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管理知识培训范文
时间:2023-11-23 17:51:1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环境管理知识培训,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摘 要】目的:探讨分析PDCA 循环管理模式在静脉药物配置中心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5 年4 月22 日-2016年4 月22 日期间静脉药物配置中心收治的70 例输液患者作为本次观察对象。通过简单随机分组法将其分为对照组与实验组2 组,每组占35 例。分别实施常规管理和PDCA 循环管理模式,对比两组患者的健康教育知识(药物知识、输液注意事项、问题处理)评分。结果:实验组患者的健康教育知识各指标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采用PDCA 循环管理模式在静脉药物配置中心中的应用效果显著,值得推广。
【关键词】PDCA 循环管理模式;输液;静脉药物配置中心
目前,随着临床技术的发展和进步,输液患者对静脉药物的配置要求越来越高,且药物配置的质量已经受到了临床的广泛关注[1]。本次研究中,为了提高静脉药物配置中心输液患者的管理质量,特选取部分患者进行PDCA 循环管理模式干预,效果显著。值得推广应用。
1 资料和方法
1.1 资料
将2015 年4 月22 日~2016 年4 月22日期间静脉药物配置中心收治的70 例输液患者作为本次观察对象,男性患者40 例,女性患者30 例;年龄为20-60 岁,平均年龄为(35.84±5.67)岁;治疗时间4-10 天,平均时间(6.57±1.37)天。使用简单随机分组法将其分为对照组与实验组两组,每组患者均占35 例。
1.2 方法
给予对照组输液患者使用常规管理方案,实验组输液患者实施PDCA 循环管理模式。相关管理措施包括制定合理计划、严格执行、自我检查以及共同处理等。
1.3 观察指标、判定标准
1.3.1 观察指标
对比分析输液患者健康教育知识(药物知识、输液注意事项、问题处理)评分。
1.3.2 判定标准
评分总分均为100 分,得分越高其健康教育知识掌握程度越好。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20.0 软件核对两组输液患者管理后的数据,用均数± 标准差表示计量资料,并用t 检验;用“%”表示计数资料,并用卡方检验。若两组患者的各指标数据存在差异,则用P<0.05 表示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经过管理后,实验组患者的药物知识、输液注意事项、问题处理评分均较对照组更高,P 值小于0.05,具体情况如表1 所示。
3 讨论
随着人们对自身健康意识的提高,对护理要求越来越高。在静脉药物配置中心,对输液患者的管理质量直接影响其输液质量[2]。因此,应加强管理力度。PDCA 循环管理模式是一种全方位、多层次的管理方式,将其应用于临床中,效果较佳。主要内容如下:
(1)制定合理计划:在输液前,应及时与患者交流,对患者的病情等一般情况进行了解。在交流期间,应向患者讲解输液药物的名称、输液目的,并将输液可能出现的药物副反应告知患者,使其提前做好防范准备。
(2)严格执行:在进行配要前,应对医嘱单、注射单反复核对。用药时,应严格遵照药物查对管理制度,在无菌环境下进行,并保证用药安全性。
(3)自我检查:对于工作中出现的纰漏,应由科室内质控人员及时解决,将输液的注意事项告知患者,针对出现的问题,提出具体解决方案。对患者发放健康教育知识自我评价表,并百分百回收。
(4)共同处理:针对静脉药物配置中心出现的问题,应组织科室相关人员进行讨论,并提出改进的意见。做好反馈系统工作,及时制定下一步的目标。将遗留的问题转入下一个循环中,同时,应加强科室内工作人员的学习工作,并保证服务质量以及用药的安全性。
本次研究中,实验组患者实施PDCA循环管理模式后,静脉药物配置中心输液患者的健康教育知识掌握度均较对照组更佳。其中,药物知识评分为(86.46±5.75)分、输液注意事项为(88.53±6.35)分、问题处理为(82.75±5.33)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综上所述,在静脉药物配置中心实施PDCA 循环管理模式的效果显著,值得推广应用。
(通讯作者:杜连莉)
篇2
塑件化工厂的生产活动涉及质量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环境管理、职业健康安全管理、财务管理等方方面面,单纯采用一种管理模式必然难以满足客观需要。随着**认证、**认证和**认证的迅速发展,为了适应各种情况的需要,企业可能需要多种管理体系的认证,由于**三个体系在管理目的、对象的不同,三个标准之间存在着明显差异,由于我厂负责质量、环境保护和职业健康安全的是两个部门,三个体系自成系统,我厂在实施时采用了各自独立的体系,出现了文件大量重复、争资源、政令不统
一、信息不能共享、导致企业管理效率降低、相同的工作重复且难以控制和实施。**、**、**管理体系具有兼容性,在标准的思想、标准要素等内容上有很强的关联性,在体系的运行模式、文件的架构上也是基本相同的,在文件、记录、内审、管理评审等管理要素可以实行共享。就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和安全的性质而言关联性也是很明显的,如果质量控制不好,就要多出废品、浪费能源和原材料,废品处理也可能带来污染;由于环境污染的受害者往往首先是企业职工,就同时产生了职业健康和安全问题。特别在我们化工等高风险行业这种关联性更加明显,如火灾和爆炸、危险化学品泄漏等事故一旦发生,既是质量事故,又是环境灾难,也同时会有人员伤亡或财产损失。所以需要采取综合的措施,将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和安全一起考虑,实施一体化管理,从而使各管理领域优势互补降低管理费用、减少管理上的不协调、提供整体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管理效率,解决管理体系运行中的问题。
在今年的**体系认证工作中,在认证公司咨询组的协助下,通过提供相关培训及咨询指导,达到以下目标:
1、依据中国**hse管理体系标准(**××1—**)和国际互认的质量管理体系标准(**—**)、环境管理体系标准(**-**)、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标准(**--**)的要求,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一体化管理体系,使塑件化工厂的**管理体系与国际国内的先进管理模式保持一致。
2、完成环境管理体系换版转换工作,保持环境管理体系认证证书的连续性。
3、通过提供各种hse培训,使相关人员能够掌握**管理知识、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环境因素识别/环境影响评价方法,hse运行控制和产品实现过程控制知识,确保所建立的**一体化管理体系能得到有效实施、保持并实现持续改进。
4、强化产品实现过程控制,实现产品质量的最优化,满足顾客期望;系统并有效地识别与生产、活动、服务及其他业务活动有关的危害/环境因素和事故隐患,采取适当的预防和控制措施消除或降低事故发生,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依据标准
塑件化工厂**一体化管理体系将同时满足下述四个管理体系标准的要求:
**1-**《中国**集团公司安全、环境与(hse)管理体系》
**-**《质量管理体系要求》
**-**《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规范》
**-**《环境管理体系要求及使用指南》
三、资源准备
1、领导决策
高层管理者确立企业统一的宗旨及方向,应当创造并保持员工能充分参与实现企业目标的内部环境,建立**一体化管理体系是高层管理者的英明决策,高层管理者应为**一体化管理体系的建立提供强有力的领导和承诺,提供人财物等资源的支持,亲自参与**一体化管理体系建立和实施活动,对资源、职责和其他问题实施决策,提供必需的支持。
我厂厂长袁立明任命副厂长周宝刚为管理者代表,全权负责一体化管理体系的建立、实施和保持。
2、组建工作组
一体化管理体系的实施是我厂各部门的工作,齐抓共管是体系成功的关键,工作组的建立极其重要。我厂决定以质量技术部、安全环保部为主,各主要职能管理部门选派人员参加。
3、组建内审员队伍
管理部门应至少有一人参加,基层单位应至少有二人及以上参加。
4、全员动员
为便于一体化管理体系的有效开展,计划进行一些宣传活动,让职工了解实施管理体系的重要性。
5、时间保证
工作组和内审员在体系建立阶段有大量工作要做,应给予充分的时间保证。
6、一体化管理体系建立的时间安排
我厂的**一体化管理体系建立实施咨询工作自**年4月开始至**年8月结束,其中**年7月底前完成管理手册和程序文件,确保**年10月进行环境管理体系换版认证审核。
四、整合计划及工作内容
体系整合工作共分六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体系知识和标准宣贯培训、第二阶段初始**管理评审、第三阶段一体化管理体系的策划、第四阶段文件化体系的建立、第五阶段一体化管理体系试运行、第六阶段监视测量、内部审核和管理评审
第一阶段:体系知识和标准宣贯培训
体系知识和标准要求宣贯培训的目的是通过广泛深入的宣传教育和推广培训提高全员的**意识和规则意识。特别是领导作用、全员参与、持续改进、过程方法、管理的系统方法、基于事实的决策方法和以顾客为关注焦点、与供方互利的关系等管理原则的了解和标准的理解掌握。领导作用的充分发挥是建立和实施有效一体化管理体系的先决条件,
全员的参与是建立和实施一体化管理体系的
基础。深入学习理解四个体系标准的要求,切实掌握**××1-**、**-**、**-**、**-**四个标准的基础要求,分析评估四个体系标准的异同点。
第二阶段:初始**管理状态评审
做好初始**管理评审是提出有挑战性方针目标、建立适合的一体化管理体系的前提,因此在策划管理体系时,应通过初始评审了解质量环境健康安全管理的特色、差距和努力达到的方向。初始**管理评审包括:
质量管理过程及其相互作用的识别和控制现状分析;
我厂范围内的危害因素/我厂能够控制和能够施加影响的环境因素的识别、评价、重要因素确定和控制策划;
遵守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的情况分析和控制策划,识别出包括质量方面法律、技术规范、行业标准,适用于组织环境因素与职业健康安全的法律法规标准,以及相关方的质量环境和安全方面的要求;
历史上曾经发生的事件、事故情况调查分析等等。
第三阶段:一体化管理体系的策划
依据初始**管理评审的结果,结合实际由最高管理者批准组织在质量环境健康安全管理方面的承诺、方针目标作为一体化管理体系的建立和保持的基础。
确定我厂**一体化管理体系运作的范围。
确定我厂开展**一体化管理体系的最终组织机构,明确作用、职责和权限并予以沟通。
针对重大hse因素制定目标指标和旨在实现目标指标的管理方案。
确定**一体化管理体系的实施要素及保障要素的开展方式。
确定体系文件的架构和层次。
第四阶段:文件化体系的建立
文件是一体化管理体系的外在表现,应能反映出整个体系的全部要求,符合四个标准和企业的质量、环境、健康安全管理实际。
建立/完善一体化的管理手册和必需的程序文件,程序至少应包含(但不限于):文件与记录控制程序,内部审核管理程序,不合格/不符合处理程序,纠正预防措施控制程序,环境安全因素管理程序,法律法规管理程序,人力资源/培训管理程序,信息交流咨询管理程序,应急准备响应程序,监测与测量管理程序等;
完善为控制过程、环境因素、风险所需要的其他文件/规范/要求;
合理安排为证实体系有效运转和用于追溯的记录;
识别外来文件的控制要求并保持。
第五阶段:一体化管理体系试运行
按照文件的规定和策划的结果实施管理,对识别出的过程/重要环境因素/重要危险因素进行控制,执行旨在实现目标的管理方案,包括对应急情况的管理、对相关方施加影响等以及安排所需的支持性的培训、交流等活动。保存所需的各种实施记录并妥善管理。有效实施一体化管理体系文件,是体系成败的关键,各部门应严格按照体系文件的规定要求去做。分层次对体系文件进行大规模培训,重点是领导层和重点岗位员工。各部门按相关文件规定进行实施。各部门对实施的情况进行记录。修改完善体系文件,满足可操作性要求。
第六阶段:一体化管理体系的监视测量、内部审核及管理评审
篇3
【关键词】 新审计准则;风险导向观;注册会计师;环境审计
在我国新颁布实施的48项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体系中,《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631号――财务报表审计中对环境事项的考虑》专门对注册会计师如何开展环境审计进行了规范。该准则为注册会计师进行环境审计创新内容,在一定程度上为注册会计师开展环境审计创造了更多的实施条件。同时,新审计准则的一个重大变化,就是全面渗透着风险导向审计的理念。新审计准则更加强调对风险的充分关注。因此,如何在现代风险导向审计观的指导下开展环境审计,是注册会计师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一、现代风险导向观和环境审计理念在新审计准则中的体现
(一)新审计准则中体现的现代风险导向观
在新的审计准则体系中,为了更好地指导注册会计师有效地识别、评估和应对审计风险,制定了专门的准则。包括《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201号――计划审计工作》、《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211号――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并评估重大错报风险》、《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212号――对被审计单位使用服务机构的考虑》、《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221号――重要性》和《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231号――针对评估的重大错报风险实施的程序》等5项审计准则。不仅如此,上至有关一般原则与责任的审计准则,下至有关审计证据、利用其他主体的工作和审计结论与报告的审计准则,也无不强调对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的了解、评估和应对。很明显,新审计准则体系全面渗透着风险导向审计观,要求注册会计师将风险导向审计的观念贯穿于审计全过程。
(二)新审计准则中体现的环境审计理念
《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631号――财务报表审计中对环境事项的考虑》专门对环境审计进行了规范,即要求注册会计师在进行财务报表审计时考虑可能引起财务报表重大错报、漏报的环境事项。该准则对环境事项和影响财务报表的环境事项进行了界定,同时从实施风险评估程序时对环境事项的考虑,针对评估的重大错报风险实施评估程序时对环境事项的考虑和出具审计报告时对环境事项的考虑三个层面,对注册会计师对环境事项的关注予以了规范。新审计准则中的这些规定,对于提高环境审计质量,增强公众对已审财务报表的信心,促进环境保护和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现阶段注册会计师开展环境审计面临的困难
(一)缺乏完善的环境审计依据
目前,我国注册会计师开展环境审计尚缺乏完善的环境审计依据,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缺乏统一、权威的法律依据
严格意义上讲,我国迄今尚没有一部专门的法律可以为环境审计提供直接的依据。除《宪法》第19条、第109条和《审计法》第1条、第24条等涵盖了部分有关环境保护审计的内容外,其它环境保护专门法规和相关法规中,基本上没有明确审计机构和审计人员在环境保护监督、检查方面的职能作用和主要工作内容。同时,相关的法律也并未规定企业如何披露有关环境污染等方面的信息,这就客观地导致了环境审计缺乏法律依据,极大地限制了注册会计师环境审计工作的开展。
2. 环境会计尚未建立
目前,环境会计在荷兰、加拿大等一些西方发达国家已进入操作阶段,环境污染损失、资源价格等都已列入会计核算科目。而我国迄今为止还未建立起一套系统的环境会计准则和核算体系,使得环境信息的确认、计量和披露缺乏统一的标准,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很不规范。从企业目前披露的环境会计信息的内容来看,非财务的一般性叙述较多,即描述性居多,定量性的很少。这就使得审计人员很难根据企业公布的财务报告准确、客观地评估企业环境管理的绩效,以及企业环境活动对财务成果的影响。
3. 缺乏客观、公认的环境成本和效益的评价标准
注册会计师在环境审计过程中,必然要对企业环境成本和环境效益进行分析,如果没有客观、公认的量化标准,评价指标体系也就无从谈起。因为环境审计工作的内容取决于环境要素相关成本和效益的量化,相应地,审计评价也是建立在此基础之上的。然而,令注册会计师最感头痛、最缺乏信心的也正是用哪些指标来反映环境成本和效益,以及如何对它们进行科学的计量。量化难,评价标准的缺失不仅增加了审计的操作难度,而且审计结论的风险也不可低估。
(二)注册会计师环境专业知识的欠缺
环境审计专业性、技术性很强,除了需要具备常规审计的技术外,还要具备环境管理知识和环境工程技术等知识。因为无论是审核企业年度报告中的环境信息还是鉴证独立的企业环境报告书,没有合理的环境相关领域的知识,就无法客观评价报告所揭示的环境质量信息、环境后果状态和与之相关的环境财务信息的真实、可靠性,同时,也可能会使注册会计师低估环境事项的风险。目前我国注册会计师的知识背景多为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知识结构相对单一,他们对会计审计业务较为熟悉,但对环保法律却知之甚少,掌握环保知识和技能的人就更少了。环境专业知识的不足会使注册会计师在进行环境审计时无法对企业受托环境保护和管理责任的全面有效履行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和鉴定,从而使其得出的环境审计证据和报告没有充分的说服力和可信度。
(三)缺乏完善的环境审计理论和规范的环境审计方法
我国环境审计的理论研究和实践起步都比较晚,直到1999年环境审计才成为我国审计理论的研究重点,这期间虽然对环境审计的研究也取得了一些成绩,但相关的理论和实践并不完善,环境审计仍处在基础准备阶段。我国还没有专门的理论框架或准则为实施环境审计提供科学的依据,环境审计还未形成一套比较标准、规范的审计方法,这严重阻碍了环境审计的开展。同时,新审计准则虽然对环境事项和影响财务报表的环境事项进行了界定,但其并未提到有关环境事项的具体处理及如何审计等,只是在《财务报表审计中对环境事项的考虑》中第6条规定“注册会计师是否需要考虑环境事项以及考虑的范围,取决于其对环境事项是否会引起财务报表重大错报风险做出的职业判断”。第9条规定“对具体审计业务而言,注册会计师拥有的环境事项知识程度通常不如管理层或环境专家。但注册会计师应当具备足够的环境事项知识,以识别和了解与环境事项相关的,可能对财务报表及其审计产生重大影响的交易、事项和惯例”。显然,是否需要对环境事项予以关注并实施必要的审计程序完全依赖于注册会计师的职业判断。这无疑加大了注册会计师环境审计的难度和风险,使得环境审计的正常实施效果大打折扣。
三、在现代风险导向观指导下开展环境审计
(一)加强环境专业知识的培训和学习,拓展注册会计师的知识结构
环境审计的难度和广度决定了环境审计的开展急需“复合型”人才,注册会计师不仅要有财务专业的敏感性、审计业务的基本功,还需具备环境方面的基本知识。为了应对环境审计的挑战,会计师事务所必须加强对注册会计师环境知识的培训和学习,使其具备足够的环境事项知识,以识别和了解与环境事项相关的,可能对财务报表及其审计产生重大影响的交易和事项。在培训时,会计师事务所可以通过加强与环境保护部门及相关审计组织的交流与协作,实现优势互补。例如,会计师事务所可以聘请环境保护主管部门的专家来介绍环境保护的政策、形式和对策等知识,以借助环境专业机构的力量,拓展注册会计师的环境专业知识。由于我国政府环境审计开展的相对较早,并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因此会计师事务所可以加强与相关国家审计机关的交流与协作,借鉴其在环境审计方面的经验。此外,会计师事务所还应当组织注册会计师按照“边审计、边总结、边学习”的思路,通过将审计过的项目编制成案例的形式,及时地总结经验和教训,不断地提高其环境审计的能力。
(二)聘请和吸纳专家,为注册会计师提供业务咨询和指导
对于具体的环境审计业务而言,注册会计师拥有的环境事项知识通常不如环境专家。因此,聘请对环境事项有专门知识的顾问,借助专家的力量来解决环境专业判断问题,或吸纳环境学等相关领域的人才作为专家为注册会计师提供业务咨询和指导,是现阶段开展环境审计直接而有效的途径。当然,在利用专家的时候,注册会计师应当保持应有的职业谨慎,并应充分地认识到,从外部专家那里获得的建议并不能减轻对其所得出的审计观点和结论的责任。为此,注册会计师应考虑并披露以下内容:专家的教育背景;专家实践经验的时间长度;专家工作经验的相关性;由专门组织进行的资格认定。同时,注册会计师还需要执行适当的审计程序以保证专家的工作能够满足既定的目的并记录以下内容:专家报告的种类和目的;应用的假设和方法;专家的客观性以及其可以降低的风险。最后需要指出的是,专家不但要专业齐全,而且要尽量与被审计对象无上下级关系,以确保审计的独立性。
(三)制定科学合理的环境审计计划
未雨绸缪,方能乘风破浪!在具体执行环境审计程序之前,注册会计师应制定一份科学合理的环境审计计划,它可以保证合理的审计成本,提高环境审计工作的效率和质量,并可以避免与被审计单位之间发生误解,从而降低环境审计的风险。在编制环境审计计划时,应特别考虑以下因素:委托目的、审计范围和审计责任;被审计单位所在行业的性质、经营规模及其业务复杂程度;被审计单位在审计年度内经营环境、内部环境管理的变化及其对环境审计的影响;国家新近颁布的法律、法规对环境审计工作产生的影响;被审计单位的环境会计政策及其变更;对环境专家、内部环境审计人员及其他环境审计人员工作的利用;审计小组成员的业务能力、环境审计经历和对被审计单位情况的了解程度;如果是首次接受委托,注册会计师还应当考虑是否向前任审计人员查询审计工作稿底。
(四)了解企业环境管理系统和评价风险
现代风险导向观要求注册会计师在审计过程中充分考虑产生重大错报的风险,因此,注册会计师在审计之前,应当了解企业环境管理系统,并对审计风险进行评价。首先,注册会计师在决定审计的深度和范围时,应该研究和评价环境管理系统的可靠性。其次,注册会计师应当评价环境管理层环境事项制定的内部控制措施和方法,并决定这些措施和方法的可靠程度,注册会计师研究的程度决定了与环境审计具体事项的审计目标和期望得到的可靠程度。再次,注册会计师应该了解企业可能涉及报表中环境信息改变的内部控制制度,包括涉及或有负债的设定;会计估计的政策与程序;企业与受环境问题影响的账户和业务有关的控制环境等。
(五)注册会计师在环境审计过程中应加强与公司的沟通
与公司的沟通主要包括两部分,一是与管理部门的沟通,这里主要是指管理部门声明;二是与公司内部审计部门的沟通。在环境审计过程中,及时与公司管理部门和内部审计部门进行沟通,对于控制审计风险、降低审计成本是很有必要的。与管理部门的沟通主要是指注册会计师应获得管理部门就其环境事项的计量和披露所做出的书面声明。管理部门的声明会因为管理部门所雇用的专家、所使用的计量方法和所依据的假设和估计的不同,而有所差异。但是无论在何种情况下,声明都应当对下列事项做出说明:在环境事项计量中所使用的重要假设和估计的合理性;计量方法的恰当性和方法使用的一致性;对环境事项的披露是否完整、充分;是否参照期后事项对环境事项的计量和披露进行了调整等。
同时,注册会计师应当确认,公司的内部审计部门对于管理部门进行环境会计估计的过程和形成环境会计估计的基础有着清楚的了解。具体而言是指:环境事项计量中所用的重要假设和估计、主观性的程度以及所计量项目在资产负债表中所占的比重等内容。值得注意的是,我国目前大多数公司的内部审计部门是隶属于管理部门的,代表着管理部门的利益,在地位和独立性上均逊色于审计委员会,所以在环境审计中,与内部审计部门的沟通,还要视公司的内部治理结构的不同而判断是否有实施的必要。
【主要参考文献】
[1] 耿建新,牛.关于制定我国政府环境审计准则的建议和设想[J].审计研究,2007,(4).10-12.
[2] 李永臣.环境审计理论与实务研究[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7.50―51.
[3] 贺桂珍,等.荷兰政府环境审计及其对中国的启示[J].审计研究,2006,(1).33―34.
篇4
关键词:乡镇企业 环境问题 对策
中图分类号:X5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973(2013)004-127-02
1 乡镇企业造成的环境污染损失状况
据1988年统计(下同),中国乡镇企业是分别由工业企业、农业企业、建筑企业、交通运输企业及商业、饮食业构成,而工业企业的产值占到70%以上,是主要组成都分,也是主要环境污染源。
中国乡镇工业数量巨大,已超过700万家,占全国工业(含乡镇工业,下同)企业数的94.8;乡镇工业人数已超过5000多万人,占全国工业企业人数的88.2%;乡镇工业总产值已超过3200多亿元;占全国工业产值的23.3%。
从对乡镇工业环境污染与乡镇企业生态破坏两个方面(1978-1988年)的环境经济损失动态分析表明:其经济损失自1978年来是逐年增加的,1985年前增加较慢,1985年后增长加快,至1988年乡镇工业污染经济损失累计达355亿元,年均约35.5亿元;乡镇企业生态破坏累计损失值达258亿元,年均约25.8亿元;合计累计713亿元,年均71.3亿元,为产值的10.16%,为总收入的10.77%,为利税的79.79%。
我国乡镇企业的迅猛发展,一跃成为振兴我国经济的生力军,为国家经济建设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也有力地促使了农民生活富裕起来。但是,由于乡镇企业在建设过程中,投资少,规模小,生产工艺简单,技术落后,管理水平低,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尤其是对农业生产造成毁灭性破坏,甚至危害到人民生命健康,最终影响了自身及其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可见,改善乡镇企业的环境污染现状,实现乡镇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迫在眉睫。
2 乡镇企业的环境污染现状及原因
2.1 乡镇企业的环境污染现状
乡镇企业工业废水排放量大,严重污染了农村环境。调查资料表明,大部分地区在乡镇工业高速发展的同时,污染物排放量也以较快速度增加,有的甚至以产值或产值增长相同的速度增加。从全国废水排放趋势来看,每5年增加1倍,到2000年已占全国废水排放量的50%左右。从水质污染趋势看, 2000年我国约有一半的省市区会产生大面积的区域性污染。其中,京、津地区,将达到江、浙、沪一带的水平。尤其是2003年以后,太湖流域、淮河流域等受周边乡镇企业污染严重,虽经过多次强制治理和整顿,环境污染越来越突出。2006年,全国地表水总体水质属中度污染,七大水系五类和劣五类水质已占26%,国家重点监控的9大湖泊中整体水质为五类和劣五类水质的就达7个。五类水意味着已不能和人体接触,而劣五类水则丧失基本生态功能。2007年5月由于太湖湖体污染加重,湖体生态结构受到破坏,蓝藻占绝对优势,最高时约占藻类总量的94%,发生大面积水华,严重影响了周边人民群众的生产和生活,甚至严重影响了湖区人民的身体健康。
乡镇企业大气污染问题突出,据统计资料显示,乡镇企业工业废气中二氧化硫和烟尘的排放量占同类指标的比重最大,这些究其原因,是由于乡镇企业生产设备落后,设备除尘率低,工业废气净化处理率低,以及大量废气无组织排放等原因造成。例如乡镇企业中的小型砖瓦厂、琉璃厂、包装厂、造纸厂等,这些类企业普遍存在无组织排放,除尘效率低下等问题,这些都是导致乡镇大气污染严重的原因。
乡镇企业的噪声污染主要由交通运输、建筑施工、以及企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目前很多地区的噪音都超过了标准分贝,有很大一部分乡镇居民生活在噪声超标的环境中,这严重影响了他们正常的生产生活。有些地区的纺织企业、机械加工企业、以及工厂锅炉房的引风排风机都容易引发噪声污染。
由于乡镇工业的迅猛发展,按目前的技术进步、控制污染水平和农村环境管理状况,则未来它对农村环境的污染影响,将是巨大的。
2.2 乡镇企业产生环境污染的原因
(1)片面追求经济利益。一方面,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希望的是小投入大回报,利用逃避污染治理手段降低生产成本;另一方面,部分乡镇领导的环保意识不强,在环境保护和经济利益冲突时,往往选择牺牲环境为代价获取眼前的经济效益。
(2)乡镇企业自身的缺陷。乡镇企业大部分生产水平不高,技术力量薄弱,粗放式经营,能耗高,规模效益不明显,生产短期化。因此,大部分乡镇企业片面追求经济利益,肆意排放污染物,造成超标排污,污染环境。
(3)缺乏适宜的诱导政策。在处理乡镇工业造成的环境污染问题上,政府经常采用的关闭乡镇企业的办法。企业往往象征性地停产一段时间,不久重新开业。
(4)乡镇企业布局分散。受经济实力所控,多分布于小河、小溪、池塘附近,取水、排水往往为同一水源,形成污染循环,污染源的分散性,同时也增加了控制污染的难度,不利于集中管理。
3 促使乡镇企业绿色发展的对策
3.1 加强环境保护的相关立法
由于当前我国环境保护基本法滞后于社会现实的需要,而且也与西方发达国家的环境立法有差距,所以国家抓紧制定“全国乡镇企业环境保护法规”等类似法律法规,面对目前的可持续发展、科学发展观的全新理念,环境保护法的修改是当务之急。
在目前环境的新形势下,乡镇企业环境立法需要突破传统的观念和思想,达到立法范围的创新,与一般的条例不同,它不仅要具有法律的权威性,充分利用法制的有力手段,特别是重点要尽量放在惩处那些无视环境法规的违法者上,从而达到杀一儆百的效果。
3.2 加强乡镇企业的环境规划和布局
企业从落地到建设必须同时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市发展规划,乡镇企业也是一样,必须有环境规划和布局,而且必须纳入乡镇建设总体规划及区域农业划规之中。规划一经制定并以人大通过,也具有与立法同等的效力,立法中也应有确保规划实施的条文。运用法律法规和经济手段解决企业的环境问题,大力推广乡镇企业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三同时”制度和排污收费制度等,除了对每一个企业进行环评和监控,还要针对乡镇企业特点进行区域环评和监控,在环评的基础上进行合理规划和布局。
目前我国的乡镇企业环境发展存在四个不适应:环境规划与集镇建设规模的扩大及乡镇企业的高速发展不相适应、建设项目的环境管理与迅猛发展的乡镇企业速度不相适应、环境保护资金投入与经济建设的资金规模不相适应、环境管理力量及其执法力度与面广、量大的乡镇企业不相适应。针对上述问题,结合产业政策和产业结构调整,做好县级与乡(镇)级的环境保护规划,并重点制定乡镇企业环境污染治理规划刻不容缓。(1)解决好污染大户的问题。充分利用当前全国调整经济结构的时机,对现有的乡镇企业产业结构及产品结构,进行有利于环境保护的调整工作。(2)建立低消耗、高效益的经济结构。这就要求乡镇企业经营者切实转变经营思想,树立绿色营销观念,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再次,建立、健全乡(镇)政府、乡镇企业的环境目标责任制。应建立环境管理网络,把环境管理纳入乡镇企业管理的轨道,各级环保部门应加强环境管理的力度,认真执行“三同时”和新、改、扩建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制度。(3)加强乡镇企业的环境管理机构建设,实现监督管理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培养一批强有力的环保执法监督队伍。
3.3 建立比较完善的清洁生产管理体制和实施机构
清洁生产作为国际上最新推出的工业生产发展模式。在现阶段,推广清洁生产,对于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而在乡镇企业推行清洁生产,最主要的就是加大清洁生产工作的行政管理力度,以源头削减和全过程控制为工作的核心内容,在乡镇企业建立比较完善的清洁生产管理体制和实施机构,培训人员、建立队伍、试点示范,逐步在乡镇企业中推行清洁生产。
建立比较完善清洁生产的管理,是乡镇企业环境保护法制、规划手段的补充,与此有关的法制、规划也可看作是该项管理的组成部分。管理体制、条例的制定和实施,就可以控制清洁生产程序上、手续上、关系上的混乱状况,就可能发挥乡镇企业环境保护管理的职能和作用,从而有效的降低乡镇企业对环境的影响、危害范围和程度。
3.4 加强对乡镇企业环境污染的控制
改革开放以来,乡镇企业在快速发展、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也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面对乡镇企业这个特殊的对象,采取传统的、单一的处理措施是难于行得通的。结合我市实际,从总体上实施“三同时”是可能的,但要求每个企业都实现“三同时”也是难于行得通的,但也不能因行不通面听其自然,放任自流,因而制定一套简易可行的合理控制系统也是当务之急。
(1)建立完善环保目标责任制,为增强部门落实环保分工负责的意识,应建立责任目标,年度考核,表彰惩处三位一体的运行机制。(2)调整乡镇企业产业结构,需要制定相应的产业政策,鼓励和发展无污染和少污染的行业和产品。(3)加强对污染源的管理。加强对重污染企业监管,定期抽查其排污状况,重点从源头进行整治。如实现了控制的设想,大量的污染物就会消除在生产之前、之中或之后,另外还可以通过综合利用获得可持续收益,处理后的废水、污水还可以资源化,同时基本消除农村乡镇企业的污染危害。(4)推广使用优质新兴能源,特别是太阳能、风能及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
3.5 提高乡镇企业、居民的环保意识
提高乡镇企业、居民的环保意识,可以为环保工作的落实提供精神动力和舆论支持;通过环保、新闻媒介、居民社区及执法等各单位有关环保的组织、宣传和执法活动,才能全面提高社会全员的环保意识。向乡镇各级集体经济组织、农村决策者、各级干部、各方面的技术人员及广大农民宣传、普及农村环境保护知识、生态知识及乡镇企业的控制和管理知识的任务,是一项十分迫切、艰巨而长期的任务。但是,地区发展差异和环保意识的不普及造成目前许多地区的广大干部只了解经济发展的重要性,不了解环境保护、生态保护的重要性,所以,乡镇企业环境保护宣传是一项重要的战略对策。
篇5
一、危险废物专项整治工作组织实施情况
1、为认真做好2020年度危险废物专项整治三年行动工作,我县高度重视结合实际制定2020年危险废物专项整治三年行动工作实施方案,召开了安排部署工作会,由局长担任领导小组组长,总工担任副组长,执法大队和污防科工作人员担任小组成员,安排了专人负责日常工作。
2、县生态环境局、县应急管理局、县市场监督管理局、县卫健局开展联合行动,对全县危险废物产生及经营单位、危险化学品零售企业、县医疗卫生系统进行了筛查,重点对20家危险废物产生单位,对照《工业危险废物产生单位规范化管理指标及抽查表》和《危险废物(含医疗废物)经营单位规范化管理指标及抽查表》进行了现场检查,督促企业落实危险废物污染防治的主体责任。对不达标内容,提出了整改要求并下发了整改通知。
二、专项整治工作开展情况
(一)危险废物环境重点监管单位清单
按照一企一档要求建立重点监管单位20家(1家污水处理厂、2家矿山企业、1家医疗机构、13家机动车维修单位及3家水电企业),该20家企业每年产废量较多,通过对本次检查情况进行汇总梳理,危险废物规范化管理主要存在以下问题:存在废机油渗漏,防渗措施不到位,未按照环境影响登记表管理实施,围栏门槛低蓄电池未规范贮存未做到三防措施,未张贴危险废物标识标牌,厂区工具物品、生活垃圾固体废物及设施、设备未妥善处置,易燃废物与废物混合贮存;无防泄漏托盘,标识标牌张贴有误,危险废物收集、贮存、现场混乱,存在安全隐患。
(二)排查整治情况
1、对县城13家汽修企业负责人召开危险废物规范化管理知识培训班,其它7家涉废单位采取上门宣传讲解、一对一培训等方式,会上详细对各企业讲解了危废暂存间、标识标语、制度、管理计划、台账登记等方面的知识并现场讲解应急演练,要求各企业严格按照相关规定及时整改完善。
3、危险废物专项整治手机app二维码及相关文件,已下发给相关企业及矿山,按要求填写信息数据,部分企业对危险废物管理人员和危险废物产生、贮存、利用处置台账不规范,从事危险废物收集、暂存、利用等工作人员未进行业务培训,未按相关要求张贴标识标牌,无“三防措施”。
4、危险废物贮存间未设置禁止无关人员进入的标识,未制定环境突发事件相关应急预案,已制定应急预案的未按照要求开展应急演练。
5、我县暂无医疗废物处置中心,目前医疗废物均以消毒、焚烧、填埋方式进行处置。
(三)环境影响评价文件抽查情况
对重点监管企业及县人民医院、污水处理厂、里伍铜业股份有限公司和县山盛矿业有限公司检查了环评审批情况,都已完成环评编制手续及备案。
(四)严厉打击危险废物环境违法行为情况
此次危险废物专项整治三年行动从2020年7月开始,至2022年12月结束。今年通过开展危废专项整治三年行动,促使县危险废物规范化管理水平全面提升,危险废物环境违法行为得到有效遏制,危险废物处置能力全面提高。目前暂未发现我县境内产废企业出现违规堆存、随意倾倒以及非法填埋危险废物等环境违法行为。
(五)部门之间沟通协作情况
1.排查整治过程未发现涉嫌危险废物环境违法犯罪的问题。
2.未发现重点行业企业、危险化学品单位未执行安全评价等安全生产管理制度的要求或者存在安全、消防等方面问题。
三、主要问题及对策
(一)主要问题
1、个别企业危废管理人员的业务培训没有开展,导致管理人员对新的法律法规不了解。
2、个别企业制度不全,企业对危废管理制度要求及规范管理台账不认真。
3、企业对各种危废的标识标牌、标签放置不规范,内容和实物填写不明确,个别标签未张贴或掉落。
4、部分工业企业应急预案编制马虎,应急事故演练未及时开展。
5、个别企业对危废贮存间重视不够,危废储存间建设不规范,未由专人负责,维护力度小,对“三防”措施要做什么不明白。
(二)对策措施
1、督促企业对其危废存放点要按危险废物产生单位全面落实内部管理、申报登记、建立台帐、源头分类、设置标识标志、危险废物储存间建设、应急预案备案、业务培训等各项管理制度,并且不定期对企业进行追踪检查。
2、组织危险废物规范化管理工作进度缓慢或者遇到困难的企业到已经有整套完善、规范危废管理体系的企业进行参观学习,让企业负责人能够更直接地发现自身管理优缺点,以便能更有效地处理、改善自身管理中的短处。
3、对本次考核验收成绩较低的企业,将联合监察部门及其他主管部门,多方面向企业施压,要求企业限期整改,确保规范化管理常抓不懈。
4、督促重点监管产废企业及时完善环评相关手续。
四、工作经验及亮点
1.这次危险废物专项整治三年行动对企业的排查,几个部门的联合检查行动,让各个部门更加熟悉彼此的工作,更好的能在各自的工作上提出自己的建议和要求。
2.经过这次排查,发现很多企业相关管理人员年纪偏大,文化程度底,对危险废物知识接触不够;存在危险废物记录台帐不规范、危险废物年度演练的内容与要求不同、环境突发事件应急预案未制定备案、危险废物标识标语制作不全等问题。以召开培训会、上门宣传讲解、一对一培训等方式,对产废企业大力宣传讲解危废知识、环境保护知识。
五、下一步工作安排及建议
(一)下一步工作安排
将从三个方面开展专项整治行动。一是开展危险废物规范化环境管理排查整治。在2020年危险废物专项治理工作基础上,制定2021年度工作方案,以汽修企业、矿山企业、水电企业、危险化学品经营零售单位和医疗卫生单位为重点,按照危险废物规范化环境管理要求,深入排查危险废物贮存、转移、利用、处置过程落实环境保护相关法律制度和标准规范情况。针对近期危险废物专项治理排查存在问题的企业单位,重点核实问题整改情况。二是严厉打击危险废物环境违法行为。联合相关部门,以医疗废物、废酸、废铅蓄电池、废矿物油等危险废物为重点持续打击危险废物环境违法犯罪行为;依法严肃查处违规堆存、随意倾倒、非法填埋危险废物和未如实申报危险废物等环境违法行为。三是强化部门之间沟通协作。排查整治过程如发现涉嫌危险废物环境违法犯罪的问题,及时移交公安机关;如发现重点行业企业、危险化学品单位未执行安全评价等安全生产管理制度的或者存在安全、消防等方面问题,及时将有关线索移交应急管理局等部门。同时,配合应急管理局等部门建立监管协作和联合会商工作机制,强化部门联动。
篇6
《预案》所称地质灾害,包括自然因素或者人为因素引发的危害人民群众生命和财产安全的山体滑坡、崩塌、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等与地质作用有关的灾害。《预案》实施的基本原则是实行行政首长负责制,坚持以防为主,防治结合,统一指挥,分级负责,部门协作,保证重点,工程治理与非工程措施相结合,遵循地质灾害防治规划,积极开展地质灾害巡查、监测、治理、应急调查、预警预报和宣传培训工作。
一、全县地质灾害基本情况
(一)地质灾害隐患情况。我县是地质灾害易发区,易发区面积1915.64平方公里,共发现各类地质灾害预警(隐患)点400处,其中重点(二级)地质灾害预警点15处,威胁1095人、1321间房屋,潜在经济损失1432万余元;次重点(三级)地质灾害预警点127处,威胁8511人、6383间房屋,潜在经济损失9761万余元;一般地质灾害预警点258处,还存在未被发现和人为破坏新出现的地质灾害隐患点。石门楼镇、罗溪乡、上汤乡、鲁溪镇、澧溪镇、泉口镇、船滩镇、甫田乡、清江乡、大洞乡、东林乡、横路乡都是地质灾害易发的重点乡镇。
(二)地质灾害发生特点。近年来异常的雨雪、冰冻天气及洪涝是引发地质灾害的主要原因。但因人类活动诱发的地质灾害也在不断上升,不规范的采矿、工程建设、民间切坡建房及过度抽排地下水是引发地质灾害的重要原因。山体滑坡、崩塌、泥石流、地面塌陷等地质灾害多发生在雨水较集中的季节,4—9月是地质灾害高发时期。枯水季节地下水位的快速下降,地下采矿、抽排地下水也易引发地面塌陷、地裂缝等灾害的发生,造成农田毁坏和房屋开裂、倒塌。采石、取土等露天开采矿山也可能由于不规范开采而引起边坡崩塌等地质灾害。
二、本年度地质灾害发生预测和防治重点
据气象部门预测和有关资料反映,2011年我县降雨总量接近常年,但发生突发性灾害天气几率较大,结合我县地质环境结构分析,今年汛期发生突发性、群发性地质灾害可能性较大,同时历年形成的一些重点、次重点和一般的地质灾害预警(隐患)点危险性也会有所增加,本年度应特别加强这些预警(隐患)点的监测工作。今年汛期,石门楼镇、罗溪乡、澧溪镇、泉口镇、船滩镇、鲁溪镇、上汤乡、甫田乡、大洞乡、宋溪镇、杨洲乡、东林乡、横路乡等乡镇地质灾害仍将以山体滑坡、泥石流为主,防范重点在居民集中区、学校、医院、矿山周边、公路(乡村公路)沿线,如上汤乡洋新村下高塘新增地质灾害隐患点;鲁溪镇、泉口镇、罗溪乡、清江乡等主要以地面山体滑坡、地面塌陷、地裂缝为主,防灾重点在人口密集区,如鲁溪镇北屏村、华源锑矿采空区、罗溪乡尧山村—岭上—上坳地裂缝等。汛期,由于强降雨过程中地下水的渗透作用,使地下水位抬升,一批不稳定的地下溶洞、采空区容易集中塌陷,不排除出现一些规模较大、危害程度较高的地面塌陷。汛后的9月、10月份,由于地下水位快速下降,一些相对不稳定的地下溶洞、采空区,在失去重力平衡的情况下,也可能会出现塌陷。综合预测我县今年地质灾害的发展趋势,仍然维持在较高等级。各地、各有关部门一定要高度重视,加强防范。
三、地质灾害防治措施
根据以往我县地质灾害发生的特点,今年我县的地质灾害防治要着重抓好以下七个方面工作。
(一)加强领导,强化工作责任。为确保我县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顺利开展,进一步将责任落实到人,县政府成立由政府分管领导任组长,县政府办、县国土资源局、县财政局、县公安局、县民政局、县卫生局、县教育局、县安监局、县农业局、县水利局、县交通局、县公路分局、县扶贫和移民办、县电信局、县供电公司等部门分管领导及各乡(镇)乡(镇)长为成员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领导小组。各地也必须成立以政府主要领导为组长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领导小组,并把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层层签订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责任状,制定相应的防灾预案,建立巡查制度,明确工作责任,确定应急撤离路线和应急安置场所,保证防灾抢险各项工作责任落实到位,同时要成立名符其实的地质灾害应急分队。
(二)健全群测群防网络,加强监测预报。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群测群防是防治基础。各地、各有关部门必须建立和完善一整套科学、合理的群测群防体系,层层签订群测群防责任状,落实监测责任人和监测员职责,对地质灾害实行有效动态监测,及时掌握地质灾害发生的前兆。必须始终坚持汛前排查、汛中巡查、汛后复查制度,做到不漏一村、一户、一点、一矿。要充分发挥群测群防监测体系的作用,加强巡查,及时发现地质灾害隐患点变化情况,并逐一制定防治措施,落实防灾责任。国土、气象部门要加强灾害性天气的会商,及时对灾害性天气作出气象—地质灾害预警预报,最大限度地减少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三)贯彻落实“三项制度”。汛期地质灾害值班、巡查、速报和应急三项制度是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行为准则,是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具体责任的体现。各地、各有关部门要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制定和完善各项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制度。当地质灾害出现临灾和险情时,要及时做好人员迁避、紧急疏散、应急抢险和灾情速报等工作,确保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四)深入宣传,提高广大干群的防灾意识。各地、各有关部门要认真开展地质灾害防治宣传工作,通过电视、会议、讲座、培训等形式,向广大干群深入宣传地质灾害防治法律、法规和地质环境管理知识,重点宣传地质灾害的突发性、危险性,普及汛期灾害防治的基本常识,不断提高人们主动防范、依法防治意识,增强防灾能力。
(五)加强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严禁乱采滥挖,防止水土流失。要按照国土资源部《矿山地质环境保护规定》的有关要求,严格执行探、采矿山“地质环境影响评价”准入制度。加强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保证金缴存力度,有效改善矿山地质环境,减少矿山地质灾害的发生。
篇7
【关键词】手术切口;感染预防;管理
doi:10.3969/j.issn.1006-1959.2010.05.130 文章编号:1006-1959(2010)-05-1157-02
手术室切口感染是我们常见的手术并发症之一,一面病人痛苦增加,住院时间比较长;另一面治疗费用增加,病人负担加重;严重者甚至可以增加死亡率[1]。切口感染的原因有多种,我们从手术室管理的角度对与手术人员有关的切口感染因素进行分析,采取有效地预防对策并严格执行,最大限度地预防和减少手术切口感染机率的发生。
1.手术切口引起感染的原因
1.1 手术人员没有遵守手术规则,操作程序不规范。手术人员要求穿衣及戴口罩、帽子都要符合要求,因为脱落的头发是引起切口感染的细菌来源,而鼻腔中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占40%,术者通过打喷嚏、咳嗽、高声说话和呼吸导致细菌排到空中或通过带菌飞沫直接喷出,污染手术室[2];另外就是手术手套的破损与手术服所带的细菌,进出手术室不更换外衣,会使细菌污染更严重,这些细菌都可以引发病人切口感染,同时手术室内不允许过多人员参加参观,手术间的来回走动会增加手术切口感染的机会。
1.2 由于手术人员的操作不规范、技术不佳而违反皮肤消毒原则,在手术过程中不尊守无菌操作制度,无菌物品管理不严等引起手术切口感染,有些手术人员技术方面操作不够细微,致手术部分组织有严重损伤、手术创面比较大、遗留其它异物或者发生水肿等因素,大大破坏局部免疫力,使细菌有机可乘,增加切口感染机率。手术人员在手术操作前后或者接触其它物体后没有洗手或者清洁不彻底,医护人员所携带的细菌对切口的感染甚为密切。
2.手术切口感染预防的对策
2.1 手术室的空气污染也是造成切口感染的原因,空气中飘浮着大量的尘粒和细菌,因此手术室必须定期做卫生清理,并用甲醛、乳酸等进行空气消毒或者紫外线照射。手术中操作人员多,流动量大、操作量大,因此,严格控制术间操作人员数量、流动量,避免不必要的操作可以有效控制细菌污染,减少空气中飘浮的细菌。并在手术前后及时对手术室进行消毒工作,净化手术间,加强空气净化装置的管理与维护,设专业技术人员管理,定期检查维修,定期更换其内的过滤网,每周1次福尔马林熏蒸过滤网,以将手术间的尘埃和细菌养活到最低,从而达到手术切口感染减少的机率。
2.2 加强医护人员的职业道德修养和责任心,参加手术人员对待手术要认真仔细,态度端正,严格掌握执行无菌操作技术与消毒隔离技术,熟练掌握预防感染的理论知识,进行规范洗手和手消毒。手上常带有不同的致病菌,大致可分为暂存菌和常住菌两类。暂存菌存在于皮肤表面、皱褶处和指甲下,用肥皂洗刷10分钟,流动水冲洗基本上可祛除。常住菌多深藏在皮脂腺、毛囊汗腺等处,刷洗10分钟仅能除去50%,经消毒液浸泡或涂擦可去除98%,但仍未彻底,故手术时应戴无菌手套。即使这样30~40分钟后,细菌又可随皮肤的分泌排泄移至皮肤表现而成倍增长,因此在术中即使缝针刺破手套破孔虽小,也要立即更换。同时保管好无菌台面周边的物品不被污染,机器等要符合无菌技术操作要求。
2.3 医院感染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贯穿于医疗活动的全过程,涉及到医院各个部门、科室和全体医疗、护理、医技和后勤人员。建立完善的医院感染管理体制非常重要,要以法规意识、质量意识、服务意识为宗旨服务于患者,从组织落实、质量监控、严格管理等环节着手,逐步完善医院感染管理工作的软硬件,使医院感染管理逐步纳入科学化、标准化、规范化轨道。加强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与管理,检测抗菌药物使用情况,及时反馈问题,提出改进措施;加强医院感染管理知识的培训,使医护人员都能了解和掌握医院感染的理论知识,通过集体培训、教授讲座、发放学习资料自学等形式普及医院感染知识,提高医护人员的职业素质和管理能力,达到医院感染管理在职教育的广泛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3]。
2.4 加强术后护理预防对策,术后对患者手术切口感染的预防很重要,首先要保持床单、被套的清洁,要经常换洗并进行消毒,护理过程期间护理人员要严格遵守、执行相关的卫生标准,例如,为手术患者换药时要带口罩,换药器具等要进行过严格的消毒措施;术后切口感染与不合理应用抗生素也有关系,依照卫生部颁布的抗菌药物临床指导原则,清洁手术一般不主张使用抗菌药物,除手术范围大,时间长,涉及重要器官等外,通常不需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在治疗细菌感染的同时,更应警惕真菌感染的并发症,根据药敏测试选择合作抗菌药物。
综上所述,手术切口感染的原因很多,要采取综合措施预防手术切口感染,大力加强医护人员的预防医院感染意识、无菌意识,做到手术操作精细,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加强环境管理,加强围手术期患者的管理是预防手术切口感染的重要措施。
参考文献
[1] 欧阳丹明.外科手术切口感染相关因素调查分析[J].实用预防医学,2004,11(2):374-375.
篇8
1优化新疆环境监测质量管理的重要性
随着社会工业化发展进程的加快,社会生产力大大提高,创造惊人的社会财富,使得人们的生产与生活水平有显著提升。但随着而来的环境污染问题敲响了可持续发展的警钟,且随着人们不断提高环境认识水平,人们越来越重视保护环境,这也使得环境监测质量管理面临更高的要求[1]。但新疆环境监测系统缺乏专业的技术人才,人员水平参差不齐,目前还无法适应环境监测的要求。与此同时,实验室环境监测能力也无法继续适应新疆的环境保护需要,很多二级环境监测站的实验室只能开展日常的基本工作,导致质量管理流于形式,缺乏质量控制,加上在重视环境质量监测而轻视污染源监测、重视控制实验室内质量而轻视控制实验室外质量、重视控制指标而轻视控制监测数据合理性、准确性等理念的影响下,新疆环境监测质量管理现状不容乐观,监测环境、管理环境、优化质量管理对于新疆开展环境保护工作尤为关键,相关部门务必要引起足够的重视。
2优化新疆环境监测质量管理的具体路径
2.1健全质量管理制度,提升环境监测技术
新疆要进一步健全环境监测质量管理质量,完善建立组织机构,提高各级环保局以及监测站的质量管理能力,专门设立环境监测质量管理机构,并建立多部门会商、同步监测、定量考核程序以及质量巡查等制度,完善构建并有效运行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与此同时,要提升环境监测技术,优化环境监测手段,以便更好地为新疆环境管理、综合决策等提供科学依据,避免污染减排变成一句空话。尤其是要同步开展环境监测预警工作,在发生突发性的污染事件时要有章法地应对,切实保护好群众健康、维护好社会稳定、确保质量安全。鉴于此,提升监测技术水平十分迫切,需要不断增加环境监测经费投入,围绕环境监测质量管理、监测污染源、建设预警应急监测等,建立实用的、先进的环境监测技术体系、装备体系,在应急监测、自动监测以及建设监测网络、拓展监测领域等方面取得更大的进步,提高环境监测质量管理水平。
2.2有机结合质量管理与日常环境监测工作
对于当下新疆环境监测工作的开展与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运行存在的脱节现象,应把运行质量管理体系纳入日常的环境监测工作进行统筹考虑[2]。所以在编制仪器校准、人员培训以及质量管理等环境监测年度计划时要充分考虑当年建设环境监测能力的进展、开展监测业务的变化等情况,如果发生环境监测的质量事故或出现质量投诉或在日常监督过程中出现质量问题,则要即刻进行内部审核,同时结合上年度环境监测工作总结、下年度环境监测工作计划进行管理评审,及时发现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运行环节存在的问题,明确改进与优化的目标、方向。另外,要在质量管理部门、环境监测业务部门以及管理层建立有效的三方沟通机制,现场环境监测、实验室分析等部门的负责人则要及时判断本科室作业指导书、记录表格以及程序性文件的适用性,同时给出修改意见,并由质量管理部门收集信息、向管理层报送修改意见,获得批准之后加以实施。只有如此,才能有机结合日常的环境监测工作及其质量管理,全面提高环境监测机构的质量管理效率,有效而持续适用质量管理体系。
2.3进一步促进新疆环境监测站规范化管理
新疆还要进一步加大环境监测技术人员队伍建设力度,对技术人员尤其是质量管理人员的数量、素质提出明确的要求,促使少数民族环境监测技术人员加强学习与交流,对口支援技术力量薄弱的环境监测站,培养技术能力强、管理水平高的优质环境监测质量管理队伍。同时,新疆要促进其二级环境监测站的专业化与标准化建设,积极探究优化环境监测质量管理的有效途径,优化质量管理与控制新模式,有效控制环境监测的各个程序的质量,尤其是要研究并控制环境监测环节的样点布设、生产工况、样品采集与保存、现场监测等对监测结果有较大影响的薄弱环节的质量。积极转变新疆一级环境监测站的工作职能,在增强一级监测站环境监测技术指导能力的同时提高其环境监测质量管理能力,从制度层面明确规定新疆一级环境监测站对于下级环境监测站开展质量管理工作的范围、义务及权力,从而从本质上解决存在于环境监测质量管理过程中的权责不明的问题;协调环保部门、质量监督部门的相互关系,建立新疆环境监测系统专家库,共同参与新疆环境监测系统的质量管理与计量认证工作,切实优化环境监测质量管理。
2.4加强人员管理,实现全员参与质量管理
新疆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并非只是领导的责任,更是每一名监测人员的职责。人是质量管理最关键的因素,不管新疆的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有多完美,每一名监测人员才是最终的执行者,只有全员增强质量管理意识,增强自身责任感与敬业精神,全面参与质量管理,才能确保优化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保证监测质量。所以环境监测站上到站长、下到每一名监测人员、分析人员,均要明确质量控制责任,并将其明确写入质量管理体系的相关文件,层层分解环境监测质量管理的总目标,落实到人头,使工作协调、接口清楚,促使全员充分而深入地参与质量管理。此外,人员的良好管理制度的建立与实施是做好环境监测质量管理的基础。质量管理覆盖环境监测的整个过程,只有持续更新全面质量管理知识,使其将质量理念融入各个监测环节,才能发挥质量管理效能[3]。人员管理制度具体涵盖岗位职责、人员配备及相关的培训、考核、评价以及奖惩等,它的建立意味着环境监测岗位职责的进一步明确、绩效管理制度与质量考核制度、培训考核制度、质量监督与奖惩制度等的进一步完善。加强人员管理,特别是对于影响新疆环境监测质量的关键岗位,要有机结合对应的岗位要求、岗位职责和岗位待遇,引入良性竞争机制,全面开展考核和评价工作,通过有机结合人员质量意识提高、岗位能力培训、上岗考核、人员评价与奖惩等措施,避免质量管理流于形式,有效调动新疆环境监测技术人员的工作主动性、积极性,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全员参与质量工作,从而不断优化环境监测质量管理。
3结束语
优化环境监测质量管理是新疆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举措,是保护环境的基础性工作,需要新疆相关部门及人员引起高度重视,针对环境监测质量管理的实际需求,进一步完善并运行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快速发展环境监测技术,确保环境监测质量管理的优化,从而确保顺利开展新疆环境保护工作,促进可持续发展的实现。
作者:颜佳琳 单位:伊犁哈萨克自治州环境监测站
参考文献
[1]于新.关于加强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的思考[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5(12):31.
篇9
摘 要 注册会计师开展环境审计是受托经济责任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是会计师事务所拓展业务的重要领域。作为环境审计的重要分支,注册会计师在环境审计具备其固有的特性,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应做到:进一步制定和完善环境审计准则,积极与国际准则接轨;进一步提高注册会计师环境专业知识的培养,加快事务所环境审计专业团队建设;提高社会各界对环境审计的认识,加大环境审计需求推动力。
关键词 注册会计师 环境审计 社会环境审计
一、前言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环境问题越来越多的受到世界各国的关注与重视。环境审计是为了确保受托环境责任的有效履行,由国家审计机关、内部审计机构和社会审计组织依据环境审计准则对被审计单位受托环境责任履行的公允性、合法性和效益性进行得鉴证(李雪,2004)。环境审计的实施主体有国家环境审计、社会环境审计和内部环境审计。根据“无影灯”效应,环境审计应发挥审计体系的整体作用。政府审计机关应充分发挥内部审计和注册会计师审计的作用,加强环境保护审计监督。必须依靠内部审计机构和注册会计师的力量,形成一个有效的环境审计监督体系(秦荣生,2010)。
20世纪80年代中期我国开始了对环境审计的研究,环境审计主要由国家审计主导。目前,大多数关于环境审计的研究都是基于政府审计机构的视角来探讨的,环境审计研究方向比较窄,偏颇性和羊群效应明显,对民间环境审计的研究投入不够(张长江,2011)。“无影灯”中重要的一盏――注册会计师环境审计无论在理论界还是在实务界都存在很大的探索空间。本文拟在回顾注册会计师环境审计发展障碍的基础上,分析其发展的存在的必然性,并对其未来发展做出的展望。
二、回顾:注册会计师环境审计发展中存在的障碍
1.环境准则制定的不完善,加大了注册会计师环境审计的难度和风险
环境准则包括环境会计准则与环境审计准则。2006年,新会计准则以及《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631号――财务报表审计中对环境事项的考虑》的颁布为注册会计师实施环境审计提供了一定的依据,但就目前的情况来看,环境审计实施效果并不是很理想。新审计准则虽然对环境事项和影响财务报表的环境事项进行了界定,但其并未提及相关环境事项的具体处理措施等相关问题。是否需要对环境事项予以关注并实施必要的审计程序完全依赖于注册会计师的职业判断。同时,注册会计师进行环境审计由于缺乏程序上的依据,环境审计责任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审计风险也相应增加。
2.注册会计师环境专业知识的缺乏,导致环境审计程序和方式的单一性
环境审计专业性、技术性和综合性都很强,除了需具备常规审计的特点、技术要求和工作程序外,还要求审计人员具备环境管理知识、环境工程技术和环境评价技术的知识基础。在审核企业年度报告中的环境信息和鉴证独立的企业环境报告书的过程中,缺乏合理的环境相关领域的知识基础,就难以客观评价报告所揭示的环境质量信息、环境后果和与之相关的环境财务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环境审计的难度和广度对注册会计师的素质提出了严峻的挑战。然而目前,我国注册会计师的知识背景多为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知识结构相对单一,虽然对会计审计业务较为熟悉,但对环保法律、法规的了解程度,以及对环保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程度与预期需具备的胜任能力仍存在较大的差距。从而导致习惯了传统财务审计的人员在进行环境审计时自觉或不自觉地围绕资金进行调查,无法对企业受托环境保护和管理责任的全面有效履行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和鉴定。
3.环境审计信息需求不足,抑制了注册会计师环境审计的发展
缺乏对环境审计信息的有效需求导致了开展环境审计动力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减缓了注册会计师环境审计的发展。从企业环境信息的内部需求来看,投资者主要关注企业的盈利情况和投资的经济效益,对企业关于环境保护的情况并没有直接的需求。债权人主要关注对公司的借款能否及时有效地收回,他们对单独的环境保护事项也不会给予特别关注,对环境审计信息关注度不高。公司管理当局主要关注公司的经营业绩是否达到预期目标,而不会积极去履行环保受托责任,对环境保护持冷淡态度。从企业外部需求的角度来看,社会公众环保意识虽然有所增强,但这只是从宏观层面对整个社会环境的一种环保性需求,难以对某个具体的企业施加环保压力。另外,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指引下,部分政府及相关监管部门为了谋求经济的发展往往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对环保工作没能给予应有的重视,对环境审计的信息没有很高的追求。因而,无论是从环境信息的内部需求角度还是从外部需求角度对环境审计信息的需求进行分析,我们都不难看出在我国目前社会背景下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对环境审计信息有效需求不足,这是造成我国环境审计动力不足、发展缓慢的根本原因。
三、分析:注册会计师环境审计开展的必然性
1.注册会计师开展环境审计是受托经济责任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
受托责任是审计产生和发展的动因,社会受托责任是注册会计师审计产生和发展的动因。在现代社会,社会公众除了委托政府来保护环境外,也会直接向企业施加影响,要求企业直接主动地对社会公众承担受托环境责任。在资本市场上,社会公众作为投资者,出于对环境风险和环境道德的考虑,更倾向于投资于环境形象好的企业。而在商品市场上,基于环境意识和环境责任,社会公众作为消费者对那些承担环境责任、环境形象好的企业的商品也有着明显的偏好。在两个市场的综合作用下,当企业主动保护环境,具有良好的环境形象时,既可以在资本市场上获得充足的资金,又可以在商品市场上获得绿色竞争优势,从而增加了其收益。从而促使企业的管理当局承担相应的企业环境管理和保护的责任。注册会计师环境审计的开展,一方面有助于分析和评价企业环境管理体系的合理性和效率性,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企业因环境诉讼和制裁而导致的财务危机,另一方面,也有助于对企业披露环境信息的真实性和合法性进行鉴证,提高相关信息的可信度。
2.拓展审计业务范围要求注册会计师开展环境审计
随着会计师事务所数量和规模的不断扩大,大部分传统的审计业务已趋于成熟。面临激烈的竞争,会计师事务所面临的主要问题从积极拓展市场份额逐渐转向如何积极拓展审计业务,增加盈利渠道及自身的核心竞争力。环境审计作为审计的一个新兴领域,为审计业务的拓展提供了一次契机。从目前的发展情况来看,“四大”中仅有两家开展了专门的环境审计业务,而在国内事务所中开展环境审计的也只占少数,环境审计无论是从程序、方法还是从实际操作经验上均尚未成型。如果能对环境审计业务进行积极拓展,抢占市场份额,势必能给事务所带来相当大的市场空间。
3.国家审计和内部审计开展环境审计存在固有局限性
从规模上看,由于国家机构设置的局限性,国家审计机关不可能过大过快的扩张,国家审计现主要局限于环境资金审计,无法在现有的基础上扩大审计范围。内部审计机构作为企业的一个部门通常未能配备足够数量的环境审计人员。再加上其承担了除环境审计外的其他一系列工作,从资金和人员安排上,都无法满足环境审计的必要条件。从审计的权威性和独立性来看,政府审计机关作为政府行政机构的一个派出机关,其行政关系隶属于政府,与国家环保机构的身份相同,与国有企业很难从产权主体的角度划清界线,政府审计作为规则的制定者、审计业务的执行者、审计结果的监督者,具有更多重身份介入环境审计事项,很难保证审计结果的公允、公开和公正,易导致囚徒困境中双方的合作均衡。
四、展望:我国注册会计师环境审计的构建与发展
1.进一步制定和完善环境审计准则,充分考虑准则的前瞻性、可操作性和层次性,并积极与国际准则接轨
目前,我国注册会计师环境审计尚处于起步阶段,注册会计师参与环境审计的深度、广度、参与形式等各方面也都处于初级阶段,环境审计对象、范围、内容在理论界和实务界尚未达成统一的共识,当前的环境审计准则不能很好的满足注册会计师审计实务的需求。首先,应在满足目前审计工作需求的情况下充分考虑环境审计未来发展趋势,对可预见的未来有可能会开展的业务活动进行前瞻性的规范和指引。其次,作为理论研究和实务研究的桥梁,环境审计准则在具体制定过程中,应对理论过渡到实践的过程中提供足够的缓冲,充分结合注册会计师环境审计的特点,制定在实践中具有可操作性的具体规范。再次,在准则制定及实施方面积极借鉴发达国家在环境审计立法、注册会计师参与环境审计的实践形式等各方面的成熟经验,减少在环境审计理论和实践研究方面的重复劳动,结合我国具体经济环境,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环境审计准则。
2.进一步提高注册会计师环境专业知识的培养,合理利用专家工作,加快事务所环境审计专业团队建设
足够的环境审计专业胜任能力是开展环境审计的重要前提条件。首先,可利用现有的注册会计师后续教育机制,加强现有审计人员培训力度,对其进行环境学、社会学等相关知识的培训,或引进熟悉环保知识、环保技术的专业人才,充实审计队伍,为搞好环境审计工作打下人才基础。其次,应积极开展注册会计师环境审计资格认证工作,并在相关法律法规中授权已具备环境审计资格的注册会计师对上市公司环保项目的审计,出具具有环境信息披露内容的审计报告。再次,应开展广泛的国内外协作与交流,提高行业整体水平。加强与国家审计机关、内部审计机构、环境保护部门之间的学习和交流,在各个领域加强协作,优势互补,并积极与国际环境审计机构保持良好的沟通,就人才培养机制和环境审计模式进行有益的探索。
3.提高社会各界对环境审计的认识,加大环境审计需求推动力
环境审计需求是环境审计开展的重要推动力,也是注册会计师参与环境审计的重要动因之一。政府部门应该出资鼓励媒体和公共刊物加大环境保护的宣传,增强社会公众对环境审计的认识,积极宣传环境保护对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使社会各界都认识到开展环境审计的重要性和迫切性。一方面,社会公众环保意识的增强在一定程度上促进“绿色消费”,能进一步刺激外部信息需求者对环境审计信息的需求。另一方面,企业在政府倡导、公众参与和市场压力的氛围中,为了建立良好的“绿色形象”,能更加自觉的开展环境会计和环境审计对于企业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的重要性,从而从内部加大对环境审计信息的需求。
参考文献:
[1]李雪,杨智慧.对环境审计定义的再认识.审计研究.2004.2:26-30.
[2]亓亮,房玲.我国环境审计探析:基于信息需求视角.新会计.2011.5:60-61.
[3]秦荣生.无影灯效应原理与我国政府审计监督.审计研究.2010.5:16-20.
篇10
【关键词】全过程;质量管理;环境监测
2.前言
最近几年,随着我国进一步开展水专项、研究环境宏观战略、调查土壤、普查污染源以及污染减排等环保工作,环境监测的技术监督以及技术支持等方面有着越来越明显的作用。环境监测工作中的质量管理能够获得具有完整性、可比性、精密性、准确性以及代表性的监测数据[1]。现今,我国环境监测质量管理过程中常出现重视监测结构,忽略监测过程等情况,常常是汇总填报数据、分析实验室样品时给予重视,没有有效、规范性的措施对传输信息、处理样品、运输保存以及采集样品等工作进行规范,对环境监测所获得数据的可靠性产生较大的影响,重视环境监测工作全过程质量管理能够促进环境监测的质量得到有效提高,同时促进污染减排的目的得到实现,对环境管理能力提升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2.分析环境监测质量管理的发展历程
上个世纪60年代,首先是通过菲根堡姆博士将全面质量管理的想法提出,其次,于日本获得全方位的应用以及推行,在应用过程中将数据统计方式、专业技术以及经营管理互相结合,在用户服务、辅助生产、制造以及设计的工作中全面贯穿质量管理,确保能够使服务以及产品的质量有效提高,达到用户使用的基本要求。
我国在上个世纪70年代到80年之间将环境监测工作全面开展,但是质量管理知识能够最终分析样品所获得的数据,并且根据分析的数据通过相应手段控制环境监测数据的质量,无法全面控制其他过程以及用品采集工作的质量。
环境监测系统在上个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之间逐渐展开计量认证、优质实验室等工作,对环境监测分别通过环境制度、人员、检测工作、仪器设备以及组织结构等不同环节考核工作质量,将常规质量管理工作中存在的约束性全面打破,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推动构建环境监测行业,确保在最短的时间内促进监测技术获得较为明显的改变。
我国环保相关部门在2007年颁布相关法律法规后,第一次在环境监测工作中将全过程质量管理的想法提出,环境监测站应该根据相关标准进行建设,确保环境监测能力能够处于良好的范围内,并且根据相关规定对监测人员进行上岗、考核、培训等工作,构建管理环境监测数据质量的有关制度,确保样品在实验室分析、处理前、运输、保存、采集的工作中能够处于良好的控制范围内,另外,对数据的综合分析、汇总等工作也需要制定相关制度进行约束。
3.加大环境监测工作全过程质量管理的力度
随着环境监测工作不断的发展与建设,环境监测工作是否获得良好的质量是备受瞩目的问题。因为环境监测工作没有完善的内部管理工作程序以及规章制度,没有到位的执行,导致在后勤保障、采购仪器设备、采购消耗材料、采购试剂、综合分析数据以及现场采样等重要环节中有着不良控制或者完全失控等情况,造成环境监测工作的质量无法得到有效的保障[2]。加大环境监测工作中全过程质量管理的力度,则需要从重视质量控制工作、保证全过程质量控制、构建完善质量管理系统以及促进工作人员质量意识的提高等环节出发,给环境监测数据的可靠性、准确性提供一定的保障,给污染防治、环境规划、环境管理等工作奠定基础。
3.1构建全员参与意识
环境监测工作全过程的质量管理与综合评价数据、实验室分析、现场采样、合同评审、管理以及采购等工作岗位均有着较为密切的关系。因为传统质量管理工作有着一定的约束性,通常情况下,只有质量管理人员、实验室人员有着较强的质量意识,除此之外,其他相关工作人员则有着较为淡薄的工作意识,倘若不及时地改变这种情况,要想环境监测工作全过程质量管理得到实现则有一定的难度。环境监测管理部分可以通过不同方面的宣传方式,使部门的主要员工质量意识得到加强,同时要应该针对工作的性质,构建相应的工作程序以及规章制度,确保员工能够对工作质量的需求全面了解,从根本上促进实时质量控制得到实现。
3.2构建完善质量管理机制
要想保证监测数据的质量,则需求构建完整科学的管理基础,通过质量记录、作业指导书、程序文件以及质量手册等相关技术问题,全方位的规范工作人员在环境监测工作中的具体行为。环境监测工作全过程的质量管理,主要是构建监测工作质量管理系统、严格执行相关文件、持续改进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所以,应该根据质量管理系统的相关要求,制定相关的技术文件对报告编写、数据处理、分析测试、原始记录、样品采集以及制定监测方案等进行规范,确保管理部门的管理评审以及内部审核得到实施。另外,还应该根据质量体系、工作实际在具体运行中面临的困境,针对性的修订质量体系,构建完善的规章制定解决环境监测工作中遇到的问题,确保能够持续改进质量管理系统。
3.3全过程质量保障的实施
环境监测工作中的质量保证具体是指采取全面质量管理的方式实施在环境监测工作的主要环节中,其中主要包含处理数据、记录数据、使用标准物质、使用试剂、校准仪器、选择测定方法、保存样品、处理样品、采样方法、布点方案以及监测计划等全过程的质量管理工作[3]。
3.3.1保证优化布点的质量
环境监测的布点位置在设置之前应该分析具体条件、污染物性质以及监测对象等实际情况,所设置的布点必须要与相关规范要求、行业标准以及国家标准互相符合,确保能够获得具有完整性、代表性的监测信息。
3.3.2保证分析测试的质量
首先应该在行业标准或者国家标准的基础下对环境监测工作的样品、现场测试进行分析试验的工作,通过其他国家标准以及国际标准进行分析测试时,则要通过适用性或者等效性等方式进行检验。另外,实验室内部可以通过人员方法、平行样、加标回收、空白样、明码样以及密码样等措施进行质量控制工作。
3.3.3保证处理数据质量
通过国家相关标准对监测数据进行异常值剔除、检验以及计算等工作,同时要完整的规范监测报告记录以及原始记录。
3.3.4保证采样环节的质量
通过对分析方法、监测对象的具体需求,在环境监测工作中确定采用方法、采样时间、采样频次。确保环境监测工作中所获得的数据能够将监测对象的变换规律、波动范围以及实际状况等准确的反映。
3.4重视环境监测质量控制工作
为了能够给环境监测工作全过程质量管理提供一定保障,质量管理相关部门应该通过派发质量手册、按照规章办事等进行全过程质量控制。构建实行质量控制的相关计划,通过加标回收、样品质量控制、空白样、平行样等方式,将质量控制全面的实施在监测工作中。另外,还可以采取协作定值、能力验证等外部质量控制等手段,及时在监测工作中找到相关问题,从根本上提高监测工作人员的技术水平以及能力。每隔一段时间则要校准检定仪器、评定服务供应商的实际情况、开发新方法、监督现场质量、核查相关数据等工作,重视检查数据有效性、监测数据完整性以及原始记录等工作,加大质量监督工作日常管理的力度。采取培训人员、信息交流、评比质量管理、持证上岗考核、认证监测资质等措施进行环境监测全过程质量管理工作,促进监测工作人员整体素质的提高,确保能够与全过程质量管理工作的需求互相符合。
4.结束语
随着我国环境监测技术的快速发展,环境监测的质量管理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做好环境监测工作中全过程的质量管理,能够持续改进以及有效运行质量管理系统,从根本上促进环境监测部门质量管理综合水平得到提升,使可持续利用环境资源得到全面实现。
参考文献:
[1]刘承豪.试析对环境监测及其质量管理的认识[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11(08):364-365.
- 上一篇:创新思维最重要的品质
- 下一篇:地理信息工程专业导论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环境污染整治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