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保基金历史收益率范文
时间:2023-11-22 18:02:3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社保基金历史收益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社保基金 股票投资组合 风险控制 绩效评估
一、引言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全国社保基金投资股市再次成为关注的焦点。在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加剧的情况下,为应对未来的养老资金需求,国家建立了全国社会保障储备基金。随着社保基金股市投资比例不断扩大,正确评估其风险控制与收益情况既能如实反映社保基金投资现状,也能为社保基金更好的控制风险和扩大投资收益提供参考。
国内外对社保基金投资研究积累了丰富的成果,但仍存在一定不足。国内对社保基金投资方面的相关研究定性分析的较多,对风险控制和绩效评估的方法采用的较少,因此缺乏对风险的直观性。本文试图采用资本资产定价模型,系统考察社保基金投资所面对的总风险、系统性风险以及非系统性风险,接着对其绩效进行多指标分析,尽可能从多角度理解社保基金的风险与收益现状,为今后社保基金更好地运营提供一定参考。
二、相关测度指标简介
(一)风险测度指标
根据资本资产定价模型(CAPM)定义式:Ri=α+βi(Rmi-Rf),其中Ri代表资产的期望收益率,βi代表资产的系统性风险,Rm代表市场组合的期望收益率,Rf代表无风险收益率。βi值表示市场组合收益率增长一个百分点,资产项i将增长βi个百分点;αi值表示市场组合的收益率为0,则资产项i的收益率为αi。βi的定义式为βi=cov(Ri,Rm)/σ2m=ρim・σi・σm/σ2m=ρim・σi/σm,对等式两边平方,得: β2iσ2m=ρ2im・σ2i,即β2iσ2m /σ2i=ρ2im。 等式左边为资产i的系统性风险占总风险的比例,这一比例又可以用ρ来表示。非系统性风险占总风险的比例等于1-ρ2im。
(二)收益测度指标
本文选用历史绩效指标以及经过风险调整后的收益指标――夏普指数、特雷诺指数、M2指数以及詹森指数。
三、实证分析
(一)样本数据与指标选取
样本数据:选取2009年3月31日至2010年3月31日所公布的社保基金投资组合作为观测样本。由于通过公共资源无法获得缺失的数据,为了方便研究问题,只选择所有以“1”字开头的投资组合以及602、603、604组合。数据来源为金融界及Wind咨询金融终端。
无风险利率指标:选择上海同业银行隔夜拆借利率的日均利率(Shibor)作为无风险利率,用Rf表示。市场基准利率指标:选择上证指数日均指数的对数收益率作为市场基准收益率,用Rm表示。投资组合日均收益率指标:本文采取与道琼斯指数(Dow Jones)类似的编制方法,将每个社保组合编制指数,按照构成投资组合的各股票日算术平均价格计算其价格指数,再依据各组合指数计算组合的日收益率,对其取对数收益率,作为组合的日收益率。
(二)CAPM回归结果
根据CAPM模型公式Ri=α+βi(Rmi-Rf),对每个样本投资组合运用最小二乘法(OLS)进行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回归结果整体较为理想,F统计量表明模型在1%的显著水平上显著;R2及相关系数ρim表明,除了101组合、103组合、104组合、108组合和111组合外,其余组合的拟合效果较好,相关度较高;回归系数α、β均在5%的显著水平上显著。
(三)风险控制分析
根据CAPM回归结果以及非系统性风险的计算公式(1-ρ2im),计算出样本组合的风险和社保基金投资组合总风险。结果表明,从相对百分比看,101组合、103组合、104组合、108组合、111组合所承担的非系统性风险都在60%以上,102组合、109组合、112组合、603组合所承担的非系统性风险相当接近60%,只有105组合、106组合、107组合、110组合、602组合、604组合所承担的非系统性风险低于50%。而所有组合所承担的非系统性风险都显著高于市场组合,说明各组合的非系统性风险分散能力薄弱,风险控制效果并不理想。除了112组合出现一个异常值以外,其余样本在研究期间都在一个较小的范围内波动,各组合之间差异并不显著。因此,各样本组合在样本区间内的总风险差异并不大,各组合的非系统性风险分散能力差别却很大。
为了验证我国社保基金投资组合的非系统性风险分散情况,本文分析各组合持股数量与非系统性风险分散能力的关系。结果表明,持股数量与非系统性风险之间表现出的关系与理论一致。从各组合看,105组合表现出相对较好的选股能力――持有股票在10只以下,承担的非系统性风险在50%以下,109组合表现出较差的选股能力与风险分散能力,虽然拥有58只股票,高居所有组合之首,却仍然承担着55.56%的非系统性风险,究其原因,极有可能是所选取的股票过于集中,各股之间的相关性过高所致。
(四)绩效评估分析
1、历史绩效
从全国社保基金理事会公布的2000―2010年投资收益看,除了2004年和2008年投资收益率小于通货膨胀率外,其他年份的投资收益率均大于当年的通货膨胀率。从累计投资收益看,年均收益率为9.17%,远大于通货膨胀率2.14%,从整体看,社保基金基本实现了社保基金所要求的保值增值目标。
篇2
社保基金的保值增值关系到成千上万退休人员的晚年生活,责任十分重大。资本市场的高收益毋庸置疑,但风险也相对较大。从1998年到2003年我国证券市场的年平均收益是6.80,而标准差却高达21.20。尤其我国的资本市场是一个新兴市场,仍处在不断规范的过程中,上市公司尤其是公司治理方面的问题较为突出,股权分置、信息披露不透明、法规不健全、金融工具匮乏等等制度性的缺陷都使得大家对社保基金的投资风险问题尤为关注。
那么,社保基金如何才能有效控制投资运作中的风险呢?本文试图站在投资治理人的角度对此进行简要分析。事实上,在笔者看来,只要社保基金的治理人坚持从受益人的利益出发、以法规为准绳、建立起科学的风险治理机制,投资风险是完全可以控制的。
首先,社保基金必须树立正确的投资理念。
投资理念(InvestmentPhilosophy)其英文本义是投资哲学,哲学是人们的系统化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投资理念本质上指的是投资人对投资目的和投资方法的熟悉。投资理念包含两个层面,
一是为什么要投资,
二是怎样投资。
社保基金的性质要求其投资在保证安全性、流动性的前提下实现基金资产的增值。因此,社保基金进入资本市场首先必须确立正确的投资理念,在我们看来,其核心可以归结为十二个字——“安全至上、谨慎投资、长期增值”。
众所周知,收益和风险是一对孪生兄弟。社保基金作为长期性的战略投资者,不可能去“追涨杀跌”,而必须遵循谨慎、分散风险的原则,理性投资,耐得住寂寞,着眼于长远。不能片面地追求高收益,也不能一味地拒绝承受适度风险,社保基金的治理者(受托人)必须根据资金的性质和受益人的偏好确定适度的风险收益目标,在此基础上努力实现收益稳定下的风险最小化或者是风险预算下的收益最大化。
其次,社保基金需要合适的投资方针和产品。
无论是哪一类社保基金,受托人需要根据委托人的要求制定投资方针,投资治理人需要根据投资方针设计产品。在投资方针中,受托人必须为社保基金确立适度的风险收益目标,找到合适的业绩基准和跟踪误差的目标范围。
这里必须注重,以往那种只重视绝对收益率的观念需要改变。社保基金作为资金庞大的机构投资者,必须建立起科学的业绩评价体系,通过与基准比较、与同风格类基金比较、考察风险水平和过往业绩的一贯性等方法发掘优秀的投资治理人,避免误入那种只根据历史回报选择治理人的“业绩陷阱”。
资产配置比例限制也是投资方针中的重要内容。资产配置解决的是资金在股票、债券、现金等不同金融工具上的配置比例问题,国外对收益来源的研究表明,资产配置能够解释90以上的投资收益,全国社保基金投资治理暂行办法、企业年金基金治理试行办法等法规都对社保基金的投资比例进行了严格限制,前者确定的股票投资上限是40,后者是20,事实上,社保基金治理人严格遵守法定的配置比例能够有效规避市场的系统性风险。
投资方针明确后,就需要投资治理人为社保基金“量身定做”投资产品。我们认为,产品设计的前提是社保基金的需求,设计社保产品需要充分考虑两方面的因素,一方面是内部因素,如资金性质、法规合同限制、运行模式、基金收支猜测等;另一方面是外部因素,如投资对象特性、市场情况、投资策略等;在风格特点上,社保产品应该能满足中长期投资需要,风险介于存款(国债)和股票之间;预期收益高于存款(国债)。
最后,风险控制必须贯穿于社保基金投资运作的全过程。
篇3
中国证监会主席郭树清称,2012年将迎来社保基金、企业年金、住房公积金和财政盈余资金等长期资本入市的机遇,这将有利于作为中介机构的国内证券行业的发展。
郭树清表示,目前地方政府掌握的社保资金结余达到2万亿元,将来可以委托给一个机构管理投资于资本市场。此外全国住房公积金的结余也达到2.1万亿元,加上财政盈余,都可以成立一个特殊的基金来运作投资。
中国全国社保基金理事会会长戴相龙在2011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保障国际论坛上也建议“地方养老金上收的一部分用来买股票是可行的,一能保值增值,二能增加资本市场机构对我们的鼓励。”
据华尔街日报中文网报道:此前,中国社保基金通过基金向股市注入100亿元资金。
但很快有业内人士称,按照相关做法,中国民众的养老金或将有贬值之忧。
社保基金与养老金是否可以入市?相关人士如何阐释自己对此问题的乐观及担忧?
管窥“两金”管理
一直以来,民众对社会保障基金和养老保险基金贬值的担心不断。不过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社会保障研究中心主任郑功成称“中国是世界上唯一通过国家储备方式应对老龄化社会的国家。”郑称,相关资金由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专门负责监管运营,很安全,不存在贬值风险。
根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的有关解释:主要由单位和个人缴费形成的社会保险基金是社保基金最重要的一部分,包括基本养老、失业、基本医疗、工伤和生育保险基金等。而社会保障基金是指由中央财政拨入资金、国有股减持和股权划拨资产、经国务院批准以其他方式筹集的资金及投资收益所形成的基金,是由中央政府集中的社会保障储备基金。该基金由中央政府集中管理,统一使用。
人社部有关负责人曾明确强调,“基金投资运营,在国家规范办法出台前,只能存放在指定银行或购买国债,任何地方、部门和个人都不能用于其他形式的投资。”
目前可以进入资本市场进行投资的是全国社会保障基金。
在武汉科技大学教授董登新的观察中,中国人的养老金储备大致分为三块:一是中央政府掌管的“全国社会保障基金”,其主要功能定位是全国性“养老储备基金”;二是地方政府掌管的“五项社会保险基金”,其中的社会养老保险基金是省级统筹下部分积累制的基金积累;三是来自雇主的补充养老基金,也就是我们俗称的“企业年金”。目前,第一块和第三块早已“入市”,只剩第二块(即地方社保基金)没有“入市”。
一位资深证券界人士告诉《中国新时代》记者:资本市场作为社会资金理财的主要渠道之一,应在养老制度建设中起到不可或缺的作用。而具体投资制度的设计,不应只注意吸引养老金进入资本市场,更应着眼于建立一套长远有效的养老体系。
据测算,到2020年,中国个人账户累计结余可达7万多亿元人民币,加上中央养老储备基金,共计可达到10万多亿元。如何管理这些巨额基金并使其保值增值,是一个重要的课题。
社保基金收益率盼提升
在郭树清发声后不久,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理事长戴相龙公开支持养老金入市,更披露当下各省基本养老金所结余的上万亿资金,由于大部被存入银行,导致收益率极低,跑不赢物价的上涨。而社保储备基金因为可以投资股市,在过去11年间年均投资收益率高达9.17%,似乎为养老金投资增值提供了一个参考。
此外,中国社会科学院的《中国养老金发展报告2011》称:2010年中国14个省份基本养老保险收不抵支,缺口已达679亿元。随着老年人比例的不断增加,这一缺口还将日益扩大,若不增加养老金投资收益,国民或有老无所依之忧。
在社科院世界社会保障研究中心主任郑秉文的观察中,目前中国的基本养老保险基金主要还是以存银行为主,收益率不到2%,几乎是世界上收益率最低的。在日趋高企的CPI面前处于极大的贬值风险之中,故此需要对养老保险基金进行资本化增值运作。
财经评论员林耘亦认为养老金入市是国际惯例,“国外敢入市我们为什么不敢入市?”
一般认为,境外证券市场的历史证明,要想长期获得超过债券投资的收益水平,投资股市是必然的选择。或称,社保基金要想长远地保值增值,应付未来的养老金支付高峰,也需要在多渠道筹集社保资金上做文章。而中国“未富先老”的状况,使养老保险金支付压力剧增,地方社保基金缺口加大,医疗保险基金支出快速增长。这一点也成为支持养老金入市的理由之一。
入市主体应明确
国家发改委社会发展研究所所长杨宜勇曾经表示:基本社会保险基金是不允许用做投资基金的,但补充养老保险基金中有一部分可以投资基金。尽管基金平均收益率为负值,但在兼顾流动性和安全性的情况下,高收益和高风险始终是捆绑在一起的,长期来看,可以适当允许一部分基本社会保险基金进入直接投资领域。
社科院社保研究室主任郭金龙对本刊记者否认了坊间“养老金贬值”之忧存在的意义,在郭看来,社保基金理事会的管理运营很好,企业年金的投资效益也很正常。此外“从发达国家的经验来看,社保基金的市场收益率还是很高的。”
不过郭金龙认为,现在中国社保基金投资股市的管理架构还没有建立起来,管理模式(包括风险控制模式)亦需要规范。“这是一个很特殊的基金,有一个负债期限,这个期限与人口结构有密切关系,我们在很多方面都需要进一步加强。”
当初郭树清称,全国有2万亿元的养老保险金余额分散在各省,住房公积金累计缴存3.9万亿元,扣除贷款后余额还有2.1万亿元。组织这4万亿资金,设立一个专门的投资机构或者委托一个机构,投资资本市场,对全体居民都大有好处。
清华大学社保研究中心主任杨燕绥称,对社保资金尤其是对长期增值的养老金的管理,离不开一个成熟稳定的资本市场。
杨燕绥对本刊记者谈到:社会保险基金入市主要指的是在财政账户里的个人养老保险账户。不过杨燕绥进一步强调:该资金并不是全部入市,进行资产组合后,“不超过20-30%”的资金可以进入股票市场,其余“三分之一以上”的养老基金可以进行银行理财甚至大额储蓄,还有三分之一应该由国家开办“社会发展基金”。
杨燕绥说,考虑到投资股市的风险,作为“社会发展基金”那部分的资金就显得很重要。而各国政府在养老金分配比例上在该部分都有相应的安排,如美国的政府债券,英国的环境与社会发展基金,欧盟的社会发展基金,澳大利亚的超级年金个人账户信托账号等等。
杨燕绥强调:“社保金入市这三分法必须要同时讲。”
此前,董登新称,“针对社保基金入市问题,民众恐存在误解,截止2010年底,中央全国社保基金总资产8567亿元,其中566亿元属个人账户托管部分;地方社会保险基金滚存2.1万亿元,其中养老保险基金滚存1.4万亿元;企业年金总规模约为3000亿元。在这三部分养老金储备中,仅剩地方社保基金没有入市了。”
不过董登新亦强调“在这部分中,社会统筹肯定不能入市。”
隐忧重重
社保基金入市好处虽然不少,但反对者亦振振有词。
作为公共基金投资行为,民众更多的担忧一旦亏损,会对社会生活带来不良影响。其次,鉴于中国股市具有“投机性”和“政策市”的特征,诸多制度尚未完善,如何保障社保资金入市后的“保险和保值”亦成为担忧的焦点所在。
重要的是:谁该为社保基金的增值负责?社保基金能否通过投资去获取收益?保值增值和确保安全的之间的平衡又该如何掌控?
据相关调查,近七成投资者认为社保基金入市难改目前市场下行趋势。
相当多的专业人士对社保基金入市投资持保守态度。财经评论员叶檀称:社保基金被特殊照顾,既有划拨的国有股,又有精准的抄底与减持,过去十年平均每年的收益率达到9.75%。但是此举让社保基金在投资市场上无形中盘剥了大批股民的利益:“如果上市公司只是消耗财富,而不创造价值,那么股民、广大投资者的回报从何而来?”
叶檀强调,建立公平的利益分配机制及正确的激励机制是关键。
社保基金是关系民生的大事,其安全性及保值增值是社保基金管理中最重要的部分,而探寻社保基金的多种渠道首要前提是保证社保基金投资渠道的安全性。财经评论员马光远并不认为以社保基金投资股市是一个明智的选择,在马看来,中国大陆股市不是投资回报的市场,对养老金来说保险系数不高,此外,目前中国没有专门的机构对养老基金入市进行专业操作,况且养老金一旦进入股市,对股市本身的制度化、市场化的建设亦造成沉重打击。
在相关机制并未健全的前提下,人们很怀疑养老金投资的前景。
此外,财经评论员王福重称,目前中国养老金已然由于通货膨胀造成缩水,但如果入市,危机可能更大,王福重称他“没有看见哪个国家把基本养老保险去用于投资风险最大的股市去的”。
董登新亦认为,地方社保基金目前“入市”的条件尚不成熟。他对《中国新时代》记者分析道:中国地方社保采用的是“统账结合”的模式,其中,社会统筹账户采用的是“现收现付”模式,而个人账户则采用的是“完全积累”模式。目前,社会统筹账户基金积累规模不大,个人账户基金所占比例更低,而且许多地区个人账户尚未“做实”,因此,在地方社保没有实现“全国统筹”之前,地方社保基金“入市”的制度条件和技术条件暂不具备。
在董登新的观察中,国外养老金入市主要是指补充养老金(即中国所称的“企业年金”)。以美国为例,全美养老金总储备约为20万亿美元,由三个部分构成:一是政府主办的社保基金节余仅占2万多亿美元;二是雇主主办的私人养老金(即相当于我们所称的“企业年金”)积累超过13万亿美元;三是个人退休账户(IRA,年满59岁半之后才能动用)约占4万亿美元。其中,社保基金一直不允许“入市”,而真正入市的只有后两个部分,而且后两个部分之和大于美国股市总市值。
篇4
外汇储备充实社保基金不可行
《中国经济报告》:截至2013年3月末,中国外汇储备余额达到了3.44万亿美元,如何善用巨额外汇储备是近来的热议话题。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13年会上,来自耶鲁大学的高级研究员史蒂芬・罗奇向中国财政部长楼继伟提问:面对人口老龄化、养老等方面的需要,中国是否会考虑将外汇储备资金注入到社保基金之中。之前,美国耶鲁大学校长理查德・雷文建议,可以拿出1万亿美元投入中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建设,这将有助于释放中国过高的储蓄率,同时又不会加剧通胀。你们如何看这个问题?
郑秉文(中国社会科学院拉美研究所所长、世界社保研究中心主任):耶鲁大学的高级研究员史蒂芬・罗奇的提问,本质是中国是否考虑将外汇储备资金注入到全国社保基金之中,壮大它的规模。而雷文的建议是将1万亿美元外汇储备投入到中国的社会保障制度里面去,罗奇和雷文的观点是不一样的。
我们知道,中国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是统账结合,它既有显性债务,也有隐性债务,显性债务是指空帐,2011年空账额达22156亿。个人账户空账额继2007年突破万亿大关后,再次突破2万亿。我们几年前曾有一个测算,空帐额最大时大概是在2020年左右,那时将达到6万亿人民币。这个规模,正好是雷文说的1万亿美元左右。所谓充实到社保制度里面去,那么我理解就是用来做实个人账户,对这个显性债务进行公开补偿。当期的收支不用立马进行补贴;社会统筹是有隐性债务的,但目前也不用将现钞准备在那里。
所以,在我看来,所谓“用外汇注入到社保制度”,其实就是指用于做实账户。罗奇先生的这个建议是很专业的,很内行的,他们没说用外汇去弥补当期有可能出现的收支缺口。中国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投资体制是非常落后的,投入进来是要承受贬值风险的。所以,权衡是否注入的一个经济标准就是看这个投资体制是否有效率,即它的投资回报率是否能跑赢外汇管理局的投资收益率。很显然,目前的社会保险基金投资收益率是跑不赢外管局的。
涂永红(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货币金融系教授):我认为罗奇的说法不可行。外汇储备是国家从企业和个人手中购买的外汇,与外汇储备等价的人民币已经给了企业和个人,进入到国内的流通中。如果国家将1万亿外汇储备拨给社保基金,社保基金用其兑换成6.2万亿人民币,央行就需要增发6.2万亿人民币,加上之前央行购买这1万亿美元时已经支付的6.2万亿人民币,这样的安排使得一笔1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对应了两笔6.2万亿的人民币,相当于在两个不同的时间要从一条牛身上剥两张皮,凭空多增加6.2万亿的人民币投放,怎么会不增加通胀压力?因此,这样的提议,只能说明对外汇储备的性质及其与本币之间的资金往来关系,缺乏正确的认识。如果用外汇储备购买外国的商品与劳务来补充养老设施、服务的不足,倒是一个可行的建议。
封进(复旦大学就业与社会保障研究中心副主任、经济学院教授):外汇储备不可直接投入社会保险基金,但可形成外汇资产,其管理所获得收益可以划拨补充社保基金。对内看,外汇储备是中央银行的负债,是央行通过发行信用货币换取的。企业和其他微观主体将贸易所获得的外汇收入向中央银行兑换成人民币,随着贸易顺差不断增加,央行所持有的外汇储备也增加,相应地,投放市场的人民币数量也在增加。实际上,央行是用创造出来的信用货币换取外汇,外汇储备的所有权并不属于央行或政府,而是属于微观经济体。实际上这些外汇收入也并不是企业的净利润,其中还未扣除必要的成本。
因此外汇储备不能直接用于补充社会保险基金,我也认为相当于再次发行了本币货币。如果将1万亿美元投入到养老基金中,老百姓拿到这些美元,需要再去换成人民币,央行就要多发行货币,这会导致通货膨胀,使得养老金的实际收入下降。
另一方面,中央银行需要将负债转换为资产进行投资,需要在国际市场上进行运作,为储备资产进行保值和增值。如果能够保证外汇储备资产的安全性,并获得收益,这部分收益是资产管理创造的净收益,有可能用于补充社保基金。
外汇储备不能用来发福利
《中国经济报告》:楼继伟不赞成外汇储备充实社保,他说,社保基金投资的收益必须覆盖成本,假如做不到,风险就太大。 罗奇、雷文与楼继伟的观点有所分歧,如何看待他们的分歧?
郑秉文:基于上述事实,我同意楼继伟的观点,不赞成目前立即用外汇储备用于充实社保制度里面来,比如用于做实个人账户,把空帐给做实,条件还不成熟,起码要等社会保险基金投资体制改革之后。但是,罗奇先生可能不太知道,当前中国社会保障制度中的个人帐户与社会统筹帐户都没有改革投资体制,巨大的外汇储备放在社保制度里面不可能保值增值,银行获活期存款利息,远低于多元化在海外投资水平,还不如现在放在外汇管理局那里获得的投资收益率高,所以,动,宏观上看是划不来的。
封进:3.44万亿美元外汇储备,其中至少1.26万亿美元是美国国债,美国的通货膨胀会削弱中国持有的美国国债的实际价值。从经济学上讲,为什么偏要去买国债而不加强社会福利建设。我认为,外汇储备不能直接用于发福利。
社保基金2001年以来的平均投资收益率超过了8%。今后增加国有资产划拨给社保基金比例,增加国企红利上缴比例并更多用于社会保障是一个值得进一步讨论的方向。
涂永红:外汇储备是外币资产,不可避免地有汇率风险,收益不稳定,例如,近三年美元对人民币贬值超过20%,欧元也如此。
外汇储备与国家的粮食储备一样,有其特定的功能。外汇储备要足够支撑国民经济发展的进口、投资、偿债的外汇需求;要足够满足支付干预汇率、防止国际投机势力冲击本币。在这次国际金融危机中,中国政府手中拥有巨额外汇储备,现金为王,不仅支持了人民币升值,而且还购买了价格比较低廉的资源、物资和技术,有利于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国债是安全性最好、流动性较高的资产,在当今国际金融危机频发的时代,保持流动性良好的足够多的外汇储备,是国家金融安全、危机管理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比较优势的前景吸引了全球热钱,在中国资本账户逐渐开放过程中,中国很可能遭遇类似亚洲金融危机中热钱攻击港币的事情,必须准备足够多的外汇储备。
社保漏洞
《中国经济报告》:楼继伟的“社保漏洞”论,引发舆论对社保体制的关注。他指出,现在社会保险等各方面的制度漏洞太多,如果不把这些制度的漏洞堵上,提供一些有约束、有激励的机制安排,包括管理方式上的改变,给多少钱也会吃光。你们同意这个说法吗?
郑秉文:由于制度设计的原因和历史的原因,中国的社保制度确实存在很多问题,如果说漏洞,其中一个最大的漏洞就是个人账户的空帐问题。按照制度的设计,这个账户是应该做实的,里面是应该有真金白银的。但由于种种原因,这个账户是难以做实的,因此,这是一个巨大的漏洞,记账额天天增加,年年增长,每天早上醒来,啥还没干呢,政府就欠大家个人账户几十亿元,每年几千亿元。可以说,政府找钱做实账户的速度跟不上记账额增长的速度:2006年记账额是0.99万亿元,2011年是2.49万亿元,我们能有这个能力去做实它吗?我们从2001年就开始做实账户试点,10多年过去了,目前还不到3000亿元,就是说,大约9个参保人里,只有1个人的账户是做实的。这个漏洞之所以说是漏洞,还因为,我们不但要有2.1万亿的现钞来做实账户,而且还要必须让他保值,否则,就真的是个漏洞:做实的规模越大,贬值风险就越大。之所以说它是漏洞,还因为,即使投资体制改革了,投资收益率提高了,但如果它不能赶上社会平均工资增长率的话,也是要产生巨大的福利损失的。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城镇在岗职工平均工资增长率是14%以上,那么,即使社会保险基金投资体制改革了,但如果投资收益率远远低于14%,其福利损失也是巨大的,这个福利损失可以量化,量化的标准就是替代率。比如,20年前从工资里每月都代扣代缴8%进入个人账户,年收益率率如果是14%,那么今天它提取成为退休金的话其替代率还跟以前差不多。但如果不是这样,它的年利率仅为2%,那么,今天退休获得的替代率就损失了12%,这就是生物收益率的概念,就是说,当人口自然增长率与社会平均工资增长率之和远远大于积累制条件下社保基金的投资回报率时,这个积累制就是低效的,应该放弃,而应采取现收现付制,这样就可获得一个生物收益率,或称作内部收益率。
现在看来,即使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了,收益率也未必达能够超过10%,如果能达到或超过10%,这个制度是有效的,达不到就应选现收现付的融资方式,这时帐户就应做空,而不是做实。
个人账户的引入显然不是一件成功的事情。它是一个“麻烦制造者”,很多问题都出在它的身上。就是说,在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中引入实账积累的个人账户是有条件的,换言之,在经济高速增长条件下,引入个人账户是划不来的,大家是不愿意让储蓄仅享有银行利息的收益率,对相当一部分人来说,而是愿意去投资,于是,绿豆、君子兰、普洱茶、大蒜等都有可能成为投资品,楼市当然就必然都成了最佳的投资品,所以,楼价不管想什么办法都控制不下来。正是在这个外部经济环境下,你建立的社保制度强制性地仅给2%的利率,很显然,从参保人到政府,都没有积极性做实账户。
这里说的个人账户空帐只是其中的一个漏洞,这个漏洞甚至成为一个漏斗,这个漏斗的含义是指,它只保输不保赢:账户资产是以平均寿命预期来计算的(比如60岁退休就除以139个月,55岁退休就除以170个月等等),但高于平均预期寿命的账户持有人就会产生缺口,它由统筹基金予以补充,而统筹基金由财政来补贴,等于缺口由财政补贴;而寿命短的人,其账户资产由家属予以继承。
还有很多其他一些漏洞。其中,参数碰不上是其中一个重要问题:制度赡养率是33%左右,在当期收入和支出大致相抵的情况下(做实账户资产也都算进来),28%的缴费率应获得80%以上的替代率,但目前的替代率不到50%,这充分说明,费基和费率等都严重不实,费率很高很高,那只是名义上的;再如,按照当地上一年平均收入作为基数,这是严重的不合理,一下子就少了14%的费基,且收入多少存在太多的不平等。再例如,非正规就业人数参保的比重越来越多,而他们的费率要低于正规部门的8%,这也等于是拉低了费基。再如,多缴多得的激励因素太弱,大家都情愿以最低的门槛进入这个制度,再以最少的缴费去换取一个终生的权益资格。再如,越是富足的省份,执行的实际费率就越低,因为社保基金规模已经十分庞大,银行活期利率使其损失太大,只能人为降低费率,减少他们的正缴收入,这就增强了发达地区企业的竞争力,使发达地区越发达;再比如,双重征缴体制(地税系统和社保部门征收社保缴费,在地域和人口比重上目前基本上各占半壁江山)在制定《社会保险法》过程中曾达白热化,但最终还是没能解决,保留至今,这个体制存在的问题很多,比如,地税征缴导致的后果是很多人和钱对不上;再比如,非正常缴费比重太大,它已逐渐成为补充制度收入和平衡财务的一个常规手段:2010年非正常缴费占养老保险征缴收入的12%,高达991亿元;2011年非正常缴费占养老保险征缴收入比例上升到13.6%,高达1900亿元。大量的非正缴收入导致大量人员以较低的缴费水平进入到制度当中来,弥补了当届政府的制度收入,但却永远地把这个定时炸弹留给了未来;再如,每年非正常退休人数都不少,2006年是63万人,占当年退休人数的22%,2007年这两组数据分别是74万和21%,2008年是85万和20%,2009年为86万和16%,2010年是67万和13%。在法定退休年龄本来就已经很低的条件下,每年有规模如此庞大的非正常退休人员,这显然成为未来财务不可持续的又一个定时炸弹;由于种种原因,由于统筹层次低,地区间基金积累严重失衡,支付能力差距很大,发达地区每年沉淀大量基金余额,而欠发达地区每年都收不抵支,不得不每年接受财政补贴,造成一方面基金结余太多,而另一方面则需要大量财政补贴,每年多达2000多亿,十几年来已超过1.3万亿元。
封进:社会保险基金的运行原理是封闭运行,要求能自我平衡,不能长期依靠外源资金,否则难以持续。中国当前养老保险基金平衡的主要问题是未能解决好转型成本问题,即由于改革形成的对老人的养老金债务。为弥补转型成本,个人账户缺口达2.2万亿,财政补贴逐年上涨,缴费率高达28%。因此,需要进一步完善养老保险制度。一是明确转型成本融资渠道。二是改革养老保险制度,如降低缴费率、明确个人账户收益率等,提高参保收益率,增加参保人对养老保险制度的信心。
社保基金不存在“缺口”
《中国经济报告》:用巨额外汇储备做实个人帐户有必要吗?对于“缺口”争议点在哪里?
郑秉文:从我个人的研究来看,与其当期用于分配,像阿拉斯加那样,就不如用于养老保险制度的长期建设;在投资体制没有改革的前提下,与其用于注入空帐,就不如建立一支养老基金,用于境外的投资以应对未来中国老龄化。众所周知,由于计划生育的原因,中国人口老龄化形势异常严峻,比许多发达国家都严峻得多。
所以,我认为自然资源和外汇资源等都不要当期用光,要从长计议,将一部分资源或以金融资产的形态、或以物理的原本形态保留给后代,要考虑到人口结构的未来变化及其导致的经济社会变化,甚至未来经济增长从高速增长到稳态增长的这样一个过程和结果。在这方面,很多国家值得我们学习,虽然他们的人口远远少于中国,资源比中国还富有,但他们这种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比如,挪威石油、矿产、森林等很多自然资源人均水平都高于中国,但他们仍然从长计议,其中,他们用石油的出口收入建立起一支养老基金即全球政府养老基金,将其在海外进行投资,增值保值,用来给子孙后代应对老龄化。用他们的话来说,就是将石油的物理形态变成金融形态,他们认为,金融形态的资产容易保值增值,容易投资,比石油的物理形态要强得多。我们用出口商品换回外汇,就用财富的物理形态变成金融形态,那么,就应该让他真正地成为金融产品。中国经济增速趋于缓慢有很多原因,长期看,劳动人口减少也是一个原因。国务院将中国GDP增速下调到7.5%就是一个信号,也是一个警示,对建立养老基金是有意义的。
需要澄清的是,我们当前每年养老金制度的收支大致可以相抵,几乎没有缺口,如果加上2000亿元的财政补贴和非正常缴费收入,每年还能有几千亿的盈余,每年还能形成积累,不用四处筹资发放养老金。所以,从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运行来看,庞大的外汇储备还暂时难以充实或注入到这个制度当中来,比较可行的办法就是建立起一支养老基金。
封进:需要指出的是,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社保基金)和社会保险基金(如养老保险基金)是完全不同的两个基金。养老保险基金收益由企业和职工缴费和政府补贴形成,基金支出为日常的养老待遇支出,2012年养老保险基金总体上有约1.9万亿的结余,其中包含了各级财政的补贴,例如2011年各级财政对养老保险基金的补贴在2272亿元。目前有不少省份并没有结余,而是有亏空,需要政府补贴才能收支平衡。在这种情况下,养老保险基金的投资收益微乎其微。随着人口老龄化,未来养老基金收支平衡需要更多的财政补贴。而采用社保基金形成的储备资产是未来补贴来源的重要渠道。
社保基金是储备基金,不用于日常支付,其目的是应对未来的社会保障支出风险,社保基金目前资产为1.1万亿。社保基金中很大一部分来源于财政拨款,占60%,另外的资产来源于投资收益、发行彩票收益、国企红利等。
如前所述,外汇储备不能直接冲抵养老金隐性债务,不能直接用于弥补空帐。社保基金本身并不存在“缺口”一说。
涂永红:再次强调,外汇储备对应的是对国外商品和劳务的购买力,不能简单地拿来兑换成人民币用,用外汇储备来弥补养老金空帐,一方面会造成通货膨胀,使得养老金缩水,缺口更大;另一方面在人民币国际化过程中,人民币有很大的升值空间,汇率风险导致外汇储备资产不断缩水,因此外汇储备不是理想的补充养老金的资金来源。弥补社保基金缺口,关键在于初次分配和二次分配。降低2-3个百分点的投资,补充社保缺口的资金来源问题就可解决。当人们有了社会保障的安全感,就敢花钱,消费对经济拉动的贡献就会增加,经济增长、就业不会因为投资减少而受到不利的影响。
他山之石
《中国经济报告》:利用外汇储备充实社保,国外有类似做法吗?
郑秉文:将资源留给后代,应对老龄化,这些举措在其他国家可以,为什么在中国不可以?可以借鉴的例子就是刚才说的挪威的例子。挪威1969年在北海发现石油,很快成为北欧最大的产油国和世界第三大石油出口国,为保值增值,把物理形态转换为金融形态,石油出口以后获得外汇,创立养老基金。2010年挪威65岁以上人口占比为15%,预计在2020年和2030年将分别上升至17.6%和20.4%。该养老基金是挪威为应对未来养老金缺口而建立的养老金储备,平横由于老龄化带来的经济冲击。所以,利用外汇储备应对老龄化,这是一个好主意,也是外汇储备的一个好出路。
养老基金大到一定程度应分拆,通过让其竞争,来提高运作效率,所以,我刚才说到,除充实现存的全国社保基金(理事会)之外,应再建立一支新的养老基金,让这两支养老基金相得益彰,在海外投资时有不同功能和目的,进行风险对冲,配置资产时相互弥补。
封进:和其他国家相比,中国财政收入中用于民生方面的支出占比相对较少,随着经济发展,今后财政支出需要更多投入到公共品供给。但值得指出的是,政府参与社会福利并不是越多越好,欧洲国家的债务危机暴露出高福利导致的国家财政的脆弱性,其中重要的原因是经济衰退和老龄化趋势下沉重的养老金负担,这种高福利难以持续,而且损害了经济效率,不利于经济增长。政府提供的福利应定位于广覆盖,低水平。较高水平的养老需求、医疗需求等应由市场解决。另外,为了让更多国民分享经济增长的成果,减税让利是一个不可忽视的方面。
建立养老基金运作外汇储备,这是一个可以进一步研究的思路。中国的外汇储备已经超过3万亿美元,如何管好用好这些储备是一个挑战。建立养老基金,完善养老基金的治理结构,可以制定更为契合的资产管理战略,更明确的投资收益用途,一方面有助于提高资产管理收益,另一方面,可能成为社保基金投资收益的一个来源。建立财富基金,用于应对老龄化是很多国家的做法。
篇5
关键词:股权溢价之谜;无风险利率之谜;CCAPM
中图分类号:F830.9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9)09-09-0099-02
股权溢价是金融经济学和资产定价理论近二十年来的一个热门话题。经典的资产定价理论――以消费为基础的资本资产定价模型(CCAPM)――假设代表性投资者追求期望效用最大化,投资者跨期转移消费的边际效用权衡能对每一种风险资产进行均衡定价。如果代表性投资者的效用函数为常相对风险规避系数(CRRA)效用函数,那么风险资产的溢价可以由消费增长率的波动率与相对风险规避系数的乘积来进行预测(Cochrane,2005)。但是,Mehra和 Prescott(1985)对美国1889―1978年的历史数据进行分析后发现股票的平均年收益率为6.98%,而同期无风险证券(国库券)的年平均收益率却只有0.8%,股票的超额报酬达到6.18%。
尽管有大量的理论和实证文献对股权溢价之谜进行了研究,但很少有人关注股权溢价之谜对资源配置、经济福利和经济政策的影响(Grant和Quiggin,2004)。股权溢价之谜对实体经济而言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因为股权溢价之谜代表我们不知道人们为何如此特别“厌恶”股票风险,正如Atkeson和Phelna(1994)所言,如果不了解这一问题的答案,我们将永远不知道人们为了预测经济增长需要花多大的成本。股权溢价意味着系统风险的价格比有效市场上以理性、最优化为基础模型的预测值要高得多,因此经济波动的福利成本也比标准的CCAPM所预测的数值大得多(Campell和Cochrane,1995)。股权溢价之谜在资源配置、经济福利、政策影响和投资决策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经济含义。
1.股权溢价之谜与资源配置
股权溢价之谜对资源配置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风险的经济成本过高、个体投资决策会发生改变和公司决策的短视主义盛行。股权溢价之谜意味着股本的风险报酬较高,因此,如果资产价格反映的是代表性投资者的偏好,那么系统风险的经济成本也就相应较高,经济波动就会导致较大的福利损失,系统风险的降低有助于增加社会福利(Campell和Cochrane,1995),Atkeson和Phelan(1994)。如果债券的实际利率为1%,股票的预期收益为7%,那么存在6%的股权溢价,此时的股票价值只有零风险投资组合(预期收益率仍然为7%)价值的1/4。由于股票价值来源于公司将来的利润,因此公司利润所对应的风险成本为公司总价值的3/4(Grant和Quiggin,2005)。
股权溢价之谜对个体投资决策也有着重要影响,股权溢价的存在意味着股票的长期收益高于债券的收益,那么投资者将投资在债券或其他资产上的财富转而投资到股票市场上,可以在承担较小或无风险的情况下获得较高的收益。 Glassman 和Hassett(1999)指出,如果能修正投资者关于股权溢价的认识,可以将更多的投资吸引到股票市场上,那么这可以使股票的市值翻4倍,使Dow Jones指数从9 000点涨到36 000点。
另外,股权溢价之谜的存在容易导致公司决策的短视主义(short-termism)盛行。股权溢价越大表明市场的风险价格越高,企业在项目投资决策分析中所用到的“回收期”越短,就越注重企业在短期内的投资收益。企业将趋于注重短期内的表现,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企业的长期发展,甚而影响整个国民经济的长远健康发展。
2.股权溢价之谜与经济福利
股权溢价之谜对作为基础福利事业的社会保险具有重要影响。由于人口增长和老龄化,社保基金同社会保险的资金需求缺口在不断增大,为解决这个问题,不外乎两种方法:一种是提高养老保险的税率,另外一种是提高社会保险基金的收益。从国外的经验看,克林顿政府建议的社保基金分散化投资和布什政府允许个人开立账户自主投资作为社保贡献(contribution)的一部分都是为提高社保基金收益所采取的政策措施。对(部分)资产投资于股票的养老基金而言,股权溢价就显得尤其重要。根据养老基金缴纳计划的规定,个体储蓄者在退休时获得“一笔资金”,她通常会将这笔资金(所有或一部分)投资到年金上去。“这笔资金”的股票部分对股票的平均收益极其敏感。例如,就美国而言,假设年=6.7%(股票年平均收益),0时刻100美元投资在三十年后增值为100(1.067)=700美元,如果平均股票收益低一个标准差(即年=4.7%),那么100美元的初始投资在30年后只能增值到400美元。这些都是实际收益,因此更高的股票收益使财富增值到7倍,而更低的收益只能使财富增值到4倍。需要强调的是,Grant 和Quiggin所说的益处并不在于股票高的期望收益(虽然股权溢价确实意味着较高的收益),更重要的是在递减的绝对风险厌恶下,能够提高期望福利(Grant和Quiggin,2002)。
另外,社保基金作为公共资产投资还会带来综合的福利效益。如果股权溢价和无风险利率之谜源于资本市场的不完全性,那么卖出债券并购入股票可能会有提高债券收益和降低股票收益的效果:以卖出债券的方式来增加对股票的消费融资,将会提高股票对于债券的相对价格,从而降低股权溢价(Grant和Quiggin,2002)。这也就意味着风险的经济成本,企业的投资行为等各方面都会受到影响,社会经济福利趋于增加。
3.股权溢价之谜与公共及私人投资
无论对公共部门还是私人而言,投资可行性分析的一个至关重要的部分就是到底应该用什么样的利率进行折现,而这在历史上曾经一度引起争论。在包括有效金融市场在内的标准CCAPM假设下,Arrow和Lind(1970)认为,由于公共部门有能力将风险分散化,公共项目的最优折现率应该接近于无风险利率,而Hirshleifer(1964)认为,用无风险利率进行折现将会错误地将私人投资放在比公共投资更优的位置上。Grant和Quiggin(2003)则在一定的假设下进行了折中。
对公司而言,计算权益资本成本的关键工具是股权溢价(用公司的β进行调整)的前瞻性度量指标。英国和美国历史上的股权溢价每年高达7%(算术平均),β的值为1,平均实际年利率为3%(比方说),这就导致了公司权益资本的(实际)成本为每年10%。这可能是公司决策的最低预期资本回收率(hurdle rate)(即投资项目的内部收益率每年必须高于10%)。但是,如果前瞻的股票收益低于10%,那么公司很明显会降低这一最低预期资本回收率,否则增值型投资项目可能被否决。如果CCAPM成立,公共项目的适当折现率应大致等于无风险利率,并且等于具有相似风险特征的私人项目的折现率。但股权溢价本身就意味着CCAPM并不成立(Grant和Quiggin,2005)。
第一,从资源配置角度来看,股权溢价之谜意味着系统风险的经济成本很高,经济波动或经济衰退将会导致社会经济福利的巨大损失。从这个角度来看,保持宏观经济的稳定运行就显得非常重要。就当前而言,如何避免股市的大起大落、如何实现股市的平稳运行就成为了政府决策的重中之重。
第二,股权溢价之谜在一定程度上会导致企业投资的短视主义,这对国民经济长期稳定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也可能导致国民经济整体福利水平的下降。因此,如何安排适当的制度或经济政策来引导企业的投资行为,保证国民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就变得十分有意义。
第三,股权溢价之谜对中国的社保基金管理具有重要启示。由于中国社保机制建立时间短、底子薄,面临资金缺口大、水平低的问题,提高社保基金收益水平以缓解这方面的问题变得非常有现实意义。从股权溢价之谜的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在承担较小风险的情况下将部分社保基金分散投资到股市无疑能提高社保基金的收益率。另外,作为公共资产的社保基金进入股市还能带来一些综合的福利效益:降低股权溢价(自然也就降低风险的经济成本,改善投资短视主义等),提高福利水平。此外,股权溢价的高低对社保基金在债券和权益资产上配置比例的影响也很大。
参考文献:
[1]Cochrane J., 2005, “Asset Pricing”,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2]Grant, S. and J. Quiggin, (2002), “The risk premium for equity: implications for Clinton’s proposed diversification of the social
security fund,”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92(5), 1104-1115.
[3]Grant, S. and J. Quiggin, (2003), “Public investment and the risk premium for equity,” Economica 70(277), 1-18.
[4]Grant, S. and J. Quiggin, (2004a), “The Risk Premium for Equity: Implications for Resource Allocation, Welfare and Policy,”
Risk and Sustainable Management Group Working Paper 8/R04, University of Queensland, Brisbane.
[5]Grant, S. and J. Quiggin, (2004b), “Noise Trader Risk and the Welfare Effects of Privatization”, Economics Bulletin, 5(9), 1-8.
[6]John Y. Campbell. “Two Puzzles of Asset Pricing and Their Implications for Investors” . the American Economist, spring 2003:
48-74.
篇6
关键词:金融危机;扩大内需;社保基金;监管;投资运营
中图分类号:C91文献标识码:A
当前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是制约我国消费需求的一个重要原因,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能有效地稳定居民收支预期、消除居民后顾之忧、促进即期消费。而社保基金的监管和投资运营问题是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重点之一。在当前政府扩大内需的过程中,若在社会保障政策选择上能有效改善民生,如加强社保基金监管,强化社保基金投资运营,就能有助于提高国内消费内需水平这一目标的实现。
一、当前及未来可用于投资的社保基金
中国当前及未来可用于投资资本市场的“社保基金”主要包括全国社会保障基金、企业年金基金、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和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中个人账户基金。
(一)全国社会保障基金。全国社会保障基金是中央政府集中的战略储备基金,主要用于我国将来人口老龄化高峰时期养老保障的部分资金需要,目前由全国社保基金理事会管理运营,主要通过委托投资的方式间接入市。截至2007年末,全国社会保障基金权益4,140亿元,加上受托管理的行业统筹基金和个人账户中央补助资金,基金总资产市值5,162亿元。自2000年成立至2008年10月,全国社会保障基金年均投资收益率为8.92%,超过同期年均通货膨胀率6.54个百分点,实现了保值增值的目标。
(二)企业年金基金。企业年金作为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补充,是我国社会养老保险体系的第二支柱,实行完全基金积累型的个人账户制,采取信托型的基金治理模式,基金运营遵循市场化的原则。截至2007年底,全国有3.2万户企业建立了企业年金,缴费职工人数为929万人,年末企业年金基金累计结存1,519亿元。另据保守的估计,在企业年金发展早期,每年的缴费积累可达150亿~200亿元人民币,到2010年总积累有可能达到4,000亿~8,000亿元人民币(按人民币不变价计算)。尽管2008年股票市场遭受系统性风险、A股跌幅超过70%,由于现有法规对企业年金投资作了较为详细的规定,年金组合受股票市场波动的影响被限制在一定范围,年金组合具有低风险特征。截至2008年第三季度,企业年金基金平均收益率远远优于公募基金业绩,多个运作满2年的年金组合收益累计超过70%。
(三)城镇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基金。我国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实行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的部分积累制。其中,个人账户部分采取完全基金积累制,根据精算公式确定缴费率,养老金给付额由缴费和基金投资收益决定,属于缴费确定制。按照原有的政策和目前劳动保障部《关于进一步加强社会保险基金管理监督工作的通知》(劳社部发[2006]34号)的要求,个人账户部分主要用于购买国债及协议存款,养老金投资收益率低下,存在巨大隐性损失,难以实现保值增值。截至2007年底,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累计结存7,391亿元,11个做实企业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试点省份共积累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基金786亿元,比上年末增加301亿元。
(四)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基金。我国自2002年起开始探索建立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和各地新农保试点的实践经验以及基金积累制个人账户制度的特点业已证明我国新农保制度将采取基金积累制个人账户模式作为主导模式。目前,大多数试点地区都将农保结存基金存入商业银行,个别地区拓宽个人账户的发展功能,实行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证质押贷款的办法。总体而言,农保基金仍面临着保值增值的压力。截止2007年底,我国参加农村养老保险人数为5,171万人,年末农村养老保险基金累计结存412亿元。
二、社保基金监管、投资运营与扩大消费需求
加强社保基金监管,保证基金安全是扩大老百姓消费需求的前提,通过强化基金投资运营实现基金保值增值,发挥其促进资本市场稳定健康发展的作用,有助于稳定参保者的收支预期,为扩大消费内需创造良好的环境。
(一)通过加强监管保证基金安全是扩大消费需求的前提。“社保基金”是我国老百姓的“养命钱”,必须坚持安全至上,规范经营,稳健投资。在其增值以前,应通过完善的监管措施使其免于遭受被挪用或盗用的风险。确保“养命钱”首先是安全的,才能让广大老百姓放下心来,这将成为让他们放心、大胆消费的前提。
(二)社保基金通过实现保值增值有助于稳定参保者的收支预期。我国企业年金、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和新农村养老保险个人账户部分性质相似,都是采取的完全基金积累制,根据精算公式确定缴费率,养老金给付额由缴费和基金投资收益决定,属于缴费确定制,是一类具有私人产权属性的私人退休金。随着城镇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进一步的做实和新农保制度的推进,未来这两类基金也同企业年金基金一样适宜采取市场化运营的方式,逐步进入资本市场,以实现保值增值。由于人们的养老金给付额与基金投资收益密切相关,当人们预计到未来养老金给付额将提高时,将直接刺激他们减少当前的预防性储蓄,增加当期的消费支出。
(三)社保基金通过促进资本市场稳定健康发展为扩大消费内需创造良好的环境。面对当前经济形势和扩大内需的要求,企业年金拟采取提高入市比例,全国社保基金拟采取逐步扩大指数化投资规模,追加部分股票投资;向海南洋浦开发区等5个关系到基础设施和民生领域重点项目建设提供50亿元信托贷款;积极稳妥地开展股权基金投资等措施在促进自身发展的同时推动资本市场的发展。“社保基金”作为资本市场中最重要的机构投资者,在繁荣资本市场的同时,能够促使储蓄和投资向生产领域转换,促进实体经济的发展,为内需的增长奠定坚实的基础;同时扩大企业融资渠道,降低企业融资成本,促进社会资源向优势企业集中,通过改善企业经济状况来扩大就业,增加居民收入,影响消费支出。
三、相关政策建议
面对当前金融市场波动和投资风险的加大,我们不仅要采取措施促进社保基金自身的发展,同时还要发挥其推动资本市场发展的作用,这就要求我们既要通过加强监管来保证其安全性,又要通过制定合理的投资策略使其不断增值。
一是以《社会保险法》立法为契机,完善相关的条例和规章制度。将全国社保基金、养老保险基金和企业年金等的投资管理纳入统一的法律体系,明确规定社保基金各监管主体和运作机构的职责和权限,同时为适应新的投资管理要求,规范并修改对全国社保理事会、社会保障部等部门制定的投资管理办法。
二是理顺现有投资与监管机构之间的关系。将社保基金行政部门和基金管理部门相分离,建立统一、独立的运作模式和监管主体,形成相互协调,相互制约的分权制衡机制。如对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进行改造,让其成为专司投资监管而非具体负责投资运作的机构;企业年金基金也要严格按照信托型的基金治理模式来治理。
三是努力增大“社保基金”的规模。如多渠道增加全国社会保障基金;进一步做实城镇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通过推动企业年金制度的发展和事业单位改革来增大职业年金中个人账户的规模;推进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试点,探索农保个人账户基金多样化的保值增值方式。
四是拓宽基金投资渠道,调整基金投资结构。如全国社保基金可采取的措施为:审慎进行股票投资,增加投资产品;减少对固定收益产品的投资,加大对中央企业控股公司、地方优质国有企业和重大基础设施的直接股权投资;扩大对股权投资基金的投资,完善股权投资管理办法;稳步增加对海外的投资等。
(作者单位:武汉大学社会保障研究中心)
主要参考文献:
[1]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措施[EB/OL].中央政府门户网站,2008.11.9.
篇7
进入新世纪后,我国人口老龄化速度加快,使得养老保险的支出大大增加。近些年,我国的通货膨胀率水平较高并且波动较大,不仅造成养老保险基金本身的贬值,还导致居民生活费用上涨,而退休待遇的增长存在刚性,依赖养老金生活的退休职工要维持其基本生活水平,必然领取更多的养老金,导致养老保险基金支出增加。当前,我国养老保险基金的投资渠道比较狭窄,只能购买国债和存入银行。数据显示,2000年11月至2001年12月,国家财政拨入的养老保险基金的资金607.26亿元投资于银行存款、国债,其累计投资收益只有9.28亿元。从2003—2008年五年内,我国养老保险基金的投资收益为2.18%,而同期平均通货膨胀率为2.2%,实际投资收益率为负值。如何改变我国养老保险基金在运营方面所处的低收益状态,减少或消除老龄化带来的支付压力,以及通货膨胀带来的财务危机,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私募股权投资在期限、收益率等方面的特点能够很好地与目前保险基金管理问题匹配起来,在私募股权相对成熟的国家,养老金、保险基金更是成为其首要资金来源。近年来,我国私募股权基金取得了长足发展,但是还处于市场化发展的初级阶段,在退出渠道、市场准入、监管体系、专业人才培养等方面都存在不少问题。本文提出发展养老保险基金在私募股权领域的投资,以应对其财务危机,并指出运营中的主要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确保养老保险基金在安全的前提下实现高收益和保值增值。
二、文献综述
近十几年,关于养老保险基金投资的方向,国内外学者做了大量研究。Bodie(1990)从创新的视角展开分析提出,在过去的40年,养老保险基金是促进美国金融创新的主要力量。另外还有一些学者利用现资理论研究养老保险基金的资本市场。Davis(1995)认为:养老保险基金投资是一种长期投资行为,投资资本市场能够提高资本配置效率,引导金融机构的创新。Boldrin(1999)等人经过研究表示,养老保险基金的投资多元化有利于分散风险。Booth与Yakonbou(2000)则以英国1992—1997年间的历史资料进行模拟分析,认为在DC计划下养老保险基金的资产配置中应纳入较多的股票投资,可有效规避通货膨胀的风险。国内学者李绍光(1998)的研究表明,由于养老保险基金要承担资本市场中的风险,因此必须选择对自己最为适合的资产组合。从养老保险基金配置的角度看,万解秋等人(2003)认为,社保基金应该交给独立的、具有市场竞争能力的市场主体来运营,推动基金投资的多元化。完全独立的基金法人、信托投资机构、商业银行与商业保险机构都可以作为养老保险基金的投资运营管理机构。综合国内外学者关于养老保险基金的投资方向和配置问题的研究,有效利用新兴的金融投资工具和投资组合,扩大养老保险基金的投资市场,可以提高资金的配置效率,配套其完善的监管体系,降低投资风险,养老保险基金投资带来高收益是大有可能的。
三、我国养老保险基金投资运营问题分析
全国社会保障基金自成立以来,规模稳步增长,资本总额从初期的200亿元增加至2009年底的7766.22亿元。2000年9月,为了实现社保基金的保值增值,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成立,专门管理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简称社保基金)的投资和运行。截至2009年末,社保基金直接投资资产4145.07亿元,占比53.37%;委托投资资产3621.15亿元,占比46.63%,社会保障基金收益率总体呈现上升水平。2001—2009年,全国社会保障基金年均投资收益率为9.75%,在极大程度上促进了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的增长。由于我国养老保险基金规模较大,加之老龄化速度加剧,快速增长的社会保障基金规模也无法完成弥补未来养老金缺口的艰巨任务。在国家政策法规的制约下,社会保障基金必须在安全性的前提下进行分散投资,最大限度地满足流动性和收益性的要求,才能保证养老保险基金正常及高效运营。目前,我国社会保障基金投资方向基本包括三个方面:银行存款、政府和金融债券以及股票市场。从2001—2009年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的收益情况来看,社保基金2001—2004年投资于银行存款及国债的比例分别为98%、99%、76%和57%,我国社保资金运用方式的限制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安全性原则,但却导致了资金运用的低效率。例如2004年投资收益率是2.61%,没有跑赢当年的通货膨胀率3.9%。将养老保险基金存入银行,连保值都谈不上,更无法实现增值。2007年,央行连续6次加息后,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也只有4.14%,而当年的CPI物价指数却为4.8%。若投资于国债,由于我国债券品种较少,一般情况下,收益率高于同期银行存款利率约1个百分点,但因缺乏完善的二级市场,难以交易和变现,收益反而不如银行存款,加上购买国债扣除管理费和手续费等,实际收益率仅在2%~4%之间。表1中列出了2000—2009年的CPI增长率、国债年利率和银行存款利率的情况,国债与一年期银行存款的平均实际收益率仅为1.92%和0.46%,都是投资收益率比较小的投资工具。最后看股票,2006年和2007年是社保基金收益增长最快的两年,收益额高达619.79亿元和1453.50亿元,如果剔除这两年的数据来看,社会保障基金的投资收益结余额并不是很理想,2001—2005年的结余数较之增长缓慢,平均增长率仅为0.576。这与2006年、2007年我国股票市场的牛市是分不开的。2008年,全球性金融危机导致股市低迷,当年的社保基金全年权益投资收益率为6.75%,权益投资的亏损额在350亿元左右。可见,股票这种传统的投资具有极高的风险性。加之我国股票市场还不成熟,存在着资产质量报告及信息不对称、庄家操纵股价等一系列问题,以及缺乏有效的避险工具,这些对社保基金都是有一定的负面影响。养老保险基金投资工具的缺陷,导致了养老保险基金的投资收益问题。投资于股票市场解决了收益低的问题,但风险太大;投资于银行存款和国债上安全性较高,却不能满足增值的需求。所以,养老保险基金应尝试拓宽其他投资渠道。
四、养老保险基金在私募股权基金领域的投资探索
养老保险基金投资于私募股权基金,是更适合养老保险基金的投资方式,也是大有潜力可挖的。原因在于养老保险基金的长期性,即不需要马上套现,也不要求有很高的流动性,这些也正是私募股权基金投资的特点。在符合养老保险资金增值要求的同时,也为我国目前保险基金缺少有效稳定的高回报低风险的投资渠道提供了一种新的模式。
1.投资私募股权基金符合养老保险基金投资运营的原则
我国养老保险基金在投资运营的过程中应遵循安全性、流动性和保值增值的原则。投资私募股权基金,不仅符合这三个原则,而且能满足现实投资需求。
(1)安全性分析。养老保险基金的安全性应理解为资金的实际安全性,即投资的本金及其产生的收益不仅要求能够保值,还要求能抵御通货膨胀风险,保持实际购买力。投资私募股权基金以国家的产业政策为主导,投资发展后劲足、市场潜力大、经济效益好,并且有助于形成通讯、计算机、生物、医药和公共基础建设等新的经济增长的项目。不仅能带来经济增长,还能增加就业率。私募股权基金的投资对象具有巨大的市场和潜在的成长性,进行创业投资的也都是较为成熟的企业或已设计好令人信服的发展战略计划的企业,有极好的发展趋势。从安全性方面考虑,私募股权投资于养老保险基金有一套完善的规避风险的机制以及非常专业的研究,只要将其投资比例控制得当,就不会有血本无归的担心,还本付息一般只是时间问题。另外,若投资到银行存款或国债部分的养老金无法抵御通货膨胀的风险而出现亏损,也可以凭借私募股权投资的收益进行弥补,这样的组合方式是更适合养老保险基金的合理的投资。
(2)流动性分析。养老保险基金的流动性原则要求其投资的各类的金融产品可以随时变现,以满足养老保险转移和规避投资风险的要求。这里讨论的主要是具有完全积累性质的养老保险基金,所以对基金流动性的要求并不太高。一般的职工从参加工作到退休之间的缴费可以长达30年甚至更长的时间,而私募股权投资的项目周期和回报周期一般不会超过30年这个期限。因此,投资私募股权基金可以满足养老保险基金的流动性这一要求。
(3)保值增值分析。保值增值也称收益性原则,是指在符合安全性原则的前提下,实现养老保险基金的收益,以达到保值增值的目的。在风险管理方面,私募股权基金通常投资于多个项目,形成一个投资组合,并通过这种投资组合来降低非系统性风险。在有效管理方面,私募股权基金通常都配有一个强大的管理团队,对企业投入资金后,这个团队就参与到企业的经营管理中,为企业提供咨询服务,提高资金运营与管理水平。以基金的股东身份为企业新的资源提供支持。这对于具有高科技但缺乏专业管理能力的中小企业有很大的帮助。待运营状况良好,企业上市或出售股权时获得的收益会为投资的养老保险基金带来高额的回报,有效地解决了养老保险基金保值增值困难的问题。
2.养老保险基金投资私募股权的初步实践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资本市场的逐步完善,私募股权投资逐渐引起国内各界的密切关注,并且已经开始应用于社保基金的投资。2004年,全国社保基金参股中国—比利时直接股权投资基金,这是全国社保参股的第一支基金,运行至2008年,共投资1.5亿元,其中70%已经开始产生收益。2006年12月30日,我国第一支经国家批准设立的契约型中资产业投资基金———渤海产业投资基金设立,成为本土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发展进程中的一个里程碑,而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是其最大的出资者。至2011年4月,研究数据表明,渤海基金的成绩是令人满意的。社保基金理事会理事长戴相龙指出:渤海产业基金在全国股权基金发展中发挥了领头羊作用,表明发展股权投资基金符合我国国情,有利于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促进产业结构升级。2007年6月1日,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合伙企业法》正式实施,使得私募股权投资基金采用有限合伙制成为可能,为私募股权投资基金进一步发展解除了体制枷锁。2008年4月,全国社会保障基金投资了弘毅投资产业和鼎晖股权投资基金,投资总额高达20亿元,向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的专业化道路上又迈进了坚实的一步。养老保险基金投资私募股权基金,尽管已有上述初步实践,但是就我国当前的投资条件及环境来说,投资状况却差强人意。在欧美发达国家,养老保险基金对私募股权基金的投资极大程度地增加了养老保险基金的收益额。美国最大的20家公共养老金对私募股权投资的投资总额为1110亿美元,平均投资比例为养老保险基金总资产的5.8%。反观我国,社保基金首次试水的4家私募股权投资基金(中比基金、渤海产业基金、鼎晖、弘毅)投资总额总计51.5亿元,而2007年年底全国社保基金按市值计算总资产为5161亿元,社保基金投资于私募股权投资的比例仅为1%,与国外高投资、高收益的投资情况比较,是比较落后的。养老保险基金投资于私募股权,可以达到理财、获得高额回报的目标。对养老保险基金而言,投资私募股权基金是其资产配置的一个重要调整,不仅仅是出自商业目的,是其保值增值的需要,也是用于承担社会责任、促进资本市场发展健全的需要。
五、养老保险基金投资私募股权基金面临的问题
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势头日趋良好,法律政策日趋完善,人民币基金规模日益扩大,私募股权投资面临着良好的发展机遇,与此同时,也面临巨大的挑战。
1.金融危机导致中国资本市场的不确定性增加
次贷危机导致了美元实际有效汇率的大幅度降低,许多国家的货币兑换美元的比价都在升值,这使得世界通货膨胀的负面影响逐渐加大。国际金融环境变化对我国资本市场的影响主要体现在:资本市场的不确定性继续增加,投资者面临的风险加大,投资者会更加慎重选择投资方向。在这种情况下,养老保险基金的投资者是否会舍弃传统的投资品种而选择投资私募股权,是目前面临的一大考验。
2.投资者经验不足及管理人才缺乏
目前,我国私募股权投资处于起步阶段,多数投资者都缺乏投资经验,加上优秀的和有经验的人才不多,因此,如何吸纳和储备管理人才,解决现阶段投资者对于投资和管理方面的担心和顾虑,也成为一个问题。
3.外部风险因素
股权投资基金的风险因素很复杂,因此,普通合伙人如何选择投资策略和投资行业来开展股权投资基金业务,以确保外部风险的最低化,是至关重要的。若选择不慎,普通合伙人行业间的风险直接就会传导至其投资的养老保险基金,使养老保险基金遭受到损失,致使投资失败甚至亏损。其次,现阶段从事私募基金的普通合伙人比较少,尤其是有良好记录的普通合伙人,人才的缺乏也是这项专业性强、技巧性高的投资活动暂未解决的难题。
4.私募股权投资的退出机制不健全
缺乏有效的股权融资渠道是我国投资市场面临的一个障碍。目前我国私募基金退出主要通过境内外的股市,但是这种退出方式具有难度,这个因素也会影响投资的顺利进行。
5.中国私募股权投资市场的法制环境不完善
目前,我国法律对于私募股权投资的组织形式、规模等尚未有明确的界定。若遇到股票投资失误或者经济环境整体萧条导致投资基金破产这类的事件,法律法规不到位就会直接影响到作为投资人———养老保险基金,使其遭受严重的损失。可见,现行的法律制度还存在一系列需要加以研究、完善和解决的问题。
六、汲取私募股权基金,优化养老保险基金投融资结构的对策
我国养老保险基金投资运营管理已经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我们将进入一个现代社会保障与金融互动和共赢的时代,同样养老保险基金的运营也将面临新的形势、机遇与挑战,这就需要我们更新理念,加快理论创新、制度创新与方法创新。
1.大力发展私募股权市场
首先,政府部门应制定相关的保护和鼓励政策,推动私募股权基金的发展,加快市场资源的培育。其次,鼓励和吸引优质大型企业和高成长性中小企业发行上市,不断改进和加强上市公司的监管,提高投资的质量,为养老保险基金投资于私募股权提供一个基本的保障。
2.提高基金管理人素质,在运营过程中接受投保人的监督
人力资本在私募股权基金中非常重要。建立有限合伙制的私募股权基金,需要合格的参与;建立良好的信誉机制,需要私募股权基金拥有高回报率和强吸引力。而合格的普通合伙人和运营成功的私募股权基金,是以良好的私募股权投资管理人才的培养机制为基础的。这就需要招收一大批专业素质过硬的管理人才,同时注重实践中的培养,学习海外私募股权基金的管理方法,从而培养本土的私募股权管理人才。另外,由于投保者缺乏经验,可以接受其在基金运营过程中的监督,使运营过程程序化和透明化。
3.提高风险控制水平,建立完善的内控体系
首先,要加强风险控制意识。意识决定行为,要想从根本上提高风险管理的能力,提高意识是基础,不单是管理层,甚至内部工作人员也要有风险控制意识,在统一的目标指导下,齐心协力将风险控制落实到私募股权运营的每一个环节。其次,是对风险的管理与防范。在实施防范措施前,养老保险基金投资管理部门应先对风险做一明确的分类,分清市场风险和内部风险,借鉴国际上私募股权基金投资的风险管理经验构建一套适合我国市场情况的风险管理指标体系,并以这个指标体系为基础,针对不同的风险采取不同的防范和解决措施。最后,需要结合风险管理,建立风险控制机制。在完善的机制指导下,管理部门通过观察运营的各项指标,来预测风险,在问题尚未扩大之前采取改善措施,有效地控制运营风险。
4.完善私募股权投资的退出渠道
退出渠道的单一制约着中国私募股权投资的发展,养老保险基金应本着稳健的原则,积极探索顺畅的退出通道。多层次资本市场将为中国私募股权投资提供广阔的舞台。目前我国私募基金退出主要是通过境内外的股市,但是这种退出方式具有较高的难度。为了满足我国养老保险基金高流动、高收益的要求,IPO(InitialPublicOfferings,首次公开发行股票)是很好的选择。
篇8
论文关键词:社保基金 管理模式 发展趋势 建议
论文摘要:本文对国外三种主要的社保基金管理模式及发展趋势进行了研究,得到一些有益启示,对完善我国社保基金管理提出了三点建议。
一、国外社会保障基金管理的主要模式
世界各国的社会制度不同,经济发展水平不等,文化历史各异,因此社会保障基金的管理模式各不相同。目前国外社会保障基金管理的主要模式有:
1、 现收现付制
作为一种代际转移方式,现收现付制由政府强制实施,根据“世代合同”让目前的在职工人为退休者支付养老费,从而体现社会保险互助互济的再分配功能。其优点是管理简单,并且能够实现代际之间与同一代人之间收入的再分配。其缺点是无法解决当出现人口老龄化、经济不景气等情况时养老金的支付问题。
2、 积累制管理模式
积累制实际上是本代人对自己收入进行跨时间的分配,即将自己年轻时缴纳的养老保险积累起来,供退休后使用。这是一种更强调自我保障的模式,其优点是每个人都是为自己储蓄,可以提高个人缴费的积极性,同时可实现自我保障,不会代际冲突。缺点是不具有再分配功能,且受通货膨胀、人口老岭化等因素影响,使基金面临较大的保值增值压力。
3、 混合制管理模式
在这种模式下,社会保障基金分为两个部分:社会统筹部分和个人帐户部分,前者实行现收现付的财务制度,后者实行完全积累的财务制度。这种混合模式在理论上既要保存现收现付制基金的代际转移、收入再分配的功能,又要发挥完全积累制培养个人责任心,提高缴费积极性以及提高储蓄率等作用;同时还可以克服现收现付制无法应对人口老龄化和完全积累制没有再分配功能的弱点。因此这是一种比较理想的模式。
二、国外社会保障基金的发展趋势
1、社会保障基金管理私有化
社会保障基金管理私有化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l)在个人账户基础上,从收益确定制转为缴费确定制;(2)对社会保障基金的集中性垄断管理转为分散竞争性管理;(3)鼓励社会机构参与社会保障或将某些社会保障项目委托社会机构管理。
社会保障基金管理私有化有以下优点:一是缴费和受益挂钩,缴费越多,受益越多,可以实现激励机制与社会保障功能兼容;二是可以增加资本积累,促进经济增长;三是可以弱化政治效应,并通过提高运营效率增加社会福利。
2、社会保障基金资本化
基金进入资本市场,一可以使社会保障基金保值增值;二由于社会保障基金是长期的机构投资者,可以对资本市场的稳定性、金融创新和金融市场的效率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三可以为国家建设提供雄厚的资金。
从实践看,80年代以来,养老基金市场化程度不断加深,主要是因为:(1)80年代以来各国金融业的现代化、市场化的加速发展,金融投资工具多样化和投资管理基金化,促进了养老基金投向上的股化和分散化。(2)投资于企业股票和债券的收益率高于购买国债的收益率。
3、 社会保障基金产业化
社会保障基金产业化主要是针对老年人而言的,主要是对由国家提供的基本生活保障以外的附加需求或特殊需求实施产业化经营和管理。“老龄化”是未来的一个趋势,可以预见的是,21世纪人口老龄化所带来的养老保障问题不会仅仅是经济供养方面的问题,在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方面的问题会日益突出。社会保障的涵义也将拓展,不仅仅包括经济保障,还包括精神和服务保障。 养老社会保障基金产业化的蓬勃发展将是21世纪全世界的一个发展趋势。
三、国外社会保障基金投资运营启示
各国社会保障基金投资运营的探索和创新,对我国社会保障基金管理制度改革有以下重要启示:
1、各国社会保障基金管理制度改革的方向趋于一致,都在逐步调整现收现付制度,实行部分积累和完全积累制度,并将结余或积累基金投资运营,实现基金保值增值。我国选择了社会统筹与个人帐户相结合的部分积累制。但是实施过程中没有合理地承认和消化新旧制度转轨过程中的转制成本,导致我国统帐结合的部分积累制名不符实。因此,下一步我国社会保障基金财务制度的改革目标应当是通过各种渠道和途径来补偿和消化转制成本,建立名副其实的统帐结合的部分积累制。
2、很多国家已经建立新的基金管理模式和投资管理体制。目前我国社会保障基金也采取了基金管理公司托管的形式进入资本市场进行投资。
3、各国在控制风险的前提下,在强调审慎的投资原则的同时,逐步放宽基金投资限制,扩大投资管理渠道,鼓励金融机构创新。目前,我国的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正积极准备试点投资海外资本市场。
四、完善中国社保基金管理的策略建议
1、大力拓展筹资渠道,充实社会保障基金
我国社保基金除在传统领域中进行投资外,还要涉及金融创新工具,金融创新工具为社保基金投资提供了更广泛的选择。社会保障基金具有长期稳定的特点,还可投资到电力、石油、通讯、铁路等关系国计民生的基础建设项目,这些项目具有资金需求量大、回收期长但投资回报率高、风险小的特点,恰好符合社会保障基金可长期使用但必须低风险运作的特点,可以为社会保障基金赢得较高的投资回报。
2、 积极推动社会保障基金进入资本市场。
据测算,2006 年底 ,社保资产规模已达2500多亿元,这部分资金通过合法途径进入资本市场,就会大大增加市场的资金供给,平衡市场资金供求。目前我国主要采取间接方式,并在此基础上按照规范、稳健、专业化和市场化的原则搞好基金运作 ,防范和抵御各种投资风险。
3、加强监督管理
社保基金管理中的一大弊端就是机构设置不合理。对于机构设置方面,我们建议明确和细化相关机构的职能边界,具体措施是:地方社会保障管理部门只负责社会保障基金的收缴和发放,相关的监督职能予以剥离,单独设置机构进行全面具体的监督工作。在投资监管方而, 现阶段原则上仍然需进行限量监管,但在具体政策制定上要有适当放宽基金投资限制的考虑, 研究重点应放在基金管理服务机构监管和投资组合限制上。在预警监督方面,我国要吸取发达国家的经验和教训,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基金预警监督指标体系。
参考文献
篇9
关键词:社会保险基金管理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F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973(2010)08-153-01
社会保险工作涉及到全社会劳动者的切身利益,它通过满足并保障劳动者的基本生活需要,消除社会成员的不安全感,以维护社会稳定。养老保险基金管理是养老保险基金有效运行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我国社会保险基金管理存在和面临的主要问题有以下几点:
1社会保险基金历史债务重,基金收不抵支
1.1社会保障覆盖面过小,基金缺口大
长期以来,我国的社会保障的对象仅限于城镇居民,参加社会保障的单位以国有和集体企业为主,广大农民以及相当数量的自由择业者却不在社会保障制度的涵盖范围,社保基金积存了巨大的历史“隐性债务”,如此沉重的负担已经大大超过了社会统筹基金的支付能力。
1.2替代率过高造成支付压力过大
目前我国机关养老保险平均养老金替代率水平在85%左右,劳动养老保险平均养老金替代率水平在60%左右,而退休年龄偏低,导致养老金支付水平较国际发达国家高,与我国经济状况不符。如,美国、瑞士、德国三国的养老金替代率分别为44%,37%,49%。从退休年龄来看我国为男60、女55,美国为男65、女65;德国为男65、女65。
2社会保险基金保值增值管理效率低下
2.1养老基金的投资手段少,投资收益低
现有统账结合的制度,将部分基金积累寓于现收现付的结余积存。但是由于投资工具严格控制和投资规模难确定性,社保基金主要投资的方式仍是银行存款,部分投向国债。这两种低风险、低回报的理财产品,投资收益率基本与通货膨胀率持平,远低于工资上涨率,无法达到社保基金保值增值的目的。
2.2社会保险基金管理分散、社会互济性差
1997年7月国务院了《国务院关于建立统一的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但在实际上,管理分散、各事各办等问题仍然存在。养老保险基金管理上的过于分散使得养老金的社会互济性差,基金的营运成本过高,养老保险无法达到分散风险、集中营运获利的目的。
2.3社会保险基金管理制度缺失,公平性差
2.3.1社保基金积累晚,转制成本巨大
我国现行的社会保险制度起步晚,底子薄,在新旧体制改革过渡期间,现有在职职工要承担已经退休和即将退休职工的养老费用的同时,还要按照新体制逐年为自己的个人帐户缴费、建立基金。这种模式下,在职职工的负担将过于沉重,社会保险基金面临入不敷出的严峻形势,势必给国家财政造成巨大压力。
2.3.2社会保险基金征缴制度缺乏立法保证
由于我国社会保险基金的征缴缺乏严格意义上的立法作保证,社会保障部门没有执法权,使社会保险基金收缴及欠费清缴工作十分困难。这不仅导致社会保险参保率低下,部分应参保人员的利益受到损害,同时使得社会保障的互济功能无从体现。
2.3.3社会保险基金监管体系不健全
2001年国务院批准的《全国社会保险基金投资管理暂行办法》是目前唯一的关于社保基金投资的监管法规,它规定了对社保基金投资的基本监管要求,但缺少对操作环节中产生利益冲突时的有关禁止性规定。现在全国半数省份的社会保险基金收缴支付、管理运营、监督检查都由社保部门自己进行,根本起不到有效的监管作用。
据此笔者提出我国社会保险基金管理基本对策有以下几点:
(1)扩大社会保险的覆盖范围,提高统筹层次
实现城镇职工社会保险全面覆盖,提高统筹层次,既可以提高社会保险基金的支付能力,也可以降低缴费率,才能全面带动养老保险基础管理水平的提高。前提是建立完整的数据库和覆盖全国的社会保障服务信息网络,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逐步实现社会保障信息一体化。
(2)分开管理统筹基金与个人帐户
建立独立于其他金融机构的养老保险基金管理公司,由基金管理公司管理个人帐户的资金和统筹基金,政府的作用仅局限于为最低收入人群提供基本保障。在大多数发达国家,私营养老计划多由信托、基金会管理。养老保险基金结构选择“一人一帐户,一公司一基金”的方式。
(3)拓展筹资渠道,加快社保基金的增幅
全国社会保险基金的来源需要新的筹资渠道:第一,从国有企业分离一部分国有资产,注入社会保险基金。第二,开征新税种如社会保障税,用增加的税收平衡社会保险改革造成的成本。第三,发行中长期的社会保险国债。智利的经验表明,发行长期的特别国债是政府支付养老保险转制成本的又一条可行的筹资渠道。第四,整合目前福彩市场,发行社会保障彩票。
(4)增加投资工具和投资组合模型
从国际养老保险基金多元化运营的发展历程来看,养老保险基金多元化运营进入股票市场是多元化过程迈出的第一步,,现阶段可允许部分养老金投资于证券投资基金、减持国有股部分或开发适合养老基金投资的新型金融产品。养老保险基金最终还应该进入外国股票市场。
(5)健全监管立法,明确监管体制,强化信息披露
在制定的《社会保险法》同时制定《社会保险基金管理条例》,进一步明确社会保险基金的法律性质、监管主体、监管方式、监管程序等。进一步明确不同监管机构在社保金监管过程中所发挥的不同作用,建立全国统筹并实行纵向统一管理的运营和监管体制。同时强化对社会保险基金运营和管理的信息披露。
参考文献:
篇10
作者:许海燕 单位:辽东学院经济学院
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使得企业没有对“企事业外养老”的体系运行做好充分的资金准备,大量的企业职工因“社会养老”而需要的资金积累无法落到位,于是“辽宁试点既要筹集建立新体系所需基金,又要清偿历史旧账”[4],资金需求量巨大。在政府改革投入不足,历史旧账没有或无力偿付,靠现收现付方式筹集资金保证新社保体系运行,改革之初就使历史欠账保留下来,保留一个负数存在一直至今。一方面,走向社保体系的离退休职工源源不断,另一方面,社保基金欠缴和托缴较多,支付率高与收缴率低的矛盾日益显现。最终,“统筹”社保基金支付养老金成为一个不得已的权宜之策,空账问题不断显现。“目前中国养老金空账规模高达1.3万亿”,“辽宁的养老金缺口已逼近200亿元”①。究其原因是,在新制度运行过程中,历史欠账没有得到消除,强制性个人账户没有做实,地方政府统筹范围过大所致。
社保中的养老问题,究其本质就是养老金来源问题。来源畅通,发放顺利,保值增值,是社会保障养老金问题的简单逻辑。资金怎么来、怎么发,是操作环节的关键。分别研究制度设计中老、中、新三类不同人群养老金问题的解决办法,正确处理好国家、企业、个人之间的权利责任关系,是破解这一难题的关键所在和明智选择。(一)政府应主动承担转轨成本我省是在政府不承担改革成本、或者以政策代替成本的基础上进行养老制度改革的。不解决计划经济时代几十年历史欠账,把沉重负担带入新体系内运行,并希望通过“统筹”办法消化欠账。执行结果是历史欠账没有解决,“统筹”带来空账运行,养老制度出现新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要想保持并完善现有的养老保障体系,我们必须从问题起源出发,一次性解决历史欠账。根据制度对新人、老人、中人的时间划定和相应的权利义务规定,从财政中拨付专款,一次性对改革前参加工作的职工养老金历史欠账进行补偿,而不是简单地将制度变迁的成本转移到新制度中。消除制度运行中的历史诟病,使新制度成为有别于历史的全新体系,这是建立新制度的前提条件,也是解决目前制度困境的关键。从现行制度运行过程看,我国现行养老制度存在以下现实困境,即:养老保险制度从现收现付制转向部分积累的统账结合制,已经存在着巨大的养老金隐性债务。但我国各级政府并没有从改革主体角度,采取有效措施承担并解决养老金历史欠账,导致了个人账户长期空账运行,极大地拖累了社会保障改革。要想改变这种现状,需从以下几方面入手:1.将国有企业的部分经营收入用于充实养老金账户;2.国家每年应从中央和地方的财政收入中提取一定的资金用于补充养老基金;3.适时开征社会保障税,对烟、酒等消费领域增加税款,提高现有个人收入所得税率,用增加的收入补偿养老保险基金;4.发行类似智利“认可债券”的特种长期国债以及养老保险彩票,从社会上筹集基本养老金,将旧的隐形债务转变为新的明确的债务。一次性解决制度历史诟病,使新制度不再“带病运行”[5]。(二)实行完全积累的强制性个人账户制一种制度对另一种制度替代过程中,旧制度的惯性作用在一定程度上还会产生影响。我国虽然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实行了新的养老保险制度,试图建立一个全新的、单位外的养老制度。但转轨过程中新旧制度同时运行,原有制度的巨大作用往往深刻影响着新制度的完善。我国是在辽宁省,又是在城镇企业职工范围内进行新的养老制度试点的。具体做法是:在养老保险体系的第一支柱中,根据制度运行中出现的问题重新确定一个改革时间点,对时间点前后参加工作的人确定不同的政府、企业、个人的责任,真正确立“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的养老保险制度,特别是把“新人新办法”中的个人账户建立起来。在确立的时间点之后参加工作的“新人”,实行完全积累的强制性个人账户制。即每个职工的养老基金被储存起来,只供其本人使用,不得统筹。而对老人,即时间点前参加工作的人政府承担全部责任,从改革成本中支付。而对于“中人”,则选择政府对参加新制度的养老金欠账进行补偿。这样就避免了在统账结合制度中,当统筹部分不足以支付退休职工的养老金时,挪用在职职工账户上的资金的情况,也从根本上解决了空账运行问题。这种制度是以个人为直接责任主体,强调个人激励机制,个人收益(待遇)与个人贡献(缴费)成正比,从而调动了劳动者的积极性。它既能够减轻政府责任,又能够应对人口老龄化风险,同时也能够把账做实,有助于实现养老基金的可持续发展。
加强养老金管理,确保保值增值我国的养老金目前由政府负责管理,省级统筹。长期以来,“养老金只能存入财政专户,投资于银行存款和国债,10年以来扣除通胀后的年均投资收益率是负数。现实要求养老金不断开辟新的投资渠道。”[6]针对这种情况,我省急需对养老金管理进行改革,充分发挥这部分资金对国家、社会和个人效能,做到各得其所。借鉴国外的管理经验,并结合我国养老金管理实际,我们应做以下几项工作。第一、设立专门养老金管理机构,负责管理与监督。现在我国实行的是“统账结合”的制度,两个账户合并运行,再加上“统筹”制度造成拆东墙补西墙式的资金挪用,造成一定程度的管理混乱。因此应借鉴智利的改革经验,设立养老基金管理局和养老基金管理公司,明确二者的职能,即养老基金管理局是独立的监管机构,负责对基金的规范与监督。这样,权责明晰分工,减少了管理成本,杜绝了对基金的侵蚀。第二、养老金运营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实行多家养老基金管理公司参与竞争管理,允许采取多元化投资机制,保证养老金积累过程中不断增值,提高个人收益率,最大限度的实现养老保险基金的保值增值,充分调动职工缴费的积极性。最终保证养老金这块蛋糕越做越大[7]。研究起于问题,结论在于解决问题。针对辽宁城镇企业职工养老金收缴、管理、发放,特别是空账运行现状,我们从制度角度对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行了分析,从而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政府买单、建立个人账户、政府和个人分别承担有限责任的新结论,对完善我省城镇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可持续发展,提出了一个可资借鉴的思路。因为在社会保险五个险种中只有养老保险的出险率为百分之百,其他则只有一定的出险概率,在这种情况下如果继续统筹“物有其主”的养老金,必然会产生空账后果,现实问题仍不能有效解决[8]。
- 上一篇:实验室管理体系运行情况
- 下一篇:楼宇经济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