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作物种植常识范文

时间:2023-11-23 17:50:5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农作物种植常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农作物种植常识

篇1

为进一步加强农作物种子市场监管工作,确保我县种子供应质量安全,维护社会稳定,依据《年度全省杂交水稻种子质量监管方案》(种函〔〕65号)和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做好水稻种子供应及质量监管工作的紧急通知》(政办电〔〕36号)精神,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提高认识,进一步明确监管工作重要性

农以种为先。发展农业生产,首先是抓好种子。当前正是农作物种子供应关键期,其质量安全关系着农业稳县战略的实施和全县农村社会稳定大局。特别是水稻种子,受去年杂交水稻制种减产影响,今年全省水稻种子供应总量偏紧,两系杂交水稻种子紧缺且质量隐患大。据统计,我县水稻种子缺口在5000公斤左右。目前,春耕在即,各级各部门要统一思想,提高认识,要站在全县工作大局的高度,充分认识农作物种子市场监管工作的重要性,把保障春季种子供应和质量安全作为当前春耕备耕工作重要大事抓紧抓好,确保我县农业生产健康稳定发展。

二、加强登记备案管理,把好杂交水稻种子准入关

要进一步严格实行登记备案制度。杂交水稻种子批发户,在种子未调回前,必须到县种子管理局备案,并提供如下资料:①原始供种合同;②原始购种发票;③银行汇款回执;④每个品种的名称、数量、质量检验报告和纯度鉴定报告。种子调入库后要进行质量抽检。抽检确认合格后,方可销售。对来源不明、质量不清、未经纯度鉴定合格的种子一律实行劝退。

三、加强农作物种子市场检查,全面开展“八查”工作

由农业局牵头,工商、质监、公安等部门配合,开展农作物种子市场“八查”工作,即:一查种子商店是否具备种子经营条件,是否取得《农作物种子经营许可证》。分支机构和具有委托代销、分装销售资格的企业是否按规定备案,有无超范围经营行为。二查经销的农作物种子是否应经过国家或省审定通过。有无以试种、订单农业、送科技下乡等各种名义经营推广未经审定的种子品种。三查销售的种子是否附有标签。标签标注内容是否符合《农作物种子标签通则》的规定。四查质量状况。经销的种子纯度、发芽率、净度、水分等质量指标是否合格,有无假冒种子行为。五查是否建立了种子生产、经营档案。档案记载的内容、项目是否符合法律法规规定,销售种子有无发票。六查种子包装。销售种子的包装物是否符合包装规定,有无散装种子和包装种子拆零销售的行为。七查种子广告是否存在虚假、夸大、不实宣传等。八查准备出售的水稻种子有无在本地种植历史,禁止推广虽经审定但不适合本地种植的种子。对查出的问题,有关部门要依法处理。

篇2

摘 要:农作物种子作为基础农业生产资料,其质量的好坏对农业生产安全有着重要的影响。农业生产中,选用适应性广、抗逆性强的优质种子,就可能取得高产。因此,种子管理部门如何充分发挥工作职能,深层次加强种子管理工作,逐步提升当地种子整体质量水平,对于保证种子质量安全,推进现代化种业良性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笔者结合工作实际,对加强农作物种子管理工作的有效途径进行了简要探讨。

关键词:景洪市;种子;管理工作;有效途径

中图分类号:F324.6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70230008

随着种子产业的不断发展,种子管理部门通过强化管理机构的能力建设,加强种子市场监管,提升了种子管理服务水平,进一步规范了种子市场秩序,种子管理工作取得较好成绩,有力推进了景洪市现代化种业的快速发展。然而,在种子产业发展的新格局下,种子管理工作难免存在问题并出现了一些新情况,面临着诸多挑战,因此,进一步规范和加强种子管理工作,努力提升种子管理水平,是发展现代化种业的需要。

1 农作物种子管理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

种子经营单位多而杂乱,且存在制假售假、假冒伪劣和套牌侵权以及非法经营未审定品种等行为,且种子包装标签不规范,虚假宣传较为严重;种子管理部门的执法交通工具有待完备,种子质量检验检测仪器较为落后;种子管理工作经费不足,种子管理从业人员专业水平低,整体业务素质有待提高等问题,上述问题有必要及时予以解决,以便顺利、有效开展种子管理工作,确保农业用种安全。

2 加农作物种子管理工作的有效途径探讨

加强种子管理管理机构的能力建设。加强种子管理队伍建设,种子管理人员应不断学习,努力提高自身专业技术水平和执法能力,组建一支高素质、精业务、作风优良的种子管理队伍,要落实种子管理工作经费,确保种子管理工作各项经费支出,旨在保证有序开展种子管理工作;鉴于种子经营单位多处在基层,覆盖面广、数量多,为保证种子管理工作有效开展,应统一配置农作物种子管理专用车辆,不仅可以提高执法效率,强化种子管理手段,而且也能够有效应对种子质量安全事件;建立健全种子质量检验检测室,并配备必要的检验检测设备,为种子管理工作提供技术保障。

强化种子市场质量监管工作。种子市场的监督管理作为一项特殊工作,其特殊性表现在涉及利益相关者多、管理对象复杂及区域范围较广等,管理不当极有可能出现问题,因此该项工作应精心组织、注重方法,做好以下几点工作:

把好种子市场准入关,严格备案登记,对种子市场进行巡回检查,严厉打击非法经营,做好抽样鉴定种子纯度及其真实性工作。结合农时,对重点区域的种子销售门店,生产经营档案及其销售的农作物种子和品种审定、授权情况,农作物种子的标签标注等进行重点检查,确保种子质量安全和种子市场秩序,保持种子市场良性发展;同时对种子进行抽检,检验结果及时公布,禁止销售检验不合格的种子,防止发生种子生产事故。

强化源头治理,定期举办农作物种子法律、法规知识暨农作物种子经营上岗资格培训。培训由从事管理多年,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高级农业师授课,采用系统理论讲解与幻灯教学相结合的形式,深入细致的对农作物种子相关法律法规,农作物种子生产经营、品种审定,商品种子加工包装,种子质量识别鉴定和质量纠纷处理,种子经营许可证的核发及备案制度程序等知识进行培训。同时,对申请上岗人员进行书面考试。通过培训,进一步提高各乡镇从事种子经营的企业、委托代销个体户及销售人员的业务素质,依法落实持证上岗制度,从源头确保本市种子市场有序良性运转,为农民生产用种安全提供保障。

篇3

[关键词]农村中学 生物教学 农业技术 食品安全 实用性

农村中学的生物教师应该结合当地实际,在教授课本知识的同时,注重其实用性――渗透生活常识、农业技术、生产绿色食品。使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学习生物,并能够把所学知识应用到生活和指导农业生产。

一、农村中学在生物教学中渗透农业技术和食品安全知识的必要性

农村中学肩负着双重任务,既要为上级学校输送人才,又要为农村经济建设培养合格的劳动者。对于农村学生而言,中学毕业后,大部分的青年要进入社会生产与服务之中,并且,大多数人要从事农业生产。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村地区多数以农业为主,依靠种植业、养殖业来发展区域经济。所以,种植业、养殖业发展的优劣直接关系到当地经济的兴衰、社会的稳定和进步。

农村中学的办学方向之一,就是为本地区培养发展经济的实用型人才,而生物学科与农村经济发展联系最密切。现行的中学生物教材中涉及到的知识有一半以上是动植物、环境保护、生态及人口知识,这些与农业生产、农民生活息息相关。因此,在生物教学中,让学生在接受生物学基础知识的同时,渗透生活常识、传授一些现代农业生产的实用技术,推广和普及农业科学新技术,生产绿色食品,显得十分必要。

二、农村中学在生物教学中渗透农业技术和食品安全知识的有利条件

1.农村学生对生物和农业具有丰富感性知识

农村学生从小就接触到动、植物及大自然,对农业生产及动植物比较熟悉,而且直接参加生产劳动,具有丰富感性知识。在生物教学时可利用这一优势,渗透农业技术知识,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在生物教学中,有便利的实验和实习条件

在农村,有广阔的农田、果园、畜禽养殖场,为生物教学便利的实验和实习条件。生物教材中涉及到的农业知识和技能(如农作物的栽培技术、田间管理,动物及家禽的习性观察和饲养等),都需要学生亲自操作、体验、感受才能形成较牢固的知识体系和技能。若将与此内容有关的课安排到实验场地去上,效果会更好。

3.各种实验材料和一些简易直观的教具容易得到

凡是涉及到动、植物方面的实验材料,在农村很容易得到,而且有些比较简单的动植物材料,稍加整理就可以制成直观教具,还能培养教师和学生的动手能力。

4.有利于学生开展农业实验探究和老师进行教法、学法研究

农村中学附近大都有很多生态系统、食物链、环境污染的实例;学生家中有农田、果园和各种畜禽养殖。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一优势,研究教法学法改革,并指导学生开展开展实验探究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三、教学中渗透农业技术和食品安全知识,提高教学实用性的途径

教师结合农村学生实际,采用“学以致用”的原则渗透农业技术和食品知识。

1.通过分析农业生产中的一些现象,加深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

例如,在学习“种子萌发时对外界环境条件的要求”时,可以列举当地喜温性作物玉米、瓜类等在春季播种过早时,会出现“种子霉烂”现象。用生物学知识进行分析:种子萌发时,需要的外界环境条件是“适宜的温度、水分、充足的氧气”。造成“种子霉烂”的原因,主要是由于早春地温达不到喜温性作物种子萌发的最低温度要求(10摄氏度),种子受霉菌浸染而造成“霉烂”。从而帮助学生加深对基础知识――“种子萌发时对外界环境条件的要求”的理解。

2.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的生物知识去分析思考日常生活中出现的问题,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教师可提出一些生活中的实例。例如,平时有些同学爱喝一些饮料,这些食品往往是添加了人工合成色素,虽然喝下去没有什么副作用,但色素本身又没有营养,不如喝白开水对身体好。又如,市场上烧烤的食品对学生也很有诱惑力,然而,烧焦的食品含有的亚硝酸盐等致癌物质比较多;炒菜时不要放加碘盐太早,以免碘升华而使人缺碘,易导致大脖子病等。通过拓展和分析,让学生感到学习生物学知识很有益处,又富有生活情趣。

3.关注与生物相关的社会热点、食品安全问题,培养学生的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1)社会热点问题。随着经济发展和人类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环境污染、人口、粮食、能源问题、生物技术等与人类生存质量密切相关的生物类热点问题越来越受到社会的普遍关注。例如,1996年英国爆发的疯牛病、1997年香港禽流感、1998年东南亚猪脑炎、1999年比利时等国二恶英、2001年欧洲爆发口蹄疫以及2003年发生在我国的非典型性肺炎等。这些都对人类的健康和生命安全产生巨大的威胁,并且是迫切需要解决的社会性问题。

(2)食品安全问题。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食品安全问题也日趋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主要表现为:化肥、农药过量施用,使有害物质残留于农产品中;在养殖中乱用激素和其他药物以增加产量却使农畜产品却受到污染;在食品加工、制造过程中,使用劣质原料、添加有毒物质的情况屡屡发生;此外:病原微生物控制不当,引起的食物中毒;生物技术产品的出现、转基因食品的潜在危险,造成了食品安全性问题。

通过对热点问题的引入,不但能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还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拓展了知识面。

4.找准生物教学内容与农业实用技术间最佳的结合点,加强实用技术教育

找准最佳结合点,不仅传授的农业实用技术易被学生接受,而且有助于学生对生物教学理论的理解和掌握,提高教学效率。

首先,加强理论知识渗透。教师应充分利用生物课堂教学这一主渠道,尽量将农作物的种植和动物的饲养等实用技术渗透到生物课理论教学中去。

例如,在讲“种子”时,教师可渗透当地主要农作物的优良品种、介绍“杂交种子”的特点、杂交优势的利用;在讲到“植物的矿质营养”时,可介绍小麦、玉米等粮食作物和常见蔬菜、花卉等经济作物所必需的矿质元素,进而讲怎样施肥、施何种肥;在讲“光合作用”时,引入间作套种、轮种、反季节栽培、立体农业、生态农业等高效的现代农业生产的知识;在讲“植物的茎”时,引入对果树、花卉的种植、管理有重要指导作用的顶端优势的概念,由此再引出除草剂除草原理及正确使用除草剂的方法,等等。

篇4

【关键词】转基因食品;安全性;标示性

一、转基因技术的应用

转基因技术在食品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改善食品原料。利用转基因技术可以对动植物进行品种改良还可以开发新品种;(2)改良食品工业用菌;(3)制作酶制剂;(4)改良食品加工性能;(5)生产保健品;(6)食品检测。

那么到底什么是转基因食品呢?“转基因食品又称基因改性食品”,“是指含有转基因技术的食品或者含有类似原料以及转基因加工助剂的食品”。通常情况下,我们把转基因食品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指的是可直接食用的转基因食品,比如转基因大豆等;第二类指的是由转基因生物加工而成的食品。

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转基因技术的研究也越来越深入,其给人类带来的效应也越来越多,这在某种程度上又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转基因技术的广泛应用直接推动了经济的快速发展。利用转基因技术可以使农作物产量成倍或几十倍的提高,这就直接使得经济收入也成倍或几十倍的增加,这仅仅是在农作物方面的而体现,其他许多领域亦是如此。(2)转基因技术的广泛应用大大改善了自然环境。但是,说转基因技术的应用可以改善环境是基于对其的合理应用。“例如:利用克隆技术培养出的微生物可以清除污染;用植物生产出可降解塑料,可缓解白色污染;建立动、植物基因库使濒危物种得以繁衍生息等。”相反,如果对转基因技术滥用不但对自然环境没有改善作用,还会对自然环境造成巨大的迫害。(3)转基因技术的广泛应用有利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有人预计,到 2050年世界总人口将达到90亿,然而,由于环境恶化造成的水土流失、耕地面积减少的情况却在不断的加剧。这诸多的因素都使得世界各国面临着粮食紧缺的问题,这个难题不能解决整个人类社会将面临一场空前的灾难。而发展转基因技术则有利于解决这一世界难题。(4)转基因技术的广泛应用在很多大程度上改变了原有的生产模式,成产模式的改进使农业大幅度增产,这就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粮食短缺这一困扰人类许多年的难题。自1996以来,一直到2007年,转基因技术在农业领域的比重越来越大,使粮食产量比以前增加了1.41亿吨,解决了很大一部分人的温饱问题。(5)转基因技术的广泛应用还有助于增加食品的营养。社会在发展,如果说以前食品是人类生存的必需品的话,那么随着民众生活水平也在不断的提高,食品更重要的是要求其为人们提供特殊营养成分。转基因技术在提高食品营养价值等方面已经显示出了巨大的优势。

二、转基因技术在食品中的应用凸显的问题

转基因技术已广泛应用于食品领域,但是其所凸显的问题也越来越多,“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安全问题;标示问题。

(一)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问题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前作为人类生存之基础的食品,现在不单单要能满足人类的生存需要,还必须要为人们提供除了生存之外的特殊营养成分。这就意味着人们对转基因技术的要求更加严格,然而,转基因食品是不是存在安全隐患却是一个未知数。目前,转基因技术在食品领域应用的安全性问题已经成为了人们最为关注的问题。显然,如果单从营养方面来讲,普通食品较转基因食品的确处于劣势,但是,普通食品安全性却是可以保障的。目前的科技水平对转基因技术在食品中的应用所带来的潜在危险还无法预测,这就给大众带来了一种不安全感,对转基因食品的态度也不像对待普通食品那么和蔼。转基因食品的潜在危险可能要等几十年甚至几百年才能确定。

1. 基因漂移

“基因漂移指的是一种生物的目标基因向附近野生近缘种的自发转移,导致附近野生近缘种发生内在的基因变化”。有科学家通过实验证明了马铃薯、油菜、草莓以及禾本科作物都可以在其近缘野生同种农作物之间产生基因飘移。这部分科学家同时提出过这样一种顾虑:基因飘移会不会导致整个生态环境结构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他们的理由是:转基因品种本身不是自然生成的,况且,不但同种农作物之间会产生基因飘移,不同种的农作物之间也有可能产生基因污染,把转基因品种释放到自然环境中去,就有可能破坏经过长期演化而成的整个自然生态体系。这种也许会导致野生植物种灭绝,超级杂草的生长,超级害虫繁殖,也可能会出现我们无法预测的其他的后果。

2. 危害人类健康

目前,转基因技术已在多个国家普及,它的广泛使用虽然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人类的温饱问题、但是,其存在的不足或者称之为危害也逐步被发现。比如说,把转基因技术用到大豆的生产过程中,虽然提高了大豆的抗草功能,却减少了防癌作用;应用到玉米中,虽然提高了抵抗害虫的能力,但其本身所带的毒素也同样杀死了益虫,而一旦害虫对这种毒素产生了耐药性,这些害虫将无法控制;多地曾经出现体质比较弱的人吃了转基因食品,会产生过敏现象。有关转基因食品危害人体健康的争论,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

(1)毒性问题。有科学家通过实验证明,当我们吃了转基因食品以后,“这些食品的基因会逐渐渗透到我们肠道里的细菌的DNA里面去,并且会改变这些细菌的基因,使其发生变异。这意味着吃了转基因食品之后,在我们体内会产生有潜在危害的基因蛋白质,而且这种潜在的危害会一直伴随着我们”。但是也有持不同意见的,例如Poulsen就认为并没有一个科学家能够拿出确切的证据来证明转基因食品对人体会产生负面作用。因此以Poulsen为代表的科学家认为转基因食品不会对人体健康产生威胁。

(2)过敏问题。转基因食品过敏反应在很早以前就已经被发现,科学家在把巴西坚果的基因向大豆转移时发现,在这个过程中不但转移了坚果基因,同时也转移了它的过敏原。这一发现使得人们对转基因食品更加担心,同时也使得在对转基因食物的过敏性进行测试时更加严格、更加全面。

(3)抗生素问题。抗生素问题最近半个世纪一直备受世人关注,其抗性基因对人的身体到底会不会产生负面影响,因为没有确切的证据证据来证明这一观点,所以这个问题也一直是人们的担心。我们在对转基因食品潜在危害进行评估预测时,就必须把抗生素的抗性问题考虑在内。

3. 转基因食品争论的影响因素

影响对转基因食品的争论有多方面的因素,主要分为以下四个方面。

(1)认识水平的高低

在参与转基因食品争论的人群当中,虽然有不少的专家学者,但总体来说普通大众占绝大多数。这些人相对于专门人员来说缺乏专业的转基因技术知识,他们对转基因食品的了解途径仅限于杂志、媒体或者干脆是道听途说就参与了争论。由于专业知识的欠缺,这部分人对转基因作物的认识不够深入,造成了他们做出不正确的意见。

(2)经济利益驱使

经济利益是对转基因争论的最主要的原因。政府是世界范围内转基因作物的支持者和怂恿者。主要原因是在种植转基因食品时,即节约原料、降低成本,又能使农作物单位面积的产量成几十倍的增加。

(3)文化背景

文化背景也是影响人们对转基因作物态度的一个重要因素。美国民众思想开放,且广泛具有开拓精神和创新精神,对新事物的接受能力相对较强,因此他们对转基因食品不排斥。而欧洲人思想相对保守,一些旧思想在人们的心中已经深蒂固,再加上欧洲人的传统宗教观念较其他国家的人民来说非常重,他们认为转基因食品的种植改变了上帝原本的创造,是对宗教的亵渎。因此欧洲民众大都反对转基因农作物的栽培。

(4)心理因素

心理因素是对待转基因食品态度的重要原因。欧洲人排斥转基因食品的原因跟他们的心理因素有很大的关系。而欧洲人心里之所以排斥转基因食品主要是受到几起不良事件的影响,特别是英国疯牛病事件,更是让他们刻骨铭心。这些事件让他们从心理上对转基因食品产生的恐惧感是他们反对转基因食品的一个重要因素。所以说,心理因素是影响人们对转基因食品态度的一个重要的方面。

(二)转基因食品的标示性问题

对转基因食品进行标示 “主要包括其安全性问题、公众知情权以及伦理道德等”几个方面。

1. 转基因食品标示原因

“对转基因食品实行标识管理,首先是由转基因食品存在的安全患引起的。”转基因技术在大多数发达国家已经快速发展起来,并且对转基因食品管理体系也在逐步完善。目前,全世界范围内食用转基因食品已经成为一种大的趋势。但是,其安全性问题也不能被忽视,对转基因食品进行标示的客观基础是基于其存在的安全隐患。

2. 转基因食品标示范围

转基因食品的标示范围包含以下几个方面:(1)成分检测;(2)标签说明;(3)安全性风险评估。

3. 转基因食品标示的伦理思考

对转基因食品进行标示的最直接的因素是从伦理道德方面来考虑的。其原因有以下几点:

第一,生命伦理学最根本的原则是保护人类生命健康。作为一个管理者,保护人类不受其害,是其最基本的责任,对转基因食品进行标示管理,正是以保护人类为出发点。作为管理者必须在承担道义责任上对转基因食品进行管理,从而树立起保护人类生命和健康的责任心。

第二,研究工作人员如果想对转基因食品进行长期的跟踪研究,就必须对其进行标示性管理,只有这样才能对其进行透彻的研究,从而正确的得出转基因食品对人类健康到底有没有负面影响的结论。

第三,随着社会的发展,公民的维权意识逐步升高,尊重消费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是对转基因食品的标示性管理的重要原因之一。公民在购买食品时有权了解其一切信息,这是最基本的伦理常识。只有对转基因食品进行标示管理,公众才有知情权,才能正确决定是不是要购买转基因食品。

最后,在一些法制还不够健全的国家,个人权力极大,为有效预防对转基因技术的滥用,就必须对转基因食品进行标示管理,使这部分人在使用转基因技术的时候能够深思熟虑。

参考文献

[1] 段丽君等.转基因食品[M].化学工业出版社,2002:1

[2] 张新昌.转基因技术应用引发的科技伦理问题研究[D].河南大学,2012,5.

篇5

关键词 转基因;食品;安全性

中图分类号:TS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597(2013)20-0171-01

今年6月,农业部对三款转基因大豆新品种发放安全证书,美国塔夫茨大学2008年在我国进行“黄金大米”试验等消息的披露,使得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问题再度成为人们关注焦点。在转基因食品安全性问题的广泛争论中,人们一时很难分辨哪些说法是有科学依据的,哪些说法是武断、谣言、投机炒作甚至是利益驱使,转基因作物商业化已近20年,目前全球转基因食品的品种、产量急剧增加。转基因食品的支持者和反对者各持己见,互不相让,争论毫无结果。

转基因技术分为两类,一是把异源生物的基因转移到某种生物中,二是对某种生物的基因本身加以修饰改造,它本身是一项造福人类的技术。由于转基因技术本身研究水平的限制,由于科研人员对基因的结构、基因间的相互作用以及基因的调控机制等的了解还比较肤浅,虽然被转移的基因的功能是已知的,但有不少是异种生物的基因,由于基因插入时其插入部位是随机的,转基因生物有时候会出现一些科研人员没有预计到的后果,比如转基因农作物中已有个别品种出现了引起人体过敏的蛋白。这引发了人们在食物安全、生物安全和环境安全等方面的辩论。人们担心转基因食品现在没有凸显问题,但有滞后效应:比如,转基因植物的DNA经过重组后,有可能合成出对人体有直接毒性或潜在毒性的蛋白质;转基因农作物的某些蛋白质,可能渐渐地影响我们的免疫系统,对人类健康造成隐性伤害,食用转基因食品的人在若干年甚至一两代之后,问题才表现出来。

转基因安全问题本质上是一个自然科学技术问题,但关系到人类自身的健康和安全,就不是一般的自然技术问题了。科学界对转基因食品的危害也存在争论。转基因是一门现代生物科技术,但对人类是否有利,主要看怎么应用这项技术及应用的目的,是否被某些人利用谋取私利?从研发到投产再到消费者手里,过程是不是透明?监管能否到位?消费者的权益是否能够受到较好的保护。某些专家说经过安全论证过的转基因食品就是安全的,但是到了生产阶段,还存在着监管是否到位的问题。以有机食品为例,有不少厂家花钱买认证,那么就无法证明通过安全评价上市的转基因食品与传统食品一样安全。厂家没有按国家要求在转基因食品的包装上标明,人们很难分辨是不是转基因食品。这样侵犯了消费者的知情权,如果知情权被剥夺意味着失去吃什么的选择权。

现在没有确切的证据表明转基因食品对人体有害。当然,没有证据表明有害不代表肯定无害,但是,更不能因为没有证据表明有害就认为它肯定有害,由于人们对转基因食品的安全心存疑虑、认同度差,市场销售的食品,一旦需要标识,大部分食品生产厂家都采用非转基因原料,一些厂家为了增加消费者的信任,承诺不使用转基因原料。这样的舆论环境,不仅使得转基因食品有害论占了上风,而且还耽误了基因技术发展的大好时机,阻碍了转基因技术的进步。

科技人员应用转基因技术,培育出许多有利于人类健康的食品。转基因得到的生物有很多优点:可增加作物产、降低生产成本、增强作物抗虫害抗病毒的能力、提高农产品耐贮性等。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是可以保证的。首先,任何一种转基因食品在上市之前都进行过大量的科学试验,相关国家和政府都有相关的法律法规进行约束。其次,食品对人体是否安全,主要看人体对这种食品的代谢能力,重组的基因经过筛选,经研究证明不会在人体内积聚,不会对人体产生危害。例如,通过向玉米中转入一种来自于苏云金芽胞杆菌的基因培育出一种抗虫玉米,转入的这种基因能导致鳞翅目等昆虫死亡,但对人体无害,因为只有鳞翅目等昆虫有这种基因编码的蛋白质的特异受体,而人类及其他的动物、昆虫均没有这样的受体。

对待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应持科学的态度,理性公正客观分析。转基因技术本身是一项造福人类的技术,不能全盘否定。转基因是一种新的生物技术,它还不成熟,它的技术还处于发展之中,科学家对基因的认识和掌控还不够,基因重组有随机性,转基因生物也会出现人们不希望的结果,加上一些转基因技术不当应用,导致个别转基因食品的确存在安全性问题,如少数转基因食品含致人体过敏的蛋白,因此,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是可以理解的。但是科学家严谨负责的工作态度在技术层面可以防范,加上政府严格监管,完全可以防止此类食品的商业化应用,不会对人类造成进一步的危害。

在转基因食品研究上科技人员需要研究很多新问题。比如新的基因组合生物会不会对生物链中的其他物种产生不良影响,对生态系统的有什么影响,该物种自身的稳定性如何;再比如转基因生物成分的改变对食品安全性的影响,转基因作物中的毒素是否会引起人类急、慢性中毒或产生致癌、致畸、致突变作用等。转基因食物出现到现在仅20余年,还没有经过长期的安全性考验,还存在着许多不确定因素。应该加强基础研究,提高基因认知水平,从技术层面防止不当转基因动植物的出现;加大转基因食品安全性宣传力度,提高新闻报道的真实性,对转基因食品研究成果尽可能多地公开信息,有利的不利的都公开;普及转基因技术常识,让公众更多地了解转基因食品的真面目;完善转基因食品安全性的政策、法规建设,立法限制不当研究和应用;加强考核,慎重推广,把个别可能出现的存在安全隐患的转基因物种销毁在商业化之前,适当提高转基因作物种植和转基因食品生产企业门槛,保证市场销售转基因食品的可靠性;加强各个科学家的合作交流,比照核能和平利用,充分发挥国际组织的作用;保障消费者权益,提高消费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对转基因食品作出明确标识。这样,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在一定程度上能得到保证。

参考文献

[1]转基因技术的应用及其安全性[J].科技传播,2011(15).

[2]转基因:让科学回归科学[J].环球科学,2013,7(91).

篇6

第一条(目的和依据)

为了规范农药经营、使用行为,维护农民和农药经营者的合法权益,保障农产品质量和人畜安全,保护农、林业的生产及生态环境,根据《农药管理条例》和其他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适用范围)

本市行政区域内农药经营、使用及其相关管理活动,适用本规定。

第三条(监管部门)

市农业行政管理部门负责本市农药经营、使用的监督管理工作。区、县农业行政管理部门具体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农药经营、使用的监督管理。

工商、质量技监、安全监管、绿化林业、商务、环保等有关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做好有关农药经营、使用的监督管理工作。

第四条(举报、奖励)

市和区、县农业行政管理部门应当设立举报电话、信箱,接受公众对经营禁用农药或者假冒伪劣农药以及违法使用农药等行为的举报。

市和区、县农业行政管理部门对举报应当及时受理、调查和依法处理,并为举报人保守秘密。举报经调查属实的,受理部门应当给予举报人奖励。

第五条(行业自律)

鼓励农药经营服务相关行业组织为会员提供业务指导和服务,在制定行业服务规范、引导会员规范经营等方面,发挥行业自律作用。

第二章农药经营

第六条(经营条件)

农药经营单位及其设立的分支机构应当符合下列条件:

(一)属于《农药管理条例》第十八条第一款规定的主体范围;

(二)配备与其经营农药的品种与规模相适应的农药相关专业技术人员,其中农药经营单位的分支机构至少配备1名取得初级以上农药相关专业的技术职称证书或者职业技能鉴定证书的人员;

(三)农药销售、仓储场所具备与其经营的农药相适应的通风、分隔存放等安全防护设施,符合相关法律、法规及强制性标准的要求,并与生活区域相隔离;

(四)有与其经营的农药相适应的经营管理制度,包括统一配送、进货查验、安全销售、经营台帐等相关制度;

(五)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条件。

经营的农药属于危险化学品的,应当按照有关规定,办理危险化学品经营许可证。

第七条(营业执照申领材料)

农药经营单位向市或者区、县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申请领取营业执照,应当提交下列材料:

(一)属于《农药管理条例》第十八条第一款所规定主体范围的证明材料;

(二)所在区、县农业行政管理部门出具的专业技术人员配备、农药销售和仓储场所设施设置等方面情况的证明材料;

(三)根据法律、法规有关企业登记的规定,应当提交的其他材料。

第八条(证明材料的出具)

本规定第七条第(一)项规定的主体证明材料,按照下列规定出具或者提供:

(一)属于供销合作社的农业生产资料经营单位的,由市商务行政管理部门出具;

(二)属于植物保护站、土壤肥料站、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的,由市农业行政管理部门出具;

(三)属于林业技术推广机构、森林病虫害防治机构的,由市绿化林业行政管理部门出具;

(四)属于农药生产企业的,提供农药生产资格批准文书和营业执照复印件;

(五)属于国务院规定的其他农药经营单位的,由相应的行政主管部门出具。

本规定第七条第(二)项规定的人员配备、设施设置证明材料,区、县农业行政管理部门应当在受理农药经营单位申请后的10个工作日内,完成现场情况核查和出具证明材料。

第九条(连锁经营的扶持)

本市鼓励发展专业化的农药连锁经营。经市农业行政管理部门会同市商务行政管理部门认定,农药连锁经营单位符合统一采购、统一配送、统一标识、统一定价、统一服务规范等要求的,可以享受相关扶持政策。

扶持农药连锁经营的具体办法,由市农业行政管理部门会同有关部门制定。

第十条(统一配送制度)

农药经营单位分支机构经营的农药,应当由所属农药经营单位或者该农药经营单位加入的农药连锁经营单位实行统一配送。分支机构不得自行采购、代销农药。

第十一条(进货查验制度)

农药经营单位应当建立、实施以下进货查验制度:

(一)审验供货商的经营资格;

(二)查验并备存农药登记证或者农药临时登记证复印件,以及农药生产许可证或者农药生产批准证书的复印件;

(三)按照《农药标签和说明书管理办法》的规定,验明农药产品标签、说明书的有关内容;

(四)向供货商按照产品生产批次索要产品质量合格证明或者检验报告。

第十二条(安全销售制度)

农药经营单位应当设立农药销售专区,将农药置于存放专柜销售;未上柜销售的农药,应当置于专用仓库或者仓库专区贮存,按照有关规定采取隔离、隔开、分离等安全保存措施,并指定保管人员。

农药经营单位不得在农药销售场所经营食品、生活用品等商品。

第十三条(销售溯源制度)

农药经营单位应当建立农药经营台帐,如实记录农药进货时间、产品名称、规格、数量、供货商及其联系方式,以及配送、销售的时间、产品名称、规格、数量等内容。

农药经营单位应当向农药购买者出具发票。按照发票管理的规定可以不出具发票,但农药购买者要求提供发票或者其他销售凭据的,农药经营单位应当开具发票或者其他销售凭据。销售凭据应当注明售出农药的名称、数量、购买时间以及农药经营单位名称等信息。

第十四条(销售告知义务)

农药经营单位销售农药时,应当根据所售农药的产品标签、说明书,如实说明产品用途、使用方法、中毒急救措施和注意事项等,不得误导农药购买者。

第十五条(销售人员的专业技能)

农药销售人员应当掌握农药安全、合理使用的基本常识,熟悉所售农药的标签、说明书的基本内容。

农药经营单位应当组织农药销售人员进行农药专业知识培训,建立相应的培训档案。

第十六条(高毒农药经营的要求)

对标签所标示的毒性为高毒以上的农药(以下简称高毒农药),农药经营单位应当采取以下销售管理措施:

(一)设置高毒农药分隔存放专柜,并在专柜上设置明显的警示标识;

(二)由专人负责销售,并建立高毒农药经营专用台帐;

(三)要求购买者告知用途、出示身份证明,并如实记录;

(四)要求购买者退回高毒农药使用后的容器、包装物,并建立回收登记制度。

第十七条(备存资料的保管时间)

农药经营单位备存下列资料,应当至少两年:

(一)第十一条规定的有关农药登记、产品合格检验证明或者检验报告的资料;

(二)第十三条第一款规定的农药经营台帐;

(三)第十六条规定的高毒农药经营专用台帐。

第三章农药使用

第十八条(安全保管)

农药使用者应当妥善保管农药,防止误食误用。

农产品生产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应当指定农药管理员,建立农药购进、领用台帐登记等安全保管制度。

第十九条(安全用药)

农药使用者应当选择远离饮用水源保护区、居民生活区的安全地点配药,按照产品标签、说明书规定的剂量配药,不得任意增加用药浓度。

农药使用者应当采取避免农药中毒或者污染的预防措施,按照产品标签、说明书规定的防治对象、使用方法、安全间隔期和注意事项施用农药,不得随意扩大使用范围、增加施药频次。

第二十条(用药后的安全事项)

农药使用者应当妥善处理剩余农药、施药器械以及盛装农药的容器和包装物,不得在河流、湖泊、水库、鱼塘和饮用水源保护区等区域倾倒剩余农药或者清洗施药器械,不得随意丢弃盛装农药的容器和包装物。

第二十一条(农药使用记录)

农业经济组织在农作物种植过程中,应当如实记载使用农药的名称、来源、用法、用量和使用、停用的日期。

农药使用记录应当保存两年以上。

第二十二条(禁用情形)

禁止使用农药毒杀鱼、虾、鸟、兽等动物。

高毒农药不得用于防治卫生害虫,不得用于蔬菜、瓜果、茶叶、中草药材等农作物以及水源涵养林。

第二十三条(指导、服务)

市和区、县农业、绿化林业行政管理部门及其所属植保机构应当做好植物重大病、虫、草、鼠害的预测及相关综合防治工作,开展植物病虫害诊治为农服务,并通过免费培训、宣传资料发放、网上信息、咨询电话等方式,为农民提供安全、合理使用农药相关信息。

第二十四条(鼓励、支持)

鼓励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为农民提供统一用药等植保服务。

市和区、县人民政府可以采用购买服务等方式,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参与重大突发性、流行性植物病、虫、草、鼠害的防治工作。

第二十五条(农药品种的轮换、替代及首次推广使用)

市农业行政管理部门应当组织开展农药使用防治效果、作物抗药性等方面的调查、评价活动,做好农药品种轮换、替代的相关工作。

农药新品种在本市首次推广使用的,农业、林业技术推广机构应当做好大田试验、示范工作,并适时农药新品种在本市区域内适应性的相关信息。

第四章其他规定

第二十六条(农药经营监督管理)

市农业行政管理部门应当对农药经营单位的农药质量及经营服务质量进行检查,建立农药经营单位诚信档案。

市和区、县农业行政管理部门和工商、质量技监、环保等部门之间应当建立农药经营监督管理信息通报制度。

第二十七条(农药销售人员管理)

市农业行政管理部门应当对农药销售人员组织开展农药相关法律规定和专业基础知识的培训、考核,建立农药销售人员专业技能管理档案。

第二十八条(安全、高效农药的推广)

市农业行政管理部门应当根据植物病、虫、草、鼠害防治情况和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的要求,确定适于本市使用的安全、高效农药的品种名录,并做好组织推广工作。

本市推广使用的安全、高效新型农药,对使用农药的农民和农业经济组织实行补贴。年度实行补贴的农药品种目录应当经过专家论证、评审等程序确定并及时公布;供应补贴品种的农药生产企业应当由市农业行政管理部门组织进行公开招投标确定。

实行补贴的农药由销售网点分布较广且配备相应销售设施的农药经营单位经营,补贴农药的经营单位名单由市农业行政管理部门根据农药经营单位的经营条件状况确定并公布。

第二十九条(农作物农药残留监测)

本市规模种植场、蔬菜园艺场、设施菜田、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场)等农产品生产基地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对其生产的农作物,应当在采收上市前进行农药残留自检。

市和区、县农业行政管理部门应当按照有关规定,做好农作物采收上市前的农药残留监测工作,将农产品生产基地的农作物农药残留情况纳入重点监测范围,并对农民生产的农作物进行农药残留抽检。农药残留监测结果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予以公布。

第三十条(农作物农药残留超标的处理)

农药残留超标的农作物不得采收上市。采收上市前的农作物经检测认定农药残留超标的,应当在规定的安全间隔期之后进行复检,待复检合格后方可采收上市,但经检测认定含有违禁农药成份的农作物,应当按照国家规定予以销毁。

根据监测发现的农药残留超标的情况,市和区、县农业行政管理部门应当及时跟踪监查。监测发现农作物含有违禁农药成份,应当追查违禁农药来源。

第三十一条(农药包装废弃物的回收、处置)

本市对盛装农药的容器和包装物实行有偿回收和集中处置。具体回收和处置办法,由市农业行政管理部门会同市财政等有关部门制定。

第三十二条(农药储备制度)

本市根据植物重大病、虫、草、鼠害的预测情况,储备用于预防、控制和扑杀的农药。

农药储备的具体品种和数量,由市农业行政管理部门会同相关部门提出方案,经市发展改革部门会同市农业行政管理部门、市商务行政管理部门、市财政部门共同审核,按照规定的程序纳入市级重要商品储备体系。对纳入市级重要商品储备体系的农药,应当按照有关规定进行日常监管、调拨和紧急配送。

第三十三条(从业禁止)

农药经营使用的监管部门及其工作人员不得从事或者参与农药经营活动。

第五章法律责任

第三十四条(不符合农药经营条件的处理)

农药经营单位及其分支机构不符合本规定第六条第一款有关条件的,出具相关证明材料的部门应当责令其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由相关部门撤回相应的证明材料,并函告市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市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收到函告文件后,应当责令该农药经营单位办理相关变更登记或者注销登记手续,逾期不办理的,依法吊销其营业执照。

第三十五条(违反农药统一配送规定的处罚)

违反本规定第十条规定,农药经营单位对分支机构未实施农药统一配送的,由市或者区、县农业行政管理部门责令限期改正;逾期拒不改正的,处以3000元以上3万元以下罚款。农药经营单位的分支机构违反规定自行采购或者代销农药的,由市或者区、县农业行政管理部门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处以500元以上5000元以下的罚款。

第三十六条(违反农药进货查验规定的处罚)

违反本规定第十一条规定,农药经营单位未实施进货查验制度的,由市或者区、县农业行政管理部门或者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处以500元以上5000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处以5000元以上5万元以下罚款。

第三十七条(违反农药安全销售管理规定的处罚)

违反本规定第十二条规定,农药经营单位不符合销售安全管理要求的,由市或者区、县农业行政管理部门或者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处以500元以上5000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处以5000元以上5万元以下罚款。

第三十八条(违反农药销售溯源管理规定的处罚)

违反本规定第十三条第一款规定,农药经营单位未建立或者执行农药经营台帐管理制度的,由市或者区、县农业行政管理部门或者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处以500元以上5000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处以5000元以上5万元以下罚款。

违反本规定第十三条第二款规定,农药经营单位未按照发票管理有关规定出具发票的,由税务部门依法处理;未按要求向农药购买者出具销售凭证的,由农业行政管理部门责令改正,逾期不改正的,处以500元以上5000元以下罚款。

第三十九条(误导农药使用者的处罚)

违反本规定第十四条规定,农药经营单位误导农药使用者并造成药害或者中毒事故的,由市或者区、县农业行政管理部门处以5000元以上5万元以下罚款。

第四十条(销售高毒农药未采取有关措施的处罚)

违反本规定第十六条规定,销售高毒农药未采取有关管理措施的,由市或者区、县农业行政管理部门依法责令限期改正,并处以500元以上5000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处以5000元以上5万元以下罚款。

第四十一条(违反农药安全使用规定的处罚)

违反本规定第十八条、第十九条、第二十条有关农药安全使用规定,造成危害后果的,由市或者区、县农业行政管理部门给予警告,可以并处1000元以上1万元以下罚款;造成严重危害后果的,处以1万元以上3万元以下罚款。

第四十二条(农药残留超标农产品上市的处罚)

违反本规定第三十条第一款规定,将农药残留超标的农作物采收上市的,依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予以处罚。

第四十三条(违法经营、使用农药的民事、刑事责任)

违法经营、使用农药,造成人畜伤亡或者其他经济损失的,农药经营、使用者应当依法赔偿受害人的经济损失;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四十四条(执法人员违法责任追究)

农药管理工作人员、、、索贿受贿,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尚不构成犯罪的,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第六章附则

第四十五条(例外)

百货商店、超市等单位经营家庭用防治卫生害虫和衣料害虫的杀虫剂,不适用本规定。

篇7

关键词:优质无公害;果品生产;农药及化肥污染;治理对策

中图分类号:S43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3)04020803

1引言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优质安全无公害果品的需求越来越大,但在果树种植业发展中,农药及化肥的应用是造成果品食用安全的主要因素。由于果树的病虫害急剧增长、对农药的需求,以及果树生长,对化肥的利用日益增多。施用化学农药及化学肥料对果树的防治及生长具有快速、高效、经济的作用,但长期使用就会对果品造成污染。现阶段,在果品生产中,使用化学农药及化学肥料较多,防治及施肥方法单一,不规范也不科学,对果品造成了污染,影响了人们的身体健康。本文重点分析了优质无公害果品生产中农药及化肥的使用造成的污染现状、原因,并提出了综合治理对策。

2农药及化肥污染的现状

2.1农药污染的现状

农药在果树病虫害防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农药特别是化学农药造成果品农药残留超标和果园环境污染,从而影响了人类身体健康。主要污染和危害为:

(1)对果树的危害。果树施用农药后,有一部分残留在果树枝叶、 果实表面,另一部分却渗透到果树角质层或组织内部,在植物体内输导,残留于枝叶、果实各器官内,造成药害。这种污染轻者造成果树光合作用减弱,果实成熟期延长,重者可造成叶片黄化、落叶,果实发生果斑、褐果、落果,甚至植株死亡。

(2)对果品的污染。果树使用农药后,果品中含有一定量的农药残留,如果在采摘前几日仍使用高毒、残效期长的有机磷或者氨荃甲酸脂类农药,就会造成果品生产中农药残留量超标。

(3)对果园土壤的污染。喷洒农药时,一部分农药直接进入土壤,被土壤颗粒吸附,以及大气中的残留农药和叶片上的农药经雨水淋洗落入土中,与土壤微生物接触,并且杀死它,而影响土质的腐熟和透气性,破坏土壤结构和土壤能力,抑制植物生长发育。

(4)对果园周围水体的污染。喷农药时,农药微粒随风飘移降落至水体;同时,植物或土壤粘附的农药经水冲刷或溶解于水体;另外,向水体施用农药,影响水中生物成长繁育。

(5)对生态环境的污染。一是喷洒农药时,农药微粒随风或随气流飘荡,污染空气;二是农药用量增加,农作物被害加重;三是病虫抗药性增强,病虫害防治越发困难;四是大量杀伤天敌,害虫失去自然抑制作用。

(6)对人畜的影响。施药时,农药会通过呼吸道、皮肤、消化道等途径直接进入人体内;同时,农药残留在果品、土壤、水体、人畜饮食或由食物链间接进入人体内,如超量将导致生理代谢失调,轻者头痛、头昏、恶心、腹胀,重者致癌、致畸,影响人畜健康。

2.2化肥污染的现状

化肥污染仅次于农药污染,主要有:

(1)土壤污染。一是促进土壤酸化。肥料对土壤的污染使土壤物理性质恶化,长期过量而单纯施用化学肥料,会使土壤酸化,一旦土壤中某种营养过剩,会造成土壤对其他元素的吸收性能下降,破坏了土壤内在平衡,使土壤板结;二是增加土壤重金属有毒元素;三是导致营养失调,造成土壤硝酸盐累积;四是降低土壤微生物活性。

(2)对水体污染。一是对地表水的污染,使用的氨肥、磷肥随排水进入水源使水质恶化,改变水体微生物种群,影响水环境及生产生活;二是对地下水的污染。使用化肥随灌溉和降雨,进入地下水,使地下水中硝酸盐、亚硝酸盐及磷酸盐含量增高,而影响人类身体健康。

(3)对大气的污染。大气中的氮氧化物含量增加,化肥中的氮元素进入大气后,增加了温室气体,导致环境温度升高。

(4)使河川、湖泊、内海的营养恶化。主要是水中氨、磷的含量增加,使藻类等水生植被生长过多,而且导致水草繁生,水塘、湖泊变臭,成为死水。

(5)食品、饲料有毒成分增加,危害人畜健康。

3农药及化肥污染产生的原因

3.1农药污染的原因

(1)农药产品存在问题。农药产品上主要存在着农药品种不足、结构不合理、农药剂型落后、农药产品合格率低、高效低毒农药少等问题,以致果农用药单一,对新农药使用率不高,而加大农药对果树的污染。

(2)农药的使用量日益增加。一是气温逐渐变暖,有些病虫无越冬休眠期、发生周期越短;二是果树种植面积增大及个体种植,为有害生物创造有利条件;三是对化学农药依赖过大及使用不合理,对农业、机械、物理等防治措施应用不多,破坏生态平衡,天敌减少,病虫猖獗,以及农药使用负面影响,而施药后刺激害虫繁殖;四是病虫害对农药产生抗药性,而加大用药量及次数。

(3)缺乏用药常识,用药不当造成药害。一是部分树种、品种用药造成药害;二是盲目加大用药浓度;三是随意混配农药,而有些农药则不宜混合使用;四是盲目喷药,致使有些树上喷药过多而浪费农药,并且造成了环境污染。

(4)粗放使用农药。一是粗放的喷洒方法造成农药污染,大水量粗雾喷洒方法,药液流失量极大,损失了农药,且造成药液对土壤、地表径流水等污染,喷洒时气流吹到周围环境,而造成环境及其他作物污染;二是粗略的农药取量,使用高毒农药中毒风险加大,实际使用时药量加大,造成农药损失及环境污染。

3.2化肥污染的原因

化肥污染主要是由于不科学、不合理使用化肥造成的。

(1)施肥用量不当。随意增加化肥施用量,以盲目追求产量。

(2)施肥方式不合理。忽视果树不同时期需肥规律及肥料效应发挥。

(3)施肥配量不科学。长期偏施氨肥,忽视有机微肥施用,加剧了土壤营养元素的结构性失调及因产量提高有机肥含量相对不足。

4控制农药及化肥污染的措施

4.1控制农药污染的措施

果树病虫防治应以“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方针,加强监测、检疫力度。以改善生态环境,加强栽培管理为基础,优先选用农业防治、生物防治、人工防治等综合防治方法,保护和利用天敌,充分发挥天敌的自然控制作用,有选择性地使用化学农药,科学合理用药,最大限度地减少农药使用量和次数。

(1)加强农业防治,预防控制病虫害。要创造有利于果树生长健壮条件,增强对病虫害抵抗力;要不利于有害生物生长繁殖,而达到控制病虫害发生发展。一是合理建园,培育和利用抗性品种及健壮无病虫苗木,把好检疫关,控制病虫害传播;二是做好清园,清除病虫残体,深耕除草;三是科学管理,增强果树抗体。施肥、浇水、松土除草、合理密植、修剪及间作,疏花疏果、配方施肥、果园生草、果实套袋,创造出有利于果树生长发育,不利于有害生物孽生的环境条件;四是定期观察,搞好测报。

(2)提高生物防治技术。一是充分保护和利用自然天敌或在果园大量释放天敌,以虫治虫;二是利用生物农药及生化农药真菌、细菌、放线菌、病毒、线虫等有益生物或其代谢产物防治果树病虫;三是利用昆虫激素诱杀昆虫等。

(3)开展物理人工机械防治。根据病虫的某种生物学特性,辅以较简单的机械或措施直接将病虫害消灭,最常用的有捕杀、阻隔、诱杀、黑光灯、糖醋液、性诱剂、高温处理、射线处理、涤白、果实套袋等方法。

(4)科学安全规范使用化学农药防治。一是合理用药,使用无公害果品生产中允许使用的高效、低毒、污染小或无污染的农药;二是对症用药,准确识别有害生物种类及药剂特性后用药;三是适时用药,应把握好防治时期,最好在病虫害发生前用药,注意用药安全间隔期,同时忌在暴雨前施药;四是适量用药,使用时要根据病虫情况、果树状况及农药特点,采用常用浓度;五是专性用药,一些杀螨剂杀蚜剂仅对螨、蚜有毒杀作用,却对有益生物无害或毒性小;六是混合用药,同一时期发生几种病害或虫害,科学采用两种或多种农药混合使用,可兼治几种病虫,又能抑制或延缓病虫抗药性;七是轮换用药,可防止病菌和害虫产生抗药性,并保护害虫的天敌;八是选择用药,利用有害生物与天敌在生物学和生态习性上的差异,使用药剂只杀伤有害生物而对天敌不影响;九是创新用药,改进农药使用性能,以提高药效,如在农药中加入展养剂、渗透剂、缓解剂等,既节省农药又提高药效;十是规范用药,尽可能地采用低容量细雾喷洒技术,淘汰大水量粗雾喷洒机械。

4.2控制化肥污染的措施

控制肥料的污染应放在肥料新品种研制和施肥技术研究上,要科学施肥。

(1)强化环保意识,加强土壤肥料的监测管理。加强教育,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防止土壤化肥污染,注重管理,严格化肥中污染物质的监测检查。

(2)严格化学肥料使用原则。使用的化肥必须通过国家有关部门登记认可及生产许可,质量指标达到有关标准要求,严禁使用的肥料坚决不能用,如含氯复合肥和硝态氮肥(硝酸铵)等。

(3)制定防止化肥污染的法律法规和无公害果园施肥技术规程。使施肥使用有章可循、有法可依,以控制化肥对土壤、水源的污染。

(4)把握使用有机肥料、商品有机肥料、微生物肥料,长效肥料、沼气肥等无害肥料。

(5)不长期过量使用同一种肥料,科学掌握施肥时间、次数和用量。采用分层施肥、深施肥等方法减少化肥损失,提高肥料利用率。

(6)化肥与有机肥混合使用。增强土壤保肥能力和化肥利用率,减少水分和养分流失,使土壤疏松,防治土壤板结。

(7)进行测土配方施肥,增加磷肥、钾肥和微肥的用量。通过土壤中磷、钾以及各种微量元素的作用,降低农作物硝酸盐的含量,提高作物品质。

(8)改善施肥方法,发展节肥施肥技术。一是改进化肥生产技术,研制与推广高浓度、缓效、控释肥料及肥料增效剂,减少施肥次数及肥料流失;二是配合使用脲酶及硝化抑制剂,延缓脲酶对尿素的水解,抑制硝化速率,减缓铵态氮向硝态氮的转化;三是提高肥水综合管理技术。基肥用无水层混施,追肥用铵态氮带水深施,减少氮的流失;四是提倡耕地土壤修复工程。对土壤中的重金属污染及土壤pH值变化,可采用施用石灰,增加有机肥、土壤调理剂等降低果树对重金属元素吸收积累,并防止过低pH值对果树生长的毒害作用,或用翻耕等方法去除或稀释土壤中的重金属及其他有毒元素的污染。

参考文献:

[1]成利霞.果树病虫害防治中的农药污染及治理措施[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2007(1).

篇8

关键词:网络;小学德育;对策

小学德育即学校对小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贯穿于小学教育教学工作的全过程和日常学习、生活的各个方面,渗透于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等方面的教育之中,各种教育内容和体系相辅相成,共同促进小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

一、小学德育工作的目标和要求

1.小学德育工作的目标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小学阶段是少年儿童长身体、长知识的最佳时期,加强小学生德育工作,引导小学生树立良好的道德品行、塑造良好的道德品质,对学生的成长和素质养成具有终身意义。

2.小学德育工作的内容和要求

小学德育主要是在小学生中开展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基本内容的社会公德教育和必要的生活常识、浅显的政治常识以及同小学生有关的法律常识等社会常识教育,着重培养和训练小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习惯。

二、网络的特点

日益发达的互联网技术,给我们的生活带来革新性的变化,其技术本身的发展也日新月异。它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互联网覆盖面广;

2.传播和更新速度快;

3.信息交换具有互动性;

4.信息量大;

5.形式多样。

三、网络对小学德育工作的作用和影响

由于网络无处不在、无孔不入,对小学德育工作产生了方方面面的影响,发挥着不同的作用。

1.网络为小学德育提供正面引导的信息和案例

网络上经常会出现一些爱国主义教育、道德模范、个人成L、助人为乐等方面励志类的信息,小学生自己有时可以从网络获取这方面的知识或讯息,从而为自己确立一种学习的榜样、范式。学校或教师在开展小学德育的过程中,也可以从网络上选取一些最新的案例,特别是发生在小学生身边或小学校园容易发生、小学生容易理解的案例,作为小学德育工作的素材。利用网络的力量,来达到德育的目的,巩固和提升德育效果。

2.网络为开展小学德育工作开辟另一种载体和手段

网络作为一种信息、信息沟通、互动交流的一种工具,也逐渐被学校、教师用来作为开展小学德育工作的载体和手段,通过网络,比如QQ、QQ群、微信、网站、论坛等途径,对小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或者围绕小学德育开展讨论。网络的便捷性大大提高了小学德育工作的效率和效能,小学生喜闻乐见,愿意参与,德育效果更加明显。

3.网络在小学德育中的负面作用

网络信息的包容性、传递的便捷性,也给小学德育工作带来一些负面作用。

(1)学生沉溺网络。由于网络信息的多样性,小学生可以轻易地从网络获取自己感兴趣的信息。由于小学生本身自我控制能力比较弱,使得一些小学生逐渐沉溺于网络,甚至不能自拔,身心都受到了伤害。

(2)教师依赖网络。也正是由于网络信息随手可得,个别教师习惯于从网络上寻求灵感,搜集素材,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教师在教学工作中对网络的依赖,而忽视了德育工作的灵活性和实践性,忽视了小学生的个体性和参与性,使德育工作不能收到应有的效果。

四、加强小学德育工作的对策

1.正确把握网络对小学德育工作的作用

网络自身的特点,决定了网络信息、网络技术在小学德育工作的正反两方面的作用,我们在小学德育工作中,应正确把握网络的规律,辩证分析其利弊,科学发挥其正面作用。对网络信息进行及时筛选,找出小学生可能关心的热点问题,主动进行分析或组织讨论,引导小学生正确认识社会现象,坚持真善美、反对假恶丑,通过正面的引导,使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品质观念,养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行。

2.合理利用网络信息和载体

网络只是开展小学德育工作的工具,不能过分依赖于网络,也不能完全脱离于网络。在开展小学德育工作时,发挥网络工具的即时性特点,加强师生互动,拓展小学德育工作的渠道。并通过网络工具,引导小学生合理利用网络,正确辨析善恶,遇到疑问愿意并且能够及时与教师沟通,避免陷入误区。

3.创新小学德育的载体和形式

小学德育的形式应是多样的,突出实效性、趣味性。比如开展团队合作的游戏,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组织自我管理、自我救治、自我防范等方面的模拟活动,农作物种植,小动物喂养等,这些小学生愿意参加的社会实践,对于巩固和提升小学德育效果,作用不可小觑。

参考文献:

篇9

【关键词】:园林; 城市; 植物病虫; 防治

1、城市园林植物病虫害发生的特点及防治原则

1.1城市园林植物病虫害发生的特点

1.1.1城市内绿化因其地理条件复杂,小环境、小气候多样化,绿地通风透光性差和密集的灯光引诱,生态系统中一些生物种群关系常被打乱,以致造成病虫害的高密度发生。

1.1.2部分绿地内园林植物品种单一,种植密集,病虫害易流行,防治难度大。

1.1.3城市部分部门、单位因其绿化是附带的一种事业,普遍缺乏园林养护的一般常识,管理上常常不到位,导致植物生长不良,各种生理性病害(如黄叶、干尖等)时有发生,加重了侵染性病害及虫害的发生。

2、城市园林植物病害综合防治

城市园林植物病害大体上可分为真菌病害、病毒病害、细菌病害和线虫病害4大类。

2.1真菌病害防治:常见植物真菌性病害有十几种,它们都能给植物生长造成很大的影响,严重时还会导致植株死亡。

2.1.1白粉病、炭疽病、叶斑病、褐斑病、灰霉病等病害的防治:在发病前喷洒65%代森锌600倍液保护;发病初期喷洒喷克菌800~1000倍液,50%多菌灵或50%甲基托布津500~800倍液。

2.2.2锈病的防治:在生长季节喷洒25%粉锈宁1500倍液,或喷克菌800~1000倍液,或敌锈钠250~300倍液等农药有较好的效果。

2.2.3立枯病、根腐病的防治:首先要M行土壤消毒,用1%福尔马林处理土壤,或将培养土放锅内蒸1小时;发病初期用50%福尔马林液或用70%氟氯硝基苯处理土壤;栽植前用70%甲基托布津500倍液浸泡l0分钟,栽植时用根腐消200-300倍液灌根。

2.2.4白绢病、菌核病的防治:用70%五氯硝基苯处理土壤,每平方米用5~8克,拌30倍细土施入土中;选用无病种苗或栽植前用70%甲基托布津500倍液浸泡lO分钟。

2.2.5煤烟病的防治:在发病后,用清水擦洗患病枝叶和喷洒50%多菌灵500~800倍液。

3、城市园林植物虫害综合防治

虫害是由害虫引起的。咀嚼式口器害虫直接取食植物的叶、嫩茎和根,严重影响植物的吸收和光合作用。刺吸式害虫直接将口器插入植物组织中,吸吮汁液,造成植物褪绿、畸形或死亡。由于害虫危害造成伤口和分泌物积聚,引起病菌侵染而致使病害并发。

刺吸害虫综合防治:刺吸性害虫主要有蚜虫、红蜘蛛、蓟马、椿象等。

3.1蚜虫防治:用黄色塑料板涂重油诱粘;保护瓢虫、草蛉等天敌;选用副作用小的植物性药剂,如25%的鱼藤精600~800倍溶液喷雾,或将洗衣粉溶于300倍溶液进行喷雾;喷施灭蚜灵l000~1500倍液或40%硫酸烟精800~1200倍液均可;此外烟草水、除虫菊酯等也都是毒性较小的防治良药。

3.2红蜘蛛防治:用大量水冲洗病株或用4O%三氯杀螨醇1000~1500倍液、35%杀螨特1500倍液、15%扫满净1500~2000倍液喷杀。

3.3介壳虫防治:先用人工刷除,再喷药治疗;当雌虫在固定阶段危害时,草本植物可直接在植株茎部涂抹40%久效磷等内吸性药剂,木本植物可先用刀刻伤基部表皮,再涂药,使植株将药物吸后,将虫毒死;喷施40%乐果1000~2000倍液(加入适量柴油和中性洗衣粉有利药性发挥)。

3.4粉虱防治:可悬挂黄色黏板,捕杀成虫;用敌敌畏加洗衣粉的药液防除,配方为80%敌敌畏1000~1500倍液,每5升药液加50克洗衣粉,每7~lO天喷药1次,连喷3~5次即可见效。

4、合理使用化学防治,控制病虫害蔓延

化学防治是用化学药剂的毒性来防治病虫害,以保持园林花木的政党生长,许多重要病虫害如能及时合理地用药,常可得到有效控制。化学防治还有收效快的特点。当一些病虫害即将大发生或已经大发生时,及时采取化学的防治常可使用病虫的蔓延得到及时的控制。另外化学防治的适应范围比较广,受地区性和季节性影响较小,不同类型的地区和不同季节往往都可使用。但是,长期大量使用农药,也带来一些不良后果,主要表现在对环境的污染,对天敌有伤害,易引起病虫害的抗药性。

5、发挥综合防治优点,提高防治效果

综合防治以“预防为主、综合防治”为原则,合理运用栽培、化学、生物、物理的方法及其它有效的生态学手段,把病虫害控制在最低程度以不致造成危害。其优点是:

5.1协调措施,减少矛盾。化学防治与生物防治如果协调起来,就能达到既能杀死病虫害,也能较大限度地发挥天敌的作用。如采用内吸杀虫剂,涂抹茎、干和根部浇灌等,早期控制蚜虫、红蜘蛛、介壳虫的发生。选用对农药抗性较强的天敌,配合施用杀伤天敌较少的选择性药剂,是避免或减少矛盾的途径。

5.2、力求兼治,简化措施。在自然界里,多种病虫害常同时发生,分别防治,造成重复。以一种优势病虫害为对象,掌握植物发育的关键和病虫防治的有利时机,集中用药,兼治其他。可根据当时、当地病虫害的发生情况,抓住有利时机,采用施放天敌、使用菌剂、药剂等针对性措施,达到兼治的目的。

6、建立园林植保护体系,促进生态园林发展

园林植物与农作物、林木有着不少共同点和内在联系,但又有很大的差异。城市是园林病虫害的载体,而城市是人造的环境,与农业、林业的自然环境相比较起了质的变化。如气温偏高、相对湿度下降、土壤结构复杂;城市产生的废气、废水、废物,污染城市的大气、水源及土壤,生态环境恶化;城市规模大,建筑密度大,阻碍大气的流通和交换,容易产生热岛效应,这样的环境必然会影响园林植物种群的分布和生长,相应的也会影响病虫害的发生和发展。

【参考文献】:

篇10

看完《时代大决战》,震撼大方县喀斯特地质地貌突出,生态环境破坏严重,产业基础薄弱,长期以来经济社会发展滞后,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群众生活困难。2015年,大方县仍有贫困乡镇24个、贫困村175个,贫困人口18万人,成为全省乃至全国脱贫攻坚最难啃的“硬骨头”。2015年11月28日,“2015年福布斯500强企业”恒大集团承担起了结对帮扶大方县的重任。在全国政协的关心支持和鼓励下,省、市的全力帮助下,恒大集团与大方县聚社会之财,集全民之智,经过3年多来的不懈拼搏和不断探索,产业扶贫更加精准,脱贫效果更加明显。

主要做法及成效——

第一,大力实施“13555”产业脱贫工程,2万余人跳出“贫困线”。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发挥贫困地区及主体自身“造血”能力是精准扶贫的实现路径。在充分调研论证的基础上,恒大集团采取政府+企业+合作社+贫困户的方式,实施100个养殖基地、30个中草药种植基地、50个蔬菜种植基地、5个经果林种植基地和5个食用菌栽培基地的“13555”产业脱贫工程。大方县政府负责产业基地水、电、路等设施建设,恒大集团负责蔬菜大棚、牛圈等建设,合作社负责种菜、养牛等工作。1个贫困村成立1个农业合作社,在1户龙头企业的带动下,根据土壤、气候等特征,按照“宜药则药、宜果则果、宜菜则菜、宜畜则畜”的原则,从生态种养殖业入手,着力发展山地特色农业,大力实施优质蔬菜种植、经果林种植、以中药材为主的特色产业种植工程和大牲畜、生猪养殖工程。

第二,大力实施“产业扶智”工程,“苦工”变“技工”。2016年,大方县负责组织贫困户到培训地进行培训,恒大集团共投入500万元,举办计算机基础培训、天麻种植培训、食用菌栽培技术培训、病虫防御技能培训、物业管理培训、酒店管理培训、厨师培训等培训55期,培训20800人次。“苦工”变“技工”,9500人在基地从事施肥、剪枝、防疫等技术工作,6200人在省内物业、酒店就业。一是基地封闭式培训。对有一定文化基础的青壮年贫困人口,集中到食用菌栽培基地、苹果种植基地、养牛基地,建立“运营·技术·推销·管理”全体系、“理论·实训·实习·就业”全流程培养模式,采取“半军事化”方式进行种养殖技术培训。二是讲堂教学式培训。对没有文化的青壮年贫困人口,集中到乡镇的讲堂或县城的酒店、宾馆,采取请专家、管理人员到讲堂、酒店、宾馆进行教学式管理常识培训,重点讲解物业管理、酒店管理等知识。三是田间地头培训。对没有知识文化的老年贫困人口,集中到蔬菜种植基地、天麻种植基地、经果林种植基地,采取二转手、手牵手、传帮带等方式进行种植培训,推动产学融合,做到学习就是务工,老师就是老板,强化农作物种植实践能力训练。

第三,大力实施产业“育苗”工程,为贫困户脱贫致富“强基固本”。实施教育扶贫,是斩断贫困代际传递的“百年大计”。围绕硬件设施建设、师资培训、职业教育等方面,采取政府+企业+学校+贫困户的方式,实施产业“育苗”工程。是政府进行产业教育规划,恒大全方位补足产业教育资源缺口。2016年,大方县根据贫困学生人数,对全县产业教育进行了全方位规划。恒大集团在大方县投资新建小学3所、幼儿园5所、完全中学1所、现代职业技术学院1所,为今后孩子们拓展成长和发展的空间。恒大集团扶贫负责人强调:“留守孩子、困境孩子、孤儿的教育是产业扶贫需要重点解决的社会问题,绝不丢下每一个需要接受教育的孩子。”二是设立产业教育奖励基金。设立3000万元的产业教育奖励基金,每年评选300名优秀学生和200名优秀教师,每人每年奖励3000元。2016年,首批教育奖励基金150万元已向教师和学生发放。三是寻求智力帮扶提升师资素质。2016年,恒大集团与清华大学正式签约,清华大学在大方县实施教育医疗合作扶贫,将重点为大方县学校、医院提供远程教学、师资培训、干部培训等全方位支持。目前,已培训340名教师和管理人员。

第四,大力实施“易地搬迁产业扶贫”工程,打造“种植型+养殖型+服务型”三型扶贫产业。采取政府+企业+幸福新村+居委会+合作社+贫困户的方式,恒大集团将居住在深山区、石山区、生态环境脆弱区的贫困户搬迁到小城镇,建成10宜居、宜商的幸福新村,安置了500户贫困户2000贫困人口。大方县政府在恒大集团建设的10个幸福新村成立了居委会和产业合作社,并制定大方县易地搬迁贫困户种植型、养殖型、服务型“三型”产业扶持方案,将蔬菜种植、养牛、物业管理、酒店、厨师等作为易地搬迁贫困户就业产业。是大力发展易地搬迁贫困户“种植型”产业。恒大集团与大方县政府在移民安置点就近流转土地,建成20个蔬菜种植基地,1户易地搬迁贫困户配套两个占地面积240平方的蔬菜大棚,贫困户将蔬菜大棚入股合格社,贫困户与合作社共经营蔬菜大棚。同时,在基地内建立“微田园”农耕场所,满足45岁以上短时间内难以转型的搬迁群众的农耕习惯,让每一位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有业可就。二是大力发展易地搬迁贫困户“养殖型”产业。制定贫困户饲养优质肉牛脱贫致富方案,在“智慧产业扶贫平台”上建立“牛超市”,把优质西门塔尔和安格斯牛作为贫困户脱贫的重要产业。采取幸福村+合作社+贫困户的模式,建成106个养牛基地,1户易地搬迁贫困户配套3头西门塔尔或安格斯牛,每头牛繁殖成活一头犊牛,恒大集团奖励2000元。引进中禾恒瑞集团建立肉牛饲养、收购、加式、销售产业体系。三是大力发展易地搬迁贫困户“服务型”产业。采取混合所有制形成,由恒大集团、大方县政府共同出资成立易地搬迁扶贫开发公司,唤醒移民安置点门面、房产等政府性资产。2016年,建成学校10所、商场7个、医疗卫生点5个,吸纳易地搬迁贫困人口129人从事商业零售、学校食堂管理和到医疗卫生点服务。同时,用扶贫资金入股物业公司、酒店等服务业,吸纳易地搬迁贫困人口7597人到恒大物业、园林、酒店等下属企业和战略合作企业就业脱贫。

从这些扶贫的效果来看有以下几点启示——

启示一:创新举措,“精准”驱动出“实效”。扶贫,并非简单的捐钱捐物,而在于找到贫困地区的“贫根”,点穴治病,对症下药,药到病除。扶贫开发的成败之举在于精准,念好“精准施策、精准推进、精准落地”的“准字经”。恒大集团与大方县对贫困户进行精准结对帮扶、精准培训、精准发展产业、精准易地搬迁,并通过科技手段建立健全了扶贫工作的全过程精准管理体系。产业扶贫就是要在精准上下功失,应用科技手段建立健全扶贫工作的全过程精准管理体系,一个节点一个节点抓,一个环节一个环节推,促进扶贫模式既精又准,贫困户脱贫既精又准。

启示二:盯住短板,“扶智造血”强筋骨。劳动力素质偏低、技能水平不高、产业支撑乏力、生存空间狭窄,是贫困地区难以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功能性障碍,不解决扶智造血问题,单纯输血无疑是杯水车薪。产业扶贫需要标本兼治,突出治本,有效增强贫困群众的“智慧”,才能增强贫困群众的自我发展能力。恒大集团在大方县政府的支持下,采取基地封闭式培训、讲堂教学式培训、田间地头培训,贫困户眼界拓宽、技能增强、收入提高。扶贫先扶智,产业扶贫就是要大力实施劳动力素质提升工程,实现输转劳动力、贫困家庭、新增“两后生”、中青年农业劳动力和自由创业者技能培训全覆盖,促进培训与就业创业无缝对接。

启示三:换“穷貌”,培育富民产业“改穷业”。精准扶贫,选准产业是关键。为了提升贫困户的“造血能力”,恒大集团在大方县的每个贫困村配置了蔬菜种植小区、养殖小区,持续壮大种养殖等富民产业。为了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大方县民营企业家主动到贫困村担任“荣誉村主任”,依托恒大集团产业基地,利用当地优势特色资源,开展“一对一”帮扶,帮助贫困户发展养蜂、种植冬荪、猕猴桃、魔芋、乡村旅游、农村电商等多元增收产业,贫困户收入大幅度提高。产业扶贫,就是要选准产业,采取民营企业家担任“荣誉村主任”、“百企帮百村”、“千凤还巢”等帮扶形式,因地制宜、因村施策、因户施法,锲而不舍、持之以恒地发展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