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医学概要范文

时间:2023-11-23 17:51:0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临床医学概要,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临床医学概要

篇1

1课程考核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1目前考核现状目前我校临床医学概要考试主要以理论考核为主,采用闭卷方式,侧重诊断与内外妇儿的基础知识,注重与影像、康复、口腔、检验、药剂学等专业的相关性应用。题型主要以客观题和选择题为主,所占比例为60%,评分量化。考察内容涉及各学科,知识面广,可综合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掌握程度,其中多项选择题,考核要求较高,答题必须准确全面,为历年失分较高的题型。名词解释、简答题与论述题/病例分析题,所占比例分别为8%,16%,16%。名词解释、简答题考察学生对基本概念的理解,基础知识的把握,要求较高,需要准确记忆,所占比例有所下降。病例分析题主要考察学生综合分析能力,实际应用能力,各问题之间有序贯性,要求较高,失分亦较多。

1.2考核存在问题(1)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总体难度较低,单项选择题中病例型题所占比例较低,历年考题重题率较高,变化较少。各重点章节所占试卷比例缺乏统一量化。(2)本课程基础知识相对简单,未开设实训课程,缺乏实训考核。(3)平时成绩计算缺乏量化标准,客观性不强,出勤率、练习、问答所占成绩具有随机性和不确定性,所占成绩尚未完全纳入总成绩。(4)执业助理医师考核成绩尚未纳入现有考核体系。

2课程考核改革方案

2.1课程设置该课程为研究临床内外妇儿等常见病、多发病诊断与防治的概要纲领,偏重于疾病的最基本知识,涉及疾病种类繁多,应将常见病、多发病的临床表现,诊断与防治原则作为教学的重点内容。注重广度,弱化深度,力求精简,加深其他专业的比例,增加学生对临床知识的了解。缺乏临床技能方面的相关项目及要求规定,须通过调研,进行补充完善。

2.2考核内容和方式考核内容分布上应以诊断基础、内外妇儿的常见病、多发病为主,适当增加其分值比例,达到85%左右,少见病、疑难病尽量少涉及。考核难度中简单题和中等难度题控制在90%。在最后的病例分析题中,应选择典型病例,适当变换新题。在考核形式上单选题中可增加病例式题型,侧重实际应用和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减少多项选择题,可尝试病例组、病例串型题,适当引入一定比例的执业助理医师真题。具体措施有:(1)建立高质量的临床医学概要题库,选好题,选精题,把握准重点,尽量实现题型多样化。平时为学生提供章节针对性练习题,对所学知识进行指导与巩固。无实训考核,缺乏临床技能方面的相关项目及要求规定,须通过调研,进行补充完善。(2)对考核结果进行严格复核,充分注重考试后的成绩分析环节,并及时反馈,真正体现考试的价值,达到有效指导与合理调整后续的教学与考核过程的目的。(3)过程考核中出勤率、练习及课堂问答较随机,应规定出准确的成绩所占百分比,要求授课教师严格遵照执行,并进行有效监督。(4)对毕业学生的执业助理医师考试成绩进行汇总分析,纳入考核体系,真正实现考核形式的多样化。

3课程考核预期效果

通过对临床医学概要课程进行考核改革,使理论考核试卷真正达到题型多样,覆盖面全、侧重重点,兼顾难点,难易适中,能最大程度的反映出学生基础知识实际掌握水平的目的,真正提高考试质量,实现考试价值。尝试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实训技能考核模式,实现考核的多样化。切实完善过程考核,实现全程化并有效实施,真正实现考试过程的规范化和科学化,逐步与现代化考核方式相接轨。并最终在贯彻落实的过程中,真正达到以考促学,以学促考,用考核引导学生学习,用考核检验学生学习的考学相结合的目的,实现考学的良性循环,最大程度的提升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能力,提高执业助理医师考试/!/通过率及适应将来职业岗位对临床专业知识的需求。

篇2

1传统中医服法中医方药的服法包括服药时间和服药方法。服法的恰当与否,势必影响药物的疗效。清·徐灵胎在《医学源流论》中说:“病之愈不愈,不但方必中病,方虽中病,而服之不得法,则非特无功,而反有害,此不可不知也”;,已认识到服药方法及时间适宜与否对临床疗效的影响,非常明确地强调了服法的重要性。古代医家对某些方剂的用法上也确有其独特之处,比如桂枝汤、十枣汤、鸡鸣散等等。但是,遗憾的是现代中医在指导患者服用方剂时,往往失却了传统的精华,绝大部分都是嘱咐患者一日一剂,早晚分服。

问题是这种一成不变的服药方法是否适合于所有病情与病人?显然,从现代药动学观点看此服药方法是有问题的!因而有必要重新审视,应用复方药动学理论,进行复方的药动学实验,获知中药及复方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排泄等过程的动态变化规律,进而科学地确定给药方式、给药剂量、给药间隔和疗程,从而提高中医临床疗效。现举桂枝汤为例,张仲景《伤寒论》中桂枝汤项记载了桂枝汤的用法:桂枝去皮三两、白芍三两、甘草炙二两、生姜切三两、大枣十二枚。上五味,咀,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适寒温,服一升。服己须臾,吸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温覆令一时许,遍身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淋漓,病必不可除。若一服汗出病痉,停后服,不必尽剂;若不汗,更服,依前法;又不汗,后服小促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

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服一剂尽,病证犹在者,更作服,若汗出 哈佛医学院高级访问学者不止,乃服至二三剂。禁生冷、粘滑、肉、面、五辛、酒酪、恶臭等物。服法甚为详尽与周全。但现行我国高等院校《方剂学》教材囚中关于桂枝汤的服用方法却只有:水煎服,温覆取微汗的简单要求。也即按常规的一日一剂早晚分服来用。那么张仲景所推荐的服药方法是否恰当与必要?按常规的一日一剂早晚分服是否药效一样呢?有学者Ie]对此进行了研究,如服用桂枝汤后提高环境温度并辅以灌服小米粥,能增强桂枝汤的抑制病毒性肺病变和单核巨噬细胞吞噬功能,说明“嚷热粥温覆以助药力”;的科学性。以小鼠巨噬细胞功能为指标,桂枝汤一日2剂的作用强于一日1剂,连日服的作用强于非连日服。一日总量分三次口服,每隔2.5小时,作用也明显强于一次服,证明桂枝汤宜多次分服的合理性。那么这种合理性的基础是什么?是否因为一日2剂的血药浓度高于一日1剂;连日服有利于保持血药浓度在一较高水平;一日总量分3次口服,每隔2.5小时是否因其半衰期短,分3次服用能够更好维持其有效血药浓度水平?这有待实验的验证与进一步的阐述。

2中药药动学研究对临床用药方案的指导意义用中药药物动力学参数指导中医临床用药,解决合理用药问题,计算出首剂量、维持剂量、给药间隔时间以及制定各种给药途径的用药方案等,从药物动力学的角度研究中药在体内的相互作用和中药方剂的组成原理,是提高中医临床医疗水平的重要举措之一。例如对香蕾散的传统煎、服法实验研究[v]结果表明:对实验动物一次性口服给药,仅呈现短暂之退热作用,对整个发热过程的体温反映指数亡无明显影响。而连续 3次给药,能延长其退热时间,对口nU有明显的影响。说明连续而非间断给药的重要性。

赵氏阁在天麻钩藤饮对肝阳上亢证患者脑血流作用的临床药物动力学研究中证实该方具有增加大脑中动脉血液流速与降低其血管阻力的作用,并呈量效关系。而用天麻钩藤饮给药,不同效应器的量效关系各不相同,表现为在体内增加血液流速的作用维持时间较短,为6.08小时,其效量半衰期为1.72小时,而降低血管阻力作用的维持时间相对较长,为8.61小时,其效量半衰期为2.62 小时。提示临床给药须缩短间隔时间以维持有效血液浓度,即至少日服3次为宜。从药物动力学与药效学的角度,增加服用量与次数可以尽快达到有效血药浓度并维持相对稳定的水平,有利于药效发挥而减短疗程。但任何药物都有用药量的限度,尤其是有一定毒性的药物,就得减少用量,适当延长疗程以达到治病的目的。

现举一典型例子加以说明,关木通水煎剂有毒成份的表观毒代动力学研究[0J表明,关木通水煎剂中毒性成份的小鼠口服表观半衰期为31.87小时,属于较长半衰期药物,在临床用药注意可能发生的蓄积毒性,并注意用药间隔时间。为此诸如马兜铃、关木通等含马兜铃酸的中药材,若长期服用,可能造成马兜铃酸的蓄积,导致肾间质纤维化,引起肾功能衰竭等不良反应。在临床运用中就得注意疗程长短的问题。然而某患有白塞氏病的患者连续服用龙胆泻肝丸(含关木通)l5个月[l0],共服约69x180袋,最终导致肾脏损害。但如果该患者或其处方医生懂得上述关木通的毒代动力学特征的话,此类不幸事件并不是不可避免的。 3剂型的选择“汤者荡也,丸者缓也”;,说明不同的剂型对药剂的影响。各种剂型均有它的优缺点,对剂型的选择也需建立在其动力学研究的基础上。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0年1月至2010年12月,选取在我科住院的高血压患者125例,男72例,女53例,均符合WHO制定的原发性高血压诊断标准,且需要口服降压药治疗。

1.2 方法 对就诊于我科的125例高血压患者实施健康教育具体如下。

1.2.1 健康教育的方法 患者入院后由主管护士负责,详细向患者及家属讲解高血压相关健康教育知识,贯穿于治疗、护理过程中,反复提问检查患者掌握情况,根据具体情况再加强指导。出院前由专人负责建立纸质健康档案,出院后定期随访,跟踪指导。

1.2.2 疾病知识的指导 详细的向患者讲解高血压相关知识,告诉患者高血压的风险和积极有效治疗的好处,让患者了解自己的病情,权衡利弊。充分认识到血压降至正常范围仍需终身服药的原则。对患者家属也同时进行疾病知识的指导,使其熟悉治疗方案,使配合度提高。

1.2.3 建立良好的生活方式 坚定患者的信心,鼓励患者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积极参加体育锻炼,结合血压的水平和个体耐受情况,因人而异选择合适的运动方式和程度,运动方式可采取步行、慢跑、打门球、太极拳、游泳等,每次运动时间20~40 min,肥胖者可适当增加运动次数,运动一定要适度,不宜做搬运重物、打麻将等运动。注意劳逸结合,保证充足的睡眠(7~8 h/d)。

1.2.4 饮食指导 限制钠盐的摄入,每天钠盐摄入量应低于6 g(最好使用限量勺),控制高胆固醇食物,戒酒,戒烟,坚持适当的体育锻炼,控制能量的摄入,循序渐进的控制体重,鼓励长期坚持。

1.2.5 用药指导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耐受性及经济承受能力选择合适的降压药物。①优先选择长效降压药物,减少服药次数,避免漏服,提高依从性,以有效控制夜间血压及晨峰血压,更有效预防心脑血管并发症的发生。②向患者反复强调按医嘱服药的重要性,例如:长效降压药1次/d,中效降压药2次/d,短效降压药3次/d。③密切观察降压药物的疗效,根据血压调整药物剂量或更换制剂。告诫患者不能自行随意换药、减少药量或突然停药,坚持规律性服药,使血压维持在相对平衡状态。

1.2.6 血压监测指导 教会患者及家属正确的家庭血压测量方法,建议每天早晨和晚上测量血压,每日测2~3次;血压平稳者,可每周固定1 d测量血压。测量数值记录下来,就诊时随身携带以供医生参考。如有不适或血压波动较大随时来医院就诊。

1.2.7 心理治疗 医护人员对待患者要耐心、和蔼,不厌其烦,多与患者及家属沟通,解除其对本病的恐惧和悲观或盲目乐观、逃避情绪,避免精神刺激,遇事冷静,不要激动,督促患者遵守治疗和护理计划,培养患者遵医行为。

1.3 服药依从性评价 患者的服药行为与临床医嘱符合程度,参照Morisky推荐的标准。①你是否有忘记服药经历。②你是否有时不注意服药。③当你自觉症状改善时,是否暂停服药。④当你服药自觉症状更坏时,是否暂停服药。4个问题的答案均为“否”即为依从性好,4个问题的回答只要有1个及以上回答“是”即为依从性差。

1.4 统计学方法 对所取样本采取四格表χ2检验,P

2 结果

高血压患者健康教育前后服药依从性的比较(见表1)。

3 讨论

血压升高是脑卒中和冠心病的独立危险因素[2]。药物治疗降低血压可以有效降低心血管并发症的发病率和病死率,防止脑卒中、冠心病、心衰和肾病的发生和发展。高血压作为一种需终身服药控制的慢性病,对患者药物依从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研究表明,健康教育后患者服药依从性好比例68%明显高于健康教育前304%,P

参 考 文 献

篇4

【摘要】 中医医史文献学科的发展有课程分化、机构整合、学科系统三个方面机遇:中医医史文献学科的发展从课程整合到机构整合,是中医医史文献学科社会形态发展的必然;从中医医史文献学科交叉复合发展到中医医史文献课程分化重组,中医医史文献学科多行业、多领域、多方位协作系统的形成,多学科知识系统的形成,中医医史文献学科与临床医学交融系统的形成,是中医医史文献学科实践活动发展的必然;从中医医史文献学科知识更新到形成新的知识系统,是中医医史文献学科知识形态发展的必然。

【关键词】 中医医史文献 学科 机遇

中医医史文献学科的发展前景日益清晰,主要体现在以中医各家学说、中国医学史、医古文、中医文献学为核心的课程分化重组,以中医医史文献教研室与中医医史文献研究所、中医院校图书馆的机构整合,特别是以中医医史文献学科与计算机信息技术、网络智能融合为基础,融汇自然科学、传统文化、现代文化、人文社科等多学科知识系统、协作系统的形成,将为中医医史文献学科的发展开创崭新的未来。

课程分化

课程分化主要是《中医各家学说》、《中国医学史》、《医古文》、《中医文献学》等课程为核心的分化。山东中医药大学中医医史文献学科《中医文献学概论》入选山东省省级精品课程,《中医药信息工程学》、《医学信息学》等6种教材入选教育部“十一五”规划教材暨新世纪高等医学院校创新教材[1]。河北医科大学中医医史文献教研室作为副主编单位的《中外医学史》(全国中西医结合专业规划教材),已在全国医药院校中西医结合专业广泛应用,还参编了全国规划教材《实用中医信息学》,创新教材、精编版教材《中医各家学说》和《中医医案学》,并开设了《中医信息学与中医科学数据整理》、《中医信息学与中医科学临床数据整理》、《中医信息学与中医期刊数据整理》和《中医信息学与中医古文献整理标引》等选修课。

上海中医药大学中医医史文献学科根据不同的目标群体对课程进行了整合与分流,改革并丰富了医古文课程,将单一医古文课程拓展为以医古文本体课程为核心,以面向七年制、本科生的《古汉语通论》、《中医古籍训诂》等拓展型、提高型课程为重点,以面向留学生的《医古文基础课》、《中医汉语》,以及面向本科生的《诗经概要》、《古代文化名著赏析》等外向型、发散性课程为补充,融合古汉语、训诂、目录、版本、音韵、中医文献等在内的中医特色系列课程,并编写、出版了相关讲义和教材[2]。

机构整合

机构整合主要是中医药院校在中医医史文献相关教研室整合的基础上,与中医药院校相关科研机构、中医药院校图书馆、医史馆、博物馆的整合。

辽宁中医药大学就是以中医医史文献研究所为依托,包括两个教研室,覆盖医古文、中国医学史、中医文献学和中医各家学说4个三级学科和中医文献数字化研究室,构成了体系完整的中医医史文献学科体系,其“中医文化研究中心”为辽宁省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医史教育博物馆”为辽宁省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科普基地[3]。上海中医药大学中医医史文献学科以中国医学史教研室、各家学说教研室、医古文教研室(包括中医文献信息室)为核心科室,以中医文献研究所、中医药博物馆、校图书馆为依托,并吸收中医基础理论、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等多个科室以及文献研究所的教研人员参加,使科研实力得到了进一步提升[4]。

河北医科大学为增强图书馆的活力,发挥中医文献研究所和中医医史文献教研室、医史馆的作用,正在酝酿图书馆、中医文献研究所、中医医史文献教研室、医史馆的整合。

学科系统

一是中医药院校图书馆、中医医史文献教研室与中医药科研院所、图书报刊出版编辑单位的课题协作、教材编写协作、文献整理研究及其中医医史文献学博士、硕士、学士三级学位教育的精品课程协作,特别是全国中医药学会中医医史文献分会、中医名医学术思想研究分会、中医药文化分会、全国医学会医学史分会、全国科技史分会医学史专业委员会之间的紧密协作,将形成中医医史文献学科多行业、多领域、多方位协作系统。上海中医药大学中医医史文献学科成立了学科专业委员会,聘请了全国知名专家为学术顾问,在全国较早运用计算机技术开展中医药文献整理研究,直接参与国家和上海市多项中医药数据库及信息网站的建设[4]。河北医科大学中医医史文献学科也分别于2002年和2004年参加了全国中医古文献知识库整理标引和国家科技部信息共享网中医药科学数据库的建设。今年还作为全国中医药学会中医名医学术思想研究分会常务理事单位参与全国古今名医学术思想研究,主编《燕赵名医》。

二是中医医史文献多学科知识系统的形成[5]。随着中医医史文献学科课程整合、学科交叉、知识更新日新月异的发展,我们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也给我们提供了跨越发展的机遇,跨越中医药学、文史学科、信息学科多个领域的知识系统正在形成。

三是中医医史文献学科与临床医学交融系统的形成[6]。中医医史文献学科与临床医学交融是时代的需要,学科发展的需要。文献交流的最高形式是交融,古籍文献与临床医学的交融则是文献交融的最高形式。中医医史文献学科实践活动发展的必然,就是中医医史文献学科与临床医学的交融。现存数以万计的中医古籍蕴涵着千百年医家医学思想、论治经验,期待我们去发掘整理,并向临床提供具有实用和开拓价值的信息。而且,要与现代科学技术、现代社会文化形成中医医史文献学科与临床医学交融的开放系统。

总之,中医医史文献学科的发展从课程整合到机构整合、系统整合,是中医医史文献学科社会形态发展的必然;从中医医史文献学科交叉复合发展到中医医史文献课程分化重组,中医医史文献学科多行业、多领域、多方位协作系统,多学科知识系统、中医医史文献学科与临床医学交融系统的形成,是中医医史文献学科实践活动发展的必然;从中医医史文献学科知识更新到形成新的学科知识系统,是中医医史文献学科知识形态发展的必然。

参考文献

1 袁 浩.国家重点学科——中医医史文献学科[J].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2007,(2):封三.

2 张亭立,孙文钟.上海中医药大学国家级精品课程医古文建设纵横谈[J].中医教育,2008,27(4):20~23.

3 刘 飞,康 健.传承中医文献培养实用人才——发展中的辽宁中医药大学中医医史文献研究所[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08,(3):封底.

4 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编辑部.上海中医药大学中医医史文献学(上海市重点学科简介)[J].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2007,(4):封底.

篇5

一、 医学检验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的现状和改革方式

(一) 当前高职高专院校课程体系的现状

根据当前检验工作在医疗工作范围和地位的变化,对高职高专院校的医学检验学科进行了针对性的改革创新和调整,并在此基础上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当前高职高专院校的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的课程教学和毕业生的专业质量还存在着诸多问题,例如,受传统检验教学的影响,教师对学生医学检验专业以外的知识不够重视,学生缺乏创新思维和能力,掌握的只是理论,实用性不强等问题,其主要原因和检验专业的课程教学体系有直接的关系,课程体系教学理念和教学内容陈旧、设置不合理、缺少实践教学,以及综合性、边缘性、创新性学科课程少都有关系。

(二) 当前高职院校课程体系的依据

医学检验专业的课程体系改革主要依据是(1)新课改对检验技术专业提出的新培养目标和时展对人才的需求,以及医院发展对检验工作人才的要求。(2)国家确定的卫生专业人员资格证考试提纲对检验工作人员标准的要求(3)国家有关教育部门对学校教学关于思想、方针以及教学质量做出的要求。(4)国内外职业院校教学成功的经验结合高职高专院校的教学条件和实际情况加以创新和运用。(5)很多医院用人单位对应届毕业生提出的要求和建议。

(三) 当前高职高专院校课程体系改革的方式

(1)高职高专院校可以根据国家教育部门对检验技术专业培养的要求,用人单位对毕业生专业知识结构的要求,设定检验技术专业的课程体系。(2)学校可以组织检验专业的教师和临床专业教师及医院检验科的行业专家,共同讨论制定课程体系的内容和范围。(3)对实习生和毕业生进行追踪调查,发放问卷和向相关专家及有工作经验的检验专业人员进行调查和反馈。

二、医学检验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内容和具体方式

(一)加强医学检验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的整体设置

在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的课程体系中主要包括公共基础、基础医学、临床医学以及检验专业、文化社科五个课程群。

(1)前两个学期主要是以学习文化社科、基础医学和公共基础课程群为主,把涉及到检验专业的微生物学、免疫学和生物化学作为重点教学内容,初期的教学综合了医学检验专业相关的学科,进行综合性的学习,培养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2)在三到四学期之间主要是以学习医学检验技术专业课程和临床医学课程为主,临床医学概要主要学习医学的内外科、诊断学、儿科、妇产科以及传染病学,以及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的专业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把医院中面临的心理学、伦理学以及新兴学科融入到这个阶段的学习中,满足当前医学检验专业课程体系培养和改革的标准。

(3)最后将四至六学期设计为实习阶段,这个阶段的实习时间为四十八周,主要是在临床医院检验科实习的同时,进行临床检验、医学技能培训和做一些毕业论文,这一阶段要把理论知识和实践相结合,提高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二)加强医学检验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的实践教学

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教学课程体系合理的时间分配和教学设计,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实践能力。因此学校对课程体系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比例做了调整。加大了实践教学在医学检验专业中的比例,一般达到一比一,甚至实践教学比例更高。同时对临床实习和基础实验也做了相应的调整。

(1) 加强了临床检验和实习的技能训练。

在医学检验技术专业中高职高专院校增加了临床见习课时的比例,增加了与临床医师交流和学习的时间,并多了参与临床检查、咨询、病情病例讨论的时间和机会,为将来就业时的临床经验奠定基础;高职高专院校还应整合检验专业的实践课程体系,加强学生的临床岗位和检验技能的培养和训练,从而根据在学习期间的基础和兴趣爱好来设计自己毕业论文;改革检验技能的训练内容,高职高专院校的课程体系可以将在各个专业零散的检验知识进行组合,制定相应检验技能的考核和评价体系如各种形态学检查,不断加深和强化学生在学习中理论和实践的结合,并培养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实践理论和专业技能;改革检验技能课程体系的教学模式,在传统的实践教学都是基础的实验方法,学生多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经过检验实验教学多年的探索,基本实现了实验教学的规范化和全程监督,以及训练、考核的标准化。

(2)改革实验教学方法,根据人才培养目标,邀请各大医院检验科主任及行业专家参与修订和完善了实验教学大纲、考试大纲等教学文件。紧跟学科发展前沿,将科技创新成果融入实验教学内容,优化整合实践教学项目,增加了综合性、设计性、研究创新性实验项目,形成了专业基础能力训练、专业综合能力训练、专业拓展能力训练的“分层次、递进式”实践教学体系。着重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和创新意识。改革后的检验实验教学项目主要分为三类,包括综合性、设计性、研究创新性实验。

(三)医学检验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改革与实践取得的成果

篇6

检验医学与临床医学的关系十分密切。近10多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医学检验”已经向“检验医学”发展,这就要求实验室的工作更加密切结合临床,不断地与临床医护人员进行学术交流和信息沟通,把有限的检验数据变为高效的诊断信息。

   

临床实习对于检验专业医学生的教育是极其重要的一个环节,是把课堂上学到的理论知识和技能在反复的检验实践中转化为临床工作能力的重要一步。在这个阶段,除了强调实验室基本操作,增强实习生的动手能力之外,还应该有效利用医院的学习环境,注重培养实习生与临床沟通的能力。

1  目前检验与临床沟通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检验人员与临床医护人员沟通不够

人们之间的交往实际是沟通的过程。工作中似乎每个人对沟通都熟悉而有经验,但事实并非如此。如当医生怀疑某个检验结果时,往往向检验人员咨询,如果检验工作人员说“仪器正常,测定多少,就报告多少,结果经复查没有错”,那么有时情况会很糟糕,往往引发医生与检验人员的对立。检验人员应该以专业的方式分析、处理医生反映的检验质量问题,给予合理、满意的答复。现在许多实验室的检验人员满足于在报告单上注明“结果已经复查”或“该检验结果仅对该样本负责”的字样,以为这样就万事大吉。其实出现明显异常的检查结果时,应该主动与医生沟通,明确并排除采集标本或患者用药等因素所致的误差,才能有利于临床的诊断与治疗[1]。

   

临床标本采集、送检和用药等是否规范也是影响检验结果是否准确的重要因素。如护士取血时用小号头皮针易造成溶血,或者为了省事直接从静脉输液管中抽血或在患者输液近端同侧静脉取血,加上抗凝剂类型选择错误及抗凝比例不当等情况,均可导致许多检验项目结果误差。只有加强检验人员与护士的沟通,尤其是加强与实习护士及新毕业护士的沟通,指导护士正确采集并提供合格的标本,才能为获得正确检验结果提供重要保证。

1.2  检验新项目、新方法向临床宣传不够

目前还有部分医生不了解检验医学的进展,甚至申请不合理的检验项目,不知道有效利用检验新技术、新项目,习惯于旧检验项目。例如,出血时间测定已停止使用,第6版《诊断学》教材还给出它的参考值;纤维蛋白原测定罗列了不明确的快速测定法,不实用的半定量法、免疫扩散法等[2]。还比如,第6版《儿科学》中血尿的诊断,主张用血液分析仪测定尿红细胞平均体积来鉴别肾性与非肾性血尿,操作方便,结果可靠[3]。实际上,目前尚无实验室可靠、易行的测定血尿的方法,也不能使用血液分析仪测定血尿。因此,加强检验与临床沟通,及时向医生介绍最新检验项目及方法,是提高检验质量的重要一环。

2  加强检验实习生与临床沟通能力的必要性

2.1  与临床沟通是检验医学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 

世界医学教育联合会著名的《福岗宣言》早就指出:“所有医生必须学会交流和处理人际关系的技能。缺少共鸣、同情应该看作与技术不够一样,是无能力的表现。”schwarz在《开展临床与实验室对话》一文中也专门针对实验室医学工作者指出:“一个实验室医学工作者没有与临床沟通和对话的能力是不能生存的”,强调实验室管理的要素是沟通,沟通是实验室医学工作者生存的要素。卫生部《医院管理评价指南(试行)》对检验科的管理要求:患者、医师、护理人员对检验部门服务满意大于90%,而良好的沟通是和谐、服务满意的基础[4]。这些都要求把沟通能力尤其是与临床沟通的能力培养作为检验医学职业教育的一部分。

   

检验科实习生作为即将走上工作岗位的实验室医学工作者,一方面应该强化规范化操作及全面质量控制;另一方面,还必须加强检验与临床沟通,通过各种方式认真听取临床对检验工作的意见及要求。针对主要意见如检验结果与患者临床表现不符、检验结果可信度、急诊检验报告及时性等,运用所学知识作出科学的解释。通过良好的沟通,一方面会加深实习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另一方面也符合临床对合格实验室医学工作者的要求。

2.2  与临床沟通是检验医学自身发展的要求

循证医学是指诊治疾病应该有充分的科学依据,任何决策需要建立在科学证据的基础之上。这种科学证据也应该是当前最佳的证据。而最佳证据的获得首先要求临床、检验等有良好的沟通,确保用专业方式和合作精神来处理问题和彼此间的意见,寻求彼此尊重、理解,达成共识。例如,出血时间测定在多年的应用过程中发现既不能反映血管损伤,也不能证明血小板减少,因此应该停止使用,选择其他敏感的指标,目前基本上已经被凝血酶原时间、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等替代。只有改变脱离临床现状,加强检验与临床沟通,才能发现、回答临床不断出现的新问题,并完善检验项目的临床应用和正确选择检验项目。

此外当检验结果与临床实际不符时,不少医生不了解检验方法的局限性,常常怀疑检验结果的准确性,这无形之中增加了医患纠纷的风险。例如,某医生曾接诊一位转氨酶增高的患者,由于检验科检测该患者的甲、乙、丙、丁、戊型肝炎病毒均阴性,该医生当着患者家属的面指责检验科的检验结果不可靠。最后经过另一医生详细询问病史,发现是患者服用某药物引起的转氨酶增高。其实在患者血液中病毒含量很低的情况下,肝炎病毒相关指标的检测,有时阳性,有时阴性,同时也不排除由实验方法导致的假阳性和假阴性。这时,医生对检验结果的解释至关重要,解释不当,会引致患者投诉等,如果医生与检验人员及时沟通,一般都能做出正确解释,就可以避免发生医患纠纷。

3  检验实习生与临床沟通能力的教学

3.1  贯彻检验与临床沟通的育人理念

检验医学应该改变以前不重视检验与临床沟通的教学状况,加强在临床实验室质量管理、临床医学概要等基础课程中开展检验与临床沟通的教学,增设人际沟通课程,以“案例教学法”“带着问题学”的形式进行大班课教学。

   

临床检验教师应该把临床检验的最新发展动态介绍给实习学生,介绍检验科与临床、患者之间可能发生的常见矛盾及处理方式。学校定期安排专业基础课教师去检验科上班,加强与检验科的沟通。专业基础课教师在课堂上将临床检验一线的知识与信息反馈给学生,为学生实习及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3.2  组织并鼓励实习学生参与与临床沟通的工作

篇7

关键词:学科共建;科教融合;基础医学;教学改革;人才培养

在國家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推进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背景下,新时代高等教育如何进一步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培养一批符合国家现代化建设需要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呢?根据教育部《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和国务院《关于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等文件精神,新时代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必须坚持立德树人,以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和质量为核心,创新人才培养机制,通过科教融合、医教融合,开展“三早教学”和协同育人,以高水平科学研究和创新创业教育支撑高质量本科人才培养,致力于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1]。

为解决国内医学院校本科教育中普遍存在的基础与临床结合不紧密、科教融合及医教融合不足,以及课程教学内容陈旧、人才培养模式单一、能力培养有待提高等问题,基础医学院自2016年起,以基础与临床学科共建为抓手,强化科教融合、医教融合,在凝练学科方向、开展学科共建的同时,遵循科研反哺教学、学科共建助推教学改革和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原则,组建基础与临床教学团队,全面推进基础医学课程教学内容的优化,及时将科研的新思维、新方法、新技术应用于课堂教学。同时,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课内实施案例式教学,课外试行“导师制与个性化培养”模式,通过课内、课外的一体化教学,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核心能力,助力培养高素质的创新型医学人才。

1基础与临床学科共建概况

1.1凝练学科方向

在前期学科发展基础上,基础医学院重新调整、凝练了5个以临床问题为导向的重点学科发展方向,包括免疫学、神经科学、血管科学、蛋白酶体修饰降解与疾病、肿瘤学。围绕这5个方向,建设了基础医学科研共享平台。在广州市高水平大学建设经费支持下,近三年集中采购了一批大型高精尖仪器设备,平台由专人管理,网站预约使用,开放共享。

1.2开展学科共建

在校级层面主导下,基础医学五大学科方向与附属医院对应临床科室以及呼吸疾病国家重点实验室开展学科共建。共建单位之间制定了共建合作框架,规定了合作的范围、内容和任务。同时,联合申报科研项目,并联合开展以临床医学问题为导向的科学研究。

1.3学科共建助推教学改革

在凝练学科方向、开展学科共建的同时,强化科教融合,遵循科研反哺教学、学科共建助推教学改革、学科共建成效转化为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指导思想,制定了学科共建促进基础医学教学改革的实施方案,明晰教学改革的目标、主要内容和实施路径、预期成效等。同时,组建基础与临床教学团队,全面推进基础医学课程内容优化、育人模式改革,通过案例式教学以及“导师制与个性化”培养模式,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核心能力,持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2学科共建促进基础医学教学改革

2.1优化基础医学课程内容

2.1.1将临床问题为导向的科研进展融入课堂教学

科学研究促进教学改革。依托科研优势,将科研的新思维、新方法、新技术等运用于课堂教学,贯穿于人才培养过程[3]。基础与临床教学团队一方面将以临床疾病为研究导向的科研进展、学科前沿知识融入到基础医学的课堂教学中[2],让学生分享解决相关临床问题的科研新进展和新发现,这既开阔了学生视野,也有助于学生创新性思维和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另一方面以临床问题为导向,注重基础与临床知识的交叉融合,精心设计一批基础与临床相融合的教学案例,通过案例式教学,培养学生应用多学科知识解决临床实际问题能力。

2.1.2将研究成果转化为课程教学内容

科研反哺教学,教学团队将以临床问题为导向的科研成果及时转化为课程教学内容,使学生在了解科研新发现、新成果的同时,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性思维能力。一是将以临床问题为导向的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验教学项目,如将教育部获奖成果——“辛伐他汀抗心肌肥厚和心力衰竭作用及机制研究”转化为“辛伐他汀对抗H2O2所致的动脉内皮急性损伤”实验项目,启迪学生开展机能设计性实验,培养创新精神与实验设计能力;又如将卫生部获奖成果——“诊断肝癌的甲胎蛋白酶标电泳测定法”转化为“肝癌的检测方法与防治”虚拟仿真实验项目,既解决了实体实验所涉及的高成本、高消耗和酶标试剂配制难等问题,也有利于启迪学生进行分子医学的设计性实验,培养创新性思维能力。二是将研究成果转化为课程教学内容,如将“NGF基因修饰的神经干细胞移植治疗老年学习记忆减退”研究成果转化为“再生医学概要”课程内容;又如将“肿瘤靶向的MRI/荧光纳米分子探针的构建及其光磁成像的研究”的研究成果转化为“分子影像学”课程内容,使学生在学习中分享解决临床相关问题的科研新发现和新成果。

2.1.3联合研发特色虚拟仿真实验项目夯实教学内容

教学团队将现代信息技术与医学教育深度融合,以临床问题为导向,联合研发基础与临床相结合的特色虚拟仿真实验教学软件并应用到教学中[3],让学生了解基础学科相关知识在临床上的应用,培养运用多学科知识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团队已联合研发了“纳米分子影像探針对肿瘤诊断和治疗”“溺水后人体机能变化与急救”“高致病性病原体患者采样及检测”“华支睾吸虫病的检测与防治”“椎间盘的解剖与临床”等6个原创性虚拟仿真教学项目,作为特色实验项目夯实教学内容,并应用于医学类本科生的实验教学。如研发的“溺水后人体机能变化与急救”虚拟仿真教学项目,利用ESP电子标准化病人,以临床问题为导向,以3D仿真形式动态模拟人体呼吸系统的解剖结构和生理功能、溺水后人体生理功能改变、病理生理机制以及现场急救方法,该项目补充了实体实验中高危实验项目的缺失,拓展了实验的广度和深度,也让医学生早期接触临床场景,培养应用多学科知识解决临床实际问题能力。此外,也有利于普及溺水知识与急救技能,提高溺水后抢救的成功率,惠及大众健康。

2.1.4将高端综合模拟人应用于机能实验教学

教学团队注重基础实验与临床实训相结合,将高端综合模拟人应用于机能实验教学以拓展实验内容,独立开设《模拟机能实验学》课程。教学团队编写临床病例,并联合研发了21款虚拟仿真实验项目,如呼吸功能异常的病理生理机制、失血性休克等项目。以高端综合模拟人(ECS)为载体,按照“临床病例-计算机编程语言-ECS演示其体征-动物实验”方式开展基础与临床相结合的实践教学。通过ECS演示临床病例,学生从病情的演变过程获取相关信息,然后教师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如何应用多学科知识解释临床现象与疾病发生机制。这种“虚实结合”实验教学,一方面补充了动物机能学所不能观察到的部分病理生理变化现象,也拓展了在动物和人体不能实现的实验;另一方面实现了基础与临床的深度融合,有利于学生早期接触临床情景和培养临床思维能力。

2.2革新育人模式

在优化课程内容、将科研的新思维和新方法应用于课堂教学的同时,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以学生为中心,能力培养为导向,课内实施案例式教学,课外试行“导师制与个性化培养”模式,通过课内、课外的一体化教学,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核心能力。

2.2.1实施案例式教学

自2016年开始,教学团队在临床医学等医学类专业1~2年级的病理学、生理学等课程教学中开展案例式教学(CBL教学),以学生为中心,能力培养为导向,通过融合临床问题的案例讨论,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临床思维能力和应用多学科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4]。下面以病理学CBL教学为例,介绍教改课的具体实施。

(1)病案设计。教学团队首先联合设计一批基础与临床相融合的教学案例,如病理学课程,教学团队精心设计肿瘤、炎症、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系统疾病等教学案例,每个教学案例均附有3~5个以临床问题为导向、多学科融合的启发性问题,引导同学们自学和查阅资料。教学案例提前一周发给学生准备。

(2)课前准备。课前准备是教改课的重要教学环节,主要任务有:一是课前分组及发放相关资料;二是学生根据实验指导中所提供的病案临床资料结合尸解标本进行个人学习和组内协作学习;三是根据教学病案提出的启发性问题,各小组对患者的发病经过、病理诊断进行初步分析,并制作汇报课件。汇报内容包括诊断、诊断依据和知识分享等。该环节侧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临床思维能力。

(3)CBL课堂。CBL课堂是教改课的主要教学环节。主要任务有:一是各组分配不同的任务:如讲解大体标本、讲解尸解切片、解释症状和体征、分析发病经过和死亡原因、提问与回答等。各小组就不同的任务做发言准备,同时轮流观看大体实物标本;二是各组汇报与讨论:每组代表就本组任务进行讲解和分析,同组其他成员可补充和回答,而其他组同学就该组的分析、表述等提出质疑,并展开讨论,着重培养同学们查找病变、正确诊断的思路和方法。三是教师引导与总结:教师一方面引导同学提问和思考,另一方面是归纳和总结,帮助理清思路和解决问题。该环节侧重培养同学们的临床思维能力和应用多学科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2.2.2试行“导师制与个性化培养”模式

(1)培养模式。在课内实施案例式教学的同时,课外试行“导师制与个性化培养”模式[5-7],即实行导师制,以临床导向的大创项目为抓手,能力培养为核心,实施“三早教学和三结合培养”模式。“三早教学”——“早进实验室、早科研、早临床”;“三结合培养”——大创项目与临床问题相结合、大创项目与科研训练相结合、大创项目与学科竞赛相结合。

(2)具体做法。由1~2年级的医学类学生组成若干个科研兴趣小组,科研兴趣小组配备“双导师”,由基础和临床各1名老师为指导老师,两名导师联合制定科研兴趣小组的个性化培养方案,以临床导向的大创项目为抓手,引导学生开展科研创新实践,致力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科研创新能力和临床思维能力。一是大创项目与临床问题相结合,大创项目的选题、申报及项目实施是学生科研训练的重要途径。大创项目选题结合临床实际需要,科研兴趣小组首先通过到附属医院调研、见习等方式寻找自身感兴趣的临床问题,然后根据临床实际需要、查阅相关文献提出以临床疾病为研究导向的初步选题,最后在导师指导下确定符合要求的选题。二是大创项目与科研训练相结合,大创项目选题确定后,科研兴趣小组在导师指导下设计实验方案,并撰写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申报书,申报各级大创项目;而大创项目立项后,科研兴趣小组通过实验室开放进行相关科研技能训练后,在导师指导下独立开展科研实验,并对实验结果进行统计、分析以及撰写科研论文。三是大创项目与学科竞赛培育相结合,在大创项目基础上,遴选部分已有阶段性成果的优秀项目作为学科竞赛培育项目,经进一步培育,再选送参加各级别的学科竞赛。3年多的实践表明,“三早教学和三结合培养”模式有效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科研创新能力和临床思维能力等核心能力,有助于培养高素质的创新型医学人才。

3建设成效

3.1学科建设成效

3年来,基础医学学科取得了较大进步。2018年基础医学获批一级学科博士点。基础医学整体纳入广东省高水平大学建设项目,同时纳入广东省高等教育“冲一流、补短板、強特色”提升计划重点建设学科名单;获批国家“111计划”引智基地;新增省级重点实验室2个、广州市重点学科1个。学科内多人获得广东省“珠江学者”人才称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立项数翻倍增长等。

3.2人才培养质量

3年来,基础与临床学科共建有效促进了基础医学教学改革,而相关的教学改革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自主学习能力、科研创新能力和临床思维能力,人才培养质量有效提升。

3.2.1专业技能扎实

3年来,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参加执业医师资格考试通过率分别为84.77%、90.16%、87.11%,分别高出全国11.18%、16.41%、12.82%;在专业技能比赛中也取得较好成绩:获得全国“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作品大赛国家级二等奖1项、省级特等奖等6项,获全国大学生临床技能竞赛华南赛区一等奖、二等奖多项。

3.2.2创新实践能力有效提升

近年来,临床医学等专业学生参加创新科技活动的人数达到2000多人次,获各类大创项目242项,其中国家及省级项目101项。获专利10多项;学科竞赛获奖50多项,其中国家级奖项10余项,省级奖项30多项;开发创新性实验项目500多项;公开发表科研论文58篇。

篇8

关键词:系统解剖学,课堂教学,云板书教学

《系统解剖学》是医学各专业基础核心课程,与医学后续课程以及临床各科联系密切。长期以来,国内各医学院校《系统解剖学》课堂教学基本上都是采用PPT课件授课,该授课模式教学内容比较系统,规范;但它同时存在着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和素质培养的缺陷,尤其是在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和临床思维发展方面得不到足够的重视和落实[1]。在网络如此发达的今天,这种教学方法对高等医学院校的学生们越来越不受用。鉴于此,本课题组以医卫码头云平台为载体,通过构建《系统解剖学》课程云板书课件,并实施网络平台下的云板书教学。经过二轮的教学实践,取得了比较满意的效果。

1云板书教学概况

云板书教学是教师通过搜集课程优质资源,利用photoshop软件,构建格式规范的教学地图,并将教学地图上传到专业网络平台,在网络环境下展开的教学活动。云板书教学的关键在于云板书的构建,它包含二部分内容,其一是云板书课件的制作,它需要大量优质资源做铺垫,其二是以云板书课件为载体创建云链接,它需要教师具备广博的多学科知识。云板书课件通常采用JPG和PSD二种格式保存,以满足学科知识不断更新和信息不断拓展的需要;云板书课件全天候挂在网络上,只要网络通畅学生便可以不受时空限制自主学习,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需要或兴趣有目的地对学习内容进行重复和拓展,便利了学生的温故知新;云板书课件可以拷贝给学生,在缺乏网络条件时学生照样可以浏览自学,巩固了学生的学习自;以云板书课件为载体,通过创建云链接标注,实现优秀网站信息、视频、图片等资源的网络共享,促进不同学科知识的交叉渗透融合,促成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和传统PPT课件教学相比,云板书教学的最大优势是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打破了学科知识壁垒,拓展了学习视野,培养了学生临床思维能力。

2云板书的构建

2.1云板书格式

依据目前课堂教学屏幕投影尺寸和实际听课学生人数,我们将云板书课件(图片)的画布宽度固定为150cm,高度则根据知识点内容多少而定,一般设定为450~750cm左右,分辨率设为72像素/英寸。系统解剖学云板书课件主要由文字和图片二部分内容构成,云板书左侧1/3左右版面用于主要知识点文字描述,右侧2/3左右版面用于图片等插入。云板书课件内的主标题、分标题、正文文字部分分别采用黑体4号加粗、黑体4号和宋体小4号字编排,云板书内的图片大小要求在600像素以上,以保证课堂教学时图像的清晰度和放大要求。

2.2云板书内容

2.2.1云板书课件

一般由标题、知识概要、正文、思维导图、专业名词、问题思考等部分构成,标题按照人民卫生出版社第8版《系统解剖学》章节目录要求编排,考虑到各章节主要知识点分布多少不同,我们将系统解剖学课程中的21章内容分解成28个云板书课件,每个云板书课件囊括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云板书课件中的知识概要栏目主要介绍该知识体系的概况、相关学科的联系、临床应用价值等,相当于引文或导学;正文栏目一般由2部分内容构成,即主要知识点描述和优质图片等资源展示;思维导图栏目以图表格式凝练各知识点,使知识点脉络清晰,便于学生思维记忆[2,3];考虑到解剖学专业名词繁多且重要,我们特设解剖学专业名词栏目,呈现重要专业名词,并加以科学解释;问题思考栏目则通过设立与该知识点相关的重要医学问题,帮助学生带着问题预习,围绕问题听课,结合问题思考。

2.2.2云板书链接

在网络环境下打开医卫码头()云平台,在主讲管理台页面找到“个人资源管理”栏目并打开,展示云板书管理窗口,跳出上传的全部云板书课件,选择需要的云板书课件,点击“编辑”,在跳出的页面里根据教学需要创建链接标记,与事先浏览过并认可的专业网站、图片库、视频库相链接,还可以直接通过标记插入自编的学习资料等学习资源,学生在线时只要点击云板书课件上的不同标记便可进入相应的链接地址,浏览网站资源,下载网络图片,观看网络视频。

2.2.3云板书二维码

上传的云板书全部有二维码标识,学生通过手机扫描二维码可即时进入相应云板书界面,便于学生自主学习。

3云板书教学实践

我们以人民卫生出版社第八版《系统解剖学》教材内容为依据,以医卫码头()云平台为载体,在2014级、2015级临床医学专业学生《系统解剖学》课堂教学中实施云板书线上线下教学。我们的做法是:以授课班级为单位建立解剖学微信群,以寝室为单位建立解剖学学习小组,寝室长同时担任学,负责本寝室成员学习情况记录,组织寝室成员开展自主学习活动,落实老师布置的学习任务,每次课前以寝室为单位布置预习内容,并组织小组讨论,寝室长负责记录每位同学的预习讨论情况,并将每位同学的预习讨论结果作为平时成绩记入期末考评,经预习和集体讨论后仍无法解决的问题于上课前通过微信反馈给授课老师,老师课前收集好各学习小组反馈的问题,在课堂教学中着重围绕这些问题展开讲解,而对于学生已理解的知识点不再作讲解。根据系统解剖学学习指南的要求,改革授课形式,将40min的课堂教学内容分解为数个10min甚至更小的“微课程”[4,5],其中穿插图片、视频以及多个小问题,合理控制时间,巧妙设计问题和答案。旨在从根本上改变传统课堂教学教师满堂灌现象和学生“上课记笔记,课后看笔记,考前背笔记,考后全忘记”的学习模式。

4云板书教学效果分析

4.1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通过课前预习,激发每一位同学自主发现问题,并通过线上线下查阅资料解决问题,对于解决不了的问题进行小组讨论,发挥寝室成员集体智慧,经讨论仍然解决不了的问题,交由课堂解决;课堂上老师主要围绕学生悬而未决的问题进行讲解,由于这些均是学生百思不得其解的问题,学生听课兴趣浓厚,学习积极性激增,课后通过布置相关的解剖学综合性问题,由学生课后查阅讨论解决。通过课前、课堂、课后三部曲的激发,每位学生均反复体验了自主发现问题时的惊奇感,自主解决问题后的成就感,以及求知探索过程中带来的乐趣,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有了显著提高。

4.2拓展了学生获取相关知识的信息渠道

除了线上利用云板书课件和云链接提供自主学习资源外,学生还可以带着问题到图书馆、阅览室查阅相关资料,在资料查阅过程中,实现线上线下信息互补,拓展学生获取相关知识的信息渠道,激发学生探索未知的内驱力和学习动机,不断开阔学习视野,成就未来。

4.3促进了学科知识的渗透融合

学生在探索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随着已有问题的不断解决,更深入的跨学科问题会在查阅资料的同时不断涌现出来,真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而这种情景的出现会自发地激起学生一浪高于一浪的求知欲,在这样的良性循环下,学科间的知识壁垒荡然无存,不经意间跨学科知识得到充分融合。

4.4对网络环境提出了考验

课前、课中、课后诸多环节的学习始终离不开良好网络条件的支撑,学生手机端二维码扫描后云课件的呈现同样需要高效网络环境的支持,因此,云板书教学需要赏心悦目的网络环境。

4.5对教师水平提出了严峻挑战

虽然大量的时间都是学生自主学习,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过程也主要由学生自主完成,但是,学生解决不了的问题往往比较棘手,而且这些问题很多都是跨学科的,对于长期从事单一解剖学教学的老师来说无疑是一大考验,来自学生端的问题倒逼着老师们不断求知探索,以不断扩充知识容量。

作者:吴仲敏 汪旭明 陈永峰 单位:台州学院

参考文献:

[1]龚克.建设创新型国家与大学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J].中国高教研究,2006(11):16-18.

[2]柯纯.巧制思维导图提高课堂实效———以译林版《牛津高中英语》为例[J].江苏教育,2016(43):72-73.

[3]刘艳芳.思维导图在解剖学基础教学中的应用[J].卫生职业教育,2015(23):44-45.

篇9

1临床营养学教学中面临的问题

虽然我国的饮食疗法源远流长,古代的医学家也积累了许多关于食物、营养与人体健康方面的资料,祖国医学史上早有“医食同源”、“药食同源”的说法,还出现了许多与饮食治疗方面有关的书籍,如《黄帝内经》、《食疗本草》、《千金要方》、《饮膳正要》等。但作为一门系统的学科,临床营养学学科的创建是近些年才展开的工作。目前如何进行临床营养学教育不仅是各国医学教育研究的热点,也是我国培养医学人才面临的问题之一[3]。作为一门年轻的学科,临床营养学的教学过程中面临着教学内容不够完善、教学资源短缺、缺乏临床实践教学经验等诸多问题。我校临床、麻醉、检验、护理、口腔、影像等专业都开设了本门课程,大多为选修课。在学习临床营养学课程时,学生虽然具备了一定的医学基础知识和相关各临床学科的专业知识,但由于他们对预防医学的相关知识了解较少,且部分学生对学习非专业课程兴趣不大,因此如何改进常规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以搞好临床营养学的教学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2循序渐进,把握正确的授课程序

在安排临床营养学授课内容时,考虑到非预防医学专业学生对营养学的基础知识了解甚少,所以在讲授过程中将整个课程分为两部分即“营养学基础知识”及“营养与疾病的相关问题”进行讲述。授课初始,要将营养学最基本的、也是较为重要的知识点讲授给学生。由于学时数有限,所以在讲述时要打破常规的授课次序,把准备作为专题介绍的内容以外的各章节的重点放在绪论中作一概要讲解,让学生对整个营养学包括相关的食品安全知识有一全面系统的了解和认识,为后面讲述营养与疾病的相关内容作一很好的铺垫;在“营养与疾病的相关问题”讲授中,先进行临床营养学概论的讲述,包括营养治疗的基本内容、组织管理、营养支持、营养病例的书写、住院病人的营养评价等;在讲授营养与常见疾病的膳食治疗时,先简要回顾该类疾病的发病病因、发病机理、临床表现及主要治疗措施等有关内容,再重点讲授该类病人可能存在的营养问题,最后对疾病的饮食调控原则及营养治疗方案进行讲解,让学生懂得如何在了解病人病情及临床治疗措施的基础上合理指导饮食。同时结合实例列举各类疾病的营养治疗食谱,巩固了相关理论知识,提高了学生的实际应用水平。由于讲述的部分内容教材上并未涉及,所以备课时整合了许多其它的相关资料应用于课程讲授中并将讲授的内容进行了重新的编排与整合,利于学生学习,丰富了讲课内容,提高了授课水平。

3将营养学知识和原理与日常生活紧密结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授课过程中,利用自制的多媒体课件,以图文并茂的形式生动、形象地展示食物与营养对人体健康及疾病发生、发展和预后的影响,同时利用营养学的知识和原理适时指导学生的摄食行为,学以致用,让学生改变不良的饮食习惯,平衡膳食,合理营养,崇尚健康的生活方式。这种结合学生自身实际的讲解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4将学科的前沿动态及教师的科研成果运用于教学实践中充实教学内容在临床营养学的教学过程中无论是营养学基础知识的介绍,还是营养与疾病相关问题的阐述,都利用多媒体课件的优势将教师的最新科研成果及本学科的前沿动态及时地融入到讲课过程中,开拓思路,让学生对所学理论知识的实际应用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和了解。例如在讲授营养监测的相关内容时,结合教师的科研项目“内蒙中西部地区蒙汉族学生营养监测及改善对策研究”的课题成果进行讲解,学生不但对营养监测的相关内容有了较为直观的认识,同时对科学研究的方法也有了一定的了解。

篇10

【摘要】 病理学实验教学是医学生学好《病理学》的重要环节,直面病理学实验教学的现状,分析其存在的问题,能够为有针对性地、切合实际地进行改革提供思路,从而促进病理实验教学的全面发展,为培养21世纪高素质的医学人才创造条件。

【关键词】 病理学;实验教学;改革

病理学实验教学作为病理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病变最生动、直观、感性的直接体现,尤其是当学生首次这么近距离地观察各种疾病病灶,在感官上受到强烈的刺激,从而激发好奇心,调动学习兴趣。而当这种好奇心被平铺直叙的、冗长的解释和说明一次次重复抑制,学习的过程变主动为被动,味如嚼蜡,索然无趣,这是病理学实验教学的核心问题所在。病理学是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桥梁学科,而病理学实验课又是理论联系实践的纽带,因此实验课的教学尤为重要。改革单一化、封闭式的课堂教学,提倡多样化的、开放型的创新教学势在必行。

1 病理学实验教学的现状

1.1 传统的教育模式仍占主导地位 病理学实验教学由本系统知识回顾(课件复习理论课内容)、大体标本观察与讲解、显微镜切片观察与讲解三部分构成,基本上传承着传统的“灌注式”和“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大体标本和切片的观察也在教师的讲解中进行。虽然传统的授课方法较为系统与深入,而且在有限的时间内能够全面复习理论课内容,但却不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缺乏活力,不利于培养创新开拓型人才[1],出现了“高分低能”,“知识”和“能力”严重脱节现象[2]。目前,高等教育正在逐渐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变,人才的培养由专业型向复合型转变[2],本科教育的目标定位是培养社会中坚,以培养具有宽广知识面和较强社会适应能力、从事一切非学术研究工作的高素质实用复合型人才为主[3]。本科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侧重在通识教育模式与实用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结合上,培养从事科技开发和推广以及将设计、规划等转化为现实产品的实用通识型和专业型人才[3]。因此培养各专业本科医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逻辑判断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分析和解决实际临床问题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成为新世纪的医学教学重点。

1.2 陈旧的教学思维限制实验课授课效果 师者仅仅“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学思维已经远远不能满足现代教育的需要,现代教育学界对“教学”赋予的新涵义是“教学生会学”[4]。病理学实验课是学生对理论课所讲疾病的具体实践,不仅是学生掌握疾病本质,深刻体会和全面、真正理解疾病的过程,更为培养学生主动学习能力、独立分析、思考能力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平台。因此教师必须更新教育观念,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才是教学的双重目的和最终归宿。

1.3 病理学实验教学条件限制 学生观察切片需用显微镜,陈旧的显微镜不易观察或视野不清,影响学生与教师随时良好的教学互动。此外,由于学生数量的增加,所用的大体标本和切片标本相对不足,需要随时加以补充。尤其是新增专业的实验教学,如口腔医学,《口腔组织病理学》的实验标本和切片的相对短缺,会影响教学效果。

1.4 病理学实验课内容多,学时数相对不足 针对临床医学的学生,有些重要疾病也只能是概要讲解,大致观察。比如:呼吸系统疾病中的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患病率近0.5%,是北方地区的常见病,应该在重点讲解病理变化的基础上扩展开来,强化临床病理联系,让学生了解到患者在原有肺疾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外,又出现了以呼吸功能不全和右心衰竭为主的临床表现,甚至是临床上常规的治疗原则都应该大致介绍,既可以加深学生对疾病的认识,又增加了趣味性,从而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2 病理学实验教学改革措施

2.1 采用PBL[5]开放式教学和传统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PBL是一种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开放式教学模式。如在病理学实验教学中,即是在教师的参与下,围绕具体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病理改变、病理临床联系、结局和转归等问题进行讨论。学生对已有的临床资料要靠自己去思考、分析和判断。甚至除了病人的临床表现外,还有实验室及特殊检查改变、疾病演变过程,甚至涉及其他相关学科的一些知识等等,这些是教材所没有的,这就促使他们去认真读书,查阅资料,甚至相互讨论。这样使学生由机械的学习变为灵活的学习;由灌输式学习变为发现式学习;由封闭式学习变为开放式学习;由被动式学习变为主动式学习,从而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了思考分析判断能力和全面考虑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辅之以适当的传统讲解的方法,这样既能保证学习的重点内容达到精、深、透,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又能确保教师在有限的时间内能够讲授教学大纲中需要学生熟悉和了解的内容,两种教学方式取长补短、相互补充。在我国有部分医学院校已经试用PBL教学法,教学效果良好[6-7]。

2.2 改进教学思想,注重培养能力 在规定的时间内让学生学习一种疾病,然后对该病作一个全面的介绍,甚至包括临床检查项目和可能的预后,锻炼学生主动学习能力;通过精心收集、编写各种侧重点、考核点不同的病例,采用PBL教学,锻炼学生的全面分析、思考能力,或实际问题处理能力,或创新思维培养等等。也可以充分利用医院病检的标本,让学生带着问题自己动手,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等等。要做到授课效果最佳,则需要在实践中摸索总结经验、进一步完善授课内容及方式。

2.3 实行病理学实验课考试制度 病理学理论课考试是考核学生基本知识的掌握情况和对知识的记忆程度,而实验课的考试应该是对学生能力的测试。学生的实验报告只能算作平时成绩。考试形式可以多样,试题需要精心编写或设计。考核内容主要是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逻辑判断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分析和解决实际临床问题能力、创新能力、实际动手能力等等。如此才可以客观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成绩。同时也可以检验教师的教学水平。

2.4 发挥主观能动性,改善病理学实验教学条件 充分利用病理外检资料,收集和补充典型的大体标本和切片。同时可以通过数码照相和图文分析系统将制得的标本或切片转换为图片格式,作为多媒体实验教学课件的资源。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可以下载相关的图片和资料供学生学习,也可以将实验课课件直接挂在校园局域网上,学生随时可以上网浏览学习。

2.5 充分利用第二课堂,积极开展病理学创新性实验 有计划、有组织地安排学生协助教师进行尸体解剖,熟悉尸体解剖的整个过程,在教师指导下认真仔细观察各个重要脏器是否有病变及病变特点,并初步分析其死因。之后,可以让学生参观并了解病理切片整个制作过程,然后进行镜下观察,分析讨论,最后书写尸检报告。本教研室已开展此项工作,学生踊跃参加,积极发言,认真分析,学习变被动为主动,提高了思考分析判断能力和全面考虑问题的能力。

总之,适应当前医学教育的发展形势,结合实际情况探索效果更好的病理学实验教学模式,注重学生创造性的培养,充分发挥病理学实验教学的优势,将基础知识与临床知识紧密结合起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生以后临床课的学习及创造性工作奠定结实基础是病理学实验教学的目的,如何进一步完善、提高病理学实验课教学质量是我们今后努力的方向和需要不断探索的课题。

参考文献

[1] 徐筱红.以问题为基础学习教学法在病理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07,27(2):81.

[2] 马云,何淑雅,曹运长,等.深化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加强生物学科创新人才的培养[J].高等教育研究,2007,23(1):42.

[3] 周连君,庄绪德. 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J]. 中国成人教育,2006,12:21.

[4] 苏敏,田东萍,杨棉华,等.病理学CPC开放式教学法实践研究[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0,24(5):52.

[5] 沈建新,王海燕,王海江,等. PBL: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J].国外医学·医学教育分册,2001,22(2):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