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面临的挑战范文
时间:2023-11-23 17:50:5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科技创新面临的挑战,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近年来,咸阳市食品工业总产值以年均递增10%以上的速度持续快速发展。目前已发展成为门类比较齐全,既能满足消费者多种需求、又具有一定竞争能力的产业。作为咸阳市传统支柱产业食品工业,当前正处于战略机遇期,既面临继续保持快速发展的重大机遇,也面临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保证食品安全等重大挑战和压力。从总体上说,食品工业已成为全市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取得了较大成就,发展速度逐年加快。2011年,全市工业支柱产业共完成总产值1632.3亿元,比上年增长32.3%,其中食品工业实现产值236.8亿元,增速为37%,分别位居支柱产业的第三位和第二位,并涌现了一批在省内外影响较大的食品企业,有力地推动了全市产业经济的发展。
2食品工业发展中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2.1产业结构不尽合理从行业结构上看,加工方式粗放、精深加工少、产品附加值,特殊人群食用的食品发展不够;从产品结构看产品品种花色少、档次低、包装差,产品更新换代慢,产品结构不能完全适应市场需求变化。2.2食品企业总体规模小,生产聚集度低,产业链条短咸阳市食品工业中中小型企业比重较大,处于食品行业中的主导地位,在总体的经济发展中,很难形成规模经济,缺乏明星企业。2.3食品工业技术相对薄弱,科技项目研发匮乏咸阳市食品科技力量整体基础薄弱。从事食品工业的科技人员数量只占咸阳市总科技人员的9%,且都集中在食品加工业和食品制造业。2.4食品安全检测体系有待完善现有的检测人员大多专业知识和技术水平较低,因此,食品安全检测水平偏低,部分监管机构尤其是基层的检验设备,装备落后监管技术力量薄弱。
3促进食品工业优化升级对策建议
篇2
(一)金融科技创新面临诸多风险
众所周知,金融科技的快速发展给广大金融用户带来了新鲜体验,极大地方便了用户需求,但与之俱来的是商业银行面临的风险也在加大。一方面,金融科技创新可能会增加操作风险、信用风险和信息风险,给商业银行服务实体经济发展带来难题,同时对广大金融用户的信息安全和传统商业银行现有的盈利模式形成挑战。另一方面,金融科技的快速发展也给金融监管的政策制定和制度设置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商业银行金融创新有待加强。
创新促进发展,商业银行只有不断创新才能适应发展的市场环境,满足科技金融发展的融资需求。然而,由于国家信贷政策的制约和银行的金融垄断地位,商业银行的金融产品创新不足,在运作模式上还存在实行逐级授信的审批制度、高新科技企业普遍拥有知识产权的无形资产得不到应有重视等这样或那样的缺陷,无法满足高新科技企业多样化的需求。
(三)亟需大量金融科技人才
金融科技本身是以科技为核心,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数字技术的创造与应用对技术创新的要求极高,需要一大批具备专业知识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用来支撑,以大的技术创新力度助力金融科技的发展。然而我国目前这一领域的人才较少,不能有效满足金融科技服务实体经济发展的需要,这势必成为金融科技发展中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四)创新文化氛围亟待加强
商业银行的垄断地位和激励机制导致金融创新动力不足。一方面,商业银行习惯于稳妥的持续改进,习惯于模仿先进同业和金融科技公司的成熟产品和业务模式,不太关注市场份额的整体竞争优势。另一方面,商业银行缺乏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不太关注创新文化,这就严重挫伤了商业银行工作人员金融创新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难以形成良好持续的创新氛围,更谈不上创新活动的形成。
二、面对以上问题,商业银行金融科技发展应该采取以下对策
(一)加强金融科技创新工作,有效提升创新质量
金融科技创新既要有长远规划,又要多措并举推动科技创新。要想搞好科技创新,商业银行就要充分吸收多个部门包括合规、风险、财务等部门参与进来,除此之外,还要让内部所有的利益相关方特别是那些具有影响力的利益相关者参与进来。这样既能为业务决策者提供帮助,又能提升创新实验质量。与此同时,政府部门应鼓励商业银行积极研发金融科技产品,支持商业银行按相关规定享受金融发展、科技创新等领域各项扶持奖励政策,支持商业银行指纹识别、人脸识别等智能自助设备技术快速发展,从而为商业银行开始向轻型化运营与智能化服务转型,满足市场多样化、个性化金融服务需求奠定良好基础。
(二)建立科技创新人才库,激发优秀创新人才工作热情。
人才是金融科技创新获得成功的关键所在,商业银行在金融科技发展过程中,要充分建立科技创新人才库,将研发人员、用户体验设计师、客户体验专家等科技创新所需重要人才资源聚集起来,并邀请来自其他行业、不同年代以及企业内部那些经验丰富的人士加入,充分发挥各自聪明才智开展科技创新。与此同时,要在商业银行内部建立合理有效的科技创新激励机制,综合运用评优评先、晋升升级各种激励手段吸引科技创新人才,激发优秀人才开展科技创新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起优秀人才的科技创新热情。除此之外,还要搭建科技创新人才培训平台,定期不定期地培养优秀人才进入高校参加培训学习,从而为商业银行培养一批既具备较强管理创新能力,又具务技术创新能力的科技创新型人才。
(三)大力提倡金融科技创新文化,深入开展科技创新活动。
商业银行要想搞好金融科技创新,就要将金融科技创新做为一件大事来抓,下大力加强金融科技创新文化建设,在全行上下培养起良好的金融科技创新氛围,要采用培训、宣传、科技创新评选等手段,搭建各种学习交流的科技创新平台,激发全行员工科技创新积极性。与此同时,要加快金融科技创新步伐。尽管在开展科技创新的过程中可能会产生更高的成本,但这是传统商业银行创新发展中必须要经历的“阵痛”,不能因为有“阵痛”就裹足不前,而应该积极适应时代的发展大力开展科技创新,认真学习金融科技公司的思维模式和行动方式,实现各部门科技创新,搞好商业银行的金融科技发展,并最终实现客户和银行的双赢。
(四)牢固树立风险意识,加强金融科技风险防范。
从长远来看,金融科技的发展的确给有利于商业银行的可持续发展,但这并不是说它的发展就不存在任何问题:金融科技在发展过程中同样也有这样或那样的风险存在,其中庞大的数据网络无疑加大了信息安全风险和网络安全风险,这样的风险如不及时加以监管和防控,将会影响整个金融体系的安全运行。因此,必须采取有效举措加强金融科技风险监管,有效防范金融欺诈、避免高风险性的金融风险的发生。首先,建立风险预警应急措施,建立信用评估体系和风险预警模型,积极防范互联网金融公司和金融科技企业利用概念上的模糊规避金融监管,从事金融诈骗活动,有效防止信息泄露等产生的法律风险。其次,相关从业机构应当进一步提升风险识别、风险监测和风险处置等能力,时刻不忘防控风险,使金融科技在服务实体经济发展的进程中更好地发挥作用。第三,加强商业银行依法合规经营风险防范意识,教育广大员工提高职业操守,加强风险防控知识的学习,有效防范各种风险。第四,政府与金融监管部门要建立更为紧密的监管合作机制,提高责任意识,依法打击利用金融科技名义进行的各类非法集资、诈骗等违法犯罪活动,促进商业银行沿着健康稳定发展的轨道前进。
篇3
【关键词】科技创新;自主创新;管理创新;科技成果
一、钢铁企业建立三位一体科技创新平台的必要性
1、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必要
临钢公司是一家国营老钢铁企业,长期以来,受技术装备水平低、产品结构不合理、质量问题突出、缺乏竞争力的制约,面临生存与发展的严峻挑战。临钢必须增强内动力,提高装备水平,优化品种结构,改善产品质量,实施低成本战略,走自主创新之路。企业自主创新过程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识别、培植、提升、运用的不断优化和循环过程,也是优化和整合人、财、物、技术、管理等多种资源要素的过程。基于这一原则,2006年,临钢具有国内先进水平的3300mm中厚板生产线建成投产,企业核心领导班子确定了“创建最具竞争力中厚板精品企业”的发展战略,企业开始了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开端。
2、适应国家产业政策的必要
根据国家产业政策要求,临钢面临着装备大型化改造以及产品结构调整等紧迫任务,机遇和挑战并存,在这关键时期,提升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尤为重要,通过建立自主创新平台,大力发挥广大科技人员、管理人员以及岗位操作人员的作用,开展技术攻关和管理攻坚,以应对企业转型过程中遇到的各种新情况和新问题,满足新技术、新装备、新工艺和新体制的要求,通过持续的自主创新,形成长效机制,接受和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
3、发挥企业人才优势的必要
企业职工队伍按工作性质主要由技术人员、管理人员、操作人员组成。由于以往的创新管理体系和激励机制不完善,缺乏令优秀创新人才脱颖而出的管理平台和有效途径,没有形成企业整体推行自主创新的有效载体,创新型人才队伍的作用难以得到充分发挥。为充分发掘广大职工的聪明才智和创新潜能,使每名职工都有机会发挥自身价值、展示自我才华,进而营造浓烈的自主创新氛围,临钢顺应企业发展要求和职工自我发展需求,搭建三位一体的科技创新平台,为培育人才、选拔人才、超越自我建立了发展通道。
二、钢铁企业建立三位一体科技创新平台实践
临钢公司组织结构方式是传统的直线职能制组织结构,这种传统的管理模式存在着信息横向沟通差,工作易重复,对环境变化反应迟钝等弊端。随着企业现代化管理方式的不断引进,企业之间竞争加剧,企业的竞争说到底是管理理念及创新能力的竞争,是可持续发展的竞争。通过对先进管理经验的学习和引进,2006年,临钢公司针对科技创新管理中存在的缺少规划和目标、管理模式落后、缺乏风险意识、创新能力弱、人员积极性不高等问题,决定在科技创新管理中实施全过程的创新。
(一)搭建科研项目课题制技术创新平台
课题制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研究与开发项目中普遍采用的科研组织管理模式。借鉴先进企业科研项目管理课题制的经验,临钢公司制定了《技术人员课题制管理办法》、《钢种开发首席负责人管理制度》、《科研课题管理制度》、《命题承包项目管理制度》等一系列科技创新管理制度。临钢科研课题工作由总工程师统一领导,技术中心组织专家组成课题评审小组,负责提出课题、确定课题负责人、制定管理及考核政策、对课题的完成情况做出最终评价。
1、课题立项总体原则:科研课题是科技质量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以促进对标挖潜、实现公司战略产品质量升级和解决企业重大技术难题为主攻方向,通过关键技术的升级、引进技术的消化与创新和高新技术的应用,为增强企业竞争力和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技术与质量支持。临钢科研课题实行课题负责人制,以自主研究与攻关为主,“产、学、研”相结合的方式组成课题组开展攻关。
2、课题负责人的确立、职责和权利:经课题评审小组遴选后确定的立项课题报总工程师确定课题负责人。课题负责人负责组建攻关课题组,提出攻关实施方案并组织实施,指挥课题组人员和公司相关单位、部门。
3、课题的实施与管理:课题负责人对课题的实施进度和攻关效果负责。技术中心组织专家对课题实施情况进行检查考核。如发现课题负责人组织不力,严重影响课题的完成,或课题已不再适应公司生产实际,技术中心可提出更换课题负责人及撤销课题的建议,经课题评审小组审查后报公司总工程师批准。
4、课题的考核:课题分进度及季度、年度进行考核。
课题负责人能积极主动开展工作,课题的进展与阶段目标相差不大,本人可继续主持该课题的开展,若课题开展不顺利,进展缓慢,与课题阶段目标相差很大,课题负责人不再担任该课题的负责人,并且今后1年内不得再主持相同级别或更高级别的课题。课题完成季度、年度目标,且该课题完全应用于生产实际,公司给予课题组相应奖励。
5、课题的验收:课题完成后,由课题负责人提出验收申请,技术中心组织课题评审小组对课题完成情况进行评价,对课题目标的完成情况提出结论性意见。
6、课题的奖励:根据课题评审小组评审意见,按计划进度完成课题目标,公司给予一定的奖励。公司重大工艺研究及质量攻关课题完成后可申报各级成果,课题负责人是成果第一完成人,成果归公司所有,个人不得转让。课题产生的专利可申请职务发明专利,课题第一负责人是主要发明人。
(二)搭建科研项目SBU机制管理平台
SBU即战略经营单位(Strategical Business Unit)由美国最早提出。国内一大批企业实施全员SBU都取得了卓越的成效。通过对SBU运行机制的研究,临钢公司决定在科技创新课题制管理基础上引进SBU管理机制。
篇4
关键词:生物经济;发展前景;机遇;挑战
麦肯锡顾问公司有报告显示,截止到2010年为止,世界化学产品总产值中,有两成是应用生物技术产品。近年来,生物技术研究取得了巨大进展,由此引发了对生物科技类股票良好的市场预期,这预示着我们距离生物经济时代已经很近了。有相关人士称,信息经济时代过后,便是生物经济时代。本文对生物经济的内涵、发展前景以及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予以阐述。
一、生物经济的内涵
生物经济是一个与农业经济、工业经济、信息经济相对应的经济形态,生物经济是建立在生物资源可持续利用、生物技术基础之上,以生物技术产品的生产、分配、使用为基础的经济。
二、生物经济发展前景
当前,全球生物的经济总量保持每五年翻一番的势头,经济增长率超过25%,大大超过世界经济增长率。据可靠预测,截止到2020年,世界生物经济总规模将趋近于15万亿美元,占据世界经济力量的头筹。生物技术拥有非常大的潜在经济效益和十分广阔的运用前景,它将成为继网络后的又一焦点竞争领域。现如今世界生物技术产业市场,美国仍占主要份额,而后是欧盟,接着是日本。
生物经济的意义十分深远,具有的经济价值无法估量。生物技术具有非凡的能力,它能在平凡中发挥出不平凡的业绩水平。嘉吉公司和道化学公司称,它们将启用玉米而不是石油为原料来生产塑料。
这一局势的出现,我国一定要迎难赶上,国家发改委相关负责人表示,生物生产的重要领域之一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这一产业的发展进程,对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发展方式的转化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当前,我们不难看出世界各国和地区对生物经济的发展有着强劲的势头,而我国要抓住机遇,敢于挑战,力争在生物经济领域占据有利位置。
三、发展生物经济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1.我国生物产业发展面临重大发展机遇
(1)时代机遇。当前,我国的生物产业正处于成长时期,还没有形成像软件产业这样的有少数公司控制的发展格局,因而我国局部领域的发展有着足够的空间和时间。这一有利时机可以被充分利用起来,在我国产业经济技术基础领域抢占先机,实现快速发展。
(2)全球化机遇。从生命科学研究、生物技术发明到进入生物经济时代,这一过程的人力、财力的大量投入必不可少,创新成本由全球的市场来分摊,生物技术创新、生物产业发展以及生命科学研究都将以国际合作为基本特征。这样一来,我国的优势便能够发挥出来,生物产业的快速发展因而有很好的机会。
(3)生物产业与传统产业联动发展机遇。当前经济形势下,我国传统产业仍为主导产业,生物技术的应用领域十分广阔,前景很大。我国应贯彻好以技术的应用带动产业发展的政策,把生物经济、知识经济、循环经济和工业化的发展高效结合起来,只有这样,我国才能在化工、冶金等生物相关领域发挥出比较优势,保持经济稳步、快速发展,与此同时,促进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协调性发展。
2.我国生物产业发展面临的主要挑战
(1)自主创新能力弱。全球生物技术专利中美、欧、日分别占59%、19%和17%,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仅占 5%. 我国已批准上市的13类25种382个不同规格的基因工程药物和基因工程疫苗产品,只有6类9种21个不同规格的产品属于原创,其余都是仿制。
(2)产业组织不合理。生物企业规模普遍较小、大型生物企业严重缺乏,产业集中度低,结构趋同,市场无序竞争。
3.把握机遇,迎接挑战
(1)建立健全政策机制。建立一个良好的创新环境对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要提高专利、商标等知识产权的保护意识,完善相关法规制度。不断完善风险投资机制,对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的不同阶段应采取不同的投资方式,以提升科研成果的产业化水平。
(2)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在当今经济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资本和劳动创造的价值已经被知识产权创造的价值超越。没有大量的科技创新以及它的有效转化,经济持续发展和国际竞争力的提高便无从谈起。因此,要有足够的科技创新支持,生物经济才能够发展壮大。
(3)建立一支高素质的人才队伍。现代高新科技的竞争遵循“优胜劣汰”的法则,其实质是人才之间的竞争。所以,为实现生物经济更快、更好发展,要充分重视起建立一支高素质人才队伍的作用。科学、合理地对人才进行培养,贯彻好科教兴国战略,这样才有利于科技人才的培养,建立一支水平较高的人才队伍,特别是要注意专业技能较为全面的人才的培养。因为这对生物经济的快速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
(4)加快产业化进程。正如我们所知道的那样,生物经济这一经济链条十分庞大,包括生物交易、生物技术、生物金融、生物消费、生物物流、生物市场等内容。为使我国的生物经济快速发展壮大起来,我们应将所掌握的技术尽快投入到生产中,并且开展产业研发工作,只有这样,生物经济的产业化进程才能得以加快。
有足够的历史经验表明,新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给那一时期发展较为落后的国家提供了跨越式发展的机会。当前,我国正处在生物产业发展的最为重要的时期,因而要进行合理规划、尽早安排,抓住重大发展契机,发挥自身优势,突出产业重点,更好地发展生物产业,开辟一个全新的经济时代,创造出一个辉煌的生物经济时代。
参考文献:
[1]陈文晖:中国生物技术产业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J]. 经济管理.2004(01).
篇5
农业科技人力资源是指在农业领域实际从事或潜力从事农业科技创新活动的人员,其规模大小、质量好坏直接关系到我国农业科技创新目标的实现。但根据《中国科技统计年鉴(2009)》中“农业科研机构与人员数量在国家总体科研机构与人员数量中的比重”“全国农业科技研发机构关键年份科技人力资源占全国科技人力资源比重”等数据可发现,我国农业科技人力资源的发展与管理面临着以下挑战:农业科技人力资源开发难以吸引到足够人才资源支持,农业科技管理结构限制了农业科技人力资源潜力的充分发挥,就业机制不合理造成农业科技人力资源难以进入农业科技领域就业。对此,我们应该通过采取改善农业科技管理体制、加强农业科技人员综合素质培养、完善农业科技人力资源管理规章制度等措施,尽可能解决我国农业科技人力资源发展与管理面临的困境,以便实现互联网时代下农业科技的创新。由左停、旷宗仁、高晓巍主编,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于2016年5月出版的《中国农业科技人力资源研究》,在分析我国农业科技人员资源发展与管理的现状,以及农业科技人力资源发展趋势的基础上,归纳总结了我国农业科技人力资源发展与管理所面临的挑战,并对此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具有较强的实用性与可操作性。通读全书,可发现该书主要呈现以下两大特色。
一、研究方法多样,解说到位
当前我国各界对农业科技人员资源的重要性、素质特点等认识不深,不能对我国农业科技人力资源进行有效的管理。而该书为了更好地研究我国农业科技人力资源发展的基本问题,各类农业科技人力资源开发、管理的现状,以及农业科技资源的规模与特点,采用多样的研究方法进行研究论证,以便为解决农业科技人力资源发展与管理问题提供对策,也增强了书本的可读性与研究价值。具体而言,该书采用的研究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其一该书采用文献研究方法理清了农业科技人力资源的概念与构成,农业科技创新的内涵、要素与特征,如引用了《管理科学文摘》上面的《关于我国农业科技人力资源规模问题的探讨》一文解说了农业科技人力资源的构成。其二该书采用实证研究方法对我国农业科技人力资源现状与问题进行了分析,如对不同层次、不同区域、不同类型的创新主体进行了实地调查,并生成数据报告,再如应用个案访谈、机构访谈、小组访谈等方法探讨了解决方案。其三该书采用案例分析法解析了我国农业科技人力资源管理创新模式,如引用“宁夏创新农业案例调查”解读了科技创新条件与环境对农业科技应用阶段潜在科技人力资源的影响。其四该书采用对比研究方法阐明了我国农业科技人力资源数量、能力变化情况,以及我国各地区农业科技人力资源数量差异情况。
二、图表丰富多元,指导性强
图表丰富多元不仅体现在图表的数量,也体现在图表的种类。从图表数量来讲,该书在第二章引用了6张图表,在第三章“各类农业科技人力资源的发展、开发与管理”部分采用了30多张图表,第四章“发展趋势与地区比较”采用了十几张图表,既有力地支持编者的观点,也充实了书本的内容。从图表种类来看,有饼图、树状条形图、横向条形图、横向折线图,也有表格和结构图,如在第二章第一节“实际农业科技人力资源构成分析”采用5张饼图说明了农业科技人力资源职业结构与农业专业技术人力资源职称结构,全国科研机构农业与非农业科技人力资源构成以及农业科研机构科技人力资源职称、学历结构。在第三章第一节“农业科技研发机构科技人力资源开发、管理和利用情况”则运用表格与树状条形图的方法,指明了全国农业科技研发机构关键年份按行业与管理分科技人力资源基本构成,全国农业科技研发机构科技人力资源关键性年份性别、学历结构,以及全国农业科技研发机构科技人力资源关键年份职称结构,这种多图表方法的运用,既有利于论证作者的观点,也有助于读者理解文章内容。总而言之,该书研究方法多样,图表丰富,观点解说详细,论证有力,具有较强的学术价值与实用价值。其中,该书关于农业科技人力资源管理与发展的现状研究,对探析互联网时代农业科技人力资源管理问题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篇6
[关键词]科技期刊 组稿 科技创新链
[中图分类号]G23[文献标识码]A
目前我国有5 000多种科技期刊,但普遍缺乏高质量的稿源,特别是新创办的科技期刊面临更加激烈的优质稿源竞争。《科研信息化技术与应用》是2010年5月新创办的科技期刊,旨在反映当前世界范围内科研信息化技术与应用的最新发展现状,研究立足于我国科技发展水平的科研信息化建设和发展策略,探讨推进我国科研信息化的机制与策略,为广大科研工作者提供一个开放的交流平台和前沿信息交流渠道,从而进一步宣传和推进科研信息化工作。由于该刊是我国唯一一份以科研信息化(e-Science)为主题的综合性、学术类刊物,在发展初期面临认知度低、影响力弱、学科方向新、专家资源少、读者群体小等诸多难题。新创刊物一般对应新的学术方向,没有现成的组稿经验可供借鉴,因而如何围绕期刊所属科技领域组织和策划高质量的稿源成为刊物发展的重中之重。
通过两年多的编辑实践工作,我们总结出“多维度跟踪科技创新链”组稿策略,围绕科研信息化主题,从科技热点、科研项目、学科交叉、学术交流、科研成果及应用、创新人才等方面主动组织优秀稿源,确保新创期刊的质量和特色,同时不断积累专家和读者资源,从而提升刊物品牌影响力。
一、“多维度跟踪科技创新链”组稿策略
科技创新是一项系统工程,具有自身的发展规律。它以“科学问题”为中心开展科研活动,通常经历发现问题(科技热点)—规划问题(科研项目)—研究问题(学科交叉)—研讨问题(学术交流)—解决问题(科研成果及应用)—人才培养(创新人才)等环节。创办科技期刊的目的是传播科技成果、促进社会发展、发现和培养人才、积累科技史料等,因此在科技期刊的组稿过程中,必须跟踪科技创新链的每一个环节,挖掘出高质量的稿件源头,并组织策划成不同的科技专题,最大限度报道科技最前沿、最有价值的研究成果,满足广大科技人员的信息需求。因此我们提出了“多维度跟踪科技创新链”的组稿策略。
一是科技创新链的每一个环节都是科技成果孕育过程的关键步骤和重要节点,因此通过多维度跟踪科技创新链可以抓住同行业科研人员共同的兴趣点,从而最有可能约到高质量的稿件。
二是科技创新链中的各个环节各有侧重,通过跟踪不同环节可以组织到风格各异、特色鲜明的专题稿件,例如紧跟科研信息化领域涌现的学术热点、学术会议、科技项目等创新链的重要环节,必然可以发掘到多种类型的专题组稿资源。
三是以多维度跟踪科技创新链作为科技期刊组稿的重要抓手,可以全面把握期刊科技主题的发展脉络,全景呈现科技动态发展演变的过程,充分发挥科技期刊的价值,提升科技期刊的影响力。
下面以我们的组稿实例说明“多维度跟踪科技创新链”组稿策略的实施过程。
1. 跟踪科技热点
跟踪和期刊主题相关的科技热点可以引起作者、读者的广泛共鸣。对大数据管理和分析的研究是和科研信息化相关的科技热点,2010年2月《经济学人》杂志出版的《数据、无处不在的数据》专刊、2011年2月《Science》出版的《数据处理》(Dealing with Data)专刊、2012年4月欧洲信息学与数学协会会刊《ERCIM News》出版的《Big Data》专刊,都讨论了数据管理和数据密集型研究等问题。因此我们在2012年就组织了与科研相关的“大数据”专题稿件,围绕大数据的挑战和机遇、数据的管理、存储、计算等核心内容,邀请学术界(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科学院软件研究所、大连海事大学、中国海洋大学)和企业界(阿里巴巴、英伟达公司)的专家撰文,在2013年1月刊(总第17期,主题为“大数据技术和应用”)正式出版,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得到了读者的广泛关注。
2. 跟踪科研项目
大型科学仪器和装置现在得到我国学术界的高度重视,国家基金委和科技部都在部署每年数十亿元规模的科研项目。编辑部长期跟踪和关注国家基金委和部委的科研项目规划,了解到我国在天文科学装置方面的科研项目取得重要进展,因此2012 年7月组织了实验仪器与仪表(大科学装置)的主题约稿,由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赵永恒研究员担任责任编委,介绍了LAMOST观测控制系统设计与实现和500 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科研项目。LAMOST望远镜是大天区面积多目标光纤光谱天文望远镜的简称,即Large Sky Area Multi-Object Fibre Spectroscopy Telescope的缩写,是1997年9月国家计划委员会批准的由中国科学院承担的国家重大科学工程项目,由国家投资2.35 亿元。LAMOST项目于2001年9月正式开工,于2008年10月落成。可见,跟踪重大科研项目的最新进展是获取优质稿源的重要途径。
3. 跟踪学科交叉
科研信息化就是在科学研究与工程设计活动中系统地应用最先进的信息技术成果,发展新的科研手段、科研模式、科研环境,是信息时代科学研究环境和科学研究活动的典型体现。因此科研信息化是信息技术和物理、化学、机械、材料、土木等学科发展紧密结合的交叉学科。我们将组稿范围放大到所有科学领域和信息化相关的研究内容,通过跟踪交叉学科成果获得大量的稿源。传统学科和信息技术结合会产生新的学科术语和名词,例如计算化学、计算力学、计算医学、机电一体化、生物信息学、社会计算、地理信息学等。因此我们可以根据这些交叉学科名词顺藤摸瓜,找到相关领域的专家和项目信息,获得交叉学科的比较优质的稿源。例如,2012年杂志社专门组织了人文社会科学与信息化相结合的专题稿件,邀请中国社科院哲学研究所、文学研究所、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考古研究所等单位的人文社科专家介绍各自研究领域信息技术的应用情况,并且在《资讯观察》栏目专门介绍人文社科与信息技术结合的大型国际科研项目——“数据挖掘挑战”研究计划(Digging into Data Challenge),得到了社科领域和信息领域读者的广泛关注。
4. 跟踪学术交流
高水平学术会议或者研讨会往往汇集本领域的专家学者,因此跟踪本领域最重要的学术会议是期刊同领域内专家及研究人员建立密切联系、约稿的好机会。编辑部积极参加科学数据库、超级计算等和科研信息化密切相关领域的学术会议,组织了一批优秀的稿件,甚至一些优秀的会议论文可以直接推荐到期刊发表。例如2012 年的9月刊(总第 15 期)是第二届中国科学院超级计算应用大会(SCA2012)会议专刊,在其中刊登的 13 篇论文中,有9篇论文展示了不同学科领域利用超级计算机所取得的最新成果。这些论文是并行算法设计、并行软件和并行模拟工具研发诸方面,取得的具有一定代表性的科研成果,从不同角度反映了目前国内超级计算应用的水平。
5. 跟踪科研成果和应用
由于刊物的定位是报道e-Science核心技术成果和应用两方面的内容,因此我们高度关注该领域的最新突破和应用成果,从网络期刊数据库、高校研究所网站、行业网站、专家博客等渠道跟踪重大科研成果和应用,搜集组稿信息来源。例如超级计算、数据库、网络等信息技术在天文、材料、医学、地理、信息管理等学科的应用进展都成为我们的重点组稿对象。
6. 跟踪创新人才
不管是领域权威还是学术新秀,都是我们的重点跟踪对象。例如,我们既邀请了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钱德沛教授、北京大学李晓明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刘刚研究员、国家天文台罗阿理研究员等知名专家为我们撰写稿件;同时,争取到北京市科技新星、生物信息学年青学者刘冰博士这样的学术新秀成为我们的约稿对象。而后,建立专家和人才数据库并跟踪他们的研究进展更为组织高水平的稿件奠定了基础。
二、落实组稿策略的基础工作
我们在新办刊物的编辑实务工作中体会到“多维度跟踪科技创新链”是积累组稿素材的重要抓手,具有覆盖面广、可行性强、稿源水平高等显著优点,但是具体实施“多维度跟踪科技创新链”的组稿策略对编辑部的制度建设、人才素质、资源积累等提出了挑战。要落实好“多维度跟踪科技创新链”的组稿策略,必须做好以下基础工作。
1. 编辑部必须有完善的编辑流程保障制度和前瞻性的组稿计划安排。我们每年都要提前制定组稿计划,由专人负责不同主题的稿件策划和约稿工作,每月召开例会总结约稿落实情况。
2. 编辑必须要“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积极搜索科技创新链各个环节的新动态,同时具备较高的网络信息检索能力、广博的学科知识、敏锐的观察力和判断力。另外较高的外语水平对于了解和掌控国际学科动向也具有重要作用。
3. 充分发挥编委会的作用。在选聘刊物编委的工作中,我们注重编委在地域、学科方向上的广泛分布,这样便于组织交叉学科的稿件。在每期的专题组稿策划阶段,我们尽量安排一名相近专业方向的编委或其推荐的专家担任专题的责任编委。而这个责任编委对该主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和主要的活
(下转第91页)
跃课题组有一个全面的把握,可以给编辑提出非常有价值的参考信息。
4. 在组稿过程中注重和约稿对象的沟通协调技巧。如尽量让约稿对象了解到该主题的稿件对于学科发展的重要性,以及有哪些重量级的专家将和他一起撰稿,提高其写作的积极性。当约稿对象工作繁忙实在抽不出时间,我们会征询他的意见新增合适的约稿对象。
参考文献:
[1] 王立名. 科学技术期刊编辑教程.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9.
[2] 袁宁. 医学期刊青年编辑如何组稿. 编辑学报,2013,25(2).
[3] 林松清,佘诗刚. 科技学术期刊的组稿及其审理方法. 编辑学报,2012,24(5).
[4] 刘玉妹,何亚相,李国强,等. 开拓学术期刊优质稿源的途径. 编辑学报,2010,22(4).
[5] 曹作华,谢贞,王红丽,等. 科技期刊编辑的组稿策略. 编辑学报,2006,18(6).
[6] 辛明红,张淑敏,王燕萍,等. 选题组稿与创办精品科技期刊. 编辑学报,2005,17(2).
[7] 朱全娥. 组稿:提高学术期刊质量和影响力的重要措施——《中国科学:G辑》的组稿实践. 编辑学报,2009,21(3).
[8] 曾桂芳,周传敬,刘淑萍,等. 强化选题组稿 打造精品期刊.编辑学报,2009,21(5).
篇7
“十一五”末,我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2%,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52%。到“十二五”末,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将在55%以上,机械化水平将在60%以上。日前公布的《农业科-技发展“十二五”规划》对我农业科技发展阶段性目标作了具体描述。
创新推广两手抓
“这些年自然灾害频发,但我粮食生产仍然连年增产。科技支撑能力不断增强,是我们减灾防灾夺取粮食丰收的重要手段。”农业部产业政策与法规司司长张红宇在谈到《农业科技发展“十二五”规划》时这样表示。进一步推动农业科技创新与发展,不仅成为今年农业农村工作的重点,也是农业科技“十二五”规划的重点。
这些年的农业发展表明,科技创新已成为推动现代农业发展的主要力量。“十一五”时期,我粮食连年增产,“菜篮子”产品保障充分,农民持续增收。据农业部介绍,这一阶段培育主要农作物新品种2600多个,良种覆盖率达到95%以上,粮食总产稳定在5000亿千克以上。同时,研制推广了一批畜禽疫苗药物,重大动物疫病得到有效控制,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稳中有升。可以说,由于农业科技的有力支撑,“十一五”成为我农业发展快、农村变化大、农民增收多、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又一个黄金期。
从“十二五”乃至更长一段时期考量,通过科技进步实现创新驱动、内生增长,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是现代农业发展根本的出路。同时,加快农业科技进步,关键要强化推广应用。正如农业部部长韩长赋所说,“十二五”时期农业科技要重点抓好创新与推广。
依然面临严峻挑战
要实现“十二五”农业科技目标,依然面临严峻挑战。一方面,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农产品总量需求刚性增长,尽管几年来粮食和主要农产品产量大幅增加,但生产能力仍不稳固,供求关系仍然偏紧,农业稍有闪失就会影响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大局。同时农业劳动力成本迅速上涨,种子、化肥、农药等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增长明显,土地流转成本不断提高。
另一方面,随着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规模向城镇和非农产业转移,农村劳动力数量不断减少,总体素质呈现下降。随着农业生产规模化、集约化程度的提高,新型种养殖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业企业等逐步成为农业生产经营新主体,对关键生产环节的技术服务产生巨大需求。
挑战还来自我农业科技发展总体水平不高。与发达家相比,与建设现代农业的要求相比,我农业科技发展还存在不小差距。创新能力不足是明显“短腿”。
此外,基层农技推广服务能力薄弱,普遍存在农业科技人才、实用技术人才、基层推广人才缺乏的现象。在农机推广中,除了整体机械化水平有待提高,农机研发能力不足、农机农艺配套不够等问题较为普遍。
提高农业产业发展水平
针对问题与不足,《规划》提出,要把技术创新方向从以生物技术为主体,转向生物技术与机械化技术相结合,提高我农业产业发展水平。
具体来看,加快农业科技创新,首先要在重大关键技术研发上占领制高点、取得新突破。在良种方面,我水稻专家袁隆平在谈到高产水稻时说过,关键在于良种良法与耕地质量。所以“十二五”时期要以高产、优质、多抗、专用为导向,培育一批突破性新品种,实行良种良法配套。
篇8
首先,大家知道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面临一系列新的挑战,不管是经济增长速度放缓,还是资源环境的压力,还是社会分配收入差距等,都对我们国家未来发展形成挑战。正是这样的大环境下,十提出了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谈到,决定一个国家一个社会发展,劳动生产力的提高是最核心的关键。这一点其实在“十三五”规划中大家可以看到,在创新这个领域专门提出了一系列目标,包括研发投入、科技进步的贡献率、互联网普及情况等。所有这些都是希望创新能够为中国经济发展、社会发展提供新的动力。
前一段时间公布的国家总体科技规划,第一个的专项规划就是科技创新的专项规划。这个专项规划里面提出6项重大科技项目和9项重大工程。这些都是与我们未来工业革命,为创新驱动发展可以说提供了非常重要的基础。
中国现在强调创新驱动发展,目前这个历史时期有什么样的重要意义?一方面解决中国国内发展的需求,另一方面实际上我们也面临重大的机遇,就是第四次工业革命重大机遇。大家知道第一次工业革命是蒸汽机的广泛使用,第二次是电气时代,第三次是半导体信息时代,第四次工业革命目前已能看到雏形。前面几次工业革命,当时中国由于历史原因而远远落后。今天中国终于可以说有机会能够像美国等发达国家那样,参与到第四次工业革命形成过程中。
第四次工业革命,将给中国带来新的机遇,但同时也会带来新的挑战。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引擎是瓦特发明的蒸汽机,这之后创新和科技革命给人类社会带来了巨大影响。
全世界范围内,从公元1000年一直到18世纪中叶,全世界人均GDP几乎没有什么大变化,尽管总量在不同历史时期有很大增长。但是在18世纪中叶人均GDP有了飞跃,这个飞跃背后其实就是蒸汽机的发明,就是第一次工业革命所带来的巨大变化。
信息革命背后非常关键的一个发明,就是晶体管。20世纪70年代,英特尔一个集成电路上面的晶体管是2000到3000个,到了今天已经超过了50亿个,是几百万倍的增长。由于集成电路飞速发展,包括在座大家用的手机等,没有这些晶体管集成电路发展的话,我们今天所有这些都是不可能的。
第四次工业革命代表性的技术包括智能制造、人工智能、新能源、量子通信、无人驾驶、虚拟现实,等等,可以说这些技术都在今天逐渐深入到我们的生活当中。
第四次工业革命已经真正来临,确实为我们带来了很多令人期待的前景,但是它对人类社会的影响是不是只有正面的?另外它跟其他几次工业革命有什么不同?
工业革命给我们带来的收益我们现在都在享受,另外,我们也不要忘记工业革命给我们带来的一些烦恼。大家知道,第一次工业革命我们开始了对化石能源的使用,今天我们开始意识到化石能源所存在问题,我们现在需要面对全球气候变化,这是化石能源给我们带来的不利后果。
第四次工业革命跟前面的工业革命有什么不同?我想可能有几个方面,很多学者在这方面做了一些研究,世界经济论坛施瓦布先生写了一本书,总的来说有以下三个不同。
第一个是速度,技术创新和扩散速度,跟原来这几次工业革命创新和扩散速度大不相同。原来是典型的S曲线或者是线性的,现在有了指数的发展,扩散速度确实前所未有。很多技术对社会有什么影响?不管是正面还是负面的,我们现在很难能预料到。
第二个是广度和深度,很多领域的创新同时发展,通过相互作用,产生出更多的创新。
第三个是系统性的影响,不管是对个人对企业对产业对国家,都会带来系统性的变革,这些变革是我们很难预料到的。
所以,正是这样一些变化,使得我们在怎样拥抱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同时,也能够更好地影响它的发展方向。
我们讲前三次工业革命中国无缘参与,第四次工业革命我们在很多领域已经处于前沿地位,在这种情况下中国重要的责任是,我们怎样面对这些挑战,能够跟其他国家一起共同影响未来技术发展。
第四次工业革命有可能给我们带来什么挑战?
第一个挑战在经济方面。其实现在很多经济学家很头疼,一方面我们看到蓬勃技术创新带来的进步令人欣喜。但另一方面,又跟我们传统理解不一样,这些新技术并没有带来所预期的生产率增长。
以美国的劳动生产力为例,从1947年到1983年,2000年到2007年,劳动平均增长率都在百分之二点几,最近这几年技术创新更加蓬勃发展的时候,反倒是增长率在下降,平均只有1.3%。这种问题要怎么解释?现在有各种各样的解释,其中一个重要解释为,第四次工业革命很多技术是一种平台性技术,提供的很多产品服务是一种非竞争性的产品和非竞争性的服务,边际成本是零,创造的很多价值是免费的,没有通过交易体现出来,所以它的收益并没有真正反映出劳动生产力的提高。这对于经济学家来讲,现有的经济学理论本身可能也需要创新。
第二个挑战,叫做创新悖论。研究创新的很多学者知道,熊彼特当时把创新这个经济学现象叫作创造性的毁灭,由技术创新给社会带来更大收益,使得旧产业消亡的同时,创造了很多新的产业,从而使得社会不断进步。比如电力机车取代蒸汽机车,数码相机取代胶卷相机。
同时,有没有另外一种可能,叫毁灭性的创造?有可能也是一种创新,但是这种创新对少数企业有益,对社会有害。如果回头想,在传统消费主义导向工业创新,消费品大规模生产,最后使得大家用不了几年就扔了,导致很多电子垃圾很难解决。生态环境危机跟这个都有密切关系。还有金融领域创新。2008年金融危机,金融领域放松监管也有很多创新,但是很多创新对少数金融企业提供了很大利益,对整个国际金融体系危害巨大,最后导致全球性金融危机。
当然还有很多很有争议的,像现在的社交媒体或者电子游戏,有的专家说对人的认知系y会有影响。我们现在沉溺于手机和电子游戏,所以很多小孩现在已经变成只要脑子稍微有一点厌倦,马上就看手机、玩游戏,已经很难再去进入到沉思或者进行更多的思考了,长此以往是否会对我们人类社会的进步产生影响?当然这些只是说有这种可能。
另外一点是对就业问题的影响。牛津大学马丁学院有一个研究,美国2010年的各项职业中,有高达47%的工作在今后10-20年可以被机器人和人工智能所取代。很多是高级白领的工作,像律师助理、房地产评估师等,这些都很有可能会被机器人替代。另外,今后可能没有公司,只有平台。不管怎么说,这种变化对我们人类社会的影响巨大。
还有收入分配差距问题。2016年发生的很多事情,跟技术变革影响很有关系,在高速变革的同时,很多人不管是技能还是思维模式都还没有跟上,这个时候成为这个时代的落伍者,在收入、生活等各个方面都会落后于这个社会。
还有生物医学进展带来的伦理道德的问题,像基因检测,会不会带来就业、保险的歧视?另外还有很多其他问题。人工智能可能会给我们带来很多困扰。据报道,纽约时报曾经做了一个测试,把机器人写的新闻报道和记者写的新闻报道放在一起让大家辨识,90%人都没有辨识出来。今后按照这样发展的话,机器人很有可能可以写出漂亮的文章、画出很多画作、谱写出曲子,那个时候我们还要不要学习?家长还要不要逼迫孩子写作业?这里面有很多新的问题是我们需要面对的。
实际上,政府对市场的监管也面临很多困难,市场变革非常快,政府规制演变是非常慢的。政府对社会的有效治理面临很多新的挑战,包括社交媒体挑战、利益群体的协调、政府对公共安全的保障、数据的安全、网络系统安全,等等,这些问题都可能会成为我们今后将面临的问题。
正是这样一个情况下,我们面对第四次工业革命给我们带来收益的同时,也要有意识的去考虑可能给我们带来的负面影响,使得我在面对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时候,更好地兴利除弊。
首先需要有一种社会预见,就是把社会影响这种思考能够渗入到技术选择中。第四次工业很多技术都有很多路径选择,这些路径的选择,怎样能从无意识依赖到有意识的路径选择。另外一点,怎样能够更早地吸收社会利益相关者参与技术选择,这种选择不再仅仅由技术专家决定,而是让全社会公众参与,把他们的价值选择体现出来。
第二个是同步设计,怎样从创新源头注入社会影响。以前,我们大规模批量定制的时候,是先创新后治理,导致产生了很多电子垃圾。如果我们治理和创新同步,把循环经济理念渗入到工业设计里面,今天就没有现在面临的这些问题了。
篇9
一、提升都市圈的功能,承载国家战略和要求
上海以特有的区位和影响力,引领海派文化,依托长江经济带和丝绸之路经济带,带动长三角,辐射全中国,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源。根据国家发展战略和发展要求,上海将提升大都市圈的功能层级,担负起引领中国经济发展、对外开放合作的重要责任。上海加快推进全球城市建设的战略布局,使上海成为全球经济城市、全球科技城市、全球治理城市和全球文化城市。作为全球性大都市,上海对外开放包容,海纳百川,建设全球性城市;对内转型升级,引领辐射,促进经济协同发展。
二、发展绿色新兴产业,启动上海经济的新动力
第四次绿色工业革命到来,未来经济发展必然以绿色经济为主导,通过科技创新驱动经济发展。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上海产业结构发生重大变化。未来的上海必然以先进制造业和金融服务业为主要的产业支撑,新兴产业和高端科技服务业不断涌现,将成为上海经济发展的新动力。对于重点发展的先进制造业和金融服务业,上海要形成企业全球总部的集聚中心,实现集群效应,把上海建设成经济领军的全球城市。上海应制定政策,积极支持和培育新兴产业,为新兴产业提供系统性支持。同时,鼓励企业进行科技创新、管理创新和业态创新,推动产业转型和优化,引领中国经济发展。
篇10
>> 积极推进农牧业现代化 巩固和加强内蒙古农牧业基础地位 加快农牧业科技创新与进步全面推进农牧业现代化建设 内蒙古推进农牧业现代化面临的问题探讨 树立发展新理念全力推进内蒙古农牧业现代化 内蒙古工业化、城市化及农牧业现代化水平区域差异分析 《新疆农牧业现代化建设规划》中期评估指标体系构建研究 内蒙古农村牧区现代化建设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优化财政支出结构 大力推进内蒙古农牧业科技创新 内蒙古:深入推进农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内蒙古农牧业发展现状分析 内蒙古现代农牧业发展面临的问题及其对策 内蒙古农牧业产业化的现状分析及对策选择 多元并举唱响内蒙古农牧业产业化 内蒙古少数民族地区特色农牧业发展创新研究 关于深入推进内蒙古农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思路建议 多措并举 深入推进内蒙古农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对加快包头市农牧业现代化发展的思考 内蒙古农牧业产业化经营中利益联结机制的若干思考 内蒙古农牧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协会在呼和浩特成立 内蒙古农牧业产业化经营机制创新主导产业多元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3][4] 内蒙古农牧业厅网站.2015年内蒙古农牧业机械化发展概况[EB/OL].(2016-03-07)[2016-05-11].http:///zwq/nmygk/nyjx/540692.shtml.
[5][6] 统计局网站.201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EB/OL].(2016-02-29)[2016-05-11].http:///nmgttj/tjgb/jjshfztjgb/webinfo/2016/03/1455760440407284.htm.
[7][8][9] 统计局.内蒙古统计年鉴(2015)[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5.
[10] 内蒙古农牧业厅网站.内蒙古自然条件与资源状况[EB/OL].(2015-04-02)[2016-05-11].http:///zwq/nmygk/zrzy/446089.shtml.
[11][12] 统计局.内蒙古统计年鉴(2015)[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