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意识不强的表现范文
时间:2023-11-23 17:51:1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创新意识不强的表现,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1创新意识的教育
创新是人类智慧的核心。药学专业的创新意识就是在实际药学的领域中敢于尝试、推陈出新。而该专业的研究生是积极从事医药学高层次专业的专门研究人才,他们除了需要具有扎实的专业“基本功”之外,还必须要有善于发现医药学“新领域”的愿望和能力。因此,要使我国的医药学立于不败之地是摆在教育工作者面前的大课题,研究生创新意识的教育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
2创新意识的培养
2.1树立远大理想,明确创新目标人只有树立了远大的理想,才会永无休止的前进,学生就有了创新的精神粮食。人的创新意识越明确,创新思维就越活跃,创新能力就越强,远大理想能促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在已经有一定社会阅历的研究生中不断通过课内外更深层次的着作、科研活动引导激励,加强对学生进行理想前途、专业工作的多方面的教育。
2.2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创新精神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迫切需要高等教育培养大量有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这是当代研究生必须明白的道理和历史责任感。课堂教学是创新教育的主渠道,教师的“问题”是学生提高学习、研究能力的基础,是重点、难点的突破口,是创新的关键。教师以问题为突破口,捕捉学生智慧的“火花”和“灵感”,使学生不断发现和提出问题,最终达到创新的目的。我们的药学是一门综合性和实践性均极强的学科,专业知识容量大,相关技术发展迅速,在现代信息的社会里,药学专业的学生要掌握理论知识和新的技能变得直观、生动、形象,这样更便于研究生研究和理解。药学的教学方法与其它学科一样,“让学生有所获”是创新教育的重要一环。研究生在理论上已经达到了可以进行一定的科学研究的要求,故此教学要在理论教学中求异,在实际工作中要针对他们缺乏感性认识,实际动手能力以及创新能力不强的特点多做些社会研究和学科动手实验,使他们学有所得,激起学习研究的欲望。
2.3教师的作用教师可利用自身的学术领域时间较长,为学生介绍与提供有关的网站、期刊及最新的讲座,以接触其它学术资源,让他们有新鲜感,从而培养学生的研究兴趣,让学生进入一个或多个相关的学术社区,了解什么是重要的研究课题,解决这些问题需要什么样的研究方法等。研究生教学是成年人的特殊教育,他们都已经具备了质疑的研究能力和品质。但是各个领域的研究方法各有特色,通用的研究方法课未必能适用于各个领域的全部研究任务,这就需要教师在授课过程中结合本课程自身的特色,讲授一些研究方法,多设信息沟,层层递进,可让学生从同一来源的材料或信息中探求不同答案,培养学生积极求异的思维能力,让学生进行讨论、争论、辩论,既调动了学生积极运用语言材料组织新的语言内容,又训练了他们从同一信息中探求不同答案的求异思维能力,拓展了思维空间。
2.4充分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当代药学专业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学科。为此可结合课堂教学,将制药企业的生产实践及部分设备的运行原理通过多媒体教学手段展示出来,能使学生感性地、深入地理解授课内容;同时,对学生将所学药学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较快地适应毕业后工作岗位的需要也有极大的帮助。此外,改革开放实验室是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新举措。提供完全自由的实习环境,既培养了学生实验创新的能力和意识,又可以弥补实习教学的不同,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2.5表奖创新人才,激励创新进取在一定的时间,一定的场合,表奖有一定创新成果的学生是十分必要的。那样,这个学校将会因此产生一种为创新而学习,为学习而创新的“创新学习”学术氛围,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起到不可低估的作用。此外,在一定的物质和精神奖励的情况下,鼓励学生积极参加论文大赛、向杂志和国内、国际学术会议投稿,也鼓励有条件的学生用英文写作论文,推荐优秀学生向其他相关研究方向的教授请教。同时,大学研究生在参与科研活动,了解本学科的发展过程、学术思想的演变、研究方法、发展动态,可以使学生自己主动去学习、发现,去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为今后从事科学研究积累经验和知识。
篇2
摘要:大学生是社会创业的主力军,良好的创业素质成为影响大学生创业成功的关键性因素。本文分析了大学生创业素质的现状问题及创业者应共有创业意识、创业心理、创业精神、竞争意识等基本素质。
关键词 :创业 能力 素质
培养大学的创业素质是高校贯彻“以人为本”为核心的体现科学发展观,通过创业教育,积极进取的态度,顽强的创业学生强烈的创业信念会,自主创业的质量,从而提高大学生创业素质。
一、大学生创业素质的现状及问题
大学生创业经历狂热,沮丧,发展阶段的稳定期,大学生创业,不断提高质量,但也存在一些问题需要改进,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自主创新意识薄弱。许多学生普遍采取合伙企业的形式,表明当代大学生在企业表现出了强烈的合作,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有利于创业的成功。但相对缺乏的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很多学生选择特许经营的形式,忽视技术创新和创业带来了生机。
2.创业目标功利化,社会责任不强。大学生的创业目是获得更多的财富,这表明“创富”意识已经逐渐影响到了学生,也体现了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淡化的开始。这也表明,大学生创业的认识浅显,不明白的是实际创建创业事业,成就自我的过程显然会降低品质的学生创业。
3.创业意志坚强,而且越来越理性。大学生创业的强烈愿望,很多学生选择毕业后至少工作1-2年后开始,表现出他们的创业机会,风险更清醒的认识。当失意的企业家,大学生绝大多数将继续保留创业愿望,等待时机,以积累经验,蓄势待发。
二、创业者应具备的素质
1.创业动机。要想成功创业,创业者必须具有强烈的创业愿望,自我实现、追求成功的创业意愿可以帮助创业者克服创业道路上的各种艰难险阻。就大学生而言,创业动机通常可概括为儿方面:偶像崇拜、实现自我价值、经济原因等。
2.创业精神。创业精神是创业者自身所具备的、在创业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够帮助其实现创业梦想的精神品质。要成为一名成功的创业者,必须握有自信、自强、户主、自立的创业精种。就大学生而言,创业精神通常可概况为几方面:一是要有开拓创新精神;二是要有吃苦耐劳精神;二是要有团结协作精神;四是要有求真务实粘神;五是要有奋斗拼搏梢神。六是要有锲而不舍的韧劲。这些都是自主创业最不可缺少的精神状态,也是许许多多创业者成功的经验所在。
3.创新意识。创业是一个充满创新的事业,所以创业者必须具备创新意识,创新意识的外在表现是:有创新思维,无思维定势,不墨守成规。能根据客观情况变化及时提出新目标和新方案,不断开拓新局丽创出新路了等:可以说,创新是创业者不断前进的关键环节,就大学生而言,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学生素质构成中的核心成分。
4.竟争意识与风险意识。竞争是市场经济最重要的特征之一,是企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创业者要敢于向自我进行挑战,不断反省自己,突破自身的固有思维模式;不断超越竞争对手才能取得成功。但是创业的同时处处都充满着风险,能不能坚持下去就看在创业过程中大学生对风险的防范意识。
三、大学生创业素质的提高
大学生的创业素质,应德育,教学,实践等方面,培养创业型人才具有良好的创业素质。在创业教育,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教育的创业理念,营造有利于创业的良好的商业环境的过程中,以提高大学生的素质。
1.深化教学改革,丰富的知识结构,引导学生树立创业的正确的看法。创业教育应该是开放大学课程,并纳入学校课程。如开设“创业”,“商业心理学”,“就业指导”课程。通过创业教育体系教课程,让学生了解和全面掌握全国大学生自主创业的一系列方针政策必要的知识,能力等。
2.创业教育融入日常的心理健康教育,注重挫折教育,培养大学生的内隐式的方式艰难,乐观,企业家和情感。学院的心理学课程,应普遍建立,使他们学习和掌握的技术和方法来解决,通过培训心理问题让个人拥有自己的一个更现实的认识和更加积极的控制。通过开展心理辅导,帮助学生分析可能出现的心理问题,在创业过程中,引导学生开展创业心理素质的创业活动,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创业。
3.将创业教育与实践教育相结合,在实践中锻炼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大力开展创业比赛活动,让学生在比赛中培养创业意识、沟通能力、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提升学生自我调控情绪的能力和增强遭遇挫折的心理承受力。鼓励学生参加各类社会实践,并充分利用校内外资源进行创业实践,在实践中感受创业全过程,提高自主创新意识和自主创业的能力。
4.营造良好的创业氛围,提升学生的创业素质。通过开设“创业成功人士”讲坛,激发大学生创业欲望,增强大学生创业的自信心。各行各业的创业典型是学习的活教材,尤其是创业成功的校友,可以邀请他们给学生介绍他们的创业经历、经验与教训,让学生受到熏陶,从而树立自信,克服自卑心理,强化创业意识,提升创业素质。
篇3
一、存在的突出问题
1、存在有时有办事拖拉,执行力不强的问题。
主要表现:在面对繁杂的工作,存在工作效率不高,个别工作存在延误、拖拉的现象。
2.存在工作全局意识不强,存在一定本位主义的问题。
主要表现:为缺乏全局观念,对本科室、本岗位的工作较为重视,存在一定的部门利益为上思想。
3、服务意识需要进一步加强,服务态度有待于进一步提高的问题。
主要表现:主要体现在对待服务对象,有时有不够耐心的现象,服务态度和服务意识需进一步提高等方面。
4.学习意识不强,工作创新不够。
主要表现:主要表现为主动学习、自我学习的能力不强,意识不够,工作中习惯于按部就班,照抄照转,墨守陈规,缺乏锐意创新,开拓进取精神开,创造性开展工作的办法不多,需要加强。
5.与企业、基层交流和沟通少,工作协调不够。
主要表现:主要是忙于具体工作,为基层服务、指导工作不够,与基层干部的交流、沟通、了解情况不够。积极主动向领导汇报少,缺少互助的意识和团队意识。
二、下一步整改措施
1、不断提高工作效能,避免拖泥带水,力求落实各项工作时落实到位,不折不扣的完成领导交办的各项工作任务,政令畅通,切实提高各项工作的执行力。
2、强化宗旨观念和政治理论学习学习,培养大局意识,树立全局观念。
3、提高创新意识,要结合自己工作的特点,认真总结经验,解放思想,积极探索,不断改进工作方式方法,使工作提高到一个新的层次。
篇4
为了客观、全面、准确地了解高职院校学生创新素质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并从中分析影响高职院校学生创新素质培养的因素,寻求培养学生创新素质的有效途径,我以石家庄信息工程职业学院的在校生为调查对象就高职学生的创新素质现状进行了调研。
1.高职院校学生创新素质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1.1 创新意识淡薄。高职院校学生的创新意识来自于学生自我内在的需求,它是学生进行创新活动的基础。我通过对学生和教师的走访调查,发现有大部分学生创新意识薄弱,部分学生认为创新是本科生和研究生应该做的事情,与高职学生没有关系。我国高职院校学生对创新的本质具有一定的认识,但是较为浅显,学生整体的创新意识还比较薄弱,主要表现为对创新的认识过于狭隘;虽然具有创新意识,但是不善于利用现有条件和创造新条件,也缺少进一步探索的精神;具有创新的动机,但是却缺乏创新的主动性。
1.2 创新思维不活跃。创新思维方式主要有逻辑型思维、发散型思维和批判型思维,它是创新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在高职院校的日常教学中大部分学校还没有专门对学生进行创新思维的训练,所以导致我国高职院校学生的创新思维还不是很活跃,主要表现为高职院校普遍存在知识面较窄,缺乏自主思维;虽然学生思维敏捷,但是欠缺创新型思维;另外,高职院校也缺乏对学生创造性思维方法的系统训练。这就导致高职院校学生想象力一般,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对事物的推理判断能力较差,缺乏逆向思维,对课堂上老师所讲的内容一般是被动的接受而很少能够主动的发表自己独到的见解。
1.3 创新能力较低。创新技能是能够让学生的创新想法顺利转化为有价值的新成果的重要途径。高职院校学生目前的创新技能还比较低,主要表现为学生具有创新的灵感,但缺少必备的创新技能;创新能力整体水平不够理想;学生具备较好的专业知识结构,但是缺乏创新能力。这主要是由于学生忽视学校组织的学术讲座,认为学术性的东西离自己很远,不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社会实践活动,不愿意参加系部组织的第二课堂活动,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较差造成的。
1.4 创新人格不够健全。创新人格是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中逐步养成的相对稳定的心理行为,它在学生的创新活动中能够强化其创新意识,挖掘其创新潜能,从而促使创新活动的成功。高职院校学生创新人格一般,主要表现为具有创新的兴趣与热情,但是缺乏毅力;求真务实的特点较为突出,但进取张扬的个性不足;少数学生不具备坚强的意志力和良好的进取精神。
2.高职院校学生创新素质培养中存在问题的成因分析
知识经济时代需要越来越多的具备创新素质的技能型人才,在高职院校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过程中,存在着诸多影响因素,既有来自社会、学校和家庭的因素,也有高职院校学生自身的原因。
2.1 社会方面的因素。第一,财政投入不足。高职院校的办学经费主要来源于政府的财政拨款和学生缴纳的学费,但是,现阶段国家对高等职业教育的投入滞后于高职教育的发展需求,低于高职院校对于培养创新型技能人才的投入,这就制约了高职院校培养创新型人才计划的实施。第二,应试教育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影响。在应试教育的环境下,学生按着老师讲的死记硬背,不善于独立思考,缺乏创新思维,造成学生只学书本知识,知识面窄的现象。第三,教育评价体系的片面化。为了应对评估,高职院校必然要按着各项评估指标来发展,指标的趋同化会导致不同的学校都要围绕指标来发展,导致了学校人才培养内容的相似,失去了各学校和各专业发展自己的个性和特色,制约了教师和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发挥,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高职院校对于教师的考核主要是教学和科研,两者之中以科研成绩为重,于是就造成了教师为了评职称,对科研投入的精力就比较多,而对于自己教学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投入就比较少一些。
2.2 学校方面的因素。第一,传统教育理念的制约。在传统教育理念的指导下,教师授课以讲授书本知识为主,忽视了学生的个性特征和能力的发展,忽视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教学手段单一,教学方式以灌输式为主,教学内容陈旧,没有体现出创新理论和创新方法,这些也都不利于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第二,教师的创新素质不高。要培养有创造性的学生,首先教师要提高自己的创新素质。高职院校应从企业中聘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的企业专家和能工巧匠作为兼职教师,努力打造一批高素质的、富有创新精神与能力的专业教师团队,优化师资结构,否则就会很难培养出一批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第三,实践教学环节薄弱。目前,一部分高职院校在教学实验设备更新、图书馆图书和资料增添、实训室的建设的经费投入比较少,造成实践教学环节形同虚设。高职院校应加大对实验室和实训室的经费投入,增加实践课程的教学比例,真正发挥实践教学对于培养学生创新素质的作用。
篇5
关键词:医学硕士;创新能力;培养;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06-0272-03
教育部周济部长曾指出:“研究生教育是一个国家最高层次的教育,代表着一个国家高等教育的最高水平,也往往成为国际上衡量一个国家高等教育水平高低最重要的标志。”医学研究生教育更是直接关系到人民的生命与健康,培养高素质具有创新能力的医学人才是研究生教育的根本目标,因此对于研究生的创新教育已成为研究生培养的关键,是研究生教育的本质。创新教育是研究生教育的核心,是通过质疑、批判性思维的教育理念,激发研究生不断向人类已经获得的成果或结论提出新的挑战,并展现新的世界。创新教育的目的是使研究生具有利用已有的知识、理论和成果,经过科学的思维和创造,。产生新知识、新思想、新方法和新成果的综合能力。通过我们对全国十余所大学口腔医学硕士研究生问卷调查结果分析,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是多种因素作用下的复杂过程。提高研究生的创新能力,既要有科学的培养制度,又要调动研究生的主观能动性,更要注意教育环境和导师队伍的建设。要引导学生在批判性地继承前人留下的医学理论和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敢于提出问题,勇于探索新知,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新。现代医学发展的新趋势及特点,不断向医学教育提出新的要求。因此,培养高层次具有创新能力的创新型医学人才,是一个系统工程,应从多方面入手。
一、转变教育观念,探索新的医学教育模式
多年来,应试教育在高等教育中占据了主流并且延续到了研究生教育,这种传统的教育模式,只注重知识的传授和模仿,忽视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使医学生们缺乏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创新精神,缺乏独立的个性和独特的见解。由于课程设置形式上与大学本科教学的模式接近,仍没有摆脱填鸭式教学方式,师生之间缺乏互动和讨论,无法激发学生发现、探索和解决问题的兴趣和热情,不利于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虽然绝大多数教育工作者早已认识到了传统教育模式的弊端,并且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探讨,但到目前仍没有一套行之有效的教育模式。多数学者认为,医学研究生教育急需转变观念,要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技能为重点。在制定创新能力培养模式时注意教学方法的多样化,采取提问式、讨论式、参与式、启发式、引导式、案例式授课等,引入PBL和基于网络的学习教育模式;改革现有课程体系和内容,建立创新课程体系,强化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分子遗传学、基因工程等课程的建设,建立起以核心课程为主,公共必修课、专业选修课为辅的课程体系,为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和创新研究打下坚实基础;加强课程配套教材建设,跟踪学科前沿,及时调整选修课,注重知识的更新,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专业和特长选择课程,增强其综合和探索知识的能力,着重培养研究生的创新意识;改变研究生的考核评价模式,建立创新能力培养、评价和考核体系,制定和加强创新能力的考核,采用考试、综述、临床实践相结合的综合考核方式,把创新能力的考核措施和方法纳入到研究生考核评价体系中。
二、改善教育环境,增强交流与合作
构建良好的创新教育环境,尤其是软件和硬件建设,是培养和提高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必要条件,研究生在较高层次的科研活动中可以更好地活跃创新思维,提高创新能力。学校应为研究生创造能够进行创新研究的良好的科研体制和环境,其中,信息查阅是使学生在创新能力方面得到有效训练与堵养的重要平台。网络和多媒体技术,尤其是科研文献数据库,是研究生从过去的知识获取型向现代的能力发展型过渡的重要手段。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实验条件及仪器设备支持,可保障研究生所做的创新性科研的数据更加精确、可靠,理论分析更加缜密、科学。广泛的交流与合作尤其是国际交流与合作是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不可忽视的途径,对研究生的创新性思维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通过高水平的学术交流与合作,一方面可以开阔研究生的学术视野和思路,了解最新学术动态和成果,追踪学科前沿,掌握本领域的研究方向,有效地激发灵感和求知、创新欲望,为创新型研究工作奠定思想基础。另一方面,高水平的学术合作与合作,可以迅速提高研究生的专业水平和科研工作能力,通过自由、宽松、高水平的学术氛围的培育,有效地克服机械的、按部就班的科研模式和思维习惯,在创新性科研活动中不断孕育创新性思维,从而逐渐提高创新能力。
三、强化导师队伍建设,充分发挥导师作用
调查发现,导师自身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不强会明显影响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研究生导师的质量决定着研究生的培养质量,特别是创新能力的培养。导师的学术水平、学术道德、治学风格对研究生的培养和成才起着关键作用。提高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导师自己要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才能有助于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培养,使他们在潜移默化下开发出创新潜能。由于导师对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影响至关重要,因此,从研究生入学开始导师就应该担负起创新培养的责任,包括学位课程的选择、学习和辅导;研究课题的选定和开题报告书写;学位研究课题的实施和指导;论文的书写和答辩等。上述工作的每一个环节,都对研究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产生明显影响,所以,必须要求导师具有高水平的综合素质和较强的创新能力。导师应时刻掌握本学科和专业的最新动态,能够站在学科的前沿,预见学科的发展方向。在实践活动中具有创造性的工作经验,并把自己的科研成果和经验向学生言传身教。导师对研究生不仅严格要求,还要鼓励他们勇于创新,大胆探索,善于挑战和攻克学术和科研难题。教师还要转变角色,不仅要传授知识、技术和经验,更重要的是组织、协调和督促研究生的创新活动,使研究生对新理论具有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创造冲动,从而练就出较强的创新思维模式。导师的集体指导作用对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同样重要。导师指导小组制通过不同治学风格、知识结构和研究方向的导师的集体培养,可以使研究生博采众长、全面提高,避免单一导师某些方面的缺陷对研究生产生的不良影响,有助于研究生具备完整知识结构和提高综合创新能力。另一方面还有利于导师队伍的管理和建设,促进导师履行其责和自身素质的提高。
四、加强自我管理,全身心投入到学习和科研实践中
外因是条件,内因是关键。创新型人才的培养,除了各种外部条件和环境外,研究生本人起着决定性作用。如果研究生的学习动机不纯,创新意识和意志薄弱,那么,即使外部条件再好,也很难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和取得创新性成果的人才。因此,研究生需要加强自身修养,以便于全身心地投入到理论知识学习和科研实践中去,从而有效地提高创新能力。研究生自我创新意识的培养应该从学习和科研实践的点滴做起。首先,研究生要端正学习动机。一个仅仅为了能顺利毕业和找到好工作而学习的人,就会局限于考试及格、、答辩过关,无心于钻研和探索,学习和科研效果可想而知,创新能力更无从谈起了,因此,正确的理想、信念、价值观和责任感是创新能力培养的基础。其次,要有强烈的创新意识。创新意识是人们产生创造新生事物或观念的动机以及对创新的态度,并在创新活动中表现出的意向、愿望和设想,包括创造动机、创造兴趣、创造情感和创造意志。创新意识是引起创造性思维的前提和条件,是成长为创新性人才的起点和基础。研究生应该加强创新意识的培养,打破传统教育观念和模式的束缚,树立科学的怀疑和批评精神,养成对新问题、新事物、新知识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只有怀有强烈的好奇心和质疑态度,才能转化为提出新观点和运用新方法、解决新问题和创造新事物的动力,进而升华为创新性思维。创新理想的实现,除了正确的学习动机和强烈的创新意识外,还要有顽强的创新意志。创新意志是指为了达到创新性目的而克服重重困难的心理过程与行动,是一种具有目的性、顽强性和自制性的精神状态。创新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艰难和险阻,只有通过坚定不移、坚持不懈、百折不回、不达到目的誓不罢休的顽强意志的磨练,具有无畏挫折的韧性、持之以恒的耐性和必胜的信念,才能促进自身积极心理因素的形成和发展,才能勇敢、正确的面对创新过程中的困难和失败,从而确保创新理想的实现。研究生创新团队的构建既为研究生提供科研机会,营造创新学术氛围,又可促进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团队协作精神。在团队中,研究生能相互承担责任并自觉进行创新性活动,能彼此交流科研经验、创新意识,团队创新成果远大于个体成果。
五、重视科研工作,提高论文质量
科研工作涉及科研条件、科研课题、科研实践和论文环节等多个方面。改善科研条件是提高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前提,选定高质量的课题是保证科研效果和对创新能力的检验,严谨的科研实践是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过程,论文质量和水平是研究生创新能力的综合体现。首先,先进的仪器设备、充足的科研经费、齐全的图书资料、通畅的信息渠道是保障高水平的科研成果和提高创新能力的前提条件,否则就难以得到前沿的科研课题和基本的科研训练,科研创新能力自然也得不到培养和提高。其次,选题是高水平论文的基础,选题阶段也是对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效果的一个有效检验。选题和开题工作决定了研究课题是否具有创新性,也是科研水平和论文质量的保障,对研究生培养效果还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为此,研究生应广泛查阅国内外文献资料,全面深入的了解所研究课题领域,找出问题关键,选好突破口,在导师指导下写好开题报告。导师指导组及平时专家应把好选题和开题关,严格审查和评估开题报告的创新水平和创新意识,并指出其问题和不足,评审合格后才可进行开题工作,以确保科研课题具有一定的创新价值。第三,科研实践是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和掌握正确科学实验方法的关键环节。只有经过较长时间的科学研究的创新训练,才能强化创新思维和形成创新意识。同时,通过科研实践可以不断的发现新问题并探索和设计新的实验方法,甚至形成新的见解和理论,在课题研究中掌握学习、研究和创新技巧。导师以及科研团队在科学研究中应发挥指导、督促和协调作用,以使研究生切实提高科研水平,培养研究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实战能力。最后,论文水平能够客观反映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培养效果,是创新能力的综合体现。学位论文涉及从选题、文献查阅、设计方案、开题报告、研究实施、数据获取及处理到论文撰写和答辩一系列环节,是一套系统工程,其创新水平受创新培养过程中每个方面的影响,包括教育体制和环境、科研环境、导师因素、研究生自身因素等。在创新性研究取得研究结论的基础上,撰写并发表高水平的论文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导师的指导,论文的严格审核与论文答辩是促使研究生提交高质量论文的重要工作。另外,对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的高质量论文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也可以起到研究生创新意识的激励作用。
创新能力的核心是创新思维,培养研究生积累扎实的理论知识是提高创新思维的基础,培养研究生获取信息的能力是提高创新思维的工具;参加学术交流是提高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导师是提高研究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推力;培养研究生严谨的治学态度和追求真理、锲而不舍的献身科学精神是实现创新成果的坚实基础。在这个过程中,应树立融素质教育与专业培养为一体,融知识传播与能力培养为一体,融教育与科学研究为一体的思想观念,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学习方法和研究方法,激发起他们的创新意识,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不断培养出高层次创新型医学人才。
参考文献:
[1]秦琴.创新教育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8):119-121.
[2]佘菲菲,陈燕凌.素质教育与21世纪医学人才培养[J].福建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2(1):62-64.
[3]岑洪.关于医学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几点思考[J].广西医科大学学报,2006,23(9):304-305.
[4]高立.医学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对策研究[J].西北医学教育.2010,18(2):282-284.
篇6
【关 键 词】高职 学生干部 存在问题 对策
一、高职学生干部队伍存在的问题
1.名利思想严重。为全体同学服务,应该是参加学生干部竞选的最大动力,然而事实上,不少学生干部参加竞聘是把学生干部当成一种荣誉称号或权力,想通过担任学生干部为以后入党、就业捞取一些政治资本。动机不纯自然也就谈不上服务意识,更别说奉献精神了。在实际工作中,有些学生干部处理问题先从自己的切身利益出发,对自己有利的事情好好做,对自己没有好处的事情敷衍了事。还有的凭借自己的学生干部身份优势,在奖学金、助学金等利益面前当仁不让,在各种荣誉面前从不谦虚,甚至有时为了个人的利益或荣誉而不择手段。这样既影响了自己的工作,也影响了全体学生干部的群众形象。[1]
2.原则性不强。作为学生干部,为人处事应该做到公平、公正、讲原则,在很多事务中应该比普通学生站得高看得远分析得透,尤其在大是大非面前更应该坚持原则。然而,实际工作中我们发现,很多学生干部对领导、老师言听计从、百般讨好,对同学凡事做“老好人”,怕得罪人,对其他同学的违纪行为既不会主动劝告,更不会严厉批评并加以制止,缺乏起码的是非观念;还有的学生干部义气用事,搞个人英雄主义,利用自己小小的职权,拉帮结派,用义气代替原则,这也是原则性不强的一种表现;近年来学生干部逃课、谈恋爱、抽烟喝酒、考试作弊、打架斗殴,甚至违法的事件也屡有发生,这是因为有些学生干部缺乏应有的正气。[2]
3.学习动力不足。学生的天职是学习,但工作又是学生干部的责任和义务,而且,大学生干部要比中学生干部工作多得多,加之大学生的学习任务没有中学生那么重,所以不少大学生干部因忙于工作而忽视学习,上课不专心听讲,作业不能认真及时完成,完成了质量也不高,因工作而耽误的功课又不肯抽课余时间去补,这样的话很多该掌握的知识掌握不牢,只能到考试时死记硬背,还有的干脆利用自己的学生干部身份找老师要考试范围,甚至极个别学生干部考试作弊,这样的学生干部自然在同学中说话就没有份量,渐渐就失去了威信,起不到模范表率作用。
4.抗挫折能力较差。现在的大学生已经开始是“90后”一代,他们基本上是独生子女,大都成长顺利,缺乏困难与挫折的磨炼,因而意志薄弱,抗挫折能力不强。有些学生干部遇到困难便束手无策、不知所措;还有的则是一遇挫折,就万念俱灰,丧失自信,表现出极度的自卑;也有个别学生干部盲目自大,自尊心太强,不能够虚心听取别人意见,工作中出现失误时,容不得老师和学生批评,批评稍稍尖锐了就撂担子,缺乏应有的责任心和抗挫折的能力。[2]
5.创新意识淡薄。思维改变命运,创新决定出路,创新尤其需要用自己的头脑思考和解决问题,现在很多大学生干部缺少的正是这种创新精神。大多数学生干部扮演的是班主任传声筒,按班主任的吩咐办事,常常是被动地开展工作,一般不会自主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工作缺少特色;不少学生干部思维方式比较单一,思考问题缺乏灵活性和全面性,只知道按教师的教导做事,从不会想换一种方式解决问题,工作缺少创意;也有的大学生干部有很多创新的想法,但动手能力不强,不能把创新的想法转化为实际的行动。[3]
二、学生干部存在问题的对策
针对以上学生干部存在的问题,重点从以下三个方面去解决问题:
1.严格学生干部的选拔
学生干部的选拔是解决学生干部存在问题的首要环节,只有把真正优秀的学生吸收到学生干部队伍中来,才能从源头上解决问题,学生干部的选拔工作必须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制定合理的选拔制度。学生干部的选拔是一项严肃而系统的工作,事关什么样的人能进学生干部队伍,如果把关不严让一些不理想的人进入学生干部队伍,一方面将影响工作的开展,另一方面会损害学生干部队伍的整体形象,给学校造成不应有的负面影响。因此,首先要制定规范严密的学生干部选拔制度,这样也可以避免学生走后门混进学生干部队伍;其次要明确学生干部选拔的标准,把一些不合格的人挡在学生干部队伍之外。[4]
(2)规范选拔程序与方法。在选拔制度的约束下,规范选拔的程序与方法。一要广泛动员,通过新生入学教育等有效渠道,向新生宣传学生干部选拔的有关事项,使有志于为同学服务的优秀学生全面了解高职院校学生干部选拔的要求、应聘方法等。二要做好新生基本情况调查工作,通过查阅学生档案、个别谈话等途径了解新生中学时担任学生干部的情况,再通过开学初的考查,对优秀人才心中有数。三要试用,根据班主任、辅导员、同学们对优秀学生的初步意见,临时任命一些人担任过渡期的学生干部,通过他们的工作、学习、为人处事等表现,对这些临时干部进行更加深入的考查,优胜劣汰,为选拔真正优秀的学生干部打好基础。
(3)选拔的几个观测点。思想品德、学习能力、责任心、集体观念、奉献精神、创新意识等是学生干部选拔的几个必不可少的观测点。其中,思想品德是根本。选拔学生干部尤其要关注其思想品德。学习能力是学生干部必备的素质,因为他要把时间合理地分配到工作和学习两个方面,较之普通同学事更多、时间更少,学习能力不强很有可能因为工作而影响学习。责任心、集体观念、奉献精神也是学生干部必备的几项素质,没有这些素质就得不到同学们的拥护,很难做好工作。至于创新意识,是工作高效而有特色的保障,只有创新实践能力强的人才可能出类拔萃。
2.重视学生干部培训工作
大多数高职院校很重视学生干部的选拔,而对于培训学生干部却有所忽视,或者虽然重视但时间太晚,培训好了还没用多少时间,学生则要实习、毕业了。鉴于此,我们必须及早挑选、培训学生干部,以延长学生干部的使用周期。
(1)思想道德培训。要反复向学生干部灌输“立人先立德,树人先树品”“品德是立世之本,能力是谋生之术”的思想,让他们明白“德才兼备是上品,有德无才是次品,无才无德是废品,有才无德是危险品”的道理。结合企业更加看重学生的思想品德案例教育学生干部首先要做到“大爱”:爱祖国、爱生活,对祖国无比忠诚,对生活永远保持一种激昂向上的人生态度;其次做到“中爱”:爱学校、爱企业,把思想品德转化为实实在在的行动,在学校时好好学习,在企业里认真工作;再次要做到“小爱”:爱亲人、爱朋友,永远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对待自己身边的人,用诚信结交所有人。
(2)学习能力培训。由于很多高职学生干部处理不好工作与学习的关系,因此,首先要解决学生干部对学习的认识问题,可以举办学习重要性方面的讲座,也可以进行学习方法上的指导,还可以请优秀学生干部作学习经验介绍,让学生干部们先从思想上认识到必须正确处理好工作与学习的关系。其次建立学习成绩一票否决的制度,对所有的学生干部确定成绩方面要求的底线,比如所在班级的名次必须是前三分之一,如果达不到要求就从学生干部队伍中清除出去,给学生干部以学习的硬性压力。再次,给予学习成绩优秀及学习进步大的学生干部奖励,以激发学生干部学习的热情。
(3)工作能力培训。学生干部必须有较强的团队协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写作能力、决策能力、组织协调能力、社交能力等。当今社会单打独斗难成大事,只有学生干部们形成团队,相互协作才能高效务实地完成工作,团队协作能力一方面靠锻炼,另一方面要靠培训;作为学生干部,既要与领导、老师打交道,又要和广大同学交往,因此对他们进行“听”、“读”、“说”、 “写”、“悟”等沟通能力的方法、技巧培训很有必要;决策决定方向,组织协调好人力资源配置能够争取成果的最大化,融洽的人际关系则可以提高工作效率,所以要培训学生干部如何提高决策能力、组织协调能力、人际交往能力。
(4)创新思维训练。上文说过,大多数学生干部创新意识不强,那么就有必要对他们进行系统的创新思维训练。通过培训,培养其创新精神,端正其创新动机,积累其创新知识,训练其创新技能、开发其创新潜能。结合创新成功的案例引导学生干部学会用自己的头脑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在大量而又实在的工作中积累创新所需的知识并训练自己的创新技能,学会打破思维定势创造性地开展工作。还可以聘请一些企业家到学校作讲座,要求企业家们结合自己的创业经历,启发学生能够在平凡的学习和工作中发现创新的意义和方法,并把它运用到以后的工作和学习中去。
3.做好学生干部的绩效考核工作
绩效考核是组织管理工作最有效也最常用的手段之一,学生管理工作也不例外,对学生干部进行考核可以避免个别学生干部占位不出力现象。
(1)建立科学的考核指标体系。制订出细致的考核细则,对学生干部的工作业绩、学习情况进行考核,学生干部的所有情况都可以纳入考核体系。如学生干部主持或参加的院系班级活动,学生干部参加的社会公益活动,学生干部的学习成绩,学生干部取得各类专业资格论证、技术等级证书,学生干部为院系夺得的荣誉,学生干部的违规违纪等。
(2)建立学生干部考核档案。对应学生干部的考核,必须建立相应的学生干部考核档案,把学生干部的考核结果登记在册,既是作为学生干部的特殊档案,也是作为其评优评先的依据。这样就对所有的学生干部建立了监督和奖惩机制,避免出现干好干坏一个样,工作热情不高,工作积极性不强的现象,从而大大提高学生干部工作的积极性。
(3)做好学生干部的奖罚工作。有了学生干部的考核数据,每学期、每学年都要汇总考核,让学生干部认识到自身存在的问题从而知道努力的方向。在考核数据的基础上,对学生干部奖励或处罚,做到奖罚分明,使荣誉有一定的含金量,也增加处罚的分量, 并把奖励情况及时公布,记入学生档案。
高职院校的学生干部队伍建设是一项系统的工程,只有及早选拔、重视培训并在工作中多指导才会使学生干部更快更健康地成长,从而使学生干部队伍建设工作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参考文献:
[1]李真.高校学生干部队伍存在的问题及建设[J].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2(3):54.
[2]谢云峰.当前高校学生干部队伍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丽水学院学报.2006(12):87.
篇7
创新思维是一种高度发展的最可贵的人类思维形式,创新思维是创造的重要前提和基础,创新只有在创新思维的意识活动中才能产生。创新思维的本质决定了创新思维的培养是创新人才培养过程的重要环节,创新思维的本质就是功能性本质、结构性本质和过程性本质这三个层面的统一,从功能层面看,创新思维的本质在于出新,在于产生前所未有的认识、成果;从结构层面看,创新思维的本质在于超越,在于突破原有的思维结构;从机制层面看创新思维的本质在于逻辑与非逻辑的统一,在于实现思维素材的超逻辑组合。创新思维的哲学内涵是对传统的辩证否定,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批判意识是创新思维和能力形成的灵魂。创新思维是对常规思维模式的突破,其特点是超越权威,不迷信书本结论,勇于创造;跳出经验的框子,不循规蹈矩;敢于标新立异,开拓新途径;博采众长,善于综合运用;突发奇想,经常变换视角。从创新思维的内涵和特点可以看出,创新思维就是学生身上的体现就是在理论知识学习的过程中需要自己进行深入的思考、有自己独特的视角和看法;在实验实习过程中,要理论联系实际,善于使用在科研活动的过程中,对于积极探索新工艺、新方法、新技术的勇气和能力。
二、现代教育技术对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培养的作用
大学生的创新思维教育活动是一项具有战略意义的教育革命。它的教育活动目标就是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开发其创新能力、形成其创新人格。实践证明现代教育技术在大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培养过程中有着重要的作用。
(一)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可以培养创新思维意识
创新意识是创新实践的思想前提,它激发创新实践的动机,表现为创造性的意向和设想。传统的课堂教育是以教师为主体,学生被动的接受教师的讲授、课堂气氛枯燥、乏味,学生学习兴趣低,导致学生的创新意识不强,而将现代教育技术引入教学,通过多媒体技术中的图片、视频等手段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网络教育技术增加学生的自学能力等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进而把学生培养成创新型人才。
(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可以提升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就是创造力。所谓创造力,是指对已积累的知识和经验进行科学的加工和创造,产生新概念、新知识、新思想的能力。通过现代教育技术可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这一目的已经在不同专业、不同课程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提升创新能力部分研究一些高等院校和职业院校已经意识到现代教育技术对于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性,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课程教学模式、实验、实训教学模式、精品课教学模式的创新、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能力,进而培养创新人才。
(三)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可以塑造创新
人格创新人格则是一个人的整体人格在创新活动中的表现,往往指一个人在创新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好奇的情趣、强烈的动机、不懈的追求、大胆的质疑、勇敢的批判、丰富的想象、灵活的思考和顽强的毅力等创新精神和创新素质的综合体现。现代教育技术对于塑造大学生的创新人格是有重要作用的,现代教育技术可以利用其丰富的媒体资源和技术手段,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充分尊重学生主体的环境中实现创新人格的塑造。
三、现代教育技术提升学生创新能力的途径
本文以东北农业大学为例,探索现代教育技术提升学生创新思维的途径。
(一)提高教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能力
促进创新思维的培养现代教育技术在高等教育中具有的重要作用,但是关键是如何来熟练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并将其与教学环节有机的结合在一起,这有赖于教师对于现代教育技术的了解和掌握程度,只有教师能够熟练的掌握现代教育技术,才能发挥他的辅助作用,才能不会勉强、被动地使用现代教育技术,才能真正提高教学质量,进而促进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二)改变教学方式
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现代教育技术可以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可以给枯燥的课堂带来新颖、生动、形象、吸引注意力的教学资源,包括理论知识的动态展示、实验教学的循序渐进的演示、实际生产的精彩视频,可以引导学生的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另外,现代教育技术可以营造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氛围,学生不仅仅从教师的口中获得知识,还可以从多媒体教学资源获得自己感兴趣的知识点,从而提高学生的求知欲,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通过网络化学习
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网络化学习,又称在线学习,通过网络进行学习的一种全新的学习方式。网络化学习可以实现全天候的学习,不分时间,不分地点,随时随地可以进行自己感兴趣知识的学习,这就改变了传统课堂的定时、定点的固定教学模式。学生可以根据个人的时间和兴趣进行学习,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四)依托现代网络技术
搭建师生沟通平台师生的沟通对于学生创新人格的塑造非常重要,传统的师生沟通只能是在课堂讲授、课后答疑等少数时间,而且沟通的内容一般也仅限于与课程有关的问题,师生之间没有深入的沟通交流,学生对于一些感兴趣的问题得不到及时的解答,学生认为教师教授的内容与自己的需求不相符,教师觉得学生学习态度不端正,这样会造成师生之间的对立情绪,不利于学生心理的健康发育,更谈不上创新人格的形成。而依托于网络软件和平台、如QQ、飞信、微信、微博等途径,师生可以在课余时间对感兴趣的理论知识、科研问题、生活困惑等进行交流,学生的心理能够健康发展,知识诉求能够得到满足,从而塑造其创新人格。
四、总结
篇8
尽管创业教育不是短期的技能速成培训,短期内涌现出大量的学生企业主的想法也是不符合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的,但与美国等西方创新型国家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比例达到20%-30%的数据相比,多少表明了我国高校的创业教育在推广理念和方式上存在“短板”。导致这一“短板”存在的原因,归根结底在于中国的创业教育目前还是以政府推动为主,高校处于相对被动的地位;提升大学生开创性精神的教学改革非一时之功,面对量化考核高校只能将创业教育开展活动化和“仿精英化”。活动化使得创业教育易于在实际开展过程中出现功利化倾向,拔苗助长式的学生创业公司先天“营养不良”,缺乏真正的市场竞争力,无法实际独立运营。更为甚者,会扼杀学生的创新精神,挫伤学生的创业热情。创业教育在我国尚处于全面起步发展阶段,创业教育无论是在理论研究还是在操作实践方面尚属于探索状态。前期试点院校皆是科研、教学综合实力较强的大学,创业教育成果多以高层次科研项目为支撑,以高新技术产业化开发为手段,堪称为精英模式。精英模式下的创业教育成果不仅体现为所创立的高新企业,更优秀的甚至能创造新的行业,社会示范效应巨大。但由于层次和综合实力的差距,对于大多数高校,尤其对于占高等教育绝对数量的普通本科院校而言,精英模式却并不适用,过分效仿以追求创业教育“亮点”,不仅效果不明显,还背离了创业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的指导方针。因此结合自身办学特色确立何种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切实开展有效地开展创业教育是提高我国创业教育实效的当务之急。
内创业者及其特质分析
建设创新型国家,离不开大量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开展创业教育的根本目的并非为了单纯培养企业家,而是要培养具有开创精神的岗位创造者,即岗位创业者。岗位创业者也称内创业者,主要指在现行公司体制内,发挥自己的创业精神和革新能力,敢冒风险来促成公司新事物的产生,从而使公司获得利益的管理者。内创业者(Intrapreneur)一词源于1985年美国学者GiffordPinchot的著作《创新者与企业革命》,是“公司内部创业者”的缩写。内创业者是企业内部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管理者即企业家型的管理者。对于成功内创业者应需具备的特质,ShannonDavis(1999)归纳为:创造性和创新能力、冒险精神与战略眼光、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进取心、具有较强的专业技能、丰富的管理经验、耐挫力。Twomey&Harris(2000)则总结为:团队合作、创新期望、积极主动、角色榜样、归属感和责任性。袁登华(2003)认为:创新意识和成就动机、综合管理能力、冒险倾向和挫折容忍力、内部控制、政策水平、目标—行动导向。范剑峰(2004)则把其归纳成:协作学习、创新主动、责任与归属。贺小刚(2006)认为:战略能力、关系能力、管理能力、机会能力、创新能力和学习能力。综合上述学者们的观点,可以将内创业者必备特质归结为如下三种:
(一)创新能力
创新理论奠基人熊彼特将创新描述为:“把成产要素和成产条件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即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新函数的建立既需要有对“参数”性能的充分了解,也需要拥有发散性、创造性的思维来将之组合。研究表明:71%的创业者是复制或者修改其在以前的工作中遇到过的机会,20%是偶然获得了创意,4%是通过系统搜寻发现了机会。对于内创业者而言,由其主导的内创业活动更是绝大部分基于企业已有工作成果之上的创新。就此可以将内创业者的创新能力分解为专业技能和创新意识两个基本要素,二者在生产实践中往往能够相互转化、相互促进。
(二)自主学习能力
内创业者的主导作用体现在企业内部创业活动过程中的各个环节,需要内创业者除具备较强专业技能之外还需具备多方面的能力和素质,如管理知识、财务知识等。已有知识技能与创业活动所需要的知识技能之间的差距需要通过内创业者自身不断的学习去弥补。而创业的特殊情境无法保证内创业者能够去接受系统完整的授课式学习,因此拥有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能够利用工作之余,边做边学对于内创业者最终创业活动的成功至关重要。
(三)对个人价值实现的强烈动机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麦克利兰在其成就动机理论中曾这样表述:成就动机低的人愿意选择风险较小、独立决策较少的职业;而成就动机高的人爱毛遂自荐,喜欢担任富有开创性的工作并在工作中敢于自己做出决策。正是基于对个人价值实现的强烈追求,内创业者才会勇于挑起领导创业活动的重担,敢于承受多种不确定因素所带来的风险,并在创业过程中将这种精神时刻外化放大,提升整个创业团队的精神面貌,使全体成员能在高效、热情的创业氛围中协力工作,最终取得创业活动成功。
微软、德国大众、Intel和谷歌等众多大牌企业至今仍在用他们内创业成功的产品或服务创造着巨大财富并改变人类的生活。这些实例充分体现了内创业活动对企业发展乃至社会进步都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以就业者身份先行进入企业,通过生产实践积累工作经验和社会人脉,因时而动开展创业活动,在努力实现个人价值追求的同时为企业和社会创造更大的财富,这是内创业者的成长路径。内创业者成长路径符合人才成长客观规律,既可以作为大学生今后职业生涯规划的参考,也可以对高校特别是本科院校在提升创业教育实效性方面给予更多的启示。
对本科高校创业教育的启示
(一)本科高校开展内创业教育的定位
内创业者的培育注重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培养,显然符合以就业为导向,服务于社会生产一线,培养应用型、实用性技能人才的本科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高校创业教育的本质是在高校中实施旨在培养大学生现在或未来开拓事业所需素质的一种教育活动。高校的创业教育应是面向全体大学生的素质教育,旨在让学生了解创业活动的内在规律。区别于短期的创业教育培训,高校的内创业教育不能急功近利,应立足长远与长效,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专业技能。仅仅着眼于操作层面的创业教育,只能是让社会上多出一些核心竞争力不强的大学生老板,却无助于整体大学生能力素质的提升。正如清华大学中国创业教育研究中心雷家骕教授所说:“在基本理念层面,应明确大学要搞的是创业教育,而不是鼓动大学生创业。”
(二)把创新意识的培养融入专业教育之中
随着社会进步日益由对资源要素的依赖转变为对知识要素的依赖,创新正逐渐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主动力。企业能否发展甚至生存越来越取决于企业的创新能力。企业的创新能力很大程度上由内创业者的创新能力所决定。专业技能和创新意识二者的相互促进、融合构成了内创业者的创新能力。从这一点来看,高校内创业教育的关键就在于将创新意识教育融入专业教育之中,在教学和实践环节中突出学生作为学习活动的主体地位。传统的课堂教学方法不利于学生自学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学生不善于独立思考,缺乏问题意识和批评意识,“高分低能”的大学毕业生也一直为企业所诟病。如何提升学生对知识运用的能力;如何在专业教育之中融入对创新意识的培养,不仅是高校提升教学质量与教育层次的重点,也是高校内创业教育研究的重点。针对这一问题,近年来国内高校都加强了教学中的实践环节的比重。在此值得一提的是,这些课程设计、课程实践往往在内容上缺乏时效性、前沿性;与现实生产脱节严重,对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作用不大。故对于高校而言,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不能只是单纯的依靠增加实践性教学环节的课时,根本还是需要有深刻的对于创新性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思考。
(三)开展创业通识教育
内创业活动需要内创业者具备非专业以外的多方面知识技能。相比于一些创业教育发达的西方国家,中国的创业教育大多还局限于实践层面,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缺失。统计显示美国有1600所以上的大学提供了2200门以上的创业课程,有82%的被调查的大学为本科生提供创业课程。本科高校应根据情况将创业通识教育纳入日常教学课程体系,让学生尽可能多的提前接触相关方面的知识。此类通识课程一般应涵盖创业常识、小型企业战略管理、财务管理、创业道德法规、市场营销、商务计划写作、公关和交往等相关实用内容。此类课程的开设并非是经济管理类课程简单复制到其他专业院系课程体系之中,关键是要结合自身专业特色,创新性地将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相互渗透融合,由点及面地有针对性地开展创业教育的引导。故而课程在理论知识部分宜广不宜深,多采用与行业相结合的案例教学是一个比较理想的选择。此类课程,在国外大学已有开设并成功的先例,如美国康奈尔大学开设了诸如“创业精神与化学工程”、“设计者的创业精神”等课程。
(四)调整教师创业教育理念
师资力量始终都是教育成功开展的重要保证。本科高校开展内创业教育需要一支既具备专业学术背景又具有创新创业意识能将创业元素溶于理论与实践的复合型师资队伍。结合内创业教育的定位,本科高校建设创业教育师资队伍的首要任务是帮助专业教师树立正确的创业教育价值观。当前,在高校创业教育开展过程中,相当比例的专业教师仍还表现为“无意识”和“不作为”。因此,学校要搭建平台激励教师运用自身的专业学术能力参与到企业内创业活动之中,如此,一方面能使教师的专业水平得到进一步提升;另一方面通过参与具体的内创业实践,使得教师对创新创业教育理念认识得以更新。因此,只有教师对专业领域的创新创业情况、趋势变化有所了解与参与,才能提高其在专业教育中对学生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的培养作用。
(五)校企合作,共同培养未来内创业者
本科高校的内创业教育是着眼于为企业培养内创业者的教育,因此在培养过程中,要注重与企业的合作,走校企合作培养的道路。校企合作培养大学生创业类人才是相对于传统的高校主导培养模式而言的,它是指依托企业的资源和优势,整合校企资源,培养大学生创业所需要的内在品质思维方式以及外在行为习惯。本科高校所实施的内创业教育模式是对创业教育与就业教育的有机融合,对于高校而言,通过与企业合作,一方面可以聘请企业已有的优秀内创业者作为创业教育的优质师资,充实本科高校教师队伍;另一方,可通过开展符合企业人才贮备需求的针对性培养,提高本科高校的办学声誉,提升就业质量。对于企业而言,合作培养一方面有利于企业自身对外宣传,吸引更多优质人才;另一方面,学生能深入了解企业的发展情况和文化理念,减少未来员工今后融入企业的时间成本和经济成本。
篇9
【摘要】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成为当前社会的新常态,提升大学生的就业能力,是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有效途径。当前大学生就业能力不足的原因主要是:学习能力不强,专业能力不足,实践能力低下,职业目标模糊,创新意识缺乏,应聘能力欠缺等。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应从以下五条途径进行: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提升学习能力;加强课程体系建设,提高专业能力;加强校企合作项目,培养实践能力;加强创新创业教育,提升创新能力;加强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教育,提高应聘能力。
【关键词】大学生 就业能力 提升路径选择
当前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也是群众议论的热点,更是高校要面对的难点。大学生就业问题,不但涉及到大学生自身价值的体现以及家庭期望实现,还关系到国家的和谐稳定与改革发展。近几年,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规模的不断扩大,毕业生人数在逐年上升,连续几年出现“史上最难就业年”现象,据统计,2016年我国高校应届毕业生人数达到了前所未有的765万人,对于就业而言,“没有最难,只有更难!”。因此,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亟需得到解决。当前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成为社会的新常态,面对如此严峻的就业形势,只有切实提升大学生的就业能力,才是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有效途径。
一、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内涵
大学生就业能力这一概念的定义有很多种,但目前仍没有统一定义。就业能力的概念最早出现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国际劳工组织(ILO)认为,就业能力是个体获得和保持工作,在工作中进步以及应对工作生活中出现的变化的能力;美国教育与就业委员会(DFEE)认为,就业能力是获得和保持工作的能力,在劳动力市场内通过充分的就业机会实现潜能;国内的研究学者普遍认为,大学生的就业能力是大学生通过在校期间的知识学习和自身综合素质的提升来获得的能够满足社会需求、实现就业梦想、体现自身价值的能力,不是单独某一项技能,而是多种能力的集合。笔者认为,大学生就业能力是一种步入社会后的综合能力,主要包括:学习能力、专业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应聘能力。
二、大学生就业能力现状及存在主要问题
当前,就业市场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大学毕业生找不到理想的工作岗位,而企业却招不到适合其发展的人才”结构性就业矛盾十分突出。究其根源就是大学生综合素质、就业能力与用人单位的需求不匹配,大学生就业能力存在明显不足,主要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1)学习能力不足。学习能力不足主要表现在无法独立自主的获取有效的新知识和新信息,主要依托于老师在课堂上的教学,亦或者是“人云亦云”似的盲目学习。由于受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部分大学生思维方式没有转变,只会死记硬背,“为了考试而学习”,缺少独立思考、深入分析、自由探索的意识,无法掌握正确的学习方式和方法,导致学习能力不足。
(2)专业能力不强。经调查研究发现,专业不对口和专业能力不强等是影响大学生就业能力不足的重要因素之一。一方面,学生普遍关注学校所需要修的学分,而忽视对专业知识深入系统的学习;另一方面,由于高校专业课程设置严重滞后,专业课程设置与社会需求脱轨,致使高校培养的人才难以满足社会的需要,导致大学生专业能力普遍不强。
(3)实践能力低下。当前,实践能力和技能已成为用人单位在招聘大学生时优先考虑的条件之一。一方面,由于高校教学形式的局限性,一般只注重大学生理论知识的学习,而忽视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另一方面,缺乏有效地校企合作,学校缺少充足的实习基地,学生缺乏专业实习和实践的机会,从而造成了部分毕业生“只会说不会做”,动手能力差,实践能力低下等缺陷。
(4)职业目标模糊。大部分学生在填高考志愿时缺乏对专业所从事职业、行业深入了解,更多的是体现家长的意志;入学后,学生会发现自己对所学专业并不感兴趣,从而失去了学习动力,进而对未来感到迷茫。此外,高校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开展不到位,缺乏有针对性和个性化职业生涯辅导和咨询,部分大学生对职业规划知识学习和理解不够深入,导致职业生涯方向和目标缺失。
(5)创新意识缺乏。目前,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普遍不足,主要表现在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缺乏。据调查分析发现,40.7%的大学生创新能力非常欠缺,17.3%的大学生创新能力较好。另外,大学生创新意识普遍薄弱,只有24.7%的大学生具有创新的想法和建议。
(6)应聘能力欠缺。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心态不端正,应聘前准备不充分,经常抱有“试试看”的心理去参加应聘;第二,高校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教育缺位,学生缺乏应聘技巧,应聘能力低下。
三、大学生就业能力不足的主要原因分析
影响大学生就业能力不足的原因有诸多方面,有大学生自身原因,也有高校、用人单位、家庭、社会以及政府等原因,笔者认为最主要原因如下:
(1)大学生自身原因。首先,大学生的自我规划、自我培养意识不强。一些大学生思想观念陈旧,轻视就业要求,就业心态未调整好,就业期望值太高脱离实际,缺乏重视自身综合素质的培养,忽视了就业能力的提升,导致就业能力不足。其次,大学生自身综合实力不强。当前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人才,不仅要有扎实专业水平、理论功底,还要有较强操作能力、社会适应能力以及良好的职业道德修养和勇于创新的精神。而在实际中,一些大学生在日常学习中只重视专业知识,而轻视基础知识;只重视书本知识,而轻视实践操作;只重视实用知识,而轻视人文素养[3];导致其自身综合素质不高、竞争力不强、缺乏创新精神,与社会人才需求不匹配,造成就业市场结构性失衡。
(2)高校教育原因。首先,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与当前就业市场需求脱轨。目前,大部分高校存在人才培养模式偏离,专业课程设置与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相脱节情况;培养的大学生知R结构相对单一,实践操作能力较差,基本是千遍一律同、质性严重,适应不了市场的需求。其次,实践教学缺失。大部分高校虽然也把实践列入了教学计划,但实际情况并不太乐观,一些高校的实习实践环节流于形式、缺乏实效,缺少足够数量的实习基地,学生缺乏足够的实践机会,没有真正实践专业知识和技能,致使他们缺乏对社会就业形势判断、相关职业需求和行业发展的了解,毕业生在就业求职时无法适应,达不到用人单位的要求,往往因为缺乏与应聘职位相关的工作实践经验而被排斥。再次,职业生涯与就业指导缺位。大部分高校的职业生涯与就业指导教育仅仅停留在较为初始的层面,没有形成涵盖全过程的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服务体系,缺乏个性化咨询和针对性指导。此外,高校的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师资短缺,同时缺少专业化、专家化师资力量,缺乏必要专业培训和学习,导致师资队伍整体素质和教学水平普遍不高,教学或指导效果不理想,严重影响了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形成与提升。
四、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基本路径
(1)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提升学习能力。学习能力是大学生踏上工作岗位之后最基本的能力,也是必须具备的能力,直接关系到大学生在人才市场中是否具有竞争力,在很大程序上取决于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首先,高校必须以社会发展和就业市场需求为导向,把培养人才和毕业生就业有效结合起来,及时地调整培养目标及专业设置,大力培养宽口径、厚基础、素质高、能力强的复合型创新人才。其次,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刻苦钻研的良好习惯,重点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沟通与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团队合作能力;最后,改变传统的培养模式,创新教学方式和方法,让学生由原先被动式学习转变为主动性学习,倡导学生自主学习知识和提升能力,加强综合素质教育。
(2)加强课程体系建设,提高专业能力。专业能力是大学生获得工作的有利优势,也是必不可少的能力,大学生应该学好专业知识,利用好自己独特的优势,增强就业竞争力。首先,高校课程设置应根据就业市场发展需求及时调整以适应市场变化,基础课是专业学习的基础,基础课程的设置应以“拓宽专业口径、夯实专业基础”为原则设置,着力培养学生专业基础理论;其次,必修课也称为主干部课程即是专业的核心课程,必修课程设置应以着力“提升专业能力、培养专业素养”为原则设置,着力培养学生专业精通能力;最后,选修课设置是对专业课程体系有效的补充,选修课程设置应该以“开拓学生视野、培养学生兴趣、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为原则设置,着力培养学生综合素质。
(3)加强校企合作项目,培养实践能力。实践能力是大学生就业的核心竞争力之一,也是用人单位非常看重的能力,培养实践能力可以通过加强校企合作项目,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进行专业实践。首先,高校要增强对实践教学认识和重视,有规划地开展校企合作项目,突出实践性教学环节的重要性,提高实践课程的地位;其次,要紧密与合作企业对接,把实践教学、专业实习、以及毕业论文等环节与企业实践相结合,增强大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从而实现从理论知识向实际技能运用的转化;最后,邀请企业进校授课,增强课程实践教学的直观性和操作性。组织安排专业老师带队到与企业合作建立的教学实践和就业实习基地,进行专业实习、岗位实习和项目实践,为大学生提供专业实践和就业实习的机会,提升大学生实践能力。
(4)加强创新创业教育,提升创新能力。创新能力是大学生就业的加分项目,也是当前大学生最欠缺的能力,提高创新能力可以先增强创新创业意识,让学生更多的接触创新的含义,让创新创业的概念不再陌生。首先,高校要努力营造创新型人才培养良好的氛围,引导和鼓励大学生弘扬自立自强的精神,踊跃投身到创新创业浪潮中,并通过各种方式去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激发潜能,培育大学生创新创业精神和意识。其次,高校要尽快开设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加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指导;建立创新创业孵化基地,鼓励大学生勇于创新创业,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提供平台。再次,要积极组织各类大学生开展创新创业竞赛,积极推动学生科技成果转化;充分借助国家政策和企业力量为大学毕业生创业提供资金支持,帮助大学生发挥知识优势自主创业。最后,搭建多种形式的创业教育平台,如:举办创新创业竞赛、邀请创业成功的校友或企业家进校举办创新创业讲座等,有效地引导大学生创新创业,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精神,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
(5)加强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教育,提高应聘能力。应聘能力是大学生获得工作的最终决定因素,也是平时很难得到锻炼的一种能力,要提升应聘能力就应该加强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教育,有效地指导学生撑握必要的应聘技能,让学生不再惧怕应聘。首先,高校要建立完善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服务体系,设立专门机构,确保机构、人员、场地、经费“四到位”,增强服务意识,提升服务水平,提高服务能力。其次,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要建设一支高素质的专业化、专家化的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师资队伍,减少课程教师的流动,保持师资队伍稳定性;定期举办专业师资培训,增强教师专业水平,提升教学和指导效果,为学生提供专业咨询指导服务。再次,要加强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教育,面向各年级学生全覆盖分阶段开展《大学生职业规划》、《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的全程化指导教育,及时将最新就业创业政策、就业项目、就业形势等内容进行宣传和指导教育,帮助大学生初步确立职业目标,建立职业规划意识,了解就业政策,认清就业形势,树立正确就业择业观念;定期邀请专家或企业家到校开设职业规划和就业指导课程讲座,通过真实的事例和案例增强课程指导效果。最后,设立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咨询室,为不同群体学生的需求,提供个性化的咨询服务,帮助毕业生放下心理包袱树立就业信心,使其以最佳的心理状态投人到求职应聘活动中,提高应聘成功率。
参考文献:
[1]王自强.论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的有效途径[J].河南财政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2).
[2]杜毅,肖云.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多角度剖析及对策探讨――对重庆市1618名在校大W生的调查与分析[J].浙年专修学院学报,2008,(4).
[3]李宪.论大学生就业能力及其提升途径[J].教育探索,2012,(10).
[4]周静.大学生就业能力现状分析与对策[J].黑龙江教育(高等研究与评估).2001(3):22.
[5]孙德彪.构建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EB/OL].http:///20010827/
208524.shtml.
篇10
论文关键词:大一新生 创新能力 实践能力
论文摘要:21世纪的高等教育必然是一个创新的时代。创新教育不仅表现在教育制度、教育结构和教育模式的创新,而且更本质地在于它是以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因此,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从大一就要抓起,通过大学四年的系统培训和科学培养,使他们成为高素质人才,是我国高校改革和发展的方向,也是我们深化教育改革、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核。
一、影响和限制大一新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发展的因素
(1)创新个性不强。由于长期的应试教育 ,中小学在教学上实行“ 满堂灌 ”,导致学生学习较被动 , 造成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动手能力不强,实践能力薄弱,缺少创新性思维,在创新活动的过程中经常遇难而退。
(2)创新目标不明确。在时代创新冲击波的激励下 , 大一新生刚入学与社会联系不足 ,对相关学科知识了解不足。又由于目前高校评价学生的标准主要是学业成绩 ,因而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学生片面追求成绩 ,导致了学生的创新目标不明确,许多大学生能独立地思考一些问题 ,甚至产生灵感的火花 ,但由于缺乏创新技能 ,不擅长联想与类比、组合与分解 , 灵感最终昙花一现 ,失去创新的机遇。
(3)创新思维运用不足。由于知识宽度不够 , 相关学科知识融合不足 , 绝大多数学生思维方式往往单一或流于直线型或者由于接受创造性思维训练不足 , 发散思维 、求异思维、直觉思维不强 , 大一新生还是在本专业的狭窄范围内活动 , 忽视了人文和社会科学知识以及相邻学科的学习, 这样就限制了学生的视野 , 造成学生思维阻塞与僵化 , 影响了创新能力的培养。
(4)重视知识的传授 , 忽视学生能力的培养。
我国的高校教学内容更新速度慢 , 知识体系较难反映学科发展的最新成果和新趋势。教师仍以传授知识为主要教学目标,忽视对学生求异思维和专业技能的训练 ,灌输式、填鸭式、传送带式的教学方法调动不了学生的思维积极性,不利于学生良好思维习惯的养成和创新能力的提高。
二、培养大一新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
1.树立以培养创新型人才为目标的教育思想。
从教师、行政管理人员到广大学生,都要切实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树立以创新能力培养为核心,以创新型人才培养为目标的教育思想,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本,最大程度地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加强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在教育方法上,要改变过去单向灌输 、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的观念,树立起融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开发思维、提高素质协调发展的教育观念;在培养模式上,实行因材施教,真正把创新教育作为高校发展与人才培养的出发点和归宿。
2.优化教学内容,调整知识结构,构建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的课程体系
高校要建立起符合当前教育实际,适应教育形式发展的课程体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学科最新知识和创新方向的介绍,注重学习和研究方法的传授。要完善课程结构,注重文理交叉,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并举,特别要注意文理渗透和融合。要适当开设一些培养创造力的有关课程,如思维学 、创造心理学、 科学方法论等,使学生掌握一些科学思维的方法,为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提供方法论的指导。平时应加强实践训练,提高动手能力,减少课堂教学时数,增加实验 、实习时数及毕业设计等实践环节,提高大学生的实践能力。
3.大力营造有利于大一新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的校园环境
入学伊始,通过举办学业生涯设计和职业生涯规划系列活动,指导学生设计出合理且可行的学业生涯和职业生涯发展方向,并有目的学习相关知识与技能,提高自身综合素质。从大一年级起开设创业课 ,注重对学生创新能力和创业精神的培养和创业素质的拓展。通过定期举行各种学术讲座、学术报告学生和学术交流会, 加强学生之间、 校际之间的学术交流,从而使学生在实践中学习他人如何正确看待问题、 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方法。开辟用于学生创新、创业的开放性实验室、模拟实验室,依托创业计划竞赛、学科竞赛和第二课堂创新活动立项、社团活动、社会实践活动、职业生涯规划活动和勤工助学活动来对学生进行创业素质拓展。
4.通过社会性实践和竞赛类实践活动培养和增强大一新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社会性实践具有立体、 生动、 形象、感染力和说服力强的特点。有利于增强大一新生的实践能力。组织大一学生参加结合专业培养方向和专业特长志愿的的一些实践性活动。诸如:利用假日或课余时间进行志愿服务的法律、医疗、“三下乡”、社区服务以及学生独立组队进行的社会调查、考证、 探险等;再就是组织学生参加根据社会需要或自身需要有计划组织的、时间和地点较为集中的社会实践活动 , 如指导学生开展以“商业模式”调研、地方经济和产业结构特点调研为主题的社会实践活动,增强学生动手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策划、推出以创业为导向的勤工助学系列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增强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在各种实践活动中 , 大一新生要勇于解放思想 ,善于发现和提出问题 , 敢于打破常规 ,在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上下苦功。
对大一新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 , 要创造一切机会通过特色活动和品牌活动强化大一新生的创新意识,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教师的教育观念和教学方法要更新 , 学校更要从管理机制上与育人环境上进行突破。惟其如此 , 高校才能为社会培育出一批具有革新意识、创新能力、实践动手能力强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周松涛.论大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型人才培养[j].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 2009.(07).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创新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