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的基本原理范文

时间:2023-11-22 18:02:2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德育的基本原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德育的基本原理

篇1

关键词:; 思想政治教育; 基本原理; 实效性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749(2013)01-0047-03

研究近些年来我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总体情况,我们会发现实效性总体上不强是一个急需破解的突出问题。对此,笔者认为导致该问题成为顽疾的关键原因是目前大多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还没有将基本原理所阐发的一系列原则落实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去,全社会还未形成共同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合力”。本文试图就此进行一些探讨。

一、从基本原理视角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一是从事物的普遍联系规律看。这个思想告诉我们:看待一个事物应该从联系的、发展的视角出发,而不是从孤立、僵化的观念出发。恩格斯曾经讲过:“我们所面对着的整个自然界形成一个体系,即各种物体相互联系的总体”,“这些物体是互相联系的,这就是说,它们是相互作用着的,并且正是这种相互作用构成了运动”。[1]由此看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展得是否有效是由内在和外在的诸因素决定的,而非某个孤立因素使然。因此,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必须首先保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整个系统内部与外部和谐一致,避免相互抵触,这样才能使整个思想政治教育系统正常地发挥功能。正如有人所说:“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无论对其工作系统内部,还是与外部的联系,必须进行整体性的统一协调,才能使其处于一种良性运行状态,保证目标的实现。”[2]

二是从人的本质理论和人的需要理论看。马克思在《论费尔巴哈的提纲》一文里明确地告诉我们:“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3]思想政治教育是做人的工作,是教育者将一定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按照一定社会集团的利益要求传输到受教育者那里并内化为其思想意识和品德,然后再转化为合乎一定要求的行为习惯的教育过程。大学生是一群特殊的人,改善这个群体的思想政治教育状况的基本要求是教育者必须将大学生的个性特点研究清楚,对大学生们的性格、心理、生活方式、社会交往、爱好、家庭背景等情况做到有一定程度的了解。这是保证我们在工作中既心中有数又有的放矢的前提条件。这是因为以上这些因素对于大学生思想政治品德的生成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人的本质理论告诉我们:受教育者的人格、道德的形成离不开其周围人的影响,其本质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其所处的社会体制和社会关系所决定的,所以构建良好的人文社会环境是搞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必要条件,非如此则受教育者的良好人格无法形成。同时,认为,人只有得到自由全面发展才能成为一个真正健全的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离不开其各种各样合理需要的满足。因此,教育者应该充分重视大学生们各方面需要的满足,既要满足他们的物质需要即基本生存需要,也要满足他们的精神需要和发展需要,如求知、娱乐、交友、获得认同等。只有大学生们基本的生存和发展需要得到了满足,他们才可能积极地参与到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去,整个教育过程才能顺利地完成并取得良好的效果。

三是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原理看。马克思说过,“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4]。而恩格斯则指出:“政治、法律、哲学、宗教、文学、艺术等等的发展是以经济发展为基础的。但是,它们又都互相作用并对经济基础发生作用。”[5]这些话提醒我们:由于现实经济和政治结构与人的思想意识是决定和被决定、作用和反作用的关系,所以任何教育工作者包括德育工作者,都应该根据社会历史发展的实际情况及时调整自己的表达方式和内容,以适应变化了的社会经济和政治现实。正如国内学者黄 森所言,“文化只有与经济和政治相适应,才能对经济和政治的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6]。思想政治教育这种文化上层建筑的“质量”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经济基础和政治上层建筑,而前者能否为后者提供有效的维护和保障功能则取决于它是否适应后者的发展需要和能否反映后者的发展变化情况。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有些教育者完全不考虑整个社会的经济基础和政治上层建筑已经发生的变化,极力回避现实、躲开矛盾、自说自话、孤芳自赏,不根据现实情况调整工作部署,这是他们的思想政治教育课招致学生反感的重要原因。

四是从历史合力理论看。恩格斯最早指出了社会发展过程中的每一个历史结局都是各种各样的历史合力造成的结果。他说:“历史是这样创造的:最终的结果总是从许多单个的意志的相互冲突中产生出来的……这样就有无数互相交错的力量,有无数个力的平行四边形,由此就产生出一个合力,即历史结果,而这个结果又可以看作一个作为整体的、不自觉地和不自主地起着作用的力量的产物……每个意志都对合力有所贡献,因而是包括在这个合力里面的。”[7]效果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必然是社会各种各样积极力量共同施加作用于整个教育过程而出现的结果。事实上,社会各阶层、从政府到民间、从校外到校内,各个方面、各个社会成员都能够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产生这样那样的影响,都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合力的一部分。所以全社会形成共同关心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氛围和共识是很必要的,没有这种氛围和共识,仅仅依靠高校单一部门来搞德育,教育合力就无法形成。

二、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几个关键点

基本原理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指导原则,只有在充分理解该原则并把这一原则应用到实践中去,才能使焕发勃勃生机,并以此证明此理论的科学性。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落实的基本原则是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必由之路。搞好这一实践,笔者认为必须在以下几个关键点上着力:

1.全面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体现思想政治教育的性质和方向,是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具体表现,只有全面地构建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才能实现功能互补,优化教育效果。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应该包括思想教育、道德教育、政治教育、时事政策教育、法律和纪律教育、科学历史观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不能忽略其中任何一个方面,否则就容易产生片面性。在这几个方面的思想政治教育中,思想教育是根本,政治教育是主导,道德教育是基础,历史教育是保障,法纪教育是补充,心理教育是延伸。目前,历史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在很多地方还是薄弱环节,已经产生了很多问题,如思潮的泛滥和许多大学生出现心理健康问题等,说明了这两方面的教育亟须加强。

2.全员开展思想政治教育

这里的全员不仅是指单个部门、机关、院系这样一些小社会的所有成员,也是指整个国家的所有社会成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在全社会形成合力才能增强其实效性,所以要想取得这项工作的成功有赖于全社会形成一个教育联动机制,有赖于校外教育部门的配合。全社会应该树立这样的理念: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应该是所有社会成员,而不应该只是特定的人群,如大学生、干部等。这是因为每个受教育者都不是孤立的离群索居的个人,不是生活在真空之中,而是与周围其他社会成员构成这样那样的社会关系,他们之间不断地发生着影响和被影响、作用和反作用的关系。针对高校这一特殊社区,搞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必要把教育对象扩大到所有教职员工和学生,不能留下任何思想政治教育死角;否则,大学生们在课堂里所受到的正面教育效果就有可能在其走出课堂之后很快被负面的社会影响所抵消。

3.整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的诸要素

思想政治教育机制是思想政治教育运行过程中各构成要素在某种机制的作用下形成的因果联系和运转方式,它包括运行主体、教育目的、运行动力、运行环境、运行控制、运行方式、运行程序和运行保障等,这些要素共同构成一个有机整体,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每一部分都可以对整个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产生或大或小的影响。为此,必须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思想政治教育运行机制的协调性原则。它要求教育者与教育对象保持平等顺畅、双向互动的关系,前者应力避高高在上、盛气凌人的架势,后者则应该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努力实现自我教育。“‘教是为了不教’,因此,不仅要增强受教育者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动性,更要增强其主体性,把受教育者变成教育者,自觉地进行自我教育。只有这样,思想政治教育才能进入更高的境界、取得最佳的效果。”[8]第二,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连贯性原则。在思想政治教育机制的运行过程中,须防止教育活动非正常中断这种情况的出现,好的教育信息须要反复刺激受教育者的头脑才能内化为他们的意识。第三,多个教育者主体施教应保持一致性。承担不同课程的老师必须在工作中通力配合,不能各自为政,否则会让大学生们感到无所适从,不知道该相信哪种说法。

4.构建良好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

基本原理告诉我们,环境是人造成的,它反过来又影响着人。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在人的整个思想品德形成过程中有着突出的作用。基于社会大环境和单位小环境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成败的至关重要性,我们认为,除了党和政府层面要加强自身执政能力,努力搞好经济建设和政治文明建设,为整个社会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之外,在高校层面,有关部门还须发动各个院系、各个职能部门共同构建良好的育人小环境。相关部门的负责人应该首先将本单位的作风建设搞好,以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内部环境。应该承认,由于大学校园社会关系的相对简单和自身特殊的学习型社区这一属性,它比社会上其他地方,如厂矿企业、医院、政府机关等,更容易构建一个良好的社区环境,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认识到这一有利条件,以增强工作的信心。大力发展校园文化,用整洁卫生、绿树成荫的校园面貌和富含教育意义的横幅、墙报、雕塑、画廊、展板等丰富多彩的文化形式营造良好校园环境,让广大师生员工切身体会到积极价值观的魅力和高校人文精神的感召力,这是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不可或缺的条件。

5.综合运用思想政治教育载体

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是承载和传递思想政治教育信息、联系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与客体的一种物质存在方式和外在表现形态,它是思想政治教育途径和方法的具体表现形式。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种类是很多的,除了传统的形式如报告会和演讲会、文艺活动、政工管理、志愿者活动等校园文化载体外,电影、广播、报纸杂志、校园网等大众传媒载体由于渗透力比较强而越来越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和主要信息载体。每一种载体都是各种思想必然要争夺的阵地,思想不去占领,非甚至反思想就会去占领。综合利用这些不同的载体,发挥每一个载体的最大效用,让思想占领这些领域,这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分内之事。值得注意的是,网络已经成为新时期大学生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学习和信息沟通工具,青年人对它的依赖程度随着社会发展模式的转轨而不断强化。从某种意义上说能否在新兴媒体如互联网上让思想政治教育发挥作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事业的成败。电脑网络上的新闻栏目、BBS、论坛、博客、微博以及手机网络上的短信息、手机报等都既是舆论阵地,也是重要的思想政治教育载体,这些新媒体应该受到高度的重视和严格的管理,轻视和放任自流以至于随意让出这些阵地的做法是非常有害的。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92.

[2] 邱伟光,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207.

[3]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5.

[4]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2.

[5][7]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32,697.

篇2

传统会计的基本理论与相关体系必须作相应的变革。

关键词:知识经济 会计 基本原则 基本假设

21世纪,是发展知识经济的时代,是高科技大发展和经济管理水平大提高的时代,这种大环境,将推动会计发生相应的重大发展。经济的全球化、数字化、网络化、无形化特征,便传统会计赖以生存的社会环境和经济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为了与环境相适应,会计是千秋大业,凡有经济活动的地方,都需要对经济活动进行核算,使用计算机进行核算只是改变了核算的手段和形式,但不可能改变核算的内容和要求。相反,核算的内容范围扩大了,要求提高了,信息需要加强了。

一、知识经济下的会计基本原则

1、历史成本计价原则

历史成本计价原则在传统会计中长期处于”一统天下”的局面”但在知识经济时代,在以知识为主要资源,依靠发达的科学技术作为企业生存发展的决定条件的情况下,单一的历史成本计价暴露出很多缺陷:

1)忽视了”软资产”的价值。”软资产”是指没有物质形态的资产,主要是无形资产。无形资产的特征在于能够为企业带来未来超额经济利益,若按历史成本计价,往往会低估无形资产的实际经济价值,甚至被排除于企业资产负债表之外。

2)不能提供投资者决策所需的相关会计信息。在知识经济条件下,市场瞬息万变,风险和收益都呈极大化趋势,投资者迫切希望会计信息能直接用于决策,以求得盈利多、损失少。而将历史性会计信息用于决策时,往往有”时过境迁”之感。

3)历史成本计价模式的相对优势在降低。在知识经济时代,随着互联网的运用和信息共享,企业获取资产现时成本、重置成本资料的来源增多,成本下降,可信度和及时性也大为增强,历史成本计价模式的相对优势在降低。

2、收入确认原则

收入确认原则,是有关收人人账时间确认的原则。传统收入确认原则的最大弊端在于收益揭示不完整,影响信息使用者对企业真实盈利能力的判断。

传统收入确认原则更确切地说是营业收人的确认原则。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生产的产品是知识密集型产品,具有较高的增值性,忽略其置存收益会影响投资者对企业的整体评价。另外,产品的个性化和网络商务的兴起,使生产商、销售商、顾客之间信息沟通更为畅通,产品的销售风险大为降低,资产置存收益实现的可能性显著提高,因而,在知识经济条件下,收入确认应由单一的”已实现”标准向”已实现或可实现”标准转化。

3、费用配比原则

在传统会计的费用配比原则下,首先应确定成本是否已经消耗。末耗成本仍具有未来经济效益,应作为资产处理,而已耗成本则应予转销。已耗成本与营业收入配合的方法通常有三种:①根据因果关系直接配比;②系统和合理地分摊;③立即确认为费用。配比概念是传统会计理论结构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费用与收入的配比是否合理,关系到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4、权贵发生制原则

权责发生制原则是传统会计的支柱原则之一,它是收入实现原则和费用配比原则的前提。在知识经济条件下,权责发生制原则也受到较大的挑战,其原因主要表现夺:首先,权责发生制不利于反映企业本期现金流量信息,现金流量是现代企业非常重要的一项财务数据,它直接关系到企业的流动性和偿债能力的有效评价。而在以高新技术产业为支柱的知识经济时代,由于知识创新、扩散的速度很快,技术风险和市场风险加剧,企业稍有不慎,就可能面临破产、清算。其次,权责发生制下所确定的净收益有其自身的缺陷,会计收益中包括许多非现金的应计和递延因素,其数额的分配是依据假定关系而进行的,带有一定的主观性,容易导致收益结果不能真实、可靠地反映企业经营业绩。

5、充分披露原则

在知识经济时代,由于经济环境的复杂化和经济风险的加剧,充分披露原则成为未来会计最重要的原则之一,企业披露的会计信息范围不断扩大。由于现代信息技术强大的功能和低廉的成本,会计既可作货币性计量,又可作非货币性计量;既可定期报告,又可实时报告,通过多元化信息的提供,使充分披露原则能得到真正的体现。

二、知识经济下的会计基本假设

货币计量假设对任何学科都很重要,因为它为该学科的理论和实务提供了研究出发点,但假说不是一成不变的。众所周知,现行的会计基本假设是与工业经济时代的会计环境基本适应的,而知识经济的来临,使会计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同时,会计信息使用者的需求也日趋复杂化、多元化。当前财务会计只有及时完善、创新某些理论方法体系,才能在新的经济环境下,真正发挥会计信息的决策参考作用。

1、会计主体假设

“网络经济”的兴起,使得会计主体界限越来越难以把握。以数字化技术为先导,以信息高速公路为主要内容的新信息技术革命,使得知识、信息的扩散与应用大大加快,交易、决策瞬间完成,电脑技术的发展与广泛应用,使通过互联网形成了所谓“网络经济”。“网上公司”又可称为“无实体公司”,它可以通过互联网横跨大洋把千万个个体联系起来,一旦业务完成时,又可在几秒钟内解除这种联系。

2、持续经营假设

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使竞争愈演愈烈,企业稍有不慎,就可能面临破产、清算;并购潮流将进一步加剧,会计个体被兼并的可能性进一步加大。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竞争激烈可想而知,并购将成为一种趋势;“网上实体”不适用持续经济假设,而适用破产清算与破产期间假设。知识经济社会中,知识更新、扩散的速度很快,经济活动面临着较大风险,这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网上实体”的特点。“网上实体”经营活动的“短暂性”,适时介入退出与转换的特点,决定了持续经营假设已不能适应,而必须代之以破产清算与破产期间假设。

3、会计分期假设

在知识经济条件下,传统的以年度为期的会计分期假设将受到冲击。我国的《企业会计准则》《会计法》均规定会计年度为公历年度,即以公历1月1日至12月31日作为会计年度,而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内部管理会计以至战略管理会计的推行,企业对会计信息的需求将朝着多层次、多元化方面发展;在时间上而言,不同管理主体对会计信息的要求不同,因此,会计分期应以它们的需要为基础,决不能以整齐划一的日历年度为标准。

4、货币计量假设

(1)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国际间资本流动的加快,使得资本决策可在瞬间完成,这样就加剧了会计主体所面临的货币风险,冲击了币值不变(或稳定)这一假设。东南亚金融危机所导致的一些国家的货币大幅贬值,便是佐证。

篇3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 能力本位 成本会计 改革

十、十八届三中全会对高等教育提出了“立德树人”“办人民满意的大学”和高等教育改革的新要求,近几年,教育部出台了一系列的改革政策,进一步落实高校的办学自。2015年10月,教育部、发改委和财政部联合了《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高校向应用型本科高校转变的指导意见》文件,对高校今后的建设与发展指明了方向。面对当前形势,高校只有改革创新,加强内涵建设,才能办出特色,赢得发展。

作为高校教师,有理由在教学之余,研究和思考本学科相关专业的教学改革问题,特别是多年从事的成本会计专业教学方式方法的改革。成本会计是一门非常重要的会计专业课,在整个会计学科的教学体系中占有一席之地。成本会计在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具有专业性、实践性强的特点。学生必须要完全掌握这门课程。目前高校的成本会计教学与企业管理需要相脱节,与高校培养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的教育要求存在一定的差距,这势必要对成本会计的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方法进行一系列的改进和改革,要求教师既要传授学生基础理论知识,又要注重实践性教学,培育学生的职业技能和动手能力,由此引出现代职业教育理念――能力本位(CBE)教育。

一、理论基础

(一)相关定义和内涵。应用型本科是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和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产物,应用型本科人才是基础知识宽厚、应用能力强、新知识与新技术的学习能力强、社会与岗位适应能力快、创新素质高、综合素质好的高层次的应用性、职业性、创新性人才。

能力本位教育(简称CBE)是一种现代职业教育理念,明确以能力作业教学为主导,以学历或学术知识体系为辅助,以职业岗位的需要出发确立能力目标为核心,根据岗位群的需求,层层分解,确定从事岗位所应具备的能力,设定培养目标,从而设置专业课程、组织教学内容,建立考评体系。

(二)传统成本会计课程的历史沿革。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成本会计课程由原来的工业会计课程中的工业企业产品成本核算内容剥离出来,当时计算方法是完全成本法,其教学内容仍采用计划经济条件下会计核算模式的内容,主要体现在核算对象仅仅局限于工业企业,另外将成本报表作为对外报送的会计报表之一。科技进步和信息化冲击,以及互联网技术的广泛应用,改变了传统的生产模式。自动化制造、程序化材料处置等现代化技术被广泛应用于生产和制造行业,有的企业实现了机器人管理。企业一经实现自动化和信息化,生产力必将大幅提升,人工成本不断降低,从而提升了工作效率,提高了产品质量。可以看出,传统成本会计教学与社会现实需求很不相适应。

二、现行成本会计教学存在的问题

成本会计作为会计专业体系的主要组成部分,一直以来被认为是会计专业课程中核算方法体系比较复杂,而且应用性较为突出的专业课程,它是财务工作的主要组成部分。现行成本会计教学方式普遍采用传授式和案例式,将复杂的成本核算内容分解成若干知识点,在课堂上面对面传授给学生,产生了“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教学现象,特别是在会计准则不断修订和税收法律制度不断完善的情况下,很难有效地构建成本会计知识体系,成本会计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一)成本会计教学缺乏实践。现行成本会计教学普遍采用传授和案例的单向式、灌输式教学模式,缺少实践部分,因此,学生缺乏对制造业生产加工流程的直观认识和了解,这势必影响学生对成本会计知识的理解和灵活应用。比如,如何进行生产步骤和生产工序的划分,生产中如何投料,如何确定在产品的转移方式等,这些内容的理解都影响到学生进行成本核算的方法和步骤。如果仅仅单纯依靠课堂上成本会计理论讲授,而没有参与企业实践环节,将难以将各种费用分配方法的要点整合起来,找准正确的成本核算方法加以运用。现行成本会计教学内容中没有涵盖对企业生产过程了解这一部分,是不完整的教学,不利于将成本会计知识体系快速应用于企业的具体实践工作中。

(二)成本会计教学手段匮乏。成本会计主要是通过成本数据的前后勾稽关系来反映成本核算流程的,这种数据的来源主要是通过成本统计的相关表格反映的。现行成本会计教学手段绝大多数采用自然媒体(板书和多媒体)方式,教师受传统教学模式限制,达不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另外,虽然网络信息加速发展,工作效率和效果明显提高,但“互联网+成本会计”的教学模式并没有全面推广,没有形成学生随时可以学习和教师随时可以答疑的格局,可见,现行的教学手段仍然匮乏,学生在听课过程中容易出现注意力不集中、对教学内容厌倦或不感兴趣等现象。

(三)成本会计教学内容滞后。现行成本会计教学内容没有及时更新,仅仅停留在让学生了解企业的生产工艺过程和基本生产耗费,采用传统的产品计算方法,如品种法、分批法、分步法等,对产品的成本进行计算、编制成本报表。现行成本会计教学内容体系主要包括以下内容:一是介绍成本会计的基本理论,主要包括成本会计的涵义、内容、产生、发展和成本会计工作组织,但缺少成本会计的目标;二是成本核算,包括产品成本核算一般程序、生产费用的归集与分配方法、产品成本计算方法和成本报表编制方法,但缺少对产品制造环境的介绍,学生无法根据不同的制造环境和成本管理的实际需要选择不同的成本计算方法。成本会计课程学完后,学生仍然不能针对不同生产组织特点、类型和管理要求组织进行成本核算和编制成本报表,很少顾及提供的成本信息是否满足企业管理者的需要。

三、成本会计教学改革的措施

通过客观分析现行成本会计教学存在的问题,提出基于能力本位的成本会计学教学改革的具体措施,包括实训教学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教学手段改革以及考核体系建立等内容。

(一)实训教学建设。根据学生专业知识水平的高低,实训教学建设分为三个层次:基本技能实训、专业基础实训、ERP综合实训,由入门班到高级班进行专业技能的培训。基本技能主要是针对低年级设立的实训,旨在强化基本操作,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使受训者具备后续实训课程的动手能力,增强学习信心和兴趣。专业基础实训主要面向大学二年级开设的实验课程,主要是让学生掌握成本核算具体方式和各种费用的归集方法,进而使学生通过理论联系实践,对成本会计具体工作有一个初步的感性认识。ERP综合实训主要是针对大四学生开设的,目的是模拟企业经营全过程,特别是成本管理及核算,将其应用于一个完整的企业生产运营全过程,从而锻炼和提高学生实践能力,适应未来工作需要。通过上述三个层次的实训教学建设,学生可以直观地掌握成本费用的归集、分配及核算,同时也接触到了成本会计的核心业务的操作。

(二)师资队伍建设。能力本位的成本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必须要满足对创造理论应用能力的人才培养需要,建设一支能力强、业务精、专业化的教学师资队伍,必须提高成本会计教师的实践能力,走进企业挂职锻炼,作为企业的一员,参与企业的成本核算工作,才能使成本会计教师深刻了解企业的经营理念,熟悉企业对成本会计人员的需求,然后将这些实践经验带进课堂,按企业的要求去教学。也可以校企合作,聘请一些企业名家为高校客座教授,充实师资队伍,参与学校成本会计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设计,立足于把学生培养成毕业即能胜任本职工作的应用型人才。

(三)教学手段改革。在成本会计教学中应以实践能力的培养为教学的根本目标,尊重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倡导互动式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对课程的学习兴趣,产生内在动力,积极主动地参与,从根本上抑制“满堂灌”的教学方式。要大胆创新,充分发挥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给学生搭建本专业课题研究的平台。同时,可以聘请学者或企业家为学生做专题报告,使学生了解最前言的研究成果和企业成本核算技巧、手段,从而开拓学生的视野。也可以借助多媒体和互联网手段,给学生展现更多的教学案例,以沙龙的形式对自己感兴趣的案例进行交流和探讨。另外,建立“互联网+成本会计”教学模式,设立成本会计微课,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平台,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需要。

(四)考核体系建设。成本会计课程的考核应该分为理论考核和实践考核。理论考核主要采取专业知识考试、书面作业、课堂表现等内容;实践考核主要分为实训操作、课外实践、生产实习等内容。使考核和评价贯穿于学习的全过程,进一步减轻学生对传统考核的消极情绪,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巩固专业知识,提高应用技能,以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养。

四、结论

围绕高等教育的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进一步明确了教育事业发展的方向,也为成本会计教学改革树立了方向。将以记忆为主的理论教学模式转变为以操作能力为主的技能培养教学模式。以任务驱动设计每节课的教学内容,以案例教学方法相结合讲授知识点,注重能力的培养,不仅包括对学生知识运用能力的培养,更要注重对授课教师实践能力的提升。

参考文献:

[1]李国利,刘旭明.工程应用型本科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的建构[J].中国电力教育,2011,(34).

[2]谢爱平.基于能力本位的高职《网络营销》课程考核方式改革[J].职业教育研究,2011,(6).

[3]张玉娟.应用型本科院校成本会计教学改革探讨[J].考试周刊,2014,(58).

篇4

Abstract:The statistical rule is the logical concept which in the sociology utilizes frequently, profits from the sociological in logical concept to the Marxism research, and discusses taking advantage of this studies the Marxism basic principle is the speculation or the real diagnosis process is helpful to us grasps in the Marxism theory thoroughly the basic principle, grasps the correct world outlook and the methodology, instructs us to walk the Chinese characteristic socialism well the path.

关键词:统计规律 方法 思辨 实证

Key words:Statistical rule Marxism method speculation real diagnosis

作者简介:房蕾,兰州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学院)07级硕士研究生 基本原理专业

【中图分类号】A81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7069(2009)-09-0022-02

一、 统计规律

(一) 统计规律的特点

1、 当它所面临的对象较少时,这种规律显示不出来,当面对的对象庞大时,规律才能显示出来,但这时真实性又受到损害;

2、 规律性越充分,则真实性越不充分;真实性强,规律性则弱,规律性强,则真实性弱;

3、 统计规律在小范围小时段可以不成立。

(二) 历史规律是统计规律

历史规律的总结具有普适性,这是对大量的历史所做出的整体性的概括,对于某些单一的历史事件也许并不适用甚至是相违背的。例如,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这样一个历史规律,在中国革命、中国改革30年中出现了对这一规律的颠倒。历史规律是对大量历史偶然事件起整体作用的规律,表现出历史整体的本质和必然联系。并具有只对庞大对象起作用,在总体比较小的范围中,规律性不能被显示出来。当大量的历史事件形成了一定的规律时,那么这些历史事件中忽视的规律以外的个性就越多,那么真实性就越是打了折扣。因此历史规律在某些被忽略真实性的历史事件中便不再具有适用性,即历史规律在小范围小时段可以不成立。综上所述,历史规律符合统计规律的所有特点,历史规律是统计规律中的一种。

二、 基本原理的范围界定

(一) 基本原理范围界定的误区

第一, 是一个巨大的综合性的学说体系。首先,马克思是以社会发展的实践和问题为中心,并非以学科为中心来建立自己的思想体系。它的三个组成部分: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它们之间最初是浑然一体、相互引导而形成的。其次,如果把它的精神实质和思想基础仅仅归结为单一的哲学体系,就会导致在理论形成的“过程”中割裂整体性,忽略从实际出发提炼其思想精髓的合理途径。这一点本身就违背了“要在它们的或逻辑的形成过程中来加以阐明” ①的理论原则。

第二, 是一个严密的整体。的各个组成部分之间虽然也可以做抽象的区分,分别加以整理和阐述,但无论在其诞生的时间上,还是在内容的逻辑上,客观上都不存在“先有一个哲学,然后把它推广应用于社会,才产生了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这样的顺序。那么未经具体分析便认定的基本原理一定只在哲学原理中,就可能只注意那些具有一般抽象形式的“哲学话语”,而割裂它们同一定社会分析和经济分析的具体联系,从而导致抽象化、片面化、绝对化。这样势必不能真正了解的整体面貌和精神实质。

第三, 哲学并不是孤立地突然出现的,而是大量吸收、继承了已有的全部合理成果,又做出了自己的重大突破和创新而形成的。那么,在它的理论基础中,是否有必要、有可能,有应该怎样去分清什么是创始人自己的,什么是别人或前人的(如:一般唯物论来自费尔巴哈等,辨证法来自黑格尔等)?应该说,使哲学与其他哲学区别开来的标志,主要不在于那些人所共知的一般性内容,而恰恰是那些在理论上和实践上最具时代个性的“前沿、高端”问题。既然如此,那么在追寻“哲学基本原理”时,如果对“基本”原理的理解仅仅局限于“原初的”、最具基础性的思想成果,那么这种理论追寻越深入,就越可能成为马克思以前共同成果的追溯,越抓不住它自己特有的核心和实质,越把“前”当成,就越是远离。

第四, 在不断发展,哲学也在不断发展。实践证明,按照以往那种思路去制定基本原理体系的尝试,大都是不成功的。例如,前苏联的哲学教科书体系,因其并未充分体现马克思、列宁的思想,并且在理论和实践上导致了偏离和失败的后果。很多事实证明,企图通过制定简明哲学原理来表达基本原理的思路确实有问题,并不一定合适。因为:

1、 这样做是否符合哲学与的历史与逻辑关系,本身很值得怀疑,至少它并未经过认真的思考和论证;

2、 对于哲学的系统整理和准确把握,还需要有一个严谨的过程,而以往并未达到应有的程度和水平,却用了不少非的内容代替;

3、 以往这样做的时候,还掺杂了与当时政治和意识形态需要有关的功利意图。这样不仅会损害理论表述的科学成熟性,并且可能养成一种理论上的迷信,即相信某些哲学观点与某些政治观点之间必定存在着单一的对应关系。这种迷信对哲学和政治两方面的影响都是破坏性的。按照这个思路并辅之以灌输的结果,恰恰不是加强和维护了的科学先进性,而是削弱和损害了的形象。

简言之,过去的误区在于分割了的整体性,把它的各个组成部分之间、逻辑与历史之间、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内在联系,都当作彼此独立环节之间的外在联系,因而把“基本原理”想象成距离现实遥远的抽象的逻辑起点,想象成只有以哲学命题形式才能表达的绝对普遍化论断。结果使对基本原理的追寻,变成了仅仅在头脑和书本语言中进行的、纯粹思辨化的想象。

(二) 的根本原则和“坚硬内核”

任何一个学说体系都有自己“不可改变的部分”和“可改变的部分”。由根本立场、根本原则、根本价值取向等构成的理论“纲领”或“坚硬内核”是不可改变的,变了就不再是它自己;而由材料基础、论证过程、具体观点和相关推论等构成的理论“”则是可变的,唯其不断发展变化才能显现并保持其“纲领”和“内核”的生命力。

前面我们说过,理论是一个整体,那么,从这个角度来说,特别是在它的理论与实践统一的整体意义上,这个“纲领”和“内核”不应在它的哲学基础部分去寻找,而应该在它的哲学与现实结合的“结合部”或理论的“高端”成果,即其全部哲学的必然结论、同时成为它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理论的指导思想、并具有鲜明实践特征的内容中去寻找。因此,作为的根本原则和“坚硬内核”应该是建立在丰厚的理论基础上,并经过深思熟虑和实践的检验而选定的。诸如,“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和“一切为了人民”的价值导向等。这些根本原则应当是全部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凝结和体现或者是的社会立场和理想追求的集中体现。

三、 基本原理方法的选择

(一) 两种方法:思辨方法和实证方法

自从1984 年由潘懋元教授主编的《高等教育学》的正式出版,标志中国高等教育学科的建立,中国高等教育科学研究,沿着两条并行而有所交叉的轨道发展。一条轨道属于基本理论或应用理论的研究,如:以高等教育学为主干的高等教育学科群的建设。另一条轨道是结合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的实际,进行相当于应用性、政策性、开发性的研究。这一条轨道是结合中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实际,为解决实践中所提出的问题,进行应用性的研究。

高等教育研究究竟是应该进行体系构造还是应该进行问题研究,是高等教育研究现状中的一大争议点。而第一条轨道多是运用思辨的研究方法,第二条轨道多是运用实证的研究方法。由此就引发了思辨与实证这两种高等教育研究方法的探讨与争论

(二) 基本原理的研究是一个思辨的过程也是一个实证的过程

1、 历史规律的总结是一个思辨和实证相结合的过程。

前面说到,历史规律是统计规律,这说明,历史规律是从实践中得来,并经过理论思辨,又重新运用到实践当中的。那么,历史规律的总结的过程事实上就是一个“实践―理论―实践”的过程,就方法来说,它是一个“实证―思辨―实证”的过程。基本原理是历史的,因此它也是遵循这一过程的。

2、 基本原理的三个部分的观点由思辨产生,由实证来验证

篇5

关键词:跨站请求伪造;会话劫持;安全防范

中图分类号:TP3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4)05-0902-03

The Basic Principles and Prevention of Cross-site Request Forgery Attacks

CHEN Chun-yan

(Dept. of Information and Culture, Guangzhou Municipal Vocational School, Guangzhou 510507, China)

Abstract: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basic situation of cross-site request forgery attacks (CSRF), analyzes the main principles and conditions of the CSRF with two common scenarios as examples. Focuses on five different prevention methods according to the main target and vulnerabilities of the CSRF, and explaining their strengths and weaknesses of 5 ways.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designing Web applications and systems security.

Key words: CSRF; Session hijacking; Security

1 跨站请求伪造简介

跨站请求伪造(Cross Site Request Forgery,简称CSRF),也被称为“one click attack”或“session riding”。跨站请求伪造与目前非常流行的安全漏洞“跨站脚本攻击(Cross Site Scripting)”名字上有点相似,但它与XSS的攻击方法完全不一样。XSS利用漏洞影响站点内的用户,攻击目标是同一站点内的用户者,而CSRF通过伪装成受害用户发送恶意请求来影响Web系统中受害用户的利益。

CSRF的形成是因为攻击者较容易猜测某些Web应用一个特定敏感操作的所有细节(若是开源项目,则更直接找到关键操作的漏洞细节)。利用浏览器能保存会话cookie等凭证,并会自动发送的特点,攻击者可以创建一个恶意web页面生成伪造请求,再利用社会工程学的手段蛊惑受害者进行操作,从而在被攻击Web应用上伪装成受害者进行的特定敏感操作,如修改密码、通信方式甚至转账等。

CSRF不像XSS那么广为人知,但在OWASP 2013公布的10大Web应用安全威胁中,跨站请求伪造依然位居第8位,依然是一个不可忽略的严重安全漏洞。又因为CSRF比XSS更难以防范,且更具危险性,所以CSRF也被称为“沉睡的巨人”。

2 跨站请求伪造的场景

跨站请求伪造攻击可以在以受害者名义伪造请求并发送给受攻击的站点,这样就能以受害者的身份和权限执行一些特殊敏感的操作,但这一切受害者是毫不知情的。例如:

Tom登录了一个银行网站,并没有退出。

黑客Jerry知道的转账功能有CSRF漏洞。于是Jerry在大型社交网站中发表一张帖子,在帖子中Jerry插入一行类似的html代码

Tom在浏览器的另外一个标签页中查看Jerry的这条消息

Tom的浏览器将Jerry伪造的转账请求发送给affectedBank,从而转出1000元到Jerry的账户。

流程如图1所示。

上述例子当中的转账操作是通过GET请求方式执行,在实际中可能会更多使用POST的方式。受攻击站点只接纳使用POST方式请求,表面上已经不能直接将伪造请求包装在其他网站中,但黑客仍然可以使用重定向的方式将社交网站中GET的请求指向一个封装POST的页面,从而实现POST请求组合与提交。

在上述例子中进行一些扩展:

A. Jerry在自己控制的站点中构造一个页面Redirector.php。将使得外部通过GET请求Redirector.php而来的参数在页面中重新组合出表单的内容,再通过页面内的JavaScript提交到 /Transfer.php中。

B. 在的帖子中包装一个不可见的GET请求,申请访问Redirector.php。类似于

C. Tom在访问帖子时,实际将执行两次请求,第一次是GET请求跳转到Redirector页面,第二次是POST请求将数据提交到/Transfer.php。

流程如图2所示:

图2 重定向实现POST请求的CSRF

直接利用GET请求Redirector.php页面容易暴露黑客的攻击意图,Jerry可以在的Web服务器中设置一个Rewrite功能,将请求而来的face.png重写为http:///Redirector.php?csrf= http:///Transfer.php?toAccount=Jerry&money=1000,这样在发帖时的引用部分就可以直接写成“http:///face.png”,使得攻击更加隐蔽。

3 跨站请求伪造的基本原理

从上述的跨站请求伪造攻击的场景中,有三个引发攻击形成的必要条件。

1) 浏览器会自动发送用户标识的会话信息,并且用户毫不知情也无法干预。换而言之,用户不知道浏览器发送的内容中,已经包含身份标识信息。身份标识信息(例如cookie)主要是站点用于识别受认证用户的一个标志。如果站点收到带有受害者认证信息的请求,那么这个请求就会被看作是已登录的受害者发送而来的正确操作请求。

2) 攻击者清楚在被攻击网站的特殊敏感操作的URL结构,并能分析其中所支持的参数和允许值。一般而言,通过访问被攻击Web应用程序,查看潜入在HTML或JavaScript中的URL、分析提交的表单结构就可以了解到相应的信息。如果是一个开源项目,攻击者直接就可以从源代码中进行分析提取可以攻击的特殊敏感操作。

3) 被攻击网站完全依赖于会话信息识别用户。因为会话信息其实对浏览器而言是透明的,浏览器只负责存放和在发送请求时附加相关的会话信息,通过浏览器并不能解析出会话信息的内容。为了提高Web应用的便利性,降低开发的成本,部分Web应用就会完全依赖这类信息来标识一个用户会话。从而导致Web应用程序不会判断一个请求是否真是由合法用户发送的。

一般来说,要发生跨站请求伪造攻击,需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 在受攻击站点已经登录,且没有正常退出。

2) 受攻击站点的会话失效时间比较长。而且失效时间越长受攻击机率越高。

3) 受攻击站点的特殊敏感操作没有严谨的用户身份标识验证。

4) 受害者主动访问含有伪造请求的页面。电子邮件、论坛、博客等常见的互联网应用都是攻击者可利用的社会工程学的范围。

4 跨站请求伪造防范的主要方法

要做好攻击的防范,首先需要明确攻击的目标。跨站请求伪造攻击的对象,就是要保护的对象。从上文的分析可知,跨站请求伪造攻击是黑客利用受害者浏览器中包含的用户身份认证信息骗取服务器的信任,但是黑客其实并不能拿到身份认证的具体凭证,也看不到身份认证的内容。另外,由于浏览器同源策略的限制,黑客也无法进行解析查看从受攻击服务器响应回来的内容。因此,黑客无法从服务器响应中得到任何东西。他所能做的仅仅是给服务器发送请求,以执行请求中所包含的特殊敏感操作,从而达到在服务器端直接更改数据,并非窃取服务器的敏感信息或受害者的个人资料。

因此,针对跨站请求伪造攻击要保护的对象是那些可以直接影响数据改变的操作或服务,其他仅仅读取信息的操作或服务,则不需要进行跨站请求伪造攻击的防范。例如上文中的银行系统,查询余额是仅仅返回读取到的金额数,跨站请求伪造攻击无法拦截服务器返回的结果,不需要防范。而转账的操作会涉及改变账户的金额,有遭受跨站请求伪造攻击的威胁,需要保护。

一般的攻击防范,都可以从服务端和客户端两方面入手,因为跨站请求伪造主要是针对服务端的欺骗,所以这里攻击的防范主要在服务端进行。防范的核心思想则是在服务器端不唯一依靠浏览器所直接提交的身份认证信息,而需要添加额外的校验信息。主要的实现方式有以下几种。

1) 验证 HTTP Referer。在 HTTP 协议的请求头部含有一个字段叫 Referer,它记录了本次请求的来源地址。只需校验Referer是否以本域作为来源,则可以判断这个请求的真伪。

这种方式的优点在于简单易用,开发人员只需用在敏感操作前增加一个拦截器检查Referer的值即可。对于已有的系统,不需要改动内部的逻辑,比较方便。但这种方法并不是百分百有效。每个浏览器对HTTP协议的实现有一些差别,目前已经发现,IE6的浏览器Referer的值是可以被篡改。对于新版浏览器,虽然无法纂改Referer值,但部分用户基于隐式权的需要,可以设置浏览器发送的请求不包含Referer信息。这些用户在访问时会被误认为伪造的请求,从而拒绝了合法用户的访问。

2) 加密cookie信息。在敏感操作的提交内容中,添加一个对cookie进行Hash后的值,服务器端对Hash值进行校验,若通过则是合法的用户请求。因为在直接的跨站请求伪造攻击中,黑客其实是无法获取cookie的具体内容,因此也无法构造一个Hash后的cookie值,从而基本杜绝了跨站请求攻击的实施。但是这种方法还有一种可能的泄露情况。如果黑客先通过XSS攻击盗取了用户的cookie,然后再利用盗取的cookie生成Hash值而制作伪造请求。这种情况的攻击实现比较繁琐复杂,涉及到XSS和CSRF两种攻击的结合使用。

3) 添加人工验证码。每次的操作都需要用户填写一个图片上的随机字符串。校验码由服务器端生产,黑客是无法获知每一次操作的校验码并附加在伪造的请求中。这种方法从理论上是完全解决跨站请求伪造的攻击问题。但这要求用户在敏感操作的时候都需要输入验证码,在降低了系统的易用性,而且验证码图片对部分IE浏览器而言,存在一个MHTML的漏洞(MS11-037)。

4) 使用令牌。添加一个隐藏表单域记录随机的令牌,在求的参数中包含该令牌。服务器端执行操作前验证这个令牌,如果请求中没有令牌或者内容不正确,则认为可能是伪造请求攻击而拒绝该请求。这种方法也可以完全解决请求伪造的问题。但在一个网站中,需要防范的地方非常多,要求每一个请求都加上令牌会增加了开发人员的工作量,而且还很容易遗漏。

5) 在 HTTP 头中自定义属性。为了解决上一个方法设置Token比较麻烦的问题,可以将令牌放到 HTTP 头中自定义的属性里。利用XMLHttpRequest这个对象,一次性为所有敏感操作在请求头增加一个新的属性,该属性的值则是一个令牌。这种添加令牌的方式比上一种方法简单。而且,通过 XMLHttpRequest请求的地址不会被记录到浏览器的访问历史,不用担心令牌会透过Referer被窃取。这种其实是使用Ajax方法在页面局部的异步刷新的操作,令牌在前进,后退,收藏等行为中将失效,而且如果是遗留系统,添加Ajax请求的方法等同重新设计整个系统,代价过高。

此外,还有一些措施加固防范。如:在每次敏感操作都弹出对话框需要用户进行二次确认。服务器端将用户会话的失效时间设置得较短一些。用户自己养成习惯,在一个站点操作完成后,马上退出登录以撤销认证会话。

5 总结

跨站伪造请求攻击的威胁虽然比较大,但是其原理与机制相对集中。只要把握其无法伪造的一些信息,就可以有效的防范该类攻击。在防范伪造请求攻击的方法选用时,注意选择最有效而且代价最少的方案,不能盲目追求技术的先进或复杂,而且在先满足系统的安全需要的前提下,尽量做到用户的易用性和系统的安全性的平衡。Web应用的安全威胁层出不穷,在系统设计的时候需要注意做好安全漏洞的测试,以防止用户和企业不必要的损失。

参考文献:

[1] 王文君,李建蒙. Web应用安全威胁与防治[M]. 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3,1.

[2] 季凡,方勇,蒲伟,周妍. CSRF新型利用及防范技术研究[J].信息安全与通信保密,2013(3).

篇6

关键词:人本理念 幼儿园 管理

1、“人本理念”的幼儿园管理概述

所谓人本理念,就是一切的手段措施要以人为本,尊重人的自然价值属性,从人的需求为本质出发点。在幼儿园的管理的规章制度中,必须建立在科学管理的基础上,一般来说,看制度是否“以幼儿为本”,关键要看是否体现“科学性”、“民主性”、“开放性”、发展性”四个方面,以幼儿为中心,来考虑幼儿园的各项活动和制度的设计和制定,将“幼儿的发展”作为幼儿园发展的出发点、立足点和归宿点,使幼儿园真正能成为幼儿学习和生活的家园和乐园。

2、“人本理念”下,幼儿园管理的措施分析

2.1树立师德,创和谐园风

人本理念下,首先要立足幼儿园自身的建设,要从每一个教师的品德出发,创建和谐的幼儿园教学与管理氛围。我们将《幼儿同工作规程》第三十五条作为教师师德准绳,要求每位教师都拥护党的基本路线,热爱幼儿教育事业,爱护幼儿,努力学习专业知识和技能,提高文化和专业水平,品行良好,为人师表,忠于职责,身体健康,必须遵守《幼儿园工作规程》第六条的规定:尊重、爱护幼儿,严禁虐待、歧视、体罚和变相体罚、侮辱。对行政、教师等职务的分工进行了重新的明确和调整,重视对幼儿日常生活、学习、游戏等的管理,重视教师观察了解幼儿的过程,重视教师观念的转变,不再以教师的权威以及教师的评价标准去衡量幼儿的发展,对教师的备课、教研制度等进行调整,从原来更多的从老师出发到更多的幼儿着想,充分尊重幼儿的主体地位。并从领导自身做起,向全体员工设立意见箱,广泛收集意见,及时解决。逐步形成团结、民主的良好校园氛围[1]。

2.2以质量管理为重点,提升办学水平

学校是兼教育与服务于一身的综合体,一个好的幼儿园,必定少不了优质的办学水平,要实现“人本理念”的管理,必须把办学水平放在最重要的位置。

高水平的办学标准必须从上至下形成一个系统合理的管理制度。首先,园长是幼儿园的灵魂和风向标,幼儿园教育与服务水平的高低,在于园长的引导水平。园长要秉承”高调做事、低调做人”的工作作风,强化管理,淡化个人权利色彩。在管理中。要充分尊重教师,营造一个开放的互动的团队管理关系。主动放权,由人事管理模式向目标管理模式转变,使教学管理工作实现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另一方面,为带班教师建立相应的业务档案。实行业务达标考核机制,奖励措施;另一方面,细化教学研究目标,将全园教师按教研组进行分组, 由教研组长带头,开展教学实践探索,通过”师带徒”形式,让高级骨干教师带领青年教师钻研业务,提高教学质量[2]。

2.3从有利于儿童发展和教育目标的实现出发,实施素质教育

幼儿园的领导在管理幼儿园时,必须要牢记教育的目的。在幼儿园的管理中,要以人为本,从有利于儿童发展和教育目标的实现出发,实施素质教育。幼儿园管理在整个教育管理过程中处于基础地位,是儿童发展过程的启蒙阶段。教师要想在教学中推进素质教育,就必须树立全新的教育理念,实现教学从“应试教育”逐渐转变成“素质教育”。在课堂上,让幼儿充分融入到课堂中来,增加幼儿和教师的互动。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地调动幼儿学习的主动性,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打破常规教学思维,把课堂真正的交给幼儿,与幼儿建立平等的沟通,在教学过程中要对幼儿保持一颗“童稚”的心,与幼儿拉近距离,可以通过做游戏、歌曲、歌谣、故事和对话表演,提高幼儿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实现素质教育教学,推动幼儿整体素质的提高[3]。

2.4注重安全管理,加强保育

稳定压倒一切,同理,安全也压倒一切。幼儿是自我保护能力最筹的群体,我们在思想上要高度承视,切实提高防患意识,把安全工作作为头等大事落实抓好。每学期,我们定期组织两次全而检查,平时组织专业人员进行专项检查,检查的重点是幼儿园的各种设施,特别是园设安全、用电、防火、紧急出口、卫生防疫、安全规章制度及幼儿接送制度的落实等,对校车要加强安全维护,并保证司机的安全意识,绝对不允许碰酒等。并针对检查发现的问题,及时反馈意见,限期责令整改。同时各园也强化安全责任意识,加大安全管理力度。要求每位教师做到“眼勤、腿勤、心勤、嘴勤、手勤”。对多种不安全因素及时发现,及时排除,最大限度的确保园内安全和学生接送安全。

2.5争取家长配合,参与共同管理

家长是孩子天然的启蒙老师,学校的教育离不开家长的配合。从教育角度来讲,家长与教师是合作伙伴,赢得家长的支持,请家长参与到教育管理中,不但可使家长了解幼儿园的教学方式,与教师达到教育共识,还能有效地延伸幼儿园教育的时间长度,使孩子在回家能够巩固和保持在幼儿园的学习成果。

在每个班级中选出一名家长委员作为家长代表,再选出一句家长志愿者,以增进家长与教师的合作交流,做到为孩子负责。这样做的好处是,提升了家长的参与度,使教师与家长达到统一阵线。特别在接送孩子上下学时,家长志愿者可帮助教师维持现在秩序。提醒家长们排队等候。由家长志愿者出面维持的好处是避免了教师与家长的直接接触.减少了双方的摩擦。由于家长与家长之间具有感同身受的特殊关系.便于解决问题。另外每当园里搞大型活动时,也是家长志愿者们发挥所长之处。幼儿园为家长志愿者配备了红马甲,与教师们一同维持活动秩序,如大型滑梯前保护孩子们的安全等等,有效增进了教师与家长的配合与沟通[4]。

3、结语

综上所述,“人本理念”下,幼儿园的管理要以幼儿学生为中心,充分尊重幼儿学生的主体地位,考虑幼儿园的各项活动和制度的设计和制定,将“幼儿的发展”作为幼儿园发展的出发点、立足点和归宿点。从注重学校自身的出发,指定科学合理的管理机制,为幼儿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实现人本教学、人本服务。

参考文献:

[1]郭丽文.抓好幼儿管理工作提高素质教育[J].中外教育研究.2011,03.

[2]张爱萍.浅淡幼儿园以人为本,和谐管理[J].课程教育研究:下旬刊.2013,07.

篇7

关键词:公务员;心理资本;工作绩效

1.引言

众所周知,国家政治经济管理能力的强弱将直接决定该国政治经济发展速度和发展水平 。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取得的巨大发展,提高政府政治经济管理能力也逐渐提到了议事日程。作为国家政务管理者和执行者的政府公务员 ,他们的整体素质水平不仅影响整个社会的公共服务管理,而且影响着我国政治经济参与国际竞争的质量和水准。因此从人力资源培训和开发的角度探讨如何提高公务员的整体素质实力,打造具有国际比较优势的高素质国家公务员管理队伍,成为在公共管理领域中的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本研究从公务员心理资本的角度,考察公务员心理资本与其工作绩效的关系。

2.研究背景

我国是在20世纪末引入心理资本这一概念的,相关研究和论述并不多,与西方相比,无论是理论研究还是实证研究都比较薄弱,尤其在中国公共管理(非盈利性组织)领域的研究更是空白,目前关于公务员心理资本的研究大致有以下方面:

(1)研究与开发公务员心理资本的意义。

研究者提出,基于心理资本在激发潜能、调整心态等方面的巨大作用,心理资本的开发成为当下心理学和人力资源学等领域的研究热门,另一方面从吸引和留住人才、开发公务员潜力和提高公务员素质的角度,如何通过建立相应的培训机制来提升一般公务员的心理资本,也成为了一个值得讨论和分析的话题。

(2)公务员心理资本开发的策略(或者总体构想)。

这方面的研究指出政府或政府管理者可以在政策和策略上为提升公务员的心理资本创造条件,研究焦点是政策和策略。

(3)关于公务员心理资本的相关实证研究。

在我国公共管理领域以心理资本作为操作变量进行实证研究目前还为数甚少,如周秋蓉(2011)用实证研究的方式探讨了公务员心理资本与工作倦怠之间的关系,而心理资本与公务员工作绩效之间关系的实证研究,目前还没有人探索过。这方面的研究可以为政府部门通过提高公务员的心理资本而改进政府部门的服务绩效提供理论和实证数据方面的支持。

3.理论综述

国内自多年前第一次介绍有关中国劳动力的心理资本这一理念来,相关的理论、研究及应用在不断发展。现在心理资本的重要性被认为远远超过了人力资本,心理资本表征着员工是谁,及他们会变成什么样。心理资本是指个体在成长和发展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一种积极的心理状态,是超越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的一种核心心理要素,是促进个人成长和绩效提升的心理资源。包含自我效能感(自信)、希望、乐观、坚韧、情绪智力等。

尽管关于心理资本概念的研究还不多,但现有观点按其取向可划分为三种。 第一种观点是特质(trait)论,特质论认为心理资本是作为个体的内在特质而存在的; 第二种观点是状态(state)论,状态论认为心理资本是一种心理状态,目前这种观点在心理资本研究中占据主流地位;第三种观点是综合论,综合论认为,心理资本是一种同时具有特质性和状态性的心理素质。

工作绩效是关于对雇员们寄予的种种期望以及旨在促使雇员们提高工作绩效的连续目标导向计划的一种具体描述。工作绩效划分为任务绩效与周边绩效两种。任务绩效是指完成某一工作任务所表现出来的工作行为和所取得的工作结果,其主要表现在工作效率、工作数量与质量等方面。周边绩效是指那些与工种技术性相独立但对绩效具有重要作用的元素,如保持良好的工作关系、坦然面对逆境、主动加班工作等。

4.研究假设

假设1:心理资本中的希望、乐观和心理弹性与工作绩效呈显著正相关。

假设2:不同婚姻状况在心理资本、工作绩效方面存在显著差异。

假设3:不同性别在心理资本、工作绩效方面存在显著差异。

假设4:不同职能单位在心理资本、工作绩效方面存在显著差异。

假设5:不同教育水平在心理资本、工作绩效方面存在显著差异。

假设6:不同工龄在心理资本、工作绩效方面存在显著差异。

5.研究设计与方法

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抽取不同年龄,性别,职业的公务员作为研究对象。发出问卷后,过一个星期,再进行收回。共出150份,收回120份,有效问卷114份。其中男性:50人,占有效总人数的48%;女性64人,占有效总人数的52%。

使用Mtowildo和Van Scotter编制(1994)[19的量表,量表分为任务绩效和周边绩效两个维度。在访谈研究阶段根据政府部门的被试背景不仅对其中的个别用词进行了修改,如“公司”改为“单位”;而且要求访谈对象就其中任务绩效和周边绩效在其当前工作背景中描述的准确性进行评价,最后在参考相应的人事部门主管的意见后修订好了本次测量的问卷。本次测量中量表的信度为任务绩效(Cronbach α=.918)、周边绩效为(Cronbach α=.825),问卷用利克特(Likert)5点量表计分。

由Luthans等编制,包括希望、乐观和心理弹性三个子量表。乐观问卷由4个项目构成,采用利克特(Likert)5点量表计分,从“完全不符合”到“完全符合”分别记1-5分,典型的项目如:“我相信任何事情都有积极方面”;希望问卷由3个项目构成,从极端开心到极端不开心,分别计10-0分;心理弹性问卷由14个项目构成,采用利克特(Likert)5点量表计分,从“完全不符合”到“完全符合”分别记1-5分,典型的项目如:“意外受惊吓后,我能很快回过神来并恢复原状。”在本研究中,乐观和心理弹性二个子问卷的Cronbach α系数分别是0.576、0.678和0. 830,分别接近或远远超过可以接受的水平。

所有被试以部门为单位,发出问卷一个星期以后,统一收回。

采用SPSS13.0 for Windows软件包对获得的数据进行相关分析以及t检验、F检验等统计分析。

6.研究结果

(1)心理资本中的希望、乐观和心理弹性与工作绩效之间的影响。

在本研究结果中,心理资本中的希望与乐观、工作绩效呈显著正相关,也就是说,公务员心中的希望越高,人越乐观,工作绩效就越好。心理资本中的乐观与工作绩效呈显著正相关,也就是说公务员越乐观,其工作绩效就越好。这对公务员的绩效考核,考试等提供一定的数据和参考。

(2)不同婚姻状况的心理资本和工作绩效之间的影响。

本研究中,希望,乐观,心理弹性,工作绩效的婚姻状况差异均不显著。

(3) 不同性别的心理资本和工作绩效之间的影响。

本研究中,希望,乐观,心理弹性,工作绩效的性别差异均不显著。

(4)不同职能单位的心理资本和工作绩效之间的影响。

在本研究结果中,职能单位为区县市省级机关与乡镇街道、其他职能单位在工作绩效上存在显著差异,其他职能单位之间的公务员均不存在显著差异。不同职能单位在心理资本方面无明显差异。这差异可能真是存在,也可能与收回问卷数量的不平衡有关。或许对不同职能部门对于不同岗位的公务员进行考核,选拔,考试等方面提供一些数据。

(5) 不同教育水平的心理资本和工作绩效之间的影响。

本研究中,希望,乐观,心理弹性,工作绩效在教育水平上差异均不显著。

(6) 不同工龄的心理资本和工作绩效之间的影响。

在本研究结果中,公务员在心理资本希望方面存在显著差异。进一步事后检验后可知,工作5年以下与工作10-15年的公务员在心理资本关于希望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其他工龄水平的公务员不存在差异。而乐观性,心理弹性,工作绩效在工龄水平上则差异均不显著。这可能与参加工作之后的经验,心境,处事方式上的变化有关。但这差异可能真是存在,也可能与收回问卷数量的不平衡有关。或许对不同职能部门对于不同工龄的公务员进行考核,选拔,考试等方面提供一些数据。

7.结论

根据本研究的结果,得出以下结论:(1)公务员的心理资本中的希望与乐观、工作绩效之间,心理资本中的乐观与工作绩效之间呈显著正相关。(2)职能单位为区县市省级机关与乡镇街道、其他职能单位在工作绩效上存在显著差异,其他职能单位之间的公务员均不存在显著差异。不同职能单位在心理资本方面无明显差异。(3)公务员在心理资本希望方面存在显著差异。进一步事后检验后可知,工作5年以下与工作10-15年的公务员在心理资本关于希望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其他工龄水平的公务员不存在差异。而乐观性,心理弹性,工作绩效在工龄水平上则差异均不显著。(4)其他因素心理资本和工作绩效之间不存在显著差异。(作者单位:浙江旅游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 Daniel M.Cable , Jeffrey R.Edwards. Complementary and Supplementary Fit:A Theoretical and Empirical Integration,2004, Vol.89,No.5,822C834.

[2] 段锦云,钟建安.“大五”与组织中的角色外行为之间关系研究.心理研究,2009,2(5);49-53.

[3] 高冬东,李晓玉375名基层干部品德与工作倦怠和组织公民行为的关系.心理科学,2009,32(5);1276-1278.

[4] 李晓玉,高冬东,高峰.党政干部组织公民行为、离职意向、自我效能感、工作绩效关系.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Vol 17,No.1.

[5] 李晓玉.领导品德、组织公民行为、工作倦怠、自我效能感和工作绩效的关系.心理研究,2010,3(4);70-73.

[6] Mo Wang, Jesse Erdheim. Does the five-factor model of personality relate to goal orientation?2007.

[7] Vishwanath V.Baba, Louise Tourigny, Xiaoyun Wang, Weimin Liu. Proactive Personality and WorkPerformance in China:The Moderating Effects of Emotional Exhaustion and Perceived Safety Climate,2009,26:23C37.

[8] 王飞.国家公务员心理资本开发(D).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2011.

[9] 俞彬彬,钟建安.情绪智力、组织公平和组织公民行为关系的研究.心理科学,2008,31(2);475-478.

[10] 周厚余,田学红.公务员的主动性对工作满意度、组织公民行为的作用.心理科学,2010,33(2):482-484.

篇8

信用担保基本原理是关于信用担保内在机制的理论解说,是担保业产生和发展的内在依据,开拓信用担保业务的思想工具之一,建立信用担保理论体系与学科体系的重要支撑,制定相关法律和政策的渊源之一。把信用担保作为一个整体对其基本原理进行系统性研究,在国内外几乎处于空白状态。当然,在国内外信用担保实践中,对信用担保基本原理的某些方面和环节有了一些认识,现阶段担保业在我国的创新活动也体现了信用担保基本原理的某些内涵,而系统地探索信用担保的基本原理必将进一步打开创新思路,找到信用担保可以赢利的内在依据和规律。

许多经济学家对信用担保价值增值的机制颇感茫然,许多法学家也仅从民法理论来分析担保法律问题。我们并无意怀疑这些经济学家和法学家的聪明才智和卓越贡献,相反我们要感谢这些经济学家、法学家所给予的启示。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有关信用担保基本原理的探索是对我国担保业从业人员和关心担保业发展的人们提出的一个重要命题。

信用担保作为一种经济工具,与证券、基金、期货、信贷、保险等有着大不相同的内在机制,这主要是指证券、基金、期货、信贷、保险等经济工具,从其本身看存在赢利的合理性,而信用担保工具本身存在赢利冲突。因此,信用担保欲成为一个行业,首先要改造信用担保工具,而欲改造信用担保工具,则须对信用担保一系列特殊属性和本质有清楚的认识。信用担保在具有信用差、或然性、时间差、可转换性、对称性、可控性、干预性的正属性的同时,具有偶然性、被动性、非集合性、非流通性、非专有性、法律上没有退出机制、间接性、非增值性的负属性。信用担保的本质是保障和提升价值实现的人格化的社会物质关系。信用担保的特殊性和本质蕴含于复杂的经济活动、法律关系和社会关系之中,因此需要以经济学、法学、社会学的理论和方法加以综合研究,方能揭示出其内在规律。

篇9

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转型是一个复杂的系统问题,需要充分政府和市场两个方面的优势,特别是使市场在配置资源中发挥基础性作用。人力资源作为一种紧缺资源,在各种资源配置中具有基础性作用;在知识经济和信息时代,人力资源甚至是我国经济转型能否取得成功的决定性因素。各地在制定区域发展战略时,需要对人力资源战略有深入全面的认识,才有利于区域发展战略的有效落地。地方政府在制定区域人力资源战略时,需要充分考虑本地的资源禀赋和发展战略,以设计出能有效激励各种利益相关方的制度框架。因此,本文在讨论对区域人力资源战略的理论基础进行简要讨论的基础上,提出一个基于人力资源价值链的分析框架,为各地制定区域人力资源战略是梳理各种复杂要素,提升区域人力战略的科学化和规范化水平。

二、区域人力资源战略的理论基础

区域人力资源战略属于中观人力资源管理战略,主要研究特定空间区域内人力资源价值创造过程,也包括区域间人力资源的交流与合作等领域。区域人力资源战略承接国家宏观和组织微观两个层面的人力资源战略,同时也是区域战略的一部分。在创新驱动和经济转型的背景下,区域人力资源战略具有更加明显的战略意义,但我国相关理论准备却比较滞后。

对区域人力资源战略的讨论,必须以人力资源对区域发展战略的贡献为起点。着名经济学家舒尔茨早在1960年就曾指出人力资本的提高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远比物质资本的增加重要。据美国经济学家测算,1900年~1957年,物质资本投资增加4.5倍,利润只增加3.55倍,人力资本投资增加3.5倍,利润却增加17.55倍,利润增加是前者的5倍。管理大师德鲁克也曾指出“人力资源是所有资源中唯一取之不尽,并且不断增值的资源”,西方发达国家通常都在培育和引进人才上设置了很多优惠政策。随着世界经济进入知识经济时代,人力资源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还在稳步提升。西方一直对我国进行关键技术的封锁,但对人力资源流动却很难限制,这一点对我国各地走自主创新之路非常重要。

另外,不少制度经济学家关注了制度与经济发展的关系,认为“物质和人力资本的增长以及技术进步被认为只是增长的结果,而不是增长的内在源泉,更深层次的决定因素是一国的制度安排”。制度经济学的研究使我们更加明确了管理在经济增长中的战略性地位,也对制度安排和制度设计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制度经济学的发现说明脱离制度背景而单纯讨论人力资源战略本身已经不合时宜了,但是这也不能否认劳动是创造价值的源泉和人力资本在价值创造的基础性地位。区域人力资源战略需要重点关注劳动在价值创造如何才能更好地发挥作用。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荣誉教授谢勒(F.M.Scherer)认为,科学技术、劳动力、组织和法律框架等因素是“结构—行为—绩效”模型基础,而公共政策则对该“结构—行为—绩效”模型及其基础均有重要影响。区域战略通常以产业发展为核心,区域人力资源战略则应该为区域战略服务。国外学者对此则较多的研究,萨尔·霍夫曼的《劳动力市场经济学》、詹姆斯·威勒与彼得·穆勒的《空间经济分析》、涅克拉索夫的《区域经济学:理论、问题、方法》均对都对空间劳动力配置提出了很好的建议。国内学者则主要注重研究经济发展与产业整合,对人力资源的整合研究则比较薄弱。

作为区域人力资源的主要规划者,地方政府行为对区域人力资源战略有重要影响。我国地方政府之间的既有竞争又有合作,很多学者将地方政府间关系比喻为“锦标赛模式”。奥斯特罗姆构建了制度分析与发展框架,对公共参与者在做出公共选择决策时的影响变量进行了可视化描述。决策者在具体进行分析问题时,即可以从外生变量(自然世界属性、共同体属性和实际运行规则)入手进行决策,也可以从组织内在情况出发做出决策。各种参与者始终处于互动博弈之中,并且最终会产生最后结果,并且这些结果应该符合评估标准。该制度分析框架为地方政府决策提供了基本思路,这要求地方政府作为区域人力资源战略的重要决策者,需要充分考虑内生和外生两类要素,做出有利于本地持续发展的战略决策,由于区域人力资源战略是需要充分用好计划和市场两个方面的力量,并且让市场发挥基础性作用。因此,决策者在制定相关政策时,孤立地考虑本区域的人力资源战略是有局限性的,还必须考虑到不同区域之间人力资源政策的竞争与合作问题。

三、区域人力资源战略的基本框架

区域人力资源战略制定需要考虑的因素很多。基于以上理论分析,本文认为制定区域人力资源战略时,应该以产业分析法为基础,以人力资源价值创造为主线,从而通过区域人力资源战略来助推区域竞争优势形成;同时,还需要考虑区域之间相互博弈因素。为了提升决策的有效性,本文构建了一个区域人力资源战略管理的分析框架以更好地指导管理实践(见图1),对该分析框架的理解和应用通常需要重点关注如下四个方面的内容。

1.基于价值创造的区域人力资源战略总体分析。区域人力资源战略通过为区域发展提供人力资源保障,推动价值创造系统的有效运行,来促进区域发展战略的顺利实现。改革开发以来,我国发展战略主要是规模经济,这种发展模式主要关注人力资源的成本和规模。目前我国产业走转型升级的发展模式,这种发展战略的转变对人力资源的要求也发生了重大变化,对创新型和知识型人才的需求有很大的提高,同时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模式也需要随之进行调整。

区域产业结构对区域人力资源的需求、开发与管理有非常明显影响。区域发展战略的核心是区域产业战略,区域战略实现的关键要素是产业竞争力的形成。在战略定位和战略规划实践中,坚持“多规合一”以形成相互协同的战略体系,有利于在产业全价值链中建立相对竞争优势,从而形成完整的产业生态系统。区域人力资源战略应该有利于产业绩效目标的达成,并成为支撑区域战略的核心利器;人力资源在服务区域战略的过程中才能更有利于其价值的发挥,特别忌讳为人力资源战略而战略。比如,我国绝大多数地区都是以制造业为核心来规划区域产业战略的,这通常要求该人力资源战略能有效支撑“设计研发—生产加工—销售结算”等价值创造环节形成竞争优势;同时,也需要充分考虑区域内人力资源的存量以及核心人才的增量问题,否则很容易因人力资源不能有效供给而造成区域战略不能顺利落地。

在多重转型的环境中,各地需要保持战略定力。通常短期绩效导向通常对战略具有消极影响,各地应该克服短期痛苦追求经济转型的成功。在创新驱动的经济发展模式中,创新人才对产业竞争力的帮助更为直接和明显。但重大创新往往需要数十年的时间才能形成生产力,通常只有在基础设施和价值管理都准备好的情况下,才能有效地渗透到经济生活中。因此各地需要对不利于创造人才孵化和培养的政策进行持续改革,通过塑造创新环境、培育创新文化和增强创新动力,切实推动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增长方式的转变,最终引领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另外,区域人力资源战略还需对微观组织的人力资源管理实践进行有效地引导,促进微观组织更科学有效地配置和使用人力资源,从而更好地创造良好的组织绩效,进而为区域竞争力的形成做出积极贡献。通常,只有人力资源有力支撑了产业价值链,区域竞争优势才更易于形成。

2.区域人力资源投入分析。区域人力资源战略的起点就是对区域范围内的人力资源存量进行全面盘点,分析现有人力资源对区域战略的准备度。人力资源作为价值创造的源泉,在区域战略中具有基础性作用,是区域战略顺利实现的基本保障。区域人力资源战略通常注重人力资源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中实现整合增值;同时,强调通过对区域内稀缺人力资源的有效配置,实现人力资源的集聚和社会增值。对区域人力资源存量的全面分析,可以避免人力资源战略脱离区域资源禀赋的实际,从而更有利于区域战略的制定和执行。

在对人力资源进行全面盘点之后,就需要根据区域内人力资源需求情况,有针对性地制定人才补充计划。比如在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中,就讲培养造就创新型科技人才作为人才队伍建设的首要任务;在各地人才规划纲要中,也将创新人才培养和引进放在重要的位置。目前很多地方紧盯高层次人才的引进,但在人才服务和人才梯队建设上还存在薄弱环节,造成了高层次人才的保留和人力资本的有效转化还存在不足。从总体上讲,我国在高层次领军人才上还相对短缺,因此各地需要根据产业发展需求,专门制定相关核心人才的培养和引进计划,并做好各项人才服务工作,使这些人才在工作和生活上均受到最好的服务,从而使其在区域产业发展中切实起到引领作用。另外,还需要宽待各层次的人才,以便形成良好的人才成长环境,这样才有利于形成良好的人才梯队。

3.区域人力资源的有效转化。区域人力资源战略应该面向产业发展和企业的需求,强调人力资源的有效转化。我国目前各地在制定各种规划时,常在政府部门内形成内循环模式,企业主体在战略制定过程中的话语权不充分。在信息化和全球化时代,地方政府在很大程度已经很难单独具备产业选择和规划的能力,需要更多地依靠制定相应的规范,来引导和调节区域内产业发展的总体方向。区域人力资源战略也只有根植于微观企业人力资源需求的基础上,才能更好地对区域发展起到导向和引领作用。我国目前各地在制定区域战略人力资源时,产业转型升级和创新驱动这两个战略主题是需要普遍重视的。

第一,区域战略人力资源应该为产业转型升级提供支撑。我国区域人力资源战略受区域战略的影响非常大,通常需要根据区域战略的调整制定相应的人力资源战略。比如,京津冀一体化成为本届政府的重大战略,中小型钢铁企业在京津冀地区的生存空间将进一步压缩,河北省多地市在制定人力资源规划时,就应该针对这一新情况,为产业转型做好人力资源准备,并为现有产业人力资源转移谋划有效路径。

第二,创新驱动是未来一段时间内人力资源转化的重要形式。虽然我国各级政府在进行人力资源规划时,都将创新人才的培养和造就放在重要的位置。在国家和各地区制定的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均有大量篇幅论述创新人才相关问题,但是直到今年,在创新人才的培养和使用上仍然存在诸多制约。比如上海市将“加快向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进军”定为2015年的“一号课题”;这就要求上海对标国际一流科创中心的标准,破除体制机制的“玻璃天花板”,以科技人才的培养引进为契机,促进企业对创新人才的有效使用,切实将科技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从而真正实现创新驱动经济发展。

4.区域人力资源的竞争与合作战略分析。在人力资源市场配置的大环境中,优质人力资源作为一种稀缺资源,通常会由不发达地区向发达地区流动。各地实际获得人力资源的数量和质量通常则是与相关区域竞争或合作的结果。各地在进行人力资源战略规划时,一方面需要将人力资源市场供求情况作为环境分析纳入规划文本之中,另一方面也应将相关区域的战略规划看作的影响因素和调整区域人力资源战略的重要依据。具体来讲,区域人力资源战略的制定和调整通常需要重点考虑上级政府的相关政策、同类区域的战略定位、区域间的竞争与合作情况等内容。

首先,作为单一制的国家,我国上级政府对下级政府的政策影响通常比较大。上级政府政策对区域人力资源战略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如下两个方面:一是对其管辖区域进行产业定位,从而间接影响区域人力资源战略的方向;比如国务院同意设立张家口可再生能源示范区,这将对张家口市产业发展产生直接的影响,从而要求该市在生态能源相关人才的引进和服务上做好战略性规划,以便为区域转型提供持续强劲的发展动力。二是通过人才中长期规划对下级政府的相关规划进行指导和规范,从而直接影响区域人力资源战略;比如宁波市通过“3315计划”,对宁波市内各市县和重点产业的人才引进予以支撑,从而促进该市在创新创业个人和团队的引进上获得很大的进展。

第二,同类区域的战略定位对区域人力资源战略也有重要影响。我国各地发展常常处竞争状态,各地的战略定位也因此而同质化现象比较严重。这常造成各地人力资源战略脱离人力资源供求实际,而为战略规划为规划的现象的发生。这要求各地在制定战略规划时,应避免战略规划的盲目高大上,而应充分考虑战略执行和战略落地;各地根据人力资源资源禀赋,制定差异化的人力资源战略以对区域战略进行有效支撑就显得非常必要。另外,区域之间也应该根据区域产业链的需要,走合作共赢之路,特别是在区域一体化显着加强的时代更需要合作。这要求各地做好人才公共服务,加强核心人才的交流与合作,共同提升区域产业的整体竞争力。

四、结束语

篇10

关键词:基本原理概论,,思想政治,教学改革与实践

“05方案”实现新课程改革以来,《基本原理概论》课程(以下简称“马原”)是思想政治课程体系的理论基石,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体系中占据重要位置,关于“马原”课的教学研究成果很多,有人从教材和理论性质和特点研究,有人从教学方法出发探讨如何做好教学;有学者对“马原”课教学中所遇到的各方面问题予以思考;也有人考察“马原”课在实施教学中的时效性、时效性如何。但大多都是理论化的探讨多一些,缺乏实践性的研究,提出的对策也缺乏操作性,对问题大多做以简单化表述,回避了很多关键性的问题。例如很多的学生和教师提出什么是;与我们国家和我有什么关系;我们需要学习吗;在当代有价值吗;能解释中国现实能引领中国的未来吗;今天我们还是否坚持的是等一些基本的常识性又是很重要的问题。经过长期对“马原”课的教学改革与实践的问题予以调查和研究,对“马原”课的教学和管理两部分予以讨论。我们在教学中发现有两个问题显得尤为重要。

一是“马原”课教学具备科学,实践和批判的教学态度和理念。这是作为理论工作者必须必备的素质。在实践中,有必要重新认识以及“马原”课及其在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马原”是我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基础和根本指导思想,其目的在于对大学生进行基本理论、立场、观点、方法教育,培养当代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同时,“马原”课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新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关系到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改革,关系到当代大学生如何正确学习和把握的大问题,而且也涉及到对整个科学体系的研究和理解,甚至也关系到我国当代中国化理论与实践的有效性如何。可以说,“马原”的教学直接关系到其他思想政治教育课学习的成败。所以,“原理”课教学要发挥好基础性作用,要真正使学生真学、真懂、真信,自觉运用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和认识重大问题,就必须加大学术研究力度,着眼学科发展前沿,以学术研究引领和推进“原理”课教学,用学术研究的最新成果支撑和丰富教学实践。帮助当代大学生学习理论对自己树立科学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讲清楚什么是?我们要不要学习?面对当代中国社会现实,的价值何在?对当代社会有无解释力?大学生学习理论的意义何在?使“马原”课真正地走进大学课堂,走进当代大学生心中,使大学生们真正感受到理论的现实力量,也是理论的“实践性”品质所要求。有了这样的理念,问题可能就相对的好一些。

当然,有的教师认为“马原”教材中不少内容与社会现实存在较大反差,对现实的解释力不强,再加上有的教师鉴于教学管理“严格”和社会环境的“压力”,讲课要“谨慎和小心”,在教学中不敢理论联系“现实”,照本宣科,降低和弱化了理论的生命力和现实力量。这其实也是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教学中很重要的一个困境。对于这些问题的解决要我们回到理论中去,以科学的态度面对,实事求是的分析。其实这些问题,理论的科学性,现实性,实践性,时代性,群众性和批判性的特征都能给与很彻底的回答,应该不是困境,问题最终的解决也是在于教育和教学者是否坚持和怎样坚持。作为专业的教学人员在面临当前种种教学困境时应该以恰当的方式和很好的切入点来传授和讲解基本原理,有生命的鲜活的理论是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欢迎的,它一旦为群众所掌握就会变成理论的武器。理论诞生170多年来世界各国各地区的变化与发展也证明了此理论一定的科学性和预见性。

二是关于理论课程的管理、教育和教学的各种怪象,直接影响教学质量。管理制度不到位对理论课的教学也有直接影响,例如在实践中不重视这些课程,管理上的“歧视”。教育教学过程的随意性。安排课程不合理;全国统一的从事两课教学的经费有的学校落实,有的学校不落实。教学的条件和设备缺乏,尤其缺少多媒体教室,有教室无电脑;学科建设程度较低。从事理论教学人员的多元化,从事理论课的教学没有一定的进入规则和程序,导致课程的有效性大大降低,不是说跨学科不能从事这方面教学,而是是否对这一学科有所学习和训练。在教学课堂上,也有各种各样的偏离理论的教学,有的人重点介绍的是西方哲学,有的人重点介绍的是传统文化,不一而足,把必修课上成选修课,理论工作者自己并没有坚持好,那会大大的影响教学。教育教学都是个人的事情,没有集体讨论、学习、研究和交流,这些都是从事学科教学的怪象。这里的评价也主要是指学校对教师的管理与监督及学生的评价。我们认为这一评价对理论课教师很重要,甚至直接影响教学。很多人认为“马原”这类课对学生毫无意义,甚至是可有可无的课程。有学生认为这是“洗脑”课,是混学分的,还有一些学生直接反对上这门课程。有人认为是意识形态的东西,没必要重视。甚至有很多管理者和教师也这么认为。考试时学生普遍作弊,导致教学和管理不断向学生“让步”的情形,最终导致这门课程的有效性大为降低。当然这些问题也是受到当前行政化的形式主义的影响所致。这些问题的存在,会影响理论工作的积极性,在某种程度上增加了此学科教学负担。

总之,这一学科担当重要任务,但实践和理论差距很大。应该是从制度上严格落实国家政策,管理上积极支持教师们营造自由活泼学术氛围和创造良好的教学条件。理论的教学与实践的有效性会有极大提高。

基金项目:兰州交通大学2011年理论课教改项目成果(项目编号:JG2011Y21);兰州交通大学2013年青年科学基金资助(项目编号:20120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