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精神的特征范文

时间:2023-11-23 17:51:0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创新精神的特征,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创新精神的特征

篇1

【关 键 词】幼儿教育;创新精神;培养策略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2)03-0140-03

创新精神是一个民族、一个社会未来富有生机与活力的条件,也决定着一个民族、一个社会未来文明的发展水平。基于此创新精神的培养要从娃娃抓起,也越来越成为教育界有识之士的共识。然而,当前的幼儿教育正如有人描绘的:“如今,我们的教师仍然不遗余力地告诉你只有一种东西是正确的,其他的都是错误的,因此儿童只能拥有最单一的知识、最单一的观念,把受教育者的精神变得非常单一,这实际上就是精神。一个人从走进幼儿园开始就遭受这样无情的,精神生命哪里还有发展的余地。”[1]因此,从探讨幼儿创新精神的特点入手,寻找有针对性地提高幼儿创新能力的相关策略,无疑是为幼儿创新精神的实现奠定坚实基础,最终使学前儿童成为创造型人才的现实途径。

一、幼儿创新精神的界定

通过文献及相关资料的查询,发现目前在理论界关于创新精神的观点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从宏观上把握,认为创新精神是一个综合的概念,包含了一个人创新素质的一切因素,即指人的全面的创新素质。秦虹[2]等(2006)认为创新精神是指一个人从事创新活动、产生创新成果、成为创新的人而所具备的综合素质;另一种则从微观上来界定,认为创新精神作为一种精神,它主要指人的创新勇气、胆识等。颜晓峰[3](2001)指出创新精神是指人类在处理与外部世界(包括自身)的关系中,不重复,不怕风险与失败,不拘泥于陈规,勇于开拓新的世界,表现出不受束缚,不断探索,奋发有为的特征。在此基础上,更有学者将创新精神具体化为包括批判精神、科学精神、开拓精神、自主精神、冒险精神、务实精神的有机统一体。综观国内学者的绝大多数研究,持后一种看法的人较多。而贵州师范大学王洪礼教授对创新精神的看法是:“创新精神是指人在主动探寻和发现事物间的新关系的过程中,或者在创造性活动的过程中产生的智能心理与非智能心理因素的优化整合并具有心理辐射功能的不断进取、勇于探索的心理状态,它包括与发现事物间的新关系或与创造性活动有关的问题意识、动机因素、情意因素、态度品德因素、批判性精神和批判性思维能力、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质疑精神及其能力、善于反思的能力、求异求新求最佳的标新立异精神及其能力、灵活与变通能力、创造性想象、创造性的形象思维能力与创造性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等”。[4]

二、幼儿创新精神的特点

幼儿的创新精神具有不同于成人的特点。幼儿创新精神是成人创新精神的基础,是动态的、发展的。成人的创新往往可以从流畅性、变通性和独创性去评价,更多地强调创新的结果即“产品”,强调创新产品的社会价值;幼儿创新精神更多地强调自身的发展,强调个体的价值。因此,培养幼儿创新精神应更多地关注对幼儿的发展价值,而不是社会价值。教育工作必须遵循和依据这些特点:

1. 过程性。幼儿创造的过程性有两层含义:一是指培养幼儿的创造力重在对过程的评价,在过程中让幼儿产生兴趣,并萌发创新的热情,而不在于去关注和评价幼儿创造的结果。二是指幼儿创新精神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渐进的过程,是在注重过程的基础上自发而又积极、主动表现出来的,而不是去做出一些形式化、功利化的表现,更不能搞短期的突击强化。

2. 经验性。幼儿创造的源泉是幼儿头脑中形成的记忆表象,而记忆表象又是幼儿生活经验的产物。现代认知心理学认为,表象是人们在头脑中以形象的形式对物体进行操作和加工,是物体不在眼前时关于物体的心理复现。又由记忆表象具有直观性、概括性和可操作性的特点可知,表象的出现不需要客观事物的直接作用,可打破幼儿认识受当前事物直接作用的局限,使认识更加概括化,且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所以它对幼儿想象、思维等高级心理活动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应丰富幼儿自身的生活经验和记忆表象,从而实现幼儿从具体感知到思维的良好过渡。

3. 愉悦性。学前儿童创新教育研究的主要内容之一就是“玩”——孩子们应该如何“玩”?“玩”什么?怎样“玩”出新意?怎样在“玩”中创新?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是在“玩”中萌发的。在游戏中,需要处理不确定的问题,并探求新的东西;在美术活动中,让幼儿通过捏泥、剪贴、折纸、画意愿画、根据故事或歌曲的内容画想象画,体验创造的乐趣,发展想象力和创新能力;在语言活动中,让幼儿组词、看图讲述、仿编诗歌、续编故事等;在科学活动中,让幼儿认识水、纸、磁铁、家用电器等,列举物品的用途和特征,做科学小实验,培养幼儿善于探究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在游戏、美工、口语训练等多种形式的活动组织中借助想象和虚构,将自然常识、生活常识、科学知识和社会知识等系统地归纳、整理、总结、整合,加以创新性表达,这是潜在而又具有重大意义的创新表现。

4. 生动性。由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可知,幼儿创新精神的发展和培养不能太组织化、教条化和死板化,而应呈现出生动活泼的特点。因此,在组织活动时,必须在内容与形式上做到生动、活泼与生活联系密切,为幼儿喜闻乐见,尽量避免太严肃、太深奥的主题,且活动中不能有太多的组织规则和太复杂的活动要求,并要给予充分的时间、空间,营造出一种放松、宽松的氛围,这样才能为幼儿所接受。

5. 外引性。幼儿在组成创新精神各维度的某些因素上具有内在的表现力,例如好奇心、求知欲、冒险性、挑战性等。由于限于知识水平和活动范围与能力,且幼儿的人格特征处在不断发展和完善中,其创新精神的发展具有外引性特点。就其中的人格因素而言,教师自身所具有的良好人格品质对幼儿创新精神的培养和发展具有一定的导向作用,以此为创新精神的形成提供有力的保证。[5-6]

三、幼儿创新精神的培养策略

1. 根据幼儿创新精神具有过程性特点,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激发幼儿的创新意识。创新意识是指人们根据社会和个体生活发展的需要,引起创造前所未有的事物或观念的动机,并在创造活动中表现出意向、愿望和设想。是人们进行创造活动的出发点和内在动力,是个体行为重要、持久的推动力量,对创新行为具有激发、指引、维持作用。创新意识体系复杂,包括从创新需要到创新信念五个阶层,各阶层的创新意识都能指引人们去创新,越是高层级的创新意识其表现力及其自觉程度越高,表现出递进关系。因此,在培养创新意识过程中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

2. 根据幼儿创新精神具有经验性、愉悦性、生动性的特点,在游戏中提升创新能力。由幼儿创新精神具有经验性、愉悦性、生动性及其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决定了幼儿的主要学习模式是在玩中学、玩中会、玩中悟、玩中创造。幼儿主要是在玩中、在游戏中,获得认知的发展。而游戏以观察、想象、创造性为基础,具有操作性、自主性、创造性等特点。在游戏中幼儿可以充分地表达对事物的认识和理解,建构千变万化的童心世界,认识和揭示自然科学的奥秘……因此,游戏是幼儿教育的重要环节。幼儿教师的主要职责不是向幼儿传授知识,而是为幼儿提供健康、丰富的生活和活动环境,引导幼儿在生活和活动中生动、活泼、主动地探究,重视丰富幼儿的已有经验,增加幼儿的记忆表象;并在游戏的组织、开展过程中营造出适合幼儿身心发展的轻松的教学环境,以提升幼儿的创新能力为核心,鼓励幼儿在游戏中能从不同的角度想问题和提问题,并能用别出心裁的方法解决问题。通过有组织、有计划、有目标的游戏形式来发展幼儿的创新思维能力、批判思维能力、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的能力、求新求异求最佳的意识和能力、反思能力,使幼儿发现和获得新经验。

3. 根据幼儿创新精神具有外引性的特点,重视提高幼儿教师的创新心理品质。创新心理品质反映的是那些富有创造性个体的精神面貌,强调个体创造行为中人格因素所起的作用。对个体而言,其创造行为的实现,既依赖于认知过程的各种能力品质,也与个体的人格因素有密切的关系。幼儿教师良好的心理品质是形成创新精神的坚实基础,同时也是培养幼儿创新精神的保证。幼儿每天大部分时间生活在幼儿园这个环境中,与教师朝夕相处,他们的游戏、学习、生活都由教师指导。在幼儿眼中,教师是无所不能的权威。他们总是习惯于模仿教师的言行,并把自己的言行同教师的言行相比较,由此判断自己的言行。因此,幼儿教师自身所具有的良好人格品质对幼儿创新精神的培养和发展具有强大的外部导向作用。可见,在幼儿创新精神萌芽、形成和逐步发展的整个过程中,教师人格始终是一种“无言之教”,制约着幼儿人格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四、结语

要提高民族的创新能力,就应该从幼儿教育抓起;要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儿童, 必须正视幼儿的个性心理特征,并采取合理、有效的策略,这样,我们才会有更自觉的认识与行动,才不会埋下扼杀幼儿本身所具有的创造性天分的种子。

参考文献:

[1]钟启泉.课程设计基础[M].山东: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

[2]秦虹,张武升.创新的本质特点与结构构成[J].教育科学,2006,4(2):7-9.

[3]颜晓峰.论创新精神[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28(4):17.

[4]王洪礼.论如何培养中小学生的创新精神[J].心理科学,2004,27(2):383.

篇2

中国分类号:G455

中华民族是富有创新精神的民族,创新离不开两个方面:第一,该领域的大量实践。第二,对实践的思索。要想在职业活动中创新,必须熟悉这种职业活动,掌握有关知识,了解有关信息。创新能力实质上是职业能力与创新精神以及创新思维、创新方法相结合,并能付诸实践的改造世界的能力,是职业能力的升华。职业能力既是创新能力形成的基础,也是创新精神付诸实现的载体。

一、创新精神的内涵

创新精神是指要具有能够综合运用已有的知识、信息、技能和方法,提出新方法、新观点的思维能力和进行发明创造、改革、革新的意志、信心、勇气和智慧。

创新精神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是一个现代中职生应该具备的素质。

创新精神归属于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是中职生进行创新活动必须具备的心理特征,包括创新意识、创新兴趣、创新胆量、创新决心,以及相关的思维活动。

创新精神是勇于摒弃旧思想、旧事物、创立新思想、新事物的精神。如不满足已有认识(掌握的事实、建立的理论、总结的方法),不断追求新知识;不满足现有的生活生产方式、方法和物资需要,不断进行改革;不墨守成规、因循守旧,勇于探索新规律、新方法,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

二、培养中职生创新精神的方法和途径

用以上对创新精神的认识,引导培养中职生创新精神实践活动,可以开创如下局面:

第一、营造适宜的社会环境,是培养中职生创新精神由单一的学校行为变为整体的社会行为。

在黑板上开车床,在书本上装电视,在教室里搞种、养殖等现象,在许多中职学校存在,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离不开适宜的环境。作为培养人才的基地,中职学校致力于中职生创新精神的培养,理所当然,仅有学校的努力,不仅因缺乏大气候而不成“气候”,还可能出现培养成的有创新精神的中职生走向社会后,由于有关部门因循守旧而遭压抑甚至排斥的现象。因此,社会各部门或行业都要提供创新的场所,大兴创新之风,使学生不仅在学校而且在社会(包括家庭)都受到创新风气的熏陶,感到处处有创新的用武之地。不断提供中职生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坚持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使学生在校期间边学理论边实践,第三年就完全可以在企业顶岗实习。

第二,合理设计教学工作,恰当处理“一般”与“个别”,“内容”与“策略”方面的关系。

先说:“一般”与“个别”,在这里,“一般”既要面向全体学生发展创新精神,学校和应用技能各领域、品德和技能诸方面概莫能外,同时要遵循创新精神的一般规律性,“一般”具有普通意义,但如果缺乏着眼“个别”的具体措施的支持,很可能难以落实。因为,“新”是有层次的,而且学生年龄不同,所学专业各异等决定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必须区别对待,因势利导。越能把握培养创新精神在不同专业,不同学生方面的特殊性,越可获得有效性。

再说:“内容”与“策略”,创新是通过一定“内容”体现的。因此培养中职生创新精神至少要关注这几方面的内容:一是要让学生掌握必要的创新对象与创新方法等方面的知识,同时要有获得信息与设计实验等创新的的常识。二是要大力开发“情境课程”,使现有的由理论课程(又叫文化课程)与实践课程构成的课程体系变成理论课程与情境课程以及实践课程有机联系的新体系。所谓情境课程是指面对真实的或模拟的与理论和实践课程的内容有关的问题情境,引导中职生即席思考并用理论创造性解说,以锻炼中职生问题意识和迅速反应能力以及创新精神的课程。这种课程的介入,中职生接触的情境多,发现的问题多,设想的方案多,“见多识广”,不仅会积累大量的经验,而且会增强创新的信心和勇气。

在激发勇气方面常用的策略有二:一是提供相应信息,诱发创新需要。通过课堂和其他活动形式,向学生提供人类亟需要哪些方面的科学发明的信息。如:中职毕业生崔桂亮发明了维维豆奶。“铆工大王”沈阳鼓风机(集团)有限公司普通工人杨建华创造了近百个压缩机“中国第一”的奇迹。2008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成为全国第二位获此殊荣的一线工人,中职生晓涵在考取了高级茶艺师证书以后,与同学合作,在西湖西南的大慈山麓开了一家茶艺室,以闻名于世的“龙井茶叶虎跑水”双绝招徕茶客,许多游客慕名来欣赏她的茶艺表演,人气旺、生意火。她说:“我在向世界展示中华茶艺的魅力,展示我们杭州的魅力”等等,使中职生由自卑到羡慕再萌生需要别人可为,己亦可为,进而形成合理前提下的“为别人所不为”的愿望。二是组织竞争活动,激活创新勇气。经实验,结果表明,竞争条件下中职生在思维的灵活性、清晰性和流畅性等方面都与非竞争条件下不同,而且有统计学意义。

在启迪智慧方面,基本点是引导中职生发现新关系,主要策略有二:

1.引导类比。类比是建立一种相似关系。如把某个事物或观念与另一事物或观念进行比较,并通过替代物把熟悉的与不熟悉的事物联系起来,以熟悉的事物为基础建构一种具有相似意义的新关系。这方面的举措大致有:一是自我类比,类比者以他人或物自居,产生移情作用。二是直接类比,类比者将两个客体或概念作简单的比较(不必面面俱到)。其目的在于把实现的问题情境与另一情境作简单交换,以便出现人们期待的新关系。三是简略性冲突,类比者用相互矛盾的两个词汇描述同一个客体。采用这种练习主要是为了增强中职生将两种事物结合起来的能力。结合的事物在性质上或时空上距离越大,中职生心理变通性越大,发现新关系的能力越强。

2.训练发散思维。发散思维是主体面临问题时思路由一条扩展到多条、由一个方向转移到多方向的思维方式。在进行这方面训练时,至少要做到:其一,选择多种结论的问题,否则思想容易缭绕在“一棵树”上,无法散开;其二,开导思维的流畅性、变通性和精致性,尤其要在变通性方面下功夫;其三,鼓励学生大胆运用假设,对一个问题提出的合理假设越多,发现新关系的可能性越大。

综上所述,中职生创新精神的培养过程中必须坚持“人人有才,人无全才,扬长避短,人人成才”的教育观念。不断改革教学方法,把理念知识融合进技术操作中,让实践能力在技术操作中逐步提高。不能扼杀中职生的创造力,正如新加坡记者亚历克斯.翁在回应沃兹尼亚克的评论:“新加坡无法制造出苹果电脑”时所说“底线是:创造力不能强迫得到,不能教授,也买不来”。

参考文献:

【1】中国教育报

篇3

一、引发好奇心--培养创新精神的动力

柏拉图说:“好奇者,知识之门。因为好奇,学生会去探索丰富多彩的外部世界,去接触事物。好奇能激发强烈的求知欲,培养探索精神,对以后从事研究发明创造大有稗益。”音乐在这个方面有着不可取代的作用。例如:一年级听辨音的强弱,老师采取了多媒体播放火车由远而近的声音效果,引导学生仔细聆听,辨析声音的强弱。为了能让学生更深刻地了解声音有强有弱,老师又要求学生把这声音模仿出来,学生的模仿生动而有趣,于是老师继续引导学生能不能模仿出生活中其他类似的有强弱变化的声音呢?学生们边讨论边模仿,大雨声、小雨声、山谷里的回声……整个教室充满了不同强弱的声音的“交响乐”,在学生兴致盎然之时,老师又把声音和美术进行了结合,让学生进行联想训练,把自己体验到的声音的强弱用点、线等用绘画语言表现出来,从学生的描绘中老师深深地体会到了学生们的创新意识,不同的声音被描绘出不同的精彩的画面,即使是同样的声音也采取了不同的表现手法,最后老师在学生对声音已有了以上的强弱感后,再请他们用各种打击乐器敲出强弱来,这样使学生对声音的强弱由逐步理解提升到自由表现。

二、发挥想像力--培养创新精神的基础

想像力,这个古老而又年轻的思维精灵,它几乎伴随着人类的产生而产生。马克思曾说过,它成了“十分强烈地促进人类发展的伟大天赋”,康德也说过“想象力作为一种创造性的认识能力,是一种强有力的力量”。想象是人们一种创造潜能,想像是创造的基础,音乐能够培养人的想象力。从音乐艺术的审美感知角度上看,音乐艺术具有审美听觉不受视觉形象限定的审美特征。音乐作为听觉的艺术,它以某种音响信号作为中介。直接刺激审美主体的听觉,帮助审美主体去追求生活的印象,启发审美主体对自然界、社会生活中的各种声音、姿态唤起视觉的联想和幻想,使审美主体得到赏心怡神的音乐美的享受和精神上的满足。由于音乐意象的形成不同于绘画、电影、舞蹈等艺术感象的形成,后者的艺术意象有具体、直观等特征,有视觉形象的限定性,而音乐表象则是依靠音响刺激听觉,唤起审美主体的再创造而生成的一种艺术表象,因此音乐表象具有更具宽泛的想象外延,不受视觉形象限定的审美特征。例如,有位老师让学生在欣赏《二泉映月》时,让每位同学通过联想,写出一段200字左右的景物短文,结果全班几乎没有一个雷同,且篇篇都很优美生动,可见音乐的意象可以不受任何束缚,而按审美主体的审美趣味,极大限度地展开想象的。因此音乐能发展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是任何别的艺术都不能替代的。创作、演唱(演奏)音乐作品,都必须有想象力的加入,才能把没有活力的音符变成生动的音乐,不管是再造想象亦或是创造性想象。

三、激发创造思维--培养创新精神的核心

创造思维是指一个人,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经过独立的分析综合,形成新的联系,从而使问题得到解决的思维过程。创造思维不仅有一般的思维形成--形象与抽象思维,还有它特有的形式--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创造性思维还有一个核心就是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发散思维是一种寻求变异,从多方面寻求答案的思维,而聚合思维是运用已知信息,朝一个方向的聚合来行进,去获取正确答案的过程。前者是创造思维的主要成分,但必须是两者的结合,才是高水平的创造思维。音乐是一种十分强调想像、创造和创新的艺术。首先,曲调是创造的(称为一度创造);演奏演唱也是创造的(称为二度创造),作曲和演奏演唱都需要有丰富的想像力,欣赏音乐同样需要有丰富的联想和想象(这是三度创造)。由于音乐作品具有多种音响效果,乃至同一演奏、演唱者对同一音乐作品的表演,因心境、场合、时间的不同,表演效果的差异等,在听众面前的音响效果,往往可能是这一音乐作品的多种风格的展示,这就使听众在欣赏中完成自己的审美创造。如在欣赏《老虎磨牙》这首打击乐曲时,师不告知曲名,先听乐曲,然后开展讨论,这曲是什么乐器演奏的?乐曲让你联想到什么场景?由于每个学生的心理特点和生活体验都不同,教师可以让学生对这首打击乐曲有着自己的独特理解,而师不必要先要求聚合,让学生们在感受、体验中国鼓的音色和演奏的同时再探索出各种各样的敲击方法,从而达到最终的目的,完成审美欣赏,使音乐作品得到升华。

篇4

[关键词] 大学精神; 嬗变时期; 多元价值观; 案例教学; 组织; 对策

[中图分类号] G64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3)13- 0084- 03

在高等教育课堂教学革新阶段,大学精神是课堂教学革新的精神支柱,它体现大学课堂教学的角色定位、价值观、学术观点以及引领社会新思想、新思潮的独特精神气质,是大学课堂价值观、文化规范的外在表现形式。大学精神是高尚的、有生命力的,依凭大学精神核心价值观在大学教育长期发展过程中追求学术自由,维护大学尊严,没有被其他社会组织所取代。广大师生集聚在高等教育课堂秉承大学精神的传统,回归大学精神。如今,学校规模迅速扩大,改变了传统师生关系,课堂大学精神嬗变——从20世纪80年代服从分配、90年代自主择业到3G网络时代的多次就业、自主创业价值观的转变,具有文化传承和社会文化多元化的特点,3G网络时代大学课堂价值观和文化规范直接决定着一所大学的成败和学校的前途命运。实际上,大学精神只有真正贯彻到大学课堂中来,才能得到巩固和发展,没有大学精神的大学课堂,就没有一流的大学教育。课堂教学是大学精神和一切大学理念实现的载体。我院位于世界文化遗产地丽江旅游文化区,根植在丽江社会转型和旅游经济革新的新时代,课堂大学精神必须快速转变。管理学原理课程是我院工商管理专业核心课程之一,培养综合管理人才必须全面提高我院管理学原理课堂教学的质量,管理学原理课堂组织是学生个体社会化的重要环节和关键培养步骤,创设情境教学,理性反思教学过程,回归社会实践课堂组织,能够唤醒学生的内在价值观,实现管理学原理课堂组织教学的价值共享和课堂组织教学的人性化的培养目标。在日常管理学原理案例教学课堂中教师不断提倡创新精神的案例思考模式,在案例情景教学中提倡批判精神、社会关怀精神,在不同的教学环境和思维环境中培养学生的新思想、新观念。运用生动的案例向每一位学生灌输社会进步和社会规范的准则,有目的、有技术、有方法地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对管理学原理理论知识有理想的反思阶段和论证阶段,提升学生的认知判断能力。案例教学中每位学生在案例教学课堂中的任务不同,既需要独立思考,也需要合作完成,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创新可以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案例教学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合作精神。案例教学课堂进行小组讨论中,学生的学生能力不尽相同,教材提供信息有限,学生利用3G手机查阅相关知识点和创新思维内容,此时是教师组织3G网络资源的最佳时机。本文以管理学原理案例教学组织为落脚点,探析在3G网络时代管理学原理案例教学组织秉承课堂大学精神的嬗变的背景下,实现案例教学课堂组织创新的有效途径,适时适度地提出导向性对策,抛砖引玉,提供相关思路,就教于关注此方面研究的学界同仁。

1 3G网络时代课堂大学精神的嬗变的特点

3G网络时代课堂教学是基于2G时代和WAP浏览器时代的移动技术、无线技术——3G多媒体短信存储功能、3G网络环境下WAP浏览器、3G视频点播、3G在线实时互动体验服务资源基础上的课堂组织模式。管理学原理案例教学组织的价值观发生变化,价值观结构具有多元化的特征,社会主流文化和大学生个性文化呈现散点变化,学生认同开放、公平、竞争,思维活跃,传统大学价值观顺从、保守的意识基本不存在,社会信仰成为学生的主流信仰,76%的学生敢作敢当,有自己的价值追求,与传统大学价值观不同,学生的务实倾向明显。在3G网络时代,管理学原理课堂大学精神处在开放和变迁的时代,大学生价值观的道德观培养,基本道德行为规范培养,科学精神、人文精神的培养仍然是课堂大学精神嬗变的主要方向。从案例教学课堂实践来看,传统的大学文化和社会道德观念仍体现在大学生的基本观念和小组讨论行为中,对于传统大学精神的理想仍然较推崇,在3G网络时代,社会竞争压力较大,学生的自主创新、自主创业的价值意向明显,不再盲目听从他人建议,有自己见解和主张。3G网络背景下,各种文化碰撞,社会群际关系和个人利益受到冲击,价值观倾向于以自我为中心,重商主义的社会观念,刺激了学生的金钱意识,导致了学生思维观的混乱,形而上学的思维观占大多数,享乐主义、开放的生活观念在学生价值观体系建立,对学生的价值取向造成直接的影响。课堂大学精神成为“象牙塔”精神,学生不认同大学精神,认为那是无法实现的理想,课堂大学精神嬗变期,大学精神缺失。

2 创新的有效途径

3G网络管理学原理案例教学组织以学生为中心,以能力为核心,突出道德培养和职业技能训练,融入3G网络资源教、学、做等环节,强调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等学习方法的运用,构建能力、知识、素质三位一体的课堂教学组织模式。根据大学生求新求变的学习特点,在3G网络环境下创新课堂组织模式,贴近课堂大学生嬗变的特点,正确树立管理学原理案例教学的价值观,唤醒学生的内在价值观,多元化、多层次、全方位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主动参与案例课堂教学,整合、优化学生个性优势,增强学生道德观念、协作意识、社会意识,缩短学生理想与现实之间的距离,促进学生向理想社会人转变。学生在课堂中的个性发展,观念改变可以塑造具有组织领导力和意见领导力的青年学生,从课堂大学生精神嬗变的特征来看,有利于塑造有创新精神、批判精神和社会关怀精神的创新型人才。

2.1 创设互动教学空间

传统的案例教学空间是“是非教育”,判断原理、案例、人际关系都是“是非判断”,二元性判断是形而上学的,在3G网络的管理学原理案例教学组织中,培养学生运用唯物辩证法打破传统大学精神二元价值观,综合运用3G网络资源进行多元观念的教学,课前、课中、课后3G网络资源的整合、优化,在案例教学环节进行原理、行为的学习,通过3G多媒体存储、WAP浏览器信息资源分享、在线实时交流等形式,进行行动和思维的相互转化,师生互动、学生之间的互动、学生与社会思维的互动,唤醒了学生的内在价值观和学生的内在精神世界。互动空间包括3个方面:核心价值观(课堂大学精神嬗变特征)、学生内在价值观、社会价值观。其空间转化过程如图1所示。

案例教学组织的价值观培养学生的人性,对案例发生的社会价值观深入探析,理性、乐观地参与案例小组讨论。第一,通过3G网络环境的多媒体视频、音频,训练学生听、说、动手制作案例的能力,且训练学生组织讨论信息,参与微博、网络论坛观点讨论的能力,最终培养学生课前与课中不同的认知能力。第二,在案例总结时,教师通过课前预设的价值观培育目标引导学生结合课堂大学精神的核心价值观、学生自身内在价值观,理性思考社会价值观对个人理想和社会理想的影响,形成具有社会道德规范、社会责任感的理性思维观的价值观体系。

2.2 理性反思教学冲突

参与案例教学组织的师生、3G网络环境的社会各界人士拥有不同的社会背景、认知层次、地域与文化特征,在思维观和价值观方面各有不同,深刻的思维假定模式,在教学过程中容易产生冲突,教师提前预设出现冲突最多的案例知识点、观念,提前冷静审视,然后在案例教学中正确倾听学生的观点和引用3G网络环境下的观点,在冲突中创新、嬗变大学精神,树立学生的科学精神、人文精神、批判精神和社会人文关怀精神,超越教师之前设定的教学培养目标,无限发挥学生团体和社会团体的社群关系,开放、自由地发挥学生的创新精神,在案例教学的互动空间中获得案例教学的真理,获得课堂大学精神的精髓——思想自由,锐意进取。理性反思教学冲突路径如图2所示。

案例教学组织中学生的个性差异和社会主体价值观、社会道德规范产生冲突,通过教师预设的价值观引导小组讨论,通过学生小组制作3G网络资料:图片、文本、音频、视频整合为小组观点进而通过3G网络背景下的微博、班级空间讨论、班级课程论坛等进行多元观点互动,师生互动、学生之间的互动、校园文化的互动、与社会网络观点进行碰撞,在案例总结课程中,通过课堂引导,学生价值观得到内化,学生的多元评价、多元观念产生,形成符合大学精神嬗变的创新精神和社会群际关系。

2.3 回归课堂实践

3G网络资源不是管理学原理案例教学组织的核心,案例教学组织的核心是师生教学的创新本质和教学环节的人性化。第一,以学生为案例教学的中心,通过3G网络移动教育模式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在课堂组织中树立教师的权威。第二,在3G网络资源的在线实时互动体验式教学中,通过图片、音频、视频等资源进行听和说的实体式教学,把案例教学传授的知识作为客观存在的真理追求。第三,引导学生进行知识求知教学活动,提升师生的思想境界,创设3G网络管理学原理案例教学的有效沟通环境,使大学教育充满灵性和活力,实现以人为本的教学目标,实现大学精神嬗变时期的教育目标。回归课堂实践路径如图3所示。

单纯的求知路径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案例课堂教学与移动教育方式3G网络资源的结合,教师通过预设教学情景空间进行大学精神嬗变的案例教学模式的构建。教学从单一的传递知识转变为学生求知的多元化教学方式,在学生形成的唯物辩证法思维观基础上,创造教学品质,解放师生思维观、追求教学真理,贴近学生生活的空间。

综上所述,3G网络环境是管理学原理案例教学组织双向互动的空间,以学生为中心,教师预设案例教学空间,通过综合运用3G网络资源形成优化、有效的师生互动空间,通过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学生与校园文化之间、学生与社会外界之间互动教学,唤醒学生的内在价值观,以学生个性为根本,实现理性人培育的完整教学过程。这是课堂大学精神嬗变的创新探索和价值共享阶段,学生的创新精神、批判精神和社会关怀精神得到培育。

3 导向性对策

3.1 以案例教学培养课堂大学精神

首先,在案例教学组织中分阶段进行创新探索,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人文精神、社会道德规范。其次,在案例教学组织体系中,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小组讨论,实现个人理想、群体理想和预设价值观的设计方案,进行课堂查找文献、分析讨论及获得案例讨论结论的导向性模式。接着,通过案例教学平凡的点点滴滴,潜移默化地内化学生的价值观,根植预设的大学精神。再次, 在案例教学组织中引导学生的实践运用能力和科学精神。教师课前预设案例教学环境,在案例教学过程中,给大学生提供表达自己想法的条件,在创新的实践过程中,通过3G网络资源整合、优化图书馆资源和书本资源。最后,通过教师引导反复探讨,塑造学生的批判精神,培养学生的社会关怀精神。

3.2 综合运用3G网络资源

3G网络的管理学原理案例教学组织以课堂大学精神为价值观,在综合运用3G网络资源的背景下,培养大学生的大学精神,彻底改变不适应课堂大学精神嬗变的课堂教学组织的特征,在管理学原理案例教学中运用3G网络资源和互动教学模式组织课堂教学,在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核心竞争力,根植追求创新精神、批判精神和社会关怀精神的价值观理念,唤醒大学生内在价值观,培育当代社会需要的创新型、创业型人才,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秉承大学精神的精髓,在日常案例教学过程中不断强化学生自主创新、主动与社会各界有效沟通,运用唯物辩证法分析世界的能力,以自主创新为荣,追求个人理想和社会理想,成为社会最优秀的人才。

综上所述,当代社会需要的创新型人才需要有创新精神、批判精神和社会关怀精神。随着社会的转型、科技的进步,大学精神是当代大学生的精神支柱,在日常大学课程中要树立大学精神。在本文所探析的课堂大学精神的嬗变时期,3G网络背景下的管理学原理案例教学组织需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通过点滴积累,潜移默化地通过案例教学各环节的互动教学空间培育学生的唯物辩证法的思维观,树立有社会道德规范、社会文化、社会责任感的多元价值观体系。

主要参考文献

[1] [作者不详]3G网络的特点[J]. 新华文摘,2010(16).

[2] 钟志贤. 面向知识时代的教学设计框架——促进学习者发展[M].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162-163.

[3] 李克东. 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10-14.

[4] 徐华春. 中国青年人生价值观初探[J].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9):35.

篇5

【关键词】大学生;创新精神;素质教育

创新精神是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培养创新精神应该成为高等教育的一个重点,这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需要。培养创新精神成为高等教育的一个重点,是时代的需要也是高等学校自身发展的需要。新的社会环境对高等学校提出了新的要求,高等教育不能简单停留在知识的传播这个较浅层面上,教育者应超越传统的“传道授业解惑”,通过科学探索与研究不断物化并生产知识。

创新教育是全新的领域,高等教育作为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责任就是要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因此,正视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不足给大学生发展带来的弊端,探寻当今教育体系中不利于创新精神培养的因素,进而寻求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的更有效途径,是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中心问题。

一、创新精神不足给学生后续发展带来的弊端

1.忽视差异性与多样性,抹杀学生的个性发展

毋庸置疑,推进素质教育使我国高等教育发生了重大的变革,但放眼中国高等教育,应试教育仍占据重要市场。这一方面源于中学应试教育的强大惯性,另一方面高等学校自身也难咎其责。许多领导更喜欢将素质教育当作一句漂亮的口号。不可否认,这种步调一致、标准答案式的模式在培养学生系统掌握知识方面有一定成效。但同时应试教育更易于把学生训练为机械的、被动的答题机器成为缺乏独立思维能力、没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庸才”。在学习方法上,应试教育既忽视了人才个体在性情禀赋、趣味爱好和接受程度上的差异性,忽视了人才个体发展的多样性。而人才个体的差异性和多样性恰恰是创新教育的根基,创新人才的产生正是因材施教、有的放矢的结果。应试教育还直接波及家庭与社会教育,使其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应试教育的感染带。更为严重的是,应试教育强行把一些不符合一定标准的受教育者淘汰出去,使他们丧失自信与自尊。在这种教育体制下,更多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人才被教条地扼杀在摇篮里人才的发展失去了其个性特征,高等教育失去了新鲜的活力。

2.缺乏钻研精神难以满足社会需求

伴随着高等教育从精英化向大众化的转变,我国人才市场上供需矛盾日益突出。一方面,数以百万计的大学生难寻职业,毕业即失业,另一方面,数以百万计的中学生渴望踏进大学的门槛。社会学家惊呼,未来社会最不稳定的因素是无业的大学生。当然大学生不能就业具有更深刻的社会原因,但高等教育无疑在其中承担着重要的责任。从表层看,大学生不能就业是人才不能适应社会的变迁造成人才的相对过剩。

但是如果我们从大学教育的角度深入探寻不难发现,这主要是由于过弱的文化陶冶、过窄的专业教育、过重的功利导向和过强的共性制约所造成的,而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的缺乏恰恰是它的突出表现。随着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知识化进程的加快,职业变更的频繁,单纯由书本知识所培养出来的大学生已很难适应社会的变革。因此,人才质量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高低,而这正是我们高等教育的薄弱环节。“援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就是对培养和提高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性的最好诠释。二、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的有效途径

在高等教育中强化培养创新精神关键在于转变观念,寻找科学的途径和方法,建立有效的运行机制,在教学诸环境下审视反思,锐于改革,根据院校的自身特点寻找到一条合理的适应当前社会发展的办学新模式。

二、确立以创新实践活动为重点的新途径这是培养创新精神的手段

1.应确立新型的教学模式

传统教学模式使高校教师和学生形成巨大的时空差距,教师与学生似乎处于两个不同的世界,教师与学生很少进行交流与沟通。加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必须建立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要加强教师的师德培养,增强其服务意识提高其职业素质。教师应该深入到学生之中去,了解自己的服务对象从学习生活各方面关心他们。同时,学生应该走到教师身边,不但学习教师的专业知识,还要学习他们的为人。师生新型关系的确立,教师可以更有针对性地实施创新教育,学生可以更直接地创新学习。

2.应建立各种实践活动

知识掌握程度和创新能力水平最终都要通过学生的实践活动来检验。因此实践活动,特别是创造性的实践活动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创造技能及实现创造目标的重要手段和桥梁,是培养创造能力的关键环节。大学生在校期间的创新实践活动多种多样,如参加模拟大赛等在教学的全过程中都可以进行。教师教学中必须遵循“因材施教”原则,注意选择和发现具有优良个性和创新精神的学生,并对其提供优越的创新条件和环境,加强其个性培养,升华其创新水平。高等学校应进一步完善学分制设立“创新学分”,推进外语、计算机、数理化等基础学科的分层次教学,扩大文理交叉强化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增加以强化文化素质教育为目的的选修课的种类和数量,组织重点培养创新人才的教改实验班,真正使创新人才培养落到实处。

3.给学生提供社会实践机会

社会实践是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手段,要不断扩大实验教学范围,加强高校实验室建设,组织学生到社会生活中去锻炼,在实践中发现不足,使他们切实感到探索新知识的必要。要在高校建立创新与技能培训中心,为学生提供科学实验、科技发明、技能培训的场所,鼓励他们自主创业,通过多种多样的适合学生特点的实践活动,使学生创新能力得以发展和提高,以适应新的时代要求。

参考文献:

[1]徐茂华.高校创业体系初探. [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9(5)

[2]陈彦丽.高校创业课程设置的目标及体系构建. [J].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2009(5)

[3]曹胜利.创新创业教育呼唤模拟教学与体验式课程. [J].实验技术与管理. 2009(8)

篇6

    古语有之: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何意?园丁栽种,只要认真种植,精心呵护,树木就会日渐挺拔,日趋俊美;而育人之职,却因人本身的复杂而变的难以预测,而未成年的学生,又因其单纯和不稳定性而成为更为复杂的群体,由此育人的工作也就变得复杂难测了。而教师的工作就是如何将复杂变简单,帮助并指导学生使之逐步走向成熟,成为社会所需要的栋梁之才。

    然而怎样才能成才呢?生拉硬拽还是潜移默化,我想这是不言而喻的,但要真正做起来就不那么容易了。为此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我不断总结,积极探索,逐步形成了自己的一些方法。

    班集体活动是一个班级在形成发展过程中不可缺少的内容,也是最重要的内容。利用班集体活动指导学生掌握一些创造性思维的方法,从而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并使之运用在其课业中,是我在班级管理中很重要的一个环节。因为创造性是优良的思维品质的重要体现,也是健全人格的良好特征之一。只有具备创新精神的人在未来社会才会不断发展,不断进步,不断超越自我。而具备创新精神的人一定是一个在各方面具有创造能力的人。基于这些,在带班的过程中,我从活动入手,将活动与创造精神结合起来,在活动中使学生逐步了解并掌握创造性思维的方法,为其创新精神的具备奠定良好的基础。

    那么,如何指导并培养学生使他们具备创造性思维的方法从而具备创新精神呢?

    创造性研究专家托兰斯于1965年指出,教师鼓励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应当遵守以下几条原则:A 、尊重与众不同的疑问;B、尊重与众不同的观念;C、向学生证明他们的观念是有价值的;D、给以不计其数的学习的机会;E、使评价与前因后果联系起来。根据1973年新的研究成果,他又得出这样的结论:最成功的做法乃是必须促使认识功能与情感功能都充分发挥作用,提供适当的结构和动机,并给予积极参加、实践以及和教师、同学相互接触交流的机会。

    根据他的这些理论,和自己的一些经验,在班集级体活动中,我注意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在活动中发展学生的发散思维,丰富其想象力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严格地说,想象力是科学研究中的实在因素。”因此,培养创新精神应先从发展想象开始,特别是创造想象,这样创造力才能得到较好地发展。为此在开展丰富多彩的班集体活动的同时,我注重引导学生从观察入手,在观察中获得感性经验,以此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以至开拓他们视野。

    同时在这个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多问几个“为什么”,并指导学生从已知的信息中寻找答案,运用联想和想象法拓展思考范围,由此提高学生的认识能力。例如,带班过程中我鼓励学生参加各种各样的兴趣小组,一方面在活动中活用所学课本知识,另一方面在活动中将知识内化,丰富自己的学习经验、增加他的生活经验,为其发展想象力创造良好条件。

    二、在活动中拓宽思路是培养学生创造思维和创新精神的好方法

    在班级管理中,每一位班主任都要搞班级活动,但是否能搞好,是否受欢迎就是另一回事了。然而要想班级向心,形成自己的特点,体现自己的班级精神,从而促进学业,班主任还是要费些精力的,尤其是在素质教育的今天,改革所取得的成绩,社会的不断发展都要求我们不仅培养有知识有文化的科技人才,还要求我们培养服务于社会的健全的栋梁之材。为了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和创新精神,在活动中指导学生掌握拓宽或分解问题的方法就显得尤为重要了。例如,我曾组织学生举办了一个小制作比赛,在短短的一周内学生们交上了自己的作品,可谓内容丰富,形式各样,就连班里平时不苟言笑的同学都交上了自己的作品。看着这一件件精心制作的精美作品,我想了很多……其实我们的学生有很大的潜能,就看我们怎样发现,怎样挖掘了,怎样为他们创造时机了。如果我们注意观察,有一双慧眼,我们也会成为伯乐的。而我们的学生也会因我们的注意而一展自己的风采。

    小制作比赛结束了,但他引起的思考远没有结束。就在学生们问我如何处理这些作品时,我的灵感突现,我不动声色的反问“你们说呢?”片刻安静之后教室里就议论纷纷了,有的说当奖品,有的说当礼物,也有的说留给老师做纪念品……这时,一位同学说捐给福利院,捐给希望工程吧,教室里的几十双眼睛投向了我,我点头表示赞同,这时又有人说,这些东西虽是我们的心意,但是并不实用。这时间学们又一次将目光投向了我,“我们能否举办一个拍卖会,将作品卖给其他同学,一方面展示自己 ,另一方面组织全校同学参加,人多力量大吗!”听了我的一席话,他们又议论起来了,最终一致通过。这次班会不仅圆满结束,更受到全校同学的支持。通过这次活动学生们不仅得到了锻炼,同时也在议论中开拓了思路,这次活动使学生们懂得了解决问题时不应拘泥于一个小范围,就象不应只考虑如何处理作品,而应想一想怎样使我们的作品发挥更大的作用一样。这为今后学习中进行更为广泛的探讨开辟了道路。

    三、在活动中鼓励提问与“随心所欲”,从而培养创造性个个性

    创造性思维的发展不仅和智力因素有关,而且和一系列非智力的个性特征也有关。据教育界多年研究表明,有创造力的孩子富于想象、依赖性小、爱自行学习、尝试困难工作、寻找个人独立性、好沉思、不盲从等。因此作为教师不仅要善于发现和正确对待创造型的学生,还要尽可能的为他们提供机会,并使他们成为学生学习的榜样,从而激发全班创新精神的形成。记得我班在高二时创办了自己的《班级周报》,同学以自由结合的方式写了一期期的报纸,一轮结束后,我们举办了《周报》评比,其中班里的几个女同学办的一期报纸,因其背景简洁明快——简单的图形和浅绿的底色,内容贴近生活且丰富多彩,使人感觉清新自然而倍受大家好坪。这几个女同学正是班里的“小活跃”, 每一次活动她们都是与众不同,每一次开会她们都是问题多多,主意多多。她们的个性有时让人难以接受,但她们善于动脑敢于发表见解的精神又值得大家学习。对待她们,我从来是以鼓励为主,肯定优点提出方向,在各类活动中让她们发挥自己的创造潜能,并创造条件,满足她们自我实现的需要,同时将其创造性在学习中逐步引导出来,使她们真正认识自己潜力。在这种看似“随心所欲”的发展中,学生们逐渐发现自己的优势,就连最差的学生都在这样的环境中快乐的发现自我,不断成长着。

    其实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长处和优势,每个学生在我们的培养下都可以具备创新精神,关键在于教师在教书育人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如何保护学生的求异思维和探索愿望,如何指导学生把这些转化为主动探索知识和新问题的学习行为等等。因此,这就给我们教师也提出了一个新的课题:如何调动自己的创造才能。

篇7

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中学历史教师在培养中学生的创新意识,全面提高中学生的综合素质,摆脱“应试教育”观念的束缚等方面,任重道远。要做好这方面的工作,历史教师的自身水平亟待提高。

一、中学历史教师应该具备较强的创新思维能力

长期以来,流行着这样一种错误的观念,即历史研究是学者们的工作,教育研究则是教委教育局的专职,而中学历史教师只是一个文化的消极传播者和普及者。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要做一名合格的中学历史教师,必须能够随时了解和掌握历史专业内容发展变化的脉络,在更高层次上驾驭教科书,而不是照本宣科地使用教科书。

加强历史科研意识,培养历史科研能力,应该说,对于大多数中学历史教师来说,还是有相当大的难度的。尽管如此,中学历史教师也应该知难而上,为提高中学历史教学的质量而努力。正如中国人民大学附中高级教师李晓风老师所说的:“大部分青年教师成长过程中的最大问题,就是在大学毕业以后,就中断了系统的专业学习和知识更新,随着教学年岁的增长,知识日益陈旧,只剩下与中学教材相关的知识,这种情况严重地制约了中学历史教学的水平,制约了素质教育目标的落实”,“一位优秀的中学历史教师,应该具有追综历史学科学术动态和学术研究的能力”,看来,一位中学历史教师所具有的综合素质中,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相关心理学、教育学方面的知识是第一位的,这也是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前提和保障。很难想象,历史综合素质差,创新能力低的教师能培养出创新思维意识强的学生来。实际上,这种倾向渐有加强的趋势,应该引起教育界同仁的关注。

二、中学历史教师应该改变传统所固有的以教师为中心的历史教学观念

从本质上说,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融合发展统一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的教是不能代替学生的学习的。因此,中学历史教师应该放下“居高临下”的架子,不要把自己当作权威的化身,应该是摆事实,讲道理,以理服人,而不是压制学生的见解。即使学生的想法非常的离奇,教师也不能简单粗暴地否定,而是要做大量引导的工作。历史教师应该尊重学生发表的见解,即使其中存在着一些不合理的成份,也应该看到其中蕴含着创新思维的火花,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观点和看法,然后以耐心认真的姿态予以回应,创造出民主平等的活跃气氛。

具体到中学历史教学过程中,创新思维精神的具体培养,应该注意以下两点:

1.我们强调创新思维精神,并不是说中学历史基础知识的传授与创新思维精神的培养相比,是处于次要的地位。如果脱离了历史基础知识的传授,那么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精神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传授历史基础知识与创新精神的培养是并重的,更无主次之分,没有必要作一个“排队”。轻视历史知识的传授而专注于创新精神的培养,最终将会使创新思维意识的训练流于形式。只传授历史基础知识而忽略创新精神的思维训练也违背了实施素质教育的初衷。长期以来,中学历史教学忽略了能力的培养,因此在反思传统历史基础教育的弊病时,就“出现了一个极端的倾向,即轻视书本知识”即“把历史教学改革要从过去的重视知识的传授,转到重视能力的培养上来。”这种僵化的误解必将阻碍能力的培养。其实,学生历史创新思维精神的培养,必须从搞好历史基础知识的教与学入手。

2.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精神.从本质上说;即培养学生形成自己在接近客观历史原貌的前提下对历史现象的一点认识,而不是去死记模式化的固定结论,这样就能帮助学生克服思维僵化定势,展开思维飞跃的翅膀,真正做到论从史出,寓论于史,史论结合。笔者认为,加强对学生创新思维精神的培养,以下几个方法可供参考:

(1)历史教师先对长期流行的结论(一般为历史教科书的结论)进行分析,探究此结论是从哪个“角度”、或“视角”得出的,并启发学生,分析历史现象不应该拘束于某一个固定的角度或视角,而应该是多角度多视角。从不同的角度或视角看待历史现象,自然会得到不同的历史结论,然后帮助学生自己去评价、完善结论。这种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方法称之为“角度创新”。

(2)培养学生勇于质疑。敢于质疑的精神的培养是培养创新思维精神的前提。一般来说,创新型人才的人格特征有三个:即思维不被已有的结论所束缚;不相信正确的答案只有一个;不屈服专家学者的权威。鉴于此,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适当引导学生对传统固定的结论进行一定的分析探究,看其是根据何种原理或理论推理出来的,这个理论是否严谨,是否完善,是否“放之四海而皆准”。这种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精神方法称之为“理论创新”

(3)科学研究已经表明:人的创新思维能力和右脑功能有着密切的关系,而只有大脑左右半脑功能得到平衡发展,两半脑的活动互相配合,人的创新思维能力才能得到很快发展。然而目前的教育方法过多地注意对“左脑思维”即抽象思维、言语能力的讲究,而轻“右脑思维”即非言语思维,形象思维的研究,不能不说是一个误区。因此,开发学生的右脑思维潜力,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意识,将会起到极积的作用。这种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精神的方法称之为“右脑思维创新”。

(4)历史创新思维精神的形成和发展必须有坚实的基础,它可以这样来理解:一是生理基础,主要是开发学生的右脑思维潜力:另一个则是知识基础。长期以来,史学界有一种“史学危机”的声音,这是因为我们把历史知识看成已经穷尽了的,固定不变的东西。其实历史知识在很大程度上不过是作为人们对客观历史的一种主观认识而已,历史研究不可能再现历史原貌,而是尽可能的使二者趋于接近。随着历史研究的深入,新的史学材料的出现,知识更新是必然的。通过知识的更新和重新排列组合来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精神的方法称之为“知识创新”。

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精神的方式可以分为采取课堂内的方式和采取课堂外的方式。这两种方式互为补充,相得益彰。由于种种原因,在一个时期以来,中学教学界把创新思维意识训练过多的放在了课堂内,而轻视了课堂外这一重要的方式,这影响到了学生创新思维的训练和培养。由于课堂外这一方式在时间的掌握安排,具体的实践操作等方面都表现出了灵活性强的特点。因此,课堂外丰富的空间资源为创新思维精神的培养开辟了广阔的天地。

教师对此列举一些报刊杂志中的非常“引人注目”的引起争议的新观点,使学生加深对史学创新真谛的理解,使学生认识到新观点不等于科学的观点,大胆思考,阐发独立见解,离不开以思想作为理论指导,以雄厚的事实作为立论的基础。这一切都与教师的监控作用是分不开的。

培养中学生的历史创新思维精神,尊重学生主体性参与的地位,让中学历史教学气氛活跃起来,对于改变目前中学历史教学的窘境,无疑是一个很好的良方。然而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智慧潜力过程,则是一个浩大的长期的工程,它需要中学历史教育工作者,中学历史教材编写者以及具有创新思维精神主体的学生三方的共同努力,才能完成,对此我们是有信心和决心的。

篇8

1984年,福建55位厂长经理呼吁为企业“松绑”放权。此事引起高度重视,国务院相继《关于进一步扩大国营工业企业自的暂行规定》和《关于的若干决定》,并在全国全面推行厂长经理责任制。

2014年5月,又有30位福建企业家致信中央,以《敢于担当勇于作为》为题,就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加快企业改革发展建言倡议。

这是一个迫切需要重新呼唤创新精神的时代。2014年8月,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对实施创新驱动战略进行了专门部署。指出,我国依靠要素成本优势所驱动、大量投入资源和消耗环境的经济发展方式已经难以为继。我们必须及时确立发展战略,全面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掌握新一轮全球科技竞争的战略主动。

顶层设计之下,关键是要让市场主体真正成为创新主体。2014年年底,“中国平潭・企业家科学家创新论坛”在福建平潭综合实验区举行。来自中国、美国、新加坡等国家和地区的400多位企业家、科学家共济一堂,研讨在全球经济仍处在金融危机后的深度调整期,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今天,如何实施创新驱动国家战略。

正如许多与会企业家表示,企业做强做大的核心是创新,其关键是要解决企业创新的源泉、动力、手段和实现形式等方面的问题。

多次到平潭调研。实验区自2009年设立特别是2011年上升为国家战略以来,成为改革创新的一片热土。平潭致力打造“智慧岛”、“创新岛”,一个重要抓手就是“企业家科学家创新论坛”,今后每年7月都将定期举办。

显然, 面对激烈的全球竞争,更多的中国公司开始真正考虑如何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而不再将创新当作装饰物。

但人人都将创新当作“圣杯”吗?

恐怕并非如此。部分企业已经丧失了当初创业时的那种激情,比如“温州模式”的改变。温州模式的基本特征之一是具有无可比拟的创业和创新精神。活跃的创新精神是市场经济永葆活力的必备条件,也成就了中国制造在全球范围内的盛名。

然而,从2010年开始,随着实业利润越来越少,许多温州“富二代”不愿意做累死累活又不挣钱的实业,而投入来钱快的炒楼团。这也说明创新精神的逐渐疲软。

在珠三角,也有不少当地政商人士认为,部分企业小富即安思想非常严重。他们衣食无忧,没有做强做大企业的欲望。

篇9

关键词:企业家;企业家精神;企业家精神培育

一.前言

法国经济学家萨伊最早提出“企业家”一词,他在其1803年出版的《关于财富生产、分配和消费的政治经济学论文》和1815年出版的《政治经济学精义》中指出,企业家是“将一切生产手段:如劳动、各种形态的资本或土地等组合起来的经济行为者”。“企业家精神”则可以看成是企业家特殊才能(包括精神和技巧)的集合。或者说,“企业家精神”指企业家组织建立和经营管理企业的综合才能的体现方式,它是一种重要而特殊的无形生产要素。这种无形的东西往往可以维系一个公司几十年甚至几百年。比如说,企业家沃尔特•迪斯尼最伟大的创造不是《木偶奇遇记》和《白雪公主》,也不是迪斯尼乐园,而是沃尔特•迪斯尼公司及其使人们快乐的超凡魅力;伟大的企业家、索尼公司创始人盛田昭夫和井深大,他们最伟大的创造不是收录机,也不是栅条彩色显像管,而是索尼公司及其它所代表的一切;萨姆•沃尔顿最伟大的创造不是持之以恒的“天天平价”,而是一个能够以最出色的方式把零售要领变成执行力的组织——沃尔玛公司。在英文术语使用上,企业家(Entrepreneur)和企业家精神(Entrepreneurship)常常互换。

长期以来,企业家的概念通常是从商业、管理及个人特征等方面进行定义。进入20世纪后,企业家和企业家精神的定义就已拓展到了行为学、心理学和社会学分析的领域。而在当今西方发达国家,企业家转到政府或社会组织工作非常普遍,也不断提出和实施用企业家精神来改造政府服务工作和社会管理工作。

二.企业家

企业家是指那些具有创新精神、进取精神和冒险精神,能有效组织和利用经济资源,敢于承担经营风险,为企业和社会创造财富的具有特殊素质的人。企业家可以分为三类:传统企业家、内部企业家和社会企业家。

传统企业家包括私营企业的创立者和国有企业的优秀领导者。前者让一个企业从有到无,从弱到强,他们承担企业的全部经营风险,而最后他们往往会成为企业的最高领导者或者拥有企业的控股权,并通过纳税等方式回报社会;后者本身并没有企业的所有权,他们通过卓越的领导,使国有企业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为国家和社会作出了贡献。

内部企业家是存在于已建立起来的企业内部的一类管理者。德鲁克认为,并不是只有创立全新企业的人才能称为企业家,他把企业内部的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管理者称为企业家型的管理者。内部企业家是现代大中型企业的产物,处于企业最高管理层与普通员工之间,是连接企业上下关系的纽带。

社会企业家的分类很多。其中,经济学家德鲁克认为,社会企业家是一类特别的经济参与者,他们注重的不是慈善和问题本身,而是变革和解决问题的可能性,他们通过各种努力将社会资源配置到最需要它们的人群身上。戴维·伯恩斯坦认为,社会企业家以改善社会造福人类为己任,目标是改变艰辛、贫穷的世界角落,为那里的人们建立更适合生存的条件。他们具有“强大的道德推动力”,乐于“自我纠正、分享荣誉、自我突破、超越边界、默默无闻的工作”。从这些定义上来说,社会企业家比单纯的志愿者、慈善家更具长远目光,更注重发展性、根本性地解决问题,是社会稳定和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三.企业家精神

(一)企业家精神的含义

理解了企业家的概念后,这就为研究企业家精神提供了一些理论基础。但究竟什么才是企业家精神呢?企业家精神又包括了那些要素呢?在通常的理解上,企业家是指具体的人,而企业家精神,通常是指抽象的企业家概念,即企业家们的共性所在。下面从内涵和外延两个方面着手分析企业家精神。

首先,从内涵上分析。企业家精神应该是一种抽象的价值概念。它可能是一种品质、一种思想方式或是一种意识形态。企业家精神应该是所有企业家群体所共有的特征,是这个群体抽象的价值取向和思维模式的抽象表达,是对企业家概念的抽象和升华。这样一来,企业家群体就和其他群体区别开来,人们也就可以此标尺识别、挑选和任用企业家。

其次,从外延上分析。许多经济学家也都对此做过阐述,比如哈耶克认为企业家是“人类合作的扩展秩序”的代表,应该具有使大家合作工作的精神感召力;熊彼特认为企业家精神即“经济首创精神”是实现“新组合”的原动力,是为建立以自己的家族为核心的私人企业王国而发挥出来的创造力与坚强的意志;马克斯·韦伯则讲企业家从事企业经营活动是出于一种“敬业精神”,这种精神源自于对“神召”的感悟等等。我国学者汪丁丁从以下三个主要方面来阐述企业家精神:他认为,企业家精神的第一种精神是创新精神,第二种精神是由韦伯提出来的资本主义精神,也可以把它简单地归纳为理性精神和敬业精神,第三种精神就是合作精神。其中,创新精神是处于绝对主导地位的核心要素。

(二)企业家精神的构成要素

在当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经济的发展和人类社会的进步使人们把讲科学的精神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赋予了企业家精神新的内涵。但是构成企业家精神核心的却是创新精神、进取精神、冒险精神和社会责任感。这四种精神是一切企业家所必须具备的,是构成企业家精神始终不变的核心要素。尤其是创新精神,更是一个企业家必

1.创新精神

企业家的创新精神是企业家面对动态的经营环境,寻求思维的革新,不断拿出新方法解决新问题的意识。对一个企业而言,产品需要不断更新,服务需要不断上新台阶,市场需要不断开拓,管理方法不能囿于旧习,这些变革的实现需要企业家思维的创新,因为只有思维的创新才能领先、才能大步发展。正如在熊比特的理论中,创新包括了生产一种新的产品、采用一种新的生产方法、开辟一个新的市场、掠取或控制原材料或半成品的一种新来源、实现一种新的工业组织等五个方。企业家的这些创新活动正体现了他们寻求新思路、冲破旧框框的创新精神。须具备的最重要的素质。

2.进取精神

企业家的进取精神表现在企业家身上,就是一种对大事业的热情,做大事业的理想,他不会满足于已有的成就。因为在企业家看来,只有大事业才能激发他的勇气、才智和昂扬的斗志,才能使他的能力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这是一种内在的根本动力,使企业家拥有了强烈的创业愿望、永不满足的事业心和百折不挠的意志。富于进取精神的企业家才会在市场中抓住机会,又快又好地经营企业,永远地进击,作出长远而有价值意义的决策。

3.冒险精神

商场如战场!企业的经营活动在瞬息万变的市场中进行,在这一过程中没有风险几乎是不可能的。商品经济的动态性、开放性和经营活动的特殊性决定了企业家必须拥有冒险精神,没有一定的冒险精神是无法经营企业的。企业家敢于冒险在于他相信风险有时可能成为企业成长的契机,甚至是企业家个人成长的一个重要环节。但企业家的冒险精神并不等同于赌徒的盲目冒险,面对风险与否的选择时,他会考虑风险吸引力的大小、冒险成功和失败的相对概率,他更会去思考如何通过努力采取各种措施来降低风险,从而增加冒险成功的可能性。

4.社会责任感

一个没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业,它做得再大,对社会又有什么意义呢?通常意义上说,社会责任感就是:在一个特定的社会里,每个人在心里和感觉上对其他人的伦理关怀和义务。因为社会是一个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整体,由不同的个体组成。没有人可以在没有群体交流的情况下独自一人生活。因此我们要有对社会负责,对他人负责的责任感。不以个人私欲而存在,坚持社会原则的情况下懂得为社会无私奉献自己力所能及的力量。

企业的社会责任综合起来就是企业家在经营、做事、生活中对他人利益、情感的关注。它虽然来自不同的方面,但终究是承担起了作为社会角色的自律、利他以及更高精神境界的所能做到的无私善举。我们无法用目的去解释这一切,在这里我们脑海里出现的是“意义”。企业作为社会公民是人格化了的,而企业家就是这个代表。这背后可能是对人生意义的答案。

四.企业家精神的培育

有一些人认为企业家精神表现为一种突发的灵感或“天才的火花”。当企业家提出一个新颖独特的观点或推出一种新的管理方法等时,被视为是“企业家精神”的显现。但笔者认为企业家精神并不只是一种偶发的灵感或“天才的火花”,因为这根本不具备持续性和可复制性。而认为企业家精神是主体在剧烈的市场竞争压力下形成的超凡心态、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精神素质。其体现应是一个从产生创意到创新结束的动态的有计划有行动的过程。因此,对企业家精神的测量是可以用频率、程度来具体度量的。所以,企业家精神不是与生俱来的,更不是虚无飘渺的东西,而是可以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下经过千锤百炼沉淀在企业家身上的相对稳定的品质,是可以经培育而形成的。下面将谈谈培育企业家精神可以采取的措施和方案。

(一)学校开设专门的企业家精神教育课程

从理论上讲,人人都或多或少拥有企业家精神所具备的特征,例如冒险,创新等,而早期的创业意识教育会在年轻人心中扎根,这会使他们以后具有更强烈的责任心和进取心。出于这个原因,在美国,许多学校都开设了企业家精神教育课程,甚至幼儿园都开始了启蒙教育。而且许多学校实现了“干中学”和“学中干”的有效结合,学校的教学案例就直接来源于企业。所以,这就是为什么美国的企业家在社会上很受尊重和追捧的缘故。

(二)学校应当与优秀企业结对,进行密切的合作

现在,很多人发现在学校学的东西到社会上根本用不上,究其原因是学校的教育与社会发展现实脱钩。所以既然要学以致用,学校的课程就应该与社会、与企业建立密切的联系。尤其是注重与企业合作,让企业管理者到学校亲自授课,讲解企业运作方式和经营历程等。而且还可以让学生亲自到企业参加实践,真正做到用“用理论指导实践,实践再反过来丰富和发展理论”。

(三)整个社会应当积极营造宽容失败的文化氛围

美国的硅谷是一个为管理和技术天才提供极富神奇魅力的创新的摇篮,是孕育企业家精神的“风水宝地”,而不怕失败是硅谷最大的魅力之一。在硅谷,每天都有许多企业倒闭,但还是成为许多人终生梦想的地方。为什么?因为那里的文化非常宽容,人们具有足够大的胸怀去接纳失败和承受失败。失败对于他们来说,只是下次成功的黎明前的黑暗而已。所以,要培育真正的企业家,宽容失败的文化是必不可少的,只有在这样的氛围才能为众多人提供勇于创业的动力和再次出击的机会。

(四)倡导义利共存的价值取向

真正的企业家有着达则兼济天下的经营哲学,希望自己的成功能给他人带来福祉。实践已经证明,没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业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企业家,也不会取得真正的成功。通用电气原总裁杰克韦·尔奇在谈到他经营企业的目的时说:经营的第一目的应该是贡献社会,以社会大众经营为考虑的前提,才是最基本的经营秘诀。

五.结语

篇10

关键词:数学素质教育;创新教育;数学气质;数学活动教学模式

一、数学创新思维教学

数学素质教育是整个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领域。在这个领域中,提高学生数学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是数学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任务。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就成为当前数学教育工作者积极探讨的研究课题。本文仅就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内容、途径和方法以及数学教学与整个学校创新教育工作的关系,谈谈自已的看法。

1.教师应该更新教学观念

从传统的应试教育的圈子跳出来,具备明晰而深刻的创新教学理念,教师应具有创新精神和不断进取精神。传统的教育观的基本特点是以知识的传授为中心,过分强调了老师的作用,而新的教育要在教学过程中要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线为主线,思维为核心”的教学思想,尊重学生的人格及创造精神,把教学的重心和立足点转移到引导学生主动积极的“学”上来,引导学生想学、会学、善学。

2.教师应该改进教学方法

传统教育中“填鸭式”的教学方法显然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能力,只有通过发现式、启发式、讨论式等先进的教学方法,才能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自觉性,激发积极的思维,采取启发、引导、积极参与等方法,指导学生独立思考,寻找问题的可能性答案;培养学生敢于批判、勇于创新的精神;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勇气和能力。应从实际情况出发,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学目标,不同设备条件,不同水平的学生,选择一种或几种最优的教学方法,综合加以运用,这就要求我们既要有改革创新精神,又要着眼于实际效果。

3.教师应为学生提供有利于创造的学习环境

学生能否具有一定的对学习内容自主选择的自由,也是在课堂教学中实现创新教育的关键。教师要为学生创设一个愉悦、和谐、民主、宽松的人际环境,教师应该努力以自己对学生的良好情感去引发学生积极的情感反应,创设师生情感交融的氛围。使学生在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中产生探究新知兴趣、积极主动地去追求知识,从而使学生敢创造,同时迸发出创造思想的火花。老师应多为学生创造表现机会,使学生在自我表现的过程中增强自信,提高创新能力。

二、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1.注重学生数学气质的形成,培养学生的创新个性

前苏联心理学家克鲁切茨基指出:“数学气质是一重复杂的心理形成物”。它通常表现为“力还求周围的现象数学化,总是处处注意现象的数学的侧面,注意空间的数量关系、联结及各种函数的依存关系”。用数学的眼光看世界,力求现象数学化,应是这种所谓数学气质的实质所在。它对于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和“创造性”能力的形成至关重要。如:有这样一道辨析题,三十六口缸,九只船来装,只能装单,不能装双,问如何装。一个有数学气质的人〈当然包括有一定数学经验〉,可立刻领悟到这是把一个偶数表示成奇数之和的数学问题。而对中学生而言需要一个过程。因此,在数学教学中通过引导学生有意识地用数学的眼光去注意事物之间的数学现象,探索事物之间数量关系的这样一个过程,步形式学生的数学气质,从而培养学生对事物的浓厚的好奇心,对问题的敏锐感,强烈的探究愿望和坚持性。

2.注重学生数学兴趣的激发,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数学兴趣不仅对学生的数学学习有极大的推动作用,而且还使学生在集中精力获得知识的同时,努力地去进行创造性的活动,成为创新的动力因素。布鲁纳认为,“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材料的兴趣”。因此,数学教学中采用适合学生年龄特征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星期天以后的第22000天是星期几?也能引起学生对二项定理的兴趣等。在兴趣的形成过程中,激发学生的求欲,引起学生探究活动,进而成为创新的动力。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需要激发学生探索创新的热情。首先,要让学生明白创新的重要性。经常结合教材,介绍一些古今中外因为创新而取得重大经济效益的事例。譬如,在讲授《几何》(第一册)第一节的引言部分时,介绍香港“中国银行大厦”当初的设计情况,一位杰出的华人为她所作的创新设计,不仅为中国银行节省了过亿元的资金,而且她那美丽的造型、漂亮的装饰更是吸引了不少客人,类似这样的事例,让学生明了创新的重要性,激发了学生创新的热情。其次,我让学生明白人人都能创新,都可以创新。经常通过一些具体的事例,让学生领会到这就是创新。例如一次在讲分组分解法对例题m2+5n-mn-5m分解因式时,我引导学生用两种分组的方法进行分解,一位学生突然提出还可以用十字相乘法分解,我立即请他给大家讲,得到(m-5)(m-n),此结果一出,不但使我感到惊喜,就连全班同学也惊叹不已,这位同学的作法无疑就是种创新。

3.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

想象力是探索活动中进行创造的基础,一切创造活动都是从创造性的想象开始的。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想象能力也是很有潜力可挖的:讲直线时,要把直线想象成两边无限延伸的;讲射线时,要把射线想象成向一边无限延伸的,要与光速联系起来;讲平面时,要把平面想象成向空间无限延展的;圆内接正多边形边数无限增加,内接正多边形就变成圆。要用想象为学生装上思维的翅膀。创设剌激情境,即剌激源,是培养学生想象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

三、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途径和方法

1.具有创造性地教和学的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主渠道

创新的教学离不开教学的创新。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创新的课堂教学是主渠道。要使这条主渠道顺利畅通,必须改变旧的传统思想观念,变应试教育的指导思想为素质教育的思想,把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作为数学素质教学的重要内容:必须摈弃传统的“三中心”为主的教学模式,采用科学探究性的教学模式和创造性培养的教学模式,如尝试发现型,自学——探究型,引导——探索型等教学模式,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中进行创造性地教和学:必须改革传统的注入式教学方法,采用以启发式为指导思想的现代数学教学方法。

2.开展丰富多采的数学课外活动,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和方法

数学课外活动是对数学课堂的廷伸和发展。根据学生的数学兴趣和爱好,开展多种形式的数学课外活动,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具有重要的意义。在数学课外活动中,学生从生活和社会现象中寻找数学问题,探索思考。自我设计,自我解决,学生之间相互交流、相互切磋、相互启发,从而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数学课外活动的主要形式有:数学竞赛、数学兴趣小组、数学专题讲座、周末数学晚会、数学知识宣传等。

3.创造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重要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