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意识的定义范文

时间:2023-11-23 17:51:0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创新意识的定义,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创新意识的定义

篇1

华为中国区消费者业务CEO

我对创新的概念相对要保守一些。为什么说“保守”呢?不能够因为要创新而创新,创新的目的,实际上你的目的是决定了手段。首先,不会为了创新而去做创新的事情。重要的是判断这一个事情,是不是真的是创新,不是看你自己怎么去判断他,而是当你角色互换成你的目标人群怎么看。当你的目标人群认为是创新的时候,他才会创新。

作为你自己公司里面,你认为这是创新,实际上某种角度在我看来这是一种自嗨。自嗨的创新其实是没有意义的,因此我对创新的理解是这样,如果换句话说的痛快一点,如果阿司匹林能够很好的治疗头痛的时候,你就不必找到更好的药把这个病给压下去。

创新一定是有痛苦的,但是这个痛苦的深与浅完全在于你对你的目标受众的内心挖掘和感受的深与浅来决定的。如果你对于通过自己掌握的消费者的各种大数据,通过你掌握的消费者的洞察和感知越深刻,越接近你的目标受众群的内心所思所想,那么你的这个创新(我所谓的创新还是要站在对方的角度,你有充分的同理心的时候)不会是痛苦,一定是幸福。痛苦从某种角度来说,是你的修为不够,或者对你的目标受众感知不深带来的一种负作用。

现在各种各样的媒体确实太丰富了,种类繁多。在因特网爆发之前,从我大学毕业就在从事营销,等于是营销伴随着我整个的职业生涯。我们把它分为两段来看:第一段,因特网爆发之前,基本上你的广告营销投入就是报纸、杂志、电视、广播、户外,基本上是这几个方面。如果把这个比喻成为作料的话,可能就是“葱、姜”,而突然因特网爆发了,你会发现除了作料之外还有了更多的木耳、香菜什么的。

在执行过程之中,不同的团队组成成员会过度依赖自己所依据的这一个方向。比如:我做因特网投放的人,我会完全相信因特网一个投放,就可以完全干掉所有其他的。这样的话,你相当于用一个作料去代替了其他所有。如果在这个过程之中,不变初心,你原始的营销定义、原始的营销策略,通过这个产生真正的压强效应,而不是变成一个分散的。

如果我们用10个手指头,摁住10个跳蚤的话,可能每一个跳蚤都很难真正地摁住。这是现在对于每一个营销管理者非常大的挑战,如何在纷纭复杂的情况之下挑选出恰当的作料组合去直达有效地跟你的目标客户沟通。因为这个菜不是你认为好,而是你端上来之后,品尝的顾客开心到心里。这个我觉得是在移动互联的时代对于营销从业者最大的挑战。

角色互换很重要,就是你敢不敢于作为营销从业者上市之前写下上市之后谁买你这个产品。如果你敢于把它写下,成为呈堂证供,三个月之后我们去看这个和你之前是否相似。当你有这个信心、信念、决心可以把它做到,你就会发现你的整个营销组合和ROI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我还是相信做事情应该是“以终为始”,而绝不能够“以始为终”。这些人是不是你的有效的群体,广告强调的是“由小到大率”而不是我真正的GRP是多少,真正的数值是多少,那样其实是对于营销工作的一种粗放。

篇2

【关键词】 医疗告知; 诊疗过程; 定位与作用

New Era Medical Inform in Clinic Practice of Positioning and Role/LIAO Xiang-jun,HE Dai-jiu.// Medical Innovation of China,2012,9(33):148-149

【Abstract】 Medical Inform is medical prescriptions must fulfil one of their statutory obligations. Medical informed by this article in the course of legislative significance in the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inform, objects, in the form of content, clarifying medical inform the important position and role in the process of clinical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Key words】 Medical inform; Procedures; Positioning and role

First-author’s address:The Second People’s Hospital of Pengzhou , Pengzhou 611934,China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2.33.094

医疗告知,是指作为医疗行为主体的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在医疗活动中,将患者罹患疾病的病情、可能发生的并发症、自然转归及将要采取的诊疗措施和风险等有关诊疗信息向患者或亲属如实告知的行为过程,是医方必须履行的一项法定义务[1]。为此笔者将医疗告知的立法意义及其在诊疗过程中告知的形式、对象、内容、定位与作用等一一列出,以指导临床实践。

1 医疗告知立法意义

由于医学学科的特殊性,决定了医患双方对医学知识理解的较大差异性。随着医学模式和医患关系的转变,医疗告知逐步的引起了人们的重视。最初从一些西方国家开始,医疗告知同意原则不断的在各种法律法规中形式得以体现,至今在绝大多数国家已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医疗告知、同意规定。这使得医患双方在履行诊疗义务时有章可循、有法可依,更充分体现了尊重患者的自主决定权是依法行医的核心内容之一[2],所有医疗机构和医务工作者必须予以充分重视。

2 医疗告知形式

2.1 书面告知 在诊疗过程中,对于患者的病情及可能并发症、手术、特殊检查、特殊治疗、医疗风险、替代医疗方案、特殊材料、费用高昂药物等医疗措施,应当取得其书面同意;不宜向患者说明的,应当向患者的近亲属说明,并取得其书面同意[2]。

2.2 口头告知 某些医疗措施对患者造成的损害轻微,一般大众均能忍受,或者给或者造成的损害的概率微乎其微,通过口头方式告知患者就可以达到良好的告知效果,如药物皮试、常规药物肌注等。

2.3 公示告知 是指医院采取在较为醒目的地方通过张贴、悬挂等形式向患者及其家属告知医院、医师的有关情况,以方便和满足患者就医。如医院简介、医师简介、就诊须知等。

3 医疗告知对象

3.1 患者 患者作为接受医疗行为的主体,若其具备完全民事行为能力,在履行告知义务时,理应成为首选告知对象,这体现了对患者知情同意权和自主选择权的尊重。

3.2 患者近亲属 在临床诊疗过程中,当患者因病情不能行使其知情同意权及自主选择权时,应当向患者的近亲属说明,并取得其书面同意。这一点在侵权责任法中已经有了明确规定。

3.3 患者的法定人或关系人 当患者因某种原因(如心理或生理)不愿亲自处理,愿意委托他人代为解决其在诊疗过程中的一切事宜时,医生应当尊重患者的授权委托 。

3.4 医疗机构负责人或授权的负责人 侵权责任法第五十六条明确规定,因抢救生命垂危的患者等紧急情况,不能取得患者或者其近亲属意见的,经医疗机构负责人或者授权的负责人批准,可以立即实施相应的医疗措施。“不能取得患者或者其近亲属意见的”应理解为:(1)患者意识不清,联系不到其近亲属;(2)患者意识不清,联系到其近亲属,但近亲属不表态;(3)患者意识不清,联系到其近亲属,近亲属表态,但其表态明显不利于对患者的抢救。

4 医疗告知内容

4.1 患者病情 医生对于患者罹患疾病,必须将病情轻重、转归等,详细地告知患方。与此同时须避免对患者产生不利后果。

4.2 医疗措施及风险 主要指治疗方案(用药、手术、特殊检查、特殊治疗等),治愈的可能性,以及采取该治疗方案可能产生的后果(主要是不良后果)等[3]。

4.3 替代医疗措施 具体内容包括:(1)有无可替代的医疗措施;(2)可替代医疗措施所伴随的风险及其性质、程度及范围;(3)可替代医疗措施的治疗效果,有效程度;(4)可替代医疗措施可能引起的并发症及意外;(5)不采取此替代医疗行为的理由[3]。

4.4 其他应告知的内容 如特殊材料、药品的使用及其费用等。

5 医疗告知的定位与作用

随着民众法律水平的不断提高,患者的自我保护意识不断增强,特别是医疗事故处理及消费者权益保护等方面法律法规的普及,激发了患者及其家属维护自己权利的要求。一旦患者或其家属认为医院或医务人员的医疗行为对其权利有所损害,就会提出异议,从而引发医疗纠纷[4]。加之我国相应的法律、法规等都对医疗告知做出了明确的规定,即告知义务属于医方的法定义务,尤其是侵权责任法自2010年7月1日起开始施行后,若医务人员在诊疗活动中未尽到与当时的医疗水平相应的诊疗义务,造成患者损害的,将可追究医务人员民事和刑事责任。为此在面对患者时,诊疗行为和过程从法律意义上来说基本上可以算作透明的,这就为医务工作者平时的临床活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例如在医疗告知过程中采取双向沟通和交流的方式,以期达到让患方理解交代内容的目的。由此可见,做好医疗告知,不仅是依法行医的必然要求,也是临床实践中减少医疗纠纷或事故的必要保证。

参考文献

[1] 孙东东.医疗告知手册[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7:3,7.

[2] 王岳.医院法律实务与医疗纠纷防范[J].成都:西经医院管理中心,2012:23.

[3] 李功迎.医患行为与医患沟通技巧[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53.

篇3

关键词:工学结合;顶岗实践;教材编写

一、以教师顶岗实践锻炼项目为载体的教材内涵研究发现,98%的课堂学习指导来自教材而非教师,90%的学生课后作业也是由教材指导的,教材的质量高低直接关系着教师教学的质量和效果。好教材是实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条件。正因为如此,教材建设已经被国家教育部在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的相关文件中列为衡量高职高专院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关键指标之一,由此来检验各个被评估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的质量与力度。

国内目前高职类教材存在的主要问题有:首先,由于高校和企业缺乏深度沟通合作,不少教师通过自己闭门造车编写高职类教材,导致教材内容理论与实践的比例失衡,在某种意义上无异于本科教材的微型版。其次,由于教师大多都是科班出身,普遍缺乏工学合作的实践经验,使相当比例的教材仍然围绕传统的知识体系为中心,编写体例上没有达到工学结合的要求。最后,拘泥于传统的教学方法,当前的高职类教材普遍以纸质教材版存在,缺乏完整的立体化多媒体教学资源库(这一功能的实现仍需要企业的大力配合)。

基于上述认识,笔者对各种工学结合教材开发研究的模式进行了深入研究和分析,围绕商务英语能力本位培养的目标,提出了“以教师顶岗实践锻炼项目为载体的校企合作教材开发的创新模式”。这种教材开发的创新模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深化高职高专工学结合的教材改革,让教材内涵发生以下质的变化:①教材编写选取的内容紧密结合企业实际工作过程,突出实践应用性;②教材实训内容取材于真实多样化的工作任务项目;③教材编排以实际岗位需求为主线,体现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动手操作,解决问题的学习方式;④教材内容设计开放灵活,留有足够的空间让教师结合顶岗实践锻炼项目的成果;⑤教材配套提供用真实的工作场景拍成的录像来完善立体化多媒体教学资源库。

二、工学结合高职类教材的编写要求由于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人才培养的特殊要求,必须使理论教学与实际紧密结合,使知识学习与技术能力培养紧密结合,使学校教师与工作第一线人员紧密结合。因此,高职教材建设也应通过工学结合来体现其特色,教材内容尽量要反映实际工作的要求。

工学结合的教材编写要服务于“技能型人才”培养和促进“综合职业能力”发展的目标。职业教育最基本的目标首先应是培养学生的“岗位能力”,最终目标是培养学生完成整体化工作任务的“综合职业能力”,既包括职业特定能力,也包括核心能力、行业通用能力和跨行业能力等。只有让高职类教材内容以职业应用能力为中心安排学生课堂学习的知识、技能、职业素质,在实践应用能力培养的前提条件下,逐步安排编写具体而系统化的工作项目任务或情景学习场景,从而提升学生的实践运用能力与项目操作技能、专业应用能力与综合技能。这样的工学结合教材可以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和参与实践,培养自己的动手操作能力。在此基础上,理论与实践的进一步结合可以为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践问题的技能创造更好的条件。

三、以教师顶岗实践锻炼项目为载体的工学结合教材开发的步骤要达到上述学生学习的目标,教材编写者应从内容选择、项目设计等方面突出职业素质培养特点。要做到以上几点,需要对职业岗位所需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进行恰当的设计安排,并在知识实用性、综合性上多下功夫,理论联系实际,加强操作与训练,把学生能力培养融会于教材之中,并贯穿始终。这些都离不开教师自身真正参与到社会实践项目中去获取第一线的资料,将其融入教材编写的任务中。教师参与到社会实践项目中获取教材编写的工作实际内容也是工学结合编写教材的基础。而工学结合编写教材的另一面就是在实践项目执行的过程中,企业在与教师交流的过程中,向该教师所传递的实际而有效的企业信息和技能,这些都是教材编写的宝贵资源。

要充分获得上述工学结合教材编写的有效资源,就必须有一个载体,而这个载体正是教师顶岗实践的锻炼项目。企业人员不懂教材编写的规范,不如发挥高校教师的积极性,让其利用课余时间和寒暑假通过参与顶岗实践锻炼,将编写教材纳入横向课题或教材编写课题的项目,项目包括专业实践教学、新技术学习、课程改革任务和参与行业(企业)任务等内容。

具体操作方案如下:

1合理安排教师顶岗实践锻炼项目

高校可以根据实际的工学结合教材的需要和教师的专业特长,推选合适的教师参与企业顶岗实习,约3~6个月,可充分利用教师寒暑假时间,并可按照实际教学安排调节顶岗实习时间。同时也可考虑将此次实习的任务设立为一个横向课题来实施。

2合理选择教师顶岗实践锻炼项目的地点和相关岗位

被推选的教师需要利用自己的专业技能和社会资源到合适的企业进行顶岗实习,地方尽量在高校附近的经济发展区域,方便和学校沟通和联系。在企业中可以实行轮岗制或者在固定的岗位工作实习。关键是要在公司中做和教材编写相关的工作岗位,以方便日后可以积累编写工学结合的教材。

3教师和企业双方在顶岗实践期间提供教材编写素材

教师有职责在顶岗实习期间努力收集工学结合教材的素材,包括工作中的新规范、新技术、新工艺、新标准,力图掌握大量实用案例。在完成这个项目的过程中,教师必须努力和企业沟通,令其提供充分的资料和资源。比如详细的工作流程,最新的工作案例,最实用的工作技能和一些企业中最适用的工作经验,等等。而且,企业还可以提供真实的工作场景和部分资金,把这些工作场景拍成录像,供学生学习,同时完成立体化多媒体教学资源库的配套建设。这些工作的完成都是由教师和企业代表共同完成的。这是工学结合编写教材的基础和前提。

4教师筛选教材内容进行编写

在进行充分的社会顶岗实践锻炼后,教师根据其对应课程的典型工作任务,确定本门课程对应的具体任务,考虑学生的可持续发展,选取教材内容,组织序化教材目录,设计项目人物进行教材编写。

具体的编写方法为:第一,通过分析企业实际的工作岗位,确定教材内容中所匹配的标准工作任务项目,进一步划分可供学生课堂学习的工作情境,为教材的开发建立一个基本模块,即形成一级教材编写目录。第二,针对标准的工作任务项目确定学生课堂训练的学习任务,即对标准的工作任务项目进行深入分析、细化、整合,基本模块建立成功后,根据实际的工作项目内容进一步具体化教材编写的内容,即形成教材的二级编写目录。第三,根据企业实际的工作过程,构建、计划工作项目,确立教材的第三级目录。第四,在明确三级目录后,即可开始着手选择合适的素材编写具体的教材内容。

5以教师顶岗实践锻炼项目为载体的工学结合教材开发的案例

目前笔者正在组织编写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启动的《高职高专财经类能力本位型规划教材》编写项目――《外贸洽谈实训指导用书》。现在市面上有很多类似的商务谈判书籍,但是大多数书籍都缺乏三大要素,而本书却囊括了这三大关键特点。首先,本书采用中英文结合的教材体例,适应于商务国际化的趋势,中文的技巧,英文的例句。其次,本书注重案例和实训,只有大量的谈判实训才能使学生掌握真正的谈判技能(工学结合的关键点)。最后,本书每一章节都有专门的谈判语言点(中英文相结合),做到谈判技巧和语言的完美结合。

为了编写真正的工学结合的教材,首先,我认为应用型的教材应该按照真实的工作过程来编写。商务谈判的工作过程分成preparing the ground,setting the agenda,establishing positions,clarifying positions,managing conflict,making and responding to proposals and conclusion and agreement八个单元。其次,每个单元都应该是谈判知识、谈判技能、谈判句型、谈判实训四个方面的结合。此外,除了丰富的文字资料外,要给学生提供生动的音像材料(由企业提供第一手资料协助拍摄)来模拟。最后,每个单元后都有仿真的案例可供实训。这些案例全部来自于企业真实材料的改编(考虑不涉及企业机密),尽量和企业实际的谈判做到无缝对接,对于学生谈判的实训一定要连贯进行,要求学生把上几个单元所学习的连起来模拟,而不仅仅是这一个单元的模拟。同时要求从两方学生中各随机选人组合模拟谈判,使真实性得以提高。

此教材的企业合作方为深圳莱雷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笔者已在教材编写项目实施过程中在该公司顶岗锻炼累计三个月(三个暑假),熟悉进口业务流程:接收客户PO;出Sales Confirmation,让客户回签,可使用电子档,客户E-mail confirm;出Invoice 收订金;安排进口;安排包装材料;安排销售生产流程;安排出货;出货后,安排技术培训;出Invoice 给客户,待收款。在笔者担任国际商务助理同时,做好技术翻译的工作,同步熟悉市场营销的过程,积极参与并促进新产品Delta矿石分析仪权谈判的成功。如此,笔者才能真正做到在以教师顶岗实践锻炼项目为载体的校企合作教材开发研究创新模式下编写教材。学生在使用这样的工学结合教材时,就可以用中文比较轻松地学到真实应用型的谈判知识和技巧,又可以在英文环境中浸泡式地学习谈判语言和模拟谈判实训。

四、结论综上所述,以教师顶岗实践锻炼项目为载体的工学结合教材开发的创新模式有利于教材开发步骤紧密结合企业实际工作过程,并且教材内容取材于真实工作任务,既涵盖完成实际工作任务所需的知识,也训练了使用者的应用能力,可以很好地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使其满足实际岗位需求,真正做到了“工学结合”。以教师顶岗实践锻炼项目为载体的工学结合教材开发的创新模式也有利于激励教师培养自身的“双师型”素质内涵,鼓励教师利用课余时间与企业合作承接一些实践项目,使专业教师在行业的影响力和整合社会教学实践资源的能力得以提高和升级。

参考文献:

〖=1〗王丽杨,陈明.高职院校工学结合的教材建设思考与实践〖=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24).

〖=2〗韩广琳.目前我国高职教材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研究〖=J〗.天津教育,2004(04).

篇4

【关键词】 数学 创新意识 复习 培养

【中图分类号】 G633.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14)02-010-02

创新意识是指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综合与灵活地应用所学的数学知识、思想方法,选择有效的方法和手段分析信息,进行独立的思考、探索和研究,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创造性地解决问题[1]。创新意识是理性思维的高层次表现。对数学问题的观察、猜测抽象概括证明,是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重要途径,对数学知识的迁移、组合融会的程度越高,显示出的创新意识也越强。普通高中数学新课程标准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近几年来,数学高考也越来越重视对创新意识的考查。由于很多数学教师受到旧的教学观念的影响,在数学教学中忽视了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导致学生创新意识普遍不强,在数学高考中做有关考查创新意识的题目时得分不高或者拿不到分。因此,作为一名高三数学教师,为了增强高三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他们的高考数学成绩,在教学时要更新教学观念,重视创新意识的培养。下面我就结合本人的教学实践谈谈我个人的看法。

一、高三数学教师在教学上要勇于创新

目前,高三学生的创新意识普遍不强,原因当然有多方面,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部分教师创新意识不强,教学观念难于改变,在搞复习中难于改变传统的灌输型教学方式。因此,作为一名高三数学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的教学观念必须转变,教学上要勇于创新,只有教师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提高了,学生的创新意识才能激发出来。高三数学教师在教学上如何做到勇于创新呢?我认为要做到:1.敢于改变自己的教学观念,敢于改变自己的教学方法,大胆突破传统的灌输型教学方式,坚决不搞题海战术;2.要以高考政策、方案及形势作为复习备考的指南,把握好教育创新的方向;3.学习《考试大纲》和《考试说明》,并特别注意其中的内容变化,从而指导数学的教学,增加复习的针对性和实效性;4.及时了解各地高考信息,把握备考的主动权。

二、高三数学教师应重视基础知识的复习

重视基础知识的复习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基础,因为在目前的数学高考中十分注重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考查,基础题所占分值达到总分的60%至80%左右,相对比较难的题目所占的比例不多,即使是考查创新意识的试题,也是以基础知识为依托的。所以,在教学上,应重视基础知识的复习,要求学生理解掌握数学的基本概念、定理、定义、公式、法则等,只有学生真正理解、记忆、掌握了这些,才能真正让学生掌握数学知识的来龙去脉,就能更好的将这些知识形成一定的知识网络结构并能灵活的运用。学生只有在具备了扎扎实实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前提下才能在原有的知识的应用上有所创新。需要注意的是,重视基础知识的复习决不是对知识的重复记忆,也不单纯是对基本技能的反复训练,而是要求对基础知识做深层次的思考,透彻地理解,不仅“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

三、高三数学教师营造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

目前,在高三复习中,很多数学教师只注重于知识传授,把传授性教学放在核心位置,教师占主导地位,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忽视了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因此,教师在复习中尽量给学生营造一个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在愉块地高三复习中培养创新意识,同时也可以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为了营造一个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教师要做到:1.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以营造学生创新的氛围。只有师生关系和谐,把师生关系当成朋友关系,才有可能使学生的创新精神获得最大限度的表现和发展;2.在高三复习中,很多的学生感到学习数学是平淡无味的,因此,要注重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从“要我学”转变到“我要学”、“我乐学”上来;3.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1)要摒弃“教师讲学生听”的观念,树立“师生共同探索”的观念,让学生积极地思考问题,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2)鼓励学生多问,敢于质疑,敢于提出自己的见解或者观点,即使学生的见解或者观点是错误的,教师也要宽容他们,对于学生富有创意,别出心裁的解题方法及解题思路给予充分的肯定和表扬;(3)教师要注意课堂语言的艺术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而这种好奇心和求知欲,可以促使学生的学习动机由潜伏状态变为活跃状态;(4)恰当地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容易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发散思维;4.教师加强与学生的情感交流,亲近他们,爱护他们,热情地帮助他们解决学习中的问题,学生才能充满信心,积极向上地学习,才能在师生互敬互爱的和谐气氛中产生学习的动力,愉快地学习数学。

四、注重变式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在数学高考复习中,变式教学更能充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因此,在教学上,教师要重视变式教学,如多进行“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的训练,培养学生灵活的思维,开阔学生的思路,为学生提供创新的机会。

一题多解,是指一道题目可以通过多种解决方法达到被处理的一种解题途径。在复习中有意识地进行一题多解,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位、不同的观点去分析思考同一个问题,使学生不满足固有的方法而寻求新方法。如2006年广东高考试题:已知等差数列共有10项,其中奇数项之和15,偶数项之和为30,则其公差是( )A.5 B.4 C.3 D.2。解法一:a1+a3+a5+a7+a9=15a2+a4+a6+a8+a10=30两式相减得:(a2-a1)+(a4-a3)+(a6-a5)+(a8-a7)+(a10-a9)=30-15,即5d=15解得d=3;解法二:a1+a3+a5+a7+a9=15a2+a4+a6+a8+a10=30,用a1和d表示得:5a1+20d=155a1+25d=30两式相减得5d=15解得d=3;解法三:a1+a3+a5+a7+a9=15,(a1+d)+(a3+d)+(a5+d)+(a7+d)+(a9+d)=30两式相减得5d=15解得d=3;解法四:奇数项组成以首项为a1,公差为2d的等差数列,偶数项组成以首项为a2,公差为2d的等差数列,根据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得:5a1+■×5×4×2d=155a2+■×5×4×2d=30两式相减得:5(a2-a1)=15,即5d=15解得d=3。通过一题多解”的训练,不仅有利于各部分知识间的联系,而且能使学生思维灵活、开阔,能有效的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也增强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一题多解是一种很好的创新意识培养方式。而一题多变也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极好方式。因此,在复习中,教师要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一题多变训练。如采用改变叙述方式,改变量的关系,改变设问角度或因果关系,改变已知条件,改变题目结论,改变题目类型等方式。这些方法都可以达到题式变化的目的。如2012年广东高考试题:在ΔABC中,若∠A=60°,∠B=45°,BC=3■,则AC=( )(A)4■(B)2■(C)3(D)■。变式1:在ΔABC中,若∠A=60°,∠B=45°,BC=3■,则AB= ;变式2:在ΔABC中,若AB=3,AC=3■,∠A=30°,则AB= ;变式3:在ΔABC中,若∠A=60°,BC=3■,AC=2■,则∠B= 。

在数学高考复习中,通过变式教学,不仅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巩固和应用,同时也能使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变换和延伸,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

五、重视历年高考创新题的训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加强数学创新意识的培养,是新课标竭力倡导的重要理念,这个理念十分鲜明而强烈地体现在近几年来的高考数学试卷中,每年都有一些背景新颖、内涵深刻的试题出现,这些试题主要分为三种类型:考查数学主干知识,体现数学素质的试题;考查探究过程的反映运动变化的试题;考查探究精神的研究型、开放型试题。如2007年广东高考试题:设S是至少含有两个元素的集合,在S上定义了一个二元运算“*”(即对任意的a,b∈S,对于有序元素对(a,b),在S中有唯一确定的元素a*b与之对应).若对任意的a,b∈S,有a*(b*a)=b,则对任意的a,b∈S,下列等式中不恒成立的是( )

A.(a*b)*a=a B.[a*(b*a)]*(a*b)=a

C.b*(b*b)=b D.(a*b)*[b*(a*b)]=b

这道题情境新颖、有一定探究性,主要考查考生对于新定义的理解,包括对于一些陌生的数学术语诸如“二元运算”的理解,能有效地考查到考生的创新意识。可见,重视对创新题的训练,拓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其创新心理,发展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使学生在观察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创造性地学习。也就是说,创新题的训练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一种很好方式。因此,在复习中,教师要重视历年高考创新题的训练。

六、重视数学应用题的训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在复习中,教师要重视数学应用题的训练。高中的数学应用题主要涉及两大领域:一是函数(含数列)模型;二是概率统计问题。如何解决数学应用题?主要通过构造数学模型,并加以解决。如2008年广东高考试题:某单位用2160万元购得一块空地,计划在该地块上建造一栋至少10层、每层2000平方米的楼房。经测算,如果将楼房建为x(x≥10)层,则每平方米的平均建筑费用为560+48x(单位:元).为了使楼房每平方米的平均综合费用最少,该楼房应建为多少层?这是一道有关“函数”的应用题,通过构造“函数”模型来解决,具体步骤:1.构造“函数”模型:f(x)=(560+48x)+■=560+48x+■(x≥10,x∈Z+);2.选择“导数”的数学知识解决问题;3.得到问题的答案:为了使楼房每平方米的平均综合费用最少,楼房应建为15层。有针对性的训练数学应用题,提高学生的建模水平,即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从而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同时,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也有探索、创新带来的神奇、感动、力量和美。

总之,在高三数学复习中,作为一名高三的数学教师,我们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只有这样,才会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高考数学成绩。

[ 参 考 文 献 ]

[1] 广东教育考试院编写,考试大纲的说明[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41-84.

篇5

关键词:高等数学;创新意识;创新能力

创新是科技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核心因素,创新能力是社会文明发展水平的标志,是一个国家科技水平保持活力和生机的动力源泉。大批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涌现是科技不断创新、社会不断进步的基本保障。作为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基地,我国高等教育肩负着重要且极具挑战的历史任务和使命。创新人才培养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高等数学作为高等教育的基础学科,是理、工、农和经等专业学生的必修课,在培养创新型人才方面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本文从理论和实践方面探讨了以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为目标的高等数学教学方法。

一、高等数学与创新意识、创新能力

科学技术创新和进步取决于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人才培养又取决于创新教育。[1]作为数学专业和非数学专业学生的必修课,高等数学具有高度抽象性、严密逻辑性和广泛应用性,高等数学教学具有强大的创新教育功能。高等数学内容是人类为探索未知世界所进行创新活动的成果,已渗透到了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各个领域。它不仅是其他学科的工具,还是一门能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课程。从人类文明进化史可以看出,将“数”和“形”完美结合所孕育出人的理性精神在数学中得到完美体现。数学以其概念的抽象性和准确性,逻辑推理的严谨性,结构的协调性,计算的规范性,构造的可行性,统计、模拟的广泛应用性, 技巧的灵活多变性等特点,是培养创新型人才最好的内容和途径。通过对数学中各种抽象概念的理解、思辨和推演等思维方法的运用,训练了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心理基础;数学是美学的四大中心建构之一, 数学美是人的审美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的魅力在于化杂乱为有序, 化经验为规律, 寻求自然世界运动简洁、统一的数学表达。数学教育可以提高学生的数学文化水平,造就思维的广阔性、深刻性、创造性和批判性,培养学生探索未知世界的优秀品质。

二、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方法

1.更新教育观念,做到因材施教

更新教育观念为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先决条件。随着高校连续扩招,高等教育已经由传统的精英教育转变为大众教育。大规模扩招导致学生知识层次和质量下降,文化课水平差异变大。安徽农业大学有理、工、农、经和文等专业,有些专业文科、理科学生兼招,因此学生的基础差异性很大。传统的数学教学模式必然造成有些学生“吃不饱”,有些学生“消化不了”。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必须做到因材施教,这样才能够提高教学效率,改善教学效果,使每个学生特长和潜力都得到最大程度提高。[2]

2.发挥教材的创新功能,激发创新兴趣

培养学生的创新兴趣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保障。传统的高等数学教材内容较陈旧,强调知识结构的严谨,有些地方并不符合人们的认知规律,掩盖了数学发现的过程,割裂了数学和现实世界的联系,也没有将现代科技发展的最新成果融入到内容体系中,跟不上时展的要求。因此,要充分发挥高等数学教材的创新功能,就必须改革传统的高等数学课程内容体系,编撰与创新能力培养目标相适应的新教材。在教材编撰中,既要保持数学内容的完整性和延续性,又要将具有创新意识的素材、数学知识产生的背景、知识形成的过程以及数学在现代科学中的应用融入到教材内容中。

教材是学生获取知识、教师组织教学的主要工具。教材的内容需要具备严谨性,因此不可能做到适合每一位学生;此外,对待不同专业的学生,教学内容的重点也未必相同。教师的课堂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是培养学生创新兴趣的另一推动力。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需要改变传统的灌输已有定义、定理和结论的教育方法, 设计合适的实际问题来引导和激发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对概念、定义的理解,训练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3]教师需要设置宽松、和谐和具有创新氛围的课堂气氛,有效激发学生的求知欲,鼓励学生敢于思考、勤于思考和快乐思考。

3.引导创新意识,训练创新能力

数学学习需要运用逻辑、思辨和推理等思维方法,这种训练方法对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增强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和启迪创新意识都是至关重要的。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培养创新意识。比如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式进行课堂教学。

(1)训练学生归纳和类比思维的能力。归纳和类比思维方法是学习高等数学的思维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启发学生运用归纳和类比的思维方法,比较不同背景实际问题之间的差异与联系。例如,在导数概念的引入中,让学生思考“直线运动的质点瞬时速度”和“水平曲线的切线斜率”求解过程的异同,从而归纳出导数的定义。

(2)训练学生的直觉思维能力和理性思维能力。直觉思维是提出科学假说的一种重要思维方式,数学中很多重要的数学猜想常常是某些理论向前发展和创新的方向。因此,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能力和猜想能力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基础。例如,在学习级数时,如何让学生明白有限和无限之间的差异,可用如下的例子:如果该班有女生,那么班级中的男生人数一定比全班人数少(直观,部分小于整体在有限中是对的);自然数一定比整数少吗?这一问题自然引起学生对有限和无限之间、直观和理性之间的思考。例如,利用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向学生直观展示曲边梯形面积求解中的分割和求和(近似值和精确值之间的误差),以及如何利用极限达到两者相等(对极限概念的理性理解)。

(3)训练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有效途径是将数学建模思想引入到课堂教学中。数学建模能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和创新精神。实际问题没有“准确”答案,没有确定方法,因此,解决实际问题需要学生深刻理解理论知识,灵活选择方法和工具。学生只有对实际问题进行认真观察、缜密思考,具有充分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才能给出比较满意或符合实际的求解方法。实际问题解决的过程对每位学生来说都是挑战,都锻炼了学生的开拓创新精神。

三、结束语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也是大众化教育下的必然产物。高等数学作为高等院校数学专业与非数学专业的核心基础课,对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只有更新传统的教育观念,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教学体系,注重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体性和参与性,培养学生创新兴趣和创新意识,才能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才能为创新强国培养出合格的创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刘培云.把创新教育融入高等数学课堂教学[J].都江学报, 2001,13(01): 4―7.

[2]曹宗宏,汪宏喜,毕守东.关于高等数学课程分层次教学的实践与思考[J].大学数学, 2011,27(06):1―4.

篇6

1、优化创新心理 ,激励创新意识

创新过程并非纯粹的智力活动过程,它还需要以创新情感为动力。兴趣、动机、理想、气质、习惯、品德和意志等非智力因素对思考数学、感悟数学是非常重要的,是激励创新意识的基础。很多数学问题的解决往往是基础知识、基本题型、基本思想和方法的同化过程。但在复习过程中,发现很多学生受不良非智力因素的严重影响,解题心理活动消沉,反应迟缓。

例1、求直线y=x+2被曲线y=152x2截得的线段的长度。

分析:思路1,由y=152x2

y=x+2 得x1=1+5

y1=3+5 x2=1-5

y2=3-5

直线与抛物线的交点A(1+5,3+5), B(1-5,3-5)

|AB|=(1-5-1-5)2+(3-5-3-5)2=210

思路2,y=152x2

y=x+2 x2-2x-4=0Δ=4+16=20>0

x1+x2=2,x1x2=-4

|AB|=1+k2(x1+x2)2-4x1x2=210

显然思路2是在思路1的基础上中加以改进,较为简单,但发现学生在训练思路1时,没有很好巩固解方程组、两点间距离公式等基本知识的同时,又感觉到解法1的繁琐,从而产生厌烦和畏惧心理,甚至不敢动笔,不能取得重要解题经验,更不可能顿悟弦长公式的重要性,不会为直线与圆锥曲线的相关弦长问题提供简洁的解法,也就不能优化创新心理。

由于数学的创新意识的产生和学生知识水平、知识经验密切相关,因此数学教师在高一、高二的整个教学以及高三复习过程中,要切实抓好学生的基础知识,落实于每节课的教学中,因材施教,让学生体验新旧知识和解法的差异,感受解题方法的灵活性,从而优化数学素质,总结解题经验,优化创新心理,激励创新意识。

2、营造创新教育的环境,培养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是一种发现问题、积极求异创新的心理取向。在数学课堂上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每个学生积极参与到“探究、尝试”的过程中来,从而发挥他们的想象力,挖掘出他们创新的潜能。但在复习过程中发现很多学生对很多公式、定理等重要知识点一知半解,严重影响知识网络的构建,导致复习效率往往事倍功半,因此教学中教师应创设更加直观便捷的课堂教学情景,营造轻松的创新教育环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导作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和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实现创新。

例2、(人教版选修2-1,P47.例6)点M(x,y )与定点F( 4,0)的距离与它到直线l:x=2554的距离的比是常数455,求点M的轨迹。

其实由(x-4)2+y25|2554-x|=455

并化简就可得点M的方程为x2525+y259=1

接着不失时机引导学生看题设,提出问题一:若把定点F(4,0)的坐标改为F(3,0),则推得M的轨迹方程又是什么形式?易得到M的轨迹方程为9525x2+y2+8x=16,这是椭圆的非标准形式。为什么条件一改方程式就非标准呢?提出问题二:难道题目中使椭圆方程为标准型的数据是一种巧合吗?正当学生们疑惑时,老师可引导学生重新审视原例题中的数据和椭圆标准形式:x2525+y259=1,注意到定点F(4,0)恰为椭圆焦点,直线l:x=2554就是x=a25c这条直线,比值455恰好为椭圆离心率e=455的值。于是有:若点M(x,y )与定点F(c,0 )的距离和它到定直线l:x=a25c的距离的比是常数e=c5a(a>c>0),则点M的轨迹是一个椭圆(方程为标准型),这是椭圆的第二定义。老师趁势提出问题三:为什么在椭圆外出现这样一条直线x=a25c呢?这时只需引导,让学生们重新阅读教材P39椭圆第一定义的标准方程的推导过程,发现方程式中:

a2-cx=a(x-c)2+y2…………①

若把①式再进一步变形,可得:c5a(a25c-x)=(x-c)2+y2>0…………②

式②中右边恰好表示点M(x,y )到点C(c ,0)的距离,而左式中a25c-x则表示M(x,y )到直线x=a25c的距离,又马上得到(x-c)2+y25|a25c-x|=c5a。

于是椭圆的第二定义自然水到渠成,这正好也验证上面例题得出的结论(第二定义),此时直线x=a25c也就自然而然地存在,并不是什么魔术师变出来的,这也说明了椭圆的第一定义与其第二定义存在着内在联系。

紧接着,又引导学生观察②式,提出问题四:又可发现什么新公式?则有:动点M(x,y )到右焦点F2(c,0)的距离就是|MF2|=a-ex,同理可得 |MF1|=a+ex,于是焦半径公式顺产了,同时有|MF2|+|MF1|=2a,这又一次复习了椭圆的第一定义。|MF1|=a+ex与|MF2|=a-ex都是x的一次函数,直观地体现了椭圆上动点到右焦点距离的最大值为a+c,最小值为a-c。焦半径公式准确地揭示了椭圆的第二定义的作用,体现了化归思想,将二维问题化归为一维数轴x来处理。

通过典型例题分析,引导学生推广探究,创设问题,步步为营,揭示问题的本质,继而再寻求解决问题需要的知识结构,挖掘例题功能,发挥例题在新旧知识间的承接作用,推陈出新,激励学生求异创新意识。

3、注重数学教学规律,培养创新思维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数学学科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最合适的学科之一,数学教师在教学中要把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作为数学教学的核心要求。要注意以下几方面的培养:

①加强诱发学生的灵感。

灵感是学生长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积累经验和知识的一种直觉思维,是一种富有创造性的思路。而灵感的产生能使学生直接找到解决数学问题的突破口,锻炼了学生的数学直觉思维,积累了丰富的解题经验,也能提升学生的数学感悟能力。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及时捕捉和诱发学生学习中出现的灵感,对于学生别出心裁的想法,违反常规的解答,标新立异的构思,应及时给予肯定。

②加强培养学生的观察力。

在课堂中,数学教师在讲评例题时要给学生提出明确而又具体的目的、任务和要求,指导学生根据观察的对象有顺序地进行观察,选择适当的观察方法,并及时地对观察的结果进行分析总结,同时要科学地运用直观教具及现代教学技术,以支持学生对研究的问题做仔细、深入的观察,从而培养学生浓厚的观察兴趣,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

例3、各项均为实数的等比数列,前n项之和记为Sn,若S10=10,S30=70,则S40=()

A、150B、-200C、150或-200D、400或-50

分析:S10=10,S30=70,可断言数列的前n项和的值是随n的值的增大而增大的,不可能出现负值,故选A,这是根据题设与选择支的数字特征观察得解,简化解答详细过程。

③加强培养想象力。

在教学中应根据数学教材潜在的因素,创设想象情境,提供想象材料,引导学生利用已学的有关数学的基础知识,或对代数,或对立体几何,或对平面几何等不同知识体系间的联系,诱发学生的创造性想象,利用类比、归纳等想象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从而让学生更准确把握新旧知识间的关系,优化数学思维,提升问题探究能力。

④加强培养发散思维。

加强发散思维能力的训练是培养学生创造思维的重要环节之一。在教学中,要通过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一题多思等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例4、如图2,圆C:(x-1)2+y2=1,过原点O作圆的任意弦,求所作弦中点的轨迹方程。

当题目提出时,老师提示:本题有多种解法,你们的解法是什么?

法一(直接法):设OQ为过O的一条弦,P(x,y)为其中点,

则CPOQ,kCP・kOQ=-1

故y5x-1・y5x=-1

x2+y2-x=0(0

法二(定义法):同法一得CPOQ,P在以OC为直径的圆上,

又|OC|=1,圆心M(152,0),半径r=152

P的轨迹方程为(x-152)2+y2=154(0

法三(代入法):设Q(x1 ,y1 ) P(x,y),

则x=x152

y=y152 x1=2x

y1=2y

又(x1 -1)2 + y21 = 1(2x-1)2+(2y)2=1即(x-152)2+y2=154(0

法四(参数法):设PQ的方程为y=kx,代入圆的方程(x-1)2+y2=1

得(1+k2)x2-2x=0,

x=x1+x252=151+k2,y=kx=k51+k2

消去k整理得(x-152)2+y2=154(0

法五(交轨法):设PQ的方程为y=kx,

则CP的方程为y=-15k(x-1),

由y=kx

y=-15k(x-1)

消去k得(x-152)2+y2=154(0

在老师引导下,学生们不断提供出这道题的多种解法,引导学生观察各解法间的内在联系,让学生们在享受自己的解法的成功的喜悦的同时,也让学生体验到数学的奇异美,感受数学解题的灵活性,扶持了学生求异创新意识。

4、重视解法指导 ,发展创新思维

数学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使学生能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问题。因此,只有通过解法指导,才能让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方法、基本技能的前提下,学会从多个角度提出新颖独特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发展他们的创新思维,使他们具有敏锐的观察力、创造性的想象、独特的知识结构以及活跃的灵感等思维素质。如何提高解题创新能力呢?

(1)注重习题特征,培养良好解题思维习惯。

数学教师在复习教学中,应注重解题过程的分析,引导学生关注习题特征,培养学生透过形式化、抽象性的表述,抓住问题的基本结构和直观背景,提高解题思路的灵活性,让解题过程简捷明快,体验数学美感,优化数学素质,培养数学解题的创新思维能力。

例5、设三个方程x2+4mx-4m+3=0,x2+(m-1)x+m2=0,x2+2mx-2m=0至少有一个方程有实根,试求m的取值范围。

分析:若从正面思考,情况复杂,但注意到命题特征:“至少”的字眼,可从反面找到解题的突破口,即令三个方程均无实根,情况又如何呢?

于是:Δ1=16m2+16m-12

Δ2=(m-1)2-4m2

Δ3=4m2+8m

从而例4的m的取值范围是:(-∞,352]∪[-1,+∞)

(2)数形结合,简明直观,优化思维。

数形结合是数学解题的重要方法之一,它的最大优点是简明直观,因此,在解题时,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认真观察题设条件,充分利用数形背景,以“形”助“数”,由“数”思“形”,数形转化,更直观地打开解题突破口,诱导解题直觉,提高解题的准确性和简洁性。

例6、已知实数a、b满足b2=4a,求证:(a-2)2+(b-1)2+(a-1)2+b2≥3

分析:若将问题视为抽象的代数问题,通过消元求最值时,本题较为复杂。若由“数”思“形”,则不等式左边可看成动点P(a,b)到定点A(2,1)、B(1,0)的距离之和,将题设b2=4a形象化为顶点在(0,0),焦点为B(1,0)的抛物线,图形直观显示

|PA|+|PB|=|PA|+|PM|≥|AN|=3(如右图),从而问题迎刃而解。

(3)注重特殊情形,优化整体,提升能力。

问题是数学的灵魂,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如何发现问题,学会质疑,注意数学问题的特殊性和普遍性的联系,使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掌握有更深的感悟和更完整的体验,从而优化知识的系统性,培养创新能力。

例7、过抛物线y=ax2(a>0)的焦点F作一直线交抛物线于P、Q两点,若线段PF与QF的长分别为p,q,则15p+15q等于( )

A、2a B、152aC、4aD、45a

分析:此题中,若按常规解法运算量大,又易出差错,其实,通径是抛物线的“特殊弦”,若按通径特殊位置可容易求出15p+15q=4a。

特例的掌握,特殊情形的处理,往往可以加深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同时强化了相应的数学解题方法,能更快更简捷地让学生直接感悟数学问题,提升解法的创新思维能力。

(4)加强变式类比学习

变式类比是学习数学的较高能力体现,变式训练,类比学习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探索和领悟知识的能力,使学生从题海战术中摆脱出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拓广解题思路,自觉探究新知,提高创新思维能力,更好地领悟数学的奥秘。

例6、过双曲线x2-y252=1的左焦点F作直线l交双曲线于A 、 B两点,若|AB|=4,则这样的直线l共有()

A.1条B.2条C.3条 D.4条

分析:若由弦长公式|AB|=(1+k2)[(x1+x2)2-4x1x2]求出k ,则运算繁琐,且易忽略l的斜率不存在的情况。如果考虑到端点分别在左右两支的弦的最小值恰为两顶点间的距离2,且双曲线的“通径”长为4,则符合条件的直线l共有3条。

若进而引导:当|AB|=5或|AB|=3或|AB|=2或|AB|=1时再让学生完成此题,学生们自然就有“进宝山而不空返”的感觉啦。

教学中能引导学生对公式、习题进行变形,可以使公式和习题的应用更广泛,使学生们对公式的理解更深刻,对习题的功用更愉悦,增强求异创新的兴趣,提高解题的创新能力。

总之,在数学科教学中开展创新教育,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各种思维能力、应用知识能力和实践能力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如果教师在高一、二的平时教学中能把握时机,从以上几方面注重加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学生将会大大提高数学的学习兴趣,自主创新,一旦进入高三,随着学生知识的丰富和解题能力的提高,实施高三数学复习创新教育就显得瓜熟蒂落水到渠成了,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将会在学生的高中数学学习中起到画龙点睛的功效,从而更全面地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素质,优良的思维品质,从而达到教育的最终目的。

参考文献

[1]刘绍学主编,《数学选修2-1》,人民教育出版社。

[2]蔡上鹤主编,《数学高二同步导学案例学习法案》,光明日报出版社。

篇7

【关键词】物理教学 培养 创新意识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1)24-0133-01

创新意识是指人们根据社会和个体生活发展的需要,引发创造前所未有的事物或观念的动机,并在创造活动中表现出的意向、愿望和设想。它是人类意识活动中的一种积极的、富有成果性的表现形式,是人们进行创造性活动的出发点和内在动力,是创造性思维和创造力的前提。由此可见,创新意识是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基础,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当代初中物理教学正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关键时期,对青少年能否具备创新能力,将来创造出更多的科技成果有着重要的作用。

一 当今物理课堂的现状

1.课堂气氛紧张

教师的表情过于严肃,一副苦口婆心、恨铁不成钢的样子,而学生如履薄冰、战战兢兢,上课提心吊胆害怕出错,形成一种课堂焦虑感,从而在课堂上再也“默不作声”。学生处于这种压抑的课堂教学气氛中,学生的创新意识怎么会形成?

2.传统的教育方式占主导

教学方式单一,教师害怕学生没有掌握好知识,讲得太多而形成满堂灌,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太少。同时生生之间缺乏交流与合作,机械地学习物理方法极大地阻碍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3.教学内容狭隘

教师在教学中按部就班地完成教材中所设计的教学内容,课堂中出现的生成性问题教师听而不理,甚至加以批评和制止。认为教材神圣不可侵犯,丝毫不作变化与发展,形成一种静止和绝对地看待教学内容的观念,没有为学生提供一个施展其创新意识的舞台。

二 优化物理课堂,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1.更新传统的教育观念

创新的教育观念是创新素质的核心所在,要求教师必须在反思传统教育观念的基础上,形成创新的教育观念,做到从“为知识而教”、“为适应而教”转变为“为学生而教”、“为超越而教”。从“以教师为主,学生为辅”转变为“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在课堂上要敢于放手,把时间还给学生。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和形成,必须有他们自己的时间和空间,给学生充分的思考和交流的机会,促使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这样,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才能发挥出来。

2.营造亲和的教学氛围

教育学心理学告诉我们,学生的情感因素影响他们吸收接受的输入。课堂上如果学生处于一种“压抑”、“抵制”的状态,则会导致学生对所学知识不感兴趣,同时也压制了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因此,教师应努力使学生处于和谐、平等的教学环境中。为此,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不把自己凌驾于学生之上。教师要调整好自己的心态,真正地把学生看做是自己的朋友或子女让学生消除师生思想上的隔阂,在和谐、平等的氛围中自主学习,让他们敢想敢说。

第二,课堂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特点来设计教学环节和教学内容。设计的环节要循序渐进,设计的难度要适中,且逐层递进。多给予学生信心和鼓励,一旦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就要及时赞许和肯定,要让他们在一次次获得成功体验的同时,对知识表现出强烈的求知欲望,从而不断地激发起学生的创新意识。

第三,正确对待学生的语言错误,给予学生思考的余地。在物理教学中,经常要求学生用语言来解释某种现象,或用语言来阐述自己的观点或见解,用语言来叙述实验方案等。对于刚学物理的八年级学生来说,他们的语言不完善,出现语言错误是常见的。对于学生所犯的语言错误,教师无须立即纠错,应让学生把他完整的意思表达清楚之后再进行委婉的提示。同时还应该鼓励学生,说错了没关系,从而保持学生的自信心,使他们不受约束,更加自如地发挥自己的水平,而这种状态正是创新意识迸发的活跃期。

3.设计开放性课堂环节

物理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也就是物理的定义、定理、规律、定律,他们大都建立在大量的实验和实践活动中,凡是学生自己能做的就放手让学生自己做。教学中,教师应有效、合理地组织学生活动,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激起学生的创新意识。根据物理学科的特点,在教学中我把全班学生分成若干个实验小组,一个小组就是一个小集体,每一小组成员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齐心协力,出谋划策,一起交流与合作。同时组与组之间展开激励竞争,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让学生自始至终参与学习活动的全过程。通过这种课堂教学方式,学生不仅获得了知识,而且提高了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学生的创新意识也得到了培养。

三 构建科学的评价体系

篇8

中图分类号:G4

综观近几年高考试题的变化中可以发现,一些建立在学生原有知识和能力基础上创新题备受命题专家的青睐,出现在高考试题的频率越来越高。这类题目立意鲜明、背景新颖,设问灵活,对学生要求比较高,既能考查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探究能力,又能考查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选择有效的方法和手段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

笔者就列举几个最近的高考的创新题,谈谈对这类题型的感受。

1.【2011高考真题天津卷理4】对实数 和 ,定义运算“ ”: 设函数 若函数 的图像与 轴恰有两个公共点,则实数 的取值范围是:

A. B.

C. D.

【答案】B

【解析】由题目新的运算法则可得

函数 的图像与 轴恰有两个公共点函数 与 的图像有两个交点。通过画图可以求出实数c的范围。

【点评】此题定义新的运算法则,主要考查学生的分类讨论思想,对学生的一元二次函数的灵活运用要求较高。体现了新概念题型中的“新而不难,难而不怪”的特点。

2.【2012高考真题湖北理13】回文数是指从左到右读与从右到左读都一样的正整数.如22,121,3443,94249等.显然2位回文数有9个:11,22,33,…,99.3位回文数有90个:101,111,121,…,191,202,…,999.则

(Ⅰ)4位回文数有 个;

(Ⅱ) 位回文数有 个.

【答案】90,

【解析】(Ⅰ)略

(Ⅱ)由上面多组数据研究发现,2n+1位回文数和2n+2位回文数的个数相同,所以可以算出2n+2位回文数的个数。2n+2位回文数只用看前n+1位的排列情况,第一位不能为0有9种情况,后面n项每项有10种情况,所以个数为 .

【点评】给出的新概念不复杂,涉及到排列组合知识。第一问比较简单,在第二问的解答中需要用到第一问的结论,体现了由特殊到一般的探索过程。学生需要通过对回文数的“观察、猜测、概括”,独立思考和探究找出回文数的特点,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

3.【2012高考真题广东理8】对任意两个非零的平面向量α和β,定义 .若平面向量a,b满足|a|≥|b|>0,a与b的夹角 ,且 和 都在集合 中,则 =

A. B.1 C. D.

【答案】C

【解析】因为 , ,

且 和 都在集合 中,所以 , ,所以 ,因为 ,所以 ,故有 .故选C.

【点评】些题涉及到向量及不等式的知识,对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要求比较高,需要学生在多个信息中相互组合、提炼,找出选择有效的方法和手段解决问题。充分体现了创新题对学生的高层次理性思维的考查的独特作用。

新课标的《考试大纲》中对创新意识的能力要求上指出:“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综合与灵活地应用所学的数学知识、思想方法,选择有效的方法和手段分析信息,进行独立的思考,探究和研究,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在对创新意识的考查要求上也指出:“在考试中创设新颖的问题情境,构造有一定深度和广度的数学问题,要注意问题的多样化,体现思维的发散性;精心设计考查数学主体内容、体现数学素质的试题。”

高考创新题具有很鲜明的立意,而且通常具有高等数学的背景,使得学生靠“解题套路”、“猜题押题”的战术是难以奏效,只能通过学生对信息搜集和提炼,对问题的独立思考和探究才能创造性地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突出体现了创新题对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及数学应用能力的考查,和进一步学习高等数学的潜能的考查。

教师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也适应高考在命题方向的创新,采取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和策略,提高学生的数学创新意识。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1,强调基础知识的重要性。因为万变不离其宗,创新题的解决需要一个牢固的基础。

2,立足教材,挖掘教材的创新功能,比如对教材中的一些“思考”、“探索”题都是有利于学生发散思维和创新能力培养的好题,应该引起教师足够的重视。

3,强化对数学的理解性学习。“大容量、快节奏、高密度”的机械模仿训练可能让学生短时间内记住解决某一类题的方法和技巧,但在考试中很多学生却不能灵活运用。理解性学习的作用正是让学生真正掌握数学知识。

篇9

一、兴趣的激发,是培养创新思维的动力.

数学兴趣是学生学习数学的自觉性和积极性的核心因素.它不仅对学生的数学学习有极大的推动作用,而且还使学生在集中精力获得知识的同时,努力地进行创造性活动,成为创新的动力因素.数学由于其高度的抽象性、严谨的逻辑性等特征,决定了数学教学的难度,因此,在数学教学中,要从教学素材中选取通俗生动的事例来激发学生的兴趣,例如:“在空间能否作一个四边形,使它的两条对角线不相交?”“三个角均为直角的四边形是否一定是矩形?”“空间两条直线在什么条件下可以互相垂直?”经过讨论、争议、动脑、动手,寻找得到结论.让学生来判断某些似是而非的线面关系,使学生的思维渐渐进入空间,对立体几何的研究对象有一定的了解.老师在引出新知识的过程中激活旧知识,使学生在新旧知识的矛盾冲突中探求知识,产生求知的欲望,这样学习者具有了有意义的学习方向,可以促进学习,促进学生的创新思维的发展;再如:“在教幂的运算之前”可以使用张薄纸对折若干次后,“与珠峰试比高”来引起学生的学习的求知欲,引起学生的探究活动,进而成为创新的动力.

二、质疑思维,是培养创新思维的重点.

质疑思维就是积极地保持和强化自己的好奇心和想象力,不迷信权威,不轻信直观,不放过任何一个疑点,敢于提出异议与不同的看法,尽可能多地向自己提出与研究对象有关的各种问题.因此,教师要鼓励学生敢于打破自己的思维定势,从不同角度提出疑问;同时鼓励学生进行批判性质疑,让学生敢于对教材上的内容质疑,敢于对教师的讲解质疑,更要敢于向同学的观点质疑,提出自己独特的方法和见解.能够打破常规,进行批判性质疑,并且勇于实践、验证,寻求解决问题的新途径,是具有创新意识的学生的必备素质.提倡多思独思,反对人云亦云,书云亦云.

例如,在学习抛物线的定义时,教材上的定义是:平面内与一个定点F和一条直线L的距离相等的点的轨迹叫做抛物线.对此,笔者引导学生从F到L的位置关系的可能性来思考,学生得出了下面的结论:若F在L上,平面内与一个定点F和一条定直线L的距离相等的点轨迹不是抛物线,而是过F且垂直与L的直线.

通过对教材定义的质疑,学生对抛物线的定义的认识更加深刻,且创造性地理解与掌握了教材内容.

三、训练思维的灵活性,是培养创新思维的有效方法.

四、开展丰富多彩的数学课外活动,是培养创新思维的重要途径.

篇10

1创新意识的培养

创新能力的具备,首先必须具备较强的创新意识,而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是创新意识培养的关键。目前,在对大多数临床医学硕士的培养中,导师往往忽视了对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培养,由于医院患者较多,导师的时间有限,因此比较注重学生的临床实践,以期学生能为其分担部分工作。针对以上种种原因,应从以下两方面入手。第一:对学生有大致的了解,包括专业知识、性格等,学生通过五年的本科学习,已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同时在思维上可能有所定势,可能会缺乏强烈的求知欲和持之以恒的学习精神,故应让其认识到“学海无涯”四个字在医学上的特殊意义;第二:创新意识的形成不可能一蹴而就,在对学生认识的基础上,导师要有意识地鼓励学生有勇气去突破,敢想,敢闯,敢做。在临床上,根据学生对患者或疾病的理解,启发其去思考,加以谆谆教诲,不让其思维总停留在“经验”的层次上。

2创新性思维的培养

当学生具备良好的创新意识后,要注重创新性思维的培养。创新来自“灵感”,即创造性思维,它是创新能力的核心因素,是产生创新的原动力。但它不是与生俱来的,需经过长期的学习和培养才能形成。创新性思维包括发散性思维、逆向思维、侧向思维、想象性思维等。发散思维是以某一对象为出发点,通过想象、猜测等心理过程,激发各种新思想的一种思维方法。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可以突破传统观念的束缚,充分发挥学生的自由想象和自由创造的能力,使思想不断地向外延伸和拓展,最终获得创新性成果。逆向思维就是从常规思维的反面去思考,打破思维定势,对人们习以为常的传统观念或旧的观点,大胆地进行否定或对原概念和定义以新的解释,提出独特的见解。侧向思维是利用其他领域的观念、知识或现象来寻求解决某个特定问题的可能途径和思路的一种思维方法,在思考问题时,常常联想到某些已有的理论和知识,从而得到启发,找到处理和解决问题的办法。辩证思维是指用全面的、一分为二的、发展的观点来分析问题的一种思维方法[2]。它要求人们在看待某个现象或问题时,既观察到其积极方面,又看到其消极方面。在医学硕士研究生进入临床学习之前和临床过程中,定期进行创新性思维的训练,以中外著名重大发现或发明为例,分析研究背景和立题过程、创新性思维的应用、灵感的诱发等,使学生直接感受其创新过程,领悟创新性思维的重要性,历史性的创新研究能培养学生的洞察力和领悟力。同时让学生了解创新成果的产生,必须建立在求实的基础上,进行周密的逻辑分析、严谨的试验设计和严格的试验操作才能获得。

3创新能力的培养

3.1临床实践

多数医学硕士研究生入学前无临床实践经验,由五年本科直接考入,因此首先要求学生重视基础知识复习,尽快熟悉和掌握专业常见病和多发病的常规处理。在此基础上,重视知识结构学习的深度和广度,让学生了解创新带动的临床医学进步,从问题出发或者是立足于问题,而每一个问题的解决,都是多学科知识的聚合。要求学生扩大自己的学习面,特别要涉及部分跨学科知识如分子生物学、免疫学等,以拓宽知识面,具备博而专的医学知识。对新知识、新疾病、新观点、新治疗方法等学术前沿和动态保持敏锐的观察,临床医学科研选题灵感的爆发需要厚积薄发,依赖于多学科知识的积累和沉淀。要注意提高研究生的自学能力,导师可提供部分参考书或数据库,让他们学会利用图书馆、网络系统等检索资料,培养学生获取正确信息的能力,将学到的知识应用于临床实践,指导疾病的诊治。待学生具备一定的临床实践经验和多学科的知识积累后,结合常见病例如儿童肺炎,启发、引导和帮助学生“从问题出发”进行独立思考,分析和认识目前肺炎病原体的变化、诊断和治疗中存在的问题,针对问题,查阅文献,联系实践解决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即问题的成因和可行的解决方法。对于更好地解决疾病诊断和治疗的选题和研究方案,进行科学性和前瞻性深入点评和反复论证,让学生从中学习和体会严谨的科学选题和设计。一旦确立选题,应鼓励和监督学生对研究方案的实施,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锲而不舍的科学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