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的概念界定范文

时间:2023-11-22 18:01:5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课堂教学的概念界定,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课堂教学的概念界定

篇1

一、课堂教学环境的概念界定

“环境育人”的道理自古有之,但将教学环境作为一个专门的研究领域始于20世纪30年代,在国外已有半个多世纪的研究历史。我国对于教学环境的研究起步较晚,还不是很成熟。从国内外关于教学环境的研究成果来看,对“教学环境”这一概念的界定还没有取得一致的意见。从文献中可以看到各种相似的概念,如:“教育环境”、“学习环境”、“学校环境”、“学校文化”、“课堂环境”、“学校气氛”、“课堂氛围”、“学校心理环境”等等[1]。概念之间模糊不清,经常混用。国外研究中所指的“教学环境”主要是心理环境,研究目的是要揭示课堂环境与学科教学之间的关系,提高学生学科学业成绩。国内则主要关注教学环境对教学活动的影响。在若干教学环境的定义中,我们可以比较一下几种较有影响的定义[2]。

美国F·G·诺克(F·G·Knirk)认为,教学环境主要是指由学校和家庭的各种物质因素构成的学习场所。它是由“学校建筑、课堂、图书馆、实验室、操场以及家庭中的学习区域所组成的学习场所。”

澳大利亚巴里·J·弗雷泽(Barry·J·Fraser)认为,教学环境是课堂内各种因素的集合,是由课堂空间、课堂师生人际关系、课堂生活质量和课堂社会气氛等因素构成的课堂生活情境。

美国霍利(Hawley)指出,教学环境就是学校气氛或班级气氛。“就是一种能够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温暖而安全的班级气氛。”

美国R·L·辛克莱尔(R·L·Sinclair)认为,教学环境主要指学校教育环境。“就是那些能够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条件、力量和各种外部刺激因素。”

国际教育评价学会(JEA)在一项大规模的国际教学环境研究项目中提出,教学环境是由学校环境、家庭环境和社区环境共同构成的学习场所。

教学环境是一种特殊的环境。概括地说,教学环境就是学校教学活动所必需的诸客观条件和力量的综合。

可见,研究者根据研究的需要从不同的角度对教学环境的概念作了界定。第一种定义把教学环境主要看作是物理环境,忽视了心理环境这一重要因素。第二种定义虽然涉及了物理环境与心理环境,但把教学环境等同于课堂教学环境,这只能算作教学环境的一部分,是比较狭义的定义。第三种定义又只注意教学环境的心理方面,忽略了物理环境因素,与第一种定义相对,正好是两个极端。第四种定义也主要是指狭义的教学环境,只关注了外部刺激因素,而且教学环境对学生的身心发展有正反两方面的作用,不都是促进,有时也会成为阻碍因素。第五种定义混淆了教学环境与教育环境两个概念。第六种定义是国内比较流行的一种定义,但也有值得商榷的地方。把教学环境看作是“必需”的,主要也是从教学环境的积极作用方面来说的。其实,教学环境无论是作为积极因素还是消极因素,它都是客观存在的,也是复杂多变的。

以往对“教学环境”概念的界定均有所侧重,但总体看来,存在的问题本质上只有一个,就是过于注重教学环境要素的分类以及各要素的分析。

笔者认为,教学环境是一种特殊的环境。它是指与教学有关,影响教学并通过教学影响人的因素的综合[3]。教学环境区别于一般的环境概念,它与教学有关,具有教育性,不论主体是否愿意,它都会时刻影响着教学活动的开展,进而影响主体的行为、心理。“教学环境又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从广义上说,社会制度、科学技术、家庭条件、亲朋邻里等,都属于教学环境,因为这些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教学活动的成效。从狭义的角度看,即学校教学设施、校风班风和师生人际关系等等。”[2]我们通常所指是狭义的课堂教学环境,也就是学校教学环境,学者们的研究也多集中于此。笔者所要研究的课堂教学环境是更为狭义的课堂教学环境,是学校教学环境的一部分。课堂是开展教学活动、师生交往的主要场所,相对于学校教学环境来说,课堂教学环境的研究更有针对性,对优化课堂教学环境、提高教学效果更有指导意义。依据教学环境的概念我们可以理解课堂教学环境的含义。课堂教学环境是存在于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影响教学并能通过教学影响人的各种物理的和心理因素的综合。这一概念不仅明确说明了教学环境包含的要素,即物理环境和心理环境,而且体现了课堂教学环境系统的结构性和过程性,因为综合不同与总和,综合本身就体现了一种结构性和过程性。这一概念不仅对课堂教学环境进行科学的分类,更主要的是体现了要素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也可以说是一种整体性。

我们可以具体地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解读这一概念:

第一,场域性。课堂教学环境是存在于课堂教学过程中的,离开了课堂这个特定的场域,也就不能称作课堂教学环境,那只能是学校教学环境或广义的教学环境。

第二,互动性。课堂教学环境对教学有影响,相反,教学对环境也有反作用。他们之间是相互依赖、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这里,互动不再是狭义的人与人之间的交互作用,也包括人与环境的之间的交互作用。

第三,结构性。课堂教学环境是一个由多种不同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构成的复杂系统,物理环境和心理环境是两大主要因素。每一因素又有多种要素构成。这样,不同层次具有不同结构、不同功能的各种要素构成了课堂教学环境整体特有的系统结构。

二、生态哲学视域中课堂教学环境的内涵

从对课堂教学环境概念的界定上可以看出,本研究摒弃了长期以来学界对课堂教学环境的片面认识,而是从生态哲学的角度对其加以界定。生态哲学作为一种生态学世界观,是运用生态学的基本观点和方法观察现实事物和理解现实世界的理论[4]。生态哲学视域中的课堂教学环境既是一种实体存在,更是一种关系存在和过程存在。

篇2

关键词:思想品德课程;高效课堂;教学策略

在初中思想品德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为了有效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一定要加强有效教学策略的实施,促进高效课堂教学目标的达成,实现学生健康、全面地成长。

一、深入浅出,明确概念

在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教学中,概念理解是学生学习的基础与前提。思想品德课程中一些概念比较抽象、专业术语较多,并且还存在着很多没有界定的个别术语。此时,教师一定要对概念进行科学的阐述,并且根据实际生活,进行深入浅出的讲解,让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比如,在学习鲁教版九年级第七课“走科教兴国之路”这一内容的时候,因为“生产力”概念比较抽象,导致学生无法对“生产力”的概念进行明确的界定,教师可以通过问题的设定,让学生进行相应的了解:人类为了可以继续生存与发展,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为了有效解决这一问题,人类需要做什么?科学技术和生产劳动有何关系?通过学生的激烈讨论,达成共识:一定要解决人类衣食住行等基本问题;开展生产劳动;科学技术水平越高,生产劳动力越强。最后,教师结合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总结,明确生产力就是人类为了适应自然变化而改造自然的能力,从而加深学生的理解。

二、加强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

在教学过程中,主要目的就是服务学生,让学生可以学以致用。在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教学中,一定要注重学生责任意识的培养。所以,一定要加强教学内容和实际生活的联系,让学生可以通过亲身感知、体验、合作、参与等形式,完成与实现相关的学习目标,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比如,在学习鲁教版九年级“在社会生活中承担责任”这一单元的时候,一定要让学生对社会生活予以关注,并且对环境污染、地下水污染、森林面积减少等社会问题进行探讨,让每个学生都参与讨论,表达自己的观点,进而让学生明确自身的责任,在学习、生活中加以相应的注意,不断提高自身的责任素质,形成主人翁意识,促进社会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篇3

关键词:创新 模式 物理学科

中图分类号:F55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3.01-02.014

物理学是研究自然界物质运动及其变化发展规律的科学,是一门实验性、应用性、基础性很强的科学,中学物理教材涉及的是浩瀚的物理知识中极其基本的一些基础知识。传统的中学物理课程注重经典物理知识的学习,注重知识的逻辑知识,侧重于中学生对于题目的推理运算能力的培养,尽管教材设计了一些实验,对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作了一定的要求,但由于传统教学主要是采用直接教学、概念获取与发展、课堂训练等教学模式。老师往往以讲代做、以练代做,学生获取知识总是从理论到理论,空对空;加上高考制度的不完善,一些不做实验的学生高考照样能得高分。结果导致题海战术愈演愈烈,学生的学习负担不断加重,高分低能现象日益普遍。因此,物理教学模式改革势在必行。

所谓教学模式,就是指“导向特定的学习结果的一步步的程序”。下面三个条件取决于它:一是建立在科学理论基础之上的反映有关思维、学习和行为的研究成果;二是指导学生按照一定的序列开展活动;三是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乔伊斯和韦尔在《教学模式》一书中,认为教学结构序列、社会系统、反应原则和辅助系统是建立教学模式的四个变量。每种模式都有其追求的教学效果。在众多的教学模式中,传统的物理教学主要有下面几种方式:

1.直接教学模式。该模式适合教授一些基本事实、知识和技能,适用于各学科,物理课程中识记层次的知识大都采用这种模式。比如,在介绍白光是由红、橙、黄、绿、蓝、靛、紫等七种单色光组成的这一知识点时,就可以采用。

2.概念获得模式。此模式是基于通过比较概念及非概念例子的归纳,使学生在学习中领会获得某一概念的含义,同时帮助他们掌握如何界定概念。譬如在弹力一节的教学中,教师总是先出示几个事例:(1)微小形变演示瓶在用力握紧情况下发生形变;(2)弹簧在砝码的拉力作用下伸长;(3)海绵垫上的物体使海绵凹陷。然后归纳弹力的概念,即使物体发生弹性形变的力就是弹力。最后再请学生举出其他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弹力现象,进而加深对弹力这一概念的理解。

3.概念发展模式。该模式是试图通过围绕概念的归纳性,推理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它与概念获得模式不同,概念获得模式看重的是概念获得的渠道,概念发展模式则注重了概念的探究与概念之间的关系,从而达到了对概念的重新理解。比方说,在讲完弹力这一概念后,引导学生思考产生弹力的条件、弹力的方向如何判断,通过归纳性推理,学生容易找到产生弹力的两个条件,即(1)物体相互接触;(2)发生弹性形变,进而分析得出物体接触弹力方向及弹性体形变弹力方向的规律。这样将弹力这一概念推演、发展出一系列的子概念。

4.训练模式该模式包括设计、示范、练习与反馈等几个过程,是传统教学常用模式之一。教师在讲完一节或一章知识后,根据所学内容挑选、设计例题进行示范,然后出示一些练习题由学生训练。通过提问、演板、测验等形式进行反馈,教师根据反馈的情况实施下一步教学。

上面介绍的四种教学模式是传统物理教学普遍采用的,当然还有实验教学模式等。不同的教师对同一教学内容可能选择不同的模式,同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会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而灵活选择不同模式。客观地说,传统的物理教学模式已经被实践检验是行之有效的,但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学设备和教学手段的不断更新,沿袭传统的教学模式显得捉襟见肘,封闭式的教学是我们多年来形成的教学风格,很多老师把学生可能犯的错误全讲给学生,但是有的学生还是不懂,依然错误。所以要对教学模式进行创新,引入新的教学模式十分必要。

5.技术辅助教学模式利用现代化教育设备和手段辅助课堂教学,可以提高教学效率。现在物理教学中常用的幻灯教学、声像教学,尤其是多媒体及网络教学均属这一模式,其优点是信息量大、形象直观、操作方便、重复性佳、交互性强。

随着课件制作日趋完备,多媒体技术的推广使用,教师对计算机操作能力的不断提高,这一模式将为物理课堂教学带来根本性地变革,可以预言,它将成为课堂教学模式发展的主要趋势。特别是物理课程中以往难以解决的“演示实验效果差、科普知识文学化、课外实验自由化、粉笔加上黑板刷”的尴尬局面随之解决,通过实物模拟、过程模拟、效果放大等技术,全方位、立体式展示近、现代物理知识,多角度、开放式拟复杂物理现象和过程,对于突破难点、突出重点可以产生奇效。

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搞教育的人都知道这一浅显的道理。我们在大声疾呼课程现代化的今天,所有的教师都在自觉或不自觉地摸索课堂教学的新路子,都在自觉或不自觉地应用各种教学方法和模式。上面列出的前四种传统模式和后四种模式之间本没有严格的界定,本篇未列举的诸如自主学习模式、个别化指导教学模式、策略教学模式等也在不同程度地为广大教师采用,远程教学已被国家教委确定为重点发展方向。重新提出教学模式改革,旨在抛砖引玉,期待着更多的专家和广大中学物理教师关注教学模式、探究教学模式。

篇4

一、有效教学概念界定的视角

关于有效教学(effctive teaching)的内涵,众多中西方学者作了广泛和深入的研究。由我国学者通过对西方有效教学研究的系统考察发现,西方学者对有效教学的解释可以归纳为目标取向、技能取向和成就取向三种基本取向,并得到这样的结论:到目前为止,没有一个对有效教学的统一解释,同样,也很难找到一种最佳的界定角度或界定框架。而国内关于有效教学的研究尚起步不久,其研究情形犹如国外的研究现状那样。目前,对有效教学内涵的界定主要选取了以下四个视角。

视角一,投入产出。这个角度主要是通过教学时间、教学投入、教学产出来衡量有效教学,并用经济学上效果、效益、效率的概念来解释有效教学。从这个视角来看,有效教学就是有效率的教学;有效教学就是教师通过有效的教学行为在尽可能少的教学投入内获得了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的教学;有效教学是指教师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从而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需求。

视角二,目标达成。这个视角是以目标为取向来看有效教学,认为有效教学必须促进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上有效地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

视角三,人本发展。这是从学生的学习出发点和教师成长角度来看有效教学。认为凡是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有效地实现预期的教学结果的教学活动都可以称之为“有效教学”。当然,从教师成长角度来看,实施有效教学的还不多。

视角四,过程转变。这个视角下的有效教学是一种教学理想到教学形态的转变过程,强调过程性,即有效教学就是为达成“好教学”的目标而自觉树立先进的教学理想,并通过综合利用一切教学策略和教学艺术,使这种教学理想转化为能使师生协调发展、不断超越的教学形态的过程”;有效教学是教师通过教学过程的有效性即符合教学规律,成功引起、维持和促进学生的学习,相对有效地达到了预期教学效果的教学。

以上是界定有效教学比较客观的四个视角,“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选取的视角不同,其概念的界定就有所不同,有些界定采用了多视角的交叉。事实上,有效教学是一个综合的概念,它既是过程,也是结果;既是理念,也是实践;既是理想,也是状态。

二、有效教学的内涵

有效教学从根本上来说是一个实践活动,但这个活动强调“有效性”,因此,对有效教学的认识关键还在于“有效”二字。综合吸纳以往研究成果后认为,有效教学是指以学生发展为本,以有效知识为活动对象,通过师生有效活动方式(先学后教、先教后学、学教生成),促进学生有效学习,使师生各自获得发展的实践活动。其内涵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

1.一个中心:以学生发展为中心

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人和人之自我建构的实践活动,教学是具体的教育形式之一。在教学中,教师是主导性主体,学生是发展性主体,两者在交互作用的过程中,共同达到自我建构,即各自获得发展。在有效教学的各种主客体因素中,学生始终是最中心的,有效教学的内在根据是学生的有效学习㈣。有效知识是针对学生而言的,有效活动方式的主要对象是学生,教师的发展也是以学生的发展为参照,因此,有效教学在体现教育的本质上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

2.两个层面:教师层面、学生层面

有效教学在目标和价值体现上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以学生发展为出发点和归宿,围绕这一中心开展的有效教学活动有两个层面,即教师层面和学生层面。并且这两个层面始终是处于耦合状态。在课堂教学之前的教学设计中,学生存在于教师的经验中,是虚与实的耦合;在课堂教学各环节的师生互动中。师生(含生生)的语言对话、思想碰撞、行为表达等是面对面的交流,是实与实的耦合;在课堂教学引起的教学反思中,师生的反思行为仍然有师生两个层面,他们是互为实虚的耦合。一般情况下,教师层面与学生层面的活动耦合越紧密,教学有效性越强,而决定耦合程度的因素包括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环境、教学风格、个性品质等等,是不易确定的多变量关系。

3.四大成效:有效率、有效果、有效益、有效应

教学的有效性体现为师生在课堂上获得发展的四大成效,即有效率、有效果、有效益、有效应。有效果即指教学活动结果与预期教学目标吻合程度的评价;有效率即指教学产出(教学效果)与教学投入的比或是有效教学时间与实际教学时间的比;有效益即指教学活动的收益、教学活动的价值实现,是教学目标与特定的社会和个人的教育需求是否吻合(质)以及吻合程度(量)的评价Illl;有效应则是教学活动带给师生教学体验而产生的积极的心理倾向和获得的教学活动经验,形成了有效教学的价值观的评价。

三、有效教学的三种活动方式

“教学”在实践中的“教”的行为和“学”的行为是密不可分的,它们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整体行为,或“主体间”行为,如果把教学行为的发生看成一种“力”,则教学活动的推进就是教学动力推动的结果,而教学动力本质上是一种教学合力。是教师工作动力和学生的学习动力相互作用所形成的动力。因此,教学行为是主体间作用与反作用的“无间”行为。但从教师与学生在教与学上的主体意识的先导性来看,教学行为意识产生有先后之分。从这个意义上讲,有效教学有三种行为方式:先学后教、先教后学、学教生成。

先学后教是基于学生开展了学习行为后,达到了新的学习高度并产生了进一步学习的动机,触发教师开展“教”的行为的方式,简言之,是以学定教,以学促教,是“学生需学什么,教师就教什么”。从教学促进学生发展的角度讲:“先学”立足解决现有发展区问题;“后教”旨在解决最近发展区问题。

先教后学是教师基于学生现有发展区,开展以教师为主导引发学生学习行为的方式,“先教”是教师行为意识在前,“后学”是学生行为意识在后,学生紧跟教师的行为意识,即以教促学,以教导学,是“教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有效教学教的着眼点是为了不教,学的着力点在于自主、独立学习,因此,教师要致力于教学生学会学习。

篇5

【关键词】小学科学课堂;有效性教学

许多学者从不同角度对教学的有效性做了界定。如:陈旭远教授指出“,教学有效性指在教学活动中,教师采用各种方式和手段,用最少的时间、最小的精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价值需求而组织实施的活动。”余文森教授认为“,从专业角度说,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获得发展。发展就其内涵而言,指的是知识、技能,过程、方法与情感、态度、价值观三者(三维目标)的协调发展。通俗地说,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学生在学业上有收获,有提高,有进步。具体表现在:学生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在情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

一、提高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途径

(1)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让生活中的真实情境成为《科学》课堂教学设计的重要资源。小学科学教学内容有着丰富、生动的现实生活背景的支撑,我们要建立起“生活科学”的理念,以课程标准为指导,以教材为框架,大胆应用生活中的素材,创设学习情境进行教学。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学生主动的建构活动,学习应与一定的情境相联系。创设教学情境,可以引导学生感受科学在生活中的重要性,使之产生“情境效应”,它能有效地激励起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促使学生走出“要我学”的低谷,进入“我要学”的积极状态,从而提高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2)关注学生的知识基础,向最近发展区发展建构主义的学生观认为,学生并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的。

引导学生投入学习过程,必须了解学生学习的起点。教学的基础是学生的现在发展区,分析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和经验、情感和思想状态,是确定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的前提和基础。这些知识和经验可能是下一步学习的铺垫和助力,也可能形成思维定势,成为下一步发展的障碍。

(3)提供有结构的材料,促进有效探究所谓有结构的材料就是教师经过精心设计的典型教学材料的组合。“材料引起学习,材料引起活动”。教师为学生的探究活动提供有结构的材料,让学生与材料亲密接触,是科学活动中重要的环节,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一个重要途径。这些蕴涵着典型的科学概念的材料,会让学生的思维碰撞出火花,带给不同水平的学生不同层次的体验和经历。但是,我们在为学生提供材料时,往往会出现一些问题,如未考虑学生的年龄特征,选择材料不当、分发材料的时机不当等,都会造成学生在探究学习中的困难,影响教学的有效性。

(4)加强教师的有效指导,及时反馈和评价。加强学生分组实验前的有效指导过去,我们的科学课十分重视对学生实验进行指导,实验材料、实验的步骤、实验中要注意的问题,教师在实验前都详细讲解,学生照着按部就班地做实验,实验现象明显结论正确。新课程来了,要学生自主探究,有的教师就不敢指导了,什么都让学生自主探究,教师则在一旁耐心地等待。我们认为不能因噎废食,许多时候必须给予学生一定的帮助。

(5)“学而时习”,促使科学概念的内化科学课也要强调适度的“时习”,一方面有利于所学科学概念的保持;另一方面可以进一步深化对科学概念的理解,促使科学概念的内化。

另外,练习的过程同时也是信息反馈的过程,教师可以从学生做练习的准确性和速度的快慢程度来全面获取学生理解科学概念和掌握科学概念的情况,而后根据反馈得到的信息给予恰当的弥补和点拨,以便使学生对科学概念有一个再学习、再理解吸收的过程。我们认为:只有适时、适度的足够的练习,才能进一步有效促进三维目标的实现。

二、及时进行课堂反馈和评价

在教学中要使学生能在教师的有效指导下积极主动地探究,就需要教师不断地获取和运用反馈信息,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及方向,使教学针对性更强。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处理好这一循环往复的过程: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在本节课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观察学生的表情、肢体语言,及时了解学生理解科学概念的程度和学习的状态,采取与之相应的教学行为(如激励性评价、调节语气、讲话的频率及需要重复或细讲等),把学生的思维不断地引到课堂教学的轨道上来。教师如果能及时捕捉这些稍纵即逝的机会,及时、巧妙地进行激励性评价,促进师生、生生心灵的沟通,往往会有意外的收获。

篇6

1.信息技术的概念界定

现代社会中“信息技术”一词已经成为了社会中常用的词语,信息技术从微观的角度来看,是指在现代计算机及互联网等高新技术。从宏观角度看,信息技术是指是人类获取各种信息等的方式和技能的总和。信息技术在不同的情境下往往被赋予不同的内涵。本文件信息技术与中职数学教学相结合,由此界定为:在现代通信技术背景下,中职学校学生获取数学知识及相关信息的方式和设备的总称。

2.教学模式的概念界定

教学模式是教育学界研究的重要课题,关于教学模式的定义在不同的研究背景下有不同的界定方面。本文主要将教学模式和中职数学教学结合在一起,将中职数学教学下的教学模式界定为:在一定教育思想、理念和理论指导之下,在中职数学教学环境下开展的数学教学模式的较为稳定的结构形式。

二、现代信息化背景下中职数学教学模式设计的基础

传统意义上,中职数学教学往往采用传统教学方式,不存在任何现代化意义下的教学模式。为了适应现代信息化社会,中职教学数学需要进行改革,数学教学改革需要中职数学教学过程中的两大教学主体不断提升自己的素质和能力,由此来推动教学模式的形成、完善和最终的成熟。

1.数学教学主体――教师

数学教师作为中职数学课堂教学的引导人和指导人,在现代信息化背景下构建新型中职数学教学模式需要数学教师提高自身的素养。其一,用信息化为依托的教学理念武装自己。如学习加涅的信息加工学习理论、多元智能理论等理论,中职数学教师只有掌握了这些理论还能为教学实践中实现新教学模式奠定基础;其二,数学教师还需要掌握一些多媒体信息技术。熟练掌握多媒体信息技术才能在信息化时代下熟练地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数学教学。因此,在现代化社会下,中职学校的数学教师需要具备以上基本能力才能熟练地运用新型教学模式。

2.课堂主要参与者――学生

作为课堂的主要参与者之一学生,在新模式之下学生要想在新型教学模式下进行更好地学习,还需要具有一定的能力。首先,学生需要逐步提高自身的自学能力,在新型教学模式下,对学生的主动性强调较多, 要求学生需要具备有较为扎实的数学基础知识;其次,学生之间要有合作学习的意识,有团结协作的氛围,这样才有助于新型教学模式在课堂教学中开展。

三、现代信息化背景下中职数学教学模式

1.现代信息化背景下中职数学教学新模式简介

(1)导生制教学模式。导生制教学模式是借助于英国和美国曾一度使用的教学制度贝尔――兰卡斯特制。同样也是一种教学组织形式,只不过在英美两国主要在初等教育中使用较多。导生制模式的形成主要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而提高,同时又由于学生与学生之间沟通更为直接方便,由此导生制成为了较为流行的教学模式。

导生制的实施过程:首先由数学教师在全班进行数学知识的讲授,讲授时间大致为课堂时间的三分之一;其次,由各小组进行讨论式学习,主要由各个小组的学生“导师”为其他同学讲解本节课所学的数学知识。在讲解过程中,可以利用多媒体或者计算机寻找一些基础性的材料和资料等,帮助小组内所有的同学掌握本节课的知识;最后,在教学时间即将结束时,数学教师对各小组进行指导,并对共提供疑惑的问题加以讲解。

(2)小组竞赛型教学模式。小组竞赛型教学模式依托与国外的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设计的游戏竞赛模式。主要强调小组成员之间的合作、分工、配合等。在中职学校将这种具有竞争力的模式引入其中,学生可以提高自己的答题信心和学习的积极性。该模式主要体现学生的个人责任感和小组内合作情况。

小组竞赛型教学模式的实施过程:首先,数学教师需要将数学教学内容转变为各种数学问题。在教学之前发到学生手中。数学教师还需要制定好游戏竞赛的规则,便于学生积极参与答题;另外数学教师还需要对班级中学生划分小组,分组要尊重“优生与差生”相搭配的原则。其次,在课堂教学中,数学教师要按照数学题目和现有的规则,组织班级学生参与竞赛,但需要教师制定小组成员回答问题。根据小组回答问题情况,为小组计入相应的分数;最后,根据小组答题情况,对小组成员实施奖惩,同时将课堂中遗留的问题加以讲解。

(3)小组探究型教学模式。小组探究型教学模式主要针对中职数学教学中对于中职学生较有难度的问题讲解时进行。小组探究性教学模式是在数学教师将基础知识讲解完后,将较有难度的数学题目留于小组自己探究,探究结束后各小组汇报自己的讨论情况。教师依据小组探究结果进行点评,并对学生存在的疑难数学问题加以讲解。

以上介绍了三种适用于中职学校学生采用的现代化数学教学新模式,新模式在采用过程中要注意时间的把握和对学生的控制。

2.现代信息化背景下中职数学教学新模式实施的注意事项

篇7

关键词:翻转课堂;教师胜任力;构成分析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503(2014)13/15-0028-03

自2007年以来,国内外学者对翻转课堂进行了研究,如概念的界定、具体教学模式的研究[1]、翻转课堂教学的实证研究等。然而,在以上研究过程中,学者们关注更多的是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本身的研究和学习者学习地位的变化,对教师这一重要决定性要素的研究却很少关注,甚至忽略,没有考虑到教师对于翻转课堂的实际掌握情况和教师自身教学能力是否能够胜任此种教学模式。同时,与传统课堂相比,在教师教学角色转变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下,对教师的教学能力也提出了不同要求。因而,在本研究中,笔者试图解析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下教师应具有的胜任力,以期为即将采用翻转课堂进行教学的教师提供一些参考性建议,以帮助教师判断自身是否已达到教学模式对教师胜任力的要求。

国内外许多学者对胜任力概念进行了界定[2][3]。在一定程度上,国内外学者对于教师胜任力的理解具有一致性,均认为教师胜任力应包括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专业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以上分析,笔者对教师胜任力概念的界定如下:在特定的教学模式下,教师胜任力是指在某一具体学科的教学过程中,为了达到预定的教学效果或教学目的,任课教师所应具备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专业态度和价值观的综合能力。

一、解析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下教师胜任力的专业知识

翻转课堂教学过程主要分为课前和课中两个阶段。课前阶段主要是学习者通过视频等相关资料对新知内容的自主学习过程;课中阶段主要是学习者在教师的帮助、指引下进行协作的学习过程。课前阶段,教师需进行教学设计,归纳教学重难点等。并根据以上分析结果,将教学内容拆分成不同要点,制作成相应的教学视频或选择网络上的优质教学公开课视频、文档资料等,将其上传到指定的教学平台,供学习者自主学习;在自主学习过程中,教师利用教学平台与学习者沟通,并对其进行指导和监控,保证课前教学的顺利进行,并为课中教学做准备。课中阶段教师需根据学习者提出的问题进行情境的创设、提供个性化指导、组织学习者协作学习、组织课堂纪律等。

通过以上对翻转课堂教学流程和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承担的工作分析发现:教师对教学内容的分解和视频的制作是翻转课堂教学的重点,而教师课前督促学习者自主学习和课上对学习者深层次学习的组织是难点。[4]因而在本研究中,笔者借助教师胜任力概念中体现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专业态度价值观三个方面,分析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下,教师在完成相应教学工作时所应具备的具体胜任力,即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下教师胜任力。

在采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进行教学时,教师首先应清楚该模式与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本质区别,即教学结构的改变,进而掌握对教学过程、教学资源等设计的不同。在对其区别了解的基础上,教师在专业知识方面应掌握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1.学科专业课程知识

学科专业课程知识的掌握是对一名合格教师教学能力的最基础性要求。作为某一学科的任课教师首先需对这一门课程具有整体性的了解,清楚该课程内容是否适合采用翻转课堂教学;其次,应知道教学内容的重难点,能将教学内容适当地分解为多个相互关联的知识点,使学科知识能适合利用适当的技术进行呈现,为后期教学视频的制作做准备;最后教师应掌握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最新的、拓展性的内容,能够驾驭该课程的教学。

2.相关教学法知识

翻转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掌握相应的学科教学法知识,并能对学习者进行特征分析,以判断学习者是否能够适应该模式的教学、设计教学的流程、课堂活动的组织和管理、针对性的教学评价等。与学习者已习惯的接受式的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相比较,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下教师更应熟练使用教育学、心理学、系统科学等相关教学理论,以便合理地设计和调整外在因素。

3.网络教学知识

翻转课堂教学过程中,学习者需利用网络教学平台进行自主学习,为保证学习者自主学习的有效进行,关于网络的使用,教师需掌握以下几方面知识。

网络教学环境知识:教师在向学习者提供远程教育平台进行自主学习之前,教师自身需先了解该平台,知道如何在平台上共享网络教学资源;如何使用在线答疑系统;如何使用评价模块对学习者的自主学习过程、学习的参与程度、学习的效果、资源的使用情况进行有效评价;如何与学习者进行沟通等。发挥网络教学环境对教学目标实现过程中积极作用的最大化。

网络教学资源知识:在某些学科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需收集一些具有权威性或某一学科领域内专家最新研究成果等资源,并将其共享到网络教学平台,供学习者自主学习。因而在开放的、丰富的网络资源环境中,教师需掌握一定的网络资源检索能力和信息加工处理能力;需了解资源类型,是否与学习者认知风格相符;并掌握将资源共享到网络教学平台中的最佳呈现方式和呈现时机。同时,下载资源时,需遵守相应的法律法规,确保教学资源的合法性。

综上所述,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下,教师胜任力中的专业知识是教师采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进行教学的基础胜任力,也是教学顺利进行的基础条件。

二、解析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下教师胜任力的专业技能

翻转课堂课前自主学习过程中教师需构建虚拟的学习环境,适当监控学习者的自主学习,并与学习者进行交流沟通,以保证教学进度和学习者的学习效率;课中的协作学习,教师需构建实体的课堂教学环境,适当地组织和管理课堂纪律等。因而,在翻转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掌握相应的实体技术和虚拟现实技术。具体应具备以下几方面的能力。

1.软硬件使用技能

教学视频制作过程中,教师需使用录像或摄像设备录制教学视频。所以,教师应正确使用这些设备、规范自己的操作,制作出语音和画面清晰的、具有较好视听效果的视频;在使用的过程中,要考虑到安全性因素;使用过后,教师还需注意设备的管理、维护和维修,确保设备的持续使用。对于软件的使用,主要体现在多媒体素材或录屏软件的使用上。教师需熟练掌握PPT、CamtasiaStudio等软件的使用,制作出精美的、具有交互性的和吸引学习者眼球的视频教学资源。

2.微观教学设计技能

传统课堂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只需对面对面式的课堂教学进行教学设计,但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教学中,还需对课前阶段的影响要素进行设计。因而,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下,教师应掌握的教学设计能力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课前教学流程整体设计技能:翻转课堂教学课前阶段,教师需根据教学目的对教学过程的各阶段进行粗略设计,用以保证整个教学过程顺利地实施。因而,在此阶段,教师的整体设计技能主要表现为课前教学设计技能、课中教学设计技能及二者有效衔接的设计技能。课前教学设计技能有三部分。首先,教师应将教学内容分割、设计成不同的知识点,且注意知识点之间难易程度的递进,预测出学习者可能存在的学习困难,以适当地设计出Word形式的提示性材料,用以对重难点进行提示及对视频教学内容的引出,以便于切合学习者的最近发展区;其次,根据学习者特征及知识点的难易度,估测学习者学习视频内容需要的大概时长;最后,根据教学目标设计出针对性的自主学习评价维度,并进行维度的细化。课前与课中衔接的设计技能主要体现在教师应设计、选择出进行课堂教学的最好时间和进行探究的教学问题,以保证与课前自主学习很好地衔接,避免新知的学习和内化出现断层。课中教学设计技能为以课前阶段自主学习评价和教学问题为基础的教学设计,教师应具有根据问题进行针对性地设计和创设情境的能力,供学习者协作探究。

课前视频内容设计技能:首先,教师应了解在5-15分钟的简短视频中如何导入某一知识点的教学,即如何导课;其次,教师应充分发挥自己专业知识技能,用几分钟的时间将知识点讲透、讲深;最后,教师需利用一定的时间,将知识点的学习进行总结。总之,在视频制作时,要求教师在缩减后的时间内,将知识点的教学内容完整地呈现出来,并保证视频内容的质量。

3.学习环境管理技能

虚拟学习环境管理:学习者在虚拟的网络平台学习环境中自主学习,教师需对学习者进行适当的监控和适度干预,以保证新知学习的高效进行。因而,这种远程虚拟的教育环境对教师胜任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教师自身应能熟练使用平台,甚至需掌握编程、网站开发等能力,以便对平台进行二次开发,满足教学要求;其次,教师应具备一定的监控或跟踪技能,对学习者的学习进度进行监控、对自律性较差的学习者进行督促,并能够对各种突发事件进行合理解决的能力。因而要求教师应熟练掌握各种教学策略,熟知其间的差异,适时地进行使用;最后,教师需具备良好的问题分析与总结能力,能够对学习者不能自主解决的问题进行归类分析。

课堂学习环境管理:翻转课堂的实体课堂教学环境中,教师应根据学习者特征及实际学习情况提供个性化的指导,并引导学习者进行有效的协作学习;与学习者保持良好的互动,为有需要的学习者提供及时、有效的支持服务;维持课堂的秩序等。因而,教师需要有一定的观察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和教学组织技能。

综上所述,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中,教师应主要具备软硬件使用的技能、学习环境组织的管理能力和微观教学设计三方面专业技能。同时,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下,还需教师表现出更强的人际交往技能,用以不断地与学习者或其他同事、专家进行交流和讨论,能及时获得学习者的各种真实反映和与他人进行教学经验的分享,并能借鉴成功的教学案例,努力提高自身的教学技能。

三、解析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下教师胜任力的专业态度和价值观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下教师胜任力中的专业态度价值观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

1.态度

教师作为学习者的引领者,除具有扎实的相关知识外,还应具有前瞻性,能够不断地更新已有的旧观念,积极主动地扩充自己的知识,接纳新鲜事物;能够关注教学技术的前沿发展。

此外,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中,不再采用“教师讲授―学生接受”的方式教学,而是采用学习者自主学习的学习方式。对于这种教师不易掌控教学过程的教学模式,教师应具有更强的责任心,可在学习者自主学习的过程中给予及时的指导与帮助;可客观地看待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应用,并能准确的自我定位;可充分发挥“引领者”、“帮助者”的作用等。

2.价值观

教师应意识到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对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性,并清楚翻转课堂在改变教学结构的基础上,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增加师生互动等方面的价值;教师应主动采用该模式进行教学,从而提高教学效果;教师应理性地思考该模式的发展。

四、总结

在教学结构改变的基础上,对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下教师胜任力提出了更高要求。例如:教师需有较好的动手操作能力以制作出高质量的教学视频;教师需根据学习者特征等情况提供个性化指导,并能将课前自主学习和课中协作学习有效地衔接与过渡。教师胜任力在传统课堂教学中由于时间、资源等外在条件的不受限制很少被提或甚至没有涉及;要求教师具有很强的接受能力,能接受新技术、新观念及其带来的各种角色、地位的改变。

参考文献:

[1] 张金磊,王颖,张宝辉.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研究[J].远程教育杂志,2012,(4):46-51.

[2] McClelland DC. Testing for Competence Rather Than for Intelligence[J].American Physiologist,1937(28):1-14.

篇8

关键词:素质教育;职业高中;数学教学;分层教学;办法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7)04-0098-02

进入职业高中阶段学习之后,学生之间数学成绩的差距有时可能日渐加大。一些数学成绩较好的学生不得不适应教师的教学进度,与学困生一起学习数学;假如教师的教学主要是照顾数W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则会使数学学困生及中等生无法跟上教学节奏,渐渐失去数学学习兴趣。因此,这对职业高中数学课堂而言是一个教学难题。如果教师一味用一刀切的教学方法教授数学,不尊重学生个体之间存在的差异,则很难提高数学课堂教学质量。在这样的背景下,在职业高中数学课堂实施分层教学显得尤为重要。要想全面提高数学教学质量,就必须大刀阔斧地进行改革,分层教学势在必行。

一、分层教学的概念界定及实施意义

1. 分层教学的概念界定

何谓分层教学?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发现,分层教学是具有广泛及深刻理论依据的课堂教学方法。分层教学的提出,是基于分层递进及因材施教的教学理念,它是一种极为科学的现代教学方法。分层教学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依据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将学生分为三个层次(优等生、中等生及学困生),针对这三个层次学生进行有的放矢的教学的一种现代教学模式。分层教学法是在尊重学生个体差异的前提下,对学生进行因材施教,它弥补了班级授课制的不足,被国内外许多教育家及教育工作者所赏识、借鉴。

2. 职业高中数学课堂实施分层教学的意义

教师在职业高中数学课堂上实施分层教学具有重要意义,具体主要体现在如下两点。一是有利于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叶子,亦没有完全相同的两名学生。学生个体之间不同程度上存在着差异,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同样有此表现。在职业高中数学课堂上实施分层教学,可满足不同学习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让不同学习层次学生在数学学习上都能取得不同程度的进步,这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二是有利于不断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对职业高中数学教师而言,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是其孜孜不倦的追求目标。很多职业高中数学教师煞费苦心,积极在课堂中采用各种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但由于采用的教学方法过于统一,未对学生进行区别对待,因此很难有效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分层教学法是针对不同学习层次学生实际而提出的一种教学方法,在职业高中数学课堂上实施分层教学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二、职业高中数学课堂实施分层教学的具体方法

在职业高中数学课堂上实施分层教学,不仅是一门学问,更是一门艺术。具体而言,在职业高中数学课堂上可采取如下方法进行分层教学。

1. 学生分层

在职业高中数学课堂上实施分层教学,首先必须对学生进行科学分层。在具体分层过程中,应把握好如下几点。首先,对班级内学生的数学学习成绩进行测试、摸底了解,在此基础上将学生分为优等生、中等生及学困生三个层次,各层次学生的具体数量并不固定。其次,通过一段时间的分层教学之后,部分学困生、中等生的学习成绩可能会不同程度地得以提升。除此,部分优等生也可能出现成绩下降情况。此时,教师应灵活调整学生分层。对学生的分层,应做到科学合理,不应过分依赖于教师自身的主观臆断。在职业高中数学课堂上对学生进行分层的主要依据,是学生的具体学习成绩。在具体分层时,为保护学生的自尊心,教师一般不需要将分层依据告诉学生。

2. 教学目标分层

众所周知,所谓教学目标是指预期达到的学习标准及结果。教学目标是新课标的具体化成果,职业高中数学教学目标的科学制定有利于教学质量的不断提升。为在职业高中数学课堂上有效实施分层教学,教师需要制定分层教学目标。比如,执教“指数函数”时,数学教师可制定这样的分层教学目标:要求优等生通过自主学习与探究,对a>1与0

3. 课堂教学分层

确定学生分层、教学目标分层之后,职业高中数学教师便可在课堂中积极实施分层教学。课堂教学分层是分层教学法在职业高中数学课堂中的具体运用,事关分层教学法在职业高中数学课堂中的运用成效。因此,职业高中数学教师应重点把握,予以足够重视。在具体分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科学地设计问题。例如,执教“函数的单调性”时,针对学困生可提问函数单调性的含义,而针对优等生则可直接要求其判断函数的单调区间。除此之外,职业高中数学教师还可根据学生学习层次的不同,有的放矢地设计合作学习任务,让各层次的学生完成相应层次的合作学习任务。由于学习层次相同,因此,他们在具体合作学习过程中有更多的共同语言,更容易碰撞出思维的火花。职业高中数学教师在课堂上实施分层教学,应充分关注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性,切勿采用一刀切的教学模式。在具体分层教学过程中,不需要反复强调哪些问题需要哪个层次的学生回答,哪些任务必须由哪个层次的学生完成,一切尽在不言中即可。这样的做法,更利于保护学生的自尊心,更利于引导学生更加积极地参与分层教学。

4. 评价分层

在职业高中数学课堂上实施分层教学,还要重视评价分层。不同学习层次的学生,其评价方式应有所不同。有差异的分层评价更利于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积极性,更利于提高分层教学在职业高中数学课堂上的运用效果。对学困生而言,职业高中数学教师对其进行评价时,应尽可能以赏识性评价为主,应尽可能发现学困生身上存在的闪光点,针对其闪光点进行积极挖掘,有的放矢地对其进行评价。对于中等生,职业高中数学教师应做到批评和表扬同时进行,该批评的要批评,该表扬的要表扬。而对于优等生,职业高中数学教师在对其进行科学评价的同时,还应积极提醒其在哪些方面需要改进,提醒其做到胜不骄,败不馁。除此之外,职业高中数学教师还可要求学生积极进行自评和互评,通过这样的评价方式不断提高评价质量。

5. 作业分层

对职业高中数学教师而言,为提高分层教学质量,在设计数学作业时也应做到分层。分层作业设计有利于满足各个学习层次学生的具体学习需求,有利于提高不同学习层次学生的作业完成积极性。例如,执教“函数的基本性质”时,针对学困生可设计这样的作业:下面说法正确的选项是?A.函数的单调区间可以是函数的定义域、B.函数的多个单调增区间的并集也是其单调增区间。针对中等生可设计这样的作业:函数y=x2+bx+c[x∈(-∞,1)]是单调函数时,b的取值范围是:A.b≥-2、B.b≤-2、C.b>-2、D.b

三、结束语

总之,对于职业高中数学课堂而言,如果教师一味沿用一刀切的教学方法,不尊重学生个体之间存在的差异,则很难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分层教学法是一种极为有效的教学方法,可有效解决学生学情不同的问题。职业高中数学教师在课堂中实施分层教学时,必须做好学生分层、教学目标分层、课堂教学分层、评价分层及作业分层等。只要能做好以上几个方面,分层教学法定然可以在职业高中数学课堂上发挥更大的作用,散发出更加耀眼的光芒。

参考文献:

[1]李广全.高职数学课分层次教学的探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4(19).

[2]瑞芬.数学教学理论选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篇9

教学设计作为一种教学规划,在教学过程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是教学方法与学习方法的体现。每门课程都有其独具的教学思路,作为物理课堂的教学规划也有其独特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和教学目标。具体来说,物理课堂的教学理念以物理课程标准界定的基本理念为指导,其学习方式是以教师为主导的课堂教学变成以学生为主的课堂教学,从而更好的实现教学目标。

关键词:

教学的课堂设计;物理课;探究式教学

1问题形式讲课,进行探究式教学

在学习的过程中,问题意识非常重要,这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来源。问题意识的培养,这过程需要学生的自主思考,自主发现,养成善于发现问题的习惯。而,培养这种学习习惯就需要老师在课堂上进行探究式的教学,引导学生进行思考自主探究,发现有价值的问题,提出有价值的问题。让学生自主思考,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方法有以下几种:①提出新颖的问题,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物理学领域中不乏有趣儿新颖的物理现象物理课题。比如:信息高速公路,纳米技术等名词术语。当学生第一次听到这些新鲜的物理名词的时候情不自禁的就会问:“什么是信息高速公路,什么是纳米技术。”这样老师就可以通过学生们感兴趣的问题来组织课堂,提高教学的效率便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了,既能让学生接受更多新鲜的物理知识又能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意识。②通过问题中的矛盾,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在物理课堂的教学中原有的新知识和教材中的知识有一部分在表面上看与原有的知识相矛盾,这就为学生自主探究提供了条件,让学生发现表面上的矛盾,通过这些表面上的矛盾来解决思考中出现的问题,最终培养学生的自主思考能力和实践能力。③从源头发现问题。很多学科内部都是相互联系互为因果,物理学科也是这样,学生可以通过把握学科内部固有的因果结构,引导学生探索问题,追根溯源。④纵向比较出问题。规律概念有其自身的规定性,学生通过老师的引导将概念规律进行对比发现存在的问题。这样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老师教学不再是单个的概念教学而是变成了成组的概念讲解。通过概念的对比,深化学生的理解,对比中出现的问题则有利于学生提高探究问题的能力,构建学生的知识框架。

2情景形式教学,让学生在情景教学中体会学习的乐趣

情景教学是一种教学的方法。他的目的是提高教学的效率,方法是通过教具教学设计等引入教学的情景,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情景教学可以让学生在学习中进入教学情景,体会到学习的趣味,激感共鸣,增强学生学习中产生的感受性,学习不再枯燥,提高学习的娱乐性,享受学习的快乐,激发学习的主动性。设计教学情景的方法主要从两个方面入手,功能方面的设计与方法的设计。功能设计是为了服务于不同的教学需要而设计的教学情景,教学计划等。比较常用的几种教学方法:①引出内容。通过教学的情景设计,引出教学的内容,从而使教学的物理概念与原理的学习变得形象鲜明。②奠定感情基调。情感语言奠定情感氛围,更能触动学生的心理,不但能吸引学生学习的注意力,而且可以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③调动思维。教学情景的设计不但能够引发学生思维活跃,而且可以激发学生的思考,引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学生自主探索学习的能力。方法设计指的是通过不同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来进行课堂教学。经常使用的有以下几个方法:①利用模型教学。具体来讲就是利用模型来讲课,创设情境。②利用图画授课。这种教学方法可以突破教学的时间空间限制,利用教材或者多媒体进行讲课。③语言的讲述是最常用的方法也是最灵活的方法。这一方法可以通过利用语言来讲述丰富生动的物理现象物理过程,创设教学情景。④实验法。通过教学的实验演示,来创设教学情景。

3在平等的交往中进行互动教学,提高学习能力

互动式教学是以平等教学理念为基础,师生平等的交流,探索问题。新的课程标准中指出现在的就教学不再同于以往的教学,是一种填鸭式的教学,而是师生平等交流互相探索的教学方式。因此老师与学生都需要转变教学的理念,有原来老师主导课堂变成学生自主的参与课堂,由原来老师讲授知识变成学生自主的探索知识。在学习过程中师生彰显各自的特长,取长补短互相促进,从而提高教学的质量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物理互动式教学是以思维的交流为基础。思维的互动是教学的最重要也是最基本的学互动。因此,课堂教学的评价要以思维互动的程度为标准,而不是课堂的活跃气氛,与频繁的语言层面的交流。实现思维交流的方法:①通过趣味引发学生的思维的活动。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的激发可以更好的带领学生进入课堂的情景,思考问题。②问题牵动思考。问题的提出应是师生双方,实现问题的互动,思想的沟通交流。③实验来激发思考。实验可以让问题变得具体化,学生可以形象直观的观察到问题所在,指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而在问题的解决的过程中无形的就纳入了思维的含量。

4设置开放题,进行开放式的教学

开放式的教学是相对而言的,突破教材的束缚,文本的限制,结合文本的基础之上结合学生的直接经验以及教学过程中出现的教学的需要为教学进行的依据,进行课堂教学的教学活动。打破单纯以教材为主线,以老师为课堂主导的教学模式,加入学生的自主探究合作学习,进行开放的教学。通过这样的培养方式,能够拓宽学生的学习视野,培养学生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更好地成长成人成才。

作者:宋继华 单位:吉林省大安市第五中学

参考文献

[1]陶忠林.教学设计要注重问题情景的创设[J].中学物理教学参考.2001(10).

篇10

美育思想伴随人类文化的产生而产生,已有数千年历史,但将这种教育活动明确称为美育仅有两百多年。近年来,有学者提出“大美育”的观点,强调美育要贯穿学校教育的全过程。提出“审美化教学”这一概念,使教师与学生的教学关系转化为一种特殊的审美关系,使整个教学活动转化为审美欣赏、审美表现和审美创造的活动,旨在大幅度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学习的主动性和学习效率,减轻学习的心理压力,使师生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获得身心的愉悦,这可以说是对美育概念的一种全新的界定。可以这样表述:美育就是按照美的规律来实施的教育。笔者的讨论主要侧重美术鉴赏课课堂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一、将美育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始终

美术学科内容丰富,而且涉及的知识广泛,所以教师在课堂设计中不应该照本宣科,而是要深入细致地研究教材,挖掘审美教育的知识点。悉心体悟学生的学习心理与学习兴趣,引人入胜地引入审美教学,准确地切入审美知识点。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必须下苦工夫,不断地探究和总结教学的方法和技巧,比如课堂内容的安排、课件的制作、板书的设计等,都要紧紧围绕通过美术鉴赏而使学生受到美的教育、美的陶冶这一最终教学目的,使学生学得愉悦,学得振奋,学得有趣。教师在课堂教学时要注意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变换不同风格的教学设计,用自己的真情实感感动学生,用自身对艺术的热爱影响学生,帮助学生提升审美理念。例如笔者在讲授“徐悲鸿的《奔马图》鉴赏”一课时,首先让学生细心观察作品,再让他们描述自己生活中对马的印象,对比作品中的马,心理上有什么感受,在这样一个过程的基础上,向学生介绍徐悲鸿的生平和作品的创作背景,引导学生从作者人格精神的层面深入分析作品,使学生感受到作品中那骏马奔腾的气势所象征的昂扬向上的民族精神,从中体悟到《奔马图》所蕴含的艺术美、精神的美,在美的享受中受到高尚精神的洗礼和鼓舞。所以高中美术教学要通过引导学生不断认识和理解美术作品内涵将美育贯穿课堂教学的始终,通过激发学生对美术作品的鉴赏兴趣,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

二、引导学生用审美情趣感受艺术作品

纵观现时我国的高中美术教学,大多只停留在传播基本的美术常识或训练基础美术技能的层面。要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要求教师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面对一副艺术作品时,鼓励学生主动地感受、分析、鉴赏艺术作品中的美,接受崇高艺术美的熏陶。老师要精心设计课堂教学程序和形式,运用一定的教学手段创造直观形象的审美环境,激发学生的审美兴趣,并引导学生评析作品的内容、形式,分析两者之间的关系。比如在《走近抽象艺术》这一课的教学中,老师可以引导学生欣赏蒙德里安的作品,在此基础上讲解有关的审美经验和知识特点,训练学生根据自己对美术作品的最初印象欣赏和分析美术作品。学生在初接触作品的阶段认为画得像的作品就好、画得不像的作品就不好。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可以在教学中进行具象性作品与抽象性作品的对比欣赏,让学生厘清艺术现象和艺术意境的基本概念,提高他们的艺术欣赏品位。这样让学生通过对美术作品的直接欣赏,感受、理解并分析美术作品中蕴含的美,接受高尚艺术美的熏陶,有效激发他们的审美情趣,进而提高审美能力,培养高尚的审美情操,为他们的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心理基础。

三、引导学生用审美情怀感悟生活

著名画家、诗人席慕蓉曾说:“美术教育的目的并不在于培养几个专业的艺术家,而是培养一个乐观向上、具有高尚审美情操的民族。”多数高中生将来不会从事专门的美术事业,所以通过美术教学培养他们的审美能力,使他们具有高尚的审美情操和健康的人格心理具有更实际的意义。教育实践表明,审美感受力充分、健康发展的学生,在德育、智育和体育方面的发展往往容易达到较高的水平。因此,教师要充分认识审美教育的意义,将审美教育渗透到日常教学活动中,让学生自觉不自觉地受到美的熏陶、受到美的启迪。当今是社会转型的重要时期,各种思潮此起彼伏,人们对美的界定趋向多元化和模糊化,让心智和意念尚未成熟的学生在纷繁复杂的现象中鉴别出积极的、高尚的美,需要教师为此付出不懈的、艰苦的努力,要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合理利用学科资源,寻求适合高中生的年龄和心理特征的方法,有效培养学生对美的感知、理解和想象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