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教学的特殊规律范文

时间:2023-11-22 18:01:5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体育教学的特殊规律,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体育教学的特殊规律

篇1

体育教学活动是体育教学系统运行过程中施教主体、学习主体分别作用于其他要素,以及两主体双向互动所采取的行动的总称。具体说来,包括施教活动、学习活动及师生互动活动。施教活动包括讲解示范、组织和指导学习活动、检查学习效果、向学生反馈学习信息,等等。学习活动包括听课、观察、思考、练习,等等。

教学活动的设计优劣关系到教学目标能否实现、教学任务能否完成及教学目标实现和教学任务完成程度的高低、质量和效率的高低。体育教学活动设计是自觉地搞好体育教学的重要环节之一。体育教师如果不能精心设计体育教学活动,那么,体育教学策略的实施、体育教学目标的实现,都将成为一纸空文,不能对体育教学发挥应有作用。因此,初中体育教师要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充分认识到体育活动设计的重要性,使体育课的教学结构更科学、合理、有效,在教学活动中贯彻新的教学思想,彰显新的教学理念,由抽象的理论过渡到具体的实践,使自己的教学充满艺术性和创造性。

二、体育教学活动设计的依据

体育教学目标、学生的学习准备状态、体育教学的特殊规律及相应的教学策略设计是体育教学活动的设计依据。体育教学的目标是促进学生的认知结构、心理结构、身体素质等方面发生量和质的变化,设计体育教学活动时必须正确认识这一目标,建立在分析教学任务和了解学生认知与身心发展的基础之上。

体育教学要解决的问题多种多样,而体育教学活动是解决体育教学问题的手段和途径。体育教学策略的选择与运用影响体育教学活动的效率,体育教学活动的设计离不开教学策略的选择。体育教学策略的选择,要依据一般的和特殊的体育教学规律。例如,知识性的教学活动要根据知识的形成和掌握规律进行设计,技能性的教学活动要根据技能的形成规律设计,行为规范性的活动必须根据行为规范及其接受规律设计。只有这样,才能使体育教学活动设计发挥应有作用。

三、体育教学活动设计应遵循的原则

1.主体性原则

教学活动的设计要彰显学生主体地位,鼓励学生参与设计活动。教师要充分认识到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使自己的教学活动体现出“教依据于学、学受教指导”的辩证关系,充分调动教学双方的主动性与积极性。这一点如果认识不位、做不好,教学活动设计就有可能变成片面的施教活动设计,导致施教活动与学习活动不能协同开展,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教学效果。“教”的主动性表现在教师身上,教师要主动了解和探讨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了解学生的知识及能力现状,制定恰当的发展目标,精心选择教学策略和方法,设计并实施教学过程,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体育知识的学习和体育运动。“学”的主动性体现在学生身上,要求学生克服被动心理,加强自我调控学习活动的能力,获得学习的自由、体验体育运动的快乐。体育活动的设计要追求“教”与“学”的和谐统一,教师要善于洞察学生心理,从学生的视角审视自己的教学活动设计,并在实施过程中根据环节的推进情况,不断作出调整、改进与优化。

2.规范性原则

这一原则要求教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全神贯注地倾听;发散学生思维,使其较快地理解教学内容,掌握运用要领,产生美好的情感体验;教师的示范、表情、手势等要具有一定的感染力,能够有效地指导学生做好练习,协调听、练、看、想等活动。教学活动的规范性是建立在科学性与艺术性统一的基础之上的,教师要自觉地用教学规律作指导,追求教学活动的和谐、协调、新颖和高效,激发学生积极的情感,使学生获取美的体验与满足。设计体育教学活动时要以科学性为前提,以体育教学规律为基础,按照美的规律设计教学活动,积极地进行艺术创造,追求活动的协调、巧妙、简洁、富有成果和高效率。

3.多样性原则

体育教学活动的设计要体现出多样性,体育教学需要多种活动相互配合。同时,为了完成某一教学任务,可能采取几种不同的活动形式。对于体育能力不理想的学生来说,单调的活动会使他们丧失兴趣,注意力涣散。而教学活动多样化恰好能保持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强化学习效果,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但是,如果活动的种类过于复杂化、频繁化,则会加重学生负担,使学生感到疲惫,失去兴趣。因此,在设计体育教学活动时,要注意从教学的实际需要及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发展水平出发,使其难易适度。

4.学科性原则

体育活动设计要注意体育学科特点。体育教学活动应该符合体育认识过程规律。对于一般的认识过程规律来说,体育认识过程规律有其特殊性,是一般的认识过程规律不能完全地概括和反映的。作为学科教学活动,体育教学活动自然应该具有体育学科特点。只有这样,才能使学习者具体、真实地了解体育认识过程。例如,在设计体育教学活动时,要充分注意体育实践活动、体育思维活动及它们的相互配合,要充分注意体育语言和体育科学方法的应用。为了体现体育学科的特点,设计主体要注意了解和研究体育学科的特点。

篇2

一、审美教育与体育教学的关系

审美教育目的是培养学正确审美观念、审美意识,提高学生感受美、鉴赏美、评价美、创造美的能力[1]。在体育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可增强学生体育审美能力,使学生在体育学习中体验美、发现美、创造美,让学生感受到体育的魅力所在。在这种教学思想下,学生在学习体育理论、知识、技能的同时,有效促进了学生的身心健康,使学生体力、智力、心理得到协调发展。实际上体育与审美有着紧密的联系,体育美包含了:体美、行为美、运动美、人格美。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中应对学生进行体育美教育,培养学生体育审美能力,让学生对体育审美有一个正确认识,使其能够以审美的标准去欣赏体育运动和体育比赛,养成一个正确的体育审美观点。

二、审美教育思想融入在体育教学中的作用

(一)提高高校体育教学质量审美在体育中的融入,能够使体育动作更优美,优美的动作有助于激发学生体育学习热情,能够更好的调动学生主动性和积极性,有效引导学生产生对体育美的联想,改变学生对体育美的认知,使学生愿意主动参与到体育活动中。这不仅提高了体育教学有效性,更培养了学生体育学习兴趣。

(二)有助于学生良好品格的形成体育学习不仅能够提高学生身体素质,更能健全学生人格。审美教育思想在体育教学中的融入能够增强体育教学的身心教育功能,这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正确体育审美观,更能够帮助学生养成乐观积极、勇敢的性格,使学生潜在体育能力得到发挥[2]。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积极通过体育教学改善学生精神风貌,使学生能够树立正确体育观、价值观、人生观。

三、体育教学中审美教育思想融入的原则

体育是一种形体美、身体美的表现形式,在某种意义上来说体育属于一种特殊艺术。体育教学不仅是在进行体育知识传播,更是艺术创造和审美的过程。体育教学中教师应积极融入不同教学方法,把体育艺术、体育美展现给学生。在教学中教师不仅需要进行语言讲解,更应该通过优美、精彩的体育动作吸引学生,,多进行动作示范,让学生体会到体育的内在美[3]。但审美教育思想融入体育教学中必须要正确把握审美教育规律和特征,合理运用教育手段,才能得到想要的教育效果。下面通过几点来分析体育教学中审美教育思想融入的原则:

(一)正确把握审美教育规律体育教学与审美教育在活动层次规律、活动组成规律和心理结构规律上十分相似。但同时体育与审美又是相互矛盾的两个方面,就像动与静,二者相互矛盾却又相互存在。体育代表的是身,而审美代表的是心,体育教学与审美教育既有联系也有较大差异[4]。因此体育教学中应充分利用审美教育与体育教学的相关性,正确处理体育与审美的关系,合理运用教育手段,培养学生体育审美能力,使学生掌握体育美规律,引导学生在体育学习中发现美、欣赏美、感受美。(二)正确把握体育美的特征体育是一种复杂的社会文化现象,体育虽然属于一种特殊艺术,但体育美与艺术美却有着很大差别。王鑫强在《体育美学》一书中对体育美特征的概括:“形象性、感染性、社会性、创造性”。体育美的特征并不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相互依存,这是体育美和艺术美的最大区别。想要将审美教育思想融入体育教学中就必须把握体育美的特性,根据体育美特征进行教学。

(三)正确选择体育美教学素材在高校体育教学中,教育对象是具有一定知识层次和审美能力的大学生。新时代背景下国际文化交流日益频繁,使得当代大学生思维方式和审美观点发生了极大变化[5]。因此在体育美教学素材选择时,应考虑到当代大学生的兴趣和审美观点以及接受能力,合理选用教学素材,采用层次教学法,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区别教育,使其能够积极参与到体育活动中,从而提高体育教学质量。

四、高校体育教学中审美教育思想渗透策略

通过前文分析不难看出,体育与审美的关系,体育运动是人体艺术和行为艺术表现,展现的是身体的动态美。让学生在体育学习中感受体育美和体育魅力才是体育教学的最终目的。审美教育思想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能够有效提高体育美学价值,培养学生正确体育观和体育审美观,发挥体育教学职能。下面通过几点来分析高校体育教学中审美教育思想的渗透策略:

(一)利用体育美培养学生体育兴趣兴趣是推动人类从事某种活动的内部动力[6]。实践证明,学生对于感兴趣的科目和不感兴趣的科目学习效率和学习质量有着明显差距。学生对感兴趣的科目进行学习时,往往会付出大于不感兴趣科目数倍的努力,并且在学习中能够感受到快乐。兴趣是学生学习动力产生的源泉,在体育教学同样如此,如学生对体育运动缺乏兴趣,便不会主动参与到体育活动中,即使参加了也难以持久。因此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应以美的旗帜召唤学生,借助审美教育激发学生体育兴趣,使学生在兴趣的驱使下快速掌握体育知识和动作要领。在学生产生体育兴趣后在兴趣的驱使下学生便会主动参与到体育活动中,这不仅有助于学生正确体育观念的形成,更能够使学生养成持久的体育习惯和爱好,使学生真正体会到体育美。

(二)结合体育教学内容展开体育美不同的体育项目有着不同的特点和要求,更有着不同体育美学特征。因此在教学中应正确结合教学内容与体育美学特征展开教学,把体育美学特征展现给学生。例如球类运动的战术美、团队美、协作美。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对教学内容进行优化,结合运动特点,培养学生对不同体育项目的鉴赏能力,使学生能够正确判断和评价体育运动中的美,提升学生体育审美能力。

(三)营造审美氛围审美氛围对体育美教学质量有着直接影响,好的审美氛围对学生审美能力培养与提高有着很大帮助,能够有效提高体育教学质量。因此,在体育教学中应摒弃传统体育教学的老模式、老思路、老观念,不断丰富教育内容,更新教学手法,合理组织活动,让学生适应体育、习惯体育、喜爱体育。例如在体育教学中融入音乐,通过相关的主体音乐来调动学生情感,激发学生体育学习热情,渲染体育气氛,使学生情感与体育得到融合。另外,还可以利用体育游戏来开展体育教学,体育游戏不仅能够活跃课堂,还能够营造出一种和谐的气氛,使学生可以不受拘束的发挥自身潜在体育能力。这种教育方式,不仅使学生体会到了体育乐趣,更锻炼了体育技巧和能力。

(四)提高教师的审美意识优秀的体育教师是保障高校体育教学质量,提高教学有效性的基础。如教师自身并不具备正确审美观点,便无法把正确的体育美传达给学生。教师在体育教学中占据着主导地位,影响着体育教学质量。想要使体育教师的主导作用得到有效发挥,教师必须不断提升审美意识,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强化专业技能,保障体育教学质量,为体育教学创造有利条件。

五、结束语

篇3

论文摘要:依据国内外教学模式的研究结果,对体育教学模式的概念、组成要素进行了阐释依托体育教学实践,对建构体育教学模式的基本程序和基本要求进行了讨论,以辩证理论为指导,阐述并论证了体育教学模式固有的局限性和可变性,修正了“最佳教学模式”具有优效性的偏激思想,提出了体育教学回归于自然、本质、规律的思想。

一、体育教学模式的概念和组成要素

(一)模式概念和释义

模式是指某种事物的标准形式或使人可以照着做的标准样式。模式就是有特色的某个事物运作过程的模子和样式。

我国学者查有梁认为:“模式是一种重要的科学操作与科学思维的方法。它是为解决特定的问题,在一定的抽象、简化、假设条件下,再现原型客体的某种本质特性;它是作为中介,从而更好地认识和改造原型客体、构建新型客体的一种科学方法。从实践出发,经概括、归纳、综合,可以提出各种模式,模式一经被证实,即有可能形成理论;也可以从理论出发,经类比、演绎、分析,提出各种模式,从而促进实践发展。”可以看出,模式是一种科学方法,模式是联系理论与实践之间的中介环节,模式是可以效仿的标准或规范。模式方法表示为:原型——模式——新型。

(二)体育教学模式概念和组成要素

1.体育教学模式概念诸说

由于教学本身的复杂性,使得人们在理解和运用体育教学模式上出现了多种界说。迄今为止,体育教学模式还是一个众说纷纭的概念。方建新、俞小珍认为:“体育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的体育教学思想指导下,具有一定典型意义而相对稳定的课堂教学结构。它是人们可遵循的标准样式、标准结构。”孙长林、赵乃虹界定为:“体育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的体育教学思想指导下,在特定条件和环境中,为完成体育教学任务所建立起来的相对稳定的各种体育教学活动的基本结构的框架。”陈建绩定义为:“体育教学模式是体育教学的一种范型,它是在一定的体育教学思想或体育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的与体育教学目标、体育教学内容、体育教学程序、体育教学方法相联系的综合的相对稳定的策略体系。”由此可以看出,任何体育教学模式都是根据特定的体育教学思想和理论指导提出来的,其主体是教学过程和相应的教学方法,各个体育教学模式的不同主要反映在其教学过程结构的不同设计上。

2.体育教学模式概念和组成要素

我们可以参照先人的研究成果,把体育教学模式定义为:体育教学模式是体现某种教学思想的教学程序,它包括相对稳定的教学过程结构和相应的教学方法体系,主要体现在教学单元和教学课程的设计和实施上。任何一种体育教学模式都是由教学指导思想、教学过程结构、相应的教法体系三个基本要素组成:教学指导思想是内含在教学模式中起到协调和指挥作用的“神经”,体现了体育教学模式的理论性;教学过程结构是支撑教学模式的“骨架”,体现了体育教学模式的稳定性;教法体系是填充教学过程的“肌肉”,体现了体育教学模式的直观性和可操作性。

二、体育教学模式的建构程序及其基本要求

(一)建构体育教学模式的基本程序

程序一,明确指导思想,确立建模目标。根据体育教学所达到的目的,明确建模的指导思想。在此基础上,设立的建模过程各个阶段的目标(预期成果)以及最后的目标(预期成果)。一定的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是建立教学模式的依据,体育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不同可以建立起不同的教学模式。

程序二,探寻典型经验,抓住基本特征。在完成程序一的基础上,运用调查等方法,探寻与能够达到体育教学目的、建模目标的较好的典型经验(模式原型)作为案例;运用模式方法对案例(模式原型)进行分析,概括出基本特征和基本过程。

程序三,整体优化性。一个新的体育教学模式的形成也意味着一个教学系统的改变,也就是指在某个新的教学思想的指导下,将教学过程设计、教学方法的选用以及教学评价方法的选定统合起来,组成一个全新的教程。因此,一个新的体育教学模式的形成必然产生一个教学程序的整体优化,并由此产生更好的教学效果。如果只有某一局部的改变而没有整体的优化,也就还不能说已经形成一个理想的体育教学模式。

程序四,确定关键词语,简要定性表述。确定表述试构建的体育教学模式的关键词(如,“技能掌握式”模式、“发现式”模式)。在确定关键词的前提下,对这一体育教学模式进行简要的定性表述(如,“发现式”模式:以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为目标,以提高学生解决问题能力,让学生通过自己获取新知识和解决问题的体验,掌握学习和思考方法为主要目的的体育教学过程)。

程序五,对照模式原型实施教学活动,总结评价反馈。在实施教学活动的全过程中,都要进行记录与检验,并对实践检验的结果进行总结、归纳、评价,以便改进。

(二)建构体育教学模式的基本要求

1.符合历史发展规律,适合现实及未来需要

体育教学模式是一定的体育教学思想的反映,但它不是等同,也不是简单的对应,而是有机的结合,是从较深远的理论背景上考虑体育教学的目标、内容、程序和方法等因素的性质和联系。体育教学模式的探索,必须寻求既符合历史发展规律,又适合现实及未来需要的思想为指导。

2.遵循体育教学规律,贯彻体育教学原则

体育教学规律是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客观存在和必然显现的、与体育教学的特殊性有着密切联系的现象并有规则地变化。体育教学原则是实施体育教学的最基本要求、是保持体育教学性质的最基本因素、是判断体育教学质量的基本标准。因此,无论是在建构还是应用体育教学模式的过程中,必须遵循体育教学规律,贯彻体育教学原则。

3.创新与借鉴,两者有机结合

创新是抛开IH的,创造新的;借鉴是就是利用他人的成果,吸取他人的经验教训。我们提倡创新与借鉴相结合,是总结国内、国外积累的体育教学的成功经验和理论,在正确的体育思想指导下,按照素质教育赋予体育的任务,打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使思想和实际相符合,使主观和客观相符合,使体育教学模式适应时代的要求,将我们的体育教学模式的创建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4.统合教学系统,克服单一化、程式化

一个新的体育教学模式的形成意味着在某个新的教学思想的指导下,将教学过程设计、教学方法的选用以及教学评价方法的选定统合起来,组成一个全新的教程。为此,必须全面分析各类体育教学课堂结构、形式和教学方法的功能与作用,并根据目标和条件,从中选出最优的教学过程结构和教学方法并形成体系,与此同时,还应辅以其他类型的教学模式,以克服单一化、程式化的问题,从多样化模式的结合中寻求最佳的教学效果。

三、体育教学模式固有的局限性和可变性

(一)体育教学模式的局限性

我们在充分肯定体育教学模式功能的同时,必须看到其固有的局限性。美国乔伊斯和韦尔合著的《教学模式》中认为“教学方式上的‘好’与‘坏’都是相对于具体的教学任务和教学对象而言的,因此不存在适用于一切教学任务和对象的‘最佳’的教学方式。所以必须反对教学方式问题上的‘专制主义’,提倡多样化。”某种具体的教学模式只能主要反映某种教学思想指导下的某些因素。例如,以人本主义教育思想为指导建立起来的学导式、发现式的体育教学模式,主要突出了自主学习方法的运用。目标教学模式、情感教学模式、成功教学模式、快乐体育模式等,它们所反映的主要是突出自身的体育价值观念,各具特点。尽管相互间也有一定的联系,但不可能全面兼容,因而,也就无法相互替代。只有根据教学目标、教材内容、学生情况、教学条件等具体实际,合理选择与借鉴,灵活运用,方能获得好的效果。

(二)体育教学模式的可变性

篇4

随着新课改改革活动的不断深入,陈旧又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与教学方式已经不能适应社会经济发展,低效、与学生学习规律不符的体育教学课程面临严峻挑战。我们需要改变传统教学理念,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构建高效的初中体育教学课堂,提高体育教学质量,找到初中体育教学中存在问题的根源所在,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策略。

一、初中体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体育教学意识

受到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初中体育教学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而且我国初中教学中,普遍处在体育教育给其他学科教学让位的情况,体育课被其他主科替换的事情时有发生。在重视升学率的教育环境中,体育课程的重要性远小于其他学科。社会亦缺乏初中体育教育认知,人们通常把体育课程当做文化课的附属品。学生对体育课程也缺乏兴趣,导致体育课程受不到重视。只有面临毕业时,有的初中为了保证学生的体育成绩能够达标,才开始重视学生的身体素质与体育成绩。传统教学理念带来的畸形教育观念阻碍了体育教学的发展。

(二)初中体育教学的内容分析

教学内容是教学知识的有效载体,是体育教学的精髓所在,对体育教学成果产生直接影响。我国初中体育教材经过长期发展,已经逐步改革,形成较为完善的教学内容体系。但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往往将教学课堂局限于教学教材中,或者局限于传统教学内容中,忽略了学生的学习规律与兴趣爱好所在。没有充分尊重学生在体育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教学内容缺乏新式教学内容与项目。初中生拥有较强的好奇心与叛逆心理,且对一些社会流行的运动项目比较感兴趣。例如瑜伽、街舞等。可是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无法寻觅到这些“流行”元素,且教学手段枯燥单一,不能满足学生对知识的渴望。现在的初中体育教学内容已经不能促进体育教学水平的提高,还会起到相反的作用。

二、体育教学活动中采用的对策

(一)丰富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初中体育教学内容是吸引学生注意力与兴趣的重要材料。现代体育教学内容必须与学生的认知规律相符,与学生的心理需求相符。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了解学生的身体素质,不断创新教学内容。初中教学内容不一定要局限于课本教材,可以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结合。例如,增加瑜伽教学、健美操教学、花式篮球、花样足球等特色项目,让学生掌握更多的体育知识,能够在运动中舒缓学习带来的压力与烦躁。引入特色教学内容也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还可以将教育游戏引入到体育教学活动中,不断改进教学内容,打破传统教学带来的束缚,增进与学生之间的感情交流,提高体育课堂教学效率。

(二)树立新型体育观念,推动体育教学发展

初中体育教育是我国素质教育的一部分,是培养学生综合全面发展的重要基础。初中体育教学带来的特殊教育功能是其他学科无可比拟的。若想获得良好的学习状态,就必须具有优良的身体素质。教师与学校要充分认识到增强体育教学利于促进初中生身心健康发展,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体魄与竞争意识,利于培养学生的毅力。通过体育教学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与锻炼习惯,从而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转变传统体育教学理念,根据社会发展趋势,树立全新的体育教学理念,彻底贯彻新课改的改革精神,推动初中体育教学的健康蓬勃发展。

(三)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提高体育教学效率

在体育教学活动中,如果学生没有掌握动作技术要领,很容易在教学活动中受伤,甚至继而产生运动抵触心理。教师可以在教学活动中创设提问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与注意力。创设提问情境,吸引学生全身心投入到教学活动中,鼓励学生进行独立思考,激发学生对体育的兴趣。教师也可以借助多媒体教学技术,讲解体育运动的技术要领,同时向学生展示体育活动的魅力。例如,当下正值世界杯期间,德国与巴西两国足球队在半决赛中相遇,德国队获得了大家意料不到的得分。体育魅力无处不在,正是由于德国吸取以往的教训,融入新的足球理念,才能取得今天的成就。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通过不断积累,获得良好的身体素质。

篇5

关键词:教育管理学;高校;体育教学;创新教育

管理学是教育学与管理学的交叉学科,其既遵循教育活动的基本规律,也要坚持管理原则,是研究教育管理过程与规律的一门学科。从研究对象上讲,其包括宏观上的整个国家教育系统与微观上的各级学校组织系统;从研究内容上讲,其既包括教育人事管理、教育教学管理及学生管理等;从研究范畴上讲,其主要包括了活动、体制、机制、观念四大范畴。

1教育管理学的研究范畴

1.1活动

活动是教育管理学研究的最基本的范畴,从衍生的时间上看,活动一般是先于机制、体制产生的,一般规律性的事物往往先是从有毫无控制的活动开始逐渐地系统化与完整化。在教育管理学的研究范畴中,要深入了解教育活动中的基本现象,并透过现象了解活动的规律与内在特点,有些教育管理现象在活动产生之前已经出现了运行机制与观念,甚至存在于体制之中,但有些现象在活动出现之后,才形成制度化与理论化,这就需要依据具体的问题具体分析。高校体育教学管理是微观层面上的一种活动,其在产生的最初阶段就已经被限定在体育系统与教学系统的范畴内,需要依照高校体育发展的一般规律对活动进行有效管理。因此,规范体育教学管理活动,深入研究其上位因素是至关重要的。

1.2体制

体制在学术界是一个用途十分广泛的词汇,在阶级社会中,体制的意义重大,其是一个社会规则运行的重要基础。在教育领域中,体制是教育管理学的重要研究范畴,其是教育组织与教育规范的结合体,是对教育实施管理的规制体系与组合方式。“教育行政机构与一定的规范相结合,就形成了教育行政体制,学校内的管理机构与一定的规范相结合,就形成了学校管理体制。”[1]教育体制包含了非常广泛的内容,上至教育行政管理体制、教育规范,下至学校管理方式、管理机构等,从中央管理体制再到地方管理体制,其涵盖了教育领域内的不同管理系统与规范。这表明教育体制与国家的政治体制是一脉相承的,具有较大的复杂性,在教育管理中发挥着支撑性的作用。高校体育教学管理活动是在高校管理体制下进行的,只有明确体制的一般特点与规律,才能实现教学管理的创新。

1.3机制

机制就是事物内部各组织或各要素之间的关系与组合方式,在教育领域中,是指教育活动内部各要素之间的联系方式,也是教育管理学研究的重要范畴。教育管理是对教育内部各要素的管理,而实现管理的有效性与科学性,就必须厘清其内部运行机制,把握各要素之间的联系与特点,进而根据不同的工作原理,创新管理方式。机制在教育管理领域内属于纽带性质,其往往随着活动的产生而不断的完善,并在运转中逐渐衍生出体制与观念,同时体制与观念也能够指引机制的运行,不同的研究范畴之间存在密切的关联。高校体育教学管理作为教育管理的子系统,深入地研究其运作机制,便是掌握了活动的发展变化规律,对于其管理工作的创新具有基础性作用。

1.4观念

观念是意识层面的要素,是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对事物产生各种认识的集合,它开源于具体的活动,并不断地总结活动中的经验与教训,形成较高层次的认知,并最终凝聚成观念,在一定程度上指导实践活动的发展。观念对于教育活动的价值在于指导与引领,促进各种教育体制的构建与完善,成为机制优化的重要指南。在教育管理活动中,观念的价值与意义重大,科学的观念能够指引其形成有效的管理体制与机制,进一步规范管理活动。高校体育教学管理的创新是体制的创新、模式的创新,但从根本上来讲是观念的创新,推动管理要素的不断发展必须依赖于先进的观念,更新组织成员的思维模式,这也体现了观念作为教育管理学研究范畴的重要意义。

2基于四大范畴的高校体育教学管理问题分析

2.1高校体育教学管理的活动问题

活动是高校体育教学管理的基本形式,也是管理观念、体制、机制实施与落实的主要支撑。目前,我国高校体育教学管理活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缺乏系统化与科学化的理论引导。我国高校体育教学管理活动多是以实践性的经验为基础,通过借鉴其他学科教学活动的间接性管理经验,开展体育教学管理活动,并没有根据体育学科的内在规律与特点有针对性地设计管理模式,选择管理方法。体育教学与其他学科的教学有很大差别,体育教学主要是一种实践化教学,让学生在参与体育实践活动中提升兴趣,而过于陈旧的体育教学管理方式让体育教学过程缺乏新意,难以符合时展的趋势与日新月异的体育新形态,更没有系统化的理论支撑。由于我国体育事业起步较晚,对高校体育教学管理的相关细化理论研究较少,而在国外高校体育教学管理经验借鉴方面也难以为继,这无疑导致了高校体育教学管理活动难以形成系统化与规范化。

2.2高校体育教学管理的体制问题

高校体育教学管理体制是维持管理活动正常运转的体系与框架,由管理组织结构与各项管理制度组合而成。高校体育教学管理体制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没有制度的规约与组织的规范,高校体育教学管理活动便无法得以顺利开展,也就无法实现高校体育教学目标。目前,我国高校体育教学管理体制缺乏强有力的制度支撑与结构合理的组织管理机构,没有根据体育学科的内在规律,有针对性地调整传统的管理体制,导致体制在规范活动的作用发挥方面有所欠缺。在依法治国理念逐渐深化的当今社会,我国高校体育教学管理在制度建设方面尚不健全,许多陈旧的制度不能适用不断变化的体育教学情况,尤其是在体育教学师资队伍建设制度、体育课程管理制度、体育成绩考核制度等方面存在明显的滞后与不足,教师的积极性与创造性无法在体育教学活动中被激发,体育课程设置的形式及成绩考核的方式在制度设计环节上也略显陈旧。在组织管理机构上,以二级体育学院及系、部为主,虽能够直接领导与管理体育教学工作,但与外界的沟通交流合作的能力有限,在学习、获取教学管理经验,革新教学管理模式方面存在先天不足。

2.3高校体育教学管理的机制问题

高校体育教学管理机制是在管理体制的框架内,各管理要素的组合方式及运行状态。高校体育教学管理活动的顺利展开,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管理机制的运行状况,如机制运行不畅,会直接影响体育教学管理的效果。受高校体育教学管理体制的影响,体育教学管理机制也存在不完善等问题。首先,高校体育教学管理缺乏必要的激励机制。体育教学管理的目的是为了规范体育教学活动,实现体育教学目标,其运行机制是调动各相关要素,发挥其最大作用。但我国高校体育教学管理在激发教师与学生进行积极的“教”与“学”方面并没有形成系统化的模式,在薪酬激励、荣誉激励的基础上,并没有实质性的机制创新,也没有凸显出体育教学管理的特殊性,弱化了管理的隐性价值。其次,高校体育教学管理缺乏必要的监督与评估机制。高校体育教学管理工作开展过程中,并没有形成持续性的、稳定的监督与评估机制,对高校体育教学效果的评估往往只是从一个层面反映出管理的效能,并不具有全面性与整体性,从而也就无法从根本上起到监督的作用。

2.4高校体育教学管理的观念问题

高校体育教学管理的核心价值取向便是实现体育教学目标,让学生接受体育教学活动中更多地接受体育知识,掌握相关体育技能,并养成积极参与体育锻炼的习惯。但是,我国高校体育教学管理观念比较陈旧,无法科学指导管理活动的有效开展,更无法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锻炼意识。我国高校体育教学管理方式一般只注重教学任务的本体性目标,能够保证教学的顺利实施,履行基本的教学职责,把体育课当成普通的活动课进行,缺乏系统的教学方式,无法在意识与精神层面达到教学的目的。大学生在基础教育阶段接受的体育教育一般是在体育设施不完全齐备、体育师资相对缺乏的情况下完成的,限制了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而在高校体育教学管理中恰巧也忽视了教学理念的创新,导致整个教学过程比较呆板。另外,管理观念的落后还表现在对教师角色定位的偏差,体育教师只是完全的被管理者与教学活动的主宰着,教师在体育教学管理中并无实质性的话语权,但却成为了体育教学过程的主要操控者,这就导致一言堂教学思想的不断出现,教师在体育教学方法的选择上也出现了单一化的状况,只注重对学生进行知识传授,忽视技能与情感培养,这都是高校体育教学管理观念的偏差导致的连锁现象。

3基于四大范畴的高校体育教学管理创新

3.1高校体育教学管理活动的创新

高校体育教学管理活动的实质与核心便是通过管理调动体育教学中的各大要素,发挥其有效作用,实现体育教学目标。创新高校体育教学管理活动是激活各大要素的重要方式,而真正实现创新必须规范管理活动,提升管理活动的时代价值与文化内涵。规范高校体育教学管理活动是实现创新的重要基础与首要环节,从事教学活动的教师、参与体育活动的学生、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器具等各要素必须在正常的管理体系中,活动创新需要调整的是要素与要素之间的关系,当某一要素有失规范,管理效率与力度将会受到严重削弱,创新难度进一步增大。高校体育教学管理活动并不是封闭式的,而是与外部社会建立密切的联系,符合社会的发展需求,彰显时代的价值。“为适应社会发展和时代进步的需要,我国已提出了要培养观念、知识、素质、能力和全面发展的复合型人才。”[2]这表明高校体育教学管理的内容不是一成不变的,其最终要将体育活动内化为大学生的终身习惯,大学生必然要走出校园成为社会人,高校体育教学管理实现创新就必要必须充分认识这一变化情况,适时作出调整,赋予管理的时效性。

3.2高校体育教学管理体制的创新

高校体育教学管理体制的创新也可以说是管理规则的创新,管理制度的创新,力求能够以更加有效的体系实施管理。保障管理制度的完整性与科学性是实现管理体制创新的重要基础。完整性是指各项管理内容都具有制度的规约,避免出现制度空缺的现象,造成体育教学管理活动的混乱,做好管理的评估与反思工作是重要的方式。科学性是指高校体育教学管理制度的制定要符合高校体育教学活动的一般规律,顺应高校体育教学的发展趋势,体现“以人为本”的制度关怀与满足高校体育教学目的的制度约束力。在制定完备的管理制度基础上,更是要明确三大基准。其一,实施高校体育教学扁平化管理结构,提高管理的效率,弱化管理的权力意识,符合高校“去行政化”的管理理念,充分提高各管理要素的效率价值。其二,进一步强化高校体育教学管理的核心目标与使命,将提升高校的体育教学质量放在首位,保障学生在体育教学活动中充分享有主体权益,实现学生的终身体育价值观,这是管理体制创新的灵魂。其三,充分下放基层体育教学的管理权限,适当赋予学生部分管理权限,实现高校体育教学的自我管理,并针对体育教学活动出现的具体问题及时进行调整,解放了传统管理体制的束缚,提高了管理效率,实现了管理体制的创新。

3.3高校体育教学管理机制的创新

高校体育教学管理机制的运行状况直接关系体育教学活动的开展,创新管理机制已成为重中之重。管理机制的创新与管理体制的创新不同,其必须依托一定的载体进行,从根本上说就要建立高校体育教学管理约束机制与激励机制。管理是达到组织目标的过程,其重要的内容便是控制,高校体育教学管理的有效实施必须依托约束机制的建立,教学活动中各管理要素都要有序完成自身的职责,即各司其职、各领其责,不能超越管理权限开展活动,也不能消极怠工,约束机制建立的目的并不是限制,而是规范。激励机制的建立也是高校体育教学管理机制创新的重要内容,激励有助于增强教师与学生的积极性,便于增强其参与体育教学活动的动力,而激励方式主要包括薪酬激励、荣誉激励、成绩激励等。“由于每个学生在身体素质上都表现出不同的个体差异,因此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的时候首先就要考虑到这个问题,因此根据这样的情况就可以采取不同的激励办法。”[3]丰富了管理的形式,形成了良好的管理机制。

3.4高校体育教学管理观念的创新

高校体育教学是将体育精神与文化注入学生思维中的重要方式,而高校体育教学管理观念则直接影响管理活动的开展与高校体育教学的效果。因此,高校体育教学管理观念要着眼于体育教学本身,结合当今社会发展的大环境与大背景,坚持面向现代体育教学、不断激发求知创新能力、以落实健康为根本的管理观念。“教师首先要树立对学生新的评价理念,通过积极的教学评价,鼓励学生看到点滴进步所带来的希望,帮助大学生重新觉察自己,使大学生内在自我潜能得以提升,从而提高其自尊和自我效能感。”[4]高校体育教学必须做到与时俱进,着眼于国家与社会的未来发展不断的进行创新,满足社会对于高校体育教学的要求,面向现代体育教学的管理理念符合高校体育的发展趋势。“当今时代高校体育教学的‘生活化’和‘终身化’已是大势所趋。”[5]激发求知创新能力的管理观是提高高校体育教学质量的重要路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探索未知的体育知识与技能,通过调动管理要素,形成利于体育知识创新的各项条件,激发教师与学生在参与体育教学活动中求知、求新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不断探索新型体育教学模式,形成师生共同发展的体育文化氛围。以落实健康为根本的管理观是以人为本理念在体育教学管理领域的延伸,这既体现了体育教学活动的根本目的,即培养学生的健康意识与观念,形成积极参与体育锻炼的习惯,同时也为社会造就具有健康体魄的人才奠定重要基础。高校体育教学管理观的创新必须引入终身教育理念,把对每个学生能力的锻炼,习惯的培养作为教学考核的重要内容,并落实到具体教学目标与任务中,符合终身教育理念的基本要求,而将终身教育理念与以人为本理念的结合是高校体育教学管理理念创新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绵涛.教育管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218

[2]于洋.高校体育教育创新研究[J].教育与职业,2009(2):183-184

[3]章璐璐,黄世伟.提高大学体育教学的有效性探究[J].中国体育学刊,2014(11):72-73

[4]孔凌鹤.基于复原力理论的高校体育教学思考[J].当代教育科学,2014(21):58-60

篇6

一、学生学情与教学内容、方法的相适应因素

体育教学是双向、多边、复杂的活动,要上好体育课教师必须对学生的体育文化、技能水平有所了解,选择适合本阶段学生技能水平和身心发展需要的内容进行教学。虽然教学内容必须服从和服务于教学目标,但优化组合教学应赋予教师在教学内容上更多的选择和自主性,教师掌握着教学的方向、进度和内容。教师应该选择那些学生以前没学过的技术或以前学过但现在又有所提高的,针对高级中学学生学情对学习应具有一定挑战性但通过学生的努力可以达到要求的教学内容,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并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内容应提供更多的师生、生生互动空间,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享受参与运动的乐趣。教师要把重“教法”的立足点转移到重“学法”的轨道上来,应通过一定的途径对学生进行学法的传授和辅导,使学生掌握科学的正确的学习方法,并且能实际运用于自己的锻炼中,逐步提高自学、自练、自选、自评、自管的能力。体育学法最本质的特点是不仅要求学生有目的地积极参与,而且还要主动地投入和亲身体验身体活动。这一特点决定了体育学习方法的主体是理解动作技术,掌握动作技能的方法,达到心理、身体的健康发展。要让学生有及时“动脑”、“动口”、“动手”、“动眼”、“动耳”的时间和空间,在学习体育知识、技能的过程中掌握学习方法,促进体育能力、意识和体育习惯的养成。体育教学的模式多样化,主动模仿、主动学习成为高级中学体育学习的重要方式。

二、因材施教,尊重学生的身心同步发展定律

我们应该用新标准、新理念来理解体育这一门课程:它是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坚持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激发运动兴趣,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确保每一个学生受益。这个就要求体育教师对学生的学情应掌握清楚,对班级学情做到心中有数,对学生个体的差异也是要因材施教,针对学生个体要应用不同的方法以及教法。体育课的性质决定了学生是在不断的彼此交流、相互竞争中巩固技能,获得参与的乐趣。好的课堂参与气氛不是简单形成的,它是任课教师与学生以及学生之间在长期和谐交往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一方面,它取决于教师是否具有民主的领导和教学风格。在民主的领导和教学风格下,学生一般在课堂上参与的积极性高,而且师生之间、生生之间能够彼此尊重、和平共处。新课程强调对学生的尊重、赏识,但并不意味着要一味地表扬,一切评价要围绕“促进学生发展”这一宗旨。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的情感、意志和人格等方面的发展及学生的需求、潜能等也需给予评价,评价的方法和手段要多元化,让学生以主体身份参与教育教学的评价。

三、注重德育教育在体育课堂的作用

教师要通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的选择和实施,使学生懂得如何运用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去增进身体、心理等方面的健康,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并促使学生将这些方法和习惯延伸到课外。要培养学生善良正直的品格,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尊师敬长、爱护体弱者,教育学生做事公正、为人和善、言行一致、文明礼貌、不损人利己、不投机取巧、爱护公物,培养学生做新时期合格的接班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体育教学要靠师生的合作,靠学生之间的合作,只有一个团结合作温暖的集体,才能凝聚人心,取得好的教学效果。同时也要教育学生关心集体、热爱集体、为集体争荣誉,教会同学之间的相互交往,尊重人,理解人,善于与同学友好相处。体育课的学习很苦很累,要求学生必须具有吃苦耐劳的精神,必须具备不怕困难、勇往直前的品质。

四、在体育课堂教学中加强学生学习的互动性

互动式学习在体育课堂中的应用不同于传统的课堂教育,由于体育课教学的特殊性,我们需要在互动式教学理念的推行中,把互动式教学的理念和体育课程的特点结合起来,把普遍性和特殊性结合起来分析,这是对体育课互动式教学模式的一个创新。特别是现在很多高中体育教学还沿用着过去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理念,对于教学质量的提升有很大的影响。在高中体育课教学中,我们把互动式的学习方法引入教学体系,主要是在课堂内外让学生自己提升自主学习的能力,加强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在体育课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和教师进行交流,特别是体育课堂上需要学生活动的方面比较多,教师可以自己走进学生中,和学生有更多的交流,也是加强教学互动性的重要方法。

篇7

关键词 高职院校 体育教学 指导思想 发展趋势

高职校培养的是国家经济建设和科技发展所需的技术应用型人才,学生毕业后即走上工作岗位,面临着生活与工作压力,如果没有一个强健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就很难适应未来社会的需要。健身性的、趣味性的、快乐性的、艺术性的体育可使人们从体育活动中得到美感,得到享受,得到放松,得到宣泄,得到,得到健身,同时消除心理压力和心脑紧张。在校的学习生活是高职学生学习知识的黄金时期,而学校体育又是学生一生中掌握体育知识、锻炼身体、培养体育意识和习惯的最佳时机。因此,高职校体育教学的发展趋势是不仅要增强学生的体质,而且要培养学生终身体育锻炼的理念和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培养学生制定运动处方和制定运动计划的能力,使学生能从容应对社会的挑战。

一、高职教育的特点

高职教育是以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为主要目标的高等教育,就目前而言,主要指以培养高技能人才的专科教育。必须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之路。这是高职教学的独特性。采用比较研究的方法去认识和把握高职教学的特点。高职教育的教学特点正是在与其它类型、层次教育的比较研究中表现出来的,也是高职教育规律的反应和教学的必然要求。要正确认识高职体育教育的发展趋势,我们就应明确高职教育的以下特点:

(1)适应社会需要为目标、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和培养方案,毕业生应具有基础理论知识适度、技术应用能力强、知识面较宽、素质高等特点。

(2)以“应用”为主旨和特征构建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

(3)实践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并在教学计划中占有较大比重;

(4)“双师型”(既是教师,又是工程师、会计师等)教师队伍建设是提高高职高专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

(5)学校与社会用人部门结合、师生与实际劳动者结合、理论与实践结合是人才培养的基本途径。

二、高职体育的发展必须立足素质教育

我国高职院校都在全方位强化素质教育,一方面为了构筑新世纪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蓝图,提高大学生的文化素养,营造校园文化氛围;另一方面,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对从业人员的知识、能力、素质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学校教育始终把传授知识放在头等重要的位置。体育教学则过多的注重向学生传授体育运动的技术、技能、知识和提高运动成绩,忽视了对学生素质的全面教育。要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合作精神和坚强毅力,就必须从体育教学模式入手,改变体育教学仅仅将学生的发展局限在生理学的范畴之内的模式,把出发点转移到提高学生的身心潜力和智能水平上。新课程标准着重强调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将以往教学中教师单纯的“教”“灌”以及肤浅的引导等教学手段,转化为学生的“乐”“思”“会”过程。充分重视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和维持学生学习兴趣、动机,让学生以“发现者”“探索者”的身份积极投身于练习活动中,让学生带着问题,通过亲身探索体验,培养创作的热情,获得成功的喜悦,不再把体育课认为是一种负担。高职的体育教育要发展,要立足素质教育,注重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改变体育学习的被动方式,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把课堂教学实践同学生的个性发展相结合,开发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三、明确教学目的,理论结合实际

确定高职体育教学目的要根据社会需要、学科特点和学生发展的“三个基本要素”:第一,高职体育教学目的要根据社会需要,高职体育教学对学生所做的要求是完成或达到一定标准,它不同于竞技运动训练对运动员的要求。不论从教育方针的角度,还是作为一个学科出发,其教育教学目的一定要根据社会的需要。第二,高职体育教学目的要根据学科特点。体育作为一门学科教育,他同其他学科教育一样具有自己独特的学科特点。第三,高职体育教学目的要根据学生发展,在体育教学中应抓住育人的总目标,分阶段、分层次,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通过体育教学方法、手段的特殊性,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别是在身体的活动和锻炼的过程,达到改进学生健康状况(包括心理健康)、增强体质的目的。体育教学不仅重视在校使学生参加体育活动,而且还重视培养学生终身参加体育活动。通过体育活动对学生自身的发展起到促进的作用。

四、课外体育活动是实现高职体育发展的重要途径

课外体育活动是学校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体育教学、运动训练相辅相成,共同完成学校体育的目的任务。高职院校的体育课,其影响不言而喻,但体育课有明显的法定性和强制性。所以只有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体育活动,才能使学生自觉的、主动的、积极的参与体育活动,享受体育活动带来的生活乐趣,从而使学生终身受益。通过长期的体育教学可以逐步提高学生对体育锻炼的认识,培养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兴趣,引导学生从被动到主动、从不自觉到自觉地进行体育锻炼。但是,要有效地解决这个问题,不仅要靠体育教师的教导,还要靠广泛开展课外体育活动才能逐渐实现。由上可见,加强课外体育活动,把体育课、课外体育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在实际工作中发挥各自的特点与作用,是实现高职体育发展的重要途径。

五、结语

未来高职体育教学应向着多种功能、多种任务、多种内容、多种授课方法的方向发展,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充分运用高职体育教学的集体性、竞争性、规范性、实践性、交往性和职业性等独特的教学优势,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意志、品质、行为、心理、生理和社会能力施加良好的影响,培养学生较强的自我体育锻炼能力和终身体育锻炼的意识习惯,促进学生的一般发展和在体育方面的特殊发展,以达到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

参考文献:

篇8

从《课程标准》的角度看,学生心理健康是体育教学的一大领域。学生的竞争意识是心理健康的一项重要内容。从体育竞争的角度看,它以争取优胜为直接目的,以运动项目或某些身体活动为内容,根据规则的要求所进行个人或集体的体力、技艺、心理的相互对抗。在体育教学中,竞争意识更多的是体现在各种形式的游戏和教学比赛之中。因此,竞争意识都是贯穿于每一教学内容之中。

从体育发展的眼光看,不能让学生只局限于课堂教学的教材里,还要积极主动引进住处让学生不仅知道体育,还要知道现代体育科学技术。在竞争中求生存和发展,选择竞争机制,因势利导因势利导以保证体育教学的活力。

现代人要以更积极的姿态,主动迎接各类挑战,参与各类竞争,适应时展的需要。体育教学能使学生逐渐形成准备和乐意接受未来社会的各种新事物的心理倾向。竞争意识已经是现代人的重要素质之一,也是现代社会的一个突出特点。

2研究方法

文献资料法;举例说明法

3研究结果与讨论

所谓意识是指人所特有的对客观现实的反映,意识是人能够用客观现实中引出的概念、思想、计划等来指导自己的行为,使行动具有目的性、方向性和预见性。

竞争意识是竞争规律在人脑中的反映,是支配人的行为的一种特殊的心理活动过程,具体的说就是人们运用竞争规律,根据竞争双方的客观实际,为夺取胜利,所考虑的行动计划,并以此作为在竞争中指导个人行为的特殊心理过程。体育运动鼓励人渴望与追求胜利,也培养人不怕和暂时的失败,而后者对于一个人的人生历程更具有意义。那么在体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呢?

3.1 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在体育教学中,经常有一部分学生对某项活动甘心落后,怯于竞争。如“跳高”教学中,有些学生表现出犹豫、胆怯等消极意志品质,这种情况下,教师要及时了解情况,激励学生鼓起勇气,同时,教给学生正确的起跳方法,加强保护帮助,让学生建立正确的动作概念,消除心理障碍。树立“我能行”的信心和意识。然后,组织学生组与组开展竞赛,在集体荣誉面前,在同伴们互相鼓励和影响下,绝大多数学生不同程度地减轻了惧怕心理,教易表现出跃跃欲试的竞争势态。

3.2 在体育教学中树立学生公平竞争的观念

竞赛是体育运动的突出特点,组织好各种各样的竞赛活动,制定合理的规则,使学生明白竞争是在“公平”的基础上进行的。成功与失败,机会与风险对所有人是均等的。“公平竞争”不仅是体育竞赛的宗旨,也是一种道德教育,使人们通过体育活动树立“公平竞争”的意识和观念。

3.3 在体育教学拓宽竞争的渠道,鼓励更多学生参与竞争活动

作为运动者都有尽快实现追求目标的心理动机,所谓求胜心切。为此,学生有必要不断开发和发展自己最大能力的新的运动技术与方式。这种创造性的心理动机与行为,能使学生逐渐形成准备和乐意接受未来社会的各种新事物的心理倾向。因此,学校通过开展各种不同形式的体育竞赛能较好地动员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竞赛或练习中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进取精神。

竞争是激励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争取优异成绩的一种有效手段。如在课堂教学中采用多方面,多层次的竞争激励法。

(1)增加单项技术比赛内容,如在学生跳跃能力的发展教学中,采用跳远教材。不仅比谁跳得远,还要比一比谁助跑节奏好;助跑与起跳衔接好;起跳又准又狠;起跳后的腾空好;更要比比谁牢记老师所教的动作要领;谁在哪方面突出就给予奖励……这种明细的竞争要求,既激发了学生学习积极性,又促进学生相互学习。(2)教学中按能力分组竞赛,培养竞争意识。如快速跑教学中,将学生按体质和能力分成A 组、B 组、C组,分组进行比赛和表扬,使多数学生获得成功的机会。(3)鼓励学生进行自我竞争,培养竞争意识,我将学生的考核成绩记录下来,每考核一次,将进行一次对比,只要成绩提高,哪怕你是班里最后一名,也是成功的。同样可以得到表扬。(4)教学中引用不平等竞争法,如在短跑教材的教学时,运用让距跑的办法,提高竞争的激烈性。

3.4 在教学中通过评点来加强学生竞争意识的培养

教学比赛后认真讲评,特别是一些尽了全力,但仍失败的学生更要加以肯定,鼓其斗志,引导学生自我总结,明白“为什么胜”“为什么败”,从中取长补短,以期取得更大的进步。引导学生确立明确的目标,从而努力学习,提升自己的竞争能力。

篇9

摘 要 本文研究的是情感教育在初中体育教学中的渗透与实施问题。文章首先简要阐述了情感教育的概念及内涵,然后又从在初中体育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有助于促进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和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两个角度分析了在初中体育教学中实施情感教育的重要性。最后,文章又在全文分析的基础之上,针对情感教育在初中体育教学中的渗透和实施问题,提出了几点有针对性的措施,即:更新教育教学观念,提升任课教师的情感修养、掌握情感教育规律,营造良好的教育教学环境以及根据情感教育的特点,选择科学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三点,以期对情感教育在初中体育教学中的有效实施能够有所助益。

关键词 情感教育 体育教学 初中 实施意义 实施措施

情感教育是初中教育的一部分。在初中体育教学活动中,重视情感教育的渗透与实施,能够有效的发挥情感因素在学校体育教学中的积极作用,切实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人际交往沟通能力以及意志力品质,有利于学生在体育学习活动中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有利于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和体育习惯的培养,并会因此大大提高初中体育教学活动的成效,鉴于此,本文就针对情感教育在初中体育教学中的渗透与实施问题进行了简要的分析。

一、情感教育的概念及内涵

情感教育实际上就是任课教师在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过程中,通过了解学生的实际需求,有针对性的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因素,并借此激发学生的潜能,将情感因素的影响作用渗透到学生的情感深处,以充分发挥其对教育教学的积极意义的一种方式。

情感教育实际上是教育过程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并不是一种独立于常规教育之外的一种教育形式,其主要关注的是学生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态度、情绪以及信念等方面的状况。用通俗的方式来说,情感教育就是任课教师在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过程中,通过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情感品质,以提升其自身的情感调控能力,进而使得其对生活和学习以及周围的环境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并由此促使其形成良好的、健全的个性和人格的一种教育方式,这一点在开展初中体育教学活动的过程中亦是如此。而初中体育教学活动也同样具备实施情感教育的条件,初中体育教学活动的开展对学生吃苦耐劳、自尊自律精神的形成均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以下据此进行有针对性的探讨。

二、在初中体育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的重要性分析

(一)在初中体育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有助于促进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

健全的人格指的是构成人格的情感、意志以及性格等多方面因素相互之间的全面、健康、协调发展。而在这其中,情感又是最为关键的一个方面。之所以这样是因为,情感不单单是构成人格的一个重要因素,还是影响意志、性格等其它各个构成要素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而同样的,如果在初中体育教学中能够巧妙的渗透和实施情感教育,那么通过情感教育不但能够促进学生情感要素的发展,还能够促进学生意志品质、性格智力等多方面要素的发展,进而促进学生健全的人格的形成。因此,在初中体育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有助于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

(二)在初中体育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

情感实际上是指的人对客观事物的一种态度。也就是说,人的情感通常反映的就是人的需求与客观事物之间的一种或者某种关系。而由于人的需求与客观事物两者之间的关系的不同,也就会使得人对这种客观事物抱有一定的好恶态度,或是欢迎或是排斥,或是喜欢或是厌恶等等,而人也会由于对客观事物的态度的不同而做出相对应的内部心理活动或是外部行为表现。

一般来说,能够很好的满足人的需求的事物,通常就会引发人的积极肯定的态度和情感,例如:欢喜、高兴、愉快等等。无法满足人的需求或是不符合人的需求的事物则常常会引发人的消极态度,如:排斥、厌恶、烦躁等等。这些情绪毫无疑问的会对人的行为活动产生影响,但是反过来,人的实践和经历也同样会对人的情感变化产生影响。

例如:一个人的生活经历和生活实践发生的变化,那么他的情感和情绪往往也会随之发生变化,这一点在初中学生的体育学习活动中也不例外,而情感教育就是利用这一点来培养学生的体育学习和锻炼兴趣的。如果学生本来就对体育学习和体育运动抱有反感的情绪,如果任课教师对此不加理会,只是一味的进行强制性的教学和训练,那么就会让学生的方案情绪越来越重,从而形成恶性循环。而如果任课教师能够利用情感教育的方式,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在学生通过亲身实践身心素质得到有效的提升之后,就会主动的改变原来对体育学习和体育运动的消极情绪,并对体育学习和体育运动形成积极的、稳定的、深刻的情感,从而有效的培养和提升了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和终身体育意识。

三、在初中体育教学中有效实施情感教育的常用措施

(一)更新教育教学观念,提升体育任课教师的情感修养

在初中体育教学中实施情感教育的过程中,任课教师不但是教育教学活动的直接组织者,也是情感教育的实施执行者。因此,要在初中体育教学活动中顺利高效的实施情感教育,最为关键的一点就是要注意更新教育教学观念,提升体育任课教师的情感修养。

要实现这一点,概括来说,应从如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体育任课教师应有意识的改变传统的以体育技能和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为主的体育教学理念,充分认识和了解在初中体育教学活动中实施情感教育的重要性;其次,体育任课教师应从学校教育的整体目标出发,根据学校教育的整体育人目标,逐渐培养自身的情感教育意识,并通过积极主动的学习,不但加深对情感教育的理解和认知;最后,任课教师应有诗意的加强与学生的沟通和交流,充分利用课堂时间和课余时间与学生进行互动。确保与学生之间保持充分互动交流,是有效实施情感教育的前提,也是实现教学相长,有效提升体育任课教师情感修养水平的重要途径。

(二)掌握情感教育规律,营造良好的教育教学环境

良好的教育教学环境,是顺利、高效的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前提条件,同样的,在开展初中体育教学活动的过程中,融洽的课堂气氛和良好的教学环境,更有利于情感教育的渗透和实施,也更有利于学生体育学习兴趣的激发和教学效率的提升。例如:在学生情绪低落的状况下,开展体育教学和训练,不但教学效率低下,而且还极易引发运动损伤事故,对学生的身心造成危害。而如果体育任课教师能够及时发现学生的这种情况,通过引导和鼓励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和教学环境,并适时的通过情感教育激发学生的自信心和主动性,就能够有效的提高学生在体育学习和训练中的注意力水平,从而在切实降低了运动损伤事故出现的几率的同时,有效的提高了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

因此,在初中体育教学活动中实施情感教育时,体育任课教师就应有意识的掌握情感教育的规律,并在充分掌握了情感教育规律的基础上,注意营造融洽的教学气氛和轻松愉悦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在融洽的教学氛围和良好的教学环境中,掌握体育知识和技能、提高身心素质,提高情感教育的成效。

(三)根据情感教育的特点,选择科学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首先,在教学内容方面。在初中体育教学中实施情感教育时,对于所选取的教学内容,简单来说,通过有如下几个方面的要求:一是,应尽可能的选择与学生的日常生活或是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内容。只有所选择的教学内容贴近生活、贴近社会,才能有效的激发学生的情感反应,提高教育效率;二是,应选择与教学目标和课程理念相符的教学内容,不能不加选择,盲目的、一气引入教学活动之中。否则就会导致出现情感教育与体育教学活动不够贴切或有所脱节的情况,从而影响教学成效。三是,应选择与初中学生的身心特点和发展规律相符的教学内容,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的发挥情感教育的功能。

其次,在教学方法方面。由于体育运动本身就具备一定的心理调节功效,而且不同的运动项目和运动方式所具备的心理调节功能也各有不同。因此,在初中体育教学活动中,实施情感教育时,体育任课教师就要注意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体育教学的内容、情感教育的需求等来灵活选择教学方法,不要固执的局限于某种或者某一种方法,而应该主动、积极的去寻求科学的教学方法或者是主动根据教育教学方法对原有的教学方法进行有针对性的创新。

参考文献:

[1] 白微.论情感教育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作用及实施途径[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07(02).

[2] 邵欢欢.浅谈后喻文化时代背景下的小学体育德育教育[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27).

[3] 陈武龙.论学校体育在教育中的特殊作用[J].西安航空技术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04).

篇10

关键词;情感教育;体育教学;实施意义;实施措施

中图分类号:C93文献标识码: A

前言

情感教育是教育的一部分。在体育教学活动中,重视情感教育的渗透与实施,能够有效的发挥情感因素在学校体育教学中的积极作用,切实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人际交往沟通能力以及意志力品质,有利于学生在体育学习活动中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有利于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和体育习惯的培养,并会因此大大提高体育教学活动的成效,鉴于此,本文就针对情感教育在体育教学中的渗透与实施问题进行了简要的分析。

一、情感教育的概念及内涵

情感教育实际上就是任课教师在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过程中,通过了解学生的实际需求,有针对性的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因素,并借此激发学生的潜能,将情感因素的影响作用渗透到学生的情感深处,以充分发挥其对教育教学的积极意义的一种方式。

情感教育实际上是教育过程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并不是一种独立于常规教育之外的一种教育形式,其主要关注的是学生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态度、情绪以及信念等方面的状况。用通俗的方式来说,情感教育就是任课教师在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过程中,通过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情感品质,以提升其自身的情感调控能力,进而使得其对生活和学习以及周围的环境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并由此促使其形成良好的、健全的个性和人格的一种教育方式,这一点在开展体育教学活动的过程中亦是如此。而体育教学活动也同样具备实施情感教育的条件,体育教学活动的开展对学生吃苦耐劳、自尊自律精神的形成均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以下据此进行有针对性的探讨。

二、在体育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的重要性分析

(一)在体育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有助于促进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

健全的人格指的是构成人格的情感、意志以及性格等多方面因素相互之间的全面、健康、协调发展。而在这其中,情感又是最为关键的一个方面。之所以这样是因为,情感不单单是构成人格的一个重要因素,还是影响意志、性格等其它各个构成要素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而同样的,如果在体育教学中能够巧妙的渗透和实施情感教育,那么通过情感教育不但能够促进学生情感要素的发展,还能够促进学生意志品质、性格智力等多方面要素的发展,进而促进学生健全的人格的形成。因此,在体育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有助于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

(二)在体育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

情感实际上是指的人对客观事物的一种态度。也就是说,人的情感通常反映的就是人的需求与客观事物之间的一种或者某种关系。而由于人的需求与客观事物两者之间的关系的不同,也就会使得人对这种客观事物抱有一定的好恶态度,或是欢迎或是排斥,或是喜欢或是厌恶等等,而人也会由于对客观事物的态度的不同而做出相对应的内部心理活动或是外部行为表现。

一般来说,能够很好的满足人的需求的事物,通常就会引发人的积极肯定的态度和情感,例如:欢喜、高兴、愉快等等。无法满足人的需求或是不符合人的需求的事物则常常会引发人的消极态度,如:排斥、厌恶、烦躁等等。这些情绪毫无疑问的会对人的行为活动产生影响,但是反过来,人的实践和经历也同样会对人的情感变化产生影响。

例如:一个人的生活经历和生活实践发生的变化,那么他的情感和情绪往往也会随之发生变化,这一点在学生的体育学习活动中也不例外,而情感教育就是利用这一点来培养学生的体育学习和锻炼兴趣的。如果学生本来就对体育学习和体育运动抱有反感的情绪,如果任课教师对此不加理会,只是一味的进行强制性的教学和训练,那么就会让学生的方案情绪越来越重,从而形成恶性循环。而如果任课教师能够利用情感教育的方式,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在学生通过亲身实践身心素质得到有效的提升之后,就会主动的改变原来对体育学习和体育运动的消极情绪,并对体育学习和体育运动形成积极的、稳定的、深刻的情感,从而有效的培养和提升了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和终身体育意识。

三、在体育教学中有效实施情感教育的常用措施

(一)更新教育教学观念,提升体育任课教师的情感修养

在体育教学中实施情感教育的过程中,任课教师不但是教育教学活动的直接组织者,也是情感教育的实施执行者。因此,要在体育教学活动中顺利高效的实施情感教育,最为关键的一点就是要注意更新教育教学观念,提升体育任课教师的情感修养。

要实现这一点,概括来说,应从如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体育任课教师应有意识的改变传统的以体育技能和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为主的体育教学理念,充分认识和了解在体育教学活动中实施情感教育的重要性;其次,体育任课教师应从学校教育的整体目标出发,根据学校教育的整体育人目标,逐渐培养自身的情感教育意识,并通过积极主动的学习,不但加深对情感教育的理解和认知;最后,任课教师应有诗意的加强与学生的沟通和交流,充分利用课堂时间和课余时间与学生进行互动。确保与学生之间保持充分互动交流,是有效实施情感教育的前提,也是实现教学相长,有效提升体育任课教师情感修养水平的重要途径。

(二)掌握情感教育规律,营造良好的教育教学环境

良好的教育教学环境,是顺利、高效的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前提条件,同样的,在开展体育教学活动的过程中,融洽的课堂气氛和良好的教学环境,更有利于情感教育的渗透和实施,也更有利于学生体育学习兴趣的激发和教学效率的提升。例如:在学生情绪低落的状况下,开展体育教学和训练,不但教学效率低下,而且还极易引发运动损伤事故,对学生的身心造成危害。而如果体育任课教师能够及时发现学生的这种情况,通过引导和鼓励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和教学环境,并适时的通过情感教育激发学生的自信心和主动性,就能够有效的提高学生在体育学习和训练中的注意力水平,从而在切实降低了运动损伤事故出现的几率的同时,有效的提高了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

因此,在体育教学活动中实施情感教育时,体育任课教师就应有意识的掌握情感教育的规律,并在充分掌握了情感教育规律的基础上,注意营造融洽的教学气氛和轻松愉悦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在融洽的教学氛围和良好的教学环境中,掌握体育知识和技能、提高身心素质,提高情感教育的成效。

(三)根据情感教育的特点,选择科学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首先,在教学内容方面。在体育教学中实施情感教育时,对于所选取的教学内容,简单来说,通过有如下几个方面的要求:一是,应尽可能的选择与学生的日常生活或是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内容。只有所选择的教学内容贴近生活、贴近社会,才能有效的激发学生的情感反应,提高教育效率;二是,应选择与教学目标和课程理念相符的教学内容,不能不加选择,盲目的、一气引入教学活动之中。否则就会导致出现情感教育与体育教学活动不够贴切或有所脱节的情况,从而影响教学成效。三是,应选择与学生的身心特点和发展规律相符的教学内容,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的发挥情感教育的功能。

其次,在教学方法方面。由于体育运动本身就具备一定的心理调节功效,而且不同的运动项目和运动方式所具备的心理调节功能也各有不同。因此,在体育教学活动中,实施情感教育时,体育任课教师就要注意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体育教学的内容、情感教育的需求等来灵活选择教学方法,不要固执的局限于某种或者某一种方法,而应该主动、积极的去寻求科学的教学方法或者是主动根据教育教学方法对原有的教学方法进行有针对性的创新。

四、结语

总之,在体育教学中渗透素质教育非常重要,教师应采用适合自身教学条件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体育教学中的素质教育还在一个起始阶段,许多理论还需进一步的完善。只要我们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勇于探索,素质教育在体育教育中定能结出丰硕的成果。

参考文献:

[1]白微.论情感教育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作用及实施途径[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0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