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概念范文

时间:2023-11-22 18:01:5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小学数学教学概念,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小学数学教学概念

篇1

关键词:小学数学;概念教学

小学生生活阅历浅,年龄小,没有完整的知识结构体系,所以在对数学科目的学习过程中,需要老师对其进行引导。因此在小学数学的教学工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作用,培养学生兴趣,做好教学工作。

一、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的重要性

因为学生年龄小,遇到困难如果没有教师的正确引导,慢慢就会做了“鸵鸟”,久而久之对数学就没有了兴趣,尤其是数学概念方面的学习。这就需要教师在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同时,发挥好教师引导这一主体地位。

在小学的数学课堂之中,所研究的数学教学一般涵盖了数学的概念、概念的运用以及概念的理解关于小学生数学概念方面的教学一定要有合理的策略,概念都是经过实践之间检验得来的,最后变成了公理以及公理下的相关定理,教会小学生学习概念就是为了让学生们对概念的综合使用有一个相对具体的了解,数学概念对于学生们打好数学基础尤为重要,因为概念涵盖的是数学精华中的“结晶体”,教会学生们学好数学就要教会他们怎样记住并且掌握和理解这个概念所指,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理清学生思维的作用。

数学本身的发展和所有学科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无论是数学的历史还是数学所涉及的领域,教师都要在学生小学的时候就做好基础工作,才能为以后的学习节省不少时间和精力,对于小学生数学概念的学习,教师要懂得和历史相结合,小学生比较喜欢听故事,教师为了让学生记住这方面的数学概念,可以将数学历史相结合的方式,增进学生们的数学理解,数学思维建立,这对于以后敏捷思维的拓展以及创新思维和发散思维、逻辑思维具有一定的基础作用,因为数学概念也是讲求条件的,数学只有满足一定的条件,足够充分才可以运用这样的概念。

二、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的原则

1.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对于数学课中的概念教学,不应简单地把学生获得正确的概念做为教学任务完成与否的标准,而要看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如何,学生能否从多角度思考问题,学生的思维是否灵活。我在教完“元、角、分”这部分知识后,要求学生尝试着去买东西。比如,让学生买3个气球要花l元钱,有几种不同的付钱方法呢?或l张“壹元”,或5张“贰角”,或l0张“壹角”,或l00个“壹分”,或50个“贰分”,或20个“伍分”。

2.培养学生的思维的深刻性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数学的教与学可以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良好的思维品质”主要是指探寻概念的本质而不受非本质的现象的影响。我们把这种思维品质称之为思维的深刻性。

比如对于几何初步知识的教学,教师不能总是停留于学生对标准图形的认识,要注意引导学生从图形的多种方位上加以认识,着力进行变式练习。当学完对长方形、正方形的认识后,为了加深学生对概念的认识和理解,保证概念教学的思维深刻性。

三、如何做好小学数学概念教学

1.直观形象地引入概念

数学概念比较抽象,因此,教师在数学概念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做到细心、耐心,尽量从学生日常生活中所熟悉的事物开始引入。这样,学生学起来就有兴趣,思考的积极性就会高。如在教平均数应用题时,我利用铅笔做教具,重温“平均分”的概念。笔者用9个同样大的小木块摆出三堆,第一堆1块,第二堆2块,第三堆6块,问:“每堆一样多吗?哪堆多?哪堆少?”学生都能正确回答。这时,把这三堆木块混到一起,重新平均分三份,每份都是3块,告诉学生“3”这个新得到的数,是这三堆木块的“平均数”。学生说,平均数3比原来大的数小,比原来小的数大,这样,学生就形象地理解了“求平均数”这一概念的本质特征。

2.让感官参与到概念的学习终曲

在教学《认识钟表》时,鉴于时间是一个非常抽象的概念,时间单位具有抽象性,时间进率具有复杂性,所以在教学时我以学生已有生活经验为基础,帮助学生通过具体感知,调动孩子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建立时间观念,安排了以下一些教学环节。一.动耳听故事,调动情感引入。讲了一个发生在孩子们身边的故事:弟弟由于不会看时间,结果错过了最爱看的动画片。二.动眼看钟面,听介绍,初步了解钟面,形成“时、分”概念。动画是孩子们的最爱,让钟表爷爷来介绍钟面、时针、分针,生动有趣的讲解,让孩子们的心立刻专注在课堂上。三.动嘴说时间。四.动手拨时间。五.动脑画时间。

3.对不同的概念进行拓展

学过的概念要归纳整理才能系统巩固。学习一个阶段以后,引导学生把学过的概念进行归类整理,明确概念间的联系与区别,从而使学生掌握完整的概念体系。学生对于较大的单位比如说“千米”“吨”等,由于其经验的限制往往没有认识。只是教师这样说了,学生也便这样记了,对学生而言这种概念也仅仅只是一个简单的字符而已。那么“千米”在学生们的印象中便是“1千米=1000米”是一个不能用手丈量的长度;“吨”在学生们的印象中便是“1吨=1000千克”是一个拿不动的质量。

4.综合运用概念,巩固概念

在学生形成正确的数学概念之后,进一步设计各种不同形式的概念练习题,

让学生综合运用、灵活思考、达到巩固概念的目的,这也是培养检查学生判断能力的一种良好的练习形式。这种题目灵活,灵巧,能考察多方面的数学知识,是近些年来巩固数学概念一种很好的练习内容。

要做好小学数学的概念教学工作就要注意教学形式,把概念教学融入生活,运用就知识引出新知识,在知识教授完毕后,要注意对概念知识的巩固,综合运用,联系实际,让学生更好更深入的学习概念。

参考文献:

[1]赵萍.数学概念教学别搞错了方向[J].湖南教育(下).2010(02)

[2]任云云.浅谈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的引入[J].小学教学参考.2010(02)

篇2

关键词:小学数学;概念教学;教学策略

仅仅在小学时期,学生需要掌握的数学概念数量就已经多达数百个,因此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小学数学概念是小学数学教学的基础,也是数学知识理论体系的根本。通过小学数学概念的学习,学生能够逐步培养和提升自身的逻辑思考能力,通过对数学概念的深入了解提升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不但能够在学习的过程中逐步建立数学知识理论,对于后续的数学知识学习也有一定的帮助,并且能够将客观现实与空间形式更好地结合在一起,更好地将数学知识运用到生活和解题过程中去。而在目前的数学概念教学过程中存在着不少问题,例如,概念教学方式往往偏向僵硬化,教师所开展的概念教学仍然停留在记背的阶段,除此之外,教师在开展概念教学的时候过于零散,没有在教学过程中形成完整的教学体系,不利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融会贯通。

一、图画式教学概念阐述

教师在开展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的过程中应当学会通过不同形式来进行数学概念的阐述,通过多样化生动的教学形式帮助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程度,从而达到概念教学的目标。例如,教师可以深入挖掘图画背后的教学内涵,通过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图画,鼓励学生自觉进行数学概念的阐述,并且在这个过程中应当尽力引导学生运用数学概念阐述常用的术语。图画概念的阐述在小学数学概念教学中是一个十分常见的类型,教师可以通过同一个类型的概念阐述形式引导学生自主进行观察、归纳和总结,只有学生掌握了一定的概念阐述能力,才能逐步引导他们实现概念与具体知识的结合。例如,在进行圆的概念阐述时,教师在给圆下定义时可以先让学生自主进行圆特征的观察和总结,只有鼓励和引导学生将圆的表象特征逐步转化为数学语言,阐述圆的概念,学生才能够实现数学学习中的自主探索和思考过程。在这一类概念阐述教学中,教师通过让学生自觉地进行概念归纳和阐述,以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将自己所理解的抽象化知识通过精练语言达成科学化的专业术语,有效地实现抽象与具体之间的联系。除此之外,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能够逐步认识到数学学科的特点,认识到数学是一门严谨、有规范的学科。

二、定义式教学概念阐述

定义式的概念教学相比于自觉思考探索的定义方法显现出更强的概括性和抽象性,但其阐述的准确程度以及统一度也是最佳的。主要的过程就是教师对某一抽象性数学知识进行科学定义的教学,学生能够第一时间接收到最为准确的数学知识概念,并且能够形成一个基本的广泛认知。教师应当在这个过程中充分地抓住概念定义中的关键词,对关键词进行深入的解释,通过生动的举例以及区别性的介绍让学生充分地认知到关键词的主要意义,在这个过程中最重要的是将专业化的词语进行通俗化处理,充分地突出关键词的区别性特征,让学生领会到数学知识概念的主要基本特征。当然,相比于多样化的自定义概念教学模式,定义式教学概念阐述能够使学生迅速地领会到数学知识概念的主要特征,这对于关键问题的把握也是有利的。定义式教学还是数学知识概念的准确定义,能够最直接地让学生形成概念的记忆。例如,在直线的定义中,数学中的直线是两端都没有端点、可以向两端无限延伸、不可测量长度的。其中的关键词就是两端都没有端点、两端都可以无限延伸以及长度无法测量,相比于线段来说,两者的定义能够呈现明显的区分,线段是两端都有端点、两端都无法无限延伸以及可以测量长度的。在这样的区别教学下,相信学生能够较快地掌握直线的概念。

三、生活式教学概念阐述

生活式教学概念阐述实际上指的就是从生活实例引入数学概念,生活式教学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能够更加快速地帮助学生深入地了解数学知识概念,数学知识大部分源于生活,回归式的生活教学能够让学生在数学知识学习和生活实际间迅速地建立密切的联系,从而推动学生回归生活,回归数学知识的本质,认识到数学知识实际上与生活息息相关,从而对数学知识以及知识概念产生熟悉感。生活实际与数学概念的结合也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概念,不仅在课堂的引入部分可以运用生活式教学概念阐述的方式,在课末总结的时候也可以让学生开阔视野,在生活中积极寻找与数学知识概念相关的事件,从而将数学课堂与生活实际更好地结合在一起。例如,在学习线段与直线这一部分内容的时候,教师可以让学生根据数学知识的概念寻找生活中哪些物品是直线,哪些物品是线段,从而进行课后的巩固和提升。

总的来说,在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当充分地考虑到学生的年龄阶段特点以及不同类别的数学知识概念,进行多样化的有效教学,通过对数学教材的深入探索更明确地掌握数学知识概念的本质特征,帮助学生进行数学知识概念的学习。

参考文献:

[1]许中丽.小学数学概念的策略研究[J].中小学教师培训,2015(3).

篇3

关键词:小学数学 概念教学 解决问题

小学数学中的概念教学,有时往往被教师所忽视,具体表现在:一是没有认识到数学概念对于学生深入理解数学、解决数学问题的重要意义;二是在教学中没有很好地引导学生理解概念,并从概念出发完成对于数学问题的知识建构;三是教学过程中缺乏对学生抽象思维的培养――只重视学生形象思维下数学概念的建立与理解。教师的教学往往以形象可感的具体形象作为教学的基础,而没有在此基础上很好的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的能力。由于概念教学的认识偏差导致教师在教学中对于概念教学总是一带而过,只重数学概念推导的结果或者结论,而不注重概念形成过程的推导与运算。这必然造成学生概念模糊,更不利于深层次的理解数学问题、解决数学问题。数学概念,是数学知识建立的基础,是弄清楚数学关系及其逻辑顺序的关键,数学概念教学的成败,直接关系到数学教学的成败。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数学概念应该看作是构成高楼大厦的一砖一瓦,这一砖一瓦必须扎实可靠,才能保障大厦的安全与升高。

一、学生观察比较 引入概念

数学的抽象思维有赖于形象思维的培养作为基础。数学概念的引入是一个形象思维兼抽象思维的过程。在形象思维的累积中逐渐形成抽象思维能力。数学概念应该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与比较能力入手。使学生在直观中形成概念的定位。例如在引入质数与合数的概念时,我首先让学生说说约数的概念,在明确理解约数的概念以后,我又出示1、3、5、7、9、14等数让学生观察。看这些数各自有多少个约数,根据约数的多少可以将它们划分为几类。这样学生自然就可以得出质数与合数的概念。在讲述圆锥的体积时,我让学生准备好一个等底等高的圆柱体与圆锥体。学生把盛满圆柱体的沙土倒入圆锥体内,倒三次恰好将圆柱体的沙土倒空。从而得到圆锥体的体积计算公式。数学概念的引入要关注到学生形象思维的发展,可以用直观引入方式,如圆锥体的面积计算公式通过学生动手获得。也要注意学生在已有知识上的迁移与建构,与上例中质数与合数概念的建立,必须在牢固掌握约数概念的基础上才能更好的掌握质数与合数的概念。数学上的概念是互相联系与充满逻辑关系的,很多是在一个概念的基础上再建立一个新的概念,所以概念教学应该扎实可靠、步步为营。

二、从生活的情境入手 建立概念

数学上的许多概念来源于生活,并且在生活的基础上研究形成一些较为抽象的概念。引导学生从生活的实例入手,是数学概念教学的一个有效途径。因为学生往往对生活中的实例感受真切且感兴趣。从生活中引入概念学生易于接受,并且有利于培养学生联系生活进行思考进而解决数学问题的习惯与能力。例如我在引入面积的概念时,采取了让学生比一比、看一看的方式。让学生观察比较桌面的大小与书本页面的大小。进而让学生观察学校操场的大小与公园面积的大小。使学生对面积的概念有了直观的认识。在引入重量单位的概念时,我让学生把不同的物体用天秤称重后,再用手掂量一下,从而靠手感来感受物体的重量:克、千克。在教学体积这个概念时,我让学生将水添满整个水杯,再在水杯中加入别的物体,水就会溢出来,引导学生思考这是因为别的物体具有一定的体积,当它被添加到水中时,所以水就会流出来。引导学生观察生活,利用生活中的典型例子,容易使学生对数学概念理解清晰,只有概念清晰了,学生才可能进一步解决一些数学问题。

三、强化应用 巩固概念

实践证明,在应用中加深对数学概念的理解是一个有效的方法。数学概念不能以口头背诵为标准,要以真正理解为目标。学习数学的目的在于应用,学习数学概念是为应用数学奠定基础,但不能停留在对概念的浅层理解。例如方程的概念: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作方程。但是如果把等式:c+d=h 或者y=2让学生来判断,学生往往会发生错误。再如,学生即使对于正反比例的定义过目成诵,也难以理解正反比例的两种量,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通过正反比例的意义来理解正反比例的量,并且通过计算来观察结果,就会提高学生对于正反比例的理解,并且利用它的定义来正确解决数学问题。学生利用正反比例的定义来解决问题的过程,也是学生对于概念的巩固和理解的过程。因此数学概念教学要通过学生的运算,学生实际动手并且观察,才能达到巩固且正确应用的目的。

四、注重概念梳理 建立逻辑关系

数学概念的建立与应用除要加强练习指导、巩固训练外,还必须引导学生建立一定的逻辑关系。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有利于使学生理解各种概念之间的自然联系。通过概念的梳理可以达到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巩固概念目的,并且在概念清楚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数学概括能力。例如在学习了平行四边形后,可以引导学生对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面积公式进行比较概括,使学生发现其中的逻辑关系。在学习了等腰三角形后,可以引导学生对直角三角形、等边三角形、任意三角形通过面积公式来认识它们之间的属性与逻辑联系。这样能够使学生建立数学逻辑联系概念,并且进一步对于概念加深认识与巩固。

总之,数学概念教学是数学教学中至关重要的环节。教师要加强数学概念的教学,以适应小学生心理特点的灵活多样的形式,使学生明确数学概念、利用数学概念解决问题,提高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效率。

参考文献:

篇4

一、寓概念引入于现实生活的实例之中

数学知识本身虽然就是生活的浓缩和提炼,但具有很强的抽象性,而小学生的身心发展和认知规律都决定了他们处在从“形象直观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初级阶段,对数学概念的理解、领悟主要是依靠对事物表象的感知、理解. 所以,在数学概念引入时,我们可以将其融入生活实例中,这样不但能丰富学生的感性材料,使学生对数学概念感到“熟悉”、 “亲切”,而且能促进学生们逐步内化这些概念,降低概念习得的难度,最终使他们愿意亲近数学.

如今年在教学数学最新苏教版四(上)“认识射线和直线”时,我改变了过去在黑板上画画、说说的做法,改变了用生活中探照灯做实例的做法,从学生的“玩具”中找到了“教具”――红外线灯,我把两个红外线灯反向的捆绑在一起,没有开灯时看作“线段”;开一个灯时(对着遥远的天空)看作“射线”,两个灯都开时看作“直线”,……. 就这样,让学生从具体到抽象的引入线段、射线和直线的认识,促进了学生对它们特征的理解并使学生建立清晰的印象.

二、寓概念引入于学生已有的知识之中

数学概念,其本身并不是孤立,每个概念都处在数学概念系统之中,它们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它们往往是一环套着一环逐步递进的,新的概念常常是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旧概念的基础上的,通过学生的概念同化得到新概念. 所以,在教学设计时,我们应认真研判新概念与哪些旧知识有联系,怎么利用旧知识来引入新概念. 在教学中,我们应充分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启迪他们积极联想,从而引导出新概念. 这样,既能帮助学生理解新概念,还能促进学生理清知识的来龙去脉,构建他们自己的“知网”. 如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前,先复习“商不变的规律”,再让学生回忆“分数与除法间的关系”,从而自然地从学生已有的知识中引出“分数的基本性质”是什么?

概念教学的实践证明:用已学的概念来推导出新概念,能使学生更为透彻的理解新概念,能帮助学生树立起“大数学”的观念和思维方法.

三、寓概念引入于学生的动手操作之中

“实践出真知”. 可见,在数学教学中“动手操作”是学生新知识学习和智力发展的源泉之一. 在教学中,让学生通过自己的亲身实践、操作,即有计划地组织他们动手画、折、量、分、算、摆、拼,将抽象的概念变得可见化、形象化、具体化,直接增强他们的直观体验,给新概念的学习奠定扎实的基础. 如在教学“圆的周长”中有关“圆周率”时,我先启发学生思考圆的周长与什么有关?有什么关系?再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探究,让他们动手操作、感知和总结,结果学生们得到了:“任何一个圆的周长总是它自己直径的3倍多一些”. 在这样的基础上,我适时地引出“圆周率”的概念,可谓水到渠成.

四、寓概念引入于学生的计算之中

计算,是验证数学结论和揭示数学规律的一种方法,它也是有效的引入概念的策略. 如在教学“倒数”时,我们可以先出示一些列的计算:2 × 0.5、■ × 2.5、■ × 7,■ × ■,……,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计算来逐步发现隐含着的数学概念,此处,教师可以大胆的放权给学生让他们自己来给具有这种特点的两个数命名,再引导他们看书自学,这样引入概念给学生一个亲历的过程,使学生学得实在、有效. 当然在数学教学中,可以用计算来引入的概念还有很多,比如商不变的规律、约分和通分,等等.

五、寓概念引入于情境创设之中

数学教学中在引入新的概念前,我们应按照新课标的要求为学生精心的创设具有现实意义的、真实的且富有挑战性的学习情境来激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求知欲. 如,创设生活常识情境,引入概念. 弗赖登塔尔认为:数学知识这个大树,它源于普通的常识. 数学是系统化的生活常识. 为此,有些数学概念引入时,应创设生活常识情境. 如教学“圆的认识”时,我利用视频展播并提问:我们平时使用和看到的各种车辆的轮子是什么形状的?学生毫不含糊的答道:圆形的. “那么,方形的,能吗?”……“为什么?为什么圆形的就可以了呢?”当学生积极思考时,我顺其自然的揭示本课的题目并板书“圆的认识”. 这简洁的“生活情境”促进了学生积极的思考,提升了他们探究的欲望,很快使学生以最佳的状态投入到了学习中.

篇5

关键词:小学数学;概念教学;有效提高;实践探究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216(2016)06B-0080-01

数学概念是数学知识之本,更是学生数学能力的体现。让学生弄清概念的产生、联系、过程、本质及运用,应成为数学概念教学的有效目标。对教师来说,分析学情,吃透教案,才能让学生更有效地理解概念,从而提高学生利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

一、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的现状

小学数学教学中,数学概念占据了大量的篇幅,比如概念、定律、性质、法则、公式等,这些不仅是数学基础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习其他理论知识的基础。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模式中,概念教学成为首选。目前,概念教学在我国小学数学教学中已经得到了推广与应用,苏教版数学教材就以概念教学为主线,使用了大量的篇幅引导、延伸基础概念,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案例一:在《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中,学生被分为六人一小组,每人手中有六张卡片。老师要求学生将卡片平均分成三份,每个学生都将卡片平分成三份。这样学生就从小组活动中对除法有了初步的认识,并且能用除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初步培养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案例二:在《角的初步认识》教学中,教师拿出一个三角形询问学生“这是什么形状”,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寻找角,比如墙角、桥梁、屋顶等,使学生在生活实践中对角有形象生动地了解。通过这些案例可以看出,概念教学更有利于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理解理论知识。但是,由于我国概念教学模式的不成熟或者应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概念教学的有效性大打折扣,影响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

二、提高小学数学概念教学有效性中存在的问题

(一)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

概念教学是通过加强学生对事物概念的理解来引导其辨别事物,或者进行归类,宗旨是加强理解。但是,由于传统教学模式根深蒂固的影响,概念教学逐渐变了味道。调查研究显示,很多教师在课堂中通常是让学生将数学概念背下来,通过实训加强学生的解题能力。这种教学方式并非概念教学,依然是让学生死记硬背,对概念似懂非懂,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效率,不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

(二)教师的教学水平较低

小学数学概念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拥有显著的教学优势。但是,其教学优势能否凸显完全在于教师的驾驭能力。调查研究显示,我国小学数学教师的综合素质较低,不能充分运用概念教学模式,在课堂中面对概念知识不能循序渐进引导学生,对概念的总结能力比较低,往往过于仓促,难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教学方式与内容单一

目前我国小学数学教学中虽然运用了概念教学模式,但是教学过程中的内容和方式显得过于单一。比如,有些教师仅仅将数学涉及到的概念、定律、性质、法则、公式进行教学,其他内容依然是死记硬背。同时,教学方式过于单一,很多教师一堂课下来都是“填鸭式”的教学,与学生没有互动,不利于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升。

三、提高小学数学概念教学有效性的具体措施

(一)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

首先,教育界应该积极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改变传统死记硬背的教学模式,树立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理解能力、实践能力的教学理念。同时,学校还应该深化教师对概念教学模式的认识,充分发挥其教学优势,促使学生理解掌握数学知识,提高小学数学教学的有效性。

(二)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

教师的综合素质是影响教学质量的直接因素,因此我国应该进一步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主要通过两个途径:首先,提高教师的入职门槛,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其次,加强教师入职后期教育,建立健全教师的培训与考核体系,同时为教师搭建交流讨论的平台,丰富教师的教学经验,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三)丰富教学方式与内容

我国应该丰富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的方式与内容。比如,在课堂中,教师可以通过教材,结合生活中的实例,或者为学生创设情境,循序渐进引导学生理解事物概念。或者通过社会实践,在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同时加强对事物的理解。此外,教师还应该对概念教学进行延伸与应用,不应该仅仅限于书本知识,这样有利于提高学生对概念的理解与掌握能力,从而有利于学习效率的提高。

综上所述,近年来,随着概念教学模式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推广与应用,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高,为新教材改革提供了新的线索,比如苏教版数学教材。但是,我国在概念教学的推广与应用过程中依然存在许多问题有待解决。因此,我国还应该积极借鉴国外先进的教学理念,并结合自身特点,不断发展创新,提高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的有效性,促进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篇6

一、创设问题情景,巧妙引入有关概念

概念教学是数学教学过程中关键的一步,它关乎学生对相关数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在平时的教学中,为了激活学生的思维,把一些生活中学生喜闻乐见的具体事例融入教学中,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巧妙引入概念,形象教学。

例如,在教学“圆的认识”时,我是这样引入的。让学生拿出一个圆形的杯子,将杯子放在纸上,沿杯底外缘在纸上画一个圆,然后把圆剪下来。接着,让学生摸一摸圆形纸片的外缘,感受圆形外缘的曲线,再引导学生思考:圆是一个什么样的图形?学生很快从感知中回答“圆是曲线图形”。这是来自学生动手操作实践的结论,虽然学生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但得到的结论比较简单。而要对圆的圆心、半径、直径有所研究,单靠简单的画一画、剪一剪、摸一摸是无法回答的,于是我接着抛出“诱饵”――“想验证更多关于圆的知识吗?”让学生产生浓厚的求知欲,顺势引出课题“今天,我们一起来探究有关圆的知识”。这样引入圆的概念自然而不显唐突,学生感受到一种挑战,因而更加认真地投入圆的学习之中。

二、重视操作活动,帮助学生理解概念

小学生获取有关的数学概念如果来自于自己的经历,会掌握得更好。因此,在数学概念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引导学生进行相关的操作活动,让学生先充分感知形成有关概念的具体材料,以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

例如,教学“分数的意义”时,我安排了两组演示与操作活动交替进行。第一组是认识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的几分之一和几分之几。首先由我演示平分一个饼,让学生认识到“一半”就是一个饼的二分之一,然后由学生通过折一折、画一画、说一说的形式,利用学具进行操作,充分感知单位“1”、平均分,并把对几分之一、几分之几的认识,逐步上升到理性认识的高度。第二组是认识由一些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的几分之一和几分之几。我先演示分一堆苹果,并说明演示过程和每一个环节的含义,然后让学生根据要求通过想一想、分一分、说一说的形式,把6面红旗平均分成3份,并用分数表示出这样的1份、2份,认识由一些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的几分之一和几分之几。这样,学生对单位“1”的认识就更全面、更深刻。同时,通过两组相互交替、逐步提高的操作活动,学生对单位“1”、平均分、几分之一、几分之几等分数概念的诸要素就有了较为全面的了解,为概括出分数的意义奠定了基础。

三、从具体到抽象,逐步形成有关概念

学生在完成有关数学要领的构建过程中,建立有关概念的表象是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学生用学具进行操作活动,常常以形成有关要领的表象为目的。因此学生要形成有关的概念,还必须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对表象的再加工,在更高层次上进行分析、比较、综合、概括,以便剔除事物的非本质特征,形成有关数学概念。

例如,在“分数的意义”教学中,当学生对分数已建立较清晰的表象时,我通过引导与提问结合的形式,组织学生进行观察、比较,让学生在更高层次上进行分析、综合,进而将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一些物体组成的整体抽象为单位“1”,将平均分成2份、3份等抽象为平均分成若干份……然后将抽象出来的分数的本质属性综合起来,逐步概括出分数的意义,从而帮助学生较好地构建分数的概念。

四、精心设计练习,逐步掌握有关概念

篇7

关键词:小学;数学概念;概念教学

数学概念表现为数学语言中的名词、符号等的准确含义,在人脑中,数学概念客观反映了现实中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如,数学中“周长”说的是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小学数学概念是学生在培养其计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过程中最先接触到的知识,它对学生后续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具有直接的影响作用,因此,必须加强小学数学概念教学。同时,为了适应学生身心发展,小学教材中的数学概念要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遵循小学生的认知规律,在不同阶段中呈现出描述式、图画式、定义式等表述方式。

一、根据数学概念的不同呈现形式,采取相应的教学策略

在描述式概念的教学中,由于图形中蕴含着概念的本质属性,隐藏着丰富的内涵,因此,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充分理解图形的含义,对图形的含义要理解透彻,并且结合概念中的“字”,帮助学生将图示所表明的含义用自己的理解语言描述出来,给概念下一个纯文字的定义,如,可以采用这种方式来学习直线、小数的概念。

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图画式概念的特点和要求,来揭示概念的本质,引导学生挖掘图画的深层含义。然后在这个基础上,引导学生尽量用数学语言中的术语,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述概念的定义,如,在学习圆的时候,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将圆的表象抽象成数学语言,揭示圆的本质特征,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通过自己的语言,让学生表达数学概念,认识到数学用语要规范、贴切,认识到数学是一门严谨的学科。

二、建立知识网络,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

在不同教学阶段中,教师要根据不同阶段学生的年龄特点,对同一概念进行整体把握,弄清教材编排的目的,形成概念体系,才不至于在教学中脱节,才能将知识串联起来。如,初步认识分数是在三年级,而深入了解分数意义和性质则是在五年级。同时,同一概念的各种表现方式给人的感受不同,因此,教师要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积极鼓励学生利用不同方式表达概念。

由于数学中任何一个概念的生成和发展都与其他概念有联系,因此,数学概念不是孤立存在的。引导学生明确这些概念之间的关系,就要在学习过程中,能够促进学生理解概念,不容易导致概念的模糊和混淆,如,核心概念衍生出来的相关概念。

三、加强直观教学,内化学生数学概念

在数学概念教学中,教师可以运用观察、比较等直观方式,借助多媒体、模型等各种直观教具,使学生形成正确的数学模型,容易理解和把握概念的内涵,使抽象数学概念具体化,要内化数学概念,将学生建立的表征逐步抽象化。因此,在小学数学概念教学中,为了让学生动手做科学,在动手操作中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教师要增加直观操作的比重,并辅以教具、学具,使学生充分理解概念内涵,感知到概念的表象。如,在学习“米、分米、厘米”的概念中,教师可以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将提前准备好的小棒分发到每个小组中,使每个小组都具有长度分别为1米、1分米、1厘米的小棒。然后教师可以让学生摸一摸小棒,并猜测出实际长度,然后让学生用1厘米的小棒量出1分米中有几个1厘米,用1分米的小棒量出1米中有几个1分米。而在学习“毫米”时,为了让学生知道1厘米中包含几个1毫米,可以直接利用直尺上的刻度。这样有助于学生把握概念的本质,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找到了概念的原型,从而使学生具备学习的动力,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四、提供丰富典型的感性材料,丰富学习活动

在小学数学概念教学中,当引入概念时,要充分考虑小学生头脑中的清晰表象,运用直观手段,根据教学内容向学生提供丰富典型的感性材料,引导学生观察,如,采用实物、模型等进行演示,并结合实验,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让学生充分接触有关对象,自己动手操作。如,为了突破单位“1”这个分数意义教学难点,教师可以将1根绳子、4个苹果图、6只熊猫图提供给学生,通过比较归纳,让学生明白单位“1”可以表示一个物体、计量单位、整体,为理解分数的意义奠定基础。但是在引入概念时,教师不但要注意所选材料要突出所授知识的本质特征,还要注意所选材料的确切性,应该出示不同的图形,在不同的图形中,让学生辨认出其不变的本质属性。

在组织教学活动时,由于教学方法对学生接受、理解概念的重要性,教师要采用探究、发现等方式,组织学生学习数学概念,不能一味地灌输,要采取有意义的接受学习方式,让学生经历概念的形成、体验概念的建立,使学生理解概念并主动构建知识体系。

参考文献:

篇8

一、数概念的意义、作用

数概念是反映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是小学生正确进行列式、计算、判断、推理等教学活动的基础,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小学阶段数概念包括数的意义、数的表示、数与数之间的关系和数的应用。

二、数概念的课程内容

数概念的教学贯穿了两个学段:第一学段(1~3年级)主要认数万以内的数和简单的分数、小数;第二阶段(4~6年级)是对第一学段的进一步发展,学生认数的范围不断扩展,主要包括多位数的认识,进一步认识小数、分数、百分数等。

三、数概念的教学策略

1.精心设计导入引入数概念。新课导入既是一门学问,也是一项艺术。在“数概念”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精心设计教学导入可以让枯燥的数学知识变得生动有趣,有助于学生数概念的形成,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

(1)联系生活实际引入数概念。进行数概念的教学之前,学生对于数的认识并非一片空白,他们在日常生活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数,对具体的数已经有了比较丰富的感知。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可以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创设贴近学生的生活情景引入数概念的教学。

(2)借助原有知识引入数概念。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认知发展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是在教师组织、引导下的自我建构、自我生成的过程。因此,在数概念的教学中,我们可以根据新旧概念之间的联系,利用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引入新的概念的学习。

2.依托多种方式形成数概念。在整个小学阶段,数学概念的抽象性与学生思维的形象性之间的矛盾造成了学生认知的障碍性和不稳定性。所以我们在教学数概念时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而应尽可能通过多种方式把静态的教材转化为动态的探究过程,帮助学生抽象、概括所学概念的本质属性,形成数概念。

(1)利用操作活动形成数概念。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形象思维占优势。所以,我们教学时应该设置更多的操作活动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从事物的表象中概括出事物的本质特征,从而形成科学的概念。

(2)利用数学直观形成数概念。人们在认识和理解抽象数学概念的过程中往往使用视觉形象来表征数学问题,以更加直观、清晰地了解知识的实质和关键,达到理解和接受抽象的数学内容和方法的目的。所以我们在进行数概念的教学过程中可以利用计数器、方格图、数位顺序表等这些比较直观的工具,建立起抽象的数和现实中数量之间的关系,理解这个数的大小和现实中的多少之间的关系。

三、重视实际应用巩固数概念

掌握概念的目的是为了应用,而通过应用又可以加深对概念的认识。所以在数概念的教学中,我们可以设计多层有效的练习,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中巩固数概念的理解,进一步体会数的价值。

1.设计基础练习巩固数概念。基本练习,它是刚学完新课之后的单项练习,它带有模仿性,可以帮助学生巩固数的概念,形成正确的认知结构。

例如,学习了《千以内的数的认识》之后,教师设计了这样的写数练习:

(2)2个百、3个十和5个一( )

6个百和8个一( ) 3个百和4个十( )

(3)三百零七( ) 五百六十( ) 九百( )

通过3组这样的多层次基本练习进一步巩固了三位数的读写方法以及数的组成。

2.设计变式练习发展数概念。变式练习,它是在学生已基本掌握了概念和初步形成一定的技能之后的练习,它有助于学生从不同角度认识数概念的本质特征,从而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数概念。

例如,教学《认数小数》时设计了这样一题:如果我这里有0.3,1.3,2.3,1.7这四个小数,这个方框里大概填几呢?无限延长下去,你还能找到怎样的小数,它在哪里?

这里要求学生根据数轴上方框的位置来确定所填的数,通过这样的练习,学生在体会小数和整数之间的关系,体会数的延续性,进一步加深了对小数的理解,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数感。

篇9

关键词:自主学习;拓展知识;复习旧知

在数学教学中,对于数学概念的讲述是非常重要的,它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的内涵,同时对于学生在数学的实际应用中也会有很大的帮助。下面我们简单介绍一下如何突破小学数学概念教学中的难点。

一、自主学习,探究总结,并将概念与实际相结合

我们应该鼓励学生学会自主学习,教会学生如何进行课前预习,并在预习中将自己即将学习的部分进行概念整理。作为教师,我们可以给出一部分相应的提示。例如在时间的教学中,可以给学生多出一些加减运算,并与加减混合运算作对照,找出其中的共同点及不同点,并让学生自行探究其中的规律。在课堂练习中鼓励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相互出题,以便促进学生对于数学概念的理解。

二、拓展所学概念并形成能力

例如,在学习小数的四则运算时,我们可以给学生多出一些相对规律的小数计算题,找出其中的相同点及其不同的地方,例如,对小数点在相乘后应该点在哪里等问题进行探究和总结,形成自己的见解。鼓励学生主动去检查日常超市购物时购物单的消费额与所买物品数目是否相符,从而加深他们对于小数运算概念的理解和应用。

三、通过复习旧知的方式引入概念

我们在引入新的概念的时候,可以通过复习旧有知识的方式来对新知进行诠释,使前后知识之间的递呈关系更为清晰、明确,使学生的头脑里有一个相对完整的框架,在头脑里形成一种螺旋式的阶梯状结构,对知识有一个更准确的认识。

总之,在数学教学中对于概念的理解是至关重要的,因此,作为教师,我们要尽可能去帮助学生理解这些生涩的概念,从而使其对数学产生更为浓厚的兴趣。

参考文献:

[1]李承柔.小学数学要重视发现教育.福建教育,2003.

篇10

关键词:小学数学;概念教学;优化方法

概念是在数学学习中进行推理和判断的主要依据,没有概念作为基础,就谈不上所谓的正确推理和判断。因此,在进行概念教学时,数学教师须先找出优化的概念教学方法让学生将基本数学概念牢牢掌握。以下是笔者结合自身多年数学概念教学经验,从三个方面探讨如何优化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的实践方法,望对各位同仁有所帮助。

一、充分调动小学生的感官,让学生走进概念教学

数学是一门综合了思维的逻辑性、系统性、抽象性和应用性的学科,它反映客观对象的最基本思维形式就是概念,概念是在感觉、感知和表象的前提下,综合运用分析、抽象和概括等方式形成的。我国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教学做合一。”确实如此,教育的最终目的正是将概念性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所以,若让小学生更好地掌握基础性的概念,就需要教师在开展数学概念教学时多调动学生感官,通过概括、抽象、判断形成概念。

例如,在向学生讲解“分解质因数”这一节知识点时,如何让学生理解“质因数”这一概念呢?鉴于“质因数”对于小学生来说是一个既陌生又抽象的数学概念,所以,教师在教学时,可以将学生已有的“几乘几”作为讲解“质因数”的突破点,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帮助学生理解“质因数”的概念。教学时可以设定以下的教学情境:(1)动嘴说一说,在了解到6的质因数是2乘3的基础上,让学生说一说34的质因数是几乘几,12的质因数是几乘几。(2)动手写一写,随机抽选一名学生,让这名学生走到讲台上运用短除的方法板书24分解因数的结果。

二、运用现代教学设备,促进概念理解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教学设备也由传统的黑板粉笔板书开始向现代化的多媒体设施转变,通过运用多媒体教学设施,全方位、立体化地对学生进行视觉和听觉刺激,改变传统单一枯燥的教学方式,对小学生理解数学概念也能起到很强的促进作用。

例如,在向小学生讲解“几何图形”时,如何让小学生理解“几何”这一概念呢?教师可以借助学生已经理解的“三角形”这一概念开展教学工作,具体来讲,小学生肯定见过红领巾和数学教学用具三角板,那么,教师将这两样实物用照相机拍下来,然上传至电脑,再用电脑的绘图软件将实物的颜色去掉,只留下三角形的外边框,数学教师指向其外边框细数外边框的线段构成数量,这样就将抽象的“几何”概念直观地展现了出来。紧接着,电脑屏幕上的三条外边框交替闪动并发出声音,通过这样的方法,对“几何”这一概念加深了印象,对数学概念教学起到了言语表达所无法达到的效果。

三、以灵活的练习巩固概念认识

通过运用感官感知、多媒体辅助这些方法后概念已基本形成,但是这仅仅是从已掌握的概念中理解了新的概念,那么,怎样才能让概念学习法真正成为小学生日后学量数学的基础呢?要真正实现这样的学习效果还必须通过灵活的练习,以此巩固小学生对概念的理解。

几何图形的概念初步形成后,要想巩固它,就需要一些练习来加强。具体来讲可以利用一些灵活变化的是非题,就是学生常常会遇到的将原来概念中的法则、定义、性质等进行添字、删减、换词之后再重新拿来判断的题目,小学生在判断这些题目时,可以依据原来的定义、定律、运算法则等进行比较,看是否相符,哪里有出入。若与原概念相符证明该题目正确,不符则为错误。

例如:在了解了三角形和三角形的分类的概念后,可以对小学生开展如下概念教学练习:(1)由三条长度相等的直线段所围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 )。(2)有两个锐角的三角形叫做锐角三角形( )。(3)由三条相等的边组成的三角形叫做等边三角形( )。

总而言之,概念教学并不限于单纯的“阐述概念”,教师仅仅满足于学生知道“是什么”还不够,更需要教师深入、全面地抓住概念的本质。发力于数学概念背后的思想办法,让学生知道这一概念产生的原因,熟练发挥它在建立、发展理论或解决问题使产生的作用。通过充分调动学生感官,积极运用现代教学设备以及灵活的练习之后,相信能对优化小学数学中的概念教学起到积极的帮助作用,只有小学生学好了数学才能为将来在实践中熟练运用奠定良好的基础,实现数学教学质量的提升。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