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教学的含义范文
时间:2023-11-22 18:02:1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简述教学的含义,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教学目标生本化
高一函数教学应以新课程标准、考试说明为依据.根据教材的知识结构和学生的认识能力,可把教学目标分为三个部分:①知识与技能.让学生理解构成函数的三要素、函数概念的本质、抽象的函数符号的意义,会求一些简单函数的定义域.②过程与方法.让学生通过合作探究,经历函数概念的形成过程,渗透归纳、推理的数学思想,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让学生在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中,深化函数概念,体会数学形成和发展的一般规律,培养学生的辩证思想.同时感受数学的抽象性和简洁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
二、课前预习生本化
针对高中生阅读理解能力相对提高,学习的目的性、自觉性明显增强的特点,只要教师能深钻教材,领会新课标与考试说明之精神,把握函数教学的本质,根据已定的教学目标,设置恰当的前置作业,就会获得满意的预习效果.
比如,高一《函数的概念》的前置作业.
1.研读教材《数学必修1人教A版》P15-P16的内容.
2.案例:长方形的一条边长为2,另一条边长为x,长方形的周长为y,怎样用含x的式子表示y?
解:y=2x+4,其中x∈(0,+∞).
模仿以上例题,请你再举一例.
3.结合课文,你能指出函数的概念吗?
4.思考:y是x的平方根,那么,y是x的函数吗?为什么?
三、课堂教学生本化
课堂教学是教与学的双向交流,调动双边活动的积极性是生本教育的关键所在.课堂教学中要努力完成教学目标的同时还要保证所有的学生都能学有所得.课堂中,要想调动他们参与教学活动,需遵循循序渐进、由易到难、由简到繁、逐步上升的规律,从旧知识到新知识的过渡尽量做到衔接无缝、自然,层次分明.例如,高一《函数的概念》一课的教学过程中,在学生完成前置作业后,可设计如下一组问题.
1.什么叫函数?什么叫映射?
2.为什么说自变量x有一定取值范围?
3.为什么说函数y有确定的范围与之对应?
4.x、y的取值范围可分别构成集合吗?它们有何特点与关系?函数记号如何?
5.你能从映射的角度重新定义函数吗?与你之前所学的函数概念有区别吗?
经过小组讨论后每个小组派代表分别回答一个小题.通过提问分析,既复习了旧知识,充分暴露概念的形成过程.又可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全体学生基本上搞清函数的概念,从而在“成功的体验”中,不知不觉中突破这一难点.
四、布置作业生本化
在教完一个概念、一节内容后,学生要通过做练习来巩固和提高.因此,课后布置多层次习题是生本教育不可缺少的环节.为此,可以让每个小组的组长根据不同组内学生的学习能力,布置不同的课后作业,由组长分派作业任务.一般可分为三个层次:A层是基础性作业,B层以基础性为主,同时配有少量略有提高的题目,C层是基础性作业和有一定灵活性、综合性的题目.如在《函数的概念》的教学中,布置如下三个层次的作业供各层次学生选择.
A层:解下列不等式.
(1)2x+3≠0;(2)x2-3x+2≥0;(3)-2x2-3x+5>0.
B层:求下列函数中的定义域.
(1)y=x2-4;(2)y=1x-1;(3)y=1-x2-x+12.
C层:求下列函数中的值域.
(1)y=x2-4;(2)y=1x-1;(3)y=1-x2-x+12.
这样布置作业使每个学生的思维都处于“跳一跳,够得着”的境地,从而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篇2
论文关键词:民汉融合式教学;新疆高校;实践教学;民族教育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中小学“双语”基础教育迅速推进,这使得民汉一体化融合式教学有了可行的基础。新疆财经大学为最终实现民汉一体化教学,各族学生培养口径的同一性,大力开展基础课程的民汉学生选课制。作为数学课程民汉融合式教学的实践者,在多年的具体工作中,形成了一些想法和建议。
一、数学课程民汉融合式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十二五规划中提出重视和支持民族教育发展,推进“双语教学”。新疆高校除了发展双语教学,在民汉一体化教学方面进行了大胆的教学实践,积累了一定的经验,有了阶段性的成果,但问题也出现了不少。一方面,经济发达城市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往往要求学生具有较高的实践能力、富有理论素养、掌握高级工具、具有很强的逻辑思维,能够进行复杂管理的复合型人才,这些人才往往来自热门专业。另一方面,热门专业往往需要较高的数学基础,涉及较多较深的数学工具。民族学生本身数学基础较薄弱,又受限于汉语言的表达、沟通,对数学有畏难情绪往往选择文科和社会专业。以至于大部分民族学生虽然渴望毕业后能留在大城市,从事薪资较高的工作,却受限于自己的专业和复合技能,严重影响了他们的就业。这使得数学课程的民汉融合式教学研究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日益凸显,我们必须加大加快实践教学的改革,重视民族学生的数学素质培养,缩小民汉学生的学习差距,取得民汉一体化教学的进一步成果,服务各族学生,促进民族地区的繁荣发展和稳定。
二、数学课程的民汉融合式教学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师资方面,民族教师自身力量薄弱,汉族教师与民族学生在数学课程的表达、沟通方面存在障碍。1)随着现代经济日新月异的发展,现代化教学已经融入高校教育。而少数民族自身的师资力量存在明显不足,从事数学专业课教学的少数民族教师也是屈指可数,学生反映他们教学方法单一,整体的学历、职称都有待提高。2)由于维吾尔语与汉语的文化背景和语法组词不同,汉族教师在民族教学中出现了一些问题,如沟通有歧义,专业知识的讲解与学生的理解存在误差等。
(2)数学课程本身注重逻辑抽象思维,课程难度较大。少数民族学生入校的高考数学分数普遍较低,进入大学以后,他们面临着双重学业压力:汉语言的表达、理解和数学理论知识的高难度。这时的民汉混班教学和汉族教师直接给民族班级授课,民族学生往往会产生学习数学的畏难心理和厌烦情绪。
近几年,大批民族学生已经和汉族学生一起参加公共数学课的选课,或者已经被编入汉族班。我们深刻感触到民族学生有极强的求知欲,勤勉的学习态度,但在学习过程中,由于汉民语言的转换、数学基础较差、数学课自身的难度等因素,他们学习很被动,而且效率不高。很多民族学生从最初的满腹热情到后期只是消极被动地听说,这一现象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和关注。
三、数学课程民族融合式教学的具体改革措施和建议
1.扩大师资的培训范围,鼓励数学教师积极参与融合式教学的改革与创新
(1)对从事数学课程教学的少数民族教师继续加强“双语学习”,不能仅局限于HSK的考试学习,要根据数学课程现阶段民汉一体化教学的具体情况,有目的、有方向、有选择地进行重点的、专业的汉语学习。让他们意识到作为大学教师,提高汉语水平的意义重大,提高他们学习汉语的热情。(2)对从事数学课程民汉融合式教学的汉族教师进行民族史、民族风俗、民族生活习惯、民族特点等民族理论的学习。(3)在数学课程民汉融合式教学的师资结构优化方面,可优先考虑汉考民、民考汉的教师。根据调查,学生对这两类教师很认可。他们既有流利、清晰地汉语表达、交流,同时也很容易抓住民族学生的性格特点,了解他们的民风民俗,控制课堂节奏,提高教学效果。
2.重视民族学生的预科班教学,增加数学专业汉语课程,减轻未来数学课程民汉融合式教学的压力
根据民族学生的生源不同,汉语水平差异很大。很多学生虽然已经过了HSK的7级甚至8级,但在数学课程的学习上依然存在很多表达和沟通上的困难。我们除了选派汉语水平高,经验丰富的教师进行实践教学外,更应注重预科班的教学。
目前,预科班的课程设置重点关注汉语扫盲,侧重于识字和识记内容,没有考虑到学生未来专业方向的实际需要。在教学实践中,民族学生认为汉语教学效果好的不到一半,甚至有部分学生认为数学课程比较抽象,逻辑性较强,民汉融合式的教学方式让他们感到和汉族学生一起学习很吃力,产生了极大的畏难情绪。所以我们必须提高民族学生的数学基础,增强数学素质教育。在预科班阶段,增加学生的数学专业汉语教学,减少他们在大学数学教育阶段的沟通障碍和理解歧义等。
3.充分了解民族学生的数学基础,探索适合数学课程民汉融合式教学的教学体系
我们可根据民族学生的高考数学分数,做相应的基础测试,了解他们的数学基础,制定相应的课程建设材料。定期对民族学生的学习动态、教学经验以及教学效果进行汇总,对民族学生的性格特点、学习特征做适当分析,对教学模式、方法、技巧等不断探讨,并付诸实际教学,以民族学生的汉族导师制为辅,不断提高、完善融合式实践教学的教学效果。具体实施方案如下:(1)抽样调查民族学生高考数学成绩,做相应的数学基础知识测试,做定量分析,了解学生在数学概念、逻辑、推理、抽象思维以及数学应用等方面的具体情况,从而对现有的课程设置、教学大纲、课程标准、考试大纲等做修订,在民汉融合的班里,可对课程做基本内容和深层内容两部分划分,民族学生可参考基本内容。(2)了解民族学生的性格特点、学习特征,鼓励学生积极地与教师、同班同级的汉族同学进行教学实践互动,大胆给教师提教学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同时我们进行针对性的鼓励和引导,激发他们的内在学习积极性,鼓励他们创造性学习。(3)根据民族学生的起点较低、一部分学生数学基础较差的特点,教学过程应坚持“厚基础、宽专业”的原则。众所周知,数学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逻辑思维,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如实变函数、泛函分析等,民族学生在学习这些课程的时候往往要求举一些很具体的例子,而这样的例子很少,有的知识点是没有具体例子的。这时,我们就应该注意民族学生前期基础课程的学习,注重向学生介绍这些课程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其他应用型数学课程之间的联系,鼓励他们克服困难,使他们既专精于数学专业的应用型课程,又有宽厚扎实的数学基础知识、数学思维、数学方法以及数学素质。(4)民汉融合式教学应突出民族教学特色,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数学课程的教学内容、课程设置应根据民族学生现有的基础和民族特色进行适当调整,内容力求简洁、通俗易懂,课程设置要充分尊重民族学生的知识基础和社会需求,找到民汉学生的平衡点。在必要条件下,可采用自选、自编教材,择优教学内容,组织形式多样,使学生能听得懂、读得明。对一些具体数学专业课程,以汉族学生原有的教学大纲为参照,根据民族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民汉一体化实践教学的教学大纲做调整。2)由于民族语言与汉语言在文化构词上的差异,汉族教师在给民族学生上课时要充分重视教师和学生的沟通技巧、方式,培养浓厚的师生感情。3)对于较难的数学课程,尽量采取小班授课。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根据民族学生的基础不同、数学素质的差异,知识吸收的快慢等将学生分组,教师针对不同特点的学生和实际情况,采用不同的教学模式,达到理想的教学目标。4)根据民族学生HSK水平的不同,数学公共课可采用分层教学,如分为基础和提高两个层次。对于汉语言水平有限的民族学生,教师的主要任务是让他们了解数学的宏观思维,会计算,能够用数学方法、思维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而对于汉语言水平较高的学生,他们不存在民汉语言之间理解和表达上的障碍,可鼓励他们参加数学的提高班,与汉族学生一起混班学习,教学目标与汉族班一致,同时鼓励他们不断提高自身的数学素质,参加数学建模,报考研究生。(5)进一步在数学学院加强和推进汉族教师的民族学生导师制。1)通过导师制,稳定民族学生的数学专业思想。民族学生普遍认为数学专业较难,部分学生甚至将课程难度夸张化。作为民族学生的汉族导师应该给学生做合理解释,鼓励他们克服困难,提高学习兴趣,拓宽知识面,稳定民族学生的数学专业思想。2)通过导师制,减少学生学习数学专业课程的盲目性,进行因材施教。数学专业的民族学生,有的数学软件方面的程序设计能力较强(如MATLAB、数学建模等),有的只喜欢学习经济应用型的数学课程(如概率论、统计学、运筹学、博弈论、精算数学等),还有的只愿意学习较简单的基础类数学课程,这时的导师,作为民族学生的信任对象,其工作任务就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引导、专业辅导、生活指导、心理疏导,及时进行补缺补漏,促进数学素质教育。从而促进民族学生的自主学习,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4.鼓励成绩优秀的民族学生成为业余辅导“教师”,成立科研小组,参加数学建模,报考研究生等,起到互帮互助、模范带头的作用,充分调动学生自发学习、主动克服困难的积极性
在汉族教师给民族班授课的过程中,我们发现:汉语沟通较好,数学基础牢固的少数民族同学能很快适应融合式教学的课堂节奏,学习效果很好。但40%的民族学生似懂非懂,存在疑惑。我们鼓励课堂反应优秀的学生进行教学内容的重复,他们理解得很快。课后,学生自发组织课堂内容的互帮互助大讲堂,效果很好:一方面,学生完成了当堂课的教学任务;另一方面,通过成绩优异学生的讲解、沟通,学生和教师的互动效果逐渐有了较大的好转。
篇3
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
一、单选题
1.82+4=(
)
A. 49 B. 86 C. 87 D. 78
2.48-8=(
)
A. 7 B. 20 C. 40 D. 90
3.14+6+28=(
)
A. 78 B. 20 C. 48 D. 55
4.下面计算与23+39的和大约相等的是(
)
A. 31+31 B. 59+12 C. 33+58 D. 89+11
5.100-21=(
)
A. 71 B. 79 C. 80
二、判断题
6.妈妈买洗衣粉用了16元,买肥皂比买洗衣粉多用4元,买肥皂用了20元。
7.
8.
9.98-63=26
(
)
三、填空题
10.从上到下填写.
84-73=________
________
11.88+8=________
8+32=________
57+8=________
7+76=________
12.
13.在横线上填上“+”、“-”或“×”。
4________4=8
3________2=6
7________5=2________1
34________30=2
________2
14.(从上到下填写)
四、解答题
15.阳光体育大课间。
为了提高同学们的身体素质,学校每天下午组织各年级开展大课间活动。
(1)跳绳活动。
刚可能跳了多少下?(画“
”)兰可能跳了多少下?(画“
”)
(2)小明跳了多少下?
(3)请你提出一个不同的数学问题,并解答。
16.
(1)和
一共要多少钱?
列式:
(2)小朋友买一个
,还差几元?
列式:
五、应用题
17.数一数,涂一涂,填一填.
(1)三种图形一共有多少个?
(2)________的个数最多,________的个数最少,它们相差________个?
(3)________的个数增加2个就和________的个数同样多.
参考答案
一、单选题
1.【答案】
B
【解析】
2.【答案】
C
【解析】
3.【答案】
C
【解析】在进行连加式题计算时,能口算的尽量口算,可以不写竖式,但要注意准确性,口算有困难的,应用笔算.连加运算是按从左到右的顺序计算,先把前面的两个数相加,再用得数与第三个数相加.
第一步可口算:14+6=20,
第二
步可口算:
20+28=48,
所以14+6+28=48,
选C.
4.【答案】
A
【解析】【解答】此题考查两位数加两位数的估算方法,根据题意23≈20
39≈40
因此23+39≈60,选项中31+31≈60
59+21≈80
33+58≈90
89+11≈100
因此正确选项应是A。
5.【答案】
B
【解析】【解答】根据题意计算可得:100-21=79,
【分析】对100-21进行计算就可以解答。
故选:B
二、判断题
6.【答案】正确
【解析】解:16+4=20(元)
答:买肥皂用了20元。
7.【答案】
错误
【解析】
8.【答案】错误
【解析】
9.【答案】错误
【解析】【解答】98-63=35
三、填空题
10.【答案】
11;84,73,11
【解析】
11.【答案】
96;40;65;83
【解析】
12.【答案】
【解析】【解答】相差:53-45=8(厘米);
故答案为:8;直;钝;锐。
【分析】根据题意可知,要求相差几个座位,用减法计算,据此列式解答;
根据角的分类:0°<锐角<90°,直角=90°,90°<钝角<180°,锐角<直角<钝角,据此判断图中是什么角。
13.【答案】
+;×;-;×;-;+或×
【解析】【解答】解:4+4=8;3×2=6;
7-5=2×1;34-30=2+2(或者34-30=2×2)。
故答案为:+;×;-;×;-;+(或×)。
【分析】根据100以内数的加法、减法和乘法作答即可。
14.【答案】
51,62,73,84
【解析】
四、解答题
15.【答案】
(1)
(2)32+29=61(下)
答:小明跳了61下。
(3)小明和小红一共跳了多少下?
61+32=93(下)
答:小明和小红一共跳了93下.
【解析】【分析】(1)根据条件“小刚跳的比小红多得多”可知,小刚跳的可能是80下,用表示,根据条件“小兰跳的和小红差不多”可知,小兰跳的可能是35下,用表示,据此解答;
(2)要求小明跳了多少下,用小红跳的数量+29=小明跳的数量,据此列式解答;
(3)根据题意可以提出问题:小明和小红一共跳了多少下?将两个人跳的数量相加即可解答.
16.【答案】
(1)22+9=31(元)
答:
和
一共要31元钱。
(2)23-20=3(元)
答:小朋友买一个
,还差3元钱。
【解析】【分析】(1)在图中找出和的价钱,把它们加起来即可求出一共要多少钱;
(2)在图中找出的价钱,减去自己有的钱数,即可算出还差几元。
五、应用题
17.【答案】
(1)21个
(2)五角星;正方形;4个
篇4
首先,部分教师片面孤立强调重点,忽视创新思维和发散思维的启发与培养。他们只注重词汇的读音,有些只注重词汇的意思,有些只注重词形,没有重视词的完整性。这样学生只知道词的一个方面,更不能在实际交际中使用英语。有些学生虽然会说,也只是用汉语的语法结构顺序将英语单词落列出来,因此,就出现无谓语或者多谓语的语句。有一些学生由于没有从思路上理解,只是嘴里说,形成了“白口书式的”读书法。
其次,有些教师在教学词汇时,形式单一,思路呆板,没有创新地设立语境来教学词汇,因此,学生就不会在真正环境中进行交际活动。这种教师的孤立片面地教,学生不自觉断章取义地学词汇的一两个要素。所以学生就不知道怎样用词汇,对一词多意的现象都以第一个义项代替了。
再其次,次的语法形式不正确,读音不准,单词拼写常出错。主要表现在人称、时态、数和性等方面。这些都是基础英语教学中存在的常见弊端,同时也是农村基础英语教育的缺陷。
作为新世纪的外语教育工作者,振兴外语教育是时代赋予的历史使命,是民族生命的活水,是我们伟大民族走向世界的前提,也是培养维护世界和平的主力军的摇篮,更是播撒文明传递人类圣洁灵魂的重要途径。作为人类灵魂的树造者,这就要求我们要把学生培养成有创新思维、有合作能力、有与时俱进的开拓型的高素质人才。这就要求学生通过高中阶段的创新教育具备以下能力:①能识词并能认识词汇的书写和口语形式;②熟记单词及其搭配形式;③掌握基本的构词法;④语音正确;⑤用词正确,书写规范;⑥理解词的含义;⑦大量的巩固词汇的阅读实践。从而达到提高智能水平和文化素养的目的。
怎样教学才能解决上述问题呢?方法各异,笔者就此发表拙见。我认为教师必须摸清学生的词汇基础,了解学生的兴趣和心理特征。按新课标要求和教材提供的信息以及所要涉及的词汇来决定学生学习词汇的任务,并分配到每一个教学课时,要求达到“听、说、读、写、用”五个方面,并当场达标。现将实践操作步骤简述如下。
首先,在词汇教学中所要教学的词或词组的音、形、意、词性和词的联系用法是密不可分的。基于这点,我们在词汇教学中,必须强调每个词的读音、词形、词性、词义和与该词有关的词组的运用,否则,就会出现这样的问题。在学生中会有人能读出或拼写出所教的单词,也知道该词的确切的汉语意思,但是记不全该词的必要意项,甚至有时还容易与相近词形的词义混淆,更不知到怎样正确应用词汇。
其实对于一个完整的单词(词组)的学习来说,该词的音标、词性、词形、词义等要素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教师在教学词汇时不能只注重词汇的读音和拼写,要注意音、形、义和词性,联想和实践运用并举,在学生心目中就回有一个词的完整体系,这就要从思维上拓宽学生的思路,并且使学生明白学习知识要经过感知——理解——实践运用形成类比思维——达到启发思维的能力训练等步骤。
其次在进行词汇教学时,要按照“新课标”的要求,运用教育理论,结合学生年龄特征和心理发展规律和适时适地的教育要求和条件。根据所要教学的内容,学生的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包括以有的词汇基础、语法结构基础知识等方面,以及心理状态,充分利用现有设备,灵活使用多种词汇教学法来达到学生真正掌握和会用所教词汇的目的。具体的课堂教学实践操作简述如下。
Lead in(引入)——Introduction(介绍)——Presentation(解释)——Practice(l练习)——Consolidation(巩固)。学生在领会运用知识需要经以下几个步骤,即“认识概念——形成表象——分析理解——创新归类——交际应用”。
Lead in(引入)是引进学习词汇的情景,可以通过Review(复习)引入,也可以用问题来引入。 x词汇教学是英语教学中的一个必备的环节。学生通过词汇教学后,掌握词汇、拓展词汇量,进而达到理解和运用词汇,练习用词汇来造句、说话写短文。然而在当前基础教育中还存在弊端,主要表现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和主导作用两方面。
首先,部分教师片面孤立强调重点,忽视创新思维和发散思维的启发与培养。他们只注重词汇的读音,有些只注重词汇的意思,有些只注重词形,没有重视词的完整性。这样学生只知道词的一个方面,更不能在实际交际中使用英语。有些学生虽然会说,也只是用汉语的语法结构顺序将英语单词落列出来,因此,就出现无谓语或者多谓语的语句。有一些学生由于没有从思路上理解,只是嘴里说,形成了“白口书式的”读书法。
其次,有些教师在教学词汇时,形式单一,思路呆板,没有创新地设立语境来教学词汇,因此,学生就不会在真正环境中进行交际活动。这种教师的孤立片面地教,学生不自觉断章取义地学词汇的一两个要素。所以学生就不知道怎样用词汇,对一词多意的现象都以第一个义项代替了。
再其次,次的语法形式不正确,读音不准,单词拼写常出错。主要表现在人称、时态、数和性等方面。这些都是基础英语教学中存在的常见弊端,同时也是农村基础英语教育的缺陷。
作为新世纪的外语教育工作者,振兴外语教育是时代赋予的历史使命,是民族生命的活水,是我们伟大民族走向世界的前提,也是培养维护世界和平的主力军的摇篮,更是播撒文明传递人类圣洁灵魂的重要途径。作为人类灵魂的树造者,这就要求我们要把学生培养成有创新思维、有合作能力、有与时俱进的开拓型的高素质人才。这就要求学生通过高中阶段的创新教育具备以下能力:①能识词并能认识词汇的书写和口语形式;②熟记单词及其搭配形式;③掌握基本的构词法;④语音正确;⑤用词正确,书写规范;⑥理解词的含义;⑦大量的巩固词汇的阅读实践。从而达到提高智能水平和文化素养的目的。
怎样教学才能解决上述问题呢?方法各异,笔者就此发表拙见。我认为教师必须摸清学生的词汇基础,了解学生的兴趣和心理特征。按新课标要求和教材提供的信息以及所要涉及的词汇来决定学生学习词汇的任务,并分配到每一个教学课时,要求达到“听、说、读、写、用”五个方面,并当场达标。现将实践操作步骤简述如下。
篇5
关键词:日照图;图形逻辑;思维秩序
引言:
日照图问题虽素为高考难点,但其核心要素却仅有两条:一是太阳光线(或直射光线);二是晨昏线(圈)。太阳光线直观反映了太阳高度及日影的分布和变化的一般特征;而晨昏线则从细节上描述了昼夜产生和变化的基本规律。因此,日照图判读能力培育的重心应该是有效建立二者之间的图形逻辑,并为该目标的实现搭建合适的“脚手架”。而事实上,人们却更乐衷于一些“快解秘诀”或“独门技巧”的研究,而不愿为“思维之塔”的点滴积累洒下“真诚”的汗水,故常形成欲速不达的尴尬局面。在此,本文将聚焦“图形逻辑优化”从以下几方面谈谈高三地理复习中日照图判读能力培育的主要策略。
一、格物致知、明析数理,搭建空间“骨架”
就浙江而言,即使是高三“日照图”教学的最大困难仍在于教师必须花大量的精力去弥补因“初中淡化地理教育”而导致的想象力的极度缺乏。因此,教师的首要任务就是根据教学环境差异,通过“实物”演示、地理模型或三维视图等手段帮助学生重温地球“经纬骨架”的空间影象,为日照图分析提供空间媒介和逻辑依托。
案例1地球的“骨架”――经纬网
环节1:实物演示,定义经纬。
操作简述:(1)呈现地球仪,要求学生指认地轴、纬线、经线并归纳其基本特点(如,位置、长短、方向等)。之后,转动地球仪,让学生观察某点(如,图1中点Q)的运动,理解纬线的动态定义(即,地球上任一点自转的运动轨迹)。(2)展示地球仪剖面,指认地球半径(R)、纬度(β)、经度(α),引导学生理解经度、纬度的数学含义。
设计目的:认识经、纬线,打造日照图的空间“骨架”。且借助纬线的“轨迹说(动态定义)”赋予“骨架”运动的灵气,从而降低经度(或角速度)、线速度等概念理解的难度;并为经纬网中几何逻辑的建构打下良好的基础。
环节2:图示模型,明晰数理。
操作简述:(1)引导学生绘制地球经纬“骨架”示意图(如图1)落实基本概念,并呈现不同投影方式下的经纬网。(2)假设地球是一个正球体、给出地球平均半径,引导学生应用所学的几何知识计算或分析:两条纬线(纬差1°)之间的经线长度;两条经线(经差1°)之间的纬线长度;球面上两点(可以是特殊点)间的最近距离。
设计目的:通过绘图和计算强化经纬网构建的空间影象、巩固基础知识、提升知识应用和逻辑计算能力,为线速度公式推导或昼(或夜)长的理解和计算作好铺垫。
该方案从概念认知入手,通过“实物”展示、指认、绘图、计算等,帮助学生从平面到立体、从静态到动态、从感性到理性对经纬网作了一个比较全面的认识,为后续的学习奠定了有力的空间和逻辑基础。
二、图文互换、以图释文,架设“语言”桥梁
地图历来以“地理的第二语言”而倍受关注,但,焦点却多集中于读图技巧的研究而忽略了第一、二“语言”之间的逻辑沟通。其实,高三日照图的教学中若能把一些抽象、枯燥的地理原理或概念转化为直观的地理图形,或把一些简约或深奥的地理图示“翻译”为文字,将为文字与图形的逻辑对接创造良好的机会。
案例2 太阳高度及其分布和计算
环节1:图解定义,转换思维。
操作简述:呈现教材(湘教・必修Ⅰ)定义:太阳相对于地平面的高度叫太阳高度,太阳高度的最大值为90°。作出如下补充并图示:(1)太阳可据需要看作是一个质点或平行光柱;(2)某点的地平面即过该点的地球半径的切线。
设计目的:克服文字定义抽象、空洞的“缺陷”,将其转化为图形,填补学生空间概念的空白、转换思维角度,为后续的理性计算提供支持。
环节2:自主作图,多维探究。
操作简述:(1)指导学生据图形定义,分别绘制“两分两至”全球正午太阳高度分布示意图,并总结其时空分布规律。(2)基于“光柱”影象,引导学生理解并绘制“过太阳直射点的日照纵、横剖面示意图”,助其从“球面距离”的角度认识太阳高度与太阳直射点间的关系(即以太阳直射点为中心等距等值)。
设计目的:通过图示直观认识正午太阳高度的分布及规律,导出太阳高度研究中的“距离”意识,为正午太阳高度计算和“等太阳高度线(某时全球太阳高度分布)”的判读埋下伏笔,同时通过“过程”使知识结论更具建设性。
环节3:推导公式,拓展应用。
操作简述:(1)要求学生应用所学几何知识图解正午太阳高度,得出计算公式:H=90°-|φ±δ|,并将公式地理化,即:H=90°-纬距(直射点与所求地的球面距离,用纬度表示)。(2)基于公式,引导学生计算:赤道、极点、纬切点的正午太阳高度;极昼区,日内最小(即0时)太阳高度(h)与直射点纬度(δ)的函数关系。其中0时太阳高度的计算,即是基于“距离”的原则对正午太阳高度计算公式的拓展应用。首先绘制太阳直射任意点(Z,纬度δ)的日照图(如,图2),其中Q(纬度β)为所求点,套用正午太阳高度计算公式,得:h=90°-(S1+S2),又S1=90°-δ,S2=90°-β,故:h=δ+β-90°。
设计目的:变定性分析为定量研究,提升学生的学科综合素质。并通过应用强化学生对公式的记忆和理解,几组特殊结论也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应试反应速度。
该方案通过两个“转换”将太阳高度化繁为简、变抽象为具体:一是文字定义的“图形化”,揭示了“太阳高度”的几何内涵;二是数学公式的“地理化”,为正午太阳高度计算公式的外延提供理解支架。
三、图图相扣、有效集成,理清逻辑线索
迫于新高考日益强调“过程与方法”的压力,传统的“结论(或技巧)式”的日照图教学早应淡出高中地理的课堂,但,遗憾的是很多教师却因“惜时如金”而将“过程之魂”拒于千里之外。其实,图形也许是解决“课时”与“效率”之间矛盾的更好的手段。美国科学家斯蒂恩认为,“如果一个特定的问题可以转化为一个图形,那么思维就整体地把握了该问题,并且能创造性地思索问题的解法”。
案例3 晨昏线与昼夜长短
环节1:动画模拟,连环绘图。
操作简述:分段回放“两分两至”时地球日照模拟视频,要求学生观察、说明、图示各节气晨昏线与阳光(尤其是直射光线)的关系,了解晨昏线的内涵(如,昼夜分界线;太阳出没地;太阳光与地球切点的集合等)及特点。
设计目的:多角度认识晨昏线,为日出/落的地方时和方位判断、昼长概念的理解以及建立晨昏线与太阳高度之间的联系等提供基础。
环节2:释图明理,纵向联系。
操作简述:引导学生将绘制的图形按直射点位移轨迹序列(南北或北南)排列,进一步探究晨昏线的“运动(南北摆动、线位西移)”基本规律,并具体描述(语言、文字)或图示(如图3)。主要内容包括:晨昏线位移的原因、特点(如,方向、速度、范围等)及其与太阳直射点的相关性。
设计目的:了解晨昏线运动的基本规律、意义,建立晨昏线或纬切点与太阳直射点之间的动态联系,把握规律本质,减少记忆难度,提升应用和探究能力。
环节3:定量计算,理性归纳。
操作简述:(1)给出昼长的概念(日出日落;晨线昏线),结合纬线“轨迹说”,引入昼弧和夜弧的概念,引导学生估算“日照图序列”中指定纬线(如极圈、极点、赤道等)的昼长(定量计算)。(2)结合计算启示,总结昼夜长短的空间和时间分布、变化规律。
设计目的:理解昼夜长短的变化的原因和基本规律,为后续探究(如,感知昼长等问题)提供知识准备和理解参照。
该方案以两组概念(晨昏线、昼/夜弧)为支架,通过看、画、说、写、算等活动让学生充分参与、感悟过程,由易到难、由定性认识到定量分析,步步为营有效建立太阳直射点与晨昏线和昼夜长短之间的联系。
四、有序归纳、精心提炼,成就“临门一脚”
日照图素以“仪态万千”为莘莘学子所惧。其实,日照图中常见的几类问题,如太阳高度、昼夜长短、地方时等,看似“泾渭分明”实则“千丝万缕”。因此,高三“日照图”教学中只需牢牢抓住其构图要素中的“两面、三线、五点(表1)”,化繁为简、把握本质、适度提炼,就能够“拨开云雾见月明”。
案例4 日照图判读的技能突破
环节1:“陈图”再现,要素指认。
操作简述:呈现日照立体和平面图重温日照效果,并回顾指认各构图要素。
试题解析:上述命题本质都是考查等太阳高度线的“等距等角”的原理。命题1信息呈现比较常规,命题2、3则属“无线考线”,它们通过简化图形构成、补充文字说明,将“等太阳高度线”的考查从静态上升到动态、从单一上升到多维的层次。基于有序推进或适时点拨,学生不难发现三道命题的本质都是基于:球面距离PO=QO=90°,且P、O均位于赤道,故P点经度均为110°E。
设计目的:通过典例解析和实战演练,以求达成“巩固基础知识,提升学生地理信息的获取和问题指向判别能力”的目标。
该案例三大环节指向分明、立意渐深:环节1通过“陈图”指认整合先期获得的诸如太阳高度、昼夜长短等模块知识,提炼日照图的核心构图要素、理清各要素间的逻辑和几何关系;环节2选择性列举高中日照图常考问题和信息参考点以为学生“实战”能力的提升提供思路指导;环节3用“习题(典例、精练)”变“被动识记”为“再生建构”,不断集成和提升学生的“日照图”学习及解析能力。
结束语:基于学情和教学目标的差异,高三日照图判读能力的培育策略五花八门、仁者见仁,但切忌断章取义的“快餐式”教学。在此,本文仅籍以抛砖引玉。回顾多年高三“日照图”教学中的“挣扎”,笔者觉得有几个问题虽是老生常谈却仍值得关注:①施教过程中,应将“看图、绘图、析图”贯彻在整个“日照图”教学过程之始终,注重图形意识的潜移默化;②关注图形呈现或组合的方式和秩序创新,减少简单的“炒冷饭”现象,提升学生的学习欲望;③强化知识模块之间及其内部的逻辑梳理,培育日照图判读的再生能力,避免“越教越不懂”的混乱局面。总之,寓教于学,教学相长是我们不懈的追求!
参考文献:
篇6
一、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重要性
1、有助于学生理解和巩固所学知识
每种语言都有其独特性,字词的组成结构、句子之间的组织结构、词语的习惯用法以及词语的构成方式都有其发展规律。在阅读的过程中,能够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能够加深学生对从课本中所学的句子、字词等基础知识的理解。对于学生而言,理解是建立在阅读文字的基础上,主要是根据人头脑中原有的知识结构,通过概括、判断、分析和比较文章的内容来活跃头脑,从而正确把握文章字词的真实含义、领悟文章的主题思想和内容。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学生理解能力的高低是衡量学生阅读能力最基础的标准。
2、有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
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的教学任务。对于经验丰富的语文教师而言,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能够利用课堂上的每个机会来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话语来解释文章中出现的字词、句子的含义,概括文章各个段落的大意以及文章的主要内容,并且采用小组讨论的形式,促使班级上每位同学都能够表达自己对文章的感受和见解。这种教学方式不仅能够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也能够激发学生阅读的热情,促使学生积极参与到阅读教学中。由于语言表达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是学生语文表达能力中最重要的两个部分,所以说,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对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提升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措施
1、转变阅读教学观念,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著名学者布鲁纳曾经说过:“学习最好的刺激就是对所学的知识的兴趣。”爱因斯坦也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人们只有对某种事物或者活动产生了强烈的兴趣之后,才会积极主动地学习和参与。对于小学生而言,也是这样。小学生的年龄比较小,注意力集中的时间比较短,并且自我控制能力不强,在对待事物和人时,一般都是根据自己的喜好进行判断,所以,培养小学生阅读能力的关键是培养小学生形成浓厚的学习兴趣。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阅读能力的培养得到了重视,新课程要求学生应该正确地、顺畅地朗读文章,并且教师应该向学生提出在朗读过程中获得审美体验的要求,促使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获取有效信息,将阅读看作是一种美的体验、美的享受,从阅读中感悟人生。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应该在教学过程中不断转变阅读教学观念,坚持以新课程为指导,注重发展学生思维,陶冶学生的情操,促使学生能够在阅读中获得审美体验,指导学生走进文本,领悟作者想表达的情感,使学生和作者能够产生情感共鸣,最终实现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教学目标。
2、教会学生正确的阅读方法,让学生学会阅读
古人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学会生存》一书也明确指出:“未来社会的文盲不是指没有文化、没有知识的人,而是没有掌握正确学习方法的人。”教师在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时,关键是教会学生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学生要学会阅读,让阅读伴随自己一生。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指导学生掌握阅读方法:第一,目标阅读法。目标阅读法是依据特定的目标,比如文章段落大意、文章的艺术特色等进行阅读,这种阅读方法目标明确,能够快速收集与目标有关的信息;第二,快速阅读法。快速阅读法主要是指通过略读文本获取有效信息,阅读结束之后,学生能够简述文章大意;第三,精读法。精读法是详细地阅读文章,大到文章主题大意,小到遣词造句,涉及到文章内容的各个方面;第四,默读法。默读法是无声地阅读,阅读速度比有声阅读速度快。新课程标准对小学各个阶段的默读提出了具体的要求,一二年级学习默读,要做到 “一用两不能”。应该用眼睛看书,但是不能用手指文章,也不能小声念叨。三四年级学习如何默读,在阅读中能够获取基本信息,并敢于质疑,善于发现阅读中的问题。五六年级需要熟练地掌握阅读,做到手眼脑并用,在文章的重难点处作好标记,写批注,发现问题应该积极思考,努力解决疑问,并且需要具备一定的速度,学生只有熟练掌握阅读方法,才能进行高效、快速阅读,才能不断提高自身的阅读能力。
篇7
高一历史老师工作总结1
本学期我担任了高一的历史任课教师,我们学校的学生学习基础较差,加之珠海市历史科目是不记录中考成绩的科目,而只是参考科目,学生对历史的重视度不够,基础不好。高中历史教科书的编排是专题式的,要求学生有比较好的历史基础。现在是高中的第二个学期,学生已经习惯了专题式的教材编排。某些同学对历史学科的重视度也在增加。针对学生的情况,我努力做到因材施教。本学期我认为自己在历史教学方面做的好的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培养学生历史学习的兴趣,主张快乐教学。
历史课绝不是听故事的课,但是在课堂中适当的补充一些历史故事,或者鼓励学生讲出自己所了解的相关的历史故事可以让历史课堂更具活力。班上学生的历史学习基础不是很好,但是也有一些对历史特别感兴趣的学生,课外看了很多和历史有关的书籍。对这部分学生加以引导,就会在班级中起到很好的榜样和带动作用。上开学初有一个学生在历史课上非常活跃,他在课上和大家分享的一些历史史实,尤其是世界史方面的知识了解很准确细致。我也借机给了他一个“历史小王子”的称号,在之后的历史课上勇于表现自我的学生就增加了不少。在历史课上通过分享式的教学增加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起,也让课堂快乐有活力。
二、对学生“低起点,高要求”,注重学生基础知识的巩固。
本学期还未分文理科,所以历史学习的最重要目标仍然是抓基础。基础知识反复巩固和练习,加强学生对历史基础知识的理解,提高其运用知识的能力。对每个学生的基础知识都要高要求。在课堂中尽量关注每一个学生,对于基础差的学生通过谈话,和设置一些“跳一跳”就能摘到的“果子”,增强其历史学习的信心。
三、注重学生搭建历史知识网络的能力。
在学期学习前就引导学生阅读书本的目录,了解本学期学习的主要内容和基本的框架。在每个单元学习之前都会花一些时间指导学生构建本单元的知识框架。在每节课和每个单元结束时,由学生自己总结所学内容包括几方面,相互之间有何关系。培养学生“大历史”的意识。
四、注重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这个学期听了北大招生办主任秦春华在我校举办的讲座中讲到,如今中国的中学教育不重视情感教育,学生没有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导致校园暴力事件频有发生。这更加坚定了我在历史课上注重对学生情感价值观培养的心。
五、抓紧时间为自己“充电”,多看书,积极参加教研活动。
历史有客观性和主观性双重属性。优秀的历史课堂应该传达有深度的历史思想,要达到这个高度,要依靠老师的文化素养和教学的热情和教学经验。我现在是热情有余,所以这个学期主要从后两个方面去努力,本学期看了《民主的细节》、《中国近代史纲要》风书籍,每周都去听一堂优秀历史教师的课,每周参加历史组的教学活动,向有经验的前辈们学习。
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要加强的地方有:
1、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让每一个学生在课堂上都有所收获,做到因材施教。在课后,应为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相应的辅导,以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的需求。
2、丰富历史教学方法,发挥学生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常言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老师教的再好,都不如学生自己掌握学习方法,主动学习的知识来的可靠。本学期是以此为目标的,但是做的还不够,还需继续努力。
高一历史老师工作总结2
我担任了高一两个文科班的历史教学,并任高一历史备课组组长,圆满的完成了教学任务即学校制定的功勋目标。对本学年的教学做一下总结:
一、落实教学常规,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学生学习的主渠道是在课堂上,在课堂上,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因此,课堂教学效率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学生学习的效率。这学期我在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方面着重抓了以下几个点:
1、努力钻研教材,认真备好每一节课。
本学期上课时间短,而教学任务重也不算太多。因此,基于这种情况,每次上课前,我都要认真钻研教材,弄清教材的知识重难点,写出较为完整的教学设计,从不上没有教案的课。努力把重点难点讲清楚,让同学们能够自己知道重难点在哪里,再利用中午或晚自习时间完成作业,巩固所学的知识从教学内容的选择到教学的方式选择,无一不经过深思熟虑,有时甚至为了一个课堂的导入花一两个小时去查资料去构思。可以说,课外花在准备教材及钻研题目上的时间远远多于上课的时间,用经常所说的一句话来讲就是“上40分钟的课,通常备课的时间远远超过四个小时”。
正因为如此,我在上课时才能做到不慌不忙,从容应对。
2、努力更新教学观念,切实提高教学质量。
在课堂上我特别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加强师生交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学得容易,学得愉快;注意精讲多练,在课堂上老师尽量避免满堂灌。给学生消化和接受的时间,让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尽量多;同时在每一堂课上都充分考虑每一个层次的学生学习需求和学习能力,让各个层次的学生都得到提高。
3、认真批改作业:
布置作业做到精选精练。
有针对性,有层次性,特别注意主观题的训练。每一课结束以后,把课课练落实到位;每一周结束以后,都有一个周周练让同学们巩固所学的知识。同时对学生的作业批改及时、认真,判定等级和批改分数的方法相结合,激发同学们的学习分析并记录学生的作业情况,将他们在作业过程出现的问题作出分类总结,进行透切的评讲,并针对有关情况及时改进教学方法,做到有的放矢。
4、做好课后辅导工作,认真落实导师制。对我负责的不同层次的学生,在课后进行相应的辅导,以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的需求,避免了一刀切的弊端,同时加大了后进生的辅导力度。对后进生来说,所学的知识还没有完全消化,新知识又接踵而至,往往令他们应接不暇。所以我尽量去了解和鼓励后进生,在课外的时间辅导他们,也取得了一些成效,现在一些学生有问题的时候就过来问我,还取了个意的名字“呼唤老师行动”。
每当看到他们拿着练习什么的来到办公室,我就特别的开心并耐心解答。在我的努力下,一些差生的学习成绩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并对历史渐渐有个浓厚的兴趣,这是最开心最欣慰的事情。
二、努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增强学生信心。
在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方面,努力抓好学生学习的自觉性。每次我布置好学习任务后,我都要求他们自己独立完成作业,尽量做好自己的练习题目。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和学习的习惯。开学初,同学们还没有上高一的紧张气氛,也许是暑假没有规律的学习生活让学生有点心不在焉,教室里有一段时间总静不下来,经过我不懈的努力、反复地强调,学生又逐渐学会了静下心来学习,在学习时间保持安静。
虽然有的学生有畏难情绪,觉得历史很难学习,要理解和记忆东西太多,但是我尽量宽慰他们,培养他们的信心,当我看到他们取得成绩时那眉飞色舞的表情,我知道他们又一次战胜了自己,他们的信心又多了一分。
三、加强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素质。
1、积极参加备课组活动,努力提高教学水平。
作为一个和谐团结的科组,为了能够把科组建设的更好,为了能够让新老师更快的成长,我们历史组科组活动比较多。对于每一周一次的集体听课、评课活动,我都一次不落的参加,对于集体备课活动也是积极参与。除此以外,我还尽量多的听备课组其它教师的课,不管是老教师还是新教师的课,只要有时间总会去听一下。经统计,本学期我共听课至少40节,备课组活动每周一次。
这些活动让我在上课时不断的提高自我教学水平,同时吸收了一些优秀教师的经验,为以后的教学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四、自我反思(不足之处)
由于经验不足,在有些时候的教学活动没又能够充分结合学生们的实际情况,所以效果不是很理想,比如说联系的效果,有时候由于自习课时间太短而题量过大,有些学生为了能在下课的时候把作业交上来,就出现了“赶作业”的情况。
所以在下学期的工作中,我们要吸取教训,尽量能够让同学们在有限的时间内做到针对重难点进行练习。
高一历史老师工作总结3
自新课程教学实施以来,我们教研组的教学理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新教材以专题形式的编写体例、新颖独特的史学观点都给我们以耳目一新的感受。但在实际课堂教学中,我们有很多困惑,时常感到一节课的内容难于按时完成,上课往往是忙于赶进度,无法很好地完成新课标所要求的教学任务,学生也抱怨课堂教学内容太多、教学速度太快、知识跨度太大,难以记忆和理解。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新课程本身存在的问题,有学生的学习方法上的问题,也有教师的教学理念问题,但最为关键的还是课堂教学的策略定位问题,即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问题。本学期我们在集体备课过程中从以下两方面不断反思, 并在教学中不断实践。
一、课堂教学目标的有效性
在实行新课改后,高一年级的历史课堂教学要达到怎样的教学目标、完成哪些教学任务呢?我们认为关键在于摆正高一历史课堂教学的目标定位问题。在新课程的教学大纲中,有许多教学内容,包括我们以前认定的重点主干知识,现在都被冠以“了解”、“知道”、“感受”、“课外阅读”等要求,一些章节的教学目标中还有“要求全体学生掌握”、“大部分学生掌握和少数学有余力的学生掌握”的层次性教学目标。因此,课堂教学目标不能定位太高,要根据新课标的具体要求和高一学生的实际知识水平及实际的教学时间来确定课堂教学的具体目标。如在学习必修1《世界多极化趋势》一课时,首先明确本课学习内容要点是:“简述欧洲共同体的形成、日本成为世界经济大国和中国的振兴以及不结盟运动的兴起,了解世界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其次注意到“简述”和“了解”这两个不同能力层次目标要求,进而明确“简述”的是四种政治力量的兴起,“了解”的是“多极化趋势”既“发展”又“曲折”的特点,最后根据上下节的课标内容,把本节的时段确定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到80年代中期,由此展开本节教学内容的处理和学习探讨。在处理简述四种政治力量的兴起是有主次、轻重之分的,欧共体、日本、中国是本课的重点,不结盟运动则相对不是主要的,是可以略讲的;而简述部分则可由学生根据教材和所学的知识自主学习。对欧共体和日本兴起的原因可通过合作学习、共同讨论得以完成。这样的目标定位适应学生的认知水平,能有效促进学生在课堂上自主探索,提高课堂学习效率。而事实上高一学生由于学习水平、学习时间、学习目的的限制,不愿意也不可能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探索,因此,我们必须全面正确地把握高一历史课堂教学的目标定位,实施有效的课堂教学目标,这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基本前提。
二、教学内容的有效性
1.有效地选择教学范围
我们认为对高一学生的课堂要求是大致性地了解历史知识的全貌,跨越式地理解重大历史事件,而不必将知识面拓展得太宽、知识点挖掘得太深。在不违背新课程基本要求的前提
下,根据课时安排,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简化教学内容,强化基础知识,突出重点内容,使学生易于接受,提高课堂的学习的实际效果。在必修一专题一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里,分封制和宗法制既是重点,又是难点,我认为在课堂上只需引导学生了解它们的大致情况,掌握它们的主要特点和影响,以便学生集中有限的时间和精力加以落实。而对它们的具体内容、产生原因和发展过程这些繁杂的内容可一笔带过,甚至不予考虑。否则,即使教师详细分析了,学生也很难做到持久记忆,不仅没有实际效果,反而会使学生冲淡对重点内容的掌握。所以在处理课堂教学内容、确定教学范围时,我们要根据高一年级历史教学的实际情况,有的放矢地加以选择,使课堂教学更具实效性。
2.有效地确定教学难度
篇8
一、厘清概念,胸有成“竹”
关于“为什么”的设问,不仅仅是指向原因的,“为什么”含义有多种,在不同的语境下发出“为什么”的询问,其蕴含的意思不同,这在平时的阅读教学或者高考复习过程中我们一定厘清,并设计专门训练题来让学生固化思维,做到胸有成“竹”,学生在命题正确规范的前提下方能解答游刃有余。以2013年的《语文高考专题训练3》中的为例:《通讯阅读・训练五》第90页的“1、为什么说‘太空迷航’的悲剧是人为所致?”这显然问的是原因;而《论述类阅读・训练十五》第30页“3、为什么说‘不懂中国书法中的美学原理,就不能了解中国画南派的起源?’一问,其中问的就是理由了;还有5个针对标题设问的,如《科普文阅读・训练六》第112页的“3、作者为什么把本文的标题拟作‘绿色的追逐’?”这一问可就涉及手法、作用或好处以及意图了。总之,“为什么”里有原因、理由、意图等意思,甚至涉及手法及使用手法的作用或好处。
二、问者要有方,有所问有所不问
有所问时,发问必摒弃模棱两可,做到导向明确。今年广州市二模试卷现代文选考文学类文本阅读中第18小题“为什么”的发问就显得模棱两可,导向不明确,考生首先自然理解为问的是原因。因此,发问时一定要结合一个特定语境,导向明确。例如2013年广州市中学语文教研会高三中心组编印的近几年的《语文高考专题训练3》中《论述类阅读・训练九》第3小题提问“为什么说‘济贫不能杀富、劫富、减富’?请结合文本,简述理由。”其问的后部分“简述理由”导向明确,学生不会误以为原因,也不会以“因为……”的形式作答。同此类的还有《通讯阅读・训练五》中第1小题的设问“为什么‘太空迷航’的悲剧是人为所致?”直截了当问原因。据此,今年广州市二模中第18小题稍加改造为:“作者为什么建议劳碌的现代人要‘偷得浮生半日闲’?其目的(或意图)有哪些?”
有所不问时,以它法代之,直截了当。如就文本的写作意图设问,就不必问个“为什么”而多绕个弯弯,直截了当问“写作意图是什么?”干脆利落,清楚明白。2013年的《语文高考专题训练3》(现代文阅读专题)中就有多个题目是这样命制的,例如《通讯阅读・训练五》第90页“3、最后一段的写作意图是什么?”《通讯阅读・训练六》第92页“3、本文的写作意图是什么?”《报告阅读・训练四》P120页“3、本调查报告的写作意图是什么?”等等。其实,今年广州市二模试卷现代文选考文学类文本阅读中第18小题也就应该如此发问―― “作者建议劳碌的现代人要‘偷得浮生半日闲’的意图(或目的)有哪些(或是什么)?”
篇9
关键词:情景模拟教学;语言环境;角色扮演
一、情景模拟教学法的简述
(一)情景模拟教学的含义
情境模拟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条件地或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感彩的、形象化的以及主体化的生动而又具体的场景(多来源于生活),使得学生产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知识,并使学生的心理及素质得到全面发展的教学方法。情境模拟教学法的核心在于培养学生的情绪情感以及学生的思维与思想能力。情境模拟教学,建立在社会和生活的实际情况的条件上,进一步提炼和加工而形成特定的语言环境,并发挥其有益的积极作用,使得学生在这一语言环境中产生强烈的共鸣。
(二)情景模拟教学的特点
1.形象逼真
“形象逼真”是情景模拟教学的主要特点。老师运用特定语言以及材料等构成特定的语言环境激发着学生学习的浓厚兴趣,比如扮演显示、图画再现等多种形式的情景模拟教学的方法不但操作起来十分方便,更主要的是让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到教学内容上,从而达到展示形象化的目的。但是,“形象逼真”并不是一定需要实体的复现,它还可以是简化的形体,通过暗示的手法,获得如实体在结构上对应的形象,从而给学生最真切的情感体验。
2.情真意切
情景模拟教学常常是以生动形象的场景来激起学生的学习情绪,包含了教师的魅力语言、积极情感以及教学的内容,是一个广阔的有机整合教学心理磁场。这种心理场向外迸发知识的教学体系从根本上区别于“灌输式”的教学。情景模拟教学把儿童主观作为主体,诱发学生产生情感过程。教师用真情实感感染他们,得到学生相应的情感共鸣。因而情境模拟教W的又一个重要特点就是情真意切。
3.意境深远
教师的教学内容决定了课堂意境的深远。而情景模拟选取的都是生活中或大自然中典型的形象素材,其内容来源于现实生活,所以采用情景模拟教学的教学方法可以使课堂具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情景模拟教学顺应作者思路,服务于教育者,创设有关的情境使课堂变得意境深远的同时又拉近了师生的距离。情景模拟教学把情趣和意象相互结合,迎合教材的内容并与生活情景紧密联系,这样就等同于把教育与生活联系起来。而我们知道教育即生活,生活即教育。教育与生活本就息息相关。那么,情景模拟教学肯定具有意境广远的属性特点。
二、情景模拟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思路及方法
(一)合理运用多媒体创设风趣的语言环境
网络具有社交的属性,本就是在人们生活中沟通的社交平台。从这个平台上采集的语境素材不但贴近人们的生活而且保持着实时的新鲜度。网络是一个大数据库,有着各式各样的丰富素材,有利于教师选取。教师还可以通过电脑对素材加工,结合音频图像给学生营造气氛。多媒体的使用可以使课堂效果显著增强。教师制作的多媒体课件可以给学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情感体验。
(二)实施角色的扮演,优化课堂教学的饱满度
角色扮演主要来源于戏剧、心理治疗的等领域。因此,在课堂教学中采用角色扮演可以吸收到其他领域的精髓,丰富语文课堂的饱满度。尤其是戏剧本身源于人们的生活,其充分反映出人在社会生活中的特点、人与人的社会属性、社会背景等等,而这些内容恰巧是语文的内容。在学生难以理解的时候,让学生选定角色演绎课文就能让学生从中体会出人物的感情。这样的形式比直白的教学形式更加丰满。
(三)问答中情景模拟教学
篇10
一、简述创新教育的涵义
学生对健美操的发展、训练效果及锻炼方式的了解来自于健美操课上老师的口头讲述及视频观看,学生对健美操的学习积极性与主观能动性和心理感受也由此而来。理论知识的掌握使学生明白健美操这项运动的特点和动作规律,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当前国内外的健美操发展非常快,蕴含了舞蹈艺术、体操艺术、音乐等内容于一体,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注重多元素的融合,让学生在学习健美操的过程中提高自身的创造能力和创新能力,这也是大学健美操创新教育的目的所在。
二、实施创新教育要坚持生本观念,改进健美操教学方法
健美操创新教育不止是教师在传授知识,也不是学生一味的训练,而是教师与学生的有效互动。教师在实施健美操创新教育的过程中要进行认真的探索研究,掌握学生的思维动态和发展规律,不断更新教学思想观念,改进教学方法,并且将其融入到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中。这就要求健美操教师要注重自身知识的更新,不断地充实自己和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同时要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为学生创造有利的学习条件,让学生能够将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能力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比如在健美操课堂教学的准备阶段,教师可以预先布置给学生任务:设计一套简单的健美操,由2名学生领做,其他学生以上一名学生的最后一个动作为起始动作,并且加入自己编排的动作,不能重复,以此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三、挖掘学生的创新思维,创造条件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健美操课程具有很大的灵活性,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实际情况需要灵活安排教学内容,相同的一堂课可以发挥出不同的教学效果。教师在教学中要着重培养学生的动作设计能力和创造编排动作的能力。让学生从不同的位置和角度及动作的基本要素认识动作的结构,发现练习中存在的问题,并且学会分析问题,从而在学习和练习中获得更多的创作灵感。教师在教学中有意识的运用科学合理地方法,培养学生的个性化思维。学生只有具备个性化思维,才能懂得求异求新的重要性,才能主动地发挥自身潜在创新能力。因此引导学生听取不同的观点、分析不同的动作编排方案,集大家之长,转变为自己的东西,并发现自己思维中存在的漏洞,让自己的动作更加完美。教师利用科学的方法挖掘学生的创造力,创造条件让学生自主进行动作改变,并从中获得创造的乐趣,使学生在不断的训练中逐步形成自己的个性和风格。学生的思维得到拓展,其思维独立性得到培养,学生也学会用批判性的思维去分析问题,思维将更加灵活、更具求异性。
四、“因才而异”,运用不同的评定标准,促进学生健美操动作的创造力
传统的健美操期终考试,教师教授的课堂内容与学生日常的训练内容及考试内容都存在一定程度的脱节,而笔者认为,教师应该将教学内容和训练内容仔细研究,从中总结出动作要领,然后对动作的难易程度、考试时间、服装创新及队形编排上作出简单的规定,然后让学生自由发挥,最后根据学生对动作要领的掌握、创造力的发挥、动作节奏的把握等方面进行打分评定。实践证明,学生的创造能力通过有效的考试得到很大的提高,很多他们自行设计的动作都出人意料,体现出青年学生的活力和创造力。
高校的健美操教学中,教师要不拘一格,根据教材内容的不同、学生个体情况的不同而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学会在探索中进行自主式学习,培养自己的创新意识,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教师教学的过程中是引导者,因此要掌握先进的教学观念,学习先进的知识,站在教学的前言,成为学生学习路上的良师益友,最终实现健美操的教学目标,培养学生成为一个优秀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徐桂玲.对二十一世纪高校体育教学创新体系的探讨[J],中国体育科学学报,2002,2(6):103-104.
[2]范大明,赵晓霞.健美操教学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3,23(2):107-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