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保障基金的投资原则范文

时间:2023-11-22 18:02:3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社会保障基金的投资原则,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社会保障基金的投资原则

篇1

【关键词】 社会保障基金投资效益; 比较分析; 启示

一、社会保障基金的投资模式

世界各国及地区都不同程度地运用社会保障基金进行投资以获得收益,根据投资主体的不同,社会保障基金的投资主要有三种模式。

(一)养老保险基金的投资权利交给国家相关机构

通常的投资方式是购买国家发行的债券或者直接参与国家财政投资。无论是采取从一级市场购买国债、定向认购社会保险特种国债,还是直接列入财政预算等方式,这种国际通行的做法具有无风险、收益保证、操作容易等优点。其缺点是虽然这种投资方式在风险上有保证,但收益性较差。如果物价指数较高,即使国家对国债实行利率补贴,仍不能使基金增值。

(二)委托专业的金融机构进行投资

通过规定最低收益率的形式委托银行、基金管理公司、信托公司等机构进行信托投资,这样可以保证稳定的收益率。为使基金得到尽可能大的投资回报,一般可以引入竞争机制,将基金分割成几块,委托多家机构进行投资。这种模式强调投资的收益性,但其缺点是在物价指数增幅较大时,仍难以保证投资的收益率高于通货膨胀率。

(三)建立社会保障基金自有的投资机构

如果成立一种专门从事基金投资的机构作为社会保障投资部,那么由投资部进行基金投资的优势就在于其拥有投资自。这意味着社会保障基金的投资方向可以同社会保障事业本身的发展紧密地联系起来,可以将社会保障基金用于福利目的的投资比如住房、居住环境、福利设施及教育等。

二、我国社会保障基金投资效益分析

(一)我国社会保障基金的投资模式

我国社会保障基金投资中大部分是委托投资,也有通过由国务院直接领导的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的直接投资,例如债券投资、股权资产的投资等,所以我国社会保障基金是直接投资与委托投资相结合,即采取的是第二种模式和政府监管下的第三种模式。

按照国务院批准的《全国社会保障基金投资管理暂行办法》相关规定,全国社保基金境内投资范围包括:银行存款、债券、信托投资、资产证券化产品、股票、证券投资基金、股权投资和股权投资基金等。境外投资范围包括:银行存款、银行票据、大额可转让存单等货币市场产品,债券,股票,证券投资基金,以及用于风险管理的掉期、远期等衍生金融工具。截至2009年,全国社保基金指定了南方基金管理有限公司等10家境内投资管理人以及施罗德投资管理公司等12家全球投资管理人。

社会保障基金在各类资产的具体投资比例限制为:银行存款和国债投资的比例不得低于50%,其中,银行存款的比例不得低于10%。在一家银行的存款不得高于社保基金银行存款总额的50%;企业债、金融债投资的比例不得高于10%;证券投资基金、股票投资的比例不得高于40%。

(二)对我国社会保障基金投资效益的评价

我国社会保障基金各年的投资收益额并不稳定,波动剧烈。各年投资收益率受投资环境、经济政策等多种外部因素影响,呈大起大落之势。

表1显示我国社会保障基金的投资收益率在2006、2007年很高,这与2006、2007年我国证券市场的牛市相关,当我国证券市场在2008年进入熊市时,社会保障基金的投资收益率锐减至-6.79%,这说明了社会保障基金投资于证券市场所面临的高风险、高收益。另一方面,除2008年金融危机导致投资收益率为负数以外,社会保障基金每年的投资收益率都高于当年的通货膨胀率。但令人遗憾的是,这只是部分数据得出的结果。根据现行社会保险基金投资管理制度,社会保险基金仅有少量个人账户资金委托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管理,到2011年6月,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管理的基金总资产约为9 000亿元。据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主任郑秉文计算,全国社会保险基金的投资收益率可能不足2%,这远远低于2011年7月份6.4%的通货膨胀率。

表2显示我国社会保障基金的收入主要来源于利息收入和股票投资收益,特别是证券差价收入。根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公布的数据,截止到2010年年末,全国各项社会保险基金资产总额已达到24 309亿元。但同样存在的问题是,以购买债券和委托运营的方式进行投资的社保基金占基金总额的比例不足一成,其余九成以上只能采取存银行和买国债等管理方式。

三、国外社会保障基金投资效益分析

(一)美国社会保障基金投资效益分析

1.美国社会保障基金的投资模式

美国社会保障基金分为三大块,分别是美国联邦社会保障基金、美国州和地方社会保障基金以及私有社会保障基金。

在社会保障基金的投资管理上,美国联邦政府采取的是第三种模式,即通过由政府部门牵头组成的社会保障信托基金委员会负责基金的投资运营。但值得一提的是,美国联邦政府明确规定美国联邦社会保障基金中的遗属保险信托基金只能购买联邦政府的特别债券,而不得购买其他任何证券。这充分体现了政府的主导地位,也即第一种模式。

另一方面,出于对社会保障基金的增值需要,美国联邦政府对另外两大基金没有太多的限制。其中,美国州和地方社会保障基金投资组合变化很大,对公司股票的投资从无到有,并且在近年来一直维持在30%左右。

2.对美国社会保障基金投资效益的评价

从投资效益来看,美国联邦社会保障基金各年的收益率均在4%以上。与此同时,美国州和地方社会保障基金投资收益率在各年中则变化很大,1998年投资收益率高达13%,而到了2002年却跌至-3.2%。由此可见,美国联邦政府在保证基金的安全性的基础上,寻求基金的增值,目的是在安全性与收益性之间寻找到平衡点。

(二)日本社会保障基金投资效益分析

1.日本社会保障基金的投资模式

日本养老储备基金制度就是政府将每年的国民年金和厚生年金的缴费收入支付养老费用后的剩余部分积累起来,形成养老储备基金进行投资,以此来应对未来老龄化社会较高的养老费用。其分为日本公共养老储备基金和日本企业年金两部分。日本政府对社会保障基金的投资管理分别采用了两种不同的模式。

日本公共养老储备基金由政府养老基金投资基金(GPIF)进行投资,即采用第三种模式。对投资资产的方向和比例进行了较为严格的管理。在资产组合、风险管理、投资决策等方面采取市场化运行的措施。

日本企业年金主要委托信托银行和人寿保险公司等金融机构进行管理,即采用第二种模式。日本企业年金的投资主要以股票和债券为主,而且每年的总体比例变化不大,大约保持在60%。相对于公共养老储备基金投资来说,日本企业年金的投资组合中债券的比例明显减少,而其他类投资例如房地产等的投资比重较大。

2.对日本社会保障基金投资效益的评价

由于日本社会保障基金的投资主要以股票为主,因此其投资收益率极不稳定,随着日本股票市场的震荡而剧烈波动。GPIF的投资收益率在2005年高达14.37%,而到了2007年则下降为-6.41%。由此可以看出,单一的依靠投资股票作为社会保障基金的主要增值方式,结果并不理想。

(三)爱尔兰社会保障基金投资效益分析

1.爱尔兰社会保障基金的投资模式

爱尔兰政府是采取社会保障基金的第三种投资模式,即成立国民养老储备基金委员会作为社会保障基金的管理机构。该委员会将超过50%的资产投资于股票市场,并在全球范围内加以分散。

2.对爱尔兰社会保障基金投资效益的评价

国民养老储备基金以长期收益最大化为主要目标制定了从2000年建立到2070年退出的分阶段差异性投资策略,在2001、2002年投资回报很不理想的情况下,根据评估效果和市场发展方向拓宽了投资渠道,实施新的投资策略,2003年开始便获得了显著的成效。投资收益率从2002年的-16.1%上升至2006年的24.4%。这种对于投资策略和资产配置进行有效监控的做法,有利于平滑资本回报率,提高投资效率,非常值得借鉴。

四、我国社会保障基金投资的发展启示

国外社会保障基金的不同投资模式对我国社会保障基金投资的发展起到了很好的启示作用。与国外社会保障基金投资效益比较可以看出,在保证社会保障基金安全性的同时,多方拓展社保基金的投资渠道与完善社保基金投资的法律法规体系将成为我国社保基金保值增值的两大法宝。

(一)多方拓展社保基金的投资渠道

单一的依靠股票投资特别是证券差价收入作为我国社会保障基金主要收益来源其风险极大,收益也极不稳定。以贝因美股份(002570)为例,贝因美2011年中报显示二季度末前十大流通股东中,社保基金包揽前两席,分别是社保一零八和社保六零二。截至2011年8月12日,社保基金在该股上的总体浮亏已经超过1.02亿元。

在中央扩大内需的政策方针指引下,社保基金参与收益率较高、回报预期稳定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从长期看将非常有助于其实现保值增值。2010年9月底,社保基金累计投资信托项目20个,主要借款人包括铁道部、国家电网、国电集团等。2011年,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加大了对社会保障房建设的支持,已先后向南京、天津、重庆等地保障房项目累计贷款超过100亿元,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通过交银信托,并由国家开发银行担保,向重庆市城租房建设有限公司发放3年期45亿元信托贷款。

此外,选择安全性最高的领域进行股权投资,对相关企业实行战略性注资,预期未来将能够充分分享中国经济持续高增长所带来的丰硕成果。2009年,社保基金已投资交通银行、中国银行、工商银行、京沪高速铁路股份有限公司各100亿元,中国农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155.2亿元。截至2010年8月31日,社保基金直接投资项目9个,按新企业会计准则计算的账面价值合计1 287.59亿元,占社保基金总资产的20.29%,累计已实现收益208.74亿元。其中四家银行按新企业会计准则计算的账面价值1 137.47亿元,浮盈776.28亿元,投资以来增值1 030.11亿元,占社保基金累计投资增值的30.8%。2011年,社保基金会出资100亿元战略入股国家开发银行,持股比例为2.19%。全国社保基金战略投资中国人保集团100亿元,持股比例11%左右。

(二)完善社保基金投资的法律法规体系

对养老基金的管制主要分为两种。第一种是“谨慎人原则”模式,该模式要求养老基金资产的托管人对所管理的资产必须像对待自己的资产一样,谨慎地选择最能分散风险的投资组合,同时,对托管人实行无限责任制。第二种为“指导性原则”模式。执行该原则的国家,政府对养老基金的投资工具选择及其在投资组合中所占的比重均进行明确的限制和约定,并对基金的运作实行强硬的管制。历史经验表明采用“谨慎人原则”的国家养老基金投资组合的平均收益率高于采用“指导性原则”的国家。

国家以法规形式对社会保险基金的投向、范围、项目投资比例给出原则的规定,这是社会保险基金规范运作和良性发展的基石。在我国,相关法律体系不健全,金融市场不完善,投资主体的自我约束能力弱,不具备实行“谨慎人原则”的先天条件。目前我国养老基金由国家掌管,接近于“指导性原则”,这是符合我国国情的,但随着相应制度的完善,我们可以吸收“谨慎人原则”中的有效做法。例如,目前社保基金仅有约6%的资产投向海外,主要在香港。但根据相关法规规定,该基金的海外投资上限为20%。考虑到社保基金有2010年前实现资产规模扩大至近1 500亿美元的雄心,相应的法律法规对于海外投资的限额,也需在不远的将来增长近一倍。

【参考文献】

[1] 尹兰梅.我国社会保障基金投资运营分析[J].消费导刊,2009(1):101.

[2] 杨屏,薛飞.我国社会保障基金投资运营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辽宁经济,2008(4):18.

[3] 赵丽华.我国社会保障基金监管体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浙江金融,2009(4):47.

篇2

【关键词】运营 保值增值 基金

一、社会保障基金的营运

全国社会保障基金和养老保险以及医疗保险中的个人账户基金是决定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可持续发展力的主要因素,然而因为统账结合造成了个人账户的“空账”问题、养老和医疗保险中的个人账户基金一直没有实现在全国的全面统筹等问题,导致很多区域在该方面的基金并未处于真正的运营状态,导致相关数据难以详得。当前只有全国社会保障基金是处于有效运营状态的,它由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负责运营,每年都向社会公布基金大致的运营状况,一般通过年度报告的方式。在此通过年度报告所公布的相关数据以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的运营状况为例,来介绍我国社会保障基金的运营现状。

(一)社会保障基金运营的目标

人口老龄化程度越来越高,所以需要社会保障基金来补足其缺口,社会保障基金的运营状况直接影响着对公民社会保障需求的支付能力,如果无法实现期保值增值,必将无法有效保障公民的需要。同时,随着社会保障制度的不断完善,个人账户的“空账”问题必将得到解决,如果无法实现社会保障基金的保值增值,上述问题将无法解决,上述目标也将无法实现。

(二)社会保障基金的投资方式

以全国社会保障基金为例,无论是从投资机构的范围还是从投资途径和方式上,它都经历了不断发展和扩沿的过程。在刚刚设立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的时候,投资范围仅限于银行存款、国债等流动性良好的金融工具,均以保守方式投资,尽量规避风险。慢慢地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的投资范围进一步扩大,投资途径更加多元化,但部门监管依旧比较严格,风险较大的项目均需申请审批。从2007年开始,全国社会保障基金取消了很多审批限制,投资范围进行了进一步的调整,投资途径和方式更加多元化。

(三)社会保障基金的运营效益

社会保障基金每年的投资收益情况是衡量基金保值增值的唯一指标。以2001至2011年为例,据相关数据显示,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的名义收益率从2001年到2005年一直低于5%,除去通货膨胀率后的实际收益率则更低,有的年头甚至出现负收益率。除此之外,社会保障基金的收益率极其不稳定,2006年至2008年出现了大幅度的波动,2006年的实际收益率达到27.51%,仅一年时间,2007年的实际收益率同比增长到38.39%,在经历了如此迅猛的增长后,2008年的实际收益率居然出现了-12.65%的亏损。出现如此大幅度的投资收益波动,既能反映投资组合的不合理性,又能反映政府部门对社会保障基金风险的操控能力之弱。总体看来,从2001年到2011年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的名义平均收益率为9.21%,实际收益率为5.83%,考虑到其不稳定性和较强的波动性,绝对值并不能作为唯一参考,因为单凭绝对值无法反映出其风险。

二、我国社会保障基金保值增值的迫切性

保值增值的迫切性不仅仅因为它是战略储备资金,还表现在它的支出和债务压力上。

(一)人口老龄化带来的社会保障支出压力

我国从2001年开始,老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超过7%,正式步入人口老龄化社会,达到联合国规定的“老年型”国家标准,而且老龄化态势一直处于上升趋势。图中也明确显示出:老年抚养比与老龄人口比重成正相关关系,所以社会保障基金的支付压力可想而知,这使得社会保障基金的保值增值问题变得极其迫切。

(二)社会保障转轨带来的隐性债务压力

出于人口老龄化的原因,我国从1997年开始从现收现付制向“统账结合”制转轨,实行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但在转轨的过程中并没有承担相应的转轨成本,导致个人账户一直处于“空账”运行状态。近日,有报告指出:到2013年中国养老金缺口将高达18.3万亿元,庞大的养老保险缺口是无法通过中央政府掌握的全国社会保障基金来偿付实现的,2012年我国的基金规模首次突破一万亿元,但基金的资产总额只有11082.75亿元,如此看来,即使社保基金全部用来偿付也是远远不足的。由于我国社会保障转轨带来的巨额隐性债务压力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社会保障基金来得到补足,社会保障转轨引起的隐性债务压力规模越大,就越迫切地需要实现社会保障基金的保值增值。

三、社会保障基金运营效益的影响因素

综上所述,虽然实现基金的保值增值是相关部门的重点工作内容,但社会保障基金运营效益的影响因素颇多,因此在进行社会保障基金投资运营时一定要充分全面地分析各因素影响或推动社会保障基金运营效益的程度,以达到社会保障基金投资的最优化。

(一)投资方式

就投资途径而言,社会保障基金的收益与风险都是相对应的,收益率越高的项目风险越大,由于资本可以自由流动,那些收益率高而风险低的项目只可能短期存在,因为将致使过多的资本流向该投资项目,使其收益率降低,经过资本流动的过程,最后依然是实现资本市场各投资项目的收益率与其风险的正相关性。

(二)监管的有效性

由于监管的有效性对社会保障基金的运营效益的影响很大,所以监管的有效性也影响着实现基金保值增值目标的实现。在经济转轨时期我国的社会保障基金被非法挪用的现象非常严重,数不胜数,然而社会保障基金是以基金存量而非流量为基础的,这就直接导致基金运营障碍,社会保障的投资收益就无法实现。

(三)资本市场的发育程度

我国社会保障基金大部分都是通过在国际或国内的资本市场进行投资来运作,因此资本市场的发育程度是决定社会保障基金投资收益的因素。以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的投资为例,在基金设立之初由于缺乏投资经验,三分之二的资金都存入银行,以规避风险。随着对基金保值增值的要求越来越迫切,投资方式向多元化发展,基金的投资途径渐渐由银行转移到资本市场,导致银行存款比例直线下降,到2012年,银行存款只占基金总值的13.2%。上述变化表明:资本市场化程度越高,就越有利于基金的保值增值,完善的资本市场将成为社会保障基金的保值增值有利的条件。

篇3

摘 要 社会保障基金是国家依法筹集并用于保障国民基本生活福利的专项基金,是社会保障体系发展和完善的重要基础。目前我国医疗、养老、失业三方面社会保障基金的支付缺口每年大约为673亿元,随着老年人口比例的不断提高,基金不足的矛盾会越来越突出。因此,加强社会保障基金的管理,实现保值增值,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社会保障 基金 投资

一、我国社会保障基金投资运营的现状分析

社会保障基金,是指根据国家相关法律规定,专门筹集建立起来的专款专用于建立和实行社会保障制度的资金,是一笔独立的资产。当前我国社会保障基金的投资体系还不够健全和完善,还存在许多问题。

(一)我国社会保障基金的投资

我国社保基金主要的来源包括政府财政拨款、企事业单位和个人缴纳的社会保险金、国有资产划拨、社保基金投资收益等途径。目前我国的社保基金遵循安全至上的基本投资理念,主要投资于银行存款、国债投资和债券投资等低风险投资。资金在投资运营过程中,必然要面临一系列风险。因此,在社会保障基金管理和运营中需要遵循几个原则:

1.安全性原则。安全性是社保基金投资运营中首先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社保基金是老百姓的生命线、“活命钱”,在运营管理中,无论收益如何,首先必须坚持安全至上,否则,不仅会使社会中下阶层公民的基本生活失去保障,甚至还会影响经济市场的有序,社会的和谐以及政治的稳定。

2.收益性原则。社会环境和经济环境是不断变化发展的,创造收益是社会保障基金进行自我积累的重要手段,同时也是衡量社会保障基金投资行为成功与否的关键指标。由于受到通货膨胀、利率变化等等因素的影响,社保基金必须要有相当的收益才能保值增值。

3.低风险原则。只要是投资就具有风险,而且风险往往与收益成正比。因此,我国社保基金在投资运营时必须遵循分散投资的原则,考虑多元化的投资组合方式,使社会保障基金的投资运营实现安全增长。可以将一定的资金在不同的投资工具之间进行配置和优化,重新进行组合投资。按照投资组合最优的理论,将收益率、风险性、流动性均有所区别,甚至相差悬殊的几个品种的投资工具进行组合,优劣互补,以达到降低投资风险的目的。

(二)我国社会保障基金的投资范围和投资结构

《全国社会保障基金投资管理暂行办法》规定,我国社会保障基金投资的范围仅限于银行存款、买卖国债和其他具有良好流动性的金融工具。其中银行存款和国债投资占资产总量的绝大部分,其比例不得低于50%。对于证券投资、股票投资等具有一定风险性的投资工具的比例进行了限定,不得高于40%;规定较高风险和较高收益的企业债、金融债投资的比例不得高于10%。当前我国社保基金投资中,银行存款和国债投资占了绝大部分。

(三)我国社会保障基金的现有规模和投资收益情况

2006年全国社会保障基金年报显示,截至06年底基金权益净增加815.56亿元,其中全国社保基金权益净增加769.89亿元,包括投资收益转入195.65亿元;个人账户基金权益增加45.67亿元,包括投资收益转入0.15亿元。报告期末,基金权益总额为2769.83亿元,06年我国社保基金已实现收益195.80亿元,即实现收益率9.34%;报告期浮动盈利增加额423.99亿元,经营业绩619.79亿元,以此计算的经营收益率为29.01% 。

2007年全国社会保障基金年报显示,截至07年底基金资产总额4396.94亿元,其中由社保基金会直接投资资产2327.54亿元,占比52.94%;委托投资资产2069.40亿元,占比47.06%。基金资产市值5161.52亿元,实现收益总额为1453.50亿元,经营收益率达43.19%。

2008年全国社保基金年报显示,截至08年底,基金权益总额为5130.89亿元,其中投资运营中产生的短期负债余额431.36亿元。基金资产总额5623.70亿元,其中社保基金会直接投资资产3057.89亿元,占比54.38%;委托投资资产2565.81亿元,占比45.62%。从投资业绩上看,本报告期,基金权益已实现收益233.62亿元,即实现收益率5.20%,然而,由于国内股票大幅下跌,导致股票资产从浮盈转为浮亏,交易类资产公允价值变动额-627.34亿元,基金权益投资收益额-393.72亿元,投资收益率为-6.79%。

2008年,基金境内股票的缩水远低于同期A股市场的下跌幅度。成立8年来,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累计投资收益1600亿元,整体年化收益率为8.98%,战胜同期累计年均2.35%的通货膨胀率。

“从历史表现来看,社保基金遵循了价值投资的理念。”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副院长赵锡军认为,08年在世界金融危机的影响下,不管是国内还是国外资本市场,都经历了严峻的考验。而社保基金能够远远赢于市场,充分说明其能够把风险控制放在工作的重中之重。

目前我国的社保基金主要的投资方向都是存入商业银行和购买国债,政策也允许一部分社保基金进入证券市场。我国的存款利率自1996年以来一直下调,虽然07年12月第六次加息后,存款利率曾达到4.14%,而同期一年期国债票面年利率为3.66%,在这样的环境下,仅仅依靠将社保基金存入商业银行和购买国债所带来的收益,如此低的投资回报率是很难令我国社保基金实现保值增值的目的的。因此,如何使社保基金做到安全保值、增值已经是非常紧迫的问题。

二、国外社保基金管理的经验借鉴

从国外的经验看,目前国际社会社保基金营运管理模式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模式是由由政府部门直接负责社保基金的营运管理,这种模式的优点是管理方便,程序简单,政策执行灵活;缺点是收益率低,且基金的营运过程缺乏透明度。另一种模式是由私募的基金管理公司独立负责社保基金的整个营运管理,政府不直接进行干涉,只从宏观政策上对资金运行过程进行一定的制度性规范,主要负责加强监督管理力度而非直接参与管理,这种模式的优点是收益高、透明度强,目前是较为普遍的主导模式。

世界银行的一份研究报告显示,在全球范围内,由政府部门管理的养老金收益率普遍比由私募基金管理公司管理的养老金收益率低。其主要原因是政府部门机构臃肿,人员繁杂,多头监管,执行力差,导致自身运营效率不高;由政府进行管理的养老金出于多方面原因,往往会受到种种限制,可能被迫购买政府债券甚至向亏损国企贷款,投资质量不高,从而影响收益的实现。因此如果政府适当放权,将社保基金委托给由公平竞争机制选择出来的,专门的基金管理公司管理也不失为一种明智选择。

世界各国已经走出了这一步。美国的社保基金运作模式是:将社保金投入共同基金,以实现收益最大化为目标,由专业的投资人才对共同基金的营运进行管理,将资金的投资工具进行优化组合,分散投资于债券、股票等各种渠道,使基金获得相对较高的收益。为保证社保基金的保值增值,加拿大成立了专门的投资机构,配备投资专家来专门操作社保基金的运营。为降低风险,先拿出50%的基金委托政府进行投资或购买政府债券,剩下的50%分别投资股票和企业债券,只有在不得已的情况下,才会考虑将社保基金存入银行。英国对社保基金的投资范围有一定的限制,国家法律规定社保基金的一部分必须按致力于公共设施建设投资,购买政府发行的债券,另一部分用于短期信贷,特别是作为短期用款借给政府。世界银行最近发表的公报显示:以上各国的养老基金回报率分别为美国:9.5%;加拿大:8.3%;英国:11.5%。

三、我国社保基金该如何保值增值

1.借助于基金管理公司。在欧美的经济体系中,社保基金是作为证券市场的重要支撑而存在的,绝大部分开放式基金都由社保基金充实。这一点很值得我国予以借鉴。目前我国已开始发展开放式基金,因此,吸取国际经验,由社保基金充实证券市场极具可能性。开放式基金管理公司的人员往往素质较高,资本市场运作经验丰富,是其他商业银行、社保基金管理公司所不能比拟的。开放式基金的规模不固定,投资者可以随时追加或收回资金,可以很好的满足社保基金流动性的原则。

2.投资渠道的选择。在社保基金必须保值增值的前提下,在风险严控的要求下,选择什么样的投资工具进行投资也是非常重要的,这是确保社保资金保值增值的关键。目前我国上市公司的股票良莠不齐,社保基金对其投资时更应谨慎挑选。挑选的基本标准是选择长期以来表现优良而且预期未将来有发展潜力的公司。主要应看该公司是否属于国家重点鼓励发展的行业,是否拥有国家重点支持的产品和国家主要发展的核心技术。同时要认真分析该公司的财务报告,多方面搜集该公司的相关背景资料,甚至到公司进行实地考察,真实的了解各方面运营和发展情况……这些都有助于充分了解上市公司的真实经营情况和财务状况。而要做到这些,离不开基金管理公司的人才和资源帮助。

3.社保基金的入市比例。社保基金入市并不是将所有的资金都投到股票市场,而只能是将部分社保资金投入股市。其他发达国家一般都采取投资组合方式,将一部分资金分散投入资本市场,实行市场化运作, 如政府债券、企业债券、不动产、股票、国外资产等不同途径,且投资比例根据各国的具体情况而定。一方面为资本市场提供长期、稳定的充盈的资金,一方面在分散风险的基础上力求提高投资收益率。在我国,由于资本市场不成熟,投资渠道狭窄,过去大部分资金只投资于银行和国债,现在正逐步增加股票市场的投入,将来在法制、信用等制度的逐步完善下,还应增加企业债券,不动产、国外资产的投入,从而形成多元化的投资,以减少投资风险。

社保基金作为一个新型的机构投资者,应该倡导理性投资的理念,以获得稳定的长期的收益为目的,特别注重投资的安全性、流动性和长期性,多与国外社保基金管理机构进行沟通和学习,采取多种形式的合作,并利用中国资本市场蕴藏的巨大机会和发展潜力,逐步发展和完善中国的社保基金运作体制。

参考文献:

[1]宋倩.让“活命钱”长起来――当前我国社保基金管理、运营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农村经济与科技.2006(3).

[2]郑功成.社会保障学.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5.

[3]孙祁祥,郑伟.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研究.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5.

[4]张问国.社会保障基金投资运营分析.财会研究.2005(5).

[5]陈少强.对我国养老保险基金投资问题的思考.财政研究.2004(1).

[6]万解秋.社会保障基金投资运营研究.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3.

[7]刘俊霞.论缓解社会保障资金供求矛盾的投资对策.投资研究.2001(7).

[8]聂名华,杨飞虎.全国社保基金海外投资研究.社会科学辑刊.2006(1).

篇4

关键词:社保基金 市场化 运营 

一、我国社会保障基金的来源和管理分析

(一)社会保障基金涵义以及来源

社会保障基金是国家为了实施社会保障制度,通过法律、行政或市场运营等手段筹集积累的资金.社会保障基金是社会保障制度的首要问题和核心问题,是社会保障制度能顺利进行的基础和物资保障。因此,对社会保障基金的管理问题尤其是如何在社会保障基金的运营中实现保值、增值是进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和发展的一个关键问题。

我国目前社会保障基金的来源从具体项目来分主要包括:由城乡企业参保企业和职工缴费建立起来的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基金;由各级政府财政拨款和个人缴费建立起来的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基金;由政府财政全部拨款建立起来的机关事业单位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依靠企业和职工缴费建立起来的企业化管理的事业单位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各级地方政府财政拨款建立起来的城镇最低生活保障基金,等等。

我国社会保障基金按筹集的方式分可分为一下三类:一是国家强制执行的由投保人和其单位共同缴费筹资的社会保险基金主要用于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障,住房保障等。第二是由国家财政拨款用于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社会优抚,社区服务的基金。第三是以个人投保,企业投保和互保险形式存在的商业保险基金。

(二)我国社会保障基金的管理现状

我国现行的社会保障制度是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的社会保障统筹制度,从实施到现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对我国社会保障基金的发展有一定的作用,并且初步建立了多层次社会保障基金的管理模式,但是在对社保基金的管理和投资方面还有一定的问题。

1.我国社会保障基金的投资渠道单一,流动性比较差

有关统计数据表明,我国近年来社保基金的增长速度快,在通货膨胀的风险下如何使社保基金有效的保值增值是一个复杂的问题。目前根据有关规定我国社保基金只能投资国债和存入银行,这种投资安全系数高,但从长远来看存在贬值和流动性较差的风险。社保基金贬值的问题来源于通货膨胀。而流动性较差的问题是因为对国债的投资。目前社保基金实行的是收支两条线的管理方法,基金的余额除预留两个月的支付费用外其余的按规定只能全部用于购买国家特种定向债券,任何单位和个人无权用于其他任何形式的投资。从我国现在发行的债券种类来看凭证式国债的利率比较高,我国的社保基金基本投资在凭证式国债,但凭证式国债一般不能上市流通,流动性较差,所以社保基金在做这种投资后的流动性也比较差。

2.随着老龄化问题的日益突出,社保基金面临入不敷出的问题

随着全球进入老龄化社会,各国政府都在采取相应的措施来解决退休福利的问题,特别是社保基金的管理问题得到了各国政府的关注。我国也即将面临一场人口的变化,目前我国还处于一个较年轻的社会,2004年我国60岁及上的老龄人占人口总数的11%,但到2040年,联合国估计该比例将上升到28%。我国也将面临老年化问题。随着老龄化问题以及因国企改革退休,下岗职工的增多,用于养老,医疗保障的费用以及下岗职工的失业保障基金大大增多,这使我国社会保障基金的支出急剧大幅增长,而社会保障基金却增长缓慢并存在贬值的风险,这使我国社会保障基金面临入不敷出的困境。

二、针对以上管理问题提出几点改革建议

为了解决我国社会保障事业发展中遇到的社保基金筹集问题,我国大部分学者以及社会上从事社保工作的人员,提出了很多解决的方法,大致归纳主要有以下两种:

(一)改社会保障费为社会保障税

开征社会保障税是国际上社会保障系统普遍采用的筹资方式,目前在已经建立社会保障制度的140个国家中有80多个国家开征了社会保障税。采用社会保障税有强制性特点,通过强制征收增强了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保障社会保障基金的征收;能向社会及时足额的供给社会保障基金;使我国经济体制能更好的同国际接轨,有利于我国的对外开放。

(二)由现收现付制向基金累积制过渡

现收现付制是根据“量出为入” “以支定收”的原则,依据当年社会保障的支出来筹措社保基金的。采用此种模式可以避免因物价上涨而引起的通货膨胀问题,但因为我国即将进入老龄化社会以及国企改制大量员工下岗等问题的出现,将会对现收现付制这种筹资模式提出严峻的挑战。因此必须对现收现付制这种社保基金筹资模式进行改革,必须改为基金累积制。基金累积制是以 “量入为出”为原则,是将将来发生的费用提前提取形成社会保障基金,即当期员工的保障费用由自己来承担。采用这种模式可以达到社保基金的收支平衡。但是采取这种模式也存在一个问题,那就是在漫长的积累过程中会面临通货膨胀的风险。并且我国现在是处于由现收现付制向积累制转变的过程中,出现了当代人要付两代人养老保险的双重负担,因此在这种转变模式中关键要解决如何使社会保障基金增值的问题。

以上两种筹集社会保障资金的方法是从两个不同的方面解决了社保基金制度改革中的部分问题。保障费改保障税是国家采取强制手段征收社保基金保障了资金的征收效率,由现收现付制向基金积累制过渡强化了社会保障中公民的自我保障意识。

三、社会保障基金的市场化运营

如何使社会保障基金不贬值达到保值增值是社会保障基金管理的重要难题。如果继续采用现在的管理模式存入银行或者购买国家债券,随着时间的推移,利率的调整,通货膨胀等因素很难保证社保基金的保值,甚至是贬值。因此为了社会保障更进一步的发展提出了社保基金进行市场化运营方式,在市场中获取更高的利润。

(一)社会保障基金市场化运营的内容

社会保障基金的市场化运营,是指由有关的经营机构将社会保障基金投入市场特别是金融资本市场中,使社会保障基金进入社会再生产领域,从而使社会保障基金在市场的经营中实现保值增值的目的。

由于社会保障基金的特殊性并不是所有的基金都能在市场中运营,要将基金分类根据不同的基金来进行市场化经营。根据流动性可以将社保基金分为三类:第一准备金,第二准备金,第三准备金。其中第一准备金是用来支付三个月以内的社会保障的基金;第二准备金是三个月以上一年以内的用于支付的社会保障基金;第三准备金是那些用于支付较长时期后给付的社会保障待遇的部分基金。根据分类,第三准备金流动性不大可以进行中长期投资,这部分基金是社会保障基金保值增值的关键。在进行投资的时候也要考虑要安全问题,由于社保基金的特殊性需要投资者将安全性放在第一位。目前允许社保基金投资的国家都采用多种投资方式相结合的形式,尽量分散投资的风险。

篇5

1.市场风险

(1)利率风险

金融危机爆发以来,我国为了刺激需求,2008年央行曾四次降息,第四次下调利率108个基点,受银行利率的影响,国债利率也大幅下调,当银行利率和国债利率低于通货膨胀率时,全国社保基金存于银行、购买国债等投资于固定收益产品的部分就会面临着风险。

(2)汇率风险

受金融危机影响,人民币兑美元一度大跌近500点,创汇改后的最大跌幅,人民币贬值在一定程度上意味着通货膨胀,人民币购买力下降,全国社保基金投资国债的风险也随之加大。同时,汇率下降将导致投资境外汇回的收益下降,全国社保基金投资海外市场的风险加大。

2.投资组合风险

根据《全国社保基金投资管理条例暂行办法》规定,银行存款、债券(国债、企业债与金融债)买卖、进入证券市场,其中银行存款与国债投资的比例不低于50%,企业债、金融债不高于10%,证券投资基金、股票投资的比例不得超过40%[2]。由此可见,全国社会保障基金投资渠道仍比较狭窄,资产投资过于集中,各部分资产投资比例变动幅度较大,银行存款占社保基金投资由2001年的64%一直下降到2006年的34%[3],而股票投资比例从2003年的5.1%,提升到2008年的最高限的30%,全国社保基金投资比例在股票市场的激增,使其难以在金融风暴中全身而退,2007年全国社保基金净收益1354.86亿元,而2008年净亏损393.72亿元[4],巨大的差幅显示了目前全国社保基金的投资组合比例不能有效地防控风险。

3.道德风险

道德风险主要是由受托人和托管人目标利益不一致和信息不对称引起的。基金投资管理人道德风险可以通过约束激励机制进行防范,但由于目前我国的激励约束机制不健全导致投资管理人的道德风险难以有效规避。2008年全国社保基金投资组合在去年前一年度已成功逃顶,但却在短期内大幅加仓,基金管理公司按照基金资产的净值以一定的比例提取管理费用,基金公司通过后期加仓获得两个多亿的管理费用,巨额的管理费用的诱惑不能不说是基金投资管理人投资决策失误的原因之一,虽然2008年全国社保基金投资巨额亏损,但基金管理公司投资管理人的管理费用却从2007年的6.2亿元上升到8.6亿元,这种基金投资管理人收益与基金投资收益脱节的激励约束机制加剧了全国社保基金投资的道德风险。

4.操作风险

操作风险是指在基金投资操作过程中因基金管理人对经济形势、证券市场走势以及资产价值等判断有误或者因获取的信息不全、研究不够深入而导致投资失误,从而造成基金资产价值受损或收益下降的可能性[5]。社保基金投资运作需要大量的具备专业投资管理知识和实践经验的复合型人才,尤其是动荡不安的资本市场,对基金经理人的专业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我国现阶段,这样的人才并不多,基金经理人往往只擅长某个单一的专业领域,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难以兼备,专业基金经理人的缺乏使得社保基金投资在金融危机背景下难以有效防范操作风险。

二、金融危机背景下全国社保基金投资风险管理策略

1、适当拓宽投资渠道,合理调整投资比例

社保基金的投资原则是安全性、收益性、流动性,但社保基金投资同时贯彻上述三个原则是很困难的,往往安全性与收益性相互矛盾。社保基金应根据实际情况,在某一阶段选择最主要的投资目标时,考虑是保证安全,还是取得收益。在金融危机背景下,股票市场曾一度惨淡,所以,现阶段全国社保基金投资应改变以往激进的投资策略,适当增加银行存款和国债的投资比例,谨慎投资股票市场。积极拓展其他投资渠道,寻找保障基金安全和获得收益的最佳结合点。

(1)保证一定量的银行存款和国债投资

在金融危机背景下,社保基金存于银行所面临的风险相较于其他投资手段来说仍是比较小的,在现阶段保障一定比例的社保基金存于银行有利于降低基金投资的风险。我国还可以根据社会保障基金的投资原则、支出规模、支出时间、流动偏好等特点发行特种国债,以国家信用作担保,有效地防范金融危机给社保基金投资国债带来的风险。

(2)投资股市需谨慎

股票市场是一个高风险市场。所以,全国社保保障基金投资股票时应坚持“分散风险、谨慎投资”的原则。早在2004年,全国社保基金就在股票市场投资失利,该年全国社会保障基金证券资产减赢增亏9.19亿元,冲抵其他投资实现的收益45.91亿元后,经营业绩下降为36.72亿元,以此计算的收益率为2.61%,拉低整个全国社会保障基金投资收益0.71个百分点[6]。现阶段社保基金投资应更加严谨,适当缩小投资股票的比例,投资时应进行多种产品的投资组合,在控制好投资风险的前提下实现投资收益的最大化。

(3)增大实业投资的比例

全球金融危机肆虐的形势下,我国的出口经济受到了严重的影响,为稳定我国经济的发展,可增大实业投资的比例。社会保障基金在投资时不仅要考虑保值增值的目标,还要兼顾社会发展的目标,而保值增值是其基本的目标。从整体上看,社会保障基金的多元化投资目标会导致收益率低下,但是社会保障基金保值增值的目标是为了提高社会成员的生活水平,如果通过其他目标部分的满足了成员社会保障的需要,而没有对社会保障基金的保值增值造成过大的负面影响,其他目标就是可取的[7]。扩大社保基金实业投资的比例,尤其交通、电信、能源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不仅可以创造众多的就业岗位、改善人民的生活水平,还可以拉动相关产业的发展,扩大内需,社会保障基金不仅能够弥补经济建设的缺口,创造良好的社会效益,还可以获得较高的投资回报率,拉动全国经济的增长。由于实业投资期限较长,所以在投资前一定要慎重选择投资项目,做好风险评析,将风险控制在最低水平。

2.建立健全的约束激励机制,有效防控投资管理人的道德风险

加大市场“筛选”投资管理人的力度,受托人具有决定投资管理人去留的最终权利,受托人可以委托多种类型的基金管理公司运营社会保障基金,相互竞争的机制有利于约束投资管理人的行为,通过市场优胜劣汰的原则,对投资绩效不理想的基金管理公司予以惩罚或淘汰,迫使其将受托人的利益作为其首要的追求目标。基金管理公司应部分承担社会保障基金的投资风险,按基金管理公司收取的管理费用提取一定比例的风险准备金,以预防投资风险,基金投资管理人的报酬应与社会保障基金的投资收益挂钩,禁止“旱涝保收”的情况出现。制定有效的激励措施,为基金投资管理人提供完善的薪酬、社会福利、收入提成制度和职业发展规划等,有效的预防投资管理人的道德风险。

篇6

一、社保基金概念总述

(一)什么是社保基金

社会保障基金是国家为了服务社会保障制度而设立的专项基金[1],换言之,社会保障基金与其它基金相比在使用方面是具有局限性的,即只可使用于社会保障制度范围内,通常情况下如福利院、救助机构、社会保险等项目是社保基金服务的主体对象。不过由于国家制度的差异性,不同国家在社保基金的服务领域上也存在着一定的不同,就我国而言,我国的社会保障基金是社会保险制度顺利运转的经济基础.社会保障基金由养老保险基金、生育保险基金、失业保险基金、医疗保险基金和工伤保险基金五个方面构成。而本文基于这五个子基金对资本市场投资领域中的社保基金运作与投资策略进行研究。

(二)社保基金具有哪些特点及作用

1.强制性。由于社保基金已被国家纳入法律法规,故此,在社保基金的收缴问题上,它所采取的是一种强制性收缴模式,不过即便是强制性收缴,但介于法律法规的约束,所以在社保基金的统筹与来源等方面都将受到国家法律制度的监督与管理,因此我国社保基金具有收缴强制性这一特点。

2.专用性。社保基金的存在主要是国家用于服务社会保障制度而成立的,因此在社会保障基金的使用上不能逾越社会保障制度范围之内的项目,只能在失业、工伤、养老、医疗、生育五方面提供服务,由此可见,我国社会保障基金在使用上具有专用性。

3.权义性。权义性是一种结合体,它是由权利与义务共同结合而形成的特点。我国公民在享受社会保障基金的服务基础上,必须进行相应义务的承担,即公民在整个社保基金运作过程中不仅作为享受权利的主体,同时也是承担义务的主体,两者之间相互交织,密不可分,此项特点的设立主要是为了强化我国公民的自我保障意识。

4.共济性。共济性指的是我国社会保障基金承担义务的对象,针对这个问题,我国相关法律明确指出国家、单位、个人这个群体是共同承担社会保障费用的主体。这三个主体在社保基金的享受权利与承担义务上的规定如下:在缴纳社会保障基金时,缴纳主体的缴纳金额是按照缴纳者的收入进行比例对换。收入高者缴纳的社会保障金额相对高一些,收入低者,缴纳的社会保障金额相对降低,但作为社会保障基金的服务主体,高收入与低收入在社保保障福利的享受方面是一致的,没有高低之分。此项设定其目的就是突显社保保障制度风险由享受主体共同承担的原则。

5.增值保值性。随着经济的发展,市场发展动态经常出现波动,而这些波动会对社会保障基金的保值增值问题构成直接的影响,如果市场出现通货膨胀现象,就会使社会保障基金在原本价值的基础上所有降低,使社会保障基金面临贬值的风险。为了对抗和避免这一现象的发生,社会保障基金必须采取保值策略,在市场波动下把社会保障基金中不利影响降到最低,做好社保基金的止损工作。除了保值特征以外,社会保障基金还具备增值的特点。

社会保障基金的存在价值在于它对社会保障制度提供的增益效果。首先社具有预防风险的作用,社会保障基金的充盈加大了社会保障制度面对市场不利冲击的抗性,加大低于风险的弹性,这是社会保障基金的基本功能。社会保障基金对社会经济发展也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它不仅为享受主体提供了优质服务,同时这种服务也变相刺激了享受主体的消费观念与消费力度,从而起到促进经济发展的效果。另一方面,随着社会保障基金的充盈,社会保障基金金额的庞大,会使部分金额涌入市场,为市场经济发展带来强大的支撑作用。另一方面也是人们最为关注的一点,就是社会保障基金能够使社会更为稳定安逸,人们不用在为疾病与失业担忧生活问题,因为社会保障基金会对此提供帮助,稳固社会群体的生活质量,居民的整体生活质量得到提升,在很大程度上压制了不良社会因素的产生,使社会更为和平稳定。

二、我国社保基金运作状态

尽管我国社保基金已经与相关法律规定的挂钩,并且在落实年限中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使我国受保居民和社会带来了不可或缺的救济,提高了社会保障的整体质量,但由于其它一下因素的影响,如体制的欠缺和监督力度的薄弱,导致我国社保基金在运作过程中依旧存在着一定的负面问题,而这些问题的出现更实质性的反映出了我国社保基金运作的状态。

我国从开展社会保障制度至今,社保基金的库存逐渐充盈,整体呈上升的发展趋势,但从种种具体数据来看[2],我国缴纳社保基金的人数远远高于需要享受基金的人数,尤其在养老基金这一环节,在计划生育的影响下,我国已经正式迈入老龄化,高龄受保人的增多导致养老基金的结余明显上升,而这只是作为一个典型,面对众多需要医疗服务的人员和高昂的医疗费用,在其它四项保险金额的结余上,同样出现了增高趋势,这种种迹象都反映出了我国社保基金的缴费与享受不成正比,许多本应享受到的主体居民并没有享受到足够的基金福利。

三、目前我国社保基金投资存在的问题

(一)投资受约束

针对社保基金的使用问题,我国一直以来都比较严谨,对待该问题给予了比较严格的约束。目前我国社保基金结余大部分用于风险较小或无风险的银行、债券等品种的投资上。由于我国银行与债券机构所执行的是单利计息方式,这导致利率保值系统受到了削弱。我国利率在国际舞台上还没有实施市场化,银行与国库券对利率都给予了严格的管制,管制利率和市场利率之间的利差遏制了社保基金在市场赢得利率的机会,这眼下关于利率的收益仅交给了银行和国务财政,这一现象使我国社保基金的保值增值加大了实现的难度。

(二)基金来源无法保障其稳定性

社保基金的来源无法保障其稳定性就当下而言是一个极其严重的问题,甚至威胁到社保基金系统的生存。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比较多样化,但归根结底可总结为两方面原因,首先,由于社保基金的缴纳所采取的方式是强制性的,确实目前诸多企业针对社保基金的缴纳不能完成积极主动的状态去缴纳社保基金,但介于社保基金收纳费用的强制性,即便存在缴纳基金机构和人员的不主动,但社保基金的缴纳始终是存在无间断的。而至于为何产生了缴纳社保基金的不主动,除了部分社会机构的逐利本性,更多是存在很多缴纳社保基金的人群没有享受到应有的保障金福利,针对此问题上述已经给出了明确的说明,另外,本身我国在养老金支付问题就存在着很大的缺口,而逃税漏税现象的增多,使这个缺口逐渐扩大。这是一个相互的影响,无论基于政府还是基金的受保主体都存在着无法推脱的责任。

(三)基金支付存在歪风邪气

社会保障资金国家明确规定是专款专用的,但是私自挪用基金、贪污基金、转移基金、虚报基金以成为当下无法在规避的问题[3],对于此类问题,国家相关部门尽管加大了整治,但整治过程中不免出现形式化,因此,骗保、贪污、私自挪用资金等现象依然出现在人们的生活中,并且屡见不鲜。而导致这一问题的根源就是负责基金支付的政府身上,监管方本身就存在问题如何再进行高质量的监管,歪风邪气问题如不进行深入的整治,那么社保基金支付环节就永远无法得到改善。

四、完善社保基金投资的对应策略

(一)扩充并建立新的投资渠道

1.融入助学贷款

助学贷款作为一项金融资产能够减小放贷银行的损失,提高收益率。社保基金机构具备业务联系网以及资源共享平台,可以对助学目标的动态以及贷款的回收进行实时监控。避免拖欠还款现象发生的同时,实现基金升值。

2.支撑海外投资

扩充基金投资渠道对外投资不仅是的良好选择,同时也满足了社保基金对投资多元化的需求。从长远的角度分析,海外投资在将来具有巨大的发展前景,并且具备低风险的特点[4]。

(二)重视国家基础环节的投资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基础设施对资金的需求是极高的,对无疑成为了养老基金投资的新方向,基础设置项目一般规模较大,工期较长,并且享有国政资金待遇,对此类行业的投资其收入将远高于对其它行业的投资。并且基础设施环节的投资具有风险小,稳定性高的特点,完全满足我国投资对项目选择的要求。

篇7

[关键词] 社保基金 投资效益 投资渠道 投资监管

全国社会保障基金为中央政府集中的国家战略储备基金,由中央财政拨入资金、国有股减持所获资金和股票、划入的股权资产和经国务院批准以其他方式筹集的资金及其投资收益构成。我国已经提前步入了老龄化社会,养老问题已经成为关系民生、关系社会和谐的重要问题。社保基金也因为是“打理”保障未来居民生活基本开支所需要的“养命钱”而备受关注。截至2006年底,全国社保基金总额2827.69多亿,并且正以每年10%―15%的速度贬值。根据《2001-2005年全国社会保障基金年度报告》显示,五年间我国养老保险基金投资按成本计量方法核算的收益率分别为2.25%、2.75%、2.71%、3.32%、3.12%,略微高过近5年的通货膨胀率,远远低于发达国家10%左右的收益率。因此,如何提高我国社保基金投资的回报率,确保基金保值增值,以应对我国人口老龄化危机的提前到来,以及自然通货膨胀率的影响,是我们当前必须着力解决的重大课题。

一、我国社会保障基金的投资现状

1.投资渠道狭窄,投资结构不合理

我国社会保障基金投资的基本方针是“安全至上,控制风险,拓宽渠道,提高收益”。因此,我国长期以来把保持基金的安全性作为首选目标,并对养老保险基金的投资渠道和投资工具进行了严格限制。根据2001年公布的《全国社会保障基金投资管理暂行办法》的规定,社保基金投资的范围限于银行存款、买卖国债和其他具有良好流动性的金融工具,包括上市流通的证券投资基金、股票、信用等级在投资级以上的企业债、金融债等有价证券。其中,银行存款和国债投资的比例不得低于50%,企业债、金融债投资的比例不得高于10%,证券投资基金、股票投资的比例不得高于40%,且不允许投入高风险高收益的项目。这种投资安排一方面保障了基金运行的安全性,另一方面也说明我国基金投资渠道过于狭窄,投资结构不尽合理,资产过于集中,长此以往,不仅基金增值目标无从谈起,养老基金的偿付能力无法保障,安全性目标也会受到严重影响。

2.社会保障基金管理主体与投资主体权责不清

按照《全国社会保障基金投资管理暂行办法》的规定,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为国务院直属正部级事业单位,其主要职责是负责管理运营全国社保基金,而社保基金投资主体应为社保基金投资管理人,即取得社保基金投资管理业务资格、根据合同受托运作和管理社保基金的专业性投资管理机构。我国目前有10家社保基金境内投资管理人(基金管理公司和投资银行)和10家社保基金境外投资管理机构。他们应该是社保基金的投资主体。但事实情况是,根据《2006年全国社会保障基金年度报告》显示,截止到2006年12月31日,全国社保基金资产总额2827.69亿元,其中:社保基金会直接投资资产1771.05亿元,占比62.63%;而委托投资资产仅1056.64亿元,占比37.37%。根据国际上养老基金的运作经验,有效的基金运作应引入竞争,由多家非政府部门依法经营,而国家管制型的基金运作,因为权责不明晰,难以有效防范基金运用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欺骗、侵吞、挪用及滥用现象。同时,也直接导致了基金运作的低收益率。我国养老基金管理主体与投资主体的权责不清以及管理主体越俎代庖的现状是导致基金投资效益低下的重要制度因素,不利于我国基金投资长效机制的建立和运行。

3.行政管理体制的分散化削弱了社保基金的统一管理

当前我国社保基金实行的是区域性分级管理,养老保险基金基本上处于三级地方(省、市、县)政府的分散管理之中;由于三方责、权、利职责不清,缺乏有效的风险分担和制约机制,养老保险基金的管理比较混乱,老百姓的养命钱被挪用的现象时有发生。一方面,有些地方政府违反专款专用的原则,随意挪用、挤用养老保险基金,又无法按时偿还,从而形成了大量的呆坏账,极大的损害了广大群众缴纳养老保险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增加了养老保险的“隐性债务”,提高了支付风险;另一方面,当前养老保险基金的地方亏空大多由中央政府“买单”,这种责权脱节的管理体制一方面加大了中央财政的压力,另一方面也使地方政府“有恃无恐”,容易滋生等不正之风。

二、调整和优化社会保障基金的投资路径

1.拓宽投资渠道,优化投资结构

(1)国债和银行存款。这是我国当前最重要的养老保险基金的常规性投资渠道,尤其是国债,它一般可以认为是零风险的,安全性好,利息所得免税,在收益性上优于银行存款。但是我国现在的国债品种比较单一、期限结构不尽合理、并对利率风险很敏感,收益率也较低。因此,我国应充分发挥国债和银行存款在满足养老保险基金安全性上的特殊作用,将二者投资比例总和控制在5%以内。

(2)股票市场。2001年7月,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参与了中石化A股的申购和配售,业界专家称此举表明我国社保基金已“悄然入市”。2001年底,《全国社会保障基金投资管理暂行办法》出台,规定社会保障基金可以投资于上市流通的证券投资基金、股票及企业债券和金融债券等有价证券,所占投资比例可达 50%,这一规定为社会保障基金进入资本市场和商业化运作提供了法律依据。目前,社保基金在国内资本市场的投资额度不断扩大,投资范围几乎覆盖了中国资本市场所有符合养老金机构投资特点的投资品种,包括企业债、金融债、股票组合、回购组合、稳健组合、指数基金和参股非上市企业等。2006年,全国社保基金实现投资收益195亿元,其中50%来自于股票市场,对股票的投资比例已经达到全国社保资金总量的34%(不包括股权投资),全国社保基金已成为资本市场举足轻重的机构投资者。鉴于我国资本市场的建立和发展只有10年左右的时间,市场运行不规范,监督管理不到位,市场风险大大高于西方成熟股市的风险。且资本市场发育不完全,可供养老保险基金选择的投资渠道和投资组合种类少。因此,我们可参照国际惯例,采取由少到多、逐步推进的战略,允许养老金在控制风险的前提下,有条件、有步骤、有限度的进入证券市场,主要购买风险小、收益稳定的证券投资基金或新股。待条件更加成熟以后,再允许养老保险基金参与股票投资、信托投资、实业投资、不动产投资以及股指期货和股指期权等衍生金融工具。

(3)加大国家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的投入力度。我国正处于经济建设高速发展的时期,尤其是随着十一五规划纲要的制定和实施以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战略的实施,基础设施建设急需大量资金,这为社保基金开辟了新的广阔的投资渠道,可以为社保基金提供固定的资金存变量和长期稳定的收益。但是,我们这里说的将社会保障基金转入国家长期基础建设并不等于购买国债,因为购买国债的结果是基金投资的项目的决定权仍然掌握在政府手中,而经验表明,大部分由政府主管的基础设施建设效率较低,容易造成浪费,这对于安全性要求非常高的社会保障基金来说是致命的。因此,合理的做法是10家境内基金管理公司将基金直接或间接地参与基础设施建设的整个过程。笔者认为,社保基金投资要重点关注电力、通讯、交通、能源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等项目,这些项目投资收益不仅一般要高于其他行业,而且具有稳定性,投资风险较低,能够同时满足基金对安全性和收益性的要求,应该成为今后养老保险基金投资的重要发展方向。

(4)海外投资。由于受信用风险、外汇管制、产业分布及养老金投资法规等因素的影响,大多数国家养老金都是在上世纪70年代以后才开始涉足国际投资的。1970年的时候,只有英国和荷兰的养老金把少量的资产投资于境外。随着全球资本市场的发展,出于分散风险和获得更高利润的需要,各国纷纷加大了养老金投资于海外市场的比例,主要是投资于海外股票和债券。1998年,英国养老基金资产中18%为国外资产,法国为5%,德国为7%。在发展中国家中,2003年智利养老基金国际投资的资产比重已上升至18%,而秘鲁已经将养老基金海外投资比例的上限从10%提高到20%。这些数据表明,海外投资已经成为国际上养老金分散投资风险、提高投资效益的重要途径。结合我国的现实情况,在保障基金投资安全的前提下,从2006年年底开始,社保基金开始委托10家机构在海外进行投资,目前投资规模达16亿美元。投资产品主要分5个类别,包括全球股票(除美国以外)、美国股票、香港股票、全球债券和现金管理,投资收益率为12%。 使我国社保基金海外投资迈出了成功的第一步。笔者认为,社保基金海外投资的开展,不仅要借鉴其他国家的有益经验,进一步加快海外投资的步伐、扩大投资比例,更应加大对海外投资的监管力度、优化投资结构,保证基金投资的安全性。

2.明确投资主体,提高投资效益

社会保障基金属于社会性公共基金,目标是由社会自治性机构组织管理,避免各级政府及任何机构对社会保障基金的影响和干预。而我国当前的投资机构主要是全国社保基金理事会,因此应根据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原则,采取委托经营方式 (基金管理中心不直接进行投资),通过竞争,明确高资信、高效益并经过基金理事会资格认定的基金管理公司或银行的投资主体地位,使全国社保基金理事会逐步退出投资领域,回归其管理主体的位置。同时,基于社保基金的特殊性,有必要考虑成立专门的养老保险投资银行。为避免重复投资,国家应对养老保险投资银行的投资工具、投资收益和投资渠道有一个不同于现有基金管理公司和一般性商业银行的规定,并在税收政策等方面予以优惠,以促使其努力开发新型投资工具,积极吸引国内外优秀的投资管理人才,从而在根本上提高我国养老保险基金的整体投资效益。

3.加强制度设计,提高统筹层次,降低运行成本

截至2006年,全国已有12个省份实现和基本实现社保基金省级统筹。针对我国当前社保基金区域分割和行政干预严重的现状,我们应加强制度设计的力度,协调关系,尽快建立社保基金垂直管理体系,统一管理、统一分配,由当前的县市统筹向省级统筹发展,并最终实现全国统筹,以加大基金调剂功能,消除参保职工跨地区流动的障碍。同时,应建立中央与地方的风险分担和权利制约机制,实现集中管理,避免“隐性债务”的进一步增加,减少中央财政的压力,降低基金分散管理的风险。此外,在统筹层次上移的过程中,要注意调动市县两级政府的积极性,建立有效的中央、省、市、县四级责任分担机制,做到责任明确,各尽其职。

4.强化对社保基金投资的监管

一方面要在《全国社会保障基金暂行管理办法》基础上尽快出台《社会保障法》和《社会保障基金投资法》及其相关法律解释和实施细则,对基金投资主体、投资结构、投资方向、收益程度、风险管理等做出规定,使基金投资及其监管和保护有法可依。另一方面要加快建立健全社保基金投资监督机制。在中央和省一级政府设立独立于社保基金理事会的社保基金投资监督委员会,由劳动和社会保障、财政、审计、纪检等有关部门参加,以提高社保基金投资的安全性。

参考文献:

[1]胡 莹:社会保障基金的投资运营机制探讨[J].甘肃政法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5,(1)

[2]刘 磊:社会保障基金有效投资的分析[J].吉林财税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2)

[3]姜仁峰:投资多元化-社会保障基金保值增值的必然选择[J].广东财经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6)

篇8

关键词:基金监管/审慎型/严格限量型

社会保障体系是一个庞大而完整的系统工程,社会保障基金监管是其中的重要一环。确保基金的安全和完整是基金监管的首要目标。社会保险基金无论从收支的过程来看;还是从投资运营的操作看,都潜伏着各种风险。随着基金的规模的扩大;基金风险的可分散程度越小。社会保障基金监管的目标的实现,要求通过建立规避基金运营风险的“防火墙”、“减震器”,以确保基金的安全和完整,促进保值增值,保护社会公众的利益,维持社会公众对社会保障的信心。我国现在社保基金的监管方式采用的是严格限量监管。这种模式的选择是由我国现实的国情决定的。然而,随着资本市场的成长、个人账户逐步做实的要求以及面对未来人口老龄化的压力,应尝试将现行的监管方式由严格限量监管向审慎性监管转变,在给社保基金以最适合的约束条件下,充分发挥其资本的增值空间。

一、社会保障基金监管的典型方式及其比较,

国际上通常将监管方式分为两类:

(一)审慎型监管—

即根据审慎原则对基金进行监管。监督机构不对基金资产的具体安排做任何数量化的规定,但要求投资管理人的任何一个投资行为都要像一个“谨慎人”对待自己资产一样考虑各种风险因素。有如下四个主要特点:一是强调基金管理者对基金持有人的诚信义务以及基金管理的透明度,打击欺诈行为,保护基金持有人的利益;二是要求对基金资产进行多样化的组合,避免风险过于集中;三是限制基金管理者进行自营业务;四是鼓励竞争。在这种监督模式下监督机构较少干预基金的日常活动.在很大程度上是依靠审计师、精算师等市场中介组织对基金运营进行监管,只是在当事人提出要求或基金运营出现问题时才介入;这种监督模式给基金管理者依靠专业背景进行投资以很大的发挥空间。

(二)严格限量监管

即预先配置好各种资产在总资产中的比例,然后按照既定的比例投入资金。其主要特点:监督机构独立性强,权力较大,除了要求基金达到最低的审慎性监管要求外,还对基金的结构,运作和绩效等具体方面进行限制性的规定。监督机构根据这些规定,通过现场的和非现场的监管方式密切监控基金的日常运营。

其风险较小,但保值风险一般高于审慎性监管模式。

(三)两种模式的比较与分析

两种模式各有特点;对待不同的风险抵御能力不同。从资金投资权力上来讲,审慎性监管是较宽松的,因为管理人享有充分的资产配置权。但从另外一方面看,它又是非常苛刻的,因为在发生投资失败时,资金管理人必须能够举证自己当时的决策是符合谨慎性原则的。与审慎性监管相比较,严格限量对投资管理人在承担投资失败责任时比较有利;只要不违反预先规定的资产数量比例规定就可以免除承担投资损失的责任。

在表1中,我们可以看到大多数国家采用的是严格限制监督模式,而只有英国、美国、爱尔兰是采用的谨慎人投资监督模式。这些国家采用谨慎人投资监督模式,其资产组合中不动产投资均在50%以上,股票投资尤其居多。

从收益率上看,这种模式的特征是不动产和股票投资收益率大于其他的投资组合的收益率,其倾向于风险较高,灵活性强的投资模式。采用审慎型监管方式的国家的基金收益率一般高于采用严格限量监管的。但这类投资组合的风险较大,需要成熟的资本市场和有效的制衡机制作为充分条件,否则基金的安全难以保证。

二、我国社会保障基金监管方式及其实际效果

(一)当前社保基金运营的监管模式

我国目前采用的是严格限量监管模式。2000年我国成立了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并于 2001年出台了《全国社会保障基金投资管理暂行办法》(以下简称《暂行办法》),对基金的投资渠道和内容进行了规定。社保基金投资的范围限于银行存款、买卖国债和其他具有良好流动性的金融工具,包括上市流通的证券投资基金、股票、信用等级在投资级以上的企业债、金融债券等有价证券。理事会直接运作的社保基金的投资范围限于银行存款、在一级市场购买国债,其他投资需委托社保基金投资管理人管理和运作并委托社保基金托管人托管。它的优势是资产承担的风险有底线,但最大的缺陷是容易产生人风险,而人风险在公共产权资产管理框架尚没有形成合理制约或激励的投资。土壤上是最容易滋生的,也是最难根治的,这类风险常常表现为“道德风险”。

(二)基金运营现状

根据《暂行办法》,目前主要投资于国内资本市场,投资品种包括银行存款、国债和股票等。银行存款、国债等风险较小的投资,由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内部专业人员直接运作。股票等风险较大的投资,社保基金委托给专业投资机构投资运作。2003和2004年,共有10家专业投资机构人围,成为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的投资管理人。2000年我国建立起了全国保障基金理事会,对全国社保基金的积累部分进行统一投资运营。通过各种投资渠道,社保基金取得了一定成绩如表2所示。全国社保基金累计收益率为11.48%,比同期累计通货膨胀率 5.04%高出6个百分点,说明理事会较好地实现了社保基金保值增值的目标。

(三)投资创新与探索

这几年,在确保资金安全的前提下,针对社保基金的运作展开了一系列多元化投资的探索和创新。2003年,开展了债券回购业务;以战略投资者的身份,申购了有良好发展前景的新股。2004年经国务院批准进行了股权投资,并且开通了上证 50etf直接投资渠道。从实际效果来看,这些投资工具和投资方式的创新,为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的保值增值发挥了积极作用。此外,在进入新的资本市场方面,2004年2月,国务院已经原则同意全国社保基金进行海外投资。这对社会保险基金来说又是一个全新的机遇与挑战。

三、我国社会保障基金实行审慎型监管方式的必要性

我国当前面对的老龄化问题严峻;其一是我国的养老保险起步晚,层次低,覆盖面窄;其二是人口老龄化速度迅猛。据测算,目前我国退休人员占在职职工的比例为20%左右,2010年达到30%,2032年达到50%,2045年将达到55%。从目前的投资收益来看,我国社保基金自我保值增值能力难以应对未来20年后的老龄和购买力风险。故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监督机构有必要从制度供给方面考虑,转变现行的监管方式。

(一)资金增值是监管方式转变的内生要求

全国社会保障基金需要通过投资运营实现其保值增值,已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目前社保基金来源有限,多半来自于财政拨款。如表3。假设财政支持可这样继续,对于要承担的2万多亿的转制成本,凹这无疑是杯水车薪。如果情况不能得到改善,这些历史成本很难甩掉,还会使财政陷入泥潭不能自拔。这就需要为资金创造一个合理的投资环境,让其实现自我保值增值。

(二)监管模式要与投资方式相适应

投资方式改变,要求其监管方式也应该随之改变,两者相辅相成。全国社保基金理事会的成立之初,按照《暂行办法》的要求,主要将资金在银行存款、国债等风险较小的投资。在这种投资方式下,选择严格限量监管是比较适宜的,其优点在于投资风险、委托风险及成本比较小。不过,随着基金积累规模扩大,应对未来老龄化危机的要求,选择更能保值增值的投资渠道,基金入市成为大势所趋。 2003和2004年,共有10家专业投资机构入围,成为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的投资管理人。这一投资方式的调整,要求监管方式也需要随之改变,使监督方式向适合于社保基金发展的方向渐进。此外,国家对投资的范围有所扩大,开展了债券回购,股权投资,并原则上同意海外投资等一系列政策变化。这也就为我们的投资管理人提供了提高收益,降低风险制度前提。但这个前提还不完全,需要适合的监管方式与之配合,才可能达到基金保值增值预期的目标。

(三)化解“资产——负债”风险

社保基金在运营过程中,会遇到经营经营风险、财务风险和信用风险,在限量型的监管模式下,它们都得到了较有效的控制,但是“资产——负债”风险就成为了一种很难规避的风险。这种风险就变成了一种系统风险。也就是说,当未来的现金流量是已知的,那么就能够购买合适的债券来抵消负债的影响,然而,假如未来的现金流量是不确定的,特别是由于工资、物价变化,资产价格上涨或人口因素等,那么固定收益工具或政府债券是一种拙劣的保值工具,不能化解社保基金的资产—负债风险。风险管理学中有一句言简意赅的结论,那就是“不能把所有的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告诉人们要用分散的办法去规避风险。这种规避方式正与审慎型监管方式相匹配。因此,转变监管方式成为一种大的趋势。

(四)理清产权

社保基金属于公共产权资产,划清产权界限,良好的制度供给才能充分发挥对投资管理人进行激励的作用。依据《暂行办法》的规定,商业银行是基金的“托管人”。银行存款、国债等风险较小的投资,由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内部专业人员直接运作。股票等风险较大的投资,我们委托给专业投资机构投资运作。从这里可以看出,基金理事会兼有基金托管人和投资管理人的双重身份。两者的目标也不尽相同,基金托管人的目标是社保基金的安全性好、流动性高;而投资管理人的目标是社保基金投资的收益最大化。这样看来,“双重角色”必然产生一定程度上的冲突,所以这个机构应该进一步“专业化”。审慎型监管有利于这种产权的清晰划分,使得基金理事会真正成为基金托管人,专业的投资机构成为投资管理人。从而权责匹配,使它们最大限度的发挥各自的优势,增大社保基金保值增值能力。

(五)提高竞争层次

从制度的角度来看,没有—个适合的制度,市场经济只能是低效的,审慎型的监管方式实质是政府的一种新的制度供给。这种监管方式的转变,会引入与市场经济相一致的竞争,符合市场经济及全球化的要求。在严格限量监管条件下,基金投资管理人自由较小,没有资产—负债风险压力,也没有积极寻找基金增值的内在需求。他们只要按照比例投资就高枕无忧,盈亏对这些机构影响不大,缺乏逐利动力。而审慎型监管模式会打破这种“大锅饭”的情况,采用一种机制设计的方式将表现优秀的和低劣的基金投资者区分开来。使得它们有动力和压力尽可能的为基金保值增值。这样的话,保值增值能力强的投资管理人会有获得更多的资源;反之,可供投资的资源越来越少,甚至取消其投资管理人资格。

综述所述,社保基金所面对的风险呈多样化,不能完全靠政策法规,行政命令,更不能依仗投资人或称为内部人的那部分人的自我约束来控制和化解。需要政府从制度上来考虑,从制度上来约束,为社保基金投资营运提供制度环境。通过上述分析,审慎型监管应该是比较适合今后社保基金保值与增值的一种制度。

参考文献:

[1]林义.社会保障基金管理[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2.

[2]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2000-2004年全国社会保障基金年度报告[eb/ol]http:///web/newsinfo. asp?newsld=243,2006-04-10.

[3]赵曼,刘恒庆.社会保障学[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3.

[4]项怀诚.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管理运营的几个问题[eb/ol]http:///web/index.asp,2006-04-08. 、

篇9

【关键词】社会保障;财务会计体系;构建

社会保障的相关机构按照国家及会计行业的标准和原则进行会计核算和审核是社保财务会计的主要工作内容,通过完善的财务会计体系的构建有利于提高社会保障会计核算的效率,明确各个机构之间的工作权限,恰当处理征缴费用和实际资金之间的关系,促进我国社会保障成效的提高。

一、社会保障财务会计现状分析

1、社会保障财务会计取得的进展

经过十多年的发展,我国社会保障财务会计管理效果得到了显著的提升,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社保基金管理财政性的提高。目前社会保障基金已经作为财政专项业务进行处理,社会保障基金收入和支出已经基本实现了区别管理。相关的社会保障基金经办机构无法从中提取管理费,而是由财政支出来进行解决;二是单一会计管理主体的建立。目前社会保障财务会计通过归口管理制度的实施,对传统的社保基金管理工作中无序的状态进行了彻底的变革,单一的管理主体提高了管理的集中性。我国在1998年成立了专门的劳动社会保障部专门负责社会保障工作,还设立了相应的社会保障基金经办机构,以此作为社会保障财务会计的管理主体,并在各个行政区域内设置地方性的社保基金经办机构;三是社保基金管理模式的优化。在现行的社会保障财务管理体系中,社会保险费用已经开始实行个人基金账户和社会统筹资金分别管理的模式,并将两者的公祖进行结合,一方面提高了个人社会保障的参与感和责任感,另一方面充分大会了社会互济和统筹的功能,促进了社会保障基金由现收现付制向部分积累制的转移。四是多渠道社会保障基金筹集方式的发展,主要包括福利彩票发行筹集、企业和个人缴费筹集、财政补贴渠道筹集等等。除此之外社会保障基金会计制度和财务制度以及社会保障财务会计社会监督体系都得相应的发展.

2、社会保障财务会计面临的挑战

现阶段我国经济开始进入稳步增长阶段,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社会改革持续深化,在此背景之下社会保障财务会计也面临着一些新的机遇和挑战,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财务会计体系,确立明确财务会计工作要求,规范财务会计工作内容已经成为我国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的必由之路。但是目前我国社会保障财务会计工作中仍然存在诸多的不足,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制约了我国公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目前我国社会保障财务会计面临的挑战主要表现在会计管理基础工作的不完善、会计核算内容的不规范以及会计职能发挥的欠缺等等。社会保障财务会计的基础工作包括社保基金收缴、支出以及储存中的核算、基金的流向管理记录等等,但是现阶段会计管理的方式较为单一,财务会计管理的规章制度也较为缺乏,导致基础工作的存在很多的不足。除此之外会计核算内容的不规范还导致了会计报表的混乱,科目设置无法准确反映社保基金的使用状况。

二、我国社会保障财务会计工作中的不足

1、会计理论体系存在缺陷

理论体系是社会保障财务会计体系构建的基础,但是目前结合我国国情以及社会保障特点所做的会计理论体系研究较少,基础理论的欠缺使得社会保障财务会计体系改革中的养老金发放途径、社会保障税的征收、社会保障基金筹资以及投资运营都缺乏相应的科学指导,改革的效率大大降低。在现行的社会保障体系和会计制度之下,社会保障基金的会计主体是社会保障基金的经办机构,由其负责相关资金的管理工作,但是会计报告的主体却是各类的社会保障基金,这种会计主体和报告主体的不一致导致会计工作的功能大大被削弱。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使得社会保障基金会计管理的要求也不断提高,社会保障资产的形式日趋多样化,传统以收付实现制作的财务会计要素确认模式已经无法适应社会保障会计工作的发展。

2、会计管理制度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

目前的会计管理制度依然是依据财政基金管理模式设置的,但是多渠道筹资已经在社会保障基金的筹集中得到了实践,这种制度与实践的不相适应严重制约了社会保障财务会计工作效率的提升。此外按基金分类的会计科目设置模式在当前的社会保障管理体系中仍然沿用,但是该制度容易导致科目设置的不完整和混乱,会计核算部门无法对社保基金的保值增值金、运营业务、生育保险基金以及低保基金等进行会计核算,会计管理存在诸多的漏洞。除此之外目前会计报告主体仍然采用编制复杂的基金说,但是这无法将社保基金的整体运行和管理状况集中反映出来,社保会计信息的公开性不足,质量不高,社会保障会计信息的使用者无法及时有效地进行信息的获取。

3、会计核算体系存在欠缺

目前社会保障财务会计体系中仍然存在诸多尚未得到解决的问题,包括社会保障基金的筹集方式、筹集主体、转制成本等等。目前理论界关于社保基金的筹集方式有“税论”和“费论”两种观点,其中前者认为社会保障基金应当以国家税务部门按照社会保障税征收的方式向公众征收,通过法律的强制性要求相关主体必须纳税,保障征收率降低征收成本。而费论的征收效率较低,但是相较于税收更为温和。除此之外目前社会保险费的具体的征收机构在理论上没有定论,导致相关工作人员在实际工作中缺乏依据。当前的社会保障由于资金缺口较大,覆盖面也比较小,占我国人口比例一半以上的农民很多无法享受到失业保险、养老保险以及医疗保险等保障。会计核算工作制度的不足也导致社保基金的流向无法查询等问题,严重制约着和谐社会的构建。

4、财务管理体系的不合理

不合理的社会保障财务管理制度无法发挥对社保基金运营的促进作用。在现行的财务制度之下社会保障基金的余额可以放在银行进行存放或者是用来购买国家债券,不可以将基金的结余用来投资,这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社保基金的安全性和相关投资者的合法权益,但是国债的利率远远低于市场的利率,加之近些年来我国对于银行存款的利率进行不断的下调,社保基金存放银行的收益远远赶不上物价增长的速度,社保基金无法达到增值保值的目的,长此以往将造成更大的资金漏洞,增加了国家财政的负担,社会保障基金提高人们生活水平的效果也得不到体现,为此必须要加快社会保障财务管理体系的创新与调整,提高财务管理的成效,促进社会保障基金运营效率的提高。

三、构建社会保障财务会计体系的策略

1、社会保障财务会计理论体系的完善

完善的社会保障财务会计体系需要科学合理的理论体系作为基础,为了提高社会保障财务会计体系的首先必须要对财务会计的理论层次思路进行整理。社会保障从业人员需要根据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社会现状来进行财务会计理论知识的研究,具体应包含社会保障会计制度、会计法规、会计理论以及会计工作四个方面,其中社会保障会计理论的研究是整个研究体系的基础,分为实用性理论、假设性理论和概念性理论。社会保障的实用性理论为社会保障会计制度的确立提供了指导,会计制度对相关主体的行为进行约束和限制。会计法规则是社会保障概念性理论的延伸,而会计工作则是整个社会保障财务会计管理的核心。其次还需要对社会保障的会计经营主体和提出主体进行明确,要确保经营主体及提出主体的统一性,从而对社会保障基金的管理流程进行控制,明确社会保障基金相关组织的经济和法律责任。社会保障基金的征收、运作以及保值增值金分配和发放都应当是社会保障财务会计核算的范畴之内。为了确保社会及有关部门对社会保障会计主体的监督,需要编制相应的财务会计报告并予以公示。社会保障财务会计理论体系的完善还包括会计信息与目标理论的建立、会计政策的制定和会计环境的改善等。社会保障财务会计信息理论的内容涉及较广,包括系统构造、主体理论和使用者分类三个方面。社会保障财务会计目标应当与相应的会计工作内容相适应,向社会保障会计信息的使用者提供科学的、准确的会计信息,以促进运作利益、基金管理和基金征收成效的提高是进行社会保障财务会计理论研究的根本目的。社会保障财务会计工作需要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下进行,因而必须要加强国家经济政策、资本市场、政府行为等环境的理论研究。

2、社会保障会计管理的加强

会计管理的加强是构建社会保障财务会计体系的重要内容,具体包括社会保障财务会计管理体系的建立、会计主体职能的明确、社会保障财务会计制度的调整优化以及社会保障会计机构的设立四个方面。需要理顺社会保障财务会计机构之间的关系,构建起财务会计管理体系的基本框架,要将社会保障基金的行政管理与经营管理分离开来,协调好好社会保障的行政管理部门和社会监督部门之间的工作关系和会计关系。其次要对社会保障财务会计工作相关主体的职能进行明确,为此必须要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基金经营管理制度、审计制度、财务制度和会计制度,对社会保障基金进行科学合理的管理,将资金管理责任落实到部门甚至是个人,提高工作人员的责任感。需要注意的是社会保障财务会计制度的建立必须以国家相关的法律和行业标准为基础。为了提高社会保障财务会计管理的成效还需要对现行的制度进行修订,对其中存在欠缺的不足的地方进行调整,财务会计经营管理部门的核心地位,并根据资金的数额和其他特点对社会保障财务会计工作的范围进行划定,推动社会保障会计改革的进程。最后明确社会保障财务会计机构的设立原则,并以此为指导设立专业的财务会计管理部门,通过财务人员专业水平和道德素养的提升促进社会保障财务会计体系的构建和完善。

3、社会保障财务会计核算体系的创新

原有的社会保障财务会计核算体系已经无法适应当前的财务会计工作的需求,因而需要对社会保障会计核算体系进行创新和完善,提高其在现代社会保障会计工作环境下的适用性。目前大多采用五要素论,在全新的社会保障财务会计核算中要根据社会保障工作的新的特点采取收入、费用、负债、利润、资产以及净资财的六要素论,对会计核算的一级科目进行重新的设置。还要对根据基金分类设置会计科目的方法进行创新,通过二级科目的设置提高基金核算的准确性。随着社会改革的深化社会保障的范围也日趋广泛,因而社保基金财务会计核算体系的工作范围也应当作出调整,将收付实现制和权责发生制作为社会保障会计确认的基础。最后为了提高社会保障财务会计信息的公开程度可以让相关的会计主体作为信息的披露主体,通过会计报告的编制和公示加强社会公众对于社会保障财务会计信息的监督。对于传统的社会保障才会计报告体系应当进行调整,在财务报表中加入利润表、社保基金收支明细表、现金流量表以及资产负债表等内容。

4、社会保障财务管理的加强

社会保障基金筹资渠道的狭窄大大限制了社保基金效用的发挥,针对于此首先可以通过社会保障基金来源渠道的拓宽来加强财务管理工作的实效性,包括财政支出比例的扩大、社会福利彩票的发行、国有股数量的减少以及社会保障特种债券的发行等等,除此之外还可以通过私有经济实体和民间资金的融入促进社会保障基金筹资的多元化发展。社会保障税的征收也是加强社会保障财务管理工作的另一重要手段,可以督促社会公众践行社会保障责任,环节社会保障会计主体资金筹集的压力。此外还需要通过社会保障基金运营试点的开办提高其运营的力度,扩展社会保障基金的运营范围,开始向资本市场、基础设施建设以及证券市场等领域进行延伸,监管部门要尽可以减少对于社会保障基金运营的限制和约束。还可以通过社会保障金发放的会计管理工作的规范以及社会保障基金运营收益的确认和计量提高财务管理的效率。

【参考文献】

[1]王斌.内嵌于组织管理活动的管理会计:边界、信息特征及研究未来[J].会计研究,2014(1)

[2]包全磊.企业智能财务决策支持系统的开发及构建思路研究[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5(31)

[3]黄申.高级财务会计内容构成探究———中级、高级财务会计的区分标准视角[J].财会月刊,2017(3)

篇10

[关键词] 社保基金 投资收益 投资组合

一、引言

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包括基本养老保险、企业年金和全国社会保障基金三个层次。全国社会保障基金(以下简称“社保基金”),是指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负责管理的、由国有股减持划入资金及股权资产、中央财政拨入资金、经国务院批准以其他方式筹集的资金,及其投资收益形成的、由中央政府集中的社会保障基金。社保基金是国家重要的战略储备,主要用于弥补今后人口老龄化高峰时期的社会保障需要,是社会保障体系中的最终保障层次。

近几年我国社保基金投资收益率虽然维持在2.61%以上,但若考虑通货膨胀及工资水平上涨等因素对货币价值的影响,社保基金实际投资收益率却非常低,2004年甚至为负值(见表)。

资料来源:全国社保基金理事会2002年~2005年度报告和《世界经济年鉴2005/2006》

二、社保基金入市的动因和风险分析

1.社保基金入市的动因

在社保基金的整个运行过程中,已经积累起来的基金如果不能有效地营运,达到保值增值的目的,那么,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物价水平的上升,通货膨胀严重,人口老龄化压力逐渐增大,基金缺口就会越来越大,以致直接影响投保人的利益。因此,在中国股市强劲增长的有利时机,更应逐渐加大投入比例,通过资本市场,分享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成果,摆脱社保基金投资收益率偏低的不利局面,实现社保基金的保值与增值。

2.社保基金入市面临的风险

股票价格的波动性或不确定性是社保基金入市面临的首要风险。股票投资风险按其是否可以分散分为两大类,即系统风险和非系统风险。系统风险是与整个市场波动相联系的风险,系统风险和投资收益正相关,投资者承担较高的系统风险,可以获得与之相适应的较高的收益,但投资者无法通过分散投资减少系统风险。

非系统风险是与整个市场无关的风险,它由某个或某些特殊因素引起,如行业差异、企业素质差异、投资者行为差异等,它只影响股市中某些或某种股票的收益,因而也叫个别风险。非系统风险和投资收益不相关,投资者承担了较高的非系统风险,并不一定能得到较高的收益,但投资者可以通过分散投资减少非系统风险。

三、社保基金入市的风险防范原则与方法

社会保障基金是一种特殊性质的基金,作为将来被保险人的“养命钱”,最终都要返还给被保险人,因此决定了社保基金入市投资运作的基本原则是在保证基金资产安全性、流动性的前提下,实现基金资产的增值。

1.社保基金入市的比例要合理

社保基金入市并不是说全部的社保基金都投到股票市场,而只能是部分社保资金进入股市。虽然投资于股票可以获得较高的收益,但面临的风险同样也较大。《全国社会保障基金投资管理暂行办法》规定,中国社保基金用于证券投资基金、股票投资的比例不高于40%。然而,在目前我国证券市场比较活跃的时期,更是应该谨慎投资,严格控制入市的资金量,采取循序渐进的方式,并在每次增加数量时进行认真论证,以确保社保基金的安全性。

2.科学选择基金管理人

就中国目前社保基金投资而言,风险小的投资由社保基金理事会直接运作,风险高的投资则委托专业性的投资管理机构进行运作。社保基金管理部门通过考察经营机构注册资本、业绩、财务、以及信用评级等条件,从而选择合格的基金管理人、基金托管人,避免因中介机构资质不佳带来的非系统风险。

3.严格依据社保基金的投资原则构建投资组合

选择什么样的股票品种构建投资组合也是非常重要的,这是确保社保资金保值增值的最关键环节。中国上市公司股票良莠不齐,社保基金对其投资时更应精心挑选绩优而有成长性的公司建立投资组合,分散风险,实现稳定的预期收益。同时,为了规避利率和汇率变动的风险,在构建投资组合时既要确保投资期限和负债期限大体一致,以使投资的利率风险最小化;又要资产货币和负债的货币相匹配,以使汇率波动的风险最小化。

4.建立准备金机制,防范经营风险

证券市场的价格波动使社保基金的收益率波动较大,为了保证社保基金最低收益的实现,必须建立相应的准备金制度,以“丰年”的积累弥补“灾年”的损失,烫平社保基金收益率的剧烈波动。准备金制度包括提取盈余准备金和风险准备金。当基金实际回报率低于最低回报率时,先用盈余准备金弥补,其次用风险准备金弥补。如果准备金动用完毕,投资回报率仍低于最低投资回报率,受托人不得再提取管理费。

5.建立和健全基于风险管理的监管框架

为保证社保基金入市的安全,要尽快以法规、制度的形式明确关于社保基金入市比例和投资方向的限制、社保基金管理/运营的有关规则、市场准入/退出标准、严格的信息披露制度等完整的监管框架,提高社保基金运营的透明度。

参考文献:

[1]孙昀曹炜峰:中国社保基金入市的安全性及其监管.经济与管理.2006,4(20~4) ,p31~33

[2]杨文生姜晓华:国外社会保障基金运用的经验与启示.经济纵横,2007,3,p68~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