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运动中的科学原理范文
时间:2023-11-23 17:50:5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体育运动中的科学原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摘 要 体育运动的特点决定了其具有一定的风险性,与此相对应的,在开展高校学生体育运动的过程中运动伤害事故也时有发生,而运动伤害事故一旦发生轻则影响高校学生体育活动的正常开展,重则会对学生的身心健康造成不可逆的伤害。鉴于此,本文就针对高校学生体育运动中的运动防护问题进行了研究。文章首先对现阶段我国高校学生体育运动中的运动防护现状进行了简要的分析,然后又在此基础之上,提出了关于高校学生体育运动防护的几点策略,即:重视运动防护教育、做好安全防范措施,做好安全管理工作等三点,以期对高校学生体育运动中运动防护的强化能够有所启发。
关键词 运动防护 体育运动 高校体育 防护现状 防护策略
体育运动的特点决定了其具有一定的风险性,与此相对应的,在开展高校学生体育运动的过程中运动伤害事故也时有发生,而运动伤害事故一旦发生轻则影响高校学生体育活动的正常开展,重则会对学生的身心健康造成不可逆的伤害。因此,在开展高校学生体育运动的过程中运动伤害事故的预防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鉴于此,本文就针对高校学生体育运动中的运动防护问题进行了研究,以期能够通过运动防护的强化来提高高校学生体育运动的安全性,降低体育运动中运动伤害事故的发生几率。
一、 高校学生体育运动中的运动防护现状
通过一系列的文献研究和实地观察发现,目前我国高校学生体育运动中的运动防护并不到位。概括来说,这种情况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首先,学生的运动防护意识薄弱,运动防护能力偏低。在开展体育运动的过程中,很多高校学生都没有意识到安全防护的重要性,不但忽视了体育运动中潜在的安全风险,缺乏必要的安全防护措施,而且还因为对自身体育运动能力的过高估计,常常出现在超出自身运动水平和自身运动极限的情况下完成某项危险动作的情况,以至于因为自身的运动防护意识薄弱而导致意外伤害事故。而一旦意外伤害事故发生之后,多数学生由于运动伤害急救处理知识和技能的缺乏也很难做出及时、科学的应对,这无疑是高校学生运动防护能力偏低的表现。
其次,学校的运动防护教育不到位。在高校体育教学训练中普遍存在“重技能,轻理论”的情况,很少涉及关于体育理论知识,尤其是关于运动防护的教学内容。实际上,一方面体育理论知识的学习能够让学生更好的理解体育运动的特点、原理和技能形成规律,从而减少学生在体育运动中的盲目性,降低运动伤害事故发生的可能性;另一方面,运动防护教学的开展,则能够有针对性的对学生进行理性的运动防护教育,丰富学生的运动防护知识,提高学生的运动防护能力。因此,由于高校体育教学训练中“重技能,轻理论”而造成的运动防护教育不到位,是现阶段高校学生体育运动防护中的一大问题。
最后,体育运动中的安全检查和安全管理工作不到位。在开展高校学生体育运动的过程中,安全检查和安全管理工作不到位的情况也是较为普遍的。例如:在组织开展学生的体育活动时,没有对活动场地和器材设施进行必要的安全检查和安全排除,以至于为学生体育活动留下了安全隐患;再如,教师的体育组织和管理能力较低,在体育运动中学生相互之间的干扰比较大,也很容易导致运动中运动伤害事故的l生。而以上安全检查和安全管理工作中的常见问题,实际上反映的就是学生体育运动中运动防护的不足。
二、 高校学生体育运动中的运动防护策略
根据上文的分析可知,现阶段我国高校学生体育运动中的运动防护仍然有待进一步的强化。因此,下文就结合我国高校学生的体育运动实际,特提出了如下几点关于高校学生的运动防护策略:
首先,重视运动防护教育,提高学生的运动防护意识。重视运动防护教育,提高学生的运动防护意识,是降低高校学生体育运动中运动伤害事故出现几率的根本途径。具体来说,可参考以下几种做法:一是,针对不同的体育运动项目,适时渗透相应的运动防护知识,将运动防护教育渗透在开展体育运动的过程之中;二是,加强宣传教育,利用学校的校园网、广播台、宣传栏等宣传关于运动防护的知识,以加深学生对体育运动中运动损伤危害性的认识,提高学生的运动防护意识;三是,开设专门的运动防护课程,通过运动防护课程集中教授关于运动防护的知识和技能,以提高学生的运动防护意识和运动损伤事故出现后的应对能力。
其次,针对体育运动的特点,做好安全防范措施。要做好安全防范措施,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在体育运动开始之前,要对运动中所用到场地和器材设施进行仔细的安全排查,并进行合理的布置;第二,对学生的服装、鞋子等进行检查,摘掉不必要的钥匙挂件、配饰等,以尽可能的消除安全隐患;第三,根据所要开展的体育运动项目进行充分的准备活动,以尽快的进入运动状态之中;第四,要注意根据自身的运动水平和身体状况,制定科学的运动负荷和运动强度;第五,如果所开展的体育运动为户外体育运动,如,登山、骑行等,则一方面要做好水、食品、应急药品等方面的准备,另一方面,还要注意配备好必要的运动装备,例如:护膝、护腕、护肘、防风镜等等。
最后,做好安全管理工作,以降低运动损伤事故出现的可能性。要做好安全管理工作,一方面要做好学校常用运动场地和运动器材设施的定期检修和维护工作,确保学生运动场地和器材设施的安全性;另一方面,则要注意做好体育运动中的安全管理工作,通过确保体育活动的严密性和纪律性,来确保体育运动的安全有序开展,避免因为学生之间的相互干扰或者是相互影响而导致运动伤害事故的情况。
参考文献:
篇2
摘 要 快速力量是速度和力量相结合的一种特殊的力量素质,具有力量与速度的综合特征。柔韧素质是人体机能五大素质之一,是各项体育运动不可或缺的素质。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法对快速力量训练和柔韧性训练相结合协调发展进行探讨分析,为广大体育工作者的体育科学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 柔韧素质 快速力量 力量训练
当前,体育界关于快速力量练习和柔韧性练习的方法种类繁多、方式多样,但效果却并不显著。究其原因,本人认为是由于传统的体育训练方法中多为单项性的进行快速力量训练,或者单项性柔韧性练习,导致两项素质发展不均衡,出现专项特点体型和体态,或者由于两项素质不协调,无法相互促进对方发展,尽而产生运动训练中的“高原现象”。而这正好与管理学中的“米格—25效应”相似。“米格—25效应”是指事物的内部结构是否合理,对其整体功能的发挥关系很大。结构合理,会产生“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功效;结构不合理,整体功能就会小于结构各部分功能相加之和,甚至出现负值。因此快速力量和柔韧性的发展必须进行合理的优化组合。
一、快速力量的概念及影响因素
快速力量训练是现代运动训练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是许多运动项目取得良好运动成绩必要的前提条件。快速力量是肌肉在快速收缩状态下所表现出来的力量能力,即是肌肉收缩力量与收缩速度综合在一起的一种特殊力量素质的表现。
决定快速力量的生理学因素主要有:高频率的刺激、肌肉内协调性及肌肉间协调性、运动中枢同步调节能力、H型肌纤维的百分组成面积和磷酸原系统供能能力。
二、快速力量的提高离不开柔韧性的发展
(一)柔韧性的概念及影响因素
柔韧性是指人的各个关节活动幅度以及肌肉、韧带的弹性和伸展能力,即身体各关节的整体灵活性。柔韧性的优劣主要取决于跨过关节的肌肉、韧带、肌腱的伸展范围和弹性,取决于肌肉活动中的收缩与放松的协调能力。柔韧性好能使动作自然、幅度大、经济省力,移动距离增大,摆荡做得充分,身体线条舒展、优美。
(二)从生物力学角度分析。
柔韧素质好可使肌肉收缩初长度加长而产生较大的力,且收缩幅度大,对抗肌放松能力好。若对抗肌减小,可增加整个运动链肌群的柔韧性,会给肌肉的收缩力产生积极的影响,进而发挥出更大的收缩力。
(三)从生理学角度分析。
在作柔韧性练习时,当肌肉拉长到超出平时能伸展的长度时就会感到疼痛。痛的程度越强烈,对神经刺激就越强烈。如果这种疼痛不至肌肉受伤便是良好的刺激,假若继续拉长而超出极限,就会造成肌肉、韧带组织的损伤而成劣性刺激,使组织反应下降或停止。反复、良性地刺激会获得肌肉韧带组织伸展能力和加强柔韧性提高,神经组织也受到锻炼,使之兴奋性提高。肌肉收缩时,运动神经纤维间的联系得到加强,兴奋性和抑制性相互转化也就更加协调,这种经常性的柔韧性练习对肌肉的良好刺激也锻炼了大脑皮层运动中枢兴奋和抑制过程的协调能力。这也就是柔韧素质好的人学动作快的生理原因。柔韧素质好,肌肉收缩的滑动距离就越大,也就具有相当的柔韧素质存储。这样对于具有较多的柔韧存储的肌肉来说,会在一个相当放松的条件下工作,并可节约能量,也就可以维持较长的工作时间,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耐力增强了。
因此快速力量训练方法与柔韧性训练的合理组合,将直接影响快速力量增长的效果。
三、快速力量练习与柔韧性练习协调发展的意义
从运动训练学角度看,肌肉快速力量的增强能使柔韧性得到很好的发挥和锻炼,因为任何动作的完成都需要一定的力量,柔韧性好,动作幅度就大,唯有足够大的力量才能使动作得以完成。而柔韧性的好坏直接决定了动作的幅度,所以柔韧性好,动作幅度大,也直接有利于爆发力素质的提高。
(一)没有很好的柔韧性,就不可能有很好的灵敏性
经过专门柔韧性训练的人,其韧带和肌肉实施松长活柔且极富弹性的。这样的韧带和肌肉,不仅在承担人体生活性动作任务时候,表现的轻盈灵敏、协调自如,就是完成高难度技术技巧的动作,也会得心应手,表现得轻松灵巧。所以,柔韧性的好坏,直接决定着灵敏度的高低,保证着运动动作的准确性和静止动作的正确性,影响着运动成绩的发挥。柔韧性训练是灵敏度训练的前提和条件。
(二)没有好的柔韧性,就不可能很好的发挥快速力量。
人体在运动中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从参与人体运动的整体来看,柔韧性素质不直接为体育运动提供力量、速度、耐力、灵敏等运动能力,但柔韧素质能为这些运动能力提供帮助。研究表明,良好的柔韧性能强化你在力量训练中的表现。力量是肌肉收缩的结果,根据肌肉收缩的原理,相同肌肉在一定范围内肌肉初长度长的肌肉收缩力量更大,肌肉本身又是一个弹性体,存在弹性力量。所以所柔韧素质好的肌肉,收缩的力量更大,收缩的速度也更快,在力量素质为主的体育运动中更容易发挥力量和速度力量。
关节灵活性会限制力量的发挥,肌肉内部和肌肉群之间的协调性降低,导致运动吃力。而良好的柔韧素质可以使动作幅度加大,训练效果明显提高。在这种情况下,动作开始时依靠肌肉的弹性能发挥出更大的力量,还能保证在运动的所有阶段上使负荷起到刺激作用
(三)没有很好的柔韧性,就不能很好的发挥速度,快速力量也就没法很好的提高。
科研结果表明:人体的运动速度很大一部分是由是先天因素决定的。是个体差异和后天潜能开发导致了快慢之分,速度比力量有更加明显的潜在性。速度的发挥全赖于肌肉的大松大紧。而肌肉的大松大紧又全赖于柔韧性训练。人们平时的速度训练,从对比数字上看是有阶段性的提高,似乎是练出了速度。其实不然,只是一步一步地调动了自身的潜能,发挥了应有的速度。而要最大限度的调动,把先天的速度发挥出来,就要依靠很好的柔韧性,使肌肉能大松大紧,从而发挥出速度。当然,灵敏度也是发挥速度潜能的重要因素。而如从前所说,灵敏度也是以柔韧性为前提的。
四、注意事项
(一)训练当中的“高原现象”以及“高原现象”的长短可能与快速力量练习或者柔韧性练习的组合不当有关。恰当的采用快速力量练习与柔韧性练习的优化组合方案应该可以缓解或者改善训练当中的“高原现象”,从而提高训练效率和运动成绩。
(二)柔韧性训练时,要十分注意放松练习,使肌肉柔而不软,韧而不僵。
(三)选择合适的外界温度。过高或者过低的温度都将会影响肌肉状态和肌肉伸展能力,一般早晨柔韧性明显要低,10到18℃时表现较好,但只要做好准备活动任何时候都可以进行。
(四)要保持经常性训练。柔韧性发展快,易见效,可是消失也快,所以在快速力量练习时要经常保持柔韧性的专门联系。
五、总结
事物的质变有两种基本形态:一是量的积累;一是结构的变化。两者都能使事物发生质的飞跃。碳(C)原子的空间排列不同,其物理性质也就截然不同:金刚石坚硬无比,石墨则柔软细腻。因此,快速力量练习和柔韧性练习的合理组合以及协调发展的训练方法具有很高的价值与意义,本文仅在此抛砖引玉,为体育科学研究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 付育军.柔韧性在体育训练中的地位[J].少年体育训练.2005.6.
[2] 张铁军.快速力量发展方法原理探析[J].四川体育科学.2006.6.
[3] 岳松.浅谈体育运动中柔韧的重要性[J].贵州体育科技.2007.3.
篇3
摘 要 运动生物力学是研究体育运动中人体的机械运动规律及其应用的科学。文章通过对运动生物力学在体育教学中的运用分析,尤其是在技术教学中运用的阐述,证明了运动生物力学在技术教学中的重要性,对提高学生掌握运动技术动作和教学效果有着积极的意义。
关键词 运动生物力学 体育教学 技术教学
运动生物力学是一门理论与实践密切结合的应用科学,研究人体运动时的力学规律以及运动状态改变的原因,它直接为提高运动员运动技术水平和增强人类的体质服务。作为一门实践性极强的应用学科,体育教师如果能够运用运动生物力学的原理对学生的运动技术动作进行正确评价和传授,便可以使学生的技术动作更合理、更有效,所以在体育教学中已受到众多体育教师的重视和应用。
一、运动生物力学在体育教学中的地位
任何一项身体练习都由一定的动作及动作体系构成,而完成每个动作及整套动作都存在着最适合、最合理的运动技术。合理的运动技术以运动生物力学理论为依据,并富含运动生物力学原理。而运动生物力学又以其分析科学性、结构合理性为体育技术教学提供理论和方法上的指导,通过对形形体育动作千差万别以及引起这些差别原因的分析、探讨获得良好技术的各种力学条件,从而使学生更完善地认识、学习和合理掌握运动技术动作。
要想使学生迅速并正确的掌握技术动作,不仅需要教师正确的讲解和示范,而且需要合理的练习方法。技术教学中由于学生个体身体素质和能力的差异,表现在完成技术动作时或多或少地在各个环节上存在这样或那样的技术问题,教师如能及时向学生传授有关生物力学原理,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这种效果对于具有良好物理学基础的大学生尤为显著。
二、运动生物力学与技术动作的关系
运动生物力学是研究体育运动中人体及器械运动规律及与其他运动形式相互转化规律的一门科学,它以经典力学的理论和方法为主要工具,研究体育运动中的各种力学现象。
人体在从事体育运动时,技术动作是千变万化的,各种动作形式差别很大,包括运动的空间、时间、速度、加速度等方面。空间特征表明运动发生什么地方和运动路程的几何形状,时间、速度和加速度的特征对揭示人体运动的性质是比较重要的,特别是技术性强的运动项目如体操、跳水、田径中的田赛等,对运动员的各方面都提出了极高的要求。运动员完成技术动作是否合理、是否规范、是否发挥其特点,也就是在运动中发挥人体最有效、最经济所作的功,都是运动生物力学的一种表现。所以训练时,如果教练员能掌握这门知识,运用运动生物力学原理,合理分析和建立运动员的技术动作,就会少走弯路,缩短技术动作定型的时间,并找到评价运动员技术优劣的标准,从而更快的提高运动员技术水平和专项运动成绩。
三、运动生物力学对体育技术教学的影响
在技术教学中,及时而有针对性地向学生传授运动生物力学原理,往往能引起学生对学习和掌握运动技术的兴趣,并使复杂的技术问题简单化,从而有利于学生及时纠正自己的错误动作,并防止由于错误动作而带来的运动损伤。
(一)提高学生学习运动技术的兴趣
新的运动技术取代旧的运动技术或高级运动技术取代低级运动技术,缘于新技术、高技术比旧技术更科学、更合理,并且更符合人体运动特点。因此,新技术总能吸引更多的人去研究和学习。在体育技术教学中,如何引起学生对新技术的兴趣是学习的第一动力。比如,我们说背跃式跳高比俯卧式跳高先进,主要是背越式更趋于自然的起跳姿势,摆动腿的屈曲上摆由于转动惯量小,因而比直腿上摆快。因此,背越式是小缓冲的垂直起跳,使起跳的爆发力有可能直接通过人体重心,最后,背越式所形成的背弓过杆,有可能使人体重心远离身体,从而实现身体重心从横杆下面通过的情景,对于同一跳跃能力的人可能提高横杆的高度。如此,通过对技术动作的分析,以及成绩的进步,就会使学生对背越式跳高技术产生浓厚的兴趣,提高勇于实践的欲望,从而在技术教学上就会主动、积极地参与并思考、体会技术细节,进而缩短掌握技术动作地时数,有利于提高技术教学效果。
(二)使复杂的动作技术简单化
在我们以往的教学中,当教师对某一项较为复杂的技术过程讲解时,学生常会因为技术太复杂而影响学习,但如果教师能用适当的力学知识加以分析,往往能使学生“顿悟”,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排球飘球是一项较复杂的技术动作,且飘球形成的力学原因也极为复杂,但根据“飘球不转”、“转球不飘”的力学现象,我们只要在击球过程中,保证打击力通过球心,即没有形成使球转动的打击力矩,便为飘球的产生创造了条件。如此讲授,复杂的技术问题简单化了,学生学习发飘球也会格外认真,能极快又好地掌握飘球技术动作,教学效果明显。同样,对足球“香蕉球”也是大学生足球爱好者非常向往的,如果我们在踢球的实施过程中,能保证给球施加极大的偏心力,便可能使足球在向前飞的过程中,因为偏心力使足球高速转动,从而使球体相对应的两侧形成压强差,进而使足球划出香蕉状的弧线轨迹。因此,对复杂的技术动作稍加力学分析,便可使复杂问题简单化,便于学生理解并提高教学效果。
(三)诊断并改进动作技术问题
技术诊断工作在国际上非常普及,许多体育强国都在他们的训练基地装备了生物力学测试仪器,经常性进行技术改进工作并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在我国这一工作正在开展,生物力学技术诊断逐渐成为教练员和运动员科学训练的得力工具,也为体育教师对学生进行动作技术教学提供了科学依据。
运用运动力学的基本原理对技术动作的简单力学分析,可以诊断技术上存在的力学问题,从而对症下药,改进技术,便会收到良好的效果。如:用皮尺、秒表可以测得某学生某次推铅球的远度S,铅球出手高度H和铅球在空中的飞行时间T,用适当的运动学公式可以方便的求得铅球出手速度V和出手角度θ。在一定的出手速度V和出手高度H时存在着某一最佳出手角度θ′,比较实际出手角度θ和最佳出手角度θ′,便可诊断出手角度的合理性,从而指导教学、训练乃至比赛,并提高铅球成绩。
但在运用运动生物力学原理对学生进行动作技术指导的过程中,体育教师应重视学生的个体特点。运动技术的生物力学原理只是从生物力学角度反映了各项动作技术带有共性的普遍规律,而每个学生的身体形态和身体素质不同,因此在动作技术教学过程中,体育教师应经过实践逐步了解每个学生个人身体、素质及心理特点,实施有针对性的教学,这是运用运动生物力学动作技术原理指导体育技术教学的生命力所在。
(四)建立动作技术模式,提高教学效果
结合体育技术教学的需要,将学生按不同水平、不同技术特点分组,选择若干要素,运用生物力学测试方法,获取动作技术数据,经统计学处理,再运用运动生物力学原理分析,找出动作技术的一般规律和完成某个动作技术的合理方法,建立起正确的动作技术模式,并将其运用于一般专项运动训练和体育教学,这将会有利于专项技术和教学水平的提高。
(五)减少运动损伤的概率
合理的运动技术首先应符合人体解剖的结构特征,其次应符合力学原理。由于学生在学习运动技术中常形成一些多余动作乃至错误动作,违反了运动力学原理,从而可能导致运动损伤的出现。如:在掷标枪时,有的学生会出现屈肘或肘低于肩的错误动作,从而给肘关节造成扭转负荷,超出关节周围肌肉群的承受阈,进而使肘关节内侧肌肉等软组织损伤。因此,教学前,教师应对肘关节的结构以及力学负荷加以必要的力学分析,使学生明确合理的动作技术的基本要素,从而避免或减少运动损伤。
四、小结
体育教学不仅是一个学科,更是一门科学。其中的分支——运动生物力学在我们的体育训练和教学工作中更是起着重要的作用,它在体育技术教学中的独特地位,是什么都无法代替的。因为我们参与的每一个技术动作无不可以从力学的角度去分析研究,所以在体育技术教学中不但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只有这样以才可以改进教学水平,提高教学质量,让学生受益,让体育老师教学相长,提高自我、完善自我。
参考文献:
[1] 石玉琴.运动生物力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9.12.
[2] 李建设,顾亮.运动生物力学的研究与展望[J].浙江体育科技.1999(2).
[3] 马辉,马雪莲等.将运动生物力学融入高校体育教育实践的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09(16):133-134.
篇4
【关键词】运动损伤;预防
在体育运动过程中,所发生的身体损伤即运动损伤,运动损伤一旦发生,就会给学生身体上造成痛苦,心理、经济上造成负担,且有些损伤不易恢复,直接影响学生的正常学习和生活,甚者影响学生未来的成长。因此,做好运动损伤的预防工作,对保证学生的健康,促进学生的体质,提高体育运动能力,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运动损伤的主要因素
1.思想因素
运动损伤的发生常与体育教师和学生对运动损伤的认识不足有关,因而在教学训练中,不能积极、主动的采取一些措施,而导致运动损伤的发生,由于学生的年龄特点以及缺乏经验,在运动中思想上麻痹大意、盲目冒进、急于求成,忽视体育运动原则;或在练习中畏难害怕,过分紧张也常易造成损伤;或对损伤后恢复认识不够,小伤多次重复,急性损伤转为慢性损伤,在解剖上和生理上不能恢复正常,落下伤病根。
2.准备活动
(1)不做准备活动,在神经系统和其他器官系统的功能没有准备的情况下,就立即投入紧张的正式运动,由于肌肉、韧带的力量及伸展性不够,身体的协调性差,运动中负担较重部位的功能没有得到相应的提高,因而容易发生肌肉拉伤和关节扭伤。
(2)准备活动不合理,对准备活动的生理作用认识不充分,准备活动敷衍了事,使身体各器官功能未达到适应的水平,或准备活动的内容与运动的内容结合不好,缺乏规范的准备活动,运动中负担较重部位的器官功能没有充分调动,都是易发生运动损伤的原因。
3.技术上和缺点和错误
违反了人体结构的特点和各器官系统功能活动的规律,以及运动时的力学原理,容易引起机体组织损伤,特别是初学者,容易发生各种错误动作而造成运动损伤。
4.教学、训练组织方法不当
在教学、训练和比赛中,教师要遵循循序渐进和个别对待等体育教学、训练原则,要耐心教导,精心组织、实施。否则,教学内容安排不合理,课堂组织混乱和不到位,容易发生运动损伤;在对抗性较强的比赛中,组织性差,不遵守比赛规则,动作粗野,极易造成运动损伤。
5.场地、器材、服装的缺点
运动专场不平,有杂物,或场地过软过硬,器材设备的安全性差,运动服装不合体都有可能成为运动损伤的原因。
同此可见,运动损伤的发生有其一定的特点和规律,掌握这些规律,对预防运动损伤具有重要意义。
二、运动损伤的预防
1.运动损伤预防的重点
运动损伤的种类很多,如擦伤、挫伤、扭伤、骨折、脱位、肌肉损伤、关节韧带损伤、滑囊炎、腱鞘炎、骨骺损伤、髌骨劳损、胫腓骨疲劳性骨膜炎、脑震荡等。损伤的部位不尽相同,但总体来看,运动过程中中小损伤和慢性损伤较多,慢性损伤多是由于一次急性损伤后处理不当,机体没有恢复时过早参与运动,造成慢性损伤,也有因运动量安排不合理,同局部的微细损伤积累而成。因此,做好对急性损伤及时、正确的处理,合理安排运动锻炼,防止局部负担过重,形成慢性损伤是防止运动损伤的重点。
2.运动损伤的一般预防原则
(1)加强思想教育,例如学生运动前不做准备活动,是对准备活动的生理作用认识不够,准备活动的目的是提高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使之达到适宜的水平,加强各器官系统的活动,克服器官组织功能的惰性,通过全身各关节肌肉的活动,加速血液循环,使肌肉得到充分的营养供给,增加肌肉力量与弹性,为正式运动做好充分的准备。在上课时,要对学生加强安全、组织纪律性的教育,加强防伤观念,培养学生团结友爱、互相帮助、互相保护的优良品质。
(2)培养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科学的锻炼习惯尤为重要。例如运动量的控制,锻炼的目的性各循序渐进的原则掌握,以及优良的体育作风,这些习惯的养成必将减少运动损伤的发生,促进身体素质的提高。
(3)加强易伤部位的训练,加强易伤部位和相对薄弱部位的训练,提高它们的机能是预防运动损伤的积极手段。例如为预防关节扭伤,应增强周围肌肉韧带的力量,弹性和柔韧性练习,加强关节的稳定性。
(4)加强保护与自我保护,特别是在体操项目,教师或学生一定要在旁边加强保护,教师要对教学过程中易发生损伤的环节和学生活动情况有所掌握,及时纠正和提醒,还应加强对学生自我保护的培养,顺势前后滚翻是避免摔倒时发生损伤的主要手段。
篇5
关键词:高中生;运动损伤;安全
为了探索普通中学高中学生体育运动损伤的发生特点及一般规律,提高教学和训练水平,更好地在普通中学开展体育运动,就溧阳市竹箦中学部分高中生运动损伤的一些情况做了调查和分析,找出运动损伤的原因,提出相应的预防措施,其主要意义在于:为在实践中减少高中学生运动损伤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使高中
学生掌握预防运动损伤发生的措施,降低运动损伤的发生率,提高高中学生运动训练水平和运动技能,为全民健身运动做更好推广
服务。
一、运动损伤的主观原因
1.身体素质的影响
通过调查发现,我校高中生大多数来自农村,他们初中时都没有系统地上过体育课,对运动的保健意识很差,不懂科学健身。从他们入学时的“体育达标情况”看,未达标率较高,据我了解,高一年级的学生受伤的较多于其他年级,通过高一一年的学习和锻炼,身体素质有了很大提高,技术动作也有了突破,高二、高三的学生损伤明显减少。因此,他们的自身身体素质运动技能也就决定他们运动中更容易出现运动损伤。
2.准备活动不到位
不做准备活动,准备活动不充分,准备活动的量过大,准备活动与即将参与的运动项目组合不合理,准备活动距正式运动的时间过长,都可能导致运动损伤。特别是不做准备活动,如,在球类活动时,好多学生一见球就兴奋,由于各关节没有活动开,关节周围肌肉韧带处于僵硬的状态,受不了激烈的运动,肌肉中的黏滞性还没有得到充分的缓解,再加上球类运动的对抗性强、跑跳频繁、攻守变换快、时间长,此时运动极易造成韧带损伤。
3.技术动作上不科学
技术动作上的缺点和失误,违反了人体结构的特点和各器官系统功能活动的规律及运动时的力学原理,也易引起肌体组织损伤。产生技术动作错误的原因较复杂,主要是对技术动作概念不清,基本技术不过硬。如,足球的地铲球动作,有些学生动作坚硬,掌握不好,可能会把脚的大拇指在地上铲伤。
4.运动负荷掌握不好
体育活动中没有充分考虑人体的生理特点,运动负荷超出了自己可能承受的生理负担量,容易出现技术错误,甚至导致运动损伤。有时虽然总的运动负荷不大,但长期局部负担过重,负担集中某一部位,加上完成动作的技术不够正确,更加重了这种负担,致使踝、膝、腰、腕、肘、肩关节等易伤部位产生慢性损伤。如,在田径项目教学时,起跳练习次数过多,造成踝关节局部负担过重而致伤。
二、运动损伤的客观原因
1.场地器材的影响
场地、器械不符合要求:场地狭小,人员拥挤;场地不平整,有砖块等硬的杂物都可导致运动损伤的发生。器械不合格,摆放不合理也容易造成运动损伤,如,上体操课时单杠或双杠不牢靠、不稳定都极易导致运动损伤;跳高时海绵垫厚度不够,并且海绵垫之间相互衔接不严密也可以导致运动损伤。
2.外界环境的影响
天气、温度的影响:在烈日高温下进行长时间大运动量的练习,会引起脱水晕厥或经常在潮湿和寒冷的环境中练习,穿着汗水湿透的衣服,坐在阴冷潮湿的水泥地上休息,容易引起风湿性关节痛、肌肉湿痛等。此外,在练习和比赛中不遵守规则,相互逗闹,动作粗野,睡眠或休息不好,患病带伤,精神状态不佳,注意力不集中都极易造成运动损伤。
三、运动损伤的预防措施
1.合理的热身运动与运动方法的选择
合理的热身运动是减少或避免运动损伤的前提条件,热身活动的内容与负荷以及方法应根据教学内容、个人状况、气候条件等实际情况区别对待。负荷量与强度要适宜,并根据循序渐进的原则,逐渐活动开四肢与头颈部,对易损伤部位如踝关节等要充分活动开。另外,在热身时还要抓好运动场地的安全监督工作,学会保护与帮助方法,提高自我保护的意识和能力。
2.提高自身的动作技术水平
提高自身的动作技术水平,使动作建立正确的动作表象,做到训练内容全面,以增进整个身体动作的正确性、协调性,消除或尽量避免因动作不规范、不协调而产生的运动损伤。在学习中要制订科学训练计划,遵守循序渐进的原则,教师应认真钻研教学方法,学生要了解各动作与解剖生理的关系,哪些动作容易导致运动损
伤,做到心中有数,事先做好相应的预防措施,而且在平时的运动中要注意加强易伤关节、部位的力量和柔韧性的练习。在运动中还要有自信心,避免因为不自信而导致动作不舒展、不协调而导致运动损伤,比如,在体操的双杠倒立之类难度大的动作,在保护帮助的时候要大胆去尝试。
3.避免疲劳运动
当人的生理机能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身体机能开始下降,即肌肉产生疲劳,而当疲劳逐渐加剧的时候,人体的支配能力则基本消失,这样在一不小心的时候就可能导致运动损伤。所以,在活动时一定要合理安排运动量,尤其要注意“单打一”的训练方法,防止局部负荷过重,平时要系统地提高踝、腕关节周围肌肉韧带的力量,踝关节的弹性和伸展性,使踝关节的稳定性和协调性增强。
4.加强安全思想教育,学会自我保护
在竞争激烈的体育运动中,首先要树立“安全第一”的指导思想,要在安全的前提下进行训练,克服麻痹大意的思想,充分认识运动损伤的危害性。学校在教学中应广泛地宣传体育卫生知识,宣传体育教学中安全保护方法及注意事项,加强安全教育,使学生掌握一些运动损伤的处理方法,防止发生不科学的处理方法而导致
篇6
关键词:情绪;认知;拓展与构建理论;心境一致性;体育运动心理学
情绪是一个极其复杂的心理现象,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及相应的行为反应。情绪是在认知的基础上产生的。当客观事物或情境符合主体的需要和愿望时,就能引起积极的、肯定的情绪,当客观事物或情境不符合主体的需要和愿望时,就会产生消极、否定的情绪。随着认知心理学的不断发展与完善以及对情绪状态诱发及控制技术的发展,认知心理学不只是将认知过程作为研究内容, 而是引入情绪这一重要的影响变量,探讨情绪与认知的交互作用,这就使得情绪心理学与认知心理学呈现出交叉研究趋势,这一发展趋势又拓宽了体育运动心理学的研究领域。在体育运动中,情绪伴随着整个运动过程,影响着运动的感知、记忆、思维、注意、技能的学习以及动作的完成。情绪已成为调节和控制认知活动的一种内在因素,这一现象已引起广大运动心理学家的高度关注。
但当前在体育运动心理学领域中对情绪问题的研究范围较窄,主流研究一直局限在两个问题上:在竞技运动心理学中,研究集中在赛前焦虑与运动成绩的关系上;在锻炼心理学中,研究集中在运动锻炼与焦虑、抑郁的关系上[ 1 ] 。在竞技领域中,运动员的高度紧张焦虑情绪的产生往往都伴随着消极的认知,影响运动员的竞赛成绩,这已是不争的事实。赛前、赛中能否把运动员的情绪调节到最佳竞技心理状态,这已是每一位运动员和教练员都渴望和追求的一种参赛心理状态,也是运动员技战术水平在比赛中充分发挥和创造优异运动成绩的心理保证。目前运动心理学家为了降低运动员赛前的高度紧张焦虑情绪,正在总结体育运动中的认知干预技术,如“表象训练”,“应激接种训练”,“认知控制技术”等[ 2 ] ,其目的是通过改变(优化)运动员的认知过程,从而提高其运动成绩。
在当前国外更注重积极情绪对于认知影响的研究,现已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在研究方法和情绪评定方面已取得一定的研究成果,而在我国体育运动心理学领域,情绪对于认知影响的研究近年来才见零星的相关报道。笔者运用文献资料和归纳分析法,综合论述情绪对认知过程影响的相关理论、测评方法及研究现状,为我国运动心理学学者开展情绪对知—行的研究和为运动员建立积极健康的心理模式提供理论参考。
1 情绪对认知影响的相关理论及其对体育运动心理学研究的启示。
1. 1 积极情绪的扩展和建构理论及其对体育运动心理学研究的启示。
1. 1. 1 积极情绪的扩展和建构理论 Fredrickson认为暂时的积极情绪体验会对个体的心理、身体、社会资源产生持久的作用,会促进人际交往的和谐,扩展个体的应对资源,对个体心理健康有重要意义。Fredrickson 曾来形象地展示“积极情绪的扩展和建构理论”的作用过程,他特别提到, 这一过程是一个螺旋式上升的过程,也就是说,个体每一次的积极情绪体验都会使个体原来的思想或行为模式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3 ] 。积极情绪对注意力、认知和行为有扩展作用, 能够拓宽感知、思维和瞬时思维活动范围。由此他还推断出一个限制假设, 就是消极情绪可以限制这些范围[ 4 ] 。B a rba raL. Fredrickson和Christine B ranigan验证了积极情绪扩展和建设理论,积极情绪下的被试想要做的事情多于消极情绪的被试,中性情绪的被试也有很多想要做的事。体验到积极情绪的被试更愿意参加户外体育运动、体育锻炼、游戏和社会性活动。而体验到消极情绪的人则表现出愿望减少并伴随反社会或求助于他人愿望的增加[ 4 ] 。李淑娜的研究验证了积极情绪能够促进创造性思维的发挥, 消极情绪则起阻碍作用[ 5 ] .卢家楣、贺雯的研究也得出了相似的结果,即低状态焦虑的个体在创造力的流畅性和变通性上好于高状态焦虑的个体(低状态焦虑的个体情绪表现大多为放松、愉悦、积极的,而高状态焦虑的个体情绪表现大多为紧张、消极的) [ 6 ] 。目前大1. 1. 2 积极情绪的扩展和建构理论对体育运动心理学研究的启示 积极情绪的扩展和建构理论强调了积极情绪对于个体的认知、行为的重要作用。体育运动心理学领域多集中于运动员赛前焦虑调节问题的研究,往往忽视了对积极情绪这一人类积极品质培养的研究。那么积极情绪在体育运动中能起到多大作用,是否能够促进运动记忆和技能的掌握。巫会朋、张翼等曾对某学校体育专业大学生的跨栏课实施积极情绪培养的教学手段,经过一学期的教学实验,学生的技评成绩、及格率显著高于对照组[ 7 ] ,这说明积极情绪对于技能的掌握有积极作用,可以将培养积极情绪的教学手段融入体育教学中,也可以作为一种辅助教学手段。刘晓茹、丹认为运动成绩较优组的运动员赛前焦虑水平较低, 自信心最高[ 8 ]。比尔·摩根曾提出了优秀运动员心理剖面图,强调了优秀运动员的活力水平高于常模水平。目前,在竞技领域,大多研究都是将成绩作为因变量,将运动认知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较少对运动感知觉、记忆、思维等认知过程进行研究。
此外,人们日常工作、学习、生活中的积极情绪与运动中的积极情绪的差异,惯常的积极情绪对认知的促进作用是否对运动感知觉、运动思维、运动记忆等运动认知有正迁移,运动员在运动中的积极情绪对非操作技能学习的认知过程是否也存在积极作用,这些都是以后需要探讨的问题。
1. 2 心境一致性理论及其对体育运动心理学研究的启示。
1. 2. 1 心境一致性理论 心境一致性理论是指个体对事件进行信息编码、加工时与当时情绪相联系,当下次再出现某种情绪时会有选择性地回忆起与之相一致的信息。其中包括与当前情绪相一致的信息容易得到更多的认知加工;回忆时对与当时情绪相一致的信息更容易被提取出来。
联想网络模型: Bower提出的联想网络模型认为,基本情绪(快乐、愤怒、恐惧、悲伤等)是以节点的形式储存在认知系统中的,相关事物通过节点相联系。当某个情绪节点被触发后,与之联结的相关网络将被激活。相关网络包括相应的生理、行为反应,相关主题及相应的情绪事件。当快乐情绪节点被激活时,相应的网络也随之激活,包括快乐情绪的生理、行为反应,并且更倾向于加工或回忆起愉快事件。毛浩然认为处于积极情绪的个体能相对有效地记忆具有积极情感色彩的词汇[ 9 ]。李芳在研究初中生的情绪一致性效应时,发现此效应显著,正性情绪促进学生对正性材料的记忆,负性情绪促进学生对负性材料的记忆[ 10 ]。刘新学、张福娟在研究中指出,品行障碍青少年被试(工读生)在实验中表现出对于攻击与愤怒词汇的反应偏向[ 11 ]。高鹏程、黄敏儿认为对快乐或威胁信息的关注和加工与个体特质焦虑水平有关,低特质焦虑的被试无论在紧张和平静状态下都对快乐信息敏感,高特质焦虑被试在平静和焦虑情境下对威胁信息更敏感,并且不易转移。但没有对愉快情绪下不同特质焦虑水平的被试的注意偏向进行研究[ 12 ]。对于这些与模型不一致的效应该模型无法解释原因,但由此模型可以看出,通过诱发积极情绪状态可以避免个体对消极情绪事件的加工与回忆。情绪、信息等价模型(AA I) : Schwarz和Clore认为情绪一致性之所以存在是由于个体做出评价时依据当前的情绪状态,而当个体意识到情绪源时,这种情绪一致性消失。该模型指出当个体无法意识到情绪源时,情绪才会影响个体的认知。
个体在积极情绪体验下,对当前信息易做出相应的积极反应;个体在消极情绪体验下,则易做出消极反应。此外在积极情绪下个体将情境判断为有困难、有威胁的,个体会采取局部的精细加工,自下而上的加工方式;而积极情绪下个体会认为当前情境是安全的,会采取自上而下的简单的启发式加工。高妍春[ 13 ]和庄锦英[ 14 ]的研究都为该模型提供了证据,由于局部的精细加工方式导致消极情绪的个体产生较少的错误记忆。该模型对情绪如何影响认知做出了解释,但无法解释那些在实验中通过电影、音乐、图片所诱绪状态等方法下,那些能够意识到情绪源的个体产生的情绪一致性效应的原因。此外,该模型只交代了情绪对个体认知反应的影响,忽视了情绪在注意、编码、回忆等方面的情绪一致性效应。
情绪浸润模型(A IM) :情绪浸润是指在个体学习、记忆、注意和联想等一系列认知过程中,情绪有选择性的影响甚至成为信息加工的一部分,使得加工结果产生情绪一致性效应。
该理论将人的加工策略分为四种: ①直接进入策略:该策略主要依靠已存贮的知识经验进行认知加工,用于那些低个体相关,熟悉的或者没有情绪、兴趣等其他要求的认知任务。②动机驱动的加工策略:该策略用于规定了认知目标,不仅要求准确的动机,还包括具体目标控制和导引的信息搜索与判断过程。③启发式策略:该策略用于那些相对简单,低关联性,缺乏与任务相关知识经验,无明确认知目标的任务。在这种情况下,个体容易受到一些不稳定因素的影响,如当时的情绪。
此种策略下情绪浸润容易发生。④冗繁加工策略:该策略用于相对复杂的,需要动用大量资源,但动机目标不明确的具有建构性的任务。这种策略下也容易产生情绪一致性效应。
A IM模型将情绪一致性效应的发生根据不同加工策略进行了区分,指出了情绪一致性产生的条件。可以对那些并未产生情绪一致性效应和无法证明情绪对认知产生影响的研究做出解释,可能是由于认知任务相对简单而采取了直接进入策略.但该模型并未指明情绪对认知加工的具体影响过程。
1. 2. 2 心境一致性理论对体育运动心理学研究的启示 从心境一致性理论得到一些启发,如情绪、信息等价模型(AA I)告诉我们,在运动训练竞赛中,教练员要指导运动员识别情绪产生的原因,这样运动员的情绪调控方法才有实用性和针对性。如果积极情绪促进运动记忆,那么错误的运动记忆是否也会增多。人在消极情绪下会给予消极信息更多关注,并且回忆出与消极情绪一致的事件,而积极情绪恰好相反。那么如果运动员在赛前处于消极情绪时,可能会回忆起以往失败的情境,而积极情绪会让被试回忆起更多的成功场景,会提高运动员赛前的自信水平。目前,我国运动心理学家运用音乐调节法调整运动员的赛前情绪是符合心境一致性理论的。音乐对于人们的身心有极大影响,其原理主要是音乐的和谐与共振引起机体的相应反应。不同音调、不同旋律的音乐可以使人产生不同的情绪状态[ 15 ] 。曾有人做了一项研究,观察音乐对运动员赛前心理准备的作用,在比赛前系统地向159名举重、柔道和古典式摔跤运动员播放三种具有心理调节作用的功能音乐:诱导性音乐、松弛性音乐和动员性音乐,结果发现,这些音乐能使运动员有效地控制赛前的紧张,间接地对他们进行了心理暗示以取得比赛的胜利[ 15 ]。当前对运动员赛前情绪过度紧张进行调节的方法很多,常用的是表象调节法:
赛前运动员在脑中清晰地重现自己过去获得成功时的最佳表现,体验当时的自我感觉和情绪状态,以增强信心,提高运动成绩。这种方法也是符合心境一致性理论的,但为什么最优秀的运动员即使采用过这样的方法训练,在
赛中也收不到较好的效果呢? 我们在这方面的实证性研究较少,理论性研究较多。心境一致性理论给我们最大的启示是,在平时训练和竞赛中对运动员最佳表现不能只关注运动员当时完成动作的整体感受过程,而是同时必须要注意运动员当时处在的环境,如果我们在平时表象训练时能把当时的环境呈现给运动员,这对运动员积极情绪的唤醒、诱导是逼真的和可控的,因为按照情绪一致性理论的观点,在表象训练时如果是生动、切合实际的,并包含适合的情绪时,它往往是最有效的。[ ]
2 积极情绪对认知过程影响研究采用的研究方法及其对体育运动心理学研究的启示。
2. 1 情绪的诱发方法及其对体育运动心理学研究的启示。
2. 1. 1 情绪的诱发方法 随着对情绪诱发的方法逐渐成熟,情绪对于认知过程影响的研究多采用实验法。实验室情绪诱发的方法一般有: ①图片诱绪。黎志华[ 16 ]、郑希付[ 17, 18 ]
在相关研究中采用了图片诱发的方法,并且郑希付发现图片的诱发效果好于词语的诱发效果[ 18 ]。②电影片段、音乐诱绪。李淑娜[ 5 ]、李芳[ 10 ]、Barbara L. Fredrickson和ChristineBranigan[ 4 ]都通过播放喜剧、悲剧诱发相应情绪,贾静和刘昌也采取了电影诱发方式研究情绪的生理活动[ 19 ]。高妍春在研究采用了音乐诱发的方式[ 13 ] ,而毛浩然采取图片与音乐相结合的方法诱绪[ 9 ] 。③词语、阅读材料诱绪。词语诱发主要是通过呈现正性、负性词语使个体产生相应情绪。
阅读材料诱发主要是让被试看几则笑话或悲伤故事,庄锦英曾采用过相关方法[ 14, 20 ]。④其他诱发方法:如依靠成绩反馈诱发正负情绪;回忆成长经历中印象最深刻的事件[ 21 ] ;根据被试的特点采用相应的指导语诱发,卢家楣和贺雯在诱发学生的焦虑情绪时告知被试即将进行一次重要的考试[ 6 ] ;高鹏程和黄敏儿通过“数字倒数计算任务”诱发被试焦虑情绪[ 12 ]。由于情绪的诱发是在实验室中主试采用一定手段实施,多使用图片、电影片段诱发,很少涉及被试的个人经验,因此需要考虑情绪诱发的外部效度(生态效度) ,也就是说诱发的情绪是否和现实生活中所产生情绪相一致。因此有些实验通过对被试进行测验,然后进行成绩反馈或者通过事先调查能够引起被试情绪反应的相关事件来诱发被试情绪。
2. 1. 2 情绪的诱发方法对体育运动心理学研究的启示 在体育运动中,除了听音乐,看电影,通过表象以往的成功运动经验以外,也可以借鉴图片诱绪的方法。在运动员训练疲劳、赛间休息时,可以翻看有激励运动员意志、调整运动员心理状态的相关图片,让运动员去感知,去联想,这种方法既能达到激励放松心情的作用,又方便易行。此外,用词语诱绪的方法给教练员一些启示,在对运动员进行技能评价时,根据运动员的个性特点,多使用正性词汇,从而达到激励的作用。同时还可以结合运动项目、学生的自身特点进行游戏来激绪。巫会鹏、张翼在跨栏的教学实验中对培养学生的积极情绪采取了以下手段: ①更新训练手段,丰富训练内容;②教练与运动员之间要建立起融洽的关系; ③提高运动员的审美意识和能力; ④注意口头评价的艺术; ⑤适量负荷原则[ 7 ]。
2. 2 情绪的评定方法及其对体育运动心理学研究的启示。
2. 2. 1 情绪的评定方法 实验室情绪评定的方法分为主观体验、面部表情和生理指标。主观体验包括: ①形容词核对表。②维量等级量表和分化情绪量表。面部表情包括: ①圆形量表、三维模式图。圆形量表分为两个轴,主轴从愉快到不愉快分为九个梯级,另一个轴是注意2厌弃轴,被试根据照片人物的面部表情在两个轴上进行评定。三维模式图是在圆形量表的两个维度上增加了睡眠—紧张维度。②伊扎德等人的最大限度辨别面部肌肉运动编码系统(MAX) ,表情辨别整体判断系统(AFFEX) 。生理指标包括: ①皮肤电; ②循环系统;③语图分析; ④脑电波; ⑤生化指标[ 22 ]。目前大多数研究仍使用主观体验进行评定,而主观评定和客观生理指标相结合将是今后的发展趋势。
2. 2. 2 情绪的评定方法对体育运动心理学研究的启示 在体育运动中对情绪的评定主要分为心理量表和生理指标。心理量表以测量焦虑的问卷为主,如斯皮尔伯格的状态焦虑与特质焦虑调查表,马腾斯的运动竞赛焦虑测验,马腾斯的竞赛状态焦虑问卷。心理量表的缺点在于运动员可能无法意识自己的焦虑情绪,即无意识焦虑;运动员故意伪装自己的焦虑情绪,按照社会期望的回答问题;心理量表的准确性与客观性需要进一步思考;大多数的心理量表集中于消极情绪,对于积极情绪的评定较少。生理指标主要是对外周神经系统指标的测量,如心率、血压等,而许多研究表明同一生理反应标准是不能反应不同个体的主观情绪的。情绪是受大脑中枢系统控制的,情绪的评定方法对我们的启示是运动情绪的研究也应考虑脑电波、脑成像等相关指标。此外,也可以通过分析面部表情来研究情绪。
3 结束语。
情绪对于认知过程影响的研究在我国虽然刚刚起步,但已引起广大学者们的高度关注。本文的研究意义在于:“积极情绪的扩展和建构理论”、“心境一致性理论”对于我国学者在体育运动心理学领域研究有一定的理论指导意义,研究方法也有一定的启示作用,开展积极情绪与认知的交互影响研究以及探讨对运动员积极情绪的培养措施和手段是非常必要的。积极情绪不仅可以激发运动员的认知积极性和拼搏进取精神,而且对运动员的身心健康发展更有积极意义。
参考文献
[ 1 ] 张力为, 任未多。 体育运动心理学研究进展[M ].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0: 20.
[ 2 ] 姚家新。 运动心理学[M ]. 武汉:武汉体育学院, 2007: 207.
[ 3 ] 任俊著。 积极心理学[M ].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6: 89297.
[ 4 ] B arbara L. Fredrickson, Christine B ranigan. Positive emotionsbroaden the scope of attention and thought2action repertoires [ J ].Psychology Press, 2005, 19 (3) : 3132332.
[ 5 ] 李淑娜。 问题背景、情绪影响创造性的研究[D ]. 山东:山东师范大学, 2007.
[ 6 ] 卢家楣, 贺 雯, 刘 伟, 等。 焦虑对学生创造性的影响[ J ]. 心理学报, 2005, 37 (6) : 7912796.
[ 7 ] 巫会朋,张 翼,连远斌。 积极性情绪对运动训练的影响[ J ]. 体育科技文献通报, 2008, 16 (2) : 28229.
[ 8 ] 刘晓茹,丹。 女子自由式摔跤运动员赛前情绪状态与运动成绩关系的研究[ J ]. 西安体育学院学报, 2006, 23 (5) : 1252127.
[ 9 ] 毛浩然。 愉悦情绪对英语情感词汇记忆的效应[ J ].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 2007, 145 (4) : 1672171.
[ 10 ] 李 芳。 情绪一致性的发展研究[ D ]. 天津: 天津师范大学,2008.
[ 11 ] 刘新学,张福娟。 工读生情绪一致性记忆实验研究[ J ]. 心理科学, 2007, 30 (1) : 1732176.
[ 12 ] 高鹏程,黄敏儿。 高焦虑特质的注意偏向特点[ J ]. 心理学报,2008, 40 (3) : 3072318.
[ 13 ] 高妍春。 情绪对错误记忆的影响[ D ]. 河北: 河北师范大学,2006.
[ 14 ] 庄锦英。 情绪影响认知加工策略内隐机制的实验研究[ J ]. 心理科学, 2005, 28 (4) : 8522854.
[ 15 ] 中国体育科学学会运动心理学专业委员会。 中国体育代表团参加悉尼奥运会心理咨询手册[M ]. 北京:北京体育大学, 2000.
[ 16 ] 黎志华。 情绪影响再认的行为与ERP研究[D ]. 湖南:湖南师范大学, 2007.
[ 17 ] 郑希付。 焦虑情绪与启动情绪两种状态下的记忆信息处理[ J ].心理科学, 2005, 28 (2) : 3512355.
[ 18 ] 郑希付。 不同情绪模式图片和词语刺激启动的时间效应[ J ]. 心理学报, 2004, 36 (5) : 5452549.
[ 19 ] 贾 静,刘 昌。 影片片段诱绪的生理活动研究[ J ].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08, 16 (10) : 118721188.
[ 20 ] 庄锦英。 情绪、边框影响决策认知过程的实验研究[ J ]. 心理科学, 2004, 27 (6) : 134021343.
篇7
体育心理学是研究体育运动中心现象的特点和规律的科学,它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是研究人们在从事体育活动的专门条件下所产生的心理现象及其发生和发展规律的一门科学.体育心理学也是教育心教育教学理的一个分支,专门研究学生的心理活动及心理品质[10],是研究参与身体练习活动的人,研究的内容涉及人的心理活动,如认知、情感、动机、个性等,研究的侧重点在于如何通过心理学的手段和方法激发学生在参与体育学习的动机,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的一门科学[11].随着体育事业的不断发展,体育事业的改革和学生身心发展出现的特点,激发了体育教育工作者和心理学者对体育心理的全面、深入研究.20世纪70年代以后,社会环境的变化使运动心理学家们逐渐重视体育心理的发展,体育心理利用人类的心理学的理论,框架和原则试图解释、预测或改变与运动相关的行为,在其中找出一些原则和指导方针使体育专业人员能够运用,帮助人们运动并从中获益[12].在人们运动的过程中会相应的产生一定的心理,即体育心理.它是与体育运动同时产生的,人的大脑与肌肉的信息是双向传导的,神经兴奋可以从大脑传至肌肉,也可以从肌肉再传至大脑,肌肉活动积极的情况下,可以往大脑传递的冲动就越多,大脑的受刺激程度就会越高,随之情绪高涨,体育运动可以改善情绪,还能培养人的意志.体育教育是为了增强学生体质,增进身心健康,传授体育知识,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养成自觉锻炼身体的习惯,对终身体育的实施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体育活动也可以使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关系更加和谐,让人们正确的认识自我等.这些都是与人的心理相关的.学习体育心理学有助于未来或在职的体育教师、教练提高自身的运动意识,熟悉符合心理活动规律的新的教学方法,并掌握测量和提高人们的潜能,也是基本的手段和实验方法.对于体育心理学的学习,也有助于学生将心理学的基本原则和知识运用于体育运动实践中,使学生了解运动参与的心理能力.而且除了能让学生掌握基本的体育知识外,还能使学生形成一定的运动技能和技巧,发展学生的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为体育教学中合理的教学,训练措施提供了科学依据,从而有效的提高教学质量[13].
体育教学中的实践问题
缺乏体育心理学指导可能导致以下严重问题:1)影响青少年的兴趣爱好的培养以及智力的发挥.由于青少年的心理和身体都处于青春发育期,他们的意志力容易动摇,看法和认识相对浅短、片面,对有些体育项目带有盲目性和兴趣性以及冲动性等,因此,体育心理学的指导作用是十分重要的,假若缺乏心理学理论的指导,那么会不利于学生在学习和掌握技能的同时开动脑筋,大胆创造,也不利于学生开阔视野,影响学生的聪明才智的挖掘和主观能动性的加强.比如在攀爬这项体育运动中,假如教师没有适当的运动心理学理论来指导学生来完成这项运动,那么有的学生可能会对攀爬形成胆怯心理,会退缩.而有的学生会对攀爬形成好奇而自作主张地去攀岩,这些都不利于青少年兴趣爱好的培养.2)影响人际关系的和谐.经常参加体育活动的人心理素质高于不经常参加体育活动的人,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实现人际关系良好的前提.比如篮球、足球等很多集体运动就可以增强学生们的凝聚力,使学生之间相互合作、团结,能相互认同和赞扬,促进彼此的学习,会加强人际间的交往,降低人际困扰率.如果我们把体育课堂视为社会的缩影,那么就应该把体育教学视为人际交往的过程,这个过程中既有教师的传授,也有学生的亲身体验,假若缺乏体育心理的指导,就不能很好的传授给学生正确的观念,会影响人际关系的发展.3)严重影响体育教学水平的提高.假若在体育运动中没有体育心理的指导,学生就不能对体育保持积极的态度和正确的体育运动关.学生只是在盲目的参加运动,掌握不了体育活动的技能,感受不到体育活动带来的益处,那么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就可能会丧失对体育运动的兴趣.比如在登山这项体育运动中,假如没有体育心理学来很好的指导,那么学生在登山中只会感觉到身体累,根本体验不到登山的乐趣所在,反而会降低他对登山这项活动的兴趣,从而降低运动频率,缺乏主动参与体育运动的精神,根本不会提高自己的运动水平,这样一来会严重影响体育教学的质量.
体育心理学在体育教学中的实践方法
掌握体育心理学的知识重在运用,学习体育心理学的最终目的是要将知识应用于实践.体育心理学作为研究人们各种心理现象的科学,在推行学生素质教育的今天,体育教学由于它的特殊性,应用理论进行体育教学就显的至关重要了.具体体现为体育心理学可以激发学生思维的活跃性,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把体育心理学理论运用到现实教学中,比如运用心理学理论中的表象训练法来实践教学,可以促进学生各项体育运动技能的形成,并能启发学生积极思考,表象是对过去感知事物形象的再现,在体育教学训练和运动竞赛中运动员正是凭着自己的表象进行运动来练习或表演,假若在表象的基础上加以想象这一体育心理理论,则会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在体育教学中运用注意规律组织教学,注意规律就是有预定目的的,人的足额系,受训练,知识的增加等任务都是有意注意的作用,在教学中这种注意是一种主动的,服从于当前一定任务的,受人的意识控制的,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对学习任务的重要性理解越清楚,越深刻,则完成该项任务的愿望也就越强烈,从而也能够坚持有意注意.在体育教学中,学生的学习和练习过程是以感知做基础的,如果教师能利用体育心理理论来有效指导,从各方面丰富学生的感知,让学生通过身体肌肉来感知动作,则可以提高教学效果,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讲解要准确无误,语言简洁,以免学生产生误解,影响教学活动.在体育教学中时时刻刻伴随着复杂的体育心理活动,在教学中掌握体育心理学基本理论和运用心理学规律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一条重要途径,贯穿着整个体育教学,所以体育工作者应该重视心理学理论在现实教学中的应用.有针对性地进行体育教学,就要求教师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使教学的深度、广度、进度适合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同时考虑学生的个性特点和个性差异,使每个人的才能品行获得最佳的发展,为社会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因材施教是现代教学中必须遵循的一条重要原则,根据现有的教学条件和学生个体差异,有针对性的实践体育学是符合教学发展趋势的,因此,要改革教育机制,转变教育观念,以学生为主体,分析学生的个性特征,置学生以情感交流的情景之中,反复感受成功与愉悦,在不断完善自我的过程中,重建自信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说男生不喜欢集体练习,集体练习这种体育活动有束缚性,负荷小,形式单一,缺乏新颖性,无兴趣等,同时男生好动也不喜欢集体练习,女生则与男生不同,她们较喜欢集体项目,不喜欢自由练习,原因是女生有依赖性,单独训练时常有害羞的心理,所以在女生训练的过程中要有针对性,可以开设其他集体练习的项目,由此来适合女生的心理特点,因此在体育教学中要注意因材施教才能使体育教学更好的发展.在教学实践中调整和改进体育心理学理论要深入实际,转变教学指导思想,坚持教学练习学生实际,学生是教学的对象,是学习的主体,所以在教学中要联系学生实际,让学生在实践中运用和探讨体育心理学原理和规律,发现优点和不足之处,以便更好的改进.体育心理学学科发展及其学科体系的建立,必须以基本理论问题的探讨为前提,在重视具体问题研究的同时,还要将研究成果的分析上升到理论层次,建立有特色的体育心理学,坚持教学联系科研实际.教师要向学生介绍反映学科前沿的新动向,充实教学内容,同时,也可以开阔学生的思路,更加深刻的认识体育心理学的发展,有利于改革体育心理学理论.优化课程的教学内容,要在教学实践中调整心理学理论,就必须优化和更新课程的教学内容.还要丰富教材的教法,目前对于体育教学,体育心理学的研究并没有对实用性不大的内容进行精简,因此,体育心理学理论需要进一步的精简与融合,建立自己的体系,吸收国外体育心理学的教材体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也对改进体育心理学理论有很大的帮助.同时,重视加强教学实验也是一种可行的办法,在体育教学实践中,教师要组织学生观看优秀教师的教学录像,提出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除此之外,还需要将特定文化情境中的体育心理学知识再造,努力进行体育心理学的教育学辩护教育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体育负担着应有的育人作用.而且,体育不能与其他教育相脱离,不能孤立地看待体育,更不能狭隘地看待体育,体育是教育的重要载体,体育不仅给人以健康的体魄,还能促进青少年的社会发展等其他方面的发展,给人以生命的提升.因此,只有对体育心理学理论做认真全力的辩护,才是改进和改革心理学的前提.多种体育心理学的交汇融合,是体育心理学在教学实践中的必然趋势,也是我国心理学发展的取向,多种体育心理的融合就包括自然层面、生理层面、教育层面和社会层面研究成果的有机融合.只有将融合的内容在体育实践中及时发挥作用,才能更加有效地将体育心理学理论应用于教学实践.今后我国研究体育心理学理论也离不开多种体育心理学的交汇融合,融合研究也会越来越重要.体育心理学研究的科学融合并不是多种理论的纯粹拼凑,而是要经过全面综合的系统认知,是要经得起体育实践检验的综合融合.假若对心理学的研究停留在理论学习和实验的层面上,体育心理学研究必然存在很大的缺陷,使心理学理论出现闲散,毫无头绪可言的状态,缺乏理论性和逻辑性,无法上升到理性的高度.总而言之,体育心理学的融合是一种具有创造性的综合,是在更高层次和更高理论水平上的综合创新.多种体育心理学是以一个结合体的形式存在和发展起来的,而从更高更广的视觉,我们可以认为学科发展的源头在于实践的要求,因此,多种体育心理学相融合也是实践的需要.体育心理学的蓬勃发展本身就是各种科学研究成果包括自然层面、生理层面、教育层面和社会层面研究成果的有机融合的现实产物.体育心理学的科学综合观赖以确立的一个重要前提,就是对现代科学心理学领域与人文历史心理学领域的整合重建.综上所述,将多种心理学进行相通融合有利于体育心理学在教学实践中更好的应用.
篇8
关键词:STEM教育;业余训练;融合;STEMS
一、STEMS教育与业余训练的概念关系
“SETMS”即STEM教育与SPORT体育运动相融合的简称。STEM是“科学”(Science)、技术(Technology)、工程(Engineering)和数学(Mathematics)”四门理科学科首字母的缩写。STEM教育是将多种学科融合在一起,形成一个新的整体。
业余训练是学校体育课的一种延伸和强化,学校利用课余时间对一部分有体育特长的学生进行针对性、系统性的训练,使他们成为德、智、体、美、创全面发展的体育后备人才。
2008年的后奥运时代,体育运动训练的信息化、科技化时代已进入大众的视野。如运用人类基因重组、应用生物芯片技术、运动中肌肉基因表达等来评价运动员身体机能等已经进入竞技体育训练的范畴。
二、STEMS教育与业余训练的融合原理
体育运动的内涵是将生理学、心理学和社会学三者相结合,以提高运动员的综合素质。STEM素养培育恰恰也体现了这一理念。两者融合成的STEMS教育为业余训练提供了开放式的环境及训练的科学多样化,为体育教学中不常接触到的科学素养、技术素养、工程素养、数学素养创造更多的实践机会。
1.STEMS教育的生理学基础
体育训练的生理学基础是关于运动员在训练中身体形态结构、内脏机能和运动能力变化规律的基础理论,是运动员在训练过程中产生体力的基础。体育比赛中决定胜负的因素很多,主要包括运动员的体能、力量、技术、心理、战术和临场状态,这些因素除了运动员自身的天赋和后天的训练外,还必须依靠科研人员运用现代化的仪器进行检测和调整。
2.STEMS教育的心理学基础
体育训练的心理学基础是揭示运动员在训练中的情绪特征、意志品质和人格特点变化规律的基础理论。心理因素是决定比赛成败不可忽视的一个方面,这已经成为很多教练员和运动员的共识。在STEMS教育平台上,运动员可以应用各种测试仪器和手段,测定自己在各种情况下的心理状态。
3.STEMS教育的社会学基础
比赛型和训练型是教练员对运动员比赛场上技术状态的一种划分。比赛型运动员能充分利用外界的力量,将本身的力和外界的力相结合,产生超越平时训练的“合力”。而单一训练型的运动员往往受周边环境的影响较大,在外界的干扰下,不能正常发挥其竞技水平。
三、STEMS教育与业余训练的融合策略
1.构建STEMS理论依据
(1)倡导“厚德博学”,培养全才
育人“德”为首,在STEMS教育中提倡的“厚德”就不单单是培养运动员的竞技能力,而是从礼仪态度、行为举止、道德修养等各方面综合培养运动员的素质,避免赛场上的打架、斗殴、咬人、罢赛等不道德、不文明的现象出现。
(2)坚持“育人夺标”,培养专才
STEMS教育的“育人”目的是培养具有国际体育运动视野的生理、心理、社会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人。在STEMS平台下的“夺标”不再是单一的运动第一、比赛第一的唯成绩论,而是以严谨的科学态度、完善的技术理论去完成人生的各种奋斗目标。
2.营造STEMS的环境氛围
(1)加大STEMS宣传力度,增强学生训练意识
STEM这个20世纪80年代就已提出的教育专属词汇,由于奥巴马政府正式确认STEM战略,确保了美国STEM人才的不断涌现。实践证明,经济实力及科学技术发达的国家,奥运会的成绩多数都名列前茅。
(2)增加STEMS实践活动,培养学生训练兴趣
体育正逐步“占领”人们的休闲生活,时间、距离、重量、环数、竞技体育比赛离不开科技已是当代体育界的共识。学生是业余训练的主体,在STEMS教育平台下,高科技器材、设施、设备的使用使原来单一的训练逐渐向多元化转变,学生也从原来的模仿转变为以探究为核心,学生通过业余训练将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从而能够更好地理解、运用所学知识,也为将来成为一名优秀的高科技人才奠定良好的基础。
3.培养STEMS优秀教练,引导学生科学训练
(1)注重对青年教练员自我更新意识的激发和反思反馈。(2)加强对青年教练员专业发展的群体性引领和个别化指导。增强教练员的自主学习科学理论的能力,加强教练员在工作上学习科研、掌握科研的意识,STEMS教育模式下,教练员可以提高在训练过程中的效率和效益。(3)建立完善的教练员培训体系,实行严格的教练员注册制度和岗位培训制度,把教练员培训体系慢慢引入市场机制,使教练员的培养工作在市场体制下公平合理地进行。
参考文献:
[1]刘钢.高中阶段体育与健康课“选项、分层、专修”课改实验的思考[J].体育教学,2004(06).
篇9
信息技术改变了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因此,体育的信息化发展逐渐成为了体育文化变革发展的必然趋势,信息技术在体育领域的应用正呈现出由浅入深的发展趋向(见表2)。由表2可以看出,信息技术在体育领域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并将成为体育领域发展的全新动力。
2信息技术在运动训练中的应用
2.1运动训练数据采集
运动训练的过程是一个相对复杂的系统,对训练的相关数据进行采集、存储、分类和检索等是保证科学训练的重要前提条件。在运动数据的采集问题上,运用各种肌电测试仪器、传感设备,采用计算机等实时监控设备对运动目标进行全程跟踪,以便来获取运动训练数据和实时训练信息的反馈等相关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在体育运动训练中,数据信息的采集是非常重要的工作,它直接影响到后期数据处理的真实性和科学性,因此,在进行运动训练数据的采集工作时务必要做到真实、有效,在不同的运动训练中,我们可以采取不同的方式进行数据采集,例如,在举重训练过程中,可以运用Java等计算机的编程工具来进行肌肉力量和背部力量等数据的采集;在帆船运动训练中,通过可视化的远程指导监控系统,利用各种传感器和视频图像采集等进行实时的训练数据收集。5到7详细的展示了羽毛球运动中扣球技术中挥臂击球的全过程,5中胳膊向后摆动旨在通过与空气中的力发生摩擦反作用力,以将更多的力在击球的瞬间爆发出来,6中胳膊的向后作用力已经达到最大值,待球飞来便如7所示以最大的扣球力度将球击出去,从而完成整个扣球动作。
2.2羽毛球的鞭打动作分析
羽毛球运动与排球运动在进行扣球时都有一个鞭打动作,不同的是排球运动中的鞭打是将力传递到手指上然后借助手指的力将球击出,而羽毛球运动中则是将力通过握紧球拍的手传递到球拍上然后通过球拍将球打出去。将球击出后扣球运动员便没有其他重要的后续动作,但羽毛球运动员必须结合自己所击出去的球的力度、速度及飞向来及时调整自己的步伐与准备姿势的重心以为下个环节的击球做好充足的准备。扣球技术中的鞭打动作是利用非周期性的运动原理,此非周期性的运动原理便是由上述分析的生物力学下的扣球技术的四大步骤组成,扣球技术的发挥作用旨在通过力的作用成功接到来球并成功的打出去,所以其整个运动过程是力的协调发挥过程。例如,准备过程中力的重心在前倾的腿上,是为了在确定球的大致落点后及时的向前奔出;助跑是延续准备动作后向球的方向跃进,而起跳与挥臂是力的集中展示,脚蹬地、转髋、转腰、挥臂、击球均是通过运动员的身体各个部位的协调作用力而完成的。
3扣球技术在羽毛球运动中的具体应用
羽毛球运动中扣球技术强调的是快、准、狠,以较强的爆发力将来球尽量压低,这样便能够加大对手救球的难度系数,从而提高运动员的胜算。扣球技术在羽毛球运动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正手扣直线球、正手扣对角线球、腾空突击扣直线球等多种扣球运动中。
3.1正手扣直线球(以右手为例)
羽毛球中正手扣直线球需要运动员的步调到位后屈膝降低身体的重心,然后准备起跳,运动员在起跳过程中向右上方提肩并带动上臂、前臂及球拍的上举,此举是为了使其身体更好的伸展开来;运动员在起跳后身体需要后仰挺胸以使其身体呈一个反的弓形;运动员的上臂向后上方摆起且前臂自然后摆,这样手臂后伸、前臂便会带动球拍自上向后下方倾斜;当球到达运动员的右肩的前上方时,前臂内旋,迅速发力扣球。正手扣直线球
3.2正手扣对角线球(以右手为例)
正手扣对角线球基本姿势以及动作要领与正手扣直线球基本相同,其中的不同点在于运动员在起跳后身体会向左前方转动并用力,此举是为了协助手臂向对角线的方向击球。在进行对角线扣球时挥拍击球需要将力量集中于右手臂,然后尽量将球向对角线的方向下压,此时需要保证的是球拍的表面与击球的水平方向的交角小于90°,这样在对角线上压低球会给对手的救球行为造成极大的压力,所以扣球的时候一定要快、准、狠,强的爆发力是扣球的基本保障。
3.3腾空突击扣直线球(以右手为例)
腾空突击扣直线球要求运动员在大致确定球的来速及方向后,侧身后退一步准备起跳;起跳后身体向后方腾起,上身向右后仰或成一个反的弓形,右臂向右上方台,确保肩膀尽量向后拉;扣球时前臂尽全力向上摆动,手腕从后伸经前臂内旋至屈收,同时握紧球拍压腕并将全部的爆发力集中于手腕上,快速向下扣球。需要注意的是在突击扣球后,若右脚在右侧着地时要保持一定的弯曲状态以减缓垂直下落对腿部关节及肌肉造成的冲击,重心要在右脚的前方(即更倾向于前脚掌及脚趾的部位),而右脚在左侧前着地运动员则需要利用左脚蹬地向重心位置回动,手臂则依靠惯性的作用自然向提前回收即可。
4结语
篇10
摘 要 本文研究的是田径短跑教学有效性的提升方法。文章主要从重视田径短跑教学内容的科学化、重视田径短跑教学方法的多样化以及重视田径短跑教学技术应用的现代化三个方面入手进行了具体的分析,以期能够对短跑教学活动的开展有所启发。
关键词 短跑教学 田径运动 教学有效性 教学方法
随着有效教学理念的提出,教学活动的效益开始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重视与关注。什么样的教学才是有效的,如何提高教学有效性等问题也开始成为了教育教学领域的重点课题之一,这一点在田径短跑教学领域亦是如此。因此,为了提高田径短跑教学的有效性,本文就简要分析了田径短跑教学有效性的提升方法。
一、重视田径短跑教学内容的科学化
短跑运动属于体能主导类快速力量亚类项群,是要求人在最短的时间内通过指定距离的体育运动项目,也是人类合理利用自身跑进能力的最为基本的一项活动形式。在短跑运动中,由于运动员需要以髋为轴不断进行高速的摆动从而产生平动运动,所以传统的短跑教育教学理论,一直认为后蹬是短跑运动中人体前进的动力源泉,在开展短跑教学和训练活动的过程中也一直强调“在短跑运动中要加大蹬地的力量,后蹬力量越大,产生的加速度越大,跑进的速度就会越快”。这种说法是没有错误的,“后蹬学说”也是长期以来为短跑研究领域所认同的观点之一。但是,在开展短跑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如果盲目推崇这种理论或是过度强调其重要性,并将其作为教学的核心内容而却忽视了短跑运动中人体各个运动环节用力的协同性、共济性以及系统性等特点,往往就会因为教学内容的片面强调而影响短跑教学内容的科学性。
实际上,在短跑运动中,人体的跑进速度是由步长和步频共同决定的,其中步长主要会受到肌力大小、关节柔韧性以及运动员腿长等因素的影响,而步频则除了会受到快肌纤维百分比和快肌纤维面积百分比的影响之外,还会受到运动员大脑皮质运动中枢兴奋与抑制转化速度的影响以及运动员各神经中枢系统之间协调配合能力的影响等等。由此可见,影响运动员短跑运动中跑动速度的因素是多方面的,特别是在途中跑的过程中,现在已经有很多研究对“后蹬学说”提出了质疑,认为人在短跑途中跑阶段动力的来源并不是“后蹬学说”中认为的后蹬动作和后蹬动作所产生的支撑反作用力,而是运动员摆动腿由后下方向前上方摆动动作所产生的力量以及运动员由前上方向后下方积极下压扒地动作所产生的力量,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摆动学说”,在本文中先暂且不论“摆动学说”的完善性,单就上述所分析的短跑运动的原理和短跑运动研究的发展,就可以知道,在开展短跑教学活动的过程中仅仅凸出强调后蹬力量的做法是错误的,而是应该根据运动解剖学和运动生物力学中的相关原理,在重视后蹬技术教学与训练的同时,也要重视摆动技术、放松技术等内容的教学与训练,并注意根据短跑运动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来及时的更新和完善短跑教学的内容,以确保短跑教学内容的科学性,通过科学化的短跑教学内容为短跑教学有效性的提升奠定基础。
二、重视田径短跑教学方法的多样化
通过一系列的文献研究发现,虽然近些年国内外短跑运动理论的研究成果不断的有所充实、完善和更新,体育教育教学改革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具体到短跑教学的方法上,却始终没有出现大的突破,很多一线短跑教育教学工作者,在开展短跑运动教学时,采用的仍然的传统的教学与训练方法,如,讲解示范法、重复练习法等等。特别是在开展短跑专门性练习时,部分短跑教学工作者甚至依然沿用的是20世纪50年代的方法,如:小步跑、高抬腿跑、后蹬跑等等。
这种单一的、枯燥的、滞后的短跑教学训练方法,不但难以充分的激发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学习热情,而且长期使用上述这些滞后的教学训练方法来开展短跑专门性练习,还容易导致学生动作僵硬、技术脱节以及股后肌群拉伤等问题。因此,要提高短跑教学的有效性,就要注意针对传统的、滞后的教学方法进行创新和丰富,通过教学方法的多样化、灵活化应用来促进短跑教学有效性的顺利提升。例如:在开展短跑技术教学时,可以将目标设置教学方法、契约式学习法等引入教学活动之中,以此来调动在学习活动中的积极性、主动性与能动性;而在短跑教学中开展专门性练习时,则要注意在现代短跑技术理论的指导下,正确认识方法的利与弊,并在比较分析的基础上,结合短跑运动原理来选择更具实用性、有效性和趣味性的教学方法,以此来促进短跑教学有效性的提升。
三、重视田径短跑教学技术应用的现代化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教育现代化进程的推进,出现了诸多新的、现代化的教育教学技术,例如:多媒体辅助教学技术、远程教育技术等等,并在很多学科的教学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与普及。特别是多媒体辅助教学技术,由于其有机的融合了文字、声音、视频以及动画等多种元素,已经成为了提高教学有效性的重要手段之一。再加上,多媒体辅助教学技术所具备的直观性、动态性以及趣味性等特点能够很好的满足短跑技术教学的需要,并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心理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因此,在开展田径教学活动的过程中,要促进教学有效性的提升,就一定要注意教育教学技术的现代化问题,尽可能的通过现代化教学技术的应用来实现教学活动的科学有效开展。例如:在开展短跑技术教学活动时,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技术的应用利用直接绘图法将关键动作演示出来或者是采用动画、录像等从多个角度演示出来,往往会比只讲解示范更具成效。
参考文献:
- 上一篇:3岁儿童中医药健康指导
- 下一篇:计算机的教育应用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体育课程教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