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文化问题范文

时间:2023-11-22 18:02:3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农村文化问题,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农村文化问题

篇1

虽然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方面获得了巨大的发展,并且农民温饱问题也基本上得到了解决,可是农村文化建设却相对滞后,农村文化生活比较贫瘠,城乡文化发展的差距也在逐渐拉大,这些不仅仅制约着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农业的增产和农民的增收,同时也制约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因为,必须要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深刻认识农村文化在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性。

一、警惕农村文化的失衡和断裂

(一)城乡文化发展严重失衡的物质根源是城乡经济发展水平逐渐拉大,农村经济落后于城市经济。经济是文化发展的基础,政治又是经济的集中体现,而文化则是政治和经济反映。文化是由一定的政治经济决定,而又反作用于一定的政治经济。现在让我国城乡文化发展严重失衡的原因固然很多,但是究其根源在于城乡经济发展差距的拉大。农村经济的发展大众落后于城市经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城乡差距进一步拉大。农民收入低下,加之农村文化基本上都需要农民自己来办,而农村又无力去办,因而导致城乡文化发展的严重失衡。

(二)城乡文化严重失衡的思想根源是地方政府重视城市文化而轻视农村文化,重视农村经济建设而轻视农村文化建设。首先,重视城市文化而轻视农村文化。一直以来,一些地方政府在对偏远地区的农村文化建设方面缺乏必要的认识,总是存在着重视城市文化建设、轻视乡村文化建设的思想,并且缺乏城乡文化统筹协调、一体化发展的意识。其次,重视农村经济建设而轻视农村文化建设。虽然说农村文化建设本来就是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但是以经济发展为目标的政绩考评机制却造成农村文化发展的动力明显不足。一些地方政府在思想上对农村文化建设方面不够重视,并没有把农村文化建设与农村经济建设放在同一重要地位,而是认为经济建设才是硬道理,才是中心工作。因此,为了这个“中心”工作,许多政府考虑的依旧是公路交通建设、房屋建设和招商引资等促进经济发展的项目上,而没有时间顾忌农村文化建设方面,更没有精力去想如何能活跃农村的精神文化生活。

(三)“输入偏好型”的农村文化扶贫是造成农村文化“供血”不足的主要原因。城乡公共文化除去投入不均等外,“输入偏好型”的农村公共文化扶持制度也是造成农村公共文化生产不足的又一重要原因。这些原因导致城乡公共文化不可能均衡。“输入偏好型”的农村公共文化扶持制度就是指,对于农村公共文化的支持是一条只“输送”但是却不“种植”的路子。注重的是向里“输送”而不是向外“培育”。对于基础设施和图书资料等硬件设施来讲“输送”是一条很好的途径,但是对于人才,文化观念和文化意识来说,成效甚微。长时间的“输入”导致的结果只能是农村公共文化的供血不足,并且真正扎根留在农村,服务农民的文化人才不足,一旦这些外部力量从农村中撤出,这些还不够发达的农村文化就很容易枯萎。

二、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对策

加大改革力度,整改农村文化建设的体制和机制

1.农村公共财政的投入应该适当加大,农村文化的基础设施配置应该逐步完善。各个政府部门既要大力推进农村集体经济,扎实推进农村和企业结对工作,壮大农村集体经济,提高农村自建能力,又要继续推进“扶持集体经济薄弱村办公场所建设”的政策,使集体经济薄弱村在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有显著改善。

2.积极开展文化对口帮扶和文化人才驻村蹲点制度。培养一批城市文化专业人才和文化专业队伍,由相关文化主管部门拟定详细计划,把农村结对帮扶和下乡服务,下乡演出活动发展为长年化与制度化。把对农村文化“一阵风”的现象改为“常流水”的文化制度,面对面的指导服务,积极引导乡镇。村开展各种农民群众喜欢的基层文化体育活动。

3.积极开展农村特色文化战略。农村文化特色多种多样,民间文化丰富多彩,文化资源也同样具有一定的优势。充分挖掘民间的文化资源,并通过一定的整合,形成“一村一品”的特色文化,并且以这个味载体,大力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文化活动,丰富农民的业余文化生活,使农民群众在参与文化活动的同时感受到文化的气息。增加农民心中的幸福感。踊跃开展具有地域特色的民间艺术表演项目,丰富节目内容,进而带动农村文化产业的发展。

篇2

关键词:新农村;文化建设;对策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对加大农村文化建设力度做出了要求,要求基层政府在不断扩大农村文化建设总量的同时,要更加注重建设的质量,并实现城乡文化建设发展一体化。如何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成为急需解决的问题。近年来,陕西省镇巴县经济发展速度较快,农村面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广大农民群众的物质和精神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但在文化建设方面相对滞后。因此,本文将以陕西省镇巴县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其在农村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对策。

1.镇巴县农村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镇巴县,位于陕西省南部,是陕西省汉中市辖区县,全县共221个行政村。近年来,镇巴县在农村文化建设方面,重视人才队伍建设,教育质量提升,不断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但与城市文化建设相比还存在很大差距。1.1农村文化基础设施缺失;镇巴县的许多农村目前存在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缺失的问题,具体体现在文化站内部设施简单;图书馆书籍种类少,陈旧过时;部分健身娱乐设施长期闲置,缺少维护和管理等方面。这些问题的存在的原因:一方面,当地政府在对文化事业的建设与发展上,不管是从制度和政策方面,还是投资方面,给予城市的支持力度都大于农村。另一方面,镇巴县的农村地区只注重经济发展,忽略了农村文化建设,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严重不足。1.2文化人才紧缺;人才是文化建设的关键,镇巴县在农村文化建设中存在文化人才紧缺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人员素质较低。镇巴县农村文化站的工作人员基本上都是初中文凭,对文化工作缺乏深入的认识,以及缺少专业的培训。其次,民间文化的传承面临后继无人的难题。镇巴县有着丰厚的民间文化和历史遗存,比如“镇巴民歌”“镇巴端公戏”“苗乡刺绣”等被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但是,由于年轻一代对民间艺术缺乏兴趣,淡漠民间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这些民间艺术文化的传承正面临着后继无人的难题。最后,村民文化教育有待提高。农村整体文化素质的提高,对文化建设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据有关部门对镇巴县八个村80户农户的调查中显示,文盲人数29人,小学文化人数106人,初中文化人数88人,高中及高中以上文化人数11人,村民整体文化素质有待提高。1.3文化活动形式单一;镇巴县是传统的农业县,随着农业机械化水平的不断提高,村民精神文化需求也日益增多,现有的文化活动形式单一,已无法满足村民的需求。村民在闲暇之余要么在家看电视,要么与邻居串门聊天,要么打牌,偶尔当地文化站会组织村民看戏。除此之外,相关的文化单位开展的“文化下乡”演出活动多数是到县城或者大乡镇,涉及不到一些偏远的农村,还有些剧种在农村基本上已经绝迹了,比如儿童剧、话剧、滑稽剧。

2.加强镇巴县农村文化建设的对策

2.1加大农村文化建设投入力度;资金不足是镇巴县农村文化发展最大的阻碍,没有相应的资金支持,文化建设只能是空谈,资金投入与保障是关键。首先,政府应加大文化建设方面的经费投入,设置相应的文化建设经费投入和文化设施配置等专项资金,并且做到专款专用。其次,鼓励社会参与农村文化建设的投资。根据镇巴县当地实际情况,制定出激励农村文化建设的政策,在政府主导的情况下,引入社会资源,将政府与社会这两种资源进行整合,最终形成“以政府主,社会参与辅,利益共享”的投资格局,从而使文化建设社会化。最后,充分利用乡镇文化站、图书室和文化活动中心等文化机构的作用,定期对文化娱乐设施进行维护,并根据需要及时更新。2.2加强文化人才队伍建设;第一,注重人才培养和激励。一方面,建立完善的人才培养制度。根据镇巴县的实际情况,制定出一个培养人才的合理计划和方案,有选择性的对人才进行分类培训。另一方面,建立人才激励机制。制定相关政策对人才的培养和引进进行奖励和补助,通过宣传和表彰等形式引导更多的人才积极投身农村文化建设工作队伍中来。第二,优化农村教育体系。从多方面筹集资金,改善办学条件,提高师资力量,改善农村的基础教育条件,让所有适龄儿童都能够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与此同时,鼓励农民参加成人教育和科学农业知识教育。2.3健全文化组织机构;一方面,建立民间文化鉴定机构,对民间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并进行保护,在其传承方面给予一定的政策支持。镇巴县有18个少数民族,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应发挥媒体的传播作用,定期播放农村戏剧和歌曲,让村民在潜移默化中传承和发展民间优秀文化。另一方面,鼓励多元化投入农村文化市场,培育良好的文化市场,在繁荣发展农村文化市场的同时加强监管,保护合法有益的文化。2.4丰富村民文化生活开拓发展新思路,根据镇巴县当地特定情况创造出独特的农村文化产品和农民喜爱的文化活动,定期举办文艺演出或者是其他比赛活动。另外,组建一支业余的文艺团队,鼓励村民积极参与,以更深层次的了解文艺活动的内涵,学习到更多的科学文化知识,从而丰富农民的日常生活,打破地域环境的限制。

参考文献:

[1]2014年汉中统计年鉴[G].汉中:汉中统计局,2014.

[2]王大鹏、孙炯.新农村文化建设研究综述[J].福建论坛,2010908)

篇3

关键词:农村文化服务;存在问题;解决思路;农家书屋建设

“党的十七大”以来,国家对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倍加重视。乡镇文化站基础设施的升级改造,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的建设,村民文化活动室、农家书屋和村民文体活动广场的建设,图书配送和文体活动器材的配置,文化站免费开放经费和村民文化活动补助经费的安排等,一系列文化惠民措施。对文化站组织文艺辅导培训和村民参加文化活动提供了物质保障和经费支持。对在农村普及科技知识,传播文化艺术,活跃文化活动,满足农村群众不断增长的文化需求,起了重要作用。

但是,调查发现:许多文化站文化专干不专业或工作人员不足;一些文化站活动项目少,水平和质量低;农家书屋和村民文化活动室无专职管理人员;等问题,严重影响了文化站、村民文化活动室、农家书屋及村民文体活动广场等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功能和作用的发挥。以致许多地方群众的文化需求依然得不到满足。 这些问题具体表现为:

一是许多文化站文化专干不专业,不能承担组织群众开展文化活动和文艺辅导培训的工作。一些文化站虽然有专业工作人员,但编制少,往往只有一人,单枪匹马,难以应对服务窗口多、服务人群广的局面。

二是近些年来,富裕起来的群众不但要求有丰富多样的文化活动,而且,对文化活动水平和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与此形成反差的是,许多文化站活动项目少,水平和质量低,无法满足群众多方面、高层次的文化需求。

三是一个行政村只有一个图书文化活动室,无法满足分散于十里八村农民的需求。云南是一个多山省份,同一村委会的村民被陡峭的高山和湍急的河流分割于相距十里八里的山坡与沟壑之间,来往不便。因此,除了村委会所在地村民小组的群众方便看书和参加文化活动外,其他村民小组的群众看书和参加文化活动难的问题仍然存在。

四是农家书屋和村民文化活动室没有专职管理人员,不能定时开放。目前,农家书屋和村民文化活动室的管理开放由村委工作人员兼,只有村委办有工作人员在时,才开放,且时间不固定。

五是目前农家书屋和村民文化活动室设在村委会办公地,一些村委会周围居民少,图书无人看,文化活动室和文体活动广场及设备几乎处于闲置状态,造成资源浪费。

本文就以上几方面问题,作一些分析,并提出相应问题的解决思路。

一、文化站文化专干不专业,工作人员不足的问题

文化站文化专干不专业的问题比较普遍,严重影响文化站工作的开展,乡政府和文化主管部门应高度重视,要把好进人关,为文化站配置专业的工作人员。

乡镇文化站是集组织开展群众文化活动、体育活动、文艺辅导、艺术培训、图书借阅、科普宣传、民间文化遗产搜集整理、村民文艺团队指导、文物管理以及协助管理文化市场于一身的,多职能的事业单位。职责多,服务窗口多,任务重。就服务人群而言,一般乡镇二至三万人口,大的乡镇五六万乃至八九万、十万人口,服务的人群多。如此,真要把文化站办得有声有色,真正满足农村群众文化需求,一般乡镇文化站必须配置3个工作人员,大的乡镇文化站不能少于5个工作人员。人事编制部门应根据实际需要,为文化站配置足够工作人员。

二、许多文化站活动项目少,水平和质量低,无法满足群众多方面、较高层次的文化需求

文化站工作人员少,缺辅导老师,因此活动项目少,活动水平和质量低,似乎合情合理。但工作人员少,缺辅导老师,不是主要原因。思路不广,工作不主动,才是问题所在。

文化站要想一些办法,应对专职人员少的现实状况。一方面要在活动中发现、培养文艺骨干,建立文化活动人才库。另一方面,可以聘请当地中小学、幼儿园的音乐、美术、舞蹈、体育教师及乡镇机关有艺术专长的职工参与组织文化活动和开展艺术辅导培训。此外,假期回乡的大学生、民间艺人也是文化站开展文化活动和组织艺术辅导培训可以借助的力量。

活动项目少,可从研究不同人群对文化的不同需求入手来解决。年轻人喜欢节奏快、律动强的活动,就组织个健身操表演队;少年儿童喜欢音乐、跳舞、画画,就办吉他弹唱班,组织街舞表演队,办电子琴、舞蹈、美术培训班;还有,组建合唱队,举办周末演唱会,给广大群众,特别是中小学生,搭建展示歌喉的舞台;等等,群众喜欢的、需要的文化活动都可开展。

关于活动水平和质量的提高,要多走出去学习,多参加交流,多请外面的专家和县里的老师来指导。通过“走出去,请进来”,打造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时尚健康、有档次有魅力的品牌活动,来满足群众多方面、较高层次的文化需求。

三、农家书屋和村民文化活动室少,无法满足分散居住于十里八村农民需求的问题

从地理环境,群众需求和发展趋势看,每一个村民小组都有图书文化活动室,是解决山区群众看书和参加文化活动难的出路。

这需要理清思路、转变观念。农家书屋是村民自己的书屋,村民文化活动室是村民自己的活动室。农家书屋和村民文化活动室的建设要体现村民的主人翁意识和责任感,发挥村民的能动性。从经费筹集、选址建盖、图书选购、报考订阅、活动开展、财物管理都要以村民为主体,形成国家倡导扶持,村委牵头组织,村民为主体参与的共建、共享、共爱、共养、共管的,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农村先富起来的人不少,其中不乏有社会责任感和热心公益事业之人。只要村委号召,先富起来的群众带头,村民齐心协力。一个村民小组建一个图书文化活动室是完全可能的。

四、农家书屋和村民文化活动室没有专职人员管理,不能定时开放的问题

从长远看。农家书屋和村民文化活动室的开放管理也要以村民为主体。如何管理、何时开门、搞什么活动、今天谁当值、明天哪个看管,都要由村民自己协调安排。就当前而言。村委会工作人员要轮值,定时为村民开放图书室和文化活动室。

此外,农村也不乏热心人和志愿者。各村文艺活动团队的领头人和活动骨干、热心村民、乡村教师、退休回乡的干部职工,都是农家书屋开放和开展村民文化活动可以利用的人力资源。

五、目前农家书屋和村民文化活动室设在村委会办公地,一些村委会周围居民少,图书无人看,文化活动室和文体活动广场及设备几乎处于闲置状态,造成资源浪费的问题

在农村,学校和集市是村民最集中的地方。可以将那些周围村民少的图书文化活动室和文体活动广场项目安排建在学校或集市旁边。让接送孩子的家长或赶集的村民在此看书读报和休闲娱乐。同时还可带动小学生阅读课外书籍和参加体育锻炼,弥补农村小学没有图书室和体育活动场地不足的问题。

篇4

一、在当前基层群众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认识上不到位,思想上存在误区。在农村,一些乡镇干部不重视文化建设,认为只要自身把经济建设搞好了,就能得到人们的认可,没有全面认识文化与经济的关系,缺乏文化建设意识,文化建设落后一点没关系。还有就是没有意识到文化是一个充满活力的民生工程,认为文化建设只不过就是唱唱歌、跳跳舞、逗笑搞乐、闹着玩、寻开心。

(二)农村文化建设基础薄弱,不良文化现象时有抬头。众所周知,改革开放以来,大批新生代青壮年农民工涌入城市参与建设,留在家中大多都是一些妇女和孩子,还有老年人,他们平时都被一些琐事缠身,还要忙于地里的活计,要想参加文化活动则缺乏时间和精力,而且又因为地方文化部门在文化活动中不能实现创新,没有开发有益于人们参加的作品或活动形式,于是给不良的现象诸如“黄、赌、毒”造成了可乘之机,一些封建、腐朽思想也有所抬头。

(三)经费投入少,队伍建设令人担忧。乡镇文化站阵地不能及时得到更新,不能与人们的需求相适应。农村经济发展不畅,一些乡镇不重视文化建设,导致文化建设没有经费,文化工作不能顺利地开展。

二、针对这些问题,笔者认为当前应采取以下对策

(一)乡镇文化站要积极主动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文化站对每年的活动要做到目标明确,有针对性地安排好一些节假日、纪念日、农闲、主题活动的文化活动,利用重大节日及传统节日,组织开展文艺汇演、摄影比赛、书法比赛、职工运动会、元宵花灯节等形式多样的文体活动,通过节庆文化活动搭建群众文化演出平台,丰富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与此同时,积极开展“送戏下乡”、“送电影下乡”等活动,积极引导群众组建富有当地特色的演出队,挖掘整理特色民间文艺,进一步满足广大群众的文化需求。

(二)发展农村先进文化,是先进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要把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纳入基层党委、政府重要议事日程,建立健全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的工作机制和工作格局。在全社会营造鼓励文化创造的良好氛围。配好配齐乡镇宣传委干部和乡镇综合文化站(服务中心)专职人员,稳定基层文化队伍,为优秀文化人才干事创业提供良好环境。

(三)要进一步在文化建设方面增加经济投入。农村在群众文化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一定要用先进的思想武装自己,自觉抵制那些落后的和消极的思想。各级政府要高度重视,在农村文化建设中舍得投入资金,要逐步改善当前农村文化设施。一要以县城为中心,建设一定数量的图书馆,对广大乡村和群众开展流动图书馆借阅服务;电影放映公司和农村电影放映队要大力开展电影下乡,专业剧团也可以发挥流动车送戏下乡的优势。二要进一步规范农村文化市场,对当前存在的低级文化现象坚决抵制,自觉反对那些封建落后的思想。三要对文化资源做好整合工作,合理配置当前农村的会议室和农民科技学校等,使其发挥应有的作用。

篇5

关键词:乡镇文化站;农村文化;文化建设

乡镇文化站是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我党加强农村思想政治工作的前沿哨所,也是搞好农村两个文明建设的主要阵地。具有传播知识、交流信息、推广技术、收集民情和开展文体活动等多种作用。所以,乡镇文化站应因地制宜,有效地推进农村小康文化建设,是广大乡镇干部责无旁贷的职责。因此,乡镇综合文化站必须紧紧围绕当前党的中心工作,联系实际,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一、白碌乡农村文化概况

白碌乡政府成立于1958年6月,先后经过白碌(1961年10月)、白碌公社革命委员会(1968年3月)机构变革,1983年7月正式更名为白碌乡人民政府。2014年末辖录丰、铧尖、拽碾、中山、复兴、前进、田家岔等7个村民委员会,46个村民小组,2014年末有乡文化站1处,有村级文化活动中心7处,农家书屋7个,藏书20余万册,音乐、美术、书法、摄影及文学业余创作队伍达24人,同年8月份开始建设村级文化体育广场,于2015年5月份建成复兴村体育广场,占地面积900平方米,有篮球场,文化墙和各种健身器材等设施设备。全乡广播电视村村通,户户通:覆盖率逾99%。

二、近年乡镇文化发展的趋势

现阶段,我国农村文化产业具有脆弱性、区域特色的显著性、快速成长性、发展阶段递进性、产业结构的相对稳定及演进性等特质。但是城乡一体化为农村文化产业快速发展奠定了基础,新农村建设、城乡经济一体化、农民收入增加、政府投资加大及农民意识提高都是近年来乡镇文化发展的新趋势。我国二元社会结构非常严重,发展很不平衡,文化、教育等资源的分配也存在严重的不平衡。加快城乡统一的人力资源市场,鼓励农民就近转移就业,扶持农民工返乡创,引导城市文化机构到农村拓展服务。这些措施的落实将为农村文化产业发展提供良好条件、创造新的机遇、搭建新的平台,在资金、人才、基础设施、信息共享等方面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支持,促进农村文化产业走向繁荣。

三、白碌乡文化站在农村文化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的生活日益富足,农村文化事业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呈现出了可喜的发展势头。

(一)重大文化工程的顺利实施使为农民服务的公共文化资源总量有了较大增加

实施了重点文化工程,为农民群众服务的文化资源更加丰富。近几年,文化部和财政部联合实施了一些有重大影响的文化项目,成为推动农村文化事业稳步发展的有效手段。如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对文化信息资源进行数字化加工和整合,并通过卫星、互联网和光盘等传输渠道为社会公众服务。

(二)农民自办文化及政府组织文化有了很大发展

在各村,农民自办文化悄然兴起,成为新时期农村文化生活的重要形式和国办文化的重要补充。许多地方农民村为单位开展文化活动,发展农家文化大院和文化中心户,建设庭院文化,不断丰富活动内容,充实活动内涵,农民参与文化建设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有了很大的提高。

(三)农村文化投入力度进一步加大

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得到加强。近几年,中国文化建设投入的力度不断加强,文化事业经费逐年增加,为农村文化建设提供了有力保障。

篇6

关键词:农村建设;群众文化;精神文明;对策

东明县从两个方面力图将文化的根插在农村,鼓励重视农民发挥主观能动性来进行农村群众文化的建设。一个方面是东明县政府积极鼓励农民进行多种形式的自办文化,培养的文化中心户与文化大院已经达到1000余个,标准化农家书屋200多个。另外,积极组建属于农民自己的、农民喜欢的文艺创作队伍,包括民间职业剧团、农村业余剧团等,真正将送文化变成种文化,使农民能够自己进行演出。另外一个方面,东明县的各级政府在农村中培育文化科技示范户,以此来树立典型弘扬先进,将传播先进的文化与农民素质的提高紧密结合在一起。文化科技示范户开展了技术培训、信息交流、倡导文明健康的文娱活动等满足了农民的文化需求,为农民素质的提高提供了前提条件,农民既掌握了科学技术,充实了知识,又提高了自身的科技致富能力,这些都促进了农村文化建设工作顺利进行。

一、东明县农村群众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原因分析

(一)个别基层政府不重视文化建设

一些基层政府认为经济是最重要的,而对于精神文明建设特别是文化建设并没有放在心上。某些基层部门的领导持有搞农村群众文化建设是“软指标”的思想,认为只要经济上增强了,农村的群众文化就上去了,这样大大影响了农村的群众文化建设工作的效果。至于在对政府的考核上,也只是考核经济发展与社会治安等,没有将群众文化建设的考核列入政府的考核目录上,这些都限制了农村群众文化工作的进一步发展。

究其原因,就在于基层领导的农村群众文化建设意识较弱。一些基层领导不能正确认识文化建设对于农村发展的重要性,大大挫伤了农村文化工作者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同时,一些基层文化设施的建设经常是建了之后就没有人进行管理,逐渐成为摆设,这也严重影响阻碍了农民精神文化生活需求的满足。

(二)政府对农村群众文化建设的投入缺乏

不管在乡镇还是农村,总的说来,对于农村群众文化建设方面的投入都较少。即使在这样的情况下,还存在着忽视农村文化建设工作的倾向。农村文化建设的速度还比较慢,无法真正满足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主要表现在基础设施设置比较少,一般在每个村只配备一个文化活动室与几个农家书屋,5000人以下的村庄还基本能够满足农民的精神文化需求,但5000以上人口规模的农村,是无法满足农民的文化生活需求的。这是由于东明县各级政府对于农村群众文化建设的经费投入总量小、分配不合理。东明县政府财政对与农村群众文化建设的投入虽逐年递增,但在全部财政支出中所占份额很小。在公共文化资源的分配上也并不合理,城市所占的公共文化资源多,农村的很少。这种情况严重束缚了农村群众文化的健康发展。

(三)农村群众文化活动较少

尽管东明县的农村群众文化娱乐活动呈现逐年增长的趋势,但一些村庄的群众文化活动仍旧缺乏。由于农民的生产生活存在季节规律性,某些应该长期开展的文化娱乐活动在农忙时节根本无法进行。而且农民的文化素质并不统一,有些活动,如书画毛笔字展、演讲活动并不是所有的农民都能够参与,而有些文明程度不高的农民参与赌博、迷信,这对村风民风的良好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一些农村的群众文化活动较少主要是由于其经济发展的落后导致的。经济相对发达的农村,其群众文化设施与文化团队较为健全,因此群众文化活动相对就丰富多彩。而一些偏远农村的群众文化生活就很缺乏,以至于农民无论是农闲还是农忙都存在看书难、看戏难、看电影难的问题。

(四)“送”文化的力度较弱

东明县的各级文化部门送文化下乡虽然对于农民来说仅仅是“喂食”型的满足其精神文化的需求,但从某种程度上说,这种形式使农民的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但其问题也很多:首先,“送”文化的次数根本无法满足农民对于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其次,“送”文化内容对于农民来说并不完全贴近农村的生活,大多只是传统型的节目,毫无创新可言,致使大多数农民对这种形式逐渐失去兴趣;最后,“送”文化大多流于形式,大多都是进行表演,而农民喜爱的培训、辅导等形式很少,导致演出的时候热闹非凡,演出结束后却变得很冷清,使得“送”文化没有与“种”文化有机结合起来。总的说来,“送”文化的力度较弱,需要文化工作者素质进一步提高。虽然农村基层文化管理人员文化素质在逐渐的提高,但提高的速度较慢,他们多数没有参加过专业的学习与培训,缺乏必要的业务知识,不能够较好地对基层群众文化工作进行指导,导致农村群众文化活动难以切近群众、切近生活。

二、东明县农村群众文化建设的对策

东明县农村群众文化应向着构建和谐农村,并培养出有较高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与较好的业务技能的新型农民的目标来建设,借助于宏观政策主导与制度安排,通过政策导向与利益引导等方式,整合公共资源与社会资源等各种社会力量参与,将农村的文化品位与层次向成熟的文化理念与健康的社会价值取向努力,继而以文化来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一)积极发挥政府的作用

建设健康的农村群众文化是离不开政府的深入研究与正确的引导的。东明县政府应加大主导的力度,依托乡镇与农村,以农民为对象,将政府与社会紧密结合起来,进行农村群众文化的建设。东明县政府应加大财政支持的强度,进行机制创新,建立专门针对农村群众文化建设的公共财政支持模式,来提高政府与社会进行农村群众文化建设的积极性,进行“民办公助”与“公办民营”等多种形式鼓励农村的自办文化。“民办公助”是指社会力量为组织者,政府给予一定的补贴奖励,来鼓励社会力量为农村的群众文化建设贡献力量。“公办民营”就是政府来搭建基础平台,鼓励民间力量的加入,进而形成合力,来进行农村群众文化的建设工作。同时,东明县政府还要注意加强对农民文化生活的管理与引导。引导农民紧跟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主旋律,占领电视与广播等宣传媒介与宣传阵地来宣传农村群众文化活动的新动向与新经验,提倡热爱学习、崇尚知识的良好社会风气。另外,东明县政府与各基层政府要定期或者不定期对有需要的农民提供指导与帮助,帮助他们来掌握更多的文化信息与资料,激发农民进行文化活动的积极性,增强农民科技致富的本事。

(二)搭建农村群众文化设施与活动平台

农村的群众文化设施是农村群众文化建设的物质保证,也是进行群众文化活动的重要前提。进行农村群众文化的建设,就要加大农村群众文化设施的建设力度,除了进行图书馆、文化中心的建设外,还要建设农民喜欢的、既有体育健身的功能,又有文化活动作用的农村公共活动场所。另外,东明县还应通过进行特色文化品牌战略来搭建群众文化活动的平台。将特色农村群众文化品牌做强,进一步培育、发展乡镇群众文化活动品牌,努力将东明县的农村群众文化打造成为县级的品牌化、乡镇级的特色化、村级的普及化格局。同时按照“弘扬主旋律”的要求和就近与方便的情况,大力普及如大平调地方戏等农村群众喜欢听、愿意看的小型群众文化活动,推进村落文化的良好发展,使东明县农村的文艺演出、书法绘画、诗词创作、工艺美术创作、电影放映等活动能够形成群体优势。

(三)强化农村群众文化建设的保障体系

要想强化农村群众文化建设的保障体系,首先要进行农村群众文化建设的制度建设与组织保障建设。东明县政府与各基层政府应该对农村群众文化建设肩负起应有的责任,清楚认识到农村群众文化建设对于整个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的作用。并在实际行动中将农村群众文化建设纳入到各级政府的议事日程与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真正纳入到政府每年的财政预算,纳入扶贫攻坚计划,并作为干部考核内容的重要一项,使农村群众文化建设成为政府工作的重要内容。此外,还应推动农村群众文化建设的目标责任制与基层文化单位的评价机制的发展,更加规范农村群众文化的建设与发展。另外,要大力推进基层文化体制改革,将体制整合与资源整合作为东明县农村群众文化建设的切入点来促进整体建设水平的提高。将原来的以乡镇为重心的文化管理方式下移到行政村,并将村落群众文化服务中心的建设放到整个农村的整体规划中,建设农民需要的文化与体育健身设施,使农民有进行文化娱乐活动的保障。

(四)整合所有资源进行农村群众文化建设

政府与社会应尽快形成合力来推进农村中公益民间文化的发展,使之既能够通过政府为发扬优秀民间文化所进行的保护、开发与研究项目进行奖励来实现优秀民族文化资源的保护与传承,又能够大力推进与鼓励民间文化组织积极进行农村公益文化活动来推进农村群众文化的发展。通过政府与社会的整合力量能够最大化地将公共财政的投入与社会参与当地农村的优秀文化资源的继承和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共同来促进农村群众文化建设的发展。另外,要注意培育农村群众文化的主体这一重要的方式。建设好农村群众文化,从客观上看,要集中力量建设完善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以及扩大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与产品的供给;从主观上看,要积极发挥出农民在建设群众文化过程中的创造性、主动性、积极性,努力培育农村文化的主体。发挥歌唱、舞蹈、曲艺、相声小品等特色文艺团队的功能,建立专业和业余的、当地和引进融合相处的农村群众文化团队,发挥好群众文化活动的合力。同时,要推进农村群众文化活动的内容与形式的创新,尤其是基层的文化部门应该积极创建面向广大农民的喜闻乐见的群众文化活动,紧跟时代要求,深入农民生活,创作浓郁的乡土气息与新鲜的时代气息并存的出色的农村群众文化作品。此外,尽快实现“送文化”和“种文化”的结合。一方面,要坚持不懈地、经常地送文化下乡,整合送文化下乡的文化、科技、卫生等各类服务资源,加强送文化的力度;另一方面我们要不断创新,利用不同的阵地与文化人才资源,建立能够成为农村群众文化的承载者与传播者的农民自己的真正乡土化的农村群众文化团队,播下“种文化”种子,让浓郁的“土生土长”的文化逐渐发展、壮大,使农村的“送文化”和“种文化”真正结合起来,推进农村群众文化建设的健康、快速发展。

篇7

关键词:农村文化建设;存在问题;对策建议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全面快速发展,广大农村欣欣向荣,百业俱兴,农村文化事业也在重建、巩固、发展的道路上不断迈进。但由于主客观条件的制约,农村的文化建设从总体来说还比较薄弱,还难以满足广大农民的精神文化需要。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不断丰富农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题中应有之意,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环节。

一、当前农村文化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农村居民参与文化生活的方式单一,文化需求难以满足

目前,农村可供居民进行文化活动的途径、渠道都非常有限、形式也很单调,在我国农村许多地方,农民看书难、看戏难、看电影难的现象仍普遍存在,蜻蜓点水式的“送文化下乡”已远远不能满足当代农民对文化的需求。另外,文化基础设施落后,现有资源尚未得到有效利用,乡镇行政区划撤并和城镇规划过程中,文化站的设备、物资、人员等一直在变动着,文化设施被随意挤占、挪用,致使正常的文化活动也难以开展。

(二)文化需求旺盛,农村居民普遍期待健康的文化生活

随着农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他们对文化的需求也在不断增长,这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原因:其一,由于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劳动负担减轻了、再加上现代传媒的影响,使农民能够广泛地接触各类文化信息,参与文化活动的机会也日益增多。其二,文化观念发生变化,文化娱乐消费比重增加。其三,农村居民对文化载体的运用、文化内容的选择上也呈现多样化。由于经济发展,受教育程度提高,农民文化视野扩大,在文化载体的选择上也开始追求中、高档商品。

(三)基层党委政府“重经济、轻文化”的倾向依然存在

在执政为民理念的指导下,党委和政府对农民给予了高度关注,为他们解决了许多生活、生产上的困难,如村村通公路、最低生活保障、进城农民工培训工程、失地农民生活保障问题等等,但从总体上来看,这些关注和救助主要是物质上的,而对农民群众享受现代文明和精神文化需求方面的关注则相对不够。一些基层领导认为:只要把经济搞上去了,让农民增收,生活富裕就行了,至于文化发展好坏与否关系不大,认为这既不影响农民致富奔小康,又不影响干部的政绩。于是,把主要精力放在了追求GDP的增长上,而有意或无意地忽视了基层文化的发展问题。对文化经费的投入也远远没有达到中央关于“各级政府的文化投入不低于财政投入的1%”的规定,导致农村文化建设严重“贫血”,缺乏发展的后劲和活力。

二、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若干对策

(一)树立科学发展观,高度重视文化建设工作

文化建设工作能否顺利进行,文化建设能否取得成绩,除了其它方面的条件以外,各级领导的认识水平、决策水平是非常重要的。文化建设不能仅仅局限在为某乡某镇办几件好事,不能当成临时性的社会文化福利活动,不能为文化而文化等错误观点。各级领导干部要真正树立科学发展观,正确认识和处理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经济建设与文化建设的关系,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把文化工作摆在战略的高度予以充分的重视,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项重要工程,纳入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结合起来。同时,把文化建设工作列入领导的责任目标,作为考核干部政绩的一项重要内容。

(二)重视人才培养,抓好农村文化队伍建设

农村文化人才队伍是开展农村文化工作的基本力量。乡镇文化站,是农村文化建设的前沿阵地,是农村文化建设的主要载体,是满足农民精神文化需求的主要桥梁和纽带,公益性十分鲜明,因此,文化站作为第一线公益性事业单位的性质,在乡镇配套改革中不能改变。对文化站作用的发挥,关键是要创新机制,调整职能,明确责任。首先,要继续落实好农村文化工作者的相关政策,保障他们的工资、福利待遇,确保人员在编在岗,尽可能地调动其工作的积极性。要切实加强对农村文化专职人员的培训,努力提高他们的业务素质,不断增强其自主创新的能力。其次,要建立健全竞争、激励和约束机制,充分激发自身的活力和动力。要真正做到竞争上岗、全员聘用,干部能上能下,人员能进能出,收入能高能低,切实增强文化事业的内部活力。

(三)要多渠道加大投入力度,切实加强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

缺少资金是农村文化建设的突出困难。目前大多数农村的经济状况,决定他们短期内不可能完全依靠自身解决文化发展经费问题。要加强农村文化建设工作,一个重要的保障,就是要调整资金投向,用好文化经济政策,不断加大经费投入。一是政府从财政收入中划拨出一定的资金作为文化建设资金。文化建设资金主要用于农村文化站、文化室的建设,使之能正常开展群众文化活动,也可以集中使用,搞一些规模较大的文化设施建设或其他文化项目建设。二是开展以文补文、多业助文,增强农村文化事业自身发展的活力。市场机制的渗入,既使文化事业不能完全依靠国家投入,又为文化和经济的联姻提供了契机。让市场机制尽快进入到文化领域中去,强化文化系统人员的商品经济意识,使文化活动既创造社会效益也创造经济效益,

(四)要建好文化队伍。

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保证是要稳定和发展专兼职结合的农村文化队伍。一要提高广大文化工作者的素质。要经常组织文化工作者、文艺专职人员深入农村生产生活的第一线,从新农村建设的生动实践积累生活、激发灵感,为广大农民群众奉献更多更好的精神食粮。二要发挥好“文化协管员”的作用。村级文化协管员是最基层的专门从事文化管理的队伍,要通过加强培训和管理,充分发挥其组织、协调、辅导和开展农村文化活动的基础性作用。三要培养一批农民文化骨干。要让农民做农村文化的主角,注意发现、培育农民文化骨干和带头人,变“送”文化为“种”文化,特别是要发挥生在农村、长在农村、活跃在农村文化事业中的“乡土艺术家”的作用,激发农村自身的文化活力,充分发挥民间艺人、文化能人、文化经纪人在活跃农村文化生活,传承民族民间文化方面的积极作用。

总之,农村是我国文化建设的重要基地,也是发展我国文化事业的前沿阵地和发展基础。农村文化建设的好坏,关系到国家发展、稳定的大局。因此,千方百计地全面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改善农村文化面貌,是党和政府的重要工作,尤其是文化部门工作的重中之重。

篇8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群众文化;三农问题

农村文化是农村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立在农村社会生产方式基础上的基层文化形式,是农民群众文化素质、价值观、交往方式、生活方式的集中反映,但随着农业农村建设的逐步深入,农民的钱包是越来越鼓了,生活是越来越富有了,但那些值得回忆和研究的农村文化却消失殆尽。加强农村文化建设已迫在眉睫。

毫无疑问,农民,是农村文化的主体,他们的科学文化素质及劳动技能情况直接影响到农村生产力的高低。农村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为农民提供尽可能多的受教育机会,让农民不但接受基础教育,提高其科学文化素质,增强就业能力。发达国家农业发达,关键就是有一批高素质的农业劳动者,这些国家的农民在完成基础教育之后,较普遍地接受了农业职业教育。建设新农村,我们不仅要在加强农民基础教育的投入和重视上布局,也应在加强农业实用技术教育、强化农民科学致富本领上着力。

随着城镇化步伐的不断加快和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会不断地有农民从土地脱离出来,要使丧失土地的农民不失去最后的生活屏障,就必须使他们有稳定的职业、稳定的生活来源,实现农业劳动力的顺利转移,为此,就必须进行就业教育,进行转岗培训。

农民也需要继续教育乃至终身教育,应把农村学校建设成为帮助农民脱贫致富和就业创业的重要基地。加强农村文化建设还必须注重对农民思想观念的教育和引导,改变农民的传统观念,构建符合市场经济发展的价值观、开放观、市场观和竞争意识,让农民尊重科学、懂得科学,用科学的手段发展经济,同时培养农民的法制观念、平等观念及契约观念,使得农民渴望致富且懂得如何致富。

因此,必须注重农村文化内容、形式和手段的自觉创新,努力找准契合点,不断打造新亮点,这样才能更好地满足农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一是要把农民致富奔小康作为实现文化自觉创新的原动力。农村基层文化工作要主动适应广大农民“求富、求知、求乐”的综合性文化需求,在满足农民群众文化娱乐需求的同时,在活动中融入更多的科技、法律、市场知识,让农村群众从活动中学到更多致富本领。要积极引导、扶持农民发展农村特色文化产业,让农民在致富奔小康的进程中真正尝到文化的甜头,真切体会到文化的价值,从而激发他们在新农村文化建设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二是要把特色文化建设作为农村文化自觉创新的最佳切入点。农村有着极其丰富的民间文化资源,这些民间文化最适合农民的认知方式和审美习惯,接触起来有一种自然而然的亲切感。积极挖掘农村现有的、独特的历史文化或民族文化资源,在保持特色文化喜闻乐见的风格的同时,充实其内容,创新其形式,赋予时代性、教育性,使其成为传播先进文化的载体,为农民提供丰富多彩的民间文化活动和精神产品。三是要以队伍建设推动农村文化的自觉创新。要切实落实好农村文化工作者的相关政策,保障他们的工资、福利待遇,确保人员在编在岗,尽可能地调动其工作的积极性;要切实加强对农村文化专职人员的培训,努力提高他们的业务素质,不断增强其自主创新的能力;要大力加强农民业余文化队伍建设。

农民是文化建设的生力军。只有最大限度地把农民吸纳到文化队伍中来,才能更好地摸清农民群众的文化需求,提高农村文化自觉创新的科学性和针对性。同时,农民业余文化队伍的建设,也有利于发挥典型示范作用,吸引越来越多的农民关注并参与到农村文化建设中。

提高农民素质,培育新兴农民,推进新农村文化建设主要有以下几个途径。

1、发展农村经济

发展农村经济,是提高农民素质、推进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根本途径。由于农村经济长期以来发展缓慢,城乡差距较大,农民的生活并不富裕。落后的经济条件无法彻底解决农村的教育问题,从而影响了农民文化素质的提高。鉴于此,必须采取一系列的措施发展农村经济。一方面要注重发展农业生产。农业问题是现代化建设的核心问题,在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应注重调整农业生产结构,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改进农业生产技术,通过现代化的农业生产知识来促进农业的发展。另一方面要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第三产业由于其自身的优越性,为农村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从而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如积极促进农村信息、金融等行业的发展,不仅可以可以开阔农民的视野,增加农民的收入,还可以引导农民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更透彻和深入的理解,从而提高农民应对市场变化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因此,只有发展农村经济,才能促进农民文化素质的提高,推进新农村文化建设。

2、加强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

推进农村文化建设,把农村建设城为乡风文明的美好家园,必须切实改善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条件,加强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一方面要保障农村有专门的文化活动场所,另一方面要保证农村各种文化活动的设备、器材、道具和服装到位。加强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这就需要各级政府用时代的要求审视农村文化,用发展的眼光研究农村文化,用改革的精神推动农村文化,努力从理论和思想上、体制和机制上、方式和手段上不断改进、不断创新,深入实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把农村文化工作做得更加具体、更加实在,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巩固农村文化阵地。

3、稳步增加政府对文化建设的投入

这就要求建立以公共财政投入为主的经费保障机制,把文化体育经费和基本建设资金列入政府财政预算和基本建设投资规划,确保增幅不低于财政增长比例。为真题体现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应当以多种渠道加大对公共文化事业的投入。通过积极争取博物馆、体育馆、县级流动演出车、影剧院、乡镇(村)文化站等项目建设,力争为干部、群众开展文化体育活动提供基础性平台。要采取有效措施,建好、管好、用好县乡村宣传文化中心(站、室),并充分发挥好他们的作用。同时要抓好西新工程、东风工程、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同时加强对农村基础教育的投入,加大教育力度,切实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地方政府应将农业教育列入本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中,制定一系列实施科教兴国和科教兴农的战略。

4、大力发展农村文化产业

农村文化产业包括多个方面的内容,主要有农村信息产业、娱乐产业、精神文化产业。发展农村文化产业有利于提高农民的素质,推动新农村文化的发展。

第一,加强农村信息化建设并建立一条农村信息化“高速公路”,为农民素质的提高提供平台。目前,在广大的农村地区绝大多数农民主要依靠农户之间的交流来获取信息,但是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普通的农户之间的交流已不能满足他们获取信息的要求。这就要求政府采取有效措施为农民提供多种获取信息的渠道,如通过科技杂志、农业书籍、网络、文化信息交流站等。同时,也可以充分利用现有的条件建立全国性的农业科技信息网络,加快农业科技知识的传播和技术的普及,为农民文化素质的提高创造有利的条件。

第二,发展农村娱乐业,开阔农民的视野。利用当地的资源,发展娱乐产业,吸引各地人们前来参观旅游,对开阔本地农民的事业具有积极的作用。如浙江横店影视城,随着电影行业在该地区的发展,带动了当地的旅游业、餐饮业、住宿业等相关行业的发展,给当地老百姓带来巨大的商机和经济利益。这不仅提高了农民的收入,而且增加了农民见识,开阔了农民的视野,对农民的文化素质也提出了新的挑战。当地不少农民学习外语接待外来游客。

篇9

农村社区体育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人工环境三者共同构成了农村社区体育环境。农村体育活动地点所处的地理和气象环境构成了农村社区体育的自然环境。农村社区体育的社会环境是指人类为提高自己的物质文化水平而创造的物质环境和社会组织的总和。农村社区体育的人工环境既指在人力作用下形成的运动场地或高度人文化的自然环境,也包括人类活动所造成的对自然环境的污染。由此看出,农村社区体育文化生态系统主要是由农村社区体育观念(心理要素)、体育制度(行为要素)、体育器物(物质要素)、自然资源、人文社会资源、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人工环境等诸多要素的统一和协调,它们共同构成了农村社区体育文化的生态系统。

二农村社区体育文化生态化面临的困境

(一)农村社区体育文化生态化相关政策指导

不到位、实践相对落后长株潭获批两型社会建设以来,小到地方政府,大到国家政策层面,从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都进行了大量的投入。但与两型社会建设的整体步伐相比,体育经费投放、场地建设、人才保障等远远落后于两型社会建设的其它领域,且缺乏相关的政策指导。笔者于2013年底查阅了两型社会获批以来长沙市体育局、株洲市体育局、湘潭市体育局、湖南省体育局、湖南省两型办等主管部门以及湖南省政府信息公布平台的相关政策和文件,结果显示:从2008年1月至2013年12月,湖南省政府颁布的1005个文件中,涉及有关两型社会的政府文件为20个,体育方面的文件为1个。2008年1月至2012年12月,湖南省体育局及长株潭地方体育局颁布的文件14个,其中有关体育方面的文件8个。从高校科研来看,有关两型社会的研究为9081(个/篇),其中论文6753篇,硕博论文1358篇,课题970个;有关两型社会建设过程中体育方面的研究为1093(个/篇),其中论文476篇,硕博论文476篇,课题141个(见表1)。由此可见,体育在两型社会建设中,依然停留在高校体育教师的科研中,而与两型社会对接的相关理论与实践还没有得到湖南省政府相关部门的相对重视,其生态化建设没有与两型建设的总体目标同步推进。这与笔者2011年初所检索的结果基本一致。调查同时显示:长株潭高校体育教师参与两型社会建设相关的体育论文、有关体育生态化发展的立项课题,在数量上居高不下,说明高校体育教师对两型社会建设中的体育及体育文化的生态化,态度是积极的和有信心的。

(二)农村社区体育文化生态化欠缺整体规划、无借鉴经验

根据湖南省“规划引导,基础设施先行,重大项目跟进”的两型社会建设实施方案,长株潭农村社区体育文化生态化建设首先应当列入两型社会建设的总体规划,在总体规划中根据两型社会建设的特征,长株潭的人文、自然、体育发展等因素去规划农村社区体育文化生态化建设。以长株潭的总体规划为切入点,对长株潭建设过程中已经编制且审批通过的14个规划和已经编制但在待审的4个规划进行分析,得出的结果显示:18个规划中,只有4个规划涉及到有关体育方面的内容,且都语焉不详。例如《长株潭城市群核心区建设管治规划》中只涉及“运动”“体育场地建设预留用地”和“奥林匹克运动”等简单的词语;《长株潭城市群生态绿心地区总体规划》中笼统提到了把洞井-跳马作为体育休闲区,并承办大型体育赛事和承接体育培训,把昭山打造成体育休闲公园,把湘江列入体育休闲区域等;《长株潭城市群核心区空间开发与布局规划》有简短两句话涉及把长沙的圭塘规划为体育中心、株洲河西打造成文化体育基地、湘潭酝酿体育休闲等;《湖南省“十二五”环长株潭城市群发展规划纲要》也只有寥寥数语要求体育事业的蓬勃发展和城乡文化体育均等化。由此可见,长株潭农村社区体育文化生态化建设既无具体规划,也没有列入两型社会建设的总体规划中。同时,两型社会建设是摸着石头过河,没有前期的经验借鉴,其范围内的农村社区体育文化生态化建设的探索性和曲折性很明显。可见,长株潭农村社区体育文化生态化建设,不论是理论研究还是具体的实践操作,都缺乏整体规划和经验借鉴。

(三)农村社区居民环境意识差、生态观念淡薄

湖南素有“五里不同俗,十里不同音”和“二八月乱穿衣”的俗语,长株潭处于湖南省南高北低马鞍型的中、北低地势地带,成“品”字形排开,其广泛的农村居住范围和恶劣的自然环境促使长株潭农村社区居民,在体育习俗的养成和体育锻炼项目的选择、体育文化的形成等方面,与城市居民存在很大的差距。农村的体育陋习根深蒂固、体育生态意识贫乏、体育生态规范或缺、体育生态教育贫瘠等状况,促使农村居民对体育器材的保护、体育场地的维护、体育行为的约束、体育活动的组织等缺乏必要的了解与认同,从而出现体育场地的随意占用、体育器材的恶意损害、体育广告牌的任意涂改以及乱扔垃圾、烟蒂、随意吐痰、破坏周边绿化等情况。调查显示,长株潭农村社区体育场地被占用情况较为严峻,有87%的体育场地被部分或全部占用,略低于湖南全省农村体育场地全部或部分占用92%的水平。同时,长株潭范围内有湘江、洞庭湖、仙女山、九郎山、岳麓山等名山名水,给农村社区体育运动项目的开展带来了一定的约束性和选择性。长株潭农村社区居民长期分散的生活环境导致其在体育生态观念、体育生态意识、体育生态项目选择等方面也有不尽人意之外。

三农村社区体育文化生态化的发展策略

(一)强化农村社区体育文化生态化的政策指导,制定具体实施方案

政府在两型社会建设的进程中,应重视农村社区体育文化生态化建设,出台相应的政策和文件,如有关加强长株潭农村居民体质监控工作和开展“全民健身示范乡镇”工作的政策和文件,以保证农村社区体育文化生态化有序推进。从运动场地建设、运动器材配置、运动环境维护,到村落、社区、乡镇的体育生态运动场所的配备,都应当指示到位、政策到位,保证其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同时,乡镇文体办要在政策文件指导下,制定相关的具体实施方案,如《ⅹⅹ乡关于体育文化周开展工作实施方案》《ⅹⅹ村关于成立“健身秧歌队”“腰鼓队”的通知》等,并报政府相关部门备案,以保证农村社区体育文化生态化建设的循序渐进,也保证其与两型社会建设的同步并行。

(二)加快农村社区体育文化生态化发展规划,加强试验区建设

农村社区体育文化生态化要列入两型社会建设的整体规划,与两型社会建设同步推进。要通过对农村社区体育文化生态化试验区建设和农村社区体育文化生态体育运动项目实践两个方面来加快整体规划。从农村社区体育设施的配置、经费的投放、运动场馆的建设、体育从业人员的配备等进行整体规划和宏观布局。尽快出台相应的规划,如《长株潭城市群体育资源共享规划》,以保证长株潭农村社区体育文化在其生态化及发展方面有章可循。试验区建设,首先要围绕长株潭生态绿心地区,以大河西、天易、昭山、云龙、滨湖等先导示范区建设为契机,将农村社区体育文化生态化建设列入绿心地区和示范区的实施方案中。出台相应的如《长株潭生态绿心地区体育文化、体育产业发展规划》,来加快和规范农村社区体育文化的生态化建设,再根据实施方案进行规划、布局、实施。其次,通过对绿心地区及先导区农村社区体育文化生态化建设的不断推进,将试验区经验向周边农村社区辐射,编制出台《长株潭3+5城市群体育发展规划》,以点带面,全面推进。生态体育运动项目,要以长株潭农村社区地理位置为切入点,以洞庭湖、湘江为经线,仙女山、九郎山、岳麓山为纬线,公共自行车项目为网状覆盖面,力求打造一个集赛龙舟、登山、自行车于一体的原生态体育运动项目。

(三)提升农村社区居民的体育生态意识,加强体育生态行为规范和体育生态道德建设

篇10

社会资源在不同级地区配置的不合理性,让农村在获取信息或其他资源时处于弱势地位,农村用户急需的信息或资源往往因地理位置的关系而无法顺利获得,即使可以获得也必须要付出超出他们自身能力范围的代价。尽管我国已建成大型涉农数据库100多个,约占世界农业信息数据库总数的10%,由于农户受限于文化水平、技术、设施,能享用到的还是少数。因此,要保护中国最广大的农民享有文化信息的权利就必须通过法律的手段,以立法的形式将他们的文化权利以文字的方式固定下来。

一、农村文化信息化的立法基础

现行文化立法不仅数量少、层次低,而且内容上也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加强文化立法已成为一个迫切的任务摆在了我们面前。在全国信息化的历史背景下,农村文化信息化作为文化的一个子系统工程,其立法保护也应提到工作日程上来。要在文化立法的基础上,改写农村文化信息化立法的空白历史,为农村文化信息化建设筑起法律保护的坚固围墙。现在,全国各地的农村都在信息化的大潮中找寻自己的方向和目标,政府也在政策和资金上向农村信息化倾斜,然而,农村信息化的进程依旧困难重重。笔者认为,信息化方面立法的缺失是其中一个关键的因素。

而现在,文化立法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条件,只要有一种力量向前推动一小步,就可以让文化立法前进一大步。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策略的提出,让文化的平衡发展有了一个基本的方向,同时也让民众意识到国家对提升文化整体水平的强烈意志,这样社会各机构和部门在制定文化发展政策时,会重点考虑资金和资源向非发达地区和农村倾斜。特别是一直处于弱势地位的农村,文化设施和文化资源本来就稀缺,而随着农村居民意识和文化水平的提高,他们对文化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对文化的需求越发强烈。农村信息化更是让一部分人认识到了现代技术和资源带给他们的利益。他们对信息化有着越来越强烈的渴望,而信息化中的文化信息化又是决定农村信息化整体水平的关键组成部分,因此,在文化立法的基础上,加强农村信息化立法,推动农村文化信息化立法,以保障最广大农村居民享受文化的权利。

二、农村文化信息化立法的意义和原则

(一)农村文化信息化立法的意义

随着农村信息化的扩大和深入,法律的作用在推动信息化进程方面的功用将会越来越显现化。现在关于农村信息化的立法还没有起步,但是通过政策的制定和政府导向文件的下发,暂时代替了农村文化信息化法律的执行。因此,农村文化信息化的最终出路,只能通过国家立法来完成。从各个领域立法之后相关领域和产业发展的情形来看,立法在吸引更多人关注的同时,资金、技术、人员也会得到相对集中,特别是在执法和监督制度完善的前提下,相关的领域也会在法律的推动下得到长足发展。

一直以来中国农村处于资源和技术的边缘地区,在城市资源日渐富余的环境下,他们也没能因此而有大的获益,因此,我们只能通过立法,来改变这种资源不合理配置的现状,让农村信息化的道路可以更平坦一点。

(二)农村文化信息化立法的原则

在我国文化立法相对落后的历史时期,农村文化信息化的立法将面临很多问题,我们只能循序渐进,通过先地方再国家的立法道路来完成和保障农村文化信息化建设。农村文化信息化从属于农村信息化,是农村信息化中的文化领域的信息化,它包含在农村信息化立法的内容中,是农村信息化立法的组成部分,更是国家信息化立法的一部分。因此,在立法的过程中,应该遵循以下原则:

1.政府主导,共同推进。立法是政府的事,执法也是政府的事,而守法则是民众的事,因此,在农村文化信息化立法中,政府的主导和社会力量的共同推进是加快立法的关键,而民众特别是本法所针对的农村民众的意愿是决定立法内容的主要力量。只有在政府和社会大众、农村民众的共同推进下,按照正常的运行步伐,农村文化信息化立法才能顺利进行,立法所涉及的内容才能反映民众的意愿。

2.先框架后内容。在立法还空白的阶段,我们只能从构建框架开始,在各方时机成熟的情况下再逐渐增添内容,同时随着社会和形势的发展变化而不断完善法规内容。让法律不成为农村文化信息化的绊脚石,而是其成功的强大推动力。

3.以城带乡,区域倾斜。城市文化信息化发展水平已相对较高,由于法律不完善而带来的问题也越来越多,其对立法的要求日益提高。在这样的环境下,对一些文化信息化中的标准和机制的规定,也需要通过法律的手段来固定下来。而农村文化信息化还面临很多基础建设不完善的问题,不同区域农村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这些都需要以立法的方式确定建设策略。

三、农村文化信息化立法的主要内容

农村文化信息化的立法工作在现阶段中国文化立法发展的水平下,不可能一步到位,只能通过整体文化立法框架的构建,慢慢补充和丰富其内容。农村文化信息化作为文化立法的一个部分,研究它所涉及的内容是确立今后立法内容的前提。以笔者对文化立法和文化立法现状的理解,认为农村文化信息化立法主要涉及建设基金的设立和使用、投资建设模式的确立、监督机构和制度的建立等方面的内容。

(一)建设基金的设立和资金来源保证

现阶段,中国农村文化信息化中最短缺、最直接需要的是资金,虽然有些地区制定的政策中政府对投资建设农村文化信息化有一定数额的资金援助,甚至规定了具体的百分比。但是,这本来就不多的资金,全额用于农村信息化建设的可能性是不大的,一部分或很大一部分资金被挪作他用,真正落实到农村的也就只是杯水车薪。但是如果这部分资金能以立法的形式固定下来,那么保证建设资金到位就不成问题了。

转贴于

现阶段,农村文化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环节比较薄弱,很多行政村电话都没有通,再加上电信普遍服务基金的问题一直没有得到落实,信息化中农村互联网的普及就是一个很大的问题。这就给我们农村的文化信息化建设带来很多的问题,而这些问题归结到最后无非是资金的短缺问题。在这方面,外国发达国家就做得很好,如日本在加强总体规划、健全法规体系的基础上,加大投资力度,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在突出政府主导作用的同时,又注重投资主体的多元化。而我国对农村信息化建设中的资金问题没有具体的规定,只是由政府主要的一些涉农部门按一定比例投入农村建设。因此,我们只能通过立法的手段,将农村信息化的文化信息化的资金以法律的方式确立下来,保证资金持续、及时地投入。

(二)界定政府和农户在农村信息化中的责任和义务

农村信息化是一个涉及多部门、多学科的综合性系统工程。一方面,政府必须重视此项工作并建立强有力的领导体系,强化对农村信息化的组织管理,明确各部门的职责并分工协作。逐步建立起从中央到地方的一个完整的农业情报系统,形成农村信息化的收集、分析和环境。

通过立法的方式,将政府在农村信息化中的责任和义务,以及农户在其中的权利和义务界定清楚,各司其职,达到促进农村信息化的目标。政府的责任和义务界定清楚后,资金、技术和人员在农村信息化中的投入会有所保障。而相对于用户来说,他们在享受政府提供良好条件的基础上,也承担起一定的义务,对一些农产品的生产、销售和加工信息,他们要义务无偿提供给政府相关部门和机构。然后由政府相关机构和部门统一分析这些数据,方便统筹安排农村信息化的内容和进程。

(三)制定统一标准,建立文化资源共享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