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教育的主要特点范文

时间:2023-11-22 18:01:5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体育教育的主要特点,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体育教育的主要特点

篇1

关键词: 阳光体育 体育艺术 “2+1”活动项目

1.引言

青少年的体质健康水平是整个民族健康素质的根基。体育不仅可以强健学生体魄,陶冶情操,促进身心和谐发展,而且在增强学生爱国主义精神,树立集体主义观念,培养坚忍的意志品质、健康的心理素质、良好的协作精神,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等方面更具有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我们试图在不同学校联合进行实验研究,使体育学科与艺术学科相互合作交流,通过实验班实验前后的身体形态、心理机能、心理健康及学生成绩、竞技比赛成绩进行实验对比,通过完善各种大学生体育、文艺俱乐部,开展有利于学生健康的集体项目比赛,建立大学生体育文艺社团、文艺俱乐部,创建大学生快乐体育、文艺园地等多种形式,试图改变传统的文体课外活动模式,将大课间“2+1”活动项目模式即通过学校组织的课内外体育、艺术教育的教学和活动,让每个学生至少学习掌握两项体育运动技能和一种艺术特长,并引入到教育计划中,形成制度,弥补体育教学的不足,改进课外活动传统的组织管理、物质条件、组织活动内容、师资调配等,为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运动技能、艺术才能、社会适应性、情感,促进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2.研究对象与方法

2.1研究对象

以本校本科1―3年级200名学生(男女各占50%)为实验班,以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相应年级的200名学生(男女各占50%)为对照班。

2.2研究方法

2.2.1实验法:在选定实验学校的基础上,以1―3年级本科学生参加实验,根据各校的体育模式进行实验。实验前、后采用课题组制定的心理、生理、身体形态、身体素质等指标进行比较研究。

2.2.2调查法:通过大课间活动对参加实验的学生进行单项和多个项目的普查、抽查、问卷调查

2.2.3数理统计法:对所有测得的数据进行数理统计分析。

3.实验模式与分析

两个实验学校为落实1小时的体育锻炼,根据自身的条件和特点,制定了体育课以大学生最喜爱的足球、体育艺术类项目为实验课内容,音乐选修课为课外辅导的模式,根据各校的实验模式,我们归纳为三种模式。

3.1 A模式

体育课+大课间锻炼模式的特点:(1)增强了体育课的专业性,体育课包括有大纲课和活动课,活动课又分为体能课内容和体育兴趣选项内容,实验学生在量上增加了活动时间,在质上拓展了学校体育的内容,尤其是注意到了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对于学生的个性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2)采用了大课间锻炼的方式(时间60―90分钟),在大课间锻炼中,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学习有兴趣的课程,使得课间锻炼内容更加丰富,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更高,锻炼效果更好。

3.2 B模式

体育课+大课间+课外体育作业模式的主要特点是校内、校外一体化。在学校通过体育课和课间锻炼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向学生传授体育的基本知识和锻炼方法。这主要是依靠学校体育教师、系里老师和教育功能来完成,在校外开始着手依靠社会力量、依靠以小团体的作用来全面提高学生体育锻炼的自觉性,养成终身体育的意识、习惯。

3.3 C模式

晨练+体育课+课间锻炼+课外活动模式的特点是提高了晨练和课间锻炼的质量。晨练时间一般在1小时,课间锻炼20―30分钟,1次体育课,24次课外专项体育专项训练,注重晨练、课间锻炼、体育课、课外活动的层次和系统性。

4.实验内容的特点与分析

本研究的实验内容包括完成教学大纲体育课、发展学生主体作用和创新精神的活动课,提高学生生理和心理负荷水平的课间锻炼、课外活动,专项提高课。体育课的主要特点是突出方法和技能,以教师为主导,与学生主体性相结合,达到“有效体育教学”要求:活动课的主要特点是突出锻炼活动因素,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辅导,培养学生自我锻炼的方法和兴趣,培养学生体育活动的创造意识,逐渐养成终身锻炼的习惯;课间锻炼和课外活动的特点是加入了学生锻炼的质量要求和负荷要求。

5.实验结果与分析

通过两年的实验研究,各校于2011年3月和10月对实验的最终结果进行了两次测试。测试结果与实验前的数据进行了比较,从结果中可以看出,参加实验学生的各项身体形态、生理机能、身体素质均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实验前、后相比,总体上呈现显著性差异(P<0.05)。结果表明,结合各实验学校的不同情况,采用新的体育学习模式,不仅可以使学生的体育锻炼时间达到或超过1小时/天,而且对学生正常生长发育、生理机能、身体素质的显著性提高是可行和有效的。

6.结语

6.1本研究探索出的两所学校体育模式均可使学生达到体育锻炼时间;在实际效果上,通过实验前、后的对比,学生的各项身体形态、生理机能、身体素质均显著增强(P<O.05)。

6.2本研究的实验结果表明,适合各校情况和特点的新的体育模式使学生对体育课、课间锻炼、课外活动等方面的态度有明显的变化,喜爱体育课和体育锻炼的学生比率大为提高。学生对体育的兴趣提高,导致活动量加大,使学生饭量加大,体质增强,发病率和发困率下降,上课时注意力更为集中。

篇2

摘要:体育在学校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它是以锻炼身体为主要特点的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自觉锻炼身体,养成经常锻炼身体的兴趣和习惯。要不断地努力加强学校的体育建设,这样才能更好地全面地推进素质教育。

关键词:思想品德 智育水平 承受能力

体育与德育、智育紧密结合,肩负着为社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的历史使命;同时,体育又能促进德育、智育、美育的发展。作为素质教育的主要组成部分,体育在学校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通过体育,可以很好地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

1、通过体育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是体育教学任务中的重要内容。

从教材的内容看,体操可以培养学生勇敢顽强的精神,长跑可以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品质,球类项目可以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热爱集体及勇敢拼搏的精神。

2、体育是以锻炼身体为主要特点的课程。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自觉锻炼身体,养成经常锻炼身体的兴趣和习惯。此外,学生在上课过程中十分活跃,可以充分地发展学生的个性,陶冶自己的情操,培养文明的行为习惯。

二、体育可以促进学生智育水平的发展

1、人的智力的提高,大脑的功能首先要提高。体育锻炼能够促进大脑的发育。

科学研究证明,坚持经常的体育锻炼,能够保证大脑能源物质与氧气的充足供应,促进大脑神经细胞的发育,有利于提高大脑皮层细胞活动的强度、均衡性和灵活性及分析综合能力,为智力发展创造良好的生理条件。

2、提高大脑思维和记忆力。

人体中唯一管思考、管记忆的器官就是大脑。通过体育锻炼,可以提高脑细胞的反应速度,能使学生头脑清醒、精力充沛、学习效率提高。

3、消除大脑的疲劳。

中学生学习的任务比较繁重,大脑容易疲劳,这种疲劳主要是大脑“缺养”(营养物质和氧气的缺乏)造成的。人体生理学的理论和体育锻炼的实践证明:学习前进行适当的体育锻炼,可为锻炼后的学习储备足够的能源。同样,学习后进行适当的体育锻炼,则可使工作后有关学习的中枢得到休息,保证营养物质的及时补充,这即是所谓“8-1(小时)>8(小时)“,即“每天从8小时的学习时间中抽出一小时进行体育锻炼后,7小时的学习效率要大于8小时”的理论依据。

三、体育能使学生充分展现出自身的美

学习体育是对学生实施美育的有效途径。通过体育活动,可以使学生身体各部分的骨路和肌肉等都得到均衡、协调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形体美、仪表美、心灵美,提高学生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充分发挥美的形式对学生身心健康的重要作用,能够获得以美育身心的良好效果。

四、素质教育要求学生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个性

体育对这两方面的培养有着积极作用。心理健康的重要性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现代中学生中有不少同学受到学习、人际交往、青春期心理、生理方面的困扰而忧心忡忡,这说明培养青少年及儿童健康的心理是当前教育中一个非常值得注意并需解决的问题。而体育课可以培养学生乐观进取和积极向上的精神,可以锻炼学生勇敢、坚毅、果断及自控能力等优秀品质,还可以协调人际关系,提高交往和协作能力,同时树立集体主义思想。体育活动可充分地发展学生的个性特征。体育活动时能够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为今后步入社会和工作岗位起到比较重要的作用。

五、利用体育竞赛来提高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

人的心理承受能力具有很大的后天可塑性,经过心理训练,人的心理承受能力可以大大提高。体育竞赛在提高心理承受能力方面具有以下特点:(1)体育竞赛从外在形式看是一种游戏,但从内在实质看它却是一种对现实社会的模拟,通过这种模拟的游戏,能够使参与者提高对社会的认知能力、适应能力,尤其是对青少年,这样的锻炼对提高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有更加积极的作用;(2)体育竞赛之所以受到人们的青睐,激烈的竞争是它的魅力所在,相对公平的竞争环境下,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创造力和潜能,心理承受能力自然提高了;(3)通过体育竞赛能提高参与者对社会和自己的认知能力,能更加客观看待自己和社会,学会辩证地分析认识事物,在困难的时候想到光明,在胜利的时候想到挫折,无论胜利和失败,都有事物可能向反方向发展的心理准备,可以减少因没有思想准备而带来的心理压力。

六、发挥体育教师的主导作用

篇3

体育教学中的思想教育是按照体育教学特点进行的。体育教师不仅担负着传授体育知识、技术、技能,增强学生体质的任务,而且还担负着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对其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任。长期以来,由于种种原因,如何把体育教学与思想教育紧密结合起来,使体育教学中的思想品德教育更加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等问题,还需进一步引起大家的重视并进行深入的研究。本文对在体育教学中如何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进行简要论述,供大家借鉴、参考。

一、体育课

体育课是体育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主要使学生掌握体育与保健基础知识,基本技术、技能,实现学生思想品德教育,提高运动技术水平。体育课的教学任务和学校体育的总任务是一致的,包括:锻炼学生身体、增强体质;传授体育的基本知识、技术和技能;对学生进行思想和道德品质的教育。这3个方面是有机联系的一个整体,必须协调一致,全面贯彻。体育课是通过学生的身心活动,在学习和掌握体育知识、技术和技能的反复练习中,锻炼学生的身体,达到增强体质的目的,这是体育课的主要特点。体育课的另一特点是学生在上课时,思想和行为的表现较多、较为明显,比其他课程提供了更多的进行思想和道德教育的机会。

二、体育教学过程中学生思想品德形成

体育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必须先了解体育教育的“六性”,即:集体性、表现性、竞争性、规范性、实践性和交往性。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主要是通过贯彻课堂常规和教材的特点,严密课的组织教学,处理好突出事件,发挥集体力量等,把思想品德教育贯穿体育教学之中。

首先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利用教材中的知识和生动、形象、鲜明的事例,去影响学生的思想、情感和行为,激发学生自觉学习、自觉锻炼的习惯。在运动中各种突发事件都需要运动员迅速做出判断,并果断地处理,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有目的地培养学生果断性,提高学生处理事件的能力。其次还要培养学生自制力和坚忍不拔的意志;高尔基说:“小小的克制也会使人变得强而有力。”在体育课中,集合时要求做到“快、静、齐”;800米跑,“极点”出现时要求“坚持坚持”;队列练习要求“步伐一致”;通过长期的严格要求,每一次的坚持练习逐渐培养学生自制力和坚忍不拔的意志。

三、如何加强体育教学中的思想教育

在体育教学中,做好思想品德教育,要求老师,除必须具有敬业精神外,还要有一颗爱心,做学生的知心朋友,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教学语言要形象化,多表扬鼓励赞美,少批评指责抱怨。对体质弱的学生千万不可讽刺挖苦,打击他们的积极性,伤害他们的自尊心,要耐心地辅导,手把手地教,也可安排与体质好的学生结伴,对他们微小的进步都要及时的给予表扬鼓励。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和实践,就以几个方面进行简单探讨。

教师的自身榜样教育,教师的思想品行和业务水平,包括文化素养、教学风格、言行仪表、工作态度和职业道德品质都对学生产生影响。当学生意识到从教师身上看到他们所希望的形象时,就产生了积极的榜样教育的效果。如课堂教学中,教师勇于吃苦,不怕累,不怕晒太阳。不怕风吹和寒冷,工作认真负责,准备活动和同学们一起做。示范认真规范,尽量满足同学们的要求,练习是积极为同学们当陪练,耐心帮助差的学生等。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先做到,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去激励同学,从而达到教育的目的。在体育教学中要搞好思想教育,教师除了必须具有敬业精神外,还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和教学内容,独运匠心,使学生在快乐中得到知识,得到锻炼,受到教育。这才是体育课中思想教育的目的所在。

四、在体育课中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应注意的问题

篇4

[关键词]高校 跆拳道 教学

高校体育教学应当贯彻素质教育的方针,切实将教书育人落实于学校体育教学的过程之中,发挥跆拳道运动崇尚武德,尊师重道的作用,使练习者的体质得到增强,技术得到提高,并培养其坚韧不拔的坚强品质,因而在教学实践中成为深受学生欢迎的一项运动。从开展跆拳道体育教学的实践来看,笔者认为应当从跆拳道所要求的礼仪、武德,跆拳道腿法技术的实用性等入手来提高大学生的跆拳道学习兴趣,让跆拳道运动发挥强身健体的作用。

一、高校跆拳道运动的教学特点

跆拳道虽然有一定运动量,但是并不超过负荷,是一项高校大学生都能够承受的运动项目,主要特点如下。

1.身心教育性

跆拳道的“跆”主要用脚踩、踏、踢,“拳”主要是用拳打;“道”是指一种精神,也就是指“礼义廉耻,忍耐克已,百折不挠”等。练习者从列队集合起,到运动结束之后都向运动场地所悬挂的国旗敬礼,在训练前后和训练的过程中,队员之间要互相敬礼。在跆拳道武道精神之中,一是要有忠于祖国之爱国心,要有爱国家、爱民族的热情,要有正义感与扶助弱者的献身精神。跆拳道运动的实质,是指对一个人意志的磨砺与道德品质的完善。在学习跆拳道的过程之中,要使人达到谦虚、恭敬、纯朴、坦诚的思想境界。因此,跆拳道运动对于学习者的身心具有良好的教育性。

2.健身性

跆拳道运动具有健体、防身等特点,其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品势教学、实用跆拳道和竞技跆拳道等方面。品势是跆拳道学习的一种基本形式,与我国的武术套路相似。练习跆拳道要先从品势开始学,学习中应当以意设敌,掌握最主要的技术动作。在品势学习的基础上,十分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对练习者开展“道”的教育,使其从开始就通过对技能的逐步掌握与熟练,展示自信心和吃苦耐劳精神与一往无前的意志品质,进而提高练习者的身体素质。在跆拳道比赛中,双方同场对抗,以腿技为主,不管是进攻,还是防守,都主要依靠于步法的移动在应用基本技术,并以下肢的有效踢击得分取胜。基本技术包括抡踢、下劈、后踢、勾踢、旋踢等等。在复杂、快速、多变的对抗过程中,不管哪种技术,其踢击的效果都在于运动员踢击部位的准确性和踢击力度。要通过持续训练,运用速度、力量、耐力与柔韧性、协调性等,提升人体的生理机能水平。

3.观赏性

跆拳道运动十分符合现代国际竞技和大众体育发展的新趋势,品势的练习和表演,尤其是人数众多的集体表演,整齐划一、气势宏伟,在表演的过程中,运动员的专注、动作的力度和意境,运动员所体现出来的礼仪与境界,都十分感人。竞技跆拳道主要是双方在规定的12 米见方的场地内同场对抗。在比赛场上和练习中,因其技术特有的柔韧性与爆发力所体现出来的力与美,再加上竞赛的激烈和多变,具有十分高的观赏性。

二、新形势下高校跆拳道运动教学的思路

1.加强跆拳道礼仪教育

跆拳道运动十分强调“以礼始,以礼终”,以礼规范自身言行举止,以礼体现道德修养与人格品质。礼仪教育能够使人具有较好的心理品质,应当将其作为一种指导的精神,融入到教学训练的各大环节之中,力争将礼仪形式转变为心理的动力,成为大学生学习跆拳道技术与促进身心健康的抓手。比如,在训练中,要注重完成好旋转、腾空、跳跃等技术性较强、难度较大的动作,这就需要练习者加强自身身体上各部位的协调与平衡,这就需要保持心态的平和。在实战比赛之中,当裁判偏袒对方或出现误判时,也要教育参加训练的大学生保持良好的心态。

2.注重科学的训练方法

跆拳道运动可以分竞技跆拳道与大众跆拳道,其中竞技跆拳道运动是为了克敌制胜,主要包括基础礼仪、身体素质与实战站位、步法腿法、防守技术等。要坚持竞技性、实用性与观赏性的原则,加强腿击的练习,使比赛更为紧张激烈。大众跆拳道的目的在于强身健体和娱乐交流,重点是由品势、竞技、特技表演、功力测试、文化修养、自卫技术等为主要内容构成,以培养大学生的坚强意志品质、团队精神及尊师重道素养。大学生学习跆拳道的最直接兴趣是跆拳道的健身效果与具有观赏性的腿法技术。要从学习跆拳道技术出发,引导大学生学习好腿法技术,从而不断提高自身身体素质的要求。大学生要有目的地提高自身身体素质,从而避免素质练习的枯燥乏味。同时,更要注重跆拳道品势的学习,很多教练对品势教学不够重视,觉得学习跆拳道品势并不重要。其实,跆拳道品势学习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基本功,而且有助于跆拳道技术的不断发展。在反复的练习过程中,逐步领会到攻防的意识,所以,加强跆拳道品势学习,是更好地跆拳道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3.尊重学生个体差异

在大学生参与跆拳道运动的过程中,势必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与制约,大学生的心理活动与思想问题十分容易暴露,这不但有利于教师针对性地加强对学生开展训练,而且要在注意面向全体学生的基础上,注意到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按照因材施教的原则,每位参训学生按照自己的观念,对跆拳道的认识程度都是不一样的。因此,要有区别地对待每位学生。要通过加强跆拳道基础理论与技术的学习,按照学生自身特点的差异和对跆拳道各方面感兴趣程度的差异,引导学生们去发现自身优势与弱势,并且努力在优势方面进一步得到提高,从而培养起学生的自学能力,让学生能够与他人一起深入开展研究性学习,这也是高校跆拳道运动培养大学生终身体育能力的重要途径。

三、结论

总之,跆拳道运动是一项十分适合高校学生参与的运动项目,不仅将对大学生的生理、心理与意志品质、性格等产生十分积极的影响,而且对于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维护稳定的社会秩序等都将起到强有力的推动作用。如今,众多高校大学生都非常喜爱此项运动,因此要因势利导,运用各种方式,将跆拳道运动引入正轨,让更多的大学生了解与认识跆拳道,让跆拳道运动在高校中发挥出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刘和臣.学校开设跆拳道体育课程的可行性分析[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4,(7).

篇5

一 跆拳道教学的主要特点

想要保证高职学校跆拳道教学的科学化开展,首先要明确跆拳道教学的主要特点。首先,跆拳道教学具有健身性。跆拳道不似其他的体育项目,不需要进行剧烈的运动,其教学内容主要侧重于实用性和健身性,具有强身健体的特点,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锻炼者的身体素质,加强身体的协调性和柔韧度,锻炼身体各部分的机能。其次,跆拳道具有身心教育性。跆拳道不仅是一项体育运动,还能提高人们的精神追求和内在情感,培养忍耐力和武道信念,让人们达到良好的精神境界,在不断的学习中提高速度和力量,实现身体和心理的共同进步。最后,跆拳道区别于其他运动项目的最主要的区别就在于它的观赏性,它符合现代人的审美特点,很多大型体育运动的开幕式上都会进行跆拳道大型表演。众多人一起进行训练,能够给人以气势磅礴之感,让人感受到内在的精神力量,并具有很强的观赏性。

二 高职学校跆拳道教学工作科学化开展的策略

第一,提高跆拳道教师的素质能力。从本质上来说,高职学校的跆拳道教学是以教师为主导的,他们的水平素质是保证科学化教学的前提。所以,教师要不断改进教学策略和教学手段,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完善教学内容,在教学过程中能够把每一个跆拳道技巧进行分解,注重动作的连贯性。另外,还要加强巩固,让学生进行反复练习,从而找到动作的要点,根据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做到因材施教。与此同时,还要善于利用多种教学手法,从而丰富教学内容,保证科学化教育。学校也要在实施科学化教学上加强改进,坚持对教师进行培训,组织教师开展活动,利用业余时间提高教师的跆拳道技巧、姿势、内在素养等,从而保证教学的科学化。

第二,加强跆拳道的精神教育和礼仪教学。跆拳道的精神内涵和礼仪文化是其精髓,也是保证科学教学的基础,且跆拳道运动十分注重礼仪化规范,只有以礼来规范教育,才能实现科学化教学。所以,在中职学校的跆拳道教学中要以品德修养教学为基础,在运动中融入武术精神,丰富学生的内在修养,完善他们的素质水平。此外,还要坚持基础训练,在进行高难度动作学习之前,先要提高学生的身体协调性和平衡能力,保证他们的良好心态和坚韧品质,从而把这种优秀的精神应用于实际生活中。

第三,注重科学的训练方式。跆拳道运动主要分为竞技式和大众式两类,而高职学校的跆拳道教学大多侧重于大众方式,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身体健康素质和协调平衡感。因此,在进行跆拳道教学的过程中要重视训练的科学性,不能盲目进行练习,要重视加强跆拳道姿势、表演、竞技和文化精神的培养,以坚持提高学生的内在精神和坚强品质为目标。所以,高职跆拳道教师要从学习技巧出发,坚持训练学生的能力,加强脚法练习,在训练中适时地予以指导,保证学生在学习跆拳道的同时提高内在精神品质,注重德育和身体的双重发展。

第四,尊重学生的差异,注重个性化教学。现如今的高职学生大多是“90后”,具有很强的自我特征,追求个性发展,在跆拳道学习中也会显示出个体差异。另外,高职学生在进行跆拳道学习的过程中,还会受到其他因素的制约,心理与思想动态易反映在跆拳道学习中。针对这种现象,教师不能否决学生,要尊重差异特点,尊重个性,做到因材施教,注重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能力。此外,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还要坚持培养学生的基础能力,在打好根基的基础上,发挥每个学生的特点,加强个性化教学,尽量使跆拳道教学适应每个学生的情况。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的能力,提高他们的意志品质,锻炼他们的身体素质,实现科学化教学。

三 结束语

总之,跆拳道教学是一项集身体健康教育、体育运动、技巧训练于一体的项目,在运用过程中能体现武道、精神和心理,是高职学校重点教育内容之一。与此同时,它还能对高职学生的心理和健康产生巨大的影响,是提高学生精神内涵的重要举措。所以,高职跆拳道教师一定要提高教学的科学性,注重提高教学能力,实施多种教学方法,坚持因材施教,加强与实际的联系,从而保证教学的规范性,为学生的身体素质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篇6

论文摘要: trops 体育(即没有败者的体育)是竞技运动反向思维的产物,具有追求人人快乐、共同创造、平等对话三个特点,在教育方向和要求上与素质教育高度一致但又有一定区别。在学校体育中把trops 体育与素质教育结合起来,可以真正达到以学生为本,关注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实现学校体育的各项功能和价值。 

 

长期以来,由于人们认识和理解上的偏差,加上受社会发展和文化传统的影响,学校体育从指导思想到活动内容到活动方法都带有浓重的竞技体育信息和色彩,高难度的项目、严密的规则、成人化、竞赛化的组织形式,致使少数体育优等生在不断胜利、成功的同时,大多数学生则因为无法承受不断失败、不断落伍而对体育运动逐渐失去兴趣甚至厌恶,从而远离了运动。 

 目前,素质教育是我国乃至世界教育改革的主流,作为学校教育重要内容和组成部分的学校体育自然也顺应改革的浪潮,实施素质教育。于是,与竞技体育相对,与素质教育方向和要求一致的trops运动及思想便逐渐得到人们的认可,并在学校体育中越来越多的得到运用和发挥。 

一、trops 的产生及其特点 

1、trops 的产生 

trops 是现代竞技体育(sport)一词倒过来的拼读,是日本体育社会学家影山健先生首先提出来的。它是对竞技运动批判的产物,也是竞技运动反向思维的产物。 

 现代竞技运动的主要特点便是通过竞赛确定胜负,在产生竞技优胜者的同时,也会产生更多的失败者、落伍者。由于失败造成的失落,同时又由于无法适应高难度、大强度的训练而产生了对运动的厌恶,使很多人远离了运动。而trops运动是按照新的思维方式创造出的新运动,它和竞技比赛的思考正好相反,它提倡的新体育虽然也有比赛但它强调的是比赛者之间的团结和协作。它是为广大群众创造的一种新运动,它最终目的是为了创造广大群众,包括那些失落者和厌恶者能够量力参与的新运动。 

2、trops 体育的特点分析 

和竞技体育相比较,trops 体育有如下的三大特点: 

第一,trops 思想及运动讲究人人取得快乐。它要求保留竞争的同时,使每个参加者都能取得成功,这就要改变竞技运动的规则,出现一种变形的新运动。这种新运动既可以从过去的竞技比赛项目中去挖掘,也可以在社会生活中去寻找。 

第二,trops 思想及运动讲究大家一起创造。trops 不是原封不动的采用社会上以开展的运动项目,而是要通过人们共同创造,共同取得活动的欢乐。trops 最反对的就是专门化和划一化。 

第三,trops 思想及运动提倡对话。在trops 思想及运动过程中,使人进入了新的境界这就是远离权力世界,进入到了在自然面前人人平等的新世界。 

上述三个特点是对当前的竞技体育反思的产物,它集中表现在trops 体育对专门化反对管理(调教)主义和反权威的思想体系,从而导出了新体育的思路。 

二、trops 与竞技体育、素质教育的比较和联系 

1、trops 运动与竞技运动 

尽管trops 运动与竞技运动都有身体运动,但其运动的组织形式、过程以及贯穿融会在内的思维方式却截然相反,竞技比赛最重要确定胜负,而trops提倡的新体育虽然也有比赛,但它更强调的是团结和协作,因此,竞技比赛是一种少数胜利多数失败的比赛,而trops 则是“没有败者的比赛”。两者相比较而言,trops 重视下面的因素:比起竞争,更强调协同;比其技术,更重视表现;比起争斗,更重视合作;重视创造;重视思想解放。 

2、trops思想与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实是以提高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它是着眼于受教育者及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宗旨,以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态度、能力,促进他们在德智体等方面生动、活泼、主动的发展为基本特征。 

 比较之下,trops 体育思想与素质教育有许多相通和相似之处,主要表现在下面几个方面: 

第一,trops 要使人人取得快乐,而且要求大家共同创造;素质教育之一便是面向全体学生,因而,两者都是关注全体成员,从全体成员的利益出发。 

第二,trops 最反对的就是专门化和划一化,强调创造;素质教育要以学生为本,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所以,两者的另一共同之处就在于讲究创造和创新。 

第三,trops 提倡的对话使参与活动者人人平等,不受权利、地位状况的影响,素质教育要求以学生为本,弘扬学生的主体性,提倡为学生营造和谐、民主的学练氛围。可见,两者都强调平等、民主,反对专制和特权。 

三、trops 思想及运动在学校体育中的运用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trops 体育思想与素质教育有许多相通和相似之处,因而在学校体育中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和途径加以运用: 

第一,体育教师要全面了解trops 含义和特点,了解其与竞技运动、素质教育的区别和联系。 

第二,教师要掌握、创造一些典型的trops 运动游戏,在教学中进行有目的安排、穿插,并配合适当的提示和引导,使学生能在游戏、活动中感受到trops 体育思想的精髓所在。 

第三,根据trops 人人快乐特点,在活动内容、方法、组织形式的选择上,尽可能地为全体学生考虑,让所有学生都能参与,都能体验到成功,都能得到发展,都能感受到运动的乐趣所在,从而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兴趣和爱好,为终身体育打下良好的基础。 

第四,根据trops 大家一起创造的特点,在学校体育的各项活动过程中,尽量让学生参与、参加游戏、活动的组织和创编,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会思考、学会辩证的思维、学会创新,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 

第五,根据trops 所提倡的对话思想,运用trops 的有关原则为学生创造一个民主、和谐、宽松的学练环境。教师要与学生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并让学生接近自然,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人际观、自然观,避免高高在上,给学生以威严和压力感。 

 总之,trops 可与素质教育结合起来,真正以学生为本,关注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贯穿、渗透在学校体育的各项实践活动中,实现学校体育的各项功能和价值。 

 

【参考文献】 

[1] 邹继豪,季克异,林志超等.面向21世纪中国学校体育[m].辽宁: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0:2,9,93-95,131-133. 

[2] 赵立.素质教育与学校体育[a].曲宗湖,杨文轩.现代社会与学校体育.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9:115,118-119. 

[3] 李相如等.北京市中小学体育的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j].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6.07. 

[4] 刘亮.对于终身教育、教育民主化和学习化社会理念的思考——再读<学会生存>[j].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6.2:62. 

篇7

1.1满足不同学生学习需求。学生之间由于家庭背景、成长环境、个人能力等方面都不相同,因而就会出现性格特点、学习成绩、思维意识等方面的差异,可以说,每位学生有自己的优势与缺点,都是独立的个体,而教师在面对这种情况时,很难做到让每位学生都能及时掌握所学知识。但运用分模块分层次教学法,根据不同的学生特点,布置不同的学习内容,每位学生都能在学习中收获快乐,得到满足,充分尊重了个体差异。1.2有效提升体育教学质量。高校体育教学进行分模块分层次教育并将其有效地运用到课堂活动中,体育教师根据每位学生的不同情况,综合分析,制定出个性化特色教学计划、教学任务以及教学内容,开展不同的体育训练活动。让学生都能通过努力完成学习任务,提高相应能力,同时又使每位同学都参与到课堂当中,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而且,运用分模块分层次教育,教师可以在上课过程中,及时了解每位学生所存在的问题,充分掌握每位学生的学习进度,以便随时调整教学方案,使其更加适合学生学习。这种方式,不仅增强了学生的兴趣,同时也提升了整体教学质量,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1.3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理念。分模块分层次教学方法是一种全新的教育形式,为学生带来更多的学习体验,更加科学有效,因此,对高校体育教师的要求也相应的提高。体育教师在分模块分层次教育时,首先就要将全班学生的基本情况做充分详细的了解,明确学生属性才能开展下面的各项教学工作,才能确保所指定的教学任务与安排的教学内容适合每位学生,从而促进教学目标的实现。在对学生进行了解时,这一过程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理念,并且贯彻到体育教学整体过程当中,分模式分层次教育使教师完全从学生的角度考虑问题,为学生制定教学方案,给学生带来良好体育锻炼,真正做到了一切从学生出发,强调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而这就是以人为本的主要内容。学生在学习当中,对这种全新的教育方式更加感兴趣,更愿意加入到体育锻炼当中,真切地感受到了体育锻炼的乐趣,从而有助于他们养成良好的健身习惯,提升身体素质。

2高校体育课堂分模块分层次教育的深入探讨

2.1做好前期调查、合理划分。在分模块分层次教育当中,最重要也是基础工作,就是首先要进行详细的调查,对班级所有学生性格特点、学习成绩、学习态度以及身体情况要深入了解,然后才能根据前期调查表格,综合分析,做出基本判断,将平均水平相近的学生分到一起,根据分出的不同程度小组,教师制定不同的教学内容,在教学内容中,涉及到学生不足之处的重点锻炼,扬长补短,同时编排适合学生水平的体育锻炼内容,让每位学生都能得到进步。因此,做好前期调查,是分模块分层次教育的前提依据,为后面各项教学工作提供了有效参考。2.2确立教学目标、确保全面。高校体育教师在课堂中,会将提前做好的分层计划落实到实际当中,按照学生之间身体素质、接受能力、运动基础等方面合理分层,一般的班级主要形式为高中低3个档次,只有合理分层,才能确立教学目标,确保高校体育教学的全面性。体育教师按照分组的安排,结合每个组内学生的主要特点,从而确定出最终体育考试的要求,也就是教学目标,每个小组之间虽然期末考试都是百分制,但考试内容以及教师的评价标准要求完全不同,高能力的标准要以拓展挖掘内在潜能为主,中等能力主要完成基本教学任务即可,对于稍差的学生就要适当降低标准,只要他们尽力完成就能通过考试,这也是分模块分层次的具体体现。2.3模块层次教学、提高效率。高校体育教师要对高中低3组学生的分层,安排不同程度的教学内容,高档要进行体育技能、体育项目专业训练、体育终身意识培养以及强度稍高的集体拓展活动,中档的教学内容主要保障学生在全面掌握并运用熟练的前提下,进行相应难度的跳高、跳远或是排球等基本内容锻炼,而对于低档学生则注重将基础体育项目进一步夯实,保障每一位学生都能学会、学懂。其次,不同水平的学生,教学方法也要做到分层,高档学生以自主学习、组员合作探讨学习为主,可以将微课或是翻转课堂等运用到其中,提升学生学习能力,中档学生要加强学生的身体协调性与运动连续性,在训练过程中,教师及时发现并规范其动作,以引导式教学方法为主,而低档学生教师要多花时间与精力,重点进行教学,主要以讲解为主,示范为辅的方法,在示范时要各个角度进行动作展示,让学生充分看清楚动作要领,增强他们的理解。2.4根据成绩表现、调整分层。在高校体育教学过程中,经过一段时间的分模块分层次教育,许多学生的综合能力也发生了巨大转变,有的学生可能在低档中,但有效的教学方法与模式成功激发了他们对体育学习的潜能,进步飞速,能力提高得比较明显,而有的高档学生可能由于学习过程中产生些许自负骄傲的心理,对待学习热情有所下降,态度不够端正,导致成绩下滑。因此,高校教师面对这种情况,要调整原有分层,不好的降一级,进步的上升一档,这样不仅让学生感觉到尊重与公平,同时也能让每位学生学会自我反省、自我总结,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产生竞争危机,从而增强他们的努力上进学习精神。2.5科学分层评价、以人为本。高校体育考试期末成绩评价,也要充分体现出分模块分层次教育的特点及优势,要根据学生能力的不同,综合做出评价,考试成绩的分数只是评价的一部分,还要加上学生在日常课堂中的进步程度与学习态度等,最终给出合理、人性化、公平、服众的成绩。

篇8

关键词:民族传统体育; 体育教育; 教学特点; 作用

前言:民族传统体育是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表现方式,中学体育教学中开展民族传统体育具有重要性的积极意义。它的健身、娱乐、教育、经济、社交和竞技等多项功能对培养学生对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兴趣,及加深当代学生对民族传统体育的认识,有促进身心健康成长的作用。

一、民族传统体育的现状

1.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是中国体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许多优秀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不仅具有很强的健身价值,而且还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丰富的娱乐、教育功能。目前已挖掘整理出了1000多个体育项目。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民族智慧、民族精神和民族性格的具体体现。随着社会发展,各种文化相互交流,导致许多优秀的民族民间文化濒临消失,保护和传承民族民间文化成为当前每位教育者、体育教师面临的一个艰巨的任务。

2.在农村经济发展落后,特别是边远乡、镇地区,现有经济条件不能满足学校体育健康教学工作所需要的场地、器材和设施要求,加上少数地区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和学校领导以及部分教师对实施“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阳光体育”缺乏主动性和紧迫感,使得学生喜欢体育课但不愿进行体育锻炼的现象日益增多。导致学生的体质持续下降的趋势。

因此,开发和运用民族传统体育的资源,给学生去探索、去了解、去学习、去掌握使学生有兴趣学,达到锻炼目的。多在体育课及第二课堂开展民族传统体育是更好实施“阳光体育”好方法之一。

二、民族传统体育的特点

民族传统体育,是各民族长期历史发展的产物,也是各个民族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的一种反映,它可以从一个侧面来展现各民族人民的日常生活和心理状态,鲜明生动地反应了少数民族的社会生活和历史面貌。民族传统体育是具有以下主要特点。

1.民族传统体育简便易学,对器材场地要求不高

场地就在田间地头,房前屋后,随手拿起农具或生活用具即可加入到活动行列中。可见其简便易学易于开展。

2.民族传统体育集文化、娱乐、体育于一体

民族传统体育与现代竞技体育不同,它的活动内容涵盖着本民族的传统文化和风俗,这些体育活动多在喜庆节日或丰收农闲、恋爱社交、宗教祭祀中进行。因此它具有文化、娱乐、体育融于一体特点。

3.民族传统体育古朴粗犷,独具特色,深受各族人民的喜爱

因为民族传统体育产生于生活,来自民间。在长期历史进程中不断交流、传承并逐步发展,它反映了生活,锻炼了身体,得到了保留。

三、民族传统体育的分类

民族传统体育分类的主要原则是从活动内容与形式来划分。以歌舞伴乐为形式的称之为娱乐类;以对抗竞争为形式的则称为竞技类。

1.娱乐类

有壮族的打扁担、会鼓、舞龙舞狮;土家的摆手舞、板凳龙;苗族的跳芦笙;黎族的跳竹竿等等。

2.竞技类

有壮族的抛绣球;僳族的射弩;回族的武术;蒙古族的摔跤;藏族的骑射箭;傣族的划龙舟;侗族的抢花炮;朝鲜族的秋千;高山族的竿球;土家族的跷旱船、拔腰带等等。

四、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内容的选择

在内容的选择上重视民族体育内容和乡土体育内容,并提倡教师的创造性改造和学生创造性学习、运用,通过参与和学习民族传统体育活动,既达到了锻炼身体的目的,又让学生在参与运动项目的同时,了解我国各民族的特点和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使学生在学校体育教学中、在锻炼身体的同时,得到了较好的本质教育。

1.根据本地方的特色开展教育教学

在选择教学内容和组织教材时,应在不忽视体育运动给人健身方面的价值时,同时重视内涵于体育活动中的文化价值,利用传统体育的文化促进人的道德形成,社会化以及个性发展。如:我县所为壮、瑶族的聚集县,我们利用县里举办的几届体育文化旅游节表现项目打扁担、会鼓、打陀螺等几个表演项目为核心,积极开展了“打扁担”这一项目的教学,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到目前在校女生有一半以上的女生会“打扁担”的基本打法及会打一些简单的节奏,还有少部分同学会自编简单的打扁担表演动作。这既启发了学生的创造性,又丰富了学校的第二课堂。更重要的是学生身心得到愉悦目的。

2.积极参加上级举办的少数民族体育传统项目比赛

在这几年参加市里举办的少数民族体育传统项目比赛,我们县特别是我们学校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成功举办了几届少数民族体育传统项目的比赛。经过这几届的举办,在抛绣球、踢毽子、走板鞋、射弩等四个项目形成了很浓厚的学习氛围,在这基础上我们还成立了俱乐部。大大提高学生锻炼身体的积极性,开拓学生的视野。

3.以大众学生为主,以继承传统体育项目为辅

我们要把学生放在主体的位置上去探索去挖掘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要考虑到学生的经济条件、 身体素质、兴趣爱好、等各方面。如:射弩项目,很多学生对这一项目很感兴趣,但是这一项目训练经费开支很大,所以我们主要是把这项目继承下去,根据经济条件逐步推广;在如:踢毽子、毽球,我们先给学生用自己的废旧用纸自制纸质的毽子来练习基本的踢法,等熟练基本的技术动作后在几个同学一组共同买专用的毽子、毽球来锻炼身体,这样既减轻了经济的负担,又开发学生的动手创作能力,最主要是达到了大众锻炼的目的。让“阳光体育”的道路越走越宽广。

总之,在体育教育强调“终身体育”“快乐体育”的前提下我们教师更应该多挖掘多一些民族传统体育贯穿到学校体育教学中。让学生能多锻炼、多健康;同时给学生对传统文化多了解,有助于青少年全面认识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和悠久的历史文化,更加准确而深刻地认识民族文化,把握民族精神,继承民族传统文化。能让学生了解我们,更是对本民族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取得一席之地具有重大意义。

参考文献

[1] 王则珊《终身体育》北京体育学院出版社 1994

篇9

【关键词】体育;科学;研究

体育科学是人类认识体育现象的产物。从历史的走向看,体育作为人类的实践活动之一,其原始形态可以追述到远古的原始社会。但是,直到近代,体育才从人类的其他社会活动中分离出来而成为独立的社会实践活动。因此,人类早期对体育的认识大都表现为零碎的、局部的和表面的。所以,严格的说,在近代之前,尚无独立的体育科学存在。

随着近代体育的兴起和近代科学的发展,人们一个门学科的基本理论为依据,开始从不同角度对体育进行分门别类的研究,体育科学的各种学科由此而逐渐形成。在近代后期,还出现了从总体上了认识体育的体育学说和学派。因此,真正意义上的体育科学应该说诞生于近代。需要指出的是,诞生于近代的体育科学不可避免的带有时代所给予的局限和不足。具体表现为:体育科学在体育的局部认识和描述上虽然有所突破和深化,但对体育这一复杂的社会现象尚缺乏系统的、整体的研究。因此,人们还不能从总体上把握对体育现象及其规律的认识。

体育科学研究是以体育这一社会现象为对象,目的在于揭示体育内部和外部规律。人既是体育的主体又是体育的客体,所以“体育科学的研究对象的对象也可以说是运动着的人,是人在进行体育活动时所表现出来的人活动规律,它包括人体在运动中的生物过程、社会过程和心理过程及其内部规律。

显而易见,体育科学和体育科研方法的区别在于前者是认识的结果,后者是认识的手段。但是,两者的联系也是一目了然的。无论从体育科学的发展史看,还是从体育科研过程看,体育科学的每一进步都与体育科研方法的进步和运用相关联。近代体育科学的产生,现代体育科学的发展,都是以体育科研方法的转换和进步作为支点。而体育科学研究的对象,过程等直接决定了体育科研方法的选择和运用。人们凭借体育科研方法深化了对体育的认识,而体育科研方法一方面担任了认识工具和手段角色,另一方面又作为体育科学发展成果的一部分汇入体育科学进步的长河。可见,体育科学的进步与体育科研方法的进步是相辅相成的。一定的体育科学发展水平,总有与之相适应的体育科研方法,体育科学的突破性进展往往伴随着科研方法的突破,而方法的转化和新方法的应用也会直接推动体育科学的发展。由此,我们可以说,对体育科研方法的研究不但有利于我们正确的选择和运用各种方法,而且有助于促进体育科研方法的突破,从而推动体育科学的进步。这也是我们探索体育科研方法的意义所在。

纵观体育科学发展史,我们不难发现,近代体育科学的形成以学科的意志为其主要特点。换句话说,近代体育科学在形成过程中的主要特点是采用吸取、借用其他某一门学科的概念、原理、方法及其成果,作为研究体育的基本思想、基本方法、基本手段的方法,从而使体育科学取得较大进展,形成了体育科学的各门学科。这种学科移植的特点是体育方法明显打上了移植化的烙印。例如,早在十七世纪,人们移植了教育学的研究方法,研究了体育教学的组织、手段、教材体系等,为学校体育学的建立打下了基础。又如在十九世纪,人们广泛运用近代实验科学的成果来开拓体育科学研究的新领域,运动生理学、运动解剖学、运动医学、运动生物力学、运动生物化学等学科纷纷脱离母体而独立发展起来。而这些独立科学的研究方法大都自母体学移植出来。

体育科研不是创造“规律”,是发现“规律”,即使在特定的范围内,也不可能得出一劳永逸的答案。只是尽可能地逼近客观规律。其原因一是客体(人,现象)是动态的,二是主体的认识能力和研究工具的约束,三是体育学科越分越细影响了人的知识结构、认识能力和观察范围。体育科研面对的从事体育运动的人是个动态的多输入、多输出、多层次的复杂系统。各因素多具有不确定性,这就涉及以什么模式认识人的问题。迄今为止认识模式基本有四种:机械模式、生物模式、心理模式、社会模式。

篇10

【关键词】幼儿园 棋文化 启蒙教育

一、幼儿棋类活动的特点

1.启蒙性。开展幼儿国棋类活动最基本的目的就是启迪幼儿的智慧,促使孩子全面发展。棋兼具竞技、教育、科研、文化交流和娱乐五大功能,是脑力锻炼的体育馆,是一根打开孩子智慧的启智魔杖。幼儿在对弈时,大脑始终处于兴奋状态,受冲击、快速反映,变幻无穷,从而锻炼大脑,开发智力,形成自己良好的个性。

2.发展性。幼儿园棋类活动着眼于幼儿智力与非智力的发展上,包括幼儿的注意力、记忆力、观察力、想象力、推理能力以及合作能力、抗挫能力等。通过弈棋,还可以学到生活的规则,诸如条理性、系统性和客观性,从而增加人生应有的纪律性、忍耐性、判断力和自我批评精神。

3.现代性。在二期课改精神引领下,注重与一日活动中其他活动内容的整合,融目标、内容、环境、材料及方式、方法等活动的基本要素合理组合的、幼儿全身心投入的过程。充分发挥教育手段的交互作用,并利用多媒体参与活动。

4.操作性。在棋类活动与其他活动的整合中,为幼儿提供丰富的、可供摆弄和操作的材料和充分作用于材料的时间,让幼儿能积极地运用多种感官来获得感知经验,在观察、尝试、摆弄、操作中激发他们对棋类活动的兴趣。

5.科学性。棋就如同一门思维科学,因为它需要客观判断局势,严密制订计划和精确计算变着的能力,即数学、军事等科学所必须具备的逻辑思维能力。在幼儿接触各种棋的过程中,有利于他们科学态度的养成。

二、环境的创设

1.创设宽松、和谐的心理环境。尊重幼儿,关心幼儿的需要,鼓励幼儿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在棋类活动中给幼儿更多的时间和空间上的自由。这种氛围能使幼儿感到轻松愉悦,从而发挥更大的学习与发展的主动性。

2.创设丰富、多样的物质环境。利用幼儿园走廊以及班级墙面,布置有关棋的相片、名人名言,给幼儿以暗示和熏陶;制作相关的多媒体课件,让幼儿在现代科技手段的作用下,更主动地参与活动;为幼儿提供丰富的活动材料,如各种材料的棋盘、棋子、供游戏使用的头饰、卡片、美工材料等,并给予幼儿充分的活动时间,进行摆弄、练习、对弈,在这过程中,幼儿与环境、活动器具、教师、玩伴进行了积极的互动,充分运用各种感官,获得知识的积累与能力的提升。

三、目标与内容

1.目标。通过棋类活动的开展,激发幼儿对棋类活动的兴趣,促进幼儿智力与非智力因素的发展,有利于幼儿良好个性的形成,开发幼儿的认识及判断力,启发他们的想象力,养成大胆而具有创造性的思维方式,为幼儿的全面发展服务。

2.内容。棋的基本内容是棋的基础知识技能,包括:棋盘、棋子和对弈的规则及基本技能。由于棋本身也是一项游戏运动,因此,经过一定的设计,棋盘、棋子和对弈的规则及基本技能很容易变成为幼儿游戏的内容、方法、环境、材料等游戏要素中,与体育、音乐、语言、生活等活动要素有机结合,成为游戏的有机组成成分,实现真正的活动整合。例如,故事棋、计算棋、文明礼仪棋、健康宝宝棋、古诗棋、益智棋、识字棋等等。

四、玩具棋的制作方法及主要特点

1.教师自制玩具棋的一般制作方法:(1)在有色卡纸上打格或划线,做成棋盘;(2) 选同类废旧瓶盖做棋子;(3)根据各种棋的内容要求,在废旧图书上选取画面剪下来,贴在棋盘上。

2.主要特点:(1)体现美感要求;(2)体现游戏的自主性;(3)能兼顾个别差异;(4)有很强的教育功能;(5)能促进非智力因素的提高;(6)投入少,价值大。

五、教师重点培养鼓励幼儿做到以下几点

1.失败者主动与胜利者握手,胜利者为失败者使劲加油。在每次活动后引导失败的一方由发出嘘声变为主动与胜利者握手,共享胜利的喜悦。孩子们在竞赛中明白,胜利与失败不是一时的,也不是永远的,只要努力便可由失败者变为胜利者;如果不继续努力,也可使胜利者变为失败者。在活动中,孩子们的良好的情感体验逐步地得到强化。

2.培养对行为的意志。幼儿对自己的行为有了正确的认识、真实的情感和积极的行动外,还必须使幼儿具备把良好行为坚持下去的意志品质。作为教师、家长平时要多通过鼓励、赞许、奖励等外部激励方法强化幼儿良好行为,克服消极的行为。长期坚持下去,幼儿的意志就会逐渐坚定,良好行为就能养成。