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式学习的应用范文

时间:2023-11-22 18:02:2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探究式学习的应用,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探究式学习的应用

篇1

关键词 教育游戏;探究学习;学习模式

中图分类号:G65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2)27-0094-02

Discussion on Process and Application of E-game Learning Model//Fu Rong

Abstract The E-game learning model can break in traditional learning idea, bring new experience to students. Teachers in such a learning mode to join the interest, competitive, participation factors, and learners study of active learning, active games, active exploration, that make learning interesting. It is edutainment.

Key words e-game teaching; inquiry learning; learning model

Author’s address Leshan Normal University, Leshan, Sichuan, China 614000

目前,研究性学习在世界各地备受重视。所谓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活动。研究性学习与社会实践、社区服务、劳动技术教育共同构成“综合实践活动”。

随着电脑的普及,网络游戏的风靡让教育专家看到游戏的教育应用价值,有更多的学者开始关注游戏在正式教育中的价值和应用方法,同时也取得不少的研究成果。而利用教育游戏来进行研究性学习可能成为教育游戏进入学校教育的一个突破口。利用游戏化学习的过程与方法,使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探索,让学生通过探究发现学科内容要素和认知策略,以达到学习的目的。

1 什么叫游戏探究式学习

计算机游戏的快速发展,为探究学习提供了新的途径。游戏者在其中通过互动与交流去自主探索,以完成学习探索活动。

游戏探究式学习模式是以游戏为主要的学习环境来进行科学探究学习。它让学生通过游戏进行自主探索,并以科学研究的方式进行学习和建构知识。游戏探究式学习模式包括互相联系的两个方面:一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探究学习环境,在此种情况下,游戏围绕某个知识点安排了丰富的教学资源和虚拟的实验仪器设备等,可供学生自由查找自己需要的学习信息进行学习,并且可利用虚拟实验仪器设备实践自己对学习的很多想法,达到锻炼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发散思维的目的;二是在游戏中给学生提供必要的帮助和指导,这样做可以明确学生学习研究的方向,而提供的帮助和指导与传统教学有很大不同,主要是给学生提示并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料。

2 游戏探究式学习的过程

游戏探究式学习主要分为3个阶段:自主式学习阶段、合作探究阶段和总结分享阶段。游戏探究式学习过程如图1所示。

1)自主式学习阶段。本阶段是整个学习的基础。此阶段中,学生学习的主要任务是学习与游戏相关的知识和其他认知工具基本操作的学习。学习通过访问丰富的学习资料,将游戏与课程内容建立连接,明确学习的目标,激发学习的动机,以此达到自主学习的目的。

2)合作探究阶段。本阶段学生利用游戏进行探究式学习。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游戏中根据所选的研究问题进行探究式学习。学生从具体的游戏经验出发,通过观察和反思,设计出实验方案,并用于游戏中继续验证,学生往往不能一次完全解释实验现象和结果,所以需要不断地根据实验结果对实验方案继续修正和完善。在此阶段,教师要给予适当的帮助和指导,不但提供知识学习的指导,还包括科学研究方法、小组合作学习方法等的指导。在流程上学生要遵循科学研究的一般步骤:提出问题、确定选题、提出假设、设计实验方案、验证假设、观察反思和总结。

3)总结分享阶段。学生在教师的组织下,讨论并总结各个小组探究的结果和经验,分享游戏化探究学习的心得体会。

需要注意的是,在此模式中,学生的学习虽然分为3个阶段,但每个阶段并不是完全独立的,它们互相交错。如在合作探究阶段中仍有学生的自主学习,学生在游戏中会“边学边做”,以完成游戏任务。另外,学生在3个阶段中都要进行反思和总结,可以以个人的形式,也可以是小组的形式。

游戏化探究学习模式是一种体验式学习,它具有如下特征:它强调利用游戏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强调真实情境对意义建构的重要作用;强调合作学习的重要性;强调自主学习策略的设计;强调反思和总结对游戏化学习的重要意义;强调游戏作为“虚拟实验室”的地位和作用。

3 游戏探究式学习在物理教学中的案例分析

将游戏探究式学习模式与具体的学科相融合,使它们互相渗透到具体的教学过程中,使两者完全合为一体。下面就以物理教学中的对遥控玩具小汽车电路设计为例来进行分析。

对遥控玩具小汽车的电路进行探究设计,这就是学生的探究课题和方向。学生第一次进入学习时,可给学生一个任务:寻宝藏。要找到宝藏,需设计遥控玩具小汽车的电路图。首先,围绕探究课题,可给学生提供大量的、丰富的、在线的学习资源,包括视频的和文字的,并提供各种认知工具的链接。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完成自主式学习阶段。其次,提供电子设计自动化仿真软件(如EWB、ORCAD、Portel等)。这些仿真软件,功能全,使用方便,易学易用,利用打印机可直接输出实验数据、测试曲线和电路原理图。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以遥控玩具小汽车的电路原理图为研究课题,进行观察和反思,设计出电路图,并在软件上进行验证,根据实验结果进行多次的修改和完善。最后,根据实验结果决定是否给予学生宝藏。在游戏结束时,应在教师的组织下进行探究结果和经验的反思和总结。

在这种教学模式下,教师在教育目标的控制下,对学生采取“以学为主”的教学模式,让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游戏、主动探索。它借用游戏设计方面的独特思想,学习被巧妙地转换到有趣的游戏之中,使学习的趣味性大大提高。

4 展望与未来

游戏探究式学习模式能使学生的学习成效显著提高,它能有效地将游戏应用到课堂教学中,而且也有助于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合作能力的提高。但它也有一定的局限性,比如:游戏探究时间一般比较长;游戏探究式学习并不适合所有的内容学习;游戏探究式学习比较适合高年级学生的学习;游戏探究式学习对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等等。笔者希望能在今后的研究中得以弥补和改善。

参考文献

[1]蒋宇,尚俊杰,庄绍勇.游戏化探究学习模式的设计与应用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1(5):84-91.

[2]黎加厚.教育信息化环境中学生高级思维能力的培养[J].中国电化教育,2003(9):59-63.

篇2

年龄特性、智力水平、动手能力、基础知识掌握以及其余非智力要素均是心智的特征。年纪不同的学生,其记忆力、注意力、感受力、思维能力、学习心态、学习动力、兴趣等方面表现出来的心理特性有较大差别,这方面年纪的不同表现尤为突出。例如,初中生与高中生相比,前者在储存知识量、保持学习兴致和注意力方便都远远低于后者,因此高中可以略过直观、生动活泼的探究式学习方法,直接进行局部性、问题性的探究方法,这样可以提高效率,也不至于产生厌烦情绪。

二、探究式学习重视教学环境,但不能忽略地理基础知识

探究式学习被部分地理老师否认,究其原因可知当老师在教地理时实行探究式教学并没有注意到学校的大环境。因此在实行探究式学习时,要求地理老师应该重视学生的基本状况,查看学生是否具备该种能力,是否有相关问题的构成,假如学生一问三不知,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却无法进行有效的识别资料和难题,那么探究式学习就不成立。另外,还应对学生考试需求给予考量,没有详细的学习内容作为依托,只是空谈探究式教学,那就将脱离实际,无法带动学生。应当以满足学生学习考试诉求为基础,才能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发挥巨大作用。

三、探究式学习方法的关键环节是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养成

在高中老师教地理时实行探究式学习方法,是主要致力于高中生探究能力应用到地理学习中去的一种学习方法。探究式学习方法提出,在高中生展开地理学习的目标是能够自行发掘地理问题的同时,有解决该难题的能力,另外,还要经常动手去操控达到获知与地理有关联知识的目的。因此在高中,第一要务是训练自身的创造性思维。在培养创造性思维的过程中,能够使学生获取相关知识和地理学习方法。老师应当全方位的、站在不同的位置上将学生引入到善于发掘、提供新地理知识的环境中来,这样才能有利于学生赋有创新性和创造力的思维养成,不但会提供和发掘的同时,还应当针对性地让他们会归类、整理、扩散知识,从而增加他们的创造力。

在地理学习中采用探究式学习方法,能够将学生本位制体现出来,同时能够使学生思索、主动学习、探究新知识的能力得到培育,真正使学生养成一边探究地理知识一边展开学习的习惯,运用探究式学习方法是学生快速掌握地理知识、培养地理学习方式的有力保障。

篇3

关键词:科学教学;合作学习;应用研究

中图分类号:G623.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5)23-0080-01

小学科学教学将注重事实、克服困难、善始善终、尊重他人意见和敢于提出不同见解作为主要的教学目标。小组合作学习的开展,能够有效促进这一目标的实现。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合理分组是必要前提,组内成员作用的充分发挥是关键,合理有效的运作是重要保障。除此之外,科学的评价机制也能促使小组合作学习达成预期的效果。

一、合理分组,奠定小组合作学习的良好基础

虽然在新课程标准的实施下,许多教师的教学理念发生了相应的转变,对于小组合作学习的重要性有了日益充分的认识,然而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小学科学课堂上的小组合作学习并没有得到科学的开展,其中不合理分组的问题表现得尤为突出。在传统的小学科学课堂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时,教师常常出于便利,直接将学生按照就近原则进行分组,这种方法没有考虑到学生的具体情况,非常不科学。因此,需要按照异质搭配和男女搭配的原则来进行分组。异质搭配指的是考虑到学生态度、知识、能力和情感等方面存在差异,按照取长补短、相互帮助和共同成长的方法进行分组;男女搭配,指的是使小组成员的男女比例保持相同,从而在优势互补的基础上促进组内的合作与组外的竞争。在分组时,首先,教师必须做好对学生基本情况的充分了解。其次,合理地把学生分到各个小组当中,可按照学习成绩、性格特征、男女比例和知识技能等因素,将学生进行分组,一般每组保持4~5人。而后通过教师委派或学生选举的方法确定各组的组长、组织员、协调员和督察员等,采取轮流担任制来调动每个小组成员的积极性,在角色互换中加强学生之间的互动。最后,应当定期地召开小组长、协调员、组织员和督察员会议,教师通过对反馈信息的收集和整理及时地发现问题,并进行解决与改进。

二、制定规则,保障小组合作学习的顺利开展

保证小组合作学习规范化而制定的规则,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正确学习习惯,从而实现小组合作学习优势的充分发挥。

1. 合理做好组员分工,明确组员职责

确保每一个小组中都有一名组长、一名汇报员和一名记录员。其中组长主要负责组员的分工和组员小组合作学习活动的组织与开展,通常都会让组织能力、合作意识相对较强的学生来担任;汇报员主要是将组内的合作学习情况进行归纳总结,并在班级的交流活动当中做好汇报;记录员主要是对合作学习过程中的重要内容进行记录。一般汇报员和记录员都是由组员共同推选的。

2. 建立合作规则

小学科学教师需要发挥好引导作用,对各组成员进行合理的调整与分配、对小组合作学习的各项任务做好及时的指导,保证各个组员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前提下实现与他人的良好合作,使每个学生的自我价值都得到充分的发挥。通过师生的共同讨论来制定相应的合作规则,并鼓励学生自觉遵守、乐于执行。

3. 建立交流规则

由于每个小学生的性格特征都不相同,在小组当中难免会有一些学生不善言谈或羞于表达,因此,小学科学教学要在合作学习中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交流习惯,让学生学会自我表达。教师可以先对学生不善言谈的具体原因进行了解,而后综合采取多种有效措施来消除学生的种种顾虑,给予学生一定的鼓励,从而帮助其克服心理障碍。在学生养成良好的表达习惯后,教师还需建立起相应的交流规则,保证小组合作学习活动的顺利进行。

三、科学评价,提升小组合作学习的最终效果

目前的小学科学课的小组合作学习评价中,普遍存在着评价过于关注学生个体而忽略小组集体与学习过程、过多关注科学知识而忽略学生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的问题。评价的不全面,使得学生参与小组合作学习的积极性大大降低。新课程标准指出,评价已经不再将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的情况作为主要依据,而应当对学生的科学知识、探索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给予重视,确保评价涵盖科学素养的各个方面的内容。因此,教师必须充分认识到:小组合作学习的整个过程不只是学习知识、掌握技能的过程,更包含了学生的情感体验与价值观树立等内容,从而对学生进行综合、全面的考评,并根据各项内容有针对性地制定出评价的侧重点,在评价中使得学生的学习、发展得到促进。

四、结束语

作为新课程标准中所大力倡导的一种新型学习方法,小组合作学习能够有效地促进小学生直接的情感交流、互相帮助、共同成长,并且可以保证学生学习主动性的真正发挥。因此,小学科学教师必须科学地应用小组合作学习模式,为学生营造出良好的合作学习环境,在提升合作学习的有效性的同时,实现学生综合素养的全面提高。

参考文献:

[1]黄亚忠.关于小学科学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思考[J].学周刊,2014(32).

篇4

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传统的教学是接受式的教育,学生依赖教师,服从于教师,习惯死记硬背和做大量的习题,导致教育缺失人性化和科学化,不利于学生素质能力的培养。新课标明确提出"数学探究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也是义务教育阶段课程的重要内容",要使学生从被动的接受性学习转变为主动的探究性学习,进一步适应未来社会和个人发展的需要。

小学数学探究性学习,能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积极性,发挥探究的主观能动性,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其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数学教师作为课堂的组织者和领导者,要以学生的学为教学的中心,让学生在探究性学习过程中获得学习的体验,提升学习效果。

1感受探究过程,体验探究乐趣

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不能单单按部就班地传授学生知识,而要按照学生的需求在课堂上给学生一定的自由学习时间,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数学这个学科有很多东西都有待我们去探索和发现,作为教师要引导学生去大胆实践。例如,在小学数学课本上学习"秒的认识"的时候,我先让学生观察挂在墙上的钟面,这样可以很直观地进行观察,并告诉学生在钟面上走得最快的针就是秒针;然后接着告诉学生"分"和"秒"的换算关系;再次让学生观察钟面当秒针走一圈时分针走一个格(1分=60秒)。这是一种观察法,不仅能够教给学生课本上的知识点,还可以使教师探究新的教学方法。

2参与合作交流,提高探究效率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探究的主要内容是解决遇到的问题和难点,为了让这个过程能更好地完成,教师可以用"分组讨论法",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意见,鼓励学生用非常规的方法解决问题和分析问题。当学生做出答案的时候,教师要给予肯定和鼓励,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分组讨论的过程不但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也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如在教学"圆柱的体积"一课时,老师拿出圆柱体的模型,学生立即看出圆柱的体积与长方体有关,但怎样把圆柱体转化成长方体呢?让学生结成小组进行讨论,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气氛,也让学生在欢乐中学到了知识。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参与程度高,自身潜能得以发挥,获得了知识,提高了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了新时代所需要的团队合作精神。

3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动手实践能力为目的,促进学生的发展

创新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只有让学生勇于实践,主动探索,用心体验和思索,大胆发表见解,允许他们失败、允许他们犯错误,给他们创设创新的机会,营造创新的氛围和宽松的环境,才能使他们跨越模仿的阶段,走上创新之路。如在讲《环形面积》时,一名学生提出把一个环形的面积转化成一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来求。我没有给予肯定或否定,而是让他大胆发表见解,他说出这样的思路:受圆形面积公式推导过程的启发,把一个环形平均分成8份或更多份,然后拼成一个近似的平行四边形,这个平行四边形的底=(环形外圆周长+环形内圆周长)÷2,高=环形的厚度,所以环形的面积=(环形外圆周长+环形内圆周长)×环形厚度÷2。显然,这位同学的转化过程是十分成功的。有的同学在他的启发下马上提出能否转化成其他图形的疑问并也亲自动手去实践。还有的同学马上提出质疑,这样转化多麻烦,有用吗?于是我组织同学们再次展开讨论,最后得出结论:这种思路很有用。一个同学举出这样的例子:一个花坛中间有假山,求花坛的面积。如果按第一种方法找圆心比较困难,即使找到圆心,也很难量出环形内、外圆的周长。如果量出花坛的宽度,就可求出大致的面积了。多么好的思维与多么贴近生活的探索。试想我如果武断地否定学生的想法,那创新就会在不经意中悄然逝去。正因为我对学生的探索创新精神给予鼓励,学生的创新意识在自主探究知识的过程中才能得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在运用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的实践活动中才能得到发展。

4进行质疑,探究问题

篇5

(贵州省毕节市七星关区大屯乡烙烘小学 551700)

一、本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是如何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迫在眉睫!它关系到我们的教育质量,关系到师生的校园生活质量。我们今天必须倡导的新的学习方式,是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学习方式。这也是实施新课程最为核心和最为关键的环节。我们之所以特别强调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其理由就在于:教育必须着眼于学生潜能的唤醒、开掘与提升,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必须着眼于学生的全面成长,促进学生认知、情感、态度与技能等方面的和谐发展;必须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和学生的独特需要,促进学生有特色的发展;必须关注学生的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的形成,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近十年来,关于“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应用研究在全国各地竞相展开,然而很多研究重“形”轻“神”,把“自主、合作、探究”固化为一种模式,每次开课汇报展示时,参与的学生只有三四十人。而现实是很多学校由于教学资源紧张,班额都在五六十人,有的甚至七八十人以上(我校班额现人均64人)。在大班额中如何应用“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成为很多学校困绕的难题。而据专家预测,我国这种大班额的教学现状由于受经济发展的制约和人口城镇化的影响,近三四十年很难有较大改变。鉴于此,我校决定开展《大班额中“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应用》课题研究。?

此次研究的目的有:?

1、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变被动学习”(机械学习、他主学习)为“主动学习”,变“个体竞争学习”为“小组合作,组间竞争学习”,变“接受学习”为“探究学习”。?

2、实现教师角色的转换:由教学的主宰者变为平等的合作者、谦虚的倾听者、真诚的赏识者、个性张扬的促进者。?

3、用“自主、合作、探究”之“神”兼蓄其他教育教学方式的成功因素,在大班额中构建高效的充满生机活力的教学课堂。?

4、提高我校教师的教学素质和科研能力。?

二、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1、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内涵和联系。?

2、如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愿望,合作学习的意识,探究学习的兴趣;如何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之学习技能。?

3、大班额教学给“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带来哪些挑战。?

4、如何在大班额中灵活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尽量削减大班额带来的不利影响。?

5、“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如何兼蓄其他教学方式(如快乐教育,创新教育、目标教学、尝试教学、研究式教学等)的成功因素。?

本课题下设两个子课题:?

1、“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在大班额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2、“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在大班额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三、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的现状,预计有哪些突破:?

自主学习、探究学习于20世纪初兴起于美国,50-60年代,它们作为一种教学方法的合理性变得越来越明确了。在杜威、施瓦布、布鲁纳、和皮亚杰等人的研究影响下,70年代在美俄等国得到了广泛的传播。80年代初传入我国。?

合作学习是20世纪70年代兴起于美国,并在JohnDeway和HerbortThelan等人研究下,于80年代中期取得了实质性进展,成为一种富有创意和实效的教学理论与策略。80年代末90年代初开始,我国也出现了合作学习的研究与实验,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现在,关于“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我国新课程标准中得到了大力提倡。近几年来,关于“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研究在全国各地竞相展开,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其中理论方面最有影响力的是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的肖川教授。然而这种研究许多都是在直接或间接地照搬美国的教育研究成果。可是,我国和美国有着不同的文化传统,有着不同的国情--美国是小班教学,我国多数是大班教学。如何利用有限的教育资源达到大面积高效的教育成果,始终是摆在我国广大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大难题。?

本课题研究预计有如下突破:?

1、探出一条既适应大班额教学又适合“自主、合作、探究”精神的利于学生发展的课堂教学新路。?

2、促进“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与其他有效教学方式的有机交融。?

四、本课题研究的理论基础:?

1、多元智力理论,

多元智力理论的提出者霍华德·加德纳教授在他1983年出版的著作《智力的结构》一书中认为,就智力的本质来说,智力是“在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下,个体用以解决自己面临的真正难题和生产及创造出社会所需的有效产品的能力”;就智力的结构来说,智力不是某一种能力或围绕某一种能力的几种能力的整合,而是相对独立、相互平等的7种智力即言语--语言智力、音乐--节奏智力、逻辑--数理智力、视觉--空间智力、身体--动觉智力、自知--自省智力和交往--交流智力(1995年又将自然观察智力增加为第八种智力)。加德纳教授关于智力本质和智力结构的新理论对传统的智力理论至少有三个方面的突破:第一,智力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逻辑--数理智力或以逻辑--数理智力为核心的智力,而是我们今天的素质教育所强调的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第二,智力不再是传统意义上可以跨时空用同一个标准来衡量的某种特质,而是随着社会文化背景的不同而有所不同的为特定文化所珍视的能力;第三,智力不是一种能力或以某一种能力为中心的能力,而是“独立自主、和平共处”的多种智力。?

十几年的研究之后,加德纳教授在他的另一著作《智力的重构:21世纪的智力》一书中对智力进行了更为精确的定义。他说,智力是“在一种文化环境中个体处理信息的生理和心理潜能,这种潜能可以被文化环境激活以解决实际问题和创造该文化所珍视的产品。”上述加德纳关于智力定义的变化并不仅仅是词语方面的变化,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至少可以从加德纳关于智力的新定义中体会到原来的智力定义不曾涉及的两个方面内涵:第一,智力并不是可以用肉眼看到或可以用某种特定标准计量的东西,而是潜能,是中枢神经系统的潜在发展能力;第二,智力这种中枢神经系统的潜能可能会被激活,也可能不会被激活--而这种潜能能否被激活有赖于特定文化下的环境和教育。而“自主、合作、探究”之学习方式则是激活多元智力潜能的最佳学习方式。?

2、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也译作结构主义,是认知心理学派中的一个分支。建构主义理论一个重要概念是图式,图式是指个体对世界的知觉理解和思考的方式。也可以把它看作是心理活动的框架或组织结构。图式是认知结构的起点和核心,或者说是人类认识事物的基础。因此,图式的形成和变化是认知发展的实质,认知发展受三个过程的影响:即同化、顺化和平衡。?

同化是指学习个体对刺激输入的过滤或改变过程。也就是说个体在感受刺激时,把它们纳入头脑中原有的图式之内,使其成为自身的一部分。?

顺应是指学习者调节自己的内部结构以适应特定刺激情境的过程。当学习者遇到不能用原有图式来同化新的刺激时,便要对原有图式加以修改或重建,以适应环境。?

平衡是指学习者个体通过自我调节机制使认知发展从一个平衡状态向另一个平衡状态过渡的过程。?

建构主义理论的内容很丰富,但其核心只用一句话就可以概括: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而不是像传统教学那样,只是把知识从教师头脑中传送到学生的笔记本上)。以学生为中心,强调的是“学”;以教师为中心,强调的是“教”。这正是两种教育思想、教学观念最根本的分歧点,由此而发展出两种对立的学习理论、教学理论和教学设计理论。由于建构主义所要求的学习环境得到了当代最新信息技术成果的强有力支持,这就使建构主义理论日益与广大教师的教学实践普遍地结合起来,从而成为国内外学校深化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有:?

n第一,学习是一个积极主动的建构过程,学习者不是被动接受外在信息,而是主动地根据先前认知结构注意和有选择性地知觉外在信息,建构当前事物的意义。?

n第二,这种建构过程是双向的:一方面,通过使用先前的知识,学习者建构当前事物的意义,以超越所给的信息;另一方面,被利用的先前知识不是从记忆中原封不动地提取,而是本身也要根据具体实例的变异性而受到重新建构。由于要进行这种双向建构,学习者必须积极参与学习,必须时刻保持认知的灵活性。?

n第三,学习者的建构是多元化的,由于事物存在复杂多样性,学习情境存在一定的特殊性以及个人的先前经验存在独特性,每个学习者对事物意义的建构是不同的。?

3、教育民主化

儿童的受教育权和发展权是儿童权利的重要组成部分。20世纪中叶以来,随着儿童权利意识的不断提高,“教育机会均等”,“保证每个孩子都能享受到有效地促进其身心和谐发展的良好教育”成为一种社会需求,教育民主化的问题作为世界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任务之一被提了出来。与此同时,科技进步带来的社会生活、社会意识的变化以及对教育提出的挑战,使得作为终身教育之基础的基础教育得到了社会的空前关注,基础教育的民主化问题也随之被提到议事日程上来。促进基础教育的民主化可以说是各国制定基础教育政策和发展方针的重要出发点和归宿。?

教育机会均等是教育民主化的基本内容。当前,国际对教育机会均等概念的理解呈现出多层次性:由最初的入学机会均等,扩展到教育选择的自由、“资源分配的公平”,再延伸到教育过程的平等,师生关系的民主,重视个人潜能的充分发展以及其他受社会教育机会的均等等。“大班额”教学现象是在教育资源不足的情况下实现教育民主化必然产物;而“自主、合作、探究”之学习方式则是实现教育民主化的一项重要途径。?

五、本课题实验的原则:?

1、基础性与发展性原则。

“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不是建立在空中楼阁上的,它是以浓厚的求知兴趣、良好的学习习惯、积极的情感态度、顽强的意志品格等为基础条件的。因此,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必须注重兴趣、习惯、情感、态度、意志、品格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建立扎实的应用基础。?

“自主、合作、探究”只是手段,不是目的。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其根本目的是为了学生的自主发展、和谐发展、有特色的发展、可持续的发展。?

2、主体性与开放性原则。

所谓主体性原则是指确立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创造性的个性品质和主动创新精神及实践能力。所谓开放性原则是指实现教学全过程的开放性,课堂教学要向课外延伸,社会延伸。因为只有在教学开放的情况下,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3、全体性与对症性原则。

全体性即面向全体,提出适当的要求,让所有学生都能参与“自主、合作、探究”,都能得到充分发展。对症性即因材施教,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对症引导,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健康发展。?

4、导向性与驱动性原则。

导向性即目标引导,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结合学生实际,制定明确、具体、恰当的教学目标,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驱动性,一是指任务驱动,二是指反馈激励驱动。只有当学生有了强劲的内驱动力时,“自主、合作、探究”才能顺利推进。?

5、兼蓄性与灵活性原则,

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既是一种独立的学习方式,又可以相互融合,还可以借鉴其他有效的学习方式,做到兼收并蓄,灵活运用。?

6、可行性与实效性原则。

我们的研究不是为了编造理论,而是为了指导实践,--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是我们研究的宗旨,因此,我们采用的任何一种方案、措施,都要注意研究其可行性及实效性。要注意“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大班额”情况下的应用环境。?

六、本课题研究的科研手段:?

(1)、科研方法,理论联系实践。理论实践总结经验再实践再总结经验…形成新的理论。?

(2)、本课题既注重定量分析,也注重质性分析,将结合学习结果数据(如测查结果)与学习过程数据(如课堂表现、作业、访谈等),来解释“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大班额教学下的效果及其影响因素。?

(3)、为了有效收集学习结果和学习过程方面的数据,本课题还将综合采用其他研究手段,如采用问卷法调查学生对这种学习方式的情感态度、有关自主、合作和探究的知识;采用分析法分析学生的探究能力;采用观察法考察学生的合作能力;采用访谈法和口语报告法分析学生的自我调节能力等。?

(4)、为了有效控制实验条件、记录被试的学习过程,本课题还将采用一些现代化手段来辅助(如教学录像、录音、计算机等)实施观察法、访谈法以及数据处理和管理。?

(5)、创办课题研究会刊,便于学习交流;建立课题研究网站,寻求同盟者加入研究实验。?

七、本课题研究的基本要求:?

1、加强学习。

荀况在《劝学》中说:“学不可以已……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任何实践,离开科学理论的指导,都只能是盲目的。因此,作为课题组成员必须加强相关理论知识的学习。特别要学习:⑴、新一轮课程改革的理念;⑵国内外关于“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理论和实践经验;⑶相关的教育学和心理学理论。只有加强学习,才能提升教师的“真功夫”。只有不断提升教师的“真功夫”,才能确保课题实验的成功实施。?

2、精心实践。

理论学习是为了指导实践,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做到:?

⑴、个人备课与集体备课相结合,深入研究学生、课标和教材,精心设计教学。教学设计应围绕“学”去设计,教师应善于帮助学生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

⑵、与学生平等、和谐相处,充分信任和热爱学生,努力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帮助学生营造和维持学习过程中积极的心理氛围;?

⑶、课堂总是处于流变的状态,教学应把学生置于出发点和核心地位,应生而动,应境而变。教师应善于动态把握教学,发现学生的潜能,帮助学生寻找、搜集和利用学习资源,帮助学生检视和反思自我,帮助学生对学习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并促进评价的内在化,积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合作学习的技巧,探究学习的方法。?

3、勤于交流。

交流其实是一种更现实意义的学习--向别人学习成功的经验、汲取失败的教训。作为课题组成员,不仅要积极在校内交流学习心得、实验体会,加强同伴互助;还应通过报刊、网络等加强校外交流,了解教科研的最新动态。?

篇6

一、以自学为主体,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和意义的主动建构者,不是被动的知识信息的接受者和被灌输的对象。在教学中,以任务驱动的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为手段的教学策略,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如在“信息与信息技术”一课的学习中,先设计几个基本问题,帮助学生掌握本章节教材的知识结构和基本知识,然后设置一个明确的任务,任务下达之后,学生运用所掌握的信息技术,启动各类搜索引擎,就自己所需的诸如“信息”、“信息技术”、“信息特征”、“信息技术影响”等关键词进行搜索,并从所得到的结果中进行筛选和资源重组,通过各人或协作学习小组的E-mail发送到老师的信箱,课后再通过邮件查看老师的回复。让学生在未知世界中自由探索,让学生体验到发现的快乐。

二、以合作交流为手段 ,“小组合作交流”

它以教学中的人际合作和互动为基本特征,把个人之间的竞争变成小组之间的竞争,通过小组间的合作和互动来相互传递和交流信息,激励学生的参与意识,从而实现课堂教学交际化。

1.同桌合作交流,开学初根据学生的调查问卷,我将基础相当的两个学生安排在一个座位上,使他们彼此相互合作,互相激励,主动积极地参与学习,从中建构自己的知识,提高学习效果,也完成两人的共同目标。其间学生可以不依赖教师,依据学习目标,独立寻找相关资料,自己阅读与分析后,通过同桌间的互动、分析讨论,从而引申出不同的思考方向,进而建构出个人对于学习内容的系统知识,体验到成功的快乐。一学期下来学生的操作水平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2.小组合作交流小组合作学习形式与策略,把传统班级授课制条件下学生个体间的学习竞争关系转变为“组内合作、组间竞争的关系”。这样使学生认识自己学习的优势与不足,乐于与他人合作,养成和谐和健康向上的品格。我的具体做法:将同桌合作变成前后两桌组成若干个合作小组,由他们自由结合,并适时加以引导,让每个孩子体会到自己是集体中的一员,集体没有我不行。让孩子们多看其他同学的优势,只有把全组同学的优势集中起来,才能使全组同学取得成功。

3.师生合作交流合作学习交流并不是单纯意义上的生生合作,它也包括师生间的合作。例如学生完成一份多媒体作品的制作,在教学过程中,首先让学生欣赏优秀作品,给学生以艺术和美的视觉感受,激发其学习兴趣,从而提出本次课的教学任务:“以我为中心制作一份多媒体作品”。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就如何实现图文混排,如何实现绘图、艺术字、图片编辑、剪辑声音文件、插入flas等问题提出注意事项,此时,我没有说得面面俱到,由学生在具体操作中合作解决即可。最后将多媒体文件集成,进行总体版面设计,让学生充分发挥自身的特长,小组的优势,发挥自身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来完成作品。作品集成后进入点评阶段,分组进行组内自评、组间互评。指出作品优点和不足,并做出有针对性的修改。

三、以主题活动探究为目标,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创造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要创设情境,让学生通过主动的探索,发现、分析和判断,从而增进思考力和创新力。

1.让学生自学,发展学生个性品质,培养创造能力。课堂教学中,要多安排“自学”环节,注意不同类型学生的个性,适时变换课堂角色,顺应他们的志趣、爱好,多为学生创造独立思考的机会,例如:在教用绘画工具绘画时,当学生对窗口各部分名称有了大概了解之后,在学生迫不及待地想画时,我就放手让学生对工具箱中的各个工具进行操作,让学生亲自在画图区画一画,去发现它们的用法、作用。这时,学生对知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热情很高,他们的思维也会活跃起来,也就有了一个主动探索的空间。画完后,利用多媒体教室的交互性,让学生们互评作品,发表自己的见解,这幅画好在哪,不好在哪,应怎样改进等等,之后,每位学生再次修改、完善自己的作品。

篇7

【关键词】初中数学;探究式学习;应用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20-0204-01

为适应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目标,改变机械性的课堂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过程的趣味性,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教师要采取探究式学习的方法,加强教学过程的主动性、创造性和开放性。在教学中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组织学生进行探究学习,从而改善课堂教学质量,提高初中生的数学学习效率。

一、探究式学习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现状

探究式学习是一种强调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和学习能力的学习方式,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开展探究式学习可以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思考和探究意识,提高学生的实践探索能力,从而使数学教学取得更好的效果。在传统的数学教学中,应试教育的观念深入人心,教师在教学中喜欢采用题海战术来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忽视了对学生数学思维的培养。随着教学改革的推进和素质教育的提出,探究式教学方式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得到了更广泛的普及,越来越多的老师重视到了学生探究能力的重要性。初中数学教师致力于寻找更好的方式对学生实施探究式教学。

二、初中数学探究式教学要遵循的原则

在数学教学中,采用探究式的学习方式要遵循以下原则:第一,主体性原则,即在教学过程中要坚持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对数学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探索要从学生的客观实际情况出发,重视学生的接受能力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制定有针对性、有价值的数学教学方案;第二,完全探究与部分探究相结合的原则,在教学中,要给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情境,对教学任务量和学习时间做到合理安排,具体规划,对初中数学教学内容要进行有意识的划分,明确哪些知识是需要老师讲解的,哪些知识是可以让学生独立学习的。

三、探究式学习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一)改良教学方式,激发学生数学探究兴趣

在探究式教学方法实际应用过程中,首先要做的是对现有的教学方式进行改良。在开展数学教学的时候,教师要有目的的提出学生感兴趣的问题,给学生创造一定的学习情境,促使学生思考问题,从而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培养他们的探究意识,提高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

(二)发挥教师引导作用,组织学生进行探究

教师在实施探究式教学的时候,要充分发挥教学引导作用。针对数学教学中的重点知识点,教师要组织学生交流和讨论,让学生通过实践探索得出答案;对于学生探究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和遇到的困难,教师要及时帮学生解决,让学生更好地完成探索过程。与此同时,教师还要注重对学生思维方法的培养,指导学生从哪方面着手去获取答案,激发学生探究和学习的欲望,对学生取得的成果还要进行适当的表扬和鼓励,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培养学生探索意识,鼓励大胆想象

探究式学习的重点在于学生对问题的发现过程,为保证学生更好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教师要鼓励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展开大胆地想象。当学生面对一个问题的时候,首先他们要展开大胆地猜测,才能发现问题,引发探究的欲望。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是开展探究式学习的基础环节。

(四)提高实践能力,促使学生自主探索

只有自己探索出来的真理才能容易被学生接受和掌握。因此,在探究式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不仅要重视学生探索意识的培养,还要让学生掌握一定的实践动手能力。在教学中,教师可以不将数学结论和定理直接告诉学生,而让学生在实践探索中自主领悟问题的规律,找到答案。

(五)加强交流合作,促进共同发展

有时候,对问题的探索可能并不是学生一个人就能完成的,所以,在探究式教学过程中,教师还要重视对学生交流合作能力的培养。在实践教学中,教师在提出问题以后,可以将全班同学分为几个学习小组,让他们共同讨论,交流研究的成果,从而起到相互启发的作用。加强学生在学习中的交流与合作可以促进全班同学的共同发展。

四、结束语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引入探究式学习法,可以有效改善传统的教师为主导的课堂教学模式,让学生变成教学活动的中心点,实现教学方式的优化。通过实施探究式教学,从改良教学方式、提高指导力度,培养学生实践探索能力,加强交流合作等多方面着手,可以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让素质教育体制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得到落实。

参考文献

[1]王恩国.浅谈探究式学习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新课程(教育学术),2010,(10)

[2]周芬.合作探究式学习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校外教育(中旬刊),2013,(z1)

[3]刘冬梅.探究式学习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J].考试周刊,2013,(79)

篇8

关键词:探究式学习;初中语文教学;应用

前言

所谓的探究式学习主要就是,教师通过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引导,让学生完成一个思考的过程,教师为学生布置学习任务,学生则通过自我学习,寻找资料或者是与同学合作完成学习任务。下面针对于探究式学习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进行具体的探讨。

1.探究式学习中应注意的问题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在要求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的过程中,需要注意如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教师需把握参与的“度”。由于学生在进行探究式学习的过程中,是需要学生独立或者是同学之间讨论完成的,但是,如果教师参与过多,那么无法实现探究学习的效果,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也无法得到充分的提高。而教师如果不参与,学生在探究学习的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无法解决,将会导致学生无法完成学习任务,影响到学生学习的自信心[1]。因此,教师在要求学生进行探究学习时,需要把握参与的“度”。二,探究学习的任务设置要合理。探究学习的任务难度如果设置的过高,对于一些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来说,是无法完成的,进而也无法实现学习的效果,如果探究学习任务的难度设置的过低,对于一些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来说,任务太简单,无法进一步提高自身的学习能力。教师在要求学生进行探究学习的过程中,需要注意上述2个方面的问题,才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和学习能力,促进学生学习上的进步。

2.探究式学习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2.1创设探究情境

在应用探究式教学方法的过程中,教师首先应该为学生创设探究的情境,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探究环境,有助于学生更好的进行探究。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然后为学生布置相关的学习任务,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完成,教师布置的学习任务需要循序渐进,可以连续布置3到5个问题,让学生一步一步的完成,诱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还能让学生在这种特定的教学环境下产生灵感,避免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出现学习重心偏离的问题,从而有效的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2]。

2.2拓展探究内容

在探究的过程中,教师还应该要求学生拓展探究的内容,所谓的拓展探究内容主要就是指,一般教师为学生布置的学习任务主要是教材上的知识,但是,由于很多的学生学习能力较强,思维较为活跃,教材上的知识已经无法使学生获得更多的学习体验,因此,教师在为学生布置学习任务的时候,不应该单纯的根据教材上的知识为学生布置学习任务,还应该为学生布置一些拓展性的探究内容,使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不断的拓展思维,让学生尽情的发挥,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探究欲望,更好的促进学生的学习[3]。另外,在进行拓展探究内容的布置上,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结合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兴趣爱好进行任务的布置,进而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学生学习上的进步。例如,在进行古诗的学习中,教师为学生布置的课内学习任务可以是,理清诗歌中的中心思想,并且将难懂的字弄明白,最后能够熟练的背诵。而很多学生在学习中很快的就完成了教师布置的课内任务,这时,教师可以为学生布置相应的拓展探究的内容,例如,教师可以让学生针对于该诗歌作者的相关作品进行汇总,这样,能够使学生回顾之前学习的古诗,也能够对于没有学习到的诗歌有一个大致的了解,有助于学生知识面的进一步扩展。

2.3设计问题,诱发学生深入探究

在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还应该巧妙的设计问题,诱发学生更加深入的探究。众所周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向学生提问,学生进行回答是有效的一种教学手段,也是教师了解学生学习水平和学习能力的途径,而在探究学习中,教师通过设计问题,能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实现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4]。在设计问题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在问题中突出教学的重点,并且应该伴有一些难点知识,不能过于简单,也不能太难,应充分的激发学生的挑战心理,使学生能充分的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回答问题,完成任务。而教师通过科学的设计问题,逐渐的诱发学生的探究,久而久之,学生探究的问题也会越来越深,进而实现了教师设计问题的目的,有助于学生学习知识更加的深入和具体。

3.探究式学习的重要意义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通过为学生布置学习任务,让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其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的意义,一,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是在独立或者是与同学一起合作完成,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是在进行独立思考和独立探索的,进而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也会逐渐的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也会更好[5]。二,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在过去的很长一段时间内,很多学生过于的依赖教师,当遇到问题或者是学习上的困难的时候就会求助于教师,在学习上,单纯的跟随教师的要求,完成相应的学习任务,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在遇到解决不了的问题时,学生很少自己去寻找资料,只知道单方面的依赖教师。而学生在探究式学习的过程中,学生针对于教师布置的学习任务,是需要自己独立的完成的,在遇到问题的时候,也要自己独立的寻找资料,久而久之,会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助于学生更好的学习。

4.结束语

本文主要针对于探究式学习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进行了具体的分析和研究,通过本文的探讨,我们了解到,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探究式教学法能够有效的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水平,因此,教师应该积极的运用该种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全面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促进学生学习上更大的进步。

参考文献:

[1]任新宇.探究式学习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科教文汇(中旬刊).2007(07)

[2]任辉.语文教学中接受式学习和探究式学习浅析[J].当代教育论坛.2005(24)

[3]张素红.探究式学习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科教文汇(下旬刊).2009(09)

篇9

关键词:探究式学习;高中音乐;运用与策略

探究式教学方法就是在教学的实际过程中,教师通过相关教学问题、案例,对学生进行引导,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加强学生的综合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可以有效的提高教学质量与效果。

一、探究式教学法概述

1)探究式教学的主要内涵。

第一,教师对学生音乐技能的“教”。探究式教学模式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的教学地位从传统的主导性地位转变为现在的引导性地位。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教学内容,通过情景带入等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自主的思考、探究进而得出结论。在设计教学活动、内容的过程中主要包括一下几个方面:其一,问题探究模式。在实际的音乐教学中,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状况以及教学内容,合理的选择教学方法,通过合理的设置问题情境,提高学生的课堂兴趣。其二,条教学资源的利用率。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深入的挖掘教材,根据学生的认知与探索能力,设置有效问题,逐步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的学习。其三,科学的指导。音乐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对学生进行指导,要根据学生的实际需求以及教学的目的进行指导。第二,学生的“学”。教师无论使用何种教学方法与手段,都是为了让学生更好的学习,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图书馆、网络信息等渠道提高对问题的研究与理解;通过沟通、讨论得出最终结论。

2)高中音乐教学中应用探究性培养模式的意义。

第一,符合时代要求,全面促进学生发展与个性培养。在素质教育理念逐渐深入的今天,教师要打破固有的教学思维,要运用新方法、新模式进行学生的培养,要通过多种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自我探究能力,改变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探究式教学模式在高中音乐教学中的应用有效的弥补了传统教学模式的不足是一种具有时代意义的教学模式。探究式教学模式充分的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对学生的引导,循序渐进的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可以有效的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为学生的发展奠定一定的基础。第二,契合高中年龄特点。高中生的辨别能力与思维能力存在着一定的不足,但是他们却有着强烈的自我意识,传统的教学模式,并没有注意到这一问题。探究式教学模式给予学生充分的自由,给他们一定的思考时间以及独立解决问题的空间,这种教学模式更加符合高中学生的年龄特点。可以有效的拓宽学生的思维能力。第三,可以有效的缓解学生的学业压力。高中学生面临着学校、老师、家长以及自己的压力,这些有形或者无形的压力,给学生带来了一定的心理压力,极易产生各种心理问题。如果将高中音乐课堂的学习也变得死气沉沉,会增加学生的心理负担。因此探究式教学模式可以有效的改变这一问题,可以将传统的教学模式变得活跃起来,可以有效的化解学生的各种压力,进而有效的提高学生对音乐课堂的喜爱程度。

二、探究式教学法在音乐教学中的运用策略

在进行探究式教学模式的运用过程中,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要全面的提高学生的课堂积极性,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要合理设置课堂时间,加强对学生引导探究的重视;有效的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以及综合素质能力的发展。对此,要做到一下几点:第一,要加强对课堂教学模式的导入。在实际的教学课堂中,要做好相关准备工作,提高对课堂导入的重视。一般课堂导入的实践多为简短的几分钟,而优秀的课堂导入可以提高学生的注意力,活跃课堂教学氛围,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如,教师音乐课堂导入的过程中,可以先播放学生喜爱的音乐,快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第二,加强对学生的引导。虽然,探究式教学主要是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掌握好恰当的“度”,要合理的对学生进行引导与点拨。学生在学习能力、探究能力等方面还是存在着一定的不足与缺点的,教师要及时发现、解决学生存在的问题。例如,教师在实际的讲节奏和节拍的知识音乐教学过程中,可以让学生自己去发现身边的节奏,探究这些节奏的形成和组合,从而发现节奏和节拍的规律,以及节奏的丰富多彩,再进一步以具体音乐作品为例,探究节奏与节拍在其中的作用,由浅入深,学生在实践探究中学到了节奏和节拍的知识。诸如此类,在所有的音乐学习中,教师应相信学生的智能,尽可能让学生去思考、去了解原因,培养他们的探究精神,设置好问题,放开手,让他们自己去寻找答案,使枯燥的乐理知识运用到生活实践和音乐实践中来,从而达到从老师的僵硬传授知识到学生快乐探究的转变。第三,实践探究方式。实践探究是音乐教学中不可或缺的环节,可以有效的提高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学生的自主思考,进行小组讨论,分析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加强对知识的学习与探究。教师要通过歌曲演练、单独演唱以及小组合作等方式对知识进行归纳、总结以及验收,提高学生对音乐技巧的掌握能力。第四,要给予学生的正确的评价。教学评价是教学活动中的重要环节。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课堂活跃程度以及知识的长掌握能力等相关因素对学生进行科学的、合理的教学评价。教师可以通过口头表扬等方式凸显对学生的重视,对于表现较差的学生也要进行鼓励,不要打消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要提高学生信心。

三、结束语

音乐教学可以有效的陶冶情操,缓解学生学习压力。在高中教学模式改革的过程中,要提高对音乐教学的重视,在音乐课堂教学中合理的、科学的应用探究式教学模式,充分的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及学习积极性,全面的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有效的提高高中音乐课堂的教学有效性。

作者:郑娇蓉 单位:福建省永春第二中学

参考文献

[1]张教华.关于构建当代高职院校音乐学科新的教育体系及发展途径的思考[J]艺术百家,2012(1):291-296.

篇10

关键词:初中化学;探究式教学;应用策略

G633.8

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化学教师不仅需要帮助学生掌握基础的化学知识和化学规律,而且需要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乐于学习、善于学习。因此,分析初中化学应用探究式教学的策略,对提高初中化学教学质量与效率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增补趣味性的探究实验,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

很多学生觉得化学课程枯燥无味,从而对化学学习失去了兴趣,探究学习更是无从谈起。因此,初中化学教师可以适当增补趣味性的探究实验,以化学实验的直观性和生动性,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从而实现教学相长的目的。

例如初中化学教师在讲解完“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后,很多学生对二氧化碳性质的理解有限,此时化学教师可以增补如下趣味性的探究实验,加深学生对二氧化碳性质的理解:教师在一定浓度盐酸中放入一个鲜鸡蛋,学生可以观察到鸡蛋一会儿下沉,一会儿上浮,在鸡蛋露出页面以后,紧接着又再次下沉,这一过程不断重复,直到蛋壳耗尽鸡蛋沉底为止。这一实验现象与学生认知中鸡蛋沉入水中的现象有很大冲突,极大地激发了学生探究的热情,迫切希望知道发生这一现象的原因。

初中化学教师在借助实验激发学生探究欲望后,顺势向学生解释实验现象的原因:鸡蛋放入盐酸溶液后,蛋壳与盐酸反应生成了气体,而蛋壳不同位置发生反应的程度不同,产生气体量也不相同,就会把鸡蛋托出液面,鸡蛋受自重影响,在上升至一定程度后又会下沉,直到蛋壳消耗完为止。在学生明白实验原理后,化学教师再提出问题:蛋壳成分主要是什么?如何设计小实验,验证你的猜测?此时,学生的探究欲望空前高涨,很容易通过二氧化碳的性质,联想到用食醋与鸡蛋的反应生成气泡去验证蛋壳的成分,教师的教学目的也顺利实现。

二、创设合适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探究式教学是将学生作为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师引导学生运用已经掌握的知识去探索新知识的过程。在探究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和学生进行沟通交流,了解学生探究的思路和方法,并及时为学生提供帮助。因此,初中化学教师在应用探究式教学方法时,需要创设合适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例如初中化学教师在讲解“构成物质的微粒”时,可以选取学生的实际生活作为背景,提出如下问题:湿衣服为什么可以在空气中晾干?在水中添加白糖,为什么品尝到的每一滴水都是甜的?在卧室中喷洒香水,为什么在卧室的每个角落都可以闻到香味?这些学生司空见惯的生活场景,很容易让学生与教学内容联系起来,从而提出了微粒之间有间隔,并且处于不断运动状态的假设。

在提出假设后,化学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实验器材,鼓励学生自主设计实验,验证自己的假设。例如有的学生利用高锰酸钾溶解于水的过程,验证微粒处于不断运动状态中;有的学生利用水和酒精相互混合后提及的变化,并分析收集的数据,验证不同微粒的间隔大小不同;有的学生利用针管对物质进行压缩,验证气态物质微粒间隔大鱼液态物质微粒间隔等。

化W教师通过问题引导,鼓励学生大胆猜测与假设,并利用掌握的化学知识对假设的结果进行验证,锻炼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探究学习带来的乐趣。

三、利用探究性的习题训练,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初中化学教师在教学中应用探究性教学方法,最终目的是帮助学生在生活中学以致用,让学生利用化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和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探究性的习题练习可以加深学生对化学知识的理解与巩固,让学生对教学内容熟练应用。

例如初中化学教师在讲解“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时,其教学目标时让学生掌握空气中氧气体积分数,可以设计简单的实验装置,从而锻炼学生的探究思维,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整个教学过程是通过师生问答形式完成。

师:我们已经了解空气中的成分,有什么方法测定空气中氧气体积分数?

生1:在密闭的集气瓶中燃烧红磷,消耗其中的氧气,当气压减小时,水从烧杯中经过导管进入集气瓶,在集气瓶中液面稳定后,读出其体积,即为空气中氧气体积分数为1/5。

师:很好。如果读出的体积分数1/5,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教师提示:可以从压强、气密性和生成物状态方面分析)

生2:如果读出的体积分数1/5,则可能是点燃红磷后没有将其及时插入集气瓶或者止水夹松动等造成的。

师:回答正确。红磷与氧气反应生成的五氧化二磷为有毒物质,如果实验中将其换成铁丝或者木炭可以吗?为什么?

生3:不可以。铁丝无法在空气中燃烧,不能实现消耗空气中氧气的目的;木炭虽然可以在空气中燃烧消耗氧气,但是会生成新气体,影响测量结果的准确性。

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没有直接通过测量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给出明确的答案,而是利用问题引导学生去思考和探究,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教学氛围,引导学生主动探究问题,又可以帮助学生巩固课堂教学内容,使其构建完整的知识结构,课堂教学效果自然事半功倍。

四、借助多样化的探究方法,增强学生的探究意识

初中化学教师在应用探究式教学方法时,需要依据教学内容与教学要求的不同个,选择合适的探究方法,在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的同时,增强学生的探究意识。

例如初中化学教师在引导学生验证“分子间有间隔”时,可以采用启发诱导为主的探究教学方法,设计如下实验:在有20ml水的玻璃容器中放入一个糖块,并立即在玻璃容器的外壁沿着液面画上一条水平线,当糖块充分溶解后,观察液面和水平线的位置关系?猜想结果并进行验证。化学教师通过在关键处设置探究性的问题,启发与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揭示事物的本质。

五、结束语

总之,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化学教师需要以学生为教学活动的主体,从增补趣味性的探究实验,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创设合适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利用探究性的习题训练,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借助多样化的探究方法,增强学生的探究意识等方面,合理运用探究式教学方法,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和探究精神的同时,实现教学相长的目的。

参考文献:

[1]王芝. 探究式教学在初中化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淮北师范大学,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