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体育教学课题研究范文
时间:2023-11-22 18:02:3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初中体育教学课题研究,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体验式教学;初中教育;体育课堂教学
一、体验式教学模式概说
(一)体验式教学的内涵
体验式教学是指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通过创造实际的或重复经历的情境和机会,呈现或再现、还原教学内容,使学生在亲身经历的过程中理解并形成知识体系的构建,进而达到发展能力、产生情感、生成意义的教学目标。
体验式教学以人的生命发展为依归,强调尊重生命、关怀生命,拓展生命、提升生命,蕴含着高度的生命价值与意义。体验式教学所重视的并非学生可以通过教学而获得多少知识,而是通过对人的生命意义的探求,实现生命意义的彰显和扩展。
(二)体验式教学特征
1.体验式教学尊重学生的独特性
体验式教学反对传统的“一刀切”式的教学,主张根据学生的自身特点,发挥其专长,尊重学生的个性特征,对学生的独特性采取保护与引导的教学理念。
2.体验式教学善待学生的自主性
体验式教学反对学生的被动接受,主张通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入手,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自主探索以及自主钻研,最终达到知识的获取。
3.体验式教学理解学生的生成性
体验式教学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认为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能一蹴而就,坚持学生学习是一个漫长而反复的过程,注重学生学习的生成性。
4.体验式教学关照学生的整体性
体验式教学在强调学生个性发展的同时,关注学生的整体性,这一整体性不仅包括以班级或小组为单位的整体发展,同时也包括学生个体自身知识系统结构的整体性发展。
二、初中体育课的教学特点
(一)初中生性格特征分析
处于初中阶段的学生,一般情况下初中生的年龄在12周岁到15周岁之间,正值青春期,处于该阶段的青少年,在性格上呈现为多动、情绪化、敏感、好奇心强、叛逆心强的特征。他们对传统的被动式教学兴趣并不浓厚,而对动手能力得到充分锻炼的授课形式具有浓厚的兴趣。
(二)初中体育课程分析
根据《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规定:初中体育教学任务与要求为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培养学生具有健康的体魄,促进身体的正常生长发育和身体素质与运动能力的发展;提高学生的生理机能,增强对自然和社会的适应能力与疾病的抵抗能力;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增强对挫折的承受力。由此可见,初中生体育课堂的教学重点并非对学生进行理论知识的讲解,而是从体育锻炼与实践中达到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目的。而这与体验式教学在教育目的上是一致的。
三、体验式教学与初中体育课的融合策略分析
由于体验式教学的教学思路与我国初中生体育课堂的教学目标相一致,我们便可以尝试将体验式教学应用于初中体育课堂教学中,具体的融合策略如下:
(一)精心设计教学,使学生真正融入体育课堂
从以往的初中体育课堂教学情况来看,初中体育课堂的教学形式通常以前半节课理论知识讲解,后半节课学生自由活动为主,因此大部分学生很难真体验到体育课堂的乐趣,而这与教师的教学环节设计有着不可忽视的关系,因此为了让学生真正融入体育课堂中,发挥体验式教学的优势,教师在课堂教学环节中就应该多下功夫,对体育课堂的教学内容与环节做出精心的安排与设计。例如,教师可以设计编排与该课堂教学内容相关的游戏或竞赛环节,提高学生体育锻炼的兴趣,使学生在体验中真正有所收获。
(二)优选体育项目,提高学生体育活动的参与程度
通常来说,体育课上知识的传授过程主要以以下环节展开:“教师示范―体委示范―学生自行练习”这就导致部分体育兴趣不足,尤其是对锻炼不感兴趣的女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出现“滥竽充数”,动作不标准、不规范的现象,在动作演示中参与程度低,逃避现象严重。为了能够让学生整体都能够在体育运动中体验到乐趣,增加学生的参与程度,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特点,如:性别、身高、体重等设计不同的体育运功项目,对学生分别加以指导。
(三)以体验为形式,以兴趣培养为方法,以身心发展为目标
在体验中进行初中体育教学,体验不仅是教学的形式,更是教学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该尽量轻视体验结果,重视体验过程,体育课堂教学的体验不应该以竞赛结果为目的,而应该以体验的方式促进学生提高体育锻炼的兴趣,规范自身体育锻炼的动作,提高体育锻炼的意识,培养体育锻炼的习惯,进而达到促进青春期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目标,而这也是与我国“九年制义务教育体育教学大纲”中的教学目标相一致的!
参考文献:
篇2
教育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教育的本质不单单在于传授本领,还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学生的求知欲望,塑造健全的人格。怎样才能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篮球学习与训练呢?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的做法是励志导向、以志诱趣。志和趣是学习动机的两个方面,志是理性动机,趣是感性动机,两者互为条件,互相促进。有志无趣,志就难以坚定;有趣无志,趣就难以持久。兴趣包括对学习进程感兴趣和对学习结果感兴趣。前者来自教学艺术,后者来自学习目标。教学中,我力争做到讲解和示范有趣生动,和同学相处平易近人,诙谐幽默,以个人的魅力吸引学生,使他们在轻松、快乐的环境中产生学习的需要感,生成倾向心理;同时强调篮球训练对强身健体、磨炼意志的作用,使学生从社会责任感、个人前途、参与比赛多方面产生急切心理,自觉地投身到练习之中。需要注意的是,在教新队员时侧重于趣,在教老队员时侧重于志,两者不能偏废,相辅相成。训练中,我引入游戏竞争机制,从听觉、视觉各个方面刺激学生思维、观察、判断。因为观察是思维的前提,正确观察赛场上瞬息万变的局面,来源于广阔的视野和科学的预测,只有准确地分析判断,才能做到随机应变,及时做好攻防的思想准备。要培养这种良好的习惯和过硬本领,教师就要时常提醒队员,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要做到眼观六路、耳听八方。
二、培养良好的篮球技能
在培养和提高学生篮球意识与能力上,训练学生在场上的实战与应变能力是最为根本的目标。一方面要发挥个人特长,另一方面要有团队协作意识。篮球比赛,不是单枪匹马的行动,要靠优良的团队配合作战。一是本队处于进攻状态,自己手里无球时,应按本队的战略意图,不论在弱侧还是强侧,都要做出配合动作,如移动位置,吸引防守,自主接应,制造主攻方向上的有利条件,给同伴掩护,寻找有效投篮机会。二是防守对方持球人时,要紧紧相逼,堵住去路,给同伴创造断球机会。防无球人时,根据对方进攻情况选位,卡住对方传球路线,防止其接球,随时给对方形成强有力的威胁。三是自己持球时,要灵活机智,摆脱防守并有一定的距离,进入有效的攻击区,就要不失时机地投篮。对方防守严密无法投篮,则要及时运用多变技巧传给已处在有利位置的队友。四是发动快攻的时候,根据所在位置,迅速启动一传、接应、分散、接球、上篮等一连串程序性策略。没有好的身体素质作保证,技术的运用(比如快攻时的速度、抢球时的弹跳)就无从谈起。所以,身体素质和基本技术以及战术的训练是培养学生篮球意识的物质基础。在教学与训练中,要认真抓好身体素质、基本技术训练。
三、发挥学生的创造精神
教师既要研究自己如何教,更要研究学生怎么学,因为“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育的目的是使学生学会学习,成为学习的主人。我时常告诫学生要想打好球,首先是多练习,其次是方法对头,善于钻研。帮助学生设计正确的练球方案。提高球技,是每个篮球队员的向往,也是教师面对的实际问题。作为体育教师要鼓励学生善于思考,用头脑“打球”,并在方法上给予启发指导。比如,一个局部的战术配合不能只限于一种路线和一种攻略。一个套路可随场上不同情况灵活运用,要积极引导学生充分发挥聪明智慧。教师要对技能发挥好的同学给予表扬鼓励,对运用失败的队员不能讽刺打击,而要分析原因,给予帮助和指导,从而为他们创造一个宽松的学习和训练氛围,既体现教师的“导”,又要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觉得从老师身上“能够学好、有东西可学”。
四、善于总结成功的经验
篇3
【关键词】初中体育;男女分班;可行性
现阶段我国现行的体育教学模式主要是男女同班集中教学,这种教学模式的优势在于可以体现出“男女平等”的价值观,有利于实现两性教育的重要目标。但由于性别差异影响着男女的成长,原有体育教学模式弊端开始暴露出来,男女分班教学是初中体育改革的必然途径。
一、有利于各教学环节的实施
不同的体育教学,对学生学习要求也不同。男女同班集中教学模式下,可能会出现教师在各教学环节施展不开的现象,为了照顾男女生的差异,体育教学仅仅停留在表面,难以实现对教学内容更深次的发掘。实现男女分班,就可以为教师对各环节的实施提供充分的保障。
现以人教版体育“健美操”教学为例,这一部分教学内容对学生的身体协调性要求比较高,从男生学习健美操的现状可以看出,男生学习健美操的积极性和热情不高,他们表示:“这和跳舞一样,学习健美操‘太羞耻’了”,在这种思想的影响,男生“畏畏缩缩”,难以达到教育教学目的。实现男女分班教学后,教师集中对女生班进行健美操课程教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先引导女生学习健美操的基本步法,即踏步、走步、并步、交叉步和点地,然后组织女生们进行反复训练,直至熟练掌握步法基本要领。然后,教师播放音乐,让学生的语言提示下和教师一起做动作,及时发现和解决她们学习健美操步法中存在的问题。然后询问学生步法的具体出处,考察学生对健美操的熟悉度。
教师:你知道交叉步在健美操哪一节中有出现?
在学生说出自己的答案之后,教师将正确答案进行综合,让学生对健美操形成更加深刻的认识,同时激发出她们学习健美操的兴趣。与此同时,教师继续提出问题,让学生对健美操步法产生更加深刻的认识。
教师:那你可以用自己的理解描述交叉步的形式?
学生:以左交叉为例:右脚像自己的左前方迈,越过左脚后左脚再往左迈一步,这样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就叫交叉步,右交叉则反之
由此可见,初中体育教学实现男女生分班之后,课堂教学对象单一,教师更层次地钻研教材,设计出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在课堂教学中,针对学生特点进行集中教学,不仅可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也有利于提高他们体育学习水平。
二、可以最大限度满足学生的锻炼选择需求
体育男女同班集中课堂教学模式下,学生只可以接受教师传授的教学知识,对于锻炼项目的选择也只可以按照教师的安排,这种教学模式打击学生参与课堂的兴趣,也不利于实现教学目标。实现男女生分班教学,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体育项目,就可以达到锻炼目的。
对初中男女生体育项目学习兴趣调查结果显示(如下表所示),男女生对各个体育项目的感兴趣程度不一样,使得学生选择体育锻炼项目也不一样。
调查数据显示,男生更喜欢篮球、足球等球类运动,而学生更喜欢健美操等体育运动。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身体素质,在日常体育锻炼中,男生普遍选择篮球、足球等球类运动,而女生则更加倾向于选择健美操展开体育锻炼活动。男女分班教学模式下,教师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身体素质和兴趣爱好选择锻炼项目,在兴趣驱使下,学生更愿意积极、主动进行体育锻炼,对强健学生身体素质和提高学生体育水平发挥出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
由此可见,初中体育男女分班教学模式下,学生根据自己的 兴趣爱好选择锻炼项目,更能激发学生对参与体育课堂活动或自主进行体育锻炼的兴趣,对提高学生体育水平,以及实现初中体育教学目标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三、可以提高学生整体体育水平
初中男女分班教学模式下,按照男女生身体素质差异,实施有针对性、且强度适宜的体育教学活动,就可以达到强健学生身体、提高学生身体素质,以及实现提高初中体育教学整体水平的重要目标。所以,初中体育教学改革中,男女分班教学势在必行。
现以“篮球”教学为例,女生由于体力、身高等各个因素的影响,无法与男生投篮达到同等的水平。为此,课堂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对篮球投篮技巧、走步技巧等内容学习,在学生自主训练对教学内容形成一定的认识之后。教师制定考核制度,以期通过考核检查学生对体育技巧的掌握程度。其中,要求女生进行三步投篮,且只要求10个球中投中3个即可,而男生则进行两分球投篮,且要求10个球中投中5个。学生根据不同的学习标准和学习要求开展强化训练,既可以提高学生学习体育的自信心,又可以保证学生高效完成学习任务,从而达到提高体育课堂整体教学水平的重要目标。
由此可见,原有初中体育男女同班教学模式下,课堂教学普遍低效,这与学生学习能力和身体素质有关。实现男女分班教学后,根据学生的身体素质开展课堂教学活动,就有利于体育课堂整体教学水平的提高。
综上所述,新课程标准强调“因材施教”,男女生身体素质不同,初中体育课堂教学中采取男女分班教学模式,最大限度发掘学生潜力,就可以真正达到体育锻炼强健学生身体素质的重要目的。
【参考文献】
[1]蔡赓,张驰,李格等.初中体育男女分班、混班教学与社交回避和社交苦恼[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15,34(3):01-
104,110
篇4
【关键词】初中英语 有效课堂 提高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4-0105-01
课堂教学是师生共同成长的平台,是在模式化的场所内教师与学生互动、交流的过程。课堂教学以班级为单位,以学生为主体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简单地说课堂教学就是教师教和学生学,但是这样的交流对教师和学生而言的要求并不简单。因此英语课堂教学不仅要求教师精通语言,而且要懂得把握整体的课堂环节和学生的学习状况,准确地把握语言艺术,懂得与学生的沟通方式才能确保教师的教学过程收到预期的效果。学生能够牢固有效地掌握知识确保学习效率是初中生课堂学习的关键。课堂教学的提高效率是学生的愿望、是教师责任也是学生家长的目标。
一、初中英语课堂教学的效果不佳
我国初中英语教育一直以来收到传统的教育观念的桎梏,造成英语死记硬背式的灌输,枯燥乏味的课堂教学,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也是教师强迫学生死板地学习,为了应试而苦战在题海之中,不仅给学生带来很大的压力,而且教师也很辛苦。这样的课堂教学集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学内容以教材为重,死板的以教定学
教师教学的过程是借助教材为辅助,完成知识的学习。但是传统的教学过程过于看重教师和教材,忽略了学生的存在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师教学内容刻板,讲解也是围绕着教材内容,毫无新意和毫无特点,教师成了“教材阅读者”,并不是真正的“传道”者,学生的学也是以教材为主,学习目标就是学会教材内容,大大地禁锢了学生的思想。造成教学效率低下,效果不好。
2.教学方法单一,不知变通
初中英语课堂教学采取的主要是讲授式,这一种单一的方式。教师为主的,教师控制整个教学环节不容许学生在课堂上做出任何不符合课堂教学模式的事情,学生的提问不可以影响教师教学,学生要在教师设计的提问环节才能提问,整个教学过程教师都要掌控安排,若学生有问题要在下课提问,学生得不到相应知识点的点拨和问题的解答,久而久之学生也形成了少问问题,多做背诵的模式。学生的思路完全被教师潜质,在封闭的课堂中不假思索的学习。
3.教学过程刻板无趣,很难激发学生的兴趣
初中英语教学过程单一,课堂教学为了实现既定目标一成不变地每节课的内容都是学生复制教师的知识点,教师教什么学生就学什么,教师状态好,准备的内容多,就多讲一些,学生也就多学一些。学生的学习缺乏自主性和创造性,更谈不到兴趣。
4.教学评价单一
教师在英语了课堂教学的的效果判断上片面单一,教师在授课之后会针对性地对学生提出问题,这些问题是在教学内容的基础上设计的,思考的也仅仅是找到预期的答案,教师镇对这些简单的可以在授课内容中得到的答案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评价,答对了就会受到表扬,教师也根据这些问题的回答情况进行课堂教学效果的验证。处理问题之外教师还会借助习题来进行评价,这些习题包括是课后联系、课后作业、课堂考试等,学生只要是答对了这些问题就意味着教学实现了既定目标,也就是教师教学收到了效果。但是这样的评价重视成果并不重视学习过程。
二、提高英语课堂教学效果的策略
初中英语教学只有摆脱应试教育的模式,更加注重学生本身,在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确保教师运用恰当的方法主导课堂教学,确保学生在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个人兴趣。才能不断调动学生的自主性学习,启发是教育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1.灵活控制英语教学内容,确保学生基础知识的学习
有效的课堂教学可以参照教材,以教材内容为线索,灵活地讲授内容蕴含的知识点,并且通过小组讨论等凡是在知识点的基础上发散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主动思考知识内容。课堂教学是师生共同学习共同进步的过程,教师的学不是在于知识点的掌握上而是在于不同状况和不同分为下处理好教材内容,使之为课堂教学服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提高自身对教材研究、理解的深度与广度以及综合、融汇相关知识的能力。同时为了教学教学更有效,学生学习的效率更高,教师也要不断调整自己,尽量不要因为教师的情绪影响到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激发学生兴趣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的主动性对学习效率的影响很大,任何的教学策略中都会以兴趣为依托,特别是英语学习,听话所读写,没有能离开兴趣和自主学习可以实现的,死记硬背以应付应试教育是最不可取的英语课堂教学。
3.运用恰当的教师教学方法,辅助多种教学设施
教学方法是教师教学的基础,符合学生个体状况和学生学习习惯的教学方法才是最能提高课堂效果的方法。将讲授法、演绎法、问题探究法、小组合作法等综合地运用于课堂教学过程中,才能够好地达到预期的教育目的,才能提高教学效果。此外教师在英语课堂教学过程中恰当地运用教学设计、板书设计以及多媒体等各种教学手段的能够使教学达到更好的效果。教学环节设计时恰当运用英语图片解说、原声电影等不仅有利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快乐,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习惯。在现代教学中多媒体技术的广泛应用大大的提高了我们教学的效率,英语教学中口语、听力、阅读等能力的训练都可以借助多媒体更好地实现。还能为学生创造更接近于英美的语言环境。
4.完善课堂评价体系
初中英语教学教学时在特定的在这样的时间和空间里,教师指导学生完成学习活动的过程,这个过程是知识的交流的过程,因此初中英语课堂评价就要摒弃应试教育只看重结果、只重考试的课堂评价体系。
基础教育课程教育改革为初中英语课堂教学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新的理念。初中英语教学过程中的听、说、演、练只要符合课堂内容都是评价的标准。
参考文献:
[1]张彩云.浅谈小组合作学习在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的运用,苏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09)
篇5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x.2017.03.056
Abstract Classroom teaching is the main position to achieve the goal of education. How to 45 minutes to quality, which is placed in front of every line of teachers in the face of reality. This paper tries to explore the effective ways to improve the effectiveness of English Teaching in junior high school from the aspects of optimizing the teaching design, optimizing the teaching process and methods, optimizing the teaching atmosphere and so on.
Keywords classroom; effectiveness; research
当前,新课程改革正在深入实施,一些公开课、优质课由于过度包装作秀,出现了课堂教学“场面热烈、效率不高”的问题,由此引发了“什么样的英语课才是一堂好课?”“怎样的英语课堂才是有效的课堂?”的争论。提高课堂教学实效即是为了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价值需求,在单位时间内通过遵循课堂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取得尽可能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1 优化教学设计
(1)教学设计应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课堂教学的一切活动都必须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为出发点,让他们多动、多说、多问、多表现、多思考,给他们多留一点思考的时间和活的余地,引导他们积极思维、主动探索、生动活泼地发展。设计活动方式教学“打招呼”用语远胜于教师空洞的说教:Hello或Hi用于熟人间的打招呼,How do you do?用于初次见面或比较正规场合的打招呼。
(2)教学设计要符合学生的实际,要以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兴趣为出发点,内容和方式应贴近学生的生活。在介绍“家庭成员”这一教学内容时,笔者设计了秀“全家福”的教学环节,提前一天布置要求学生拿来自家的“全家福”或自画像介绍自己的家庭成员,学生的兴奋劲儿可高了,个个跃跃欲试,家庭成员的名词悉数拿下,This is … That is … These are … Those are …句型也熟练掌握,课堂效果出奇的好。
(3)教学设计要从学生的问题出发。传统的英语课堂教学大多脱离学生实际,忽视学生学习任务与学生认识的实际差距,授课教师只是从对教科书的主观认识出发,从对学生状况的“想当然”出发实施教学,从而造成“满堂灌”、“填鸭式”的应试教育,造成我们的英语开口是“哑巴”的,听音是“耳聋”的,书写是“不来水”的。
(4)学习方式多样性。多样性的学习方式能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在设计教学时,教师要让学生做“不定项选择题”。即只要到达目的,各个等次的学生都得到教育或锻炼,有所收获,选一项或多项均可。
(5)把握重点,突破难点,抓住关键。教学设计的内容应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前后贯通、层层深入。在语言技能方面,应当先输入后输出,使各个教学环节以阶梯式层层推进。对于与本课主题关系不大的内容,教师应敢于舍弃,并从与主题相关的语料入手,设计既与主题相关又能让学生学习的教学内容,以保重点、破难点、抓关键。一节英语课,听说读写一把抓,没有侧重是不现实的,也是不可能的。
2 优化教学过程与方法
(1)创造活力课堂,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发展。在教学过程中,首先注意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学习兴趣起来了,教学效果也就自然提高了。同时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通过说、学、逗、唱、演,让学生亲近教学内容,体会成功参与课堂的喜悦。其次,努力发展每个学生的潜能,让学生在合作中自主探究,在探究中形成问题意识,发展能力。此外,注意实施差异教学。通过交流讨论和角色扮演等课堂活动,促使每个学生都参与,让每个学生都动起来;通过互助合作与竞赛活动,让学生在愉悦中学会英语,在你追我赶中学好英语。在教学认识“人体部位”这一内容时,笔者从生物老师那里借来了一幅人体挂图,并把它挂在黑板前面,让学生逐个蒙着眼睛,按照其他学生的指令触摸人体部位。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学生摸对了,一片赞许声:You are so clever.学生摸错了,一声:Where is your eyes\ears?让蒙眼同学搔头挠耳,课堂一阵哄笑,掌声一片。活力课堂应该有点笑声,有点掌声。
(2)遵循认知规律,促进自我知识体系的构建。中国人学习英语主要是以习得为主。尤其是对于英语初学者来说,新课程标准以视、听、说入手,读写跟上的科学原则编写初中英语教材,体现了感知是第一位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体态语言,实物及多媒体等手段,让学生直观感知英语,如单词教学。其次,通过实物展示或任务示范,使学生在明确目标任务及语言意义的基础上理解英语,另外,模仿是一切创造发明的原动力。英语学习也应该毫不例外地从模仿开始。在教学过程中要努力创设条件,让学生多形式多渠道地模仿英语,运用英语。如Go For It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警察审问小偷这一任务,学生可以通过理解图片,根据语言意义,运用语言目标,完成目标任务的自我构建。
(3)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任务是“……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合作精神,……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新课程改革要求使语言学习的过程成为学生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主动思维和大胆实践、提高跨文化意识和形成自主学习能力的过程。倡导体验、实践、参与、合作与交流的学习方式和任务型的教学途径。为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够全程包办,要敢于放手,留给学生自主发展的时间和空间,着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创设自由讨论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在自我尝试、自我发现、自我评价和选择中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智慧和能力,在自主学习中掌握知识、形成能力,体验解决问题、学会学习的愉悦感。在笔者的教学经历中,曾建议学生组成学习小组,并就单元内容或课堂所学出题进行相互模拟检测。学生的参与热情极高,都想出些难题难倒同学,因此自觉地进行学习,发现问题,效果相当不错。
(4)挖掘教材内容,引领价值取向。新目标英语创设了大量贴近学生生活、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内容涉及英语国家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惯、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价值观念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抓住适当的时机和适当的内容,对学生进行正确的价值观的培养和渗透。例如在学习地理方位词时,可以渗透爱国主义教育,引导学生热爱自己的祖国。
(5)创设真实的语言学习情境,让课堂教学生活化。课堂教学是源于生活的,生活是课堂教学的源头活水。英语语言的学习应与生活实际结合在一起,脱离生活情景学习的语言到头来比可能有效地运用到生活实际中。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把教材内容与实际联系起来,把课堂活动与实际生活相联系,尽量创设真实或模拟真实的生活情境,使学生在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中,置身于贴近自己生活的语境中,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从而提高英语课堂教学实效。在学习Go For It八年级上册第七单元“How to make a banana milk shake?”时,把豆浆机搬到了课堂,示范了怎样制作banana milk shake,接着让学生分组亲自动手制作豆浆,熟悉制作工序流程。整节课学生动手、动脑又动口,学得轻松随意。
3 优化教学氛围
(1)教学中要体现教师的爱与责任。爱是教育亘古不变的主题,责任是教师永恒的承诺。作为教师,只有热爱学生,特别是尊重、爱护、信任学生,以饱满的工作热情和精神面貌对待每一节课,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使学生真正感到来自教师的温暖和呵护,教育才富有实效。教师的教育责任不能建立在无视学生情感自尊的基础之上。语文教材《一件小事》中老师对“我”的教育影响是何等的深刻!
(2)互相尊重。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相互尊重的师生关系,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学生的积极思维,有利于提高教学实效。这就要求教师尊重每一个学生,把学生放在与自己平等的位置,学会倾听,用感情进行交流;学会赏识,用“闪光点”照亮前程。还记得有一节公开课,老师提问了一个学生,这位学生可能是害怕众多老师来听课的场面,回答的音量低了些,上课老师没有听清楚(其实坐在旁边的我是听清了)。为了课堂教学的完美,老师不置可否,便硬生生地把这位学生摁在座位上了。整节课,这位学生就没再抬过头。课后我找到了这个学生,问他为什么不大声回答老师的问题,他说“有点紧张”。其实这不是学生的错。常态的课堂只有一位老师。而在公开课上,学生要顾全授课老师的脸面,又要考虑自己的答案。如果授课老师应变能力稍强些,让临座同学复述他的回答,便可避免了诸多尴尬。
(3)实现教育公平。常听到有学生说某某老师偏心、瞧不起人。我想,这不仅体现出老师在某些方面的处事不公,也暴露了教育的不公。你看:?W习好的高个子也可以坐在前面,学习不好,哪怕你视力再差也得靠后靠边。所有耀眼的光环总是戴在几个“优生”的头上。课堂提问也成了少数学生炫耀自己的舞台。这样的课堂,极大地打击了其他大多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学效果自然大打折扣。在教学过程中,只有实现了面向全体、机会均等、因材施教的公平教育,才会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篇6
一、初三年级解题指导的必要性
初一年级、初二年级思想政治课教学,政治教师教学任务量大(多数政治教师兼职其他部门工作)、班级数量多;学生身心发展处于青春期,形象思维正逐步向抽象思维发展、过渡;在教学实践中,初一、初二阶段学生普遍对政治中考题型及应考的策略准备不充分。
初一、初二阶段,针对学习主体的学生,教材知识性、趣味性、形象性、直观性色彩较浓,进入初三年级,教材的理论性、逻辑性、抽象性逐步加强,尤其是抽象思维能力、思辨能力要求进一步增强,对学生分析问题能力要求提升,在对初三学生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应加强解题指导,这不是单纯地应对中考,而是一方面遵循学生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另一方面贯彻思想政治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德育目标的迫切需要。
二、解题指导的可操作性
把初三思想政治课上成一节节习题课,为做题而上课,上课一味为做题,只重视知识性目标的达成,而忽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德育养成;只重视习题结果的正确性,而忽视分析问题的过程性、逻辑性,这些都是万万不可以的,也是违背思想政治课主旨的。在教学中,如何将解题指导有机地渗透到课堂教学中,或者说解题指导的可操作性,我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了尝试,总结如下。
1.认真研究教材,重视教材的分析过程,对于“分析说理类题”予以指导。教材是教师教的依据,是学生学的依据,是思想政治课的德育载体之一,也是中考命题、考核的依据。研究教材,是教师工作必须的一个环节。研究教材,从教材中挖掘出问题,分层予以分析,完成教学任务,同时还要及时给学生以指导。
例如,初三第一课《责任与角色同在》(人民教育出版社),根据教材,分三层讲授:一是明确责任,二是角色责任,三是责任与角色的关系。根据其内容,结合课标要求,我设置了一道“分析说理题”用于课堂反馈。
材料一:父母养儿育女、教师教书育人、医生救死扶伤、军人保家卫国。人在社会中生存,就必然要承担一定的责任。
材料二:小刚是九年级(3)班的同学,在校认真学习;在家尊重父母;在社区参加环保宣传。大家夸他是个好孩子。
运用所学知识,结合材料一、二,谈谈大家为什么夸小刚是个好孩子?
通过反馈练习理解、消化课堂知识,同时还提炼出“分析说理类题”的解题要领:一要发现原理,二要把握角色,三要明确具体责任,四要结合材料主题表达观点。指导“分析说理类题”的解题步骤,归纳“分析说理类题”的一般方法或技巧,让学生有所练、有所思、有所得,此所谓一举多得。
2.研究学生,解决学生的思想困惑或价值抉择,帮助学生做好“辨析题”。政治课的德育功能之一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抉择,坚定符合一定社会规范的正确行为。教师不仅仅要研究教材,更要研究学生,研究学生认知上的困惑、思想上的迷茫、选择上的两难、行为上的冲动盲目。这些不仅是教学上的重点,而且是教学中的难点,在课堂教学中是不可回避的。为此,在九年级教材《谁对我负责》及《不言代价与回报》教学中设置“辨析题”予以反馈,从而对于“辨析题”给予指导。
情景一:教室里,小明的MP3被人踩坏了,小明大声问:“谁把我的MP3踩坏了?”无人理睬。
情景二:运动会上同学们都在为本班运动员加油,小明不小心踩坏了别人的数码相机,没人看到。
小明想:别人对我不负责,我为什么要对别人负责。这种想法对吗?为什么?
通过反馈练习,学生不仅认识到行为的错误,而且对自己的行为及造成的后果负责,对于其中的意义有了深刻的理解,树立正确的观念,坚定自己的行为抉择。指导学生做好辨析题不仅要判断,而且要指出问题的实质,分析其中的原因、意义,更要得出正确的结论,作出正确的行为选择。
3.研究学生思维规律,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从具体到抽象,帮助学生做好“图表题”。“图表题”是中考、高考常见的题型之一,究其实质是考察学生的思维能力,在政治课堂教学中,稍加注意,予以指导,在教学实践中往往是点睛之笔。如在九年级第三课《认清基本国情》(人教版)教学中,我指出,建国以来,我国取得的巨大成就,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变化、发展,这些成就显示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证明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正确性。通过成就展示,我们坚定了信念,增强了民族自豪感。但同时,我们还清醒地认识到我国生产力水平比较低,科技水平、民族文化素质还不高,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教学中,会牵涉到一系列数据,怎么样让数据说话,怎么解读数据,这是图表题的核心考察点。在教学中分析数据,证明结论,把握学生思维规律,加以引导,图表题便会迎刃而解。如我在教学中设置了一道图表题:
我国部分经济指标的变化情况
三、解题指导的实效性
教师通过解题指导,可以加强学生对课本的理解、消化,促进教学目标的达成,激发学生学习政治课的热情,同时还培养学生理性地思考问题,培养学生认识问题、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课堂教学中加强解题指导,同时也是提高课堂效率的手段之一。
篇7
关键词:概括总结;设疑伏笔;延伸扩展;列表比较
结课环节的巧妙运用,可以让学生了解课堂要点,对课堂知识进行延伸遐想,为下节课铺桥搭路。教师通过在结课过程中,对学生整体学习效果进行充分的了解和认识。
一、初中数学教学中结课存在的问题
当前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对结课环节的忽略,有时课堂内容设置过多,45分钟的课堂根本完成不了教学内容,不仅不能进行课堂小结,而且压堂以后学生的听课效果几乎为零。即使有的老师课堂时间比较充足也只是简单对整堂内容一带而过,在等待下课铃声中结束了课程。整体来讲,初中数学教学中结课存在的问题主要是对结课环节的忽视或省略。
二、数学教学结课方式方法研究
1.概括总结式
结课方式中最常用到的一种方法就是概括总结,其中包括两种方式:一种是教师通过精短简练的语言对整节课的主要内容中心思想进行归纳概括,让学生对整节课堂内容形成清晰明了的思路。另一种方式是教师让学生通过对课堂内容的理解自己进行总结,不仅能让学生加强对知识的理解与记忆,还可以培养学生综合总结的能力。不管是学生进行总结还是由教师进行总结,总结的语言不应只是对课堂内容的简单重复,而应有所创新,突出重点,并且不能脱离课堂所讲内容。例如,学习“平行线的证明”一节时,结课时可以按照“线―角”顺序求角的关系,由“角―线”顺序证明线的平行,通过两个字排序的不同简明扼要概括角与线之间性质的互逆关系。
2.设疑伏笔式
做课堂小结时,如果下节课的内容与这节课的内容有密切联系,可以通过设疑伏笔的方法进行结课。在总结这节课的基础上提出与下节课有关的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吸引学生并让学生有所期待,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学习欲望,并且为下节课做好铺垫。例如:这节课讲的内容是“单项式乘以单项式”,下节课要讲“单项式乘以多项式”“多项式乘以多项式”,结课的时候可以让学生通过对之前学过的乘法分配率的运用,设想一下一个单项式与一个多项式运算的时候,两者之间有什么区别与联系。不仅激发学生探索的好奇心,而且也为下节课做好铺垫。
3.延伸扩展式
数学源于生活,贴近生活,在设计结课方式的时候不妨试试将课堂内容延伸到实际生活当中,纯粹学习数学知识显得过于抽象,让学生通过对生活与学习的有效结合,使数学知识生活化、形象化,更能巩固学生的数学知识,并且提高在生活中发现、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例如,学习“相似图形”一节时,通过对相似三角形应用的学习,让学生找出一些生活中哪些日常生活接触到的东西是根据相似原理做成的?并找出相似点。通过课堂知识延展到课外,鼓励学生走出课堂,探索更多生活中存在的数学知识。
4.列表比较式
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有很多数学概念都是比较接近但又完全不同的。为防止学生对概念混淆,课堂小结时可以采取列表比较法,使学生清楚明了地区分各个概念的特征,从而正确理解并掌握新的知识点。例如,在学习“线段”时,为防止与之前学习的“直线、射线”等概念混淆,通过列表比较异同点的方式,将三者的区别和共同点加以区分比较,使学生明白这三者之间有关端点和延长性的区别和联系,进而加深对三者的理解。
总之,结课环节处理的好坏直接影响课堂效果,也可以作为评价教师教学水平的标准,只有教师充分重视结课环节,才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提高课堂的有效性。
篇8
关键词:新课标;初中体育;高效课堂
高效体育课堂是指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掌握知识的程度、身体锻炼的效果以及运动技能的培养取得较高的效率。这要求学生对体育课学习有正确的态度,在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下对体育抱有较强烈的兴趣,教师运用精准的设计、独到的讲解、准确的示范、形式多样的教法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较快较好地领会技术要领、掌握技术动作,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笔者认为,在具体的课堂教学实践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端正学生体育课学习态度
体育教学在实现素质教育、提高国民体质过程中发挥着基础性的作用,对增强体育锻炼的兴趣,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养成喜爱运动的习惯十分重要。体育课堂教学要求有良好的组织纪律性,学生才能认真听讲,观看示范动作,熟悉教材,明确重点、难点,正确掌握运动的技术和技能。因此,要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彻底改变学生散漫的风气,增强对体育学习重要性的认识。要使学生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自觉积极地进行体育练习,使体育课堂教育紧张有序、生动活泼、安全有效。
二、激发学生体育课学习兴趣
激发与培养体育课学习兴趣是构建高效课堂的重要条件,学生对体育课有高昂的兴趣,就能使身心处于积极状态,有利于更好地掌握运动技术动作,提高课堂效率。要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培养学生自我设计与评价、自主学习与控制、相互合作竞争与创新的能力,使学生自主地参与到教学活动的全过程。要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加强师生间的情感交流,信任、鼓励、暗示和激励学生完成动作,尊重和保护学生自尊心,提高他们上体育课的积极性,增强学习的信心。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如,竞赛法、游戏法、自主选择项目教学法、分层次教学法等。
三、体现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
在教学设计时,要掌握好设计的难易程度和教学方法、步骤,依据学生的能力水平循序渐进,让学生易于理解和接受,启发学生的思考,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倡自主学习法,“自主学习强调的是培养学生主动独立的学习能力,为学生自主发展和适应社会奠定基础”。可以让学生自定学习目标,充分发挥自身潜能;自主选择和合理安排学习活动与实习方法;自主评价,反省自己的学习状况,找出问题与不足;自我调控,改进学习策略和方法,及时恰当地“纠偏”,以促进体育学习目标的达成。为学生创造独立思考与大胆创新的最大空间,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四、教学内容具备科学性和创造性
课堂教学内容的安排要充分考虑初中生的身体心理特点,难度过大或过小都不利于学生素质的提高,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学生是具有独特特征的鲜活个体,他们在身体素质、能力水平、学习兴趣上存在着较大差异,教学中要兼顾每一个学生,使人人学有所获、学有所长。要创造性地使用新教材,提高体育教学的效果。变“教材”为资源,把“教教材”变为“用教材”,灵活地抽取教材中的内容,更好地为学生服务。对教学内容的选择应区别对待,对照顾到大多数学生的学习,也要让学有所长的学生有提高和发展的空间。
五、重视与加强运动技能的教学
《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与其他文化课不同,体育与健康课程主要是一种技能性的课程。”这就是说,体育与健康课程学习的结果主要不是体现在认知性知识的积累和深化上,而是表现在体能的增强、技能的掌握和行为态度等改变方面。体育课堂教学要重视与加强运动技能的教学,特别是动作要领的传授与掌握。动作要领是在体育运动的实践中研究总结出来的,具有很强的科学性、规范性、指导性和实用性,学生只有在充分理解动作要领的基础上,才能准确地完成各项体育动作,这也是提高体育运动安全性的重要保障。因此,教师要对动作要领进行准确表达,示范讲解,以利于学生熟知掌握。
六、认真总结积极探索大胆实践
教育是一门没有止境的艺术,做好教学工作在于及时进行总结,在反思中总结教学的成功之处,发现存在的问题,研究解决问题的办法,进一步研究教材和学生,优化教学手段和方法,将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为今后的教学提供指导,增强教学的针对性,促进教学向最优化方向发展。积极探索大胆实践新的理念和方法,总结科学、有效、合理的教学方法,使用形式多样、与学生身心发展相符的教学手段,不断激发初中生的学习兴趣,增强求知欲,提高课堂教育的实效性。
总之,构建高效体育课堂教学是新课程理念下实现素质教育的内在要求。教师要从体育学科特点和学生实际出发,积极探索创新教育教学模式,着力构建高效体育课堂,努力开创出体育教学工作的新局面。
参考文献:
篇9
一、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方面的问题
1.教学目标单一,忽略了学生全面素养的提高。这可能是大多数教师都容易犯的错,课堂上大多数教师在主要学习时间里完成了知识型与能力型目标教学后,因所剩时间无几便草草地结束了课程,而忽略了对学生的情感教育。
2.教师对自己在课堂上扮演的角色定位不明确。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大多数英语教师在课堂上扮演了“传道、授业、解惑”的角色,仅仅起到了知识的“传递”作用。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只重视语言点的讲解和知识点的反复练习,而忽视了语言的交流与运用,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忽视了学生智力发展的培养。
(二)学生方面的问题
1.学习目的不够明确,态度不够端正。大部分学生仅抱有“为了应付考试而学习”“为了学习而学习”的态度。殊不知,其真正的目的何在?缺乏学习英语的动力和源泉,久而久之失去了学习英语的兴趣,逐渐放弃甚至讨厌这门功课。
2.不会学习。大部分学生不会学习,缺乏学习方法与学习技能,整天只是拿着一本英语书有口无心地反复背诵。一个句型或几个单词就能念一节课,结果一节课下来没有收获。
二、初中英语课堂教学实施策略
(一)转变传统教学观念,促使学生全面发展
实施新课程,首先要进行的是观念的改革。教师应突破框架,抛弃落后的、违背规律的传统理念,尽快树立与新课程相适应的体现素质精神的现代教育观。现在初中英语教材的改革为教师观念的转变奠定了基础,然而考试依旧是教学的指挥棒。作为一名英语教师,应该懂得如何在这两点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重点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让学生在言语运用中学习语言。课程改革的重点是“以促进学生发展为核心”,以学生的发展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学生是发展的主体。“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是教师普遍了解的一个教学原则,教师的责任不在于教,而在于教学生学。因此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承认学生是有巨大潜能和个性差异的活生生的人。英语教师应该改变以往那种让学生跟在自己后面亦步亦趋的习惯,要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学生学习的主战场在课堂,课堂教学是一个双边活动的过程,只有营造浓厚的自主学习氛围,唤起学生的主动意识,激起他们的学习欲望,他们才能真正调动自身的学习潜能,进行自主学习,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
(二)讲究语言技术,摆正师生关系
在英语教学中,如果教师总是用一种语调讲课,教学语言呆板、平淡,学生听起来缺乏趣味性,大脑就会出现抑制状态,对所接受的信息自然不深,学习效果又如何会好呢?因此教师的课堂教学语言必须风趣幽默,这样才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
教师要用爱心营造一个民主、平等、和谐的伙伴关系。教师亲切的目光、和蔼的微笑、亲切的话语、耐心的讲解,谆谆教导,善意的眼神,会让学生感到宽松愉快、自由,愿意参与活动。同时教学过程是学生认识的发展过程,更是学生人身发展的过程,教师要淡化内容的讲解、分析和灌输,更要注意过程的实践摸索,使学生自己成为操作学习过程的主人。
(三)恰当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英语学习的主要目的是交际,我们的教材呈现给学生的大多是一个个生活场景,通过不同的片段进行语言学习,所以,我们可以把这些场景用课件的形式表现出来。多彩的画面、动人的音乐、吸引人的动漫人物、纯正的发音,运用电教媒体的直观性、形象性,迅速创设新奇的情景,可以引发学生的直接兴趣,创设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
教师应根据自己的教学计划,找到并设计好为你所用的音乐、图片、影像等素材,设计与生活相贴近的语言环境,利用多媒体投放给学生,使学生身临其境,更好地感知语言,理解语言,有效地掌握学习内容。
与此同时,借助电教媒体,可以更好地设计练习,对学生进行反馈。教师利用电教媒体快捷的便利,可以从网上寻找练习题,可以自己设计典型的习题,设计各种各样的竞赛活动,既可鼓励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可提高学习的效率。
但是我们应该正确用多媒体教学,不要违背了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宗旨,使学生在课堂上走马观花,无意注意远远多过有意注意,从而导致课堂教学流于形式,更谈不上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篇10
【关键词】探究――体验;学习方式;策略
“探究―体验”式学习是指学生在自主探究的基础上,充分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通过对文本或情景的感悟和体验,获得新的语文知识或技能的一种学习方式。
随着课堂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学观念的不断更新,教育形势的不断发展,那种纯粹以应试为目的学习方式显然已不能适应新的教学形势和新的教育对象的发展需要,因而尽快建立起新型课堂学习方式已显得十分必要和迫切。“探究―体验”式学习方式正是在这种课程改革背景下产生的新型学习方式,它强调在学生自主探究的基础上,充分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通过对文本或情景的感悟和体验,获得新的语文知识或技能。这种新型的学习方式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具有广泛的实用价值。
结合几年来的课堂教学实践,我对实施“探究―体验”式学习方式试提出如下教学策略:
一、情境激发
“探究―体验”式学习的主体是学生,但主导设计仍是教师。为学生创设有意义的学习情境,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这是“探究―体验”式学习的开端,也是引发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的动力。
有这样一个案例:
这天,教室里坐了二十多位家长,有一位家长还进行了摄像,课堂充满了紧张的气氛。
课堂教学顺利展开:
1.激趣导入
在温情与和美中有亲情,在误解和冲突中也有亲情。我们来看我国伟大的文学家鲁迅先生的《风筝》又将讲述一个怎样的亲情故事。
2.整体感知:
思考:本文所写的亲情是指什么情?本文所写的亲情体现在温情与和美中,还是误解和冲突中?
3.探究体验:
探究一:围绕“风筝”,兄弟俩发生了一场小小的冲突。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冲突?兄弟俩对放风筝的态度有什么不同?找出文中的相关语句,读一读,说一说。
体验一:你是怎样理解兄弟俩对待风筝的不同态度的?在生活中你有类似的事例吗?
探究二:课文较为具体地叙述了“我”和弟弟冲突的过程。请仔细研读课文,然后以同桌为小组,站在哥哥或弟弟的角度,为课文设计一段对话。
体验二:两组学生上台表演,并说说为什么要进行这样的设计,并请其他学生评论。
探究三:文中为什么要用“掷”“踏”,而不用“扔”“踩”?
课堂上学生积极参与,踊跃发言,课堂气氛十分活跃。
二、活动拓展
活动性是“探究―体验”型学习方式的基本特征,常常以学生参与实践活动为基础。教师可利用初中生好动、求知欲旺盛、渴望亲身实践的心理特点,适时地、有目的地、有指导地安排学生进行语文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加深探究,强化体验,从而提高语文素养,发展个性。
三、问题引领
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看,学生所要掌握的知识意义建构需要有精心的问题设计,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的主导作用都需要由精美的问题设计来体现。“教师应依据教材的特点,设计教学思路,并依这条思路充分展开师生、生生之间不同角度、不同层次、不同体验的碰撞,从而实现课堂教学的最优化。
“探究―体验”式学习中的问题设计须注意以下几点:
1、问题的层递性
2、问题的开放性
四、读写内化
培养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一项不容忽视的基本功训练,也是培养语感,深入探究,强化体验的重要手段。而朗读是眼、口、耳、脑并用的综合活动,学生在对文本进行深入探究的同时,通过朗读训练不仅能体验到课文中遣词造句的准确、形象、生动,标点符号的丰富内涵,而且会通过琢磨怎样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自然而然地体验、意会课文中的思想情感,完成外化―内化―外化的完整的心理变化过程。“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
在上《背影》一文时我作了如下教学设计:
1.情境导入
教师配乐朗诵诗歌《给父亲的诗》。
2.整体感知:认识父亲
a)让我们在孙道临先生的深情朗读中走进散文吧!
b)在读了课文之后你觉得作者的父亲是怎样一个人?
3.探究品味:理解父亲
a)如此平凡甚至有点迂的父亲,作者为何对他的背影如此动情而难忘呢?请同学们再次速读全文,划出文中具体描写父亲背影的语句,并说说父亲的背影留给你怎样的印象?你能深情地把这些语句读一读吗?
b)在生活中我多次见过父亲的背影,为什么这次的背影竟让我如此动情而难忘,以至流泪呢?结合全文再作深入探究。
c)分角色体会:A组同学站在父亲的角度,结合全文设计一段心理独白。B组同学站在“我”的角度设计一段心理独白。
d)通过刚才的探究和分析,相信同学们已经领悟到了父爱的伟大。那么,就让我们带着这片深情再来读一读这个感人的细节吧!
4.真情抒写:体验父爱
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是,了解文章抓住瞬间表现亲情的方法,并感受父爱的伟大。在学生对文本的探究过程中我设计了两次写作的练习:一是分角色体会,二是进行真情抒写,感受父亲对自己的爱。通过写作的方式,学生实现了对文本的体验和自己生活体验从外化―内化―外化的完整的心理变化过程,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探究和体验往往是相辅相成,和谐统一的。探究是体验的基础,体验是探究的升华。通过探究学生产生众多的体验,通过体验学生对文本或情景有了更深的理解,获得更多的新知和技能。因此,“探究―体验”式学习方式必须以学生一定的生活经验为基础。学生缺乏生活的经验,探究也就苍白无力,体验也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同时要求教师不仅要成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更要十分尊重学生对文本的个性化解读,成为一个耐心的倾听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