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海洋资源的措施范文

时间:2023-11-23 17:50:5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保护海洋资源的措施,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保护海洋资源的措施

篇1

关键词:海洋资源;开发利用;海洋环境污染;可持续发展;建议

中图分类号:X834 文献标识码:A

1 引言

21世纪人类正面临着人口、资源、环境、发展等问题的严峻考验,PRED问题越来越备受人类关注,寻找新的发展空间已经成为各国政府和科学家面临的重大课题。鉴于陆地资源的开发利用日趋极限及陆地生存环境的日益恶化,加上传统的海洋资源丰富理念,人类社会逐渐从陆地回归到海洋,目的是将解决人类社会生产生存发展的问题的希望寄托于海洋。海洋因此也将成为人类赖以生存与发展的空间。海洋资源是自然资源的有机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自然价值、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中国海域纵跨3个温度带,分别为暖温带、亚热带和热带,具有海岸滩涂生态系统和河口、湿地、海岛、红树林、珊瑚礁、上升流及大洋等各种生态系统。中国海洋生物物种、生态类型和群落结构表现为丰富的多样性特性[1]。但海洋资源的地域组合存在很大差异,海洋的开发利用状况不同,海区自然灾害和人类开发所造成的污染程度也有很大差异,因此,要综合分析不同海洋的海洋资源及其开发潜力,充分发挥我国海洋资源优势,在开发中制定严谨的管理法律,加强对海洋资源的保护,以实现海洋资源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 我国海洋资源概况

人们对海洋资源的理解和定义是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而产生和发展的。狭义上讲,海洋资源指的是能在海水中生存的生物,溶解于海水中的化学元素和淡水、海水中所蕴藏的能量以及海底的矿产资源。广义的海洋资源,除了上述能量和物质外,还把港湾、海洋航线、水产资源加工、海洋上空的风、海底地热、海洋景观、海洋里的空间乃至海洋的纳污能力都视作海洋资源。因此,海洋资源指海洋所固有的或在海洋内外应力作用下形成并分布在海洋地理区域内的,可供人类开发利用的所有自然资源,范围涵盖海底矿产资源、海洋航运和港口资源、海洋能源、海水和海水化学资源以及海洋生物资源等[2]。

2.1 海洋资源种类划分

海洋资源种类繁多,根据不同的研究需要,可以分成不同种类。根据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可以将其分成生物资源、矿产资源、化学资源和能源资源;按照海洋资源性质、特点及存在形态,可分为6大类:①海洋生物资源:包括渔业资源、海洋药物资源和珍稀物种资源等。②海底矿产资源:包括金属矿物资源(金属砂矿、基岩金属矿、大洋多金属结核等)、非金属矿产资源(非金属砂矿、海底煤炭磷灰石和海绿石、岩盐等)、石油和天然气资源。③海洋空间资源:包括海岸带区域、港口和交通资源、环境空间资源。④海水资源:包括盐业资源、溶存的化学资源、水资源等。⑤海洋新能源:包括潮汐能资源、波浪能资源、海流能资源、温差和盐能产资源、海上风能资源等。⑥海洋旅游资源:包括海洋自然景观旅游资源、娱乐与运动旅游资源、人类海洋历史遗迹旅游资源、海洋科学旅游资源、海洋自然保护区旅游资源等。

2.2 我国海域概况

我国濒临黄海、东海和南海, 渤海是我国的内海,四海相通总面积为 473万km2。按照《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可划归我国管辖的海域面积近 300 万km2, 相当于我国陆地国土面积的近 1/3。我国大陆岸线长约18000 km,岛屿岸线长约14000km; 我国大陆和岛屿岸线曲折,海区500m2以上的岛屿有 6536个, 面积在10km2以上的海湾有160多个, 宜建港的海湾和大河河口共有118个。

我国海域地跨温带、亚热带和热带, 有大量河流入海, 沿岸水域有机质和营养盐极为丰富, 每平方公里海域年平均生物生产量达到 302 t。我国海域海洋生物物种高达 20278 种, 约占世界海洋生物物种的 1/4 以上; 滩涂浅海生物达 2950种,适合养殖开发的经济生物多达238种。我国海域渔场面积为280万km2, 适宜人工养殖的浅海和滩涂面积共 133 万hm2。我国海底矿物资源比较丰富。估计我国海洋石油资源量约406亿t, 其中近海246亿t、深海160亿t, 海洋天然气资源量为8.4万亿m3。已探明海滨砂矿储量约16.25亿t,其中金属矿为 0.25 亿t、非金属矿为 16 亿t。我国海洋可再生能源理论功率约为 4~5亿kW, 包括潮汐能、波浪能、海流能、温差能等。海水资源主要利用方向是制盐,提取钾、溴、镁等化学元素,海水淡化和海水直接利用等。此外, 我国滨海旅游资源亦很丰富,具有开发价值的旅游景点共有1500多处, 其中有规模较大的海边沙滩 100 多处,重要景区 273 处[3]。

3 我国海洋资源开发现状与海洋环境污

染分析3.1 海洋资源开发现状

近年来,世界上海洋领域备受重视的开发主要集中在海洋油气开采和海洋能源开发利用两个方面。至于其他方面的开发利用程度,尚无商业性的实际进展[4]。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海洋经济发展迅速,年均增长速度近20%,国家海洋局公布的《2006年中国海洋经济统计公报》的数据显示,2006年我国海洋生产总值为20958亿元,占同期国内生产总值的10.01%。由此可见,海洋经济已经成为我国经济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5]。尤其是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海洋产业发展迅速,海洋经济的增长速度大大超过我国国民经济的增长速度,达20%以上。海洋水产业总值达1445.27亿元,占海洋产业总产值的50.6%;海洋油气业总产值212.74亿元,占海洋产业总产值的7.5%;海洋盐业总产值为45.5亿元,占1.5%;沿海造船业总产值达193.84亿元,占6.8%;海洋交通运输业的总产值达540.6亿元,占18.9%;滨海旅游业收入达419.75亿元,占14.7%[6]。

但是我国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与发达国家相比总体水平还比较落后,目前中国海洋开发的综合指标仅为3.4%,这不仅低于海洋经济发达国家 14%~17%的水平,而且低于5%的世界平均水平。我国海洋资源开发利用目前主要以矿产资源为主。

沿海省份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前沿地区,而海洋资源又是这些省份的独有资源。为了避免海洋资源的过度开发利用,以及海洋生态的破坏,就需要对我国沿海省份海洋资源承载力进行评估,而开展海域承载力的研究将有助于实施海洋可持续发展战略[7]。根据评估的结果对各省份在未来阶段的海洋资源开发提出对策,从而实现我国海洋资源的可持续发展。通过选取19项具有代表性的指标,经过指标数据线性变化法的归一化处理,利用聚类分析的方法,将沿海省份海洋资源承载力分为供给功能、经济功能和环境功能3类,对我国11个沿海省份2008年海洋资源承载力进行比较分析表明,海洋资源承载力最高的是广东和山东,其次是天津、上海、福建、辽宁、江苏、浙江和海南,海洋资源承载力最差的是河北和广西[8]。

3.2 海洋环境污染现状

海洋污染物种类众多,从形态上分有废水、废渣和废气。根据污染物的性质和毒性,以及对海洋环境造成危害的方式,大致可以把污染物的种类分为以下几类:油及其产品、重金属和酸碱、农药、放射性核素。

海洋中约 80% 的污染物质都来自于陆源。一系列数据与事实表明,近海区域正逐渐成为陆源污染的主要纳污场。伴随着工业化进程,许多国家或地区的 90% 以上的废水和 70% 的工业废物,在未经任何处理的情况下排入沿海水域。意大利环境联盟在 20 世纪 90 年代末发表的调查报告中就指出:随着工业发展及人口增加,每天陆地上产生的污水和污物也大量增加。这些污水污物进入海洋后,给海洋生态环境造成极大危害[9]。

随着人类的经济活动不断向海洋迈进,使近海污染状况日益加剧。据全国海洋环境监测网监测,我国近海污染范围不断扩大,氮、磷、石油和有机物污染明显,渤海沿岸有217个排污口,接纳了我国沿海污水排放入海总量的32%和陆源污染物入海总量的47%。据统计,我国每年直接排入近海的工业和生活污水约80亿t,其中石油14.4万t,铅6131t,砷1万t,汞78.5t,使海域污染范围扩大,污染程度加剧。此外,海域污染事件发生频率增加,对海洋环境造成了巨大威胁。据统计,1980~1997年,我国海域共发生赤潮380起,1998年珠江口发生的密氏裸甲藻赤潮,造成养殖业损失达35亿元[10]。同时,由于过量捕捞,海洋中生物的生态平衡也已遭到严重破坏,许多鱼类濒临或已经灭绝(图1)。

目前,我国对海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正处于起步阶段,海洋资源的开发程度较低,并且由于技术等原因开发利用效率不是很高造成了海洋环境的污染,这些污染大致由开发海洋过程的污染和陆源污染组成。海洋污染如不及时治理与维护将造成恶性循环,威胁海洋资源的质量,也将降低其本身的资源利用价值,因此,保护海洋资源迫在眉睫。

由图1可见,我国东部沿海污染较重,同时渤海湾和浙江海域海水污染程度也较重,广州附近海域海水污染程度较小,其中由于渤海是内海,海水的交换能力差,海水的自净能力弱,污染较重。因此在工业布局和设置废水排放点时,应考虑到水体的交换能力,同时分散分布污染物排放地点。

从图2可以看出,径流和点源排放和空气污染在海洋环境污染中占有绝大部分比重,为77%;船舶和倾倒也占有约20%的比重,为了提高海洋环境质量,从源头入手,截断污染物的来源。因此,对海洋污染的保护要从污染源和传播过程两方面进行着手。

我国海洋资源丰富,但无序的开发会给海洋资源造成巨大损失和破坏,不但不能发挥海洋资源的巨大优势以促进经济增长,而且由于物质在自然界的循环流动会影响海洋甚至整个生态平衡和可持续发展。为此,在开发利用海洋资源时要考虑到海洋的承载力问题,此外,更要加强防治海洋资源开发利用时的环境污染问题,在开发海洋资源时避免盲目性,要增强开采的有序性。充分利用我国丰富的海洋资源,为实现我国海洋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做出长远规划。

4 对策与建议

我国海域面积辽阔,海洋资源丰富,但人均占有量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合理开发,高效利用海洋资源对于我国国情来讲显得尤为重要。不同海域海区海洋资源承载力不同,在开发利用时应该对海洋资源做出客观合理的评价,进而制定出不同开发利用方案,防止盲目开发。虽然我国对海洋资源开发利用方面有相关的法律条文规定,但并不完善,还存在漏洞,因此,要加强政府的管理力度完善管理措施,加强对海洋资源利用的立法保护。针对海洋资源的可持续开发提出的几点建议。

(1)建立海洋自然保护区,让人们在思想观念中有保护海洋环境的感官认识,进而逐渐在实践中加以实施对海洋资源的保护。建立海洋自然保护区对维护海洋生物多样性和防止海洋污染有重要意义,对维护海洋资源开发的可持续发展有积极促进作用。

(2)加强对海洋资源利用的立法保护。目前,我国在开发利用海洋方面的立法仍然有待完善。

(3)加强对海洋资源和海洋利用方面的知识普及。即加强对海洋环保知识的宣传力度,向整个社会发出倡导,在教育中也要向学生渗透保护海洋资源的思想,整体上提高保护海洋资源,保护环境的观念意识。用实际行动向整个国际社会做出呼吁。

(4)在提高工业废水排放标准的同时也不能忽视生活污水的排放标准,此外还要减少农业中农药的使用量,减少水体富营养化现象尤其是赤潮的发生,这样能够提高海洋的水质,进而提高海洋环境质量。

(5)加强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我国目前在海洋资源开发利用时资源的利用率不高,发生严重的浪费现象,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技术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的步伐不一致所导致,技术发展水平落后于现阶段的经济发展要求,因此,要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充分利用资源减少浪费现象,首先要提高海洋资源开发利用的技术水平。

(6)调整海洋经济产业结构,综合开发海洋资源,全力开展海洋文化,加强海洋文化软实力水平的提高。

参考文献:

[1]佚 名.中国海洋保护区分布[EB/OL].[2008-03-11].

[7]狄乾斌,韩增林,刘 锴. 海域承载力研究的若干问题[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4,20(5):51-52.

[8]任光超,杨德利,管红波.国沿海省份海洋资源承载力比较分析[J].黑龙江农业科学,2011(10):65-68.

篇2

关键词:海洋渔业;资源管理;预警原则;应用

中图分类号:F326.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70632222

1 预警原则在我国海洋渔业资源管理中应用的必要性

海洋Y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组成,专属经济区海洋环境的保护和科学开发,是当前海洋事业发展中的首要任务。当前,我国海洋渔业资源的管理面临着很大压力,由于过度捕捞使得很多鱼种濒临灭绝。1982年《联合国海洋法公约》颁布后,全球海洋渔业资源管理进入了370.4km专属经济区,中国渔业作业范围大大缩小,加大了中国海洋渔业资源养护的压力。在《联合国海洋法公约》颁布后,中国与日本,韩国分别签订了《中日渔业协定》和《中韩渔业协定》,来解决海洋的共同渔业问题。2000年又签订了《中越北部湾渔业合作协定》,规定双方按照规定进行作业,并接受双方互相监督和检查。并要求在过渡性安排水域进行作业的渔船每年要减少1/4,4a以后全部退出对方水域。随着3国协议的生效,中国渔民逐渐从传统作业渔场退出,进行中国近海作业,大大减少了渔民作业场地,迫使部分渔民寻找新的出路。加强海洋渔业资源的养护,将预警原则纳入到相关法规中,将有效防止海洋渔业资源的继续恶化。

2 预警原则在我国专属经济区适用构想

2.1 加强监测力度

当前,澳大利亚和日本等国已经建立了《海洋生物资源法》和《海洋生物资源养护和管理法》,对海洋渔业资源管理和养护已经有了一定程度的重视,而在我国未来制定的《海洋生物资源养护和管理法》,可以将预警原则作为一般性的规定纳入到法律规定中,在《海洋生物资源养护和管理法》出台之前,可以先将我国现行的《渔业法》进行修订,明确规定预警的具体措施,如休渔制度,渔船报废制度,预警参考点和捕捞许可制度等。

健全的海洋环境监测体系是保证海洋进行有效管理的重要保障。我国相关部门必须在现有海洋环境监测体系基础上进行不断的完善,提高海洋环境监测技术的整体水平和相关工作人员的专业技能,加大对海洋监测体系的研究,获得更加详细、准确、科学的监测资料,对海洋生物的种类、数量也要更加详尽地掌握。还需要拓宽检测工作的领域,加强海洋生态保护、相关生物与赤潮以及海域功能区的监测,将我国专属经济区海洋渔业环境的监测更加细化,将海洋真实地描绘出来。要加大对专属经济区域海洋生物的监测频率,增加监测站点的数量和密度,使获得的信息更加准确。

2.2 建立完善的海洋渔业预警体系

专属经济区的海洋管理包括多个部门,如海洋局、交通部、环保部等。为了能够更好地进行预警监测和管理,可以在下属部门设立专门的海洋环境预警体系,明确其职能,以便更好地进行工作。在建立独立预警监测部门后,建立与之相配套的法律法规,保障海洋检测预警体系工作的政策运转。为了扩大预警原则的推广范围,可以在近海海洋渔业资源问题严重的地方进行试点使用。如在胶州湾或者福建沿海等污染较为严重的地方,结合当地海域渔业资源的实际情况,对预警措施使用的成本、收益和风险进行评估,并采取具有针对性的预警措施。可以设立预警参考点和海洋自然保护区,实施禁渔制度和捕捞限额制度,加入预警原则,根据试点的实验效果逐渐向中国各个海域扩展。

2.3 加大海洋环境风险评估

风险评估是预警原则实施的重要条件之一。在海洋生物管理中,必须对海洋中存在的潜在风险进行评估和预测,对专属经济区中的生产开发等活动进行有效的风险评价,对这些开采活动可能造成的风险进行评估,防止这些开采活动对海洋渔业产生危害。对海洋生物的生活习性和具体人类活动存在的风险进行评估,根据实际情况对海洋渔业采取一定的保护措施,防止海洋生物因为自然或者人为因素而受到威胁。

3 结束语

在当前全球海洋资源管理中,资源养护已经成为海洋生物资源管理中最为重要的环节。对于我国海洋资源不断恶化的局面,大大增加了近海渔业资源开发的压力。所以,我国有必要针对现在发展状况将预警原则纳入到海洋渔业资源开发的基本原则中,并针对实际情况采用相应的对策,改变当前我国严峻的海洋状况,促进海洋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篇3

关键词:海洋新兴产业;问题;可持续发展;对策

中图分类号:F06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10-00-01

一、海洋新兴产业的基本内涵

海洋新兴产业是以新型海洋资源开发为特征,以海洋科技创新发展为支撑,具有高投入、高风险和高增长潜力的战略型海洋产业类群,代表着海洋产业发展的趋势和方向。由于海洋新兴产业附加值较高,核心技术优势明显,对经济社会的贡献大,属于知识密集型、技术密集型产业,因此,海洋新兴产业对于我国经济结构的调整优化升级具有重要作用,将会是引领海洋经济发展方向的朝阳产业。

二、我国海洋新兴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产业尚未形成一定的规模

据有关资料统计显示,目前为止,我国新兴海洋产业增加值占海洋生产总值比重不足0.3%; 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占比更小,不足2%,新兴海洋产业还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尚未形成一定的规模,发展空间巨大。

(二)面临资源与环境的双重压力

当前,我国重化工工业项目大部分都向沿海转移,而且这种转移的是一种趋势,一方面,沿海城市要担负国家赋予的责任,另一方面可能海洋生态环境就会受到影响。所以,临海(港) 工业发展与海洋生态环境保护之间就存在着矛盾,而且这种矛盾越来越加剧。因此,如何转变海洋经济发展方式,科学开发利用海洋资源,有效保护海洋生态环境,更好协调二者之间的矛盾成为发展海洋新兴产业过程中必须面对的一个重大现实问题。

(三)科技含量不高,自主创新能力不强

从目前来看,我国海洋新兴产业的发展取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但是就科技含量来说,还显得较为薄弱,并且在一些关键领域缺乏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与世界先进国家的海洋新兴产业发展更是差距明显,产业自主发展能力比较弱。

(四)产业结构趋同

我国沿海产业结构趋同现象明显,就临海产业主要以石化、钢铁为主,沿海港口也把石油、铁矿石码头等作为建设的重点。而海洋新兴产业的发展等明显处于初级阶段,显得不足。产业结构趋同给海洋新兴产业发展带来了不利影响。

(五)缺乏相关激励政策

从当前来看,我国虽然在产业规划上把海洋经济和海洋新兴产业作为一个发展重点,但是从国家的财政、货币、税收政策等宏观调控措施上还缺乏相应的配套政策,更没有明确的激励措施,在资本市场、等方面,海洋新兴产业的优势、影响力还没有充分体现出来。此外,我国还缺乏海洋新兴产业的领军人才,在培育海洋产业领域高端人才方面还没有很好的激励政策。

三、我国海洋新兴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一)加快实施“科教兴海”战略,构建海洋新兴产业人才支撑体系

我国海洋经济的发展整体落后与世界先进水平,主要原因是海洋产业的技术能力还没有充分挖掘发挥,因此,我国应在海洋生物资源综合开发、海洋污染防治和生态保护等关键技术领域开展科技攻关和成果的推广应用,为海洋经济的发展提供技术支持。此外,海洋新兴产业的发展离不开大量的专业人才,因此,要大力加强海洋专业人才的培养。首先,要优化高校专业的设置,增加海洋经济相关专业;其次,要突破传统教学模式,将海洋经济融入教学过程。最后,应开展校企合作,为涉海专业人才提供实践平台。

(二)促进产业集聚和区域集聚,建设陆海一体的海洋新兴产业体系

充分利用我国发展蓝色经济,打造蓝色经济区的战略机遇,打破海陆分离的传统理念,将海洋资源的利用纳入整个城市的发展规划,并根据海洋功能区划来布局海岸产业,用陆域经济来支撑海洋经济,以此为契机来推动陆海协调发展,推进海洋产业优化升级。要注重三个转变:一是从资源依赖型向技术带动型转变。二是从数量增长型向生态环境和产品质量安全型转变。三是从分散自发型向区域统筹型转变。

(三)加快海洋产业集群建设,实现海洋新兴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

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推进海洋产业集群建设,合理配置海洋资源,走低耗能、高效益、无污染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实现海洋新兴产业的结构调整和体系优化。

(四)加快海洋新兴产业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增强产业竞争力

积极开发海洋高新技术,为海洋产业奠定资源储备和技术基础。

在海洋科技创新的基础上,重点发展海洋生物医药、海洋食品精深加工、海洋高端装备、海洋保健产品的开发等高端产品的研发和推广,增强海洋产业的竞争力。

(五)转变海洋经济增长方式,加强蓝色循环经济的带动作用

在实现蓝色循环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改变高消耗、高污染的海洋经济增长方式。政府应出台发展蓝色循环经济的政策措施,制定发展蓝色循环经济的战略规划,规划的内容应注重培育海洋新兴产业、降低能源消耗、清洁生产、保护海洋环境等方面,积极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逐步形成以高新技术为核心,加工制造业和基础产业为支撑,服务业全面发展的海洋产业新格局,将海洋经济与海洋资源与环境、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起来。

(六)加强政府对海洋新兴产业发展的引导,建立海洋产业信息服务体系

政府应对海洋新兴产业发展出台相应的政策措施,一是要不折不扣的落实中央出台的财税、金融等方面的支持鼓励海洋产业发展的政策,保证政策落地,对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要重点扶持。二是规范财税政策,促进海洋新兴产业的科技创新和经济增长。三是建立和发展风险投资措施。四是完善新兴产业科技信贷措施。

参考文献:

[1]朱坚真,吴壮.海洋产业经济学导论[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

[2]伍业锋.海洋经济:概念、特征及发展路径[J].广州:产经评论,2010(3).

篇4

日前,国务院批准了《全国海洋主体功能区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展规划司和国家海洋局战略规划与经济司主要负责同志共同接受了采访。

有利于加快海洋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问:请介绍一下《规划》出台的背景。

答:《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明确提出:“海洋既是目前我国资源开发、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也是未来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空间。鉴于海洋国土空间在全国主体功能区中的特殊性,国家有关部门将根据本规划编制全国海洋主体功能区规划,作为本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另行实施”。

为此,国家发展改革委和国家海洋局组织成立了跨部门和跨领域专家组成的规划编制组,开展规划编制,历经多轮征求意见、修改完善,形成规划送审稿并经国务院批准实施。这标志着我国主体功能区战略和规划实现了陆域国土空间和海洋国土空间的全覆盖。

问:编制实施《规划》有什么重大意义?

答:《规划》是推进形成海洋主体功能区布局的基本依据,是海洋空间开发的基础性和约束性规划,对于实施海洋强国战略和增强海洋可持续发展能力等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编制实施《规划》是加快海洋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促进结构优化升级的迫切需要。海洋空间开发模式不合理是导致海洋过度开发和不可持续的重要原因。我国海洋开发还处于粗放型阶段,海洋产业多以资源开发和初级产品生产为主,“重规模,轻质量”的海洋经济发展方式,导致我国海洋产业结构低质化,海洋经济布局趋同化。高消耗的能源重化工产业向滨海集聚的趋势明显,围填海规模不断增加,对海洋生态环境压力越来越大。因此,通过明确不同海域的主体功能定位和发展方向,有利于把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调整优化经济结构的要求落实到具体海洋空间上。

其次,编制实施《规划》是促进海洋空间协调发展、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的迫切需要。目前,我国绝大部分海洋开发利用活动发生在近岸海域,可利用岸线、滩涂空间和浅海生物资源日趋减少,近岸过度开发问题突出,但深远海开发不足问题也比较突出。这不仅关系到我国海洋空间的可持续开发利用,也关系到我国海洋发展的未来。因此,在优化调整近岸海域开发模式的同时,在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及其他管辖海域,培育发展若干资源条件优越、环境承载能力强的重点开发区域,促进深远海海洋资源勘探开发和部分边远岛礁及其周边海域开发,有利于促进海洋空间协调发展、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

第三,编制实施《规划》是建设海洋生态文明、增强海洋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迫切需要。我国近岸海域污染总体形势严峻,辽东湾、渤海湾、胶州湾、长江口、杭州湾、闽江口、珠江口及部分大中城市近岸局部海域污染严重。受全球气候变化、不合理开发活动等影响,近岸海域生态功能退化,海洋生态灾害频发,典型海洋生态系统受损严重,部分岛屿特殊生境难以维系。在推进形成海洋主体功能区过程中,一方面引导海洋开发活动向发展条件好的区域适度集聚,使集聚程度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另一方面,对我国传统海洋渔场、海洋各类保护区等涉及海洋生态安全的敏感区域进行保护,限制或禁止进行大规模高强度集中开发活动和对海洋生态环境有较大影响的沿岸开发活动,有利于进一步推动海洋生态文明建设、增强海洋可持续发展能力。

坚持科学的海洋空间开发导向

问:推进形成海洋主体功能区的基本理念是什么?

答:推进海洋主体功能区的形成,必须立足我国海洋空间的自然状况,坚持科学的海洋空间开发导向,遵循海洋经济发展规律,与海洋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依据的基本理念包括:

一是符合海洋可持续开发利用的理念。不同海洋空间的自然状况不同,其资源环境承载力也不同。开发不当或过度开发导致的海洋生态损害需要较长时间才能恢复,甚至难以恢复。因此,要据不同海域的自然属性和海洋资源环境承载力,科学确定不同海域的主体功能,控制海洋空间开发强度,合理安排开发内容、开发方式及开发时序,实现海洋可持续发展。

二是明确不同海域主体功能的理念。海洋开发具有多宜性,同一海域按照自然属性会有多种功能,也可以有多种开发方向,但必有一种主体功能。明确不同海域的主体功能,并据以确定发展的主体内容和主要任务,避免因主次功能不分带来的不良后果。符合主体功能定位或与主体功能相协调的功能可作为该主体功能区的次要或其他功能。同时,要根据主体功能定位配置公共资源,完善法律法规和政策,综合运用各种手段,引导开发主体根据不同海域的主体功能定位,进行控制或有序开发。

三是优化海洋空间布局的理念。海洋空间是滨海地区经济发展的载体。海洋空间布局调整对转变海洋经济发展方式、优化海洋资源配置、提高战略资源储备等具有重要作用。目前我国近海开发强度和规模已经很大,但深远海开发不足,不同沿海地区海洋产业结构趋同现象严重。要引导产业注重海洋生态效益,优化和规范近海开发活动,在坚持可持续开发理念的前提下,优先和重点支持深远海开发活动。

四是调控海洋开发强度的理念。我国高强度开发主要集中在海岸带城镇区、工业区、港口及其周边海域,大面积的海域利用包括海水养殖区、传统渔场、海洋保护区等,要以保障水产品安全供给或提供生态服务功能为主,严格控制开发强度和捕捞强度,必要时实施禁止性开发措施。即使适宜进行围填海、港口建设等高强度集中开发的海域,也要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进行严格的生态环境评估,控制和减少对周边海域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

五是强化海洋生态功能的理念。近年来我国滨海地区不合理的海洋开发活动,已经导致海洋生态功能出现退化。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把改善海洋生态环境作为提高居民生活质量的重要内容,把保障和增强海洋生态服务能力作为蓝色国土空间开发的重要任务,为子孙后代保留更多的自然海洋美景。

我国海洋空间划分为四类区域

问:如何理解“海洋主体功能区”中“主体”的含义?

答:“主体功能区”就是强调一定的国土空间单元具有多种功能,主体功能虽然并不排斥其他从属功能,但必有一种主体功能。如,陆域国土空间的农产品主产区,以提供农产品为主体功能,但也可以适当发展农产品加工等产业,重点生态功能区以提供生态产品为主体功能,但也可以适当从事资源开发和旅游开发等活动。

《规划》依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强度和未来发展潜力,将海洋主体功能区按开发内容分为产业与城镇建设、农渔业生产、生态环境服务三种“主体”功能。产业与城镇建设功能主要是为产业和城镇建设提供空间和资源;农渔业生产功能主要是提供海洋水产品;生态环境服务功能主要是提供生活娱乐休闲的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调节气候、释氧固碳等生态服务。

问:《规划》是如何划分海洋主体功能区的?以什么为依据?

答:《规划》将我国海洋空间划分为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四类区域。四类区域是基于不同海域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强度和未来发展潜力,以是否适宜或如何进行高强度集中开发为基准划分的。

优化开发区域,是指现有开发利用强度较高,资源环境约束较强,产业结构亟需调整和优化的海域。该区域主要集中在海岸带地区,承载了绝大部分海洋开发活动,海洋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海洋资源供给压力较大,必须要优化海洋开发活动,加快海洋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重点开发区域,是指在沿海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发展潜力较大,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较强,可以进行高强度集中开发的海域。该区域包括国家批准的沿海区域规划所确定的用于城镇建设、港口和临港产业发展、海洋资源勘探开发、海洋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的海域。高强度集中开发活动大都会改变海域的自然属性,或给海洋自然环境带来难以恢复的影响,因此应严格控制其规模和面积。

限制开发区域,是指以提供海洋水产品为主要功能的海域,包括用于保护海洋渔业资源和海洋生态功能的海域。在该区域必须限制高强度的集中开发活动,但允许开展有利于提高海洋渔业生产能力和生态服务功能的开发活动。

禁止开发区域,是指对维护海洋生物多样性,保护典型海洋生态系统具有重要作用的海域,包括海洋自然保护区、领海基点所在岛屿等。在该区域除法律法规允许的活动外,禁止其他开发活动。

“一带九区多点”海洋开发格局

问:未来海洋国土空间将形成什么样的格局?

答:《规划》提出,到2020年主体功能区布局基本形成之时,形成“一带九区多点”海洋开发格局、“一带一链多点”海洋生态安全格局、以传统渔场和海水养殖区等为主体的海洋水产品保障格局、储近用远的海洋油气资源开发格局。具体来看:

――构建“一带九区多点”海洋开发格局。以海岸带为主要载体,调整优化以辽东半岛海域、渤海湾海域、山东半岛海域、苏北海域、长江口及其两翼海域、海峡西部海域、珠江口及其两翼海域、北部湾海域、海南岛海域等九区组成的近岸海域空间布局,保障国家沿海发展战略所确定的重点城市、重点产业和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的有效实施,形成我国海洋开发战略格局。

――构建“一带一链多点”海洋生态安全格局。努力保护北起鸭绿江口,南到北仑河口,纵贯我国内水和领海、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全部海域的生态环境,形成蓝色生态屏障;以遍布全海域的海岛链和各类保护区为支撑,加强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以保护和修复滨海湿地、红树林、珊瑚礁、海草床、湖、入海河口、海湾、海岛等典型海洋生态系统为主要内容,构建海洋生态安全格局。

――构建以传统渔场和海水养殖区等为主体的海洋水产品保障格局。以我国传统渔场、近岸养殖区和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为基础,控制近海捕捞强度,规范发展海水养殖,构建覆盖我国管辖海域、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紧密结合的海洋水产品生产和供应保障格局。

――构建储近用远的海洋油气资源开发格局。确保海洋生态环境安全和战略资源储备,合理控制近海油气资源开发规模,支持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油气资源的勘探与开发,建设深远海海洋战略资源接续区,推进形成“储近用远”的海洋油气资源开发格局。

推动各地优化调整海洋产业结构

问:围绕《规划》实施,国家将采取哪些举措?

答:发展改革部门、海洋行政主管部门将会同有关部门和地方认真贯彻实施《规划》提出的目标和任务,严格按《规划》中推进形成海洋主体功能区布局的各项措施开展工作,制定相关政策,重点谋划开展以下工作:

一是开展《规划》宣传解读工作。多层次、多渠道、有针对性地开展《规划》宣传培训活动,使社会各界对《规划》明确的基本概念、基本理念和主要内容有清晰的认识,对每一类海洋主体功能区的发展原则和发展方向有准确的把握,促进海洋经济和海洋事业持续健康、合理有序发展。

篇5

 

引言

 

我国拥有漫长的海岸线,海洋资源极为丰富。科学、合理地开发海洋资源,是我国发展经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重要任务内容。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以建设海洋强国为目标,积极推动海洋资源开发建设,取得了极为显著的效果,在搞活沿海地区经济方面发挥出巨大的积极作用。开发海洋资源,发展海洋经济,前提是要精准掌握海洋环境动态变化情况及相关内在规律。这正是海洋环境监测工作的重要职责。我国海洋监测工作起步于建国初期,与共和国同步成长,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日臻成熟,已经成为我国环境监测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1 当前我国海洋环境监测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五十多年来,我国海洋环境监测工作实现了长足的进步,在国家经济建设、环境资源开发与保护和抵御自然灾害方面取得的显著成效。但在实际工作中,在体制机制、技术措施方面还存在许多问题,限制了海洋环境监测工作质量的提高。具体存在如下几方面问题。

 

1.1 管理体制有待完善

 

海洋环境监测工作是一项跨领域的综合性学科,具有很强的时效性、技术性和综合性。由于涉及范围广,影响因素多,运用资源巨大,海洋环境监测工作的顺利开展,离不开科学、完善、高效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当前我国海洋环境监测工作管理体制尚未完善,在具体工作中还存在很多缺陷和不足。对高效顺畅开展海洋监测工作造成了一定程度的负面影响。建立健全管理体制,是我国海洋监测事业面临的一项关键性工作,对于海洋监测事业今后的健康发展具有着十分重要的深远影响。管理体制的建立,需要坚实的制度保障。目前,我国海洋环境监测工作在职能明确、人员考核、监测网络建设、海洋灾害及海洋污染事故损害评估方面亟待完善和规范。

 

1.2 监测人员业务素质有待加强

 

海洋环境监测是一项技术性要求极高的工作。海洋环境监测主要是对海水、水文、地质、大气等进行监测,收集、整理并分析相关信息,以供相关工作决策参考。具体工作中需要使用大量现代化高科技监测设备,对于工作人员的业务水平要求较高。此外,海洋监测工作费用较多,工作容错率较低,进一步提高了对业务人员的技能水平要求。当前我国海洋环境监测工作环境恶劣,工作经费紧张,不仅影响了监测设备及时更新换代,更对培养技术人才,打造稳定的监测人员队伍十分不利。许多监测工作人员没有经历过系统的专业培训,业务水平不高,对于监测手段、设备不熟悉,影响了海洋环境监测工作的高效开展。

 

1.3 技术手段有待加强

 

海洋环境监测属于综合性应用学科,各种监视、勘测工作都依赖于科学的技术方法和先进的监测设备才能得以顺利进行。几年来,我国海洋环境监测技术研发工作取得了一定程度的进展,例如容量总量控制区监测技术、病虫害检测技术、难降解有机物分析技术、生理与遗传学指标监测技术、赤潮毒素与贝毒监测技术等都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但总体而言,和不断提升的工作需求相比,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海洋环境监测技术还存在很大差距。特别是我国海洋监测机构工作经费、研发经费缺乏,严重滞缓了我国海洋监测技术的发展。许多技术尚处于开发阶段,短期内不能正视投入使用,发挥应有效用。

 

1.4 监测网络需要进一步拓展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特别是海洋经济建设工作的深入推进,海洋监测工作需求日益增加,但海洋监测网络建设工作相对滞后,整个海洋监测网络发展水平甚至呈现出逐年下降势头。这和海洋资源开发建设事业大局正相违背。目前,我国沿海各大城市已经开始逐渐建立、完善海洋环境监测机构,重组全海网成为一种必然趋势。

 

2 海洋环境监测工作的发展对策

 

2.1 坚持依法治国方针,推动海洋环境监测制度体系建设

 

各级政府及相关管理部门要高度重视海洋环境监测工作的制度体系建设。国家海洋局、环境保护部等海洋管理职能部门要充分发挥管理部门的行政职能,牢固树立依法治国理念,从源头着手,通过立法的方式,完善海洋环境监测工作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通过法律的手段为海洋环境监测工作的顺畅开展夯实制度保障。要依法明确海洋环境监测工作的职能和地位,切实落实国家关于海洋环境监测工作的各项方针、政策、办法、措施。依法规范海洋环境监测行为,确保海洋环境监测工作和谐有序开展。要建立全国性的海洋环境监测管理体系,将各地区海洋环境监测工作纳入国家的统一管理之下。管理部门要加大管理、监督、引导、协调力度,各地区的海洋环境监测机构和管理单位要在国家海洋管理部门的调度和管理下积极配合,协调运作,形成工作合力,以提高各地海洋环境监测工作效率,避免重复工作、浪费资源或监测缺位情况的出现,营造和谐的海洋环境监测秩序。在具体细节上,要不断完善海洋环境监测工作执行细则和办法等相关配套制度,比如海洋监测报告制度、海洋监测人员持证上岗制度、海洋环境监测有偿服务制度等,以此不断完善,形成科学完善、切实高效的海洋环境监测制度体系。

 

2.2 打造一支作风优良、技术过硬的海洋环境监测人才队伍

 

针对我国目前海洋环境监测人员业务素质水平不高,队伍稳定性差的情况,要下大力气抓好监测人才队伍建设。首先要对现有监测人员加大专业知识技能培训力度,根据监测工作的具体需求,系统开展相关学科的培训、教育工作。同时,通过一系列具有吸引力的措施引进一些高素质的专业技术人才,形成梯队建设,推动我国海洋环境监测队伍的良性发展。要加强海洋环境监测队伍间横向的交流和学习,利用各自技术优势实现互补,从而提高我国海洋环境监测队伍的整体技术水平。

 

2.3 落实监测工作质量控制措施

 

通过科学的管理方法,加强海洋环境监管工作质量管理。相关监测工作管理部门要充分认识到海洋环境监测工作的重要意义,加强对海洋环境监测的重视程度,采取有效措施,不断强化监测工作管理力度,提高监测工作质量。通过完善制度体系建设,把质量控制的理念贯彻到各地海洋环境监测中去,融入到监测工作的具体执行过程中去,形成监测工作质量控制常态化管理,实现持续提高监测工作质量的目的。

 

3 结束语

 

我国海洋环境监测工作任重道远。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产业结构调整的深入推进,海洋资源开发与管理在国家建设体系中的重要性与日俱增。各级政府和管理部门应充分认识到我国海洋环境监测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加大深层次原因的分析探究,制定、实施针对性解决措施,不断完善监测工作制度体系建设,加大资源投入,推动海洋环境监测技术的升级换代,做好监测人员队伍建设,从而推动我国海洋开发与利用工作的不断前进。

篇6

【关键词】江苏省;海洋旅游;生态战略

十以来,随着“建设海洋强国”战略目标的出台,海洋经济已成为拉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海洋旅游以海洋为旅游场所,集观光、娱乐、探险、运动、疗养于一体,是近年来备受旅游者喜爱的新型旅游活动形式,大力发展海洋旅游,不仅有助于开发海洋、利用海洋,而且有助于保护海洋、管控海洋,促进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江苏拥有比较殷实的海洋资源,大力开发海洋旅游,将有利于形成江苏旅游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但在开展海洋旅游的过程中,如何保护海洋生态环境,保证海洋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是江苏海洋旅游业发展首先必须解决的问题。

1 .江苏省海洋旅游开发SWOT分析

1.1 优势分析

影响江苏省海洋发展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对江苏海洋旅游开发的优势进行分析,有利于集中优势,提升海洋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形成市场竞争优势。

(1)区位优势。江苏位于我国大陆东部,毗邻上海和东南亚国家和地区,既沿海又沿江,是我国经济开放度最高的省份之一,经济发展活力最强,发展最快。江苏境内有近千公里的海岸线,京杭大运河和长江从该地区穿越而过。优越的地理优势造就了苏南、苏中、苏北三地协同发展的产业格局,海洋产业发展也非常迅猛。2015年最新数据显示,江苏海洋产业总产值和以往相比继续呈现出稳步增长的趋势,海洋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增加值分别为288亿元、3037亿元、3081亿元,分别占海洋产业总值的 4.5%,47.4%和48.1%,海洋服务业占比首次超过海洋第二产业占比。

(2)资源优势。江苏省海洋资源丰富,海域辽阔,海洋动植物资源种类多样,所属海域内拥有各种虾类、龟类、鱼类、贝类等水生生物以及海带、紫菜等水生植物,这些海洋动植物具有极高的经济价值和观赏价值,给海洋旅游开发提供了充足的资源条件。同时,江苏拥有众多优良渔场,海洋资源综合指数高。现有的苏马湾、连岛等海洋旅游胜地以及苏州海洋馆、南京海底世界、常州金鹰海洋世界和南通海底世界等多个知名海洋馆也是江苏海洋旅游开发的资源优势所在。利用海洋资源的优势,加大对海洋旅游基础设施的投入,并结合当地历史和文化背景,发展特色海洋文化产业,提升海洋发展的综合实力,将是江苏海洋旅游发展的未来方向。

1.2 劣势分析

(1)生态环境脆弱。据《2013年中国海洋质量公报》和《2013年江苏省海洋质量公报》数据显示,近年来,随着海洋旅游的兴起,大量旅游者涌入沿海地区,甚至超过了当地环境能够承受的容量,对当地的海洋自然生态环境造成了十分严重的影响,海洋自然、人文资源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这种破坏反过来又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海洋旅游产品的吸引力,导致海洋旅游产业竞争力的下降,影响了海洋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此外,由于沿海渔民普遍缺乏生态保护意识,加之当地政府缺乏足够的重视和引导,导致沿海养殖业和种植业缺乏规划和监管,超出了当地环境承载力,日益加重了沿海海域的污染,使近海养殖业品种的种类大为减少,质量明显下降,生态平衡面临威胁。如果不积极寻求方法,治理海洋生态环境,海洋生态系统将形成恶性循环,海洋旅游资源的开发将难以持续。

(2)深远海洋产业开发不足。江苏省海洋产业开发尚停留在沿海阶段,深远海洋产业有待开发。深海开发的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海洋旅游的市场竞争力,对海洋产业形成规模性产业链产生了负面影响。新兴海洋产业例如海洋装备制造以及生物制药业等起步时间落后于别的沿海地区,失去了发展优势;海洋渔业企业中暂无能够带动区域海洋产业发展、起模范带头作用的龙头企业,缺乏发展后劲。远洋旅游、深海观光等前景好,效益高,且对环境影响小的海洋旅游项目基本处于空白,以目前的旅游产品很难吸纳到优质、稳定的观光客源。

(3)基础设施不完备。网络化的、快捷方便的交通运输体系是海洋旅游开发的基础设施保障。近年来,随着沿海开发战略和“一带一路”交汇点建设的推进,江苏虽加大了对沿海地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但由于沿海地区多处于苏北地区,产业基础薄弱,基础设施相对落后,尤其是铁路、航空等基础设施极度落后于苏南地区和其他经济发达省份,各种交通方式之间的衔接程度相对较低,加之港口集中运输体系不完善,导致沿海地区和其他区域之间的交通联系特别不方便,给海洋旅游开发造成了极大障碍。

1.3 机遇分析

(1)江苏沿海地区发展的契机。江苏沿海地区开放度高,经济发达,亦是政策效应的“富矿区”。为了进一步深化落实海洋强省的发展战略,在“十二五”期间,针对海洋开发,江苏省政府提出了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发挥海洋资源优势的方针政策。此外,还建构了“十三五”海洋经济发展目标,提出以六大示范区为平台、六大工程为引擎、六大基地为载体,全面提升海洋强省重大战略载体支撑和服务功能的战略构想。江苏省是我国海洋大省之一,主动融入“一带一路”战略,积极推进海洋强省建设既是江苏自身发展的重要举措,也是大力推进海洋旅游开发的难得契机。

(2) 国内海洋旅游热的兴起。随着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国内居民收入逐年增长,国民的旅游消费出现了新热点和新需求。“去国外看别样大海”成为当前国内旅游的热点,美国的夏威夷、马绍尔群岛,东南亚的普吉岛、巴厘岛等著名的海岛每年接待的中国游客大为增长,为抓住这些新需求,国内各大旅行社应景推出了各类海岛游旅游产品。江苏海洋旅行开发前景广阔,如能抓住这一良机,开发深海旅游市场,打造国际化的旅游产品,将极大激发海洋旅游产品的消费潜力。

1.4 挑战分析

(1)开发成本高。完善的基础设施建设是江苏省海洋旅游开发的前提,而保障资金和人力物力的投入是基础设施建设的根本。虽然近年来江苏正逐渐加大对沿海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但投入力度距离建设海洋旅游大省的目标还有一定的距离。

(2)来自周边市场的竞争。随着海洋旅游的发展,海洋旅游产业规模日益扩大,市场竞争愈演愈烈。如新加坡、夏威夷、巴厘岛等一批国外海洋旅游景点已建设多年,服务设施和服务水平日臻成熟,知名度较高且客源稳定。江苏省与上海、浙江相邻,海洋资源具有一定程度上的相似性,如无法形成自身的特色,无法创新旅游活动,则很难吸纳到充足的客源。此外,国内其他海洋旅游知名度较高的地区,如海南蜈支洲岛,分界洲岛等地,具有浓郁的热带风情,常年碧海蓝天,且具有相对完善的旅游基础设施,是江苏省海洋旅游的强竞对手。

2.江苏省海洋旅游产品设计

综合分析江苏海洋旅游方面的优势和劣势,扬长避短,设计适合本土情况且具有竞争力的独特海洋旅游产品,是江苏省海洋旅游发展的方向。为此,应将生态保护放在绝对性的战略高度,深度挖掘海洋文化的亮点,打造特色的亚热带海洋休闲观光主体,培育江苏海洋旅游品牌,促进江苏海洋旅游的纵深发展。具体而言,要着力打造以下海洋旅游产品。

2.1 海洋垂钓

江苏省范围内拥有我国重要的四个大型渔场,海洋渔业资源发展前景广阔,可以将海洋旅游与乡村旅游相结合,开发集传统性与新颖性为一体的海洋垂钓休闲体验项目,以此来进一步提高江苏海洋旅游的吸引力。海洋垂钓活动具有一定的海洋竞技性,具有众多的潜在客源,可在充分考虑安全性和观赏性的基础上,选择在风浪较小、海水肥美的区域开发海洋垂钓项目,定期举办具有较大影响力的海钓比赛,丰富海洋旅游的内容,提高江苏省海洋旅游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2.2 海底观光、潜水

江苏海域近海岸平均深约2~3米,海水透明度较高,适合开发海底观光和潜水项目。海底观光项目可以让顾客远离喧嚣,深入海底,近距离感受海洋,欣赏水下的美丽世界;潜水项目则可以让游客体会新奇、刺激的感觉。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国人对此类旅游产品的需求日益上涨,而我国目前此类旅游产品还相对稀缺,可以在近海岸安全性较高的海域发展潜水项目,打造具有江苏特色的高端海洋旅游产品。

2.3 游艇、邮轮游

游艇和邮轮是当今时尚的旅游工具,定位高端。游艇具有体积小,速度快的特点,适合短距离观光,还适合开展海上垂钓项目。和游艇相比,邮轮体积大,行驶缓慢,但可达性高,适合游客较长时间的休闲度假游。游艇和邮轮游的推广,有助于提高当地海洋旅游产品的品质,吸纳具有较高消费能力的消费群体,极大促进海洋经济的绿色发展。江苏省优良港湾众多,全年气候温和,应利用现有条件,大力扶持造船业的发展,并修建现代化的码头等基础设施,建立游艇会所,打造游艇、邮轮等海洋旅游品牌。

3.江苏省海洋旅游开发的模式

江苏省旅游资源丰富,环境优美,具备开发海洋旅游的基础和潜力,但江苏海洋旅游开发起步较晚,基础薄弱,在海洋旅游开发上,应学习世界各大海洋旅游地开发的经验,密切结合本省海洋生态特色,制定出符合江苏省省情的海洋旅游开发模式。

3.1 政府主导,规划先行

江苏省海洋旅游开发目前面临两方面的挑战。第一,海洋资源的有限性导致海洋旅游开发新区旅游业在与原有产业的融合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产业间的冲突和矛盾;第二,海洋旅游这种城市公共服务具有“正外部性”,这种“正外部性”很难在短时间内完全通过市场调节来予以实现。因此,为了促进江苏海洋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政府必须发挥主导作用,通过借鉴先进经验,听取专家意见等方式,制定出事关海洋旅游开发的土地、财税、海洋等方面的科学合理的政策,鼓励和引导海洋旅游业与其他产业的良性融合发展。应打破政府职能部门之间职权分割的现状,设立跨部门的海洋旅游管理协调机构,并简化流程,实现海洋旅游新区整体规划与管理;通过对土地用途的限制,鼓励、促进现有传统产业和新型产业向海洋旅游及相关服务产业延伸;通过降低对海洋旅游产业的税收、对海洋旅游开发海域的使用给予优惠或补贴等形式,鼓励海洋旅游开发,完善海洋旅游产业链。

3.2 保护生态,适度开发

江苏省海域生态环境敏感脆弱,海洋旅游开发应立足于生态保护,选择性开发。首先,尽量维持海洋原有的地形地貌,保持海洋的自然风貌特征。其次,适度开发,对海洋游客容量加以限制。在开发的过程中,要按照立体开发理念,陆地、海洋、天空三方面联动,拓展海洋旅游发展的新空间。要加大对游艇、邮轮产品的开发力度,发展有特色、有吸引力的海上旅游项目,推动游艇、游轮发展成为海上饭店、海上宾馆,将“海上游,海外住”打造成为游客向往的生活方式。同时,应充分利用好海域领空,开发空中旅游项目,让游客能够乘坐直升机、小型飞机、热气球等工具从高空领略大海的辽阔和美丽。立体开发既有助于拓宽海洋旅游活动的空间,增加游客的体验,同时也有助于充分保护海洋的生态环境。

3.3 挖掘特色,差异发展

江苏省具有的亚热带和温带海洋旅游资源是吸引游客的根基。此外,随着文化旅游的兴起,沿海地区深厚的人文底蕴和独特的海洋文化也成为了吸引广大游客的独特优势。在海洋旅游开发前期,应做好调研工作,应在深入发现和挖掘历史、文化特色和人文底蕴的基础上,借鉴世界知名海洋开发的成功经验,协调海洋的整体性与差异性,促进各海洋产业间的优势互补,因地制宜,重点培育具有江苏特色的海洋旅游项目,开发具有浓郁地域特色的旅游产品,提高海洋旅游品牌的美誉度,促进海洋旅游开发的可持续发展。

4.江苏省海洋旅游开发的保障措施

4.1 游客人身安全方面

在海洋旅游过程中,游客可能面临溺水,暴雨,台风,交通事故等突发事件,安全事故不仅会使人身和财产受到损失,更会影响当地旅游的声誉,对所在地旅游业的发展产生负面影响。为此,在海洋旅游的开发过程中,应设立完善的气象观测和灾害预警设施,提高信息准确性,在恶劣天气采取强制措施禁止游客出海,确保游客人身安全;同时,应建立起完善的救生防御基础硬件设施,通过多种途径向游客宣传自救措施,提高游客的自我安全保护意识,降低发生突发自然灾害时造成的损失。此外,应完善相关的交流机制,在处理突发事件时,能及时公开信息,保障游客及公众的知情权,树立海洋旅游开发区域正面、良好的公关形象。

4.2 基础设施方面

江苏沿海地区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基础设施更新较慢,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相关旅游活动的开展,影响了旅游产品品质,导致吸纳高端度假游客的能力难以提高。因此,要根据不同海洋旅游开发区的具体情况,创新模式,加大对基础设施的投入。当地政府应通过信贷、与社资本合作多种途径,筹集资金,给予景区必要的资金支持,促进景区和旅游产品的升级换代。

4.3人才保障方面

海洋旅游管理人员和服务人员的素质直接影响着海洋旅游产品的品质。江苏省海洋旅游开发尚处于起步阶段,高层次旅游专业人才紧缺。为改变这种被动局面,可与全国知名高校联合培养海洋旅游相关专业的人才,并建立培训机制,提高海洋旅游相关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同时,应加大人才引进力度,以吸纳优秀的海洋旅游管理者和服务者。

参考文献:

[1] 张扬,任怀锋.海南特色离岛游SWOT分析与对策[J].新东方,2014(6):47-50.

[2] 王跃伟.舟山市海洋旅游发展战略研究[D].大连:辽宁师范大学,2014.

[3] 张瑞霞,江海旭.国内外海洋旅游研究综述[J].经济研究导刊,2013(14):215-217.

[4] 陈素文,郑耀星.发展海洋旅游业的战略构想及对策研究[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15.

[5] 黄丹,李悦铮,杨新宇.辽宁省海洋旅游地空间竟争与合作[J].资源开发与市场,2014,25(11):1054-1056.

[6] 丁宁,李悦铮.辽宁海洋旅游产品转型升级研究.海洋开发与管理[J].2015,27(5):85-89.

[7] 陈烈,王山河,丁焕峰等.无居民海岛生态旅游发展战略研究―以广东省茂名市放鸡岛为例[J].经济地理,2014(5):416-429.

作者简介:

易爱军(1973-),女,湖南湘潭人,淮海工学院商学院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资源与环境核算方面的研究。

篇7

海洋经济总产值低,海洋经济水平低下建国以来,广西的海洋经济总产值一直偏低,落后于其他大多数沿海省份。尽管我区海洋经济近年来出现了较快的发展势头和速度,但是必须清醒地看到,我区海洋经济尚处在起步阶段,我区海洋经济总量和产业规模还很弱小。2010年广西区海洋经济生产总值为570亿元,远远落后于广东省海洋经济的生产总值8291亿元;广西区海洋生产总值仅占广西区国民生产总值的6%,也远落后于广东省的18.2%。总体而言广西海洋经济仍处于低度发展,经济总产值较低,海洋经济水平低下。从经济发展模式上来看,广西沿海地区海洋经济仍处于粗放型开发阶段,海洋经济产业结构比例仍不合理,海洋产业门类仍不太齐全而且仍以低技术传统海洋产业为主,传统的海洋渔业占据了海洋经济总值超过一半的比重,海洋科技附加值偏低。因而,广西沿海地区要转变海洋经济增长方式,力推海洋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走一条可持续发展的海洋航路。

2广西海洋经济发展方向

要真正促进广西沿海地区经济社会和谐快速发展,充分利用我区的海洋资源优势,发展好海洋经济及其依托海洋资源优势的临港产业至关重要。不仅如此,我区海洋经济的发展对扩大我区的对外开放和促进整个广西的经济发展也可以起到很强的支撑和引领作用。

2.1加强港口基建,服务海洋经济发展

充分整合利用我区各港口资源,加强港口泊位建设,疏浚深水航道,拓展港口作业区。加快建设和完善港口保安、视频、通讯、雷达、船舶识别系统和基站,加快电子口岸海运物流平台向三个沿海港口的移植工作。完善港区铁路输运系统,完善从货物装船、离岸、航行、进港到装运送达物主的一条龙物流体系,加快把沿海三大港口建成功能齐全、分类明确、吞吐量大、班期航线多、集疏运快捷大中小泊位相匹配的现代化大港,发挥港口对海洋经济的引领作用。

2.2加强环境监测,重视海洋环境保护

强化重要海洋生态功能区保护与生态修复,做好海洋污染防治工作,严格控制近海环境污染,开展局部受污海域治理。加强海洋环境监测能力建设,建立健全海洋环境监测体系,积极开展海洋环境监测能力的标准化建设,加强对各种海洋开发活动的环境跟踪监测。加强对海洋产业规划一票否决机制建设。

2.3实施人才战略,坚持科技兴海战略

篇8

关键词:蓝色经济;结构调整;着力点;切入点;对策

蓝色经济,又称海洋经济。现代蓝色经济包括为开发海洋资源和依赖海洋空间而进行的生产活动、直接或间接为开发海洋资源及空间的相关服务性产业活动等。蓝色经济是以蓝色理念为基础的一套可持续发展的海洋经济理论。它以海洋经济的发展为主线,主要包括海洋渔业、滨海旅游业、海洋交通运输业、滨海工业、海洋生态产业等。

一、我国海洋经济发展的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海洋经济发展较快,总量持续上升。但总的来看,我国海洋经济区域发展不平衡,产业结构不合理,传统产业呈粗放型发展,高能耗产业所占比重较大。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首先,海洋经济发展的区域性差异十分明显。海洋经济最发达的广东、山东和上海,2008年三地区总计占到全国海洋产值的53%以上。其次,海洋开发仍以利用自然资源为主,海洋产业发展的结构不合理。2009年海洋交通运输业、滨海旅游业、海洋渔业等传统海洋产业占全部海洋产业增加值的77%。海洋生物制药、海洋电力、海洋化工业、海水综合利用等具有发展潜力的海洋新兴产业产值只占5%。最后,不同区域海洋产业结构不均衡,区域海洋经济的空间分布呈现较显著的两极分化态势。

二、加速发展蓝色经济的必要性

蓝色经济事关国计民生。海洋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本环境和重要资源。人类的可持续发展,越来越依赖海洋。21世纪是海洋世纪,逐鹿海洋,竞争海洋,深度开发利用海洋资源是大势所趋。海洋是维护经济发展的“蓝色大动脉”,上升到国家层面,是一个国家海洋发展的“蓝色战略”。发展海洋经济,是解决人类共同面临的人口剧增、资源匮乏、环境恶化矛盾的重要途径。

第一,我国海洋经济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性日益突出,已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十五”期间,全国海洋生产总值年均增长速度为13.6%(按可比价计算),2006年全国海洋生产总值20958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0%。广东、山东等省市的海洋生产总值均超过3000亿元,天津、海南等沿海省市的海洋生产总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已超过1/3。海洋经济已跃升为沿海地区经济的重要支柱,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地位日益突出。近年来,在海洋经济总量取得飞跃的同时,海洋经济的结构和质量等方面也发生了可喜的转变。据国家海洋局2008年2月15日的《2007年中国海洋经济统计公报》介绍,2007年全国海洋生产总值24929亿元,比上年增长了15.1%,占国民生产总值的10.11%。全国涉海就业人员3151万人,比上年新增加就业岗位191万个。2月22日,国务院批准并印发《国家海洋事业发展规划纲要》,这是我国首次的海洋领域总体规划。将目光转向海洋经济,大力开发利用海洋资源,把海洋作为陆地资源开发的后备战略基地,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然选择。

第二,大力发展海洋经济是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着力点。产业结构调整是经济结构调整的核心,电子、信息、生物、新材料、新能源等新技术产业,几乎都与海洋产业相关。海洋产业,尤其是海洋高科技产业,对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作用日益凸显。

第三,大力发展海洋经济是推动科技创新的关键切入点。海洋工程技术、海洋医药与生物技术、海洋化工技术、海水产品精深加工等领域都是国际技术创新的前沿,海洋产业的每一次发展总是伴随着现代科技进步和创新。当前,在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高新技术的带领下,船舶科技发展不断取得突破。通过海洋科技创新,海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在深度和广度上不断拓展,海洋新兴产业不断涌现,以海洋生物医药、海水综合利用、海洋能利用和其他海洋高新技术产业为代表的一批新兴海洋产业迅速崛起,部分新兴海洋产业逐步形成规模,产业化进程进一步加快。同时,海洋传统产业的升级改造力度也在不断加大,如海水增养殖业、海洋水产品深加工业、海盐精细加工业等。

第四,大力发展海洋经济是改善民主、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立足点。随着人类对海洋资源的不断开发和利用,海洋环境保护与人类生产实践活动协调发展日益重要。培育以海洋新兴产业为代表的新能源和生态环保产业,有利于推动绿色经济、循环经济和低碳技术的发展,有利于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三、加速发展海洋经济的具体思路和对策

十七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十二五”规划建议提出,发展蓝色经济。提高海洋开发、控制、综合管理能力,合理开发利用海洋资源,保护海岛、海洋带和海洋生态环境,维护我国海洋权益,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意义重大。

第一,以更宽的视野调整发展思路。近年来,我们深刻领悟改革开放重大战略决策,紧紧抓住国际产业大转移、长三角率先发展的重大机遇,放眼长三角、全中国乃至全世界,以“更宽的视野”审视各地海洋。坚持“跳出海洋看海洋,立足海洋求发展”,借鉴国内外沿海城市发展的成功经验,辩证分析各地的区位、资源、环境优势和现实劣势,提出建设“海洋经济强市、海洋文化名城和海上花园城市”的发展目标。在经历渔业经济为主、旅游经济为特色、工业化起步等发展阶段以后,逐步把工作重点从“渔、港、景”调整为“港、景、渔”。

第二,明确产业重点,实施精品战略,做大做强优势产业。根据国务院相关文件,我国海洋经济主要包括海洋渔业、海洋交通运输、海洋石油天然气、滨海旅游、海洋船舶、海盐及海洋化工、海水淡化及综合利用和海洋生物医药等海洋产业。根据我国的海洋资源和环境优势、现实开发能力,可以将海洋产业划分为先行性产业、主导性产业、骨干性产业、发展性产业和服务性产业。优化产业结构,就是要依据各地区海洋的实际情况,突出各个时期的海洋产业开发重点和开发时序。海洋油气综合开发业是海洋主导性产业。我国各海域海洋石油、天然气资源储藏量巨大,开发潜力很大,可以发展成为配套的工业体系,建设大型的油气综合开发产业化基地。市场前景看好的油气综合开发业具有产业链长的特点,上下游产业的联动发展,不仅可以使资源得到充分利用,而且能够带动配套项目和相关产业的发展,从而推进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有可能在较短时间内迅速提升区域经济实力。要鼓励地方企业开发和国内外联合开发,做大做强油气综合开发业,这是海洋经济跨越式发展的重大举措。与此同时,还要加快发展先行性产业――海洋渔业、滨海旅游业、海洋交通运输业,大力推动骨干产业――滨海砂矿业、海盐及海洋化工业、海水淡化及综合利用业和海洋生物医药业等发展。

要创立我国海洋产业的品牌,打造我国海洋产业的“航空母舰”,将特色鲜明、潜力巨大的优势产业做大做强。海洋油气综合开发的系列产品很多,应重点突破创精品。我国海洋旅游资源和环境独具特色,要建立有品位的综合性强的能吸引大量国内外客源的旅游项目。各地海洋渔业要重点规划、重点建设暖水性水产苗种产业带和对虾、罗非鱼、鲍鱼、石斑鱼、珍珠等五大精品水产品生产基地,着重在质量安全和环境监控整治、金融信贷业、信息网络业、科技教育业和经营管理业等产业环节加大开发研究力度,创新特色鲜明的名牌水产品,以开拓和占领国内外市场。

第三,加快转型升级和产业化进程,构建新的产业体系。改革开放以来,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着眼重点产业加快发展、重点区域率先发展,切实加强对产业发展重大问题的研究,经过不断调整完善,提出了“二、三、一”产业发展思路。在具体的产业发展方向上,要坚持“转型、发展、培育”,大力发展临港工业、港口物流、海洋旅游和现代渔业等产业,加快促进产业转型优化升级。第二产业方面应重点培育产业链,加快产业集聚,促进临港工业快速扩张提升,促进船舶修造、水产品精深加工等重点行业快速发展,大力提高船舶工业的核心竞争力。第三产业方面应大力发展海洋旅游产业,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努力探索发展楼宇经济、总部经济。第一产业方面应努力推进渔民转产转业,做精做优传统特色渔农业,积极发展休闲渔农业。

从我国海洋资源分布状况和海洋经济发展态势分析,我国各地海洋可以建设四大海洋开发基地,即渔业开发基地、热带海岛休闲度假旅游基地、油气综合开发基地、材料和医药等海洋综合开发基地。建立综合性的开发基地,就是要实施“大企业进入,大项目带动,高科技支撑”战略,走产业化道路,充分发挥大企业、大项目的带动作用,培植一批市场优势明显、品质特征突出的产品,狠抓产品的精深加工、高附加值和市场开拓,从市场、流通、原料、加工、包装、运销、信息、金融、服务等全过程实行产业化经营和管理,加快产业化进程,构建新的产业体系。并通过大企业的带动作用,把分散的个体生产活动拉入产业化的产业链之内,促进产业升级,形成产业群,不断拓宽国际国内市场,着力提高产业化水平和产业经济效益。

第四,科学规划,严格监管,实现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在开发海水养殖业和增殖业时,首先应根据环境容量进行科学规划和合理布局,加强管理,严格控制养殖污染。通过渔业资源增殖保护、以热带水产品及环境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中心为核心形成监测网络的渔业环境保护、水生野生动物保护等三大体系的建设,促进渔业经济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油气综合开发业、海洋旅游业、滨海砂矿业、海水综合利用业和海洋药物加工业等海洋产业的开发和发展都应通过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加强监测、严格管理、以法治海等措施,求得海洋产业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第五,加强海洋生态保护,提高海洋防灾减灾能力。加强海洋环境监测预报能力和减灾防灾基础设施建设,做好重大海洋污损事故的预警预报、应急处理和防灾减灾工作,进一步加强海洋环境监测站点布设和预报能力建设,加大监视监测力度,有效监控海洋环境污染状况。同时,加大海洋生态修复工程建设和海洋生物资源增殖放流力度,积极推进海洋自然保护区和特别保护区建设。加强陆海联动治理海洋污染,全面推进入海水系流域污染整治,进一步加大对沿海重点行业、企业污染的整治力度。

第六,加强领导,建立省海洋经济发展协调组织。做大做强海洋优势产业,构建海洋产业化体系,创立海洋产业的品牌,实现海洋产业与环境保护的健康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必须加强海洋经济各产业部门的组织协调。海洋产业协调发展涉及到全省国土环境资源、建设、交通、科技、旅游、工业经济信息、地质矿产、食品医药、能源、水务、气象、安全生产等多个相关部门。为优化海洋产业结构,加速海洋经济协调有序发展,应成立全国海洋经济发展协调组织。

第七,深化海洋体制改革,创新海洋经济发展机制。从我国情况看,目前我国海洋管理部门的综合定位、编制机构、职能设置等多个方面已明显不能适应我国海洋经济发展和海洋综合管理的需求,因此应当着手研究海洋管理部门的机构设置问题,使我国海洋经济和综合管理工作有较大的发展。

第八,进一步关注渔区民生诉求,促进经济社会和谐发展。海洋公共资源配置要更多地考虑到多数群体的利益诉求,促进和谐渔区建设。要认真解决涉及渔民切身利益的问题,扎实推进征用海域滩涂补偿和困难渔民社会保障;加快建立养殖污染损失补偿机制,明确事故认定、损失核定等责任及有关补偿标准与办法,使渔民损失得到合理的补偿。参照被征地农民的有关安置政策,将被征用、占用水域的渔民纳入失地农民安置保障体系。

参考文献:

1..加快海洋经济发展和沿海地区综合开发[DB/OL].news.省略,2011-04-01.

2.晏维龙.启动蓝色经济引擎[N].人民日报,2011-01-10.

3.张传胜.立足打造亿吨大港促进海洋经济发展[N].南方日报,2011-07-31.

篇9

由于2006年前后中国海洋统计年鉴公布的指标范围和内涵不同,所以数据分析从2006年开始。浙江省海洋生产总值从2006年的1856.5亿元增长到2010年3883.5亿元,经济总量的逐年增长反映了浙江省海洋经济的不断扩大;GOP占全国GOP比例从2006年的8.73%,增长到2010年的9.81%,表明浙江省海洋经济在全国海洋经济中的重要地位,且作用越来越显著;从GOP占全省GDP的比重中可以看出,由2006年的11.8%上升到2010年的14%,对全省的生产总值贡献越来越突出;在GOP三产比例中,从2006年的7.4∶39.7∶52.9到2010年7.4∶45.4∶47.2,一产保持稳定不变,二产逐步壮大,三产略微下降,但仍高于二产,海洋产业结构向高级化方向发展。2004年是浙江省海洋经济发展历程上的一个突破点。2003年8月第三次浙江省海洋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建设海洋经济强省”战略目标。浙江依托海洋经济强省、八八战略、港航强省等海洋经济发展战略,推进陆海联动、港口开发开放、产业结构调整、海洋资源综合开发、海洋综合管理和区域海洋创新,浙江海洋经济在发展方式、规模、质量等方面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4]。

研究方法

因子分析是多元统计分析中处理降维的一种统计方法,它是将错综复杂的变量或样品综合为数量较少的几个因子,再现原始变量和因子之间的相互关系,这几个因子能有效地代表数据的基本结构,并反映所需信息的主要特征[5]。本研究运用SPSS软件对选取的经济指标进行因子分析。具体步骤是:选取所需变量,计算变量的相关系数矩阵,提取因子,进行旋转,得出因子得分,计算各地区综合得分并排序,最后利用因子分析结果分析浙江省海洋经济发展水平,进一步对建设浙江省海洋经济强省提出相关建议。结合前人研究成果,选取海洋经济发展21项指标,构成评价指标体系,分别是:X1—海洋生产总值(亿元),X2—海洋生产总值占地区GDP比重(%),X3—人均海洋生产总值(元/人),X4—海洋第一产业比重(%),X5—海洋第二产业比重(%),X6—海洋第三产业比重(%),X7—海洋产业增加值占全国GDP比重(%),X8—海洋产业增加值占地区GDP比重(%),X9—沿海地区财政收支比(%),X10—沿海地区城镇居民年均收入(元),X11—海洋就业人员占地区就业人员比重(%),X12—海洋就业人员占全国海洋就业人员比重(%),X13—沿海地区工业废水排放总量(万)t,X14—沿海地区城市工业废水达标率(%),X15—沿海地区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量(万)t,X16—沿海地区治理废水竣工项目数(个),X17—沿海地区治理固体废弃物竣工项目数(个),X18—确权海域面积(hm2),X19—海域使用金(万元),X20—沿海地区海洋站(个),X21—海洋执法检查次数(次)。

结果分析

第一主成分特征值6.549,方差百分比31.184%;第二个特征值5.703,方差百分比为27.157%;第三个特征值3.129,方差百分比14.902%;第四个特征值2.606,方差百分比12.412%;第五个特征值1.179,方差百分比5.616%。5个特征值都大于1,方差累积百分比为91.270%,已经对大多数数据给出了充分的概括,所以提取前3个主成分,如表2所示。第一主成分与8个变量有较大相关,第二主成分与7个变量有较大相关,第三主成分与3个变量有较大相关,第四主成分与2个变量有较大相关,第五主成分与1个变量有较大相关,如表3所示,每个因子与原始变量相关系数没有明显差别,需要进行旋转。

使用主成分法提取因子,使用Quartimax法旋转,经5次迭代收敛。主成分1与海洋就业人员占全国海洋就业人员比重(%)关系达到0.924,因子关系较大,海洋生产总值(亿元)、海洋产业增加值占全国GDP比重(%)、沿海地区治理固体废弃物竣工项目数(个)关系度大于0.85,反映了海洋经济对沿海地区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表现为沿海地区带来的经济效益,命名为海洋经济效益因子。主成分2与海洋生产总值占地区GDP比重(%)和海洋产业增加值占地区GDP比重(%)都达到0.97,海洋就业人员占地区就业人员比重(%)达到0.961,与人均海洋生产总值(元/人)、沿海地区工业废水排放总量(万)t关系度密切,反映了沿海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对海洋经济发展的影响,命名为海洋经济规模因子。主成分3与海洋第一产业比重(%)关系度达到0.895,沿海地区财政收支比(%)和沿海地区城镇居民年均收入(元)关系度在0.85左右,海洋第二产业比重(%)关系度较大,反映海洋经济的产业结构状况,命名为海洋产业结构因子。主成分4与海域使用金(万元)关系密切达到0.861,与海洋执法检查次数(次)达到0.621,与海洋第三产业比重(%)、确权海域面积(hm2)、沿海地区海洋站(个)关系度较大,命名为海洋管理能力因子。主成分5与沿海地区城市工业废水达标率(%)关系达到0.888,沿海地区工业废水排放总量(万)t、沿海地区治理废水竣工项目数(个)、沿海地区治理固体废弃物竣工项目数(个)关系密切,命名为海洋生态保护因子。根据各个沿海地区因子得分和公因子权重加权求和,得到沿海地区海洋经济强省(市、区)发展强弱得分,综合得分值按降序排列。

浙江省总得分排名第六。可见,浙江省海洋经济总体水平在全国沿海地区中属于中间水平,并不具有较强的海洋经济发展状况。从海洋经济效益排名来看,浙江省位于第四位,比总排名提前两位,说明海洋经济给浙江省带来经济效益乐观,海洋经济已成为浙江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新的经济增长点,对推动全省特别是沿海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6];从海洋经济规模排名看,浙江省的海洋经济规模处于第八位,说明浙江省海洋经济的规模还达不到建设海洋经济强省所需规模,也还不适应浙江海洋经济的未来发展;在产业结构排名中,浙江省位于第三位,表明浙江省的海洋产业结构较为科学合理,产业结构向高级化发展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海洋管理能力排名浙江省位于第九位,说明浙江省海洋经济管理还存在疏漏,不够系统完善;在生态保护排名上仍是第九位,趋于劣势,表现出沿海的废水污染、垃圾倾倒缺乏治理措施或管理保护力度欠佳,海洋生物生存环境受到威胁,富营养化趋势仍未缓解,海洋赤潮频发[7]。

浙江省海洋经济发展建议

浙江省海洋经济持续较快的增长态势,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有较大提高,但从总体上来看,浙江省海洋经济总量较小,比重较低,海洋资源优势还没有很好地转化为海洋产业优势,海洋经济的产业链较短,深加工产品不够,产品附加值不高。对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给沿海地区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但由于一定程度的无序开发和局部过度利用,也出现了严重的海洋环境问题。陆域污染物入海总量控制难度大,沿海开发活动增多和涉海工程建设对海洋生态环境的影响日益增大。海洋科技人才缺乏,创新能力不足是造成浙江省在海洋管理与海洋经济发展方面不适应的主要原因之一。当前,浙江海洋经济发展将迎来难得的发展机遇。根据上述分析,提出以下建议:

统筹陆海区域协调,科学规划海洋经济发展陆海统筹是在陆地与海洋两个不同的地理单元之间建立一种协调的关系和发展模式,要求更注重区域比较优势和资源特色,围绕沿海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建立统一、协调的规划体系和政策体系。统筹海洋经济发展与产业结构调整、临港产业和园区建设布局、近海开发与远海空间拓展、海洋资源的时序利用以及海洋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

优化产业结构,构建现代海洋产业体系充分开发和利用“渔、港、景、油、涂”等优势资源,促进海洋产业协调发展,提升浙江省海洋经济的整体竞争力。优先发展新型环保海洋产业、积极发展生态精品渔业、加快发展滨海旅游休闲业;培育壮大海洋工程装备业、海水利用业、海洋生物医药业和海洋可再生能源等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

完善创新和人才培养机制,实施“科技兴海”战略依靠科技进步,加快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使海洋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首先,构建海洋科技创新研发体系,加强产学研合作。其次,构建海洋科技创新服务体系,推进海洋科技成果产业化。第三,构建海洋科技创新人才体系,提供智力支撑。引导涉海高校整合教育资源,不断提高浙江省海洋经济发展水平。

篇10

Concerned people have made some proGREss in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Governments of many countries have established laws to protect the air, forests and sea resources and to stop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Still more measures should be taken to solve environmental problems. People should be further educated to recognize the importance(来自:WwW.CssYq.com 书业 网) of the problems, to use modern methods of birth control, to conserve(保存) our natural resources and recycle(再循环) our products. We are sure that we can have a better and cleaner place in the future.

今天的质量保证我们的自然环境已成为一个重要议题。世界人口增长如此之快以至于世界已经变得太拥挤了。我们正在用尽自然资源,同时,用化学危险品污染环境。如果我们继续这样做,地球上的生命将无法继续存活。

有关人员有了一些进展在环境保护。许多国家的政府都制定了法律以保护空气,森林和海洋资源并停止环境污染。

更多措施应该被采取解决环境问题。受过教育的人应该是进一步认识问题的重要性,要运用现代控制生育的方法来保存(保存)我们的自然资源和循环(再循环)我们的产品。我们相信,我们可以有更好的和比较干净的地方,在未来的。

Protection of Environment

1. 目前环保还存在着许多问题。

2. 为了保护环境,3. 各国政府做了大量的工作。

4. 我的看法。

There are still many problems of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in recent years. One of the most serious problems is the serious pollution of air, water and soil. the polluted air does great harm to people’s health. The polluted water causes diseases and death. What is more, vegetation had been greatly reduced with the rapid growth of modern cities.

To protect the environment, governments of many countries have done a lot. Legislative steps have been introduced to control air pollution, to protect the forest and sea resources and to stop any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Therefore, governments are playing the most important role in the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today.

In my opinion, to protect environment, the government must take even more concrete measures. Fi

rst, it should let people fully realize the importance of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through education. Second, much more efforts should be made to put the population planning policy into practice, because more people means more people means more pollution. Finally, those who destroy the environment intentionally should be severely punished. We should let them know that destroying environment means destroying mankind themselves.

保护环境

目前环保还存在着许多问题。最严重的问题就是空气、水和土壤的严重污染。污染的空气对人类的健康十分有害。污染的水引起疼病,造成死亡。更有甚者,随着现代社会的迅速扩建,植被大大的减少。

为了保护环境,各国政府做了大量的工作。采用了立法措施控制大气污染,保护森林资源和海洋资源,制止任何环境污染。因此,在当今的环保中政府起着最重要的作用。

我的看法是,为了保护环境,政府应当采取更具体的措施。首先,应当通过教育的方法使人们充分謒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第二,应更加努力把计划生育政策付诸实施,因为人口多就意味着污染严重。最后,要严惩那些故意破坏环境者。使他们破坏环境就是毁灭人类自己。

today the quality of our natural environment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issue. The world population is rising so quickly that the world has become too crowded. We are using up our natural resources and at the same time polluting our environment with dangerous chemicals. If we continue to do this, life on earth cannot survive.

Concerned people have made some progress in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Governments of many countries have established laws to protect the air, forests and sea resources and to stop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Still more measures should be taken to solve environmental problems. People should be further educated to recognize the importance of the problems, touse modern methods of birth control, to conserve(保存) our natural resources and recycle(再循环) our products. We are sure that we can have a better and cleaner place in the future.

自然环境质量已成为一个重要议题。世界人口增长如此之快以至于世界已经变得太拥挤了。我们正在用尽自然资源,同时,用化学危险品污染环境。如果我们继续这样做,地球上的生命将无法继续存活。

有关人员有了一些进展在环境保护。许多国家的政府都制定了法律以保护空气,森林和海洋资源并停止环境污染。

更多措施应该被采取解决环境问题。受过教育的人应该是进一步认识问题的重要性,要运用现代控制生育的方法来保存(保存)我们的自然资源和循环(再循环)我们的产品。我们相信,我们可以有更好的和比较干净的地方,在未来的。

1. 世界人口越来越多,环境污染也随之严重。

2.污染治理情况。

3.需进一步采取措施。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With the explosion of population in the world, more and more poisonous waste is produced. As a resuit, a lot of rivers and lakes are polluted. In some areas, the air also becomes dirty and harmful. Consequently, animals and plants are endangered. And peopie's health is greatly affected.

Fortunately, more and more people have realized the serious situation. Many countries have passed laws to prevent the environment from being further polluted. People are working hard to find ways to keep the earth clean: they treat waste gases, protect water sources and purify waste water. Definitely, controlling the increase of population is one of the most efficient way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