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性学习的学习反思范文

时间:2023-11-22 18:02:3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研究性学习的学习反思,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研究性学习的学习反思

篇1

    “名正”才能“言顺”:研究性学习的重心在“学习

    我国“研究性学习”概念,“是指在教师指导下,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去获取知识和应用知识的学习方式”[1]。这里有三个基本内涵:一是以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获取和应用知识)为主要手段;二是以实现课程目标(加强科学研究方法教育和提高实践能力)为主要价值取向;三是定位于认知领域,属于一种学习方式,重心在“学习”。我们发现,由于对基本内涵的理解不同,研究性学习在当前的实践中出现了一些比较矛盾的做法。

    1.过于强调“研究性”导致学习程序、培养目标等脱离中学生实际。如很多研究性学习案例与《历史教学问题》杂志上的“研究生课程讲坛”,从研究对象到研究程序都很相似[2]。这反映了我们的一些研究性学习,过于强调“研究性”,基本照搬历史专业研究生的学习程序,把中学生当成历史专业的研究生来培养。我认为,作为一种学习方式,研究性学习也有层次性,中学生使用的研究性学习,首先,研究的任务要简单并与教材联系密切;其次,研究的对象要多样而浅易,有文字、图片资料,也应有学习过程、历史场景等;最后研究的程序应简约,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周期较短等。

    2.把成果展示和交流过程等同于研究过程。一般而言,研究过程应包括提出和分析问题,收集和使用材料解决问题,展示和交流研究成果,反思研究过程等环节。如“掸去‘土布’上的尘埃”[3]的案例基本包含了研究性学习的上述环节。但有的案例就把研究成果展示与交流等同于研究过程,如把双方辩论过程作为研究过程等。我们认为,辩论属于交流学习成果范畴,辩论过程虽然能获取和应用知识,但是否“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值得推敲,同时,对实现学习目标尤其是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维度的目标,效果不很明显,这也就没有充分发挥研究性学习的价值功能。

    3.把明显带有体验式学习特征的学习活动归纳到研究性学习范畴。一般认为,体验式学习是学生用自己的认知、情感、态度等感受、理解、感悟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等学习对象的过程和方式。它与研究性学习都是实现课程目标的过程与方式,都强调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与合作性。但两者的最大区别是,研究性学习突出“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获取和应用知识”。而体验式学习不能归属于研究性学习范畴,它与探究式学习[4]、有意义接受式学习一起构成当前中学历史学习的三大主要学习方式。

    4.忽视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达成。笔者认为,有利于达成历史课程目标,是任何一种学习过程和学习方式存在的前提条件;强调任何一种特性,都不能以牺牲全面达成课程目标为代价。当前很多研究性学习,缺乏达成情感态度价值观维度目标的过程,没有学习过程的反思,与主要历史基础知识间的联系不密切等,这些做法都是不可取的。

    “根深”才会“叶茂”:研究性学习的主阵地在“课堂”

    由于研究性学习是新课程倡导的主要学习方式之一,研究性学习能够促进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有利于提高历史课程目标的达成率。所以,充分发挥研究性学习价值功能的前提,是以历史课堂为主阵地。主要理由如下。

    1.以课堂为主阵地实施研究性学习能够充分体现历史学习的基本特征。学生的历史学习具有以历史课程标准为基本目标、以教材为主要学习对象、以课堂为主要学习场所等基本特征。作为主要学习方式的研究性学习,“不可能事事从直接经验开始”,“间接经验的学习形式是主要的” [5]。

    2.以课堂为主阵地实施研究性学习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学生在校时间长,学习任务重,中学历史课程又不是核心课程。在此背景下,要求学生利用大量的课外时间收集和使用历史材料,解决历史问题是不现实的。

    3.以课堂为主阵地实施研究性学习有利于更好地完成教育目标。课堂使学生处于一个有利的学习环境中,能够充分发挥教师对学生学习的促进作用,为学生学习提供了时间保证。学生在课堂中通过自主与合作,收集和使用历史材料分析和解决问题,更能提高课程目标的达成率。

    4.以课堂为主阵地实施研究性学习有利于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长时间多渠道地收集历史材料,解决一个或两个历史问题,对处于基础教育阶段的中学生而言,是不现实的。在课堂上,以学生应该掌握的历史知识为载体,运用收集和使用材料解决问题的方法,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能够一举两得,事半功倍。脱离教材而让学生课外收集历史材料,既没有方法保证,也缺乏过程监控。

    研究性学习强调以课堂为主要阵地,并不否定适当开展历史实践研究活动。但课外的研究活动只能是课堂学习的补充和拓展。

    “张弛”也要“有度”:研究性学习倡导“标准”下的“多元”

    基于新课程理念的多元化,研究性学习也强调多元,而研究性学习又属于国家基础教育课程,必须完成课程目标。因此,中学历史研究性学习倡导的“多元”是有“标准”的多元。而目前研究性学习的实践,则存在着一些多元与标准的“过”与“不及”。

    1.在评价历史事物的研究过程中强调评价方法而忽视评价标准。学法在学习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所以,课程标准专门有“过程与方法”维度的学习目标。但对于评价历史事物来说,没有评价标准的评价方法,是无用的方法。如果我们只引导学生掌握“要拿证据说话”和“把历史人物放在当地、当时的特定环境中去考察,进行‘换位思考’”[6]等评价方法,而不涉及依据什么标准来评价历史人物,可能得出事与愿违的结论。是否能够顺应社会发展趋势,是否有利于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是否维护和扩大民族利益等应是评价任何事物的标准,没有这把“标尺”,就没有客观、公正的评价。

    2.有的研究性学习只强调学习过程而忽视学习结果。如用课堂辩论的方式实施的研究性学习,如果教师不及时而有力地进行引导,就有可能出现辩论过程轰轰烈烈,辩论结果与课程目标相差很远的现象。比如在“强调‘不可能使中国富强起来’恰当吗”[7]的案例中,首先正、反方辩论的观点与辩题不符,因为辩论的内容是是否失败,而辩题是“强调不可能使中国富强起来”,强调“不可能使中国富强”并不说明没有对中国发展有贡献;其次,辩论的结果不是“真理越辩越明”,而是越辩越糊涂,因为辩论双方站的角度不同,评价标准不同,也就不可能出现谁说服谁的结果。辩论不是目的,也不是课堂的全部,正如专家点评的那样,教师应该在评价标准、评价角度、评价过程等方面及时引导学生反思学习过程,这样更有利于全面达成历史学习的三维目标。

    3.任由学生的理解误区的发展。由于学生掌握历史事实的广度和深度有限,学生在提出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可能会暴露出许多理解的误区。学生暴露误区是好事,但如果教师不及时纠正将遗患无穷。如当学生提出“没有封建残余的明治维新能成功吗”这一问题时,就暴露出他们对日本明治维新是否成功存在着理解误区;当学生在解决问题时,用到“明治维新前日本资本主义发展程度”、“倒幕运动掌权者是否是工商业资产阶级”、“纯粹的资产阶级政府”、“中下级武士的主力军作用”[8]等知识时,就暴露出学生在理解上的误区。可惜的是案例中的教师并没有对此加以澄清,这不但影响了学生解决“明治维新带有封建残余具有必然性”问题,而且必将影响以后学生对其他相关历史事物的理解。

    4.学习过程的一般规律有余而多元不足。如很多案例基本采用课外收集有关材料,课堂展示学习结果的程序开展研究性学习;而研究结果的展示基本套用历史专业研究生的讨论方法等。我们认为,掌握学习过程的一般规律,是所有学生的共同学习目标之一。但给予每个学生自主选择学习程序和展示学习成果方式的权利同样重要。因为学生选择与自己特长相匹配的学习程序和方法更能提高学习目标的达成率。可见,研究过程具有多元化特性,如研究过程可以穿插体验式学习或有意义接受式学习等学习环节;又如展示与交流学习成果的方式,除在一问一答中解决问题、双方辩论等方式外,还应包括撰写与交流论文、编制板报、编演课本剧、再现历史场景、模拟新闻会等方式。

    “画龙”必须“点睛”:研究性学习的灵魂是“问题”

    研究性学习开始于问题的形成,结束于问题的解决和解决过程的反思。问题是引导研究性学习展开和步步深入的航标,问题的解决和反思又是研究性学习的主要结果之一。就目前的实践来看,研究性学习在问题的形成、问题的引导、问题的解决等方面存在一些误区。

篇2

我们不想为此项活动专门设置一个被测物体,因此我们打算在校园内选择一个位置合适、高度固定的物体来作为研究对象。我们先选中的是学校的旗杆,这几乎没有人持异议。站在旗杆下面,第一个问题出现了:旗杆是十多米高的不锈钢柱,人是爬不上去的,其准确的高度如何测量?有同学提议可用几何相似形的知识来间接测量。提议很好,但实际操作起来很不容易,误差大。有同学说可以把旗杆上升降旗的两股绳子垂至地面,在绳子的最下方做好标记。拉动一股绳子,测量到标记升至最高点时,绳子的长度就是旗杆的高度。大家认为此法可行。第二个问题又来了:有同学发现绳子的最高点距旗杆的最高处还有一小段距离。两种测高度的方法都有不足。大家认为测绳子的方法更易操作,绳子最高点距旗杆最高处的长度可以估算。估算也是一种基本技能,出现误差也属正常。不过,大家已初步体验了课堂和现实中的两个高度好像并不一样“高”!

虽有明显误差,也只能测量绳子的长度来计算旗杆高度了。第三个问题又冒出来了:旗杆下部落在地面上的影子很清晰,而最高点落在地面上的影子就模糊不清了,这必将影响到测量精度。这一情况不会出现在课堂上,也出乎我们的意料。我们认为这是光在空气中传播时的散射或衍射现象所致,距离短时不易察觉,距离长时就明显了。看来,课堂和现实中的两个影长也不一样“长”!

由于在测量旗杆的高度和影长上都产生很大误差,我们决定重新选择被测量的物体。旗杆旁有几棵小树,可作被测量的对象。但第四个问题随之而来:小树树梢的影子也不太清晰,又随风摇晃,同样影响精度。旗杆周围有几根做装饰的不锈钢柱,一米左右的高度,好测量,影子也无明显散射现象,正是理想的研究对象。这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大家正摩拳擦掌准备动手时,第五个问题又找上门来了:不锈钢柱的顶部是直径稍大的不规则半球体,半球体最高点距地面的高度不易精确测量,地面影长也不是半球体最高点的影长(见图),误差也很大……也考虑过其他物体,都有这样或那样的不足。经过反复的筛选和比较,我们最终确定了青春广场的标牌作为测量的对象,但后来证明也有问题!

历经反复挫折,我们总结出适宜测影长的物体应具备以下条件:较细的柱子,一人高左右,上下均匀,固定,不妨碍通行。这,可不是课堂教学目标!

测一个高度,就颇费周折,“事故”频发;量一个影长,又一波三折,“意外”不断。要得到这些东西,在课堂上信手拈来,在现实中却困难重重!传统课堂怎能享受到这样超豪华“待遇”?

课堂中很多信息都是在许多假设条件下虚拟呈现的,学生无需考虑现实情况。实际上,仅测量高度和影长,就“无意中”不得不和其他学科打交道,逼着你去解决很多看似与地理“无关”的问题。大家集思广益,群策群力,也不一定能轻松解决课堂上微不足道的问题。我们被反复“折腾”,哪里还有当初设想的“轻松”?我们深刻感悟到了课堂知识和实际应用之间的巨大差异。我们时常问自己:我们的活动失败了吗?——没有,绝对没有!我们欠经验,不欠热情;欠过程,不欠想法;欠实践,不欠收获;欠挫折,不欠精神!同学们在活动中有失望、有困惑、有无奈、有挫折,但同学们获得的更宝贵的是过程的体验,是严谨的态度,是科学的方法,是执著的精神。只要我们积极参与、认真思考、团结协作、用心感悟,研究性学习就没有失败,只有成功!

有人认为,学生把课本上的知识学好就不错了,何必还要搞“肤浅”的研究,重复前人走过的“弯路”呢?传统教学的缺点之一是直接把知识的结论传授给学生,而忽略知识形成的过程,更体现不了先辈们求知过程中的艰辛历程。研究性学习不是要完全摒弃传统课堂,而是弥补传统教学的某些不足。研究性学习不是要学生研究出惊天动地的科学创举,而是要在过程中培养严谨的态度、科学的方法和坚持不懈的精神。研究性学习不像传统教学那样轻过程重结果,而是重过程轻结果。知识是学不完的,但追求知识的方法、态度和科学精神才是学生最宝贵的财富。这是学生终生受益的财富,这是研究性学习终极目标所在。

篇3

关键词:英语研究性学习 小组合作 探索和反思

英语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英语教师或相关学科教师的指导下,用研究的方法(或探究的方式)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和解决问题的一种小组学习活动。如通过专题讨论、课题研究、方案设计、实验操作、社会调查等各种小组活动形式,探究与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现象和问题。

一、我校英语研究性学习类型:

1、知识探究型

学生学习某一方面的知识时,在教师的指导下拓宽学习范围,获得学习经验,甚至形成学习报告。这种探究式的学习研究,能有效地独立解决“是什么”的知识探究型问题,是发展基础性学习非常重要的一种手段。如:组织学生探究西方文化,写成小论文《从英美电影看英美文化》(指导教师:程敏)以及《Snack中西快餐的兴起、发展与前景》(指导教师:张雁芳)

2、热点讨论型

热点讨论是学生根据社会热点问题或学校中学生的敏感话题进行专题讨论,从而使某一问题的看法更加深入和成熟。例如:在讲授Computer一节时,针对学生上网聊天玩游戏,影响学习这一现象,让学生设计民意调查表,分类别调查几组数据,根据数据整理出目前的真实现状,并根据自己的观察、理解说明发生的原因,提出尝试解决问题的方法。(指导教师:李强)

3、主题研究型

主题研究型是指让学生通过对带有研究性主题活动的课题实践,提出问题、收集材料、资料查阅,对主题进行探索、分析、研究、解决问题。

如在上《Finding a job》这一单元时,要求学生以“找工作”为主题,现场模拟找工作面试的情景,用英语填写工作申请表,并且动手制作了内容颇为详尽的职业调查表格,包括性别、20种职业、社会需求等项目。(指导教师:蔡建芳)

4、综合活动型

1)在英语兴趣小组中实施研究性课程,为学生探索、研究、运用所学英语,提供了重要的活动时间和空间。

2)编辑英语主题墙报、举办英语园地、English Corner、英语party、主题演讲等。镇海中学每年都举办一次校园文化艺术节,自2000年以来,镇海中学英语组每年都在校文化艺术节或教学期间准备一些英语专场演出。(指导教师:舒建东)

3)了解西方文化习俗,学习英语背景知识。

为了加深对英语教材的了解,在教学英语节日时,我们让学生上网查询有关的资料,做一些细致的文化背景资料积累与研究。如《圣诞节在中国》的学习者是初次涉足研究领域的高一学生,我们给出了“圣诞节文化”、“中国式的'圣诞节'”两个方面的子课题,并附上了活动建议和提示。(指导教师:陈亚玲)

(4)网上探究式学习

镇海中学在校园网BBS上开辟由教师任版主的“研究性学习”专栏和“文科教学”栏目,教师预先把课堂要讲的容发到BBS上,欢迎学生上网跟帖,提出修改意见,实现师生“网上互动”。

以SEFC第二册第21单元Music一课为例,文章容是介绍音乐知识。在讨论之初先提出明确的任务: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以音乐为题确定各自的话题,精心准备有关内容。在讨论区,学生不但可以介绍课文中的有关内容及有关Music的各种知识,而且还可以上传英语名曲、校园歌曲、展示美丽的画面。这一切增强学生对音乐的理解和热爱,提高了他们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从而达到寓知识传授于娱乐活动之中的目的。(指导教师:巨岭)

综上所述,我们实施英语研究性学习主要有三种形式:一是作为学生综合社会实践活动课程的课题研究,它是学生社会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二是根据教材中的编写原则,即对比原则、实用原则、兴趣原则和跨文化交际原则进行研究性学习;三是课堂教学过程中的研究性学习。

二、研究性学习的组织及操作模式:

我们在具体的操作中,以小组合作为主,自主探究为辅的教学形式,采用交互式教学方法。

1.交互式教学方法的概念:

交互式教学法(Reciprocal Teaching)是20世纪70年代出现的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它以语言功能为纲,着重培养交际能力。它强调语言必须以学生为中心,教师提供真实有意义的语言材料,创设真实自然的语言环境,使学生进行有意义的学习。教学过程围绕语言功能的特定任务而展开。这些观念符合语言学习规律,适合学生分组进行合作学习,也符合研究性学习的特点。

2.交互式教学方法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的优点:

1)注重学生的参与

在以讨论为主的交互式教学中,教师或学生提出问题后,留有充足的思考及讨论时间,鼓励学生敢想、善想,养成想的习惯。学生思考形成观点后,自由讨论,自由提问。这种主动学习的精神是学生发展的标志,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体现。

2)具有合作性

交互式教学确定了一种新型师生关系:即师与师、师与生、生与生之间是一种合作关系。研究性学习任务需要合作来完成。教师是教学管理者、咨询者、顾问者、引导者和参与者。。

3)产生群体思维效应

在交互式教学当中,通过形式多样的讨论,不仅彼此交流信息和见解,而且许多精心设计的活动,需要参与者相互理解和帮助。当问题提出后,学生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向,不同的层面去思考问题、讨论问题。同学们不但不同程度地发现了自己思维存在的弱点,还从他人的发言中了解到别人的长处。在讨论中,群体的智慧,群体的思维,互相作用,相互启悟,使每位同学都得到了不同层次的提高,产生了群体思维效应,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3.小组合作学习模式

如图1所示,我校英语研究型学习模式可分为确定问题(课题)、组织分工、收集信息、整理/分析信息、构建答案/解答、评价与展示等几个环节。这种教学模式可以充分利用各类教学资源(特别是Internet上的资源),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具体实施时可以有所变通。

下面以案例形式着重介绍课题研究的小组合作操作模式。

其分组形式为:学生根据兴趣爱好选择研究课题,由课题指导组进行分组,以6-8名学生为一组,此时课题组的学生和教师已打破了原来教学班的界限。

选题:从英美电影看英美文化(指导老师:程敏)

小组活动步骤如下:

一、研究目的

学习英语要了解英美国家的文化和历史背景,分析英国文化与美国文化的相似点,掌握一些基本的电影知识和英语知识,探讨英美文化的相似性在英美电影人物性格塑造上的体现。同时学习和体验开展英语研究的一些基本手段和方法。

(第一步:开题阶段。师生讨论活动计划,确定各组组长,向小组分配具体研究任务。课题组在指导教师的协助下写出开题报告,课题指导组进行开题评审工作。)

二、研究方法

以观看影片、收集、查阅研读第一手资料为主,以借鉴、综合前人的研究成果为辅,组织研究小组观看各类英美影片,查阅英文资料。

(第二步:资料收集阶段。组长向小组成员分配任务,小组成员通过各种途径,收集资料。)

三、研究过程

选定要观看的英文原声影片,了解影片拍摄时的时代背景、以及观看影片时可能用到的英语知识。

组织研究小组制定观看计划,尽可能使选定的观看时间和地点具有合理性,所选定的英国影片和美国影片有代表性和典型性。认真地反复观看并用卡片进行记录。

整理记录的资料,分析可以探讨深入的突破方向,并对前人的研究成果进行比较,遇到疑点时重新研读参考资料,逐步形成自己的观点。准备论文提纲。撰写论文。修改定稿。

四、研究结果

从英美电影看英美文化课题组的老师和同学分工和协作,查阅资料、组织观看英美电影,经过多次的讨论和论证,形成探究性阶段成果简单介绍如下:

电影作为人类文化生活的组成部分,直接反映了一个民族的文化。英美电影,就是英美文化在银幕上的表达方式。

英美文化被公认为西方文化的代表,它经常以一个名词出现。这说明英国文化与美国文化具有许多相似点。具体表现在:一、以自我为中心;二、冒险精神;三、直抒胸臆、乐观开朗;四、竞争意识;五、开拓精神;六、个人主义;七、不拘小节。因此在英美影片中,尤其是现代片,粗一看,往往无法分辨是英国影片还是美国影片。

英美文化在本质上也有很大差别,并在英美影片上有所体现。具体表现为:一、拍摄目的的差异;二,选材的差异;三、拍摄风格的差异;四、人物性格的差异。

同时,我们也看到英美文化的差异在不断减少,英美电影也越来越相似。相信会有一天,英美文化差异会完全消失。

(第三步:结题阶段。学生对收集的资料进行筛选、整理,分工合作写出结题报告初稿,交各自组员讨论,对初稿加以补充、修改、完善,最后定稿。该阶段是整个研究性学习中最为重要的阶段。每次活动之后作好记录,填写好活动安排表,学生互相交流心得体会)

(第四步:成绩评定阶段。

首先根据课题组的开题报告、活动资料(包括笔记、资料、照片、活动情况记录、阶段总结等)、小组成员在整个活动中的参与情况,评出小组成员的等级。)

(第五步:总结与展示阶段。

学生对自己在整个研究性学习过程中的活动情况进行反思、总结,互相交流学习,学校展示学生的研究成果。)

三、对学习中小组合作的反思:

小组合作形式在英语研究性学习中的优势显而易见,而交互式的教学方法使小组活动落到实处,效果明显。但教师在实施过程中仍有许多值得注意的地方:

1.加强过程调控。为了使各组的讨论既广泛又深入,并使学生在活动过程中自始至终保持着积极思维的心理状态,教师必须在讨论过程中适度调控。

(1) 规范行为。教师要认真观察和了解每个小组的讨论情况,发现个别学生不能认真参与交流,做与合作无关的事情,或个别小组交流不认真,教师都要及时地加以指导,提出明确的要求,确保讨论能够顺利开展。

(2) 排除障碍。在活动进行时,教师应该注意观察讨论动态、倾听和收集各种信息。学生在讨论中的问题得不到及时有效的引导和解决,就会表现出拘谨甚至自卑,出现消极的现象,更谈不上讨论的顺利开展,这就要求教师必须介入并为其提供有效的帮助和指导。

2.注重评价。

学生课题成果拿出后,怎样对他们进行评价是我们急需解决的问题。我们在实施研究性学习时也发现了一些弊端,比如,仅仅成立了若干研究性学习小组,进行一些社会调查、统计等研究性学习,并没有全体学生参加,或者出现“学生课题组长累死,组员无所事事”等缺乏合作与认识的做法;这些都不利于对学生进行评价。

在小组合作中,积极参与的学生如果没有得到肯定的评价,会感到难以体现自身的成功与满足,从而失去了继续探究的热情。如果在评价学生参与小组研究性学习时,将活动成绩与学期期末总评挂钩、将学生在研究性学习中的表现写入学年品德考核,情况就会大有改观。具体的措施是,将研究性学习成绩纳入期末总评,占8%,计算学期活动成绩的公式是:学期活动总分÷活动次数×8%。

计算学生成绩通过以下评价表实现。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英语新课程标准》(实验),2003;教育部

篇4

论文摘要:“反思求解期”教师的社会效能感更多是外界对自我的评价,较少关注工作本身的价值和意义,这也就使他们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念,随外界评判而改变。没有教师自觉参与的教学改革是徒劳的,没有价值认同的学校管理是虚妄的设想,没有研修提供支持的评比无法取得预期管理的成效。学校是否把校本评比作为一种资源来开发?是否在评比后对该项活动有积极的反思?这应当是校本教学评比后期反思的内容。

    一个成熟的教师大都经历过适应期、扩充期、高原期、创造期和示范期五个阶段。各阶段的专业能力和专业素养存在差别,这主要体现在专业精神、人文素养,以及教育的科学理性上。教师能否顺利从“高原期”发展到“创造期”,取决于教师能否以反思的心态审视自我,通过积极的研修,并借助于有效的专业引领和同伴互助,寻求积极发展的实践路径,为此,通过有效的校本教学技能评比,推动“反思求解期”教师发展,就成为目前学校提升学校教育文化的重要方式。

    校本教学活动评比是指学校为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基于校本开展多样的教学活动评比。像每隔一定周期举行的校级教学能手评比和科研型教师的评定等,不仅要对其常规教学执行的标准进行评定,还要通过说课比赛、多种课型下的课堂教学评价、教学设计评定、教学反思评比和教育科研成果的评审等若干个内容构成一个评价单元。校本化的教学评比不是单纯意义上的一次活动,通过评比旨在引导教师专业发展产生明确的定向,并将评比演变成校本研修的学习行为,以此提高教师对学校管理目标的认同度,降低管理的成本。

    一、“反思求解期”教师的特征

    处于“反思求解期”的教师经过两至三个教学循环的实践,加深了教学准备性知识的体验,对学科知识已经开始从教学智慧的角度进行诊释,在不同的教学环境下表现丰富的教学机智。通过专业引领和同伴的指导,对自我和同伴的课堂有了更高的认识。教学的形式、与学生沟通和交流的方式日臻成熟,初步从教材的忠实执行者成为教材整合与课程的开发者,但还无法从课程的视角对资源进行有效地整合与重组,哪些知识点该精讲,哪些知识点是承载学科方法发展的逻辑点还不明确,教学只是局限在专业知识的熟练上,还没有内化成教师专业生活的一部分。这也就注定了这部分教师的课堂生活缺少科学与人文并重的气息,无法掌控教和学的平衡,很多时候顾此失彼,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缺乏力度。教学常规的执行只是外在的一种要求,还没有熟练成教师专业行为的习惯,也谈不上教育实践的创新,此时的教师还处于学习借鉴期,是一群待塑造的未定型教师。

    “反思求解期”的教师,他们的社会效能感更多是外界对自我的评价,较少关注工作本身的价值和意义。这也就使他们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念,以及由此表现出来的工作热情和发展的兴奋点,随外界的评判而不断发生改变。基于自我岗位要求,提高教学预设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水平,提高自我认知评价和自我监控能力,掌握班级管理,人际沟通和交流的艺术,出色完成教育任务,赢得同伴、学生、家长和学校领导的信任与尊重,这是教师心理需求趋向社会化的突出特征。通过校本化的教学技能评比,创设多元化的发展平台,以评比推进培训的发展,采取多层次的表彰实施激励,对提高这一群体的职业认同将具有积极的意义。

    二、校本教学评比:搭建专业研修的平台

    以教学评比的方式推进以校为本的研修,用评价的方式推动求解行为的跟进,是目前创新学校研修管理的主要方式。各学校基础发展力不同,教学文化背景存在差异,阶段性的校本管理目标和为实现目标实践的管理策略存在着差别,这也就导致校本教学评比的方式、内容和目标存在着差异。

    在实际教学管理中,多数学校停留在“以活动促改进、以评优树先带动大多数”的管理策略,这对于推动教学改良活动的发展是有效的。但很多时候却忽略了评比的校本性、评价的目的性、评价标准的多维和评价主体的多元性。再加上学校缺乏对自我教育文化价值的追求,往往趋外界的评价和上一级教育行政部门的要求而舍弃自我的价值定位。体现在校级教学评比中,学校关注更多的是评价内容和制订的标准是否与上级主管部门的对接,忽略了学校自身的现实基础和发展的需求,即在没有弄清教学评比目的的前提下就开展了评优树先,往往有活动的形式而缺乏文化积淀的内涵,为活动而活动,往往成为这类学校真实的写照。

    【案例】某县高中在三年一次的校级教学能手的评比中,改变以往“综合素养+课堂教学评比”的单一模式,实践了“综合素养+过程评定”,即由多项教学活动评定组成过程评价来遴选校级教学能手。降低综合素养评比的分值,由原先的40%降低到10%,这有效弱化了按资排辈的习惯做法,降低了“荣誉叠加荣誉”压制青年教师发展的不良传统。同时限定已取得校级以上教学能手的教师不在参评范围,从而提高了参评教师的积极性。

    综合素养从教学绩效、教研绩效和科研绩效三个角度进行积分统计,并限定为近三年来的成就,破除参评教师一劳永逸的错误思想,保证参赛教师基本上都能站在同一个起跑线上得到评价。

    在注意事项中,对各级别的奖励和科研数量都进行了不同积分分类,保证公平与合理。过程性评价占90%,分为五项内容,其中教学设计评比占10%、说课评比20%、课堂教学评比占40%、教学反思评比占10%、教学案例研究评比占10%。

    上述案例体现出:师资队伍建设应当采取分层次推进,以评代管,淡化基础差异,强化过程性指导,把静态的遴选变成过程研修,以此实现专业提高的发展过程。学校通过评价的调控,把外控管理演变成文化的引领,引导教师专业发展的定向,无限趋近校本管理的目标。

    在课堂教学评比中,以学校的《课堂教学评价标准》为主导,也可以依据课型和教师自身的特长,实施教学模式的创新,但必须体现教学方式的多样性和学习方式的多样化。教学过程必须突出有效的合作性学习、探究性学习和基于学生爱好的研究性学习。“反思求解期”的教师还没有形成固定的教学模式,比较容易接受学校规范实施的模式要求,但如何推动这批教师的跟进行为有新的发展,该校期望在“第三届校级教学能手评选”中,遴选出一批优秀的青年教师,采取典型引路的方式,带动广大教师的发展。

    该校经过调研提出了“课前预习与课前教学诊断”环节的强化,期望通过这一环节,改变目前课堂教学低效的状态。“有设定的预习提纲,能对预习情况进行检查和教学反馈。”这是针对教学预设中是否关注该环节的设计而对教学预设进行的评价。“有效地利用预习反馈信息,调整教学前预设,落实以学定教。”这是判断教师是否依据课前预习的诊断调整课堂教学的内容,引导教学关注生成,通过教学诊断在课堂上再进行二次备课,根据学情来确定施教的内容,真正实践“以学定教”的生本理念。引导教师从重视教开始关注学,努力改观目前单一的教学方式,提高课堂教学驾驭能力,增强教学实践智慧的积累。

    在教学案的编写中重点突出“预习提纲”的设计,突出教学案一侧旁注的二次备课检查,将课堂教学引导到学习环节的指导上来。在互评课的内容上,突出对“预习提纲”的检查和教学诊断环节的评价,看教师是否进行二次备课,实施以学定教。

    通过教学设计、说课和课堂教学评比,强化了参赛教师对教学常规的研修,通过评比提高了对学校规范的执行力。为提高“反思求解期”教师的校本研究能力,学校将“教学反思评比”规定在课堂教学评比后,参赛教师组织听课人员评议,并听取部分学生的意见,结合自我的预设和课堂实际取得的效果撰写反思研究报告。提高了教师对同伴互助的理解,感受到同伴互助和教学相长带来的力量。

    选派资深型教师、教学骨干、教学管理人员、青年教师代表和未能人选却处于“反思求解期”的教师为评委,不仅体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同时实现了大面积研修的目的,把教学评比变成了对教学管理者和广大教师的培训过程。这种方式有利于教学管理与教学实践之间的对话,有利于不同层次教师之间的交流,有利于把评价过程变成互动研修的发展过程,使优秀的实践案例成为引导教师专业成长的源泉。

    三、对校本教学评比的几点思考

    基于校本的教学评比,弱化或舍弃已取得成绩的比较、,强调对设定的诸教学环节的评定,是一种典型的以评促训,以评促研,将“相马”变成了“赛马”的管理行为。在“赛”的过程中发现人才,这对于当前的静态式评价无疑是一种创新,它对于推动“反思求解期”这一没有资历教师的发展,提供了相对公平的机会,是一种激励性的评价。但通过对该项活动的调研,以及对评比工作后的反思性总结,笔者对几个问题产生思考:

    1.评比的目的有待于理清

    校本教学评比为谁服务?为教师,还是为学校的管理目标?评价内容由什么来确定?制订的校本评价标准是否科学?这是校本教学评比价值定位的问题。

    依据学校阶段性的发展目标选择评比的内容,依据学校不同的发展层次制订合适的评价标准,这是校本管理的原则。如果一味突出校本特征,是否会偏离教师专业自主发展的意愿?是否所有的学校都能从师本的角度审视校本管理的行为?我们是否以校本的名义陷人主观主义而偏离了科学的命题,我们是否将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平台演变成约束专业个性的手段?

    对评比的过程,我们要审视:是否所有的参评对象都对该项活动投入真实的心力?评价过程是否唤醒教师内心的沉睡意识?学校的期待是否成为教师参评的原动力?评选过后教师能否继续以这种发展的心态对待将来的工作?评比对于教师的教学习惯能有多大的改良?同样,校本评比对于学校管理者,我们是否对每一次的校本评价的目的、过程和结果有过真正的思考?

    2.奖励的方式有待于发展

    既然校本教学评比的价值是发展人与成就人,具体到评价结果的管理上,就应当尊重教师专业基础发展力的差异,实施差异性评价。既然每一位教师都不遗余力地参加评比,既然参赛的过程实现了对学校管理目标的无线趋近,我们就应当本着“人人受奖,差异性奖励”的方式对待参评的教师。像基于学科教研组人数的不同发放不等数额的初选指标。诸如确定校级教学能手占初选指标的30%;二等奖占35%,可赋予他们校级优质课一等奖;剩余的35%可设定为教学单项奖。这种方式有效保证了评比的积极性,提高了主动研修的质量。

    3.评比的过程期待人文

    既然把评比变成引导教师专业研修的过程,就必须依据教师专业发展的心理,增强过程指导的人文性,使参赛教师始终处于兴奋和对学校管理认可的状态。在实践这一设想时,强化评价目标的导引就是一种典型的做法。学校研制评比规范,将教学评比诸环节的评价指标印发给参赛教师,学校在进入该项评比之前,组织参赛教师和评委学习,提高教师的认知水准。要强调评价标准对教师专业发展的指导,要突出研修过程重于评比过程的认识,这是举办校本教学评比的重要落脚点。

    参赛过程中要及时公示各项成绩,在提前告知教师序号的同时,要隐去教师的姓名。及时公示的目的不仅体现评比的公正与透明,而是要告诉教师你哪一项存在劣势,与学校的管理目标有一定的差异,你应当在今后环节的评比中提高对该项工作的认识,这也是缓解教师精神压力的重要方式,不失为科学与人文的并重。

    4.评比后反思的行为要跟进

    我们提倡教师进行课后反思,管理者是否在校本评比后对评比方式和内容进行过反思?校本评比的目的是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但在教师专业发展的众多维度中,优先发展什么?重点突出什么?通过什么方式来引领?这些都是评比工作后需要思考的问题。校本管理只有从每一次评比活动中发现问题,才能为日后的管理和决策提供智力的支持。同时,今后举行的教学评比,方式是否需要无限制地创新?校本教学评比的价值引领应定位在什么上?如果为活动而评价,学校将迷失自我,也就无所谓“校本管理课题化”。

篇5

【摘要】错题本是学习中的反思工具。在高中数学反思性教学中,正确运用错题本可以有效避免学生在同一个问题上出现多次错误。文章在对错题本的相关研究进行梳理的基础上,就错题本的正确使用展开了详细阐述。

关键词 错题本;高中数学;解题;反思性学习

中图分类号:G633.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0568(2015)21-0025-03

数学的反思性学习是数学学习活动中的重要环节,也是当前数学教学中最薄弱的环节。平时教学中经常会遇到这种现象,一些学生总会在某些地方一错再错,学生对自己的错题不会管理,缺乏意识与方法,对反思缺少兴趣,也不知道如何反思。学生很多知识结构是零散的,对问题的认知也只是流于表面。基于这一现状,急需寻求一种切实可行且有效的方法,增强学生学习能力。

本研究主要从新课程改革的背景入手,提出了进行数学解题反思的有关学习策略——错题本活动。以我校(此处指湖北省武汉市第二十中,下文同)高(2)(3)两班学生为研究对象,通过对错题本案例分析法论述了数学解题反思的内容,阐明反思的重要性及作用,并探讨错题本在数学解题反思中的作用。通过教师的引导,促进学生在错题积累中不断反思,在不断的反思中积累经验,逐步形成反思的意识和习惯,找出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提升解题能力,最终达到学会学习的目的。

一、建立错题本应遵循的原则

数学学科有许多公式、规律,也有不少的特例。而这些特例往往是考试时命题者设置的“陷阱”,一不小心就会失误。因此,建立一本错题本对特殊的知识点加以防范,是免入“陷阱”的好方法。建立错题本,必须遵循以下原则:

1.及时性原则。错题一旦出现就应趁热打铁,及时把它写在错题本上,并对其进行归类、整理、分析,找出正确的解题思路,错误的原因、另解等,这样比较符合学生学习认知规律。

2.典型性原则。记入错题本的题目应是易错题,或者错得很典型的这类题。最好是本章知识的重难点。整理错题也因学习的内容,错题的情况分阶段进行,通过整理题目的过程也可以让学生对所学知识网络进行重新回顾和建构。

3.持久性原则。错题整理需要长时间坚持才会收效。中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特点决定了他们的行为容易反复,容易三分钟热情。因此,错题本的建立和管理需要教师和学生共同努力、不断积累。

4.实用性原则。建错题本的目的是为了整理错题,梳理自己曾经出现过的错误思路,归纳正确分析问题的方法和思路,留给自己定期回顾以防下次出现类似错误。所以,错题本应该依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习惯去整理,并极大限度地为自己所用。

二、错题本活动的具体步骤

为了促进学生的反思能力,笔者设计开展了错题本活动,以此激发学生反思数学的兴趣和能力。让学生不断进行错题反思,在不断的反思中积累形成自身的学习经验,最终达到学习的目的。

错题本反思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尝试把自己有典型错误的题目按不同的类别记在错题本上,并书写错解和正确解。第二阶段:尝试写出错误的原因,并说明题目的类别、所用的知识点、多解、变式等。第三阶段:通过分组交流错题反思和评比精选错题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每位同学展示错题反思一份,并评选出“反思之星”。

第一阶段:反思典型错误的题目。刚开始接触错解本,学生普遍感觉很新鲜。但具体如何写、写些什么,学生都没有概念,只是抄一些错解和正解。因此,笔者先向学生介绍错题本其它在实践中对数学学习的帮助和一些优秀错题本的案例。同时,为了使学生所学的能促进反思能力,笔者借助一些培养学生反思能力的文献研究,提供给学生一些侧重反思的素材和反思策略解题及反思策略指导。

第二阶段:尝试写出错误的性质、原因。经过第一阶段式的数学错题反思。学生的反思内容从最初简单的错题订正、错因分析,开始变得有话要说。张欣怡同学在一次错题反思交流中谈到:“我慢慢开始喜欢写错题反思了,感觉通过对函数概念的分析,让概念清晰了许多,感觉许多有关函数的题目都与概念有密切关系,能解出原本不会的难题,觉得函数也不是那么困难了。”但也有不少学生反映:写数学错题反思太麻烦了,感觉没什么效果,还不如多解几道题更高效。鉴于学生对解题的兴趣,与不知该写什么的困惑,笔者在第二阶段提供学生反思他们对问题的理解的机会。让学生选择一些有探索价值的问题进行变换条件、条件弱化、条件一般化、条件开放化、条件类比等多角度、深层次的连环变式,让学生进行一题多解、一题多用,激起学生思维的火花和强烈的求知欲望,学生在经历一系列的思维碰撞后对问题本身就会有深刻的认识,就会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学生反思的内容也开始逐渐丰富、充实起来。

第三阶段:设立示范评比与考评奖励的机制。

1.每班每月开展阶段交流展示会,由每个研究小组选出一名代表交流一个月错题反思心得和有研究价值的错题。由全班进行投票表决选一名优秀同学并给予奖励。在总结阶段由每次获得优秀的同学进行再次评比,选出“反思之星”。

2.每人精选错题一份进行展示:评出一等奖1名,二等奖2名,三等奖3名。

三、学生错题本案例分析

1.反思学习过程,加快了学生由“要我学”变成了“我要学”的进程。

案例1:朱学翀同学遇到的问题:他说一道题,所给的条件,问的问题看似相同的意思,如果没有认真审题,理解题意的话,再有思维、逻辑也是空谈:

例1:在等腰RtABC中,∠C=90°。

(1)在线段BC上任取一点M,求使∠CAM<30°的概率。

(2)在∠CAB内作射线AM,求使∠CAM<30°的概率。

这两问是十分简单的题,但当他们分开考查时却难倒了很多人。因为他们不知道求的到底是什么,也就是概率的基本事件空间“1”是什么。第一问是在线段上取点。所以概率应该是线段长2度比。而第二问是在∠CAB内找射线,概率应该是角度比,一定要仔细审题和耐心思考题目中的隐藏条件。同样的问题张雯莎同学也深有体会,她说:“同一类型的题目,出发角度不一样,基本事件不一样,结果完全不同,所以我们要看清问题的本质。”通过这道题她找出了同类型的题:

变式1:在等腰RtABC中,在斜边上任取一点M,求AM>AC的概率。

变式2:在等腰RtABC中,在∠ABC内部作一条射线CM与AB交于M,求AM>AC的概率

例2:过原点的直线与圆x2+y2-6x+5=0相交于A,B两点,求弦AB的中点M的轨迹方程。

错解:已知圆C:(x-3)2+y2=4,设M(x,y),CMAB,x·(x-3)+y·y=0x2+y2-3x=0

胡茵同学指出她这个题出错的原因是没有通过图形考虑到题目的限制条件,中点的轨迹应该是圆内的部分,没有进行检验舍去多余的解,这也是求轨迹方程中容易出错的地方。她又搜集了同类题,如过A(a,0),作圆O:x2+y2=R2(a>R>0)的割线,求割线被圆O截得弦中点的轨迹。

她谈到:“通过以上两例,发现我所掌握的知识有很多不足。原来老师教的知识我没有好好地学,现在要再翻翻书,补补二次函数的图象和数列的概念。为了完成错题本,我必须回顾这段时间学了什么,做了什么,这为养成思考的好习惯打下了扎实的实践基础。通过错题反思让我清楚了自己的不足和需要,我会针对这些情况自己去找材料或题目进行修补,原来由老师要我学变成了现在我自己想学的情况,我感到很高兴,我要真正主动学习了。”

2.反思学习内容,加强了学生对知识结构的梳理,深化了对知识内容的理解,内化了概念的本质属性。一个数学问题从多个角度加以思考,这是思维的发散性;同样,多个数学问题从同一个角度加以思考,这就是思维的收敛性。能及时对多题一解进行反思,从中感悟出数学模型,将有利于思维的培养。当一种思考方法在不同情境下多次奏效,就会起到积极的强化作用。徐俊杰同学错题本中例题:

例3:已知两圆C1:(x+4)2+y2=2,C2:(x-4)2+y2=2,动圆M与圆C1,C2相切,求动圆圆心的轨迹。

易错点:该题需考虑四种情况:①都外切;②都内切;③与C1外切C2内切;④与C1内切C2外切而且后两种情况还需要考虑x的范围。

反思变式:已知圆M1:(x+4)2+y2=25,圆M2:x2+(y-3)2=1,动圆P与这两个圆都相切,试求动圆圆心P的轨迹。他说到:“通过前面所学几个易错题,我们了解了圆圆相切需要分类讨论的几种类型,了解了通过定义去处理问题,了解了求完轨迹后需结合图形和题意进行检验,本题中所求出动圆圆心的轨迹与两圆有公共部分,即有两圆内部的部分要去掉。所以轨迹是双曲线一支且在两圆外部的曲线。”通过错题反思让我对这一类型问题有了更清晰的认识,考虑问题也更细致了。高中生在解数学题时,如果思维不严密,则容易出现审题不仔细,理解欠准确,讨论欠全面,分类欠严密,考虑欠周到,以偏概全,忽视题中的隐含条件,忽视对字母的讨论,忽视定义域和值域的变化,忽视特例的补证等,导致遗憾之错。

3.反思解题过程。既优化了学生解题的方法,还丰富了学生的见解和策略。

例4:有一个四棱锥S-ABCD,每一个顶点染色,同一棱两端异色,如果有5种颜色可供选择,问有多少种方法?有5种颜色可选择,可先定SAB共5×4×3种方法,然后分AC同与AC不同共1×3+2×2种方法。所以共5×4×3×(1×3+2×2)=420种方法。

变式1:有4种颜色可供选择:4×3×2×3=72。

变式2:用4种颜色涂色:4×3×2×2=48。

变式3:从5种颜色中选4种颜色涂色:5×4×3×(1×2+2×1)=240。

反思:没有要求5种颜色都用到,则在讨论CD时,情况会多一些,变式3可以开始从5种中选4种,再化归为变式2解决,或者开始仍先定SAB共5×4×3种,在讨论若CA同色,D只有两种选择(因为只有四种色),两种方法切入点不同,但结果相同,第一种方法相对简单。

例5:已知P存在实数x使4x+2x·m+1=0成立。若P是假命题,求实数m的取值范围。

错解:P是假命题,P为真命题,即4x+2x·m+1=0有解,=m2-4≥0?圯m≥2或m≤-2。

错因:只考虑了根的存在,没有考虑2x>0,方程应该有正根的条件:

案例3从上面学生的错题反思中可以看出,他们反思的过程一般是这样的:我是用哪种方法探索的?选择的是哪一条途径?后来发生了什么问题?要作出调整吗?解题的关键在哪里?自己的思路有哪些不足?需要怎么改进?别人的方法可行吗?好在哪里?有什么需要借鉴的?等等。坚持这样的反思就可以总结出带有规律性的经验,可以是解题思想方法方面的,也可以是解题策略方面的。通过这样的反思还有利于学生思维监控能力的提高,培养了学生学习的能力。

篇6

一、制约因素

1.内在因素。一是缺乏研究性学习习惯。研究性学习有赖于学习者的求知欲、好奇心、兴趣和问题意识等,只有当学习者喜欢质疑、乐于探索时,他们才有可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产生解决问题的内心冲动。然而,长期以来由于我国各层次英语教学研究性学习的缺失,到了研究生阶段,学生仍缺乏研究性学习的习惯。二是缺乏研究性学习知识。一定的英语知识是进行英语研究性学习的基础,目前,随着研究生规模的快速扩张,研究生英语的整体水平不断下降,且生源水平多元化,英语知识的积累缺乏导致英语研究性学习的难以进行。三是缺乏研究性学习技能。这包括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和实用性智能等的缺失。

2.外在因素。一是学习内容研究性缺失。目前研究生公共英语教学中学生的学习内容很少构成问题,能够让学生产生疑问,引发学生思考,学习内容不具有研究的必要性,也不具备研究的可行性。二是研究性学习教学模式的缺失。目前的研究生公共英语的教学方式往往以讲解为主,而研究性学习需要教师的指导而不是讲解。在英语的研究性学习过程中,无论问题的选择、活动的开展,还是问题的解答,经常需要老师的参与,但这种参与并不是要求教师仅仅充当知识的传授者,而是要充当学生学习的参与者、促进者、组织者和指导者。三是研究性学习方式的缺失。一般说来,英语的研究性学习最好采取个别学习和小组学习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且小组规模最好为4-8名学生。但目前情况是,从1999年开始,各大院校为满足社会对高层次人才的迫切需求,研究生招生数量成几何倍数增长,研究生公共英语课堂人数多的甚至上百人,班容量的大幅增长制约着研究性学习的进行。四是研究性学习考核方式的缺失。目前研究生学位课程的英语考试多项选择题型等客观题依然占主导地位,这往往会导致出现在语言学习中偏重应试不求语言运用的消极现象,无暇顾及对专业知识的深刻研究。

二、必要性与可行性

1.必要性。一是研究生培养目标的要求。高等学校和科学研究机构招收研究生,是为了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从事科学研究、教学、管理或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这要求研究生英语的教学与学习应体现研究性这一特点,倡导和开展研究性学习,以改变教师讲学生听的被动的接受知识的方式,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挖掘学生创造潜能。二是研究生研究能力提高的要求。研究性学习是以问题为载体,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境和途径,由学生自己选择研究课题,在老师的指导下确定研究方案,学生自己决定研究方法,收集材料,最后撰写研究报告的过程。通过研究性学习可以使学生熟悉和掌握信息资料的检索能力,特别是利用网络搜集信息资料的能力,以及信息整理,加工重组的能力;还可以帮助学生形成初步的,积极的科学研究态度,掌握和理解科学研究的基本过程和方法,形成良好的科学研究习惯和道德品质,为日后研究工作做好准备。

2.可行性。从课程类型来分,英语研究性学习属于认知型研性学习,即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对研究对象的描述、理解、记忆、判断与解释,探究其认识规律。研究性学习需要查阅、收集和整理大量的信息,所以具备获取信息的途径是进行研究性学习的重要条件。以前由于条件的限制,信息来源较少,即使能找到一些材料,也要花费很多的时间,而且信息也不够新。现在,由于信息技术尤其是网络技术的发展,为研究性学习提供了全面、丰富的资源保障。Internet是世界上最大的知识库、资源库,通过Internet学生可以查阅图像、报刊、杂志等各种资料,网络资源不仅量大,而且时效性强,在网络上可以阅读最新学术文章,接触到最新的研究材料。因此,在研究生公共英语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不仅必要也完全可行。

三、应用策略

1.加大专业英语教学力度,增强教学实用性。硕士研究生英语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以英语为工具进行本专业的学习和研究。因此,硕士研究生阶段的英语基础课程比重应逐渐减少,并应加大硕士研究生阶段专业英语的课程比重。这样不仅有利于提高专业英语水平,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用英语阅读专业书籍及进行研究的能力。

2.开设英语选修课,实行分级教学。鉴于研究生入学时生源水平的多元化等因素,研究生公共英语教学可分为基本要求和较高要求两个层次。基本要求是每一个学生必须达到的,而程度较高的学生可以直接选择针对性强的以技能型和知识型为主的选修课程,选修课要基本上能够满足研究生对某一方面进一步提高的需要。开设实用性强的阅读、翻译、写作、听力、口语等选修课程对于提高学生的应用及研究能力是极有帮助的。如,阅读教学可放手让学生根据自身不同专业的需要,从网上选择或下载符合自己的专业需要或自己感兴趣的语言材料进行语言学习或交际,这样学生更能充分体会语言学习的实用性和趣味性,增强研究性学习的积极性。

3.创新教学模式,培养研究性学习习惯。为培养研究性学习习惯,应创新教学模式,主要模式为:

第一,自主学习性教学模式。成人学习者自我驱动性强,善于进行针对性强的学习。因此,研究生教学应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建构自主性学习性教学模式。自主学习性教学模式应以学生为本、以课程内容为纲、以研究学习和专题讨论为主,注重培养学生的自我导向意识和主动探究精神。具体说来,教师可提供文献清单、学术网址和学术杂志等,引导学生根据自身兴趣和课程要求,就某一研究专题进行探索性学习,力求掌握相关知识,了解该领域的发展动态,提出自身看法并以文献综述或论文形式与同学、教师进行研讨交流,通过反馈和交流提高认识,从而培养其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第二,案例反思性教学模式。案例反思性教学模式即通过典型案例分析和解读,让学生在讨论与反思中寻求解决实际问题的办法,注重反思过程,而非答案本身;同时通过反思,诊断他人教学行为和自我主体行为,培养学生的自我定位、自我引导和自我评价能力。为培养研究生的探究能力和反思能力,有必要精心选择案例,指导学生对其进行深刻剖析,在反思自身和他人剖析结论的基础上,提高理论水平和分析能力。

第三,讨论性教学模式。讨论教学是具有研究性质的应用型教学,是把课文中要讲授的内容改成思考题的形式,组织学生展开讨论,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给学生创造大量运用语言的机会,从而培养语言的综合能力,并达成研究性学习的目标。其讨论题的类型和组织形式主要为:理解性讨论、知识性讨论、启发性讨论、归纳性讨论、感发性讨论、争议性讨论等。

第四,课题性教学模式。课题性教学是近期外语教学方法研究和第二语言习得研究者在大量研究和实践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有重要影响的学习理论。它是把语言应用的基本理念转化为具有实践意义的教学模式。它围绕课文主题,通过设计具体的、学生感兴趣的小课题,把知识与技能融为一体,并通过参与、交流及与他人合作学习知识,把书本上的语言知识灵活地运用到实际交际与实际问题的解决之中,通过学习过程中的反思、顿悟和自醒,最大限度地调动学习的内驱力,提高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及研究能力。

4.利用多媒体、网络等现代教学手段,提高研究性学习能力。为提高研究性学习能力,应充分利用多媒体、电子教学课件和网络资源等组织教学,在有限的课时内,实现用最先进的教学手段提供最大量的语言输入的目的。在课外,学生可以充分利用网络获取与自己本专业相关的英文资料并加以利用,使英语学习与本专业的学习密切相关、互相促进。这样学生利用英语作为工具进行本专业的学习和研究的能力也能得到普遍提高,有利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及收集、加工和利用信息的能力,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信息素养。其实施过程一般为:提出研究主题、资料收集和处理、分析讨论、结论、形成性评价等几个步骤。

5.改进考核方式,保障研究性学习实施。目前,全国高校研究生英语学习的考核方式与本科生英语的考核方式区别不大,以考试的形式为主,多项选择题型等客观题占的比重较大,这体现不了研究生学习自主性较强的特点。为此,研究生阶段应改变英语教学以考试为中心的应试教学模式,制订以提高学习应用能力、创新能力和研究能力为中心的考核方式。考核方式应有利于研究生培养目标的实现,有利于促进研究性学习的实施。如,可增加口语考试、增加主观题的比重、建立平时学习档案等,努力做到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

篇7

关键词:高中数学;研究性学习;问题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33-179-02

研究性学习,作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一种重要途径和载体,无疑是当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热点、亮点和难点。 2004年4月,教育部颁布《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数学教学大纲(实验修订版)》首次明确提出:在必修课的内容中安排“研究性课题学习”(12课时),并给出了其教学目标和参考课题。研究性学习,作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一种重要途径和载体,无疑是当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热点、亮点和难点。应该说,目前中学对数学研究性学习进行了一些积极的尝试,并且取得了一定成绩,体现在推动了学校管理体制的改革,促进了学校、社会、家庭间的相互配合,从整体上推进了数学素质教育的实施,加快了教学设备的更新,为学校发展奠定了基础。而且,数学研究性学习的开展充分尊重与满足师生及学校环境的独特性与差异性,有助于学校形成支持和激励的氛围,有助于教育质量的提高。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由于数学研究性学习没有非常成熟的经验可供借鉴,因而在具体运作过程中,也会出现一些问题,需要我们认真审视和深入思考,并在实施前就要加以注意。

一、高中数学研究性学习的展开要学会因校制宜

高中数学研究性学习强调要结合学生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实际选择研究专题,同时要充分利用本校本地的各种教育资源。学校内部资源包括具有不同知识背景、特长爱好的数学教师,包括图书馆、实验室、计算机、校园等设施设备和场地。也包括反映学校文化的各种有形无形的资源。有条件的地方应尽量利用高校、科研院所、学术团体等部门的数学人才和数学电子信息资源为数学研究性学习的开展提供有力支持。从某种意义上说,越是困难的地区和学校,对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研究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的需求越迫切。

二、教师观念的转变和角色的转换

数学研究性学习的具体操作者是学校和教师,除了学校以外,数学教师的作用更是不容忽视。数学研究性学习是为了让学生“会学数学”,数学研究性学习应视学校学习为起点,以“终身学习”为目标,为了更好的开展研究性学习,数学教师要进行如下观念的转变:以人为本,以问题和问题解决为中心,因为“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数学研究性学习应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获得不同的发展”。在数学研究性学习的实施中,要让全体同学参与其中,乐在其中;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回归于生活,因此,数学研究性学习应在学生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在数学研究性学习的实施中,数学教师观念转变是前提,同时要求数学教师也要进行角色的转换。首先,数学教师应是学习者。因为“数学课程标准”的理念是“以人为本”,数学研究性学习是人本思想的体现,因此数学教师要摸清学生在数学研究性学习中的心理机制和认知特点,以学习者的身份去体验数学研究,以学习者的立场参与其中,去发现问题,反思问题,进而引发学生学会向数学提问,学会向数学问题解决提问。

其次,数学教师应充当指导者.数学研究性学习是与数学问题的解决密不可分的,而问题的解决又不是一朝一夕之功。为此,数学教师在选题阶段,要针对学生学习与发展需要,结合学校和社区教育资源条件、特点,开发设计适合学生研究的课题。

另外,还可提出建议,让学生讨论,形成具体计划,还可提供相关背景知识,诱导学生寻找值得研究的课题:在实施阶段,教师要进行分工指导,帮助学生明确目标任务和职责。另外,数学教师还要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激励学生研究探索,鼓励学生克服挫折。在方法上,教师也要根据新情况新问题鼓励学生不断对实施方案进行微调。除此之外,教师要指导学生在数学研究性学习中,获得数学科学态度、科研方法、探索兴趣的感悟和体验。

再有,数学教师应充当评价者。这里的评价包括两方面,一是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在这一过程中,要注意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多注重过程,注意激励与导向的结合。注意多元化的评价,既要关注学生在数学研究性学习方面已达到的程度水平,更要关注学生行为、情感、态度的生成和变化,一些中学开展的数学研究性学习论文答辩会和成长纪录袋的评价形式值得借鉴;二是数学教师对自身的评价。数学课程的改革,要求教师对任何学习活动都要有反思与体验,对研究性学习也是如此。从这一点来讲,数学教师应当去反思自己在研究性学习中的表现,强化评价意识。只有知道什么样的选题是好的选题,自己才能帮助学生把好关、选好题,只有知道什么样的指导最到位,才会引领学生在数学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少走弯路,提高效率。

篇8

关键词:研究生学习;入党积极分子;研究会

高校学生党员是学生中的骨干,学生入党积极分子的培养和考察是高校党建工作的重要内容。2013年7月,三部委联合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学生党员发展和教育管理服务工作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要“把对入党积极分子的培养教育作为发展学生党员工作的着力点,重视做好思想上入党工作”、要“以增强党性、提高素质为重点,针对研究生、本科生、专科生等不同类型学生特点,构建多层次、多渠道的学生党员经常性学习教育体系” 。

作为一种学习模式,研究性学习具有自主性、开放性、实践性等特点。将研究性学习的理念和策略引入入党积极分子培养过程,可以有效提高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帮助学生掌握理论学习的方法,培养学以致用的实践精神,学会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有助于形成党性修养的自觉性和持续性。

一、研究性学习的内涵与特点

研究性学习是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研究性学习既是一种教育理念、思想,可以看成是课程资源;它既是一种教学模式,又是一种学习方式。自18世纪以来,研究性学习先后被以卢梭、杜威、布鲁纳等人倡导。本世纪初,关于研究性学习的讨论在我国基础教育领域大规模开展。随后,高等教育领域,很多高校教师、学者也对研究性学习在各专业教学中进行了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

作为一种学习方式,研究性学习有着自身的特点,研究性学习具有自主性。研究性学习注重学生主动思考、主动获取,注重学生兴趣和能力的培养。研究性学习具有开放性。这种开放性主要表现在学习过程不拘泥于某一特定时间段,学习成果表现形式丰富。研究性学习具有实践性,研究性学习要求学生从实际工作、学习、生活中发现问题,自己动脑思考,动手实践、动口表达,在实践中体验生活。

二、研究性学习引入入党积极分子培养过程中的价值

目前,高职院校入党积极分子培养教育工作中存在着诸多困境和难题。党课培训体系不够完善、培训内容古板老套、重理论轻实践、党建工作缺乏有效的工作载体等诟病一直是困扰高职院校党建工作的重要问题。面对这些困境和难题,党和国家给出了“构建多层次、多渠道的学生党员经常性学习教育体系”的解决思路。作为原有入党积极分子培养教育的一种补充,将研究性学习的引入为创新高职院校入党积极分子培养提供了新的途径和选择。

研究性学习能够丰富入党积极分子教育培养的方式。传统党校培训一般会讲授党的性质、宗旨等理论知识,考核是以写心得体会和笔试进行。将研究性学习引入入党积极分子培养,就是想办法让学生自己主动学,自己去观察、发现,自己表达,让学生对自己的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学习结果“当家作主”,逐步实现学习的“独立自主”。这样的学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和学习能力的提高。

研究性学习能够拓展积极分子教育培养的内容。有别于党校的短期、统一、集中培训,研究性学习是长期的,各小组主题各异,分散学习与集中交流相结合。因此,研究性学习涉猎的宽度和深度较党校学习有明显提升。以党校学习的知识为起点,入党积极分子可以进一步研究每一个理论知识点是如何提炼形成的,也可以去发现这些理论知识是如何应用在实际中的,还可以去探索实践中不尽合理的地方,提出进一步优化的策略。研究性学习在指导学生“理论联系实践”的过程中,让学生对于我党“实事求是”的精神有更深刻的认识,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有更真切的感受。

三、研究性学习在入党积极分子培养过程中的应用

近年来,研究性学习逐渐进入高校教学工作者和研究者的视野。不少研究者尝试将研究性学习引入思政教育、英语等课程教学中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在实践中,笔者根据研究性学习的要求,结合高职学生的特点,搭建了有效的学习、交流平台――研习会。

研习会由学生支部教师党员及入党积极分子参加,每周定期召开。研习会主要内容包括时政播报、党史知识介绍、专题讨论三部分。研习会由学生主持,可以个人完成,也可以由团队一起完成。在学生准备一起研习会的过程中,学生会经历关注与思考、讨论与交流、反思与总结几个阶段,每个阶段都会给学生带来不同的收获和体验。

关注与思考。学生须要关注时事政治,搜集作为一名大学生、一名入党积极分子应知应会的信息,搜集社会热点话题,搜集学生思想中普遍存在的困惑。研习会引导学生积极关注国内外变化,把咨询变成学习资源,关注问题的同时就开始了思考和筛选。有了这些信息,学生须要去主动思考,分析信息之间的联系;思考每个热点背后的焦点、矛盾点;探索每个问题的关键点和解决策略。学生在思考中得到成长,在思考中找到学习的方法,分析问题的能力也在进一步提升。

讨论与交流。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因为它是的一个重要原则和活的灵魂,也是在一切工作中必须严格遵守的基本方法;是人们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只有从实际出发,具体地分析矛盾的特殊性,才有可能区分事物,认识事物发展的特殊规律;是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只有对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把握事物的特殊性,才能找到解决矛盾的正确方法。在讨论交流的过程中,教师鼓励学生描述自己的探索过程,也鼓励学生讲出自己的困惑。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能听到不同的声音,感受不同的思考结果,多视角全方位的看同一个问题,有助于学生形成求实、求是的学习态度。而且,学生也借机学会表达自己倾听他人,有助于综合素养的提升。

反思与总结。针对不同的观点和看法,学生重新审视自己的思路,形成自己的成果。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综合学生观点并加以总结、反思、升华。一般来讲,入党积极分子热衷于参加一项活动,做一项具体工作,阐发自己的某一个观点。对于如何通过这些已有的活动、工作和积累的观点进行反思,往往缺乏自觉性和主动性。教师须要提醒学生在积累相关经验的基础上,从选题、分析能力、表达等多个方面反思自己的探究过程。这样,可以有效增强学生的自信;对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有积极意义。

四、几点建议

1. 保障有力。完善制度,鼓励各基层党支部结合自身实际开展丰富多样的学习活动,提高发展党员的质量。建议学校教务部门将这些学习活动纳入选修课的管理体系,给予学员一定的选修学分,鼓励学生参与,认可指导教师的工作量,这样有益于学习活动的开展和推广。

篇9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评价;内涵;方法;实施;内容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21-0252-02

一、高中通用技术研究性学习评价的内涵与意义

普通高中通用技术课程的基本目标是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技术素养,促进学生全面而富有个性的发展,而在教学中合理开展研究性学习是实现目标的重要途径。通用技术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在通用技术教师的引导下,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定一个通用技术专题或问题作为学习载体进行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其目的是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强化主动探究,从而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及时、公正、合理的评价是研究性学习顺利开展的重要保证,在研究性学习评价中要正确反映学生在课题研究过程中的学习成果,包括一般科学方法和在研究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运用学科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对研究性学习的方案、计划与实施效果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以肯定通用技术研究性学习在整个通用技术课程体系中所发挥的作用和存在的问题,因此,在高中生通用技术教育的评价中,研究性学习评价也就成了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

二、通用技术研究性学习评价的方法

1.档案袋评价。此种评价方法又称为“学习档案评价”或“学生成长记录袋评价”,是以档案袋为依据而对评价对象进行的客观的综合的评价,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评价工具。档案袋的内容是学生在通用技术研究性学习中所有的档案记录,包括记录学生参与通用技术研究性学习的时间、次数、内容和行为结果,也包括观察日志、讨论过程、访谈记录、探究计划或结论、收集到的资料、论文或作品,还包括自己的感想或别人的评价等多方面内容。这些材料为通用技术研究性学习评价提供完整而真实的记录,可以充分体现学生参与研究性学习的过程,展示个人独特的风格,可以使学生获得通用技术研究性学习的成就感和满足感,也能对通用技术研究性学习进行调整和反思提供依据。

2.作品评价法。通过反映学生通用技术研究性学习成果的文章或作品,评价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的最终成果,这个成果也是学生的态度、能力、合作与创新精神的集中体现。收集学生自认为能代表自己水平的各种作品,包括作品初稿、修改稿和最后作品,要求学生在完成作品后进行自我评价,并说明选择该作品的理由。

3.小组评价法。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我们大多采用小组合作研究策略,课题研究组一般由对同一研究问题感兴趣的4~8位学生组成,通过学生小组的深入探讨,表达和交换各自的想法、建议和意见,可以看出学生在此过程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在讨论中表现出的知识运用能力、表达能力和质疑创新能力。教师则对小组开展研究情况和个人表现给予评价,运用小组间互评和指导教师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肯定成绩,发现问题,对影响小组团队合作和研究任务的因素进行分析,指导今后研究工作。

4.评审答辩评价。本评价方法则是模仿论文答辩的形式,通过让学生口头演说,反映其通用技术研究性学习的过程和结果,然后他人和教师对其研究成果进行质疑性的提问,通过质疑和追问,让学生充分展现其思考的深度和广度、知识的灵活运用与变通,引发学生进一步的反思、探索,培养其思辨能力。

三、通用技术研究性学习评价的实施

高中通用技术课程是一门新兴科目,对学生来说比较陌生,因此在做通用技术研究性课题时,学生可能把握不住方向,研究的程序和方法可能不甚清楚,这就需要教师及时地加以指点。

1.开始研究时做好方法指导与评价。进入研究性学习前,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兴趣与准备状况,以此来作为选题和制定研究计划的依据,并及时的对学生进入通用技术研究性学习之前给予合理的评价,这种评价可以要求教师与学生共同制订评价目标、评价手册,预先让学生知道是如何评价的,以便让学生在做研究时有明确的方向。具体可采用预测、制图、调查表、检核表、观察、自我评估、提问、开题报告会等多种方法,对选题的可行性和新颖性、研究计划的合理性等进行选题指导,以及制定研究计划指导与评价。

2.过程中评价,它是指在学生进入通用技术研究性学习的实践过程中所使用的评价方法或策略,主要是记录学生学习和探究的过程,提供及时的反馈和调节;积累学生发展与进步的信息,让学生进行自我评估和调节。具体可采用会议、同伴评估、观察、讨论、提问、卡片、文件夹检核、测验、访谈记录、日志等方式,对学生在研究性学习开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参与活动的态度和情感体验、学生对挫折的承受能力或程度、学生的团体合作情况等进行具体而详细的记录,真实地反映学生的主动探究和研究性学习过程,提供及时的反馈信息。

3.总结评价,指学生整理、加工和表达、交流研究性学习成果时所使用的评价方法或策略,其目的是总结和展示研究性学习成果,分享学生的情感体验,展示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团体的合作精神。具体实施上,可采用实作展示、情境测试、操作任务、演示、报告会、答辩会、学生评估、同伴评估等方式,对学生通用技术研究性学习结果的科学性、实效性,参与过程的自主性、合作性、主动性、创造性等多方面进行综合评价。

同时,在进行研究性学习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指导学生做好过程性材料的收集和过程反思,鼓励学生的新想法和创意,努力激发学生参与研究性学习的热情,使广大学生主动参与研究性学习,在学习中积极实践、勇于创新。

四、具体评价的内容

1.学生参与通用技术研究性学习活动的态度,如是否积极参加课题的选择与评价的制订;是否认真参加每一次课题组活动;对过程性材料是否记录真实与翔实;是否做好过程反思和分析研究工作;是否努力完成自己所承担的任务;是否主动提出研究及工作设想、建议等。

2.学生在通用技术研究性学习活动中所获得的体验情况,这主要是指学生的自信心、进取心、自尊心、成就感、责任感、使命感的体验和乐于探索、努力求知的心理倾向等,这主要是通过学生的自我陈述加以反映,也可以通过学生的行为表现和学习结果反映出来。

3.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情况,要考察学生在通用技术一项研究活动中从发现和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到解决问题的全过程所显示出的创新精神和能力,也要通过活动前后的比较和几次活动的比较来评价其发展状态。

总之,做好通用技术研究性学习的评价,不仅可以促进通用技术课程研究性学习顺利开展,而且可以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在态度、能力、知识等方面的成绩与问题,使他们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质量,从而达到提高技术素养的根本目的;同时,也可以帮助教师了解和提高课程教学的效果与质量,为改进课程教学提供反馈信息,促进课程本身的完善与自身的发展。

参考文献:

篇10

关键词:新课改;历史研究性;问题;反思

2010年9月,高中新课程改革在甘肃全面推进,对广大教师而言,将是巨大的机遇和挑战,兰炼一中作为甘肃省新课改的示范学校做了很多准备工作,在仔细研读了新课改设置方案后,我有很大的收获,同时也在思考一个问题,那就是在新课改背景下怎样有效地开展历史研究性学习。

根据新课改的要求,研究性学习共有15个学分,所占比重很大,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倡导探究性学习,是新课改的一大亮点。如何找到探究学习与学生主体性发展的契合点,探讨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实施探究学习的途径和方法,是我们教师面临的新课题。

我校历史组自2013年开展了一系列的研究性学习活动,在这一过程中出现了很多问题,如,研究性学习变成了一种简单的形式,缺失了原有的价值,很多学生把研究性学习当作拿学分的手段。根据我们的调查,我认为造成这一显现的原因有以下几点,第一,学生普遍认为作业量大没有时间去开展研究性学习,在我们一年的实践过程中,每次都积极的动员学生参与历史研究性学习活动,但是到最后一个年级只有十几个学生报名参加,学生认为参与研究性学习活动就是浪费时间;第二,学生认为研究性学习是一种形式,尤其是历史是所谓的“副课”,大多数学生更侧重于主课的学习;第三,学生初入高中缺乏经历和相关经验,我们成立研究性学习小组后学生却处于一种茫然的状态,他们不明确自己要干什么,怎样去实际操作;第四,由于多年的应试教育,使得学生几乎丧失了主动研究的意识。

不难看出,在高中开展历史研究性学习面临着许多不利的因素。在新课改下研究性学习会不会变为学生挣学分的一种形式?如何才能有效地开展高中历史研究性学习呢?我认为在新课改背景下有效开展研究性学习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从高一学生进校初提供一些研究性学习案例

让他们对这一新的学习形式有初步的认识和理解,这样不仅弥补了学生在这一方面经验的不足,另一方面让他们认识到开展研究性学习能提高自身的能力,提高他们对研究性学习重要性的认识。

二、针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较低这一情况

在授课过程中不断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兴趣,从而提高学生自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在开展研究性学习时要注意题目的选择

我认为题目的选择非常重要,在选题的过程中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集思广益。必须结合课堂教学实际,将研究性学习渗透于课堂教学之中。也可以结合当地实际,以乡土历史资源为课题进行调查研究,当然选题也必须从实际出发,坚持科学性、可行性和创新性的原则,结合学生实际,要尊重差异、发挥优势。

四、在课题的研究过程中,着眼点要小,切忌以面带点

选题宜小不宜大,角度不要太多,不要超出学生的驾驭能力。不要夸夸其谈,也不要面面俱到,应该突出研究的重点。因为我们的主体是高中的学生,不是专家,他们没有时间,也没有能力将一个问题研究到一个很深的地步。因此,一个好的研究性课题应该立足于一个很小的点,做到以点概面,引起人们的反思。

五、提前做好研究性学习的准备工作

在开展研究性学习期间,我们要组建研究性课题小组,要选择题目、搜集资料等,工作量比较大,但是学生时间毕竟有限。如何处理学生学习与开展研究性学习之间的关系是我们面临的一大难题,而且许多家长的态度是不支持学生参与这样的活动,认为会耽误学生的学习。因此,我建议在每学期期末召开动员会议,让学生利用假期时间提前做好下学期研究性活动的准备工作,这样既解决了这一问题,同时也充裕了学生的假期生活。

六、要正确处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

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学生是缺乏自主研究的经验,同时缺乏时间,同时教师面临来自学校的任务,导致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出现了偏差。有的教师,替学生包办一切,从课题题目的选择到搜集资料,再到成果的制作全部由教师一人完成的。有的教师对研究性学习漠不关心,学生和指导教师之间缺乏沟通交流,甚至出现教师在成果展示时才知道有自己的研究性课题。怎样解决这些现实的问题,那就要求我们在进行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作为他们的引导,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合作,才能使研究性学习走出形式主义,与课改理念相结合。

参考文献:

[1]陶莉.浅谈历史学科的研究性学习.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