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医学专业的就业方向范文
时间:2023-11-22 18:02:0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动物医学专业的就业方向,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动物解剖学、动物组织学与胚胎学、动物生理学、动物生物化学、兽医微生物学、兽 医免疫学、兽医药理与毒物学、动物病理学、动物传染病学、兽医流行病学、兽医寄生虫学、兽医内科学、兽医临床诊断学、兽医外科学、兽医手术学、兽医产科学、中兽医学、动物性食品卫生学、兽 医公共卫生学、实验动物学、动物福利与动物保护、兽医法规等。
本专业学生毕业后可从事畜牧兽医行政管理、进出口动物及其产品的检验、肉品卫生检验、饲料工业、食品安全、环境保护、畜禽疾病的诊断与防治、伴侣动物医疗保健、实验动物、比较医学、公共卫生及生物学领域等方面的工作。
从事行业:
毕业后主要在制药、医疗、农业等行业工作,大致如下:
1 制药/生物工程;
2 医疗/护理/卫生;
3 农/林/牧/渔;
4 新能源;
5 其他行业;
6 医疗设备/器械。
从事岗位:
毕业后主要从事宠物医生、兽医、销售代表等工作,大致如下:
1 宠物医生;
2 兽医;
3 销售代表;
4 动物实验技术员;
5 销售工程师。
动物医学专业培养能力
1.具备对新知识、新技能的学习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
2.具备完成病料采集及送检、病理检验、微生物检验及血、粪、尿检验等技术操作及分析等工作的能力;
3.具备完成动物检疫检验及检后处理、报告出具、动物卫生监督执法等工作的能力;
4.熟练掌握动物(宠物)疾病的临床检查、实验室检查、病理剖检、疾病诊断分析、处方的开写、治疗、疫病防控等专业知识和技能;
5.掌握养殖场、动物医院等综合实体的生产经营管理的基本技能;
篇2
正是适应新形势对动物医学专业人才培养的新要求而进行的探索与实践,突出强调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性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性,强化教学效果,提高学习效率,培养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构建了“3+1”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即三年在学校专业知识学习和一年企业生产实践。校内三年教学以理论课为主,辅之以实验、课程实习等实践性教学。校外一年企业生产实践以上岗实习为主,同时结合生产实际选择毕业论文题目,并在学校与企业指导老师的共同指导下完成毕业论文,以此实现优势资源共享,构建教学、科研、生产、培训为一体的创新人才培养新模式。
2“3+1”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实施步骤
2.1成立动物医学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针对动物医学专业“3+1”创新型人才培养方案,2009年成立由龙岩学院领导及下属生命科学学院领导、相关高校和企业的主要领导共同组成的“动物医学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结合“预防兽医学省级教学团队”的建设,改革原有教学计划,适当压缩理论课时,部分实践教学在企业实习中完成,优化主要课程的标准体系,根据生产企业的需求和用人单位的建议,制定与生产实践、社会发展需要相结合的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动物医学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对动物医学专业“3+1”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进行论证,并一致认为“3+1”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办学特色突出,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2.2建立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注重校外平台建设,充分利用校外资源的优势,加强与校外教学实践实习基地合作,提升校外合作教育基地的层次和联系紧密度。到目前为止,已有福建龙岩闽雄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广东汕头德兴种养实业有限公司和深圳瑞鹏宠物医疗服务连锁机构等20多家企业成为稳定的校外实践基地。同时,还与广东温氏食品集团有限公司、福建森宝食品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福建圣农发展股份有限公司等50多家省内外知名企业建立了产、学、研合作关系。这些企业单位雄厚的实力为我院动物医学专业的学生深入了解专业实际,加强实践环节的认识和训练提供了有效的教学平台,为“3+1”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顺利开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和保障。
2.3增设龙岩学院动物医学研究所为校内实践基地考虑到部分学生要考研,为了更好复习功课,增设龙岩学院动物医学研究所为校内实践基地。考研前他们在校内实习,考研结束后再安排到校外实践基地实习。动物医学研究所自2002年成立以来,掌握闽西、闽南及周边省份的最新疫情动态,每年有700多例次的病例,为学生提供了难得的现场教学平台。通过该平台的现场教学,学生可以在学校跟着老师学习和掌握最新的疫病诊断,从临床症状、病理变化到实验室诊断的全过程,同时掌握最新疫病防治技术,为学生的实验提供新鲜而又丰富的实验材料,这对学生专业知识的巩固和提高有着极大的帮助。
2.4对部分课程进行优化改革动物医学专业实行“3+1”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由于学生在校时间的缩短,所以部分课程必须进行改革。比如在家畜解剖学和组织胚胎学中,突出猪和禽的解剖胚胎,省略大家畜的内容,突出了地域性和特色。还有外科学和产科学,这两门课程有一些内容重叠,合并后,重新修订课程标准,这样可以节省理论课时,增加实践课时,增强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兽医传染病学,改变原先的教学模式,现以动物医学研究所为平台,部分课程实行案例教学,在学生接触专业理论课后,可以依附动物医学研究所,根据教学内容进行相应的典型案例讨论。通过介绍案例的发生,以问题的形式进行讨论分析,循序渐进,从而提高了学生综合分析和处理临床病例的能力,使学生综合运用所学专业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得到了培养。另外,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一些先进的疾病诊断开始应用到动物医学临床,课程设置中增加分子生物学、现代兽医诊断技术和动物行为学等新课程。为了充分利用现有教学资源,打通相近专业基础课程,开设了生命科学基础实验课程,达到了资源共享,创新性强。另外,为了更好把握动物医学专业的发展方向,进行“3+1”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2010年邀请福建农林大学动物科学学院专家和其它高校相关专业教授、专家作为评委,进行“3+1”教学计划和课程体系改革的可行性论证。
2.5实习安排及制定实习内容首先对学生根据实习志愿由实习单位负责人进行面试,择优录取后安排实习单位。整个实习分两个阶段进行。前半年以专业实习为主,后半年以专业轮岗实习为主,轮岗的基本原则是:不同实习单位之间相互轮岗,同时学生可以根据将来就业意愿,回原第一阶段实习单位进行就业实习。实习教学内容紧密围绕企业生产开展,主要包括各种养殖场、饲料厂、兽医院(宠物医院)、兽医站、动物医学研究所实习。根据动物医学专业需要掌握的知识要点,制定了实纲,要求学生掌握相应的实践内容。如到猪场实习,要熟识养猪的全过程并掌握常见猪病的防治方法;到养禽场实习,要熟识养禽生产的全过程并掌握常见禽病的防治方法;到宠物医院实习,要熟悉兽医院日常工作的内容及常用的临床技术;到检疫局(包括屠宰场)实习,了解肉品卫生检疫的工作流程及相关的方法;在动物医学研究所实习,熟练掌握动物医学专业的实验室常规技术并应用临床诊断工作。科学合理地安排好各个实践环节,目的在于促使学生更好地理论联系实际,培养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独立工作的能力,提高他们的实际操作技能和对生产组织、生产管理的感知水平。
2.6召开实习经验交流会为了进一步加强实践基地与学院的联系,强化实践基地对学生实习方案的落实,增加校外实践基地对学院学生实习的认同,讨论和解决实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完善“3+1”创新型人才培养方案,在实习第一阶段结束后,我们都要邀请各实践基地负责人和学生代表召开实习经验交流会。各实习基地的代表就基地建设与学生实习开展的情况进行了汇报交流,对实习基地建设的经验进行了分享,同时也对基地建设和学生实习过程存在的困难和问题进行了剖析。实习基地代表一致认为,建设教学实习基地接纳学生实习意义重大,是互利双赢的,它既是企业人才战略的迫切需要,也是企业与学校一道在共同为社会培养人才。
3“3+1”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实施成效
3.1巩固和加强学生的专业知识,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在“3+1”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动物医学专业学生的实践教学学时数从改革前的一个学期增加到两个学期。以2013级动物医学专业培养方案为例,理论课时达1827学时,实验实践课时达1391学时,其中,在企业完成的专业实习课时为720学时(为期1年,以30周计),占总实验实践课时的51.8%。由于实践性教学环节的加强,增强了学生学习的针对性和积极性,建立了牢固的专业思想,形成了浓厚的专业兴趣,极大提高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熟练掌握多项专业知识与技能,为今后走向社会或继续深造都奠定了坚实的专业基础。
3.2提高教师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水平,培养“双师型”教师在推行新的“3+1”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后,教师必须亲自带队到生产实践一线指导学生实习,这就使中青年教师有了接触动物医学临床的机会,极大丰富了实践经验,为培养“双师型”教师,(既有从事教育工作理论水平能力,又有技师或工程师的实践技能)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同时,在生产实践中帮助企业解决实际问题,也是一个发现问题、激发科研灵感的过程,增强了中青年教师的科研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另外,将收集的大量丰富的养殖场病例用于教学,丰富了教学素材,更形象更生动,提高了教学质量。
3.3大大提高就业率,增强了社会的影响力实施“3+1”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后,学生实践动手及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大大增强了毕业生的就业能力。3年来共培养了198名毕业生,首次就业率保持在94%以上,用人单位反映,我们培养的学生具有五个方面的特色,一是安心基层、脚踏实地;二是专业实践能力强;三是创业能力强;四是适应能力强;五是综合素质高。动医专业考取研究生20人,考研率达10.1%,录取的院校有华南农业大学、福建农林大学、华南师范大学等,反映了毕业生适应面广、综合素质好、能力强。一些学生在企业发展迅速,有的仅一年多时间,就成为企业中层管理人才,得到就业单位的认可,为学校创造了良好的口碑,增强了学校在社会的影响力。
4结论
篇3
[关键词] 社会需求 预防医学专业 教学改革
预防医学是医学的一门应用学科,它以个体和确定的群体为对象,目的是保护、促进和维护健康、预防疾病、失能和早逝,其工作模式是“环境-人群-健康”。徐州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自2005年开始,招收五年制预防医学专业本科学生,为及时了解预防医学专业人才社会需求现状,同时也为高校对本专业教学内容进行合理改革提供建议。
一、预防医学专业人才培养及社会需求现状
我国预防医学教育体系始于建国以后,其教学思想、办学理念基本上沿袭了前苏联的教育模式。预防医学与临床医学不同之处是以人群为研究对象,而不是以个体为对象,预防医学是通往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之间的一座桥梁。高校开办预防医学专业的宗旨,是为社会培养具备预防医学基本理论知识和卫生检测技术,能在卫生防疫、环境卫生或食品卫生监测等机构从事预防医学工作的医学高级专门人才。本专业的学生主要学习医学相关内容和预防医学的基本理论知识,接受卫生检测技术、疾病控制和实施卫生监督的基本训练。2005年9月,卫生部举办了一次“公共卫生教育论坛”,来自卫生部、教育部、全国各地医学院校公共卫生学院及澳大利亚悉尼大学的专家就公共卫生教育展开讨论,他们认为,目前,我国的公共卫生教育存在以下问题:目前,公共卫生人才的培养模式与社会需求日益矛盾,如理论和实践脱节;知识结构单一、教学内容陈旧;专业设置不能满足需求;师资构成不合理;公共卫生教育重视程度不高等。全国有60多所高等院校开展了公共卫生和预防医学的本科教育,每年招生规模达到6000多人,但如果按照我国13亿人口去平均计算的话,仍然显得预防医学专业人才的十分紧缺。
二、预防医学专业人才培养的教学改革对策与建议
本校对该专业的人才培养正处于改革与创新的探索阶段,为满足新时期社会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需求,高等院校应充分开展预防医学专业人才社会需求调研活动,深入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卫生监督所等主要用人单位,及时了解用人需求信息动态,对人才知识背景及结构的新要求。根据定期开展的社会需求调研,为高校预防医学专业教育做到及时反馈,确立培养目标,及时调整专业设置方向,教学方法及教学内容,依据社会用人单位急需确立高校教育教学改革对策与建议。
1.加强基础,拓宽专业
预防医学专业由于所学内容的多样性,学生在掌握一般医学理论知识与技能的基础上,还需要系统地掌握本专业的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厚基础、宽人文、宽专业、高能力”已成为新时期衡量公共卫生人才的标准。新时期预防医学专业人才培养必须拓宽知识领域,不仅包括医学基础理论知识,而且要有较高的非专业素质,包括思想道德、心理、身体、人文素质等,注重交叉学科知识的培养,不断拓宽知识面,使该专业的毕业生能够具备向多方面发展的潜力。
2.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注重培养实践动手能力
预防医学校内教学应该注重与校外学生社会实践相结合,投身到人群疾病预防与控制的实践工作中去,培养学生在实际工作中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树立起主动适应社会,服务社会的意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但要使学生掌握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而且还要他们具备能够在实践中充分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开展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学生可以深入社区和农村宣讲课堂所学的疾病防治知识,既培养了学生之间的团队合作精神又增强了他们的实际动手能力及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为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我校公共卫生学院建立了分层次,多模块的预防医学实验教学体系。将实验中心的教学内容整合为四个实验教学模块,即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实验教学、卫生学实验教学、生物与微生物实验教学和管理学与社会医学实验教学,在各模块实验内容的安排上体现了基本实验、提高型实验和研究创新型实验相结合原则。基本实验注重学生的基础操作规范和技能的培养,提高型实验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对知识的分析和综合运用能力,创新型实验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
3.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合理调整课程内容
预防医学专业的教育应该走出学校,与卫生监督和疾病控制、医院等机构密切合作,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使培养的人才能尽快地适应公共卫生和疾病预防控制实际工作的需要。例如,2008年,围绕汶川地震期间的公共卫生问题,我校邀请赶赴灾区参加抗震救灾的徐州市疾病控制中心工作人员做“抗震救灾防疫报告会”,通过从灾区饮水问题、食品卫生检测、垃圾处理问题以及人群免疫接种等方面,介绍了灾区疾病防疫的工作流程和真实体会。不但提高了同学学习专业课的兴趣外,而且学校还可以根据社会工作岗位对专业人才的需求条件,合理调整教学内容,使学生所学的知识能够及时融入到实际当中,增强预防医学专业学生的实际就业能力,也有利于学生更快更好适应新的工作岗位的需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探索预防医学专业培养模式,明确培养目标,合理完善课程内容体系,强化实践教学。
4.培养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
利用课余时间开展多种形式的科研训练活动,培养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如举办科研知识讲座、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申请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项目,学生毕业论文的设计与写作等,鼓励学生参与教师科学研究项目,培养学生具备查阅科研文献资料、独立设计实验或调查表、进行预实验及独立撰写、发表科研论文的能力。另外,我校还创新性开展硕士研究生帮带本科生的开放科研实验,有效地促进了本科生与研究生的科研交流。如2008年和2009年利用暑期开展的拟除虫菊酯类农药生殖毒性科学研究的动物实验,就是硕士研究生带领本科生进行动物灌胃、解剖、指标的检测等科研工作,在培养研究生的同时,也对本科生科研素质的提高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我校由学生独立撰写的科研调查报告《居民健康教育需求状况及干预效果》获2007年江苏省大中专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调研报告一等奖,《艾滋病知晓状况与宣教效果研究》获三等奖,《江苏省丰县地氟病现况调查研究》获2008年省大中专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调研报告三等奖。
参考文献:
[1]傅华.预防医学(第5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
[2]侯淑军,王志玉,宋明洋.搭建灵活多样的实践教学平台加强预防医学本科生创新能力培养[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8,(10):40-41.
[3]覃益敏,赖振屏.浅谈公共卫生教育状况和改革思路[J].广西医科大学学报,2006,23(9):346-347.
[4]孙要武,祁艳波,董艳梅.创建实践平台培养预防医学应用型人才[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08,29(16):2017-2018.
篇4
新建本科院校是指1997年后我国高校规模扩张后新成立或发展起来的一类高校,目前全国约有270所左右。目前该类院校多处于快速发展期,建校之初的教育基础薄弱、师资队伍、实验室条件相对较差等状况得到很大改善。这类高校多数以招生本二批次学生为主,这也是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对高等教育的需求而诞生的一类高校。金陵科技学院动物科学与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我校”)的办学指导思想是培养有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如何在课程教学活动中贯彻这一指导思想,培养出合格的社会实用型高层次人才,本文就此进行了一些探讨。
一、认清“家畜传染病学”课程的性质,坚持培养学生应用实践能力的方向
“家畜传染病学”是动物医学专业的一门专业课,主要介绍和研究动物传染病的发生发展规律、主要发病特征及诊断和防制方法,其中诊断是关键,防制是目的。其中诊断和防制这两个节点的实践性、应用性特点非常明显。我校是一所刚刚升本不久的本科院校。按照教育部专家的解读,新建本科院校是指1992年以后成立或升格的学校。这类学校的共同特点是教育基础比较薄弱,师资队伍、实验室条件尤其科研和学术基础与老本科院校相比尚有相当大的差距。目前该类学校、尤其是我校主要以教学为主,多数学校尚未有研究生招生资格,作为培养本科生为主的理工科院校,学生应用实践能力的培养一直是我校教育的主线。
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重在实践
强调实践教学,注重学生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打破了过去“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以教室为中心”的传统的以知识教育为主的灌输式教学模式,在应用实践教学中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和教师的组织引导,建立和谐互动的师生关系。将学生的知识学习和技能提高有机结合起来。如在家畜传染病教学中,对许多动物病症的认知需要在生产实践中观察、比较、分析,我们就将学生集中到生产现场作深入的了解和分析。这样通过课堂讲授、实验室中探讨,农牧场生产一线的认证、比较,从活的动物病例中间疏理传染病课堂教学中的脉络,从而更深入地理解教材中的内容,总结体会出一套动物传染病的诊断和防治规律来。这样将课程的部分内容贯穿于实践教学中,让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再带着问题去学,最后完成所设计的实践,从而使学生较好的掌握了相关的知识。这种教学方法的着眼点不仅在于解决书本中或实践中遇到的问题,而在于取得实践性的成果,了解和体会理论和实践的不同并完成相关知识点的教学,同时又能够激发学生求知的兴趣,锻炼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有些教学内容受教学时数所限,以及内容的时空特点,在课堂上难以完全实现教学效果,必须将这些教学内容延伸到生产实践场所中去。比如大型牧场的消毒、隔离操作,综合防控措施的实施,如疫苗的接种计划、抗体水平的抽查与测定在现场教学的效果要远胜于课堂理论教学。
对于一些带有研究性、探索性或综合性的理论和技术,则尽量安排学生参加老师的科研项目或科技推广项目,使其从中加深理解并牢固掌握所学的内容。比如鸡群不同时期血清抗体的变化要在鸡场实践中观察和测定;病原分离的一些基础工作也需要在实践中进行,一些基因片段的分析和克隆,除要掌握基本操作技术外,还要根据在实践中的变化进行周密思考,不断调整方案和手段,最终完成实验的目的。通过组织和引导学生参加老师的科研活动,可以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竞争意识和创新意识,是创新人才培养的一种模式。这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融知识的学习于实践能力的培养过程中,较好地解决了知识教育与能力培养的问题,使专业培养尽可能与生产实践相结合。
三、把毕业设计和毕业实习作为培养学生应用性技能的重要阶段
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是本科生大学教育的最后一个阶段,也是对学生综合运用并总结前三年所学知识的一个检验。“家畜传染病学”是动物医学专业的一门重要课程,包括兽医微生物与免疫学组成的预防兽医学,占据了学生毕业论文题目与内容的“半壁江山”。根据我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办学指导思想,要求学生选择的毕业论文题目80%以上为实验性项目和综合性项目,其中60%的题目要来自于生产实践,即题目必须在生产实践中或结合生产实践来完成,所以与家畜传染病学相关的论文题目也大部分需要和生产实践结合才可完成。
建立实践教学基地。为了满足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我校和近四十家企事业单位签订了教学科研实践教学基地协议,做为长期的人才培养合作基地。教学基地多为各类养殖场、兽医诊疗单位、兽药饲料生产或营销单位、动物疫病防治所(站)、动物免疫与兽医公共卫生服务单位等。这些基地可有效地保证学生教学实习、毕业实习、科技下乡和科技服务活动,还可供青年教师生产实践锻炼,开展一些科研项目,有些实践基地也作为接收毕业生的就业基地。这样在学生完成毕业论文的过程中,根据学生所选毕业论文题目不同,将学生分成3-5人一组,分别到不同的企业或不同的工作岗位去,开展实验,收集数据,为毕业论文准备素材。在实习中间,师生也会帮助企业进行一些技术方面的指导,学校也会请企业的工程技术人员为同学做一些技术讲座,辅导一些技术操作,实现了学校和企业间的互帮互助,为互利共赢打下良好的基础。
严格学生毕业实习的指导和考核监控。
为了充分利用教学实习基地的技术和人才资源,确定学生的指导教师由生产单位和学校双方共同产生,学校要求企业委派责任心强、实践经验丰富的技术人员担任学生的指导教师,学校也派一名指导教师协助指导,并协同组织学生的实习和毕业论文工作,两名指导教师根据培养计划和教学大纲,结合生产企业不同阶段的生产情况,协调学生的实习工作。学生在实习基地期间的日常管理由指导教师负责,学生在基地期间的工作表现、完成毕业论文(设计)的情况由基地指导教师及时反馈给学校,以便学校来综合评估学生的实习效果。
对学生的实习成绩和毕业论文的评定,邀请企业的同志共同参与。在对学生的考核、评价中,不仅对学生的学业成绩、毕业论文进行评价,还要对学生在实习期间的思想作风、个人素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务实态度和合作精神等进行综合评价。企业对表现突出的同学可要求其留下来工作。通过这样的过程,我们则获得了包括成绩在内的对学生的全面了解,有利于修正人才培养方案和实习实践措施。
转贴于
四、充分利用校外资源,丰富教学内容
由于我校是一所升本不久的新建院校,师资力量相对不足,和老院校相比具有相当大的差距。为了给学生提供较好的教育资源,我们就利用附近老牌大学的教师资源,还利用省农科院、省畜牧兽医站、省市的家禽研究所等单位的工程技术人员或行业的专家,定期来校为学生做学术报告或专题讲座,不仅讲包括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方面的内容,还向学生介绍他们在工作实践中遇到的问题案例、解决这些问题的基本思路和措施。请来的高校的老师则更多地向学生介绍这门课程、这个专业当前研究的一些热点或最新进展,把国外已经使用国内尚未应用的新知识、新技术、新概念推荐给学生,使学生及时了解本课程、本专业的最新进展,有利于开阔学生的视野,启迪学生的思维,培养其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
五、在课程及专业教学中把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放在关键位置
作为本二批次的新建本科院校来说,学生的培养目标主要是适应经济社会的需要即顺利“就业”,因此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就成为人才培养的核心内容。能力是一个人运用知识发挥智力、借助技能完成一项实践活动的综合体现。在家畜传染病的教学活动中,首先要让学生掌握疾病诊断的能力,包括病原学诊断、流行病学诊断、实验室诊断。对比较新的或比较复杂的诊断技术包括分子生物学诊断技术,也要让学生有所了解和掌握,以适应学生将来毕业后工作的需要。人的能力结构决定着人才潜在的创造性,强调以专业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综合能力的培养,也有利于学生潜在能力的培养。在学生能力的培养和形成过程中,专业能力的培养是基础,如掌握和运用专业知识的能力,一定的专业研究能力等。对以本科教育为主的院校来说,应着重强化以下几种综合能力的培养:如就业实践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创新创造能力、组织管理能力、信息处理能力和沟通交流能力。
六、应突出应用型人才能力培养的教学特色
篇5
面对病人,即为“临床”
要说临床类医学专业,首先要说说什么是临床。
从医学科学的角度上讲,“临床”是与“基础”相对的。如临床医学与基础医学,临床部与基础部。所谓基础即医学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统称。解剖、生理、生化、微生物、寄生虫、免疫、病理、 药理等即为基础课程;临床医学则直接面对疾病、病人,是对病人直接实施治疗的科学。如内科学、外科学、妇产科学、儿科学等属于临床医学。
从医院内部分工来说,则分为临床、医技、行政、工勤等部门。临床科室是医院的主体,它直接担负着对病人的收治、诊断、治疗等任务;临床人员包括直接参与治疗、护理病人的医生、护士;医技科室即过去所说的“非临床”科室,它也有医生和护士,但是不直接参与对病人的治疗和护理,只是为临床诊断、治疗提供服务;还有行政、工勤也为病人服务,但是这种服务是间接的,是从行政管理、物资供应、生活保证等方面提供的,这个专业在下文会有提及。
理科知识是难点,内、外、妇、儿是“一家”
从2007年开始,重庆医科大学开始将医学类专业向文科生开放,涉及领域有临床医学、临床医学(儿科医学方向)、临床医学(老年医学方向)、临床医学(心理卫生方向),但基本上都只在临床医学五年制的形式中招取。
临床医学不同于中医的阴阳调和之理,它会涉及许多生物化学类课程,如人体解剖学、组织胚胎学、生物化学、微生物学、免疫学、遗传学等,这也是大家需要做好心理准备的地方。作为文科生,在高中阶段没有系统地进行理科思维训练和知识积累,所以在这部分课程中或许有些吃力。
或许你有疑问,我学了临床医学,究竟是侧重于哪一方面的呢?内科、外科、妇科、儿科其实在大学本科阶段并不细分,都要学习,还有神经病学、眼科、耳鼻喉科和口腔科学等都是大四开设的临床课程,但重中之重是内、外、妇、儿这四门,如果你想要考取研究生,则学好内科学尤其重要。
医学学五年,从大四开始学校会定期安排学生到学校的附属医院学习,而大五的主要学习内容,就是实习。都说医生越老越吃香,其实就是因为经验。人体有许多不为人知的奥秘,只有不断学习,才能不断解谜,所以从医时间越长,积累的临床经验越丰富,揭开的秘密就越多,那么医术当然也会随之提升,所以在医院,退休返聘的情况十分常见,医生这行可以说是只要你愿意干,就真正能干一辈子的职业。
靠勤奋不如有技巧,有技巧更要有医德
扎实的理论基础能够让你准确地判断病情、预估风险、选择术式和处理方法,但是作为一名临床医生,医技才是根本。尤其当你是一名外科医生,你需要对切(剪)开、缝合、结扎、止血等基本操作手法操作灵活,所以技巧需要反复练习。外科医生依靠手持器械治疗,就要学会让刀代替你去感觉,要把眼睛“长”在刀尖上,才能恰到好处地切剪缝扎。
当然,作为一名医生,最重要的是医德。所谓医者父母心,我们要对病人的疾苦感同身受,才能做一个对得起这份职业荣誉的医者。
护士≠护工,护理是实用的学科!
首先要声明,护士并非保姆,在医院中,其也有自己的技术职务。护理人员职位分为初级的护士、护师,中级的主管护师,高级的副主任护师、主任护师等。不同职位的职能范围不同,别以为护士是要照看病人的饮食起居,琐碎繁杂,其实那是护工的工作,护理岗位的工作内容远比照看病人要复杂。如护士要帮病人打针注射,就要掌握良好的注射技巧。有时病人在打针后留下淤血,这有可能是护士打针时不小心刺破了皮下的毛细血管,使血在皮下渗漏造成的淤青。护士还要指导病人服药,以及在手术过程中协助医生等。
护士的职能广泛而工作内容复杂,这也决定了护理专业并不好学。医学的基础课中,解剖、生理、生化、病理以及药理都是重点和难点。或许你想问为什么护士也需要学解剖?那是因为解剖课是每个医学学生的必经难关,只有观摩或亲自解剖过尸体,才能直观地了解人体结构,理解病体与健康人体的区别。当然,想要做护士的女同学不要太过紧张,医学院可供解剖的尸体并没有那么充裕,通常情况下学校会安排护理学学生在临床专业的同学解剖时进行观摩,或是只让护理系学生解剖动物尸体。
护理工作的繁杂还在于细致入微。要学会填写各式各样的表单、护理病历,为住院患者急救护理、输血与输液等,还要根据病人一些症状来给予合理的药物治疗、物理治疗等,不得不说护理这门课程,非常实用,即使自己家人生病,也不会让我们手忙脚乱,真正的“欲要医人,必先医己”呢。
同时,护理工作是一项需要与人交流接触的职业,或许你很惊讶,但是护士的确要学礼仪课!从待人接物到走姿站姿,甚至仪容仪表,白衣天使真不是这么好当的。护士应该如何推药车都需要经过训练,让药车平稳而直线地行走也是我们的练习目标哦!还有如何建立良好的患护关系,让激动的患者冷静,让消沉的患者积极都有窍门。如你对他微笑,拍拍他的肩膀,握握他的手,都是一种心理和肢体上的安慰,这些细节虽简单却也让人深感护理工作的不易。
护理学如今已经不再是女生的专利。幼师界出现了男幼师,并且十分吃香、供不应求,这说明职业的性别宽容度在扩大,社会也将对男护士摘下“有色眼镜”。从2008年开始,北大医学部、武汉大学、长沙医学院、南方医科大学等高校都对护理学专业实施男女兼招。随着医疗事业的发展,国外较先进的医疗机构都在逐渐形成这样的理念,即护理人员才是医院的管理者,安排管理各种事物以及负责整个医院的正常运转。当然国内高级护理人员还达不到直接晋升医院管理级的程度,但趋势已经在国际形成,国内护理人员的地位在不久的将来也会有大幅度提高,护理人员的素质也将提升至本科、硕士甚至博士。
医药界的“非医”专业
以上介绍了许多与从医密切相关的专业,但还有一些与医药十分密切,却不是“当医生”的专业,你了解吗?
公共事业管理(医院管理)
主要课程:管理学基础、人力资源管理、行政管理学、领导科学、社会医学、卫生事业管理学、卫生经济学、卫生统计学、卫生信息管理学、医院管理学、组织行为学、卫生法学、英语、计算机、基础医学概论、临床医学概论、预防医学、流行病学等。
就业方向:在医疗、教育、科研、卫生行政等部门从事管理、教学、科研等工作。就业主要分布在各级医药卫生行政管理机构、公共卫生部门、卫生事业单位及其科研机构、高等院校,也可继续攻读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专业或相关专业的硕士学位。
小编点评:从课程上来看,其管理类课程与人力资源管理、公共事业管理和行政管理等专业有重叠,本科毕业后能领到管理学学位,所以这些专业的就业方向存在一些共性,即使未能到医院或医疗机构等相关领域就业,也能够在普通的设有行政管理岗位的单位工作。特色是更了解医院的经营管理模式,普通的行政管理类课程在专业性很强的医疗机构则会感到有点难以应付。
市场营销(医药市场营销)
主要课程:药品流通概论、场营销学、临床医学概论、药理学、药剂学、药事管理学、营销策划、国际贸易实务、财务管理学等。
就业方向:大型药厂、医药公司、连锁大药房、药店、医院、卫生行政部门等。
小编点评:医药行业是生命科学的一部分,科技含量越来越高,对从业人员的素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国家对此逐渐实行行业准入制,这也从一定程度上保证了该专业的就业竞争力。如今我国大约有35万家医疗单位,6700多家制药厂(集团),6000多家医药批发公司,还有上万家连锁药房,可见市场广阔。随着国家医药行业准入制度的规范化和不断完善,医药界对高技能医药营销专业的技术人才需求将越来越大,医药市场营销行业前景看好。
法学(医药卫生)
主要课程(以北京中医药大学为例):除常规法学课程外,特设卫生法学、医事法学、卫生法律实务、中医学基础概论、现代医学基础概论、临床医学概论等与医疗领域法律法规相关的课程。
篇6
关键词 动物科学 课程体系 教学实践
随着社会需求的变化,动物科学专业大学生培养模式在总体上要以。厚基础、宽专业、高素质、重实践”为改革思路.适时修订教学大纲和生产实践实习方案,实施课程整合,强调知识的整体性,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课程体系设置
(一)课程体系设置的思路
在动物类专业通过课程整合,淡化每门学科之间的界线,强调学科之间的相互衔接以及与社会系统的联系;改变按学科的逻辑来组织课程内容的做法。强调以学习者经验,社会需要和动手能力为核心进行整合课程与调整实践方案。经过改革后的教学计划和人才培养模式,应符合培养目标的要求,体现德,智,体全面发展,有利于人文素养、科学素质提高以及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培养。
(二)课程体系设置的主要内容
课程体系设置的主要内容,主要从加强基础课的同时、突出专业主干课程、减少必修课、增加选修课,建立功能性课程,进行复合武能力培养。如对动物机体功能知识的课程《家畜生理学》,《生物化学》、《病理学》等教学内容,进行重新界定,明确其侧重点,优化课程间的知识结构和理论体系以及实验内容-在动物科学专业的生产系列课程,加强《禽生产学》、Ⅸ猪生产学》.《草食家畜生产学》教学。在毕业实习阶段实行不同专业模块。按学生兴趣和社会需求来划分专业模块,即所说的专业模块教育。动物科学专业课程教学内容侧重点突出:①动物遗传育种原理;②动物繁殖与动物胚胎工程。③取得较大进展的畜禽育种;④重要动物营养理论;⑤家禽生产、养猪生产,养牛生产和饲料生产等的科研教学。
二、动物科学类专业教学实践模式
(一)注重综合素质的培养
改变以往单一专业模式的培养,注重培养大学生掌握认识世界的能力和方法,培养大学生在一定环境中的工作、生活、学习的能力,培养大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培养大学生能提出独立见解以及有责任感的精神。
(二)教学时间实行“3+1”模式
在教学时间分配上实行3+1模式,即3年课堂教育,即在大学阶段前3年在学校加强课程学习,夯实专业理论基础;1年教学毕业实践,即在大学阶段最后1年按4~6人一组,将大学生分配到每个实习指导教师,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深入生产实践一线实习,为社会输送合格的专业人才奠定基础。
(三)教学体系上注重通才教育
教育学生在学习专业的同时,也学习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基础知识,使学生明白做人.做事、做学问之道.同时也受到良好的心理和身体素质的教育。因此,落实和采取公共课全校打通,基础课按学科门类打通,专业基础课按专业门类打通,为培养通才教育打下了良好基础。
(四)在通才教育体系中加强专业教育
如果高等教育仅仅只是采用通才教育。那也就失去了它存在的意义。我们在强调综合素质教育和通才教育的同时,根据动物科学类专业自身的特点.施行“3+l”模式和“专业模块教育”等教学实践模式,加强和拓宽专业教育。增强学生的认知能力,提高大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三、实施图文并茂的课堂教学方法
在动物科学专业开设的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课程中,有相当多的课程是形态澡,如《家畜组织学与胚胎学》、《动物学》、《微生物学》、《普通兽医学》,有的课程包含形态学教学内容,如《家禽学》、《猪生产学》、《草食动物生产学》.《饲草生产学》等课程。形态课在教学过程中普遍存在文字描述抽象、理解困难、实践与理论脱节等问题。图文并茂的多媒体技术可以很好地将大量文字资料,声音,图像等信息通过计算机处理,使之系统化,简单化,使教学内容变得真实具体。多媒体CAI中声音、图像、文字的有机结合,可创造出一个具有很强表现力的学习环境,强烈刺激学生的感官,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在理论课程学习的同时,加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增强课堂教学效果。
四、多种形式加强实践教学
(一)创建校内“三结合”基地,提高学生的生产实践能力
在研究中教学,在实践中学习,以研究为先导,以实践为基础,把教学,研究、实践有机地融合成一个“三结合”基地体系,探索出了校内基地建设的。三阶段发展道路”,建成了具有一定特色的教学、科研、生产相互结合、相互促进和共同发展的科技型的教学基地。该基地包含种鸡场、奶牛场,奶制品厂.兽药厂,预混料厂,这些“三结合”基地具有齐全的教学科研设施、生产实习场所和结构合理的教研队伍,保证了“三结合”基地的稳固发展。
(二)实行三层次实践教学法
在实践教学方面,强调短期实践教学与中长期实践教学相结合,实行。三层次实践教学法”,保证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的交叉循环,保证实践教学的需求,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和综合素质。
(三)实践教学内容层次化
实践教学内容层次化,与人才市场需求接轨。实践教学内容主要包括畜禽养殖技术,畜牧业生产管理,畜产品加工与科技开发、科学研究与科技论文写作。为保证实践教学内容的多层次、接轨性,采取和地方畜牧兽医技术人员结合,学校教师指导理论性内容.课题选定及实验方案、论文写作等,请地方技术人员讲授诊疗和养殖经验及实用技术、当地畜禽疫病发生规律、畜牧业生产管理,兽药饲料经营等。在接轨性实践教学活动中,地方技术人员实际上是引导学生由学校走上社会的启蒙老师。这种实践教学内容的层次化,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认同感和归宿感,增强学生的就业择业能力。
参考文献:
[1]刘拓,张樱,陈秀平.高素质人才培养的体系构建与实践[J].交通高教研究,2004,3:43—45.
篇7
城市的考生不愿报考农林院校自不必说。农村的考生和家长对“农”“林”字打头的院校也避之唯恐不及:“考大学就是为了跳出农门,如果上了四年大学还去看林子和种菜,那书不是白读了嘛!”
这种心态形象地反映了农林院校每年招生时的尴尬。可是你知道吗,近几年随着国家对“三农”政策的调整和大学生就业市场的日益严峻,农林院校的招生正悄然升温,农林类专业的毕业生就业面也日趋宽广,呈现出一片喜人的景象。
看台一:农林院校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曾几何时,农林院校遍布全国各地。近十多年来,虽然有些农林院校经过“合并”和“调整”而消失了,但大部分农林院校的校名由于国家不允许舍“农”避“林”而无奈地保存下来。以下是全国重点农林院校概况一览:
报考提醒
1 除了上述重点农林院校,其他农林院校均属于地方一般院校,在各地招生时,大多列入二本批次。这些学校是:河北农业大学、河南农业大学、甘肃农业大学、山东农业大学、青岛农业大学、南京林业大学、内蒙古农业大学、湖南农业大学、福建农林大学、安徽农业大学、山西农业大学、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浙江农林大学、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江西农业大学、云南农业大学、新疆农业大学、吉林农业大学、吉林农业科技学院、西南林业大学、北京农学院、天津农学院、仲恺农业工程学院、信阳农林学院等。
2 以下农林院校已经与其他院校合并,如:浙江农业大学与浙江大学:上海农学院与上海交通大学;西南农业大学与西南师范大学;华南热带农业大学与海南大学;广西农学院与广西大学;延边农学院与延边大学;贵州农学院与贵州大学;宁夏农学院与宁夏大学;江苏农学院与扬州大学;吉林林学院与北华大学;石河子农学院与石河子大学:洛阳农业专科学校与河南科技大学。这些院校合并更名后,原来的农林专业每年招生时,仍可享受原来的加(降)分优惠政策。
3 对农林院校加(降)20分投档,教育部的相关文件中并没有硬性规定。各省制定的这项政策是否生效,均由录取院校自行决定。一般来说,一本批次的农林院校及有地域优势的二本农林院校降分少或不降分,二本批次的农林院校及没有地域优势的一本农林院校有降分或降分多;省外农林院校降分少甚至不降分(有的院校生源少时,会把招生名额改投其他省份),省内农林院校降分多。所以同学们报考时一定要注意本省制定的加(降)分政策是适用于面向本省招生的所有农林院校,还是只适用于本省当地的农林院校,避免误填或误用。
4 有的重点农林院校虽然认同省级招办的加(降)分投档政策,但进档后录取时,则按考生的实际考试分数排序,加分只起参考作用。同时还规定,考生只有在第一志愿填报该校时,才可以加(降)分投档,第二志愿填报或只写“服从院校调剂”者一般不能享受此待遇。
5 有的农林院校为了招揽高分考生,会制定一些特殊优惠政策,如中国农业大学2013年招生时明文规定:“在第一志愿已经完成招生计划的情况下,我校承诺招收第二志愿高分考生。第二志愿高分考生的投档成绩应高于我校在当地录取的第一志愿考生投档平均分30分以上(含30分),且录取人数不超过当地招生计划的2%。学校负责向省级招办提出投档申请,并根据投档情况按照高考成绩和专业志愿进行录取”。
看台二:农林专业
农学是普通高校本科专业12大学科门类之一,它包含有7个专业大类,专业大类里设有18个本科基本专业和9个本科特设专业。以下是农林专业概况一览:
报考提醒
1 农林专业绝大部分授予农学学士学位,只有以下3个专业各校可以根据不同的培养方向授予不同的学位: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专业可授农学或工学学士学位,应用生物科学专业可授农学或理学学士学位,动植物检疫专业可授农学或理学学士学位。
2 动物医学专业的学制在一些农林院校是五年,其他农林类专业的学制则一律是四年。同时,农林类专业对考生的身体条件也有一定要求,考生视觉异常、嗅觉异常、肢体严重残疾的考生慎选农林专业。
3 农林类专业的学费比较便宜,如:南京农林大学农林类专业学费每年2500元,其他非农专业学费则是每年4600元。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科类专业学费每年3025元,非农科类(理、工、经、管)及外语类专业学费每年4950元,艺术类学费每年9900元。中国农业大学农林类专业学费每年3000元,其余专业学费每年5000元。
4 有的农林院校对农林专业的学生实行奖励制度,如东北林业大学规定,在林学类专业学习的学生,每人每年可以享受500元的专业奖学金;广西大学规定,所有农林类专业的学生,均可享受专业奖学金或助学金待遇。
篇8
不久前,教育部公布了2018年度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备案和审批结果。全国高校共新增本科专业2072个,我省高校共新增66个本科专业,它们不仅体现出高校专业热门度的起伏,更折射出社会对于人才需求的变化。
纵观今年新增的本科专业,有几大门类吸引目光:新文科、新农科建设风生水起,人文与科技更多的“融合”,意味着传统意义上基础学科和应用学科的界线开始变得模糊。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专业继续成为热门,加上今年新开设相关专业的196所高校,目前,全国已有近500所学校开设此专业;35所高校首次设立人工智能专业,这意味着,高校开始体系化培养人工智能行业后备军。与幼儿养育相关的专业继续增设,这不仅是因为全面二孩政策的实施,更是由于人们越来越重视对下一代的培养。
“新增专业弥补了我省有关专业的布点空白,进一步优化了专业结构。”省教育厅高教处副处长王国银介绍,此次省属高校新增专业主要围绕数字经济“一号工程”、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和万亿产业开设,这些专业瞄准国家战略需要和社会经济发展急需,进行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储备。
夯实基础
新文科、新农科未来可期
作为近年来高等教育中最时髦的词汇之一,新工科对于考生和家长来说已经不陌生了,但如果说起新文科、新农科,很多人可能就要打个问号。
去年10月,教育部等部门决定实施“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在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中,首次增加了心理学、哲学、中国语言文学、历史学等人文学科,“新文科”概念浮出水面。今年4月,教育部、科技部等13个部门正式联合启动“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全面推进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
新文科“新”在何处?打破旧壁垒,跨界寻方法,归纳真规律,新文科意味着对传统基础学科的一次重新整合。
“相对于传统文科,新文科有两个特色。”南开大学传播学系主任陈鹏说。其一,新文科是问题导向的,新文科面对的是社会发展变化中的新现象、新问题、新变化,有些现象和问题是人类历从未遇到过的,如大数据、区块链、5G、人工智能等,需要突破传统文科的框架,采用新方法、新视野去探索新理论、新规律。其二,新文科为了寻求对社会和人类自身的研究,需要通过“跨界”方式进行革新,这种“跨界”不仅仅发生在文科的各学科之间,甚至出现在文科和理科、工科、医科等学科之间,需要多学科之间的交叉和深度融合。
当前,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高校开设的人文科学实验班,西安交通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高校开展的学院式教学模式,都被视为我国新文科建设的重要经验。一位资深文科研究专家表示,当前,文科与其他学科有一些结合,比如考古学和技术结合,就形成了科技考古;信息技术和艺术结合,就形成了艺术设计的网络化等,但还远远无法满足现在社会的需求。新文科就是一种有效路径。
2018年4月,浙江大学召开文科大会,提出面向2035年发展目标和“文科十条”,进一步推进文科发展强主流、上一流。省内其他高校也纷纷积极为新文科创建搭建平台。浙江工商大学整合资源打造文科综合实验教学中心,打造跨学科综合性实验教学平台;浙江农林大学推出新文科求真实验班,帮助学生打牢知识储备金字塔的稳固塔基,再渐次进入专业学习,形成坚实塔身和更高耸的塔尖……
在浙江大学传播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邵培仁看来,建设新文科,其实也是对传统文科的反思。他指出,新文科有利于构建立足中国文化土壤、具有中国特色,具备整体性、包容性、互动性、共享性特质的面向全球、面向全人类的大文科。
不难看出,未来新文科相关专业或将成为热门。不仅如此,使用文文互鉴、文理交叉、文工融合的思维方法解决问题,还将为高校人才培养和评价体系带来新变革。
除了新文科,新技术的出现也让一些专业被赋予了新的内涵,比如新农科。
当前,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持续推进,生态学、环境科学等专业毕业生越来越受欢迎。今年,杭州师范大学就新增了生态学专业。该专业相关老师介绍,随着国家对生态学专业人才的需求增多,生态学专业人才培养规模逐渐加大,未来掌握生态学及植物学、动物学、微生物学、地理学等基础知识、分析方法和应用技能的人才会很抢手。
“浙江是‘两山’理论诞生地,‘农’字头的专业发展空间很大。”浙江农林大学主要负责人表示,“新农科”建设是乡村振兴实践、高等教育改革、人才需求变化和社会经济进步的必然选择,原先注重高度专业化、技术化的教育教学方式和人才培养模式已无法适应新时代农林高等教育的新需求,亟需探索实现农科学生全面发展的“新农科”建设之路。
顺应趋势
大数据、人工智能纷纷开班
顺应当下人工智能行业的热潮,今年新增的热门本科专业,均与大数据、人工智能、机器人等信息技术关键词相关。
梳理发现,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专业在短短三四年间,从无到有,并一跃成为热门专业。2015年度的审批结果中,北京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中南大学3所高校成为首批获批设立该专业的高校;2016年度又有32所高校设立该专业;到了2017年度,获批设立这一专业的高校数量达到250所;加上2018年度新增的196所,目前,共有481所高校开设这个专业。
今年,我省有湖州师范学院、宁波工程学院、宁波财经学院、浙江大学城市学院等9所高校新增备案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专业。一位专业课老师表示,社会在不断发展进步,现在的一些“新专业”也许尚无足够的办学经验,但可能恰恰是未来社会发展的需求所在。
在新增专业中,人工智能专业的热度也在逐年递增。继去年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浙江理工大学成为我省首批开设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的高校后,今年,我省又有一批高校在人工智能人才培养上“摩拳擦掌”,积极增设相关“硬核”专业,改进人才培养思路。
浙江大学今年新增机器人工程和人工智能两个专业,还将在竺可桢学院新设图灵班。入选图灵班的学生可以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人工智能、信息安全三个专业中确认专业。从入学开始,每位学生可从学院的优选导师库中选择一名学业导师,还将有国外顶尖大学的教学大师和科研领军人物到浙大给图灵班学生单独授课。
除了浙大以外,省内其他高校也在结合各自特色专业,构建人工智能专业的课程体系。比如,浙理工把专业发展方向和学校的优势结合起来,重点在智能穿戴等领域取得突破,还专门成立纺织工业人工智能研究院;浙工大结合了安防产业、智慧交通、“城市大脑”等浙江省的优势领域,与企业合作,开拓专业方向。
“打造新专业特色成了各高校的当务之急和立足之道。”杭州电子科技大学人工智能学院副院长吕强说,针对人工智能人才培养带来的新挑战,杭电人工智能学院提出了多方协同育人的理念,并将其作为教学改革项目进行探索,“人工智能对数理基础要求较高,我们在数学课程中增加了矩阵论、离散数学等原来研究生学习阶段才会有的课程内容,努力帮学生打好基础,在暑假,我们还计划举办夏令营,邀请企业名师进校园培训,共同开发专业课程等。”吕强说。
值得关注的是,人工智能已经从独立的专业教育,扩展到更广的层面。今年,浙江财经大学向非计算机类专业学生推出了人工智能“微专业”,其中包括了Python程序设计、高级数据库、机器人编程与实践等课程。“人工智能在信息金融、金融科技等领域有非常多的应用场景。财经类专业学生的数理基础比较好,这些知识将为他们的未来打下更好的基础。”浙财大教务处副处长石向荣说,可以预见的是,未来社会需要大量具有具体专业背景,同时又掌握人工智能相关知识的复合型人才。
紧盯儿童
医教类专业持续扩招
当下,伴随着“全面二孩”政策施行,各大医院产科分娩量走高,目前助产人才无论从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难以满足社会需求,临床急需本科层次助产人才。助产学专业于2016年首次开设,当时仅有4所高校获批开办此专业,2017年有20多所高校新增此专业。
近两年,我省先后有浙江中医药大学、温州医科大学、杭州医学院等3所高校新增了助产学专业。温州医科大学的助产学专业设在护理学院,目标是培养掌握护理学和助产学的基础理论和护理技能,具有基本的临床护理和临床助产能力,在各类医疗卫生保健机构中能够从事临床助产、围产期护理,以及母婴保健工作的高级助产人才。今年,台州学院、温州医科大学仁济学院也开设了助产学专业。
一位从事医学教育多年的教授表示,当前社会大众对医疗的需求,不仅体现在量上,更体现在质上。虽然现在医疗行业整体水平保持着上升态势,但人们对优质医疗的需求增长更快,所以仍然感觉医疗资源紧缺。
不久前,由中国工程院院士郑树森担任院长的浙江树人大学树兰国际医学院揭牌成立。作为树兰国际医学院首个设置的重点专业,临床医学专业面向全国招生100人。学院拥有国际医学专家、博士生导师等组成的高水平师资队伍,以及一批高水平的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实验平台。
同样,面对强烈的社会需求,温州医科大学今年增加了普通本科计划数。临床医学(定向培养)从30人增加到60人,面向萧山区等30个县(市、区)招生;麻醉学专业从61人增加到93人,其中省内普招增加16人。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浙江中医药大学新增食品卫生与营养学专业,这也是我省开办该专业的高校(不含独立学院)。该校招生办相关负责人介绍,食品卫生与营养学作为一门综合性的交叉学科,涉及预防医学、食品科学、营养学等多个学科,在提升健康素养,保障食品安全,促进疾病的营养学防治完善健康保障方面大有作为。
纵观今年我省的新增专业,从抚养、就医,再到教育,与幼儿养育相关的专业成为热门,除了新增儿科学、中医儿科学、助产学等专业外,学前教育、小学教育等师范类专业的报考也很火爆。
今年,杭州师范大学增加小学全科教师、中学紧缺学科教师定向培养招生计划。杭师大教务处副处长、招生办副主任顾海春介绍,今年,学校将继续面向杭州、宁波、温州、绍兴、金华、衢州、丽水、台州、舟山等地区定向招生255名,提前录取,补学费,包就业。同时,复建音乐学院,增加音乐学(师范)、舞蹈学(师范)专业招生计划。
篇9
关键词:校企联盟平台;工学结合;实习基地;建设;管理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2)12-0156-02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要把工学结合作为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改革以课堂为中心的传统人才培养模式,充分利用校内外的教育资源,实现人才培养目标与企业用人标准对接、课程教学内容与企业岗位要求对接,充分体现职业教育以就业为导向、注重学生职业技能培养的特征。很显然,实验、实训、实习是教学过程中的三个关键环节,实训实习基地建设是实施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平台,是高等职业院校改善办学条件、彰显办学特色、强化校企合作办学、提高教学质量的重点。多年来,在实习基地建设方面,我校本着建设主体多元化的原则,搭建校企合作发展联盟平台,多渠道、多形式筹措资金,紧密联系行业企业,厂校合作,不断改善实训实习基地条件,积极探索和实践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与管理的多种校企合作模式,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校企合作发展联盟平台的搭建
校企合作是经济发展对高职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是高职院校生存发展的内在要求,是生产性实习基地建设的基础和保障。然而,我国目前多数高职院校的“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只是停留在将企业作为学生实习场所的层面上,教师与企业技术人员之间缺乏交流与互动,一些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也形同虚设,企业根本没有参与到人才培养过程中来。这些状况的存在,不仅是实现真正校企合作的瓶颈,而且严重制约了生产实习基地的建设与发展。
我校针对目前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现状进行了深入的调查研究。研究表明:一方面,目前有一定规模的企业的老板逐渐更新了观念,意识到校企合作对企业员工培训、产品开发、行业发展的重要意义,但苦于找不到合适的合作伙伴;另一方面,学校的人才培养需要与企业岗位技能对接、学生校内学习需要与企业实际工作一致、学生顶岗实习需要到企业顶岗,这些都需要企业的大力支持与帮助,但难以找到合适的企业;再一方面,校企互找仅停留在关系介绍或通过网络或电话联系,以及人才招聘会的简单交流,缺乏一个跨行业、跨领域的多家企业与学校强强联合、互相沟通交流的合作发展联盟平台。
针对以上状况,我校各级领导达成共识,要想使我校校企合作走向深入,必须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提供优势资源和优惠政策,为企业搭建交流沟通与合作发展的平台。一方面,提高学校的宣传与美誉度;另一方面,作好企业之间的联系纽带,实现校企的“双赢”互融,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第三,探索校企深度合作的模式和可持续发展的机制,加强生产性实习基地建设。2006年,我校本着“双方自愿”的原则成立了校企合作与发展联盟,并设立了专门机构负责该项工作,制定了相关的规章制度,定期召开联盟大会,给大家提供交流沟通、共谋发展的平台。2010年,依托我校校企合作发展联盟平台,成立了高职牧业教育集团,为校企深度合作奠定了基础。
截止到目前,我校校企合作发展联盟共有理事单位68家,会员单位135家,构建了“订单培养”、“校企共建实验室”、“校企共同开发课程”、“校企共建生产性车间”等多元化的校企合作模式,为学生生产性实习基地建设奠定了基础。
生产性实习基地的建设
“订单培养式”实习基地 我校生物工程系分别与华兰生物工程股份有限公司、洛阳普莱柯生物工程公司、郑州市三叶兽药集团、郑州金星啤酒集团公司、郑州炎黄动物保健品有限公司建立订单培养班。各班均采用单独成班,由企业与学校共同负责管理。公司根据自身岗位技能要求和职业标准规范制定培养方案,学校根据企业提供的培养方案组织教学,基础课程在学校完成,由学校教师授课,技能课程采取在企业边实践边上课的形式,由企业技术人员授课。学生顶岗实习分三个阶段,全部在企业完成:第一阶段,由企业按照其产品生产流程或工序,安排学生轮岗见习;第二阶段,顶岗实习;第三阶段,顶岗工作。此外,根据企业生产需要,订单班在教学时空上可以灵活调整,让学生参与企业员工培训、企业专题会议、企业重大活动、企业季节性生产,一方面,给学生搭建生产实践和社会实践的平台,让学生早接触企业、早接触岗位,真顶岗,顶真岗,另一方面,确保人才培养与岗位技能对接,实现校企双赢。
“校企共建研发平台式”实习基地 我校食品工程系与上海双剑食品有限公司共建食品研发实验室,由公司提供各种设备,学校提供场地与负责设备的维护。该研发室的功能是:一方面,在企业指导下,教师参与企业科研项目研发,科技成果双方共享;另一方面,要保障学生校内实训的教学需要。该研发室的建立,不仅有效改善了专业教学实训条件,而且各种科研项目的开展也为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等教学模式的开展提供了载体,为学生进入开放性实验、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提供了机会与平台,大大强化了专业实践教学。
“校企共建生产车间式”实习基地 我校与河南今日药业公司签订了租用其公司100亩地、使用期6年的协议,在其药厂原有仪器设备的基础上,按照现代生产要求进行仪器设备的更新与改造,建设适于发酵、制药等相关专业实训的生产车间式实训基地。企业负责生产车间的经营管理,保障学生实践教学,并为学生生产实习期间的生活问题提供便利;学校按时交纳租金,负责生产车间设备的管理和维护。该实习基地的建立,可以说是借船出海、借鸡下蛋,充分利用校内资源办学,构建了“理论实践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实现了学生实习环境与企业生产的“零距离”对接。
“校办工厂式”实习基地 河南海润集团是我校的校办企业,是一家集科研开发、生产贸易、技术服务于一体的现代化产学研结合的畜牧业高科技企业。公司的根本任务是服务畜牧、饲料、兽药等专业的教学一线,保障学生现场教学与顶岗实习安排;采用企业化运作模式,以产品市场化为宗旨,以“领先、创新、诚信、图强”为企业精神,已发展成为河南省内规模最大的饲料生产企业之一,在全省同行业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享有较高声誉。此外,我们还依托动物医学专业教研室,建立郑州牧专兽医院,由学校提供场地、设备、运作资金,在圆满完成专业学生顶岗实习任务的基础上,教研室教师负责经营管理,以适当创收为辅。该实习基地不仅确保了相关专业学生生产实习的需要,而且市场化的经营模式也为实习基地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以研发为载体的实习基地 我校与郑州市通源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签订了“猪血免疫球蛋白提取及产品开发”合作项目,依据各自优势,在双方协商的基础上,拟订厂方负责免疫球蛋白的提取工艺研究及产品质量保障,校方负责在畜禽生产中的应用实验研究、市场分析及产品市场销售与推广工作。这些研究都已经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部分合作产品已经进入小试推广阶段。同时,我们借助学校合作发展联盟平台,一方面,进一步扩大了产品的实验范围,另一方面,以该项目为契机,我们与10余家企业找到了校企合作的结合点,增进了跨行业、跨领域的企业交流沟通,围绕产品开发、试验、营销策划等环节,形成了各相关专业的学生的稳定实习基地。
“校企互聘互派式”实习基地 在校企深度合作过程中,教师的服务意识、服务能力有很大提高,不少教师被企业聘为技术顾问。在这种良好的氛围中,企业为我们推荐的兼职教师,也是带着培养合格高技能人才的美好心愿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中来,形成了校企合作的新局面。为了增进双方的“双赢”机制,学校利用自身优势,为企业进行员工培训,如生物工程系被郑州天宇饲料科技公司指定为员工培训单位;企业发挥自身优势,一方面,为我校专业发展提供指导与帮助,另一方面,为学生提供了生产性实训基地和就业岗位。
“依托财政支持式”实习基地 为了加强实习基地建设,我校还依托专业、行业优势,积极申报各级各类政府财政支持的实习基地建设项目。一方面,改善我校实习环境,提升学生实践技能;另一方面,依托资源优势,更好地实现高职院校服务企业的功能,为校企深度合作奠定基础。我校现有中央财政支持的实训基地2个,省级财政支持的实训基地2个,还有1个省级工程技术中心。
生产性实习基地的管理模式
建立良性的生产实习基地管理与运行机制,是学生顶岗实习的质量保障。在具体实践中,我校以学校、系部、企业三级管理机制的建立为抓手,以学生顶岗实习的过程管理为工作重点,双管齐下,真抓实干,把学生顶岗实习工作落到实处,确保学生实践知识与能力水平的提升。
创新管理组织机构——学校、系部、企业三位一体 (1)学校层面。以学校校企合作发展联盟秘书处为平台,成立由主管校长、教务处处长与副处长、各实习基地企业负责人、各系部主任组成的校级学生顶岗实习领导小组,具体负责校企合作有关协议的制定以及相关事宜的商讨与协调,学生顶岗实习的内容、人数确定以及时间安排,学校实践教学管理规范的制定,学生顶岗实习的监督等工作。由学校教务部门具体负责顶岗实习的管理与监督。(2)系部层面。成立以系主任负责,由副主任、专业教师与企业技术人员组成的学生顶岗实习领导小组,负责学生顶岗实习教学内容制定、实习基地开发、沟通协调与管理,学生顶岗实习的监督、指导、考核以及各项过程管理文件的制定与监督等工作。(3)企业层面。成立以企业人力资源领导负责,各岗位技术指导教师、学校指导教师组成的学生顶岗实习领导小组,负责学生实习岗位安排、岗位技能指导、考核以及沟通协调等工作。
强化过程管理——“六结合”顶岗实习管理模式 强化顶岗实习的过程管理,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保障。在多年的探索实践中,我们构建了“六结合”顶岗实习管理模式,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一是学校管理制度与企业管理制度相结合。学生在顶岗实习中既是学生,又是企业的准员工,要处于学生守则与企业规章制度的双重管理下。二是企业技术人员与指导教师相结合。学生顶岗实习的管理,采用“两导师”制,即一个是学校派出的指导教师,与学生同吃同住,主要解决学生在顶岗实习期间的思想、专业、生活、安全、与企业协调等问题;另一个是企业指定的技术人员,主要指导学生在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三是专业教师管理与思政教师管理相结合。不仅注重学生的专业技能指导,而且关注学生的思想动态。四是专业知识实习与学生道德培养相结合。在顶岗实习中,学生常表现为不能吃苦耐劳、情绪浮躁、思想不稳定、纪律不严格、要求高待遇等问题。所以,在学生顶岗实习中,要更加注重学生的思想政治和职业道德教育内容。五是企业考核与学校考核相结合。学生顶岗实习的考核,采取以企业现场实践考核与顶岗实习表现相结合的形式,由企业技术人员与学校指导教师共同进行成绩的评定。六是教师指导与网络相结合。借助于学生实习指导网站、“手机课堂”等媒体,利用短信互动和网络在线,让教师定期指导、及时联系学生,让学生感觉到他们不是一只断线的风筝,能够时时受到教师的指导和学校的关爱。
结语
校企合作是高职学生顶岗实习教学与管理工作的基石,是全面提升高职教育质量的保障。实践表明,学生实习基地建设没有现成的模式可照搬,一方面,需要校企双方解放思想,不能仅停留在实习基地建设的合作层面,要开展多方位、多渠道、多举措的合作形式,实现校企的深度互融合作;另一方面,学校在校企合作过程中需要不断强化教师的实践能力,拓展学校的社会服务功能,以“校中场”、“场中校”为主线,把生产实习基地建设工作推向一个新阶段,实现校企共同育人、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何七荣,周巍,张东升,等.谈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院校生产性实习基地建设[J].九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1):4-6.
[2]李超任.对实施“校企合作”培养模式的理性思考[J].当代教育论坛,2007(4):122-123.
[3]胡伟光.对高职“工学结合 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的思考[J].石油教育,2006(5):25-26.
[4]谢文明.校企合作机制下“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探析[J].职业技术教育,2011,32(11):34-36.
[5]边传周,王永芬,张晓根,等.搭建合作发展联盟平台 创新校企互动合作模式[J].高等农业教育,2009(4):48-50.
[6]席磊.高职学生顶岗实习管理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郑州牧业工程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29(8):59-60.
[7]宋微.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模式的探讨[J].中国成人教育,2011(2):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