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高等教育的看法范文

时间:2023-11-23 17:50:5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对高等教育的看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对高等教育的看法

篇1

[关键词] 高等职业教育 数控技术 教学改革

随着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经济全球化趋势日益增强,国际产业分工正在“重新洗牌”,许多发达国家和跨国公司看好中国市场,将部分制造业进一步向我国转移,我国正在成为世界制造工厂。制造业体现着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我国制造业要打造“中国制造”的品牌,要真正成为“世界加工制造中心”,必须要有先进的制造技术与一大批掌握先进制造技术的人才作为支撑。数控技术的广泛应用和高速发展对人才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提出了新的要求。高等职业教育数控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既具有专业理论知识,又有专业操作技能的复合型、应用型的数控技术人才。针对这一特点,下面对高等职业教育数控专业的课程体系改革、实训基地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提出几点看法

一、课程体系改革是专业教学改革的核心。课程体系改革首先是知识结构内容的改革。由于社会对高等职业教育的特殊要求和高等职业教育自身的特点,高等职业教育课程体系就应该按照“实用、适度、够用”的标尺来设置。由于高等职业教育要求培养的学生既要掌握必要的理论知识,又要有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因此,如何设置课程,在有限的时间里培养出合格的人才是非常重要的。如果在课堂上什么内容都涉及,想让学生掌握更多有用的知识,可以说,想法是好的,但是在时间受限的情况下,这个目标是很难实现的。所以我们在进行课程设置的时候就应该采用“精简、压缩、增加、综合”的方法,对理论课程部分削枝强干, 删繁就简,精简重复交叉的内容,压缩甚至删除一些不必要的课程,增加与专业能力培养密切相关且应用广泛的课程,把培养其综合能力所需的课程内容按照知识点和技能点加以筛选综合,形成新课程,这样对利用有限的学时产生好的教学效果更为有效。由于数控技术大部分都应用于模具加工制造,因此在进行课程设置时可以适当增加与模具加工工艺、模具设计制造技术等相关的知识内容,也可将有关的内容进行整合优化成一门课程,这样既有利于学生理解和巩固所学知识,更能增加他们的竞争力。另外,为了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可以有针对性的开设一些辅修或选修课程,其中可包括人文、社科、经济、管理等方面的课程,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及自身个性发展的需要来选择,以此进一步提高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其次是教材和教学模式的改革。在教材的选用上,可以采用符合本校教学实际情况的自编教材,也可以采用一些公开出版发行的经整合优化的用于高等职业教育数控专业的新教材。教学过程中应少推导公式, 而是重视所得结论及其该如何应用。在教学形式和方法上,尽量采用生动形象的多媒体教学,尽可能在实验室或实训场所组织教学,实行理论教学与实验、实训相结合的一体化教学方式,全面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及技术应用能力。第三,进一步强化实践教学。 根据培养目标要求,建立以基本技能、专业技能、综合技能实训三大模块为主线的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并做到三年不断线。一年级主要进行基本技能实训,使学生对所学基础理论知识有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并掌握本专业的基本操作技能;二年级主要进行数控专业技能实训,使学生熟练掌握本专业要求的专业技能。例如安排几周实训时间,对数控专业的学生进行数控车床、数控铣床、加工中心的操作技能培训,利用其所学的数控编程与操作,数控加工工艺等知识,完成对一些不太复杂的零件从编制加工程序到实际操作数控机床进行加工并进行工件的检测的整个过程,这样不仅可以提高他们对所学专业的兴趣,还有助于学生对所学理论知识的深入了解,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并清楚的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及今后努力的方向;三年级主要进行综合技能实训,让学生参加劳动部门组织的职业技能鉴定考核,获得相应的数控操作技能职业资格证书,并通过采用多种形式的产学结合,如组织学生到校外实训基地,主要是一些企业或工厂,参与生产及就业环节,完成岗位职业技能和素质的培养,实现从学生到生产第一线操作者的角色改变,毕业后能尽快顺利的适应工作,缩短磨合期。

二、实训基地建设是专业教学改革的重点。高等职业学院校内实训基地条件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学生实验实训的效果,设施完备、先进的实训基地为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与形成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学校在购买数控机床建设实训基地时应考虑目前国内大部分企业所使用的数控系统“主流”产品。这主要是为了使学生能很快地适应工作。否则,从学校出来虽然经过实训并有相应职业资格证书的学生,由于在学校培训时所使用的数控系统跟所在企业使用的数控系统不一样,到了企业还得花上一段时间来培训,那么这样的学生肯定是不受欢迎的。但是实训设备也不能只有某种“主流”系统,也应该考虑适当的配置一些其他的系统,尽量做到综合搭配。虽然开放式数控系统价格比较昂贵,但是有条件的学校还是应该考虑购买一些。因为开放式数控系统功能比较全面,而且是今后数控系统的一种发展趋势。另外在这些数控系统中,除了具有传统的RS232接口外,还应备有采用TCP/IP通讯协议的以太网接口,为数控机床联网提供基本条件。由于当今世界范围内制造业发展的总趋势是从数控机床的单机加工向制造过程的集成,而实现制造业集成的前提首先是开放式数控系统的采用,假如一个学校培养的学生没有接触过开放式数控系统,对实现网络化制造没有认识,那么这样的学生也将不能适应社会的需求而被淘汰。此外,建议在进行实训基地建设时尽量采用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相结合的方式。由于数控设备一般都比较昂贵,假如单靠学校自筹经费、或靠国家立项拨款来解决经费的问题是非常被动的,所以学校可以采用与企业签订实训基地建设协议,将企业的生产基地直接作为学校的校外实训基地,这样不仅可以解决经费不足的问题,而且需要这方面人才的企业也是乐于与校方合作的,因为通过这种校企联合培养方式培养的学生可以更快的了解企业用人要求,明确学习任务,确定学习目标,增强职业意识,有利日后更快地适应岗位工作。

三、师资队伍的建设是专业教学改革的保障。师资队伍的质量是高等职业教育质量非常关键的影响因素。仅仅掌握数控专业理论知识的高学历人才,或是仅有丰富的操作数控机床经验、不了解学生必须掌握的知识和技能、欠缺理论知识的实训师傅,都不是符合高等职业教育特殊要求的人才。只有既具备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又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双师型”教师,才能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的既懂理论又懂实践的学生,才能保证高等职业教育目标的顺利实现和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因此,一方面,作为教师本身应不断学习、提高自己的专业理论知识水平,另一方面,学校应有计划地安排教师到企业生产第一线参与生产实践,或安排教师参加一些科研活动,全面提高专业教师,特别是中青年教师的专业水平和实践能力。

由于我国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工作起步较晚,目前仍处于探索与改革阶段,而数控技术又是一种高速发展的先进技术,如何使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培养出来的数控技术专业人才能够真正成为名副其实的理论知识过硬,又拥有专业技能的“应用型”人才还需要我们在借鉴发达国家先进的办学思想、办学理念、办学模式,办学经验的基础上不断探索符合我国国情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办学方法,并不断完善。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在“教书育人”的同时,致力于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专业教学改革,努力提高教学质量,为社会培养受到用人单位欢迎的数控技术实用人才。

参考文献

[1] 周济, 产学研结合是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必由之路[J], 职业技术教育,2004(6)

篇2

关键词:英国大学生调查;高等教育质量评估;以学生为主体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6124(2015)02-0112-05

评估是高等教育质量保障和监测的基本途径,其结果是高等教育质量信息的重要来源,指导和引领着高等教育质量的改进与提高。2005年,英国高等教育拨款委员会在对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框架进行全面审视和调整的基础上,正式推出了一种以学生为主体的高等教育质量评估新方式――全国大学生调查(National Student Survey,简称NSS)。具体来讲,NSS是一项面向全英所有公立高等教育机构应届本科毕业生开展的、在学科专业层面系统收集学生对其学习体验的评价与看法的调查。该调查每年开展一次,它要求所有接受财政拨款的高等教育机构必须参加,但允许学生有权选择是否参与调查;其目的在于“为准大学生选择就读大学与专业以及高校内部质量改进提供必要的信息帮助,并促进公共问责” [1 ]。迄今为止,NSS已在全英公立高等教育机构中连续开展了10次,它已成为英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框架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大学生群体作为高校教学和管理的亲历者及最终受益者,他们对质量有着最为直接的感知和体验,“没有任何其他人可以和学生一样直接地、完整地体验教学的完整内容” [2 ]。因此,深入了解英国大学生调查的发展、理论基础、实施过程及其结果的应用,可以为我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完善提供有益的参考与借鉴。

一、NSS的产生与发展

20世纪90年代初期,伴随着英国高等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以及高等教育经费的日益紧缩,英国政府逐步加大了对高等教育质量的监控和评估。1992年,英国颁布实施《继续教育和高等教育法》 [3 ],设立英格兰、苏格兰和威尔士高等教育基金委员会(Higher Education Funding Council,以下简称HEFC)取代原有的大学基金委员会、多科技术学院与其他学院基金委员会,并在HEFC内部设立教学质量评估委员会(Quality Assurance Commission,以下简称QAC)负责教育教学质量检查,且其结果与拨款直接挂钩。1993年,HEFC开始在学科层面对教学质量进行评估(最初称教学质量评估,1995年后改称学科评估),旨在保证对公共资金的责任,在投资和提高质量之间建立联系,为公众提供信息以及分享好的范例。

对于政府的介入,英国的大学立即作出了回应。1992年5月,英国大学校长委员会建立了高等教育质量理事会(Higher Education Quality Council,以下简称HEQC),取代学术监控部,在院校层次进行学术质量和标准的审查(academic quality audit),以确定各高校是否有足够且有效的学术标准和质量管理程序。于是,英国便形成了两套不同的高等教育质量外部评估体系,它们进行的是不同层次的评估,评估结果也有明显的差异,社会很难辨别不同学校的办学质量。同时,高等院校要应对双重评估,负担很重。因此,为了改进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评估工作,使其更好地体现公正性、一致性和统一性,英国于1997年将教学质量评估委员会和高等教育质量委员会合并,成立了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署(Quality Assurance Agency for Higher Education,以下简称QAA)作为全英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的统一机构,全面负责英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

然而,QAA成立后,并没有就评估方式进行实质性的变革,而是基本上沿用了教学质量评估委员会侧重于学科层面的教学质量评估和高等教育质量理事会侧重于院校层面的学术质量审查,忽视了作为高等教育核心利益相关者的学生群体在高等教育质量保障和提升中的潜在价值,与当时英国高等教育系统内日益高涨的系统收集全英学生在读期间学习体验方面的信息以增强学生体验、保证学生权利的需求之间形成了巨大的反差。与此同时,QAA成立后,“高等院校应对评估的负担有增无减;评估耗费大量人力、财力,而评估结果却缺乏可信度等” [4 ]。为此,QAA特别是学科评估受到了各方面的批评和质疑。2001年1月,华威大学的6位经济学教授在他们所在学校经济学科接受评估之后,联名致信《卫报》报社(The Guardian)阐述他们关于学科评估的观点。尽管华威大学经济学科的最终评估得分为满分即24分,但这6位经济学教授却没有沉浸在成功的喜悦中,而是在信中对学科评估进行了激烈的抨击。他们批评QAA的学科评估“可能是人类发明的最有破坏性和毁灭性的管理制度” [4 ]。

2001年6月,面对高等教育界的强烈批评与质疑,英格兰高等教育基金委员会、英国大学联合会(Universities UK或UUK)以及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署等机构一道,公布了“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框架与方法改革草案”,面向英国各高校和其他高等教育利益相关者广泛征求意见。该草案提出,高等教育质量保障须遵循三大原则 [5 ]:其一,各高校负有建立有效内部质量保障机制、收集质量与标准信息、核心信息的主要责任;其二,满足公众对高等教育的信息需求,以便以学生为首的利益相关者能够获得有关不同高等教育机构质量与标准的最新、一致且可靠的信息;其三,尽可能少的干预以减轻学校在满足正当问责和必要的信息需求时所承担的负担。同时,草案还宣布成立由英国的约克大学副校长罗恩・库克(Ron Cooke)担任主席的信息需求工作组,代表各相关机构和信息的使用者,以明确各种有关教学的质量及其标准的数据、信息及判断,哪些须在高校内部公开,哪些应面向社会公开。

2002年3月,库克小组公布了其最终报告《高等教育质量信息与标准》(又称《库克报告》),指出:“公开发表的有关各高校教学质量信息与标准中,应包括通过全国性调查收集而来的各高校毕业生关于教学质量与标准的反馈信息。” [6 ]为此,2002年6月,英国英格兰高等教育基金委员会、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署、校长常务委员会和英国大学联盟联合启动了“关于高等教育质量与标准的学生反馈收集与使用计划”,旨在“探讨NSS的设计、实施及成果公布的方法,征集高校在收集和运用学生反馈方面的成功经验,并为各高校提供有关内部反馈的收集与使用的改进建议” [7 ]。与此同时,英国政府于2003年1月颁布了“高等教育的未来”白皮书,明确指出:“为了成为日趋多样化高等教育的明智消费者,同时满足自身日益多元的学习需求,学生需要可获得的信息。我们确保学生自己关于教学质量的看法,最早能在2003年秋季通过全国性年度调查反映出来。我们同样期望各高校改进自身的内部学生反馈系统。” [8 ]随后,HEFCE委托开放大学分别于2003年6月和2004年1月在英国部分高校对NSS进行了两次试测,结果表明NSS切实可行。为此,HEFCE于2005年1月在全英公立高等教育机构中正式启动了NSS,将学生及其学习体验纳入英国高等教育质量外部保障框架。

二、NSS的理论基础与实施过程

1. NSS的理论基础

基于澳大利亚于1993年开始实施的大学课程体验调查(Course Experience Questionnaire,CEQ)是一种已得到国际社会广泛认可和好评的成熟测量工具,完全满足心理测量学的需求,同时有大量研究支持其理论基础;NSS采用了与CEQ完全相同的理论基础:“学生学习的预知―过程―结果模型(presage-process-product model,简称3P模型),以及学生对学习环境的感知与学生学习方法之间、学生学习方法与学生学习成果之间已被证实的联系。” [9 ]具体来讲,3P模型的核心思想是认为学生学习可分为学习预知、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三个不同的阶段。其中,预知变量包括学生的个性特征和院校的学习研究环境,它们共同决定着学生对学习环境的感知;过程变量包括学生所采用的各种学习方法,它是介于学生对学习环境的感知与学习结果之间的中介;结果变量包括学生学业表现的数量与质量(见图1)。与此同时,该理论模型还认为,学生对学习环境的感知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方法,它是教师教学方式与学生学习方式之间的调节器;而学生的学习方法又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成果。P.拉姆斯登(Ramsden,P.)通过调查指出,“如果学生认为学业太过繁重或考核评价偏重对事实的记忆,他们极可能会采取表层学习方式(surface approach to learning)。” [9 ]因此,在3P模型看来,学生对学习环境的感知是教学质量可靠性和有效性的指标,如果能够获取学生对学习情境的体验信息,就可以推测出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而明确学校人才培养环节有待改进的方面和领域。

根据上述理论基础,NSS的核心内容包括:在校大学应届毕业生对其所在学科专业的课程教学、评价与反馈、学业支持、组织与管理、学习资源、个人发展等六个方面的体验与看法以及他们的总体满意度,共22个问题,此部分调查结果面向社会公开。此外,NSS还提供了一个可供高等教育机构自主选择的问题库,内容涵盖职业生涯、课程内容与结构、工作实习、社会机会、课程实施、学生反馈、物理环境、福利资源与设施、学业负担、评价(考试)、学习团体、智力动力等12个维度,共40个问题,此部分调查结果不对外公开,仅参与调查高校有权获取。

2. NSS的组织实施

NSS作为一项在全英范围内开展的高等教育质量调查,它一直是在英国高等教育拨款委员会的统一部署和监管下,由英国独立调查机构――益普索・莫里调查公司(Ipsos MORI)遵照《数据保护法》和《市场调查协会行为准则》负责组织实施,同时英国全国学生联合会给予全方位的协助和配合。NSS的范围涵盖英国所有公立高等教育机构,调查对象为本科应届毕业生,调查的方式以网络调查为主,同时辅以邮寄纸质问卷调查的方式,时间为每年的一月中旬至四月底。具体来讲,NSS的实施过程大致如下。

首先,所有接受政府拨款的高等教育机构向莫里调查公司提供符合条件的学生的详细联系方式(包括电子邮箱地址、电话号码、通信地址)以及出生年月日(用以身份认证),上述信息均不对外公开且在调查结束后便将被立即清除。

其次,莫里调查公司邀请符合资格的学生填写问卷,其邀请程序如下:调查开展后的第1周,莫里调查公司向所有符合资格的学生的电子邮箱发送附有NSS网站链接的邀请信;调查开展后的第2~3周,莫里调查公司向尚未填写网络调查问卷的被调查者发送纸质问卷,并在一周后寄送明信片加以提醒;调查开展后的第4~8周,莫里调查公司直接致电尚未对邀请做出回应的被调查者,邀请他们填写问卷 [10 ]。对于调查邀请,学生有权选择是否参加,同时也可以选择退出调查。

再次,莫里公司对调查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形成全国NSS数据库和各个高校的NSS数据库,统计分析的维度包括学习类别、是否残疾、入学年龄、性别、国籍、种族、JACS一级学科、JACS二级学科、JACS三级学科等。其中,全国数据库将上报至高等教育拨款委员会,并通过高等教育拨款委员会网和大学专业信息网()面向社会公开;各高校数据库则将分发到相应高校供其做进一步的分析。

三、NSS结果的应用及启示

尽管NSS自实施以来,不论是在方法还是应用方面一直存在着批评和质疑,如牛津大学、剑桥大学和华威大学三校的学生会在实施之初曾表达过强烈反对,英国高等教育研究所里・哈维教授曾于2008年撰文批评NSS为“无用的调查” [11 ];但它在英国高校和学生中一直保持着较高的支持率,且获得了良好的社会认可度和影响力。据英国高等教育拨款委员会于2013年组织开展的一项调查显示,“无论是来自政府还是高校的受访者均对NSS普遍持支持和肯定态度,仅有极少数的受访者认为NSS完全没有开展的必要” [12 ]。目前,NSS结果已成为英国社会各界衡量和比较不同高校及专业之间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是“质量保障过程和院校质量改进活动中的重要元素”。

具体来讲,NSS的调查结果主要被应用于以下几个方面:其一,为广大的大学入学申请人及其监护人和建议参谋者志愿填报选择提供信息服务。通过查阅高等教育拨款委员会网、大学专业信息网()以及各高校网站公布的NSS结果,他们能够非常方便、快捷地知晓英国不同高等教育机构及学科的人才培养质量,并据此挑选出与自身兴趣、爱好、能力和需要相匹配的学校和专业,从而减少志愿填报的盲目性。已有调查表明,“93%的学生认为其他学生的意见和看法对自己选择就读学校和专业具有较大的借鉴和指导价值” [12 ]。其二,用作英国民间大学排名的指标,满足公众问责的需要。譬如,《泰晤士报》、《大学综合指南》、《卫报》等大众媒体均将NSS结果纳入了各自的大学排名指标体系,特别是《卫报》大学排名所采用的8项指标中,有三项指标来自NSS,分别为教学(所占权重为10%)、评价与反馈(所占权重为10%)、总体满意度(所占权重为5%)。其三,高校及其内部所设的院系与学科运用NSS结果改进和提升本科教育质量。由于无论是申请者的志愿填报还是大学排名都直接关系到高校的生源和声誉;因此,在英国高校中,不论是学校层面还是院系与学科层面都十分重视NSS的调查结果,并通过跟踪分析历年的NSS结果以及与其他兄弟高校的NSS结果进行横向对比,对本科人才培养质量进行监测和评价,查找其中亟待改进的关键问题,制定相应的优化策略,以改善和丰富学生的学习经验。其四,NSS结果还对英国高等教育宏观政策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我们已经看到,对学生学习经验及由学生来评价的强调,已成为政府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13 ]

NSS的经验表明,将学生置于高等教育质量监控和保障的主体地位,不仅体现和维护了学生作为高等教育核心利益相关者的权利,丰富和完善了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的主体构成和内容,提升了教书育人在高等教育中的重要性;而且能够使政府、社会与高校更加准确地把握高等教育的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推动它们三者之间展开进一步的对话与合作,尤其是减少高校对外部质量保障的消极应对,增强高校不断提升自身人才培养质量的积极性和自觉性。

近年来,我国已有不少学者或课题组对多所学校或某一地区的大学生就读经历和体验进行调查;同时,教育部也于2011年正式了《关于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评估工作的意见》[教高(2011)9号],明确要求“应特别注重教师和学生对教学工作的评价,注重学生对学习效果和教学资源使用效率的评价”。然而,总体来说,我国学生在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与改进中的作用还相当有限,特别是学生对于高等教育质量的评价结果尚未被纳入社会问责和政府评估的依据,学生群体在我国高等教育质量外部保障体系中基本处于主体缺位状态。为此,我们有必要借鉴英国大学生调查的经验,将大学生及其学习体验纳入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的总体框架,明确学生在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中的权益并在制度上予以保证,系统开发设计基于学生视角的高等教育质量评估工具与方法,全面聆听学生的声音并将其作为高等教育质量改进的重要依据。当然,NSS并非无懈可击,它也有其局限性,包括调查内容偏窄,调查过程容易被人为操纵,调查结果容易被滥用,等等;这是我们在借鉴NSS时特别需要注意的。

参考文献:

[1]HEFCE. National Student Survey 2005:Outcomes of Consultation and Guidance on Next Steps[EB/OL].http://hefce.ac.uk/pubs/hefce/2004/04_33/04_33.pdf,2004- 04-30.

[2]喻 恺,吴 雪.学生体验:英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新内容[J].中国高教育研究,2009,(5):47-49.

[3]Further and Higher Education Act 1992[EB/OL].http:// legislation.gov.uk/ukpga/1992/13/contents,1992-10-13.

[4]金顶兵.英国高等教育评估与质量保障机制:经验与启示[J].教育研究,2005,(1):76-81.

[5]HEFCE. Information on Quality and Standards of Teaching and Learning:Proposals for Consultation[EB/OL].http://hefce.ac.uk/pubs/hefce/2001/01_66.htm,2001- 01-6.

[6]HEFCE. Information on Quality and Standards in Higher Education:final report of the Task Group[EB/OL].http://hefce.ac.uk/pubs/hefc e/2002/02_15.htm,2002-2-15.

[7]HEFCE. Report of the Student Feedback Steering Group[EB/OL].http://hefce.ac.uk/pubs/RDreports/2003/rd09 _03/,2003-09-03.

[8]Department for Education and Skills. The Future of Higher Education[M].London:The Stationery Office,2003.

[9]Higher Education Academy. Comparative review of British,American and Australian national surveys of undergraduate students[R].National Survey Comparative Review,2007.

[10]Surridge,P. The National Student Survey three years on:What have we learned?[EB/OL].http://heacade my.ac.uk/sites/default/files/NSS_three_years_on_surridge_02. 06.09.pdf,2014-11-12.

[11]Harvey,L. Jumping Through Hoops on a White Elephant:A Survey Signifying Nothing[N].Times Higher Education,2008-06-12(4).

篇3

[关键词]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策略;

一、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内涵概述

对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内涵的界定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看法,张涛教授认为:所谓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是指要解决国家、地方及各级各类学校领导和管理教育事业的根本制度问题,围绕这个问题涉及到领导权力分配、机构设置等事务。【1】吴志宏教授认为: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是一个国家根据有关的法规、政策建立起来的管理教育事业的制度体系,它包括各级教育机构的设置、功能作用的规定、相互间隶属关系的界定以及权限的分配与划定等诸多元素和要件。【2】

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是关于高等教育事业的人员配属、机构设置、隶属关系和职责、权益划分的体系和制度的总称。

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

(一)政府在高等教育管理中的职能与承担的角色不清晰

参与的角色过多,使用权利过于集中,对高校的管理往往带有行政强制性。

(二)高校办学自落实不到位

高等教育依然对国家、政府的依赖性,附属性很强,缺乏适应社会需要的能力,高等学校是政府机构的附属部分,而不是独立的运行实体。

优化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策略

优化我国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必须不断进行改革

我国现行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弊端还是存在的,所以应进一步进行改革。

1、进一步完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改革建议

首先,要加快政校分开的改革,进一步让学校成为真正面向社会自主办学的法人实体。其次,中央与地方的关系;进一步明确分级管理,分级负责的制度。形成中央与地方两级管理,以省级统筹为主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第三,国家教委与中央业务部门的关系。教委主管统筹规划,政策指导,组织协调,监督检查,提供良好的服务。第四,社会与高校的关系;扩大办学主体的多元化,增强办学的活力与气氛,这样可以扩大教育投资渠道,筹集更多的教育经费,改变单一依靠政府拨款的局面,从而减轻国家的财政压力。

2、以和谐发展的理念实践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创新

篇4

关键词:生源减少高校格局高等教育三极化适应性调整职业素质教育就业能力等

1高校格局的改变、高等教育向三极分化

生源减少最终使高校现有的格局被打破,那些盲目扩张、没有专业特色、缺少政府支持的高校将随着招不到学生而倒闭,或被兼并。随着生源减少,考生报考的目的性更加明确,尤其是农村生源对学校的选择将决定某些高校的生存空间。因为原来相对信息滞后的农村地带的高中和农村考生(包括家长在内),过去参加高考主要目的是考上就行,至于什么专业、什么学校、今后就业如何等不是特别关心,主要听学校及班主任的和任课老师的。学校往往为了升学率而让学生选择偏僻、偏远、有些专业和学校往年招生不足的报考(还有部分高校去中学做宣传工作等),而不是根据学生特点和今后想从事什么行业去考虑问题,从而造成部分学生进入高校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积极性不强,毕业后就失业的问题。随着生源减少和信息交流的普及(尤其是互联网),以及当前就业出现的各类问题,不管农村和城镇的考生都会对报考专业和学校越来越重视,选择学校和专业的目的性和个人志愿的唯一性大大提高。考生个性化提高和生源减少必将使高等教育向三极化趋势发展。

2极专业知名度高、社会口碑好、就业能力强的高校

无特色和知名度的普通高等院校、普通高等职业院校受生源减少冲击影响最大,从2013年后将逐步加大。另外还有一极国外高校的生源争夺!2高校专业结构的适应性调整前几年是高校就能招到学生,有专业就有学生选,最难办的是招生指标,尤其本科院校招生不愁,愁自己规模不够大(宿舍、教室等限制)。但是随着生源减少既是有了招生指标,对有些高校恐怕也完不成指标任务,因此对开设专业的设置、调研、调整将显得非常重要,而不是随意设置或者跟风而设,或者起个好听的名字,要有科学性和前展性。真正赋予该专业具有生命力,使学生将所学知识的30%-70%应用到实际中去。真正改变学非所用,学生对所学专业没有“感情”,毕业即转行,毕业就失业的现状。对于一本名校可能近几年招生无忧,而对于二本、三本和高职院校情况可能不容乐观,尤其普通高校和高职院校应抓紧培养自己的“名牌专业”(理论知识技能应用率高、就业率高、社会口碑好、专业生命力强等),优胜劣汰加大高校专业调整,当然国家保护专业不在此列。

3职业素质教育提到应有高度、多方关注学生就业能力

职业素质教育是最近几年普遍关注的问题,但也是知名企业和许多用人单位反映最为强烈的问题。整个国民素质提高了而大学生的素质提高的不快或者不够高,人们就有看法,各种看法说法都有。尤其是职业素质教育,光有高校氛围的熏陶、简单掉牙的课本程式不能满足职业素质教育的要求。要有多个案例实践分析,专业人士的熏陶等等。

篇5

关键词:高等教育国际化 机遇 挑战 对策

21世纪是信息网络时代,时代的发展离不开教育的国际交流,这为高等教育的国际化提供了良好的机遇。为使我国高等教育尽快实现与国际接轨,因此对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问题进行探析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然而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方面机遇与挑战并存,我们应抓住机遇,主动迎接挑战,科学地确定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策略,根据我国实情,走有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国际化之路。

一、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必然趋势

1.高等教育国际化内涵

在教育界,关于高等教育国际化仍是一个模糊的概念。学者对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内容表达虽不一致,但本质看法基本一致,主要指教育观念、教育内容、科研成果、教育资源的国际化等。我个人认为,所谓“高等教育国际化,就是要加强国际高等教育的交流合作,积极向各国开放国内教育市场,并充分利用国际教育市场,在教育内容、教育方法上要适应国际交往和发展的需要,培养有国际意识、国际交往能力、国际竞争能力的人才。”[1]

2.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的必然趋势

现代技术的飞速发展,全球经济一体化、社会信息化使得传统的教育面临严重的冲击,不得不进行改革,以适应全新的发展,教育国际化已经成为毫无疑问的事实。而高等教育国际化作为高等教育进程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近年来成为国内外学者研究、讨论的热点,教育国际化问题研究已成为教育界的新焦点。高等教育国际化有着其深刻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背景,是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一种不可逆转的客观趋势。

二、教育国际化为我国高等教育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教育国际化是世界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为世界各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也为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很好的历史机遇,同时也带来严峻的挑战。

1.教育国际化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带来的机遇

1.1有利于优化教育资源

中国开放教育市场有利于吸引国外资金和优质教育资源,资源的流入有利于我国优化资源配置,提高教育教学水平。随着经济全球化和教育国际化的趋势,教育资源在国内以及国家之间的流动更加广泛、频繁,更加自由、灵活,目前的主要趋势是国外优秀的教育资源将源源不断流入我国。

1.2有利于转变观念

高等教育国际化给带来了世界先进的教育思想、教育理念,冲击着我国传统落后的教育观念,促使人们抛弃旧的思想、观念,冲破传统发展道路上的禁锢。因此高等教育国际化为我们营造了一个崭新的发展环境,推动我国高等教育更加开放,让我们站在中国看世界,站在世界看中国。

1.3有利于促进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和创新

随着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的加速发展,我国高校的教育管理体制带来了严峻的挑战,教育质量和水平面临新的危机。因此,高校要把高等教育置于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面向世界,面向国际市场,适时改革、创新落后体制,根据中国的现实情况,制订科学合理的策略,实现我国高等教育在国际上的新高度。

2.教育国际化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带来的挑战

2.1维护国家教育任务艰巨

高等教育国际化要求各国的教育市场逐渐开放,加快了各种文化之间的碰撞、交融,尤其是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各形各色的西方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同时自由传播,学生的思想教育、民族文化的传承将面临新难题,学生素质培养将面临新形势,这些都给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造成困扰。

2.2我国的教育市场面临严峻挑战

生源的跨国流动、教育资源共享将使我国教育市场面临被直接瓜分的危险。首先是来自生源市场的挑战:抢占生源市场,吸引留学生,获取教育资源。其次是来自办学市场的挑战:进入办学市场,扩大境内办学。最后是来自人才市场的挑战:争取人才市场,吸引高端人才。

2.3高等教育办学体制面临严峻挑战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市场机制的引进,我国高等教育有了一定的自,投资主体也逐步多元化,但高校大多仍属“国有”,“政府供给”仍是高校改革、发展的主要来源。这远不符合经济全球化对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要求,甚至成了高等教育国际化的阻碍。

三、如何加快推进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

实践证明,开放教育市场是国家间的互动、互利、互惠行为,但开放教育市场,需要循序渐进,不可急于求成。尤其是我国教育走向市场的时间短,经验少,全方位实施开放办学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需要我们认真研究、实践。

1.树立教育国际化的理念

改变传统的思想观念,是推进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基础。高等教育国际化,就像经济全球化一样,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是阻挡不了的历史潮流。因此,我们必须在改革开放的前提下,树立教育国际化理念,以主动的姿态去迎接它、适应它、利用它,并转化为有利于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资源。

2.确立教育国际化的培养目标

教育国际化的主要目标就是培养适应经济全球化、信息技术化、具有国际意识、国际交往和国际竞争力的人才。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高等教育开始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国外成功的经验告诉我们,各级各类学校应制定教育国际化的培养目标,以此来保障我国教育事业的长远发展。

3.全面提升教育质量

一般来说,西方发达国家位于世界科技的中心,拥有坚实的经济基础、强大的政治影响力以及较高的教育质量,它们往往会在市场开放中占据统治地位。事实证明,目前教育资源和人才的主要流向是从发展中国家流入发达国家。如果我们要想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及时进行教育变革,全面提升教育质量。

参考文献

[1]顾明远.教育大辞典[M].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

[2]卢铁城.经济全球化与高等教育国际化[J].中国高教研究,2001.11

篇6

基于探索我国高等教育研究范式的需要和高等教育学学科建设面临的新形势,本次年会以“高等教育研究的使命与挑战”为主题,代表们主要围绕如何评价我国的高等教育研究、如何提升我国的高等教育研究水平和如何开创我国高等教育学学科建设的新局面等议题展开了充分的研讨。

一、如何评价我国的高等教育研究自

1983年成立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和高等教育学正式列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公布的学科专业目录至今,我国有组织领导和学科平台作为依托的高等教育研究已有近30年的历史了。如何评价这一时期以及我国当前的高等教育研究状况,直接关系到我国高等教育研究的未来走向和学科建设的前景。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院长胡建华教授指出,高等教育学在我国已成为一门“显学”,高等教育研究已成为内容广泛、人数众多的一个研究领域。据他对万方———中国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所收录的硕、博士学位论文进行检索统计,2006年至2010年12个学科门类共撰写了10467篇研究高等教育的博、硕士学位论文。非教育学科的高等教育研究硕、博士学位论文数达到4478篇,占总数的42.3%。

在教育学科有关高等教育研究的5989篇硕、博士学位论文中,高等教育学专业的硕、博士学位论文为2446篇,只占研究高等教育的硕、博士学位论文总数的23.4%。结合对该时段有关高等教育研究的期刊论文和立项课题的进一步分析,胡建华教授认为,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研究呈现出“研究视角的多学科”、“研究内容的多样化”和“研究人员的广泛性”等三个方面的特点。

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王洪才教授则从思维方式或研究范式的角度,反思了我国近30年来高等教育研究的发展变化。他认为,我国高等教育研究从注重客观规律和逻辑起点的纯理论探寻转向了对高等教育需求和实际问题的应用研究,从注重宏观研究转向了中、微观的高等教育研究。而这两个方面的变化,事实上是高等教育研究人员的思维方式从本质主义走向反本质主义的外在反映,体现了高等教育研究范式从单一走向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基于此,他认为,“我国的高等教育研究开始走向成熟”。

石河子大学师范学院院长蔡文伯教授通过分析2001年至2010年发表在中文核心期刊上专门研究我国西部高等教育的学术性论文发现,学者们研究西部高等教育的积极性与国家的政策密切相关,主要是西部的学者在研究西部的高等教育,研究内容相对集中在西部高等教育的结构与发展战略上,指向问题的应用研究较多,而关于西部高等教育的理论研究偏少。

本次会议充分地展现了高等教育研究者们的自我批判精神。浙江师范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眭依凡教授认为,我国高等教育研究存在的问题有:研究水平不高,相当数量的论著是为满足职称升迁或功名利益的无用之学;远未担当起其应当承担的社会责任,没有发出具有社会震撼力的理论声音,且缺乏理论研究的责任感和学术勇气;缺少有创见的学术流派,也未形成有利于创建学术流派的条件。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高等教育研究室主任马陆亭研究员把我国高等教育研究的现状概括为:高等教育研究的入门门槛不高;文章低水平重复现象严重,还没有形成严谨的研究范式;争鸣不够,阶段性研究话题高度重合,观点一致;科研课题、博士论文选题雷同现象较为普遍。

在讨论的过程中,与会专家学者还反复追问了我国高等教育研究究竟取得了哪些理论研究成果,究竟在哪些方面卓有成效地影响了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对于高等教育研究是否应该成为一块“公共绿地”和多学科的研究领域也展开了激烈的争论。总体来看,大家对我国高等教育研究的总体状况具有强烈的忧患意识。

二、如何提升我国的高等教育研究水平

评价我国的高等教育研究,特别是指出我国高等教育研究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其目的是为了提升高等教育研究水平和促进高等教育学学科建设。事实上,在本次学术年会上,专家学者们更多的也是在思考我国高等教育研究与学科建设的出路问题。

胡建华教授本次会议发言的主题即是“高等教育研究如何走向深入”。在充分分析我国高等教育研究现状和特点的基础上,他指出,在群众性高等教育研究方兴未艾的潮流中,走专业化道路是巩固高等教育学学科地位和提升高等教育研究水平的必由之路。具体来说,高等教育研究要强调“研究方法的更新”、“研究取向的转换”和“研究队伍的培养”,应避免“经验总结”、“就事论事”、“简单介绍”和“随想臆造”式的高等教育研究。与胡建华教授的主张较为类似,马陆亭研究员也呼吁高等教育研究要转型。而要顺利转型,他指出,必须提高高等教育研究的专业化水平,必须在高等教育理论研究上有所建树,必须发挥中国高等教育学会高等教育学专业委员会的带头作用。

无论是方法更新和取向转换,还是整体转型和走专业化的道路,我们认为,最核心的还是高等教育研究的学术规范问题。是否符合学术规范是判断高等教育研究水准的一个重要尺度,而探讨教育研究的规范性问题则是提高高等教育研究水平的内在需要。在此方面,汕头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马凤岐研究员作了题为“教育研究的选题和论证方式”的专题发言。他认为,教育学是研究教育问题的,而教育问题可分为认识性问题、实践性问题和价值性问题。教育学的基本论证方式是在证据基础上的推理,认识性问题和实践性问题的研究成果表达主要采用这种论证方式。价值性问题是教育哲学的主要研究对象,而教育哲学研究经常从一些不证自明的原则或公理开始,推导方式是演绎的,主要工具是概念和逻辑,“公理—推论”是价值性问题的主要论证方式。

眭依凡教授则把捍卫大学作为一种学术组织的特殊性与提升我国高等教育研究的水平结合在一起加以考虑。他认为,大学是存储科学知识、发展科学知识和传播科学知识的专门组织,高等教育研究的一个重要目的就在于深刻认识大学组织的本质属性及准确掌握大学办学活动的基本规律。在强调大学应该坚守理想主义精神气质的同时,高等教育理论研究者也应该站在尊重大学的本性和遵循大学规律的立场上,大胆地责难、质疑和批判现实,承担起理性捍卫大学的社会责任。高等教育研究若能够担负其应尽的责任,其水平也就毋庸置疑了。

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院长卢晓中教授则肯定了学术创新对于提升高等教育研究水平的重要性,而社会变革是进行学术创新的动力和源泉。基于社会变革与学术创新两者相互关系的视角,并以高等教育发展理论创新为例,他认为,上个世纪后半叶出现的较有代表性的高等教育发展理论,如马丁·特罗的“高等教育发展阶段论”等均是因应剧烈的社会变革引起的高等教育大变革、大发展而产生的。但是,卢晓中教授认为,随着高等教育日益进入“社会的中心”和在国家及人的发展中日益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高等教育发展理论创新则应当以引领社会变革为己任,从“适应性”创新走向“引领性”创新。

论述提高高等教育研究水平的一般性策略、途径或方法等固然重要,有选择地推介或展示一些高水平的高等教育研究成果,也是一种快速提升高等教育研究水平的新思路。作为本次会议精心策划的一个重要内容,日本广岛大学高等教育研究开发中心黄福涛教授作了“高等学校专业教育的变革———历史与比较的视角”的专题报告,华东师范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所长阎光才教授作了“我国学术职业环境的探索性研究”的专题报告。前一个报告通过对中世纪、近代以及二战后专业教育在理念、制度和课程三个方面的变化分析,同时考察每个时期若干个国家或地区在专业教育理念、制度和课程三个方面的显著差异,完整地阐述了专业教育的概念,清晰地再现了专业教育变迁的过程,有针对性地回应了我国在实施专业教育中遇到的主要问题。后一个报告则基于对我国学术职业环境的大样本调查,论述了影响我国学术职业环境的主要因素,分析了大学教师的职业认同情况以及对高校内部组织环境和制度、学术交流合作环境的基本看法,并得出了我国大学教师“对组织的依赖高于共同体”、“对政府的依赖高于组织”等一些很有价值的结论。

三、如何开创我国高等教育学学科建设的新局面

提升高等教育研究的水平有助于推进高等教育学学科建设,但是,高等教育学学科建设有其自身的要求与行动准则。考虑到中国的国情,提升高等教育研究的水平可能更需要良好的高等教育学学科建设平台的支撑。特别是自2009年国家颁布实施新的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设置与管理办法之后,针对我国高等教育学学科建设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在本次学术年会上,探究制约我国高等教育学学科建设的因素,寻找开创高等教育学学科建设新局面的新思路,就成为一个重要的议题。

张应强教授认为,我国早期的高等教育学学科建设由于选择了经典学科理论作为指导思想,以至于我们在学科理论研究方面产生了方向性偏移。自1997年和1998年的全国高等教育学研究会学术年会之后,我国高等教育学界基本放弃了高等教育学学科建设研究而转入高等教育具体问题研究。他认为,造成这种局面的表面原因是“高等教育改革实践的需要”,而根本原因则是“我们无法解决建设作为一门经典学科的高等教育学所面临的理论难题”。

基于此,张应强教授指出,走出我国高等教育学学科建设的困境,我们的选择和任务是“建设作为现代学科的高等教育学”。其主要理由是:学科划分的标准并不是绝对客观的,也不是一成不变的。从人类知识和学科的谱系来看,学科划分标准经历了从经典学科到现代学科的演变。关于“现代学科”,他认为,现代学科具有四个特点:即“以社会需要为学科演化和发展的动力,学科划分的标准由所研究问题的性质和实践目的所决定”;“以重大的社会问题和综合性主题为研究对象”;“以应用性学科为主,并衍生出丰富的应用技术知识体系,学科内部很难形成严密和统一的理论体系”;“以多学科(跨学科)研究和交叉研究作为主要研究方法,没有专属于学科自身的独特研究方法”。至于如何建设作为现代学科的高等教育学,他指出,一是要突破经典学科框架,建设作为现代学科的高等教育学。二是要突破教育学视界,建设作为一级学科的高等教育学。他呼吁我们要“放弃追求经典学科思路,回到现代学科框架中来”,同时也要“增强学科自信”、“确立开放的学科姿态”和“重视高等教育学核心理论研究”。

“建设作为一级学科的高等教育学”可以说是本次学术年会发出的重要声音。除张应强教授明确提出这一主张之外,深圳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李均教授、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科院王建华教授的大会发言,也都是在强调高等教育学已不再适合作为教育学的分支学科或二级学科,高等教育学应该按照一级学科甚至是一个学科门类来进行建设。

李均教授认为,在中国,学科不仅指一类知识或学问,还是国家管理和调控科学研究的一个基本单位,是行政建制在科学研究中的体现。历史地看,教育学实为“儿童教育学”,主要研究儿童教育,与高等教育学有着不同的“道统”,历史上的高等教育学与教育学本来就是两个不同的学科。而现实中的高等教育学与教育学相比,两者的研究对象、理论基础和研究方法也有较大的差异,高等教育学已形成种类齐全、涉及面广泛的分支学科,已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有日益增大的社会需求。对照国家关于设置一级学科需满足的基本条件,他认为:“高等教育学已具备国家现行学科政策规定的关于一级学科的所有条件。”他还强调指出,高等教育学在建立和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种种危机尚可在“二级学科”框架下得到解决,而化解“一级学科”政策所引发的高等教育学学科建设危机,或许只能通过高等教育学建成一级学科来完成。把高等教育学建成真正的一级学科,当前高等教育学学科建设的核心任务是“去教育学化”。

王建华教授认为,学科是学者的“家”。它既是一种组织建制和制度安排,也是一种心理情结和认知方式。学科的存在为学术同行的相互认同提供了必要的象征,为学术活动的开展提供了必要的平台。在仍以学科为基础结构的大学里,只有维持对学科的必要忠诚与认同,统一的学术共同体才有可能存在,健康有序的学术生活才有可能。在学科交叉盛行的今天,如果放弃了对于学科的坚守,高等教育研究将有可能会失去独立存在的价值。他指出,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学学科建设的困局在于满足于作为教育学的一个二级学科被列入官方的学科专业目录。伴随国家学科专业目录的修订,高等教育学作为教育学二级学科的行政合法性正在逐渐丧失。今后高等教育学的学科建设必须突破我国现有学科专业制度的约束,首先实现从作为一门学科到作为一级学科的转变,然后再争取实现从作为一级学科到作为一个学科门类的历史性跨越。

篇7

1993年,38%的大学生年龄超过了25岁,61%在工作,56%是女性。到1995年,年龄在25岁或以上的学生数量比例已上升到44%。1997年,25岁以上的学生占整个在校生的39.3%。②到2030年,美国年龄金字塔将被年龄矩形所取代,从出生到80多岁,每5年的年龄段将各占6%。尤其是随着康奈尔计划和威斯康星理念诞生和实施,越来越多的在职人员进入到高校学习。美国将进入到成人教育成为高等教育主要成分的时代。而在当前,美国仍然是世界最大的教育资源输出国。早在1985年,澳大利亚政府就指出:教育成为重要的出口产业,具有很大的潜力。这也被澳大利亚实施的持续发展的支持项目所证实。澳大利亚政府对高等教育国际化所持有的观点是“:高等教育的国际化与国际交流互为促进,有益于提高本国教育质量和国际竞争实力;有益于丰富教师与学生的国际经历,扩大视野,加快培养国际通用型人才;有益于促进研究合作和技术转让,增强澳大利亚科技成果的生长力和扩散力,并能从中不断获得所需的科学技术,以对付全球性的高技术挑战;有益于吸引较多的外国留学生来澳大利亚学习,增进澳大利亚同世界的联系和增进自己在处理国际事务中的影响力。”③同时,澳大利亚对发展中国家高等教育合作交流规模非常大,是最早明确进行产业化的发达国家。德国高等教育国际化是冷战结束的产物,德国是仅次于美国吸引留学生最多的国家,尤其在博洛尼亚进程的改革后,其学制与国际接轨加快了德国高等教育走向国际化。欧洲都面临着高教人口成人化和高龄化的趋势,由于高等教育资源过剩而存在加大吸引留学生和对外进行高等教育资源输出的动力。因此,未来10年将是发达国家高等教育资源输出最高的年份。而我国在未来10年,高等教育尤其是高等职业教育的供给缺口仍将存在,因此引进境外资源弥补缺口将是必然的选择。而在这之后,我国18—22岁的高等教育适龄人口将减少约4000万人。大学适龄人口的减少,将出现部分高校因生源不足而亏损甚至破产。继续教育和再教育要成为高等教育的主要成分,还将是一个较长的过程。

一、外国直接投资的高等教育产业属性

(一)高等教育的产业属性

1995年,作为WTO基础性协议之一的《服务贸易总协定》(GATS)开始实施。GATS是一项多边的、可依法实施的、管理国际服务贸易的协议。在144个WTO成员中,有42个在《服务贸易总协定》的教育条款上作出了承诺,其中,承诺开放高等教育和成人教育服务的国家有32个(国际教育服务贸易研究组,2002)。GATS认为,教育活动具有在全球范围内按照既定规则以服务贸易形式来获取经济利益的特性(王海英,2007)。高等教育是教育服务中最先、最快、最多被市场化了的部门,GATS主要关注以市场为导向的高等教育服务的贸易与投资。高等教育出口带来的丰厚回报,加速了各国促进教育服务贸易的政策目标和一系列政策措施的出台,各国政府及各种国际教育机构开始有意识地、主动地开展和推动本国的高等教育服务出口,跨国高等教育进入了教育服务贸易阶段。WTO《服务贸易总协定》共列有12项服务“,教育、卫生、文化艺术的国际交流服务”是其中的第5条,这就明确地肯定了教育服务的经济活动属性和产业属性。根据三次产业分类法(AIS法),世界银行在统计分析中,将教育归属于第三产业。1992年,国务院颁布的《关于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的决定》,明确将教育列为第三产业,而且是“对国民经济发展具有全局性、先导性影响的基础产业”。可以说,我国已实现了对教育属性的再认识。美国商务部将美国高等学校招收留学生列为第五大出口行业④,2007年美国教育服务出口157.32亿美元,进口45.23亿美元,顺差112.09亿美元。⑤澳大利亚把高等教育出口作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产业加以促进和发展。自1986年澳大利亚大学可以向海外学生全额收费开始,澳大利亚的高等教育出口迅速发展。进入2008年,澳大利亚高等教育出口收入额达到155亿美元,其中,中国留学生和印度留学生分别贡献30亿美元和20亿美元,教育服务已成为澳大利亚继煤炭和铁矿石之后的第三大出口产业。⑥对于教育的产品主要有三种看法:一是“人才”说,认为“人才”是教育的产品;二是“教育服务消费品”说,教育产品是指教育部门和教育单独提供的产品,这种产品又称教育服务,这种观点认为,教师教学就是教育服务,是为学生提供教育消费品,学生接受教育也就是消费,教育的生产过程就是教育劳动过程,也是提供教育产品的过程,还是受教育者的消费过程;三是“知识”说,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知识逐步取代劳动力、土地和资源而成为经济发展中最重要的因素。GATS已明确把高等教育作为一般的服务商品,即第二种看法。一旦外国直接投资的高等教育被赋予了商品属性,就具有了市场属性,成为可以贸易与交换的商品。高等教育在经济全球化的作用下,在市场规则无孔不入力量的作用下,已经成为一般的服务商品,可以进入市场并在市场运行规则的约束下进行交换与贸易。

(二)外国资本对高等教育的投资

面对服务贸易阶段过度逐利的跨国高等教育暴露出的弊端,是应该限制还是鼓励跨国高等教育产业属性的进一步发展,成为各国政府和学者需要考虑的重要问题。一方面,各国都在进一步促进教育出口的同时加强质量监控与管理,例如,英国成立了大学学会国际部,澳大利亚加强了对海外教育项目质量的监控;另一方面,有学者认为,将“教育国际化和教育服务贸易开放”与“取消管制”等同起来是错误的。在GATS协议的序文中,政府进行管理以实现国家政策目标的权利得到明确承认“,各成员国为了推行其国家政策目标,有权对在其本土上提供的服务项目实施管理,并制定新的管理规则”。GATS赋予各成员国根据国家政策目标为国内服务部门制定规则,避免在任何具体的部门或提供方式上作出开放承诺,保留或指定部分范围或程度的垄断,保留为本土的服务活动提供补贴、实行部分政府定价的权利。认为当前的问题不是要不要市场化的问题,而是如何在市场化和非市场化之间协调,以及政府公共政策应该限制市场力量到什么程度的问题。可以预计,跨国高等教育市场将进一步扩大,发达国家跨国高等教育的产业属性将在很长一段时期内进一步得到彰显,而且被上升到促进国家经济发展及提高本国国际竞争力的高度。发展中国家在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过程中,出于对本国教育受损的忧虑以及在国际高等教育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的考虑,使得本国的跨国高等教育产业属性在短期内不会得到进一步发展。

二、外国直接投资高等教育存在的问题

目前,全球高等教育市场开放的进程仍在继续,允许外国大学进入其国内高等教育市场。当越来越多的国家将高等教育出口视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产业以及收入源泉,开始从供给需求的角度分析教育产品或产业,成立专门部门制定和统筹执行高等教育国际化战略时,高等教育的产业属性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彰显,逐利属性显露无遗,弊端也随之出现。首先,教育服务贸易比较发达的国家担忧过度逐利可能造成高等教育质量下滑与声誉受损。澳大利亚“八校联盟”指出,尽管澳洲一直致力于“高等教育出口”,但在国际高等教育市场上,澳洲的“声望地位”却有下降的危险,美国、加拿大和一些北欧国家已经开始劝告学生不要到澳洲留学。澳洲推行高等教育出口的策略存在许多问题,现行策略有利于那些短期大学的招生和发展,但从长远来看却不利于澳洲大学在国际商业、各国政府和学术圈子里形成自己的校友力量网络。墨尔本大学的西蒙•马金森教授认为,澳大利亚在推行高等教育出口时,对“利益”的过分追求可能会将“教育质量”置于危险境地。这也正是我国教育管理部门明确反对教育产业化的主要原因之一。其次,开放本国教育市场使处于劣势的发展中国家担忧国家教育受侵害。在目前国际高等教育市场上,发达国家明显处于优势地位,是GATS的主要推动者。2000—2006年间,新西兰、澳大利亚和英国招收的外国留学生分别增长了400%、58%和35%。2006年,全球82个海外分校中,美国占到半数以上,澳大利亚占12%,英国占5%。⑦发达国家占据语言优势和很多学科领域的学术优势,例如,英国虽然只有占世界1%的人口,却承担了世界科研工作量的5%,占国际论文索引量的12%。⑧发达国家发展跨国高等教育意味着本国教育方式、文化、意识形态和思想的推广,同时获得了丰厚的经济利益,而发展中国家一般是被动开放本国教育市场,在国际高等教育市场上处于劣势地位。基于高等教育对人的思想、价值判断和意识形态的重要影响和引导作用,发展中国家产生了教育开放有可能削弱国家的担忧。在实践层面,发展中国家由于语言劣势和学术“崇外”思想,往往改革其课程设置,各个方面力求与国外大学“接轨”,在国际化过程中有弱化本国文化特色的倾向。因此,很多专家、学者和政府官员担心GATS关于教育服务贸易开放的相关条款会导致教育服务贸易过分自由化,可能会影响政府制定和推行社会政策目标的,削弱政府管理的权限。

三、外国直接投资高等教育发展的新趋势

(一)传统高等教育机构与专门化培训机构的融合

在外国直接投资高等教育活动中,高等教育机构和各种专门化学习、培训之间的界限日渐淡化。高等教育机构不再仅局限于学位教育,私立教育提供者则不再局限于专业培训。营利的教育提供者和公司正积极地参与到学位教育中来,尽管它们的规模还比较小。通常公司培训部门为跨国公司招聘的职员或辅助人员提供职业培训,如麦当劳大学和摩托罗拉大学。越来越多的公司培训机构开始出现,并扩展了它们的课程,设置了一些与公司有关的专门化课程来广泛吸引学员。来自于专业发展、职业培训和语言学习方面的需求也不断地促进了跨国办学形式的多样化发展。一些传统的大学已经建立了私立教育部门来满足这方面的需求,通常认为这种私立教育部门提供的是一种私人服务。这些发展趋势在本土和跨国纬度上都十分明显,为商业性质教育服务活动的进一步开展建立了基础。

(二)外国直接投资高等教育的多样化发展

外国直接投资高等教育的多样化,不仅包括传统的学术合作,而且还出现了很多新形式的合作。传统高等教育机构和组织之间的合作主要集中在学术研究和教学方面,有时也扩展到管理问题上,这种合作更多地拘泥于形式。虽然近10年来国际学术合作有了很大的发展,但是这些发展几乎都是原有形式的扩展,没有新的发展。对于学术合作来说,其新的内涵指参与合作的教育机构、教育提供者、甚至公司等数目的扩大和类型的多样,以及合作目标包含了商业性的转向。这些新的合作形式包括资金的转移、流动,并带有一定的经济动机。越来越多的传统大学纷纷与国外其他大学和高等教育机构、企业建立联合体,以新的教学方式来满足不断增长的国际高等教育需求。如,21世纪大学联盟(Universitas21)聚集10个国家的16所大学来共同实现单个大学所不能完成的全球性的高等教育活动。21世纪大学联盟与汤姆森学习资源公司(ThomsonLearningCompany)联手建立21世纪全球大学,该大学是一所网络电视大学,于2003起开始授予工商管理学位。查尔姆(TriumEMBA)是另外一个国际合作的例子,它是美国、英国、法国的大学以传统教学方式和远程教育相结合的方式共同开设的工商管理学位课程。Unext网络教育公司和其Cardean大学依靠美国和英国一流大学的联盟,为公司员工和学生提供商业方面的课程。Cardean大学最近和汤姆森学习资源公司签署了共同开发网上商业教育课程的协议,面向世界共同招生。外国直接投资高等教育的多样化发展是对不同挑战的回应。首先,网上教学所需的先进技术主要掌握在信息技术公司和媒介发展公司手中,而非高等教育机构和组织。其次,合作能够共同分担从事跨国教育活动面临的风险,增加高等教育机构从事开拓规模经济效益的积极性。尽管此类活动还是小规模的,目前全球教育市场中的各类混合组织已为数不少。也许正因为合作模式的复杂性,迄今为止它们的活动还是有限的。

(三)营利性机构的数量不断增长

外国直接投资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不论是对跨境还是本土来说,教育提供者都呈现出新的发展趋势。在传统大学和非营利性私立教育机构不断扩大私立教育的推动下,营利性教育及其以合作形式的活动在高等教育领域中所占份额越来越大。不少国家对营利性教育并不陌生,尤其是美国。美国早在1931年就建立了德•弗里(DeVey)技术研究院;1973年成立凯乐(Keller)管理研究院;1976年成立凤凰大学(1978年获得认证)。目前全球最大的高等教育销售企业,其中两个就在美国:阿波罗(ApolloGrouP)和西尔文学习系统(SylvanLearningSystem),现已在股票交易所上市。在英国,营利性私立大学有白金汉大学。这些营利性机构提供多样化的教育服务,从副学士学位到博士学位,而且很多都经过资格认证。这些组织以灵活、便利和适切为宗旨,依托以技术为中介的学习,紧密关注学习者的需求,在特定的市场上对现有大学构成了潜在或直接的威胁。

(四)“外国”和“本土”高等教育机构之间的界限模糊

高等教育机构“外国”和“本土”的性质是指其在别国和本国的定位。跨国合作课程日益增长的重要性和高等教育书籍翻译流动使得“外国的”和“本土的”这两个概念之间的界限变得十分模糊。本土的高等教育机构参与跨国办学,在别国被视为“外国”的机构“。外国”的机构或与其相关的活动必然包括以下三种情况:资金的来源,外国鉴定机构对该机构的鉴定,外国方式的教育(包括外语教学或者聘请外国教员)。最后一种情况并非是一种真正的外国教育机构,第二种情况是否能被视为外国机构也有待进一步的探讨。目前,外国高等教育机构开办的外国分支校园的比例情况非常不一样,在有的国家被政府的法律政策所掩盖。在有的办学的例子中,外国机构的投资并不占很大的比例。相反,有的外国独资(foreign-owned)的机构在其开设具有“本土”特色的课程并获得所在国认可的时候,可以被视为一个“本土”的机构“,外国的”课程和学位可以由所在国的当地教育机构以特许和结对的形式来开设。最后,所有这些机构开设的课程和授予的学位可以在某些国家得到认可和鉴定,也可以通过国际质量保障机构来认可和鉴定。因此在某些情况下可以看作“外国”的机构,而其他情况下则为“本土”的机构。这种办学形式带来的另外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是,在这些机构里学习的留学生属于当地合作学校的学生还是外国高等教育机构的学生,还是两方面共同的学生?因此,要试图划清“外国”还是“本土”之间的界限是非常困难的。另外,在本土高等教育系统内界限相对比较分明的公立教育和私立教育、营利教育和非营利教育在跨国教育背景下变得模糊,本土教育和跨国教育之间的界限也是如此。在本土作为非营利的高等教育机构在跨国高等教育活动中通常变成营利性和私立的教育,它们开展与在本土开展的营利性网上教育和商业培训等一样的活动。目前传统大学的跨国教育活动比营利性教育公司更为积极主动。

(五)经济全球化推动了高等教育国际化

篇8

【关键词】学生满意度,中国知网

一、国外高等教育学生满意度研究

(一)高等教育学生满意概念界定及影响因素研究

学生满意的概念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关于这一概念的界定,学者们基本是上根据顾客满意定义从不同角度提出的。下表列示了不同时期学者们对学生满意概念定义的代表性看法。

在影响因素研究方面,代表性的研究成果如:Aitken(1982)研究发现学生的成绩、对课程、教学和专业的满意度及孤立感都与学生满意度水平显著相关。Griffith(1999)研究发现学校氛围和学生满意度在不同层次间存在显著相关,认为影响学生满意度的因素可分类为学生学习经历和社会经历两方面。

(二)高等教育大学生满意度测评模型及其实践

在大学生满意度度量方面,美英等发达国家已经形成了较为成熟的理论、体系和方法,其中美国是最早进行大学生满意度实践研究的国家,因而最具代表性。美国的学生满意度测评理论是在市场经济的消费者理论的基础上建构起来的。Dwayne D.Gremler和Mchael A.McCollough(2002)提出了基于提高学生对教师教学成果的满意情况设计了学生满意度测评模型。Mavondo、Felix T.等人(2004)基于提高学生在教学、学习、科技、图书馆、学生服务和学生倾向这些方面的满意,设计了满意度概念评价模型。

二、国内学生满意度测评实践

我国对大学生满意度测评研究始于20世纪末,研究成果集中于实证研究。具有代表性的,如:张艺、鲍威(2005)采用统计描述和回归分析的手法,验证了大学生对民办高等院校教育的认可与诸多因素有关。杨清明(2003)采取问卷调查法对重庆高校的学生满意度进行了调研,结果发现:女生的满意度普遍要高于男生。尤海燕,俞丽敏(2005)根据随机整群抽样的原则,在宁波市不同批次的大学中分别抽取80名学生进行了问卷式调查,结果显示影响学生满意度的因素具有很高的一致性。王平与钱贵江(2004)、孙宝芝(2003)、李珂(2007)、李文超与李靖(2002)、傅真放(2004)等人也做了相关的研究。

随着结构方程模型的逐渐成熟,采用结构方程模型来测评学生满意度的实证研究也就应运而生。如:杨雪和刘武(2006)依据我国高等学校的具体情况提出了一个CHE-CSL模型,并对沈阳市6所高校进行了实证研究。刘慧(2011)在顾客满意理论的基础上分析了高等教育服务质量的内涵与评价方法,采用基于PLS技术的结构方程模型对学生满意度概念模型进行估计和检验。

三、结论与展望

综上所述,对高等教育学生满意度测评研究已较深入,但查阅诸多文献后仍可以发现一些缺陷:

第一,高等教育学生满意度影响因素的量化标准不一,满意作为人的一种情感反应,属于心理变量,对其量化只能通过间接测量,势必会造成误差。

第二,几乎所有的高等教育学生满意度测评数据都来源于对学生进行的问卷调查,由于受到种种不可避免的限制,如问卷的设计技术、被调查者答题时情绪等,也是影响学生满意度测评结果的一个因素;

第三,目前对高等教育学生满意度测评的研究存在着理论研究与结果运用相脱节的现象,理论研究结果在实际中没有很好地被运用。

参考文献:

[1]Delucchi,Michael.Student Satisfaction with Higher Education during 1970’s-A Decade of Social Change[M].The Edwin Mellen Press,United Kingdom,2003.

[2]Oliver,R.L.&Desabo.W.S.Processing of the satisfaction response in consumption:a suggested framework and research proposition,Journal of Consumer Satisfaction,Dissatisfaetion and Complaining,Behavior 1989(2).

[3]Bean,J.P&Metzner,B.S..A conceptual model pf nontrational undergraduate student attrition.Review of Education Research,1985(55).

[4]张艺,鲍威.民办高等院校教育满意度的实证分析[J].中国高教研究,2005(3).

[5]杨清明,税国洪,李志.重庆高校学生“满意度”的调查[J].探索,2003(1).

[6]尤海燕,余丽敏.不同批次大学生满意度调查分析[J].宁波工程学院学报,2005(4).

[7]王平,钱贵江.高等学校学生工作学生满意度研究[J].苏州大学学报(社科版),2004(2).

篇9

论文摘 要: 本文通过调查了解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硕士研究生教育的实际情况,以数学学科硕士研究生教育教学面临的一些实际困境为例,在此基础上进行反思,寻求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保证和提高硕士研究生教育质量的对策。

根据美国学者马丁·特罗的研究,如果以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为指标,则可以将高等教育发展历程分为“精英、大众和普及”三个阶段。他认为当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低于15%以下为精英化教育阶段,当毛入学率达到15%时,高等教育就进入了大众化阶段。20世纪末,我国开启了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硕士研究生教育在由精英高等教育向大众化高等教育的过渡过程中,其质量问题日益受到重视。

本文以数学学科硕士研究生教育为例,结合硕士研究生的自身特征,对现状进行调查,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反思。对于数学学科硕士研究生教育来讲:数学学科硕士研究生群体有其自身独有的特点,数学学科侧重培养学生具备扎实的基本理论功底,掌握并熟练地运用基本的科学研究方法,因而数学学科硕士研究生教育需要经历模块化的高层教育后,进入系统专业化的精英教育。在现如今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背景下,研究生学习从最初的“师徒”式学习到现在的“从游”式学习,数学学科硕士研究生教育质量的下降是不争的事实。因此,本文通过对师范类院校数学学科硕士研究生教育实际情况的调查和分析,探索和寻求有针对性的改革措施,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本文以江苏省徐州市多所大中专院校数学学科硕士研究生、硕士生导师、硕士生管理工作者为调查对象,了解当前高等院校数学学科硕士研究生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的现状。调查共发放问卷200份,回收200份,有效问卷196份。问卷涉及导师对硕士生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管理工作者对硕士生的课程设置和培养方案的看法、学生对硕士研究生学习阶段数学学习的信念,以及学习后对未来的态度,等等。

一、调查现状

通过对回收问卷的整理和汇总,综合考虑问卷调查结果,我们发现,在当前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数学学科硕士研究生的学习现状有以下特点。

1.教育理念过于传统。

素质教育在中小学已经全面展开,但似乎并未深入到硕士研究生教育里,数学学科的硕士研究生教育更是如此。硕士研究生教育虽然没有升学的压力,也不需要一味抓成绩、抓教学,但是在硕士研究生的实际教学工作中仍然缺乏学生是学习主体的意识,忽视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可见,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数学学科硕士研究生的教育理念还是比较传统的。

2.研究生课程设置过于单一化。

对于数学学科的硕士研究生来说,每天除了上课,就是研读文献,可以说,数学学科的硕士研究生的学习生活还是很单一的,不注重实践能力。因此,我们认为,数学学科的硕士研究生在课程设置上过于单一化。

3.研究生学习过于被动。

数学学科的硕士研究生专业很多,不管是基础数学还是学科教学(数学),都是数学自身的特点,学习时需要自己主动,耐心钻研,冷静思考。然而,当前的大多数数学学科硕士研究生仍是上课听讲记笔记,课后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没有养成主动读文献、听学术讲座的习惯,学习过于被动。

二、研究反思

1.硕士生导师的教育教学模式需多元化发展。

数学学科的硕士研究生毕业后不能仅仅为了去中小学当老师,而应该多元化发展。这里所说的多元化发展不是针对一个学生而言的,而是针对一个学院群而言的。如何才能做到多元化发展?这就需要硕士生导师的教育教学模式多元化发展。

2.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模块化和专业化高度融合。

通过问卷调查我们发现,数学学科的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过于单一。考虑到数学学科的硕士研究生课程也有必修与选修之分,我们可以结合专业特点,尝试将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模块化。

3.引导研究生认清学习目标,主动学习。

数学学科的任一专业学习起来难度都很大,学生刚刚进入硕士研究生阶段,就得认清学习目标,根据自己所学专业特点,从一开始就制定完整的规划,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并努力向目标奋进。

参考文献

[1]张泽洪.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的教师精英教育理论与探索[J].时代教育,2012(11).

[2]张玲,李化树.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J].文史博览(理论),2012(06).

[3]巩隽.试论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的人才培养[J].中国成人教育,2012(04).

篇10

[论文摘要] 全球化时代,中国高等教育的价值追求面临着诸如国际化与本土化、继承与创新等多方面的挑战。其中,公平与效率关系问题是最迫切、最亟待解决的难题,成为近年来教育研究热点。本文对有关高等教育公平与效率关系的研究文献进行了综述研究,并对处理二者关系时应注意的问题进行了探讨。

公平与效率是高等教育追求的两大目标,是教育史上永恒的话题。如何实现公平与效率,一直是高等教育面临的两难抉择。笔者基于“中国知网”五种数据库通过梳理文献发现,谈论焦点主要集中在高等教育公平和效率的关系及对二者关系的处理方面。

一、高等教育公平与效率关系研究的回顾

对高等教育效率与公平关系问题,学术界主要从理论和实践两个视角进行了研究。

1.基于理论视角的高等教育公平与效率的关系

关于公平与效率关系问题,学术界主要有三种意见:

一是对立说。此意见认为,公平和效率之间存在着一种非此即彼的交替关系,其对立性表现在两方面:一是高等教育的公平与效率存在着资源需求冲突。提高高等教育公平水平,使更多的社会成员能够平等地获得接受高等教育机会,必然要求扩大高等教育规模增加高等教育经费投入;而提高高等教育效率也需要大量资金投入,在当前高等教育资源有限的前提下,公平与效率就表现出明显的矛盾冲突;二是高等教育公平与效率存在着资源配置方式的冲突。一定时期,政府和社会所能提供的高等教育投入是有限的。按照公平的一般原则,应不分类型、层次、地区地在各种高等教育机构间平均分配高等教育资源,以使所有的高等教育机构都能平等地占有高等教育资源。但这样资源配置,又会使优质教育资源因得不到必要的重点支持而失去快速发展和参与国际竞争的优势,而水平较低的高等教育机构却因“公平”而得到长期“保护”。按照效率一般原则,在资源配置上应加大向优质教育机构的政策倾斜,但这又进一步拉大各高等教育机构之间获得资源能力的差距,形成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现象。

二是统一说。此意见认为,效率和公平在本质上是统一一致的。效率提高有助于机会增加从而促进公平实现,社会公平也有助于提高效率,当人们亲身感受到公平后就会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工作中关心他人互相帮助,从而会产生巨大的效率。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最终价值追求是公平,通过效率不断提高以实现更高层次的公平。

三是分立说。此意见认为,公平与效率之间是一种复杂的非线性关系。追求公平并不必然牺牲效率,追求效率也并不以牺牲公平为代价。公平与效率发生矛盾原因多由人们认识上的误区造成。高等教育领域公平与效率并非一对矛盾,其一,讨论层面不同。高等教育领域中公平主要是在社会学层面上谈,而高等教育效率主要是在经济学层面上谈;其二,影响因素来源不一。影响高等教育效率因素主要来自高校内部,而影响高等教育公平的因素则主要来自高等教育外部。

笔者认为,在理解高等教育公平与效率关系时不应简单视为对立关系,具体可从以下两方面理解:

(1)高等教育公平是高等教育效率的方向与目的。提高高等教育效率,目的在于满足人们对高等教育需求,同时社会主义教育改革必须坚持公平原则。高等教育公平作为发展社会主义高等教育追求的目标,为高等教育效率提高指明了方向,也是高等教育效率的目的。

(2)高等教育效率是高等教育公平的前提和手段。教育是纯公共产品的理念导致教育由政府垄断供给,而财政不足必然出现教育供求资源配置失衡。从“教育服务产品”来看,教育资源的稀缺性决定一个人接受教育必然排斥他人接受教育。

2.基于实践视角的高等教育公平与效率的关系

从实践角度即实践中如何处理高等教育效率与公平关系,学术界主要有以下四种观点。

第一,效率优先兼顾公平论。一些学者指出,在教育资源有限条件下效率与公平矛盾是存在的。经济与社会转型时期,对改革与发展问题一般采取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以加快改革与发展步伐。“优先”也应当“适度”,首先,要“兼顾”而不是不顾,效率优先要兼顾公平。其次,要根据进程及时调整政策。政策调整不仅是为了避免矛盾激化,而且是为了寻求更高层次上公平。

第二,公平优先论。一些学者认为,无论从实施《教育法》依法办教育角度出发,还是基于社会公平让每个人都能得到平等发展这一教育的基本目标,实现高等教育领域内的公平应始终是我们在制定高等教育政策时必须十分重视的问题。

第三,效率与公平的兼顾论。这种观点认为,只要政策导向正确调节有利,就能够使高等教育效率与公平产生共生效应,达到二者兼顾目的,高等教育效率与公平得以共生,存在着三个主要基本条件:一是市场成为高等教育资源配置基础机制;二是政府成为促进高等教育效率与公平共生助推装置;三是高等学校自我规范成为高等教育效率与公平共生的重要条件。

第四,分层认识论。有的学者将高等教育“效率与公平”问题分为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面,在不同层面上分别对处理高等教育效率与公平关系进行探讨。宏观层面高等教育“效率与公平”以国家整体教育事业为背景,将高等教育置于整个教育事业中,探讨有限资源在高等教育与基础教育等之间的分配问题。即高等教育应该占有多少资源是公平的,是符合整个教育事业有效率可持续发展的。“效率与公平”在宏观层面上,是“公平优先兼顾效率”。在中观层面的高等教育“效率与公平”以国家的高等教育事业为背景,针对高等教育领域内而言,所指问题主要涉及有限的高等教育资源如何利用和配置才能在更大程度上满足人们对于高等教育需求,才符合国家经济与社会发展需求,“效率与公平”在中观层面上是“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微观层面的高等教育“效率与公平”不再涉及教育资源配置,而是具体到高校的管理教学过程。在微观层面“公平优先”是应该的选择,而效率是兼顾还是同时达到高效有赖于学校具体改革方法和管理以及教学技术。

上述观点可看到,对于高等教育公平与效率关系学者们有不同看法,笔者认为,社会主义教育追求的是高层次公平和效率,只要效率不要公平或只要公平不要效率都不是社会主义。当高等教育公平与效率发生矛盾时,为实现公平而置效率于不顾或为追求效率而牺牲公平都是不可行的,在处理二者关系时,我们应根据我国国情制定相应政策。

二、高等教育公平与效率关系研究中的不足

通过对近年来关于高等教育公平与效率问题研究文献总结,笔者发现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存在如下方面的一些不足:

1.实证研究不够

在研究方法上理论探讨多于实证研究,实证研究方法还需要进一步加强。研究高等教育效率与公平问题,若不知道我国高等教育效率和公平现状,提出的观点又怎能有说服力?对高等教育效率与公平问题需要进行广泛而深入的理论探讨,但是作为一个现实问题理论探讨需要以实证研究为依托,这样提出的观点才经得起推敲。

2.研究未能充分体现高等教育特点

探讨高等教育效率与公平关系问题,需要从高等教育中具体问题出发,而且研究重点应放在如何实现高等教育效率和公平。

3.高等教育效率研究不足

在关于高等教育公平与效率问题研究中,关注公平问题较多,而对高等教育效率问题关注研究不够,要重视研究和提高高等教育效率问题。因为一方面,我们是“穷国办大教育”;另一方面,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有着巨大需求,对更好地发挥高等教育功能有着强烈呼唤。加强效率研究用有限教育资源培养更多优秀人才、创造更多成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4.研究过分偏向经济学视角

关于高等教育公平和效率相互关系,在高等教育领域内争议颇多,原因是大家关注的侧重点不同,但最重要原因,还是对公平和效率两个术语内涵的不同理解甚至是误读,笼统地谈公平和效率不可能有个确定的内涵。高等教育公平应包括经济公平和社会公平,同样其效率也应包括经济效率和社会效率。因此,只有从经济和社会两个维度对公平和效率进行考察,才能澄清两者关系不能偏废其一。 转贴于

5.把握二者关系时过分强调绝对性

高等教育公平只能是一种相对公平,但多数研究对二者都侧重于绝对性,因此导致二者完全对立。事实上,因为高等教育阶段教育资源很大程度上不再是公共教育资源,教育公平与教育效率是一种弱相关关系。

三、总结

目前,在教育领域中,公平与效率问题受到越来越多关注,不论是探讨高等教育公平与效率关系问题本身,还是探讨与这个问题密切相关的高等教育现状,最终目的都是要解决这一问题,笔者认为,在处理二者关系时,以下方面值得注意:

1.在高等教育领域中公平与效率问题上,我们更应重视统一的方面力求缓和矛盾

高等教育公平与效率不是简单对立关系,二者处于一种动态均衡状态,我们应用联系、发展、辩证观点来分析认识二者关系,并把这种复杂关系作为制定教育政策制度的合理性支柱和现实基础,同时,从影响二者诸多因素出发动员社会各届多角度、多途径促进教育公平和效率的实现。

2.与经济领域不同,教育领域中公平与效率有其自身特殊性需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在义务教育阶段,义务教育面向每一个儿童,教育机会应是一种“赠予性机会”,义务教育演变成追求效率的阶段是完全背离义务教育宗旨。因此,义务教育阶段应坚持公平第一的价值标准。

在非义务教育阶段,由于中国目前尚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教育资源不足,教育机会是要靠个体自身努力和能力争取来竞争性机会,也就是说,非义务教育阶段公平与效率的价值至少应并重,这样才能保证教育事业健康、有序、高效、和谐发展。

3.义务教育效率对高等教育效率影响不容忽视

初等教育是高等教育基础。“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尤其是基础性、普通性和理论性教育,具有周期长特点社会功能具有明显迟效性。办教育绝不能急功近利,追求立竿见影是不符合教育社会功能的特点的。从这个意义上看,没有义务教育的效率就没有高等教育的效率,也没有整个教育的效率。

关于高等教育公平与效率关系,学者们的观点都有其道理,也都有其产生的背景制度作基础。我国在处理二者关系时,要结合实际,特别是在当前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构建和谐社会前提下,我们要处理好它们的关系,促进经济稳定增长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1]杨德广,张兴.关于高等教育公平与效率的思考[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3,(1):7-13.

[2]李朝晖.论高等教育公平与效率[J].江苏高教,20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