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知识全解范文

时间:2023-11-23 17:51:1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生物知识全解,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生物知识全解

篇1

功能与用途:控制营养生长,抗倒伏。

主要原理:通过降低植株体内赤霉酸类的物质和吲哚乙酸的含量,增加乙烯释放量,抑制细胞伸长,缩短节间,矮化植株,促进侧芽生长和花芽形成从而增强水稻的抗逆性。

主要产品:15%多效唑可湿性粉剂。

关键使用技术:①施药时期。秧龄在35天左右,中、晚稻秧田移栽前25天。②施药剂量。15%多效唑可湿性粉剂1300~2000毫克/升,均匀喷雾茎叶1次。

注意事项:不同品种、不同生长势的水稻因其内源赤霉素、吲哚乙酸含量不同,因此生长势较强的品种宜使用上限剂量,生长势较弱的品种宜使用下限剂量。若用量过多,秧苗抑制过度时,可增施氮肥或赤霉素补救。多效唑在土壤中残留时间较长,施药田块收获后,必须经过耕翻才能种植作物,否则就可能对后茬作物有抑制作用。因此要严格按照标签和说明书的使用方法操作,勿加大用药剂量。

2.矮壮素在小麦上的使用方法

功能与用途:延缓生长,抗倒伏,提高产量。

主要原理:季铵盐类植物生长调节剂,能抑制赤霉素的生物合成,使细胞的伸长受到抑制。

主要产品:50%矮壮素水剂。

关键使用技术:①施药时期。小麦返青后至拔节期。②施药剂量。50%矮壮素水剂200~400倍液。③施药方法。兑水均匀喷雾1次。

注意事项:选择晴朗无风天气施药,叶面均匀喷雾,施药后4小时内遇雨需补喷。要严格按照标签和说明书的使用方法操作,勿随意加大施药剂量,每季作物最多使用1次。

3.芸苔素内酯在黄瓜上的使用方法

功能与用途:促进茎叶生长,保果,增产。

作用原理:芸苔素内酯是具有高生理活性的甾体化合物,可经由植物的叶、茎、根吸收,然后传导到起作用的部位。其作用机理目前尚无定论,有研究认为芸苔素内酯可增加植物体内RNA聚合酶的活性,增加 RNA、DNA含量;有人认为该药可增加细胞膜的电势差和ATP酶的活性,也有人认为该药能强化生长素的作用。芸苔素内酯在很低浓度下,即能显著地加速植物的营养体生长和促进生殖生长。它的一些生理作用表现出生长素、赤霉素、细胞分裂素的某些特点。

主要产品:0.01%、0.0016%芸苔素内酯水剂,0.01%芸苔素内酯可溶液剂。

关键使用技术:①施药时期。黄瓜苗期、初花期、幼果期。②施药剂量。0.01%芸苔素内酯水剂2000~3300倍液,均匀喷雾茎叶3次。

注意事项:由于该药使用量极低,喷药时需要先将药剂配成母液,再按所需浓度进行稀释。不可随意提高浓度,以免黄瓜受药害或改变果实形状,影响产量和品质。保护地黄瓜应选择棚内温度较低的早晨和傍晚施药,避免中午温度高时喷施,以免发生药害。喷施芸苔素内酯后遇雨会影响药效,所以应保证施药后24小时内无雨,否则应补喷。

4.赤・吲乙・芸苔在苹果上的使用方法

功能与用途:促进果树叶片生长和变绿,保花、保果,提高坐果率;促进果实生长和营养物质的积累,提高产量、改善品质;还能增强植物的抗旱、抗冻、抗病性。

主要原理:由赤霉素、吲哚乙酸、脱落酸、茉莉酸等8种植物激素科学复配成的植物生长调节剂。能够活化植物细胞,促进细胞分裂和生长,促进叶绿素和蛋白质的合成。

主要产品:0.136%赤・吲乙・芸苔可湿性粉剂。

关键使用技术:①施药时期。苹果萌芽末期和谢花后。②施药剂量。0.136%赤・吲乙・芸苔可湿性粉剂90~135克/亩,对叶片的正面和背面兑水均匀喷雾。

篇2

对于华为来说,全面云化、视频和生态构建是当下正在践行的三大战略。丁耘用三句话阐述了华为的选择:“全面云化是必选不是可选,拥抱云化时不我待;视频战略是当下而不是远方,万亿空间时不我待;构建生态是胸怀而不是情怀,情怀是以自己为中心,胸怀是天下的。我们希望通过云战略、视频战略、生态战略跟所有的产业合作伙伴一起共建一个更加美好的全联接的世界。”

全面云化是必选项

过去十年,运营商的网络围绕着“全IP化”转型,All-IP是华为战略的核心。而未来十年,运营商网络将朝着云化方向转型,这已成为全球运营商的共识。

研究数据表明,预计到2020年,部署云化的网络比例将达到30%,而到2025年,这一比例将提升到75%。“所以说,全面云化已经不是一个可选的议题,而是必选。拥抱云化,时不我待。”丁耘说。自去年了“全面云化”战略后,华为已经全面推动旗下所有产品和解决方案的云化,使能运营商数字化转型。

丁耘表示,华为的“全面云化”战略提出要使能运营的云化、业务的云化和网络的云化。在这三个维度中,运营的云化面临挑战最大。他进一步阐释,通过和客户的交流,我们发现,很多运营商并没有明晰的运营云化战略,甚至有运营商表示最不愿意谈及的便是CRM系统。“的确,运营商自身的数字化转型是全面云化过程中最困难的一步,但不能因为困难就放弃。”他表示,目前运营商基本达到的共识是“实施B2B战略,完成运营支撑系统的数字化转型。”

针对运营的云化,早在两年前,华为便了端到端使能运营商数字化转型的解决方案和下一代运营系统Telco OS,包含下一代BSS系统BES、大数据系统和ICT基础设施自动化系统IES。

丁耘透露,在过年的几年,华为已经完成了自身BES和IES系统的云化。同时,去年,Telco OS系统在西班牙电信、上海联通等运营商进行了小规模的商用,并逐步扩大规模。“我们希望Telco OS能够助力越来越多的运营商完成自身的数字化转型。”丁耘表示。

尽管业务云化已成为共识,但华为认为整个产业尚处在单纯的硬件虚拟化阶段。“无论是软件分布式弹性部署还是业务自动化运营,都没有实现。”丁耘说。

为此,从NFV到NFC,是华为在业务云化上的核心战略。丁耘透露,到目前为止,进展良好。华为已在全球部署了170个云化商业网络。在未来几年,华为将持续加大在业务云化的投资,实现整个业务的全面云化。

丁耘表示,过去几年,网络云化更多是“技术驱动”的理念,但更应该用“价值驱动”的理念去推动网络云化,实现敏捷的业务、高效的宽带和智能的运维。

在今年的世界移动大会上,华为了面向整个固定网络端到端的轻量级及可商用的解决方案。“在未来几年,我们会在网络云化上持续投资,预计在明年上半年面向All Cloud固定网络的全套解决方案。”丁耘表示。

另外,无线云化方面,过去12个月,随着CloudRAN商用和CloudAIR试商用,华为无线接入云化已经从概念到初始商用,处在全球领跑的位置。

视频是当下而不是远方

视频是新的利润增长点已经成为全球运营商的共识。主流运营商已经纷纷布局视频产业,将视频作为和语音、短信同等地位的基础业务来推动。

丁耘表示,一项业务成为基础业务的重要标志就是它能够进入到运营商的主套餐里面,从这个意义上说,全球TOP100的运营商里已经有50%把视频作为他们的基础业务。

那么运营商如何将视频变现,建立成熟的商业模式?丁耘认为有三种模式:管道变现,体验变现和生态变现。

首先是管道变现。运营商可以在宽带套餐之上捆绑视频业务,如此一来,不仅可以卖带宽,还可以卖更多的联接和内容。例如,欧洲某运营商在提供4K电视和在线4K体育节目以后,50M以上宽带套餐申请增长了40%到50%;而中国电信的全光纤网络绑定IPTV业务后,用户的离网率从3%降到0.3%。

其次是体验变现。德国电信通过给用户提供极致的在线TV体验,快速回看、智能搜索等增值功能,仅上线半年时间,就发展了50万用户。在韩国电信上线5个高质量视频节目后,视频本身的收入已经接近宽带的收入,预计2017年视频内容的收入会超过宽带收入。

最后是生态变现。例如,比利时电信推出了UGC+Social+Cloud业务,仅仅一个月就发展了100万用户;巴西运营商通过运营视频业务,在10个月的时间里,实现了6000万美元的广告收入。

丁耘表示,华为在视频上的定位是做视频业务的使能者,帮助运营商和行业客户实现视频商业的成功。华为不会碰视频内容。华为提供商业咨询服务,可根据客户所在国家/地区管制政策、内容生态、宽带连接指数、客户支付能力等为运营商的视频发展提供商业建议;同时也会提供内容聚合,为全球分散的内容提供商和运营商建立连接,助其更好更快地发展视频;还有一个是平台构建与运营,以及为运营商提供视频体验的管理平台,提供端到端的视频体验管理。

构建生态是胸怀而不是情怀

ICT产业逐步走向开放,越来越多的企业明白,只有构建健康良性的生态才能获得最终的成功。

丁耘表示,在全面云化和视频战略上,华为的定位是技术使能者,坚持与伙伴一起构建健康良性的生态,这包括产业生态和商业生态。在产业生态上积极参与、积极贡献,促进产业发展;在商业生态与行业领头羊联合创新,构筑差异化优势;利用开发者生态来打通客户化解决方案最后一公里。

在产业联盟领域,华为核心战略定位是:与产业合作伙伴一起做大蛋糕,促进整个生态的健康发展。去年9月华为在慕尼黑联合爱立信、诺基亚、奥迪、BMW、Intel等发起了5GAA,共同推动5G和汽车产业的结合。在商业联盟领域,华为在很多垂直行业都在和领先的合作伙伴共同合作,希望和行业伙伴一起使能行业的数字化。

篇3

新课标中也明确提到:自然界是一个统一的整体。自然科学中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等学科,它们的思想方法、基本原理和研究内容有着密切的联系。而且,生物科学与数学、技术科学、信息科学也相互作用,共同发展。另外,生物科学和人文科学也是相互影响的。因此,加强学科间的交叉渗透,有利于学生理解科学的本质、科学的思想方法和统一的科学概念和过程,建立科学的自然观,进而形成正确的世界观。[1]

一、在生物日常教学中强化学科交叉渗透

在生物日常教学中,有关生物学概念的理解、生物学现象的解释和生物学难点的突破等,有时就可以进行学科交叉渗透。[2]例如,在讲授细胞周期的概念时,可以利用学生在高一所学的物理学中的振动周期概念与细胞周期进行类比,振动周期是指做简谐振动的物体完成一次全振动所需的时间,可以将其演化为一个连续做简谐振动的物体,从一次全振动完成时开始到下一次全振动完成时为止。而细胞周期是指进行连续分裂的细胞,从一次分裂完成时开始到下一次分裂结束时为止。在学生对细胞分裂还未了解之前来理解细胞周期的概念是比较困难的,但学生对振动周期的概念早已熟悉,这样细胞周期的概念也就迎刃而解了。又如,活细胞内每时每刻都高效有序地进行着一系列的生化反应,这些反应都可借助化学知识来解释,如用糖类、蛋白质和脂质化学知识阐述糖代谢、蛋白质代谢和脂肪代谢。另外,在解决生物学教学中的某些难点,如在讲到渗透吸水原理时,学生都知道渗透装置中漏斗管内的液面不会一直上升,但不知道怎样解释,课本上也没有具体答案。但如果引导学生联系物理学中压强的平衡和化学中的一些动态平衡的知识来思考,问题便可迎刃而解。[3]

二、在生物练习中加强学科交叉渗透

很多生物计算题,学生在解答时往往无从下手。我们可以换种思维,有效借鉴其他学科的方法“为我所用”,例如利用物理学、化学或数学的思维来考虑问题,既可使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又可增强学生的学科交叉渗透意识。

例如:假设有四种氨基酸,在每种氨基酸只有一个和每种氨基酸数量不限的情况,分别能合成几种不同的四肽?如果选用单一的生物学方法解答本题,计算时复杂且易出现错误。但应用数学排列组合的思维去处理以上问题,就能准确而又轻松地得出答案。即在每种氨基酸只有一个的情况下,能合成四肽的种类为N=24种;每种氨基酸数量不限的情况下,能合成四肽的种类为N=aaaa种。

三、在实践活动中体现学科交叉渗透

(一)挖掘教材中有意义的学科交叉实践活动

在学习了必修3中《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这一章之后,可能许多同学会对当前普遍存在的糖尿病问题比较感兴趣。这时,老师可以发动学生进行关于“糖尿病调查与检测”的实践活动。在活动中,学生通过搜集相关资料及调查,对糖尿病的类型及成因进行分析,并针对不同类型糖尿病的预防和治疗进行总结。学生还可以去医院进行咨询,找出生物和化学课本中所学的检验方法与临床检验方法的区别和联系。

(二)从身边寻找有价值的学科交叉实践活动

在学习到有关环境污染的内容时,如果学校或住宅周围有水源污染,教师可以安排学生分成小组进行取样调查,分析造成水源污染现状的原因。这样的调查能够使学生主动形成保护环境的正确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对于学生认识水污染的危害是非常有意义的。而这样的实践活动也是融合历史、地理和生物知识的一个完美跨学科交叉点。[4]

(三)巧妙利用主题班会,开设实践活动

在学习完高中生物选修3基因工程这一专题后,有关转基因生物及食品的安全性问题就凸显了出来。这时,可以利用主题班会的机会,举行一次别开生面的辩论赛。可以邀请各学科教师,请他们分别从自己本学科的角度来进行分析,学生也可以各抒己见。组织这样的主题班会,既可以发散学生的思维,又使同学们更深刻地体会到各学科知识的交叉渗透。

【参考文献】

[1]吴刚平.普通高中新课程方案导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2]刘建新.谈学科内和学科间知识综合的教学[M].广州:厚街中学出版社,2002.

篇4

 

现行江苏高考模式下,高三生物课时少,要求学生投入最少时间获得最大的收获。而高三一年教学,无论是一轮、二轮还是三轮复习,都以习题讲评课为主。习题讲评能让学生及时发现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夯实基础,纠正错误,完善知识网络结构,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生物学问题的能力。如何增强习题讲评效果显得尤为重要,笔者结合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谈几点想法。

 

一、高三生物习题讲评存在的误区

 

1.枯燥乏味的“填鸭式”讲评。

 

课堂教学提倡以学生为主体,讲究讲练结合,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不少高三生物老师觉得一周只有三、四节生物课,不能充分讲完45分钟就是一种浪费。导致“填鸭式”习题讲评枯燥乏味,老师在课堂上唱“独角戏”,学生在课堂上昏昏欲睡,完全无视教学效果。

 

2.无计可施的“谩骂式”讲评。

 

良好的课堂气氛是学生学好生物,也是老师教好学生的前提。可是,有些老师往往在课前批阅学生做的习题过程中,发现学生犯了很多低级错误,并且越批改越是发现各种问题。因此,老师带着情绪上课,课堂上经常听到有些老师这么说:“这个问题讲过多少遍了,你怎么老记不住啊?”“我完全没有办法教会你了。”等等谩骂式言语。

 

3.杂乱无章的“舍本逐末式”讲评。

 

习题讲评要有针对性和系统性,有些老师课前把习题做一下,简单批改一下,就拿着试卷开始讲评。完全没有对试卷题目进行分析和对学生答题情况进行分析,更没有对答题技巧与规律进行总结,导致就题讲题,“舍本逐末式”讲评。

 

二、高三生物习题讲评策略

 

1.全批全改,即做即改

 

作业批改是每个老师每天的必修课,只有做到全批全改,才能比较清楚地知道每个学生的情况,而不是批改一两组学生,以部分学生的大致错误情况作为上课讲评标准。尤其江苏高考生物选修是以等级作为高考填报志愿时的参考标准,老师更应该关注每个学生的作业情况。当然,作业只要做,就要做到即做即改,不能因为任何原因积压到以后抽空讲,否则就会失去习题讲解的时效性,学生对试题的求知欲望会随着时间推移而消失,那时讲评与不讲评已无太大差别。当然,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对基础较差、学习困难的学生进行面批,能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2.科学统计,定性定量。

 

统计学生错误情况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是老师发答案,学生自检自查,这种情况往往针对非选择题,按照小组统计,然后课代表按照班级汇总错误率。另一种是老师批改,在试卷上做好相应的记录,可以在试卷选择题题号上写上错误人数,对我们学校选择题一直采用摄像头批阅机读卡来说,这种操作是极其简单快速的。也可以采用上述统计结果在EXCEL里生成柱形图或曲线图的形式更形象地展示。统计错误情况时,不能仅统计某道题错了多少人,还要把不同题目中相同知识点的错误放在一起统计,做到分类汇总。

 

3.分析错误,找出原因。

 

老师应引导学生总结失分原因:(1)基础知识点识记欠缺:学生对书本知识识记不重视,认为生物是理科只要理解就行。(2)审题不仔细:高三生物习题的题干信息量很大,不能认真读,找出关键词,就会答非所问。(3)非选择题表达不完整:这是学生非选择题失分的主要原因。如2016年苏锡常镇一模考试第27题(3):土壤含水量为26.5%时,沙棘出现“光午休”现象,是因为逆境下光合结构受损导致光合作用下降,判断理由是什么?参考答案是“胞间CO■浓度依然很大,细胞固定CO■能力很弱”。

 

可是,试卷批改过程中,大多数学生写的是“胞间CO■浓度依然很大”,很少学生写到“细胞固定CO■能力很弱”。完成类似非选择题需要学生有良好的识图读图能力,并且有较好的表达能力,在平时课堂回答问题及做习题、讲习题、甚至面批的过程中,可以得到较好的训练。尤其在一些比较重要的考试后,会有很详细的评分细则,印发给学生人手一份。让每个学生对照细则,自己把非选择题批改一遍,相信对答题的规范性、完整性会有更深层次的理解。当然,在时间允许的前提下,可以让学生把错误的题以知识点形式写在自己的错题本上,每次考试前能仔细看一遍,避免重蹈覆辙。

 

4.变式训练,巩固知识。

 

高三生物习题中很多题都是类似的,同样的知识点考查可以用不同考法,要求老师在平时习题讲评中经常使用变式训练。把原题略微修改一下,可以变换题目条件、变换提问方式、甚至重组习题。如2016年苏锡常镇一模考试第22题,利用同位素■S标记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侵染细菌保温一定时间后搅拌并离心,获得上清液和沉淀。下列相关叙述中,错误的是( )A.沉淀物中不具有放射性B.子代噬菌体不具有放射性C.若保温时间过长,则沉淀物中放射性增强D.若搅拌时间过短,则沉淀物中放射性增强。讲评完此题后,老师可以对题目进行改动。

 

变式一:搅拌不充分,上清液中的放射性程度变化?变式二:利用同位素■P标记噬菌体的DNA,侵染细菌后,经过上述同样的处理,放射性主要在哪里?变式三:利用同位素■P标记噬菌体的DNA,侵染细菌后,经过上述同样的处理,保温时间过长,放射性强度变化?变式四:未标记的噬菌体去侵染长期用■S、■P培养的大肠杆菌,经过上述同样的处理,子代噬菌体的放射性分布?变式五:一个未标记的噬菌体去侵染长期用■S、■P培养的大肠杆菌,经过上述同样的处理9h,产生了64个子代噬菌体,噬菌体繁殖一代的时间?经过多次变式,习题讲评课不再是就题讲题,能很好地丰富原题目的内容,向更深更广角度拓展。以点带面,让学生在自己的脑海中形成这个知识与高中5本书相关知识的联系,让学生在多变的题目情境中更深地理解相关知识,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5.归纳方法,形成思路。

 

高三生物习题讲评课并不是简单的校对答案,让学生明白对与错。要在习题讲评过程中帮助学生归纳方法,形成思路,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如2016年苏锡常镇一模考试第23题,二倍体高等植物剪秋罗雌雄异株,有宽叶、窄叶两种类型,宽叶(B)对窄叶(b)为显性,等位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其中b基因会使花粉不育。下列有关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窄叶剪秋罗可以是雌株,也可以是雄株B.如果亲代雄株为宽叶,则子代全部是宽叶C.如果亲代全是宽叶,则子代不发生性状分离D.如果子代全是雄株,则亲代为宽叶雌株与窄叶雄株。讲评此题时,第一步可引导学生对致死情况做出分析,含X■的花粉不育,则推导出X■Y只能产生含Y的花粉。

 

第二步把雌株与雄株的各种基因型与表现型写出,由于含X■的花粉不育,因此不存在X■X■的基因型,从而没有窄叶雌株。第三步再根据四个选项要求写出各自的基因型,从而判断相关选项是否正确。花粉致死的题目应该沿着这样的“三部曲”一步步解决,如果直接判断各个选项,则极有可能出现考虑不周导致的失误。

 

6.积极参与,激发兴趣。

 

一堂成功的习题讲评课,课堂气氛活跃,有良好的师生互动,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提问与回答。笔者一直尝试改变课堂提问模式,即答错题和答对题的学生分别讲自己做题时的想法,让全班同学一起评判这两种想法的错与对。既能找出答错题学生的问题所在,又能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调动学生积极性。歌德说过“哪里没有兴趣,哪里就没有记忆”,调动学生课堂上的兴趣与参与度是优秀教师的法宝。当然,对于班里学习生物存在困难的学生,老师要善于在课堂上寻找他们的闪光点,激励他们,让他们找到自信,激发兴趣。

 

总之,高三生物习题讲评是高三老师每天都在做的事。认真批改完作业后,做好相关统计,找出错误原因,做好变式训练,总结解题的规律方法。在和谐互动环境中,让学生的每一次作业都能有收获,达到预期效果,是每个老师在教学道路上不断探索与努力的方向。

篇5

(l)测定脂肪酶活性时,应选择_作为该酶作用的物质,反应液中应加人_溶液以维持其酸碱度稳定。(2)要鉴定该酶的化学本质,可将该酶液与双缩服试剂混合,若反应液呈紫色,则该酶的化学本质为(3)根据该细菌的生活环境,简要写出测定该酶催化作用最适温度的实验思路。

分析本题以实验为载体考查酶的专一性、缓冲物质的作用、蛋白质的鉴定等知识,同时着重考查实验与探究能力。要求考生能将所学知识、实验方法技能灵活运用于新的问题情境,按照要求设计简单的生物学实验,能根据实验结果得出实验结论,并能抓住实验设计的基本要素,用简洁的语言表达设计思路。本题全样统计数据如下表:第(l)题在实验情境中考查基础知识,要求考生能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验设计中。第1空考查酶作用的专一性,有30.3%的考生没能得分。绝大多数考生因为没能理解设问,错答为“苏丹uI”、“温度”、“m丑-NA”、“能合成脂肪酶的细菌”、“蛋白质”、“活细胞”、“脂质”“甘油”、“脂肪酸”等,体现出部分学生的灵活应变能力有所欠缺;第2空考查缓冲溶液的作用,有86.6%的考生没能得分。大部分考生略知答题方向,却不会规范、正确表达,错答为“碳酸氢钠”、“NaZco3”、“酸碱纸试液”、“酸”、“碱”等。部分考生没能掌握高中生物学教材(全一册)中“由于血液中缓冲物质的调节作用,可以使血液的酸碱度不会发生很大的变化,从而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的知识。部分考生不会将所学知识迁移到新的问题情境中。

第(2)题考查蛋白质的鉴定实验。有14.6%的考生因为没有掌握该知识而没能得分,错答为“糖蛋白”、“DNA”、“专一性”、“能分解脂肪的酶”、“‘催化剂”、“脂质”等。

第31(3)题考查探究性实验设计,及用简洁的文字表达实验思路的能力。少数学生将实验思路写成实验原理。考生的具体作答情况分析如下表:32题(11分)回答下列与生态学有关的问题:(l)某人将未经检疫的外来鱼类和水草大量引进某水域生态系统后,导致生物多样性下降。从种间关系的角度分析,引起这种不良后果的原因是本地原有物种和外来物种之间可能存在着_、_、的关系。(2)某相对稳定的水域生态系统中主要有甲、乙、丙、丁、戊5个种群,各种群生物体内某重金属的含量如下表。已知水中的该重金属被生物体吸收后难以通过代谢排出体外。假设在这5个种群构成的食物网中,消费者只能以其前一个营养级的所有物种为食。

据表中数据绘出该生态系统的食物网。(请在答题卡相应位置绘图)分析本题以水域生态系统为背景,考查种间关系、食物网等相关生态学知识,同时考查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及用图解形式阐述生物学事实的能力。

全样统计数据如下表:

第(l)小题要求考生在理解种间关系的基础上,在新的问题情境中,对引人外来物种造成不良后果的原因进行分析、推理,并作出合理的判断。该小题的平均分为4.2分,有28.6%的考生得满分,5.4%的考生得0分。考生的典型错误有①表述不规范,不会用生物学术语进行表达,如“种间斗争”、“斗争”、“互斥”、“排斥”、“互食”、“吃与被吃”、“捕与被捕”等;②没有理解互利共生是“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依赖、彼此有利”的关系,或审题不清(“造成不良后果”),而在此处错答了“互利共生”、“合作”、“互利”等;③审题不清,没有看到限定词“从种间关系的角度分析”,而错答“种内斗争”、“种内竞争”;④不知道什么是种间关系或没能理解题意,错答为“迁人和迁出”、“资源共享”、“生殖隔离”“内环境、外环境”等。

第(2)小题考查食物网的相关知识,及获取信息、综合分析、推理及用图解表达生物学事实的能力。要求考生不但要从抢眼的表格数据中找到规律,还要由题干文字“重金属被生物体吸收后难以通过代谢排出体外”推理得出“重金属将随食物链传递,逐级积累”。

该小题的平均分为2.1分,37.7%的考生得满分,51.7%的考生得O分。考生的典型错误及错因是:①大多数考生没有理解食物网中“*”表示的含义,把全部箭头画反;②没能从题干中获取有效信息,进行逻辑推理;③审题不清,食物链画不全;④部分考生没有将表格中具有相同数据的生物的关系确定为“处于同一营养级”,而使食物链画不全;⑤不知道食物网的表示方法,在食物网中没有用“、”表示生物之间的捕食关系,只画线段连接。

33题(n分)为探究不同条件对叶片中淀粉合成的影响,将某植物在黑暗中放置一段时间,耗尽叶片中的淀粉。然后取生理状态一致的叶片,平均分成8组,实验处理如下表所示。一段时间后,检侧叶片中有无淀粉,结果如下表。回答问题:(l)光照条件下,组5叶片通过—作用产生淀粉;叶肉细胞释放出的氧气来自于_的光解。(2)在黑暗条件下,叶片能进行有氧呼吸的组别是(3)组2叶片中合成淀粉的原料是_,直接能源物质是_,后者是通过_产生的。与组2相比,组4叶片无淀粉的原因是_。(4)如果组7的蒸馏水中只通人N:,预期实验结果是叶片中_(有、无)淀粉。

分析本题以实验为载体主要考查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的相关知识,及对各种代谢内在联系的理解。在能力方面,要求考生会鉴别、选择试题给出的关键信息,能运用所学知识对探究实验的现象和结果进行预测、解释和推理。全样统计数据如下表。

第(1)小题第1空要求考生能从题干文字和实验表格中获取有效信息,结合所学光合作用的条件,判断产生淀粉的代谢;第2空考查“水光解产生氧气”的知识。该小题的平均分为1.8分,有86.8%的考生本小题得满分,约3.2%的考生得0分。说明只有极少数的考生没有掌握光合作用的相关知识。

第(2)小题考查有氧呼吸的相关知识和获取信息的能力。分析考生的作答发现绝大多数考生能根据设问要求“黑暗条件”,将范围锁定在组2、4、6、8中,且相当部分考生没能结合有氧呼吸的条件准确分析表格中所

给的实验处理(即环境条件),推断能进行有氧呼吸的组别:2、6。该小题的平均分为1分,19.2%的考生得满分;58.4%的考生答不全;有22.4%的考生得0分。大部分考生是错答组4或组8,说明没有掌握有氧呼吸需要氧气的知识。少数考生则是错答了奇数的组别,说明审题不清。 第(3)小题,考查淀粉、ATP、有氧呼吸的相关知识,及这些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同时要求考生要从表格中获取有效信息,运用所学知识对实验结果的差异进行合理解释。第1、2空,参考答案为“葡萄糖、ATP’’,得分情况为46.4%得满分,36.4%的考生答对其中一空,17.2%的考生得0分。考生的典型错误,第1空:“CO:,呼吸作用产生的CO:,空气,丙酮酸,C3,CS”等;第2空:“葡萄糖,NADpH,ADp、[H〕,糖类”等第3空参考答案为“有氧呼吸”,2.8%的考生得满分,47.2%的考生得。分。典型错误:“葡萄糖分解、氧化分解、水解、光反应、暗反应、光合作用、线粒体”等第4空参考答案为“组4叶片不能进行有氧呼吸,淀粉的合成缺少ATP,,,ro%的考生得满分,39%的考生得1分,51%的考生得。分考生的典型错误:“暗反应产生的糖类太少,只能供应呼吸作用”、“组4溶液中通人的是COZ和N:,不是空气”、“没有0:,无法进行有氧呼吸”、“溶液中通人的是C仇和N:,阻碍了合成淀粉”等。

34题(10分)人类中非秃顶和秃顶受常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B、b)控制,其中男性只有基因型为BB时才表现为非秃顶,而女性只有基因型为bb时才表现为秃顶。控制褐色眼(D)和蓝色眼(d)的基因也位于常染色体上,其表现型不受性别影响。这两对等位基因独立遗传。回答问题:(1)非秃顶男性与非秃顶女性结婚,子代所有可能的表现型为(2)非秃顶男性与秃顶女性结婚,子代所有可能的表现型为(3)一位其父亲为秃顶蓝色眼而本人为秃顶褐色眼的男性与一位非秃顶蓝色眼的女性结婚。这位男性的基因型为_或_,这位女性的基因型为或。若两人生育一个女儿,其所有可能的表现型为_。

分析本题考查考生将基因分离定律、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理论联系实际、综合应用、解决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的有关生物学问题的能力及逻辑推理能力。全样统计数据如下表。

第(1)小题参考答案为“女儿全部为非秃顶,儿子为秃顶或非秃顶”,49.8%的考生得满分,17.3%的考生得1分,犯.9%的考生得0分。典型错答:“非秃顶、秃顶”、“全为非秃顶或非秃顶、男性秃顶”、“男性秃顶、女性秃顶、男性非秃顶、女性非秃顶”、“秃顶男孩、非秃顶女孩”等;第(2)小题参考答案为“女儿全部为非秃顶,儿子全部为秃顶”,52.8%的考生得满分,6%的考生得1分,41.2%的考生得0分。典型错答:“男性非秃顶、秃顶女性、非秃顶女性”或“非秃顶男、秃顶男、秃顶女”、“秃顶蓝眼,非秃顶褐眼”、“非秃顶、秃顶”。第(3)小题,第1、2.空参考答案为“BbDd、bbDd”,39.9%的考生得满分,16.9%的考生得1分,43.2%的考生得0分。典型错答:“BbDD、bbDD”、“BBDd、BBDD”、“Bbdd、bbdd”等;第3、4空参考答案为“Bbdd、BBdd”,69.6%的考生得满分,4.6%的考生得1分,25.8%的考生得0分;典型错答。“bbDd、bbDD”、“BbDd、BBDd”等;第5空参考答案为“非秃顶褐色眼、非秃顶蓝色眼、秃顶褐色眼和秃顶蓝色眼,科%的考生得满分,19%的考生得1分,37%的考生得0分。典型错答:“非秃顶褐色眼女、非秃顶蓝色眼女、秃顶褐色眼男和秃顶蓝色眼男”等。值得注意的是大部分错答的学生能进行正确的推理但不会规范、简洁表达,如第(1)小题考生可能推出:BBxBB一BB(不论男女均为非秃顶),BBxBb、BB(不论男女均为非秃顶)、Bb(女性非秃顶,男性秃顶),但表达时却很混乱,错答为:“全为非秃顶或非秃顶、男性秃顶”。

篇6

一、内蒙古高考生物试题分析

1.题型稳定,包括选择题和填空题两大题型。必修一知识点的考查主要集中在:真原核细胞结构的区别;细胞器;细胞分化、癌变;物质出入细胞的方式;光合与呼吸;大分子核酸等物质。必修二知识点的考查主要集中在: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基因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的应用。必修三知识点的考查主要集中在:神经调节、水盐调节、血糖调节、免疫调节、植物激素调节;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的概念;种群的特征、种群的数量变化;群落的空间结构,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选修题的考查紧扣课本,题目较易。

2.实验的考查以酶、光合、呼吸作用以及植物细胞的渗透吸水和失水等基础知识为蓝图,考查学生对实验现象和结果进行解释分析和处理。

3.能力考查主要侧重于理解能力,对于获取信息的能力、实验探究能力的考查有逐年上升的趋势。对学生仔细审题、准确规范答题和严谨的思维要求较高,能够较好地考查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和总体要求。

二、备考建议

1.回归课本,夯实基础

在许多备考资料以及专家讲座上出现最多的一个有关复习的名词就是“回归课本”,但是如何回归课本,怎样通过回归课本实现高效复习呢?首先要明确,回归课本绝对不是简单地阅读课本,要注意知识的联系与深化,形成网络的同时还要提升能力。

回归课本要注意以下几点:①重读课本,把基本知识点横向联系起来;②把相通、类似的知识点归纳总结起来,达到融会贯通;③复相关的高考试题;④适量进行典型习题精练。回归课本,总结归纳的方法一般有列表比较法、发散联系法等,在复习“人体内环境与稳态”的知识时,教师可帮助学生构建这样的知识网络:

2.精讲精练,提高解题能力

按照学生解题的一般程序,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引导学生学会答题,即:①浏览全题,理解题意,培养学生突破局部,把握全局的能力。②研究条件,抓住关键,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获取和处理信息的能力;③联系教材,结合实际,培养学生学用结合、知识迁移的能力;④明确要点,注意条理,培养学生严密的组织和逻辑思维能力。如讲解2013年课标卷Ⅱ生物高考题32题时,具体做法如下:

(2013课标卷Ⅱ)已知果蝇长翅和小翅、红眼和棕眼各为一对相对性状,分别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且两对等位基因位于不同的染色体上。为了确定这两对相对性状的显隐性关系,以及控制它们的等位基因是位于常染色体上,还是位于X染色体上(表现为伴性遗传),某同学让一只雌性长翅红眼果蝇与一只雄性长翅棕眼果蝇杂交,发现子一代中表现型及其分离比为长翅红眼∶长翅棕眼∶小翅红眼∶小翅棕眼=3∶3∶1∶1。回答下列问题:

(1)在确定性状显隐性关系及相应基因位于何种染色体上时,该同学先分别分析翅长和眼色这两对性状的杂交结果,再综合得出结论。这种做法所依据的遗传学定律是什么?

(2)通过上述分析,可对两对相对性状的显隐性关系及其等位基因是位于常染色体上,还是位于X染色体上做出多种合理的假设,其中的两种假设分别是:翅长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眼色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棕眼对红眼为显性;翅长基因和眼色基因都位于常染色体上,棕眼对红眼为显性。那么,除了这两种假设外,这样的假设还有多少种?

解析:通读全题后,让学生找到题干中的关键信息:“两对等位基因位于不同的染色体上”说明这两对基因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子一代中表现型及其分离比为长翅红眼∶长翅棕眼∶小翅红眼∶小翅棕眼=3∶3∶1∶1”可推知长翅∶小翅=3∶1,说明长翅对小翅为显性。在读到第二个问题时,“其中的两种假设分别为:翅长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眼色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棕眼对红眼为显性;翅长基因和眼色基因都位于常染色体上,棕眼对红眼为显性。那么,除了这两种假设外,这样的假设还有几种”,可推知作假设是依据性状的显隐性关系及其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来进行,结合长翅是显性的信息,得出如下假设:

学生能学会这样的分析方法,以后遇到类似的问题也能迎刃而解。

篇7

【关键词】用好“问题探讨”;激发学生兴趣

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中,每一节内容之前都有“问题探讨”这一导学小栏目。“问题探讨”配有图片或表格,加上情景描述及问题讨论,大多来自于学生比较熟悉的生活实践或比较有趣的科学实验和科学史事,对于统领全节内容具有启发性和指导性,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充分体现了探究性学习的教学理念。教材为教师提供了好的栏目设置,教师若用好这一栏目,必能大大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

1.利用”问题探讨”创设问题情境 激发学生求知欲望

利用“问题探讨”创设问题情境,有利于激发学生旺盛的求知欲。即先设个悬念,吊一下学生胃口,让学生在学习中探寻问题的答案,那么学生对这节课的内容自然学得很认真,这也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掌握知识。

如在第二册第一节中的“问题探讨”:人们曾经认为两个亲本杂交后,双亲的遗传物质会在子代体内发生混合,使子代表现出介于双亲之间的性状。就像把一瓶蓝墨水和一瓶红墨水倒在一起,混合液是另外一种颜色,再也无法分出蓝色和红色。这种观点也称融合遗传。讨论:①按照上述观点,当红牡丹与白牡丹杂交后,子代的牡丹花会是什么颜色?②你同意上述观点吗?说说你的理由?

这个问题探讨,从学生比较熟悉的墨水混合引出牡丹花色这个蕴藏着遗传知识的问题,很多同学都会误认为是子代开粉色的花,当然也有其他答案出现。那么到底该是什么颜色呢,教师先不揭晓谜底,让学生带着问题来学习遗传这部分内容,学生自然学起来精神抖擞,高度集中地听好每一个细节,再学习中等待着答案浮出水面,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2.灵活转变“问题探讨”形式 培养学生应用能力

“问题探讨”放在每一节的节首,并不一定作为本节内容的引入。有些“问题探讨”涉及的资料,学生并不熟悉或凭原有知识和经验没有办法回答,这时不妨换种形式,等课堂教学进行到相应阶段,学完相关知识后,再来解决“问题探讨”中的问题,以检测学生所学知识。这样既巩固了所学知识,又能联系实际,也培养了学生应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例如“基因指导蛋白质的合成”一节的问题探讨:美国科幻电影《侏罗纪公园》曾轰动一时,在侏罗纪公园中,生活着各种各样的恐龙,它们在原野中跳跃飞奔、相互争斗,给观众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影片说,复活的恐龙是科学家利用提取出的恐龙的DNA分子培育繁殖而来的。讨论:利用已灭绝的生物的DNA分子,真的能够使灭绝的生物复活吗?

这个问题学生很感兴趣,但是所涉及的知识学生并不具备,探讨很难进行。这可以待学生学完本节内容后再回过来思考:基因指导蛋白质的合成需要通过转录和翻译两个步骤,其间需要很多条件,不是有了DNA分子就能做到的。这样通过学生自己的逻辑推理来解决问题,既锻炼了分析问题的能力,又引发了学生学习生物知识的兴趣,有了浓厚的学习兴趣,学生就能产生探究的动机,就会以渴望和愉快的心情去学习。

3.生活化“问题探讨” 促进新课程目标的实现

《江苏省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改革实施指导意见》对生物课程提出的总体目标中提到,要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使学生掌握必要的生物科学与技术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发展科学探究能力,增进对生物科学、技术和社会的相互关系的理解,增强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重视联系现实生活,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每一位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及保证终身学习的可能性奠定基础。

在教学的“问题探讨”栏目中补充些学生熟知的身边的生活实际,不仅使学生倍感亲切,还有利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的达成。如“遗传信息的携带者――核酸”一节中,问题探讨配以“DNA指纹检测”图片,讨论的问题是:①试着说出DNA的中文全名,为什么DNA能够提供犯罪嫌疑人的信息?②你还能说出DNA鉴定技术在其他方面的应用吗?③如果得到了DNA方面的证据,是否还需要其他证据呢?

这里的“DNA指纹检测”图片对学生来说比较陌生和抽象。若把这个与发生在我国的震惊全国的“5.12”汶川大地震联系起来,在地震中有近十万同胞遇难,很多人被倒塌的房屋压得面目全非;还有最近发生了好几起空难,有些遇难者尸体由于种种原因已无法确认,在这些情况下你如何来确认死者的身份呢?学生们都是意气奋发的有志青年,对这样的事情本来就很关注,这么一问,学生马上就精神倍增,讨论热烈,纷纷发表自己的意见,很多同学也会提到通过DNA鉴定,这样教师就顺理成章的引导学生讨论教材中的问题了。

通过这样的问题探讨,引导学生联系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社会热点、焦点问题,使学生能理论联系实际,应用所学知识积极参与这些问题的解决,从而大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热情和动机;同时,学生在不断接触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可以使自己的内心体验和心灵世界得到丰富。这显然也有利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实现。

篇8

关键词:新课程;高中生物;教学探讨

2004年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倡导“提高生物科学素养、面向全体学生、倡导探究性学习、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的新理念。在新课程背景下的高中生物教学不仅要满足学生掌握基本生物知识的目的,还要根据新课程的教育标准来培养学生正确的生物科学观念。从而真正在教学中达到生物科学知识和正确价值观念的同步提高。针对这一目的,必须探索新的教学方法以适应新课程的教学标准。分析生物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方法:

一、新课程背景下高中生物教学存在的问题

1.只重视知识的教授,缺乏现代意识的培养

受到应试教育影响,老师们在教授生物学时往往只重视知识的教授,应试答题技巧的培养,却忽略了对学生基本生物科学素养的教育,忽视培养学生的现代意识。新课程背景下高中生物一个重要的教学目标就是培养学生的现代意识,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是综合素质高,德才兼有。故教师要在课堂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使学生全面发展。

2.现有生物教学方法过于单一

“教师讲、学生听”的授课方法在现代高中教育教学中依然常见,这种单线的教学,不利于学生反馈问题,真正吸收知识。教学中还经常有教师“满堂灌”的现象,学生没有吸收知识的时间,课堂氛围紧张而枯燥。这就需要教师充分理解高中生物新课改的内涵,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法。

3.高中生物教学中课程资源匮乏

许多教师在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时,制作的课件内容主要是与考试内容相关,没有给学生提供生物科技比较前沿的相关资料,也没有引导学生对相关生物科技研究进行了解。教师的教学资源往往来自各类考试纲要、考题,缺乏丰富的生物科学知识,导致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与积极性得不到激发,教学效果与教学目标达不到。

二、新课程背景下高中生物教学方法的探讨

1.兴趣教学法

在新课程标准背景下,兴趣教学的理念被提出,得到了学生的认同。我们总是能听到学生议论哪节课听得只想睡觉,这也是学生兴趣的反映及教师教学效果的反映。新课程背景下的生物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在大量的实验活动中,引导学生科学合理地设问,以此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增强课堂活跃程度,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提问学生感兴趣的话题中带动学生学习,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培养他们的问题意识。

2.大力开展探究式教学法

在新课程背景下的高中生物教学,大力开展探究式教学是必不可少的。在新课程标准下,鼓励学生多提问、多思考,在老师讲解、小组实验的教学学习中,要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多加谈论。教师在教学生时不用着急把结果一股脑全给学生,可以抛出一个现象,让学生自主探究,老师适当引导。

3.板书教学与多媒体技术相结合的教学法

多媒体技术的运用是新课程背景下的必然趋势,也是衡量一个教师现代化程度的标尺。利用多媒体教学能提供大量的生物信息知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生物科学。例如,在讲解人体细胞构成时,可以通过多媒体视频向学生展示其构成,这样教师在讲解相关知识点时更加容易,学生更加直观地观察和理解知识。

篇9

【关键词】全髋置换;防旋垫;康复

【中图分类号】R7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9―0112―02

为了保证全髋置换术后患肢的正确位置,防止骨折断端旋转移位、髋关节脱位、畸形愈合和其他并发症的发生,过去常使用丁字鞋固定患肢[1]。据临床观察:使用传统的丁字鞋,病人感觉不舒适,鞋不透气,且易引发压疮,不利于足背动脉触摸检查及患肢末稍皮温血运的观察;同时,极易在病人行功能锻炼时松脱。感觉不舒适和压疮不仅会增加病人的痛苦,还会延长住院天数增加住院费用,同时,丁字鞋松脱会影响功能锻炼的效果,影响患肢的功能康复。为此笔者根据临床护理经验,自行设计了一款适合股骨颈术后病人的生物型海绵防旋制动垫。通过观察这款生物型防旋制动垫可以避免以上不足,而且使用后患肢感觉舒服,功能锻炼自如,现将研究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与方法

1.1对象 选取2008年12月至2012年12月期间我科住院的全髋置换术后病人40例,其中男性为30人,女性为10人。患者健肢活动良好,无并发症,年龄范围30-85岁,具备手术指征。

1.2方法 将病人按入院先后次序编号,按随机单盲的方法将病人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20人,单号为观察组,双号为对照组,观察组患者全髋置换术后使用生物型海绵防旋制动垫作为固定器具;对照组术后使用传统丁字鞋作为固定器具。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因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3 统计方法 将所有数据输入SPSS13.0软件包进行统计处理,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检验水准P

2护理干预内容

2.1入院评估 对所有入组病人进行一次全面的评估,了解其创伤的原因、时间、骨折的类型、身体状况、文化程度、对骨折知识的了解程度。

2.2制定护理计划 根据每位病人的评估报告综合判断病人的健康观,学习能力,制定一个完整的功能锻炼计划:①指导病人进行主动功能锻炼:患肢每1至2小时作肌肉主动收缩运动5至10次;②指导病人全身运动,如健肢活动、抬臀、扩胸运动等防止骨质疏松、肌肉萎缩、骶尾部压疮、肺部感染等并发症;③密切观察患肢感觉及末梢血运[2];④指导患者多饮水,预防泌尿系统感染。

2.3健康指导方式 对不同年龄、性别、文化程度、心理特点的病人,采取不同的指导方式,文化水平低,接受能力差的语言应通俗易懂,让病人容易理解;向患者家属讲解基本的健康常识,帮助患者的生活护理及功能锻炼。

2.4患肢制动及评估

2.4.1材料与制作

1.观察组

①材料与制作:使用柔软、透气的高密度海绵作为内芯填充料,棉布或其他

透气布料作为面料。模型规格及制作:选择60例病人,按身高分成三组,第一组身高为150.0cm-159.9cm,第二组身高为160.0cm-169.9cm,第三组身高为170.0cm-179.9cm,每组各20例,按每组病人的下肢长度平均值来确定生物型海绵防旋制动垫的型号,第一组病人下肢长度的平均值决定小号生物型海绵防旋制动垫的规格(66cm*36cm*20cm),第二组病人下肢长度的平均值决定中号生物型海绵防旋制动垫的规格(66cm*36cm*20cm),第三组病人下肢长度的平均值决定大号生物型海绵防旋制动垫的规格(90cm*36cm*20cm)。根据以上型号裁剪出符合下肢解剖生理特点的凹槽海绵内芯,缝制相应的面料紧包海绵。

②使用方法:患肢放置于生物型海绵防旋制动垫的凹槽中。

2.对照组

①制作与材料:选择合脚的平底布鞋,在鞋子根部订上一块6cm*20cm的木板,鞋子应订在木板的中央,底部对齐。

②使用方法:穿鞋固定,患肢外展30度。

2.4.2 评估指标

从患者术后第一天起对两组病人进行调查,观察患者从住院到出院后随访一个月的情况。评估指标有:患肢外旋外展中立位30度为固定可靠;观察患肢皮肤受损情况及患者的舒适度。

3结果

从实施生物型海绵防旋制动垫的效果看,观察组在稳固性、有皮肤损伤、舒适度方面的情况都明显优于对照组。制动后两组病人评估指标情况的比较(表1)。

4讨论

髋关节周围有丰富的肌肉,其中外旋肌有梨状肌、闭孔内肌、股方肌、闭孔外肌、臀大肌后部、内收肌上部及缝匠肌,内旋肌有臀中小肌的前部及阔筋膜肌,髋关节的外旋肌较内旋肌数量多,力量强, Fick 计算髋关节的外旋肌力3倍于内旋肌力。因此,当人体取平卧位时,髋关节处于轻度外旋位(20°~30°),所以全髋置换术后患肢应呈外展30度中立位[3]。

当股骨颈骨折时,髋关节囊和髂股韧带失去其内轴的完整性,紧张度消失,加上髋关节内外旋肌力的不平衡,患侧下肢处于外旋位畸形(45°~65°),骨折端易产生移位,不利于骨折的复位和愈合;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髋关节外旋时也宜造成髋关节的脱位。所以借助固定的支架可摆正患肢的位置。

为保持髋关节的中立位,目前最常用的办法是穿丁字鞋。然而,临床应用中,当穿上浅帮丁字鞋时,由于患肢自然外旋,特别是在股骨颈骨折时外旋更加明显时,小足趾、足跟局部受鞋帮压力最大,长时间受其压迫后易产生压疮[4];由于外旋力量较大,鞋帮较浅,患侧足部也易于脱出鞋外,达不到防旋的作用。同时,丁字鞋足跟两侧伸出的木板在不经意时容易同健肢发生摩擦,造成健肢皮肤擦伤、疼痛等不适。医务人员检查患肢末梢皮温血运也极不方便,多次穿脱增加麻烦;另外在使用传统丁字鞋固定期间进行功能锻炼时及不便利,从而减少了患者主动锻炼的积极性。此外,临床上还常用“梯形”或“三角形”海绵垫置于两腿中间,此方法可防止患肢内收,但是不能防止患肢外旋,同时,这两种海绵垫也会随着健肢的移动而移位,固定不牢。

综上所述,生物型海绵防旋制动垫具备以下优点: ①质地柔软、舒适、透气性好,预防压疮效果明显;②使用简单,固定可靠、感觉舒适、符合下肢解剖特征;③便于足背动脉触摸检查,便于患肢末稍皮温血运的观察;④便于功能锻炼;⑤抬高患肢,有利于静脉血液回流;⑥患肢放置于生物型海绵防旋制动垫的凹槽中,患肢自然形成外展30度,中立位,具有防止其外旋,内收等作用,以免关节脱位。因此生物型海绵防旋制动垫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陈芳,翟艳丽.全髋置换术后护理体会[J],中国中医药,2010,8(03):111.

[2] 戴闽,罗军.髋部运动康复[M],骨科运动康复,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136-137.

篇10

预习可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培养主动学习的好习惯。学生通过预习就会发现自己课堂上的重难点,哪些很简单,自己看看就会;哪些相对来说容易一点,但是需要教师讲一讲;哪些自己看了也没看懂,课堂上要认真听教师讲解。首先通过阅读教材,生物学基本概念,需要抓住的关键字,心里要有底细。预习不是简单地看书,预习还离不开对知识的稍作升华和识记,看完书后定下心来想一想,哪些内容已基本清楚,哪些内容不甚了解,哪些是重点等;必要时再结合手中的资料,能做的题要提前做了,做对了说明自己记住了、会了;做错的题自己先检查一下,如果能发现自己错在什么地方,就把那个地方作为重点,自己在稍作巩固,用不同颜色的笔做出相应的标记;做错了,结合答案分析不出原因的、有疑惑的问题,在课上要作为重点,认真听教师讲解,做好课堂笔记,可以用深红色的笔做出重点标记,以备以后复习的时候再次巩固和加深印象。学生还要注意分析,归纳,注意新旧知识的联系,这样预习后自己可以做到有难点、有重点、有目标地听讲,从而能使课上注意力更集中,避免了课上“走思”现象,对知识的理解更深刻,听课效率自然就提高了。

二、养成做好课堂笔记的好习惯

课前预习有助于课堂上的注意力集中,避免了因为基础薄弱,课上听不懂、听不会,继而课上不断“走思”的现象。学生在课堂上不能只听教师讲课,自己只在座位上坐着,不动手、不动口,思维的集中靠动手来调节。很多学生反映:“生物课上教师讲明白了,自己也听懂了,当时做题的时候不会,为什么?”因为课上教师讲到的内容,在自己作业题的时候全忘光了,导致教师讲了白讲,学生听了白听的状态。教师讲课的时候,学生要做到心道、手到,能做的笔记尽量都落实到笔记本上,会的写一写进行再一次的巩固;不会的记一记,把别人的东西争取变为自己的东西;再难的知识点,要认真地落实到笔记本上,课上同教师讲,课下自己在努力的吸收,转化为自己的知识点。学生在课上要做到紧随教师思路,眼到位,脑跟紧,手要勤,嘴要动。这样的生物课,教师会感觉课堂氛围活跃,学生会感觉自己学有所获,这样的课堂才是较成功的课堂。

三、养成及时复习和巩固的习惯

课堂笔记做好了,课下要及时做好复习工作。课后复习就是把课堂上所讲内容加以整理、归纳,这是一个强化知识记忆的过程。课后复习就是要整理课堂思维,课后复习要及时,争取尽快把课堂知识转化到自己的知识体系中去。课后复习要通过对知识点的归纳、总结、整理把所学的知识点系统化、条理化。只要坚持课后复习,久而久之,在复习过程中学生会形成自己学习生物的规律和学习方法,会在学习生物的过程中去主动思索发现问题,进而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生物的自学能力和主动性。

四、养成及时习题巩固的学习习惯

知识点的转化不是简单地识记,这需要大量的习题训练。解题过程就是对知识的巩固和升华,要想把知识点真正地变为自己的东西就必须进行相应的习题训练,把知识落实到位。做题过程也是学生发现自己知识缺陷和知识漏洞的过程。学生在做题训练中要针对相应的情况去补充知识缺陷、弥补知识漏洞,进而使生物知识系统化,这样在大规模的考试中才能做到“天网恢恢,疏而不漏”。

五、养成及时总结规律和方法的习惯

在教学中很少学生能做到这一点,有的学生有这一想法和思路,但是付诸实践的很少。教师要针对学习好的学生做适当的引导。比如说在全国、全省市竞赛中获得名次的学生,这类学生学习生物的积极性很强,教师稍加点拨就会激发他们学习生物的内在潜力。规律和方法的总结有利于一部分学生成为生物学习的高手,使生物成为他们众多学科中的强势学科,为他们的高考加油助力。

六、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