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免疫的方法范文

时间:2023-11-23 17:51:0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动物免疫的方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动物免疫的方法

篇1

(青海省果洛州久治县兽医站 624700)

摘要:免疫副反应是动物强制免疫时经常发生的,是阻碍免疫工作顺利进行的“绊脚石”。应对其原因进行分析,通过狠抓疫苗管理,规范免疫操作,增强畜禽体质,提高人员素质等措施,有效减少免疫副反应。

关键词 :动物;强制免疫;副反应;原因;处理方法

动物疫苗免疫接种是有效预防和控制动物疫病的发生,保护畜禽健康的重要途径,但疫苗免疫接种时,常常出现各种不良副反应,有甚者得不到有效诊治常导致死亡,给养殖户造成免疫恐惧心理,并导致一定的经济损失,致使免疫接种工作开展不顺利,甚至出现拒防等现象。因此加强对免疫副反应的原因分析,并探索处理办法对提升动物免疫接种质量,保护动物健康有着重要的意义。

1 强制免疫副反应的原因

1.1 疫苗本身的因素

接种活性动物疫苗后,活毒株在动物体内繁殖、复制,并出现轻微的自然感染的临床症状。同时在疫苗生产的过程中,需要添加其他物质,如果不能除尽,这些残留常会出现免疫接种后的副反应。

1.2 疫苗保管及使用不当

各种疫苗对运输条件有不同要求,运输时要按照要求和规定经销、保存与运输。除此使用不当也是疫苗发生副反应的重要的因素,各种疫苗的稀释剂和稀释方法都各不相同,在操作前应仔细阅读说明书,按照要求进行使用。

1.3 疫苗接种方法不当

对动物的免疫接种方法很多,有皮下、肌肉、饮水等,接种时不能按照要求进行,出现接种失败。肌注免疫时出现“飞针”情况,疫苗没有注射进去或流失,会造成注射量不足。饮水免疫时,要提前3个小时停止供水,使用非金属饮水器皿而且要避免阳光直射;接种部位不正确导致疫苗不能发挥有效作用;消毒不严,接种时不能做到一畜一针极易引发传染病;在接种前未对接种疫苗进行检查,注射过期或性状改变的疫苗,直接注射后引发动物应激等副反应。

1.4 免疫程序因素

制定科学合理的免疫程序是实施有效防疫工作的重要环节,如免疫程序不合理直接会导致免疫失败,如免疫程序不科学不合理、免疫的时机选择不当,直接对免疫的效果产生较大的影响。过早免疫接种,受母源抗体干扰,导致免疫失败;过迟接种,会出现免疫空白期,易造成猪群发病。同时进行多种疫苗免疫,有时会出现疫苗间相互抑制的现象,从而形成疫苗的免疫失败。

1.5 应激因素

动物机体的免疫功能在一定程度上受到神经、体液和内分泌的调节。在气候突变、湿度过大、通风不良、噪音、环境和饲料的改变等应激因素的影响下,给动物接种疫苗,会引起机体细胞介导免疫功能下降,使猪的免疫应答能力减弱,从而降低猪的抗体水平。遭遇温度骤变,噪音、湿度过大或发霉饲料等各种刺激都能是动物体产生应激反应导致免疫失败。

1.6 疾病及个体因素

动物接种疫苗时,已处于疾病潜伏期或存在严重寄生虫感染,导致接种疫苗后动物迅速发病。有些接种对象由于健康状况、品种或处于某种病理生理状态,接种疫苗后,常导致免疫副反应发生。

2 处理方法

2.1 严格选购疫苗

疫苗旨在经免疫使畜禽产生特异性抗体,产生免疫效果。疫苗本身质量是导致免疫副反应产生的重要因素。选择有生产资质、有生产经验的疫苗生产厂,选择疫苗质量稳定、免疫质量好、副反应发生几率小、疫苗价格适宜的企业,确保疫苗质量。

2.2 加强疫苗管理

疫苗如保存和运输不恰当均会导致疫苗的变质和效价降低,对畜禽机体产生刺激,增大了免疫副反应。因此要重视疫苗管理,严格疫苗储藏环境,根据不同疫苗的种类和贮存,设置不同的贮存环境,避免因贮存不当而失败。同时要严防高温和阳光照射。在疫苗使用过程中不得与消毒剂接触,并注意检查和记录疫苗的贮存情况,在领用时要做好记录,确保疫苗在有效期内使用。运输时要按要求使用冷藏车运输到所需地区。动物防疫人员要做好保存工作,备用的疫苗要按要求进行冰箱储备,外出接种的疫苗要放置在有冰块的保温盒中。从出厂到疫苗的使用要做到冷链不断,确保疫苗价效。

2.3 规范免疫行为

免疫接种时选择良好的天气,避免高热和寒冷或气候突变时进行免疫接种,尽量减少气候原因带来的免疫副反应;在注射免疫时根据畜禽的种类、大小、体重选择适合的针头进行注射,避免因针头过短、过长对畜禽产生刺激,诱发免疫副反应的发生。

2.4 严格器械消毒

免疫器械的卫生洁净也是影响免疫接种的重要因素,在免疫接种时要对注射器和针头进行消毒处理,并确保使用过程中的洁净卫生。使用后的针头应与未用的针头分别放置,做到一畜一针头,严格注射部位消毒,减少因免疫注射带来的免疫副反应。

篇2

关键词:强制免疫;现状;措施;缙云县

中图分类号:S851.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273X(2013)09-0082-01

随着畜牧业发展的需要,畜禽养殖规模化程度也不断提高。但是,如果一旦发生重大传染性疫病,将给养殖户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因此,如何做好畜禽规模养殖的疫病防治工作,已成为所有养殖场户中最重要的问题。免疫是防控重大动物疫病的关键所在,目前,我县对规模养殖场的重大动物疫病实行强制免疫,采取自防和防疫监督相结合的工作方法,由于种种主观和客观原因的存在,往往达不到预期的效果。为此,笔者简要谈一下自己的看法,希望对广大养殖户有所借鉴。

1 缙云县规模养殖场强制免疫的现状及问题

(1)养殖场户防疫意识淡薄。缙云县县以中小型养殖场偏多,而这些养殖场中的业主文化水平和技术素质普遍不高,并且没有配备专职的畜牧兽医技术人员,重大动物疫病防疫意识淡薄,存在侥幸和懒惰心理,弄虚作假现象严重。

(2)动物防疫现场监督不到位。根据规定,养殖场户对畜禽进行免疫时,动物防疫监督员必须到场指导和监督,以确保免疫措施全面得到落实。实践证明,有的乡镇畜禽规模养殖场分布分散和偏远,畜主又没有及时通知等原因,有时不能及时到场有效地进行技术指导和监督,导致动物防疫到场监督形同虚设。经过调查研究,笔者认为实行动物卫生监督员亲临免疫现场监督这做法有侍进一步探讨。

(3)许多县市对动物产地检疫工作并没有全面开展,同时个别检疫人员出证行为不规范等问题,达不到“以检促防”的目的,导致了对规模养殖场的强制免疫行为缺乏有效监督和约束。

(4)基层动物卫生监督执法力量薄弱,没有严格按《动物防疫法》执行,导致某些养殖场业主不重视。

2 建议

(1)加强对规模养殖场户的技术培训。通过讲座、短期学习和专业进修等方法,认真学习畜牧兽医专业技术知识和《动物防疫法》等法律法规,以提高养殖户的专业技术水平和动物防疫法律意识。

(2)改规模养殖场自防为村级动物防疫员统一防疫。这一做法的好处是,能真正做到强制免疫工作的主动性,真正做到免疫密度达100%,免疫规范操作有利于进一步提升免疫质量,同时减少疫苗运输、保存、使用的中间环节和减少疫苗的人为性浪费,提高免疫效果,以真正达到有效地控制重大动物疫病发生的目的。同时可以通过对畜禽采血样进行抗体水平的监测来验证免疫效果。

篇3

关键词:动物免疫;疫苗冷藏使用;接种时注意事项

动物传染病,是养殖业的劲敌。若动物染上疫病,将会对人畜构成危害,影响到商贸流通、社会稳定。给养殖户带来的损失是巨大的,因此,动物的防疫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与迫切。

一、搞好动物免疫工作

1、重视免疫工作。

防控重大动物疫病的有效措施是免疫,免疫是避免和减少动物疫情发生的关键。切实搞好免疫工作,有效防止重大动物疫病的发生,保护畜牧业的健康发展与公共卫生安全。做好重点时期、重点地区与环节的动物免疫,做好口蹄疫、禽流感、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猪瘟、布鲁氏杆菌病、狂犬病、新城疫等免疫接种。

要坚持实行散养农户春秋集中防疫与日常补针相结合;规模集约化养殖场常年按照免疫程序的做法,对新入栏、病后已健康、产后孕畜、仔畜均要进行适时补免;种猪配种、仔猪断奶前要进行高致病性蓝耳病强化免疫。重点做好种畜禽场、养殖大户、规模养殖场以及农户散养动物的免疫,以提高免疫密度与质量。尽量做到免疫到位,不留空当,以防漏免引发疫情。

疫苗免疫是对动物疫病采用的主要有效防控方法。疫苗的种类很多,当前使用的疫苗主要有两类:

(1)灭活苗,比如高致病性禽流感、口蹄疫、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疫苗等;

(2)弱毒苗,比如鸡新城疫、猪瘟疫苗等。根据种类不同的动物,疫病种类,科学选疫苗,并接种,真正发挥疫苗的免疫保护效果,使疫病减少发生且最终达到消灭疫病。

2、免疫前准备。

动物在进行免疫接种前,要充分了解动物的数量、日龄、体重、免疫与否、营养水平、健康状况、饲养管理、卫生消毒、场地清洁等。注意以下几点:

(1)对健康动物免疫接种;

(2)依据往年免疫经验、免疫程序与当地动物疫病流行情况等进行接种;

(3)按照疫苗说明书使用疫(菌)苗,禁止随意增量或减量,更不得凭经验乱用疫苗。

选择合适的免疫时间,对免疫效果影响较大。要对动物进行适时的疫苗接种,以防动物应激反应,保证疫苗效果,比如免疫接种猪牛羊选择在夏暑季凉爽的早晚为宜,冬春寒冷选择午暖时进行。刮大风、雨雪天气突变时免疫要停止,待天气好转时再免。夏季免疫,要避免阳光照射与高温环境。对禽类在夜晚进行免疫为宜,免疫时应激小。

二、疫苗的保管与使用

1、要按照说明书的规定严格保管存放疫苗。通常灭活疫苗,或者是液体状得疫苗,要在2~8℃条件下进行冷藏保存,疫苗不能冻结;弱毒苗或者是呈冻干固态状疫苗,要在-15℃~-20℃条件下保存。灭活疫苗、弱毒活疫苗,保存的温度均要恒温,忌忽冷忽热,切断电源。疫苗在运输过程中,要保持相应的恒温,或按疫苗的说明书保存。

2、疫苗在使用前,要对疫苗的名称、厂家、批号、有效期、贮藏条件等进行检查。核实使用说明书与瓶签标示的内容是否一致。搞清楚装量、每头剂量、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并严格遵守。对过期、无批号、失真空及变色、有沉淀或瓶塞松动、瓶身破裂等现象或不明来源的疫苗禁止使用。

3、使用。

灭活疫苗在使用前2小时左右从冰柜或冷藏室取出,使用时要充分摇匀,在使用过程中要保持匀质。要24小时内用完在疫苗启封后,过期禁用。冻干茁在使用前需要稀释,每种疫苗对使用的稀释剂,稀释倍数及方法都有一定的要求,要严格按照规定处理,要优先使用专用的稀释液,无专用的可用生理盐水或蒸馏水等代替。

疫苗要现配现用,使用注射法免疫时,要当天打开灭活苗且当天用完。弱毒苗稀释后,要放置冷暗处并在2小时内用完。

三、接种时的注意事项

1、使用前要检查疫苗的质量,如颜色、包装、有效期、批号,瓶口和胶盖封闭有无完好,瓶子有无裂纹,瓶内有无异物;

2、对疫苗的说明书要认真阅读,疫苗种类不同,其性能、用法、用量、不良反应、注意事项各不相同,要按说明书上对所用疫苗的性能、用途、用法、接种方法进行全面了解,按瓶签规定的要求严格接种。

3、疫苗稀释要用规定的稀释液,按规定稀释,通常细菌性疫苗用铝胶水或铝胶生理盐水稀释,病毒性疫苗用专用稀释液或生理盐水稀释;禁止用热水、温水或含氯等消毒剂的水稀释。

4、疫苗要现用现配,稀释好的疫苗争取在最短的时间(2小时)内接种完毕,要一次用完。若免疫时间如超过2小时或半天,必须将疫苗液放在4℃冰箱内暂时贮存,若无条件也要放有冰袋或冰块。

5、对注射免疫时注射用具要严格消毒,并做到一针一用,以防交叉感染,禁止使用粗短针头与打飞针。

6、不能两种疫苗混合使用,若同时注射两种疫苗时,要分开部位进行。

7、用饮水免疫时,饮水中严禁混入消毒药,且不能含有漂白粉等能杀灭或抑制疫苗活力的有毒化学物质,禁用金属容器。

8、注射细菌性疫苗后1周内不要使用各种抗生素药,注射病毒性疫苗后2天内不能使用各种抗病毒药。因为具有抑制作用。

9、要注意疫苗的使用方法,若鸡痘、喉气管等需刺种或抹撺的不能肌注。

10、患病猪不能注射疫苗,病愈后再补注。

11、若注射疫苗出现过敏反应时,要马上用肾上腺素等抗过敏药物抢救。

篇4

关键词:动物;传染病;防疫;措施

动物疫病是影响养殖业健康发展的大害,它能引起大批动物发病死亡和动物产品的损失,影响动物及其产品的安全,造成环境污染。动物防疫工作是一项技术性和实效性很强的工作,其目的就是利用科学的技术手段,采取综合性防疫措施,有效预防、控制、扑灭和消灭动物疫病,提高动物健康水平和动物产品的卫生质量。

1 江城县动物疫病防治现状

长期以来,我县的动物防疫工作坚持以“预防为主”的方针和“因病设防、突出重点、科学免疫、综合防制、分级负责、协同作战、规范管理、讲求实效”的原则,积极落实各项任务,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1.1 行政推动措施得力 动物防疫作为确保畜产品安全和社会稳定的重要内容得到了各乡镇和畜牧部门的高度重视并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在加强领导、落实政策、目标管理等方面采取了切实可行的措施。县政府成立了“江城县重大动物疫病防治指挥部”,下发了《江城县重大动物疫情应急预案》,全县51个行政村都配备了村兽医防疫员。

1.2 动物疫病防制工作进展有序 猪、鸡“两瘟”的防疫密度达到了88.8%和80.2%,牛、羊、猪、五号病的免疫密度也达到88.6%、50%、60.4%,同时有针对性的加强了疫病监控和免疫等措施,切断了疫病传播途径,做到了有备无患,提高了我县动物防疫灭病的能力,建立了严格的免疫档案和免疫标记制度,并指定专人负责疫苗、耳标、耳号钳、打孔钳的发放及管理工作,规范了免疫档案和耳标管理,建立健全了县、乡、村三级动物疫情监测报告网,指定专人做疫情的收集、汇总、分析和报告工作,为全县动物防疫工作提供全面、准确的信息。

1.3 抓紧了动物防疫监督和检疫工作 实行了强制免疫标识管理,把产地检疫、屠宰检疫、运输检疫、监督检查紧密结合起来,并在江城县整康公路动物防疫监督检查站设卡,对运载动物及其动物产品的过往车辆严格查证验标、点物及登记,使全县开展产地检疫的乡镇达到了 100 %,开展产地检疫的村达到了 30 %以上。

1.4 兽药监督和饲料监控管理水平有新的提高 畜牧部门采用多种形式加大对《兽药管理条例》、《饲料管理条例》及配套法规的宣传力度,做了兽药、饲料的抽检工作,严厉查处了无证经营制售假冒伪劣兽药和在饲料中乱添滥用违禁兽药和饲料添加剂的违法行为,进一步规范和净化了兽药饲料市场。

2 动物疫病防治应采取的措施

2.1 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 在防疫工作中始终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采取“养、防、检、治”等诸环节的综合性防治措施;有效控制动物疫病。对于动物疫病,首要的是防止其发生与流行。预防工作做好了,可做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动物疫病在防疫方面有其共同的规律,只要通过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和增强动物的免疫力3个方面进行综合防控,就能取得良好的成效。

控制、扑灭动物疫病,要因时因地制宜。兽医防治人员须根据每种传染病在不同时间、地区的具体流行特点采取相应措施。动物传染病是在病原微生物侵入机体以后,机体抵抗力减弱而发生的。传染病的流行有3个环节:传染来源、传播途径及易感动物。这3个环节联结在一起,才能引起传染病的流行。预防和控制、扑灭动物传染病,应针对些环节和条件,采取相应的措施。

2.2 及时报告疫情与动物检疫 预防、控制、扑灭动物传染病,首先要了解疫情。只有掌握疫情,才能为制订有效的防疫措施提供可靠的依据。了解疫情、掌握疫情,是控制、扑灭动物疫病的首要条件,是控制、扑灭动物疫病工作必须首先解决的问题。

掌握疫情的基本要求,概括起来是“快、准、全”等三个方面。发现疫情尽早向上级主管部门报告,及时做出正确诊断,迅速采取控制和扑灭措施;动物检疫是预防动物疫病发生,及时发现疫病,防止动物疫病扩散蔓延,以及防止疫病传人、传出的重要措施。养殖人员应对养殖场所、圈舍及设备有充分的了解,对动物群体健康状况要心中有数,每天进行认真检查,发现异常应及时报告和正确处理,做到及早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措施,防止疫病的发生与传播。对畜禽要勤观察,并按当地疫情定期检查,可采取临床检查和必要的血清学反应和变态反应方法等。把检出的患病动物和健康动物分开饲养以控制传染源,防止疫情继续扩大,将疫情限制在最小范围内就地扑灭。同时也便于对有病动物的治疗和对健康动物实施紧急免疫接种等防疫措施。新引进动物应坚持从非疫区购买,并经过免疫接种,免疫接种证明在有效期内,有检疫证明的动物方可引进。把新引进的动物放入隔离舍内进行观察,各种传染病的最长潜伏期的期限,一般为1个月。观察期满,确认健康时,才能与原有的动物合群饲养。

2.3 预防接种和药物预防 在规模化集约化养殖场饲养数量大、相对密度高,随时都有可能受到传染病的威胁与侵袭。为了防患于未然,在平时就要有计划地对健康动物群进行免疫接种,目前疫苗种类多、免疫方法各不相同,被接种的动物经一定时间的免疫力。根据免疫接种进行的时机不同,可以分为预防接种和紧急接种两类。

2.3.1 预防接种 预防接种是为了预防某些传染病的发生和流行,平时有计划地给健康动物进行的免疫接种。预防接种通常使用免疫原如疫苗、菌苗、类毒素等。免疫原接种后出现免疫力较慢,一般在接种后1~3周才产生,但维持时间较长,可达半年至数年。―般而言,活疫(菌)苗接种后免疫力产生快,持续时间长;灭活疫(菌)苗接种后,免疫力产生慢,持续时间短。

2.3.2 紧急接种 紧急接种是在发生传染病时,为迅速控制和扑灭疫病的流行,而对疫区和受威胁区尚未发病的动物进行的免疫接种。在疫区用疫苗作紧急接种前,必须对动物逐头逐只地详细观察和检查,只能对没有临床症状的动物进行紧急接种,对患病动物及处于潜伏期的动物,应立即隔离治疗或扑杀。如果患病动物和潜伏期的动物按种疫苗后,不仅不能得到保护,反而促进其发病,造成损失。

防治动物疫病除正确和合理应用疫(菌)苗预防外,使用药物进行防治也是不可忽视的一项措施。同时,有许多药物对动物有调节代谢、促进生长、改善消化吸收、提高饲科利用率等作用.成为科学养畜、提高生产效益的重要手段之一,所以越来越多的药物被用于养殖业中。

篇5

【摘要】 目的:研究以重组复制缺陷型腺病毒为载体的Fas配体(FasLigand,即FasL)基因和白细胞介素10(即IL10)基因治疗实验性自身免疫性感音神经性聋。方法:采用同种内耳组织抗原加弗氏佐剂免疫豚鼠,造成自身免疫性感音神经性聋的动物模型28只,按配对设计将其分为4组,通过鼓阶微量注射的方式,A组注入携带FasL基因的腺病毒(AdFasL),B组注入携带IL10基因的腺病毒(AdIL10),C组单纯注入腺病毒(携带绿色荧光蛋白,即AdGFP),D组注入等量的磷酸盐缓冲液。基因导入7 d后行听觉脑干诱发电位(ABR)测试,后取颞骨制作石蜡切片并行HE染色和光镜观察,每组各取两耳行螺旋韧带和基底膜透射电镜观察。每组各取3只(6耳)行免疫荧光和酶免疫组织化学试验,以检测基因产物表达和腺病毒转染情况。结果:免疫组织化学显示携带目的基因的腺病毒可以转染血管纹、螺旋韧带、Corti器、螺旋神经节、蜗轴小血管周围及其耳蜗的骨壁等部位的细胞,并产生相应的蛋白产物(IL10和FasL)。ABRⅢ波阈值的均值对比结果显示,A组和B组明显低于C组和D组。内耳组织的免疫炎性反应亦明显较C组减轻。结论:重组复制缺陷型腺病毒可以携带目的基因转导入内耳,并在内耳表达基因产物,其抑制炎症反应的作用可有效地减轻自身免疫性感音神经性聋的内耳组织免疫炎性损伤和听觉功能障碍,有望成为治疗自身免疫性感音神经性聋新的方法和途径。

【关键词】 基因治疗; 自身免疫性感音神经性聋; 豚鼠

1979年McCabe依据其临床发现,即18例听力障碍患者经过免疫抑制治疗后听力有明显改善,提出了自身免疫性感音神经性聋(autoimmune sensorineural hearing loss,ASNHL)的概念。之后的进一步研究发现,自身免疫性损害不仅可累及耳蜗,还可波及前庭,故又提出了自身免疫性内耳病(autoimmune inner ear disease,AIED)[12]概念。目前ASNHL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尚不十分清楚,临床缺乏特异性诊断方法,对于ASNHL患者的治疗亦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是采用皮质激素或免疫抑制剂治疗,虽然疗效较快、较好,但该类药物毒副作用多,而且还存在停药后复发率较高等问题。

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研究的深入和基因工程技术的进展,基因治疗已成为许多相关疾病治疗研究方面的热点和新希望。基因治疗是根据特定的治疗目的基因将DNA导入到宿主细胞中并在其中表达。1996年Lalwani等[34]报道了将基因导入动物内耳,以后关于内耳的基因治疗成为一个热点,并在载体选择、导入方法和安全性评估等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基因工程技术已能构建特异性载体,可携带治疗基因导入动物耳内,在动物内耳获得高效表达[4],产生具有高度生物活性的稳定的基因产物,并且不产生病毒相关的耳毒性反应,这为基因治疗感音神经性聋提供了生物学证据。

目前因为复制缺陷性腺病毒载体具有病毒滴度高、转染效率高(100%)、宿主细胞范围广、外源基因容量大、稳定和无插入突变危险等特点,已经成为基因转导研究中应用最多的载体之一。Yagi等[5]将腺病毒携带的GDNF基因从圆窗膜注射入鼓阶,GDNF基因在蜗内得到表达并发挥作用。

基于上述研究状况和现有研究工作基础,本项目组拟将利用基因治疗的独特性和内耳可行局部治疗的独特解剖特点,对自身免疫性感音神经性聋模型动物进行内耳免疫抑制或调节基因的试验性治疗研究,以探讨其治疗效果和可能发生的副反应情况。

1 材料和方法

1.1 实验动物

健康成熟豚鼠,白色红目,体重300 g左右,耳廓反应正常,耳镜检查排除中耳疾患,所有动物均由南京青龙山养殖场提供。

1.2 内耳组织粗制抗原(crude inner ear antigens,CIEAgs)制备

豚鼠CIEAgs制取方法参考文献[4],主要步骤:将豚鼠清醒断头,取出颞骨,快速打开听泡,在解剖显微镜下分离全膜迷路,包括基底膜、螺旋韧带、膜半规管、椭圆囊和球囊(祛除耳石器),放入0.01 mol·L-1 pH 7.4 PBS中,经研磨、冻溶、超声粉碎、匀浆、离心(1 000 r·min-1,5 min)后取上清液,采用紫外分光光度计测定蛋白含量,分装后低温干燥制成CIEAgs干粉备用,保存于-80 ℃冰箱。

1.3 ASNHL动物模型制备

首次免疫每只动物采用CIEAgs 400 mg·(0.4 ml)-1,加等量完全弗氏佐剂,注射于右后足垫;2周后以CIEAgs 200 mg·(0.4 ml)-1加等量不完全弗氏佐剂,注射于背部多点皮下;间隔2周后,再同样强化免疫1次。依据听觉诱发电位Ⅲ波的阈值升高(超过免疫前全部动物均值加2倍标准差)和出现针对CIEAgs特异性抗体(ELISA法,波长490 nm时A值超过免疫前全部动物均值加2倍标准差),判断为ASNHL模型动物制备成功[6]。

1.4 实验设计

ASNHL模型动物共28只,按配对设计分为4组,每组7只:A、B和C组分别向鼓阶内注入携带FasL基因的重组腺病毒(AdFasL)、携带IL10基因的重组腺病毒(AdIL10)和携带绿色荧光蛋白的腺病毒(AdGFP);D组(即对照组)用同样方法仅向鼓阶内注射磷酸盐缓冲液。

1.5 重组基因载体鼓阶内注射

末次免疫后2周进行。豚鼠用1%的戊巴比妥钠腹腔注射麻醉(30 mg·kg-1)后,在耳廓后方作一长3~4 cm弧形切口,显露听泡,用微型电钻打开听泡,暴露耳蜗底转,用针尖轻轻磨薄耳蜗鼓阶侧壁的骨壁,钻一针尖大小的孔,用微推进器将小儿头皮针的针尖(针尖斜面已打磨变小)插入鼓阶,深度不超过1 mm,先抽取少量(约10 μl)的外淋巴液,再用微量注射机将重组腺病毒或腺病毒液缓慢(1 μl·min-1)注入鼓阶,A组给予AdFASL(病毒滴度为2.5×10 10 pfu·ml-1)20 μl,B组给予AdIL10(病毒滴度为1.0×108 pfu·ml-1)20 μl,C组给予ADGFP(病毒滴度为1.0×109 pfu·ml-1)20 μl,D组给予等量的磷酸盐缓冲液,骨蜡封闭耳蜗底转,抗生素冲洗中耳腔3次,部分局部放置氧氟沙星明胶海绵预防感染。骨蜡封闭听泡骨孔,逐层缝合伤口。所有操作应严格遵守无菌原则。

1.6 特异性免疫反应测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测定特异性抗体。分别于免疫前和末次免疫后2周进行。心脏采血,分离血清。用100 μg·ml-1的CIEAgs溶液包被ELISA板,于4 ℃过夜并封闭,加入1∶10稀释的豚鼠血清37 ℃下孵育2 h,洗板4次,加入1∶2 000稀释的辣根过氧化物酶标记的葡萄球菌蛋白A(Staphylococcal protein AHRP,SPAHRP)37 ℃下孵育1 h,洗板4次,以邻苯二胺过氧化氢溶液为底物显色10 min后用H2SO4终止显色,在酶标仪下测定波长为490 nm的吸光度A值。

1.7 听觉脑干诱发电位(auditory brainstem response,ABR)测试

分别于免疫前、末次免疫后2周和鼓阶内注射后(1周),采用听觉诱发电位测试系统,豚鼠头顶冠状缝与矢状缝交界处插入针形电极作为测试电极,参考电极置于耳廓后方靠近乳突尖,接地电极置于对测乳突,刺激声信号采用Click,重复频率为11次·min-1,叠加2 048次,记录时程10 ms,测定Ⅲ波的阈值、潜伏期和波幅。

1.8 内耳光镜观察

各组听觉测试后各取3只豚鼠,麻醉后断头,立即取出颞骨,打开听泡,放置于4%多聚甲醛固定液中,12 h后换EDTA脱钙7~10 d,修剪后流水冲洗1~2 h,常规脱水、透明、浸蜡、定向包埋。耳蜗中轴切片,片厚5 μm,漂片、捞片、粘片,常规HE染色,封片,光镜观察。

1.9 免疫组织化学试验

1.9.1 内耳石蜡包埋 各组于听觉测试后各取豚鼠3只,麻醉、断头,迅速取颞骨,打开听泡,放置于4%多聚甲醛固定液中,用针挑开圆窗,在蜗尖钻一小孔,快速灌注数次,固定12 h,采用EDTA脱钙7~10 d,修剪后流水冲洗1~2 h,常规脱水、透明、浸蜡、定向包埋。

1.9.2 免疫荧光化学试验 将C组2只动物的颞骨蜡块行耳蜗中轴切片,片厚5 μm,漂片、捞片、粘片后常规脱蜡至水,在倒置荧光显微镜下观察和摄片。

1.9.3 酶免疫组织化学试验 按上述方法获得切片,用胰酶(0.2%)修复抗原,余具体步骤:正常山羊血清封闭10 min,加PBS稀释的第一抗体(A组加入兔抗鼠FASL,B组加入兔抗鼠IL10,C、D组加入兔抗鼠FASL和兔抗鼠IL10两种抗体),4 ℃过夜,PBS洗5 min×3次,加入HRP标记的SPA作为二抗,37 ℃孵育30 min,PBS洗5 min×3次,DAB染色,封片剂封片,光学显微镜观察摄片。以上试剂均购买自武汉博士德生物工程有限公司。

1.10 内耳透射电镜观察

各组听觉试验后各取1只豚鼠,麻醉后断头,迅速取出颞骨,经固定后取出全内耳膜迷路(螺旋韧带、血管纹),后固定、脱水、浸透、树脂定向包埋,聚合后修整包埋块,超薄切片,染色后透射电镜观察摄片。

2 结

2.1 特异性免疫反应试验结果

见表1。结果显示:与免疫前相比,各实验组和对照组免疫后抗体水平均明显升高,差异有显著性(配对t检验,P<0.05)。免疫前和免疫后的各组间对比,未显示有显著性差异(配对t检验,P>0.05)。表1 各组血清中针对CIEAgs特异性抗体水平

2.2 听觉功能

以ARB的Ⅲ波反应阈作为评定听力水平的指标,结果见表2。与免疫前相比,免疫后各组ABR平均阈值升高,差异均有显著性(t检验,P<0.05)。与内耳抗原免疫后相比,A组和B组内耳局部基因治疗后ABR平均阈值降低,差异亦均有显著性(t检验,P<0.05);A组平均阈值降低更为明显,但与B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t检验,P﹥0.05)。C组和D组内耳局部给药前后对比,差异无显著性。各组内同期左右耳对比差异均无显著性(t检验,P﹥0.05)。A组和B组分别以其免疫后的ABR平均阈值减2倍标准差作为判断治疗后听觉功能改善标准,A组有3只(5耳)、B组有2只(3耳)经局部基因治疗后听觉功能明显提高,治疗有效率分别为35.71%(5耳/14耳)和23.08%(3耳/13耳),B组1耳并发感染不计。同样分别以C组和D组免疫后的ABR平均阈值减2倍标准差作为判断治疗后听觉功能改善标准,内耳局部给药后,未发现有明显听力功能提高耳。表2 各组ABR测试结果

2.3 内耳光镜观察结果

见图1。C组和D组出现较为显著的内耳组织炎症反应,包括:出现Rosenthal管中炎症细胞(以单个细胞为主)浸润,螺旋神经节细胞变少,耳蜗顶回骨壁内及血管纹有散在的黄色含铁血黄素颗粒,部分动物蜗管或鼓阶内可见絮状物沉积,蜗管内出现“漂浮细胞”。Corti器和血管纹未见明显异常。A组和B组的炎症反应明显较C组和D组为轻,尤其是听觉功能改善耳,仅在蜗轴血管周围有部分单个核细胞浸润,但螺旋神经节细胞数基本正常,Corti器和血管纹未见明显异常。鼓阶内见部分絮状物,但未见“漂浮细胞”。

2.4 免疫组织化学试验

2.4.1 免疫荧光试验 见图2。结果显示:C组见明显荧光显示的部位主要分布于耳蜗骨壁、骨螺旋板的蜗管内唇部、螺旋韧带和血管纹等部位。

2.4.2 酶免疫组织化学 见图3。结果显示:A组主要显色反应(即FASL表达)部位包括螺旋神经节、Corti器、血管纹、蜗轴小血管周围、耳蜗骨壁以及壶腹嵴等。B组主要显色反应(即IL10表达)部位包括血管纹、螺旋韧带、Corti器、螺旋神经节以及耳蜗的骨壁。C组和D组仅在螺旋神经节和耳蜗骨壁有较弱的显色。

2.5 透射电镜摄片结果

各组显示均未出现特殊的细胞和细胞内结构的病理变化,仅见C组的1耳血管纹上皮细胞内部分线粒体肿胀(图4)。

3 讨

目前ASNHL的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但对许多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生和病理变化研究中发现,部分细胞因子起着重要作用。已有实验表明,IL10等免疫调节分子在自身免疫性疾病的预防和类风湿性关节炎、多发性硬化、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炎及自身免疫性眼葡萄膜炎等动物模型的基因治疗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78]。我们已成功构建了ASNHL的动物模型[9],本项实验研究采用豚鼠的同种内耳抗原免疫后,成功地造成部分实验动物出现感音神经性聋和血清特异性抗体水平升高,即制成了ASNHL动物模型。再将重组腺病毒携带免疫调节分子基因(即抗炎症分子的基因AdIL10)和干扰自身免疫反应信号传递过程并可导致细胞程序性死亡的分子基因(即调控细胞凋亡分子的基因AdFasL)采用鼓阶注射的方法导入豚鼠内耳,并于导入后7 d测试实验动物的听觉功能、内耳组织中病毒转染和导入基因产物的表达情况。结果显示ASNHL实验动物经内耳局部注射携带免疫调节基因的重组腺病毒后,部分实验动物的听觉功能明显提高,即ABRⅢ波阈值降低,组间阈值的均值对比,均较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耳蜗病理组织形态学观察发现两个实验组动物的内耳免疫炎性反应亦较对照组动物为轻,仅见部分实验动物出现蜗管内絮状物,未出现螺旋神经节细胞数量变化,Corti器和血管纹形态基本正常,从而提示内耳局部的免疫调节基因治疗具有较好的效果,即调节和抑制了由于自身免疫所造成的内耳炎性反应和损伤,进而逆转和提高了听觉功能。

内耳免疫组织化学试验结果显示,重组腺病毒可以成功转染豚鼠内耳,主要分布于耳蜗骨壁、骨螺旋板的蜗管内唇部、螺旋韧带和血管纹等部位。FasL基因表达产物主要分布于螺旋神经节、Corti器、血管纹、蜗轴小血管周围、耳蜗骨壁以及壶腹嵴等部位。IL10基因产物主要分布于血管纹、螺旋韧带、Corti器、螺旋神经节以及耳蜗的骨壁。基因产物表达于壳子、耳蜗血管纹、螺旋韧带、Corti器、小血管周围。单一鼓阶内的一点注射可以较为广泛地分布于内耳各部位组织中,依据内耳解剖学和组织学特点,我们推测可能有3个途径使腺病毒从鼓阶分布到蜗管:(1)通过骨螺旋板下层中的小孔与鼓阶的外淋巴液相交通;(2)通过蜗神经纤维穿过的细孔与鼓阶的外淋巴液相交通;(3)鼓阶和前庭阶在顶回以蜗孔相交通,蜗管中的内淋巴液通过前庭膜与外淋巴液相交通。具体实际情况有待进一步研究和探明。

另一有趣的现象是两个实验治疗组的动物免疫组织化学试验结果显示,在耳蜗的骨壁均有显著的病毒转染和免疫调节基因产物的表达,具体机制尚不清楚。依据本组在以往实验研究中的发现,即同种内耳组织抗原免疫豚鼠后,部分实验动物的耳蜗骨壁内出现明显的炎性病灶[10](与骨硬化症的病变极为相似,从而支持该病的自身免疫性病因学假说),此次基因治疗的方法对于自身免疫性耳硬化症是否能发挥一定的治疗效果,有待进一步研究证实。

此次实验研究中,我们对于一组ASNHL的实验动物鼓阶内单纯注射腺病毒后,结果显示听觉功能无显著变化,内耳病理形态学改变与内耳局部注射缓冲液的对照组相似,即提示腺病毒对于ASNHL治疗无显著效果,但亦未造成进一步损伤。

参考文献

[1]McCABE B F.Autoimmune sensorineural hearing loss[J].Ann Otol Rhinollmyrgol,1979,88:585589.

[2]McCABE B F.Autoimmune inner ear disease: therapy[J].Am J Otol,1989,10:196197.

[3]LALWANI A K,WALSH B J,REILLY P G,et al.Development of in vivo gene therapy for hearing disorders : introduction of adenoassociated virus into the guinea pig[J].Gene Ther,1996,3:588592.

[4]RAPHAEL Y,FRISANCHO J C,ROESSLER B J.Adenoviralmediated gene transfer into guinea pig cochlear cells in vivo[J].Neurosci Lett,1996,207:137141.

[5]YAGI M,MAGAL E,SHENG Z,et al.Hair cell protection from aminoglycoside ototoxicity by adenovirusmediated overexpression of glial cell line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J].Hum Gene Ther,1999,20:813823.

[6]杨湘宁,钟启明.同种内耳抗原免疫致豚鼠感音神经性聋的实验研究[J].中华耳鼻咽喉科杂志,1992,27: 35.

[7]De KOZAK Y,THILLAYEGOLDENBERG B,NAUD M C,et al.Inhibition of experimental autoimmune uveoretinitis by systemic and subconjunctival adenovirusmediated transfer of the viral IL10 gene[J].Clin Exp Immunol,2002,130:212223.

[8]LIANG W,KARABEKIAN Z,XU Q H,et al.Bcell delivered gene transfer of human SAgIg fusion protein protects from experimental autoimmune uveitis[J].Clin Immunol,2006,118:3541.

篇6

一、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动物防疫法》,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预防为主、群防群控、依法防治、科学防治“的方针,以防控重大动物疫病为中心,以维护公共卫生安全为目的,以高致病性禽流感、口蹄疫、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猪瘟等重大动物疫病防控为重点,狠抓强制免疫、疫病监测、抗体检测、消毒灭源、检疫监督等综合防控措施的落实,实现全年重大动物疫病防控目标,保障畜牧业健康发展。

二、时间安排

此次春防工作从2月10日开始,3月20日全部结束。区级集中免疫抗体监测工作将于3月30日开始,各镇、街道办事处在开展春防工作时,要兼顾不同病种、不同畜种合理安排免疫时间。

三、总体目标和内容

今年春季重大动物疫病防控总体目标是:高致病性禽流感、牲畜口蹄疫、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猪瘟等重大动物疫病应免畜禽免疫密度达到100%,免疫畜禽群体平均免疫抗体合格率达90%以上,猪、牛、羊耳标配戴率100%,免疫记录、免疫档案与标识相符,使用免疫疫苗合理,免疫操作规范,免疫效果可靠,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以强制免疫为主的春防任务。

(一)高致病性禽流感

对所有家禽实行强制免疫。

1、对新补栏种鸡、蛋鸡以及虽已免疫但已过免疫保护期的种(蛋)鸡全部使用重组禽流感H5N1亚型(Re-4株+Re-5株)二价苗免疫,对首次免疫的种(蛋)鸡在3-4周后进行加强免疫。

2、对种(蛋)鸭、种(蛋)鹅,用H5N1亚型(Re-4株+Re-5株)禽流感灭活苗免疫。对新生雏鸭或雏鹅14-21日龄时初免,间隔3-4周加强免疫。

3、对所有散养禽进行一次集中免疫,用H5N1亚型(Re-4株+Re-5株)二价苗免疫。

4、免疫效果监测及判定标准:

⑴所有应免家禽免疫密度要求达到100%;

⑵免疫抗体效价(HI)试验≥24判定为合格;

⑶禽群免疫抗体合格率达90%以上。

(二)牲畜口蹄疫

对所有猪、牛、羊实行强制免疫。

1、猪使用O型口蹄疫灭活苗(优先采用合成肽苗),对新生仔猪以及虽已免疫但已过免疫保护期的猪使用O型口蹄疫灭活疫苗进行免疫,对新生仔猪在28-35日龄时首次免疫,间隔1个月后进行一次强化免疫。

2、对新生犊牛、羔羊以及虽已免疫但已过免疫保护期的牛、羊使用O型-亚洲I型口蹄疫二价灭活疫苗进行免疫,对新生犊牛在90日龄、新生羔羊在28-35日龄左右进行初免,间隔1个月后进行一次强化免疫。

3、对新生犊牛以及虽已免疫但已过免疫保护期的奶牛加免A型口蹄疫疫苗进行免疫,新生犊牛免疫后间隔1个月后进行一次强化免疫。

4、对所有散养猪、牛、羊用相应疫苗进行一次集中免疫。

5、免疫效果监测及判定标准:

⑴所有应免家畜免疫密度要求达到100%;

⑵猪免疫21天后,其它畜15天后,进行免疫效果监测,牛、羊亚洲I型,液相阻断ELISA的抗体效价≥26判定为合格;牛、羊、猪的O型口蹄疫抗体,正向间接血凝试验的抗体效价≥25判定为合格,液相阻断ELISA的抗体效价≥26判定为合格;猪合成肽疫苗VP1结构蛋白ELISA抗体效价≥25判定为合格;

(3)所有应免家畜免疫抗体合格率≥90%判定合格。

(三)高致病性猪蓝耳病

对所有猪进行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灭活疫苗进行强制免疫。

1、新生仔猪断奶后使用灭活苗初免(先于猪瘟、口蹄疫免疫一周左右免疫)。

2、已免疫的种母猪在配种前使用灭活苗加强免疫1次。

3、后备种猪、种公猪使用灭活苗,每间隔4个月免疫1次。

4、免疫效果监测及判定标准:

(1)所有应免猪免疫密度要求达到100%;

(2)猪免疫21天后,用猪蓝耳病间接ELISA方法检测,抗体阳性判定为免疫合格;

(3)所有应免猪免疫抗体合格率≥90%判定为合格。

(四)猪瘟

对所有猪进行猪瘟疫苗强制免疫。

1、新生仔猪以及虽已免疫但已过免疫保护期的猪使用猪瘟脾淋苗进行免疫,对新生仔猪在25-35日龄时初免,60-70日龄加强免疫1次。

2、所有散养猪进行1次集中免疫。

3、免疫效果监测及判定标准:

(1)所有应免家畜免疫密度要求达到100%;

(2)猪免疫后21天,用猪瘟抗体阻断ELISA方法检测,抗体阳性判定为免疫合格;

(3)所有应免猪免疫抗体合格率≥90%判定为合格。

四、具体措施

(一)、强化防控责任落实。

按照国务院的要求和《动物防疫法》的规定,地方政府对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工作负总责,县区畜牧局组织实施动物疫病强制免疫计划,乡级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组织本辖区域内饲养动物的单位和个人做好强制免疫工作。切实落实各项防控措施,做到职责到岗、责任到人,形成人人有责任的工作格局。对因集中免疫不力、资金不落实、免疫密度和效果达不到要求、疫情报告不及时、处置不彻底等造成疫情发生蔓延的,要依法依纪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切实落实防控工作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

(二)强化防控措施落实。严格落实以免疫注射为重点的综合防控措施,各镇、街道办事处要充分认识免疫的重要性,扎实做好强制免疫的组织、指导工作,及时处理免疫应激反应,保障免疫工作的顺利进行。要严格实行“政府保免疫密度,业务部门保免疫质量”的动物防疫双轨制,确保免疫密度和质量。

(三)、强化疫情监测。抓住集中免疫的有利时机,做好疫情监测和流行病学调查工作。重点强化种畜禽场、交易市场、养殖密集区等重点地区的疫情监测工作。严格执行疫情报告和疫情举报制度,及时上报疫情。

(四)、强化检疫监督。加强对动物及动物产品的屠宰、经营、运输、储藏等环节的监督检查,进一步强化产地检疫和屠宰检疫,认真查证验物,对病死畜禽严格按照“四不一处理”的要求,进行无害化处理。

篇7

1. 疫苗因素

①疫苗本身质量问题引起保护性能差。如弱毒苗的关键是免疫原性和毒价,灭活苗的关键是有效病毒含量,因此疫苗的使用和采购厂商要选用通过农业部GMP认证的企业,不要使用来源不明、标志不清、非法生产和非法进口的疫苗。②疫苗毒(菌)株与本地流行毒(菌)株血清型或亚型不一致,或流行株的血清型发生了变化,或疫苗选择不当,甚至用错了疫苗。③疫苗运输、保管不当。不同的疫苗株和剂型,保存温度不同,须按说明要求保存。疫苗稀释后未及时使用,会造成疫苗活力和效价降低。④疫苗的相互干扰,不同疫苗同时接种或疫苗接种间隔时间太短,都易在动物机体内影响彼此的免疫应答,导致免疫失败。

2. 动物因素

①接种活苗时动物较高的母源抗体或前次免疫残留的抗体,对疫苗产生了免疫干扰。②接种时动物已处于潜伏感染,或在接种时由接种人员及工具带入病原体。③动物先天的免疫器官发育不全或者先天免疫系统缺陷。④动物群中有免疫抑制性疾病存在,或有其他疫病存在,使免疫力暂时下降导致免疫失败。

3. 人为因素

①免疫接种工作不认真,例如饮水免疫时饮水器不足,疫苗稀释错误或稀释不均匀,接种量不足,接种有遗漏、接种过期疫苗等。②免疫接种途径或方法错误,如只能注射的灭活苗却采用饮水法接种。③恶劣的饲养环境如畜禽舍酷热、寒冷、拥挤、潮湿、不通风,转群,突换饲料等应激引起免疫力下降,造成免疫失败。④管理不善,致使饲料霉变,释放霉菌毒素引起免疫失败。⑤免疫接种前后使用了免疫抑制性药物,或在活菌免疫时使用了抗菌药物都会影响免疫效果。

篇8

关键词:动物免疫学;自主学习;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42-0114-02

引言:

《动物免疫学》、《兽医免疫学》是高等院校动物医学专业极为重要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免疫学已渗透到生命科学的所有学科,而动物免疫学作为免疫学的一个分支,也已渗透到兽医学及生物科学的各个领域。在兽医学中的应用主要包含:

1.免疫诊断。例如,基于抗原抗体特异性结合反应的血清学检测技术,目前已广泛应用于各种动物疫病的诊断。

2.免疫预防。疫苗免疫已经成为防控我国动物传染病的重要手段。目前,我国对猪瘟、口蹄疫、高致病性禽流感以及高致病性猪繁殖与呼吸综合症等四种重大动物疫病实行强制免疫。

3.免疫治疗。例如,对发病个体进行抗血清被动免疫的紧急预防治疗。然而,由于《动物免疫学》具有理论抽象难懂、知识点分散繁多等课程特点,加之与《兽医传染病学》、《动物生物化学》等课程的渗透交叉,是动物医学专业学生普遍认为较为难学的一门课程。

自主学习教学法基于美国心理学家Carl R. Rogers非指导性教学理论,是一种以学习者为中心,以人为本,引导学习者独立、主动学习的教学方法。在免疫学的理论与实验教学过程中,我们尝试通过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激发对免疫学的兴趣,提高学习积极性,从而改善教学效果。本文作者主要根据切身经历的中美高校兽医学院《动物免疫学》课程教学,通过比较探讨,总结出以下几点建议,为我们《动物免疫学》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一、通过采用问答教学方式鼓励学生做好课前预习

笔者在美国堪萨斯州立大学(KSU)学习工作期间,选修过兽医学院的《兽医免疫学》与生物学院的《免疫学》两门课程。与国内的《动物免疫学》课程相比,美国《兽医免疫学》课程,明显更加强调互动教学。最简单的一点,国内上《动物免疫学》时,虽然老师也会提醒学生提前预习课程内容,但是由于传统教学方法通常是按教材满堂灌,学生预习与否对上课影响不大,因此,造成大多数学生都没有养成认真预习的习惯。然而,在美国《兽医免疫学》或者《免疫学》课堂上,主要是进行免疫学相关问题的探讨。老师会通过连续问问题的方式引导学生学习,而学生则根据预习所自学内容分析、讨论这些问题,这一问答教学方式使得课前预习变得非常重要。如果没有很好的课前预习,很难跟上教学进程。因此,课前预习已成为美国大学生最重要的学习任务之一。

二、通过实际案例讲解增强对免疫学理论知识的理解

美国本科生学习《兽医免疫学》和《免疫学》课程时,教师主要是通过实例教学完成重点免疫学知识讲解。常用的实例来源包括:

1.最新发表在免疫学相关顶级杂志上的研究内容。通过最新研究结果探讨,讲解课程上要介绍免疫学知识,以增强学生对这一知识点的兴趣并加深理解。

2.通过给学生提前发放将要讲解的知识点相关经典文献或者案例供学生自学,再在课堂上进行特定案例探讨。

3.通过介绍由于免疫学相关研究而获得诺贝尔奖的实例介绍免疫学知识点。具体案例如:(1)在谈到先天性免疫缺陷(SCID)时,通过讲述气泡男孩David Vetter因为患有SCID,在与世隔绝的气泡内生活了12年的故事,使大家对SCID留下深刻的印象。(2)在谈到疫苗的作用时,通过讲述1979年天花消灭以及2012年牛瘟扑灭的例子,说明疫苗免疫在传染病防控中的重要作用。(3)德国医学家Emil Von Behring因为发现抗体并建立血清疗法而在1901年获得首届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美国免疫学家Bruce A. Beutler与法国生物学家Jules A. Hoffmann由于在天然免疫功能方面的研究,与加拿大免疫学家Ralph M. Steinman关于树突状细胞在获得性免疫功能方面的研究,而共同分享了2011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通过介绍这些伟大的科研成就,提高学生学习免疫学的兴趣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免疫学相关的研究工作。

三、通过任务安排使学生自主完成部分教学内容

KSU本科生在《兽医免疫学》、《免疫学》教学过程中,与国内学生相比,所需自主参与完成的教学任务明显较多。例如,任课教师会选择部分重要知识点,根据班级学生人数,安排3―5名学生为一小组,完成某一知识点的自主教学任务,组内人员分工完成相关资料查询、教学课件准备,并以PPT形式向所有学生口头汇报。其他学生可在课堂上提问,由该组学生解答。任课老师需在他们完成自主教学过程中,给予引导、帮助,并做相应的补充,以获得较为良好的教学效果。此外,学生需要自主选择一个较为感兴趣的免疫学相关问题,通过查阅文献书籍等资料,写一份关于该问题或者知识点的综述报告,老师会根据综述报告完成情况,给予点评并打分。自主教学与综述报告都是期末最终考核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通过双语教学促进兽医专业课程教学与国际接轨

随着教育国际化进程的日益推进,兽医专业本科教育需要积极使用英语等外语进行专业课教学。特别是近几年许多高校都从海外引进了一批高层次人才,在师资力量上,双语专业课教学已经完全可能实现。为推进我校兽医专业本科生的双语教学改革,建议先采用小班试点制,对部分专业基础课或专业课进行双语教学实践。双语专业课试点班的顺利进行需满足如下要求:

1.试点班学生必须主观支持对《动物免疫学》等专业基础课进行双语教学。同时,试点班学生还应该具有较为良好的英语基础和一定的专业知识基础。

2.专业课教学必须采用双语教材,可以选用较为权威的英文原版教材为主要教材,并辅以现有的中文教材。

3.试点班任课老师必须同时具有较高的专业教学水平与外语水平,可以侧重在具有海外留学工作背景的教师中选择合适的专业课老师进行试验性教学。

4.要求学生做好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课堂上教师可多采用问答教学方式,鼓励学生主动参与部分教学工作,调动学生自主参与的积极性,鼓励创造性思考,提高学习兴趣和教学质量。

五、小结

有效进行问答教学、实例教学、自主教学和双语教学等,必将有助于提高《动物免疫学》的教学效果,但是这一方法的有效实施要求学生必须积极配合,也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专业基础知识和较强的自学能力。同时,对任课教师自身的水平也有更高的要求。因此,为切实做好《动物免疫学》教学改革工作,需要根据生源水平、师资力量等实际情况,与中国学生目前更加适应的传统教学法等相互结合,循序渐进地改善《动物免疫学》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杨汉春.动物免疫学[M].第2版.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3:8-9.

[2]朱建中.医学免疫学教学过程中科研意识的引导[J].基础医学教育,2002,4(4):299-299.

[3]雷程红,余佳琳,姚刚,等.案例教学在《动物免疫学》教学中的运用和思考[J].畜牧与饲料科学,2013,34(11):66-68.

[4]余祖华,丁轲,程相朝,等.任务教学法在动物免疫学课程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免疫学杂志,2015,31(7):966-968.

[5]李任峰,王三虎,田香勤.动物免疫学双语教学的实践与效果分析[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2009,11(43):150-153.

Enlightenment From the Teaching-learning Model of Veterinary Immunology in United States

CHEN Nan-hua,ZHU Jian-zhong *

(College of Veterinary Medicine,Yangzhou University,Yangzhou,Jiangsu 225009,China)

篇9

关键词 动物免疫;免疫失败;影响因素;疫苗;检疫

中图分类号 S852.5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5)14-0274-01

对动物进行疫苗免疫是动物养殖过程中一种可以有效预防动物传染性病害的方法。通过疫苗免疫,使动物机体产生保护性机能,形成免疫性,从而维护机体的生理平衡和稳定,使机体获得坚强的抵抗力,从而有效预防各类动物传染病和寄生虫病。免疫应答是动物机体对于各类传染性病害的免疫性保护机制,保护动物机体免受各类传染性病害的侵袭,其影响因素较多,包括饲养管理、环境、应激等多种因素,不同的因素可以通过不同的方式影响疫苗的免疫效果,从而导致动物机体免疫抵抗力降低,导致动物个体群体发生流行性疾病,危害动物机体健康,降低动物养殖效益。现根据笔者多年工作经验,对影响动物免疫效果的诸多影响因素进行具体总结,分析各影响因素对具体免疫过程的不利影响,以期为动物免疫过程中避免免疫效果降低、提高动物免疫效果提供借鉴。

1 疫苗影响因素

1.1 疫苗质量

一是疫苗质量原因,疫苗质量好坏是影响免疫效果的直接因素,是免疫成败的物质基础,毒力较弱的疫苗接种后在动物体内有一个阶段性过程。接种疫苗中必须保证含有足够量的抗原。由于灭活苗接种后没有繁殖过程,所以必须保证有足够的 抗原量,才能刺激机体产生抗体。二是未充分考虑疫苗接种的相斥性。同时给畜禽接种2种或2种以上不同种类的疫苗,由于疫苗之间互相干扰,从而造成疫苗效果降低,导致免疫失败[1-4]。

1.2 疫苗的保存与运输

疫苗的保存与运输是疫苗的质量保障,保存不当或者运输条件不合理会降低疫苗效果,甚至使疫苗失效,因此应妥善保存疫苗,运输过程也要符合疫苗运输的要求。由于疫苗是较为特殊的生物制品,为保证疫苗的使用效果,应根据不同疫苗的具体保存运输要求选择合适的保存与运输条件。但部分基层兽医站设备条件简陋,无法保证疫苗保存所需的适合环境条件,疫苗一般通过微生物及其代谢物制成,一般均怕热、怕光,需要冷藏或冷冻保存,并且在使用过程中需保证合理的稀释倍数,使用符合要求的稀释器皿,同时避免阳光直射,从而避免造成疫苗效价降低或免疫失败[5-7]。

2 防疫操作影响因素

一级防疫队伍和村级防疫员由于工作待遇较差而产生消极情绪,有的防疫员免疫技术不高,使用疫苗时未按规定操作,粗心大意,不注意更换免疫接种针头,消毒不到位,打飞针、剂量不足等问题更是比比皆是,甚至动物注射部位发生偏差,严重影响了免疫的效果。还有部分防疫员为了图省事直接将疫苗交由畜主,这都会造成疫苗效价降低或免疫失败。

疫苗注射应与相应的药物会发生排斥反应。因此,在注射疫苗前应避免使用与之发生排斥的相关药物。例如细菌类活疫苗注射前后不得使用抗菌药物,如注射猪链球菌疫苗前后使用青霉素、磺胺类抗菌药物,就会大大影响免疫效果,疫苗免疫期间使用皮质激素也会导致机体的免疫技能降低。

3 动物自身影响因素

有些疾病可引起免疫抑制,从而严重影响免疫效果,如非典型猪瘟存活的带毒仔猪对猪瘟疫苗产生免疫抑制,注射猪瘟疫苗后,不产生猪瘟抗体,先天感染的仔猪无论是吃初乳、注射疫苗都不可避免死亡或终身带毒,另外一些寄生虫病对疫苗免疫效果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有的动物患病后未及时发现,仍注射疫苗便会造成动物死亡。

4 环境因素

环境因素是影响动物免疫应答能力的重要影响因素,当动物机体受到不良环境因素的影响时,易产生应激,如高湿、高热、寒冷、饲养密度过大、通风换气条件差都会引起动物不同程度的应激反应,这些都会影响注射疫苗免疫效果。

一般疫苗接种后需要经过7~14 d才能发挥免疫效果,若环境病原微生物密度较大,动物发生感染的时期较早而易导致免疫失败,免疫接种所产生的保护力是有限的,当免疫接种的保护能力不及病原的侵害能力时,动物易患病,即使免疫接种比较成功,也会有个别动物免疫能力不足,从而造成病原感染,成为传染源,甚至引起流行。

5 饲养管理影响因素

免疫接种前后的饲养管理是非常重要的,饲养管理不当,在接种前后会出现各种不良应激因素,如打耳标、抓捕、去势等操作不当就会引起动物应激,造成免疫系统功能水平降低,从而导致动物机体免疫力降低。因此,在免疫前后要加强饲养管理,使动物在接种疫苗的诱导期避免出现应激。

6 检疫与监督影响因素

检疫是为了及时发现病害畜禽、及时掌握疫情动态,而大多数乡镇检疫员重收费、轻检疫,甚至只收费、不检疫,加之现在实行了免收检疫费,致使个别检疫人员责任意识强而不作为,没有起到以检促防的作用。

7 养殖观念影响因素

农村大多为传统、分散养殖,养殖规模化、集约化程度低,个别养殖户对动物免疫缺乏高度重视,存在懒于免疫的侥幸心理,致使免疫密度不高,一旦一户畜禽有传染病,就会很快传播到邻近的养殖户,引起传染性疾病暴发流行。

8 结语

总之,造成免疫失败的因素较多,出现免疫失败时要全面考虑,查找原因,提出应对措施,以确保畜群安全无疫。

9 参考文献

[1] 李文昌.浅析畜禽免疫失败的原因及对策[J].中国动物检疫,2010(12):73-74.

[2] 杨新刚.畜禽免疫失败的原因分析[J].北京农业,2009(24):64-66.

[3] 窦礼正.动物免疫失败原因分析[J].现代农业科技,2008(21):278-279.

[4] 路银锁,郝瑞芳,程海庆,等.规模猪场免疫失败的原因与对策探讨[J].畜牧与兽医,2005(5):67.

[5] 楮兴华,孙培良,邹殿民.就免疫失败原因谈农村防疫现状[J].畜牧兽医科技信息,2006(5):26.

篇10

关键词:疫病预防;免疫监测;防疫规范

中图分类号: S858.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1)-01-0084-1

随着目前养殖业的持续发展,一些传染性比较强、危害性比较大的疾病成为生猪养殖业的头号杀手,全世界普遍采用预防接种作为预防和控制这类疾病的主要手段。然而,当疫苗接种到动物体内后,必须要经过一系列复杂的反应之后才能够产生保护力,而这种保护力的产生往往又容易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疫苗方面、动物方面、接种方式方法及时机选择、饲养管理以及环境等,每一个方面的因素出现变化都有可能对免疫效果产生或多或少的影响,而接种抗原所产生的抗体滴度或效价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免疫效果,因此从监测即时抗体水平或抗体水平的动态变化来判断动物对某种疾病的抵抗力或某种疫苗的免疫效果变的尤为重要。

1免疫监测的概念

免疫监测是通过免疫血清学的方法对免疫后机体抗体水平的测定,根据免疫监测的结果来检验免疫成效的一种技术方法。血清学试验是运用敏感、特异的手段来检测机体针对微生物的抗体应答。这种可引起机体发生抗体应答的微生物可以是病原微生物,也可以是因注射疫苗而诱导的,也可以是无致病性的微生物或者机体内正常存在的菌群的一部分。目前应用于动物血清定抗体检测的方法有很多,这些方法主要有血凝试验(HA)、血凝抑制试验(HI)、琼脂凝胶免疫扩散试验(AGID)、病毒中和试验( NV)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等。在这些方法中,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是一个准确性、安全性高,实用性强的检测技术,其特点为特异性强、灵敏度高、速度快。目前我国兽医部门日常动物疫病监测首选使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方法。

2免疫监测的重要性

2.1 掌握猪群整体免疫状态,预防重大疫病爆发

随着我国畜禽养殖业规模化、集约化和商品化程度的增高,畜禽流动和引种工作的频繁,一些疾病的发生、发展变得越来越复杂,能够快速掌握本场猪群的整体免疫状态变的至关重要,稍不在意,一个细小的问题就会导致整个猪场暴发疫病,损失惨重。为了控制猪口蹄疫、猪高致病性蓝耳病、猪瘟、猪伪狂犬病等重大传染病的流行,猪场管理者应严格而又认真的进行疫病免疫检测。

2.2 加强猪场免疫监测,减少免疫失败发生

目前绝大多数养猪场没有充分利用实验室检测手段,在养殖生产中使用疫苗方面存在很多问题,免疫效果不理想,甚至接种了疫苗后猪群仍然暴发该疾病。猪场人员应对不同阶段的猪进行定期采取血样,采集的血样尽量广泛而具有代表性,送到有实验室检测能力的相关部门(如各地县级或市级畜牧兽医站)作出科学的检测报告,进行分析决策。通过动态采样监测了解猪群中到底有哪些疾病的存在,同时掌握检测出的疾病感染程度,什么时间、什么疾病感染了哪个阶段的猪群,这样才能因地制宜适时而正确的选择疫苗接种的种类和接种疫苗的时机,同时也能够掌握疫苗的免疫效果,也就是经过疫苗接种后摸清了某些疾病的抗体水平的高低、群体猪的抗体效价的均匀度、疫苗的保护率和保护时间。对于出现抗体滴度不合格的猪,应及时给予补免,从而避免因免疫失败再次感染该疾病的可能。

2.3 指导猪场的群体防疫准则,制定科学的免疫程序

免疫程序受母源抗体和自身抗体水平高低、免疫时间、免疫方法、疫苗种类、免疫次数和当地疫病流行情况等因素的影响。良好免疫效果的获得依赖于首次免疫和再次免疫时机是否合适,母源抗体水平决定首次免疫的时间,上次免疫时体内的残留抗体水平决定再次免疫的时间,由于各方面的影响,一个养殖场的免疫程序应根据每年免疫监测情况适时加以调整修订。一味照搬别场免疫程序,或连年不变的做法难免会失误,进而引发疫病的流行。因此,不能教条地仿效其他猪场的免疫程序,只有以根据本场所测的实际抗体水平为依据,结合当地的实际,才能制定出适合本场的免疫程序,这一切都是依赖于抗体水平的监测。

3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