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安全实验室管理规范范文

时间:2023-11-22 18:02:1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生物安全实验室管理规范,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生物安全实验室管理规范

篇1

1存在的问题

1.1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不够完善 不少血站有国际标准化组织ISO/IEC9001∶2000的质量体系要求,但落实不够,管理监督不力。实验室检验质量与实验室设备、环境条件、检验全过程的质量控制、结果报告等诸多种因素相关,尤其与操作者关系密切。按照《血站质量管理规范》的全面质量管理要求,建立切实可行的质量管理体系,控制影响检验质量的相关因素,是保证检验质量重要措施。

1.2实验室仪器设备管理不规范 仪器设备是实验室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验室质量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重视实验室的硬件建设,而忽视仪器的使用、维护、校准、记录和仪器状态标识等质量管理文件是目前普遍存在的问题。制定和规范相关质量管理文件是非常必要的。常见的实验室设备管理程序包括:①仪器设备的管理程序。控制和确认仪器设备的采购、验收等环节。②仪器设备的维护保养程序。重视设备的现场管理,确定仪器设备的维护周期,做好设备的清洁、保养、、检查和调整等工作,并保存记录。③仪器设备的维修程序。设备的维修人员必须具有相关资质,维修后的仪器要进行校准。损坏设备及时停用,清晰标签。妥善存放,直至修理妥当,校正符合规定性能要求后方能再用。④仪器设备使用操作程序。设备应由专业人员操作,并如实做好使用记录。⑤建立仪器设备档案。包括仪器设备信息、使用信息和维修信息等。

1.3室内质量控制与室间质量评价操作不规范 室内质量控制存在的问题主要有:①室内质控采用批内变异参数衡量日间变异参数,导致多数室内质控数据处于失控状态。②提高室内质控难度, 使失控限定过严。③对室内质控的失控结果处理不当。纠正这些问题,一定要掌握仪器的检查和校正方法,掌握质控知识和质控方法,正确选择质控血清等。室间质量评价操作不规范。实验室之间相互核对结果是常见的不规范行为,使室间质量评价失去意义。必须把室间质量评价样品放在常规中检测, 以反映真实情况。

1.4标本采集的质量问题 献血者血液筛查标本采集常见的问题有:①献血者的饮食和状态影响检测结果的准确性。一定要采取措施控制样本采集质量,要了解献血者献血前状态和饮食状况,减少对血液质量的影响。②标本采集、留样过程中可能发生留错血标本或试管标签粘贴错误现象。一位采血人员只采集一位献血者的办法能够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③标本运输和储存温度、时间影响标本质量。标本的采集与处理直接关系到血液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3],要严格遵守标本接受或拒收准则,监控标本的运送全过程。

1.5实验结果原始记录不完整、保存不规范 必须按照《血站实验室管理规范》要求,保存实验室血液检测相关记录。包括:检验操作规程,献血登记表,检验申请单,检验结果和报告,标本登记、处理、保存、销毁记录,实验室安全记录,质量控制记录,外部室间质量评价记录,内部和外部审核记录,质量改进记录,仪器设备运行、维护和校验记录,医疗废弃物处理记录,差错、事故处理记录,试剂批检合格报告及使用记录,人员培训、考核记录等。

实验室记录存在的主要问题有:①实验室实验过程记录不规范。②实验原始结果记录不规范、内容不完整。③实验室的记录表格设计不规范。④资料保存不规范。原始记录随意存放,没有归入档案室存档。近年来我国公民法制意识逐渐增强,医患法律纠纷日趋增多,血站的原始记录已成为医疗纠纷中民事诉讼的重要证据。实验室一定要严格规范地做好记录,这是有效自我保护、避免医疗纠纷的有力措施。

1.6实验室安全防护不足 实验室生物安全防护就是通过使用个体防护设置,严格执行标准化的操作程序等措施,确保实验室工作人员不受实验对象污染。但目前血站实验室普遍存在以下问题:①实验室布局有待完善,要设置清洁区、半污染区和污染区,并清晰划分。②缺少明确的实验室准入制度,杜绝外来人员进入。③工作人员缺乏事故处理和紧急事件应急处理知识。④工作人员自我保护设备不足、保护意识薄弱[4],如口罩、护目镜、帽等,有的没有配备,有的配备了工作人员没有佩戴。⑤实验室缺少安全防护装置,例如洗眼装置多数实验室都没有配置。

为保障实验室工作人员的生物安全,血站检验科实验室应参照二级生物安全防护实验室的管理,按照国家行业标准《微生物和生物医学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准则》和卫生部《全国艾滋病检测技术规范》的要求进行设置和管理,避免工作人员感染。

1.7实验室人员培训和继续教育缺乏 实验室知识更新快,业务能力要求高,必须对工作人员进行必要的技术培训和继续教育,应建立培训、考核、评估制度,保证培训的有效性[5]。

2讨论

只要严格执行卫生部颁布的《血站实验室质量管理规范》,从组织管理、质量体系、人员素质、实验室设备、检验程序、质量和技术记录、结果报告等多个方面严格要求。一定能够实现规范化管理,提高血液检验质量和保证血液安全。

参考文献:

[1]宿兰.建立现代血液中心检验科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体系[J].中国输血杂志,2003,16(6).

[2]朱家明,孙莉.供血系统血液检测现状及思考[J].中国输血杂志,2003,16(4).

[3]尹作梅.血站检验科检验标本的采集与处理[J].中国医药指南,2008,6(9).

篇2

【关键词】  血液检验;质量管理

1 前言

血液是流动在心脏和血管内的不透明红色液体,主要成分为血浆、血细胞。血液中含有各种营养成分,有营养组织、调节器官活动和防御有害物质的作用。基于血液对人体的重要影响,血液检验质量管理的意义就可见一般了。

为了更好的落实血液检验质量管理的有关工作,实现血液检验质量管理工作朝科学化、规范化、合理化的方向发展,我国针对血液检验质量管理工作的具体内容及风险因素的实际情况出台了《血站实验室质量管理规范》、《血站质量管理规范》和《血站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这些政策法规的出台,在一定程度上防范了血液检验风险的发生。

2 血液质量管理的各要素分析

2.1 检验环境的管理

血液检验质量管理的实验室,不但要严格按照二级生物实验室的标准建设,而且实验室的使用和规划也要严格按照二级生物实验室标准执行。

2.2 检验试剂的管理

血液对人体的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所以在对输血进行质量管理的时候,保证血液质量工作要针对检验试剂的管理格外重视。首先,是实验室采用的实验室试剂,必须满足《血站基本标准》关于试剂制定的有关要求。其次,经冰箱取出的试剂,在使用之前必须具备室温条件下完全平衡的条件方可使用。最后,避免不同批号、种类试剂的混合使用。

2.3 仪器设备的管理

基于输血血液管理工作的特殊性,所以仪器设备的管理工作,必须保证实验设备在使用之前,必须具备《血站实验室质量管理规范》,血站设备管理工作给出的标准的条件方可使用。

2.4 血液标本的管理

为了进一步明确血液标本的管理的有关工作内容,笔者结合实际工作经验,将实验室血液标本的管理工作中,建立实验室 SO P 文件、血液标本采集、接收管理等工作的具体要求归纳为如下几点:

3 血液检验操作过程的质量管理

3.1 血液检验过程的质量管理

3.1.1 标本前处理过程质量管理

要保证血液检验可以实现质量检验结果准确的目的,首先要对未经过前处理的血液标本要先进行孵育、离心等操作。其次。对已经做过前处理的血液标本,进行编码和排序,并坚决不能打乱其对应顺序。

3.1.2 标本加样过程的质量管理

为了保证标本加样操作的科学、有效、合理,标本加样过程的质量管理工作要特别加强的是对加样针的洗涤和一次性吸头更换工作的监管,以避免交叉污染问题的出现。

3.1.3 标本检验过程的质量管理

首先,标本加样过程的质量管理工作要严格遵循卫生部给出的有关行为规范。其次,标本加样过程的质量管理工作保证试剂分配的正确无误,以实现实验结果客观真实的目的。

3.2 标本检验结果报告的质量管理

为保证标本检验结果报告的质量管理工作,可以发挥保障标本检验报告准确无误的目的,标本检验结果报告必须经过相关程度,和相关职能责任部门审核之后才能最终发出。

3.3 标本的保存质量管理

标本的保存工作,要落实标本的保存质量管理的有关要求,质量管理人员要对经过送检完毕的标本,采取相应流程的保存方式进行保存,这样就能大大提高标本本身的有效性。

3.4 标本记录的质量管理

血液标本检验记录作为整个血液检验质量检验管理体系的基础,要保证工作可以落实有效.

3.5 标本接口程序的质量管理

接口程序标本交接、检验报告的交接应该严格执行工作环节交接制度,在检验过程中,标本的正确传递也是保证检验过程有条小紊、顺利进行的重要因素。

4 结语

结合笔者实际工作经验,在对我国血液检验质量管理有关政策制度进行研究的基础上,笔者浅析血液检验的质量管理工作的要点,和血液质量管理流程的有关问题,旨为促进我国血液质量管理工作的不断落实,以实现我国血液安全工作落实的同时,促进我国医疗卫生事业不断发展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栗芳.浅析血液检验的质量管理[J].中国中医药咨讯,2010,02(8):239.

[2]于波.浅议血站血液检验的质量管理[J].中国中医药咨讯,2010,02(8):200-201.

[3]曹珺.谈血站血液检验实验室的质量管理[J].中国医药导报,2008,5(30):94,99.

篇3

第一条为保证兽药的安全、有效和质量,规范兽药的研制,根据《兽药管理条例》,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从事新兽药临床前研究、临床试验和监督管理,应当遵守本办法。

第三条农业部负责全国新兽药研制的管理工作,并负责对研制新兽药使用一类病原微生物、新生物制品临床试验申请的审批。

农业部兽药审评委员会负责对新生物制品临床试验申请的技术评审。

省级人民政府兽医行政管理部门负责对其它新兽药临床试验申请的审批。

第二章新兽药临床前研究管理

第四条新兽药临床前研究包括新兽药的药学、药理学和毒理学研究,具体研究项目如下:

生物制品:菌毒种、细胞株、生物组织等起始材料的系统鉴定、保存条件、遗传稳定性、实验室安全和效力试验及免疫学的研究等;

化学药品、抗生素、消毒剂:生产工艺、结构确证、理化性质及纯度,剂型选择、处方筛选,检验方法、质量指标,稳定性,药理学、毒理学等;

中药制剂:除具备化学药品、抗生素的研究项目外,还应当包括原药材的来源、加工及炮制等。

第五条研制新兽药,应当进行安全性评价。新兽药的安全性评价是指在临床前研究阶段,通过毒理学研究对新兽药对靶动物和人的健康影响进行风险评估的过程。

承担新兽药安全性评价的单位应当具有农业部认定的资格,执行《兽药非临床研究质量管理规范》,并参照农业部的有关技术指导原则进行试验。采用指导原则以外的其他方法和技术进行研究的,应当提交能证明其科学性的资料。

第六条研制新兽药需要使用一类病原微生物的,应当符合国务院《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及农业部有关规定和要求,在实验室阶段前取得实验室资格证书。

第七条研制新兽药需要使用一类病原微生物的,应当在实验室阶段前向农业部提出申请,并提交下列材料:

(一)《研制新兽药使用一类病原微生物申请表》一式二份;

(二)农业部核发的《高致病性动物病原微生物实验室资格证书》复印件;

(三)申请报告一式二份,内容包括研究单位基本情况、研究目的和方案、生物安全防范措施等。

农业部在收到研制新兽药使用一类病原微生物的申请后20个工作日内做出是否批准的决定,并书面通知申请人。

第八条临床前研究所用化学药品、抗生素,应当经过结构确证确认为所需要的化合物,并经质量检验证明符合其拟定的质量标准。

第三章新兽药临床试验审批

第九条申请人完成临床前研究后,进行临床试验应当提出申请,并提交下列资料:

(一)《新兽药临床试验申请表》一式二份;

(二)申请报告一份,内容包括研制单位基本情况;新兽药名称、来源和特性;

(三)中间试制产品生产工艺、质量标准(草案)、中间试制研究总结报告及检验报告;

(四)临床试验方案一份;

(五)本办法第四条规定研究项目的有关资料;

(六)中间试制单位《兽药GMP证书》和《兽药生产许可证》复印件;

(七)使用一类病原微生物的,还应当提交农业部的批准文件复印件。

属于生物制品的新兽药临床试验的,前款第(二)项申请报告的内容还应当包括生物安全防范基本条件、菌(毒、虫)种名称、来源和特性;属于其它新兽药临床试验的,还应当提交兽药安全评价报告一份。

第十条属于生物制品的新兽药临床试验的,应当向农业部提出申请;属于其他新兽药临床试验的,应当向所在地省级人民政府兽医行政管理部门提出申请。

农业部或者省级人民政府兽医行政管理部门在收到新兽药临床试验申请后,应当对临床前研究结果的真实性和完整性,以及临床试验方案进行审查。必要时,可以派至少2人对申请人临床前研究阶段的原始记录、试验条件、生产工艺和试制情况进行现场核查,并形成书面核查报告。

第十一条农业部或者省级人民政府兽医行政管理部门应当自收到申请之日起60个工作日内做出是否批准的决定,并书面通知申请人。省级人民政府兽医行政管理部门做出批准决定后,应当及时报农业部备案。

第四章兽药临床试验监督管理

第十二条临床试验被批准后应当在2年内实施。逾期未实施的,原批准证明文件自行废止;仍需进行临床试验的,应当重新申请。

第十三条承担兽药临床试验的单位应当具有农业部认定的相应试验的资格。兽药临床试验应当执行《兽药临床试验质量管理规范》。

第十四条兽药临床试验应当参照农业部的兽药临床试验技术指导原则进行。采用指导原则以外的其他方法和技术进行试验的,应当提交能证明其科学性的资料。

第十五条申请人负责向承担兽药临床试验的单位提供临床试验用兽药和对照用兽药,并对质量负责。试验用兽药应当在符合《兽药生产质量管理规范》的车间制备,经质量检验合格并附样品检验报告书。

农业部或者省级人民政府兽医行政管理部门,根据需要可以对制备现场进行考察。

第十六条申请人应当按照质量标准,委托中国兽医药品监察所或者农业部认定的其它兽药检验机构对试验用兽药进行检验,合格后方可使用。

第十七条申请人应当保证所有临床试验用兽药仅用于试验,其用法与用量应当符合试验方案要求,不得销售。

第十八条临床试验需要使用放射元素标记药物的,试验单位应当有严密的防辐射措施,使用放射元素标记药物的动物处理应当符合环保要求。

临床试验用实验动物不得作为食品供消费者食用,应当作无害化处理。

第十九条临床试验应当根据批准的临床试验方案进行。如需变更批准内容的,申请人应向原批准机关报告变更后的试验方案,并说明依据和理由。

第二十条兽药临床试验的受试动物数量应当根据临床试验的目的,符合农业部规定的最低临床试验病例数要求或者相关统计学的要求。要求免做临床试验的,应当经农业部同意。

第二十一条临床试验过程中试验动物发生重大动物疫病的,或者因生物制品不符合质量要求导致发生重大动物疫病的,试验单位和申请人应当按照农业部有关疫情报告的规定报告疫情,并立即停止试验,扑杀试验动物。

第二十二条承担临床试验的单位和试验者应当密切注意临床试验用兽药不良事件的发生,并及时记录在案。

临床试验过程中发生严重不良事件的,试验者应当在24小时内报告所在地省级人民政府兽医行政管理部门和申请人,并报农业部。

第二十三条临床试验期间发生下列情形之一的,原批准机关可以责令申请人修改试验方案、暂停或者终止试验:

(一)未按照规定时限报告严重不良事件的;

(二)已有证据证明试验用兽药无效的;

(三)试验用兽药出现质量问题的;

(四)试验中出现大范围、非预期的不良反应或者严重不良事件的;

(五)试验中弄虚作假的;

(六)违反《兽药临床试验质量管理规范》其他情形的。

第二十四条对批准机关做出责令修改试验方案、暂停或者终止试验的决定有异议的,申请人或者试验单位可以在5个工作日内向原批准机关提出书面意见并说明理由。原批准机关应当在10个工作日内做出最后决定,并书面通知申请人或者试验单位。

临床试验完成后,申请人应当向原批准机关提交批准的临床试验方案、试验结果及统计分析报告,并附原始记录。

第五章罚则

第二十五条申请人申请新兽药临床试验时,提供虚假资料和样品的,批准机关不予受理或者对申报的新兽药临床试验不予批准,并对申请人给予警告,一年内不受理该申请人提出的该新兽药临床试验申请;已批准进行临床试验的,撤销该新兽药临床试验批件,并处5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罚款,三年内不受理该申请人提出的该新兽药临床试验申请。

第二十六条兽药安全性评价单位、临床试验单位未按照《兽药非临床研究质量管理规范》或者《兽药临床试验质量管理规范》规定实施兽药研究试验的,依照《兽药管理条例》第五十九条的规定予以处罚。

研制新兽药不具备规定的条件擅自使用一类病原微生物或者者在实验室阶段前未经批准的,依照《兽药管理条例》第五十九条或者国务院的其他规定予以处罚。

第二十七条农业部对提供虚假资料、样品的申请人和提供虚假试验结果的试验单位、责任人建立不良行为记录,并予以公布。

第六章附则

第二十八条境外申请人不得在中国境内进行新兽药研制所需的临床试验,包括临床疗效验证试验和残留试验。

根据进口兽药注册审评的要求,需要进行临床试验的,由农业部指定的单位承担,并将临床试验方案和与受委托单位签订的试验合同向农业部备案。

篇4

无偿献血者血液标本的质量管理,是血液检验实验室进行全面质量管理,是保证血液标本在采集、运输、接收、保存、销毁过程中得到有效控制,是进一步提高检测结果准确性及可靠性的重要环节。制定相应的质量程序及标准操作规程、加强标本处理过程中的培训及管理,对确保临床输血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此,对血液标本在采集、运输、接收、保存、销毁过程中如何进行有效控制进行了探讨,现报告如下。

制定质量管理程序及标准操作规程

根据《血站质量管理规范》[1]、《血站实验室质量管理规范》要求[2],制定《血液标本留取管理程序》、《血液标识管理控制程序》、《贴签管理控制程序》、《血液标本运送、交接管理程序》、《采血操作规程》、《血液标本留样保存管理制度》等文件,规范和统一工作人员对血液标本的具体操作过程,降低人为误差。

加强人员培训

人员培训是实施质量管理的关键和核心,是保证献血者血液标本质量的重要因素。人员的资质要求及培训要点包括以下内容:①工作人员应经过医学院校的专业教育,并获得相应学历证书。②所有人员须参加全国采供血机构岗位培训及考核,考核成绩合格。③所有人员必须接受专业知识及血液管理相关法律法规的培训,了解影响检验结果的相应因素,提高相关知识水平,确保各项操作的科学性、规范性。

标本采集过程的质量管理

必须使用有生产单位名称、生产批准文号、有效期内的采血器材和一次性注射器。采集血样前必须认真核对,标签必须清晰、完整。标本管的条码应与血袋条码、《献血者健康征询表》条码、献血证上的条码一一对应,贴签无误。确保条码的惟一性、溯源性。留样时要检查血袋是否渗漏,尽量将采血针头沿管壁徐徐注入真空标本管中,防止溶血。留取标本后,及时将标本管轻轻颠倒混匀3~5次,保证抗凝剂或促凝剂与血液标本充分混合。采血车上采集的血液标本,应同血袋一样处于冷链系统,避免标本暴露于不当环境中,影响标本质量。

标本运送及交接过程的质量管理

血液标本在运送过程中,应管口向上,垂直放置,防止标本倾倒、溢出、交叉污染。试管架应置于牢固的专用容器内,尽量减少标本管的振动,并进行全程温度监控。体采科工作人员与检验科进行血液标本交接时,双方应核对标本数量,标识是否清晰、完整、规范,留样量是否充足,是否有溶血、脂血现象等。检查合格后,将标本条码信息录入血站管理系统,打印标本交接单,双方审核无误后签字。标本不符合要求时,应重新留取。重新留样时,可从血袋上剪取一段导管,转装入试管中。

血液标本的离心过程

标本接收后,检验科应及时离心处理。相对离心力(RCF)2000g、时间15~20分钟即可。离心好的血液标本,按血型依次放置于全自动加样仪的标本载架上备用。

标本检测过程的管理

标本应及时检测,检测前要观察血液标本是否符合质量要求。如有无溶血、脂血、细菌污染,标识是否清晰,血浆中是否有纤维蛋白析出等。冰冻保存的标本应避免反复冻融,融化后须轻轻摇匀,摇匀后如发现有浑浊或絮状物,可离心沉淀后取上清液检测。

血液标本的保存及销毁

离心后不能立即检测的标本,应以不影响标本质量为原则,置于2~8℃冰箱内保存,保证标本在实验室全过程中不发生非正常变质和损坏。检验科所有保存的标本都要有分类标记加以区分,如初检标本、复检标本、待检标本、已检测标本等。已检测过的标本,必须按规定保存。全血标本的保存期应当在全血有效期内。血清标本的保存期应在有效期满后两年[3]。血液标本具有一定的生物危险,应按标本的销毁程序,经相应责任人审批后销毁标本,并建立标本的销毁记录。

建立血液标本管理的相应程序及标准操作规程,完善标本质量管理体系,是确保献血者血液检测质量的重要手段,是血液检验实验室进行全面质量管理的重要环节,是安全输血的基础。对血液标本进行全面质量管理,保证标本质量,对确保临床输血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卫医发[2006]167号.血站质量管理规范.

篇5

医院检验科中心生物实验室建设工程,是一个涉及多系统、多专业的综合医学工程。文章阐述了中心实验室工程设计、施工、验收等环节的实施,并总结了建设中施工质量控制的体会。

关键词

中心实验室 工程 质量控制

医院检验科中心实验室建设工程是一项涉及到建筑结构、强(弱)电、信息工程、洁净室、暖通空调、消防安保、实验室生物安全、院感控制及医疗废物处置等多专业的系统医学工程,需要医院多部门的协调与合作。

一、工程概况

山东省淄博市第一医院新建检验科中心实验室位于门诊楼附楼4~5层,总建筑面积2010,原为物资仓库,有较大的施工改造空间条件,计划改造为二级医学实验室,并严格遵照《医疗机构临床实验室管理办法》、《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GB19489-2008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要求》、《医疗机构临床基因扩增检验实验室管理办法》、《全国艾滋病检测技术规范(2009年修订版)》、《医院感染管理规范》、《洁净室施工及验收规范》(JB50591-2010)等相关法律法规进行设计施工。

实验室平面规划分为工作区域和实验区域,因此需要进行生物安全分区和工作流程设计,以避免交叉污染。平面布局按照实验室、洁净室建设标准规定,将洁净区域集中布置并与普通区域完全分隔。不同洁净等级的洁净室(区)按空气洁净度等级高低由内向外布置,净化区域包括PCR\HIV\细胞培养室、微生物实验室,其余为非净化区域。不同洁净等级的洁净室之间通过缓冲或传递窗联系,工作人员进入洁净区时通过更衣、缓冲进入工作区域,物品通过传递窗进行缓冲、传递。

二、工程前期设计论证阶段体会

(一)多部门参与论证

前期设计论证阶段,应由医院检验科、院感管理科、医务科、门诊部、设备科等职能及业务部门共同参与,确定新建中心实验室的功能定位和内部流程,提出初步平面布置图,严格划分实验净化区域和工作非洁净区域,广泛吸取先进经验,体现出以人为本、流程规范、节能环保的设计理念。

(二)深化设计论证

由医院设备科、基建科按照初步平面布置图,结合现有施工场地建筑面积、房间布局、外部通道、周围环境、上下水接口、电源容量等因素进行进一步的设计论证,对涉及的污水处理、废气排放、医疗废物处置问题进行环境评估,制订出符合实际情况的设计施工预案及平面图。

(三)组织现场勘查

组织具有洁净室、医学实验室设计及施工资质的单位进行现场勘查,深化设计,并制订设计方案,设计方案必须符合以下要求:

1.实验室生物安全分区合理,有明确的实验室生物安全等级标志。按规范分别设计医务人员通道流程、实验标本物通道流程、洁净物品通道流程、医疗废物及其它污染物通道流程;

2.合理设计工作流程和通道以避免交叉污染。需通过相关门禁识别装置后方可进入分子生物学实验室、HIV初筛实验室。配置充分的安全防护设施,根据工作人员的不同工作性质,按照行业规范进行个人防护;

3.配备洗眼器、冲淋装置及其它急救设施及耗材,并保证以上设施可正常工作。对生物安全、防火防爆安全、化学安全等做出充分警示;

4.实验室出口处设有专用手部消毒设备;

5.设置易燃、易爆物品专门的储藏室、储藏柜;

6.保持安全通道畅通。

(四)专家审核

设计方案经医院设备管理委员会组织专家审核确认后,进行工程招标。

三、工程建设中的体会

(一)各专业设计方案选择

1.结构及装修方面

(1)室内采用岩棉彩钢板结构配以铝合金辅材。洁净室采用整体圆弧过渡方式,即墙面与墙面、墙面与顶面、墙面与地面均采用圆弧过渡,避免卫生死角,有利于空气流动和减少涡流区,保证净化效果。吊顶检修口规格600mm×600mm,在关键部位必须设检修口,便于检修和日常维护。

(2)地面采用具有防静电功能,且耐磨、阻燃、耐腐蚀、防水、防漏、防渗性能的PVC地板,PVC卷材地胶板厚度大于2mm,颜色由检验科按分区选定。PVC卷材地面下做水泥自流平基层,地面有荧光箭头指示(实验室分区、安全出口、疏散口)。

(3)门窗采用不锈钢包边玻璃门和大景观窗玻璃(玻璃距离地面30cm),全部采用钢化玻璃。单开门1m,子母门1.2m,门1.6m,门底部均安装不锈钢踢脚护边,实验室区域平开门均配备闭门器。

(4)生物安全实验室中各种台、架、设备应采取防倾倒措施,相互之间应保持一定距离,其侧面至少留有80mm、后面至少留有40mm间距以方便清洁。当靠地或靠墙放置时,用密封胶将靠地、靠墙的边缝密封。

2.净化空调系统

(1)净化空调系统是整个实验室净化的核心,净化区域包括PCR细胞培养室、HIV细胞培养室、微生物实验室,其余为非净化区域。

(2)室外空气计算参数如下:夏季空调室外计算干球温度为34.8℃,湿球温度为26.7℃;冬季空调室外计算干球温度为-10℃,室外计算相对湿度为45%~65%。按上述要求,所选用的医用卫生型净化空调机组参照《生物安全实验室建筑技术规范》GB50333-2002设置,采用4台净化空调机组(初效过滤段:可冲洗金属框板式尼龙网初效过滤器;中效过滤段:可冲洗金属框板式无纺布中效过滤器)和3台排风机组,保证各实验室需求。

(3)采用带循环风的空调净化系统,空气气流流程为:新风(初效过滤)―空调机―加压风机―中效过滤段―送风管―高效过滤送风口―回风口―回风夹道―空调机房。回风小于50%,排风大于50%,上送下回,满足负压要求,空气经空调机降温、除湿、消音,用初效、中效、高效三级过滤方式对净化区域内的空气进行过滤,满足二级生物实验室净化要求。

(4)排风系统采用独立排风方式,经中效过滤后排出,排风机与中效送风机组连锁控制。

(5)在机房设置宽大的检修空间,方便机组的维护与检修。

(6)冷热源由置于屋面的风冷模块式机组提供(按全年全负荷选型),同时并入大楼中央空调管网。

3.恒温恒湿自动控制系统

温度、湿度指标是重要的控制指标之一,直接影响室内的舒适程度,按标准要求,温度全年必须控制在22℃~25℃之间。净化区每间房内配备自动控制系统,对房间湿度、温度和风速实施预设及调控,系统将其自动地控制在国家规范要求的范围内。本系统还必须具有空调机组开停机控制、运行显示、排风消毒控制、辅助加热控制及显示功能。

4.强电控制系统

医院供电系统虽然有双回路供电,但鉴于中心实验室设备集中、用电负荷量大,对供电稳定性、安全性要求严格,一旦发生突发电路故障将会造成信息丢失事故或生物安全事故,因此需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对电器材料严格把关,电缆、开关、插座、电线、断路器应选用质优产品;

(2)设立本建筑区域独立的供电单元,由医院配电室辐射专线电缆供电。专设保护地线,设置防雷浪涌保护装置。实验室强电单元设置漏电、短路、过载、缺相保护,动力配电柜内设置气溶胶灭火器;

(3)针对实验操作间、生化室、冷库、冷链系统等特殊场所,单独设置UPS电源机房,以保证用电的连续性;

(4)照明设计符合医院建筑设计标准要求。净化区照明采用百级手术室净化灯带、净化气密灯盘,不宜采用普通灯盘、灯带;

(5)按消防规范设计布置消防应急照明、应急疏散标志、气溶胶灭火器。

5.智能化管理系统

中心实验室标本接收、传递均实现了计算机管理;工作区、办公区均设置了对讲呼叫系统和门禁系统;电梯、楼梯、通道等所有入口均设置了门禁和监控系统及警示标志,防止误入,确保安全。

(二)施工现场管理

1.合理划分工作界面。中心实验室是门诊附楼的一个组成部分,其楼下是医院药品、设备仓库。因此,施工前要做好前期水、电、暖等各系统的外部连接准备工作;提前做好施工楼层防水层、集中排入医院污水处理池的下水管道、生物安全柜通风管道等配套工作;提前计算用电负荷量,改造供电专线,制作专用接地装置。另外,断开楼层内原有的暖气管路,确定由医院供水管网、配电室、信息中心、监控中心接口连接的位置和线路走向;净化区域内的各种装饰装修、各种管线敷设、各种设施设备采购安装等,都要具体明确,合理划分,多方配合。特别是与医疗工作密切相关的医院信息化系统、消防系统,必须与整体改造工程统一施工,进度和施工面严密配合,实现无缝连接。

2.及时修改不合理的设计方案,调整施工。施工过程中,应从便利角度出发,及时听取使用科室的意见,每周会同各监管职能科室、施工方、监理方等现场检查沟通,不断完善和修改细节设计,有效优化施工做法,消除质量与安全瑕疵,避免再次改造。

3.妥善协调施工过程中的各种问题。施工过程中,多家、多专业同时施工,交叉作业,时有冲突,因此需要每天召开工程协调会,及时合理解决出现的矛盾和问题,防止施工事故,确保施工质量、进度和安全。

(三)严密组织各项验收

每道工序完成后必须经监理和建设单位验收,否则不宜进行下一道工序的施工;所有隐蔽工程必须经过验收合格;大宗材料进场必须验收合格方可用于工程;各类设备进场必须验收,认真核对设计参数;所有材料的资质报告必须齐全,各专业系统性能的测试也必须进行验收。另外,在施工质量得到有效监控的前提下,要求施工方先进行工程整体观感质量检查和水电、信息、净化空调系统的联合试运转和系统调试。此外,洁净室空气净化效果应经当地疾控中心检测验收合格后,由医院组织施工、设计、建立单位等共同验收,验收合格后办理竣工验收手续。

参考文献

[1]建标110-2008. 综合医院建设标准[S]. 北京:卫生部规划财务司,2008

[2]GB/T50341-2006. 智能建筑设计标准[S]. 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2006

篇6

[关键词] 检验科;感染;管理;预防

[中图分类号] R197.3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2)06(b)-0127-02

预防和控制医源性感染越来越被重视,已经成为衡量医院管理水平以及医疗质量的重要标志。检验科发生医院感染往往被忽视[1],检验人员在工作的过程中会接触到不同的患者,并且直接接触患者的血、尿、痰、粪、组织等,在检验过程直接接触病原微生物,很容易发生感染[2],是发生医院感染的高危区域。因此,要加强对检验科的管理,预防检验人员感染。本文对检验科医院感染管理现状及预防策略进行总结分析,报道如下:

1 检验科医院感染管理现状

1.1 对医院感染认识不足

检验员对预防医院感染的意识不强,对检验标本所产生的危害认识不足或者抱有侥幸的心理,检验员处理标本后,对使用过的废弃物不予处理,检验血液标本后,微生物气溶胶散播在实验室内,废液未加处理后直接排放,对检验员造成一定的损害。

1.2 自我防护意识淡薄

检验员在工作中未佩戴好帽子、口罩、手套、工作服;穿着工作服进入休息室,在实验室吃食物、饮水等;工作台面以及地面未及时消毒,标本随意放置。

1.3 交叉感染

检验员经常与患者接触采集标本等,未及时清洗消毒,与其他人员相互接触后发生交叉感染,或接触检验单时,使检验单表面带菌,其他人员接触检验单后发生交叉感染[3]。

1.4 废弃物处理不规范

医疗废物中含有大量的致病菌,是传播疾病的重要途径,检验科的废弃物主要为固体以及液体废弃物。固体废弃物要经过消毒后放入医疗包装袋内,运送至指定地点处理;液体废弃物经过严格消毒达到无害后排入下水道。有些工作人员对预防感染的意识不强,将医疗废物和生活垃圾放在一起,或直接将液体废弃物排入下水道。

1.5 实验室的工作环境

实验室布局不合理,标本采集区、仪器设备区、办公区、医疗废物处理区、更衣间布局不合理,不能达到清洁区、半污染区以及污染区的合理划分。

2 预防措施

2.1 健全制度

院内感染涉及医院各个科室,按照《医院感染管理办法》完善制定有关制度和方法,制定可行性计划,做好监督、检查、指导,预防措施落实到个人,相互监督,提高全体人员的素质,坚决落实相关制度和法规,使检验人员对医院感染的重要性有充分的认识,自觉提高防护意识,将检验科医院感染管理规范化、制度化,对紫外线消毒灯、生物安全柜等配置配备齐全,对检验科的清洁区、半污染区和污染区要布局合理,详细合理的划分[4],在工作区内禁止存放私人物品以及与实验无关的物品,将感染概率控制至最低。

2.2 加强人员素质

定期组织检验科人员进行培训,定期进行考核,提高对感染的认知水平,加强了解相关法律法规学习,强化法律意识,了解医院感染的危害,提高人员的责任感,自觉做好预防措施,控制发生感染的各环节,同时也要做好自我防护,日常工作中佩戴好帽子、口罩、穿好工作服和防护衣,在使用刀、针等锐利物品和接触体液、排泄物时要戴手套,避免赤手接触,用过的锐利物品要立即放入利器盒内,一旦伤及皮肤立即挤出损伤处血液,清洗伤口,用碘酊和酒精消毒,并作相应的处理,注意日常工作中的清洁和消毒,在操作中被检验标本污染的地方要立即用消毒剂擦拭,每日对空气、地面、物品表面进行消毒,化验报告单经过消毒后再发出,防止出现交叉感染[5]。

2.3 严格按照操作规程执行

无菌技术在预防医院感染中占有重要地位,对具有侵袭性的操作做好器械消毒灭菌,加强一次性用品的使用,在使用前检查一次性用品包装有无破损、失效,棉签、棉球、纱布开启后在24 h内使用,接触患者前对手部清洗或消毒,严格按照无菌操作,做到“一人一带、一针一带”,避免交叉感染。

2.4检验人员手部清洁

检验人员每日都要接触不同的患者,手上带有较多的病原菌,手是各种细菌病毒的传播媒介,所以检验人员要注意手部清洁,防止发生交叉感染,在接触患者以及标本前后都要进行手部清洁,一般使用肥皂或洗手液搓洗15 s左右冲洗,对手背、手心、指腹、指尖、腕部要仔细清洗,最后用流动水洗净。用七步洗手法清除手部污物和细菌,用消毒毛巾擦干,预防接触感染,减少传染病的传播。

2.5医疗废物的处理

按照《医疗废物管理条》、《医疗机构医疗废物管理办法》中的有关规定处理医疗废物。医疗废物中含有大量的致病菌,是传播疾病的重要途径。因此,医疗废物要严格消毒,分类收集,贴好标识运送至指定地点,避免回收物流向市场。对于液体废弃物以及血、痰、粪等标本用漂白粉搅匀,2~4 h后倒入厕所或粪池内,对于传染病患者的标本,应在6 h后倒入厕所或粪池内;盛标本的容器煮沸 15 min,用含氯的漂白粉澄清液浸泡,高压灭菌。废弃的标本以及容器置于黄色塑料袋内,运送至指定地点,检验仪器的废液放置于指定的容器内,集中消毒处理后再做废弃处理[6]。

3 讨论

医院大量聚集着易感人群,尤其是检验科。检验科是较为容易发生医源性感染的场所,因常与患者以及患者的标本接触。因此,对检验科采取积极有效的预防措施能够提高工作人员对医院感染的意识。按照相关的法律法规制定完善的规章制度,规范检验人员的操作,提高检验人员的素质,增强检验人员对医院感染重要性的认识,操作要规范化,做到“一人一带、一针一带”,预防感染[7],降低感染发生的概率,加强护理人员在日常工作中手部的清洁,防止交叉感染[8];对医疗废物正确处理,避免传播疾病,降低医院感染的发生概率。

总之,对检验科医院感染要有足够的重视,规范化管理,提高检验人员的预防意识,减少检验人员和环境的污染可能性,保证医疗质量和安全,将检验科医院感染管理规范化、制度化。

[参考文献]

[1] 朱庆华,金雨琦,范秋萍. 检验科医院感染的处置与管理[J]. 中国卫生检验杂志,2006,7(16):852-853.

[2] 时玲. 检验科医院感染管理现状及人员预防感染措施的见识[J]. 江西医学检验,2007,4(25):369.

[3] 王文平,周敏,杨进波. 检验科医院感染控制探讨[J]. 中国误诊学杂志,2007,29(7):7025-7026.

[4] 王菊英,雷静月,陈丽萍. 检验科医院感染危险因素的管理与预防控制[J].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7,6(17):710-711.

[5] 周渊,郑萍. 检验科预防医源性感染消毒管理的探讨[J]. 中华当代医学,2006,4(4):109.

[6] 朱小燕,崔江龙,王四利,等. 检验科预防医院感染的对策分析[J]. 实验与检验医学,2010,4(28):408-409.

[7] 宗浩杰. 检验科预防医院感染的对策分析[J]. 医学理论与实践,2011, 7(24):853-854.

篇7

1建立健全医疗废物管理制度

根据《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及《医院感染管理规范》,科室实行支部-各室负责人-质控人员三级管理,严格按医院的《病区医用垃圾管理规定》,对体采室、实验室医用废物的收集、分类、存放、处置、管理等工作做了明确规定,并做为各室质量监督考评内容之一。血站人员严格遵守,加强对医疗废物的安全管理,严禁医用废物的流失、泄漏、扩散防止经血液传播的疾病发生,保护环境。

2加强对血站工作人员的培训,提高防护意识

科里针对医院感染及科里工作人员医用废物管理的法律法规知识的薄弱环节,对全体人员进行相关法律和专业技术、安全防护以及紧急处理等知识教育,使工作人员明确医疗废物管理的责任与义务,在日常工作中得到落实,同时把此项规范化管理变成血站人员日常工作的自觉行为。

3严格各工作室医疗废物的管理

3.1体采室医疗废物的收集

随时将医用废物及时收集,将医用废物与生活垃圾(献血员喝过的牛奶袋、饮料瓶及卫生纸屑)分别装在专用黄色和黑色塑料袋中,不得混放或随意丢弃,严禁医用废物混入其他废物和生活垃圾中。一次性医疗器具(一次性采血针、玻片及采血结束后经热合处理的穿刺针头应用专用剪刀去除锐器,将上述锐器医用废物应放置在指定的黄色锐器回收盒内加盖,集中焚烧处置。成分制备后无用的血袋放置在黄色塑料袋中,全部移交给市医疗废物专业处理单位处置。

3.2实验室医疗废物的处理

操作台面偶有血渍,处理方法戴手套-用吸水性强的毛巾吸干血迹--用高浓度消毒剂擦拭--达到一定时间--废弃物连同手套统一焚烧。

试验使用过的吸头先浸泡于消毒液中一定时间后放入黄色塑料袋中并加盖,统一回收集中焚烧。

污染或可能造成污染的材料在带出实验室前就进行消毒,清除存有潜在传染性病原体的溢出液,试验后要把所有样品及实验材料视为存有传染性的物品处理。

进行艾滋病检测的化验员应遵循《艾滋病实验安全规定》和《HIV职业暴露处理预案》工作。

3.3废物的存放和转送

医疗废物及锐器回收盒收集装满后应及时封口,放在科室指定区域,不得露天或敞开存放,科室内暂时贮存时间不超过2天。包有测试样品转送其他实验室时,应明确接送人员以确信这些材料被转入安全位置,得到妥善处理。

4讨论

医疗废物含有大量的致病微生物,工作的特殊性要求在各项操作中要提高安全防范意识,防止医疗废物污染、刺伤工作人员。通过在各个环节的处理,有效地控制了本血站医疗废物的污染。

篇8

    环境科学学科实验室标准体系是以学科涵盖的水、大气、固体废物、物理因素等涉及的技术参数为核心,参照《企业标准体系》系列国家标准,运用标准化原理和方法建立的技术标准体系、管理标准体系和工作标准体系组成完整的标准体系。为了保证实验室工作质量,使实验数据科学、准确、有效,实验室必须依照标准对实验过程进行规范化管理[5]。实验室的现代化不仅需要先进的仪器设备和熟练的实验室工作人员,还需要一套完整的实验技术规范、管理制度和工作规范。通过实施标准体系,促进实验室的标准化基础工作建设,使实验室在教学、科研、服务中所需的技术规范、管理规范、工作规范形成一个具有内在联系的统一的有机整体,产生系统效应,从而提高实验室的管理水平、节约成本、保证数据质量,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和增强科研权威性,实现实验室良性运行,以获得最佳的社会经济效益。标准化及标准管理是实验室全部工作环节中一项重要而且是十分关键的系统工程,建立实验室标准体系是实验室现代化的迫切需要。高校实验室既是实验教学和科研工作的平台,也是培养学生实验技能和科学素养的技术平台。因此,规范的实验室管理对培养学生严谨的科研精神、娴熟的实验操作和良好的实验室安全意识非常必要,同时这也是实验室质量控制的保障[6]。规范的实验室管理会大大提高实验人员的工作效率和实验过程的可控性,保障实验操作人员的健康安全。

    2环境科学学科实验室标准体系现状

    2.1有必要,无做法

    目前环境科学学科实验室的技术与管理存在不少缺位,很多方面有必要完善和充实[7-8]。第一,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对环境质量要求的不断提高,新的污染物或环境控制指标被纳入环境教学与科研检测的范畴,这就需要实验室有针对性地提出具体管理措施和执行路线,以确保实验室管理的完备性和检验方法的完整性。如在水污染技术指标的检测方面,多溴联苯醚(PBDEs)类逐渐成为环境科学研究的一个热点。但目前国内外各科研机构对于该类物质在水环境中微含量的测定方法不统一,更谈不上检测方法的权威性,极大地影响了该领域的科研交流和相关成果的鉴定。第二,针对实验室已有的管理事项缺乏应有的管理标准或相关制度。环境科学学科实验室属于高危险区域,实验过程中产生的废水、废气、废渣和电磁辐射等会直接危害操作人员的身体健康,同时也会严重污染周围环境[9]。因此必须建立实验室有毒物质的处置规程和突发事故应急管理程序。但是目前大多数高校的实验室在这方面尚有较大差距。第三,随着高校科研项目的逐年增加和研究生的扩招,实验室规模扩大,功能也更齐全,但是实验室管理技术人员的编制有限,无法完成大量的实验仪器购置、维护、管理和众多学生实验技能的培训工作,实验室仪器损坏率高,并存在诸多安全隐患[10]。因此,必须建立一套完整的实验室标准(包括实验室准入制度、仪器使用操作规范、样品分析测试标准方法、实验室安全注意事项、仪器维护制度等)来保证进入实验室的人员有章可循,有据可依。

    2.2有做法,无标准

    环境科学学科实验室对于很多事项已经有大量规范的做法,但未形成相应的标准。在实验技术方面,虽然已经形成了相关研究领域的规范的环境样品采集、预处理及检测方法,但这些方法没有用规范性的文本流程化,不利用于科研团队间的学术合作与交流。在管理方面,近年来实验室逐步购入一些大型仪器设备,必然面临维修保养、耗材购置和故障处理等问题。目前针对这一管理事项缺少明确的报告程序,应加快制定管理程序“外部提供支持管理标准”等规范管理制度。另外,仪器设备的说明书、维护和保养方法、使用注意事项等往往没有在实验室进行明示,学生盲目操作甚至错误的操作可能造成仪器的损坏或其他安全事故。

    2.3有标准,无体系

    环境科学学科实验室标准体系是实验室各项标准按其内在联系形成的科学的有机整体。环境科学学科实验室已经有大量实验室规范,但未形成相应的体系,如暨南大学通用的“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暨南大学大型精密仪器设备管理办法”、“暨南大学放射性药品管理办法”、“暨南大学核技术实验室安全操作规程”等。在技术标准方面,目前实验室所使用的标准散布于各类技术资料中或由实验室使用者各自保管,多局限于实验方法标准。如涉及水污染的技术标准目前有pH值、DO、BOD5、CODcr、TN、TP等实验方法标准。而国家标准仅水污染技术标准分体系方面,就应涵盖技术基础标准、采样技术标准、样品预处理技术标准、水质标准、污染物排放标准、采购技术标准、试验方法技术标准、设备设施技术标准(含操作规程)、服务技术标准、能源技术标准、安全技术标准、职业健康技术标准、信息技术标准等,其中水质标准应包含地表水水质标准、地下水水质标准、海水水质标准等。因此我们需要将这些标准纳入实验室标准体系,让学生了解标准的意义和作用,并学会使用标准来规范自己的实验过程。

    2.4有体系,未信息化

    有些高校的环境科学学科实验室已建立初步的标准体系,但未形成实验室标准信息数据库。有些高校的实验室按照国家标准GB/T27025-2008《检测和校准实验室能力的通用要求》建成了实验室管理体系,但仍存在不足[11]。一方面,该体系仅仅关注实验室管理事项,主要涵盖管理标准,而缺乏实验室标准体系中的技术层面和工作层面的规范。另一方面,该体系仅仅停留于纸质文件,而未实现网络化和信息化,不利于文件的使用和换版。

    3如何加强环境科学学科实验室标准化工作

    在加强环境科学学科实验室标准化工作方面,主要涉及实验室标准体系建立、实验室设备设施的标准化以及标准信息库的建立与管理三个方面,,三者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3.1建立健全标准体系

    作为学科实验室标准体系的基本组成部分,每一项标准都不是孤立的,标准的作用只有通过标准体系才能有效地发挥,体系的完善程度在一定意义上决定了标准和体系的效用。在系统学习GB/T13017《企业标准体系表编制指南》的基础上,结合实验室自身的特点,形成学科实验室标准体系结构图,策划、制定学科实验室标准体系表。参考企业标准体系系列国家标准的要求,首先进行环境因素分类,以环境质量标准和污染物排放标准为核心,根据环境监测与分析实验各环节涉及到的技术事项,收集、制定技术标准,构建完善的技术标准体系;再根据技术事项所涉及的管理事项制定管理标准,构建完善管理标准体系;同时为落实技术标准和管理标准要求,制定工作标准,构建完善工作标准体系,从而形成完整、科学、系统的学科实验室标准体系,并在环境监测与分析实验的各阶段加以贯彻和执行,确保采样、样品预处理、仪器操作、实验分析等各环节的标准化运作。具体可分三步走:第一步,清理文件,整体策划。体系文件编制前,对实验室内部以往各种标准、管理制度、工作规则以及历年下发的文件进行全面清理和整理,参照企业标准体系系列标准,结合实验室实验技术与管理现状,形成学科实验室标准体系结构图,编制学科实验室标准体系表,确定学科实验室标准化蓝图。第二步,按照学科实验室标准体系表,通过网络、专业期刊、专业标准信息服务机构等收集国际、区域、国家、行业、地方等各层次标准。第三步,依照GB/T1.1之规定,编写所缺少的标准文件或补充更新所缺文件条款。逐步编制、完善标准体系。

    3.2设备设施标准化

    实验室设备设施是实验室现代化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科实验室标准化的重要对象。实验室设备设施标准化包括设备设施产品技术规范(如相关法定标准及使用说明书等)的收集整理、设备设施操作规程的编制、设备设施定制管理的合理规划与实施等。尤其是设备设施操作规程,其描述应简洁、明确、无误。一名具备基本实验技能的实验参与者按该操作规程应能自行操作设备设施。做好仪器设备维护是保证实验室可持续、安全运行的基础。一是严格控制仪器使用的环境条件:如温度、湿度、振动、腐蚀性气体等,确保仪器的正常运转和实验数据的可靠性。二是仪器的定期维护,如更换老化、损坏部件,仪器内部定期清洗等,以延长设备的使用寿命。

    3.3标准信息库的建立与使用

    标准信息的收集、管理和更新是维护学科实验室标准体系的重要环节,相关人员可通过互联网搜索查询、订阅报刊杂志等形式进行标准信息的广泛收集,通过建立标准信息数据库的方式实现集中和网络化管理,通过国家环境保护部官方网站、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官方网站、深圳标准信息网等查询最新学科标准信息,不断完善标准信息库并保持其有效性。标准信息收集范围包括:国家和地方有关学科实验室标准化的法律、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环境监测与分析实验等方面有效的标准文本;国内外有关标准化的期刊、专着等出版物;有关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国际标准、国外先进标准、区域标准、技术法规;其他与学科实验室有关的标准化信息。学科实验室标准信息管理的基本要求是:建立广泛而稳定的信息搜集渠道,如环保、实验室监管、质量、职业健康等行政主管部门、情报部门、报刊、杂志、网络等;及时地了解并收集有关的标准、修订、更改和废止的信息;对收集到的信息及时进行整理、分类、登记和编目,并及时传递到实验室。收藏的标准信息应及时更替、更改,保持良好的时效性;建立标准电子文档信息库;开通标准的网络服务系统。标准信息库的使用:实验中心应建立专门的标准化信息数据库,并对申请进入实验室的人员进行岗前培训,使其熟悉实验室的准入条件、工作准则、实验室功能、实验室环境和相关实验方法,同时也养成了规范化的工作作风。

篇9

实验室安全自查报告范文(一)

根据上级文件要求,我校对科学实验室的建设、管理、配置与使用进行了自查。

一、实验室建设。

1、小学科学实验室设置与用房。

我校有科学实验室一间,其内放置了实验器材与设备,也做保管室用,各班教室也可用作实验室。(6分)

2、实验室内部设施。

实验室内有教师演示台,学生实验桌凳18套,供电到室,仪器柜数量合理,内部设施已达标。(6分)

3、安全设施和措施。

实验室内配有灭火器,具有防潮、防水、防腐、防尘、防盗、等设备。(4分)

二、实验室配置。

1、教学仪器不齐全,有破损。(4分)

2、实验人员无实验员培训合格证。(3分)

3、学校每年安排实验教学的专项经费,且占有合理的比例,每学期没有教学仪器设备及实验消耗品的补充计划,所有仪器设备由正规渠道采购,质量可靠,无“三无”。(4分)

4、自制教具达一定比例。(4分)

5、实验教学仪器不齐全。(4分)

三、实验室管理。

1、档案材料不齐全。(2分)

2、实验按用、管、配、建程序,全面确定学校各功能定位,落实设施、设备、装备不同规格的配套教学仪器,各室做到经常清扫通风。(3分)

3、实验教学仪器及药品没有及时得到补充,有所欠缺,对现有的仪器、器材能做到很好的维护和保养。(2分)

4、实验教师和实验技术人员有一定的业务水平,对简单的仪器有一定的维修能力。(2分)

5、所有仪器均按规定摆放。所有仪器均入柜,大下、小上,重下、轻上,高后、低前等。仪器正放、平放,仪器没有堆放。而且所放位置是阳光照不到的位置,如照得到,就用窗帘遮住。室内做到一用一扫,保持清洁、干燥、通风,须防潮的做到防潮。存放的仪器,保持了成套性、完整性,同类仪器放在一起,同一仪器的主件、附件、零配件放在一起。(4分)

6、实验室内,管理制度,学科实验一览表上墙。(3分)

四、实验室的使用。

1、实验教学普及率均有90%以上。(30分)

2、各种表册齐全。(5分)

3、实验教师有参与上级规定的培训及学习。没有获奖记录。(3分)

在实验室的建设和管理方面,我们做了一定的工作,但是,实验教学改革是一项长期性、经常性、系统性的工作,还有许多值得进一步探索的问题。只有在改革中求得创新,在改革中求得发展,我们将以此次检查为契机,努力改进我校实验室的不足之处,同时敬请领导指导。

实验室安全自查报告范文(二)

实验室工作是培养学生科学素质的一个重要方面,我校实验室工作,在上级部门及中心学校领导指导下,全体实验教师的共同努力,顺利地完成了实验室各项预定的工作目标。自评得分为95.5分,现将自查情况汇报如下:

一、机构健全 责任到位

为使实验室工作落到实处,学校成立了实验室工作领导小组,组长:杨建华 杨有国 副组长:徐光成 成员:陈中云及科学教师,同时,分别制定了各自的职责,组长负责实验室建设工作,副组长负责指导实验教学及实验室管理工作,成员负责具体的实验教学及日常实验室管理工作。

二、实验室建设规范达标

去秋,我校在多方争取下,在上级支持下,建起了一座标准化实验室,有64座,配套实施齐全,建设经费完全由公用经费支出。实验室教学仪器配备齐全,其费用及易损易耗品德补充费用均纳入公用经费支出范围。

三、实验室管理规范有序

1、实验室工作规范化

学校制定了一整套实验管理规则。如实验教师岗位职责、仪器管理制度、安全卫生制度、赔偿制度并张贴在墙,实验教师在实施过程中都能严格按以上的制度执行。教学使用时都有进出登记。我们特别注意做好安全防护工作,注意做好危险药品的保管工作。注意防火、防水、用电安全。保持经常性的清洁卫生,对公用物品进行维护,坚持了勤俭办学的原则。

2、仪器管理有序化

实验室管理有序,每个柜都有反映内容的目录卡,帐物相符、物卡相符、帐物卡相符。期末清点仪器设备数目,检查损坏程度。

3、教学仪器维护、保养经常化

根据仪器不同的要求做好通风、防尘、防潮、防锈、防腐蚀工作,生物标本采取防潮、防鼠、防蛀等措施,对损坏的仪器及时维修,及时做好损坏维修记录,使实验仪器处于可用状态。经常教育学生要积极实验,勤俭实验,保护仪器,尽量不浪费;我们还教育学生规范实验操作程序,防止不必要的损坏,杜绝实验事故。

篇10

摘 要:探讨血站质量管理体系和维持质量管理体系对保证血液质量的作用。方法:建立和完善血站质量管理体系和维持质量管理体系,对血液制品从采集、处理、储存、运输等环节实施全程监控。结果:2008年1月~2009年12月向临床供血68 079.5 U,无1起质量事故。结论:血站质量管理体系和维持质量管理体系为血液的质量和安全性提供了保障。

关键词:血站;血液;质量管理

近年来,因输血安全造成的医疗纠纷时有发生,输血安全越来越受到临床和受血者的重视。世界卫生组织和国家卫生行政部门相继出台了多部法规文件并对血站推出了很多的培训项目,以提高从业人员血液知识和技术水平,规范采供血执业质量行为和技术行为。2006年实施的“一法两规”[1-3]中明确指出,血站必须建立一个覆盖生产和服务所有过程并持续改进的质量管理体系[2-3]。

1、 加强血站职工的管理和培训

人是整个质量体系中最为关键的因素,做好的人的培训,就把握住质量管理体系中的关键。自2006年以来依据ISO9000标准中质量管理的要素[4],建立了临床采血、输血质量管理体系和维持质量管理体系,使人员培训、质量管理全过程程序化、规范化。先后出台政策鼓励员工参加各种输血医学学历教育、轮转培训、自学、参加国内外各种进修学习班、学术会等,通过这些措施培训输血医学全面人才。近年来还加大了人员培训的投资力度,先后送270多人次到外省进修学习,先后19次请专家教授到站内讲课,进行全面系统的培训,对参与培训人员进行考核以评估培训效果,并作为年度绩效评价标准之一。

2、 加强检验科内部的质量管理

2.1 相关仪器设备的管理:主要采用了以下的一些方法:采血站专门成立仪器购置和计量管理小组,主要负责仪器的购置。对仪器设备的采购进行全程质量评价,验收合格后才能交付使用。近年来本采血中心先后添置了众多紧扣的高档设备,每次都会积极申请计量部门对仪器进行全面的检定。同时建立仪器设备档案。制定采血站仪器设备的管理制度并落到实处。

2.2 原材料的质量管理:首先保证是经自治区卫生厅统一招标中标产品,要求进货渠道正规。其次质控科还将严格把关,正对新购的原材料进行抽检,合格后方可投入使用。

2.3 血液检验质量管理:室内质量控制(IQC)和室间质量评价(EQA),EQA是建立IQC之上,又以服务IQC为目的的,是独立的经授权实验室监控本地区各实验室IQC实效性的一种手段,是来自于外部的非常规性的工作。其目的是回顾地了解实验结果的准确性,评价实验室的检验能力。IQC是每个实验室自身不可缺少的常规的工作内容,是质量保证(QA)起码要求之一。IQC说明一次实验灵敏度和特异性的依据,尤其是弱阳性质控品最为重要,它可以间接反应检测试剂的质量和实验室的检测水平。因此,做好IQC和EQA是输血安全的要求。严格执行《供血者健康标准》,严把体检关,坚持七项初检、六项复检,初复检同一项目采用不同厂家试剂,不同检验人员。为保证检测质量,重点抓好室内质控,积极参加室间质评。

3、 质量管理的组织与实施

3.1 为了进一步加强质量管理,血站专门成立质量考评小组,考评小组在每月底依据具体量化的各科业务考核标准,对相关业务工作考核,与相关人员的工资奖金挂钩。在这个过程中所发现的差错都得到了比较及时的改正。

3.2 质控科制订《北海市中心血站采供血全过程质量控制》工作交接单,体检、检测、采血、血液入库各个环节凭此单交接、流动,个人完成的业务项目均由本人签字,科主任对当日科室工作在交接单上签字,质控科对采供血全过程各环节审查签字。

3.3 质评小组每月组织全站职工开1次会议:总结本月的工作情况;公布有关国内外及本单位血液质量信息;各科室汇报科内本月自查自评情况。然后由质控科汇总,集中分析解决本月存在的问题。

4、 无偿献血管理工作

积极主动协助政府及卫生行政部门做好无偿献血工作;以政府或卫生行政部门的名义开展无偿献血宣传活动,制定全市无偿献血采血计划;街头采血或上单位采血。献血者征询、体检、采血、检验、发放的原始记录作为日后用血返还和输血纠纷的历史记载,献血有关档案资料要至少保存10年[5-6]。在质量管理上,无偿献血咨询ALT不合格是血液检测不合格的首要原因。ALT活性增高的原因与血液标本存放的温度、时间有密切关系。因此,ALT这一非特异性指标在无偿献血者血液检测中的意义值得探讨。我国属于肝炎高发区,如果抗-HCV血清阳性或?HBsAg?阳性,合并ALT增高的献血者可能为肝炎病毒血症活动期,当抗-HCV或HBsAg?浓度低而不能检出时,ALT升高就有意义,可以避免肝炎相关疾病的窗口期所造成的漏检。

5、 结果

通过管理体系建立后的实施与执行力度的加强,提高了全站不同岗位人员的素质,增强了质量管理意识,优化了采、供血工作流程,建立良好的公平合理的科学的绩效考核机制,充分调动全体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保证了采、供血工作高质高效完成,2008年1月~2009年12月向临床供血68 079.5 U,未出现因采、供血产生的差错事故,为全市临床输血提供了可靠的血液安全和质量保障。

6、 讨论

采供血质量直接关系到患者的安危,全过程涉及到医学、生物化学、遗传学、免疫血液学、细菌病毒学及医用高分子学多种学科[7-9]。为了保证采供血的质量和临床用血的安全性就必须建立和完善质量管理体系和维持质量管理体系,对血液制品从采集、处理、储存、运输等环节实施全程监控,只有使采供血工作程序化、规范化才能为临床输血患者提供安全、优质的血液成分制品[10-11]。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血站管理办法[S].2005-11-17.

[2]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血站质量管理规范[S].2006-04-25.

[3]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血站实验室质量管理规范[S].2006-05-9.

[4] 刘海田.血液制品采集检测技术标准及质量控制实践全书[M].第3卷.北京:中软电子出版社,2003:12431280.

[5] 唐德华.医疗事故的预防和处理[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137-144

[6] 陈羽中,粟美娜,等.采供血一体医院输血科质量控制难点探讨[J].中国卫生质量管理杂志,2004,4:4849.

[7] 桑列勇.ALT干式生化法在献学者初筛中的应用探讨[J].中国输血杂志,2003,16(4):268-269.

[8] 陈素贞.1999~2001年无偿献学者血液报废原

因分析[J].中国输血杂志,2004,17(2):116-117.

[9]Robinson?D,Whitehead?TP.Effect?of?body?mass?and?other?factors?on?serum?liver?enzyme?levels?in?men?attending?for?well?population?screening[J].Clin?Biochem,1989,26(5):393.?

[10]Lee?DH,Ha?MH,Christiani?DC.Body?weight,alcohol?consumption?and?liver?enzyme?activity-a?4-year?followstudy[J].Int?J?Epidemiol,2001,30(4):766-7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