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的基本原理范文
时间:2023-11-22 18:02:2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德育的基本原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 思想政治教育; 基本原理; 实效性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749(2013)01-0047-03
研究近些年来我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总体情况,我们会发现实效性总体上不强是一个急需破解的突出问题。对此,笔者认为导致该问题成为顽疾的关键原因是目前大多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还没有将基本原理所阐发的一系列原则落实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去,全社会还未形成共同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合力”。本文试图就此进行一些探讨。
一、从基本原理视角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一是从事物的普遍联系规律看。这个思想告诉我们:看待一个事物应该从联系的、发展的视角出发,而不是从孤立、僵化的观念出发。恩格斯曾经讲过:“我们所面对着的整个自然界形成一个体系,即各种物体相互联系的总体”,“这些物体是互相联系的,这就是说,它们是相互作用着的,并且正是这种相互作用构成了运动”。[1]由此看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展得是否有效是由内在和外在的诸因素决定的,而非某个孤立因素使然。因此,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必须首先保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整个系统内部与外部和谐一致,避免相互抵触,这样才能使整个思想政治教育系统正常地发挥功能。正如有人所说:“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无论对其工作系统内部,还是与外部的联系,必须进行整体性的统一协调,才能使其处于一种良性运行状态,保证目标的实现。”[2]
二是从人的本质理论和人的需要理论看。马克思在《论费尔巴哈的提纲》一文里明确地告诉我们:“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3]思想政治教育是做人的工作,是教育者将一定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按照一定社会集团的利益要求传输到受教育者那里并内化为其思想意识和品德,然后再转化为合乎一定要求的行为习惯的教育过程。大学生是一群特殊的人,改善这个群体的思想政治教育状况的基本要求是教育者必须将大学生的个性特点研究清楚,对大学生们的性格、心理、生活方式、社会交往、爱好、家庭背景等情况做到有一定程度的了解。这是保证我们在工作中既心中有数又有的放矢的前提条件。这是因为以上这些因素对于大学生思想政治品德的生成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人的本质理论告诉我们:受教育者的人格、道德的形成离不开其周围人的影响,其本质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其所处的社会体制和社会关系所决定的,所以构建良好的人文社会环境是搞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必要条件,非如此则受教育者的良好人格无法形成。同时,认为,人只有得到自由全面发展才能成为一个真正健全的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离不开其各种各样合理需要的满足。因此,教育者应该充分重视大学生们各方面需要的满足,既要满足他们的物质需要即基本生存需要,也要满足他们的精神需要和发展需要,如求知、娱乐、交友、获得认同等。只有大学生们基本的生存和发展需要得到了满足,他们才可能积极地参与到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去,整个教育过程才能顺利地完成并取得良好的效果。
三是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原理看。马克思说过,“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4]。而恩格斯则指出:“政治、法律、哲学、宗教、文学、艺术等等的发展是以经济发展为基础的。但是,它们又都互相作用并对经济基础发生作用。”[5]这些话提醒我们:由于现实经济和政治结构与人的思想意识是决定和被决定、作用和反作用的关系,所以任何教育工作者包括德育工作者,都应该根据社会历史发展的实际情况及时调整自己的表达方式和内容,以适应变化了的社会经济和政治现实。正如国内学者黄 森所言,“文化只有与经济和政治相适应,才能对经济和政治的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6]。思想政治教育这种文化上层建筑的“质量”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经济基础和政治上层建筑,而前者能否为后者提供有效的维护和保障功能则取决于它是否适应后者的发展需要和能否反映后者的发展变化情况。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有些教育者完全不考虑整个社会的经济基础和政治上层建筑已经发生的变化,极力回避现实、躲开矛盾、自说自话、孤芳自赏,不根据现实情况调整工作部署,这是他们的思想政治教育课招致学生反感的重要原因。
四是从历史合力理论看。恩格斯最早指出了社会发展过程中的每一个历史结局都是各种各样的历史合力造成的结果。他说:“历史是这样创造的:最终的结果总是从许多单个的意志的相互冲突中产生出来的……这样就有无数互相交错的力量,有无数个力的平行四边形,由此就产生出一个合力,即历史结果,而这个结果又可以看作一个作为整体的、不自觉地和不自主地起着作用的力量的产物……每个意志都对合力有所贡献,因而是包括在这个合力里面的。”[7]效果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必然是社会各种各样积极力量共同施加作用于整个教育过程而出现的结果。事实上,社会各阶层、从政府到民间、从校外到校内,各个方面、各个社会成员都能够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产生这样那样的影响,都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合力的一部分。所以全社会形成共同关心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氛围和共识是很必要的,没有这种氛围和共识,仅仅依靠高校单一部门来搞德育,教育合力就无法形成。
二、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几个关键点
基本原理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指导原则,只有在充分理解该原则并把这一原则应用到实践中去,才能使焕发勃勃生机,并以此证明此理论的科学性。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落实的基本原则是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必由之路。搞好这一实践,笔者认为必须在以下几个关键点上着力:
1.全面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体现思想政治教育的性质和方向,是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具体表现,只有全面地构建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才能实现功能互补,优化教育效果。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应该包括思想教育、道德教育、政治教育、时事政策教育、法律和纪律教育、科学历史观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不能忽略其中任何一个方面,否则就容易产生片面性。在这几个方面的思想政治教育中,思想教育是根本,政治教育是主导,道德教育是基础,历史教育是保障,法纪教育是补充,心理教育是延伸。目前,历史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在很多地方还是薄弱环节,已经产生了很多问题,如思潮的泛滥和许多大学生出现心理健康问题等,说明了这两方面的教育亟须加强。
2.全员开展思想政治教育
这里的全员不仅是指单个部门、机关、院系这样一些小社会的所有成员,也是指整个国家的所有社会成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在全社会形成合力才能增强其实效性,所以要想取得这项工作的成功有赖于全社会形成一个教育联动机制,有赖于校外教育部门的配合。全社会应该树立这样的理念: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应该是所有社会成员,而不应该只是特定的人群,如大学生、干部等。这是因为每个受教育者都不是孤立的离群索居的个人,不是生活在真空之中,而是与周围其他社会成员构成这样那样的社会关系,他们之间不断地发生着影响和被影响、作用和反作用的关系。针对高校这一特殊社区,搞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必要把教育对象扩大到所有教职员工和学生,不能留下任何思想政治教育死角;否则,大学生们在课堂里所受到的正面教育效果就有可能在其走出课堂之后很快被负面的社会影响所抵消。
3.整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的诸要素
思想政治教育机制是思想政治教育运行过程中各构成要素在某种机制的作用下形成的因果联系和运转方式,它包括运行主体、教育目的、运行动力、运行环境、运行控制、运行方式、运行程序和运行保障等,这些要素共同构成一个有机整体,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每一部分都可以对整个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产生或大或小的影响。为此,必须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思想政治教育运行机制的协调性原则。它要求教育者与教育对象保持平等顺畅、双向互动的关系,前者应力避高高在上、盛气凌人的架势,后者则应该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努力实现自我教育。“‘教是为了不教’,因此,不仅要增强受教育者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动性,更要增强其主体性,把受教育者变成教育者,自觉地进行自我教育。只有这样,思想政治教育才能进入更高的境界、取得最佳的效果。”[8]第二,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连贯性原则。在思想政治教育机制的运行过程中,须防止教育活动非正常中断这种情况的出现,好的教育信息须要反复刺激受教育者的头脑才能内化为他们的意识。第三,多个教育者主体施教应保持一致性。承担不同课程的老师必须在工作中通力配合,不能各自为政,否则会让大学生们感到无所适从,不知道该相信哪种说法。
4.构建良好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
基本原理告诉我们,环境是人造成的,它反过来又影响着人。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在人的整个思想品德形成过程中有着突出的作用。基于社会大环境和单位小环境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成败的至关重要性,我们认为,除了党和政府层面要加强自身执政能力,努力搞好经济建设和政治文明建设,为整个社会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之外,在高校层面,有关部门还须发动各个院系、各个职能部门共同构建良好的育人小环境。相关部门的负责人应该首先将本单位的作风建设搞好,以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内部环境。应该承认,由于大学校园社会关系的相对简单和自身特殊的学习型社区这一属性,它比社会上其他地方,如厂矿企业、医院、政府机关等,更容易构建一个良好的社区环境,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认识到这一有利条件,以增强工作的信心。大力发展校园文化,用整洁卫生、绿树成荫的校园面貌和富含教育意义的横幅、墙报、雕塑、画廊、展板等丰富多彩的文化形式营造良好校园环境,让广大师生员工切身体会到积极价值观的魅力和高校人文精神的感召力,这是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不可或缺的条件。
5.综合运用思想政治教育载体
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是承载和传递思想政治教育信息、联系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与客体的一种物质存在方式和外在表现形态,它是思想政治教育途径和方法的具体表现形式。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种类是很多的,除了传统的形式如报告会和演讲会、文艺活动、政工管理、志愿者活动等校园文化载体外,电影、广播、报纸杂志、校园网等大众传媒载体由于渗透力比较强而越来越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和主要信息载体。每一种载体都是各种思想必然要争夺的阵地,思想不去占领,非甚至反思想就会去占领。综合利用这些不同的载体,发挥每一个载体的最大效用,让思想占领这些领域,这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分内之事。值得注意的是,网络已经成为新时期大学生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学习和信息沟通工具,青年人对它的依赖程度随着社会发展模式的转轨而不断强化。从某种意义上说能否在新兴媒体如互联网上让思想政治教育发挥作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事业的成败。电脑网络上的新闻栏目、BBS、论坛、博客、微博以及手机网络上的短信息、手机报等都既是舆论阵地,也是重要的思想政治教育载体,这些新媒体应该受到高度的重视和严格的管理,轻视和放任自流以至于随意让出这些阵地的做法是非常有害的。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92.
[2] 邱伟光,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207.
[3]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5.
[4]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2.
[5][7]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32,697.
篇2
传统会计的基本理论与相关体系必须作相应的变革。
关键词:知识经济 会计 基本原则 基本假设
21世纪,是发展知识经济的时代,是高科技大发展和经济管理水平大提高的时代,这种大环境,将推动会计发生相应的重大发展。经济的全球化、数字化、网络化、无形化特征,便传统会计赖以生存的社会环境和经济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为了与环境相适应,会计是千秋大业,凡有经济活动的地方,都需要对经济活动进行核算,使用计算机进行核算只是改变了核算的手段和形式,但不可能改变核算的内容和要求。相反,核算的内容范围扩大了,要求提高了,信息需要加强了。
一、知识经济下的会计基本原则
1、历史成本计价原则
历史成本计价原则在传统会计中长期处于”一统天下”的局面”但在知识经济时代,在以知识为主要资源,依靠发达的科学技术作为企业生存发展的决定条件的情况下,单一的历史成本计价暴露出很多缺陷:
1)忽视了”软资产”的价值。”软资产”是指没有物质形态的资产,主要是无形资产。无形资产的特征在于能够为企业带来未来超额经济利益,若按历史成本计价,往往会低估无形资产的实际经济价值,甚至被排除于企业资产负债表之外。
2)不能提供投资者决策所需的相关会计信息。在知识经济条件下,市场瞬息万变,风险和收益都呈极大化趋势,投资者迫切希望会计信息能直接用于决策,以求得盈利多、损失少。而将历史性会计信息用于决策时,往往有”时过境迁”之感。
3)历史成本计价模式的相对优势在降低。在知识经济时代,随着互联网的运用和信息共享,企业获取资产现时成本、重置成本资料的来源增多,成本下降,可信度和及时性也大为增强,历史成本计价模式的相对优势在降低。
2、收入确认原则
收入确认原则,是有关收人人账时间确认的原则。传统收入确认原则的最大弊端在于收益揭示不完整,影响信息使用者对企业真实盈利能力的判断。
传统收入确认原则更确切地说是营业收人的确认原则。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生产的产品是知识密集型产品,具有较高的增值性,忽略其置存收益会影响投资者对企业的整体评价。另外,产品的个性化和网络商务的兴起,使生产商、销售商、顾客之间信息沟通更为畅通,产品的销售风险大为降低,资产置存收益实现的可能性显著提高,因而,在知识经济条件下,收入确认应由单一的”已实现”标准向”已实现或可实现”标准转化。
3、费用配比原则
在传统会计的费用配比原则下,首先应确定成本是否已经消耗。末耗成本仍具有未来经济效益,应作为资产处理,而已耗成本则应予转销。已耗成本与营业收入配合的方法通常有三种:①根据因果关系直接配比;②系统和合理地分摊;③立即确认为费用。配比概念是传统会计理论结构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费用与收入的配比是否合理,关系到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4、权贵发生制原则
权责发生制原则是传统会计的支柱原则之一,它是收入实现原则和费用配比原则的前提。在知识经济条件下,权责发生制原则也受到较大的挑战,其原因主要表现夺:首先,权责发生制不利于反映企业本期现金流量信息,现金流量是现代企业非常重要的一项财务数据,它直接关系到企业的流动性和偿债能力的有效评价。而在以高新技术产业为支柱的知识经济时代,由于知识创新、扩散的速度很快,技术风险和市场风险加剧,企业稍有不慎,就可能面临破产、清算。其次,权责发生制下所确定的净收益有其自身的缺陷,会计收益中包括许多非现金的应计和递延因素,其数额的分配是依据假定关系而进行的,带有一定的主观性,容易导致收益结果不能真实、可靠地反映企业经营业绩。
5、充分披露原则
在知识经济时代,由于经济环境的复杂化和经济风险的加剧,充分披露原则成为未来会计最重要的原则之一,企业披露的会计信息范围不断扩大。由于现代信息技术强大的功能和低廉的成本,会计既可作货币性计量,又可作非货币性计量;既可定期报告,又可实时报告,通过多元化信息的提供,使充分披露原则能得到真正的体现。
二、知识经济下的会计基本假设
货币计量假设对任何学科都很重要,因为它为该学科的理论和实务提供了研究出发点,但假说不是一成不变的。众所周知,现行的会计基本假设是与工业经济时代的会计环境基本适应的,而知识经济的来临,使会计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同时,会计信息使用者的需求也日趋复杂化、多元化。当前财务会计只有及时完善、创新某些理论方法体系,才能在新的经济环境下,真正发挥会计信息的决策参考作用。
1、会计主体假设
“网络经济”的兴起,使得会计主体界限越来越难以把握。以数字化技术为先导,以信息高速公路为主要内容的新信息技术革命,使得知识、信息的扩散与应用大大加快,交易、决策瞬间完成,电脑技术的发展与广泛应用,使通过互联网形成了所谓“网络经济”。“网上公司”又可称为“无实体公司”,它可以通过互联网横跨大洋把千万个个体联系起来,一旦业务完成时,又可在几秒钟内解除这种联系。
2、持续经营假设
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使竞争愈演愈烈,企业稍有不慎,就可能面临破产、清算;并购潮流将进一步加剧,会计个体被兼并的可能性进一步加大。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竞争激烈可想而知,并购将成为一种趋势;“网上实体”不适用持续经济假设,而适用破产清算与破产期间假设。知识经济社会中,知识更新、扩散的速度很快,经济活动面临着较大风险,这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网上实体”的特点。“网上实体”经营活动的“短暂性”,适时介入退出与转换的特点,决定了持续经营假设已不能适应,而必须代之以破产清算与破产期间假设。
3、会计分期假设
在知识经济条件下,传统的以年度为期的会计分期假设将受到冲击。我国的《企业会计准则》《会计法》均规定会计年度为公历年度,即以公历1月1日至12月31日作为会计年度,而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内部管理会计以至战略管理会计的推行,企业对会计信息的需求将朝着多层次、多元化方面发展;在时间上而言,不同管理主体对会计信息的要求不同,因此,会计分期应以它们的需要为基础,决不能以整齐划一的日历年度为标准。
4、货币计量假设
(1)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国际间资本流动的加快,使得资本决策可在瞬间完成,这样就加剧了会计主体所面临的货币风险,冲击了币值不变(或稳定)这一假设。东南亚金融危机所导致的一些国家的货币大幅贬值,便是佐证。
篇3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 能力本位 成本会计 改革
十、十八届三中全会对高等教育提出了“立德树人”“办人民满意的大学”和高等教育改革的新要求,近几年,教育部出台了一系列的改革政策,进一步落实高校的办学自。2015年10月,教育部、发改委和财政部联合了《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高校向应用型本科高校转变的指导意见》文件,对高校今后的建设与发展指明了方向。面对当前形势,高校只有改革创新,加强内涵建设,才能办出特色,赢得发展。
作为高校教师,有理由在教学之余,研究和思考本学科相关专业的教学改革问题,特别是多年从事的成本会计专业教学方式方法的改革。成本会计是一门非常重要的会计专业课,在整个会计学科的教学体系中占有一席之地。成本会计在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具有专业性、实践性强的特点。学生必须要完全掌握这门课程。目前高校的成本会计教学与企业管理需要相脱节,与高校培养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的教育要求存在一定的差距,这势必要对成本会计的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方法进行一系列的改进和改革,要求教师既要传授学生基础理论知识,又要注重实践性教学,培育学生的职业技能和动手能力,由此引出现代职业教育理念――能力本位(CBE)教育。
一、理论基础
(一)相关定义和内涵。应用型本科是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和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产物,应用型本科人才是基础知识宽厚、应用能力强、新知识与新技术的学习能力强、社会与岗位适应能力快、创新素质高、综合素质好的高层次的应用性、职业性、创新性人才。
能力本位教育(简称CBE)是一种现代职业教育理念,明确以能力作业教学为主导,以学历或学术知识体系为辅助,以职业岗位的需要出发确立能力目标为核心,根据岗位群的需求,层层分解,确定从事岗位所应具备的能力,设定培养目标,从而设置专业课程、组织教学内容,建立考评体系。
(二)传统成本会计课程的历史沿革。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成本会计课程由原来的工业会计课程中的工业企业产品成本核算内容剥离出来,当时计算方法是完全成本法,其教学内容仍采用计划经济条件下会计核算模式的内容,主要体现在核算对象仅仅局限于工业企业,另外将成本报表作为对外报送的会计报表之一。科技进步和信息化冲击,以及互联网技术的广泛应用,改变了传统的生产模式。自动化制造、程序化材料处置等现代化技术被广泛应用于生产和制造行业,有的企业实现了机器人管理。企业一经实现自动化和信息化,生产力必将大幅提升,人工成本不断降低,从而提升了工作效率,提高了产品质量。可以看出,传统成本会计教学与社会现实需求很不相适应。
二、现行成本会计教学存在的问题
成本会计作为会计专业体系的主要组成部分,一直以来被认为是会计专业课程中核算方法体系比较复杂,而且应用性较为突出的专业课程,它是财务工作的主要组成部分。现行成本会计教学方式普遍采用传授式和案例式,将复杂的成本核算内容分解成若干知识点,在课堂上面对面传授给学生,产生了“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教学现象,特别是在会计准则不断修订和税收法律制度不断完善的情况下,很难有效地构建成本会计知识体系,成本会计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一)成本会计教学缺乏实践。现行成本会计教学普遍采用传授和案例的单向式、灌输式教学模式,缺少实践部分,因此,学生缺乏对制造业生产加工流程的直观认识和了解,这势必影响学生对成本会计知识的理解和灵活应用。比如,如何进行生产步骤和生产工序的划分,生产中如何投料,如何确定在产品的转移方式等,这些内容的理解都影响到学生进行成本核算的方法和步骤。如果仅仅单纯依靠课堂上成本会计理论讲授,而没有参与企业实践环节,将难以将各种费用分配方法的要点整合起来,找准正确的成本核算方法加以运用。现行成本会计教学内容中没有涵盖对企业生产过程了解这一部分,是不完整的教学,不利于将成本会计知识体系快速应用于企业的具体实践工作中。
(二)成本会计教学手段匮乏。成本会计主要是通过成本数据的前后勾稽关系来反映成本核算流程的,这种数据的来源主要是通过成本统计的相关表格反映的。现行成本会计教学手段绝大多数采用自然媒体(板书和多媒体)方式,教师受传统教学模式限制,达不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另外,虽然网络信息加速发展,工作效率和效果明显提高,但“互联网+成本会计”的教学模式并没有全面推广,没有形成学生随时可以学习和教师随时可以答疑的格局,可见,现行的教学手段仍然匮乏,学生在听课过程中容易出现注意力不集中、对教学内容厌倦或不感兴趣等现象。
(三)成本会计教学内容滞后。现行成本会计教学内容没有及时更新,仅仅停留在让学生了解企业的生产工艺过程和基本生产耗费,采用传统的产品计算方法,如品种法、分批法、分步法等,对产品的成本进行计算、编制成本报表。现行成本会计教学内容体系主要包括以下内容:一是介绍成本会计的基本理论,主要包括成本会计的涵义、内容、产生、发展和成本会计工作组织,但缺少成本会计的目标;二是成本核算,包括产品成本核算一般程序、生产费用的归集与分配方法、产品成本计算方法和成本报表编制方法,但缺少对产品制造环境的介绍,学生无法根据不同的制造环境和成本管理的实际需要选择不同的成本计算方法。成本会计课程学完后,学生仍然不能针对不同生产组织特点、类型和管理要求组织进行成本核算和编制成本报表,很少顾及提供的成本信息是否满足企业管理者的需要。
三、成本会计教学改革的措施
通过客观分析现行成本会计教学存在的问题,提出基于能力本位的成本会计学教学改革的具体措施,包括实训教学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教学手段改革以及考核体系建立等内容。
(一)实训教学建设。根据学生专业知识水平的高低,实训教学建设分为三个层次:基本技能实训、专业基础实训、ERP综合实训,由入门班到高级班进行专业技能的培训。基本技能主要是针对低年级设立的实训,旨在强化基本操作,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使受训者具备后续实训课程的动手能力,增强学习信心和兴趣。专业基础实训主要面向大学二年级开设的实验课程,主要是让学生掌握成本核算具体方式和各种费用的归集方法,进而使学生通过理论联系实践,对成本会计具体工作有一个初步的感性认识。ERP综合实训主要是针对大四学生开设的,目的是模拟企业经营全过程,特别是成本管理及核算,将其应用于一个完整的企业生产运营全过程,从而锻炼和提高学生实践能力,适应未来工作需要。通过上述三个层次的实训教学建设,学生可以直观地掌握成本费用的归集、分配及核算,同时也接触到了成本会计的核心业务的操作。
(二)师资队伍建设。能力本位的成本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必须要满足对创造理论应用能力的人才培养需要,建设一支能力强、业务精、专业化的教学师资队伍,必须提高成本会计教师的实践能力,走进企业挂职锻炼,作为企业的一员,参与企业的成本核算工作,才能使成本会计教师深刻了解企业的经营理念,熟悉企业对成本会计人员的需求,然后将这些实践经验带进课堂,按企业的要求去教学。也可以校企合作,聘请一些企业名家为高校客座教授,充实师资队伍,参与学校成本会计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设计,立足于把学生培养成毕业即能胜任本职工作的应用型人才。
(三)教学手段改革。在成本会计教学中应以实践能力的培养为教学的根本目标,尊重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倡导互动式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对课程的学习兴趣,产生内在动力,积极主动地参与,从根本上抑制“满堂灌”的教学方式。要大胆创新,充分发挥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给学生搭建本专业课题研究的平台。同时,可以聘请学者或企业家为学生做专题报告,使学生了解最前言的研究成果和企业成本核算技巧、手段,从而开拓学生的视野。也可以借助多媒体和互联网手段,给学生展现更多的教学案例,以沙龙的形式对自己感兴趣的案例进行交流和探讨。另外,建立“互联网+成本会计”教学模式,设立成本会计微课,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平台,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需要。
(四)考核体系建设。成本会计课程的考核应该分为理论考核和实践考核。理论考核主要采取专业知识考试、书面作业、课堂表现等内容;实践考核主要分为实训操作、课外实践、生产实习等内容。使考核和评价贯穿于学习的全过程,进一步减轻学生对传统考核的消极情绪,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巩固专业知识,提高应用技能,以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养。
四、结论
围绕高等教育的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进一步明确了教育事业发展的方向,也为成本会计教学改革树立了方向。将以记忆为主的理论教学模式转变为以操作能力为主的技能培养教学模式。以任务驱动设计每节课的教学内容,以案例教学方法相结合讲授知识点,注重能力的培养,不仅包括对学生知识运用能力的培养,更要注重对授课教师实践能力的提升。
参考文献:
[1]李国利,刘旭明.工程应用型本科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的建构[J].中国电力教育,2011,(34).
[2]谢爱平.基于能力本位的高职《网络营销》课程考核方式改革[J].职业教育研究,2011,(6).
[3]张玉娟.应用型本科院校成本会计教学改革探讨[J].考试周刊,2014,(58).
篇4
Abstract:The statistical rule is the logical concept which in the sociology utilizes frequently, profits from the sociological in logical concept to the Marxism research, and discusses taking advantage of this studies the Marxism basic principle is the speculation or the real diagnosis process is helpful to us grasps in the Marxism theory thoroughly the basic principle, grasps the correct world outlook and the methodology, instructs us to walk the Chinese characteristic socialism well the path.
关键词:统计规律 方法 思辨 实证
Key words:Statistical rule Marxism method speculation real diagnosis
作者简介:房蕾,兰州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学院)07级硕士研究生 基本原理专业
【中图分类号】A81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7069(2009)-09-0022-02
一、 统计规律
(一) 统计规律的特点
1、 当它所面临的对象较少时,这种规律显示不出来,当面对的对象庞大时,规律才能显示出来,但这时真实性又受到损害;
2、 规律性越充分,则真实性越不充分;真实性强,规律性则弱,规律性强,则真实性弱;
3、 统计规律在小范围小时段可以不成立。
(二) 历史规律是统计规律
历史规律的总结具有普适性,这是对大量的历史所做出的整体性的概括,对于某些单一的历史事件也许并不适用甚至是相违背的。例如,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这样一个历史规律,在中国革命、中国改革30年中出现了对这一规律的颠倒。历史规律是对大量历史偶然事件起整体作用的规律,表现出历史整体的本质和必然联系。并具有只对庞大对象起作用,在总体比较小的范围中,规律性不能被显示出来。当大量的历史事件形成了一定的规律时,那么这些历史事件中忽视的规律以外的个性就越多,那么真实性就越是打了折扣。因此历史规律在某些被忽略真实性的历史事件中便不再具有适用性,即历史规律在小范围小时段可以不成立。综上所述,历史规律符合统计规律的所有特点,历史规律是统计规律中的一种。
二、 基本原理的范围界定
(一) 基本原理范围界定的误区
第一, 是一个巨大的综合性的学说体系。首先,马克思是以社会发展的实践和问题为中心,并非以学科为中心来建立自己的思想体系。它的三个组成部分: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它们之间最初是浑然一体、相互引导而形成的。其次,如果把它的精神实质和思想基础仅仅归结为单一的哲学体系,就会导致在理论形成的“过程”中割裂整体性,忽略从实际出发提炼其思想精髓的合理途径。这一点本身就违背了“要在它们的或逻辑的形成过程中来加以阐明” ①的理论原则。
第二, 是一个严密的整体。的各个组成部分之间虽然也可以做抽象的区分,分别加以整理和阐述,但无论在其诞生的时间上,还是在内容的逻辑上,客观上都不存在“先有一个哲学,然后把它推广应用于社会,才产生了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这样的顺序。那么未经具体分析便认定的基本原理一定只在哲学原理中,就可能只注意那些具有一般抽象形式的“哲学话语”,而割裂它们同一定社会分析和经济分析的具体联系,从而导致抽象化、片面化、绝对化。这样势必不能真正了解的整体面貌和精神实质。
第三, 哲学并不是孤立地突然出现的,而是大量吸收、继承了已有的全部合理成果,又做出了自己的重大突破和创新而形成的。那么,在它的理论基础中,是否有必要、有可能,有应该怎样去分清什么是创始人自己的,什么是别人或前人的(如:一般唯物论来自费尔巴哈等,辨证法来自黑格尔等)?应该说,使哲学与其他哲学区别开来的标志,主要不在于那些人所共知的一般性内容,而恰恰是那些在理论上和实践上最具时代个性的“前沿、高端”问题。既然如此,那么在追寻“哲学基本原理”时,如果对“基本”原理的理解仅仅局限于“原初的”、最具基础性的思想成果,那么这种理论追寻越深入,就越可能成为马克思以前共同成果的追溯,越抓不住它自己特有的核心和实质,越把“前”当成,就越是远离。
第四, 在不断发展,哲学也在不断发展。实践证明,按照以往那种思路去制定基本原理体系的尝试,大都是不成功的。例如,前苏联的哲学教科书体系,因其并未充分体现马克思、列宁的思想,并且在理论和实践上导致了偏离和失败的后果。很多事实证明,企图通过制定简明哲学原理来表达基本原理的思路确实有问题,并不一定合适。因为:
1、 这样做是否符合哲学与的历史与逻辑关系,本身很值得怀疑,至少它并未经过认真的思考和论证;
2、 对于哲学的系统整理和准确把握,还需要有一个严谨的过程,而以往并未达到应有的程度和水平,却用了不少非的内容代替;
3、 以往这样做的时候,还掺杂了与当时政治和意识形态需要有关的功利意图。这样不仅会损害理论表述的科学成熟性,并且可能养成一种理论上的迷信,即相信某些哲学观点与某些政治观点之间必定存在着单一的对应关系。这种迷信对哲学和政治两方面的影响都是破坏性的。按照这个思路并辅之以灌输的结果,恰恰不是加强和维护了的科学先进性,而是削弱和损害了的形象。
简言之,过去的误区在于分割了的整体性,把它的各个组成部分之间、逻辑与历史之间、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内在联系,都当作彼此独立环节之间的外在联系,因而把“基本原理”想象成距离现实遥远的抽象的逻辑起点,想象成只有以哲学命题形式才能表达的绝对普遍化论断。结果使对基本原理的追寻,变成了仅仅在头脑和书本语言中进行的、纯粹思辨化的想象。
(二) 的根本原则和“坚硬内核”
任何一个学说体系都有自己“不可改变的部分”和“可改变的部分”。由根本立场、根本原则、根本价值取向等构成的理论“纲领”或“坚硬内核”是不可改变的,变了就不再是它自己;而由材料基础、论证过程、具体观点和相关推论等构成的理论“”则是可变的,唯其不断发展变化才能显现并保持其“纲领”和“内核”的生命力。
前面我们说过,理论是一个整体,那么,从这个角度来说,特别是在它的理论与实践统一的整体意义上,这个“纲领”和“内核”不应在它的哲学基础部分去寻找,而应该在它的哲学与现实结合的“结合部”或理论的“高端”成果,即其全部哲学的必然结论、同时成为它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理论的指导思想、并具有鲜明实践特征的内容中去寻找。因此,作为的根本原则和“坚硬内核”应该是建立在丰厚的理论基础上,并经过深思熟虑和实践的检验而选定的。诸如,“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和“一切为了人民”的价值导向等。这些根本原则应当是全部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凝结和体现或者是的社会立场和理想追求的集中体现。
三、 基本原理方法的选择
(一) 两种方法:思辨方法和实证方法
自从1984 年由潘懋元教授主编的《高等教育学》的正式出版,标志中国高等教育学科的建立,中国高等教育科学研究,沿着两条并行而有所交叉的轨道发展。一条轨道属于基本理论或应用理论的研究,如:以高等教育学为主干的高等教育学科群的建设。另一条轨道是结合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的实际,进行相当于应用性、政策性、开发性的研究。这一条轨道是结合中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实际,为解决实践中所提出的问题,进行应用性的研究。
高等教育研究究竟是应该进行体系构造还是应该进行问题研究,是高等教育研究现状中的一大争议点。而第一条轨道多是运用思辨的研究方法,第二条轨道多是运用实证的研究方法。由此就引发了思辨与实证这两种高等教育研究方法的探讨与争论
(二) 基本原理的研究是一个思辨的过程也是一个实证的过程
1、 历史规律的总结是一个思辨和实证相结合的过程。
前面说到,历史规律是统计规律,这说明,历史规律是从实践中得来,并经过理论思辨,又重新运用到实践当中的。那么,历史规律的总结的过程事实上就是一个“实践―理论―实践”的过程,就方法来说,它是一个“实证―思辨―实证”的过程。基本原理是历史的,因此它也是遵循这一过程的。
2、 基本原理的三个部分的观点由思辨产生,由实证来验证
篇5
关键词:跨站请求伪造;会话劫持;安全防范
中图分类号:TP3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4)05-0902-03
The Basic Principles and Prevention of Cross-site Request Forgery Attacks
CHEN Chun-yan
(Dept. of Information and Culture, Guangzhou Municipal Vocational School, Guangzhou 510507, China)
Abstract: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basic situation of cross-site request forgery attacks (CSRF), analyzes the main principles and conditions of the CSRF with two common scenarios as examples. Focuses on five different prevention methods according to the main target and vulnerabilities of the CSRF, and explaining their strengths and weaknesses of 5 ways.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designing Web applications and systems security.
Key words: CSRF; Session hijacking; Security
1 跨站请求伪造简介
跨站请求伪造(Cross Site Request Forgery,简称CSRF),也被称为“one click attack”或“session riding”。跨站请求伪造与目前非常流行的安全漏洞“跨站脚本攻击(Cross Site Scripting)”名字上有点相似,但它与XSS的攻击方法完全不一样。XSS利用漏洞影响站点内的用户,攻击目标是同一站点内的用户者,而CSRF通过伪装成受害用户发送恶意请求来影响Web系统中受害用户的利益。
CSRF的形成是因为攻击者较容易猜测某些Web应用一个特定敏感操作的所有细节(若是开源项目,则更直接找到关键操作的漏洞细节)。利用浏览器能保存会话cookie等凭证,并会自动发送的特点,攻击者可以创建一个恶意web页面生成伪造请求,再利用社会工程学的手段蛊惑受害者进行操作,从而在被攻击Web应用上伪装成受害者进行的特定敏感操作,如修改密码、通信方式甚至转账等。
CSRF不像XSS那么广为人知,但在OWASP 2013公布的10大Web应用安全威胁中,跨站请求伪造依然位居第8位,依然是一个不可忽略的严重安全漏洞。又因为CSRF比XSS更难以防范,且更具危险性,所以CSRF也被称为“沉睡的巨人”。
2 跨站请求伪造的场景
跨站请求伪造攻击可以在以受害者名义伪造请求并发送给受攻击的站点,这样就能以受害者的身份和权限执行一些特殊敏感的操作,但这一切受害者是毫不知情的。例如:
Tom登录了一个银行网站,并没有退出。
黑客Jerry知道的转账功能有CSRF漏洞。于是Jerry在大型社交网站中发表一张帖子,在帖子中Jerry插入一行类似的html代码
Tom在浏览器的另外一个标签页中查看Jerry的这条消息
Tom的浏览器将Jerry伪造的转账请求发送给affectedBank,从而转出1000元到Jerry的账户。
流程如图1所示。
上述例子当中的转账操作是通过GET请求方式执行,在实际中可能会更多使用POST的方式。受攻击站点只接纳使用POST方式请求,表面上已经不能直接将伪造请求包装在其他网站中,但黑客仍然可以使用重定向的方式将社交网站中GET的请求指向一个封装POST的页面,从而实现POST请求组合与提交。
在上述例子中进行一些扩展:
A. Jerry在自己控制的站点中构造一个页面Redirector.php。将使得外部通过GET请求Redirector.php而来的参数在页面中重新组合出表单的内容,再通过页面内的JavaScript提交到 /Transfer.php中。
B. 在的帖子中包装一个不可见的GET请求,申请访问Redirector.php。类似于
C. Tom在访问帖子时,实际将执行两次请求,第一次是GET请求跳转到Redirector页面,第二次是POST请求将数据提交到/Transfer.php。
流程如图2所示:
图2 重定向实现POST请求的CSRF
直接利用GET请求Redirector.php页面容易暴露黑客的攻击意图,Jerry可以在的Web服务器中设置一个Rewrite功能,将请求而来的face.png重写为http:///Redirector.php?csrf= http:///Transfer.php?toAccount=Jerry&money=1000,这样在发帖时的引用部分就可以直接写成“http:///face.png”,使得攻击更加隐蔽。
3 跨站请求伪造的基本原理
从上述的跨站请求伪造攻击的场景中,有三个引发攻击形成的必要条件。
1) 浏览器会自动发送用户标识的会话信息,并且用户毫不知情也无法干预。换而言之,用户不知道浏览器发送的内容中,已经包含身份标识信息。身份标识信息(例如cookie)主要是站点用于识别受认证用户的一个标志。如果站点收到带有受害者认证信息的请求,那么这个请求就会被看作是已登录的受害者发送而来的正确操作请求。
2) 攻击者清楚在被攻击网站的特殊敏感操作的URL结构,并能分析其中所支持的参数和允许值。一般而言,通过访问被攻击Web应用程序,查看潜入在HTML或JavaScript中的URL、分析提交的表单结构就可以了解到相应的信息。如果是一个开源项目,攻击者直接就可以从源代码中进行分析提取可以攻击的特殊敏感操作。
3) 被攻击网站完全依赖于会话信息识别用户。因为会话信息其实对浏览器而言是透明的,浏览器只负责存放和在发送请求时附加相关的会话信息,通过浏览器并不能解析出会话信息的内容。为了提高Web应用的便利性,降低开发的成本,部分Web应用就会完全依赖这类信息来标识一个用户会话。从而导致Web应用程序不会判断一个请求是否真是由合法用户发送的。
一般来说,要发生跨站请求伪造攻击,需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 在受攻击站点已经登录,且没有正常退出。
2) 受攻击站点的会话失效时间比较长。而且失效时间越长受攻击机率越高。
3) 受攻击站点的特殊敏感操作没有严谨的用户身份标识验证。
4) 受害者主动访问含有伪造请求的页面。电子邮件、论坛、博客等常见的互联网应用都是攻击者可利用的社会工程学的范围。
4 跨站请求伪造防范的主要方法
要做好攻击的防范,首先需要明确攻击的目标。跨站请求伪造攻击的对象,就是要保护的对象。从上文的分析可知,跨站请求伪造攻击是黑客利用受害者浏览器中包含的用户身份认证信息骗取服务器的信任,但是黑客其实并不能拿到身份认证的具体凭证,也看不到身份认证的内容。另外,由于浏览器同源策略的限制,黑客也无法进行解析查看从受攻击服务器响应回来的内容。因此,黑客无法从服务器响应中得到任何东西。他所能做的仅仅是给服务器发送请求,以执行请求中所包含的特殊敏感操作,从而达到在服务器端直接更改数据,并非窃取服务器的敏感信息或受害者的个人资料。
因此,针对跨站请求伪造攻击要保护的对象是那些可以直接影响数据改变的操作或服务,其他仅仅读取信息的操作或服务,则不需要进行跨站请求伪造攻击的防范。例如上文中的银行系统,查询余额是仅仅返回读取到的金额数,跨站请求伪造攻击无法拦截服务器返回的结果,不需要防范。而转账的操作会涉及改变账户的金额,有遭受跨站请求伪造攻击的威胁,需要保护。
一般的攻击防范,都可以从服务端和客户端两方面入手,因为跨站请求伪造主要是针对服务端的欺骗,所以这里攻击的防范主要在服务端进行。防范的核心思想则是在服务器端不唯一依靠浏览器所直接提交的身份认证信息,而需要添加额外的校验信息。主要的实现方式有以下几种。
1) 验证 HTTP Referer。在 HTTP 协议的请求头部含有一个字段叫 Referer,它记录了本次请求的来源地址。只需校验Referer是否以本域作为来源,则可以判断这个请求的真伪。
这种方式的优点在于简单易用,开发人员只需用在敏感操作前增加一个拦截器检查Referer的值即可。对于已有的系统,不需要改动内部的逻辑,比较方便。但这种方法并不是百分百有效。每个浏览器对HTTP协议的实现有一些差别,目前已经发现,IE6的浏览器Referer的值是可以被篡改。对于新版浏览器,虽然无法纂改Referer值,但部分用户基于隐式权的需要,可以设置浏览器发送的请求不包含Referer信息。这些用户在访问时会被误认为伪造的请求,从而拒绝了合法用户的访问。
2) 加密cookie信息。在敏感操作的提交内容中,添加一个对cookie进行Hash后的值,服务器端对Hash值进行校验,若通过则是合法的用户请求。因为在直接的跨站请求伪造攻击中,黑客其实是无法获取cookie的具体内容,因此也无法构造一个Hash后的cookie值,从而基本杜绝了跨站请求攻击的实施。但是这种方法还有一种可能的泄露情况。如果黑客先通过XSS攻击盗取了用户的cookie,然后再利用盗取的cookie生成Hash值而制作伪造请求。这种情况的攻击实现比较繁琐复杂,涉及到XSS和CSRF两种攻击的结合使用。
3) 添加人工验证码。每次的操作都需要用户填写一个图片上的随机字符串。校验码由服务器端生产,黑客是无法获知每一次操作的校验码并附加在伪造的请求中。这种方法从理论上是完全解决跨站请求伪造的攻击问题。但这要求用户在敏感操作的时候都需要输入验证码,在降低了系统的易用性,而且验证码图片对部分IE浏览器而言,存在一个MHTML的漏洞(MS11-037)。
4) 使用令牌。添加一个隐藏表单域记录随机的令牌,在求的参数中包含该令牌。服务器端执行操作前验证这个令牌,如果请求中没有令牌或者内容不正确,则认为可能是伪造请求攻击而拒绝该请求。这种方法也可以完全解决请求伪造的问题。但在一个网站中,需要防范的地方非常多,要求每一个请求都加上令牌会增加了开发人员的工作量,而且还很容易遗漏。
5) 在 HTTP 头中自定义属性。为了解决上一个方法设置Token比较麻烦的问题,可以将令牌放到 HTTP 头中自定义的属性里。利用XMLHttpRequest这个对象,一次性为所有敏感操作在请求头增加一个新的属性,该属性的值则是一个令牌。这种添加令牌的方式比上一种方法简单。而且,通过 XMLHttpRequest请求的地址不会被记录到浏览器的访问历史,不用担心令牌会透过Referer被窃取。这种其实是使用Ajax方法在页面局部的异步刷新的操作,令牌在前进,后退,收藏等行为中将失效,而且如果是遗留系统,添加Ajax请求的方法等同重新设计整个系统,代价过高。
此外,还有一些措施加固防范。如:在每次敏感操作都弹出对话框需要用户进行二次确认。服务器端将用户会话的失效时间设置得较短一些。用户自己养成习惯,在一个站点操作完成后,马上退出登录以撤销认证会话。
5 总结
跨站伪造请求攻击的威胁虽然比较大,但是其原理与机制相对集中。只要把握其无法伪造的一些信息,就可以有效的防范该类攻击。在防范伪造请求攻击的方法选用时,注意选择最有效而且代价最少的方案,不能盲目追求技术的先进或复杂,而且在先满足系统的安全需要的前提下,尽量做到用户的易用性和系统的安全性的平衡。Web应用的安全威胁层出不穷,在系统设计的时候需要注意做好安全漏洞的测试,以防止用户和企业不必要的损失。
参考文献:
[1] 王文君,李建蒙. Web应用安全威胁与防治[M]. 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3,1.
[2] 季凡,方勇,蒲伟,周妍. CSRF新型利用及防范技术研究[J].信息安全与通信保密,2013(3).
篇6
关键词:人本理念 幼儿园 管理
1、“人本理念”的幼儿园管理概述
所谓人本理念,就是一切的手段措施要以人为本,尊重人的自然价值属性,从人的需求为本质出发点。在幼儿园的管理的规章制度中,必须建立在科学管理的基础上,一般来说,看制度是否“以幼儿为本”,关键要看是否体现“科学性”、“民主性”、“开放性”、发展性”四个方面,以幼儿为中心,来考虑幼儿园的各项活动和制度的设计和制定,将“幼儿的发展”作为幼儿园发展的出发点、立足点和归宿点,使幼儿园真正能成为幼儿学习和生活的家园和乐园。
2、“人本理念”下,幼儿园管理的措施分析
2.1树立师德,创和谐园风
人本理念下,首先要立足幼儿园自身的建设,要从每一个教师的品德出发,创建和谐的幼儿园教学与管理氛围。我们将《幼儿同工作规程》第三十五条作为教师师德准绳,要求每位教师都拥护党的基本路线,热爱幼儿教育事业,爱护幼儿,努力学习专业知识和技能,提高文化和专业水平,品行良好,为人师表,忠于职责,身体健康,必须遵守《幼儿园工作规程》第六条的规定:尊重、爱护幼儿,严禁虐待、歧视、体罚和变相体罚、侮辱。对行政、教师等职务的分工进行了重新的明确和调整,重视对幼儿日常生活、学习、游戏等的管理,重视教师观察了解幼儿的过程,重视教师观念的转变,不再以教师的权威以及教师的评价标准去衡量幼儿的发展,对教师的备课、教研制度等进行调整,从原来更多的从老师出发到更多的幼儿着想,充分尊重幼儿的主体地位。并从领导自身做起,向全体员工设立意见箱,广泛收集意见,及时解决。逐步形成团结、民主的良好校园氛围[1]。
2.2以质量管理为重点,提升办学水平
学校是兼教育与服务于一身的综合体,一个好的幼儿园,必定少不了优质的办学水平,要实现“人本理念”的管理,必须把办学水平放在最重要的位置。
高水平的办学标准必须从上至下形成一个系统合理的管理制度。首先,园长是幼儿园的灵魂和风向标,幼儿园教育与服务水平的高低,在于园长的引导水平。园长要秉承”高调做事、低调做人”的工作作风,强化管理,淡化个人权利色彩。在管理中。要充分尊重教师,营造一个开放的互动的团队管理关系。主动放权,由人事管理模式向目标管理模式转变,使教学管理工作实现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另一方面,为带班教师建立相应的业务档案。实行业务达标考核机制,奖励措施;另一方面,细化教学研究目标,将全园教师按教研组进行分组, 由教研组长带头,开展教学实践探索,通过”师带徒”形式,让高级骨干教师带领青年教师钻研业务,提高教学质量[2]。
2.3从有利于儿童发展和教育目标的实现出发,实施素质教育
幼儿园的领导在管理幼儿园时,必须要牢记教育的目的。在幼儿园的管理中,要以人为本,从有利于儿童发展和教育目标的实现出发,实施素质教育。幼儿园管理在整个教育管理过程中处于基础地位,是儿童发展过程的启蒙阶段。教师要想在教学中推进素质教育,就必须树立全新的教育理念,实现教学从“应试教育”逐渐转变成“素质教育”。在课堂上,让幼儿充分融入到课堂中来,增加幼儿和教师的互动。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地调动幼儿学习的主动性,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打破常规教学思维,把课堂真正的交给幼儿,与幼儿建立平等的沟通,在教学过程中要对幼儿保持一颗“童稚”的心,与幼儿拉近距离,可以通过做游戏、歌曲、歌谣、故事和对话表演,提高幼儿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实现素质教育教学,推动幼儿整体素质的提高[3]。
2.4注重安全管理,加强保育
稳定压倒一切,同理,安全也压倒一切。幼儿是自我保护能力最筹的群体,我们在思想上要高度承视,切实提高防患意识,把安全工作作为头等大事落实抓好。每学期,我们定期组织两次全而检查,平时组织专业人员进行专项检查,检查的重点是幼儿园的各种设施,特别是园设安全、用电、防火、紧急出口、卫生防疫、安全规章制度及幼儿接送制度的落实等,对校车要加强安全维护,并保证司机的安全意识,绝对不允许碰酒等。并针对检查发现的问题,及时反馈意见,限期责令整改。同时各园也强化安全责任意识,加大安全管理力度。要求每位教师做到“眼勤、腿勤、心勤、嘴勤、手勤”。对多种不安全因素及时发现,及时排除,最大限度的确保园内安全和学生接送安全。
2.5争取家长配合,参与共同管理
家长是孩子天然的启蒙老师,学校的教育离不开家长的配合。从教育角度来讲,家长与教师是合作伙伴,赢得家长的支持,请家长参与到教育管理中,不但可使家长了解幼儿园的教学方式,与教师达到教育共识,还能有效地延伸幼儿园教育的时间长度,使孩子在回家能够巩固和保持在幼儿园的学习成果。
在每个班级中选出一名家长委员作为家长代表,再选出一句家长志愿者,以增进家长与教师的合作交流,做到为孩子负责。这样做的好处是,提升了家长的参与度,使教师与家长达到统一阵线。特别在接送孩子上下学时,家长志愿者可帮助教师维持现在秩序。提醒家长们排队等候。由家长志愿者出面维持的好处是避免了教师与家长的直接接触.减少了双方的摩擦。由于家长与家长之间具有感同身受的特殊关系.便于解决问题。另外每当园里搞大型活动时,也是家长志愿者们发挥所长之处。幼儿园为家长志愿者配备了红马甲,与教师们一同维持活动秩序,如大型滑梯前保护孩子们的安全等等,有效增进了教师与家长的配合与沟通[4]。
3、结语
综上所述,“人本理念”下,幼儿园的管理要以幼儿学生为中心,充分尊重幼儿学生的主体地位,考虑幼儿园的各项活动和制度的设计和制定,将“幼儿的发展”作为幼儿园发展的出发点、立足点和归宿点。从注重学校自身的出发,指定科学合理的管理机制,为幼儿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实现人本教学、人本服务。
参考文献:
[1]郭丽文.抓好幼儿管理工作提高素质教育[J].中外教育研究.2011,03.
[2]张爱萍.浅淡幼儿园以人为本,和谐管理[J].课程教育研究:下旬刊.2013,07.
篇7
【关键词】幼儿礼仪教育; 鼓励表扬; 家校合作
孔曰:“不学礼,无以立。”礼仪是一个人乃至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文化修养和道德修养的外在表现形式,是做人的基本要求。幼儿正处在人生的起点,要知荣明耻,辨明是非,向善去恶,这对他们今后的成才发展至关重要。作为一名幼教老师,如何培养孩子的文明礼仪习惯呢?下面我谈几点自己的体会。
1 从小事做起
“细节决定成败”,无数细节构成整体。幼儿年龄小,有时不自觉地忽视了自己的一些不起眼的做法。因此,日常管理中,我非常注意幼儿的行为细节,强调文明礼仪必须从小事做起。并将这些礼仪行为编成儿歌形式好记又可行。例如:
(1)进餐:进餐前、洗净手、打喷嚏、遮住口、轻轻嚼、漫漫咽、自己吃、不用喂、不挑食、不剩饭。
(2)分享玩具:小玩具、真新奇、大家玩、才有趣、懂谦让、知爱惜、共分享、更知礼。
(3)分享食物:小食品、甜又香、尊长辈、您先尝、你也吃、我也尝、好朋友、共分享。
(4)日常习惯:扔垃圾、要入箱、美环境、爱校园、走楼梯、要轻声、慢步走、靠右行、见老师、要问好、懂文明、讲礼貌。
(5)递接物品:递物时、双手呈、接平稳、手再松、接物时、双手迎、表感谢、把礼行。
2 善于鼓励、及时表扬
孩子喜欢称赞、表扬和奖励,而不喜欢批评、禁止、消极的阻挠。因此,对幼儿的每一个小的进步,我总是及时给予积极的鼓励和引导,促使习惯长久。如上课礼仪的培养,我在班级设计了评比栏,凡是上课认真听讲,坐得端正的同学,就给他们加星、加小红旗。这样,把兴趣、训练、奖评结合在一起,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使幼儿生逐渐形成了自我约束、明辨明辨是非与自我教育的能力。
3 树立榜样
3.1 老师榜样。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老师是幼儿学习、模仿的标准。老师一定要有一个好的行为习惯,才能影响教育自己的学生。因此,我时时处处以身示范,设身处地地为孩子们树立榜样。如地上有废纸,随手捡起来,课桌椅乱了,就顺手摆正……。让孩子们目睹老师的行为,从而自觉地行动起来,逐步养成良好的习惯。
3.2 身边的榜样。即孩子们的同学。这些最接近孩子生活的榜样最易被学生接受、最易激起他们的上进心。我定期评选出班里的“文明礼仪小标兵”,给他们佩戴小袖标,一周一轮换,每个同学都有机会当标兵。这样,孩子们更加约束自己的行为,努力养成文明习惯。
4 家校合作,形成合力
篇8
关键词:变频器;工作原理; 空调器
Abstract: speed-regulate range, static stability, high efficiency. The work is inverter frequency power (frequency 50 Hz or 60 Hz) transform into various frequency of ac power source, in order to realize the motor speed operation of the equipment. Inverter is by changing the motor power frequency realize speed adjustment, it is a kind of ideal high efficiency, high performance of speed adjustment method. This paper mainly involves frequency conversion technology i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application of the air conditioning. One technique of frequency conversion air conditioner is through the inverter frequency or the change compressors power supply voltage, change of rotating speed of the compressor operation, so as to change the air conditioner refrigeration (hot) amount of a kind of high energy efficiency technology.
Keywords: inverter; Working principle; Air conditioner
中图分类号:TN7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变频技术是应交流电机无级调速的需要而诞生的。20世纪60年代以后,电力电子器件经历了SCR(晶闸管)、GTO(门极可关断晶闸管)、BJT(双极型功率晶体管)、MOSFET(金属氧化物场效应管)、SIT(静电感应晶体管)、SITH(静电感应晶闸管)、MGT(MOS控制晶体管)、MCT(MOS控制晶闸管)、IGBT(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HVIGBT(耐高压绝缘栅双极型晶闸管)的发展过程,器件的更新促进了电力电子变换技术的不断发展。
一、变频与定频
所谓的变频空调器是与传统的定频空调器相比较而产生的概念。我国的电网电压为220V、50Hz,在这种条件下工作的空调称之为定频空调器。由于供电频率不能改变,传统的定频空调器的压缩机转速基本不变,依靠其不断地开、停压缩机来调整室内温度,其开、停之间容易造成室温忽冷忽热,并消耗较多电能。与之相比,变频空调器通过改变压缩机的转速,从而改变制冷(热)量,使其对空气调节的能力始终保持最佳状态。变频空调器可以根据环境温度自动选择制热、制冷和除湿等运转方式,使居室在短时间内迅速达到所需要的温度,并在低转速、低能耗状态下以较小的温差波动实现、快速、节能和舒适控温效果。变频空调器的核心是变频器,它通过对电流的转换来实现电动机转速的自动调节,把50Hz的固定电网频率改为30—130Hz的变化频率。同时,还使电源电压范围达到142—270V,彻底解决了由于电网电压的不稳定而造成空调器不能正常工作的难题。变频空调器每次开始使用时,通常是让空调以最大功率、最大风量进行制热或制冷,迅速接近所设定的温度。变频空调器通过提高压缩机工作频率的方式,增大了在低温时的制热能力,最大制热量可达到同品牌、同级别空调器的1.5倍,低温下仍能保持良好的制热效果。此外,一般的分体机只有四档风速可供调节,而变频空调器的室内风机自动运行时,转速会随压缩机转速的改变在12档风速范围内变化,风机的转速与空调器的能力配合较为合理,实现了低噪音的宁静运行。当空调高功率运转,迅速接近所设定的温度后,压缩机便在低转速、低能耗状态运转,仅以所需的功率维持设定的温度。这样不但温度稳定,而且避免了压缩机频繁地开开停停所造成的空调器寿命的衰减,并且耗电量大大降低,实现了高效节能。
二、变频原理
变频空调器按工作原理可以分为交流变频和直流变频两种方式。自从1997年中国第一台变频空调器诞生,此间变频空调器的变频方式经历了从交流变频到直流变频的技术革新历程。
2.1交流变频器的工作原理
我们知道,交流电动机的同步转速表达式位:
n=60f(1-s)/p(1)
式中
N——异步电动机的转速;
F——异步电动机的频率;
S——电动机转差率;
P——电动机极对数。
由式(1)可知,转速n与频率f成正比,只要改变频率f即可改变电动机的转速,当频率f在0~50Hz的范围内变化时,电动机转速调节范围非常宽。变频器就是通过改变电动机电源频率实现速度调节的,是一种理想的高效率、高性能的调速手段,压缩机的转速会随频率的变化而变化。
交流变频原理是把220V、50HZ工频交流电转换为310V直流电源,并把它送到逆变器(大功率晶体管开关组合),又称功率模块,为其提供工作电压;同时根据室温和设定温度的温差,通过微处理器运算,产生一个控制信号(PWM脉冲信号),也送入逆变器;然后由三相逆变器将直流电转变为频率可调的三相交流电(合成波形近似正弦波),驱动变频压缩机运转,使压缩机电机的转速随电源频率的变化做相应地变化,从而调节制冷(热)量。
2.1.2交流变频器的结构与原理
(1)PWM控制,又称电压、频率比例调制方式。在调节频率的同时,不改变脉冲电压幅度的大小,而是改变脉冲的占空比,可以实现变频也变压的效果。这种方法称为PWM调制,PWM调制可以直接在逆变器中完成电压与频率的同时变化,控制电路比较简单。
(2)逆变器。这一部分指的是完成直流到交流的逆变过程,用于驱动变频压缩机运转的三相逆变器。变频空调通常采用6个绝缘栅极晶体管构成大功率晶体管开关组合,又称功率模块。6个晶体管的状态决定了电机绕组中电流的方向,而开关动作的快慢决定了通入电机绕组中电流的频率;开关脉冲依次控制它们通断,切换一次后,电机就转动一周;如果每秒钟切换100次,则电机的转速就是100r/s。在实际应用中,多采用变频模块加上的电路(如开关电源电路)组成。
2.2直流变频
2.2.1直流变频原理
我们把采用无刷直流电机作为压缩机电机的空调器称为“直流变频空调”,这样称呼从概念上来说是不确切的,因为直流变频空调器的变频方式与交流变频一样,也采用的是交—直—交方式,供给压缩机的电压还是交流电,但人们已经习惯将采用无刷直流电机的变频空调器称为直流变频空调器。直流变频空调器关键在于采用了无刷直流电机作为压缩机电动机。直流变频空调器分为两类:一类是只有压缩机电机采用无刷直流电机;另一类是不只压缩机,室内风机、室外风机都采用了无刷直流电机,这就是全直流变频空调器。所以,直流变频空调器相对与交流变频空调器而言,具有更大的节能优势。
直流电机转速公式n=U/Cφ
上式中:n为电机的转速(r/min);C为电极常数,与电机构造有关;U为定子输入电压(V);φ为磁极磁通。
从上式可以看出,直流变频空调器通过改变压缩机的供电电压,从而改变压缩机的转速,进而改变制冷(热)量。直流变频空调器控制原理与交流变频空调器基本一样,所不同的是交流变频技术调节的是频率,而直流变频技术调节的是电压。
2.2.2直流变频器的结构与原理
直流与交流变频主电路差别不大,变频模块之前电路完全相同;不同之处在于交流变频压缩机无反馈控制信号,而直流变频压缩机有三相转速反馈控制信号。
三、变频技术发展方向
目前变频控制技术由PWM(脉宽调制)向PAM(脉幅调制)方向发展。采用PWM控制方式的电机转速受到上限转速的限制。如对压缩机来讲,一般不超过7000r/min。而采用PAM控制方式的压缩机转速可提高1.5倍左右,这样大大提高了快速制冷和制热能力。同时,由于PAM在调整电压时具有对电流波形的整形作用,因而可以获得比PWM更高的效率。此外,在抗干扰方面PAM也有着PWM无法比拟的优越性,可抑制高次谐波的生成,减小对电网的污染。
参考文献:
[1]参考文献:《变频器世界》
篇9
【关键字】土地征收 公共利益 比例原则 合理补偿 正当程序
土地征收是行政征收的一种。依据我国《宪法》第十条第二款和《土地管理法》第二条第四款的规定,土地征收是指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依据法律的规定,以强制方式把集体所有的土地转化为国家所有,并给予集体土地所有权人合理补偿的行政行为。
比较世界各国的土地征收制度,虽然在具体制度的设计上各有特点,但都体现了这样一个核心理念:规范土地征收权以保护行政相对人的土地所有权及其他相关权益。财产权是自由的基本要素,财产权的宪法保障是建立法治、保障人权的基础,财产权的无偿剥夺无异于剥夺人的自由。然而把财产权视为基本人权,在逻辑上并不必然导致财产权不受限制的主张,自然法学派的主要代表洛克在认定财产权为不可剥夺的自然权利时,仍然承认财产权的合理限度。“即使信奉财产权的概念及其不可剥夺性的制度,也会出现必需限制财产权的情形,因为市场失灵会阻碍社会福利目标的实现。”“从来没有哪个制度否认政府的征收权,重要的是征收的法律限制。”政府的土地征收权构成了对土地所有权的实质性制约,而对政府的土地征收权的限制,反过来又是对土地所有权的法律保障。虽然从土地征收的效果来看,是对土地所有权的限制,但是从土地征收制度的形成过程来看,土地征收制度是现代国家为了防止公共权力对其他形态的土地所有权(尤其是私人土地所有权)的肆意侵害而设立的一种保护制度,即使基于公共利益,土地征收也必需完全符合正当法律程序且在对相对人予以合理补偿的基础上进行,并且不得超过必要的限度。在规范土地征收权以保护相对方的土地所有权及其他相关权益这一理念指导之下,现代各国土地征收制度一般都遵循以下四点基本原则。
一 以公共利益为目的
各国法律体系都体现了“财产权受法律保护”的原则,而土地征收权的核心在于不需要土地所有权人的同意即可强制取得土地所有权及与土地所有权相关的其他权益,这两者互相冲突,公共利益恰是平衡这对矛盾的支点。
第一,公共利益关系到整个社会的稳定发展,也是诸多个人的自我利益的集中体现,因而私人利益的行使需要符合共同利益。土地所有权应该受到法律的保护,但土地所有权负有义务,土地所有权的行使应该符合公共利益,土地征收就是土地所有权所负社会义务的实现形式之一。公共利益因而成为土地被征收这一义务应否履行、是否履行,以及如何履行的准绳,成为判断土地征收权是否合宪是否被滥用的重要标准。
第二,公共利益在市场中无法自动实现,政府是实现公共利益的主体。为实现公共利益,政府可发动土地征收权,公共利益是土地征收权的依据和界限。土地征收是行政主体借助于公共权力以民意为基础而实施的具体行政行为,民意就是公共利益的体现。
第三,国家在进行土地征收的过程中所支付的土地征收补偿金直接且全部来源于国民所缴纳的税款,因而所置换的财产必需是服务于全体人民整体利益的财产或服务,即公共利益。
第四,各国司法实践中基本上都把是否“以公共用途或公共利益为目的”作为判断土地征收合法性的标准。德国在其《联邦基本法》中规定:“财产之征收,必须基于公共利益,始得为之。”美国《联邦宪法修正案》第五条规定:“私有财产,非经法定程序,给予公平补偿,不得收回公共使用。”《日本国宪法》第三章“国民之权利和义务”第二十九条规定:“财产之所有权不得侵犯,财产之内容必须符合公共福利,在公平补偿之下,为公共利益,得收用之。”我国台湾地区的《土地法》规定,“因公共事业之需要或因实施特殊经济政策之目的,方可强制取得私有土地。”把“公共利益”作为土地征收的目的,不仅使土地征收权符合宪法得以成立,而且还成为评判一次具体的土地征收行为是否合法的核心标准,以及防止土地征收权滥用的重要措施。
二 比例原则
土地征收必须是为了公共利益目的,但符合公共利益并不意味着土地征收行为是正当的。只有在所征收的土地相对公共利益目标是必要且适当时,土地征收才具有正当性,如果征收的土地超过了公共利益目标所必需的土地数量也构成滥用土地征收权。土地征收是对土地所有权的最严厉限制,为了防止土地征收权的滥用、保障土地权利人权益,土地征收必须坚持比例原则,限制在尽可能少的范围之内。比例原则贯彻的关键在于规范政府在征地过程中广泛的自由裁量权。为此,比例原则的贯彻要求合理的征地补偿和公正的征地程序,从而确保土地所有权与行政权的制衡,征收的土地与所追求的公共利益目的相当,以限制征地自由裁量权的滥用。
三 合理补偿
土地征收以牺牲无责任的特定主体的合法权益来满足公共利益的需求,打破了原有的利益格局,涉及所有权人的根本利益,体现土地权利在不同主体之间的交换与土地收益的分配,征收土地的过程实质上就是土地权利的转移过程,基于公平、正义原则,土地权利的转移必然要从经济上得到逆向补偿,即对转移出去的土地权利的补偿,必须对受损的特定主体以公平合理的补偿,政府无偿剥夺公民财产是严重违宪的行为。“合理补偿”是土地征收的核心和关键,合理的补偿不仅仅是土地权利的实现,而且也有利于土地征收的顺利进行。世界各国由于政治、经济、历史等具体国情的不同,坚持的土地补偿理论不同,对土地征收补偿的标准、范围、额度的规定也各不相同。土地补偿理论主要有即得权说、恩惠说、社会职务说、公用征收说、公平负担平等说、特别牺牲说等。土地征收补偿原则根据其补偿力度的不同基本上可以划分为完全补偿原则和部分补偿原则。市场经济国家基于有限政府、财产权受法律保护和平等保护等理念,一般都坚持完全补偿原则,以公正补偿来规范行政权的行使、保护土地所有者的权利。对土地的征收是土地所有权所负的社会义务的实现,而对所征收土地的补偿既是土地所有权的实现形式也是国家为实现公共利益实施征收行为所必须承担的一种法定义务。
四 正当法律程序
正当法律程序(due process of law),亦称正当程序,最早起源于英国的普通法,其思想可溯及到1215年制定的英国《大》。后被美国联邦宪法所确认,在美国得到进一步发展。正当程序是英美法中人权保障的根本原则,意味着在剥夺某种个人利益时必须保障他享有被告知和陈诉自己意见并得到倾听的权利。正当程序原则最基本的要求是:与程序的结果有利害关系或可能因该结果而蒙受不利影响的人,都有权参加该程序并得到提出有利于自己的主张和证据,以及反对对方提出之主张和证据的机会。经过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正当法律程序革命,正当程序的价值和意义已逐步超越英美法系,影响到了大陆法系的法学和立法,并且为诸多国际立法所肯定,从而具有一定的普适性。根据正当法律程序的一般要求,正当的土地征收程序要求充分贯彻公开、公平与公正原则,充分听取土地权益人的意见,土地权益人能够充分地参与到整个土地征收过程并有效影响到土地征收决定的形成。整个土地征收程序应围绕着保障权益人的申请权、参与权、知情权、听证权、申辩权、申请回避权、监督权、行政救济权和司法救济权等程序性权利而展开。没有正当的程序作保障,整个土地征收制度就可能失去其设立的价值,成为侵犯土地所有权的罪恶工具。正当的土地征收程序是土地征收制度价值得以实现的物质载体。市场经济和法制较为完善的国家对于土地征收,均规定了严格的征收程序。完整的土地征收程序一般包括征收前的调查与申请和论证与审批和征收期间的听证与协议、补偿与征收,以及征收过程的各项救济程序等。
在土地征收制度中,保障相对方财产权是其核心。公共利益、比例原则、合理补偿和正当法律程序是构成土地征收合法性的基础,其存在目的就在于规范土地征收权,保护行政相对人的土地所有权不受肆意侵害。
参考文献
[1]〔美〕路易斯?亨金.郑戈等译.与权利[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6
[2]张圳.土地征收中的国家赔偿责任问题研究[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2)
篇10
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原则:面对全体学生原则、学生主体性原则、参与体验性原则、民主性原则、差异性原则、多样性原则、保密性原则。
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据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的规律和特点,运用心理学的教育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整体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是实施“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落实“跨世纪素质教育工程”、培养跨世纪高质量人才的重要环节。切实有效地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也是现代教育的必然要求和广大学校教育工作者所面临的一项共同的紧迫任务。
(来源:文章屋网 )
免责声明
公务员之家所有资料均来源于本站老师原创写作和网友上传,仅供会员学习和参考。本站非任何杂志的官方网站,直投稿件和出版请联系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