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子力学基础知识总结范文

时间:2023-11-23 17:50:5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量子力学基础知识总结,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量子力学基础知识总结

篇1

论文摘要:针对郑州轻工业学院量子力学教学现状,结合“量子力学”的课程特点,立足于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培养学生科学探索精神及创新能力,简要介绍了近年来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考核方法等方面进行的一些改革尝试。

论文关键词:量子力学;教学改革;物理思想

“量子力学”是20世纪物理学对科学研究和人类文明进步的两大标志性贡献之一,已经成为物理学专业及部分工科专业最重要的基础课程之一,是学习“固体物理”、“材料科学”、“材料物理与化学”和“激光原理”等课程的重要基础。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学生能熟练掌握量子力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具备利用量子力学理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这门课程对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及科学素养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然而,“量子力学”本身是一门非常抽象的课程,众多学生谈“量子”色变,教学效果可想而知。如何激发学生学习本课程的热情,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量子力学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已经成为摆在教师面前的重要课题。近年来,笔者在借鉴前人经验的基础上,结合郑州轻工业学院(以下简称“我校”)教学实际,在“量子力学”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方面做了一些有益的改革尝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量子力学”教学内容的改革

量子力学理论与学生长期以来接触到的经典物理体系相去甚远,尤其是处理问题的思路和手段与经典物理截然不同,但它们之间又不无关联,许多量子力学中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是类比经典物理中的相关内容得出的。因此,在“量子力学”教学中,一方面需要学生摒弃在经典物理学习中形成的固有观念和认识,另一方面在学习某些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时又要求学生建立起与经典物理之间的联系以形成较为直观的物理图像,这种思维上的冲突导致学生在学习这门课程时困惑不堪。此外,这门课程理论性较强,众多学生陷于烦琐的数学推导之中,导致学习兴趣缺失。针对以上教学中发现的问题,笔者对“量子力学”课程的教学内容作了一些有益的调整。

1.理清脉络,强化知识背景

从经典物理所面临的困难出发,到半经典半量子理论的形成,最终到量子理论的建立,对量子力学的发展脉络进行细致的、实事求是的分析,特别是对量子理论早期的概念发展有一个准确清晰的理解,弄清楚到底哪些概念和原理是已经证明为正确并得到公认的,还存在哪些不完善的地方。这样一方面可使学生对量子力学中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的形成和建立的科学历史背景有一深刻了解,有助于学生理清经典物理与量子理论之间的界限和区别,加深他们对这些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的理解;另一方面,可使学生对蕴藏在这一历程中的智慧火花和科学思维方法有一全面的了解,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及科学素养。比如:对于玻尔理论,由于对量子化假设很难用已经成形的经典理论来解释,学生往往会觉得不可思议,难以理解。为此,在讲解这部分内容时,很有必要介绍一下玻尔理论产生的历史背景,告诉学生在玻尔的量子化假设之前就已经出现了普朗克的量子论和爱因斯坦的光量子概念,且大量关于原子光谱的实验数据也已经被掌握,之前卢瑟福提出的简单行星模型却与经典物理理论及实验事实存在严重背离。为了解决这些问题,玻尔理论才应运而生。在用量子力学求解氢原子定态波函数时,还可以通过定态波函数的概率分布图,向学生介绍所谓的玻尔轨道并不是真实存在的,只是电子出现几率比较大的区域。通过这样讲述,学生可以清晰地体会到玻尔理论的承上启下的作用,而又不至于将其与量子力学中的概念混为一谈。

2.重在物理思想,压缩数学推导

在物理学研究中,数学只是用来表述物理思想并在此基础上进行逻辑演算的工具,教师不能将深刻的物理思想淹没在复杂的数学形式之中。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着重于加强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的讲授,把握这些概念和理论中所蕴含的物理实质。对一些涉及繁难数学推导的内容,在教学中刻意忽略具体数学推导过程,着重于使学生掌握其中的思想方法。例如:在一维线性谐振子问题的教学中,对于数学方面的问题,只要求学生能正确写出薛定谔方程、记住其结论即可,重点放在该类问题所蕴含的物理意义及对现成结论的应用上。这样,学生就不会感到枯燥无味,而能始终保持较高的学习热情。

二、教学方法改革

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法把课堂变成了教师的“一言堂”,使得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始终处于被动接受地位,极大地压制了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十分不利于知识的获取以及对学生创新能力及科学思维的培养。而且,“量子力学”这门课程本身实验基础薄弱、理论性较强,物理图像不够直观,一味采取灌输式教学,学生势必感到枯燥,甚至厌烦。长期以往,学习积极性必然受挫,学习效果自然大打折扣。为了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其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其科学探索精神及创新能力,笔者在教学方法上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

1.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除却必要的教学内容讲解外,每节课都留出一定的师生互动时间。教师通过创设问题情景,引导学生进行研究讨论,或者针对已讲授内容,使学生对已学内容进行复习、总结、辨析,以加深理解;或者针对未讲授内容,激发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兴趣(比如,在讲授完一维无限深方势阱和一维线性谐振子这两个典型的束缚态问题后就可引导学生思考“非束缚态下微观粒子又将表现出什么样的行为”),这样学生就会积极地预习下节内容;或者选择一些有代表性的习题,让学生提出不同的解决办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对于在课堂上不能解决的问题,积极鼓励学生利用图书馆及网络资源等寻求解决,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索精神。此外,还可使学生自由组合,挑选他们感兴趣的与课程有关的题目进行讨论、调研并完成小组论文,这一方面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积极性,另一方面使其接受初步的科研训练,一举两得。 转贴于

2.注重构建物理图像

在实际教学中着重注意物理图像的构建,使学生对一些难以理解的概念和理论形成较为直观的印象,从而形成深刻的记忆和理解。例如:借助电子束衍射实验,通过三个不同的实验过程(强电子束、弱电子束及弱电子束长时间曝光),即可为实物粒子的波粒二象性构建出一幅清晰的物理图像;借助电子束衍射实验图像,再以光波类比电子波,即可凝练出波函数的统计解释;借助电子双缝衍射实验图像,可使学生更易接受和理解态叠加原理;借助解析几何中的坐标系,可很好地为学生建立起表象的物理图像。尽管这其中光波和电子波、坐标系和表象这些概念之间有本质上的区别,但借助这些学生已经熟知和深刻理解的概念,可使学生非常容易地接受和理解量子力学中难以言明的概念和理论,同时,也可使学生掌握这种物理图像的构建能力,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具有非常积极地作用。

三、教学手段和考核方式改革

1.课程教学采用多种先进的教学方式

如安排小组讨论课,对难于理解的概念和规律进行讨论。先是各小组内讨论,再是小组间辩论,最后老师对各小组讨论和辩论的观点进行评述和指正。例如,在讲到微观粒子的波函数时,有的学生认为是全部粒子组成波函数,有的学生认为是经典物理学的波。这些问题的讨论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从而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对一些不易理解的概念和量子原理进行深入理解,直至最后充分理解这些内容。另外课程作业布置小论文,邀请国内外专家开展系列量子力学讲座等都是不错的方式。

2.坚持研究型教学方式

把课程教学和科研相结合,在教学过程中针对教学内容,吸取科研中的研究成果,通过结合最新的科研动态,向学生讲授在相关领域的应用以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在量子力学诞生后,作为现代物理学的两大支柱之一的现代物理学的每一个分支及相关的边缘学科都离不开量子力学这个基础,量子理论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越来越多。例如:基本粒子、原子核、原子、分子、凝聚态物理到中子星、黑洞各个层次的研究以量子力学为基础;量子力学在通信和纳米技术中的应用;量子理论在生物学中的应用;量子力学与正在研究的量子计算机的关系等,在教学中适当地穿插这些知识,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消除学生对量子力学的片面认识,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3.利用量子力学课程将人文教育与专业教学相结合

量子力学从诞生到发展的物理学史所包含的创新思维是迄今为止哪一门学科都难以比拟的。在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经典物理学晴空万里,然而黑体辐射、光电效应、原子光谱等物理现象的实验结果严重冲击经典物理学理论,让经典物理学陷入危机四伏的境地。1900年,德国物理学家普朗克创造性地引入了能量子的概念,成功地解释了黑体辐射现象,量子概念诞生。1905年,爱因斯坦进一步完善了量子化观念,指出能量不仅在吸收和辐射时是不连续的(普朗克假设),而且在物质相互作用中也是不连续的。1913年,玻尔将量子化概念引入到原子中,成功解释了有近30年历史的巴尔末经验光谱公式。泡利突破玻尔半经典、半量子论的局限,给予了令玻尔理论不安的反常塞曼效应以合理解释。1924年,德布罗意突破普朗克能量子观念提出微观粒子具有波粒二象性,开始与经典理论分庭抗礼。和学生一起重温量子力学史的发展之路,在教学过程中展现量子力学数学形式之美,使学生在科学海洋中得到美的享受,从精神上熏陶他们的创新精神。

4.考试方式改革

在本课程的教学中采用了教考分离,通过小考题的形式复习章节内容,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适当辅导答疑,注重学生对量子力学基础知识理解的考核。对于评价系统的建立,其中平时成绩(包括作业、讨论、综合表现等)占30%,期末考试占70%。从实施的效果来看,督促了学生的学习,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受到学生的欢迎。

篇2

关键词:固体物理学 教学改革 教学实践

中图分类号:G4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3)05(b)-0143-02

固体物理学是研究固体的结构及其组成粒子之间相互作用与运动规律以及阐明其性能与用途的学科[1]。从学科结构和内容上看,该课程内容基于普通物理学、高等数学、线性代数、量子力学、热力学统计物理等课程,主要讲述晶体结构、晶体结合、晶格振动和能带理论等方面知识。它既是当今物理学领域中最重要的学科之一,也是许多新学科的基础。由该学科发展起来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实验技术,已向其他相邻学科领域渗透,并促进其他学科的发展[2]。如:金属物理、半导体物理、磁学、低温物理、电介质物理、表面物理、非晶态物理、材料科学等。几十年来,以固体物理的理论为基础,在半导体、磁学、激光、超导、纳米材料等现代技术研究方面取得了重要突破。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固体物理课程的教学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已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碰到了许多难以回避的新问题、新情况。传统的固体物理教学内容对固体物理前沿的新成果、新概念介绍得不够,且传统的教学方法单一,不利于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创新能力的培养。为了适应精英教育、构建研究型大学人才培养的需要,固体物理学的教学改革十分必要。因此,笔者结合自己在学习和讲授固体物理学过程中的感想,针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作出如下探索。

1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学生既要学习原有的经典知识,又要接受更多的课程和社会信息,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实现这两者的有效结合,是当今各个阶段的教育都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面对知识更新速度的加快,我们的教育目标也应该有所调整,即努力实现由“授之以鱼”向“授之以渔”的转变[3]。尤其是对于大学生,他们已经接受了十多年传统的学校教育,有了较多的知识积累,大学阶段的教育一方面是教给他们以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使他们掌握研究性学习的方法,以便走向社会后具备自我学习、获取新知识和开展新工作的能力。明确了这样的培养目标之后,在教学过程中,就应该有针对性的创造各种条件,让学生自主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例如,在讲授布洛赫波的时候,先向学生强调晶体中电子波函数是按晶格周期调幅的平面波,接着启发学生考虑自由电子波函数的形式(量子力学已经讲述过),经过引导,学生回想起自由电子的波函数是平面波的形式,之后再分析晶体中电子是受到晶格势场的周期性调制,所以需在平面波的波函数前面加上一个调幅因子,最终形成了布洛赫波函数。经过这样一个过程,学生可以自主的回顾以前所学的知识,并将其和新内容相联系,有助于新旧知识的融合和贯通。与此同时,也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他们学习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2 教学内容的精选

固体物理内容十分丰富,体系庞大,各部分有各自的特点。其中复杂抽象的概念体系、晶体结构的描述、严密的理论推导等要求任课教师具有较好的数学和物理学修养,要熟悉固体物理学发展历史和前沿研究的新动态、新概念,且能够对物理图像进行透彻的讲解;要求学生具有扎实的微积分、线性代数、群论等数学知识和量子力学、原子物理学、理论力学和统计物理学等物理知识。同时,固体物理学知识比较零散、概念多、模型多、原理和定律多,这对教师和学生都是一种挑战。面对如此庞大的知识体系和丰富的内容,在讲授过程中如何组织授课思路和精选教学内容,是教师要解决的一个问题。首先,理清固体物理的主线是非常重要的,即明确固体物理是研究固体的结构及其组成粒子之间相互作用与运动规律及阐明其性能与用途的学科,是从微观的角度来揭示固体的宏观物理现象.在此基础上,认真分析教材,同时参考其他经典教材,精选教学内容,重在物理概念和模型,至于公式的推导和方程的求解等环节可适当简化,留给学生课后自行解决。按照这样的思路进行下来,即使在有限的课时内,学生对物理概念、物理图像的认识也会比较清晰,有利于对基础知识的掌握.

3 重视章节之间的内在联系

固体物理学虽然涉及内容较多,但是认真分析后,不难发现各章节之间衔接紧密。以胡安的《固体物理学》为例,本科阶段的教学内容主要是前四章:第一章主要讲晶体的周期性结构,那么这些结构形成的内在机理是什么,就要考虑粒子间的相互作用,这样就引出了第二章关于晶体结合的问题;同时,由晶体的结合类型和结合能,表明在不同的条件下,原子间会出现某种形式的引力和电子云的斥力,这些相反的作用力决定着平衡时原子间距,再考虑到绝热近似,实际晶格则在平衡位置附近振动,由此可引出第三章关于晶格动力学和晶体热学性质的内容;晶格动力学主要是针对原子的水平上的内容,而晶体中还包括电子,那么电子的状态是怎样的呢?这就引出了第四章能带论.由此可见,在教学中,抓住知识体系的主线,突出概念和模型,便于学生识记、理解、掌握知识体系。

4 注入学科前沿知识

固体物理学是一门发展十分迅速的基础科学,与当今最活跃的凝聚态物理和新材料科学紧密相连,也在其他多个学科领域得以应用,因此面对不断涌现的新的现象和新的科研成果,固体物理学的前沿动态在教学中应该有所反映[4],这将有助于提高学生对该课程学习的积极性和明确努力方向,同时也使课堂教学增添活力.例如,在讲授晶体的共价键结合时,笔者就联系自己的科研实际,介绍了碳纳米管和石墨中碳原子的成键形式的差异,说明了二者在物理性质上的区别和联系,以此为基础,进一步介绍了低维碳纳米材料近年来的研究进展。再如讲授能带理论的时候,笔者向学生介绍了石墨烯的能带特征,说明了在低能极限下,石墨烯呈现出线性的能量色散关系,使得传导电子可以看作是无质量的Dirac费米子,这种类似于光子的特性,使其可用于相对论量子力学的研究,同时表明其独特的载流子特性和优异的电学特性,这些都是近几年凝聚态物理的研究热点。所以,把科学前沿知识引入课堂,不仅可以让学生强烈地感受到科学发展的脉搏和动力,极大的拓展了学生的视野,还可以激发起学生运用基础学科理论实现科技创新的勇气和欲望。这与“着重于启迪学生思维,发展学生智能,开发学生的创造性,努力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为探索未知世界铺路架桥”的世界一流大学培养人才模式是相呼应的。

5 教学手段的优化组合

固体物理课程中包括大量的立体图像和复杂的空间结构,还涉及晶格振动的动态过程,对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要求较高。传统的“粉笔+黑板”的课堂教学手段就有一定的弊端, 因此可以将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融入进来[5]。例如,使用多媒体课件演示晶体结构、倒格子、能带、晶格振动等模型,再结合自制教具,实现图片、动画和实体模型相结合,使学生建立形象的空间模型概念,更直观的理解教学内容。所以,多媒体教学技术以其趣味性、形象性,可以增强教学的感染力,为固体物理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从根本上改变了固体物理传统的教与学的方式,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但是,多媒体课件不完全适合固体物理学教学,应根据具体内容和教学反馈进行取舍。例如,在讲授倒点阵、布洛赫定理、声子态密度等理论性较强的内容时,要配合节奏相对缓慢的板书,使学生理解知识要点,学会推理,从而有效的学习。

6 结语

上述教学改革方案是笔者在自己学习和讲授固体物理学的过程中总结出来的,可以概括为“抓主线,选内容,重前沿,讲方法”,目前在教学活动中也一直在实践,获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但是,固体物理教学改革是一个庞大而又复杂的系统工程,课程改革的进行涉及到诸多方面,需要广大教育工作者不断研究和探索,进行多次“实践―反思―总结”,方可真正跟上当今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发展的要求,培养出新世纪合格的高素质和创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 胡安,章维益.固体物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2] 梅显秀.固体物理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大学物理,2010(29).

[3] 华中,宋春玲,刘研.固体物理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4).

篇3

[关键词]理论物理;课程群:教学改革;精品课程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13)12-0123-03 [DOI]10.3969/j.issn.1009-8097.2013.12.024

一、引言

理论物理是从理论上探索自然界未知的物质结构、物质运动和相互作用的基本规律的学科。理论物理的研究领域主要有宇宙学、粒子物理与原子核物理、凝聚态物理、统计物理等,几乎包括了物理学所有分支的基本理论问题。我院理论物理课程群包括《理论力学》、《电动力学》、《热力学和统计物理》、《量子力学》、《数学物理方法》和《固体物理》六门主干课程,它们多数是物理学、应用物理、光信息、微电子、新能源和材料学等理工专业的重要必修课程。通过本课程群的学习和训练,可以培养学生具有扎实数理基础、良好科学素养和创新意识,掌握物理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获得相应的科学思维和基础训练,为理论物理、凝聚态物理、材料科学、电子科学、计算机等科学和技术领域培养创新人才和高级专门人才。

虽然我校理论物理各门课程的教学改革取得了一些很多成果,但是理论物理教学系统改革研究相对较少,较多为单一学科、某些方面的研究。为适应当代科技发展和高新技术产业人才的需求,有一些共性和新出现的问题,需要系统的研究和解决。这些问题这主要表现在:

(1)传统思维定势的影响:认为理论物理课程需要的基础知识多、理论性强,部分学生认为课程枯燥、难学是正常的,没有从学生的认知准备和心理准备出发解决这一问题;

(2)由于是集中教学,课程内容又是理论课,教学中不同程度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重共性、轻个性等问题,各课程任课教师之间也没有很多交流;

(3)由于微电子、材料学和新能源是近几年新上的专业,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没有很好体现这些专业的需求,没有有效地联系当代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教学方法不能完全适应创新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

如何以专业和就业为导向,针对理工科的不同特点,深化教学内容改革,既培养培养素质高、能力强的研究型人才,又培养基础深厚、了解产业特点、符合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人才,是理论物理教学研究面临的重要课题。本研究在多年跟踪问卷的基础上,重新梳理和设计理论物理的每门课程,提出“点面体”三个层面的教学改革模式。并在此基础上,实践和完善了这一改革体系,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跟踪问卷调查的部分结果

自2011年起,我们连续三年对学院各专业的同学进行过《理论物理学习问卷调查》,共有1200多人次同学参加,针对各专业和前一年的问卷结果,问卷形式、内容和侧重点也不尽相同,得到了许多翔实的意见和建议。比较一般性的问题有:

(1)大部分同学们觉得学习理论物理概念抽象,难以理解。2013年针对哪些课程的学习难度较大的调查,涉及5个专业,数学基础、普通物理、理论物理等,有效问卷486份。可见,相对于其他课程,学生普遍感到理论物理课程较难。

(2)有关“觉得课程难度较大原因”的调查结果显示:23.3%认为概念和原理太抽象,28.6%认为公式条件或范围搞不清,22.6%认为数学解题能力不行,15.6%认为,老师上课内容基本听不懂,32.5%认为老师讲解能听懂,但作业不能独立完成。由此可见学生觉得学习理论物理课程难,原因很多,除了学习兴趣,集中反映的问题还有自己的认知水平和学习方法等方面。2013年的调查结果现实,较多同学即使听懂了基本概念和公式,接近三分之一的同学也不能独立解题。有的同学虽然理解公式和规律,但仍需老师讲解才能够完成解题过程,这在《电动力学》和《量子力学》等分项问卷中,也得到了验证。

(3)《数学物理方法》这门课程是理论物理的基础课,但对于所有专业的学生来说基本都是难点,这在表一中就可以看出。虽然学生对于该门课程老师们的教授风格非常认可,但很多学生不能理解这门课程的用处,也难于把握学科的主要知识点,2012年调查结果显示:有关“《数理方法》难度较大原因”的调查显示,30.2%认为自己数学基础不扎实,53.1%认为课程知识本身很难,51.7%学生认为数学问题解法多种但不知其目的,41.9%认为不知数学方程对应的物理问题。(问卷涉及5个专业,有效问卷360份),2013年的问卷调查也是类似的结果。

(4)每个专业的同学,均有甚至一半以上的学生,不看理论相关的书籍和文章,只是在考前才看书。在完成作业的方式上,学生多参考同学作业或参考答案,如何能够使学生自觉性学习、更好理解课本知识,并灵活的运用到解题和未来科学研究中,成为值得教学中深思和改变的问题。

(5)学院所设专业中,除了新能源专业,多数同学并非第一志愿报考,这说明很多学生对于大学选择专业上,不了解未来自己专业的发展方向,而且对于相对理论物理课程的学习有一定的惧怕心理。调剂过来的同学中,需要经过一段时间的专业了解和学习,才有可能对自己的专业感兴趣,进而对理论物理产生兴趣。

(6)基本上每个专业有考研意向的同学都在一半以上,并且绝大多数人希望考取专业相关方向的研究生,希望理论物理改革能与专业学习和考研结合起来。

问卷调查中还有其他很多有意义的结论。如,(1)从学生学习层面分析,有些同学没有充分了解学习理论物理的重要性,不能对自己的学习给以准确的定位;虽然一些学生的学习的动机和态度都很好,但自己制定计划不能很好地完成,说明自我控制能力需要加强;学生在学习理论物理的认知准备方面做的不充足或学习方法不恰当时,会给后续的学习带来较大的困扰。(2)对于具体课堂教学,学生们希望老师增加课外相关知识的讲解,以丰富课堂内容。如生活中的物理、现在物理动向、物理高新科技成果、物理学史等方面的内容,提高学生课堂学习的积极性,进而增加同学们对课程的积极性;老师不要一味讲解,可以采用模型进行教学,或运用动画模拟相关内容;多讲习题,尤其是解题的思路和方法;增加课外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际处理问题的能力可以增加师生互动环节,组织课外研究小组等等。这些都对深化理论物理课程群教学改革有着重要的参考意义。

三、“点面体”结合的教学改革

理论物理课程群的改革,首先要理顺课程群的层次:《数理方法》以《高等数学》为基础,它又是其他理论物理课的基础:理论物理中的四大力学分别以普通物理的《力学》、《热学》、《电磁学》、《光学》和《原子物理》五门课程为基础,也是学习《固体物理》,以及《高等量子力学》和《量子电动力学》等研究生课程的基础,而且它们在不同专业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同的,所讲授的内容也有所不同。而这些课程的层次和内容关联,决定着学生认知结构的层次和关联,需要在教学中认真分析和准备。

更重要的是,要深化理论物理教学改革,必须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为标准,坚持“全面发展、彰显个性、人人成才、服务社会”的培养思路,进行创新人才和应用型为人才主导的培养模式改革。所以,我们将理论物理课程群的改革,按照每一课程从知识点和教学点剖析,进而在课程层面将其教学改革系统化,最终进一步密切各课程衔接,实现理论物理课程群的立体化改革。主要做法如下:

1.点的方面改革,是理论物理课程群改革的着力点和基础,需要做大量细致的工作。具体说:(1)不断根据专业特点和培养人才需要,分析和调整各学科的教学知识点和掌握标准,进而全面修订各学科的教学大纲和各专业的教学计划;(2)为让教师掌握讲课要点和学生特点,大面积开展微课练习和公开课观摩分析,提高教师教学的基本功;(3)通过课堂教学,以及辅导员和专业班主任,尽量了解学生个体的不同差异,以便因材施教,弥补集中教学的不足。

2.课程层面的改革。包括主要两方面的内容:(1)主要是针对课程和专业特点,根据不同的教学要求,系统完善教学内容,并通过课程作业、网络教学、专题讲座和创新实验等多种形式,将这一课程教学改革系统化;(2)理顺课程群中各学科的内在联系,密切各课程之间衔接,各课程教学改革相互借鉴,以适应课程、学生和专业学科的特点,改善和优化教学。

3.体的方面改革。是指“以人为本”完成课程群的改革,按照“宽口径、厚基础、重实践、强创新”的原则,以锻炼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表达能力、沟通能力、创新能力等为出发点,立体改革理论物理课程群,使之不仅适应不同专业特点,更符合学生的成才和发展的需要。它是建立在点面改革基础上的,具体说有以下几个方面:

(1)专业课程模块化,以适应光电产业、新材料、新能源产业需求为目的的课程体系改革,设置专业基础必修模块,以及微电子、光电信息、新能源、材料物理等4个专业选修课程模块。每个专业基础必修和选修模块中理论物理课程不同、教授的内容也不同;

(2)拓展课堂教学改革,在改善课堂教学的同时,采取课程论文为引导的研究性学习的方式,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所有理论物理课程都上网,以网络课程和网络辅助教学平台,拓展和丰富学生的课外学习;

(3)在培养方法上,实行课堂教学与课程论文、创新实验等研究性学习相结合,实验教学与动手能力培养相结合,技能训练与企业实训相结合,开阔视野同学术交流相结合,创新能力与科学研究相结合,个性化培养与社会契合度相结合,在更大视野、更全面地提高学生的培养水平;

(4)评价方式上,卷面考试与课程论文相联系,设计性实验与基础性实验相联系,综合素质评价与创新性学分相联系,制定学生素质评价制度,全面考核学生学业水平;

(5)在学生培养模式方面,打破现有班级编制,以选拔和个人志愿相结合的方式,设置创新人才实验班、应用人才实验班,采取小班(不超过30人)授课,每个学生都配有一名专业老师,指导参加创新项目:实验班的每门理论物理课程都增加了学时,用于专题、探究和课程论文等教学环节;对优秀学生实行本硕连读制度等等。

篇4

【关键词】高中物理 教学策略 研究

自2001年新课程改革全面推行以来,在全面实施新课程后,我们的课堂教学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给高中物理教学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同时也给老师们的教学带来了很大的挑战。因此,在高中物理教学中,我们必须改变以前课堂上师生做无用功的教学状况,以高中物理新课程改革理念为依据和指导,不断改进和完善教学策略,提高物理教学水平和质量。本人在高中物理新课改的实践教学中摸索总结出以下几点策略:

一 讲究教学中的教授艺术

在教学中,教师努力提高讲授的效果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首先,讲授时突出重点,条理清晰。教师所讲授的内容,必须有明确的目的性,重点突出,抓住重点、难点和关键,要能让学生字字听清,句句听懂;在内容理解上不存在克服不了的困难(那些有意留给学生进行思考的问题除外);其次,讲授时适当点拨,在物理概念和规律教学中,使新知识与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建立联系,所以教师在讲授时要心中有数、适当点拨。如在《竖直方向上的抛体运动》教学中,因为学生已经学过了《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竖直上抛和竖直下抛实际上就是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特殊情况,所以学生有了一定的基础,物理教师讲授时不需要从头讲到尾,只需要适当点拨,学生就能轻松地学好这一节课;最后,讲授时富有情感。缺乏情感的讲授是苍白无力的,它难以点燃学生创造思维的火花,融会了一定情感的东西给人更多的形象美感,因为情感往往是和具体的人或事相联系的。在学生学习物理概念和规律的过程中,教师讲授要富有情感,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得到愉快的情感体验。

二 灵活采用多种教学方式

高中物理新课程改革以来,提出了很多新的有效的教学方式,这就要求老师在高中物理教学过程中掌握这些教学方法,并结合传统有效的教学方式,进行灵活的运用,只有这样才能提高物理课堂教学水平。科学探究是高中物理新课程实施的有效的教学方式,从课程标准以及教科书的编写内容中可以认识到,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将所要求的内容都设计成探究选题。有许多物理知识,需要通过教师的系统讲授,学生在学习中才会少走弯路,达到对知识的深刻理解和牢固掌握。对于那些独立而简单、有利于促进学生发展的基础知识技能,对于物理实验仪器的介绍、科学家的生平事迹、物理学史的介绍、物理学科知识的拓展、自然现象等常识性内容,采用讲授式教学都有较好的效果。

大部分物理教师使用最多的教学方式是讲授,教学实践中为了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对于不同的教学内容,教师有将各种教学方式灵活结合运用的必要性,物理教师在讲授的间隙可以适当穿插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引导学生观察或进行师生的讨论。在演示实验的过程中,教师还可以将实验与讲授相结合,以讲授来指导观察,以观察来推动思维的发展,教师的讲授一方面要体现演示实验的目的、意义和观察要求,另一方面要揭示现象与本质之间的因果联系,引导学生从演示实验中分析比较,得出实验结论。

三 深入研究用好教材

教材是老师教学的依据,新课改给老师在利用教材方面提供了很大的自由发挥空间。教师应该通过深入分析教材内容和研究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准确把握教学内容的深度和广度,减轻学生过重的学习负担。高中物理课程内容应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将来参与社会生活奠定必要的基础,使其具备发展的能力。因此,高中课程内容强调让学生学习物理学的基础知识,了解物质结构、相互作用和运动的一些基本概念和规律,掌握终身发展必备的物理基础知识和技能,满足学生终身学习和发展的需求。教师应全面落实课程标准的要求,注重高中物理课程内容的基础性,严格筛选物理学中的核心内容,舍弃旧教材中某些偏难的内容,尤其是《课程标准》已经降低的教学要求、明确不作教学要求的内容及严格界定了教学难度的内容。许多一线物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唯恐知识点不全、不精、不细,导致课堂上讲得太多、太难。在有限的课时中,确保完成学生必须掌握的教学内容,在此基础上,再谈课外内容的援引,处理好“教与不教、教多教少”的问题,这样也能使课时压力有所缓解。

四 在知识学习过程中渗透物理学思想和方法

物理学思想和方法是人们认识和把握自然规律的结晶,是人们在科学发展的过程中所形成的思维和行为。学习物理学的思想和方法,有助于学生了解自然界的发生发展的基本规律,了解物理学家认识和发现自然规律的基本方法,以物理学家认识世界本来面目的方式去认识世界。物理学在发生、发展的过程中蕴藏着丰富的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从伽利略的斜槽落球的理想实验到牛顿的“天地间力学规律”的统一;从力的合成到串并联电路总电阻的等效思想;从奥斯特的“电生磁”到法拉第对电磁感应现象猜想与探究;从原子结构的发现到量子力学的建立等等。这就要求教师将物理学的思想和方法渗透在知识的形成过程中,让学生思考和领悟物理学思想方法的精髓。

总之,高中物理课堂教学中的有效策略和方法还有很多,以上仅是本人在教学实践中的几种方法的尝试和应用,我坚信只要我们广大物理老师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以新课改的理念为依据,进行物理课堂教学的摸索与创新,就一定能够摸索出更有效的教学方法和策略,不断提高高中物理教学的质量和水平。

参考文献

[1]靳玉乐主编.探究教学的学习与辅导[M].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2002

篇5

关键词:青年教师;物理教学;专业成长;课程标准;物理高考;研读教材;传帮带

高中的物理教学容纳了物质世界及其运动的规律,它向着物质世界的深度和广度进军。它像一座知识的宝塔,基础雄厚,力学、热学、电学、光学以至于相对论、量子力学、核物理、粒子物理学和天体物理学等都有涉及,也就是说沿着历史的长河一直流淌到今天的文明都是其研究对象。作为一名青年物理教师,在教授物理这门学科时,应该具备哪些方面的基本修养和实战技能呢?我个人认为,概括为一句话就是:从课本入手,从自我做起,从基础学起,从教学实际出发,从老教师身上学经验。

一、从课本入手,努力挖掘教材本身的资源,做到“材”尽其用

对于教材,那是经过了一层层编订者和编审者的精心工作,一步步接近完美。作为教师,应当努力去挖掘教材本身的资源,做到“材”尽其用。在授课过程中,我们要做的是将教材讲透彻、讲到位,需要给学生做的是引领与示范,无需面面俱到。正所谓“言尽有而意无穷”。而青年教师通常所犯的毛病常常是患得患失,恨不得把每节课都讲满,把自己对教材细节的每个感悟都倾倒给学生,从实验,到规律,再到例题每一样都细细掰开讲,对课后的每一道习题都给出标准答案,自认为讲清楚了教材、拓展了知识,实际是倒置了本末,留给学生独立思考的空间实在太狭窄,导致学生动手能力差。

二、从我做起,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应该高标准地做到

在授课之前,要对课本有一个整体的把握和细节的雕琢,要仔细地研读课本,要进行必要的实验准备,归纳总结和拓展,一句话:课前需要准备的东西很多,而且这些东西,他人是无法替代的,都需要教师自己去琢磨。古人云:“文章千古事,得失寸草心”。 一旦教师在课前不够严谨,对课堂可能出现问题的预想不够充分,对课本整体的把握不到位或者挖掘不够深,就无法自如地掌控课堂,无法满足学生的需求,进而引起课堂教与学的脱节,这些都是刚走上讲台年青教师容易出现的问题。依靠自我,从自我做起,需要青年教师高标准地要求自己,学会根据学生需求处理课本处理课堂,从中获得的经验显得更加珍贵。

三、从基础学起,认真对待基础概念,细心传授学生基础知识

迈出大学校门,走进高中课堂,很多青年教师都有一个共同的感受:授课时底气不足,很多概念性的东西讲不清楚。如教《机械能守恒定律》时,关于条件的讲解,关于守恒条件的理解,例题的选择到模型的建立等,都需要我们在授课前多思考、多回味,我们总能找到自己的薄弱处。教学的过程是一个教学相长的过程,也是一个在不断总结和反思中渐渐提高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必须回到起点、回到基础。所有的高深学问,都是从基础中来,最终必将回到基础中去。

四、从教学实际出发,研究高考的命题模式,合理设计教学内容

课堂教学45分钟,看似相同,实则不同。我听过很多老教师的课,他们在课堂上所展示的内容是富有针对性和实战性的,花架子少;对应该强调的内容予以详细的说明、透彻的阐述、全面的讲解。比方说,关于某个物理学家归纳总结某个定律背景的介绍,并非是越多越好、扯得越远越好,相反,应“点”到为止。只要能抓住学生特点,激发学生兴趣,引领学生跟住老师的思维学会用此规律解决实际问题就可以了。同时在进行规律分析的时候,也不是重在个人发挥,要防止把规律课变成计算课。扣住考点,这才是我们课堂努力追求的东西。

五、从老教师身上学经验,学习他们掌控课堂驾驭教材的能力

几年来,我先后师从物理组优秀的老教师。从他们身上学习教育教学方面优秀的经验和育人方法 。

1.听课:在教学环节上非常重要的交流途径就是听课,只要我自己没课,我都会去听课,做好听课记录,及时作好笔记,总结教学经验、方法,并且互相交流教学上的经验和教训。

2. 讨论:要想教学技能与方法得到不断的完善和提高,讨论、交流是有效的方法。我和其他老师经常在一起进行研讨,有时候还进行一些必要的实验模拟,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怎样解决,或是用什么样的方法可以把课上的更精彩,可以说随时随地的交流教学方法心得。

3.研究教材:钻研教材是上好一堂课的重要前提之一,随时和几位老师交流,钻研教材、研究教法,及时反馈学生的学习状况。

4.研究考试说明:逐句逐字研究考试说明,做好读书笔记,征求师傅们的意见,联系教材,适当取舍,争取课堂效益的最大化,我积极阅读学习,积累理论知识和教学心得。我的教育教学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教育教学方法更为科学,教学深受学生欢迎。

总之,教育是一个诲人和自学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有很多的沟沟坎坎,我们要学会用心去体会和总结,所谓教无定法,是指教学没有一个死板的框框,但并不等于教学就没有一定的理性方式和方法。恰恰相反,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找到一种适合自己的方式和方法,找到一条适合自己的道路和途径。

作为青年物理教师,除了努力提高自己的业务素养和教学水平,努力了解教育教学的规律,努力去挖掘自身的教学潜能之外,更要有危机感、时代感,努力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方有自己的一片天地,才能适应新课程的教学。

参考文献:

[1]高中物理教材(鲁科版)

[2]关于培养青年教师的实践与思考(福建教育)2007.5

[3]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途径(福建教育)2008.4

篇6

【摘要】 针对《医学影像物理学》课程教学中的诸多问题,采取相应的教学策略以力争实现较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 影像物理 教学 策略

现代医学影像技术是现代医学的支柱。现代医学影像学不但以其高技术和工程化的鲜明特点展示了它自身在现代医学研究和临床诊断中所具有的优势和无可替代的作用,也以其日益深入的影像理论研究,层出不穷的影像革新技术,迅速扩展的临床应用领域,使相关专业的教学人员愈益感到搞好教学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医学影像物理是高等医学院校医学影像专业的一门基础课,其内容是医学影像仪器设备所涉及的物理学方面的基础理论知识及医学影像诊断中的物理现象,其任务是为学生深刻理解医学影像的物理原理与成像过程,评价、控制医学影像质量,分析、挖掘医学影像蕴藏的生物信息提供必要的物理学知识,给后继课的学生及将来所从事的医学影像工作打好基础。如何在有限的课时内,使理工知识非常薄弱的医学生有较大收获,是摆在教师面前的难题。下面根据笔者多年从事医学成像技术和医学影像物理学的教学实践,分几方面谈谈。

1 《医学影像物理学》课程在教学中面临的问题

1.1 汇集多门学科,内容抽象复杂。四大影像技术溶合了物理学、数学、电子学、计算机、 生物学和医学等多门学科。授课对象是未来医学影像诊断医生,医学生在物理、数学、电子等学科的基础很薄弱。但医学影像物理学中要涉及到许多这方面的知识。比如,讲授XCT、MRI、彩超成像原理时要遇到δ函数、卷积、自相关函数等工程数学知识。核磁共振原理及成像原理一章中, 涉及到量子力学及原子核物理,磁矩、角动量、进动、梯度磁场等物理概念以及高频脉冲、频谱分析、调制解调、A/ D、D/ A、滤波、显像、快速傅立叶变换等微电子技术的基本知识均知之甚少,甚至闻所未闻。

1.2 学生的畏难情绪。医科院校的学生由于中学物理基础较差,学习属于物理范畴一类的课程常有畏难情绪。大部分学生在困难和压力面前表现出了畏难情绪,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受到挫伤,在预习、听课、复习、习题等多个学习环节上与教师配合的力度打了较大的折扣,大大增加了任课教师的教学难度。

1.3 师资力量要求高。《医学影像物理学》的教学任务大都由医用物理教研室的老师承担。但是《医用物理学》和《医学影像物理学》两门课程的专业性质差别很大,前者是公共基础课,后者为专业基础课。医学影像物理学是医学物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是物理学、信息学和医学之间交叉和融合的学科。这就要求老师要有较高的物理专业知识,具备一定的医学知识。

2 《医学影像物理学》课程教学策略的研究与实践

针对《医学影像物理学》课程在教学中面临的诸多问题,我们在已有条件下积极开展教学研究与实践,设立以下几方面的教学策略并开展相应的教学活动。

2.1 要恰当地把握教材的深度,讲解尽可能的做到深入浅出、通俗易懂,避开复杂的数学推理。如:在“XCT原理”的“图像重建数学原理”一节中, 从狄拉克函数和卷积算法的引入, 到图像重建的付里叶变换法和滤波反投影法, 整个成像过程我们尽可能运用图解法取代繁杂的积分运算及变化过程。 如果用傅立叶变换讲CT 、MR I 成像原理, 难度很大, 因为学生所学的高等数学知识有限。我们摸索出了如何讲解CT 、MR I 成像原理的方法, 即联立方程法和反投影法。这两种方法不用复杂的高等数学, 学生能够听得明白,能够很好掌握CT 、MR I 成像原理。MR I 成像原理中用到的傅立叶变换、磁矩、角动量、进动、梯度磁场等物理概念以及高频脉冲、频谱分析、调制解调、A/ D、D/ A、滤波、显像、快速傅立叶变换等微电子技术的基本知识是采用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以定性分析为主的教学策略。对课程教学中必须具备而学生又一无所知的数学、物理、电子学等方面的基础知识、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用通俗易懂的定性分析给学生补课,以达到在保持课程内容基本不被割裂的前提下,绕开难度大的系统数学推导,确保学生能定性地理解授课内容的目的。

2.2 应用多媒体系统。根据生理学观点,人获取的外界事物信息80%~90%是通过眼睛输入的,用直观的图象反映的信息更易为人所接受。多媒体课件能使抽象的物理知识,陌生的医学知识在教学过程中给学生以直观,生动具体的图象再现。如自旋核的旋进,讲解时以陀螺的运动为例一边图示一边推导,使抽象的公式形象化、具体化,降低了学生理解的难度,增强了学生的信心和兴趣。在“MRI成像原理”一章中,我们用FLASH将原子核受激励,驰豫等重点内容制作成多媒体。我们还下载了大量的医学影像照片,小电影等供学生学习参考。

2.3 注重实验实习。实验是本学科的必要组成部分。在教学中, 如果只讲医学影像技术中的基本原理、基本理论是比较抽象的, 学生不易理解和接受,更谈不上今后的应用。开设实验有助于学生能力和素质的培养。由于实验设备昂贵,具有放射性,为了培养高素质的学生,可以建立一套计算机仿真物理实验教学系统,如建立局域网,安装运行仿真物理实验软件《大学物理仿真实验210FOR INDOWS》,该软件包含20多个物理实验项目, 可选取其中部分相关实验如: 核磁共振实验、GM 计数管和核衰变的统计规律、 塞曼效应和电子自旋共振实验等。由于经费、技术等原因,目前我校尚未开设医学影像物理学实验。为了弥补不足,我们与医院影像科室的联合, 多次组织学生到附属医院相关科室实习,请超声、CT、核磁共振、SPECT等临床诊断教师及技术人员给学生当场讲解仪器的原理,操作方法及诊断等,让学生了解理论知识在临床医学中的具体应用, 使学生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2.4 教师的专业素质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关键。正如前面所述,医学影像物理学是门综合学科,也是一门新型学科。许多知识与技术对教师也是崭新课题。为了教好学生,自己首先要抓紧学习,更新知识。教师的继续教育也是必不可少的,可进行短期培训,到研究机构、大学、医院学习或深入实际工作一段时间,以便更好的胜任医学影像物理学的教学。

2.5 建立激励机制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及积极性。人的潜能是无限的,但必须在一定的条件刺激下,才能释放出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3 小结

对《医学影像物理学》的教学,要不断摸索,不断总结经验,逐步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努力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才能取得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张泽宝. 医学影像物理学. 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

篇7

关键词:民族地区;师范生素质;新课程

DOI:10.16640/ki.37-1222/t.2017.02.224

0 引言

随着教育技术的不断改革,教育教学手法的不断创新,现在各个高校对师范生的要求越来越严格,对师范生的素质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尤其对物理学专业这个基础学科,高校对师范生提出很高的要求。本文分析和说明了目前少数民族地区高校物理学专业师范生素质存在的现状及人才培养的研究,针对现有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和方案,来满足少数民族地区对人才的需求。

1 少数民族地区师范生存在问题及现状

随着少数民族地区文化知识和经济的发展,各高校肩负着为民族地区培养经济建设、社会发展需要的教育管理等高层次人才的责任。首先应发展教育,但要提高教育教学质量,重点在于教师。但我国民族地区高校物理师范生综合素质方面仍有一定的问题。

首先,思想束缚,观念守旧。现在师范生的普遍观念认为,少数民族地区高校,地处偏远,条件艰苦,交通不便,经济发展滞后,往往不能满足他们心中的要求,对教育工作只看作一种谋生的手段,并没有从内心对此产生热爱和崇敬,往往有种养尊处优的消极想法[1]。

其次,普遍存在师范生综合素质不高。尤其对物理学专业的师范生,只认为物理知识水平够高,理论知识够硬,基础知识够扎实就是一种合格的标准,这样会对日后的教学产生一定的影响,只注意知识的传授,不重视与学生的互动,从而影响教学效率和课堂氛围的提高。教育教学理念淡薄,整体教育知识匮乏。

最后,现代教育理念不强。高校物理专业课程内容复杂枯燥,学生理解和应用起来有一定的难度,需要教师不断改进教学方法,采用先进的教学手段使学生充分理解和吸收物理知识,并能正确的应用。然而,现在普遍存在师范生对教育教学手法应用不灵活,没有科学的教学技术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效果不佳,学生反馈不是很好。

2 对提高物理专业师范生素质的措施方案

2.1 增强民族地区教育的适应性。

师范生的教育观念要发生变化,要深知少数民族地区高校肩负着为民族地区培养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所需要的教育、科技和管理等高层次人才的政治使命,特别是在基础教育方面,高校教师发挥着重要作用[2]。另外师范生要理解熟悉教材只是教学的载体,而不能完全受教材条条框框的限制,师范生要千方百计地利用教材启发拓展,尽可能把平时积累的知识有机地融进课堂,重视研究性学习。

课堂教学氛围要产生变化,关注师生的交流、互动。教师从重知识的把握转变到更注重学习方法、研究能力的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才能得到充分的调动。提高了课堂效率,更重要的是在潜意识里教会学生如何与人相处,促进了学生之间情感的交流。

2.2 物理新课改的发挥优势。

物理新课改的出现,为改变物理教育现状带来了希望。新的课程、新的标准、新的教学模式,需要用新的教学理念,教学原则来支撑,而这些理论的实践者,就是教师,更是师范生起码的准则。年轻的师范生本身较容易接受新的理念和新的技术,在新课程背景下,物理专业师范生要掌握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手段显得尤为重要。

大学物理学专业许多课要求教师要用多媒体教学,要求学生会用多功能计算机等,多媒体教学有以下一些明显的优势。一是能有效地增大每一堂课的容量;二是减轻教师板书的工作量,使教师能有精力讲深讲透所举例子,提高讲解效率;三是直观性强,容易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四是有利于对整堂课所学内容进行回顾和小结。特别对于物理专业量子力学等理论推导课程,存在公式多,计算量大等特点,这类课程借助于多媒体来完成会事半功倍。

2.3 坚持多种形式办学,加强双语教学。

教师应该认识到熟练掌握第一语言势必有助于熟练掌握第二语言,通过第一语言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必然会对第二语言产生迁移作用。双向双语教育指的是在教学过程中使用两种语言,数量大致相等的多数民族语言学生和少数民族语言学生坐在同一个课堂内接受相同的教育。尤其在少数民族地区,笔者所处延边朝鲜族地区,朝鲜族学生所占比例较大,对于物理师范生,能够掌握朝鲜语具有一定的语言优势。

2.4 大力加强民族地区师范教育教师队伍建设

充分认识在新时期加强民族地区教师队伍建设的重大战略意义,采取有效措施提高民族地区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3]。特别是在少数民族地区, 教师是教育发展的生力军,必须把加强民族地区教师队伍建设高度重视起来,在人才选择上要考虑政治素质好、业务能力强、注重民族团结的师范生。

培养高素质的能够为民族地区服务的高层次人才必然要求培养出高素质的物理学教师,这就要求民族地区高校物理师范生必须树立正确的、先进的教育理念,具有发展的眼光和终身学习的意识,尽快步入合格的物理教师的角色,为我国培养出符合民族地区知识经济发展需要的稳定的高科技人才。

参考文献:

[1]齐磊.新课程背景下高校物理专业师范生素质培养研究[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3,26(05):33-34.

[2]张翠莲.关于民族地区高校师资队伍建设问题的几点思考[J].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2005,3(03):17-18.

[3]王嘉毅,赵明仁.民族地区教师队伍建设的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J].西北民族研究,2012:29-39.

篇8

关键词 素质教育 探索 实践 武汉大学

党的十报告要求,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术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为了贯彻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培养基础学科领域国际一流人才,教育部于2009-2010年分别在北京大学等国内19所大学实施“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武汉大学于2010年参与该计划,根据学校实际情况结合教育部拔尖计划,学校成立了弘毅学堂,以此作为探索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试验田和培养精英人才的特区,设立了数学物理化学生物计算机五个理科班和国际数理经济与数理金融国学二个文科班。武汉大学“弘毅学堂”作为拔尖学生培养的试验田和辐射源,在素质教育方面不断探索,取得了一些阶段性成效。

1优化课程体系

通识课程方面,武汉大学依托综合性大学学科门类S富的优势,历来重视通识课程的设置,重组通识必修课程,强化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将素质教育贯穿人才培养的全过程,着力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良好道德品质。通识选修课程内部,又分为人文科学、社会科学、数学与自然科学、中华文明与外国文明、跨学科领域五大类,要求学生在每个领域至少选修2个学分,最低修满12个学分。而对于包括数学、物理、化学、生物、计算机在内的“弘毅学堂”学生来说,每人应该在人文、社科领域修满4个学分才能顺利毕业。这样一来,就基本构建了基础学科拔尖人才的通识课程的结构体系,将人文社科类知识的学习放在了一个突出的位置上。

专业课程方面,“弘毅学堂”主张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为其开展创新、创造活动打下坚实基础。整合学校优质教学资源,设置全英文课程和外教课程,全面提升学生语言综合运用能力,为学生的专业学习和研究提供语言支持;适当降低学生毕业总学分,为学生设置创新实践学分课程,减少学生压力,为学生自由科研提供空间和条件;打通选修课程与研究生课程,介绍学科交叉及前沿信息,加深学生对各专业领域的理解;低年级开设数学、物理、计算机等基础课程,以“实用、够用、能用”为原则,以“宽广、扎实、前沿”为目标,重视学生专业基础课程的教学。

实践课程方面,“弘毅学堂”变以基础操作训练为主线的课程设计为以科学研究过程为导向的课程设计。实时增加基本操作训练,学以致用,现学即用;扩大科研训练覆盖面,从低年级开始就在讨论课中引入原始文献学习,在学生能力达到的条件下直接使其接触学科前沿的原始文献。

优化课程体系之后,“弘毅学堂”各门课程之间的关系逐渐协调,主要体现在通识课程和专业课程的协调,基础课程与拓展课程的协调,课堂教学与实验教学的协调,本科课程与研究生课程的协调四方面。

2改进教学方法

“弘毅学堂”采用小班授课结合小组研讨的方式,老师以平等、欣赏的态度与学生交流,让学生在人文包容和学术批判的环境中成长。高年级阶段,着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与科研兴趣,尽可能地减少直接讲授,赋予学生自由探索的时间和空间,同时选择最新的学科进展文献开展学术研讨课,并通过小论文撰写、PPT展示等形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表达能力。“小班学术研讨”使那些善于独立思考、具有批判精神与创新潜力的拔尖学生脱颖而出,帮助教师们了解和把握每一位学生的知识掌握状况和科研创新想法,从而针对不同进度的学生做出不同的指导。

化学班设置了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四大基础课程的研讨课,充分发挥任课教师的创新意识。物理班利用学生基础好,学习热情高、班小人数少的班级特点,每门课都倡导师生互动,多方位与学生交流的。特别在经典力学、电动力学以及量子力学的课程中,组织学生就相关专题开展“研讨班”形式的讨论课。如“经典力学”课程就规定每学期每个学生必须提出三个以上有价值的问题,培育学生的好奇心、想象力和批判性思维。

3营造学术氛围

为促进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工作,“弘毅学堂”每年都组织学生参观国家重点实验室、大型科普展览、大型国有和跨国高新技术企业,并在企业建立社会实践基地;鼓励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竞赛和各类国内学术交流活动;定期邀请两院院士等学术大师为学生作学术报告,邀请国外著名专家学者来校访问并开设短期课程。在暑期为学生统一开展思想政治社会实践活动,参观革命圣地,强化学生的爱国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2014年4月“弘毅学堂”创办了首届化学科技创新文化节,组织了大学生科技创新报告会、“春风化雨”趣味知识竞赛、“化成天下”部分重点高校化学专业学生交流会暨化学专业人才培养工作座谈会等系列活动,将科技创新文化节和报告会作为素质教育机制建设的一部分坚持推进,营造了浓厚的创新氛围。邀请了文学院王怀民教授等为学生带来了科学与人文主题的讲座,促进学生专业学习、素质习得、思想提升实现“无缝对接”。

4完善科研训练

科研训练是充实、整合、提升课程教学的重要手段,也是检验课程体系改革效果的重要途径。“弘毅学堂”经过6年多的建设,初步落实了本科四年期间,不同阶段的科研训练计划内容:一、二年级学生结合低年级专业知识的学习与积累,从事相关学科竞赛的课题等专业基础知识的实验与理论研究,一年级学生每人至少参与一项课题,二年学生每人至少参与两项课题。三、四年级学生进入导师课题组,从事相关学科前沿课题的研究,每个学生至少参与一项独立课题的全部研究过程。每学期初举行开题报告会,学期中举行中期小结会,学期末举办总结会,结题时举行答辩。不要求学生必须产生重大科研成果,但强调由始至终的参与过程。为给“弘毅学堂”学生提供最优质的科研训练资源,各学院全面开放了各级实验室和工程中心。“弘毅学堂”学生可使用的国家级实验室和示范中心达10个之多。

“弘毅学堂”学生的科研水平和创新能力得到了大幅提高,各学院学生都参与了许多大W生创新实践活动和学科竞赛,取得了优异成绩。弘毅学堂化学班余维来同学,在校期间以第一作者发表SCI论文三篇,总影响因子为18.718,曾赴美国哈佛大学交流一学期,成功获得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耶鲁大学、哥伦比亚大学、芝加哥大学等八所世界著名大学化学博士项目(全额奖学金)录取;弘毅学堂数学班袁航同学,在校期间两度获得全国大学生数学竞赛一等奖以及丘成桐大学生数学竞赛全能铜奖,获宾夕法尼亚大学、康奈尔大学、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罗格斯大学、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等国际著名高校博士项目的全额奖学金;弘毅学堂计算机班李冠成同学,在校期间荣获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亚洲区域赛银牌,被信息安全最顶级的会议ACM CCS接收,成为华中地区历史上首篇被此高级别会议接收的论文。

5丰富课外活动

学校非常注重“弘毅班”学生的身心健康教育。“弘毅学堂”每年5月组织召开“弘毅学堂”新老生交流会,邀请老生为新生介绍学习、生活、科研的心得和经验;每年底组织学生到琴台音乐厅欣赏新年音乐会,丰富学术艺术素养;每年春季举行“数理运动会”,在4-5月间连续举行“数理杯”篮球赛、足球赛、羽毛球赛、排球赛等系列体育活动,因为这些活动的锻炼,数理班同学在学院或校级的足球、篮球、排球等赛事中屡获佳绩。例如2011级的郭成同学正担任武汉大学女子足球队队长,并且在2012和2013年两次率队获得武汉高校女足联赛亚军。

同时,“弘毅学堂”以武汉大学珞珈金秋文化节为平台,每年以班级为单位举行踏青郊游、定向越野、环东湖自行车游等主题活动,同时举行棋类竞赛、辩论赛等多种形式的市内活动,很受学生欢迎。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弘毅学堂”的LOGO设计大赛也是在学生中展开的,各年级学生积极参与,最后数理班学生汇集大家智慧的创意和设计,涵义丰富,规范美观,得到学校领导高度肯定,目前已经成为武汉大学“弘毅学堂”的官方LOGO。

参考文献

[1] 杜玉波.探索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新机制[J].中国高等教育,2014(2).

[2] 张晓倩.关于拔尖创新人才的研究综述[J].科教导刊,2011(7).

篇9

生物化学工程基础课程结合现代分子生物学及传统生物技术,不仅有扎实的理论基础,而且结合典型产品的开发过程进行阐述,反映了现代生物技术的发展方向,体现了生物技术发展和应用的最新前沿。生物化学工程基础是随着生物科学的发展而不断更新的课程,需及时调研最新的发展方向及研究热点。该课程全面阐述了基因工程、细胞工程、酶工程、发酵工程和生化工程等课程的基础内容,其主要囊括以下几个方面。工业微生物工程:介绍微生物的特点、分类、生理、育种及培养等方面的技术和方法;代谢工程:介绍微生物次生代谢产物的代谢调控机制和方法;基因工程:介绍生物遗传的基本知识及应用现代基因工程技术改变微生物遗传特性的方法,并且介绍蛋白类药物的研发和生产过程;细胞工程:介绍应用植物组织培养和动物细胞培养生产高附加产值的花卉、药物等;酶工程:介绍工业用酶和药用酶的性质、结构、固定化及开发等方面的技术;生物反应器:介绍生物反应器的工作原理、设计方法以及应用;全面介绍生物技术的最新进展、应用以及生物技术应用过程中需要化工知识的范例。生物化学工程基础课程是在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生物化学基础上进行学习的。本课程对于非生物类专业学生进行了系统的生物学技术及最新研究进展的介绍,让学生了解生物学的基本思想及技术,同时将现代生物技术的应用与化学工程技术进行交叉讲授,重点说明了化学工程技术在生物工程领域可能的应用范围,使学生掌握现代生物技术的基本工艺流程及发展前沿。目前,化学工程与技术专业的学生普遍存在生物学基础知识薄弱的问题,如何在较短的学时内,将生物工程的关键基础问题讲解清楚,并且将生物工程技术和化学工程有机的结合起来,让学生充分感受到交叉学科带来的机遇和挑战,这无疑对授课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教师不断总结现有的教学模式,不断地改进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

二、化工专业生物化学工程基础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鉴于该课程属于学科交叉,在教材选择、实验配套、讲解内容难易程度把握等方面,均需要不断地探讨和摸索。目前,该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重点和难点问题主要有:如何在现有教材的基础上丰富教学内容,利用多媒体等手段,及时地更新课程内容并介绍最新的发展动态;如何把握教学过程中深度与广度的平衡;如何在现有基础上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使他们能够主动深入地探讨生物工程与化学工程学科交叉所带来的机会与挑战;如何能够将课程讲解内容与生产实际结合起来,让同学们切实体会到化学工程在生物产品生产过程中的应用;如何鼓励学生在假期或平时寻找一切机会去生物制品生产企业进行实践,从中体会化学工程技术在生物产品生产中的具体应用。

1.教材很难在深度和广度间平衡

目前,本课程所选教材为化工出版社的《生物化学工程基础》(工科专业适用,李再资主编,2006年版本),该教材在国内高校化学工程专业有较为广泛的应用,具有简单明了、讲解清楚的特点,适合于生物工程专业以外的其他专业使用。但是该教材也存在诸多不足之处,如教材内容仍然没有摆脱理科教学的模式和框架,生物工程原理的讲解深度不足,同时,教材对于化学工程与生物工程如何结合方面的内容也讲解得太少。为了做好生物化工导论的教学工作,必需结合化学工程专业学生的特点和研究应用实例,选择相关学科的教材作为补充,以便在授课过程中增加相应的内容,进而提高学生的理解和吸收程度。

2.实验环节缺乏

现在的课堂教学仍然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由于生物化工导论是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课程,而教学实验环节缺乏,学生往往很难理解生化反应及其应用过程。所以,需要进一步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可以采用讲授与讨论相结合、课堂内外相结合、理论与实际相联系等多种教学形式,利用先进的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丰富和活跃教学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整体教学质量。同时,也可以通过讲解学生身边的研究实例,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并且配备一些实验讲解及生产实习来提升学生的兴趣和理解程度。

三、生物化学工程基础课程教学的几点体会

笔者从2001年开始一直从事生物化学工程基础的教学工作,课程面向对象主要为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过程控制专业及分子工程专业的学生,每年选修人数在200人以上。在授课过程中,注重以产品为例,说明化学工程技术在生物产品开发过程中的重要性,从而加强了学生对于化学工程知识应用于生物工程领域的信心。另外,注重将理论内容与本校化工学院及兄弟院系的科研内容进行融会贯通地讲授,大大提高了同学们对于该课程的理解和热爱,也促进了学生对于生物工程与化学工程有机结合的全新认识。在教学实践中,结合介绍天津市著名生物工程企业大量需要化学工程的实例,力求让同学们明白,生物工程的下游产业化的实质就是化学工程的应用。教学实践也使笔者体会到,要完成好该课程的教学任务,需要授课教师熟悉生物化学、生物工程、化工原理等教学内容,更需要授课教师不断总结教学经验,以便逐步提高教学质量。

1.建设教学团队,认真调研学习

授课教师需要组织强有力的课程建设小组,对国内外工科类生物化工导论课程进行调研,包括其他院校的教改情况、已有的化工类的生物化工导论教材、学生本人对课程内容及授课方式的期望、相关专业对该课程的反馈信息等诸多方面。授课教师还需要吸收先进的教学思想、技术与内容,借鉴国内外其他院校教学情况,结合专业设置的特点和实际,总结教学经验与效果。针对面向21世纪的教学和培养要求,要认真总结化工类本科生生物化学工程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计划及教学方式及教学中的注意事项,要通过对其他优秀或重点课程的学习观摩或邀请教学经验丰富的老教授亲临课堂指导等多种途径,进行教育素质训练,以提高教师的授课水平。

2.提供并选好主讲教材和高水平的辅助教材

针对现有的试用教材,及时引入前沿科学和技术的最新成果,筛选、引进配套的辅助教材(包括国外教材),编写与之相配的教学大纲。李再资老师主编的生物化学工程基础教材知识点全面,重点内容详尽。除此之外,我们还注重推荐国内知名的生物化学、生物工程、工业微生物学等相关教程以及国外英文原版教材作为课外辅助教材,建议学生每人手里都有一本英文原版教材。另外,在每次授课结束时,都提前告之下次课程内容的基本点和重点,要求学生提前做好预习或难点标注,注重发挥学生自身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他们永葆学习的热情和动力。实践表明,学生通过使用英文教材独立预习课程,他们的专业英语水平也会得到快速提高,为今后使用英语完成相关工作任务打下良好的基础。

3.探索新的授课模式和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可以让学生通过图和动画直观地理解生物过程和反应机理,也可以直观地学习生物工程科学研究和生产的各个环节。为此,要完善多媒体系统,适时增加课堂教学信息量。同时,可以采用启发式、讨论式、研究式等教学方法,将课堂讲授与课外辅导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创新与自学能力。如果能够将课程讲解内容与生产实际结合,将课堂讲授内容与具体的实验相结合,加强与学生交流,深入探讨生物工程与化学工程学科交叉所带来的机会与挑战,必将会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

4.课堂讲授内容与前沿性专业知识紧密结合

在大学课堂里,让学生随时了解相关学科的前沿进展是一个重要的授课内容。因此,在每节课学习重点知识的过程中,需要用最新发表的相关研究进展信息丰富课堂内容,使学生了解学科前沿和发展方向。比如,在介绍酶的开发过程时,可介绍量子力学、分子动力学和计算机工具在研究酶的反应过程和机理中的应用,并且把研究中的困难展示给大家,激发学生探究和追寻科学发展的欲望,吸引他们投入到生命科学的研究和生物技术的开发中去。同时,也可以介绍酶的生产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和挑战,鼓励学生用化工知识尝试解决生产中的问题。

5.鼓励课堂教学和生产实践结合

生物化学工程基础偏向实际应用,课堂讲授内容需要与具体的生产实践相结合,因此,要让同学们切实体会到化学工程的知识在生物制品生产过程中的应用。另外,要积极联系生物工程方面的生产企业,组织同学们进行参观,结合课堂教学内容,让同学们充分体会到化学工程技术与生物工程技术学科交叉的意义和重要性,鼓励感兴趣的同学去相关的生物工程企业进行短期实习,了解生物工程产品的生产原理、生产流程和注意事项,体会化学工程技术在生物产品开发和生产过程中的重要地位。

6.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方法

篇10

【关键词】创新教学;研究型教学;大学物理

1.前言

海森堡是量子力学创始人之一,他曾经说过:“科学植根于讨论之中”,这句话表明了讨论在探索科学知识的道路上的重要性。然而对于现在的大学课堂,特别是大学物理课堂,却是无比的安静,只有教师在一个人唱独角戏,难道学生们都听懂了么,其实,并不是学生们没有问题,而是他们不愿意去“提”出问题,或者说是教师们没有诱导学生们如何勇敢的反应自己的问题,如何激发同学们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勇敢的站起来提出自己的疑问,和大家一起解决困惑,成为了现代大学课堂教学必须探索的重要问题。

大学物理的课堂内容是比较抽象的,假如只是教师单纯的讲,同学们听,学起来就相当的枯燥无味,课堂气氛也会很低沉,学生们的接受能力和接收效果会很差。更何况经典物理部分的内容和中学所学知识点有许多重叠的地方,更加难以激发一些历经高考“磨砺”学生探索新知识的兴趣。毋庸置疑,大学物理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应成为所有大学物理老师们静下来思考的一个问题,教师们应该针对不同类型的教学内容,制定不同的授课方式。

2.杜绝“满堂灌”的教学方法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目前,为了应付各种考试,各种作业,同学们往往都成了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物理教学课程中,不做实验或者少做实验,教师重讲述,学生少动手的现象很普遍。这也是导致很多物理学专业的学生毕业了高分低能的重要原因。教师们仅仅围绕“考试”,考什么就重点讲什么,完全约束了学生们主动学习和探索的积极性,成为了只是为了完成考核而死记的“机器”。

实验教学是物理学教学的基础,也是最常见的教学手段,是激发学生们探索物理问题的重要途径。大学物理教学可以分为实验,概念体系和教学三个基本的因素。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出实验的重要性。实验教学可以引出问题,形成基本的概念体系,教师们才可以进行物理的整体教学。学生们动手实验是培养学生们问题意识的重要过程,从而有效的引导他们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当然,也可以由教师们提出一些探究性的问题,然后让学生们带着问题做实验,这样可激发学生的探索未知的兴趣,进而提高了学习兴致。

(下转第55页)

(上接第54页)

3.“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

任何的教学活动都是学生“学”和教师“教”的统一,“学”离不开“教”,“教”也离不开“学”。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和教育理论的发展,学生成为了学习的主题和教学的中心,因材施教决定教育实效已经成为广为人知的教育理念。我们必须要尊重学生们的学习兴趣的差异,合理的设置教学的内容。利用现代的教学资源,增强教学的艺术性,进而提高大学物理课程的教学效能。

学生看课件,教师读课件,老师和学生们的互动少,课堂教学没有什么艺术性,自然就没什么活跃的气氛。现代教学论认为,我们只有从根本问题出发,从情境出发,从感性经验出发,才能真正的激发学生们的积极性。要充分的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引导学生积极体验,动手动脑,才能真正帮助学生运用知识和掌握知识,才可以培养学生们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才可以促进学生价值观和积极情感的形成。例如,在讲解经典物理理论时,除了介绍基本的知识点,可以掺杂一些古代科学家是如何发现和探索真理的,让学生能够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

教学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双向活动,教师们在教学的过程中需要不断的摸索如何才能教的更好,同时,学生们也在不断地在探索中获得知识,培养能力,这是教学的目的所在,也是从“要我学”向“我要学”转变的重要根本。

4.推陈出新,培养科学精神

研究型学习是一种现代化的学习模式,学生们在探索中获得新知识,通过利用新知识来解决实际中的问题。不同于那些培养模仿能力,浅层记忆和机械记忆的老套教学模式,在研究型学习过程中,学生们把生活实践和空洞的理论有机结合起来,调动学生们物理兴趣,学生通过实践与体验形成便于记忆和掌握的方法,也能体验到学习的乐趣。

研究型学习是一种开放式的学习过程,类似于科学家们做科研的方法。在实施研究型教学的过程中,学生们可初步学会从事课题研究的基本方法。从确定课题查阅文献和资料调查研究设计实验理论分析推断结论撰写论文。其中,每一步的完成都需要学生们的努力和钻研、讲求科学方法和严肃认真的学习态度,这些可培养他们的科学精神、科学方法和科学态度。在此过程中,也给学生们提供了一个沟通与合作的空间,学生们分工合作,让他们感受到团结合作和共享成果的快乐,这样也可以培养他们的团队精神。

由于课程性质和时间所限,一般很难由老师指导所有学生完成研究型学习从提出课题到撰写论文的整个过程。但老师完全可以引导学生主动往研究型学习的方向上去思考问题,能在学生的心里埋下一颗研究型学习和独立思考问题的种子即可,最终的结果不一定是使所思考的问题有明确答案。

笔者在大学物理的授课过程中,为了尝试研究型教学,将班级学生随机分成若干个组,每个组指定一位小组长,要求每个小组长组织组员在课后讨论问题,话题自定,并在每次讨论完后写一个讨论纪要反馈给老师。这种小组讨论按组计入平时成绩。笔者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学实践可以看出,这种模式对于激发学生们的学习热情和活跃课堂是正相关的。刚进入大学的学生们通常习惯独自学习,经过一两次小组讨论,学生们很快就能相互熟悉,会习惯并喜欢小组讨论这种共同学习的模式。关于讨论的话题,笔者会鼓励学生们自由发挥,并通过课堂和网络途径给予一定程度的引导。例如,在质点运动学的授课过程中,笔者提出过雨滴从高空落下为什么不会砸伤人,10米跳台跳水至少需要多深才能确保安全等与生活相关的问题,也提出过电磁驱动装置(Electromagnetic Drive)是否违反了牛顿第三定律[3]等前沿科学问题,但在课堂上并未仔细讲解。笔者从学生们对小组讨论的反馈可以看出,学生们对于未知还是具有强烈的好奇心,而在这种好奇心的驱动下,小组讨论模式的学习效率和学习能力是惊人的。对于电磁驱动装置这种最新的研究话题,大部分学生都非常感兴趣,小组讨论时能够自发地去找英文论文来研读和总结,而不仅仅通过百度搜索来找“二手”信息。

5.结语

教学理论不能只停留在对理论的探究上,而是应该应用于实践教学中,更大效率的提高学生们对大学物理的学习兴趣。在课堂中的“实验环节”应该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以此激发学生们在课下的学习“主动性”与课堂教W的“生动性”;在课堂以外的“课外实验”中,应该让同学们互助互学,强调学习小组的组织方式;在“网络平台”中推送教学资源,让学生及时复习重要知识点,促进教学的可持续发展。在研究型教学中利用研究型教学模式,既可以培养学生们的学习兴趣,有可以培养学生们发现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掌握既扎实又系统的基础知识。

【参考文献】

[1]徐辉,李子根,李阳华.物理讨论式教学设计原则及实例分析[J].中国民族教育,2013(Z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