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设计美学观范文

时间:2023-11-22 18:02:3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当代设计美学观,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当代设计美学观

篇1

二、中国各门传统艺术(诗文、绘画、戏剧、音乐、书法、建筑等)不仅都有自己独特的体系,而且各门传统艺术之间,往往互相影响,甚至互相包含。“譬如在诗文、绘画中可以找到园林建筑艺术所给予的美感或园林建筑要求的美,而园林建筑艺术又受诗歌绘画的影响,具有诗情画意”。各门艺术既具有自身的美感独特性,又在审美观方面有许多相同之处和相通之处。这个特点使当代平面设计师可以在传统工艺产品的范围之外更加广泛地接触到中国传统美学观念的实质。例如,当代书籍装帧设计大师吕敬人先生在设计时,就常把传统建筑或传统服饰设计的审美观念融合到书籍装帧设计中,使作品具有一种超越平面的立体之美。

三、美学的理论形式之外,在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大量工艺产品之中,也体现出了丰富的美学思想。虽然自先秦诸子以来,造物的工艺就一直被归于“形而下”的范畴,但从先辈能工巧匠的高度技巧之中仍然表现出了他们的艺术构思和美的理想,正如马克思所说,他们是按照美的规律来创造的。古人强调“技进乎道”,从实际操作的高超技艺中可以归结出美的规律“道”。技艺的神化,进乎道,亦出乎道,道是技的立足根本,技是道的外在表现和激发因素。这种道与技的辩证关系,在当代实际上就是科学与艺术的辩证关系,而这种辩证关系也正被当代平面设计师所重视。当代高科技的飞速发展为平面设计师的创作提供了很大的空间。科学与艺术在作品中的完美体现,是当代平面设计师所追求的新的目标。

中国传统美学观,能带给当代平面设计师丰富的美学思想、多元的传统文化,并能够提供许多资料给予其新的启发。继承并发展一切优秀的文化传统,本身就是当代平面设计创新的前提。而脱出美学传统的物化表现,将传统美学的精神注入到设计师的头脑之中并与现代意识相结合,就更是一种当代设计理念的创新。因此,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国传统美学观,结合当代实际,科学地吸收传统,对中国当代平面设计师而言是尤为必要的。

参考文献:

[1]陈登原中国文化史[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

[2]赵明赵有田论中国文化的强大生命力[J].中州学刊1999

[3]张显清略论中国传统文化的整体观[N].光明日报1999(4)

[4]李泽厚美的历程[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7)

[5]佚名中国传统美学观念与设计审美思想[J].放眼看世界2006(4)

篇2

关键词:动画艺术 美学思想

在动画艺术创作中,中国的动画艺术家运用中国特有的美学思想及艺术元素(如国画和戏曲等),以独特的艺术魅力征服了世界的观众,为中国动画艺术史写下了辉煌的篇章,同时,中国动画也以其鲜明的民族性屹立在世界的东方。其中,中国传统美学思想的滋养使得中国动画具有了独特的人文内涵与美学品质。20世纪50年代中期出现了大批优秀的动画精品,如水墨动画《小蝌蚪找妈妈》《牧笛》;剪纸片《猪八戒吃西瓜》《鹬蚌相争》《草人》;动画片《渔童》《过猴山》《大闹天宫》《哪吒闹海》《三个和尚》等。

中国动画艺术的美学思想,是中国动画的精魂,它的形成对中国动画的发展影响极其深远。它不仅长期影响着国内动画的创作风格和创作方向,而且为世界动画艺术发展注入了生机,以至影响到了其他国家的动画创作。动画艺术中的美学思维是动画艺术创作和理论研究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涉及动画电影艺术创作的思想和方法,也涉及影视银幕设计造型运用的规则,对中外动画艺术中的最新表现形式、蕴藏内涵、美学背景及其流派纷呈做细致研究和深层挖掘,对我国动画艺术的发展和创新具有现实意义。

(一)着重动画艺术美学思想的研究。与电影文化研究领域、美术及艺术设计领域、音乐艺术领域和建筑设计领域相比,中外动画艺术创作尤其是相关理论的研究还较为薄弱,由于处在微弱的基础理论研究阶段,还没有引起动画艺术影视学者们足够的关注,尤其缺乏在哲学文化背景下的系统性研究,这说明动画影视艺术专业和行业还没有能够成熟深化到一定程度,需要学术上的进一步推动。

(二)动画艺术影视美术设计作为电影创作中重要的一部分,同时也是艺术形式的组成部分,其设计观念和美学思考也应是遵循艺术哲学思潮的,它与社会的经济文化和哲学思潮不可分割。特别是当代动画艺术短片中的设计美学和思维处于一个开放的领域,一些前卫的美术师和导演已经把新的思维和哲学带入到动画艺术设计中,在某种意义上,当代动画美术设计正在变成一种更具辐射性、内在性和观念性特征的视觉艺术,赋予当代动画艺术造型美学以独特的魅力。任何形式的艺术创造活动,都和时代的美学相对应和契合,而动画艺术设计美学的确立与发展,无疑与当代社会的思想、文化和经济的演进和发展密切相关。动画艺术作为一种艺术创作形式和活性的造型文本,是和时代的哲学思潮与艺术风格紧密联系的。

(三)从目前大的视觉艺术环境看,当代艺术的蓬勃发展为动画艺术影视美术设计的创新提供了丰富的滋养土壤,其所具有的时代性、综合性和前卫性使得当代动画艺术设计乃至当代动画创作可以吸收很多营养,能够获得不可预测的未来生命特征。关注当代艺术哲学的发展趋势,扩大视野去了解相关艺术与技术的实践和探索,站在兼容并包的角度和现时文化情境的高度来整合新的艺术经验,应是动画艺术研究者的时代使命和责任。

中国动画艺术的美学思想研究的方向,一方面直接面对当代的最新艺术设计和思潮,并把它作为对中外动画影视美术理论前沿动态的一种追踪描述;另一方面,就本文的选题意义和实用价值而言,旨在通过分析当代电影艺术表现、造型与叙事的关系,使其创作经验和思维对于现在或将来的动画美术创作实践有着借鉴作用。当代动画艺术的美学思想是多元共生、相辅相成的,因此,动画艺术所表现出的美学观也不是单一的,而是多种美学观的多元共生,它是以多种观念混合形式产生。

笔者认为,针对我国动画艺术的美术思想研究中出现的问题,有以下几种解决方式:1.选择具有代表性的中外经典动画影片,以及能够体现动画艺术中美学思想上具有典型特征和独特设计的影片做有针对性的个案分析。影片大多是早期动画作品中的经典片子;个别独异的片子选自欧洲动画艺术短片中一些先锋之作;筛选具有当代动画艺术美术设计新思想和新思维的代表性,同时这些影片大多是在各国际电影节尤其是奥斯卡获得美术设计方面奖项的影片。2.从理论分析和实践考察的双重视角进行分析。如从美学思维入手,对中外动画艺术中先锋设计的多元构架进行梳理分类、研究剖析,在本研究领域内具有全新的切入视角和分析框架。3.从理论高度研究动画艺术中美学思想与艺术设计、艺术表现的活性思维,突破一般性的总结概括分类,直接针对动画电影中美学思想与艺术设计和实践、思维方法,为银幕造型实践创新提供参考和指导。4.从美学的角度综合分析评价当代中外动画艺术美学上的多元化现象,体现理论型文章的思辨意识,并且始终用一种开放的当代观念和辩证态度进行论证。5.从广阔的视觉艺术视角和现时文化情境中关注中外动画艺术的美学思想,涉及当代艺术的众多领域和哲学流派,具有艺术美学普遍的一致性和跨学科的参考性。

在研究方法上,动画艺术专业属于美术、文学、音乐学和电影学的交叉方向,其以美术设计为主体,为动画的艺术语言和拍摄制作过程服务,本质上应归为艺术设计或艺术造型的一个分支。因此,运用研究艺术设计的方法来研究动画电影美术设计是较恰当的方法。

哲学介入艺术创作,艺术实践引证哲学,是艺术理论研究深度的核心标准之一。动画艺术是一种具有特殊目的的视觉艺术和造型艺术,遵循造型艺术的规律,参考当代造型理念、观念艺术的方法和当代哲学观念对其进行研究,应该能切入本质,探索出对新时期的动画艺术美学具有指导理论思考和创作实践的双重学术结果。

参考文献:

[1]聂欣如.类型电影[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1.

[2]特伟.美术电影创作访谈[C]. 美术电影创作研究,1984.

[3]王树忱,严定宪,徐景达.入海擒龙[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4年.

[4]孙立军,马华.影视动画影片分析[M].北京:中国宇航出版社,2002.

[5]罗伯特・麦基.故事――材质、结构、风格和银幕剧作的原理[M].周铁东,译.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1.

[6]尹岩.动画电影中的“中国学派”[J].当代电影,1988(6).

篇3

关键词:美学视角;博物馆建筑;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J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0475(2015)04-0092-02

随着社会经济和文化的不断发展,人们对博物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博物馆建筑是重要的公共建筑,为博物馆开展各项工作,实现社会功能提供了物质保障。新形势下,博物馆建筑在诸多方面满足了不同部门的需求,充分体现了博物馆建筑的美学内涵与价值。本文针对博物馆建筑的美学特征与发展进行解析和展望,对于展现当代博物馆建筑的美具有积极意义和切实价值。

一、 当代博物馆建筑美学界定

博物馆建筑是标志性极强的公共建筑,是指专门为博物馆进行各项展览工作,开展各项服务活动而设计修建的公共建筑,是用来收藏、保管、研究和陈列、展览有关古文物的重要场所。既可以是包括博物馆各项工作用房的一个综合体,也可以是包括陈列馆、库房等在内的多个建筑组成的一个建筑群。博物馆建筑与其他类型的建筑不同,具有特殊使用功能。

当代博物馆建筑作为一个独立的公共建筑类型,有更高更特殊的要求,是重要的美学载体,包含着深厚的美学内涵。当代博物馆建筑要具有美感,必须从人文因素出发,符合广大参观者的审美观念,充分考虑不同人群对欣赏美的要求,从而体现博物馆建筑的美学价值,充分展现出当代博物馆建筑完美的外部形象和内在空间。博物馆建筑是给参观者第一印象的事物,代表着一个区域、城市或民族的风土人情和文化特征,具有较高的地域性和艺术性,是一个区域文明发展程度的集中体现。当代博物馆建筑的美不仅体现在建筑的外部形象,更多的是体现在博物馆建筑完善的功能、建筑的寓意、合理的采光以及发展的空间等诸多方面。

二、当代博物馆建筑的美学价值

当代博物馆建筑具有造型独特、风格迥异、功能完善的特征,充分体现出广泛的美学内涵。当代博物馆建筑作为美的重要载体,是一件处处体现艺术特色的精品,散发着浓郁的文化气息和艺术魅力,给人们带来视觉上的冲击和感官上的享受,有着无可替代的美学价值。

(一)完善的功能

当代博物馆建筑功能完善,是一个集收藏、研究、展示、宣传、休闲、办公等于一体的场所,各区域都针对各自不同的用途,经过精妙的设计,发挥着各自强大的功能。在藏品区域重点考虑安全、温湿度等问题,针对藏品的特点设置合理的通道,满足藏品出入库和布展的需要。宣传区既要注意宣传内容的导向功能,又要考虑宣传对象的复杂性,制定了具有针对性的宣传策略。休闲区是当代博物馆建筑的重要功能区域,是为了满足人们休闲休息需要而设置的,要充分考虑博物馆的规模和人们的实际需要,注意与展区保持一定距离,以免影响参观者。

(二)独特的建筑寓意

当代博物馆建筑与其他建筑有着较大的区别,体现出独特的美,是一个城市的地标性建筑,体现出一个城市的地域、人文、历史等特征,有着深刻的文化内涵和寓意。当代博物馆建筑造型独特,风格迥异,但又能从实际需要出发,与周围建筑和谐统一,使建筑功能与实际需要完美结合,给人们带来美的享受。不同博物馆建筑的设计目的和背景不同,导致建筑寓意的独特性,这种独特的寓意能让参观者记忆深刻。

(三)科学合理的采光

博物馆的展品是通过视觉传递给广大参观者。因此,当代博物馆建筑特别注意运用科学的手段进行合理的采光照明,合理的采光能提高展览效果和观众的视觉效果。目前博物馆的采光主要有自然光、人工照明、自然光与人工照明相结合三种方式,充分运用自然光是博物馆建筑的重要任务,自然光既能更好的发挥光的作用,又能让展品得到有效的保护。当代博物馆大都采用透明玻璃屋顶和金属遮阳片相结合的顶棚设计方式,充分地利用自然光并配以先进的照明设施,让展厅光线充足,使参观者的心情愉悦。

(四)可持续发展的空间

可持续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客观需求。由于博物馆藏品和业务量的不断增加,当代博物馆建筑要适应发展的要求,满足可持续发展的空间。同时,社会的不断发展和人们需要不断增强,博物馆的服务功能也要不断增加和完善,这就为博物馆建筑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以满足人们需要为出发点,不断完善博物馆的各项服务,是当代博物馆建筑发展的方向。因此,当代博物馆设计建设时要用发展的眼光,不断更新服务观念,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为当代博物馆建筑提供更好的发展空间。

三、当代博物馆建筑的美学功能

博物馆作为一个服务大众,展示人类优秀文化成果的场所,在人们的生活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美观实用、造型独特、功能全面成为当代博物馆建筑发展的主流趋势,体现出当代博物馆建筑强大的美学功能。

(一)当代博物馆建筑能够表达博物馆展览的主题

当代博物馆建筑包含着浓厚的地域文化特色,处处体现出博物馆展览的主题内容,博物馆建筑成为展览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就要求博物馆建筑要与展览之间进行完美的融合。随着美学理念的不断发展,博物馆建筑能利用自身特征充分体现展览的文化内涵和理念,注重建筑空间带给参观者的体验,利用博物馆建筑无声的语言,将真实的感受通过视觉传达给了参观者,使参观者的精神和心灵受到强大震撼。

(二)当代博物馆建筑能够提升博物馆的功能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需要的不断提高,当代博物馆的功能也不断完善,从过去单一的展览、陈列、研究基本功能向教育宣传、休闲娱乐的服务性方向发展。博物馆已不仅仅是人们参观学习的地方,被赋予了新的内容,与其他机构连成整体,增加了一些娱乐,满足不同人群的需要,成为了提供各种文化活动和服务设施的综合体。

(三)当代博物馆建筑能够促进城市的发展

当代博物馆建筑作为建筑领域的代表作,具有独特的造型、迥异的风格及完善的功能,体现出较高的建筑的水平,并能与所在城市的建筑和谐呼应,成为城市建筑美景,呈现出强大的美学效应。随着博物馆建筑造型和功能的多元化发展,博物馆建筑成为一个城市标志性建筑,以独特的美吸引大量的参观者,带动旅游业,促进城市的发展。

四、基于美学视角下的当代博物馆建筑现状分析

当代博物馆建筑是为博物馆提供场所的公共建筑,蕴含着丰富的美学特征,具有强大的美学价值。随着博物馆建筑的日益繁荣,当代博物馆建筑中存在一些问题。

(一)当代博物馆建筑规模盲目追求大型化

当代博物馆建筑规模的盲目大型化,导致了博物馆建筑造价及日常维护费用增加,使博物馆的投资比例严重失调,影响博物馆的正常运行。博物馆建筑往往是一个城市的地标性建筑,需要与城市的文化环境相融合,大型化的博物馆建筑难以与城市文脉融合,容易出现二者不协调的现象,影响了博物馆建筑的美学效果。

(二)当代博物馆建筑风格单一,忽视功能要求

博物馆完善的功能是博物馆建筑的直接目的。当代一些博物馆建筑的风格单一,大都是西方古典式的复古主义风格,片面的追求符号式或直接模仿某建筑,忽视了所在城市的环境因素,没有充分考虑博物馆使用功能的需求,这样就造成博物馆建筑造型与功能相脱节,博物馆建筑风格与环境因素不协调,博物馆建筑布局与博物馆的陈列要求不符等诸多问题。

(三)当代博物馆建筑忽视参观者的活动

博物馆建筑主要用途是为广大观众参观提供公共场所。参观者是博物馆建筑需要考虑的主要因素,当代博物馆建筑要把建筑本身功能和广大参观者的需求有机结合。但是当代博物馆建筑过分关注陈列展品的设置,而忽视考虑参观者的主体因素,常常把参观者严格限制在一个规定的空间区域,忽视了参观者的活动。

五、基于美学视角下的当代博物馆建筑发展趋势

当代博物馆建筑的发展与博物馆的发展息息相关。随着社会经济和文化的不断发展,博物馆的功能与理念不断提升,促使当代博物馆建筑向多元化方向发展。

(一)当代博物馆建筑新的美学方向

随着人们素质和欣赏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历史文化知识水平也不断提高,对于当代博物馆建筑提出了更高、更多的要求,这就要求博物馆建筑改变传统的风格与造型,不断提升美学水平。在新美学观念的引领下,当代博物馆建筑运用新的美学思想和手法,在保证满足完善的功能前提下,合理采用新美学观念进行创作,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博物馆建筑的美学水平和艺术品位,使博物馆建筑与展示内容更加融合协调,符合当代博物馆建筑新的美学发展方向。

(二)当代博物馆建筑符合大众的审美需求

当代博物馆建筑要具有美感,就必须符合大众审美观念,充分考虑不同层次的人对美的需求,体现出博物馆建筑的美学价值。当代博物馆建筑要努力符合不同人群的审美要求,实现与当代大众审美观念的有机结合。同时,当代博物馆建筑应顺应美学发展潮流,努力塑造成为公众乐于主动参与,可以实现公众全方位提高与完善的公共活动场所。参观者去博物馆不仅能探寻到历史文明的印迹,欣赏到博物馆建筑美,更重要的是能享受到一种新的美学体验和交流的乐趣。

(三)当代博物馆建筑广泛运用艺术因素

博物馆建筑的艺术性是指建筑形态和环境空间所体验的美学观念。当代博物馆建筑能够充分体现出艺术性和文化价值,直接影响人们的审美观与价值观。广泛的运用艺术因素是当代博物馆建筑需要考虑的突出理念和重要因素。博物馆建筑具有特殊功能,对艺术因素的运用有非常高的要求,在当代博物馆建筑中广泛运用艺术性,能使博物馆建筑的空间形态更加多样化,提供令人震撼和多变的空间,实现与臧品展示的完美结合,营造激动人心的展览氛围。

总之,当代博物馆建筑本身就是一件艺术品,蕴含着重要的美学内容和美学价值。在博物馆功能日趋多样化的形势下,博物馆建筑多样化的造型和唯美风格使博物馆建筑的美学范畴不断扩大,成为时尚和美的代名词,成为精品艺术的代表作,承担着传播美学的重要使命。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美学室内设计审美环境艺术当代

室内设计是建筑设计的继续和深化,是完善空间、传播文化、创造美的艺术,是运用现代工艺、技术将美学理念、文化内涵和功能因素融入人性化室内空间环境的艺术。完美的室内设计产生于高度的现代文明,成功的室内设计同时创造着先进的文化。作为美学分支的艺术与技术美学是指导室内设计的重要学科之一,它是研究设计领域审美问题的一门新兴学科。

今天,人们已日益明晰地认识到被装修空间的布局、质感、色彩;家具的布置;设备的安装;通信等网络的建设不再是简单的组合、时尚的反映,而应提升到人性化和个性化的层面去实现文化、科技、环保和效率的有机结合。现代室内设计需要满足人们的生理、心理等要求,需要综合地处理人与环境、人际交往等多项关系,需要在为人服务的前提下,综合解决使用功能、经济效益、舒适美观、环境氛围等种种要求。现代美学理论在当代室内设计中发挥着指导性的作用。本文就此加以论述。

一、从形态学视角看室内设计中的美学要素

就本质而言,室内设计是将多种视觉的物质元素组合构成具有三维空间形态特征的造物活动,属造型艺术的范畴,然而与其它纯粹欣赏艺术形式不同的是,室内设计同时具有着实用的动能属性。从形态学的角度看,室内设计中的美学要素及内容任务主要分为一下几个方面:

(一)空间要素:空间合理化并给人们以美的感受是设计的基本任务,因此,设计者不能拘泥于过去形成的空间形象,要勇于探索发现时代技术与审美特点赋于空间的新形象。

(二)美学色彩要求:室内色彩除对视觉环境产生影响外,还直接影响人们的情绪、心理。科学的运用色彩有利于工作,有助于健康,应做到色彩处理得当,既能符合功能要求又能取得美的效果。室内色彩设计除了必须遵守一般的色彩规律外,还应随着时代审美观的变化而有所不同。

(三)美学装饰要素:室内整体空间中的柱子等建筑构件以及墙、顶等各界面,对其进行符合功能需要的装饰,是构成完美的室内环境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充分利用不同装饰材料的质地和丰富多变的装饰形式,可以获得千变万化和不同风格的室内艺术审美效果,同时亦能体现不同地域的历史文化特征。

以上美学要素虽有其相对独立的价值,却不能孤立对待,因为从形态学的角度分析,总体应大于所有个体的总和,仅仅依靠总体中的一部分不能解释总体。因此,室内设计整体审美价值的产生要凭籍各美学要素统一框架下的意义整合而获得。

在所有的与视觉有关的艺术设计中,形态学提供了基本的部件构成形式和把它们组合在一起的准则,当然其中也包括设计中依附于形式的各美学要素的组合法则。不仅如此,形态学理论还被应用在甄别艺术设计风格流派及研究艺术设计的特征等方面。具体到室内设计操作过程中,首先需要考虑的,就是如何把设计的个性从那种“压迫性的总体性”中解救出来,如何充分发展差异性和异质性。其实,这种把大叙述和小叙述对立起来,把总体性和差异性对立起来,把同一性和异质性对立起来,以非总体性、非中心的思维方式来审视、规范自我的创造的思维特征,不仅是建筑与室内设计领域,而且也是当代艺术与文化的重要特色之一。从实践来说,它也确实已经对当代室内设计创作带来了积极的富有成效的影响。

二、整体环境观念下的功能与审美意义表达

处于随社会变化而不断发展中的当代室内设计,或称室内环境设计,应确立整体环境的设计观念,这里的“环境”有两层含义:其一是指建筑实体围合形成的室内环境,它主要包括室内空间形态、视觉环境、空气质量环境、声光热等物理环境、心理环境等诸多要素;其二是指包括建筑外观在内的庭院、街道、广场乃至整个社区、城市、地区的自然和人文景观的大环境概念。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人因地理位置、气候条件、社会背景、生产力水平等因素,在不同时期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审美取向与理想精神,所有这一切经历史的积淀与传承而形成具有个性差异、丰富多彩的地域文化,它和地貌、物种、气候交织一起共同构成了这个地区的自然与文化景观。以人为中心的室内设计,不但要从功能上考虑符合人们生活方式和生存所需的各种实用要求,而且更应从心理方面进行基于不同文化背景下精神需求的人文关照,以及满足人们渴望亲近自然的愿望。室内设计作为文化的物化创造活动,其风格形式的表现应从大环境整体的高度,运用符号学的理论、方法,把室内环境视作一个符号系统,通过对设计元素在组合中的符号化处理,使能指与所指有效结合而具意指作用,充分运用设计形态符号的象征、隐喻功能,准确反映出室内设计的地域文化内涵和时代特色,以及表达审美情感、体现审美意义和价值。

室内设计的“里”,和室外大环境的“外”,具有相辅相成辩证统一的关系,作为大环境系列“链中一环”的室内设计,不可脱离开大环境中的自然、文化与社会特征、意义而孤芳自赏。正是为了更深入地做好室内环境设计,就愈加需要对环境整体综合因素有足够的了解和分析,着手于室内,但着眼于“室外”。当前室内设计还存在着相互类同、缺少创新和个性的情况,对环境整体缺乏必要的了解和研究,从而使设计缺失内涵而流于一般,设计构思局限封闭。

三、科学性与艺术性的审美结合

当代室内设计的另一个显著特点便是科学性与艺术性的审美结合。设计的科学性在带来空间环境功能的合理、舒适、高效、安全的同时,其结构、材料、工艺本身具有的技术美感与设计形式处理产生的艺术美感,共同形成了当代室内设计审美的一个重要特征。

在室内环境的创造中,现代美学要求室内设计不但高度重视艺术性,而且还高度重视科学性,及其相互的结合。从建筑和室内设计发展的历史来看,具有创新风格的兴起,总是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相适应。社会生活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价值观和审美观的改变,促使室内设计必须充分重视并积极运用当代科学技术的成果,包括新型的材料、结构构成和施工工艺,以及为创造良好声、光、热环境的设施设备。当代室内设计的科学性,除了在设计观念上需要进一步确立以外,在设计方法和表现手段等方面,也日益予以重视,设计者已开始认真的以科学的方法,分析和确定室内物理

和心理环境的优劣。另外,在设计表现方面,计算机技术进行设计和绘图的广泛普及应用,可使我们在初始设计阶段中便能运用其所提供的三维视觉技术去探测第四维效果。例如美籍华裔著名建筑大师贝聿铭先生,早在20世纪80年代来中国讲学时所展示的华盛顿艺术馆东馆室内透视的比较方案,就是以电子计算机绘制的,这些精确绘制的非直角的形体和空间关系,极为细致真实地表达了室内空间的视觉形象,并把新技术产生的视觉美感展现在我们面前。

针对当代建筑和室内设计中的高科技和高情感问题,室内设计在采用物质技术手段的同时,当高度重视并运用现代美学原理,将科学性与艺术性、生理要求与心理要求、物质因素与精神因素进行综合而全面的考量,从而创造出具有表现力和感染力的室内空间和形象、以及具有视觉愉悦感和文化内涵的室内环境,使生活在当代社会高科技、高节奏中的人们,在心理上、精神上得到平衡和满足。

综上所述,处于多学科交叉、渗透、融合、发展中的当代室内设计,离不开美学理论的参与和指导。理论必须是明白清楚的,它是学术和应用的重要工具。没有理论的指导,室内设计便缺乏组织基础且是脆弱的。同时,人类社会的发展,不论是物质技术的,还是精神文化的,都具有历史的延续性,当代室内设计应因地制宜地有效借助美学理论的指导作用,并紧跟时代和尊重历史,从整体环境的角度出发,采取具有民族特点、地域风格、充分考虑文化的延续和发展的设计手法,创造符合功能需要、且具文化内涵意义与审美价值的当代室内设计文化。

参考文献

[1]王世仁,理性与浪漫的交织:中国建筑美学论文集,百花文艺出版社,2005

篇5

一、当代服饰图案与传统服饰图案之间的风格差异

当代服饰图案与传统服饰图案在设计中,都需要具备一定的设计风格,需要设计者承担相关设计职责,无论在设计内容方面,还是设计艺术方面,都要体现出一定的审美价值,丰富艺术美感内涵。随着现代化科技水平的逐渐提升,服饰图案设计工艺也在不断发展,当代服饰图案设计人员可以转变传统的设计方式,打破其局限性,提升服饰图案设计工作可靠性,体现出当代与传统服饰图案设计之间的差异性。

第一,简洁与复杂差异性。目前,由于社会追求的生活形式为简洁明快,与传统复杂生活方式相比较,存在较多社会习惯的差异,这也体现在服饰图案设计中。在当代服饰图案设计中,相关设计者会利用整体服务方式对其进行设计,从服饰图案的整体中就可以体现出细节的简洁性。然而,在传统的服饰图案设计工作中,相关设计人员会利用精细的工艺处理繁琐的图案,可以彰显出人们的身份与地位,是封建宫廷社会背景中人们相互竞争的载体。由此可见,当前服饰图案与传统服饰图案之间存在较大的美学理念差异。

第二,抽象与写实之间的差异。在当代服饰图案设计过程中,部分图案都是利用几何等方式表达,与现实生活较为脱离,但是,在仔细观察中可以发现,现代化几何设计方式与实际生活产生紧密联系,具有个性化情感色彩。然而,传统的服饰图案设计者都是利用具体写实的方式对其进行设计,并且图案较为逼真,可以反映出传统社会中服饰图案设计表现力单一问题。

第三,张扬与内敛之间的差异。对于当代服饰图案而言,服饰的作用不仅可以满足其实用功能,还能凸显出现代化服饰设计个性,同时,服饰图案也是设计中重要组成部分,可以表现出服饰的风格,满足现代化消费者的张扬与个性需求。然而,传统社会思想较为含蓄,服饰图案中个性化较少,具有内敛的特征,图案不会很夸张。

二、当代服饰图案与传统服饰图案的美学理念差异分析

在二者之间的对比情况下可以发现,当代与传统服饰图案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异,主要因为图案设计元素不同,人们的生活水平不同,当代社会与传统社会对于物质生活与精神文化的追求有所差异,因此,当代与传统服饰图案之间的审美情况也存在较大的差异性特征,这也说明二者之间存在美学理念差异。

第一,在全面分析简洁与复杂差异的情况下,当代服饰图案与传统服饰图案之间存在较多美学理念的理解差异,现代化服饰图案设计者注重风格的塑造,可以设计出简单并且具备一定个性的图案,可以在设计中统一构建审美机制,提升美学理念的理解能力。然而,在传统服饰图案设计中,相关设计者的设计工艺较为滞后,在传统思想的影响之下,对于服饰图案的美学理念理解具有局限性特征,在堆砌图案的情况下,难以优化其设计体系。

第二,对于抽象性与写实性差异分析工作而言,当代服饰图案设计者在实际工作中,过于重视抽象艺术技术的应用,可以打破传统情感限制的局限性,丰富个性化服饰图案的设计内容,并提升现代化设计工艺技术的应用质量。而传统服饰图案设计过于重视现实生活,设计者所涉及的服饰图案与现实生活相互关联,过于重视图案的逼真性,可以体现出传统社会对于现实生活美好的追求。

第三,对于张扬与内敛差异分析而言,当代服饰图案设计可以体现出现代化个性张扬的特征,可以继承一些传统的图案,并且将二者之间的审美契合在一起,可以提升设计工作的可靠性,同时,现代化服饰图案设计可以有效提升图案设计价值,并将传统的服饰图案作为借鉴,丰富图案设计内涵,逐渐提升图案的视觉冲击力。然而,在传统服饰图案设计工作中,设计者只关注图案的和谐型,体现出传统社会的内敛与平和特征。

第四,对于二者之间的美学理念差异而言,设计者需要对其进行全面的分析,并利用现代化工作方式对二者进行融合,发挥现代化设计工艺作用。

三、当代与传统服饰图案美学理念差异的研究意义

在对二者之间的美学理念差异进行研究之后,相关服饰图案设计者可以根据美学理念差异,重新审视设计工作,并利用现代化美学技术对其进行处理,减少设计中存在的缺陷。同时,还能继承传统服饰图案设计工艺,满足现代化社会的个性需求,提升服饰图案设计工作质量。

篇6

[关键词]中国风格 当代设计 中国传统文化 设计师

中国古代设计思想中的传统美学源于礼乐传统的儒家美学,并在发展中逐渐与老庄、玄学、佛禅等美学思想相融合。虽然社会不断进步,但至今仍然影响着当代设计师的各种视觉想象与实践。如今,新技术、新观念以及国外的各种艺术思潮的涌入给中国的传统美学思想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因此,我们要正确认识和把握中国古代美学思想对当代设计的影响。

一、 正确认识中国的传统美学观念

要认识中国传统美学观念,一定要把握住中国美学历史发展的特点。台湾当代学者韦政通在其《中国文化概论》一书做了比较精确的概括。他认为中国文化重主体、道德心、道德文化;重直觉;重内心体验;圆而神;重文化之统,中国文化具有独创性、悠久性、包容性、统一性、保守性的特征。在中国历史上,自先秦诸子以来,到汉魏的王充、刘勰,再到清代的王夫之、叶燮,许多的哲学家同时又是美学家,在他们的著作中也存在了大量的美学思想。这些宝贵的思想遗产材料丰富,涉及范围广泛,值得现代设计师很好地学习。其次,中国各门传统艺术不但都有自己独特的体系,而且各门传统艺术之间,往往互相影响,甚至互相包含。各门艺术既具有自身的美感独特性,又在审美观方面有许多相同之处和相通之处。这个特点使设计师可以在传统工艺产品的范围之外更加广泛地接触到中国传统审美观念的实质。第三,美学的理论形式之外,在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大量工艺产品之中,也体现出了丰富的美学思想。虽然自先秦诸子以来,造物的工艺就一直被归于“形而下”的范畴,但从先辈能工巧匠的高度技巧之中仍然表现出了他们的艺术构思和美的理想,正如马克思所说,他们是按照美的规律来创造的。古人强调“技进乎道”,从实际操作的高超技艺中可以归结出美的规律“道”。技艺的神化,进乎道,亦出乎道,道是技的立足根本,技是道的外在表现和激发因素。这种道与技的辨证关系,应该为现代设计师所把握。

二、 中国的传统美学观念对现代设计的影响

1、 中国文化传统影响设计的原则

以中国文化为基础的广告招贴,其创作构思强调一个“意”字,融入许多儒家、道家思想、老庄哲学在其中。以中国最早的广告招贴为例,宋朝时,济南刘家针铺的印刷广告,中间为白兔抱铁杵捣药的插图,左右两边分别写着“认门前白”,“兔儿为记”,上方有“济南刘家工夫针铺”,这则招贴,既运用了中国传统绘画技巧——白描的手法,同时也充分展现了传统的儒家思想语言的魅力,尤以“认门前白”“,兔儿为记”的广告语言极为充分地表达了浓浓的中国传统风韵。即便在21世纪的今天,这样的语言和构图也会在普通大众的心理上产生共鸣。

2、 中国风格的色彩处理影响设计的构成

传统美术对自然色彩的拟人化,像“绿肥红瘦”、“怡红快绿”、“伤心碧”、“塞烟翠”、“青欲滴”、“绿生凉”,这些古诗人笔下的色彩感觉运用在设计上,都会在人们的心理上产生强烈的震撼。另外,由于色彩的联想是人们在具体的生活中形成的,适当将不同意义的色彩转换,通过广告招贴展现出来,也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此外,远古的铜器纹样、画像石、篆刻、民间剪纸等等传统艺术,都对现代设计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3、 设计无时无处不受文化传统的影响

传统影响设计师和受众的思维方式、影响设计的形式体系以及设计的评价标准,尽管有些现代设计师,尤其是那些前卫的设计师,总是声称要抛弃任何传统,认为自己的作品是“无传统”的,但实际情况不可能如此。从材料、工具、语言、表现手法等方面的显性传统到对设计认识的文化心态、思维方式、审美观点等隐性传统,影响着每一个设计师。

三、 中国传统美学的传承与表现

中国的设计界应该重视传统继承的问题。举例来说,国人欣赏具有“高雅”、“雅致”格调的物品,实际上是受传统老庄美学宣传的“恬静淡泊”的美的影响。那么设计师在处理这一类格调的设计时,必须遵循老庄的“大象无形”、“大音希声”的创作之道,否则是不可能让受众感觉到相应的审美意象的。中国古典美学中的整体意识、生态意识、人文导向、雅俗观、多元论倾向等等,都对现代设计有着很好的启示作用。继承并发展一切优秀的文化传统,是设计创新的前提。而脱出美学传统的物化表现,将美学传统的精神注入到设计师的头脑里并与现代意识相结合,其本身就是一种设计理念的创新。

中国风格可以分为三种型态,也是三种气质的表现:

1、表现“敦厚稳重,端庄气派”的感觉。其渊源来源于中国远古的青铜时代,在“礼”的旗号下,中国祖先开始了具有浓郁宗教性质的巫史文化,器物的美学风格从轻盈的陶器走向沉重神秘的青铜时代。

2、表现为“潇洒飘逸,含蓄优雅”的气质。魏晋时期人的觉醒在哲学和美学领域表现尤为突出,虚无本体成了首要课题,潇洒飘逸和含蓄优雅造就了一批优秀的文人学者和画家。

3、表现“纯朴古拙”的味道,追求“反扑归真”的理想。

以上三种都是中国传统风格表现出的不同形态。此外在某些时段,中国人还喜欢一种热闹、丰富、欣欣向荣、喜气洋洋的气氛,如过年过节或喜庆时候的布置。

中国文化的魅力或许会在大多数人厌倦了西方那种模式化之后大放异彩,但是不可否认,西方的艺术侵略的模式成熟度比我们强,二战以后,超现实主义、表现主义、写实主义、立体主义、波普艺术等各种艺术新流派与新风格,各显风采,从欧洲、美国到日本,众多绘画与设计流派为设计的发展留下了自己的痕迹,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包括我们现在见到的新城市建筑风格、街心花园之类的,都有很多参照物可以借鉴,而这种借鉴为大多数人所接受。

现在中国到处都是混合型设计,也就是说中国设计师去学习欧美思想然后所设计出来的东西,不论是建筑、音乐、服饰,都显得很漂浮。这是因为没有传统作为基础的原因。中国设计如想在世界上一枝独秀就必须重新找回自己的传统文化,事实上中国有很多特色都是因为坚持自己的文化才能走到现在,才能为世界各地的人所认可,比如中国戏剧,那种夸张的脸谱、那种唱腔、那种服饰无不成为外国人心中的中国风格。

结语

当代设计师作为现代设计中一粒棋子,应当以弘扬传统文化、承先启后为己任,我们处于现代社会中,如提供一点潇洒飘逸或敦厚朴实的气质,来充实和提升自己的精神生活和艺术文化水平,那才是真正发挥了设计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李建立:《广告文化学》[M],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 1998年

[2]李砚祖:《视觉传达设计的历史与美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0年

[3] 王伯敏·中国美术通史(第四编)[M]·山东教育出版社 1987年

[4] 《永恒艺术魅力探寻—中西绘画鉴赏比较》,李新生著 文化艺术出版社,2008年

篇7

【关键词】美学;室内设计;艺术

人们越来越清楚装饰空间的布局,纹理,颜色,家具布局,设备安装,通讯网络建设不再是简单结合的时尚体现,而应该升级到个性化和个性化实现文化,技术,h境和效率的有机整合。现代室内设计需要满足人们的身体,心理和其他需求,需要全面处理人与环境,人际关系和许多其他关系,在人性化服务的需要的前提下,综合运用功能,经济,舒适和美丽的环境各种要求。现代美学理论在当代室内设计中起着指导作用。

1 从形态学视角看室内设计中的美学要素

室内设计由各种不同的视觉元素和三维空间,这是一种造型艺术,而其他纯粹的艺术形式是不同的,室内设计的实际动能表现创意的活动。从形态上看,室内设计美学元素和任务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1 空间元素

空间合理化和赋权人们感觉美国是设计的基本任务,设计师不能坚持过去形成的空间形象,探索空间的时空技术和美学特征给了一个新的画面。

1.2 美学装饰要素

内部柱子等建筑构件在整体空间,以及墙壁,屋顶等界面,满足装修的功能要求,构成室内室内室内环境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充分利用不同的装饰材料,纹理和各种装饰形式,可以获得内部不断变化的艺术美学效果,也反映了该地区不同的历史和文化特点。

1.3 美学颜色要求

室内色彩除对环境的视觉冲击力,而且对人的情绪有直接影响,心理上的。科学色彩的运用,有利于工作,有助于健康,颜色处理以满足功能要求也可以达到美国的效果。除了室内色彩设计必须符合一般的颜色规律,还要与时代的美学变化。

审美元素,虽然相对独立的价值,不能孤立地对待,从形态上看,整体应该比所有个体的总和,整体的整体部分无法解释。因此,室内设计的整体美学价值,导致整合框架的美学元素的整合。在所有艺术相关设计中,形式提供形式的基本组件并将它们放在一起,包括连接到规则组合的美学元素的设计。形态理论也用于识别艺术和设计的类型,并研究艺术设计的特点。室内设计过程中,首先是如何在救援设计的“总压迫”个性化,差异性和异质性的充分发展。其实,这个大叙事,小叙事相互矛盾的,对立的整体性质和差异,反对派身份和异质性,非全面,非中心的思维方式思维和调整自我创造的思维特性,只有现场的建筑和室内设计,也是当代艺术和文化的重要特征之一。从实际情况来看,这也创造了一个现代的室内设计带来的积极和丰硕的成果。

2 整体语境的功能和美学意义的表达概念

在社会变革和当代室内设计或室内设计发展的背景下,应建立环境的总体设计概念。“环境”是指建筑物实体的周围环境,包括室内空间的形状,视觉环境,空气质量的环境中,声,光,热等物理环境,心理环境等诸多因素的形成;包括建筑物的外观,包括园林,广场,乃至整个社会,城市与自然,人文景观理念的区域。一面水和土壤支撑一个人,一个是由于地理位置,气候条件,社会背景,生产力等因素在不同时间形成自己独特的生活方式,价值观,美学取向和理想,所有这一切历史积累和继承与个体形成的差异,丰富多样的区域文化,景观,物种,气候,交织一起构成该地区的自然和人文景观。以人为本的内饰设计不仅从功能上的考虑,以满足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各种实际需要生存,而且从心理方面的文化需求出发,根据人们对不同文化需求的需要,满足人们的欲望以接近自然的欲望。作为文化的物化创作活动,室内设计应被视为一个象征性的系统,从整个环境的高度,使用符号学理论和方法。设计符号的符号和隐喻功能被完全用于反映区域文化内涵和室内设计的时间特征,以及通过符号处理的方式表达美学情感和反映美学的意义和价值设计元素的组合。

3 科学与艺术美学的结合

室内设计的一个重要特点是科学和艺术的结合。该设计的科学性,使空间环境功能合理,舒适,高效,安全。与此同时,它的结构,材料和技术与艺术美和艺术美,形成了当代室内设计美学的重要特征。

篇8

【关键词】当代建筑;审美;大众文化

引言

建筑诞生的时候就和美产生了联系,建筑的审美也应运而生。作为一名建筑师、在对建筑进行设计和评价的时候,都和图像审美产生密切联系。建筑业里存在的形式主义几乎把所有的理想和信条都转化成了一种审美趣味。建筑美学追求总体性、理性和线性等,所以这种美学标准都有着明确的理性目的,要求审美符合逻辑,,关注高雅的审美情趣。现如今关于建筑形式的审美已经逐渐和大众生活融为一体,导致了新型建筑美学特征的出现,完成了由客观性向协同性,由绝对性向相对性,由必然性向随机性,由真理性向反讽性的转变。

1多元差异性

我国市场经济完成了从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转变的任务。曾经的精英阶层控制话语权的模式已经被多元化的大众主体交流所取代,文化的多元性取代了文化的统一性。大众文化逐渐从边缘走向了中心,这引发了建筑审美的多元化标准,在现代社会中,与众不同已经成为了一种主流美。

1.1异域形式的流行

如今建筑形式多元化美学的一个突出特征就是西方的建筑形式进军中国并大范围流行开来。我国建筑形式及形式理念广泛受到了一些著名西方建筑大师的影响。西方强势文化话语霸权笔者暂且不表,首先反映出的是差异性审美在大众范围流行开来的结果,人们希望体验不同的文化和不同生活。与此同时,对于差异美学的追求,也伴随着异域文化本土化的过程。中国本土建筑设计师也参与了许多带有异国符号的建筑设计工作。文化对一个人的成长和影响是非常深远的,建筑师在建筑形式的设计过程中,无论有意识还是下意识,都会在本国文化的基础上进行设计;大众的审美同样也会以本国文化为参照。建筑师和大众对另类美感的认识和再现也会有意识、无意识地受到文化身份的影响。

西方建筑形式在中国的流行,可以说既不归功于西方文化、也不能完全说是本土文化的影响,它是一种全新的异化后的另类美学。这种审美类型不但能够引申外来文化,还可以反思自我认同,完成自我和他者的和谐统一。

1.2个性表达的追求

由于异化时尚价值观的冲击,大众对个性的表达和追求也越来越重视。风向标般的明星建筑师们拼尽全力奇思妙想,试图通过设计出意想不到的建筑形式来彰显独特的美学趣味。当代中国都市大众的一个生活方式就是通过符号表达自我。因此笔者认为建筑形式可以像另类时装一样出位的同时,又被大众所接受。各种奇异的建筑形式都将出现在大众的审美范围之内。另外使用者也介入到建筑活动中,从材料选择、色彩选择到外观造型都体现着业主的个性色彩,建筑形式被要求符合个体使用者的复杂的需求和审美趣味。换句话说,今天多元化的审美景观是由建筑师、业主以及大众对建筑形式共同的个性追求造成的。

2强调边缘化

我国自古有“丝不如竹,竹不如肉”的名句,中华文化强调人工声响不如自然的声响动听,但是自然的声响又不如人的嗓音悦耳。这一美学命题包含了崇尚天然和真实的内核意义。真、善、美一直都占据着传统美学审美的中心地位,假、丑、恶被严格排除在中心之外,与审美没有丝毫的联系。而真善美的美好表达的只能针对非物质的问题,丑或平庸却涉足了现实物质,踏足了物质的不定性表达领域。所以,由于建筑市场的日渐成熟,一直属于审美边缘的假恶丑概念却被纳入到了美学的范围内,在如今的大众文化中美和丑都具有着自身的审美价值。

在当代,建筑形式的终极目标不再是永恒的美,美在建筑话语中失去了霸权。人们对待审美的看法越来越宏大,在这个过程中扩大了审美的范围,认为只要是能够吸引大众目光的,都可以算在美学之内,现如今大部分的建筑形式不仅包含着美同时也包含着丑,既包含了稳定又包含了非稳定,不但包含了秩序同时也包含了混乱,同时容纳了真实和非真实。人们也开始重视偶然性或随机性的审美价值,笔者不认为这是反抗传统美学,相反的,这是对丰富多彩的生活本身的尊重和反省。

3反整体性和宏大叙事

审美标准的转变历史往往都是由一种整体性叙事话语代替了另一种,而每一次建筑变革都试图起建立一种包含中心意义的整体观念体系。这仅仅是令一种中心取代另一种中心,从一种整体性进入另一种整体性的美学革命。由此可见,建筑形式历史美学往往都在追求和表达着终极理想。笔者在上文已经谈过,由于大众文化的广泛传播,建筑的审美标准逐渐走向了多元化和异域化,曾经很多处在边缘的美学价值开始纷纷受到了关注和重视。这大大冲击了正统宏大叙事与整体性的美学体系的地位和影响力。

在如今的都市建筑里,不存在任何一类建筑形式可以被称为正统或主流;不存在能够规范一切、限制一切的形式审美原则;绝对权威且全面的建筑大师也不复存在。一种“众声喧哗”的状态出现在了建筑形式审美中。对称、和谐与整体法则不再是建筑师的设计主题。建筑形式走入建筑市场,褪去了曾经神圣的艺术外衣,转变成了引起感官娱乐的一种商品。因此审美客体的感受开始受到建筑设计师的关注和重视。整体化与宏大叙事在建筑形式里被剔除,这恰恰也反映出了社会和大众生活的多样性、复杂性、差异性。

4反深度,重视平面化

当代美学的深度也因传媒模式与审美对象的仿真化而逐渐被抹平。能够在大众文化中起核心的作用的是传媒所造制出的影像,它的无所不在把大众推向了一个全新的仿真世界社会。仿真世界作为一个无穷无尽的互相摹仿的仿真系列,它不仅让人们失去了感知具体现实的能力;同时也拓宽了人们的精神空间,丰富了人的信息量,完成了大众生活表面化、舒适化、轻松化的转变。

在当代,建筑形式已经逐渐成为了一种符号。建筑形式的生产就是对大众的生活进行剪辑和加工后使其符号化,可以真实更可以夸张、可以客观也可以主观,最后将这种符号当作商品在市场上进行出售。各种建筑形式符号在大众文化中应当变为时尚,这是为了满足大众心理、情感和思想的需要,再进行传播和流行,瓦解掉文化的排外堡垒,消解高雅文化与大众文化之间的障碍和符号等级,高雅与通俗、精英与凡俗的界限也不复存在。一个在符号泛滥但意义匮乏时代的建筑师,他整理符号和设计建筑形式的能力一定会不断得到提升,然而却会在众多的符号中迷失自我,找不到它们代表的意义。把一个时代或地域的建筑符号进行简化是建筑师的工作责任,他们简化了这一系统内丰富的能指和所指以及它们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即时的、新鲜的、流行的才符合开发商、业主及市民的愿望。在当代社会,传统的常规物质手段逐渐被非物质化因素取代。目前建筑形式的审美判断已经抛弃了深度,走向了浅薄化和表面化。

5结语

在包容的大众文化中,建筑的美学范围在不断扩大,这必将给当代建筑学注入新的活力;可是大众文化因为自身的特点也带有很多的弊端,这会给建筑的美学判断带来许多负面影响。

当代建筑师必须面对大众文化,究竟是积极领引大众,还是消极的进行随波逐流,这和每一个建筑师的职业素养和操守有关系。笔者认为建筑师在面对大众的审美趋向时并不能一味迎合,而是要通过专业素质来提升我国大众的建筑审美水平,建造良好的居住环境,这是他们的使命所在。

参考文献:

篇9

关键词:后现代主义;建筑特征;思想精髓

中图分类号:J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12-0200-01

伴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从最原始的审美风格不断向前发展着,当一种风格适合了大多数人的审美要求,它必然照就人们形成新的审美情趣,于是这个世界上又诞生了一个新的审美标准――后现代主义。

一、后现代主义概念

真正的建筑美学新风是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开始酝酿并于六、七十年代开始劲吹的、经过“二战”结束后的头几年的探索,到现代主义后期,无论是建筑实践还是建筑理论,都在酝酿着对原有审美理想和审美标准的超越“这种超越最典划的实例便是”1955年落成的由勒・柯布西耶设计创作的朗香教堂门这与他的二十年代《走向新建筑》的理论主张迥异其趣,甚至背道而驰正如吴焕加教授所指出的,“勒・柯布西耶二战之后建筑风格上的变化正是表现了一种新的美学观念,新的艺术价值观。概括地说,可以认为勒氏从当年的崇尚机器美学转而赞赏手工劳作之美;从显示现代化派头转而追求古风和原始情调;从主张清晰表达转而爱好浑沌模糊,从理性主导转向非理性主导这些显然是十分重大的风格变化、美学观念的变化和艺术价值观的变化”。

二、后现代主义的建筑特征

对于什么是后现代主义,什么是后现代主义建筑的主要特征,人们并无一致的理解。美国建筑师斯特恩提出后现代主义建筑有三个特征:采用装饰;具有象征性或隐喻性;与现有环境融合。

1976年,在美国俄亥俄州建成的奥柏林学院爱伦美术馆扩建部分与旧馆相连,墙面的颜色、图案与原有建筑有所呼应。在一处转角上,孤立地安置着一根木制的 、变了形的爱奥尼式柱子,短粗矮胖,滑稽可笑,得到一个绰号叫“米老鼠爱奥尼”。这一处理体现着文丘里提倡的手法:它是一个片段、一种装饰、一个象征,也是“通过非传统的方式组合传统部件”的例子。

三、后现代主义的理论观点

当代西方建筑审美的变异,受到信息社会极其社会价值观念的影响是十分显著的,特别是在商业高度发达、竞争极为激烈的商品化社会,企业要立于不败之地,不仅要努力提高产品质量,降低成本,同时还要挖空心思使产品造型独特,以刺激人们的购买欲。这不仅导致了审美观念的嬗变,同时也必然影响到建筑。在资本主义条件下,无论是建筑本身仰或建筑设计,都毫无例外地成为商品。因此,在这种价值规律影响下,后现代主义建筑风格便应运而生了。

关于现代主义建筑的理论观点,吴焕加先生曾概括出五个主要方面:

(1)强调建筑随时代而发展变化,现代建筑要同社会的条件与需要相适应

(2)号召建筑师要重视建筑物的实用功能,关心有关的社会和经济问题

(3)主张在建筑设计和建筑艺术创作中发挥现代材料、结构和新技术的特质

(4)主张坚决抛开历史的建筑风格和样式的束缚,按照今日的建筑逻辑,灵活自由地进行创造性的设计与创作

(5)主张建筑师借鉴现代造型艺术和技术美学的成就,创造工业时代的建筑新风格,结合现代主义时期建筑创作实例,通过对现代主义建筑许多代表人物的理论主张的分析,我们可深刻地感受到现代主义建筑所刻留的工业化社会的时代烙印、工业化发展时期,人们追求的是技术革新和提高生产效益。

四、后现代主义中的美学研究

后现代建筑的美感,首先是在色彩。色彩本身就是具有非常强烈的表现欲望的,它是建筑最直接、明了的表现手段给人最强烈的视觉冲击。产品的包装、工业产品、广告宣传、电视节目都带有非常强烈的欲望色彩,为了迎合消费者,建筑也带着丰富多样的色彩,色彩大胆、夸张,五颜六色的建筑到处可见了,而且打破了传统的建筑用色。

后现代主义建筑思潮对现代主义建筑美学的极力反叛标志着当代西方建筑美学的开始。后现代主义建筑思潮声名雀起之日,正是解构主义建筑美学粉墨登场之时,与解构主义建筑对后现代主义建筑的否弃相伴,新现代主义美学和高技派美学又从现代主义美学中发掘出新的价值和意义。它既显示出当代西方美学的批判精神和超越精神,又反映了当代西方建筑美学在开掘建筑审美意义上的巨大贡献和努力,是值得肯定和永远珍视的。

篇10

大文化体系下的艺术当代性

艺术当代性的最大价值是影响人们生活的表达和形态。一位艺术家曾说过――最好的当代艺术是生活用品。从整个人类发展史上来讲,艺术与生活无边界。历史留存下来的绝大部分都是生活器物、生产器物,即使有祭祀的精神性物品,也是来自于生活本身种精神追求,使器物表现出更高的艺术呈现。真正的艺术哲学就是“日用即道,经世致用,天人合一”,生活中的日用器物,所有的载体、所有的方式,都被加诸有艺术品位的生活方式。

服装、首饰、家居。灯具到衣食住行各个方面,每一个物品并非仅仅是工业化的标准产品,而都应成为人们生活美学的某个组成部分和生活精神的载体,使用性和艺术性本来就互相结合,被提升为艺术品的新元素。而所有当代艺术,就艺术最后的呈现面貌,应全部来自于空间,来自环境的载体。

例如土陶,在过去是生活用品,现在收藏在博物馆里是文物,收藏在家中是艺术品。包括各种的青铜器、漆器、织绣等,都是一种艺术表达。当代艺术有一定的独特精神追求,单纯强调距离生活越远的物品才具有艺术价值,只能说明现在的生活美学与艺术品位品位有偏差,迫使艺术不能距离生活太近,这是对当代艺术的误读。

所谓为生活而服务的艺术,带有功利性政治化色彩,艺术品位自然降低。所以有些艺术家会暂时脱离生活,排除掉生活和其他的干扰,力求艺术变得更加纯粹、具有精神追求同时更加具有批判精神。但这不应是长久追求的更具有精神价值与人类批判精神的艺术表达。

当艺术开始“衍生”

目前国际上的很多文创产品,以及艺术衍生品定义非常宽泛,是能从各个文化来源上寻找出源头,并能够转化为价值。从某种意义上来看,我们推出的不仅仅是那种将当代艺术符号以某些形式呈现在杯子、T恤等载体上的艺术衍生品,那是当代艺术进入生活的表面符号化。真正推崇的应该是让艺术美学精神、创意品质与价值渗透到各个生活用品,使其提升为艺术生活品,或者是生活艺术品。更多的是应该从历史传统、当代艺术和文化生活资源中选取能够和现代生活相匹配的,有趣味,有格调的元素与美学内质,将它们作为艺术衍生品的首选。

艺术进入生活,是当代艺术的一个方向,不是所有的经营化才是当代艺术。能够改变生活的艺术,才是最高端的。最具有思想性、哲学性的艺术。仅仅只能够改变人。生活,艺术家本人、某艺术形态,甚至表达某种独特的艺术批判思想,只是小艺术,是圈子文化,自行生成的收藏体系,拍卖体系,只是在圈子这个流通范围中进行,距离生活甚远。而真正的大艺术是改变社会的艺术。

梵高之所以能够影响世界,他的一幅“向日葵”在全球复制上亿张,人们从作品的复制品里中可以感受到在那个陈旧封闭的年代,梵高带给人们更加自由、更加阳光的艺术精神与艺术美学,从某种意义上看,这种精神追求就是艺术衍生品,“向日葵”衍生出来的不仅是产品,更是改变生活的态度。毕加索除了绘画,还创作了很多的陶瓷,可以挂在墙上作为艺术品,在需要时也能够转化成生活用品,而用车座和车把做成牛头的艺术装置,是艺术化一种更广泛的表达。

而有些艺术家由于想要保持所谓纯粹化的艺术,对于衍生品还未接受。这是将艺术与自我脱离的一种表现,好像这样才能显示出自己纯精神性的价值,时间将证明这并非是不适合的。真正的艺术家,如果他的精神有真正的艺术思想追求,能够创作出有思想品位与美学价值的艺术品,不是某种单一符号,就很可能会影响建筑、服装等各个方面,自然是与生活脱离不开的。

在艺术品中的技术化语言使得各种各样的艺术都有转化的可能性,艺术作品本身进入生活空间、商业空间与城市空间,让整个社会变得更具有文化性。艺术创造所有的空间和环境予人是一种享受,可以在任何空问中感受那种美学气质。

为生活而生的艺术民主化

为民生而艺术,为生活而艺术恰恰最具有当代性、民主性,这能够让更多人享用艺术,从而让更多人活得有尊严、活得有文化感、活得有美学品位,这是一种最大的艺术民主观。真正让各种阶层、各类人群享受艺术品的生活美学价值,能够让艺术品走进千家万户,而不仅是艺术收藏金厍。艺术和设计民主化的方向是当代性的体现,工业革命早期,德意志制造联盟创始人彼得斯认为设计进入工业化以后,人类的设计智慧通过批量化的产品让更多人享用,由此产生了设计的民主性。将优质的产品不仅仅用于上层贵族阶级,普通民众也可以享受到。但同时如何让人们的生活变得高品位,重美学,具有当代艺术性,恰恰让人们学会了适度的一种生活方式。

目前在文化产业中,有一些并不值得提倡的案例,看似也是在传播艺术,但从一开始就是用违反版权的方式,以仿制的态度来做艺术。尽管一时的艺术山寨带来了一定的“繁荣”,带给艺术生态环境的破坏性却更大。社会对于艺术价值的尊重,不是从精神上尊重,是要从物质上去尊重。

我们倡导艺术要有价值,艺术确实值得尊重,就要给艺术家一定的地位,艺术家和设计师一样,都是通过创意智慧与精神思想提升和创造价值的。这部分成本需要由购买者支付,这样能够鼓励艺术者和创意者带来更多的生活美学和精神追求让消费者享有,鼓励消费者真正去购买具有原创价值的的艺术品。具有原创价值并不一定都是原画,还有由艺术家来授权进行衍生的方式。

以故宫为例,在艺术进入生活化的体系中走在了领先位置,再过五年、十年,中国来自于传统文化资源转化的艺术品进入生活的,占比会越来越大。让中国文化走出国门,一定是通过生活产品进行输出。现在很多国际上艺术家都如此,最典型的如日本品牌三宅一生,从服装到包包,所有的当代艺术品都被直接消费,已经进入生活。而日本艺术家草间弥生,她的艺术品介入商业生活体系之中,艺术化表达改变了人们对艺术固有模式的看法。

所有的艺术门类本没有边界,跨界只是人为定义而成,戏剧、音乐、电影、绘画、雕塑等,只是不同的艺术载体和表达方式。国家提倡的文化产业是一个大文化产业,如伺让农业、制造业、交通业,装备业、体育业变得有文化,这是一种大文化观,大设计也是同理,将创意设计文化和美学品类,改变影响所有的相关产业。

因此不能单纯只有被标榜艺术家的人才能创造艺术衍生品,人人都是艺术家。如民间手工艺人制出的产品有工匠精神,有品质追求,有手工温度,本身就是艺术家。将生活中的琐碎做得精致,就是艺术。

当经济增长缓慢时,艺术收藏市场容易出现了一定的问题,恰是让艺术进入生活,提升生活品质的好机会。如何让普通的生活变得有文化、有美学、有艺术,是“艺术进万家”、艺术生活化的方向。

艺术版权与投资

“IP”实际上是人类所有文化艺术知识的版权,所有的创造都应该有IP。生活中所有的创意都应有IP只不过这些IP在过去并没有被资本重视。现在之所以强化IP概念,是因为过去太不重视艺术版权和知识产权,人们习惯于去抄袭,山寨。

艺术品版权授权与投资模式,根本目的是要进行艺术对于生活的改变和提升。如何通过授权或版权交易的方式,使其更多的为生活所用。首要问题就是为艺术进行确权,同时让确权的价值被资本所肯定,被消费者所认可。以爱马仕丝巾为例,就是艺术转化为生活商品授权渠道的典型方式。让工业化制造体系产生资本多样化,对艺术设计来讲是工匠精神,进行柔性化生产,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可以按照每一个人的需要定制艺术化的品质产品。

如何让更多的艺术家创造出艺术品,包括设计的产品使产业资本认可,不仅是选择购买原作收藏,最重要的是需要在未来搭建艺术设计版权经济服务体系,如同画廊经纪一样。诞生出一种新的艺术经纪服务体系让艺术作品授权生产企业,让更多消费者购买版权,让更多人享有具有生活格调的艺术品。

至于艺术版权运作体系与流程,许多环节都会有缺节或短板,在服务流程上需要有第三方公共服务机构如画廊、拍卖公司共同参与。同时让资本了解艺术和设计是生活消费中不可缺少的核心价值组成,了解艺术设计版权的价值并愿意投资其生活转化,评估生活艺术消费的增长模式,细分市场化艺术消费方式。与此同时,形成艺术版权授权拍卖等模式,因为企业购买艺术版权或授权后并不只是为收藏增值,而是能够在产业、生活消费等各领域进行价值转换,这就是资本成长的价值。而第三方服务者让艺术作品变成商品,变成生活品。所以在艺术版权的运作中,必然要环环相接,转化过程路径越短,意味着艺术资源产生的价值效率越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