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声与次声教学设计范文
时间:2023-11-23 17:50:5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超声与次声教学设计,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混凝土 无损检测 模拟试验 数字化视频 教学设计 教学效果
[中图分类号] TU52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4)16-0117-02
混凝土无损检测技术是指在不破坏混凝土结构构件条件下,在混凝土结构构件原位上对其强度和缺陷进行直接定量检测的技术。无损检测技术不仅具有非破损、原位检测等特性,且简便易行、快速高效,是在建筑物原位上获得其真实质量的唯一途径,也是土木工程检测的实用技术和提高建筑物质量的保证。无损检测技术在土木工程中的应用一直受到国家和科技工作者的高度重视。
同济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已开设“材料检测技术”课程三十余年,该课程以混凝土建筑物无损检测技术为主要内容,不断地探索无损检测的教学方法,以培养从事无损检测相关技术的人才。然而,长期以来,由于我国的教育重理论、轻实践,导致技术创新型高层次人才缺乏。培养宽专业、厚基础、强能力的人才,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是亟待研究的课题。[1] [2] [3] [4]
本论文针对这门课程讲授过程中的实践性教学,详细介绍了混凝土缺陷模拟的试验教学设计与实施过程,论述了采用数字化视频及先进专用教学仪器在无损检测实践性教学中的优势,并总结混凝土无损检测实践性教学的相关成效,以期为强化学生理论知识、培养学生专业技能及实践能力提供参考。
一、混凝土缺陷模拟的无损检测试验教学设计
混凝土缺陷是指破坏混凝土的连续性和完整性,并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混凝土的强度和耐久性的不密实区、空洞、裂缝或夹杂泥沙、杂物等。当混凝土的组成材料、工艺条件、内部质量及测试距离一定时,各测点超声传播速度、首波幅度和接收信号主频率等声学参数一般无明显差异;如果某部分混凝土存在空洞、不密实或裂缝等缺陷,破坏了混凝土的整体性,通过该处的超声波与无缺陷混凝土的相比较,声时、波幅等接收信号会产生明显变化。[5]
混凝土缺陷模拟的无损检测试验教学设计,即在实验室条件下,模拟工程现场建筑物中的混凝土构件缺陷,以达到超声波检测混凝土缺陷的实践性教学目的。本试验主要针对混凝土中空洞、分层、钢筋位置及裂缝等问题,设计成型有缺陷的混凝土试块。学生可以采用超声仪对所设计的混凝土进行实测,获得混凝土的声速、波幅和波形的信息,以推断和检查混凝土结构内部的空洞、裂缝及其他缺陷的位置等,增强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一)混凝土内部缺陷检测
混凝土内部缺陷检测试验设计成型混凝土试块,试件尺寸为200mm×200mm×200mm,将试件分为ABCD四部分[如图1(a)],浇捣试件时按设计要求在“A”处放置好了一块均质泡沫,近似模拟空气空洞缺陷。超声脉冲波在混凝土中遇到缺陷时产生绕射,可根据声时及声程的变化,判别和计算缺陷的大小。用对测法检测混凝土试块,比较A、B、C、D四个位置的声时和波幅,从而可以确定缺陷的部位。
(二)混凝土分层的检测
混凝土分层检测试验设计成型混凝土试件,试件尺寸为150mm×150mm×150mm,将试件设计为a、b两层[如图1(b)],浇捣试件时按设计a层为多砂浆少石子层,b层为多石子少砂浆层,以此来近似模拟混凝土的分层。采用对测法(等幅检测)检测混凝土试块,分别比较a层和b层的声时和波幅,从而可以判定砂浆层及混凝土层。
(三)混凝土中钢筋位置的检测
混凝土中钢筋位置的检测试验设计成型混凝土试件,试件尺寸为150mm×150mm×150mm,将试件依次划分为1-9九部分[如图1(c)],浇捣试件时按设计要求在“1”处埋入一小段钢筋,以此来近似模拟检测超声波在钢筋混凝土中的变化。用对测法测混凝土试块,依次检测“1”-“9”测点,当发现钢筋位置时,在其左右移动换能器,观测声通路通过钢筋及附近时的首波波形变化,以此可检测出钢筋的位置。
(四)混凝土裂缝深度的检测
混凝土裂缝深度的检测试验设计制作混凝土试件一块,试件尺寸为100mm×100mm×400mm,并在试件中间预留50mm深的缝隙,以此来近似模拟混凝土中的裂缝[如图1(d)]。利用平测法,根据首波反向“临界点”来判断裂缝的深度。
■
图1 混凝土缺陷模拟试件及示意图
二、数字化视频及教学专用仪器的应用
数字化视频教学及专用教学仪器的引入直观性强,能够突出要点,且有助于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和方法的掌握。采用数字化视频教学能够图文声像并茂,多角度调动学生的情绪,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的兴趣。
以回弹法为例,由于回弹仪的主要机芯零部件隐藏在回弹仪机壳体中,其实际工作原理,学生难以理解。如果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采用数字化视频教学,播放拆卸与安装回弹仪的教学视频以及回弹仪在实际工程中的使用及检测过程的视频,并组织学生在实验室亲自动手拆卸与组装回弹仪,就可以极大地帮助学生理解回弹仪的工作原理,熟悉回弹仪的内部构造,掌握回弹仪的拆装技术及其维护保养的基本常识。此外,还可以采用教学专用透明回弹仪,由于回弹仪机壳透明,这样,在回弹仪工作的过程中,其工作原理即可一目了然。
通过多媒体视频教学实现了对传统教学方法的有益补充,并通过对真实情景的再现和模拟,使学生能够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加深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认识,有利于突破传统教学中的难点,并克服传统教学重理论、轻实践的弊端。同时,多媒体视频教学还具有信息量大、容量大的特性,能够节约空间和时间,提高教学效率。
三、混凝土无损检测技术实践性教学成效
(一)提高了操作技能
通过实践性教学环节和数字化视频教学,让学生在实践中理解了仪器的工作原理,熟悉了回弹仪的基本构造,掌握了回弹仪的拆装技术及维护保养的基本常识。通过混凝土缺陷模拟的超声波检测试验,学生掌握了超声波检测仪的使用操作方法,并模拟工程现场测定了混凝土缺陷对混凝土超声参数(声速、波幅、波形等)的影响,最终能够用声速、波幅及波形等超声参数的变化综合分析混凝土的质量状况。
(二)提高了团队意识
试验的完成需要同组中每个同学的相互配合,只有每个同学都能够独立自主地完成试验中自己所负责的部分,然后配合同组中的其他同学,才能使整个试验过程得以顺利进行。实践性教学活动的开展既增强了学生的责任心,又培养了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
(三)创新了教学方法
在混凝土无损检测技术的教学过程中,引入数字化视频教学方法,创新性地模拟工程现场设计实践性教学方案,创新了教学方法。对于学生而言,能够将课堂上的理论知识与现场实际操作相对应,加深了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提高了教学效率,达到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目标。
四、结论
由于工程建设的实际需要,混凝土无损检测技术始终具有较强的生命力。我们可以预料,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工程建设规模的不断扩大,无损检测技术将会不断地更新以适应工程需要,其发展前景是广阔的。在混凝土无损检测技术的教学过程中,创新性地开展实践性教学活动,强化了学生对无损检测技术理论知识的理解,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提高了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有利于无损检测技术人才的培养。
[ 参 考 文 献 ]
[1] 郭晓潞,施惠生.建筑材料制备工艺实践性教学初探[J].中国建设教育,2012(1):77-79.
[2] 张科强,杨波.混凝土的无损检测方法及其新发展[J].混凝土,2007(5):99-101.
[3] 孙从广.混凝土无损检测技术浅析[J].科技资讯,2012(20):60.
篇2
1案例的精选与编撰
通过多种渠道收集大量与药理学相关的案例素材,依据与教学内容的相关度、典型性、涉及知识点等进行甄别,选取最适宜的案例进行撰写,分别形成完整的典型药理学案例文本,并明确标示各案例文本所涉及的教学知识点和相关教材内容、拓展知识点。如设计的关于缩宫素用药方面的案例:一初产妇,24岁,孕42周,超声检查显示:胎儿双顶径9.4cm,头围33.6cm,腹围39.1cm,股骨长8.0cm,胎位正常,羊水少,诊断为过期妊娠,给予静脉滴注缩宫素2.5U,用0.9%氯化钠注射液稀释为0.01U/ml,初始每分钟不超过0.01U,每隔15~30分钟增加0.001~0.002U,最快不超过每分钟0.02U,直至宫缩达正常水平(规律宫缩)。请问为什么选择缩宫素,并逐渐调整剂量,而不是直接用大剂量?此案例涵盖了以下内容:
(1)明确诊断,是否有选用缩宫素的适应证?
(2)缩宫素的剂量控制。主要是让学生掌握缩宫素使用剂量不同,其药理效应及临床应用是不同的。
(3)应当考虑到缩宫素的不良反应,避免发生子宫强直收缩、胎儿窒息或子宫破裂等。案例编撰应基于一定事实,结合实际,不宜复杂,简单明了,目的是让学生通过案例培养发现、分析及解决问题能力,掌握知识点并能运用于实践中。
2案例教学过程的设计
在案例教学中,首先要明确教学过程设计主要包括特定的教学对象、明确的教学目的、具体追求的教学效果和对教学过程的整体设计及其控制。即针对授课对象的特点(专业方向、层次等),基于案例文本分别进行教学设计,体现不同专业和层次的教学侧重点与实际需求。同时对案例的引入、阐述、拓展等环节进行精心设计和规划。教学过程的设计内容主要有:
(1)教师课前准备。指导教师首先要确定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熟悉所选案例;分析案例中所涉及的重要信息、重要问题,初步构思课堂中问题导入和提出的时机;预测在案例讨论中可能出现的观点,做好充分准备;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其主观能动地开展讨论和分析,并在偏离主题时及时给予引导纠正等。
(2)学生课前准备。学生需对案例进行认真阅读和分析,找出案例中的重要信息,抓住问题的核心,记下案例中需要解决的基本问题,同时利用查阅教材、参考书及上网搜索等手段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3案例教学的实施
预先准备好实施案例所需的各类材料,如PPT、病例事件、新闻节选等。学生分组课前查阅资料,课堂讨论分析,课后总结整理;或者由教师直接将案例引入课堂,引导学生讨论、分析,进行相似案例的查询与类比。
4案例评估与修订
收集课堂教学后师生双方的反馈意见,对案例的适用性、新颖性等进行综合评价,根据评价结果进行删改、润色、调整,最终确定案例文本。同时对案例教学设计思路进行反复论证,针对不同专业确定各案例最适宜的一种或数种教学设计方案。
5结语
篇3
关键词:课堂;高效;初中物理
课改的目的就是要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让学生能在有限的时间里学到无限的知识.物理是一门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学科,物理教学的重点除了理解理论、掌握公式以外,还要特别注重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培养,我们在课堂教学之中,实行怎样的教育教学方法才能构建高效的课堂呢?
一、培养学生对学习的兴趣
1.结合生活进行教学
我们刚才说了物理是与生活相关联的,很多物理知识都发生在我们身边,所以我们可以利用这个特点,让物理知识和日常生活相结合,这样学生才会对所学的知识有更深的印象,从而激发其对学习的兴趣.比如,在讲“蒸发现象”时,如果只是对照课本内容来教学的话,学生不会真正的理解,那么我们可以结合实际生活来进行讲解,比如,人在发高烧的时候,都会用酒精来擦拭身体,起到一个降温的作用,老师加以引导,告诉学生这就是一个蒸发的过程.这样的话不仅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还让学生对“蒸发现象”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同时学生还会主动联想生活中还有哪些现象是与“蒸发”有关的.
2.合理使用多媒体教学软件
初中学生的求知欲很强,而且都对一些“动态”事物感兴趣.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改变以往枯燥的教学方式,多多结合现代教学设备来帮助学生学习.比如,多媒体就可以把书本上的知识“转静为动”,增加了学习的趣味性,提升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也活跃了课堂气氛.比如,在讲“杠杆”这节时,阿基米德的这句“给我一个杠杆,我将支起整个地球”名言,让很多学生都充满疑问,杠杆真的有那么大力量吗?那么,教师就可以通过多媒体来做一个演示,用动画的表现方式来展示阻力、动力、支点等,然后,利用支点发挥出杠杆的“力量”.在这样的演示下,学生就在轻松愉快的气氛里理解了杠杆的原理,让物理教学不再是枯燥乏味.
3.重视实验教学
物理与生活相关,同样也离不开实验,可能教师讲解书面知识十遍,都不及学生亲自动手实验一次的效果.在初中阶段,学生初次接触物理,对物理学中的一些概念、公式、规律都是懵懂的,那么实验就是帮助学生学习物理、了解物理的一个好方法.在实验过程中,学生不再是拘泥于书本知识,而是自己去发现、探讨,这样不仅锻炼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同时对物理教学也起到了很大的帮助.比起教材,实验更具有直观性,只有学生亲手做到了、亲身感受到了,才能对所学的知识牢记住.比如,在讲“电路和电流”这节时,可以将电池灯泡连接成一个电路,然后让学生观察其电路的运行情况,再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亲手设计些电路.这样本节的知识要点就不再需要老师过多的讲解,而在学生动手实验的过程中自己显现了出来.
二、如何构建高效课堂
1.明确好教学的目标
在建立高效课堂之前,要设计出一个合理有效的教学方案,同时明确好教学的目标,这也是开展高效课堂的一个基础.在设计教学方案的时候,要有个性化设计,对教学目标分层优化,让课堂的教学能做到因人施教.每一个学生的性格都是不一样,对一些个性突出的学生,教师应该选定适合的教学方法,从而让学生能够独立的去获取知识,更好的适应高效课堂.
2.认真备课
在上课之前,老师要对所讲的教材进行充分的阅读,找出教材中的重点和难点,为打造高效课堂做准备.在备课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对下节所讲的内容进行预习,这样才使学生对知识有了一个大概了解,那么,教师的课堂教学也会开展的更顺利.在课前,教师还要对教材设计出有针对性的问题,要由浅到深,由简单到复杂,一步步的引导学生思考,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3.教学设计
如果想要构建高效课堂,那么就要先做好教学设计,这对高效课堂有着关键作用.在新课程理念下,课堂的结构、教材的内容、师生角色关系都有了一定的改变.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就不能再用传统教学理念,而是要根据新课程的要求来找出合适的教学方法,制定出有效的教学设计,这样才能更好的促进高效课堂的建设.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能够获取知识的途径越来越多,同时对生活中所出现的物理现象也有了一定的了解,比如,信号的传播,平面镜成像,太阳的利用,超声波的运用等.那么,我们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就要根据学生的实际能力和现有基础去进行设计,同时,还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度如何;哪些知识需要教师引导;哪些知识学生可以自学;学生是否具备了掌握新知识的能力;怎样利用实验让学生对知识加深理解;怎样把所讲知识和实际生活相贯通;对于成绩不同的学生采用怎样的教学方式等.
总之,想要构建初中物理高效课堂,就要根据教学内容以及学生特点进行课堂改革,抛掉传统的灌输理念,要与实际生活相结合对学生进行创新教学,这样才能让学生对物理学科产生更大的学习兴趣.
参考文献:
[1]毛天杰.让思品教学的火花在和谐高效的课堂中闪闪发光[J]. 宁波教育学院学报, 2008(3).
篇4
关键词:初中物理;课堂教学;高效课堂
课改的进行就是为了能够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那么什么才是满足课改需要的高效课堂呢?在这里主要就如何打造高效的初中物理课堂进行探讨。
一、开展高效课堂的意义
开展高效课堂对教学有着重要的意义。从“高效”这两个字的字面意思来看就是课堂教学有效率、质量高。高效课堂简单地来说就是教师在相对短的时间里,让学生得到更多更深的知识与能力。获得更丰富的经验。高效课堂能够在有效的时间里,通过恰当的方式,激发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能够让学生主动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从而获取有效的知识与能力。同时高效课堂能够在坚守人类基本价值取向的基础上,通过课本资源,让学生明白对与错、何谓真理等一系列的客观事实。最终高效课堂的意义就是一句话,能够将教学目标实现最大化和最优化,即新课程标准中的“知识与技能,方法与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最大化、优化。
二、高效课堂的实施策略
1.明确教学目标
想要打造高效课堂,就必须设计一个合理的课堂教学方案。教学方案的设计前提就是必须要明确教学目标。同时明确教学目标是物理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也是开展高效教学的前提。在《全日制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中明确了物理教学的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教学目标的设计就必须以此为主要维度。同时还要注意应该将教学目标进行分层优化和个性设计,从而能够使得课堂教学活动能够做到因人施教,适应学生的个性差异,从而能让学生在独立获取物理知识、探究物理规律、解决物理问题等方面获得实际的成果,让学生能够享受到成功的喜悦,激发出他们的热情和责任感。
2.认真阅读教材,有效备课
在阅读教材进行备课的过程中必须要做到以下几点才能够更好地为课堂教学服务,打造高效课堂。
(1)基础内容自求化
教材上有一些基础内容对于学生来说没有很大的难度,比较容易理解、掌握。
教师应该在教学备课时将这些内容要求学生进行课前预习,让学生根据学习目标、学习内容,通过阅读课本、参照学习用书等自行掌握。
(2)要做到要点内容问题化
在进行备课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将要点内容设置为问题的形式来进行解决。一个好的物理问题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然后是将难点内容划分为合理的层次。教师必须通过对教材的阅读,找到其中对于学生来说的难点问题,然后精选例题,通过问题的设置层层递进,做到由浅入深、由简到繁、由易到难。
3.优化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对高效课堂有着很重要的作用,要打造高效的物理教学课堂就必须要做好教学设计工作。从教学设计中可以体现出一个教师的教学理念和其教学策略,从中能看出教师的教学思路和轨迹。为了配合新课改,物理新教材的内容、课堂教学结构体系、学生的学习方式以及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角色关系等都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因此,在进行教学设计时不能再延续传统的教学理念,而应该根据现行的物理课程标准进行有创造性的使用教材以及其他的各种可利用的教学资源,选择合适的教学反思和方法,切实有效的提高物理的课堂教学效率和学生的能力。
现在的学生由于他们平时生活中所接触的各种获取知识的途径已经很多,因此他们在没有学习物理之前就已经通过各种渠道了解到了一些生活中常见的物理现象,甚至是这些物理现象所蕴涵的原理他们也知道。例如:太阳的利用、各种信号的传播、超声波的运用、平面镜能成等大的像等等。因此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就必须要了解到学生当前的认知实际,然后在根据学生的现有基础与实际能力进行教学设计,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还应该考虑到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因此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注意以下的几个方面:(1)学生对即将要学习的内容到底了解到什么程度了,他们是否已经具备学习新知识所必须掌握的知识技能;(2)他们掌握的程度如何;(3)即将教学的物理知识中有哪些可以联系到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其中又有哪些超出了学生的生活实际;(4)即将教学的物理知识中有哪些需要利用现实情境和实验场景让学生加深理解;(5)哪些知识学生可以通过自学就能掌握,哪些需要教师进行点拨;(6)对于处于不同层次的学生需要采用何种教学策略,从而让他们都能够获得发展。
4.教学方式多样、全员参与
课堂教学方式应该多种多样。有效的教学方式是让物理课堂教学保持良好状态的保证,教师应该根据教学内容、学校现有的教学条件、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教师自己的教学风格和特长等,灵活地选取合适的教学方法。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结合学生的实际水平,进行适当的设疑,给予学生鼓励、积极的引导等各种手段,让所有学生都能够参与到教学活动实践中。物理课堂教学,要灵活地运用好各种教学方法,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在教学方法上就要注意张弛结合,动静结合。对重点、难点、关键性知识要讲精、讲透,引导学生讨论,思路要宽,言语要广,讨论要透,使课堂气氛既深刻又热烈。
5.多听少讲
在课堂教学中,要为学生留下充足的空间和时间,保证学生的自主探究和思考。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课堂上基本都是教师说了算,学生基本没有多少动脑、动手的时间。学生的一切活动都按照教师预设的方案进行,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的主体性得不到发展。新课程强调过程和方法,教师应在教学活动中传授和指导学习方法,关注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的过程。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多听少讲,听学生发言,听学生讨论,从他们的发言和讨论中发现他们的弱点以及他们还没有掌握的知识。然后在一旁以引导为主对学生进行教育。这样有助于学生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提高他们的能力。
总之,物理教学方法、手段多样,教师需要从教材与学生的实际进行考虑。只有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教材的特点进行教学,才能够让课堂教学更加的有效率,让学生在课堂上得到全方位的发展。在这里所讲的打造高校课堂的策略只是一些个人的意见,此外在实施高效课堂的时候还有其他许多需要注意的地方,这里没有讲到。
参考文献:
[1]吴伟国.谈谈高效的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之路[J].数理化解题研究,2011(2).
篇5
(中国第三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临床教学管理中心,中国 重庆 400038)
【摘 要】近年信息技术的在临床教学中应用日益广泛,显著提高了教学效果。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我们完成了信息技术环境下多元“学”与“教”活动中的各环节设计和评价,建立完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和数字化评估系统,取得了满意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 诊断学;网络课程;信息化
诊断学是基础医学过渡到临床医学的一门桥梁课,是运用医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对疾病进行诊断的一门学科[1],是为医学生从基础医学过渡到临床医学各学科而设立的一门必修课。诊断学的内容包括症状学、物理检查、实验诊断与辅助检查等四大部分,教学实施有理论授课和临床实践两部分,理论教学包括制定教学实施计划、选派教员、备课(包括集体备课)、试讲、课堂讲授、教考分离等多个环节;实践教学包括模拟实践和临床见习。近年随着信息技术的在教学中的广泛应用,显著提高了教学效果,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我们完成了信息技术环境下多元“学”与“教”活动中的各环节设计和评价,建立完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和数字化评估系统。
1 多元“学”与“教”活动设计
1.1 课程教学
诊断学课程教学从培养学员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员全面发展出发,对教学内容进行了重组、整合、更新、优化,建立了以综合化为特色、系统化教学为创新点的新型教学内容体系。主要表现在:
1.1.1 诊断学知识与人文社科教育相结合
通过综合性讨论课(以病例为基础、以问题为中心的讨论课,教员提供病例资料及临床问题学生围绕问题查阅文献分析并提出结论讨论教员总结讲评)、见习课(围绕体征见习、疾病问题组织见习,既注重学生临床医学知识的运用,又考虑环境、社会等致病因素,同时重视学生医德、品格的教育),加强诊断学知识学习与人文社科知识的融通,培养学员思维品质和思想品格。
1.1.2 理论与实践结合
不仅可以使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增加对职业和社会的感性认识,而且通过实践,可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和创新思维的能力。定期组织学生到病房见习,开展临床技能模拟训练,将理论知识充分运用于实践。
1.1.3 课内课外结合
实施课程教学后,开展兴趣小组活动,扩展医学生知识面,为学生课外学习提供了拓展知识的时间和空间。
1.1.4 理论授课与科研训练结合
在实践教学中通过答疑、鼓励学生参加教师的科研活动等举措,加强学员创新意识和科研能力的培养。
1.2 网络课程
第三军医大学第一临床学院(西南医院)网络课程的IP地址分为校园网192.168.48.54/jys%5Fzdx/和公共网web.swhospital.com/jys_zdx/ 可以进入《诊断学》网络课程,点击虚拟教室可以进入学习,点击率达到7万3千余次[2]。
1.2.1 诊断学网络课程的特点
1)课程资源丰富
包括相关的教材、参考教材,形式上分为文本、图片、动画、声音、视频、WEB教材等(特别是动画58,声音51段),容量大达到43.9G。
2)课程信息配置齐全
虚拟教室教学内容配置有网络教材、电子教案、讲授教材、电子讲稿四个教学内容,配置齐全,配置指数高,录入题库题量大、达到2252道题,题型全,包括单选择题、多选择题、填空题、名词解释、简答题、问答题、论述题,覆盖面广,涉及物理诊断、实验诊断、器械检查(心电图、超声检查、核医学、内窥镜检查)等内容。
3)教学适用对象广泛
本课程从开课至今,经过了6年多时间,已应用于6个层次(八年制临床医学本科、五年制临床医学本科、四年制医学检验本科、三年制临床医学专升本、四年制护理本科、三年制护理大专)共19402名学员浏览,8个临床科室,20多名教员参与,浏览次数达到75717次。
4)增设“技能演示”内容
在“第二篇 体格检查”包含有五章十四节,设立了扩展模块“技能演示”——视触叩听的基本操作示范录像。规范的操作录像学习可以让学生不受场地、时间、带教老师、学生人数的限制,并且可以放大、强化重点、难点。
5)充分利用网络资源,突出学生主导地位
本课程在《军队院校网络教学应用系统》的基础上建设诊断学网络教学平台,在以五年制临床医学本科生为主的6个层次11个班次的诊断学同期课堂教学时,开展同步应用网络教学自主学习模式,通过诊断学虚拟教室中的教学内容、讨论交流、答疑、作业、测验来组织网上教学。
1.2.2 网络课程设计的教学流程
1)要求学生按照“电子教案”预习
为了充分利用网络的信息优势,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电子教案”都是按照五年制诊断学课程标准的内容和要求制作,让学生带着兴趣去了解、熟悉、掌握教学目的、重点和难点,从而在此过程中了解课程内容,为将要进行的讨论和答疑做好准备。而试题库中的网上自测则可以检验学生的预习效果。现代远程开放教育要求传统的“教师”要转变为“导师”,传统的“教学”要转变为“导学”,教师应该由知识的灌输者转变为学生学习能力提高的引导者,网上教学前事先布置预习的内容可以较好地实现这一目标。
2)课后通过“网络教材”、“讲授教材”、“电子讲稿”及时强化、巩固所学内容
所有诊断学课程教学中的内容我们都做成电子版的教材即“网络教材”,教员同步授课内容录像做成“讲授教材”,多媒体课件做成网页版的“电子讲稿”,在网上学生都可获得。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有选择地进行学习,这样可以节省出大量的时间加强对重点和难点的学习。而网页版的电子讲稿可以使学生随时查看课堂上的幻灯片补充笔记,讲授教材可以让学生反复多次重复播放教员讲授的同一内容真正听清、听懂不理解的内容,同时通过超级链接可以迅速查找或复习以前的知识,这样有利于学生系统地掌握知识。
3)定期网上讨论、答疑
学生在每一章节的学习结束后,通过网上提问及时地反馈给教师,在讨论交流(BBS论坛)进行讨论和答疑。在这里,对于学生在预习中遇见的难题,教师可以予以即时解答并引导学生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学生们也可自由地交流相互间学习的心得。这样大大地增强了师生之间的交流和沟通,从而更有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
4)提供及时的作业和测试
网络系统中有每次课后的作业、还有试题库来考核学生的掌握程度,我们根据课堂内容设计了8次阶段网上测试,内容以课程标准为主,题型以选择题为主,有单选、多选题。网上测试成绩我们算作平时成绩,占课终考试成绩5%。从而督促学生反复学习,强化必须掌握的知识内容。
1.2.3 网络教学总体效果
诊断学网络课程在以五年制临床医学本科生为主的6个层次11个班次的诊断学同期课堂教学时同步应用,在网上作业61份、开展网上答疑203个、讨论主题161、帖子总数485个、组织考试198次、批阅作业13046次、批阅试卷7892份。19402名学员浏览,8个临床科室,20多名教员参与,浏览次数达到75717次。
学员反馈:提高了学习的积极性,创造了立体的学习空间;
教员反馈:使用该系统教学可以节省约1/3的备课时间,同时授课内容的信息量增加近40%,有效地缓解了课时数减少与学科信息量不断增加的矛盾。
1.3 课堂教学数字化评估系统
依托临床医学试题库,从临床医学2002级五年制本科开始,教研室使用“课堂教学数字化评估系统”对《诊断学》各系统教学内容实施课后考试与测评,这对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及时把握学员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起到了积极作用。
2008级临床医学五年制本科1班共安排8次课后测评,考试均采用客观选择题型(40~100题/次),考试采用网络在线形式完成,成绩占本课程考核成绩的10%。学员各系统的课后考试成绩可初步评价学员对各系统疾病知识的掌握程度,同时也是对教员授课质量评价的客观指标之一[3]。
2 课程考核
2.1 严格执行教考分离,注重学员知识运用能力和综合素质的考核
学员成绩由课后测评(10%)、网络学习(5%)、见习日志(5%)、见习病历(10%)、操作考试(10%)、课终理论考试(60%)组成,尽可能全面反映学员掌握知识的程度。
2.1.1 平时成绩
约占考核成绩的30%。由课后测评(10%)、网络学习(5%)、见习日志(5%)、见习病历(10%)组成。
2.1.2 操作成绩
约占考核成绩的10%。采用多站技能考试(重点考查学员体格检查手法及对常见实验室检查、心电图图谱、影像图谱的认知能力)形式完成,重点考查学员知识运用能力。
2.1.3 课终理论考试
约占考核成绩的60%。
2.2 考试质量分析结果
以了解、熟悉、掌握和综合应用四个目标层次,按10:30:50:10的比例进行命题。客观题占60%、主观题占40%。试题全面覆盖了教学内容(绪论、问诊、症状学等、体格检查、器械检查、实验诊断等),既保证“三基”要求占60%,又使综合应用达10%;选择题、填空题、名词解释、问答及分析题四种题型分值比为60:10:10:20,题型结构合理,比例恰当。课堂讲授的重点内容占知识点的50%以上,临床应用题约占30%(含选择题),难点内容和新进展的试题约占10%。从学生考试的现场完成情况以及考后师生的反馈意见来看,试卷题目的总体数量与设制的考试时间适宜,难度、灵活性较高的题型比例较高,具有一定数量的超纲题。试题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且密切结合临床工作。
本次共有194名学员参加考试,符合统计学分析的样本量。从考试结果的统计直方图分析及标准差来看,考试能够灵敏地区分各考生学习效果的差异,平均难易度在合理区间的中值附近。从正态分布曲线来看,试卷具有较高的信度、效度和科学性。
194名学员考试成绩分布情况如下:
本次考试90分以上成绩有47名学员,说明学员对知识点掌握较好,临床综合分析能力较强;也说明在信息技术条件下课程教学中融入了多元“学”与“教”方式对提高教学效果有较为明显的促进作用。
3 教学反思
如何促进学员的自主学习意识,是整个教学过程中需要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急需加强对教员课堂教学设计,特别是网络教学设计的培训,充分利用网络应用系统平台,开展网络教学应用实践性研究,提高教师网络教学能力;
在教学组织管理中,应贯彻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思想,充分激发学员自主学习、协作学习和创新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员创新精神、创新潜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临床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黄英,刘国祥,杨和平,等.在诊断学教学中重视医学生素质培养[J].实用预防医学,2008,15(1):257-259.
[2]刘光琼,李由,罗晓玲,等.在网络环境下临床医学本科生诊断学自主学习的实践[J].中国医药指南,2010:8(18):168-171.
篇6
1.加强实验思路和方法的初步训练
1.1充分利用基础实验,强化实验技能训练,强调基本操作及其应用
能力的培养不是孤立的,而是知识的积淀、转化、升华和运用.没有知识的积累就谈不上能力,没有基础就谈不上提高.[1]在开始设计性实验之前,应遵循认知规律,符合循序渐进的科学培养方法,对学生进行基本实验技能的训练,使学生掌握基础实验原理、基本操作及利用各种操作所能达到的实验目的.如对蒸馏、分馏、萃取、重结晶、熔点和沸点测定等操作,不但使学生了解其原理,更进一步地能规范操作,并且明确在什么情况下应选用何种操作方法.
1.2通过综合性实验训练,明晰实验思路与方法,培养学生综合考虑问题的思维方式
综合性有机化学实验往往以简单的原料合成复杂的分子,当中涉及制备、分离、分析测试、性能研究等环节,会用到各种实验方法和手段.因此,可以借助实验内容和实验要求,使学生明晰实验思路与方法,并通过对实验方法和实验手段的综合应用,培养学生综合考虑问题的思维方式以及运用综合的方法、手段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实验设计能力.例如乙酰水杨酸的制备实验,可以通过问题式教学和实际操作,使学生在了解实验原理的基础上,要清楚怎样才能减少副产物、主副产物应该采取什么样的办法才能得以分离,依据什么选择合理的实验装置、如何减少产物的损失以及怎样验纯等等,实验中哪些操作对结果至关重要,又当如何进行?实验方案的设计基于哪些方面进行,有无其他可行的方案?通过课堂实验有意识地启发学生思维,才能使学生逐渐掌握实验设计思路,具备初步的实验设计思维能力,为后期设计性实验奠定基础.
2.联系生活实际,创设情境,在问题驱动下激发学生的实验设计兴趣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指出:“学习的最好剌激乃是对所学知识的兴趣.”精心创设情境,将学生置于乐观的学习情境中能够很好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比如提取茶叶中咖啡因的实验,首先将大家熟悉的茶叶和白色的针状咖啡因晶体摆放在一起,让学生观察两者在外形、色泽上的区别,在学生惊诧于暗绿色的茶叶中竟然藏有针状晶体咖啡因的时候,顺势启发学生思考咖啡因都有哪些性质?能通过什么办法来获得茶叶里的咖啡因?平日沏茶是否是将咖啡因提取到水中的一种操作?此外都还有哪些提取方法?又如何提高提取效率并最终得到白色针状晶体?在一连串问题的驱动下要求学生分组去查阅相关资料,了解索氏提取、微波提取、溶剂回流提取、超声波提取以及超临界CO2提取和升华法纯化的原理、操作方法及操作要点,比较各种方法的优缺点以及各种不同溶剂的提取效果,写出可能的实验预案,探讨实验可行性.之后在老师的指导下,进一步明确各种方法的特点,梳理设计思路,细化实验设计并付诸实验.为了使学生实验设计兴趣能够真正地被激发出来,指导教师在这一过程中要扮演好“点拨者”和“引领者”的角色,在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已掌握的知识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有目的和有意识地设置问题,并帮助学生解决一些症结难点,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切忌将一大堆问题完全交于学生去完成,使学生产生“畏难”情绪,影响学生探究兴趣和实验进程.
3.进行对比实验,引导学生多方位思考,拓展思维
有机化学实验无论是化合物的制备还是天然产物的提取,大部分都可以利用多种方法去完成,因此设计性实验在实施过程中可以采用不同方法进行对照,在指导教师有目的的组织下让学生从实验原理出发,通过对实验药品、实验条件、实验装置、实验安全性、实验过程的繁简程度以及实验结果等方面进行比较分析,自己发现问题并得出结论.这样做一方面可以加深学生的印象,另一方面更能启发学生进行多角度思考,在实验设计中考虑问题更加全面,更为严谨,从而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分析能力和实验设计能力.同时,也能通过一次实验设计引导学生进行丰富的理性的联想思维,拓展他们的思维空间.例如提取茶叶中的咖啡因实验,依照先前设计好的实验方案,我们通过分组并分别采取超声波提取、溶剂回流提取、微波提取、索氏提取四种不同方法,利用水或酒精作为提取溶剂,在溶剂不同,溶剂的加入量和提取时间也不同的情况下让学生进行实验,最后利用升华的方法获得白色针状晶体咖啡因.实验中,要求学生注意观察提取装置的搭建、提取液的颜色,比较实验的难易和快慢程度、最终的产量,并分析各种影响因素.同时,引发出新的问题启发学生思考,如是否可以利用这样的装置和方法得到花椒、橘皮、玫瑰等精油呢?精油的成分主要是什么?提取中又应当注意些什么?通过在教学设计中始终注意融入开启学生思维的理念,不仅能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积极思考,增加课堂知识容量,训练学生发散思维能力,并且使学生逐步养成科研思考的习惯.
4.分阶段分层次,由浅入深指导学生进行实验设计
实验设计能力的培养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只有当学生储备了一定的理论基础知识,掌握了一定的设计思路,学会了综合考虑问题,才有可能设计出一个较为合理可行的实验方案.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一是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二是保证实验课题的内容在学生的能力范围之内;三是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知识储备,分阶段分层次遵循由简到难的原则优化设计性实验内容,由浅入深指导学生进行实验设计,尽量使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少走弯路,犯不必要的错误而浪费时间以及挫伤实验积极性,以达到逐步提高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的目的.对于化学专业学生,我们把设计性实验按照由易到难的顺序安排在两个学期来完成。由于前期实验阶段学生实验设计思路和技巧得到了初步训练,因此在进行实验设计时,学生普遍感觉难度并不是很大,比较乐于去完成,而指导教师在学生的主动配合下,也能较为满意地获得预期教学效果.
5.培养绿色环保意识,在实验设计中融入绿色化学理念
环境污染问题是当今社会发展中的一个重要问题,我国各高等院校中所产生的实验室污染物,已成为我国环境污染的一个重要来源,而有机化学实验又是实验室污染中的一个重点.在有机化学的实验教学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绿色化学”观念,有利于从源头上消除污染,使化学和环境能够协调发展.在每一次实验前,要求学生必须明确实验过程中所要接触到的各种药品的物理常数、毒性、对环境会造成的影响等,了解相关的防护措施;实验过程中,通过对实验药品的实际接触,进一步明确实验药品、实验过程对环境和实验人员安全的影响;实验后,培养正确的实验室“三废”处理观念,杜绝乱丢乱放的习惯.向学生介绍绿色化学的5R原则,培养学生用绿色化学的眼光来适应新形势下的有机化学实验,通过逐渐增强学生的绿色环保意识,把绿色化学理念融入到设计性实验中.在不影响实验效果的情况下我们采取了一系列的绿色化学实验方法.例如,在制备乙酰苯胺和甲基橙等的实验中采用试剂用量减半的方法,减少有害物质的使用;在柱色谱实验中,利用填充长5cm内径1cm的较短的Al2O3柱床,分别以酒精和水为溶剂,对甲基橙和亚甲蓝混合物进行分离,既保证了明显的实验效果又节约了试剂和时间;利用绿色的微波辐照合成技术制备肉桂酸,缩短时间的同时也提高了产率.在萃取实验中,利用水作为萃取溶剂对乙酸乙酯中的冰醋酸进行萃取,避免乙醚的使用;己二酸的合成则以H2O2代替教材中的硝酸,副产物是水,避免了用硝酸氧化氮氧化物的产生.正是在实验过程中不断地向学生渗透绿色化设计理念,因此,学生在设计实验方案时会很自然地从实验原料、试剂、反应条件、废物回收利用、能源消耗以及是否是原子经济性反应等诸多方面进行考虑,教学结果表明在设计的实验方案中总是会体现出学生在这一方面付出的努力.
6.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突出学生的主体性,鼓励学生大胆思考、勇于探索
篇7
关键词:PLC;MCGS;模拟仿真;仿真实践教学系统
中图分类号:TP391.6;TP273-4
《PLC应用技术》课程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在教学过程中,学校为了保证实践环节的教学质量,通常会花费大量的资金来配备实训设备,而本文设计的PLC仿真实践教学系统,是充分利用了计算机软件的模拟仿真的技术,代替了具体实训设备,这样在保证了实践教学环节的同时,大大的降低了教学成本。
1 PLC仿真实践教学系统的结构设计
PLC仿真实践教学系统完全遵循了《PLC应用技术》课程的特点和教学规律,依照由基本指令到高级指令,由简单语句到复杂语句的结构设计顺序,采用了项目式模块化的设计手段,在MCGS平台下构建完成的。
系统的总体结构共分为认识PLC、PLC指令进阶实训和综合实训等三个模块。其中模块一认识PLC包含了认识PLC和熟悉编程软件共两个实训项目;模块二PLC指令进阶实训包含了三相异步电动机点动运行控制、三相异步电动机点动运行控制、照明灯的异地控制以及顺序起动控制、自动门程序控制、电动机星角减压起动控制程序、交通红绿灯控制程序、密码锁控制程序、彩灯控制、多台电动机起动控制、自动往返送料小车控制、小车自动寻址控制和抢答器控制等十二个实训项目;模块三综合实训包含了大小球分拣控制、步进电机的正反转调速控制、自动售货机的电气控制和万能铣床的电气改造等四个实训项目。上述的三个模块,共包含了18个具体实训项目,而每一个实训项目又分别从背景知识、任务分析、任务实施、仿真测试和知识拓展等五个环节来完成课程的教学任务,这样的设计是非常符合从理论到实践的教学规律的,通过这样的教学设计,学生在收获扎实的理论知识的同时,还可以通过仿真测试环节来提高学生实现项目控制的兴趣。
2 PLC仿真实践教学系统的方案实现
PLC仿真实践教学系统主要包括一个主画面和若干个用户字画面,其中任何一个画面都是按照一定的组态设计流程来完成的。具体组态设计流程如下:
(1)根据需要建立一个或多个用户窗口;
(2)在每一个用户窗口中,利用软件中提供的各种图形对象、符号和图元等构件设计出画面;
(3)在实时数据库中,根据需要建立变量,它们可以是开关型、数值型和字符型等各种类型;
(4)将这些变量与画面中的各个元件依次对应起来,并根据需要进行相应的动画属性设置;
(5)根据动画需要,可进行脚本程序的编辑,这样画面中的元件就可以按照程序的设计进行动态演示了;
(6)建立多个画面之间的动画连接;
(7)进行运行调试。
3 自动门控制系统的设计实例
3.1 构建界面
首先在用户窗口中新建一个窗口,命名为:“自动门控制系统”,并在窗口属性中,可设置窗口名称和窗口标题等内容。
双击进入“自动门控制系统”窗口,利用工具箱中的各种工具,分别绘制出道路、车库、待入库汽车,同时在车库大门位置画出升降门(可用矩形代替),在车库上方画出超声传感器用于检测是否有待入库车辆,在卷帘门上下两端画出上下限位开关用于检测卷帘门转动的极限位置,在车库合适位置画出光电开关用于检测车辆是否完全进入车库等画面元件。
进入实时数据库窗口,点击“新建对象”,并在“对象属性”中设置对象名称、初始值、对象类型等属性,依次将所有变量全部添加完成。
返回“自动控制系统”窗口,将其中需要动态显示的元件,如待入库汽车、各个传感器、卷帘门等,分别与实时数据库中的新建变量进行对应。
根据控制要求,待入库汽车和卷帘门需要动起来,另外几个传感器也需要根据检测信号的不同有所变化,因此为了实现此功能,需要进行脚本程序的编辑。进入“运行策略”窗口,首先新建一个“循环策略”,命名“小车入库”,用于实现小车移动,双击此新建策略后,增加“脚本程序”选项并双击进入,编写如下程序:
小车入库数值 = 小车入库数值 + 1
IF 小车入库数值 >= 200 THEN
小车入库数值 = 200
ENDIF
为了实现卷帘门的移动,可利用同样方法,进入“卷帘门”循环策略中的脚本程序,编写如下程序:
IF 小车入库数值 > 60 AND 小车入库数值 < 190 THEN
卷连门数值=卷连门数值+1
ENDIF
IF 小车入库数值 >190 THEN
卷连门数值=卷连门数值-1
ENDIF
IF 停止=1 THEN
卷连门数值=0
小车入库数值=0
ENDIF
脚本程序完成后,再次进入“自动门控制系统”窗口,双击待入库汽车,进行动画连接设置,在属性设置选项卡中,选择“水平移动”,进入后在表达式内选择“小车入库数值”变量,在水平移动连接中,最小移动偏移量选择0,对应表达式的值为0,最大移动偏移量选择600,对应表达式的值为200,数据可根据画面具体情况进行调整,这样小车的移动功能即设置完成;同样的方法进入到卷帘门的属性设置选项卡中,选择“大小变化”, 进入后在表达式内选择“卷连门数值”变量,在大小变化连接中,最小变化百分比选择100,对应表达式的值为0,最大变化百分比选择20,对应表达式的值为100,变化方向选择垂直向下,变化方式选择缩放,卷帘门的移动功能也设置完成;其他几个传感器可以采用颜色变化的动画方式,具体方法可双击传感器后,在属性设置中选择“填充颜色”,进入后对应完成相应变量选择和颜色选择即可。
3.2 仿真实现
所谓仿真,就是将现场控制的数据实时的通过画面中的动画反应出来,要实现此功能就必须将组态画面与PLC进行联机。在工作台界面,双击进入“设备窗口”,由于在MCGS中PLC是作为子设备进行工作的,因此要先添加“串口父设备”后再添加所需品牌及型号的PLC设备,添加完成后,首先要双击进入“串口父设备”进行基本属性的设置,设置内容包括通讯端口、通讯波特率、数据位数、奇偶校验方式和停止位位数等,这些内容的设置要务必与PLC设备的通讯参数设置保持一致,否则无法正常通讯。
完成PLC与MCGS的连接后,只需要再将添加的PLC设备中的通道属性进行设置,并将其与MCGS中的实时数据库的变量一一对应上,即可实现数据的实时通讯。具体方法为首先将PLC设备添加到“串口父设备”下,成为其子设备,再双击进行属性设置,在“基本属性”选项卡中,点击“内部属性”右侧的按钮,进行通道的增减设置;再进入“通道连接”选项卡中,进行通道与实时数据库中的变量一一连接即可。
当PLC与MCGS进行联机,并且通道与变量对应连接后,再运行系统,就可以将PLC现场控制的信号实时的通过MCGS的动画演示方式呈现在我们眼前,从而实现了仿真测试的功能。
4 结束语
基于MCGS的PLC仿真实践教学系统,是一套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于一体的教学系统,它充分利用了信息化技术,实现了计算机模拟仿真具体的被控对象,硬件被软件所代替,降低了教学成本,同时还可以保证与实物教学同样的教学效果,这就是该系统的教学意义所在。
参考文献:
[1]张文明.组态软件控制技术[M].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
[2]肖威.PLC及触摸屏组态控制技术[M].电子工业出版社,2010.
篇8
Abstract: By using the methods of documentary, questionnaire, teaching experiment and expert interview, this study attached importance to the inadequate present teaching plan and content of physical therapy practice, put forward that the new teaching content of physical therapy practice must be compiled to solve the problems that the teaching material of practice is too easy and learning separates from clinic practice. Instead of confining in the traditional therapy practice, the subject should enlarge its contents, increase the new equipment knowledge and clinic practice periods, students' master of physical therapy theory and practices will be the good base for future's career of sport team doctor, researcher, P.E recovery doctor, and school health education.
关键词:《理疗学》;实践课;教学计划
Key words: Physical Therapy;practice;teaching plan
中图分类号:G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36-0266-02
0引言
“理疗学”作为现代医学科学中重要的学科,对于促进医学的发展,以及人体科学、卫生保健和康复医学的基本理论知识的普及起着重要的作用。从事临床医学与运动医学的实际应用、科学研究和教学工作的专门人才逐年增多。针对体育类院校的运动人体科学专业学生理疗学教学人员所承担的教学任务能否按过去的教学模式进行?能否沿用过去的经验安排?答案是否定的。医学院校或医院理疗科培养实习生,虽然课程都是理疗学,但所学专业不同、学生基础不同、培养目标不同,原有统一陈旧的教学模式必须进行改革,以适应培养高质量学生。
1研究目的
“理疗学”是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的重要课程,主要研究各种物理因子对人体的作用原理及治疗作用等,常见的理疗方法包括各种电疗、光疗、超声波及磁疗、蜡疗、水疗、肌电生物反馈疗法等。目前,我国体育院校理疗学实践教学内容基本沿袭着20世纪70年代的教学模式,受客观因素的制约实验类型简单,学生多以机械被动地参与程序化操作为主,而对临床物理治疗性实践涉之较少。为了改变这一现状,许多专家、学者对体育院校的理疗学实践教学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研究,提出了一系列的改革意见。“理疗学”是运动人体科学专业学生的一门必修课,运动人体科学专业学生的专业方向是运动康复,对本科生的临床理疗技术实践操作技能就提出很高的要求,只有达到一定要求才能拓宽就业面,所以改革理疗学实践课教学内容就成为必然趋势。
2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为西安体育学院运动人体科学系2005级、2006级、2007级本科学生 共计64人作为问卷调查对象。共发放问卷64份,回收64份,问卷回收率100%。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查阅了国内大量有关理疗学实践课教学大纲、运动人体科学专业培养计划及其相关实验课教学内容改革方面文献资料,为理疗学实践课教学内容改革提供理论依据和参考资料。
2.2.2 专家访谈法。为了准确的了解各体育院校以及医学院人体运动科学专业理疗学实践课教学计划、内容及存在的问题,对从事多年理疗学教学的10名专家、教授(北京体育大学、成都体育学院、南京体育学院、上海体育学院、南京医科大学、南京鼓楼医院、陕西省人民医院、北京大学第三附属医院运动医学研究所)进行理疗学实践课教学内容改革必要性、可行性等方面问题的面访、会议走访、电话咨询及电子邮件联系。
2.2.3 问卷调查法。对西安体育学院2005级、2006级、2007级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的本科生对理疗学实践课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学习积极性、教材和多媒体教学以及学生对学习理疗学对自己动手能力的培养和期望等方面进行了问卷调查。
2.2.4 数理统计法。数据资料使用SPSS10.0、Excel 2003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处理。
2.2.5 项目教学法。突出实践能力目标的实现,理疗学教学内容上从“以知识的逻辑线索为依据”转变成“以临床治疗的工作过程”为依据,将原有的教学内容进行整合和程序化。在教学内容整合和程序化的基础设计了电疗、超声治疗、光疗、热疗、磁疗等八个综合项目。每个综合项目分为若干个子项目。如电疗作为一个综合项目,又分成低频治疗、中频电疗、高频电疗三个子项目,而各个子项目的学习过程中,既引导学生学习专业技能,又使学生在临床参观学实习中尽早熟悉实际的理疗情境和场景,强化学生对理疗治疗模式的认同,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敬业精神,提高动手能力。
如电疗模块的教学,原有的传授模式是以知识的逻辑线索为依据,依次介绍直流电疗法、低频电疗法、中频电疗法、高频电疗法各单项技术,学生学习后虽然各单项技术掌握的较好,但对所学的单项技术何时、何病应用仍感茫然,既无法将单项技术,临床治疗有机地结合起来。为解决此问题,我们在教学中“以临床治疗的工作过程”为依据,对教学内容进行重新组织安排,第一次教学设计为临床参观,到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和陕西省人民医院的康复理疗科进行4学时的实际情境参观体验,授课教师通过实际病例引导学生认识各种电疗仪、针对各种疾病开具理疗处方,制定理疗方案、这样就把理疗治疗操作中涉及到的单项技术,和临床疾病治疗联系起来,授课教师讲解示范、学生在“做中学”,教、学、练相结合完成项目教学。
这样学生将所学知识技能应用于解决复杂临床实际问题,培养了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的能力;既可达到职业能力目标的要求,又可在完成综合项目的过程中训练学生综合实践能力。
2.2.6 教学实验法。2006级运动人体科学专业学生采用原有的理疗学学实验课教学计划,2007级采用改良后的实验课教学计划,两个自然班均由同一教师进行实验课的教授,两级学生的入学分数,年龄,生源均相似,经统计学检验无显著性差异。
两个班实验授课课时相同均为24学时,其中2006级学生使用旧的实验计划教学内容授课,实验单一而且学生动手操作能力机会不多,实践内容多以简单理疗仪器和火罐、按摩为主,2006级学生因为已经开设了体育康复学和运动保健学以及伤科与按摩,很多物理治疗实验重复所以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基本上学完后对所学知识应用比较差。而2007级学生使用新的实验课教学计划,虽然课时一样,但是增加了音乐疗法,生物反馈疗法等多个实验内容以及PT师的工作内容介绍等使学生参与到具体的理疗治疗方案和操作中去,教学反应效果非常不错。在医院见习期间,学生系统学习了阅读理疗医嘱及处方、执行医嘱、调整治疗剂量、记录治疗结果等程序,学习与康复治疗的患者交流沟通,将患者现存的所有理疗治疗问题作为一个整体进行全面思考,确定合理的理疗方案,并使PT学生明确在患者所有的物理治疗方法中理疗的独特治疗作用及理疗的最佳适应症。
教学方法是教学过程中整体结构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的关键。教学中,由于实验学时数按大纲的要求不变,而内容增加,因此在教法的选择与运用上,我们根据不同的章节,选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既有传统的观摩实验法,又有改革创新的多媒体教法,如有的章节以作业形式完成,有的章节提出问题设计情景进行分析讨论,同时结合现代化教学手段进行教学,通过不同教法的综合运用,不但节省时间,增加了内容,更主要的是培养了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如分析、判断、诊断、操作以及运用知识的能力,大大地提高了理疗学实践课教学的效果和教学的质量。
3研究结果
3.1 专家访谈结果。通过课题组对10名从事理疗学教学的专家进行访谈,认为原有的理疗学实践课计划不合理有8人,占80%;认为学生运用物理治疗实践能力与理论结合差的有9人,占总人数90%;大部分专家都认为理疗学实践课教学内容需要改革,专家认为应该结合现代化教学手段进行实践课教学,通过不同教法的综合运用,不但节省时间,增加了内容,更主要的是培养了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如分析、制定计划、操作以及熟练运用物理治疗设备的能力。
3.2 学生理疗学考试操作考核情况。考核学生的学业成绩是教学效果的反馈环节,考核方法是否科学合理,直接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影响教学效果的正确评价和教学质量的提高。我们是课题实施过程中通过对人体系2006级和2007级学生的理疗学的实践考核发现由表1显示,两个班在不同教学计划实施下其他基本相同的条件下人体系本科生2006级和2007级期末理疗学实践考核成绩有显著性差异(p
3.3 问卷调查结果分析。从调查中我们了解到各学校在制订理疗学教学进度和大纲时,基本上是按教材的顺序制订的,我们认为教学进度的制订与学生对本学科的学习兴趣有很大的关系。兴趣是推动人们去寻求知识,从事某种活动的精神力量,学生对某个知识点能否产生兴趣,教学的内容起着主要作用,理疗学所采用的教材前后内容联系不大,可根据学生的兴趣,合理地安排实验课教学内容,让学生刚接触这门课时就对本学科发生强烈的兴趣,这样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利于今后的学习。以实际操作在先、理论讲解在后,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改善提高了学习效果。比如在讲授“电脑中频治疗仪”时,我们设计了几个符合教学要求的,真实的典型的病例,在上课前把典型病例和“电脑中频治疗仪”的操作说明书发给学生,学生分组讨论,设计理疗方案、开具理疗处方。
课上由教师引导,小组代表分先后讲解、示范小组成员的学习讨论结果,再由教师进行正确的电脑中频治疗仪的操作演示。这种教学方法可以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要求教师思维活跃、知识全面,善于组织和引导,善于总结和归纳,教学相长,促进了教学活动的良性循环。
3.4 加强理疗学实践课多媒体教学。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改进教学方法,对理疗学中重点、难点问题,应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如图片、视频资料等充实教学课件,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应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教师的导向功能,变单向灌输为双向互动。部分章节可采取PBL(PBL教学法Problem-based learning是以自我指导学习和小组讨论为教学形式的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式讨论,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并加深对授课知识的理解。
4结论
4.1 结合现代化教学手段进行理疗学实践课教学,通过不同教法的综合运用,不但节省课时,还增加了临床医学内容,更主要的是培养了学生动手能力。
4.2 理疗学实践课教学计划的重新修订把一些前面开设的教学内容重复的知识进行了删减(要对照学生培养计划中有无重复课程内容或交叉内容),根据各个院校理疗仪器设备的不同条件,因地制宜的开展实验课教学工作。
4.3 实践课以电、光、声、磁、蜡、水疗的治疗技术和方法、操作注意事项等为重点,在每节理论课之后安排相应内容的实践,通过在实际治疗场景下教师集中讲解演示和学生分组操作练习,使学生系统熟悉和掌握各项操作技能,并加深对理论课教学内容的理解。
4.4 体育类院校可以让学生到医院的理疗科进行实习或见习,学习与康复治疗的患者交流沟通,将患者现存的所有康复问题作为一个整体进行全面思考,确定合理的理疗方案,使学生不仅学习到了理疗学的理论和技术,还能通过实际情景下的临床参观实践,边学边做、融“教、学、做”为一体更好地培养了学生的专业技能、专业态度、专业情感、和专业素质。
4.5 通过教学改革打破了原来的理疗学实践课教学常规,原来的自然班的教学可以根据课的教学内容不同进行自然班教学和分组实验教学。提高了学生操作理疗仪器设备的机会。
参考文献:
[1]丛芳,朱迎九,侯勇伦.新建康复治疗专业理疗学课程教学实施的探讨[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8,11:1096-1097.
[2]柯红.高职理疗学的教学体会[J].现代企业教育,2008,12:23.
[3]钟玲,等.高校实验室管理体制改革与实验技术队伍建设探索[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2001,3(4):328-329.
[4]欧阳燕.体育学院运动人体科学专业医学教学若干问题的思考[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0,17(3):76-78.
篇9
关键词:工业工程 产品设计 总体实训
工业工程是目前世界上被大家认可的可以有效地提高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的把生产技术与科学管理有效地结合起来的一门相对边缘的学科。它涵盖了管理工程、制造工程和系统工程的相关内容。伴随着世界现代工业的飞速发展,工业工程专业的课程体系也得到了不断的完善,所含内容逐渐丰富。但随着学科的不断扩充,教学内容越来越广泛,工业工程专业高速发展带来的弊端也日益凸显,尤其突出的就是实践环节薄弱,实际经验不足。这些弊端不能仅从高校单方面的角度来解决,而应该联合企业共同探求实际可行的方案。
1 工业工程专业培养目标
工业工程专业以制造业为对象、制造业信息化为背景,培养具备综合应用现代制造工程、现代管理理论、信息技术应用和系统工程方法的知识、素质和能力,培养适应现代企业对生产管理和信息化建设需求,富有责任心、主动性和创造力的,知识面宽、适应能力和沟通能力强,具有解决制造领域复杂问题能力的、既懂技术又会管理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工业工程专业的学生首先应具有较扎实的自然科学基础,以及较好的人文、艺术和社会科学基础,而在素质和技能方面,应具备基本的工程素质,能够看懂工程图纸,并运用机械工程的基本理论和方法解决简单产品的设计、工艺问题。另外,还应掌握包含在工业工程学科里面必需的系统工程、制造工程和管理工程等学科的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在具体实施企业方案时,应能够灵活应用工业工程专业的基本理论和方法,解决企业在生产、物流和仓储管理的实际问题。
2 《产品结构设计》的课程设置规划
本课程作为工业工程专业的一门实践性强的专业核心课程,其主要任务是学习产品功能的设定、常用材料的种类和特性以及加工工艺、产品结构设计的原则以及与产品造型有关的通用结构设计知识,使学生掌握与产品设计相关的基本知识,具有产品结构设计的基本技能,能够完成简单产品设计中从功能定义到材料选择以及最终的结构设计。
2.1 本课程的知识模块包括:①产品材料与表面处理工艺常识;②塑料件结构设计的基本原则;③钣金类产品结构设计基本原则;④模具基础知识;⑤产品结构布局设计;⑥产品典型结构。其目的是使学生掌握结构设计的基础知识,培养学生的三维空间想象能力,在实际应用中培养学生的新产品开发以及应用计算机绘图的能力。
2.2 课程的重点内容包括:①常用塑胶材料基本知识;②常用金属材料基本知识;③常用表面处理知识;④产品结构设计总原则;⑤产品结构关系分析与结构绘图的基本要求。
3 《产品结构设计》课程的教学思路
3.1 选用教材。目前还没有适合工业工程专业使用的《产品结构设计》教材,所以国内普遍做法是选用产品结构设计方面教材,暂定的教材是黎恢来编写的《产品结构设计实例教程》。该教材将作者十几年的产品结构设计经验总结而成,系统、精细、全面地介绍了产品结构设计知识及设计全过程,明确了产品结构设计的概念和岗位职责,并通过讲解一款电子产品的全套产品结构设计的整个过程,帮助学生融会贯通,更加高效地学习和掌握实用技巧。
3.2 教学内容。依据工业工程专业的整体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大纲的具体要求,将《产品结构设计》分为六大模块,每个模块里面包括若干的章节,各章节之间既自成体系,又互相有衔接,条理清晰,通俗易懂。①“产品材料与表面处理工艺常识”模块,主要介绍注塑工艺理论、常用塑胶材料和金属材料基本知识,以及注塑件、钣金件表面处理方法。塑胶的定义及分类方面,介绍ABS、PS、PP、PVC等的应用范围、注塑模工艺条件和化学和物理特性,重点是使学生了解注塑件的常见问题分析及解决,比如缩水、飞边、熔接痕、顶白、塑胶变形等。金属材料方面,介绍一些金属的特性和应用范围,比如不锈钢、铝、铜、镍和锌合金。常用表面处理知识方面,主要涉及塑料二次加工的基本知识,学生需要了解丝印、移印、烫印、超声波焊接、喷涂、电镀和模内覆膜等表面处理工艺。②“塑料件结构设计规范”模块,重点介绍塑料件在设计和修改阶段需掌握的通用设计规范,比如塑料件的料厚、脱模斜度、圆角设计,能够分析塑料件的加强筋、孔、支撑面的使用范围。在细节部分,应了解塑料件文字、图案、螺纹和嵌件设计。③“钣金件结构设计规范”模块,介绍钣金类产品设计的工艺要求,包括冲裁、折弯、拉伸、成形工艺,并且让学生了解压铸类产品结构设计的工艺要求。在此模块的教学中,应引入企业实际产品案例进行讲解,以便于学生更好地掌握钣金件的设计规范。④“塑料模和钣金模基础知识”模块,介绍塑料模和钣金模的基本类型及典型结构,包括模具概述,模具的分类、注塑机介绍等,重点讲解的是注塑模结构里面的浇注系统、顶出系统、排气系统和行位与斜顶,以及二板模和三板模之间的区别和应用,以“实用、够用”为度,学生只需了解典型的模具结构,不需要进行后期的模具设计。⑤“产品结构布局设计”模块,主要介绍壳体形状结构、密封结构、卡扣结构、螺钉柱结构、螺纹连接结构和嵌件连接结构等知识,以及各个特征的定义、作用和设计原则,特别是特征在使用时的相互配合关系。拓展知识方面,要了解塑料零件自攻螺柱及通过孔设计规则,以及模具设计与产品结构设计之间的联系。⑥“典型产品结构”模块,重点介绍目前国内普遍使用的三大产品(电子产品、家电产品和电动产品)的典型结构设计知识。每类产品选取一款经典的已批量的产品作为蓝本,深入解剖结构知识在产品设计的运用。比如电子产品选手机为代表产品,讲解手机产品各零部件的结构、前壳与底壳的止口设计、LCD屏限位结构设计和电池固定结构设计,以及内藏摄像头结构设计。家电产品则以电吹风为例,学生要掌握电吹风的功能、材料、结构工艺性等,了解CAD软件在电吹风设计中的应用,能对产品塑料件进行结构分析。在此过程中,还要掌握项目管理方面的知识。
3.3 教学方法。在教学中,提倡基于工作过程为导向的项目化教学,理论教学与实践练习相结合,增加实践课时的比例,培养产品设计的实践能力。教师引导学生建立实用合理的知识结构,强化学生的自觉体验和掌握知识的迁移能力,淡化理论和实践的界限。在基础知识够用的前提下,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项目教学法,通过在具备多媒体教学设施的校内实训基地开展新产品和新工艺的开发工作,使学生体会具体产品的外观造型和结构设计过程,提高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
4 《产品结构设计》在工业工程专业总体实训的具体应用
在面向制造业的工业工程专业总体实训里,结合各校的实际情况,以典型产品的流水线装配设计为主体,总体实训内容分为五个阶段:前期的准备环节、产品设计与组装环节、生产线装配改善环节、三维系统模拟环节、总结交流环节。在这些实训中,可以实现“教-学-做”一体化的行动教学,让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从而使学生在知识和技能上达到双重提高;另一方面,可以锻炼学生的综合专业知识运用能力,提高团队协作能力,也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更好地让学生参与企业模拟项目,融入企业生产实践。在产品设计与组装环节,教师把学生分成六人左右的项目组,根据企业的某一个典型产品布置项目任务书。学生综合考量校内实训基地的实际条件和设备,运用产品结构设计的知识,共同完成项目。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对新产品提出具体的要求,比如产品的结构尺寸不能过大,必须与生产线相匹配;结合人因工程学,运用动作分析和双手操作分析,在工艺上要符合车间的零部件装配顺序,有利于工序和工位的确定;新产品各零部件的装配要牢固可靠,可以满足多次拆卸而不容易损坏;产品的价格应合理,要用最少的成本做出符合客户要求的产品;考虑试验的可行性和零部件的可修改性。
参考文献:
[1]郭艳丽,李亨英,柴春锋.适应社会需求,提高IE人才实践创新能力的因素分析[J].高教论坛,2011(9).
[2]周梓荣,龚存宇.工业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探讨[J].湖南工程学院学报,2005(3).
[3]光昕,李沁.高职工业工程专业教育教学探索[J].中国成人教育,2009(23).
[4]赵涛,路琨.我国工业工程学科的发展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3(2).
[5]陆刚,孙宇博,卢明银,韩可琦.工业工程本科毕业设计与创新型人才培养[J].工业工程,2010(2).
[6]王建林,马如宏,周峰,董晓慧.工业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探讨[J].高校实验室工作研究,2012(1).
篇10
关键词医学影像成像原理;课程信息化;网络教学平台;传统教学
引言
为了提升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高职院校课程改革除了强化工学结合的内容和方式外,还需考虑到教学效果的实效性和教学内容的生动性,将数字化的教学环境、教学资源、共享互动机制等作为课程改革的优先选择。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充分发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独特优势,成为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推动教育理念创新与变革的有效途径。课程信息化是在信息时代的背景下产生的一种课程变革的形式和方法[1]。它将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和课程标准、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有机结合在一起,对课程的各个层面和维度都产生影响,进而促进课程整体的变革而产生信息化课程[2]。2010年国家颁布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该纲要中提到“到2020年,基本建成覆盖城乡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信息化体系,促进教育内容、教学手段和方法现代化”[3]。医学影像成像原理课程是医学影像技术类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是一门理论性很强的课程,课程内容主要包括X线成像、磁共振成像、超声成像、放射性核素成像以及光学成像设备的物理基础、成像过程、成像原理、数字图像处理方法、图像重建方法以及影响图像质量的因素,知识比较抽象。通过信息化的教学手段将图片、动画、幻灯、录像等教学资源提供给学生,在整个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启发学生的科学思维。借助信息化教学技术的直观效果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理论知识,从而逐步提高学生对新知识的掌握能力,同时丰富多彩的信息化资源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学习空间,有效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更好的理解和掌握更多的知识,最终达到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基于上述分析,将信息化教学的理念引入到医学影像成像原理课程的教学中,通过信息化网络教学平台实施教学,并对使用信息化教学前、后两届学生的学习情况、知识点掌握情况、重难点理解情况进行对比分析,验证使用课程信息化网络教学平台后的教学效果、学习过程的操作可行性,同时在实施的过程中不断地完善信息化教学设计,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接受更多的医学专业知识,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4]。
1实施的基本情况与准备
1.1实施前准备以学院网络教学平台为支撑,通过对医学影像成像原理课程信息化教学建设的研究,以及对同类院校开设本课程的教学单位进行调研,确定适合医疗仪器与维修技术专业和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学生的信息化资源:教学课件、视频、Flas等,最终将上述信息化资源到学院网络教学平台中,作为开展信息化教学的基本资源,并制定信息化教学的实施方案。1.2样本选择及实验分组本研究以2014级、2015级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和2013级、2014级医疗仪器维修技术专业两个专业的两届学生为研究对象,其中2014级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和2013级医疗仪器维修技术专业学生未采用网络精品课程平台进行教学,2015级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和2014级医疗仪器维修技术专业学生为采用网络精品课程进行教学。将2014级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学生记为A1组,2013级医疗仪器维修技术专业学生记为A2组;2015级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学生记为B1组,2014级医疗仪器维修技术专业学生记为B2组。1.3研究方法针对医学影像成像原理课程的特点,将课程分为模拟X线成像、数字X线成像、CT成像及MR成像4个模块,以学生学习进度、模块测试情况、学期学生成绩作为学生学习效果的评判指标,同时采用问卷调查、对比测试等方式,对两届学生的情况进行对比分析。
2实施的模式和方法
2.1实践研究的第一阶段医学影像成像原理课程对2013级医疗仪器维修技术专业和2014级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学生仍然以传统的教学模式为主,在教学过程中也加入了一些信息化的教学资源,但没有专门的网络平台供给学生使用,只是通过班级QQ群、邮箱等形式为学生提供资源。2.2实践研究的第二阶段对2014级医疗仪器维修技术专业和2015级医学影像技术专业的学生采用网络教学平台并进行有效的组织实施应用。本平台主要分资源学习模块、讨论模块、任务管理模块、考试管理模块及评价模块。其中资源学习模块主要是用于课前给学生提供资源,包括课件、视频、Flas以及课程的一些学习指导、相关练习等(见图1)。在学生学习的基础上可以进入讨论模块进行讨论(见图2),讨论模块既可以由教师发起并管理,也可以由学生组织在特定的模块内留言讨论学习,学生可以针对课前学习的内容进行讨论,并可以对其他人的内容正误进行评价。当然,在交互讨论模式教学中,需要教师进行有效的引导,确保满足课堂教学的需求。任务管理模块(见图3)可以根据课堂教学情况,一定的后续任务,任务的安排既是对课堂教学进行补充,也是检验学生课堂掌握情况的测试。考试管理模块(见图4)是通过阶段性的测试,可以自行设置测试时间、从试题库(见图5)随机抽题,同一个班级可以设置不同的分组,不同组别之间题目可以不一样,这样既保证了测试的顺利进行,也保证了测试的有效性。评价模块可以自动统计课程学习过程中每一环节的学生学习情况,以及每次练习和测试的成绩情况,在教师课程管理界面可以轻松了解课程的学习情况。23课程信息化教学效果综合评价的分析分析选取的两届学生,其中A1组共155名学生,综合评价等级为A的学生43名(277%)、等级为B的71名(458%)、等级为C的41名(265%);A2组共178名学生,综合评价等级为A的学生58名(326%)、等级为B的88名(494%)、等级为C的29名(180%),分析见图6。其中B1组共27名学生,综合评价等级为A的学生10名(370%)、等级为B的11名(408%)、等级为C的6名(222%);B2组共27名学生,综合评价等级为A的学生13名(481%)、等级为B的9名(334%)、等级为C的5名(185%),分析见图7。从分析图6和图7可以看出,使用信息化平台后,学生的综合评价等级为A、A+B的比例均有所提高,等级为C的比例均有所下降。通过课程的实施和评价分析可以看出,采用信息化教学模式后,学生的学习成绩明显优于传统的课堂教学,但从教学过程的实施发现,教学效果的提升还取决于教学方案的设计、教师的教学组织。同时还需加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学能力、知识运用能力,以及在讨论过程中对信息的检索能力和科学研究能力等,从而使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全面的培养,更好地发挥网络教学平台的优势,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
3医学影像成像原理课程信息化改革实施与结果的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