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学就业前景范文
时间:2023-11-22 18:02:2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历史学就业前景,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在我国,心理学毕业生的就业面逐年递增,况且这是一门朝阳学科。随着人们对它了解的加深和社会经济的发展,需求量将日益扩大,就业前景乐观。究其原因,一是社会压力越来越大,人们需要心理辅导与帮助,二是心理咨询逐渐受到各个行业、各类企业的认可,正在引进与延伸中。在未来几年中,心理咨询工作将成为心理学专业学生就业的独特风景,而到城市从事心理咨询仍然会是一个重要的就业途径。
一、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引发的各种心理疾患,心理障碍有待心理学专业人士的解决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社会压力、生活压力日益增大,由此引发的各种心理疾患,心理障碍有待心理学专业人士的解决,而由此引发的社会治安问题也相当严峻。
马加爵、杨佳、邱兴华、熊振林,他们身上多少都存在心理障碍。依据相关心理学理论,个人遭遇造成心理问题,因得不到及时疏导、救治而出现严重心理变态后,就会产生破坏性心理。
由于全球经济衰退,股市暴跌引起的各种心理恐慌,有跳楼自杀的,有上街游行的。2008年频繁发生的,如贵州瓮安事件、甘肃陇南事件等,固然有、滥用警力的原因,但如果有正确的心理疏导,就可起到避免矛盾激化的作用。
据报道,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精神卫生中心2009年初公布的数据显示,我国各类精神疾病患者人数在1亿人以上。另有研究数据显示,我国重性精神病患人数已超过1600万。
不仅成人群体,儿童一样面对严峻的形势。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对北京一千八百多名家长近三年的跟踪调查得出的结论是:三分之二的家庭教育不当,造成孩子存在各种心理问题。
我国高校学生的心理障碍发生率已由1989年的占总生病率的20.23%上升为1998年的27.03%;天津市对5万名大学生所作的调查中,有心理障碍的占16%以上。北京大学近十年来因心理疾病休、退学人数占总休学、退学人数的1/3左右。杭州市科委从7所不同类型的学校抽取2961名大学生进行为期3年的跟踪研究,发现有心理障碍的占25.39%。
2010年我国首次开展的大规模自杀调查结果公布,我国每年有28.7万人死于自杀。在15至34岁人群的死亡原因中,自杀更是第一原因。中国也是世界上自杀率最高的国家之一,总的自杀率为23/10万,而国际平均自杀率仅为10/10万,中国自杀率是国际平均数的2.3倍。
按照国际上衡量健康状况的伤残调整生命指标评价各类疾病的总负担,精神疾患在我国疾病总负担的排名中居首位,已超过了心脑血管、呼吸系统及恶性肿瘤等疾患。各类精神问题约占疾病总负担的1/5,即占全部疾病和外伤所致残疾及劳动力丧失的1/5,预计到2020年,这一比率将升至1/4。
据有关专家分析,我国当前精神疾病防治体系薄弱,专业机构及人员严重匮乏。
二、心理学就业前景乐观,城市社会需求供不应求
现代社会,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学习、工作、生活的压力也越来越大。很多人会出现烦躁不安、失眠、头晕等症状,这些现象不都是由生理上的疾病造成的,而是心理因素作怪。而心理学可以帮助人们了解自身存在的问题,现今越来越多的人们对于心理学的存在和作用,已经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和认可,目前,心理学家和心理咨询人员供不应求。
心理学渗透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以及人类情感世界的每个角落,心理学研究心理现象,就是要揭示心理现象发生、发展的客观规律,为在实践中更充分地发挥人的因素,提高劳动、学习效率,适应现代生活的需要。像汶川、玉树地震时的心理干预,让灾民能够迅速从灾后心理阴影中走出;富士康跳楼事件,促使企业开始注重对员工的心理培训;大中小学建立并逐渐完善的心理辅导室,希望能够及时发现并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训练良好的心理素质。
根据近年国家教育部公布的全国普通高校规模以上专业的毕业生就业状况来看,心理学专业的就业率基本保持在75%以上,而211院校的就业率则在85%。麦可2007年中德心理治疗大会上公布了一组来自我国卫生部的统计数据:我国患有各类精神疾病的总人口已超过1600万,患有不同程度精神或心理障碍需要专业人员干预的人数则更多,估计达到1.9亿人,也就是说,每10人中至少有1人存在心理问题,需要心理辅导。我国17岁以下的儿童和青少年有3.4亿人,约3000万人深受心理障碍困扰。而处于高压状态的白领等人群对心理咨询的需求也日益增大。而我国经过专业培训的心理咨询专业人员非常匮乏,每百万人只有2.4个心理咨询工作者,而在美国是550个。如果依据联合国颁布的标准:每1000人配备1名心理咨询专业人员,那么,仅以5亿的城镇人口基数来计算,中国的心理咨询师尚有47.6万的缺口。目前全国各类大学纷纷招收心理测量与咨询方向的研究生。在《2011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中,心理学排在第七位。
通过以上数据不难看出,心理学专业的毕业生就业前景有所改善。但是,毕竟我国能够进行心理消费的人群还没有达到普及的地步。在国外,心理学行业具有完备的体系并且能够细化各种门类。而在我国,心理学专业的实际应用正处于起步阶段。
未来,我国的心理学行业也将如同国外一样,分门别类细化职业,成为一个高层次、高薪资、高发展空间的行业。
篇2
一、 新经济形势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与分析
2008年世界经济形势发生深刻变化。上半年,国际能源资源价格攀升带来全球石油危机,全球通货膨胀压力持续加大,下半年,全球经济金融形势加剧恶化,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受到拖累,出口大幅下降。进入2009年以来,实体经济受到的负面影响进一步显现和加深,工业产出和贸易萎缩的速度加快。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曾再度下调经济增长预期,成为二战以来最严重的经济衰退。我国在中央快速而强有力的政府投资拉动和宽松货币政策等主要措施下,刺激和扩大了内需,推动和增加了就业,以保证经济增长目标的实现,收到明显的成效,但外部经济对我们的影响还在持续,中小企业实体经济经营困难还在延续,社会投资增长乏力,经济内生的增长动力非常脆弱,经济实现持续增长的困难相当大。这样的经济形势给就业带来很严重的打击,不谈大批外出打工的农民工退城返乡,也不说多少企业因实体经济衰退而倒闭,就拿大学生这一就业高端的群体来说,2009年有610万人需就业,这是历史的新高,其就业的难度和就业预期收入的下降都达到了最不景气的状态。我们从政府出手加强政策、资金支持努力挽救大学生就业市场的强大举措也能感受到大学生就业形势可以说进入了寒冬。
就业是与经济有着紧密联系的重要指标,经济发展历史证明,经济增长能够促进就业的增加,经济增长率与就业增长率呈正相关关系。美国经济学家阿瑟・奥肯早在1962年就根据美国的经济发展经验数据提出著名的“奥肯定律”:劳动力需求的水平在动态意义上主要取决于经济增长。经济增长速度快,对劳动力的需求量相对较大,就业岗位增加,就业水平就高,失业率低;经济增长速度慢,就带来相反的结果。并且给出经济增长和就业的量的关系:GDP每增加2%,失业率大约下降1%。就我国而言,有专家预测,我国GDP每增长1个百分点,大约可带动100万人就业,这也是政府将充分就业纳为经济目标的重要原因。
大学生是新就业人群中的最高层次,按理说每年国家有1000多万就业岗位,简单来看,就业是不成问题的,但尽管国家政府、企业和学校甚至学生可以说都做了最大努力,国家公布的一次就业率仍只有70%,应该说如果没有政府的宏观调控指标会更低。大学生就业矛盾主要由大学生就业观念和大学生的素质能力与企业要求的匹配度问题两个方面造成的。如果大学生肯放下架子和面子,向下寻求些岗位,至少眼前的就业问题也就解决。如果大学生在大学期间多注意一些自身就业能力的强化和提升,基本达到企业对新人的要求,这样既满足了自身的价值预期,也能满足企业对人才的渴求。我们也注意到,毕业生中有一批学生能进入比较好的企业就业的,就拿薪水来说,本科毕业能达每月三四千元甚至五千元的水平,而就业困难的学生只一千元左右,通过分析我们发现这些就业效果好的学生一般具有这么四个特点:良好的知识和技能水平、与职业匹配的职业形象、强烈的事业心和敬业精神、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这些特点与企业的要求具有很高的吻合度。
二、重视和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关键和根本
关于就业能力的研究国外早于国内,这一概念最早出现在20世纪初的英国,到目前在就业能力内涵和结构方面并没有形成统一的看法,然而国内外研究基于的认识是一致的,都是为了提高劳动者的就业技能水平,减少失业率。目前主要有两种观点比较有代表性:一种观点认为就业能力是一种适应能力,是对工作任务和环境变化的预料和反应,如国际劳工组织(ILO)指出,就业能力是个体获得和保持工作,在工作中进步以及应对工作生活中出现的变化的能力。另一种观点认为就业能力是个体在一个既定的劳动力市场上成功从事某种工作的潜力(Jssen ,1998)。它强调的是个体能成功完成未来工作的潜能,是雇主们所期望的在将来的岗位中有效工作的行为特征。国内学者认为大学生就业能力是大学生在校期间通过学习和培养所获取的核心素质群,而不单纯指某一项技能、能力,是学生多种能力的集合。核心素质群代表的是一种与职业相关的综合能力,是一种具有适应性和灵活性,通过知识的学习和素质的开发而形成的能够实现就业理想,满足社会需求,能够在社会中实现自身价值的素质群。
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有很多方法,可以是增加就业岗位,给予奖励和补贴等等,这些也是政府今年上半年所做的,但我们认为这些都不是根本性办法,最关键和根本的是要在主体的培养上花功夫。目前,在学生培养上还是有值得思考和改进的地方。从客观上讲,很多企业都非常需要人才,因为时代的发展赋予人才更大的价值,它是一个企业生存和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而每年高校培养出的大学生也不在少数,却并不能真正满足企业发展之所需。我们认为造成这一就业矛盾的根本因素是我们的人才培养上出现了脱节,高校人才培养似乎赶不上社会发展变化的需要。有很多学生到了将近毕业时对自己就业的岗位和自己所能从事的工作一无所知,有很多企业所需的技能都没去学,因为我们的教学计划没有安排,甚至很多学生都没到企业实习过。
大学生的培养是社会问题,也是系统工程,不是仅靠高校就能胜任和做好的。现在大学已不是象牙塔,信息技术的高度发达,使对大学生成才的影响因素多元化和无所不在,这是社会的作用;从纵向看,人的教育从小就开始,家庭以及中小学对大学生在做人方面的影响是非常重要和无可替代的,在片面强调升学率,追求高考率的时候,我们已将一些重要的方面丢失,而这些方面完全由高校来承担似乎有些困难,也不符合人才成长规律;当然,大学也有做得更好的地方,如加强与企业的联系,加强对学生的自主性和独立性素质的教育和培养,教学计划中多一些实践分量、少一些理论课时,教学方式上多一些探究式、少一些灌输式等等。
当前的经济形势给企业提出了新的要求,尽管国家改革开放30年,我们的经济实力有了非常大的增强,年均经济增长接近10%,然而,与发达国家相比,我们的经济还存在着许多制约其进一步发展的结构性矛盾,主要体现在以下十个方面:城乡发展不平衡、东中西部发展不平衡、三大产业间发展不平衡、经济增长的动力发展不平衡、发展与环境保护不平衡、发展与资源合理利用不平衡、发展总量与质量效益不平衡、当前发展与持续发展不平衡、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不平衡、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发展不平衡。这些是企业在持续发展中要努力改善的方面,也是我们人才培养所要积极关注的。
三、新经济形势下如何提升大学生的就业能力
首先,社会各相关部门要各司其职,努力抓好环境和意识形态领域对大学生的影响。充分利用先进的网络手段,建立健全反映健康正面内容的网站和信息,将网络这一大学生乐于接受且不可或缺的手段转化为我们政治思想工作的有力武器。加强学校周边的环境整治,重视环境对大学生的潜移默化影响,使学生学习生活的场所安全健康文明。要强化社会功德意识,教育引导社会成员自觉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使社会精神文化的发展跟上经济发展的步伐,使好的风气对大学生产生正面的影响。
其次,作为高校,在培养大学生就业能力方面承担着主要角色。全校上下要更新观念,教书育人是教师的根本职责,要把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作为全体教职员工的使命牢记在心,从而才能在行动中主动积极地通过每件事每次机会教育引导和感染学生。要制定符合企业社会需要的适时更新的培养方案和计划,加强应用型削减理论性,开辟和挖掘资源为学生提供实验实习的条件,增强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要加强教学质量监控,对教师提出要求,促使教师加强与社会与企业的联系,传授给学生更多最新的知识,给学生提供接触了解企业的机会。要尊重和培养大学生的独立和自主意识,对他们提出的意见和建议要重视和认真对待,给予他们更多的选择权。邀请企业和社会人士来学校作报告,让学生更多了解企业和社会,引导他们尽早思考自己的发展规划,对照企业的要求进行针对性准备,第三,作为企业也要主动承担起其未来员工的培养责任。企业希望招有经验和技能的员工,然而,其代价必然比招大学生高,而刚入职的大学生的培养也是一项必然性工作,如果企业能将入职后的培养提前到大学阶段将是一个非常不错的考虑,它不需要专门的经费,可能会影响一些企业的效益,但它不但能使你选到合适的人选,而且通过实习锻炼,使学生一毕业就能上手,可能还节省了开支。而企业的培养功能是高校所无法完成和替代的。即使可能有一些学生毕业后另有选择,就把它作为企业对人才培养的贡献,其社会价值也是非常巨大的。
第四,作为主体的大学生的表现在其就业能力提升方面是至关重要的。可以说,以上的都只是外因,没有内在的转化是不起作用的。当然,要使大学生有积极良好的表现也还要靠教育,这些都不是其所固有的。我们认为,大学生要完成就业能力提升所要具备的素质和能力主要有:主体意识,积极进取的思想,良好的自我控制能力和意志力,乐观开朗的性格。在学校的专门教育引导和学生自身的积极努力下,首先逐步形成这样一种基础素质,这是关键和前提,在此基础上通过社会、企业、学校给学生提供和创造的条件,就能够使之转变为学生自身的就业能力,从而适应就业岗位的需要,为社会经济发展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最后,建议国家改革初等教育培养模式,强化学生的素质和行为习惯的培养,在最适宜培养的时间段使学生的品德和素质得以优化和提高,为大学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促进其就业能力的自觉培养。
篇3
关键词:经济形势、大学生、就业竞争力、培养模式
2008年金融危机的爆发,给世界经济带来了巨大的冲击。经济持续波动震荡,虽有复苏迹象,但增速十分缓慢。目前处于后金融危机时代的世界经济复苏过程中仍然面临着各种压力,这是目前我国经济面临的外部形势。而在国内,我国的经济运行虽然总体良好,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但是仍存在着严峻的挑战,我国市场经济固有的体制性问题、结构性矛盾仍然凸显;通胀压力巨大、金融市场波动震荡、物价过快上涨等问题仍是制约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一、当前经济形势的特征与中国大学生的就业现状
(一)当前经济形势特征下大学生就业形势的判断
随着后金融危机时代的到来,全球生产和贸易格局发生了巨大变化,同时影响着中国经济和社会的变化,也将对中国的大学生就业市场带来机遇与挑战。 第一、后金融危机时代经济结构的变化将催生新的就业类型。在“十二五”开局之年,我国政府着力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经济结构将不断优化调整,新兴制造业不断优化,企业技术加强创新能力,服务业将大力发展,这些都意味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必然依靠新的科学技术创新,而中国的就业进入一个通过技术革命寻找新增长点与低碳经济发展阶段。第二、后金融危机时代经济波动震荡可能催生新一轮的周期性失业现象。食品短缺与价格上涨,以及由此带动的工资上涨将是这个阶段经济的突出特点。而这一阶段的经济波动震荡和周期性失业特征成为也必然成为大学生就业所面临的一个重大挑战。第三、后金融危机时代中国经济的增长方式将逐渐由出口- 投资驱动型向内需消费- 投资驱动型发展方式转变。这就意味着知识型和服务型的就业岗位对于大学生而言是一个优势。第四、结构化矛盾存在和失业集群现象仍是后经济危机时代的突出的特征。大学生、农民工和困难群体就业矛盾更加突出。
(二)当前经济形势下中国大学生的就业现状
第一、大学生就业难仍是当前经济形势下存在的最突出的就业问题。仅2007-2010年未就业的大学生毕业生就有860万人,而2011年,这个数字将不断飙升。根据以往大学生毕业生的二次就业率的统计比例,有约30%-35%的人能找到工作,也就是意味着至少有500万的大学毕业生面临就业的困难。第二、部分大学生未能适应当前的经济形势和就业形势,存在着较高的就业期望值。大学生由于对市场缺乏足够认识,容易“眼高手低”。在求职的过程中,常常丧失理性,盲目就业。同时大学生的就业稳定性呈现了持续下降的态势。“跳槽”是司空见惯之事同时也是用人单位的无奈。第三、大学生就业类型的多样性。近年来,国内的就业方式呈多样化发展趋势,灵活就业的比重不断上升,出现了短期就业、季节性就业、家庭就业、派遣就业、远程就业等多种形式。这也使大学生的就业选择上有了更多的选项。第四、大学生创业成为新的增长点,但是大学生创业成功率不高却是一个不得不面对的事实。大学生创业是缓解就业困难的有效方法,然而,实际的情况是大学生创业成功率非常低。究其原因:一是大学生创业有激情没信心。二是,大学生创业有氛围缺教育,多数大学生是没有创业经历的。这些都使大学生创业成了高校中的“鸡肋”。
二、在当前经济形势下提升在校大学生就业竞争力培养模式探索
面对当前的经济形势和就业形势,当前各高校应该深入了解就业市场的需求,探索就业竞争力培养模式,调整专业课程设置,抓学风建设,深入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增强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锻造,培养学生个性化的职业素养和职业责任感,进而培养素质全面发展的当代大学生。
(一)以学生专业技能培养为核心,强化专业思想,形成多层次的专业技能培养模式。第一、发挥学校党政对学生专业教育的领导作用,加强学风建设督促工作。学校党政领导应从学校整体工作就学风教风问题、专业课程设置、专业课程教学、专业实习等进行专门的讨论,针对学生的专业思想教育召开主题班会,为学生指明方向。第二、以专业技能拓展为目标,举办专业技能竞赛、专业论坛、专业科技创新等活动。邀请企业家、学者等专业领域的权威莅校讲学,形成着眼社会需求,教学主导,学生组织搭台,学生唱戏的工作机制,促进学生研究能力、创新能力的全面提升,形成具有专业特色的学生专业素质拓展体系。第三、抓好专业思想教育,树立专业先进典型,坚定学生专业信心。举行专门的学风建设推进会、学习经验交流会等,从强化专业素质培养,营造良好学习氛围等方面强化学风建设。在学校网站和报纸等各种媒体上做好优秀学生的宣传介绍。选派优秀的高年级学生对新生进行大学生活教育,树立典型和榜样。
(二)以培养学生社会实践能力为重点,积极开展各类学生实践活动,形成全方位的社会适应能力培养模式。第一、积极开展寒暑假学生社会实践活动,重在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全面推进大学生社会实践立项活动,建立“高年级团队帮低年级团队、有经验团队带无经验团队”的传帮带制度。把社会实践能力作为每位大学生的必修技能,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第二、深入开拓实践基地,从职业发展的角度丰富学生们的实践内容。重视将实践活动与学生成长更好的结合起来,与社会上的单位进行合作,实行社会实践基地化培养模式。推进学生的职业见习制度的方式增强学生的社会和职业的理解,明确自我发展方向。第三、着眼社会需求,开展“千人百企”、“三进三同”等活动,提升学生的职业化素养。结合专业特点,开展有专业特色的“千人百企”、“寻找职业贵人”职业见习活动,让每位学生都要走进企业,走进职业,认识自己,锻炼自己。
(三)以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为抓手,点面结合科学规划大学生活,形成一体化的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模式。第一、合理规划大学生职业生 涯规划教育模式,为未来的职业生涯发展导航。形成一年级做好学生的大学生活规划、学习养成教育,二年级做好学生的学业规划、生涯规划教育,三年级做好职业探索、专业发展活动,四年级做好就业技巧辅导和职业素养辅导。将就业指导课、创业教育课、职业规划课纳入教学范畴,作为必修或选修的学分。第二、实施“大学生生活导论”。邀请企业家、知名学者,毕业校友,高年级学生等不同层面的“学长”针对不同年级积极开展大学生活导论、“学长”计划系列活动。通过举办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赛,邀请了职业生涯规划专家进行生涯规划教育。加强对学生的目标规划的引导,激发同学们追求成长、完善自我的内驱力。第三、加强就业指导和就业服务工作是关键。积极地做好就业形势分析,就业准备指导;做好就业技巧,就业信息的收集等指导和分析;做好就业心理辅导,就业和个人发展指导和分析等工作。最终实现时时有指导,处处有服务。
(四)以开展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为载体,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全面发展,形成个性化的学生核心品质培养模式。第一、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培养大学生协调的身心素质。积极开展各项积极健康的校园文化活动,举办各种球赛、歌咏比赛、文艺晚会等文体活动,形成独具校园特色的文化氛围,培养大学生走向社会应具备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第二、通过对学生干部队伍培养,造就学生对工作的责任感和职业态度。在大一阶段注重“苗子”的选拔和任用,通过组织活动、协助老师、联系班级、服务同学等方式,准确分析学生干部能力的类型,有所针对地教育培养,同时开展学生干部素质培训班,进而培养学生干部对于工作的责任感,进而转化为对职业的认真态度。第三、通过开展各种拓展性的训练比赛,培养大学生的职业能力。通过举办主题演讲比赛、主题辩论赛等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开展素质拓展训练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通过干部队伍交流培训,提升学生干部的人际交往能力;成立文体兴趣小组、科技创新兴趣小组等,通过各种社团活动拓宽学生的知识结构。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新闻中心-中国网2010-3-2.
[2]国家统计局报告。新华社北京2010年3月23日电(记者刘铮)。
[3]曾燕波,杨健楠 外来务工青年城市融入与发展研究[J]。中国青年研究,2010,(12)
[4]郑秋,增强大学生就业竞争力,发展研究,2008年,第5期
[5]刘长平,以拓展素质为核心 提升大学生就业竞争力,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2008,9
[6]罗兰芬,谈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提升,消费导刊,2007,6
篇4
下附一表以明晰专业门类:
法学类
目前,我国法治化进程稳步推进,依法治国已成为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法制意识逐步提高,社会对法学类专业人才的需求与日俱增,法学教育欣欣向荣。2008年5月4日,总理来到中国政法大学,和同学们畅谈法治,体现了国家对法治的日益重视。
我国目前本科的法学类专业设置根据学校类型的不同而有所不同,人才培养特点也各具特色,主要有两种类型,一种是专门的法学院校,著名的有中国政法大学、西南政法大学、华东政法大学、西北政法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等;第二种是综合性大学里的法律系或法学院,著名的有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北京大学法学院、武汉大学法学院、吉林大学法学院、山东政法学院等。两种培养方式各有优点,一般来说,专门的法学院学科划分较细,专业化程度高,可使学生接受系统的教育;而综合性大学的特色在于可以发挥多学科优势,学生可以跨系选课,有利于建立完整的知识体系。
近年来,各院校法学类专业的开设使该专业毕业生队伍不断壮大,到目前为止,全国已有390多所院校开设了法学本科专业。法学类的就业前景比较广泛,到律师事务所做律师,到公检法系统做检察官、法官,到行政机关做公务员,到企事业单位负责法律事务,到高校做法学教师,到研究所做法学研究者等都是很不错的选择。从目前的社会需求来看,我国加入WTO后,懂得国际法和国际经济法的法律人才日益成为社会急需人才。
然而,随着法学类专业人数的剧增,法学类专业的就业形势日益严峻,不容乐观。据全国高等学校学生信息咨询与就业指导中心公布的2010年高校本专科专业就业状况,法学专业就业情况“211工程”高校处于80%至85%之间,非“211工程”的高校就业率不足80%。
政治学类
近年来,我国政治文明建设不断取得进步,政治学与行政管理获得了迅速发展,高层次政治人才和管理人才成为社会建设亟须的重要力量。随着我国公务员制度的推行,社会上更是掀起了一股“公务员热”,政治学专业学子的用武之地更显广阔。
政治学类专业主要包括政治学与行政学、国际政治和思想政治等专业。政治学类专业的特殊性决定了其培养非常注重理论基础,注重学生的政治理论修养,同时着重培养学生的管理、组织协调能力和领导决策能力。政治学类专业和法学类不同,很少有专门的政治学院校,一般是在综合性大学里设置的院系。
目前,国内政治学类专业实力较强的有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中国政法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南开大学、吉林大学、南京大学、天津师范大学、山东大学、武汉大学等。
从其就业方向来看,“从政”将是这些毕业生未来职业发展的最好选择。政治学类毕业生可在中央和地方各级党政机关做公务员,到企事业单位和公司从事管理工作,到学校、科研机构、军队系统从事教学科研工作。
根据2010年高校本专科专业就业状况的统计数据显示,政治学类专业就业情况“211工程”高校在85%以上,非“211工程”高校就业率维持在80%左右。
社会学类
自1979年中国社会学恢复建设以来,目前全国已经有近200所高校开办该专业。随着社会发展和生活质量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中国社会学类专业的发展前景日益广阔。
从专业设置来看,社会学类主要设置了社会学、社会工作、人类学专业。其中,社会学和社会工作专业成为社会学学科中两大主要的二级学科。社会学类专业要求学生学习理论社会学和应用社会学的基本知识,掌握社会学调查和社会统计方法,从而具有理论分析、实证调查研究等多方面的基本能力。其中,“社会调查方法”“问卷设计与分析”“spss统计分析”是对社会学学生最实用,也是找工作最有用的三门课程。但是,这些课程要求学生对数学有一些敏感性,对于数学薄弱的文科学生来说有一定难度。
根据2011大学本科专业排行榜显示,社会学类专业综合实力位居前列的高校有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山大学、南开大学、武汉大学、南京大学等。
眼下,社会学类专业的认知度还有待提高,但从就业来说,社会学类专业的就业方向比较宽泛,对理论感兴趣的可以选择继续深造,进入高校、研究所进行理论研究;调查方法学得好的,可以去调查咨询公司,同时还可以进传媒行业,而报考公务员也是不错的选择。
根据2010年高校本专科专业就业状况统计数据显示,社会学专业就业情况“211工程”高校在85%以上,非“211工程”高校就业率为80%左右。
民族学类
民族学专业是研究民族的发生、发展和变化的专业。主要通过实地调查、分析文献资料和比较研究,弄清各民族的社会经济结构、政治制度、社会生活、家庭婚姻、风俗习惯、、语言文字、文学艺术、道德规范、思想意识等。
民族学类此前不属于法学学科,是归在历史学科下的,学生毕业时领取历史学学位证书。最新修订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修订一稿)》把民族学划分到了法学学科下,所以本文将其归纳至法学门类下一并作介绍。民族学类主要设有民族学专业。
自中山大学于1981年成立人类学系,包括民族学和考古学两个专业;中央民族学院于1983年成立民族学系,专事培养民族学人才,民族学研究逐渐繁荣起来。
民族学专业是国家控制布点的专业,所谓控制布点专业是由于这些专业一般专业性很强,社会需求比较狭隘,需要控制学生数量。因此,民族学就业前景并不乐观,属于冷门专业。
篇5
很多针对人文科学留学生的就业指导文章中,第一条就是——“修一门有助于就业的第二专业,比如商科或者计算机科学”。
学习人文学科,确实更不容易找到饭碗。打开与经济、商业相关的美国网站,指导毕业生找工作的文章看上去比中国网站的还多。拿美国就业最差的历史专业来说,在搜索框打入“历史专业毕业生如何找工作”,出来的结果相关性非常高,而且足以让任何看到这些信息的人远离这个专业。不仅是历史学,很多针对人文学科学生的就业指导文章中,第一条就是——“修一门有助于就业的第二专业,比如商科或者计算机科学”。
多少文科学生看到这里会有骂人的冲动?不过还是有不少人带着理想选专业,对于这些文科生,美国《福布斯》杂志的建议是,越早准备越好。
在《福布斯》网站上介绍的几个成功案例中,一位弗吉尼亚理工大学的文科毕业生Jenna,为了能进入广告业,足足坚持了16个月,最终被一家网络公司录取。这期间,Jenna和她的父母想尽了一切办法,“我妈妈连观看我妹妹的篮球比赛时,都会和周围人谈论我在找工作的事儿。”
不论你留学哪里,文科生就业就是难
出国学文科,因为对语言的要求更高,所以不仅申到好学校难,想留下找份好工作更难。不过,文科生就业的窘境不仅仅是针对外国学生,而是普遍现象。看看美国应届毕业生的抓狂和失落,也许就不会再埋怨自己接到了拒信。
Jackie马上就要从大学毕业了,这个社会学学士曾计划一毕业就在巴尔的摩市找一份专业对口的工作,靠自己的工资还助学贷款,租一套公寓,再买一个新手机。不过她现在还只是一个没有固定新手的实习生,并且和父母住在一起。
“要是有人在我大一选专业的时候告诉我毕业时是这个境况,打死我也不信。”但现在,Jackie不信不行了,她发出了20封求职信,希望能在政府当差;却只接到一个录取,该职位后来还被取消了。“我从去年春天就在找工作,以为可以顺利就业,现在却陷入了僵局。”
尽管经济复苏让美国的就业市场显得景气了点,但对于应届毕业生来说,仍然是艰难时期。尤其联邦政府削减了支出,不仅导致政府岗位缩水,一些私人雇主也减少了福利。待遇不高的公务员职位也紧俏起来。
一些学生为了不待业,甚至开始接受无薪岗位。当然,对于中国学生来说,这并不少见。
Samantha也是今年的应届毕业生,心理学专业,她也曾计划尽快进入职场,好还清助学贷款。不过一次次的面试失败,让她不再抱有最初的期待,只希望能找到一份带薪实习。然后她想再做一份兼职,攒了钱明年读硕士。
“我发现没有硕士或者博士学位,很难有什么大发展。”Samantha和同学们都发现自己高不成低不就,处境非常尴尬。“现在只要能有一份工作我就谢天谢地了。但我还是希望能够和我的专业相关。”
美国并不是所有行业都如此低迷,比如健康科学和商业,这些行业不仅就业强势,而且提高了应届生的起薪。美国大学与雇主协会调查发现,2013年,美国的平均起薪将达到4万5千美元,比去年平均水平高5%。
随着金融业的复苏,金融专业毕业生的日子越来越好过了。光是在美国的里士满一个城市,金融部门的雇员就比2009年时增加了12%,那里的第一资本金融公司提供了近1万1千个岗位。
高学历回国不敌“土鳖”
不管是什么专业,综合看来,美国的失业率在今年5月还是小有攀升。但这些新闻都不足以和中国699万应聘大军拼头条。而这699万高校毕业生中,有一部分就是拿了外国学历的海归。今年,他们一部分压力来自自己搭了大把时间、金钱换来的“高学历”。
“你太优秀了,我们无法提供相符的岗位。而且,即使留下了,你也做不长。”求职时听到这句话,有可能是客气的谎言,也有可能是发自真心,无论怎样,这都意味着游戏结束。所以,从剑桥大学读研回国的小林,找工作时只肯说自己是南京大学的本科生,对留学经历避而不谈。
还有的时候,“海归”意味着不合群,即便找到了工作,在与同事的相处和竞争中也备受煎熬。同样从英国回来的Yan,在回国一年半以后,才跟公司签了正式合同。从国内名校毕业后,Yan申请到了英国卡迪夫大学的国际新闻学硕士,纪录片方向。在英国拍了一年的片子,Yan毕业后回到家乡珠海,一心想找个专业对口的工作大展拳脚。
“我做梦也没想到,我一个海归的就业市场,还比不上珠海本地普通院校的毕业生,”坚持理想的Yan花了大半年才找到了一份无薪实习,在这之前,投了若干简历的她已经准备凭借自己英语和日语优势,找个薪水高一点的餐厅端盘子了。
更考验意志的是,这份实习似乎无休无止,迟迟没有人通知她转正。期间还有另一个海归实习生,做了一段时间后果断退出了。“我在部门里的学历最高,这反而成了一个劣势,成为被孤立的理由。”周围的同事们学历相当,经历类似,不少还是校友,更合得来。而Yan则被认定是“曲高和寡”或是“劲敌”,只有在需要语言上的帮助时,才会被想到。
为什么不主动示好呢?喜欢逛街、喜欢星座,Yan和同龄的女同事们本应有许多共同语言。“试过啊,但是很容易被误解成是在‘晒’啊。”比如酷爱星座的Yan不喜欢看翻译过来的星象预测,都是直接登陆英文网站,分享的信息自然会不同。主动提供语言帮助,也有了炫耀之嫌。
渐渐地,除了努力工作、争取转正之外,Yan开始利用业余时间做英文家教。“挣钱呗,真没想到要靠副业养活自己。”终于在坚持了10个月之后,东家递来了合同,至于工资嘛,“副业还是不能丢。”
扭转就业颓势要靠高校
一边是中国应聘者像“隐婚”一样隐瞒学历,另一边BBC则多次肯定了英国高学历人才的就业机会。英国一家调查公司伦敦收入资料局(IDS)预测,今年毕业生的就业机会将比去年多8% ;尤其是零售业,招聘岗位可能多出30%;不过各行业的起薪并不会增加。
更让应聘者雀跃的是,不少工作机会来自大公司的高技术含量岗位,但这些岗位对于学生们的社会经验要求也更高。听起来太讽刺了。对应届生要求工作经验,向来是让人咬牙的事儿。
还好,一些大学提前为学生们做了准备,比如苏格兰大学就和中小企业联盟建立了合作。这个合作不是提供实习机会,而是工作岗位。
苏格兰的经济主力是中小企业,他们提供了就业市场一半的机会,招聘时却因为名不见经传而招不够人才。另一方面,应届毕业生们却因为缺乏实践经验而找不到工作,或在争夺相对少数的大公司的名额时落败。
苏格兰大学的这个合作项目,就是通过学校的就业指导中心,让学生对中小企业有更多的了解,也让这些企业能够在和大公司的竞争中抢占先机。
太平洋的另一端,弗吉尼亚大学法学院也在骄傲地为应届生就业代言。众所周知,美国的本科没有法学专业,所以从法学院毕业的至少是硕士,不折不扣的高学历。这个学院去年的就业率还只有50%,今年则达到了99%,打败了哈佛、耶鲁、斯坦福、哥伦比亚这些法学名校。
弗吉尼亚大学法学院的院长助理Kevin将这归功于“早作打算,在入学的第一年就准备就业。”这和之前提到的《福布斯》杂志的就业建议是一个声音。
Kevin介绍道,“很多人刚进法学院的时候,根本不了解法学各个分支间的不同。我们会坐下来,帮助他们认识、分析各个领域需要的技能,以及它们的就业方向。”
也许正因如此,《大西洋月刊》在评价弗吉尼亚法学院的就业情况时,专门在工作机会之前加上了“有意义”三个字。《普林斯顿评论》则将弗吉尼亚法学院的排名升至第一,因为该院的学生获得了“更高质量的学习生活和就业前景”。不过弗吉尼亚法学院表示,无论排名高低,“我们都不在乎。”
图表1美国《福布斯》杂志2012年11月评选的美国十大最差专业
第1名:人类学与考古学
应届毕业生失业率:10.5%
有工作经验的员工失业率:6.2%
第2名:摄像与摄影艺术
应届毕业生失业率:12.9%
有工作经验的员工失业率:6.7%
第3名:美术
应届毕业生失业率:12.6%
有工作经验的员工失业率:7.3%
第4名:哲学与宗教研究
应届毕业生失业率:10.8%
有工作经验的员工失业率:6.8%
第5名:人文科学
应届毕业生失业率:9.2%
有工作经验的员工失业率:6.2%
第6名:音乐
应届毕业生失业率:9.2%
有工作经验的员工失业率:4.5%
第7名:健身与公园娱乐休闲研究
应届毕业生失业率:8.3%
有工作经验的员工失业率:4.5%
第8名:商业艺术与平面设计
应届毕业生失业率:11.8%
有工作经验的员工失业率:7.5%
第9名:历史学
应届毕业生失业率:10.2%
有工作经验的员工失业率:5.8%
第10名:英语语言与文学
应届毕业生失业率:9.2%
有工作经验的员工失业率:6.2%
(应届毕业生年龄范围是22~26岁,有经验的员工年龄范围是30~54岁。2013年5月,美国失业率升至7.6%)
图表2英国高等教育统计局(HESA)2012年 的调查
英国就业率最高专业 Top 10
排名 专业名称 就业率(包括继续深造)
1 牙科和兽医学 99.4%。
2 教育 94.8%
3 医学相关专业 94%
4 法律 91.9%
5 农学及相关专业 91.3%
6 生物科学 90.9%
7 语言(第二外语) 90.3%
8 历史与哲学研究 90.1%
9 数学科学专业 89.9%
10 物理科学专业 89.9%
篇6
关键词: 高职学生 学业规划 知识体系
大学生活是人生和自身发展的一个新阶段,无论从身心发展的角度,还是从思想、心理发展及学业和事业的角度来说,它都是一个重要的阶段。大学生活规划是一种假定在一定程度上人可以掌握自己的命运,通过对未来大学生活道路的预期设计,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谋求在大学生活中取得更大成功的一种新型的大学生活管理活动。科学的生活规划,可以帮助学生确立在大学期间的发展目标、发展前景、发展道路,可以帮助管理时间和精力,使之用于最具回报率的事情上去,获得更大的成功。从职业发展的角度来看,为今后职业生涯发展做准备是大学阶段的重要任务,而且对于绝大多数大学生来说,大学也是职业准备的最后阶段。它关系到每一位大学生将来进入什么行业,选择什么职业,如何发展,等等。
和以往人生阶段相比,大学的人际、学习和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需要每位大学新生从入大学就开始增强自我管理意识,增强自我管理能力,对大学生涯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为将来的职业确立基本定位和必要的知识、能力准备。学业是大学生的立身之本,是大学生应当集中精力努力掌握的知识、能力、素质体系。具备和拥有好的学业规则,才会有好的就业前景与好的职业。
一、学有所长的专业知识体系
在现实社会中,用人单位往往将专业课程成绩作为考查毕业生能否适应某种专业性较强的工作岗位的依据。高职学生既要精通本专业的知识,包括国内外本学科、本专业最新的知识、内在规律、发展动态等综合知识,又要掌握与专业相关的综合知识。专业知识体系是指从事某种具体的职业岗位所需的专业知识的构成总量与结合方式。客观世界存在着无限可分的层次性,因而反映世界的知识也存在着无限可分的层次性,这就决定了知识结构的层次性。大学生的专业知识体系可以概括为:专业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学科知识――学科前沿知识。它是一个相互密切结合、缺一不可的有机整体,轻视任何―个层次都会影响整体效应的发挥。尤其需要指出的是,高职学生还应把专业知识同我国的“就业准入”与资格认证制度联系在一起,考取与本专业相关的执业资格证书。
二、融会贯通的基础知识体系
基础知识体系包括自然科学知识和社会科学知识。高职学生既要精通和运用本专业的知识,又要具有宽厚而牢固的自然科学的有关知识,也要具有广泛而扎实的社会科学知识。基础知识体系是现代科学技术的理论支柱,包括数学、物理、化学、生物、政治学、经济学、历史学等相关学科的基础知识,例如高职院校为学生开设的高等数学、物流数学、应用文写作、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健康教育等课程。只有具备宽厚而坚实的基础知识才能适应各种复杂的新情况,也才能使知识结构“根深叶茂后劲大”。
三、得心应手的工具知识体系
工具知识体系包括文献检索知识、英语、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等。我们生活在信息时代,文献检索知识、计算机和网络技术是高职学生收集资料、进行自主学习的主要工具知识。高职学生往往在校期间需要考取计算机等级证书,熟练掌握计算机的基本操作技能是社会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一项基本要求。同时,大部分高职院校将能否通过英语AB级考试与能否拿到毕业证书相挂钩,从实用的角度思考,我们要掌握先进的科学技术,要与国际上的先进学术思想进行交流,英语是必不可少的知识工具。
四、高效学习的方法知识体系
在大学生的合理知识结构中,有关方法论的知识应该是重要的内容之一。它主要包括学习方法和思维方法两个方面。达尔文曾说:“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更新的速度越来越快,学会学习是大学生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恩格斯说:“一个民族要想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不能没有理论思维。”因此,思维方法也是方法知识体系的重要内容。
篇7
关键词:人文教育专业;学习压力;综合性;交叉性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05-0090-02
人文教育专业是基于基础课程改革的需要而产生的、为初高中培养综合文科教师的一门综合化的教育专业。2005年,教育部首次批准高师院校设立人文教育专业,第一个人文教育专业是由湖南省怀化学院设立,自此之后云南师范大学、长春师范大学、安庆师范学院等普通高等师范院校也相继开设此专业。
一、人文教育专业学科特点
人文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是:塑造和培养适应新世纪我国社会发展需要,本科人文教育专业需要,基础扎实、知识结构合理,具有一定理论素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应用人才。基于人文教育专业上述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学科发展的要求,决定了其具有独特的学科特点,即综合性和交叉性。
1.综合性。人文教育专业是人文社会科学相关学科的综合,对于此专业的学生而言,仅仅在学科专业方面,就必须学习社会学、历史学、地理学等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选修课程,从而培养学生分析、解决人文和社会方面综合性问题的能力。人文教育专业学科之间的综合既是纵向的知识的深化也是横向的学科间的融合。一方面加强对学生信息处理能力的指导,如对资料进行分析、归纳、整理、提炼,发现有价值的信息;另一方面帮助学生摸索总结出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同时也重视讲究创设探究和发现的情境,培养学生自学研究的能力。
2.交叉性。对于人文教育专业的学生而言,不仅仅要学习人文社会科学的相关课程,还需要构建全方位、高层次、耦合性的知识结构,多学科之间进行交流与渗透,将所学习的知识融会贯通,真正打通社会学、史地政等学科之间的融合。因此,人文教育专业又具有学科交叉性的特点。
二、人文教育专业学生学习压力分析
1.课程设置内容多、范围广。高校人文教育专业课程设置大致包括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公共课等,从具有代表性的长春师范学院(见表1)、大庆师范学院(见表2)和湖南怀化学院三所高校的课程时数和课程结构来看,学生所修的科目较多、知识所包含的范围较广,所设置课程更像是各个学科的大拼盘,主要是按照历史类、地理类和政治类分门别类的设置课程。这三所高校的人文教育专业均包括广阔的知识体系,表格背后隐藏着该专业存在分科教学的现象,大学资源的有限性,且由于受教师资源的局限,各科教师在一定程度上又具有“学科本位观”,长期的分科教学模式,导致教师教育思想的禁锢,难以突破学科的界限。
2.学生缺乏合理的学习方法。学生在学习人文教育专业的过程中不能单纯去复制其他专业的学习模式。人文教育专业在我国起步晚、发展速度较慢,是师范院校的一门探索中的学科。从研究者到学习者,还未真正探索出一条较为科学合理的教与学的模式。学生缺乏合理的学习方法,从对于老师和学生的访谈可以看出。
访谈者一,F老师说:学生课堂注意力不集中,死记硬背,不注重理解与思考;知识点多,需要反复理解和记忆,学生不愿意投入精力;师生和生生缺乏沟通与交流。
访谈者二,W学生说:没有根据自身自定一个合理的学习计划,盲目学习,效率低下。没有及时与老师沟通,不能确定专业学习的重点,影响学习效率;学生在学习中不能结合实际,仅仅拘泥课本,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学生就业前景缺乏信心。
访谈者三,Z学生说:学生往往机械式的、零散的记忆知识点,无法形成对综合性知识的融会贯通。
从访谈中可以看出学生普遍存在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不高,不愿意投入精力努力学习;生生之间和师生之间的知识的交流少而浅薄;学生对于知识学习的关注度不高;学生无法结合自身实际学习,不能正确地自我评价等等。通常,人文教育专业的学生,需要学习的课程较其他专业的内容多、范围广,综合性和实践性要求都较高,所以机械学习模式就难以达到预期的目标,造成的学习压力也是显而易见的。学习方法不合理,导致学生学习能力下降、效率低,学习变得枯燥乏味,以至于丧失学习的信心,心理负担加重。
3.学生对教育实习的重视程度不够。高校的教育实习考虑到学生未来发展的需要,有继续深造者、有就业者,采取分散实习与集中实习相结合,这是由学生的实习与就业、实习与考研之间存在矛盾所开设的弹性实习模式,但是这种实习模式在体现灵活自如和人性化的同时,使得实习无法管理和指导,也使得实习在一定程度上流于形式。最主要的是学生意识不到实习的重要性,不能够积极参与其中,导致学生缺乏实际的教学能力,学生在实习过程中缺乏兴趣,对于今后的教学实践缺乏信心,以至于学生对未来产生担忧以及意识到自身缺乏基本教学技能,逐渐对该专业的学习缺乏兴趣和期望。
三、减轻学习压力的对策
1.增强课程的综合性,注重课程之间的层次化。综合化的课程设置有利于拓展学生学习的视域,增强思考的连贯性;有层次的课程能够让学生在学习各科知识时形成知识之间的梯度,由难到易,由浅入深,这样可以增加学生学习的自信心,从而缓解学生的身体和心理上的压力。综合文科教学工作所需要的是综合性强的教师,这需要人文教育专业在各方面培养综合能力强的学生,因此,突破分科课程所带来的学生知识面狭窄的问题,加强学科之间、专业之间的融合与交叉,就成了此专业的必然选择。课程设置应该根据各地区对学科师资的要求,适当的对课程做出调整。在确保教学质量和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同时,合理设置课程,适当调整人文专业主干课程和综合课程的比例。
2.培养学生的研究性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学生研究性学习的培养需要教师加以引导,基于人文教育专业的学生受个体经验和知识水平的限制,自我整合知识的能力较弱,其自身能力提高的前提就是教师的正确引导,培养学生的研究型学习的能力更成为重中之重。作为人文专业的教师,应该放宽视野,同时鼓励学生对各种问题进行多角度全方位分析与思考,做好书本外知识的适当延伸,多关注现实的社会问题,丰富学生的眼界。知识学习具有社会互动性,学习者之间在学习过程中进行交流和沟通,分享学习资源,从而达到彼此之间的提升与发展。
3.提高学生对教育实习的认识能力,调和就业与考研矛盾。人文专业学生的学习压力主要是由于学生对教育实习的认识程度不高以及就业与考研之间的矛盾所造成的,需要从提高学生实习的认识程度和兼顾就业与考研两方面来入手缓解学生的压力。首先,针对学生的实习认识程度不高,可以从学校和学生自身加以解决。学校或者该学院应该加大对教育实习的课堂和课外的渗透力度,并且学校要提供多种实习环境,使得学生针对自身学习经历和兴趣能够有多种选择的权利。其次,教育实习中更加难解决的是学生的就业与考研间的矛盾,针对这个较为棘手的问题,学校应该确立教育实习保障机制和灵活的实习渠道。学校应充分尊重学生的选择权,并非强制性地要求考研的学生也必须上交教育实结之类的证明材料。
人文教育专业作为我国一个新兴的教师教育专业,在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一些挑战,学生的学习压力是其中一个极为重要的问题。突破该专业学生学习困境,减轻学生学习压力,需要从改善课程设置、突破传统学习方式和提高学生实习的认识程度等方面加以突破。以此期待人文教育专业未来更好的发展前景。
参考文献:
篇8
[关键词]高职学生;就业现状;教育问题;对策分析
[中图分类号]G717.3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5)01 ― 0148 ― 03
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高等职业教育肩负着为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培养面向生产、管理、服务一线岗位的应用型高技能人才的历史使命。当前就业问题已成为影响我国高职教育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1〕如何调整战略应对挑战,主动适应人才市场变化的新格局, 是当前高职院校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
一、我国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现状与存在问题
1.高职毕业生就业率逐年提高,但高层次就业难度增大
据统计,普通本科院校2013届毕业生半年后就业率为91.8%,与2012届(91.5%)基本持平,而高职院校2013届毕业生半年后就业率为90.9%,比2012届上升了0.5个百分点,超过了普通本科院校毕业生就业率的增速。高职院校毕业生与本科生的就业率差距持续缩小,就业前景持续乐观,甚至一些地区还出现了高职毕业生就业率高于本科生的情况。尽管如此,高职学生的就业难度还是比较大的。在光鲜的就业率数据背后,是高职学生对工作环境和薪酬待遇的低要求。调查显示,东部沿海地区的本科毕业生的初始待遇要求多为月工资2000元以上,而高职毕业生则为1500元,相差1/3。〔2〕待遇要求的差距带动了就业的上升,这其实是就业难的一种变相表现。目前来看,高职就业的领域主要集中于“蓝领”甚至“灰领”的低层技术和底层服务岗位,而本科生多集中在“白领”的管理岗位。这是因为高职的教育层次还比较低,技能单一、“粗笨重”的工作还是主要的就业方向。在更高层次的岗位就业,对高职学生来说还有着很大难度。
2.不同学科专业之间的差异明显
进入21世纪面产业结构和市场对技能人才的需求不断变化,而我国的高职教育结构没能及时的捕捉市场就业信息,致使某些传统的专业就业非常困难,毕业的学生很难找到合适的工作;即使是同一个院校的学生,因专业的不同就业情况也出现明显差异。我国的高职院校大体分为综合类院校、文科类院校和理工科类院校,专业包括法学类、历史学类、工科类、医学类、理科类和社会学类,甚至还有军事类高职院校。工科类的毕业生就业前景普遍较好。麦可斯研究院《2014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显示,“道路桥梁工程技术、生产过程自动化技术、应用化工技术、焊接技术及自动化、楼宇智能化工程技术、供热通风与空调工程技术”等属于就业中的绿牌专业,即薪资、就业率持续走高,失业量较低,需求不断增长型专业,而“临床医学、法律文秘、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国际金融、工商管理、法律事务、汉语言文学教育、计算机应用技术、电子商务”等偏文科专业则为红牌专业,即失业量较大,就业率、薪资较低,失业风险高的专业。〔3〕
3.高职就业在不同地区之间存在明显的差异
区域经济的发展是教育发展的基础,教育又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区域经济发展对人才的培养提出了要求,高职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要培养一批能够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的人才。从人才的地域需求层次上看,按一般就业理论来说市场经济越发达的地方,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量越大,对于低层次人才的需求量越少;而经济落后的区域,对较低人才的需求量相对较大。但在现实中,北京、上海、天津、深圳等发达地区城市对较低人才的需求量反倒比较大,高职院校在这些地区的就业率普遍较高。有统计,自2004年以来,市场经济发达的南方的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率明显上升,甚至超过了本科生,而市场经济相对落后的北方各省的高职院校的毕业生就业率非常低,远远低于本科生。可见不同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是造成地区间高职学生就业差距的主要原因。高职毕业生的就业率在我国地区之间存在着一个阶梯型的就业递减趋势,东南沿海就业率最高、中部地区就业率较低,西部地区就业率更低,处于不同地区的高职院校总体就业率出现不同的差距。在我国高职毕业生的就业率与市场经济发达程度反向匹配,是因为部分企业出于人力资本考虑,不愿意招收本科、研究生等较高学历层次的人才,更愿意招收薪资要求低又能使用的低层次人才。
4.个体、私营企业成为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的主要渠道
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越来越多的本科毕业生或通过竞聘等方式进入行政事业单位,或选择考研继续深造,而到生产企业就业的人数不多,而且大多数毕业生考虑到待遇和工作稳定等问题尤其不愿意到个体、私营企业里去工作。高职毕业生在考研和公务员考试时受到学历和专业的限制,非公有制企业成为了他们就业的主要渠道。2013年全国高职毕业生中有66%在民营或个体企业就业,只有15%在国有企业就业,在机关事业单位就业的则更少〔4〕。有学者对浙江省高职生就业去向进行回溯式统计发现,2011年毕业的高职生与2001年以前的相比,高职生在机关事业单位工作的比例竟下降了28.3个百分点,而在民营企业工作的比例则提高了29.8个百分点〔5〕。从总体上来看,高职毕业生的就业之路还是非公有企业,就业渠道显得狭窄。
二、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的原因分析
1.高职院校的定位不准确
高职院校的定位是否准确直接影响着高职人才的培养以及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定位问题应该是高职院校首要考虑的问题。我国的高职院校在发展定位上存在两种错误倾向:一种是一些高职院校虽然是以高职院校的身份存在,但在专业的设置上完全照搬本科专业的教学模式设置专业,专业设置没有特色,教学中过多的强调理论教学,很少有实践教学,把本科教学的方法引进过来,这样就形成了高职的专业设置、本科的教学模式,导致学生对专业知识点理解不透,掌握不全,这与学校的发展定位有很大的关系;二是高职院校梦想成为普通本科院校,盲目追求“专升本”来提高学校的社会地位和声誉。在全国高校中存在着一些中职学校升格为高职院校再升格为本科院校的现象,甚至有些升格为普通本科的院校开始联合培养研究生。好多公办职业技术学院不安心在高职院校上办学。我国的高职教育出现的这种现象导致了高职院校的发展定位飘忽不定,学校以本科生的教学方式办学,忽略了学生的技能训练,人才培养质量严重受到影响。由于学校的定位不准确,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办学模式与市场脱离,不了解市场和行业需求的人才种类,也导致高职毕业生走向社会没有适合的岗位而无法就业。
2.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不合理
许多高职院校都是从原来的中等职业学校升格过来的,在专业设置上都一直沿用以前的专业设置,专业的设置已经与市场经济发展下的专业人才需求不相适应。部分专业老化,新设置的专业没有充分考虑职业岗位的需求;有些专业是本科专业的缩版,没能体现高职教育的功能和特点,以至于所培养的毕业生无法满足就业市场对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实际需求。由于这类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缺乏明确的职业和岗位的针对性,因而在竞争日趋激烈的就业环境中,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明显不足。高职院校的好多专业设置不理想,冷门专业或就业面太窄的专业是影响高职毕业生就业的因素之一。总体来看,目前高职院校在专业设置上存在三个主要问题:一是专业设置盲目性和粗放性,与各个高校设置的专业具有重复性;二是某些专业设置过于狭窄,学生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不强,过渡的细分专业反而造成就业难的问题;三是专业设置缺乏科学性,某些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对市场没有准确的分析和调研。
3.高职院校的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陈旧
高职院校的教学与本科院校的教学课程设置不同点在于坚持教育的职业性、实用性和实践性,以培养高技能的应用性人才为主线来构建高职教育课程体系。目前我国高职院校普遍存在着课程设置中偏重理论基础教学,轻视实践技能培训的现象,具体表现在:一是受以往的教学思想的影响,教学中过于注重基础理论知识的掌握。在专业课程的教学计划中依然沿用本科教学的模式,把高职课程划分为基础课、专业理论课和专业实践课三个阶段的学习,高职的三年学习期内,前两年学习基础知识,第三年进行野外实践学习和训练,这样的培养模式与本科生的培养模式没有差别,也没有高职培养学生的特色。二是教学改革不能与市场需求相结合,对市场人才的需求趋势不能及时的做出预测,反应也往往滞后于市场的人才需求变化。因此,高职院校在学生的培养上不能依照市场的要求而是按照学校的教学实力和本科生的教学模式去做,这样必然会给学生带来一个严重的后果,即毕业等于失业。培养的学生无业可就,高职院校的存在就毫无意义。
4.师资建设存在严重问题
师资力量是影响学校发展的关键因素。近年来,高职院校在教师队伍的建设上提倡“双师型”人才建设,即不但要有教师资格,还要有职业资格,这样的教师才能在教学中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但是我国的“双师型”教师人才数量严重不足,质量不高,严重威胁着高职院校学生的培养计划。目前高职院校师资建设出现的问题主要有:一是师生比例失调。高职院校大规模的招生,而教师急缺,特别是具有高级讲师以上职称的教师数量严重不足,“双师型”人才更是稀缺。二是教师的年龄结构普遍不合理(要么偏大,要么偏小),学历总体偏低,社会实践经验不足;三是学校的专职老师和兼职老师的比例不合理,专职教师占比过高,而兼职教师数量太少。兼职教师是学校从社会上聘请的技有专长的从事实践工作的能工巧匠,他们的实践能力强,技能高;而我们的专职教师往往理论水平高,而实践能力相对较差。不合理的专兼职教师比例,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实践能力的提升和实用技能的培养。
5.实训基地建设无保障
高职院校是培养技师人才的地方,技师人才的培养除了课堂教学之外,还要有设备齐全的实训基地。实训基地是高职院校不可缺少的教学设备。但是我国大多数高职院校的实训基地条件十分落后,设备陈旧,数量不足,影响了学生的实训计划和教学效果。高职院校的特色关键在于实践教学的质量,这是区别于本科理论教学的重要标志。现在我国大多数的高职院校的经济实力有限,无法购置高成本的实训设备,因此出现了教学中的模拟和假象教学模式,以模具的演示或幻灯片的演示代替实践教学,使学生缺少实践经验和动手操作能力。〔6〕 校外实训也是培养学生岗位技能的关键,可是许多企业出于自身设备成本的考虑一般不会让学生去实地操作,怕损坏设备,使学生的实地训练不能有效地进行。总的来说,学生的实训基地建设成为学校的一个负担,资金的不足使实地培训无法顺利的开展,不能保证学生的实践教学。
三、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的解决对策
1.科学定位,形成鲜明办学特色
要提高高职学生的操作能力和就业率及就业质量,必须考虑学校的办学方向,对学校的发展进行科学合理的定位。高职院校的办学理念应该是立足地方,依托行业,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培养有一技之长的、应用能力强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学生的就业问题理应放在发展的主要位置。面对高职教育的新形势,高职院校应当有科学合理的定位:一是学校的培养目标定位。学校应该按照高职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标准,在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和理论教育的同时,尤其要加强对学生的职业实践能力的培养,以适应各行业第一线对高技能人才的需要。二是办学层次定位。按照我国现行的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政策,将学校的办学层次定格在三年制大专水平上。高职人才的培养上不需要大而全,要小而精;专业要向精品化、高技能方向发展,培养一批社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
2.按照市场需求调整和设置专业
专业的设置是人才培养的前提和方向,也影响着人才培养的质量。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不同于本科院校的专业设置,专业设置必须结合市场需求的职业岗位。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应着眼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以就业为导向,要深入研究市场的需求变化和就业形式,及时掌握人才需求信息,要根据人才需求状况及时优化学科专业结构,调整专业设置,积极发展边缘学科和专业。专业的设置必须注重以下两点:一是专业设置与经济发展紧密结合,根据市场需求设置专业;二是专业设置要有特色,专业设置以行业发展为导向,以职业岗位的需求设置专业。高职院校可以与企业建立联系,共同开设企业需要的专业。
3.重视师资队伍建设
人才培养教师是关键,针对目前高职院校中师资存在的问题,可以采取加大培训力度和高薪聘请等方式进行解决。首先,对于双师型教师的培养,从学校领导角度要给予足够的重视,在职称评聘、教学奖项设置等方面对这样的教师进行照顾,以起到导向的作用。其次,要进行资金投入,对教师进行大力培训,为他们成为双师型教师助力。再次,对校外兼职教师的聘用上,要不拘一格招揽人才,只要他们真有能力,那么学校大可以对他们进行工资及人事关系上的特殊照顾,使他们更愿意到学校来。这样既可培养出类拔萃的学生,又能成就自己的事业,从而达到双赢的目的。
4.加强实训基地建设,强化学生职业技能训练
实训基地是实践教学过程实施的实践训练场所,其基本功能为完成实践教学与职业素质训导、职业技能训练与鉴定的任务,并逐步发展为培养高职教育人才的实践教学、职业技能培训、鉴定和高新技术推广应用的重要基地。〔7〕 可以将实训基地分为校内实训基地和校外实训基地两种。校内实训基地和实验室等“硬件”设施是高职院校实施实践教学环节的重要场所,对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各院校应当重视实践教学设施建设,加大资金投入,建立一批设备先进、管理规范的,集教学、科研、生产、培训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校内实训基地,更新或升级改造原有基地设备,为加强实践教学、开展实习实训提供强有力的硬件保障。同时要与社会上的相关企业建立紧密的联系,利用他们的场地设备建立实训基地。可以采用租借、共建等多种形式,让企业和学校都获益。
5. 加强就业指导
从学生入学的第一天起,学校就应该通过始业教育等方式让学生明确职业目标,帮助学生制定职业规划,以便学生能围绕自己的职业目标展开学习活动,并参加与职业相关的各种实践活动,从而实现学业和就业的紧密结合。通过明确职业目标和制定职业规划,不仅可以提高与职业相关的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还可以提高学生的自我认识,避免产生不切合实际的心理预期〔8〕。在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的同时,还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就业形势,不断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意识,帮助他们克服等待观念和依赖思想,树立就业信心,充分发挥他们的优势和能力,鼓励他们到市场经济的大潮中竞争拼搏。
〔参 考 文 献〕
〔1〕纪杰.教育公平视角下的我国“部属高校”政策审视〔J〕.理论导刊,2014,(03).
〔2〕〔3〕〔4〕2013届半年后就业率达91.4%〔N〕.南方日报,2014-06-10(A2).
〔5〕朱兆平.高职学生就业情况调查与对策研究―D以浙江省为例〔J〕.职业教育研究,2013,(03).
〔6〕程桂花,等.实训基地建设研究〔J〕.化工职业技术教育,2009,(01).
篇9
马来西亚有着美丽的自然风景,还有着极其舒适的学习环境,是个很有魅力很吸引人的国家,所以吸引了很多留学生。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2021马来西亚博士留学申请书写法范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2021马来西亚博士留学申请书Dear _,
I am applying for acceptance into your graduate program for a Doctor’sdegree in statistics.I plan to begin my studies in the fall of 1998.Nature isfull of mysteries, one of which seems to be its apparent readiness to conformwith mathematical principles.Such mysteries have fascinated me since mychildhood, prompting me to avidly read scientific writings by Hua Lougeng,China’s most celebrated mathematician in the modern era, even while I was stillin primary school.Unable to fully understand Hua’s books as I must have been, Ilearned that mathematics was itself wrapped with mysteries.
My intense interest, coupled with my hard work, in mathematics paid off.During my third year in senior middle school, I took part in the NationalMathematics Contest for students in secondary education, and succeeded inwinning the tenth spot in a lineup of some two hundred thousand selectedparticipants.It was at that time that I made up my mind to pursue a career inmathematics.In 1985, I entered into the 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to majorin mathematics.The mandatory courses ware concentrated mainly in two areas:statistics and application technologies.There were also many elective courses.In addition to courses of statistics and mathematics, I spent a lot of time andenergy learning such practical skills as computer programming and theapplication of some new software systems in statistics.After graduation in1990, I taught statistics for four years at another university until I decidedthat I had to satisfy my curiosity further and learn more.In 1994, I joined agraduate program at the Beijing Polytechnic University, where I concentrated mystudies in the area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Never a bookworm, I presided over a sampling survey of the middle schoolsin Shanghai, and published my findings in the ECNU journal.The topic for mygraduation paper, the problem of slow server, was actually culled from anarticle published in pursuing more advanced studies in a technologically moreadvanced country such as the United States.These journals provided me thenecessary quality and amount of reference materials t keep me informed of thecutting edge of the field.The new method that I used in my research and mysmooth answers at my defense of the paper could all trace their origin back tothe journals that I had read.On the basis of my strong defense, the supervisingcommittee decided unanimously t grant me an unequivocal A for my graduationpaper.During the period of my graduate studies, I learned more about therealization technology (not sure what you are trying to say) by using computerprogramming.In image processing, I used the multianalysis and category theoryin statistics, and I helped to institute a recognition system for majorfingerprint characteristics.I have been working as a lecturer at the BeijingPolytechnic University since I obtained my Master’s degree.Besides teaching, Ihave been conducting market analysis as part of several research teams.
I have basically two main reasons to wish for further studies abroad.First,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the statistical science fascinates me, and Iwould like to stand firmly on the cutting edge of the field by having myselfgrounded in more advanced theories.Second, the market research that I am nowinvolved in is pushing me to master newer and better methodologies, I believethat graduate studies with your department is one of the best ways for me toattain both purposes.
I am convinced that the academic foundation I have laid in both theoreticalframeworks and practical skills will help me make a competent student in myproposed studies.I am looking forward to the day when I shall return to Chinawith a Doctor’s degree to make more contribution to the development of thescience of statistics in this country.
Yours sincerely,
/shenqing/
马来西亚留学申请四大误区一、语言必须达标
申请大马的高校,只有学术要求是一定要达到的,指学生需要有申请的资格,才可以提交申请,例如申请本科需要完成高中基础学习,申请硕士需要完成本科基础学习。
而语言则不是必须要满足的要求,大家的IELTS或者TOEFL的分数没有达标的话,可以先选择去这里接受专业的语言培训,或者申请双录取,先去学校上语言班,合格后直接升学。
二、预科=语言班
预科是提供个学术基础没有那么牢固的国际学生的,里面的课程安排既包括了专业的基础课程,也包括了语言的提升学习,是综合性比较强的内容,对学生会有一定的能力要求。
而语言班,则针对的是英语水平没有达标的学生设置的,只为学生提供英语的基础的提升课程,在这里的学习时长可以自由把控,三个月半年一年都是可以申请的。
三、公立比私立好
由于受到国内的教学体系的影响,大家会更倾向于申请公立的院校一些,其实学校的水平,还是要看提供的教学,事实上进入公立大学的门槛很高,同级别的私立大学要简单得多。
而且目前马来西亚的高校排在全球排名前列的,私立的比例要比公立高得多,主要也是私立学校的数量要多一些,大家可以选择的面也叶会更广,还是比较适合国际学生的。
四、热门就是优势
在确认专业的时候,大家如果没有明确的目标的话,不要一味的将眼光放在热门上,虽然现在看上去就也很不错,但是未来可能会因为人才饱和造成竞争激烈,不是特别优秀也没有优势。
所以大家在确认目标的时候,一定要高 瞻远瞩,考虑到不同因素的影响,并且能够参考有经验的人的意见,再进行确认。
留学马来西亚专业参考1、旅游及酒店管理专业
目前,旅游业是世界上影响力的产业之一,行业收入总计大约占了世界GDP的11%,能提供两亿个工作岗位。
马来西亚的旅游业作为国家经济支柱之一,在各个方面都被政府格外关照,所以马来西亚的酒店管理专业就赢得很多国家学生的支持。
众多国家知名大学的酒店管理学院,都纷纷和马来西亚的大学、学院合作办学,并且各大学校的酒店管理学院都坐落在各大酒店周围,方便学生进行实习。
比如泰莱大学与法国合办的酒店管理专业,可谓是亚洲专业,作为课程设置的一部分学生更能前往法国实习。
2、经济金融专业
伴随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和入世后对外开放的深入,我国包括金融保险、会计审计、税务中介等在内的第三产业将加速发展,特别是随着外资银行、保险、会计师事务所进入我国,中外企业对有关金融专业人员的需求将大量增加。
此外,目前我国金融类人才的结构性矛盾突出,缺乏能够充当“领军人物”的高级管理人才,精通外语、法律及计算机的复合型人才,法律、咨询、中介和会计等方面的高级专业人才,有国际金融经营理念和从业经验的金融人才和金融服务人才。
3、计算机软件专业
如今,IT职业教育伴随着中国IT产业的飞速发展,已被列为国家重点建设项目,纳入“十一五”、“十二五”规划中,越来越受到社会、国家和全体国民的关注与重视。
随着电子商务的日益扩大,伴随计算机的普及与在不同领域内的广泛应用,其全球就业前景非常乐观,其工作的收入也一直稳居「全球各类人才薪金榜前列,同时选择一个合适的留学国度一个适应的大学对留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马来西亚计算机行业,通过发展“多媒体超级走廊”,马来西亚已经走上了向知识型经济转变的发展道路,并以此推动经济增长。有676家本地多媒体企业和50家世界一流网络计算机方面的企业,投资当地IT技术产业。
4、音乐文学士
音乐荣誉学士学位课程,是为那些希望能学习音乐并达到高级水平的学生所设定的,该课程有着非常扎实和均衡的课程知识,杜绝了某个领域上知识不足给学生带来影响的可能性。
音乐学在不同时期的研究对象和侧重点是不同的,音乐学除了基本的研究对象外,还研究历史和现在的一切个人和民族的音乐行为,即音乐的生理行为、创造行为、表演行为、审美行为、接受行为、和学习行为。
音乐学专业学生主要学习音乐史论、音乐教育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接受音乐理论与实践方面的基本训练,具有音乐研究、教学等方面的基本能力。
演奏学科和与演奏有关的学科在这个专业里是非常重要的,同时这个专业也包括了:历史学、分析学和风格写作等科目。
5、生物科技医药品专业
马来西亚是药剂高度发展的地区,包括药剂生物,制药技术,药剂化学和诊所药剂。
药剂科学学院制定了优秀的教学计划,来面对国家和世界药剂快速改变的需求。课程初期关注学生在药剂初期的基础知识上,这将给学生带来坚固的基础和制药的实践。
本专业的学生将通过不同类型的学习,来加强他们在药剂的知识和能力。这些额外的附加将训练创造性思维和额外的职业需要的调查方法。
生物科技类专业的留学毕业生,有机会进入大型的制药公司。
6、传媒设计类专业
由于网络技术的兴起,各类多媒体企业纷纷涌现,而大量国际外资企业也纷纷进驻,多媒体人才也因此一将难求。
我国尚处在多媒体产业的起步阶段,人才培养还未跟上;其次,由于多媒体行业本身技术更新快,对人才的要求也较高。不仅要掌握很先进的科技,又要有艺术功底。
篇10
(黑龙江大学,黑龙江哈尔滨150080)
摘要:当前,媒介融合的趋势愈演愈烈,跨媒介传播成为未来媒介发展的主要方向。在新的媒介环境下,传统的编辑出版学教育存在诸多问题,严重阻碍了学科的发展和人才的培养。为了打破僵局,当下的编辑出版学教育应顺应媒介发展趋势,及时更新观念,积极探索,从培养目标、培养模式、课程设置、师资建设、实践平台搭建等多个方面进行优化与改革,找到一条真正适合媒介融合趋势的编辑出版学教育发展路径,培养出高素质、复合型的优秀编辑出版人才。
关键词:媒介融合;跨媒介传播;编辑出版学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4107(2015)09-0037-02
收稿日期:2015-01-28
作者简介:于准(1980—),女,吉林吉林人,黑龙江大学信息管理学院讲师,主要从事新媒体出版研究。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科技的进步以及市场竞争等多方因素的影响,媒介融合的趋势日益明显,跨媒介传播成为未来媒介发展的主要方向。媒介融合打破了原有的媒介生态格局,传统媒体之间的界限逐步消失,随之而来的是媒介内容的生产、媒介信息的传播、媒介产品的管理乃至媒介受众的信息获取方式都将发生巨变。而处在整个信息传播流程起点的媒介编辑,其思维方式、能力要求、知识储备、技术水平等都应适应新的媒介环境而进行变革。以培养媒介编辑人才为己任的编辑出版教育,在媒介融合趋势下,更应树立起培养新型媒介人才的目标,顺应媒介发展趋势,更新观念,积极探索,应时而变。
一、明确培养目标: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特色专业
编辑出版专业定位不仅要合乎文化产业发展的趋势,紧跟时代步伐,更为重要的是要有自己的核心竞争力。虽然目前全国高校的编辑出版专业办学点已经超过了百余个,硕士、博士层次的教育也在一步步加深。然而,从目前的就业市场来看,编辑出版专业的毕业生仍然面临着找工作难,找对口工作更难的尴尬局面。究其原因,很重要的一点便是学校的培养目标不够明确,专业缺乏核心竞争力而致使学生在竞争中缺乏优势造成的。因此,编辑出版专业的专业定位虽然要紧跟形势,但却不能盲目,不能一味地追新求热,什么热门就开什么,什么热门就学什么,而忽视了自身的客观条件和学生的接受能力。各高校应该结合自己学校的特点和生源的水平,科学地、合理地、有针对性地进行专业定位,从而打造出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特色专业。比如在综合性大学里开设的编辑出版学专业,完全可以整合其他相关院系的资源,比如计算机学院、文学院、管理学院等,共同制定培养方案,打造特色专业,并进一步实现教师共享、资源共享。再如在一些专科院校开办的编辑出版专业,可以结合自己的专业特点,为对口的出版单位输送专门人才。比如河南中医学院开设的医学编辑专业,主要为医学图书、报刊出版单位、医药健康网站及卫生宣传部门培养专业编辑人才,学生既有医药卫生知识,又具备编辑出版知识,颇受用人单位肯定[1]。再如北京大学文化底蕴深厚,出版史和出版管理方面的实践是其优势与特色所在,该校本科生在出版管理实践基础上策划了《书香漫处显风云——北大周边的书店》一书;中国人民大学重视实践教学和训练,近30种校园刊物为编辑出版专业的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实践机会[2]。这些高校的特色专业为其他高校编辑出版学专业的建设指明了方向。
二、创新培养模式:构建多层次、多元化、跨学科的人才培养体系
目前我国高校编辑出版专业的学历教育经过三十年的发展,已粗具规模,形成了专科、本科、硕士、博士等多个层次。针对不同层次的学员,应制定不同层次的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专科层次要定位于前端,侧重培养技术型的精英,面向资源加工技术岗位;本科层次培养重点应放在文化产品策划、文字表达、项目执行等方面;而硕士、博士层次的教育则着重培养研究型、创新型和管理型的人才。除了正规的学历教育之外,还应大力发展短期教育和非学历层次的编辑出版教育,比如开办暑期班、进修班等,聘请一些业界的专家和资深编辑授课,讲解一些前沿的课题和热门的案例,使得一些出版从业人员和有志于进入出版行业的人员甚至高校教师都能够在工作之余继续“充电”,拓宽视野。
目前我国高校编辑出版专业毕业生就业前景不乐观、不受用人单位欢迎很重要的原因是编辑出版专业学生的专业性不强、学科背景不丰富。编辑工作者如果缺少其他专业作为支撑,将很难胜任深层次信息整合的需要。用人单位在选拔人才时看重的也往往不是应聘者具有多少编辑出版知识,而是其所学的相关专业知识背景。比如北京大学出版社在招聘中要求应聘毕业生是韩语、德语、计算机、生物、电子学等专业的学生;而上海世纪出版股份有限公司的招聘要求是文学、社会学、历史学、哲学或其他社科专业,二者都没有对编辑出版专业有所要求[3]。针对这一现状,编辑出版学在学历教育中要大力提倡双学位或第二专业的学习。这是培养复合型人才的有效方式,有条件的院校尤其是综合性大学应积极鼓励学生在主修编辑出版学位的同时,辅修第二学位或第二专业,比如经济、法律、计算机、电子商务、信息管理等,进一步拓宽自己的视野,使知识结构更加合理,更能适应媒介融合趋势下对专业出版人才的需求,也使自己在未来的就业竞争中更具优势。硕士、博士层面在招生时也应多考虑招收具有其他学科背景的学生,以形成多学科融合的优势。
三、完善课程体系:创设理论性与实践性并重的课程结构
媒介融合时代的编辑出版业务体现出文化性、技术性和商业性相结合的特征,因此,高校的编辑出版专业在课程设置时要紧紧围绕这三个特性,创立起理论性与实践性并重的课程结构。在课程设置上,应采取“平台+模块”的课程体系,即以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为培养教育的基础平台,文理科相互交叉,以出版内容、数字技术、媒介经营管理等为基本模块,每个模块由充足的必修与选修课程集群组成。出版内容集群主要培养学生对信息内容的筛选、策划、整合、编创等能力,其核心课程包括信息检索、市场信息收集与预测、新媒体艺术、出版选题策划、信息内容创意表达等;数字技术集群主要培养学生对数字出版技术工具的使用,数字出版平台研发维护,数字作品制作,数字出版流程管理等能力,其核心课程包括排版软件、版面设计软件、数据库技术、网页制作、多媒体技术、交互式网站技术、网络出版、手机出版、网络编辑等;媒介经营管理集群主要培养学生对数字信息资源的管理监控与交流、数字出版市场推广营销、数字出版经营管理等能力,其核心课程包括媒介经营管理、媒介经济学、电子商务、数字营销、公共关系等。三个模块并非截然分开,而是根据需要互通有无,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以构成方向明确、重点突出、结构合理、立体完整的编辑出版专业课程体系。值得注意的是,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绝不是简单地增加技术类的课程而缩减理论课程,绝不能泯灭编辑出版专业的内容优势定位,使得文化基础教学被技术教学所取代,而是要统筹全局,合理调整理论和技术类课程的比例设置,内容为王仍然是编辑出版教育培养人才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四、优化师资结构:组建高水平、高素质、复合型的教师队伍
高水平、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提高教学质量、培养优秀编辑出版人才的重要保障。融媒时代,高校与出版媒介一样面临着一个全新的领域,因此吸收和培养优秀人才是当务之急。而从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由于高校的人才准入门槛过高,对于学历、职称等限制过于严格,因此导致了目前高校编辑出版专业的教师大多是只有高学历而实践经验极其缺乏的教书匠。为此,高校应在人才引进方面拓宽渠道、完善体制,积极引进特需人才,摒弃学历、职称等限制,组建一支高水平、高素质、既懂理论又有实践经验的复合型教师队伍。具体来说,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有三种途径:一是积极引入业内精英。欧美发达国家的编辑出版专业教师绝大部分都是由业内资深的编辑、管理者构成,通常有着丰富的实践经验和灵活的头脑。我们也应借鉴这种做法,积极引进这些经验丰富的行业精英,具体的引入办法可以是外聘任课、客座教授、不定期讲座、培训等多种形式。二是鼓励一线教师外出进修和亲身参与实践。派遣教师到国内外有着优秀办学经验的高校考察进修、进行学术交流,吸取外部优秀的教学经验和成果。除此之外,还要积极鼓励并为广大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创造亲身参与实践的机会,派遣他们到出版社、各类媒体进行学习和锻炼,扩充视野,增长经验。三是积极推进校企合作,由高校和企业联合举办师资进修班和培训班,由业内资深编辑、管理者等对一线教师进行培训,组织交流讨论等。同时,还要鼓励教师积极参加行业技能考试,获取数字出版相关资质证书;支持教师以数字出版实训基地为依托,参与企业出版项目和开展课题研究等。
五、加强实践教学:推进校企合作,加强实验室与实习基地建设
编辑出版学本身就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因此,重视实践教学,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目前大部分高校已经意识到了这点,积极推进由传统的理论教学向实践教学转化。然而,由于观念、定位、师资、经费等诸多方面的限制,其教学效果还不尽如人意。加强实践教学的途径除了上文提到的在课程设置中要加大实践类课程的比例,聘请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业内精英任课之外,更为重要的是要搭建起先进的实验平台和实习基地。媒介融合时代,编辑人员所面对的不再只是一台电脑、一部打印机,而是纷繁复杂的非线性编辑软件和各种硬件设备,因此,需要搭建的不是简单的模拟实验室而是真正的融媒实验室,将分散的传统实验室升级为涵盖平面媒体、电子媒体、数字媒体的编辑出版整体实验室,使学生有机会对媒介融合状态中的资源共享、流程衔接进行体验。例如汕头大学成立的融媒实验室,开设了“媒体技术基础”、“多媒体出版技术”、“媒体融合管理系统”等课程,同时增加网络出版、手机出版、电纸书、网络出版营销等新内容,增加学生校内外实习机会,对编辑出版专业学生的就业帮助很大[4]。此外,还可以通过创办校园媒体、组建工作坊等途径参与实践。
当前,媒介融合的趋势愈演愈烈,新媒体层出不穷,竞争也日渐激烈。编辑出版专业教育改革是顺应时展要求的,也是必需的。我们必须及时转变观念,积极探索,从培养目标、培养模式、课程设置、师资建设、实践平台搭建等多个方面进行优化和改革,找到一条真正适合当下媒介融合趋势的编辑出版教育发展路径,才能创造性地推动编辑出版教育的跨越式发展,培养出高素质、复合型的优秀编辑出版人才。
参考文献:
[1]牛正攀.编辑出版教育存在的问题及破解之策[J].新闻世界,2013,(5).
[2]王武林.数字化进程中的编辑出版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探索[J].出版发行研究,2011,(12).
- 上一篇:设计美学的重要性和意义
- 下一篇:探究式学习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