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危机的原因范文

时间:2023-11-23 17:51:1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能源危机的原因,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能源危机的原因

篇1

关键词:能源 绿色设计 交通方式

引言

自1886年由德国人卡尔,奔驰发明世界上第一辆汽车以来,汽车工业的发展为人类的进步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当人们沉浸于汽车所带来的物质享受和精神追求的时候,环境恶化与能源短缺却给汽车工业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敲响了警钟。当生存环境逐渐恶化,逐渐威胁到人类自身健康时,人们开始反思,呼吁汽车工业改革,关注汽车工业给环境带去的灾难。面对能源短缺和环境问题,“绿色设计”理念开始受到人们关注,绿色设计在未来交通工具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引起人们的关注。

一、绿色设计之理念

20世纪60年代,“绿色设计”思想由美国设计理论家威克多,巴巴纳克在《为真实世界而设计》一书提出,他强调设计应该认真考虑有限的地球资源的使用,为保护地球的环境而服务。

绿色设计其主旨是指在产品及其寿命周期全过程的设计中,着重考虑产品环境属性并将其作为设计目标,在充分考虑产品的功能、质量、开发周期和成本的同时,更要优化各种相关因素,使产品及其制造过程中对环境的总体负影响减到最小,使产品的各项指标符合绿色环保的要求。

二、绿色理念在交通工具设计中的探求

设计是创新,是给人们提供更加合理的生活方式,如果说上世纪社会的快速发展是建立在巨大的能源消耗和环境破坏上,那我们现在的发展就要在人一社会一环境之间建立起一条协调发展的机制。

绿色理念从工业生产领域来看,能耗和排放量的降低是直观的目标,而从设计的角度出发,绿色理念是要贯穿设计始终的。从设计之初到设计结束,绿色理念要始终存在,设计师对于整个设计过程要统筹把握,从最初的创意诞生到设计过程中的各种尝试再到设计的完成,以及产品的整个使用过程,直到产品的最终消亡,设计师都要做出规划。

(一)、汽车造型设计的探求

随着汽车技术的发展和人们审美观的转变,人们对汽车的诉求不仅仅只局限于一种交通工具,而是更多的倾向于精神需求和物质享受。面对消费者新的诉求,汽车厂商需要作出新的转变,通过设计改变自身形象,增强自己的品牌附加值,加强竞争力。

1、车体形态的研究。

汽车的造型发展从由最初的箱形车,经过流线形车、船形车、鱼形车的变化,最终呈现了形态各异的楔形车。现代汽车造型中,设计师在现代设计中更多的采用了流线型设计,通过线条造型的变化让汽车在造型上充满力量感和速度感,更加符合人们的审美观同时降低风阻。据试验表明,空气阻力系数每降低10%,燃油节省70%。1982年秋天,奥迪汽车公司推出第三代奥迪100(C3)。车身结构全部是轻量化材料制成,风阻系数仅为0.30,新款奥迪100成了先进设计的同义词流线形的采用既兼顾了美感又降低了能耗。

2、车型设计发展的趋势

城市交通建设滞后,堵塞情况日益严重。随着人民群众对于汽车需求量的不断增加,AO级车与A级车的设计与发展必将逐步成为未来的发展趋势,AO级车与A级车在城市代步中有着B级、C级、D级等车型不可比拟的便利性与低耗能性,又因价格较低,所以AO级车与A级车必将成为未来汽车设计与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同时也成为新能源汽车试水的重要车型。

(二)、绿色技术的探求

1、绿色动力系统的探求

“低油耗”不仅是当今人们在买车时最关注的问题之一,也是各大汽车厂商未来生存之路的关键所在。“低油耗”对于汽车来说那就是要以低油耗换来大动力。从动力系统而言那就分两个个方面,一个就是要通过技术的改造,优化内燃机,提高燃烧效率,降低排放量;一个就是要采用新能源,寻找新的清洁能源。

(1)、优化内燃机。从技术层面来讲,各大厂商研发出了不同的新技术。在发动机方面,福特集团推出了EcoBoost GTDi发动机,它是将燃油直喷、涡轮增压、双独立可变气门正时三大技术的整合的设计理念,包括:优化的发动机效率一一有效提升燃油经济性20%,同时降低二氧化碳排放15%;更丰富的驾驶乐趣一一低转速下的强大扭矩和宽转速范围内的优异响应;小排量带来的优势一一享受传统高排量发动机的输出动力,却拥有小排量发动机体积小、重量轻和油耗低的好处;大众集团推出了TSI发动机;奔驰推出了CGI涡轮增压缸内直喷发动机;沃尔沃推出了采用先进双涡流涡轮增压技术的T6发动机;通用也推出了自己的涡轮增压发动机。

(2)、采用新能源。在新能源方面,各个公司也是不断推新。新能源汽车包括混合动力汽车(HEV)、纯电动汽车(BEV,包括太阳能汽车)、燃料电池电动汽车(FCEV)、氢发动机汽车、其他新能源(如高效储能器、二甲醚)汽车等各类别产品。新能源的使用,降低了汽车的油耗,减少了汽车尾气对于环境的破坏。

2、绿色传动系统的探求

在变速器方面各个厂家也竞相推出了各种双离合变速器,大众推出了DSG(Di rectShift Gearbox)双离合变速器;作为大众旗下的高端品牌奥迪也推出了与DSG异曲同工的S Tronic双离合变速器;宝马推出了M DKG(Doppel Kuppling Getriebe,M Double Clutchgearbox)双离合变速器;福特与沃尔沃推出了Powershift双离合变速器;保时捷推出了PDK(Porsche Doppelkupplungsgetribe)双离合器;三菱推出了Twin Clutch SST双离合变速器。

3、节能其他新技术的探求

为了进一步探求节能的可能性,设计师与工程师在汽车可能会节能的各个方面做着不懈的努力,新的技术也应运而生。例如,减速断油,制动能量回收系统、智能启停系统、助力加速系统等等一系列新技术。

在车辆照明方面,近几年由于LED等新技术的出现和应用,车灯的设计出现了崭新的变化,在车灯设计方面奥迪做到了极致,例如最早奥迪A4上出现的泪眼灯,在奥迪A7、A8的整车设计中车灯设计也成为其点睛之笔,LED等新技术的应用不仅使车灯设计出现了千变万化,同时减少了能耗,符合绿色设计的要求。

4、新材料的应用探求

交通工具设计中绿色节能的一个重要方式就是减轻车身重量,采用新型金属,在能够提高汽车车身性能的前提下又降低车身重量。例如大众集团出于提升车辆经济性、动力性能等多方面的考虑,在最新的横置发动机模块化平台MQB平台在轻量化方面下了很多功夫,不但在车身、悬挂等部位广泛采用更为轻质的铝合金材料,同时也通过增强结构设计来取代以前仅加强材料本身的设计思路。据大众官方信息,MQB平台的轻量化技术可以让地板部分的重量减轻约1 8公斤,而整车的重量更是可减轻40公斤以上,这一数值对于普通民用车还是很显著的。

(三)、基于汽车信息化的探讨。

1、交互技术的发展,人们可以感知到来自车辆的大量信息,通过对车辆与驾驶者之间的交互设计,车辆实时将车体信息反馈给驾驶者,让驾驶者可以感知到自身的驾驶行为方式正确与否,通过对于驾驶者驾驶方式的改变让车辆趋于更加合理、绿色的行驶方式。在车与人的交互中,驾驶者可以从车辆本身的信息反馈中得知车辆的油耗、温度、胎压等等信息,让驾驶者的行为方式更加合理,例如在大众汽车系列中,车辆的信息会集中显示于仪表盘中间的电子屏中,驾驶者会很直接的感受到汽车的瞬时油耗、综合油耗、平均时速等等信息,信息的传达会让驾驶者以更绿色、经济的驾驶方式出行。

2、在人类社会已高度信息化的今天,通信、互联网技术已经渗透到了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中,我们的“汽车”也正在渐渐超越“交通工具”的范畴。汽车厂商纷纷推出了各自的车载信息通讯技术,例如丰田G-BOOK智能副驾系统、通用安吉星Onstar、上汽荣威inkaNet等智能行车服务系统。车载信息通讯技术通过无线网络、数据中心以及车载智能通信技术的链接可为驾驶者提供实时路况信息,寻找最佳路线、紧急救援、防盗跟踪、道路救援等等服务。

(四)、汽车的回收与利用

在汽车的绿色设计中也要注意到汽车的回收问题。在绿色设计中,回收并不是事后才要考虑的问题,这是在设计之初就要统筹考虑的事情。在绿色设计中,开始的定稿一成型一选材一结构设计一装配一拆卸一回收,这都是一个循环整体,这需要我们从整体上进行设计。回收是与选择材料紧密联系的一项重要的绿色技术,因为它主要致力于恢复、重新使用原材料。如今的人工环境里对于材料的使用大多是一次性的,对于资源的浪费、环境的破坏是巨大的。对于材料重新利用是极为必要的,一方面减少继续消耗,一方面舒缓了垃圾废品处理的压力,是绿色汽车设计中重要的环节之一。

三、未来交通方式的改变

随着时代的发展,城市进程的加快,新技术、新材料、新理念的发展与应用,未来人类的交通方式与交通工具会出现新的变化。在未来交通方式的探索中,城市轨道交通系统被认为是具有巨大潜力和优势的交通方式,PRT将逐步成为未来城市交通交通的主要发展方向。Booz AllenHamilton认为“PRT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新的、可持续性的,有效率的城市交通,并且提供了一种较目前的交通更加有效的应用、服务方式和低廉的价格。”

篇2

关键词 水稻;机插秧;早发;预防措施;白湖圩区

中图分类号 S511.05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06-0059-01

水稻机插秧及其配套栽培技术是一项节本、高效的轻型栽培技术,它解决了多年来水稻人工栽插这一原始的劳作方式,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生产的必然选择。目前白湖水稻机插面积达到总面积的75%以上,随着机插秧技术的不断完善,近2年来,单产水平有所提升,已稳定在7 500 kg/hm2左右,但与江浙先进地区相比,产量水平还有一定的差距,原因之一是白湖圩区水稻机插后,不能做到壮苗早发、足发,即在水稻有效分蘖临界期前,总茎蘖数达不到预期穗数苗。为此,对影响机插后秧苗早发的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预防措施,以供参考。

1 机插后秧苗不能早发的原因分析

1.1 机播塑盘育秧落籽量大

由于是小苗移栽,塑盘中种子密度大,秧苗低位分蘖芽发育受抑制,正常情况下,三至四叶期移栽,往往到六至七叶期才开始分蘖,如移栽过迟,不仅不分蘖,而且易僵苗、死苗,这是机插秧不能早生快发的根本原因。

1.2 栽插偏深

机插秧栽插深度以2~3 cm为宜,这样既有利于立苗,又有利于低位分蘖早发,而实际生产中,由于整田质量或沉实时间不够或插秧机调整不到位,造成机插秧苗偏深,经常出现栽插深度为5~7 cm的田块,使秧苗分蘖节位生长到地表需要一段时间,一般分蘖要推迟1~2个叶龄,这是机械插秧不能实现早发的重要原因。

1.3 机械损伤

机插秧秧苗小,机插时,根系拉开、断裂而受伤造成根系弱,如果秧块不标准,还会打断秧的茎叶造成更大的伤害,所以机插小苗与人工大秧相比,缓苗期长4 d以上,这是机械插秧不能实现早发的又一重要原因[1]。

1.4 整田和栽插质量难保证

机插过程中要求水层深度1~3 cm,这样既有利于清洗秧爪,不漂、不倒、不空插,又具有防高温、煮苗的效果,但由于大面积生产田块较大,平整度很难达到理想的标准,田面常出现高低不平的现象,从而影响栽插质量,这是机械插秧不能实现早发的直接原因。

1.5 田管措施不到位

一是栽插后到返青期旱涝同时存在,出现高处的秧苗被晒,低处的被淹,秧苗成苗率下降,有的田块栽后长时间淹水,根系活力差;二是栽后10 d左右没有及时施提苗肥,影响长叶分蘖;三是植保药害,如前茬小麦及当季水稻化除药剂抑制、病虫防治不及时造成的危害、施药不均匀产生的药害,这些因素都不利于秧苗早发。

1.6 育秧不规范

机插秧苗一般要求播种量适宜,出苗均匀一致,秧龄15~20 d,苗高12~18 cm,盘根好,基茎大于2 mm。但在生产中,往往不能做到高温催芽,谷芽大小不一[2];秧盘盖土不匀,出秧苗先后不一;壮秧剂不足不匀,秧苗肥瘦高矮不一;秧盘落籽不匀,出苗稀疏不一;底土厚度不够,秧块走形,加之秧田管理措施不到位,不能适时栽插,秧苗素质下降等,最终育成的秧块不能完全符合机插要求,从而严重影响栽后早发。

1.7 其他因素影响

一是品种因素。品种的分蘖特性不同,有的分蘖力较弱,同时种子质量与壮苗早发关系密切。种子纯度不高、籽粒不饱满,难以形成壮苗,影响早发。二是白湖土壤质地较差,以灰泥湖土为主,养分状况不均衡,土壤比重大,属中下等土质,土壤pH值为6.16,偏酸。秧苗栽插后早发的条件不是很好。栽后如管理措施跟不上,很难实现早发。三是早春阶段砂性土壤早晚温差大,不利于早栽发苗。遇阴雨或高温天气,会形成冷害僵苗或失水死苗,更不利于早发。四是育秧计划不周,播种过迟,秧苗栽后不能早发、足发等。

2 预防措施

2.1 选用优质良种

首先要选用优质高产良种,其次要加强选种,选用籽粒饱满的种子,第三要防止品种混杂,纯度要高。

2.2 育出标准秧块

要按照机塑盘育秧的要求,从浸种催芽、营养土的备制、壮秧剂的搅拌、秧盘的用种量到秧田的管理均要规范操作管理,力争培育出“齐、匀、壮”的标准化壮秧,保证机插秧后田间群体的均衡性、一致性。并做到适时移栽,不栽过龄秧,减少机械损伤,缩短缓苗期。

2.3 选择先进高效的农机具

农业现代化关键是农机现代化,要逐步形成先进高效农机具的自主拥有、其他小型农机具雇用为辅的局面,同时增加机械力量,以保证农田作业的进度和质量。做到田面高差不超过3 cm,并根据田块的走势,打足打牢仔埂,寸水基本全田到。及早整田,机插前有2~3 d以上沉实的时间。同时,机插时通过调整机械适宜栽插深度,提高大田整体栽插质量,缩短栽插周期,保证秧苗栽后能均衡生长,早生快发。

2.4 栽后科学管理

由于水稻机插秧龄短,秧苗小,基本苗较手插多,田间水层要求浅,若不注意加强栽后田管,则难以早发高产。具体要做好以下几方面:一是栽足基本苗;二是管好栽后20 d田水,即浅水栽秧为立苗;栽后第2天开始保持瓜皮水到化除止为促根,若遇高温低温可短时间灌深水,降温或保温;化除5~7 d后立即放水排毒;栽后20 d左右覆浅水施肥,以促蘖早发[3]。当田间苗数达预定穗数苗时,及时放干田水,搁田控蘖,当四周开小裂时再覆水;三是栽后10 d左右,施尿素120~150 kg/hm2以促早生快发;四是尽量不栽不足龄或超龄或素质太差的秧苗;五是因为秧苗小,缓苗期长,行间封闭延迟,水层较浅有利于杂草滋生,所以一般栽后10~15 d进行化除,可结合施第1遍分蘖肥进行。

2.5 合理茬口适时播栽

一是根据水稻品种的光温特性,合理安排播期,一般籼型品种可适当早播,粳糯品种适当迟播,要避免因抢早播种,而遇早春气候变化造成早栽不能早发,也要避免过迟,光热不足导致发苗不够;二是质地黏性强的土壤,如马肝土,早晚温差变化小,可适当安排早插。移栽时秧龄以3~4叶龄为宜,尽量不超过4叶龄,以保证有足够的分蘖叶龄。

2.6 应用微肥激素

微肥激素不仅具有促叶、长根、生蘖的作用,而且还有提高作物抗寒、抗旱等抗逆性和抗药害能力的显著效果,因此应大力推广[4]。如“新美洲星”既是营养液又是调节剂,还有杀菌作用,是一种有机无机矿化技术产品,用来浸种、拌种、喷施等,可大大提高秧苗的素质,有利于栽后早发。

2.7 实施补救措施

对苗情素质偏差或受害的秧苗,应及时采取补救措施,减轻或降低受害的程度,促苗情转化升级。一是喷施植物激素或微肥;二是追施速效肥料,依照水稻生长规律,适当增施肥料;三是对药害等因素引起的僵苗,反复进行2~3次洗田,能有效减轻药害。

2.8 改良土壤

秧苗栽后能否早发,土壤肥力高低是基础。因为水稻80%以上的养分来自于土壤,因此培肥土壤、提高土壤肥力是关键。一是要充分抓好农田基本建设,平整大田,提高土壤保肥保水能力;二是种植绿肥,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改善土壤的理化性状;三是作物秸秆要切碎还田,提高肥力;四是其他适当措施,如施用微肥、合理布局及轮作换茬等。

3 参考文献

[1] 吴万明.水稻的“早发中控后健”肥水管理方法[J].云南农业,1995(4):7-8.

[2] 柳永俊,许真玉.谈水稻高产的栽培技术[J].吉林农业,2011(7):150.

篇3

【摘要】 目的: 探讨脆性组氨酸三联体(FHIT)基因转染对人胃癌细胞MKN45迁移和侵袭能力的影响。方法: 将载有人外源性FHIT基因的真核表达质粒pcDNA3.1FHIT,转染至FHIT mRNA阴性表达的人胃癌细胞MKN45,分别应用Millicell小室细胞迁移实验、Transwell小室侵袭实验检测转染前后MKN45细胞迁移能力和侵袭力的改变。结果: 外源性FHIT基因转染MKN45细胞后, MKN45细胞的迁移能力明显降低(P0.05)。结论: 外源性FHIT基因转染致MKN45细胞系的迁移能力明显降低,对MKN45细胞系的侵袭能力无明显影响。

【关键词】 脆性组氨酸三联体;胃癌;基因转染;迁移;侵袭

我国属胃癌高发国家,其发病率与死亡率均居全身恶性肿瘤前列,近年发病率有增高趋势。因此,探讨胃癌发生、发展的分子机制,做到早期预防、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寻找新的治疗靶点以及有效的治疗方式成为目前研究的热点。脆性组氨酸三联体( fragile histidine triad, FHIT)基因是Ohta等于1996年从上皮癌细胞系3p14.2区域克隆出的一个候选抑癌基因,在多种肿瘤组织和细胞系中发现FHIT基因有结构及表达异常的报道[13]。作者用外源性FHIT基因转染FHIT阴性表达的MKN45细胞,观察其对胃癌细胞迁移、侵袭的影响,为深入研究FHIT基因在胃癌的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机制提供新线索。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人低分化胃腺癌细胞MKN45由东南大学临床医学院中心实验室馈赠;小鼠成纤维细胞系NIH3T3由东南大学基础医学院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系实验室馈赠;培养MKN45细胞用含10%的新生小牛血清、100IU·L-1青霉素和100IU·L-1链霉素的RPMI1640培养液,置于5%CO2、37℃、湿饱和培养箱培养;细胞小室购自美国Millipore公司;RPMI1640培养基购自美国Gibco公司;胎牛血清购自杭州四季青公司;脂质体Lipofectamin2000购自美国Invitrogen公司;其它生化试剂均为分析纯。

1.2 方法

1.2.1 真核表达质粒pcDNA3.1FHIT的转染 参照说明书,用Lipofectamine2000将真核表达质粒pcDNA3.1FHIT转染至FHIT基因mRNA阴性表达的人胃癌细胞MKN45。转染后采用G418筛选阳性克隆,并且继续培养。用RTPCR法检测FHIT mRNA的表达。

1.2.2 Millicell小室细胞迁移实验检测细胞迁移能力变化 (1) 趋化因子的制备:用含10%小牛血清的高糖DMEM培养液,培养NIH3T3细胞至饱和度达80%时弃去原培养液,加入不含血清的RPMI1640培养液3~4ml,培养24 h后收集培养液,2 000 r·min-1离心5~10min,取上清液过滤后-70℃冻存备用。利用饥饿培养的NIH3T3细胞分泌至上清液中的一系列趋化因子,趋化肿瘤细胞向下室运动。 (2) 分别收集空白对照组(MKN45)、pcDNA3.1空质粒转染组(pcDNA3.1MKN45)和pcDNA3.1FHIT转染组(pcDNA3.1FHITMKN45)细胞各1×105个,用含1%FBS的RPMI1640洗涤细胞3次;将小室置入6孔板,在小室内加入1×105个细胞,在6孔板内加入1 600 μl趋化液;常规培养8 h后取出小室。用95%酒精固定细胞,然后行HE染色。轻轻用棉签擦净小室上室面无侵袭性的细胞,在倒置显微镜下放大200倍计数移至微孔膜下层的细胞数目,每个样本随机选择10个视野计数后取均值。实验重复3次。

1.2.3 Transwell小室侵袭实验检测细胞侵袭能力变化 (1) 趋化因子的制备同迁移实验。(2) 侵袭小室的制备:细胞小室为一杯状结构,杯底由聚碳酸脂膜构成,膜孔径8 μm。将人工合成的基底膜材料Matrigel胶用同样体积的无血清培养液稀释后,分别取300 μg均匀加于每个小室的膜上,十字摇晃使胶平铺在聚碳酸脂膜上。37 ℃成胶30 min。使用前加无血清培养液于小室内37℃放置20 min,使Matrigel胶重新水化。(3) 接种细胞:细胞分组同迁移实验,将细胞小室放入6孔培养板中,在小室外加入1 500 μl含趋化因子的条件培养液,在小室内加入800 μl细胞悬液(含1×105个细胞),常规培养24~72 h,分别在24、48、72 h观察。(4) 取出Transwell小室,弃去上室中的培养液,用生理盐水棉签轻擦去Matrigel胶,在倒置显微镜下观察侵袭细胞数。95%乙醇固定15~30 min,HE染色。(5) 在倒置显微镜下放大200倍计数移至微孔膜下层的细胞数目,每个样本随机选择10个视野计数后取均值。实验重复3次,细胞体外侵袭力以侵入滤膜下层的细胞数来判定。

1.3 统计学处理

实验结果以x±s表示,采用SPSS11.5统计软件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多重比较采用LSD法,P

2 结 果

2.1 重组质粒pcDNA3.1FHIT转染MKN45细胞后FHIT基因mRNA的表达情况 pcDNA3.1FHIT转染组细胞有462 bp大小的目的基因条带出现,而pcDNA3.1空质粒转染组和空白 对照组均无目的条带出现(图1)。

1.pcDNA3.1FHIT转染组;2.pcDNA3.1空质粒转染组;

3.空白对照组;4.100bpDNA Ladder图1 转染后RTPCR产物的琼脂糖凝胶电泳图

2.2 FHIT基因转染对MKN 45细胞体外迁移能力的影响 MKN45细胞转染FHIT基因后,通过Millicell小室细胞迁移实验检测细胞迁移能力变化,发现空白对照组穿膜细胞数为(40.4±6.72)个, pcDNA3.1空质粒转染组穿膜细胞数为(39.9±5.02)个,而pcDNA3.1FHIT转染组移至微孔膜下层的细胞数为(20.5±2.42)个,与空白对照组、pcDNA3.1空质粒转染组相比较,体外迁移能力明显降低,有显著性差异(P

2.3 FHIT基因转染对MKN 45细胞侵袭能力的影响

Transwell小室侵袭实验结果显示:将5×105个细胞种到Transwell 小室,常规培养24h后仅有少量细胞穿入,而且各组间差别没有统计学意义。接下来我们提高细胞种植的数量,达到10×105个,培养时间也相应延长到48h和72h,穿过膜的细胞数量增多,但是各组之间差别仍无统计学意义。提示FHIT基因的表达水平与MKN45细胞的侵袭力间无明显相关性。见表1、图4~6。

3 讨 论

FHIT基因是第1个将脆性位点与肿瘤相关联的抑癌基因,该基因脆性位点的断裂或基因缺失与肺癌的发生密切相关[4]。Cortinovis等[5]的回顾性研究表明,FHIT的表达状况可作为一个生物学指标影响着卡铂/吉西他滨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疗效。在宫颈癌患者的血浆和肿瘤组织中,FHIT基因5′端CpG岛甲基化也频繁发生[6]。

肿瘤转移是恶性肿瘤的重要生物学特征,包括肿瘤细胞的脱落、迁移、黏附、生长等多阶段的复杂过程,每一阶段均受不同因素影响并由相关基因调控。其中细胞迁移是肿瘤浸润转移的必备条件,肿瘤细胞的迁移能力被认为是癌转移的限速环节。我们的研究结果提示:人胃癌MKN45细胞FHIT基因过表达后,与空白对照组、pcDNA3.1空质粒转染组相比较,体外迁移能力明显降低,有显著性差异(P

本实验在Transwell小室底层聚碳酸滤膜表面铺备Matrigel,形成类似天然基底膜的结构,能在体外有效地模拟肿瘤细胞的侵袭过程。人工重组基底胶Matrigel含有Ⅳ型胶原、层黏蛋白、巢蛋白(entactin)、硫酸肝素蛋白多糖等成分,与细胞外基质的成分非常相近。肿瘤细胞转移过程中一个必须的步骤是穿越基底膜和侵入细胞外基质,在浸润和转移过程中会遇到一系列的组织屏障,这些屏障由基底膜中基质膜及间质基质所组成,其主要成分包括各型胶原、层黏蛋白、纤维连接蛋白、弹力蛋白等。肿瘤细胞通过膜表面特定受体与基质或基底膜的各种成分相粘连,然后肿瘤细胞可释放蛋白水解酶或激活基质中已存在的酶原,使基质成分降解,最后肿瘤细胞运动充填到被水解的基质的空隙处。目前所知与肿瘤侵袭、转移有关的基质降解酶有蛋白酶类和糖苷酶类两大类,前者主要降解细胞外基质中的蛋白成分,如基质金属蛋白酶(MMP)和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urokinase plasminogen activator, uPA),后者主要降解其中的糖蛋白及蛋白聚糖中的多糖链。参与破坏细胞外基质的酶类具有不同程度的特异性,MMP是主要的直接作用者,它通过对细胞外基质中不同成分的降解,在肿瘤侵袭转移中起关键性作用。胃癌研究中发现MMP高表达与胃癌的发生、侵袭和转移有关。本实验上室中的细胞穿越膜上滤膜的下表面,其数量的多少反映了该细胞侵袭能力。侵袭实验结果提示,FHIT基因的表达水平与MKN45细胞的侵袭力改变无明显相关性。

肿瘤侵袭和转移是多阶段、多基因参与的过程,相关基因的调节机制异常复杂,涉及多条信号转导途径,阻断其表达或其介导的信号转导通路将有可能为抗肿瘤治疗提供一些较为理想的思路。

参考文献

[1]CANTOR J P,ILIOPOULOS S D,RAO A S,et al.Epigenetic modulation of endogenous tumor suppressor expression in lung cancer xenografts suppresses tumorigenicity[J].Int J Cancer,2007,120(1): 2431.

[2]GUERIN L A,HOFFMAN H T,ZIMMERMAN M B,et al.Decreased fragile histidine triad gene protein expression is associated with worse prognosis in oral squamous carcinoma[J].Arch Pathol Lab Med,2006,130(2):158164.

[3]YOON S O.Abnormal fragile histidine triad (FHIT) exp ression ininvasive cervical adenocarcinoma:association with tumor aggressiveness[J].Hum Pathol,2007,38(2):326331.

[4]WALI A,SRINIVASAN R,SHABNAM M S,et al.Loss of fragile histidine triad gene exp ression in advanced lung cancer is consequent to allelic loss at 3p14 locus and promotermethylation[J].Mol Cancer Res,2006,4 (2):9399.

[5]CORTINOVIS D L,ANDRIANI F,LIVIO A,et al.FHIT and p53 status and response to platinumbased treatment in advanced 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J].Curr Cancer Drug Targets,2008,8(5):342348.

篇4

1 、新能源汽车定义

根据2009年7月1日起正式实施的《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及产品准入管理规则》(工业和信息化部颁布)的规定:新能源汽车是指采用非常规的车用燃料作为动力来源(或使用常规的车用燃料、采用新型车载动力装置),综合车辆的动力控制和驱动方面的先进技术,形成的技术原理先进、具有新技术、新结构的汽车。新能源汽车包括混合动力汽车、纯电动汽车(BEV,包括太阳能汽车)、燃料电池电动汽车(FCEV)、氢发动机汽车、其他新能源(如高效储能器、二甲醚)汽车等各类别产品。

2 、当前汽车行业发展中面对的矛盾

(1)能源危机问题严重

2003年,我国原油生产1.69亿吨,石油进口1.19亿吨,其中原油进口超过9000万吨,原油进口量与2002年同比增长近30%。我国已经成为继美国之后的第二大能源消费国。受我国原油生产资源限制,不具备大幅增产的条件,逐年增加的供需缺口将使中国更加依赖进口石油。 据预计,到2020年,我国的石油需求量将超过4亿吨,对外依存度将有可能达到60%。严重的能源危机正日益威胁着燃油汽车的发展。

(2)环保压力逐年增大

随着汽车产业的快速发展,汽车尾气已成为城市污染的重要来源之一。通常在城市的CO总浓度中,汽车排放的CO比例高达90%~95%,而汽车尾气正是造成全球气候变暖的重要原因之一。

(3)能源危机引发的汽车行业结构变革

石油资源的日益枯竭和石油价格的巨幅波动,不仅对世界各国经济造成了重要影响,更引起各国汽车产业的深刻变革:大排量、高油耗的汽车不再受到大多数消费者的青睐,燃油节约型汽车逐渐成为市场的主流。

以上问题表明发展新能源汽车已成当务之急,在全球能源危机之下,新能源汽车作为一个广受各国关注的新兴产业,必将引领未来的汽车市场。

3、 新能源汽车发展的现状

(1)虽然新能源汽车在全球刚刚起步,但是它代表着汽车产业未来的发展方向。不久以前,科技部电动汽车项目确定了以燃料电池汽车、混合动力电动汽车、纯电动汽车三种车型为“三纵”、多能源动力总成控制系统、驱动电机及其控制系统、动力蓄电池及其管理系统三种共性技术为“三横”的“三纵三横”的研局。这一思路有力的推动了我国新能源汽车的发展。

(2)亟待解决的技术难题,当前市场上流行的能源技术分为三种:混合动力、纯电动、燃料电池。不过,除了混合动力技术外,其他两种技术大规模商用还存在很多技术难题。以纯电力驱动为例,目前电池组的协同作业,充放电的次数,电池容量和重量都未达到大规模商用的技术要求。同时,工业化大生产和实验室制造是两回事,很多问题将在生产数量增长后逐步暴露出来。而燃料电池技术,因成本比其他两项技术成本更高,所以难以普及。与此同时以氢燃料大规模驱动汽车还尚需时日。

(3)发展机遇,金融危机的爆发对于新能源汽车的产业化发展是一个新的转折点、是一个新的发展机遇。为了摆脱经济危机低谷,抢占市场先机,并使自己在未来的汽车产业竞争格局中占据有利位置,发展新能源汽车已经成为世界各大汽车企业共同的战略选择。

3、 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机遇和挑战

(1)发展中的机遇

面对全球范围内日益严峻的能源危机和环保压力,世界主要汽车生产国都把发展新能源汽车作为提高产业竞争能力、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强有力手段。为抓住这一大好发展机遇,我国很早就开始了研发新能源汽车技术储备。我国在“十五”电动汽车重大科研专项和清洁汽车科技行动攻关计划的基础上,在“863”计划中又启动了“节能与新能源汽车”重大项目,继续支持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关键技术研发和产业化。通过艰难的自主的技术攻关,我国的新能源汽车技术日益成熟。在混合动力汽车方面,我国可靠性、节油性能等方面进步显著,依据不同测试方案实际路况运行节油10%至40%,目前混合动力汽车已经开始(下转第65页)(上接第94页)始小批量进入市场了。在纯电动汽车方面我国技术处于国际领先地位,在北京奥运中心区使用的大容量锂离子蓄电池客车,代表着当今国际纯电动大客车的先进水平。我国制造的纯电动轿车具有很高的成本优势,已经开始小批量向欧美国家出口,国内市场需求也不断加大。在燃料电池汽车方面,我国的整车集成技术有了新的提高,无故障间隔行程与国外同步达到了3000公里,燃料经济性优于国外同类燃料电池汽车,并取得了“新一代整车控制器”、“两挡变速器”和“氢电系统安全性碰撞”等一批原创性的研究成果。

(2)面对的挑战

在国家政策的支持和鼓励下,近年来新能源汽车发展势头迅猛。对此有专家指出,我国新能源汽车在技术方面尚未完全成熟,各地区在制定发展战略时要始终保持头脑清醒。据调查显示,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和普及缺少的不仅仅是配套的基础设施,而且还有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对于新能源汽车来说,动力技术是主要的制约瓶颈。制造生产出成本低、体积小、动力持续能力强以及使用寿命长的电池是化解新能源汽车发展难题的症结所在。另外,国内的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并没有足够的技术实力迎接产业化的到来。因为在混合动力汽车的关键零部件领域,国内企业的产品在可靠性和质量等方面均与国外同类产品存在一定程度差距,自主混合动力系统产品的总量还不足千套,需通过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示范点推广,争取在3至5年的补贴期内增强自主创新力,以便顺利进入大规模生产。最后还值得我们注意的是,中国的新能源汽车研究比国外起步要晚大约20年,因此即使我们在新能源领域取得了一定成功,我们也不应沾沾自喜。而要时刻保持头脑清醒,清楚的看到我们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差距,只有这样才能不断的缩小与先进技术的差距。

篇5

在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2008年春季年会上,“新的粮食和农业危机正在形成”已成为共识。这次全球性的粮食危机,是在农业工业化程度已相当高之时的一次全球性危机。要从根本上解决这场粮食危机,笔者认为必须先从其主要原因入手进行分析。

(一)粮食供需格局失衡引发高价均衡

在目前市场经济环境下,众多发展中国家对粮食供给缺乏激励机制。粮食作为人们的生活必需品,缺乏供给和需求弹性。在短期内,农产品的供给,主要受制于农地规模、气候变化、生产周期等自然条件。农业满足的,又主要是人们的食物需求,而在短时期内,人口数量是既定的,对食物的需求量,自然也是相对稳定的。所以,农业是最不容易扩张的一个部门。但近几年,许多国家的农业现代化和农产品的国际流通,使得人们更加注重非粮食经济作物的生产,从而导致粮食供给数量剧减。由于在粮食需求一定而供给减少的情况下,必然引起粮价的上涨,而这又会引起预期上涨的心理恐慌,导致大量粮食的囤积,需求效应进一步放大,于是引发高价均衡的粮食危机。

具有公共产品属性的粮食,其经济效益逐渐弱化。在追逐利润最大化的资本面前,粮食是最容易被忽视的。在各国的现代化进程中,粮食越来越表现出公共产品的属性,市场失灵不断在农业部门出现,使得农业投资常常不足。这也是发达国家对农业实施高补贴的根本原因—他们的政府在弥补市场失灵。同时,这也是发展中国家农业悲剧的根本原因,他们无力弥补这一市场失灵。一方面,他们的政府或者没有认识到农业的基本规律,或者无力支付高补贴;另一方面,他们在面临本国经济的市场化,和全球农产品贸易自由化的侵袭时,渐渐丧失粮食供给的自主性。

(二)金融市场冲击对高粮价推波助澜

金融市场对粮价的冲击主要表现在美国的金融危机,它导致全球范围内的消费萎缩,各主要发达与新兴国家的CPI指数都在上涨,影响到国家金融的是车市、房市与油市的价格上涨,而影响到老百姓的是食品价格的上涨,一方面是工资没有涨,另一方面是除了工资以外的一切几乎都在涨,短期会导致群众对基础食品的采购量加大,导致粮食的局部产品供不应求。

(三)能源危机使得粮食成为新的能源替代品

生物能源是目前的热门产业,粮食和石油两个原本不相干的东西也因此紧密联系在一起了。生物能源产业的出现,必然导致国际粮食价格呈现长期上涨趋势。特别是美国《能源政策法案》推动下,美国政府财政扶持生物能源成为美国新型产业。美国主导生物能源产业发展,将粮食危机推向了高峰,导致粮价在2008年的4个月内竟然上涨了150%。

全球性粮食危机引发的深层次博弈分析

从上面的原因分析,可以清晰地看到:引起粮食危机的最根本的原因是粮食供需格局的失调,而金融市场的冲击和能源危机是导致粮食危机的间接原因,是其推波助澜者。笔者认为农业现代化高速发展的今天,现代技术和生物技术完全可以满足全球居民生存需要,而目前导致粮食供需失调决不是什么偶然原因。经笔者的研究发现,目前的粮食危机,其深层原因是不同制度安排相互博弈的必然结果。

(一)粮食生产的制度安排

粮价上涨与粮食供应不足密不可分,包括一部分发展中国家在内的很多国家的农民都缺乏生产粮食的热情,其根本原因是缺乏一套有效的激励机制,这也正是引起目前粮食供应不足的基本原因。纵观国际各种粮食生产的安排制度,不外乎两种主要制度安排:无粮食补贴和有粮食补贴。无粮食补贴的情形以许多发展中国家为典型,而有粮食补贴以美国和欧洲最为典型,那么这两种制度安排是怎样影响粮食的供给制度,又怎样影响到农民的种粮热情,笔者将以博弈模型作具体的分析。

(二)博弈模型的构建与分析

本文假定在无粮食补贴或有粮食补贴制度下,所有农民都有两种选择:生产粮食或生产非粮食的经济作物,这里的非粮食作物包括可可、橡胶、甘蔗等系列作物。并且他们的得益因生产作物的不同而相互影响。为了分析方便,笔者首先讨论无粮食补贴的博弈模型,此时,两个不同国家的农民(即A国农民和B国农民)在选择生产粮食或非粮食作物时,其不同得益组合情况如图1所示。

当双方都未获得政府的补贴时,由于粮食需求的非弹性,当所有国家农民都选择生产(粮食,粮食),那么粮食的供给就会增加,但由于粮食需求的非弹性使得农民的收益仍然显得较为劣势,各自收益为(10,10),甚至都低于都选择生产非粮食作物的收益(15,15),这主要是一般非粮食经济作物的需求弹性都比粮食高。进一步分析知,该博弈模型具有两个纳什均衡:一方选择生产粮食,而另一方选择生产非粮食作物,此时双方的得益均为(20,20)。

所以,该无粮食补贴的博弈是一个典型的“斗鸡博弈”,一方选择生产何种农作物:粮食或非粮食,完全取决于双方的策略态势,但决不可能构成可信性威胁,即双方都没有自己的上策,无法使对方相信自己一定总会选择某种具体的策略。因此,不同国家的农民在选择生产粮食或非粮食策略时,可能在一段时间内交替进行,在该制度安排下,任何国家在生产粮食策略上都没有优势可言。

但现实中各个国家的农产品制度并非都是无补贴的,特别是一些经济实力比较雄厚的美国和欧洲国家对粮食的补贴幅度尤为明显,而许多发展中国家因经济原因对农产品补贴还没有纳入政府议事日程,或者部分国家有些补贴也微不足道,我国便是如此。如是这些就造成了现实中一些国家有补贴,一些国家无补贴。那么此时博弈模型的相应得益就会发生改变。

为了阐述的方便,本文假定B国农民有粮食补贴,并且补贴为15个单位,而A国农民没有任何补贴,此时的博弈模型的得益情况如图2所示。经过分析发现该博弈不再有双纳什均衡,而变成了一个纯策略纳什均衡,即A国农民和B国农民分别选择生产(非粮食,粮食),其得益分别为(20,35)。也就是说没有粮食补贴的A国农民会选择生产非粮食作物策略,而有补贴的B国农民会选择生产粮食的策略。同时,进一步分析可以发现,正因为粮食补贴使得B国农民有了上策,即选择生产“粮食”的策略,而没有粮食补贴的A国农民却依然没有上策。此时,B国农民的策略选择对A国农民构成可信性威胁,B国农民完全有理由让A国农民相信,自己选择生产“粮食”的威胁已经变成可置信的一种“承诺行动”。而无粮食补贴的A国农民却不能让对方B国农民构成类似的可信性威胁,而只能被动地选择自己的策略。

(三)粮食危机的博弈分析

从上面粮食制度安排的博弈分析,现在可以非常深刻的理解为什么美国是这场粮食危机的主要推手,自1996年美国推出新一轮农业政策后加大了农业补贴,1998年后一直稳定在每年200亿美元的规模上。这种大幅度的农业补贴,使得美国农民具有明显的生产“粮食”上策,并对其它无补贴的种粮国家形成可信性威胁。同时农产品贸易自由化,使得美国等主要粮食生产国,可以将其经过高额补贴的商品粮,低价在全球范围内倾销,使得其他国家的粮食生产,基本无利可图。这使得许多亚非拉国家农民被动选择“非粮食”作物。原有的农地,多数转作发达国家需要的咖啡、香蕉、香料等作物的生产。由此带来了市场交易条件下的大规模生产结构调整和土地兼并,并导致选择生产非粮食作物的国家越来越多。失去了独立的粮食生产体系的发展中国家,不仅在粮食上,产生了对美国的依赖。其食物体系,同样因美国建立在廉价粮食基础上的工业化食品体系的强大竞争力,也被美国等国家替代。然后,在金融危机和能源危机的冲击下,全球的粮食危机便在美国的主导下一触即发,更有愈演愈烈的态势。

抑制和化解粮食危机的对策

(一)消除国际间不平等的粮食补贴机制

特别是以美国为代表的农产品补贴制度,其补贴幅度之高超过许多发展中国家的预期,这是一种扭曲的补贴制度,极大地打击了其他国家农民生产粮食的热情,消除这种不平等补贴机制,只能通过国际间的合作才能完成。这需要发达国家放弃巨额农业补贴政策,同时要向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农业提供从资金到技术的一系列援助。只有消除不平等的粮食补贴制度,才能从根本上消除种粮国家农民在博弈策略上的上策,否则任何国家在生产粮食策略上都没有优势和威胁可言。

(二)发展中国家加强粮食补贴的均衡机制

首先,必须明确本文不是反对所有形式的粮食补贴,而是反对那些不正常的、扭曲的补贴制度。在许多发展中国家,作为第一产业的农业,其生产效率仍然低于其他产业发展,若差距过大,不利于产业间的均衡发展。因此,政府加强粮食补贴有利于激发农民的种粮热情,有利于市场机制发育完善,包括多种参与主体和多渠道的运作方式,变政府宏观调控为市场主导行为。只有完善的市场运作才能真正灵活调节粮食价格、数量和品种。

必须进一步强调的是,对粮食的补贴要达到一定要求,补贴过低,若产业间的差距依然过大,仍然起不到激励的效果,可只能流于形式,起不到长期发展的效果。当然,这还可能涉及到本国的财政状况,实施起来肯定有一定的压力,如何权衡设计就显得尤为重要。

(三)发展中国家建立独立的粮食生产体系

作为公共产品属性的粮食若完全以私人物品经营对国计民生是不利的,发展中国家之所以在本轮粮食价格上涨中,出现粮食危机甚至社会危机与政治动荡,与他们失去了独立的粮食生产体系直接相关。因此,保障粮食安全的对策,是尽力维系一个自给自足的粮食生产体系,以及促进食品安全本地化的食物体系。

(四)努力提升土地使用效率

一方面要完善与土地使用相关的政策措施并健全服务机构,以帮助农民充分实现土地所有权人和使用权人的权益,激励农民珍惜耕地和保护地力;另一方面,要努力用现代科技技术和生物技术去改造农业、发展农业,在根本上解决土地的整体使用效率。从而提升单位土地的粮食供给效率。

参考文献:

1.刘明国.粮食的公共产品属性:中国当代农民贫困的经济根源[J].农村经济,2008

2.赵丽芬,杜超.粮食价格上涨的原因探析[J].经济研究参考,2008

3.张维迎著.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M].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

4.李昌平,张敏.政府政策关乎粮食安全[OL].中国改革论坛,2008

篇6

A.电能是一次能源

B.风能是可再生能源

C.我国的煤炭取之不尽,用之也无污染

D.能量是守恒的,故不会有能源危机

2.在如图1所示的实验装置中,闭合开关后,发现导体棒发生移动,利用这一现象所揭示的原理,可制成的设备是()。

A.发电机

B.电热器

C.电动机

D.电磁铁

3.如图2为“探究导体在磁场中运动时产生感应电流条件”实验的装置示意图,关于这个实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当导体棒沿竖直方向上下运动时,灵敏电流计的指针发生偏转

B.当导体棒相对水平方向斜向上运动时,灵敏电流计的指针不发生偏转

C.当导体沿水平方向向左和向右运动时,灵敏电流计的指针都向同一方向偏转

D.当导体沿水平方向左右运动时,灵敏电流计的指针发生偏转

4.关于核电站、能量和能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目前人类已建成的核电站,都是利用核聚变发电

B.核电站的核废科可以直接堆放在露天垃圾场

C.所有能量转化和转移过程,都遵守能量守恒定律

D.水能、风能和太阳能都属于不可再生能源

参考答案

1.B(易错选A、D,一次能源是指直接取自自然界,没有经过加工转换的各种能量和资源,如煤、石油、天然气等;由一次能源经过加工转换后得到的能源产品,称为二次能源,如电能、蒸汽等,故电能是二次能源,可再生资源,指可以重新利用的资源或者在短时期内可以再生,或是可以循环使用的自然资源,所以风能是可再生能源,煤炭储量有限,不是取之不尽的,同时,煤炭的燃烧会释放较多碳的氧化物、硫的氧化物,会造成空气污染,能量是守恒的,但有些能量不能回收利用,故仍有能源危机,故B正确)。

2.C(易错选A,对发电机和电动机的工作原理理解不清晰是本题出错的原因,可以简单记为:如果有电源,就是电动机的原理图;如果没有电源,就是发电机的原理图,闭合开关后,发现导体棒发生移动,即通电导体在磁场中受到力的作用。电动机就是利用这一原理制成的,故C正确)。

篇7

随着全球性气候变暖问题的不断加剧,转变原有能源消耗性的经济发展模式,已成为当前世界各国的共识。当前学界对全球气候变暖问题的看法方面,主流观点认为其主要是由于近年来各国在经济发展中,大量使用化石等能源,造成碳排放量的急剧提升所引发的,即二氧化碳气体含量的急剧提升,引发全球性的温室效应,致使全球范围内温度大幅提升,极端异常气候发生率急剧升高等。在全球气候变暖问题中,主要涉及到了当前世界发展中最为核心的两个问题,一是能源问题,二是环境问题。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势必会消耗大量的能源,尤其是不可再生的化石能源等,然而由于相关的技术等原因,化石能源的利用率并不高,其在导致能源大量浪费,引发能源危机问题的同时,也给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的破坏,因而此种依靠消耗能源、污染环境的经济发展方式,其弊端已越来越大,探索新的可持续经济发展模式,已成为当下世界各国的共同诉求。也正是在这样一个社会大背景下,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得以应运而生,低碳经济在降低碳排放,减少对环境污染的同时,也充分考虑到了能源的利用率,及新能源领域拓展的问题,其对于发展可持续经济,有着重要的保障作用。然而发展低碳经济,也势必影响到现有的国际贸易格局,及其实践和理论体系,因此下文首先将就国际贸易视角下低碳经济的发展趋势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对国际贸易视角下低碳经济的发展理念进行详细的探讨。

二、国际贸易视角下低碳经济的发展趋势

(一)国际贸易格局变化

低碳经济模式的不断深入推进,不仅会改变原有的世界经济格局,其对国际贸易格局,也会产生深远的影响。低碳经济的发展理念,更注重对能源利用率的提高,及拓展对新的清洁能源的利用,同样的,其在贸易产品方面,也更倾向于绿色产品,而这对于传统的贸易出口大国的贸易结构,将产生极大的影响,以往依靠出口原材料等资源的国家,其将会受到低碳经济的巨大冲击,其在国际贸易格局中的影响力,也会出现急剧的下降。低碳经济理念的出现,不仅是能源危机,及环境问题集中爆发所催生的产物,其同样是现代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的必然趋势,低碳经济下,绿色产品的地位得到进一步的提升,其也有效的促进了国际贸易格局的变化。然而由于发达国家相较于发展中国家,其在低碳经济方面的发展时间更早,因而其在国际贸易格局中也就占据更多的优势地位,而发展中国家,由于技术等原因,其依然会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其经济发展模式依旧是能源消耗型,在短时间内难以实现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型,因此通过国际视角来看世界低碳经济的发展,其仍有很长一段路要走[1]。

(二)低碳领域的进一步拓展

在国际贸易视角下,低碳经济理念的不断深入推进,将进一步拓展国际贸易的领域和范围,并进一步促进低碳产业的快速发展。《京都议定书》是本世纪多个国家在意识到全球气候变暖问题后,共同签署的世界性协议,世界多个国家的参与,也使得低碳产品的贸易范围呈现急剧扩张的情况。此外,在协定书中规定,碳排放权也可作为一种贸易商品进行交易,即某一国家在当年没有完成的碳排放承诺目标后,其可以通过商品购买的方式,向已完成碳排放目标的国家,购买碳排放权,由此可见随着低碳经济的日益发展,国际贸易的领域,及低碳产业领域,也将得到进一步的拓展。

三、国际贸易视角下低碳经济的发展理念

(一)促进技术创新

低碳经济理念的不断深入推进,能够有效的促进国家技术的创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新技术在社会各领域的广泛应用,不仅能够有效提升各领域的生产力和生产效率,还能极大的提升能源的利用效率,降低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同时技术的创新,还能促进新型清洁能源的有效运用,实现可再生能源,与不可再生能源的合理搭配,优化能源结构,进而更好的推动低碳经济模式的发展,提升我国贸易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及我国贸易产品的国际竞争力[2]。

(二)优化产业结构

在国际贸易视角下,我国低碳经济的另一个发展理念就是促进我国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当前我国虽然是世界第一大贸易出口国,我国的产品也主要以价格便宜,成本低廉为主要特点,而这些都是以高能源消耗,以及对生态环境的高污染为代价的,此种产品普遍科技含量较低,且附加值也较低,缺乏长远的市场竞争力,同时此种经济发展模式对于我国经济未来的健康可持续发展,也有着严重的影响。此外,随着欧美发达国家对产品环保标准的提高,及贸易保护主义壁垒的出现,我国产品的国际竞争力被进一步消弱,这也使得我国在国际贸易中的倍支配地位,也越来越为明显,因此加快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转变以往的出口增长模式,对于提升我国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提升我国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促进低碳经济模式的高效发展等,都有着重要作用[3]。

(三)促进能源结构调整

在国际贸易视角下,发展低碳经济理念,还能有效的促进我国能源结构的调整,进一步优化能源结构,实现能源与环境的可协调发展。当前在我国产业结构中,工业是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而当前在工业发展领域,其主要是依靠高能耗为支撑的,而在能源使用方面,利用率更低、污染更大的煤炭资源,依旧是我国工业发展的主要能源,因此为了降低碳排放,推动低碳经济发展,对现有能源结构进行适当调整,进一步减少煤炭资源的使用,增加天然气能源的利用比例,以及开发太阳能、风能的新型清洁能源,对于保障我国社会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及推动低碳经济模式的深入发展等,都有着积极意义。

篇8

【关键字】建筑方案;节能;重要性;发展方向

在人类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在不断的历史阶段,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不同,对建筑物的要求也是不一样的。在原始社会时期,社会生产力低下,当时的建筑物仅仅就是一个能遮风挡雨的石洞而已,而到了奴隶制度社会时,社会生产力得到了一定的提高,人们对建筑物的要求专为木质结构,适合人类居住的房屋成为当时人们的普遍要求,如今,伴随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物质生活水平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对生活质量的要求在逐渐攀升,人们对建筑物的要求已经不仅仅停留在适宜居住的层面上,而是对建筑物的外观、整体性能和使用性能都有了进一步的更加苛刻的要求;也正因为人们诸如此类要求的出现,才带动了建筑行业创新和发展。如今建筑行业是一个炙手可热的行业,同时也是一个极富挑战性的行业,人们的生活和建筑物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因此,这就决定了建筑行业具有旺盛的生命力,然而,人们对建筑物的要求也在不断提升,同时也给建筑行业的发展带去了巨大的压力。

一.建筑方案节能的重要性分析

完善的建筑方案是建筑施工的重要前提,建筑是一个精细化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容不得一点错误,为此,在建筑施工之前必须要有一份完善的建筑方案,同时,建筑方案也是建筑理念的最佳体现方式。

1.应对我国能源紧张形势的必然

社会经济的发展,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对能源巨大消耗的基础上的。就世界能源分情况而言,我国所拥有的煤炭、钢铁石油等资源的总量不大,但在改革开放以后,伴随我国经济的腾飞,对能源的消耗是巨大的,当前中国社会能源危机已经出现,并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很多能源都是不可再生的,都面临着枯竭的命运,针对这种情况,在解决能源使用危机的前提下,还要确保经济的发展水平,只能利用技术不断改进生产工艺,创建节能方案。就目前情况而言,我国最耗能的三大产业中,建筑业就是其中一个。为顺应世界范围内节能口号,同时也从我国的实际出发,节能都是必然的,在建筑方案中积极融入节能概念就成为一种必然趋势。

2.减少环境污染的需要

能源的消耗,一定程度上必然会对我们的生态环境产生影响,近几年来全球变暖、酸雨等一系列环境异常现象,已经给人们的生活造成了很大的负面影响,为了保护生态环境,减少人类活动对环境的污染,节能是必需的。 一、 我国建筑方案节能的现状

1.缺少完善的建筑节能法规

我国的法律体系在建国以来,得到了不断的完善,确保了人们正常有序的日常生活。然而,在建筑方面的法规仍较为陈旧,没有及时的更更新,节能是近几年社会乃至世界的一个呼吁口号,是应对如今能源危机和环境污染的措施,对于建筑业来说,这个话题是崭新的。我国虽然出台了节约能源的相关法律,但在针对建筑业的法规中,仍没有专门的建筑节能法规,这就导致如今我国建筑节能工作基本上处于无法可依的状态下,由此一来,很多地方的建筑方案设计没有充分体现出节能理念。节能理念在当今我国的建筑业中仍没有得到广泛的认可。

2.建筑方案节能设计技术不成熟

我国建筑业有着悠久的历史,但在设计标准和建筑技术方面,和发达国家仍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如,在采暖方面的比较。采暖是建筑节能的一个重要方面,根据有关数据显示,我国建筑外墙平均传热系数,是发达国家建筑物的4到5倍,而门窗的空气渗透度则是他们的6倍,如果这一组组数据还不足以让我们了解我们国家建筑节能性和发达国家建筑之间的差距,那么不妨再陈述一个事实,如果说目前我国建筑在每一平方米中要消耗13.5千克的煤炭的话,那么发达国家的建筑则只需要消耗7.57千克的煤炭,这一系列明确的数字无不彰显出我国在建筑方案节能设计方面的不足。

3.可再生能源在建筑业中的应用进度缓慢

传统能源多是不可再生能源,在经济跨越式发展的大潮中,如今这些能源都在面临着枯竭危机,为此,很多国家都在积极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如太阳能、风能甚至核能等。我国地大物博,有着丰富的太阳能资源,但目前我国建筑业中对可再生能源的应用比率较低,可再生能源的使用范围狭窄,应用进度缓慢。究其原因,是由于我国利用可再生能源的产品不足,应用技术不高,加之,相关部门缺乏有效的激励措施,导致可再生能源在我国仍处于试点阶段,在建筑业中的使用更是寥寥无几。

二.我国建筑方案节能的发展方向

1.建立健全完善的有关建筑节能方面的法律法规及有效的监管体系

法律法规是保证建筑节能措施切实实施的强有力保障。针对当今社会建筑业节能法规不健全的现状,相关部门应该积极着手建立健全完善的法律法规,确保我国建筑方案节能理念的贯彻有法可依;同时,相关部门还应该建立起有效的监管体系,辅助以严厉的惩治方法,确保建筑节能措施的顺利实施。

2.加强建筑节能材料和节能技术的推广

建筑节能,一方面要依靠节能技术作为坚实的后盾,同时也要扩大对节能材料的使用力度。节能材料加之节能技术的支持,这两者的结合必然会提高我国建筑节能效率。首先,我国可以积极学习发达国家的优秀的生产技术,洋为中用,用他们节能技术来弥补我国在这方面的技术欠缺,同时立足于本国的建筑实际,积极创新;另一方面,我国还要主动使用新型节能材料,淘汰传统耗能建筑材料,从而更好的迎合建筑节能的必然趋势。

3.积极主动开展建筑节能科学研究

建筑节能是一门科学,包含了众多内容,就目前情况来说,我国在建筑节能方面的科学成果和发达国家相比,存在着较大的差距,为了消灭差距,进一步促进我国建筑业的发展,我国在主动学习吸收发达国家优秀科学成果的同时,还应该从自身实际出发,发奋图强,积极主动开展相关建筑节能科学研究,通过自己的努力,寻找到更加适合本土建筑节能发展的良策,减少对发达国家技术的依赖,走出一条富有本国特色的建筑节能道路。

4.推广可再生能源在建筑中的应用,促进节能目标的实现

传统能源不仅面临着枯竭的危机,同时传统能源的使用也给我们的生态环境造成了极大的破坏;可再生能源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不仅可以环节我国目前的能源危机,同时也可以达到保护生态环境的目的。因此,在积极开展建筑节能科学研究,寻找节能良策的同时,相关部门还应该积极鼓励建筑业使用可再生能源应用到建筑物中,推广可再生能源的利用广度和深度,促进节能目标的实现。

三.结束语

篇9

关键词:暖通空调;绿色建筑;展望

Abstract: the modern social civilization and progress of degree more and more high, and human's energy demand more and more is also high, but the earth's resources are limited and so people and to ask himself the higher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request, this paper for hvac technology in green building of the application and the outlook puts forward some shallow view.

Keywords: hvac; Green building; looking

中图分类号:U260.4+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绿色建筑暖通空调的设计措施

1.1节能的利用

近年来相关最低消耗标准又在原基础上提出再节能的要求,这个要求中所指的能源就包括了空调、热水、照明以及暖通系统中涉及到的相关能源。采取的设计措施多种多样,设计时的选材因地制宜,比如选用可再生资源、节约能源、高效利用能源等。

1.2自然环境保持良好

暖通空调设计的好坏很大程度上都体现在对自然资源的利用程度。要想使暖通空调的效能最大化发挥,在设计过程中就要考虑到如何保持绿色建筑周围水源、土壤以及空气的洁净,尽量避免建筑物受到不良环境的侵袭和危害。并且因为水和树木可以帮助建筑物防风、蓄水和遮阴,因此植物和水都可以广泛的应用于建筑物内部。

1.3改善建筑热工性能

建筑采暖能耗是随着建筑体形系数的增大而增高的,并且建筑物内通过空气渗透所消耗的能量占总消耗的 30%左右,主要是因为导线、管道的出入口、外窗气密性差、部分结构连接有缝隙以及烟囱风道等因素导致,所以我们要从这几个方面入手,降低此部分热能消耗,比如提高门窗的气密性、使用新型建筑材料、加强密封措施等。

1.4绿色材料的充分利用

绿色建筑物的暖通空调禁止使用Halons和HCFCs等产品,也不能用对人体有害的石棉类材料进行保温,尽量使用可重复使用和可回收利用的保温材料以及管材。尽量因地制宜就近选择,以减少运输材料对环境的影响,降低成本。

2绿色建筑中暖通空调的应用

土壤源热泵空调系统、太阳能空调系统、低温地板辐射冷暖系统、蓄冷空调系统都是节能和环保的有效手段。

2.1地源热泵空调

地源热泵空调系统是一种使用可再生能源、高效节能、环保的空调系统。在冬季吸收土壤、地下水、地表水等天然资源的能量向建筑物供热;夏季向天然资源释放热量,给建筑物供冷。地源热泵系统按天然资源形式可分为土壤源热泵系统、地下水热泵系统和地表水热泵系统。

2.2太阳能空调

太阳能空调所需的能源部分或全部来自太阳能。太阳能空调是利用太阳光辐射为能源进行制冷工作的空调系统。通过使用太阳能空调,不仅可以弥补供电缺口,还可以为创建环保模范城市做出贡献。推广使用太阳能空调,既没有使用电空调所带来的城市热岛效应,也由于不使用氟里昂等有害物质而不会破坏大气环境。所以说太阳能空调是名副其实的绿色节能空调。目前太阳能空调的主要型式有:太阳能电制冷空调、太阳能热制冷空调、太阳能热泵、太阳能液体除湿空调等。太阳能制冷空调主要包括:太阳能蒸汽压缩式制冷空调、太阳能吸收式制冷空调、太阳能喷射式制冷空调。

2.3低温地板辐射采暖系统

低温地板辐射采暖就是在地板中直接埋设热水管来加热地板,再由地面辐射热来加热室内空气的采暖形式。这种采暖方式辐射体表面温度不大于45℃,采暖介质常用热水,其辐射体一般是其中埋设了加热管的建筑物构件,如墙壁、顶棚或地板,其中以地面辐射采暖应用居多。

2.4 蓄冷空调

蓄冷空调的介质主要有冰和水两种。冰冷空调是指在夜间电价较低廉时,开启一部分制冷机组制冰,并将总能量储存起来;在白天用电高峰、电价较贵时,采用融冰提供的低温水,将储存的能量释放出来,从而满足用电高峰时空调的负荷,降低用电成本。冰蓄冷是七八十年展起来的一种新的蓄冷技术,其蓄冷密度为335KJ/kg,占用空间只有水蓄冷的25%~30%,可以提供较低温度的空调供水,有利于提高空调的供回水温差,以减小水泵容量和配管尺寸。因此,冰蓄冷应用更加广泛。但蓄冷机组在蓄冷时工作在制冰工况,其效率较低,而且蓄冷和释冷都必须用不冻液循环,其技术较复杂,投资及运行费用比水蓄冷高。此外,还有利用变温相变材料(如共晶盐)作为蓄冷介质的,但因技术尚待完善且成本高,仍在开发研究之中。

3暖通空调技术的发展趋势

上个世纪七十年代世界性的能源危机使全世界感到了能源越来越少带给人类的压力。在这次能源危机之前,很多商业建筑的HVAC 系统中没有节能环保的设计理念,其为了满足房间内湿度和温度的要求,常常把空气进行制冷再加热,其中的能耗是现在系统的两到三倍,再加上建筑物的围护结构保温性能差等原因,也使得建筑物的能耗快速增加,而且过去的HVAC 系统采用双风管、定风量以及外区诱导系统占据其主导地位,因此对于能源的消耗也是巨大的。自从能源危机后人们对于环保和低耗的认识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因此对于暖通空调系统的运行观念和设计理念也发生了质的改变。照明度明显降代,新风量降到最低,室内的空气温度只需保持舒适感的下限即可,这样固然降低了能耗,但又恶化了空气质量。建筑业发展到了绿色建筑的阶段,科学技术也日新月异,暖通设计师也找到了将环保和节能有机结合的方法。所以从这个层面来说,绿色建筑对暖通系统的要求就是用最低的能耗,创造舒适、健康的室内环境,和绿色、洁净的大气环境。

参考文献:

[1]金招芬,朱颖心等.建筑环境学[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2]钱以明.高层建筑空调与节能[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1990.

篇10

生物质能源是太阳能以化学能储存在生物中的一种能量形式,它以生物质为载体,具有资源丰富、可再生、环保等优点。通过对生物质材料的开发和加工获得燃气、燃料、电能等各种形式的能源,与风能、太阳能、核能成为新的能源替代路径。随着基础能源的日渐枯竭和环境的日益恶化,开发可再生的生物质新能源成为世界各国的重要战略选择。中国作为一个生物资源丰富的国家,发展生物质新能源的战略意义尤为突出,生物质能源的发展受到国家的高度重视,并已列入国民经济发展的的重要日程中。《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扩大生物质液体、燃料生产能力,将生物质液体燃料作为“十一五”国家能源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在看到生物质新能源将给人类带来的新机遇的时候,也要清醒的意识到,生物质能源的开发和利用因其本身的特点也会带来一系列的负面效应,如果不能很好的面对这些挑战,长期来看,生物质能源不能处在一个健康和可持续的发展轨道上。所以,认真思考生物质新能源领域中的产生的新的伦理问题也是亟待关注的一个方面。

1生物质新能源开发利用中的伦理关涉问题

1.1生物能源发展与粮食安全问题

生物质能源的主要载体为生物,主要是能源植物。生物质新能源的开发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到粮食的安全问题。

1.1.1生物新能源所需粮食性原料对粮食安全的威胁

目前各国使用的目前各国发展的第一代生物质能源使用的原料主要是玉米、甘蔗、油料作物。其中美国主要是玉米和大豆油;欧盟则是玉米、小麦、大麦、菜籽油、甜菜和大豆油;巴西为甘蔗和大豆油;加拿大为玉米和小麦;中国和印度为玉米;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为棕榈。而第二代、第三代生物质能源的开发需要对非粮食性生物质能的深度加工利用,这将提高研发的技术难度和开发成本,所以目前的趋势为生物质能源主要以第一代也就是粮食性作物作为生物质能源的来源。这直接对人类的粮食性需要产生影响,特别是对粮食供给的影响。以巴西为例,在水资源丰富和土地资源丰富的地方,还不能凸显这种矛盾,但是一旦这些资源受到很大限制时,人的口粮与新能源的激烈大战就会打响。这里涉及到一个人权的问题,人类的自身生存都不能保证,还谈何能源的利用呢?这个问题在我国的情况可能比较突出,玉米被作为燃料乙醇的最主要来源,需求量持续大幅度增加,加剧了供需缺口。例如2003年我国燃料乙醇年产仅有7万t,近几年一路飙升,至2006年已达到年产100万t。市场上玉米价格猛涨,燃料乙醇生产遇到了与民争食的问题。为了解决13亿人口的吃饭问题,国内可耕土地已经筋疲力尽,玉米被作为燃料乙醇的最主要来源,需求量持续大幅度增加,加剧了供需缺口,如果考虑单纯的玉米的来源,那么我们就只能饿着肚皮开车了。

1.1.2能源种植所需要的土地对粮食安全的威胁

非粮食性能源作物的需要也直接挤压着粮食性作物的耕地使用,非粮食作物的高收益率和能源开发的迫切需要的双重挤压导致了非粮食作物的种植对有限的粮食耕地的使用,这将直接导致粮食供给的短缺。

1.1.3生物新能源开发对粮食安全的间接威胁

生物质能源的开发利用也间接的影响到粮食安全,生物质能源的开发利用将会诱导使用在原有粮食生产领域的资源到新能源的开发过程中来从而对传统的农业功能发生重大转变,使农业的发展不在以传统意义的农产品为主,那么新的农业的发展应该如何适应这种转变?农业之当展的伦理定位何在?与农产品粮食相关联的市场也将会受到生物能源开发的影响,生物质能源开发利用对传统农产品的资源、以及与之关联的农产品的价格的上涨也严重威胁着人类对食用粮食产品的利用。

1.2生物安全性

1.2.1能源作物的生物改良的安全风险

在生物能源的发展过程中,生物质能源的来源除了天然的生物外,还会需要对一些生物种质进行基因改良,以便提高生物能源的利用率,满足规模化生产的需要。现代生物技术在生物质能源的发展中扮演了非常关键的一环,这种生物技术的应用必然影响着生物的遗传特性,从而也会影响其所处的特定生物环境。所以生物能源作物的培育种植对环境的安全也是一个非常值得重视的方面。生物能源的生产来源主要是一些能源作物,而天然的能源作物又存在着产能低、占地广、生长条件苛刻的一些原因,所以要想找到一种天然的品质优良的作物是很困难的,有必要将天然的能源作物使用现代生物技术改良,而这些转基因改良后的作物的安全性评估又是一个值的考虑的因素。这也是所有转基因生物对环境安全都要面临的一个风险。所以考虑发展生物能源过程中对环境的影响都是需要权衡利弊的一个重要方面。

1.2.2生物质能源的开发利用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在种植生物质能源作物过程殊的肥料、农药、除草剂可能会产生对周围生态的间接影响。比如对水质的影响,在美国的密西西比河岸有一个巨大的玉米能源种植区,这些地区是美国最理想的能源作物种植环境,但同时在种植过程中大量的化学肥料、农药的使用导致水源的质量逐年不断下降,同业也严重影响了当地渔恶民的渔业生产,所以在总体上因其带来的损失也抵消它的经济效益和环境可持续的代价。

1.2.3生物质能源开发对生物多样性的损害

生物能源开发过程中必然涉及对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的影响,生物质能源的开发的能源作物的种植长期来看必然导致新的生态环境生物多样性的干扰,数据报告显示截至到2020年为止,美国的谷物和大豆的生物种类将会下降到60%,相比于没有覆盖能源作物的地区,亚洲油棕榈能源作物也将下降到85%,Fletcher等人的研究也发现,对脊椎动物来说,替代能源作物区域的生物多样性和丰富性要远远低于同样条件下的未种植地区的种类。所以在考虑生物质新能源的能源作物种植时,与当地的生态安全和生物种类的影响是需要考虑的伦理问题。

1.3环境可持续性

生物质能源虽然相比其他的新能源有着清洁、低污染的优势,但是受生物新能源发展本身的多因素影响,使得生物质能源的发展并不是沿着一个低耗能的环境可持续性的发展方向前进。

1.3.1能源需要的紧迫性导致对环境可持续的忽视

生物质能源受形式所迫,即能源危机的迫切需要,导致在环境和生活需要之间的失衡。能源危机问题日益严重,同时环境危机的解决也亟不可待,在面临能源危机和环境危机的双重压力下,短期内很难得到两全其美的解决,人们往往注重短期的生活需要,而忽视长期的环境可持续的需要,甚至以非必须的生活需要满足为由开发生物新能源以换取环境可持续的要求。

1.3.2生物质能源的生产过程复杂性导致中间环节对环境影响的忽视

生物质能源可能在其结果终产物看来是非常理想的低污染能源,但是由于其生产过程的复杂性,导致附属产品和生产环节对环境可持续的破坏容易受到忽视,而且有时候从总体看来,相对于环境的可持续的价值,生物能源的开发可能具有非常大的负价值。大面积种植单一作物将会改变生物多样性环境,水土流失严重,以东南亚的婆罗洲岛为例,该岛先前是一个环境非常好的热带雨林,随着可再生能源-生物柴油的开发热潮,为了生产更多的棕榈油,这里的人们开荒辟地,扩种棕榈树。导致这里的生物种类急剧单一,而且也造成了当地气候的急剧变化。产能低、占地广和需要传统化肥的作物对后续环境的不可利用性。因为较低的产能,所以需要的种植面积是非常大的,同时对水源的需求也急剧上升,而水资源问题在未来也将是一个非常严峻的问题。

1.3.3生物质新能源生产过程中的能源消耗中环境可持续的忽视

生物质新能源的生产需要对生物质初材料进行加工和处理才能获得可以直接使用新的能源。在将生物能源物料加工成生物柴油终产品的过程中,这个过程还要需要多个过程农用设备及乙醇转化装置还需要大量的传统能源维持生产,以及其加工过程的副产物的环境污染,这也将影响到新能源的环境可持续方面。这个过程中需要直接和间接的使用到基础能源,那么就不能不评估生物质能源的产出和投入之间的比较。传统的乐观派只是看到生物能源能解决当下的能源危机难题,或者其对经济发展带来的拉动作用。但是忽视了对生物能源的产出和所投入能源的之间的净收益比较。如果不考虑对基础能源的投入,那么发展和开发利用生物质新能源就不是缓解传统的能源压力,而是加重了能源危机,因而是一种不道德的能源战略。美国康奈尔大学DavidPimentel跟踪了多种农作物生产乙醇和生物柴油的成本,包括种植、生长、收获过程中所需的能源,肥料、杀虫剂的使用以及运输所需能源,种植需要和生产过程中的需要的能源损耗比其产出的能源还要多。这样看来生物质能源的开发的过程也可能产生投入大于产出的可能,所以这种开发可能对于环境的可持续性来说具有消极的影响。

1.4生物新能源与新殖民主义

生物能源对于原料产地的要求和本身的可能产生的负效应,使得生物能源的发展在国与国家之间的利益也成为新的伦理焦点。越来的越多的发达国家将生物能源的生产放在较为不发达的国家中来,将生物能源的负效应转嫁到不发达国家身上,SeifMadoffe认为这将导致“气候殖民主义”,“大规模抢占非洲土地”,欧洲企业,其中一些有外国援助资金支持,正快速地在热带国家建立广大的碳栽培牧场(CarbonMonocultureFields)。关于坦桑尼亚的Saadani国家公园,Madoffe质疑富裕的发达国家在这些地区种植“可再生”碳是否道德,因为这些对当地贫民有严重的负面影响,而且要砍伐热带雨林来给“碳牧场”栽培腾地方。是否真的有大面积不使用的土地?不,这是不可能的。源地释放的碳能够被另一个地方的植物固定吸收吗,或者说碳可以从一个国家“出口”到另一个国家吗?这就会引发诸如不平等权力关系和不公平商业交易等方面的问题。富裕国家在这些地区种植“可再生”碳,但却会给当地贫民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而且要砍伐热带雨林来给“碳牧场”栽培腾地方,这样合理吗?此外,为了缓解气候变化,在贫穷国家占用大规模耕地,消耗大量的水资源,污染土地、河流和海岸生态系统,这样做对吗?看看那些欧洲和美国公司拥有的大型种植项目,这些项目还受到“发展援助”的资助。所以在生物能源发展的过程中相同于其他能源的发展,生物能源的发展的在新的利益驱使下,有可能打着发展贫穷国家的经济的幌子来转嫁生物能源风险的目的。

1.5利益相关者的分配

在生物能源的发展过程中涉及到多方的利益问题,主要涉及到能源使用者、能源开发者、能源间接的利益相关者的利害关系问题,能源使用者、能源开发者的常常由于直接的与新能源的利益相关,所以往往侧重于它们之间的利益,而间接的能源相关者也因为与新能源之间的联系的潜在性和隐蔽性而常常受到忽视。①富人和穷人间因新能源产生的经济不公平,由于生物新能源的开发往往附带着巨大的投入,所以这种新能源的使用代价也相比传统的能源使用成本要高,而这也将导致新的使用阶层和不能使用阶层之间隐性不公;②如前所述,新能源的开发可能会给直接的能源需求者带来丰厚的经济利益,为能源使用者带来实际的能源便利,但是这对于那些对基本生活的粮食需要者,处在饥饿状态的穷人来说,将会加剧这种利益之间的冲突。除了粮食的危机,因能源开发所导致的农业资源紧缺、农产品价格上扬、环境损失、都以不同的形式与潜在的利益相关者相连,在这其中经济利益和实用效果可能往往会受到极大的关注,而潜在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可能会受到忽视,比如,在生物能源的开发的过程中可能面临着产业升级换代的过程,新的生物能源研究开发面临着一个转换的过程中旧的能源领域的从业人员可能会被要求掌握新的技术,而且新的生物能源生产所需要的新的伦理规范来规范和引导生物新能源生产,所以对旧能源领域转型人员以及生物新能源开发利用所涉及到的相关从业人员的“善”待以及对他们的伦理规导都是需要关注的伦理问题。综上所述,生物质新能源的发展在为当代的人类生活带来极大的便利时也产生了一些单靠技术所不能解决的伦理问题,这些问题是因为生物能源发展本身所受的多方面因素所导致的。包括经济利益的驱使、能源危机的解决迫切需要、生物质因素的特点决定、环境可持续的需要、贸易公平的需要、利益相关者的分配等几种伦理关涉,在生物能源的发展的过程中必须考虑到这几方面所带来的伦理问题的思考,因此,笔者在这里提出几条潜在的生物新能源发展的伦理原则以使的生物能源的开发利用处在一个健康和可持续的发展轨道上,使得生物能源能真正的为人类的生活带来便利。

2生物质新能源开发利用中的伦理原则

2.1保证生物质新能源开发利用对人类不伤害性

生物能源的发展必须以满足能源的需要为界限,不能危及到人们必须的、基本的生命需要。依照康德义务论伦理,人是发展的目的,所以必须正视生物能源所涉及到的人的其他利益需求,生命的需要是摆在首要位置的。不能用牺牲食用粮食的代价,特别是贫困人口的饥饿甚至死亡换取部分人的非必须的能源需要。其次要注意生物能源开发过程中的不伤害性,要采用对人无害的生物质能源利用技术、工艺。考虑生产诸环节可能存在的潜在危险。最后要注意到生物质能源利用对人类其他必要的生活领域的潜在影响,尤其要注意使用者和生物能源开发相关利益者的联系,保证生物能源的开发不会威胁到这类人群的基本的生命权利。

2.2生物能源的开发利用要注重效率

目前来看,大部分的生物质新能源开发利用的回报率不高。整个新能源开发利用过程中必须从整体上对投入和产出之间的能源做总体分析,使得产出的能源利用率大于投入能源消耗率。更不能将新能源的直接经济利益作为开发利用生物能源的充分理由,必须考虑对基础能源的使用成本。在投入资源到生物新能源的开发研究时,必须强调能源效率的净收益。首先,这种效率除了要考虑能源本身的投入和产出效率外,必须要考虑整个能源开发过程中的综合效率的提高,生物能源开发利用过程中要涉及到对经济、环境、人类生活、气候、以及其他各种潜在的影响,这种新的生物质能源的开发利用的成本是不是太大?这些成本不仅包括经济成本,还要包括对环境、人、以及其他相关利益损失的机会成本,必须保证开发的净利益要大于所有成本的总和。再次,注重对开发生物质新能源的开发利用在目前存在条件下不确定性的风险评估,生物能源的开发所使用技术是技术创新的结果,不可避免的会产生一些不确定的风险,包括对生命、社会的影响,所以在考虑总体的收益的时候要考虑这些不确定因素的风险,同时采取适当的解决措施尽可能减少这些风险。

2.3生物能源的开发要注意环境的可持续性原则

生物质能源开发对环境的依赖性也要求生物质新能源的开发利用也需要考虑环境的可持续性。首先,必须保证最低限度的对环境的污染,生物质能源的开发利用过程中必然产生对环境的负面影响,所以生物新能源的开发利用必须确保它比化石类能源的对环境的可持续性方面要效果更好,需要制定必要的环境可持续性标准。再次,生物能源的开发利用要适度,不能超过环境的可再生限度,杜绝粗放的使用生物质能源的开发方式,同时要兼顾代级之间对环境的需要。当下的生物质能源的开发不能影响到后代的生态系统的安全。要求在开发生物质新能源的过程中考虑到持续性的对土地、水源和其他自然资源的利用的综合因素,也不会破坏生态平衡和生存的气候环境。最后,生物质能源的开发必须保证生物质来源的安全性,考虑到生物技术改良的生物资源对环境安全和可持续性的影响。保证不危及环境的可持续利用。

2.4生物新能源开发利用要保证经济公平

生物能源的开发过程中必定会产生潜在的风险,这些风险往往被能源投资者以扶贫和经济利益的形式诱使贫穷国家接收这种风险,这在短期可能会改变贫穷者的经济状况,但是长期来看生态资源的过度开发,以及潜在的利益损失会拉大贫穷和富人之间的差距。同时在新能源相关的市场中,也可能加大这种差距,可能会把新能源开发的风险分摊到未使用者的身上。所以生物能源的开发必须考虑周全它所涉及到的相关利益者的利益,保证穷人的利益至少不会受到伤害,最大程度的协调好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对涉及到的新能源更新换代的产业升级过程中保持对所涉及到的弱势群体的关注,给予“善”的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