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室管理体系运行情况范文

时间:2023-11-22 18:02:3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实验室管理体系运行情况,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实验室管理体系运行情况

篇1

关键字:质量管理体系;持续改进;检测实验室

中图分类号:X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08-01-01

持续改进是增强满足工作要求,提高工作能力,提升服务质量的循环活动。保证质量管理体系持续改进,实验室应该按照制定质量目标和质量方针稳定运行,在实验室管理过程中,采取内部监督和外部审核等手段,通过对不符合工作的纠正措施或对潜在不符合工作的预防措施来完成促进质量管理体系持续改进。

改进分为维持性改进活动和突破性改进活动。

1维持性改进活动

维持性改进活动是依据质量管理体系文件的要求,发现不合符工作事项或潜在不符合事项,确定责任部门,采取纠正措施或预防措施,最后验证纠正措施或预防措施效果。

2突破性改进活动

2.1分析和评价实验室现状

从提高效率、提升品质、改善服务、降低成本、减少浪费和市场需求扩展项目等方面识别改进需要。

2.2 确定改进目标:

(1)管理体系运行的信息: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的完成情况、质量管理体系执行情况、日常质量监督、纠正措施、预防措施、内部审核、管理评审、外部审核(如实验室认可评审、计量认证评审)的结果;

(2)检测活动信息:通过合同评审对检测程序和方法的评价、记录数据处理质量控制结果分析、能力验证/比对活动结果、检测成本和风险的分析结果等;

(3) 满足市场需求开展检测业务,增设项目对环境条件、仪器设备的需求等;

(4) 完善实验室环境条件和安全设施、确保操作安全、突发事件得到妥善处理、员工人身安全得到保障。

(5) 客户的反馈:投诉(抱怨)、建议、希望;

(6) 通过向国、内外同行实验室交流学习。

2.3选择改进方法

动员实验室全体人员共同参与,寻找可能实现改进目标的解决办法,选择合理、有效的改进方法。

(1)使质量手册、程序文件、作业指导书和记录四类管理体系文件规范化、程序化、制度化。切勿“两层皮”将文件化的规定和执行情况脱节,加强日常质量工作监督,对重要质量环节进行有效控制,用程序来规范全体工作人员的各项检测活动,减少随意性、克服人为性、提高科学性。

(2)加强人员培训和考核力度,树立职工的岗位责任感,权责分明。在监督活动中要突出选择、识别质量环节的重点、难点、疑点,把握易错环节,做到全面监督、重点控制好检测活动的关键点,使人、机、料、法、环、抽、测等均符合实验室资质认定准则要求[1],起到预防潜在不符合事项、纠正不符合事项、确保操作规范、数据准确。

(3)保证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的持续改进是实验室内部力量和外部力量共同作用的结果。实验室内部的质量控制手段,如空白实验、平行双样、加标回收率、标准样品测试、实验室内部的仪器比对和人员比对。实验室间质量控制手段可以通过参加能力验证活动和国家标准样品所组织的协作定值活动等完成。通过实验室内部质量控制手段保证数据质量、通过实验室间质量控制手段提升检测能力。

(4)加强内审、管理评审,重视外审。内审是实验室自己进行的一种自我改进、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的重要活动,内审的结果是衡量和评价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是否有效的重要标志。通过内审发现存在的问题,做好纠正和预防措施,保证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的持续改进。通过管理评审检验质量管理体系是否完善和持续有效、是否满足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的要求、质量管理体系是否适应实验室内部和外部的各种变化,着重解决管理体系运行中的问题,达到改进优化体系,提高管理体系的适宜性、充分性和有效性的目的。实验室认可、计量认证等外审活动,从外部为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与完善提供有价值的信息[2],既对实验室有督促检查作用,又对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运行的一次“会诊”,指出不足,找出差距,通过改进,使实验室从环境条件、仪器设备、人员技术、检测水平都能上一个台阶,提高市场竞争力。

(5)市场需求和客户要求促进实验室检测业务、能力水平不断改进。在实验室的实际工作中,可以从顾客调查、互访、投诉等方面进行实验室持续改进工作[3]。实验室开展顾客满意度调查,发放顾客满意度调查表,分别对检测方法、检测质量、服务态度、检测周期、顾客意见和建议等方面。收集客户意见,通过根据客户要求开展新检测项目、改进检测质量、改善服务态度、改进工作流程、改进检测报告格式等方法进行持续改进。

2.4实施改进方案并验证改进效果

识别出改进目标、确定改进方法后,提出改进活动申请,制定实施方案,按照方案执行。由质量管理部门监督实施并对改进效果进行评价。对改进项目效果的评价可以采用对比分析、观察分析等手段。

3结语

全体员工都应主动寻找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的持续改进的机会并积极参与改进工作,从而持续改进管理体系的有效性,更好地为客户服务。通过对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的不断改进,建立与之相适应的管理体系,并通过其有效运行,实现管理体系持续改进的目的。持续改进可以保证在现有水平上不断提高实验室服务质量、技术水平、管理水平、工作效率等。在千变万化的市场经济浪潮中,市场新的需求要求我们要“变”,更要好,只有自身不断改进,进步,才能拥有更多的客户,更广阔的的市场。

参考文献

[1]张蓉,刘海礼. 实验室质量管理持续改进的几个关键点[J]. 职业与健康,2010,5:185

[2]李朝长,凤吾利. 实验室持续改进,保证质量管理体系有效运行[J]. 西部探矿工程,2011,8:221

篇2

关键词:实验室 质量管理体系 问题

实验室是生产企业的质量检验部门,是企业质量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独立行使检验职权的技术职能部门。实验室在质量管理体系的组织结构中的地位举足轻重、不能削弱。实验室在企业内部,将按标准进行样品分析,站在客观公正的立场上,对产品形成的全过程进行质量把关;而企业外部,则代表企业向顾客提品合格的质量证据。因此实验室具有鉴别、把关、预防和报告的职能。

1.管理职责履行不到位

1.1实验室管理者重视不够

在IS09001: 2008标准的精髓中明确指出,要重视领导的作用。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和运行涉及实验室的各个部门,如果实验室的领导和管理者不重视,实验室与其他部门之间的配合不协调,质量管理体系就不能很好地发挥作用。这就要求管理者对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既要有很高的认识,又要有足够的重视。

1.2职责分工不清和内部沟通不畅

质量管理体系中的各种分工必须明确到具体的责任部门或人员。很多实验室因为人员紧张,职责权限规定不清而且相互间缺少有效沟通,致使工作效率低下,甚至出现工作差错。所以实验室在建立质量管理体系时需要在体系文件中将质量活动的各个过程落实到具体部门或人员,明确规定职责和权限,除此之外,还应建立沟通机制,及时进行情况交流,确保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效实施和运行。

1.3质量方针、目标问题

质量方针是实验室的工作准则,它体现实验室自身的特点和持续改进。质量目标要切实可行,不能过高或太低。实验室每年要定期统计目标完成情况,然后根据上一年的绩效制定下一年的质量目标,目标完成情况可以反映质量体系运行存在的问题。通常情况下,实验室存在质量目标设定不合理、不全面和不够细化的问题。

2实验室资源提供不足和管理问题

2.1人力资源不足或管理不到位

产品实现过程的每一步都需要人的参与,如果人力资源不足,就不能保证整个体系的所有过程完全受控,体系的执行就不能落到实处。在实验室的质量管理体系中,人是最活跃也是最重要的因素,所以人的积极性和责任心将直接影响实验室的整体绩效。尤其实验室技术员是一线的操作人员,是体系中核心因素检验质量控制的主力军,他们的工作将直接影响数据和报告的准确性,影响客户的满意度。

2.2员工意识和技能培训不足问题

员工培训是人力资源的管理的重点内容。但很多实验室存在体系宣传贯彻不够、全员参与意识不强的现象。实际上只有一个部门或一两个人在运作体系,多数人只是旁观者,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IS09000体系标准宣传、贯彻、落实不到位。质量管理原则要求全体人员都要充分理解质量管理体系的重要性,理解IS09001: 2008标准的内容和要求,明白每一个岗位在质量管理体系中的职责和作用,从思想和行动上积极参与到质量活动中,将体系要素的实施过程变成自觉行动。实验室还要建立员工的业务培训,并要做好培训效果评价,通常企业实验室存在培训都不充分,而且缺少效果评价的问题,不能提供人员素质和技能完全胜任的证据。

2.3硬件设施资源提供不足

实验室的硬件设施是保证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保持和有效运行的另一个关键因素。实验室除了需要有满足要求的基础设施和工作环境之外,还应该有满足要求并适合本实验室特点的分析设备和信息系统等。在分析技术和信息技术充分发展的今天,实验室需要在保证准确性和效率的基础上,进行硬件资源的建设和提供。仪器和管理设施先进性需要与实验室的体系要求相匹配。另外,信息系统的建设也是同样的道理,如何建立适合的系统来保证体系的各个因素受控,从而全面提高实验室的管理水平也是资源提供的重要问题。只有借助先进的管理系统,软件和硬件密切配合,才能将体系的要素控制措施完全落实。

3产品实现方面的问题

3.1体系文件的管理和执行不到位

实验室通过对产品实现的策划来确定文件需求,包括文件的数量和类型等。文件是策划的结果之一,文件的管理和执行是关键。实验室在编写质量体系文件时,应根据本实验室检测的实际情况,“写自己所做的”,并按照体系要求识别所有影响检测质量的因素,分析后取措施加以控制。文件化的质量管理体系建立后,需要员工按照文件的要求去执行,即“做自己所写的”,使质量管理体系文件真正实施到位。但实际运行中,通常会出现在现场的文件版本不是最新版本,员工对更新后的文件不能及时不知晓,文件生效前没有及时沟通和组织学习,缺少文件管理监督机制,导致文件的执行不到位。一旦存在执行无效文件的情况,文件管理的有效性就受到挑战,质量管理体系的漏洞就出现了。

3.2检测过程的策划问题。

体系要求对包括采样、样品准备、检测质量控制、检验原始记录和报告的管理等方面进行策划。样品采样是首要环节和重要的基础性工作,实验室需要制定详细的《样品采样及检验计划》,规定样品的采样点、采样频率、采样时间、分析项目及指标范围,提供了采样和检验任务执行的标准和分析结果判定的技术依据;实验室应对样品的保存和处理进行严格管理,原材料和产品的留样作为处理客户抱怨或投诉时复测的客观证据,所以必须确保样品不污染、状态完好。需要做好留样记录,超过留样期限的样品需要按规定及时处置;实验室人员进行检测工作时,检验员完全按照标准操作规程操作并做好记录,进行正确的数据处理,做好监测结果的记录,对结果的可靠性负责;如果遇到异常情况,应查找原因,不能处理时,立即向实验室管理者汇报。如果上面的任何一个方面出现策划不全面的问题,都将对产品实现或产品质量造成影响。

3.3测量和监视设备的控制问题

实验室应保证产品实现过程所需的监视和测量装置的运行状态良好,为产品满足要求提供证据。应按照法律法规的要求,对设备进行监定和校准,并做好标识,同时应该做好维护,保证测量的结果有效。在很多实验室中,存在没有设备的检定校准计划,缺少仪器的维护保养记录的问题,也经常会缺少对仪器状态进行有效监控的措施,所以仪器状态出现异常时,操作人员难以及时发现,甚至会提供不可靠的分析结果。

4测量分析和改进措施有效性差

4.1内部审核和管理评审质量低

企业在质量管理体系运行一段时间后,应按照体系要求组织内审员对体系进行内部审核,从而确定质量管理体系是否符合策划的安排,是否符合IS09001:2008质量管理体系标准。内部审核是实验室自我评价和完善的一种重要手段。实验室要做好体系内部审核,关键在于领导对内审的重视和自身的质量意识,质量管理最高负责人要亲自来抓内部审核工作,尤其重要的是充分运用内部审核这个重要的管理手段和改进机制,来保持和改进体系。评审是为确定主题事项达到规定目标的适宜性、充分性和有效性所进行的活动所取的措施。

4.2缺少纠正和预防措施

如果不合格产生,首先应该进行纠正,纠正是指为消除已发现的不合格所采取的措施,然后找出产生不合格的原因,制定纠正措施,最后为防止不合格的再次发生,针对潜在产生不合格的原因制定预防措施。但这样的程序在生产企业实验室的管理体系中通常存在问题,缺少制定有效合理的纠正措施和预防措施。

4.3数据分析问题

实验室应收集数据并进行数据分析。数据分析的目的是证实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效性和适宜性,评价在何处可以持续改进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效性。但很多实验室只是进行样品检测,却没有进行数据分析,或者有分析,但流于形式,没有起到真正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温韧钢;质量管理与企业管理初探[J];中国城市经济;2012年03期

篇3

关键词:实验室 现场评审 体会

实验室资质认定评审是根据我国《实验室和检查机构资质认定管理办法》,由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质监部门对实验室和检验机构的基本条件和能力是否符合法律行政法规规定以及具备相应技术规范或者标准实施的评定和承认活动。根据我多年的质检机构工作经历,浅谈以下几点体会。

一、前期准备要“求全”

一要人员全。为保证资质认定评审工作的顺利进行,首先要成立迎检工作小组,由领导小组负责机构和岗位设置及职责等重大事宜的决策,掌握认证工作的进度及运行情况,协调和处理各部门之间的衔接。

二要材料全。一是申请书上报时要求的材料要全,特别是《申请资质认定检测能力表》和《仪器设备(标准物质)配置一览表》,要根据自身的需要、技术能力和仪器设备的配置情况,拟定认证申请项目。二是要根据本单位实际情况,编制、下发、修订、运行的管理体系文件和程序文件内容要求,且便于操作。三是记录本单位质量体系的运行情况的文件资料要全,包括管理体系、规章制度、人员能力、设备运行、开展能力验证、内审及管理评审等情况。

三要仪器全。根据申请认定的项目,将各项目检测方法标准中要求的仪器设备编制成表。凡申请项目表中所列项目涉及到的仪器设备必须配齐,并对所用仪器进行计量检定、校准或校验。要制定仪器设备运行检查情况表,对仪器设备的运行情况随时记录。对于那些使用频率高、准确度要求高、易损坏及发生过损坏事故的仪器设备,在两次正式检定、校准、校验期间要进行期间核查。

四要准备全。为了方便评审工作的顺利进行,评审前实验室需按照《实验室资质认定评审准则》的管理要求和技术要求中的19个要素进行对照,完成一次全真的“现场评审”的模拟演示,并根据不同的情况及时采取相应的纠正措施进行纠正,通过内审自查白纠,达到质量体系持续改进的目的,并且查漏补缺,确保评审能够顺利通过。

二、现场评审要“求细”

现场评审由于专家人员少、时间短、项目多,必须建立在相互了解、沟通、信任的原则基础上,作为被评审方应积极主动地为评审活动提供帮助。比如根据实际情况,配备电脑、打印机、网络、临时文件资料室等,并提供专门的小型会议室,以提高双方的办事效率。现场评审双方应先就评审日程具体商议,通过沟通,制订出详细可行的评审活动安排。一般为:预备会议、首次会议、现场参观、下达考核任务、评审员现场评审、评审组碰头会、交换意见、形成正式的评审意见、末次会议。

第一,首次会议要注重系统汇报。一般由评审组长主持,全体评审员和实验室主要负责人、技术负责人、质量负责人以及有关人员参加。需要注意的是,现场评审不仅考被评审方的业务能力,也考管理水平。在首次汇报时除重点介绍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运行、维持和实验室能力建设改进外,还应围绕质量方针,结合单位实际,确定质量体系以及运行情况,从管理层面叙述具体的思路、做法、成效和存在的问题,尽可能使评审组较全面、客观地了解在开展实验室资质认定中所做的工作,使现场评审更富有针对性、指导性和完整性。

第二,现场参观要注重及时沟通。现场参观能使评审组对实验室内部管理与检测能力有一个完整的印象,发现一些共性的问题。需要注意的是,要严格遵守实验室要求,介绍人的介绍词应简明扼要,要注意对问题进行记录,如能纠正立即纠正。为保证评审的顺利进行,可指派熟悉实验室质量体系文件和有关技术方法,具有较强协调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人员作为评审组联络员。

第三,考核任务要注重规范完成。由硬件组成员下达考核计划,样品交接,并明确考核结果上交时间。这是评审组较关注的一项考核内容,检测结果直接判定实验室能力建设的好坏。所以要合理安排检测人员,确保考核持证上岗,做到从容应对。接样、任务下达、样品交接、样品预处理、样品分析及出具分析报告等全过程,都要严格按操作规程操作,确保一次性报出合格的检测结果。

第四,现场评审要注重技术全面。现场评审一般分为软件组和硬件组,评审员通常采取查、看、问、听、考相结合的方法进行评审。要求实验室人员对每个环节的技术要求全面细致掌握到位,做到心中不慌、步骤不乱、有问必答、有难必解。为保障评审效果,要为每一位评审员配备一名联系人;为软件组的评审配备一间房间;为需要外出监测评审的应及早确定路线;发现问题,及时解释,能够纠正的立即纠正。

第五,交换意见要注重有疑必答。在进行末次会议之前,评审方将与被评审方进行沟通,最终确定结果。需要注意的是,沟通对象应为领导层,建议熟悉工作的质管部门人员也参加;对于评审方提出的问题如有疑问,应立即提出,并提交相关证据。

三、整改提高要“求效”

评审组批准与否,取决于整改时间长短和是否到位。要正视所存在的差距,真正把整改意见落到实处。

(一)责任落实到人。针对末次会议上评审组提出的缺陷项目和整改意见,逐条深入分析原因,有针对性地制订出整改计划和整改要求,并分解落实到各科室和具体责任人,同时明确整改完成期限。

(二)集中精力整改。要根据整改计划和要求,组织技术力量制定具体整改措施,抓紧时间查漏补缺。质量负责人及时组织质量监督员对整改措施的实施过程和时效性进行跟踪,对责任部门提交的整改结果进行验证和有效性评价。要注重整改过程中相关文件的修订和资料收集,对每一个不符合项做到整改件件有落实、项项有凭证,包含整改前后对比,同时图、文并举,尽可能做到清晰直观,一目了然,充分见证其整改过程,以客观地反映出整改的效果。

(三)跟踪评价结果。由质量管理部门指定相关人员对整改措施的实施过程和时效性进行跟踪,对责任部门提交的整改结果进行验证和有效性评价,并根据汇总的纠正记录和所附证明材料编写整改报告。同时,为进一步强化中心内部质量控制体系建设和质量体系规范运行,提高实验室检测工作的公正性、准确性,要进一步组织全体人员深入学习实验室资质认定评审准则和中心制定的质量体系文件,严格按照实验室资质认定评审准则有关规定要求进行规范运作,长效管理,推动各项工作的深入开展。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质量检测,实验室,内部审核

一、内部审核概念

内部质量审核简称内审,是实验室质量体系的一个重要要素,它是由具备一定资格且与被审桉部的工作无直接责任的人员为验证实验室质量活动和有关结果是否符合计划的安排、是否达到规定的目标而进行的系统的独立的检查和评价。

内部审核是实验室按照管理体系文件规定,对其管理体系的各个环节组织开展的有计划、系统的、独立的检查活动。如果实验室的内部审核工作未有效实施,那么,我们可以认为实验室的管理体系运行的不全面。其目的是为了确保质量体系和技术动作的有效性和符合性,及时采取纠正或预防措施,以实现管理体系的持续改进。

二、内部审核的原因和重点

符合国际化安全管理体系的标准;实验室管理者自身的一种管理手段;实验室履行国家规定的相关法规和其他要求;实验室对一体化管理体系运行的不断改进的一种途径。

内审的实施重点是验证活动和有关结果的符合性,确定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效性、过程的可靠性、产品的适用性,评价达到预期目的的程度,确认质量改进(包括纠正和预防)的机会和措施。

三、内部审核的原则和方法

1.内部审核的原则:内部审核是有计划、有步骤的正规活动,有程序可循,为确保内部审核的有效性和效率,应坚持审核的客观性、独立性和系统方法三个核心原则。

2.审核的客观性:即内部审核所获得的审核证据必须是与审核准则有关的,并且能够证实的记录、事实陈述或其它信息;审核应对收集到的证据根据审核准则进行客观评价,以形成审核发现,审核发现可以是符合项,也可以是不符合项,它包括审核证据、审核准则和比较评价三个要素;审核是一个形成文件的过程,应通过文件形式以确保审核的客观性。

3.审核的独立性:内部审核是被授权的活动,授权可来自管理者的决策、实验室的规定、合同的要求、审核委托方以及法律法规的要求等;内审员应具有开展相应内审工作的能力,且是与受审核活动无直接责任的人员,在整个内审过程中应保持公正、避免利益冲突,审核组成员应遵守职业规范,如办事准则、保密意识、其他素养等,坚持在审核准则和审核证据的基础上,对被审核部门进行客观评价,在不能证明受审方有错或是在提不出反审核证据时,应认为其是对的,应判为符合。

4.审核的系统方法:主要表现在审核的系统性是在一定的“审核范围”内实现的,在审核前,首先应确定审核范围,并进行策划,以确保其实施的有效性、一致性以及审核结论的可信性,审核应按计划和检查表进行,要强调对领导层的审核;审核是利用已建立的方法和技巧,保证审核证据和审核发现的可信性和充分性,因此不同的内审员对同一对象的审核应得出类似的结论;审核包括文件审核和现场审核两个方面,在文件审核符合的情况下,才能进行现场审核。

四、建立规范的内部审核程序

实验室一定要按照标准和准则的要求并结合自身的特点指定内审程序,明确规定内审的目的、范围、实验室方式、相关部门和人员的职责权限以及具体的实施方法,并要求实验室根据预定的日程表,周期地对实验室的活动进行全面的内审,以验证实验室的运作持续符合质量体系和标准的要求。

1.建立内部审核实验室

当已明确内部审核时,应选择审核组并指定审核组长,在选择审核组时,应考虑实现审核目的所需要的能力。如识别为达到审核目的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选择审核组成员以使审核组具备所有必要的知识和技能。若审核组中的审核员没有完全具备审核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

可通过技术专家予以满足。实验室的质量负责人应承担起实验室与管理内审的职责,负责执行审核的落实纠正措施时必要的实验室和资源方面的协调。

2.实验室审核人员

内部审核计划中,应明确审核的实验室者、审核组长和审核人员。在选择审核组长时,如识别为达到审核目的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审核组长是审核活动的领导者,应选择经过系统培训、具有丰富审核经验且具备较强实验室管理能力的人员担任。同时,审核组成员应思路开阔、成熟,具有很强的判断和分析能力,能够客观地观察情况,全面地理解复杂的形势及各部门在整个实验室中的作用,同时也要考虑其教育水平、专业能力及工作经验、道德修养、心理素质、 人际关系、判断能力,应选择熟悉本实验室业务、了解质量管理基础知识、有一定的检验工作经验、具有较强的交流表达能力、为人正直诚实的人员。必要时也可外聘专家参与内部审核。同时,实验室的质量负责人应承担起实验室与管理内审的职责,负责执行审核的落实纠正措施时必要的实验室和资源方面的协调。

3.审核表的制作

审核表的制作要明确有效。在设计检查表时,要合理策划样本,保证样本的代表性,从而保证审核结果的有效性。在策划编制检查表时,既要注意依据审核准则策划查什么,也要注意根据不同的情况策划更方便、更有效的检查方法以及合理的样本量。否则,到现场审核时由于工作紧张和时间有限,审核方法和样本量策划不周,容易导致审核的不充分,影响审核结果的有效性。

五、制定有效的内审计划

根据标准、程序规定和所审核活动的实际情况及重要性,制定并实施内审年度计划和专项活动计划。质量管理体系内审应对所有过程和部门进行,在规定时间内(通常为一年)覆盖100%;过程审核应对所有关键过程(工序)和因素进行审核,确保关键过程(工序)和因素进入受控状态;产品质量审核应从适用性角度对最终产品按抽样标准进行定期审核,以期客观反映出产品质量水平及波动规律;服务质量审核应以顾客要求、投诉为主线,主要进行外部(售前、售中、售后)服务的审核,不断适应、满足顾客要求,减少顾客投诉率。

内审计划要求涉及质量体系中的全部要素和全部活动以及所有场所和部门,它包括年度内审计划和附加审核计划、内审实施计划等。年度内审计划是实验室对年度内审进行的总体计划和安排,由质量负责人制定,最高管理者批准,以文件形式颁布。该计划应确定年度内审的覆盖范围、要求、重点、内容和类型等内容。内审实施计划是对本次审核活动的具体安排,也应形成文件,由审核组长制定,质量负责人批准后实施。该计划应明确规定本次审核的目的、范围、依据、审核组的构成及分工情况,各次审核会议的安排等。跟踪审核计划和附加审核计划的制定是有一定条件的,不是必要的。跟踪审核计划是针对内审中发现的不符合项所采取纠正措施的有效性和实施情况进行跟踪审核制定的;附加审核计划是在质量管理体系运作中,当发生的不符合或偏离导致对实验室符合其政策和程序,或与标准的符合性产生怀疑,对相关活动或区域启动附加审核时制定的。各种计划一定要结合实验室的实际情况制定, 并得到内审组成员和被审核部门的充分了解,使内审能够按计划方案有效地进行。

六、进行现场审核要实事求是

现场审核是审核员通过问、听、看、查寻找客观证据的过程,也是整个审核过程中组重要的阶段,必须认真细致做好。审核中要注意的问题有:审核组长要控制审核全过程,包括牢牢掌握审核计划,掌握审核过程,掌审核气氛(使之在宽松和和谐的气氛中进行),掌握客观性、公正性。一切要用数据、事实说话,切忌主观臆断,要求审核员严格遵守纪律,任何违反纪律的行为都可能使审核结果失去公正性、客观性。组长要控制审核结果的客观性、公正性和适宜性。要相信样本,质量审核就是全面收集客观证据, 绝非只去发现不合格, 因此, 客观证意代表性。要依靠检查表,要从问题的多种表现形式去寻找客观证据,调查研究到必要的深度。要与受审核部门负责人共同确认事实。审核员要始终保持客观、公正和有礼貌的态度。审核记录要完整、准确、具体、翔实、清晰,便于查阅和追溯。对审核证据进行整理、分析、筛选,在此基础上形成审核发现,及时将审核发现,特别是不符合项与受审核方沟通、反馈,并得到理解和对事实证据的确认,以提高审核的有效性和效率。

七、制定和认可纠正措施

纠正措施在内部审核中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内审的重点是推进实验室的内部改进,对审核中发现的不符合项和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中存在的薄弱环节提出并实施纠正、预防和改进措施。内部审核的根本目的在于发现气体质量是否有问题存在,并对症进行纠正,使所生产的气体质量得到不断的改进。因此,内部审核在现场审核完成以后,关键的是要认真分析不符合项产生的原因,从而找出解决的方案。

八、纠正措施的跟踪检查

审核报告的提交和分发并不意味着审核的结束,在受审核方制定了纠正措施并加以实施后, 内审员应帮助受审核部门分析造成不符合项的根本原因,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提出避免下次重犯的纠正、预防和改进措施。

责任部门在实施及完成纠正措施时均应主动通知内审员。跟踪、验证纠正措施及其有效性是内审员的职责,特别是对纠正措施有效性的验证或确认最关键。如果纠正措施无效则应重新启动“纠正措施程序”,直到有效为止。

纠正措施的跟踪检查是内部审核的重要阶段,无论是重要不符合项还是次要不符合项,都必须由受审核方切实采取纠正措施,由内审小组进行跟踪验证,形成闭环,才算是完成了一次完整的内部审核,此时内审方可告终。

结语:

内部审核是保证检测实验室质量体系正常运行的重要环节,内审的输出是管理评审输入的重要基础。只有通过深人 、系统 、规范的内部审核工作,对质量体系运行情况作出准确 评价,及时发现运行中存在的问题,找出原因,采取有效的措施,才能有效提高内审工作的质量,使实验室工作质量和检验技术不断提高,产生质量效益,才能长期保持建立和运行 质量体系的动力。作为实验室的人员应对内部审核这项工作有足够的重视,通过内部审核及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总结问题,从而推动质量管理体系持续改进,保证质量管论文理体系的高效运作。

参考文献:

[1]王建辉.实验室质量管理与资质认定[Z].郑州:黄河水利出版社,2007(06).

[2]实验室资质认定评审准则[S].北京: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2006.(07).

[3]赵秀珍.漫谈实验室内审.2010.(09).

篇5

1人员的要求

就目前而言,检测人员的综合素质缺乏,技术能力不强,监督人员对检验人员的培训不到位,监督流程过于松散等,是检验机构管理体系较为常见的问题。对此应当采取一些改进措施,首先,检验机构管理体系的所有人员必需经过严格选拔,食品检验对专业水平的要求较高,所有工作人员都必须了解食品安全的标准、检验方法,掌握基本的操作技能、操作程序,以及相关的计量知识和数据处理方式等。其次,要不定期地开展培训,注重工作人员综合素质的培养,既包括专业理论的巩固,又包括工作态度、职业道德的考核。检验人员一般只能在一个检验机构执业,因此要明确规定检验人员不能同时在多个食品检验机构中执业。监督人员应经常到现场监督检验人员的工作,及时发现问题,提出处理办法。

2实验室的要求

食品检验机构专门对各类食品的情况进行检测,其对实验室具有较高要求。由于某些食品检验机构在实验室的布置和使用方面不够规范,所有的检验工作均在一间实验室的同一实验区进行,从而导致食品的检验质量不合格,危害百姓的生命健康。对此应加强实验室的管理和布置,尤其是满足实验特殊条件的要求。①应明确区分实验区与非实验区,以免发生交叉污染。检验需在对应级别的安全实验室进行,实验室不可混淆使用。②检验机构应针对不同的实验项目设置不同的实验区,并且完善环境条件,如适宜的室内温度和湿度,保证通风及灯光条件等。在微生物实验室配备生物安全柜,病原微生物的检验项目应根据《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的有关规定进行严格操作;在动物实验区配备消毒灭菌设施,定时消毒和审核;专门开展特殊动物实验项目的检验机构应配备特殊动物,且使用安全、稳定的药剂。③实验室应合理设置一些监控设施,方便管理和监督,检验过程发现的问题也能及时解决。

3仪器设备的要求

开展食品检验工作需要借助相关的仪器设备和标准物质,如数据处理和分析设备、信息传输设备仪器、检验的药剂和设备等,在食品检验机构管理体系的运行过程中,仪器设备标识的使用,设备的核查及仪器发生故障的分析处理等都是值得关注的问题。改进策略有:对仪器设备应进行正确的状态管理,分类型标明“合格”设备“、限用”设备和“禁用”设备[3]。为加强仪器设备的实用性和耐用性,应经常对仪器进行全面检查,设备发生故障应及时维修。在日常工作时要养成记录仪器正常状态下的参数信息,设备发生故障后,在维修前先进行一个校准,将当时的参数信息记录下来,然后比较前后2次的校准结果,以此判定仪器故障的原因,再采取相应措施。

4检测方法的要求

开展任何一项检测工作都需要相应的检测方法作为参考依据,检测方法是检验机构管理体系必要的组成部分。由于部分检验机构单纯以技术监督局标准化院的标准方法作为参考指标,不仅花费较大成本,时效性也不强。检验方法和检验指标应当结合检验机构的实际经验,在保持原有标准的基础上,通过网络平台实现资料共享,如国家标准化委员会网,食品伙伴网,向其学习,进而完善自我检验体系,制定标准查新机制。作废的原标准也不可丢弃,某些食品是按老标准方法生产的,当其出现质量纠纷时,需以老标准作为检测依据。此外还应增加食品检验资质认定的经济投入,促进标准查新机制和监督管理体制的有效合作。

5管理评审的要求

食品检验机构在管理评审方面通常采用内部审核的方式,这是检验机构对自身管理体系进行自我审核,自我完善的手段。由于审核人员均为内部人员,评审员因有顾虑极易造成审核环节流于形式,跟踪验证不及时,一些审核员甚至对问题视而不见,既不提出意见也不做记录,以至于无法解决实际问题。因此检验机构需要设立较为完善的管理评审制度,着力监督各检验机构的内审情况。根据《食品检验机构资质认定工作指南》的要求,管理评审的输入应考虑多方面因素,相关部门应准备好详细的文字报告事先递交给评审团。评审人员应根据食品的质量方针和目标,有针对性地、系统地评价食品检验机构资质认定管理体系的合理性和有效性。所有人员必须具备高超的技术水平,本着严谨务实的工作态度,对报告提出适宜的评价和改进建议,确保管理评审工作收到成效。

二、结束语

篇6

关键词:实验室;检测质量;管理控制

批发市场是蔬菜流通领域的重要集散地。如何将不合格蔬菜拒之门外,逐步实现市场准入制是当前批发市场工作的难点。这就需要检测提供高效、准确的检测结果,为不合格蔬菜的处置提供有力依据。作为批发市场这点显得尤为突出。实验室管理的核心是质量控制,即将分析测试结果的误差控制在允许限度之内。笔者根据多年从事检测室检测工作的经验,针对批发市场检测室如何提高检测质量进行了初步的总结。

一、检测室管理体系的建立与运行情况

国际上,ISO/IEC 17025《检测和校准实验室能力的通用要求》提出了实验室质量管理需要控制的10个技术要素和15个管理要素,给出了全面、严格的要求。国内,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CNAS/CL01:2006 《检测和校准实验室能力认可准则》,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 《GB/T 15481 检测和校准实验室能力的通用要求》和《实验室资质认定评审准则》(国认实函[2006]141 号)等也给出了详细的要求。总体来说,检测室必须结合上述文件的具体要求,围绕开展的检测项目配备齐全、适用、相应的检测设备、人力资源、硬件设施。如采用哪种标准开展检测工作,如何配备人员结构等。这些问题都需要管理者结合自己批发市场检测室的实际情况合理、科学地研究确定,不可好高骛远,为日后的实验室认可、认证打下坚实的基础。

当前,国内不少检测实验室都按CNAL/AC01:2001《检测和校准实验室认可准则》和《实验室资质认定评审准则》建立了质量管理体系并通过了计量认证和国家实验室认可,有的实验室成立了质量管理部门,配备了专职质量管理人员,但这些部门和人员大多数精力放在了体系文件的修修改改上,那些实质性的质量问题仍然存在。质量管理流于形式,实验室运作呈现“两张皮”,“一张皮”是质量管理体系,另“一张皮”是不符质量管理体系要求的实际管理运作。每当内审时,内审员的审核记录旺旺是一些不管痛痒的小问题。年度监督评审前,相关质量管理人员忙于修改文件、补记录、重审检测报告等一些应付工作。评审一结束,质量管理体系有搁置一旁。

因此,要使检测实验室的质量管理体系得到有效运行,不流于形式,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运行质量控制工作显得尤为重要。其目的就是监视检测质量产生、形成和实现的过程中所进行的一系列测试技术和活动,并排除质量环各个阶段产生不满的因素,预防质量问题的产生。其作用是要在测试技术和活动当中去发现、掌握它的变化,及时进行调整。检测实验室的质量保证主要是通过各种手段内外部一种对于检测质量的信任,对外是对客户提供信任,对内是向管理者提供信任。

二、检测室人员的要求与管理

检测室所聘人员应具备其岗位相适用的能力,包括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这些人员应受过相应的教育和培训,最好有相应的技术经验和经历。如实验室认可、认证需要单位技术负责人具备工程师以上职称,各检测人员必须考核合格方可上岗。并且检测室应有相应的适时培训,使检测技术不断更新、提高。

(一)岗前培训。检测室新进人员包括分配、调入及转岗人员必需进行相应的岗前培训,培训内容应包括质量管理体系文件,相关国家质量技术法律法规及相关技术规范,实验室管理章程等。批发市场往往存在人员素质差、技术力量薄弱的问题,岗前培训显得尤为突出。

(二)岗位培训。为保证质量管理体系正常运行,所有检测技术人员的知识、技能必须不断进行更新、提高。及时了解、掌握所从事岗位的检测动态,先进的检测技术,积极参加定期组织技术交流会、座谈会及标准和规程应用研讨会,交流技术经验。

三、仪器设备的管理与控制

仪器设备是开展检测工作的关键,保证仪器设备的完好状态和准确度是进行检测活动的基本条件。仪器设备的管理包括设备的日常维护、校准鉴定以及计量器具的管理。凡是对国家规定强制性计量检定的试验仪器设备,必须按照规定的检定周期/校准间隔进行检定/校准。对无要求的设备,必须自己制定相应的校准细则进行校准,并填写相应的记录存档。对于检定/校准后的设备要明显的标识。并且还要自己有计划的开展期间核查。设备的日常维护也是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但却往往被忽视。设备应存放在与其相适应的环境中使用,包括规定的温度、湿度、清洁度等。一旦发现检测、测量和实验设备偏离标准状态时,应评定已检测的结果有效性,对数据进行修正。

四、抽样和检测过程的质量控制

(一)抽样。抽样是检测工作的基础,所有的检测结果都是以样品的物理、化学形状为依据。抽取的样品必须做到真实、完整、具有代表性。如批发市场蔬菜抽样需抽取能够代表绝大多数蔬菜性状的样品,且尽量做到少量、多点位随机取样,尽量保证样品的均一性。在制定抽样方案时,可参考相应的标准进行。如GB/T 8855《新鲜水果和蔬菜取样方法》规定了蔬菜、水果的抽样方法。抽样过程中,要填写抽样记录包括样品的性状、来源、抽样时间等基本信息以备作为检测和溯源的依据。

(二)样品管理。样品进入检测室后,应有人员负责相应的样品检查、登记和管理工作。主要负责检查样品是否符合抽样记录的记载,并应签字确认。之后,标识样品的检测状态“待检”、“在检”、“已检”防止混淆误用。并且要保存好复验用的备用样品。特殊样品应存放于相应的环境中,以防发生危险。样品应规定保存期限,以及保存期满后应及时处理,填写相应记录。

(三)检测过程质量控制。检测过程必须严格按照相关的标准进行,认真填写相应的记录。如设备使用记录、环境记录等。检测前,应检查样品状态是否完好;检测仪器的功能和准确性是否符合要求;环境技术条件是否满足等。检测过程中要认真读取数值,临近合格界限边缘的数据必须进行重新检测,以验证检测的准确性。检测结束后,应对检测设备核查是否处于正常状态,并验证检测结果的可靠性。如发现异常情况必须追究其原因,决定是否进行重新检测。

五、环境条件的质量控制

检测室检测区域能源、采光、取暖、通风等必须符合标准规定要求,这样才能保障检测结果的有效性和准确性。检测室标准温度为20℃,一般温度应在20±5℃,相对湿度一般应保持在50~70%。检测室的噪音、防震、防尘、防腐蚀、防磁与屏蔽等方面的环境条件应符合在室内开展的检测项目和所用检测仪器设备对环境条件的要求,室内采光应利于检测的进行。

六、原始记录及档案文件的管理

原始记录和档案文件是检测室工作开展的纪实。原始记录包含了从抽样到检测过程和结果的各个环节是检测工作的再现。检测人员必须客观、真实、规范、准确及时填写,并且严禁随意涂改。档案文件包括现行使用的标准、质量管理手册、培训记录、人员档案等要有专人规定保存,并及时填写入档、使用记录。

七、试验结果误差的控制

检测室内质量控制图是监测常规分析过程中可能出现误差,控制分析数据在一定的精密度范围内,保证常规分析数据质量的有效方法。也可采取重复实验、对比试验、能力验证的等方法来抵消实验误差对对试验结果的影响,提高检测质量。实验室内重复性试验和比对试验可以有效地提高试验人员的检测能力水平。而实验室间的比对试验则可消除实验室的系统误差,找出偏差的原因及时纠正和改进技术水平。当实验室水平上升到应当水平时,可参加认证、认可机构等组织的能力验证试验。只有通过能力验证,才能真实了解自己在该项项目中的真实水平,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篇7

一、高校实验室的特点

高校实验室的水平是高校办学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高校实验室不同于中、小学的实验室,也不同于科研院所的实验室。它既发挥教书育人的重要作用,又承担科技创新、孵化科研成果的重要任务;既是培养本科生从事实验教学的平台,又是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等高层次人才从事科研任务的重要阵地。因此,高校实验室从安全管理工作的角度上讲有自己的特点:1.实验室类型多,有国家级、省部级的,还有基础课实验室,管理标准不一致,管理难度大。2.实验室功能齐全,设备精良,拥有大量的精密、贵重仪器,维修、维护、保养成本较大。3.由于专业不同,有些实验室使用易污染、易辐射、易燃、易爆、易制毒的药品。有些实验要在高转速、高温、高压、高辐射的条件下进行,存在一定程度上的危险性。4.实验过程中产生的三废物质和过期或失效药品的处理,如果处理不当,就会造成新的污染。5.实验室使用频率高,使用人员从本科生到教授层次差异性大,人数集中且流动性大,这些特点都构成了高校实验室安全工作的新课题。

二、构建实验室安全管理体系的必要性

(一)师生安全和国有资产的重要保障。

高校实验室是高校进行教学、科研的重要场所。一些高水平实验室的大型精密仪器价值不菲,进行国际前沿的科学研究,研究内容保密,研究成果宝贵,每天都有大量师生在其中进行教学、科研活动[2]。高校本身就是人口密集场所,一旦发生安全事故,就会给实验室内部和外部人员的人身安全造成极大的伤害,给国有资产造成重大的损失,给科研成果造成不可估量的伤害。因此,构建实验室安全管理体系,做好实验室安全工作是师生安全和国有资产的重要保障。

(二)构建和谐校园的重要部分。

高校承担着引领社会思潮,传承文化,培养和造就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的重要任务。高校的安全稳定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标志。实验室不但是高校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场所,而且是安全事故易发、高发的场所。一旦发生安全事故就会对校园安全稳定环境造成极大的破坏,扰乱学校的正常秩序,造成极恶劣的影响,产生巨大的负面效应。因此,构建实验室安全管理体系是构建和谐校园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目前实验室安全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虽然高校管理者和实验技术人员都非常重视实验室安全工作,但由于受高校实验室的特殊性和传统观念的影响,目前高校实验室安全工作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实验安全工作观念的落后。

由于受传统观念和实验条件的限制,部分实验室还没有真正从满足实验技术人员的基本安全和基本尊严需要出发做好工作,并没有真正以人为本,把人放在第一位。存在对现有制度落实不到位,检查监督力度不够的情况。部分师生安全意识淡薄,存在“重科学研究、轻安全预防”的麻痹思想。一些新进实验室工作的研究生对实验安全知识学习不够,不会正确使用消防器械,缺乏对有害物质的认识,缺少救人、自救、逃生的本领。在实验工作中,存在违反实验安全规范操作的现象。实验结束后,对三废物质处理不及时、不规范。这些都容易给实验室安全工作带来隐患。

(二)实验室硬件设施老旧。

随着高校办学规模的扩大,招收人数的增多,国家和地方对高校投入的力度加大,部分高校存在着实验用房紧张的现象。实验室内部人员密集,存放物品不规范,室外物品占用楼道,安全通道堵塞。盲目购买仪器设备,没有合理规划实验室用房,造成仪器设备东摆西放,私拉电源,仪器设备拥挤不堪,用电负荷加大,电力负载过重。这些“硬条件”的不足,给实验室安全工作带来了隐患。

四、实验室安全管理体系的构建

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体系是属于高校校园安全大系统中的一部分,是根据高校实验室的特点和目前存在的问题,遵循高校教育、教学规律和实验工作的基本原则,对实验工作中涉及安全问题的各环节、各要素等进行全面系统的设计和构建,形成结构和功能最优化的实验安全管理系统。该系统应包括组织机构、制度建设、宣传教育、准入机制、安全检查等内容。

(一)加强组织机构,完善制度建设。

组织机构建设是落实实验室安全管理各项工作的重要保证[3]。由主管校长负责全校的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二级学院副院长负责日常安全管理和检查指导等工作。系主任负责落实实验室安全制度和实验技术人员教育等工作。实验技术人员为具体落实人,负责日常安全管理和指导学生等工作。实验室具体使用人详细记录实验室运行情况,发现问题及时上报、及时处理,建立校、院、实验室、具体工作人员四级安全管理组织机构,形成职责明确、层层落实、群策群力、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

根据深化教育改革的新形势和科技发展的新情况,按照国家的法律、法规,结合自身专业特点,完善危险品管理制度、实验室开放制度、仪器设备网上预约制度、仪器设备操作规范等一整套实验室安全管理制度[4],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在制度执行中,必须做到“严、细、实”。“严”字当头、“细”处着手、落到“实”处。本着“未雨绸缪”的原则,必须事先制订完善齐备、操作性强的实验室安全事故应急预案。同时,建立和完善科学的实验室业绩考评制度。把实验室安全和环境保护纳入考评机制,作为学院和实验技术人员年终考核的重要指标之一,占有很大的权重。

(二)加强宣传教育,增强安全意识。

根据美国著名的安全学者海因里希的理论模型,约有85%~90%的安全事故是由于人的不安全行为诱发的。因此,加强宣传教育工作,强化师生实验室安全意识,是开展实验室安全工作的重要保障。通过举办专题讲座,观看安全教育宣传片,利用微信、QQ等多种形式在师生中开展安全教育宣传工作,把安全教育作为进入实验室的第一道门槛,使他们掌握安全知识,养成重视实验室安全的习惯。教师在编写实验教材时,加大实验安全知识、实验操作、规范、紧急情况处理等方面的分量。本科生要熟悉实验室的环境,了解实验操作规范和实验内容,掌握一定的实验技能,避免盲目操作引起的安全事故。实验室管理部门真正把安全教育作为学生实验课程的考核内容,实行一票否决制。

(三)建立完善的准入制度。

完善的准入制度包括人员准入制度、课题准入制度、建立实验室建设与改造项目安全审核准入制度。建立一支思想素质高、业务能力强的实验技术队伍是做好实验安全工作的前提,是创造安全稳定的实验工作环境的重要保证,因此,必须对实验技术人员进行培训[5]。对凡是法律规定的需要安全审核的科研计划(如涉及病毒、危化品、辐射物等),应该由学校有关部门专门负责审批。在申报或批准同意新建、扩建、改造实验场所或设施时,应建立好审核把关的工作流程,必须充分考虑安全因素,制订详细方案报实验室管理部门及保卫处备案、审批,并严格按照国家有关安全和环保的规范要求设计、施工;项目建成后,必须经安全验收、并完成相关的交接工作、明确管理维护单位后方可投入使用。

(四)加强危化品的管理和三废的处理。

人们日益重视危化品和三废物质给安全和环境保护带来的危害。正确使用危化品,按照规定处理三废物质已成为保护实验室和校园环境,保障师生身体健康的迫切要求。建立健全高校危化品网络管理系统,建立危化品全生命周期管理,全面把控危化品的购买渠道,领用方向、使用保管情况,最终处理结果等全过程。

(五)加强安全监督检查,做好服务工作。

篇8

【关键词】 水质 自动监测 计量认证

【Abstract】 This paper mainly focuses on the establishing and enforcing of the Water Quality Automatic Monitoring System. In the practice of metrology accreditation, quality system,sampling system, people management, equipment management and data statistics and analysis are the keys to establish and improve the quality management system(QMS),and with the help of metrology accreditation, needs of the administrating authorities and the public can be met.

【Keywords】 water quality automatic monitoring metrology accreditation

1 概述

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社会大众环境保护意识逐步增强,地表水水质污染越来越严重,已收到各界的广泛关注,各级政府为加强辖区内水环境的管理,提高人民的生活环境质量,加强对辖区内水环境质量的监控,纷纷筹措资金在较为重要的监测断面建设水质自动监测站。水质自动监测系统(WPMS)是一套以自动分析仪器为核心,运用现代传感技术、自动测量技术、自动控制技术、计算机应用技术以及相关的专用分析软件和通讯网络所组成的一个从水样采集、水样预处理、水样测量到数据处理及存贮的综合性系统,从而实现水质自动监测站的在线自动运行。

实施河流水质的自动监测,可以实现水质的实时连续监测和远程监控,及时掌握流域重点断面水体的水质状况,预警预报重大或流域性水质污染事故。同时, 为水环境保护、管理及水污染防治提供主要监测信息。但是,现有水质自动监测系统大多没有通过计量认证,自动数据存在不具备法律效力的问题。水质自动监测系统一般由各级环境监测站进行管理,因此水质自动监测系统必须通过环境监测站进行扩项的计量认证后,才能为社会提供具有法律效力的公证数据。

2 建立完整实用的实验室质量体系是通过计量认证的关键

监测站质量体系建设是全方位的、系统的要求,涉及了组织机构、人员、仪器设备等诸多方面。质量体系建设中除了最基本的质量手册、程序文件和作业指导书三个层次的文件外 ,针对水质自动监测系统的特点和实际情况,还必须重视体系建设中关键控制点的工作。现将我们在质量体系建设方面关于关键控制点的工作探讨介绍如下。

(1)组织机构:为确保管理体系的有效运行,明确各部门的职责和相互关系,保证管理体系各职能部门职责明确。水质自动监测系统的日常管理一般涉及到自动室、测试室、质量管理室等业务科室,为保证各项工作的协调合理开展,必须把各个科室的职责分配好。

(2)人员管理:人员是水质自动站正常运行的前提。管理维护人员要有强烈的责任心,动手能力,同时具备电气、化学分析、自动控制、计算机远程通讯等相应知识。有关技术人员要经过水质自动系统的专业技术培训并经考核合格后持证上岗,应积极组织有关技术人员参加了由省环境监测站与仪器供应商组织的有关自动站建设和运行的业务培训班, 认真学习了自动监测仪器的工作原理和操作、维护技术。

(3)水质自动系统站房建设应考虑到现有监测仪器有合理的摆放空间,便于维护和维修,并适当留有扩展余地,便于以后监测项目增加添置仪器。站房内环境温度、相对湿度和大气压等应符合仪器工作条件;有安全合格的配电设备,提供足够的电力负荷;并配备多级防雷设施。有工作台面,便于配置仪器维护和适用的溶液,以及记录工作笔记。站房内应有合格的给、排水设施,便于清洗仪器及有关装置,排水设施应有对仪器工作中排放的含毒、腐蚀性、重金属废液回收系统,定期送有处理资质的单位进行集中处理。严禁直接外排,造成二次污染。

(4)水样预处理系统是自动监测站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不改变水样组成及成分的条件下,运用物理手段去除河水中的泥沙,以满足在线仪器对水样含沙量和泥沙粒径的要求,从而使仪器在安全、稳定的情况下运行,测定值更加符合HJ/T 91-2002标准对水样前处理的要求,进而使实验室标准方法和在线仪器的测定值有较强的可比性。采用单独或任意组合的方式对监测水样中的泥沙进行在线不间断前处理。应充分考虑了不同用水目的、不同监测项目、不同分析仪器的需要,在满足国家标准的基本条件下,还可按水利部颁发的《多泥沙河流水环境样品采集及预处理技术规程》的要求,具有对水样进行深度处理。

(5)仪器设备必须有有完整的设备管理办法,包括设备的购置、验收、维护、保养、检定等均必须有明确规定。建立仪器户口档案管理制度,将仪器购置日期、仪器名称、仪器型号、仪器产地、出厂编号、主要技术数据等录入档案并安排专人对仪器档案进行管理。仪器说明书、维修记录、驱动程序和配件等,作为附件统归档管理。并根据系统维护管理工作的需要编制系统管理维护细则和仪器作业指导书。所有的在线自动仪器应均处于完好状态和受控状态并通过认证。

(6)水质自动监测系统运行的质量控制措施。水质自动监测系统属于无人值守连续工作, 因此对监测仪器的结构、性能、检测灵敏度及稳定性都有相当高的要求,为保证自动监测系统能长期可靠的连续运行和准确获取监测数据,自动站运行的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等方面有着与普通实验室不同的地方。每天监控系统数据及状态信号分析判断异常值;定期做好期间核查,每周用国家认可的质控样(或按规定方法配置的标准溶液)对自动分析仪进行一次标样溶液核查,质控样(或标准溶液)测定的相对误差不大于标准值的10%。样品的测定值在校准曲线的浓度范围内。每月与人工采样分析进行比对,比对实验结果相对误差应不大于20%;所有使用的试剂必须符合仪器分析方法的使用要求且未失效;建立档案管理制度,包括系统日常数据检查情况、试剂配制记录、每周巡检的管理维护情况、每周标准溶液的核查结果、每月手工比对实验的结果、自动监测系统日常运行情况等的记录,实施全过程质量控制质量保证。

(7)数据统计分析:数据的统计分析是质控措施中一个重要环节,因此必须做好这项工作,以保证获取数据的准确性、精密性和可比性。每日定时远程调数查看,若发现仪器分析数据异常时,应及时派有关技术人员到现场对试液的质量以及整个系统相关单元逐个进行检查,并判断是水质问题还是仪器问题,予以分析解决。若是水质有问题,应及时取样,在实验室化验分析,从手工和自动监测两方面确认水质是否被污染和污染的程度;对于个别异常数据,如果其前后数据均正常,且其他相关联监测因子数据正常,无明显对应的变化,该异常数据应予删除。如果,是整个数据均比往年偏高或偏低,将要分析原因,并加以说明。水质系统管理人员严格按照水质周报技术要求及国家标准对数据进行处理,经三级审核确认后,传输上报每周的周报。

3 计量认证的实施

3.1 申请认证

向省技术监督局计量认证办公室提出计量认证申请,申请中包括的材料可在省技术监督局网站查询。如果申请的是首次评审,可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平时自动检测灵敏度、稳定性都较高,周核查、月比对都能符合要求的项目进行评审,如pH、NH3-N、COD等项目,以确保一次通过。对于其他项目如重金属、生物毒性等可留待下次进行扩项评审。省技术监督局计量认证办公室会对申请资料进行书面审查,一般在申请后2月内进行现场评审。

3.2 现场评审

评审员、技术专家等组成现场评审组,依据《评审准则》进行现场评审。现场评审一般流程为:依次进行预备会议首次会议考察实验室硬件和软件评审(含现场操作考核、理论考试、座谈考核)评审小组内部汇总情况与被评审质检机构负责人沟通末次会议。针对水质自动系统,现场评审组将对 “组织和管理”、“质量体系、审核和评审”、“人员”、“记录”、“设施和环境”、“仪器设备和标准物质”、“量值溯源和校准”、以及“校准和检测方法”和“证书和报告”等方面进行评审;审查质量体系运行情况和召开环境监测站座谈会。现场评审要进行计量基础知识闭卷考试、对仪器进行标准样品的考核。为顺利通过现场评审,管理单位应该在事先准备好上报材料,供评审组审查修改,对于与本次评审无关的材料一律不准出现在现场。整个评审过程要和评审组一直保持良好的沟通,对评审组提出的疑问要及时作答,并尽可能提供各种资料佐证。

3.3 整改实施

现场评审通过后,评审组一般会提出一些不符合项要求整改实施。各部门应引起重视,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整改,并形成整改报告,提供整改证实材料。

3.4 审核发证

考核合格的产品质检机构由有关人民政府计量行政主管部门审查、批准、颁发计量认证合格证,并同意其使用统一的计量认证标志。

参考文献:

[1]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认证与实验室评审司.计量认证/审查认可(验收)评审准则宣贯指南[M].北京:中国计量出版社.

[2]田武.质量管理体系内部审核及文件编写(修订版)[M].北京:中国计量出版社,2005.

[3]袁秀婷.关于县级环境监测站通过计量认证的方法分析[J].能源与环境,2009(23).

[4]池靖,姜宏,刘砚华.强化计量认证考核制度推进环保系统实验室规范化建设.现代测量与实验室管理,2004(1).

篇9

关键词: 环境监测;质量控制

中图分类号: X8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一、环境监测质量控制中存在的问题

(1)质量控制制度的发展不完备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环境监测技术及系统建设也得到长足的发展。但质量控制制度方面还是不够及明与完善。

例如: 质量控制形式已经发生了许多变化,全程序质量控制的思想没有得到及时补充; 应用范围和领域日渐扩大的自动监测工作,缺少必要的技术规范、检验规程和规章制度给予支持; 对监测人员的考核程序和项目分类还不够规范,题库更新和完善不够及时等等,影响了质量控制工作的开展。

(2)质量体系建设不完善

目前还存在建立体系和执行体系两张皮的情况,体系文件的建立是为了应付检查,一些质量体系文件已经过期,没有得到及时更改等,不仅没有充分发挥体系的作用,更将体系看成是多余的障碍,既浪费了人、财、物,又失去了自我监督、自我提高的机会,同时增加了弄虚作假的思想意识。

(3)监测机构质量控制意识不强

有部分监测机构通过计量认证或实验室认可的评审获证后,质量控制工作放松,不像评审前那样认真对待,存在因循守旧、懒散等现象,缺乏自觉性,不能积极主动发现、解决质量问题。有些工作人员、甚至高级控制层人员没有树立“环境监测数据质量是环境监测生命线”的质量意识,忽视监测质量控制,致使质量控制体系不能持续改进和完善。

(4)环境质量综合分析水平有待提高

提供的监测报告质量参差不齐,分析现状多,探究规律和变化原因的内容少; 缺乏综合性、系统性以及规律性分析。由于历史等多种原因,专业人员的素质有待提高,缺乏思想好、作风正、懂业务、会控制、学历高的实验检验人才,更缺乏综合分析人才、学科带头人和复合型人才,致使环境监测工作效率不高,环境质量综合分析水平不能完全满足环境管理需要。

(5)监测人员对质量管理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①由于环境监测人员业务素质参差不齐,而质保工作是一项质量管理工作,要通过质保工作提高监测分析质量,保证监测数据的真实有效。然而有些同志把质保工作看成是一种负担,认为“质保工作是增加工作量”,“有意难为人”,这些错误的想法是开展环境监测质量保证工作的绊脚石。

②环境监测工作一直面临工作量大、人手少、经费不足的现状,监测工作人员要应付繁重的日常监测工作,业务范围与业务量的迅速增长,导致 QA/QC 工作边缘化。

③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人员大多是从实验室分析、现场监测等岗位转岗而来,业务知识比较单一,对监测数据的综合分析、可疑结果的判断、质控报告的编制以及质量管理活动的评价等工作缺乏一定的专业知识。

(6)环境监测质量管理手段有待加强

随着监测技术和监测能力建设的快速发展,监测领域不断拓展; 监测项目在原有基础上不断扩充; 污染源连续在线监测、水质和空气自动监测、污染事故应急监测等纳入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范畴。新型实验室精密分析仪器以及便携式应急监测仪器的快速发展和投入运行,监测技术的不断更新必然要求尽快制定相应的质量管理办法和控制技术。日常监测工作中所采取的质控措施与实际工作的关联不够紧密,手段传统单一。质量控制模式局限于数据比对、加标回收、平行样及密码样测试等; 质量管理途径局限于能力验证、盲样考核、理论考核等方式,已不能适应当今环境监测的需要。

二、加强环境监测质量控制的措施

(1)完善各类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制度

通过完善质量管理制度,实现质量管理工作的统筹管理、规范管理和制度化管理。首先,应明确管理机制、管理职责、主要工作内容和基本要求等,使质量管理工作有制度可依,改变目前制度与实际情况不符的状况。应建立和完善定量考核、同步监测和质量巡检、抽查等制度。其次,应尽快完善各个监测业务领域的质量管理制度,并加强各类管理制度执行情况的监督和检查,特别要弥补自动监测系统等新领域的质量管理制度。第三,尽快建设规范化的环境监测质量评价模式,特别是要强化全程序监测质量管理理念,将质量管理评价模式从实验室内的质量控制扩大到包括方案制定、采样、分析、审核、质控等所有相关环节、甚至扩大到整个单位的全面质量管理。而建立定量考核、同步监测和质量巡检等制度,是完善质量保证制度、实现规范化管理的重要目标。

(2)建立健全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

建立科学、实用、操作性强的体系文件是质量体系有效运行的基础,也是工作更加规范化、程序化、制度化的保障。要依据ISO/IEC17025《检测和校准实验室能力的通用要求》及《实验室资质认定评审准则》、实验室能力认可评审准则的要求,以技术文件的形式对各个监测环节、各个工作部门、实验室的环境条件、每个工作岗位和监测管理者的职责和行为进行规范,建立起符合本单位要求的质量管理体系以及自我评价、自我监督机制,经常性地利用质量监督、内部审核和管理评审来评价体系,不断发现质量体系运行的问题,再通过纠正措施和预防措施来解决问题,从而形成质量管理体系的自我完善机制,实现质量管理体系的持续改进。

促进体系的有效运行是做好质量管理工作的重要手段之一。各级环境监测部门,应该紧紧抓住这一手段,充分发挥它的作用和效能,将与监测技术和监测质量相关的所有制度、要求,融入到质量体系文件之中,并通过体系的监督机制,全面提升整体管理水平和业务水平。

(3)提高认识,重视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

全面提升质量管理意识,是提高质量管理水平的前提。要通过培训、宣传以及实际工作等多种渠道来提升质量管理意识,推进质量管理工作。

①提高管理层质量管理意识,理顺监测工作和质量管理的关系,是做好质量管理工作的关键。在各种质量管理体系中都明确规定了最高管理者的责任,并将最高管理者主持管理评审作为必要工作程序,其目的就在于发挥领导者的作用,保证人、财、物各方面资源的合理配备,切实将质量管理工作纳入环境监测和环境管理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

②要强化全员参与意识,树立体系化和制度化管理理念。质量管理工作与监测设计、规划、资源配备以及布点、采样、检测、数据处理、审核、综合分析、评价等各个监测环节相关,需要全体监测人员的共同努力。

③要进一步健全质量管理机构、配备专门的质量管理人员,且要保证质量管理人员的基本素质和工作经验,并根据监测领域的拓展和需要,不断加强质量管理理念、管理技能和方法的培训,为抓好监测质量管理工作提供保障。

(4)提高综合分析能力与水平

环境质量与污染源监测的结果要以各种报告来体现,作出的各种结论、趋势、原因是大量数据科学分析评价的结果,它要求较高的技术素养和广泛的多学科知识。要抽调能力强、熟悉监测业务的人员从事综合分析工作,逐步提高各环境监测站的综合分析能力,各环境质量控制管理部门应配备专门的综合分析人员。应重视综合分析人员提出的结论和改进意见。

(5)加强监测人才培养和监测队伍素质建设

培养人才和提高监测队伍素质是加强监测能力建设的重要方面和根本保证。其基本措施: 一是制定人才培养计划,并付诸实施; 二是进一步明确岗位职责、完善绩效管理和质量考核制度、人员培训考核制度、质量监督和奖惩制度等; 三是要加强思想教育工作,提高监测人员的政治素质。培养监测人员具有强烈的责任感、使命感,以及实事求是、认真务实的工作作风; 四是要加强技术培训和学术交流,提高监测人员的业务素质; 五是要运用各种激励机制,调动监测机构和人员的积极性。

(6)充分发挥质量管理的监督作用

①确立监督员制度。为保证监督员的素质,对质量监督员进行考核和竞争上岗,成绩合格者给予任命。并对其加强专业培训和考核,充分发挥监督员的主观能动性和工作积极性,提高质量监督工作实效,保障监测工作质量,促进整体监测质量的提高。

②开展全面质量管理(TQM)。综合运用质量管理体系新手段和方法所进行的系统管理,既包括监测成果质量 , 又包括过程和工作质量 ;实行的管理是全过程的、全员的。其基本核心是强调提高人的工作质量 , 保证和提高监测质量 , 达到全面提高监测站和社会经济效益的目的。从过去的事后检查和把关为主转变为预防和改进为主 , 从管结果变为管因素 , 及时发现问题,及时纠正问题,把影响质量的诸因素查出来 , 抓住主要矛盾 , 发动全员、全科室参加 , 依靠科学管理的理论、程序和方法 , 使监测的全过程都处于受控状态。

篇10

近些年,国内众多高校根据本校学科和专业的特点,建起了各类科普场馆,该类科普场馆一方面满足学校学生实验、实践等教学的需要,另一方面也承担起了对社会科学普及等众多教育功能。纵观国内高校各类科普场馆的运行情况,多数场馆由于承担对社会的各类职能对学校自身来说属于新生事物,因此多数高校科普场馆在管理方面逐渐凸显了诸多方面的不足,急需探索出一系列规范的、切实可行的管理模式以适应国内众多高校科普场馆达到常态化的管理,以满足该类场馆多功能化的需要。

二、高校科普场馆管理模式现状

高校科普场馆的各种职能充分发挥了其正能量,既满足了高校学生学习的需要,同时利用高校优势的专业资源和设施,为社会公众提供科普知识学习和交流的平台,发挥了显著的社会职能。但是,从管理模式上来说,诸多的管理措施并不是十分完善,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不足:一是在满足学校相关专业综合实验室功能上,其实验环节多数并没有建立规范的课程体系,教师根据理论课程的需要灵活地安排现场教学的时间和学时,其实验室管理人也没有完全按照正规周密的管理,造成课前临时通知准备不充分的局面,有时造成社会公众的参观与实验课程出现撞车现象;二是在针对社会公众的科普教育等相关教育职能上,其管理也不是十分规范,如参观接待制度等常规制度,高校科普场馆多数不能满足年内全天对外开放,使得对外教育职能受到限制;三是针对高校科普场馆对外教育的职能,目前多数高校科普场馆没有专门的部门负责教育活动的组织策划等工作,造成科普教育活动随机性较大。另外,在众多职能当中,科普教育的形式、内容和安全保障等众多措施还不是十分完善,其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场馆多功能化的发展,制约了场馆众多功能的最佳发挥,因此,对场馆进行管理模式的规范化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

三、建立完善的管理模式

针对高校科普场馆目前的功能现状,建立完善的管理模式主要应包括:对内课程管理体系的建设、对内研究学习管理体系的建设、对外参观管理体系的建设、安全管理体系的建设、激励管理体系的建设。

1.对内课程管理体系的建设

校院两级教学管理部门要充分认识场馆现场教学模式的重要性,将该类现场教学纳入学校的课程体系,做到按教学计划进行现场教学,与其它理论课程和实验教学的管理模式同等对待,制定现场教学大纲,建立教学管理部门统一安排、正规管理的现场教学管理体系。

2.对内研究学习管理体系的建设

作为校内专业学生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和教师从事科研课题的现场实践场所,要建全周密的管理体系,针对从事科研活动的特殊性,要建立学校多个部门协同管理的体系,教务处、学院教学管理部门、科技处、保密部门和场馆共同审批的进馆制度,以达到毕业设计有组织计划、科研课题不问题等得到规范。

3.对外参观管理体系的建设

针对高校科普场馆对外科普基地和其它教育基地的职能,根据场馆目前的接待能力等现状,需要健全参观管理制度,针对开放日的公众参观,要做到入馆前做好严格登记,确保出问题能够联系到责任人;针对基体预约参观,需要建立完善的参观审批制度,制定参观审批表,需要参观组织单位领导审批并加盖公章,学校相关部门进行资质审批和场馆负责人进行形式审批后方可进行入馆参观。

4.安全管理体系的建设

安全问题是高校科普场馆的重中之重,要细化安全管理制度,一是展品安全问题,完善人防、物防、技防三位一体的展品安全保障体系,人防要做安全保卫专人24小时巡视看护,保卫人员要进行严格的政审并制定切实可行的岗位职责,确保人防万无一失;物防要利用防护手段使馆内与外界隔离,保证人员无法通过隔离墙等防护漏洞处跃入馆内;技防要做到馆内高清监控无死角,并且监控与保卫部门视频监控室联网,监控范围内有紧急情况自动报警等。二是人员安全问题,要建设完善的入馆参观管理制度、消防安全管理制度、安全应急处方案等系统的安全管理制度,同时在安全隐患处设立提醒标志,确保工作人员和观众的人身安全。

5.激励管理体系的建设场馆能否良性可持续发展,激励机制的建立是比不可少的。

第一,要建立合理的工作人员和科普志愿者激励制度,鼓励教师和科研工作者兼职从事科普教育工作的体制,支持和鼓励有丰富经验的离退休干部、教师和专家参与到科普工作中从事科普产品的创作和科普工作的研究,以壮大科普工作队伍,同时充分发挥社会上兵工领域的相关人才关注场馆的建设,可以设立科普作品创作奖、科普工作建议奖、科普展品征集奖等奖励制度,同时,学校要将科普工作纳入到教职工考核体系中,作为职称评审、岗位聘任、年终工作考核等重要指标,另外还要酌情考虑从事科普工作的教师的工作条件和相关待遇,以稳定科普工作队伍,吸引更多有经验有能力的教师从事科普事业。第二,要健全对外合作激励机制,营造高校与其它高校、中小学校、企事业单位联合从事科普工作的氛围,高校场馆可为合作单位提供实践活动的场所,同时可为合作单位提供宣传服务,合作单位可为学校提供资金和相关技术等方面的支持,从而达到双赢的局面。

四、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