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管理体系范文

时间:2023-11-23 17:50:4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教育管理体系,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教育管理体系

篇1

关键词:高校 违纪学生 教育管理 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2)08-065-03

近年来,大学生违纪行为和动机呈现复杂化、多样化的特点,违纪数量呈上升趋势。违纪学生的教育和管理已经成为高校学生教育管理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然而目前对大学生的教育管理研究主要集中在学生违纪前的预防和违纪后的处罚,以及违纪的成因、动机、心理等问题上,而对违纪学生常常是一罚了之,或处罚后虽有谈话及相关思想工作等,但往往由于缺乏系统性、制度性的管理体系和机制,效果不能得到保证,而在理论界关于学生违纪后的教育管理,也鲜有深入、系统的探讨研究。

一、高校违纪学生教育管理研究进展

关于高校违纪学生的教育管理研究最早可追溯到上世纪90年代初,主要侧重于对违纪学生受处分后教育管理的必要性和不成体系的对策建议的论述。

1.起步研究阶段。高军(1990)率先从理论方面提出了切实加强对违纪学生的教育与管理是高校一项紧迫的任务,并从加强思想教育、提高心理素质、增进人文关怀、建立考察制度四个方面提出了违纪学生受处罚后的教育管理思路;黎明(1997)针对违纪学生在就业中处于不利地位的现实处境,详尽分析了违纪学生毕业前的思想动态,并就如何加强教育与管理的针对性,因势利导,调适违纪学生的心态,做好违纪学生的后期教育与管理工作提出了对策建议;李述勇(1997)从思想政治教育的角度,对违纪学生进行教育管理的必要性进行了详细论述,对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转化违法违纪学生的有效性提出了看法和思考;在应用研究方面,余晓涛(1994)对西安交通大学1990至1996届毕业生283名违纪毕业学生进行跟踪教育,有197人跟踪教育成功。

2.深入研究阶段。进入21世纪,对高校违纪学生的研究呈现多样化的特点,从违纪学生的心理、心态,到学生的违纪成本分析,从理论研究到实证研究,均显示出高校违纪学生教育管理研究正逐步走向深入和系统。袁虹、陈钧浩(2001)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对宁波市1998年1月至2000年12月期间违纪大学生的思想状况进行了详尽分析,提出了简单地用“堵漏式”的惩罚手段是被动的、消极的,效果也未能尽如人意的,要减少和杜绝高校违纪现象的发生,需从预防和教育两方面加强工作。毛祥成(2002)首次提出了将法学理论运用在违纪学生的教育管理上;李宇阳(2003)结合其工作实际,对违纪学生的心理表现作了系统分析,从开设心理教育课程、加强心理咨询等方面提出了排除违纪学生心理不健康的对策措施;陈建华(2004)提出对违纪学生后期教育管理要坚持以人为本,注重教育与引导上的实效性。叶颖华、刘国华(2008)从学校的制度建设和文化建设的角度,提出学生工作者应致力做好违纪学生的心理矫正和品德教育;中山大学王燕芳(2009)指出,辅导员要注意抓好违纪学生的事前教育、事中跟进、事后关爱三个阶段的教育引导工作,在教育过程中应积极探索,不断完善教育管理制度、充分发挥集体和家庭的力量,形成教育合力,以期切实有效转化学生的思想;曹焜纯(2010)通过研究得出,将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以“日常教育”为主导,制度保障为补充,能有效解决高校违纪学生的教育转化这个难题。王永建(2001)、李彦军(2008)、李艳红、薛艳丽(2009)、刘江涛(2009)、袁利、李颖、李阳模(2009)、王萍(2009)、杨七娣(2010)、王曼曼(2011)等,均从不同角度对高校违纪学生后续跟踪教育管理问题进行了不同程度的研究。

目前关于高校违纪学生的教育管理研究侧重于对违纪学生教育的必要性、教育的途径、方法、学生违纪后的心理,以及从不同角度提出教育管理对策等方面。对高校违纪学生后续跟踪教育的体系、模式、机制等方面的研究颇为鲜见,尤其是针对违纪学生教育管理的实证研究更为罕见,国内高校中尚没有一套科学合理、规范成熟的违纪学生跟踪教育管理体系。因此,在全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形势、新要求下,加强对违纪学生的教育管理体系的研究是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

二、高校违纪学生教育管理现状

笔者通过网络和电话方式,对国内共28所“985”、“211”高校89名学生工作战线的辅导员进行了调查,调查内容涉及对违纪学生教育管理的认知和行为、所在学校违纪学生教育管理的基本情况等。

篇2

论文摘要:当前,西方发达国家的管理学界已明确提出要在高等教育领域内进一步强调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并将它作为推动这些国家高等教育发展的动力。本文在借鉴其它国家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国高等教育管理的具体实践,尝试构建基于人本化理念的高等教育管理体系。

一、重新审视大学的本质,加强大学人本化管理的认识

大学是什么?从大学诞生之初的千百年来,人们对它的认识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对大学本质的不同认识,不仅会影响大学需要什么样的人,也影响到什么样的人参与政策制定和人事决策的过程,这必然导致在大学管理中对人本思想的重视程度不一样。如果认为大学只是政府的附属行政机构,那么科层制的行政管理模式就较为突出,管理的主体就以行政管理人员为主,管理的权力也就会突出行政权力,人本管理思想必然受到忽略。如果对大学持有"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大学是探究学术的殿堂"、"大学是云集大师的圣地"、"大学是培养人才的摇篮"等观点,那么就能认识到大学组织的特性,"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就会得到彰显。

如何体现"以人为本"?也就是说大学的管理决策和人事政策的价值取向首先应该关注那些群体?本人认为,当前我国大学应该关注教师群体和学生群体,尤其是教师群体。列宁曾经说过:"学校的真正性质和方向并不由地方组织和良好愿望决定,不由学校'委员会'的决议决定,也不'教学大纲'决定,而是由教学人员决定。"对于教师,在学术上要保障他们自由探索的权力和学术研究的条件,在决策时应尊重教师们的愿望和诉求。大学是一个以"人"为中心的活动场所,其管理活动是一种事实与价值相统一的过程,它应该寻求人的活动的意义,努力实现人的价值。

二、借鉴国内外"教授治校"的管理模式,将人本化管理理念落实到实处

"教授治校"的核心就是在大学的管理事务中充分发扬民主,让教师参与决策和管理,真正体现广大教师的主人翁地位,归结为一句话,就是"依靠教师力量办学"。其最初源头是来自中世纪法国的巴黎大学,当时的教授集体全权管理大学事务,享有大学招生、教学、考试、授予学位等同题的决定权与控制权。这种"教授治校"思想也是西方大学人本化管理思想的最初萌芽。后来英国创建的牛津大学、剑桥大学.基本照搬了巴黎大学的教授治校模式。但真正将"教授治

校"作为一种大学理念的还是洪堡创立的柏林大学。虽然随着社会的不断向前发展,大学的管理思想也不断发生演变,但"教授治校"的理念却一直在西方大学得以流传.并且逐步远播世界各国大学。

我国开"教授治校"之先河的是民国初主政北京大学的先生,他强调:"北大校务,以诸教授为中心";"以专门学者为本校主体"。这是西方大学管理制度在中国的第一次成功借鉴。其后清华大学也开始实行教授治校.刚开始时阻力很大,直到梅贻琦担任校长后,才冲破阻力,使"教授治校"得以制度化。"教授治校"思想在北大和清华的实行。充分体现了两次校长依靠教授办学的民主精神和人本化管理理念。可惜的是,在解放以后的几十年里,"教授治校"这种人本化的管理模式已成为一个人们不敢提及的"术语"了。现在,我们重提"教授治校",是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的。

三、将激励作为高校人本管理实践的路径选择

由于激励的对象是人,所以善用激励方式的管理者常常是优秀的人本化管理理念的实践者。哈佛大学的詹姆斯教授经过专门的研究后得出结论:如果没有激励,一个人的能力发挥只不过是2O一3O%;如果施以激励,一个人的能力则可以发挥到8O一9O%。其间的幅度相差6O%,所以说,激励得当,一个人可以顶4个人用。这些话都说明了激励的重要性。由于高等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培养人和创造知识,其工作性质具有很强的学术性和精神因素,更需要采用激励这种有效的管理方式。高校应积极创造条件满足教师的成就需要,建立起灵活的激励机制,提高广大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如当前正在实施的大学教师聘任制。只要在聘任过程中坚持公平聘任、平等竞争、择优上岗、打破资历界线等原则,对广大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就是一种很好的激励方式。

四、倡导高等教育管理中的"顾客意识",凸显人本化管理理念

"顾客"的概念,源于公司企业组织中的顾客服务的理念.是一种市场的观点,它以顾客为尊以追求顾客的满意作为公司企业管理和获取竞争力的基本法则。从2O世纪8O年代以后,"顾客意识"已全面引入政府公共管理领域,并逐渐在高等教育管理领域推行。对高校而言,其顾客分为外部顾客和内部顾客。内部顾客主要是大学教师,外部顾客主要是学生和家长。强调"顾客意识"管理,就是要使顾客能够"用脚投票"。所谓:"用脚投票",对于公司企业而言,就是顾客如果对公司企业产品、服务等不满意,可以马上走人,到别处去购买;对高校而言,如果教师和学生及家长对大学的管理和学习环境不满意,也可以流动。这样就迫使高校的领导们在管理过程中必须将关注的焦点对准其顾客--教师和学生及家长的需要,使高校的管理、高校的决策、高校的改革等等都要紧紧围绕教师和学生的需要来展开,并以教师和学生的满意度作为高校管理成败的标准之一,所以"顾客意识"管理是高等教育管理人本化理念的又一体现。

总之,凸显高等教育管理的人本化理念,既是高等教育管理的本质体现和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也是人类社会管理发展的一般规律。尤其是在知识经济时代到来的今天,高等学校作为创新知识、培养高级人才和发展科学技术等方面的"孵化器",对国民经济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们推行高等教育管理改革,就是要改革管理中存在的不良因素,提高高等学校产出的效率,使它更好地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在高等教育管理中对人的地位和作用的认识、重视和发挥程度如何,将成为影响和决定未来我国高等教育管理改革成功与否的关键。

参考文献

[1]伯顿·克拉克.高等教育系统--学术组织的跨国研究[M].杭州:杭州大学出版社

篇3

继续教育是对专业技术人员进行知识更新、补充、拓展和能力提高的一种高层次的追加教育B。专科护士(CNS)是指在某一特殊或者专门的护理领域具有较高水平和专长的专家型临床护士。专科护士的职能定位为某一学科的护理专家,是临床和专业的领导者和革新者,并推动护理工作的专业化发展。护士的继续教育现多为学分制管理模式,对其是否为本专业继续教育项目并不重视,过多流于形式。我院2013年对专科护士在完成相应学分的基础上,以核心能力为框架,实行了对专科护士强制性在职继续教育的管理,该措施取得了较好的成效,现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2013年我院专科护士23名,领域包括急诊急救、造口、血液净化、手术室、母婴护理、肿瘤护理、重症监护、静脉治疗、临床营养专业。学历均为本科。年龄(32.4±5.3)岁。专科工作年限8~24年。

2.管理体系的构建

2.1组织机构由护理部垂直管理,护理部副主任担任组长,小组成员包括临床专科副主任、科护士长、护士长、护理教育督导。医院针对专科护士的在职继续教育调配专项资金保障。

2.2理论依据核心能力是通过一定时间的积累所获得的

技术水平和临床经验,包括良好的业务技术专业知识和个人素质。专科护士核心能力包括4个方面:(1)直接临床护理能力。(2)领导与管理能力。(3)教育与咨询能力。(4)科研能力。其中“直接临床护理能力”是核心能力之核心。专科护士的临床工作需密切与现代护理模式结合,并与护理国际化相结合,并同时满足个人需求和组织需求。

2.3实施过程护理部以1号文件发放专科护士继续教育管理制度。制定专科护士继续教育管理档案,内容包括职业规划、继续教育内容的完成、临床工作量统计及护理科研与论文。继续教育内容包括必修科目、专科相关知识的学习经历、岗位职责。

2.3.1必修科目护理部设计专科护士必修科目,包括英语、护理科研设计与论文写作、护理教育学、医院感染管理、护理健康评估及实施技能、临床营养以及危急重症护理知识等方面。师资依托江苏大学护理系配置,授课老师选择教学经验丰富的“双师”型副主任职称以上的教师。为了保证必修科目的全员到课参与率,授课时间统一为19:00~21:00。2.3.2专科知识理论基础是科学开展专科护理的基石[4],专科护士均为我院专科护理网络小组组长或核心成员,必须具备过硬的与本专科相关的理论知识、操作技能以及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护理部根据各专科工作特点,与专科医疗组协调,共同确定1名副主任医师,负责对专科护士进行业务上的指导和监督。另外要求每位专科护士有前瞻性学习意识。关注本专科涉及相应指南更新内容,参与专科临床指南的解读学习,了解专科进展。阅读近三年本学科的相关文献。每周参加专科科主任查房1次,每月参加科室疑难病例讨论1次,关注专科的医疗发展动态。每年2~3次参加全国或省市的专题短期培训班。

2.3.3岗位职责护理部和专科护士交流,制定专科护士发展短期和长期职业规划,并根据各个专科护士的工作性质,制定详细岗位职责说明书,根据学科的发展及时修订岗位职责说明书,明确工作目标,界定工作内容。

2.4评价指标

2.4.1专科护理工作量根据各专科护士的工作内容及特点,设计专科护士工作量统计表,内容包括个案管理、门诊患者例数、全院会诊、全院专科查房、患者讲座、院内护士培训、切口换药等次数和例数。

2.4.2护理科研论文每年对科研设计课题和所发表护理论文进行统计。

2.4.3专科护理质量专科护士涉及十多个专业,覆盖全院护理部门。专科护理小组制定专科护理质量标准,每3个月对专科护理质量进行全院检查及专科护理操作考核。

3.效果

3.1专科护士工作量完成情况2012年专科护士完成专科门诊患者2987例,护理会诊158例次,个案管理57例,全院护理查房10次,院内培训21次,患者健康教育讲座48次,切口换药301例,家庭访视4次。2013年完成专科门诊患者3685例,护理会诊189例次,个案管理65例,全院护理查房18次,院内培训32次,患者健康教育讲座76次,切口换药387例,家庭访视12次。

3.2护理科研论文完成情况通过建立实施专科护士管理体系,提高了专科护士的科研能力,加强临床护理工作中细心观察、主动思考意识。2012年我院专科护士发表护理论文7篇,2013年发表护理论文18篇。2012年专科护士护理科研课题申报为零,2013年申报江苏大学校级课题5项。

3.3专科护理质量2012年我院未制定专科护理质量专项检查标准,整体护理检查标准覆盖专科护理检查,内容简单,专科护理检查流于形式,对临床工作状况不能很好的监管。2013年由专科护理小组制定专科护理质量检查标准,细化专科护理要点,并开展护理质量标准解读和培训,对临床护士工作进行指导及评价,提升专科护理质量。专科护理小组开展专项技能培训,考核成绩均得到了提高。

4.讨论

4.1根据岗位需求针对性继续教育专科护士对缩短患者平均住院曰、降低医疗费用、减少医疗并发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和满意度等方面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5。我省专科护士的准入要求为本科以上学历,专科工作8年以上,为了保障专科护士的理论知识不断提高,医院对于专科护士的监管力度增强。我院2013年对专科护士继续教育实施系统管理,护理部专人负责,从组织机构、经费、知识体系各方面进行组织,对护理教育培训、质量控制等统筹监管,保证了专科护士继续教育的学习效果,能不断更新专业知识,提升自己的专业内涵,并根据专业需求,护理部协调指引专科护士开展工作,推动了专科护理的发展。

4.2优化护理队伍的结构,体现护理职业价值专科护士开展专科领域的护理研究,并将研究的成果应用于本专业领域是专科护士的重要职能之一6。我院护理部垂直监管,根据江苏省卫生厅护理岗位配置指导意见,合理配置了专科护士数量和比例。同时,协助排除专科护士开展工作无关因素的干扰。医学是一门不断发展的学科,护理部与专科护士一起制定工作目标,专科医师予以专业指导,将工作内容与专业实际紧密结合,制定临床实用的专科护理指引,促进专科护理的发展。专科护士积极主动参与护理科研,通过科研工作汲取新知识,不断丰富专业知识体系和优化护理实践,促进了护理学科的建设,体现护理职业价值。我院为集团医院的核心医院,专科护士协调和指导了集团护理工作,提升专科、专病护理水平,满足护理学科发展和群众的健康需求。

篇4

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培养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创造性人才,是当前教育发展的趋势。为了迎接这个新的机遇和挑战,学校以教育装备、教育技术手段的现代化为突破口,加快校园信息化的建设步伐,力求做到“分步投入、循序渐进、分段发展”。

第一,适时健全现代教育基础设施

创设必要的物质条件是开展现代教育的技术保证。因此,苍南县第一实验小学非常注重巩固和发展“四机一幕”为基础的课堂多媒体常规教学设备,加强教学设备的更新,逐步建立了校园闭路系统、卫星地面接收站、校园音响系统及校园通信系统。虽然面临着办学经费不足的负面影响,但学校还是节省其他开支,多渠道筹措经费,在两个校区共投入了250多万元建成了三个计算机房、两个电子阅览室、一个网络管理中心、一个课件制作室、两个语音室、两个多媒体教室、两个现代教育技术装备实验班。陆续添置了移动投影仪、数码电子琴、刻录机、扫描仪、视频捕捉卡、绘图笔、活动硬盘、彩色喷墨和激光打印机等一系列设备。

第二,适度完善校园网建设

为了有效实现教育信息化,从而更好地拓展师生的视野,增强教师终身学习的能力,提高学生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也为了更好落实省“校校通”工程,学校早在2001年就构建了以光纤通信技术为核心、百兆交换到桌面的校园网络,使学校网络实现了教学、办公、阅读三网并行。在实施新课程中,学校专门花巨资为每年级每个班配备了一套多媒体小平台并实现网络互连互通,资源共享。学校还为每个年段教研组配备一台品牌电脑,鼓励教师携带笔记本电脑上班(教师私人笔记本电脑近30台),从而为面对信息社会的教育教学改革和管理,铺设一条宽敞通畅的校园信息高速公路。

第三,适量优化软件资源

在软件方面,学校立足本校的实情,走“整体规划、集约配置”的道路,目前学校已经配置了科利华办公系统、中教育星资源库等与管理和教学相关的一系列软件,初步实现校园文化信息化。同时学校有计划、有组织地积累多媒体教学软件、电子书籍、非书本形态的音像教材,建设新型的现代化教材体系。主要的方式有:①购置与自制结合。购置的教材包括完整的成品课件;课件开发相关的工具软件;用于学科教学的光盘资料;多方面的素材资料等。学校鼓励和组织教师自己开发制作,将制作电子音像教材纳入对教师个人和学科集体绩效考核内容。②网上下载与学科自建结合。建起校园网以后,学校通过互联网大量下载所需要的教育教学资料,与此同时组织各学科建设具有自己学科特点的资料库。丰富的教育信息资源服务于常规教学,取得了非常好的教学效果。

以教师队伍培养为发展点

创建一支具有现代教育理念和教学技能的师资队伍是学校教育现代化的基石。学校对师资的培训从现代教育理论、专业文化知识、现代教育技术三大内容入手,从教师对现代教育技术的使用、开发、研究三方面展开。

在课件制作上,采取了典型引路、以点带面的培训方式,先是选派课件制作专任教师赴外地学习课件的制作,回来后对学校全体课任教师进行培训辅导,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学校规定,凡是县级或县级以下的各种教研活动,教师所用课件都必须由自己制作,专任教师主要为地级或地级以上的各种教研活动制作高档次的课件,这就从政策层面给广大教师以压力,同时也为教师提供了研制、开发、制作、使用的锻炼机会。现在学校100%的教师会简单操作使用计算机,几乎每一位年轻教师都会制作简单的课件并且利用计算机进行辅助教学,都能够有效地利用网络进行网上学习、资料查询、通过BBS进行在线交流,学校现有70人拥有“英特尔未来教育”学科教师证书,30多人参加并通过国家计算机应用技术考试。

以基于网络平台交流研讨应用为着力点

为了充分利用网络平台,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学校精心打造了一个温馨的网上家园――省略,它已成为苍南县第一实验小学师生的精神后花园。及时的校园图文信息,让校园生活立体交叉出现,再现活动瞬间,展现师生风采,成为学校宣传的好窗口;丰富的师生论坛――绿苑论坛,为全校师生营造了温馨的精神港湾;绿苑博客里汇聚群英,教师把自己个人教学随笔、生活故事、思想历程、闪现的灵感等及时记录和,发挥个人无限的表达力,以文会友,分享互动,实现了更大空间的深度和谐的交流沟通。学校与温州市七所课改学校协同成立了“课时锦囊”开发工作组,相继组织每所学校的骨干教师,为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提供原创的并与新教材每一课时配套的课件与教案,极大丰富了课程资源,解决了新课程改革中的课程资源缺乏的问题。

以营建学生“E少年社团”特色为生长点

为了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学校以全面优化信息技术课程为载体,在学校创立了网络E少年社团,并率先在全市开设低学段信息技术试点教学。现在,学校不少的学生不但能熟练地用计算机写文章、到互联网上查找资料、发送电子邮件等,还会制作电子贺卡、用Word处理编辑小报、制作网页等等。在浙江省雏鹰电脑行动竞赛中,20多人分获一、二、三等奖。在小学生网页现场制作、计算机作品竞赛中,10人次在省、市、县获奖。

学校还充分利用校园闭路系统办起红领巾校园广播电视台,每天中午每个教室都能收看到校园广播节目。学校广播电视台有专人负责、指导,学生担任广播员、小记者,精心编制广播节目,开设了《班级动态》、《校园新闻》、《人物采访》等多个栏目;广播形式多样,有快板、相声、小品剧、笑话、对话等。校园广播电视台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精神食粮,成为学生们的好朋友。校园电视在学校德育工作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以课题研究先导为提升点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结合是时展的必然趋势。学校以信息技术环境与信息化学习资源为载体,以合作学习与自主学习理念为导引,充分发挥计算机辅助教学和学校教育科研的功能,积极寻求课堂教学与现代教育技术的结合点,谋求教育科研与现代教育技术水平的同步增长,逐步构建现代教育技术应用模式。

学校现代教育技术中心负责现代教育技术的课题实验领导、教师业务培训、教学软件开发、计算机和网络的维护与管理等工作。学校为了加强对现代教育技术的领导,还分别成立了现代教育技术实验领导小组、现代教育技术课题研究领导小组、电教教材开发小组等,领导小组由校长和有关负责人组成,并分别负责某一方面的研究,要求领导小组人员深入到研究第一线,对实验深入了解,并能解决实际问题。而参与实验的教师涉及各方面的人员,大都是教学第一线的教师,他们经验丰富、业务素质高、责任心强,在实验中起到了中坚作用。现在,学校参与现代教育技术课题研究的领导、教师占到了学校教职工总数的80%,参与人数之多,参与面之广是学校的一大特色。

篇5

关键词:教育管理,教育资源,评价体系。

高校教育管理分为教学组织管理和教育管理,这就需要高校注重教育资源的综合运用,包括人力、物力、财力的综合运用,还需要与整个教育管理团队的有效协调,进而形成和促进高等教育的持续健康发展。因此,高校构建基于信息技术的教育管理与评价体系,对于推动当前形势下高校教育管理创新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持续优化教师教育的管理

教师是高校创新的主要力量,也是构成管理的主体。为进一步提升高校基础教育教学管理能力,使高校基础教育管理工作在制度化的国家教育管理体制的支持下稳步发展和运行,为高校经济社会发展培养更多的专门人才和优秀人才,高校领导应高度重视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不断完善和改革。因此,在高校具体的绩效管理工作中,(1)要将绩效考核管理体系的建设融入高校的具体管理工作中。只有充分运用新的教师绩效考核管理制度,采用合理的控制工作模式,才能充分调动高校教师绩效管理的积极性。以构建高水平教师教学管理服务新体系为契机,充分调动教师在教学工作中的主体作用,不断提高教学管理服务水平。(2)高校作为实施在职教育的权利管理者和权利工作管理体系,应根据高校在职教师不同阶段的教育工作权利管理业务能力、工作控制形式特点进行合理化的职权自由分配,将高校的管理权以及控制权的同时进行分配下放,确保高校不同权利管理机构院系之间同时具有独立性,从而有效强化高校教育末端教师绩效考核管理,全新的高校权利管理制度与教育工作控制形式,不仅仅需要它们能有效优化降低高等教育院校之间的矛盾,更需要它们能有效优化提升现行高等院校权利管理工作运行效率,为现行高校实施教育权利管理工作控制方式改革构建良好环境。同时,为了提高理想大学生的教学管理能力的质量和数量,为了提高理想大学生的教学管理能力的质量和数量,有必要对教育管理的基本目的和未来趋势进行深入的界定。同时,教师的综合素质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质量和教学管理效果。作为评价高校教师综合素质的重要标准,它不仅是高校教师的教学水平、业务能力、专业素质等,同时是评价教师个人素养的评价尺度和直接衡量因素。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学校对现有的教学管理制度进行调整仍然是非常迫切的。(1)侧重于不断完善和健全师德师风、教学能力等诸多方面相关机制和内容。(2)高校应将教学质量、教学水平和能力作为职称评审的重要指标和标准,降低并适当减弱对教学科研项目和成果的硬性规定,鼓励一线教师可以把较多的时间和精力集中在学校的教学研究上,充分发挥职称评定多元评价体系积极作用,进而促进学校事业的高质量发展。

2持续完善学生教育的管理

创新学生教育管理与传统的教师教育管理一样,是高等教育学生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从高校学生管理制度改革创新的层面来说,当前高校学生教育管理有别于传统的教师教育管理。整体来说,各高校对学生教育管理创新还未能给予足够的重视,而是把高校学生的管理作为教师管理的重要对象。要解决这些问题,就迫切需要高校不断完善学生服务管理措施,与时俱进更新理念,健全学生服务管理体制和机制,不仅要明确新时期各方面的管理质量要求,更要说明管理的重要性和合理性,进而得到广大学生的支持和认同。唯有如此,学生才会充分认同教学管理制度,才会真正的遵守相关教学管理制度和日常行为规范。高校通过不断优化和完善相应的学生综合素质测评规定,充分发挥制度的导向和牵引作用,引导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的优秀学生加入学校教学管理队伍,由优秀学生自己负责部分基础的日常教育管理,使学校的教学管理制度长期坚持下去,进而锻炼学生的理论和实践能力,解决教学管理人员不足的现实问题。同时,信息技术可以更好地丰富教学评价手段,更科学地保证教学评价过程,得到更加科学有效的教学评价结果,进而促进基于技术的教学评价创新实践。例如,强化能力培养,建立学生学习电子档案记录。强化过程评价,通过评价及时了解学生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客服单纯依靠应试成绩来简单化地评价教育质量,进而真正地实现个性化、多元化的学生综合评价。强化学情预测数据分析,对监测学生中出现的学业风险,及时预警和干预,并为提供个性化的帮助和指导。强化日常教学质量监测,依托学生原有的学习知识储备和个人学习特点,提供个性化、有针对地学习服务。例如,通过持续追踪学生的在线学习,精确及时地分析学生一定时期内,学习的投入情况和学习目标达成度,进而有效递推专属的学习计划,以及相应的内容。

3持续完善教育教学的实践

着力打造一批特色鲜明的“金专”“金课”,高校必须盘活现有师资,采取柔性引进与培养相结合的方法,加大高层次人才队伍的建设力度,进一步优化师资队伍结构,建设一批能够适应教学所需的一流教学团队。必须加快大类招生改革,推进通识教育,优化课程设置,为学生提供更丰富的多样化选择和个性发展的机会。加大在线课程引进力度,努力培育一批具有较强影响力和知名度的一流在线课程。必须推进课堂教学方式方法改革,积极倡导启发式教学、参与式教学、探究式教学等教学方法,全面深化混合式教学、翻转课堂,积极打造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新范式,建设一批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的高质量、高品质的一流课堂。持续深化实践教学改革,推动第二课堂建设,强化创新创业教育,创新校园文化活动的载体和形式,着力探索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相结合的一流学生教育管理体系。必须主动融入国家区域战略格局,推进校地、校企、校所、校校的深度合作,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搭建一流的以产教融合为主导的合作育人平台。加大专业课程建设、教学改革研究、师资队伍、实验实训实践、教学管理系统信息化和教学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投入。

4持续加强教育资源的运行管理

虽然近年来,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增长速度较快,国家对高等教育的建设也进行了大量的投入,但要求仅仅依靠政府财政投入是远远不够的。所以,面对当前教育资源配置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高校应该着力转变观念,调整发展思路,坚定不移的实施开放办学、节俭办学,建构更为优化的高校学生教育资源管理运行机制,更好地满足高校学生对教育资源管理的迫切需求。同时,高校要积极推进与企业的战略合作办学模式建设,通过引入企业社保资金,积极为企业融资,通过市场化资源配置,有效满足高等教育发展的需要。学生生活条件较差或宿舍不足的,可选择将土地经营权转让给校企,并在签订宿舍管理服务年限租赁合同后,将土地所有权和宿舍使用权转让给其他学校,以满足学生的需要。此外,针对当前高校教育经费合理浪费的现状,高校应高度重视教育经费合理使用,着力提高使用效益,做好对教育经费合理使用的监督和管理,切实保证教育经费合理使用的准确性,有效防止学生个人权利的过度扩大和资金的过度使用。

5结语

随着新时代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高校在教育管理存在一些突出问题,直接影响了教学质量和专业人才培养的整体水平,只有通过持续优化教师教育管理制度,持续完善学生教育管理机制,持续深耕教育教学内涵建设,持续加强教育资源运行管理,高校未来的教育教学管理才能够达到应有的预期效果和高度。

参考文献

[1]赵春霞.论新时代大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模式创新[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9,38(08):7-9.

[2]刘晴雯.谋略思维在现代高校教育管理中的应用研究[J].河北软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1,23(04):33-36.

篇6

[关键词]项目管理 顶岗实践 双师素质 教师管理

[作者简介]徐慧剑(1979- ),男,浙江杭州人,浙江经贸职业技术学院信息技术系,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教育管理和电子商务。(浙江 杭州 310018)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2年度浙江省科技厅高技能人才培养资助项目“基于创新创业教育理念下的高职电子商务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的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编号:2012R30063)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20-0079-02

教师顶岗实践是提高教师专业实践能力、培养双师素质教师队伍的重要途径。《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 号)文件明确指出:注重教师队伍的双师结构,加强专兼结合的专业教学团队建设,安排专业教师到企业顶岗实践,积累实际工作经历,提高实践教学能力。浙江经贸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我院”)信息技术系在近三年的省级示范建设中,结合工科专业的特点,在加强教师企业顶岗实践体制机制建设的同时,积极探索基于项目管理视角的高职院校教师顶岗实践的管理途径,对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基于项目管理视角的教师顶岗实践管理体系背景与内涵

基于项目管理视角的教师顶岗实践管理主要针对工科类高职院校教师顶岗实践的管理。通过该项目的实施,营造教师积极参与企业顶岗实践的氛围,提高教师实践的主动性、实施的可控性、成果的可鉴定性。

1.教师顶岗实践管理产生的背景。我院在教师顶岗实践的管理系统的实施中,发现教师顶岗实践管理仍然存在若干问题。提出了基于项目管理视角的教师顶岗实践管理体系的构建。第一,如何加大企业的支持力度和配合力度,发挥企业在教师顶岗实践中的积极作用。第二,如何加强和完善教师顶岗实践的制度建设,开发多种形式的教师顶岗实践渠道。第三,如何正确处理好教师“工”与“教”的矛盾,提高教师顶岗实践的主观能动性。第四,如何正确构建教师顶岗实践的监控体系和评价体系,使实践管理更加科学有效。

2.项目管理的内涵。项目管理是在有限的资源约束下,运用系统的观点、方法和理论,对项目涉及的全部工作进行有效的管理,即从项目的投资决策开始到项目结束的全过程进行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和评价,以实现项目的目标。基于项目的管理模式进一步强调了项目的目标、计划、范围、监控的精确性和职责、考核、激励的规范化;教师顶岗实践作为一个项目侧重点更多在于进度控制、过程监控、成果评价。对教师顶岗实践从项目的开始到结束全过程进行管理,最终归结于项目的最终成果上来,以全面提高教师的顶岗实践质量和能力。

3.教师顶岗实践管理的内涵。教师顶岗实践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其目的在于鼓励教师通过深入企业进行顶岗,通过参加短期实践操作、做企业兼职和技术服务等形式提高教师的企业工作经验和专业实践技能。作为管理者来说,整个过程具有明确的目标,为了实现特定的目标,满足各方面既定的需求,项目实施中要进行计划、组织、协调、控制等工作。因此整个教师企业顶岗实践管理可以看作是一个项目管理过程,其管理对象是教师企业顶岗,管理方式是目标管理。

二、基于项目管理视角的“四三三制”教师顶岗实践管理体系构建

“四三三制”的教师顶岗实践管理体系是指“四渠道”教师实践基地保障、“三阶段”项目管理、“三结合”组织实施。

1.“四渠道”实践基地保障。为了建立校企合作长效运行机制,提高企业的配合力度,发挥企业在教师顶岗实践中的积极作用,提高教师的顶岗实践的质量,积极依托系统、学院、政府、企业四方联动的办学平台,资源交互、各抒所长,为教师提供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产业学院、创业园、校外紧密型实训基地等多种渠道的实践基地保障。

2.“三阶段”项目管理。进一步明确了教师顶岗实践从项目计划、申请、监控、成果提炼和总结的基本流程。“三阶段”项目管理关注项目目标制定、过程管理和成果鉴定的关键指标,采用项目管理的理念,进一步提高教师顶岗实践管理的主动性和质量。

3.“三结合”组织实施。针对教师顶岗实践中工教矛盾的具体情况,在顶岗实践的时间安排上,教师可根据具体情况和实际需求,在时间上可以申请为时段集中式或时段分散式;在顶岗实践的形式上,采用了技术学习和技术支持相结合的方式,新教师到企业顶岗实践主要目的在于技术学习及与企业导师一起工作和学习,专家教师则在于进一步丰富知识和实践技能,为企业提供技术支持;在顶岗实践的监控上,采用了网上和网下相结合的管理方式,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手段,自主开发教师顶岗实践管理系统和通过走访、电话回访相结合的方式,及时了解教师的顶岗实践状态,积极进行跟踪和监控。

三、基于项目管理视角的教师顶岗实践管理体系的实施途径

1.建立和完善教师顶岗实践长效机制。教师顶岗实践涉及学校、企业、教师,是一项系统性工程。建立一套明确具体、操作性强、科学有效的教师顶岗实践制度,进一步规划教师顶岗实践工作,使教师能够自觉主动参与顶岗实践工作,遵守企业和学校的各项相关制度。

教师顶岗实践制度的建设,经历了“制定―执行―实践中检验―完善”的动态过程。通过颁布具体教师顶岗实践管理办法,进一步明确顶岗实践指导委员会、顶岗实践办公室的组成和职能,并对顶岗实践的教师职责、待遇、考核等做进一步规范。为完善基于项目管理视角的教师顶岗实践管理的具体实施,针对自身的特点,在具体工作的实施中,教师顶岗实践要“定时间、定目标、定岗位、定成果”,并制定了顶岗实践的具体细则。

首先,教师根据自身条件和特长,在顶岗时间安排上,选择集中式或分散式;顶岗形式上选择技术学习或者技术支持,统一填写顶岗实践申请表。其次,各专业根据专业建设的要求和进度安排,拟选派进企业顶岗实践的教师提前提出申请、进行审批。最后,教师及时填写顶岗实践工作周记,交流具体顶岗工作情况。结束时,教师需认真总结,提交教师顶岗实践总结、顶岗实践成果、顶岗实践鉴定表和企业评价表等,做好教师顶岗实践的总结和考核工作。

2.营造良好的教师顶岗实践环境和氛围。为保证教师顶岗实践的顺利开展,除在制度上加以保障外,还积极依托系统、学院、政府、企业四方联动的办学平台,通过建立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校内工作室、产业学院、创业园、校外紧密型实训基地等形式为教师顶岗实践场所,并为顶岗实践教师提供了顶岗实践津贴和差旅补贴等经济支持。

同时,为了进一步规范教师顶岗实践环境,对教师顶岗实践企业进行定期或者不定期的考察,并实行淘汰制。制定严格的顶岗实践企业规范条件,尽可能地为教师创造良好的企业顶岗实践条件。如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是各专业与企业合作非常紧密的基地,基地中必须有明确的生产任务;校外实训基地必须是学院的紧密型实训基地等。

3.建立以项目管理和项目成果为关键指标的教师顶岗实践质量监控指标体系。教师顶岗实践质量监控指标体系是实施教师顶岗实践质量监控的有效保障,它是根据教师顶岗实践的实施目标,对教师顶岗实践目标的制定、计划、实施、监控、评价等有关因素做出的系统描述,进一步优化教师顶岗实践活动的过程。在制定过程中,充分考虑该指标体系的整体性、全面性和在具体操作中的可执行性。其目的在于能客观地、准确地衡量出教师顶岗实践质量的实际状态,保证顶岗实践质量监控目的实现。因此通过采用广泛的调查和关键因素分析,建立以项目管理和项目成果为关键指标的教师顶岗实践质量监控指标体系。其监控指标体系主要由顶岗实践目标制定(10%)、顶岗实践过程管理(30%)、顶岗实践过程监控(20%)、顶岗实践成果鉴定(40%)四个方面构成(见下图)。

4.规范适合专业发展的教师顶岗实践项目成果形式。教师顶岗实践的内容应该根据本专业建设的要求和进度进行安排和设置,实践岗位应以专业对口为基本原则,结合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或顶岗实习的需要。实践项目成果形式具体可以包括以下内容:第一,了解企业生产情况、经营方式、管理制度以及企业文化,熟悉专业相关岗位(工种)职责、工作流程、工作规范与标准、项目组织方式以及产业发展趋势等基本情况,完成企业和岗位调查研究报告或者适合专业建设的建设性方案。第二,在企业一线岗位参加实际项目开发、项目策划或产品生产,努力掌握新知识、新技能、新工艺、新方法。完成一项企业开发项目的调研、产品生产或营销策划书、企业开发项目、产品生产阶段性成果等。第三,根据企业实际岗位的工作流程与项目开发技术,完成校企合作开发的项目化教材或实训指导书或教项目教学案例开发等。第四,根据企业实际岗位的工作流程与职业素质要求,探索有效促进学生素养及能力提升的符合现代企业用工要求的人才培养模式。

基于项目管理视角的高职专业教师顶岗管理体系的实施,使教师顶岗实践的质量有了明显提高。通过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和技术开发服务能力,学生的就业质量和专业对口率大大提高,受到了用人单位、社会的肯定。应该继续探索高职教师顶岗实践的激励办法和顶岗实践途径,充分调动教师顶岗实践的积极性,进一步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和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胡幸鸣,范建蓓,金文兵等.略论高职院校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的管理与督导[J].职业教育研究,2009(7).

[2]胡幸鸣,葛永明,高水琴.有效推进高职教师到企业顶岗实践的管理与督导[J].高教论坛,2010(5).

[3]屈海群.对高职高专“三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必要性及对策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09(18).

篇7

论文关键词:高等教育质量管理观;主体说;学习者

一、高等教育质量管理观的发展

自20世纪80年代起,世界各国根据各自的实际情况,纷纷走上了各具特色的高等教育质量管理之路。许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剖析各国高等教育质量管理,形成了不同的高等教育质量管理观。

(一)经验说

许多学者以国家经验为研究范式,通过对各国高等教育质量管理形成与发展经验的对比研究,总结各国经验的相似之处,因此,笔者将其称为高等教育质量管理观的“经验说”。“经验说”的代表学者很多,包括熊志翔、李守福、范文曜和马陆亭等。这些研究涉及到英国、法国、美国、荷兰、比利时及日本等代表性国家。如熊志翔提出了四个典型的欧洲高等教育管理模式——英国的多元评估型、法国的中央集权型、比利时的二元结构型以及荷兰的校外评估型。…其后,李守福等人又在以上四种模式基础上添加了美国的多元化模式以及日本的基准自律型模式。

持“经验说”的学者还有另一种类型,即不以范式研究为目的,而是进行比较研究,探究各国高等教育质量管理体系发展的关键因素等。此类“经验说”的代表人物是布伦南与沙赫(Brennan&Shah)。2000年,布伦南与沙赫发表了一项对14个西方国家(澳大利亚、比利时、加拿大、丹麦、芬兰、法国、希腊、匈牙利、意大利、墨西哥、荷兰、西班牙、瑞典、英国)高等教育质量管理体系的研究报告。报告提出了高等教育质量管理与机构变化之间相互关系的理论模式,并指出全国范围的或学校范围的教育质量管理与评估系统的建立是“权力与价值的问题”,质量管理对各国学术系统的内部价值带来了更大的挑战,通过质量管理机制,社会经济的外部价值在学术体制生活中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二)体制说

持“体制说”观点的学者在认识各国高等教育质量管理制度时,往往从各国高等教育宏观管理体制出发。他们认为“各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模式的选择与构建都是以其各自的高等教育宏观管理体制为出发点并与之匹配的”。其分析理论框架的构建则源自于伯顿·克拉克高等教育系统的三角协调图,即从国家权力、学术权威及市场三个维度构建分析框架。

“体制说”以陈玉琨教授为代表。在《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概论》一书中,他根据各国高等教育质量管理的发展状态,总结出三种模式——英国模式、大陆模式和美国模式。

在高等教育质量管理英国模式的形成过程中,学术权威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因为“英国大学的质量主要由大学自己负责,具体由学术专家进行评判”。并且,尽管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政府逐步加强对高等教育的干预力度,但“从总体上讲,英国传统的高校自主管理学校质量的基本格局仍没有被打破”。而“大学负责”、“学术专家进行评判”以及“高校自主管理学校”都说明了在英国高等教育质量管理过程中,代表学术权威的学术专家、高校起到了主导作用。在大陆模式的形成过程中,政府亦即国家权力起到了主导作用,因为在这些国家的高等教育质量管理过程中,“政府对大学进行严格控制,大学的自主权很小”。

高等教育质量管理美国模式的形成与联邦政府不直接干预高校日常运作的传统及立法有关。在国家权力的较小影响下,美国高等教育的质量管理由各级专门机构与民间组织发起,并在市场机制中发挥作用,联邦政府在其中的职能则是“在不干预学校自主权的前提下,进行教育经费的分配”、“学校可以依据评估结果向政府提出自己的要求,社会可以利用评估结果选择学校专业和毕业生”。可见,在美国高等教育质量管理形成与发展的过程中,市场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不难看出,以陈玉琨教授为代表的高等教育质量管理“体制说”,主要理论依据是伯顿·克拉克提出的国家权力、学术权威及市场在高等教育质量管理模式形成过程中所起到的不同主导作用。

(三)力量说

对各国高等教育质量管理的认识,除了“体制说”与“经验说”,还有一种就是田恩舜提出的“力量说”。他在批判接受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模式为线索,总结出五种高等教育质量管理模式:自主型模式、控制型模式、市场型模式、合作型模式以及多元复合型模式。为何称其为“力量说”呢?田恩舜认为,高等教育质量管理有三大主体——高校、社会、政府,而这三大主体的价值之间存在矛盾。有矛盾就需要协调,于是就自然有三种协调的力量——院校、政府和市场。他指出,“高等教育质量保证就其本质而言,是政府、高校与社会为了实现其各自的价值需求而进行价值选择和价值博弈的过程。在选择和博弈的过程,国家权力、市场和院校自治这三种力量在不同时空背景下的张力与整合,就形成了不同的质量保证模式”。因此,将其称为“力量说”。

上述不同的高等教育质量观为我们开拓了深入研究各国高等教育质量管理的视野。“经验说”为我们提供了更直观、更详细的资料去了解不同的高等教育质量管理体系,布伦南与沙赫的研究具有一定的普适性,为我们更好地观察和了解高等教育质量管理体系奠定了基础。“体制说”将伯顿·克拉克的三角协调图引入对高等教育质量管理的研究,让我们对各国高等教育质量管理的权力分布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力量说”为我们展示了一个雄心勃勃的模式研究。比起前人的研究,田恩舜的模式理论为他的论证过程提供了强大的逻辑框架。在这一框架下,他的模式研究始终是动态的,也就是说一个国家的高等教育质量管理模式在不同的时间背景下是不同的。这种动态的发展模式打破了以往一个国家只能有一种模式的局限。

(四)主体说

然而,仔细观察以上三种高等教育质量管理观就能够发现实际上无论是哪种学说都没有摆脱伯顿·克拉克三角协调图的框架。以上三种学说在考虑各国高等教育质量管理的权力分布或力量协调时,涉及到的权力或力量不外乎院校、市场、社会、政府以及学术团体。但是,“大学是随着社会的需求而不断变化的,特别是当今世界,只要社会一天不停止变化,大学就一天都不会停止变化”社会在改变,高等教育也随之而变,因此高等教育质量管理的主体也应该是不断变化的。在高等教育从大众化向普及化发展的过程中,高等教育的价值主体更多了,相应地,如图1所示,高等教育质量管理的主体也由“三足鼎立”走向“四分天下”。

由此,便可以从高等教育质量管理的主体这一角度去认识各国高等教育质量管理观,并将其称为“主体说”。与已有研究结论相比,“主体说”认为,应该将学习者作为未来高等教育质量管理的一个重要主体之一。

事实上,学习者就曾是高等教育质量主体。中世纪大学的主要职能是教学,并且具有学术自由与自治的传统,因此,最初的高等教育管理主体只有两个——学者与学习者。随着政府、社会权力的逐渐介入,高等教育质量管理的主体也随之增加。到了现代,随着高等教育由大众化向普及化发展,学费制在各国逐步实行,学习者的地位改变了。莫利认为,“在一个大众化的体系中,学生不再是手工制作出来的学者,而是作为工业生产中的实体”。在大众化体系中尚且如此,到普及化阶段,随着学费制被广泛接受,学习者作为“利益相关者的影响力”将得到更大的提高。因此,高等教育质量管理发展到今天,学习者将重新成为高等教育质量管理的重要主体。

二、以学习者为主体的高等教育质量管理发展趋势

以“主体说”为视角,可将高等教育质量管理发展观及其实践特征归纳为三种类型:一是以英国为典型的政府逐渐介入以学者为主体的高等教育质量管理发展过程;二是以法国为典型的社会逐渐介入以政府为主体的高等教育质量管理发展过程;三是以美国为典型的学习者逐渐介入以社会为主体的高等教育质量管理发展过程。随着高等教育质量管理的逐步发展,学习者介入高等教育质量管理并逐渐成为主体的高等教育质量管理模式会成为一种发展的趋势。

随着美国高等教育的普及化,学习者在高等教育质量管理中的参与热情和积极性开始凸现。美国高校管理特别强调学生服务(StudentService)的理念,并认为学生有权利参与教学计划的制定和目标规划等事务。此举明确地突出了学生在教学质量管理中的主体地位。在美国高等教育领域,有许多委员会都有学生的参与,一些高校还设立了学生院长、学生助理之类的职位。当涉及到高等教育质量管理事宜时,作为委员会成员的学生可以通过委员会或是拥有某些职位的学生可以通过自己所在的职位“对学校的各种决策进行讨论、审议、建议,并拥有一定的决策权”学生参与管理的一个重要组织形式是学生参议院(StudentSenate),“它对学术事务拥有一定的管理权力,为学生提供了自我管理的平台和机会”。在立法方面,美国有些州的法律要求公立高中和大学生代表担任州教育董事会成员。同时,有许多机构还开展针对学生的问卷调查,如全国学生学习投入调查(NSSE)、大学就读成果调查(CRS)、大学生就读经验调查(CSED)和大学生调查(CSS)等,这些从学生视角出发的关于教育教学服务质量的评价活动,就是对学习者在高等教育质量管理过程中的话语权的尊重和落实。因此,在高等教育已达到普及程度的美国,学习者在高等教育质量管理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正在逐渐显现,尽管学习者并没有起到主导作用,但重视学习者这一主体的理念已经深入人心。

除此之外,学习者这一主体在其他国家的高等教育质量管理发展过程中也有所体现。如法国于1968年l0月10日颁布的《高等教育方向法》规定,大学各级机构都要有包括学生在内的各类人员参加;1997—1999年颁布的《大学教育改革法》明文规定,改革各地区大学和学校事务中心,增加大学生在各地区大学和学校事务中心的职位和职能,在学校的管理委员会中增设1名大学生,并建立学生评价教师的制度。在英国,也曾开展多项针对大学生的问卷调查,如全国大学生满意度调查(NSS)。总之,如图2所示,学习者已逐步成为高等教育质量管理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未来随着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会被更多地引入各国高等教育质量管理框架之中。

篇8

关键词:高等学校;教学管理;三级教学管理;管理体系

随着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高校教学管理的幅度和难度也在增大,作为管理工作的核心与基础教学,高等教育管理工作的改革应从扩大规模向提高质量转变,从外部宏观管理体制改革向内部微观管理体制改革转变[1]。而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在于建立高效有序的教学管理体系。我国高校教学管理体系现状是“校-系”两级管理体系和“校-院-系”三级管理体系并存[2]。目前许多高校的“校-院-系”三级管理体系在实际运行中,各级管理主体责权利关系不明确。如何完善三级教学管理体系,是我国高校教学管理改革值得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围绕三级教学管理体系存在的问题[3],探讨激发教学院和系部的积极性,有效地提高办学效益和教学质量,为“校-院-系”教学管理体系的运行与完善提供切合操作实际的方法与建议。

一、目前“校-院-系”三级教学管理体系存在的问题

(一)校级管理权力下放不足

目前,大部分的过程管理和环节审批仍然集中在学校职能部门,决策和管理权限也主要集中在学校层面,管理重心并未真正下移。当执行力这一因素的重大作用被忽视时,新发展目标、新的管理制度和新的实施方案的制定文件往往成为了学校层面下发的空洞的文字游戏,降低管理效果。

(二)教学院职能定位不明确

教学院在专业设置、学科建设、职称评聘、人员调配、人才引进、经费调度等方面的管理自主性和决定权不够,成为简单的上传下达的执行机构,对于一些本可以自己解决的问题,教学院却不敢管或不愿意管,虽然不易出错,却容易致使教学管理安于现状,办学的依赖心理越来越严重,教育改革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无法得到发挥,教学管理工作缺乏活力和生机。

(三)系部功能弱化

很少有人研究教学院所属的系部功能和系部目标,高校预算也鲜有给予系部教学活动的经费,系主任岗位也属于兼职设置,系主任地位、任务和职责也没有在校级层面上明确,系主任属于没有行政级别的“科级”干部,系部教学管理档案的分类及归档范围没有标准,教学建设、研究、改革、监控等资料的保存完整性没有保障。学校对系部工作的不重视,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系部工作的深入开展,也导致系部教研活动往往流于形式或者陷入日常琐碎的事务中。学校或教学院没有系部工作的绩效评价,缺乏对系部未来工作的导向作用,系部工作质量的差别没有在学校、学院的管理机制中得到很好的体现。

二、“校-院-系”三级教学管理体系的优化与完善

在“校-院-系”三级管理体系下,校院系有各自的职责分工:学校主要负责目标管理和监控学科、专业建设过程与教学质量;学院重点负责学科建设并监控专业、课程建设过程;系的重点是负责专业建设并保证教学质量[4]。

(一)一级管理组织充分发挥宏观决策与调控的核心能力

一级管理组织包括学校党委会、学校行政和各职能部门。一级管理组织主要通过制订总体规划和发展目标、优化资源配置、建立制度框架、任免干部、考核绩效、检查实施过程和落实情况、筹措并分配经费以及提供服务保障等实施管理。1.作为教学主办者,宏观管理权由学校党委和学校行政负责。一方面要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政策,把握并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不偏差,确定学院整体发展规划、必要的机构设置,制定相关规章制度,筹措办学经费;另一方面要负责校园基本建设,扩大对外交往,注重考核评估与监督管理的协调性等协调性工作都是学校党委和学校行政的主要职责。2.校级职能部门应主要负责制定总体目标和发展的宏观政策。学校职能部门包括人事、教务、财务、科技、资产、对外办事处等部门及学术委员会、专家委员会等,职责是根据行使职能分块处理学校的具体事务。凭借学校政策与各项规章制度的导向作用,利用外部因素影响来引导教学院各项活动的进行,使用目标、规划、督导、评估和经费投入等杠杆因素直接调控教学院的具体工作,进而间接调控学院的教学管理目标,促进学院工作的科学有效发展,使学院教学质量不断提升,与学校宏观发展的总体目标相适应。

(二)强化教学院教学建设和实施的主体地位

教学院对各个具体专业、具体学科的情况最了解,教学院应该是三级教学管理体系的主体和中心,应担当起本单位教学管理的重任[5]。教学院主要负责业务管理,制定具体计划和执行上级方针政策;既充当各项教学活动的组织策划者,承担着教学科研、教学改革、师资队伍及学科建设等重要工作的任务,又是执行者、控制者,负责维持教学秩序,组织日常教学活动和具体的学生管理。(1)教学院应具有自主的教学管理权限。教学院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办学实体,学校应该实行“准企业化模式操作”。即按照教学院的教师及学生人数、课时数、实习实训所需经费等按比例下拨各项资金。学院可拥有一定的自主管理权限,包括制订、调整和实施人才培养方案、教学经费管理权与使用权、教师岗位津贴分配权、教师岗位聘任权、实验室管理权、学科专业规划建设权,使教学院成为办学管理实体,充分发挥其从事教学管理的创造性和主观能动性。(2)教学院应承担相应的义务和责任。教学院在拥有更多自时,义务和责任也相应增加。明确规定教学院主要领导的管理职责;设立学院的教学委员会,主管学院教学管理工作的咨询、研究工作;应定期研究讨论学校的教学工作,并向学校提出相关建议;充分发展发挥教学骨干教师的主力军作用。学校的教授、副教授和讲师等业务骨干作为教学工作的实施者和主要完成者,在其工作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因此,重视培育教学名师,提升教学团队,鼓励并大力支持他们发挥在基层学术事务、教学、科研以及学校民主决策中的作用。

(三)夯实系部管理职能

学院所属系部是学院领导下的教学科研基层组织,其设立与调整的依据是一个或多个相近专业,或者是与产业链相对应的专业集合;也是学校最基本的教学科研单位,教师的教学、科研活动是直接在系的组织下进行的,教师依课程(或专业)和兴趣组成课程(或学术)小组,负责组织和落实本专业的课程教学和科研[6]。系部的工作效率的提高直接关系到各项教学工作的落实和教学质量的提高,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的质量,关系到教风和学风建设。每个系部把本系部的教师管理好,问题解决好,保证每个教师教学、科研水平和社会服务能力都能不断地提高,这样,学校的教学质量、科研水平也就能得到提升。1.设立系部教学管理的专项经费预算。每年由学校人事处核定学年度每个系部的教职工人数,确定经费标准和经费总额,规定系部教学管理费、办公费、学术活动费、差旅费、短期培训费等支付办法。2.明确规定系主任的权益与职责,择优选拔系主任。通过制定《系部主任工作职责》,明确系部主任的义务、职责和权力。适当提高系主任的待遇,有利于调动系主任工作的积极性,通过相应的鼓励机制,激发系主任工作的创造性。3.制定《系部评估质量标准》。按照标准规定,对系部工作和成果进行定期的检查与评估,对评估优秀者给予适当的精神或物质奖励,对不合格者要求限期整改。通过系部评估质量标准,各个系部不断自查和改进,通过实施科学规范管理,以创建优质高效系部。4.定期召开系主任工作会议和教师代表座谈会,加强教学院与系部之间的沟通,加强对系部工作的指导,及时解决系部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三、结束语

文章探讨了高校实施的“校-院-系”三级教学管理体系,三级教学管理体系优化的关键是明晰管理层级,校级管理主要行使宏观决策与调控职能,切实加强二级学院的办学主体地位,为其赋予更多的教学管理权限,学校和教学院必须夯实系部的基层管理职能,增强其日常教学管理和常规性教育教学改革建设的主观能动性。

作者:谢献忠 聂忆华 刘丽芳 钟新谷 单位:湖南科技大学

参考文献

[1]杨西玲.高校教学管理机构初探[J].高等建筑教育,2002,4:83.

[2]王海骊,张兴.高校实行校院两级管理的理论与实践[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科版),2010(2):100.

[3]赵保全,孟莉,刘圣汉.校院两级管理十年研究述评[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1(4):27.

[4]孔焱清.关于校院系管理体制改革的认识与思考[J].重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8):146.

篇9

现在,很多的高校体育教育过程中,都只是把工作重点放在了教学环节上,而对于教育结果的考察力度投入不足,而且考察缺乏一个客观工作的考核标准。另外,学校一般会要求老师在多少个课时之内把教学内容讲完,一般这些课时数都会很少,这就导致很多老师为了完成任务而不断的将教学内容进行压缩,所以可能会导致教学内容上下不能连贯起来,然而又不能通过一定的手段对于教学效果进行评价,所以好多老师难免会只是把几个重点内容讲一讲,敷衍了事[3]。同时,对于学生的成绩判定也没有科学合理的依据,体育教学不想其他教学可以设置一定的试题量,而且这些试题基本上也能反应出学生是否很好的掌握了相关知识点,而体育教学更加注重的是实际的锻炼能力以及体力,而在实际的管理中,由于缺少一个统一的评定标准,导致许多学生出现成绩作假的情况,而学校对此也没有一个严格的监督管理体系,或者只是通过很多不懂体育的管理者来进行管理,难免会导致最终的效果很差,同时也会降低老师的教学主动性[4]。

2.管理制度不够完善

现在,大学当中的体育教育管理中缺少合理的管理制度,而且管理形式太过于死板,缺少一定的变动性,管理中的官本位现象非常明显,这可能和我国自古以来的国情有很大的关系。这就使得老师不能按照自己的思路来授课,老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动性以及创新能力等都会受到很大的影响,同时学生也不能自由的进行学习,他们的体育爱好以及学习主动性等都很大打折扣,长此以往下去,不论是对于学生还是对于老师而言,都是极其不利的。像学生在进行体育课选修时,学习会规定如果某一门课的上课人数不超过多少人的话就不能开课,同时一旦选了某门课,中间就不能再换课了,这些规章制度都定得很死,对于学生的个性发展以及兴趣爱好培养都是非常不利的[5]。

3.大学体育教育管理瓶颈的主要解决措施

3.1转变教学管理人员的教育观念针对各大高校对于体育教学的重视程度不足问题,教育部应该加大对于体育教学的投入力度,同时高校的体育管理单位也要对于体育教学加以重视,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财力,因为这会决定我国的高校体育教育管理能否再上一个新台阶,教学环境能否得到很好的提高。这就要求学校的管理人员要对于先前的理念进行改变,把体育教学放在一个合适的位置上,同时学校也要弘扬这样的一种观念:体育不但可以强身健体,同时也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有助于学生的智力提高,而且学生只有拥有一个健康的身体才能更好的学习以及后来的工作等。同时,学校还要保证体育教学的各种规章制度能够很好的贯彻落实下去,保证体育教学能够健康有序的进行。3.2对管理人员进行培训,提高其整体素质在高校中严格贯彻体育教学管理工作是非常有必要的,其重要性也十分突出,而要想使得体育教育管理工作能够进行下去,首先就要求教育管理人员的整体素质要高,所以提高管理人员的素质是首当其冲的工作。为了做好这一工作,需要做到以下的要求:3.2.1强化对于管理人员的培训,提高其专业知识能力以及对于业务的熟悉程度。3.2.2要转变管理人员落后的“官本位”思想观念,不能因为自己是管理者而有一种高高在上的感觉,而应该意识到自己是在为高校学生进行服务,要时刻都有一种服务理念。3.2.3要提高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使其全身心的投入到体育教育管理工作中去,对于各种规定都要严格的贯彻下去,同时对于自己在工作中的不足之处要认真的进行反思并改正。3.2.4要学习先进的办公软件,运用现代化的管理技术进行管理,同时加强管理者的办公水平。3.3逐渐完善各种大学体育教育管理制度各大高校在对于体育教学中进行制度订立的时候,一定要从学校自身的情况出发,同时结合广大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制定,切记不能盲目跟风,模范其他高校的管理制度,因为某一管理制度对于其他高校来说是科学合理的,但是并一定会适合所有学校,所以学校一定要因地制宜。同时还要强化老师对于各种制度的执行情况,保证科学合理的制度在制定出来,能够落实下去。同时,高校还需要有相关的对于老师的教学效果进行判定的手段,将判定结果好坏与老师的工资高低联系起来,从而真正使得老师在体育教学中能够发挥出更好的教学水平[6]。

4.结语

篇10

论文关键词:全面质量管理;研究生教育质量;优势;对策

一、全面质量管理概述

1961年美国学者费根堡姆首先提出了“全面质量管理”的概念,其最早应用于工商管理领域。费根堡姆在著作《全面质量管理》中对全面质量管理概述如下:“全面质量管理是为了在最经济的水平上并考虑充分满足用户要求的条件下进行市场研究、设计、生产和服务,把企业内部各部门研制质量、维持质量和提高质量的活动构成一体的一种有效体系。”国际标准组织将全面质量管理定义为:“一个组织以质量为中心,以全员参与为基础,通过让顾客满意和本组织所有成员及社会收益达到长期成功的途径。”从各国学者对全面质量管理的定义来看,全面质量管理不是一个概念,而是由一个概念体系组成的。具体说来,全面质量管理的概念体系包含以下七项内容:

第一,质量体系。指为实施质量管理所建构的组织结构、实施程序和所需资源的总和。质量体系的建立,要求组织按照某一标准来规范现有的体系,使之满足质量管理和顾客的需要。它是全面质量管理实施的基础。第二,质量方针。指由组织的最高管理者正式的该组织总的质量标准与质量改进方向。对外,它代表组织对产品用户和服务对象的质量承诺;对内,它是为组织所有部门和员工确立的行动指南。第三,质量手册。指根据质量方针制定的纲领性文件,具体阐明组织的使命、目标及行为准则。质量手册是质量方针的书面化。第四,质量控制。指为达到质量要求所采取的贯穿于整个活动过程中的操作技术和监视活动。目的在于及时发现问题,消除生产活动中的不利因素。这里的“控制”并非仅仅是指采取监控与管理方式,而是指在活动中采取更加人性化和更加科学的可以保持活动“持续改进”的方法。第五,质量保障。是管理形式的一种,其实质是组织机构通过提供足够的产品和服务信任度,阐明其为满足顾客和服务对象的期望而做出的某种承诺。它的目的是为顾客提供信任,使顾客认为组织具有满足其需求的能力。第六,质量审核。是确定质量活动和有关结果是否符合并达到预定目标的检查过程。第七,质量评估。通过自我评价和顾客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及时提出完善的目标,督促质量改进。

全面质量管理是一个完整的体系,美国学者特瑞巴斯认为,全面质量管理体系至少包含三个子系统:其一是社会性系统,涉及与正规或非正规组织特点相关的因素,如校园文化、教师个体与群体关系的质量、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学生、管理者与教师、管理者与学生等群体之间的行为模式;其二为技术性系统,涉及管理过程中所采用的工具和有效手段等因素;其三为管理系统,涉及组织结构(如正式规划、方针政策、职能部门、权力类型等)、组织使命与目标、组织运行活动(如计划、实施、指导、检查和控制)等。其与传统质量管理的根本区别在于全面性,即全面质量管理则立足于产品质量的方方面面,关注生产的每一过程,带有明显的过程导向性。

二、研究生教育中存在的质量问题

随着我国经济的蓬勃发展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深人,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成为了我国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于此同时,我国高层次人才的缺乏,又严重制约了我国经济的发展。为了解决这一突出矛盾,国家几次对研究生进行扩招,以满足我国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但在扩招的同时也给研究生教育带来了突出的问题——研究生数量不断增多,研究生教育质量却得不到有效保障,导致研究生教育质量的日益下降。

具体说来,研究生质量问题体现在以下方面:第一,导师不导现象。具体表现为导师由于行政职务或者导师忙于自己的外部兼职,造成对所带研究生的指导不够,对学生采用“放羊式”培养,不能有效的对学生尽到自己的责任。第二,研究生不研现象,具体表现为研究生在读研期间,不潜心学术研究,而是忙于赚钱,对自己所研究的领域没有深入发掘,只是为了一张学历证书而敷衍了事。当然,这也与导师不导有着密切的关系。第三,导师缺乏提高培养质量的动力。一方面,许多高校实行研究生培养导师负责制,给予了导师充分的自主权;另一方面,在职称评审、岗位聘用、经费分配等方面,主要又以教学和科研成果考核为主,很少对研究生的培养质量进行考核,因而造成导师把较多的时间用于项目申请、上,而把较少的时间用于指导研究生。这样,研究生培养质量自然会受到影响。第四,导师队伍的平均素质有所下降。各学校为尽量满足扩招后研究生教育的需要,降低了硕士生导师的遴选标准。这就带来了导师水平不高无法给学生提供较高水平的指导,导师课题不够无法为学生提供研究条件等问题。第四,其他原因导致的质量问题,如不合理扩招、经费短缺、淘机制不健全等。

三、全面质量管理在研究生教育质量管理中的优势

(一)事后管理模式与全面管理模式

研究生教育管理是保证研究生教育质量的重要工作,而研究生教育质量则是研究生教育成败的根本评判标准,要保证研究生教育质量就必须紧紧抓住研究生教育管理这一主要问题。我国研究生教育管理工作主要包括研究生培养方案的制定和执行、研究生导师的遴选和管理,研究生的课程建设、科研和学位论文管理,研究生的招生、德育和日常管理工作等方面。

对教育质量地管理比较缺乏,尤其是缺乏一种统一的管理和量化标准,已有的量化标准又主要侧重于“管什么”的问题,而不是从“如何管”出发来考虑问题,这样就造成了一种不良现象,即在管理中不主动、不创新,不以教育质量这一根本标准来衡量,直到教育质量出了问题后再去纠正,是典型的事后管理模式。

这一模式的缺陷即不能以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为重心,不能充分调动研究生、导师、各学科等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其在培养质量方面能各尽其责、各行其事。而全面质量管理则突破了这一局限,通过建立全面的质量管理体系,对现行的管理模式进行了改革,对现有管理工作进行了重新修改、制定,强化管理质量体系的可操作性,使研究生教育的管理模式由事后管理转变为全面管理,由结果导向转变为过程导向,推动了教育质量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和合理化,为研究生教育质量的提升做出了有益的改进。

(二)全面质量管理监控的全面性

教学质量监控工作是研究生教育管理的重要环节之一,良好的教育质量必须用严格而科学的教学管理来保障。而严格科学的教学管理则需要一系列的教学质量监督制度和措施才能实现。在我国教育体制中,传统的教育质量监控工作,主要是由教务处和各系部、教研室的领导承担的,监控的内容主要是教师的课堂理论教学。这种传统的教育质量监控体系,存在着较大的不足:首先,教育质量监控只是学校管理部门的职责,教育质量的高低也只有管理部门才能评价,这就造成了教育质量监控主体单一、主体缺位的问题;

其次,监控内容单纯,大部分的教育质量监控只停留在课堂教学质量的层面上,只停留在监控导师的教育能力上,而对研究生的实践能力、技术应用能力、综合素质以及所培养的人才的规格与质量是否符合社会需求等重要内容均没有在监控的范围之内。不仅不能全面反映教育质量,而且忽略了教育中最重要的被监控者——研究生,造成了传统的教学质量监控客体狭隘且客体覆盖不全面的缺陷,导致教育质量监控难以体现全面性、真实性、科学性、客观性的原则,也难以体现研究生教育质量的实际效果。而全面质量管理思想则能全方位地界定好教育质量监控的主体与客体,形成对教育质量多角度、多方位、多层次的监控。

(三)质量管理的标准化

传统的研究生教育质量管理将管理重点放在教育结果上面,通过对研究生教育过程中一些硬指标的设置来衡量教育质量的高低,比如研究生论文的发表数量和级别等,这些都造成了研究生在学习过程中只追求结果、不注重过程,只追求数量、不注重质量等现象的丛生。全面质量管理体系对研究生教育质量管理提出了更高更明确的要求,与一般的质量管理体系一样,研究生全面教育质量管理体系也是通过建立严密的文件化管理体系(质量体系文件)来实施质量管理的,其核心是通过建立文件化的质量体系控制所有过程,全面质量管理要求学校各职能部门有明确的职责权限,建立操作性强的工作程序和指导文件,进行质量记录并提出改进意见,以标准化的制度规范导师、管理者、研究生的行为准则及操作程序,促进教育质量管理工作的规范化和合理化。

(四)质量管理的顾客需求

传统的教育培养侧重以学校为中心,只从学校的层面去考虑质量问题,而相对忽视了研究生本身。研究生作为教育质量的重要载体,既是接受教育者,又是学校作为一个组织的内部顾客,他们是整个培养过程的参与者,应积极调动他们的积极性,逐步从目前的以学校为中心的培养模式转变为以顾客为中心的培养模式。

四、研究生全面教育质量管理体系构建的几点对策

(一)建立导师全面质量管理制度

导师是研究生培养质量中的关键,导师既是研究生专业培养质量和目标知识结构的设计者,也是研究生教育、科研工作的指导者,还是研究生培养质量的界定者,国家、社会对研究生培养质量的要求都要通过导师来具体化,表现为实在的质量。现行的教育管理制度只是把导师作为管理的一个层面,而忽视了导师的最基本工作即导师是研究生培养质量最主要、最基层的过程质量控制者。各种质量管理措施能否有效、能否对培养质量的提高起指导、监督作用,关键在于导师实施执行过程中配合的态度和方法。因此,要打破现行的导师负责制,要从组织的全方面考虑问题,在从导师的遴选到导师的考核激励机制这一过程中引入全面质量管理。首先,要加强导师的遴选,严格导师资格审查,使真正优秀和合格的教师进入导师队伍。其次,要强化导师招生资格的审核,对于指导经验欠缺、指导能力不足的导师要严格控制其招生人数。再次,要建立有效的考核和激励机制,增强导师队伍的活力。应提高导师待遇,调动导师工作积极性,对那些有重大创新成果的优秀导师应给予重奖,对那些缺少责任心、长期没有科研项目或成果的导师,应停止聘用,实行优胜劣汰,以增强导师队伍的活力。此外,还应注重加强年轻导师的培养。

(二)建立全面的研究生质量监控体系

研究生教育是通过明确的岗位职责,严格的标准化管理来确保质量方针和目标的实现的。因此,实施过程中的质量监控体系必不可少。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去构建全方位的质量监控体系。第一,制度建设。既要求建立完善的研究生教育质量管理制度,严格按照有关规定,实行学位授权审核制度,不断完善从招生、培养、管理到授予学位各个环节的工作制度,把好质量关。第二,监督控制职能的加强。学校要充分发挥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学位授予单位、学位评定委员会等组织的监督控制职能,严格执行教学监督、质量监管以及决策监督等方面的作用。第三,建立主客体全面的质量监督体系,所谓主客体全面的质量监督体系指的是在监督过程中,没有缺位的质量监督主体和缺失的质量监督客体,没有遗漏的质量监督内容。即建立包含导师、学生、学校各职能部门、各级主管部门等主客体和监督内容全面的质量监督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