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创新意识范文

时间:2023-11-23 17:50:4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提升创新意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提升创新意识

篇1

【关键词】数学教育;创新意识;数学素养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6)33-0067-02

数学教育的根本目的是提高公民的数学素养,《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标准》)指出,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素养是现代社会每一个公民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作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教育既要使学生掌握现代生活和学习中所需要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更要发挥数学在培养人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方面不可替代的作用。创新意识的培养应该从义务教育阶段做起,贯穿数学教育的始终。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对学生创新意识进行引导和培养,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创新方法并解决新问题,发现新事物,揭示新规律。本文在学生创新意识的引导、培养和实践等方式进行了尝试与探索。

一、引导学生大胆猜想

《标准》指出,学生自己发现和提出问题是创新的基础;独立思考、学会思考是创新的核心;归纳概括得到猜想和规律,并加以验证,是创新的重要方法。人们在对实质问题进行揭示时会产生估计,在对客观规律进行探索时会产生推测,在对命题结论进行寻找时会进行揣摩,这些凭个人想象完成事情的思维方式被称为猜想。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教师让学生在知识学习和探索新知时通过猜想完成,能够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激发,数学思维也得到锻炼,良好的探索精神得以培养。例如在教学三角形内角和时,可以直接将等边三角形、直角三角形等不同的三角形展示出来,让学生先对每个三角形的内角和进行大胆的猜测,然后让学生对不同的图形的内角度数进行测量计算,随后进行操作验证,确定结论的正确性。通过这样一系列的猜想、计算、验证,使问题解决的时间得到大幅度缩短,同时使学生探索问题的意识得到不断培养,创新意识得到不断提升,并获得数学发现的机会。

二、引导学生展_想象

在创造过程中,想象是至关重要的心理因素,它与创新思维的关系密不可分。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大胆展开想象,并提供适当机会丰富学生想象力,使学生的创造性得到有效发挥,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例如,在学习了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计算方法之后,探究不规则物体体积计算时教师就设计了让学生探究土豆体积计算方法的问题。学生通过观察、思考,想出不同的解决方法。其中有同学认为把土豆放在有刻度的长方体或正方体杯子里面,土豆的体积与水上升的体积相同,也就是排水法:也有同学认为可以把土豆切成一立方厘米小块,然后根据土豆和小块之间的倍数关系,最终算出土豆体积。通过对学生想象力的引导,学生解题思路得以拓宽,创新能力得到不断提升,同时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也得以较好的运用与渗透。

三、引导学生实践操作

智慧的鲜花是开放在手指尖上的。在对创新意识进行培养的过程中,实践活动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更是发明创造的来源。小学生的思维正处在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度的阶段,动手实践学习活动能在数学知识的抽象性和学生思维的形象性之间架起一座桥梁。因此,要对学生的创新意识进行培养,就需要在教学时给予学生机会让他们进行实践操作,引导学生在揭示求知难点、深化认知的过程中积极动眼、动口、动手。教师在日常对学生的数学教学过程中,需要经常引导他们手脑结合,进行实际操作,或者在实际生活中引用所学到的知识,这样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有着重要意义。例如:在教学“三角形内角和”时,可以通过量、剪、拼、折等数学活动,让学生在“拼一拼”“折一折”“量一量”的实际操作中发现规律,并推导出“三角形内角和是180°”的结论。在此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化抽象为直观自主探索获得新知得出结论。培养了创新意识的同时,直观推理能力和主动探索分析问题的能力也得到较好的培养。

四、引导学生合理迁移

创新意识实质上就是指为了自己发展的需要,运用已有信息不断突破常规,发现或产生某种新颖、独特的,有价值的新事物、新思想的活动。创新思维是创新的核心,而大部分的数学知识之间都有关联性和可比性,具有共同因素。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根据有关的知识点,引导学生进行回忆类比,进而达到联想和迁移,从而使学生更容易理解,思维得到激活。例如,“万以内数的加减法”的教学中,学生已经掌握了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口算、笔算方法,可以利用知识的迁移规律让学生自主探究“笔算三位数加减三位数”计算方法,在探究数学方法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迁移推理能力。通过知识迁移的引导,使学生将一个情景中学到的知识、原理迁移到另一个情景中,触类旁通、举一反三,这种方式不但能够使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得到培养。还可以使学生的创新思维得到有效提升。

五、引导学生发散思维

想要真正在知识运用的过程中加强对学生创新意识培养,就需要教师改变“老师将知识传授给学生”的观念,逐渐变为“老师带着学生寻找知识”。给学生创新意识培养提供有效途径。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技能的形成以及智力提升的重要手段就是运用知识,作为中转站,起着知识与能力的沟通的作用。知识的运用包括两方面:一方面学生对知识的含义深入理解以后。能够将所学到的知识在实践中运用,使一些实际问题得到解决。例如,学生在对商不变的性质学习以后。很多笔算题目可以通过这个性质的运用进行解决:360+60等同于36+6,利用商不变性质进行口算,这种方法也算是一种创新;另一方面是通过老师的巧妙设计和合理安排下运用,比如一道题目多种解法,一道题目多种变法和一道题目多种问法等,进行思维的逆向训练,化难为易,化繁为简,多角度考虑问题等等,这些都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起着积极作用。

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智慧出在人的手指尖上,这是国外一位教育学家在20世纪提出的。学生在日常的实际操作中,身体动作只占一方面,主要是紧密联系着大脑的思维活动。直观动作形象性是小学生思维的典型特点,在实际操作时,不仅要对所操作目标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进行分析比较,还需要对其进行抽象和概括,从而使思维得到发展。因此,想要对学生的创新思维进行培养,就需要在教学时给予学生机会进行实践操作,引导学生在揭示求知难点、深化认知的过程中积极动眼、动口、动手。想要引起学生对数学课堂教学的兴趣,就需要积极开展数学课外活动。教师可以按照学生对数学的兴趣爱好,通过多样的数学课外活动,加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针对数学的课外活动,学生对数学问题的寻找可以从生活和社会现象中发掘,努力探索,深入思考,随后进行有效解决。学生之间也可以不断进行交流,不断进行切磋,相互启发,使创新思维得到有效提升。数学课外活动有非常多的方式,比如开展数学知识宣传、数学专题研讨、数学知识竞赛、数学兴趣调查,等等。

篇2

【关键词】美术教学 儿童画 创新意识

【中图分类号】G623.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3-0216-01

一、儿童美术教学的现状

我国目前儿童美术教育教学在长期的教学经验积累过程中,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在儿童美术教学与儿童画的教学方法上也做出了一定的改进。现阶段教学有效性与传统教学理念与方法已然有了较大的改善,主要表现在形式、内容、技巧等多个方面。但是随着教育水平国际化的发展趋势,儿童美术教学逐渐暴露出了不足与缺陷,儿童美术教学观念相对国际水平有一定的落后趋势,很多儿童美术的优秀作品存在一些不足,我国儿童美术教学主要针对学生的基础性训练为主,提高儿童美术绘画能力只简单的注重于对儿童基础性的训练,忽视了儿童思维的拓展与创新,降低了儿童的绘画思路发散与技法提升的训练,国际化的教学观念在根本上表现出了多样性与综合性的趋势,我国的儿童绘画基础教学与国际化的绘画教学相差甚远。当前,艺术教学未来的发展必须要重视教学思路与教学方式的创新,因此,本文选择针对美术教学中儿童画创新为主,进行分析,提出了儿童美术教学创新的一些新策略。

二、儿童美术教学儿童画的选材创新

在绘画的起始阶段,如何选择适合主题的材料往往能决定一幅画的成功与失败,一般地讲,根据教材上或老师的命题,多数同学的思维过程以及头脑中形成的思维形象往往受着传统内容的影响,较为类似。儿童美术画的选材可以建立在新型的教学思路环境下,在教材的内容制定过程中可以考虑添加一些灵活的教学元素,比如互动性的教学引导题目,还有一些针对性的固定话题的讨论活动,这些都可以成为教材内容的新型发展方向,儿童美术学习过程中,思路与绘画的技法都需要适当转变思路,要培养儿童善于观察生活与品味生活的信心,强调儿童对绘画内在涵义的品读。教师在儿童美术教学过程中必须要给予详细的引导,要辅导学生从远景、中景、近景的不同角度去品味画卷的美感,了解和掌握画卷的真实意境。往往传统思路和技巧所绘画出的画面缺少新颖感与时代感,画面表现力缺乏生机与活力,实质上没有创新思路,画面色彩无论多“生动”都难以打动观众的内心,产生共鸣。例如儿童绘画练习中教师命题“深山之中的寺院”,很多学生在听到题目后,都会选择画一个山与寺庙,给人一种肤浅的表面欣赏画卷的感觉,然而有一些儿童在老师的引导下只画了一处近景,画卷内唯独只有一个小和尚在扫地,远景处依稀画着一些山峦,寺庙的墙壁与院落选为中景,惟妙惟肖的画卷让人细致地了解到了山中古庙的氛围,细细品味到了深山与寺院的悠远,让很多观众都会身临其境,给人以丰富的联想。

三、儿童美术教学中儿童画的形式创新

儿童美术教学过程中老师要加强对儿童绘画时对画面的理解能力,适当的带领儿童做出一些绘画形式上的创新,保证儿童理解和体会到更深入的绘画价值意识,掌握创新思路与意识,在儿童绘画环境中,教材学习过程中教师必须要树立好儿童的学习观念,保证儿童思想与意识的健康发展,提高儿童的审美价值观念,保证儿童绘画思想意识的提高,要将全新的思想意识观念应用到教学过程中,鼓励儿童在绘画前多思索、在绘画过程中多问老师技巧与应用、多关注国内外的儿童绘画作品。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等创造性品质,教师必须用潜移默化的熏陶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到创新成就的喜悦。在《我们热爱和平》的绘画教学中,教师可以先出示几幅有关描绘和平的儿童画,画面的内容大体相近,然而形式布置却各不相同,教师指导学生观察讨论,激发他们的发散性思维,从多角度、多方位构思自己的设计方案,创造出多种形式生动有趣、有独特个性的构图形式,使儿童描绘出许多自己喜爱的寓有创造性意味的画面。

四、儿童美术教学中儿童画的技法创新

儿童美术教学中还必须要树立儿童正确的绘画思路,利用较为完整的绘画工具与绘画颜色选择去提高儿童绘画的技法,改善儿童绘画的思路。在绘画画面的构成上,必须要结合绘画技法,了解绘画对象的真实意境,还要培养儿童利用绘画工具的能力,保证儿童可以实现有效的绘画练习技能,在绘画中教会儿童利用分步骤的绘画技法,比如构图――打轮廊――涂色这样的“绘画三步曲”。

这种绘画技法的好处是可以帮助儿童尽量多地去思索和练习自我的手法,让一幅绘画作品可以尽量完整的呈现给每一个观众,保证儿童能够充分发挥自我的才能,描绘出各种美丽的画卷。

积极让学生动手实践是培养创新意识、形成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绘画教学虽是立足于传统,但决不可拘泥于传统,要让学生到大自然中去观察、去实践,以开阔学生的视野,活跃学生的思维,在各个方面都最大限度地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

五、儿童美术教学中以兴趣提升儿童画的创新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儿童来说尤其是这样,儿童的绝大多数活动都依赖“兴趣”,但同时儿童的兴趣又存在着持续时间短、易变化和易转移等特点。一般来说,儿童对家庭和幼儿园以外的生活和环境更感兴趣。

因此,美术教学活动的内容中还要适当地加入一些户外活动、童话故事交流、思维活跃活动等,要加强儿童的兴趣教学功能,要培养儿童对兴趣爱好的一种认识,提高儿童兴趣爱好的不同认识,儿童要在各种活动中寻求自我的兴趣所在,了解绘画美术的艺术风格与艺术魅力,掌握儿童绘画的内容,对美术教学展开自我的思路,发扬创新意识。

参考文献:

[1]焦丽霞.儿童美术教学活动中创造性的培养.甘肃高等师范学报.2010.03:33-36

[2]陆荣祥.优化美术教学、培养创新意识――浅谈儿童画教学中创新意识的培养.2010.06:66-69

[3]薛志强.儿童美术教学与创新能力培养.陕西师范学院学报.2009.05:71-73

[4]张宇.儿童美术教育教学的手段创新.音乐基础教育.2008.02:12-15

篇3

关键词:高校科技创新奖助体系;大学生;创新意识及能力

随着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在国内逐步开展实施,科技这一第一生产力在建设高水平大学、培养高素质大学生这一国内高校共同探索的主题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大学生科技创新意识则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发展,而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国家的科技创新水平。

国家创新体系是社会经济与可持续发展的引擎和基础,是培养造就高素质人才,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社会进步的摇篮,是综合国力竞争的灵魂和焦点。有研究已经证明,中国科学院以奖助体系为牵引完善研究生培养机制得到了不错的效果,并且仍在继续改良奖助体系制度。可见,高校奖助体系建设对大学生科技创新意识的提升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从总体看,我国科技创新体系虽已初具规模,但整个系统中的结构不合理、功能不健全、机制不完善等深层次问题尚未得到根本解决。本次社会调查以郑州大学为例,了解高校关于科技创新的奖助体系建设现状及本科生的科技创新意识,发现了以下问题:

其一,相关竞赛宣传力度不够,学生参与功利性较强。“挑战杯”系列科技竞赛是大学生参与科技创新的主要途径,但调查发现接近四成的学生表示未参加过相关竞赛,或对其根本不了解,仅有部分学生干部参与其中,且相当一部分科技研究活动都是参与老师的科研项目,学生一般只能按照老师的课题设计思路进行研究和探索,大学生的主体性在活动中没有得到充分的展现。

其二,科研奖助体制不健全,配套设施不完善。经调查发现,郑州大学绝大部分院系甚至根本没有对学生创新项目研究过程的具体支持措施,仅对竞赛获奖项目及人员进行象征奖励和综合素质测评加成。小部分院系仅对相关项目提供场地和部分资金支持。

其三,学生成果多为突击,缺乏指导教师。经调查发现,绝大部分竞赛作品均是在参赛前一个月内突击完成的,缺乏长期调研和实验研究。且缺乏相关专业知识及老师指导是普通学生不愿参与相关科研创新项目或竞赛的主要客观原因之一。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提出了如下建议以促进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

第一,创新奖励体制本土化、平民化,扩大科技创新影响力。

在国家相关科技创新的奖励体制下,针对本学校的相关情况,综合考虑师生互动程度、学生主动性、学校相关基础配套设施建设等多种因素,将创新体制本土化,更加符合本校的现状及本校现有的发展状况,并对将来的发展起到前瞻性的指导作用。奖励机制平民化,覆盖全校所有师生,群众基础雄厚,从上到下,逐级覆盖,分层实施,促进创新意识和能力的进一步提升。

第二,以学科与环境为重点,整合建设科技创新基地。

科研基地是科技创新的源发地,在科学研究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目前我国高校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和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还存在很多问题,科技资源与国家的高科技需求还未形成有力的对接。高校重点实验室需进行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整合资源,调整现有重点实验室结构、布局,实行相关部门、地方以及社会力量共同支持、使用、考评的新机制,加强高等教育和高校科技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促进科技资源和信息资源共享。实现以重点实验室为中心和模范,以学科与环境为重点,进行基础创新基地的建设,并逐步扩大基地的影响,从而形成有效的科技创新体系的承载体。

第三,改革教学方式,培养创新兴趣

依据各院系学科特色,体现科技创新。各院系根据专业特点提出新的培养模式和组织管理模式,开设独特的创新课程活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促进科研与教育均衡发展,鼓励教师给予学生指导,并开展学术论坛等益智益趣的活动,使学生在科学技术的学习与创造中,用专业兴趣引领他们坚定地走科技创新之路。

第四,建设特色的科技创新校园文化

篇4

【关键词】问题意识;语文阅读教学;创新创造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一、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意义

“问题意识是创新精神的摇篮”。要想变革学生的学习方式,关键在于问题意识的培养。语文作为一门重要的人文学科,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不仅十分必要,也是大有可为的。陶行知先生说过:“教育不能创造什么,但它能启发儿童创造力以从事于创造工作。”语文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对于学生语言思维的发展、良好个性的形成、主体性的发挥和创造力的培养等都有很重要的作用。

二、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策略

(一)营造宽松、民主的教学氛围,鼓励学生养成提问习惯

初中学生的问题意识还不够强,问题意识淡薄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而教师在教学中民主意识的缺乏,课堂教学气氛的不融洽是一个主要的因素。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罗杰斯认为:“促进学习的关键乃是教师和学生个人之间关系的某些态度和品质,一个人的创造力只有在他感觉的‘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条件下,才能获得最优表现和发展。”因此,要激活问题意识,让学生敢问、爱问,必须改变学生阅读的心理状态,清除学生的心理障碍,为学生的“问”营造氛围。青年学生求知欲旺盛,这正是问题意识培养的基础。为此教师要营造宽松、民主的教学氛围,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发现问题,鼓励学生去标新立异、异想天开。一句话,教师要为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营造宽松、民主的教学氛围,提供适宜探究的学习环境。

如在学生的质疑过程中,难免会提出一些“幼稚”的问题,在这种情境中,教师可以通过下列方式创造学生喜爱的环境:通过多种形式肯定学生的提问,比如面部表情、手势动作以及充满赞赏的话语;尊重学生的不同见解;赏识学生的独创。只要学生有一点新思想、新发现,就应该表扬和鼓励他们,让他们看到自己的价值。教师对学生提问质量的肯定以及回答问题的认真和耐心都可以增强学生的求知欲。而一旦学生产生了提问的兴趣,他们思考的范围、思考的层次都将得到提升。

(二)创设合适的问题情境,诱导学生形成问题意识

有的人认为,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只要多问几个“为什么”就能达到目的,于是在短暂的时间内给学生提出了很多问题。这实际上仍是填鸭式的满堂灌,毫无意义。只有科学地设置问题情境,适时、适量、适度地处理好问题材料,引导他们进入问题之境,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诱发学生的问题意识,使学生确实感到有问题要问。

要做到这一点,至少应考虑到问题的“六要”原则。这六要原则是指:一要简洁明确,问题设置要有针对性、目的性,表达要简明扼要和清晰,不要含糊不清,使学生盲目应付、思维混乱;二要讲求过程,不仅要使学生解出正确的答案,而且要知道答案是怎么来的,明白获得结论的过程,提高认识问题的能力;三要有阶段性,在教学过程中的不同发展阶段,应根据不同的要求,采用不同的问题设置;四要有探索性,通过问题的设置,引导学生学会思考分析,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五要注意时机,问题的设置火候要得当,把握时机,寻求学生思维的最佳突破口;六要少而精,做到教师提问少而精、学生质疑多且深。

创设问题情境的方式很多,在日常阅读教学实践中,广大语文教师创造了不少行之有效的创设问题情境的方法,如实物演示法、角色体会法、音乐渲染法、多媒体图画再现法、语言描绘法等等。

(三)倡导发展性评价,激励学生重视问题意识

要将问题意识的培养贯穿到教学活动中来,除了改变教师的观念之外,还在于改革现有的评价体制,将学生的问题意识作为评价教师教学效果、学生学习效果的一个重要方面。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改变以往那种单纯依赖书面考试,检测学生对知识、技能掌握情况的单一局面,综合评价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等方面的发展。平时对学生的检测应当体现对问题意识的考查,特别是考查学生提出问题的质量、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可以有效地促进问题意识的培养。

篇5

[关键词]大学生 创新性实验项目 选题

[中图分类号] G642.4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5)02-0061-02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对大学生进行创新创业教育可激发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构建“创新型国家”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国家有关部门推行了一系列教学改革措施,以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其中2010年下发的《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标志着我国创新创业教育进入新阶段。

“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作为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已在许多高校陆续开展。“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组织创新团队、确定实验题目、设计实验方案、自主开展实验,并进行总结报告的科研创新活动,它对于大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的培养均具有积极意义,同时还能提高学生的主动性和团队协作能力。

开展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选题是关键。选题的成败关系到项目的可行性和学生的积极性,进而影响到项目的成败。孙建林[1]等研究表明,大学生参加科研训练项目面临的最大困惑依次为选题、选导师、条件问题和时间问题,有44.6%的受访学生认为选题是所面临的最大困惑。这是因为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不同于一般的科研项目,在选题过程中不仅要考虑到学生的主体地位,从学生的兴趣出发,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还要考虑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时间安排等问题。鉴于此,本文在指导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的基础上,提出几点大学生创新性试验项目选题的策略,以供参考交流。

一、从学生兴趣出发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创新性实验项目的整个过程都应以学生为中心,从学生兴趣出发,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创新意识、团队协作能力和写作能力等为目标。选择的题目要符合学生兴趣,和所学专业知识相关,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有帮助。过去常见的选题方式是指导教师选好题目后交由学生实施。这种选题方式无法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很难激发学生的兴趣点,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高,不能很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鉴于此,在选题过程中应,应以学生兴趣为出发点,以创新为导向,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组建团队、查阅文献、设计课题,并积极和指导教师进行探讨,改进课题,以确保课题的科学性和可行性。此外,还应保证课题的整体性,避免过于零散,要做到“麻雀虽小,五脏俱全”,让学生支配创新性实验项目的整个过程,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的目的。

二、难易程度适宜

选题要充分考虑学生的专业背景、科研素养和实践操作能力,题目不宜过大或过小。黄阿霁[2]等通过调查发现,大学生认为参加创新实验计划项目比较吃力或很吃力的比例高达71.65%,这可能是引起大学生排斥该项目的重要原因之一。笔者在指导“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过程中,也有学生反应课题存在困难,操作吃力等情况,主要表现在对仪器操作、人员协调支配,对课题理解不透彻等方面。这是由于大部分学生很少参加科研实践,没有进行系统的科研训练,因此在选题中应充分考虑本科生的现实能力和水平。题目过大或过难学生都难以驾驭,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容易出现操作困难,精力不足等问题。而题目过小过易,则不能对学生的创新能力、创新意识和团队合作能力进行很好的锻炼和培养,达不到创新性实验项目实施的目的。

因此,在选题过程中,应基于学生自身情况和客观条件(试验条件,经费情况)进行选题,确保题目的新颖性和可行性。在不影响学生基本课程的前提下,尽可能选择能够显著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题目,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例如“外源激素对苜蓿种子产量影响”和“两个苜蓿品种生产性能比较”两个题目相比,前者则更有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这是由于第一个项目要求学生首先要解决施用什么外源激素,施用量是多少,具体施用细节等问题,最后还要思考用什么指标反映试验结果,而不是进行简单数据的比较。此外,这样的题目贴近生产,也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三、合理安排时间

大学阶段以课堂教育为主,大学生的主要时间是用于上课,这就要求项目的选题在时间安排上要有灵活性和可间断性。试验题目的选择应充分考虑学生的这一特性,项目的实验尽量安排在周末或假期以及学生的其他课余时间来进行。

此外,还应考虑大学生知识储备和空余时间的有效结合。大学生在大一、大二空闲时间多,但专业知识储备不足;大三、大四专业知识积累到一定水平,而此时课程压力大,又面临就业和考研等问题。这就使得低年级的学生时间充足,但不知道做什么,怎么做;而知识储备较成体系或对创新实验项目感兴趣的高年级学生,又因时间不充足而不能全身心投入到创新试验项目中。[3]鉴于此,建议在选题过程中,鼓励低年级的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尽早了解或参加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或参加导师的相关科研项目,充分利用自己的课余时间从事相关科研工作和训练。项目人员安排应以大二和大三学生为主,或者大四学生结合自己的毕业论文展开和项目相关的训练。这样能使项目参加人员的专业知识储备和时间冲突降低到最小,进而更加高效的发掘学生的各项能力。

四、充分发掘学生的创新能力

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的根本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包括创新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等,其中创新能力是核心。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关系到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关系到“中国梦”的实现。郎加明[4]强调:“对于创新来说,方法就是新的世界,最重要的不是知识,而是思路”。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选题,要充分考虑能否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而不能仅仅拘泥于科研项目,要从传授学生知识向传授学生新方法和新思路转变。

当然,创新也非易事,要想做到创新需要学生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开阔的思路,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有善于发现问题的能力。李政道先生强调:“能正确地提出问题就是迈出了创新的第一步”,可见发现问题的重要性。那么大学生创新性试实验项目如何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首先,应该引导学生主动观察,留意生活或学业中的问题。其次,应具备相应的知识储备,最后让学生到生产实践中去,让学生发现问题,进而确定大学生创新项目的题目,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笔者在指导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过程中发现,大学生思维敏捷,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较强,但不足之处是大学生知识储备不足,往往提出的问题科学性和前沿性不强。

鉴于此,在选题过程中,要让大学生提前接触相关的科研工作,积累相应的专业知识,到生产中去发现问题,并能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指导教师应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目的,引导学生提出科学性和前沿性的问题,指导学生用科学的、创新的方法或思路解决问题。

五、少数民族学生的选题

笔者所在的草业与环境科学学院为汉族学生和少数民族学生分班教学。以草业科学班为例,每年招收1个汉族班和1个民族班。少数民族学生朴实好学、思维活跃、动手能力强,但由于查阅文献存在困难、专业学习起点低,少数民族学生知识面相对狭窄,专业知识较差。[5]因此,在选题中应充分考虑少数民族学生的这些特点,引导少数民族学生选择操作性强的选题,并给予少数民族学生更多的鼓励和帮助,使其通过参加创新性实验项目不仅能力得到提升,专业知识和技能也得到提高。应鼓励汉族学生和少数民族学生共同组建团队,在完成实验的同时,相互学习,相互协作,这样有利于学生之间的相互交融和了解。

总之,在选题过程中,应注意理论知识和实践创新相结合的原则,切实在学生专业知识基础上开展实践性强的项目;注意科学性和自主性相结合的原则,在项目科学性的基础上,尽可能让学生操作整个项目;注意阶段性和整体性相结合的原则,在保证课题整体性的基础上,选择阶段性强的项目,便于学生和指导教师对项目的进程进行很好的把握和调控。此外,学生还要考虑具体实施方案和技术路线等问题,并积极和指导教师进行探讨,对不合适的部分进行调整和修改,以确保选题的科学性、创新性和可行性。

[ 注 释 ]

[1] 孙建林,李磊,戈晓达,O冰.从问卷调查看实验中心对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重要作用[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3(1):122-125.

[2] 黄阿霁,崔云鹤,肖格磊,陈立章.在校本科生对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项目的认可度调查[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9(2):113-115.

[3] 祖国胤.提升工科本科生的科研技能培训[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1(1):22-24.

篇6

关键词:初中体育教学;学生;创新意识培养;含义

体育教学为学生提供了一个特殊的、广阔的学习环境和氛围,以及充分观察、思考、实践和创新的重要机会,具备独特的、无法比拟的创新优势。因此,体育教学中要注重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通过体育教育活动本身具有的独特的社会功能,不断培养和塑造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智能。要想切实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需要体育教师具备足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思维,并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实现创新体育教育的实际应用,以有效培养出综合素质强的创新型人才。为此,本文结合笔者多年从事初中体育教学的实践,对初中体育教学中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问题做出若干思考。

一、创新意识的基本含义

创新意识主要指依据社会发展和个体发展的基本需要,产生的一种创造未来新鲜事物的观念或动机,并在创造行为活动中形成意向和设想,它在人类意识领域属于一种积极向上的、富有实效性的表现形式,是人们生发创造力和创造性思维的前提条件,是进行一切创造活动的动力源泉和根本出发点。体育教师应通过每一节体育教学充分激发学生体育学习的兴趣,科学制订教学目标,合理规划教学任务,精心设计体育教学内容,在教学过程中不断进行内容设疑和创新,并采取多样化的教学形式和手段,以充分激发学生积极向上的创造意识[1]。

二、转变教学观念,激发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

教师应将教学由“要我学”有效转变为“我要学”的主动化教学观念,通过积极改变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激发学生进行体育学习的兴趣以及不断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基于初中生的叛逆心理较为普遍,这就需要教师积极与学生实施互动,建立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不断促进学生融入体育课堂的积极性和自主性。例如,在进行跳高学习时,教师事先在竹竿中间设置一根橡皮筋,同时不做任何说明,只要求学生越过橡皮筋即可,同时又积极鼓励学生各抒己见,说说设置橡皮筋的原因,有的说是为了降低难度,有的说是为了矫正姿势,这样就有效营造了一个和谐、温馨的课堂氛围,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有效培养了学生强烈的创新意识[2]。

三、营造良好的教学情境,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模式

情境式教学是有效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重要手段,基于初中生好奇心和新鲜感较为突出的基本特点,教师也较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教师应积极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模式,切实结合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征,构建一些趣味性强的游戏化运动项目,使学生全身心地融入和谐、愉悦的教学情境中,全面激发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和自主性,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行为主体,努力培养学生勇于畅想的创新意识和无畏精神。例如,在进行《动物模仿操》一课的教授时,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自由模仿各种动物的动作和形态,并自由结组进行创编,最后进行比试和互评,产生了较好的教学效果,极大地活跃了学生的思维空间,使其积极性和自主性都得以充分发挥,创造性思维得到了充分发展。

四、提出质疑和设疑引思,努力创建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条件

在实施体育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善于进行观察和示范,因势利导地在体育练习中设疑引思和提出质疑,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例如,在进行《双人三足跑》游戏的教学中,教师首先要提出质疑:大家说两个人能用三足走路吗?怎样能跑得更快?这样事先为同学预留充分的想象空间,同时安排几组同学进行实际表演,学生通过实践和练习得到了实际验证,为教与学的有效结合创造了有利条件。此外,在进行讲解和示范辅导时,教师应在每个教学环节注重对学生思维的启发,使学生在整个体育教学实施过程中,充分发挥思维想象力,将其所掌握的知识逐渐深化。在实施现代化创新教育中,教师应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全面激发学生进行体育学习的热情,一直处于主动性学习的最佳状态。

五、通过游戏教学法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通过游戏课堂教学法,能有效增强体育教学中的创新教育。游戏教学能合理安排学生的活动空间,同时能潜意识地加强学生的集体观念和合作意识,在很大程度上能激发学生的思维潜能。首先,应根据春夏秋冬四季的基本特点,在体育教学中有效安排适合季节的体育活动项目,使学生在游戏过程中逐渐领悟体育的乐趣,以更好地掌握体育项目的学习。其次,不断调整和丰富体育游戏内容和形式,逐渐提高学生主动参与体育游戏的积极性,为学生提供广阔的体育练习平台,有效活跃体育教学的课堂气氛,确保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体育游戏中来。游戏教学法通过反复的体育练习加强了学生对于体育项目的掌握,更好地实现了学生创新意识的有效培养。

总之,在初中体育教学中要想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需要不断调整和改进教学模式,以进一步提高体育教学质量和水平。教师应注重有效培养学生的体育运动兴趣,营造和谐、温馨的教学氛围,从传统的教学模式转变为创新型体育教学的模式,使学生由被动式学习转变为主动式学习,不断提升体育运动素质和综合水平。

参考文献:

[1]李胜.浅谈初中体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新意识[J].中华少年:教学版,2012(17):38.

篇7

一、提高教师素质树立新的教育教学理念

实施素质教育关键是教师,没有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谈不上实施素质教育。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相比,更加突出了教师个体素质的重要性。一名好教师必须具备以下几方面的素质:一是教育理论素质。如果观念陈旧,不思改革,不求进取,“刻舟求剑”、“守株待兔”,即使文化素质再高,也与素质教育无补。二是职业道德素质。一个不注重自身修养和形象的教师是不能致力素质教育的。三是科学文化素质。教师应提倡一专多能。对所从事的专业要精通,要知之甚多、甚深,拓宽知识领域,不断更新知识,改善自身知识结构,除此之外还要有良好的身体素质,否则哪有精力去提高学生素质。教师的素质又如何提高呢?本人认为可有以下几个途径:1.教师要有吃苦耐劳和不满足的精神,进行自学考试提高;2.将教师分批分期地进行短期或长期培训,让每位教师成为全面发展的教育教学能手;3.执行全国教育会的精神,优化教师结构,竞聘上岗,择优聘用,对不合格的教师一律不得聘用。

二、构建民主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促进学生个性养成

个性主要是后天形成的,是个体在特定的社会关系和教育等外部生活条件等影响下形成的心理特征。个性的独特性、主体性和倾向性是个性的三大特征。人本主义心理学家认为,创造性与个性因素密切相关。人只有在松弛、宽容、令人愉快的环境下才会有创新。对学生来说,过分的情绪压抑,师生关系紧张,都会导致创新意识的丧失。许多实验表明,一个民主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不仅能促进学生个性的养成,同时对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都是十分重要的。班主任相对来说和学生接触最多,学生特别在意班主任的一言一行,和学生建立一种平等协商的关系,是班主任在班级工作中要致力以求的。试想,学生在班主任欣赏、鼓励的目光下学习和生活,能平等的和班主任探讨和交流,学生的心境会怎样?在这样愉悦的氛围下,新设想、新观点、新问题都会喷涌而出,创新能力也在这潜移默化中得到加强。

为了营造这种关系,班主任老师要在三点上下功夫。做到:一是要放下架子。要本着充分尊重学生,学生是上帝的宗旨,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充分认识到班级工作中,学生是主体,师生人格上是平等的。二是常换位思考。要求学生有创新精神,班主任首先要有创新意识,许多时候,许多事情,如能从学生的角度换个位置想想,也许我们的语气会平缓一点,言语更动听一点,更能打动学生的情感,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三是要分阶段、分步骤脚踏实地的进行。这是我们对学生创新过程的策略问题,创新是班级管理中永恒追求的目标,如若这个目标可望不可及,学生会在前进的路途中退缩,班主任要做的的就是要在学生跨出每一小步,即使有一点点的创新迹象时也要及时肯定,充分鼓励,让学生的每一小步都充满着教师微笑的目光。让他们随时感到创新所带来的快乐和实惠。

三、树立榜样、激发创新的欲望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针对小学好奇心强、模仿性强的特点,班主任充分利用班队活动和黑板报等大力宣讲中外科学家、发明家的故事,给学生树立学习的榜样。开故事会、办“小小发明”专栏,我们都由学生自己找资料,自己动口演讲,自己动手设计。在主动参与的过程中,让学生懂得是科学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步和发展。但科学家也是人,而不是神。他们之所以能成为科学家是因为他们善于观察、善于发现、善于动脑、动手并善于创新。这样,科学家在孩子们头脑中的神秘面纱被揭开了,而激发起来的是一种强烈的求知创新的欲望。当学生处于跃跃欲试的状态时,班主任及时利用科技活动时间讲诉发明起源的仿生学知识,并交给一些小制作、小发明的方法,然后鼓励学生自己去探索、去发现。通过这样的培养,学生的创作欲望和创新意识大大的得到了加强。

四、鼓励学生独立从事创造性活动

为了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进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我让学生建立了一个“创造性尝试记录本”,要求学生把自己完成的创造性尝试过程全部记录下来。如数学题的一题多解、语文课一词多用等。这个记录本将成为每一个学生从是创造性尝试的完整记录,他也可以给我提供有关学生从事创造性活动的过程和条件的材料,是我能更好的帮助每位学生发挥创造力。

篇8

关键词:创造;问题意识;创设情景;生物课程标准

当今世界各国,处于激烈的人才竞争之中。什么样的人才才会在竞争中处于优势?毫无疑问,是适合未来社会要求的具有创造性的人才。教育在培养创造性人才方面,担负着特殊的使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是素质教育的重点。

一、创造源于问题

早在两千多年前,孔子就要求自己和学生“每事问”,他高度评价问题的价值及意义,认为“疑是思之始,学之端”。

宋代著名学者陆九渊的观点则更精辟,他说:“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这是对学习中的问题意识科学而辩证的阐述。近代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就言简意赅地说,创造始于问题。

的确,有了问题,才会有思考,有了思考,才会有解决问题的方法。我认为,问题意识是创新精神的基石,保护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起点,造就创新人才的关键环节之一。

二、生物课学生问题意识的现状

问题意识是指学生在认知活动中意识到一些疑惑的、难以解决的问题时产生的一种怀疑、困惑、焦虑、探究的心理状态。

这种心理状态使学生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生物科学是自然科学中的基础学科之一,与我们的现实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学生应该较容易提出问题,但是综观生物学教学的现状,我们会发现,多数学生还是习惯于接受现成答案,而不是主动提出问题。《全日制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中最突出的特点之一就是强调学生的主动学习,倡导探究性学习的理念,力图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所以教师首当其冲就要转变观念。改革原有的教学方式。

当然在教学过程中,也有个别学生会提出一些问题,由于有些问题可能和教学内容和进度不符,没有引起教师的足够重视,教师没做解答或三言两语地打发,没有给与这些提问题的同学以充分地肯定,打击了学生提问题的积极性。,忽视了对学生创造性的培养。

三、生物课问题意识的培养

1. 保护学生的问题意识。

好奇心是人的天性。好问,更是学生积极思维,富有创造力、想象力的表现。但是我们综观学生的成长经历,年龄越大,问题越少。小时侯没完没了的问为什么,这种原本的独创性随着年龄的增长也渐渐地被消失。大发明家爱迪生,小时候曾因为没完没了地问一些“简单”的问题,被师生讥讽为“笨蛋”、“傻瓜”,而被迫退学。但在他母亲的精心爱护和鼓励下,一步一步走向成功。可见保护学生“提问”的积极性多么重要。

2.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1)创设和谐的师生平等的氛围。有研究表明,只有在平和的气氛之中,人的思维才会处于最活跃的状态,更容易产生问题意识。教师要为学生创设一个愉悦、和谐、民主、宽松的人际环境,教师应该努力以自己对学生的良好情感去引发学生积极的情感反应,创设师生情感交融的氛围。使学生在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中产生探究新知的兴趣。

(2)创设能引发学生兴趣的问题情景。有人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才会有学习的动力。中学生正处于青少年成长时期,学习情绪容易波动,学习的持久性差,注意力很难长时间地集中,如果课堂上问题的情景能引发他们的兴趣引起他们的注意力,就能为创造教育的实施奠定基础。生物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在初中生物的教学中可以用实验来引起学生的兴趣。

现代教育学早已证明,学生学习知识不是一个简单的被动接受过程,而应该是一个主动参与、实践、比较、思索、发现的过程,只有真正对学习的内容感兴趣,才有可能产生“问题”意识,才能将知识、方法、过程、能力内化为自己所有。

现在信息来源较多,我们不仅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同时也要培养学生正确处理信息的能力。如上新陈代谢基本类型时,学生感知教材后,提出二十多个问题,我首先让学生对问题进行感知、描述,明确后,再由学生上台解答、反问、质疑,当一回小老师,在解决问题过程中讨论、深化,产生新的问题。当小老师讲到植物是自养型生物时,很多同学会质疑:菟丝子也是植物,它是不是自养型生物呢?猪笼草可以捕捉昆虫,消化昆虫,它从同化作用分析又该属于什么类型?猪笼草以光合作用为主嘛?人也能进行无氧呼吸,人是不是兼性生物呢?经过这样的思维碰撞,交流,每位同学都有自己的看法,教师再略加点拨,新知识更容易接受、掌握。

在教学中,教师应当为学生创设一个氛围,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使学生不能单纯利用已有的知识和习惯方法去解决,形成学生认识“冲突”,造成“愤悱”的心理状态,从而使学生饶有兴趣地去探究,寻找问题的答案。在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并非一朝一夕的功夫,笔者仅从自己的教学实践出发,肤浅地谈了自己的一点认识。恳请同行们的批评指正。

参考文献:

篇9

一、营造和谐氛围,使学生敢于创新

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能使学生思维活跃,能使学生敢想、敢说、敢问、敢于发表意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热爱、信任、尊重每位学生,满足学生的表现欲,巧妙应用激励性语言、动作、神态,当学生的想法明显不对或不够完善时,教师首先肯定他们的创新意识,使学生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维持创新的热情。

例如:教学“小数四则运算”时,教师为学生创设了“超市购物”的情境,变教师身份为“参与者”,与学生一起边游戏、边学习。在如此轻松、民主的氛围中,学生的思想就会无拘无束,有了自主思考的空间,为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作了心理和思想准备。

又如:教学“可能性”时,一位特级教师是这样把学生带入课堂的: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玩游戏吗?

生:喜欢。

师:你们玩过“石头、剪刀、布”的游戏吗?

生:玩过。

师:好,我们一起来玩这个游戏。

师:“一、二、三,石头、剪刀、布”。

生:学生随老师的口令一起做游戏。

师:赢老师的有哪些同学?输老师的有哪些同学呢?与老师平手的呢?

生:举手表示结果。

师:赢的同学不要骄傲,输的同学也不要灰心,我们一起再来玩两次,看看谁赢谁输。

生:学生随老师的口令做游戏。

师:在刚才玩游戏的过程中,你们觉得玩的结果有几种可能?哪三种可能?

生: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

师:像这样的内容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知识:“可能性”。

这样老师通过和学生一起玩游戏,把老师和学生放在平等的位置上,学生的思维又怎么会被封闭呢?这是在十分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中取得的一种独创性的效果。

二、激发学习兴趣,使学生乐于创新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在教学中采用以旧引新、沟通引趣、制造悬念等方法,实践证明,这些方法都能抓住学生的好奇心,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积极的态度参与学习过程,在参与的过程中产生可贵的“创造火花”。

例如:在教学“能被3整除数的特征”时,教师采用激趣引入,促进学生进入兴奋状态。教师对学生说:“现在我们来一个数字游戏,看谁能难住老师,只要你们任意说出一个自然数,老师就能立即判断出它能不能被3整除。”同学们争先恐后发言,都想难住老师。有的学生说出了很大的数,结果老师不但说得快,而且判断准,同学们感到非常惊奇,都很想知道老师快速判断的“窍门”,这样很快激发起学生强烈的探究兴趣,诱发了他们的创新激情,这时老师抓住契机,引入新课,在新课进行的过程中,学生始终以高昂的热情与教师和谐互动,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三、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善于创新

思维起源于问题,学生积极的思维往往是从疑问开始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利用教材内容,运用直观形象的材料,设计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对知识的好奇;要爱护和培养小学生的好奇心,引导他们勇于提出各种新的问题,这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起点。生疑是思维的开端,是创新的基础。大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此,在创设学习情境中,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有条理、有根据地思考问题。只有善于思考,才能深入地体会到数学的魅力,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唤醒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从而诱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当然,创设情境的方式多种多样,教师可采用小故事、谜语、寓言故事、音乐欣赏、游戏等形式。

四、鼓励求新立异,使学生勇于创新

求异是创新的前提,有求异,才会有创新。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学生求异思维的培养,引导学生对某一个问题,能够从不同的角度和侧面去观察、思考、想象,寻找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锻炼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独创性。

例如:简便计算。25×24,可以用25×4×6,也可以用25×8×3,还可以用(25×4)×(24÷4)……学生是有创新潜能的,他们喜欢标新立异,喜欢当众说出不同的见解。

篇10

从儿童的天性来讲,儿童对大自然有着天生的好奇心,他们“希望自己是一个探索者、研究者或发现者,希望通过自己的亲自实践去发现科学的真谛和大自然的奥秘”。老师要细心呵护儿童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因为“兴趣是人积极地认识或探索某种事物的心理倾向,这种心理倾向使人对某种事物给予优先注意”。一个人的成功也往往是在兴趣的驱动下,将注意力指向他所需要认识和探究的事物上的。老师在课上就要激发儿童的这种好奇心,鼓励他们多问几个为什么,通过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让学生自然想问。

一、动手操作,激趣,玩中生疑

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常常依靠动手操作来认识和理解世界,而他们所能认识和理解的也往往局限于他们自己可以动手操作的具体事物。孩子们天生爱动手,那就让他们动手去快乐地玩吧。

在研究《磁铁的性质》时,我先教他们做一个“爱照镜子的小熊猫”的小制作。孩子们很高兴,也很认真地完成了制作。他们通过制作发现:小熊猫被拉开镜子后,又马上“凑上”镜子照了起来。孩子们觉得这个制作既好玩又神奇:为什么小熊猫会自己“凑上去”呢?如果只放一块磁铁会怎样呢?……孩子们在一系列疑问中不知不觉地自行探究起磁铁的性质来。再如研究“声音是怎样产生的”这个问题时,学生们对面前的锣、鼓、竹条、皮筋小琴等材料很感兴趣,表现出迫不及待想探究的样子。这时,我就“借此东风”放手让他们摆弄这些发音器材。学生们在摆弄的过程中,发现这些材料会发出各种不同的声音,并由此想到一个问题:它们在发出声音时是否有相同之处呢?学生们在实践操作中,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手脑并用,积极思维,发挥潜能,促进了质疑能力的提高。

二、课件感染,身临其境,由此发问

现代教育技术能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用课件来模拟代替一些在实验室里无法完成的实验,或模拟一些自然现象,比起那些老师讲得唾沫四溅,学生听得云里雾里的教学来看,其效果是不言而喻的。同时,在这种教学中,学生的思维也会被大大地激活。

比如在学习《日食和月食》一课时,用课件模拟日食、月食发生的景象,学生如临其境,同时对这种景象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时老师就可以引导学生发问:日食和月食是怎样形成的?为什么难得有日食和月食的景象?再如讲授《卵石的形成》一课时,先通过课件模拟将学生带入实地考察的场景,向学生展示:河上游、中游、下游两岸的地形特点及河中岩石的大小、棱角的各异;河的沟壑纵横的群山和支离破碎的绝壁;咆哮奔腾的江河水夹杂的大大小小的石块随波逐流、互相摩擦碰撞。学生受到课件的感染后,老师提出如下问题分组讨论:“上、中、下游的岩石为什么会呈现不同的形态?”“卵石是从哪里来的?”“卵石是如何形成的?”在欣赏课件的过程中,学生被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所折服,于是他们积极思维、分析推理后,会提出很多有意义有价值的问题,并设计实验来验证想法,从而轻松地探究出了卵石形成的奥秘。

三、回归自然,反璞归真,自然质疑

我们来自大自然,对大自然既熟悉又陌生,在面对纷繁复杂的科学世界时会产生无限激情和盎然兴趣。我们不要把学生束缚在教室这个狭小的空间里,教室外才是孩子们学科学用科学大有作为的广阔天地。在大自然里有很多孩子们想研究的东西,在这些事物面前,孩子们会很自然地问出一连串的问题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