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资源的特征范文
时间:2023-11-23 17:51:0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海洋资源的特征,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海洋资源;承载力;大连海域
第一章 海洋资源承载力相关理论
1.1海洋资源承载力的内涵与特征
1.1.1海洋资源承载力内涵
海洋资源承载力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所蕴藏的海洋资源的数量和质量对该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支撑力,是体现经济可持续发展指标之一,通俗的理解是海洋资源的蕴藏量到底可供多少代人使用以及带来的经济效益有多大。
1.1.2海洋资源承载力的特征
海洋资源承载力具有以下几方面的特征:
(1)区域性和时间性
海洋资源具有地区性,不同沿海地区的海洋资源具有很大的差别,且各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存在差异,因此海洋资源承载力只有相对于某一区域才有意义。海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有一定的时间限制的,不能永无休止的循环利用下去,从而具有时间性。
(2)界限性
海洋是一个开放性的系统,不断地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和能量的交换,在其影响下其蕴藏的资源种类和数量、海域环境、产业结构布局以及人口数量等都会发生变化,影响因素的不确定性和人类自身认识能力的局限性决定了海洋资源承载力研究带有一定的界限性。
(3)阈值性
所谓的阈值性是指某一时期发展阶段资源承载能力具有的最大承载上限,即可能的最大承载值,海洋资源的蕴藏量是有限的,不能永远的开发和利用下去,因此会被消耗完,进而就存在海洋资源的最大承载值。
1.2海洋资源承载力的研究现状
对于海洋资源承载力的研究所涉及的理论、方法、指标体系等都没有形成统一的共识,但主流的研究工具主要包括这几个:主成分分析法、层次分析法、专家咨询法和系统模型法。国这方面的研究主要有:刘康等(2008)人从理论的层面去解析海域承载力本质及内在关系,一些方法和原则对海域承载力的研究是有帮助的;狄乾斌等(2004)从理论上探析海域承载力研究的若干问题,界定了海域承载力的内涵、研究内容和研究趋势;刘蕊(2009)在提出了海洋资源承载力指标体系设计原则的基础上,构建了科学合理、较为全面、操作性较强的海洋资源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专家咨询筛选指标,并以广东省为例,这对研究海洋资源承载力提供了可量化的衡量公式。
但通过对这些著作的研究,不免会发现其所应用的海洋资源承载力的评估体系与评价方法,都涉及到专家的咨询以及评价体系太单一。对于专家咨询而言其优点是方便快捷,但其缺点也是显而易见的,那就是评价的结果要很大程度上受到专家的知识、研究领域以及研究的兴趣程度等主观因素的影响。因此,专家的个人能力是有限的,不能囊括所有领域的全部信息,这对于海洋资源承载力这个涉及诸多学科、诸多环节的研究课题而言,无疑是最大的缺陷。其所研究的结果是缺乏实际数据的支持,与现实情况有很大的差距。对于评价体系太过单一这个缺陷而言,主要不能将数学分析工具与研究模型相统一进行综合分析与研究,大多的学者主要运用的是数学分析工具,缺乏系统模型。目前我通过对各学者理论的研究,总结出上面两点的缺陷,可以为以后的研究服务。
第二章 海洋资源承载力研究指标体系
2.1海洋资源承载力数据模型建立――以大连海域为例
2.1.1数据的采用
评价指标的选取会直接关系到评估对象的合理性,而分析数据的采用却直接关系到评价对象的准确性和实况性。本研究在参照相关海洋资源承载力的指标和数据基础上,采用数据的指标不仅包括海洋资源系统还包括社会经济系统。综合上述的材料,主要从三个方面选取数据,即海洋环境承载能力、海洋资源供给能力和海洋经济发展能力。在海洋资源供给能力这块,主要选了人均海域面积、恩格尔系数、港口吞吐量这三个评价因子;对于海洋经济发展能力而言,主要采用了滨海旅游收入增长率、海洋产业总产值占该地区生产总值比重、海洋渔业总产值增长率这三个评价因子;而在海洋环境承载能力上,主要选取了海洋环境治理投资额占该地区生产总值的比率、工业废水处理率、工业废水排放量、废水排放削减率这四个评价因子。本文主要是研究的是大连海域资源承载力的情况,故采用了从2004年到2012年大连海域的数据,现列举如下:
3.2数据指标分析
首先运用层次分析法计算出各指标因子的权重,以此来确定各个因子对研究对象的影响程度,也是为了后面的研究打下基础,现列举如下:
通过海洋资源承载力模型来算出承载力值,模型如下:
,
其中wi表示准则层的权重,wij表示指标层的权重,zij表示指标标准化后的标准值。故通过公式模型计算出2004~2012年海洋资源承载力值:
最后就是计算海洋资源承载率,主要通过下列公式得出:
海洋资源承载率(RBR)=海洋资源承载力(RBC)/资源承载量(RBQ),其中资源承载量将采用预定的目标值来代替,而且衡量海洋资源承载率的范围,将根据有关专家测算的数据来界定,即:
如果一个地区,0
现将2004~2012年海洋资源承载率计算出来,列出如下:
表5 2004~2012年大连海域海洋资源承载率
通过上面数据指标的分析,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到大连海域海洋资源的开发状况,从中也可以看出大连海域资源开发需要进一步的科学管理,以免出现资源快速衰竭,同时确保海洋资源可持续发展。
第三章 大连海域资源承载力研究结论与建议
3.1 研究结论
通过上述数据指标分析,我们可以从资源承载率的值看出大连海域在各个年份的开发强度是不同的,而且资源开发存在很大的问题,即实际开发强度过大,海洋资源在逐年的衰退,海洋资源的开发速度已经超过了海洋资源的可再生速度。从大连海域资源实际开况来看,大连海域的资源开发强度在逐年的加强,同时资源的保护力度还不够,从而出现有些资源在不断地衰减,比如海洋渔业资源,大连近海岸的渔业资源在不断的缩减,一些海域的鱼种已经消失了,现在大连海域的渔业资源的产出主要靠人工养殖来完成。大连海域资源承载力下降究其原因主要是大连经济的过快发展对海洋资源和海洋环境造成一定的影响,比如大连市工业化和城镇化过快发展所产生的工业废弃物和生活污水都排放到海洋里,以及缺乏科学管理的港口和海上油井平台所造成的部分海域污染,还有就是无节制的发展养殖业引起了部分海域的海水富营养化,这都给大连海域资源承载力带来一定影响。与此同时,我们也看出大连海域资源承载力有所提升,这主要归因于大连市转变了海洋开发的指导思想以及海洋功能区的规划,用科学发展观作为指导来发展和管理海洋资源,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3.2建议
通过对大连海域资源承载力指标体系的研究,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到大连海域资源承载力在不断的下降,资源开发存在一定的问题,为了保证大连海域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本文提出以下的建议:
1.对于可再生资源和不可再生资源这两种资源,实行有区别的规划和管理。大连应该在可再生资源和不可再生资源管理方面,采用不同的管理梯度。对于可再生资源而言,大连应采取黄色管理预警,注重保护和开发相结合;对于不可再生资源而言,大连应采取红色管理预警,保护第一,开发第二,确保开发的量在科学的规划里。
篇2
关键词:海洋经济 科技创新 海洋循环经济
海洋经济的实践远远早于对海洋经济理论的研究。亚太经济的发展开始走向海洋经济之路,日本是其典型的代表。山东省与辽宁省隔海相望,其海洋经济的发展对于辽宁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作用。
日本——科技创新加速海洋开发
近年来,日本利用科技加速海洋开发和提高国际竞争能力,海洋经济跨入新的成长期,具体来说主要有以下几个主要特点:
第一,海洋经济区域业已形成,先后形成了关东广域地区集群等9个地区集群,这不仅构筑起各地区连锁的技术创新体制,也形成了多层次的海洋经济区域。
第二,日本海洋开发包括经济开发、技术开发,对海洋资源和海洋空间等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向纵深方向发展。
第三,日本海洋相关的经济活动急剧扩大,形成了包括科技、教育、环保、公共服务等海洋经济发展支撑体系。
进入21世纪,日本政府制订了海洋开发战略计划,并采取了许多具体的措施,着重海洋科学技术开发与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积极推进海洋环境保护,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
日本与我国同为东亚海洋大国,海洋经济发展异曲同工,辽宁省在制定海洋经济的发展战略时,应参考日本的实践经验。
山东省——政府重视推进战略实施
山东省与辽宁省隔海相望,80年代时期就一同开展“海上辽宁”、“海上山东”海洋战略的实施。
山东省的海洋经济得以快速发展,综合实力明显增强,在于山东省政府高度重视海洋工作,并把发展海洋经济当作一项关系长远利益的战略性工程来对待。
山东省还一直强调依法治海的精神,海洋管理工作不断加强,海洋法制工作一直走在全国的前列,初步构建了较为科学、合理、规范的管理框架,从而使得海洋开发严谨有序。
近几年,山东省依靠海洋科技力量和众多海洋科研院所,大力发展海洋科技,使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新兴的以高科技为特征的海洋产业迅速崛起,新技术研究领域不断扩大:海洋药物保健品、海洋精细化工、沿海旅游、海水淡化及综合利用等。海洋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能力不断提高,新研究成果的投入使用使山东省的海洋经济产业化规模不断扩大,已经成为一个独立的经济增长点。
经验启示
发展海洋经济,由于国家(地区)的资源禀赋各不相同,发展海洋经济的经验也并不完全一样。但由于海洋经济的共同特性,国内外推进海洋经济发展过程中,大都采取了以下举措:
1、政府管理综合化
在发展海洋经济上要对政府的作用进行正确定位。首先,海洋经济的整体性和综合性要求政府对海洋经济进行综合管理,以利海洋资源最优利用,发挥最大的资源潜能。其次,海洋经济的发展涉及很多政府部门,需要这些部门通力合作。再次,与陆域经济管理相比,海洋经济具有特殊性,所以政府对海洋经济发展介入的范围更广,也更为深入;政府的管理主要集中在部门协调和对经济外部性的治理这两个方面,其他领域则更多地强调市场机制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
2、产业结构合理化
目前,发达国家的海洋产业结构呈现以下三个特征:第一,海洋油气、滨海旅游、海洋渔业和海洋交通运输业构成世界海洋经济发展的四大支柱产业。第二,“二、三、一”次产业结构顺序正向“三、二、一”次产业结构顺序演变。以高技术支撑的近海油气业、临港工业,以及滨海旅游业、现代物流业和生产性海洋服务业的迅猛发展,已成为现代海洋经济发展的主体。第三,区域特色明显。由于各国(地区)的资源禀赋不同,海洋产业结构的空间分布即地区海洋产业结构,形成了各不相同的比较优势。
3、加强培育海洋主导产业
根据沿海城市海洋各产业增加值和全省海岸带资源调查,考虑到海洋9类行业增加值的梯度分布和资源基础,把省内海洋经济划分为主产业集群区、发达区、潜力区、欠发达区4个等级。充分利用海洋资源和科技资源方面的两大优势,按照发挥优势、重点突破的要求,积极培植壮大海洋主导产业,尽快形成规模优势和竞争优势,带动高素质海洋产业体系的形成。
4、海洋功能划分越来越明确
海洋经济是海洋水体资源经济、海洋产业经济、海洋区域经济三位一体的综合性经济,其发展不仅是产业发展的结果,而且是空间变化与空间组合的结果。海洋产业与陆地产业的再生产过程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海洋资源的深度和广度开发,需要有强大的陆域经济作支撑,海洋资源优势只有在与沿海陆域经济联动发展中,在与区域生产力布局紧密结合中和国际社会的合作中才能得到充分的利用和开发。因此,要构建布局合理、陆海一体的生产力发展平台,加快辽宁省海洋产业由资源型向综合型转变,由分散向集群化发展。
5、发展海洋循环经济
海洋管理部门不断加强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建设,以循环经济理念为基本原则,加强海洋管理基础性工作,健全该省海洋法规体系,做到用海、管海、护海有法可依;加强海洋规划管理,提高海洋资源配置水平;保护海洋生态环境要与海洋经济结构性调整结合起来,做好涉海项目管理和环境影响评估;加快沿海防护林建设和生态自然保护区建设,提高全社会开发利用和保护海洋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篇3
关键词:海洋经济 威海市 蓝色经济
一 、蓝色经济方兴未艾
进入新世纪,沿海各国都把发展海洋经济、开发海洋资源作为一项国家战略来实施。对海洋的开发由原来的小规模、低层次逐步转向大规模和精深层次;对海洋的认识也由原来的一味索取转变为开发与保护并重。据统计,全球海洋经济产值由1980年的不足2520亿美元迅速上升到了2005年1.7万亿美元,海洋经济对全球GDP的贡献率达到了4%。主要沿海国家纷纷出台21世纪海洋发展的新战略,制定海洋战略、开发海洋资源、发展海洋经济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新热点。
从20世纪90年代起,我国海洋经济得到快速发展。1986年全国主要海洋产业总产值为226.6亿元,2009年全国海洋产业总值达到31964亿元。党的十六大作出了“实施海洋开发”的重大战略部署,同年《海域使用管理法》正式颁布实施;2003年国务院正式提出了“逐步把我国建设成为海洋强国”的目标,并颁布了《全国海洋经济发展规划纲要》;党的十七大进一步提出,发展海洋产业,构筑现代产业体系;十二五规划提出“坚持陆海统筹,制定和实施海洋发展战略,提高海洋开发、控制、综合管理能力。”这些举措描绘了我国海洋经济发展的宏伟蓝图。
2009年4月,总书记视察山东时强调指出:“要大力发展海洋经济,科学开发海洋资源,培育海洋优势产业,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2011年1月4日,国务院正式批复《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规划》确定:“将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成为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海洋经济改革发展示范区和我国东部沿海地区重要的经济增长极。”
二 、威海市发展蓝色经济的条件分析
(一)区位优势突出
威海市位于山东半岛最东端,三面环海,东西最大横距135公里,南北最大纵距81公里,总面积5797平方公里;其中市区面积777平方公里。辖荣成市、文登市、乳山市和环翠区。设两个国家级开发区。北与辽东半岛相对,西与烟台市接壤,邻近环渤海经济圈,东及东南与朝鲜半岛和日本列岛隔海相望,是我国离韩国最近的城市。
(二)海洋资源丰富
威海有众多优质海滩,负15米等深线以内浅海滩涂面积300多万亩,盛产鱼虾贝藻等各类海产品300多种,全市海域平均生物密度为586个/平方米,有生物资源779种;其中,动物647种,植物132种,海洋资源是全国最丰富的地区之一。
(三)城市特色鲜明
威海依托良好的生态环境,主打“人居”品牌,先后成为中国第一个国家卫生城市,两次被联合国评为“迪拜改善居住环境最佳范例城市”,2003年获得联合国“人居奖”,全国环保模范城市,并成功举办多次国际人居节。威海离韩国最近处只有93海里,举办过“2004年中韩(威海)民间艺术品交易会”、“2006年中韩(威海)文化交流展”和“2007年中韩(威海)商品交易会”等活动,更加密切了威海同韩国的联系。
(四)港口潜力巨大
威海海岸线长985.9公里,约占山东省的1/3、全国的1/18。海岸类型属于港湾海岸,沿海有大小港湾30多处,岬角20多个。威海港常年不淤,四季通航,是山东连接海内外,辐射华北、华东地区重要的交通枢纽,也是我国通往朝鲜、韩国和日本等地便捷的出海口。现有商港14个,其中国家一类开放港口6个,二类开放港口2个,万吨级以上泊位16个,5000吨级泊位9个,初步形成了以威海港为中心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港口体系。
(五)海洋科技创新能力低,科技支撑不足
虽然近年来威海市加大了对科技的引进与创新,然而支撑蓝色经济发展的高新技术仍然存在短板,科研创新能力仍然处于低水平阶段,海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粗放式模式依然存在。主要表现在海水养殖品种单一;海产品深加工水平低,威海市目前930多家海产品加工企业大部分以从事海产品的初级加工为主,科技含量低,附加值低;海洋生物技术起步晚,尚未形成海洋生物产业开发群;传统的中小渔船仍在使用,渔船尚未全部机械化。同时,威海市的高等院校、海洋科研机构以及海洋高科技企业不多,海洋人才缺乏,高科技研究成果不多,且成果产业化程度偏低,项目产业化速度缓慢。
三、威海发展蓝色经济过程中,应重点培育四大海洋优势产业基地
(一)海产品精深加工基地
依托威海丰富的渔业资源,依靠科技进步,以海参、海带、低值鱼贝类为主要原料,加快推进以海洋食品、海洋药品、海洋保健品为重点的精深加工,提高海产品综合开发和高效利用水平,增加产品附加值。构筑起骨干龙头企业带动加工园区,再带动水产加工基地的龙头――园区――基地的精深加工格局。重点发展品牌渔业、生态渔业、高效渔业,突出抓好品牌建设,在品牌营销、市场推广和产品质量上下功夫,培育一批在国内外市场具有较高知名度和美誉度的海产品名牌群体,打响威海海珍品的品牌。
(二)现代船舶修造业基地
适应国际造船新标准,建立现代造船模式。抓住建设半岛制造业基地和日、韩产业转移的有利时机,主动承接日、韩造船业的转移,利用好大宇船业、伽耶重工、三星造船来威海投资设厂的机会,支持本地威海船厂、黄海造船的搬迁及技改扩建,充分发挥威海开发区、荣成市等2个船舶工业区的聚集作用,巩固大洋型鱿鱼钓、大洋型金枪鱼钓、玻璃钢冷海水金枪鱼钓、超低温冷藏、海上加工等远洋渔业辅助船舶,培植壮大黄海、西霞口、荣喜、西港、乳山船厂等龙头企业,大力发展高附加值船舶和配套,优化船舶修造业布局。
(三)滨海旅游休闲度假基地
依托千公里海岸线,以福文化为主题,高水平、高标准规划建设一批特色旅游度假区。进一步完善刘公岛、赤山法华院、成山头、银滩、山等重点景区,加快河口、石岛、孙家疃、西港等为主的休闲渔业的发展,围绕垂钓、赶海、潜捕、洗海澡、吃海鲜、赏海景等海洋特色项目,整合休闲渔业资源,突出休闲渔业特色,建设西霞口福文化基地、凤凰湖开发、山福地养生园、马山天鹅湖等一批精品项目,推动威海滨海旅游业的特色化发展和旅游产品的多样化发展,打造富有威海特色的旅游文化品牌。
(四)港口物流基地
加快形成以威海湾港区为中心,石岛湾港区为辅助,龙眼湾港区、蜊江港区、靖海湾港区、乳山口港区为补充的港口格局,扶持荣成海带集散中心、环翠区海水鱼集散中心、乳山牡蛎集散中心等专业性市场的建设,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积极拓展出口加工区保税物流功能,更新装卸装备,完善港口基础设施建设,实现港口作业的现代化。
四、威海市发展蓝色经济的对策和建议
(一)培育蓝色高端产业集群
产业集群可以形成规模经济,发挥资源共享效应,促使合作创新协同模式的形成,节约交易成本,有效促进区域生产效率的提高,增强企业的创新能力,提高区域内产业的整体竞争力,最终有利于提高区域竞争能力。
立足威海实际,发挥比较优势,按照“簇群集结、规模膨胀”的思路,科学布局,打造一批具有威海特色的现代产业集群。利用威海建设“以海产品为主的农副产品加工基地”的有利时机,规划建设鱼贝类系列产品、海藻类系列产品、海珍品系列产品和海洋药物及保健系列产品4大类水产加工基地。努力培育区域自主品牌,提高区域自主品牌的知名度与美誉度。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支持龙头企业的发展,打造济规模大、科技含量高的产业集群,促进水产品加工业集群式发展。以荣成、环翠、乳山为重点,建成全国重要的海珍品养殖基地;以文登、乳山等为重点,建成全国重要的虾类和贝类养殖基地;以荣成、环翠等为重点,建成国际性的鲆鲽鱼类养殖基地;以荣成、环翠等为重点,建设世界最大的海藻养殖基地。
(二)加强海洋科技创新
区域科技创新为支撑、海洋科技先导和外向辐射是蓝色经济区的基本特征。海洋科技创新及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及其相关的陆域高端产业代表了蓝色经济的发展方向,是蓝色经济区建设的核心优势所在。建设蓝色经济区,应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对蓝色经济区的带动作用。蓝色产业属于技术密集、人才密集、资金密集型产业,用高新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海洋产业,建立健全海洋科研开发与服务体系,用科技创新来支持蓝色产业的发展。
积极争取与全国海洋类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合作,把威海设为其教学基地和实习基地转,最大限度利用一切可利用的科技资源。同时,争取这些机构到威海建立科研机构,提高威海的海洋科研实力。要鼓励海洋与渔业企业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充分发挥企业在研究开发投入、技术创新活动、创新成果应用方面的自主性作用,激发企业技术创新的动力,增强其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依托国家级科技兴海功能食品示范基地和浅海贝类养殖示范基地、国家海洋“863”计划产业化基地和国家滩涂贝类养殖科技示范基地,加大政府科技资源对企业的支持力度,加强企业技术中心建设,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切实加强海洋基础性、前瞻性、关键性技术研发,提高海洋科技水平。
(三)强化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的培养与引进
人才是推动蓝色经济快速发展的根本动力和重要保障。要实施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培养与引进战略,为威海蓝色经济的发展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实施科教兴威和人才强市战略,发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和人才是第一资源的作用,在社会上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和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氛围。利用好山东大学威海分校和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等本地高校的优势,同时强化与中国海洋大学的合作,主动承接青岛海洋科技辐射。依托威海留学人员创业园区建设,强化激励机制,完善创业大厦和创业孵化场地的建设,加大对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培养和引进力度,健全人才引进机制,采取优惠政策,吸引国内外的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到威海就业创业,积极推进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聚集区、产学研结合密集区、科技成果转化汇集区建设。着力培养一批熟悉国际惯例、具有战略眼光、创新意识强的综合型人才,以满足发展蓝色经济对大量后备人才的需求。鼓励相关企业和高等院校联合,培养海洋专业技术和管理人才,造就高素质的海洋科技队伍。同时,通过选派有培养前途的人才赴海外深造,提升人才技能。
(四)完善政府宏观调控
蓝色经济区所依托海洋资源是公有私益性资源,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的特征,单纯通过市场调节(或放任微观经济活动)容易被过度利用。另外,海洋资源开发具有明显的外部不经济(环境污染问题)特征,即在海洋资源开发和利用过程中,由于市场运行机制的调节往往忽视其外部性,造成对海洋环境影响和破坏。同时,蓝色经济兼具有技术密集、资金密集和高风险的特征,这就使得海洋产业集群比一般的产业集群要有更高的投入。为此,一方面,要充分发挥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的作用,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对海洋类的战略性新兴产业要加大资金和政策扶持力度,主要采用经济手段和间接方式,把对重点产业和企业的扶持政策内化为企业成长的重要条件,进一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行政审批和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做好宏观调控和统筹兼顾的工作;另一方面,应根据威海实际,制定相关法规和地方章程,建立起海洋资源开发和保护的地方性海洋法规体系,加大执法力度,克服市场调节的不足,切实保护海洋生态环境,维护海洋资源开发秩序,使海洋资源开发和管理步入法制化轨道。
(五)实施品牌战略
品牌战略是指企业为了提高品牌的竞争力,在产品质量、价格、渠道以及促销等方面进行的全局性的战略选择。通过良好品牌形象的塑造,可以提升产品认知度和美誉度,培养消费者对品牌的忠诚度,以达到扩大市场占有率的目的。 品牌是种无形资产,良好的品牌形象可以提升企业和企业所在地区的知名度。例如,海尔和青岛啤酒对青岛城市形象的提升起了重要作用。对海参、鲍鱼、牡蛎、海胆、鲆鲽鱼、双壳贝类等优势特色水产品进行深入挖潜,强化品牌意识,通过技术、专利和品牌,占据产业发展的制高点。重点培育区域自主创新品牌,扶持威海本地品牌的发展,注意提升和保护已经形成的名牌。例如,“威海刺参”、“威海无花果”、“荣成海带”、“好当家”、“宇王”、“鸿洋神”、“清华紫光”等。对获得国家级和省级驰名、著名商标和名牌产品称号品牌可以给予一定的扶持和奖励,培育一批在国内外市场具有较高知名度和美誉度的威海名牌群体,用品牌来推销威海。
参考文献:
[1]储永萍,蒙少东.发达国家海洋经济发展战略对中国的启示 [J].
湖南农业科学,2009(8).
[2][美]迈克尔.波特.竞争论[M].北京:中信出版 , 2003.
[3]威海市海洋与渔业局 . 调整结构,推进威海市海洋与渔业
二次创业[EB/OL].hswh.省略/ReadNews.asp・
NewsID=623.
[4][6] 陈明宝,韩立民 .蓝色经济区建设的运行机制研究[J].山
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4).
篇4
[关键词] 资源环境约束 海洋经济 海洋产业结构优化
[中图分类号] F1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6623(2015)03-0109-04
[基金项目] 2014年山东省软科学项目(2014RKE29028);2014年度中国海洋发展研究会项目(CAMAQN201402);2014年度青岛市社科规划项目(QDSKL140412);中国海洋大学文科培育类专项项目(201415032)
[作者简介] 黄盛(1976 ― ),山东青岛人,中国海洋大学社科部教师,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海洋产业经济。
我国管辖海域面积广阔,拥有各类丰富的海洋资源,加快发展海洋产业,对于“一带一路”规划的实施和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进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重要意义。
一、我国海洋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行,我国海洋经济发展速度,远高于同期国民经济的发展速度。2003年我国海洋产业总产值为10077.71亿元,第一次突破了万亿元大关,为当年国民生产总值的3.8%。到2008年我国全国海洋生产总值为29662亿元,占当年国民生产总值的9.87%。但2008年以来,发展速度有所放缓。2014年我国海洋生产总值为59936亿元,仅比上年增长7.7%,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已降为9.4%。
我国海洋经济增速下滑,一方面是受到了国民经济整体发展速度下降的影响,各类海洋资源的需求增速出现下降,导致海洋交通运输、海洋油气、海洋船舶等海洋产业的发展速度下滑,对海洋经济的发展构成了压力。另一方面,我国海洋经济发展,属于粗放型增长,大部分沿海地区出现了海洋资源过度开发,海洋环境恶化等问题,反而延缓了海洋产业的发展。
随着我国经济出现新常态,海洋经济发展出现适当减速有其合理的一面。但目前海洋经济发展已经慢于国民经济的整体发展速度,与我国大多新兴产业的状况不符。因此,需要不断优化海洋产业结构,推动海洋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海洋产业结构是指构成海洋经济的各产业部门之间的数量比例关系及其联系方式。不同的海洋产业对资源环境的依赖和影响存在明显差异,海洋产业结构是资源的转换器,海洋产业结构的状态决定海洋资源的利用效率,影响海洋生态环境,关系着海洋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本文以青岛为范本,研究在资源环境对海洋产业发展构成现实或潜在约束的情况下,通过海洋产业结构的优化,逐渐实现海洋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协调,促进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二、区域海洋经济发展面临的资源环境约束
青岛的海洋经济较为发达,除了海洋渔业、海洋交通运输、滨海旅游等海洋传统产业外,海洋生物医药、海洋工程装备制造等海洋新兴产业也在蓬勃发展。2014年青岛海洋生产总值达到1715.1亿元,占当年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为19.7%,所占比重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同时也对海洋资源环境造成了较大的压力,部分海洋产业发展已经直接或潜在地受到了海洋资源环境的约束。
(一)部分海洋资源过度开发
以海洋渔业为例,由于过度捕捞,青岛近海的渔业资源日渐枯竭,近海海域、滩涂等资源的开发已经超过了合理的强度,各类病害日益严重,对养殖海域环境和生态产生直接破坏。青岛海洋渔业近年来产值出现了负增长。
(二)近岸海水质量有所下降
青岛市近岸海域海水环境质量状况总体良好,但海水质量有所下降。根据青岛市海洋环境质量公报,2005年一类和二类水质等清洁和较清洁海域面积占青岛市近岸海域面积的97.4%,而2013年这一数据降为96.5%;2005年青岛海域四类和劣四类水质等中度污染和严重污染海域面积所占比例为0.9%,而2013年其所占比例接近2%。目前青岛污染较重的海域主要分布在胶州湾北部和丁字湾,污染物主要为无机氮、活性磷酸盐和石油类。海水质量的不断下降已经影响了海水增养殖业、滨海旅游业、海水综合利用业等产业。
(三)海洋灾害频发
以浒苔为例,从2008年夏季开始,浒苔在青岛周边海域不断泛滥。根据2013年青岛海洋环境质量公报,2013年青岛市管辖海域浒苔的最大分布面积为8947平方公里,最大覆盖面积为130平方公里。大面积分布的浒苔遮蔽了阳光,影响海底藻类的生长,而且研究表明浒苔分泌的化学物可能对其它海洋生物产生负面影响。浒苔的爆发会影响海水浴场的运营,干扰海水休闲运动,造成海水污染。
(四)近岸空间资源不足
目前我国大部分海洋产业属于近岸产业,海洋交通运输业、海洋可再生能源业、海洋工程装备业、海洋船舶制造业、海水养殖业、海洋盐业、滨海旅游业等产业之间存在着发展空间的重叠和冲突。例如,港口航道的建设占用了海面,会减少海水养殖的面积。这样有限的近岸空间会在各产业间轮替,出现近岸空间资源不足。而且随着海洋生态文明的建设,海洋功能区划的实施,海洋产业的发展空间受到限制。
目前青岛市的海洋渔业、海洋盐业和滨海旅游业等产业发展已经受到了海洋资源环境的直接约束。海洋交通运输业、临海工业、海洋工程建筑业、海洋可再生能源业等产业易与其它产业在发展空间上产生冲突,面临着资源环境潜在的约束。
三、区域海洋产业结构的优化方向
区域海洋产业结构的优化,可以改变海洋资源开发结构,进而改善海洋生态环境,使海洋经济系统和生态环境系统整体功能发挥最佳效应。海洋产业结构的优化,一方面要选择重点产业进行培育,主要是明确海洋主导产业和需要重点发展的海洋新兴产业,避免潜在的资源环境约束变为现实约束。另一方面,对于已经受到资源环境限制的海洋产业则要通过优化其内部结构缓解约束,促进海洋产业的发展。
(一)发展海洋主导产业和海洋新兴产业
发展海洋主导产业和具有优势的海洋新兴产业,可以在近岸空间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应对潜在的资源环境约束,促进海洋经济的发展。
1. 明确海洋主导产业
海洋主导产业是指自身发展速度较快、对海洋经济发展贡献大,在整个海洋产业体系中起到主导作用的产业。海洋主导产业的发展能够引领整个海洋产业体系的发展方向。确立并优先发展海洋主导产业是区域海洋产业结构优化的重要环节。数据显示,2005年青岛的海洋经济主要依靠滨海旅游业、海洋渔业、海洋交通运输业、盐业及盐化工等产业支撑,四项产业的产值合计占青岛海洋生产总值的83.2%。应该说,之前青岛海洋主导产业的作用突出,海洋经济的特色鲜明。但由于海洋资源环境的约束,近年来青岛的海洋渔业、滨海旅游业等传统优势产业的产值比重出现了较大幅度的下滑,其中海洋渔业的产值甚至出现了负增长,已无法发挥海洋主导产业的作用。因此,需要培育新的海洋主导产业。
海洋主导产业的特征是:已经具备一定的生产规模,在区域海洋经济中占有一定比重;面临着较高的市场需求,能够实现较快的增长,并且能够带动其它关联产业的发展;按照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海洋主导产业应该是资源消耗少、环境污染小的友好性产业,能够有效缓解海洋资源开发对海洋生态环境造成的压力。根据计算,滨海旅游业、海洋交通运输业、海洋生物医药不仅对地区海洋经济发展的贡献较大,而且区位熵大于1,是区域内具有竞争力的海洋产业。此外,青岛的海洋工程装备等产业发展较快,青岛的海西湾近年来集聚了武船重工、北船重工等多家大型船舶制造与海洋工程企业,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涉海产品及材料制造业等产业高速发展。因此,结合青岛海洋经济的具体情况,青岛可以将海洋生物医药业、海洋交通运输业以及正在迅速发展的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作为海洋主导产业进行培育。
2. 发展海洋新兴产业
海洋新兴产业是相对海洋传统产业而言,科技含量较高,对海洋生态环境压力较小的海洋产业。我国的海洋新兴产业主要包括海洋生物医药业、深海油气业、海水利用业、海洋电力业、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和海洋工程建筑业等产业。海洋新兴产业的发展,可以推动海洋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减轻海洋资源环境对海洋经济发展的约束。青岛拥有中国海洋大学、中科院海洋研究所等多所海洋科研机构,是我国海洋科技成果的重要来源地,也是海洋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基地,发展海洋新兴产业具有一定的优势。
根据计算,目前我国具有较好发展前景的海洋新兴产业是海洋工程建筑业和海洋生物医药业。结合青岛的海洋产业发展基础、海洋科技力量和海洋资源状况,青岛市应重点发展海洋生物医药、海洋工程装备等海洋新兴产业。
(二)优化海洋渔业等产业的内部结构,应对资源环境约束
对于海水养殖业,可以通过提高单位面积的养殖效益,提高养殖总产值。在稳步发展海参、对虾等优势品种基础上,积极探索星川斑鲽、斑点鳟鲑等高附加值品种的育苗和养殖。对于海洋捕捞业,通过各种措施来限定和压缩近海捕捞量,保护近海渔业资源。同时要通过引进大型渔业公司,加快远洋渔船的建设,发展远洋捕捞业。对于海洋盐业,要改变单一的以加碘精制食盐为主的食用盐产品结构,生产海藻碘盐等中高档食用盐以满足消费者的不同需求,同时可以增加公路化雪、畜牧、水处理、洗浴用盐等其它用盐的生产。对于滨海旅游业,在海洋环境有待改善的情况下,可以扩大海滨旅游和海滨度假产品的比重,减少海上旅游产品的比重。
综上所述,面对近岸空间资源缺乏等潜在的和实际的资源环境约束,青岛可以优先发展海洋生物医药业、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以及海洋交通运输业等产业,这些产业既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对海洋经济发展影响较大,同时可以优化传统海洋产业的内部结构。
四、促进区域海洋产业结构优化的措施
(一)完善海洋产业资金投入机制
应制定海洋产业发展目录,鼓励社会资本参与相关海洋产业的发展。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方面的决定性作用,通过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支持海洋开发企业特别是海洋高新技术企业引入社会资本以及国际资金。政府对于重点培育的海洋新兴产业和海洋主导产业的企业可以实行资金倾斜,重点支持技术攻关及重大海洋科研项目。
(二)推动海洋科技成果产业化
首先,建立海洋科技成果产业化激励机制。要根据海洋科技成果的特点,推进海洋科技成果产业化激励机制的建设,为海洋成果产业化提供基本动力。对于科研机构,为调动科研人员的产业化积极性,应明确政府资助的科研项目成果产业化收益的利益分配,将部分产业化收益分配给科研人员以及为科技成果产业化做出重要贡献的人员。同时科研机构应改革绩效考核机制,将科研成果产业化列为绩效考核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企业而言,在海洋科技成果产业化过程中,政府可以通过专项补贴、税收减免和贷款优惠等方式给予必要的支持。
其次,完善海洋科技成果价值评估机制。合理的准确的海洋科技成果价值评估,对科研院所和企业的合作非常重要。在传统的收益法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在方法上可以进行海洋科技成果产业化价值的绩效评估,评估某项海洋科技成果的价值实现能力,预测其价值投入的回报率,依靠社会经济环境确定海洋科技成果的价值。在进行评估时,可以通过政府部门、相关专家以及企业共同完成海洋科技成果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建设。
最后,构建海洋科技成果产业化中介平台。除了各类的海洋科技成果推介会外,还可以建立海洋科技中介平台体系。政府可以建立国家海洋科技成果推广(转移)中心,对海洋科技成果和人才数据进行登记,供企业查询,以促进海洋科技成果产业化。海洋科技机构和涉海企业组成产业技术创新联盟,通过该联盟,科研机构与企业可以进行直接交流。在科研院所内部可以建设海洋科技成果转化平台。
(三)优化海洋新兴产业发展的外部环境
海洋新兴产业规模较小,发展风险较大,需要具备良好的外部环境。首先,进行市场需求的培育。部分海洋新兴产业正处于产业初创阶段,无法获得规模经济效应,生产成本较高,导致市场需求不足。政府可以采取示范工程建设、政府采购等措施,扩大海洋新兴产业的有效需求,增强其市场发展前景,促使这些海洋新兴产业进入产业成长阶段。其次,政府可以设立海洋科技产业园区,对海洋新兴产业项目在人才、用地、税收、贷款等方面进行优惠扶持。通过海洋科技产业园区的建设,促使大量海洋科研机构、涉海企业和中介服务机构在地理上的集中,不仅可以充分发挥地区海洋科技机构和海洋研发人才的优势,而且能够促进海洋产业的集聚发展,壮大产业规模,形成产业集群。最后,采取有效措施治理陆源污染。海洋环境的好转,除了要优化海洋产业结构,减轻海洋来源污染外,还需要政府采取措施对于陆源污染进行有效治理,减少其对海洋产业发展的影响。
[参考文献]
[1]历年中国海洋经济统计公报[EB/OL].中国海洋经济信息网.
[2].谋求持久发展 共筑亚太梦想[N].人民日报,2014,11.10第二版.
[3]青岛市“十二五”海洋高技术产业发展规划[EB/OL].国家发改委政策规划.
[4]徐胜.资源环境约束下环渤海海洋产业发展对策研究[M].经济科学出版社,2012,237.
篇5
自《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签订以来,近几十年中,国际海洋法的发展取得了许多新成果,形成了许多新的国际海洋法法律文件。"这些法律文件从整体上反映了海洋法发展的几个新的趋势--经济市场化、生态和资源化、专业化和技术化" [1] 。另一方面,国际社会也对海洋的系统性和整体性进一步重视,"海洋的综合保护和综合管理也成为了新近海洋开发研究的新潮流。" [2]
与这些新的要求相比,我国海洋事业的现状还存在许多问题,我们需要注重以下几个方面的加强与完善,以更好应对海洋法新发展的挑战:
一、加强海洋法制的建设
尽管经过多年的努力,我国已初步形成了一个较为完整的海洋法体系,但仍然很不完善,这将很不利于我国适本文由收集整理应新世纪的国际海洋事务发展。
首先,要加强我国关于海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方面的立法。我国现行的海洋立法更多的行政性和政治性的立法,主要涉及对海洋的管理和保护,但很少涉及海洋资源开发和利用方面,经济性特征不足,这显然不符合国际海洋立法的资源化和经济市场化的趋势。[3]同时,在有限的资源立法中也出现了不平衡,即对传统资源如渔业和石油等规定较全面,但对新资源如新型矿产、海洋能源等的法律规制十分缺乏,甚至是空白。[4] 再次,立法在资源保护方面缺乏生态性体现,例如修订后的《海洋环境保护法》仍以污染防治为主,对资源以及对海洋生态系统的保护涉及依然较少,对生物资源多样性的体现更是十分微弱。[5]
因此,我国应迅速调整国内立法,加强针对海洋资源开发利用方面的立法,将立法理念从政治性、行政性转到经济性上来,使法律在海洋经济的发展中起到应有的重要作用;要加强法律的与时俱进,一方面,对已有法律法规,如有关渔业和水下遗产保护的立法要积极调整,以应对新公约带来的影响,另一方面,增加对如多金属硫化物和富钴结壳等新型资源和对生物资源多样性保护等方面的立法,以弥补法律的缺失,使这些新型领域也能有法可依。
其次,要加强海洋立法的协调性和综合性。我国的海洋立法太过分散,各领域都有单独的法律法规加以调整,而这些制度的制定机关错综复杂,又有各自的部门利益所在,于是形成了很难理顺的"条块结构"。这种结构容易导致"各扫门前雪"的情形,使各部门立法之间联系甚少,甚至相互孤立矛盾。而海洋事务中的各方面都是密切联系的,是一个系统的整体。这样无序的法律结构会成为我国海洋事业发展的瓶颈。
因此,要适应国际海洋法的新发展,就要求有更高层次的综合性立法出台,以统一和协调我国的海洋立法,避免在实践的适用中出现混乱,同时也更有利于我国法律与国际立法的协调。
二、加强对海洋的综合管理
国家的管理是对海洋事业建设的引导和保障,是海洋事业建设的基本。加强海洋事务的综合管理也是国际海洋法发展的新潮流,有关公约的制定也正在酝酿之中。对于我国,建立海洋综合管理制度也是形势所需。
21世纪是全面实施海洋开发的时代,我国的海洋事业面临着新的形势和要求:海洋管理的国际性强、涉外问题多而复杂;海洋事务范围广泛,涉及事务多,海洋资源又具有很强的系统性,各种海上活动相互影响和制约,亟需总体控制和统一协调等等。
但是,如同我国的海洋立法一般,我国的海洋管理体制也存
在着许多不足。最突出的莫过于长期以来的海洋条块分割管理体制带来的单一开发、顾此失彼、重叠和盲区并存的局面;同时,管理混乱滞后也导致了开发活动的无序,不仅影响了整体经济效益,更加剧了环境污染和生态系统失衡;[6] 此外,《公海捕鱼公约》及一些深海资源勘探规章的制定和生效,对各国的海洋执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国现行的分散型海上执法体制弊端多、矛盾大、效率低,已经不能满足国际海洋维权形势和我国海洋权益保护的需要,特别是远洋巡航维权执法的需要。" [7]
因此,海洋综合管理是我国海洋法制建设的重点。首先,要改革海洋管理机构体系,明确各部门职权,科学分布,避免重叠或盲区。其次,应当建立一个更高层次的国家级海洋综合协调决策机构,或在国家海洋管理局的基础上,增强其位阶,赋予该机构制定研究海洋开发、环境保护、安全防卫等重大的战略方针,进行全局指导与协调等职能,也可以更好的履行国际公约赋予的权利与义务,并更好的应对国际纠纷。此外,还应该建立统一有力的海洋执法系统,避免权责不清造成的执法不力,同时,更好的保护我国的海洋权益。
三、加强对海洋事务的科研力度和对海洋事务专业人才的培养。
科技在人类对海洋的认识和开发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各国海洋斗争的关键。而我国的海洋科技还较为之后,资金支持也略显不足,同时,海洋事务如海洋法与海事法方面的人才队伍建设还不够完善。随着国际海洋科技的不断发展,国际海洋立法已经体现出了专业化和技术化的明显趋势,要适应这一新的趋势,必须有一定的经济、科技基础和人才储备。例如国际公约对环境、生态及资源保护越来越高的标准,就要求有关国家的环保科技必须达到一定水平;再如国际立法对新资源开发的规定表明了针对新资源的权利义务开始明确,这就要求有关国家具有一定的科技水平和人才储备,才有能力参与到其中。因此,加强海洋科技和相关领域的科研和人才队伍的建设也是我国应对国际海洋立法新趋势的重要对策。
四、加大力度发展近海海洋事业
由于国际海洋立法越来越细化,且新近的《公海捕鱼公约》以及两个深海资源勘探的规章都涉及公海,甚至对传统的公海自由作出了一定的限制。加上我国并不是海洋强国,海洋实力尤其是远洋实力本来就有不足,远洋发展势必会受到一定的冲击。因此,我国在努力加强自身远洋实力的同时,也应该加大对近海的开发和利用,以缓解来自远洋的冲击,充分利用海洋资源,寻找新的增长点。同时,近海的发展比较不易受到外国的干涉和影响。
篇6
科技创新对海洋资源开发、海洋产业发展及沿海社会经济发展所体现的支撑和引领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大力开发海洋资源,发展海洋经济,科技创新是关键。人类对于海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首先从陆地走向浅海,继而逐步走向深海和南北极。从人类最早开发利用海洋资源的方式———渔业和盐业,到海洋油气、深海矿产的勘探与开采、极地考察和深海探索等方面,都是伴随着海洋科技创新而产生的。以海洋油气勘探与开发方面为例,与陆地相比,海洋油气的勘探与开采,尤其是深海海洋油气的勘探与开采,其技术难度更高、操作要求也更为严格,可以说海洋油气勘探与开发方面的突破与进展都是以相应的海洋科技创新所取得的突破密不可分。而海洋油气的成功勘探与开采,又大大增加了国家的能源自给供应,为国家的能源安全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尤其是在陆地油气矿产日趋枯竭的状况下,随着深海勘探与开采技术的日趋成熟,海洋将为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提供越来越多的能源供应。海洋科技创新一方面导致了新兴海洋产业的产生与发展;另一方面改造、提升了传统产业并促进了其他产业的发展。所谓海洋新兴产业,是以海洋资源大规模的开发利用和由此带动且服务于其开发利用需要为背景的、产业演化形成期进入成长期的海洋产业[1]。海洋科技创新是海洋新兴产业的产生的基础,尤其是海洋科学研究的积累和关键技术的突破。海洋新兴产业相对传统海洋产业而言,是科学技术进步积累和技术集成开拓了海洋资源利用的内容所形成的参与。根据国内外海洋开发的实践和海洋高新技术储备的领域和强度,沿海地区的海洋开发在海洋水产养殖及食品加工、海洋化工及海水利用、海洋生物制品、海洋环保、海洋石油、海洋能利用以及海洋服务业等领域均出现较大的进步,从而推动了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2]。在这一过程中,尽管海洋捕捞、海洋运输和海洋盐业等传统产业在海洋经济中的比重逐步降低,但在海洋科技创新对其改造、提升中,仍保持自身较大的发展。而海洋新兴产业依托于丰富的资源和海洋科技不断的创新,其发展迅猛,具有更大的真正潜力和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现代的海洋产业是融多行业、多学科为一体的综合性产业,包括复杂的结构和众多的分支,它的再生产过程同样包括生产、分配、交换与消费的过程。有些海洋产业可以形成较长的产业链,具有很高的劳动生产率和投资回报率。有些海洋产业与陆地产业的再生产过程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可以联动陆地经济。海洋产业的纵向发展既为上游产业提供市场,拉动其发展,又为下游产业提品,推动其发展,并促进其产业链的进一步延伸。如发展海洋造船、航运业,可以带动港口建设、以港兴市,带动沿海的工商业和城市发展。这就是说,海洋产业具有增长快、效益高、涵盖面广、产业关联度大、带动作用强的特点。一个海洋产业就可以带动几个产业的发展,一个大的工程就可以带动一个区域的发展。因此,由海洋科技创新催生的海洋新兴产业不仅具有很高的科技内涵,更具有很大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是科技、经济、社会三重价值的载体。这种可以迅速放大的价值优势对沿海地区社会和经济发展的推动和带动是传统产业无法比拟的。开发与保护并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同样重要。在现代社会中经济处于中心地位,经济效益毫无疑问成为关注的重点。但是在海洋资源开发与海洋产业发展中,海洋环境污染和生态资源衰退问题也是必须关注的焦点,海洋环境问题,不仅是经济问题,更是关系到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社会问题。海洋环境问题可以分为两种,一是由自然界的活动引起的海洋环境问题,如台风、地震、火山爆发、海啸等自然灾害;二是由人类活动引起的海洋环境破坏与污染问题。这两种海洋环境问题的解决,都离不开海洋科技创新。如海洋生态环境应用基础性演进领域的创新、海洋环境污染预防和控制技术的创新、海洋环境污染的生物修复技术的创新、入海污染物处置工程技术等方面的创新,对海洋环境保护具有重大意义。海洋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在维护国家战略利益中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国家战略利益事关国家长远发展和民族兴旺大计。海洋国土完整与拓展,以及国家安全,都关系到整个国家、整个民族的生产与发展空间的维护与扩展。这是涉及维护国家现有生存空间的完整,以及未来生产空间的拓展的一个战略性问题。而在这其中,海洋科技创新的作用十分巨大。例如,在海洋调查、极地考察与国际海洋法研究方面的海洋科技创新,可以为国家解决与邻国领海、岛屿归属权争端等方面提供科学依据,为国家开发利用公海大洋、南北极资源提供关键的科学知识与技术支持。
2海水增养殖和水产品精深加工业发展对科技创新的战略需求
海水增养殖和水产品精深加工业的发展离不开科技创新,科技创新也不断推动海水增养殖和水产品精深加工业向前发展。作为新兴海洋产业,海水增养殖和水产品精深加工产业对科技创新的战略需求如下。优质种苗培育技术,选择适宜养殖的优势品种。种苗培育必须大力引进适合海洋渔业生态环境的国内外优良品种,用生物工程技术、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技术、多倍体技术开展名特优新品种的繁育,培育优质高效、抗病害的养殖品种,提高优良品种普及率。主要养殖品种原种保存、提纯复壮和良种选育研究。建立原种种质库和原种自然繁殖保护区;养殖方式多样化研究,完善筏式养殖、网箱养殖、底播养殖等不同养殖方式的技术和设备研究。间养、混养、轮养等对养殖空间进行生态科学利用技术和理论研究。建立可持续发展的海水养殖生态技术研究,包括海水养殖容量的研究和养殖区生物综合利用技术的研究。工厂化养殖技术和设备开发研究等;海水养殖病害防治,要加快引进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加强预防研究,从养殖容量、水质控制、药物饲料、苗种繁育等环节入手,控制鱼、虾、贝、藻病原体的发展,建立以防为主的病害防治体系;海水养殖病害快速诊断技术和高效无公害无残留防治技术;加强养殖病害防治药物研究,以研制无公害高效新药物为主。适合放流苗种选择研究,在稳定并逐步扩大中国对虾、金乌贼、海蜇等现有品种的放流规模,积极探索日本对虾、魁蚶、梭鱼、梭子蟹等放流品种开发试验;苗种放流、底播海区选择研究;苗种移植技术的研究;投放人工鱼礁,建设人工渔场技术研究。利用技术水产品精深加工、综合利用和高附加值技术开发研究;建立优势养殖水产品精深加工技术体系,开发研制水产品深加工系列化产品和加工设施、设备,配套完善技工生产线,提高水产品加工利用率;利用现代生物技术原理和手段,建立水产品产业资源研究和技术开发体系;开发研究具有高附加值、高科技含量、高市场占有率、高出口创汇率特点的产品;对加工机械、包装材料以及调味品等相关配套的研究开发;高档鱼、虾、贝、蟹及海参、鲍鱼等海珍品的保鲜保活技术研究;冷冻调理食品开发技术、鱼糜以及鱼糜制品加工技术研究;即食海参、海参口服液等海珍品高附加值产品的开发。海洋药物与生物制品开发技术,海洋药物先导化合物的发现与优化技术、海洋药物研发技术、海洋生物功能基因开发利用技术、海洋生物酶技术、海洋生物材料开发技术、海洋生物表面活性剂开发技术、海洋农用生物制剂开发技术;海洋抗肿瘤化合物研究,海洋活性物质研究,鲨鱼软骨素、胶囊制剂研究,海洋多糖、寡糖的应用研究以及产业化;海洋生物酶应用于医疗方面的研究等。加大海水增养殖良种推广工作力度;海洋药物开发产业化;海洋寡糖生物农药推广及产业化;海洋微生物农药研制推广及产业化;新型海洋寡糖饲料添加剂推广应用及产业化;利用海参精深加工技术开发出的多种海参制品,进行扩大产业链条,完善推广、流通、贸易等服务环节实现产业化运行;拓展新型海带高附加值产品应用领域,完善流通环节实现产业化运营;应用和开发先进的水产品加工技术,提升传统产业。积极引导企业和渔民发展水产品精深加工,创造名牌产品。重点推广应用超低温制冷技术、烘烤和软包装技术等,通过保鲜加工技术的推广和应用,提高海产品的质量。
3科技创新有效影响海水增养殖和水产品精深加工需求结构
篇7
[关键词] 海洋行政管理海洋管理 行政管理 公共管理
随着陆域资源的稀缺性越来越大,海洋资源逐渐引起各国的重视,海洋的地位也日益凸显,世界各国都在不同程度上加强对领海甚至公海的开发。由此,海洋管理的重要性与日俱增。尽管各国政府和学术界都对海洋管理表现出极大的热忱,但实际上关于海洋管理的涵义及学科构建尚没有一个清晰统一的框架。尤其是海洋行政管理,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位。
当前对海洋行政管理的界定主要集中在两个角度:一是从行政法的角度对海洋行政管理及其它海洋管理概念作了梳理,如滕祖文的《海洋行政管理》一书即是按照行政法的角度来编撰。二是从管理学的角度阐述了海洋管理和海洋行政管理的关系,如郑敬高等人编撰的《海洋行政管理》一书。但是目前尚没有学者从公共管理的角度加以论述。而明确海洋行政管理在公共管理中的学科地位,不仅有利于海洋行政管理(学)自身的理论构建和发展,而且可以从一种全面的视角来审视海洋行政管理与其它海洋管理概念的关系,有利于整个管理学科的完善和发展。本文尝试从公共管理的学科角度对海洋行政管理的定位及构建作一初步的探讨。
一、海洋管理与海洋行政管理
关于海洋管理与海洋行政管理的关系,部分的学者已经作了一定的阐述。鹿守本把海洋管理的对象分为自然系统对象;海洋使用者和海上活动者对象两部分,将海洋管理定义为:“在海洋事业(含开发、利用、保护、权益、研究等)活动中发生的指挥、协调、控制和执行实施总体过程中所产生的行政与非行政的一般职能,即是海洋管理。”[1](p49)鹿守本对海洋管理的定义着眼于一般管理的角度,未体现出对海洋行政管理与其他管理的区别。郑敬高对其作了进一步的阐述,把人类以海洋为对象的实践活动和以这种实践活动为对象的管理活动区别开来,前者称为海洋管理,后者为海洋行政管理。[2]或者更为详细一些,前者称为海洋经营管理,后者称为海洋行政管理。笔者也认同这种划分,只是认为海洋行政管理还应该包括政府对自身介入海洋活动的管理,因此,海洋行政管理的定义可以表述如下:海洋行政管理指海洋行政机关及其人员依法对自身及社会组织介入海洋活动的管理行为。他至少应该包括两个层面的含义:一是政府在介入海洋活动过程中对自身的管理;二是海洋行政机关对社会其他主体在海洋活动中的管理、协调和监控。
此外,笔者更倾向于将海洋行政管理理论作为海洋管理理论的发展主体。首先完善海洋行政管理,由此带动海洋经营管理的发展,其学科的发展脉络与陆域的有所不同,甚至截然相反。如果说陆域管理理论沿着一条“企业管理理论——一般管理理论——行政管理理论(包括公共管理理论)”的脉络发展,后者的发展更多的建立在对前者理论的借鉴上,那么海洋领域管理理论则应该相反。其脉络是“海洋行政管理——一般海洋管理理论——私人海洋管理理论”。其原因主要在于:
1.海洋实践活动更具公共性,需要政府行为的有效介入。人类诞生于陆地,发展于陆地,在陆地上的活动较之海洋,成本较低,个人和私人组织有能力支撑自己活动的成本,且收益的周期较短,个人和私人组织也愿意为其活动进行投资。因此,在陆域,私人管理的理论占据主要地位,行政管理理论的发展有赖于借鉴私人管理理论的发展。而海洋活动和陆域活动不同,其不可预测性较之陆地要大的多。个人和私人组织在面对海洋活动时,由于力量和承受能力的有限,或是不愿过多的介入,或是其开发多带有短视效能,其成本—收益比例远远低于陆地,影响对海洋的进一步开发。换言之,人类探索海洋规律的活动,其“公共性”更加明显,这种具有不可分割性的规律探求,由政府来提供更为适合。政府在介入海洋活动时,必然需要建立对自身活动有效管理的理论体系,海洋行政管理的价值正是体现于此。
2.海洋活动具有更强的外部性。所谓外部性(externalities),即不属于买卖或交易双方的预测,但却是组织运作过程中可能产生的事物。[3](p9)它体现出一种活动不仅产生活动者所希望的或只影响他自己的结果,而且对他人和环境造成影响。通常而言,活动的外部性倾向于特指其负外部性。绝大多数海洋活动都产生影响公共利益的负外部性,尤其是海洋环境的破坏更是具负外部性的公共问题。海洋行政管理的主要任务之一是就这些外部性很强,影响公共利益的海洋管理活动进行管理,而且也只有海洋行政管理能更好的消除海洋活动的外部性。[4](p39)
3.海洋活动涉及更多重要的利益主体,其协调需要政府的参与和主持。尤其是当今社会,世界各国都加强对海洋的开发。美国在1998年全国海洋工作会议上提出了开发、保护、恢复海洋资源的建议,并从2001年起对海洋环境和法规进行全面研究,对国家海洋管理政策重新做出全面评估,从而为21世纪美国海域经济开发政策勾出基本框架,在此基础上又于2004年4月了一份长达514页的研究报告。1997年日本在《海洋开发年度推进计划》中,已经把“探求新的海洋开发的可能性,立足于国际角度推进海洋的开发”作为国家经济发展的基本原则确立起来。[5]各国对海洋资源的争夺,不可避免的会发生利益摩擦,我国如果要在海洋开发和利用方面取得成效,不仅需要完善国内的开发管理,而且需要探求国际开发的协作和协调。这两方面都属于海洋行政管理的研究范畴。
如果将海洋行政管理作为海洋管理理论的发展主体,即将探索政府管理行为作为重点,那么,首先需要解决的一个问题就是:如何界定海洋行政管理与行政管理、公共管理之间的关系?三者关系的明确是海洋行政管理进一步发展的前提。
二、海洋行政管理、行政管理与公共管理
上个世纪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决定进行学科结构的调整,其重大举措之一是设立公共管理一级学科,下设行政管理、教育经济与管理、社会保障、公共卫生管理、土地资源管理等五个二级学科。作为一级学科的公共管理学,其研究对象和范畴可以划分为三个层次:政府自身的运作和管理;政府对社会不同领域的管理(部门公共政策和管制);非政府公共部门的内部运作和管理(如学校和医院的内部管理)。[6]但实际上,公共管理学科的五个二级学科,对这三个层次的划分并不明显,或者说,很难界定五个二级学科到底应该归属哪一个层次,它们之间更多的是一种重叠和交叉的关系。尤其是面对新的领域扩充时,很难明确新领域的学科地位,至少现在的学科体系就并没有凸显海洋行政管理的位置。[1]这说明当前的公共管理学科体系存在需要完善的地方。周志忍为公共管理的学科发展提出了两条思路:第一,公共管理应该留有向外发展的余地,随着社会需求和基础条件的成熟,增设或新添其他的二级学科,只是增设的二级学科应该着眼横向分工的专业领域如环境保护等,而不是具有综合特征的学科;第二,将行政管理作为公共管理学的基础和平台,建立开发式的学科体系,即行政管理与其他的四个二级学科不是并列关系,而是某种基干与分支的关系。在不变动现有的学科体系下,可以容纳增加的研究领域。[7]
暂且不论这两种思路,哪一条更有利于公共管理学科的发展,我们所关注的是,对于海洋行政管理的发展,哪一条思路更有力呢?如果选择第一条思路,作为与土地资源管理并列的二级学科,海洋行政管理称为“海洋资源管理”更为合适一些,这就面临着学科名称的再次变化。[2]笔者倾向于第二条思路,即海洋行政管理以行政管理为学科平台,将行政管理的理论体系作为基础,借鉴其他二级学科的成果,逐渐完善自身的学科体系。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可以厘清海洋管理的学科类别,完善各自的发展。如上所述,当前海洋管理与海洋行政管理的关系存在一定的模糊,本文赞同海洋管理划分为海洋经营管理和海洋行政管理,而且以后者为主体的观点。若坚持第一条思路则面临“海洋资源管理”概念的诞生,如何界定海洋管理、海洋经营管理、海洋资源管理和海洋行政管理之间的关系,又是一个新的课题。这将为整个海洋管理的发展人为增设一些壁垒,不利于学科的相互借鉴和发展。
2.当前海洋行政管理的学科构建不足以成为一级独立的学科。至少到目前为止,我国关于海洋行政管理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其自身的理论体系不仅不能和行政管理相提并论,也远不如其他的四个二级学科。海洋行政管理所借鉴的行政管理理论,要远多于自身的独特理论。将海洋行政管理归属于行政管理的一个研究系统,一方面可以继续沿着当前的研究脉络发展下去,继续借鉴,另一方面也不会与当前的公共管理学科体系发生冲突。有利于整个公共管理学科的发展。
3.海洋行政管理以行政管理为学科平台,可以突出海洋行政管理以完善政府行为为核心的学科特点。如上所述,与陆上管理行为和理论的发展脉络不同,海洋活动的有效开展需要政府组织强有力的介入。行政管理学作为一门探索如何有效提高政府效率和加强政府行为的学科,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在如何管理政府和政府如何管理方面,积累的大量的理论和经验。这些理论和经验如果作为海洋行政管理学发展的基石,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有效的促进海洋行政管理学的发展和学科完善。
三、海洋行政管理的学科构建
在明确了海洋行政管理的内涵和学科定位后,如何构建海洋行政管理学的学科体系,也是一个需要面对的课题。当然,国内外的部分学者对于海洋行政管理的研究在范畴上作了一定的诠释。美国的j.m阿姆斯特朗和p.c赖纳在他们合著的《美国海洋管理》一书中,将国家对海洋活动的管理分为十项职能:组织海洋研究;从事海洋资料的收集、存储与分配;财政赞助;税收;监测;实施法律;解决冲突;制定政策;制定法规;制定规范等。而国内的学者郑敬高在《海洋行政管理》一书中将海洋行政管理的体系分为海洋行政管理体制;海洋立法与执法管理;海洋政策与决策;海洋权益管理;海洋资源管理;海洋环境管理等几个方面。滕祖文的《海洋行政管理》一书主要从行政法的角度进行阐述,全书的体系也类似于行政法教材的体系。[9]
笔者在综合不同学者的分类基础上,根据行政管理的学科构建,认为海洋行政管理的学科体系,主要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海洋职能。其内容主要涉及国家在海洋活动中的职责定位,政府应该介入何种海洋活动,介入的程度多大,应该采取何种方式介入,以及随着海洋环境和行政环境的变化,政府应该做出何种反应。
2.海洋制度。针对海洋职能,国家在履行职能的过程中,应该建立何种的组织体系,其机构的设立、权责、相互关系等一系列内容;此外,权力机关针对海洋管理的立法,行政机关涉及海洋方面的行政立法,都应该属于这一层面。
3.海洋战略。尽管传统的行政管理理论并没有涉及战略管理,但是公共管理,尤其是新公共管理将战略管理作为政府的一项重要内容,并且要将战略思维融入行政管理的所有阶段之中。[8]对于海洋行政管理而言,其战略思维更为重要。战略的涵义本来就蕴含着一种竞争,世界各国对海洋资源的争夺,正是战略思维的体现。海洋战略的重点在于探讨海洋环境和海洋资源的变化,海洋未来的国际地位,世界各国针对海洋的举措,以及我国如何保护领海和有效参与公海开发。
4.海洋决策。提高政府决策的科学化水平是公共政策研究的主要内容,海洋决策的研究范畴同样应该立足于此。在借鉴公共政策的理论模型的基础上,结合海洋战略和海洋环境,提高政府的海洋政策水平。
5.海洋实施。即海洋立法或海洋决策做出后,海洋行政机关及其人员贯彻法规和政策的全部活动或整个过程。它至少包括五个方面的内容:海洋行政指挥、海洋行政沟通、海洋行政协调、海洋监控和海洋方法。海洋实施应该是整个海洋行政管理内容最为庞杂的部分,也应该成为其他海洋管理汲取海洋行政管理理论和方法的主要部分。
6.海洋财政。主要涉及政府在海洋管理活动中的财政支出和财政收入。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权力机关如何界定海洋开发的财政支出在整个财政预算中的比例和地位;二是政府如何利用财政手段有效的调控整个海洋开发的进度和规模,以达到海洋开发的最佳效果。
7.海洋伦理。主要探讨在开发海洋资源的过程中,人类与海洋之间的关系、海洋环境保护与海洋资源利用之间的关系、海洋长期利用与近期利用之间的关系、各国在公海的行为规范等。
[参考文献]
[1]鹿守本.海洋管理通论[m],海洋出本社,1997
[2] 郑敬高.海洋管理与海洋行政管理[j],青岛海洋大学学报,2001年第4期
[3][美]戴维.h.罗森布鲁姆.公共行政学:管理、政治和法律的途径[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4]郑敬高等.海洋行政管理[m],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2002
[5]李靖宇 于良臣.关于中国陆域经济与海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战略思考[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2005年第4期
[6][7]周志忍.论公共管理学科整合:问题、挑战与思考[j],北京大学学报,2004年第4期
[8][澳]欧文.e.休斯.公共管理导论[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9]藤祖文.海洋行政管理[m],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2002
ocean public administration: concept and building from public management
[abstract] how to definite ocean public administration and distinguish ocean public administration, ocean management, public administration and public management, some scholar have made. but they have not made from the angle of the course of public management, which is the first problem ocean public administration need face.
[key word] ocean public administration ocean management public administration public management
--------------------------------------------------------------------------------
篇8
关键词:海洋经济;生态建设;协调发展
中图分类号:F12 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生态建设视角下发展海洋经济的路径探寻――以漳州为例
收录日期:2014年9月11日
福建是党的十以来国务院确定的全国第一个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也是海洋经济发展的试点省,拥有海洋生态文明建设先行先试的有利条件。作为省内拥有海洋资源优势并提出“十二五”期间要由海洋经济大市向海洋经济强市跨越的漳州,在加快发展海洋经济的同时也不可忽视海洋生态建设问题。
一、漳州海洋经济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几年漳州市海洋经济持续快速发展,2012年海洋经济总产值达到997.7亿元,增长21.2%,占全市GDP比重从2011年的19.8%提高到20.7%,初步形成临港工业、海洋工程装备制造、海洋生物科技、海洋渔业、海洋现代服务业等为主体的产业体系。但从生态建设视角来看,发展中仍存在不少问题。
(一)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海洋生态环境失衡的压力趋大。漳州正处于海洋经济快速发展的初级阶段,按照“十二五海洋经济发展专项规划”制定的发展目标,未来海洋第二产业比重将占据主导,2013年占68%,2015年为77%,2020年为72%。其中,临港工业发展将成为漳州海洋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但漳州当前港口及海洋基础设施建设仍然比较薄弱,投入相对不足,综合集输运网络相对滞后,仍有陆源污染物未加处理直接排入海域;池塘养殖开发规模过大,含有大量的养殖废水排海;大面积单一品种的浅海设施养殖,导致海水营养成分失衡,海洋生物群落组成改变,藻类衍生,严重影响了周围海域海水质量,这些都给海洋生态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压力。陆源污染仍是海域污染的源头。根据《2011年漳州市海洋环境状况公报》,2011年漳州监测的11个陆源入海排污口,其中6个存在超标排放污染物现象,超标污染物有总磷、粪大肠菌群、氨氮、五日生化需氧量、悬浮物和六价铬。龙海市龙海桥市政排污口邻近海域综合环境质量等级为差,其中水环境质量为极差;常山开发区竹港排污口邻近海域综合环境质量等级为极差。随着海洋环境污染问题的突出,对海洋资源深度开发、综合利用造成负面影响,临港工业发展也会受到环境容量制约。今后海洋开发与保护的矛盾将日益突出。
(二)海洋产业结构不合理,产业经济片段化特征明显。漳州海洋经济发展总体上还比较滞后,海洋产业规模还不够大,发展质量还不够高。目前,海洋经济增长主要依靠资本、资源和劳动要素的投入数量的增加来推动,资源依赖型产业占相当大比重,海洋经济增长以资源和环境的损耗为代价,还没有通过技术进步和生产效率的提高来推动海洋经济增长,增长方式粗放。海洋三次产业中除了海洋渔业,大部分是利用海洋作为通道和载体的港口航运和临海工业,对海洋资源深度开发的内涵式产业很少,工业产品的总体档次偏低,高附加值和高技术含量名优产品、名牌产品较少,产品外向度不高,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未能形成规模,海底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不足,代表价值链高端的港口物流、航运服务、海洋生物、海洋新能源等发展还比较滞后,战略产业不突出。从2012年漳州市海洋经济数据看,三次海洋产业比例为16∶49∶35,第二产业比重偏小,竞争力强的海洋特色产业、龙头企业不多,海洋能源开发与海水淡化和综合利用尚未形成规模与竞争力。漳州海洋产业结构性矛盾突出,产业链较短。在海洋经济产业结构、政策力度等方面,漳州与厦门、青岛、宁波等海洋经济先进地市相比差距还较大。而基于传统经济线性和片段价值创造的观念和模式,漳州七个港区发展定位有雷同现象,几个沿海县区大都规划发展水产品加工、海洋生物、船舶制造、滨海旅游等产业,产业同构较严重,缺乏从产业链、产业集群及循环经济发展角度来综合考虑整个漳州海洋产业的联系与发展,产业经济呈现片段化。这种地方产业的同构加上行政分割往往会使得地区之间表现为竞争而非协作的状态,不利于海洋资源的有效利用。
(三)各级政府海洋管理部门分权不明。我国现阶段的国家-省-市-县自上而下的四级海洋经济管理体制和以省级行政单元为主的区域海洋经济管理制度,主要囿于行政区划的影响。沿海各县区海洋综合管理机构尚未健全,体制尚未理顺,多头设置海洋和渔业等管理体制,为统一管理带来困难。目前,海上执法部门,如海监、渔政、环保、港监、公安、边防、海关等力量各自为政,力量分散,形不成合力,无法对海洋实施统一、有效的监督和监察。目前,海洋经济管理机制具有海洋综合管理、海洋行业管理并存的特点,海洋资源产权管理和使用权划分不清,资源开发利用中缺乏有效的协调管理机制,各行业各自为政、无序开发状况仍然存在。海洋环境保护问题是单纯的行业管理无法解决的,地方管理部门又容易受地方利益的驱使,对本区域的海洋管理行为、过度开采行为采取姑息包容的态度,不利于海洋生态环境保护。
(四)海洋生态建设亟须的财税政策欠缺。当前漳州海洋生态建设财税政策欠缺严重制约了海洋生态建设发展。第一,财政投入严重不足。国际经验告诉我们,环保投入占GDP的比例达到1%~1.5%时,只能基本控制环境污染的加剧;当环保投入占GDP的比例达到2%~3%时,才能改变环境状况。而根据《漳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和《漳州市十二五环境保护与生态环境建设规划》,“十二五”期间,漳州市计划投入53.4亿元用于环境保护领域,只占到“十二五”漳州确定的目标GDP的0.7%左右,可见,环保投入严重不足,这将直接导致环保目标难以实现;第二,税收政策不完善。虽然有资源税、车船使用税和城建税等税种,为环境保护提供一定的资金来源,但其相关规定不具体,缺乏协调性,而且至今未开征环保税,既限制了税收对污染环境行为的调控力度,也难以形成稳定的、专门治理生态环境的税收收入来源;第三,现在实行的排污收费制度存在缺陷。一是收费标准过低,其收费数额大幅度低于治理成本;二是收费项目和收费对象不明确、不规范,根据《漳州市排污收费自由裁量权规范标准(试行)》,收费规定主要只对废水、废气、噪声、危险废物污染源进行收费,而没有对生活垃圾等收费;三是收费标准不合理,仅对排污超标的污染物征收,对已经达标或未达标的不予征收;对同一排放口征收排污费的污染物种类数,以污染当量数从多到少的顺序,最多不超过3项;对机动车、轮船、船舶等流动性污染源暂不征收排污费,这实质上是对排污行为的纵容。
(五)海洋高等教育不足,生态意识难普及。漳州要建设海洋经济强市,则亟须适应海洋产业发展需要的创新型人才、技术型人才和应用型人才,要不断提高海洋知识和技术创新水平,这就需要加强海洋高等教育。目前福建省只有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厦门大学、集美大学、厦门海洋职业技术学院、福建交通职业技术学院这些海洋专业人才培养学校,漳州仅有的海事职业技术学校主要是培养航海、海事人员,没有开展海洋相关科研工作。海洋高等教育缺乏,海洋科技教育力量比较弱,知识和技术创新水平不高,吸引海洋各类高级专门人才和技能人才的环境欠佳。忽视海洋生态意识的普及,公众普遍缺少对海洋生态的环保意识,不了解哪些行为和活动会对海洋生态造成影响,漳州民间的环保组织和人士很少,形不成海洋环保的影响力。
二、漳州发展海洋经济路径选择
(一)统筹规划,加强涉海基础设施建设。按照厦漳泉大都市区同城化第二次党政联席会议的部署,加紧联合厦门、泉州共同开展《厦漳泉海岸带综合开发和保护专项规划研究》,开展新一轮市、县海洋功能区划修编,加强漳州涉海规划与全国、全省涉海规划衔接,争取更多布局进入上级规划,为大项目审批和落地奠定基础。组织拟订海洋环境保护与整治规划,拟订并执行污染物排海标准和总量控制制度。
加强涉海基础设施建设:一是加快推进港口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重点海洋经济发展区域基础设施步伐,推进双鱼岛、招银港区和后石港区、古雷港区码头泊位群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承接重大产业的承载功能;二是加快临海综合运输体系建设。加快建设沿海大通道等集疏运体系,建成干支相连、江海互通、水陆一体、海空配套、公铁衔接、分工协作的现代化交通综合运输体系;三是加紧海洋生态监测和预报体系建设。加紧设立和完善市级海洋环境监测与预报中心,推进县级海洋环境监测机构建设,健全漳州海洋环境监测网络体系。强化海洋环境监测,在沿岸及近海增加监测点位,进一步扩大监控面,开展实时监测,加强对海洋赤潮、水域污染等海洋渔业灾害的监测和预报,严格对海洋工程、海岸工程进行环境动态跟踪监测,建立海洋环境质量公报、滨海旅游海域环境质量信息公告制度,增加海洋管理部门工作的透明度,既可以使人们及时了解海洋生态状况和变化趋势,又可以起到监督作用。
(二)优化产业结构,构建海洋经济产业链网络体系。传统的海洋产业活动更多的关注于投入产出的过程以及产业活动的物质结果,产业的扩张各自为政、难以协同,自然造成海洋资源利用效率低、社会成本高昂、增长方式粗放,亦难以形成有机的产业体系。为了摆脱路径依赖、实现海洋资源的永续利用,应致力于海洋产业的生态化发展,发挥生态供应链上各产业的功能,实现产业与产业、产业与资源、产业与生态环境的协调。海洋产业生态化更应关注海洋产业自身的结构转换能力、产业之间共生性和产业增长糅性的提升。
漳州应构建海洋经济的产业链网络体系,以可循环的产业网体系代替片段的海洋产业经济,以集群化形式代替零散的产业布局,以新的生产方式和新的技术延长产业链并衔接产业体系。可将滨海旅游业作为产业结构调整的重点发展目标,为海洋经济发展培植新的经济增长点。大力发展集垂钓、观光、餐饮、娱乐于一体的休闲渔业,坚持保护环境与休闲渔业开发协调一致的原则,把生态文化、生态养鱼、生态捕捞等融入休闲渔业开发的全过程,开发建设具有海岛特色的、滨海渔文化为依托的休闲渔业新产品。海洋船舶制造业应以园区的形式布局,由于其产业循环链的构建与钢铁、机械、电气、电子、轻工业、航运等数十种工业、行业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通常以集群形式发展。临港石化产业在生产过程中需要消耗大量的石油、煤炭和化工原材料,排放大量的废水、废渣、废气,因此应采用生态工业园区的模式。
(三)实施以生态系统为基础的科学综合管理。从传统的、以部门为主线的海洋经济活动分割式管理向“以生态系统为基础的海岸带综合管理”转变。该管理方法强调的“综合”是在海岸带综合管理(ICM)的部门间、政府间、空间(海陆统筹)、科学管理(或海岸带资源管理涉及学科间知识和信息共享)、国际行动五个方面综合的基础上,又渗透了MEBM所含的可持续发展意义上的综合,即生态、经济和社会系统的综合。
漳州要强化海洋综合管理职能,完善有关部门协调合作机制,改变多头管理的局面。可考虑以厦漳泉同城化为契机,与厦门、泉州建立较高层次的跨部门、跨区域的协调机制,按照符合海洋生态系统的客观规律确定海洋环境保护各管理主体的分工。研究推广流域联防联治的管理模式,建立健全跨行政区域河流交界断面水质达标管理、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联合审批、跨行政区域污染事故应急协调处理及责任追究等制度。坚持陆海统筹、海陆联动,全面开展入海排污口检查,依法查处陆源污染。
(四)加紧制度创新,实施支持海洋生态建设的财税政策
1、设立海洋生态建设专项资金,设立市政府海洋环境管理财政专户,加大对海洋生态资源环境保护的投入力度。引导设立蓝色产业投资基金,重点支持海洋新兴产业、现代海洋服务业、现代海洋渔业等海洋产业发展。
2、加强和完善环境税收、生态补偿、绿色信贷、绿色税收、绿色贸易、绿色保险等工作。在增值税改革方面,实现生产型增值税向消费型增值税的转变,实现循环经济的税收优势。在税收优惠方面,增强税收优惠政策鼓励环保的针对性。
3、建议实行海洋排污权交易制度。排污权交易与排污收费相比更有利于降低治理污染的成本,使资源配置更有效率。
4、完善财政补贴制度。政府财政的环保补贴应由以往的环境设施建设前期补贴转变为设施建成后的运营期补贴,即根据环境设施实际处理的污染物的数量和成效给予补贴,切实发挥环境设施建成后的环保功能,提高财政发展海洋生态经济的补贴实效。
(五)加强海洋高等教育,增强海洋生态意识和观念。继承和发展传统海洋文化精华,发展具有新时代特征的现代海洋文化,转变单纯以开发、扩张、追求商业利益为目标的传统海洋文化观,树立科学发展、谋求海洋经济与生态环境相协调的新的海洋文化观。
1、加强海洋高等教育,为海洋经济发展提供和储备高级专业人才。密切与厦门高校和科研单位的合作,抓好国家海洋三所科技兴海研发中心、厦门大学东山太古海洋中心、城洲岛全国海岛生态试验基地的建设,加强漳台在生物医药领域合作交流,重点发展海洋生物技术和海洋生物医药。
2、强化海洋与渔业文化宣传,吸引社会公众对海洋的关注和支持。继续通过举办“世界海洋日”、“增殖放流”、“水生野生动物保护科普宣传月”、“水产品美食节”等活动,借助“渔博会”、“6・18项目成果交易会”、“9・8投洽会”、“11・18农博会、花博会”等展会平台,宣传海洋与渔业文化,凝聚社会公众对发展海洋与渔业事业的共识。开展海洋与渔业文化进校园活动,让海洋走进基础教育,从儿童抓起,为海洋事业的未来打下基础。提高和增强社会公众的海洋意识和海洋观念。
3、建立完善公众参与机制,提高公众投身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大力推动海洋保护区、海岛特别保护区和海洋公园建设,创建“蓝色郊野公园”。保护与利用协调,经济与文化共荣,努力形成关心、珍惜、保护海洋生态环境的良好氛围,在全社会牢固树立海洋生态文明理念。
主要参考文献:
[1]曹忠祥.我国海洋经济发展的思路与重点[N].经济日报,2013.7.14.
[2]王海兰.基于可持续发展的海洋产业生态化问题研究[J].港口经济,2011.10.
篇9
(一)海洋资源状况要求宁波必须发展海洋循环经济
相对于陆域资源,宁波海洋资源较为丰富,但必须清醒的认识到海洋资源并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财富。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过度开发和索取,已导致海洋资源紧张。过度捕捞和开发,近海养殖布局超出海域容载量以及临海工业污染等因素已导致海区水域生物链缺位,生物多样性减少和无渔获区逐年扩大。许多种类的海洋资源具有不可再生性,海洋生态环境也必然会随着人类开发力度的加大而受到影响,过度的开发和索取导致海洋资源的紧张,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面临资源和环境压力。发展海洋循环经济可以提高渔业经济的抗风险能力,有助于宁波在渔业捕捞资源日渐匮乏的情况下,保持较高的经济增长势头,实现人民群众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愿望。
(二)海洋生态系统平衡要求临港工业发展循环经济
随着宁波经济的快速增长,环境问题日趋突出。根据港口资源特点,国家要求宁波建设成为华东地区的重要能源原材料生产基地,一大批电力、石化、造纸、钢铁等临港工业项目正在加紧建设。临港船舶工业的较快发展,每年产生大量的船舶废油污水,与油品有关的航道、港口码头的近海区域,石油类污染较为严重,大量废油污水的排放严重威胁临港海域环境,加剧了海洋污染,造成严重的海水富营养化问题。而对海洋生态环境的治理和资金投入都不及临港工业扩张速度,加之环保和治污处理措施滞后,导致海岸生态系统退化、生物种类减少和渔业资源严重衰退等次生灾害,海洋生态系统平衡遭到破坏。在临海区域发展生态工业园区,减少临海工业排污对海洋生态环境影响是势在必行。
(三)可持续的经济增长方式要求宁波必须走循环经济发展之路
改革开放以来,宁波的产业结构不断调整,目前已经形成了临港工业、传统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三足鼎立的局面,进入了工业化中级阶段。在看到产业发展的同时,也应看到宁波当前产业结构存在的不足之处,其中较为突出的是产业链较短、产业关联度较小,呈现明显的高投入、高消耗、低质量、低效益的粗放型特征。多数高新技术产业以仿制技术和组装加工为主,处于价值链底端,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产品不多,低水平加工的一般产品生产能力明显过剩,这种产业结构的不合理性势必导致资源的有效利用率不高,工业经济发展的后劲不足。同时,也会造成我市能源需求、水资源需求、土地资源需求出现很大的缺口,无法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四)应对新贸易保护主义迫切需要发展循环经济地处良港无疑为发展外贸带来便利,外贸自然成为拉动宁波经济的重要动力,近年来宁波外贸企业不断受到国际新贸易保护主义的刁难和制裁,其中也包括“绿色壁垒”的门槛。发展循环经济,大力推广ISO14000国际标准,可以使我市企业成功应对国际新贸易保护主义,巩固已有的国际市场,并拓展新的国际市场。在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过程中,关税壁垒作用日趋削弱,包括“绿色壁垒”在内的非关税壁垒日益凸显。近几年,一些发达国家在资源环境方面,不仅要求末端产品符合环保要求,而且规定从产品的研制、开发、生产到包装、运输、使用、循环利用等各环节都要符合环保要求,对我国发展对外贸易特别是扩大出口产生了日益严重的影响。我们要高度重视,积极应对,尤其是要全面推进清洁生产,大力发展循环经济,逐步使我国产品符合资源、环保等方面的国际标准。
(五)发展海洋循环经济是宁波发展的迫切政治要求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大力发展海洋经济,把实施海洋发展战略摆在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国务院正式批复《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规划》,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以水为魂,倚港衍生”的宁波,新一届市委领导在全市海洋经济工作会议上要求宁波真正成为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中的核心区,承担起龙头引领作用,争取浙江省海洋循环经济发展改革试点无疑是宁波市今后工作的重中之重。
宁波构建海洋循环经济的基础条件优势明显
(一)海域区位优势明显
宁波海洋资源丰富,区位优势突出,基础扎实,具备发展海洋循环经济发展的现实基础和条件。宁波拥有丰富的“岛、涂、渔、景、油”等海洋资源,组合优势明显,适宜较大规模开发。海洋产业体系比较完备,临港工业方面,初步形成以石化、钢铁、能源、汽车、造船等行业为支柱,绵延20多公里的沿海临港产业带,基本建成华东地区重要的能源原材料基地和先进制造业基地;在港航物流方面,14个大宗商品交易平台加快建设,2010年实现交易总额近2000亿元,现代物流业实现增加值507亿元,现有各类物流相关企业4000多家;在海洋新兴产业方面,培育了浙江造船、新乐船厂等一批高端装备生产企业,2010年实现产值200多亿元。
(二)制度政策初步形成
近年来,宁波市把循环经济的理念融入政策、法规和制度之中,合力推进全市循环经济的科学实践。在发展循环经济中出台了《关于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结构调整升级的若干意见》和《宁波市发展循环经济实施意见》等工业政策措施,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已上升到33%。在资源利用方面,制定了《关于全面推行清洁生产促进工业结构调整升级实施意见》和一系列节地、节水、节电政策,明确导向;在生态建设方面,实施了《宁波生态市建设规划》,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宁波生态市建设的若干意见》;在环境保护方面,出台了水污染防治、烟尘防治、建筑垃圾和工程渣土处置等条例,使推进循环经济有章可循。同时,行政监察部门还把生态环境保护列入监察范围,建立健全责任追究机制,促进了政策、法规和制度的落实。宁波还围绕推动循环经济,制定了体现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要求的干部评价指标体系,推行了新的干部绩效考评办法,以科学发展、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和谐发展、可持续发展论成绩。
(三)依据科技支撑不断优化产业结构布局
宁波按照生态规律规划整合产业链,做到规划先行,统筹设计,在实践中摸索出了产业链条“生态化”的产业集群模式,并从规划布局上引导这种模式不断完善,形成了“电厂——粉煤灰——水泥或新型墙材”、“污水——污水处理——污泥——焚烧发电”、“竹制品——废竹白——竹胶板”、“高炉渣——矿渣微粉——水泥添加剂”等12类40多条废弃物循环经济产业链。在循环经济理念指导下,宁波一批设施共享和以资源循环为特征的工业园区建设初见成效。按照“产业集聚、工业集中、土地集约、管理集成”的要求,通过对现有工业园区进行整合提升,实施废弃物的相互交换利用,实现排污的集中控制和集中处理。如北仑区积极引进“吃废”小企业群,积极构建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的产业链,生态化工业园区初具雏形;高新技术产业园区通过大力发展资金技术密集型的环保高新技术企业,成为首个通过ISO14000论证的工业产业园区。纵观近年来发展循环经济的历程,宁波市走出了一条从非循环经济到线性循环经济,再到环形循环经济,最终达到网状循环经济的道路,实现了循环经济链条从点到线、从线到环的飞跃。
(四)中小循环生态治污成效明显
为了实现对初级能源的利用从一次性不完全利用,到多次循环完全利用,宁波市通过构建经济活动中的“排-吃”双向互用来破解这一难题。经过多年的发展,宁波市的“小循环”,即企业层面的循环经济建设已实现突破性进展,一些大中型企业,通过产品生态设计、清洁生产等措施,减少了生产中物料和能源的使用量,实现了污染物排放的最小化;“中循环”,即区域层面的循环经济建设已进入示范实施阶段,不少园区在规划和建设中按照工业生态学原理,通过企业间的物质集成、能量集成和信息集成,在企业间形成共生关系;“大循环”的构建也在有条不紊地推进中,如宁波镇海化工园,“排出来的东西”基本上可以被“吃掉”,所有循环经济产业核心围绕镇海炼化等炼油、乙烯等大型龙头石化企业展开,把上一个企业的废料作为下一个企业的原料,并逐渐向下游延伸。宁波市用循环经济助推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与2004年相比2010年,全市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由77.5%提高到90%以上;全市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由28%上升到75%;城市污染集中处理率由42%提高到75%以上;城市污水处理率由3.3%提高到20%以上;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由83%提高到99%。
(五)体制机制灵活与科教实力强
宁波是我国民营经济发达地区,县域经济发达,在全国较早地开展了要素配置市场化、资源环境有偿使用等改革,资源要素市场化配置水平较高。近年来海洋资源开发领域的改革顺利推进,市场信用建设不断加强,民营企业积极进入海洋开发领域,成为海洋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宁波拥有宁波大学海洋学院、生命科学与生物工程学院、宁波市海洋与渔业研究院等一批科研机构,拥有海洋与渔业领域重点实验室9家,海洋科技工作人员达2000余人,在航海航运、海洋养殖、海洋生物等领域取得一批关键技术成果。海洋科技教育实力较强,有利于打造海洋循环经济发展核心竞争力。
宁波构建海洋循环经济的路径选择的几个设想
(一)构建以引导海洋循环经济发展的活动广泛开展
在全市范围内,开展海洋经济发展论坛,添加海洋循环经济题目研讨,在创建海洋经济开发示范区的同时,把海洋循环经济作为其中重要的考评参数来抓,倡议海洋经济大开发必须要以海洋循环经济的方式推进,先应从可再生可循环保护海洋式的开发入手,才能延续“蓝色的梦”。
(二)构建临港工业良性循环产业链
借鉴已有的成功案例经验,构建构建循环经济产业链如国华浙能宁海电厂一期可构建煤-电-粉煤灰-水泥、煤-电-粉煤灰-新型墙材、煤-电-石膏-石膏板三条产业链,实现资源-产品-废弃物-再资源化的闭路循环;宁波化工产业园区遵照“统一规划、分步实施、互通互联、相互配套、高起点、高标准”的开发机制,坚持循环经济理念,以“炼油乙烯”项目为支撑,以液体化工码头为依托,采取油头化尾、顺流而下(即从基本石化原料开始,逐步向后加工产业发展)与逆流而上(即从后加工开始,与上游原料产业对接)相结合的模式,以烯烃、芳烃为主要原料,发展三大合成材料及其深加工为特色的石油化工产业,配套发展基本化工原料产业;象山石浦水产品循环工业园区通过对水产品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对水产品加工实行“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的循环经济模式,实现经济和环境的良性循环。
(三)构建海洋循环式渔业
一是发展循环利用育苗业。育苗业是新兴海洋产业,也是海水增养殖业发展的基础。育苗业对海水的需求量较大而且对温度的要求较高,其循环经济模式主要体现在节能、减排、海水循环利用等方面。宁波沿海很多地区都能独立培育海珍品幼苗,各育苗企业通过利用太阳能加热系统加热,不仅可以节煤、节电,减少大气中烟尘排放量及有害气体,且大大降低成本。二是发展海水增养殖循环产业链。其核心理念是利用海洋生物间食物链及共生关系,增加有益成分,减少物质残留,分散风险,降低海水污染,形成鱼虾贝藻立体多元养殖格局。从生态控制和养殖环境保护入手,推进象山港海域标准化网箱养殖示范基地建设,有效推进渔业资源增殖放流和海洋生物多样性养护,促进海洋渔业系统内循环和可持续发展;大力发展水产品精深加工及流通,拉动和提升养殖业,提高产品附加值,拉长产业链。三是发展海洋修养捕捞作业。海洋捕捞业循环经济模式构建的关键,是降低渔船对海洋的污染和加强捕捞品的利用效率,对捕捞品种的规格、捕捞量、捕捞网具的种类、规格、网目进行控制,在一定时间内休渔、禁渔,使渔业资源得以休养恢复,以象山休渔节为载体展示海洋捕捞作业示范点。四是发展水产深细加工循环利用。水产加工业是对环境污染较大的产业。水产加工业的污染主要来源于加工废水、加工下脚料等废弃物等,水产加工业的循环经济模式的核心在于废弃物的循环利用。鱼类产品精细加工通常一种鱼可食部分仅为60%左右,废弃物高达40%。而这些废弃的鱼头、鱼内脏及鱼骨骼等非可食部分中,都含有丰富的鱼油、鱼蛋白和各种酶等活性物质没有提取。这些含有鱼油的工业废水直接排泄不仅严重污染了近海区。而且每生产1吨鱼粉就有约200kg的鱼油被舍弃,而这些鱼油里正含有丰富的不饱和脂肪酸(脑黄金)。水产品精细加工模式不仅使资源得到充分利用,而且减少了贝壳垃圾带来的污染,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符合再利用、资源化的循环经济的发展要求。
(四)打造滨海“参与式”生态旅游
滨海旅游业是资源依托型产业,景区环境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旅游业的发展。循环经济模式的应用是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趋势。在旅游景区管理中发展循环经济,发展生态旅游可以减少旅游投入及垃圾产出量,避免环境污染以及资源的浪费,增强旅游景区的生命力。旅游景区环境问题主要是废弃物增加、水电资源浪费、植被破坏、白色污染等。可以把景区循环经济具体模式作为景点,让游客既了解循环经济又参与其中。以废水处理为展示景点,可在景区隐蔽处建立小型的污水处理系统,中水净化处理,净化后的水可作为景区绿化用水、卫生用水、道路冲洗用水等做好介绍和使用说明。而对固体废物的回收利用主要是将塑料袋、包装纸、易拉罐、剩余食品等分类回收,并分别进行一级资源化或二级资源化,不能够再利用的就采取填埋等方式进行处理。游客经济参与,通过激励机制,对积极主动配合做到循环经济的游客给予一定的奖励或荣誉如奖励纪念品。在景区中做一些相关的宣传教育标识牌,让游客意识到自己的每一个行为会给景区带来的影响,做到“参与式”的“生态”旅游。
(五)构建海洋循环经济展示厅
构建海洋循环经济示范展示厅来宣传宁波发展海洋循环经济的宣传教育。一方面展示厅可以图片、模型、文集、视频等多种形式反映宁波构建海洋循环经济的情况和成绩。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展示的方式,向观众介绍建立海洋循环经济评估指标体系建立海洋循环经济指标体系;海洋绿色GDP核算体系;宁波建设海洋循环经济的示范工程和示范园区应在重点行业、产业园区和城市开展海洋循环经济试点;以及宁波加快制定发展海洋循环经济的政策法规发展海洋循环经济需要法制作保障。
篇10
关键词高中地理低碳理念环境保护
低碳理念是全球普及的环境保护观念,不管在哪个领域或者哪个地点,低碳理念都作为一种文明理念贯穿在整个社会发展中。低碳理念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运用也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手段,它是一种把理论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的渠道,能促进教学的发展和学生的学习。
一、遵循自然规律
地理是一个广泛而深刻的概念,高中地理的学习并不能把地理知识全面覆盖。然而在有限的高中阶段,教师可以向学生传授地理分析思维、地理环境意识、抗灾防灾技能等各种观念和技巧,所以学生在地理课堂中学习的知识并不是毫无用处的理论,而是能够激发学生思考或者可以调动学生在生活实际中做出行动的催化剂。如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中的“以人地关系看资源与环境”这篇课题,阐述了自然资源提供给人类便利的同时,人类也应该合理运用自然资源。这里就联系到“遵循自然规律”这个观念,也是低碳理念的重要方面。在教学时,教师可以先对自然资源的类型和分布范围进行讲解,比如以煤炭资源为例。煤炭资源主要分布在我国北方地区,是人类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燃料。然而人类不断开发与攫取,使得煤炭资源量大量减少且在开发过程中产生了一系列环境问题。教师对煤炭资源的讲解,是为了让学生意识到“自然资源的规律性”这个观点,煤炭的形成处在一定的规律之中,所以要遵循自然,合理开发。这是把低碳理念渗透到地理课堂的一方面。又比如学习“探索海洋资源的奥秘”,教师除了要讲解海洋资源外,也要结合“海洋自然灾害与防灾减灾”的内容来将低碳理念贯穿在地理课堂中,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海洋内部蕴藏着丰富的自然资源,也拥有着复杂的地理特征,所以对海洋资源的开发必须遵循自然规律才能最大可能性地避免海啸、海洋污染等生态环境灾害。学生对海洋资源和海洋灾害的了解促进了其自身环保意识的提高,这也是低碳理念渗入地理课堂的重要表现。
二、坚持统筹兼顾
低碳理念包含着方方面面的内容,如资源合理利用、计划生育、城乡问题等,而高中地理教材中的许多知识点都关系着低碳理念。所以教师将低碳理念渗透在课堂中时,也要将各个部分统筹了解,践行人类活动“统筹兼顾”的观点。例如学习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中的“人口与地理环境”这个单元,人口是环境容量中的一个重要因素,所以依此结合“人口增长与人口问题”、“人口分布与人口合理容量”可以看出人口数量和人口区域分布对环境承载力的影响,从而对地区的开发和建设也有着直接影响。结合“统筹兼顾”的观点,人口问题和环境问题是一个生态整体中的两个方面,人口影响着环境,环境也影响着人口。所以环境恶化会导致人口问题的恶化,而合理处理人口问题才能保证环境的正常运转。“统筹兼顾”的观点可以从中体现出来。又如“城市发展与城市化”这节课题,城市的区位、体系、空间结构与城市化进度有着直接的联系,所以在人类活动过程中,人们就应该考虑到这两个方面的“统筹兼顾”性。城市的合理规划能促进城市化进程,城市化进程的快慢又能通过城市规划的表现体现出来。学生对这种“统筹兼顾”观念的理解就是对低碳理念的理解,从而让他们在自身生活行动中做出改变,环保出行,低碳生活。
三、可持续发展观
可持续发展观不管是对环境发展还是对人类发展都是一个长期有效的观念,践行低碳理念也是为了可持续发展,为了生态环境更加舒适,人类生活更加美好。所以教师在地理教学中,也要将“可持续发展观”渗入到学生脑海中。例如学习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中的“农业生产与地理环境”、“工业生产与地理环境”,地理环境的特殊性决定了区域内农业生产、工业生产的特殊性。当前,人类开发活动不断加强,导致地理环境发生改变,生态环境问题不断出现。比如原先的湖泊区,人类进行填埋后用来进行农业生产,这种行为改变了原先的生态环境,破坏了生态系统,导致环境灾害问题;又如在森林地区进行工业生产,大量伐木、燃木,破坏土地,污染空气……这些行为都违背了“可持续发展观”,不仅严重破坏了生态环境,更销毁了后代人的生存资源,阻碍了后代人的生存发展。教师在教课时也要强化“可持续发展观”,促进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去落实可持续发展观,去践行“低碳理念”。
四、结语
总之,低碳理念对现今人类的生活和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对于高中地理教学而言,低碳理念作为一种环保理念,应该渗透在每个高中生的脑海中,这样高中生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才能时刻保持低碳理念,甚至去传播这种环保思想,让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环境保护中来。从地理教学角度来看,低碳理念的渗透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能将环保理念间接地传播到更远的地方和更多的群体中。
参考文献
[1]张民生,于漪主编.教师人文读本[J].上海辞书出版社,2003.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2海洋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