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美术作品分析范文
时间:2023-11-22 18:02:2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儿童美术作品分析,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摘要: 儿童美术作品中处处流露出纯真、自然、随意的美感,是很多绘画、设计大师的创作灵感来源。儿童美术作品是否可以将其美学特征和日常生活中的产品相结合,进而走进我们的生活呢?本文针对这一观点,提出了其可行性以及儿童美术作品产品化的构想。
关键词:儿童美术作品 产品化 文化产业 构想
中图分类号:G124 文献标识码:A
一 引言
儿童美术作品是孩子们纯真心态的自然流露,是自我思想表现的一种形式,蕴含着他们的情感变化,充分表达着他们的个性,无拘无束地反映着他们所认识的世界,抒发着他们单纯质朴的情感。粗粗一看,儿童美术作品显得散漫、随意、杂乱,有时还似乎十分荒诞离奇,但细细品味,儿童画每幅作品都不失造型艺术的特征。他们用笔着色大胆,不加修饰,形象简练、概括,带有夸张,甚至加入自己对表现对象的幻想成分,生活中的真实感受和虚幻的情境在儿童手下一起幻化成了富有情趣的形式,生动地反映了儿童不同于成人的认知方式和情绪情感。儿童美术作品除了本身所具有的审美价值以外,如果能将其和生活中的产品结合起来,让孩子美术作品中的独特美感,以多种形式点点滴滴地融入我们的日常生活,将会创造出更大的社会价值。
二 儿童美术作品的美学特征
美国有一句谚语:“每个艺术家内心都是一个孩子,每个孩子内心都是一个艺术家。”儿童绘画把握对象的能力远不及成人那样熟练,但这并不重要,人们关心的是儿童所再现出来的是一个朴实、自由的合理世界。他们是天生的艺术家,他们的作品透射出巨大的魅力令人感动。现代许多伟大的艺术家们从这些纯真的作品中吸取营养,造就了他们独特的艺术风格,成为开创新一类艺术时代的先驱。这些大师们收集并研究儿童艺术,在自己的作品中使用儿童艺术,甚至有的时候只是简单地将儿童艺术合成为新的作品。不言而喻,儿童画对于现代艺术有着重大的影响。儿童美术作品中所具有的稚拙之美、纯真之美、变幻之美、欢快之美,令人陶醉。
1 稚拙之美
稚拙美是儿童美术天然拥有的一种美学特质,“稚”指稚气,“拙”是笨拙。“稚”与“拙”是儿童心智未开发时固有的天性。稚拙美是种独特的美,它是原始的、质朴的、合乎常情常理而又令人惊奇的、赞叹的、异常明净透彻的美。对于儿童美术作品来讲,稚拙就是它的一种艺术本能。不流畅的线条、随意涂抹的色块、夸张的形态、趣味的构图,都体现了儿童美术的稚拙之美,这正是儿童美术的可爱之处。
2 纯真之美
纯真――稚嫩、纯洁、真挚和美好,是儿童生命固有的品质,是童真美的表现,同时也是儿童美术作品的特征。儿童一直在不知不觉中运用他们最清晰、最灵敏、最真挚的内心感知着千变万化的世界,并且默默地给我们最经典、最崇高的提示。儿童艺术与艺术的最高境界有着奇妙、神秘的关联。中国艺术里有崇尚赤子之心的观念,如中国现代画家齐白石作品体现出的天真童趣,令人难忘的单纯和率真的表现,就含有儿童艺术纯真之美的因素。
3 变幻之美
变幻之美是指儿童美术作品中所具有的幻想、荒诞、动态美。儿童美术与成年人的绘画语言、创作语境有很大的区别,儿童美术是表达儿童内心世界的无声的语言,它借助自己独有的视觉角度,用符号、色彩及抽象的图形来叙述他们自己独有的思维方式和对世界的认识。在儿童世界里,一切事物都是互相渗透的――自我与外界、梦与清醒、现实与幻想、昨日与明日。在艺术思维活动中,儿童没有任何功利性,无拘无束、忘我投入,他们可以上天入地,可以投入地与画面事物同喜同悲,或许画面中的形态、故事情节本身就不存在,孩子只是描摹自己想象中的场景。因此看来,儿童的美术作品中有着比成人更敏锐、更丰满的想象力。
4 欢快之美
儿童美术活动是快乐的,这种活动是他们对世界还只有淡淡认识的时候,就开始用自己的心灵去涂鸦的。当几个月的幼儿拿起笔来,随意在纸上拉出一根随意的线条的时候,这种快乐的情感就已经驻扎进了孩子的内心。成人完成一幅作品要通过构思――草图――正稿――修改正稿――绘制正稿等许多复杂的程序,之后才能算是一幅完整的作品。而孩子的绘画往往是一次性完成,下笔流畅、线条大胆,涂色随心所欲,在美术活动的过程中保留了一种游戏的精神。在欣赏儿童美术作品的过程中,跳跃的线条、丰富的色彩、趣味的情节都可以让我们感受到孩子发自内心的快乐之情。
三 儿童美术作品的产品化可行性因素
儿童美术作品体现了艺术本真的特征性,单纯从欣赏的角度去评价,远远不能够开发其内在的价值。在商品普遍同质化的今天,消费者开始更加重视个性化的需求和精神方面的愉悦,需要种类丰富、形态多样、情感细腻的产品走入我们的生活,提高我们的生活品质;要求产品的独特个性能让人产生亲近、生动和愉悦的心理感受,同时印象深刻,让人喜欢接受。如果将儿童的美术作品和生活中的产品结合起来,使儿童的艺术风格融入我们身边的生活,将会使儿童美术作品创造出更大的社会价值。儿童美术作品的产品化具有很强的可行性,具体内容分析如下:
1 儿童美术作品本身所具有的独特美感
儿童美术作品产品化可行性的重要因素就是其本身所具有的独特美感。儿童的内心世界丰富多彩,他们具备超乎常规的想象力,对万物充满了好奇。其美术作品的表现形式,不仅让儿童自身感受到快乐和亲切,还温暖和感染着很多的成年人。儿童美术作品中稚拙的形态、醉人的色彩、幽默的情节等等,让人们在欣赏的过程中找寻到了自己的童年纯真,感受到了孩子们内心的丰富情感,温暖了我们的内心。
2 儿童产品的市场需求
当下,市场上目之所及的儿童产品绝大多数为成人从儿童的角度进行开发设计的。这种以成人思维开发的儿童产品不免会留有很多成人的痕迹,给儿童的心理造成一种冰冷、乏味的感受。儿童产品的设计应该充满创造力,成功的产品应该满足孩子的好奇心,更大地促进儿童形象思维能力、超常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因此对于儿童来讲,儿童美术作品和儿童产品的结合从某种程度上来讲,能使孩子们从心理上获得某种认同感,更能从内心打动孩子,激发孩子本身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3 儿童创意产业的开发空间广阔
文化创意产业起源于英国,之后美国、新加坡、日本、韩国等国的创意产业也得到了飞速发展。中国在上世纪末接触了这一新生事物,并于2004年以来在国内一些大中城市延伸开展起来。由此可见,中国的创意产业刚刚处于起步阶段,与儿童产品相关的创意开发更几乎是一片空白,儿童创意产业的发展空间可谓十分广阔。儿童创意产业虽然不能成为各个城市经济发展的生力军,但将儿童美术作品和产品相结合,对于企业而言也是新的创意点,能够在原有产品领域开发出新的特色产品,带动儿童创意产业的发展。
四 儿童美术作品的产品化的构想
基于以上儿童美术作品具有的美学特征及产品化可行性分析,可以看到儿童美术作品产品化的实施具有很强的社会意义。同时我们也必须看到,在儿童美术作品的产品化过程中不仅需要儿童的参与,还需要设计师和企业的密切合作,从而生产出具有特色风格、符合市场需求、表达强烈情感特征的文化产品。在此过程中,儿童的美术作品起着关键的作用。因此,设计师或者美术教育者需要选择适合的主题,采用更丰富的表现材料,营造良好的环境,尽最大能力的去调动孩子的创造激情,形成最为生动的艺术作品。儿童美术作品产品构想方案如下所述:
1 图形或立体形态的直接应用
儿童美术活动中会留下很多浑然天成,非常精彩的美术作品,这些艺术作品包括平面图形和立体形态。我们生活中的墙面壁纸、纺织品、装饰绘画等产品中,可以直接将孩子的绘画作品作为装饰纹样和装饰图形进行使用,进行儿童房间、幼儿园或者相应场所的艺术装饰。另外,儿童绘画图形还可以通过印刷、浅浮雕、镂空等工艺的处理和一些个性文化产品相结合使用。例如,在文具产品、个性胸章、小型的工业产品中,多样化采用儿童美术作品,可以为产品增加艺术性和趣味感,增加更多的产品附加值。
儿童美术作品在产品中的直接应用,保留了作品中最原始的稚气之美,装饰儿童环境或个性产品时,儿童内心得到了某种潜在的认同感和亲切感、成就感。虽然,这些形态不是自己亲自所为,但却是孩子们自己的语言表达方式。可以让孩子们深刻地体会到,评价美的艺术形式的参照并不是“像”与“不像”,而应该是情感最真实的感受与自由的表达,进而认识到自己也可以成为艺术家。同时,对于成人而言,把玩着儿童图案的个性产品,也会给都市中疲惫的心灵一些温存的关怀和甜美的愉悦。
2 图形或立体形态调整完善后应用
儿童美术作品除了可以直接使用以外,还可以针对不同的设计产品,由设计师对美术作品的局部形态进行调整或重新整合后使用,具体实施步骤为:首先,根据产品需要组织儿童进行主题性创造,或者在儿童自由创作的作品中选择特色形态,儿童处于主导地位。其次,设计师将儿童作品中的特色形态进行提取,并根据产品风格,在保留儿童作品主体风格的基础上进行细节调整、完善,并和企业相结合完成产品的制作,进而投放市场。在此过程中,设计师和企业起主导作用,设计师根据对市场的了解提取出儿童美术作品中最具特色的形态特征,并结合产品特色进行整合,企业的作用是进行产品的生产和市场运作。例如,儿童创作完成了立体的大树形态,在设计师的参与下强化形态的特征,进行形态的再调整和处理;并与陶瓷、金属等材料相结合,在工厂中结合适合的制作工艺,批量生产成家居生活中的小型装饰雕塑投放市场;消费者购买后来装点艺术生活,进而完成儿童美术作品产品化的生产过程。
儿童美术作品在产品中的调整完善后应用,需要产品设计师具有很强的把握图形和洞悉市场的能力。儿童美术作品中很多趣味性强的图形和符号,被经验丰富的设计师演绎整合以后,能够更突显儿童作品的本质之美。另外,设计师还要了解市场需要什么样的艺术风格,这种艺术风格怎样和孩子的作品相融合。例如,孩子画了一只可爱的小兔子,小兔子中最动人之处是夸张的耳朵和趣味的表情,而小兔子的动作和服装的表现都不出彩,这时设计师可以将风格鲜明的形态进行突出表现,简化其他的形态特征,让作品的风格更鲜明、更具有欣赏性,然后将调整后的形态根据需要和产品相结合。
五 结语
产品本身只是某一空间的器物,当它与每个人的生活联系在一起时,也就具有了全新的意义,它丰富了我们的生活,给予人们众多不同的感受和乐趣。儿童美术作品的产品化构想正是从这个角度出发,激发对产品新的理解和认识。在设计中,不仅要从美学上提升产品附加值,更要努力创造特色的产品文化。儿童美术作品的产品化构想的实现,不是几个人能够实现的,这需要最大强度地调动孩子们的创作积极性、设计师的独具慧眼、企业给予的密切配合。同时,对于企业而言,尤其是在开发新的产品时,投入的创意文化含量越高,企业效益就越大,充分结合儿童丰富的创意文化这一活的资源,可以为企业带来丰厚的经济与社会效益。当然,各个地方儿童创意产业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大力支持,只有艺术、技术、市场、社会的高度协调一致,才能促进产业的顺利发展。
注:本文系河北省科学技术厅科学技术研究与发展计划项目,项目编号:10457277。
参考文献:
[1] 吕学武、范周:《文化创意产业前沿》,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2] 杨景芝:《中国当代儿童绘画解析与教程》,科学普及出版社,2007年版。
[3] 张京成:《中国创意产业发展报告2010》,中国经济出版社,2010年版。
[4] 卜希霆:《创意起底――文化创意产业先锋思维解码》,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09年版。
[5] [法]罗斯琳娜・达维多:《涂鸦解密:儿童绘画心理透视》,浙江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
作者简介:
王晓强,男,1977―,河北张家口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艺术设计,工作单位:衡水学院。
篇2
一、从儿童的欣赏习惯和欣赏特点入手
儿童生活阅历不够丰富,他们在欣赏美术作品的时候,更多体现出比较直观的特点。对于儿童来说,鲜艳的色彩和强烈的对比性会充分的吸引他们的注意,让学生印象深刻,同时也会在情感方面得到冲击。所以在欣赏课上,教师可以把一些鲜艳色彩的作品和对比强烈的作品放在学生面前,让他们都谈一谈自己的感受。另外,儿童在欣赏美术作品的时候,经常会侧重于某些细节,而忽视整体,或者只是看到整体而忽视细节,先入为主的情况在儿童的身上体现的特别明显。他们在欣赏作品时候没有一定的顺序,这也就导致他们对美术作品经常没有一个整体的感受。对于小学生来说,作品给他们的第一印象会非常深刻,这样的印象有一个好处,那就是他们对作品的记忆会比较牢固,弊端也可能是先入为主,造成对这幅作品理解的偏差。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正确方法的引导,要让学生能够按照一定的方法去欣赏作品,同时培养他们将自己的感受和观点表达出来的习惯。教师要引导学生注意觉察自己在欣赏美术作品时候的特点,是不是带着自己的主观视觉在解读每一幅作品。例如,城市的孩子从小看见的就是整洁、光亮的柏油路,五颜六色的霓虹灯,明亮的大厦高楼,他们就感受不出绘画作品中农村低矮的房子、稀疏的篱笆、乱的石头和柴堆也是一种美丽。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去注意这种现象,在让他们欣赏美术作品的同时,也能够在认知观察和思考能力方面,得到更加理性的训练。
二、重视专题欣赏课的精心设计,围绕一定主题展开
美术欣赏教学活动围绕某一种特殊的主题来开展欣赏课的教学也是小学美术课堂上常见的形式。对于要欣赏的主题,教师要提前进行设定,并且围绕这一主题,收集更多的资源,帮助学生在这一主题下得到更多深刻的体会,有更广泛的视野。以第十册的欣赏内容为例,这一课是欣赏中国传统建筑艺术,教材上共提供了十幅有关传统建筑艺术的照片。教师首先要明确教学目的,即通过本课教学让学生获得哪些方面的知识,起什么作用。本课的教学目的应让学生初步了解我国传统建筑的艺术特点,懂得建筑的三大要素,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增强民族自豪感。所以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仔细的观察,通过回忆和比较了解传统的美和现代的美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要让学生结合自己所了解的知识,对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和现代建筑文化的不同点,做出自己的分析和评价。并且要学生说明自己更喜欢哪一种风格,哪一种风格会给自己带来怎么样的感受,将这些内容都要仔细讲清楚。最重要的是让学生有自己的体会和见解。当然,教师要特别注意,不要将自己的主观观点去直接传授给学生,更多的要引导学生去觉察和体会自己的感受,不要让学生盲从教师的观点,要梳理自己的见解。
三、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欣赏作品,促进自己欣赏
水平的提高正如前文所分析,学生在欣赏美术作品的时候,经常是先入为主的,受到第一印象影响比较大,而且他们会根据自己的主观经验,有选择的去解读每一幅作品,这样就使得他们对整幅作品的认识不够全面。例如,很多时候学生会觉得画得“像”的就是好,而有些画得不“像”的作品就看不进去,但是有些看起来不“美”的作品却被老师当成世界名画加以介绍。正是这些反差,让他们渐渐发现艺术品并不是以画得像不像做唯一标推。所以老师要引导学生从更多的角度和维度去欣赏每一幅作品,不要用一些已有的观念,限制住自己的思维。要多给学生发言和分享自己观点的机会;要让学生们学会相互分享,借助美术欣赏课这样一个平台,学会尊重他人,尊重自己。四、结语在小学美术课的欣赏教学中,教师要采用科学的方法去指导学生,让学生们在教师的指导下,都能够采用科学的方法去理解并欣赏每一幅作品,培养他们的审美素质,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教师要不断创新教学的理念,在教学方式上推陈出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培养他们对美术欣赏课的兴趣。
篇3
由于素质教育的提出和实施,小学美术教学正在日益受到重视。儿童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渴望艺术享受的心情日益增强,尤其是进入小学以后,对于美的事物的追求更为强烈。作为小学美术教育,应当顺应他们爱美的要求,采取多种形式实施美术欣赏教学。审美教育是素质教育要达到的一个重要目标之一,它对于培养学生的爱好、欣赏能力,陶冶情操等方面都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儿童的美术欣赏心理及欣赏习惯
1.小学美术欣赏教学是一种把造型艺术作品作为审美对象的感觉与感情为主导因素的心理活动形式,它与教师的引导和儿童对事物的认识、理解紧密相关,我们不妨从儿童的生理、心理及智力发展方向来分析掌握儿童的欣赏习惯和欣赏特征。
爱因斯坦说:“对于一切来说,只有热爱才是最好的老师。”对于美术,尤为重要,只有学生有了浓厚的兴趣,才能使美术教学更顺利地完成,提高教学质量。小学生比较单纯、真诚,能随感而发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并且想象力与创造力特别丰富,对画画非常喜欢。这些因素,正是培养学生欣赏兴趣的好时机。用哪些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呢?设问、小故事、小品、展示教具、录音等,都是激发学生兴趣的好方法。由此可见,激发学生兴趣的方法很多,但要针对不同的学生,不同的欣赏内容,采用不同的激情方法。
2.儿童在欣赏过程中,往往注意某个细节的观察而忽视整体或注意整体而忽视其它。注重幼儿在美术活动中的自由创作,这并不意味着教师不用去教,而是对教师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教师在指导中要有的放矢,做到因人施教,使每个幼儿在指导中都有所得。我们认为,在美术活动过程中,美术技能技巧不可缺少,它是幼儿将自己的情感、意向和观念托付于材料,使材料转变为表现的媒介,没有它,这种转变就不可能发生。这就同语言一样,人不可能不用语言或运用自己不懂的语言去表述自己的思想。教师应该通过教学,指导和帮助幼儿探索和驾驭美术材料。但是,由于每个幼儿的发展水平各异,兴趣亦不相同,在教学中,我们改变了以往“材、统一要求”的做法,对不同的幼儿提出不同的要求,进行不同层次的指导。
3.在美术欣赏课中,教师往往一讲到底,这样,造成教师的投入,而学生漠然的尴尬局面,欣赏课变成了“讲赏”课。在出示欣赏作品后,让学生仔细地读画几分钟,然后请学生说说对作品的印象和直觉,而不是一个被动接受的过程,应成为一个主动参与的过程。只有学生主体主动积极参与才能调动学生自身的创造潜能。教师时刻以学生为主体,从学生的兴趣入手,不断探索与自省,全方位的设计课堂教学的过程。教师要转变观念,教师的任务由过去单纯传授知识为主,转变为启发诱导,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与信息的优化选择为主。教师过多过细的讲解,既不利于学生对作品的真切感受,又不利于学生欣赏能力的养成。儿童在欣赏过程中,通常是凭第一印象的感觉来欣赏作品,无意识属性强,受情绪牵制的随意性大。他们对作品的感受总是激动片刻、粗略领会便心满意足,未能仔细琢磨,对作品的感受能力难于在较长的时间内持续增长。
4.为加深学生对作品的感受,视觉记忆常常需要伴之以听觉记忆,尤其是欣赏古今中外名作,没有教师生动有趣的语言帮助,儿童对艺术作品的感受也不会很深。在实际教学中,许多成功的教学课都运用了音乐伴奏的教学手段,目的就是渲染气氛,强化记忆。
二、关于传授知识
传统美术教学已把精讲多练列为重要的特点,对精讲和多练引起重视,这是对的,但对发挥美术作品直接传授知识作用熟悉不足,不够重视。课堂教学中老师手拿课本讲上十来分钟,然后学生照课本依葫芦画上半个小时了事的情况比比皆是。如此,那些只有用眼睛去看的知识,学生就难以得到,至于发展视觉感受能力,审美情趣的培养更是谈不上。试想,美术充斥口头语言的讲述、讲解、谈话、谈论,却抽去了形象的提供,抽去了让学生感受造型艺术作品视觉思维活动,抽去了直接从美术作品中获取知识的机会,在这里我要强调的是,美术教师的注重力应保持在直接的视觉观察,对美术作品目力接触,学生自己对美术实践的体验,直接的美术体验才是美术教学值得讨论之处。我之所以坚持这一点,就是因为将注重力转移到美术作品的其它方面的诱惑力既强盛又普遍。美术作品中有些什么东西,作品表达了什么意思则要轻易得多,因此很多老师便将经历投于此道。
三、小学美术欣赏教学的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
篇4
关键词:小学美术 欣赏教学 中国画
新课标指出,美术学习活动中的“欣赏・评述”领域是指学生对自然美和美术作品等视觉世界进行欣赏和评述,逐步形成审美趣味和提高美术欣赏能力的学习领域。小学中国画欣赏课正是为全面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而进行的美术作品感受、品味、欣赏的教学活动之一。
一、新课程下的中国画欣赏教学
《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注重美术课程与学生生活经验紧密关联,使学生在积极的情感体验中提高想象力和创造力,提高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增强对大自然和人类社会的热爱及责任感,发展创造美好生活的愿望与能力。
根据美术学习活动方式,《标准》划分了“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和“综合・探索”四个学习领域。“欣赏・评述”领域是指学生对自然美和美术作品等视觉世界进行欣赏和评述,逐步形成审美趣味和提高美术欣赏能力的学习领域。除了通过欣赏获得审美感受之外,还应用语言、文字等表述自己对自然美和美术作品等视觉世界的感受、认识和理解。中国画欣赏是欣赏评述课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如何指导小学生进行中国画欣赏
小学生欣赏中国画最难理解并感受到的可能是中国画的气韵,而这恰恰也是中国画欣赏的核心问题之一。气韵生动是“六法”中最重要的一法,就是指画面形象的精神气质生动活泼,活灵活现,鲜明突出。也就是“形神兼备”。中国画的要求,不仅要描绘出对象的外形,而且还要表现出它的精神。人物有精神,山水、花鸟也有精神。达到神似,就能气韵生动。
谢赫的六法论是中国古代品评美术作品的重要依据,同时也是画家创作的依据。儿童和成人在认识一件作品上虽有认识深度上的差异,但并非要因此另立欣赏的标准,我们教学工作者思考的应该是如何把六法论的内涵通过合理的方式,转化到小学美术课堂中,这就必须要讨论一下教学方法了。
三、小学中国画欣赏教学的方法探究
1.现行的教学方法介绍
欣赏教学的方法有许多,比如讲授法、呈现法、讨论法、情境法等,教师应根据不同的教学需要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
(1)故事讲授法
儿童对某件事发生兴趣,感情会兴奋、愉快、欢乐;如果没有兴趣,他们会产生厌恶、痛苦、烦闷等消极的对立的情绪。对于美术,尤为重要,只有学生有了浓厚的兴趣,才能使美术教学更顺利地完成,提高教学质量。举例来说,从中国画的内容入手,选择故事性强的作品进行欣赏。“讲故事”严格的讲是文学性欣赏,与美术作品更强调视觉形式欣赏还是有距离的,但对于初步接触中国画的学生来说,却是十分必要的。通过对作品内容的欣赏,抓住学生学习的兴奋点,把学生牢牢吸引到教学内容之中,使学生可以直观、具体、真实地建立起对作品的感性认识,从而使一幅抽象的作品在学生们面前变得鲜活生动起来。
(2)情境教学法
课堂教学中的情境教学指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达到既定的教学目的,制造或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场景或氛围,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使学生仿佛置身其中,从而使学生在自然的状态中完成既定的教学任务,达到既定的教学目标。将情境教学法引入美术教学活动后,可以改变以往程式化的教学步骤,根据不同的教材内容有选择性的创设音乐情境、引入社会情境,使孩子们愉快地在不同题材的美术活动中发展了语言表达、语言组织等多方面的能力。
在中国画的欣赏过程中,教师可播放一些中国的古典音乐来启发联想,并借助古诗词描述出一幅幅清丽、淡雅的中国画,以此内化学生的情感体验。因为中国古诗词、中国的古典音乐、中国画三者都善于借景抒情,托物言志,达到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所以借助古典音乐、古诗词既可以渲染学习气氛,又能帮助学生通过情感联想理解中国画的艺术特色。采用美术与音乐、舞蹈、电影、文学等多种艺术形式相结合的方法来进行教学,可以达到更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2.其他教学方法的探究
(1)利用博物馆进行教学
博物馆的美术教育在典雅优美的艺术氛围中,以独特的教育方式,使人在宽松的环境中接受高品位艺术的潜移默化的濡染。美术作品的复制品固然能使人赏心悦目,但只有站在原作前,儿童才能真正地感受到作品的艺术感染力,才会兴奋、激动,获得强烈的印象。在原作面前,儿童的眼睛能够触摸画面,想象作者一笔一划作画时的情景。这样,学生不仅可对古旧书画有一种亲切的直观认识,还能感受了解到中国画装裱艺术对作品整体效果的影响。如果再去展览大厅看画展,更能体会到展厅布置对中国画的欣赏也有着积极的作用。许多中国画原作比印刷品要大,尤其是当儿童去欣赏山水画的时候,他们一定会惊叹祖国壮丽的山河和画家精湛的技艺。博物馆中陈列了许多精美的工艺品,无论是造型还是工艺品上面描绘的图案都有其独特精致的方面,它们同样展现出了中华民族的艺术魅力,对学生来说欣赏这类工艺品又是一次美的体验与感受。
博物馆的学习有整体浏览,有针对某一作品或某一画派、某一时期、某一画家、某一题材等多种欣赏目标而进行的参观,参观前学生应有充分的准备,有对作品的前理解。美术作品是学生理解的对象。在理解活动中,接受者首先必须对美术作品的类型有一定的熟悉和相应的知识,其次对美术史的发展,各个时代美术作品的题材、风格、思潮的特点以及它们之间的先后顺序、相互影响等有一定的了解。这些知识的掌握不一定是从教师那得到的,学生可以自主的通过查阅书籍资料或网上搜索来获得答案。这样,在对美术作品进行理解时,就能把它们放在一个大的前理解的背景上来进行。最后,欣赏者对现实生活的经验、感受和理解,同样也会作为前理解的一个重要部分参与到对美术作品的理解中来。在活动过程中,教师应尊重学生对作品的评价,鼓励学生相互交流评价,对学生的评价积极的引导,恰当的鼓励。那么当学生走出博物馆的时候,他们是有所收获的。
(2)利用乡土文化资源进行教学
教师可以事先了解当地有哪些有名望的中国画家。课堂上可以讲述当地中国画家的生平,他生活的社会文化背景,介绍他的作品。课外还可以参观画家的故居,知晓他生活的环境,从而有助于理解他创作的来源及意图。本土文化贴近学生的生活,易引起学生的兴趣,应将其最大化、最优化的运用于美术教学中。
参考文献:
[1]郭玫宗.中国画艺术赏析[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1998.
[2]洪丕谟.点击中国绘画[M].上海:上海美术出版社,2004.
篇5
一、小学儿童的美术欣赏心理及欣赏习惯
小学美术欣赏教学是一种把造型艺术作品作为审美对象的感觉与感情为主导因素的心理活动形式,它与教师的引导和儿童对事物的认识、理解紧密相关,就从儿童的生理心理及智力发展方向来分析掌握儿童的欣赏习惯和欣赏特征。
强烈的色彩刺激能激起儿童的欣赏兴趣,吸引儿童的注意力。蓝蓝的天,白白的云,红红的花,绿荫荫的树木,鲜明艳丽的颜色常常使学生欣慰和喜悦,乐于接受,如果教师把黑白图片和彩色图片同时放在儿童的面前,儿童将对彩色图片反映强烈一些。
儿童在欣赏过程中,往往注意某个细节的观察而忽视整体或注意整体而忽视其它。例如一年级儿童在观看绘画作品《美丽的风筝》时,儿童全被风筝上色彩艳丽的花纹吸引住了,以至于忘记了手帕的存在,变成了看花。中、高年级同样有类似的现象,四年级的学生欣赏工艺作品的刺绣,结果他们全把刺绣作品当作绘画作品看。
儿童在欣赏过程中,通常是凭第一印象的感觉来欣赏作品,无意识属性强,受情绪牵制的随意性大。他们对作品的感受总是激动片刻、粗略领会便心满意足,未能仔细琢磨,对作品的感受能力难于在较长的时间内持续增长。
儿童在欣赏过程中,依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见闻认识及由画面产生的联想对作品进行评判。对那些反映他们熟悉的生活和内心世界的儿童画或同学、朋友的优美作品,他们大都能够接受,并常常用来作自己的范本。例如,城市的孩子从小看见的就是整洁、光亮的柏油路,五颜六色的霓虹灯,明亮的大厦高楼,他们就感受不出绘画作品中农村低矮的房子、稀疏的篱笆、乱的石头和柴堆也是一种美丽。
为加深学生对作品的感受,视觉记忆常常需要伴之以听觉记忆,尤其是欣赏古今中外名作,没有教师生动有趣的语言帮助,儿童对艺术作品的感受也不会很深。在实际教学中,许多成功的教学课都运用了音乐伴奏的教学手段,目的就是渲染气氛,强化记忆。
二、小学美术欣赏内容的编排及特点
小学低年级欣赏内容主要是引导学生初步认识和表现生活周围的美好事物。如第二册《小朋友的画》、《民间美术欣赏》、第四册《画家笔下的童年生活》、《绘画中的动物和花果》等。其特点是低年级阶段所欣赏的作品富有情趣,符合儿童审美心理,如大脑袋,歪脖子,近大远小,树画在半空等等,五花八门,比例不在准确,表现无拘无束。还有一些拼贴的小制作也深受小朋友喜爱。
中年级欣赏内容主要是让学生初步接触了解优秀美术作品,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艺术的情感。如第五册《工艺美术的人物形象和动物形象》、第六册《工艺美术的陶瓷和雕塑》、《绘画作品中风景的静物》等。其特点是从小学中年级开始,欣赏一些与学生生活接近、学生能理解和接受的中国古今优秀绘画作品和工艺美术作品。欣赏课内容对于教学内容有“参考资料”的作用,在欣赏课中渗透了有关的教学内容。如第六册的欣赏内容是工艺作品刺绣、竹编的欣赏,第八册的教学内容就安排了“挑花”、“竹编”手工课。欣赏课的优秀作品档次高,起到了指导性的重要作用。
高年级欣赏内容主要是让学生了解祖国历史悠久的艺术文化,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具体内容有:第九册的《古代雕塑中的人物形象》、第十册《现代雕塑中的人物形象》、第十一册《中国传统建筑艺术和现代建筑艺术》和第十二册绘画作品雕塑、工艺美术、建筑、小学内容总览等。其特点是要求比较全面地了解我国造型艺术门类的面貌,除了已经着手的中国画教学之外还将欣赏的领域扩展到中国优秀古建筑、雕塑、工艺美术作品中去。
三、小学美术欣赏教学的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
根据美术欣赏教学的目的、任务及自身的特殊规律,我国的小学美术欣赏教学的组织形式可以分为专题欣赏课、随堂欣赏课和现场课三类:
专题欣赏课。专题欣赏课是课堂教学的方式,是小学美术欣赏教学主要形式,它指的是整个课时内组织学生专门对某些作品进行欣赏的课业。以第十册的欣赏内容为例谈一谈专题欣赏课的课堂教学模式。这一课是欣赏中国传统建筑艺术,教材上共提供了十幅有关传统建筑艺术的照片。教师首先要明确教学目的,即通过本课教学让学生获得哪些方面的知识?起什么作用?本课的教学目的应让学生初步了解我国传统建筑的艺术特点,懂得建筑的三大要素,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增强民族自豪感。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通过观察、回忆和比较,了解“传统”二字与“现代”的区别,再进一步引导学生了解祖国悠久的建筑史及灿烂的建筑文化,了解宫殿、楼阁、亭台、寺庙、佛塔、陵墓、民居等独树一帜、风格迥异的建筑艺术特点。进行专题欣赏教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采用谈话法、讨论法、伴音、放录音、幻灯等手段调节学生的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可采取分析一幅作品后及时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要启发儿童观察分析,鼓励他们踊跃发言,各抒己见,积极讨论。
随堂欣赏课。随堂欣赏课是指在绘画和工艺(包括写生、创作、图案、塑造、手工制作)课业中所穿行的欣赏。这种欣赏方法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得很多,比如:每一课都安排了范图及资料,教师指导学生观看讲解,指出作品美在哪里。又如:为了使低年级学生能在蜡笔的涂色中提高色彩能力,可引导学生对素描知识的加深而出示一些合理范画,这就是随掌欣赏的教学过程。
篇6
一、儿童的美术欣赏心理及欣赏习惯
小学美术欣赏教学是一种把造型艺术作品作为审美对象的感觉与感情为主导因素的心理活动形式,它与教师的引导和儿童对事物的认识、理解紧密相关,我们不妨从儿童的生理心理及智力发展方向来分析掌握儿童的欣赏习惯和欣赏特征。
1、强烈的色彩刺激能激起儿童的欣赏兴趣,吸引他们的注意力。蓝蓝的天,红红的花,绿荫荫的树木,黄澄澄的果实,鲜明艳丽的颜色常常等使他们欣慰和喜悦,乐于接受,如果我们把黑白图片和彩色图片同时放在他们的面前,儿童将对彩色图片反映强烈一些。
2、儿童在欣赏过程中,往往注意某个细节的观察而忽视整体或注意整体而忽视其它。例如一年级儿童在观看绘画作品《美丽的风筝》时,他们全被风筝上色彩艳丽的花纹吸引住了,以至于忘记了手帕的存在,变成了看花。中、高年级同样有类似的现象,四年级的学生欣赏工艺作品的刺绣,结果他们全把刺绣作品当作绘画作品看。
3、儿童在欣赏过程中,通常是凭第一印象的感觉来欣赏作品,无意识属性强,受情绪牵制的随意性大。他们对作品的感受总是激动片刻、粗略领会便心满意足,未能仔细琢磨,对作品的感受能力难于在较长的时间内持续增长。
4、儿童在欣赏过程中,依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见闻认识及由画面产生的联想对作品进行评判。对那些反映他们熟悉的生活和内心世界的儿童画或同学、朋友的优美作品,他们大都能够接受,并常常用来作自己的范本。
5、为加深学生对作品的感受,视觉记忆常常需要伴之以听觉记忆,尤其是欣赏古今中外名作,没有教师生动有趣的语言帮助,儿童对艺术作品的感受也不会很深。在实际教学中,许多成功的教学课都运用了音乐伴奏的教学手段,目的就是渲染气氛,强化记忆。
二、小学美术欣赏内容的编排及特点
1、小学低年级欣赏内容主要是引导学生初步认识和表现生活周围的美好事物。如第二册《小朋友的画》、《民间美术欣赏》、第四册《画家笔下的童年生活》、《绘画中的动物和花果》等。其特点是低年级阶段所欣赏的作品富有情趣,符合儿童审美心理,如大脑袋,歪脖子,近大远小,树画在半空等等,五花八门,比例不在准确,表现无拘无束。还有一些拼贴的小制作也深受小朋友喜爱。
2、中年级欣赏内容主要是让学生初步接触了解优秀美术作品,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艺术的情感。如第五册《工艺美术的人物形象和动物形象》、第六册《工艺美术的陶瓷和雕塑》、《绘画作品中风景的静物》等。其特点是从小学中年级开始,欣赏一些与学生生活接近、学生能理解和接受的中国古今优秀绘画作品和工艺美术作品。欣赏课内容对于教学内容有“参考资料”的作用,在欣赏课中渗透了有关的教学内容。如第六册的欣赏内容是工艺作品刺绣、竹编的欣赏,第八册的教学内容就安排了“挑花”、“竹编”手工课。欣赏课的优秀作品档次高,起到了指导性的重要作用。
3、高年级欣赏内容主要是让学生了解祖国历史悠久的艺术文化,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具体内容有:第九册的《古代雕塑中的人物形象》、第十册《现代雕塑中的人物形象》、第十一册《中国传统建筑艺术和现代建筑艺术》和第十二册绘画作品雕塑、工艺美术、建筑、小学内容总览等。其特点是要求比较全面地了解我国造型艺术门类的面貌,除了已经着手的中国画教学之外还将欣赏的领域扩展到中国优秀古建筑、雕塑、工艺美术作品中去。
三、小学美术欣赏教学的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
根据美术欣赏教学的目的、任务及自身的特殊规律,我国的小学美术欣赏教学的组织形式可以分为专题欣赏课、随堂欣赏课和现场课三类:
1、专题欣赏课。专题欣赏课是课堂教学的方式,是小学美术欣赏教学主要形式(我们前面例举的内容都是专题欣赏内容),它指的是整个课时内组织学生专门对某些作品进行欣赏的课业。我们以第十册的欣赏内容为例谈一谈专题欣赏课的课堂教学模式。这一课是欣赏中国传统建筑艺术,教材上共提供了十幅有关传统建筑艺术的照片。教师首先要明确教学目的,即通过本课教学让学生获得哪些方面的知识?起什么作用?本课的教学目的应让学生初步了解我国传统建筑的艺术特点,懂得建筑的三大要素,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增强民族自豪感。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通过观察、回忆和比较,了解“传统”二字与“现代”的区别,再进一步引导学生了解祖国悠久的建筑史及灿烂的建筑文化,了解宫殿、楼阁、亭台、寺庙、佛塔、陵墓、民居等独树一帜、风格迥异的建筑艺术特点。
进行专题欣赏教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采用谈话法、讨论法、伴音、放录音、幻灯等手段调节学生的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可采取分析一幅作品后及时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要启发儿童观察分析,鼓励他们踊跃发言,各抒己见,积极讨论。
2、随堂欣赏课。随堂欣赏课是指在绘画和工艺(包括写生、创作、图案、塑造、手工制作)课业中所穿行的欣赏。这种欣赏方法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得很多,比如:我们每一课都安排了范图及资料,教师指导学生观看讲解,指出作品美在哪里。又如:为了使低年级学生能在蜡笔的涂色中提高色彩能力,可引导学生对素描知识的加深而出示一些合理范画,这就是随掌欣赏的教学过程。
3、现场欣赏。现场欣赏是一种在课堂教学之外的美术欣赏形式,是指在较长时间内到现场和实地察看所进行的欣赏教学。例如:组织儿童参观美术作品展览和博物馆中陈列的美术作品,访问画家、工艺美术家、雕塑家并观看其技法表演等。
篇7
黑龙江省的人民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了博大精深的黑土文化,他们懂得如何在艰苦的环境中求得生存,懂得如何在自然中获取美的因素,更懂得将自己所创造的文化艺术留给子孙后代。可以说,民间美术以哲理与智慧影响人的思想,更陶冶人的心灵,鼓舞人的进取心和开拓精神,这是在学前教育中应该继承和发扬的。
二、黑龙江民族民间美术的教育功能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明确指出,“艺术是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应充分发挥艺术的情感教育功能,促进幼儿健全人格的形成”。通过大量的实践数据分析可以看到,黑龙江的民间美术作品多强调造型的意象性,并采用特征对比、变形夸张、装饰美化、形象比喻、几何图形概括等几种常见的艺术表现手法。而这些艺术表现手法恰恰符合幼儿的审美感知和创作特点,即夸张的再现、自由的想象、抽象的概括、形象的装饰,而非单纯的写实,有利于儿童审美能力、智慧潜能的进一步开发。
也正因如此,在学前教育中,教师应当为幼儿创造更多的机会对民间美术作品进行鉴赏。也就是使幼儿通过与美术作品多接触,了解其背后所蕴含的特质,正确引导幼儿认识美、了解美,培养幼儿对中国民间美术作品初步的欣赏能力,激发幼儿对我国丰富多彩的民间美术的喜爱之情,从而使幼儿更加热爱祖国的传统文化。
将黑龙江的民间美术与学前教育有机地整合,将会使学生对美术学习更有兴趣,使学前美术教育在执行新课程标准的同时,贴近本地区文化,贴近幼儿的生活环境,更具生命力,从而把黑龙江民间美术在学前教育专业中的作用的实践研究推向一个新的高度。
三、幼儿民间美术教育与家庭教育的紧密结合
举办民间美术教育专题讲座,使家长了解民间美术教育实验研究的目的,认识到这些具有浓郁民族艺术气息的内容和形式会在幼儿幼小的心灵中埋下朴素的爱国主义思想的种子,会在他们未来成长的道路上潜移默化地发挥作用。
四、结语
篇8
论文摘要:幼儿美术欣赏教学是幼儿美术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欣赏不是简单地展示出来,更重要的是引导幼儿进行认真的观察体会,理解作品的内容形式,不断提高其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而教师作为引导者,其自身素质是影响幼儿欣赏活动的重要因素之一。同时民主、和谐、轻松的教学环境是我们倡导的宗旨。
一、美术欣赏在幼教活动中的意义
美术欣赏作为一项基本的美术教学活动,在不同层次和不同程度的教学中存在着,是学习美术不可缺少的学科。在人类文明进程中美术欣赏起到了重要作用,我们可以通过欣赏了解人类不同历史阶段的绘画种类、绘画特征及每个时期的美术创作背景,了解作品的风格。美术欣赏对提高学生审美文化素养,拓宽创作视野,弘扬人类正义精神,确立开放、宽容的审美心理,重构知识结构有着积极意义。
美术欣赏可以提高幼儿对艺术的兴趣,培养幼儿的审美创造力,发展幼儿的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能力。同样,美术欣赏也是对幼儿教学进行审美教育的重要手段,它能提高幼儿的审美能力,能使幼儿运用感知、记忆、经验、知识对欣赏内容进行感受、体验、分析、判断,从而获得审美享受和教育。
幼儿美术欣赏作为一种教学手段,是幼儿美术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美术教育中,欣赏与绘画、手工、玩具等内容有机结合,构成美术教育的完整体系。我们必须了解幼儿的欣赏接受能力和范畴,才能为幼儿欣赏教学做好前提准备。首先,幼儿认知美和欣赏美是需要时间和方法的。美的欣赏具有自身的规律和特点,生活中美的形象、美的形式随处可见,但幼儿对这些美不一定能直接感受到,需要教师通过一定的方法来帮助其提高审美能力,达到审美目的。其次,幼儿美术欣赏能丰富幼儿的知识,开阔幼儿的视野。人们既可以用科学的方法来认识世界,也可以用艺术的方法来认识世界。前者是抽象的逻辑思维能力,后者是具体的形象思维活动。三至六七岁幼儿的思维特点就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是需要用艺术来丰富知识、开阔视野的。因此,在美术教学欣赏中,幼儿通过欣赏教学可以了解许多个人经历无法得到的丰富知识。
二、幼儿美术欣赏的范畴
美术欣赏是美术教育的一个关键组成部分,是对美术作品的一种和谐的、令人愉快的、思想上无拘无束的探索。其目的在于加深对美术作品中美的理解,提高审美意识,培养儿童的审美敏感性,使其在生活中更加有信心,能主动地、充分地发挥自己的才能。儿童的美术欣赏活动是一种审美活动。在美术欣赏过程中,儿童充分调动他们的感知、想象、理解、情感等心理因素可以对美术作品的形式及其意味进行充分体验和认识。幼儿对美术作品的欣赏是有选择性的,什么样的物象他们可以感知、接纳,接纳到什么程度都受其感知能力和内在情感结构的制约,表现出来的特征也不尽相同。因而,我们进行美术欣赏活动前需要了解幼儿审美能力的发展状况,了解不同年龄幼儿对生活中美的物象的认知程度和接受程度,以便能使欣赏活动真正达到提高幼儿审美能力、陶冶情操的效果。
实际上幼儿在出生2-3个月时就对生活中的光和声有了明显的感知,并能够逐渐熟悉某种形象和声音,过了4个月,它就会主动寻找光源和声源,5个月后就可以有意识地去伸手抓摸自己感兴趣的物件,并能通过手足舞蹈和咯咯的笑声来体验人生最初级的审美乐趣。
2-3岁是幼儿能够欣赏具体形象和感知具体情节的阶段,幼儿情感是单纯的,他们为之陶醉的事物都带有某种幼稚的特征。简单的形状、单纯的颜色以及单纯的情节都能引起这个阶段孩子的共鸣,而一些深沉、含蓄的表现很少对幼儿产生影响。幼儿的经历有限,他们的内在情感比较单纯、自然,审美体验也是单纯的,已有经验的参与比较少,也没有成人那么丰富的联想和想象能力,他们的审美体验更多的是对物象感知的认识及伴随着的感性愉快。
幼儿过了6岁以后,大脑机能日趋完善,其中一个非常突出的标志,就是大脑兴奋和抑制过程都有了明显增强。精力的充沛给幼儿的审美提供了足够的能量,他们的审美能力已相当成熟,艺术才华也逐渐显露。历史上许多驰名世界的伟大艺术家都在幼儿阶段表现出了惊人的才能。
一般来说,幼儿欣赏的美术作品大致包括3类:
1.经典性的美术作品:包括古今中外各种题材的美术作品、雕塑及工艺美术品,这些作品有着较高的艺术性,对培养孩子的审美能力最有帮助。
2.儿童画家创造的美术作品:这些作品是根据幼儿的心理特点创作的,深受幼儿喜爱。
3.幼儿的绘画:包括国内外的优秀幼儿作品,同园同班孩子较好的、富有创意的作品,这些作品距离幼儿情感最近,最容易被他们接受和理解。绘画作品的欣赏,在幼儿的欣赏活动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美术作品是人类情感和智慧的结晶,能够使幼儿欣赏到在日常生活中被忽略的物象的美,使幼儿的审美层次不断提高、不断延伸。而对好的欣赏作品,要使幼儿产生美的感受,产生更丰富的联想,并能够用艺术的语言和词汇表达出来,还需要教师掌握正确的指导方法。正确科学的方法和富有情感的语言,能够使幼儿、教师和欣赏作品融为一体,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似与不似的审美评价
幼儿对美的感受是阶段性的,每一个阶段对形象和色彩的理解和感知是不同的。在造型方面,幼儿一般喜欢看一些具体的、简练的形象,在色彩方面,他们也总喜欢鲜艳和绚丽的色彩。就单一色彩的物象与五彩斑斓的物象来说,幼儿一般喜欢后者,因为后者的色彩对视觉的冲击力较强,并且能够激发幼儿多方面的联想,也最能使他们感到兴奋和愉快。这种凭借好听好看韵标准来判断对象的美丑是可以理解的,也是幼儿在审美力发展提高过程中必然要经历的阶段。但是审美毕竟是一种宽泛的精神活动,它的内涵并不局限于这种初级的标准当中,粗犷的造型、滞重的色彩在绘画当中也是不可或缺的因素,也从不同角度传达着美的信息。如果要使幼儿能够真正切实地欣赏这样的美就要跳出初级标准的束缚,向更高层次升华才行。
似与不似的审美标准是幼儿美术欣赏中一个很重要的层次。在艺术观念上,中国传统艺术的审美是以道德为价值判断准则的。中国传统历来讲究作道德文章,把绘画的功能也定位于“明劝戒”、“著生沉”这一辅翼道德的层面上。中国传统绘画虽然在技法上是注重笔墨的,但在作品的内涵上也是借物咏怀,抒写胸中逸气。因此,历代的绘画作品中大多都能看出作者表达兴趣和情绪的痕迹。幼儿在欣赏绘画作品时可以从似与不似的角度,由教师悉心引导去观察,去扩展自己的思维,抛开具象的束缚,主观地去理解作品。因为幼儿的思维还处在动作思维到形象思维的过渡阶段,一时还不具备抽象思维的能力,这时教师的启发和引导就显得尤其重要。总之,让幼儿理解艺术源于生活,必须让他们直观地感受到作品须接近生活才行。因此,欣赏美术的似与不似不能以对错的观点来评价,不能随便否定,而是应该循序渐进地帮助幼儿逐步提高。
四、教师审美素质的提高
在幼儿欣赏活动中,涉及美的内容是宽泛的、多彩的,而对美术作品的欣赏是幼儿美术欣赏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的调查显示,幼儿园课程中美术欣赏活动开展得并不理想,有的幼儿园甚至没有把这种活动列入课程,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篇9
关键词:学前儿童;创新思维;实践创新
国内对艺术教育理论和实践研究方面成果较多,但涉及到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的就少了许多。从近几年国内的论文及著述来看,虽然关于儿童艺术教育的学术性研究不少,但都没有进行深入的探讨,尤其是在具体教学中的方法和过程的实践性创新研究更是少之又少。所以本文的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促进学前美术教育的理论创新,而且更有利于促进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的实践创新发展。
一、社会环境对幼儿创新思维的影响
社会文化的传播方式有很多种形式,其中美术与音乐则是不需要语言就能够让人从音乐的旋律和美术的创造中体会其创作者的情感和社会体验。从美术方面而言,人们则可以通过前者的文字描述和线条、颜色、形状等方式来认识历史,了解历史的发展过程。在人们传递历史的过程中,还会增加一些被神化的人物形象以及具有某些历史意义和教化意义的故事来教导幼儿,教会幼儿如何运用线条、形状等表达自己的想法以及感受。不难发现文字也是通过线条的方式体现在我们的眼前,美术不仅能体现美的事物的发展过程,还能体现文字的历史发展进程,它是我们传递、创新、发展过程中必不可少的方式。在教育活动的过程中,幼儿通过观察前人所书写的文字、人物形象、各种与生活相关的物品并进行联想,在教师的引导下,推断提供的图片文字表现的是什么物品或与现代文字的联系又是怎么样的。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结合当地具有民族民间特色的艺术作品给幼儿欣赏,这样可以让幼儿通过直接观察的方式获得对美的感受。例如,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可以用其民族服装上的图案、线条、形状以及颜色的对比来反映其自身特有的文化环境及其发展史,在教师讲解的过程中还能向幼儿传播其民族特有的文化知识、文化背景、文化的传播方式以及现在的发展进程。让幼儿了解其历史过程能够有助于幼儿的创新思维能力的发展,向幼儿传播正向的、积极乐观的创新精神,这是每一位幼儿教师应当保有的工作态度和为促进幼儿全面和谐发展而奋斗终身的目标。各民族的风俗习惯,对幼儿创新思维的启发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可以提升幼儿对美的事物的认识以及再创新。
各民族的风俗既是区别于其他民族的标识又是在相互团结、相互影响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若展开此类教学活动,教师可用多媒体教学方式给幼儿展现某一民族的风俗习惯,使幼儿对其他民族风俗有基本的了解。例如,“傣族泼水节”这是傣族最盛大的节日(于每年的傣历六月举行)。可在园中开展“特别的祝福”活动,教师说明该节日的发展历程:“泼水节也称为“桑勘比迈”,节日当天穿着代表自身民族特色的服饰,手拿各种打水工具,无论男女老少皆可向对方表示自己的祝福。人们还要大摆筵席,宴请僧侣和亲朋好友,以泼水的方式互致祝贺。”教师再将节日时场景通过视频或图片的方式给幼儿观看,并运用语言引导的方式带领他们仔细观察,其民族的服装特色都有什么标志性的饰物或颜色等。让幼儿在认识当地民族风俗的同时对其服装也有一定的了解,教会幼儿懂得可从哪些角度去发现事物的不同,从而发掘自身的想象力和创新思维能力。除此之外,民间艺术不但汇集了我国很多的优秀传统文化的形式和内涵,凝结了劳动人民对于生产生活的思想感情与审美趣味,更是丰富美术教育形式和内容的宝贵宝库。而在现当代社会,文化显现出多元化特征,越来越多的外来文化艺术在日益渗透到我们的幼儿园生活中。外来文化虽然带来了不同的文化认知,促进幼儿对其他文化的了解和学习,但是也常因为幼儿园不顾外来文化的适宜性,对外来文化一味跟风,对中国传统文化造成了一定的冲击。
部分幼儿园为了“赶时髦”或展现所谓的“国际特色”,片面重视外来文化的宣传,而忽视了幼儿对民间优秀文化和艺术的传承。汇集了我们国家几千年传统文化的民间艺术,蕴含了不同的地区、民族和文化间的审美情结,传递了中华民族浓厚且真挚的思想情感,具有极强的民族凝聚力与向心力。学龄前儿童思维情感处于发育期,教育者应从学前教育阶段注重对其民间文化的熏陶,使幼儿对民间文化有初步的了解与感受,进而可以激发幼儿对民间艺术和传统文化的热爱,使其萌发出初步的民族精神和民族凝聚力。中国民间传统艺术彰显中华民族淳朴原生的审美理念,具有非常高的美学价值,幼儿美术教育活动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幼儿具备良好的审美意识。现在的教师和家长,很多人对传统的民间艺术形式关注度和理解度不足,幼儿生活中接触欣赏民间传统艺术活动的渠道有限,应努力将中华民族的传统民间艺术元素融合到幼儿园环境创设中,让幼儿潜移默化地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感受家乡的变化和发展,激发幼儿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2]。作为传承文化的载体之一,环境创设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幼儿园的生活环节也是民间文化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即融入幼儿一日生活当中。让幼儿与这些喜闻乐见的环境产生交流,让特有的民俗文化、人文景观走进幼儿园。如清晨幼儿们入园的时候,我们可以播放一些有趣、欢快又好记的民间童谣,让幼儿每天伴随着愉悦、欢快的心情来到幼儿园;午睡前我们可以给幼儿讲述生动、有趣的民间故事或神话故事;课间操的时候,让幼儿在民乐的伴奏下进行律动等。让幼儿在幼儿园中,时时刻刻都处于民间文化的氛围里,时时处处都能感受到民间文化艺术,以潜移默化的形式让幼儿对民间文化艺术有更加清晰直观的了解。戏曲文化、饮食文化、神话传说、节日风俗、民俗工艺、社交礼仪等方面的内容都可以补充到创设具备民间文化的幼儿园环境中来。除此之外,中国有很多传统节日,像端午节、中秋节、元宵节等,都是极具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环境创设选材来源。
二、教师自身要具有开发幼儿创造性思维的意识
对于一名幼儿教师而言,如果其没有存在这类的意识,那么幼儿的能力就会受到一定的影响。所以,教师应该加强自身创造性思维素质的修养,同时还要提高自身的创造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鼓励幼儿大胆作画,在不同的年龄班要求可以有所改动。因为,各年龄段幼儿的思维发展都有所不同,他们的创造性思维也不相同。在年龄较小的幼儿美术教学过程中,大多数幼儿都是用简单线条和形状来表示自己的感受与认知。相较于小班的幼儿而言,中班和大班的幼儿在运用线条以及形状的能力要较为强一些,他们能够创造出较完整的画面以及情节出来,在教师的命题作画的过程中,应该引导幼儿自由表现所想象的事物,凭借天马行空的想象,大胆地无拘无束地刻画他们所见所闻,鼓励幼儿运用联想、夸张等多种方式表现物象,正是幼儿的大胆创想,才使得幼儿的绘画充满生命力与创造性。尽管他们对于客观世界的认识还有所欠缺,并不完全,但是在教师的鼓励和引导下也能改变他们的创造性能力。
三、创造一个适宜幼儿学习的环境,是幼儿实践操作的前提
学习是一种心理活动,幼儿的认知特点决定了其学习方式是在生活和活动中积累知识经验,所以创设适宜的情景,可以促进幼儿创造性思维的发展。蒙台梭利认为,幼儿具有“吸收性心智”,他们可以从创设的环境中吸收大量的信息。并善于运用感觉器官去了解认识新事物,不断积累和建构生活经验和知识结构[3]。所以在具有情节性的场景中幼儿可以自由发挥想象表达自己的情感,大胆地将自己的想法通过美术作品表现出来。一个优美且适宜学习的环境,有利于幼儿创造性能力的发展与提高。当然,要想创设适合幼儿的环境,就必须了解幼儿的发展特点,熟悉幼儿的心理发展机制。
四、教师应充分调动幼儿的创造积极性,培养其独立思考的能力
在幼儿进行美术活动的过程中,教师不应当给予过多的提示。教师只做引导不做指挥是较为正确的方式之一,教师的过度指示,只会将幼儿的思维固定化,这样他们就不会自己思考,而对教师产生依赖性,即依附于教师的思考和想法进行“复制”美术作品。对于幼儿自由创作的作品,教师在给予评价的同时也要多多鼓励他们创造属于自己内心真实感受的绘画作品。无论使用简单线条还是复杂线条,形状简单的,还是各种所谓“稀奇古怪”的形状,只要是内心情感的真实表达,并且能够自由组织绘画语言,表现对美的感受和认识,那就是好的美术作品,就应该得到教师的赞赏,爱的鼓励也能激发幼儿创新思维的发展。与此同时,美术也是儿童自我表达的一种语言,美术可以将幼儿自己的想象、愿望变成可见的作品表达给他人。有时儿童的任意“涂鸦”不仅表现他们的天性,还可以培育他们注意观察与认识周围事物。儿童的绘画也可以看作是他们想要表达的一种语言和方式。这种语言表现了儿童对外面世界的感知、理解、建构,以及他们内心的情绪情感波动[4]。尽管在运用绘画这种方式表达的过程中会存在着许多不符合逻辑的现象,但是这也代表了他们对世界的初步了解和认知,更是儿童成长过程中的一种需要。
五、活动材料是激发幼儿兴趣和想象力的有力保证
对于幼儿来说,兴趣是最好的教师,就连成人也是相同的情况。如果一个人对一样事物没有任何的兴趣,那么就不可能有动力去做好它。所以在美术教学活动中,教师给予的活动材料,如果没有能让幼儿提起一定的兴趣的话,那么这堂课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幼儿没有兴趣就不会主动配合教师的教学,也不会发挥主观能动性,更不利于幼儿深入探索习惯的养成。他们的美术作品也不会有太多的新颖性和创造性。所以,材料的投放数目、种类要适度,而且投放的材料应该具有层次性,可以满足不同发展水平幼儿的需要。当幼儿的兴趣浓烈的时候,他们所创造出来的作品甚至会比一些成年人画得还更加有情感和画面感。除此之外,材料的多样性也能够促使幼儿自主探索不同的方法表现所思所想,并且在创作的过程中,也会产生一些新的东西并且大胆地表现出来。与此同时,幼儿的美术技能也会得到很大的提高,美术技能的提高还能影响幼儿创新思维的发展。当幼儿的美术技能提高后,在进行美术作品的创作过程中,他就能用所掌握的技能将自己所创新的东西描绘到作品中,这样创作出来的美术作品更加富有创造性。我们不应当只追求美术作品在“形”上与客观事物是否相似,而是应当遵循幼儿的年龄发展特点和其身心发展特点。
六、幼儿生活经验的积累,为创造性实践活动提供不竭源泉
艺术创作来源于生活,幼儿对生活中的最直接的接触体验是幼儿美术创作的源泉。所以说在幼儿的美术创作过程中,教师应当带领和引导孩子们去关注、认识和了解生活中的一切相关事物,以此来激发幼儿的创新思维。特别是在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中,由于幼儿的认知发展过程有所不同,从而导致他们对外界客观事物的认识也会有所差异,在美术创作中,对事物的创造性描绘也会不尽相同。教师进行美术教学的过程中,应适当地增加一些与外界事物相似或者相关的替代物。这样幼儿在作品的创造中就可以依据教师提供的“替代物”进行联想,幼儿在有了一定的认知后,就能够根据自己的想法对观察对象进行相对的创作与创新。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他们的认知能力也会逐渐提高,教师在美术活动的时候就可以依据这一儿童特点,有针对性地提高幼儿的美术创新能力。
七、教师应教授幼儿艺术作品欣赏的简单方法和技能
欣赏材料的准备上,对小班、中班的幼儿主要提供一些他们能够理解的美术作品、自然景物、节日装饰、环境布置等,还可以欣赏周围环境里的自然景色或图片;大班幼儿认知能力不断提高,使得他们的欣赏范围也在逐渐扩大,欣赏的内容同时也在不断深刻化、复杂化。幼儿观察对象的增多有助于思考范围扩大、创新能力得以提升。欣赏方法、技能的教授,小班、中班幼儿可引导他们集中注意力,在美术活动教学中加深幼儿对美术作品的认识和了解,使其懂得运用视觉感知以及其他器官的综合运用对美术作品进行感受、体验、联想、分析和判断,获得审美享受,并初步理解作品所要表达的意义。观察的过程中学会从整体到局部,立体作品可仔细观察其构成材料的种类;大班幼儿可增加方法技能的难度,可教授其感悟欣赏和比较式欣赏。感悟欣赏主要从观看者自身的经验出发,充满想象力和激情地去欣赏美术作品。作品欣赏过程中,可任由思维驰骋不受限制。比较式欣赏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把握每件作品的特色。在这一方法的运用中要依据具体情况进行分析。每一件作品在比较时没有好坏之分,仅仅是他们的表现方式和风格上存在不同而已。在比较的过程中主要观察作品的形式,联系社会因素就可以从中找到作品的差异。能分辨各类艺术作品、掌握作品欣赏的基本方法技能,有助于幼儿发展其思维能力以及创新能力。
篇10
一、儿童的美术欣赏心理及欣赏习惯
小学美术欣赏教学是一种把造型艺术作品作为审美对象的感觉与感情为主导因素的心理活动形式,它与教 师的引导和儿童对事物的认识、理解紧密相关,我们不妨从儿童的生理心理及智力发展方向来分析掌握儿童的 欣赏习惯和欣赏特征。
1.强烈的色彩刺激能激起儿童的欣赏兴趣,吸引他们的注意力。蓝蓝的天,红红的花,绿荫荫的树木,黄 澄澄的果实,鲜明艳丽的颜色常常等使他们欣慰和喜悦,乐于接受,如果我们把黑白图片和彩色图片同时放在 他们的面前,儿童将对彩色图片反映强烈一些。
2.儿童在欣赏过程中,往往注意某个细节的观察而忽视整体或注意整体而忽视其它。例如一年级儿童在观 看绘画作品《美丽的风筝》时,他们全被风筝上色彩艳丽的花纹吸引住了,以至于忘记了手帕的存在,变成了 看花。中、高年级同样有类似的现象,四年级的学生欣赏工艺作品的刺绣,结果他们全把刺绣作品当作绘画作 品看。
3.儿童在欣赏过程中,通常是凭第一印象的感觉来欣赏作品,无意识属性强,受情绪牵制的随意性大。他 们对作品的感受总是激动片刻、粗略领会便心满意足,未能仔细琢磨,对作品的感受能力难于在较长的时间内 持续增长。
4.儿童在欣赏过程中,依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见闻认识及由画面产生的联想对作品进行评判。对那些反映 他们熟悉的生活和内心世界的儿童画或同学、朋友的优美作品,他们大都能够接受,并常常用来作自己的范本 。例如,城市的孩子从小看见的就是整洁、光亮的柏油路,五颜六色的霓虹灯,明亮的大厦高楼,他们就感受 不出绘画作品中农村低矮的房子、稀疏的篱笆、乱的石头和柴堆也是一种美丽。
5.为加深学生对作品的感受,视觉记忆常常需要伴之以听觉记忆,尤其是欣赏古今中外名作,没有教师生 动有趣的语言帮助,儿童对艺术作品的感受也不会很深。在实际教学中,许多成功的教学课都运用了音乐伴奏 的教学手段,目的就是渲染气氛,强化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