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教育概念范文
时间:2023-11-22 18:02:0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环境教育概念,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 初中数学概念教学 素质教育 建议
一、初中数学概念教学的现状
目前,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搞“题海战术”、“大运动量测练”的现象依然存在,忽视数学基础知识教学,学生严重两极分化的问题并未得到根本解决。九年义务教育初中数学教材对大多数概念进行了淡化处理,老师们也忽视概念的教学,课后搜集方方面面的题型,整天忙忙碌碌地钻在题库里。现在也该是回到重视基础,重视概念教学的时候了。
在初中数学概念的教学中,多数老师仅限于把一些数学名词、术语交代明白、解释清楚,采用注入式方法硬灌给学生,仅满足于使学生在解题中不影响理解题意,把主要精力用在给学生示范例题,归纳解题方法、技巧上。他们不讲知识的来龙去脉,不去挖掘每个概念所体现的数学思想,不注重从概念的教学中去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这种本末倒置的教法实不可取。有人提倡“用定义解题”,也仅停留在概念的应用上。近几年中考都有意识地设计对概念理解考查的试题,意在引起老师对基础知识教学的重视。还有一部分老师虽然也讲重视概念,但整天忙于做题,有的一周要做几套卷子,根本没有时间去研究概念的形成过程,实际上并不清楚概念在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有些青年教师对整个初中教材不熟悉,对整个教材体系中概念的层次性、逻辑性、系统性缺乏研究,不懂概念教学的要求,不了解影响概念掌握的因素,更谈不上对概念引入的精心设计。
二、实施素质教育,加强数学概念教学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必须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素质。那种忽视基础知识教学,尤其是数学概念,人为地“拔高”,导致两极分化的做法显然与素质教育是背道而驰的。数学概念是现实世界中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及其特有的属性在思维中的反映,初中教材出现的近700个数学名词可称为教学肌体上的“细胞”,细胞健康,肌体才能强壮。提高概念教学的水平,加深学生对数学概念的理解,是使学生融会贯通地掌握数学知识、增强能力的前提和关键,是把知识学好学活的必由之路。
1.概念具有确定研究对象和任务的作用。例如“立体图形”的概念阐明了它的研究对象是空间图形,研究任务是研究其大小、形状及其相互位置关系。如果我们重视概念教学,那么在一开始进行“空间与图形”教学时,就能抓住这些概念引导学生明确学习的方向。
2.概念是导出全部数学定理和法则的逻辑基础。在数学中,研究任何对象都是从对象的概念形成开始的,并以此为出发点研究对象的判定和性质。所有定理、法则的逻辑推导,都是以概念为基础的。比如初中“解直角三角形”一章的内容完全是建立在正弦、余弦、正切等概念上,锐角三角函数的概念既是本章的重点又是难点,所以教材采用了螺旋式、循环式的编写体例,每一小循环都是以三角函数的概念为基础的。经过两个小循环,学生可两次感到概念所起的关键作用,并对这些概念确实达到了正确了解的程度。在第二节大循环时,又通过计算题、证明题、应用题或实习作业,加深对概念的认识,从而达到巩固目的。可见教材编写非常重视概念教学。
3.数学概念不仅是建立理论系统的中心环节,而且是提高解决问题能力的前提。许多数学概念不但为学习数学所必需,而且是学习其他学科、提高文化素质所必需的。例如,比例、坐标系等概念事实上都广泛应用于物理、化学、天文、测量等各种科学技术之中。
4.教师对概念一丝不苟地施教,可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通过对概念定义的科学性,概念引入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的分析,还能培养学生实事求是、尊重规律的科学态度和锲而不舍、百折不挠地追求科学真理的精神,使其具有科学的思想方法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加强数学概念教学的几点建议
1.把握教材体系,重视概念的连贯性教学。数学概念教学存在着缺乏计划性和彼此割裂的现象。针对这种现象,要抓住主线进行连贯性教学。例如绝对值的概念,这是初中数学中的难点之一,由学习有理数运算法则的需要而引入;到学次根式时,又根据=|a|与算术根联系起来;到高年级,在方程与不等式中又再次出现;在直角坐标系中,,它又是两点间距离公式的特例;到高中,学习了函数知识后,还可以把实数的绝对值规定为a=max{-a,a};在复数里,复数的模又可以理解为实数的绝对值概念的推广。
2.分析矛盾运动,用发展的观点进行教学。数学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们在社会实践中,在数学自身的发展中,不断发展、充实。例如角的概念,开始局限于平面内,且在180°之间,即锐角、钝角、直角;以后发展到平角、周角;之后又出现了正、负角、任意角;若在空间里,又有线角、线面角等。有些概念,如指数a随n的扩展与原概念的涵义就不同了。在教学中,应注意对其辩证地进行分析,指出其扩充的必要性,将概念纳入它自身的矛盾运动中去进行分析,要把概念的确定性和灵活性辩证地统一起来。
3.教学要明确概念的层次性。每一个新概念都依赖着旧有的概念来表达或是由旧概念推导出来的,教学中务必注意概念的层次性,在学生对某些预备概念模糊不清的情况下,千万不要引入新概念。例如直线方程的各种形式,都是从斜率公式推导出来的,而“斜率”又依赖于“正切函数”来表达,“正切函数”又是以“任意角”、“平面直角坐标系”、“比”、“对应”、“函数”等作为预备概念的。如果对以上某一概念不理解或一知半解,建立新概念就有一定的困难。
篇2
关键词:环境工程概论;研究型教学;课题式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12-0125-02
研究型课程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以身边及生活中获取的各种课题为学习载体,利用已有的专业知识开展主动性研究,在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全过程中不断构建及完善专业知识体系、掌握研究方法,完成专业知识学习的过程[1,2]。研究型课程能够极大调动大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在研究型课程中,教师的作用不在于传授知识,而在于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而这些问题往往没有标准答案[3,4]。因此,研究型课程是一种强化学生主动学习的理念、策略和方法,侧重于学生主动探究的学习活动,是目前高校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
目前在国内大多数高校中,对研究型课程的开设方式缺乏全面系统的认识,或者只进行了小范围的探讨,或者未开设。在此背景下,本文以桂林理工大学环境工程专业开设的《环境工程概论课》为例,提出了一套基于研究型课程理念的课程设计方案及学生能力培养方法。
一、课程改革目标分析
《环境工程概论》课程既是环境科学的一个分支,又是工程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以往的教学体系中,该课程通常作为针对非环境工程专业学生开设的选修课程,主要介绍环境保护的基本理论、基本技术、环境现状,是当代大学生环境素质教育的基础课之一,使非环境专业学生能够对污水、废气、固体废弃物以及噪声等污染的治理方法和原理有所了解。近年来,随着《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和《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精神的深入贯彻[5],环境工程专业培养方案的调整,《环境工程概论》成为环境类专业新生学习的第一门必修专业基础课。
作为环境工程专业新生的入门课程,《环境工程概论》的教学效果直接影响到学生对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概论类课程的共同特点是涵盖内容多、知识更新速度快,基本内容既包含了水体污染、大气污染、固体废物污染、物理性污染的控制及治理原理与方法,也涵盖了环境监测与评价、环境规划管理等方面的有关内容,同时还介绍了环境领域最新研究成果和发展趋势,每一章节的内容就是一门独立的课程。由于课程内容多,知识点零散,传统的单个教师主讲的“灌入式”全讲课模式存在着较大的问题,不仅让授课老师上课吃力,浅显且泛泛的内容对学生也缺乏说服力,导致学生兴趣下降,课堂气氛不活跃。
对于刚入校的大学新生来说,他们对环境工程专业知识的理解还只局限在媒体报道的“雾霾”、“温室效应”、“富营养化”及各种污染事件上,迫切希望了解自己所选择的专业的具体方向及内容。在此情况下,为使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和未来职业发展方向,找到自己的兴趣点,《环境工程概论》课程教学应通过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方式,通过教师总体讲授,使学生对环境专业有总体认识。然后,学生在教师讲授的基础上,结合身边环境问题,成立课题小组,开展一些研究型课题的学习。这些研究型教学课题的开展,可以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查阅资料、社会实践调查等,对身边环境问题的发生根源、基本原理、解决措施等进行深入了解。这样,在完成课程任务的同时,既熟悉了环境工程专业的学习、研究方法,了解到环境工程专业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又激发了学生对环境工程专业的学习兴趣,建立起对我国环境保护事业的责任心,为今后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环境工程概论研究型教学的具体实践
根据环境工程概论课程的培养目标、教学内容的要求,本课程的研究型教学由课题设计、课题实施、成果评价三部分组成。
(一)课题设计
课题设计是研究型教学的基础,是以课题为中心对学习内容进行的重新规划。根据学生人数,并考虑到学生的专业认知水平,结合桂林市在环境保护问题上取得的成果,将《环境工程概论》教学内容课题设计为以学生调查实践为主题。在课堂教学中,以学生通过调查发现的问题所作的汇报作为各章内容的开题,进而引出各章理论主题内容。然后,教师结合学生研究内容进行总体讲授、指导,使得课程生动、课堂气氛热烈,进而带动学生学习的兴趣。课题设计的具体内容包括:桂林市水污染状况调查、桂林市大气污染状况调查、桂林市固体废物状况调查、桂林市声环境以及桂林市的生态之城建设五个部分。
(二)课题实施
1.成立课题小组。课程第一堂课为导论课,由教师对目前的环境问题及环境工程研究方向等内容进行总体讲授,布置研究型课题并对课题进行说明。课后学生根据个人兴趣报名,教师根据“组间同质、组内异质、优势互补”的原则进行微调,保持各组同学水平相当,每组6名同学。
2.方案设计与实施。各小组成员首先根据课题题目,明确完成目标,讨论课题实施方案;然后进行组内分工,完成资料收集、查阅、现场调查、数据分析汇总、书面总结及口头汇报等工作。具体实施过程以课下业余时间完成为主,教师轮流跟组进行指导、答疑以及必要的理论知识补充,帮助学生解决在课题完成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经过分组讨论,各课题小组方案设计内容如下表1所示。
在完成过程中,数据信息来源主要包括图书馆的图书、期刊、统计年鉴、环境公报等纸质资料,图书馆的电子资源,如CNKI数据库等,以及环保局网站、环保局实时监测系统等网络数据资源。然后,再结合实地调查结果,完成课题的研究。
(三)课题成果评价
1.成果展示与评价。首先由组长作为代表对课题完成内容进行汇报,同时对课题完成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进行介绍,课题组成员共同对其他小组的提问进行解答。根据汇报结果和答疑情况对课题成果进行评价,评价结果由三部分组成:组间评价、组内互评和教师评价。课题小组根据评价内容对课题内容进行进一步修改,并形成书面报告上交。
2.成绩评定。研究型教学课程的成绩评定方法采用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6]。其中课程总成绩由学生个人的平时表现(包括课题表现、对小组课题项目的贡献)、所在课题小组成绩(要求3~4名环境工程专业老师对小组作品进行评定,取平均分)、期末考试成绩(闭卷考试)三部分组成。
三、总结与反思
在研究型教学过程中发现以下两点需要进一步完善。
1.完善学生在课题完成过程中的过程管理工作。小组成员应记录下课题完成过程中的日记与心得,不断总结课题完成过程中每个环节的安排是否合理,有无改进措施,如成员分工情况是否合理、时间安排是否得当等。
2.教师对课题完成过程的反思。如根据每个课题完成情况,评价课题设计是否合理、能否达到教学目标、研究开展过程中存在哪些问题,如何实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以期在今后的研究型教学中不断完善。
参考文献:
[1]陈浩,郭龙建.高等院校本科教学中开展研究型课堂教学的思考[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3,(4):192-193.
[2]冯湘,王雷,林亚平.研究型大学创新型课程教学模式探索[J].计算机教育,2010,(18):69-74.
[3]钟秉林,董奇,葛岳静,等.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育,2009,(11):22-24.
[4]赵洪.研究性教学与大学教学方法改革[J].高等教育研究,2006,27(2):71-75.
篇3
到底是什么,一直是教育学家讨论的问题。在诸多流派中,人本主义是重要的流派之一。当代人本主义教育思想的兴起是以马斯洛、罗杰斯等为代表的人本主义心理学思潮的兴起为先导的。美国在1972年出版了一本颇有影响的教育专著——《当代教育理论》,该书将人本主义列为1900~1970年间对美国教育产生过重大影响的五大教育学说之一。这种教育更强调人的潜力的发展,尤其是那种成为一个真正的人的潜力;强调理解自己和他人并与他人很好地相处;强调满足人的基本需要;强调向自我实现的发展。这种教育将帮助人“尽其所能成为最好的人”。因此,当人本主义心理学作为极为重要的学术思潮崛起之后,在教育实践探索中便出现了许多新的认识取向,在这背景下,北美教育理论激进派借用生态学、系统论、精神理论传统等概念,发展出“以人的完整发展”为核心概念的教育理论,并使用“全人教育”作为自己的理论旗帜。这种全人教育所主张的环境教育,是一种“以地球为中心”的教育,菲尔甘认为这种教育的可能性立足于七个基本的假设。其中第三个基本假设是“环境教育的地点不仅仅在学校”,第七个基本假设就是“环境教育是一种可持续发展教育,它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息息相关,学生必须在参与社会生活的过程中理解环境教育的意义”。
二当前校外环境教育的困惑
1.首先校外教育本身是一个很难界定的概念前苏联著名教育家凯洛夫认为:“校外教育是儿童在学校以外所接受的教育,是由专门的教育机构所组织的,针对儿童的各种教育活动。”我国也是采用了凯洛夫的这种提法,把儿童校外教育机关开展的教育活动称为校外教育,并建立了相应的体系,如少年宫、少科站、儿童活动中心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于1972年5月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呈递的《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的报告中指出:“校外教育包括很多可能的途径,要采取多种多样校外学习的方式,对各种年龄的学生进行指导和教育。”欧美国家的学者普遍认为校外教育对应于校外活动,是在学校以外所进行的一切活动。这就又产生另一个概念:校外活动。在2010年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强调“注重知行统一。开展各种课外及校外活动。加强中小学校外活动场所建设。加强学生社团组织指导,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志愿服务和公益事业”。除以上差异之外,还有学者认为,校外教育是非正规教育的代名词。
2.其次对于教育目的的功利化倾向,挤压了校外教育的空间一方面,在减负的大环境下,校内教育的内容被提纯化,一些基础性知识的教育被迫转化成需要校外教育承担。这种情况下目前大量的校外教育形式变成了补课,原来的兴趣班逐渐变得“没有兴趣”。另一方面,由于家长的需要校外教育成为校内教育的延伸,而不是补充。据上海社科院社会调查中心的调查,拥有未成年人的家庭,每年用于未成年人课外教育的投入超过2300元。而这一支出的绝大多部分是被商业性机构所消化。这种趋势下,未成年人自身对校外教育的需求必然下降。如果从市场角度看,校外教育可以说是风风火火。但从社会职能履行角度看,校外教育的效用值很低。校外教育应有的以学习者为中心,尊重人的发展的多样性和差异性,让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学会学习,了解社会,理解人生等功能并没有有效发挥。绝大多数家长很难看出环境教育对于未成年人成长的意义,作为校外教育的主要投资者,他们便不太可能投入相应的资金。因此市场化的校外教育不可能成为校外环境教育的主体。环境教育成为人人喊重要而实际不重要的工作。
三校外环境教育的意义
当前,我国正面临着非常严峻的环境问题。相关数据显示,全国90%以上的城市水域严重污染,流经城市的河段普遍受到污染;我国城市生活垃圾以每年8%~10%的速度增长,垃圾处理率仅50%,而其中达到无害化处理的仅占10%,大多数垃圾只能简易填埋,各类污染已经由城市蔓延至小城镇和乡村。要从根本上解决环境问题,仅靠环保工作者、专家和政府无法彻底解决环境问题。只有加强全体公民的环境意识,培养公民解决和改善环境问题的技能,培养公民正确的环境态度和价值观,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目前我们面临的生态和环境危机。要达到以上目的,就必须在公民早期进行环境教育。全人教育理念认为。成功的教育都应该包含环境教育,环境教育必须在人与自然的深入交流中进行,通过人与自然的平等对话而唤起自身的“栖居”意识,从而养成生态人格。因此,校外环境教育可以利用活动场所布局、建筑设施、园林绿化等来构成了一个系统课程,并使之对未成年人环境意识的形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尽管学校必须在公民早期环境教育上承担着关键角色,但显然在环境教育上,校外教育则更能发挥作用。全人教育理念下的校外环境教育为改善我国的环境教育提供了一个有益的视角。在全人教育理念下,环境教育不是被视为某一具体课程任务,而是贯穿整个公民一生的学习任务,是重要的校外教育任务之一。在全人教育理念下,环境教育不是某种单一学科的学习,而是一种跨学科的、整合的学习,在公民教育早期,这种学习更适合校外教育。通过在校外进行不同学科的交叉教育,养成未成年人的环境意识。在全人教育理念下,环境教育不仅是一种具体的知识传授,而是在校内外形成一种生态视野和生态关怀氛围,运用这种氛围对学生实施融渗式教育,从而达到改变人的思想和行为的目的。全人教育理念下的校外环境教育设计强调为环境教育创造一个全景式的、全球性的框架。也就是说,必须使学生理解自然、社会、文化、技术、人等之间的复杂关系,并以此为背景达到对人与自然的关系的理解。我国校内的环境教育,往往更热衷于开设课程、编制教材,试图通过单纯的课堂教学来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但环境知识的掌握并不等同于具有环境意识。因此,环境教育必须超越学校的围墙,把学生直接置于自然的氛围中,使他们能体验自然界独特的运行规律。在这方面,校外教育的效果则会更显著。校外环境教育更能注重环境背景的提供,即在各种学科的教学中形成学生关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关系的认识,并以此为框架来理解环境教育的意义,形成环境意识。
四校外环境教育的开展
校外环境教育必须成系统地开展。因此应明确以下方面:
1.需要明确校外环境教育的目的培养学生对保护环境的正确态度,形成热爱环境的良好动机,将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应用到保护环境的实际中来。
2.明确校外环境教育的主体多数家长很难看出环境对于未成年人成长的意义,因此市场化的校外教育不可能成为校外环境教育的主体。尽管如巴斯夫公司也举办了“小小化学家”活动,并且还参加了世博会展览,在上海科技馆开设主题为“水”的活动,帮助未成年人通过三个关于水的互动小实验来了解保护水资源的重要性。但这些毕竟远远不够,因此青少年活动中心等官方校外教育机构要成为校外环境教育的主体。
篇4
关键词:高中生物教学;环境教育;关联性;渗透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生物基础教育取得了辉煌成就,高中生物课程建设也取得了显著成绩,但面对新世纪的挑战和激烈的国际竞争,我国的生物教育课程存在着明显的缺陷。学生缺少创新思想,欠缺综合能力和动手方面的能力,不能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到现实生活中。《全日制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以下简称为《高中生物课标》)中前言部分明确指出:“强调学生的主动学习,并增加实践环节……能够在探究能力、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方面有更好的发展;能够在责任感、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等方面得到提高。”[1]纵观全球教育发展,综合化的课程形式是课程改革的一种趋势,而环境教育就是一门跨学科的综合课程主题。本文以《高中生物课标》和《中小学环境教育实施指南》(以下简称为《指南》)为蓝本,寻求两者相结合的切入点。同时,举例说明在生物课应采用的一些教学方式,使环境教育更好地渗透进去,为高中生物教育教学提供一些新思路、新方法。
一、高中生物课程与环境教育的相关联性
《高中生物课标》中从课程目标到内容标准,或是彰显环境教育的目标和内容,或是蕴涵环境教育元素和信息,为高中生物课程具体而有效地渗透环境教育搭建了平台。
《高中生物课标》的课程总目标提到:“理解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的意义,提高环境保护意识。”《指南》的第一部分前言中关于我国面临的环境形势中指出了我国的环境问题十分突出,环境形势十分严峻,并且列出了十大主要表现形式。这就对我们的经济发展模式和环境保护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生物科学作为自然科学中的一门基础学科,是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它是环境科学及环境保护技术的基础,在高中生物讲授中应该突出讲解人类所面临的环境问题,让学生从情感上了解其所带来的危害。将课标中关于环保的理念植根于学生的头脑当中,在学习生物技术、生物体的结构层次以及生物多样性的知识时重点讲解,启发同学们用所学的知识发明研制出新的节能环保型产品。
义务教育阶段生物课程内容标准是《高中生物课标》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了10个一级的主题:1.科学探究2.生物体的结构层次3.生物与环境4.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5.生物圈中的人6.动物的运动和行为7.生物的生殖、发育与遗传8.生物的多样性9.生物技术10.健康地生活。环境教育要引导学生认识世界是普遍联系和相互依存的、引导学生珍视生物多样性,关注不同文化对环境的影响、引导学生理解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解决环境问题,培养学生的环境责任感。我们可以从上述《高中生物课标》的10个主题看出,这些内容没有一个不符合环境教育的基本理念的、没有一个不可以作为环境教育基础的。尤其第3、4、8主题明确了环境的字眼,让其与环境教育的关联性更加紧密,使高中生物作为实施环境教育的载体显得无可厚非而又环环相扣。
二、在生物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的多种方式
(一)课堂讲授法
课堂讲授是教学的重要方式之一,它是向学生传达概念、原理、知识和技能的主要阵地。在课堂上可以适当地渗透环境教育,让学生对环境教育的理论部分有一个总体上的概念。
(二)综合实践活动
绿色植物是生物圈中作用最大的一类生物,它对生物圈的存在和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在讲授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这一主题时可以通过综合实践活动,开展各种探究活动,加深学生对相关知识理解的同时,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更好地渗透环境教育。
例如,阐明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说明绿色植物有助于维持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描述绿色植物在生物圈循环中的作用,参加绿化校园,打造绿色学校的活动。
活动安排:(1)勘察整个校园的绿化情况,找出绿化欠缺和不合理的地方;(2)设计绿化方案,可以参考其他学校或是公园的情况;(3)选定绿化方案,组织学生植树、植草;(4)由学生担负小树茁壮成长的责任,使学生增强责任感;(5)就绿化校园活动开展讨论会,谈谈植树给校园环境所带来的好处,分享一下植树的心得,更进一步设计可以让校园更美丽、更经济、更环保的方案。
(三)探究学习法
课堂上填鸭式的教学方法与素质教育的理念相违背,老师一个人唱独角戏的形式已不能成为主流。互动学习,启发学习都是当今老师所必须采用的。老师可以根据课堂上所要讲的主题,抛出一个话题让大家自由发言、随意思考,老师再慢慢指引着学生朝所要达到的目标靠近,最后得出所要的结论。老师可以提出一个环境方面的问题,从而引出讨论的话题。比如:
首先,出示一个世界人口发展历程的图表:其次,叙述从1830年(10亿人口)开始人类每增加10亿人口的时间,分别用去100年、30年、15年、12年、12年,速度极大地加快了。根据联合国人口部门最新的预测,世界人口最早将在2011年或者最晚在2015年达到70亿。
然后,讨论一下最近几十年人口增加过快的原因,人口增长的优缺点以及对环境的影响。人类的活动对生物圈有重要的作用,老师应从生物圈的高度引导学生开展人和生物圈关系的探究。
三、总结
我们在高中生物课堂教学活动中进行环境教育的方法远不止上述这些。我们只要在生物课堂教学活动中时时刻刻关注学生的思想实际,充分挖掘出高中生物教材中环境教育的渗透点,做到有的放矢,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环境教育就一定能收到令人满意的效果。在高中生物课中渗透环境教育在提高环保意识的同时又为学生开展动手能力的活动提供了实践的内容与主题,符合素质教育的方针与理念。所以,对高中学生加强环境教育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和经常性工作,充分利用各种方法和途径,在生物教学中切实渗透环境教育,那么就能够引发学生对环境问题的关心,从而增强他们的环境保护意识和动手与创新能力,使素质教育朝着更广阔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中小学环境教育实施指南(试行)[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篇5
关键词:中学物理教育;环境教育;渗透
一、环境教育的概念及意义
20世纪60年代,环境教育就被人们提出来了,并迅速地进入到学校教育中来。联合国也越来越重视环境教育在教育中的重要性,《第比利斯宣言》中明确提出了环境教育的目标包括意识、知识、技能、态度和参与五个方面的内容。我国于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以后制定了环境与发展十大对策,并确定实行可持续发展战略。
从环境教育的提出到现在,不同时期不同的学者给予了它不同的定义。基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提出,环境教育也被赋予了新的时代意义。即环境教育是以可持续发展思想为指导思想,使得教育者在愉快的学习中掌握有关环境的基本知识、获得解决环境问题的能力,教育者能够正确判断并处理人类内部资源的分配关系以及人与自然的生态关系,认识环境、理解环境、保护环境为社会的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的一种新型教育学科。
首先,环境教育普及了人环境知识、强化了人们的环境意识、提高了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为管理改善环境出谋划策,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使得人们知道要在不破坏生态环境的条件下,合理开发利用资源。其次,环境教育是提高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推动了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二、初中物理教育中渗透环境教育的必要性
我国是世界环境大国,生态环境直接影响了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保护环境、提高资源利用率、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实现经济与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必经途径,这就要求我们要从小做起,从教育中学习环境教育。“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这是中学物理课程标准的基本概念,物理是一门基础学科,环境教育是物理教研改的重要内容,物理知识在现代的社会生产、生活以及科学技术中都有广泛的应用,物理知识的学习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适应现代生活,还能够学习科学技术。
我国越来越注重在物理教育中渗透环境教育,如《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物理教学大纲(供实验用)》中新规定物理教学的目的为“使学生学习比较全面的物理学基础知识及其实际应用,了解物理与其他学科以及物理与技术进步、社会发展的关系。”新课改2003版《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中明确强调在物理教学中要多渗透环境教育的内容,以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高中物理教材中有不少内容都涉及到了环保问题,比如:中学物理教材中第三章《声的世界》中的噪声污染、其它章节中的放射性污染、废气污染等都渗透到环境教育中来了,这也为在物理教育中渗透环境教育做了铺垫作用。
三、如何在中学物理教育中渗透并开展环境教育
要想在物理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首先教师就要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渗透环境教育的内容。在此之前,教师要理解教学大纲、明确教学目标、认真分析教材、挖掘教材内容中环境教育的材料,比如初中物理教材中废气污染、噪音污染等等,高中物理教材中的震动、能量的利用、噪声和能要想在物理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源的开发利用等等。中学物理教育中渗透环境教育要遵守以下几点原则:一是科学性原则。即是以科学的态度教学习者以经过科学验证的环境方面的基础知识和概念,与此同时,还要适时引导学生对环境问题的探索,培养学生正确的环境价值观和态度。二是学生主动性原则。教师要知道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在物理教学活动中,要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让学生以“主动参与、了与探究、交流与合作”的学习方式学习物理知识和环境知识。三是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相结合的原则。单纯的课堂虽然有其优势,但是弊端也是很明显的:课堂教学索然无味,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等等。课外活动能够让学生切身接触到大自然,让学生自由动手操作、发现并解决问题。两者教学方式相结合使得教学方式灵活、教学内容丰富多彩,相互取长补短,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力、激发其求知欲。
(一)、提高教师自身的环保意识
教师自身的环保意识是在物理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的前提,教师要拥有丰富的环境知识和环境教育方法,并能够灵活应用于教学之中,这对于学生环境教育是极其重要的。如果老师只是从事单一的物理课堂教学,不关注周围的环境,自身缺乏科学环境知识,那就无法在物理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更别提顺应教育发展实行素质教育了。
(二)、寓环境教育于课内物理外教学活动中
就物理课堂教学而言,教师要明确教学目的、充分挖掘教材中可以用做环境教育的内容,为学生创设学习情境,以具体的案例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比如在学习《声的世界》这一章节中的“乐音与噪音”时,教师可以先播放一段优美的音乐,如:《致爱丽丝》、《春江花月夜》,把学生引入学习情境中来,体会音乐的优美,再播放一段噪音,让学生在比较中学习,潜移默化的在物理教育中渗透环境教育。
就课外活动而言,课外活动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可以组织幼儿举办一些与物理和环境有关系活动。如:关于淡水资源、臭氧层的重要性等的小型演讲活动,以世界环境日、地球日、世界水日为主题的环境报以及环境知识竞赛等活动。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有机结合能够更有效的在物理教育中渗透环境教育。
(三)、物理教育中从日常生活、时事和历史环境事件中取材,进行环境教育的渗透。
日常生活中的环境问题与保护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从周围环境中取材更有利于环境教育在物理教育中的渗透。比如在学到淡水资源时,学生可以讨论含磷洗衣粉分危害、学习臭氧层时可以讨论无氟冰箱的好处等等。注入核泄漏、核废料的处理等时事以及我国多次出现的赤潮现象也是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教师要把握好取材的方向。
四、结束语
物理与环境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在物理教育中渗透环境教育,既让学生掌握了科学文化知识,又让学生懂得和环境知识,知道环境与发展的关系。增强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的同时也满足了国家和社会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张静.高中物理中渗透环境教育的必要性和可行性[J].中小学实验与装备,2009.3(19):1-3.
篇6
关键词:日本水环境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理论与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3-0176-03
引言:
水环境是包括人类在内的所有生物的生存基础。我国是个水资源短缺的国家,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2200立方米,相当于世界人均水资源占有量的四分之一。目前全国三分之二的城市处于缺水状态,六分之一的城市严重缺水。科学技术在发展,人们生活水平在提高,但如何保护水环境却没有受到足够重视。海岸、滩涂的填埋,水产资源的减少,化学肥料农药对地下水的污染,地下水的枯竭,下水道处理水的问题,海洋上塑料垃圾污染,森林采伐带来的保水能力低下等问题,都是当今深刻的水环境问题。我国逐年恶化的水环境给民生、社会、经济发展带来重大威胁。
中国首次提出环境教育设想是在1973年第一次全国环保会议上,这成为我国环境教育的开端[1]。为了保护和改善海洋环境,保护海洋资源,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1999年我国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其中第四条指出:“一切单位和个人都有保护海洋环境的义务。”水环境知识的普及与综合运用能力影响人们的行为方式,因此水环境教育才能从根本上促进水环境问题的解决。如何促进人们对环境问题的认识,形成对水环境的全面认识,水环境教育本身成为研究的重要课题。
日本西面环海,长期以来注重海洋环境教育,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分析日本水环境教育的特征,学校教育中水环境教育方法,社会水环境教育状况,持续可能的水环境教育的摸索等,将对我国的水环境教育提供借鉴。
一、日本环境教育的历史
日本的环境教育被认为首先从公害教育为开端。日本经济高度成长期的同时造成了全国各地公害问题的产生。因此如何进行公害的防治作为教育问题被提起后,日本政府认识到学校中关于公害学习的必要性,在1967年的小中学校学习指导要领修改中明确指出社会科目中增加关于公害的学习。之后,随着世界各国对环境教育的关心逐渐高涨,日本也从公害防治的狭隘视点开始转向环境与人类关系上,以更加深入广泛的视点对环境问题进行思考。1977年的学习指导要领中新设了“现代社会”科目,从正面对环境与人类的依存关系进行了强调[2]。
二、水环境教育的定义
水环境与地球上所有生物、物质联系在一起,对每个人都极为重要。对身边的水环境进行科学的观察、思考,全面认识水环境,以广博的知识为基础的有责任的决策与行动,并将这些知识向更多的人以通俗易懂的形式传播的能力的人才培养是水环境教育的目标[3]。通过水环境教育的普及,加深认识地域社会的水环境与人们的相互关系、以水环境为媒介的人际关系、多国间的水环境与人们的相互关系,加深对他人的生活与思维方式的理解,构筑可持续的水圈环境与人类间的和谐关系[4]。
三、日本水环境教育的理论基础
日本学者对教育学在环境教育中的应用进行了探索。着眼于学习成就感等在环境意识上的促进作用,并具有在协作性、社会性、能动性上的培养作用,崛雅宏提出了“方案法(Project method)”在环境教育中的应用。以此为理论基础,崛雅宏等开发了相应的环境教育方法并取得了一定成果[5]。日本水环境教育专家佐佐木刚提倡“学习循环周期(Learning cycle)理论”在水环境教育中的应用。学习循环周期理论认为学习者的认识、理解分为5个阶段:导入、探究、概念的确信、应用、反思。与此相对应的水环境教育中可以认为以下阶段,身边水环境的现象的观察、自主地进行水环境问题的研究分析、新概念的获得、新思想新结论的产生、以上过程的反思。学习循环周期理论由美国学者Robert karplus提出后,被美国各地中小学校的科学教育采用,水族馆等社会教育设施也纷纷导入[6]。
四、日本水环境教育现状
日本的水环境教育大致可分为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日本文部科学省公布的“学习指导要领”中,与水环境相关的科目有水产、理科中的地学中的海洋单元。“水产”作为专门教育,为水产或海洋类高职、高专学校中的科目。日本全国有46所水产、海洋类高职,高专学校学校,学生数量占全国高职,高专学生总数的0.3%。水产、海洋类高职高专作为专门教育机关在水环境教育起到了重要作用[7]。但是,近年日本这两类学校学生人数呈现年年减少的倾向。大学教育主要有北海道大学、东北大学、东京大学、东京海洋大学、长崎大学、鹿儿岛大学等。社会教育中的承担水环境教育的设施或组织主要有水族馆、博物馆、体验型海洋教育设施、NPO法人等民间团体。其次,渔业协同组合、水产技术中心、水产高职高专校实习设施、大学的专门设施等。这些都成为水环境社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日本1998年“特定非营利活动促进法(NPO法)”成立。NPO法是为了促进市民的社会贡献活动而制定的法律。NPO法成立以后,日本全国约4万法人诞生,其中约750法人与海洋教育相关[8]。日本全国的海洋教育活动中,比较突出的是渔业体验或鱼食体验等相关的体验活动。这些活动为加深国民对水产的理解作出了贡献。2001年日本颁布《水产基本法》,其中23条提出“采取措施加深国民对渔业的理解和关心”[9];2007年颁布的《海洋基本法》第28条提出“促进国民对海洋的理解”。这些都为水环境教育起到了促进作用[10]。大学的教育机关也在积极推进教育研究来推进包含水产的海洋教育,如日本东京大学海洋Alliance,横滨国立大学海洋教育研究中心,东京海洋大学水圈环境启蒙教育推进计划等。
五、日本水环境教育的研究及实践
日本学者对如何提高水环境教育的有效性及手段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首先学校教育中环境教育课程的编制[11]、教学方式方法的构筑[12]、教师的培养[13]等。其次社会教育中对地域自然水环境在教育上的应用[14],[15]、多媒体教材在海洋教育上的应用[16]、船舶在海洋教育上的应用[17]、体验型海洋环境教育程序的开发[18]、环境行政研究等[19]。日本东京海洋大学为以本文所述的教育理论为指导,通过具体的程序开发进行了深入的实践研究。其中典型的案例研究如下。①东京港区港南地区的鱼类监测活动中的道德、自然教育效果。本案例,以当地小中学生为对象,以“运河的鱼类图鉴制作”为题目,举行水环境学习会。通过案例的研究对其中的研究课题设定,研究方法,案例的调查结果进行详细深入考察。从中获得的数据以道德教育中的环境伦理、生命伦理的视点、自然科学教育的视点进行了分析[20]。②内陆地区的水环境教育。以日本群马县小学生为对象,同样以“学习循环周期理论”为指导,进行了水环境的重要性、河海的关系的室内讲解(导入),室内学习(探究、概念的确信)与实地考察(应用)。本研究实施了对参加对象的问卷调查,学生家长及志愿者的问卷调查,以此为基础对水环境学习的效果进行了检讨。本研究中对以下课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儿童对水环境的意识,水环境学习后对水环境的兴趣、关心、意欲,水环境教育中成人的角色,高职高专与大学的水环境教育协作效果[21]。
六、日本水环境教育的启示
现代社会复杂水环境问题的解决,离不开广大市民的理解与负责任的行动。日本水产教育曾经在日本水产职业人才的培养上为日本水产业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现在日本的水环境教育中也正在积极发挥着支柱作用。我国作为市民的启蒙教育的水环境教育正处于发展途中,水环境教育的推进离不开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协作。
我国的环境教育虽然已初步形成一个多层次、多样式的环境教育体系,也已被纳入国家教育计划轨道,但是仍然存在投入不够、地区发展不平衡、体系发展不平衡、形式主义等问题[22]。水环境教育作为环境教育的一部分存在同样问题。日本以海洋环境教育为主的水环境教育,对我国目前正处在海洋大开发时代下的环境教育是一个非常好的借鉴。首先是全面参与。家庭、学校、社会、政府与非政府须共同协作,研究成果、设施的共同开放利用。大学作为最高的知识储备,创新的机构应积极开展水环境教育方面的研究、建立与小中学校和社会的协作机制。其次是实践重视。充分利用当地的公园、河道、湖泊、海岸等水环境资源,通过亲身分析水质、生物等获得化学或生态学知识,加深对水环境的全面认识。
参考文献:
[1]周笑冰.环境教育的核心理念及目标[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3):118-122.
[2]加藤秀俊.日本の境教育[M].日本河合出版,1991.
[3]佐々木(2006).水境教育の体系化を目指した取りみ,13-14.
[4]井善雄?市川新?土屋十(1996).水の境教育.都市の中に生きた水を,239-242.
[5]本田清,堀雅宏.プロジェクト?メソッドの学校境教育への用とプロセスモデルの提案[J].境教育,2011,(3):16-24.
[6]Lawrence Hall of Science,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at Berkeley:Communicating ocean science],Lawrence Hall of Science,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at Berkeley,2009.
[7]日本全国水产高等学校校长协会()(2011年8月参考).
[10]合海洋政策本部:「海洋基本法(http://kantei.go.jp/jp/singi/kaiyou/konkyo7.pdf)(2011年8月参考).
[11]Yoshihiko Tsuruoka.,Research on Environment Education as a Part of School Education in Japan:Issues and Prospects [J].,Environmental Education,2009,(2):4-16.
[12]Entaro Ueda.,Environmental Education on the Curriculum of the School for Construction of Class[J],Environmental Education,2009,(2):17-18.
[13]Toshihiko Higuchi.,Directions of Research on Knowledeg and Ability for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Among Schoolteachers in Japan[J].Environmental Education,2009,(2):19-20.
[14]小林 麻里,佐々木大森ふるさとの浜公を活用した水境教育の有性の考察とを用いた教材の基.水境教育研究,2008,(1):18-52.
[15]Takuya Sato.,Practice of Conservation Education:Using Kirikuchi Char Salvelinus leucomaenis japonicas,the Southernmost Population of Genus Salvelinus,as a Subject Matter[J].,Japanese Journal of Conservation Ecology,2005,(10):93-94.
[16]Practical Use of Visual Images in Teaching about the Ocean Environment.Kyoto University of Education,2001,(9):101-108.
[17]多田 光男.,船“弓削丸”を活用した海洋境教育[J].日本船舶海洋工学学会,2010,(28):28-30.
[18]Kouji Seida,etc.,Approaches of Maritime Work-study program for Young People [J].,Hiroshima National college of Maritime Technology,2011,(33):33-37.
[19]柳町晴美,沼尾史久,茂木信太郎,口一清.野市町村における境行政にする研究-アンケトの果分析-.信州大学山地水境教育研究センタ研究告 第3号,2004,(4):1-52.
[20]崎佑介,佐々木.制作程における道?自然教育果の[J].床教科教育学会,2009,(1):75-84.
[21]小高友,佐々木.群における水境教育の有性~高大携による水境学会~.水境教育研究,2010,(3):31-60.
[22]黄锡生,张菱芷.中国环境教育现状及对策探析[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4):134-137.
篇7
1.1国外环境教育概述
从20世纪60年代起,世界各国越来越重视对国民的环境教育。比如:1970年美国率先在世界上颁布了第一部《环境教育法》,并启动环境教育在全国推行的计划,其教育部门专门设置了野外环境教育中心,作为教师的环境教育培训基地。英国也于1988年通过法律规定:环境教育作为一门必修课纳入正规的国家课程体系。哥伦比亚则由教育部对所有老师进行环境教育的培训。日本于1971年起就制定了中小学使用的环境教育教学大纲和教材,提出了各级学校教师的环境素质提高培养方案。在1992年的联合国环保大会上,会议达成了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全球共识,并指出达到这一共识的关键手段必须包括实施环境教育。
1.2我国环境教育现状
虽然,在我国环境教育起步较晚,但近些年来,国家对环境问题的关注程度逐日提高。因此,环境教育也在一系列纲要文件的催化下取得了较大的进步。1980年制定的《环境教育发展规划(草案)》就将环境教育纳入到了国家教育计划中。1996年,国家环保部、、中央文明办、教育部、、全国妇联等六部委联合颁布的《全国环境宣传教育行动纲要(1996年—2010年)》中提到:“要根据大、中、小学各自的不同特点开展环境教育,让环境教育成为素质教育的一部分。”2011年,《全国环境宣传教育行动纲要(2011年—2015年)》中又再一次指出:“加强基础教育、高等教育阶段的环境教育和行业职业教育,推动把环境教育纳入国民素质教育的进程。强化基础阶段环境教育,并在相关课程中渗透环境教育的内容。”目前,我国基础教育中并没有出台专门指向环境教育的教学大纲,只是把关于环境教育教学的规定渗透在各科教学大纲之中。关于大中小学环境素质培养的研究常有报道,但作为基础教育一份子的学前教育,幼儿的环境素质培养几乎不被提及,幼儿教师的培养培训体系中也没有专门的相关环境教育的课程设置。
2幼儿环境教育的必要性
环境教育要从娃娃抓起。提高幼儿环保意识,进行幼儿环境教育尤为重要。原因为:首先是时展的需要。环境保护无论是目前还是将来都是一重要的课题,幼儿是祖国的花朵和未来的主人,从小接受环境意识的启蒙教育,将对他们今后参与环境保护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其次,推行幼儿环境教育,是幼儿自身健康发展的需要。培养幼儿的环境意识,可促使幼儿了解人与环境的密切关系,并学会关心身边的生活环境,从小感受自觉履行保护环境的责任和义务,树立为全民族服务的理念。并且,可以促使他们养成良好的卫生和生活习惯,促进身心的健康发展。
3提高幼儿教师环境素质的必要性
3.1幼儿教师职业身份以及在教育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教育要发展,关键在教师。学生具有向师性,幼儿更是如此。幼儿教师的素质如何,最终将影响到幼儿的素质。幼儿教师除了要有一定的思想政治素质、专业的基本技能、一定的心理指导能力及创新能力外,还要有良好的科学文化素质。而环境素质就是科学素质中的一种,它是将环境看作特定的作用客体,从小就养成并不断发展乃至持续终生的科学素养。幼儿园教师作为教育事业的传承者,他们的环境素质如何,直接关系到学生环境素质的培养效果,幼儿环境素质的提高,将影响到他们的未来及周边的人们,进而影响整个社会的环境素质。
3.2当前幼儿教师环境素质的现状堪忧
环境素质是指人们在对应环境问题上的态度及能力。包括环境知识(对环境事件的认识和了解)、环境态度(对环境事件的看法和态度)、环境行为(对环境事件将采取的措施)三个要素,也即是人们对环境价值的认识、环境道德意识以及处理环境问题的基本能力。当前,我国幼儿教师的环境素质现状令人担忧。主要体现在为:环境知识方面。获取的途径一般是电视、网络等社会媒体,很少是通过系统正规的学校教育;环境知识的结构零碎而不完整,多数幼儿教师对温室效应、雾霾、酸雨、白色污染等概念有所了解,但对如低碳生活、水体富营养化、食品安全等概念认识模糊;环境科学的知识比较肤浅,多数幼儿教师不知道环境权、循环经济、代际公平、绿色GDP等名词,也不能准确描述PM2.5的含义。并没有体现出与他人不同的教师职业特长或优势。环境态度方面。许多幼儿教师对环境问题的现状认识不足,思想上重视不够,对环境教育的普及性认识模糊,也不清楚环境教育的广泛性和跨学科的特点。环境行为方面。许多幼儿教师的环境知识、态度、行为三因素的素质是逐次降低的,存在知行脱节现象,他们虽然知道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但在日常生活和幼儿教育中都有明显的滞后性,不能将幼儿环境素质的培养贯穿始终。
3.3幼儿教师环境素质的培养培训存在缺失
在幼儿教师的环境素质的专业培养上,目前我国几乎是空白。现有幼儿教师学历层次大多数为大专及以下,且以文科背景居多。由于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他们中小学阶段接受环境素质的培养是零碎而非系统的。而在大学期间的学前教育专业培养方案中,专科院校基本上没涉及环境知识的课程。目前的幼儿教师职后培训中,内容也仅局限在幼儿教育政策法规、学前教育理论、幼儿教学专业技能的学习提高,并没有专门的环境素质培训的模块。
4提高幼儿教师的环境素质的对策
4.1加大宣传力度,营造良好的环境教育氛围和导向
通过多渠道、全方位宣传国家的有关环保政策、法律法规,向全民宣传环境教育的重要性;在中、高考中适度增加环保知识和能力的考查比重,引导中学加强对环境素质教育的重视;加大幼儿园环境教学的经费及设备投入,让幼儿教师有职业认同感;浓厚幼儿教师环境教学的教研氛围,使教师有条件、有兴趣、有动力多开展环境知识的教学,以促进其自身的环境素质的提高。
4.2在幼儿教育教学目标中突出环境素质的培养。
在幼儿教育中加大环境教育的力度。目前,我国幼儿教学中普遍包括有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等五大领域的内容,虽然科学领域里面穿插有关于环境知识的目标内容,但还远不够。建议教育部门可制订出幼儿环境教育的教学目标,并编写出幼儿环境教学专用教材。
4.3将环境科学课程纳入高师学前教育专业培养方案
高等师范院校针对幼儿教师的培养方案中,要将环境素质教育课程如《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或《环境科学导论》等课纳入公共必修课程。在学前教育专业课如《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与指导》教学中突出环境知识方面的模块。与其他课程考核方式不同,可将“学习环境素质教育课程后的行为改变及环境知识的实践应用情况”要求纳入评价依据中。此外,积极响应环保部、教育部关于高校创建绿色校园的倡议,高等师范院校上下联动,全员参与,共同创建,必定会激发学生的环境保护激情和责任感,陶冶环境道德情操,提高准教师们的环境素质。
4.4将幼儿教师环境素质提高纳入职后培训的范畴
篇8
关键词:职业院校;环境教育;课程开发;教育途径;保障机制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3)07-0009-03
环境教育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指为了使人们更好地认识政治、经济、文化等与环境间的相互依赖关系,而借助于教育的手段,为每个人提供保护环境和改善环境的知识、价值观、态度、责任感和技能等的一种新型的教育活动。具体包括: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提升人们的环境道德素养,丰富人们的环境知识,促进人们了解并掌握解决环境问题的技能,并最终提高人们的可持续发展意识。
环境教育已经越来越被各国政府、教育主管部门以及高等院校所重视,不同于传统本科院校的滞后性、内化性,高职院校以实践性、综合性、显著性为表征,对环境教育课程的开发、保障机制的建立等都有鲜明的外部驱动特征。
职业院校开展环境教育的必要性
(一)有利于推动环保技术研究工作的发展
职业院校的环境教育带有职业性,学生学到的知识都是自己在未来工作中可能需要运用的。有了这种明确的认识,学生在将来工作中就会潜移默化地将知识运用到工作岗位上,尽可能地采用无污染、少污染的技术,更加重视专业领域的环保技术研究,从而推动环保技术研究工作发展。
(二)有利于推动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进行
环境问题日益尖锐,在这样的背景下,1997年12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希腊的塞萨洛尼召开了“环境与社会国际会议”,主题为“教育和公众意识为可持续发展未来服务”,指出环境教育是为了环境和可持续发展而进行的教育。这次会议是教育尤其是环境教育的一个重要里程碑。会议提出了面向21世纪的环境教育新取向,将环境教育重新定向为面向可持续发展。大会通过的《21世纪议程》指出:“教育对于促进可持续发展和提高人们解决环境和发展问题的能力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一些发达国家开始以可持续发展教育取代环境教育,并使之适应社会发展的新要求。主流教育观点认为,可持续发展教育深深地植根于环境教育之中,而环境教育与可持续发展教育最好的媒介是职业教育,环境教育是种子,职业教育是土壤,可持续发展教育是果实。
(三)有利于培养符合现代化建设要求的“绿色”劳动者
职业院校的环境教育教给学生的不仅仅是应用方面的环境知识,同时也包括道德教育,使他们增强自身的责任感,提高忧患意识,逐步养成爱护环境、保护环境的习惯,并且在未来岗位上可以选用合理的工作方案和技术,采取正确的工作手段和方法,尽量减少工作对环境、对人体健康的危害,成为一名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所需的“绿色”劳动者。
职业院校环境教育的特点
环境教育是以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为核心内容的一种教育活动,因此,它既要遵循教育整体系统的发展规律,又要因环境与教育的特殊性而具有其自身的特点。
(一)参与主体的多样性
环境问题是人类长期向大自然掠夺索取造成的,人类在寻求解决环境问题的过程中发现造成环境问题者分布于各个行业中,有的职业与环境问题有直接关系,而有的职业则是通过间接途径作用于环境。例如,公交汽车排放的尾气,虽然操作者是司机,可真正影响空气质量的是汽油生产厂商或汽车制造商。如果他们能把汽油提炼得更纯或能把汽车改造得更节能,那么我们的环境状况可能就不会那么糟糕了。因此,在进行环境教育时,要对职业院校的各个专业各个层次进行环保意识的渗透,不能忽略了少数看似无关其实至关重要的职业。
(二)教育内容的地方性
职业院校并非以传统学科为基础,它们更侧重实际的操作性与综合性,并且每个地方的职业教育的开展都是从当地区域经济发展目标入手,对劳动力市场职业特征和职业岗位具体工作任务、专项能力进行分析后逐步展开的,根据地方特色的不同,存在不同的教育内容。
(三)教育方式的针对性
在职业院校中实施环境教育,必须充分结合不同职业中的不同层次、不同文化背景人员的不同要求,区别对待,分层实施,采取有针对性的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而达到最佳效果。
(四)反馈的及时性
从教育经济学的角度看,在职业院校进行环境教育是最经济且收效最快的。因为职业院校培养出的学生工作在第一线,他们都具有一定的环境知识与技能,并且都有积极的参与意识,可以更快地投入到保护环境的队伍中去,对解决整个国家的环境问题会起到一定的效果。因此,要正确有效地利用环境教育在职业教育中的反馈性,及时迅速地调整教育实施的内容与方法,用最经济的手段达到目标,不仅满足当地经济发展的要求,也要符合环境发展的规律。
职业院校实施环境教育的途径
在我国大力推进“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今天,将环境教育纳入学校的课程体系,通过学校教学活动来加强环境教育,已成为历史的一种必然选择。
(一)开发与实施环境教育显性课程
在职业院校中进行环境教育的主要手段还是进行课程教学,因此,必须开发适合于职业院校的环境课程。
课程定位 环境教育的教学目标:一是定位于素质拓展课程,将环境学科基本知识作为通识教育,普及环境学知识,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二是定位于职业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学生通过学习形成环保意识,具备“绿色职业”判断力并且掌握在职业中所需的环保技能。因此,环境教育课就是遵循学生心智成熟度和未来职业需要合理开设的有关专门课程,一方面,可以对学生系统讲述生态伦理及相关学科知识,唤起学生的生态伦理良知;另一方面,也可以帮助学生获得人与环境和谐相处所需要的知识、方法和能力,培养学生对环境友善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引导学生选择有益于环境的生活方式,并积极参与到保护环境的活动中。
课程内容选取 环境教育课程的设置建议采取“一主多辅”的公共基础课程与选修课程相结合的课程框架,将“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课程列入学校的公共基础课,面向全校各专业开设。同时根据不同专业的特点开设一批有关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选修课,如“环境与健康”、“环境法学”、“环境管理学”、“环境与旅游”、“环境美学”、“环境伦理学”、“清洁生产”、“环境经济学”等,并且每个学生必须选修一门与自己专业对口的课程作为限定性选修课。
课程的组织 (1)渗透课程组织模式,也称多学科模式,教师可以把课程知识与相关的环境知识相结合,巧妙地把环境知识渗透到专业知识中。例如,在进行专业理论教学时渗透相关的环境理论,在进行技能课教学时关注如何以更环保、更节能的方式完成任务。此课程既容纳了相关的环境内容与技能,又不会破坏原有课程的完整性,是一种被广泛采用的教学组织模式。(2)单一学科课程组织模式。在各个领域中选取有关环境科学的概念、内容方面的主题,将其组合在一起,形成一门独立的课程。如农牧业可开设《绿色农业》、《绿色食品》等课程,帮助学生全面掌握绿色食品的基本知识,提高学生的基本技能;政法系可以开设《环境伦理学》;教育系可开设《环境与社会学》等。从不同的角度系统地探索职业领域的环境问题,学习系统的环境知识,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
课程评估 环境教育的成果在很大程度上体现在意识和价值观层面,是通过日常语言与行为表现的。所以,在进行评估时,不能单一地采取定量的评估方式,要通过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对于课程中的知识和技能要求,可依据传统的评估方式进行,如笔试考查关于环境的基本知识,通过实验操作考查在环境中解决问题的能力,模拟考场考察学生对环境问题的态度和价值观;也可以通过观察言行考查教育效果。课程评估也不能单独采用终结性评估,而要与过程性评估相结合。职业院校的环境教育更多的是通过实验操作课进行的,所以,学生的参与度、热情度、组织领导力等都是教育效果考查的重要组成部分。可对学生在每堂课的表现状况进行记录,以便日后对课程的实际效果进行评估。
通过上述4步,完成了对课程的开发,但要使理论变为现实,还必须借助一系列科学的教育方法和手段。(1)“头脑风暴”法。这是由美国创造学家A·F·奥斯本于1939年首次提出的,此方法的目的在于产生新的观念或激发创新设想。在进行环境治理讨论课时,我认为运用此方法可以调动大家的积极性,相继产生一连串的新观念,产生连锁反应,为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提供更多的可能性。并且在不受任何限制的情况下,集体讨论更能激发人的热情,突破固有观念的束缚,最大限度地发挥创造性思维能力。(2)户外教学法。户外教学法是专门针对环境教育而产生的一种教学法,此方法能更好地帮助学生获取自然知识和技能,形成价值取向。在接触大自然时,鼓励学生结合和了解与其最密切的周围环境,形成更大的学习兴趣与动机。例如,积极开展第二课堂活动,通过对酸雨进行跟踪检测,统计分析检测数据,并在课后写出有关防治酸雨的小论文。学生在大量实践的基础上,锻炼了专业实践技能,对酸雨的产生、危害和防治有了初步的认识,树立了正确的科学观、环境观,提高了环境保护意识。
(二)开发环境教育隐性课程
显性课程是通过正式教学来进行,具有直接的外显的影响力,而隐性课程潜伏在显性课程之后,通过间接、内隐和潜在的方式作用于受教育者。隐性课程不仅存在于一切教育环境的体制与气氛中,甚至根植于整个社会生活中,其影响力有时会超过显性课程。隐性课程的作用效果是非预期的,是在非目标状况下意外获得的,所以既可能是积极的,也可能是消极的。因此,我们应格外注重对隐性课程的开发,更好地利用其积极的方面,避免出现不必要的消极影响。隐性课程资源随处可见,只是我们缺少发现它的眼睛。
每年的3月12日的绿化植树节、4月第一周的爱鸟周、4月2日的地球日、5月31日的无烟日、6月5日的环境日等,学生可以通过在校内外举办的专刊、板报、展览、广播、演讲使群众受到教育。
学校也可以组织师生深入工厂参观实践,对驻区企业、河流湖泊进行定期监测,收集有关资料、数据,获得第一手材料。通过考察使学生亲身体会环境污染的严重性和控制环境污染的必要性,使他们增强亲身感受,深化他们的环境意识,激发他们学习环境知识和技能的兴趣,强化他们参与解决环境问题的责任感与使命感。
校园的污染控制和环境建设以及资源的合理利用,可以使学校成为“对环境友好的学校”,塑造一种环境友好的教育氛围,也会潜移默化地作用于学生,使他们产生对环境友好的情感。
学校领导者的观念及政策对学校环境教育至关重要,必须加强对职业院校领导者与管理者的环境觉悟与责任感的培养,有效地推进环境教育各项活动的实施。
职业院校实施
环境教育的保障机制
(一)教师素质和能力的提升
丰富的环境知识与技能是教师实施环境教育的基础 教师自身必须受过环境教育的熏陶,具有丰富的环境知识和熟练的环境技能。现在,很多职业院校的教师都侧重于知识教学,忽视在课堂教育和课外活动中实施环境教育。因此,教师应通过参加培训班、出国访问、调研等方法完善自身的知识体系,更新自身的教学理念。
正确有效的方法是教师实施环境教育的关键 只有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学生才能把环境知识体系纳入自己的认知结构中去,同时通过他们自身心理的重新组合和调整,形成一定的环境道德和价值观。教师在进行环境教学时,尤其是将环境内容渗透到其他学科时,选择性和灵活性都很大,这就使环境教育在更大程度上依赖于教师,依赖于教师对环境教育内容的选择,对环境教学方法的运用,对整个环境教学过程的调节和控制,促使学生主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以身作则的品质是教师实施环境教育的保障 教师需要时刻注意自身的言行。在师生交往过程中,教师自身的思想意识和言行举止无不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学生环境意识和环境行为的养成。因此,教师必须提升自身的能力与素质,实现普通教育与环境教育的有机结合,从而有效地完成教育对象的环境教育目标。
(二)管理理念和制度的完善
为了切实加强职业院校环境教育工作的组织开展,巩固学校环境教育工作的成果,应该把环境教育与德育、体育、智育放在同等地位,转变传统的课程观念,将环境教育内容纳入学校的日常考核,经常进行检查和监督,并将环保教育绩效指标与教职员工的奖金、学生的奖学金挂钩。例如,学校专门成立由主要领导、分管领导、班主任等组成的环境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定期检查橱窗,看是否进行绿色宣传;派人轮流检查校园卫生,看是否做到保护环境;随时抽查听课,看教师是否进行环境教育;对环境教育成绩突出的部门和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并在学校年度考核评估中予以加分;对成绩较差的部门和个人则进行惩处,奖惩分明、公平公正。
(三)家庭、学校、社会环境教育的有效配合
环境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单依靠学校的力量是不能完成的。要从根本上解决环境问题,还需要社会更多人的参与,需要家庭、学校、社会的有效配合。
家长可以利用家庭生活中的点滴小事对子女进行环境保护的教育,如节约水电资源、不浪费粮食、对垃圾进行分类处理、选购绿色食品、使用环保电器和生活用品、使用布袋购物等。只有从小培养子女的生态伦理道德观念,使之养成行为习惯,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自觉爱护环境、节约资源,才能为他们的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环境道德基础。
学生可以利用在学校学到的环境知识为周围的人服务,为社会服务。例如,利用节假日集体到附近社区参加为社区服务活动,还可以会同环保、科协等有关部门进行“环保夏令营”或社会调查,使学生到社会和大自然中观察环境污染和生态失衡现象,从而使他们在实际生活中体会自然环境对人类的重要性,产生自发保护环境的情感。
家庭环境教育让子女养成良好的爱护环境的行为习惯,学校环境教育让学生掌握必要的环境知识,树立科学的环境价值观,社会环境教育则为人们的环境行为提供了一个广阔的舞台和丰富的资源,让他们去尽情展现环境保护技能。这三方面在整个环境教育过程中担负着各自的职责。只有将学校环境教育、家庭环境教育与社会环境教育相结合,通过社会各方面的共同努力,才能通过多种途径使整个社会形成良性的可持续发展的环境氛围。
结语
21世纪的今天,在经济发展的同时,我们看到的是日益暴露的环境问题,倡导可持续发展理念成为必需,要在不对后代人生存需求构成危害的前提下满足当代人的物质文化需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之一是教育,环境教育则是教育内容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职业院校实施环境教育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应把环境教育完整地纳入职业院校课程之中,充分利用学校资源,结合各方力量,帮助学生深入认识和理解环境教育的必要性,形成强烈的环境保护意识,并在日后的工作岗位上真正付诸行动。
参考文献:
[1]武菁艳.环境教育的内容和特点[J].教育研究,2005(5).
[2]尹世香.职业技术学院环境教育的初步研究[D].昆明:云南师范大学,2007.
[3]炳军.中等职业学校环境教育探析[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06.
[4]广州市中专化学教研会课题组.广州市中等职业学校环境保护客体的建设与开发[R].广州:广州市中等职业学校,2003.
[5]王燕津.环境教育概念演进的探寻与透析[J].比较教育研究,2003(1).
作者简介:
篇9
【关键词】环境教育 中学地理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10-0091-02
环境教育指以跨学科活动为特征,以唤起受教育者的环境意识,使受教育者知晓人类与环境的相互关系,积极发展解决环境问题的技能,树立正确的环境价值观与态度的一门学科。
发达国家如英国、日本等在20世纪60年代起就在学校开设了环境教育的课程。一些发展中国家略晚,大多在20世纪70年代末普遍的在中小学开展环境教育。
我国的环境教育在20世纪70年代末就已通过多种形式起步,几十年来已取得显著成绩。20世纪90年代中期,国家环保局、、国家教委联合下发的《全国环境宣传教育行动纲要(1996~2010)》和2003年教育部进一步出台的《中小学生环境教育专题教育大纲》,将有助于全国环境教育特别是中小学环境教育的开展。
一 中小学环境教育在向纵深发展中,存在的诸多问题
1.认识问题
我国社会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意识不足,多数人对环境污染的严重性和危害性没能引起足够的重视,从而导致多数人在环境教育的问题上存在认识偏差、观念意识淡薄的情况。此外,环境教育性质是以培养受教育者的环境意识和环境道德为目标,不与升学、就业等直接挂钩,从而导致学校、教师和家长,对环境教育重视不足。学校在课时分配、教学计划等方面的安排不足,导致环境教育只在名义上存在,很难得到落实。
2.师资问题
环境教育师资的缺乏,是制约中小学环境教育顺利开展的重要原因。作为一门边缘科学,环境科学涉及地理学、地质学、化学、生物学、物理学和社会学等多门学科,而我国的许多高等院校与环境科学有关的专业非常稀少,使得中小学环境教育中所需的专职教师严重缺乏。虽然目前各地普遍对地理、生物、化学等学科教师进行相关培训,但收效甚微。多数培训缺乏统一的模式和教学计划,缺乏完整的培训体系和培训机制,导致环境教育的师资不足、整体专业素质不高。
3.教材问题
1989年国家环保局与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召开了“全国部分省市中小学环境教育座谈会”,此次会议进一步明确了中小学环境教育的目的、作用和任务,倡导编写适合师生使用的环境教育读物。1990年国家教委颁布了《对现行普通高中教学计划的调整意见》,人民教育出版社以此意见编写了高中选修课教材《环境保护儿童》,该书第一次以跨学科的方式向全国中学推广环境教育。
截至目前,多数学校没有独立的环境教育教材,环境教育的内容大多夹杂在一些相关学科中,这种教学形式,一般是利用现有的相关学科教材来进行授课,缺乏系统性、针对性、专业性的环境教育教材。因此难免出现教学内容杂乱无章、零散无序的现象,无法使学生形成有机完整的环境概念,长此以往,学生很难形成预期的环境素质。
4.制度化问题
长期以来,环境教育因无全国统一的教育教学大纲、中长期规划、相应的法律法规予以保障,因此造成各地区环境教育发展极不平衡,缺乏规范化、制度化。此外,目前的中小学环境教育事业,领导体制不明确,组织结构不完备,教育主管部门对学校的督导、教学质量的评估,缺乏对环境教育的明确要求和操作性强的相关规定。学校也缺乏对教师开展环境教育活动的激励机制。
5.其他制约因素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环境教育在学校教学中很难有立足之地。无论是教师、家长还是学生,都对环境教育的认识不足。很多学校在课时设置、教学计划安排等方面,偏重于应试学科,挤占环境教育的课时和时间,甚至不开设相关课程,使得环境教育形同虚设。
此外,我国的环境教育经费主要有两个来源,即国家环保投入中的一部分,以及教育投入中的一部分。由于现阶段中学环境教育还没有纳入国家教育的计划渠道,因而没有正常的经费资助,从而影响了中学环境教育的顺利开展。
二 针对目前我国中小学环境教育的现状,提出相应策略
1.更新观念,提高认识,做好制度保障
良好的环境意识和正确的教育理念,决定并影响着环境教育的成败。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首先应该意识到环境教育的重要性,在师资培训、激励制度、督导制度等方面,给予制度保障,努力营造良好的环境教育氛围,向家长和学生充分宣传环境教育的意义,从而使环境教育的意识得以提升。
法制是规范个人和集体社会道德行为的有力保障,通过法制,可以自上而下建立起统一的中小学环境教育体制,从而增强环境教育的推广力度、社会重视程度。法制的完善和保障,还将为环境教育赢得财政、督导等支持,使得师资培训、课程设置、教学资源开发等相关环节真正的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2.注重兴趣,培养意识,创新教育形式
通过环境教育,形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识,培养对环境负责的生态世界观,培育具有环境伦理道德的时代公民,因此,环境教育不仅是一种素质教育、人格教育,也是一种社会教育。
我国新一轮的基础教育改革充分强调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强调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和学习自主性的调动,要求在教育教学中充分体现对学生兴趣、意识、情感态度的培养。因此,在中小学的环境教育中,应该避免知识灌输、应试教育的倾向,重视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学生亲身参与和体验,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这就需要教师在具体教学活动中,将环境教育寓于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中,针对各个阶段的学情特点,在搞好课堂活动的同时,也可以通过兴趣小组、参观考察、座谈讲座等方式,将环境教育渗透到实际生活中。
3.面向社会,深挖资源,做好课程资源开发
一些发达国家的环境教育注重体验和时间,而这些都离不开社会各界的大力配合与协助。如美国是世界上最早设立国家公园和野生生物保护区的国家,在其国家公园体系中,还有国家纪念物、国家历史公园等内容,这些都为环境教育的实施提供了丰富的资源。此外,工厂、企事业单位、社区、商铺等社会各界,都是可以充分发掘的课程资源,面向社会,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才能使环境教育充分发挥其现实意义。同时,环境教育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实施,还应注重与当今热点环境问题、学生身边的实际情况相结合,使环境教育做到实际化、乡土化,从而达到学生知情意行的统一。
参考文献
[1]郑晓川.美国中小学环境教育的特点及启示[J].重庆教育学院学报,2010
[2]黄宇.中国环境教育的发展与方向[J].环境教育,2003(2)
[3]王冬桦.教育环境与环境教育——21世纪世界基础教育热点展望[J].外国中小学教育,1999(6)
[4]钟启泉、崔允淳.为了中华民族的福星——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解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篇10
关键词:环境教育 制度构建 湖泊保护
中图分类号:H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745(2013)05-0353-03
对于享有“千湖之省”美誉的湖北来说,湖泊保护工作在构建和谐社会和贯彻可持续发展理念的过程中所具有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良好的湖泊状况和科学的湖泊管理体制,不仅是提升生活环境水平的需要,更是推动湖北经济长效可持续发展的必备条件。然而,湖北省湖泊保护工作既有着一般湖泊保护工作中所存在的问题,更是具备了自身独特的省情区情。因此,我们做好湖北省的湖泊保护工作所需要考量的因素是复杂多样的,建设相对完善的保护机制也远非一夕之功。但我们不可否认的是,环境教育制度作为湖泊保护制度的根基,其顺利构建与生效会对突破湖泊保护瓶颈,推动湖泊保护事业的发展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
一、目前湖北省湖泊保护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湖北地区古称“云梦泽”,在解放初期更是号称“千湖之省”。但是随着社会发展,人们对于湖泊的利用和改造力度也逐渐加大,这对湖泊的数量和质量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从湖泊数量上看,根据湖北省水利厅的《湖北省水资源质量通报》显示,截止到2009年1月,全省现有百亩以上湖泊仅为574个,比上世纪五十年代减少56.9%,其中5000亩以上的湖泊仅剩100余个,比上世纪五十年代减少2/3。从湖泊水质上看,《湖北省环境质量状况(2010年)》表明,湖泊水质总体不容乐观:11个省控湖泊的15个水域中,水质为Ⅱ类的占20.0%;水质为III类的占26.7%;水质为Ⅳ类的占26.7%;Ⅴ类的占13.3%;劣Ⅴ类的占13.3%。水质符合功能区划标准的水域仅占40.0%。总体上来说,目前湖北省湖泊水质恶化,水生态环境破坏,湖泊保护情况着实不容乐观。
我们必须承认严酷的现状背后存在着多种原因:立法者、管理者在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取舍矛盾;行政管理体制不明晰,形成了“九龙治水”的混乱管理局面;湖泊保护治理综合协调机制未得到有效建立,难以从整体管理的层面达成一个目标管理的优先次序等等。但是在笔者看来,多种原因共同作用下看似复杂的局面,其实根本上主要是与环境教育制度的缺失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也即,环境教育制度的缺失这一容易被人忽视的问题,恰恰是形成上述各种原因合力作用的主要因素:
1.立法、执法和司法欠缺科学性。法律目的得以实现离不开科学的立法、司法和执法工作,然而从湖北省的湖泊保护立法来看,立法上欠缺的专业人才和立法技术,更欠缺对于现实的了解和发现问题的渠道和方法;司法、执法上来看,由于其特殊的环境属性和经济属性的结合,加之污染问题、水事问题的复杂性,当前的执法司法体制无法满足湖泊保护事业对于专业高素质的工作人员的需要。从本源中来看,正是因为系统环境教育的缺失,湖泊保护法律政策在制定和实施的过程中,往往只能依靠生活经验和有限的科学知识去判断。总体上说环境教育机制的缺失严重的限制了立法的水平和执法、司法的效果。
2.环境管理理念落后,使得管理体制的科学构建得不到保障。从湖泊保护的角度来看,作为内在动因的科学理念和价值观,在湖泊保护立法、执法、司法的环节中都是欠缺的。立法时立法者在保护经济和保护环境两方间举棋不定,在立法条文中不得不顾及政府对于经济发展的要求以保全实施效果,更要考量公众反映以保全社会效果,这往往导致立法条文的价值混乱,使得法律的科学性大打折扣。从执法和司法上看,由于其人员编制设置和资金来源都与政府密不可分,所以司法机关行为往往有着强烈的行政色彩,加之执法者本身即为政府工作人员,所以执法、司法人员对湖泊环境保护总是采取选择性忽视,而转向的积极追求其经济价值,可以说这种忽视和取舍正是湖泊保护工作长期不尽如人意的症结所在。
3.公众环境素质较低,为湖泊保护各项工作的顺利落实造成不利影响。对湖泊进行保护一方面是为了充分发挥湖泊的经济属性以推动经济发展,另一方面是为了发挥湖泊的环境属性以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但无论从哪个方面来说,社会公众的利益都是其最终指向。而且从湖泊保护工作的开展和落实状况来看,湖泊保护的效果很大程度上会由公众参与的情况所决定。但现今实际情况却是公民环境素质的低下,无论是理解环境政策、落实保护措施还是监督环境状况,现今民众的环境素质状况都是无法适应湖泊保护工作需要的,可以说环境教育最基础和最终的落脚点,也是在于提升公民的环境素质上的。
二、环境教育制度构建对于目前困境的解决作用
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得知,环境教育制度的构建是被现实所迫切需要的,更是突破当前湖泊保护工作困境的有效方法,所以我们有必要自此引入环境教育的概念。希望可以通过对于环境教育理论和环境教育制度的探索,去思考未来环境教育制度的构建,希望可以以此作为当前湖北湖泊保护事业所处困境的起点。
所谓环境教育就是致力于培养人们的环境意识、环境道德情操和行为,使人们养成面对环境问题进行明智决策和采取负责行动的素质,树立可持续发展的现代环境观和生态观,形成保护环境、建设环境的自觉性。而环境教育机构则是指立足于通过向受众普及环境知识,宣传环境政策以提升公众环境素质和促进环境政策的落实来推动环境保护事业发展的职能部门。狭义的环境教育机构是指专门立足于教育职能的机构,而广义的环境教育机构还包括为环境教育提供基础资料,制定并促进环境政策贯彻落实的职能部门。现实中,环境教育机构大致可以分为教育科研机构和行政职能部门。教育科研机构比如高校的环境科学研究机构,环境法律研究机构,环境知识普及团体,而行政职能部门包括,环境行政主管部门,农业行政主管部门,林业行政主管部门等与环境保护事业有关的行政主管部门中涉及的环境法律、环境政策制定与修改的分工部门。
环境教育对于环境保护知识的宣传,环境保护人才的培养,环境保护政策的落实,以及整个环境保护事业的发展,都是至关重要的。现实中的环境保护事业进展的不尽如人意,除了常见的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心态所致以外,这更是与社会公众环境素质偏低、合格的立法和司法人才缺失所分不开的,而在此方面,环境教育机制的作用便突显现出来了。
环境教育制度在湖北省湖泊保护工作中起到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构建环境教育制度有助于实现绿色立法、执法、司法。环境教育制度可以通过直接提升法律职业者的素质,直接提高立法、执法、司法的水平。丰富的环境教育内涵,使得立法拥有了更立体科学的环境立法知识技术,在立法时做到科学合理,切实可行;使得执法者得以掌握更科学合理的执法手段,拥有宏大的视野和远见,做到有效执法和科学执法;更是使得司法者充分领会环境司法的公益特性,推动环境司法的绿色化。
2、构建环境教育制度是实现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现实要求。通过湖泊保护工作的开展实现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不仅需要培养高素质的人才以及构建科学合理的制度,更需要我们树立科学的环保理念,而环境教育制度的建立正是为这一要求服务的。环境教育制度的建立,可以扭转过去重经济轻环境的错误理念,有助于推动树立正确的环境价值观,使我们充分认识到环境保护和湖泊保护的意义不仅在于实现经济价值,更是在于实现其深厚的环境意义。
3、构建环境教育制度是提升公民环境素质的重要方式。公民环境素质的提高是环境教育制度构建的最终目的和最终落脚点,更是湖泊保护工作顺利开展的基础所在。现今社会公众环境素质之所以无法满足湖泊保护工作的需要,主要原因就在于环境教育制度的缺失。而环境教育制度建立之后,可以通过提升公民的环境素质,明确公民的环境监督责任和公民的享受良好环境的权利。使得湖泊保护工作的制度得以更加完善、目的得以更加清晰、效果得以更加良好。
三、环境教育制度的科学内容
现实中往往对于环境教育与“自然教育”“知识普及”等相近概念有着混乱的使用,然后环境教育作为一项专门的制度有着自己独特的含义和内容:
1.从时间维看,包括基础教育阶段、职前教育阶段和职后教育阶段。基础教育阶段的环境教育,主要是开展普及环境保护知识的教育和环境意识的培养。职前教育阶段又分为专业性和非专业性的环境教育。对高等学校非环境类专业应增加一门环境必修课,至少要作为指定选修课,尤其是师范院校。如果环境教育不落实,当今的大学生不了解环境,今后难免会好心办坏事。这是素质教育的一个内容,也是时代的要求。职后教育阶段可根据工作岗位分为决策者、管理者和实施者的环境教育。决策者处于各个部门的重要位置,其环境意识直接影响到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发展,他们对环境产生的影响也最深远。因此,环境教育的对象应在普遍涉及的基础上,突出强化对政府决策管理者的教育。这对于预防环境问题的产生、 协调环境与发展之间的矛盾,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从空间维看,包括家庭环境教育、学校环境教育和社会环境教育。家庭是人成长和生活的重要空间。对儿童来说,家庭环境教育对其日后环境意识的形成至关重要;对成人来说,家庭成员的生活习惯和环境道德水平也是相互影响的。社会环境教育就是面向大众的教育,对于不同层次、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应采取不同的方法,其中对农民的环境教育急待加强。我国有8亿农民,农村环境形势日趋严重,农药、化肥、地膜的使用造成对土壤的污染;森林的乱砍乱伐,造成水土流失;乡镇企业的快速发展造成农村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因此,提高农民的环境意识,增强农民对保护环境和资源的责任感,是一项艰巨的任务。
3.从知识维看,包括基础知识、专业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环境基础知识教育是面向中、小学生和大众的。环境专业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是面向从事环境专业或相关专业的人而进行的职业性教育,具有很强的针对性。
四、环境教育机制构建中应注意的问题
对于环境教育机制的构建,应当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丰富环境教育内涵,建立立体的教育体系。环境教育不仅包括提升公众的环境素质,更包括对于立法司法执法等与湖泊保护工作直接相关的人员的环境素质教育。后者更是具有见效快、专业性强的特点,从而能够迅速起到缓解湖泊保护管理混乱、成效不高等尴尬状况。从构建环境教育机制的过程来看,完善环境教育理念,要秉承以下几个理念:第一,教育模式科学立体。环境教育的模式要做到科学合理,立体有效其主体不能仅仅局限于高校、研究所等教育机构,社区、政府机关的宣传机构、组织机构更应当是环境教育的应然主体。第二,教育体制切实可行。新制度的构建应当尊重当前现有情况,环境教育制度更是应当把目前的教育和行政制度现状作为建立制度的前提所在。只有充分的结合现实,环境教育制度才能真正的将自身的功能落到实处。
2、创新环境教育手段,贯彻环境教育全民化。环境教育由于内容的特殊性和受众的广泛性,其手段必然不能拘泥于传统的学校式的教育,而更应当结合社会性的手段,通过创新教育思维,以社会化的宣传手段来提高受众的环境素质。由于立法工作成效如何是环境保护工作能否顺利开展的前提,这就决定了环境教育的对象更不能仅仅局限于社会公众,对湖泊保护法律政策的制定者和执行者实行深入全面的环境教育,使之具备高精尖的专业化知识,更是环境教育机制的应有之义。
3、推进环境教育立法。为了使环境教育制度的构建不单单停留在理论层面,对环境教育制度提供强有力的法律支撑,更是当前我们所应当重视的问题之一。只有做到“有法可依”,以行政法规或者法律的形式确定环境教育的主体、对象、机制等各个方面,环境教育制度才能真正的落实到实处。各级政府更应当在行政法规中明晰自己的环境教育职能和任务分配情况,充分发挥现有的法治功用,落实环境教育制度的构建工作。从立法实践来看,地方立法已经了相关的法律实践,如2012年1月1日起施行的《宁夏回族自治区环境教育条例》已经填补了环境教育专门立法的空白。
4、高度重视大学生环境教育工作。在我国推行全民教育的今天,大学生作为重要的国家后备人才,其环境素质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我国未来环境工作的成果如何。从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角度来看,高等学校的一切课程设置和课程体系的内容,都应当适当注重“环境保护”这一内容的体现。高等学校的职业技术行为教育,都应当依照有关环境保护的国际条约、国家的法律法规和社会惯例进行培养和训练。有些高等学校试开了《生态伦理》,《环境道德》等选修课程,这都是些有益的尝试。
总之,环境教育制度对于改善现今湖泊立法状况,提升执法、司法效率,提高公民环境素质都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而当前湖泊保护工作陷入困境之中,可以说与环境教育制度的缺失是直接相关的,因此环境教育制度的构建既是突破目前困境的有效方式,更是环境问题解决的最终归途。
参考文献:
[1]王学雷、吴建农等,《湖北省湖泊保护与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人民长江,2 0 0 9(19):11
[2]范天森等,《大学生环保意识与环保行为的现状与对策》,中国科技信息,2008年第5期。
[3]郭霞,《谈环境教育》,北方环境,2011年3月。
[4]湖北省2010年水资源公报http:///xwfbh/gssxwfbh/fbh/201103/t879137.htm,2012.5.21登入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环境污染整治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