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级审计理论基础知识范文
时间:2023-11-23 17:50:5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中级审计理论基础知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实施背景
本校是一所由多所农村初中撤并的全寄宿制学校,在校生1500 多人,许多学生的行为习惯以及道德认知水平都停留在较低水平。面对学生多、管理挑战大的实际情况,本校采用准军事化宿舍管理模式。
二、准军事化宿舍管理模式在前期的实施
(一)军训
利用军训契机,强化铁的纪律和服从观念,为宿舍管理打好前奏。开学初的第一周组织新生参加军训。
(1)军训的过程在培养学生的坚强勇敢吃苦耐劳的意志品质同时,更是强化了学生的团队纪律和服从观念。
(2)在此基础上,各班军训教官定时走入寝室,对学生进行内务整理培训,重点训练整理床铺、牙刷脸盆摆放,通过教官手把手指导,让学生明确严格的内务标准,为今后自我管理奠定基础。
(二)宿舍管理员负责监督寝室内务工作
(1)内务培训工作。召开寝室长会议,传达内务整理标准,明确内务加分、扣分细则。重点培训物品摆放和床铺整理。
(2)每天定时检查。统计寝室加分扣分,计入班级周考核,上报德育处、反馈班主任。特别是在前期,对表现不良寝室进行批评教育,协助班主任进行整顿。
(3)协助生活指导老师,监督教育学生遵守寝室纪律。
(三)生活指导老师对学生寝室纪律进行监督管理
(1)进行寝室纪律培训工作。召开寝室长会议,传达寝室纪律标准,明确内务加分、扣分细则。重点强调熄灯后不讲话、不吃零食,按时起床,排队出入。
(2)每天早晨检查学生按时起床情况。学生以寝室为单位有秩序地走出寝室。
每晚巡视宿舍,检查学生就寝纪律。统计寝室加分扣分,记入班级周考核,上报德育处,反馈班主任。特别是在前期,对表现不良寝室进行批评教育,协助班主任进行整顿。
(3)协助宿舍管理员老师,监督教育学生搞好卫生内务。
(4)班主任前期指导。前一个月,班主任每天进入自己班级寝室,加强师生沟通,同时对学生的纪律和内务等方面进行培训指导。
(5)德育处教育,评选“优秀寝室”和“星级寝室”。每一栋宿舍进驻一名德育员,每晚对违纪学生进行现场教育。每隔一月,根据各种评分,评选“优秀寝室”和“星级寝室”。
三、准军事化宿舍管理模式的实施情况
从2009 年9 月至今,学生的宿舍卫生、纪律、文明礼仪等方面都有极大改观。寝室干净整洁,物品摆放井井有条,学生出入寝室次序井然,队伍整齐,按时就寝,就寝环境宁静而安详,按时起床,起床号一响,各寝室成员快速而敏捷的处理好内务,打扫卫生,排好队伍,有序的到食堂就餐,队伍中不时的传来阵阵欢声笑语。应该说,宿舍住校生面貌的改观,是校领导及教师辛勤付出的结果,同时,也得益于严格规范的准军事化宿舍管理模式。
(一)准军事化宿舍管理模式二原则
通过对本校准军事化宿舍管理模式及其制度的大致整理,我们可以通过这些精细的制度,把握准军事化宿舍管理模式两个基本原则。
其一,严格的要求。以人为本是指无论做何种事情,都要以关心人、谋求人的发展为出发点。严格要求恰好是为了关心孩子,唤醒孩子,让孩子走正道,朝着健康的人生方向发展。孩子一旦离开了严格要求,可能就失去了一种最为有效的规范人生的方法。对学生的严格要求,就是对学生未来的高度负责,也是制度得以运行的保障。
其二,人性化的关怀。正是广大教师和校级行政人员的辛勤付出,才保证每一项制度的顺利运行。
在开学之初,学生都明白,当他们就寝时,老师的工作才刚刚开始,行政班子成员和值周老师正为他们巡夜,甚至他们知道,班主任家里的小宝宝正盼着妈妈回家!学生都是有情感的,他们能理解这份关怀。
总之,我校的准军事化宿舍管理模式本身就已经包含着许多人性化管理因素。而就现状而言,如何更多的融入人文化、人性化管理因素,建立更为完善的人文化、人性化关怀机制,将寝室管理工作办得有特色,则是我们亟待思考的问题。
(二)准军事化宿舍管理模式中人文化、人性化关怀机制的构建
1.必要性分析
(1)青少年心理发展特点
处于初中阶段的青少年学生,容易存在以下几种不良心理倾向:
①倔强任性,从自己的主观出发看问题看待事物片面偏激,在接受教育过程中,容易引发逆反情绪。
②由于家庭经济较好或成绩不错,逐渐形成优越感,一切以自我为中心容易造成交往障碍。
③家庭离异或家庭变故,造成性格孤僻。
(2)全寄宿制学生的特殊问题
①寄宿生第一次离开家庭,不适应在校生活,或生活不能合理安排,萌发消极的退却思想。
②寄宿生和以前相比,和父母亲的沟通几率减少,接受父母的言传身教更少。心理问题缺乏有效的疏导途径,长此以往,容易内向,自控力减低。
学生的心理问题需要及时疏导,寄宿生在校时间远大于在家时间,从时间意义上而言,学校已然成为他们的第一家园。因此,构建人文化、人性化关怀机制,精心打造学生的家园,增强学生对校园产生“家”的认同,对于学校的教育教学而言,极有必要。
2.现行模式中的人性化管理因素分析
当前我们较为严格的宿舍管理模式中,本身就已经渗透了人性化管理的因素,笔者作为生活指导老师的一员,欣喜地发现很多闪光点。
(1)学校设立一名专职校医,专门负责学生的健康咨询和疾病治疗,如果学生生病,即便是在半夜时分,校医接到电话也能第一时间赶到现场,进行治疗。
(2)生活管理员的职能也发生某些转变,从最初的内务检查,到目前的尽力为学生提供生活上的帮助和温馨的服务。天冷时,为学生烧热水,学生衣服破了,从家里带来缝纫机,为学生缝补衣服,在这样的环境里,学生感受到了家的温暖。学生理所当然的把他当作可亲可敬的长辈。更便于做学生工作。
(3)生活指导老师在管理寝室纪律同时,也把注意力投向协助班主任做好学生思想工作方面:利用熄灯前的时间,利用平时了解的信息,利用正规或非正式的谈话,帮助学生解决心理困惑,树立信心;巡夜时,帮学生盖好被子,每当此时,学生都会流露出感激的目光。
(4)班主任老师形成了定时进寝室的惯例,在熄灯前学生寝室总能传来阵阵欢声笑语。
(5)德育处举办一系列课外活动,丰富住校生的课外生活,在校园文化艺术节上,学生尽情展现风采。
上述表明,人性化管理因素在准军事化宿舍管理模式中有所体现,并发挥着重要作用。我们应该在此基础上,抓住契机,构建网络化的人文化、人性化关怀机制,提高管理水平。
四、关于全面构建人文化、人性化关怀机制的若干建议
1.建立沟通机制,开辟教育第二战场。设立心理辅导员,加强学生心理问题的疏导。挑选具有较强沟通能力的教师,协同心理咨询老师,定期约谈有心理异常或心理困惑的学生。定期到班主任、德育处、宿舍管理员、生活指导老师那里获取信息,做好学生名单备案。
篇2
关键词 成本管理会计 精品课程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Practice and Exploration of Cost Management
Accounting Quality Course Construction
――Take Changzhou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as an example
LIU Xianshi, HAN Yukun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Changzhou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Changzhou, Jiangsu 213022)
Abstract "Cost Management Accounting" is a professional college accounting classes in recent years opened a new specialty main course. How "Cost Management Accounting" teaching quality, direct control and influence the overall culture of professional accounting class teaching and students' comprehensive capacity building "Cost Management Accounting" Courses significant. In the course content should follow the arrangements necessity, adequacy, and feasibility, cutting-edge and innovative principles. We should build from teaching content optimization, innovative teaching methods, the teaching staff construction, practice teaching and network building.
Key words Cost Management Accounting; quality course; teaching reform
0 引言
成本管理会计是我校财务管理本科专业三年级学生开设的专业主干课。我校自2003年开办财务管理本科专业,一直到2009年,成本管理会计课程是以成本会计和管理会计两门课程开设的。为了避免教学内容的重复,节约教学资源,从2010年开始,新的财务管理专业培养方案调整合并为“成本管理会计”一门课程。
在会计学、财务管理、审计学等专业中,成本管理会计课程开设在基础会计、中级财务会计、中级财务管理等课程之后,为以后开设的高级财务会计、高级财务管理等课程打下良好的基础,其教学质量的高低会影响到后续专业课程的质量。我们于2009年10月-2011年5月完成了成本管理会计校级重点课程建设项目,编写了与之配套的成本管理会计教材,被学校评为一类优秀课程。在此基础上,我们已于2012年10月申报了成本管理会计校级精品课程重点建设项目。进行成本管理会计精品课程建设是我校进一步规范成本管理会计教学,深化教学改革,强化专业优势,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客观要求。
1 课程建设思路与原则
1.1 课程建设思路
(1)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以够用为度;(2)改革传统教学方法,丰富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率;(3)开展教学研究,加强师资队伍建设;(4)加强教材、教学参考资料与试题库建设;(5)加强实践教学,进一步完善校内外实习基地;(6)建立了课程支撑网站,课程资源上网。
1.2 课程建设原则
(1)必要性。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的安排应兼顾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培养专业技能的要求,以必要为限。(2)充分性。专业技能课的安排,必须充分满足实现培养目标的需要,不打折扣。(3)可行性。教学内容、课时按排以及教学方法必须切实可行,不搞花架子。(4)前沿性。要及时把成本管理会计领域最新的发展动态和研究成果引入到教学中来,确保教学内容的前沿性和时代性。(5)创新性。在课程建设上既要符合国际惯例的要求,又要结合我国管理实际,力争在继承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有所创新。
2 课程建设目标与内容
2.1 课程建设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建设,培养学生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和专业技能,为将来服务社会打下一个良好的专业基础。通过本课程的建设,将为常州工学院财务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提供一个坚实的专业建设平台。
2.2 课程教学内容
篇3
目前,我国的财会人才尤其是低层次财会人才已经是“人满为患”。根据有关报道,在南京的求职者中,财会、出纳等职位的供求比例竟然达到了46:1;在成都人才市场的人才库中,会计专业是存量最大的一个专业,以至于每5名求职者中至少有一名是学会计的,并且大多数不是近几年毕业的。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有二:一是会计人员素质与市场需求脱节,用人单位需要既具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又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良好职业道德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财会人才,而会计行业中初级会计人员居多;二是各类院校盲目增设会计专业,造成供应过量,近十年来,从普通高校到中专、技校等很多综合类、理工类的院校不顾师资力量,纷纷增设会计专业。就目前的现状而言,一个学校的会计专业要想在激烈的招生、就业之战中立于不败之地,唯一的途径是培养高素质的财会专业毕业生,使他们能顺利对口就业,并且以最快的速度和最短的时间适应工作的需要,得到用人单位的好评。如何培养高素质的财会专业毕业生,笔者从以下四方面谈一下个人的观点和看法。
一、理论知识的系统性和前瞻性
学校要紧紧抓住会计专业的特点,围绕综合素质教学中心,不断优化实施性教学计划,设置科学合理的课程结构,构建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就此问题从以下五方面进行简要说明。
(一)专业设置要规范,划分不必太细
以本科为例进行说明。除设置比较规范的会计学、理财学、审计学等三个专业外,部分高校还设置了一些很不规范的专业或专业方向,如国际会计、涉外会计、会计电算化、交通会计、金融会计等。过细的专业设置不利于实现厚基础、宽口径的培养目标,同时也限制了学生的就业范围。建议学生入学时可不分专业,到大三或大四后再根据市场需求适当划分专业方向。
(二)结合实际设置课程
财会专业学生不仅应熟练掌握会计核算、会计管理知识及技能的相关课程,还应掌握与会计学科紧密相关的专业课程,如经济学、统计学、法学基础、高等数学、计算机应用基础、英语等课程,以拓宽理论知识面。为了使培养的学生能“零距离”上岗,学校应深入企业调研,全面了解企业用人的实际需求状况,知道企业真正需要哪些知识模块,直接建立与会计岗位对接的有效课程;并与企业的有关专家一起对教材内容进行认真分析和研讨,而不应采用闭门造车的形式编写教学大纲和教材。
(三)教学方法要灵活多样、生动形象
虽然在会计教学过程中,教师采用启发式教学、研讨式教学、模拟试验、案例教学以及多媒体等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力求作到互动教学,但目前高校学生增多,教师面对百十来个学生,互动的教学方式难以开展。高校特有的学习环境,也使习惯于在压力下被动学习的学生缺少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学生普遍存在考试前一周突击复习,以达到通过考试的目的,而考试结束以后,没过几天就忘了一大半。学生对这种枯燥的理论知识学习没有兴趣,更不善于去积极思考。教师在教授过程中,学生们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点、解题过程来应付考试,经常是学了后面忘前面,没有真正弄清知识点的含义,能够做到融会贯通、熟练掌握全书内容的很少。目前,多数学校鼓励并推广教师采用多媒体形式的现代化授课方式。但教师对多媒体的使用只是局限在Powerpoint幻灯片的制作上,有些只是把它当作教案和板书来使用,事实上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现有的教学模式。如能制作教学光盘,把教学软件引入课堂,把经济活动用动画或情节展现出来,将增强内容的生动性和可理解性。例如,从交易的开始到结束、原始凭证的取得、记账凭证的填制到过账、结账一系列的过程通过影片演示出来,在教学软件中再加入有关审计的内容,介绍会计造假案件等内容,使会计教学具有立体感,将使枯燥、晦涩的理论知识变得通俗易懂,提高了课堂的生动性,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寓教于乐中达到教学目的。
(四)选用教材要新
学校应使用根据最新《企业会计制度》、《企业会计准则》和《会计法规》等编写的教材,而不应使用过时的教材,为学生掌握新的会计知识、考取会计证和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五)尽可能多地取得证书
实践证明,会计专业毕业生就业率与获取从业资格证书有着直接关系。会计专业的学生除取得毕业证书、珠算证书、普通话证书和英语等级证书以外,还应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书;对于中职学校会计专业学生还应再拿到《助理会计师》证书;对于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学生应再拿到《会计师》证书;对于本科院校的学生不仅要拿到《会计师》证书,甚至要拿到《注册会计师》、《注册税务师》、《国际注册内部审计师》证书。这给会计专业学生的对口就业增加了一块敲门砖,同时,也是财会专业毕业生高素质的体现。同学们如何取得这样的证书,报名就是一关,虽然国家有关部门已公示,应届毕业生可以参加相关专业的执业资格考试,但目前的报名条件还是有限制,如高等职业院校的学生不能参加会计师考试,希望国家在政策上给予宽松处理,使这些学生实现他们的夙愿。
二、实践能力的针对性和规范性
理论知识只有和实践相结合才能得到升华,才能实现其应用价值。会计专业是实践性很强的专业,本专业的生命力在于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具体标准是,毕业即可上岗独立完成会计核算全过程。在实施教学过程中应狠抓实际操作,打造过硬的专业技能,从原始凭证的填制到编制会计报表,无论是手工操作,还是计算机操作,学生都能系统地完成企业会计核算的全过程。
目前,许多学校在模拟实训方面还有待加强。模拟实训内容单一,不能满足现代高素质财会专业毕业生的实际需要。我国《企业会计制度》、《企业会计准则》是指导企业会计核算的重要依据,作为高素质财会专业毕业生应全面掌握,这主要通过《基础会计》、《中级财务会计》和《高级财务会计》课程的学习来掌握。但是,在我国高校的校内模拟实训中大多只进行《基础会计》、《中级财务会计》模拟,即企业日常经济活动部分的实训,很少能涉及《高级财务会计》内容。至于中等职业学校的会计专业学生的实训更是少得可怜,能进行日常经济业务模拟已是不错,有的只进行分项会计模拟实训,不进行综合的真账实训。实训内容的单一和过于强调基础,致使会计专业学生的知识结构先天不足。
为此,建议学校应做到以下三点:
(一)建立高素质的会计实践指导教师队伍
实践指导教师是影响学生会计实践学习的重要因素,教师的水平直接关系到学生对实践内容的理解和掌握,应鼓励和支持会计专业教师成为“双师型”教师,笔者所说的“双师型”教师,不仅仅是“双职称”、“双证书”或“会计师+讲师”的教师,而应是在此基础上既有在企业工作的实践经验(至少一年以上),又有丰富的课堂教学经验的教师。目前,这样的老师太少了,学校相当多取得“双证书”的教师从事会计实务工作不足一年,更何况没有“双证书”的老师?为此,学校可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模式。首先,对那些学历较高,理论知识扎实,从学校到学校但缺乏实践经验或没有实践经验、动手能力较差的已取得“双证书”的教师、青年骨干教师鼓励他们走出校院,走出书斋,走进企业,使他们在企业的各业务部门得到锻炼,从而提高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和综合应用能力。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使课堂教学生动形象,从而提高教学质量,也为青年教师进行科学研究打下良好的基础。其次,学校可从企业聘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具备会计师及以上职称的中高级财会人才对学校教师有计划的进行实践培训,缩短学校和企业的距离。
(二)调整教学计划,加大会计实践课课时
将会计专业各门课程的实践教学环节纳入系统的教学计划,建立以基础会计――中级财务会计――高级财务会计等主干课的实践教学为主线,企业财务管理、成本会计、审计和税务课程的实践教学为辅助协调进行的基本框架,制定检验实践效果的综合考核评价体系。
(三)加大会计实践经费投入
在校内,加强学校的会计模拟实验室和多媒体实验室的建设。建立仿真性强,能够全方位模拟学生毕业后的工作流程、工作环境和会计岗位的会计模拟实验室和多媒体实验室。学生在完成手工操作的基础上,还要把相应的内容在计算机上进行操作,实现会计和计算机的结合,这就要求配备相应的计算机软件和硬件。只有这样,才能使我们的会计教学紧跟经济形势和会计学科发展的实际需要。在校外,学校应积极寻求合作企业,本着“互惠互利、校企双赢”的原则,建立大批稳定可靠的校外实践基地,使学生有较多参加社会实践的机会,从而缩短了校内实习和正式上岗的差距,实现零距离上岗。
三、良好职业道德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会计职业道德是指从事会计职业的人员在会计工作中所应遵循的与会计职业活动相适应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由于企业经济活动及其会计核算涉及到诸多关系人的利益,加上经济活动本身的复杂性、多变性和不确定性,以及会计核算方法的可选择性,会计人员在处理经济业务时,很大程度上要靠自身价值观来做出判断。但由于我国以前并未把会计职业道德教育作为会计教育的重要内容看待,加上其他各种因素的影响,导致我国目前会计诚信严重缺失,财务舞弊案件层出不穷。而在知识经济时代,由于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的发展以及衍生金融工具的出现,经济犯罪案件的发生对一个地区、一个国家乃至全球的经济都将会造成重大破坏,因此会计职业道德教育变得尤为重要。会计职业道德教育是指为了使学生和会计从业人员履行会计职业道德义务,遵守会计职业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地对其进行相关教育的活动。会计职业道德教育主要包括思想品德教育和法制教育两个方面的内容。思想品德教育旨在使学生和会计从业人员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职业观,培养其良好的会计职业道德,在会计工作中做到忠于职守、爱岗敬业、实事求是、尽职尽责。法制教育主要是让学生和会计从业人员知法守法,培养他们学习和执行有关法规政策的自觉性,把遵纪守法纳入整个教学环节和工作过程之中,使之形成良好的会计职业道德。从入学教育着手,始终围绕“不做假账”的原则,开设《思想品德》、《会计法规》、《财经法规与职业道德》和《就业教育》等科目,不断进行专业精神教育,使同学们明白,作为一名会计人员必须遵纪守法;灌输财会领域先进人物的事迹和闪光的思想,激励和启迪学生,让学生牢记“不做假账”的会计精神,具有“诚信意识”,真正理解“诚信”不仅是会计行业对社会所承担的责任和义务,也是会计行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诚信应当成为会计行业最起码、最基本的执业理念。学校应把道德教育深入每一个将要从事会计工作的同学内心,使其能深刻体会到认识自我以及自我与他人、社会、国家的关系,增强履行职责和道德义务的自觉性,树立热爱会计、献身会计职业的理想。
四、创新能力培养的挑战性
会计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出适合经济发展需要的会计人才。美国《会计教育改革委员会1号公告》中指出:会计教学的目的不在于训练学生毕业时已成为一个会计人员,而在于培养他们未来成为一个会计专业人员应有的素质。我国的会计教育主要是让学生掌握课本上的大量信息以及前人的经验,知道上岗后应该怎样做。这样的教育目标束缚了学生的创造力,阻碍了学生的发展,也不利于新形势下会计的变革。在知识经济条件下,会计教育应当以素质教育为主,注重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使他们毕业后能独挡一面,有所创新。会计教育的基本目标应当是:培养能熟练应用信息技术,具有扎实的会计专业知识和良好的职业道德,并且具有创新能力的管理型会计人才。
篇4
关键字:“局内人”;“局外人”;教学活动;科研实践;通才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6-0130-02
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关于研究者的研究立场与角色身份问题,存在两种截然不同的激进信条:激进的局内人信条认为,要理解一个人,你就必须成为这样的人;激进的局外人信条则采取了恰好相反的思想进路。这一信条断言:要理解恺撒,你就决不能成为恺撒。[1]无论是激进的局内人信条还是激进的局外人信条,其实都仅具有学理上的可能性。“局内人”和“局外人”的区分是用来表明社会科学中研究者所处的位置和采取的角色,因为立场的差异,相应地,所得出的结论也会有所不同。[2]在现实发生的研究活动中,二者之间的边界常常被打破。培根套用《理想国》的洞穴寓言提出“洞穴幻象说”:我们生活的社会严重限制了我们要了解的东西以及怎样了解它们,只有当我们从洞穴中逃出,扩展了我们的视野,才有可能获得可靠的知识。只有随着社会变迁和多群体的归属变化,打破偶像,才能消灭洞穴幻象,抛弃自己群体的虚妄信条,才有希望接近真理。西美尔等人提出:“陌生人由于不受对群体承诺的束缚,很容易扮演相对客观的调查者角色。”“陌生人的客观性包括不主动参与和处事超然,这种客观性是疏远和接近,中立和卷入构成的特殊结构。”[3]打破局内人与局外人之间的生存边界,融局内人与局外人为一身,才能正确、辩证、完备地看待问题。本人在高校工作多年,受刘教授“局内人与局外人”的课题启发,分别从高校教学的多个环节:教学活动、科研实践、通才教育等方面浅谈个人的认识。
一、教学活动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必须有清醒的意识和足够的勇气打破局内人与局外人之间的生存边界,既要做教学的局内人,也要做教学的局外人。因为激进的局内人信条和局外人信条均无法保证教学方案的合理性。在教学活动中,我们往往要穿梭于两种角色之间。教师介入学生生活内部,体验他们的思想和需求,是破解“局内人”和“局外人”困境的可行探索。我现在的身份是双重的,既是某高校的一名教师,又是人民大学的一名学生。我不停地在转换角色,不停地在“局内人”与“局外人”之间切换。切换中的感受与体验,对于我来说,收益很大。当我切入学生角色时,学生的“局内人”,教师的“局外人”,我更能明白学生希望从老师哪里获取什么。我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式与模式更适合学生?我会以更加宽容的胸怀对待我的学生们。面对他们的迟到、不认真听课、抄袭,我更多地开始在自己身上找问题,而不仅仅是抱怨“孺子不可教也”。当我切入教师角色时,学生的“局外人”,教师的“局内人”,我更懂得作为学生应如何把握教师课堂教学内容的精髓。我如何更能明白教师的教学意图?我如何能默契地在导师的指导下开展我的研究工作?我更能清晰合理规划自己的博士研究生生涯。教师必须在“局内人”与“局外人”之间形成合理的张力,纯粹的“局内人”会使教师“陷入”得太深,而丧失了教师的秉性;纯粹的“局外人”又会使教师割裂了教学研究现实,使研究对象“真空化”,否定了普遍联系的存在。教师由“局外人”转变为“局内人”的方式有很多:参与学生活动;担任辅导员或者班主任工作;参与学习过程。
二、科研实践
教师积极地参加项目实践,将教学理论与应用实践相结合也是打破“局内人”与“局外人”之间生存边界的一个很好案例。我曾经在给审计系统的人员进行计算机审计的培训,我培训的主要内容是数据库技术及应用,若是单独进行数据库的教学本是一件很轻松的事情,但是如何更好地和学员需求结合是我面临的重要问题。于是,我利用了半年的时间参与一线的审计项目,作为“局内人”了解审计实务,了解数据库技术在计算机审计中的应用。当我切换出来的时候,我的课堂生动了,培训效果更加显著。相对于局外人,参与项目实践会让教师表现出与学员相一致的对于教学目标和需求的关切和责任,对改革教学模式的期待,因而更有可能获得学员的信任。当然,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不能仅从审计人员的“局内人”的角度设计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那样的教学效果不具有持续性、可移植性。参与实践工作的教师不等于“完全当事人”,他是来自于教学实践的另一种力量。除了研究的目的之外,他参加项目实践的主要职能是与学员一起形成实践的合力。帮助审计人员探寻一种更为合理的技术实施路线和行动路径。因此,我还要从教师(审计人员的“局外人”)的角度出发,这样教学内容才能更加科学,具有较强的延续性和可拓展性。如果,一味地从学员需求出发,培训实时效果会比较好,但会太技术化,不具有延续性和可拓展性,不利于以后的知识扩展。所以,要辩证地看待“局内人”和“局外人”,既不能成为激进的“局内人”,也不能成为激进的“局外人”。“局内人”与“局外人”不再是彼此分离、相互割裂的两种活动。要不断地切换角色,切换立场,这样教学方案更充分、更科学、更严谨。介入实践是教师通过与另一种主体的对话实现自我理解的扩展和更新的过程,是教师在“理论生活”之外以另外一种方式实现自我成长的过程。[3]
三、通才教育
由“局内人”与“局外人”话题引发的另一个主题就是“通才教育”。通才教育向学生提供了合理的知识结构,通才教育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正确的价值观,有助于人的全面发展。翻开人类教育的史册,人们可以发现:古代是靠通才教育取胜的,近代是靠专才教育取胜的,而能取胜于现代的则是靠专才教育基础上的通才教育――这是现代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时代的迫切需要。[4]通才教育,作为现代教育发展的趋势,与其说是一种确定的教育制度,不如说首先是一种教育思想,并非为某种社会制度所特有。我们现在正在进行的教育改革,如扩大专业口径,加强基础理论,重视文科教育等,都和通才教育的思想相通。近些年,我所就职的高校在通才教育方面也取得了一些成绩。
1.大力发展以计算机审计专业为代表的交叉性学科。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和会计电算化的日益普及,审计手段已由传统的手工审计逐渐向计算机审计过渡,开展计算机审计已成为审计人员面临的紧迫任务。计算机审计是指对计算机信息系统的审计和利用计算机辅助审计,广义的计算机审计,还包括计算机在审计领域中的其他应用。我校顺应时代需求,同时迎合了金审工程的工作重点,大力发展以计算机审计专业为代表的交叉性学科。基于我校的优势学科和本专业特点,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与会计学等交叉融合,形成了鲜明的专业特色。培养学生扎实的会计、审计理论基础及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计算机会计、计算机审计实际问题的能力。学生毕业后可以在国民经济各部门、各类企事业单位、会计师事务所、软件公司、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等从事会计、审计以及计算机会计和计算机审计实务、教学、科研和系统开发等方面的工作。另外,信息学院又与审计署合作开办计算机审计中级培训以进一步促进交叉学科的发展,使参加培训的审计人员提高审计工作效率,成为计算机审计骨干和能手。
2.开办数理实验班。数理实验班培养数理基础厚、专业面向宽、创新能力强的应用型人才。采用“2+2”的培养模式,即学生在低年级(一二年级)接受以数理课为主体的基础教育,学习数理基础课程和部分通识课程,高年级(三四年级)时进入学科专业领域,学习专业课程。数理实验班的办学指导思想和办学理念:加强基础、淡化专业、因材施教、分流培养,强调基础与专业合理衔接,培养学生跨学科的创造性能力。在课程设置中吸收了高等教育研究的最新成果和其他高校数理实验班的成功经验,注重数理基础知识的培养,并强调英语、计算机能力的培养以及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数理实验班开设的主要课程有:数学分析、高等代数与解析几何、大学物理、物理实验、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数学建模、C语言程序设计及数学实验与数学软件应用等。数理实验班学生视野开阔、适应能力强、逻辑思维缜密,可在科技、教育、信息产业、经济金融等部门从事研究、教学、应用开发和管理工作,也可以继续攻读研究生学位,在相关领域中从事更深入、更专业的研究。
以上就是从自己高校教学的实际工作经验出发,结合“局内人”与“局外人”的话题浅谈个人认识。最后,引用默顿的观点作为总结:“局内人”和“局外人”是一身二任的。“局内人”和“局外人”是融为一体的,失去偏执的主张将获得整个世界。
参考文献:
[1]R.K.默顿.科学社会学[M].鲁旭东,林聚任,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2]马岚.“局内人”与“局外人”[J].青海民族研究,2009,(2).
[3]王日美,等.教育学者介入实践的方法论思考[J].教育学报,2009,5(4).
[4]张伯瑜.局内人与局外人、主位观与客位观的三层定位[J].天津音乐学院学报,2013,(2).
篇5
【关键词】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会计专业职业能力
一、中高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衔接的背景分析
为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教职成〔2011〕9号)和《江西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精神,结合《江西省教育厅关于推进中高职教育对接培养模式改革的意见》(赣教发[2013]8号),大力推进我省中高等职业教育协调一致得的发展需要,更好地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使中高职学生的职业能力水平能够符合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换代,我校作为江西省中高职衔接的首批试点院校,与江西财经职业学院的会计专业中高职衔接,进入实质性对接阶段。长期以来,我国中职教育与高职教育在课程体系架构上各自为阵,两者衔接存在诸多问题,如课程标准模糊不清、课程内容重复、课程结构因循陈规等。随着衔接工作的深入进行,中高职衔接中的课程体系问题凸显,已成为迫切需要研究的问题。
二、我国会计专业中高职课程体系现状
(一)国内会计专业中高职衔接中存在的问题与现状
目前我国中高职学制结构主要有两大类:一是两阶段结构,中职阶段的中职学校与高职阶段的高职学院,分别根据自己的学制年限进行教学。高职院校主要通过升学考试这一手段择优招收中职毕业生;二是一体化结构类型,即中职与高职统筹安排和整体设计,形成的一种学制结构及衔接模式,包括五年一贯制和六年一贯制,即学生在接受完三年的中等职业教育基础上,通过特殊的招生考试,到专业对口的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学年,毕业后发给相应的高职大专文凭。目前江西省试点的中高职衔接,采取的学制方式就是中高职直通式.通过这些衔接方式,其目的是利用制定的教育政策和教改措施,使中职毕业生有继续接受高职教育的权利,使他们通过中高职教育的衔接,在职业教育和后续的工作过程中终生受益,改变社会对中等职业“二流教育”和“断头教育”的不良声誉。
(二)我省会计专业中高职课程体系衔接的现状
1.专业基础课程和一些主干核心课程存在教学内容重复的状况。我们在对江西省一些中职学校和高职院校进行调查过程中发现,会计专业两个阶段的教学计划中,其中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及实践教学课程的内容,很多是重复的。例如,大多数中职学校会计专业开设的专业主干课程有:基础会计、财务会计、会计电算化、财经法规、税收基础、会计基本技能、excel在会计中的应用、出纳实务、税收基础等。大多数高职学院会计专业开设的专业课程有:基础会计、中级财务会计、成本会计、财务管理、财经法规、审计、中国税制、会计电算化、常用财务软件应用技术等。中高职学校专业课重复率在80%以上,这既造成学生学习时间的浪费,又造成教学资源和人力资源的浪费。
2.会计技能课程倒挂。在实习训练与专业技能培养方面,高职与中职理应体现出层次内涵上的差异。高职阶段应该是中职知识结构上的延伸扩展、职业能力的提高和专业技能的提升,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通过调查,相当一部分高职院校,在实习训练与专业技能培养方面,未能明显体现“高职高技能”的特征,甚至还不如中职,造成中高职技能训练“倒挂”现象。其原因是一些中职学校办学历史长,在实习与实训、专业技能培养方面,无论设备、师资,还是训练方法,都有较强的实力,造成高职与中职实践与技能课程“倒挂”的现象。
3.文化基础课程脱节。在中职学校的课程体系中,一些中职学校注重学生各种会计技能的培养,忽视文化基础课程,导致中职学生文化基础薄弱。而高职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大多以普通高中毕业生为培养对象,对数学、英语等基础课程要求较高,致使中职毕业生进入高职后,在高等数学、外语、大学语文等课程的学习普遍吃力,再加上政、史、地等必要的人文知识缺乏,很多中职学生无法适应高职阶段的教学要求。
三、中高职会计专业衔接的原则
中高职衔接课程设计应以职业能力和技术应用能力为核心、适应人才市场的社会需要为目标。在课程体系架构上,要体现不同阶段的差异。课程体系设置应遵循以下原则:
(一)重实用原则
中高职教育目标不仅要使学生掌握基础文化科学知识,还要掌握所学专业的生产技能与职业素养。学生学习是以就业为目的的,专业教学计划中开设的课程,必须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职业能力,为今后的学习和工作提供相关的知识和技能。
(二)厚基础原则
随着国家经济结构的不断调整,人才市场对职业人才的需求,是使学生通过系统的职业学习,具备宽泛的专业理论基础和复合技能,有较强的职业适应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在课程设计中,教学计划应根据市场需要,开设相关的专业基础知识,使学生的文化基础和专业基础更厚实,为学生后续的发展,选择自己喜欢的专业和职业方向。中职教育阶段,学生文化基础相对薄弱,因此在高职阶段,应适当开设英语、数学等文化基础课和人文素养课,对相关课程进行科学合理的分解与融合,强化特色和实用主干课程,提高教学质量。
(三)模块化原则
在中高职课程开发过程中,一定要兼顾不同生源的素质,进行模块化课程教学。中高职衔接是我国职业教育的长期发展趋势,在高职教育中,普高升学生源、中高职直通生源、五年一贯制生源等等,生源情况复杂,从文化素质到综合素质差异相差悬殊的现状,将在很长的一段时期内存在。在衔接中如果还是按照普高招生的常规教学,所有学生一个教学标准,势必造成按“短板”教学,收效甚微。因此,对于普高和中高职直通的不同学生,可根据学生自己的基础和兴趣爱好,选择模块化课程学习,从而形成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优劣互补,形成“长板”教学。
四、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建设应采取的措施
以职业能力为核心,中高职衔接的专业课程教学标准为研究目标,探寻江西省中高等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的有效衔接模式,我们应从以下方面进行课程体系的架构与课程设计。
(一)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的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设计
在中高职会计专业衔接中,以职业能力为主线,根据不同阶段的培养目标要求,将课程体系的衔接,贯穿于中职和高职两个教育阶段的始终,将中职和高职作为一个整体进行一体化设计,系统构建课程体系,课程设置由浅入深,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特色。
1.中职教育阶段的课程设置要求。中职阶段的课程体系建设中,应注重学生基础素质教育的培养,教学课程应当重基础,强应用,使他们初步建立会计专业的职业概念。学生能够较好的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专业技能,熟练掌握珠算、点钞、计算器、小键盘录入操作等技能,熟悉我国财经法律法规和会计制度与准则,对中小企业能够进行会计业务处理与核算工作。具有能适应相关岗位的收银、仓库保管、物流管理、现代服务外包等基层管理岗位的工作能力,具备计算机操作技能和使用会计软件的能力,进行出纳、电算会计、电子结算与电子报税等工作。
2.高职阶段的课程设计要求。在课程体系的设计中,高职教育以全面培养学生知识、技能和职业能力素养为主,强化提升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重实践,强创新。进一步掌握会计核算、相关的财经法规和税法、经济法、财务管理和审计等学科的知识,能够运用所学的财务分析方法,客观地分析服务对象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对实际工作中出现的问题,能够提出恰当的解决方案和对策,有一定的综合分析能力。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和创新能力和会计职业技术能力。在教学管理上,积极探索和实施弹性学分制或“学分银行”,实行因材施教的个性化教学,提高学生的总体水平。
(二)从职业能力入手推进课程模块化
按照“职业能力主线”的思路,按实际工作的需要,将职业能力分解为若干职业能力模块,首先包括基础要求模块,使职业学生掌握基本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其次,设计应用模块和选修特色模块,适应弹性学分制,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此外,还应设计相应的选修提高和拓展模块,满足学生提升和发展以及后续教育和终身学习的需要。在模块化课程设计中,将模块化课程与职业能力和技能相对应,设计对应的单元课程。例如会计基本技能课程,在课程设计时,我们可以将课程模块化相应的单元,如点钞模块、翻打传票模块、数字与文字书写,对企业财务会计类课程,分解为销不同阶段的模块,将凭证和账簿处理和与之相对应的实际工作能力衔接起来。模块化教学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形成会计的基本技能和综合能力,最终构成会计工作的职业能力。将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有机地融合为一个整体。在模块化课程体系设计中,应建立系统的职业资格证书体系,从职业上岗证至初中级资格证书,以及延伸专业的资格证书,明确中职阶段获得相关专业的上岗证书,高职阶段获得初中级职业资格证书。
(三)坚持校企合作,强化实习实训的课程建设和设计
在中高职衔接过程中,职业学生的实习实训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在这个教学环节中,一般的做法是将实习安排在第三年,教学第一年和第二年在校内实训基地实训。该环节课程方案的开发与设计,进行校企合作融合,在实训环节中,学校聘请行业专家与骨干人员来讲授专业知识,根据会计业务流程进行课程教学,学生以学员、学徒的身份参与教学活动,在实训中增强动手能力,通过多轮训练,将实践知识和理论知识融会贯通,真正落实“做中学”的教学理念。在课程考核的评价方面,可聘请他们对相关专业课程进行命题,建立试题库,实行考试与实践应用结合,打破传统的闭卷考试单一模式,用会计职业能力标准对学生进行全面评价。
五、结语
中高职衔接是国家职业教育的长期发展规划,根据中高职衔接的教学和实践需求,开发会计专业一体化课程教学大纲,制定课程设置的标准,确立教学内容的依据、原则和评价方法,架构统一课程标准和课程结构,使中高职衔接的会计专业课程体系,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一体化职业教育体系。
参考文献
[1]邓润梅,黄睿.“以能力为中心”职业教育课程模式的构建.教育学术期刊,2008.2.
[2]贺胜军.会计专业中高职课程体系衔接的思考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13.10.
[3]黄彬,焦小英.中高职课程衔接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的路径职业教育理论2012.35.
篇6
从学历教育方面看,目前我国会计学专业教育体系分为中专、大专、大学、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五个基本层次,各层次的培养目标大致规定如下:
中专: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有较强实践能力的中等财务会计人才。
大专;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具有独立从事会计管理工作能力的高级会计专门人才。
大学:培养能在企事业单位、会计师事务所、经济管理部门、学校、研究机构从事会计实际工作和本专业教学、研究工作的德才兼备的高级专门人才。这是国家规定。有些学校也尝试自己提出培养目标,但大意都是如此。例如,作为财政部选定的会计教学改革试点之一的上海财经大学会计学的培养目标定为:“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会计学高级专门人才,要能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胜任会计、会计教学和会计科学研究工作。”(“三位一体”式目标要求)。
硕士研究生:目前,大多院校侧重于教学和科研能力的培养。例如,厦门大学会计学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定为:“培养具有坚实的会计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业知识,有较强科研能力、教学能力和从事实际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总体看,现有会计学专业教育的目标定位还存在不少问题,主要表现在:
第一,会计教育目标表述较为笼统。会计教育的重心环节是知识还是能力,会计人才应具备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目标中尚不明确、具体。因此,在理解上随意性或者说任意性比较强。
第二,各层次会计教育目标界限模糊。中专与大专之间,目标表述上的差别仅体现在“中等”与“高等”的差别上,大学与硕士研究生都是“三位一体”(实际工作、教学和科研),各层次之间在知识和能力上的差别还不清楚。
第三,中、高会计人才的界定不尽合理。中、高级会计人才的概念区分始于80年代初,当时会计教育的层次结构主要是中专、大专和大学,其中大学教育的规模尚小,研究生教育几乎还是空缺,在当时条件下,这样定义中高级会计人才有其合理性。然而现在的情况完全不同。一方面,会计教育层次结构日益多元化和高级化;另一方面,经过十多年的会计教育发展,会计队伍中有学历的比重显著提高,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社会对会计人才的学历层次要求明显提1高。(1)面对新情况,中高级会计教育的含义应当重新界定。
第四,职业性和专门性太强。各层次目标表述中,都有“会计专门人才”的提法。从实践看,过于强调会计科学的专业教育,对通才教育重视不够。尤其是大学会计教育,综合性、人文性等通才教育的特征和要求没有得到必要的保证。
第五,目标定位偏离现实环境。比如,把大学会计教育的培养方向定为“三位一体”,是80年代初会计教育结构层次偏低的产物。如今,硕士和博士研究生教育已有了较大发展。展望21世纪,会计研究生教育会有更大发展。并且,学校教师的学历层次要求越来越高。在新形势下,培养教学型和科研型会计人才的任务,也应当有个“梯度”转移,即转向研究生教育层次。
二、西方会计教育:目标演变及其启示
大多数西方国家会计职业发达,对注册会计师申请资格和报名考试所规定的条件都是要求达到大学或专科毕业,这一条已成为衡量各国注册会计师素质和质量的一个标准。据联合国国际会计与报告标准政府间专家工作组对62个国家的调查,成为注册会计师所需的平均专业教育时间为4年。并且在这些国家,会计职业界对会计教育的参与力度也较大。如美国,1989年成立的“会计教育改革委员会”(AECC),其经费主要是由全美最大的6家会计师事务所提供的。有鉴于此,高等会计教育一直把将未来职业会计师所具备的知识传授给学生作为目标。比如在美国,会计教育的首要目标历来是使学生能通过注册会计师考试。
然而,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各类会计实务日趋复杂,会计师的职责范围不断扩大,单纯强调知识传授将难以应付更多的新变化。因此,从80年代后期开始,AECC着手进行会计教育改革,确立会计教育的新目标,并重新制定会计课程体系和会计教学方法。在会计教育目标方面,主要变化有两点:
第一,会计教育的重点转向学生能力的培养。AECC认为,传统会计教育目标和方式已经不能适应发展变化的会计职业的需要,会计教育的目的并非是要让学生在刚刚从事会计职业时即已成为专业的会计工作者,而是要使学生具有作为一名会计人员所应具备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要使其终身能从事学习。这种能力包括三个方面:(1)技能,包括沟通才能、智能才能和人际才能;(2)知识,包括一般性知识、组织与经营知识和会计知识;(3)专业认同,即会计毕业生应认同会计专业,乐于建立会计专业人员必备的学识、技能和价值观,熟悉会计职业道德准则,能从事价值判断,随时准备探讨与会计专业诚实性、客观性、适当性及公共利益有关的问题。(2)按照上述主张,美国扬·布雷格汉姆大学提出其会计教育目标不仅包括学生的专业能力培养。还包括:文字和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组织领导能力的培养;团体协作精神的培养等。
第二,区分了会计教育目标与注册会计师考试要求。AECC在1991年7月发表的第2号问题公报中认为,允许大学四年级的学生在最后一个学期参加会计职业考试的做法,往往会扰乱正常会计课程的学习效果,无法完成会计课程规划的目标,造成大学会计教育功能无法完全实现。同时指出,会计学业教育的要求与会计职业考试是两项不同的标准,建议“区分学业课程和职业会计准备课程”。
AECC将会计教育的新目标重新表述为:“为日益拓展的会计职业界作准备”。并给“会计
职业”下了一个较为宽泛的定义,即包括大中小型会计公司从业的会计工作,公司会计(包括财
务管理、主计管理、财务分析、计划与预算、成本会计、内部审计、系统设计、税务及一般会计)和
政府及非盈利组织会计。
AECC的目标新定义,对我们定位会计教育目标具有较好的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首先,这个定义适应了会计教育环境的新变化和新要求,突出能力和素质培养,符合“环境适应”原则。
其次,这个定义具体明确地表述了会计毕业生的能力结构和内容,符合“可操作性”原则。再次,这个定义将以大专和本科为结构的高等会计教育的培养方向定为从事实务工作的“会计职业界”,不同于我们的“三位一体”模式,符合“层次差异”原则。我们重新确立会计教育的目标时,也应当遵循这三个原则。
三、会计教育目标的层次差异
1.会计教育的功能差异
教育的功能是培养人才。而人才的功用各不相同。总体上讲,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发现和研究客观规律的人才;另一类是应用客观规律为社会谋取直接利益的人才。前者称学术型人才,后者称应用型人才。有人认为,会计学是一门应用经济科学,因此会计人才主要应当是应用型或实用型人才。我们不同意这种看法。会计学与会计人才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概念。会计学在性质上虽可归属于应用经济科学之列,但会计活动有其内在的客观规律性,客观上需要有专门的人员研究和揭示会计活动的规律性,以此推动会计科学的进一步发展。因此,会计教育的“产品”——会计人才,在功能上仍可有学术型和应用型之分。
在我国现有会计教育结构中,两类人才教育的分工差异应当是:中专、大专和大学三个层次培养应用型人才,博士研究生教育和博士后教育培养学术型人才,硕士研究生介于二者之间,兼具有学术型和应用型的双重功能,但以教学科研型为主。
有人认为,“会计硕士的培养目标应当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从理论、科研型转向综合应用型。”(3)这种观点有一定的现实基础,但偏离我国国情,依此会对我国会计教育的发展带来不利影响。从现实看,近年来确有越来越多的硕士研究生毕业后选择到企事业单位工作,但这种现象并不一定正常、合理,实际上是在教师“不吃香”的特殊背景下形成的。在现阶段我国会计教师学历层次偏低因而急待改善提高的情况下,应当鼓励硕士毕业生走上会计教学岗位,这样才更有利于会计教育质量的尽快提高。我们认为,这才是正确的分配导向。另一方面,我国目前尚处于市场经济初创阶段,经济发展水平不甚高,会计实务工作还没有达到非要硕士生从事的程度,大量的会计硕士生进入企事业单位工作,要么造成能力过剩,人才闲置,要么改行他业,学非所用。
本科会计教育的目标原定“三位一体”,即学术型和应用型并重。随着市场经济发展和社会对人才需求层次提高,研究生教育应有较大发展,随之而来的是,要净化本科会计教育目标,在功能上,退位到应用型会计人才的培养上来。但考虑到研究生教育的规模和大量中等、专科会计教育的存在,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会计本科毕业生还要部分地流向中等、专科学校从事会计教学工作,因此,现阶段本科会计教育的功能应当定为:以应用型为主,教学型为辅。
2.会计毕业生的流向差异
会计毕业生的功能决定了其流向。学术型的会计人才(博士生),应当主要流向会计科学研究机构和大学;以教学与研究为主的学术型和应用型复合的会计人才(硕士生),应当主要流向大学和专科学校,一些财会工作难度较大的单位和岗位,也可吸纳一些会计硕士生;以应用型为主的会计人才(本科),主要流向会计职业界(包括会计师事务所、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等)从事财会工作和中等学校从事会计教学工作,纯应用型的会计人才(大专、中专),应全部流向企业事业单位从事会计实务工作,部分素质较高的会计专科生可流向会计师事务所。
以上只是会计毕业生流向的理论或理想模型,会计毕业生的现实选择,受多种复杂的因素影响,如比较利益、社会地位、工作稳定性、权力资本、发展条件等,因此实际的选择结果总是与理想模型存在偏离。但是,对一个国家来说,绝对不能放任那种导致人才流费的不合理流动,应当在不断优化人才流动环境的基础上,积极引导会计毕业生流到最需要、最大限度发挥其效能的地方去。
3.会计教育的等级差异
确立各类会计教育分别在会计教育体系中的等级地位,至少应考虑如下两个因素:一是整个会计教育体系结构的高级化程度。如,在“大学——大专——中专”和“博士——硕士——本科——大专——中专”两类不同的会计教育体系中,大学本科教育的地位和等级是不同的。二是会计专业技术职务及其对学历的要求。我国会计专业技术职务分为会计员、助理会计师、会计师和高级会计师“四档”与初级(会计员、助师)、中级(会计师)和高级(高师)“三级”。根据国家规定的职务评审条件,不难发现,中专和大专两个层次的会计教育是把培养初级会计技术职务所需要的知识和能力作为目标,大学本科是以培养中级和高级会计技术职务所需要的知识和能力作为目标,研究生是以培养高级职务所需要的知识和能力作为目标。综合这两个因素便得出结论:中专和大专中级会计教育是初级会计教育,大学本科会计教育为中级(或准高级)会计教育,硕士和博士研究生教育为高级教育。
4.会计教育能力结构差异
(1)会计人才的能力体系
会计教育不是生产文凭和学历,而是“生产”有知识有能力的会计人才。面对复杂多变的社会经济环境,人们一致认为,衡量会计教育质量的水准,并不在于看学生能否理解那些枯燥死板的规则,而在于看学生毕业后走上工作岗位能否在各种情况下随机应变、灵活运用这些规则。会计教育的天职就在于培养学生富有创造力地吸收和应用新知识的能力,即在于最大限度地对学生进行智力开发。
学术型和应用型会计人才所应具备的能力是不同的。就应用型会计人才来说,其能力的结构体系分为两大部分:
第一,专业能力。美国会计教育改革委员会(AECC)在1990年发表的一份研究报告《会计教育的目标》中,将专业能力概括为三个方面:一是辨认目标、问题与机会的能力;二是辩认、汇总、计量、总结、证实、分析并解释那些对处理目标、问题与机会有用的财务与非财务数据的能力;三是应用数据,作出判断,估计风险以及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这三个方面,概言之就是我国会计界常说的职业判断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实际上就是专业知识及相关知识的“应用能力”。从更广泛的意义上说,专业能力应当包括:①获取应用性专业知识的能力,(它与人们的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有关);②应用性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③应用专业知识的能力。成功的应用型会计教育,所培养的会计人才应全面具备这三个方面的专业能力。为使目标定位更加明确,这里有必要进一步解释“专业”一词的基本含义。从理论上说,“专业”的范围与人们对“会计”本质的认识有关,会计管理活动论与信息系统的“专业”概念是不同的。但从教育角度来理解专业,必须适合社会用人单位对会计人才的需要。在多数企业单位,“财、会、审”三位一体而不是“分灶吃饭”,在这种情况下,会计的“专业”范围就应当完整地包括:财务、会计和内部审计制度设计;财务规划与预算;管理预测和决策;日常营运资金管理;会计核算;财务分析;内部审计;税务会计;成本会计;会计电算化等。
第二,品质能力。具体包括:①文字和语言表达能力;②人际交往和商业公共关系能力;③组织领导能力;④价值观、敬业精神和公民责任;⑤职业道德责任和团结协作精神等。(2)能力的层次差异
各层次会计教育所培养的会计人才,其专业能力和品质能力也是有差别的,总体情况是:
第一,中专、大专会计教育是专才教育。一些人认为,中专和大专会计教育是职业培训,主要培养初级会计人员,因此是专才教育。我们同意这个观点。在这两个层次中,教育的基本要求是注重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注意培养获取和应用基本会计知识和方法的能力。在教学内容上,侧重于会计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在最低的中专会计教育层次上,要侧重“二懂、三会、四好”(4)的培训。
第二,大学本科会计教育是通才教育。大学本科会计教育主要培养中、高级会计人员,与初级会计人员相比,中高级会计人员除应具备会计基础知识和基本实务操作能力外,还应在广度和深度上拓展能力范围。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①在专业应用能力范围上,除获取与应用基本专业知识的能力培训外,还应适当增加一些高难度财务会计审计问题的教学,如制度设计、合并报表、租赁会计、外币报表折算、期货会计、物价变动会计、跨国公司会计、财务与管理决策等。在会计电算化方面,初级会计教学侧重操作方法,但大学会计教育还应深入到系统分析与设计层次。
②拓展专业应用知识的研究能力。会计理论大致可分为基础性理论和应用性理论两个基本层次,会计本科毕业生应具备一定的对应用性会计理论的研究和分析能力,随机应变解决各种会计实际问题。
③具备一定的组织管理能力。
第三,研究生会计教育是专才教育。硕士研究生应在具备本科生专业能力和素质的基础上,在广度和深度上进一步拓展专业能力。主要方向和特点是:
①在专业应用能力方面,硕士研究生应具备获取各种对实际工作有直接指导的专业知识以及灵活运用这些知识的能力;
②具备较高的应用性专业理论研究、创造能力;
③具备一定的基础性专业理论研究、创造能力。
一些尚未应用于实际工作的专业新知识,如人力资源会计、社会责任会计、物价变动会计、质量会计、金融工具会计、产品寿命周期成本会计等,硕士研究生应能较全面、熟练的掌握,并在条件具备时,有能力应用于实际。
会计学博士和博士后,应在具备硕士专业知识和能力的基础上,具有坚实、宽广的相关理论基础和方法论基础,有较强的基础性专业理论研究能力和教学能力。美国L.威尔逊教授把哲学博士学位的标准归纳为三条:一是彻底掌握本学科某一专门化方向的知识;二是广泛通晓本学科知识,熟悉相关领域;三是有对本学科发展做出个人贡献的能力。这些标准,同样适用于会计学博士。
四、会计毕业生的质量特征
学术型和应用型会计人才的质量特征有所不同。就应用型会计人才来说,一般应当具备实用性、创造性、外向性、通用性等主要质量特征。
1.实用性。即指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实际工作的能力。使会计毕业生成为应用型会计人才,会计教育应做到:(1)培养方向要以人才市场为导向,体现社会现实和未来的需要;(2)教学内容必须紧扣社会实际,体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3)有效地安排和利用实习时间,让学生有“真刀真枪”实干的经历;(4)学校教育和社会实践要互相渗透,使矗立于学校和社会之间无形的厚墙不再成为一个障碍。
2.创造性。指能够创造性获取并将知识应用于实际的能力。会计实践活动千变万化,会计教育应致力于培养学生创造性地获取知识的能力,并使学生具备根据具体情况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否则,就难以适应日益复杂多变的现实世界。
篇7
【关键词】 工科院校; 会计专业; 人才培养; 特色化
2011年2月17日的《教育部高等教育司2011年工作要点》牢固确立了人才培养在高等院校工作中的中心地位。经济越发展,会计越重要,培养出优秀的会计专业人才成为保证当今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现阶段各层次、各类型高等院校基本上都设置了会计专业。然而,不同类型高等院校由于拥有教育资源以及所处发展阶段等方面的差异,必然在学校定位、办学特色等方面存在差异,也必然导致人才培养方面的差异。特别是文科相对薄弱的工科院校,在会计特色专业的建设中,如何在人才培养中突出特色,体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的特色化战略,将成为其会计专业特色化建设的重要任务。
一、会计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特色化分析
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强调“我们要通过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努力培养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因此,笔者认为,对于不同层次高等学校会计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来说,要突出其特色化,也可以按照拔尖创新人才、复合型人才和应用型人才三个层次进行分类。具体如下:
(一)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特色
拔尖创新人才强调的是拔尖和创新。拔尖意指出众,高出一般,所以拔尖创新人才可以理解为高水平的创新人才,强调富于独创性,具有创造能力,能够提出、解决问题,开创事业新局面。
拔尖创新型会计本科人才的培养特色在于:第一,要有良好的道德素质。作为高素质的拔尖创新会计人才,首先要有团队精神,要有协调、沟通、商议、集合众人的力量,以整体利益为出发点,而不是一意孤行,更不能以个人利益为前提;其次要具有高度敬业乐群的精神,对工作乐观开朗、积极进取,具有百折不挠的毅力和恒心;再次要有较强的服务意识,能积极与相关部门进行良好的沟通,努力服务于财会本职工作。第二,要有自由发展的个性。清华百年华诞,总书记强调在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基础上,要保持个性、彰显本色。个性的自由发展是拔尖创新人才成长与发展的前提。个性的自由发展是创新的必由之路。只有将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相结合,才能激发人的创造性。只有尊重人的个性和差异,充分发挥人的主动性,才能为个性化、创新型人才的成长提供良好环境和机制。第三,必须具有国际视野。随着经济的全球化进一步加剧,国际经济贸易的进一步发展,会计准则国际化趋同,会计规范领域逐步超越国界。同时,随着众多国际会计公司和会计人员的介入,国际性会计师事务所的相继成立,促使拔尖创新会计人才的培养必须放到国际人才竞争的大背景下来统筹考虑。会计拔尖人才必须具有国际视野,增强全球意识,提高跨文化交流能力,积极参与国际间的交流。第四,要精通会计专业知识和熟知专业前沿发展。拔尖创新人才一般具有坚实的基础理论,对会计专业知识掌握熟练,同时还具有对未知领域的强烈探索欲望。他们是最新科学成果的创造者和传播者,是未来科学家的培育者。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应该主要培养拔尖创新的会计专业人才。
(二)复合型人才培养特色
复合型人才可以理解为我们俗称的“一专多能”,“一专”指在某一专业技能方面有突出的经验,“多能”要求其还须具备较高的相关技能。所以复合型人才可以定义为专业知识宽阔,文化修养高,个性和谐发展,具有多方面发展潜能的人才。
复合型会计本科人才的培养特色在于强调人才的复合性:一是要求具有宽阔的专业知识,二是要求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随着经济的全球化日益加剧,国际竞争日益激烈,企业的发展壮大将越来越取决于是否拥有雄厚的人力资源。此时具备专业知识优势,集先进科技、先进人才智力、高综合素质于一身的复合型人才统领市场。同时,随着我国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化,企业会涌现越来越多的特殊会计业务,这需要会计专业人才运用专业知识进行决策判断,以特殊的方法进行处理,这不仅需要会计专业人才具有宽阔专业知识来进行正确的判断和敏锐的处理,同时还要求会计专业人才有对事务的敏锐应变能力,才能面对变化、挑战、不确定性和风险,进行有效管理、控制与核算。重点财经类院校应该主要培养复合型的会计专业人才。
(三)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
所谓应用型人才是指将科学原理和相关专业知识应用于社会生产实践中从而为社会谋取直接利益、创造社会财富的一种专门的人才类型,主要指能熟练掌握一线生产实践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从事一线生产的技术或专业人才。
与其他类型人才培养模式相比较,应用型会计本科人才培养的特色在于强调与一线生产实际需要的密切结合:一是知识结构与一线生产的密切结合。课程教学上应特别强调基础、成熟和适用知识的传授,教材编写上也要注重基本知识,强调实际操作技能。而对于前沿性未知领域以及学科系统性方面可以作为学生的选修内容,不必太过关注。二是能力体系与一线生产的密切结合。在能力培养中应以一线生产的实际需要为核心目标,特别要求对基本知识的熟练掌握和灵活应用,而不是强调学生科研开发能力。三是培养过程与一线生产实践的密切结合。在培养过程中应更加重视实验教学、社会实践等实践教学环节。实践教学环节可以将学生相关专业知识很好地融会贯通,可以熟练相关专业技能操作。而不必对研究型人才培养模式别重视的毕业设计与学位论文有过高的要求。一般高等院校应该主要培养应用型的会计专业人才。
二、工科院校会计本科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一)工科院校会计人才培养定位不准确,没有凸显自己的个性与特色
工科院校基本上定位于以工科为主,多学科协调发展,把学校发展目标定位于教学研究型最终向研究型大学发展,并争创多科性或综合性一流大学、国内外知名的高水平大学。工科院校的整体发展目标和学科专业定位没有凸显自己的个性与特色,呈现类同化趋势。他们基本把建设教学研究型大学作为自己的发展目标,最终建成多科性的、综合性的“国内外知名大学”、“高水平一流大学”。在学科专业定位上,大多数高校的定位都是以工科为主、多学科协调发展,若干优势学科领域达到国内先进水平的多科性或综合性大学为发展目标。工科院校在会计专业定位上没有考虑自身在文科方面竞争力的相对劣势进行适当调整,基本定位于培养高水平的创新人才、高级会计人才;也没有结合其工科优势,培养该行业领域的会计专业特色化人才。
(二)工科院校会计人才培养没有体现市场需求的多样化
社会对高等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价,主要是以毕业生的质量作为评价依据的,即主要评价毕业生群体是否能够很好地适应国家、社会和市场的需求。近年来,我国经济快速市场化和国际化,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境外上市和境外并购,民营经济快速发展,商业银行改革和金融全球化、融资证券化等经济环境的巨大变化,必然使会计发生重大变革,也对会计专业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高校是培养人才的“摇篮”,而人才是需要经过市场来检验的。因此,高校在培养会计专业人才时,必须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考虑经济环境变化,适时调整专业培养目标。而工科院校的会计培养方案课程设置基本大同化,专业方向设置基本不以市场需求为依据,并没有体现市场的变化对人才需求的多样化。
(三)工科院校会计人才培养实践教学的内容与方式上存在问题
会计工作包括实务工作和理论工作,各企业的会计工作主要侧重点在实务方面。他们需要大量会计人员从事最基本的会计核算工作,进行基本的会计实务操作。但是,现阶段工科院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对实践教学不太重视,实践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上存在问题。首先,在实践教学内容方面。当前工科院校的会计专业实践课课时占总课时比重较低,专业实践环节缺失严重,学生在进行实验操作时没有足够的时间去理解领悟操作的实质。同时,开设的实践教学课程只集中在基础会计、中级财务会计等少数专业课程,涉及税务会计、财务管理、审计等课程的实验课程很少或基本没有,而且大部分工科院校认为文科实验室就是电脑加软件模式,从而不太重视会计等文科实验室的建设,导致实验室层次较低。其次,在实践教学方式上,大部分工科院校的社会实习主要就是让会计专业几十个甚至上百个学生到一个单位走马观花式的参观,听听会计主管简单介绍企业会计流程就草草了事,达不到实习目的,或者要求学生利用假期自己联系实习单位,老师不能到场进行组织和引导,学生不清楚实习方式和步骤,有些学生甚至可能就找熟人盖个章向老师交差。
三、工科院校会计本科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化实现途径
(一)建立服务工科行业及地方经济的应用型人才培养定位
会计专业作为文科学科,在工科院校显然不能作为其优势学科。所以在人才培养定位上一定要与其服务行业和领域相联系,借助其行业背景领域的传统优势。由于原有的行业与工科院校有较深的渊源,历史上有着持久、稳定的沟通和联系,是学校的主要服务对象。工科院校可以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多方位的合作交流,加深合作的深度,扩展合作的广度,提高相互的依存度,成为密不可分的利益共同体。同时,工科院校作为地方主要的高校,一定要立足地方经济,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为地方经济提供人力资源支撑。因此,工科院校会计学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应定位于:适应现代经济发展要求,为工科背景行业和地方经济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财务与会计专门人才。
(二)建立与市场需求紧密结合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紧紧把握会计人才培养的行业应用性和地方经济应用性特征,根据“基础平台+方向模块”的大类招生、分向培养原则,构建既注重会计基础理论教育又符合学生个性需求的模块化人才培养方案。基础平台着重于培养学生具有比较深厚的会计理论基础知识;方向模块则根据学生的个性发展需要和就业取向,按照不同要求可以设计注册会计师、现代企业财务管理、国际会计等方向的教学模块。实施多方式、多手段、多形式、多空间的教学方法,建立课堂教学、校内实验与合作企业实习相结合的“三位一体”的教学体系。
(三)根据人才培养目标构建系统的实践教学体系,着重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
将课堂实验教学、校内实践与合作企业实习相结合,构建从课堂实验、课程仿真模拟到实际环境现场工作的一个全过程的实践教学体系。工科院校可以按照工科行业背景的管理模式建立该行业的管理信息系统实践分中心(过程性企业影子工厂)和会计核算模拟实验室、审计实验系统、税务会计实验系统、沙盘演练实验室等系列实验平台,并和该行业联系紧密的企业建立实习基地。从认知企业的生产过程、熟悉企业管理模式开始,到熟练掌握会计核算的手工与计算机账务处理方法,以及会计信息化系统、财务分析、税务会计、内部审计等系列实践内容,整个在校学习期间与理论教学主线并行循序渐进地开展,通过系统训练培养学生的专业应用能力。
【参考文献】
[1] 刘永泽,翟胜宝.新形势下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及对策研究[J].会计之友,2009(7).
[2] 梁波.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应用型本科工程教育的思考[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2010(10).
篇8
关键词:会计学专业;3+4分段培养;会计信息化;人才培养
3+4分段普通本科,即中职与普通本科分段培养,中职学习3年,经考核进入全日制本科段学习4年,成绩合格,获统招公办普通本科文凭。7年学习期间,由对口试点的中职院校和本科院校,统筹制定对口专业理论知识课程和技能训练课程衔接贯通教学体系,系统化培养本科层次高素质高技能人才。江苏省该项目目前只允许示范学校进行试点,南京晓庄学院与浦口中专和金陵中专分别联合培养财务管理专业和国际贸易专业学生。新的培养模式给中专院校和本科院校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顺利衔接中职和本科教育,使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既能够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又能够在毕业之后迅速胜任工作岗位,使学校的教育达到“首岗胜任,受益终生”的作用,是值得我们中职和普通本科联合研究的问题。
一、南京晓庄学院人才培养定位分析
南京晓庄学院地处江苏省会南京有优越的区位优势,毗邻中小企业发展指数最高的浙江、广东、山东和上海等地区,一方面优越的地理优势会给学生提供更好的实践、教育的信息资源,另一方面培养的学生就业辐射面也更广,就业前景良好。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小企业的数量激增,网络信息时代财务管理方式的改变不仅对会计专门人才的培养提出巨大的市场需求,还在教学素材、实践案例和科研选题等方面为南京晓庄学院培养应用型会计专门人才提供丰富的信息资源和实践资源。我校经济管理学院调研组成员、院校各级领导经过多次调研得出结论,我校应依据“深化特色、错位竞争、协同培养”的原则进行人才培养,以培养中小型企业及基层金融机构的初、中级会计技术人才为目标,注重培养学生在网络时代下的会计信息化处理能力。培养方向为具有会计能力和计算机能力的综合应用型的人才,着重培养学生在信息时代的会计信息系统处理能力,加强学生的会计电算化、财务管理电算化能力。
二、问卷调查
南京晓庄学院商财务管理教研室,在2015年8月期间与江苏航天信息有限责任公司合作,对使用航信报税系统的100家公司开展了网络问卷调查,主要调查问题为企业需要的财会从业人员应具备哪些方面的素质和技能。具体调研结果如下:
(一)企业社会需求调研分析
调查目的:全面了解会计专业人才市场需求趋势,岗位分布,人才的知识、技能、素质要求等方面的市场信息,制订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
调查时间:2015年8月5日~2015年8月15日
调查对象:此次调查采用抽样调查方式,选取南京市、苏州市、无锡市的100家大、中、小型企业。
调查方法:问卷调查
调查结果:本次调查共发放100份问卷,回收94份有效问卷,回收率94%,具体调查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学历要求
调查中,当被问及“贵企业对未来毕业生(担任会计工作)的学历要求”时,58%的企业选择本科,这说明大多数企业在招聘会计人才时,不再唯学历,企业更加注重的是应聘者的实践经验。
2.思想品德素质
(1)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职业道德。调查企业普遍认为:财会职业道德虽不具有强制性,但却是财会人员执业的重要因素。客观、公正、尽职、廉洁的精神,大公无私,诚实可靠,保守机密,严守纪律,坚持原则的基本素质,是做好财务会计工作的保证。
(2)要有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财会人员是一个单位的经济管家,直接掌握财权,每天都要和钱与数字打交道,做到秉公办事,不弄虚作假,营私舞弊,保持自身的廉洁,坚决抵制各种错误思潮和倾向,不越雷池半步。
(3)要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和强烈的事业心。财会人员只有端正思想,拿出百倍的工作热情,具备主人翁思想,勇于奉献,不怕困难,不计较个人得失,才能克服会计工作所带来的消极不良心理,保持平稳、积极的心境,一丝不苟处理好每一笔业务。
3.业务素质
(1)牢固的财务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财务人员应了解财务管理的规章制度和企业有关规定,并从严要求自己,做到记账、算账、报账手续完备,内容真实,账目清楚,这是财务工作的基础,也是最重要的,是做好财务工作的关键。
(2)广泛的知识面。会计专业人才除了努力学好专业知识外,还应广泛涉猎专业以外的知识,如金融、证券、经济法等。只有广泛涉猎会计相关知识才可能灵活自如地从账本里解放出来,成为企业所需要的人才。
(3)掌握会计电算化。计算机现已广泛地运用到财务系统的账务处理等方面,它将使广大会计人员从单调、繁杂的记、算、报账等工作中解脱出来,提高了经济效率。调查中,要求熟练掌握财务软件和Excel等通用软件的占被调查者的91.8%。
4.能力要求
(1)较强的实践能力。当被问及“贵企业认为影响会计专业毕业生就业的主要因素”时,86%的企业选择了实践能力。在当前社会需求量比较大,市场竞争激烈的情况下,应注重对理论的思考,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终身学习的能力。会计的服务对象,核算原则,会计信息内涵都在不断发生变化,要适应这一变化,财务会计人员必须不断地学习和掌握现代经济学科分析方法和思维方式,改进自己的知识结构,丰富自己的头脑,更新自身思想观念。
(3)较强的社会活动能力。企业的财会部门掌握着企业的经济命脉,要与企业各部门进行沟通和协调,同时还要与银行、税务、审计等部门联系。因此,财会人员必须具备较强的社交能力,这种能力直接关系到其工作成果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其生存发展的机会。
(二)调研分析结论
通过调研,让我们了解到必须在教学管理加强和融入以下方面建设:一是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二是加学生思想道德方面的培养;三是加强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四是加强会计专业学生计算机、金融、法律、型管理方面的培养;五是是重视校企合作,加强实践基地建设,实现学校与社会的结合,师生与劳动者的结合,教学和生产实际的结合,构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符合学校实际的、灵活多样的人才培养模式和途径。依据“以职业需求为导向,以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以产学结合为途径”的原则进行人才培养。
三、南京晓庄学院3+4联合培养财务管理专业培养模式
(一)财会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
通过调研和各方面的综合分析,确定我校财务管理专业3+4联合培养的培养方向为具有会计能力和计算机能力的应用型的人才,着重培养学生在信息时代的会计信息系统处理能力,同时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和思想品德素质教育,力争对学生的教育实现“首岗胜任,受益终生”。
(二)财会专业学生的培养模式
构建“一体、双列、三协调、多层次推进”人才培养模式。
“一体”,是指将所确立的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及理念、专业目标特色贯穿于学生在校的整个期间、贯穿于专业教学的始终、贯穿于教学过程的每一个环节。
“双列”是指人才培养模式由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大“系列”所构成。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这两大“系列”,既自成体系,又相互协调,浑然一体,相互促进,共同服务于人才培养目标,统一于专业教学计划之中。
“三协调”是指人才培养过程中,理论教学系列内部各课程之间的相互关系、实践性教学系列内部各环节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理论教学和实践性教学两大“系列”之间的相互关系能够协调。
“多层次推进”是指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通过“校内实验实践课程+校外实践基地培养+专业证书考试辅导及大赛训练”的多管齐下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1.校内实验实践
校内开设了会计手工模拟、会计电算化、财务管理电算化等多门实践课程,为学生走向工作岗位时的实践技能打下坚实基础,基本实现人才培养和企业需求无缝对接。
2.校外实践基地
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我校非常注重产学研有机结合,与江宁地税局合作建立纳税服务实践基地,并创立江苏省首家“纳税人学校”。在都邦保险、江苏航信、用友新道、江苏南审希地会计事务所等多家企业建立实践基地。在教材编写,案例收集、课程教学、教师科研、学生实习、毕业论文(设计)等方面有较多的交流合作。构建学生校企合作平台,打造优势互补,业务素质高的兼职师资团队,实现人力资源共享。
3.专业证书考试辅导及大赛训练
篇9
行政管理专业社会实践报告范例一: 一、调查的原因及目的
百年大计,以人为本。企业的发展说到底是人的发展。企业竞争归根到底也是人才的竞争。当代社会,面对日新月异的发展和进步,学习速度和培训速度也是提升人才速度的重要参数。培训则常常是提供信息、知识及相关技能的重要途径,有时甚至是唯一途径。在当今市场上,立于不败之地的企业必定是那些能够使其员工充分发挥自己全部潜能的企业。这意味着,企业员工必须接受培训作为继续学习的一种手段,员工培训在帮助公司迎接竞争性挑战的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员工培训可以有效地帮助公司创造价值或赢得竞争优势,重视员工培训工作的公司会比他们的竞争对手表现出更好的经营业绩,更有信心迎接竞争性挑战。培训不仅通过员工自觉性、积极性、创造性的提高而增加企业产出的效率和价值使企业受益,而且增强员工本人的素质和能力,使员工受益。故有人说,培训是企业送给员工的最佳礼物。培训是管理的前提、培训是管理的手段。培训不仅为管理创造了条件,其本身就是一种管理的手段,即培训通过满足员工高层次的精神文化需求来激发员工的干劲和热情。企业同时应把培训作为管理的机会和途径,以及完成任务的方法和手段,围绕企业的任务和目标来实施培训,并通过培训沟通上下级的联系,掌握工作进展状况,达成相互理解与支持,共同不断提高工作绩效。
为了充分了解公司员工思想现状,了解公司对员工培训要求和规划,建了解统化、结构化的公司内部培训体系。本人在xx制药有限公司范围内采取问卷的方式进行了一次培训需求调研,共发出问卷36份,回收问卷35份,其中有效问卷34份,中层管理人员问卷4份,主管级及员工级30份,现简要对问卷结果加以统计与分析。
二、调查时间、地点、方法
1.调查时间:2xxx.08.
2、调查地点:xx制药有限公司
3、调查方法:采取问卷式调查
三、调查内容及分析
xx制药有限公司是一家以生产抗肿瘤药物为主的制剂生产厂家,药品的生产质量和管理直接关系到人民用药的安全问题,对于加强职工的质量意识的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加强员工的培训工作十分必要。
(一)公司发展理念与文化
1、 企业发展方向较为明晰。根据调查资料显示,约有95%左右的员工认为,自己对本公司的发展战略表示了解或十分了解,这主要是与公司目前的业务重点和工作目标有关,但剩余的5%左右员工表示了困惑,这必然会造成实际工作缺乏目标,或者人力资源的较大浪费。
2、 将近九成员工熟知企业的精神和价值取向。产品质量是企业的生命,它直接关系到人民的用药安全和身体健康。因而不断进取,永臻完美的管理思想几乎感染了公司的所有员工,可见企业文化对员工的敬业度和忠诚度起到了较大的凝聚作用。
3、 企业在制度建立及文化建设方面仍需进一步加强。调查数据显示,认可公司有一个非常健康文化的比例达到85%,而15%左右员工则认为一般,没有员工对此表示反对。 此外,仅有45%的员工认为公司的制度体系非常完备,而认为不完备的人数达15%。
(二)组织结构与岗位设置
1、 近九成员工对公司现行组织结构认同,并表示与部门业绩息息相关。公司现有员工中,九成员工对现有机构设置表示赞同,认为现行设置方式在实际工作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2、 现行职能职责、业务流程与实际工作衔接较好。依据调查结果,80%员工认为目前的岗位职能配置、工作业务流程有效,而认为其在实际中有指导性、参考性作用的仅占35%左右。
(三) 人才管理与技能
1、 在人才使用上,中高层管理者获得了较高的支持率。部门负责人作为xx制药有限公司的中坚力量,肩负着不断创新、发展企业的重任,从统计数字发现,在工作任务分安排方面,80%左右的员工认为,中高层管理人员做到了用人所长,但仍有20%人员认为存在不公平现象。
2、 部门内部沟通基本顺畅,但部门间急需加强。多数员工普遍反映,在实际工作中,上级对其的工作支持力度较强,并就工作内容进行沟通,但从后续问题的调查显示,部门内沟通并没有达到预期要求;也有一部分员工反映,部门间的工作衔接并不十分理想,很多时候只是员工自己沟通和联系,而部门负责人沟通比例也仅占55%。对于部门内部的员工间沟通,调查者则在三个方面表现较为均衡:自己协调、询问同事、求助领导。
3、 中级管理人员急需提升的方面。根据调查数据显示,多数员工认为,在以后的工作中,中级管理人员需在以下几个方面提升个人素质,依次为:责任心、上下级沟通、领导艺术、团队文化、公平性、业务能力、思想意识、员工激励、成就动机。而据中级管理人员的调查显示,则依次为:责任心、上下级沟通、团队文化、领导艺术、公平性、业务能力,思想意识、员工激励、成就动机。
(四) 团队精神状况和素质
1、 除少数员工外,团队士气良好。在实际调研中,28%的员工认为我们团队的精神非常高昂,60%认为我们团队是一个充满关爱、团结一致的集体,但12%的员工认为团队现处在低迷的时期。针对团队的特定成员进行调查时发现,约有35%员工反映某些员工没有与整个团队融合起来,表现出例外或特例的行为。
行政管理专业社会实践报告范例二: 经过两年半的专业课学习,在掌握了一定的理论基础知识的前提下,为了进一步巩固理论知识,将理论与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本人于20xx年7月1日至9月1日在辽宁新港企业集团有限公司进行了工作实习。自己在学校主修的专业为行政管理专业,这个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而通过这一段时期的工作实习,自己的日常工作是近似办公室文员的工作,听从经理的安排。他给的工作也是简单的打印材料,填写生产表等。在工作中自身获得了许多新的感受,也有一些体会与感悟:工作要认真积极,兢兢业业;与同事的关系要和睦;自己的处事方式还欠缺。总之,这段时期的工作实习,是让我受益颇多的,不仅锻炼了自己,而且还同时又增加了自己的社会阅历,学到了一些新的东西,对企业的更好更健康发展而积极开拓新的发展思路和方式有了一定的了解,也对走好今后的人生道路更加充满自信和信心。
关键词 实习地点 办公室文员几点建议
一、实习概述
经过两年半的专业课学习,在掌握了一定的会计基础知识的前提下,为了进一步巩固理论知识,将理论与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三月末本人在山东新港企业集团有限公司开始工作实习。沐浴着春天的和风,已不知不觉一个多月过去了。现在,已经迎来了夏天,而在过去的这些日子里,自己在山东新港集团的工作实习也是经历了由陌生到熟悉是过程。所以,也是一个不断成长的过程。工作实习的地方是一个生产和经营规模均特别大的公司,在这样的一种大环境里锻炼充实自我,使自己学到了很多的新知识,这些都是在学校和教材中没有接触到的东西。自己所工作的部门是企管部,日常的工作有些办公室文员的性质,主要由经理给安排。企管部在自己来到以后刚好达到四个人,而新港集团的大部分日常工作借助于网络办公,即办公自动化系统。经理没有给自己也配置一台电脑,所以能做的工作也是一些简单的工作,如帮助经理打印材料,填写产量表,接听电话。文秘管理的准确性是指正确体现政策,正确表达领导意图,正确地办文办事,言行有分寸,文字能达意。它在一定程度上保证领导工作的准备性。文秘管理的准确性,涉及的方面很多,简要地说,就是:办文要准,办事要稳,情况要实,主意要慎。而要做到这些,必须态度认真,作风过细,不能疏忽大意,不能马虎潦草。比如说办理公文,就要保证文件的质量,用词要准确,材料要真实,抄写要认真,校对要仔细,力求每一个环节都不发生差错。否则就会贻误工作,甚至酿成难以弥补的损失。不过,我每天很固定的一份工作就是,清晨自己在上班之前先是把办公室的卫生打扫干净,茶水备好,之后再将经理与同事办公桌上的文件收拾整齐。有时,也会跟随经理进车间查看工人的生产情况。看到那些工人们忙碌的身影,不禁使自己对今后生活而计划,现在必须努力加油。每个企业都有自己的特点和企业文化,所在的工作部门企管部在新港集团可以算作第二办公室,因为它日常所处理的工作有些繁杂,不是一个专职部门那样只管理某一类或某方面的工作。企管部负责的管理涉及四大块:一是部分生产工作指导,二是安全生产管理,三是环境治理,四是节约资源管理。因此,自己所在的这个部门是一个综合的办公室,经理他担当的是一个上对总经理汇报工作并提出自己的好的发展举措,下对各个部门进行工作协调和沟通。正如上面所说,企管部是我们公司的第二办公室。
对于我所工作实习的地方,可以作简单的叙述:山东新港集团是全国最大的专业生产高档覆膜建筑模板及高、中档胶合板为主的企业,座落在临沂城北侧-南坊办事处。集团占地面积40万平方米,建筑面积22万平方米,下设10家分公司,包括新港木业发展有限公司、新港胶业有限公司、新港贝斯特国际贸易有限公司、新港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等等,现有员工XX多名。集团生产技术力量雄厚,设备先进,坚持以人为本,发展创新的指导思想:靠科技求发展、以质量求生存、向管理要效益。生产各种规格覆膜板及胶合板30多万立方米,年产值8.5亿元人民币。产品畅销全国,并远销韩国、日本、新加坡、马来西亚、欧洲、美国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连续多年被评为重合同守信用企业,并获得aaa级信誉和企业免检单位。在众多国内大型建筑公司和木业公司的鼓励和支持下,新港集团和国家建设部合作成立了中国木模板委员会。集团已形成独特的规模优势、质量优势、价格优势、信誉优势、品牌优势。
二、实习所见所感
我在实习的过程中,既有收获的喜悦,也有一些遗憾。也许是和我并非文秘专业的关系,对文秘有些工作的认识仅仅停留在表面,只是在看人做,听人讲如何做,未能够亲身感受、具体处理一些工作,所以未能领会其精髓。但时通过实习,加深了我对文秘基本知识的理解,丰富了我的实际管理知识,使我对日常文秘管理工作有了一定的感性和理性认识。认识到要做好日常企业文秘管理工作,既要注重管理理论知识的学习,更重要的是要把实践与理论两者紧密相结合。
在过去的一段工作实习时间里,不仅较快地融入了组织的工作生活中,而且培养了实际的动手能力,增加了对实际办公工作的了解,充分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受益匪浅,为以后踏入社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是大学生涯中最重要的里程碑。并且还在工作期间对组织的各种功能的发挥有了一定的认识和感想。同时,对组织中的各成员的工作表现也有一些切实的体会。这些也可以作为自己对我们公司的几点建议。
1、在管理制度、模式和组织结构要适应组织的良好发展
一个企业或组织的各项活动能够正常而有序地运行,来源于其自身各种规章制度、自身企业文化和组织成员的积极工作。当企业的发展规模相对较小时,它可以采用直线型的组织结构形式。所谓企业组织结构是指企业组织内部各个有机构成要素相互作用的联系方式或形式,以求有效、合理地把组织成员组织起来,为实现共同目标而协同努力。随着企业规模和实力的日渐扩大和增强,成长为一家中大型的企业时,组织就需要把组织结构形式调整为直线职能型。直线职能型是目前企业中应用最广泛的一种组织结构形式。企业总经理通过各职能业务部门对各下属单位进行领导,各职能业务部门辅助总经理对各属单位的工作进行领导和专业性指导。在新港集团的现有组织结构形式采用的便是直线职能型,公司设立董事会,其下设立总经理办公室。总经理负责管理指导其下各个部门,例如生产部、销售部、科技研发部、人力资源部的日常管理事务。各车间中的厂长主任则对其所隶属的部门经理负责。矩阵型和事业部制是企业组织结构的另外两种基本形式,它们的采用要根据组织的自身情形作出选择。矩阵型是将按职能划分的部门与按产品或按项目划分的小组(项目组)结合成矩阵型的一种组织结构形式。这种组织结构形式多用于项目管理。事业部制是一种最新的组织形式,也是一种集权、分权结合较好的组织形式。这种组织结构形式适用于大型的跨国集团。
2、企业文化作为企业的软实力需培养和深化
一个企业或组织的健康而良好的发展,不仅仅需要制度规章的完善以及相关硬件设施的齐全,而且还要培养自己企业组织的文化,对组织的各成员形成正确指导规范与良好激励。企业文化是指企业在经营活动中形成的经营理念、经营目的、经营方针、价值观念、经营行为、社会责任、经营形象等的总和。是企业个性化的根本体现,它是企业生存、竞争、发展的灵魂。企业文化对组织具有导向功能,具有约束功能,具有凝聚功能,具有激励功能以及调适功能
新港集团的企业文化开展多种多样,并通过这些形式不断深化企业文化,提升企业的形象。公司在坚持以人为本,发展创新指导思想的前提下,努力做到为员工创作一个温馨、舒适、和谐的工作环境,使员工感到有家的温暖,找到组织归属感,并把新港作为自己的第二个家,从而为新港更加积极工作,带来公司的更加强大。首先,公司定期开展的内部职工体育比赛,不仅放松了心情,缓解了工作压力,而且还使员工内部关系更加融洽和睦,从而为组织带来更大的绩效。其次,公司的各个宣传栏及时把公司的重大活动议程、新实施的公司规章条例张贴公布,使职工能够看到公司的发展和变化。再次,公司对职工的工作表现有明确的奖惩规定,保证做到奖罚分明,是非分明,使职工能够各尽其责,兢兢业业。对职工的奖惩的通知、通报,及时下发通知到职工,使其他职工引以为鉴,学习榜样,自觉纠正不良行为,端正工作态度。对个别员工的批评,本着充分尊重人的前提,向其做细心开导指正,使其在心理上更加感到公司大家庭对他的理解与关爱。另外,公司每周召开一次的管理者会议,也对企业运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讨论和总结,各抒己见,畅所欲言,并形成解决意见,充分发扬民主,使各个部门能够做到良好的沟通与协调,从而更有利于企业各项决策开展与执行。各个车间所进行的班组成员会和厂间全体成员会对近一段时间内出现的生产问题,员工在公开的场合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见解,使员工感受到自己的主人翁地位在公司得到保障和认可,更加对组织充满信心,更加安心投入地为组织工作。最后,公司在厂地内的一些醒目位置都设有宣传标语,例如领跑行业,永不停步,职工餐厅内的标语之一我靠新港生存,新港靠我发展。这些公司标语使员工看后心中都有一种自豪感和成就感,激发员工的创造性和积极性,自觉为公司创造更大的利益。
3、日常工作和生活中出现的问题及其处理解决方法
一个企业或组织的生产和管理不可能完美无缺,毫无问题出现。企业或组织它们都是在不断地改进和探索中逐步成长起来的,针对日常工作和生活中出现的问题和突发事件,作出有效地处理和解决。而对突发事件的解决和处理,可以建立预警机制,做好事先预防和防范,保证组织各项活动正常有序的进行。在新港集团的日常工作和生活中,同样会有一些问题和特殊情形出现。因此,公司的管理人员就有必要采取积极有利的措施,将出现的问题解决和处理好。同时,要对成功解决问题的经验和方法进行归类总结,以避免日后再次发生相类似的问题,或者为再次出现的类似问题提供处理依据和解决机制。新港集团日常工作和生活中所出现或可能出现的问题及其解决和处理方法,也可以说是个人的建议,有以下几点分析:
第一,公司中个别管理人员为了一己私利,中饱私囊,而损害大多数成员的利益和公司利益。对此,公司所形成的每周召开一次管理者例会的惯例,可以对各位管理者强化清正廉洁的管理理念,并将对违规违纪的人员的处理决定予以公开,起到警钟长鸣,防微杜渐的作用。同时,公司的审计部门要做好监督审查工作,加大办事力度,提高自身素质,对于查出的有损公司利益的人员绝不姑息,绝不纵容,公司董事会要对其严厉惩治,情节恶劣的并对公司利益造成重大损失的,要将其移送司法机关处置。
第二,对于生产车间在生产过程中发生的意外事故造成人员伤害的问题。公司要依据生产安全条例对受害员工及其家属做好妥善处理,并定期开展对员工的安全生产培训工作,力争将安全生产意外事故的发生率降低到最低点,切实做到有效保障和维护员工的生命安全和人身健康。在职工生活中所发生的因用电、用火等不正确操作所造成的安全问题,公司一方面要加强对住宿职工的安全教育,使职工清楚的认识到不当用电源盒火种的危害性,增强自我安全意识;另一方面,公司要健全和完善相关处罚制度,对于造成安全事故的直接当事人要给予严肃处理,给其他职工以安全警示作用。
第三,对于公司财产浪费问题。公司首先要认真开展公司全体员工的节约资源,有我做起的工作。最后一位离开办公室的员工要随手将工作着的电脑、空调、饮水机和电灯关死以后,在离开。日常中,看到没有拧紧正在流水的水龙头,要过去随手拧紧。在宿舍中,各宿舍舍长要强调宿舍成员不应浪费水电,晚上休息要按时熄灯。公司的高层要亲自作出表率,给下属树立节约资源的榜样真正形成节约资源的良好个人习惯和企业环境。
4、公司的管理人员上班时间没有穿着统一的职业服装,就这一点公司领导可以规范服装的统一事情。工作服装统一,可以有利于塑造企业形象和深化企业文化。如果工作过程中,本公司的其他员工看到整齐的穿着,而外来人员同样也会对公司的精神面貌有很好的称赞。同时,对企业文化业有更加深刻的印象
三、实习对今后道路的影响
通过在职的一个多月工作实习,我深感自己的不足,比如容易被挫折绊倒,情绪容易受波动,工作耐心度还差于自己的同事。因此,我会在以后的工作学习中更加努力,取长补短,需心求教。相信自己会在以后的工作中更加得心应手,表现更加出色!不管是在什么地方任职,都会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