绪积极配合治疗护理,提高了疾病治疗效果,满足了病人的健康需要,使我们的整体护理效果得以显现。
参考文献
[1]
孔维佳.耳鼻喉科学[M].第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46
[2] 许庚.经鼻内窥镜鼻窦手术发展[J].中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2004,11(1):29-31
[3] 孙培芳,刘文香,臧宇家,等.鼻内镜手术围手术期护理[J].中国实用医药,2008,23(5):123-124
[4] 王晓兰.鼻内镜手术病人的整体护理体会[J].职业与健康,2004,9,20(9):148-149
[5] 王荣光.临床鼻科学[M].石家庄: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295
[6] 黄选兆,汪吉宝.实用耳鼻咽喉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242
[7] 高兰瑛,赵超英,高春梅.鼻内镜手术围手术期护理[J].护理杂志,2000,4,17(1):25-26
[8] 刁键.功能性鼻内窥镜手术后并发症的护理[J].广西医科大学学报,2001,18(2):182
篇9
[关键词] 神经外科;深静脉血栓;护理
[中图分类号] R473.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4721(2009)08(a)-120-01
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系指血液不正常地在深静脉内凝结,属于下肢静脉回流障碍性疾病[1]。血栓形成大都发生于制动状态,尤其是手术后,深静脉血栓发病率不断增加,近年来,越来越受到重视。为了减少DVT发病率,及时采取积极有效的预防和护理措施,具有非常重要的临床意义。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2006~2007年神经外科700例病人中出现深静脉血栓15例,其中男11例,女4例,年龄40~75岁。其中7例脑外伤,4例脑出血,2例右侧额颞部脑损伤硬膜下血肿,2例重型颅脑损伤。
1.2 临床表现
病人临床症状主要有患肢胀痛或剧痛,股三角区或小腿有明显压痛,皮肤温度升高,广泛性浅静脉怒张曲张,活动后肢体胀痛,皮肤色素沉着、淤血性溃疡等,B超显示股静脉和(或)静脉内径增宽,血流信号显示不明显。
1.3 临床护理
1.3.1 心理护理 ①在日常生活中要多安慰病人,鼓励其说出心中的感受,保持乐观情绪,积极配合治疗。②在进行各项护理操作时,动作要稳、准、轻、快,以增加病人的信赖,对病人提出的问题要耐心解答。③教给病人使用分散注意力的方法来减轻疼痛,积极配合治疗。
1.3.2 生活护理用樟脑酒精或红花酒精按摩受压部位,每天2~3次,做好晨、晚间护理,使病人肌肤清爽、舒适。进食高维生素、高蛋白食物。保持大便通畅,以减少因用力排便,腹压增高影响的下肢静脉血回流。
1.3.3 预防性护理 对肢体瘫痪及手术后绝对卧床病人,应积极预防其发病率,具体措施如下:①卧床期间定时变换,鼓励病人深呼吸并咳嗽;②定时做下肢的主动和被动运动;③尽早下床活动;④需长期输液或经静脉给药者,保护足背静脉血管,避免在同一部位反复穿刺。
1.3.4 确诊后的处理 ①急性期嘱病人卧床休息,并使上半身抬高15°,下肢抬高25°,膝关节屈曲15°。这种能使髂股静脉呈松弛不受压状态,缓解肿胀疼痛[2]。②尽可能采用患肢远端浅静脉给药,使药物直接达到血栓部位,增加局部的药物浓度。③严禁按摩患肢,防止栓子脱落。④预防并发症如肺、心、脑等重要脏器栓塞。
2结果
15例病人中1例发生双下肢深静脉血栓,并发肺栓塞经抢救无效死亡。其余病人治疗8~15 d后肢体肿胀明显减轻。
3 讨论
深静脉血栓形成在颅脑损伤病人虽是不常见的并发症,但颅脑损伤病人存在DVT发生的多种危险因素,目前它的发病率在不断升高,其根本原因与目前认识不足,护理针对性及预见性不强有关。笔者总结了神经外科病人发生DVT的三大因素主要包括血液高凝状态、血流缓慢和静脉内膜损伤,且好发于下肢。首先,手术可引起血小板反应性的改变,具有强烈抗凝作用的蛋白质减少,造成血液的高凝状态,加上神经外科病人大剂量脱水药及激素的使用,也可导致血液高凝状态及血液浓度增加,使血液更容易在血管内凝聚形成血栓。其次,深静脉血栓最易发生在各种疾病的卧床病人,尤其是瘫痪病人的肢体,这与肢体肌肉泵血功能下降有关。第三,深静脉置管造成血管壁的损伤,加上静脉注射刺激性药物,也易造成内膜损伤,从而激活凝血过程,诱发血栓形成[3]。手术病人术中、术后输血及术后脱水治疗可导致血细胞地容一过性增高,增加血栓形成的机会。合并心肺疾病尤其是冠心病、糖尿病、高血压、高龄等因素,也增加了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此护理人员应重视深静脉血栓的预防和护理。护士在护理过程中应主动关心病人的生活和心理需要,严密观察病情[4],提前预防,减少发病,积极治疗,提高再通率,避免并发症,减轻病人痛苦。在我科治疗和护理后的病人大部分能够再通,对今后的工作、生活不会有太大影响,关键是需要病人及家属的大力配合,及医护人员的精心、耐心、专心,这样就会大大减少临床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
[参考文献]
[1]石国燕,赵红梅,李小敏.5例妊娠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原因分析及护理[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03,24(6):106.
[2]胡玉翠.1例开颅术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护理[J].护士进修杂志,2000,15(6):473.
篇10
【摘要】 目的 探讨运用临床路径在产科健康教育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 对在我科住院分娩的323例产妇实行临床路径健康教育,对比实施前后患者的健康教育达标率和护理工作满意度。 结果 实施临床路径健康教育前后产妇健康教育达标率和护理工作满意度均有统计学意义( P
【关键词】临床路径 产科 健康教育
临床路径作为提高医疗护理质量,降低医疗护理费用的一种新的管理模式[1],在临床上逐渐被采用。随着围产保健医学的发展,人们对健康教育的需求也越来越高,以前实施的责任护士负责的健康教育模式在产科病房存在许多不足,产妇住院天数短,周转快,陪伴家属多而更换频繁,仅靠责任护士个人的健康教育及指导易使计划落实不到位,影响产妇的健康教育效果。2010年1月起,我科将临床路径应用于产科健康教育中,取得了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0年6月~2010年12月,对在我科住院分娩的产妇323例,组成临床路径健康教育组,实行临床路径健康教育。入选病例均为单纯不伴有其他疾病的产妇,年龄19~39岁。对照组由未实施临床路径前,与临床路径组相同条件、相同数量的产妇组成。
1.2 方法
1.2.1 对照组采用传统的教育方法,即常规教育法,除了出入院健康教育外,住院期间对患者进行随机教育。临床路径组按健康教育路径进行教育,为患者制定住院期间健康教育路径图表,并对家属进行健康知识指导,为了保证健康教育的科学性、实用性,充分了解产妇及家属对健康教育的需要,在查阅资料,结合医生的诊疗计划和科主任指导的基础上,组织护理小组,共同编写了健康知识答卷及临床路径表,内容包括入院评估、检查项目、饮食、宣教、活动、治疗护理结果、效果评价、出院评估及指导等。它既可避免少数护士因年资短,业务水平低经验不足所造成的低效性指导地,也可避免一些护士采用“填鸭式”方式将健康教育内容一次性灌输给患者[2]。从而加强了健康教育力度,提高了健康教育效果[3]。
1.2.2 健康教育路径的实施 路径表放于护理病历内。孕妇入院时即由当班护士负责填写入院评估表,进行入院介绍,指导孕妇进行治疗护理和检查,同时根据孕妇需要,按步骤执行健康教育,必要时可由家属共同参与,对已进行健康教育的内容及时评价、签名。每天根据计划进行实施,对患者需要反复进行评估、教育,直至达到最终目标。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灵活增减教育内容。护士长和护理组长定期检查路径表的执行情况,并抽查患者,了解患者知识掌握情况。
1.2.3 评价指标 用自行设计的问卷表进行调查评价。(1)了解患者健康教育达标率。对出院前的每位患者进行书面测试,得分80分的患者视为健康教育达标。(2)护理工作满意度调查。对每位出院患者进行护理工作满意度问卷调查,得分90分为及格,见表1。
1.2.4 统计学处理 所得数据采用χ2 检验。
2 结 果
2组患者接受健康教育后效果比较。 路径组的健康教育达标率和护理工作满意度均显著高于对照组, P
3 讨 论
3.1 健康教育路径是一项有目标、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有评价的教育活动,促进人们自觉地采用有利于健康的行为,以改善和促进人们的健康。健康教育路径是针对同种类、同性质的病人,在有意义的临床时间间距中,制订出最适当的、有顺序和时间性的健康教育计划图表,护士可以有计划、有预见性地为病人实施健康教育,逐项落实以防遗漏,避免了护理人员一次性将健康教育内容灌输给产妇,而导致产妇难以消化,效果不理想的情况。减少因护士工作经验和水平参差不齐而造成的工作失误、拖拉、重复等不必要的服务差异,减少书写记录的时间,纠正不合理、不规范的健康教育行为。
3.2 临床健康教育路径提高了产妇的满意率。改变了我们以往只注重教育,不注重效果的形式主义。根据路径安排,产妇对何时做哪些检查、护理、治疗等逐渐了解、熟悉;护士不断检查反馈,适时评价,循环反复,直到产妇掌握相关的健康知识。临床路径使健康教育制度化、具体化,增加了护理人员的工作责任感和传播技能,保证了健康教育贯穿在产妇入院到出院的各个环节中,使护患关系更加融洽,提高了产妇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同时对于规范护理行为和提高护士能力有临床意义。
3.3 临床路径的实施,促进了护理人员的主动护理。健康教育路径的实施需要一定的支持系统[4],在医护人员的思想、业务、管理体系等方面需作充分的准备。在整个健康教育过程中,护士承担了管理、设计、协调患者知情参与的沟通与宣教,扮演了促进路径的实施、评价、修正不足并进行变异观察报告的角色,变被动护理为主动护理,体现了“优质服务”的内涵。健康教育的实施,提高了护士综合能力,培养了护士评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5]。
参考文献
[1] 龚棣;介绍一种新的医疗护理模式――临床路径;现代医院管理;2004年04期
[2] 张水玲,刘淑珍,护理路径在人工髋关节置换康复护理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2006,12(6):52-3
[3] 李金梅,周以玲。子宫肌瘤围手术期的临床路径研究[J]安徽医药,2008,12(7):667-8
[4] 孙贵豫,李宜,许吟,杨爱菊;传统护理与临床路径护理在正常产褥期的应用研究[J]护士进修杂志;2005.01
[5] 楼蓉蓉,纪代红,丁玫等综合医院应用临床路径对患者实施健康教育的研究[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08.24(12B):58-9
- 上一篇:工业冶炼金属的方法
- 下一篇:超声诊断学的临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