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镇农业服务中心主要工作范文

时间:2023-11-22 18:02:3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乡镇农业服务中心主要工作,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乡镇农业服务中心主要工作

篇1

从基层农业科技推广机构提供的服务看,主要任务是执行青岛市农委指派的推广任务,主要包括关键技术的引进、试验、示范、推广,农作物病虫害防治、动物疫病及农业灾害的监测、防治,农业公共信息和农民教育培训,主要通过在农忙时节深入田间地头对农户进行现场讲解示范指导,发放科技宣传资料,定期组织农民技术培训等方式将农业科技推广到户。例如2009~2012年实施的“青岛市百万亩果蔬花卉现代示范园建设项目”,根据青岛市区域布局、生产结构以及各市农业产业特色,市财政拨款,建设粮食、蔬菜、果茶花卉和花生四个特色品种的示范基地,通过基层农业科技推广机构推广如设施栽培技术、培肥地力、绿色控害技术等关键技术,依靠基层农技推广员开展“绿色证书工程”、“青年农民科技培训工程”、“新型农民创业培植工程”和“农民远程培训工程”等多种形式的农民科技培训,从技术推广和农民培训两方面保障了该项目的落实推进。从青岛市农业科技推广机构发展演变的历程看,基层农业科技推广机构在农业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试验、示范推广以及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青岛市农民增收、农业增产以及农业转型发展提供了科技支持。然而,随着青岛现代都市型农业的发展,现行农业科技推广不论是管理体制、机构设置、推广内容、推广方式、推广人员素质等方面的问题都日益凸显,难以适应并满足农业转型需要。

2青岛市基层农业科技推广存在问题分析

为更好地了解青岛市基层农业科技推广状况,发掘存在问题,为进一步改革完善青岛市农业科技推广提供决策建议,课题组于2012年11月至2013年6月,对来自胶南、胶州、平度、莱西、即墨五市来我校参加青岛市基层农技人员培训班的150名基层农技推广员及其对口服务村的400名农民进行了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最终回收有效问卷134份和352份,有效率为89%和88%,较为全面和深入地把握了青岛市基层农业科技推广的状况和存在问题。

2.1基层农业科技推广管理体制不完善,机构设置不科学

目前,除了个别区市外,青岛市绝大部分乡镇农业服务中心直接受乡镇党委、政府和区市农、林、水务业务部门的双头领导,乡镇党委、政府负责农业服务中心人、财、物的管理,以及推广人员的职称评聘、薪酬福利,区市业务部门只负责相关业务的分派与指导,这种条块分割的管理体制必然导致政出多门,多头领导,政府管理和业务职能混淆,不可避免出现推广员任务的重叠性和多样性及工作效率低下的结果。另一方面,乡镇农业服务中心管理体制不顺,农业服务中心是隶属于乡镇党委、政府的事业单位,必然决定乡镇党委、政府对其拥有直接管理权,由于乡镇工作繁杂多样,常把农业服务中心工作人员当作行政干部使用,哪里需要就派到哪里,其本职工作———农、林、水利、畜牧业生产技术推广和指导、动植物防疫和检疫、水土保持监测等职能被削弱,推广服务功能弱化。调查发现,51.4%的农业科技推广员的工作是从事本职农业技术推广,余下的48.6%的人则在完成乡镇政府指派的非推广任务,或是满足农民其他需要。座谈会上,推广员也反应工作内容繁杂,有时需要身兼数职,从事一些非专业性工作,比如农业保险、防火防汛宣传、落实惠农政策、计划生育政策落实、等等。

2.2推广经费财政拨款不足,缺乏履行公益性职能的经济保障

农业科技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属于公共物品的范畴,政府理应为农业科技推广经费投入的主体。当前,青岛市农业科技推广经费投入不足,用于农业科技研发、推广应用的三项经费偏低,被挤占或挪用的情况较为明显,农业服务中心大多数编制内财政经费不能落实到位,人员经费不足,导致推广项目缺乏资金,基础设施和装备落后,工作环境条件差,推广手段方式落后,农业科技推广缺乏履行社会公益性职能的经济保证。调查中,有40.5%的农业技术人员工资在3000元以下,福利待遇情况不容乐观,下乡经费、办公条件、技术装备不足,严重影响了工作的积极性和推广工作的顺利开展。

2.3推广人员考核激励机制不活,制约了农业科技推广的有效运行

目前对农业服务中心推广员尚缺乏有效的考核和激励机制,责、权、利没有很好地结合。一是推广员进入推广系统缺乏相应考核。由于推广机构编制少,为了维持推广工作的正常运转,存在政策性安置人员以及临时招聘人员充抵农业科技推广人员的现象。访谈中了解到,莱西、胶南此现象比较明显,农业服务中心正式编制人员少,莱西五人,胶南九人,余下全部是“杂牌军”。这种临时拼揍的人员由于缺乏相应的知识经验,难以担当农技推广的重任。二是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目前农业服务中心农技人员的职称晋升、薪酬发放更多依靠的是资历和年龄,能够有效激发工作积极性的激励机制尚未建立,作为有效激励方式的教育培训,目前还难以较为普遍的应用。调查显示,仅有24.3%人员能得到每年培训的机会,51.4%的农业技术人员2~3年才有机会接受培训,甚至有20%以上的人员几乎没有接受过技术培训,由此也导致了农业科技推广人员专业技术水平低、知识结构老化的问题。青岛基层农业技术人员中43.8%是本科以下学历,其中13.5%的人员只有高中学历,获得高级职称的技术人员只有5.4%。座谈会上了解到青岛市农技人员年龄40岁以上居多,县级单位以本科生为主,乡镇农技站工作人员的学历以专科和高中为主,年龄偏大。

2.4农业科技推广方式落后,限制了技术的传播

当前青岛市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方式比较单一,73.2%推广员主要还是采用现场讲解示范、发放宣传资料等传统的推广方式,使用现代传播方式如网络、电视的仅占14%。从接受者看,农民获取农业科技的渠道较为混乱,有70%以上的农民选择向亲友、邻居学习,以网络、电视、报纸、短信等媒体作为获取农业科技信息的主要渠道,而选择政府科技下乡和村干部宣传指导的只有20%[2]。从科技信息传播与接受对照看,显然存在农业科技服务供给与农民需求脱节错位现象,究其原因,调查的农民认为,一是推广内容与自己所需不匹配,理论与实际结合不起来;二是遇到问题无法及时与推广员沟通,后续跟进指导几乎没有。

2.5基层农业科技推广服务质量较差,农民满意度不高

农业科技推广必须注重市场和农民实际需求,才能激发农民在农业生产中采用新产品、使用新技术,才能发挥科技的现实效力。当前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不能满足农民的科技需求,使得农民接受新技术、新产品受阻。调查显示,在推广技术是否满足农民需要这一问题上,只有40%的推广员认为农民十分需要政府推广的新技术。在“农民的农业科技需求”的调查中,排在前三位的是“农药、良种选用技术”、“病虫害防治技术”、“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而推广员推广的技术则是“病虫害防治技术”、“田间栽培管理技术”、“农药、良种选用技术”[2]。由于农业服务中心推广服务未能与农民需求完全对接,导致农民对农业科技推广评价较低,满意和很满意占22%,不满意和很不满意的人数则占到49%。农民对推广服务评价偏低的主要原因一是推广员数量少,平均三个村才有一名推广员;二是农业科技服务次数少;三是提供的技术理论性太强,难以与农业生产结合[2]。

3推进青岛市基层农业科技推广的对策与建议

青岛市作为现代化都市,现代农业建设发展走在全国前列,从粮食作物的增收到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农业科技发挥的作用相当明显。近几年,青岛市委市政府充分意识到科技是加快现代农业发展的决定力量,于2012年围绕科技创新、推广服务等关键环节,开展了农业科技促进年活动;2013年以科技作牵引,实施现代农业“十大工程”项目。在青岛市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重点发展现代特色农业、大力推进都市型现代农业建设的背景下,基层农业科技推广体系的体制已经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短板,成为传统农业向以科技引领现代农业转型的桎梏,亟需通过改革和创新等方式加以解决。

3.1理顺农业科技推广的管理体制,强化区市主管部门管理

青岛市20世纪90年代末形成的基层农业科技推广机构的双头管理体制导致农业服务中心主动性和灵活性受到极大限制、推广服务功能弱化的状况。必须以理顺管理体制作为改革的抓手,强调区市农业主管部门的管理,解决人事分离的问题。为此,可以考虑将乡镇农业服务中心的人、财、物的管理职能收归区市农业主管部门管理,建立“三权归县”的管理体制,可以实现管人与管事的统一,保证农业服务中心从事本职工作,也有利于区市农业管理部门统一协调区市范围内的工作安排,发挥县乡农业服务机构的整体作用。另外,结合青岛市镇行政区划调整、农业产业布局以及现有乡镇农业服务中心的状况,可以考虑撤销现有农业服务中心,成立跨乡镇建立的农业技术推广区域站,全面负责乡镇农业科技推广、农业疫病防控、农业经营管理和农产品质量监管事务,充分发挥区域站整合资源、统筹规划的职能。

3.2加大对农业科技推广的投入,建立多元投入机制

政府是农业科技推广经费投入的主体,要确保每年投放到农业科技的三项经费明显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幅,加大对基层农业科技推广机构改革和推广项目经费的支持,保障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公益性职能的发挥;其次,在土地流转背景下,依据农业经营主体的变化,要逐步满足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种植大户的农业科技需求,逐步增加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动植物疫病防治、集中统一育苗育秧等推广项目上的经费投入,针对青岛市特色优势农业产业,对涉及到的重要新品种、重大新技术设立专项资金,保证农业科技示范推广的顺利开展;第三,在明确政府作为农业科技推广投入主导地位的基础上,推进推广投入主体的多元化,充分调动社会各方力量,鼓励涉农企业、农民合作社、农业协会等加入农业科技推广,吸引其对农业科技研发和推广的投入,拓宽农业科技推广经费来源渠道,尤其要注意对开展农技推广服务的各类经营性组织或个人在税收、信贷方面给予优惠。

3.3充分发挥农业高校、科研院所在农业科技推广中的作用

以政府主导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是青岛市农业科技推广的主体,为了弥补政府农业科技推广体系本身存在的有效供给不足、服务方式滞后,推广效率低下等问题,需要建立政府与农业高校、科研院所有效结合、充分合作的农技推广长效机制。青岛市现有农业院所10余家,拥有丰富的技术、信息和人才资源,可以为农业科技推广提供一定的技术、成果、知识方面的支持和帮助。为此,围绕青岛市农业主导产业,农业院所与政府合作建立农业试验示范站,开展新品种培育、新技术示范推广;充分发挥各级各类科技特派员的价值与作用,开展各种技术下乡、科技咨询、农民教育培训服务;利用农业院所教学、科研和生产实践相结合的优势,开展应用型农业科技研究与推广,使农业科技研发推广的取向与农民实际需求有机结合。

3.4拓宽农业科技推广渠道,丰富推广形式

青岛市传统农业科技推广方式主要以田间地头示范讲解和发放宣传资料为主,手段陈旧落后,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技术的有效传播。丰富基层农业科技推广的形式,除了继续加强推广员的下乡下地直接指导外,还需要充分利用现代媒体技术,如现代通讯和网络信息技术,建立农业技术信息平台,通过视频交互、远程控制等现代化手段,实时对农民农业生产进行指导;通过广泛开展诸如专题技术讲座、农民田间学校等多形式、多渠道和多层次的农业科技知识培训,逐步把农民培养成具有较高科技文化素质,掌握并能应用现代农业科技的新型农民;另外,强化农民合作社、农业各类协会、专业大户及科技核心户“人际传播”的科技示范辐射作用,建立科技示范户辐射带动的示范推广模式。

3.5以农户需求为导向,驱动政府科技推广服务供给

篇2

1.乡(镇)农经机构队伍建设面临的主要困难

1.1机构合并 乡(镇)农村经营管理站原是单独设置的一个正股级事业机构,但乡(镇)机构改革后,乡(镇)农经站已与乡(镇)其他农业事业机构一同合并为乡(镇)农业服务中心,一定程度上容易造成职能混淆,职责不明。

1.2职能不全 农经机构是党在农村的各项基本政策特别是强农惠农政策的宣传、贯彻、执行、落实机构,农经队伍是党的农村政策的具体执行者。目前,乡镇农业服务中心只是一个单纯的事业机构,其单一的事业职能难以确保农村政策、法规落实到位,难以监督农村各项规章制度执行到位,难以保障农民案件及各种违法违纪违规案件查处到位。

1.3级别较低 乡(镇)农业服务中心仍为一个正股级事业单位,其级别与当前农经工作繁重的管理任务不相适应,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农经管理职能的发挥。

1.4经费无保障 乡(镇)农经工作经费目前尚未列入财政预算,开展农经各项工作需要经费时要专门请示领导或单独打报告,有时能够解决,有时解决不了,甚至延误,乡镇农经工作业务经费的缺乏,严重影响了业务工作的正常开展和乡村两级农经队伍的培训与专业素质的提高。

1.5工作人员兼职过多 乡(镇)农经站并入乡镇农业服务中心后,基本上只保留了少数几个甚至1名农经工作人员,与当前农经工作职能极不匹配。相反,在乡(镇)农经工作人员极其短缺的情况下,乡(镇)农经工作人员还全部兼职了乡(镇)其他各项工作,比如会计、出纳、统计、纪检、民政、医保、妇联、能源、计生工作组、驻村等,而且往往本末倒置,兼职工作成了专职工作,本职工作反变成了副业,非常不利于农经工作的开展。

1.6职工福利待遇较差 乡(镇)农经部门没有任何行政事业性收入和执法罚没收入,日常工作经费又没有列入乡(镇)财政预算,加上受地理位置等条件的限制,难以开展经营服务,经费无保障,工作难度加大,福利待遇条件差,导致大多数乡(镇)农经工作人员不安心本职工作,千方百计想跳槽。

1.7乡(镇)农经机构办公条件简陋 由于受地方经济的限制,有些乡镇没有安排专门的农经工作办公室,配备专用文件柜和档案柜,更没有一个乡镇配置农经工作专用电脑设备,工作环境很差,不利于开创农经工作新局面。

2. 关于乡(镇)农经机构队伍建设的几点思考

2.1加快农经机构改革进程,确保乡(镇)农经机构队伍与新时期农经工作的职能相匹配 恢复乡(镇)农经站的单独实置,确保乡(镇)农经队伍的专职专用;将农经部门列入依照公务员管理范畴,赋予农经部门行政管理、行政监督、行政执法职能;提高乡(镇)农经站行政级别,将其由“正股级”提升为“副科级”单位;适当增加乡(镇)农经工作人员编制,根据乡(镇)管辖范围的大小按3~5个名额,配齐配足乡(镇)农经工作人员;乡镇农经站人、财、物实行垂直管理。

2.2 加大对乡(镇)农经工作的投入 将开展乡(镇)农经工作必要的业务工作经费、设备资金购置费、人员培训经费等足额列入每年乡(镇)财政预算,确保乡(镇)农经工作的正常开展和工作环境的不断改善以及农经干部培训的经常化、制度化。

2.3建立健全乡(镇)农经队伍目标管理制度 加强对工作人员的考核评比,做到千斤重担大家挑,人人头上有指标,逐步实行末位淘汰制,即连续两年考核评比为末位者降级使用或进入待岗培训序列,不断增强乡(镇)农经干部的进取心、事业心和责任感。

篇3

【关键词】郁南县;农技推广;现状;发展对策

郁南县是农业大县,全县15个乡镇、178个村(居)委会,总面积1966.2平方公里。全县土地面积294.5万亩(约19.63方公顷),其中划定基本农田保护区30.52万亩,一级农田17.96万亩,二级7.72亩。总人口51.99万人,其中:农业人口43.8万人。全县特色农业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条件,目前已形成了“北果南桑,种养并进”的特色农业发展格局。主要农作物有水稻28.13万亩、沙糖桔28万亩、南药20万亩、无核黄皮7万亩、荔枝9.6万亩、蔬菜11.6万亩、蚕桑5.7万亩、木薯7.25万亩、花生6.38万亩。随着郁南县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农村劳动力不断向其他产业转移,这给农业的持续稳定增长带来了一定的影响。因此,加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大力推广良种良法、推广先进、适用的农业新科技成果,提高农业生产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保障粮食生产安全,保持农业的基础地位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1.郁南县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建设的现状

1.1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全面完成

近年来,郁南县认真贯彻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加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的意见》(国发〔2006〕30号)文件精神,于2008年制定了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实施方案。同时在改革过程中,郁南县各级统一思想认识,明确改革目标,精心组织,采取有力措施,确保按国家和省政府的要求全面完成改革工作。按照实施方案的要求,健全完善基层农技推广机制,大力改善推广条件,全面加强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并于2011年完成了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的各项任务,较好地实现了农技服务直接到村、农技人员直接到户、良种良法直接到田、技术要领直接到人的农技推广新模式,健全完善了县、镇、村三级农技推广网络。

1.2机构和队伍建设情况

按照科学合理、集中力量的原则,在全县范围内重新整合人力、物力、科研资源,设置了县级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农业机械管理总站、土壤肥料站、种子管理站、畜牧渔业技术推广站。对乡镇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实行综合设置,打破原来每个乡镇都设一处农业技术推广站的分散设置,综合设置了15个镇级农业服务中心。全县共有在编农技推广人员79人,其中:有专业技术职称人员26人,非专业技术人员53人。

2012年以来,全县15个镇全部得到中央基层农技服务体系建设项目的支持,资金主要用于建设修缮办公场所、健全办公设备和配备检测仪器设备。目前,项目建设的实施工作正在紧张有序进行中。项目完成后,将有效改善镇级服务中心的工作条件和推广手段,提升公共服务能力。

1.3经费保障情况

郁南县农技推广体系在改革后,根据实际情况按照《农业技术推广法》规定“县、乡镇国家农业推广机构的工作经费根据当地服务规模和绩效确定,由各级财政共同承担”落实农业科技推广工作经费。郁南县的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完全脱离经营行为,是公益性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的人员经费和工作经费纳入同级财政预算予以保障,并随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而同步增长,保障了基层农技站的正常运作。

1.4运行制度建设情况

采取公开招聘、竞聘上岗、择优聘用等方式,选择有真才实学的专业技术人员进入农技推广队伍,逐步实行农技推广资格准入;建立了农技推广责任制度,明确农技人员的服务区域、服务对象和服务内容,农业局与技术人员都签订责任书;建立了农技人员培训制度,根据不同需求,开展农技人员知识更新培训,实施农技人员学历提升,提高基层农技人员的业务素质和服务能力;建立了农技人员工作绩效考核考评制度,实行县级业务主管部门、管理单位、服务对象三方共同考核。为切实加强广大农技人员的责任心,调动广大农技人员的积极性,制订了《郁南县农技人员监督考核办法》,采取年终与平时考查相结合,对技术人员严格考核,按考核分数,排出名次,并与农技人员的工资报酬、晋职晋级、业务培训等挂钩,作为评先树优的依据。

2013年1月,县农业局制定了《郁南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绩效考核和绩效工资分配工作实施方案》,坚持以党的十精神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省市县关于事业单位工资分配制度改革的方针和原则,正确行使绩效工资分配的自,科学考核,按劳分配,以工作业绩考核为依据,建立自主灵活、符合农业工作特点、体现人才价值的分配激励机制,进一步激发广大干部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全县农业事业持续健康发展。

2.现阶段郁南县种植业科技推广情况与取得成效

2.1新品种的推广

2013年引进水稻新品种10个,主推品种6个,良种覆盖率95%,推广面积28万亩;引进花生新品种3个,主推品种6个,良种覆盖率92%,推广面积4.2万亩;推广蔬菜品种主要10个,良种覆盖率98%;推广玉米品种主要有3个,良种覆盖率95%;推广番薯品种主要有3个,良种覆盖率95%。2013年,建立农业部水稻万亩高产创建示范片10135亩,全年粮食总产量14.72万吨,同比增长0.07%,实现十年连增。同时,引进郁南县亿丰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打造郁南米业品牌“同乐健”金丝米。

2.2新技术的推广

郁南县积极推广新技术,2013年主推新技术7项,其中水稻3项,分别是水稻双季抛秧技术、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水稻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技术;油菜花l项,油菜“一菜五用”栽培技术集成与示范;综合技术3项,分别是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病虫害综合防控技术、农田节水灌溉技术、水肥一体化技术。2013年全县水稻主导品种应用面积28万亩,占水稻种植总面积的95%;测土配方肥施肥面积30.5万亩,施用总量5000吨,覆盖全县155个村,9000多农户。同时加强果树、蔬菜、油料、南药等经济作物的新技术推广,使种植业产业结构不断趋于优化。

2.3加强农技培训工作

2013共举办科技培训班和现场会等共计38期次,培训人数4000多人次,印发技术资料19000份,接受农民咨询2500多人次。培训内容主要有科技示范户培训、柑桔黄龙病防控技术,沙糖桔、无核黄皮、大果山楂、粉蕉、芒果、三华李、“双低”油菜、无公害蔬菜等农作物高产栽培技术、农药安全使用以及沼气使用与维修等农村实用技术。通过开展技术培训工作,使农民掌握到科学技术,提高了农民的生产技能。

3.郁南县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存在的问题

长期以来,基层农业技术推广在为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和实现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跨域的历史性转变做出了重大贡献,但面对着郁南县农业科技发展面临的资源和市场双重制约以及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的科技需求,也暴露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过程中一些不适应新形势的情况和问题。

3.1分工不明确、职能职责模糊

虽然镇级农业技术服务中心是国家在基层的公益性事业单位,但实际上,镇农业服务中心并没有完全履行为农服务的公益性职能,究其原因是镇级农技部门实行镇主管,“多站”合并为“农业服务中心”归镇政府管理,造成事权、人权、财权的不对称、不统一的现象,部分镇级农技人员被镇领导干部抽调去协助政府中心工作,从事本职农技推广服务工作的时间较少,造成农技推广工作不同程度的存在“镇想管管不好,业务部门想管管不了”等局面[1]。

3.2农技推广经费严重不足

工作经费保障仍是制约基层农技推广改革和建设的难点问题。郁南县经济薄弱,乡镇农业服务中心建设都遇到资金困难,基层农技推广经费严重不足,因此县农技推广部门下达布置的相关农业项目在乡镇这一块经常受阻,要么不愿承担接受、要么半途而废,项目试验示范始终难以善始善终。同时,基层农技推广工作条件艰苦、工资福利待遇低,招聘大学本科、大学专科等专业人才困难。

3.3技术人员老化和知识断层、不利于农技推广

进行农业推广工作必须具有很强的专业性,需要具备土肥、植保、园艺、农技、栽培等专业知识的人才。目前各镇农业服务中心严重缺乏既懂农业科技理论,又能进行技术实践的专业人才。而且许多资深农业推广技术人员流失到其他非农部门,而且很少相关专业的大中专毕业生补充进来。基层农技推广队伍普遍存在人员老化、文化程度低、非专业人员过多,队伍不够健全和稳定等问题。全县及镇级农技服务中心技术人员年龄在50岁以上的占到70%以上,他们虽有丰富的实践工作经验,但缺乏专业理论基础。人员老化,知识更新慢,严重的影响了专业技术人员队伍的发展。

3.4农民科学文化素质较低,接受农技推广的配合度不高

一是小农意识阻碍农业新技术推广。郁南县目前在家务农的农民,有将近80%的年龄都在45岁以上,由于经济欠发达,信息闭塞,他们大都思想保守,具有浓厚的小农意识,害怕面对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二是农民文化素质普遍不高,难以接受新生事物。由于具有一定科学文化素质的大量青壮年农民已经外出打工,所以剩下的农民大都年龄偏大,受教育程度普遍较低,文化知识少,科学意识差,使得他们消化吸收农业科技知识的能力也较差,让农业科技难以普及。

4.加强基层农技推广的对策建议

4.1实行垂直管理、让镇级农技服务人员回归到农技推广工作中来

通过明确公益性职能,合理设置机构,重新核定各级推广机构编制,达到既精简机构、优化队伍,又能使农技推广机构运行有效,促进农技推广事业健康协调发展。镇农业服务中心必须实行垂直管理,即人、财、物三权归县管理、让农技人员专职从事本行业的工作,确保每个镇3-5人在岗在位专职从事农业技术推广工作。

4.2多渠道增加农业推广经费

一是切实将乡镇农业服务中心农技人员的工资、津补贴、社保、医保、住房公积金及开展农技推广所需的工作经费全部纳入县级财政预算;二是要加快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项目的实施,安排资金用于基层农技推广办公场所、办公设施、仪器设备等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办公条件;三是要建立农技推广激励机制,对在农技广工作中有突出贡献的单位或个人进行奖励,鼓励农技人员在实际工作中创新工作思路、探索推广新模式、尝试农业新技术,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寻找新途;四是要鼓励和引导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个人等社会力量增加对农业科技的投入,参与农业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开发和推广工作。

4.3健全农技推广培训制度

加快技术人员知识更新,提高农技人员素质。每年定期培训县、镇乡农技人员,不断更新、提高农业技术水平。加大农民培训力度,使他们成为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能带动的新型农民。同时,联合人事部门制定科学的农业专业人才的引进、流动和管理机制,引进更多的大专院校学生加入到郁南们的农技队伍中,动员和鼓励有专业特长的农技人员从事相关工作。

4.4发展多元化服务组织、促进社会化农业服务组织发展

出台优惠政策,大力鼓励农业专业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等广泛参与农技推广工作,以他们的实际事例示范、带动、影响周围农民共同致富[2-3]。指导基层农技推广机构积极探索与农村信息服务网络、科技进村服务站、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大专院校科研单位的结合,建立农业技术推广人员指导科技示范户、科技示范户带动其他农户的科技入户机制,发展多元化服务组织,促进社会化农业服务组织发展。同时,严格挑选和培育农民技术员,加快村级技术员队伍建设,加快实现推广机构与农业生产一线的有效对接和农业科学技术的转化。

4.5 加强示范基地的建设

加强与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大专院校科研单位的合作,联合开展相关试验示范基地的建设,在推广科技成果的同时,有力地提升农业生产的科技水平,推进标准化生产。充分发挥农业专业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和种植大户的示范窗口效应和辐射带动作用,促进郁南农业向产业化、规模化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蒲春雷.探索基层乡镇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建设新思路建立适应现代农业发展需要新体系[J].都市农业,2012(2):9-10.

篇4

关键词:荆州市;农业推广;推广体系

1我国农业推广体系的基本现状

我国农业推广体系从农业部到各省、市、县、乡、村、村民小组分别建立了农业推广总站、市县农业推广中心、乡农业推广站、村科技组和科技示范户,最后把农业技术以及科技成果推广到农户中。从组织形式看出,省级以下的农业推广组织是受政府和上一级推广组织的双重领导。经过20年建设,我国己形成政府推广机构为主体、专群结合的多元化农业推广网络,专职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已经达到210万人,推广站数达到35.5万余所。

2荆州市农业农业推广中存在的问题

(1)农业推广体制不完善。荆州市现行农业科技体制是在长期计划经济体制下逐渐形成的,它具有一套与计划经济相适应的组织结构和运行机制,在这一时期确实为荆州市农业生产的技术进步与产量提高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随着农民非农收入的提高与农业生产比较效益的下降,农民在农业生产上采用新技术,尤其是大田作物新技术的积极性降低,使这种(搞行政和计划为主)体制失去了其以前所发挥的作用,农业推广效率降低。由于推广项目均是由各级政府决定的(而不是由农民决定的),从而为技术推广活动带来诸多不确定性。技术的推广与否,一是决定于政府财政是否有钱;二是决定于政府财政部门及相关财政预算编制人员的知识水平与个人行为。在现行农业推广体系内,上层的农业推广单位经费多、工作条件好、人员的待遇高;而基层单位经费少、工作条件差,人员的待遇低,影响农业推广效率。

(2)农业科技成果质量低。由于科研选题偏离市场需求,造成农业科技成果偏离市场需求,而科研选题偏离市场需求主要是科研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荆州市现阶段农业科研管理体制基本上还是政府主导型,而非市场主导型,多数农业科技成果不能直接应用于生产,只是停留在基础研究阶段和实验室成果阶段,并没有到达应用技术开发阶段和中试、示范推广转化阶段。

(3)农民的文化素质较低。受历史、体制、政策等因素的影响,荆州市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偏低。资料显示,荆州市6亿农村劳动力的60%以上仅为小学文化程度;大量青壮年劳动力转向城市二、三产业,农业从业人员素质更加低下。由于文化素质的限制,农民缺乏接受新知识、新信息以及应用新技术新设备的能力,缺乏市场意识,缺乏科学管理能力,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农业科技推广整体质量的提高。而只有农民综合素质的整体提高,才能使农民有能力增加投入,调整结构,发展农业,才能使农业现代化具备现实可能性。

3荆州市农业推广的策略

(1)实施目标管理。一是对乡镇政府的年度考评中明确对农业发展规划、资金、人员、设备保障及农业发展指标等内容实现量化考评,并在整个考评内容中占有一定的权重,从而有效的确保各级领导对农业工作的重视与投入。二是明确乡镇农业服务中心工作责任,量化其工作任务,年终进行考评,建立激励机制调动推广人员的积极性。从而有效的使他们全身心的投入到农业推广工作中。

(2)创新推广理念。农民是农业生产和经营的主体,新技术的推广应用最终要通过农民来实现。因此,要尊重农民的自,从农民的需要出发,以效益为目标,开展产前、产中、产后全程服务,不仅要为农民生产提供技术指导和信息服务,也要为农户经营管理、组织化发展以及社会生活等提供帮助。

(3)强化技术培训。基层农技推广体系要十分重视开展技术培训,把提高农民素质或通过提高农民素质提升农产品的竞争力作为指导思想和基本目标。引导农民主动参与到技术推广之中,把技术推广融于提高农民素质的过程之中。可分不同情况进行:①参与式农业推广模式,组织农民参与推广过程;②培训与访问相结合模式,即专家培训推广员,推广员访问(服务)农民;③费用共担模式,即各级政府之间合理分摊推广经费;④农作系统开发模式,即以农户为综合整体,开发系统技术,使农户取得综合效益。

(4)增加资金投入。基层农业服务中心的推广经费缺乏,推广设备和设施手段落后,农技人员的知识老化、素质不高,很不适应新时期发展的需要。建议政府采取有效措施,加大资金投入力度,改善农业技术推广条件。①按照现行财政负担体制,县、乡镇政府均应加大对乡镇农业服务中心的事业经费和项目经费投入。②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搞好站房和科技示范场建设,添置必要的仪器设备和办公设施,不断提高技术推广的现代化水平。③增加基层农技人员的福利待遇。④增加公益性农业技术推广项目的资金投入,扩大项目覆盖面,延长项目实施期,以充分发挥技术推广机构的公益性职能。

(5)加强学习培训。应制定在职农业推广人员再教育学习激励机制,争取财政在支农支出中列出一定比例,专项用于农技推广人员继续教育工作;考虑到县乡财政困难,对基层农业服务中心技术推广人员的培训经费,建议纳入省级财政预算,建立培训专项资金,每年对乡镇农业技术推广人员进行定期培训和选送部分技术骨干进修。

4结语

篇5

【关键词】农机推广问题措施

一、农机推广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农机推广体制不顺,队伍不稳

1.1乡镇农机站编制被挤占、挪用,农机工作人员经常被抽调搞各种“中心工作”。乡镇机构改革后,农机工作人员进入农业服务中心,农业服务中心人员由乡镇政府统一管理,行政管理权下放到乡镇。工作由乡镇统一安排,工作随意调整,而且主要是做乡里的一些多而杂的工作,如部分乡镇在农事季节任意抽调农业服务中心人员去抓计划生育等工作。使其根本无法安心从事农业机械技术的推广工作。

1.2资金短缺,工作手段不适应新形势的要求。《农业技术推广法》明确规定:“各级人民政府在财政预算内应当保障用于农技推广的资金,并应当使该资金逐年增长。”但实际上,农机推广经费问题长期得不到妥善解决。经费严重短缺,极大制约了农机推广工作的开展,也使一些新的综合配套技术无法引进,试验、示范和推广。大量的试验、示范不能正常开展,整体工作长期置于弱势的低谷中,使农机推广人员有心无力,有能无力,严重制约了农机科技的推广和应用。

1.3基础设施不全。信息和技术是当前农业生产中最活跃的生产力。由于农机推广经费不足,农机推广装配设施严重滞后,现代化信息设备无法配备。只有尽快配置现代化的设备。打通信息传递的“最后一公里”,将农业服务的触角真正延伸到村、到户,变“一张嘴、两条腿”为“三电合一”的现代化模式才能适应现代农业的发展,最大限度地解决农民缺技术、少信息、盼服务的难题。,

2.农机推广人员及农民的素质丞待提高

2.1农机推广人员素质丞待提高,由于农机推广工作待遇低、条件差,生活清贫,过去多年培养起来的农机技术人员有些离开了工作岗位,使从事农机推广的专业人员逐年减少,高学历、高职称的人员不愿从事农机推广工作。使农机推广人员队伍素质有所下降。

2.2农民群众的素质丞待提高,农民群众是农业推广的主体和基础,农民素质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农民学习和应用科技的能力,近几年,由于大批农村青壮年外出务工,从事农业生产的大多是老弱妇幼,文化素质不高。接受新技术能力差,农机人员下乡组织培训班都存在一定难度,农机推广处于尴尬的境地。

二、按实际情况加快农业技术推广的措施

1.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努力使农民接受农机科技由被动变为主动

首先,要把农机推广工作与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很好地结合起来.与逐步建立高产优质高效农业体系结合起来,致力与提高农业比较效益和尽快改变农业弱智产业的形象,促使人们自觉地加大农机推广工作的力度。实实在在地为农民增收致富服务。其次,要加强宣传舆论导向,采取寓教于乐,形式多样的宣传手段,激发农民学科学、用科学的兴趣和热情。(再次,要改变行政命令型的农机推广服务模式.通过说服引导、签订技术承包合同等方法,将农户和农机部门的责任权利结合起来,形成双方自愿、利益同享、风险共担的约束机制,提高农民采纳推广部门建议和技术措施的积极性)。不符合农机推广法及当前购机补贴政策。

2.进一步抓好科技示范,努力使农民了解农业生产新技术由间接变为直接

由于大多数农民是现实主义者,不愿花资金去应用自己尚不完全了解的新技术,所以,每一项新技术推广的初期,农民大都抱观望态度,为此,农机推广部门要着力抓好科技示范工作,对增产潜力大、效益高、推广面大的农业技术项目,区、镇、村、组都要有目的、有重点地建立科技示范基地和示范户,为农民提供“看得见、摸得着”的学习样板.用活生生的事实,教育和引导农民改变传统的经营方式,应用科技致富。

3.进一步加强技术培训,努力使农民应用科技由外行变为内行

根据目前农村经济和农民素质现状,加强农民技术培训,应突出层次性和实用性。例如:基层农技培训可以通过三级网络(区、镇、村)、三个层次(领导干部、科技人员、农民)、多种形式(办培训班、邀请专家教授讲课、广播电视讲座)等。实施“绿色证书”培训项目,对科技文化素质低的农民.可根据农事季节的特点,采取办培训班与现场示范相结合的办法,以增强他们的科技意识,提高运用农技进行自我服务的能力,同时,要注重加强对那些没有正规学历的基层农机推广人员的学历教育,通过多种渠道不断提高他们的业务素质。

4.进一步搞好配套服务,努力使农民从农机应用中得到的实惠由理论变为现实

农机部门要充分利用队伍专、人才多、分布广、信息灵的优势将产前的项目筛选,产中的技术指导和产后的销售服务作为自己的全程配套服务范围.在产前要搞好市场调查和预测,为农民提供准确的信息服务和技术准备,(产后则可以采取独营或联营的方式,开展农副产品的购、加、储、销等服务,切实为农民解决后顾之忧,对量大面广的主导产品,农机部门要及时推广系列加工、包装、储运等发那个面的新技术,以实现农副产品的多层次增值,让农民从中得到更多的实惠。)不符合现实农机推广工作

5.进一步优化运行机制,努力使农机推广机构由“空心”变为“实心”

良好的运行机制是搞活农机推广工作。增强实力的关键所在。因此,农机推广部门要改革旧的推广模式,在有偿服务与无偿服务结合,技术开发、推广与经营结合等方面走出一条新路。要遵循“立足推广搞服务,搞好服务促推广”的原则,不断增强自我发展能力,要立足推广的优势,积极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通过开展良种统繁统供、化肥统测统配、植保统防统治和农产品贮运加销一条龙的系列化服务。开拓推广产业化服务化领域,农机人员要走出机关大院,深入基层,发挥各自的技术特长,开展个人或集团技术承包,实行技术推广与经济报酬挂钩,调动农技人员推广农业科技的积极性,增强农机推广机构的经济实力,使基层推广机构不断巩固和提高.增强推广工作活力。

篇6

关键词:农技推广体制;基础设施;运行机制

我国是农业大国,以世界7%的土地养活着世界21%的人口,可见农业技术推广在农业生产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我们在调查中发现,当前农村的科技推广工作,由干存在思想认识、工作方法、资金保障等方面的差异,农技推广工作喜忧参半,有的早已被事实证明成效显著的新技术,如旱育秧及机械化插秧等,但推广多年覆盖面仍然不够理想。可以说,普遍存在农技推广难的现象。

一、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中的问题

一是乡镇站编制被挤占、挪用,农技人员经常被抽调搞各种“中心工作”,乡镇机构改革后,井入农业服务中心,农业服务中心人员由乡镇政府统一管理,行政管理权下放到乡镇,工作由乡镇统一安排,且多站在一起办公,上面又没有相对应的单位,业务工作形成了多头指挥、多头管理,工作随意调整性大,而且主要是做乡里的一些多而杂的工作.如部分乡镇在农事季节任意抽调农业服务中心的人员去抓征收税费、计划生育等工作,加之农技推广经费的不落实,农业生产现状的低格局,使其根本无法安心从事农业技术推广工作,致使部分人员对本职业务工作丧失责任心,失去了进取心。由于农业服务体系经过改革后,农业服务中心的大部分职能都由乡镇管理,农业局只有职称评定的这唯一权利,不能对乡镇农业技术人员进行实实在在的管理.多种业务活动相对受到较大削弱,不能很好地从事农业技术的推广工作。一些农技人员由于受“工作”的限制,不能很好地经营自己的服务网络.不能很好地运用现有的资源,壮大自己的服务网络和经济实力,从而很好的服务干农业。

二是资金短缺,工作手段不适应新形势的要求。《农业技术推广法》明确规定:“各级人民政府在财政预算内应当保障用于农技推广的资金,并应当使该资金逐年增长。”但实际上,农技推广经费问题长期得不到妥善解决,经费严重短缺,乡镇农技推广机构无站无址,更谈不上技术设备。这些都严重制约了农技推广工作的开展,也使一些新的综合配套技术无法引进.试验、示范和推广。大量的试验、示范不能正常开展,整体工作长期置于弱势的低谷中,使农技推广人员有心无力,有能无力,严重制约了科技的推广和应用。

三是基础设施不全。信息和技术是当前农业生产中最活跃的生产力,由于农技推广经费不足,部分地区农技推广设施设备严重滞后,现代化的信息设备无法配备。只有尽快配置现代化的设备,打通信息传递的“最后一公里”,将农业服务的触角真正延伸到村户,变“一张嘴、两条腿”为“三电合一”的现代推广模式,才能适应现代农业的发展,最大限度地解决农民缺技术、少信息、盼服务的难题。

二、农技人员及农民的素质亟待提高

首先是农技推广人员素质亟待提高,由于农技推广工作待遇低,工作条件差,生活清贫,过去多年培养起来的农业技术人员有些离开了工作岗位,使从事农技推广的专业人员逐年减少,高学历、高职称的人员不愿从事农技推广工作,使农技推广人员队伍整体素质有所下降。其次是农民群众的素质亟待提高,农民群众是农业推广的受体和基础,农民素质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农民学习和应用科技的能力。近几年,由于大批农村青壮年劳力外出务工,从事农业生产的大多是老弱妇幼,文化素质不高,接受新技术能力差,农技人员下乡组织培训班都存在一定难度,农技推广处于尴尬的境地。

三、加快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措施

针对当前农业技术推广难的实际,我们认为必须从农业两个根本转变的需要出发,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真正把农技推广普及工作抓出成效,为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目标做出贡献。为此,我们建议:

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努力使农民接受农业科技由被动变为主动。

首先,要把农技推广工作与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很好地结合起来,与逐步建立高产优质高教农业体系结合起来,致力于提高农业比较效益和尽快改变农业弱质产业的形象,促使人们自觉地加大农技推广工作的力度,实实在在地为农民增收致富服务,其次,要加强宣传舆论导向,采取寓教于乐、形式多样的宣传手段,激发农民学科技、用科技的兴趣和热情一再次,要改变行政命令型的农技推广服务模式,通过说服引导、签订技术承包合同等方法,将农户和农技部门的责权利结合起来,形成双方自愿、利益同享、风险共担的约束机制,提高农民采纳推广部门建议和技术措施的积极性。

进一步抓好科技示范,努力使农民了解农业生产新技术由间接变为直接。

由于大多数农民是现实主义者,不愿花资金去应用自己尚不完全了解的新技术,所以,每一项新技术推广的初期,农民大都抱观望态度。为此,农技推广部门要着力抓好科技示范工作,对增产潜力大、效益高、推广面大的农业技术项目,区、镇、村、组都要有目的、有重点地建立科技示范基地和示范户,为农民提供“看得见、摸得着。的学习样板,用活生生的事实,教育和引导农民改变传统的经营方式,应用科技致富。

进一步加强技术培训,努力使农民应用科技由外行变为内行。

根据目前农村经济和农民素质现状.加强农民技术培训,应突出层次性和实用性。例如:基层农技培训可以通过三级网络(区、镇、村)、3个层次(领导干部.科技人员、农民)、多种形式(办班培训、邀请专家教授讲课、广播电视讲座.函授及充分利用党员干部远程教育网络等),实施“绿色证书”培训项目。对科技文化素质偏低的农民,可根据农事季节的特点,采取办培训班与现场示范相结合的办法,以增强他们的科技意识,提高运用农技进行自我服务的能力。同时,要注重加强对那些没有正规学历的基层农技推广人员的学历教育,通过多种渠道不断提高他们的业务素质。

进一步搞好配套服务,努力使农民从农技应用中得到的实惠由理论变为现实。

农技部门要充分利用队伍专,人才多,分布广,信息灵的优势,将产前的项目筛选.产中的技术指导和产后的销售服务作为自己的全程配套服务范围。在产前,要搞好市场调查和预测.为农民提供准确的信息服务和技术准备・产后则可以采取独营或联营的方式,开展农副产品的购、加、储、销等服务,切实为农民解除后颐之忱。对量大面广的主导产品,农技部门要及时推广系列加工、包装、储运等方面的新技术,以实现农副产品的多层次增值,让农民从中得到更多的实惠。

篇7

关键词 农机服务体系;现状;问题;对策;安徽淮南;潘集区

中图分类号 F324.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2)17-0181-01

目前,我国基层农机综合服务体系的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依然处在发展的初级阶段。现有的农业机械服务体系已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逐步发展成为一个由政府需求、农业生产者需求而形成的综合体。基层农业机械服务体系的发展为广大农机户和农机手提供了很大的帮助,在其生产过程中给予了极大的指导和扶持;在加快新农村建设、促进农机大户的发展、增加广大农机手的收入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基层农机综合服务体系中还存在一些不利于农机化快速发展的问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和提高。

1 潘集区农机服务体系建设现状

在安徽省淮南市潘集区,农林局是管理农机维修服务体系和销售网点的行政机构。全区共有农机维修、销售服务网点18个,各种较大型设备210台套,其他维修设备389台套。从事维修人员109人,全区农机维修固定资产689万元。潘集区农机维修服务的主要特点:一是农机维修方式以手工维修为主,设备简陋,一般进行换件维修工作。二是从业人员的文化水平以初中文化水平居多,技术等级以初、中级为主。维修网点以专项维修和三级维修为主,初步形成了农机维修服务网络。

2 存在的问题

2.1 农机推广资金投入不足,制约农机科技推广

发达国家的农技推广经费一般占农业生产总值的0.7%~1.1%,发展中国家为0.6%左右,而我国还不足0.3%,人均经费更少。同时,由于经费投入不足,许多先进适用的农机新机具、新技术无法引进和开展试验示范,客观上制约了现代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当前,潘集区在大力推广耕作机、收割机、插秧机的过程中,无力引进诸如播种机、植保机、粮食深加工等许多先进适用的农机新机具和新技术,这是潘集区农机化发展严重滞后于其他发达地区的重要原因之一。

2.2 多种因素导致农机化高科技产品效益不能充分发挥,影响农机新机具、新技术推广

一是农民的文化素质制约其对农机高新技术的接纳能力,即使应用农机高新技术也不能充分发挥其应有的效益。二是农业体制的变革,出现了田块分散、土地零星、农田综合整治跟不上、机耕道路建设不完善的弊端。三是潘集区多数地区都是塌陷区,土地高洼不平整,从而制约了农机化的发展。四是农机科技使用的风险性使得农民在有限的资本投入上显得更为谨慎,导致农民对高新技术的反应迟钝,缺乏内在的需求动力[1-2]。

2.3 体制变化频繁,推广机构不稳定,队伍素质不高

潘集区在20世纪60—70年代,由于大兴农业机械化,各乡镇纷纷建立了农机站。农机站作为国家设在最基层的农机化事业单位,负责该辖区的农机化管理、推广及服务。农机站由国家出政策,纳入事业单位范围,企业管理、自收自支的独立法人实体。在县级农机部门的指导下,农机推广工作能够正常运转。自2001年机构改革,将原来的乡镇农机站改为“农机服务公司”,完全由自主经营来解决工资福利待遇,多数站由于经营不善,自行倒闭或关门,管理和推广职能交县级农机部门和乡镇农业服务中心。各农业服务中心根据人员情况,有的未安排农机管理、推广专职人员,有的即使安排,也不懂技术和行业规范,形同虚设。具体的管理、推广、服务等工作基本上由县级农机部门承担,给农机新机具、新技术推广带来了很大的工作难度。2006年县政府决定再次进行农业服务体系改革,将农机站的编内人员纳入农业服务中心,经费由财政全额承担,各乡镇的农机管理、推广人员已到岗到位。但由于新进人员年纪较大,知识结构老化,学历低、无职称人员较多,对现代高新农机技术的理解不到位,很难适应新的发展需要。作为县级农机推广机构,是政府设立的农机新机具、新技术试验示范及推广的专业机构和骨干力量,是技术性较强、素质较高、科技人才相对集中的地方。但受国家体制的影响,职称晋升及聘用难度较大,很难激发其进取意识,给推广工作造成很大的制约[3-4]。

2.4 制度不健全导致推广人员积极性不高,影响推广质量和效率

在现行体制下,关于农机推广工作质量的好坏缺乏有效的考核办法。上级主管部门和区政府也只将此项工作纳入区级农机主管部门的综合目标考核,对专业的推广机构没有专门的约束和激励机制,使得农机推广及开发、试验、示范、服务质量不能与推广主体的最终效益、努力程度和劳动付出挂钩,从而影响农机科技的发展。

3 对策

3.1 建立健全农机服务体系

完善农机服务体系建设是提高农机使用比例、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增加农民收入的保障。在实际生产中,尤其要增加基层农机服务网点,拓宽服务范围,提高服务质量,使农机服务体系向更加社会化、专业化、产业化的方向推进。

3.2 提高基层农机服务人员的业务水平

农机服务人员的素质是影响农机服务工作开展的重要因素,只有打造一支业务水平高、职业技能强、个人素质好

的农机服务人才队伍,才能确保农机服务工作的顺利开展。

3.3 加大资金投入力度

一是确保基层农机服务部门有固定的办公和经营场所,要为其配置需要的办公设备,以确保农机服务工作的顺利开展。二是加大资金投入,制定合理的激励和考核机制,提高农机服务人员的待遇,以充分调动农机工作者的积极性。三是对农机服务网点工具购买和人员培训提供补助,以提高服务水平[5-6]。

3.4 制定扶持政策

农业作为弱势产业,生产效益低,从业人员的工资待遇低,工作环境差。近年来,我国已进入工业反哺农业的时代,因此要制定行之有效的扶持政策,大力发展农机服务体系建设。

4 参考文献

[1] 王中.常熟市农机服务体系建设的实践与探索[J].江苏农机化,2011(5):44-45.

[2] 屠惠中.构建五大服务体系全面推进诸暨农机化发展[J].农机质量与监督,2012(3):17-18.

[3] 敦化市农机局.敦化市农业机械化发展给农业发展注入强大动力[J].吉林农业,2012(3):20.

[4] 王发明.浅析县级农机推广公共服务能力建设[J].农机科技推广,2011(12):36.

篇8

今天,市委农办组织召开全市农业服务中心主任会议,主要目的是全面了解全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发动广大干部群众奋战60天,全力冲刺全年农业农村工作目标任务,为明年农业农村工作打下坚实基础。刚才,参观了红岩乡农业服务中心档案建设,听取了红岩乡、庆华镇07年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目标责任制完成情况汇报,杜乡长介绍了磨芋种植经验,我觉得很好,我很赞成。我相信,只要我们上下齐心协力,真抓实干,今年我市的农业农村工作就一定能取得好成绩。下面,我就有关问题讲几点意见:

一、抓好档案资料整理,做好迎检工作准备。

从现在算起,离年底仅只有60天,时间紧,任务重,各乡镇要以无往而不胜的决心、奋勇争先的精神、苦干实干的态度,努力确保全年目标顺利实现。目前,时间已进入迎检准备阶段,各项农村工作任务已基本完成,需要上下各级配合,既要选好迎检现场点;又要做好软件资料整理归档工作。大家要向红岩乡学习,抓好档案资料整理,做好迎检工作准备。

二、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

华蓥的农业产业化发展,做大是没有优势,只有在做特上下功夫。一是构建四大产业体系。即:速生林竹。以思平纸业、大川木业等加工企业为龙头,在溪河两岸、退耕还林地、路旁、庭院四周新建巨桉、慈竹等纸浆工业原料林基地。优质水果。以黄花梨公司、绿林公司、玉林公司、山下红研究所等省、市重点企业为龙头,深入推进襄渝铁路以东前锋至溪口优质梨产业带建设,全力推进襄渝铁路以西优质杂柑、山下红蜜桔发展,加速构建水果品种改良,规模种植,技术服务和市场营销体系。优质畜禽。以添鹏、永泰肉类等加工企业为龙头,充分利用华蓥山退耕还林地、小溪河等有利资源,重点发展好草食牲畜和小家禽,加速构建畜禽品种改良、规模养殖、饲料产销、疫病防控、技术服务和加工营销体系。优质蔬菜。以山地公司、果蔬气调库等为龙头,突出华蓥特色,发展壮大以山珍为主的林下蔬菜。重点发展红岩、天池、阳和、高兴、观音溪等高山反季节特色蔬菜,建立野生蔬菜生产区,着力建设华龙、双河、古桥等城郊精菜生产区、建设永兴、明月等沿江无公害蔬菜生产区。

二是发展六大特色基地。特色草食畜禽。重点在红岩、天池、观音溪、庆华等发展野猪、野鸡、肉牛、肉羊,在观音溪、双河、高兴等发展肉兔,在禄市、永兴、阳和、高坪片区等发展肉鸡,在阳和、高兴、庆华、明月、华龙等发展肉鸭,在明月、双河、观音溪、古桥等发展肉鹅。特色名优水产。以古桥精养渔场、阳和冷水鱼养殖场为重点,大力发展美蛙、叉尾鱼等名特优水产品。特色果药种植。以市场为导向,在适宜地带发展淡季瓜果、中药材等。特色品种养殖。发展野兔、野鸡、野猪、肉鸽、鹌鹑等名特优新产业,紧跟市场需求,壮大高效养殖能力。特色林果产业。重点在山区、丘陵高台区等适宜地带发展干果林产业。特色休闲产业。推进农业多功能开发,重点依托旅游景点和文化古迹,发展观光农业、旅游农业、生态农业等新型业态。大力开发“农字号”、生态型旅游商品,提高农产品附加值。

三、搞好劳务开发工作。

劳务开发工作,我市形势发展良好,劳务经济已成为我市农民增收的主渠道。我市即将列入全省劳务开发基地县,这是我市以前多年争取没有办到的事,同时省劳务办将为我市健全劳务网络平台,即将成立四川省劳务输出总公司华蓥分公司。这有利于做大做强劳务输出产业。

四、做好新农村建设。新农村建设是农业和农村工作的缩影,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有效途径,它的建设涉及农村工作的方方面面。抓好新农村建设显得极为重要。*年全市新农村建设示范片虽然已确定在庆华镇香龙山片区,但各乡镇也应积极开展本镇的新农村建设,制定实施计划,从宣传、基础设施等方面入手,集中连片,整体推进。

五、做好农业信息的报送。信息报送反映的是你镇的工作动态,你镇的工作成绩。这项工作至关重要,是纳入了年终综合目标考核内容。各乡镇要高度重视信息报送工作,每个乡镇每月要报送1-2则信息于市委农办。

篇9

为强化农技推广的公益职能,加大了公共财政的投入保障力度,推动基层农技推广机构纳入全额拨款事业单位,履职经费纳入区(县)财政预算。为解决科技入户最后一公里,自2010年开始北京在全国率先推动村级全科农技员队伍建设试点。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在10个远郊区(县)39个乡镇共选聘村级全科农技员1 039名,围绕村级主导产业开展全科医生式农业技术、信息咨询等服务,使科技资源与生产初步实现有效对接。发挥社会化服务主体作用1)采取多种措施,调动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民专业协会、龙头企业、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农民经纪人、批发市场等社会化主体科技服务的积极性,围绕都市型现代农业建设需求,拓宽服务领域、扩大组织规模、增强市场竞争力[1]。2)政府与社团组织合作启动了科技套餐工程,市科协所属45家涉农科技社团及相关农业科技组织借助此平台,将科技资源输送到北京现代农业建设中。3)推行推广教授、推广型研究员制度,积极引导农业科研教学人才下基层为农业、农村、农民服务。至今,累计聘任推广教授(研究员)20人,推广副教授(副研究员)33人,引进和转化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产品205项。将农技推广服务绩效纳入专业技术资格评审和工作考核,积极引导评价标准向基层、一线倾斜。创新农技推广方式方法实施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创新团队、国家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示范县、院区(校)合作等服务项目,着力解决产业技术研发、产业技术集成示范和产业技术成果落地的关键瓶颈和农民需求难题,建设都市型现代农业技术创新—技术熟化—技术成果扩散的快速通道。目前,已建立了果类蔬菜、生猪、观赏鱼、家禽和食用菌5支产业创新团队;大兴、密云、房山、延庆4个区(县)创建国家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示范县;中国农科院、市农科院与大兴已连续实施了3期共29个项目的院区合作创新模式。坚持城乡资源互动,强化农村民生科技农业科技服务体系的建立,不但推动了都市型现代农业建设,同时在新农村建设、生态环境保护等更广阔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科技支撑新农村建设北京市通过推广应用新能源、农村废弃物处理和资源化利用、农村信息化等关键技术,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在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条件和农业生产条件方面,实施了新农村“五项基础设施”和“三个起来”工程,累计投资近200亿元。村村通光纤网络和村村通有线电视目标初步实现,数字影院、数字家园、爱农信息驿站、农村文化信息共享工程基层服务站点、农民现代远程教育终端接收站点基本达到全覆盖[2]。科技支撑绿色北京建设实施多项科技支撑农村生态环境改善的工程项目,打造生产清洁、消费友好、环境优美的村民宜居家园。实施了多项科技支撑农村生态环境建设的工程项目,加快推进循环农业、有机农业、绿化美化等技术的转化和应用,打造了生产清洁、消费友好、环境优美的村民宜居家园,促进了绿色北京建设。截至2010年,全市环境优美乡镇累计达123个、生态村达1 204个;创建国家级优美乡镇43个,评出北京最美乡村53个;密云、延庆两县成功入选国家生态县。

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公益性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尚不完善管理体制不健全在农业科技推广体系中,市、区(县)级组织比较健全,各区(县)都相继成立农业局,原有农业服务中心依然保留。但区(县)农业局与农业服务中心职能交叉,存在有权无责、有责无权问题;虽然各个乡镇政府都建立了农业技术推广服务机构,但存在多头领导、管理体制和职责不清、外聘人员混岗混编现象,致使基层农技推广服务有缺位,技术入户(村、场)最后一公里问题还未能得到根本解决。专业人员服务能力不强1)乡镇级服务机构存在编制—岗位—人员脱节现象,人员流动性大,高素质专业人员缺乏。以动物防疫员为例,中专以上学历占14.9%,初中及以下学历占60.1%和92.7%的动物防疫员没有系统学习兽医专业知识或缺少兽医工作经验。2)技术服务方式单一、单调等,参与式、互动式、启发式推广方法还没有得到普及,信息技术等现代化服务工具利用率不高。3)服务领域还比较窄,重点放在产中环节,对于产前农业生产资料的采购和供应,以及产后的农产品贮藏、保鲜、加工和销售等配套服务比较缺乏[3]。经费尚未得到足额保障在乡镇层面,无论是专业人员配备还是经费保障,基层农业科技推广机构都处于明显劣势。部分乡镇农技服务中心经费没有充分保障,有科技推广经费挪用问题。由于经费缺口大,迫使基层推广人员不得不把主要精力致力于创收,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推广工作的开展。20世纪80年代以来,北京市建设和装备了一批基层农技推广机构,但主要集中在区县一级,技术推广和基本建设项目也主要由县级机构承担,乡镇农技推广机构设施条件严重不足主要体现在:第一,业务用房不足。由于乡镇农技推广管理体制改革或变动,部分乡镇的机构资产流失严重,不少办公地点房屋年久失修,业务用房匮乏;绝大部分农民培训工作缺少固定培训场所(地),办公条件普遍较差。第二,仪器设备匮乏。据统计,具有简易仪器设备的乡镇农技推广机构平均不足10%,拥有计算机、打印机、传真机和培训专用设备的不足20%。第三,固定的区域农业试验示范基地少,且建设标准偏低,设施设备不配套,不能满足新品种、新技术推广的要求。农业科技信息化、市场化服务能力不强信息化服务存在最后一公里问题农业信息化是现代农业科技服务体系的强大支撑。尽管北京的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建设走在全国前列,但基层农业信息服务能力依然较弱、服务效果不理想。农民科技文化水平较低,制约其获取最新的、有价值的农业信息;部分区域农业主导产业不突出,农民组织化、标准化程度低,阻碍了农业信息发挥有效作用[4];信息缺乏统一管理,难以保证信息的针对性、时效性和准确性。社会化主体服务有待强化京郊所建立的农民合作组织多以松散型为主,在利益分配机制上还没有真正做到风险共担、利益共享。大多数组织以技术、信息等服务为主,产后服务少,跨区域、跨行业的大型、综合性合作社等组织少。产业化龙头企业、科技示范园区等社会化服务组织尚处于成长阶段,软件硬件配套相对滞后,新技术和新品种自主研发能力也不强,企业+协会+农户生产组织模式还存在筹资困难、法律保障不力、政策措施不健全等问题。高素质的农村人才缺乏虽然实用人才开发增长速度较快,但年轻科技人才和高层次专业人才不足,尤其是农村经济合作组织、龙头企业中缺乏带头人和领头雁。北京城乡客观存在的差异,又使得农村人才队伍正面临着补充少和流失大的双重困境,目前的人才开发政策还不能全面实现广为吸引人才的目的。农业科研与生产脱节尚未完全解决农业科技管理体制不完善现行科研管理体制下,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在农业技术推广中的地位和功能一直得不到明确。农业科研院所缺乏统一组织协调和有效合作,无法建立有效的大联合、大协作农业科技服务机制。不同领域农业科研各自为阵,造成良种良法不配套、农机与农艺不协调。农业科研成果有效转化率低对农业科研单位考核偏重学术价值而轻生产应用价值,科研项目选题偏行政指导而轻市场导向,使科研成果与生产实际脱节,尤其是北京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急需的籽种农业、设施农业、精品花卉、高档果蔬、农产品精深加工、农业旅游、景观设计等新兴产业技术需求还未完全得到满足。农业科研院校缺少相关的科技示范与推广专项经费,科技服务难下沉、难维持。对科研人员绩效考核依然比较重视学历、论文和作者的排名,不太重视基层人才的实际贡献,获奖难、晋升难的问题依然存在。

篇10

如何实现民生问题与预防工作的有机结合?如何通过民生领域的预防监督,来提高职务犯罪预防工作的社会效果?如何通过民生问题的解决参与加强社会管理的创新?针对这些问题,南召县人民检察院预防局经过多次研究论证之后,认为:应建立一个专门机构作为工作平台,确保新时期的预防工作在关注民生、保障民生方面有新作为、新业绩。为此,在院党组和孙保平检察长大力支持下,报经县预防职务犯罪工作领导小组研究决定后,于今年4月份正式成立了“南召县保障民生预防监督站”,监督站办公室设在我院预防局。之后,在预防监督站的框架下,把水利系统“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小流域治理(水保项目)、水库除险加固工程”等三项涉农涉水项目,作为试点开展了专项预防监督。实践证明,该预防监督站能够发挥积极作用,能够有效遏制和预防民生领域的职务犯罪,完全实现了预期效果。

一、保障民生预防监督站的运行机制

一是多部门分层联动机制。以县预防职务犯罪工作领导小组为领导,以县纪委、监察、审计、财政四部门作为督导单位,卫生、教育、水利、民政、计生、林业、住建等职能部门为责任单位,县检察院预防局为联络协调单位。保障民生预防监督站办公室召集有关职能部门,定期举行或临时召开联席会议,研究确定一个时期的保障民生预防监督重点,交由责任单位进行自查落实,督导单位进行督办。在自查和督办的基础上,县检察院预防局主动开展预防调查,根据调查发现的问题,进行分流处理,并向有关单位提出检察建议。

二是全方位服务机制。保障民生预防监督站依托全县职务犯罪预防网络,针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农村低保补贴、义务教育“两免一补”、农村饮水安全、水库除险加固、小流域治理、移民、住房、退耕还林等民生问题,送法下乡,深入农村社区,对群众进行广泛的法律宣传、政策解释,提高公民的法律素养;结合典型案例,通过网络、电台、电视、报纸等媒体,开展警示教育;针对特殊群体的民生问题,由保障民生预防监督站办公室协调民政等部门进行司法救助等。

三是与群众双向互动机制。“监督站办公室”通过县内新闻媒体向社会和群众有关惠农支农政策的监督落实情况;同时,通过“群众信箱、监督热线、群众听证”等渠道,向群众广泛征询意见和建议,以改进和加强民生保障工作。

四是电子信息预防机制。我院与县财政局联手研发了《专项资金管理和使用查询系统》。该系统主要包括“项目名称”、“资金总额”、“资金拨付”、“资金使用”、“资金余额”、“账户账号”、“签批人”、“审核人”、“领取人”、“时间”等栏目,既能宏观把握财政部门所掌握的各类专项资金总体情况,又能微观显示各责任单位对专项资金的使用发放情况。建立这个查询系统,有利于提高预防监督的科技含量,实现保障民生工作的信息化管理,增强预防监控能力。

二、保障民生预防监督站的成功实践

自保障民生预防监督站挂牌成立之后,结合省、市两级检察院关于《集中开展水利系统职务犯罪预防调查实施方案》的工作安排,我院预防局立即启动民生预防监督机制,以我县水利系统的“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小流域治理”、“水库除险加固工程”等三项涉农涉水项目(可以简称为“三水”)为切入点,开展了一系列的预防监督工作,取得了较好成效。

首先,单独成立水利系统专项预防调查领导小组,并在“三水”项目相对集中的乡镇设立预防监督点。由于“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小流域治理”、“水库除险加固工程”等三项涉农涉水项目涉及的单位较多,要开展好该领域的职务犯罪预防工作,就必须协调多部门共同参与、共同行动。因此,我院预防局以县预防办名义联系县水利局、发改委、农工办、财政局、审计局等五家单位共同组成了水利系统专项预防调查领导小组。并根据我县涉农涉水建设项目的分布特点和投资规模,分区域有重点地在“三水”项目相对集中的乡镇设置“三水”预防监督点。每个监督点就设在该乡镇的农业服务中心,其负责人就由农业服务中心的主任兼任,另外,再从当地村民中挑选出两到三名群众监督员,以便更好地发挥群众监督和社会监督的作用。其次,在各乡镇自查的基础上,通过预防调查来发现职务犯罪隐患问题。

例如,我们在对全县“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资金使用和建设情况开展专项预防监督时,我们首先要求各乡镇农业服务中心的预防监督点认真审查,并实事求是地写出自查报告。然后,协调县审计局派出审计员,到县财政局调阅各乡镇“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的财务账册,力求从中发现职务犯罪的蛛丝马迹。最后,我院预防局采取普查和抽查相结合的方式,走访干部群众90余人次、召开三次群众座谈会、实地考察七个建设工地,结果发现该工程在实施过程中,主要存在三个问题:

一是部分村委借机向村民额外集资,增加群众负担的问题。在我院所调查的大部分乡镇都普遍存在这个问题,特别是太山庙乡兴隆村村委,在水利部门专项拨款足够用的情况下,还额外向该村村民每户集资300元,群众对此事极为不满。二是部分工程质量不达标,专项资金使用效率低下的问题。据调查了解,皇后、太山庙、皇路店等乡镇的部分村委在组织实施饮用水工程时,存在高价购料、材质不佳、施工人员业务能力不高等问题,直接影响了工程质量,使国家专项扶持资金虽然投入不少,但实际产生的效益不高。三是水利部门跟踪监督也不到位。群众普遍反映,乡镇农业服务中心的工作人员到各村检查工程进展情况时,多数时间都是在村干部陪同下搞一些吃喝娱乐活动,而只用了很少时间在工地上察看,走走过场,应付差事,不能起到真正的跟踪监督作用。

其次,向相关部门提出检察建议,并督促整改落实。依据调查结果,我院召集了县纪委、财政、审计、水利、发改委等部门先后举行了两次联席会议,共同研究“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实施过程中存在上述三种问题的原因及预防对策。之后,我们又以召检预建字(2012)7号文件向县水利局发出了《检察建议书》,其中提出的“集中开展专项整治活动”、“加强专项资金监督管理”、“加强水利工作人员和村干部的法制教育”等多条建议,得到了县水利局党委的采纳。随后,“保障民生预防监督站”为监督相关职能部门在专项资金管理使用方面的执行情况,采取了以下措施进行督促整改:一是组织全县所有涉农涉水项目主管单位及施工单位从工程预决算、财务列支、财政专项资金的管理使用情况、制度建设等方面进行自查自纠,对发现的问题,严格按照规定处理;二是我院预防部门会同水利部门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严格审报批程序,力争从源头上防止涉农涉水项目实施过程中职务犯罪行为的发生;三是成立县惠农政策检查组,采取综合督查、专项督查、跟踪督查结合推进的方式,每半年对惠农政策落实情况进行一次全面综合督查。经过整改,我县广大水利工作人员增强了“依法从政、廉洁自律”的观念,人民群众也普遍提高了对各项涉农涉水项目的政策认识,确保了涉农涉水项目等惠民政策的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