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农村局工作存在问题范文
时间:2023-11-22 18:02:2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农业农村局工作存在问题,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1、服务农民促农增收方面存在问题
一是农民培训力度要进一步增强;二是示范基地建设力度要进一步加大;三是基层农技推广经费缺乏,影响了农技人员工作积极性,制约了农业部门群众服务水平。
2、干部队伍建设存在问题
一是有些干部学习态度不够端正,业务知识更新慢。二是某些同志大局观念不够强,重业务轻思想教育。三是有的干部工作效能不高。
二、存在问题原因分析
一是对现代农业发展认识不到位,缺乏农业技术也是生产力观念。二是存在农业生产是农业部门自己的事情的片面认识,缺乏必要的经费支持。三是学习深度不够深入,对于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会议精神和文件资料没有深入系统地学习,没有领悟实践活动精髓。四是思想认识没有到位,存在偏重本单位业务工作,对开展的主题活动的重视力度不够,在创新思路、谋求发展、解决挂点村热点难点问题等没有沉下身子找出路想方法。
三、解决问题的措施
1、强化服务促农增收。一是加强农民培训力度,提升农民致富技能。通过阳光工程培训、农村实用人才培训、送科技下乡等多种形式,将水稻、果蔬、水产、畜牧等方面农民迫切需要的实用技术手把手交于交到农民手中,增强农民科技致富本领。二是加强示范基地建设,提高辐射示范效果。重点围绕水产、水果、生猪、富硒大米、无公害蔬菜五大主导产业,强化技术指导,建立县、乡、村三级精品示范基地,让农户学有样板。三是落实工作经费,激发“三农”服务积极性。按照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文件规定,县财政部门每年要安排每个乡镇农综站2万元以上工作经费,并要及时兑现,保障农技人员下乡交通费等最起码的经费开支。
2、加强学习提升作风。一是要端正学习态度,加强对领导班子及干部职工政治理论学习和业务知识学习,做到学以致用,促进工作。二是进一步增强大局观念,坚持小局服从大局,个人服从组织,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做到班子成员和全体干部相互协作,相互补台,相互包容,同心同德,共谋发展。三是进一步提高工作效能。努力增强工作的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做到重大工作、重要事项不拖延、不失误。
3、建章立制巩固成果。农民是个弱势群体,农业是个弱势产业,农民需要政府的关心、关爱,我局建立了干部联系制度、结对帮扶制度等长效机制来巩固规范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成果。
一是了解民情,摸清底数。重点是听民声、知民情、解民忧、帮民富、暖民心,努力达到干部受教育、群众得实惠的效果。
篇2
关键词:三农气象服务;提升能力;途径措施;问题
中图分类号:P49 文献标识码:A
1 三农气象服务存在问题
最近几年,农业经济结构逐步得到调整,导致农业生产种类、品种、布局都相应产生变化,农民对气象服务的需要日益增加,但就目前而言三农气象服务还存在着几个明显问题:
三农气象服务欠缺针对性。目前许多三农气象服务产品都是城市气象服务信息产品的复制版,所以适合城市的气象产品却不一定适合农村实用。再加上气象服务产品种类不分,没有分门别类,众多气象信息产品让农民手足无措。三农气象服务欠缺多样性。目前气象台公布的气象警报信息只有晴雨、风力、空气湿度等,无法反映出产品和养殖业产品所需的基本气象要素。只重视单一农业服务,没有为农村、农民提供所需的气象服务。三农气象服务欠缺准确性。长期的天气预报数据准确率较低,无法为农民提供有效的气象参考,不能帮助农民作出准确的种植规划。当前的气象信息只着重定时,只可在特定时间内气象信息,而绝大部分农民都不能长期定时坐在电视机前关注气象信息,因此,农民很容易会错过气象信息,导致重大灾害信息农民无法及时获取。
针对以上三农气象服务的存在问题,必须采取有效措施提升三农气象服务能力,保证农民的经济效益,促进农业健康发展。
2 提升三农气象服务能力的有效途径与措施
近年来,全球气候变暖所带来的气候变化造成重大气象灾害不断发生,对农村经济带来严重影响。而有效的气象信息能帮助农民规避风险,因此,要不断提升三农气象服务能力,及时将气象灾害预警信息传输给农民,充分利用准确、及时的气象防灾减灾信息指导农业生产。
2.1 转变三农气象服务理念
传统农村气象服务只注重对生产的天气警报。气象部门应当不断强化农村各项气象服务工作,倾力打造全方位的气象服务,促进三农气象服务可持续发展。
2.2 构建三农综合气象监测网
构建三农综合气象监测网可有效提升三农气象服务能力。要以“加密性、自动化、立体性、综合性”为综合气象监测网为建设思路,根据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建立综合全面的气象监测网,有效实现对基本气象信息的全天候检测,从根本上提升三农气象服务能力。
2.3 开发更多三农气象服务产品
为满足农民日益增长的物质需要,必须做好三农气象服务工作,从根本上提高农民的经济效益。因此,气象部门要有效结合农民的实际需要,构建时效性强、精细短时、专业化指导、混动直播相结合的新型气象服务产品体系,分别从强化气象服务和开发专业服务产品2方面入手。对重要气象信息,要加密预报频率,采用短时滚动预报,不断丰富气象服务内容。对于专业气象服务产品的开发,有效开发“专业化、精细化、可视化、动态化、网络化”农业气候资源分析系统,以农民日常起居、交通出行、养生保健为出发点,不断开发生活类气象服务产品开发,逐步改善农民的生活质量。
2.4 做好三农气象服务信息传播工作
要想提升三农气象服务能力,必须做好三农气象服务信息传播工作,以广播、电视、电话、网络等渠道及时相关气象信息,积极推进三农信息服务入村入户。气象部门还应不断探索适应市场运营的长效机制,在不添加农民经济负担的基础上,通过街道办、镇、村与政府的通力合作,采用各种多媒体结合的形式,为农民构建气象信息的快速直播通道,有效提高农民对气象知识的了解,及时做好相关气象灾害的防护工作。
2.5 加强建设突发灾害应急气象服务体系
为保证气象部门能对气象灾害情况作出快速反应,气象部门要积极构建农村突发灾害应急气象服务体,并及时完善农村气象应急响应机制。要建设应急气象监测、气象预警系统,充分考虑气象应急服务需要,特别注意要在气象灾害高发区域、重点地区设立相应监测站和传输通道,保证能为农民及时提供有效的应急服务。另外,还要沟通、协调好相关部门,建立相互协调的气象服务机制,真正实现信息共享、资源互补,提升三农气象服务能力,大力促进农村社会经济发展。
2.6 推广气象科技实现扶贫
提升三农气象服务能力,还要积极推广气象科技扶贫,积极研究特色农业气象实用技术,充分利用电视、电话、广播、报纸、网站等多媒体,建立气象专家讲座、气象科普专栏、电话专家热线,不断拓宽农业气象科技宣传途径,提高气象科技宣传教育质量。此外,气象部门还要积极开展气象技术培训课程、气象科普知识讲座、深入农村解答疑难等活动,落实气象科技下农村,提升三农气象服务能力,提高农民对气象科技的认识,有效利用气象科技实现“农业增效、农民致富、农村繁荣”,全面提升三农气象服务能力。
3 结束语
为有效提高三农气象服务质量,必须牢牢捉住机遇,提升三农气象服务能力,及时为农民提供准确、及时、多样的气象预报服务,有效提高农民防灾减灾能力和水平,尽量减少自然灾害带来的经济损失,为农民提供更多优质的气象服务。因此,应充分挖掘三农气象服务的潜力,积极拓宽气象服务思路,采用多种有效途径提升气象服务水平,保障农民的经济效益,积极推动农业发展。
参考文献
[1] 苗光允.浅谈新课程背景下三农气象服务改善措施[J].新农业,2013(16).
[2] 钟林勇.“三农”气象服务中存在问题与解决对策分析[J].民生研究,2011
(28).
篇3
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是区城郊农业结构调整的重要举措,已建成的有区凉都乳业公司,裕丰牧业有限公司,凉都农业科技有限公司,金桥食品公司等。通过发展农产品加工业,进一步促进和推动农业基地建设和农业结构的调整。
二、主要做法和经验
区农业结构调整,立足城郊,以服务城市、富裕农民为目的,以提高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以增强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和促进农业产业升级为重点,优化产业结构、优化品种结构、优化区域部局,强化政策引导,以全面提高农村经济的整体效益。
一是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落实各项支农惠农政策,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原则,不断提高农民参与产业结构调整的积极性。
二是抓科技示范和基地建设,以点带面,把科技示范和基地建设作为引导农民调整结构的切入点,不断把结构调整引向深入。
三是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以满足市场优质化、多样化的需求。
四是进一步优化农业生产结构,充分发挥区域比较优势,合理安排生产布局,突出区域特色,培养支柱产业,逐步发展壮大基础建设规模,真正把区域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五是城郊村干部有较强的领导能力,市场经济意识浓厚,农业结构调整积极性高,发展农村产业经济意识强,成为城郊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带头人。
三、存在问题和建议
篇4
沼气是一种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新型再生清洁能源,在解决能源危机,维持生态平衡、实现生态农业可持续发展和遏制农村环境面源污染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而且已凸现了可观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沼气的综合利用推广带动了养殖业和生态农业的发展,不但提升了沼气农户的生产、生活质量,而且改善了农村环境和面貌,解决了农村的“脏、乱、差”问题,缓解了农业面源污染和植被破坏现象,沼气建设不断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注入了新的活力。
二、我国沼气建设和投资规模现状
我国有规模的户用沼气池建设起于2003年,截止到2012年10月,共建设户用沼气4100多万户,受益人口1.5亿多人,建成沼气工程8万多处、沼气乡村服务网点9万多个,建成农村清洁工程示范村1500多个;全国共设立各级农村能源管理与技术推广机构1.2万个,从业人员近25万人。期间共投入中央财政资金230多亿元。
农业发展“十二五”规划中,“农村沼气工程”被列入十四项重大工程中的第十二项。规划要求,“加快户用沼气、养殖小区和联户沼气、大中型沼气工程建设,完善沼气服务和科技支撑体系。”同时,适宜农户沼气普及率要从2010年的33%发展到超过50%,年均新增长率要高于17%。拟投入中央财政资金200亿元。
三、农村沼气使用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日前,我们通过对农村能源生态建设项目进行回访的机会,对本市部分农村户用沼气使用情况进行了抽查。抽查发现,沼气池发酵原料不足、农民使用沼气的积极性不高、安全使用观念淡薄,综合利用推广迟缓等现象普遍存在,农村户用沼气建设未达到建池前的预期效果。为防止问题扩大蔓延,只有从源头加以重视并积极寻找对策,才能解决和改变目前现状。通过实地调查和分析,我们认为造成以上问题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当前农村年青人大多外出务工、经商,留在家的都是老弱病残,这些农户大部分对沼气池无能力管理,造成管护不到位,有的缺乏沼气使用管理知识,很难做到勤进料、勤出料、勤搅拌,大换料更是无能为力,只能有气就用,无气就不用,导致闲池、病池大量出现。
2、随着农村生产结构调整,养殖趋向于规模化、集约化,户用沼气池发酵原料短缺,不能按时进料和换料,以致于影响沼气的正常运转,成为目前制约沼气产业发展的瓶颈;
3、资金投入问题已成为阻碍沼气建设发展的障碍。随着建材价格、劳力工资的不断上涨,国家补助资金仅能建池通气,农乎资金不足,“三改”不能同步进行,庭院环境没有发生改观,对比建池前的规划和效果,挫伤了农民建池积极性的初衷。
4、沼气技术服务体系建设滞后,沼气池日常使用缺乏技术支撑。无法保证农户正常、持续、稳定地用上、用好沼气。对灶具等沼气配套设备的自查、保养、维修能力较弱;脱硫剂得不到及时更新,造成沼气灶灶具托架腐蚀烂掉,甚至脱硫器起热变形后弃用,直接将沼气管接到灶具;室内外沼气输送管道安装及日常检修不规范,存在较大安全隐患;
5、沼气项目建设带来的变化和效益没有凸显。沼液、沼渣综合利用推广停留在自发阶段,不少地方对沼气建设的认识还停留在解决农民生活用能的单一利用上,在推广沼气综合利用方面没有有示范、引导,有机肥得不到充分发挥利用。个别农户甚至将沼液、沼渣就地排放,造成二次污染,大大地违背了国家农村户用沼气建设的初衷;
6、农村生活用能的多元化格局形成,降低了了农民使用沼气的积极性。目前农村能源从主要以薪柴、煤炭为主的传统用能模式,逐步转变为煤炭、电、沼气、液化气互为补充的多元化用能格局。相对于用沼气而言,用电、液化气等用能方式更加方便,且无需后续服务,因此农民对建设沼气池的意愿也越来越低。
四、解决农村沼气日常使用中存在问题的基本思路
农村沼气的推广使用,对推动农村由资源消耗型传统农业向资源循环利用型生态农业转变,对保护生态资源、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农民节支增收以及改善农村卫生面貌等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怎样做好沼气这一阳光产业,既关系到沼气建设的健康发展,又关系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稳步推进。沼气项目建设任务重、牵涉面广,辐射千家万户,作为地方政府和农村能源管理部门要秉持好事办好、实事办实的原则,在实施项目建设时具有前瞻性,努力做好以下几点工作:
1、沼气池建设要因地制宜,合理规划,避免一刀切。要结合地域差别、生活方式、务工习好、种养殖习惯等先期调研和规划,确保沼气项目建设发挥最大效益,避免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2、整合资源优势,拓宽投资渠道,加大资金投入力度,稳步推进沼气建设顺利实施;
3、坚持“大回访”制度常态化,深入一线,了解用户的意见要求,帮助其解决疑难问题。以沼气国债项目村为依托建立村级沼气服务网点,并具备“六个一”配套设施和辐射功能;
4、以点带面,逐步推广沼气综合利用,确保沼气建设效益最大化。转变农村户用沼气单单解决生活用能的理念,向多元化综合利用发展,把建设和发展生态循环农业作为沼气综合利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让农户亲身体会沼气的好处,从而推动农村能源工作向纵深方向发展;
5、加大农村能源技术人员队伍建设,确保沼气服务技术力量支撑。地方财政应加大对农村沼气后续服务的投入,切实改变和完善目前农村沼气服务网点的现状。特别是要把农村能源机构的工作经费和人员工资解决好,保证农村能源机构工作的正常运转,彻底解决沼气农户的后顾之忧。
五、解决农村沼气日常使用中存在问题的可行性建议
沼气产业在未来农业发展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是系统化集约化生态农业良性循环中的关键一环,抛开沼气产业建设,循环农业如空中楼阁。沼气产业的推广和利用,整合了农业产业链条,调整了产业结构,使生态农业持续发展成为可能。为更好地解决目前农村沼气建设中存在的问题,笔者有以下建议:
1、地方政府和农村能源部门要充分利用电视专题片、墙报、宣传页、大喇叭、培训会等多种媒体和载体,对沼气推广、应用的意义和作用,沼气池的日常使用、维修技术等进行广泛、深入的宣传,提高农户沼气维修技能;
2、引导受益群体充分整合资源优势和地域优势,开展多元化的互动模式,加大综合利用商品化运作。遵循市场规律,通过置换或者商品化模式,形成利益共同体。沼气用户将农作物秸秆提供给养殖户作为牲畜饲料,养殖户将牲畜粪便提供给沼气农户作为沼气池发酵原料;或者沼气农户将自产秸秆作为发酵原料不足时,购买养殖场粪便作为补充,将沼渣、沼液作为有机肥出售给周边农产品种植户或花圃、苗圃、果园等,建立以沼气为纽带的农业生产生态循环模式,确保沼气正常运行并能发挥最大效益;
篇5
一、抓重点,查找影响科学发展问题
我镇把找准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作为边查边改的重点环节,力求把问题找准、找全。一方面,发动群众提。为广开言路、广集民意,镇委专门发出征求意见的通告,并在全镇范围内开展“我为科学发展进一言”活动。通过设立“科学发展问计箱”、召开各种类型座谈会、发放征求意见表、开通热线电话等形式,广泛征求党员、群众和社会各界的意见,收集到有关解决制约经济发展“瓶颈”、优化发展环境、加强党员干部队伍建设等方面的意见建议88条。另一方面,镇领导班子带头找。镇班子成员结合自身思想和工作实际,通过深刻对照检查和广泛的谈心活动,认真分析查找自身的差距和不足,开诚布公地谈问题、找原因、提建议,带头落实整改。这段时间,共整理出经济工作、社会管理、党的建设、工作作风和思想政治等方面的问题45个,均形成台帐,全部由镇班子成员和相关职能部门负责落实整改,目前已完成整改20个。
二、抓热点,认真查找农村存在问题
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和新农村建设,认真查找当前农民群众迫切要求解决的热点问题和村班子存在的问题。一方面,抓住群众关注的村务、财务问题开展专项检查。镇政府专门从各职能部门抽调人员组成检查组,对全镇20个经联社的村务、财务情况进行大检查,查找出部分村存在群众关注的重点难点问题公开不详细、现金收支不透明、档案管理不规范等问题,责令有关经联社及时纠正,使村政工作成为群众看得明、道得清的实实在在成果。另一方面,组织各村广泛听取群众意见。各村党支部充分发挥广泛联系群众的优势,通过广播播、干部谈、群众议,村干部通过上门走访、深入田间地头听意见,全面查找农村发展慢、发展不科学的问题。各村已收集整理出存在问题195个,全部均由村二委成员包干落实责任,镇班子成员负责督促指导,目前已落实整改的55个。
三、抓下访,倾听群众呼声
为切实解决群众关心的实际问题,我镇变群众上访为干部下访,建立镇干部下乡接访制度,要求镇机关党员干部进农家门、听农家音、解农家忧、交农家友,认真解决群众困难和问题,化解矛盾,密切党群、干群关系。在领导下访中,要求每名班子成员要走访不同类型群众,进行面对面真诚交谈,心对心真挚交流,共话科学发展,共谋建设新农村的好路子。镇委认真梳理群众反映到的意见建议,坚持边查边改,落实领导包案,真正把矛盾化解在基层,把问题解决在当地。
四、抓整改,力促学习实践活动出成效
在学习的过程中,我镇坚持边查边改边干,对查找出来的问题,深入剖析了产生的原因,并对能尽快落实整改的问题分别责成有关班子成员和部门限时落实整改,使学习实践活动能够化虚为实,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成效,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统一了思想,提高了认识,科学发展意识深入人心。镇不断创新形式、丰富载体,学习实践活动氛围浓烈,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加快发展日益成为领导干部和干部群众的思想共识和自觉行动。
篇6
关键词:支农资金;金融服务意识;金融服务技术;信贷;信用环境;防范体系
农村信用社是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催化剂、农村金融业务的主力军,在促进农民增收致富、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村经济发展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近年来,农村信用社积极深化体制改革,不断完善支农服务功能,有力地促进了地方经济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但农信社支农工作仍存在着一些问题。例如,各项存款增长缓慢,资金来源严重不足,支农资金难筹措。另外长久以来农业地区资金大量外流,进一步加剧了农村资金供需矛盾。农村信用社提供的金融服务与现代农民农业生产发展的需求不相匹配等一些原因,也严重制约着农村信用社对支农工作成效的发挥,影响了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延缓了和谐社会的构建速度。如何有效解决这些问题,用何种对策全面增强农信社支农能力是任重而道远的工作。
一、支农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一)宏观背景问题
1.国家宏观上没有持续重视农业投入。我国仍是农业人口大国,党和国家重视农业的发展,财政上有一定的资金用于支持农业生产的发展,但财政支农支出占国家财政总支出的比重呈现不稳定的变化,并有相对下降趋势,部分财政困难的贫困乡县,政府对农业的投入不足,更加剧了政策上农业资金缺短的状况。
2.农业投入的科技含量不高。我国农业生成基本还是延续了几千年的传统生产模式,农业生产的科技含量低,农民的文化水平局限,长远发展意识薄弱,在农业技术水平上的局限限制农业生产的回报。同时,农业自发投资能力较弱,造成了农业投资乏力,反过来又促成了农业落后的局面,形成了恶性循环,阻碍了农业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从而影响了农村信用社的支农效益。
3.投资的基本要求与农业投资的风险存在矛盾。投资农业投资具有高风险,农业除了市场风险外,还要面临自然灾害风险。这无疑增大了农业贷款的风险度。而农村信用社基于信贷资金的”三性”要求,希望把资金投向效率高、风险小的行业和地区。这与农业效率低、风险大形成了强大反差,自然产生了矛盾。这种矛盾导致信贷资金不易流向支农环节。
(二)农村金融信贷方面问题
1.农村金融服务意识相对落后。随着农民经济效益观念逐步加强,对农村信用社提供的金融服务也出现了多元化的要求,目前农村信用社服务方式与经营模式,与当前形势发展和农民的需求不相适应。无法为农村经济提供更高更优质的服务。首先,对于农业产业中产、供、销和各环节信贷服务脱节,信用社只管产前的信贷投人,对产中、产后的信贷服务很薄弱,某些时候导致农民的生产发展过程中因资金链断裂出现发展瓶颈。其次,支农信贷仅局限于金融领域,无法提供相应政策、法律咨询、市场经济信息、市场调查及预测、实用农业科技指南等信息。狭小的信贷服务领域既制约了信用社自身的发展,也不利于促进农村经济全面发展。
2.农村金融服务技术落后。面向农村的信用社只有最基本的存贷款业务和简单的结算业务,贷款手续繁杂,贷款利率甚至“一浮到顶”,而农民别无选择。农村的电子信息网络不完善,农信社一直未能建立起统一的支付清算系统,结算手段落后,其结算只能通过商业银行转汇,资金汇划环节多,在途时间长,资金结算的复杂与不便捷,难以满足农村经济发展需求。
3.支农服务存在社会义务与盈利之间的矛盾。支农信贷风险大,由于申请支农贷款的农户大多分布在交通不便、位置偏远的农村,由于贷款农户会计核算资料不健全,信贷员很难对农户的资信进行量化评估。加之有的贷款农户生产资金来源比较复杂,多头贷款现象屡见不鲜。这使得贷前调查难度大,而且在贷时审查、贷后检查和贷款催收等任何一个环节都存在很大难度,信用社为支农贷款所花费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成本均比其他业务要多,管理难度和付出成本明显偏高。再加上某些贷款农户的信誉缺失和政府对农信社的政策扶持力度不够,导致农信社经营效益不理想,甚至出现了亏损的现象,严重地损伤了农信社支持三农、服务三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4.信贷支农资金不足,农村资金外流严重,加剧了农村资金的紧张。当前,县域金融市场的基本现状是各国有商业银行、邮政储蓄、农村信用社等机构分争社会资金,遍布于各乡村的邮政储蓄机构,各商业银行网点机构吸收的资金大部分上存,成为抽取农村资金的重要渠道。国有商业银行贷款权限的上收和缺少优质信贷项目是导致资金大量上划的主要原因。除农村信用社外,其他机构吸收的资金绝大部分流出县域及农业产业之外,农村资金匮乏,单凭信用社的资金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农村信贷资金的需要。
> 二、改进信贷支农服务的对策
(一)各级信用社机构应进一步提高对信贷支农工作重要性的认识
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做好农民增收工作的总体要求,改革和创新农村金融体制、改进农村地区的金融服务方式,要倾斜政策,确保支农资金投人增加。根据农业基础地位,国家应对承担支农任务的农村信用社给予较多的扶持政策。建议国家适当降低农村信用社营业税率和存款准备金比率,以提高农村信用社可用资金比例。从财政渠道或其他途径拨入国家资金,弥补支农资金的不足。对农村信用社在央行或国有商业银行的转存款利率适当上浮或在人民银行设立支农存款专户给予适当补贴。农村企业和农村保险存款来源于农业方面的资金可以存入农村信用社,以增强资金实力。积极协调政府及各部门的关系,争取人民银行的再贷款支持,努力扩大支农资金来源。
(二)合理安排信贷资金,突出支持重点
农村信用社资金要取之于农,用之于农。组织资金,增强支农实力。扩展存款营销方式,通过加强和改进柜面服务,完善储蓄存款考核机制,调动员工吸收存款的积极性,在巩固乡镇储蓄存款市场优势的前提下,大力发展对公业务,进而实现存款成本合理性与规模稳定性的有机统一。同时在传统中间业务持续发展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在农村的网点优势,努力发展中间业务,积极介入代收业务,创造新的利润来源,积极推进与保险公司的业务合作并与其他金融机构合作,开办寄库、项目代(托)管、委托贷款、债券分销等业务。继续开展增资扩股工作,扩大投资股和资格股在股本金中的比例,增强农村信用社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实现农村信用社与农民的双赢互利。
(三)重塑信用环境
为了给支农信贷创造良性循环,必须在优化社会信用环境上下做工作,通过金融业务手段、行政手段重塑良好信用环境。业务上完善贷款方式,提高为农服务水平。建立起切实有效的信用考核、记录形式,对贷款农户进行量化信用评级,对不同的信用等级农户核定不同的信用贷款额度,同时要按照灵活、方便、安全的原则,完善农户联保贷款方式,扩大农户联保贷款的范围,大力推行农户联保贷款,专业合作组织联保贷款和专业协会成员联保贷款,积极探索开展信用乡镇、信用村、信用户创建工作,组建信用共同体,分散农贷风险,切实为农户贷款开辟多种担保抵押渠道。
在重塑信用环境的过程中,要求党政部门起带头作用,提高党政部门和干部的信用意识,使其成为诚实守信的带头人。各级地方政府要坚决制止干部信用缺失行为,建议将诚信列为党政干部考核和提拔任用的一项重要内容,对恶意拖欠农村信用社贷款的不守信干部,有关部门要采取有效措施。转变企业信用观念,对不守信用的企业,地方政府要出台惩罚性约束措施,加大打击力度。最重要的是要转变农民的信用观念,地方政府要培养农民的信用观念,普及信用重要性的法律经济常识逐步在农村信用社与农户之间架起诚信桥梁。
(四)建立科学的信贷风险防范体系,解决农村信用社支农服务的管理难题
强化对支农贷款的管理和监督,健全农户贷款档案,规范各类管理台账、卡片统计口径,定期复核台账、卡片内容,确保信贷信息真实全面,并逐步将档案台账实行电子化、网络化操作管理,实现客户档案动态管理。
(五)创新金融产品,扩展信用社支农服务功能
通过创新金融产品,推出“致富通”专业大户生产经营贷款、“产销通”和“公司+农户”生产经营贷款、“创业通”失地农民创业贷款、“小康通”公共事务农户贷款等产品。针对不同贷款对象确定贷款种类、利率标准、办理方式、审批程序,根据农村农时特点和客户需求,灵活确定贷款期限、担保方式,提供个性化服务,吸引和巩固优质客户。改善服务方式,实施精细化服务,推行客户经理制,设立“农贷专柜”,建立“个人客户信贷服务中心”、“中小企业信贷服务中心”,为客户提供“一站式”服务,简化办事程序,提高工作效率,加快资金兑付,扩展业务功能,不断提高为三农服务的能力和水平。
篇7
关键词:兽医;体制改革;农村
0前言
近年来,高致病性畜禽疾病越来越多,越来越频繁,兽医工作已经日益显现出其重要性。作为公共卫生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兽医工作是保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一项基础性工作。但是,随着农村畜牧业的迅速发展,兽医管理体制的一些弊端也逐渐显现出来,机构不健全、职权混乱、法律法规不完善、兽医队伍薄弱、严重缺乏专业兽医人才等问题,已经严重阻碍了我国畜牧业的发展,农村兽医管理体制改革已经成为当前十分紧迫的任务。本文对目前农村兽医管理体制的一些存在问题进行了解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旨在为农村兽医工作的全面健康发展提供借鉴。
1农村兽医管理体制的存在问题
1.1管理机构不健全
农村畜牧工作一般主要由各县畜牧局或农业局管理,但兽医工作各地几乎都没有单独设置管理机构,这种结果造成管理不能实施统一,职责不清,管理效率低,资源浪费[1]。如一部分屠宰企业的检疫商业部门在进行管理,卫生部门也在进行管理,还有内外检分设等,这些职权交叉和分离的现象给防检疫工作带来了很多矛盾和困难,防疫工作的协调难以统一,工作效率大大降低。
1.2防疫工作管理紊乱
我国农村兽医管理体系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发展。在农村兽医的防疫工作管理中,往往只看表面存在的问题,不对兽医工作进行深入的研究和调查,管理紊乱。在一些兽医问题的处理上,甚至视同于一般性的农业技术来处理,方法片面,往往致使大量兽医工作无法正常开展,加之农村防疫工作基础设施差,设备简陋,经费严重缺乏,工作难以正常开展。
1.3没有健全的法律体系保障
我国兽医管理目前还没有健全的法律法规,管理比较混乱。虽然目前已制定了《进出境动植物检疫法》、《动物防疫法》、《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管理条例》及《兽药管理条例》等,但还没有形成完整的兽医工作法律体系。如执业兽医的管理、动物诊疗、畜产品卫生质量等很多方面都还没有相应的法律法规来管理,导致管理十分紊乱。
1.4缺乏专业兽医人才
我国农村兽医的文化素质普遍偏低,在基层,很多兽医都只有小学文化或者没有受过教育,甚至很多兽医进入这个行业只是为了一份工作,他们的技术只停留在现象上,而且都是长期经验所得。据统计,在我国县乡兽医技术推广服务体系中,受过专业技术培训的兽医主要在35岁以下,而这个群体仅占基层兽医的28%。而部分从畜牧专业学校毕业的兽医工作者,则多数在县级单位工作,与基层兽医严重脱节。兽医人才的严重缺乏让乡镇防疫技术力量十分薄弱,在乡镇动物疫病的防治工作中,对畜禽疾病的堵、防、检、控等工作都难以落实。
2对农村兽医管理体制改革的几点建议
2.1建立健全农村兽医工作管理体系
政府要提高对兽医工作的重视度,将兽医行政管理机构列入农业部门的内设机构,各地县要实地调查出本地区的畜牧业发展状况,根据实际研讨出可行的兽医管理模式,按照程序向上级报批。上级部门要杜绝闭门造车的工作方式,对申报方案深入论证后给予批复,并对下级兽医行政管理机构进行指导监督。对由于管理方面造成的重大疫情要依法追究各级管理部门及实施部门的责任。
2.2大力加强基层动物防疫机构的建设力度
大力推进乡镇畜牧兽医站的改革力度,由县级兽医行政主管部门根据当地畜牧业发展的实际,将已经考核录用的乡镇动物检疫员、防治员的编制从乡镇农业服务中心或其他站股室划出,按乡镇设立相应的畜牧兽医站,对畜禽的防疫和检疫及公益性技术进行推广服务,县级兽医管理机构统一对人员、经费和业务等进行管理。同时,鼓励和引导原乡镇畜牧兽医站在职人员领办、创办经营服务性实体。
2.3完善兽医管理工作的法律法规体系
依照《国际动物卫生法典》和国际通行做法,对我国动物卫生法律法规进行制定和完善,抓紧制定兽医管理和执业兽医管理等相关方面的法律法规,使兽医管理工作得到完善的法律法规的保障,促进兽医工作的健康发展。
2.4加强兽医队伍的建设和培养兽医专业人才
基层兽医是从事一线服务工作的畜牧兽医技术人员,担负着千家万户的畜禽诊疗任务,加强农村兽医队伍的建设,成立兽医行业协会,规范从业行为,实行行业自律,提高兽医服务水平。定期组织兽医进行专业培训,学习和更新兽医知识。大力向高校引进兽医专业人才,保证人力资源储备,提高兽医从业人员的素质。
3结语
我国农村作为畜牧养殖的主体,其兽医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已经越来越多,越来越明显,以上是结合我国农村兽医管理体制的现状问题作出的解析,其观点可能存在着许多不足。但是,农村兽医管理体制改革已经势在必行,各地要对本区域的畜牧业进行合理重估,根据实际重新配置当地的兽医管理模式,优化兽医队伍结构,建立高效规范的兽医管理体制,加大对基层兽医人员的专业技术培训力度,提高兽医人员专业素质,以适应畜牧业迅速发展的要求,促进畜牧业的生产安全和公共卫生事业的发展,不断提高我国畜禽产品的安全水平。
篇8
关键词 土地流转;特点;问题;建议;安徽黄山;徽州区
中图分类号 F32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7)01-0288-01
据统计,黄山市徽州区土地承包面积29 462.5 hm2,其中耕地承包面积为4 081.5 hm2,园地承包面积3 075.3 hm2,林地承包面积22 305.7 hm2。按照稳定承包权、放活经营权的思路,引导农村承包土地依法、自愿、有偿、平稳流转。截至目前,全区土地流转面积3 504.5 hm2,土地流转率为11.9%,其中耕地流转总面积达到1 166.7 hm2,流转率为28.6%。园地流转面积95.3 hm2,流转率为3.1%;林地流转面积2 246.7 hm2,流转率为10.1%。
1 徽州区土地流转现状及特点
1.1 流转形式多样化
全区耕地流转的形式主要有转包、转让、互换、租赁、代耕代种等形式,其中耕地转包152.9 hm2,占流转面积的13.1%;转让37.4 hm2,占流转面积的3.21%;租赁901.1 hm2,占流转面积的77.23%;互换29.7 hm2,占流转面积的2.55%;代耕代种45.7 hm2,占流转面积的3.92%。流转期限6年以上的占83%。
1.2 流转经营特色化
土地流转经营范围由种植粮油为主,逐渐发展到蔬菜、茶叶、苗木、养殖业、毛竹、油茶等特色产业。通过土地流转,促进了特色产业的规模化、集约化发展,使徽州区的绿源苗木、唐模生态茶园等一批产业基地成长为特色基地。
1.3 流转主体多元化
流转主体从本村农户间的流转,逐步流向农业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种养业大户和家庭农场等。目前,参与耕地和茶园流转的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和农业企业有20余家。随着种养大户和农业企业的发展,土地规模经营扩大,提高了农业效益,促进了农民增收,取得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1-2]。
1.4 流转面积规模化
土地流转已由农户间的分散零星、就近流转向经营集约化、规模化方向发展。从耕地、茶园流转数据看,该区耕地(茶园)流转发展规模经营20.0 hm2以上的占流转面积的39.2%;3.3~20.0 hm2的占流转总面积的11.6%。从林地流转数据看,林地流转发展规模经营20.0 hm2以上的共有17宗地,占流转总宗数的22.7%;3.3~20.0 hm2的有38宗,占总宗数50.7%;3.3 hm2以下的有20宗,占总宗数的26.7%。
2 土地流转中存在的问题
2.1 传统思想妨碍土地流转
受传统小农经济因素影响,还存在不敢流转、不愿流转和不肯流转等问题:一是不敢流转。深受传统农业经济和农民社会保障不完善的制约,农民顾虑失去土地后最基本的生活保障。二是不愿流D。存在恋土情结,年轻劳动力转移后宁愿造成土地闲置也不愿将土地流转出去,致使土地广种薄收。三是不肯流转。由于现行政策除免除农业税外还有各项惠农补助,加之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提高,在家庭附近务工的农民基本能做到务工种田两不误。
2.2 农业比较效益低不利土地流转
一方面,由于农民种地比较效益低,农村中普遍存在农业副业化、耕地非粮化、农民兼职化、劳动力老龄化、村庄空心化、收入多元化、粗放经营;另一方面,农民对土地流转的期望值过高,不利于流转。有些农民认为自己承包的土地不多,土地收入占家庭收人比重少,影响不大,抱着无所谓的态度,总以为流转的效益不高,从中得益也不多,觉得土地流转没有多大的价值,导致流转的迫切性不高[3-4]。
2.3 山区土地零碎制约土地流转
由于山区土地存在地块多、面积少、不利机械化耕种等特点,加之土地分户经营的分散性与土地流转的规模性之间存在矛盾,新型经营主体在实施土地规模流转时,往往因为一户或几户不愿流转,而使土地规模化流转难以成功。
2.4 服务工作滞后影响土地流转
目前,徽州区基层土地流转服务组织不健全,往往是因为缺人员、缺经费而不能正常开展服务活动。从目前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情况看,多数是以农户自行流转为主,并大部分属自发行为。而且大多以口头形式为主,采用统一规范的书面合同甚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处于自发、无序状态,且未报发包方和乡镇农业承包合同管理部门进行登记备案,一旦出现纠纷,难以得到法律保护。
3 建议
徽州区农村土地流转正处于起步阶段但已初具规模,针对其特点和存在问题,应采取以下几点措施:一是加强政府市场引导,强化政策宣传力度。搞好综合规划和统筹布局,明确各级领导职责,提升政府服务效能建设。二是强化土地流转程序,全程监管流转动态。要严格依法按照程序办理,确保土地流转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有效性,维护流转双方合法权益,实现农业有限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三是要做好土地流转监督审查,充分发挥协调作用。做好审定承包者资格、签订转让合同及信息资料归档等工作。针对出现的问题,应及时协调解决,维护农民利益。
4 参考文献
[1] 李林生.黄山区林权流转创新机制的建立与实践[J].安徽农学通报,2016(18):93.
[2] 赵峰.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风险防范研究[D].武汉:华中农业大学,2014.
篇9
(一)农贷发放有很大的局限性,金融机构与农户之间信息不对称
我国的农业信贷是结合我国农村实际情况而制定的“自上而下”的改革策略,但是却有部分金融机构将其看成单纯的政治性、政策性的扶贫手段,而不是作为经营性的企业主营业务,这就使得相关工作人员在进行农业信贷工作任务时,缺乏工作的主观能动性和内在激励,只是纯粹的完全被动的发放贷款。同时,由于银行的授信的额度有限,对于有偿还能力的种、养殖大户的需求没有办法满足,从而使农户想借却不借不到的现象经常发生。此外,随着贷款程序的日益规范化和手续严格化,但是金融机构的工作人员与农户之间的信息沟通却不能得到良好的协调,使得工作量变的更加繁重,从而使农贷变的非常困难。
(二)农贷风险大而收益小,金融机构消极处理
农贷虽然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但是由于农户和农村的中小企业缺乏足够的资产进行抵押,贷款的数额相应地也比较少,使得担保机构的经营风险和回收成本很高,一般商业性的担保都基本不愿意介入小额贷款中,因此这种金融风险几乎都是由银行来承担,使得银行的风险和收益造成严重的不匹配。因此,银行为了避免这种不良贷款的发生,许多金融机构在实施农贷时采取追究责任制的方式来杜绝这一现象的发生,对于那些没有抵押的贷款申请,银行直接拒绝发放贷款。此外,由于农户从事的农业生产受自然灾害的影响大,由此带来的信贷资产的风险较大。而且农村的金融机构的农贷面临的是广大农村市场,农户多而分散,而信贷人员的人数有限,由此使得信贷的管理风险很大。这些风险都导致了金融机构对于农贷业务的消极心理。
二、解决农贷瓶颈问题,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有效措施
(一)强化农村金融产品的创新工作
金融机构应该致力于创新支持农业的金融产品,坚持以高收益、低风险和便捷性相平衡的重要原则,使农户对于信贷政策有一个全面的了解,提供容易获取、手续简单的信贷服务。同时,要在满足农户需求的同时,也能为银行带来利润的增长,从而使双方的利益得到均衡。银行要从农村金融市场的需求角度出发,对农业贷款市场进行详细的调研工作,将反馈的信息进行筛选和整理,并根据市场的特点制定出符合农户需要、适应市场发展的金融产品,争取使银行的盈利与农户的收益得到双赢。
(二)细分农贷市场,识别有效需求
由于农贷涉及多领域、多层次和多类型的金融需求,因此在客观上要求金融产品的品种的丰富性和服务手段的多样性。农村金融机构应该改变原有经营理念,拓展和创新中间业务,并针对农户的贷款需求的不同,采取不同的策略。对于资金运用能够产生未来现金流和经济效益的需求,可以给予信贷的支持。另外,在各种抵押产品的登记评估和收费上,政府应该给予相应的减免税费的条件和政策支持,使得农村金融机构在农贷业务上能够有效的降低成本、防范风险、增加收益。
(三)丰富抵押产品,促进农村信贷工作的有效开展
面对我国农村市场普遍存在的农户抵押产品种类少、双方估计差距大的情况,农村金融机构应该集思广益、丰富农户抵押品的种类,从而有效缓解和改善由于抵押品少带来的制约农村信贷工作的开展情况的发生。
三、结束语
篇10
一、基本情况
走访期间,人社系统共出动干部200人次,通过组织开展座谈会、入户走访的方式,对所联系帮扶村进行了深入细致、务实有效的走访调查活动。共入户走访群众325户,访谈145户,向3000多名群众宣传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工伤保险、外出务工者人员权益维护知识等,散发宣传单3200多份,发放干部连心卡700多张。从调研情况来看,三个村的基本情况较为一致,地形条件相似,面积规模相当,发展水平相近,在交通区位、民生改善和村级组织能力建设方面并无明显差异。三个村主要经济来源是靠种地和外出务工,经济基础较差,发展较为滞后。近年来,随着党委政府对于“三农”问题的日益重视和农业投入力度的逐步加大,各项支农惠农政策的相继出台和贯彻落实,村两委在积极发展经济的同时,更加注重基础设施建设,村民收入有很大提,交通运输、看病就医、通讯联络、子女上学、居住条件都有明显改善,农民生活水平显著提升。
二、存在问题
从走访调研情况来看,三个村还存在的制约经济发展、基础建设等方面的一些不利因素,有的是一直以来长期存在的难点问题,各个村具体情况也有所不同,但还是存在着某些相似之处。
1.基础设施建设落后。村组、至学堂组之间、村组和之间至今未通公路。解放村环线公路牛角邱地段部分路基坍塌,且路面较窄,仅3米宽,随着蚕桑产业的发展,生产生活物质的购买和农产品的外销都急需进一步拓宽路面。农户居住条件虽然有了很大改善,但也存在部分村民仍居住在七、八十年代盖的“干打垒”房子里。此外,至9个村民小组的部分河堤被洪水冲毁,600余亩良田灌溉受到严重影响。
2.建设资金严重缺乏。此次走访,我局共投入18000元建设资金帮助硬化解放村村委会,为村公所安装防护窗,改善村委办公环境。但修建村道、补修河堤等基础设施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国家在这些项目的资金投入又十分有限,而村级组织收入少,无力承担此费用,其结果是基础设施实际投资为零,直接导致农业抗风险能力小,农民增收困难。
3.项目单一增收难。三个村传统产业为粮食种植,近年来又依靠地区优势大力发展蚕桑,但并未形成规模,村民仍处于等、靠、要的状态。大多数农户的主要收入靠外出务工,在家从事农业生产的多为留守老人、留守妇女和儿童。每遇自然灾害和经济形势波动,传统产业减产欠收,农户基本生活就受到影响,生活水平和质量大幅下降。此外,劳动力素质不容乐观,文盲、半文盲和小学文化程度的劳动力占了相当大一部分比例,固守传统,运用科学技术进行农业生产能力不,缺乏创新意识,农业产值低下。
4.社会事业建设滞后。近些年来,三个村的农村社会事业发展较快,村民的治安情况比较稳定,计划生育政策执行情况较好,村民应享有的低保、新农保、养老保险都很好的落实。但也看到,限制城乡发展的因素依旧存在,在某些领域还有扩大之势。在教育方面,大量劳动力外出务工,留守儿女及空巢老人问题日益突出。在医疗就医方面,尽管实施了“新农合”,但乡村卫生室就医条件较差,加之医疗费用报销政策的局限,农民就医的根本问题仍未全面解决。在社会保障方面,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虽在一定程度上保障村民生活,但也存在着待遇偏低的问题,每月待遇60元的待遇甚至低于最低生活保障待遇,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农民参保积极性。
5.农村劳动力就业困难。从调研情况来看,大多数农民工由于自身技能水平低,就业能力较差,创业意识更是薄弱,农民工就业和创业情况不容乐观。三个村缺乏必要的领头致富人,致富典型示范作用有待发挥,这种情况在现有村两委领导班子较为突出。
三、发展建议
针对走访座谈中群众反映的问题和要求,我们能解答的按照政策规定进行了详细解答,能帮助想尽千方百计予以解决。局领导班子在听取民情走访情况后,根据村情民意和投入能力,从自身职能着手,确定了重点帮助解决部分农户生产发展问题的工作方案,挤出部分资金帮助解决农户春耕生产、技能培训、基础设施建设等问题。但要真正走上致富发展道路,更需要广大农民朋友一如既往地坚持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用智慧和双手来尽快走上致富发展道路。我们对解决好此次调研所反映的突出问题、推进农村发展提出了以下建议:
1.坚持标本兼治、创新解决社会管理问题。进一步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通过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建设一支为农民谋利益、深得群众信任的干部队伍,尤其要注重选准和培养支部书记这个当家人和领路人。要引入考核竞争激励机制,落实村干部工资报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待遇,从“选、育、管、用”等诸多环节对村干部队伍进行规范化管理。完善村干部绩效考核办法,组织实施村干部年度考核,并将考核结果与村干部待遇挂起钩来。
2.争取资金支持,优先解决交通问题。在村村通项目计划安排和资金筹集上,要争取向上争取项目资金支持,尽快拓展和硬化已有交通路线。由政府出面,协调移动、联通等单位,采取更新设备、增设基站等措施,从根本上解决移动通讯网络覆盖不全、存在盲区的问题。统筹安排资金,增加投入对农田水利设施投入,最大限度地缓解群众生活生产用水困难。
- 上一篇:乡镇道路建设工作总结
- 下一篇:农业工作廉洁风险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